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以及怎么办

2024-08-07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以及怎么办(共16篇)

1.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以及怎么办 篇一

要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实现高等教育与社会接轨,增强毕业生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高等学校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人力资源的主要阵地,社会和市场发展的需要应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导向。增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根据社会需要开设专业、设置课程,不断革新教学形式和内容,才能使高等学校更好地履行社会服务职能。无视社会需要,盲目培养,就会导致高校毕业生不适应用人单位需要,在就业市场上缺乏需求,形成结构性失业。高等学校应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为基础,培养服务社会各级各类需要的多种人才。在培养中应充分重视市场需求,建立科学的评价、分析和预测体系,把握社会实时经济走势和就业市场的变化情况,按照社会发展方向设置专业,有效地消除结构性失业。这是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根本思路。

高校教学改革中应坚持推进素质教育,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优化人才培养结构。

市场需求是多样化的,不同岗位对毕业生素质的要求就不一样。如果高等学校培养出的学生千篇 一律,或是心理素质差,或是动手能力差,或是社会适应能力差,其结果必然就是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中缺乏竞争力和吸引力。素质教育强调个人素质的发挥,因而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毕业生,可以有效地提高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强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克服摩擦性失业。

着力提高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增强毕业生的择业技能。

在就业市场上,毕业生缺乏必要的求职技巧、择业技能差是导致摩擦性失业的重要原因。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作为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应当充分发挥服务职能,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着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通过就业指导和服务,帮助毕业生科学地分析市场、客观地认识自己,有效地消除“供需矛盾”。通过就业指导和服务,帮助毕业生掌握一定的择业技巧,善于利用市场信息,善于在就业市场中“推销自己”,通过市场落实就业单位。

加快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选择。

要重视和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就业市场的信息化。充分而有效的信息可以降低市场成本,提高效率,实现节省资源和提高效益的目标。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信息不充分是影响用人单位选材和毕业生就业的突出问题,因此,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和信息化建设是当务之急。国家、地方和高等学校要围绕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立体化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和信息服务体系,互相联系,互相补充,促进就业市场中的充分信息,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选择。同时还要制订相关规定,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管理。有效的调控和管理是市场发挥优势的重要保证。目前毕业生就业市场中还存在着一些秩序混乱、缺乏监督的情况,不利于就业市场充分发挥资源配置作用,各级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调控和管理力度,出台相关管理办法和规定,为毕业生就业市场提供统一规范,保证市场秩序。

积极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实现多渠道、多形式就业。

处在新世纪战略机遇期的大学毕业生和高校教育工作者都会发现,我们所面临的时代是一个快速变革的时代。面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创新的思路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积极引导毕业生突破传统的就业观念的束缚,树立与时俱进的就业观,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自觉树立自主创业的思想观念,主动到基层就业。努力实现多渠道、多形式的科学择业,积极创业。

2.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以及怎么办 篇二

大学生长期以来一直被看作是社会的精英群体, 备受社会赞誉和推崇。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对于自身的定位以及对当前的就业形势还认识不足。以自我为中心, 缺乏责任意识。他们生活在较为安逸的生活环境中, 社会环境也日益开放, 这使得大学生在价值观的构建中, 个性得到张扬并有较大的自主性和选择性。据调查, 在就业问题上大多数学生就业的标准首先是实现自我价值, 以实现自我价值为中心的就业观念已成为目前大学生就业的普遍现象。

二、制约大学生就业观改变的社会和文化因素

现代社会是以科学技术和教育为基础的社会, 接受大学教育成为进入更高层级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尤其是对于农村大学生来说, 教育也是其改变目前地位的最为有效、也是最为公平的方式。所以, 无论是家庭、社会还是大学生自身始终是把教育看作是获取向上流动的推进器。而家庭的过分期望使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 就业观念难以突破。据调查, 父母的职业、学历、收入、身份等会通过不同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子女最终的就业状况。因此, 家庭对于大学生来说是被寄予厚望的地方, 任何降低期望的想法和行为都会受到来自父母亲朋乃至自身的压力。另外, 大众传播媒介的舆论导向也加重了大学生就业的负担。媒体作为一种教育、宣传渠道, 对大学生就业观的影响不容忽视。然而, 由于大众传播媒介的报导, 大学生的某些就业方式加大了社会对大学生就业的关注程度, 如广东14名研究生应聘卖猪肉等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议论并有着不同的看法, 但更多的是不理解。这些舆论对当事人以及更多的大学生来说均会带来思想上的矛盾和一定程度的心理压力。

三、新形势下解决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1.要与时俱进, 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加大学科专业改革力度, 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信息时代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对未来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很难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未来要求高校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全面贯彻素质教育, 培养综合素质高、专业过硬、懂外语和计算机、熟悉法律、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实践创新精神和团队意识的复合型人才。当然, 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和实现最终还要依赖于高校学科专业建设和培养目标的优化。高校尤其是地方院校的学科建设, 要以市场为导向, 立足于区域经济的发展, 遵循不同学科的办学规律, 以信息化为平台, 对资源重新配置, 优化专业课程设置, 培养专业基础过硬的人才。同时, 高校团学工作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校园课外文体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参与精神、团队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自身综合素质。以网络技术为依托, 构建信息化就业管理模式。借鉴国外经验, 就业指导工作加强其针对性、系统性和前瞻性。应该针对不同的年级开展不同的职业教育, 一、二年级的学生应学习认识自己的潜质、专业市场需求和兴趣等;三年级的学生应广泛了解企业情况并参加社会实践和招聘会;四年级的学生应着重对毕业生进行求职面试等方面技巧的训练。

2.用人单位应健全和完善对大学生的福利待遇和保障措施, 加强对大学生的技能培训和职业规划。近几年来, 由于大学扩招带来的是每年数百万计的大学毕业生找工作, 大学生总量处于供过于求, 一些用人单位在招收毕业生时不切实际的故意抬高学历门槛, 这不仅加大了单位的引进成本, 而且也造成了人才的浪费。另外, 许多企业压低大学生的工资和福利待遇, 没有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职业规划, 这种短视行为不仅不利于企业的人才储备, 而且也是造成大学生频繁跳槽的原因之一, 政府应优化就业环境、完善和健全就业政策、强化和完善就业保障机制。政府应当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作用,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促进毕业生就业。增加就业岗位,

摘要:近几年来,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有诸如经济结构的调整、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等, 更有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影响。高校应加大学科专业改革力度, 用人单位应加强对大学生的技能培训和职业规划, 政府应优化就业环境。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观,解决办法

参考文献

[1]张立昌.自我实践反思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J].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1 (7) .

[2]陈宝义.新课程改革之教学改革三步走[J].陇东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18) .

[3]支希哲, 朱西平, 顾致平.工科力学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的认识与实践[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9 (3) .

3.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篇三

关键词:高等教育 压力 大学环境修身和长智

每年都能看到有多少万大学生失业的报道,据报道, 2009年大学生就业率为45%,这一数字低于2008年大学生就业率同期水平。2009年全国又有610万名高校毕业生,再加上去年毕业未就业的100万人,总计达到710万人,再加上今年的金融危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2009年大学生就业率的水平,人力资源保障部门距离预定的7成就业率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作为一名即将毕业走入社会的大三学生,逐渐感觉到了这股压力.压力迫使我开始思考,思考我们这个被冠以知识分子的群体为何有很大部分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工作.

“有人认为是大学生太多,工作岗位太少”,其实不然.大学生,作为为一个新生代,为国家繁荣富强做贡献的主力军,国家和社会是不可能忽视的.国家每年都会出台许多相关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办法,许多企业为了给公司注入”新鲜血液”也提供了很多机会,最终的结果只是大学生难以胜任.”有人认为大学生读的书,很难在现实社会中运用”.我们在大学所读的书籍,都是前辈们经历多年社会实践总结出来的精华,知识的本身就来源于社会,与其说知识很难运用,不如说我们不会运用知识.

我开始注意自己身边的大学环境,新生数量每年都有很大幅度的增加. 1999年推出的大学扩招政策,使中国的大学们承载起了协助政府推进经济增长的光荣任务,在近现代大学史上,破天荒,这还是第一次。如今,这个政策推行已经八年了,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我们看到的,是大学生有限的基础设施和师资条件下不停地增加学生人数,不惜因为数量而牺牲质量;是高校进行了一场不顾一切的“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运动;是学费的疯狂上涨;是千百万大学应届毕业生上学难、就业难。客观的认为,过快的大学扩招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学校每年的扩招出发点是让更多的学生享受高等教育,但事实却事与愿违.许多地区的一般本科在扩招时,其学校本身的软环境和硬环境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善.正如一个工厂要扩大生产,人力资源和生产设备的相应增加没有保证,盲目的执行,资源和设备会不堪重负,生产的产品也很难保证合格率.以前一个大学导师带的学生只有十几个,如今一个大学导师往往要带几个班,一个班的学生也有四五十个.这种情况将严重影响教学的质量.在大学里,导师对我们的影响很重要,学生数量的聚增,拉大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现在我们很难再看见那种在大学校园里老师和学生亦师亦友探讨学术和人生的场景,甚至还有一些大学生毕业时,导师都不记得学生的名字.在今天,只要能负担起庞大的大学费用开支,进入大学的门槛已经非常的低了.朝气蓬勃的青少年怀着崇高理想进入大学,又有多大一部分在缺乏监督时逐渐放任松懈,堕落的习气在滋长.我们不得不主观的审视自己,到底是社会的制度缺陷导致我们”怀才不遇”,还是我们4年的”室外桃园生活”已经适应不了社会.答案肯定是后者.

读大学到底读什么,我们为什么读大学而不去读职业技校.读大学,我认为可以概括为修身和长智.

