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的叙事作文

2024-08-03

同学的叙事作文(共16篇)

1.同学的叙事作文 篇一

我的同班同学叙事作文

我有一个同学叫做刘晶熠,我与她做同学好几年都不知她是个啥样的人。她在我心里,既是个劳动的好榜样,又是个母老虎;既是个爱帮助同学的人,又是个脾气暴躁的人;既是个老师的好助手,又是个蛮不讲理的人;既是个乐观的人,又是个不幽默的人。哎!你们听我讲讲她的“光荣事际”吧!

“啊!凭什么让我拧抹布?小心我这双纤纤玉手的。”你听我们班的“娇气包”又在为拧抹布发脾气了。我们再看看刘晶熠,一个箭步冲上去好像和谁抢活一样,说:“你们干别的吧, 我拧抹布吧!”这就是刘晶熠,总是“抢活”干的刘晶熠。

某年某月某日下午,某男生走路时不小心碰着了刘晶熠的辫子,刘晶熠火冒三丈,暴跳如雷,大喊道:“是谁动本大小姐的`辫子了?快如实招来,否则,哼哼,一顿毒打!”这一声叫出去,惊天动地不敢说,现在掉一根针可是能听见。刘晶熠又说了一声:“主动招来不加以酷刑。”这时某男站出,刘晶熠冷笑,这一笑,比冷面寒枪罗成还冷,接着一个罗汉拳、一个降龙十八掌、一个扫堂腿,某男奄奄一息:“女侠饶命、女侠饶命。”我问她:“刘晶熠,你不是说不加以酷刑吗?”她说:“我没说不打他呀!”这就是刘晶熠,蛮不讲理的刘晶熠。

“这个问题谁来答?”老师还没问完。“老师我会!”刘晶熠马上举起了手。老师用眼睛扫了扫其他同学,同学们不是沉思,就是想不出。老师没办法,只好叫刘晶熠了。这还让人过不过了?能说成话不?哎,谁叫她思维敏捷呢?这就是刘晶熠,成天在课上絮絮叨叨的刘晶熠。

“别打了!”这么熟悉的声音,得,不用猜又是刘晶熠,“照这样打下去到星球大战,也打不完”刘晶熠用吃奶的劲吼了一声,可是两同学一点不加以理会。这下刘晶熠气了,她可是成天不受气呀!只见她上去与同学撕打起来。这时两名同学不知她为什么上来,只得停下战斗。刘晶熠把握机会,连把两位同学的手拉在一起。还说:“两名拳击手打成平手,择日再战。”“你还盼着我们打呀?”两名同学说道。

一只飞蛾飞到到她的“国土”,吓得她面青唇白,四肢皆不敢动。我要是医生,先给她开几粒镇定药再说,。我用本子一拍,飞蛾被我“谋杀”了,这样她才平静下来。我原本没在意,可我却感到有人拍我肩膀,我忙说:“刘晶熠,我错了。”可她说:“刘轩宇,谢谢了。”刘小姐竟能说出谢谢,还是对我说。这真是天上掉馅饼。这就是刘晶熠,另类的刘晶熠。

与你们说了这么多刘晶熠,快那起你们手中的电话,说出你们心中的刘晶熠。快写下你们心中的刘晶熠吧。千万别说我刘大“蟀”哥说她的缺点了,否则,我又要长几斤肉了。

记住,刘晶熠的原形是:假小子、野蛮人、不讲理、虐待儿童、脾气暴、爱劳动、爱发言、积极向上、乐观、爱帮助同学。如果我们班多几个刘晶熠,我也不会反对。不过,脾气最好改一改。

2.同学的叙事作文 篇二

今天斗胆再谈作文, 实因一次偶然, 一次小小的尝试, 激起了学生的一场头脑风暴, 学生反应之激烈超出意料, 令人惊喜, 萦索心头, 不吐不快。

情境再现:人教版八下四单元“到民间去采风”的教学中, 萧乾的一声《吆喝》, 唤醒几许儿女爱乡意;琦君的半杯《春酒》, 安慰多少游子思家情;汪曾祺的一枚端午的鸭蛋也勾起了笔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 于是兴冲冲写了一篇《童年时的欢乐时光》。

在把自己着实温暖了一回后, 因感受真切、自得而竟突发奇想, 让自己的文字匿名与学生见面, 和学生分享我的快乐童年, 让学生去评评这样的生活文字。

于是有了下面这样的一堂课:

教材:讲义一张, 内容———拙作《童年时的欢乐时光》

课上, 先卖了个关子, 告诉学生老师另外找了篇文章和大家一起读, 先让学生圈划, 点评, 于是很多不明就里的学生怀着崇敬之心开始认真地品读这篇“优美散文”, 用已掌握的结构、修辞的知识去泡解, 读出了回忆美好童年的主题, 读到了抓知了、摘野草莓、捉泥鳅的乐趣, 甚至还有学生精妙地赏析了其中几个我煞费了脑子的词, 颇让我产生“得遇知音”“孺子可教”的欣喜。早有按捺不住的学生在打听“作者是谁?”当得知本文是老师从其它地方找来的一篇文章, 作者不过是个普通人时, 学生顿时轻松了许多, 也可能因此而有点失落吧。告诉学生你们可以对本文评论, 或像平日里在论坛帖吧一样自由地“灌水”、“拍砖”, 一听到“论坛”“帖吧”、“拍砖”这些亲切的词, 教室里就炸开了锅, 学生兴奋不已。以前的课堂多的是老师讲, 学生记, 偶有讨论不痛不痒;以前的动笔, 只是老师下令, 收缴, 点评, 并不多顾及学生感受, 今天可以随意地灌水, 甚至拍砖, 学生就来劲了, 有人把它当美文来赏读, 有人扮评论家来挑刺, 课堂卷起了一场头脑风暴。

作为课堂的组织者, 我庆幸自己找到了一条有效的导火线, 引入生活中的新鲜随意的表达方式, 让每个孩子都能轻松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而且激发他们对自己童年的回忆, 唤起了很多孩子对童年的表达欲望。

城里孩子的羡慕和遗憾, 乡村孩子感同身受的亲切和自豪;清高者的不屑, 唯美者的批评, 都让我获得了无比的满足。我们一起听听学生们怎么说:

“全文粗看是篇美文, 文中的许多字词显然是经过了作者精挑细选而得, 但我认为写得还不是非常深入, 和《我因江南而自豪》相比, 江南一文更有诗情和文韵, 本文呈现给我的画面简单、老套, 没有创新, 依本人之见加入几句诗, 效果会更好。” (林超毅)

“文章详略有得当, 引人入胜, 算是让我们一些城里孩子了解了平时不知道的希奇事, 安慰了城里的孩子体会不到的遗憾……” (黄小燕)

“乡下有乡下的无忧无虑, 儿时的回忆最是难忘, 文笔没那么优美, 却在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 也令我们这些乡下来的小屁孩怀念我们的乡村童年了, 在农村生活, 我骄傲!” (李阳阳)

“文章一般, 方法不错, 找时间试试去……” (管文静)

