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社会保障

2024-07-26

精准扶贫社会保障(共13篇)

1.精准扶贫社会保障 篇一

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推进精准扶贫政策的宣传与落实,寸金学院就业爱心服务队调研小组分成两个小分队,分别前往大岭村和江口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

当我们到达大岭村村委会时,我们受到大岭村书记热情地接待,并为我们讲述了大岭村的一些基本情况,包括占地面积大小、常住人口数目、贫困户数目、产业结构和村民收入来源等情况。

根据村委干部提供的资料,我们跟随村委干部到达贫困户家里进行了一对一的慰问和访谈。我们了解到,村里的贫困户大多数由独居老人、伤残人士、精神病人组成,他们缺乏劳动能力、没有稳定的收入。在访谈过程中,贫困户纷纷表示支持国家的精准扶贫政策,并感谢国家采取的政策让他们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在江口村,村书记向我们的调研组队员介绍了江口村的基本情况,并讲述从开展扶贫工作以来镇政府及村委针对江口村实际情况制定的脱贫计划,特别是对珠茂火龙果庄园的介绍。据悉,目前乡村主干道路基本完善,火龙果去年的产量颇丰,农民对火龙果产业的发展充满期待,看到了本土产业的逐步走出去的发展趋势,群众脱贫致富也渐渐看到了希望。

通过走访贫困户,听取江口村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针对如何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我们总结了几点发展贫困村经济的方案:一是产业方面,鼓励、引导当地村民从事适宜种植的蔬菜、水果等相关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医疗方面,对基层村医务人员提供医疗培训,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三是教育方面,加大对教育基地设施的投入,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提高教工人员的综合素质。

同时,希望相关部门加强与基层群众的联系沟通,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帮助解决贫困村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民生改善及争取项目资金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扎实有序推进扶贫工作的开展。

2.精准扶贫社会保障 篇二

一、精准扶贫实施的现实困境

精准扶贫战略是在新形势下对以往扶贫工作的反思、发展和补充,是中国扶贫进行到新阶段后的新举措。但是现有研究表明,精准扶贫机制在地方实践中面临多种困境,如“脱靶”现象非常突出,在识别和帮扶环节存在各类排斥问题[1]、扶贫资金有限和帮扶政策缺乏差异性和灵活性导致贫困户参与不足[2]、贫困农户思想观念转变困难[3]、政府主导监测与社会参与分类管理存在矛盾[4]、扶贫队伍能力不足以胜任农村社会工作的复杂性。[5]

众多学者在梳理了传统政府扶贫和精准扶贫的理论悖论和运行弊端之后,提出要改革扶贫资金管理体制,加强资金整合[6],创新市场机制、主体间协商机制、扶贫资源整合机制和可持续发展支撑机制[7],培育市场化的专业扶贫组织[8],通过政府主导牵头,吸纳企业等市场主体、民间组织或志愿者团体等社会主体参与其中,组建复合型扶贫治理主体,构建“政府—市场—社会—社区—贫困户”五位一体的复合型扶贫治理体系。[9]

二、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的优势

在现阶段,政府仍是扶贫的绝对主力,但是政府扶贫对解决大面积、集中性的贫困问题卓有成效,在“精准”推进方面却存在人手不够、能力不强、资源不足、方法不当等弱点,亟需市场部门和社会组织的共同参与,发挥各类社会力量的优势,以确保“六个精准”的有效落实。

各类企业能够在招商引资等优惠政策的扶持下,充分发掘贫困地区的自然禀赋和市场优势,利用完善的市场流通渠道和成熟的市场运营手段,快速建立起本地的生产、加工、流通和贸易体系,并在发展和扩张中吸纳就业,提高收入水平,带动群众消费,推动经济发展良性运行和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会给本地群众带来新观念和新思路,刺激他们跳出传统思想,结合市场机遇和扶持政策去发展个人产业和家庭事业,从而提升贫困家庭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社会组织类型多样,自主灵活,具有扶贫资金的募集优势、行业领域和技能培训的专业优势、调查研究的独立优势、政策宣传的客观优势和参与政府购买服务的组织优势,在文化教育、生态环境保护、养老服务、贫困群体关爱救助、社区防灾减灾等公共服务领域,能够有效募集所需的资金、物资和人员,准确锁定和努力贴近目标人群,以专业的姿态、丰富的经验和科学的手段,协助解决个人思想问题、家庭发展规划问题、村民参与和村落自治管理问题,帮助加强个体和社区的社会资本的形成和转化,通过赋能和增权,培育本土民间组织和社区领袖,提高个体和社区的发展潜力,从微观层面上协助政府部门在某一公共领域中政策和措施的执行和落实,并提供补充资金、跟进服务和反馈评估,以确保项目实施效果的稳定性和长期化。

近年来,网络技术的应用普及、互联网思维的全方位拓展和信息传播机制的改变,使得信息、渠道、资源都能够在互联网的平台上迅速传播和集聚,并形成、发展和造就了一大批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和极高公信力的慈善公益个人、团体、项目和品牌,为人人参与扶贫提供了可能。以微博和微信为主体的“自媒体”传播机制,使每个人都能够成为精准扶贫社会帮扶中的参与者、号召者和推动者,一张随拍照片、一条求助信息、一个活动倡议、一个点赞转发,都在无形中汇集了参与扶贫的力量。此外,以消费扶贫和众筹扶贫为代表的电商平台扶贫项目也获得了广泛的社会支持。在“互联网+”的时代,人人都能借助各类网络平台,提供扶贫资金,参与扶贫项目,加强扶贫宣传,加大扶贫影响,形成“人人皆愿为、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的社会帮扶网络和社会帮扶氛围。

三、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的作用机制

(一)通过汇聚“社会资源”来弥补政府扶贫的资金不足

政府是精准扶贫的主要责任人,但政府不是万能政府,不可能在所有领域都面面俱到。长期以来,以政府财政资金为主的扶贫资金不足,严重制约了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也难以在文化教育、生态环境保护、养老服务、贫困群体关爱救助、社区防灾减灾等民生领域加大投入,提高水平。相较而言,凝聚社会力量,汇集社会资源,利用社会组织的专业优势和企业的市场运营机制,社会力量在综合性的精准扶贫工作中更能发挥作用,有效提升扶贫的深度和高度,促进精准扶贫的质量和效率。

(二)通过提供“针对资源”以提高社会扶贫资源的整合力度

政府部门扶贫不仅面临资金总量不足的问题,还面临着资源种类不丰富、分配不公平、使用效率低等问题。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能够根据扶贫工作的实际需求筹集所需的资源种类,其目标群体的针对性更强,资源使用的目的性更明确,筹集和分配的信息公开度也更高,同时还具有资源全面性、调配的灵活性和使用的机动性等特征和优势,寻求社会资源配置与扶贫需求的最佳结合点,提高资源使用效用和整合力度。

(三)通过市场化机制来拉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

更多的社会力量关注贫困地区,能够帮助扩大贫困地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其招商引资、产业发展和扩大宣传提供良好支撑;更多社会力量投身贫困地区,能够帮助当地群众就业和创业,是被动“输血”变主动“造血”的有效途径,既可帮助贫困人口提高收入,又能发掘和释放贫困地区的市场潜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贫困地区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拉动当地经济发展。

(四)通过社会化方法来提高贫困群体的内在动机和外在能力

扶贫先扶智。贫困地区往往倾向于思想保守、文化传统、风气懒散,具有内敛性和封闭性的社会文化氛围。通过社会力量的多方参与,能够在贫困群体和现代社会之间架通多层次的沟通桥梁,促使其吸收和接纳现代化的理念、观点和思维,并学习和运用先进的知识、技术和工具,有针对性地强化自身的思想改造、生活方式改变和发展能力培养,提高其脱贫致富的内在动机和外在能力。

(五)通过协同合作,构建多元主体、优势互补、精准发力、有效衔接的扶贫工作机制

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有助于引导社会力量的扶贫潜能向贫困地区汇聚,有助于构建政府力量和社会力量有机结合的新的组织推动机制,促使各级政府、各个部门以及社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都能够把精准扶贫作为自身的重要职责,精准发力,进而形成一个精准高效的扶贫共同体。

四、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的未来展望

基于比较优势理论,政府应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中来,不断完善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在精准扶贫过程中的角色承担及其作用机制,充分发挥企业的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社会团体的组织优势和专业优势,个体的情感优势和沟通优势,运用市场机制和参与式方法,从贫困群众的生产发展、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等方面进行精准切入,解决传统思想和不良生活方式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约束,增进发展生产的社会资本和物质资本,完成个体和社区的赋能与增权,从根源上杜绝贫困再次发生和发展的微观致因,从而更好地保障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效果。

鼓励社会各力量参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还只是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的第一步,以此为开端,打造符合国情省情的“政府主导、市场能动、社会参与”的扶贫工作新模式,构建“人人皆愿为、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的扶贫新格局。还需要在充分发挥政府在扶贫工作中的主导和引领作用的基础上,积极转变思维,将政府由执行者变为规划者、组织者和服务者,通过政策强化和落实,破解制约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的发展瓶颈,搭建沟通交流和资源整合平台,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在扶贫工作中发挥支持、支撑功能。推进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之间各司其职、协调发展、共同作用,形成紧密结合、衔接有序、群策群力的精准扶贫协作机制。

参考文献

[1]邓维杰.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J].农村经济,2014(06):78-81.

[2]葛志军,邢成举.精准扶贫:内涵、实践困境及其原因阐释——基于宁夏银川两个村庄的调查[J].贵州社会科学,2015(05):157-163.

[3]唐丽霞,罗江月,李小云.精准扶贫机制实施的政策和实践困境[J].贵州社会科学,2015(05):151-156.

[4][9]李鹍,叶兴建.农村精准扶贫:理论基础与实践情势探析——兼论复合型扶贫治理体系的建构[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5(02):26-34.

[5]肖秀洁.精准扶贫机制实施的政策和实践困境[J].改革与开放,2016(05).

[6]汪三贵,郭子豪.论中国的精准扶贫[J].贵州社会科学,2015(05):147-150.

