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法的定义

2024-11-26

案例分析法的定义(精选8篇)

1.案例分析法的定义 篇一

一、标准化管理概念:标准化管理是指为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或潜在的问题制定规则的活动。

所谓标准化,就是将企业里有各种各样的规范,如:规 程、规定、规则、标准、要领等等,这些规范形成文字化的东西统称为标准(或称标准书)。制定标准,而后依标准付诸行动则称之为标准化。那些认为编制或改定 了标准即认为已完成标准化的观点是错误的,只有经过指导、训练才能算是实施了标准化。

二、标准化的目的:技术储备、提高效率、防止再发、教育训练

三、标准化的作用:主要是把企业内的成员所积累的技术、经验,通过文件的方式来加以保存,而不会因为人员的流动,整个技术、经验跟着流失。达到个人知道多少,组织就知道多少,也就是将个人的经验(财富)转化为企业的财富;更因为有了标准化,每一项工作即使换了不同的人来操作,也不会因为不同的人,在效率与品质上出现太大的差异。如果没有标准化,老员工离职时,他将所有曾经发生过问题的对应方法、作业技巧等宝贵经验装在脑子里带走后,新员工可能重复发生以前的问题,即便在交接时有了传授,但凭记忆很难完全记住。没有标准化,不同的师傅将带出不同的徒弟,其工作结果的一致性可想而知。

四、标准化管理案例——麦当劳

麦当劳作为全球最大的快餐公司,其经营者制定了具有战略意义的经营方针,并以此作为全体员工的工作准则,保证麦当劳的服务质量,且非常重视制作的规范化和系统化。正是由于麦当劳卓越的经营 1

理念,使得麦当劳由一家默默无闻的快餐店成长为今天的快餐业之王,成为一个奇迹。

麦当劳标准化的定义:

对产品(或零件)的类型、性能、规格、质量、所用原材料、工艺装备和检验方法等规定统一标准,并使之贯彻实施的过程。

通俗地讲:无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你提供给消费者的产品都是一样的。

麦当劳的标准化执行核心

Quality保证一流的服务

Service周到的服务

Cleanliness清洁的环境

Value让顾客感受到物有所值

麦当劳的标准

原材料的标准、食物制作的标准、时间和保存期的标准、服务的标准、卫生的标准、管理的标准、执行的标准、关爱中的标准

1、原材料的标准:奶浆供应商提供的奶浆在送货时,温度如果超过4℃必须退货;面包不圆、切口不平不能要;每块牛肉饼从加工一开始就要经过40多道质量检查关,只要有一项不符合规定标准,就不能出售给顾客;凡是餐厅的一切原材料,都有严格的保质期和保存期,如生菜从冷藏库送到配料台,只有两个小时保鲜期限,一超过这个时间就必须处理掉;为了方便管理,所有的原材料、配料都按照生产日期和保质日期,先后摆放使用。

2、精确到0.1毫米的制作的标准:比如,严格要求牛肉原料必须挑选精瘦肉,牛肉由83%的肩肉和17%的上等五花肉精制而成,脂肪含量不得超过19%,绞碎后,一律按规定做成直径为98.5毫米、厚为5.65毫米、重为47.32克的肉饼。食品要求标准化,无论国内国外,所有分店的食品质量和配料相同,并制定了各种操作规程和细节,如“煎汉堡包时必须翻动,切勿抛转”等。

3、时间的标准:制作好的食品放在中央运输槽内保存。这些产品依照包装时间的先后,每列都放有一个小小的塑料标志牌,上面写着阿拉伯数字:1、2、3、……。

4、保存期的标准:按照麦当劳公司的规定,各种食品的保存期是不相同的。

三明治类的保存期为10分钟、炸薯条7分钟、炸苹果派10分钟、咖啡30分钟、香酥派90分钟。

5、关爱中的标准:例如麦当劳所有连锁店的柜台高度都是92厘米,因为据科学测定不论高矮,人们在92厘米高的柜台前掏钱感觉最方便。而且柜台必须设在后门入口处,顾客可不经柜台到达餐桌,以免除不购物者的尴尬。

麦当劳的可口可乐均为摄氏4度,因为这个温度的可乐味道最为甜美,所以全世界麦当劳的可口可乐,统一规定保持在4C。

面包均厚17毫米,面包中的气泡均为在0.5毫米,那样的面包在口中咀嚼时味道最好、口感最佳。

标准化的意义

1、建立统一品牌形象,提升品牌知名度

2、进行方便、有效的管理。在全球市场采用相同的管理方式,就可以大大降低管理难度,并且提高可靠性,而且这种相同的管理方式是可以迅速复制的,因此,在开发新的国际市场时就可以大大缩短时间。

3、满足流动性消费者的需求。采用标准化产品,可以使频繁流动的消费者,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可以买到相同的产品,提高顾客对产品的满意度,增加顾客的忠诚度。

4、降低成本,增加盈利。产品标准化能够使企业实行规模经济,大幅度降低产品研究、开发、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的成本而提高利润。从麦当劳产品标准化得到的成功经验

首先,自然是要实施标准化策略。

其次,是要根据企业自身制定标准。

第三,将标准化量化,用数字来表示;无法量化的,也应列出详细的条目。

第四,严格按照标准实施,制定奖惩制度

最后,进行岗位培训,贯彻标准。

2.案例分析法的定义 篇二

1 引文分析法的相关定义

1.1 引文

“引文”通常指文献结尾处的参考文献, 不含脚注、间注、夹注等, 现有的文献引文分析工具也不提供脚注、间注、夹注的查询。

1.2 引文分析法

引文分析 (Citation Analysis) 就是利用各种数学、统计学以及逻辑方法中的归纳、比较等方法, 对科学期刊、论文、著者等分析对象之间的各种关联和相关关系进行分析研究, 以便揭示其数量特征和对象间内在的规律的一种文献计量分析方法。

