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表

2024-06-30

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表(精选8篇)

1.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表 篇一

推进食品安全网格化监管工作

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我区食品安全监管,推动食品安全网格化监管工作,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实施意见》(政„2012‟71号)和市食品安全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暨推进食品安全网格化监管会议精神,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在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的基础上,积极创新食品安全区域监管网格化工作模式,健全执法责任制,落实奖惩和责任追究制,着力构建“无缝覆盖、职责明晰、分级管理、高效运转”的区、镇街园、村(居)三级食品安全监管网格体系,实现全区食品安全保障水平整体上台阶。

二、工作目标和任务

(一)建立食品安全三级网格。按照属地管理和分级管理相结合的要求,原则上划分为三级。其中:村(居)作为一级网格;镇街园所辖区域为二级网格;区行政区域管辖范围为三级网格。各级网格要相应成立食品安全网格化监督领导小组并设立工作机构。区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作为食品安全网格化监管领导小组日常办事机构,承担食品安全三级网格建设及网格化监管的日常工作。

(二)层层落实食品安全网格监管职责。一级网格中,各村(居)要明确食品安全协管员和信息员各一名。村(居)可根据所辖区域,再次分格,定人、定岗、定责。二级网格中,各镇街园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负责人和宣传员同时兼任食品安全管理员和联络员;区农林水务、质监、工商、卫生(食品药品监管)、商务、城市管理、公安等部门食品安全联合执法人员担任食品安全监管员,原则上每个部门在每个镇街园明确一名食品安全监管员,作为食品安全监管直接责任人,接受各镇街园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统一管理。三级网格中,区食品安全委员会各成员单位承担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三)完善食品生产质量安全网格化监管的运行机制。一级网格的工作任务主要是由食品安全协管员和信息员承担,其职责是:(1)熟悉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有关政策、法律、法规和相关知识,工作中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发挥好示范带头作用;(2)积极宣传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及科普知识;(3)协助相关部门做好本村(居)食品生产(加工)经营和餐饮企业的管理,收集报告食品市场动态信息;(4)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制售假冒伪劣食品、无证生产经营食品等违法行为,协助相关部门对食品违法案件调查取证;(5)传递相关部门有关食品监管的信息,了解掌握本村(居)的食品质量安全状况,及时反映本村(居)群众、法人和其他组织对食品监管的意见和建议;(6)协助做好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7)积极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食品安全知识等培训教育;(8)协助做好维护本村(居)群众食品安全的其他工作。

二级网格的职责由镇街园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承担,其职责是:(1)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的相关法律法规,提出本区域具体实施意见和工作规划、规章制度。(2)依据接受委托的权限,负责辖区内食品安全的综合监管。(3)负责区域食品安全网格化监管日常工作。(4)按照网格化监管要求,建立并不断更新、完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单位)基本信息库。(5)组织、协调开展本区域食品安全日常巡查和重点时段、重要活动、节假日联合执法活动,并建立巡查、督查日志。(6)承办本镇街园食品安全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协调跨部门食品安全重要事项;组织本镇街园食品安全各类会议。(7)受理涉及食品安全方面的举报、投诉。(8)组织参加上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业务培训,负责对食品安全监管员、信息员的工作指导、业务培训。(9)开展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及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10)承办上级交办的食品安全事项。

三级网格的工作任务是由区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承担的,各监管部门依据《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履行法定职责,并对二级、一级网格的建设、运行、规范、完善等进行指导和考评。

三、实施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2012年5月12日-6月10日)按照全市食品安全工作部署,结合我区实际,迅速召开动员大会,印发食品安全网格化监管实施方案,组建班子,明确工作职责,制定工作制度,完善工作机制。

(二)全面实施阶段(2012年6月11日-7月31日)

1、建网格。区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牵头抓总,搭建三级网格,规范制度标准,引领示范,督促指导一、二级网格建设。

2、定人员。各镇街园、相关职能部门完善相关组织架构,确定网格化监管体系中的食品安全管理员、宣传员、监管员、协管员、信息员,做到五员到位,网络成型。

3、抓培训。区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培训,编印材料,分层次组织对监管员、信息员开展培训。

4、立制度。区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整理汇编网格化监管人员信息、相关职责、制度、流程等,以《监管员信息员工作日志》、《网格化监管应急手册》的形式,发放到三级网格所有工作人员手中。

5、摸底数。以一级网格为基础,全面开展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和相关单位摸底、登记、造册,分镇街园、分环节(行业)建立电子数据库,并逐级汇总到镇街园和区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实现资源共享。

6、试运行。全面启动一级、二级和三级网格运行,组织重点检查,增加检查频次,检验运行效果,并及时补充完善,使之迅速进入常态化。

(三)总结验收阶段(2012年8月)

1.总结食品安全网格化监管工作经验。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完成工作总结材料,认真总结并及时整改,经常性运用网格化监管的手段来检验和评估实际运行状况,为完善全区食品生产质量安全网格化监管工作提供参考和帮助。

2.健全食品生产质量安全网格化监管长效机制。要逐步建立切合实际的食品安全网格化监管长效工作机制,重点健全日常巡查、执法力度、人员培训管理考核等方面的制度。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为加强食品安全网格化监管工作的领导,区政府成立食品安全网格化监管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区长担任组长,区卫生局主要负责人为副组长,区委宣传部、区发统局、监察局、财政局、卫生局(食药监管局)、农林水务局、环保局、工商分局、质监分局、商务局、城管局、教体局、住建局、公安分局等部门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卫生局(食药监管局),负责日常工作的组织、协调、督查和落实。各街镇园和区直有关部门要严格对照分工和要求,认真履行职责。同时将食品安全网格化建设及运行工作纳入食品安全目标管理考核。

(二)建章立制,规范管理。将食品安全网格化建设经费纳入财政保障,统一配置办公设备,镇街园食品安全监督办公室的建设和管理实行“四统一”(统一制度、统一考核标准、统一工作台账、统一档案专柜)、“四有”(有办公室、有组织机构、有举报电话、有宣传专栏)、“四上墙”(组织网络上墙、工作制度上墙、维权方式上墙、应急程序上墙)。

(三)加强协调,注重配合。各级网格和有关部门要围绕目标任务,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充分发挥基层区域优势和部门职能优势,加强配合协调,整合监管资源,实现信息共享,不断完善食品安全监管网络。

(四)广泛宣传,深入发动。在实施网格化监管工作期间,要利用各种媒体,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开展食品安全常识的宣传教育,加大食品安全网格化监管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2.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表 篇二

该公司发明的“APP”系列软件, 可以让监管人员和被监管者通过网上互动, 使政府监管人员实时监管企业生产者的信息, 企业也可以适时了解到监管行为和轨迹。该平台既可以作为风险检测和预警平台, 能够及时有效地防范食品安全问题。

展会上, 国家农业部原副部长齐景发先生认为, 北京达邦食品安全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运用“互联网+食品安全”的思维, 适应了农产品监管的新形势, 推出的监管软件和模式, 对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 提高质量安全监管效能具有积极意义。

国家食药监管总局滕佳材副局长对网格化移动监管模式, 给予充分肯定:利用互联网监管, 是保障食品安全的一种有效手段。监管信息化, 需要地方政府进行有效沟通, 上下协同, 进一步保障食品安全。

新西兰驻华大使馆农业参赞罗杰·史密斯先生, 对达邦利用互联网云监管等思维对实现食品安全有效监管十分欣赏, 认为是食品监管的一大突破。

本刊记者就网格化移动监管若干问题, 采访了北京达邦食品安全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明升先生。

记者:杨总, 您好。您为什么要提出网格化移动监管?

杨明升:国务院2015年食品安全工作重点明确提出, 要“完善基层食品安全网格化监管体系”, 打通“最后一公里”, 建立执法监管全程记录制度。2015年3月5日,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将“互联网+行动计划”作为一项国家战略首次提出。达邦作为食品安全管理服务的行业领先者, 早在2014年初就着手研究互联网与食品安全监管的深度融合问题。经过一年的研发, 并和四川省农业厅合作在四川广元市试点应用, 形成了目前比较成熟的互联网监管平台和新的监管模式。

农业部原副部长齐景发与杨明升 (右) 在展会上交谈

我们之所以将互联网与食品安全监管相融合, 并且提出网格化移动监管模式, 主要基于三个认识。

一是要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效率, 划清政、企责任, 就必须改变过去“上动下不动”的现状。食品安全, 成败在基层防线。食品安全属地责任, 实质是监管人员的“阵地”责任。但长期以来, 国家层面的食品安全监管政策和措施, 到了县乡基层, 经常会演变成“文件式监管”、“口号式监管”、“运动式监管”。如何加强“最后一公里”监管, 让县乡基层监管人员从办公室走出来、动起来、快起来, 开展主动监管, 把监管工作常态化, 使监管过程痕迹化, 是当前亟需解决的迫切问题。

二是“十三五”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必然转变。首先是认识将会转变。食品安全将更加突出法律意义上的安全——行为合规、产品合格、信息透明。产品安全性将体现为合规记录的可证明性——痕迹监管。其次是定位将转变。政府将不再包打天下、包治百病, 监管部门职责重在执法——法律责任必须为, 法无授权不可为。第三是思路将转变。监管能力建设的关键是执行能力建设, 属地责任将与政绩挂钩, 网格化监管将成为新常态。

三是“互联网+”是传统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的创新驱动力。互联网时代, 生产要素的配置将因为互联网化社会组织体系的无层级、无边界、无中心而变得容易。食品安全监管需要利用互联网的特点和作用, 优化甚至是再造监管流程, 产生一种新的、完全不同的监管效果。

记者:什么是网格化移动监管模式?

