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的意向

2024-09-05

诗经的意向(共13篇)

1.诗经的意向 篇一

《诗经》里的那些情事

闲来无事,翻开了《诗经》。或许是因为这是几千年前的东西吧,所以每次看到这些歌谣,都好像置身在千百年前,那样的山,那样的水,那样的人,那样美好而又肆无忌惮的爱情,心灵似乎沉淀了下来。在喧嚣的城市与繁杂的课程中,寻回一片净土。

我喜欢诗经里的那些爱情,浅浅的,涩涩的。千百年前,他们还不像如今的人们大胆的表露,大胆的在人前招摇。看着他们的爱情,我不禁在心中莞尔。

无论是那种静女的牧歌式的爱情,那种对窈窕淑女的热烈的爱慕,还是采葛中深沉的相思,抑或汉广中诠释的浅浅的暗恋,都让我心向往之。

“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一个顽皮开朗的俏姑娘,一个憨厚朴实的小伙子,一举一动都是爱情的甜蜜。亲爱的姑娘,让我快快见到你吧!这是一对恋人的游戏,我不禁惘然,是爱情让他们如此美好,还是时代让他们拥有如此的纯真的爱情?毕竟这样纯净的爱情在如今是很难找到的。“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在那千百年前的爱情里,牧草竟也充当了如此幸福的角色,承载了恋人之间的浓浓爱意。这样的爱情信物,虽无有重量,却又价值连城。就像我们青春时代的小小心思,虽朦胧晦涩,却是以后再也找不回的纯真。就这样爱着吧„„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我想象着女子姣好的容颜,有点小小的羡慕,能有一个男子,多情,率真,肆无忌惮的喊出对自己的爱,女子的心里定也是甜蜜的吧。爱,原来是如此理直气壮的事。他爱了,坚定不移的爱,日日夜夜的想,甚至幻想有一天能钟鼓齐鸣将她娶回家。即使是幻想又怎样呢,爱就是爱了;即使是痴迷又怎样呢,就这样爱上了。

有人肆无忌惮地表现爱,有人却苦苦的在相思中挣扎。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恋爱中的人大抵都会有这样的心情吧。这样一封古老的情书,引起我无限遐思。仿佛见到男子对着书信,皱眉苦思,思什么呢?自然是刚刚分离的女子。我想无论是谁看到这样的话都会为之动容的吧,不然为什么到今日还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之说呢?美丽的姑娘收到这样一封情书,看到这样的“疯言痴语”,应该也在心底偷笑吧!现代的社会里,谁还会一腔情思书写着情书?偶尔的动一动手吧,短信,邮件或许会带来惊喜,而亲手写出的情话又何尝不是一种温情。

相爱了,相思了,不论是什么样的爱情,都是令人欣喜的。相比之下,有的人却黯然了。“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不论怎样,我却只能以暗恋的方式想

你。一次邂逅,他遇见她,爱上她,却不可求思。或许是门不当户不对,总之,我只能仰望着你。即使爱如滔滔洪水,你还是感受不到这样的汹涌澎湃。我愿意爱着你,但不愿意你坠入凡尘,你永远是高高在上的女神。柴米油盐的生活,即使你愿意陪着我,我也不愿意你辛苦着过。还是把你当做红玫瑰,以暗恋的方式想你。虽是心酸的,但却甜蜜着。

从古至今,总有那样一群人,爱着。千百年了,人们从来不曾走远,还在俗世里活着,爱着,唱着属于他们的爱的歌谣。诗经里的那些情事,着实令人向往。若时光肯倒流,能倒回到诗经年代,我最想做的事,莫过于期待一场艳遇,好好谈一场恋爱。

2.诗经的意向 篇二

关键词:离职意向,核心主力员工

在现代企业经营理论中, 有一个著名的“二八定律”[1], 说的是就个人对企业贡献而言, 常常是20%的人做出了80%的企业效益。显然, 这“20%”就是企业的核心员工, 例如专家级的技术研发人员、掌握大量客户资源的销售人员和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核心员工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他们的去留影响着企业竞争力的大小, 对企业的未来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在市场经济深入人心的今天, 员工由于种种原因频繁跳槽, 因此如何能有效减少员工、特别是核心员工的离职是每个企业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1. 离职意向的含义

黄培伦, 田在兰 (2 0 0 6) 指出, 离职意向 (t u r n o v e r intention) 是指员工所产生的离开组织的想法或者意愿;离职行为 (actual turnover behavior) , 是指雇员事实上离开组织的行为[2]。Mobley (1978) 等多位学者认为行为的直接前因是意愿, 因此对员工离职意向加以研究探讨有利于观测员工是否会发生离职行为[3]。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的选择

本次研究选取对象180名, 其中男性70名, 女性80名。

2.2 研究工具

本次调查采用翻译的“员工离职意向的影响因素”问卷, 对180名被试进行了问卷调查。该问卷包括年龄、性别、职位、单位以及工作的满意度、工作意义、工作的可替换性、自我效能、组织承诺、自主性与离职意向这十一个因子, 共29道题目。

2.3 统计方法

问卷记分采用了利克特5分等级量表法, 由“5分”到“1分”, 分别表示为“非常符合”、“比较符合”、“一般符合”、“较不符合”、“很不符合”。应用SPSS进行统计分析, 计算出工作的满意度、工作意义、工作的可替换性、自主性、自我效能、组织承诺这六个因子与离职意向间的相关关系;通过回归分析, 得出员工离职意向的影响因素;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分析不同性别员工离职意向间有无显著性差异;使用单因子方差分析, 研究不同年龄、不同职位的员工其离职意向间有无显著性差异间[4]。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为了研究性别对员工离职意向的影响, 把男性被试记为性别1, 女性被试记为性别2, 对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其结果表明:男性M+SD=3.09+1.48, 女性M+SD=2.71+1.50。可见, 性别对员工离职意向的影响不明显, 计算结果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把被试按年龄大小分成了3个组。其中, 22岁到30岁命名为年龄组1;31岁到45岁命名为年龄组2;46岁到53岁命名为年龄组3;把工作的满意度、工作意义、工作的可替换性、自我效能、组织承诺、自主性与离职意向这7个因子分别命名为变量a、b、c、d、e、f、g, 对各年龄组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表明各年龄组在因素b、c、e、f、g上都存在有显著性差异。年龄组2的离职意向显著高于年龄组1、3的离职意向, 其离职意向平均值为3.37, 表明31到45年龄段是员工离职的高峰阶段。

为了研究职位对离职意向的影响, 研究把150名调查者按职位的高低分成了低、中、高三类, 分别代表普通员工、中层管理者和高层管理者, 对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其中普通员工51人, M+SD=2.94+1.47;中层管理者61人, M+SD=2.79+1.44;高层管理者38人, M+SD=2.98+1.64。结果表明:这三个组的离职意向间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F=0.24, P=0.79) 可见, 职位高低并不是影响离职意向的主要因素。

对影响员工离职意向的因素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显示, 这六个因子与离职意向间呈现负相关, 其相关系数都较高, 说明这六个因素对员工离职意向影响较大。其中, 组织承诺对员工的离职意向影响最大。

为了进一步研究这六个因素与员工离职意向间是否存在有因果关系, 对其采取了回归分析的方法。根据方程的容忍度 (小于或等于0.05) 要求, 进入回归方程的变量只有f、c、b三个因子。其结果表明, 组织承诺、工作的可替换性、工作意义这三个因素为影响员工离职意向的原因。建立的回归方程为g=8.60-0.67f-0.28c-0.12b。

4. 结论

在本研究中可以得到以下几条结论:

4.1 员工对工作的满意度、工作意义、工作的可替换性、自主性、自我效能和组织承诺与离职意向间存在相关, 这六个因素对员工的离职意向会造成影响。

4.2 组织承诺、工作的可替换性、工作意义三个因素是员工离职意向的影响因素。

4.3 不同性别、职位对员工离职的影响不大。

4.4 不同年龄段的员工离职意向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其中, 31岁到45岁是员工离职的高峰阶段。

参考文献

[1]胡艳辉.核心员工离职原因及防范分析.企业管理, 2007, 8:40-41.

[2]黄培伦, 田在兰.员工离职意向影响因素述评.科技管理研究, 2006年第5期.

[3]MOBLEY W.H., “Intermediate Linkage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Job Satisfaction and Employee Turnover.”[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1977, 62:237-240.