“可怜了我们这代人, 都体验不到你们说的抓知了、摘野草莓、捉泥鳅的乐趣, (好诱人哟!) 我们只有埋头苦读的份, 头上最美好的自然却无法触及, 欣赏你的顽童生活与心灵, 甚至妒忌你的童年! (余金慧) ”

………………

那些被唤醒的童年, 此刻全都涌溢出来了……

“童年, 那么美好, 给我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快乐记忆, 就‘轻而迅速’一词足见你钳泥鳅的熟练, ‘挠’字说明了玩知了的有趣, 其实我也想起了在乡下与表弟一起偷萝卜挖笋的快乐, 才知道那是多么美好珍贵的童年……”

“儿时的许多事新鲜好玩, 小时, 夏天, 楼下草坪捉蚂蚱, 无辜牺牲, 被折磨死了……”

“我的童年没贫瘠到如此地步, 但采桑葚的滋味也无法忘怀……”

“想到了小时候奶奶家附近修道院里那几棵高大的柚子树, 大柚子惹人直流口水, 扛着工具偷菜的刺激惊险……”

“胆大时甚至跟人去抓蛇摸蟹, 晚餐的桌上便多了道味道鲜美的蛇汤了……”

“看了这么多, 我也不禁想炫耀一下我那绝不亚于您的童年生活了……钓龙虾, 烤龙虾, 那只最大个头的掉进了火里, 至今想起来仍觉得可惜……”

那一瞬, 有学生顿悟了, 我的童年也有很多有趣的事可以这样写啊, 连头疼作文的男生也发现, 自己可能是没文采, 但自己多的是淘气的经历啊, 把那些淘气写下来原来也就是文章了啊……

可是那么多的故事和精彩怎么到纸上去绽放?于是老师顺势告诉他们“最有美感的应该是回忆的淡淡的细节”, “一件事, 怎样最精练”, “相同的事如何处理轻重”, “入题要快, 结尾要留白”, 于是“浓缩生活, 放大细节, 我手写我心”成了大家的共识。

精彩的“灌水”、“拍砖”交流后, 谜底揭晓———作者乃本班语文老师时, 满堂哗然!“原来这就是我们老师的生活!”“这么淘!”少了神秘, 多了亲切。

“比我们的水平高, 当语文老师还是有资本的, 吃知了恶心吗?不敢相信我们的老师还敢去抓知了……”

“如果有时间, 不如你带我们去摘野草莓吧……太羡慕你们的童年了……”

高潮迭起的课堂随铃声而戛止, 但那篇《童年时的欢乐时光》掀起的风暴才刚刚开始, 它激发起的写童年写回忆的热情是我所始料未及的。课后老师没强求写作, 只说动情就写吧, 事实是很多孩子情不自禁地写着。所谓情动而辞发吧, 《提着野菜回家》《那也是茵茵碧草》《蒲公英漫天飞的日子》《城里孩子的乡村生活》《温暖的夏天》《坐着公车驶过岁月》……个性美文层出不穷。

在这个春天里, 一堂语文课上, 我和学生一起收获了一大堆的快乐。

姑且称自己的《童年时的欢乐时光》算下水文吧, 于是, 意犹未尽的咀嚼着此次下水:我们的师生关系, 我们的作文教学, 我们的日新月异的生活……其实, 我们有能力让我们的学生快乐地表达他们的情感和体验。老师下水, 好处多多。

其一.“下水”作文鼓励了学生, 融洽了师生感情。

老师在学生心目中是有一定神秘感的, 所以适当用文字表露一点教师个人的生活和情感, 这些小秘密不仅能满足一下学生的好奇心, 使他们对老师产生兴趣, 也能增进师生间的情感。而且老师的下水文章不一定是最优的, 但将“下水”文章交给学生评改鉴别, 还能鼓励学生敢于“班门弄斧”, 善于“吹毛求疵”, 提高鉴别能力, 促进自改能力的提高。要知道有时成功挑刺也能给学生极大的成就感, 满足感, 平等感。情感上拉近了距离的师生在课上更充满人情味。著名教育学家罗杰斯不是说了吗。一个充满人情味的课堂能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信任感, 敞开心灵, 促进认知和情感的发展, 获得更大的成效。既然如此, 何乐而不为呢?

其二.“下水”示范, 为学生树立无声榜样。

老师把自己的故事诉诸笔端, 或把自己的真情实感流露于文中, 比起书本的范文会让学生倍感亲切和熟悉。老师的写作行为可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作文的素材就在自己的生活里, 文章其实可以这么简单, 不过就是叙述自己的生活而已, 利于消除学生对写作的畏惧厌恶心理。他们也会不知不觉地学着老师挖掘自己身边的人和事, 平时注意积累, 注重分析的习惯的养成, 其作文教学的引导作用不言而喻。

其三.“下水”激趣, 挖掘写作动机。

就我们的作文教学现状来看, 一个学生在初中阶段能否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 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达到一定的写作水准, 将对高中阶段、大学阶段甚至他的一生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所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是写作教学的根本途径, 任重道远。

一石激起浪千层。老师下水的童年故事催发了学生无数明媚的春天, 让学生明确了:好的文章不是虚构出来, 或是拼凑、抄袭出来的;我的生活里到处都是精彩和美好, 我要把这些故事写出来, 我也可以写得很精彩。为了让自己的故事被接受认可, 学生自会在遣词造句上分外用心, 写感受, 吐真情。这样, 学生作文中那些老掉牙的俗里俗气的故事没有了, 代之而来的是自己生活圈中一个个鲜活的小故事。

学生由“要我写”变“我要写”, 由怕作文到不吐不快, 写作动机催生, 良好的写作习惯逐渐养成, 长此以往, 学生的写作水平就会无形中提高, “我手写我心、我笔抒我情”的作文教学目标有望实现。

其四.多渠道“下水”, 找准触发点。

老师下水文的写作和运用, 也应该是多渠道的, 内容和形式上尽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在网络时代, 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下水示范, 组织作文教学。利用便捷的网站或网页, 开放的博客和论坛贴吧或Q Q空间做载体, 可以在网络开辟作文教与学的专栏, 设班级 (文学社) 发表园地、习作簿、指导站等各种利于学生提高写作水平的栏目, 用跟帖评价的方式主动评点, 畅所欲言。开放你的博客或空间, 你会发现点击上升, 人气剧增, 你会发现除了课堂你又赢得了一块阵地。你在这块地上播下的每棵苗, 都会走过春天, 结出硕果。

3.发挥同学示范作文的影响力 篇三

一次考试卷上有一个作文题目:“难”,这个题目很有意思,一下子让很多学生都犯了难。

不过我个人认为,题目简短,范围很宽,限制的成分少,能让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大,学生可以自由地去缩小这个题目的外延,拟定一个比较小的概念,至于这个概念是什么,那就取决于每个人不同的立意了。因此,这个题目虽让学生犯难,而我却对它充满期待。

花了一天半的时间,马不停蹄地批改了两个班的作文,甚至觉得意犹未尽。其中一个是文科班,基础相对好一些,作文方面的灵感可以说是一直源源不断的。这次的作文整体让我满意,其中有三篇印象深刻。一篇是钱晓旭的,一篇是宋佳莲的,这两个女生的作文水平在班里比较高,而另外一篇是王东烨的,这个男生名不见经传,语文成绩也平平,这次是让我感到有些意外的。先简要说说这三篇文章。