杨明升:我们的目标是协助各省监管部门, 通过这款小小的APP软件, 将省、市、县、乡、村五级监管人员在监管属地上“打柱定位”, 实现质量安全监管“人、事、时、地、物”全面全程互联, 主管人员打开电脑或手机就可以对每个企业每块基地的合规情况了如指掌, 可以对每名监管人员的监管轨迹和监管行为了如指掌, 并且能实时调度某个区域监管人员, 让他们用一个标准、一个尺度“傻瓜式”监管。

因此, 我们提出的网格化移动监管, 就是以落实质量安全属地责任, 提高质量安全监管效率, 确保质量安全监管效果为目标, 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分析技术, 通过人员入地、设备入场、信息入网, 实现监管履职阵地化、监管过程透明化、监管评价实时化、监管调度一体化, 使质量安全监管责任纵向到底、横向到边, 质量安全监管队伍区域一体、互联互通, 质量安全监管行动上下一致、左右协同的监管新模式。

记者:网格化移动监管能达到什么效果?

杨明升:网格化移动监管可以达到四个效果, 即“四化”。一是监管履职阵地化。通过手机GPS定位功能和GIS地图展示功能, 按照网格化思路, 将监管区域、监管对象、监管人员绑定, “打桩定位”。每一名监管人员都可对自己辖区监管对象了如指掌, 每一位主管领导可对每一名监管人员的监管过程了如指掌。

二是监管过程透明化。全面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决议提出的规范执法和全程记录制度, 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细化成标准操作规范 (SOP) 和监管检查表, 并内置在手机端APP软件里, 帮助监管人员按检查项进行标准化、“傻瓜化”监管并实时拍照取证、上传检查报告, 自动实现执法过程全过程记录, 使各地监管人员的执法监管行为步调一致、尺度一致、信息一致。

三是监管评价实时化。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 一方面实时评价生产企业的合规情况, 实时综合评分, 实时调整监管频次;另一方面实时掌握监管人员的监管轨迹和监管行为, 实时评价监管人员的履职情况, 他去了哪个企业, 怎么监管的, 检查了哪些内容, 每一项的合规情况如何, 主管人员一清二楚。此外, 配合风险监测预警平台, 还可以对全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数据进行智能化、多维度统计分析, 让主管部门能快速发现规律性、趋势性和苗头性问题, 快速启动专项检查。

四是监管调度一体化。一线监管人员可以实时上报巡检中发现的苗头性问题;主管部门可以实时定向发布监管指令, 统一调度全省市监管人员, 实现市、县、乡、村“四级”上下一体、整体行动, 高效用活监管资源。

记者:目前已在哪些地方推行?

杨明升:目前该模式已在四川省广元市试点推行。2015年4月17日四川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会议广元现场会上, 四川省曲木史哈副省长、任永昌厅长、省发改委、省财政厅以及各地市领导给予了高度评价。上海市也正着手研究推行。

国家食药监管总局副局长滕佳材 (右二) 视察达邦展品

3.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表 篇三

关键词:港航管理 网格化 淮南航道

将网格化管理的理念引入到海事监管中,以优化海事机构的协调机制和业务流程为手段,以整合海事管理资源、提升海事监管和服务效能、提高社会满意度为目的的新型海事监管系统。交通运输部海事局2009年5月开始在全国海事系统推进网格化管理,目前,上海、江苏、福建等直属海事局都已在积极实施之中,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海事网格化管理的涵义

网格化是管理学的革命和创新,首先应用于城市管理。有关专家研究认为:网格化管理是依托统一的数字化信息平台,将辖区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为单元网格,通过加强对单元网格的部件(静态)和事件(动态)的巡查,建立监督和处置相分离的能够主动发现、及时处置部件和事件的一种管理方式。

海事网格化管理的三个特点:①目标明确。海事网格化管理是借助信息技术和网格化管理思想,实现管理过程信息化、系统化、协同化和实时化的海事监管体系;②保障及时。海事网格化是管理扁平化、流程规范化、反应快速化、监控与搜救立体化、全方位的水上交通安全保障系统;③监控有力。要求做到四个“一切”,即一切执法资源都在掌控之下和调度之中,一切执法活动都在指挥之下,一切执法过程都在监督之下,一切执法效果都是可预期、可评价的。从而进一步整合管理资源、优化工作流程、强化职能。

推行海事网格化管理的主要意义

推进网络化管理是海事自身发展的要求。海事的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施行海事网格化监管是对部海事局提出的“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理念创新”的贯彻和落实,施行海事网格化管理也是对发展“数字海事”的有力推进。网格化技术条件下建立的科学规范的流程和精细的分工,有助于职能部门专业技术的加强和各职能部门的横向合作;科学规范的工作流程有利于促进海事机构内部层级间障碍的消除和扁平化管理方式的发展进步。

提升海事水上交通风险管控能力。网格化技术条件下,工作人员通过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手段和设备能够分析、确定网格危险源和潜在风险,制定管理标准和流程,建立集实时监控、远程控制和现场配合等组织保障体系,从而形成科学、闭合的管理系统。在海事监管中发挥着主动发现问题、主动解决问题, 创造安全、畅通、高效的通航环境,能增强对事故、险情的预防预警能力,提高应急反应能力,从而提升海事机构对水上交通风险管控能力。

明确安全管理责任主体。网格化监管模式下,工作人员定岗、定职、定责;监管任务和责任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单位和人员,分工明确、职责清楚,执法过程全监控。这不仅提高了工作人员的自律性和自觉性,提高了工作质量,同时便于监督部门的监督检查。网格化管理从技术上,可以比较彻底的解决管理责任主体缺位和管理真空问题。

降低行政成本,集约利用执法资源。网格化管理模式下,执法人员根据部件和危险源,结合监控情况,科学调派巡航力量,合理安排巡航范围和频度,既避免了巡航的盲目性和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也提高巡航人员的工作质量。让有限的执法人员从繁重的巡航任务中解脱出来,投入到船舶安全检查和危险品监管等工作。同时,实时监控客观上对违法人员形成了较强的威慑力,有助于减少显性违法行为的发生。

推行海事网格化管理势在必行

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水运具有运量大、能耗少、成本低、占地省、污染小的特点,是典型的低碳运输方式。加快内河水运的发展,符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现实意义。因此,水运的发展受到了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安徽省交通厅厅长梅劲在2010年的“皖江水运高峰论坛”上说,“安徽水运的春天来了”。

在淮南发展内河水运有着独特的优势和特殊的意义。据统计,2010年淮南市港口货物吞吐量已达1100万吨,是安徽境内淮河水系最大的港口,截至2011年9月,淮南市已拥有各类营运船舶1585艘,总载重101万吨。“十二五”期间,淮南市港口吞吐能力有望超过2000万吨;船舶拥有量将达2500艘,总载重200万吨以上。淮南将实现西淝河黄金水道的开发和利用,并有一批新的码头投入使用。面对日益繁重的安全监管任务,传统的监管体制和工作方式是被动的应对,缺乏水上交通安全的长远谋划,对危险的源头控制和过程监控力度不够,且监管手段单一,人治现象普遍,管理不到位,制约了水上交通风险管理长效机制的建立。近年来,安徽省市领导加强了对安全问题的重视,全面提升海事监管水平提到了日程上。

适应转型发展的需要。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安徽省地方海事局党委在2009年提出了“两个转变”、“四个提升”的战略方针。“两个转变”即工作重心从以收费为中心向以行业管理为中心转变,行业管理从目前粗放式管理向程序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的转变;“四个提升”即达到队伍素质、行政执法水平、内部管理、海事形象的提升,是“两个转变”的最终目标。

扁平化管理近些年来在行政管理方法上备受推崇,解决了传统的“金字塔”式层级结构中层次重叠、冗员多、组织机构运转效率低下的弊端,缩短了决策到执行间的距离,管理层级少而管理幅度大,加快了信息流的速率,有助于管理者的快速反应和提高决策效率。同时,扁平化管理的组织形式打破了职责分割,改变了机构上下对口设置的状况,较为彻底地解决了“七站八所”机构林立、分割设置、分段式管理、各自为政所造成的整体效能低下的弊端。

推行海事网格化管理条件具备

硬件设施逐步完善。淮南地方海事局目前已经具备电子化办公的条件。计算机、网络设备覆盖全部辖区,辖区所有趸船、签证点均具备电子政务的条件,已经完成指挥中心的建设。省局还将在淮河干线建设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系统,对淮河干线实行全方位覆盖、全天候监管。2011年5月,淮河电子航道图系统通过交通运输部组织的竣工验收。安徽境内378公里的淮河航道实现了航道图数字化、航标与船舶监控实时化、信息服务网络化、船舶导航自动化,航道管理和服务进入了数字化和信息化阶段。这为网格化海事监管提供了信息化基础。

