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推进

2024-11-23

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推进(共11篇)

1.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推进 篇一

机电工程处2019年度发展创新行动计划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分公司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积极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在厦门分公司的施工生产中做好钢结构及水电安装等支持工作,并在服务好项目部的同时,积极扩展经营发展空间和质量,坚持推进机电工程处向更具技术含量产业转型发展,从聚焦短板和创新管理入手,抓机遇、破难题、出实招、求实效,积极探索机电工程处在新时代新征程中转型升级,拓展持续发展空间。为企业继续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分公司在“十三五”未实现“双百亿公司”的目标而贡献力量。机电工程处始终坚持转型升级的发展战略不折腾,坚持改革创新的发展思路不动摇,坚持善挖用足独特的发展优越不迟疑,坚持激发干部拼搏奉献精神不懈怠,步步为营,有为推进,不断开辟新时期改革发展的新境界,现根据机电工程处自身的工作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2019年度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如下。

一、坚定不移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

2018年开始,机电工程处在刘五店厂区建立海上风电管桩生产基地,渐渐的把生产重心从殿前厂区的模板加工,转移到了刘五店厂区的海上风电钢管桩及附属构建制作,并在海上风电领域取得了良好成绩,在业界内也得到良好声誉。之后机电工程处将对利用现有的资源,进行再组合,再利用,再优化,全面调整优化业务结构、市场布局结构、组织结构和人才结构,促进企业发展素质整体提升。之后机电工程处将分别从“材料的精细化管理”、“资产的精细化管理”、“生产经营的精细化管理”、“质量的精细化管理”着手,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确保组织管理各单元精确、高效、协同和持续运行,实现企业从粗放型管理到精细型管理的成功转型。不断完善并坚持严格实施《物资管理办法》、《安全管理条例》、《船机设备管理办法》、《考勤制度》、《双文明考核办法》、《质量管理考核办法》等规章制度,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工效。机电工程处认真贯彻执行分公司的二本管理手册,即《质量认证运行管理手册》、《工程成本控制手册》,对新承揽的任务都能依据程序文件进行分包商的信誉考察,承揽合同评审,合同会签等。

二、重点提升经营质量,坚定推动转型升级

2018年厦门分公司在业务形态上,紧密结合中国交建、三航局的“西进、入湾、进城、出海”,着力强化“走出去”战略。机电工程处也将紧跟厦门分公司的步伐,为公司做强做精风电、轨道交通、盾构、铁路、海外项目的目标贡献力量。未来的三年机电工程处会继续保持对传统业务的市场占有率,始终秉持“三个服务(现场服务、精细服务、信任服务)”理念。只要业务需要,机电工程处都将排除万难,为项目部提供优质的现场服务,并始终坚持在技术、质量、安全上提供保证,在厦门及周边地区巩固机电工程处多年来在钢结构行业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擦亮了三航机电品牌。同时,也会加快推进机电工程处向更具技术含量产业的转型发展,推进信息化与企业产品的融合,将质量管控系统正式投入生产中,提升主营业务的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

三、完善绩效考核制度,设立各类专项奖励基金

近几年来,机电工程处的生产任务繁重,为进一步促进人员的工作主观能动性,增强管理和工人的工作责任心,有效促进各项工作实效的提升,对《机电工程处经济分配方案》、《机电工程公司工程质量考核奖惩办法》进行改进完善,增设和完善各类专项考核奖罚措施,并在设计部、质检部、生产车间实行计件工资,此措施大大提高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四、加强高技能干部人才队伍建设

利用“黄翠恋劳模创新工作室”、“首席工程师创新工作室”,充分发挥机电工程处优秀党员、岗位能手的引领模范带头作用。充分发挥人才资源的积极作用,以“干一项工程,带一批队伍,出一批人才”为宗旨,充分发扬了“先来者带后来者,老同志带新同志,领导带员工”的师带徒精神。积极开展“导师带徒”、“传帮带”活动,重视传统技术与工艺的传承,避免人才断层、技术工艺流失等现象的发生,并结合机电工程处年轻技术员和年轻技术工人多的特点,积极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等先进科技产品的引进和推广工作,充分利用工作室这一平台,鼓励青年职工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和钻研专业知识,积极开展各类青年人才培育活动。

五、围绕企业经营生产中心,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机电工程处将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学习习近平吸湿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落到实处。党员干部带头学、率先学、学深悟透、融会贯通。并急用党日活动、“三会一课”、书记带头讲党课等有效形式开展学习。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努力开展好“**”主题教育,确保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脑、入新、见行。将分公司党建工作安排和推进改革发展相结合,在抓重点、补短板、提质量、强效果上下功夫。认真对照《基层党建工作标准化手册》开展工作。

机电工程处会按照分公司党委、纪委的部署,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运用好“四种形态”,严肃执纪审查,强化监督制约,完善风险防控体系,传播廉洁文化,为企业健康稳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在工作中,坚决扛起“两个责任”,将反腐倡廉工作与生产经营工作同研究、同部署。班子成员严格落实“一岗双责”的要求,把反腐倡廉纳入重要工作内容。

中交三航局厦门分公司机电工程处

2019年8月6日

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责任展开表

单位或部门:机电工程处

序号

工作任务

节点安排

完成时间

牵头

部门

配合部门

归纳总结工作优缺点

对去年发现的施工生产、材料管理、质量管理中的短板及时补缺补漏

12月份

工程处各部门

工程处各部门

对刘五店生产基地进行优化

在保证现有产量的前提下,积极开拓新市场。

12月份

加工车间

工程处各部门

水电安装部分紧跟分公司步伐实现项目产值与经济效益双增

从工程项目的投标策划、方案编写、预算编制入手,做好分公司投标工作

从项目中标签订合同开始

水电安装队

合同部、劳资部、经营部

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引进和推广先进科技产品

2018年引进全新的双丝埋弧焊焊接设备和焊接工艺,并应用于厚板金属的焊接生产上

2018年度

机务部

工程处各部门

实施人才发展战略,积极推进人才强企

推进青年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继续做好“传帮带”,以“干一项工程带一批队伍,出一批人才为宗旨,发挥老同志带新同志,领导带员工”的师带徒理念,坚持培养人才两手抓,完善人才储备机制

结合新员工入职情况,根据师带徒规定实施。

劳资部

加工车间、水电队

配合党支部、团支部的工作,推动企业文化建设

法定节假日慰问职工

按各时间节点要求开展各项活动,并结合实际情况确定活动主题。

党支部

团支部、各部门组室

基层党建工作

按“党建e家”要求开展各项活动。

按“党建e家”时间节点要求开展各项活动,并结合实际情况确定活动主题。

党支部

团支部、各部门组室

2.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推进 篇二

一、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顶层设计重大科技计划项目

(一)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匹配资金链, 组织凝炼重大技术集成攻关项目。上半年, 科技厅按照《关于做好2014年顶层设计组织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的具体要求的通知》要求, 针对重点产业及其关键技术、技术瓶颈及人才状况进行了调研, 组织召开了2次“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专题会议部署落实相关工作以及顶层设计组织重大科技项目情况汇报会。按照“是什么、为什么、干什么、怎么干”四个问题, 着重从产业链、创新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着眼未来的经济发展的潜力, 按照四川特色、优势和专有三个标准梳理、凝练产业链和创新链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瓶颈技术, 平台及人才等产业类项目, 共梳理了132项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并列入2014年度计划予以大力支持。