修身是学会为人处事,长智是学会用智慧的眼光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二者缺一不可.在学校我们面对的是校园这个小环境,进入社会则要面对社会这大环境,在小环境里磨练适应大环境的本领.我的大学好友对我感慨说“很难交到真正知心的朋友”.事实上大学里的学生大多来自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家庭文化背景,我们都很改难变自己去迎合别人.所以我们必须从大的方面去培养.努力做一个诚实的人,”诚”可以是真诚,也可以是诚信.真诚表现在与人交往不要有心机,不管你是否打算与对方交朋友,必需让对方感觉到你可以成为他的朋友,周围的人也就不会讨厌你.诚信也是非常重要,贵在言而有信,不贪小便宜.大学里面相互借钱借物很常见,当你向周围的人借钱借物而对方不会考虑你什么时候会还时或者遇到什么困难大家都愿意帮助你时,说明你在周围人眼里是讲诚信的.偶然获得的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能以为是自己运气好而占为己有,进入社会,这种真诚的小细节往往是企业所最注重的.”实”体现在做自己,”有人说他活得好累”,尤其是在社团或者学生会担任职务的学生,.进入社会所扮演的角色可能会更多, 不同的角色的扮演只需要改变你言语的措辞方式,而不是要改变你真实的想法,说一套,做一套.努力做是一个慷慨的人.简单的说就是要大方.很多时候,我们都认为自己没有什么资源能够给予别人,倘若我们鼠目寸光,自然不会有什么可以与别人分享.不要让我们等到某一天自己觉得足够富有了才开始给予.即便我们不富有,我们一但给予并与别人分享我们不多的财富时,我们的好运和财富也将不期而至.如果说努力和回报是对等的,那么你的慷慨也会得到别人的慷慨,在社会里后者往往是大于前者的.努力做一个有爱心的人.爱心可以作为动词去体验,去付出;爱心可以当作名词去陶冶,去升华,当你带着爱的眼光看世界,这个世界也就充满爱.进入社会所面对的行行色色,你将更乐观,更豁达.在蒙牛集团的用人原则中: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德有才,破格重用.良好的德行修养,学会怎么做人成为读大学的必修课.即使外面世界再怎么竞争残酷,凭我们的修为依然能撑起一片天..

长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时时伴随在我们的大学生活中,需要我们从小的地方积累.智慧是知识积累后的升华.为什么象阿里巴巴CEO马云等成功企业家说的一些话会成为千百万创业者的座右铭.因为他们讲的是智慧的话.想言行智慧,就需要知识的汲取,课堂上耳濡目染书本的知识精华,讲座上与学术老者的直接对话,闲暇时与生活小知识的偶遇.都在源源不断灌输知识的泉水,厚积薄发的信念使我们不错过,不放弃.知识的反馈磨练我们思考,看待,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需要把这种磨练融入大学生活,融入于平时的”吃,喝,玩,乐”中.吃饭时,眼前的食物是具有当地风味的,它与家乡的味道有什么差异?食物的价钱与其他的地方也会不同,想到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和物价水平有着什么联系;喝一瓶可乐时,想到可乐从生产到你手中的过程,可口可乐公司是采取的什么样的营销策略.玩网络游戏时思考游戏的制作过程,评价其操作性和可玩性;甚至在高兴的时候也可以发现,原来人在心情愉悦的时候办事的效率也会相应提高,企业用什么方法来激励员工,使他们愉悦,提高工作效率.把日常生活和知识联系起来,会发现认识将更有深度,行为将越来越智慧.

4.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有哪些 篇四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大学生竞争激烈

大学生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全国每年都有大量的大学生毕业,大学生就业人数不断增加,加强了竞争压力。

就业缺乏求职技巧

部分学生在求职时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过分紧张,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更有一些求职者面试时弄虚作假,企图欺骗蒙混过关,谁知很快就被有经验的用人单位拆穿,不得不再次承受面试失败的惨痛教训。而这样久而久之,用人单位也会觉得大学生不诚信而丧失信心。

学生仍然期望过高

不少大学生对此感到很委屈,由于低工资难以满足他的基本生存需要,也往往不能对他形成足够的工作激励,结果必然带来就业的多次选择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戒备心理。

知识沉旧,转化率低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生产率已逐步替代了劳动生产率,生产知识的经济与用知识生产的经济正在悄然改变着人们的就业方式。20xx年统计,大学生所学知识能用3年。我国入世后,这种趋势愈加明显。

社会发展的区域存在不平衡

东部发达地区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较好回报发展的前景,成为人才输入省。在西部地区,却存在大量的岗位找不到毕业生。

高校专业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高等教育机构虽是培养知识人才的摇篮,但是,同样面临着很多不足,由于高校对人才培养的真正目的市场信息不准确,造成高校专业的设置、教学内容的安排与社会需求差距极大,而那些被高等院校热门追逐的专业,重复现象严重,也致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就业时,根本无法用自己所到的高等知识满足市场和用人单位所需,就业变得难上难。

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

记者采访发现,一些私营企业用工制度极不合理,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也没有。用人单位在招人时追求实用和低成本,存在眼光短视和心态浮躁的情况。

需改变不切实际的择业观

首先,现在大学生就业地点多考虑在上海北京等大中城市,就业意向要求稳定,行业则是偏向于大型企业、外资企业和国家机关。这也造成很多基层和西部地区对于人才的需求之大,却难以落实。也是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高达95%以上的热门专业是比较艰苦的专业,例如石油工程、电力、航海、矿山地质等。另外,大学生就业普遍选择找工作,而不是创业。面对越来越难的就业形势,唯有更多的大学生站出来自主创业,才有可能渐渐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

教育水平突飞猛进

5.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其破解 篇五

摘要: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日益凸现,大学生就业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就业组织机构的重视。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已成为政府、高校和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谨就我国大学生就业中所存在的问题和形成原因进行剖析,积极主动地探索应对之策,以期改善和完善高校的就业教育现状。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007-02

一、我国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要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按照国家的部署,各省市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充分认识建立和完善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的重要性,把毕业生就业摆在突出重要位置;各高校积极深入研究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的形势,制定了相关的制度,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了财力、人力、物力的保障。但最近几年,由于高校扩大招生和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大学生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加,大学生就业呈现出结构性失业和选择性失业的两难局面。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成为我国一系列就业问题中的一道特殊难题,也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社会因素

1、供需矛盾

近年来,由于高校不断扩招,大学生逐年递增,使得大学生就业成了突出的大难题,不断扩招的大学生,源源不断地涌向社会,势必会出现大学生供过于求、人才过剩的现象。然而,就业矛盾并不单指大学生过剩,还受到我国具体国情的影响。我国人口众多,分布广泛,不同区域的发展程度有很大的差异,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仍然存在相当大的距离,大部分的毕业生都想去发达地区工作,不愿意留在贫穷落后而且人才稀缺的地方,因此,就产生了大学生职业期望与市场供给的矛盾,这种供需矛盾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产生了冲击,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就业状况。

2、就业政策体系不完善

就业制度的改革,打破了原有的“包分配、包工作”就业体制,形成了由国家宏观调控、各地政府和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这种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大学生就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受大学生的普遍欢迎。但由于就业制度改革还处在继续深化之中,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机制还不健全,如就业制度改革不配套、供需信息不畅、就业公正性不够等,导致大学生就业心理上的很多误区,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也产生了巨大冲击。

3、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过高要求

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高消费,也是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一些用人单位不从实际出发,对本单位的用人标准盲目提高,追求高学历,本来专科生可以做的事一定要有本科生做,本科生可以做的事要硕士生做。这种盲目提高用人标准,造成了人才的浪费,给毕业生就业带来难度。还有一些用人单位缺乏人才培养机制,希望进一个人才,就马上发挥作用创造价值,因此非常看重工作经验,认为应届毕业生只是有书本上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差,不太愿意接受应届毕业生,不想把时间花在对毕业生的培训上。

(二)学校因素

1、高校学科设置不合理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入,高校学科设置的弊端也日益暴露出来,学校没有根据社会的需求设置课程,而是按部就班地实行旧一套的学科专业设置,使得毕业生刚毕业就面临失业的困境。高校的职责是负责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便要加强培养力度,不能只追求眼前利益,盲目扩招,忽略了学科和专业的设置,最终只是培养了一批批整齐划

一、能力平庸的大学生。

2、学校开展就业教育投入不足,专业师资缺乏

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基本都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教育指导课程,但在师资、设备、经费投入方面均存在不足,与国家教育部门的规定和要求相差甚远。从未进入社会锻炼的大学生对外面的世界了解甚少,对于毕业后的工作往往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而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从事就业教育的教师多为兼职教师,主要为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就业教育管理者、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和政治思想辅导员,大多未经过系统的就业教育培训。即使开设相关课程,也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深刻分析社会现状,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深入了解和启发。缺乏对学生求职观、职业道德、成功观念的指导,这就使得部分毕业生在面临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下,不知所措,无法正确评价自己。

(三)大学生自身因素

1、自卑心理

很大一部分大学生都或多或少存在自卑心理,总是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过低,不愿意接近陌生人,不愿意和别人沟通,过于拘谨、优柔寡断、悲观失望,只是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学习成绩优秀却没有相应的实践经验,理论丰富却不能很好地表达出来,因而在面临毕业的时候,觉得用人单位都很挑剔,自己肯定不会被录用,面试的时候不敢主动推销自己,胆怯的心态溢于言表。尤其是家庭环境不好的同学,就更加乐观不起来,他们总是想象别人会瞧不起贫穷的自己,面对激烈的竞争,丧失了竞争的勇气,习惯于临阵退缩,因而失去了很多就业的好机会。

2、就业观念陈旧,期望值过高

一方面,追求安逸舒适的工作环境,不愿去老少边穷地区、基层单位、中西部地区等等,把薪酬作为唯一衡量标准,甚至出现“宁要城市一张床,不要西部一套房”就业观念以及“有人无业就”或“有业无人就”的结构性失业现象;另一方面,过分看中单位的医疗、养老保障制度等,只把目标锁定在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公有制企业、外企上,存在严重的“城市倾向”,“白领倾向”,“金钱倾向”。

