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农村建设座谈会上的发言

2024-08-18

在新农村建设座谈会上的发言(精选14篇)

1.在新农村建设座谈会上的发言 篇一

坚持三个注重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大桥街道新农村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大家好!根据会议安排,我就大桥街道新农村建设工作做个简要汇报,不当之处,还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多提宝贵意见。

近年来,大桥街道认真落实中央、省、宜春市和我市新农村建设工作有关精神,紧扣“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创新工作举措,健全工作机制,扎实推进新农村整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2006年以来,多方筹资800余万元用于新农村建设,其中办事处扶持资金160余万元,完成省定新农村建设点44个(2011年新农村建设点7个),覆盖12个村(居)委,28个自然村,占全街道自然村的30.43%,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我们的做法主要体现在“三个注重”:

一、注重“三个统一”,确保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

一是统一规划设计。坚持规划先行,分步实施,由办事处财政投资20余万元,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对全街道92个自然村统一进行规划设计,制定编制手册,并经市审核小组专家审核、市政府批准实施,为各自然村开展新农村整治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二是统一建设标准。坚持高位推进,高标准建设,从储备点建设阶段开始,就要求各村严格按照省新农村建设考核验收标准进行整治建设,年底由新村办对照省、市新农村建设工作方案和检查验收标准统一进行考核验收,确保各建设点标准不降,操作规范,迎检达标。1

三是统一督查考核。建立健全新农村建设督查考核长效机制。一方面,坚持“一人一点,一点一责”的责任机制。明确一名班子成员负责一个新农村建设点,确保责任到人,以责任机制调动干部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坚持“每周一调度,半月一督查,一月一通报,半年一评比,年终综合考评”的督促考评机制。在督查过程中,我们还参照开流动现场会的模式,由党政“一把手”带队,组织分管领导、挂点领导统一到各点进行实地参观,并由各建设点介绍经验做法。同时,要求各建设点列出项目建设时间表,采取倒计时方式狠抓各项工作落实。

二、注重奖励扶持,激发新农村建设活力。

建立科学合理的工作机制,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是抓好新农村建设的关键。通过几年的实践摸索,我们建立一系列激励机制,在实施过程中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一是制定《大桥街道新农村建设工作考评办法》。对照省、市新农村建设工作方案和考评细则,结合实际,将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划分成产业发展、村庄整治建设、农村新社区建设,资金支持和管理等四大类,细化为100分的考评细则,年终对照考评细则统一对各建设点进行综合考评,明确考评结果与新农村建设点奖补资金挂钩,与新农村建设点及干部评优评先挂钩,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

二是制定《大桥街道新农村建设街道配套资金拨付办法》。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财力保障。在省、市扶持资金的基础上,办事处挤出配套资金,平均每个建设点下拨不少于3万元的奖补资金扶持新农村建设,并制定有利于推动工作的资金拨付办法,通过以奖代投的方式推动新农村建设遍地开花。

三是制定严格的奖罚措施。结合考评办法,将新农村建设工作纳入村级“三个文明”建设考评范畴,明确每个建设点的挂点领导、蹲点干部、村委第一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建立奖罚分明的奖惩机制,严格兑现奖惩。如,根据百分制考评办法,年终得分在72以上、82分以上、92分以上的村,分别对挂点领导、村委第一责任人、直接责任人、理事会长、村(居)委、理事会给予不同等次的奖励,对工作不到位的村追究责任并进行处罚;对在6月底以前完成三改和农村清洁工作任务且达标的村,办事处另外再给予6000元的奖励资金。

三、注重统筹兼顾,坚持建设点和储备点建设齐头并进。坚持一手抓省定新农村建设点,一手抓储备点建设,制定新农村储备点建设考评办法,形成建设点与储备点齐头并进、相互促动的良好局面。

一是精心选点。要求每个行政村在抓好省定新农村建设点的同时,每年挑选1—2个基础较好、群众积极性较高的自然村作为新农村建设储备点,按照村庄规划先行抓好“三清六改”工作,列入街道新农村建设村点储备库,为将来择优申报省定新农村建设点做好准备。

二是大力扶持。建立新农村储备点建设激励机制,对工作做得好的储备点除择优申报省定新农村建设点外,办事处再给予8000—12000元的奖励,并预拨24000元作为整治建设启动资金;对搞好了“三清六改”工作却未列为省定建设点的储备点,办事处同样给予奖补政策,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三是分步实施。对于一些村庄范围宽、整治难度大的大村庄,按照“统一规划、整体建设、分步实施”的方法,先建成储备点,分

2-3年时间逐步完成整治建设,实现整村推进的目标。目前,湖坪、龙湾两个村委已完成辖区内所有自然村的整治建设。今年,重点抓好了8个储备点的“三清六改”工作,为2012年省定新农村建设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大桥街道新农村建设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下,虽然取得了一点小小的成效,但与先进地方相比,与上级要求和群众的期望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当中再接再厉,创新方法,强化举措,狠抓落实,力争取得更好的成绩!

我的发言完了,谢谢大家!

2011年8月30日

2.在新农村建设座谈会上的发言 篇二

济南市作为住建部首批性能认定试点城市, 在部住宅中心和山东省建设厅的关心指导下, 在济南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CSI住宅体系研究为基础, 以推广节能、省地、环保、低碳型住宅为突破口, 不断更新观念、实施科技创新, 积极推进住宅建设工业化进程, 并取得一定成效。现将有关情况介绍如下:

一、推进住宅产业化是大势所趋

长期以来, 我国住宅建设科技含量低, 建筑材料以传统材料为主, 能耗大, 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不利影响。由于采用手工或半机械化操作, 住宅建设劳动生产率低下, 施工周期长、建筑成本高, 建筑质量难以保障。这种低水平、粗放型建设方式, 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和环境的很大破坏。亟需转变传统住宅生产方式, 推动住宅产业与工业的融合, 提高住宅科技含量, 降低能源资源消耗。据统计, 实施住宅建设的工业化可实现节水30%, 节电30%, 耗材减少60%, 施工现场垃圾减少89%, 施工周期缩短50%, 建筑节能50%以上, 同时还可以大大降低施工噪音和扬尘污染。目前发达国家的住宅工业化程度平均超过50%, 美国的住宅构件、部品的标准化商品化水平几乎达到100%, 日本、瑞典、新加坡等国住宅建筑中预制构件率也在80%以上。近几年, 我国深圳、长沙、合肥等城市也已引入发达国家先进的住宅建设理念, 开始积极进军住宅工业市场。

从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城市的经验看, 实现住宅工业化, 是国家大力倡导的产业发展方向, 符合未来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 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提升住宅建设科技含量、节能减排降耗都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 我国的住宅建设进入工业化发展时期是大势所趋、历史必然。

二、济南市住宅产业化情况

济南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宅产业化工作。市委焉荣竹书记曾做出“对济南市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批示, 市政府张建国市长、王良副市长先后作出指示, 明确发展方向, 开展了一些工作。首先认真贯彻建设部《商品住宅性能认定管理办法》和《山东省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 积极推行部品认证、淘汰制度, 将住宅产业化有关要求落实到项目立项、规划、验收等环节。其次, 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以建委主要领导为组长, 10个职能部门为成员的住宅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 把推进住宅产业化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第三, 先后出台多项与推进住宅产业化相配套的政策和规范性文件。比如, 下发《关于在住宅建设中推广应用太阳能热水系统的通知》, 要求“新建十二层以下的住宅和宾馆酒店, 必须采用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一体化设计和施工”。第四, 明确了抓示范项目是推进住宅产业化有效措施的目标, 精心组织实施, 推广绿色建筑、低能耗建筑和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现已有3个项目、90多万平方米被列为全国节能省地型康居示范工程, 开展了15个项目、200多万平方米的住宅性能认定。第五, 在推行住宅工业化、一次性装修到位、整体厨卫等领域进行了积极探索, 把低碳、绿色、节能、环保融入建筑理念, 逐步建立起具有地方特色的创新技术体系。

三、突出济南特色, 重点推广百年住宅体系

我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结构体与内部填充体分建型住宅——CSI住宅, 是建设节能省地环保型住宅的重要载体, 在延长住宅寿命、提高住宅综合品质、实现节能减排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CSI住宅是将外部结构体与内部功能体系实施分建, 即住宅建设主要承担框架建设, 内部装饰装修实施工业化生产, 现场拼装施工。该住宅形式直接实现了住宅内部产品设计的标准化、生产工业化、功能集成化、设备智能化、供应系列化。

CSI住宅体系重要特点是寿命可达百年以上, 促进住宅建设节能减排。目前我国住宅的平均寿命仅有30年左右, 每年产生数亿吨的建筑垃圾, 已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40%, 带来巨大的资源浪费和环境威胁。CSI住宅的设计使用寿命是当前平均值的3倍, 仅此一项即可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损害达2/3, 可以说延长住宅寿命是最有效的资源节约。

发展CSI住宅工业, 可带动建材、冶金、化工、机械、装修装饰以及物流、会展等50多个相关产业的发展, 形成巨大的产业链条, 加快建筑业、房地产业结构调整, 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带动济南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3.在新农村建设座谈会上的发言 篇三

荣获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国科学家全体的荣誉,同时也标志着中医药研究得到了国际科学界的高度关注和认可。今年6月美国哈佛大学给了我一个奖,因为健康原因我没有去,而现在又一下子公布了这个消息,对我来说也是比较突然的。

回忆当年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为发现青蒿素所做的艰苦奋斗,是令人感动的。当时的团队大协作有力地促进了青蒿素的研究、生产和临床,解决了当时国内外付出大量工作而没有得到结果的耐药性问题,为人类健康事业奉献了一份来自中国中医药和现代科学相结合的青蒿素,这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一份礼物。

我1951年考入北大,后来在医学院药学系学习,1955年毕业,刚好中医研究院成立,我就被分配到这个单位,后来又学了两年半的中医。通过国家的培养,中西医学我都能够有机会接触得多一些。1969年,中医研究院接受中央关于抗疟疾药研究的任务,我觉得我有一定的基础来接受这个任务,后来就担任了课题组组长。之前大家做了大量的工作,有2 000多个中药方,但总体不太有效。到底从何着手,这是一个很大的难题。通过反复研究,才参照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收到效果,很简单,青蒿一把,加水把它碾一下,压出来的水口服下去对疟疾还是有用的,就考虑怎么来处理这个药?有温度破坏的问题,还有药用部位、采用品种、采收季节等问题,更关键的是如何保持效力。多方面实践以后,才找到有效的部位能够有百分之百的抑制率。青蒿中青蒿素的含量很低,还分为酸性和中性两种,酸性没有功效,而且毒性比较多,把酸性去掉,留下来的中性部分才有疗效。因为很多年没有成果,大家对除疟、抗疟能不能准确地在临床展现疗效心存疑惑,当时就决定必须上临床,当时的历史环境下,药厂都停了,根本没有人能配合我们工作,上临床也要保证病人的安全,怎么办?这是军工项目,是分秒必争的,我们就向领导写报告,愿意以身试毒,起码有三个人到医院里,拿自己的身体来探索和探路,最后也证明没有什么毒性,上了30例临床得出的结论也挺好的,大家都很振奋,这是第一次的关键问题。后来很多单位都想做这件事,那很好。青蒿素含量只有万分之几,大家都来做,像云南、山东有一些资源,资源好了,条件也可以简化一些。