引文分析法是科学评价中的定量分析的方法, 通过建立科学计量学指标体系来实现对论文质量和学术影响力的评价。引文分析就是这样一种基于文献之间引用与被引用的线性关系和网状关系的定量研究方法。通过对文献中大量的引文进行定量分析研究, 旨在探讨文献的分布和使用特性以及文献之间的关系。通过引文分析, 可以揭示科学结构、科学发展变化和前沿领域, 评价学科领域及科研机构, 了解某学科领域的发展现状, 预测科学发展趋势等。近年来, 利用引文分析的定量评价方式对个人、机构的科研成果和水平进行评价越来越普及并且引文分析的方法被各国政府机构和科研管理部门广泛应用于科学成果的评价。

2 引文分析法的作用

2.1 评价核心期刊, 研究期刊质量以及期刊之间的关系

核心期刊即某学科的主要期刊。一般是指所含专业情报信息量大, 质量高, 能够代表专业学科发展水平并受到本学科读者重视的专业期刊。如果按照期刊在一次文献中被引用的频率进行排列, 被引频率高的期刊一般为某馆或某学科的核心期刊。通过引文频次的多少不仅可以评价核心期刊, 而且也可以评价引文所在期刊的质量, 一般来说, 引用的频次越高, 其质量越大。并且通过文献之间引用与被引用的关系, 也可以分析学科之间的关系, 通过学科文献之间相互引用的关系, 可以探讨出文献所属学科之间的联系, 更有利于学科的发展以及相互之间的促进。引文分析法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定量分析的方法, 并不能说某一文献引用的频次多, 其质量就越好, 但定量分析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够反映文献所属刊物的质量。

2.2 研究文献老化规律, 指导文献收藏和文献利用

许多文献老化的规律的研究都是基于引文分析法的, 如普赖斯定律的提出, 半衰期指数的确定, 都是在引文分析法的基础上得到的。所以引文分析法作为一种研究文献之间关系的基础方法, 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同时通过引文分析法研究文献老化的规律, 并将此种规律应用于图书馆及其他机构文献的查旧剔除以及最新文献的引入, 将有利于指导文献的收藏与文献的利用, 更有助于优化馆藏, 更好地为用户提供服务。

2.3 评价人才

论文被响应度可以作为衡量该论文的学术价值和影响的一种测度, 因而也从科研成果被利用的角度反映了作者在本学科领域内的影响和地位。一般来说, 作为被引用文献的作者, 文献被引用的频次越多, 其影响力就相应的较大。虽然文献的引用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并且在引用的过程中, 有一些不规范的引用情况, 但根据马太效应的影响, 文献的引用频率可以从一个侧面对作者的影响力进行一个反映。

2.4 评估某组织机构、国家和地区的科学能力和学术水平, 评价科研工作质量和科技生产率, 推动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

论文发表以后, 是否被引用和被引用的多少, 可以说明它们对后来研究工作的影响和作用。而通过这种引用与被引用的多少以及后来的影响与作用, 可以很清晰地对科研工作的质量与效率进行评价。一个机构、国家、地区的科学及学术水平是有很多方面组成的, 而一个机构的文献的发展情况也属于一个侧面。某一机构其文献被引频率越高, 其学术水平也相应的较高。实践的发展来源于理论的进步, 对于引用频率较高的核心的文献加以利用, 会促进科学的发展以及技术的进步。

2.5 研究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和趋势

引文分析可以从几个方面分析, 通过对引文年代, 引文作者, 引文学科之间的分析找出其中的规律以及发展的趋势。通过对引文年代分析, 可以了解文献发展的历史并且可以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 而对于引文学科的分析, 可以了解学科之间发展的情况, 对于判断热门学科以及未来的潜力学科都有很大帮助。

3 结语

引文分析法作为信息计量学的基础方法, 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应用也较广泛。尤其是在网络化与可视化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引文分析更是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与作用。当然, 引文分析法也并不是完美无缺的, 它在引用质量的区分、引用意图以及引用的客观性方面都有缺陷, 但这并不能抹杀引文分析法在科研工作中的作用。引文分析法的缺陷会在科研工作者的事件中得到改善以及克服, 引文分析法也将会发挥它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鲁超, 刘清.引文分析可视化现状[J].情报杂志, 2010 (11) :48-52.

[2]苏芳荔.文献引文分析、网络链接分析和网络引文分析的比较[J].情报探索, 2010 (1) :11-13.

[3]史卫国, 饶艳.论引文分析法研究进展与趋势[J].山东图书馆季刊, 2001 (3) :9-10.

[4]沈利华, 缪家鼎, 陈国钢, 等.“客观同行评议”方法探索性研究——一种基于引文分析法的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方法[J].图书情报工作, 2012 (18) :144-148.

[5]李玉进.引文分析存在问题的再认识[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1 (3) :60-62.

[6]张慧敏.引文分析法的内涵及研究实证[J].编辑学报, 2006 (S1) :174-177.

[7]刘建明.宣传舆论学大辞典[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1993.

[8]思萌.引文分析法的作用、局限性及其改进[J].图书馆建设, 1992 (6) :17-20.