3.《诗经》里的爱情 篇三

近读《诗经》,三百零五首婉转灵动的诗篇中,我发现了爱情。那是一种纵使跨越千年的长河,还依旧温暖的感情。《诗经》让我对于爱情的理解这样美丽,那些沉淀在历史碎片里明亮的爱情,那些采薇或釆萍的少男少女,令我动容沉思。

《蒹葭》: 单相思的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秋水渺渺,芦苇繁密的生长在河中,白露还未消散,空气中的水珠有些清冷。这个有关伊人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你在河边偶遇一泛舟河上的女子,她的面容在水雾里模糊不清。你逆流而上去追寻她,浩荡的水波和曲折的河道不能熄灭你炽热的爱情。追寻心上人的路是这么漫长,那伊人却是踪影不定。歌声恍惚之间又飘到了河中央,朦胧的清晨,映着你淡淡的忧伤。这长势旺盛的芦苇啊,就好像你心中对她缠绵的思念。随即顺流而下去找寻她的脚步,美丽的伊人,又仿佛徘徊在水中的小岛。心心念念之中,你不顾青衫已被河水浸湿,汗珠已从额前滴下。心中对伊人的执念,推着你穿过迂回弯曲的河流,试图挽留她一抹清亮的微笑。寻不得,也只留下一声轻叹。

晨曦悄悄划破了雾霭,周围的一切渐渐清晰,只是伊人已经无踪无影。你静伫在水边,豁然开朗。也许她只是惊鸿一瞥的女神,你与她之间可望却不可及的距离,亦是最美。

爱情里,尽管两情相悦是所有人的期待,但很多人还是不能如愿。就像《蒹葭》中的男子。读过《蒹葭》,我才发觉,单相思很美,残缺的美。心中对她的渴望和思念促使自己前进——因为你,我想要变成更好的人。只想在她伤心时递给她一个笑容,只想在她无助时为她独挡一面,只想让她一直笑下去——她笑了,我就禁不住跟着笑。

《蒹葭》里的单相思,因为芦苇和白露,让人实在琢磨不透这伊人究竟身在何处,正是这种美好的意境,让他的单相思变得独一无二。单相思注定是一个人的爱情,不是占有,而是全部给予。

?就像徐志摩写给梁启超的信:“我将于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那一段同样美得执着的民国单相思,一思,竟是几十年。徐志摩飞机失事,林徽因写下洋洋洒洒的长篇悼文纪念他。在她的生命里,梁思成要有,徐志摩也要有。出场的顺序不同,总是决定你在他生命中扮演什么角色。单相思的爱情,无论哪个时代,都令人落泪也蹙眉。这一种不同于两情相悦的孤独,在古老而悠长的诗歌里,一唱,就是千年。

单相思美,但究竟还是心痛的。所以,愿你的生命里总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的等待,好让你的付出从此变得珍贵。

《子衿》: 思念是一种病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思念一个人,就像满眼热泪,慢慢熬成冰凉的苦水。”

《子衿》是童年就熟烂于心的一篇,小女孩的时候在念,如今长成大女孩,依旧喜爱这首古风悠悠的诗。

透过墨香,我看到了那样的一个女子,蹙着秀美,望眼欲穿。她在城头踱步徘徊,吟唱着这首歌,心中念着她的心上人。女子心中急切,又忍不住娇嗔心上人不主动来信。你青青的玉佩啊,勾起了我心中如发三千的思念。纵使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何不来看我?在城阙左等右盼,却怎么也见不到你的影子。你可知与你一日不见,便如独自度过了多少漫长的秋天啊。

读至此,忽想起温庭筠的《望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这阕词中的女子同《子衿》中的主人公一样,为等候自己所爱之人,一个独倚江楼,一个徘徊城头。朝朝暮暮的守候,只为相见时如花锦簇的笑容。都是独守空闺的落寞女子,只盼着有一个一起看海的人,也不愿多言。

思念是爱情里永恒的话题。“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自以为是最令人黯然泪下的一句。想念你,让我老了许多。那些没有你的日子,实在难熬。就这样,岁月匆匆而过,不留痕迹。多愁善感,催人忽生白发,犹记你说爱我六尺青丝,如今青春的容颜已经不在,唯有思念,让我肝肠寸断。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远方的你让我思念不已,眼看着衣带又要宽一圈,脸色憔悴又苍白。这就是爱情的苦涩。可是我从不后悔这么辛苦地爱你。此生若能与你相伴,再痛苦一点又如何?一个人连吃饭都味同嚼蜡,春天的桃花又开了,可是你还没有来。

只愿与你在有生之年仔细琢磨这人世,这山,这水,这云。只为与你相遇。“胡马依北风,越鸟朝南枝”,你我相隔千山万水。你在北风里听马儿悲壮的嘶鸣,我在南方看鸟儿依在朝南生长的树枝上歌唱。想你的时候总会望望天空,这天,清淡恬静。无论我们相隔多远,至少,我们还在同一片天空下呼吸,还在同一片大地。

思念总是爱情里最动人的部分。甜蜜的思念,唇角带笑,身上的阳光也抖落在大地上;伤感的思念是一个冰凉的枕头和一双疲倦的眼。多么想此刻就在你左右,顾你周全。思念是爱情的一种病。“喜你为疾,药石无医。”若思念是不治之症,那么我愿在思念的泪水中消散。爱情,总是要人倾尽所有。

想一个人很辛苦,但至少,那个人还在,他带给你希望和力量,那一股暖流还在心中涌动。

至少,他一笑,便倾了你的城。

《击鼓》: 反战的玫瑰

nlc202309090206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生活在一个平凡的世界,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动作,虽是平淡,却也安逸。这里没有硝烟与战火,没有恐惧与强迫。这里提倡平等和民主,天空蓝得仿佛刚被洗过。所以读到《击鼓》,心中涌出许多不同于别诗的感动。

那是一个征夫的爱情,没有风花雪月和情话缠绵。生与死的距离,就这样在我眼前展开。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浩浩荡荡的军队将要出征,号令进军的鼓声震彻天际。其中他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兵,极目远眺至前路飞扬的黄土,他的心中涌动着茫然与恐慌。前面的路充满着未知,他心有不甘,为何要用几万人的生死作赌注,来陪君主玩一场权利的游戏。面对生死,他畏惧了 ,心中牵挂着还守候在灶边的妻子。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与他同服徭役的人,都去修筑城墙,就算工作辛苦又早出晚归,但无论你在外面经受了怎样的痛苦,至少转过村口,那盏温暖的橘灯,还亮着,只为守候你的归来。可是他,却被推上战场,用自己的生命去证明一些所谓正义与权利。他多么羡慕那些修筑城墙的劳工啊,此刻,他的泪水混入泥土,好像从来没有存在过。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跟随着大将军公孙子仲去打仗,陈国与宋国的矛盾匆匆。归期未定,甚至能否在混战之中苟延残喘,都是未知数。他忧虑不堪,家中那个无依无靠的爱人啊,此刻他是多么害怕失去生的机会,多么害怕再也见不到她。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我的爱人啊,我连住在哪里也不知,甚至我葬在哪里也不知,我的马和我,也许就死在那片树林。如今眼前一副荒凉与破败,尸横遍野,旗靡辙乱,萧索之至。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回想起临行那日他握着她的手,在天地间许下诺言,只愿牵着你的手,就这样一直到老。如今到了生与死的境地,他隔着千山万水思念心中的爱人,一时间涌起无数慨叹与柔情,都在匆忙中化作乌有。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不是我不想兑现对你许下的盟誓,是我们的距离太远。他望着路边无名的小花喃喃自语。地老天荒的海誓山盟终究在尘世间幻灭了。因为这些无关生死的战争,多少家破人亡,多少妻离子散,多少本可以享受现世静好的百姓,被推上战场,无助的拿着一把无用兵器,不知道明天的方向。

《击鼓》是一朵反战的玫瑰。那回响在耳边的十六个字,如同镌刻在我心上一般深刻。我甚至无暇顾及刚开的百合,看着这字字鲜红的生死誓言,不禁落泪。人类看似傲视一切,但面对生死离别,竟变得如此懦弱渺小。生与死的距离究竟是太远。若来世我们还能结为夫妻,那一刹,便是永恒。

选择不了是生是死,但如果可以选择的我爱你,就一定会紧紧牵住你的手,再也不放开。

孔子评价《诗经》“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诗经》里记载过千百种美丽的爱情,但无论是一心执念的单相思,让人肝肠寸断的相思病,还是生离死别的海誓山盟,都沉淀着历史的光华,永不褪色。读《诗经》,细细品味出真正的文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诗经》中大多作品,尤其是国风,大都是庶民生活中情感的表达。没有浮华的语言,质朴的如同狂野里的草木,这些天地之间朴素纯真的爱情故事,亘古未变,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4.诗经名句——《诗经·羔裘》 篇四