后来进行化学分析的工作,就是寻找有效物质,这个过程很艰苦。曾经出了一点问题,就是青蒿素块碾压不碎,溶解度出现问题,但时间耽误不起,我们就把青蒿素直接放到胶囊里去,并做了几例临床,确定疗效是百分之百的。这个化学已经定性了,确实是青蒿素,但是后来大家都做,把这个药做到上千例,我们单位才做了500例,按现在临床不需要做这么多,后来大家做了几千例的总数,这也说明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1978年开科学大会,我作为组长,代表中医研究院中药所课题组去领了一个奖,奖状现在还在。1982年又领了一个中国发明奖,6个获奖单位中医研究院中药所排第一个。1981年WHO也了解这个情况,通过卫生部来中国召开第一次青蒿素国际会,来了七位专家,英国、美国、法国等国家的专家很赞赏,认为中国人能够把传统医药与现代科学结合,研究出这个抗疟新药,是非常值得自豪的。

现在获得诺贝尔奖是被国际社会进一步的全面认可,这也是我们国家的荣誉,是当年集体共同工作的同志们的荣誉。正如毛主席所说,中医药是伟大的宝库,确实有很多精华值得我们用现代科学去研究。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现在有很多新的手段,如果能够两者结合起来,还会找出一些创新的成果。这一次诺贝尔奖也给我们一个新的激励,就是我们这五千年的历史是有自己的优势的,要古为今用。所以我也在这里呼吁,现在确实各种病很多,健康问题也很严重,如果对医药有兴趣,还可以在这方面做一些努力。我现在已经老了,确实也担心,联合用药还是存在一些问题,联合用药并不是说随便加在一起就可以,已经产生耐药性的药都弄在一起是有一些问题的,今后要共同研究。

青蒿素是一个全新结构的药物,而且它的优势是活性比较强,毒性比较低,我们这些年并没有很好地组织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一直到现在抗疟的机理也没有弄清楚,一个新药把它机理搞清楚,才能充分发挥作用。还有别的病,比如说免疫病,比如说红斑狼疮,在国际上也是没有解决的问题,都很值得在中医宝库中加强研究。

我有一个心愿,现在我们国家正在深化改革,能不能利用这次获得诺贝尔奖的机会,衷心地希望国家和社会形成一个新的激励机制,把年轻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为中国和世界做出更大、更多的贡献。

4.在新招录大学生座谈会上的发言 篇四

尊敬的各位领导和各位同事:

一年之计在于春,在这春意盎然、百花盛开的日子里,恭祝大家工作顺利、事业蒸蒸日上。自工商部门停征两费后,提高队伍素质,实现工商工作的监管水平,工商部门的职能正由“收费监管型”向“服务监管型”转变,以更好地实现工商的工作转型升级。

一、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加强道德教育。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良好的道德教育是自我约束、自我规范、自我反省、知耻后勇的最好催化剂。责任心和责任感是干好每一份工作的条件,如果没有对工作的饱满热情和全心全意为业户服务责任心,干好工作只是一句空话。建议市局在全市工商系统开展一次“树立良好道德规范,强化责任感教育”,转变全系统干部职工的思想观念,打造一至两个“典型”,积极提高全系统干部职工的道德观念和工作责任感,使他们完成从“要我干”变成“我要干”的转变。

二、积极转变教育方式,加强局所联动。全系统内对于干部职工的方式过于单一,导致了市局对于基层干部职工的思想状况不了解,对干部职工的思想苗头不清楚,而基层工商所对于干部职工的教育往往只限于谈心教育。建议市局相关股室特别是人事股进一步加大对基层工商所的人员教育,采取诫勉谈心、电话约谈,必要时采取市局、工商所和干部职工面对面的开诚布公的座谈教育方式,以协助基层工商所 1 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工作观和利益观。

三、积极转变考核方式,完善激励体制。要依据岗位职责,坚持客观、公正和科学公平,细化考核指标,通过考核客观反映干部职工的德、能、勤、绩、廉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对能力、职责、目标等要素的岗位考核量化指标,将各岗位的工作质量、服务态度等各方面分配合理分值,使考核者与考核对象双方都有一把衡量工作程度、业绩水平的尺度。

对于在考核中取得优秀等次的,不仅要及时给予大张旗鼓地表彰,而且要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在职务晋升上给予倾斜,为干部职工提供良好的个人发展前途,从而进一步调动全系统干部职工做好本职工作的积极性。

5.市长在新农村座谈会上的讲话 篇五

同志们:

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讨会今天开始了。这是市委、市政府为深入学习和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部署,积极探索推进我市新农村建设的新思路、新途径而采取的一个重要举措,其目的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集思广益,推动落实。这次研讨会期间,将在各县区、各有关部门主要领导交流研讨的基础上,深入讨论我市《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和《xx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百村示范”、“千村推进”行动实施方案》,市委书记赵春还要作重要讲话。希望大家集中精力、认真学习、深入思考、献计献策,切实把这次研讨会开好。下面,我首先结合自己的学习和思考,就如何扎实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问题,谈一些认识和体会,与大家一起研讨交流。我讲三个问题。

一、提高认识,增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近些年来,党中央国务院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宏观调控中着力加强农业这一薄弱环节,采取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和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举措,制定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支农惠农政策。在此基础上,去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顺势而为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一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期“三农”工作任务的集成和拓展,是支农惠农政策的延伸和强化。全面贯彻党中央的战略部署,首先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这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前提。

(一)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立足我国基本国情,针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而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农业农村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改变农村面貌的重大战略部署,体现了农村改革发展的新要求,反映了广大农民的新企望,必将对加快农村小康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在深刻领会中央决策和把握全国发展大势的基础上,立足我市的基本市情,提高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意义的认识。首先,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才能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但是,目前在全市整体发展中,农村发展相对滞后,城乡发展不协调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1980年,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5倍,而xx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64倍;2000年,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79倍,xx市为3.92倍;2005年,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2倍,而xx市达到了4.5倍。这一组数字说明,改革开放25年来,我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总体呈不断拉大趋势,而且差距比例高于全国。二是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扩大。由于农民人均纯收入低,农民消费需求受到较大的抑制。2005年,我市农村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71%,但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仅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4.9%,比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所占比重55.1%低10.2个百分点;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我市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曾非常接近,到2005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1.21%,比城镇居民的36.59%高14.62个百分点;比全省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47.2%高4个百分点,比全国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45.5%高5.7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的差别,表明我市农民消费水平提高缓慢,城乡差距在不断拉大。三是城乡居民受教育程度和医疗服务差距较大。农村人口中,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仅占40.91%,而城市人口中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所占比重已达到64.4%,相差23.5个百分点。从卫生事业发展来看,现阶段我市80%的卫生资源集中在城镇,农村医疗卫生设施薄弱,条件简陋,缺医少药、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比较突出。要真正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突出问题,迫切需要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其次,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我市作为典型的农业大市,农业基础脆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收入水平低,是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所面对的最大挑战。2005年,全市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1550元,虽较建市时的1985年的224元增长5.9倍,但与全国、全省2005年的平均水平3255元和1980元相比,则分别低1705元和430元。从农业基本条件看,人多地少、山多川少、水资源短缺,自然灾害频发,基础设施落后,抗灾能力差,是xx农业发展面对的基本现实。全市现有国土总面积1.43万平方公里,平均人口承载量241人/平方公里。分别比全国(127人/平方公里)、全省(53人/平方公里)高1.8倍和4.11倍。2005年,全市现有耕地面积572.98万亩,占总面积的26.7%,人均1.88亩,耕地中山旱地占94.85%,主要分布在黄土梁峁沟壑地区,植被覆盖少,水地流失严重,并且“人增地减”的趋势还在加剧。全市人均水资源916立方米,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1000立方米的水资源最低需求标准,仅为全国人均的1/4,全省人均的1/2,属水资源短缺地区,缺水率19.3%。xx虽是省内降雨较多的地区,但降水时空分布极为不均,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影响很大。农业基础脆弱,还表现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低下。粮食单产2005年为每亩176.4公斤,低于全国132.6公斤、全省39.2公斤;2005年实现农业增加值25.8亿元,人均1050元,比全国、全省分别低1998元和602元。在农业增加值中,主要以种养业为主,分别占69.9%和24.6%,非农产业比重很低。我市“三农”问题的现状充分说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如果农业基础不稳,农民收入不能提高,农村发展长期滞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难以实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第三,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同样,我市农村面大、农村人口多、“三农”问题比较突出的基本现状,也决定了农村稳定是全市稳定的基础,农村安定和谐是全市安定和谐的基础。因此,只有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在农村形成安定和谐、健康向上的良好局面,保证广大农民安居乐业,才能为构建和谐xx、平安xx奠定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

(二)正确认识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和有利条件。尽管我市农业基础脆弱,农民收入水平低,农村发展特别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但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我们也具备加快农村发展的基础和有利条件。近些年来,全市上下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的思路,坚持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和项目带动战略,财政收入快速增长,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支农惠农政策力度逐步加大,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展开,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推进,劳务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加快农村发展越来越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广大农民盼望农村发展,各级党委政府支持农村发展,社会各界关心农村发展的良好局面正在形成。因此,我们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既要正视困难和制约因素,更要看到有利条件,增强信心和决心,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进新农

村建设。

(三)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给我市带来的发展机遇。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了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基本要求,明确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做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制定了“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方针。在这一系列加强“三农”工作新理念、新举措的基础上,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央又进一步加大了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力度,制定了更直接、更有力的支持“三农”的重大措施。比如,“十一五”期间,中央明确提出各级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都要明显增加。要做到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国家基本建设资金增量主要用于农村,政府征用土地出让收益主要用于农村。所有这些对我市加快农村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并利用好这一机遇,搞好总体规划和具体部署,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劳务经济、县域经济,协调推进我市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逐步实现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转变。

总之,通过深入学习,深化认识,要切实把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真正统一到中央和省市委关于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重大决策部署上来。从党和国家全局的高度,从加快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高度,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做好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切实担负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重任。

