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诗词

2024-08-23

阅读诗词(16篇)

1.阅读诗词 篇一

孤雁诗词阅读答案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注】此诗是杜甫于安史之乱期间流落夔州时所作。

14.颔联运用对比手法,用“一片影”与“万重云”对比,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

15.诗人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中诗人运用“单”字,叙写当初在衡阳回雁峰失去伙伴的大雁返程的状态。

B.颔联中诗人运用典故写到大雁路途遥远却又身单力薄,凸显了大雁的心理状态。

C.尾联中诗人成功运用了衬托的笔法,将大雁的艰难处境凸显出来,并发出心声。

D.诗人在这首诗中借物抒怀,借助对孤雁的描写抒发了自己内心的郁闷情怀。

15.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题中“孤”的含意。(6分)

答案:

14.(3分)D(“郁闷”,不准,是孤高、孤傲的.心怀)

15.(6分)

示例1:(1)大雁,离开雁群成为孤独的飞雁;结合诗句解读大雁的“孤独”(1分+2分);

(2)作者借物抒怀,借处境相似的大雁说自己的孤独,但作者内心却是孤高(孤傲)的。(1+2分。突出“孤高”即可2分)

示例2:

(概括说到亦可):

(1)大雁:衡阳失群,回程落单;任重道远,形单影只;高空呼急,月冷影残;寒夜露宿,远离凫p。(3分)

(2)诗人:指出“孤”看似“孤单”,诗人实则在表明自己宁可在困苦环境之中也要做大雁,不与凫p辈为伍,坚守“孤高(孤傲)”之心。(1+2分。突出“孤高”即可2分)

2.阅读诗词 篇二

怀古诗词是指作者因身临旧地, 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 引发感慨及抒发情怀、抱负的诗词。怀古类诗词可分为咏怀古迹、缅怀古人、追忆古事三大类, 这也是阅读这类诗词作品的切入点与抓手。

一.咏怀古迹

这类诗词旨在借对历史遗迹的描写, 表达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盛衰无常、昔盛今衰、物换星移、沧海桑田、物是人非的主题。

刘禹锡的《石头城》, 诗一开始, 就营造了一种苍莽悲凉的氛围, 曾经是战国时代楚国的金陵城, 三国时孙权改名为石头城, 并在此修筑宫殿, 经过六代豪奢, 至唐初废弃, 二百年来久已成为一座“空城”, 潮水拍打着城郭, 仿佛也觉到它的荒凉, 碰到冰冷的石壁, 又带着寒心的叹息默默退去。山川依旧, 明月依然, 旧日石头城彻夜笙歌、春风吹送、欢乐无时的繁华已空无所有。诗人把石头城放到沉寂的群山中写, 放在带凉意的潮声中写, 放到朦胧的月夜中写, 这样无不能显示出故国的没落荒凉。只写山水明月, 而六代繁华富贵, 俱归乌有, 诗中句句是景, 然而无景不融合着诗人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眼见当年夜夜笙歌、欢声笑语、春光融融的舞榭歌台, 如今却人去楼空、旧迹斑斑、萧索凄凉;当年热闹非凡、门庭若市、高朋满座、名流云集的王府侯门, 如今门可罗雀、冷清萧条、光鲜不在, 自然流露了辛弃疾面对消沉时势、寂寞江山时的愁苦悲凉、郁闷压抑。

“凭栏怀古, 杨柳参差舞”的《扬州慢》, 姜夔带着对“淮左名都, 竹西佳处”热切憧憬, 一路赶来, 但当他“解鞍少驻初程”时, 却发现往日游人如织、笑语喧哗的扬州城, 满目疮痍、四顾萧条、杂草丛生、战火未尽, 明月之下的二十桥都令人目不忍视, 表现了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亡国破家的悲愁, 以及感时伤世的意绪。

二.缅怀古人

志士文人、迁客骚人往往在人生怅惘、功名难就、前途迷茫、国运不济时凭吊古人, 在臆想的时空隧道中神交古人, 惺惺相惜之间, 一吐内心之不快, 进而寻求一种精神寄托、灵魂慰藉, 抑或理想出路。

因莫须有的乌台诗案下放到黄州的苏轼靠着赤壁的山水, 纵横古今, 与曹操、周瑜等历史名人煮酒论英雄, 消解令他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的内心痛楚。日游赤壁, 江水远逝、浪花如雪、山石峥嵘, 雄奇壮阔的自然美景, 让苏轼不由想起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 更想到了少年立功、雄姿英发、风流潇洒、智勇无双的赤壁英雄周瑜, 思之, 词人不免有相形见绌之感, 于是生发多情善感、功业无成、早生华发、人生如梦的感慨, 成就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夜游赤壁, 风清月白, 江水澄明, 水天一色, 晚风习习, 赤壁夜色美, 面对无限江山, 苏子愀然, 追问生命不永、人力无为的悲剧人生, 叩问逝去的三国英雄曹操, 英雄似已远去, 但是苏子在江水明月中觉解, 人生可以通过立功、立德、立言的方式如曹操一般声名永垂, 与山河同在, 与日月同辉, 豁然间书就《赤壁赋》。

杜甫的《咏怀古迹 (其三) 》, 诗歌一开始, 诗人借助想象的力量, 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 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 由此引出名流千古、窈窕红颜, 甚至有些惊天动地的王昭君。但杜甫并没有按传统意义将王昭君刻画成一个促成蒙汉一家亲的英雄形象, 而是更关注她的不幸与悲剧。“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杜甫着力于“黄昏”, 在日常的语言里, “黄昏”两字都是指时间, 而在这里, 它似乎更主要是指空间了, 它指的是那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 它是那样大, 仿佛能够吞食一切, 消化一切, 但是, 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 它吞食不了, 消化不了, 自然给人一种天地无情、青冢有恨的无比广大而沉重之感。“画图”句更是直接指明汉元帝的昏庸, 不识真昭君是造成昭君葬身塞外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分明怨恨曲中论”的“怨恨”包含着“恨帝始不见遇”的“怨思”, 但更主要的还是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乡土、怀念故土的怨恨忧思, 至此读者不难看到志不得施、壮志无为、明珠暗投、穷困潦倒、饱尝飘零之苦的杜甫与昭君是何其的相似, 与其说杜甫是在写昭君的怨恨, 毋宁说是在寄托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

三.追忆往事

诗人词人对古人古事的追述, 目的大多在于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借古讽今、以史为鉴, 体现了作者心系天下、居安思危、忠肝义胆的社稷情怀, 希望为权为国者能励精图治、爱惜民力、尊重人才、远离奸佞、勿蹈覆辙。

《马嵬 (其二) 》, 李商隐选取的历史事件是唐代的重要事件———马嵬之变, 初看这首诗似乎只写了马嵬兵变时唐玄宗的落魄, 反复读过之后, 我们则会为李商隐穿越时空的想象力所折服, 他运用对比手法, 时而写当年李、杨二人如胶似漆、相敬如宾、海誓山盟的恩爱场景, 时而写马嵬兵变时生人作死别, 恨恨那可伦的诀别;时而写昔日宫中笙歌达旦、今年欢笑复明年、繁文缛节的淫乐生活, 时而又写落难马嵬时唐玄宗的恓惶凄凉, 悲惨可怜;时而写往日二人誓盟长生殿, 笑牛郎织女的赏心乐事, 时而又写玄宗乐往哀来摧肝肺的悲痛失落;时而写天子一朝得势、鸡犬升天;时而又写天子一旦失势, 惶惶如丧家之犬, 难比共叙天伦、夫妻相守的普通人家。在典型生动的事件中, 读者不仅感动于李商隐将批判的锋芒全部指向唐玄宗的知识分子的良知与勇气, 更感动与身逢黑暗动荡、党争纷扰晚唐的一介书生为唤醒国君、匡扶国运而发出的振聋发聩的呐喊。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 上阕重在咏怀古迹, 下阕则将表达重点转移到古人古事, 按照时间顺序, 先讲了南朝元嘉年间, 文帝刘义隆大意轻敌, 草率北伐, 落得个仓皇而逃的典故, 紧接着又将回忆的视角转到由于南宋朝廷长期奉行屈辱求和的政策, 致使人民斗志松懈, 在异族皇帝庙前, 鸦飞鼓响, 祭神活动正进行得热闹, 看不到一点抗战气氛的旧闻。从容慷慨的叙事之间, 一个有天地情怀的悲情英雄跃然纸上, 他用饱含血泪的笔墨为南宋统治者呈上了不可草率北伐, 要做充分准备、细致工作、积极对敌的忠心表。