羔裘豹祛,自我人居居。

岂无他人?维子之故。

羔裘豹褎,自我人究究。

岂无他人?维子之好。

《诗经·羔裘》鉴赏

《毛诗序》说:“《羔裘》,刺时也,晋人刺其在位不恤其民也。”从该诗首句“羔裘豹祛”的描写来看,所写的是当时的一位卿大夫。因为只有当时的卿大夫,才能穿这种镶着豹皮的袖口。卿大夫是西周、春秋时国王和诸侯所分封的臣属,在当时常担任重要官职,世代掌握所属都邑的军政大权。在一般情况下,卿的地位较大夫为高,田邑也较大夫为多,并掌握国政和统兵大权,对属下的各级官员均可随意任免。从这首诗的内容看,那个卿大夫非常恃权傲物,趾高气扬,盛气凌人,侮慢故旧,故引起了一位故友的不满,那人便写诗讽刺他。

此诗两章,脉络极清楚,每章的前二句极写卿大夫的服饰之威和对故旧的侮慢之态;后二句则通过自问自答,表现了原为友人的那位先生的怨愤不平的情绪,而诗句的语气显得“怨而不怒”,很能体现“温柔敦厚”的诗教。

从结构上来看,此诗显得十分简单,艺术上也没有太多的特色,比较明显的也就是反覆吟咏、反覆唱叹、回环往复的手法。这种手法实际上在《诗经》中已相当普遍,有着民歌民谣的风味,从这也正说明了《诗经》与民歌之间的密切关系。

5.简历中的求职意向 篇五

您好!我是浙江省XXX学院XX级市场营销专业即将毕业的学生。看到贵公司在“XX人才招聘网”上的招聘市场营销主管启事,认为自己对于此项工作尚能胜任,故大胆投函应聘。

作为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我深深热爱着我的专业,并且为之付出了很多努力。在校的四年期间,我担任过校学生会主席,并且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就职期间,我锻炼了自己管理各部门人员和组织活动的能力。我担任了干部职务,也不误学业,我认真学习并获得了校三等奖奖学金以及各项证书(有关成绩见附件)。另外,我曾经在XX公司实习,顺利通过了考核,获取了计算机操作的高级证书。我相信我的以上能力都能为贵公司做出贡献。

贵公司是一家享有盛誉的企业,我非常希望加盟成为其中一员。假如我能有幸成为其中一员,我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为公司贡献我的汗水,青春和力量。热切期盼您的答复,顺附上一份我的简历以及获奖证书复印件。静候回音。

祝:

一切安顺。

此致

敬礼

求职人:

6.诗经的意向 篇六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亦既见止,亦既觏止⑸,我心则降。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见君子,忧心惙惙。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夷。

《诗经·召南·草虫》作者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三类。“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一般来说,来自民间的歌谣,生动活泼,而宫廷贵族的诗作,相形见绌,诗味不多。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而《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

《诗经·召南·草虫》简介

此诗的主旨,《毛诗序》谓“大夫妻能以礼自防也”,朱熹《诗集传》则谓“南国被文王之化,诸侯大夫行役在外,其妻独居,感时物之变,而思其君子如此”。旧说另有“大夫归心召公说”、“室家思念南仲说”、“托男女情以写君臣念说”等等。此诗应是写思妇情怀之作,所思是她钟爱的人,至于是丈夫还是情人,可不必深究,因为这无碍对诗意的理解、诗情的玩味。诗首章将思妇置于秋天的背景下,头两句以草虫鸣叫、阜螽相随蹦跳起兴,这是她耳闻目睹的,说是赋亦无不可。画面之内如此,画面之外可以猜想,她此时也许还感受到秋风的凉意,见到衰败的秋草,枯黄的树叶,大自然所呈露的无不是秋天的氛围。“悲哉秋之为气也”,秋景最易勾起离情别绪,怎奈得还有那秋虫和鸣相随的撩拨,诗人埋在心底的相思之情一下子被触动了,激起了心中无限的愁思:“未见君子,忧心忡忡。”忡忡,犹冲冲,形容心绪不安。此诗构思的巧妙,就在于以下并没有循着“忧心忡忡”写去,而是打破了常规,完全撇开离情别绪,诸如自己孤处的凄凉、强烈的思念,竟不着一字,而却改用拟想,假设所思者突然出现在自己的面前,那将是如何呢?诗云,“亦既见之,亦既觏之,我心则降。”见,说的是会面;觏,《易》曰:“男女觏精,万物化生。”故郑笺谓“既觏”是已婚的意思,可见“觏”当指男女情事而言,译为“偎着”是模糊意思,非直解。降,下的意思,指精神得到安慰,一切愁苦不安皆已消失。古人质直,印使是女诗人也不作掩饰。这里以“既见”、“既觏”与“未见”相对照,情感变化鲜明,欢愉之情可掬。运用以虚衬实,较之直说如何如何痛苦,既新颖、具体,又情味更浓。方玉润说得好:“本说‘未见’,却想及既见情景,此透过一层法。”(《诗经原始》)所谓“透过一层法”,指的就是虚实相衬法。

第二、三章虽是重叠,与第一章相比,不仅转换了时空,拓宽了内容,情感也有发展。登高才能望远,诗人“陟彼南山”,为的是赡望“君子”。然而从山颠望去,所见最显眼的就是蕨和薇的嫩苗,诗人无聊之极,随手无心采着。采蕨、采薇暗示经秋冬而今已是来年的春夏之交,换句话说,诗人“未见君子”不觉又多了一年,其相思之情自然也是与时俱增,“惙惙”表明心情凝重,几至气促;“伤悲”更是悲痛无语,无以复加。与此相应的,则是与君子“见”、“觏”的渴求也更为迫切,她的整个精神依托、全部生活欲望、唯一欢乐所在,几乎全系于此:“我心则说(悦)”、“我心则夷”,多么大胆而率真的感情,感人至深。方玉润说:“始因秋虫以寄托,继历春景而忧思。既未能见,则更设为既见情形,以自慰其幽思无已之心。此善言情作也。然皆虚想,非真实觏。《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蝼蛄夕鸣悲’、‘明月何皎皎’等篇,皆是此意。”(《诗经原始》)此可谓善读诗矣。

7.谈《诗经》的艺术时空 篇七

一、艺术时间

(一)逆推时程

在客观世界中,时间本来是线性的、一维的,具有不可逆性。但《诗经》的有些篇章,却打破了时间的自然流程。如《诗经·邶风·击鼓》: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优心有忡!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询兮,不我信兮!

这是卫国兵士久戍不归,思念亲人的嗟怨之诗。诗歌前三章先依次叙述士兵入伍、征战,如今颠沛流离的过程,第四章却逆推时程,回叙当年与妻子盟誓的情景。第五章悲叹自己久战在外,日后埋骨沙场,又岂能守约?诗歌深情哀怨,千载之下,犹令人唏嘘。后人诗如温庭筠《苏武庙》的颈联:“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先言回口,后说去时,也改变了时间的自然序次。

(二)打破时值

在客观世界中,时间本来是恒定的。无论年、月、日,时值是多少就是多少,既不会多,也不会少。但在人的心理世界里,由于感觉、情感、想象等诸多因素的作用,时间的自然值常常被打破,变得既可以拉长,又可以缩短。艺术创作所表现的时间,往往就是这种非现实的时间。从美学——心理学的角度讲,是“心理时间”,是经过作家的想象对物理时间重新锻造的结果。虽然这并不符合生活真实,但却更符合心理其实,因而显得更关,更富有内涵。

《诗经·王风·采葛》这首诗就抓住丁因离别相思而感觉时间特别之长这一典型心理,用真率的语言反复咏唱: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技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时间由“三月”到“三秋”,再到“三岁”情感的发展也愈益浓烈。诗意单纯明朗而又情意绵长,由于夸张,但又真实的审美时间的运用,使“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成为成语,具有久远的生命力,且更启迪了后人诗作。如“对洒当歌,人生儿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事去干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知长。”“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干年。”“深山无甲子,岁月不知年。”

二、艺术空间

(一)有意味的空间

空间是物体存在的形式,包括形状、大小、方位、深度。在客观世界中,空间是具体的、恒定的,但是观察视角不一、距离远近不同,空间感也是不一样的。在艺术创作中,距离的巧妙应用能使空间有时也变得捉摸不定、耐人寻味,既产生美,又催生出硕远无边的想象。

如《诗经·秦风·蒹葭》第一章,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绿草苍苍啊,白露为霜。有位佳人呀,就在水那方。逆流而上寻找她,道路险阻又漫长;顺流而下找寻地,仿佛又在水中央。”一个“宛”字将“伊人”飘忽不定、难以寻求之态点染出来,同时也将“秋水伊人”高洁美丽的形象烘托出来。这种美感的产生,正是来自全诗反复渲染的那种可望而不可即的艺术视点,亦即空间距离的苦心营造。明代诗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对此有过精辟的论述:

凡作诗不宜逼真,如朝行远望,青山佳色,隐然可爱,其烟霞变幻,难于名状。及登临非复奇观,唯片石数树而已。远近所见不同,妙在含糊,方见作手。

用现代人的话就是“隔帘看月,隔水看花,隔岸观柳”,分外之美。诗中伊人飘忽不定的身影尽管从不曾走近读者,然而她的美却是不言而喻的,甚至是朦胧抽象的,但正因为这样,她的美也是无与伦比的。

在艺术作品中,同时间感相似,空间感并不全是结构的形式感,它也带有情绪和意味,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有意味的空间。

在《秦风·蒹葭》中,伊人的隐约飘渺、难以寻求也即空间的不可捉摸和无法寻觅是怅然若失的情绪表征,亦是超凡脱俗的表征,在这里,空间感被情绪化了。明代钟惺评此篇日:“异人异境,使人欲仙。”而贯穿此篇的更是诗人惆怅的思绪。后代同类诗歌如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读来也带仙气,自有怅然若失之感。

(二)变形的空间

空间的存在及状貌形态在现实世界中是恒定的,可在人的心理世界中,就可千变万化。因而,表现在文字作品中的往往是另一种空间。它固然是物理空间的反映,但心灵的创造是主动积极的,它使得作品中的空间具有完全不同于物理空间的性质,我们称之为“心理空间”或“审美空间”。现代心理学关于知觉的研究表明,人对实际空间的感知总要增添、减少些什么,创造些什么,进行重新组织,垂新改造。这就带来不心理空间对物理空间的变形。通过变形的审关空间感受来表现内心情感的强烈,是《诗经》常用的艺术手法。

《诗经·小雅·正月》:“谓天盖高,不敢不局;谓地盖厚,不敢不蹐。”《小雅·节南山》:“驾彼四牡,四牡项领。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骋。”诗人都深感社会的黑暗,处境的险恶,因而不得不小心翼翼,精神上感受到巨大的压抑与痛苦。这是诗人难容于世的自我感觉所产生的空间变态意识。钱钟书《管锥编》曰:“国治家齐之境地宽以广,国乱家閧之境地厌以逼。此非幅员,漏刻之能殊,乃心情际遇之有异耳。”

后世诗人左思《咏史》:“落落穷巷士,抱影守空庐。出门无通路,枳棘塞中途。”岑参《西蜀旅舍春叹》:“四海犹未安,一身无所适。自从兵戈动,逐觉天地窄。”孟郊《送别崔纯亮》:“出门即有碍,谁谓天地宽?”李白《行路难》“大道如青天,我独不能出。”元好问《论诗绝句》:“东野穷愁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诗囚。”这些诗所表达的天地狭窄,荆棘满路之感,均与《正月》相近。虽然夸张变形,是对客观世界错误的感觉,却能反映内心主观世界真实的心境。

《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也基于同样的心境感受。嫁卫宋女恩乡情切,在她眼中宽广难渡的黄河变得“一苇杭之”、“曾不容刀”,遥远的家乡变得“跂予望之”,“曾不崇朝”。谁说黄河宽又宽?一叶扁舟就可横渡到对岸。谁说宋国远又运?踮起脚尖就可望得见。谁说黄河宽又宽?竟然容不下一小船。谁说宋国远又远?要不了一个早上就可回家园。其实黄河是宽还是窄,宋国究竟是远还是近,答案是明确的。但由于主体的感觉使遥远的空问距离缩短了,使悠慢的时间流动加快了。所谓“一苇杭之”“跂予望之”“曾不容刀”“曾不崇朝”,都是思乡者夸张的“情语”,是变形了的审美空间。杜甫诗句“即从巴峡穿巫峡,使下襄阳向洛阳。”李白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空间转换在眨眼的时间内实现,亦审美主体的感觉使然。

(三)想象的空间

《诗经》中有许多抒发相思之情的诗,写作技巧十分巧妙。诗人往往不单纯写自已如何思念对方,而是从对方落笔,想象描写对方如何思念自己的情态,这指的就是想象空间。《豳风·东山》第三章:

我徂东山,滔滔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鹳鸣于垤,妇叹于室。洒扫弯窒,我征聿至。有敦瓜苦,蒸在栗薪。自我不见,于今三年!

本是征人途中思家,却以悬想之笔,写家中妻子的思念与哀叹。这就写出了婉曲,写出了新意。何况思念本是双向的,宕开一笔,从对方写起,既增强了诗的画面感和立体效应,又曲尽人情之至。

再看《魏风·陟岵》首章:

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上慎旃哉·犹来无此!

写远役者思念亲人,拟想亲人也在思念自己的情景,机杼相同,波澜莫二。

后人诗也多用此笔法。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白居易《至夜思亲》:“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游人。”杜甫《月夜》:

今夜鄜州夜,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李商隐《无题》“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四)并现的空间

《诗经·周南·卷耳》则在同一时间,并现两处空间,相形以成对照。此写法即“双管齐下”法,又称“话分两头”、“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卷耳》首章写一位贵族妇女思念久役的丈夫,因而无心采摘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后三章则是写此时丈大在征途上的种种情状之词:“陟彼崔嵬,我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丈夫骑马登高山,马儿累得腿发软。姑且酌满金罍杯,暂时不去苦思念。男女两人处两地而情事一时,真可谓“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俗语“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陈陶《陇西行》:“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李商隐《北齐二首》(其一):“一笑相倾国便亡,何劳荆棘始堪伤。小怜玉体横尘夜,已报周师入晋阳。”《红楼梦》第九十八回“却说宝玉成家的那一日,黛玉白日已经昏晕过去,当时黛玉气绝,正是宝玉娶宝钗的这个时辰。”《名利场》中写滑铁卢大战,结尾最脍炙人口“夜色四罩,城中之妻方祈天保夫无恙,战场上之夫仆卧,一弹穿心,死矣。”此类写法莫古于《卷耳》篇。

摘要:中国文学有其特有的时空艺术,空间的存在及状貌形态在现实世界中是恒定的,可作家创作时多从心眼、从主体感觉上去把握广袤、深远的时域与空间,千变万化。究其发端,可溯及《诗经》。

关键词:《诗经》,时间,空间

参考文献

8.浅论《诗经》的意象美 篇八

关键词:《诗经》意象 美

什么叫意象?在回答这个问题以前,先看一下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两句诗: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诗中的“雨中”“灯下”“黄叶树”“白头人”互相组合,构成了一幅透射性极强的立体画面,一如电影中所见。胡应麟谓其:“虽词语寂寥,而意象靡尽”。谢榛赞其“善状目前之景,无限凄感,见于言表”。

像这样,在诗歌艺术中,通过一定的组合关系,表示某种特定意念而让读者得之言外的语言形象,就叫意象。

“意象”这个词,作为诗歌形象的表达,最早出现于刘勰《文心雕龙》中的《神思篇》:“寻声律而定墨,窥意象而运斤。”

自刘勰提出“意象”一说后,后代以“意象”论诗者,不乏其人。金人元好问就曾盛赞苏轼的诗作有“一洗万古凡马空”的意象。

本人试就意象的一些理论,略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意象美。

一、诗中之画的意象美

中国的诗歌,历来有“诗画一体”之说,韦应物的“野渡无人舟自横”,就曾被制为绘画试题。而达到诗画结合极致的,当推王维的山水诗了,其《山居秋暝》,既是诗,更是一幅浓淡相宜的山间傍晚秋天雨后景色图。但是不是只有盛唐诗方具备此类特点呢?也不尽然。《诗经》中的一些诗就体现了这种诗中之画的意象美。如《郑风、溱洧》: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蔄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讠于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芍药。

《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说:“《溱洧》之诗也,谓仲春之月,二水流盛,而士与女执芳草于其间,以相赠遗,信大乐矣,惟以戏谑也。”

诗每章的开头,“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蔄兮”,“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用了五个名词意象“溱”“洧”“士”“女”“ 蔄”,从广阔的景物着笔,准确描绘出溱洧岸边春水涣涣,碧波荡漾,日丽风和,繁花似锦,燕舞莺歌,旖旎多姿的仲春胜景,宛然如画,渲染出熙熙攘攘、喜悦风趣的节日气氛,韵味无穷。中间五句,以人物问答的形式,创造了一个富有戏剧性的情节,顿挫婉转,语态毕现,如一段小小的插曲,在平铺直叙之中节外生枝,掀起细微的波澜,而人物心头的欢快活跃,喜气洋洋,则在其中表现无遗。末三句秉赠赠芍,言笑结欢,情态烂漫,依依不舍的爱慕之意洋溢在字里行间,真个是“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妙龄女子谁个不善怀春?”整首诗,确是如一幅妙趣横生、其乐融融的风土人情图画。