(二) 组织编辑了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系列报告。按照有限目标、有限时段、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要求,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完善资金链顶层设计重大科技项目编制了12个系列专项报告。分别是:《关于生猪产业链创新链的报告》《关于茶叶产业链创新链的报告》《关于食 (药) 用菌产业链创新链的报告》《关于泡菜产业链创新链的报告》《关于山羊产业链创新链的报告》《关于蚕桑丝绸产业链创新链的报告》《关于现代中药产业链创新链的报告》《关于化学药产业链创新链的报告》《关于生物技术药物产业链创新链的报告》《关于医疗器械产业链创新链的报告》《关于信息安全产业链创新链的报告》《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技术创新报告》。

二、研究制定了进一步完善规范科技计划管理相关办法和规程

(一) 制定6个科技计划管理办法, 推动科技计划管理改革。一是根据《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 (国发[2014]11号) , 起草了《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改进加强省级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实施办法》 (代拟稿) , 会同省财政厅多次征求省发改委、省国税局、省教育厅、省人社厅等有关部门和产学研单位意见和建议并进行了修改完善。《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改进加强省级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实施办法》 (送审稿) 已报送省政府。二是根据《国家科技计划及专项资金后补助管理规定》 (财教[2013]433号) , 结合我省科技计划及专项管理特点, 制定并与财政厅联合印发实施了《四川省科技计划与专项资金后补助管理规定》 (川财教[2014]109号) 。三是根据《四川省省级财政定向转移支付管理暂行规定》 (川财预[2013]149号) , 拟制了《四川省转移支付科技项目管理暂行规定》 (送审稿) 。四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制定并印发了《四川省应用研究活动评价办法 (试行) 》 (川科发计[2014]35号) 和《四川省产业化研究开发活动评价办法 (试行) 》 (川科发计[2014]36号) 。五是制定了《关于组织我省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方案》 (征求意见稿) 和《重大科技项目评价办法》。六是对《验收管理办法》进一步修订。

(二) 完善了3个科技计划管理规程规范, 进一步改进科技计划管理方式。一是进一步改进管理方式, 加强协作, 改进作风, 结合《科技计划管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等有关科技计划管理文件, 制定了《四川省科技厅省级科技计划项目 (课题) 调整规程》和科技计划项目组织申报审批流程。二是立足基层需求, 服务基层, 对科技计划项目任务合同书进行了修改, 修改后的任务合同书更简洁更易操作, 并拟制了《任务合同书审核签订规程》。三是设立项目管理专员, 落实项目管理专人负责制, 高新处、农村处、社发处等11个业务处室设立了项目管理专员, 具体负责每个具体的项目。

三、改革创新重大科技项目组织方式和立项生成机制, 全省重大科技项目70%以上由企业牵头实施

按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完善资金链要求, 改革重大科技项目的组织方式, 创新科技计划项目立项长效机制, 坚持重大任务导向、重大需求导向, 实施“自上而下组织”和“自下而上申报”相结合的组织申报模式。实施科技项目专家网上评审制与重大项目专家咨询制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顶层设计重大科技计划项目, 2014年全年支持100万元以上的重大科技项目546项, 经费76 065万元, 占2014年全年总经费的59%。由企业或企业牵头承担的重大项目452项, 经费56 595万元, 占重大科技项目经费的74%。组织设计的重大科技项目经费2014年占当年财政科技资金比例为59%。

四、吸纳创新实力强的企业参与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的决策、规划和组织

按照省委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总体部署, 大力实施企业创新主体培育, 我们在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的决策咨询等方面主动吸纳创新实力强的企业参与。一是组织来自企业、科研院所、相关省级部门的专家咨询论证了《科技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四川地方评估报告。二是吸纳创新实力强的企业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参与项目需求征集、指南编制、产业技术路线设置等咨询论证工作。三是组建了有企业优秀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参与的科技厅专家工作团队, 主要对全省科技发展战略、规划、科技体制改革重大举措、重大科技项目进行咨询论证, 对科技发展规划、计划及重大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 对全省科技发展和改革中的重大、热点问题开展调查研究。

五、实施后补助支持方式和科技计划项目查新试点

根据《国家科技计划及专项资金后补助管理规定》, 科技厅启动了2014年第二批科技计划项目后补助支持方式。支持后补助支持方式的项目197项, 经费9 820万元, 占第二批项目经费的14%。根据科技计划管理相关要求, 我厅委托四川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对2014年60个项目进行了查新并提交了科技查新报告。

六、启动建设统一规范的我省科技管理信息系统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 (国发[2014]11号) , 进一步完善科技管理信息系统, 科技厅和四川省计算机研究院在现有各类科技计划 (专项、基金等) 科研项目数据库的基础上, 按统一的数据结构、接口标准、信息安全规范建设我省科技管理信息系统要求共同起草了《科技管理信息系统技术方案和建设方案》。目前, 四川省计算机研究院正在完善《科技管理信息系统技术方案和建设方案》。

七、制定方案, 启动四川省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工作

为贯彻落实《贯彻省委十届四次全会精神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 进一步强化科技基础条件建设, 创新科技管理机制, 促进科技成果的开放共享, 深化科研诚信管理和科技评价机制, 以国家科技报告制度建设为指导, 结合四川实际, 制定了《四川省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工作方案》 (代拟稿) 。该方案拟于到2016年, 基本完善四川省科技报告制度标准规范, 基本建立组织管理架构, 基本实现收藏共享服务, 最终建成统一的科技报告呈交、收藏、管理、共享体系, 形成科学合理规范高效的科技报告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

八、鼓励各方参与, 集中开展了申报指南专家咨询论证和辅导培训

一是针对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及民生公益类重大科技项目申报指南, 我厅建立了各方参与的指南论证长效机制, 来自企业、科研院所、省级相关部门等相关专家对指南进行咨询论证, 改进完善科研项目管理流程, 改革科研项目指南制定和发布机制, 促进科学化、民主化决策。二是为更好服务基层科研人员, 提高项目申报质量, 我厅于2014年9月4日集中开展了2015年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咨询辅导培训。针对在项目申报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申报流程以及2015年省级科技计划的具体工作要求, 科技计划支持方向与申报重点, 并对申报过程中需要注意、把握和需要解决的问题集中进行现场交流、现场提问题现场解答。

九、加强科技计划项目监督检查, 建立强化整改任务落实责任制

为进一步落实厅党组关于2014年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实施及经费管理使用第一轮监督检查中发现问题进行整改的要求, 按照“有问题一定要落实整改, 特别是多发累发的问题, 必须下决心整改到位”的批示精神, 按照要求对问题进行梳理, 提出整改措施, 落实整改责任, 组织制定并印发实施了《关于落实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实施及经费管理使用监督检查发现问题整改任务分工的通知》 (川科发计[2014]17号) , 机关各处室按照分工抓好主体责任落实, 确保整改到位, 建立长效机制, 推动科技管理工作上台阶。

十、主动作为, 牵头负责科技支撑服务56个重大产业项目的顺利推进

3.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推进 篇三

教育部网站9日公布《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征求意见稿,要求高职院校健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招生办法,设立学分银行。

征求意见稿提出要规范实施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以高考为基础的考试招生、单独考试招生、综合评价招生、面向中职毕业生的技能考试招生、中高职贯通招生、技能拔尖人才免试招生。推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逐步实行学分制,推进与学分制相配套的课程开发和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建立以学分为基本单位的学习成果认定积累制度;开展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积累、认定,建立全国统一的学习者终身学习成果档案(包含各类学历和非学历教育),设立学分银行;在坚持培养要求的基础上,探索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院校、成人高校、社区教育机构之间的学分转移与认定。