3.怎样阅读古诗词 篇三

(小博士)

阅读古诗词名篇,体味作品中反映的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在优美的诗歌作品感染熏陶下,受到美的教育,从而培养和提高大家的审美能力。下面告诉大家一些实用的阅读古诗词的技巧。

一、了解学习古诗词的意义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影响深远。时至今日,古诗词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我们生活中起着积极的作用。

电视上播放的日本丰田车的广告——“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这是对古诗词的巧妙运用;脍炙人口的歌曲《新鸳鸯蝴蝶梦》《中华民谣》,其中直接引用了古诗词;逢年过节的时候,大家都会想起这句诗——“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些生动的事例,说明了古诗词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古诗词的影响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营造学习古诗词的氛围,激发阅读兴趣

为了能让同学们更好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老师都很重视营造班级吟诵古诗词的氛围。同学们可以配合老师,积极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比如:全班同学每周诵读一首诗;利用黑板报和《学习园地》开辟学习古诗词的园地,每个同学轮流介绍自己所诵读的诗词内容、体会及收获……在这样的环境中,同学们随处可见古诗词,在潜移默化中,阅读兴趣就被激发起来了。

三、反复诵读,体会诗词的意境美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有感情地朗读不仅可以激发同学们的想象,还可以更好地体验作者的感情,体会诗词的意境。古诗词都有音美、意美、形美等特点,它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同学们反复诵读,可以很好地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例如:《早发白帝城》是李白乘舟离开白帝城时写的,全诗采用描写和叙述相结合的手法,为我们描绘出一个完美的艺术画面:晨曦初露,彩霞满天,从白帝城划出一叶扁舟,沿长江顺流而下;两岸的猿啼声不绝于耳;层峦叠嶂夹道相迎……好一幅漂亮的长江三峡图!从表面来看,诗人在写景,实际上,诗人在借景抒情。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来分析一下诗歌的意境——诗歌的开头,诗人用一个“辞”字,把告别时的气氛渲染得恰到好处;接着用“千里江陵一日还”这句诗,表现了诗人轻松愉快的心情;用“啼不住”来修饰猿的叫声,以“轻”饰“舟”,写出了诗人心情的轻松和愉悦。同学们的想象自然会进入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反复诵读,同学们不仅能感受到古诗词的节奏感、韵律感,体会古诗词的意境美,还能在吟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感悟能力,培养自己的语感。

四、仔细思考,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

古诗词的用词非常精炼,每个字、每个词都是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才写出来的。同学们在阅读的时候要抓住诗词中含义深刻的词语,反复推敲、理解,用心体会古诗词的语言美。例如骆宾王的《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语言自然简朴,有声有色;“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语言清新活泼,形象鲜明。诗人用短短18个字,在读者眼前展现出一幅实景实写、颜色鲜艳、活泼生动的图画。又如孟郊的《游子吟》,诗人没有使用华丽的词藻,也没有刻意的雕饰,而是选择“慈母手中线”“临行密密缝”的场景,用浅显通俗的语言,表达了“意恐迟迟归”的深厚的母爱,清新流畅,亲切感人。

五、深思熟虑,了解诗歌的修辞手法

4.古诗词阅读题 篇四

鸟鸣涧王

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创设了怎样的意境?(4分)

2、(4分)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问题。

天净沙・秋白

朴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1)下列与本曲描述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2分)

A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B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C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D、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2)本曲前后两组景物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它们分别是____、____。(2分)

3、(5分)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请就词中加线句子的内容质疑(只提一个疑问,不作答)。(2分)

(2)简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5分)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

秋夜曲张仲素①丁丁漏水o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注]①张仲素,中唐诗人。其诗多为乐府歌词,以写闺情见长。②漏水:漏壶(古代计时工具)滴水。

(1)请描述诗歌前三句所描绘的景象。(3分)__________。

(2)“征衣未寄莫飞霜”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2分)

5、(4分)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题目。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本诗首联作者写春望所见。一个“

”字,使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

。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2分)

(2)请对本诗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2分)

6、(3分)赏析《饮酒》,回答问题。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悠然”一词表现诗人怎样的心境?(1分)

(2)对《饮酒》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本诗首句交代诗人隐居之地乃是众人聚居之地。

B“心远地自偏”写出诗人不染世俗之事的原因。

C“欲辨已忘言”表明诗人隐居生活的迷惘状态。

D、本诗语言清新自然,情、景、理浑然融合。

7、(4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西归绝句①[唐]

元稹

五年江上损容颜,今日春风到武关。

两纸京书临水读,小桃花树满商山。

[注]①本诗作于元和十年春元稹从被贬地奉召还京途中。②书:信。这里指元稹的好友李复言和白居易的书信。

(1)诗歌前两句都是通过叙事来抒情,其中第一句对第二句起到了一一作用。(2分)

(2)景语皆情语,第四句以景语收住全篇。请用自己的话,对此句加以描述。(2分)

参考答案

1、诗人描写了桂花、春山、明月、山鸟等景物,创设了静谧、幽美、空寂的意境。(景物2分,答对两处1分,答对三处2分。意境2分)

2、(1)B【解析】此题考查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理解浅易的古诗文内容,难度较小。B项描绘的是秋风凄凉的景象,与诗中“红叶黄花”所体现的季节相同。A项中的“绿肥红瘦”所描绘的是春风骤歇的早晨,绿叶繁茂、红花凋零的景象;C项中描绘的是一个年迈老者在已有一尺厚的雪的冬日蹒跚拉车前行的凄凉之景;D项中的“乱”表明春花没能姹紫嫣红的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而“浅”

描绘的是草还没有马蹄那么长的早春景象。做此类题,一定要对所学知识熟悉,同时还可以借助诗句中能表明季节特征的关键性词语来加以分析,做到准确判断。

(2)萧瑟明丽

3、(1)示例一:是在月官(天上)起舞,还是在人间起舞?

示例二:“何似在人间”是说天上好,还是人间好?

示例三:“清影”是月亮的影子,还是人的影子?

