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女散花的成语典故简介(精选9篇)
1.天女散花的成语典故简介 篇一
三缄其口的解释
[释义] 嘴上贴了三次封条。形容言语非常谨慎;或不开口。缄:封;闭。
[语出] 《太公金匮》:“武王问:‘五帝之戒;可得闻乎?’太公曰:‘黄帝云:予在民上;摇摇恐夕不至朝。故金人三缄其口;慎言语也。’”
[正音] 缄;不能读作“xián”。
[辨形] 缄;不能写作“钳”。
[近义] 守口如瓶 默不作声
[反义] 口若悬河 夸夸其谈
三缄其口的典故
春秋时期,孔子到周朝的首都去参观周王的祖庙,祖庙在当时是很神圣的地方,一般参观者必须保持沉默。孔子看到庙堂大殿右边的台阶前有一个铜人,铜人的嘴上封了三道封条,在背上还刻着字:“这是古时说话最小心谨慎的人。”
三缄其口的造句举例
1) 有些人你要是让他对量子力学或者脑部手术发表见解,他们会三缄其口;但是说起欧元的经济后果,他们却毫不迟疑,说得头头是道。
2) 由于供应问题尚未解决,麦当劳对于何时所有店面会全面改用新油三缄其口。
3) 有些人则是选择性地,只与自己信任的人谈论此事,而有些人对此三缄其口。
4) 日本的道德沦丧,不管是近来发生的情况,还是历史遗留问题,美国却三缄其口,颇耐人寻味。
5) 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对于不了解的事,我们最好三缄其口。
6) 就像现在,大家还是逼迫日本政府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公开认错,不过他们三缄其口,什么也不说。
7) 黄帝云予在民上,摇摇恐夕不至朝,故金人三缄其口,慎言语也。
8) 我对这件事情完全不了解,只好三缄其口,不好插嘴。
9) 对于这件事,他三缄其口,处理得十分妥当。
10) 他爱讲些顶好三缄其口的怪话,他读的书太多,他常爱逛逛栗树咖啡馆,那本是画家跟音乐家扎堆儿的地方。
11) 对于国家机密,我们应该三缄其口。
12) 银行家和叶刘淑仪会面后,对会议内容都三缄其口。
13) 看她一副来势汹汹的嘴脸,直觉大事不妙,还是三缄其口好了。
14) 失聪令人三缄其口,感觉羞怯,阻碍着重听人寻求帮助和采取积极的措施。
15) 无论怎么问,他就是三缄其口,不愿透露任何讯息。
16) 尽管科比仍像不少人预计的那样三缄其口,他的发言人塞布林也拒绝对科比的未来发表评论。
17) 在这种高压统治下,莫怪大家对许多事都三缄其口。
18) 当问他为什么虐待儿子时,他三缄其口。
19) 虽然曼联俱乐部就转会费一事三缄其口,但此间媒体普遍猜测维蒂奇转会曼联的费用应该在万英镑左右,即大约万美元。
20) 这种夫妻间的事,旁人没有插嘴的必要,最好三缄其口。
21) 北京的电信监管机构对他们的计划依旧三缄其口,但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迹象显示可能的行动。
22) 凶案现场警方根本找不到目击者,因为大家都三缄其口以求明哲保身。
23) 为了保守国家机密,在各种不宜场合,我们应该三缄其口。
24) 人们一提起他儿子,她就三缄其口。
25) 虽然在歌迷面前对演唱会细节三缄其口,但力宏还是透露舞台上会置放两台两人最爱的三角形钢琴,届时他们会一起合奏合唱,以组曲方式擦出音乐的火花。
26) 对于自己的家庭,他三缄其口。
27) 出现问题后,还却一味推卸责任,对事故原因三缄其口,对民众要求赔偿的呼声置之不理,其行为,让人寒心。
28) 但对于燃油税改革何时正式出台,该人士三缄其口,只表示,目前还未获得什么消息,而一些公开的消息都已在媒体上刊登了。
29) 在欧洲人看来,一个政治家有这样的“国际关系”是很有魅力的,但在美国,克里却谨慎地对此三缄其口。
30)近来对于新政的事情,不管是开发商,还是代理行,即便是不那么直接敏感的问题,还是会有很多人三缄其口。
2.天女散花的成语典故简介 篇二
一、典故与成语的界说
单就典故定义的界定而言, 可谓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有鉴于此, 笔者就典故的定义谈谈自己的看法。
《词源》《辞海》《汉语大词典》的观点基本一致, 下面引用《辞海》中的定义加以说明。1979年5月修订的《辞海》是这样定义“典故”的:
[典故]1.典制和掌故。《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 降礼下臣, 每次燕见, 辄兴席改容, 中官亲拜, 事过典故。”2.诗文中引用的典故和故事有来历出处的词语。[1] (P44)