3、职业能力不足,知识结构相对单一

大学生在就业时表现出的职业能力不足主要反映在知识结构不健全、专业知识不系统、不扎实、综合技能水平不高(尤其是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低)、缺乏一专多能的水平等方面。随着社会就业竞争压力的日益加剧,就业的“门槛”越来越高,“知识不够用”和“能力不足”已经成为导致大学生工作不适应的主要因素。相当多的用人单位明确表示不要应届毕业生,他们认为应届毕业生动手能力差,缺乏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较差,缺乏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有些毕业生渴望涉足很多领域,学习很多知识,但博而不专,虽然表面看起来什么都懂,其实内部很虚弱,每一项能力都没有很强的竞争力,外强中干,结果事业一事无成。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与措施

有学者指出,“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是指由政府与社会、学校等参与相互补充而构成,针对解决大学生就业而形成的一个体系,其基本要素是政府、学校、企业、职业介绍机构和学生”。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政府的客观调控,用人单位的配合支持,更有赖于高校办学实力的增强和培养力度,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只有形成各方高度重视、共同努力、相互协调的合力,才能推动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效开展。

(一)宏观调控,积极引导,构建政府服务体系

政府要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进行研究和预测,并根据预测做好高等教育发展政策引导,调整高等教育布局,调整招生数量和专业分布,使高等教育与社会各方面协调发展,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的需求。对一些社会需求不大、毕业生就业率过低的专业,应控制招生,甚至停止招生。此外还要通过制定相应的就业政策,对就业市场和毕业生整体流向进行控制,以达到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一方面创造新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采取政策鼓励大学生从事特定的职业,鼓励部分毕业生到特定地区、行业和单位就业,如国家推出的“村官、特岗教师、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政策,就开辟了一条为西部引进人才的新途径,拓宽了大学生就业渠道。针对在个体、私营等非公经济组织中就业和灵活就业的毕业生,要按照规定,在工资支付、社会保险等方面维护其合法权益。要深化人事制度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缩小企事业单位之间待遇的差别,鼓励大学毕业生到中小型企业单位工作,更好的实现个人价值。

(二)提升素质,搭建平台,构建高校服务体系

1、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是使他们既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也有实践动手能力;既有过硬的专业技能,也有组织管理和沟通协作能力;既有良好的专业素质,也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因此高校应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及合作能力,为大学生成功就业,顺利择业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还可以通过组织开展多样的大学生科技文化活动,让大学生在积极参加各种科技文化活动,在确立目的、制定计划、选择方法、执行决定和开始行动的整个过程中锤炼意志、培养创新意识、锻炼创新思维,最终形成大学生创业所需要的思雏品质。在知识准备上,学校应当改变偏专业知识准备的倾向,相应地增加人文科学知识和社会生活知识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全方位知识准备;再如在能力准备上,学校在各级学生干部选拔任用时同等条件下应当鼓励以锻炼其组织管理能力、决策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语言沟通能力、自我发展能力,以提升大学生全方位就业能力准备。加强心理辅导,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通过大学生心理辅导课程及时清除学生的负面情绪,为大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提供保证,也即是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保障。

2、搭建就业服务平台

高校要建立集教育、指导、服务于一体的就业指导体系,为广大在校学生做好各项服务工作,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为此,高校应该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重点关注、重点指导、重点培养、重点服务、重点推荐五个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明确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的全程化、专业化、个性化、信息化、市场化、全员化目标,拓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的职业生涯规划。重视就业实践基地的建设和维护工作。与企业建立良性沟通渠道多走访用人单位,创建和学校专业相关的实践就业基地,让学生平时多参与企业的实践,缩短与企业距离和要求。动员全校教师参与就业工作,建立招聘企业资料库。利用全校教师的人脉资源,动员教师每年联系2个招聘单位,将招聘单位的信息建立资料库,作为学生实践、就业的平台,这样可以大大锻炼学生、促进学生的就业。

3、完善自我,转变观念,构建自我提升体系

大学毕业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降低期望值,树立多元化就业观,及早形成一个明确的择业目标。通过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特别是“做人”的素质。努力使自己成为“T”型人才,在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强化创业意识,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只有这样才有利于自身全面发展。

三、结语

总之,我们应当正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认真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因势利导地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教育体系,实现在政府宏观管理和调控下,高校、用人单位以及形成于它们之间的就业市场建立起密切联系,推进大学生充分就业,推进大学生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6.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以及怎么办 篇六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中国的高等教育院校规模和生人数有了很大发展,但我国大学教学质量偏低,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也随之出现。特别是2008年末2009年初爆发的经济危机使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现状更为突出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由于高校毕业生、城镇新增劳动力、农村转移劳动力、下岗职工和退役军人等劳动力总量的增加,产能过剩和贸易摩擦等种种因素,中国面临严重的大学生就业高峰,全社会就业的形势比较严峻。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至于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很多人都认为大学生就业难是学生自身的原因造成的,客观的说,这是有失公允的。我认为,总体来说,有两个大的原因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

一、中国大学生处在中国社会就业难的社会背景下

中国经济在增长,为什么中国在GDP增长达到11%的情况下,整个社会出现了这么大的一个就业难的问题?据美国之音报导,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政治学教授苏黛瑞就中国大学生为什么过剩的问题发表评论说,中国经济的增长不能够创造适合大学生的就业机会。经济的结构也不适合吸收社会上的劳动力。其实质原因是: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是遵循着一个畸形的模式,中国GDP增长的50%依赖出口。国家和地方的硬件投资开发包括建桥,修路,建各种市政美容设施,修各地政府机关大楼,建各种工业旅游园区等形象工程也是GDP增长的主要原因。

大学毕业生人数从2002年的100万一步步跃升到如今的610万。但在这些年间中国的GDP不过从10万亿增加到30万亿,大学生人数的增幅远远超过经济增长所需要的人才增长。粗放经济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经济增长所吸收的劳动力大部份是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农民工。

社会就业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但相关配套制度相关的户籍制度,人事档案制度、工资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步伐却未能跟上这种就业机制的变化。尤其户籍制度的存在就限制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区域,不利于全国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大学毕业生的顺利就业。

二、大学生对大学教育和就业形势认识不清、准备不足,加剧大学生就业难

有人责怪现在的大学生学业不精,没有吃苦耐劳的训练,找工作还挑三拣四,高不成低不就。客观地说,大学生就业出现困难,原因不在孩子而在社会环境。社会是什么样的他们不知道。等到跨出大学校门才发现,社会的要求与孩子们长期所受的教育根本是两码事,人家要求的他不会,他们会的人家不需要。一项针对大学生就业难的调查发现,“只有10%的大学生符合跨国公司的人才要求!”我们的经济发展没能及时为劳动力资源的升级换代提供足够空间。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高要求存在差距。

先前的很多研究者都把责任推给大学生,我认为这是不负责任的说法。无论原因到底出现在什么地方?大学生就业难是眼前不争的事实,作为对社会负责的高校应该探索教学改革,全社会都应该正视这一问题,不能一味的遮掩,回避,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还要进一步研究。目前我国正处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还较低,加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使得整个社会的就业形势严峻。处于当前阶段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自然要受到整个社会大气候的影响,更何况近几年来各大学一直在扩大招生,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向“大众化”过渡,因此,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全社会特别是在校大学生关注的焦点。

原因细分的话,我觉得有以下原因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

(一)社会大环境

1.经济的原因

(1)经济转型期的就业状况。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城乡新增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是冲击充分就业的三大因素。整体就业压力增大势必会直接影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

(2)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直接导致毕业生的就业取向会指向发达地区,特别是大城市。但是大城市的吸收能力相对于试图留在大城市的毕业生的数量显然不足。产业发展不平衡,主要是第三产业发展不充分,限制了就业机会的增加。2.社会的原因

(1)二元的社会结构。二元的社会结构给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带来一定的错觉。中国约有2/3的农村人口,他们一定程度上被排斥在城市之外,中国的大学生几乎都在城市就业。由此看来,中国的城市从业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应该比计算的平均情况高约两倍,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就业当然会有一定难度。

(2)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户口是计划经济的管理手段,在现实中,它依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时甚至起决定性的作用。关于生源,户口的限制为大学生的自由就业设置了不低的门槛。

(3)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是导致毕业生难以正常流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从目前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看,社保体系基本覆盖了城市人口,而农村人口几乎完全被排斥在外。大学毕业生在就业选择时尽量避开农村也不是没有来由(二)高校的原因

1.高校地域分布不均衡

高校地域分布不均衡严重地影响了就业地点选择的均匀分布。调查表明,有约超过2/3的大学毕业生希望留在沿海的大城市就业,国外的研究表明,大学毕业生有约六成会选择在学校所在地寻找第一份工作,而我国这种现象就更加明显了。

2.高等教育在办学理念、职业指导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也导致了毕业生“就业难”。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目前高等教育在办学理念与专业设置方面仍没以提高就业率为中心,高校仍沿袭计划经济的办学思路,重视招生,轻视就业,就业指导机构不健全,职业指导方面的工作也有待改进。(三)大学毕业生的原因

1.消极等待,存在较强的依赖心理

在就业过程中,一些大学生缺乏主动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信心和勇气不足,在社会为其提供的就业机会面前顾虑重重,不能向用人单位主动地展示自我,推销自我,依靠自身的努力赢得竞争,而是寄希望于学校、家庭,或静候学校和地方的安排,或依靠家长的关系去四处奔波,缺乏择业的主动性,等靠思想和依赖心理严重,使自己在就业中处于劣势。

2.过分看中职业稳定

高校毕业生在择业时追求职业稳定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大部分毕业生将职业稳定绝对化,将其当做择业的惟一标准,置于至高无上的位置,将任何具有风险的职业都排除在选择范围之外,致使部分大学生的种种遗憾由此而生。

3.向往发达地区和热门行业,就业行业和地区意向出现“偏好”,缺乏创业精神。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东与西,南与北之间存在明显的差距,这种差距也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倾向。调查表明,大学毕业生选择发达地区的占70.7%,愿意到落后地区的只有29.3%。在就业行业上,大学生们普遍向往已经“人满为患”的大企业和国家机关,而对容量大的服务业、基层、集体经济和私营经济领域不感兴趣。对于三资企业、大型国有企业等行业形成就业偏好。这种心理势必会造成城市就业问题和人才分布格局的不合理。