(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即可)(2)“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眠”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入眠的情景。(言之成理,即可)

4、(1)①漏壶滴水,“丁丁”作响,秋夜何其漫长;⑦无边的轻云缓慢移动,月光时隐时现;③深秋时节,天气寒冷,暗处的秋虫通宵鸣响。(每点1分)(2)表达了主人公对丈夫深深的思念和无限的关心之情。(“思念“关心”各1分)

5、(1)破感到满目凄然(意思相近即可)(2)描画出了诗人苍老的形象,展示出了诗人悲凉的心情。(意思相近即可)

6、(1)表现诗人隐居时的安逸闲适的心境。

(2)C 【解析】此题考查对名句的理解能力,试题难度适中。C项有误。“欲辨已忘言”是诗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ABD三项表述准确。

5.学生古诗词阅读篇目 篇五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8、【题破山寺后禅院】 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七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1、【杂诗】(唐•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2、【夜雨寄北】(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3、【淮上与友人别】(唐•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青, 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 君向潇湘我向秦。

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七单元

6、【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7、【登飞来峰】(北宋•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生。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9、【望岳】(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第荡胸生层云,决眥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0、【观沧海】(东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

年级下册

六单元

1、【饮酒(其五)】(东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

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3、【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

4、【雁门太守行】(唐•李贺)第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5、【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第七单元

6、【迢迢牵牛星】(古诗十九首)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7、【渡荆门送别】(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8、【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

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山下兰芽短浸溪,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7、【赤壁】(唐•杜牧)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0、【西江月】(南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八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杜甫)

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过故人庄】(唐•孟浩然)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3、【游山西村】(南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4、【渔家傲 •秋思】(北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5、【浣溪沙】(宋•苏轼)

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七单元

6、【观刈麦】(唐•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

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8、【过零丁洋】(明•第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

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

照汗青。

9、【已亥杂诗】(清•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

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0、【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1、【十五从军征】(乐府诗集)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 “ 家中有阿谁? ” “ 遥望是君家,” 松柏家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待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2、【诉衷情】(宋•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3、【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南宋•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4、【满江红】(当代•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峨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5、【朝天子•咏喇叭】(明•王磐)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七单元

6、【归田园居】(东晋•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7、【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唐•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8、【终南别业】(唐•王维)

终岁破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第无还期。

9、【渔家傲】(宋•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

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0、【长相思】(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九年级上册

六单元

1、【使至塞上】(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2、【泊秦淮】(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3、【无题】(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4、【浣溪沙】(宋•晏殊)第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5、【水调歌头】(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第七单元

6、【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7、【滁州西涧】(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8、【约客】(南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9、【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宋•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10、【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南宋•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年级下册

六单元

1、【关雎】(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2、【蒹葭】(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

九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第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3、【黄鹤楼】(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4、【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

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一封朝奏九重天,白沙堤。

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

4、【相见欢】(李煜•惜残年!

五代南唐)

云横秦岭家何在,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秋。剪不断,理还乱,瘴江边。

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8、【咏煤炭】(明• 于谦)

第七单元

凿开混沌得乌金,蓄藏阳和意最深。爝火燃

6、【行路难】(唐•李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白)

沉。

金樽清酒斗十千,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石犹存死后心。但愿苍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心茫然。

林。

欲渡黄河冰塞川,9、【虞美人】(李煜)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春花秋月何时了,梦日边。

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行路难,行路难,月明中。

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

10、【破阵子•为陈同甫济沧海。

赋壮词以寄之】(宋•辛弃疾)

7、【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唐•韩愈)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

6.《思远人》诗词鉴赏阅读 篇六

《思远人》

红叶黄花秋意晚,

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

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

就砚旋研墨。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

红笺为无色。

思远人作品赏析【注释】:

此词就“寄书”二字发挥,写以泪研墨,泪滴红笺,情愈悲而泪愈多,竟至笺上的红字褪尽。

用夸张的手法表情达意,写出感情发展的历程,是此词艺术上的突出特点。

起首两句,写女主人公因悲秋而怀远,既点明时令、环境,又点染烘托主题。

一“晚”字,暗示别离之久,“千里”,点明相隔之远。

两句交代了时间和空间,给下文留了铺展的余地。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两句是客 ;“何处寄书得”一句是主。

鸿雁,随着天际的.浮云,自北向南飞去。

闺中人遥望渺渺长空,盼望归鸿带来游子的音信。

“过尽”,已极写其失望之意了,由于“无信 ”,便不知游子而今所在,自己纵欲寄书也无从寄与。

过片词意陡转:弹洒不尽的那两行珠泪,还当窗滴下来,并滴进了砚台中,就用它来研磨香墨。

下片出人意表,另开思路。

正因无处寄书,更增悲感而弹泪,泪弹不尽,而临窗滴下,有砚承泪,遂以研墨作书 。

故而虽为转折,却也顺理成章了 。

明知书不得寄 ,仍是要写,一片痴情 ,惘惘不甘,用意尤其深厚。

语本孟郊《归信吟 》“泪墨洒为书”一句,而情真意足,写出小儿女的情态,巧而不纤,较诸“和泪濡墨”的套语自有深浅真伪之别 。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

”收语写闺人此时作书,纯是自我遣怀 ,她把自己全部的内心本质力量投进其中,感情也升华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对此,陈匪石《宋词举》有一段极为透辟的分析:“‘渐’字极宛转,却激切。

‘写到别来、此情深处’,墨中纸上,情与泪粘合为一,不辨何者为泪,何者为情。

故不谓笺色之红因泪而淡,却谓红笺之色因情深而无。

”无论是泪、墨、红笺,都融进闺人的深情之中,物与情已浑然一体。

这首词与小晏惯常的“情溢词外,未能意蕴其中”这一风格不同 。

7.高中古诗词的有效阅读 篇七

关键词:古诗词,有效教学,策略

一首首优美的诗词往往被切割成字、词、句、篇的语言知识, 进行答题技巧的分析和指导, 严重影响《唐诗宋词选读》教学的整体效应的发挥。笔者从诵读吟咏、巧妙切入、个性解读三个方面寻求高中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

策略一:诵读吟咏, 有效入情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明确指出:“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 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加强诗歌诵读, 是《唐诗宋词选读》教学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和策略。

如李白的《将进酒》, 在初读的基础上感悟诗篇情感大起大落, 诗情由悲转喜、转激愤、再转狂放, 最后归结于万古愁。表是在感叹人生易老, 里则在感叹怀才不遇。理想的破灭是黑暗的社会造成的, 诗人无力改变, 于是把冲天的激愤之情化做豪放的行乐之举, 发泄不满, 排遣忧愁, 反抗现实。再次诵读, “悲”部分有慷慨生悲的韵味, “天上来、不复回、悲、尽欢、空对月”重读。“喜”部分, “天生”句掷地有声, “会须”句要读出豪气。“将、莫停、倾耳听”重读。“激愤”部分“不足贵”“不复醒”用极强音读。“陈王”两句重音落在“恣欢谑”上。“狂放”部分“五花马”三句快读, “与尔同销”两字一顿并放慢速度, “万古愁”三字, 一字一顿, 语调夸张。

策略二:巧妙切入, 有效理解

《唐诗宋词选读》中所选的都是唐宋时期比较经典的诗词作品, 是一个凝练而内涵丰富的整体。然而这又给学生的理解带来难度。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给学生打开一扇窗, 就要选择一个恰当的切入口, 以此为抓手, 实现教学内容的合理优化和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1、扣住题目切入

我们知道诗歌的标题是“眼睛”, 所以我们扣住题目中提供的某一点切入, 就能让学生很自然地进入诗中, 形成由浅入深的教学步骤, 引领学生感悟。比如, 在教学杜甫的《旅夜书怀》时, 笔者抓住诗题, 设计了一组问题。 (1) 诗的标题是《旅夜书怀》, 从全诗看, “旅夜”体现在何处。 (2) “旅夜”与“书怀”有何关联?这样我们就对诗歌的内容、诗歌的主旨、诗歌的表现手法有了清晰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

2、抓住关键句切入

很多诗词都会有画龙点睛之句。教师可以通过这些句子, 设置问题, 激起学生的疑惑, 让他们去探究, 层层挖掘, 从而深刻地理解诗歌。比如, 笔者在教温庭筠的《商山早行》这首宋诗时, 就抓住关键句“客行悲故乡”来设置问题:为何客行悲故乡?诗人一方面是由于早行。其二, 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中的景色形成对比, 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抓住了这句话设置问题, 便能让学生对诗人的情感由浅入深地感悟。