《辞海》对典故的界定有两个义项, 笔者认为这是迄今为止对典故定义较为合理的说法。它不但囊古今的典故内涵, 而且也扩大了典故的外延, 妙于将“有来历有出处的词语”纳入典故之中, 使典故的概念由专指典章旧制而扩充容纳了古代故事和有来历、有出处的词语这样的意义。现在我们所使用的典故, 一般取义项二。根据义项二, 我们可以把“典故”的内容和来源归结为两种类型, 即事典和语典。但此定义将对典故的使用限定在“诗文里”, 笔者认为有失偏颇。这和《现代汉语词典》犯有同样的弊病, 放在下段分析。
《现代汉语词典》将典故一词定义为:“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此定义将典故的使用范围限定在“诗文里”, 排除了人们口头上使用的典故, 似乎不太严密;再则, 把引用的对象限定在“古书中”, 应该说也是值得推敲的, 比如神话传说, 最初并非来源于书面。笔者认为, 典故应是指人们在口头上和书面里所引用的古代故事、传说和有来历的词句。这是本文所使用的典故一词的含义。
关于“成语”的定义, 1979年9月修订的《辞海》是这样界定的:
[成语]熟语的一种。习用的固定词组或短句。在汉语中多数有四个字组成。组织多样, 来源不一。有些可以从字面理解, 如“万紫千红”“乘风破浪”;有些要知道来源才懂, 如“青出于蓝”出于《荀子·劝学》。[2] (P78)
从《辞海》的定义我们可以确定:成语是固定词组或短句。本论文所说的成语是指严格意义上的成语和有谚语等其他熟语形式转化而成的准成语。而一般的谚语、惯用语、格言名句以及结构松散的语句等不包括在内。
二、典故性成语之定名
正被我国语言学界所关注的“典故词语”的研究, 已经出现了一些研究成果。如:丁建川的《汉语典故词研究》, 王丹的《典故词语的词汇化研究》, 王光汉的《论典故词语的词义特征》等。他们阐述了典故性词语的特点, 但对于典故词语中的一个分支——“典故性成语”, 还没有学者对其进行过特别明确的界定, 所以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典故性成语”做一下定名。
(一) 典故性成语的界定
典故性成语是指前代的故事和诗文中的词语通过用典而形成的固定词语或短语。据此分析, 不但可以把历史故事或寓言、神话、传说等作为典故的来源, 而且古代的经书词句、圣贤言论都可以作为典故的来源。我们把前者称为事典, 后者称为语典。根据上述定义, 我们把“典故性成语”的内容和来源归结为两种类型, 即事典成语和语典成语。
以往的辞书, 把“成语”和“典故”合在一起并称为“典故成语”和“成语典故”。笔者认为这样命名不好。因为“成语”和“典故”在语法结构上有两种组合方式:一种是并列关系;一种是偏正关系。这就容易造成岐解 (歧解、分歧) 。正确的理解是偏正关系,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一下子正确理解的。为了消除这种歧义现象, 我把这种命题称为“成语形式的典故”或“典故性成语”。它是一种以典故性成语为内涵演化而成的语词, 它来源于典故, 最终以成语的结构形式固定下来并流传至今。这两个命名, 我会选择“典故性成语”作为命名。因为这两种命名虽然结构相同, 含义也相同, 但“典故性成语”却比“成语形式的典故”更为简练些。
(二) 典故性成语的特点
典故不可能凭空而存在, 它必须要借一个或几个特定的表现形式表现出来。用什么样的表现形式来表现典故呢?一种语言单位, 只要能把典故的内涵表现出来, 就具有资格成为典故选择的表现形式。如:词 (东道主、二竖) 、词组 (班荆道故、结草衔环) 、句子 (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多行不义, 必自毙) 都能概括典故而成为其有效的表现形式。成语是一种习用的固定词组或短句, 故能成为概括典故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 在“典故性成语”这个概念中, “成语”和“典故”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总之, 这类典故性成语的共同特点是, 形式上是严格意义的成语, 意义上有典故的内涵, 附加于典故, 而使该典故构成一个适合于成语格式要求的的语词。
参考文献
[1]辞海 (修订版, 词语分册) [M].上海辞书出版社, 1979, 5.
