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一种方式让学生心动

2024-06-25

换一种方式让学生心动(16篇)

1.换一种方式让学生心动 篇一

楼下几株荆棘因最近雨水的灌溉,生得异常繁茂,有几根荆棘条儿,都长到了一旁的石头上,翠绿的外衣,上面有几根小小的`棘刺,沾着雨水,显得生机勃勃。

一日闲来无事的我发现了棘刺的奥秘,我用手掰住后,向后一撤,刺就拨了下来,我乐此不疲地反复尝试,不一会儿,荆棘就被我剃了个干净。

过了些日子,我再看时,开始我认为荆棘并无大碍,没想到枝条儿的前半部分显得枯黄了,粗大的纤维干巴巴的,上面刚长出的棘刺也像枝条一般枯黄,几片枯黄的叶子似乎被虫蛀过一样,看来长出用来保护自己的刺,荆棘看来是用尽了自己的浑身解术,这里地方偏僻,没有人施过化肥,营养供应不上才枯死的。

我不禁为自己的过错而感到苦恼,多好的荆棘啊!就被我顽童的恶作剧所破坏了。我用手指轻触,干巴巴的条儿立即掉落,我联想到再过几个星期,这株荆棘会成为一株枯死了的荆棘,我感到自己恶作剧的恶果是让一个活生生的生命消失。

几天后,我又再次来这里,发现了我拔下刺的地方绿色的纤维复盖了上去,原来的伤口就像结了层疤,树叶又在风中轻轻摇曳,枝条儿的末端像竹子一般出现了一个小拳般的节骨眼儿,它这是在自我愈合吗?我不仅疑惑,我轻轻拨弄它,它上下跳跃,就像从前一样,就像一个快乐的孩子。

几个月后,我在楼下,等我妈妈的车来接我,我发现,以前长疤的地方,现在到处是一个个新的分叉,就像无数个微型包心菜一片贴着一片,最上面的是它人生中的第一片叶子,沾着早晨的露水,仿佛放大了数倍,一旁的荆棘早已开出了小花,散发着勃勃生机,就如浩劫后的重生,凤凰涅。

他们拥抱在一起,我相信他们不会再枯萎了。

这不就是人生,在成长的道路上总是会有许多坎坷磨难,但是你一味地固执地去走一条路,那是行不通的,要换一种方式生长就像是我家门口的荆棘一样,在失败时,把握人生的方向盘,走向正确的另一条路。

2.换一种方式让学生心动 篇二

一、“无言”批评

顾名思义,无言批评就是不用语言进行批评,它是以某种动作或特定的目光表示教师的心境和意见的批评,学生从教师的这些动作或目光中,就会立即意识到自己错了,马上改正。

[例1]有一次,某生把手握式游戏机带到了教室,同学们都争着玩游戏,影响了学习。班主任发现后,一句话没说,把游戏机收了起来。第二天,找了一个适当的机会,又把游戏机还给了他。从此,这位同学再也没把游戏机带到学校,也没发现其他同学把影响学习的东西带进教室。

[例2]课堂上,一学生说话很随便,历史老师向他投去了一个不满、责备而又带有警示的目光,此生意识到自己错了,立刻脸红了起来,马上认真听历史老师讲课。

例1中的班主任老师和例2中的历史老师采取的批评属于“无言”批评。不难看出,这种一言不发的批评会起更大的作用。我们知道,学生(即使低年级的学生)大都具有了一定的是非判断能力,像例1和例2中一类的错事,他们是知道其错误的,之所以违犯,是他们一时疏忽,或是自制力差造成的。对于这类错误,教师只要稍作暗示,学生就会马上有所省悟,立即改正过来。更重要的是,这种无言批评不将问题公布于众,不仅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热情,而且也不会影响其他同学的正常学习秩序,真可谓“无声胜有声”。

二、“迂回暗示”批评

“迂回暗示”批评,即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不是直接指出,而是凭借与其相关联的事物的提醒、暗示,使其醒悟,称为“迂回暗示”批评。

[例3]学校检查食堂时发现个别学生有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如馒头吃不了一半就扔,菜倒得到处都是等。政教处的老师把这位同学找来,问:“你知道《悯农》这首诗吗?”答:“知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老师又问:“这首诗对你有教育意义吗?”学生马上领悟到了老师的意思,认识到了自己浪费饭菜的错误。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意识活动通常是在生活实践中,由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相结合,经过一定的训练而建立起来的暂时神经联结。见到甲事物就会很自然的联想起与之紧密联系的乙事物;看到一定的事物就会立即想到相应的一些语言信号,而看到或听到一定的语言,也会马上想到这个语言所反映的事物。迂回暗示就是运用人的意识活动的这种暂时神经联系来进行批评活动。它的好处就在于促进学生联想自省,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建立起自觉改正错误的行动;而且这种批评比较委婉、含蓄,犯错误的同学既能嗅到老师对自己的某些否定味道,又不是迎面而来的,因此乐于接受。

三、“关起门”批评

不公开批评,有人形象地称之为“关起门”批评。

[例4]吴强和萧雅“早恋”了,而且不能自拔,班主任王老师决定尽早批评教育他们。但根据王老师的经验,学生“早恋”,如果公开批评,警告他们“学生不能陷入‘早恋’的泥潭”,不仅起不到好的效果,反而导致越批评他们“关系”会越密切。所以,王老师决定采用暗里批评教育的方法。放学后,他把他俩叫到老师的家里,在保证不声张的情况下,严肃批评了他们的不正常交往,指出了这种交往的严重后果,并辅以“早恋”学生追悔莫及的典型事例,要求他俩赶快改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后来,萧雅同学为此还写了一首小诗刊登在某杂志上:这是一张早到的“船票”/我弱小的肩头/还担负不动/你沉沉的情谊/就像刚刚起航的小船/载不动太多/你知道吗/冬华之木不实/早慧之人不寿/花开得太早是个美丽的错/请平静你悸动的心/原谅我/不能赴约。