3、结合诗论切入

古代大家对诗人及其诗歌所作的评论往往外最能够抓住诗歌及诗人创作特色、要旨。如教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笔者结合清人纪昀评价“语极凄切, 却不衰飒”设计问题: (1) 诗中有哪些体现“语极凄切”?学生自然就会找出“朝奏夕贬”, “路八千”, “衰朽残年”, “家何在”, “马不前”, “好收吾骨瘴江边”, 都是极为凄切的。 (2) 诗中哪些体现“不衰飒”, 为什么?学生便能找出“云横雪拥”, 境界雄阔, 气势磅礴, 原因是诗中融入了诗人慷慨激昂、刚直不阿的情感。

策略三:个性解读, 有效探究

新课标指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 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比如笔者在教李煜的《浪淘沙令》 (帘外雨潺潺) 时, 对“独自莫凭阑”中“莫”字的理解是“不要”。一学生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莫”同“暮”。理由是:第一, 这首词从时间顺序来看是由黎明写到黄昏, 作“暮”字比较自然。第二, 这里先说凭阑有所见, 而眼前的“无限江山”并不属于自己所有, 曾为自己拥有的“无限江山”却又无从见到, 这才引起下文“别时容易见时难”的感叹。这位学生所作的富有个性色彩的解读, 让师生都感到耳目一新。

8.怀古类诗词阅读指津 篇八

怀古诗词是指作者因身临旧地,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发感慨及抒发情怀、抱负的诗词。怀古类诗词可分为咏怀古迹、缅怀古人、追忆古事三大类,这也是阅读这类诗词作品的切入点与抓手。

一.咏怀古迹

这类诗词旨在借对历史遗迹的描写,表达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盛衰无常、昔盛今衰、物换星移、沧海桑田、物是人非的主题。

刘禹锡的《石头城》,诗一开始,就营造了一种苍莽悲凉的氛围,曾经是战国时代楚国的金陵城,三国时孙权改名为石头城,并在此修筑宫殿,经过六代豪奢,至唐初废弃,二百年来久已成为一座“空城”,潮水拍打着城郭,仿佛也觉到它的荒凉,碰到冰冷的石壁,又带着寒心的叹息默默退去。山川依旧,明月依然,旧日石头城彻夜笙歌、春风吹送、欢乐无时的繁华已空无所有。诗人把石头城放到沉寂的群山中写,放在带凉意的潮声中写,放到朦胧的月夜中写,这样无不能显示出故国的没落荒凉。只写山水明月,而六代繁华富贵,俱归乌有,诗中句句是景,然而无景不融合着诗人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眼见当年夜夜笙歌、欢声笑语、春光融融的舞榭歌台,如今却人去楼空、旧迹斑斑、萧索凄凉;当年热闹非凡、门庭若市、高朋满座、名流云集的王府侯门,如今门可罗雀、冷清萧条、光鲜不在,自然流露了辛弃疾面对消沉时势、寂寞江山时的愁苦悲凉、郁闷压抑。

“凭栏怀古,杨柳参差舞”的《扬州慢》,姜夔带着对“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热切憧憬,一路赶来,但当他“解鞍少驻初程”时,却发现往日游人如织、笑语喧哗的扬州城,满目疮痍、四顾萧条、杂草丛生、战火未尽,明月之下的二十桥都令人目不忍视,表现了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亡国破家的悲愁,以及感时伤世的意绪。

二.缅怀古人

志士文人、迁客骚人往往在人生怅惘、功名难就、前途迷茫、国运不济时凭吊古人,在臆想的时空隧道中神交古人,惺惺相惜之间,一吐内心之不快,进而寻求一种精神寄托、灵魂慰藉,抑或理想出路。

因莫须有的乌台诗案下放到黄州的苏轼靠着赤壁的山水,纵横古今,与曹操、周瑜等历史名人煮酒论英雄,消解令他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的内心痛楚。日游赤壁,江水远逝、浪花如雪、山石峥嵘,雄奇壮阔的自然美景,让苏轼不由想起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更想到了少年立功、雄姿英发、风流潇洒、智勇无双的赤壁英雄周瑜,思之,词人不免有相形见绌之感,于是生发多情善感、功业无成、早生华发、人生如梦的感慨,成就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夜游赤壁,风清月白,江水澄明,水天一色,晚风习习,赤壁夜色美,面对无限江山,苏子愀然,追问生命不永、人力无为的悲剧人生,叩问逝去的三国英雄曹操,英雄似已远去,但是苏子在江水明月中觉解,人生可以通过立功、立德、立言的方式如曹操一般声名永垂,与山河同在,与日月同辉,豁然间书就《赤壁赋》。

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诗歌一开始,诗人借助想象的力量,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由此引出名流千古、窈窕红颜,甚至有些惊天动地的王昭君。但杜甫并没有按传统意义将王昭君刻画成一个促成蒙汉一家亲的英雄形象,而是更关注她的不幸与悲剧。“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杜甫着力于“黄昏”,在日常的语言里,“黄昏”两字都是指时间,而在这里,它似乎更主要是指空间了,它指的是那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它是那样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了,消化不了,自然给人一种天地无情、青冢有恨的无比广大而沉重之感。“画图”句更是直接指明汉元帝的昏庸,不识真昭君是造成昭君葬身塞外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分明怨恨曲中论”的“怨恨”包含着“恨帝始不见遇”的“怨思”,但更主要的还是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乡土、怀念故土的怨恨忧思,至此读者不难看到志不得施、壮志无为、明珠暗投、穷困潦倒、饱尝飘零之苦的杜甫与昭君是何其的相似,与其说杜甫是在写昭君的怨恨,毋宁说是在寄托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

三.追忆往事

诗人词人对古人古事的追述,目的大多在于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借古讽今、以史为鉴,体现了作者心系天下、居安思危、忠肝义胆的社稷情怀,希望为权为国者能励精图治、爱惜民力、尊重人才、远离奸佞、勿蹈覆辙。

《马嵬(其二)》,李商隐选取的历史事件是唐代的重要事件——马嵬之变,初看这首诗似乎只写了马嵬兵变时唐玄宗的落魄,反复读过之后,我们则会为李商隐穿越时空的想象力所折服,他运用对比手法,时而写当年李、杨二人如胶似漆、相敬如宾、海誓山盟的恩爱场景,时而写马嵬兵变时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伦的诀别;时而写昔日宫中笙歌达旦、今年欢笑复明年、繁文缛节的淫乐生活,时而又写落难马嵬时唐玄宗的恓惶凄凉,悲惨可怜;时而写往日二人誓盟长生殿,笑牛郎织女的赏心乐事,时而又写玄宗乐往哀来摧肝肺的悲痛失落;时而写天子一朝得势、鸡犬升天;时而又写天子一旦失势,惶惶如丧家之犬,难比共叙天伦、夫妻相守的普通人家。在典型生动的事件中,读者不仅感动于李商隐将批判的锋芒全部指向唐玄宗的知识分子的良知与勇气,更感动与身逢黑暗动荡、党争纷扰晚唐的一介书生为唤醒国君、匡扶国运而发出的振聋发聩的呐喊。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上阕重在咏怀古迹,下阕则将表达重点转移到古人古事,按照时间顺序,先讲了南朝元嘉年间,文帝刘义隆大意轻敌,草率北伐,落得个仓皇而逃的典故,紧接着又将回忆的视角转到由于南宋朝廷长期奉行屈辱求和的政策,致使人民斗志松懈,在异族皇帝庙前,鸦飞鼓响,祭神活动正进行得热闹,看不到一点抗战气氛的旧闻。从容慷慨的叙事之间,一个有天地情怀的悲情英雄跃然纸上,他用饱含血泪的笔墨为南宋统治者呈上了不可草率北伐,要做充分准备、细致工作、积极对敌的忠心表。