4.过分重视自身的品牌,追求“门当户对”

在名牌高校里面,许多毕业生考虑自己出自名门,有着很响的品牌,在求职时也应该找一个像样的工作职位,这样才不至于掉价,因此很多名牌大学毕业生会执着地追求高工资或高知名度的单位,而对于一般的工作机会往往不屑一顾,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而错失良机,最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一)社会可以做什么

1.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

就业形势总是要受到经济发展周期的影响,只有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提供给大学生充分就业的机会。从政府角度讲就是要加强宏观调控:(1)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确保新增一定规模的就业机会。(2)调节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3)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民营经济多半是中小企业,数量众多,体制灵活,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以市场为导向,做好“人才产品”的生产和营销工作

大学毕业生作为高校的最终“产品”,其就业率与就业层次的高低,是衡量学校办学是否成功的标志。因此,高校要确立市场观念,强化市场意识,以市场为导向,做好从“进原料”到“出产品”的全过程的工作,使“产销”对路,提高就业率。这需要:(1)加强市场调研,做好人才预测工作。(2)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强化创新教育,培养创新能力。(3)建立高校毕业生社会服务体系,根据市场的需求定期举办职业技能培训。“产”目的是“销”,高校要有市场竞争意识,重视“产品”的包装和销售工作,这样才能扩大知名度,提高美誉度,从而提高就业率。

3.加快社会保障体制的建设和完善

在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过程中,逐渐扩大失业保险的覆盖面,将失业保险逐步扩大到包括所有企业类型以及自谋职业者,发展失业社会救助,为部分新增劳动力提供救助。建立社会保障法律体系,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用法律手段保护毕业生的利益。(二)大学生们可以做什么

1.正视现实,调整心态,增强危机感和挫折消化能力

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有竞争就有失败,想要避免失败,就要树立强烈的危机意识,增强自身在求职场上应对挫折的能力。尤其是在高校毕业生规模大幅度增加,用人单位要求提高,就业机会有限的情况下,没有危机感就没有主动适应竞争的进取心;没有应对挫折的能力,就可能在残酷的竞争中一蹶不振,失去自信。

2.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增值潜力

大学学习不仅要重视专业知识的掌握,更要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加强综合素质的培育。大学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而不是一种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专业不能设置过窄,大学生不能过分看重专业。在校学习期间,重要的是要学会适应环境,增强自己的适应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才能以不变应万变。现在的用人单位也是比较看重求职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就意味着较强的增值能力。

在综合素质的提高上,需要着重强调的是人际交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对生活在校园的大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即将走向社会的求职者,更应该正确面对。要主动融入集体,适应校园内的正常交往,这也是大学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3.不要在求职场上迷失自我,切忌自负和自卑

大学生要从“天之骄子”的虚幻身份中摆脱出来,准确定位自我。“天之骄子”的自信应建立在个人的才智上,而不是大学生的身份上。社会发展至今,高等教育日益走向大众,大学生只是一个普通群体而已。天才毕竟是少数,对大多数而言,还是要调整好心态,放下架子,面对现实,寻求合理的起点才是明智之举。

对于有自卑心理的大学毕业生,则要说:请相信自己,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勇敢地尝试,你就多了一个机会,不敢迈出第一步,你就没有机会走得更远。记住,气球能不能升起,不是因为它的颜色、形状,而是气球内有没有充满氢气;一个人的成败不是因为种族、出身,关键在于你的心中有没有自信。

7.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篇七

一、从主客观方面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既体现了其他国家在就业问题中的普遍性, 又体现了我国国情的特殊性, 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 从主客观因素入手, 能使我们更深刻、更科学地分析就业难问题的原因。

(一) 外部客观环境对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1. 全球金融危机对就业的影响

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我国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经济状况向来决定和反映就业的状况, 金融危机在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 也对人们的就业尤其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了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 是企业招聘人数下降带来的就业率下降[2];另一方面, 则是由于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压力增大, 造成薪资下降, 这和大学生的心理期待有所差距, 使得一些大学生宁愿选择不就业, 也不愿意接受低薪工作。

2. 我国国情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 目前的劳动力相对过剩。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 每年需就业的人数达2 000万 (2010年大学毕业生630万,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400万, 城镇人口和新增劳动力1 000万) [3]。以我国每年经济增长10%算, 经济每增长1%带来80万—100万个就业岗位, 每年还有近1 000万人失业。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 带来就业的压力相对增大, 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

3高校体制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当前, 我国部分高校仍然沿袭着精英阶段的培养路线, 人才培养模式不合理, 教学内容、教学管理跟不上经济发展和社会转轨的步伐, 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整体下降。

第一, 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与劳动力市场需求脱节。大学生的培养机制脱离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 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 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 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前些年, 很多高校都有“大而全”、“小而全”的思想, 当时很多所谓的“热门专业”大家都开设, 导致现在毕业生的专业相对集中和拥挤, 影响毕业生的就业。

第二, 教学管理体制不合理。我国现行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是一套刚性的制度体系, 对学生兴趣和爱好尊重不够[4]。大学生进入大学后首先面临的就是课程的选择, 但是, 学生按兴趣自主选择的范围很小, 因为必修课在总课程中所占的比重相当大。同时, 学生的学习成绩考评体制和测评方法过于机械化, 缺乏灵活性, 有的高校甚至局限于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

第三, 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滞后。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上, 部分高校至今还沿用着以前那种程序式、被动式、经验式的指导, 忽视就业指导的全程性、科学性、创造性和前瞻性, 就业指导被当做一项临时性、阶段性、局部性的工作。就业指导体系缺乏系统的理论和科学的方法来支撑, 很多高校甚至缺乏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 忽视与毕业生的沟通。

4. 家庭陈旧观念对就业的影响

高校毕业生中来自农村、边远地区的占很大一部分, 学生不愿离开本省、本地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遵从其父母的意愿, 父母依靠的是子女, 总想将子女留在身边或相对近一些的地方, 导致毕业生不愿去外地就业。还有部分家长, 总希望自己的子女大学毕业能到大城市、好单位, 从事好职业, 导致大学生选择就业单位的机会相对减少。而城市的许多家长认为孩子读完大学理所当然应该留在大城市, 并认为到偏远地区去工作没有前途或难以升迁, 这就导致了城市或发达地区人才过剩、就业压力大, 而那些偏远或国家需要的地方却紧缺人才。

(二) 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首先, 学生不能对自己有一个科学客观的认识。当前有许多大学生对自己的认识不清, 就业期望值过高, 自己对就业的定位欠准确且不合理, 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缺乏了解, 以至于在求职时茫然而不知所措。

其次, 学生的相关专业素质与自身素质同就业单位提出的工作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 学什么专业干什么工作, 而实际知识应用率不高, 而且多数学生表现出所学过的知识转化不出来, 不能变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

最后, 大学生自身定位偏颇。毕业生都希望找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 但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东西部地区之间、沿海地区和内地之间的差距较大, 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时, 过度集中于北京、上海、深圳等热点地区, 造成这些地区的就业压力明显增加。同时, 大学生“高不成, 低不就”心理定位严重影响就业, 部分大学生观念落后, 相互攀比, 等待观望, 结果错过了就业机会。

二、应对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对策

种种因素的影响, 使得许多高校毕业生不得不面对“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局面。然而, 切实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难题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社会、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及大学生的共同努力。

(一) 社会及政府的对策

应对大学生就业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共同努力。首先, 政府必须进行相应总体性调整。大学生就业状况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发展水平, 直接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及人们对高等教育价值的判断。政府要通过努力发展经济, 调整产业结构, 尤其是建立高新技术产业, 提高产业水平, 来增加对大学毕业生的吸纳能力, 使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的人才使用衔接好, 这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其次, 扩大毕业生入伍人数, 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让部分优秀毕业生加入人民解放军, 既有利于提高军队素质, 同时解决部分大学生就业。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 延缓大学生就业时间, 也为社会创造了财富。

(二) 高校应对大学生就业对策

首先, 高校应该转变观念, 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目标, 积极培养大学生知识和能力, 培养具有不断追求真理、追求科学精神的综合素质优秀的大学生。其次, 必须以市场为导向, 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 加快调整高校专业结构,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最后, 应尽快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 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信息服务、咨询服务、指导服务、培训服务等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 为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 掌握竞争技巧, 积极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创造有利条件。

(三) 大学生应对就业难题的对策

第一, 大学生应该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 良好的心理素质, 过硬的身体素质。必须尽可能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第二, 加强社会实践。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 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积累工作经验。第三, 正确就业定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 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 转换思路, 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 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最终实现人生价值。第四, 借助各种渠道, 把握就业机会。大学生可利用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等途径, 寻找合适就业岗位, 主动大胆把自己的真实才干推销出去, 珍惜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第五, 先就业后择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大学生应转变观念, 择业时不可一味追求一步到位, 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 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 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四) 用人单位的对策

首先, 社会上的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实际的人才观, 改变唯经验论、唯学历论, 摒弃用人歧视, 鼓励人人都作贡献。其次, 选人标准要合理。用人单位要根据自身规模、性质、发展状况、岗位实际, 制定相关岗位说明书, 细化岗位职责, 按照岗位的要求, 制定合理选人标准, 确定招聘人员质与量。最后, 确定科学招聘程序。要确定招聘考核的程序, 制定考核内容, 在按程序进行考核后, 择优录用[5]。用人单位的聘用制度合理将能够更好地增加用人单位与求职大学生之间的了解, 有利于单位招到理想的人才, 求职者能够找到理想的工作。

面对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我们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从主客观两方面分析其原因, 并结合这些原因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使我们能对不同的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策, 这对大学生就业具有实际性的指导意义。

摘要:目前, 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一大社会问题。大学生就业是我国就业问题中带有战略性的核心问题。用多维视角和发展观的思维审视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 不难看出现象的背后有很多令人深思的问题, 而这些问题多是发展中、前进中出现的。清醒地分析、科学地把握会找到多渠道解决的方案和对策。

关键词:中国,大学生,就业

参考文献

[1]文明.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现象根源剖析与对策思考[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0, (6) .