[例5]英子铅笔盒里的钢笔不翼而飞了,班主任老师经过暗查,班里的田壮有拿别人东西的毛病,这次英子的钢笔也是田壮给拿去了。李老师经过一番认真的考虑,认为以不公开批评田壮为宜。于是,等到下午放学后,李老师把田壮叫到了办公室,狠狠地批评了他一顿,严肃地指出了他的错误的严重性和危害性。批评完,老师答应给他保密,要求他彻底改正。从此,田壮彻底告别了爱拿别人东西的毛病。

很显然,这两例中教师的批评是不公开批评,这种批评适用于那些容易让人抬不起头的缺点和错误相比。这些缺点和错误相比,只要是初犯,情节又不严重,一般以不公开批评为宜。人都有羞耻和尊严,这是非常可贵的因素,因为它往往是学生改过自新的基因、起点和希望。教师要看到这种因素,并设法加以保护和利用。这种“照顾”可化作对学生的一种激励和鞭策。它将时刻告诉犯错误的同学,要尽快改正错误,而且不得重犯。否则,不仅有负于教师,而且这个“秘密”就有可能保不住了。

四、“换位”批评

“换位”批评,即对犯错误的同学不立刻批评,而是让他从对方的角度先进行换位思考,在思考中认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这是自我批评的一种方式。

[例6]一位姓马的同学有点驼背,一天,他和本组同学一起做值日,一位同学不愿扫桌子底下的垃圾,便高声叫道:“马罗锅,你来扫这里正合适。”全组同学听后都笑了。在笑声中,他感受到了侮辱,举起笤帚向那位同学打去,正好打在那位同学头上。于是,那位同学奋起反击,一拳打在他的脸上,然后两人就扭打在一起。老师把他俩找来,了解了情况,没有说谁对谁错,却让他俩交换角色考虑:“这次打架,站在对方的角度你会有什么感受?”他俩都陷入了沉思。一会儿,那位同学痛苦地说:“是我错了,不应该那样说话,批评我吧。”接着,马某也说:“我也有错,虽然他侮辱我,但我也不该打他。”

这位教师处理“打架事件”采取的就是换角色批评,一般用于一方对另一方所犯的错,如学生对教师,学生对家长,学生对学生等。这种涉及双方的批评,如果教师横加批评其中的一方,很可能加剧事态的发展,使矛盾激化,达不到批评教育的目的。而让犯错误的同学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他就会在思考中“将心比心”,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信条中明白了自己所犯错误的性质、危害和后果。显然,学生的这种换角色自我批评比教师直接批评要好得多。

五、“以点带面”批评

“以点带面”批评,即批评“一个”或“几个”同学的缺点和错误,不仅仅是为了教育这“一个”或“几个”同学,而主要是为了教育全体学生。

[例7]班里两位男生因为一块橡皮发生口角,班主任老师把他俩叫到办公室,了解了事情经过后,说:“一块橡皮起风波,自问值得不值得?同学之间重友谊,十块橡皮算什么?”他俩不说话了。班主任老师说:“你们回去每人写一篇文章,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然后交给我。”第二天,他俩把文章交上来了,写得还不错,谈得挺深刻。班主任老师说:“敢不敢在同学面前念一念?”他俩点点头。于是,他俩分别在班上念了自己的文章,念完后,班主任老师说:“现在全班同学都想看到你们两个有一个动作——握手言和,对不对?”全班同学齐声回答:“对!”只见他俩的手紧紧的握在了一起,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程老师采用的是“以点带面”的批评,运用这种批评的关键,必须建立在成功的批评“个别”的基础上,使“个别”充分认识到缺点和错误,口服心服,并愿意把错误公布于众,教育全体学生。否则,不可贸然行事。显然,“批评个别教育全体”,不同于“杀一儆百”或“杀鸡给猴看”。“杀一儆百”或“杀鸡给猴看”是毁了一部分(“一”“鸡”),警示另一部分(“百”“猴”),是有“血”的代价的;而“以点带面”则无此弊端,是素质教育要求下的一种批评艺术。

3.换一种方式,激发学生写的兴趣 篇三

管老师所言:几乎每一个作家都说,日记对他的写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日记是发现、开掘“写作金矿”。从一年级下学期开始,我就尝试引导学生写话。一是让学生巩固学过的汉字,扩大识字量;二是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和感受的能力。但设计日记本以后,由于缺乏系统的指导和跟踪,收到的成效甚微。如何才能让学生主动、愉快地去写作呢?