3.从成语典故看赵国历史 篇三
三家分晋
三家分晋是指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曾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在其末期,政权落入智、赵、韩、魏等异姓贵族手中。其中,智伯瑶势力最大,占有大量土地,掌握晋国的实权。为削弱韩、魏、赵三家实力,他分别向三家索要土地。韩魏两家给了,赵家却不给。他联合韩康子虎、魏桓子驹攻打赵家,赵襄子毋恤依靠当地百姓支持顽强抵抗,又派人暗中与韩、魏相商。结果韩、魏倒戈,赵、韩、魏“三家灭智”,分其土地。随着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的加强,公元前438年,韩、赵、魏三家平分了除留给晋幽公两座城外的晋国的土地,这就是历史上的“三国分晋”。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认,韩虔、赵籍、魏斯被正式策封为诸侯,赵国正式建立。史学家也把这一年作为战国的开端。
围魏救赵
公元前354年,魏王拨500战车以庞涓为将,攻打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应赵国的求救,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8万救赵。攻击方向选在哪里?起初,田忌准备直趋邯郸,孙膑认为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他向田忌建议说:现在魏国精锐部队都集中在赵国,内部空虚,我们如带兵向魏国都城大梁猛插过去,占据它的交通要道,袭击它空虚的地方,庞涓必然放下赵国回师自救。田忌采纳了此建议。结果,魏兵不得不撤邯郸之围往救,长途跋涉疲惫不堪,齐军在预先选好的作战地区桂陵迎击,魏军大败,赵国之围遂解。自此,孙膑便闻名天下。
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公元前325~前299年)是赵国的一位很有作为的国君。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十九年),周边国家大乱,各国无暇干涉赵国内政。趁此天赐良机,赵武灵王向全国发布实行胡服骑射的法令,进行军事改革。他要改变几百年相传的军制,通过把赵国将士直接培养成骑兵和招募胡人骑兵相结合的办法,建立一支能被国君牢牢控制的国家骑兵,在军事上实行由车战向骑战的转变。他的改革从改变衣着入手,让男人改穿胡人式的紧袖短衣和长裤。他选择靠近河套的草原训练骑兵,聘请擅长骑射的胡人充当教练,实行了养马、制革、设兽医和筹办草料等完整配套的制度,并让国内作坊制作马具,从而建立起华夏民族最早的一支骑兵。这一改革意义重大,相当于现代战争史上步兵的机械化。经过十几年时间,赵国由一个弱邦迅速崛起为唯一能够同秦国抗衡的强国。
沙丘宫变
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打破了历来国君死后始立新君的传统,将王位让给自己钟爱的幼子赵何,即赵惠文王,而自号为主父。这时赵何不满10岁。虽然赵武灵王作为主父可以威慑朝政,但是一个国家掌握在幼主的手里是危险的,这件事引起太子赵章的极大不满。赵章不是等闲之辈,能力出众,曾为赵国立下汗马功劳。后来主父为摆平关系,欲将赵国一分为二,封赵何为赵王,封赵章为代王。这一“分王赵代”的计划更加不妥,再次引发思想混乱。正当他犹豫不决时,政变发生了。公元前295年(惠文王四年),赵章作乱,先杀了宰相肥义。公子李成、李兑起兵靖难。公子章兵败后投奔主父,主父收容了他。公子李成、李兑围攻主父所居的沙丘宫,杀死公子章后因害怕主父秋后算账,就将主父围困在宫中。“主父欲出不得,又不得食,探爵彀(小麻雀)而食之,三月余而饿死沙丘宫。”一代雄主就此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灵王的死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赵国开始从最高峰跌落。
奉公守法
赵奢是赵惠文王时期的大将,被惠王封为马服君,官列上卿。他原来是一个普通的收取田税的官吏,为人清正廉明,大公无私。有一次,他来到惠文王之弟、平原君赵胜家收取田税,但是赵胜的管家仗势欺人,拒付税款。赵奢不惧怕赵胜的权势,毫不手软,依照赵国法令杀了9个闹事者。赵胜听说后,怒气冲天,要赵奢抵命。赵奢对赵胜说:“您是赵国栋梁之材,是受朝廷重用的大官,应该遵守国家法令,以昭示天下百姓。您要是能够奉公守法,那么百姓也会以您为榜样,天下就会稳定,国家就会富强。”赵胜听了这番话,转怒为喜,后将赵奢保举给赵惠文王,赵王封他为掌管全国税收的官。赵奢管理赋税后,国家赋税公平合理,百姓富裕,国库充实。后来,赵奢又被任命为大将。他英勇善战,屡战屡胜,战功赫赫。
纸上谈兵
赵括是赵奢之子,喜谈兵学,曾助赵奢破敌,立下大功。赵奢死后,惠文王赐赵括袭封马服君。惠文王死,子孝成王即位时,面临秦国来侵,老将廉颇驻军长平(今山西高平市北)。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爆发。战争初期形势对赵军很不利。孝成王接受望诸君乐毅的意见命赵括为主将。秦昭王听说赵括已到长平,急调武安君白起领军。白起一到长平,布置好埋伏,故意打了几阵败仗。赵括不知是计,拼命追赶。白起把赵军引到预先埋伏好的地区,派出精兵切断赵军的后路;另派骑兵直冲赵军大营,把40万赵军切成两段。秦国又发兵把赵国救援和运粮的道路切断了。赵括的军队内无粮草外无救兵,死守了40多天。后来,赵括带兵突围时被射死,40万赵军全军覆没。于是,“纸上谈兵”这一成语便流传下来。不过,史学界有人在重新审视战史后认为这一评价并不公平。