[2]林益彬.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 2010, (16) .

[3]戴前虎, 刘南槐.大学生就业难原因探寻[J].人民论坛, 2010, (8) .

[4]朱锦庆, 黄金辉.大学生就业现状与观念的转变[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6, (3) .

8.浅论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 篇八

【摘 要】从1999年开始,我国大学走向了扩招的模式,与此同时我国的高等教育也进入了空间迅速发展的阶段。随着大学生数量的逐步扩大,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就日趋严峻。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包括社会原因、高校原因、大学生自身的原因等,他们在毕业以后能不能够适应社会、能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如何在大学期间包装自己为以后的成功铺好路等关系就业的问题也逐渐成为公众广泛关注的社会热点。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对改变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有所帮助。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难 原因 对策

截至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的总人数达到了727万人,而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的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也才699万人。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在不断增多,而工作需求却日渐饱和,因此大学毕业生要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便难上加难。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就业市场因素

就业市场的供给与需求不平衡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直接原因。近几年来,我国大学不断扩招,大学生的数量不断增长,而用人单位的用人岗位的增加比例却远远小于此,很多行业和专业的需求已初步呈现饱和状态。供给量不断地增长,岗位却有限,就好比一个坑里面硬要栽两棵树,这当然行不通。

(二)高校因素

很多高校盲目向综合性大学迈进,为了追求“大而全”,而缺乏对市场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分析预测。有的高校招生和就业属于两个不同的部门,极易造成专业招生结构的不合理,为大学生毕业时可能失业埋下了隐患。同时,高校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就业指导和就业规划等方面都存在着不足。如一些高校未开展对大学生就业的指导和规划课程,导致很多大学生的专业能力不强与就业能力不足。

(三)政府因素

就我国而言,大学生就业机制的市场化程度和法制化建设还没有完成,使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

(四)用人单位的因素

用人单位在观念上存在一定误区。有些用人单位盲目追求高学历,学生能力与个人素质的考察反居其后;此外,用人单位发布的招聘信息多但有效的却少,间接导致大学生就业难。

(五)大学生自身的因素

首先,大学生专业技能不过硬。许多大学生进入大学后便放松了学习,他们意识不到大学才是自主学习、个人发展的黄金时期,导致其在求职过程中由于专业知识及技能不扎实而被企业淘汰。其次,对薪酬的期望过高。现代的大学生往往过于看重薪酬,眼高手低,影响就业。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要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必须做出多方努力。

(一)高校强化内部改革

高校要主动适应市场,适时地调整专业结构,强化学生实习实践环节,并重视教学方式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我院相应对策:第一,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不断积累实践经验。第二,时常发布日常就业信息以便学生了解市场需求和岗位人数需求量。第三,各院系按照学院要求,做好毕业生就业简报信息的统计和编写工作。第四,建立就业基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平台。第五,开展就业追踪调查及毕业后就业服务工作,将离校未就业的毕业生全部纳入实名制登记范围,开展实名制登记,全面掌握应届毕业生的个人基本情况、求职意向等情况。第六,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督促用人单位与学生达成就业协议,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调研,根据社会对毕业生的要求开展就业指导。

(二)政府不断深化改革,完善就业市场

政府要加强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并采取有效措施扫除体制性障碍,保障就业市场秩序,从而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优质的就业平台。此外,政府还应加强对高校办学的指导,并应发挥其自治优势,主动为高校和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和就业指导。为响应政府相关部门号召,培养大学生展现和实现自身人力资本价值的能力及毕业生求职技巧,我院从就业指导工作资源投入、体系和机制方面着手,积极进行学生就业指导。例如:设置专门的就业指导及职业规划课程以及组织学生参加模拟招聘比赛,通过就业指导课、网站、壁报等方式大力宣传优惠政策,并设立专门的就业工作机构和专职人员,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此外,定期召开毕业生就业动员大会,并且由学校领导亲自进行总动员,指导毕业学生客观认识就业形势, 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

(三)用人单位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置换冗员,选聘人员不一味追求高学历,而应抓住高能力。为解决这些问题,使毕业生成为就业单位眼中的“香饽饽”,我院通过第二课堂、女大学生培训、SYB培训等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值得一提的是,我校结合各专业的情况和毕业生的就业意向,举办大、中型和专场校园双选会,每周举行“周五招聘会”,邀请与各专业有关的用人单位来校招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相关方面的实践能力。

(四)大学生自身的转变与准备

首先,大学生在思想上应转变就业观念,客观评价自己,准确把握社会发展趋势,转变职业理念;行动上学好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要主动把握就业机会,脚踏实地,愿意从基层做起,不嫌苦、不嫌累。其次,注重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第三,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科学地划分职业阶段,明确每个阶段的特征、任务,从而更好地实现人生目标。第四,大胆创业。党和国家一直把鼓励、支持创业放在突出位置,创业不仅可以增加就业机会,也是落实建设新型国家战略的需要。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我院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内容丰富、实效性强的就业指导讲座,并且借用人单位到校选聘毕业生之机,邀请用人单位领导或人力资源部领导、往届优秀毕业生做就业前景教育及就业指导讲座,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增强就业的危机感和紧迫感。

三、结论

9.如何看待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篇九

十年寒窗为名累,怎肯面对无所为,早知不如卖红薯,何忍面对亲人泪。这是现在部分大学生就业心理的真实写照。2008年中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增幅为12.9%,现在世界金融危机又不断恶化,将更大程度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如何面对和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让辛辛学子十年寒窗终有所为,是我们国家需要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也是社会每个人的共同的责任。

我也是大四学生,所赖专业独特,所以找工作不是十分费力,可是看见同一栋楼里其他院里的为工作奔波的同学,不禁心生怜悯,如果当初我也选了一个普普通通的专业,恐怕以我的实力,找工作也未必能顺心。

可是,形势就这样一个形势,我们除了要面对,难道不应该多一分反思吗?首先,我觉得首要责任不在学生自己,而是国家的经济政策出了问题。我曾经在一个论坛里引用了郎咸平先生的一个观点,“中国就没有适合本科生的岗位,更别提研究生了,考研根本就是死路一条”,不幸的是遭到了某些版友的炮轰。郎咸平有一个“6+1”的产业链理论。他把整个产业链分成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产品制造、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和终端零售七个部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把价值最低且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制造业一端(即“1”)放在了中国,而将产品设计、原料采购、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和终端零售等六块非制造业(即“6”)都掌控在自己的手里。

试想一下,真正适合大学生的岗位是在哪里呢是那个“6”,是产品设计,是批发经营,是终端零售等等,而我们国家的大部分制造业企业,只负责那个“1”,你能指望诸如东莞一些的玩具加工厂招聘大学生做什么呢,他们不缺精英,也不需要精英,需要的是没有任何知识成本的廉价的劳动力。

其次,不要混同两个概念,“大学生”与“文人”或者“知识分子”。传统的文人或者知识分子是有骨气有信仰的,“不为五斗米折腰”“我以我血荐轩辕”,这就是传统的知识分子的骨气与信仰;传统的知识分子,对历史,对文学,对哲学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可谓上通天文,中晓人事,下知地理,这样的知识分子,无论是放在古代的军事或者民政管理,还是现代的企业管理,都是独当一面的高手。可是,在我们大部分大学生身上,看不到所谓的信仰,也看不到读书人应有的骨气。而由于教育制度关于文理分科的改革,使太多的理科生缺乏了应有的诸如“历史,哲学,文学”等的人文教育,数理化再精,你不能算是传统意义上的读书人,你只能算是一个工人,顶多算是“senior workers”。好在从大一时候,我的班主任给了我这个启蒙,我有幸能在大学四年里养成阅读的习惯,为自己的人文素养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0.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以及怎么办 篇十

关键词 女大学生 就业难 原因 对策

一直以来,性别成为就业中企业招聘选择的标准之一,许多单位对女性有歧视心理。高校就业市场呈现了明显的性别差异,女生的就业难度远远大于男生。这种现象不仅在本科院校时有发生,在以培养技术和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高职类院校,也一直是很难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一)社会原因1.传统性别差异思想的影响。社会上很多人普遍认为,女性应该更多地把精力投入到家庭婚姻生活中,而不是忙于工作和事业。这种传统性别意识把养家糊口的任务交给男性,在外就业挣钱就理所当然地成了男性的单性别社会活动,有限的就业机会、工资收入和更丰厚的工作岗位成为男性专有的权利。2.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自从国家放开“单独二孩”政策以来,许多女大学生在求职、工作中遇到了二胎问题的苦恼。是否再生一个孩子,成为她们就业、升迁中的一个困扰。有用人单位在招聘女大学生时,已经把员工生二胎对企业可能带来的影响考虑在内。对一些企业来说,女性员工第二次休产假会提高企业的人力成本,所以在招聘员工时会刻意回避女大学生,这无疑增加了女大学生就业的难度。3.用人单位的利益心理。我国是长期实行单位福利制度的国家,多数企业认为雇用女性劳动力将增加企业的劳动成本。首先,从劳动时间的连续性来看,女性的生育哺乳期这一阶段的工资、福利需要企业负担;其次,女性的退休时间一般比男性要早,而且由于寿命的性别差异,女性一般要比男性领取更长更多的退休金;再次,由于女性工作时间比男性短,因而,女工的年均培训费要高出男性,其利用率相应的也比较低。4.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不合理。女大学生跟男生相比,在就业选择上比男生更为挑剔。因此,女生多选择医学、护理、外语、财经等人文学科,而很多民办学校、培训学校也争相开办此类专业,导致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尤其是女毕业生过剩。文科专业女生扎堆,只会让她们在就业时遭遇“多女求一岗”,增加就业压力。(二)个人原因1.女大学生自身的心理特点。随着我国计划生育的有效推进,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加入了就业的大军,其中女生也占据了一定的分量。相当一部分女生在家中娇生惯养,缺乏竞争意识和冒险精神,依赖心理重,在就业中遭遇挫折而无法独立解决。2.女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观念。近年来,受功利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一些女大学生忽视所学专业特点,忽视自身特长,不从个人发展和事业前途考虑,盲目追求到政府机关、国营企事业单位工作,错失许多就业机会。女大学生自身较高的就业期望值或就业偏好,是造成自身就业难的主观原因。3.女大学生自身的能力素质。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用人单位更注重毕业生的在校表现、事业心、吃苦耐劳精神和实际动手能力等综合素质,更加青睐复合型人才。女大学生一般学习成绩都比较优异,但在想象力、创造力、开拓力以及知识的灵活运用等方面逊于男生,再加上女生大多看重学习成绩,不愿参加文体活动和社团活动,忽略了综合素质的提高。结果是一些女生虽然学习成绩还不错,但在一些必要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交能力等方面比男生差,因而在就业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影响了自身顺利就业。