综上所述,老师在教学中可指导学生明确怀古诗词的类型,并对一些名词术语、情感思想进行归纳总结、记忆强化,随时准备将这些知识恰如其分、合情合理地迁移到课外诗词的学习中,发挥他山之石的功效。

9.唐朝诗人孟郊的诗词阅读 篇九

换却世上心,独起山中情。

露衣凉且鲜,云策高复轻。

喜见夏日来,变为松景清。

每将逍遥听,不厌飕飗声。

远念尘末宗,未疏俗间名。

桂枝妄举手,萍路空劳生。

仰谢开净弦,相招时一鸣。

《赠建业契公》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孟郊。其古诗全文如下:

师住青山寺,清华常绕身。

虽然到城郭,衣上不栖尘。

《夏日谒智远禅师》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孟郊。其古诗全文如下:

吾师当几祖,说法云无空。

禅心三界外,宴坐天地中。

院静鬼神去,身与草木同。

因知护王国,满钵盛毒龙。

抖擞尘埃衣,谒师见真宗。

何必千万劫,瞬息去樊笼。

盛夏火为日,一堂十月风。

不得为弟子,名姓挂儒宫。

《秋怀》作者为唐代诗人、文学家孟郊。其古诗全文如下:

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

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

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

疑虑无所凭,虚听多无端。

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

孟郊的诗代表作品:

《游子吟》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孟郊。其全文古诗如下: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翻译】

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结爱》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孟郊。其全文古诗如下:

心心复心心,结爱务在深。

一度欲离别,千回结衣襟。

结妾独守志,结君早归意。

始知结衣裳,不如结心肠。

坐结行亦结,结尽百年月。

【翻译】

两个人之间情投意合,心心相印,结成了深刻的爱意。一旦要离开,但总是想留下,犹豫不决。把彼此衣服结在一起。希望这衣服结扣能把气节守住,使夫君早日回来。曾经以为,把自己和爱人的衣裳结在一起,牵牵挂挂的,就能不离不弃等到离别之时才发现,结打得再巧妙,也不如将两人的心意密密结在一处。所以不停的结,希望能恩爱百年。这体现了爱情海枯石烂,誓不变心的决心。

《登科后》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孟郊。其全文古诗如下: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翻译】

昔日科举不得志,心胸郁闷促狭的时光实在不值一提,今日及第萧洒旷达自由自在思绪开阔无涯。乘着和煦的春风,志得意满,策马驰骋在宽阔的天街上,马蹄似乎也格外轻松迅疾,就好像一天就可以看尽长安似锦的繁花。

《列女操》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孟郊。古诗全文如下:

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

贞妇贵殉夫,舍生亦如此。

波澜誓不起,妾心井中水。

【翻译】

10.定**诗词阅读试题及答案 篇十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其后问题。(7分)

定**

李珣

雁过秋空夜未央①,隔窗烟月锁莲塘。往事岂堪容易想,惆怅,故人迢递在潇湘。

纵有回文②重叠意,谁寄?解鬟临镜泣残妆。沉水香消金鸭③冷,愁永。候虫声接杵声④长。

[注]①央:尽。②回文:前秦才女苏蕙作回文诗以传情意。 ③金鸭:如鸭形的金属香炉。④杵声:以杵捣物声,此指制作寒衣发出的声音。

(1)下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雁过秋空夜未央”,开篇写北雁南归、长夜漫漫,点明具体时间。

B.“隔窗烟月锁莲塘”的`“锁”字,既写景致特征又含人物观景心情。

C.“沉水香消金鸭冷”写香不觉间已燃尽,以香消炉冷表现时间推移。

D.末句“候虫声接杵声长”写周围环境的喧闹使人物的愁绪得以排遣。

(2)全词抒发了主人公长夜难眠之愁,说说引发主人公愁绪的原因有哪些?(4分)

参考答案::

13.(1)D(3分)[末句“写周围环境的喧闹使人物的愁绪得以排遣”错。末句以声衬静,突出周围的冷寂及人物的长夜难眠,进一步表现了愁苦之深重。]

11.扫除阅读障碍品味诗词之美 篇十一

1.浅层字面内容理解有障碍

(1)古代汉语词汇积累不足,尤其是在诗句中对涉及在今天不太用到的义项理解不到位,导致阅读障碍。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中苏轼《定风波》一词:“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当时学生对“山头斜照却相迎”句感到很困惑。一追问,才明白,主要在于不理解“相”字。学生按照今天常用的义项去理解“相”为“相互”,说不通。其实,“相”在古代汉语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义项,“表示动作偏指一方”,根据语境,词句中可理解为“我”。这一义项在很多古文中都出现过:苏教版必修三《五人墓碑记》中便有词义项:“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这里的“相”便偏指毛一鹭。故而,要读懂诗词,必要的文言知识积累必须到位。

(2)诗歌语言很精练,因而跳跃性比较强,导致阅读障碍。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中温庭筠《商山早行》颔联写得很美:“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可学生却不懂。主要在于诗歌本身是跳跃性语言,它可以把词语直接拼接,完全省略掉中间的连接词,即完全是意象的叠加。这就需要我们结合全诗,通过想象,补充诗人所留下的空白。由题目“商山早行”及首联“晨起动征铎”可以得知,诗人清晨起床早行赶路,故而可知“鸡声”为诗人所闻,“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为诗人所见。在所闻与所见之中,根据情景补充,这两句便可这样理解:天色尚早,耳边传来鸡的啼叫声,自己投身的茅草店还沐浴在月色中;已有更早的行人走过板桥,铺满霜的板桥上已然留下凌乱的足迹。其实,同样的手法在外国诗词里也存在,以美国意象派诗人庞德为最,他曾经在《地铁车站》中写道:“人群中那些黝黑的面孔幽灵般闪现,湿漉漉的黑色枝头上许多花瓣。”两句话之间完全没有谓语的存在,是两种意象的叠加。

(3)诗歌由于音韵、平仄等的需要,存在倒装导致阅读障碍。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中李颀《送魏万之京中颔联为:“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如果学生还是按照原先的语序来理解的话,于情于理都说不通。结合题目“送魏万之京”和首联“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便可得知,此句为作者想象魏万这一去的情形,因为“不堪愁里听”“况是客中过”的主语应该都是“魏万”,“听的对象,为“鸿雁”;“过”的对象为“云山”。正常语序应该为“不堪愁里听鸿雁,况是客中过云山”,本是满怀愁绪的漂泊的游子在途中听到大雁的嘹唳的鸣叫,定然是不堪忍受,更何况是路经云雾弥漫的山岭,便会感到前路茫茫,黯然神伤他乡游子,于此为甚!