写话也好,习作也罢,都应该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入手,设计最能调动儿童的一种含有游戏精神的方式,激发其写作兴趣,才能“柳暗花明”。反思我当初让学生写日记为什么总是以失败收场,正是因为对学生的日记给予了过多的干预,完全忽视了学生本身的情感和生活,学生失去了写的兴趣。

但“穿新鞋,走老路”还是必要的。我向管老师借鉴,在班上实施了《每日简评》活动,每位学生派发一本新的课文本,在科目一栏写上“每日简评”,学生对这一个名堂,可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呀,经过我一番生动活泼的游说,孩子们都觉得很新鲜:老师提出的要求也不高,每天就写30个字,不费工夫就能完成啦。学生就嘻嘻哈哈地接受了,一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样子。

当天晚上,学生很自觉地写上了日期,写了自己当天的学习生活。第二天,我马上收了《每日简评》,尽管有些学生字迹较为马虎,有些学生不会使用标点,有些……总有一些不足的地方,但他们总算都写了,都达到了30个字的基本要求,也都让家长看了,签上了名。

为了使学生不感觉到《每日简评》是一种负担,我把“只奖励,不强求”作为引导原则。让我惊喜的是,他们对写作的热忱远远超出了我当初所能想到的,尤其是那些优秀生,他们的表现已远远超出了我当初很单纯的目的。由于孩子们写的是真实的生活及个人感受,所以,他们的作品充满着童趣。我相信,只要教师引导得当,家长全力支持,使学生保持着高涨的习作情绪,学生、老师家长都将会有更多、更好的“新发现”。

过去写日记,学生总不愿意,《每日简评》实际只是换了个名堂,效果却大不一样了。学生邓钰怡的家长甚至打来了“求救”电话,“老师,过去叫小怡写日记,难过上天呀。现在叫她吃饭,她竟说:‘妈妈,我在写《每日简评》,停不了手呀。’”有时候,同是一件事,做的方式不同往往会给人一种新鲜感受。并且在行为的过程中,我经常给予适当的指导和鼓励,学生就能保持高涨的情绪、行动的持久性。

我想:只要真正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生活出发,加以艺术性的引导,一定能让学生乐写、爱写。

4.换一种方式计算人生 篇四

人生的计算结果,古今中外各个不同,然而计算方法却大同小异。无非是把整体的人生进行一系列的减法,然后得出“人生净差”,并以此为结果告诉人们人生之短。以美国《读者文摘》所刊载的一个人生算式为例:一生以60岁为标准,共计21915天。其中睡眠占用,吃饭占用6年,娱乐玩耍占用8年,穿衣梳洗打扮占用5年,行路、旅游、堵车占用5年,生病3年,打电话1年,上卫生间1年,闲谈70天,擦鼻涕10天,剪手指甲脚趾甲10天……最后的时间为剩余!

漫长人生岁月竟然只有短短10年!你是否已经为如此短暂的人生光阴而感到担忧了呢?如果有,那么,你已经中了计算者的“圈套”了。我们有必要反问一句,把这也减掉把那也减掉,那么剩余的这“纯”10年都用来干嘛呢?智者会告诉你:学习和工作。然而,难道只有学习和工作属于真正意义上的“人生”,而其他所有的一切都只是“荒废”、都只是“浪费”、都只是“多余”吗?不,绝对不是。

人生需要的是五彩斑斓,单调唯一的学习和工作那不是真的.人生。我们没有理由也没有办法,把吃喝拉撒睡,把非学习工作的一切,都从人生的序列里“减去”。用减法计算人生,实际计算的不是人生,而只是人生中的某一部分;而且,这一部分所代表的长度,也并不是整个人生长度中“有效集”的所在。

一个会生活的人,并不是尽量压缩一部分人生而去满足另一部分人生的人;一个会生活的人,是使每一部分人生都显得尽量“经济”,使各部分之间搭配合理的人。减法计算人生,突出了学习和工作,鼓励人们压缩其他而满足于斯,这样的人充其量可以得一个“学习狂”或者“工作狂”的名声,而根本配不上什么智者的美名。

所谓人生的长度,其实根本不需要计算,它就等于你生命的长度。人生是无法延长的,但是人生却存在着“利润最大化”。要想使人生达到“利润最大化”,需要在人生各组成部分之间形成良好的搭配,不因终日游手好闲而浪费光阴,也不因无暇享受生活而虚度光阴。

所以说,计算人生,不是要用减法计算它的长度,而是要用内心感受计算它的“利润”。

每日文摘  高贵的自由

不久前,英国首相布莱尔偕夫人来到法国西南部的一个小镇度假。虽然是首相夫妇大驾光临,但小镇依然我行我素,该晒太阳的晒太阳,该谈恋爱的谈恋爱,每个人都生活得自在而有序。明知布莱尔是个“大人物”,但大家仿佛不当一回事,因为众生平等。布莱尔喜欢泡吧,小镇惟一的一家酒吧老板丝毫不给面子,按预定计划关门休假去了。不过,老板仍然很礼貌地在酒吧门口留下这样一张字条:“欢迎布莱尔先生和太太,很抱歉,现在我们在放假,假期结束后我们会回来的。很抱歉!”

另一件事是我姑妈从德国“带”回来的:德国政府订立新法规,要求猪农们必须遵守以下一些条例――猪农每天至少花20秒,即早晚各10秒,跟每一头猪相处;每头猪都必须接触到光线,冬季时更要提供额外光源,以免它们心情忧郁;给每头猪提供两三个木头玩具或稻草人作为消遣,以防它们无事生非打架……这似乎有点难,但德国人做到了,因为法律是神圣的。他们信仰法律。

权力与法律,这是每个公民都必须面对的两样东西,但我们往往只迷信权力,崇拜权力,其实,法典才是至高无上不可侵犯的。我尊敬的英雄很多,但我最欣赏南非的黑人领袖曼德拉先生婉拒人民挽留连任,坚决走下了总统宝座时说的一句话:“我老了,我要回家!”权力不是他的全部生活,这是怎样一种洒脱?我也非常喜欢丘吉尔的母亲。有人问她,是否为自己当首相的儿子感到骄傲,她说:“是的,我还有一个儿子正在田里挖土豆,我为他们感到骄傲!”