窃符救赵
秦长平之战取得胜利后,接受了赵割地请和的要求。但赵王最终决定不履行和约,并积极备战,秦昭王大怒,发兵60万进攻邯郸。公元前259年(赵孝成王七年),邯郸之战爆发。战争几起几落,异常惨烈。
在进行过程中,赵国多次向魏国求救。魏王派晋鄙将军带领10万部众援救赵国,但让军队停留在邺城安营,名义上是救赵,实际上是抱观望态度。守门人侯赢向魏信陵君献计,让他说服魏王宠妃如姬偷取兵符,之后,夺取晋鄙的军权,即可向北援救赵国。信陵君遵从了这一计策。后又听从侯生的献计,带上屠夫朱亥同往。到了邺城,信陵君假传魏王的命令,晋鄙合上兵符表示怀疑时,朱亥举起铁锥打死了晋鄙,于是信陵君掌握了晋鄙的军队。他挑选出精兵8万攻击秦军,解除了邯郸之围。赵国取得了邯郸之战的胜利。
反间计
反间计为《孙子兵法》之三十二计,也是战国时期形成的著名典故。在秦、赵争霸过程中,赵国屡中反间计。其一是在公元前245年,赵孝成王卒,其子赵悼襄王继位。襄王听信了奸臣郭开的谗言,使廉颇的军职再次被解除。廉颇因受排挤而离赵投魏,赵国痛失栋梁。
更加典型的事件是李牧(战国四大名将之一)被杀。赵悼襄王在位九年卒,太子赵迁继位,是为幽缪王。公元前234年(赵王迁二年),李牧在赵奢、蔺相如已死,廉颇与乐乘出走他国之后成为赵国大将军,并因功大,被封为武安君。公元前229年(赵王迁七年),秦国派大将王翦进攻赵国时向赵王的宠臣郭开行贿。郭开诬陷李牧谋反。赵王迁听了谣言不作分析,即派赵蓖及齐将颜聚取代李牧。李牧拒交兵权。赵王、郭开便乘其不备,将他逮捕杀害。3个月之后,王翦大破赵军,杀死赵蓖,俘虏了赵王迁及颜聚,攻取邯郸。公元前222年,赵国灭亡。(文章代码:0426)
4.东晋的成语典故 篇四
《晋书•谢玄传》:东晋将领要求秦军稍向后退,以便晋军渡河与秦军决战。苻坚想趁东晋军队渡河时予以打击,同意后退。秦军中的氐族人不多,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将士占大多数,他们不愿为前秦卖命,秦军一退就溃不成军。晋军趁机发起进攻,大败前秦。秦军溃败以后,一路上听到刮风的声音和鹤的叫声,都以为是晋军追来,更是胆战心惊。他们草行路宿,饥寒交迫,十成死了七八成。淝水之战以后,前秦的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苻坚在与后秦政权作战时被俘杀。 成语“风声鹤唳”,听到刮风的声音和鹤的叫声,都以为是敌人追兵。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扰。原文是:“余众弃甲宵遁,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草行路宿,重以饥冻,死者十七八。”?成语“草行路宿”,在草野中走路,在露天里睡觉。形容行旅艰苦,也形容行旅的急迫。
5.包含“一”的成语典故 篇五
公元976年;宋太祖得了重病。病危时,他果然遵照母亲的遗嘱,没有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吩咐把皇位传给了弟弟赵光义宋太祖死后,赵光义即位,他使是宋太宗。
还是在宋太祖在位时,老四赵廷美就被封为魏王,宋太宗做了皇帝后,又让他做了开封府尹;赵廷美从小就爱出风头,刚愎自用,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变得更加骄横跋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谁也奈何不了他。
他也知道母亲的遗嘱,现在见三哥赵光义做了皇帝,一心想三哥早点死掉,好把皇位传给他。后来,他看到宋太宗身体很好,自己短期内很少有继位的可能,便企图用阴谋手段夺取皇位。
一天,宋太宗赵光义把宰相赵普找来商量,征询他对传位问题的看法,问他自己应该把皇位传给儿子呢还是遵从他母亲的意愿,把皇位传结弟弟魏王。赵普说:“陛下,大祖皇帝没有把皇位传给他儿子,而把皇位传给了您,这样做已经错了;如果您再把皇位传给魏王,而不传给自己的儿子,那不是一误再误,一错再错吗?”
宋太宗听了,这才打消了把皇位传给魏王的念头。不久,有人告发魏王赵廷美阴谋造反,赵普又对太宗说:“魏王心怀不轨,可以把他流放到边远地方去,防止他发动叛乱。”
宋太宗听从了赵普的意见,削去了赵廷美魏王的封号,把他贬到边远的房州。不久,赵廷美便郁郁死去。
【成语】: 一蟹不如一蟹
【拼音】: yī xiè bù rú yī xiè
6.天女散花的成语典故简介 篇六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图说中华文化故事》丛书主要分为五部分,分别是“语言与文化”“思想与文化”“政治与文化”“艺术与文化”和“科学与文化”,其中首先推出的“语言与文化”,是用成语故事去述说中华文化,而计划会推出一百五十本成语故事,其中五十本的背景是战国,五十本是汉朝,另外,唐朝和宋朝也各有二十五本。