3.财务分析的定义 篇三

财务分析是在企业经济分析、财务管理和会计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

财务分析有完整的理论体系

从财务分析的内涵、财务分析的目的、财务分析的`作用、财务分析的内容,到财务分析的原则、财务分析的形式、财务分析的组织等,都日趋成熟

财务分析有健全的方法论体系

财务分析有专门的技术方法,如水平分析法、垂直分析法、趋势分析法、比率分析法等都是财务分析的专门和有效的分析方法。

财务分析有系统客观的资料依据

最基本的资料是财务报表。

财务分析有明确的目的和作用

财务分析的目的受财务分析主体和财务分析服务对象的制约

从财务分析的服务对象看,财务分析不仅对企业内部生产经营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企业外部投资决策、贷款决策、赊销决策等有着重要作用。

从财务分析的职能作用来看,它对于预测、决策、计划、控制、考核、评价都有重要作用。

4.案例分析法的定义 篇四

基于CTMC的工作流网过程定义性能分析作者:袁飞云 封蕾 夏清国

来源:《现代电子技术》2011年第06期

5.案例分析法的定义 篇五

关键词:士兵提干 士兵提干考试 张为臻 定义判断 社会壁垒

【定义分析】

社会壁垒是指以劳动者劳动环境和生存权利为借口而采取的贸易保护措施。社会壁垒由各种国际公约的社会条款(包括社会保障、劳动者待遇、劳动权利、劳动技术标准等条款)构成,它与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相辅相成。

社会壁垒产生主要有四个原因:

一、发展中国家过度利用劳动力成本优势

二、发达国家跨国公司追求高额利润

三、各种国际公约和国际法律文件

四、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

社会壁垒作为一种新的贸易壁垒能有效的限制发展中国家产品的进入,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我国政府和企业应采取如下对策:

构建一个标准认证体系:①加强教育,提高认识;③建立社会壁垒预警机制。调整我国对外贸易战略:①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②改善进出口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技术含量。

企业主动应对社会壁垒:①企业要积极申请并取得社会责任认证,进一步改善国外对我国劳动标准的片面看法。特别是要重视贸易对象国的产品认证要求,根据进口国的要求提供合格的商品;②企业既要遵纪守法,又要遵守道德规范国际标准;③改善生产环境和劳动条件,提高劳工待遇。准维教育军队考试网

【考点配题】

社会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中一国以其他国家劳动者的劳动环境和生存权利为借口而采取的贸易保护措施。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社会壁垒的是()。

A.甲国认为乙国制衣业雇佣童工现象严重,因而取消了该国的贸易订单 B.甲国在从乙国进口的奶粉中发现某种重金属含量超标,即终止了该项贸易 C.甲国受经济危机影响,国内工人大批失业,为给工人创造就业机会,甲国政府终止了与多国的进口贸易

D.甲国认为乙国汽车制造业的从业人员素质较低,会对汽车的安全性产生影响,因而取消了从乙国进口汽车的订单

【答案】:A。

6.投资基金定义分析 篇六

1.1投资基金的内涵

投资基金由“投资”和“基金”两个词构成。投资, 根据《辞海》其含义为“通过购买企业发行的股票和公司债券为获取利润而投放资本与国内或国外企业的行为”;根据《朗文现代英语词典》, 投资是指以得到更多的货币为目的, 而将货币运用于某一预期可以增值对象的行为。通过以上考察可知, 我国对于“投资”一词的定义比较保守, 其只将投资对象定位于企业, 投资手段限定在股票与债券。这显然与国外的定义或者现实生活中大家对于投资的理解有较大差距。因为, 我们除了投资于企业外还可以直接购买某些物品以期待其升值, 如投资于古董, 购买黄金等等, 这些都不涉及投资于企业。投资工具也并不限于股票与债券两种工具, 我们还可以购买, 如期货合约、权证等金融衍生品。因此, 按照《朗文》的解释, 将“投资”定义为“为获得更多货币, 而将货币运用于某一预期可以增值对象的行为”更为合理。重点在于强调投资的目的——获得增值。

关于“基金”的定义, 根据《辞海》是指具有特定用途的物资和资金。根据《朗文现代英语词典》, 基金是指用于某一特定目的而集合起来的货币。从上述两定义来看, 两者并没有多大的差别, 核心都在说“用于某一特定的目的”。

综上分析, 投资基金是为获得更多的货币, 将集合起来的货币运用与某一预期可以增值的对象的投资工具。通过这样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如果一个集合起来的资金并不是以获得更多的货币为目的的话, 那么就不能称之为投资基金, 我们暂且称这种集合起来的资金为“非投资基金”。这样的基金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其实也有很多, 如保险基金, (证券) 投资者保护基金, 宋庆龄儿童基金等等。

1.2投资基金的性质

(1) 投资组织说。

投资基金是通过发售基金份额募集资金以形成独立的基金财产, 由基金管理人管理, 基金托管人托管, 以资产组织方式进行证券投资, 基金份额持有人按起所持有的份额享受收益和承担风险的投资组织。这种学说脱胎于英国的信托法传统, 基金最初在英国发展起来时, 使用的是信托法律关系, 通过信托契约将分散的资金集合起来。而这种契约的形式, 它既不是合伙, 更不是公司, 因而使用了投资组织这样的定性, 正如《大英百科全书》所做的那样一直将投资基金定义为“金融组织”。但是, 随着现代基金业的发展, 基金除了是契约式以外, 还可以是有限合伙式或者是公司制。因而继续将投资基金定位于投资组织并不合适。

(2) 投资工具说。

投资基金就是汇集众多分散投资者的资金, 委托基金管理专家进行统一的投资管理, 为众多投资者谋利的一种投资工具。

(3) 投资方式说。

投资基金是通过发售基金单位, 集中投资者的资金形成独立的财产, 由基金管理人管理, 托管人托管, 基金持有人按其说持有的份额享受收益并承担风险的基金投资方式。该说是一种典型的管理人中心主义的观点, 其从管理人的角度出发, 通过考察投资基金运作的具体方式和流程, 得出投资基金对于管理人进行投资和再投资的意义。但该定义未从基金内部治理结构的架构说明基金关系中各方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尤其没有从基金财产的独立性角度确立保护投资人权益这一立法的根本宗旨。