5.教育叙事 换一种方式去爱 篇五

在学生眼里,我是一位非常严厉的老师,平时不苟言笑,总是一脸杀气。其实我不是不爱他们,我是“宁给他们好心,不给他们好脸色”,怕他们蹬鼻子上脸,不知天高地厚。

今天我心情比较好,往常习作课上总有些同学说话,做小动作,注意力不集中,因为他们根本没有进入学习状态,习作怎么也写不了。今天的写作课与往常不太一样,全班静悄悄的,大家好像都有话说。我心里也乐滋滋的,今天同学们的表现这么好,我感到很欣慰。大约过了十几分钟,我扫视全班发现有位同学迟迟没有动笔,他是一名学困生,尤其是作文一窍不通,我走到他身边。他急忙低下了头,不停地搓手。见他果然一字未动,我轻声问:“咋没写?”他把头埋得更低了,想想他也不会,恰逢我今天心情不错,给他开通绿色通道吧:“给你特权,可以仿照作文书写,相信你能写好的!”我边说边拍了拍他的肩膀。我这突如其来的“温柔”竟然奏效了,这下他动了。

下课时他交来了习作草稿,虽然很短,质量也不高,但我还是表扬了他。没想到下午放学时,他竟然完成了其他家庭作业,太出乎我的意料了,他可是我们班大名鼎鼎的“拖拉大王”呀!

6.换一种方式说再见初中作文 篇六

在。

我总是自问自答的与妈妈对话。听我的亲人说,在我一两岁时,我的妈妈就已经不在人世了。不过我可不这么认为,所以我一直在靠自己的种种猜测来寻找妈妈,但总是以失败告终。

在一个很黑的夜晚,我在街上贴寻人启事的时候,有一个人叫住了我。那个身穿黑色风衣的中年阿姨说:你是在找我吗?我一惊,回头一看,

发现眼前的阿姨与寻人启事照片上的妈妈有些相似。顿时感觉手足无措,我赶忙跑回家把这一重大消息告诉了爸爸。爸爸却慢慢的,一脸严肃的说道:那决不可能是你的妈妈,天晚了,早点睡吧。说完,爸爸心事重重的走进了自己的房间,再没出来过。

我也是一夜辗转反侧,最终,我下决心要去找到那位黑衣阿姨,问清楚她到底是不是我的妈妈。第二天,我在附近等了许久,终于那个熟悉的身影又来了。

我激动得上去一把抓住她,她有些惊慌失措。我趁机拍下了她的模样,然后严肃地问她:你到底是谁?为什么会来找我?你是不是有一个儿子叫卢承浩?

她叹了一口气,神情放松了下来,可忽然她又仿佛想起什么似的:等等!你……你认识我儿子?我的儿子就叫这个名字。她紧紧的抓住我,难道你真的是我妈妈?我简直不敢相信。

经过身份确定后,我不再怀疑。霎时间拥抱着妈妈,哇!的大哭起来,仿佛要把所有的委屈都哭出来。面对着突如其来的母亲,我想说的话太多了,可又不知道从何说起,最后,我只是说:妈妈,我找了你好久,我好想你……她一把抱住我,对我说了一声:对不起,儿子,我得了癌症,能跟你见这一面,已经心满意足了,妈妈爱你。别告诉你爸爸,我来过,好吗?我无奈的点点头,妈妈慢慢转身走进了夜色里……

从那以后,妈妈再没有来过。

在吗?

在。

7.换一种思维方式来思考 篇七

在拿破仑落魄的时候, 部下送来如此贵重的象棋, 如果他把部下的举动理解为是一种营救, 而不是敬重, 如果他能换一种思维方式来思考象棋的功用, 那他的命运有可能因此而改写。

面对问题, 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换一种技巧或方法来解决, 更需要换一种思维方式来思考。语文老师如果善于变换自己的思维方式, 或许教学会呈现出别样的美妙、别样的快乐、别样的形态。

语文课上, 一位学生站起来朗读, 样子怯弱, 声音很小, 错误较多。这时老师拍着他的肩膀说:“老师知道如果你再读一次, 一定能读得字字正确、句句通顺。老师相信你, 同学们也相信你。”然而期待再强烈, 掌声再热烈, 效果却依旧。就这样, 这位孩子神情黯然地坐了下去, 而那位老师也神情凝重。老师啊, 如果你能抛弃完美的目标———字字正确、句句通顺, 心中重新确立适合这位学生的目标———只要比上一次多读正确一字;如果你的期待不那么强烈, 让自己变得极有耐心而恬静;如果你不是怀揣完美的目标在前面拖着他跑, 而是带着一种欣赏的目光在他旁边静静地等待, 让他自己在语文的园地里散步, 那么他会带着兴奋坐下去, 伴着喜悦走下去。而这一刻在孩子身上可能发生的精神蜕变, 源自于教师思维方式的改变, 这是一种心态、是一种智慧, 更是一种深沉的爱。

在一次“满意度测评”中, 有个学生在所有的项目上都给自己的语文老师打了“不满意”, 还有些佼佼者给的评价只是“较满意”和“一般” (最好的评价是满意) 。平日里被管得很严的学生表示不满意还可理解, 而那些佼佼者的评价着实令人诧异。那位老师立即召集十几位同学, 诚恳地请他们提意见。

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 讲了不少:老师有时候太严厉, 有时候又太放松;有时候上课很生动, 有时候不太生动;对某些人不严厉, 对某些同学又不够耐心……

听着这些, 那位老师不禁冒出一身冷汗。细细对照, 认真反思, 在深刻洞察自己教育教学存在的缺陷后, 痛定思痛, 全面改进, 不久便有同学告诉他:“我们感觉到最近你变好了。”