钱晓旭写的是具有说理性质的散文,她选择的构思是这样的:黑与白是难以融合的,这是一个传统的观点,黑白各有各的地盘,而在传统的水墨画中,日常生活中黑白的界限居然不那么清晰,甚至两者能够融合,黑白的难题在中国传统艺术中得到了化解。

宋佳莲写的是:一个镇长发现了一个并不出名的文人的才能,试图请文人出山,辅助他的仕途。文人清贫,家里妻儿生活凄苦,这时候文人在名利和理想之间做出了艰难的选择,也就把这篇文章自然地划到“‘心灵的选择难”上面去了,并且写作手法比较老到,用了文人家门前的“老梅”作为象征,在文人几次艰难的心灵的挣扎中,他选择了坚守自己清寒的生活,坚守自己的理想。

王东烨的文章是以一个失去母亲的孩子的口吻来写的,文中“我”的父亲和另外一个女人结婚,家庭重组,开头就说到爷爷嘱咐“我”要喊“她”妈妈了。然后“我”便开始挣扎,经过心理抉择,最后发现,这句话不是那么难说出来的,心里的难题终于解开。

评讲时,我把这3篇文章都打出来,但名字先未公布。我说:“现在让你们来评判一下,你们最喜欢哪一篇,说说他们的文章有什么好处,讨论之后告诉我。”

全班学生看了这三篇文章之后炸开了锅,很快就讨论起来,甚至出现了争执。我随机抽了几个学生,问:“你觉得三篇中哪篇你更喜欢?”

董佳露出了很为难的神色,说:“真的很难取舍,都很好,老师,你把这个难题扔给我了。”

徐想不假思索地说:“我觉得第三篇最好。”

丁文丹是个平时有点傲气的优秀学生,她也微笑地说:“我最喜欢第三篇,因为读起来情感挖掘得相当好!”似乎得到了一件传世宝物似的。

接着又问了几个学生,基本上喜欢第三篇的居多一些。然后我就私下里问作者王东烨,我说:“人家都说你写得好。你自己觉得呢?”

他非常坦诚地说:“我的文章语言太差了,不能和他们前面两篇相比。”诚然,就语文基础而言,他确实不如前面两名女生,语言功底也确实要弱一些,但他的构思很不错。这是他的长处。

转了几圈,我就喊停。然后让大家分别说一说三篇文章各自的好。很多学生都喜欢第三篇,当我说出“这是我们班王东烨同学写的”时候,大家都傻了眼,他们的表情分明告诉我,为什么他这个语文水平一般的人这次写出了这样精彩的文章来?或许前两篇作文他们并不存在异议,可是第三篇的作者,分明让他们感到不服气。也难怪,我当时也产生了是否会抄袭这样的疑问,经过调查询问,真的是他自己写的。或许他找到了作文的灵感也说不定。

接着我说:“同学们,王东烨捕捉到了生活的细节,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深厚的语言功底,但依然让我们拍案叫绝。每个人的生活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精彩,王东烨他能够写好,我们其他人同样也可以。说不定,下次作文的佼佼者就是你。我希望那些还在作文平均分边缘徘徊的同学,不要急躁,不要气馁,用心构思,相信你可以。”

感想:或许只有自己身边的活生生的例子,才能使学生真正被打动,身边人身边事常常能引起人们的兴趣。选择同班的水平一般的学生的优秀作文做示范,无疑是让人震撼的,这种影响应该是巨大的。

“纪念日”,是南京模拟卷上的一个作文题目。学生有内容可写,不过大多都不是非常让人感动,如写纪念汶川大地震的,纪念南京大屠杀的,还有写纪念自己的青春的。但在众多写“父母结婚纪念日”的文章中,有一篇很入我的眼。朱旭君通过“买苹果”这样一件生活小事,反映父母爱情依旧。家里生活拮据,母亲爱吃苹果但舍不得买,父亲为了让母亲吃上苹果就撒谎说自己喜欢,每次都给母亲买,并且总是把不太好的吃掉,把好的留给母亲。文章还用了雨这个意象作为环境的衬托与点染,喻指两人风雨中的相依。

评讲时,我先在黑板上列出涉及的几种构思立意的方向,然后让学生通过对比,来评判孰优孰劣。“比较出真知”,放在一起一看,学生一目了然,很快就看出些端倪。“结婚纪念日”这个题材,无疑要比汶川地震、国庆节等来得更好,因为它切口比较小,材料也不老套。接着,我提问:“如果这样一个题材,让你来写,你会怎么写?”

学生一:“我会写在父母结婚纪念日这天,我帮父母做了一件事情,来纪念他们这个重要的日子。”

学生二:“我会写父母他们自己是如何纪念这个日子的,在这一天里,他们做了些什么,我看到了什么。”

学生三:“我会写父母浪漫的过去,听父母自己说说以前的故事,通过温馨回忆来展现两人的温情。”

我说:“选择这个题材的人大约有10个,同一个题材,低的只有47分,高的却有57分。差距究竟在哪里呢?现在我们来看一篇文章,看完我们来说说这篇文章好在哪里。”

接着我饱含深情地朗读了这篇文章,读完,还没来得及发问,雷鸣般的掌声响起来了,我想,这个问题学生已经用行为告诉我答案了,他们用掌声来表明自己心悦诚服,虽然他们还不知道这篇文章究竟出自谁手。而当我说出这个人的名字时,掌声就更加热烈了。因为他们觉得朱旭君(这个头一回被老师提名的人物)的这篇文章确实让他们叹服。有时候,孩子就是这般天真无邪的。

感想:从上次作文“难”到这次的“纪念日”,好作文“平民化”,这是我一个不恰当的比喻,不过这个现象说明了一点,同伴们的好,才能真真实实地进入到他们的心中,并成为模仿的对象,让他们形成一种内化力,促进自我的发展。

教学反思:同辈群体成了学生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形成的重要影响源之一,体现在作文教学当中也不例外。与师生间的交往相比,同辈间的交往更直接、更经常、更亲切,他们无话不谈,彼此从对方获得大量的生活知识经验和社会信息,而这种信息获得的渠道要比从书本上获得来得更直接、随意,留下的印象也更深。因此,同辈群体中获得的信息成为学校教育、书本知识的重要补充。同辈中作文的精巧构思、优美文笔、精彩内容无不在大家心中形成一种力量。学生在同伴的作文范文中得到一种刺激,情绪相互感染和强化,个体的同辈被群体认同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往往在群体内迅速、广泛地流传开来,以争取以后对自身的认同。

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作文教学中也不能忽视同辈的影响力,学生内部之间的教育力量或许比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来得大而有效得多。学生倾向于模仿,同辈的好文章,以及他们的作文态度,成了其他人积极模仿的对象,这就是一种内化力,并且是自发形成的,比平时教师强压着学生、空洞地告诉他们怎样的文章才是好的,怎样的文章不该写要有效得多。或许你告诉他们,名家的手笔如何精妙,不能给他们以真正的冲击力。而只有在身边的、学生能够看得见的、出现在他们群体中间的好作文,即便不是十全十美,却一定能够真正刺激到学生,引起他们心里微妙的变化。而被表扬的那名学生,也会因为自己的这一次辉煌的经历而激发更浓烈的写作欲望。事实也证明,这种同龄人之间的认同,是很能促进每个学生的提高的,甚至可以激发出学生最大的潜能。

因此,要正视学生同辈之间影响力的存在和作用,对其予以引导并施加影响。作文教学要正视并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要结合他们的特点予以指点,选择恰当的范文予以指导,真正让学生自主地去进行提升,我想效果往往是事半功倍的。

4.感谢同学的叙事作文400字左右 篇四

记得上学期的一次大型考试,这一场正准备考数学,我正信心十足的等待着考试,忽然我发现没带尺子,这时监考老师已经走进了考场,这可怎么办啊?如果没有尺子,画图题是无法做的呀!