[7]刘解龙.经济新常态中的精准扶贫理论及机制创新[J].湖南社会科学,2015(04):156-169

3.精准扶贫社会保障 篇三

一、延川县基本情况

延川县辖7镇1个街道办,346个行政村,总土地面积1985平方公里,总人口2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3.5万人。2014年,全县地方财政收入2.4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08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634元。

延川县是革命老区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有贫困村107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30.9%。现有贫困户9877万户29143人,其中享受低保3768户8742人,分别占贫困户和贫困人口的38%和30%;五保户883人,占贫困人口的3%;残疾人2560人,占贫困人口的8.7%。贫困人口中,18岁以下的占10.1%,18-60岁之间的占64.9%,60岁以上的占25%。

贫困户致贫的主要原因:一是生存环境恶劣致贫;二是自然灾害频繁致贫;三是文化素质低下致贫;四是因病致贫;五是因残致贫;六是因学致贫。

二、延川县精准扶贫“六大”措施及主要成效

(一)产业扶贫。按照“台塬苹果,沿黄红枣,川道大棚,沟道养殖”的产业发展思路,着力实施“12125”工程,即移民搬迁贫困户每户1人就业,贫困户人均2亩基本农田,发展棚栽的贫困户每户1个大棚,发展苹果的贫困户人均2亩苹果,发展红枣的贫困户人均5亩红枣。县上实行差异补助政策,对精细化管理红枣、苹果的贫困户按每亩100元补助,非贫困户按每亩50元补助;对新建大棚的,贫困户按每棚2万元补助,非贫困户按每棚1万元补助。目前,扶持38个村贫困户1330户5980人栽植管理红枣22万亩;扶持54个行政村1430户4850贫困人口栽植和管理苹果9700亩;扶持川道35个村贫困户140户476人发展大棚150座;扶持1200户4104人养牛700头、养羊2400只、猪600头、养鸡30000只。

(二)搬迁扶贫。结合城镇体系建设,三年内将3340户11620人贫困人口搬迁到县城、重点镇和新型农村社区,推进“一体六配套”建设,给搬迁贫困户提供公益性岗位安排就业,实施劳务输出,在工业园区吸纳就业,有条件的发展主导产业,确保搬得出,稳定住。目前,已搬迁贫困户1304户4500人,已扶持移民搬迁贫困户发展大棚152座,劳务输出1350人,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280人,开办门市及摊点65户245人。

(三)旅游扶贫。依托文安驿文化产业园区和乾坤湾景区,大力发展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三年扶持发展农家乐225户,吸纳2000个贫困人口就业,实现脱贫致富。目前,已扶持发展农家乐90户,吸纳就业800人,根据贫困户发展农家乐规模,每户将按照5-10万元标准进行扶持,促进旅游扶贫取得实效。

(四)整村扶贫。对50个具备发展条件和潜力的贫困村,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加大扶持力度,实施整村推进。目前,启动实施整村推进12村,行业部门资金与扶贫专项资金整合使用,完成村内硬化道路2401米、排水沟长500米、引水管线3650米、农网改造1.2公里、过水便桥1座、排水管涵1处;新建党员活动室平房14间、活动广场3200平方米,文化室3间、安装太阳能路灯37盏。

(五)能力扶贫。三年计划对3200个扶贫移民搬迁劳动力、2200名进城务工人员、2500名“两后生”贫困人口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劳务输出,确保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对贫困家庭劳动力进行实用技术培训,确保每户贫困户至少掌握1-2门实用技术,至少参与一项特色产业增收项目。目前,实施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培训农民6期1100人,举办了“国家蜂产业养殖技术培训班”1期,培训蜂农100人,实施了天津市畜牧局科技帮扶项目,举办养殖技术培训1期,培训养殖农户130人,举办红枣技术骨干培训1期,培训枣农80人。通过培训,提高了贫困户脱贫致富本领,促进了家庭收入的不断增加。

(六)兜底扶贫。将5182名无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纳入县民政局社会保障范畴,由县民政局在调查核实的基础上,按照2015 年3100元、2016年3500元、2017年4000元的兜底脱贫线,全部实施兜底扶贫。

三、延川县精准扶贫“十项”保障措施

(一)调整充实机构。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组织部,与包扶办充分整合,由组织部牵头负责全县精准扶贫工作和包扶低收入村工作。

(二)制定政策措施。制定出台了《关于创新机制精准扶贫扎实推进全县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延川县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延川县领导干部包扶贫困户工作实施意见》《延川县领导干部包扶贫困户工作考核管理办法》《延川县精准扶贫发展产业补偿办法》等一系列精准扶贫政策性文件,明确了精准扶贫的思路、目标和措施。

(三)驻村联户包扶。在原有211领导干部包扶低收入村的基础上,进行了包扶延伸,使驻村联户覆盖了252个行政村,占到全县行政村的72.8%。抽调省市县乡四级2613名领导干部包扶全县9877户贫困户,实现包扶全覆盖。落实了省市领导包9户,县级领导包6户,科级领导包3户,一般干部包3户,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党员、致富能手各包3户,每一户贫困户有一名包扶责任人,实现领导干部对全县贫困户包扶全覆盖,一包三年不变。

(四)选派“第一书记”。为全面推动精准扶贫,加快全县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步伐。中共延川县委从科级后备干部和优秀年轻干部中选派163名干部到村党支部担任第一书记,选派任职期限为三年,从2015年至2017年。

(五)加大财政投入。按每个贫困人口每年1000元的扶持标准,县财政每年列支3000万元,三年列支9000万元,支持贫困户发展脱贫致富产业。

(六)设立担保基金。县财政每年列支500万元,作為贷款风险补偿和担保基金,帮助贫困户办理3-5万元小额贷款,财政全部贴息,帮助发展致富产业。

(七)兜底救助保障。对无劳动能力贫困人口,在各项政策性收入之外,不足部分由民政部门补足当年脱贫标准差额,实施兜底脱贫。

(八)组建督查队伍。由包扶考核办、两办督查室抽调干部组建精准扶贫日常工作督查小组,对精准扶贫、干部包扶及第一书记工作情况进行了日常督查,并对进展情况适时通报,确保精准扶贫工作扎实推进。

(九)强化纪检监察。县纪委制定《精准扶贫工作监督检查办法》,对精准扶贫工作人员、贫困户识别确认、驻村联户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违法违纪问题严格追究直接责任人和单位领导责任。

4.暑期精准扶贫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篇四

支教的第二天,到我的上课的时候,瞬间就发现小班的同学虽然能闹,可是能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大班的同学虽然安静听话,可是到回答问题的时候就一声不发。其实人都是想要求得别人的关注的,小时候通过各种不听话的行为吸引注意,长大之后就越来越怕出错,害怕自己辛苦吸引别人的关注却是以一种不愉快的行为得到的。加上这里的同学很多都是留守儿童,在向自己的父母讲述自己在学校的经历时都是报喜不报忧,因此,很多同学的课堂表现都可以或多或少的找到些原因。通过这个经历,我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句话又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人们常说,重要的是看结果,可是不清楚过程和原因,又怎么能寻求更加美好的结果呢?

除了日常支教之外,我和几个小伙伴跟随着杨处和村书记的脚步去到了村里几户人家,这几户人家里都有今年刚刚高考完的毕业生。这次走访的目的除了了解村里的教育情况外,还要宣传国家资助政策。通过走访,我发现村里的高考成绩多数都是在本科线附近,家庭条件不算太差,其实不需要用到贷款助学这一项,反而是对国家学校奖学金政策有所疑问。

在学校在家里,扮演不同的角色,其实最后目的都是为了自己的发展和养家糊口。现在的读书是为了以后不读书。而我还是好好读书,以后为社会、为教育、为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的力量,成为有用之才。

5.精准扶贫社会保障 篇五

题实施方案

一、背景

习近平在党的第十九大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中指出“使命呼唤担当,使命引领未来”,“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共同建设美丽中国。XX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强化责任担当,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积极策划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和精准扶贫事业。

二、目的及意义

通过开展社会公益事业和精准扶贫事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帮本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分担工作困扰,给附近居民树立负责担当的良好榜样;加强企业员工的环保意识、责任意识、感恩意识,增强企业凝聚力,树立愿负责任、敢于担当的良好企业形象。

三、内容

(一)主办单位:XX

(二)参与人员 1.牵头部门:XX 2.参与者范围:全体职工

(三)组织形式 1.社会公益性事业

与政府相关部门联系,积极组织并参与政府相关部门组织的保护环境、关爱福利院儿童或敬老院老人等社会公益性活动。(1)成立志愿者组织

志愿者组织成员来源:根据自愿原则在全X范围内征集社会公益活动志愿者。

志愿者组织人数:志愿者人数在30人以上。

要求:每位志愿者每年至少参加一次XX组织的志愿者活动。志愿者活动协助部门:XX。(2)开展志愿者活动

组织志愿者组织成员参与XX内外“道路清扫活动”,XX内植树、除草、绿化维护等绿化活动。

组织志愿者到福利院看望儿童,开展教福利院儿童唱歌、绘画,给他们讲故事,陪他们玩游戏,捐献读物等活动,为他们带去知识,送去快乐。或者组织志愿者探望敬老院老人,为敬老院老人整理衣物、陪老人聊天等。

(3)参与政府相关部门的社会公益事业。2.精准扶贫事业

与政府相关部门联系,参与我单位力所能及的精准扶贫事项,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以精准扶贫负责部门牵头,以党支部为单位,推进精准扶贫事业的开展。(1)成立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

调整成立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选优配齐精准扶贫工作联络员。厂一把手负总责,主要负责人亲自抓,扶贫工作队人员具体抓,扶贫工作联络员配合抓,鼓励全体员工自觉参与。(2)抓村级增收项目

配合精准扶贫地区各级人民政府,加强扶贫项目计划管理,因地制宜确定当地急需、有脱贫致富前景、地方人民政府有相应管理能力的扶贫项目。(3)整治村容村貌

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重点如下:基础设施、科技教育、医疗卫生、基层组织建设、新农村建设(包括:房屋改造、卫生厕所建设、生活垃圾清运、生活污水集中处理、通村道路硬化)。(4)贫困户建档立卡