(4)诗歌存在描写上的虚实转换时,会导致阅读障碍。

以《唐诗宋词选读》中的欧阳修的词《踏莎行为例。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上片主要从行人——男子的视角写在途中的所见所感;而下片则从闺中女子的视角写对男子的思念,乍一看叙述视角不一致,很难理解。实则是一致的,上片是实写男子所见所感,下片是虚写,是男子在行路中想象闺中女子对他的思念如果能意识到有虚实的转换,整首词便好理解了。

2.深层次的情感主旨内容理解有障碍

苏轼《定风波》小序中写到“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可是在词的下片,却写到“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当时在课堂上很多同学提出来不懂这句话。词的小序中明明已提到“已而遂晴,为何“无风雨,无晴”?此时要适当引导需学生知人论世,联系苏轼生平背景,弄清看似悖谬之下的合理。结合苏轼生平中的“乌台诗案”,因而词中的“风雨”已非真实的自然界的风雨,而是象征着他生命的“风雨”即“逆境”,“晴”即“顺境”。因而,“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正是这种宠辱不惊心态的最好写照。适当补充苏轼后来的境遇:“宋哲宗即位,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苏轼东山再起,短短一年半的时间内,飞跃十二个官阶,提升六个品级,飞黄腾达时,苏轼也没有得意忘形,没有飘飘然。”至此,学生才大悟。

在诗词中,创作者往往寄寓了自己无限的深意,有时“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但毕竟“雪泥鸿爪”。

二、扫除阅读障碍,品味诗歌之美

美的东西需要慢慢品,即从表层的理解到深层的慢慢欣赏。

1.将诗词转化为现代汉语

许渊冲最早在1979年就提出了译诗“三美说”,认为译诗要尽量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好的翻译往往可以更好地体现甚至有助于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在和学生一起赏析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时,不仅让学生翻译了词,还让学生对下片“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几句,以第一人称苏轼的口吻进行描绘,加入想象,越细腻逼真越好。当时学生写得都非常不错,听完两个同学的描绘,再回头读词,很多孩子都哽咽了。

2.诗歌虽然是跳跃性的语言,但诗人的思维却是连贯性的,因而要弄清楚句与句、联与联之间的关系,将跳跃连接起来

以温庭筠《商山早行》为例。

商山早行

唐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首联通过细节与心理描写,交代了游子早醒准备出行时的情景、心情;颔联、颈联则描写了早行途中看到的凄凉、清寂之景,于是此时游子的心里更加的凄凉,愈加起了思乡之情,因而想起了昨晚做的梦:杜陵曲折回环的池塘里,满是自得其乐的野鸭和大雁。整首诗歌前后连起来一看,便明晓,抒发的最主要的情感便是羁旅途中游子的思乡之情和羁旅之愁。最后一联,以景结情。

3.要学会应用想象,在脑海中将诗句描写的内容幻化成一幅幅的画面

俄国著名文学理论家别林斯基指出:“哲学家用三段论法,诗人用形象和图画说话。”想象是读懂诗歌很重要的媒介,一定要给足学生时间让他们在脑海中想象、体会,甚至可以在课堂上适当地让有绘画能力的学生展示自己脑海中的画面。在教学《唐诗宋词选读》中的刘昚虚的《阕题》时,让学生试着用自己手中的笔描绘出“书堂”来。诗句中这样写道:“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通过描绘,学生对书堂地远幽静的特点心领神会。

4.敢于质疑,多问“为什么”

诗词中,创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某种主观意愿,往往会用一些看似不太合情理的句子来表达。还是以上文提到的苏轼词为例,“也无风雨也无晴”,其实这里的“风雨”和“晴”,并不是实指字面意义上的晴天和风雨天,而是象征着人生中的风雨和晴天,即失意与得意,辱与宠,其中反映出的是苏轼“宠辱不惊”的旷达、淡定。因此只有多质疑,才会慢慢深入品味到诗词的魅力,甚至有些时候,这种“为什么”往往是开启理解诗词大门的钥匙。

5.触类旁通,深化理解

同类内容的诗句,可以触类旁通。《滕王阁序》中“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表达的是“人事无常,自然永恒”的感慨,而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中的“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的“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表达的亦是同样的感触。触类旁通,学生便会对诗词有更深领会。

12.古典诗词有效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篇十二

那么, 如何才能实施古典诗词有效阅读教学呢?

1. 加强诵读, 点燃热情

中国的古典诗词表达的主题多样, 各具特色, 但无论哪一种形式, 共同之处在于其中都有意在言外而不能尽陈的地方。隐藏在韵律之外, 意象之余的, 是属于诗人自己的情感体验与性灵所悟, 而反复诵读是让学生走近诗人的必经之路。所以, 教学古典诗词师生必先吟诵, 要在理解诗意词意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诗词的语言美、音律美。

例如, 杜甫《登高》一诗中, 首联写俯仰所见所闻, 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 体现了秋江景物的特点, 读时节奏感要强, 感知整个画面的气氛。颔联写远望所见, 要读得气势开阔, 感知包容宇宙之意, “无边落木”、“不尽长江”要一气读出, “木”“江”二字要适当延长, 有余韵。颈联上句写常年漂泊之苦, “悲”“常”二字要重读;下句写老病孤愁, “病”“独”二字要重读, 以加重悲苦情绪。尾联“艰难苦恨”一语紧承上联, 而后以白发增多、酒杯新停结束全诗, 含无限凄凉意于言外, 应读得更加缓慢沉重, 感知体味诗人此刻百感交集的心态。

朱熹云:“大抵观书先须熟读, 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心, 然后可以有得尔。”可见诵读是非常重要的。

2. 捕捉意象, 品味意境

描绘意象、创设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创作的关键, 而读者要深入领悟诗歌意蕴, 必须捕捉意象, 品味意境。因此, 在鉴赏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同诗人一同感受, 一同思考, 一同欢欣, 一同愤怒……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景物只有融入感情, 才有生命;感情只有景物附丽, 才有依托。因此, 引领学生真实感受诗词的意境之美, 领悟和把握诗词的内涵和精髓, 既是古诗词阅读教学的目标, 又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追求的终极目标之一。

“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是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名句, 可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写了哪些山行所见之景?如果让你据此画幅图画, 你将如何构图?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画中景、画中人。学生思考后从诗中捕捉到鸡声、茅店、月光、人迹、板桥、霜冻这些具体而有形的物象, 感悟诗歌优美的意境, 眼前浮现出一幅旅人在荒凉的乡村道路上清晨踏霜的生动情景。不仅如此, 它还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旅人“道路辛苦, 羁愁旅思”的内心境界。

3. 激发想象, 丰富联想

中国的古典诗词有一种特有的现象, 即浓浓的诗情中画意盎然, 这是先辈将诗和画这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巧妙地融合、渗透在艺术构思中的结晶, 使诗有了更广阔的表意空间, 而这一空间是作家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 是一个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 即诗的意境。既然意境是一个想象世界, 那么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想象, 通过丰富的联想, 把一个个方块字还原成一幅幅鲜活生动的画面, 在脑海中重现触动作者心灵、激发诗人灵感的一幕幕情景, 从而体会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丰富情感。

如赏读《雨霖铃》一词时, 可在学生初读此全诗、整体感知诗意的基础上促其想象, 让学生根据上下片的内容, 展开联想, 分别作一幅画, 然后用自己的话生动形象地描述出来。有的学生将第一幅画命名为“长亭别离”, 有的学生将第二幅画命名为“羁旅长愁”。在丰富的联想中, 学生思维活跃, 把《雨霖铃》中的分别场面逼真地再现出来, 初步领悟诗的意境。

依据诗中的形象, 通过想象、联想, 我们就能在有限的篇幅里领略到无限宽广的艺术内容。

4. 感悟人生, 陶冶情操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新课程标准突出了语文学科所具有的人文意义。语文教学应当把人文关怀思想具体化,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感悟人生, 丰富精神生活, 陶冶情操, 提升精神境界。在这方面古典诗词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无论是思乡怀人、长亭送别的诗词, 还是忧国伤时、建功报国的作品都会使学生受到熏染, 从而使精神得到滋养。

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会激励学生为中华崛起而不断探求真理;欧阳修“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的旷达襟怀, 使学生感触至深;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读来着实令人振奋;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 会激励更多中华儿女面对淫威, 威武不屈, 视死如归。

古诗词渗透了一定的人情美、人性美和爱国主义思想, 有利于教育学生面对信仰危机、道德沦丧、物欲横流的某些社会现实,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做到洁身自爱。因此, 在教学实践中, 一定要致力于用合适的方法使学生领悟到作品所具备的厚重精神内涵。