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发展的障碍、诉求,征求意见稿提出要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高等职业院校;健全高等职业院校生均拨款制度和质量保证机制,全面提高保障水平;建立教师轮训制度,专业教师每五年企业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6个月;把指导学生顶岗实习的企业技术人员纳入兼职教师管理范围。将企事业单位兼职教师任教情况作为个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兼职教师数按每学年授课160学时为1名教师计算;探索区别于学科型人才培养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实现形式和培养模式;探索以学分转换和学力补充为核心的职普互通机制。

4.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推进计划 篇四

(2012)

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市、区委和乡党委关于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目标任务,加快推进**乡“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深入开展,取得实效,根据《**乡“联村联户、帮建帮扶”五年规划》,结合**乡实际,制定2012推进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率先实现转型跨越的总基调,不断增强广大党员干部亲民爱民、心系群众的宗旨观念,让机关干部走进农村、走进群众,察民情、讲政策、解难题、办实事,把党的声音和温暖带下去,把群众的意愿和呼声带上来,把各种困难和问题解决好,真正让干部受教育、群众得实惠、扶贫见实效、基层增活力,干群关系更密切、社会更和谐,促进全乡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二、目标任务

(一)成立机构,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领导机构,加强对该项工作的组织领导,确定“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工作目标任务,及时召开会议研究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工作进展情况。结合我乡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和相关工作制度,明确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工作任务、方法步骤和主要措施等,明确专人负责,将工作细化量化,分配到人,促进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广泛宣传,营造浓厚氛围。

为提高党员群众对“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认识,及时反映全乡“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进展情况,激发广大党员干部参与行动的热情,总结交流新鲜经验和有效做法,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行动的良好氛围,要大力宣传“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重大意义、基本要求、进展情况和工作成效,做到家喻户晓。对涌现出来的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要及时发现、深度挖掘、认真总结,大力宣传推广,为“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营造良好的舆论和社会氛围。

(三)严格程序,实现联系对接。

“联村联户、为民富民”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干部联系贫困户。为切实将真正需要帮扶的困难群众摸上来,让党的政策落实到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身上,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严格按照联系户确定的范围、标准及程序开展贫困户摸底调查工作。各村成立领导机构,采取户主申请、入户调查、确定初步名单、民主评议、村级公示、乡上审核的工作程序,严格把关。户主递交申请后,由包村干部与村社干部一起深入农户家中进行实地调查登记,掌握第一手资料,确保信息准确无误后,村党支部召集村社干部、党员代表、妇女代表、致富能人代表、村小学校长、村卫生所医生等村民代表参加的民主评议会议,对初步确定的联系户进行讨论评议,确定符合条件的联系户,在村委会公示栏公示无异议后,由村委会将联系户花名册上报乡上审核后,正式确定为贫困户并进行建档立卡,与联系干部对接,实现联系干部与困难群众结对进行帮扶,真正做到“绝不能让一个家庭因贫困而生活不下去,绝不能让一个儿童因贫困而失学,绝不能让一个人因贫困而看不起病。”的工作要求。

(四)深入调查,制定帮扶计划。

联系村部门及联系干部到所联系村与村干部和村民代表进行座谈交流,机关干部开展集中进村走访慰问活动,通过走访群众,深入了解情况,摸清底子,向村民了解其生活状况、经济情况,针对贫困农户生产生活状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办法与计划。可在节日和群众需要时开展形式多样的走访慰问活动,让群众充分感受到党的温暖。同时,通过深入调研,了解村里急需解决的问题,并及时掌握基层群众的思想动态和社情民意,帮助解决矛盾纠纷和历史遗留问题,理顺群众情绪,使“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落到实处。

(五)立足实际,多办实事好事。

一是结合所联系村的实际,帮助制定经济发展规划,帮助所联系村分析发展空间、发展优势,选好发展路子,帮助新上发展项目,力所能及的提供信息、技术服务,培育地方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增加村集体和村民的收入。

二是针对所联系户的具体情况,在制定具体可行帮扶办法的基础上,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传达落实党的富民政策,扎实做好群众思想政治工作。帮助联系户分析发展优势,理清致富思路,帮助上一些力所能及、见效快的致富项目,尽快实现脱贫致富,通过多种方式,切实做好帮扶工作。

(六)靠实责任,强化督查考核。

乡协调推进领导小组根据工作需要,定期不定期地开展督促检查,掌握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督促落实。同时,把“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纳入村级领导班子和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对帮扶干部制定具体考核办法,科学设置考核内容和考核指标,实行月报告、季督查、半年考评、年终考核工作制度,对工作成效明显的要进行表彰,对工作不力、群众满意度不高要通报批评,限期整改。

(七)建档立卡,加强档案管理。按照“乡上有台账、村上有表册、农户有卡片、干部有日志”的要求,层层建档立卡,明确工作任务,靠实工作责任,逐级督查问效,促进工作落实。

(八)总结经验,及时推广典型。发现、总结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以多种方式宣传推广,充分发挥典型的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达到抓一点带一片的目的。建立完善长效机制,及时抓好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的分析总结、转化推广,把有效做法制度化、成功经验长效化,为下一步工作开展提供经验,推动“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取得实效。

三、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一是健全工作机构。**乡“联村联户、为民富民”五年规划由**乡党委、**乡人民政府统一组织实施,为全面完成所规划的各项任务,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乡成立“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具体事务。二是明确责任分工。对规划中确定的目标任务,乡党委、政府纳入工作推进计划,制定推进方案并组织落实,每年需要重点推进的项目,落实到牵头责任单位,领导干部带头包村包户,党员、干部积极参与,扎扎实实推进,确保规划目标任务有计划、有步骤地落实。

5.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推进 篇五

**县人民政府(2012年5月4日)

我县学前教育事业在上级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坚持均衡发展、科学发展,在硬件设施、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2011年以来,先后新建、改扩建一批中心幼儿园,改善了办园条件,扩大了学前教育的覆盖面,选招一批年轻的幼儿园教师,充实学前教育师资队伍,优化了年龄结构,培训一批骨干幼儿教师,提升了学前教育师资素质,提升了全县的保教质量。现就我县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推进情况汇报如下:

一、学前教育基本情况。

1、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情况:全县3-5周岁幼儿9400人,在园幼儿7835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为83.35﹪。现有公民办幼儿园47所,其中城镇幼儿园13所,农村幼儿园34所,教育部门办幼儿园4所,民办幼儿园43所。2、2011-2012年项目工程实施进展情况:2011年新建公办幼儿园3所,改扩建公办园1所,其中新建面积4961㎡,**中心幼儿园、**中心幼儿园土建工程已完工,县第二幼儿园主体工程正在施工;改扩建面积1614㎡,一期工程472㎡已改建完成,二期工程1142㎡正在施工。2012年新建公办园2所,改扩建公办园4所,其中新建幼儿园2所为县开发区幼儿园和**中心幼儿园;改

年已投入资金350 万元,2012年县财政计划投入520万元用于发展学前教育事业,为学前教育稳步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三)出台学前教育相关政策,促进学前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为加快我县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让优质学前教育资源惠及广大人民群众,2011年,我县制订了《**县支持学前教育发展奖励补助暂行办法》,对在解决进城务工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园和集体、企业、事业单位办园向社会提供普惠性、低收费学前教育服务的幼儿园给予奖励补助。为切实解决幼儿入园问题,让优质学前教育资源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满足适龄儿童入园需求,2011年,我县又制订了《**县普惠性幼儿园实施和管理办法(试行)》,采取政府划拨公用经费、以奖代补、项目支持、核编补贴等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对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城镇街道、农村集体等举办的幼儿园给予资金、人员和政策支持,引导其面向大众,面向社会提供收费较低、质量较高的普惠性服务。通过公办民助、民办公助、合作办园等方式,采取划拨公用经费、核编补贴、委派园长、派驻教师、减免租金等办法,扶持和促进低收费、保质量的民办园提供普惠性服务。