政策环境不断优化。淮南市政府先后出台了《淮南市港口总体规划》和《淮南市政府关于加快港口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对淮南港口的总体布局及岸线的利用进行了科学规划,同时明确了淮南港航发展的近期和中远期目标,明确了一批重点项目。安徽省交通运输厅、省地方海事局则对安全监管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按照“既防患于未然、又救急于关键”的原则,有序建设救助基地;提高人命救助和应急快速反应能力,注重立体搜救能力建设,做到应急救助到达时间港区内不超过30分钟、港外不超过60分钟,人命救助成功率大于95%,在政策上明确了发展思路。

人员素质不断提升。近年来,安徽省地方海事局加大了对执法人员的培训力度,执法人员的素质和执法水平大幅提升。每年都有一大批高校毕业生充实到海事队伍中,他们在高校学习期间就已接受严格的办公自动化训练,只需在实践中稍加训练便完全可以适应网格化管理的要求。

体制机制日趋完善。为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适应综合执法的需要,安徽省地方海事局对全系统内设机构进行了革命性的调整。按照“动静分离,综合执法,扁平化管理”的要求,设立政务中心,对所有行政审批事项集中管理;设立监管中心,对市场、安全进行全方位、全天候监管。按照巡航、救助一体化、行政执法综合化的要求,设立若干个执法基地监管。同时按照监管水域覆盖的要求,对交界河流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实行断面管理,解决职能交叉的问题。

内设机构调整整合了资源,明确了职责,深化了分工,强化了监督评议。部门间的权责进一步明确,管理更精细、更专业,减少了交叉,同时加强了合作;思路更加清晰,形成了权责对应、相互协调的运行机制,非常有利于网格化管理模式的推行。

(第一作者单位:淮南市地方海事局 第二作者单位:芜湖海事局)

4.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表 篇四

(一)政府主要领导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职责

(二)分管安全生产工作的乡镇(街道)领导网格化监管职责 1.协助乡镇(街道)主要负责人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有关安全生产决策部署,组织制定辖区安全生产发展规划,研究制定安全生产工作的方针、政策、工作目标和重要措施;组织制定乡镇(街道)安全生产责任目标,严格考核,兑现奖惩。

2.受本级政府主要负责人委托,负责本级安全生产委员会的日常领导工作,统筹安排部署本行政区域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网格化管理、分类分级、隐患排查治理、专项整治和“打非治违”等安全生产重点工作;协调、支持、配合乡镇(街道)其他分管领导做好其分管行业领域内的安全生产工作。

3.每年与各社区(村委会)及分管部门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每季度组织对各科室(站所)、每月对各社区(村委会)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完成情况进行督查考核,通报工作推进情况。

4.每月至少开展1次安全生产调研及检查,了解掌握各科室(站所)、各社区(村委会、科室、站所)履行安全监管职责,以及辖区企业落实主体责任的情况,督促工作落实,指导并协调解决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专项整治等工作中的突出问题。

3.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把安全生产纳入分管工作范围内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在项目建设推进等工作中把好安全关,在部署、检查、考核分管范围的工作中,做到安全生产工作与分管工作同步安排、同步推进。

4.组织开展分管行业的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组织制定并督促落实重大事故隐患的治理和防范措施。

5.每月带队开展分管行业领域内的安全生产调研及检查,了解掌握各级各部门履行安全监管职责,以及主管行业领域内企业落实主体责任的情况,督促工作落实,指导并协调解决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专项整治等工作中的突出问题。

6.督促分管科室(站所)每季度向安监站报送安全生产监管工作情况。

7.组织制定分管工作范围内的专项事故应急处置预案并每年组织开展演练,落实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易发单位、设施和场所的防范责任,督促有关部门进行严格检查;组织开展分管行业领域内的应急救援演练,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8.分管范围内发生安全生产事故要及时赶赴现场,组织指挥抢险救援。

9.及时与分管安全生产工作的乡镇(街道)领导沟通情况,支持配合分管安全生产工作的乡镇(街道)领导全面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定期向乡镇(街道)主要领导报告分管工作范围内的安全生产工作情况,每半年提交1次安全生产履职报告。

10.法律法规及国务院、省、市、县(市)区政府规定的其-3管单位的安全生产检查,每季度开展1次除重点监管单位外其余单位的安全生产巡查,督促生产经营单位定期开展安全生产隐患自查自报,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7.制定主管行业领域内安全生产综合应急救援预案,每年组织开展演练,建立健全应急救援指挥体系。

8.主管行业领域内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组织开展事故应急救援和善后处理工作,按有关规定参加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并认真落实事故调查处理意见。

9.法律法规及国务院、省、市、县(市)区政府规定的其他安全生产工作职责。

(五)其他科室(站所)安全生产监管职责

1.负责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有关安全生产决策部署,落实安全生产管理政策标准和重大措施。

2.抓好主管范围内涉及建设项目的安全审查把关、标准化建设和专项整治、“打非治违”等重点工作,推动重大事故隐患和问题的整改。

3.坚持将安全生产工作与分管领域的业务工作同时安排部署、同时组织实施、同时考核验收。

4.开展主管行业领域内监管对象的摸底统计,建立包括主管行业领域内监管对象安全生产信息登记表和汇总表等监管对象清单。

5.每月开展1次监管职责范围内重点监管单位的安全生产检查,每季度开展1次除重点监管单位外其余单位的安全生产巡查,-5

四、村委会网格化监管工作职责

1.每月对辖区内生产经营单位进行1次全面巡查,巡查的内容应当包括:是否取得工商营业执照和相应的安全生产许可证,特种设备是否按规定进行年检,是否每月开展1次隐患排查,企业领导、各部门(车间)和班组是否结合实际逐一建立网格化监管责任清单和监管对象清单,作业现场是否存在安全隐患或安全生产违法违规行为;对巡查发现的安全隐患、无证生产储存等应当于当日内向乡镇安监站报告。所有巡查要根据生产经营单位类型使用相应的专项检查表格,做到“一企一表”。

2.每月10日前向乡镇(街道)报送上月安全生产巡查统计表。

5.网格化监管方法 篇五

网格化监管概念

网格概念是美国Argonne国家实验室的资深科学家Ian Foster于1998年在其著作中提出的。Ian Foster的定义是:“网格是构筑在互联网上的一组新兴技术它将高速互联网、高性能计算机、大型数据库、传感器、远程设备等融为一体,为科技人员和普通百姓提供更多的资源、功能和交互性。互联网主要为人们提供电子邮件、网页浏览等通信功能,而网格功能则更多更强让人们透明地使用计算、存储等其他资源。” 网格的根本特征是资源共享和分布协同工作。近年来网格研究和应用的主体在科学计算领域。网格技术在管理领域中的应用便产生了网格化管理思想。

网格化管理在国内最早见于网格巡逻。2004年北京市东城区首创城市网格化管理,于2004年10月22日开始在东城区试运行,国家建设部充分肯定了这种管理探索并于2005年7月提出了推广意见。城市网格化管理主要通过“万米网格”“城市部件管理法”和“城市事件管理法”(3概念见后附注)完成对城市中管理目标的信息管理。但网格化管理作为处理复杂管理事务的一种新兴管理模式,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对网格化管理应用的诸多关键问题的研究也刚刚起步。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理论

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理论监管理论由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体系、安全生产监管业务、监管任务的网格化部署与实施3部分组成。

1.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体系

网格化监管体系是以各级政府监管网格为基础结构;以政府纵向分级负责、部门纵向分级监管、部门横向分工监管、属地为主实施管理、行业实施指导为基本指导思想,以基于多级监管网格的业务管理、业务监督、信息报告与反馈3种互动关系(或称网络体系)的有机统一为基本运行机制,切实支撑各级政府承担起法定监管职责,推动政府监管工作规范化、精细化和信息化的网格化运行基础架构。

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体系是用于承载各级政府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网格化监管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监管网格、监管主体、监管对象、监管责任、监管保障、监管授权、运行机制7个方面。

相应地,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体系的建设内容包括划分监管网格、确定各级监管网格监管主体、梳理各级监管网格监管对象、对各级监管网格进行监管责任分解、落实各级监管网格监管运行保障、在各级监管网格中进行监管授权(分解并部署任务)、确立网格化监管运行机制等7个方面。同时,针对地市级监管网格内某些监管对象(如市直企业、省驻市企业、中央驻市企业等,按法律规定,对其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由地市级网格直接负责)建立责任网格,方便信息传递,以强化其对所辖二级单位、三级单位等下级生产经营单位的管理责任。

地市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体系的主要内容如下。监管网格

安全生产网格可分为两类:监管网格和责任网格。监管网格是政府履行监管职责的载体和基础;责任网格是管理主体履行管理责任的载体和基础。本部分阐述监管网格。

监管网格包含物理网格和逻辑网格两个层面,它是物理网格和逻辑网格的有机统一体。其中,物理网格是有实际地理边界的格,而逻辑网格用于承载监管责任。不同的逻辑网格叠加到同一物理网格,分别代表不同的监管责任。物理网格使得逻辑网格具备在本物理网格内区分监管责任的能力,从而为实现责任分解与业务部署的同步提供了基础机制。