二、意象组合的音乐美

翻开诗选,可看见:因善用意象组合而具有音乐美的诗选,不胜枚举。拿王维的《山居秋暝》中间二联来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就具有回环往复、变化无穷之音乐美。《诗经》中的一些诗歌,也具有这种意象组合的音乐美。如《周南、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 ,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 ,薄言襭之。

诗的主体意象——在文在文中出现六次,佐之于动词意象“采”“有”“掇”“ 襭”,反复吟唱,闲闲道来,展现出一幅幅充满快乐的动人的劳动画面:初夏季节,阳光灿烂,满坡遍野一片葱绿,农家妇女,三三五五,呼朋结伴,去采集车前子。她们兴致勃勃,一株一株地采,一把一把地捋;采多了,用衣角兜着,用衣襟盛着,歌声此起彼伏,若断若续,清脆悦耳,在风光旖旎的旷野,在辽阔无云的晴空,悠悠扬扬地飘荡着,传向遥远的地方,颇有余音袅袅、绕梁不绝之韵味。与此同时,“一种优悠自得、太平无事光景在眼下心头”的喜悦之情也就自在其中。故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此诗之妙,正在其无所指而愈佳也。夫佳诗不必尽皆征实,自鸣天籁,一片好音,尤令人低回无限。若实而按之,只会索然矣。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不可细译而自得其妙焉。唐人竹枝、柳枝、棹歌等词,类多以方言入韵语,自觉其愈俗愈雅无故实而愈可以咏歌,即汉乐府江南曲一首‘鱼戏莲叶’数语,初读之亦毫无意义,然不害其为千古绝唱,情真景真故也。知乎此,则可与论是诗之旨矣……今世南方妇女登山采茶,结伴讴歌,犹有此遗风云。”

三、意象的喻象美

唐朱庆馀曾写过一首著名的绝句,名曰《近试上张水部》,诗云:“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象一首美丽的蜜月初夜诗。但诗的实际意义却是朱庆馀向张水部张籍询问他自己考得怎么样,能否高中。诗歌的这种“象”感趣味,就叫做“喻象美”。《诗经》中具有“喻象美”的诗作,为数不少。如《周南、汉广》,其第一章云: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咏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诗中运用了一连串的意象“乔木”“游女”“汉”“江”。表面看来,好象是说“乔木不可休,汉女不可求,汉广不可咏,江永不可方”,实际却是隐喻追求者的无望,理想爱情的难以实现。诗歌有一层缠绵悱恻的迷离情调。

还有《邶风、谷风》中的“采葑采菲,无以下体”一句,亦是用采萝蔔采地瓜,不要它地下的茎来比喻妇女的丈夫不取她的品德,而仅取其容貌。《唐风、采苓》中的“采苓采苓,首阳之颠”一句。朱熹解释曰:“言子欲采苓于首阳之颠乎,然人之为是言以告子者,未可遽以为然,徐察而审视之,则造言者无所得而谗止矣。”这里的“苓”到底为何物,不详。但以诗意度之,此物实不产于首阳之颠。故此句暗含的是:告诫人不要轻信别人的谎言而走错了路。

四、意象的含蓄美

含蓄蕴藉、风流婉转历来是中国诗歌追求的最高境界,所谓“莹澈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无穷也。”张籍的“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若不仔细体察,安能知其“象”外之意?这里姑且不论别的,单看《诗经》中的《陈风、月出》:

月出姣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洌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这是一首抒写月下怀人的爱情诗,情调“幽隽可爱,大似在朦胧的黄昏光中,听梵婀玲的独奏,又如在月光皎白的夏夜,听长笛的曼奏。”诗中通过对主体意象--月下佼人的反复描绘:“皎”“皓”“照”“僚”“洌”“燎”“窈纠”“忧受”“夭绍”,活画出一幅素洁淡雅的月下美人图,把皎洁无暇的月色,美人婀娜多姿、娉娉婷婷、若隐若现的倩影以及作者憔悴困苦、愁绪满怀的情状,融为一体,创造了空朦飘忽的意境。但值得注意的是:诗中这个月下徘徊、仙姿摇曳的绝代佳丽是实在的呢?还是诗人心底的幻象?方玉润《诗经原始》说:“此诗虽男女词,而一种幽思牢愁之意团结莫解、情态虽深,心非淫荡。且从男意虚想活现出一月下美人,并非实有所遇,盖巫山、洛水之滥殇也。”方玉润认为月下美人只是恋人头脑里的产物,但对此持不同看法的,大有人在。究竟是虚是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确切答案。意象显得如此空灵缥缈,含蓄蕴藉,难怪后世赞誉之声不绝。

五、意象的朦胧美

《诗经》意象的朦胧美,当以《秦风、蒹葭》为典型。全诗如下:

蒹葭苍苍,白雾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迴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日希。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迴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雾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氵矣。溯迴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氵止。

9.诗经的意向 篇九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诗经·周南·桃夭》作者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三类。“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一般来说,来自民间的歌谣,生动活泼,而宫廷贵族的诗作,相形见绌,诗味不多。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而《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

《诗经·周南·桃夭》简介

全诗分为三章。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青娇媚。人们常说:第一个用花比美人的是天才,第二个用花比美人的是庸才,第三个用花比美人的是蠢才。《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所以说这里是第一个用花来比美人,并不为过。自此以后用花、特别是用桃花来比美人的层出不穷,如魏·阮籍《咏怀·昔日繁华子》:“天天桃李花,灼灼有辉光。”唐·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宋·陈师道《菩萨蛮》词:“玉腕枕香腮,桃花脸上开。”他们皆各有特色,自然不能贬之为庸才、蠢才,但他们无不受到《诗经》这首诗的影响,只不过影响有大小,运用有巧妙而已。这里所写的是鲜嫩的桃花,纷纷绽蕊,而经过打扮的新嫁娘此刻既兴奋又羞涩,两颊飞红,真有人面桃花,两相辉映的韵味。诗中既写景又写人,情景交融,烘托了一股欢乐热烈的气氛。这种场面,即使在今天还能在农村的婚礼上看到。第二章则是表示对婚后的祝愿。桃花开后,自然结果。诗人说它的果子结得又肥又大,此乃象征着新娘早生贵子,养个白白胖胖的娃娃。第三章以桃叶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的兴旺发达。以桃树枝头的累累硕果和桃树枝叶的茂密成荫,来象征新嫁娘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真是最美的比喻,最好的颂辞。朱熹《诗集传》认为每一章都是用的“兴”,固然有理,然细玩诗意,确是兴中有比,比兴兼用。全诗三章,每章都先以桃起兴,继以花、果、叶兼作比喻,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

10.诗经的意向 篇十

[2]关关:雌雄二鸡相互应和的叫声。雎鸠[1]:一种水鸟,即王雎。

[3]洲,水中陆地。

[4]窈窕,美好文静的样子。淑女,贤良美好的女子。窈:深邃。喻女子心灵美;窕:幽美。喻女子仪表美。

[5]好逑,好的配偶。逑,匹配之意。

[6]参差,长短不齐貌。荇菜,水生植物。圆叶细茎,根生水底,叶浮在水面,可供食用。

[7]流,求取。之,指荇菜。左右流之,时而向左、时而向右地求取荇菜。这里是以勉力求取荇菜,隐喻“君子”努力追求“淑女”。

[8]寤寐,醒和睡。指日夜。寤,醒觉。寐,入睡。又,马瑞辰《毛诗传笺注通释》说:“寤寐,犹梦寐。”也可通。

[9]思服,思念。服,想。 《毛传》:“服,思之也。”

[10]悠,感思。见《尔雅·释诂》郭璞注。哉,语词。悠哉悠哉,犹言“想念呀,想念呀”。

[11]辗转反侧,翻覆不能入眠。辗,古字作展。展转,即反侧。反侧,犹翻覆。

[12]琴、瑟,皆弦乐器。琴五或七弦,瑟二十五或五十弦。友,此处有亲近之意。这句说,用琴瑟来亲近“淑女”。

[13]芼,择取,挑选。

11.《诗经》中的声音记忆 篇十一

以前很多语文老师一再强调《诗经》很伟大,可是现在,在我看来“伟大”这个词太过于沉重和严肃,它莫名其妙地被给予很多附加的东西。我反而更觉得它是极其亲民、和善的存在。相比“诗经”两个字,我觉得“诗三百”更加符合它本身的精神特征。“诗”在战国时代开始被封为“经”,这个字带给了“诗”本来没有过的巨大压力,从此它彻底变成了正统的,主流意识的,富于教化和宣传色彩的文本,渐渐丧失了它最初的魅力。