重点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认真调查研究,尊重贫困户意愿,因户因人施策,准确定位帮扶方向。重点开展蔬菜林果种植、畜牧养殖,资助贫困学生等工作。对贫困户的帮扶落实到每个党支部,即十四个党支部每个支部帮扶一户。(5)以党支部为单位开展走访贫困村活动

以党支部为单位走访贫困村,宣贯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思想理念,将经济帮扶与精神引导相结合。

6.精准扶贫贵在精准 篇六

从总书记多次在重要场合强调精准扶贫的重大意义,到各地方积极行动真抓实干搞扶贫,再到扶贫工作切中要害解决广大困难群众脱贫难题。凡此种种均凸显出精准扶贫工作是让群众享受幸福生活的切实保障,更是实现中国梦小康社会的核心前提,而精准二字又是新时期扶贫工作实现的有力保障。因此,精准扶贫贵在精准。

精准扶贫要精确识别。精准扶贫政策出台以来实施过程中取得一定效果,但是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确定大多还是延续之前的方式,部分是由村民选出但绝大部分都是由村干部按照原有政策画线得出所谓贫困人口,至于贫困原因、如何有针对性解决等不确定问题,难以重点突出,也使精准扶贫政策在基层出现定位不准,实施效果出现偏差的问题。泸州市纳溪区龙车镇金龙村组织全村党员、村组干部和村民代表,在通过入户调查、群众评议、公示公告、抽查检验后,第三次对2015年全村的贫困户进行最后认定,真正做到精准识别、精准扶贫。实践证明,精准扶贫只有在第一环节进行精确识别才能将此项政策落实好。

精准扶贫要精确帮扶。在以往的扶贫政策中大多集中在以输血式扶贫为主要手段,国家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资金,虽然可以在一定意义上解决暂时的贫困问题,却不是长久之计。更有甚者个别下村帮扶干部无视群众贫困的症结所在,只是大而化之的进行帮扶,群众身体不好疾病缠身,却丢给群众100只鸡去饲养,导致群众不但获得相应的经济收入,反而花费更多资金,在本就困难的生活雪上加霜。淮安市通过变输血为造血的扶贫方式,探索出一条精准扶贫之路,员民营企业家参与精准扶贫活动,针对不同困难家庭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一村一策、一户一策,精准发力。企业家通过技术帮扶、就业帮扶、创业扶持等措施为贫困户“输血”。

精准扶贫要精确管理。精确管理是精准扶贫的保证,而对贫困户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贫困农户。建立起贫困户的信息网络系统,对贫困农户实行一户一本台账,确保“扶真贫” 帮扶“真扶贫”。实行阳光、透明的操作管理模式。在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情况下,对扶贫资金建立完善严格的管理制度,将扶贫对象、扶贫项目等公开。将扶贫工作的全过程公开,避免暗箱操作导致的应扶未扶。要做到“精准扶贫”,找准病根,才能对症下药,需要“精准监管”和“精准惩罚”相结合。对于扶贫干部的乱作为现象,需要监管到位,及时纠正,对于屡教不改的干部,要果断摘掉其乌纱帽,决不能让被扶贫的群众受到伤害。

共同富裕是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普遍繁荣的全面富裕,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步入康庄大道的根本保障。精准扶贫号角的吹响,精确识别贫困人群,精确帮扶解决实际需求,精确管理保证公开透明,才能消除贫困人口,消除贫富分化,使发展成果与人民共享。

集三维之力 建美丽乡村

广大农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农民的参与,并且农民对美好生活有了新的渴望。但是,农村地区环境仍然存在污染,农民的整体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低效化,这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应该多管齐下,集三维之力,当好美丽乡村的践行者和建设成果的维护者。

建设美丽乡村需要注重机制建设,改善农村环境,打造宜居乡村。干净整洁的卫生条件是美丽乡村必备条件,以硬化、绿化、净化、美化、亮化“五化”为重点,开展乡村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整治三堆和卫生死角,治理乱堆乱搭乱建等影响村容村貌行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俗话说,“三分建、七分管”,建设长效化的机制,专门人员负责管理农村环境的问题,建设美丽乡村必然要求村庄环境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轨道。为此,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确保每个自然村都有最基本环保设施,提高农村垃圾收集率;建立村庄环境卫生巡查和评比制度,加强工作督查和通报并严格奖惩,要求村民管好自家房前屋后的环境卫生;并为村级保洁员提供工资保障,建立健全村级保洁员各项规章制度。

建设美丽乡村需要注重核心价值观教育和文化内涵建设,提高村民素质,打造美德乡村。美丽乡村建设,追求的不仅是农村居住环境的优化,更主要是塑造美的心灵,建设农民精神家园。应将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教育宣传引导农民践行核心价值观。善于发现群众身边的先进典型,突出典型引领作用,广泛开展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评选活动,让美德在人人心里落地生根。美丽乡村不要千人一面,还要通过内涵建设来体现本地的特色,努力打造出品牌和特色。结合各乡村地理区位、民风民俗等,充分挖掘特色人文元素,进行个性化塑造,保留了传统民俗活动的生活土壤,陶冶了人们的情操,使美丽乡村真正让人流连忘返。

建设美丽乡村需要注重乡村特色产业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打造生态乡村。美丽乡村建设不只是外在美,更要美在发展上,激发农村经济发展潜力,这才是美丽乡村建设的落脚点和归宿。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强化土地流转政策,多渠道推动农民增收,消化转移农村剩余劳力。成立专业合作社,与果品企业深度合作,发展果品深加工,发展农家乐、采摘园、乡村游等具有地域特色的第三产业,提高农民的从业人数,加强科技创新,利用高科技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果品业、加工业、旅游服务业等乡村特色产业的兴起,既培育了农民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又为美丽乡村建设积累了丰厚资金,注入可持续发展的血液。

建设美丽乡村承载着很多人的梦想,特别是对那些保留美好乡村记忆的人更是有着不同寻常的寄托,为让梦想早一步照进现实,应整合资源和力量,全民动员,全民参与,全民创建,开展“美丽乡村”帮扶共建工作,全力打造“最美乡村”,让更多农民真正养成美的德行、得到美的享受、过上美的生活,用无数的美丽乡村共筑美丽中国。

43、(主观题)请结合岗位实际,谈谈对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基本方略的认识。

关系

解析

【参考答案】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基本方略与其他十三条基本方略,是对党的治国理政重大方针、原则的最新概括,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战略与战术相结合,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路线图”和“方法论”。其中,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对我们发展为了谁、依靠谁的确切厘定。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做到:

第一,在扎实学上下功夫,认识上见真章,有共识。

要在学懂上下功夫,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博大精深、内涵丰富,主要体现在“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中。其活的灵魂,可理解为党的领导、人民至上、问题导向、“四个自信”。其中,人民至上,问题导向,更是对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精准把握。民生之事,是我们工作的立足点和落脚点,必须高度重视,“以人为本,以财为末;人安则才瞻,本周则邦宁”。

第二,在融会通上下功夫,广泛宣传上入心声,汇合力。

在解决发展为了谁的问题上有了共识,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积极去学习有关惠农、强农、富弄政策并宣传到位,把党中央与中央政府的关切传达入心,帮助百姓学好政策、用好政策,发挥人民群众的改革和实践的主体作用,将政策落地生花。了解大家的心声、意见,积极谋划和完善政策,出成效有合力,民声所倾,就是我们工作的方向,“以百姓心为心”、“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共筑美好蓝图。

第三,在方向明上确定目标,广泛调查上明重点,敢对标。

始终在增进民生福祉上走在前列,紧扣主要矛盾变化的新特点,下大力气去搞调查研究,增强工作的科学性。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青年人的锐意担当,积极搜集民意民声,敢于对标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找准群众的烦心事、迫切需要,把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积极汇报配合调动公共资源,不断满足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需求,“民生在勤,勤则不溃”,努力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四,在工作上,勤思考,有闯劲,着力改善和保障民生,走前列。

“民生问题无小事,处处留心皆民生”。因此,在工作中,向有丰富经验的领导干部、同事学习,向群众取经,勤思考,敢创新,明确自己的工作计划,突出解决群众在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养老、居住、环境等方面的操心事、烦心事,积极配合深入实施“厕所革命”三年行动计划。彰显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以及作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基层工作者的本色。用好“三权分置”、“三变”等关键领域改革与政策,摆脱“无经验思维”、“没办法就这样吧”的不良惯性,不断提高自己服务群众的真本领。想民所想急民所急,尤其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积极推进平安杨凌建设工作。民生工作,走在前列。

7.林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思考 篇七

一、我国扶贫工作的实践

实现共同富裕、为民谋福,是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不懈奋斗的目标。建国以来,通过不断探索,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扶贫之路,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2. 5 亿人口( 中国标准) 的脱贫。大致经过以下几个阶段:

( 一) 多种形式的生产自救阶段

建国后,国家贯彻生产自救方针,采取发放救济款资助生产和 “以工代赈”等措施,对改变农村面貌,保障贫困户生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 二) 个案型的扶贫阶段

1978 年以后,适应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形势,有组织、有计划地扶持贫困户从发展生产和商品经济入手,依靠国家、集体力量和群众互助等形式,采取干部分工负责、富裕户扶助贫困户、逐户落实等办法,帮助贫困户发挥自身潜能,达到摆脱贫困的目的。

( 三) 社区型以经济开发为主的扶贫阶段

1983 年起, 在政府的领导下, 各有关部门、机关、群众团体积极配合支持,帮助贫困地区发挥当地优势,挖掘资源潜力,开辟生产门路,实行多种经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从根本上摆脱贫困,逐步走上致富道路。

( 四) 扶贫开发走上正常轨道阶段

我国第一次大规模扶贫开发政策的调整始于1986 年,从上到下正式成立了专门扶贫机构,确定了开发式扶贫方针,确定了划分贫困县的标准,并划定了273 个国家级贫困县。到1988 年将牧区县、 “三西” 项目县加进来,增加到328 个国家级贫困县。第二次调整是在1994 年,国家启动 “八七” 扶贫攻坚计划,经过重新调整,国家级贫困县增至592 个。第三次调整是在2001 年,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2001—2010 年) 》出台,纲要取消了沿海发达地区的所有国家级贫困县,增加了中西部地区的贫困县数量,但总数不变,同时将国家级贫困县改为扶贫开发重点县。第四次调整是2011年11 月19 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宣布,根据到2020 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要求,为适应我国扶贫开发转入新阶段的形势,中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 元( 2010 年不变价) 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这个标准比2009年1196 元的标准提高了92% ,对应的扶贫对象规模约为1. 28 亿人。扶贫对象从592 个县扩大到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到2013 年底,我国农村贫困人口8249 万人。