配图方面,画中的衣食住行都有出处,例如书中人物的服饰、室内摆设、马车外形,甚至细微至一个屏风、组玉佩、器皿上的纹饰等,都不是乱画,而是经过考究,故每本书除了“成语背景”“故事内容”“成语运用”外,还有“图画知识”,介绍故事中出现的文物,加深读者对当时赵国的认识。此外,书中还有延伸阅读、地图、年表等资料,帮助大家自学和研究,例如廉颇向蔺相如负荆请罪时,他所负的荆条,原来是来自黄荆树,这些历史冷知识,相信也不是很多人知道。
据悉,《图说中华文化故事》丛书未来计划推出英文版及其他语文版,甚至是电子书,让全球青少年在认识中华文化之余,也可增加其他相关元素,丰富内容。
7.励志的成语典故精选 篇七
公元前4,越国国王勾践即位。吴王趁越国刚刚遭到丧事,就发兵打越国。吴越两国在槜李(今浙江嘉兴西南,槜音zuì)地方,发生一场大战。
吴王阖闾满以为可以打赢,没想到打了个败仗,自己又中箭受了重伤,再加上上了年纪,回到吴国,就咽了气。吴王阖闾死后,儿子夫差即位。阖闾临死时对夫差说:“不要忘记报越国的仇。”夫差记住这个嘱咐,叫人经常提醒他。
他经过宫门,手下的人就扯开了嗓子喊:“夫差!你忘了越王杀你父亲的仇吗?”夫差流着眼泪说:“不,不敢忘。”他叫伍子胥和另一个大臣伯嚭(音pǐ)操练兵马,准备攻打越国。过了两年,吴王夫差亲自率领大军去打越国。越国有两个很能干的大夫,一个叫文种,一个叫范蠡(音lí)。范蠡对勾践说:“吴国练兵快三年了。这回决心报仇,来势凶猛。
咱们不如守住城,不要跟他们作战。”勾践不同意,也发大军去跟吴国人拼个死活。两国的军队在大湖一带打上了。越军果然大败。
越王勾践带了五千个残兵败将逃到会稽,被吴军围困起来。勾践弄得一点办法都没有了。
8.秦朝时期成语的典故 篇八
定陶之役楚军大败项梁阵亡后,怀王惊慌起来,从国都盱台(今江苏盱胎东北)跑到彭城去,把项羽、吕臣的军队归并扰来,由自己带领,任命沛公为砀郡长官,封为武安侯。这时,齐国使者高陵君田显来到了楚军中,见了楚怀王,说:“宋义推断武信君军队一定会打败仗,隔了几天,军队果然吃败仗。军队没有作战而预先见到失败的征兆,这就叫做懂得军事了。”怀王召见宋义跟他讨论国事,非常喜欢他,就封他做上将军,封项羽为鲁公,做副将,派他们去求援赵国,所有其他将领都隶属于宋义,号为“卿子冠军”。
宋义统率楚国大将军来到安阳(在今山东曹县东南,非河南安阳),停留了四十六日不再前进。他说:“现在秦兵攻打赵国,战胜了士兵也一定被疲困了,我们可以利用秦军疲困的机会;若是秦军失败了,我们大张旗鼓向西进军,一定可以攻下秦国。所以不如先让秦、赵打起来。”项羽对宋义一直不服气,说:“凭着秦国的强大力量,攻打新建立的赵国,势必攻下赵国。赵国被攻下,秦国就更强了,有什么疲困的机会可以利用!我军新败,王上坐立不安。国家安危在这一役。可是做主帅的却不体惜士兵,根本不是忠于国家的大臣。
”于是,项羽就在早上参见上将军宋义的时候,在营帐中斩下宋义的头,传令军中说:“宋义和齐国合谋反叛楚国,楚王有密令叫我杀掉他。”
项羽杀掉卿子冠军以后,下令进军,派当阳君黥布和薄将军带万士兵,渡过黄河去救钜鹿城。战事稍稍有利。陈余又要求增援。项羽就统率全部士兵渡过了黄河。《史记 项羽本记》说他渡河以后,“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凿沉所有船只。打破饭锅饭甑,焚烧房屋,叫士兵带着三日的干粮,表示决死之心,没有一点后退的打算)。”于是大军冲到了钜鹿城,包围了秦将王离,与秦军遭遇,经过多次战斗,继绝了秦军输送粮食的通道,大破秦军,杀死秦将苏角,俘虏了王离,秦将涉闲自杀。
9.50个成语典故的出处 篇九
1、一鼓作气(曹刿guì)
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
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师(郑谷)
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4、一饭千金(韩信)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5、东山再起(谢安)
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6、图穷匕见(荆轲)
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纸上谈兵(赵括)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8、负荆请罪(廉颇)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9、卧薪尝胆(勾践)
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释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10、接竿而起(陈胜)
出自汉·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释义: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指人民起义。
11、三顾茅庐(刘备)
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释义: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12、孺子可教(张良)
出自《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释义:指年轻人可培养。