(4) 资本集合说。

投资基金是指由众多投资者缴纳出资所组成的, 由投资者委托他人按照投资组合原理投资于证券, 投资收益按照出资额由投资者共享, 风险由投资者共担的资本集合体。该学说与投资工具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用“资本”一词概括了投资基金投资以获得收益的本质, 充分肯定了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此外, 通过“集合”一词有强调了投资基金的组成形式与独立性。也即投资基金是汇集众多人的小额资金, 以形成一个独立于投资者的集合财产, 由专业的基金管理者进行投资这样的特性。因而此学说既反映了投资基金的本质 (即投资以获益) 又反映了投资基金的特点 (汇集分散资金、形成独立财产、交由专家投资) 是定义投资基金较为可取的一种学说。

因此, 我们可以将投资基金进一步定义为:由众多投资者缴纳的出资所组成的、由投资者委托专家进行投资, 投资收益按投资者出资份额共享, 风险由投资者共担的资本集合体。

2相似概念关系分析

2.1产业投资基金VS股权投资基金

我国全国性的法律法规文件中最早出现“产业投资基金”一词的是1995年国务院颁布的《设立境外中国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办法》。颁布该法规的背景是:大约从1980年中后期开始, 有些投资者在境外以有限合伙制的形式组建并筹集资金, 然后以外商直接投资的名义投资于国内企业。这些资金一般都在名称上冠以“中国XX产业投资基金”。此后又出现了很多诸如“中国航空基金”“中国水泥基金”等等专注于某一行业的投资基金。国务院为了规范这种投资行为, 出台了上面的《办法》。“产业投资基金”这一名称也由此进入了法律研究者的视野。但通过上面的考察可知, “产业投资基金”一词不过是实务中的惯称。查阅中西方相关法律, 除此之外并没有, 或可以译为“产业投资基金”的词汇。不过, 西方金融工具中有“private equity fund”一词, 即我们通常所称的PE, 现在我们一般翻译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但是, 对于该词的翻译理论上有争议。“private”有人认为应译为“私人”而不是“私募”。因为叫“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容易让人误解为这类基金只能是私募, 而事实上, 这里所谓的“私募”是从基金投资的对象为私募股权, 而非公开交易的证券而言;基金本身也是可以公募的。因此, 要注意区分这里所用的“私募”与作为基金募集方式的“私募”是不同的。另外, 关于“equity”有人认为应译作“权益”更为合理, 因为译为“股权”可能把可转债、房地产等一系列资产投资对象排除在外。由于本文重点在于理清楚各概念之间的关系, 因而仅指出名称翻译上存在的问题, 至于到底翻译为什么名称更好, 还是另用一个新的名称这里暂不讨论, 以免将问题复杂化。因此本文中仍使用“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译法。从以上分析中可知——股权投资基金这一名词产生之初就与“私募”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而不存在什么“公募股权投资基金”。这里再次强调一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中的“私募”指基金投资对象为私募股权, 而不是指基金本身的募集方式。

那么, 产业投资基金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PE) 之间又是什么关系?《设立境外中国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办法》第二条规定, 境外产业投资基金, 是指中国境内非银行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以及中资控股的境外机构作为发起人, 单独或与境外机构共同发起设立, 在中国境外注册、募集资金, 主要投资于中国境内产业项目的投资基金。《办法》中规定, 基金的发行总额不得少于5000万美元, 为封闭式, 基金凭证不可赎回, 其存续期不得少于十年。上述规定, 结合上投资基金的设立方式、资金来源、投资对象及运作方式等方面考察, 正如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曹征远所说“产业投资基金跟股权投资基金就是一回事, 都是在投资负债表股权一侧的, 产业投资基金这本身是中国创造的概念”

2.2产业投资基金VS创业投资基金

“创业投资”源于国外的“Venture Capital”一词。“Venture”字面解释是“冒险行为”“冒险事业”之义, 但在这里特指“创业这种冒险的行为”。有人将“Venture-Capital”译为“风险投资”, 是一种混淆。

创业投资基金是指向创业企业进行股权投资, 以期所投资创业企业发育成熟或相对成熟后主要通过股权转让获得资本增值收益的投资方式。前款所称创业投资企业系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势力的处于创造或重建过程中的成长性企业, 但不含已经在公开市场上市的企业。该定义较广泛地定义了创业投资行为, 即凡在一企业公开上市前所获得的股权投资都属于创业投资, 其与产业投资基金或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关系如前所述——创业投资基金是产业投资基金的一部分。

2.3创业投资基金VS风险投资基金

要区分这两者需要先区分这样两个概念——“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如上文所述, “创业投资”来源于英文“Venture capital”, 而“风险投资”则源于——“Risk capital”。这两个词描述了不同的含义, “Venture capital”特指“创业这种冒险的行为”;而“risk capital”则是从资本安全性角度, 一般在描述某种资本的风险属性时使用。与“Risk capital”相对应的是“Security capital” (安全资本或安全投资) , 而与“创业投资”相对应的则是“非创业的投资”。所以这两个语词一个是从资金的安全性角度, 另一个则从行为的目的性角度做出的界定。

但由于创业投资都是有风险的, 所以从资金的安全性上说风险投资包括了全部的创业投资的范围。但又不限于创业投资, 只要是未被留置或未设立抵押担保的投资资本, 都属于“风险投资”范围。不过15世纪英国的远洋贸易, 19世纪美国西部大开发热以及20世纪40年代美国大量中小企业的诞生, 使得“创造企业的投资”与“风险投资”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以至很多人就直接用“风险投资”指代了“创业投资”。因此, 现在狭义上的“风险投资”即为“创业投资”。

2.4产业投资基金VS证券投资基金

证券投资基金指通过公开或非公开方式募集资金, 将资金投资于公开发行的证券的一种基金。其募集方式可以是公募也可以是私募, 组织形式有契约制、有限合伙制和公司制。但我国《证券投资基金法》目前仅对公募的契约制和有限合伙制进行了规定, 至于私募和公司制证券投资基金该法也并未禁止, 而是授权国务院进行规定。这与我国当前证券投资基金业发展还不够繁荣有关。证券投资基金与产业投资基金 (或者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最大的区别在于投资对象不同。产业投资基金一般投资于未上市企业的股权;而证券投资基金则投资于已公开上市公司的股权。由此导致政府对于后者的监管一般也较前者要严格, 因为后者涉及公众利益。