13.唐代诗人杜甫的诗词名句阅读 篇十三

唐代诗人杜甫的`诗词名句阅读1

1、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杜甫《房兵曹胡马诗》

2、君子强逶迤,小人困驰骤。——杜甫《九日寄岑参》

3、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4、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杜甫《赠花卿》

5、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杜甫《月夜忆舍弟》

6、晚酣留客舞,凫舄共差池。——杜甫《九日杨奉先会白水崔明府》

7、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8、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杜甫《春日忆李白》

9、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杜甫《房兵曹胡马诗》

10、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杜甫《岁暮》

11、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杜甫《孤雁》

12、今日潘怀县,同时陆浚仪。——杜甫《九日杨奉先会白水崔明府》

13、况复烦促倦,激烈思时康。——杜甫《夏夜叹》

14、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二首》

15、古人己用三冬足,年少今开万卷余。——杜甫《柏学士茅屋》

16、日长唯鸟雀,春远独柴荆。——杜甫《春远》

17、大明韬日月,旷野号禽兽。——杜甫《九日寄岑参》

18、林花著雨燕脂落,水荇牵风翠带长。——杜甫《曲江对雨》

19、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杜甫《登岳阳楼》

20、维南有崇山,恐与川浸溜。——杜甫《九日寄岑参》

唐代诗人杜甫的诗词名句阅读2

1、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杜甫《别房太尉墓》

2、竟日蛟龙喜,盘涡与岸回。——杜甫《梅雨》

3、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五》

4、卜宅从兹老,为农去国赊。——杜甫《为农》

5、采采黄金花,何由满衣袖。——杜甫《九日寄岑参》

6、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二首·其二》

7、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8、归凤求皇意,寥寥不复闻。——杜甫《琴台》

9、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五》

10、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杜甫《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11、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杜甫《石壕吏》

12、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杜甫《曲江二首》

13、楚人重鱼不重鸟,汝休枉杀南飞鸿。——杜甫《岁晏行》

14、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杜甫《赠卫八处士》

15、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杜甫《赠卫八处士》

16、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杜甫《悲陈陶》

17、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二》

18、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

19、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杜甫《对雪》

20、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21、魂来枫叶青,魂返关塞黑。——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一》

22、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杜甫《旅夜书怀》

唐代诗人杜甫的诗词名句阅读3

1、阶前短草泥不乱,院里长条风乍稀。——杜甫《雨不绝》

2、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3、渔父天寒网罟冻,莫徭射雁鸣桑弓。——杜甫《岁晏行》

4、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杜甫《房兵曹胡马诗》

5、念彼荷戈士,穷年守边疆。——杜甫《夏夜叹》

6、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一》

7、雪岸丛梅发,春泥百草生。——杜甫《陪裴使君登岳阳楼》

8、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五》

9、金盘玉箸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杜甫《野人送朱樱》

10、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杜甫《画鹰》

11、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二》

12、万国城头吹画角,此曲哀怨何时终?——杜甫《岁晏行》

13、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14、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杜甫《江汉》

15、碧山学士焚银鱼,白马却走深岩居。——杜甫《柏学士茅屋》

16、山雪河冰野萧瑟,青是烽烟白人骨。——杜甫《悲青坂》

17、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杜甫《夏夜叹》

18、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轴茅茨空。——杜甫《岁晏行》

19、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杜甫《小至》

20、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杜甫《春日忆李白》

唐代诗人杜甫的诗词名句阅读4

1、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杜甫《阁夜》

2、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杜甫《梅雨》

3、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杜甫《赠李白》

4、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杜甫《望岳》

5、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杜甫《燕子来舟中作》

6、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

7、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8、晴云满户团倾盖,秋水浮阶溜决渠。——杜甫《柏学士茅屋》

9、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杜甫《春宿左省》

10、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杜甫《望岳》

11、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杜甫《野望》

12、早知乘四载,疏凿控三巴。——杜甫《禹庙》

13、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杜甫《小至》

14、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杜甫《赠卫八处士》

15、瓢弃尊无绿,炉存火似红。——杜甫《对雪》

16、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杜甫《岁暮》

17、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

18、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19、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14.描写风的诗词名句阅读 篇十四

2、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丘为《题农父庐舍》

3、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李白《落日忆山中》

4、风轻惟响珮,日薄不嫣花。——李商隐《壬申七夕》

5、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

6、君看一叶舟,出没**里。——范仲淹《江上渔者》

7、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王安石《壬辰寒食》

8、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杜甫《天末怀李白》

9、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杜甫《端午日赐衣》

15.阅读诗词 篇十五

一、在目标确定中弘扬传统文化

本课三首咏月的诗词, 情景交融, 想象丰富。虽然写于不同的时代, 但是, 表达的主题却都相同, 都是浓浓的思念之情。《十五夜望月》表达的是对朋友的怀念, 《水调歌头》表达的是对亲人的怀念, 《我的思念是圆的》表达的是对同胞的怀念。为了让学生对传统文化及习俗有深入的理解感悟, 围绕课文我确定了下列学习目标:

1.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 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2.学会在丰富的美的联想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3.通过感知诗词内容领会诗情。

4.养成良好的诵读诗词习惯。

二、在导语设计中弘扬传统文化

首先, 我以猜谜的形式, 引出话题, 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因此, 活动一开始我就以猜谜的形式引出话题:

我们中国人的传统意识中, 一年中哪一夜的月亮是最圆的?谁知道中秋夜有哪些习俗?表达了什么样的意愿呢?

这个导语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 每个学生都有过节日的经验, 但是很多学生只是知道过节, 却不知道其中的缘由, 这一设计以此为切入点, 在交流中, 不仅让学生知道了中秋的一些风俗, 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也让学生领悟到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底蕴, 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三、在意境品味中弘扬传统文化

好的诗词都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特点, 故要欣赏诗歌, 必须发挥意境联想。因此, 在品读阶段, 我重点引导学生进行意境联想:如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中“中庭地白树栖鸦”, 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积水空明、澄净素洁之感, 使我们不由得联想到什么?要求学生回答必须从学过的传统古诗词中提取。这一活动既联系了旧知, 又培养了学生的联想能力, 赋予了学生更多的发挥空间, 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可能联想到李白《静夜思》中的名句“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自然沉浸在精美的意境中, 也可能联想到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再比如就“冷露无声湿桂花”这一句进行揣摩, 学生自然联想到, 月中的桂树、树下的白兔、那挥斧的吴刚、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这样, 可以使学生真正深入地领悟到作品蕴含的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在重点研读中弘扬传统文化

在精读课文阶段, 重点是抓住关键语句, 品味作者当时迸现的情感和词句本身蕴含的哲理。如在苏轼的《水调歌头》中, 我抓住传统名句“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让学生体会其中蕴含的哲理。要求:同座先讨论, 然后全班交流。交流后学生就会明白:人月无常, 自古皆然。人的悲欢离合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 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 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从而使学生从传统名句中领悟到明睿的哲理, 形成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五、在反复吟诵中弘扬传统文化

古人曾言“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说得入情入理。学生现在首要的缺憾就是积累, 文化积淀浅薄。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财富中最为宝贵、最为精彩的一部分, 我们更应尽可能多地去积累, 内化为我们自身的财富。所以, 我让学生反复吟诵这三首古诗词, 直到能背诵。此外, 我还尝试着开展了形式多样、新颖有趣的活动来促进学生们更好地掌握这些诗词, 如分组竞赛、同座竞背等。

六、在拓展交流中弘扬传统文化

传统诗词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精髓, 发扬民族文化, 可以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所以, 在拓展的环节我要求学生以“月”为话题, 畅所欲言, 必须引用很多的咏月名句, 多多益善, 当然, 如果诗兴盎然, 也可自己作一首咏月诗。此环节重在引发学生灵活运用咏月诗词名句, 自然也就引发了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关注与重视, 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同时, 也能诱发学生的即兴创新能力。