13、四面楚歌(项羽)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释义: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14、老当益壮(马援)
出自《后汉书·马援传》:“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释义:年纪虽老而志气更旺盛,干劲更足。
15、投笔从戎(班超)
出自《后汉书·班超传》:“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释义: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暴殄天物(商王)
出自《尚书·武成》:“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释义:原指残害灭绝天生万物。后指任意糟蹋东西,不知爱惜。
17、暗渡陈仓(韩信)
出自元·无名氏《暗度陈仓》第二折:“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
释义:比喻用一种假象迷惑对方,实际上却另有打算。
18、嗟来之食(黔敖)
出自《礼记·檀弓下》:“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释义: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19、怒发冲冠(蔺相如)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释义: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20、手不释卷(吕蒙)
出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释义: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21、韦编三绝(孔子)
出自《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释义: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墨守成规(墨子)
出自明·黄宗羲《钱退山诗文序》:“如钟嵘之《诗品》,辨体明宗,固未尝墨守一家以为准的也。”
释义: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
23、病入膏肓(蔡桓公)
出自《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释义:形容病情十分严重,无法医治。比喻事情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24、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刘安)
出自汉·王充《论衡·道虚》:“淮南王学道,招会天下有道之人,倾一国之尊,下道术之士,是以道术之士并会淮南,奇方异术,莫不争出。王遂得道,举家升天,畜产皆仙,犬吠于天上,鸡鸣于云中。” 释义:一个人得道面仙,全家连鸡、狗也都随之升天。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系的人也都跟着得势。
25、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出自《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释义: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26、口蜜腹剑(李林甫)
出自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元年》:“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释义:嘴上甜,心里狠。形容两面派的狡猾阴险,多指蛇蝎心肠的人。、风声鹤唳(苻坚)
出自唐·房玄龄《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释义: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
28、泰山北斗(韩愈)
出自《新唐书·韩愈传赞》:“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
释义:比喻道德高、名望重或有卓越成就为众人所敬仰的人。
29、破釜沉舟(项羽)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释义: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30、东窗事发(秦桧)
出自元·孔文卿《东窗事犯》第二折:“吾乃地藏神,化为呆行者,在灵隐寺中,泄漏秦太师东窗事犯。” 释义:比喻阴谋已败露。
31、程门立雪(程颐、杨时)
出自《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云。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释义:学生恭敬受教。比喻尊师。