二、抓住关键,认真做好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工作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新时期农村改革发展的总任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是统领农村工作全局的总目标,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各项工作都应围绕、服务、服从于这个总目标。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我市实际出发,突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个首要任务,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科学规划,分步实施,扎扎实实地加以推进。

(一)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开辟了广阔道路。其突出的特点是,它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龙头企业为依托,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产加销一体化,种养加一条龙,实现区域化种养,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系列化服务,使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发展成“龙型经济”。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使劳动密集、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相结合,使乡镇企业、乡村服务业与现代农业相结合,突破区域界限,联系从事同类生产的农户而扩大产业群,联系农业产前、产中、产后而延长产业链,联系农村二、三产业而形成产业体系,大幅度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它既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又可大范围地扩大经营规模,已成为我国实现规模化经营的重要形式。就我市而言,经过历届市委、市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努力,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基地建设、市场建设、龙头企业建设和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等方面,做了积极的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总体而言,我市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还很低,特别是龙头企业建设缓慢,农村二、三产业脱节,农产品加工滞后,产加销分割,产业链条短,效益不高。因此,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在现有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开发、龙头企业建设的基础上,采取更加有力的扶持政策,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切实提高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让广大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二)加快发展农民增收的支撑产业。产业发展是农民增收的前提和基础。构建农民增收的支撑产业,要根据各地比较优势,以推进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核心,以强化农业科技进步为保障,大力培育和壮大特色产业,使之成为当地经济的支柱。从实践经验看,只有坚持特色,才能成为经济支柱,凡是经济支柱,都是因为产业具有特色。我市

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初步形成的果品,蔬菜、畜牧三大主导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下一步,我们在加快发展区域特色产业上,要立足现有基础,把畜牧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作为重中之重。要加快建设现代畜牧业,大力推进畜牧业技术进步,切实转变增长方式,把畜牧业做强、做大、做出品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要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能力,上档次、上规模,开拓销售市场,不断增强带农增收致富能力。发展农民增收支撑产业,还要特别注意一、二、三产业联动和合理布局,通过一、二、三产业互相促进、协调发展,逐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为农民增收展现广阔的前景。

(三)大力推进劳务经济超常规发展。从近年来的实践看,这件事情做好了,不仅能够较大幅度地增加农民收入,而且对于增强农民的就业和创业能力、逐步减少农民具有深远影响,直接关系我市新农村建设的全局。因此,必须把发展劳务经济放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局中去把握,放到战略地位上来谋划和推动。在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挖掘农业内部潜力,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同时,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培训资源,进一步加大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力度,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开展劳务输出培训,提高务工农民转移就业的能力。要抓好有组织的输转,建立灵活高效的劳务管理体制,健全服务体系,切实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协调,逐步形成统一、开放、规范、高效的劳动力市场网络,使自发盲目的劳务输出转变为组织有序的科学流动。要优化劳务经济发展环境,搞好信息、中介、法律和办证等全方位服务,及时处理劳动纠纷,依法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努力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的环境。

(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尽管我市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的变化相比,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明显滞后,还远远不能满足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求,仍然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我市农村基础设施点多面广,地域差异较大,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建设任务,必须从实际出发,从广大农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事情入手,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抓好建设。要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农田水利和耕地质量建设,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和梯田建设力度,加快小流域治理步伐,积极推广使用先进生产工具,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投入品,加快农业科技应用推广步伐,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此同时,要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的支持,加强农村饮水、医疗卫生、道路、电网、沼气、通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五)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市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不仅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而且直接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当务之急是注重解决农民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首先要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要在继续抓好“两基攻坚”、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的同时,下大力气加快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使职业教育成为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的重要支撑。其次,农村卫生事业要突出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这个重点,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的支持力度,加强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医疗机构建设和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加强人才培养,规范医疗服务,认真解决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第三,进一步繁荣农村文化事业。要积极鼓励和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农村,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要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加强县乡文化馆站建设,构筑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第四,加强农村计划生育服务设施建设。要以县、乡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建设为重点,形成以县级服务站为龙头、中心乡镇服务站为骨干、流动服务车为纽带的农村计划生育服务体系,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水平。

(六)进一步落实政策、深化改革。党的政策是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基石,是农民利益的具体

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保证。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面貌发生显著变化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对头,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因此,推进新农村建设,要以落实党的农村政策、深化改革为动力,不断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首先,要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切实保护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其次,要在巩固和发展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的基础上,推进农村综合改革。重点要搞好乡镇职能转变、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和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同时,要进一步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体系,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改善对农村的金融服务;加快土地征用制度改革,依法规范征地程序,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完善对被征地农民的补偿办法,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第三,切实把中央近年来出台的扶持“三农”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如对种粮农民的补贴政策、财政困难县的扶持政策、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政策、对农村义务教育和医疗卫生的支持政策,以及对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保护政策等。这些政策措施都是建设新农村最直接、最管用的,也是农民最关心、最欢迎的,我们必须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认真抓好贯彻落实,充分发挥党的农村政策的效力。

三、加强领导,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涵盖面宽、涉及面广,有许多重大利益关系需要协调。在推进过程中,无论是工作重点、工作思路,还是工作步骤、工作方法等方面,都需要加强领导、统筹兼顾、科学谋划、精心指导。

(一)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规划先行。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全面规划、分步实施、典型示范、稳步推进”的原则,科学制定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分阶段实施方案。制定规划和方案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加强调查研究,突出发展重点,注重科学论证,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广泛听取基层和农民群众的意见建议,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可行性。通过制定规划,真正做到细化目标、实化任务、硬化措施、强化责任,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统筹安排好各项建设任务。

(二)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强化责任落实。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强化责任落实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把思想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市委的决策部署上来,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关系全局的战略任务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统一领导,明确职责分工,搞好协调配合,建立健全“市上指导、县区组织、乡镇主抓、村组实施”的工作机制。市县区要成立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市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指导、协调、督查和考核,重点加强对政策资金扶持、村镇规划编制审核、主导产业培育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工作。市县区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每年为农民办几件实事,特别是综合部门、基础产业部门和公共服务部门,在制定发展规划、安排建设项目和事业经费时,要更多地向新农村建设倾斜。

(三)完善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投入。首先,政府投入要向农村倾斜。各级财政在预算安排中要逐年增大对农业的投入比重,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金融部门要积极探索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新途径、新方法,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信贷投入。各级政府要抓住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机遇,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项目储备争取工作,力求有更多项目能够进入国家和省上投资计划。其次,要采取多种形式支持农村发展。积极推进城市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社会文明向农村辐射,逐步形成城市与农村相互促进、农业与工业整体联动、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格局。第三,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建设。尤其要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发展产业化经营,鼓励企业和社会团体兴办农村公共设施和社会事业。

(四)广泛宣传发动,形成整体合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主要参与者和受益者,要尊重他们的首创精神,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要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扶持、典型示范等方式,动员和组织农民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改变农村面貌,创造幸福生活。全市各行各业都要关心支持新农村建设,为新农村建设作出贡献。动员和引导市县区党政机关、人民团体、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采取多种形式支持农村发展,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全市上下的共同认识和共同行动。

6.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六

同志们:

关于新农村建设,今天专门召开会议安排部署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是市上对我们这方面工作的基本要求。会议的安排很具体,主题和基本精神都集中体现在**同志刚才的讲话中,会后大家要按照讲话的内容逐行逐句落实好。市上对我们的工作非常重视,特别是**主任,不仅平时对未央很关注、很关心,今天还专门抽出时间来参加会议,尤其是刚才一番语重心长的讲话对我们的工作,无论是指导性还是针对性都很强,这既是一种激励,又是一种鼓舞,大家务必结合各自实际认认真真落到实处。在这里,我讲两个问题,希望引起大家在落实的过程中更加注意:

一、对新农村建设工作要再认识、再重视。认识和重视的问题已经讲了很多,归根结底要从切身和利己的角度把这方面再加深一些。所谓切身,就是从我们的实际情况出发。所谓利己,就是谋求未央利益最大化,这个“己”是**的整体概念,最大化才是根本目的。**是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这是区情所在,一方面我们是正在快速建设发展的城市新区,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城市新区,而是举全市之力、倾心打造的**新的行政中心区,大家既是参与者更是受益者,在座的各位,无论是所在的工作单位还是所在的村都会因此而

1沾光受益,受益的程度更会超乎想象。另一方面,在产生重大变化的同时,我们尚有一些区域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不可能立刻接受周边环境的快速变化,比如今天大会发言的代表就具有典型性,一位来自**,另一位来自**相对比较边远的村,包括其它街办的一些区域,虽然这些村在**的版图内,但是我们不要和其它区来比,就是和**其它县相比,我们那些区域的功能差异也是非常明显的。目前,这些区域还有村民居住,而且有些地方居住的人口还相当密集。民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政府必须关注民生,必须在民生问题上有所作为,要让群众得到实惠,这样**的良好发展局面才能往前走、才能持续,否则就要出事,一旦出事就会错失发展良机。上述区域是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佳区域,我们不能麻木,否则就会犯历史性的错误,大家一定要关注、一定要做好。

二、动真的、赶快干。动真的、赶快干从哪里做起呢?一是会上承担包村责任的领导,从会后到4月1日之前,全部下村。人进村,车不能进村,这是一项细节要求。大家要把每一个村细细地走一遍、看一遍,最起码对自己联系的村要有一个相貌的认识,然后与所在街办一起把村干部召集起来,认真研究当下要做的是哪些事情。4月1日后,各类信息不就领导下村刊发消息,关键是操作,但是要发一期通报,通报上要写明先后有哪些领导到哪些村进行了调研,这既是

自我监督也是给大家一个公示,谁没有去要追究责任,否则今天上午我们开这样一个重要的会就是浪费时间,就是不尊重劳动,这项工作要认认真真做好。我想,只要坐在台上的人能做到,坐在台下前排的人也一定能做到,坐在后排的人一定会比我们做得更好,这是规则,怕就怕台上的人做不到,还要求台下,这就会出问题。二是验收是硬道理,验收不过关一切白搭。验收工作分为两期,第一期必须过关,不但要顺利过关,还要做到在全市与众不同,否则愧对行政中心搬到未央,所以工作再难都要克服。三是各位领导下到农村找出问题后,要保证“银子”到位。该拨的钱一定要拨到位,钱要用到到正项上,使用过程要公开透明。办事情没有钱是不行的,但是有些事情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和用心,做到花小钱办大事。四是最终要以现场的变化说明问题。只有到现场看变化才能一目了然,谁动真的、谁用心了现场变化最能说明问题。另一个衡量标准就是农民口袋里的钱有多少。农民的素质与在座的各位有差异,但是他们的情感状态和我们一样,“见了钱会高兴”,这一点不会因为素质高低而有所改变,所以这也是最终的衡量标准之一。这些工作只要做好了,不但能很好地完成任务,而且会干出我们的特色活。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始终把修路、装灯、净水、改厕作为我们把握的重点。在区人代会上,代表们提了很多建议,其中关于村干部培训大家都讲了很多好的想法,这项工