3各概念间的逻辑架构

综上, 基金业按照是否以获得更多货币为目的可分为投资基金非投资基金两大类。前者按投资对象的不同包括了产业投资基金和证券投资基金两类;而后者也包括了保险基金、投资者保护基金等许多种类。产业基金又称之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在现代金融工具不断创新的环境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除了最初的创业投资基金、基础设施基金、收购基金外还发展出了夹层融资基金、财务困境基金等等许多品种。随着中小企业的发展原先专门用于描述资金安全性的“风险投资”狭义上已等同于创业投资。

摘要:我国的投资基金自20世纪80年代才发展起来, 许多概念在理论与实务界内涵和外延都不清楚, 通过界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理清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产业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

参考文献

[1]赵振华.证券投资基金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5.

7.案例分析法的定义 篇七

不定积分的计算, 往往需要对被积表达式进行相应的变形。但是, 如果不注意变形的恒等性, 则会引起变形前后被积函数定义域的变化, 从而使计算出现错误。下边结合具体实例, 对不定积分变形中函数定义域的前后变化情况做如下的分析与归类, 给出了教学中的改进措施, 以确保不定积分计算的正确性。

2使用有关微分公式导致函数定义域的变化

正解:将函数的定义域从开区间 (-1, 1) 延拓到x∈[-1, 1]即可。

正解:在得到结果后, 在x∈ (0, +∞) 上作对F (x) 的限制即可。

改进措施:这类错误由于忽视了有关公式的成立条件, 导致原函数的定义域与被积函数的定义域在个别点处发生了变化, 这时, 对求得的原函数进行适当延拓或限制即可。

3使用恒等变形导致函数定义域的变化

正解:

求解分析:被积函数的定义域是x<-2或x>0, 但变形中的第一个等号却是在x>0时成立, 忽略了x<-2时的情况, 结果欠妥。

这样的例子还很多, 在此不一一列举。

改进措施:这类错误的产生, 是因为在恒等变形中, 忽视了变形的恒等性 (不是真正的恒等) , 导致被积函数的定义域在某个区间内发生了变化。这时, 除了对函数的定义域进行全面的讨论外, 还要注意使用的变形是不是真正的恒等变形, 使变形前后被积函数的定义域保持一致, 亦可采取其他的方法进行求解。

4使用变量替换导致函数定义域的变化

正解:

正确的结果为:

改进措施:这类错误是由于在对不定积分进行变量替换变形时, 忽略了新旧变量间取值范围的一致性, 导致了变形前后函数定义域发生了变化。为此, 在使用换元法进行变量替换时, 一定要注意对使用的变量替换做分析, 使得替换前后的定义域完全相同, 出现扩大就需要进行适当的限制, 出现缩小要进行相应的延展, 保证变量替换及变形中新旧变量取值的前后一致性, 进而保证变形前后被积函数的定义域不发生变化。

摘要:本文结合不定积分的计算, 对变形前后函数定义域的变化进行了分析, 并归结为三种类型, 给出了改进的措施, 对保证不定积分计算的正确性、提高教学质量, 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不定积分,变形,定义域,归类分析

参考文献

[1]吴维峰.高等数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3:28-33.

[2]吴维峰.对不定积分的一题多解的分析[J].高等数学研究, 2010, 13 (6) :11-12.

[3]樊映川, 等.高等数学讲义 (上册)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0:372.

8.案例分析法的定义 篇八

一语义分析法:“生产力”的要义

柯亨认为“生产力”的确切含义是生产能力。他指出, 马克思德文著作中的生产力概念Produktivkräfte在英语中通常被译为Productive forces, 这一译法严格说来是不准确的。因为Produktivkräfte是由马克思翻译斯密和李嘉图的“Productive powers”而来, 而forces (力量) 不同于Powers (能力) 。所以, 生产力 (Produktivkräfte) 应指生产的能力 (Productive powers) , 而不是生产的力量 (Productive forces) 。这一英译法根深蒂固, 但是应该指出, 它不是很确切的。“生产能力” (Productive powers) 才是更确切的。

柯亨断言, 生产资料或原料严格说来都不是生产能力。人们通常以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那段话, 即“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 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2]作为理解生产力构成的依据。柯亨认为这种理解在逻辑上不能成立。因为上述引文说的是劳动过程的基本要素而不是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柯亨认为, 如果生产力指的是人们从事物质生产的能力, 那么劳动活动不能视为生产力的要素, 因为劳动活动不是被用于生产的能力, 它本身就是生产。劳动过程不能既包括劳动活动又包括劳动能力, 这就如同不能既包括机器又包括机器的活动一样。就劳动过程的要素而言, 劳动活动要么就加到劳动能力中, 要么就取代劳动力, 但值得考虑的只能是后者。另外, 柯亨认为把劳动者归入生产力也不合逻辑。因为生产力是人们从事物质生产的能力, 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只能存在于劳动者体内, 是劳动者拥有的东西, 生产是劳动者使用劳动能力的有目的的活动, 人不是使用他们自身, 而是使用他们的力量和技术。如果把劳动者看成是生产力的要素, 那就等于把劳动者的能力看成是由劳动者构成, 这在逻辑上也是说不过去的。有许多引文被广泛地使用, 用以说明在马克思看来人是生产力, 比如, “要使被压迫阶级能够解放自己, 就必须使既得的生产力和现存的社会关系不再继续并存。在一切生产工具中, 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革命因素之组成为阶级, 是以旧社会的怀抱中所能产生的全部生产力的存在为前提的。”[3]柯亨认为上述引文第二次出现的“生产力”, 是以特殊的、修辞的手法使用的。因为阶级本身不能处于生产能力当中, 这些生产能力的成熟被作为获得革命态度的前提条件。这指的是阶级改变社会的能力, 而不是把原料转变成产品的能力。我们不能根据这段原文, 把马克思关于物质劳动过程的阐述看成人是这个过程中的生产力的命题。因为按照同样的说法, 人也可以被作为生产工具对待。因此, 上面的文字, 是把“生产能力”或“力”的比较专门性的用法与修辞的用法混合起来。与此同理,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的著名论断——“人是主要的生产力”——只是一种立论的方式。