32、司空见惯(刘禹锡)
出自唐·孟棨《本事诗·情感》载刘禹锡诗:“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33、梦笔生花(李白)
出自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释义:比喻写作能力大有进步。也形容文章写得很出色。
34、力透纸背(颜真卿)
出自唐·颜真卿《张长史十二意笔法意记》:“当其用锋,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功之极也。”
释义:形容书法刚劲有力,笔锋简直要透到纸张背面。也形容诗文立意深刻,词语精练。
35、胸有成竹(或成竹在胸)(文与可)
出自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在胸中。”
释义:画竹前竹的全貌已在胸中。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
36、赤膊上阵(许褚)
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九回:“许褚性起,飞回阵中,卸下盔甲,浑身筋突,赤体提刀,翻身上马,来与马超决战。” 释义:光着膀子上阵。比喻亲身上场,不加掩饰地进行活动。
37、马革裹尸(马援)
出自《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释义: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黄袍加身(赵匡胤)
出自《宋史·太祖本纪》:“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 释义:五代后周时,赵匡胤在陈桥兵变,部下诸将给他披上黄袍,拥立为天子。后比喻发动政变获得成功。
39、洛阳纸贵(左思)
出自《晋书·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释义:比喻著作有价值,流传广。40、背水一战(韩信)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
释义:表示没有退路。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
41、闻鸡起舞(祖逖)
出自《晋书·祖逖传》:“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释义: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42、初出茅庐(诸葛亮)
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九回:“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释义:原比喻新露头脚。现比喻刚离开家庭或学校出来工作。缺乏经验。
43、完璧归赵(蔺相如)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
释义: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44、退避三舍(晋文公重耳)
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释义: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45、乐不思蜀(刘禅)
出自《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释义: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46、指鹿为马(赵高)
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释义: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47、画龙点睛(张僧繇)
出自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见在。”
释义: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48、入木三分(王羲之)
木三分。”
释义: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
49、讳疾忌医(蔡桓公)
出自宋·周敦颐《周子通书·过》:“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护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
释义:隐瞒疾病,不愿医治。比喻怕人批评而掩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50、鞠躬尽瘁(诸葛亮)
【天女散花的成语典故简介】推荐阅读:
再见天女木兰散文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