正在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时,旁边的一位同学看见了,小声的问我:“你是怎么了?”我说:“我忘带尺子了!”那个同学二话没说,把一把崭新的尺子折成了两半,我吃惊得看着她,“还看什么呀?快拿着,都要考试了。”她着急的对我说。我接过尺子正想说谢谢,考试的铃声已经响了,我便全身心的投入到考试结束了,我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寻找着那位不相识的同学,想当面向她致谢,可那还有她的影子啊?现在这半截尺子还在我的笔筒里呢。

5.高一叙事作文:同学间的那些事 篇五

突然,教室静了下来,原来是一位老师神情严肃地站在前门,全班同学迅速“变脸”开始埋头苦读。可老师走了不久,笑声,歌声,吵闹声又再次死灰复燃……过了一会“历史老师回来了!”一位坐在门边的同学发出警告,于是,全班同学以0.01秒的速度收起那些零食、漫画。有的同学拿出历史书或课本翻阅,还有的同学拿出练习册,紧皱眉头不停地“苦思”。历史老师看着班里面“刻苦”而安静的同学,欣慰地说:“你们班这次纪律不错!”我们相视而笑。

唉,老师不在的时候……这就是我们初一五班的“特点”,哎,没办法拉……

6.六年级叙事作文致同学400字 篇六

学_400字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同窗六载,我们风雨同舟,致同学,愿你们在中学时代笑口常开。

一年级与你们相识并保存了六年珍贵的友谊。从来都没有想过有一天我们会分别,从此以后,你我到底相隔多远?会不会像一棵树上的树叶那么相近呢?假如近,那便皆大欢喜;假如远,那就保持联系。

miss卓:你是二年级转到我们学校的,比我大了一岁,可我从来都没有把你当姐姐看过,我只把你当做我唯一的无话不谈、唯一的知己。我知道你中学会在你江西老家就读,我也不希望这一天会洒满眼泪,我希望你走的那一天,我们能够一路上谈笑风生地把你送到车站,再微笑着挥手告别。

陈璇:虽然我们的友谊还只有两年,而你的性格也跟我截然不同。你娴静、淑女;我开朗、乐观,并喜欢恶作剧,这两年来你包容我,我要感谢你。

但是,能跟我玩在一块儿的本就只有两种人:

1、能够陪我一块儿发神经的人;

2、能够包容我发神经的人嘛。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不要让盛大的毕业会淹没了我们彼此的美好祝福。

7.同学的叙事作文 篇七

语言要亮丽出彩。语言是文章的外衣,不同文体的文章对语言有不的要求,那么,作文就该体现出所选文体的语言特点,如记叙文的语言应该简明、生动、形象、传神,而议论文的语言应该鲜明、准确、概括、逻辑性强等,生动的语言会使文章脱颖而出。

1、语言特点要鲜明

(1)修辞增魅力。综合运用修辞手法,可以增加文章的生动性,把读者引入一个美丽的境地。

(2)引用添文彩。可借用、彷用古诗词或名言、警句、歌词、流行语、歇后语等。如朱自清在《春》写到:“‘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他古为今用,生动地描绘出春风拂面时的柔和、飘逸和清新之感。

(3)幽默出生气。如一位考生在考场作文中就有这样妙趣横生的描写:鱼二有一张早熟的脸,配上浓浓的胡子,老师见了他,以为是家长,于是点头哈腰;家长见了他,以为是老师,于是也赶紧点头哈腰。基于这点,哥几个尊称他为鱼二爷。

(4)学会点化。让名人名言和事例融为一体,是使语言出彩的实用方法和技巧之一。

2、细致描写不可少

写记叙类文章,要注重细节描写,还要尽量有精当、具体、细致的描写。如:坐车行驶在平坦的柏油路上,沿途的美丽风光一一入眼。天的宝石蓝和山的翡翠绿相映衬,阳光倾注在山谷里,渲染出一抹神秘而庄严的色彩。

这段景物描写注重了炼词、炼字。选用色彩、动态鲜活有力度的词,增加了表达的生动性、形象性。

二、中考作文之叙事文章的写作技巧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要善于借鉴“外物”,贯穿全文,使文章生气盎然。

1、由物到人;2、物为线索;3、景物描写一般在作文中出现3—5处,就能达到最佳文采的效果。

三、中考作文写作技巧综合运用

1、演绎古今对话 对要演绎的某个素材,可以多角度地进行相似联想、相关联想、对比联想,并通过虚拟场景、书信形式、对话访谈等形式,突破时空限制,与故去的人物在虚拟环境中实现对话,自如地表情达意。但务必注意一点,那就是——想象必须合理。

2、翻案文史人物 对于文史人物,可以大胆标新立异,转换角度,活用素材,在充分尊重历史、尊重文化、尊重原著的基础上,敢于打破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通过自己的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多极思维、立体思维,站在相反的立场上向传统观念发起质疑,阐发出全新的、发人深省的观点,达到对素材创新使用的目的。这样会使文章显得新颖独特,令人叹赏。

3、组合名人作证 在阐释某一概念的内涵或表达某一个观点时恰到好处地引用化用名人掌故、典故、诗词、名言警句。这样不但是对文章形式的一种创新,也更能展示这些人物的魅力,使文章尽显古朴之味、典雅之气。

4、旧瓶装新酒 “旧瓶装新酒”就是有我们学过或读过的熟悉的句式、经典的段落和名著的谋篇的方法,为我所用,写上自己的语言,赋予个性的灵魂。如下文就是仿写的《社戏》中的一段景物描写。

8.同学的叙事作文 篇八

三年级的一天,我意外的收到一张纸,你娟秀的字迹在纸上写到“ILOVEYOU!From魏小小。”那时无知的我根本不懂得什么叫爱,什么叫喜欢,我只是把那张纸当作好朋友之间的友情的表达罢了。可没想到,自那纸条过后,我的成绩突飞猛进,一跃成为班级第一名,而你的成绩却一落千丈,和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也许就是那封“情书”搞的鬼,你对我的友情变成赤裸裸的嫉妒,犹记得,那次考试┅┅