作是我们今年要抓的一件大事情。下一步要针对村干部培训制定出详细的方案,积极吸收**在管理方面的特色,从每天刷牙、穿衣等生活细节培训起,让村官们经过若干期培训,从行为举止到思维方式都有一个大的改进,要把培训学校办成未央的“黄埔”。首批培训人员,就从列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村官中产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培训,让大家切切实实地感受到未央的变化。

7.沼气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篇七

1 经济效益

1.1 沼液养鱼

养鱼的沼液不必进行固液分离处理, 其通常所含固形物比用于叶面喷洒的沼液要多[3]。沼液和沼渣需要轮换使用。沼液有一定的还原性, 放置3 h以上使用效果更好。操作要点:一般鱼塘每次沼液用量不超过4.5 kg/hm2, 沼渣不超过2 250 kg/hm2, 每周施用不超过3次。选用晴天, 采用洒泼方式施用。施用沼液的鱼塘采用滤食性鱼和吃食性鱼混养的方法, 放养滤食性链鱼30%左右, 杂食性鲤鱼、鲫鱼40%~50%, 吃食性草鱼20%~30%。鱼塘透明度不低于15~25 cm。养殖效果:沼液进入鱼塘后增加了鱼塘浮游生物量, 加强光合作用, 增加产氧量, 具有减少鱼病、节约化肥、饵料等优点, 产量平均增加16%。

1.2 沼液喂猪

把沼液作为猪饲料的添加剂, 可以达到加快生产、缩短肥育期、提高肉料比的目的, 特别在猪饲料营养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添加沼液有显著的作用[4]。添加沼液具体应注意几个方面。首先, 选择良种杂交猪种, 猪崽重量20 kg, 消化能力12.8 MJ/kg左右, 可消化蛋白含量11.9%, 不超过13%;选择产气正常后1个月的沼气池主池中部沼液过滤, 过滤液放置2~3 h就可用于喂猪。其次, 将猪崽先驱虫, 沼液的添加量由少至多, 逐步增加, 待猪崽适应沼液后, 按饲料风干重的1.0~1.5倍添加沼液, 将沼液拌在饲料中供猪食用。在猪崽消化能力为12.4 MJ/kg, 粗蛋白含量为10%的条件下, 按饲料量的1.5倍添加沼液, 可以节约饲料15%左右, 缩短肥育期25%左右。用沼液喂猪既安全又可靠, 沼液能有效杀死猪霍乱、沙门氏大肠杆菌、猪寄生虫蛔虫、结节虫、鞭虫与球虫, 使其不再具有感染力。沼液喂猪肉质感官鉴定, 均达国家标准。

1.3 沼液喂鸡

沼液喂鸡是用沼液替代一部分水供鸡食用。可将沼液拌在鸡饲料中饲用, 也可将沼液与清水混合后供鸡饮用。对于肉鸡, 饲喂前先注射新城疫苗1系, 沼液添加量为每只鸡每天0.30 kg, 饲喂沼液90 d后比不添加沼液的鸡重34%左右。对于蛋鸡, 将沼液与清水按3∶7混合后供鸡食用, 产蛋率提高8%左右。

2 生态效益

2.1 我国农业非点源污染的现状

随着畜禽养殖业的快速发展, 畜禽养殖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已成为我国农业非点源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还会继续恶化[5,6]。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 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和谐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农村户用沼气生态处理模式的大力推广对解决我国农村地区的能源和环境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沼气技术与畜禽养殖业相结合的发展趋势具有良好的前景, 衡量沼气项目的实施效果就显得尤为关键。因此, 对农村户用沼气生态处理模式防治畜禽养殖污染进行系统地研究, 不仅有利于降低畜禽养殖的污染, 也有利于推动农村户用沼气池的建设。随着我国不断深入调整产业结构, 农村地区规模化畜禽养殖业迅速发展, 养殖经济在得到发展的同时, 也带来了一些生态环境问题, 如畜禽粪便污染, 并已成为当前农村面源的主要污染源之一[7,8]。例如:聊城市个体养殖户比较多, 当地有大中型养殖场逾100家, 畜禽饲养量共计逾300万只 (头) , 年产畜禽粪便超过20万t, 形成庞大的污染源。而当地的农民一直按照传统习惯处理畜禽粪便, 即随地放置、露天存放或倾倒在河流旁边, 严重污染了当地环境, 尤其是水体生态系统受污染严重。由于各方面的原因, 当前我国农业面源污染越来越严重, 治理成效缓慢。经研究发现, 由于大面积的农业面源污染, 在部分地区生产的果蔬中, 重金属、硝酸盐、农药等有害物质含量严重超标, 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 必须采取措施控制畜禽污染, 改善农村环境[9]。

2.2 开发利用沼气对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作用

2.2.1 沼气生态农业建设带动了农村能源革命, 可有效解决畜禽粪便造成的面源污染[10,11]。

在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中, 因普遍缺乏薪柴, 农民通常燃烧作物秸秆来达到生活用能的要求, 或者砍伐树木而用于生产。实施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后, 使农民认识到一种新型能源, 即清洁、卫生、快捷、优质的沼气, 用其代替秸秆作为燃料, 大大减轻了环境污染, 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12]。近年来, 各地区陆续推广实施农村沼气建设工程, 有效结合了厕所、畜禽舍和沼气池, 使人畜粪便自动流入沼气池, 经过厌氧发酵杀灭病原菌后, 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人、畜、禽病原菌的交叉感染过程, 而且还净化了庭院环境, 有效解决了畜禽粪便无处堆放或无法有效处置的状况, 使地表水、地下水和空气资源均不再受污染[13]。一般一个10 m3的沼气池平均每年可节约薪柴3 t, 同时沼气可为农民提供生产生活各种所需, 如照明、做饭、供畜禽舍增温等, 安全无害。

2.2.2 以沼肥代替化肥, 可减轻化肥对农田的污染。

根据山东省卫生防疫站试验测试, 人畜粪便经沼气池厌氧发酵后, 其中磷、钾没有明显损失, 全氮保存率达110% (敞口堆沤肥全氮保存率仅为70%) , 增加了20%以上的氨态氮[13]。沼液、沼渣均是优质的有机肥, 以沼肥作为农作物的肥源, 其效果明显优于直接施用人粪尿和化肥, 可促进蔬菜增产20%以上、粮食作物增产6%~9%、经济作物8%~16%, 且大大提升了生产品质。一个10 m3的沼气池, 每年可提供沼液15 t、沼渣2.5 t, 相当于480 kg碳铵的肥效。通过施用沼肥, 可减少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和由此带来的污染, 使土壤质量明显提升, 有机质含量大大增加, 为发展无公害农业开辟了一条新途径[9,10,11]。

2.2.3 改变传统的农药浸种, 以沼液浸种减轻农药对农田的污染。

沼液具有抑制细菌和病虫害发生的作用, 其含有激素类物质, 在适当的时期施用, 可以促进作物的生长, 同时可以避免农药的大量使用, 由此可以减轻农药对农田的污染[9,10,11,12]。

3 社会效益

3.1 可缓解能源短缺, 增强农村沼气建设的吸引力

工农业生产消耗了过多的自然资源, 也使能源面临紧缺的局面, 如今燃料、肥料价格持续暴涨, 导致农业生产成本、农民生活支出大幅度地增加。沼气的推广施用, 可以缓解能源紧张的压力, 从而凸现了发展农村沼气的经济效益。当前, 农民迫切要求改善生活条件, 从而为农村沼气发展积聚了强大的向心力[12]。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农民的收入持续增长, 对生活条件的要求也逐渐提升, 如安全生产、环境改善等方面。沼气建设通过综合利用畜禽养殖废弃物、人畜粪便等, 带动农村改厨、改燃、改厕、改圈、改水工作, 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村容村貌, 使农村地区的水体、土壤、空气等资源保持清洁, 受到农民的欢迎。

3.2 农村沼气建设已具备新一轮发展的良好机遇

党中央、国务院及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 为农村沼气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加快发展农村清洁能源。继续增加农村沼气建设投入, 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建设”。大力支持、积极引导发展农村沼气, 已成为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坚定的政策取向, 必将产生强大的政策导向作用, 为农村沼气的加快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1,2]。

4 结论

总之, 沼气是通过发酵方式循环利用的生物质能, 在进一步的推广应用中, 其生态功能、能源功能、环保功能、经济功能、社会功能逐渐得到体现。上联养殖业快速发展, 下促种植业优质高效, 中改村容村貌, 维护生态平衡。通过逐渐完善沼气技术体系, 沼气在农业生产乃至农村社会全面发展中的地位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7,8,9]。它能够有效地组织和调动农业生产各要素, 促进农业生产各要素的协调发展, 对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12,13,14]。

摘要:沼气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逐渐在农村得到推广和发展, 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分析农村沼气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以期促进沼气能源的推广和应用。

8.在新农村建设座谈会上的发言 篇八

[关键词] 新农村;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农村文化生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深刻的体现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对反映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以及我国总体上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客观实际,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全社会小康目标,在坚持发展经济?熏持续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熏必须始终坚持以精神文明建设为重点。农村文化阵地是农村科学、教育、文化等活动的重要场所和依托,既要发展农村生产力,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推进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又要加强农村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提高人口的素质,通过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为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还是衡量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为此,我们要从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从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从提高自身素质的状况来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增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责任感,培养出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型农民,逐步把贫困落后的农村建成文明、富裕的新农村。

目前我国农村文化生活较为贫乏,农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农村文化管理中存在着文化基础设施落后,农村精神文化建设和管理相对滞后;文化产品供给不足;许多地区“两馆一站”(文化馆、图书馆、文化站)的干部队伍素质较低,知识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相当严重,经常处于“事无人干,人无事干”的两难窘境。大学毕业生不肯留在村镇的基层文化单位工作。乡镇文化站的管理人员由于受所在乡镇党委、政府领导的制约,缺少管理自主权和创新能力等现象,诸多制约农村精神文化发展的问题已经严重的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针对这些问题,政府应加强对农村文化市场的宏观调控、建立健全农村文化管理的法律和制度;加强农村文化管理的干部队伍建设、依法管理、标本兼治,以保障农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积极、广泛地组织、协调文化工作者及社会各界,支援农村文化活动和农村文化设施建设,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活动,进一步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科学文化素质。