( 五) 确保到2020 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阶段

2015 年11 月27 日中央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 “五个一批” 工程,其中 “发展生产脱贫一批”、 “生态补偿脱贫一批” 与林业扶贫密切相关。2015 年11 月29 日出台了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 《决定》 提出总体目标是: 到2020 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有脱贫任务的22 个省区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向中央签署了脱贫攻坚责任书。各地区各部门迅速行动,形成了脱贫攻坚的浩大声势。

二、林业扶贫基本情况

我国的扶贫机制包括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帮扶及自我造血相结合,林业扶贫是部门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一) 林业扶贫的重要意义

1. 实施林业扶贫是改善贫困地区生态状况,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条件的必然选择。山区面积占我国国土总面积的69% ,全国60% 的贫困人口、11 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国家592 个扶贫开发重点县中的496 个县,都集中分布在山区。这些地区,既是生态最重要或最恶劣的地区,也是经济最落后的地区。加大森林植被恢复力度,改变贫困地区面貌是山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基础保障,同时,发展林业可以实现保护生态和发展经济的“双赢”,拓展生存空间,优化生态空间,扩大生产空间,是新时期扶贫开发的必然选择。

2. 实施林业扶贫是改善贫困地区民生,促进农民脱贫致富的必然选择。比较其他行业,林业更适宜在山区发展。林业产业涵盖范围广、产业链条长、产品种类多,能吸收大量的劳动力,是增加就业、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广西河池市罗城县的一个油茶种植基地,由当地能人牵头成立专业合作社,租用农民土地发展油茶,基地规模为8000 多亩,涉及260 多家贫困户,农民将土地按30% 入股,收益期按股分红,并参与油茶经营和林下种植养殖,每年仅人均劳务收入就达2. 6—3 万元。因此,发展特色林业产业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必然选择。

3. 实施林业扶贫是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维护国土生态安全的必然选择。由于贫困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多属于江河上游、湖库水系源头、农牧交错地带等重点生态区位,涉及我国东北森林区、西北风沙区、西部高原区,长江、黄河、珠江源头。脆弱的生态状况直接影响到国土的生态安全。加大其生态建设是改善贫困地区的生存环境的需要,也是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必然选择。

4. 实施林业扶贫是促进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扶贫区贫困群体贫困面较大,贫困程度较深,涉及很多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尽快解决贫困问题,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事关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顺利实现,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也是实现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大局的必然选择。

( 二) 林业在精准扶贫中的优势

林业具有生态、经济和社会等多重效益,土地、资源、物种等优势和潜力大,林业在扶贫中作用独特。

1. 劳务精准到人到户。退耕还林、森林抚育、造林补贴、防护林等建设任务和护林员等

岗位,可直接精准安排到贫困户,增加其劳务收入或工资收入。贫困户参与林业重点工程项目每亩补助200—500 元。

2. 产业精准到人到户。林业产业涵盖范围广、产业链条长、产品种类多,技术要求和市场门槛都不高,非常适合贫困群众一家一户经营。油茶、核桃等木本油料,盛果期每亩产值可在3000 元以上,种植1 亩可实现1 人脱贫,受益期长达几十年。

3. 资产精准到人到户。我国集体林地和林木资源丰富,集体林改后,农民可以通过自主经营林地、林木获得更多收益。

4. 科技服务精准到人到户。林业在基层设有2. 5 万个乡镇林业工作站,可以将林业实用技术直接推广到林农生产一线。

5. 金融服务精准到人到户。目前,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都出台了直接面向贫困户的林业低息贷款产品,贫困户可以通过林权抵押、质押等形式申请贷款,中央财政还可以进行贴息。

( 三) 林业扶贫工作的开展过程

1. 农村改革间接带动阶段。1978 年,我国开始在西北、华北的北部、东北的西部建设三北防护林体系,通过工程带动了林业产业发展,改善了当地的生产条件和农民的生活水平;1979 年末,原林业部提出调整林业经济结构,正确处理农林牧的相互关系,纠正重采轻造和单一经营做法,把整个林业经济搞活,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 1981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 《关于保护森林发展林业若干问题的决定》,落实林业生产责任制,切实把责任和报酬、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紧密联系起来; 1985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 《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提出了退耕还林还牧、开放木材市场等富民政策。

2.启动实施扶贫阶段。1986年以后,伴随着国家开展有计划、有组织和大规模的开发式扶贫活动,原林业部作为首批10个中央国家机关定点扶贫单位之一,承担了黔贵九万大山地区6个地(市、州)19个县的定点扶贫任务。

3. 国家扶贫战略推进阶段。1994 年 《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颁布实施,明确了林业部门支持贫困地区发展速生丰产林用材林、名特优新经济林以及各种林副产品,协同有关部门,形成以林果种植为主的区域性支柱产业;加快植被建设、防沙治沙,降低森林消耗,改善生态环境。原林业部编制了 《黔贵九万大山地区林业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开辟以预算内资金、贴息贷款为主的扶贫资金渠道。

4. 巩固扶贫开发成果阶段。2001 年国家出台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2001—2010年) 》,林业围绕着 “以经济开发为主,为贫困地区办实事”的扶贫开发方针,结合林业重点工程实施,积极开展了与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密切相关的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基本条件为重点的林区道路、给水、希望小学、林业培训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优良种苗培育和名优经济林产业建设。

5. 新一轮扶贫攻坚阶段。2011 年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后,国家林业局党组专门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林业扶贫工作,并下发了 《国家林业局关于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开展林业扶贫攻坚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在贫困地区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防护林建设、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沙化治理等生态建设工程,尽快提高贫困地区森林覆盖率,改善贫困地区生态状况和生产生活环境。同时,积极发展林业产业,扶持林下经济发展,调整森林资源结构,大力培育油茶、核桃、茶叶、优质果品、八角、中药材等特色经济林,以桉、杉、松、竹为主的用材林,培植以纸浆、人造板用材为主的工业原料林及其林下种养业。推进基地特色林业产业发展,通过林业产业结构调整,有效提高广大贫困群众自我生存与发展的能力,增加贫困人群的收入,为当地农民依靠林业建设增收脱贫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同时与水利部共同牵头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联系工作。

6. 打赢脱贫攻坚战阶段。2015 年12 月底国家林业局在福建召开了全国木本油料产业开发脱贫现场会。张建龙局长传达贯彻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部署 “十三五”林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2016 年4 月与水利部在贵州安顺召开了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现场会。

三、林业扶贫所做的工作

长期以来,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和国家林业局党组的决策部署,各级林业部门以集体林区、山区、沙区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坚持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同抓,贫困群体与贫困地区同抓,政策扶持与智力扶持同抓,探索形成了具有林业特色的扶贫模式和经验。

( 一) 以深化改革和创新制度为核心,破除制约农民脱贫致富的体制障碍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释放了18 亿亩耕地的潜力,从根本上解决了粮食问题和温饱问题。而我国农村土地的另一巨头——28 亿亩集体林地,长期存在产权不明晰、经营主体不落实、经营机制不灵活、利益分配不合理等突出问题,制约了集体林区的发展。2008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 《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开启了 “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目前,全国已确权集体林地面积27. 05 亿亩,发放林权证1. 01 亿本,发证面积26. 41 亿亩。全国共建立县级以上林权服务机构1600 多个,林业合作组织15万个。农民通过林地转包、出租、互换、合作等方式,增加了财产性收入,通过发展林果、林菌、林药、林畜等林下经济,增加了经营性收入。辽宁省本溪县,从事干坚果经济林、林下中药材、山野菜等生产经营的农户有3 万户,超过全县农村户数的二分之一,全县农民人均涉林年收入超过7000 元,其中超过10 万元的2000 多户,百万元以上的70 多户,山上林业资产储藏价值超亿元的2 户。

( 二) 以发展木本油料为主攻方向,为山区量身发展脱贫产业

2007 年9 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 《关于促进油料生产发展的意见》。2009 年11 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林业局联合出台了 《全国油茶产业发展规划( 2009- 2020 年) 》。党的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张高丽副总理、汪洋副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就发展木本油料产业作出重要批示指示。近5 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木本油料产业。2014 年底,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 《关于加快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的意见》。2015 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西代表团审议时作出了油茶扶贫的重要指示。2015 年12 月,国家林业局、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国家开发银行联合出台了《关于整合和统筹资金支持贫困地区油茶核桃等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据不完全统计, “十二五”期间用于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的中央投资达到200 多亿元。地方各级财政纷纷出台奖补政策,有的省份的木本油料大县最多每亩可享受补助1000 元以上。国家开发银行与江西省赣州市签署协议,拿出60 亿元贴息贷款支持油茶产业发展,针对贫困户的贷款期最长可达30 年,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最长8 年宽限期,执行不高于人民银行同期同档次基准利率。在这些政策的推动下,目前,全国主要木本油料种植面积达1. 5 亿亩,比2008 年的7000 多万亩增加了8000 多万亩,木本油料总产量达到477 万吨,比2008 年的181 万吨增加296 万吨。全国参与油茶产业发展的企业1362家,专业合作社2057 个,带动林农200 多万人。云南省大理州核桃种植面积超过了1000 万亩,农民人均核桃收入2390 元,该州永平县的岩北村,50% 以上的国土面积种植核桃,2015年产核桃600 多吨,人均核桃种植收入8600多元。

( 三) 以加大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为主要措施,把农民身边的生态资源变现为脱贫致富的生态资本