这时, 我感到了自己生命质量得到提升, “变好了”的评价, 让自己欣喜。因为, 那位老师就是我。试想, 如果当时我立刻“查办”相关学生, 严格控制对我的不利评价, 或许, 下次“满意度测评”真的会让自己满意。但是, 我知道, 这一结果并不意味着自己修成了“正果”, 真正的“正果”是良好的师生关系、充溢生命光彩的课堂生活、健康向上的师生精神、民主平等的集体氛围、教学相长的共同体……是的, 我们的思维指向应该是如何解决问题, 而不是控制问题, 更不是制造问题, 我们换一种思维方式来充分考虑学生的利益, 然后我们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 才能真正获得较高的满意度。

8.换一种方式试试 篇八

美国有一个孩子,读书成绩很差,同学们看不起他,邻居们都认为他将来肯定一事无成。他也发奋努力过,可是毫无起色。但孩子的父亲却不责怪他,并尝试换一种方式来教育他。

有一天,父亲带他外出,途经一个小站时,父亲下车买东西,时间长了,汽车开走了,他很害怕。但到终点站一看,父亲却在不远处微笑着等着他。他急切地问父亲,怎么会先到终点的。父亲说,是骑马来的。接着,父亲意味深长地对他说:“到达目的地的方式不止一种。换一种方式,结果可能会更好。”

后来,这个孩子迷上了魔术,并表现出很高的天赋,在父亲的支持下,他刻苦训练,最终成为了举世闻名的魔术师,他就是大卫·科波菲尔。

然而,“换一种方式试试”常常是说着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因为我们往往会被某种社会习惯和思维定势所束缚。比如,“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孩子从小就应当上好的幼儿园、念重点小学……今后才能考上名牌大学,有个好前途。可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不是每個孩子学习成绩都是优秀的。有的孩子学习成绩平平,甚至很差,但他在体育、文艺等方面有过人之处。所以,关键是教师和家长要真正了解孩子,然后要有勇气,冲破思想的束缚,换一种适合孩子的方式去教育他。

大卫·科波菲尔的父亲这样做了,他造就了一位世界著名魔术师。

【素材解读】

成功好比是远方的一个车站,为了到达目的地,大家都在赶车,没有上车的人,不得不等下一班车。殊不知,换一种方式,也许能更快地到达目的地。

【适用话题】

换一种方式;成功;改变……

9.换一种方式说再见初中作文 篇九

从老师说过这句话开始,我就知道老师的话意味深长。我们是老师带的最后一届学生,老师体弱多病,由于经常请假,所以我们成了学习最差的一届学生。我还记得有一次,老师带病给我们上课,他一边咳嗽一边念叨着:“这道题,我讲过很多很多次,你们怎么还是不会?”

“老师,你上次讲这道题是三个月前了。”那一位同学说道。

“你个小兔崽子,就你成绩不好还话多!”老师说。

“我,我成绩怎么不好了,你一天都在请假,还说我成绩不好。”

然后他俩就吵了起来,老师又开始咳嗽这是,校园广播里传来声音:“离高考还有九天。”

听到广播,老师又打起精神,用洪亮的声音说到:“言归正传,我们来看看今天的作文”又有同学抬杠说:“您老还是回家养老去吧!”

“养老?开玩笑!老师我还早着哪!”

“老当益壮嘛”低下一片低声的嬉笑。

“咳,今天我们来复习一下关于月亮的诗,比如宋词老师在黑板上飞快的写着板书: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峨眉山月半轮秋,引入平江江水流

“这些你们都要背下来,考试一定用的上。“

“月光照着我们,让我们被引入了清幽的气氛中”老师声情并茂的念着。

“离高考还剩下一天。”校园广播里又传来了声音。

“明天就是高考,高考就是战场,你落下来0.1分,就可能与大学擦肩而过。你落入水里不会死,一直呆在水里才会死。你只有不停的游,才能活下去。那些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从一开始就不断的经历失败”老师的励志演说又开始了。

岁月如梭,光阴似箭,同学门各自考上了大学,各奔东西,一晃已是三年后。

老师骄傲的离开了人世,原来老师患有先天性心脏病。

10.换一种方式议论文800字 篇十

然而,人间温情与纷杂同时以自己的方式轮番接力出演这属于自己的戏份。他们浑然不知,在许多瞬间,换一种方式,可能会翻过风浪,渡过难关,迎接灿烂的曙光。

掀起历史风云,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让我们寻找“换一种方式”的“蛛丝马迹”。家喻户晓的‘司马光砸缸’这一事例,很好的向我们证明了换一种方式的重要性。如果有人不慎落水,我们想必第一时间是‘救人离水’,而司马光面对生死攸关的险情,十分果断地把缸砸破,‘让水离人’,巧妙而又机智地救了小伙伴的性命。换一种方式,可以融化冬日里的坚冰,拯救万物生灵,成为严寒的一缕暖阳。

陌上花开,风儿轻敲轩窗,变换了四季的苍茫。时光的弦,弹落烟花凉,修饰大地的妆。世间与自然,是如此美好。在千百万双透亮亦或是浑浊的双眼中,看到的世间万物却是有着天壤之别。若眼中有绿,目光所及之处都是蔽荫;若心中无花,潋滟也会开成荒芜。

雨后,一只蜘蛛艰难地向墙上支离破碎的网爬去,由于墙壁被雨水浸润,十分潮湿。他爬到一定高度,就会功亏一篑,滑落下来,它坚持不懈,一次次地向上爬行,却又一次次地掉下来……有一个经过的人看到了这一幕,叹了一口气:“我的一生不正如这只蜘蛛吗?忙忙碌碌无所得。”于是他日见消沉。第二个人看到了,他却被蜘蛛屡战屡败,毫不退缩的精神所感动,于是,他被感染,顿时浑身充满干劲,面带微笑,头顶阳光,一路向前走去。换一种方式看这个世界,机缘路转,可能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改变自己的一生,刹那间。