划分监管网格是构建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崭新格局的第一步。安全生产监管网格(物理网格)划分,主要采用行政区划界线作为监管网格边界,保持与行政区划的统一;作为补充,经济功能区按实际管辖范围划定监管网格边界。这样,各级监管网格根据划分方法的不同区分为行政区划网格和经济功能区网格。以地市级部署为例通过在全市范围内按市级、区市级、镇街级三级进行政府监管网格划分结合对横向部门监管责任分工的考虑可有效贯彻“政府纵向分级负责、部门纵向分级监管、部门横向分工监管、属地为主实施管理、行业实施指导”的思想,从机制上实现由监管业务导向驱动的条块整合。

监管主体

广义地理解,监管主体的确定过程反映了对监管机构和领导在各级监管网格中的分工过程。监管主体从机构层面看,包括安全生产综合监管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其他部门两类;从领导层面看,指在每个监管网格中,要明确网格化监管主要领导(某级政府的主要负责人)、分管领导(某级政府的分管负责人)和具体领导(某级政府中某部门的主要负责人)。

监管对象

监管网格中的监管对象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该网格的直接下级网格,第二类是该网格直接管辖的企业,第三类是该网格直接管辖的其他对象,如:学校、医疗机构、社团、体育场馆、旅游景点等非企业类对象以下简称为第三类对象。作为监管对象的企业及第三类对象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其法定代表人是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

监管责任

监管责任分解过程的实质是在监管主体(监管人员)和监管对象间建立对应关系。根据安全生产法律的规定,各级政府的主要负责人是本行政区域安全生产工作第一责任人,对安全生产工作负总责;分管负责人和其他负责人要严格落实 “一岗双责”,对分管范围内的安全生产负责。各级政府要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逐级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和承诺书。在网格化监管体系中,需要将这些法定责任分解到具体网格,对网格中的每个监管主体、每个工作人员结合职责分工进一步明确其网格化监管职责,明确其所负责的具体监管对象,以便为具体任务授权提供基础条件。

监管保障

网格化监管运行保障包括人员编制、设施装备、工作规范等内容。需要落实每个网格中人员组成、装备设施配备等基础要求,落实对每个网格中人员的素质要求,落实具体任务所涉及的行动措施、工作规范、考核标准和考核办法。

监管授权

监管授权是任务部署的具体方式。需要根据监管责任将分项任务部署到各级网格中的各监管主体和各监管人员。

运行机制

网格化监管运行机制涉及对三种互动关系的把握和处理。这三种互动关系分别是:以安全生产监管工作中管理性业务的流转和处理为特征的管理网络体系;以投诉举报、督查督办、内部监督、绩效考核等监督性业务处理为特征的监督网络体系以及以信息报告和反馈为特征的信息网络体系。2.安全生产监管业务

安全生产监管工作涉及两类业务:第一类是管理性业务,包括基础信息管理、专项监管、综合监管、应急管理、培训教育、隐患排查、执法监察、治理跟踪、事故处理、行政审批等;第二类是监督性业务,如,投诉举报、督察督办、内部监督、绩效考核等。这两类安全生产监管业务均以强化基层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为主要内容特征。

3.监管任务的网格化部署与实施

将安全生产监管业务部署到各级政府监管网格中的一种可取的方式就是以监管任务方式进行部署。

监管任务

监管任务是监管业务的具体表现形式。例如,专项监管业务可表现为企业主体责任评级、企业安全标准化达标评级、特种设备检验质监部门的专项监管业务等监管任务;再如,隐患排查业务可表现为日常检查、专项检查、执法检查等监管任务。随着形势变化和对安全生产不同监管侧面的关注,以及国家、省对安监工作的新要求,新的监管任务会不断提出。

监管任务的网格化部署

监管任务在各级网格中的部署是运用网格化监管体系开展监管业务的具体实践的起点。任务可由不同层级的监管网格发起,并对下级监管网格分解。

具体来说,将一项监管任务部署到各级监管网格的方法是,通过任务分解,将分项任务部署到具体网格,根据各级监管网格的监管责任分解,确定各级监管网格中该任务的监管主体(指明什么机构、具体哪位领导)和监管人员;根据对各级监管网格中监管对象的梳理成果指定该任务涉及的由特定监管主体和监管人员负责的监管对象及细分的分项工作任务;明确各级监管网格内工作目标、监管要求(如,任务完成期限)、监管反馈的时限要求如(工作目标完成信息的交流时限)、工作规范、行动措施和考核标准;检查各级监管网格中执行该任务所需的监管运行保障情况并做好准备。

监管任务的实施

任务自上而下分解完毕后,即可利用已确立的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运行机制,结合执行该任务的具体业务流程开展工作,组织实施。

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的信息化方法

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系统是以落实政府监管责任为目标,以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体系的信息化及安全生产监管业务网格化部署实施的信息化为主要内容的安全生产政府监管业务系统。

1.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系统作用

首先,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系统将网格化监管体系信息化——包括将监管网格划分成果信息化;将监管主体(本级网格涉及的部门和领导)和监管人员信息化;将监管对象(包括本级网格直辖企业、第三类对象和直接下级网格涉及的部门和领导)信息化;将监管主体和监管人员的监管责任信息化(包括目标责任书、安全承诺、所负责的监管对象,明确的监管责任是监管授权的基础);对网格内的监管运行保障内容(队伍人员编制、装备设施配置、标准规范建立等)落实并信息化;将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运行机制信息化(规划为管理、监督和信息三大模块,其中管理、监督模块负责监管业务流转与处理,信息模块负责统一信息展现)。网格化监管体系被信息化后,可为各种安全生产监管业务的信息化提供基础架构。

其次,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系统可将安全生产监管业务信息化。即将具体的管理性业务、监督性业务逐渐实现为信息系统中的一个个业务处理功能,如,一级功能有基础信息、专项监管、综合监管、应急管理、培训教育、隐患排查、执法监察、事故处理、行政审批、投诉举报、督察督办、治理跟踪、内部监督、绩效考核等;再如,对专项监管功能而言,二级功能可有主体责任评级、安全标准化达标评级、特种设备管理等。再如,对于应急管理,二级功能可有重大危险源备案、应急预案备案、应急资源管理、应急培训信息、应急演练信息、预警预测信息、事故救援信息等;对于应急资源,三级功能可有应急专家管理、应急队伍管理、应急装备管理、应急物资管理等。随着开发的持续深入,系统将可对各级监管网格安全生产日常监督管理业务提供广泛支持。

再次,通过在各种监管业务过程中推广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系统应用,可积累大量动态数据,从而建立起各种动态信息数据库,如隐患数据库、应急数据库、执法监察数据库等等,为数据的有效利用和价值挖掘提供了广阔空间,通过开发统计分析功能并结合地理展现方式,可有效支持对整体安全生产形势的把握、对安全生产不同侧面的评估、预测及对各种行动措施的决策。

2.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系统建设方法

系统建设总体策略以地市为例,在全市建设一套信息系统,市级集中部署(可部署在地市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政府内网或专网运行,按网格分级授权,严格身份认证。区(市)、街(镇)不单独建立信息系统,只需具备访问市级系统的条件(终端电脑、政府内部网络、用户授权)。

系统设计原则

系统设计坚持实用性、安全性、可靠性、易维护性、开放性、可扩展性、兼容性、标准化原则。

系统功能设计

附注

万米网格是运用网格地图的技术思想实施城市管理的基准单元,以1万平方米为基本单位,将城区划分成具体的网格状单元。每个“万米网格”长100米、宽100米,面积约1万平方米,一个网格一个代码。将所划分的“万米网格”组成一个整体的管理责任单元,在空间上和组织层次上形成市、街道、社区各自的网格化管理责任范围,实现管理区域的无缝拼接,消除城市管理盲区。每个“万米网格”配备若干名巡查监督员,负责对网格进行巡查将发现的问题通过PDA(城管通),以电话、短信等形式传输到数字城管信息中心,实现对“万米网格”的信息采集。

城市部件管理法就是把物化的城市管理对象,城市市政管理公共区域内各项设施,作为城市部件,运用地理编码技术,将城市部件按照地理坐标定位到万米单元网格地图上,通过网格化城市管理信息平台对其进行分类管理的方法。城市事件管理法是把人为或自然因素导致城市市容环境和环境秩序受到影响或破坏,需要城市管理部门处理并使之恢复正常的事情和行为作为城市事件,运用地理编码技术,将城市事件按照地理坐标定位到万米单元网格地图上,通过网格化城市管理信息平台对其进行分类管理的方法。

6.网格化市场价格监管方案 篇六

关于建立网格化市场价格监管制度实施方案

市场价格监管是价格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积极改革和创新市场价格监管方式,进一步提高市场价格监管效率,切实规范市场价格秩序,保障和改善民生,现就建立网格化市场价格监管制度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网格化市场价格监管的总体思路