11.浅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 篇十一

由于2010年就业形势整体比较严峻, 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就业形势总体比较严峻, 另外由于我国传统的社会分工模式和落后的性别观念, 影响着女大学生的就业发展, 劳动力市场普遍存在性别歧视现象, 这些都成为大学生就业道路上的绊脚石。其次, 部分女大学生由于自身的择业观念比较狭隘, 非本专业岗位不就业, 也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一、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 传统观念的消极影响

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思想影响没有伴随社会的进步而根本消除, 在就业问题上, 社会对男女有着不同的角色期待和双重的标准, 女性在劳动就业问题上并没有真正拥有与男性平等的地位和均等的机会。多数用人单位认为女性在结婚生子后会把主要精力放在家庭上, 不利于专心工作和事业的开拓, 因而拒绝接收女大学生。另外, 许多用人单位不能正视男女性在生理、心理方面的差异, 过分看重女大学生的缺点而忽视其优点, 认为女大学生在智力和能力方面不如男生, 从而尽量避免录用女生。

2. 政策法规不完善、保障制度不健全

我国法律中虽然规定了男女享有平等就业权利, 但由于操作性不强和缺乏法则, 这些法律法规并没有真正成为处于弱势地位的女大学生保障自身权利的武器。与此同时, 由于没有建立女职工生育基金补偿制度及相应的保障体系, 女性在生育期间的工资和福利必须由用人单位来承担, 而其生育期间会直接影响工作的时间和精力, 用人单位从自身短期经济利益角度考虑, 拒绝接收女大学生。

3. 女大学生自身问题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更加青睐复合型人才。相对于男生, 女大学生大多学习勤奋刻苦, 重视书本知识的获得, 看重学习成绩。她们往往将大量的时间投入到书本知识的学习中去, 而不太关心时事, 较少参加实践活动, 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导致自身素质能力结构不够合理。另一方面, 一些女大学生就业心态不够健全, 面对就业竞争缺乏足够的自信心, 就业过程中遇到挫折时自我调节能力较差, 甚至会造成心理失衡或产生不良就业心理。这些都成为了女大学生就业的不利因素。

二、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1. 健全社会法制

要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最根本的措施是建立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就业法规, 为女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当前, 我国法律法规仍不完善, 操作性不强, 缺乏相应的惩罚机制, 对女大学生就业中所面临的歧视问题不能很好的解决。因此, 有必要建立一部专门规范就业的法律法规, 正确引导用人单位的招聘政策, 规范用人单位的不正当行为, 及时纠正并处以一定的惩罚措施。此外, 还需要建立与此法律法规相关的管理和执行部门, 宣传并贯彻实施相关的法律措施, 并专门处理女大学生就业歧视等一系列问题, 通过立法来切实保障女大学生在就业中的合法权益, 从根本上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

2. 强化政府责任

女大学生的就业难, 究其原因当然很多, 但是加强政府的责任是必不可少的。作为社会的管理机构, 政府需要加强对女大学生就业的关注, 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和保障措施, 来正确引导女大学生就业。首先, 加强对社会就业市场的监督, 争取把用人单位的违法违规行为遏制在萌芽阶段;其次, 建立专门的女大学生就业服务部门, 针对女大学生比较突出的问题, 进行专门的训练, 以提升女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再次, 拓宽女大学生就业渠道, 政府应该尽可能提供一些供女大学生就业能够选择的岗位, 也可缓解社会企业的压力;最后, 建立女大学生就业保障基金, 政府要加大对女大学生就业保障资金的投入, 以切实保证各项活动能够顺利展开。

3. 调整高校人才培养机制

由于高校招生的大规模扩张, 使得高校无法承担沉重的教学压力, 致使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而且为了适应大众化的教育模式, 有些学校专业的设置与社会无法接轨, 造成人力资源的大面积浪费。因此, 高校应该逐步推广新型专业, 以社会需求为准则, 合理设置专业, 适度确定招生比例。其次, 要加强女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技能培训, 积极联系用人单位, 拓宽她们的就业渠道。

4. 加强女大学生自身素质

首先, 女大学生自身要树立独立意识, 从思想上战胜自己, 正确面对挫折和困难, 形成良好的心里素质;其次, 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 申请加入到学校的学生会及社团等各类型组织中, 锻炼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 不断提升自己;第三,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不妄自菲薄, 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 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第四, 扩大知识面, 学要博, 不只是“专才”, 更要做一个“全才”。

总之, 要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 政府、高校、企业要通力合作, 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拓宽女大学生的就业渠道, 女大学生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以创造女大学生就业的良好局面, 使得社会更加稳定和谐。

参考文献

[1]贺洋 浅析女大学生就业问题[J]科教文汇2009 (2)

[2]李轮 女大学生就业难解读与对策分析[J]消费导刊2010 (3)

12.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调查报告 篇十二

当代大学生面临着相当严峻的就业形势,零八年的持续经济危机不仅影响了世界各国的经济,还导致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各 校大学生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面对危机我们应该何去何从呢?

对此我利用寒假的时间对这个令人烦恼而大家又不得不面临的问题作了一次深入的调查。

一.大学生就业的基本情况

全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且有可能使大学生就业走向越来越难的趋势。(这里再加点)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表现:

1一季度的全省人才市场供需两旺,其中提供的职位数达到了二十四万余个,创历史新高。而在第一季度,全省各地人才市场接待、登记的求职人数更是达到了七十七万余人次,这个数字里面虽然存在着有重复登记和已经就职而想跳槽的在职人员等情况,但仍明显反映出了零九年我省的就业压力巨大。

2.量与质逆向而驰,量稳质降十分明显。缺少训练良好的毕业生,将会妨碍我国经济的增长和发展更高层次的产业。由于我国许多大学毕业生缺乏实用技能和糟糕的英语口语能力,妨碍了我国发展服务型产业,尽管我国大学大量扩招,每年生产出大量毕业生,但从我国现在的制造型模式转向服务和研究型产业所面临的诸多困难。随着跨国公司在我国不断扩展业务,它们将面临着招聘高质量工作人员的困难。丰裕的大学生中存在匮乏的知识,大批量的毕业生,很少有人能够游刃有余地在出口服务行业工作。

我国学生的教育模式使他们难以学到跨国公司所需要的实用技能和团队精神。大学教育采用的是理论化的、局限于书本的和老师传授的方法,英语教学对话能力也没有形成足够的重视。我认为,我国教育应当提高大学与企业之间的“联合机制”,让毕业生能够学到公司所需要的各种技能,我国需要在这个问题上想出对策。当然作为大学生自己也应该宽泛的发展自己的见识。

3.冷与热分布不均,冷热两极反差强烈。临近年底,大中专毕业生开始进入应聘高峰。我近日走访部分中高职院校了解到我市内一些中高职院校现已开始积极筹划零九届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但受经济形势变化及我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今年的高职生就业出现了冷热不均的情况。

首先,物流毕业生过半专业却不对口。前几年,物流专业火得不能再火,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应该是小菜一碟。然而物流专业往日风光不再,部分高职院校招生就业办负责人坦承,物流专业已成就业最困难的专业之一。

去年某院首届物流专业招生时共招了四个班两百多学生,然而去年毕业之后,据某院流专业毕业生顺利毕业走向社会,当初第一届物招生就业办统计,目前仍在从事与物流相关的职业的学生已不到四十人。为此,他们今年在招生的时候,仅仅只招了一个班。

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一方面受金融危机影响,不少物流企业业务量萎缩,为了节约经营成本,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较往年大幅缩水;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前几年物流专业大热,不少院校根据专业设置紧贴市场需求的原则,大量招收物流专业学生,几年之后导致物流专业人才太多,而市场需求不多。对于已经在物流公司就业的毕业生来说,物流公司的待遇普遍偏低也是导致大部分已就业的毕业生转行的重要原因。不少在物流公司上班的毕业生,工资待遇各方面与一般的普工几乎没有差别,且大部分物流公司规模偏小,一些毕业生甚至沦落

为仓管员、搬运工等,因此一些毕业生纷纷转向市场营销等领域。另外中高级焊工供不应求。在物流专业就业遇冷的情况下,部分新兴专业的毕业生却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例如机械制造、模具设计等专业,基本上学校培养的人才每年都被企业提前预订。

据我调查市场了解到,一个模具专业培养出来的焊工,经过在企业半年到一年的实操训练,熟悉工作流程之后,收入比其它专业要高很多,如果考取焊工证,他们的月工资最低不会低于三千元。而这类人才一直颇受格兰仕、长虹等企业的欢迎,而随着广船等大型央企落户我市这类人才的需求将会更加旺盛。

随着我市产业结构的调整,房地产、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在我市的兴起,无疑需要大量人才为其服务,为此,我市中高职院校纷纷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培养相应人才以满足市场需求。

其他灯饰专业人才一将难求。但是在灯饰人才集聚方面,确实无法与它灯都的身份相称。日前,我市有十余所中高职院校,但是目前基本没有一所学校培养专业的灯饰专业人才,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据我了解,在部分中职院校中,与灯饰比较相近的专业就是五金电子类,但是基本上没有灯饰外形设计等方面的专业。在各种毕业生专场招聘会中,往往设置有五金电子类、灯饰照明