七、在课堂总结中弘扬传统文化

这节课我引领学生学习了不同时代的三首诗词, 感受到了诗人在传统节日里渴盼团聚的愿望。借机我还与学生一起总结了月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除本课的三位诗人外, 学生们又想到了:李白是咏月的高手,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便足以证明, 还有“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杜甫的“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等, 都是借月亮表达乡思乡愁的。由此推想到:古人常借月亮抒发对家乡亲友的思念之情。古时候, 交通不便, 信息不畅, 漂泊在外的游子们往往在月圆时想起自己的父老乡亲, 想起自己日夜思念的故土。他们仰望天空那一轮明月, 把这种思念之情倾注于笔端, 希望通过月亮来问候他们的亲人, 捎去他们深深的祝福和情意。在总结中, 学生也明白了这样一个事实:中华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韵味无穷的。为了激发学生的民族感情, 在最后对文章的主题升华部分我设计了这样一段话:“同学们!这三首诗词想象丰富, 意境很美, 其实对于古典诗词而言, 这只是沧海一粟。老师希望同学们也能养成积累诗词的习惯, 让你们的心灵受到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使你们的文学素养不断提高, 从而创造出更优秀的作品。同学们!让我们为把中华文明推向世界而努力学习吧!”在倾听结语中, 学生的民族感情得到了升华。

八、在作业布置中弘扬传统文化

学生学完课文后, 对课文内容及蕴含的情感已有了清晰的了解, 为了让学生实现文本外的拓展, 扩大知识面, 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

四人为一小组, 以“中秋之月”为主题, 办一期手抄报, 要求分栏目, 板块清晰, 有自己的特色。优秀的手抄报先在班级交流, 然后张贴上墙, 特优的还将它推荐到学校橱窗展览。

这项作业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创作信心。为了圆满完成任务, 课下, 他们都主动地去查找资料, 去读课外书, 了解与月有关的民俗文化。这样, 在不知不觉中, 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有了自觉学习的愿望, 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

16.小学古诗词阅读教学实践 篇十六

【关键词】:小学 古诗词 阅读教学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8-0154-01

中国古典诗歌是华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它以其深邃的意境,生动的形象,凝练的语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表现手法,在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它寓意深刻,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流淌的是祖先们沉重的生活。古诗词当之无愧成为小学生接触古典文学的最佳启蒙教材。加强古诗词习诵,重视古诗词教学,对培养小学生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有意识的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审美的情趣

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相当的文化底蕴和健全的人格。诗词中蕴含深厚的文化,做人的道理,高尚的情操,审美的趣味,应有尽有,对情感的熏陶、精神的提升、习惯的养成、人格的塑造,起着无可估量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学习、背诵,用这些优秀诗篇打做人的底子,打文化的底子,底色亮丽,在人生旅途中将受用不尽。

例如杜甫的《望岳》,读到“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时,可结合该诗引导学生领悟作者开阔的胸襟和立志奋勇攀登高峰的精神,告诉学生“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深刻哲理,启发大家要奋发图强,不断挑战自己,不断步入新境界。

诗词中所蕴含的思想精华和情感魅力,举不胜举。我们教学生学习古诗词,是在用中华优秀文化、用精练、精湛的母语哺育我们的后代,在他们心田播撒文化的种子,撒播做人的良种。我们要教出感情,教出气氛,学生从诗词中受到感染,受到启迪,往往刻骨铭心,终生难忘。

二、把握诗情画意,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意识

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诗歌是灵动的,充满诗人的智慧和灵性,因此,教学生阅读诗歌,千万不能肢解,不可嚼烂,如果把灵动的、活泼的诗词教僵了,教呆板了,就使它们丧失了熏陶的力量、感染的力量。教学古诗词时应整体把握,朗读吟诵,在有限的课堂里拓展学生无限的想象,让诗中景、诗中物、诗中人在学生脑海里浮现、加工,展现一幅幅立体的图景,引导学生步入诗境。

诗歌极具形象性,教学时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知识储备,让他们展开想象。如教学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晴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诗时,为了引导学生感知领悟杜甫笔下春天的美景,可采用斯特劳斯的轻音乐《春天圆舞曲》为学生朗读配乐,鼓励他们在如诗如画的音乐的伴奏下诵讀,在阅读过程中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要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要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这生机盎然、风光旖旎的迷人画面,学生们对诗中景、诗中情从不同侧面、不同方位进行理解,展现了作者笔下和他们心中美好的春天。然后鼓励他们用美丽的色彩画出令人心驰神往的春景,之后我让他们讨论“全诗的景物描写反映出作者怎样的心情”?此时答案已水到渠成,学生们脱口而出:表达了作者欢快喜悦的心情和开阔的胸襟。

把握诗歌的形象,联系学生实际,启发学生读出画意,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画意,学生的想象创造意识就能得到发展。在教学杜甫的《登高》时,注意营造音乐的氛围,以乐曲《橄榄树》为引子,导入学习主题,激发学生兴趣,在感知内容部分,配乐朗读《流浪歌》,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引起学生联想,让他们联想起远在异地的亲人和流浪天涯的羁旅之人没有什么两样,从而产生共鸣,体会游子的思乡之情,并启发学生讨论主人公的心境如何,学生们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讨论出结果:本诗表现了流落天涯的游子孤独、悲苦、凄凉的思乡之情,也让学生联系写作背景,理解感悟在那时局艰难的战争年代,作者疾病缠身、身世坎坷的处境和苍凉萧瑟的感情。

三、把握诗歌内涵,对学生进行情感和人文精神的教育

教师要以诚待人,以情感人,对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认真加以体会、感悟,并与学生交流。如在教学李绅的《悯农》一诗时,针对一些同学浪费、攀比的行为,我结合诗中的语句,讲解了劳动人民创造财富的艰辛、艰难情景,两相映衬,使学生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然后动员学生向全校发出了“节约从我做起”的倡议书,让“以勤俭节约为荣,以铺张浪费为耻”的观念扎根于学生的心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教学孟郊的《游子吟》一诗小结课文时,教师把握诗歌意境,因势利导,发表了简短的演讲:“是母亲,撑托起我们成长的蓝天丽日;是母爱,伴我们走过人生的风风雨雨。感念母亲的恩德,我们就应该以积极奋发去回报母亲的辛劳操持,让我们永远敬重母亲,以此来报答神圣无私的母爱。”学生听后,眼睛里闪烁着激动的光芒。然后我向学生推介了一篇散文《悠悠寸草心》,并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给母亲洗一次脚”。通过反馈,学生心灵受到很大震动,家长反响强烈,并建议多开展此类有益的活动。

四、把握诗歌的音乐美,让学生积累语言,增添文化积淀

诗词是语言的精华,学习诗词对学习语言、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特别有帮助。诗词的语言准确、生动、凝练、精辟、优美、形象,言简意赅,言简意深,留给读者许多想象的空间。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闹”字,一个“绿”字,境界全出,成为千古佳话。

古诗词讲究韵律,乐感极强,平声仄声交错组合,跌宕起伏,节奏鲜明,具有悦耳的音乐美,因而,诵读指导千万不能一个模式,学生是有个性的,每名学生对诗中形象、诗中情味、诗中语言可以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与感受。因此,要解放思想,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只要学生真正进入角色,身临其境,与诗中情、诗中景、诗中人沟通;只要积极性高涨,可以读得慷慨激昂,可以读得委婉含蓄,与诗意、诗情、诗境合拍;只要发挥主动性,读出语言的味道,读出语言的表现力、感染力就行。

上一篇:寻宝记作文600字下一篇:六年级毕业班学生思想、学习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