(四)加强日常管理,提升保教质量。

为促进各类幼儿园推进规范化建设,加强常规管理,提升管理和保教水平,我县以落实《安徽省中小学办学行为规范(试行)》和市局《规范办学行为40条》为抓手,强化规范办园工作,禁止

们在幼儿教育教学方面的创新能力,以充分发挥他们的骨干带动作用。2011年共安排3名幼儿园园长培训和10名幼儿教师培训。2012年将根据上级培训安排和我县幼儿教育发展需求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

我县对公办幼儿教育实施与义务教育学校同等管理,对民办幼儿教育现阶段主要是办学行为、教育教学业务、安全等方面的监管,对民办幼儿教育教师的培训已与公办幼儿教育教师同等待遇。

三、下一步工作设想。

1.加大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力度。新增教育经费优先向学前教育倾斜,逐步提高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要在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中占合理比例。

2.开辟学前教育事业“绿色通道”。为学前教育在项目立项、用地审批、经费划拨、编制核定等诸多方面开辟“绿色通道”,坚持学前教育的事,优先办;能办的事,马上办,为早日构建“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

6.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推进 篇六

为贯彻“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工作安排,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加强“平安医院”建设,改善服务态度,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重点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我院认真筹备,结合《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卫医发〔2015〕2号)、《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5—2017年)的通知》(国卫办医发〔2015〕33号)等相关文件精神,对照考核指标,积极落实改善医疗服务相关工作:

一、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

1、严格贯彻执行医疗卫生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做到依法执业。集中利用院晨会及科室交班会的时间,对全院职工进行了法律法规专项培训工作,知晓率达到了100%。培训完成后进行了考试,规范了医护人员的行为准则。

2、健全并落实医院规章制度和人员岗位责任,特别是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包括首诊负责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分级护理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会诊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术前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查对制度、病历 1 书写基本规范与管理制度、交接班制度、技术准入制度、临床用血制度、转诊制度等。

3、严格基础医疗和护理质量管理,强化“三基三严”训练并进行考核。

4、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因病施治。重点是贯彻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坚持抗菌药物分级使用,建立了药品用量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机制。

5、加强科室能力建设,做到专业设置、人员配备合理,抢救设备设施齐备、完好。急诊医务人员相对固定,值班医师胜任急诊抢救工作。实现急诊会诊迅速到位,急诊、入院、手术“绿色通道”畅通,提高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

6、针对临床用血,我们重新进行了培训,力求科学合理用血,保证血液安全,杜绝非法自采自供血液。

7、规范消毒、灭菌、隔离与医疗废物管理工作,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8、医院领导定期召开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工作会议,积极整改落实各级质量检查发现的问题,做好提高医疗质量和保证医疗安全工作。

二、改进服务流程,改善就诊环境,方便病人就医

1、我院新建综合大楼门诊采取增加服务窗口,缩短病人等候时间。对服务流程进行优化,简化环节,并且对门诊抽血室的布局进行了调整,布局更加合理,方便患者就医。

2、统一制作了科室标识,使其规范、清楚、醒目。

3、医院为病人提供清洁、舒适、温馨的就诊环境和便民服务措施,做到有导诊服务,有咨询台、有便民门诊,有候诊椅,有饮水设施、有轮椅、有电话等。

4、采取流程改造等方式缩短各种等候和各项检查预约、报告时间。创造条件,开展了预约挂号和诊间预约服务,方便广大患者就医。

5、提供私密性良好的诊疗环境。

三、提高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增进医患沟通

1、医护人员自觉维护病人的权利,充分尊重病人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2、对全院职工进行礼仪培训,随时检查服务用语使用,杜绝生、冷、硬、顶、推现象。

3、临床科室建立了医患沟通制度,主动与病人交流,耐心向病人交待或解释病情,要求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

4、建立、完善病人投诉处理机制,公布投诉电话号码,有医患关系办、医德医风办等专门机构及时受理、处理病人投诉。

5、通过出院患者电话回访,问卷调查,聘请社会监督员等方式定期收集病人及社会等方面对医院服务中的意见,并及时改进提高。

四、严格医药费用管理,杜绝不合理收费

1、严格执行国家药品价格政策和医疗服务收费标准,严格 执行药品收支两条线。禁止在国家规定之外擅自设立新的收费项目,严禁分解项目、比照项目收费和重复收费。

2、向社会公开收费项目和标准。完善价格公示制、查询制、费用清单制,提高收费透明度。设立自动查询台,向患者提供费用查询服务,及时处理患者对违规收费的投诉。

3、主动接受社会和病人对医疗费用的监督,减少医疗收费投诉。

五、加强职业道德和行业作风建设,树立良好医德医风

1、在医务人员中开展创先评优、道德讲堂学习活动。使广大职工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工作中坚持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

2、我院以多种形式开展医德医风教育和制度教育,让医务人员树立忠于职守、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文明行医的新风尚,并与执业医师考核、护士执业证书再次注册相结合。

3、严禁医务人员收受、索要病人及其家属的“红包”和其他馈赠;严禁医务人员接受医疗设备、医疗器械、药品、试剂等生产、销售企业或个人以各种名义给予的回扣、提成和其他不正当利益。

4、我院对药品、仪器检查、化验报告及其他特殊检查等实行零提成,不向科室或个人下达创收指标。

5、做好正确的舆论宣传,不发布虚假医疗广告误导患者,欺骗群众。在“改善医疗服务质量”一系列活动中,我院把活动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坚持“先进性教育”和“改善医疗服务质量”活动两不误,两促进。通过“改善医疗服务质量”活动,解决了短板和瓶颈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保证了医疗安全,改进和优化了医疗服务流程,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同时也总结和树立一批管理好、服务好、社会反映好、经济效益好的先进典型科室。为今后继续加强医疗质量的可持续提高奠定基础。

7.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推进 篇七

当前, 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 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村改革发展进行了系统总结, 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四川省委九届六次全会对全省统筹城乡发展、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农业和农村发展上台阶进行了部署。

2009年5月14日, 由四川省和科技部通过部省联动方式在成都隆重召开“四川省统筹城乡发展科技行动启动大会”。大会由四川省委副书记、省长蒋巨峰主持, 科技部党组书记、副部长李学勇, 四川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 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 四川省委副书记李崇禧同志, 四川省委常委、秘书长、统战部部长陈光志同志, 四川省副省长李成云同志等出席了会议。科技部有关司局, 各市 (州) 分管领导、扩权强县试点县 (市) 分管领导, 市 (州) 、县 (市、区) 科技局局长, 省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 部分科技型龙头企业负责同志, 18个援建省 (市) 、9家中央属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科技特派团代表, 省内有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负责同志, 科技特派员代表等1 000余人参加了会议 (简称城乡统筹发展1 000人大会) 。这标志着依靠科技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迈出了实质的第一步。

对于科技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高度重视, 院科技处全面参与, 本院科技人员积极行动, 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积极为统筹城乡发展科技行动出谋划策