2011 年中央启动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后,国家林业局部署各省利用林业资源优势,大力开展林业扶贫攻坚工作。编制了 《全国林业扶贫攻坚规划》及11 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林业扶贫攻坚规划。在贫困地区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长江流域等防护林体系建设,野生动植物保护、湿地保护恢复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贫困地区森林面积不断增加,湿地得到保护修复,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山更清、水更绿、空气更清新,成为人们旅游和休闲的重要目的地。各级林业部门充分利用森林、湿地、沙漠、物种的景观、资源和功能等优势,积极引导广大农民发展森林旅游休闲康养产业和从事景区服务,在解决就业的同时增加了收入。2015 年全国森林旅游人数达到10. 5 亿人次,创造社会综合产值超过8000 亿元。农民不离土不离乡就可以在家门口创业、就业,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生态资源成为了绿色财富。

( 四) 以对滇桂黔石漠化等贫困地区指导和帮扶为突破,探索林业片区扶贫新路径

配合水利部,牵头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扶贫工作,分别在北京、贵州、广西、云南组织召开了4 次片区联系( 推进) 会议。 “十二五”期间,共安排片区中央林业投资190 亿元,派出两批32 名挂职干部赴滇桂黔扶贫挂职。为滇桂黔石漠化片区举办林业扶贫专项技术培训班18 期,培训基层林业职工和农民1500 多人。同时,为贯彻习总书记考察河北省阜平县、甘肃临夏州东乡县时的重要指示精神,在调研的基础上,加大了对阜平核桃产业、东乡县生态治理项目的扶持力度。

( 五) 以帮助定点扶贫地区脱贫为己任,扎实做好部门对口扶贫工作

1986 年以来,国家林业局一直承担着黔桂九万大山地区6 个地( 市、州) 19 个县的定点扶贫任务。30 年来,始终把定点扶贫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有针对性地制定了定点扶贫攻坚规划,多次召开国家林业局定点扶贫工作会议,局领导坚持每年赴定点县考察调研,研究解决面临的问题和困难,部署定点扶贫工作。制定了 《国家林业局定点扶贫规划( 2011—2020 年) 》,“十二五”期间,共安排定点县中央林业投资近40 亿元,比2001—2010年10 年投资21. 35 亿元增加了18. 55 亿元。结合定点扶贫地区的实际情况,开展了木本油料、速生丰产林、经济林、竹藤、花卉等一大批特色林业产业项目建设,帮助贫困群众增加收入。积极帮扶定点县所在省区争取金融支持,促成广西自治区与国家开发银行签署280 亿元的开发性贷款,打造林业扶贫开发攻坚的示范样板。积极派遣扶贫工作队赴基层指导,累计派遣司局级、处级干部200 多名到九万大山地区挂职工作。坚持每年举办多层次的林业扶贫技术培训班,培训对象为县级林业技术工作人员和农户。2011 年、2014 年,国家林业局分别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评为定点扶贫先进单位。经过30 年的不懈帮扶,到2014 年底,19 个对口县林业产值由2000 年的10 亿元增加到242亿元,GDP由115 亿元增加到729 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277 元增加到6113 元,森林覆盖率由59% 增加到69% 。

四、林业扶贫面临的问题

尽管林业扶贫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随着我国扶贫攻坚工作不断深入,已经进入了啃硬骨头的阶段,剩余的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深山远林,面临着贫困程度深、生态承载力差、经济发展水平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等诸多困境和挑战,脱贫难度越来越大。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林业扶贫工作还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 一) 低水平的 “普惠”补助与向贫困户倾斜要求不相适应

长期以来,国家对林业财政投入总数少、广而散、标准低,特别是针对参与生态保护修复和林业产业发展的农民群体、贫困户,实行的是 “小水漫灌式”补助,倾斜力度不够。

( 二) 一家一户 “小作坊”经营与规模经营要求不相适应

对于林业来讲,规模经营、集约经营才能有更大的效益,才能更适应市场要求。集体林改后,目前更多的是一家一户 “小作坊” 经营,规模经营主体发育缓慢,林地的潜力、资源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 三) 林业见效时间长与脱贫紧迫性要求不相适应

与农业相比,林业经营周期长,很多林业特色产业要5—8 年才能进入收获期。而中央要求到2020 年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林业必须采取超常规手段,多策并举,以 “短”养 “长”,将长期收益短期化。

( 四) 林业资产抵押难、贷款难与贫困人口发展急需贷款不相适应

农民经营山林发展林业面临筹措资金难、防火防虫难、产品销售难等问题。目前,农民经营权落实没有完全到位,林木的处置权、收益权没有得到充分保障,公益林流转政策不明确,商品林处置权受限,导致经营者不能自主经营。尽管林权抵押贷款已经有了明确的政策,但是实践中仍遇到了一些门槛。以木本油料为例,油茶、核桃从种植到进入结果期有5—7 年的时间,由于这期间没有收益,又缺乏有效的补助政策,很多农民只能望而却步。

( 五) 经济发展需求与生态保护的现状不相适应

现实条件下,贫困地区发展经济难免要上一些高污染、高排放的产业和项目,同时征占用林地、湿地等资源需求大。而贫困地区多属于生态脆弱地区,既是生态保护的 “禁区”,也是生态容易失守的 “突破区”。如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生态一旦遭到破坏,恢复至少要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

五、打赢林业脱贫攻坚战的思考

打赢林业脱贫攻坚战,既是一项经济工作,更是一项政治任务。当前,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已经明确,关键要真抓实干,确保工作部署全面落实。国家林业局和各级林业部门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期扶贫的重要战略思想指示和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把做好新时期林业扶贫工作摆在更加重要位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让林业发展给贫困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收获。

( 一) 抓好林业精准扶贫

1. 通过安排生态护林员精准脱贫。从2016年起,在全国832 个重点贫困县中选择身体健康、遵纪守法、责任心强、家庭人口在3 人( 含) 以上、能胜任野外巡护工作的20 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转化为护林员,通过购买劳务,争取带动80 万人脱贫。国家林业局已经制定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选聘办法》,近期将会同财政部、扶贫办下发通知,布置各省根据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情况编制 《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选聘实施方案》并监督、指导选聘工作。县级人民政府成立由林业部门牵头的协调小组,组织乡镇政府开展选聘工作,选聘结果在乡镇公示。乡镇林业工作站负责实施后的建档管理、培训、组织护林。

2. 通过退耕还林精准脱贫。2016 年,国家林业局将协商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拟把新增退耕还林任务的80% 安排到贫困县,增量任务优先用于扶持建档立卡贫困户退耕还林,由林业部门按程序会同土地部门落实退耕地块,和贫困户签订任务合同。验收确定已还林后,由县财政将第一年800 元/亩补助直接打入贫困户一卡通,第二年、第四年验收合格后再分别打入300 元、400 元。乡镇林业技术人员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市场需求,指导贫困户发展适宜种植的特色经济林,使贫困人口获得长期、稳定收益。

3. 通过发展木本油料等特色经济林精准脱贫。据统计, “十二五”期间,全国新增油茶1500 万亩、核桃4000 万亩, “十三五” 期间将逐步进入挂果期和盛果期,油茶和核桃种植户的收益将逐年增加,收益期可达80 年以上。未来5 年要通过建立精准特色产业发展利益联结机制,发展木本油料、特色林果、林下经济等特色产业,保障建档立卡贫困户得到收益: 第一种方式是将林业补助资金作为贫困户的股份,投向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参与劳务,按股分红、按劳取酬; 第二种方式是以专业合作社为平台,对贫困户土地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整地、统一购苗、统一栽植,栽植后分户管理,自行收益; 第三种方式是国有林场将适合种植油茶核桃的林地,按照一定标准,委托贫困人口种植,采取自主经营或委托林场统一经营,分不同经营模式,按比例分红,暂定贫困户受益期为30 年。

( 二) 发挥林业优势巩固脱贫成果

结合生态保护与修复,维护贫困地区发展的根基,助推贫困人口长期、稳定脱贫。

1. 实施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在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石漠化综合治理、防护林体系建设、湿地保护与恢复等林业重点工程以及安排造林绿化、森林抚育等林业各项资金时,加大对贫困地区的倾斜支持力度。未来5 年,贫困地区的林业投资规模和增幅要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15% 以上,吸纳更多的贫困人口参与林业工程建设,让他们获得更多的劳务收入。同时,在确定造林绿化的林种树种时,要统筹考虑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充分尊重林农的意见,为今后增加林业收入打好基础。

2. 搞好异地扶贫搬迁迁出地的生态修复,安排搬迁人口就地参加劳动。

3. 进一步加强林业基础设施建设,搞好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科技推广、乡镇林业工作站建设。通过进一步加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为贫困人口兴办 “森林人家”、从事土特产销售和运输提供便利服务。扩大与旅游相关的种植业、养殖业和手工业发展,促进农民脱贫增收。

( 三) 加强贫困地区生态保护

8.创新扶贫机制 实施精准扶贫 篇八

多年来,恩平市老促会同志团结一心,紧紧围绕促进老区建设这一宗旨,充分发挥了党委、政府和群众之间桥梁纽带的作用,听民声、知民性、解民忧、惠民生、聚民心,为老区人民办好事、实事。十多年来,为老区贫困户已发放肥料、农药及种子达一百多万元。

恩平市老促会高度重视创新扶贫机制,不断把可持续发展战略引入到扶贫工作中,加快经济薄弱村脱贫致富进程。大田镇蓢底老区三个村委会,有丰富的山区资源,但某些农户把山林、耕地发包给外地人。老促会通过摸底调研,明确了蓢底茨菇扶贫项目,每年向贫困户供应化肥,注重了贫困户的自我发展内生动力,增强了他们的“造血”功能。目前,三个村委会共有75户种植茨菇375亩,每到收获时,佛山、中山和珠海等商家前来采购,供不应求。

良西镇知坑村是水库移民村,老促会了解到该镇是“四薯之乡”,马铃薯、木薯、沙葛、粉葛远近驰名,决定扶持种植马铃薯,协助他们实施“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为贫困户购买化肥,提高自主脱贫的积极性,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请来农科人员开展农业技术和技能培训,购置农业机械,提高创业能力,达到脱贫致富,使贫困村旧貌换新颜。