网格化市场价格监管的总体架构是根据经营者的地理位置、数量、规模和行业分布等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划网定格,并层层分解监管职责,明确责任主体,按照“网定格、格定人、人定责”的原则,全面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指挥便捷、反应灵敏的价格监管和服务网络。网格化市场价格监管的总体目标任务是以稳物价、助和谐、保民生、促发展为目标,以定期市场巡查、规范明码标价、打击价格欺诈、规范不正当价格行为和及时处理价格举报为手段,以全地域各类商品服务价格及其价格行为为监管对象,实现市场价格监管责任制和常态化,维护正常价格秩序,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

二、网格化市场价格监管的主要内容

各级价格主管部门要通过“五定”模式,即定网格、定人员、定职责、定对象、定任务,着力构建责任到人、职能到位、监管

— 1 — 全覆盖的网格化市场价格监管体系。

(一)划定网格

全省各级价格主管部门要将所管辖区域,以行政区划为基础,并结合行业部门条条管理的需要,划分为若干片区形成若干监管格,也可结合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对监管格进一步细化形成监管子格。在此基础上,采取一定方式将各监管格和子格有机联系起来,形成本级市场价格监管网。省、市、县三级价格主管部门分别为一、二、三级监管网,监管网所属区域的监管格和子格,分别为本级网的监管格和子格。

各级价格主管部门的市场价格监管网格,要立足现有条件实现有机链接,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计算机网络化管理,或与其他信息网络联网管理。

(二)选定人员

为确保网格化市场价格监管制度的有序推进,省、市级网格要分别明确三级责任主体:监管网负责人、监管格负责人、监管格责任人,县(市、区)级网格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网格员,实行逐级负责制。监管网负责人由各级价格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或分管领导担任;监管格负责人由有关处(科)室单位负责人担任;监管格责任人由各级价格主管部门指定物价工作人员担任,每个网格至少配备一名监管格责任人,有子格的要配备子格责任人;网格员由价格主管部门在经营者、社区和相关组织中确定,— 2 — 或在社会人员中选聘。

(三)设定职责

监管网负责人主要负责组织制定本级市场价格网格化监管的总体方案,组织、指导和督促网格化监管制度的落实,组织开展全局性监管活动,协调解决网格化监管工作中的全局性问题,不断提升网格化监管效率。监管格负责人主要带领本部门(单位)负责制定本网格市场价格监管工作具体计划和措施,督促指导网格责任人认真履行职责,组织协调网格内各项价格监管工作的落实,保证本网格的正常运行。监管格责任人主要负责督促指导和协调网格员履行职责,承办所在网格本级价格部门职责内市场价格监管的具体业务,及时了解掌握市场价格动态,及时提出监管意见和建议。网格员主要负责宣传价格法律法规和政策,联络和指导相关单位依法经营、诚信经营,收集群众价格意见和建议,发现价格违法行为线索,化解价格矛盾等。各责任主体的具体职责由各级物价部门细化。

(四)确定对象

网格化市场价格监管的对象为各级价格主管部门分工管辖范围内所有商品服务价格及其经营者的价格行为。监管中要突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保障的热点难点问题。基层网格对重要商品、服务价格和重点监管对象要建立监管台帐。

(五)确定任务

— 3 — 1.切实落实明码标价。进一步落实明码标价,积极倡导明码实价,不断提高明码标价覆盖率和合格率。

2.认真开展市场价格巡查。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市场价格巡查,节假日和自然灾害等重要时段,以及对重点监管对象可视具体情况加密检查频次。市场价格巡查人员必须按相关要求填写日常市场巡查记录并归档。

3.及时办理价格投诉举报。热情受理、依法办理、及时回复每一件价格投诉和举报,确保网格内的价格投诉举报受理率和回复率达到100%。

4.积极开展价格诚信创建活动。引导监管对象积极参与价格诚信单位、明码实价示范店(柜)创建活动,努力营造公平竞争、诚实守信的价格环境。

5.努力做好价格公共服务。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价格政策宣传,按要求完成价格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及12358价格举报平台的宣传任务,耐心解答群众关心的热点、疑点价格问题,及时发布社会公众需要的价格信息,逐步建立并提供经营者价格诚信度查询服务。

6.依法查处价格违法行为。及时发现涉嫌价格违法行为线索,配合价格执法人员依法依规查处价格违法行为,督促相关责任主体认真整改规范。

7.适时做好价格监督检查监测预警。密切关注重要商品服务

— 4 — 价格、居民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动态,及时了解和研究相关行业主要经营者价格行为特征,进行监测,发现市场价格明显异动或价格行为明显涉嫌违规时要及时预警。

三、网格运行机制

(一)信息报告。网格员在做好日测基础上每周向监管格责任人报告一次市场价格情况;监管格责任人每周对网格员报告的情况进行一次整理,每月向监管格负责人报告一次情况;监管格负责人每季度要召集监管格责任人分析一次市场价格情况,并向监管网负责人报告;监管网负责人每半年要系统分析一次监管形势并向上级监管网报告。各级责任人如有重要情况要及时报告。

(二)应急处置。当价格主管部门作出启动价格应急预案决定时,所涉及区域市场价格监管网格同时转入应急状态运行。在应急状态下,网格各级责任主体均应保持24小时电话畅通,并实行信息日报制。

(三)互联协作。本网格如有价格监管事宜需要其他网格协助办理的,可向相关网格提出协作请求,相关网格应予积极协助。如有相关价格监管信息对其他网实施监管具有重要意义时,应及时向有关网格通报。

(四)市场巡查。各级监管网每年至少组织3次市场价格巡查,重要节假日和自然灾害等敏感时期必须组织巡查。

(五)案件查处。对价格违法行为的处罚仍按法定分工办理,— 5 — 各级网格责任人要给予极积配合和支持。

(六)舆情管理。各级价格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舆情管理工作,建立舆情监控、发布、采集、处置工作制度,提高媒体网络舆情应对处置水平。各级监管网都要配备一名舆情管理员,负责舆情阅评、监测与预警,及时搜集易引发价格异常波动的前瞻性信息,对舆情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提出处置意见和建议。

(七)督导考核。上级市场价格监管网要加强对下级市场价格监管网(监管格和子格)运行情况的督导和检查。省物价局对市州网格运行情况,原则上每半年督导抽查一次,每年集中考核一次,平常进行不定期抽查。市县网格的督导检查办法由市县价格主管部门确定。

四、工作步骤

(一)调研部署。2014年3-5月份,省物价局组织力量对全省网格化市场价格监管工作进行调研,听取市州县价格主管部门和有关经营者意见和建议,制定方案,对全省网格化市场价格监管进行部署。

(二)组织建网。8月底前,全省各级价格主管部门要完成制定实施方案,划定网格,选定人员,明确职责,完善制度等工作,做到网定格,格定人,人定责。9月25日前,各市州将本级监管网和所辖县市区监管网建网情况,报省物价局价检分局市场价格监管处(邮箱:hbscjgs@sina.cn)。10月底前,省物价

— 6 — 局完成全省市场价格监管网的编制任务,初步实现全省市场价格监管网格化管理。在此期间,省物价局拟召开一次网格化市场价格监管工作的现场会,总结推广经验,查找和解决重点难点问题。11月1日起,按网格运行机制试运行。

(三)检查完善。12月份,省物价局对网格化市场价格监管运行情况进行一次检查,主要是查找问题,进一步完善网格化监管措施,修订网格运行机制,促使网格化市场价格监管工作更加科学和规范。2015年1月1日起正式运行。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网格化市场价格监管制度,是国家发展改革委的要求,也是今年全省物价工作会议确定的重点工作之一。各级价格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网格化市场价格监管工作的重要意义,将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专门抓,科学安排、精心组织、分工负责、抓好落实。要主动加强与综合治理、商务、工商、公安等部门的配合,形成市场价格监管合力。

(二)加强检查督办。各市州价格主管部门要对所辖各县(市、区)网格化市场价格监管制度推进情况定期进行检查指导、巡视督办,确保按进度和要求落实建网工作。要加强网格化市场价格监管工作调研,发现问题及时反映。

(三)营造良好氛围。各级价格主管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宣

— 7 — 传网格化市场价格监管制度的意义和作用,宣传基层推进网格化市场价格监管的典型经验,不断提高经营者和群众的知晓率、参与率。

(四)努力搞好保障。实行网格化市场价格监管,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支撑,各级价格主管部门要给予一定财力投入,确保网格化监管工作的顺利推进。

7.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系统设计研究 篇七

现阶段,国内针对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的研究开展得较为有限。汪大光探索了“一格多员”社区消防安全网格化监管模式;陈雪刚探析了城区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模式;朱芳、冯伟明探 索了高校 消防安全 网格化管 理体系;陈秀勇探讨了社会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机制;冯发勇研究了网格化精细化管理在消防工作中的应用;李卓等分析了“网格化”管理的瓶颈问题和对策;张勇探索了网格化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机制;刘孝君探讨了如何建立健全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体系;廖奇思考了如何完善消防安全网格化 管理机制;韩涛研究 了消防安 全 “网格化”管理机制;卢恒洋论述了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方案的优化。不难看出,国内大部分研究依然停留在理论阶段, 距离实际信息化应用依然存在着不小的距离。

为了推进安徽省消 防安全网 格化管理 工作稳步 开展、探索网格化管理新模式新机制、运用信息化技术提升网格化管理工作效率、实现网格化管理长效运行,安徽省消防总队联合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共同开发了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系统,并对系统设计进行了相关研究。