近年来,全国各地的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逐步得到缓解,广大农民群众的物质生活逐步得到改善。日益富裕的农民迫切希望拥有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而目前即使是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农村地区,文化活动的内容也大多停留在“节日文化”上。

积极的发展农村群众文化,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各类群众文化,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要结合地域和民俗特点,利用各种节庆、民族传统节日、农闲时间和农村集市,开展形式多样、各具特色、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丰富和活跃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培养一批有专长的农村文艺人才和骨干,扶持一批面向农村、服务农民的文艺团体,鼓励和支持他们传承民间艺术,传播先进文化,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生力军的作用。

切实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增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范围和能力。农村公共文化活动普及性强,参与面广,是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事关提高广大农民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事关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要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适应国家建设资金更多地投入农村这一重大转变,切实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投入,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加快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的倾斜,对重要的公共文化资源进行合理调整,增加为农村服务的资源总量,逐步改变城乡文化资源严重失衡的状况。要培育内容积极健康、形式多姿多彩、风格清新质朴,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农村群众文化。按照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的要求,利用节日和集市,开展花会灯会、文艺演出、体育健身、读书征文等文体活动,发掘民族民间文化,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按照政府支持、培育主体、市场运作、增强活力的思路,鼓励各种形式的农民自办文化,培养一批文化中心户、文化大院,组建一批农民书社、电影放映队,扶持一批民间职业剧团、农村业余剧团,支持他们扎根民间、深入农村、服务农民,传承民间艺术,传播有益文化。要继续深入开展“三下乡”、“心连心”等活动,鼓励城市专业文艺机构、表演团体等积极组织各种小分队下乡演出,把多姿多彩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送到农村,把欢乐送给农民群众。

以广泛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为基础?熏掀起讲文明、讲科学、讲卫生、树新风等为主要内容的“三讲一树”活动,开展创建各种形式的文明户、文明村、文明企业、文明市场、文明城镇等活动,巩固多层次多样化的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格局,进一步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培育出新时代的新农民。

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倡导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节俭意识,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促进农村形成健康文明新风尚,这一切都是农民群众移风易俗、改造社会、建设美好生活的伟大创造。从各地农村的实践看,新农村建设的春风吹绿了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改变了农村的许多传统陋习和封建迷信,提高了农民的综合素质,为促进农村的文明进步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重点和难点问题。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和管理,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宏伟目标,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实践证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当前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思想的政治工作,提高农民现代文明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为农民办好事、办实事的有效渠道,更是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的重要体现。农民群众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他们当中蕴藏的巨大热情和创造活力,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动力之源。只有充分相信农民群众,尊重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大胆实践、大胆探索、大胆创造,才能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永葆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参考文献]

[1]巫继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五大亮点[EB/OL].新浪财经,2006-01-12.

[2]陈祖煌.建设新农村?押解决“三农”的长远战略[N]. 南方日报,2005-12-30.

[3]李昌平.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几个文题[EB/OL].人民网,2005-11-29.

[4]沈亚军.WTO与“三农”[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熏2002,(3).

[作者简介]唐 莉,女,萍乡市书画院三级美术师;朱 强,男,萍乡市文联三级美术师。

9.在美丽乡村建设座谈会上的发言 篇九

我们新xx总人口有x万人,xx人口xxx余人,小城镇建成面积xx平方公里。如何在原来的基础上提升,做美做强,主要有以下五点做法:

一、严格执行制定的规划,坚定不移地按照确定目标,一任接着一任干。早在2007年,我们就邀请了浙江大学的专家对我镇制定了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和土地利用、交通建设、新农村建设等专项规划。并确定新圩发展目标是:建设具有庐陵文化特色的生态示范镇。这些年来,领导虽然换了许多,但目标一直没有改变。这个目标也一直挂在我们的办公楼前面没换过内容。2012年,我们确定了20多个重点项目,共计投入1600余万元,用于改善、提升xx品位。在全面完成吉泰走廊卫星镇建设九个一的基础上,还整合争取项目建起了全省首批开放式的乡镇文化站,全区首家公立幼儿园,建成了全市乡镇一流的文化中心以及公园建设和街景改造提升。

二、工作中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让群众成为主体。一是在建设的过程中群众大力支持。比如,房屋的立面改造,让群众作为主体,要群众自己认为房屋改造不仅在外观还是在房屋的结构上对自己有利,让群众自愿出资一半进行改造,剩下的再由镇区负担,这样大大减轻了政府的经济压力。二是在农民建房的管控上,群众大力配合工作。管控农民建房,杜绝无序建房,光靠镇村组几级干部,是绝对不行的,关键是要怎么疏,做到堵疏结合。新xx一方面大力开展空心村改造,群众积极性非常高。仅2012年,全镇拆除危旧房屋面积2.8万平方米,规划出98户农民建房用地;另一方面,做实、做大小城镇,吸引更多的农民到xx来居住。全镇很少有违规建房的发生。三是群众大力配合xx及乡村建设管理,三分建,七分管。管理有固定的队伍,保障的经费,群众也积极配合,严格按照《门前三包制度》《车辆停放管理制度》《摊位定点摆放制度》等一系列制度执行,确保xx常态性的干净、整治、有序。

三、破解几方面难题。小城镇的建设主要有建设资金难,用地指标难,征地拆迁难、长效管理难。

1、建设资金难,我们新xx不断创新xx经营理念,努力拓宽融资渠道。主要靠四个方面解决:一是向市场要。把小城镇基础设施建好建美,就能吸引更多的人来,小城镇从业、居住、土地需求和价值就大大增强;二是大力实施土地增减挂和土地出让平衡工作,获取更多资金补助;三是整合项目,比如把新农村建设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把水利建设与xx排水排污相结合,把农村公路与xx道路相结合;四是积极向上争取支持扶持。2012年全镇共投入1600余万元用于小城镇建设,但目前基本上能做到不欠债。

2、依靠项目和土地增减挂来解决用地指标。完成2012年度土地“增减挂”项目验收62亩,造地320亩,启动实施2013年度“增减挂”项目225亩,有效地解决了城镇用地指标难这一发展瓶颈。

3、尽量让利农民,采取多种渠道办法解决征地拆迁问题,做到既要发展更要稳定。征地拆迁是“天下第一难”新xx在破解征地拆迁难题上一方面尽量让利农民,让农民得到合理的财产补偿,并且做到政策公开、公平、公正,注意补偿条件的区域平衡和前后平衡,让农民感受到政府的公正性。另一方面努力解决农民的就业“出路”和保障“退路”问题。优先安排征地拆迁后的就业与生活保障,切实站在农民的立场上,针对性的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目前全镇还未出现一起因征地拆迁引发的纠纷及上访事件,做到既要发展更要稳定。

4、政府重视,舍得投入,依靠群众,加强管理。解决xx长效管理问题。在xx的日常管护上,我们有一支17人的城管环卫队伍,管理规范化及制度化。政府每年要从财政中拿出近20万用于环卫工人工资及基本市政设施的添置和管护。针对xx绿化植坏管理难的问题,我们还从市园林规化处聘请专人对xx工园及周边进行定期管护,保证绿化植被“有人种,有人管,有人护,成风景”。

2013年我们小城镇有些打算:一是确定10余个基础设施项目,资金在1000万左右;二是完成2万平方米的荷木塘及老礼堂住宅小区建设;三是出让开发30余亩土地;四是新增储备土地200亩,理顺盘活原乡办企业闲置土地100亩;五是用小城镇收入挤出一部分支持农村空心村改造和村庄建设。

提两点建议

一是希望市委、市政府、市直单位继续加大扶持力度。

10.在市校园文化建设座谈会上的发言 篇十

弘扬坚净文化塑造坚净人生

——**市校园文化建设座谈会上的发言

城北小学校长

学校发展,一个很重要的命题就是学校的文化建设,没有文化建设的学校,会形同一个少了筋骨的空壳。历史悠久的学校有一个在已有文化积淀上如何承继更新的问题,新学校也有一个根据自身学校特质创设文化的任务。因此,今天我们把镜头的聚焦再次对准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命题上。

一、我对学校文化建设的粗浅认识

“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被当前教育界同行喊得震耳欲聋的词语,是一个被教育论坛高频交流的话题,是一个基层学校为之努力的目标,我们时刻感受着它的火爆。为什么会如此火爆?细想起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当前学校之间的竞争,已从规模数量发展到文化质量的较量,或者说,已从表面的物质设施、教师与学生人数等方面的竞争,转向更深层次的学校文化理念的竞争。文化已经成为一个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成为一个学校兴衰荣枯的决定性因素。所以,当前对学校文化建设的高度关注,并非空穴来风,它反映出基层学校的办学者和社会各界对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期待。

但是,文化其实是一个很难定义的概念。伽德默尔说:“也许我们知道文化和自己息息相关,然而倾自己之所知也不见得足以讲出文化是什么。”正因为此,成尚荣始终认为,我们也许只能给文化一个解释,而不能给一个定义。在这里,我想先引用一个小故事描述一下“文化”:一天,一位贫穷的妇人在家门口缝衣服,这时邻居来借东西。妇人说,你先等一下。不一会儿,她换了件整洁的衣服出来接待客人。是什么促使妇人这么做呢?这就是文化。文化就是这样一个没有任何形状的核心的东西,存在于组织的角角落落。对于学校来说,不管有多少年的历史,一定有自己独特的东西。校长的工作就是去总结、归纳、发展它。学校文化的核心内容确定之后,包括制度建设、教师行为、精神需求都会解决,学校也会因此得到内涵上的提升。但是,一所学校在文化构建中是否有多种选择?学校文化与学校发展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怎样建设学校文化?今天在与大家讨论这些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看一下学校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顺便阐述我个人的理解。

二、学校文化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与我的理解

问题一:把校园文化与学校文化等同于一个概念。

谈到学校文化建设,很多同志会联想到校园文化建设。确实,很多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也展现出了文化的面貌。我认为,学校文化有显性的一面,但更重要的是隐性的一面。校园只是个场所,校园文化更多地只是局限于环境文化的营造,是浅层次的以环境布置为要务的,而学校则不仅是个场所的概念,更是一个组织的概念,所以学校文化建设内涵更丰富,且更注重于精神文化层面的建设。如果认为学校文化建设只是重在学校的环境布置,这就是概念不清了,偏了概念就容易偏了行为。我认为,我们当前号召的文化建设,立足现实状态来分析,应该是高起点地从学校文化乃至教育新文化建设的角度来思考,当然,又同时离不开脚踏实地地从校园文化、环境布置的低层面上开始操作。