2008年3月, 四川省和科技部决定通过部省联动形式, 以科技为依托推动城乡统筹发展。自此以来, 四川省农科院院领导先后30余次, 组织本院科技人员350人次参加了统筹城乡发展科技行动战略构想、行动纲要框架和实施方案编制研讨会, 对统筹城乡发展科技行动的背景意义、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对策措施等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二、精心编制专题规划和工程方案

四川省统筹城乡发展科技行动文件由1个《行动纲要》、6个专题规划、1个配套政策和1个《实施方案》、8大工程子方案构成。其中, 《纲要》及6个专题规划和配套政策是面向2020年的中长期指导性文件, 着眼长远, 提出并细化了科技支撑、引领城乡统筹发展的六大重点任务;《方案》及8大工程子方案是实施《纲要》第一阶段 (2009~2012年) 工作的具体操作性文件。受四川省科技厅的委托, 黄钢副院长牵头编制了《探索以科技为纽带的新型农民组织化模式》专题规划, 任光俊副院长牵头编制了《依靠科技创新推进农业产业化》专题规划和《科技创新产业链示范工程》子方案;院科技处组织人员参与了《行动纲要》的编制;我院有关科技人员也参与了其他专题规划和工程子方案的编写。这些工作为启动大会的顺利召开以及统筹城乡发展科技行动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三、大力协助召开统筹城乡发展科技行动启动大会

1 000人的统筹城乡发展科技行动启动大会涉及面广、任务重、事情多, 四川省农科院积极主动地给予了大力协助。一是先后派出2人专职协助科技厅进行会议筹备和召开;二是作为会议的重要内容之一, 组织承担了全省农作物和畜禽育种攻关成就图片展和实物展;三是承担了在会上进行有关重大项目签约的协调和衔接工作;四是精心组织了会后在彭州进行考察和参观的现场布置。

四、作为科研院校代表在启动大会上发言

在启动大会上, 李跃建院长代表科研院校作了《坚持创新转化一条线,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发言, 四川高金食品股份有限公司金翔宇董事长作了《构建现代生猪产业发展技术体系, 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发言, 对口帮扶科技特派团代表、江苏省镇江农科所刘照亭同志作了《灾情就是命令, 科技就是力量》的发言。李跃建院长在发言中提出“‘创新转化一条线, 专家农民面对面’是我们科研院校的基本理念, 也是我们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基本导向。”李学勇副部长对此留下了深刻印象并给予了肯定。李跃建院长的发言彰显了四川省农科院实力和地位, 也更进一步提高了四川省农科院的声誉和影响力。

五、彭州市地震灾后重建科技示范项目成为样板

2009年5月14日下午, 统筹城乡发展科技行动启动大会召开后, 科技部党组书记、副部长李学勇同志在四川省政府副省长李成云等陪同下, 考察了四川省彭州市新农村科技试点工作, 并为该市通济镇“新黄村农业科技园区”和小鱼洞镇太子村“川西民居木结构抗震房”揭牌。通济镇黄村在“5.12”地震中遭到重创, 在我院等科研单位的科技人员共同努力下, 短短的数月中, 建立了集水果、蔬菜、花卉种植为一体的面积达300多亩的“新黄村科技农业园区”。李跃建院长介绍了园区建设内容和进展, 郑林用处长介绍食用菌种植技术和效益情况。李学勇高度称赞科技专家通过“创新转化一条线、农民专家面对面”的帮扶方式, 使全村通过发展樱桃番茄、生态猕猴桃和新型花卉种植, 带动300户农民增收, 每户能增收1万元;并希望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 推动灾区“生产、生活、生态”的统筹发展。

六、全面介入统筹城乡发展科技行动项目规划和申报指南

四川省科技厅将以统筹城乡发展科技行动, 统领今后包括项目计划在内的科技工作。《行动纲要》和《实施方案》确定了一大批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 院科技处和科技人员积极参与, 优势领域总体进入到项目规划中。在2009年度四川省统筹城乡发展科技行动计划项目申报指南中, 7个方面的内容我院都有项目申报, 特别是在科技创新产业链培育工程和地震灾后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工程上优势明显。在科技创新产业链培育工程的8个创新产业链中, 我院均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在地震灾后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工程的4个项目中, 我院作为技术支撑主体承担了2个。

七、提出了农业科技促进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路线

一方面, 紧紧围绕城乡统筹发展的科技需求, 着力构建技术链, 支撑延长产业链, 挖掘放大价值链, 努力实现统筹链。大力开展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重点的科技创新, 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积极开展以突破品种、实用技术和重要产品为主要内容的技术示范, 提高良种和技术的到位率和普及率;完善践行以“科技特派员”和“专家+协会+农户”为主要模式的成果转化, 着力解决“最后一公里”和“最后一道坎”的难题;深入开展以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为主要目标的农民培训, 提高城乡统筹发展参与主体农民的综合素质, 为其持续增收提供智力支持。

另一方面, 将营造氛围、完善体制和创新机制, 为广大专家和科技特派员到农村、基层和企业创新创业提供最便利条件和充分保障, 努力做到把专家留到基层、把实验室搬到农村、把论文写在田间、把成果留给农民、把产品延伸到车间, 真正在城、乡之间搭建起双向互动和高效便捷的绿色通道。

八、全面启动科技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相关工作

根据四川省委、省政府和科技部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科技行动的战略部署和战术行动, 在省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我院已经启动和开展了四川省统筹城乡发展科技行动纲要确定的六大任务和实施方案确定的八大工程。

1. 推进科技创新要素向农村流动

针对农村人才、技术、项目、资金、信息等创新要素先天弱势的瓶颈问题, 推进城市科技创新平台和人才重心下移, 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 建立和完善新形势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 引导科技创新要素向农村流动, 增强农村科技供给能力, 缩小城乡“科技鸿沟”。目前, 我院在全省建立了水稻、小麦、食用菌、茶叶、节水农业、旱作农业等50多个专家大院, 参与的省、市、县三级科技特派员近500人;建立水稻、薯类、茶叶、食用菌等产学研联盟以及粮食、果树、养殖、蔬菜协会等利益共同体18个, 与100余家龙头企业或科技型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与德阳市、金堂县、简阳市等全省48个地方政府签订了院县合作协议。

2. 依靠科技创新推进农业产业化

针对我省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的问题, 按照“攻克核心技术, 培育特色产品, 壮大龙头企业, 带动产业链发展”的思路, 构建了“良种繁育→标准化种植→采后处理与精深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现代物流与市场营销”的技术链和产业链, 开展了突破性粮经作物新品种选育及配套、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资源高效循环利用、节水农业等关键技术攻关, 大力实施了科技增粮、现代农业试点示范等科技专项。

3. 利用科学技术培养新型农民

针对农民科学素质整体偏低、返乡农业民工再就业的问题, 大力开展科技普及和技术培训, 促进先进适用技术进村入户。2009年以来, 我院已派出科技特派员243人, 举办各类培训活动345次, 发放科普资料10万份, 培训农民7.8万人次。

4. 探索以科技为纽带的新型农民组织化模式

针对我省农业生产分户经营、高度分散的问题, 鼓励科技特派员深入农村创新创业, 积极探索“农业科技园区+农户”、“专家+协会+农户”等以科技为纽带的多种组织化模式, 转变生产经营方式,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推进农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目前, 我院主持和参与建设的相关项目有“农业科技园区+农户”3个、“科技企业+基地+农户”5个、“专家+协会+农户”14个、“科技大户+农户“2个。