1 系统架构

系统架构由基础层、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应用层等五个层级结构组成。其中,感知层、网络层为硬件层级结构,前者主要由人员感知和设备感知两部分组成,后者包括移动通信网络和有线宽带网络两条通道。平台层和应用层为软件层级结构,前者包含核心服务平台和数据存储平台,后者包含网格管理、人员管理、单位管理、设施管理、任务管理、信息发布等应用,见图1所示。

1.1 基础层技术架构

系统基础层为基于Web GIS系统建立的B/S服务框架。基础层围绕网格信息数据库和系统运营数据库, 并结合现有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提供基本的数据库支持。采用空间数 据引擎技 术搭建GIS应用服务 器和WWW服务器,进而提供基于浏览器客户端的Web GIS服务,综合地为系统提供城市地图、网格可视化、消防设施标注和路线规划等服务支持,见图2所示。

1.2 感知层技术架构

系统感知层可分为人员感知和设备感知两部分。其中 ,水压传感器、水位传感器、视频监控设备等在线感知设备构成了设备感知的主要内容。这些设备可以直接接入系统网络,实时采集相关数据,实现网格内重点部位的远程实时状态监控。系统同时采用人工巡视的方法,实现对消防设备的无盲区全覆盖监控。巡查员通过手持终端定期上传消防设施的状态信息,完成系统对设施的状态采集。另外,系统通过巡查员与移动终端的互动情况, 完成对人员工作情况的跟踪和监控。除此之外,巡查员还承担了火灾隐患的巡查以及突发事件的上报工作。在发现隐患或事件之后,巡查员通过手持终端及时上报,并上传现场图像及位置信息。通过在线探测器和巡查员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的方式,形成了因地制宜、全面覆盖的弹性互联互通消防网格化管理感知层,见图3所示。

1.3 网络层技术架构

系统网络层由无线通信网络和有线宽带网络组成。 感知层的各类有线、无线感知设备、移动终端、网格办公节点均通过无线通信网络和有线宽带网络同系统紧密连接,实现了实时互联互通和双向信息流通。各类感知设备、移动终端、网格办公节点均通过公共网络接入系统通信中心。其中,有线设备通过有线宽带网络接入系统通信中心,无线感知设备通过无线通信网络接入系统通信中心;小网格移动设备通过3G/4G/GPRS等无线通信网络接入系统通信中心;中网格、大网格办公节点通过有线宽带网络接入系统通信中心。为保证信息安全,在公共网络与系统通信中心的接口上设置有防火墙,相应的数据连接采用加密的方式避免窃取和篡改。在消防总队、 支队及大队内部的各个部门、中心通过内部局域网连接。 信息发布中心、指挥中心、行政部门等各个部门通过内部局域网接入到系统通信中心。系统通信中心和数据库设置在消防总队、支队的主机房内,通过高速局域网互联。 以系统通信中心为枢轴,通过信息交换、消息传递机制, 内部各部门之间以及同外部设备、节点之间能够实现实时、可靠的信息流通,见图4所示。

1.4 平台层技术架构

系统平台层在感知层、网络层和服务器计算资源的基础上,提供实现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系统基本功能的各项基础服务。平台层由核心服务平台和数据存储平台组成。核心服务平台提供了系统运行状况监控、系统运行安全保障、系统各资源管理、各项信息的目录搜索和查看、各项事物处理、消息传递、各个单元间通信、公共媒体消息发布、监控探测 器和节点 注册以及 其他各项 服务。 数据存储平台则保存网络拓扑、城市地图、人员信息、设备信息、警情事件、多媒体信息、指挥信息、发布信息等数据。在此基础上,通过数据的分析挖掘,可以进而形成消防管理数据、消防防控数据、应急联动数据、安全评估数据等经过提炼的高价值数据。数据存储平台通过数据服务接口同核心服务平台相连接,为主动信息显示和决策提供支持,见图5所示。

1.5 应用层技术架构

系统应用层在平台层的基础上,通过监管中心和各终端软件,实现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的各项功能目标,为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各级相关单位及部门提供服务。应用层提供的功能 主要包括 统计分析、监督考核、事件处置、工作指导、隐患处理、消防宣传、消防例会、工作指导、 隐患复查、任务督办、消防检查、信息采集、事件上报等。 众多功能根据角色区别为不同用户提供针对性服务。小网格主要完成基层的检查、宣传、采集工作;中网格一方面掌握、管理小网格工作情况,另一方面进行较大规模层次的消防检查、宣传工作;大网格对中、小网格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同时对各项工作进行闭环;消防总队、支队、大队则进行全局性的考核、管理、规划、督办等工作。通过上述功能,能够有效地支撑各级机构行使其网格化工作职责,见图6所示。

2 软件技术架构

系统软件采用B/S(浏览器/服务器)模式开发,主要包括数据库、平台服务、业务系统和应用系统四个部分, 每个部分则包含对应的功能支撑模块,综合提供网格责任“可视化”、隐患排查“便捷化”、信息推送“实时化”、应急处置“效能化”、安全评价“智能化”、工作平台“集成化” 和信息管理“一体化”的消防安全数字网格化管理系统, 见图7所示。

为了简化企业应用程序开发复杂性,系统采用瘦客户端开源SSH 2框架,即Spring、Hibernate、Struts 2、基础框架。在持久层采用了Hibernate O/R映射工具。在容器方面,采用了Spring Framework。同时,根据实际需要,在Struts、Spring/MVC,WebWork,Tapestry、JSF等MVC框架中进行灵活选择。系统同时通过MAVEN任务来部署管理项目。

3 应用实例

目前,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系统已在安徽省全面推广使用。通过系统管理了大网格1 567个、中网格12 440个、小网格41 411个。平台为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提供了消防总队、支队、大队、监督员、消防民警、大网格员、中网格员和小网格员共8类角色,消防地图、任务管理、网格管理、用户管理、消防信息等40多项主要功能。到目前为止,系统共完成火灾隐患整改逾50万处,消防部队信息录入近3万个,社会单位信息录入超过40万家,义务消防队信息录入1万余个。通过系统的常态化运行, 大量隐患得到整改、基础信息得到完善、群众消防意识得到提高,社会整体消防安全水平得到切实提升。

4 结 语

8.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表 篇八

【摘 要】本文分析当前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结合网格化管理的特点和近年来顶岗实习安全管理经验,以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基于网格化管理与学生顶岗实习安全管理目标需求建立安全教育、过程管理、风险分担三大网格,在三大网格的基础上构建若干个横、纵交错的小网格的安全管理体系。

【关键词】职业院校 网格化管理 顶岗实习 安全管理 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C-0120-0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职业教育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等五部委制定的《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规定》指出,顶岗实习的管理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关键,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稳定就业的关键。可见,顶岗实习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性,顶岗实习的效果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为了达到顶岗实习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加强顶岗实习的管理。学生顶岗实习多数处于校外,所以学生顶岗实习首先要保证安全,再谈顶岗实习的量和质。

学生安全是学生顶岗实习的底线,建立起可行、可靠、实用的顶岗实习安全管理体系就是坚守学生顶岗实习底线的体现。目前全国各高职院校都在探索行之有效的学生顶岗实习安全管理体系。

一、顶岗实习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管理意识陈旧。教师、学生对顶岗实习认识尚停留在上世纪80—90年代。教师认为顶岗实习就是学生在为企业创造价值,企业理所当然应负责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管理和职责。指导教师认为学生已经属于成年人,他们具有自我管理的能力。这种观念的存在使得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管理处于形式或空白状态,导致指导教师主动地放弃了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战线。同时,学生对顶岗实习期间的身份定位不清,学生离开校园到企业参加顶岗实习,误认为自己是“员工”,不受学校老师管束和学校相关制度的约束,也相信自己会管好自己,在顶岗实习期间很少甚至不与指导教师联系,这为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工作埋下了隐患。上述情况反映了老师和学生的顶岗实习管理意识和理念十分陈旧。

(二)管理模式落后。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急速扩张,学校内部各项管理处于逐步完善与改进阶段,由于顶岗实习阶段学生处在校园之外,与校内诸多急需建立、改进与完善的管理问题相比,顶岗实习管理存在有待完善的问题,长期沿用旧的管理模式。但是,每年加入顶岗实习教学环节的学生基数逐年增长,接收学生顶岗实习单位遍布全国各地,实习地点极为分散。目前高职院校顶岗实习日常管理由指导教师负责,要求指导教师或辅导员利用电话、QQ、电子邮件、微信等通信工具一周必须与学生联系一次并保存和做好相关指导记录,系部每月定期抽查指导教师的顶岗实习指导记录。这种管理模式应对以前每位指导教师指导管理1组(约5-8位)学生尚可。但随着学生基数逐年增长,每位指导教师导管理人数少则3组(约15-25人),多则1个班(约45-60人),按目前的管理模式指导教师无法做到一周联系学生一次。同时,这种顶岗实习管理模式缺乏顶岗实习单位的参与,学生也未必会把顶岗实习真实情况完全告诉指导教师,部分学生顶岗实习期间频繁更换实训单位,指导教师也鞭长莫及,导致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管理不到位,埋下诸多安全隐患。这种单线、简单、被动的管理模式满足不了当今社会、企业、政府、学校、家长和学生对顶岗实训期间学生安全零事故的要求。