二语境分析法:生产力的首要性

首先, 柯亨区分了“生产力是首要的”与“马克思把首要性归于生产力”这两个论点的不同含义。[4]134他认为, 马克思把“首要性”归于生产力的论点不同于生产力是首要的论点。前者指的是马克思对这个问题的态度, 后者则是一个需要经过分析哲学检验的命题。因此, 要论证生产力是首要的, 不仅要提供马克思的论证, 而且还要运用分析哲学的方法对其进行精心的论证。

柯亨对“首要性”作了缜密的分析。他认为, “首要性”是指生产力对于生产关系的首要性, 或对由生产关系构成的经济结构的首要性。“首要性”表现为“适合”的单向性。马克思对生产力首要性的严格表述是:“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 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5]32柯亨根据分析哲学的语境分析法分析指出, 马克思在这里使用的“适合”一词的确切含义是单向的而不是对称的, 也就是说, 马克思说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时, 他的意思是前者要适合于后者, 即生产关系之所以是这样, 因为它们适合于生产力的发展。因为, 在1859年《序言》中, 马克思是从生产力开始, 顺向考察了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社会革命→社会形态的更替, 而没有进行逆向的考察。也就是说, 《序言》的总体语境是说明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而且, 从“生产关系同物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这个论断的前后文来看, 紧接其后的一句话是:“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 相反, 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5]32。很明显, 马克思的这后一句讲的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适合是单向的。既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适合是单向的,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适合也必定是单向的而不是对称的, 因为在两个相邻的句子中, “适合”肯定是在相同的意义上使用的。

柯亨认为, 只有对“适合”一词作单向的理解, 才能正确理解马克思的生产力首要性命题。也就是说, 生产关系的性质必须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来说明。在生产力的发展使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发生不一致时, 要依靠变革生产关系来解释, 而不能依靠变革生产力来解释。因为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 “适合”是单向的。虽然马克思也承认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影响, 即生产关系的发展也会引起生产力的变化, 但是,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制约作用只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命题之中的一个内在的逻辑的必然。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始终是生产关系去适合生产力, 在任何时候, 任何条件下都不应该倒过来, 要求生产力去适合生产关系。

三功能解释:“首要性”的本质

柯亨主张, 生产力首要性的本质是对生产关系的性质作功能解释。“生产关系是t时的R类的生产关系, 因为R类生产关系适合于在时间t的生产力的使用和发展, 即生产力在t时的特定的发展水平”[4]160。当生产关系稳定持续的时候, 它之所以存在, 是因为它们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革命化时, 旧生产关系停止存在, 因为它们不再有利于生产力, 新生产关系开始存在, 因为它们更有利于生产力。功能不良的生产关系在它被取代之前可以坚持一个时期。在这期间生产关系的特点是由它们在生产力发展过去阶段上的适宜性来解释的。因此, 如果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 那么它之所以流行是因为它们适合生产力的发展。如果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发展, 它们之所以流行是因为近期内是适合的。经济结构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事实并不损害生产力的首要性, 因为生产力是按照结构促进发展的能力来选择结构的。首要性命题与生产的发展需要一定的经济形式这个真理是一致的。

当然, 这种单向的功能解释, 其解释能力是有限的。当我们有点含糊地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时, 意思是, 它们解释生产关系的某些特点, 而不是一切特点。手推磨可以解释为什么某一社会是封建社会, 但不能解释为什么主要是以劳役而不是以实物来交纳贡税, 这是要由不同于生产力的事实来解释的。“解释能力的这种可变性并不贬损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首要性, 并不表明生产关系影响生产力是以贬损其首要性的方式进行的”[4]163。有保护色的生物可以在同样的环境中发展出不同的保护色, 或以讨厌的气味代替保护色, 但这并不说明这种生物影响环境。同样, 生产力不能解释生产关系一切特点的情况, 也不直接影响生产力的首要性。尽管生产关系会影响生产力, 但是不会影响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解释。

四逻辑归谬法:贫穷预示着自由本身的缺乏

在政治争论框架内, 有一个关于自由的问题争议颇多:左翼认为右翼所称颂的自由仅仅是形式上的。但是, 右翼反驳左翼将自由与手段混为一谈:如果你无能力做某事, 并不意味着你缺乏做它的自由, 而只意味着你缺乏做它的手段和能力。

柯亨认为, 右翼的推理包括两种, 一种是概念上的, 一种是规范意义上的。右翼论证的第一种推理过程如下:

(1) (他人的) 干涉 (的可能性) 而不是手段的缺乏损害了自由。

(2) 缺乏金钱就是遭受到手段的缺乏, 而并不是干涉 (的可能性) 。

所以, (3) 贫穷 (金钱的缺乏) 并不导致自由的缺乏。

在该论证的第二种推理中, 该主张得出如下结论:

(3) 贫穷 (金钱的缺乏) 并不导致自由的缺乏。

(4) 政府的基本任务是保护自由。

所以, (5) 减少贫困并不是政府的基本任务。

右翼论证的结论来自它的三个前提, 即 (1) (2) 和 (4) 。因此, 只有三种方式反驳这个论证。左翼对该论证的反驳通常采用以下两种形式:

Ⅰ.如何能够合理地说一个人有自由去做他没有能力去做的事情?[质疑命题 (1) ]

Ⅱ.即使金钱的缺乏只不过是手段的缺乏而已, 手段的缺乏也如同自由的缺乏一样具有限制作用, 因而就像国家要纠正的事情那样重要。[否定 (4) ]

柯亨另辟蹊径, 从批驳前提 (2) 开始, 并使用右翼的概念反驳了右翼关于自由的论证及其观点, 从而总体上否定了右翼的推理和命题。柯亨要论证的是, 无论能力、手段和自由之间可能是何种关系, 金钱的缺乏必然伴随着自由的某种缺乏, 为此, 柯亨以两个假设作为前提:

(1) 自由等同于无干涉。

(2) 法治完善, 人人守法。当且仅当他们非法行动的时候, 受到干涉。

柯亨揭示的错觉是: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社会本质上是一个自由的社会, 一个对自由没有任何重大约束的社会。“各个社会的不同结构产生了不同的自由分配方式。在我们的社会中, 自由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金钱的分配来赋予或限制的, 金钱决定自由这一事实的全部意义常常得不到认识, 而且形成了这样一种错觉:在一个像资本主义的社会中, 自由并没有受到金钱分配的限制。”[6]287如果A拥有P, 而B则没有, 那么A可以在没有干涉的情况下使用P, 而B如果试图使用P通常就会受到干涉。“在多数情况下, 金钱有助于消除对后者的干涉 (特别是当A把P出租或出售的时候) 。因此, 金钱给予的是自由, 而不仅仅是行使它的能力, 即使自由被等同于无干涉。”[6]288通过论证, 柯亨得出的结论是:贫穷预示着自由本身的缺乏。

五日常语言分析:权力与权利

如果经济基础是由财产 (或所有权) 关系构成的, 那么它如何能够同被认为由它解释的法律上层建筑区别开来?说理解历史现象的钥匙应该在人们的财产关系中去寻找, 就是说, 这个钥匙是在法权制度之中, 而这就与生产力的首要性原理明显相悖, 是对生产力通过生产关系解释上层建筑性质的能力的削弱和否定。

柯亨对这个问题的解决路径是从语用和语义分析开始的。柯亨指出, 使用法律术语描述生产关系是方便的, 但不是必须的。为什么马克思用法律术语来描述生产关系?柯亨的答案是, 没有更好的选择。日常语言缺乏更发达的手段以不带法律的方式描述生产关系。既然权力 (power) 的词汇是贫乏的, 以及权力和权利结构上的类似 (见下一段具体分析) , 那么为了描述权力, 用具有特殊意义的权利术语是合适的。与分析哲学的非常复杂的语言相比, 法律语言尽管概念上不太严格但更方便。马克思的意思可以以完全不可反驳的方式来表述, 但要以冗长为代价。

那么, 如何对生产关系作出不带法的描述, 以便拉开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距离, 更真实地重构二者的真理性关系?首先柯亨把所有权看作享有权利。其次, 对每一种所有权, 柯亨表述一个所谓“匹配的权力” (matching power) 。柯亨所谓的“权力”是指一个人具有对φ的权力当且仅当他能够做φ, 这里的“能够”是非规范的。用“权力”取代“权利”一词, 把“对φ的权利”这一形式的短语转变为指谓权力 (power) 的短语。再把新短语指谓的权力称为与原短语指谓的权利相配对的权力。这样, 以生产关系解释财产关系和法律就成为可能。一般的解释论题是, 既定的财产关系所具有的性质是由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的。因此财产关系的变化是为了推进, 或者认可生产关系的变化。生产关系变化是使生产力可以适当地使用和得到发展, 财产关系变化是承认或稳定生产关系已经获得的变化。

在遵守法律的社会中, 人们的经济权力相当于他们对于生产力的权利。人们有他们行使的权力因为他们有他们行使的权利。柯亨的分析更进一步:权利r之被享有是因为它属于一个权利结构, 是因为它保护了相当的权力结构。法律体系的内容是由它的功能决定的, 它有助于支持一种特殊的经济。由于基础需要上层建筑, 它就“创造”一个:这就是这两者有机地联系着的意思。生产力与财产关系“发生矛盾”, 是因为生产力与财产关系所表述和保护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矛盾的解决, 或者是违犯法律, 改变生产关系, 使法律在后来同意, 或者改变法律来推进生产关系的变化。历史充满了这两种解决的办法。

六形而上学辩护:发展命题与永恒人性

柯亨的发展命题是指生产力有一种发展的必然趋势, 生产力的发展倾向, 贯彻整个历史。马克思否认存在着永恒的人性。柯亨却认为, 承认存在着永恒的人性, 与人性在历史中是变化的这一命题同等重要。柯亨的发展命题是以三个“事实”为前提的: (1) 人, 就其特点来说, 是有理性的。理性的人知道如何满足自己的需求, 并竭力去攫取和使用满足那些要求的手段。 (2) 人的历史境遇是一种匮乏的境遇。所谓匮乏是指:由于人的需求和外部自然的特点, 如果他们不花费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情, 就不能满足这种需求。他们只能不断地改造环境来适应自身。 (3) 人具有的聪明才智及其程度使他能够改进他的处境。这就表明, 生产力有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 即在事情正常发展的情况下, 发达的生产力不会屈从于不发达的生产力。

发展命题并不是要求在整个历史中生产力不间断地发展。相反, 柯亨指出, 生产力的倒退在某种意义上好像是可能的, 但更精确的说法是, 向更原始生产力的回复往往在技术上是不可能的。而且, 更高的生产力不仅满足现存在的需要, 而且产生新的需要, 它是旧的手段不能满足的。比如, 铁路一旦被使用, 要回到马拉的运输方式就很难了。在柯亨看来, 非正常的事例无力反驳马克思的历史理论, 因为任何历史理论都不可能解释像地震这样的偶然情况。“一些纯粹偶然的事件, 例如蛮族的入侵, 甚至是通常的战争, 都足以使一个具有发达生产力和有高度需求的国家处于一切都必须从头开始的境地。”[7]因此, 柯亨对生产力首要性的解释从根本上依赖于形而上学的命题。