《诗》大部分产生于民间,来自于桑树下唱歌的声音,河边浣纱唱歌的声音,完全产生于口中,它本无文字,也不需要文字。诗从口到手的过程中包含着文字和语言声音之间微妙的演进关系。

曾经读《诗》可以说是一个痛苦的过程,生僻的字词,生僻的用法,在咬文嚼字的过程中,我反而忽略了一首诗歌真正的情感基础。其中我最爱的一篇是《王风·黍离》,通常的解释说,这是一首亡国之叹,故国之死。可是当去年的某一天,我坐车路过家乡的海边,深秋渐远而初冬将至,突然眼前朔风四起,远处暮色四合,海面变成了一片浑黄,破浪汹涌起伏,行人收紧身体各自匆匆奔走,就在这一瞬间,我脑海中闪念之间出现了“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我并无挑战权威的意思,但我开始怀疑那些训诂的意义。这样的时刻在我的生命里并不少见,反而时常出现。

王风·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也许就像《黍离》中的主人公,他在某一天经过玉米田,发现玉米已经开始充满生命力的生长,某一天再次经过这里发现它们已经成熟,后来发现它们已经结出了果实来……面对自然界生命无声无息的流转,顿悟于生命悄然的流逝,恍然间经历了人与物的变化,一种怆然的,忧愁的,悲伤的情绪从内心而来。他跌跌撞撞,似乎怅然若失,但本质上却也什么都没失去。流走的是时间,度过的是生命,变换的是天地。这一切之于任何人都无力抵抗,而之于任何人都会或多或少的有些难以名状的感喟,而这首诗就将着一瞬间记录下来,不是用笔和纸,而是用声音,天然的,纯粹的,质朴的,也是最动人的的声音——“离离”、“靡靡”、“摇摇”、“悠悠”、“如醉”、“如噎”——不需要领会它们准确的翻译,单单去仔细聆听它们的声音,去体会其中蕴含的天然的韵律美感。仿佛看到了一个人,他慢慢地独自走走停停,呆呆地望着宽阔的玉米田,有些出神,他可以长长的叹气,也可以沉默不语,但在他的内心里,思绪与情感相互纠葛,相互砥砺,让他有一丝的恍惚感,不知今夕是何夕,心头翻涌着人生里突然而来的恐慌、空旷与虚无。

我想,当面对季节的变换,物是人非的感慨,哪怕只是一片落叶在眼前坠落,一只燕子在家门前筑了新巢,总有一种普遍的心情和一瞬间的共鸣在不同人的心里弥漫开来,而诗的意义就在于此。它能够给予更多的人更多的情感共鸣,情感寄托,情感想象。一种类似于流水线或是“速食化”的读诗方法仅限于给每首诗和每个字一个解释,却无法实现诗歌最初存在的意义,人生或是生命本身的丰富性也被忽略了。生命在任何一件事情任何一个瞬间里的情感都不是单一的,贴近生命的诗歌自然也是丰富的。当我们无法去确认一件事情,而试图变成去体认一件事情的时候,诗歌便出现了。诗不是确定的,它是对一种难以名状的生命状态的描述和生 发,它给予人们一种情绪性的依靠感,而绝不会是一个答案。在诗歌里我想我们找不到具体答案。

又像是《卫风·氓》,它被定性为一首弃妇诗。在这首诗里,一个女子回忆了她的恋爱和婚姻,回忆了她与丈夫的相识相恋直到相许,还有最后的分离。这是 她的一生,她的回忆里有喜有悲,有笑也有泪,这难道不是大部分人的一生么?讲述到年轻时的恋爱经过,字里行间真挚、活泼、动人、美妙,我看得到这个女人依然充满了对爱的依恋、向往和追求。在这场充满喜怒哀乐的回忆里,我目睹了一个女人成长的过程,体味了她的明艳与凄楚。她回想起与氓的第一次见面,用“嗤嗤”一词,给予我的依旧是一种声音上的感受,仿佛写出了一个懵懂的年轻人傻傻的呆呆的,杵在那里看着她,这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在初恋时都会有的表现,这种感觉无法用文字准确的翻译出来,它是一种声音和画面交错而形成的。难道这首诗里真的充斥了一个弃妇的怨恨吗?我想真的未必,单单开篇的“嗤嗤”二字,就让 我感受到她内心里对那个曾经站在他面前的少年存有的爱。

又如《邶风·击鼓》中最有名的两句“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很多人总喜欢引用后面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来写给情人,以示坚贞的爱情。可我却觉得这句最美在前两句“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此句中最美又在“生死契阔”。没人能回答永远有多远,没人能真的懂得时间无尽的绵延,对于一个最长的时间无非是从生到死,从无到无,人与人之间最痛之处无非生离与死别。而不论我是生,不论我是死,不论我们契合,不论我们阔别,都“与子成说”。其次美在“与子”二字,人的一生大概会遇到很多的各色的人,可是很奇怪很邪门,只有“子”让我愿意甘心相“与”。有的时候我甚至想,这首诗已经超越了单纯写爱情的主题,它可以是一种珍惜的情感,让我们明白要担待生命中那些难能可贵的人,要懂得“生死契阔”的可叹,懂得“与子”的可贵。

在《诗经》中可以找到人生中一切的情感,《子衿》中清新又纯美的思念,《樛木》中对婚姻幸福的祝愿,《硕鼠》中被侵犯的愤怒,《硕人》中对美女的向 往与赞美,《柏舟》中对群小的愤懑,当然还有《蒹葭》中渴望而不可求的彷徨痛苦,《关雎》中辗转反侧的炙热爱情……“不读诗无以言”,我现在越来越懂这句 话的意思了,人生的情感如此复杂、矛盾、多变,当某种情绪疯狂地将我包围,当文字变得无力,这时我想,我需要一首诗,用声音唱出来。

《诗经》中的情感像不急不缓,徐徐而来,就像把一颗种子放进土里,慢慢等它发芽结果,不能过于躁动,而又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它是来自于土地的。一切的情感在自然都会得到担待,找到归宿。

12.顾客参与对行为意向的影响研究 篇十二

随着营销的不断发展, 顾客参与也渐渐成为一种生产和传递产品或服务的方式, 顾客正被鼓励承担更多、更积极的角色。顾客参与影响服务产出的效率, 这在理论界已达成共识, 但是将顾客参与作为提升公司营销能力的手段却是一个新的话题。特别是在服务营销中, 顾客参与对于行为意向的直接影响影响以及顾客参与以服务质量为中介变量对行为意向的间接影响仍没有一个定论。根据Bit ner (1997) 关于顾客参与程度高低的研究, 美发业有着中等的顾客参与程度。为了实现更好的服务效果, 美发业需要顾客投入, 但是顾客投入的程度和方式仍没有定论。特别是在实践中, 美发业的顾客需求具有多样性, 只有顾客参与到服务过程中, 才能使得服务需求的信息得以交换, 进而达到更好的服务效果。同时, 美发业的竞争异常激烈, 只有把握顾客这一服务核心, 才能在竞争中取胜。因此, 本研究以美发业作为研究对象, 开展实证研究, 并探讨国外顾客参与理论对于我国服务业的适用性。

二、相关文献述评

国内外学者对顾客参与的研究最早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 并从要素角度和服务角度对顾客参与进行定义。Silpaki t&Fi sk (1985) 用顾客在精神、智力上, 体力上及情绪上的努力与投入来描述顾客参与行为。我国学者范秀成, 张彤宇 (2004) 也认为顾客参与指顾客在服务过程中的智力、实体和情感投入。Kelley Donnelly&Skinner (1990) 的研究中提到由于在许多服务中顾客需要参与到一定的程度以确保服务的生产和消费的进行, 因此顾客参与可以用获取服务相关信息或发挥努力的形式来描述。而Kellogg Youngdahl&Bowen (1997) 认为顾客参与是以购买行为为特征, 包括事前准备、关系建立、信息交换和干涉。

顾客参与是一个多维度变量, 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顾客参与的维度进行划分, Silpkat i&Fiks (1985) 在定义中明确把顾客参与划分为精神、智力上, 体力上及情绪上的努力与投入。我国学者汪涛、望海军 (2008) 任务顾客参与由消费频率、信息提供和合作生产组成。

Hubber t (1995) 根据服务体验的不同, 将顾客参与程度分成低度参与、中等水平的参与和高水平的参与, 在各种水平下, 顾客参与的有效性会影响到服务的质量和顾客满意度。Bi t er et al. (1997) 的研究有着相似的认识, 即不同的服务场景对顾客参与程度有着不同的要求。很多学者从行业角度对顾客参与的程度进行了描述。在不同的行业中, 顾客参与的程度不同。