横陂镇南华村委会是柑橙种植基地,很多贫困户都引进了被国家指定为国宴佳果的廉江红江橙试种,培育出自己的优质品种红江橙,给他们带来丰厚的收入,至今已扩种面积337亩。但近几年由于果树老化、品种变异、病虫害影响,直接影响果树产量。老促会除了供应优质肥料,还主动协助农户更新换代,加强管理培训。为了提高农民的农业专业知识,专门组织专家,办好培训班,请专家到地里现场指导农民种植,逐步推进科学栽培,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率。对果农进行技术扶持,提高柑橙产品的科技保障能力,加大科技应用力度。一对老农夫妇树立信心,扩大果园三十多亩,他们建小屋扎营在果场。目前果树生势茂盛。柑橙给南华村委会各自然村贫困户带来可观收入,也使贫困老区村发生前所未能的变化。“老促会扶持种植柑橙,我们摆脱了贫困,很多农户建房买车哩!”老农开怀笑道。

多年来,除了产业扶贫,恩平市老促会还实施智力扶贫。与电脑学校和市住建局合作,举办老区青年电脑技术学习班、建筑技术学习班和建筑技术培训班,达到了“培训一人,成才一人,脱贫一户”的效果。

恩平市老促会将继续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以更大决心、更精准思路、更有力措施,打一场扶贫攻坚战。

9.以健康扶贫助推精准扶贫 篇九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对推动扶贫工作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最艰巨的任务,我国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目前我们面临的任务依然非常艰巨,因为越到后面难度越大,成本也越高,是越来越难啃的硬骨头。

东光县与贫困程度较深的山区比较起来,自然条件、经济基础相对较好一些,但是现在脱贫攻坚的对象大部分是老弱病残,这些人可以说属于“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贫困人口,所以精准扶贫任务依然艰巨,对这部分人群来说,健康扶贫就更为重要。

一、健康扶贫,先把贫困群众的病治好。

让老百姓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他才有能力去创业、去打工,有了收入,才会有脱贫的希望,一家人才会有美好生活的向往,日子过得才会有奔头,要真正落实“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签约服务管理一批、重病保障兜底一批”的工作要求,将健康扶贫落实到人、精准到病,进一步核准农村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家庭数及患病人员情况,将大病和慢病进行分类救治,全面启动 21 种大病的集中救治工作,加强县级定点医院大病集中工作管理,完善临床路径

和救治专家组,及时掌握贫困大病患者底数,有效组织集中救治工作。需要住院维持治疗的,由就近具备能力的医疗机构实施治疗;需要长期治疗和康复的,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上级医疗机构指导下实施治疗和康复管理。

二、健康扶贫,要 减少贫困人口医疗费用。

农村居民保健意识淡薄,有病一拖再拖,不到影响生活起居的程度,他们很少到医院检查身体,其实一个重要原因还是怕花钱,所以要让老百姓看得起病,也是扶贫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现在贫困患者在县域内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定点医疗机构设立综合服务窗口,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疾病应急救助、医疗救助“一站式”信息交换和即时结算,贫困患者只需在出院时支付自负医疗费用。这一举措已让贫困人口减轻很大负担。其次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个人缴费部分,由财政全额资助;实施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线”制度,提高看病就医费用报销水平;将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范围等,多项措施减轻了贫困患者就医负担,对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起到很大作用。

三、健康扶贫,为贫困人口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建立贫困人口档案、健康卡,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农村贫困人口家庭提供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等签约服务,让群众不得病、少得病,是健康扶贫的目的所在,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深入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特别是为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提供签约履约服务,为贫困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经济的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等服务,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主体,服务内容主要是常见病、多发病的中西医诊治、合理用药、就医指导、转诊预约、医药咨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项目,让他们平时健康“有人管”。同时落实健康扶贫包联制度,成立包联组,进村入户开展健康扶贫政策宣讲和督导工作,为贫困人口的身体健康提供保障。

四、健康扶贫,要加强政 策宣传,提高群众知晓率

将健康扶贫政策明白卡(定点医疗机构明白卡)及大病集中救治定点医疗机构联系人、慢病签约政策内容,制成展牌,悬挂在各医疗单位和村卫生室内显要位置,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如 LED 屏、村喇叭、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公示栏、明白纸、流动宣传车等,真正将党和政府的健康扶贫惠民政策让广大群众明白知晓。

实施健康扶贫工作,落实到人,精准到病。让农村贫困人口看得起病、看得上病、看得好病、少得病、不得病,基本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确保贫困群众健康有人管,患病有人治,治病能报销,大病有救助,切实让医疗保障落

10.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产业发展典范 篇十

--石人河村精准扶贫产业发展纪实

从昔日精明的煤矿小老板到如今敢想敢做的产业能人,在人们的印象里王大平一直在忙碌操劳着自己的事业。不过在人群中,王大平倒也亲切可爱,身材肥胖的他显得憨态可掬,认识他的人对他无不翘首称赞。王大平说,借着国家精准扶贫的东风在家发展,既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又照顾了家人,也免受奔波之苦,还能惠及乡亲们。

现在王大平的200亩油牡丹育苗基地已绿意盎然,300余亩种植基地早已一片花海,规模化效益十分明显,形成石人河村一道独特靓丽的风景线。不少此轮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流转土地并帮助管理大大拓宽了经济收入来源。据了解,油用牡丹是多年生木本油料作物,兼具食用、药用、观赏等价值。现在王大平正在充分开发利用油牡丹花观赏旅游价值,同时通过养蜂获取蜂蜜、采籽榨油等获取经济价值,切剥根皮等获取药用价值,预计丰产期基地年产值可达千万元。

王大平是郧西县河夹镇石人河村村民,前些年凭着自己的精明能干在山西的小煤矿发展,由于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淘汰落后产能、传统产业升级浪潮提前到来了,他不得不放弃那个曾经无限风光的煤炭行业。回到家乡的他总想做点事业,然而面对凋敝的农村现状却又没有任何思路。

2014年底,随着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政策的实施,郧西县发改局精准扶贫河夹镇六个重点贫困村之一的石人河村,这让王大平看到了希望。在郧西县发改局扶贫工作队的悉心指导下,他迅速理顺思路,随同郧西县发改局考察了安徽、山东等地的油用牡丹产业,看到国家、湖北省、郧西县出台的相应政策支持,他随即下定决心抓住机遇一定要把油牡丹产业做大做强,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为节约成本并最大程度降低经营风险,王大平流转村里一百多户的五百余亩闲置土地注册了郧西县众帮生态农业家庭农场,与郧西县昌晖木本油料专业合作社共建种植基地。合作社提供种苗和技术指导,农场具体负责经营管理,双方协议按照实际投入比例分配收益。资金方面,县发改局扶贫工作队主动协调对接银行,帮助农场解决资金难题。

11.精准扶贫社会保障 篇十一

狠抓精准识别,选准扶贫路子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首在精准,抓好精准识别、摸清贫困底数,是脱贫攻坚战役中的“首战”,必须花大力气,取得胜利,为精准扶贫、精准施策打下坚实基础。台前县以精准识别“回头看”为契机,重点在号准“贫脉”上下功夫,按照“应进则进、应退则退、动态管理、全面详尽”的原则,秉承“多报一人是渎职、少报一人是失职”的理念,严格执行“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议六定”工作法,多次组织县、乡、村三级干部逐村逐户调查核实贫困人口,确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不错不漏,经得起群众的评议、上级的检查、历史的检验。全县共识别出贫困户13548户、贫困人口41041人,澄清了贫困底数,建立起户有卡、村有档、乡镇有簿、县有平台的“四位一体”贫困户信息台账。精准扶贫,找准症结、对症下药是关键。对精准识别出的贫困户,通过走访调研和分析研判,发现有53%左右的贫困群众由于照顾孩子、赡养老人或者超过招工年龄等原因,不能或不宜外出打工。针对这种现状,今年5月以来,在充分调研和多方论证的基础上,把产业扶贫和转移就业有机结合起来,依托羽绒及服饰加工、机动车零部件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在贫困村建设一批精准扶贫就业基地,把扶贫车间搬到群众家门口,让群众实现就近就业,成为台前县精准扶贫的主攻方向和重要抓手,实现了群众增收、企业增效、村集体增实力、精准脱贫增速的“四增”效果。目前,全县新建精准扶贫就业基地64个,改造提升60个,总数124个,吸纳8090人就近就业,其中贫困人口3238人。据估算,每名贫困人口在就业基地务工月均收入1500元,如果一个四口之家有一人在就业基地务工,就能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明确建设标准,筑牢致富平台

在精准扶贫就业基地建设上,按照“县级主导、政策激励、乡村主动、部门联动、企业行动”的思路,坚持做到“五个结合”“四个统一”和“三个明确”。“五个结合”:一是从产业上,“种养加”相结合。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的原则,因地制宜选择种植、养殖、加工项目,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以及与全县主导产业相吻合的项目。例如,羽绒及服饰加工、机动车零部件加工等产业,在吸纳更多贫困户就业的同时,壮大主导产业。二是从选点上,紧密与贫困群众生活相结合。优先把就业基地建在贫困村,尤其是建在贫困村的学校、幼儿园、村文化活动广场附近,不仅可以实现贫困户持家、就业“两不误”,而且能够解决企业“招工难、用工贵”问题,同时吸纳农村闲置人员就业,群众实现了物质和精神生活“双丰收”,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三是从建设方式上,坚持新建和改造相结合。在新建就业基地的同时,充分利用闲置的学校、仓库、民宅等现有资源进行包装改造提升,有效节约资源。四是从长远发展上,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实体经济与网络经济相结合。抢抓台前县是“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的机遇,把精准扶贫就业基地建设与电子商务相结合,通过电商网络平台把产品卖到全国各地,促进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融合发展。同时,充分利用台前县是河南省唯一的“国家级光伏扶贫工程重点县”政策优势,在就业基地房顶等空间上发展光伏扶贫产业,每个基地光伏发电站能带动20户深度贫困户通过资产收益脱贫,户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五是从夯实基础上,与“智慧党建”工作相结合。把党建远程教育站点向精准扶贫就业基地延伸,通过远程教育平台宣传上级扶贫政策、脱贫致富典型等内容,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增强群众决战贫困的决心和信心。“四个统一”:就是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建筑规格模式、统一建筑材料、统一标识。规划设计统一由住建部门制定,建筑结构统一为钢构,外观面板为浅灰色横条纹PU板等,保证了就业基地建设的质量。“三个明确”:一是明确实行以奖代补。对符合就业基地建设标准、项目引进和贫困人口就业比例等条件的,进行以奖代补。7月份,拿出1270万元对第一批26个就业基地进行了奖补。二是明确就业基地产权。规定基地的资产归村集体所有,由所在村委会管理。三是明确租金使用。就业基地租金除用于基地建设、维修外,可对无劳动能力或丧失部分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进行救助。