11.换一种方式飞行 篇十一

家住北京市天通苑附近的张云成、张云鹏兄弟俩是一对肌无力患者(学名为进行性肌肉营养不良病,是人类五大疑难病症之一),自从2004年兄弟来北京接受治疗到今,二人在兄长张云财的照顾下,一直留在了北京,相比较家乡——黑龙江省五大连池风景区青泉村,兄弟俩在北京更能找到归宿感。

像大多数肌无力患者一样,兄弟两人个头矮小,四肢萎缩无力,连最基本的抬手动作都完成不了,日常生活时时刻刻需要别人的扶持照料,但幸运的是兄弟俩不但活得很乐观,而且日子过得比普通人还要充实,这要归功于两人从小的坚持学习。

张云鹏从8岁到今天一直主攻国画中的静物花草画。而弟弟张云成坚持观察生活,抒发灵感,进行文字创作。2003年张云成完成了第一本书《假如我能行走三天》的写作,感动了很多类似生理缺陷的人。

自己穿衣、洗脸,这是张云成的梦想。张云成说,医生虽然判定他只能活到28岁,但目前已经31岁的他感觉还良好,只不过身体机能还在不断丧失。现在,张云成靠一根中指写作,他哥哥云鹏靠嘴叼毛笔作画。两人创作的书和国画都通过网店传递给深受感动者,这也是兄弟两人的谋生依赖。网店主要靠二哥张云财打理。他们住的这套两室一厅的房子则是台湾商人郭台铭先生捐助的。兄长不在时,张云成只能靠自己很费力地做生意。4年前双手还可以动时,他在前臂下垫着键盘,靠着身体带动,“滑”着打字。一场发烧后,他只剩下右手中指可动,只能用鼠标点击电脑上的小键盘拼字。要将作品上传到网络上,云成必须先费力地打上说明文,然后上传图片,一般人只需花二十分钟搞定,他要花上一小时。

为了让生意更好,张云成还经常浏览网上的论坛,他懂得只要把结标(拍卖时将拍品制定起拍价和加拍价由买家投拍,也叫投标)时间定在最多人上网的时段,成交几率就高。为了使自己开的网店更有人气,两兄弟也给一些衣鞋品牌在网上作代理。

当然,兄弟两人一天里最主要的时间还是搞创作。张云成称自己每天的写作大都是在咳嗽声中开始的。由于身体虚弱,且常年患有肺感染和支气管炎,他需要一年四季打吊瓶。发烧后就咳嗽,一直要咳到半夜,每天几乎无法入睡。咳嗽时,在一旁照顾的母亲便用一个塑料袋在床头接着。第二天早晨起来,头脑昏昏沉沉的,这时他会选择一个最舒服的方式坐好,然后在纸上落下第一笔。除了病痛之外,他还要应付日渐软弱的肢体所带来的不便。平时写东西时,左边臀部也硌得很疼,必须把身子侧着靠墙,右手放在炕上休息一下。写十分钟需要停下来休息一分钟……

尽管受到生理上的限制,张云成兄弟的经历却比很多正常人更丰富。写书、加入作协、观看运动会、开讲座,到台湾旅行……张云成能想到的梦想基本都实现了。目前,他最大的心愿是能成立一个“进行性肌肉萎缩症专项基金”,让病友们可以通过网络接触世界,体验自己活着的价值,不让自己有废人的感觉。

哥哥张云鹏最大的愿望则是尽快在北京开办个人画展。但是,他说现在都还没准备好。云成给人的印象像是个戴眼镜的文人。而云鹏是另一种性格,有时候小有脾气,喜欢喝啤酒,而且谈过一次不长的恋爱。

尽管医生曾断定他活不了28岁,但他还是不习惯媒体对此过多地渲染。他说,媒体采用他照片的颜色都很冷,一点都不温暖,他不喜欢。他坦诚地向记者谈到了自己的病情:这种病可以预知死亡,“我死之前,肺部会因为肌无力而呼吸困难,大脑缺氧而睁着大大的眼睛死去……”

12.换一种方式让学生心动 篇十二

一、教会学生读图

1. 要看图的标题。地图标题一般都会注明地图的属性, 这是掌握地图知识的前提。教师要先指导学生找准地图, 让学生及时知晓不同地图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当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阅读地图, 效果也是非常理想的。

2. 要掌握地图的三要素 (方向、比例尺、图利与注记) 。这是学生看懂地图的最基本条件。

3. 要学会看地图内容。教师可以紧扣地图主题, 提出相关问题, 指导学生主动结合地图的标题、图例有效思考, 从地图中获取有用的地理信息。教师再适当归纳、总结, 需要时, 再适时板书, 阐述地理知识间的关系,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

例如, 在探究“东南亚”这一章节, 先组织学生看《中南半岛河流与城市的分布》图, 先让学生知道这是一张地形图, 这节教学目标需要学生掌握的是“中南半岛地形的分布特点以及对河流、城市分布”的影响, 为此, 要先让学生看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图例, 让学生知道不同的颜色则代表不同的海拔高度, 分组讨论, 探究“中南半岛各地区”的不同海拔高度与范围, 然后结合内容, 回答教师的问题。当明确学习目标时, 学生们也会主动参与进来, 很快总结出“北高南低的地势导致山河相间、纵列分布”这一特点。这样的教学比起一味讲解效果要理想的多。