5. 依靠科技进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8.创新发展 全民行动 篇八

中国石油学会将全国科普活动日主场落户在中国石化长炼,安排一系列创新交流活动和“科技创新与质量效益提升”产学研对接活动,并将长炼科技馆确定为中国石油学会首批科普教育基地,既是对湖南省石油学会、长炼科协创造性开展科学普及工作、营造科技创新文化工作的高度认可,也将进一步促进企业的科研生产水平,促进湖南省石化产业的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为湖南省的科学发展贡献积极的正能量。

长岭炼化公司党委书记、湖南省石油学会副理事长文志成致欢迎辞,代表长岭炼化向中国科协、中国石油学会、湖南省科协、湖南省石油学会、岳阳市科协的领导、专家和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长岭炼化公司副总经理、湖南省石油学会副秘书长刘建平主持启动仪式,中国科技咨询服务中心副主任王诚宣布活动启动,并在启动仪式上作了题为《创新·方法·人才》的主题报告。湖南省科协副主席、党组成员廖任强在会上讲话,中国石油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周抚生为公司科技馆授牌“中国石油学会科普教育基地”并讲话。启动式上,对2014年“科学与生活”网络科普知识竞赛的获奖者代表进行了表彰并颁奖。最后,湖南省首届“十佳”科普使者、全国科普讲解大赛获奖者代表进行了“石油里的石化”和“隐形的翅膀—石化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研发与应用”科普演讲。

全国科普活动日期间,长炼科协通过开放“科技之家”展示科技信息和创新成果、为中老科技工作者开办健康养生知识咨询和中西医专家义诊、为学生组织“科技创新小制作”科普课堂、为优秀科技工作者及家属提供湖南省科技馆科技创新体验、在科教馆展出创新方法科普系列挂图等方式,向公民普及科普知识,提升大家的科普意识。

在中国石油学会全国科普活动日期间,9月18日,长炼科协还组织举行了石化企业创新方法与科技创新培训基地建设项目推进会,会议对科协创新方法推广应用项目进行了汇报,6名长炼科技人员做运用创新方法及创新成果展示;9月19日上午,举行了科技创新与质量效益提升产学研论坛,长岭炼化、巴陵石化、催化剂长岭分公司、湖南建长等4家企业在会上作主题报告,湘潭大学罗和安教授、清华大学魏小波博士等8名相关领域专家在会上做了新技术推介;9月19日下午,组织召开了学会工作座谈会,理事长、副理事长单位相关负责人进行了湖南省石油学会工作交流研讨,中国石油学会副理事长周抚生一行参加研讨,并指导提升学会工作。

自2004年起,全国科普日活动已连续举办10年,成效显著,为提高公民科学素质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动员社会和全民共同参与创新,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和中科院决定共同组织开展2014年全国科普日活动。

2014年全国科普日主题为“创新发展,全民行动”。定于9月20至26日在北京和全国各地集中开展全国科普日活动,部分科普活动提前启动,主题宣传贯穿全年。

9.技术创新八大行动计划 篇九

5技术创新八大行动计划

一、实施产业技术创新行动计划,支撑产业振兴和经济长远发展 要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新材料、新能源、新环保、生物、现代制造和电子信息六大新兴产业发展,加紧制定产业技术路线图,通过路线图明确产业技术链条及产业发展中的技术瓶颈问题等,搞好顶层设计和宏观布局,引导研发机构和企业达成共同目标,围绕产业难题开展联合攻关,每年组织实施20项重大科技项目,突破制约产业链条延伸的关键技术,大力推进半导体照明、轻质材料、硅基材料、新药创制等产业链的延伸,提升我省新兴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确保新兴产业发展速度高于规模以上工业五个百分点。

二、实施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行动计划,为加速成果转化提供服务和支撑

按照有利于促进全省科技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实现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的科技资源共享的方针,依托我省行业工程技术研究院、高等院校、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大型骨干企业以及科技中介机构,采取部门和地方联动的方式,对全省现有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研发中心、中试基地等科技资源按照产业发展需求实现综合集成,构建20个面向社会开放共享的技术创新服务 1

平台。

三、实施科技成果转化行动计划,将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科技产业优势

加强政府引导,发挥中介组织和行业主管部门作用,围绕重点产业支撑,开展联合攻关, 每年实施10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新产品项目,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尽快形成新的增长点。加强成果的集成应用推广,在农作物新品种及栽培技术、节能减排等领域每年优选出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广阔的50项高新技术成果进行重点推广和示范。

四、实施科技园区提档升级行动计划,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按照“营造创新创业环境、集聚科技创新资源、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建设思路,加快“一带两区四基地”建设。支持哈尔滨市发挥科技优势,加快推进科研院所资源整合,全力打造哈尔滨科技创新城,重点发展新材料、新医药、电子信息等产业。支持大庆市建设国家创新园区,重点发展精细化工、信息软件等产业。支持齐齐哈尔高新区晋升国家级高新区,重点发展先进制造、绿色食品精深加工等产业。支持牡丹江市重点发展硬质合金材料、生物医药和食药用菌等产业。支持佳木斯市重点发展现代农机、轻质合金、高效电机和高压电缆产业。加快黑河市硅基材料、伊春市生态保护与开发、双鸭山煤化工和农垦食品深加工特色产业基地建设。

五、实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行动计划,增强重点产业核心竞争力

依托具有较强研究开发和技术辐射能力的科研院所、企业和高校,围绕重点产业振兴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整合产业技术创新资源,促进产学研有机合作,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力争省级联盟组建达到30 个、国家级联盟达到10个。形成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联合体,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探索建立科研院所、高校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长效机制,实施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增强我省优势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六、实施创新型企业建设行动计划,大力支持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全省创新型企业达到300家,创新型试点企业达到500家,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研发团队建设,发挥创新型企业示范作用。支持创新型企业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立和实施自主品牌战略、知识产权战略等。完善创新型企业评价指标体系,实施跟踪评估和动态管理,形成激励企业持续创新的长效机制。

七、实施民生科技工程行动计划,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围绕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安全、健康、环保和富民等4个民生领域,每年组织20项关键技术的开发应用、集成示范和培训推广等项目,促进社会的整体和谐与发展。加快疾病防治、公共卫生、医疗器械国产化、中药现代化等技术研发和应用。围绕生态省建设和环境保护,加快生态保护、污水处理、城市垃圾处理、大气污染治理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针对新农村建设、科技扶贫等工作,每年组织实施10个科技富民强县、科技扶贫示范和新农村试点建设项目,加快培育壮大一批具有较高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带动当地农民致富和财政增收。

10.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 篇十

一、总体思路、主要目标和指导原则

(一)总体思路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按照“保证规模、调整结构、加强管理、提高质量”的基本要求,巩固发展成果,推动改革创新,强化内涵建设,解决突出问题,着力提高质量。

(二)主要目标

行动计划的总体目标是:到2012年,中等职业教育服务国计民生的能力显著增强,保障事业发展的政策、制度和重大机制基本健全,改革创新实现整体跨越,人才培养质量、社会吸引力大幅提升,就业贡献率、经济贡献率明显提高。

1.事业发展目标

2.服务产业目标

3.改革创新目标

4.基础能力目标

(三)指导原则

1.坚持问题入手,突出改革重点

2.坚持近期突破,着眼长远发展

3.坚持整体规划,抓住关键环节

4.坚持分类指导,促进协调发展

二、重点任务及主要内容

(一)中等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建设能力提升计划

加快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在“十一五”建设基础上,继续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和优质特色学校建设,形成一批优质资源,使更多的学生接受优质职业教育。