以往学者关于顾客参与的研究获得了很多积极有益的成果, 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关于顾客参与的研究大多数还停留在概念水平, 相关的实证研究不多;第二, 研究中大多将顾客参与作为一个单一维度, 主要探讨顾客参与程度高低的影响。将顾客参与作为一个多维度概念进行研究的文献相对较少;第三, 国外关于顾客参与的研究相对较多, 已经广泛分布于银行业、法律行业、金融业等等, 而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很少, 主要是针对餐饮业和家装业, 针对具体行业的研究存在很大的空白。本研究将弥补以上研究的空白, 研究顾客参与的不同维度对顾客行为意向的影响。

三、理论框架和研究设计

顾客参与是服务营销的重大课题, 也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营销手段。随着对顾客参与的研究已逐渐转向顾客角度, 探讨顾客参与对服务质量和行为意向的影响已成为了研究的重点和热点。由于服务具有无形性、生产和消费同步性等特点, 顾客必须参与到服务的传递过程中, 并付出一定程度的努力。

根据Hubert (1995) 对于顾客参与程度的划分, 美发业的顾客参与水平较高。面对美发业高顾客转换率这一制约其长期发展的突出问题, 顾客参与能否作为一种有效的营销手段, 用以提高美发业服务质量、进而增强顾客的重购行为和正面口碑宣传, 仍然有待于理论和实践的检验。

文献综述表明, 国内外大多数研究认为顾客参与可以提高服务质量, 并最终导致重购行为和正面口碑宣传的意愿。例如Cermak, File&Prince (1994) 针对需要专门服务的顾客进行了实证研究, 结论是顾客参与和服务质量、重购行为呈正相关。Ennew和Binks (1999) 证明顾客参与对于服务质量有直接影响, 而通过服务质量对再购买行为产生间接影响, 并且顾客参与的不同维度 (信息分享、责任行为、人际互动) 具有不同的影响力, 其中人际互动具有显著影响力。国内学者易英 (2006) 针对家装业进行实证研究, 结论是顾客参与对服务质量产生影响, 但顾客参与的不同维度影响的服务质量对象不同。

虽然大多数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顾客参与对服务质量及顾客重购行为、正面口碑宣传有正面影响, 但也有一些学者通过研究得出不同结论。 (Lloyd, 2003) 用旅游和电话银行进行实证研究, 得出顾客参与和服务质量呈负相关。同时, 国内外学者对顾客参与和行为意愿的直接相关和通过服务质量的间接相关也缺乏充分的实证研究。

综上所述, 由于不同服务行业顾客参与形式不同, 同时顾客参与的影响因素也不同, 顾客参与和服务质量、行为意向的关系不确定。因此, 本研究将以美发业作为实证研究对象, 研究顾客参与不同维度对服务质量和顾客行为意向的影响, 进而得出顾客参与对行为意向的直接或间接影响。

根据本研究的研究目的, 参考文献中对于顾客参与、服务质量和行为意向关系的归纳总结, 结合美发业的实际情况及美发业从业人员的建议, 本研究构架出研究美发业顾客参与对行为意向影响的关系模型。本模型由三个部分组成, 包括初始变量 (顾客参与) 、中介变量 (服务质量) 和结果变量 (行为意向) , 各个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如图1所示。

1. 顾客参与和服务质量

服务经历中的参与可能是减少顾客损失的方法 (Silpakit&Fi sk, 1985) 。当顾客在接受服务过程中投入了更多的精神成本、时间成本和情绪成本后, 顾客和服务提供者之间的信息分享可以实现利益的双赢。人际互动中, 顾客可以和服务提供者进行沟通, 也缩小了顾客期望与实际的差距, 并且顾客关系的建立, 能从人际关系的角度加强顾客对于可靠性的感知 (易英, 2006) 。从以上角度分析, 顾客参与对服务质量有正向影响。但是要求顾客以提供信息、付出精力的方式参与到服务传递中, 意味着服务质量会被这些信息和精力影响 (Kelley et al., 1990) , 顾客参与对服务质量有负向影响 (Llyod, 2003) 。因此顾客参与和服务质量之间, 正相关和负相关并存。国内外大部分研究显示顾客参与和服务质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顾客参与服务中所表现出来的信息分享、责任行为和人际互动会对服务质量产生正面的影响。

综上所述, 结合学者研究并参考美发业从业人员、顾客的意见, 本研究提出和验证如下研究假设:

H1-1:顾客信息分享对服务质量产生正向显著影响。

H1-2:顾客责任行为对服务质量产生正向显著影响。

H1-3:顾客人际互动对服务质量产生正向显著影响。

2. 顾客参与和行为意向

行为意向是从事某特定行为的自发性计划的强度 (Harr i son, 1997) , 主要体现在顾客的重购行为和口碑推荐。顾客参与对行为意向有显著的正面影响, 且人际互动维度在其中发挥了最大的作用, 同时也存在通过服务质量、顾客满意所起到的间接影响 (易英, 2006) 。但是, 也有部分学者有认为, 顾客参与将影响顾客重购行为和口碑, 但这种影响是通过影响服务质量再影响到行为意向的 (File et al., 1992) 。

综上所述, 顾客参与和行为意向之间具有相关关系, 服务质量的提高能增强顾客的重购行为和口碑推荐, 但两者的作用方式仍没有一致的结论。本研究将探讨顾客参与对于行为意向的影响方式, 特别是研究顾客参与的不同维度对于行为意向的影响。结合美发行业的访谈结果, 本研究对于顾客参与对行为意向的影响提出和验证如下研究假设:

H2-1:顾客信息分享对行为意向产生正向显著影响。

H2-2:顾客责任行为对行为意向产生正向显著影响。

H2-3:顾客人际互动对行为意向产生正向显著影响。

3. 服务质量和行为意向

顾客感知服务质量对顾客行为意向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汪纯孝、温碧燕和姜彩芬, 2001) 。但也有研究结果表明服务质量对顾客的重购行为和口碑推荐只有间接的影响 (韩小芸和汪纯孝, 2003) 。

综上所述, 服务质量和行为意向之间具有相关关系, 服务质量的提高能增强顾客的重购行为和口碑推荐, 但两者的作用方式仍没有一致的结论。因此, 为了研究顾客参与是否以服务质量为中介变量影响行为意向, 本研究提出和验证如下研究假设:

H3:服务质量对行为意向产生正向显著影响。

四、研究方法

1. 样本与数据搜集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 整体调研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选择湖南大学的学生进行预调研;第二部分是选择湖南大学学生、山西金融职业学院教师及少量网上样本进行正式调研。正式调研共发放问卷320份, 收回问卷301份, 其中有效问卷为224份, 有效回收率为70.0%。

2. 问卷指标测量

本文主要是研究美发业中的顾客参与、服务质量和行为意向, 因此, 本研究根据其普遍含义与美发业的具体实际对各变量的定义和维度进行界定, 并根据前人研究文献以及对美发业从业人员和顾客的访谈制定各量表, 以对各变量进行测量。

本研究参考Ennew&Binks (1999) 的研究, 将顾客参与的维度划分为信息分享、责任行为和人际互动。并通过与美发业从业人员和顾客的沟通, 从实践上证明这种划分方式对于实际情况具有较好的解释分析能力。本研究对顾客参与的测量语句参考了Bet t encourt (1997) 、Ennew&Binks (1999) 、Claycomb et al. (2001) 以及曹丽娟 (2007) 的研究[15], 以7级Li ker t量表 (非常同意/非常不同意) 进行测量。对顾客参与量表进行因子分析, 3个因子的累积方差解释比例达到66.25%, 对其信度分析的Cr onbach’sа系数为0.835。

本研究参考Parasuraman, Zeit haml&Berry (1988) 的研究成果, 将服务质量的五个维度定义为:有形性、可靠性、反应性、保证性和移情性。本研究对服务质量的测量语句参考Par asur aman, Zei t haml&Ber r y (1988) 修正后的SERVQUAL量表, 以7级Likert量表 (非常同意/非常不同意) 进行测量。对关系质量进行其信度分析, Cronbach’sа系数为0.928。

本研究根据Boulding et al. (1997) 的研究成果, 以重购行为和口碑宣传两个维度来行为意向进行衡量。但是在数据处理时, 将两个维度合并视为行为意向。对其进行信度分析的Cr onbach’sа系数为0.872。

五、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1. 数据的计算处理

本研究采用LISREL8.80软件进行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因为LISREL8.80也接受相关系数矩阵, 所以本文采用SPSS13.0计算出相关矩阵, 然后输入LISREL8.80软件。最终分析结果如图2所示:

注:IS表示信息分享RB表示责任行为, PT表示人际互动, SQ表示服务质量, BI表示行为意向。IS1-IS4, RB1-RB3, Q1-SQ5, BI1-BI3分别表示其不同维度。

图2整体模型分析结果

2. 结构方程模型的评价

(1) 基本拟合标准

本研究各个研究变量的因子载荷在0.54-0.86之间, 且基本达到0.05显著性水平, 没有负的测量误差, 这表明模型完全符合基本拟合标准。

(2) 整体模型拟合度

本研究模型的拟合指标为:χ2=189.014 (p=0.00192) ;df=125;χ2/df=1.512112;RMSEA=0.0435;GFI=0.919;AGFI=0.889;PGFI=0.672;NFI=0.971;NNFI=0.989;PNFI=0.793;CFI=0.991;IFI=0.991, 多数拟合指标都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说明假定模型的结构是合理的。

3. 研究假设检验结果

根据模型路径分析 (如图3所示) 与假设检验结果 (如表2所示) , 对估计系数和对假设进行的检验做出说明。

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第一组假设, 服务质量受信息分享、责任行为和人际互动的影响, 其中信息分享的影响不显著, 责任行为和人际互动的影响显著。人际互动的影响最大, 责任行为的影响次之, 信息分享的影响最小。这一结论与易英 (2006) 一致, 即顾客参与对行为意向有显著的正面影响, 且人际互动维度在其中发挥了最大的作用;第二组假设, 行为意向受信息分享、责任行为和人际互动的影响, 其中信息分享和人际互动的影响不显著, 责任行为的影响显著。人际互动的影响最大, 责任行为的影响次之, 信息分享的影响最小;第三组假设, 服务质量对行为意向的正向影响显著。

以上结果说明:顾客参与通过责任行为和人际互动直接影响服务质量, 通过责任行为直接影响行为意向, 通过人际互动间接影响服务质量。本研究从结合心理学和营销学进行解释。首先, 根据服务质量差距模型, 在顾客与服务提供者进行充分的信息交流之后, 顾客可能因此对服务标准和服务后结果产生更高的期望, 并对服务提供者的承诺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在服务结果产生后, 如果顾客认为服务提供者未按标准提供服务、或者未将服务绩效与承诺相匹配, 顾客感知的下降将导致顾客差距的扩大, 即较低的服务质量感知。根据服务感知对于行为意向的正向影响, 低的服务质量感知将导致低的重购行为和口碑传播。其次, 根据消费者模糊认知能力, 消费者对于产品和服务的了解有限, 其价值判断未必准确。同时, 消费者的偏好不一定稳定, 会受到与产品本身无关因素的影响, 从而做出前后不一致的取舍。顾客参与服务的过程中, 由于服务行业性质的特殊性等因素的影响, 顾客对于服务质量的认知能力有限, 同时, 在沟通效果的约束下, 顾客和服务提供者的信息不能完全而充分地交流。顾客在信息分享的过程中, 一方面对于自身的偏好和需求可能存在模糊认知, 另一方面对于服务提供者的信息可能存在模糊认知, 进而对服务质量和行为意向造成不确定的影响。

因此, 由于行业性质和参与程度差异等因素的影响, 信息分享维度的影响作用不显著, 其具体的影响方式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七、结语

本研究通过实证检验, 证实了顾客参与和服务质量之间的正向直接关系是显著存在的。顾客在服务的生产和传递过程中投入了精神资源、时间资源、情绪资源, 并且与组织之间进行合作, 将提高顾客对于服务有形性、可靠性、反应性、保证性和移情性的质量评价。因此, 加强顾客参与可以提升顾客对于服务质量的感受和评价。

本研究还从顾客参与的不同维度出发, 研究得出不同维度对服务质量正向影响的显著性不同, 其中顾客参与的责任行为和人际互动维度对服务质量有显著正向关系, 而人际互动维度 (0.52) 比责任行为 (0.24) 产生更大影响。顾客参与中责任行为对行为意向产生直接影响、人际互动以服务质量为中介变量对行为意向产生间接影响。而顾客参与信息分享维度与服务质量、行为意向没有显著正向关系。

根据以上结论, 可以通过分析得出顾客参与三个维度的不同作用:第一, 信息分享维度属于保健因素。顾客需求的适度表达是必须的, 但是如果顾客的要求超出了服务能力或水平之外, 就会产生相反的作用。第二, 人际互动维度属于低程度的激励因素。与顾客建立良好的关系, 将促使顾客获得较高水平的服务质量感知, 但是是否能促成顾客的重购行为和口碑宣传, 仍取决于服务质量感知的结果。第三, 责任行为属于高程度的激励因素。让顾客自觉成为服务的一部分, 并且在服务过程中承担责任, 一方面, 顾客更容易接受服务后的结果, 另一方面, 顾客与服务提供者建立了比人际互动更为坚固的情感纽带, 对于服务质量的感知和行为意向都有更大程度的影响。

13.关于诗经现代散文:遇见《诗经》 篇十三

《诗经》中的每一首诗,都是一个生命。当你用心去感受它的时候,它会对你莞尔一笑,让你心生怜惜。不知怎的,每次读完一首诗,还在诗境中品咋冥想时,脑海中总会出现徐志摩的那首《沙扬娜拉》: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恰似一朵水莲花

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打开《诗经》,随便撷取一首,都仿佛是从浩瀚碧蓝的大海里捧起了一朵晶莹的浪花,这浪花清彻心扉,温婉轻灵。那种含羞带嗔,娇婉可人的神态正恰似一朵不胜凉风的娇羞的水莲花,让你神迷情醉,不能自己。

读《诗经》形成了这种惯性的感觉,让我读后来的诗就有了一个感性的评判优劣的标准,那就是,读完诗后,是不是出现了“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恰似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的情景。如果是,我便固执地认为这就是好诗。虽然,这个“标准”在学理上很难达成共识,但是,这个“感性的标准”确实让我阅读到了许多让人身心舒畅的诗歌。

《诗经》的内容很广泛,阅读《诗经》的时候,往往出现的是各种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而画面中表达的情感朴拙热烈、率真纯洁。如男子爱而不得的失落、女子回娘家前的幸福、被抛弃后的哀怨、军嫂的自豪、小公务员的委屈、长者对新婚夫妇的祝福、田间劳动的欢快、收获后的喜悦、怀念英雄的真诚、缅怀先祖的庄重等等。《诗经》其实就是一部我国先秦时期民众情绪的综合反映,它用脱落了音乐的文字多棱镜一样折射出人们当时的生活情状。穿越历史几千年,《诗经》始终在岁月的长河里万花筒般绚烂绽放。

卢卡奇在对西方文学史考察的基础上说,史诗时代是一个没有失去总体性的时代,心灵与现实和谐统一,主客体同质,在生活之外没有更高的实在,在现实之外没有历史,他用抒情的笔调描绘了“那幸福的年代里,世界虽然广阔无垠,却是他们自己的家园,因为心灵深处燃烧的火焰和头上璀璨之星拥有共同的本性。”《诗经》虽然不是鸿篇巨制、浸染着原始宗教神秘色彩的史诗,但是,它在历史的深处却像一座爬满青藤的小木屋,坚定地守护着中华民族葳蕤峥嵘的精神家园。其“思无邪”的品格让我们真切体会到了“文学就是让人变得更好”的庄严承诺。

诗经是澄澈的,要想读到《诗经》的真善美,就要抛弃那些穿凿附会的注解,带着一颗童贞的心,顺着字符编织的画面静静欣赏,慢慢体会,驻足于它的一颦一笑、一嗔一怒,默默感受时光隧道里南腔北调直抒胸臆的纯正表达。李敬泽先生说:“《诗经》是好的,但要看出《诗经》的好,必得把秦汉以后的诠释一概抛开,直截了当的读诗。吟出那些诗篇的人们,他们曾经真实的活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美人就是美人,看了美人睡不着觉也不会说是心忧天下,等真要为国出征的时候,他们就尽他们的责,提起弓箭去战斗,去死——那是一种不曾被各种各样大话浮词所蒙蔽的人生。”诚然诗无达诂,遇见了《诗经》,我就不愿在浩瀚的文献中“考镜源流,辨章学术”,我只想看到它最初的动人模样。

风能动物,亦能化人。清风拂过大地,莫莫草木,萋萋生辉。当它从我们心间走过的时候,我们怎能木然于那缕不禁然扣动心弦的和音?

………………………………………………………………………

上一篇:信息统计科2012年10月份工作文案下一篇:客户关系管理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