七结束语

“马克思是一个永不满足的、具有创造性地思想家……他没有时间或没有意愿, 或没有书斋的宁静, 把这些思想全部都整理出来。”因此, 柯亨说, “声言对他的一些主要思想提出比他本人提供的更有条理的表达, 这不是自命不凡 (的希望) 。”[1]Ⅰ柯亨的信心来自于他重构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哲学方法。在上文中, 我们对柯亨所使用的一些分析方法结合其所运用的对象进行了综合说明, 这里, 我们试图从中析出其“纯粹”的分析哲学倾向。

整体而言, 柯亨眼中的分析哲学只能理解为广义上的分析哲学。第一, 柯亨没有明确自己的学派归属。在《辩护》序言中, 他向逻辑实证主义致敬, 在行文中又偏离了逻辑实证主义, 更多地关注的不是人工语言, 而是以细致的日常语言分析向自己的老师赖尔表达了敬意。第二, 柯亨崇尚的哲学标准是清晰和严密, 排斥模糊和晦涩, 这只能从分析哲学的一般意义上来理解, 因为分析哲学的各个学派只有在这一基本原则上才能达成一致, 在细节上往往争讼丛生。第三, 柯亨更多地将分析哲学看作一种工具性方法, 而非关于周围世界的思想内容, 在这个意义上, 前者的基本功能在于应用。同样在这个意义上, 柯亨综合使用各种分析工具和分析方法服务于重新解释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第四, 柯亨的分析方法是与辩证法相对而言的, 它带有很强的技术性, 它要求陈述精确、论点明晰。

具体而言, 柯亨的分析哲学思想倾向于日常语言学派 (特别是牛津学派) 。根据牛津学派的基本特点和柯亨的使用形式, 我们可以将柯亨的思想特点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是重视语言分析。柯亨的导师赖尔接受了维特根斯坦的后期思想, 认为传统哲学或形而上学产生混乱的根源在于错误地理解和使用日常语言。排除这些错误的方法就是要认真澄清概念或范畴的内涵。柯亨也认为, “理论不能靠术语的多重定义来取胜”, [4]217他把语言分析看作是哲学的首要的的任务, 认为概念能够完成多种多样的功能, 可以充分满足使用者的不同需要。柯亨在《辩护》的每一章都不遗余力地分析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 (术语) 的含义, 对一些含义接近的概念 (术语) , 他力图证明其间存在着差别, 强调它们不同的使用规则。为了确定这些术语的不同作用, 他穷经皓首, 引经据典, 仔细研究这些术语在不同语境中的用法。正因为这样, 有人怀疑语言分析哲学家们不是研究哲学, 而是研究语言。对这些批评, 柯亨奉行实用主义政策, 只要这种语言研究是有用的, 就不在乎人们究竟称之为哲学研究, 还是称之为语言研究。他甚至流露出宁肯因为清晰而受到批判, 也不愿因为含混而平安无事[1]Ⅱ。赖尔之后, 奥斯汀和斯特劳森倾向于用“阐释”一词取代“分析”一词, 认为前者比后者更能说明哲学的任务。柯亨在《辩护》中用了两章的篇幅论述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功能解释, 反驳来自亨佩尔等多方面的观点, 其中深意多有相似之处。

二是肯定形而上学的积极方面。日常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都对形而上学持肯定态度。威斯顿强调, 形而上学命题一方面是错误的, 另一方面又有启发性, 因为人们可以从形而上学的矛盾中发现许多隐藏的真理。形而上学命题的错误, 主要是把一些类似的词使用于不同的事例, 或者把不同的词使用于类似的事例;形而上学命题之所以具有启发性, 在于它能提醒人们注意日常语言所掩盖的那些相同之处或不同之处。因此他们致力于排除形而上学中的混乱, 从中提取有价值的成分。柯亨在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技术决定论辩护中, 明确地把形而上学的命题, 比如人性假说作为其研究的内容。马克思主义否认存在着历史上不变的人性。柯亨认为, 提出这个观点是针对保守主义者, 应当否认的是保守主义所强调的具体特征只是人性之一。必须承认存在着人性的永恒的事实。这个形而上学的前提有助于解释生产力没有倒退这个明显事实, 从而有理由作为论证以支持发展命题所断定的生产力进步倾向。

三是强调词的意义在于词的用法。日常语言学派反对逻辑经验主义关于命题的意义在于命题的证实方法的观点。赖尔和奥斯汀都把词的意义看作这个词所完成的功能或所起的作用, 反对把意义看作某种抽象实体。赖尔还认为意义的体现者是词或短语, 而不是语句。认为没有什么绝对的语言标准、意义标准, 只有相对的日常用法。当考察哲学陈述时也是如此, 无须将其还原为句子元素, 只须充分展示它所包含的概念的日常用法即可。柯亨在《辩护》中遵循了赖尔和其他牛津学派学者的思想范式, 没有纠缠于抽象的命题意义, 着眼于词语的具体功能, 在概念的日常用法中展现其意义, 表达了维特根斯坦“词的意义就在于它的使用”的语境观念。

参考文献

[1]Cohen G A.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种辩护[M].段忠桥, 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2]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202.

[3]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194.

[4]Cohen G A.Karl Marx’s Theory of History:A Denfence[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0.

[5]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6]吕增奎.马克思与诺齐克之间———G A柯亨文选[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7.

上一篇:六年级数学应用题总复习教学反思下一篇:青安岗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