问题二:把学校品牌的打造与学校文化的建设割裂开来

年初校长会议上王局长提出的“加强学校文化建设”的意见,其实已经在要求我们从校园文化建设的层面上升到教育新文化的高度,这既贯彻了教育部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阶段学校教育新文化建设的方针,又内涵地要求我们的学校文化建设要有品牌意识。具体地说,就是要求我们在众多的文化选择中,校长和教师们摒弃浮躁,结合学校实际,进行分析和判断,建设具有差异性的、不迷失自我的学校文化。尽管关于“什么是品牌?”的问题,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在我看来,不管你怎样界定,都不能割裂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因为品牌是需要文化来支撑的,文化是品牌创建的基础和灵魂,学校文化和学校品牌是的关系终究是“在建设中打造,在打造中发展。”

问题三:学校文化缺乏精神的独立性

我在前面提到,每所学校的历史有长有短,但不管是一百年也好,二十年也罢,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特定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如何把握现代与传统、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传承历史,在创新中求发展,是每所学校在文化建设中都面临的问题。现在很多学校往往喜欢推翻历史,在废墟中重建。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陈玉琨教授在痛陈其弊时说:“这种忽视传统的做法实际上就是“归零”,是低水平的行为。”其实我们完全不必唯上、唯书、唯媒体、唯名校,每所学校在历史的发展过程当中都有丰富的文化积淀,这是一种重要的、不容忽视的教育资源。我们只有站在传承的立场,才能有精神支撑,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也才能创造出有精神独立性的学校文化。其实,我一直认为,学校文化没有优劣之分,只有适合不适合。一所现代学校,它最宝贵的品格就是精神上的个性追求,我认为,这是形成学校特色文

化的关键。

问题四:学校的办学理念没有转化为行动

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再到现在,一路走来,我想我们大家已经基本达成了这样的共识,那就是: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文化管理。那是因为学校的办学理念集中体现着学校的主流价值观,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在围绕着这个理念来进行。但如果学校的办学理念只是一种饰物和一个对外宣传的招牌,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理念和行为是两张皮,比如,学校的工作缺乏由理念主导的计划性,教育教学的活动随意性太强,在做各种事情的时候,把办学理念抛置在脑后,那么,文化建设就是一句空话。我始终认为,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学校领导层的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它关系到学校文化的真实性、有效性和持久性。如果领导层口头上讲的是“创新”,可真实的思想和行动却是保守;提倡的是“团队”,实行的是独断;嘴上说的是规范,实践上做的是随意;说是要以人为本,追求的却只是效率第一。这种理念和行为的脱节、言行的不一,长此以往,形成的便是文化的两面性,这种不良文化的形成,不但不能凝聚人心,反而会削弱学校整体的权威,导致集体成为散沙。如此下去,即使学校开展的活动再多、再新、再奇,也很难有利于学校的文化建设。

问题五:学校的文化建设工作缺乏连续性

文化它是一种积淀,它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它的久远性,学校文化同样。办学理念、教育理想的实现需要我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去努力,这样才能流淌成绵长的文化血脉,赋予学校更久远的意义。而审视学校的工作计划,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的计划明显地缺少连续性,甚至一味地标新立异,一味地翻新,缺乏历史的传承性,这样一来,学校必然失去由长期积淀而形成的文化特色。其实,学校文化在本质上是学校办学思想和教育目标的反映,根本上还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因此,面对这样一个“系统工程”,学校需要有文化的自觉,就是对文化的本质、规律和学校文化职责有感性和理性相结合的认识,对本校文化建设有全面、系统、长远的考虑。

问题六:学校的文化提炼缺乏深思熟虑。

学校教育的转型性变革,落脚点在于学校文化的创新。作为一校之长,我认为,学校应建设以校训为核心的学校文化理想。习惯于搬弄其他学校的标语口号,学校的理念文化不完整、没系统、无新意、追求字数的工整对丈、过于口号化,同时缺乏统一的视觉形象、环境布置也是买到什么张贴什么,有什么就填充什么,无整体规划更无核心理念统领指导的做法都是无济于事的。只有以校训催生学校教育的新变革,同时通过教育的变革丰富校训的内涵,学校文化建设才能成为学校主动发展的新动力。

三、我们学校文化建设的几点想法与做法

文化具有教育人、引导人、培养人、塑造人、使人形成理想信念、奋斗精神、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的功能。学校文化应该是学校所有成员共同遵循的共同愿景、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学校文化不是仅仅向干部、师生说说的,也不是单单为了展示学校形象用的;它不只是一个口号,也不是一个装潢门面的饰物,学校文化是用来激励全体干部、师生积极向上、努力奋斗、全面发展、成人成才、为国效力的催化剂、发动机和助推器。

2004年9月,自担任城北小学校长那年起,我就把学校文化建设作为了自己思考的重要工作之一,最近经常有兄弟学校的领导来我校和我交流文化建设的问题,我一般就“学校文化建设至少要听得到、看得见、感觉出”这句话展开交流、汇报我校的做法。

听得到,就是先听我说学校教育的核心理念。我们学校是所百年老校,在文脉相承的基础上,我们在2004年底提炼出了学校的核心办学理念“坚净治校”,并把“坚净”确定了学校的校训。坚净出自于“一拳之石取其坚,一勺之水取其净”这一名句。石坚则精,水净为美,一所百年老校取“坚净”两字作为学校的校训,是从真善美之维展开可能的教育言说,构建学校独有的个体文化。基于文化层面的“坚净”代表着精神和情操,“坚”应为做人的风骨,“净”则是道德修为。“坚净”作为校训,它是一种价值观,它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是一种行为动力,具有导向作用。

校训要落实到办学的每一个过程和每一个环节中,需要在文化视野下的校本行动。我们突出强调了三点:

1.以打造“坚净”的学生文化为根本。作为学校育人取向文化的核心理念,“坚净”是真善美的外化,坚——“真”的风骨,净——美的化身,“坚净”文化内化的过程是学生重新塑造自己的过程,我们把它韵化成校歌,物化为校徽,并把“坚净”印上“北小星卡”,刻上太湖石安放在校门口,坚净内涵的解释说明张贴在每个班级墙上。让“坚净”成为学生持守和践履一种价值观的人格自律,这将直接关联着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精神、意识、思想、言语和气质,促进每一个学生精神的成长,心灵的解放,思想的创生。

2.以打造“坚净”的教师文化为基础。“坚净”教育新文化的着眼点还在于打造“坚净”的教师文化。这要求形成学校教师相应的文化行为,一种作为日常生活方式的教师群体行为,“坚”——让每一个教师更有文化自信;“净”——使教师群体更具职业情操。我们用思想润泽,用行动引领,用情态助推,大力营造优于社会环境的独特氛围,让教师自己的生存空间和生活方式越来越“坚净。

3、以打造“坚净”的校长文化为统领。教师文化的形成决不是靠形式和建章立制来推动的,而是靠文化的气息。校长文化牵涉学校文化的上层形态,它是“在学校文化进程中所折射出的、校长独有的精神追求和职业特征”,校长文化引领着教师文化的形成。“坚”——则强调依法治校;“净”——则注重以德立校,当“坚净”成为了一种管理趋向,那么,“坚净”新文化的形成势必成为全体教师的共同愿景。就教育而言,人的发展是教育改革的最终目的,我们把“坚净”作为校训,为的是在教育新文化的建设中,提升学校的核心发展力,让“坚净”成为学校的精神图腾,固化为学校意志,把学校建设成“坚净校园”,为学生打造“坚净人生”!

看得见,就是走在校园里,要看得到紧紧围绕着办学核心理念所呈现的环境文化。走进狭小的北小校园,首当其冲的是矗立着的一块太湖石,上面书写着“坚净”两个大红字及其出处的那句名言,然后在校门另一侧花坛里,则用不锈钢玻璃窗宣传着五个内容:一是核心理念:“坚净治校”、二是学校形象定位、办学目标:“文脉相承、和谐宜学、特色鲜明、质量上乘的人文校园”、三是办学理念:“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教师的持续发展助力”、四是学校精神:“追求卓越、敢于争先”、五是办学方略:“学校管理求民主、课堂教学求智慧、师生成长求坚净”,让人一看就明白北小的管理思路与办学追求。

百年老校是有许多优良传统的积淀的,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中需要加以弘扬,为此,在北小有限的校园里,我们充分利用教室前的墙壁和几条连廊精心设计了与学校倡导的主流文化相配套的一些展览图片与文字说明,特别是把学校的百年校史、模范师生、学校荣誉、办学特色、杰出学子、典型活动、校歌校风等制作成25块写真展板全部走上了墙头,并配以醒目的十多个标题:如“鹤发童颜话沧桑”、“素质教育谱新篇”、“春华秋实塑品牌”等。更有“丁俊晖的母校城北小学艺体教育一瞥”、“学校核心理念坚净的全面阐述”、“北小90校庆精彩瞬间”、“百年北小风采教师”以及科技特色学校等大型展板、橱窗、壁画等制作在相关走廊。

感觉出,就是学校的坚净文化要在师生的行为、办学的行为中有效体现出来,并由此升华出学校独有的品牌和气度,让人能够亲身感受到独有的文化气息。这才是我们追求文化建设的真正目的。作为一个新调进来的教师在短期内就能深切地感悟到与原来不一般的气息、感悟到完全有学校自己个性的管理文化、学习文化、班级文化等,这才说明一所学校的文化建设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作为城北小学,我们就是要让人感觉出在坚净文化的统领下,除了大家都有的文化特色活动、规范的管理制度外,还有三点与众不同的学校气质:学校是师生的精神家园、教师是应该清高点的一个群体、小学是可以让孩子愉快生活的一个阶段。

其中“我的北小”的真实的归属感、干群互相尊重和谐相处亲如兄弟姐妹的价值环境、领导与群众可以借助网络、教代会等密切对话的精神平台、师生融洽关爱的心灵空间和书香校园等成为了学校是师生的精神家园的重要特征。在北小,校长电子信箱、网上校长留言簿、北小教育论坛都是老师学生乐意经常光顾的地方,双休日也总有很多教师有事没事的来到学校坐坐聊聊,一年一度的教代会更始全体教职工最巴望的民主盛会……

教师虽然也是普通的社会人,但教师更是培养人的特殊人,面对纷繁的世界和清苦的生活,唯有摆正心态、活得清高点、活得自尊点,我们坚持用校训坚净隐含的拳石风骨与净水情操来帮助教师调适自己的情绪,以便拥有高昂的斗志从事着教育工作。

11.网络媒体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角色 篇十一

角色扮演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在2009年1月发布了《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 截止到2008年12月31日, 中国网民规模达到2.98亿, 其中农村网民达到8460万人, 且网民规模依然持快速增长之势。这意味着网络媒体在我国的社会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大有作为。