(三)安全教育形式化。目前各院校在学生顶岗实习前开展的安全教育主要包括让学生签订《安全承诺书》、在顶岗实习动员大会上讲述安全注意事项或专门召开顶岗实习安全大会、给学生发放《顶岗实习安全手册》等,这种停留在简单化、形式化、表面化的安全教育收效甚小,无法使学生掌握安全隐患防范的有效技能。与学生顶岗实习期间面临或遇到的复杂、多变的安全问题相比,这种简单化、形式化、表面化的安全教育更显得苍白无力。同时,顶岗实习期间学生的个人空间和自由度扩大,部分学生无法识别传销等非法组织,很容易误入传销、邪教和社会上的非法组织中。由于学校在顶岗实习安全教育中存在不少问题,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无法正确识别、处理安全隐患和危险源,在顶岗实习期间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增大。

(四)风险分担存在空白。顶岗实习由学校、企业、学生三方构成,风险理应由三方共同分担。但在顶岗实习问题上,学生处于绝对的劣势,不少用人企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愿意与学生签订就业协议或劳动合同,学校为了完成顶岗实习教学任务没有与实习单位签订顶岗实习安全责任协议,即使学校与企业签了安全协议,该协议的安全责任笼统模糊,无法落实到位。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一旦出现工伤或工亡安全事故,有良知的企业按临时用工给予补偿,无良知的企业就会推诿,即使有良知的企业给予学生补偿也远达不到国家相关要求,这就会引发诸多争议和社会问题。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主要是学校、企业、学生三方未建立相关风险分担的预案和风险保障,即使有相关的风险保障也是相互独立,毫无联系,不利于安全事故善后工作的开展。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发生安全事故后,往往是各方再进行相关商议,此时的商议学生和学校都处于非常被动地位,最终被迫承担过多的责任。

二、网格化管理概述

网格化管理来自网格(Grid)技术管理领域中的应用,网格一词来源于人们熟悉的电力网(Power Grid),其目标是实现网络高性能协同工作和资源共享,消除资源孤岛和信息孤岛。顶岗实习安全问题不仅影响企业、学校、家庭和个人财产,而且还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合理的安全管理体系是杜绝或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保障。基于网格化管理的学生顶岗实习安全管理中,网格就是指一个自上而下的大网,把所有人都给罩进去,每个人任何时候都处于各种的格里。学生顶岗实习安全网格化管理是以实现“安全”为目标,整合各方资源,调动学校、企业各方力量,依托统一的模式,借组数字化的平台,以分级、分块管理为原则,通过构建横向和纵向经纬线,从而使各部门和个人按照各自的职责范围,明确工作职责,全面负责责任区的安全工作,从而建立“横到边、纵到底”的高密度网格化安全管理和责任体系。网格化管理具有全面化、立体化、层次化、动态化、精细化等特点。将网格化管理应用在顶岗实习安全管理上,使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各阶段都处于有人管、管得好、好管理的状态,从而有效杜绝或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实现平安实习、快乐实习、知行实习和和谐实习的目的。

三、基于网格化管理的顶岗实训安全管理体系实践

根据学生顶岗实习的实际情况,我们把学生顶岗实习安全管理划分成安全教育、过程管理、风险分担三大网格,在三大网格的基础上建立若干个横向、纵向的小网格,这些纵横交错的网格使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安全管理不留死角,从而达到“横到边、纵到底”安全管理要求。

(一)安全教育。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要先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才会有安全行为,有了安全行为,才能保证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安全。安全意识形成的主要途径和路径来自安全教育,做好学生顶岗实习安全教育,是学生顶岗实习安全管理的基础。学生顶岗实习安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将安全意识植入学生脑海中,并使其生根、发芽、成长。为了达到使学生植入安全意识的目的,在安全教育网格中,我们建立了各种层次和形式的安全教育小、细网格,只要进入安全教育网格,任何学生都被有意识或无意识、主动或被动地在脑海中植入安全意识。

1.多层次的安全教育网格。经过多年的顶岗实习安全管理探索与总结,建立了五层次的学生顶岗实习安全教育。第一层次:院(系)的顶岗实习安全教育大会。院(系)的顶岗实习动员大会暨顶岗实习安全教育大会中,院(系)全体参加顶岗实习学生、顶岗实习指导教师、辅导员和工作人员都参加。该大会主要议程包括四个方面:第一,院(系)教学主管领导就顶岗实习的意义、重要性和顶岗实习过程中的安全管理提出要求。第二,由院(系)学工主管领导总结上一届学生顶岗实习安全管理工作得失、存在问题,布置本届学生顶岗实习安全管理工作。第三,由本届顶岗实习学生代表发言宣誓在顶岗实习期间自觉遵守学校、院(系)、顶岗实习单位的安全生产及安全管理制度、按时与指导教师联系,做到平安实习、快乐实习、知行实习、和谐实习等。第四,以班级为单位,院(系)领导给各班代表发放《学生顶岗实习安全承诺书》《学生顶岗实习告家长书》《学生顶岗实习安全管理手册》《学生顶岗实习教学管理制度》等。通过院(系)的顶岗实习安全教育大会,学生初步了解顶岗实习安全问题,意识到在顶岗实习是一项存在较多安全隐患的教学环节,在脑海里初步建立顶岗实习安全生活、安全生产、安全出行等安全意识,这些为后续的顶岗安全教育奠定了基础。第二层次,邀请企业人员、校友或专家给每个专业学生开展顶岗实习安全专题教育。企业人员、校友或专家主要讲授当前行业和相关企业的安全生产形势和近年来行业内发生的恶性、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实例。企业人员、校友或专家深度、形象、具体地讲授安全生产形势、意义和实例等,使学生对顶岗实习行业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严峻性、紧迫性产生一定深度的认识,从而提升自己对安全生产的认识和意识。第三层次,辅导员对每个顶岗实习班级开展顶岗实习期间专题安全教育。辅导员对学生开展的安全教育,主要涉及生活安全常识与防范内容,如交通安全、用气用电安全、电子信息安全,以及防盗、防抢、防骗、防传销等生活安全,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日常生活安全意识,避免和降低一些常识性的生活安全事故的发生。第四层次,指导教师对所指导学生开展针对性的安全生产主题安全教育。指导教师对学生开展的安全教育主要涉及顶岗实习主要工作岗位的安全操作常识与岗位安全隐患内容,如顶岗实习期间学生主要从事的工作岗位的安全隐患、操作技能、如何处理常见和突发性的安全事故、如何做好工作岗位的安全管理等,有利于学生认识到所从事顶岗实习工作岗位的安全职责、安全隐患和危险源,从而提高学生顶岗实习工作安全意识,避免和降低一些常识和突发性的工作安全事故的发生和伤害。第五层次,学生召开顶岗实习安全教育心得体会专题课。要求每位学生到讲台或通过视频面向全班同学总结自己对安全方面的认识和感悟,讲述时间不少于2分钟。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总结和表述自己对安全的认识和感悟,有利于提升学生对顶岗实习安全问题的思考和重视,从而提高个人的安全意识,有效地防止和降低顶岗实习期间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和伤害。

2.多形式的安全教育网格。安全教育的形式决定了安全教育的效果,网格化安全教育的目的是使每位学生都能主动地接受安全教育,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安全生产、安全生活的意识。为了达到网格化安全教育的目的,安全教育就必须是多样化、多形式。根据安全教育的层次不同,学生参与安全教育的形式主要有听、说、读、写、看、编、演、录等八种形式。听是指听专家、行家、老师、辅导员和同学说安全、讲安全、演安全等;说是指每位学生上到讲台讲述自己对安全的认识和感悟;读是指每位学生必须认真读《学生顶岗实习安全承诺书》《学生顶岗实习告家长书》《学生顶岗实习安全管理手册》《学生顶岗实习教学管理制度》等制度;写是指每位学生在接受全部项目的安全教育后必须写一篇不少于1千字的“安全教育学后感”;看是指每位学生到安全教育视频库认真观看安全教育片、历届学长拍摄的工地安全隐患视频、安全事故片及历届学生自编自演的优秀安全教育小品等;编是指学生以组为单位(约为5-6人),每组学生在安全教育期间自己选定一个安全生产或生活安全主题编制安全教育小品或故事;演是指学生以组为单位,每组学生必须将自己编制的小品或故事表演出来并已视频方式上交;录是学生录制自编自演的安全生产或生活安全短片、学生录制自己讲述对安全的认识和感悟视频、每位学生到工地顶岗实习期间每月必须录制顶岗期间存在安全隐患视频。通过八种形式的安全教育形成八个网格线,这八个网格线在安全教育过程中相互交叉形成多种不同形式的安全教育网格,这些大小不同、形式不等的网格就像一张大网圈住学生,任何一位学生在安全教育阶段都处于一个或多个网格之中,从而达到提高自我安全意识、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安全教育目的。