二、搭建理想地图, 提升地图意识

理想地图:地图表象在学生头脑中的保持与再现, 这也是学习地图的高境界。例如, “世界政区图”在学生的头脑中构成的表象, 就算地图不在眼前, 一说到某一地区时, 则可以迅速根据理想地图进行思维定位。但是, 理想地图的形成与积累是需要一段时间, 为此, 在教学时, 就需要教师经常将相关联的各种图示展示出来, 组织学生在地图上分析问题、寻找规律, 结合地图对相关的知识及时进行归纳、概括、总结。另外, 也要适当加强地图训练, 比如《地理填充图册》, 以此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 使得一些地理知识在他们的头脑中反复出现, 留下深刻印象。

三、巧用地理简图

地理简图, 顾名思义, 就是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出来的简图图形。根据教学需要, 要能用最简单的笔画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且准确地绘制出教学所需要的示意图或者是简图, 也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边讲边画, 这样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沉闷单调的地理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便于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所要探究的问题上来。

例如, 在探究“中国地理”的相关知识时, 就可以采用简图:“全国主要铁路干线”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 一边讲一边在黑板的左上角用圆圈绘制出铁路干线的交汇点, 再用直线条连接成为铁路干线;把全国铁路枢纽中心“北京”用粉色笔标注出来, 在相应的位置标注出全国最大的城市“上海”, 再用直线相连, 讲明该线路的名称;讲述一条干线知识时, 就画一条, 画完南北铁路干线, 再将东西铁路干线找出来;最后, 师生再一起回忆、熟悉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 结合铁路干线, 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结合农民工的流向思考从本地区出发到北京、上海等最便利的线路。学生们的探讨积极性很高, 简图的实用价值也得到充分发挥, 这样的教学效果也是独一无二的。

四、运用地图教学时需注意的问题

在地理教学中, 结合地图教学时, 一定要把具体的地理知识融入到地图当中, 再借助地图进行深入、详尽的分析, 同时, 还要注意不同的地图类型区别, 有助于师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有所侧重, 不至于主次颠倒。另外, 在结合地图教学时, 教师也不要一味枯燥地讲解知识点, 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要切实做到在地图上概括问题, 适时有效地引导学生对此进行有效思考、总结, 然后再精心设计分层分明的问题, 引导学生步步深入, 逐渐提高他们使用地图的能力, 充分发挥出地图作为重要工具的价值。提出来的问题也要和教材有机融合, 这样的教学既有广度, 也有深度, 便于学生在有效理解知识的同时, 还能知晓知识之间固有的联系与规律性。

地图对探究地理知识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地理教学中, 常借助地图教学, 既能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所学的知识, 还能有效发展、锻炼他们对事物的观察能力, 对问题的分析思考能力,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另外, 在地理教学中, 也要教会学生在学习中读图、用图、绘图的能力, 这也是素质教育在地理学科中的具体体现, 对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大有益处。

摘要:地图被称为学习地理知识的“百科全书”, 是探究知识的重要载体, 也是探究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地理学科是一门抽象性较强的学科, 在教授知识时, 借助地图能增强地理课的直观性、形象性, 还能强化知识的趣味性, 有助于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掌握知识、巩固记忆。本文围绕“教会学生读图、搭建理想地图, 提升地图意识、巧用地理简图”展开, 在地图教学时也要注意一些问题, 对促进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发挥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初中地理,地图教学,意识培养,策略

参考文献

[1]李素娟.初中地理教学学生主体参与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12.

[2]庞泓.初中地理教材活动系统设计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12.

13.换一种方式离成功更近阅读题答案 篇十三

(2)qiè nuò :胆小怕事

小题2:可以看出大卫以前是一个内向,胆小,怯懦,不自信的孩子。

小题3:因为大卫有一颗善良的心,大卫懂得帮助别人。父亲善于借助生活中比较浅显易懂的实际事例,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

小题4:示例:父亲:从中途下车后骑马到达波士顿一事可以看出,父亲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能采取恰当的教育方式启发和鼓励孩子,选择自己擅长的职业,发挥自己的特长。

14.换一种方式对孩子 篇十四

一、让孩子去探索。不要过问太多。否则,如果不让他们在探索中学习,感到一切来得很容易,就不动脑筋思索问题了,不愿动手解决问题了,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懒惰的恶习,丧失了探索的精神,丧失了成就动机。家长决不能包办代替。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养成勇于探索的习惯。在探索过程中,当每一个问题解决时,孩子就有了成功的快感,强化了成就动机。外国有些家长,在家里并不制定很多清规戒律来约束孩子的行为,有时甚至允许孩子犯错误。而我们的家长,往往过低估计孩子的能力。其实许多成人认为难以学习的内容,而孩子们却比你学得还快,例如玩电脑吧,我们成人有几人不惊讶孩子的领悟能力的?家长一定要走出“包办代替”的误区,放手让孩子去做,去想,去探索。