9.教育叙事:​如何关爱听障同学 篇九

摘 要: 残疾学生随班就读是教师在学校教育阶段面临的一个挑战,孩子的特殊性给班级管理和课堂管理与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人就本班一听障同学的德育教育实践,首先围绕如何帮助听障孩子正常交流,如何融入同学群体,其次如何开展个性化德育教育,实现听障孩子的德育发展,在这里作一些浅析。

关键词: 听障学生;随班就读;个性化德育教育

一、案例介绍

我所带班级54人,高同学是一名听障学生,其父母从小没有选择将他送到特殊学校就读,而是按正常孩子送读初中,我是该生的班主任,本学年刚开始接班管理,之前情况如何,我从上一任班主任那儿了解了许多。

为了能走近他,我开始向其父亲,同宿舍同学,座位附近同学详细了解情况。该生并非先天听障,是六岁时由于治疗感冒用药不当造成耳朵失聪,所以他有正常人的语言能力,只是在六岁后由于丧失听力,语言能力发展也受阻,表达非常吃力。同宿舍同学虽然没有与其发生矛盾,但对其行为多有不满,比如自行随意拿别人东西使用,且毫无愧疚感。各科老师对于该生反应的主要问题:因其不能融入班集体,需要分组团队完成的课程,对该生来说每次都特别困难,常有挂科现象。上课过程中有我行我素现象,上课老师无法与其沟通,无法作现场纪律教育,有时影响班级整体授课。同班和同宿舍同学对其意见较大:普遍认为该生没有组织性,且以自我为中心,自私偏执,没人愿意跟他相处。因其长期一个人独处,班級同学多用自闭等词语形容其性格特征,隐含其有心理疾病的意思。

二、随班就读听障学生德育教育案例分析

(一)随班就读听障学生心理特点分析

由于听障学生长期处于“听不见又不能说”的环境中,与外界的沟通比较少而且比较直接和片面,所以他们容易封闭自己,形成以自我为中心心理。这样的心理给他们融入班集体造成很大的障碍,且他由于离家较远,寄宿学校,与同宿舍同学发生矛盾的概率增大,如随意使用别人的物品,按自己的意愿要求别人等。矛盾发生后,调和矛盾的语言几乎没有。

听障的生理缺陷导致该同学表达能力发展较慢。首先正常分贝的声音他听不到,所以他能接受到的语言信号很少,自然阻碍了语言能力的发展。其次因他有听力障碍,从小以独处为主,父母也没有及时地干预,导致其语言表达能力与交往能力发展严重滞后。随班就读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的“异常”。很多同龄人可以做的普通事情,自己都无法参与或无法完成。长此以往,自卑心理产生,结果更加自闭。

(二)随班就读听障学生个性化德育教育分析

1.班主任与其他授课老师多给予关注和关爱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自闭的孩子内心深处比普通同学更渴望被理解和关注,只是不知如何去获得。有些是不知如何与他人相处,有些是曾经受过伤害,如果再有自卑心理作祟那更不愿敞开心扉。

为了能走近他的心里,我先自己接触了关于听障同学德育教育的案例,学习适合他们的交流语言,比如简单的手语。还有对他的语言引导主要借助QQ等文字交流平台实现,同时与其他授课老师分享这种方法,总之做好应用特殊方法实现一个不特殊的德育交流。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让他消除对老师的不信任,慢慢实现其能与老师进行思想交流。

2.与其家庭携手共同进行德育教育

他不幸运的一点是家庭不完整,父爷爷奶奶很疼爱。父亲的疼爱主要体现在满足物质上的需求。这在儿童期,没有问题。当孩子进入初中的年龄段,有更高的思想诉求或者是青春期的困惑等,父母因受教育程度有限,却给予不了帮助。对于该同学的案例,我没有采取传统的家访或家长到学校的交流形式,主要利用以校园开放日,毕业作品会展等机会,老师,家长一起尽量让该同学作引导员,同时将他所学专业,在校的生活让家长尽量多了解。共同进行探讨式交流,增加彼此间的理解。家长也从监督的角色转换为参与、辅助的角色,逐渐实现科学的德育引导。

3.发动班级同学集体力量促进其真正融入

采用合适的方式帮助随班就读听障同学融入集体,这既是矫治的手段也是我们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建设一个具有包容心和爱心的集体是接纳的前提,在此基础上,班级里一方面主动创造高浩军和他人交流、沟通的机会。具体实施中,做了以下主要工作。在每周固定的班级大扫除卫生活动,集体读书分享活动上,由班长和团支书提前组织安排,让他与其他同学都具有一样的参与与分享的机会,而且分享方式改变为以文字的形式在班级QQ群里发送,主要为了拉近心理距离。同时他在学习上的优势在期中或期末考试后给予积极的表扬。

三、随班就读听障学生德育教育反思

(一)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的综合教育能力

作为德育工作者在实际的工作岗位上,会遇到各种特殊的情况。当遇到特殊情况时不能按常规的德育教育案例对待,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改变自身的德育教育方法和提升自身的德育教育能力。比如在他的案例中,首先得从普通的语言教育改变成文字德育教育,其次有目的地去了解关于听障同学的心理活动,再次以个性化德育教育为理论基础,从教师,家长和同学三方面实现对听障同学德育教育。

(二)多关注班级中特殊同学的言行,多给予关爱

特殊群体就如听障同学,因为各种原因他们不能很好地融入班集体。有些是因为自卑不愿敞开心扉,有些是因为曾经受到的伤害,让他们对与人相处产生畏惧。从心理学上分析,这些不能和同伴正常交往的孩子心理是孤独的,他们内心更期待来自周围人的关注和关爱。所以来自老师、家长、同学们的关心和爱护都是他们真正融入班级,脱离孤独的良药。

(三)德育教育中应注意的方面

10.浅谈小学生叙事作文 篇十

一、思

思其实就是想。一名小学生写自己的爷爷,爷爷说:“我用两个小石头打死了一只鸽子,你说我厉害吧?”“我”想,“原来爷爷也会吹牛啊!”这就是“思”。针对爷爷说的话,小学生头脑中立刻有了反应,这是一种“条件反射”,就是这么一句话,便让文章活泼起来。我们要培养小学生这种捕捉能力,在教学中我总结了几种方法:

1.挖重点,突出关键

学生亲身经历的事情,感受就一定会很多。所以,自己写的时候就知道怎么写,哪个部分是重点,就能写出自己的感受了。针对事情的重点,就言之有物了。

例如,一位学生描写同学参加钢琴比赛时:“只见他的双手不断地在琴键上飞舞,是那么投入,台下鸦雀无声,都在欣赏他的钢琴曲。我的心也随着琴声飞起来了”。最后一句就是这位学生的所思,在描写同学比赛的过程中,上场弹钢琴是作文重点,这名学生叙述详细,并以所思,将同学的琴声之美烘托出来,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这就是重点部分有所思的好处。

2.互换角色,换位思考

自己没有参与的事情,小学生想写出自己的感受就很困难,自己参与了,感受就多,写起来就轻松了;别人经历的事,别人的想法很难猜透,写起来就困难重重,对小学生来说就是个难点。这就要换位思考了。特别是在想象作文中这种情况最常见,作文写完了,没有自己的感受。这就要互换角色,要进入情境。