宣传报道。按我国相关政策规定, 网络媒体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采访权, 只有登载权, 所以理论上在宣传报道方面只能转载传统媒体的信息, 但是在宣传报道实践中, 网络媒体目前也开始组建了自己的采编队伍, 扩展自己的信息来源,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网站的存储空间是无限的, 所以很多传统媒体因为空间有限而无法发布的信息都能够上传到网上传播开来, 各项有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方针政策, 网络媒体都可以全部公布到网站上, 进行更加全面、细致的解读。比如人民网, 有关新农村的新闻信息达到13996条, 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中央精神、地方举措、建设成就、三农问题、观察与思考、《新农村》周刊和图片报道, 从中央到地方应有尽有, 这个是传统媒体根本无法企及的。

另外, 新浪网、搜狐网等商业网站除了传播信息之外, 还都开办了论坛、博客之类的专栏, 给了普通网民发言的空间, 其中也不乏与“三农”有关的内容。

信息沟通。网络媒体因为具有传统媒体根本无法比拟的互动性, 在信息沟通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

比如人民网, 除了发布各种关于新农村的信息之外, 还建立了大量的新闻专题:有关农村文化建设的、有关建设中国新农村的、有关新农村与和谐社会的、有关城镇农村医疗体制改革的等, 涵盖了各个方面。 (1) 在这些专题中, 网站都设立了可供网民发言、交流的栏目, 方便网民随时留下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除了网络新闻专题中设立栏目之外, 网站还普遍在“论坛”频道中设立相关论题, 号召网友对“三农”问题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言, 引来网民的大讨论。

还有, 因为网络媒体为农村供求信息、技术信息提供了交流平台, 所以, 很多地方的农民朋友已经形成了在网上搜索相关信息的习惯, 比如《赣南日报》就报道《农民上网查技术信息在兴国成时尚》。 (2)

文化建构。因为网络是建立在“去中心控制系统”的基础之上的, 任何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可以上传任何信息, 所以在监控信息传输方面, 具有天然的劣势。文化建构还有一个方面就是提供娱乐。传媒现在越来越成为文化产业, 娱乐信息的提供是媒体获利的主要来源, 尤其是网络媒体。他们在大力传播着各种视频信息和网络游戏, 其中有大量色情和暴力信息。这些信息对于新生代的年轻人造成的负面影响颇大, 尤其是那些没有机会受到高等教育的农村孩子或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工, 所以各级政府正在不断加大打击力度。

存在问题

信息质量不高。考察以人民网、新华网为代表的新闻网站和以新浪网、搜狐网为代表的商业网站, 可以看出, 虽然有关“三农”问题的政策、方针、措施都通过网络媒体进行了发布, 并且进行了力所能及的解读, 但是相对于网络媒体整体空间, 或相对于其他类型的新闻信息, 有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信息数量依然显得不足, 质量也不高。

网络媒体因为缺乏“把关人”职能, 无法真正对网站传递的所有信息都进行严格的审核和管理, 所以无法保证信息的质量, 尤其是论坛中的信息。再有, 网络具有匿名性, 网民在网上发表言论的危险系数要远远小于现实社会和传统媒体, 所以, 网民在针对比较敏感的问题时, 发言往往比较随意, 甚至故意选用一些刺激性很强的言论, 面对新农村建设的某些问题时同样如此, 这些言论并没有对问题进行严肃认真的探讨和分析, 长此以往就大大降低了网络媒体针对新农村建设言论的质量。

社会影响不好。网络媒体有关新农村建设的信息传播没有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目前在社会生活中起到重要影响的, 还是传统媒体的那些报道和对于各种问题的解读。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 最主要的原因是网络媒体公信力的缺乏。这种现象的发生还是要归结到网络媒体审核机制的缺失上。虚假新闻多、低俗化现象严重是造成媒体公信力差的主要原因。一方面, 指导网络媒体发展方向的相关政策还不完善, 保障网络媒体顺利发展的法律法规数量虽然不少, 但级别很低, 并且很多还相互冲突;另一方面, 网络媒体在经济利益的推动下, 片面地追求发稿数量和轰动效应, 一味地求新求快, 导致虚假新闻的不断发生, 久而久之, 在网民中就会造成不良印象。

网络媒体目前的公众形象如此, 就造成了它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报道和分析过程中传递的信息缺乏说服力, 自然很难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

完善措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我们必须采取措施, 让网络媒体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正面的强大作用。

加大政府投入。目前, 农村的经济结构和经济主体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很多地方出现了大量的种植养殖大户、购销大户、农村专业合作社、农村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他们对于快速及时地获得相关经济经营信息、提高生产经营的效益有着非常迫切的愿望和要求, 而在满足这些要求方面, 网络媒体有着突出的优势, 政府也在不断地加大这方面的投入。

比如浙江省就率先推出了“农民信箱”工程。这个工程是根据“数字浙江”建设的总体规划和“以用促建”的原则, 利用互联网技术, 和现有的农技服务体系和运营商的网络设备, 使农民能够借助电脑和手机短信进行网上交流的信息交流平台 (3) 。正像政策的实施, 不仅加强了政府、农民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 形成了农产品网上中介, 节约了办公经费, 而且还有效地解决了当前农业生产信息严重不对称的问题。

兼顾社会效益。在兼顾社会效益方面, 以新华网、人民网为代表的新闻网站做得更好。比如人民网, 不仅积极贯彻“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 而且在“传媒专题”栏目下还开设了专题“媒体如何报道新农村”, 其中又细分为“报道动态”、“传媒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角色”等子栏目, 通过这种形式, 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种信息有效地传递出去, 有了农村网民的关注, 网站在实现社会效益的同时, 也一定能够收获经济效益。

另外, 网站还要注意, 不仅要报道农民和农村, 还要注意做给农民看的新闻信息, 让他们通过网络媒体了解整个世界。

传媒业界进行的“三农报道”将原本被忽略的农村、农民、农业放大后展示在公众面前。在这种报道模式中, 无论是对农民工遭遇的报道, 还是直接针对农村的扶贫报道、农业典型报道等, 农民始终是报道对象, 农民之外的群体才是受众, 农民被排斥在受众群体之外。作为报道对象, 农民可以借助媒体来表达自身利益要求, 实现和维护自身利益, 但是同时, 农民的形象是依受众旨趣而设, 农民命运的转折机会也是始终把握在他人手中。 (4)

反映固然重要, 但是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 更需要建设性的报道, 也就是说更需要能够对实施农村的现代化建设起到积极作用的报道, “三农”问题需要的不仅仅是展示, 更是建设性的意见。所以, 网络媒体在沟通信息的基础上, 还要注意发布一些能够改变农村落后观念意识的、充满理性力量的信息, 让农民能够参与到信息的展示中来。

培养新型农民。目前, 我国农业劳动者不管是在受教育程度、观念、技能等方面, 还是在健康状况、社会保障等方面都还处于较低水平。 (5) 劳动者素质缺陷和健康缺陷, 造成的市场观念淡薄, 风险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欠缺, 就使得新农村建设面临着发展瓶颈。要想改变这种情况, 就要大力加强农民教育的思路和措施, 将培养新型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新的重点。

首先, 要高度重视农民的思想教育。由政府出面, 建立健全从上至下的农民教育管理监督机制。

其次, 要科学合理地设置教育内容。要针对当前农村实际, 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和网络媒体, 在加强思想教育的同时, 大力普及文化教育, 提高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

再次, 要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

网络媒体还要注意传播多种形式的文化产品, 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满足他们对精神文化层面表现出来的强烈渴求。网络媒体在传递文化信息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 但是因为把关不严, 网上的文化信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 针对这种情况, 还需要各级政府能够善加引导, 在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 将网络信息的负面效应降到最低。

注释

1 资料来自人民网.http://search.people.com.cn/rmw/GB/rmwsearch/g Lsearch-pd.jsp#

2 资料来自新华网.http://www.jx.xinhuanet.com/news/2009-02/26/content_15802060.htm

3 沈正江:《“农民信箱”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与应用》, 《农业网络信息》, 2007 (2) 。

4 陈力丹、陈俊妮:《论传媒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当代传播》, 2006 (3) 。

12.在新农村建设座谈会上的发言 篇十二

(一)千年古县,旧颜初改。xx地处高台,以浅丘、平坝为主,xx紧毗县城,因净空限高为大平坝无高楼小城。旧城xxK㎡,人口x万人,旧城改造xx年告捷,但受历史、条件所限布局较为零乱。

(二)向西拓展,打造新城。新城东西连接旧城,新旧联动,规划xxK㎡,建设两园两区--中央商务区、双桂旅游度假区、工业园区和城际铁路物流园区,规划到xx年,县城达到xxK㎡,人口xx万人。

二、彰显城市文化,规划情景城市

(一)超前规划,锦绣xx。完成《城乡总规》、xx《城市总规》、城市控规和城市设计,打造新城旧城交相辉映、各放溢彩的锦绣之城。

(二)古色古香,情景xx。“以山丘为脉、以湖河为络,以绿化为蕴,以建筑为图”,采用古典建筑与渝东北建筑相融合坡屋顶形式,凸现灰墙红檐的地域建筑风貌,打造浓厚历史文化沉淀的城市。

(三)西学东就,秀雅xx。行政建筑古朴内敛,彰显城市“秀雅客厅”;高尚建筑传承传统风貌,打造城市“休闲花园”;商业建筑体现商机活力,凸显城市“活力超市”;教科文卫建筑艺韵双馨,展现城市“综艺家具”;公共服务设施齐备完善,靓丽城市“家居装饰”。

(四)立体网络,通畅xx。同步设计、建设城市道路和 1

管网,水、电、气、视、讯以“共同沟”方式组合下地,建设“地上”和“地下”两座新城。

(五)碧山秀水,诗画xx。按照“城市级、居住区级、游园”的三级公园标准推进公园建设;利用滨水步道、公共绿地和商业空间打造宜人休闲的环城健康步道;引水、收水入城进区,打造滨水岸线空间;注重新城的门户道路和商贸性道路的景观建设,形成连续不断的景观序列。文化廊、灯柱和铺装等景观小品引入年画、竹帘、灯戏等特色元素,打造特色文化走廊。

(六)提升功能,和谐xx。实现“5分钟超市,10分钟公园、社区、医院、学校,30分钟体育中心”的全面宜居配套目标。

三、加大政策扶持,加快乡镇建设

(一)城乡共享,统筹规划。县政府安排xx万元用于全县xx个乡镇总规经济修编、控制性详规、修建性详规和专业规划的编制,三年内覆盖率达xx%以上。

(二)创新融资,提速争先。走出一条“以地生财融资、闲资质换筹资、公益拍卖聚资、外延扩张争资”的乡镇建设新路子,吸引有实力、高水平的投资者共建美丽xx。

五年以后,一个空气更清新、环境更优雅、文化更浓郁,人情更芬芳的情景城市,将给xx人民带来浪漫、宁静、安详、恬淡和从容。

13.新农村建设调研座谈会发言稿 篇十三

旌德县民政局

2012年6月7日

近年来,民政部门立足于我县经济欠发达、农业人口比重大的基本县情,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工作理念,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不断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积极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局。现将工作开展情况作简要汇报:

一、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切实保障农村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一)建立并完善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水平逐步提高,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2011年我县农村低保保障标准达1440元/人〃年,实际补差额居全省第5位(宣城第1位),从今年7月份起保障标准还将提高到1620元/人〃年。

(二)不断完善农村五保供养制度。五保对象实现“应保尽保”,保障标准逐年提高,目前敬老院集中供养标准提高到年人均2600元,散居供养标准提高到1400元/人〃年。农村敬老院建设快速推进,近三年全县共投入资金780万元,新建改扩建敬老院6所,新增床位246张,全县敬老院集中供养率达到40%;今年还将投入资金380万元建设4所敬老院,到年底使敬老院集中供养率提高到60%。

(三)建立并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逐步降低救助门槛,提高救助标准,救助对象涵盖了农村五保户、低保户和一般困难户,基本解决广大农村困难群众大病医疗问题。

(四)切实抓好农村灾民救助工作。修订完善了自然灾害三级应急预案;进一步规范冬春救济制度;把灾民倒房恢复重建和危房改造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结合起来,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实施。

二、培育和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农民增收

本着先发展后规范的原则,降低准入门槛,简化登记手续和程序,培育和发展更多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协会产业化经营水平,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繁荣农村经济。目前,我县共有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17家,为辐射带动更多农民共同致富,实现农村生产发展农民增收起到了引领作用。

三、扎实开展村民自治工作,深入推进村务公开和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一)着重抓好村委会换届选举及后期的建章立制工作,完善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大力实施“阳光村务工程”建设,村级事务实现了流程化管理,建立并完善了“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进一步落实了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激发了广大村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动性。

(二)会同组织部门抓好村干部的教育培训,提高村干部的政

治业务素质,进一步增强村级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

(三)以财务公开为重点,增强村务公开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村务公开除坚持公开已有的内容外,把新农村建设的项目和资金及时纳入村务公开内容,做到一季度一公开。

(四)积极探索农村社区建设和管理模式。目前我县有庙首镇庙首社区和三溪镇三溪社区2个农村社区,通过几年的努力,社区居民的生活环境、生活质量都得到显著提高,新型农村社区的特色逐步体现,为今后农村社区化积累了一些经验。

四、关注农村人口老龄化趋势,积极做好为老服务工作

目前我县60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17.2%,老龄人口比例分别高于全省、全市3.9和0.46个百分点。为解决广大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一方面把居家养老作为主阵地,另一方面把老年公寓、农村敬老院建设纳入新农村基本设施建设的总体规划,同时加大财政投入和吸引民间资本来共同兴办各类养老服务机构,确保老年人老有所养;积极发展村级老年协会,在全县6 8个村(社区)建立了老龄工作协会,村民组长、老党员、村级致富带头人等均参加了协会;引导老年人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加大对农村老年人的维权力度,及时为老年人办理老年优待证,保证优待政策的落实。

五、关于推进农村社区化的建议:

(一)、我县农村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农村社区建设尚处于探索阶段,国家层面的农村社区建设政策体系还没有

形成,农村社区建设缺乏政策指导依据。二是农村社区建设的投入不足,缺少经费,同时社区运行成本较大,造成发展后劲不足。三是对农村社区建设的认识不足,社会共同参与社区建设意识不到位。四是社区建设以党政有关部门推动为主,村民参与不足,社区发展缺乏内在动力。

(二)几点建议。

1、加强宣传。提高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广大群众对农村社区的认识。

2、科学规划。将农村社区建设的长远目标和近期规划相结合,根据城镇化推进进程,从实际出发,根据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农民生产、农村社会环境及居民需求,合理规划社区建设规模,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不下硬性指标。

3、加大投入。加强社区公共设施建设,整合农村资源,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努力改变当前农村社区基础设施薄弱的局面。

4、发展经济。依靠本地资源,依托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实现农业产业化,同时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形成农村社区居民增收和农村社区建设投入增长的良好局面。

5、扶持奖励。建立各级资金奖励或以奖代补政策,调动农村社区建设的积极性。

14.垃圾发电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应用 篇十四

如何解决垃圾问题,已经引起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在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正确处理农村垃圾,改变农村垃圾利用现状,是建设优美、整洁、文明新农村的必要条件。

1 国内外垃圾发电现状

1.1 国内垃圾发电现状

中国“十一五”规划倡导循环经济,最重要的一环就是鼓励开发可循环再生的新能源,而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垃圾发电是公认的三大清洁新能源[1],其中垃圾发电的综合效应最为突出。

我国垃圾发电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已在厦门、福建、浙江等城市建成一些垃圾发电厂[2]。2004年8月,浙江杭州市滨江区的杭州绿能环保发电项目成功投入运行:以城市生活垃圾为燃料的发电厂,日处理垃圾量450 t,向电网输送7 500 kW·h的电量。深圳目前已经拥有3座垃圾焚烧发电厂,计划还要建设5座,以使深圳的城市生活垃圾全部得到利用[3]。北京首座垃圾焚烧供热厂于2001年建成,日处理垃圾能力为300 t。上海目前已建设2座垃圾焚烧发电厂,日处理能力分别为1 000、1 200 t[3]。

1.2 国外垃圾发电现状

欧洲在垃圾发电这一新的领域已经遥遥领先[4]:丹麦现在有29座垃圾发电厂,还有10座正处于规划或建设中;在整个欧洲大约有400多个垃圾发电厂,其中丹麦、德国、荷兰最为热衷,仍在不断扩大规模。

2007年韩国43处大型生活废弃物焚烧设施运行所取得的成果相当于节约价值4 010亿韩元的原油,节能效果显著[5]。此外,还相当于减少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180万t,取得了305亿韩元的减排效果。

垃圾发电是各国正确处理垃圾的必然趋势。垃圾发电不仅是一种垃圾处理的基本方式,更是一种可再生能源的经济循环利用。

2 中国新农村垃圾发电面临的挑战

2.1 垃圾发电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优势

垃圾发电是通过对各种垃圾进行分类处理而实现的一种发电方式[6]。农村垃圾中不能燃烧的有机物较多,如菜叶、瓜皮。通过对该种垃圾进行发酵厌氧处理,最后干燥脱硫,产生沼气。利用沼气燃烧,把热能转化成蒸汽,推动发电机产生电能。这种垃圾填埋发电方式[7],投资少,见效快,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随着“家电下乡”政策的出台,农村正在迅速改变传统的利用秸秆、木块等可燃物煮饭的方式,大多采用电锅、电饭煲。另外,农业生产机械化的推行,使大量的麦秆、稻秆废弃在农田。这些可燃物可以用来和燃烧值较高的垃圾混合,进行高温焚烧,从而利用产生的热能推动涡轮机转动,使发电机产生电能。这种垃圾焚烧发电方式可将垃圾中的病原体彻底杀灭,达到无害化的目的,并且有利于金属的回收,减少垃圾中转站。

由此可见,垃圾发电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它可以美化环境、减少污染、节约能源,还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更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电气化奠定了基础。

2.2 垃圾发电在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问题

2.2.1 从农村的经济承受角度看,垃圾发电所需设备昂贵、初投资高。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垃圾发电方面比发达国家起步晚,先进的研究成果少,大部分设备需要从国外引进。如上海江桥垃圾焚烧发电厂利用西格斯公司的设备,投资近7亿元[8],建厂投资较高。这在绝大部分农村是不可行的。

2.2.2从农民的自我意识角度看,目前在大部分农村都没有实现垃圾的分类回收。

大部分农村垃圾随地堆放,主要倾倒的地点是“六边”:路边、河边、村边、田边、塘边、屋边;部分农村企业的工业废弃物随意倾倒在工厂企业的附近。这对以垃圾分类为前提的垃圾发电非常不利,需要加强垃圾分类处理的推广。

2.2.3 从农村的环境保护角度看,垃圾发电有可能带来二次污染。

垃圾填埋发电,可能会使垃圾中的有害物质渗透到地下,引起地下水的污染。而垃圾焚烧发电则可能产生二口恶英等有害气体。

3 中国新农村垃圾发电发展方向

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的日益重视和垃圾发电技术的日益成熟,在中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垃圾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源,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对于现阶段农村垃圾发电建设存在的问题,确立如下发展方向。

3.1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率先发展农村垃圾填埋发电

这种垃圾发电方式投资少,易于在农村推广。农村人均占有面积大,垃圾填埋发电厂的选址也比较方便。填埋后产生的发酵固体可用来制化肥,并且可将其他垃圾进行回收,有条件的可将其运至附近城市的垃圾焚烧发电厂。

3.2 加强道德建设,提高农民对垃圾分类处理的意识

垃圾分类处理是垃圾发电的根本。将菜叶、瓜皮等易于腐烂的有机物与农药塑料包装袋等塑料制品区分开。这样可以避免垃圾填埋发电过程中有害物质的渗透。

3.3 保护环境,减少“白色污染”

环境学者早已指出[4],垃圾焚烧产生二口恶英的必要条件是含有氯元素,垃圾中未经分离的塑料袋等含氯塑料制品以及含盐分较多的厨余垃圾,就是产生二口恶英的根源。减少农村中塑料制品的使用,可以从源头上减少有害气体在垃圾焚烧发电中的产生。

4 小结

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农村垃圾的处理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实行农村垃圾发电是未来新农村建设中垃圾处理的方向,不仅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垃圾污染环境、损害健康的问题,还可以使能源得到合理利用,更提供了丰富的就业岗位。与此同时,加强新农村经济、道德、环境的建设,让农村垃圾发电走上康庄大道。

参考文献

[1]傅旭明.垃圾发电业生存之忧[J].中国乡镇企业,2007(1):59-60.

[2]曹东欣.浅谈垃圾发电[J].科学教育,2009,15(4):56-57.

[3]黄生琪,周菊华.谈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技术现状及发展[J].应用能源技术,2007(3):42-43.

[4]施路.垃圾焚烧发电欧美态度迥异[J].资源与人居环境,2010(11):53-54.

[5]韩国利用垃圾发电节能效果显著[J].华中电力,2008,21(4):50.

[6]垃圾发电技术介绍[J].太阳能,2008(6):10.

[7]刘炳娟.清洁发展机制与垃圾填埋气回收发电[J].广东化工,2008,35(5):64-65,88.

上一篇:锦水小学群体师德创优活动工作总结下一篇:动物聚会反思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