类招聘专区,但是灯饰照明类应聘毕业生与企业招聘专业的灯饰人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毕业即失业”已成为当今不少大学生的口头禅。其实,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原因除了就业形势严峻以外,很多大学生不愿“为生存而打工”、宁愿“为理想而待业”的思想观念也是造成就业难的一大因素。目前,高校毕业生大多扎堆于城市,就业不均衡的现象依然严重。

三.如何缓解进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

1.为了促进广大求职者特别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作为政府所属的各级人才服务机构将在今年开展一系列的就业服务活动,包括每季度在省内人才网上召开的全省人才市场共同举办的高校毕业生网络招聘会和每年开展的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活动,组织各类企事业用人单位进入高校开展校园招聘会,组织实施“一村一大”、“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专项计划,开展高校毕业生创业活动等系列服务举措。而高校毕业生则应该更进一步的提升自身就业能力,积极主极的参加各种就业培训、就业指导、见习实习活动,同时更深层次的转变就业观念,特别是转变择业地区观念,面向基层、面向大量急需人才的困难地区就业,争取成功的迈出自己职业生涯的第一步。

2.高校教育方面,我认为,我国教育应当提高大学与企业之间的“联合机制”,让毕业生能够学到公司所需要的各种技能,我国需要在这个问题上想出对策。当然作为大学生自己也应该宽泛的发展自己的见识。

3.当下,教育部等有关部门已将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自身也应该适时调整心态,降低就业期望值,到农村去,到西部去,到人才紧缺的地方去,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现在,最让我们担心的是,自己如果选择到基层工作,以后是否还有选择其他职业的机会,对于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毕业生,政府能否出台相应的政策。所以我特地从市人才交流中心了解到,今年十月,为全面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我市政府结合我市实际,特别制订了我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攻坚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方案中制订的多项优待政策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提供了良好平台。各部门及教育机构也将加强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建设,帮助毕业生了解就业政策,提高求职技巧,调整就业预期。政府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岗位就业,对于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从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符合就业困难人员条件并在公益性岗位上就业的,经劳动保障部门审核、财政部门复核后,将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标准,按实际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及失业保险单位缴费部分之和计算。对于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其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的,给予相应薪酬或生活补贴。另外,对于到城市社区基层岗位就业并已服务期满的高校毕业生,参加市、县级公务员录用考试或事业单位招聘的,笔试成绩加五分;对到农村基层岗位就业并已服务期满的高校毕业生,参加市、县级公务员录用考试或事业单位招聘的,笔试成绩加十分;对经考试或考核到县以下农村基层单位就业并服务满四年的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的高校毕业生给予相应的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补偿。这个方面和国际经济形势有很大关系,另一方面和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于市场就业有关,更和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滞后有关,提供帮扶与补贴。

4.据我最近调查了解,截至目前,对于尚未就业的我市高校毕业生可在户籍所在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办理失业登记手续,领取就业失业登记证。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将按照相关规定将其纳入本地失业人员统筹管理,享受国家关于失业人员就业的优惠扶持政策。

13.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以及怎么办 篇十三

尊敬的党组织:

五月份是灾害性天气多发时期,雷雨、暴雨、烈日等多种天气轮番上场。日前,我国南方逐步进入多雨季节,受强盛的暖湿气流和冷空气南下影响,广东降雨非常猛烈。南方暴雨天气频袭,而且强度大、范围广,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生活不便及人员伤亡。在天灾面前,我们显得如此的苍白无力。我们只能做好自己本分,为受灾的人民默默祈祷。

五月,校园里总是湿漉漉,充满着各种无名的伤感。或许是到了各个学院各个专业大四学生的论文答辩和拍毕业照留念的时候,我们作为下一届的毕业生,心里的想法也特别复杂。下面我将向组织汇报一下我近期的思想、工作和学习动态。

五月份底,各社团各部门也相继换届了。我也正式卸下部长的职务了,将更多的空余时间投入到专业学习中来。作为在校大学生,我们的首要任务也是学习。这一个月里,我总结了前段时间的学习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了接下来的工作。我清楚了解到自己应该要把握好学习机会,认真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拥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其他素质,为将来结业准备基础。同时,在完成自己专业知识学习的前提下,多利用空余时间复习英语六级考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

近段时间,校园里充斥着论文答辩和拍毕业照。看着毕业生,我不禁想起明年的今天,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我应该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呢?在跟毕业生的沟通交流中,我知道,我们必须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首先要客观认识自己,在认识到自己长处的这个前提下,能扬长避短,认准目标。不要好高骛远,不要妄自菲薄,要追求实际。然后,我们要在心态上取得成功,而不是一开始就被困难所屈服,无论面前的困难有多艰难,我们都应该勇敢地面对,这不仅是一种高尚的品行,更是一种难得的人生态度,所以,在当今就业严峻的问题面前,我们应该拥有一颗良好的心态,相信自己的实力,这样,我们才有进一步挑战困难的基础。就好像我第一次做的简历,效果确实不好,对比其他同学的才发现了自己的简历做得是如何的简陋和不足。简历投了实习单位后,很多结果都是音讯全无。虽然遇到困难很多,但我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奠定基础。

尽管现今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困扰着每一位大学生,但作为新时代的人才,我觉得我们应该敢于面对困难,挑战困难,不断地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以上是我近期思想学习情况。如有不当之处,请组织批评指正。

此致

敬礼!

汇报人:林玉婷

14.浅谈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 篇十四

一、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

1、就业市场问题

信息不对称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据调查, 在台州职业技术学院举办的台州市2010冬季人力资源专场招聘会上, 企业提供了13000多个岗位, 只有8000多人到招聘会现场, 达成意向的仅2786人, 出现了“岗位找人”的现象, 也就是说很多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而另一方面, 有很多毕业生不知道简历该投向哪里, 找不到合适自己的岗位。这种信息的不对称现象使企业和毕业生都在互相寻找, 却最终互相错过。

2、高校教育问题

高校的专业设置上的不合理, 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我国高校从1999年开始进行扩招, 我国的大学教育趋向大众化教育, 但是学生扩招了, 而学校的软硬件设施、师资力量和资金投入的却存在很大的不足。很多大学的专业设置的课程没有根据社会需求的改变而改变, 教材过时, 课程设置很不合理, 使学生没有学到跟社会接轨的知识和技能, 造成学生毕业后并不能上岗工作。

有些高校只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 却忽视了他们的实际操作的能力, 有知识但不会灵活运用。虽然有些高校开设社会实践课, 让学生将课本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 但是安排的课时太少, 导致了大学生缺乏实践动手能力。

3、大学生就业观念偏差

错误的就业观念是大学生就业难的直接原因。很多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脱离现实, 在工作选择上挑来拣去, 加上家庭的过高期望, 认为读了大学就应该找一份理想的有面子的工作。很多同学一进入大三就开始找工作, 参加过很多的招聘会, 但是每次去面试后, 总认为会有更好的单位在后面, 所以错过了很多好机会, 结果到最后却找不到合意的工作。有些同学城市情节很严重, 喜欢到大城市、名企业工作, 觉得只有到这些单位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种观念的偏差造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还有很多同学对自己没有正确的职业规划, 不清楚自己可以干什么, 想要干什么, 总认为, 这个工作不合适, 那个工作也看不上, 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其他同学签约。

二、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我国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非常严重了, 如果不及时解决这个问题, 会引发其他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因此,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迫在眉睫。

1、完善就业市场

一方面, 政府应该在大学生就业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毕业生人数多, 就业工作涉及面非常广, 没有政府部门的引导, 这项工作很难做好。首先, 政府要把毕业生的工作纳入规范化的轨道。继续完善毕业生就业政策, 做好人事、户籍等相关就业制度的配套改革, 规范就业市场。其次, 要加强宏观调控, 促进人才的流动。鼓励大学生到西部, 为西部大开发做出自己的贡献。国家还应制定相关的政策, 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当“村官”, 在实践中锻炼成才。

另一方面, 要完善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各高校要专门成立就业指导服务部门, 负责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负责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应该专业化, 可以通过讲座、座谈、演示等方式, 帮助学生掌握如何应对招聘单位的面试等;掌握在求职过程中应注意的技巧等等。同时, 利用学校的网络设施, 帮助学生及时了解国家有关就业的文件和政策, 及时地了解社会各种职业的社会需求, 形成完整的系统的指导和服务, 为大学生与用人单位搭建沟通的平台。

2、高校要强化内部改革

教育部门应该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对人才结构作出事先规划和需求预测, 并且适当的参与高校的专业设置。劳动部门应该对人力资源市场信息进行统计分析, 并且及时把这些信息及时传达到各高校, 使高校能及时地进行专业和课程改革。高校要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在专业设置上, 积极地根据就业岗位的要求, 适当地调整专业的结构, 加强实践的教学,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同时还要结合市场的需求, 调整专业设置。

3、转变就业观念

大学毕业生要对自我进行正确的评价, 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就业形势, 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要脚踏实地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要了解市场的需求量, 知道社会和企业的用人条件。大城市、名企业的岗位需求少, 缺的是农村的乡镇基层和西部不发达地区, 从基层岗位做起, 积累相关的工作经验, 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同时, 大学生要勇于创业, 敢于创业。国家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给予优惠的政策, 如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提供小额担保贷款、享受职业培训补贴、享受更多公共服务等。大学生可以利用这些优惠的政策, 经过适当的市场调研, 选择可行的项目, 进行自主创业。在创业的过程中, 要正确地对待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及时的总结经验教训, 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争取创业成功。

三、结束语

大学生就业问题, 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也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就业工作是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综合体现, 是学校的生命线。因此, 政府和高校应重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及时统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强化就业指导, 拓展就业市场, 从而形成和谐的就业市场;同时, 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为建设和谐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 我国的经济得到高速的发展, 我国的高等教育也进行了改革。高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就业难问题成为了首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对浙江省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调查, 就其中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 提出应对就业难的对策, 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对策

参考文献

[1]陈岩松, 赵瑞君.大学生就业指导[M].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2004.