3.删繁就简,突出重点

叙事作文不能整篇都是“思”,所以删繁就简就显得十分重要,删谁留谁,要看谁能为文章重点服务。

叙事作文重点在叙,事情有起就有伏,“思”为“起伏”埋下伏笔,这样就会有烘托的效果,所以思就不能太多,否则就是画蛇添足了。在教学时让学生明白,先找出重点叙述部分,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来,目的就是衬托主题。

二、议

1.无问题不议

需要议时就要议,还要有目的地议,如果议得好,学生写的文章就会非常生动了。

例如,一名学生写班干部开会:几名班干部为了制定“六一”节目单而发生争执。如果寥寥几笔带过,或者直接写出结果,作文就没有可读性了,就不吸引读者了。把班干部争执的话写下来,作文就有趣了许多。所以,叙事得作文只有有了“议”才能更生动、有趣。

2.多议不如少议

不管谁写作文,最忌讳的是面面俱到。议不是简单地说说,议是用精炼的语言对自己想法的表达;议也不是越多越好,少议就可,要有重点地议。议的内容要有代表性,要有说服力,要通俗易懂,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议的作用。

三、情

文章的一个作用就是作者表达自己的情感,我们小学生作文,往往是写完了,就完成任务了。在叙事作文中,发生不一样的事情,就要有不一样的情。情是作文的升华,有了情作文就有了灵气。

1.情动于心

情感是纯洁的,是由心而发的,当你心动时,那就是情。情是有感而发,不是胡乱抒情,有时往往一句朴实的话语,也能打动读者。

如有学生写妈妈在寒冷的冬天里早早起来给我做饭,还要冒着严寒工作,写下了:“我想流泪。”简单的一句话,没有多么美丽的辞藻,没有多么煽情的话语,小作者对妈妈的情感表现出来了。句子虽短,但效果非常棒。

2.情牵全文

情牵全文就是在写叙事作文时要把感情贯穿全文。很多同学叙完事,发一句感慨,感觉这就是有感情了,也就所谓的有感而发。这样是应付了事,表达不了自己的感情。

例如,“听到这个令人激动的消息,王红泪流满面,几年来坚持锻炼的结果,几年的汗水没有白流,终于为国家争了光”。通过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将王红获奖后的高兴的心情表达了出来,使情感贯穿全文。如果直接写“王红得奖了,高兴得哭了”。就没有这样的效果了。

勤于思考才会有议论,“议”是“思”的结果;情感来自于对事物的感受,“议”是“情”的表达。所以,将“思”、“议”、“情”三个方面合在一起,将真实的想法、突出的议论、实实在在的情感融合在叙事过程中,才有更佳的效果。

11.关于同学的故事作文:同学哭了 篇十一

一天,我兴高采烈地去上学,然后,我一走进教室就看见我们的同班同学“施郁浩”在跟我班的“皮大王”“方孝贤在打架,好似两个——超级小飞侠,这里打那里踢那里的,没完没了了,可是,他们就是不听。这时,我们的班主任一走进来,我们的“施郁浩”就好似泉水般的——泪水掉了下来,哗啦哗啦的,就是停不下来,到了上课了,他才停下来。

这就是我见闻的同学哭了,你们觉得这俩位同学是不是很顽皮呢?

12.以同学为话题的作文:我的同学 篇十二

他,胖嘟嘟的脸红扑扑的,活像一个红彤彤的大苹果,鼻梁上架着一副银丝边的眼镜,一看就很有学问的样子。他还会“肚皮神功”呢!到了夏天,每当他穿上那件有机器猫图案的短袖时,就会在同学们面前大展身手,圆溜溜地肚皮一鼓一瘪的好似一个气球一会儿大一会儿小,而那只趴在他肚皮上的可爱的机器猫好像活生生出现在你面前,跟你招手一样,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在我的眼中,他是个既调皮又可爱的人。有一次上完体育课回到教室,我发现桌子上的本子变了样子,封面上多了几个修正贴,并且我写的字上沾上了水,还有几条弯弯曲曲的线条,我生气的在教室里问道:“谁动了我的作业本了?”可没有人回答,正在这时我发现他在偷笑,就过去质问他,他却哈哈大笑:“就是我!”我一听是他搞得恶作剧,就再也不想理他了。可是到了下午,他又向我道歉,我看他态度很诚恳,所以,我就原谅他了。

他还一个是认真负责的人呢!每天早上、中午都会按时给我们开教室门,听他说有时候宁愿饿着肚子也要早早的给我们开门,坚决不让同学们到时间进不了教室。同时,他还是教师的小助手,每天督促我们认真读早读、遵守纪律,想想我们班能获得“文明班级”的光荣称号,他功不可没。

他还个是调节矛盾的小高手呢!一次,他听到有位女同学伤心地哭了,便走上前去了解情况,把惹祸的那位男同学训斥了一顿:“赶紧道歉,有什么不能好好说吗?欺负女生就不是真正的男子汉!”理亏的男同学无言以对,只好赶紧道歉,然后他又去哄哭鼻子的女同学,直到她不哭为止。

同学们,你看了这些是否已经猜到了他是谁呢?没错,他就是我的班长——任子航。这样一位性格活泼、待人真诚同学,你们喜欢他吗?

作者:鲁珈彤

13.文学叙事对电影叙事的影响 篇十三

在电影里完成一次有始有终的感动,这与传统的文学审美又实无二致。从美学形态上分析,文学和电影的叙事又有着惊人的相似性,电影和文学的相互影响是一个互动、互利的过程:一方面文学加速了电影的艺术化过程,另一方面电影也使文学的审美机制发生现代转型。在电影叙事模式与文学话语表达之间,存在着某种必然的互文性,比如电影和文学的主要叙事因素都包含着叙事主体、叙事客体和叙事手段这三个关键元素。电影和文学都是借助于叙事的感性特质虚构或者再造了一个有别于现实真实世界的虚拟空间,而这个空间的存在是对于现实世界的一种美学意义上的重现或者补偿。如果说文学创作已经由元叙事的思维进入复调型艺术思维的话,那么电影创作也已走进多元叙事的复式结构模式,电影叙事与文学叙事一样,也同样有着浓郁的结构主义和符号学背景。早期形式主义文论在研究文学的同时,也包含着对电影的研究,文学叙事和电影叙事二者相互影响,相得益彰。我们要弄清并说明复调结构的对话性以及“融合性”叙事理论对电影叙事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就有必要先理清复调结构及结构主义叙事学的理念。

小说创作的“复调理论”是俄国文艺理论家巴赫金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研究陀斯妥耶夫斯基作品的时候提出来的,他认为陀斯妥耶夫斯基不仅在小说艺术创作领域创建了一种全新的小说体裁——复调小说,而且在人类艺术思维发展的长河中,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艺术思维类型——复调型艺术思维。巴赫金提出的复调结构概念,即是由“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的“对话”关系。复调概念强调三个特质:一是人的意识的独立性:二是各种不同的独立意识组成的多声部:三是各具完整价值的声音组成的全面对话性,也正是这三点要素,构成了复调小说有别于传统独自型小说的艺术独特性。巴赫金认为。到处存在的对话关系是复调小说的理论基础。也是人类艺术思维重大进展的最突出的表现,因此,复调小说叙述的“多声部”结构,决定了各种不同声音在小说中展开各自的声部,小说结构的基础是他们之间的对位关系,而在表现人物之间的关系方面,除了平等之外,还有一种二元对立、相生相克的组合关系。