1. 支持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

2. 支持国家中等职业教育优质特色学校建设

3. 继续支持中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

4. 建立教育与产业对话协作机制

搭建对话协作平台,强化部门协调,加强行业指导。国家有关部门,联合全国工商联、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协会、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等社团,以及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汽车、物流等行业组织,重点围绕国家产业振兴规划的实施,建立经常性的对话协商机制和工作平台,促进信息交流,拓展合作渠道,密切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联系,为有关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企业竞争实力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5. 着力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校企一体办学

加强校企合作,创新多样化的校企一体办学模式,改革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实行工学结合,扎实稳妥地开展学生顶岗实习、工学交替和订单培养,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技能型人才。

6. 完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服务体系

以加强技能型人才供给与需求的衔接为导向,以加强职业指导为重点,以构建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为抓手,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服务工作,为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更加有效的指导和服务。

7. 积极推进东西部中等职业学校合作办学

加强东西部之间有关省、市、县教育部门的合作,加强对西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支持,以结对子的方式建立工作平台和定期交流制度,积极推动东西部、城乡中等职业学校,通过多种形式走合作办学之路,开展学校管理、教学改革、教师培训与交流、联合招生和毕业生就业等方面的合作,共创双赢。形成政府统筹、分工协作、齐抓共管,东部和西部、城市和农村共同发展的新机制。

8. 加快推进西部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

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推动西部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扩大初中毕业生升入中等职业学校的比例,使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达到纲要要求的水平。

9. 扶持中等职业教育民族特色学校建设

扶持一批中等职业教育民族特色学校改革发展,促进民族文化艺术人才和民间工艺技能人才培养专业化,增强民族文化艺术和民间工艺技能发展的活力,推动民族特色学校的全面健康持续发展,带动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加强建设和加快发展。

10. 深入推进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建设

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围绕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突出问题、重大政策制度建设需求,对若干重大制度、政策、体制和机制进行先试先行,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区域特点的职业教育发展方式,以点带面,为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探索新途径,为其他地区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11. 加快推进农村、农业职业教育发展

以服务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为目标,以加强县级职教中心、农业类学校和涉农专业建设为重点,以创建“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活动为抓手,以点带面,注重内涵,扎实推进农村、农业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及现代农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12. 加强新型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

广泛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和农民工培训。以扩大农村职业教育培训覆盖面为目标,以健全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为载体,以创建“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活动为抓手,继续实施“教育部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计划”和“教育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大力开展新型农民、农村实用人才和农民工培训,累计完成2.7亿人次的培训任务。努力提高农民素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作出贡献。

13. 提升中等职业学校科学管理能力

制定和完善学校管理、学生管理、教师管理、经费管理等领域的规章制度;持续开展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评估;创新工作载体,建立相应工作机构,健全运行机制,推进中等职业学校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

14. 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会议和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遵循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拓展德育途径,丰富德育内容,创新德育载体,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和吸引力。

15. 健全教师队伍基本管理制度和政策机制

以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和政策机制为抓手,逐步形成培养与培训并举,理论进修和企业实践并重,编制标准、任职资格与职务评聘相配套,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机制,为充实教师数量、提高队伍素质、优化队伍结构创设制度环境。

16. 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

全面完成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一期),启动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二期),以创新“双

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政策机制为突破口,以校企合作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建设为保障,以教师队伍数量补充和能力提高为重点,全面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17. 开展中等职业学校校长专题培训

加强校长队伍建设,通过专题研究、高级研修、经验交流和学习考察等多种方式,广泛开展中等职业学校校长培训,提高校长改革创新意识、战略思维素养、决策执行能力和学校管理水平,为职业教育科学发展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学校管理团队。

18. 开展中等职业教育行政领导者专题研讨

通过开展市长、教育厅(局)长培训,提高对发展职业教育战略意义的认识,增强统筹规划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能力,促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落实,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提供组织保障和政策环境。

19. 开展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规范化建设

按照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相对接的原则,调整专业设置,引导地方和学校根据区域产业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建立中等职业学校人才需求预测与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促进专业建设规范化和信息化。

20. 开展面向区域产业的专业改革试点

深化校企合作,加强校企一体建设,开展面向区域产业的专业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着力探索人才培养与行业、区域产业、职业岗位和企业用人实际紧密结合的方式与方法,为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提供可借鉴的改革模式和经验范例。

21. 推进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

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服务终身发展为目标,贴近岗位实际工作过程,对接职业标准,更新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创新教学方式,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有利于和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

22. 推进中等职业学校教材创新

围绕国家产业振兴规划、对接职业岗位和企业用人需求,创新中等职业学校教材管理制度,逐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具有时代特征和职业教育特色的教材管理体系。开发建设覆盖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地方特色产业,苦脏累险行业,民族传统技艺等相关专业领域的创新示范教材,引领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改革创新。

23. 建设中等职业教育网络学习的平台

以信息技术创新教与学的方式和环境,开发、整合数字化资源,为教师、学生和社会人员方便、快捷地获取优质学习资源、交流信息提供基于互联网的学习的平台,服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

24. 建设中国职业教育数字化信息资源公共服务体系

开通面向公众的中国职业教育信息资源网,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建立共享机制,通过开发整合、征集评选、质量认证等多种方式,汇聚和共享职业教育信息资源,建成全国职业教育数字化信息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提升教育教学、管理、科研和决策的信息化水平。

25. 落实《职业教育法》,制定和实施配套政策

认真贯彻落实《职业教育法》,依法制定和实施相应的规范性文件,督促各地落实《职业教育法》及地方性法规的相关规定,完善中等职业教育管理制度,进一步强化中等职业教育依法治教、依法办学和规范管理。

26. 建立健全中等职业教育政策制度执行机制

针对长期存在的部分法律、规章和政策落实不到位,制约中等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强化执行机制建设,增强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职业学校和行业企业依法治教的意识和水平,以有效机制保障各项法律、规章和政策落到实处,依法推动中等职业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

27. 构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成长发展的立交桥

坚持以人为本,改革评价考核制度,突出就业创业能力培养;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拓宽学生继续学习的途径,为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提供多种机会和选择,为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有效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打下基础。

28. 加强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

扩大职业教育对外开放,加强国际职业教育政策对话,借鉴世界先进理念,引进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展示中国职业教育支撑现代化建设的实力,发展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国际合作能力,提高合作水平。

29. 组织实施社区教育推进计划

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特别是国家大力加强社会建设需要,加快推进社区教育发展,打造全民终身学习的平台,努力满足社会成员提高择业创业能力、提升生活品位以及享受社会发展成果的需要,进一步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30. 加强成人职业教育培训服务能力建设

以机构和网络建设为抓手,以资源建设为核心,通过专题研究、规划制订、标准建设、质量评价等手段,推进中等职业学校及相关成人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加强服务能力建设与服务管理,推进社会培训机构标准化建设,加强督导及质量评估,规范社会培训市场和培训行为,培育优质培训品牌,提高成人职业教育培训的服务质量。

三、计划管理与组织实施

(一)合理分工、明确任务

教育部负责行动计划的顶层设计,国家制度和宏观政策制定,各分计划实施方案的制订和推进实施,相关政策、经费和措施的协调支持,计划实施过程监测和相关成果评价。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建设要有新进展、工作要有新举措的基本要求,围绕各个分计划和各项改革创新项目,根据当地实际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强化目标责任,创造配套条件,出台政策措施,创设工作载体,完善实施机制,推进任务落实。部门和行业组织负责规划、指导本行业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并开展相关咨询活动。科研机构要针对计划实施中的重点、难点及关键问题深入开展科学研究和理论探索。