15.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以及怎么办 篇十五

首先,在对高校毕业生进行职业指导前,必须了解当今毕业生就业现状,通过北京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开展面向北京市高校应届毕业生从事职业情况的调查,可得出很多有效数据,进一步帮助职业指导的工作者提高认识,进行有效指导。

2015年6月至9月,北京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开展面向北京市高校应届毕业生从事职业情况的调查,问卷发放共51160份,收集有效问卷21353份。

学历层次分布方面,专科、本科、硕士和博士的比例分别为21.05%、48.82%、25.26%和4.87%;性别比例约为1:1;从专业类别的角度划分,基于目前北京高校各专业学生数量总体比例进行分层抽样,分别得到12个专业类别的学生样本比例,哲学0.24%、历史学0.34%、农学1.79%、艺术学2.55%、教育学4.12%、医学4.43%、法学6.09%、理学7.09%、经济学10.56%、文学10.74%、管理学18.04%、工学34.01%。

从不同专业的入职地区分析看,在北京就职比例最高的专业是艺术学、经济学、医学、均在75%以上;其次是教育学、管理学、文学,均在70%以上,然后是工学、农学、哲学、历史学;最低的是法学、理学,均不足55%。

从单位性质来看,毕业生就业流向比较集中,去往其他企业(民营/私营)最多,为31.25%;其次是国有企业,占比27.42%;然后是其他事业单位、机关,均为6%~17%左右。

从性别层次来看,男性去往国有企业和其他企业(民营/私营)的比例最大,二者之和占比超过60%;女性则以去往其他企业(民营/私营)比例最大,为33.77%,其次为国有企业,占比22.46%。女性毕业生去往教育业、金融业、文体业、卫生和社会工作相对较多,男性毕业生去往信息软件业、建筑业、制造业、科学技术业、生产供应业相对较多。

从学历层次来看,随学历的升高,去往高等教育单位、科研设计单位的比例增加,同时去往其他企业(民营/私营)的比例在逐渐下降。另外,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去往机关和国有企业的比例相对较高。

从院校类型层次来看,211院校去往国有企业的比例最大,专科院校去往其他企业(民营/私营)的比例最大,而普通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去往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比例比较平均。

从所属行业来看,毕业生就业流向相对分散,但仍有集中趋势。其中,信息软件业、金融业、教育业相对较高,所占比例均在10%以上。

从职业流向来看,毕业生就业流向所占比例排名前十的职业分别是:教师、计算机软件技术人员、银行从业人员、市场营销人员、建筑工程技术人员、行政管理、会计、公务员、人力资源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员。

全面了解高校毕业生职业流向等信息,既是毕业生理性就业的需要,也是就业指导工作科学规范化的有效支撑,对合理有效地配置人才有积极的作用和参考价值,是大学生准确定位职业、理性选择职业、科学谋划职业有效的参考依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当前“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渐渐适应社会的需要,可以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坚持以人为本,探寻人才培养与成功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德育为先,引导学生个人成长与社会需要相结合的发展观念;坚持能力为重,提升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通过调查形成的就业障碍职业发展跟踪数据库信息,对国家未来人才战略的调整与升级具有重大意义。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既有自身的内部因素,也有自身外部的社会环境等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用人单位方面

用人单位提供的福利待遇、条件要求、环境等等用人单位方面的因素,是影响毕业生就业选择的主要原因。毕业生对环境和条件的不满意是导致不期望工作的一项原因;接近一半的用人单位招聘时,要求招聘的人员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招聘条件的限制,导致求职者未能顺利就业。近三成的毕业生对于用人单位的福利待遇、工作环境不满,导致无法顺利就业。了解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各项专业及能力要求,是为了帮助毕业生找到努力的发展方向,帮助他们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的需求,与时俱进。毕业生必须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扎实的专业基础,深厚的知识底蕴

应届毕业生没有过多的工作经验,在这方面是相对缺乏和比较弱势的,想要尽快找到合适满意的工作,在学校期间,专业知识的扎实牢记、学习能力是不能缺少的。

2.重视自身能力的培养,积累工作经验,逐渐提高竞争能力

在校学习期间,大学生往往把重点和心思都放在了专业知识的学习上,忽视了实际锻炼能力的过程,而实践又是用人单位招聘员工时非常看重的一项能力,是用人单位最看重的一点,可以大大节省用人单位对于新员工的培训和磨合时间。应届毕业生由于缺少职业能力、工作经验,而大大降低了自身的从业竞争力,导致自身在就业的市场中很难立足,没有任何优势和竞争力。面对现在的用人单位很看重工作经验,建议同学们在校学习期间,积极主动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

3.身心全面发展,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态度

要身心全面发展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刻苦学习专业知识,努力提升技能。同时,更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参加有益的学校和社会活动,使自身全面发展,成为品行好、乐观向上的人才。

二、自身方面

很多毕业生在沟通、组织、协调、人际交往、处理问题等方面有些欠缺,或者说在竞争力方面有很大的不足。一些毕业生因为从未参加过面试,不懂得面试技巧,还有一些毕业生对自身的就业定位不准确,眼高手低。毕业生应积极准备,提升“就业竞争力”。企业很看重应聘者的各项综合能力,例如:学习能力、组织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执行能力等。

三、学校人才培养方面

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环节看,部分学校学科和专业的设定不合理,没有根据就业及市场需求和环境设置专业、开设课程,缺乏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导致一部分毕业生难以找到与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甚至不符合招聘单位的用人需求。华北电力大学昌平校区在毕业生就业指导方面有很突出的成效,有专门的就业指导校内网站APP和关于就业指导的自编指导手册:《大学生创业政策文件汇编》《大学生创业流程及常见问题》《华电大学生创业案例》等,如果学校可以做到这样全面的就业指导,与社会就业形势紧密对接,会大大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率。

身为职业指导师,要通过分类指导、技能培训、心理咨询等多方式开展针对毕业生的就业帮扶工作,帮助他们尽快实现就业。认真做好未就业毕业生信息登记,掌握毕业生的最新情况,实现未就业毕业生的联系方式、求职意向、招聘信息等数据的及时更新,充分满足未就业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信息动态互助交流。并且针对有需要的毕业生进行一对一专业指导。按照求职者的自身条件,提供一对一的指导和帮助,实现人职匹配,帮助求职者找到适合他的职业和发展方向。通过科学的方式帮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将他们自身的价值观、兴趣、特长、专业、性格和各种社会能力等各个方面加以整合,分析所处环境和拥有的资源优势,确定个人职业目标,并制定适合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

16.大学生找工作难的原因 篇十六

另一个问题是缺乏主观能动性。我们知道,人类之所以不同于一般动物,最主要的区别就是这个名为“主观能动性”的东西。正是由于人类这种主动去改造客观世界的意愿及由此产生的具体行动,我们人类才能在险恶的生存竞争中存活、发展到现在。回到我们的大学生身上,我发现,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在为自己的未来着急——默默的学习着的朋友如此、整天玩着的人也如此。几乎没有一个人从来不考虑自己将来的问题的。但是,为自己的现状感到担忧是一回事,用具体的行动为改变现状作出某种程度的努力又是另一回事,我们大部分的朋友都是这样的,虽然就连玩的时候也会经常感到焦虑,但却几乎从不为改变现状作出一点努力——即便有,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我很能明白这些人的心情,也很清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我也有过一段这样的经历。其实还是那个迷茫的问题,虽然对未来感到担忧,但是却并不知道该如何去改变、害怕自己贸然作出的改变不是自己想要的改变、怕以后会后悔自己选择的路,范文《大学生找工作难的原因》。在这里,我不去讨论各位这样做的是非功过,我只想谈谈我自己的看法。我是这样认为的,路,都是自己走出来的;未来的事,的确不是我们现在能决定的;也许我们以后会后悔自己现在的选择,但是,如果真的什么都不做的话,到了将来,吃尽了自己当初不作为带来的苦头,回顾以往,我们会恨自己的——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失败,对于年轻人来说,是再宝贵不过的经验——相较于那些四五十岁的中年人,我们有失败的资本,我们失败了还从头再来的机会;我是个行动派,我一直认为,一件事情,在结果还没有出来之前,任何人(包括我们自己)都不应怀疑其成功的可能性——因为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无法对自己的能力、大环境有个完全全面的了解,这就导致了我们在预测一件事的成败的失衡必然会漏掉一些因个人才识、主观经验等的问题无法看到的决定因子。关于这个问题,我是有过很深刻的体会的——我做过那么一件事情,事情完成之前,所有人(包括我自己)都认为那件事超出我能力太多,我要完成会非常艰难,结果,我很轻松的完成了那一件事,让包括我在内的所有人都大吃一惊。从那以后我就一直坚持这样一条原则:我做不做的好一件事,任何人说了都不算,先做成功的打算,做了再说,等做砸了再考虑善后问题。虽然因此也受到了很多挫折,但我却清楚地感觉到了自己的改变,对于生活也越来越充满了信心。我知道,由于我奉行这样一个原则,我给很多人的感觉都是过于自信、自以为是以及浮躁的。事实究竟如何我不想在这里辩解,我只提一句,那些形容词的反义词比它们本身要适合真实的我。

最后一个问题是所学不能转化为所用。很多大学生都抱怨学校里学的东西在社会上用不上,而绝大部分用人单位、社会人士也认同大学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但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我认为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我们在大学四年里学的所有东西等我们毕业以后绝对大部分都用得上!而之所以导致在校大学生产生所学无用这一想法的原因是,大部分大学的教育只是把知识丢给了大家就算的,从来不管学生掌握情况如何,更不会去引导大家学以致用,这就使得我们大部分朋友在考完所学的科目后就把所学知识都还给了老师。大学教育教授了知识却没有对如何应用、深化知识进行引导,这就是我们大学教育之所以被说成“与社会需求脱节”的根本原因。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并不困难,但这并不是我在这里要讨论的了,所以跳过。

上一篇:乡武装调研报告下一篇:名家议论型散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