二、宽容孩子。孩子,特别是年幼的孩子,认识水平较差,做出的事情可能幼稚可笑,或者获得一点成功就分外惊喜。我们家长不能以成人式的冷静指责孩子,或者不以为然。相反,要宽容孩子,欣赏孩子,让他心灵自信的幼芽茁壮成长。现实中常有这种事例:孩子信笔涂鸦,把墙上、桌上画得一塌糊涂,这时候,你该怎么办?你是训斥还是欣赏?若训斥孩子可能扼杀了一位天才画家;若欣赏孩子,可能就成就一位未来画坛的顶级画家。这并非危言耸听。许多画家的成才经历中都遇到过宽容的家长。爱迪生小时候在学校教师眼里冥顽不化,他自己也确实做出许多在常人眼中不可思索议的事情来。例如,他看到母鸡孵小鸡,他也聚集一些鸡蛋在身子底下,自己蹲在那里充当老母鸡的角色。别人发现了感到可笑,他却非常执着认真。好在他有一个宽容的母亲。她担当起了母亲与教师的双份责任,终于把一个顽劣的孩子培养成世界屈指可数的发明家。总而言之,我们对孩子应该适当宽容,因为孩子的错误往往与创造密不可分。美国《人类心理学通报》上发表了一位85岁的老人自白,说:“如果我有第二次生命,我要努力犯更多错误,我不会再向完美努力。” 责备与管束,是我们通常惯用的对待孩子的方式,效果往往不理想。

15.换一种方式说再见初中作文 篇十五

一本泛黄的日记本记载着年少光景;一本铺满灰尘的同学录写满对未来的祝福;一本过去的作文本写出了当时的自己。年少我们回不去了。一个学生吸允着老师上课的知识,进行着复习。突然老师站在了她的面前。她脑海里回顾着今天的所作所为是否干了什么。她还没有想清楚老师开口了:“过几天是作文比赛,我们班决定派你去,希望你加油努力,多看些作文补充阅历。”她的内心有点喜悦可又没有表达在脸上,她的同桌看着问她:“你好倒霉啊!看看你那一脸懵圈,好心疼你呀!”

其实她的同桌并不是那么懂她。她一直就想参加这个比赛,只是之前老师没有选中她,她心灰意冷自己安慰自己,没事的只是一个比赛而已以后多的是。同桌便以为她不希望参加。其实这个“她”便是我啦!当然这个事情我已经跟我的小伙伴解释过了。

老师说的话,学生应当听从就如同军人服从命令一般,只是没有那么多肯定性。想到自己之前为了迎接这个比赛专门写了一本本子的作文,便觉的从前的自己那股毅力又回来了。果然机会还是会留给准备的人,也不枉费我一番苦心。我想找到自己从前的那本本子,那本充满回忆的作文本,想想自己在上面撒下的心血,只为证明自己。在很多人看来,如果自己小时候像我这样干过,一定会说很傻吧!可我现在初二也不曾后悔,反而很敬仰自己曾经的那股冲劲。我找不到那本泛黄的作文本了,可我找回了曾经的那股感觉,时光再荏,仔细寻找你便会发现,总有一些东西时光永远磨不走。

16.换一种方式聆听科恩 篇十六

这本书名为《我是你的男人:莱昂纳德·科恩传记》,被认为是关于科恩最权威的传记。作者西尔维·西蒙斯出生于伦敦,上世纪70年代末移居洛杉矶。是当代最杰出的音乐记者之一。这本传记历时4年,采访了100多人。西蒙斯说,从她步入青春期起,最爱的就是科恩的音乐,那是“懵懂少女的初恋”。读完这本书,相信你也能理解西蒙斯的感受,理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迷恋科恩。

科恩首先令人着迷的,是他的经历。这是一个贴有诗人、小说家、歌手、词曲作家、隐士、情圣等标签的传奇人生。 1934年,科恩出生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一个犹太中产家庭,22岁时出版了第一本诗集《让我们比拟神话》。那时科恩的生活真有点像神话——他得到了一笔家族遗产,一边周游世界,一边追逐爱情。他在希腊的一座岛上落脚,和一个女人与她的儿子生活了7年,期间写了两本诗集和两部小说。

32岁那年,科恩已是知名的诗人及作家了,他也一直在创作音乐,并为此回到纽约。经纪人却对他说:“玩音乐这个游戏,你会不会老了点?”两年后,科恩拿出第一张专辑,成千上万的人购买。也就是在那一年,他出版诗选集《诗选:1956—1968》,并赢得了加拿大文学界的最高荣誉:总督奖。但他拒绝了这项荣誉。此后20多年里,科恩写诗、唱歌,追求各种女人。

1992年,科恩发表专辑《未来》,细述了一个男人面对余下岁月的恐惧感。随后,他开始在南加州海拔近2000米的秃山上苦修,主要工作是冥想和给他的导师做饭。科恩说,他在“试图以自己的方式找寻自由”。7年后,他带着近百首新诗和歌词下山了。再后来,他启程巡演,并以70多岁高龄创造了席卷全世界的奇迹。

当然,科恩更令人着迷的,还是他的歌。艺术之道,放易收难。拼才气、热闹、尖锐、叫嚣,其实不难,且更容易被人接受,但收是比放更高层次的艺术。科恩的歌正体现了内敛的魅力。他的声音好像40年都没变化,平淡背后隐藏的是激情风暴。

在今天这个时代,偶像都是匆匆地来,匆匆地去,而科恩却能屹立40年——他的睿智,要比他苍凉的声音更有吸引力。U2的主唱波诺是他的铁杆粉丝,“他让我想到济慈、雪莱等诗人。他写出了你人生的每个阶段,写出你年少的理想,道破你失恋的心情,点出你无法面对的世界。他想找寻一股超然的力量让你渡过难关。”

科恩的照片很少有笑容。他穿黑色西装,喝大量咖啡,烟不离手。他住在洛杉矶郊区,常年开一辆丰田卡车。他擅长电脑,并自学了计算机编曲和电脑绘图。

很难准确形容这个老男人,也许只能这样总结:他迄今出版了14本诗集和歌选,两本小说,24张专辑。而传闻与他有过风流韵事的女子,“电话号码积起来可成为一小本电话手册”。

上一篇:黑豹电影观后感350字下一篇:实施“八大工程”推动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