实施精准助力,推动基地建设

一是扶志气,增强脱贫信心。深入开展党员干部联村包户精准扶贫活动,建立单位联村、干部包户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切实解决贫困户就业缺信心、创业畏首畏尾等问题。全县9个乡镇、99个县直单位、1832名党员干部与贫困村户实现无缝对接。二是扶技术,提高脱贫本领。为破解劳动技术难题,积极整合“雨露计划”“阳光工程”等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对贫困劳动力进行免费集中培训和送技术上门培训,提升贫困劳动力就业能力。目前,已举办就业技能培训班36期,培训贫困人口4399人次,转移就业3700余人。三是扶项目,增强基地发展活力。实施“百企万户”产业扶贫工程,鼓励企业投资扶贫就业基地建设,对吸纳带动1个贫困人口年收入1.8万元以上的,奖励5000元;年收入1万~1.8万元的,奖励3000元。目前,124个就业基地均有企业入驻。实践证明,建设精准扶贫就业基地是一条符合台前实际、能够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实现多方共赢的扶贫新路子。

强化组织保障,加大资金支持

一是加强领导重统筹。在精准扶贫就业基地建设工作中,实行县委常委带头、县级干部带头、各级各部门“一把手”带头的“三个带头”工作机制,现场督导、现场指导就业基地建设、项目入驻等工作,协调解决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乡镇和县直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齐心协力,强力推进精准扶贫就业基地建设。二是整合资金强基础。根据《河南省开展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实施办法》要求,按照“渠道不变、精准使用、提高效益”的原则,加大资金整合和资金投入力度。目前,已整合第一批扶贫资金11165万元,专门用于脱贫攻坚工作。三是督导考核促成效。由包乡县领导和“一创双优”活动办、扶贫工作督导组、督查局等部门加大督导力度,采取日督查、周例会、半月点评制度,在乡镇之间开展对手赛、联手赛活动,将督查评比结果纳入年终考核,作为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充分调动各级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12.“精准扶贫”的产生 篇十二

我国扶贫开发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通过近30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举世公认的辉煌成就。但是,长期以来扶贫方式较为粗放,贫困居民底数不清,扶贫对象常由基层干部推测估算,扶贫资金“天女散花”,以致“年年扶贫年年贫”;不少扶贫项目粗放“漫灌”,针对性不强,更多的是在“扶农”而不是“扶贫”。2014年国家统计局的统计监测公报显示,我国还有7017万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

成非常之事,必有非常之策。2013年11月,习近平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2014年1月,中办详细规制了精准扶贫工作模式的顶层设计,推动了“精准扶贫”思想落地。2014年3月,习近平参加全国两会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实施精准扶贫,瞄准扶贫对象,进行重点施策。进一步阐释了精准扶贫理念。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新年首个调研地点选择了云南,总书记强调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5个月后,总书记来到与云南毗邻的贵州省,强调要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并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精准扶贫”成为各界热议的关键词。

2015年10月16日,习近平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强调,中国扶贫攻坚工作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增加扶贫投入,出台优惠政策措施,坚持中国制度优势,注重六个精准(对象要精准、项目安排要精准、资金使用要精准、措施到位要精准、因村派人要精准、脱贫成效要精准),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

13.扶贫办精准扶贫调研报告 篇十三

到2020年要实现全市27.644万贫困人口的全都脱贫,6年时间,年均需要脱贫近4.6万人,而越往后,剩下的都是多次扶贫攻坚后难啃的“硬骨头”,脱贫的难度更大。只有组织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采取超常规的措施和过硬的办法,加大工作力度,才能打好这场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全市27.644万贫困人口如期实现脱贫目标。为此,市扶贫办针对XX市贫困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现状及致贫原因等做了摸底调查,以问题为导向,紧紧围绕“扶持谁、扶什么、怎么扶”三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对策措施。

一、XX市贫困村及贫困人口的基本现状

(一)XX市贫困村及贫困人口分布情况

“十二五”期间,XX市的苍梧、藤县、蒙山3个县列入自治区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龙圩区列为参照自治区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管理。根据2014年自治区下达XX市的贫困控制数,截止2014年底,XX市共有贫困村265个,贫困人口27.644万人。其中,藤县99个贫困村106527人、岑溪市53个贫困村59065人,苍梧县49个贫困村44055人、龙圩区26个贫困村30830人、蒙山县32个贫困村29622人、长洲区3个贫困村3699人、万秀区3个贫困村2642人,全市贫困发生率为11.1%。

(二)贫困人口数

自从实施新一轮扶贫攻坚以来,XX市贫困人口由2010年52.2375万人减少到2014年底27.644万人,共帮助(扶持)24.5935万人实现脱贫。农村贫困发生率从2010年的23.9%下降到11.1%,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后就业率达95%以上。

(三)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年收入水平情况

2011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5497元,较2010年增长12%,全市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2566元,较上年增长13.3%;2012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6592元,增长16.6%,全市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7.7%,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2877元;2013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7475元,较上年增长13.3%,全市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3421元,较上年增长15.9%,增长幅度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014年底XX市实现农村贫困人口脱贫60000人,全市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901元,比上年增长14%。

(四)XX市贫困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特征

一是贫困对象多,截至2014年,XX市有3个自治区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苍梧、藤县、蒙山),1个参照自治区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管理的城区(龙圩区),贫困村265个,贫困人口27.644万人,约占全市人口的8%、全区贫困人口的5%。

其中,藤县99个贫困村10.65万人、岑溪市53个贫困村5.9万人,苍梧县49个贫困村4.4万人、龙圩区26个贫困村3.08万人、蒙山县32个贫困村2.96万人、长洲区3个贫困村3699人、万秀区3个贫困村2642人。全市贫困人口超过10万人的县(市)有藤县。

二是生产、生活条件落后。

根据调研,截至目前,XX市尚有2620个自然村屯未通路,15.69万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尚未解决,29万农村人口居住危房,702个自然村屯还未通宽带网络,很大一批人还需要实施生态扶贫搬迁。另外,从自治区重点贫困县苍梧县、藤县、蒙山县的情况来看,苍梧县还有5个镇未通等级公路,大多数农村公路等级差、质量差,全县的交通网络还没有形成;藤县有67个贫困村分布在17个乡镇的边远山区、库区,村屯道路尚有265公里尚未升级硬化;蒙山县部分贫困村屯行路难、饮水难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改善,很多通村、通屯的道路没有达到等级标准,有的通屯道路无法保证晴雨天气都畅通。

三是产业底子薄。

产业发展是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保证。但由于XX市贫困村基础设施落后、人口素质相对不高、发展资本不足、产品档次偏低和认知模糊等不利因素,导致产业基础薄弱,抗风险能力差。2014年,XX市畜牧业受到家禽养殖业生产低迷的影响处于低速增长水平,尤其是家禽类的产量、销售量、销售价格均不同程度走低,全年畜牧业实现产值49亿元,同比减少1%;家禽出栏4307万羽,同比减少4.7%。这样一来,造成XX市部分养殖户流动资金短缺,大大打击了养殖户的积极性,实行减产或停产以规避亏损,使从事家禽养殖的农民收入增长受困。同时,苍梧县、藤县、岑溪市等地荔枝因竞争激烈而遭果商压低收购价,跌价超过15%,农民损失较严重。此外,产业连片开发与扶贫到户的矛盾也是影响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按照目前产业扶持政策,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只针对扶贫对象户,其他农户无法得到扶持,这样,影响了产业的连片发展,从而影响产业的规模效应。

四是收入差距越拉越大。

尽管XX市贫困县和贫困村人均收入增幅比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出很多,但由于贫困地区基数小,收入差距仍然逐年加大。2014年,全市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901元,比上年增长14%,仍处于较低水平,为全市平均水平(8342元)的46.76%,而且还有53个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633.56元,收入差距大。

二、XX市贫困村及贫困人口的致贫原因分析

结合XX市目前开展的精准识别建档立卡,XX市致贫原因呈现多样性,大体上可分为缺资金、因学、因病、缺技术、缺劳力、自然条件差、因灾返贫等原因,还有很多农村家庭贫困是复合型贫困。一是供养子女读书,这类贫困具有贫困和机遇的两面性,一方面因为高额的读书费导致贫困,另一方面随着子女成长,读书毕业和就业后,一般都能摆脱贫困,是教育扶贫的重点对象。如在岑溪调查发现,贫困户因学致贫户数8909户,占贫困户总数占48.18%。二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这类贫困户因为长期积累的医疗费用和长期生病压得他们踹不过气来,自身无精力和信心摆脱贫困,属于扶贫难度较大的群体,是医疗救济扶贫的主要对象。三是缺资金,缺项目。这类贫困户有能力生产和创业,经济状况处在贫困的临界线上,只要精准配置资金和项目到户,一般都能脱贫,是精准扶贫的重点扶持对象。四是劳动力文化素质差。这类贫困户由于劳动力文化素质低,发展家庭经济缺技术、缺技术、缺管理能力。外出打工收入有限。缺乏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是提高职业技能培训的主要对象。五是自然环境恶劣,资源缺乏。贫困村大多地理位置偏远,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生存条件差。

三、近年来XX市扶贫工作的做法和初步成效

XX市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贫困山区快速发展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一直都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增进党群干群感情、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稳定和谐、助农增收脱贫”的重要抓手。“十二五”以来,突出3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以265个贫困村为主战场,以改善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贫困村产业发展、实施扶贫开发与农村社会保障两项制度相衔接为重点,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相结合,全社会参与,开展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突出抓好“六大工程”:即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程、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产业开发扶贫工程、“雨露计划”扶贫培训工程、扶贫生态移民工程、“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程。成效表现在:

(一)贫困群众收入普遍提高,贫困人口大幅减少。

“十二五”时期全市各级扶贫总投入资金10.47亿元,稳步实施、整村推进、易地搬迁、劳动力培训转移、信贷等扶贫项目,XX市贫困人口由2010年52.2375万人减少到2014年底27.644万人,共扶持24.59万人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1.1%,低于全区贫困发生率,2014年底XX市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901元,比上年增长14%。

(二)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改善,贫困村发展能力增强。

“十二五”期间XX市基础设施项目投入22638.71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20350.18万元,实施项目1223个,其中修建硬化屯路945条,574.42公里;修建砂石路228条,419.03公里,修建独立桥梁51座;改造水利设施建设里程120030延米,发展小型人饮工程、小水利工程改善安全饮水入户37011户。项目主要分布在全市179个贫困村,有效改善了项目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受益群众149.31万人(次)。贫困山区道路交通得到加强、人饮安全逐步解决、居住环境明显改观,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得到增强,为脱贫致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特色产业基本形成,贫困群众收入结构明显优化。

“十二五”期间XX市特色产业主要是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能人大户等引导贫困村群众走合作开发的路子,对本地特色资源进行规模整合,促推贫困村的产业做大、做强。项目包括思委米种植、大果山楂种植、水黄枝种植、中草药种植、方格木蚕蔟推广、三黄鸡养殖、肉牛养殖、七彩山鸡养殖、白鸽养殖植等23类特色种养业,项目覆盖179个贫困村,受益农户15.09万人。“十百千”产业化扶贫示范项目3个,一是蒙山县“十百千”肉兔养殖项目投入财政扶贫资金810万元,养殖玉兔12万只,实际完成16.6万只完成计划的138%;项目共覆盖46个村,其中32个为贫困村;共扶持3000户贫困户,该项目于2014年12月通过自治区级和市级验收。二是藤县粉葛种植示范项目投入财政扶贫资金940万元,其中2012项目于2013年6月底实施完毕,项目覆盖贫困户3168户14638人,2013项目于2014年6月底实施完毕,项目覆盖贫困农户3634户20246人,2014项目于2015年5月上旬实施完毕,项目覆盖贫困农户3773户19365人(不用分年,精准扶持

合计数)。2015年项目正规划实施中。三是苍梧县六堡茶种植示范项目投入财政扶贫资金920万元,其中从2013年起至2015年止,每年开发种植六堡茶1000亩,连续三年实施,相对连片开发种植六堡茶共3000亩,以项目基地内扶贫对象户为重点,实现项目区内贫困农户平均每年增收3000元以上。该项目共覆盖15个行政村,共7957户30675人,其中劳动力18400人。其中有9个贫困村。扶贫对象户2435户,9166人。2015年项目正规划实施中。特色产业和劳务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特别是特色优势种植业的发展,为群众今后长久稳定增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此外,XX们还争取旅游扶贫合作项目400万元,用于蒙山县长坪、“水韵瑶寨”乡村旅游项目建设。

(四)贫困人口素质逐步提高,社会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十二五”期间,全市各级利用扶贫资金开展各式各样的扶贫培训,共培训贫困村群众48129人次,其中农民实用技术和科技致富带头人43092人次,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5037人,其中中专学历培训1850人,实现转移就业3401人次。到2014年底,贫困村18至45岁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80%已接受各种形式的实用技术培训1次以上;掌握1—2门致富技术的劳动力达118345人,占总劳动力总数的91.2%,贫困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179个贫困村村委会都建有钢混或砖混结构的办公用房和卫生室,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贫困村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72%,中小学生辍学率分别为0.29%和1.31%,入学率不断提高。

(五)扶贫生态移民工作。

XX市2014年实施扶贫生态移民项目12个,总投资4747万元。其中生态搬迁项目6个,搬迁274户,搬迁人口1306人,总投资3585万元;易地搬迁项目6个,搬迁209户,搬迁人口1035人,总投资1162万元;需建设安置点12个。截止到2015年7月底,已全部开工建设,开工率100%。

四、下一步XX市精准扶贫工作措施

主要是以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贫困人口收入及完成减贫任务为主要目标,以3个扶贫开发重点县、265个贫困村为主战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开发、扶贫培训、金融扶贫百千万工程建设,协调推进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工作开展,力争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切实”、“四个一批”、“六个精准”。

(一)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巩固脱贫成果。

一是开展贫困村贫困户精准识别工作。

根据自治区党委、政府统一部署,对XX市贫困户、贫困村进行再次识别确认,对原有识别出的贫困村,核实完善贫困村基本情况和发展需求信息,并进行贫困村精准分类。同时全面采集贫困村所有自然村(屯)以及部分非贫困村自然村(屯)的基本情况和发展需求信息。结合动态管理要求,运用“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议”方法,精准识别贫困户,做到所有贫困村所有农户都入户调查识别,非贫困村在册贫困户和新申请贫困户的农户都入户调查识别。二是研究制定XX市贫困村、贫困户退出标准、程序和后续政策。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手段,以改革创新为推动力量,强化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格局,形成政府、市场、社会互为支撑的机制,通过结对帮扶、产业扶持、教育培训、危房改造、生态移民、基础设施到村到户等方式确保XX市农村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三是加强贫困户脱贫与返贫动态管理。实行脱贫“双认定”机制,对脱贫户实行“销账不销号”,跟踪观察1到2年,能稳定脱贫的,再退出贫困户系列,守住返贫率不超过3%的红线,巩固脱贫成果。

(二)深挖致贫原因,实施“四个一批”扶贫攻坚行动计划。

一是有劳动能力的,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

在产业扶贫方面,继续以“十百千”产业化扶贫示范工程为抓手,加大力度扶持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通过引进龙头企业、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能人大户带动等方式,组织更多贫困户参与产业项目开发,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帮助他们“换穷业”。在教育扶贫方面,市扶贫办代拟了XX市人民政府《关于精准扶持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就读XX市中、高职学校的实施方案》,计划从2016级新生开始,利用市本级财政对贫困家庭子女就读XX市本级中、高职学校实行补助,做到应补尽补,目前已经按照市政府办和法治办的修改意见将方案完善后呈报市政府。同时,下一步加大资助政策宣传力度。通过新闻媒体、印发资料和基层组织开展宣传、让贫困学生了解各项资助政策,特别是初、高中学生全面了解升入职业学校就读后,国家对贫困家庭学生的各类资助项目,确保党的惠民政策深入千家万户,绝不让一个大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学。二是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的,通过移民搬迁一批。主要通过移民搬迁帮助脱贫,结合城镇化规划、综合交通规划、产业发展规划、扶贫规划等多规融合,把他们搬到条件较好的地方,帮助他们在新的地方就业、发展产业解决脱贫问题。三是丧失劳动能力的,通过资产扶贫、低保政策兜底一批。下一步,市扶贫办将与市民政局、人社局等部门联系研究,重点推进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有效衔接,将符合低保条件的贫困户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完善低保补差办法。通过逐步实现低保标准和扶贫标准“两线合一”,使他们的收入最终达到扶贫标准,实现脱贫。四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首先帮助他们解决大病医疗费用,再通过就业或发展生产脱贫。与有关部门共同研究调整民政救助政策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完善大病保险政策,增加大病报销比例和救助力度,发挥医疗教助保障作用,解决他们的医疗费用,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三)加强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监管,精准使用扶贫资金。

“要把钱用好”事关新一轮扶贫攻坚战的胜利和广大贫困群众的切身利益,是各扶贫部门的重要职责。下一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规范扶贫开发项目资金的监管:一是落实扶贫资金管理工作责任制。市、县、乡镇按照分级负责,“一把手”对扶贫资金管理工作负总责,分管负责人为扶贫资金管理的具体责任人。二是从源头上加强规范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各级主管部门在做好充分的情况摸底调查和项目可行性评估的同时,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将各类涉农资金捆绑集中使用,突出重点监管,突显监管效果。三是强化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相关管理监督制度。从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实行项目资金报账制、公告公示制、绩效评价制、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制、定期审计等进行加强监管,并明确各级各部门的监管职责,树立“高压线”,构筑“防火墙”,切实把扶贫项目资金置于阳光下运行,确保扶贫资金效益最大化。

(四)充分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把扶贫开发任务、责任、权力统一起来。

8月21日,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广西壮族自治区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办法(试行)》,明确考核对象为全区33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县党政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XX市苍梧、藤县、蒙山、龙圩为参照执行。下一步按照精准管理、精准考核的要求,市扶贫办将与市委组织部等部门开展调查研究,重点强化扶贫开发工作领导责任制,加强对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社会发展实绩考核,构建“市级统筹、县区负责、镇村落实、扶持到户”工作格局,实现“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精准到户、扶贫到人”的工作机制,把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真正落到实处。

(五)结合实际,科学谋划XX市“十三五”扶贫规划。

一是参照自治区准备出台的社会扶贫工作意见,在出台XX市“十三五”的社会扶贫工作意见时,探索建立市领导分片管理责任制,将XX市265个贫困村27.644万贫困人口,由市领导每人分片挂点联系,实现市领导分片管理全覆盖。

二是为市领导提供扶贫管理工作信息库。将自治区开发的扶贫信息系统提供给市领导,实现市领导可随时对XX市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态势的了解和掌握。三是针对“十二五”时期的定点扶贫方案精准不够的情况,在制定“十三五”时期定点扶贫工作实施方案时,在自治区相关的文件要求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各单位、人员的帮扶任务,体现因户施策,进一步明确每个干部都要结对帮扶贫困户,每年进行考核,以加大各行业部门及干部的扶贫责任。四是抓好新一轮驻村帮扶工作。通过新一轮精准识别,落实帮扶方式,全面推进“六个到村到户”,同时同组织部门对新一轮识别出来的265个贫困村实施“因村派人”,加强对“第一书记”的培训与考核,充分发挥贫困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在加强基层组织、推进精准扶贫、为民办事服务和提升治理水平方面的作用。五是在藤县选取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贫困村作为试点,结合该村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及产业发展特点,协调做好该贫困村的整村推进、产业开发“十三五”规划。在做好这两个专项规划的基础上,全面铺开做好XX市扶贫开发“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

五、意见和建议

上一篇:项目成本管理方案下一篇:诗歌进校园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