巴赫金认为“两个声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条件,生存的最低条件”,对话要实现,必须以他者的存在为基础。他者是对话性的主体范畴,在巴赫金看来一切离开主体而存在的。不论是主体还是客体都是他者。至此,我们可以在文本形式的范畴内对对话性作一个界定:“对话性是对话向独自、向非对话形式渗透的现象,它使非对白的形式,具有了对话的同意或反对关系、肯定和补充关系、问和答的关系。”正如巴赫金强调的“复调”只是个比喻,它具有比喻的一切模糊性、相对性、近似性和多义性,不像一种纯粹建立在演绎基础上的理论界说那样逻辑严密概念周全。也正因为它是一种比喻,却也保持了它的全部丰富性、弹性和艺术潜力,只有在一种自由开放的意义上理解和运用复调理论,才能突破局限从而更大地发挥其艺术潜能。

复调小说的的叙事理念发展到米兰·昆德拉时代后,全面摒弃了元小说的全知视角。作者在现实世界和文本世界中自由穿行。与主人公、读者、作者自已进行对话。多种形式的对话在复调结构中以一定的变奏曲的形式组合在一起,文本呈现出未完性与不确定性。作者不再直接面对读者,而是将作品建立在文学艺术虚构性、假定性的基础之上了。

在国际上获得大奖的优秀影片,比如《暴雨将至》、《野草莓》、《公民凯恩》、《罗拉快跑》等影片让影迷为之狂热,国产片中的《花眼》、《天使不寂寞》,港片《如果一爱》等等也让人耳目一新,可以说都能在影片中发现复调结构的叙事方式。这些影片在内容上虽然千差万别。但它们在结构上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由二个或三个以上的相对独立的故事构成。影片在叙事过程中大量使用预叙、中断、补叙、重叠等叙述技巧,使影片呈现出强烈的拼贴感。从而给人一种断裂驳杂的印象,这与传统的叙事理论中所要求的结构要具有整一性是完全背道而驰的。在这里电影叙事采用了一个多元叙事的复调结构,他传达给观众一个立体的读本,没有艺术的第四堵墙,也没有屏幕的问离效果,导演给你的是不确定的形式,诱导你去找确定的答案。

汤姆·蒂克沃的《罗拉快跑》是99年德国影坛大胆的实验之作,影片采用了多视角叙事结构以及多线条、多层面的复调结构。从影片总体叙事结构来看。导演给观众的永远是不确定的、未完成的故事结局,同一个故事,不同的细节,不同的结局,每一个人物在故事不同的走向中都有不同的命运。《罗拉快跑》拆解了真实与非真实的界限,把情节的可信度和观者的认同感巧妙地“悬置”而不予关注。影片营造出不同的故事发展时空,在不同的发展时空里,观众就不仅是面临入戏的问题,更是接受情节重组与演绎的挑战。

《罗拉快跑》表层上是一个爱情故事,罗拉所有的奔跑都因为一个原因——她爱曼尼,她要拯救他,爱情是整部影片的叙事依据,罗拉为了和爱人重聚,冲破了所有的障碍。包括一切现实的逻辑。罗拉必须在20分钟内弄到10万马克来营救她的男友曼尼,争取爱情。影片把罗拉的奔跑放在城市的街道,现代城市是一个钢筋水泥的世界,狭窄的街道十分拥护,时间被分割成了碎片,在每一个瞬间都蕴含着不同的命运,不同的经历。罗拉在奔跑中不断地与人相撞,镜头用快速定格跳切的手法,把一幅幅不同的画格组接在一起。让观众看到了在复调结构的叙事空间里人的不同命运。罗拉第一次奔跑没有向父亲借到钱,她和曼尼一起去抢劫商店。不渎巧她被打死,但她不甘心就这样死去,她对着空中落下的钱袋大叫一声“停”,于是时间倒流,罗拉重新开始了第二次奔跑:这一次她抢了父亲的银行,满心以为可以营救曼尼,不巧在最后重逢之时曼尼却让卡车给撞死了,而无论谁死都是罗拉所不要的,她又开始了第三次奔跑:这一次她进了赌场赢回了10万马克,命运攥在了她的手中,影片结束在她微笑的脸颊上,罗拉满意这样的结局,观众也希望如此。真正的“圆满”在银幕内外同时实现了,自此,生命和爱情获得新生,人的价值得到证实和体现,命运被人所掌握,结局由人来决定。

《罗拉快跑》在叙事结构上产生的对话性的根本原因不是靠人物之间的对话、思想的直接对立形成的,而是依靠作品的结构使

每一个人物的故事成为不同的声音,构成互为对立、互为补足的复调形式,依靠无确定结局的三次奔跑的一致性奏出一个和声。影片打乱时间和逻辑顺序,拼贴组接的技巧,不但增强了文本内部的对话关系,还修改了观众对电影叙事结构的惯性感知,让观众也不自觉地进入了“作品——观众”这一对话关系。这三次奔跑本应处在同一时间段的尝试,并非是对某个时间内发生的事件的不同叙述,三次尝试之间有一种微妙的“时间顺序连接”的关系《罗拉快跑》是乘坐时间列车的三次旅行。时间回到了从前,记忆却仍然存在。罗拉的三次奔跑发出了三重独特的声音,在影片中奏出一个和声。形成一种对位式的对话关系,这种对话关系加强了影片结构的张力,同时,这种对话性结构使人物从整一性情节中解脱出来尽情地表述自己,无疑增强了作品和声的丰富性。

香港导演陈可辛的新作《如果一爱》也可谓是复调理论的电影范本,“遗忘”还是“记起”是贯穿影片的主题之一。导演在影片里真正要表现给观众的仍是他最擅长的“爱情”核心。细腻而深刻,而片名的题旨隐喻更是传递着不确定的信息——如果爱。会怎样:如果是爱,爱又是怎样,“如果”和“爱”是支撑影片的两个元素。如果说对爱的追问是始终的探索,那么“如果”便包含了太多的可能和无限的时空延展。聂文是一个陷入了创作危机的电影导演,他决定拍一部电影再创事业高峰,但他拍摄的作品却渐渐变成了现实——戏中戏。男女主角十年后再次相遇相爱,戏外,女主角孙纳和林见东似乎仍存有一段若有若无的旧情:戏中。聂文可掌控一切情感的走向和发展:戏外,他却无能为力,是应该“忘”还是该“记”?代表“忘”的孙纳狠心忘掉成名前过去的一切。甚至是爱情:代表“记”的林见东,从十年前分手的一刻便停止成长,让失去的爱长成了内心复仇的大树。孙纳不肯回首抛弃了过去,林见东却陷在十年前无法自拔,而与之相比。孙纳和聂文的组合因着明显的功利色彩,不动声色的聂文仿佛处在爱情的劣势。但令人震撼的是他在戏中戏里意外的“出手”和“放手”,落雪中慢慢洇开的血迹,纵然是戏中戏。也令舞者与观众叹为观止。但是,爱情终究是无法逃避的,孙纳的决绝和林见东的坚持,在回归的那一刻土崩瓦解。十年的等待,一刻间的报复,不曾想射向爱人的箭终究还是要反弹到自己的胸口,走了那么久,还是走不出爱的雪地,爱,是不能忘记的。在戏中戏的复调结构中“作品创作”与“情感纠葛”的双重线索辅陈开多元的叙事角度,影片营造出现实、过去、戏里、戏外、旁观者的多重时空。戏里戏外的故事同步发展,现实与剧情的时空交替出现。三位主人公现实身份与剧中身份的分离与重合,突破了历时性、单一叙事线索的窠臼。使主人公的各自独立的声部,在“戏中戏”的复调结构里,实现了“对话”的全面性。