(二)分类指导、分步实施

根据分区规划目标,加强区域、学校和专业统筹,分类指导任务落实。加强实施过程管理,确保实施进度和成果质量。力争每一个行动计划在第一年扎实试点,形成良好开局;第二年加快推进,取得明显进展;第三年评价总结,完成任务目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及时总结经验。

(三)协同配合、共同推进

以职业教育部门联席会议为载体,建立各级政府职责明确、各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新机制;以经常性对话协商机制为载体,建立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教产合作的新机制;以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咨询委员会和教学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为载体,建立保障职业教育科学决策的新机制;以重大科研课题为载体,建立企业家、教育工作者、各领域专家共同参与和推进改革创新的新机制;以学校与企业一体化建设为载体,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的新机制。

(四)强化评估、确保落实

以各项计划的目标要求为依据,加强工作评价和绩效评估,建立计划实施进度和工作成效公示制度,每年公布行动计划的整体实施进展情况,发布分省份、分地区和分计划的绩效评估结果,并开展系列评优表彰活动,奖惩结合,督促各有关方面履行责任,落实分工任务目标。

(五)研究政策、提供保障

11.区域推进?创新发展 篇十一

日前重庆市北碚区举办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校园行” 现场活动,来自全市各区县教育系统的近200名领导和教师参观了形式多样的心理教育活动。

“你看,笑得真好,我也被感染了”——教师、学生和家长纷纷聚拢在重庆市北碚区澄江小学和兼善中学的笑脸墙下,寻找最美笑脸;“我的心愿是想要父母多陪陪我”——在心愿墙上,师生写下自己的愿望和祝福;“冉冉缓缓地走上场,显得怯懦自卑,低着头。走到台中央,停下,定定地望着另一侧的同学,犹豫着,终于向他们走去。她想插话,却没人理会……”——这是北碚区兼善中学高一八班的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心理剧的场景……

北碚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之所以能够受到好评,主要是通过创新“四大模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效提高了学生心理素质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

一、开展区域内教师培训,提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能力

名师工作室建设。率先在全市成立了心理健康名师工作室,由研究员级教师做主持人,在全区各学校选择有研究能力的心理健康教师为学员,主要开展学习交流、引领示范、学术研究和师资培养等工作。经过几年的运行,建立了一套名师与中青年教师合作互动机制,培养了一个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团队,取得了一批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成果,实现了学校名师资源共享最大化,更好地发挥了名师的示范、带动作用和名师效应,为有效指导全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到了很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校地合作平台建设。北碚区与西南大学心理学院合作,一方面,建立“C-R”心理健康教师培训体系抓普及,即聚集西南大学等高校的专家教授,以我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工作室为载体,对全区教师进行通识性培训。另一方面,举办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抓提高。近三年来,北碚区每年选派100名中小学教师到西南大学心理学院进行心理教育专业培训,目前,已培训了300余名教师。同时,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师从业资格认证工作,我区已有32名教师获得国家二、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有300余名教师获得心理健康C级证书,做到持证上岗。通过培训与资格认证工作的开展,既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又提升了教师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际工作的能力。

二、重点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协调发展

抓实“六有”基础工程。近几年,不断加大资金投入的力度,投入近200万元,在全区进行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六有”基础建设,即有心理健康教师、有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有心理咨询热线或信箱、有谈心(咨询、辅导)室、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学生心理档案。

所有中小学校建立了谈心(咨询、辅导)室,实现了全覆盖。严格按照西南大学心理学院制定的心理咨询室建设标准,对各校的心理咨询室进行标准化配置,统一配备了静音计时器、游戏沙盘、音乐放松椅、绿色植物、抱枕和心理图书等。我区成为全市第一个在中小学建标准化心理咨询室的区县,为心理咨询活动提供了专业化的硬件和技术支撑。

掌握“九会”技能。继“六有”之后,北碚区又提出了心理健康教师要逐步掌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技能——“九会”。即:会策划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建立和使用学生心理档案;会组织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会对学生进行个别心理辅导;会指导教师和家长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会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会写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和个案;会进行自我心理调适;会编写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

开展“六个一”活动。即全区每年开展一次“心理健康教育节”活动;每年由区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在区内其他学校上一堂研究课或示范课;每年全区所有心理健康教师均要完成一个调研报告、教学设计、个体咨询报告或论文;获取一个心理咨询师资格证或心理健康等级证书;读一本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书籍,已读《心理教育活动论》《情商决定命运》《积极心理学团体活动课操作指南》等;研究一项课题,每个学校有一项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任务。

北碚区现已举办了四届以“尊重生命,追求阳光”等为主题的“北碚区心理健康教育节”活动。在全区所有中小学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观摩研讨活动,通过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心理辅导课、现场心理咨询、心理绘画、校园心理剧、心理绘画、心理电影、心理拓展训练和心理手抄报比赛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将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引向深入。

三、创新科研引领,促进内涵发展

课题带动。以课题研究来带动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方法和策略,形成了国家级、市级、区级、校级四级课题网络。相继开展了“北碚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三位一体’教育模式研究”等十余项课题研究。特别是对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单亲家庭和困难家庭学生等特殊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突出成效,其中“北碚区留守儿童自主情感能力实证研究”课题成果得到了教育部总课题组的高度赞誉。我区有200多篇心理健康教育成果分别获全国和市一、二、三奖,有20多节优质心理辅导课获全国和市一、二、三等奖。有30多篇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大众心理学》《中小学教师培训》和《素质教育大参考》等多种刊物上发表。在全国第三、四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中,北碚区教师进修学院两次获全国先进集体奖,中山路小学、梨园小学等获全国先进学校奖,中山路小学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全国表彰会作了心理健康教育专题交流,受到有关专家和与会人员的高度评价。

方式变革。北碚区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由单一的从心理看心理,到从整体的人看心理;由消极心理走向积极心理;由一门课程走向一个领域;由模仿走向特色探索。如:北碚区澄江小学自主编排的“口琴、板凳龙、剪纸、跳绳”等艺术活动,梨园小学的“少年交警校”意志培养活动,实验小学“学书砺志”的书法教育,柳荫小学的“留守儿童6+1”教育模式,兼善中学的“兼善文化心理”,江北中学的“生命教育”等,将学校的文化渗透在特色心理

健康教育活动中。

方式的变革呈现出如下特点:从心理预防到心理辅导;从成人思维到了解学生需求;从德育要求到情绪自我管理;从教师引领到同伴互助;从成人说教到角色体验;从心理交谈到网络对话;从心理教育到心灵影响;从课堂讲授到心理教育活动;从德育到心育,再从心育到德育,等等。

四、创新教研指导与评价督导,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

教研指导。宏观指导,多维促研,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成立了北碚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和心理健康教育专委会,成员包括高校的心理学专家和教授、区教师进修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和部分骨干教师,具体负责全区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划、协调和业务指导工作。中心和专委会的成立为全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供了高层次的智力和实践指导,使北碚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常规入格、规范有序。从学校、教师、进修学院和教委四个层面抓落实,做到心理健康教育有人抓、有人管、有实施、有考核。

评估督导。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和年终绩效考核之中,坚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和效果的专项督导检查,对课程设置、活动开展及心理健康情况等进行督查。这一制度的建立,确保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和有效性。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工作,北碚区将认真学习贯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以校为本,多元整合,扬长避短,区域推进;总结调研,献言献策,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进一步探索和研究,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个性社会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出新的努力。

(作者单位:1.重庆市北碚区教师进修学院,重庆,400700;重庆市北碚区澄江小学,重庆,400701)

上一篇:2010届毕业生毕业相关事项通知下一篇:大学生财务管理求职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