(二)过程管理。目前大部分职业院校实行“2+1”或“2.5+0.5”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少则半年、多则1年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由于长时间和分散的顶岗实习给学生顶岗实习安全管理带来了诸多困难和问题,诸如学生顶岗实习地点分散、远离学校、缺少有效监督管理和学校无法做到每个实习点都派指导教师到场进行管理等问题,给学生顶岗实习安全过程管理留下诸多空白。为了克服这些困难和问题,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引进多层次的顶岗实习网格化过程管理,完善了学生顶岗实习过程管理,弥补了局部的管理空白,有效防止和降低学生安全事故的发生,从而实现平安实习、快乐实习、知行实习、和谐实习的目的。

1.顶岗实习网格化过程管理层次。顶岗实习网格化过程管理的主要层次有指导教师(含校内外指导教师)对学生顶岗实习过程的监管与指导、院系对顶岗实习指导教师(含校内外指导教师)监管过程的检查与管理、院系主管领导到学生顶岗实习单位或项目的交流与走访、院系对学生顶岗实习学生过程监控等。指导教师(含校内外指导教师)对学生顶岗实习过程的监管与指导主要内容是:顶岗实习指导教师在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过程承担有专业技术指导责任和安全生产生活管理责任(即一岗双责),这就要求指导教师通过多种形式及时掌握顶岗实习期间学生的生活、工作、心理等动态情况,并做好相关监督管理记录。如发现异常现象要及时干预或汇报,使各种安全隐患得到及时处理,避免和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院系对顶岗实习指导教师(含校内外指导教师)监管过程的检查与管理主要内容是:院系主要学生顶岗实习的组织者,不仅要安排、组织、落实学生顶岗实习工作,而且还要检查、管理、指导好顶岗实习指导教师开展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监管工作,防止顶岗实习指导教师监管责任履行不到位、履行变形、履行变样和不履行等各种监管失职的行为,从而有效保证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安全管理时时处于可控状态。院系主管领导到学生顶岗实习单位或项目的交流与走访的内容是:院系主管领导每月利用3-5天时间走访学生顶岗实习单位或项目了解学生顶岗实习安全管理制度落实情况和了解学生顶岗实习工作岗位环境、生活环境安全情况及与学生反馈到学校相关安全管理资料是否相符和侧面检查指导教师的监管情况。同时,通过走访学生顶岗实习单位或项目与单位或项目相关领导交流,强调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安全管理主体,有效提升学生顶岗实习单位或项目对顶岗实习学生的安全监管的重视和落实,降低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安全管理的风险。院系对学生顶岗实习学生过程监控的主要内容:院系对对学生顶岗实习学生过程监控主要通过学生每周提交资料路径和内容进行监控,通过学生提交资料路径可以定位学生所处的位置,通过位置地点判断学生是否处于正常地段,通过学生提交资料内容观测学生是否处于其上报的顶岗实习岗位,如有异常需及时通知指导教师核准,查明情况,并根据具体情况开展相关安全教育与监控,从而提升安全防范战线,减少安全事件和事故的发生。

2.顶岗实习网格化过程管理的内容和形式。顶岗实习过程管理的形式决定了管理的效果,网格化过程管理的目的是使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活动始终处于可控阶段,从而有效降低和防止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安全事故的发生。根据过程管理各层次管理目的和性质不同,采取不同的管理内容和形式。

顶岗实习过程管理的主要内容有:检查学生所处顶岗实习基本情况、学生每天实习情况、学生每周实习情况、学生每月实习情况、现场了解学生顶岗实习情况等。学生所处顶岗实习基本情况检查内容:检查学生是否按时把顶岗实习的单位和项目基本情况、学生生活场所环境情况(含吃、住、行等)、工作岗位环境情况、单位或项目的现场指导教师情况等内容上报系统和校内指导教师是否按时批阅相关资料等。学生每天实习情况检查内容:检查学生是否按要求完成每天一句(顶岗实习管理平台)、其发言时的通信IP或信号地址是否与基本情况相符、指导教师是否按时对学生进行指导等。学生每周实习情况检查内容:检查学生是否按要求完成每周一段和每周一照(顶岗实习管理平台)、指导教师是否按时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管理等。学生每月实习情况检查内容:检查学生是否按要求在完成每月一篇和每月上传一段工作生活或安全隐患视频(顶岗实习管理平台)、统计公布学生本月通信IP或信号地址异常次数、统计指导教师本月对所指导学生的监管情况,对安全指数低的学生列入重点监管对象等。现场了解学生顶岗实习情况内容:检查和核对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上交资料的真实性、检查和核实指导教师指导及监管情况和效果、了解学生顶岗实习岗位工作的安全情况、检查和核实顶岗实习单位或项目对学生的监管和指导情况等。

顶岗实习过程管理的主要形式有:走访、上传文字资料、上传图片资料、上传视频、电话、微信平台、微博平台、QQ聊天和视频、观看平台安全教育课并考试、电子邮件、面谈、约谈等。不管任何形式,都应在顶岗实习管理平台完成,如所采用的形式不在管理平台上完成,要求把资料整理上传管理平台,保证学生顶岗实习过程的监管工作始终处于有据可依、有据可凭,杜绝监管失职、失责行为发生。为了保证学生顶岗实习过程的监管工作始终处于有据可依,有据可凭,必须依托强大的网络管理平台。学生顶岗实习资料上传和指导教师指导与监管等海量数据经过平台识别、判断、分类、归类分析和诊断等处理,可以自动识别安全指数低的学生,院系和指导教师针对安全指导低的学生采取相应的措施,使安全指数回升到正常水平,避免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安全监管缺失和缺位,有效避免安全责任事故的发生。

(三)风险分担。学生顶岗实习期间虽然建立起完善的安全监管制度,可以有效防止和降低安全责任事故的发生,但安全事故风险依然存在,为了有效、妥善、合理、合规地处理突发性、不可预见性安全事故的发生,就必须建立完善的学生顶岗实习安全事故风险分担制度和规则。学生顶岗实习由学校、企业、学生三方构成,在顶岗实习期间不管学生发生任何安全事故,三方或多或少都存在责任,只是责任大小不同,为了使事故得到妥善、满意的解决,必须在事前预先建立起完善风险分担预防保障,分担各自的风险,降低事后的推、拖、扯等现象,有效保障学生的合法权利。学生顶岗实习过程安全风险分担涉及学生、实习单位、学校三方,应当健全明确的责任范围协议和风险承担义务。目前针对学生顶岗实习安全管理风险分担预防保障措施最直接方法就是风险转移(即购置相应的商业保险)和成立基金。由于学生、实习单位、学校三方所处的地位不同,采用的风险分担措施有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不管同与不同,要求三方的风险分担一定要到位,具体要求如下:第一,在学生开展顶岗实习前,由学校组织要求学生统一购置不低于30万元的意外事故保险和相应的住院保险,如不购置院系暂不安排该生进行顶岗实习并告知家长,如家长同意,风险由家长承担;第二,学生到企业单位或项目进行顶岗实习,接收单位或项目除单位或项目购置的单位或项目整体意外险外,尚需为学生购置工伤保险,通过单位或项目购置的意外险和工伤保险保证了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突发性、不可预见性等安全事故发生后,学生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第三,学校应当额外为每位参加顶岗实习学生购置10-20万元的意外险和成立由历届学生捐助成立的意外事故爱心基金。当学生在顶岗期间发生安全事故时,学校通过学校购置的保险和基金给予学生或学生家庭一定数额的求助或补助。

只有学生、实习单位、学校三方都建立了相关的风险保障措施,当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发生安全事故后,三方才能进行诚心、友善的协商,减少争议与分歧,学生的合法权利才能得到保障,有利于安全事故善后工作的开展,保证各方生活、生产等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综上,基于网格化管理的学生顶岗实习安全管理体系将顶岗实习安全过程分成安全教育、过程管理、风险分担三大网格,各大网格纵向由诸多中、小、细、微层次网格组成,横向由听、说、读、写、看、录、拍等多种形式网格组成,使任何一位参加顶岗实习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处于多重多层多形的安全管理网格中,实现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安全管理“横到边、纵到底,不留空白、不存孤岛”的高密度网格化安全管理和责任体系,使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各阶段安全管理都处有人管、管得好、好管理的状态,从而达到平安实习、快乐实习、知行实习以及和谐实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周吴浪.构建高职顶岗实习管理机制[J].高教学刊,2016(3)

[2]潘火强,庞玲玲.高校突发事件管理研究[J].滁州学院报,2011(8)

[3]李红惠.顶岗实习对师范生技能培养成效的准实验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4]郑士源,徐辉,王烷尘.网格及网格化管理综述[J].系统工程,2005(3)

[5]祝小宁,袁何俊.基于网格化管理的突发公共事件预警机制探析[J].中国行政管,2006(10)

[6]赵红,康大臣,汪亮.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理、机制与体系探讨[J].中国管理科学,2006(10)

[7]姜金贵,梁静国.基于网格化管理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研究[J].情报杂志,2008(6)

【基金项目】2015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15B086);广西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程项目(201316033)

【作者简介】韦红教(1970— ),男,广西柳江人,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讲师;覃 峰(1976— ),男,广西大化人,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路桥系副主任,教授;唐银青(1984— ),广西都安人,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经济师。

上一篇:大一新生如何进入大学下一篇:拔河对手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