通过以上影片的分析,可以看出对话性是电影叙事中一条重要的结构原则,这种对话性结构与传统的整一性结构有着不同的特征:一是对话性结构的共时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平面的共时性,情节更注重的是不同人物生活之间的联系和呼应的空间关系。另一方面是立体的共时性,即时空倒错所产生的共时性,这是价值、观念的共时性,影片中那些独立的序列并列聚合在一起,在命题场的作用下相互吸引形成复调结构。二是观众与影片的对话更加有趣复杂。影片在结构形态上是断裂、驳杂的,观众需要主动参与才能了解影片中的结构,结构不再呈现于影片之中。而是存在与影片与观众的对话过程中,影片与观众的对话更加有趣和复杂,而影片通过对话关系重获结构的整一性。

从作品表层来看,结构作为叙事作品的存在形式,体现了叙述对象的事件、时间、空间、造型等元素的组织构造。从深层看,结构不仅仅是艺术的一种审美形式。而且已成为人类把握世界的坐标点或参照系统,或者说,结构是人类在认识和表征自身赖以生存的世界时所采用的抽象形式之一。

叙事学,也称结构主义叙事学,是20世纪结构主义文论的直接成果,尽管叙事学形成独立学科的时间才30多年,但是其研究范畴却发生重大转移,其过程肇始于俄罗斯形式主义者对故事和情节的区分。将故事定义为在时间链条上依序铺开的人物及行动范型问的典型关系,强调故事中的时间为发生于时空和空间上的因果链,把情节解释为对因果、顺序性的事件做一番艺术上的组合或解体。这种把故事和情节区分开来的二分法导致结构主义叙事学研究从20世纪60-70年代关注故事/话语的研究转向了70年代之后的“融合性”叙事学研究。

叙事学理论的发展影响着电影叙事学理论的发展和学科的建构,从电影叙事的角度讲,电影叙事与文学叙事一样,同样有着浓郁的结构主义和符号学背景。由于文学的叙事性具有对客观世界和人类生活的凝聚力和选择概括性,能发掘客观世界中存在的深层的因果联系和事件发生发展的时序关系。因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情节优势便对电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故事”结构的探索,形式主义者普洛普的《民间故事形态学》开了结构主义叙事学的先河,他认为民间故事的基本单位不是人物,而是人物在故事中的行为功能。法国人类学家兼结构主义者列维·斯特劳斯受语言学中音素、词素等概念的启发,把神话中最小的单位叫“神话素”,而“神话素”就象词素中的一些二元对立现象一样也是按照二元对立的原则建立起来的,神话的意义就存在于这些“神话素”的组合之中。普洛普主要关注的是“故事”自身的要素及其上下组合关系,而列维·斯特劳斯则关注“神话素”的逻辑结构方式,各种要素问的联想关系(语言学上叫纵组合)。

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理论和普洛普对民俗学的研究。直接影响了20世纪70年代的电影叙事分析。从电影叙事分析实践上来说。一方面。电影叙事分析者受列维·斯特劳斯的启发,开始用语言学的研究方法来解读某些电影类型的文化意义:另一方面,普洛普在用来说明俄罗斯神话故事结构的范型中。所概括出来的31种功能概念,被电影叙事分析者拿来延伸应用到不同的电影上。从电影理论建构上来说,列维·斯特劳斯关于神话结构属于“非线形系列”的思想与爱森斯坦的电影“垂直蒙太奇”结构理论殊途同归,都强调多条序列的齐头并进,都是在着力于建构故事语法、探讨事件的功能、结构规律和发展逻辑等等。

以往我们探讨叙事文本的结构。就是探讨情节的结构。福斯特认为情节和故事都是对事件的叙述,但情节的重点在因果关系上。“国王死了,然后王后也死了”是故事。“国王死了,王后伤心而死”是情节,也就是说故事注重的是依着时间顺序而出现的发展、高潮、结局。而情节注重的是为什么,这个见解切中要害,但其本质都是对事件的叙述。叙事作品的所有单位及其最小的切分成分是什么?即事件可以继续切分成什么成分呢?罗兰·巴特认为叙事作品的功能覆盖层要求一个中继

组织,其基本单位只能是一小群功能。在这里将称之为一个序列。这些不同的功能构成一个显然是封闭的序列,罗兰·巴特对序列定义为“一个序列是一连串合乎逻辑,由连带关系结合起来的核心。”,他继续分析道:“序列由功能组成,有始有终。归在一个名称下面,本身构成一个新的单位,随时可以作为另一个较大序列的简单项而发挥作用。”也就是说,事件作为叙事作品的基本材料,可以简化为一系列连续的动作程序,我们把这些连续的动作程序称之为序列。

序列的特性之一是,有大有小,大的动作进行时间长,动作的过程复杂,如:人的一生,一场战争;小的序列动作时间短,动作过程简单,如:喝酒,打电话等。无论大序列还是小序列,都可以作为文本的结构框架或者仅仅作为一个催化成分。序列的第二个特性是,序列充满了各种可能性,可以被自由组合这是生成各种故事。以至各种情节的基础。另外,相同的序列,如果反映的命题不同,叙述的角度不同,会给陈旧的序列带来新鲜感。使序列形成不同的声音。比如影片《所罗门》,不同的人对同一个序列形成的不同的解释。又比如:同样是一个谋杀的序列,站在侦探的角度,和站在凶手的角度,会生成完全不同的情节。

相反,不同的序列如果反映相同的命题。则会形成对同一命题的多角度阐释。形成一种对话性的结构关系。那么,当我们面对各种结构形态的电影的时候,普遍存在于我们心目中的共同感包含着什么样的内容呢?我们认为,在观众感知和认识剧作结构的审美过程中,有两个基本的阅读方向:纵向阅读和横向阅读。横向阅读依靠的是序列,面对序列我们的感知又有两种基本倾向:序列是按时间顺序发展的,是合乎逻辑的。这两点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通过“它们”纷繁的世界在我们面前才变得有序。序列是按时间顺序发展的,使我们可以理解那种时空颠倒。历史与现实交错的结构,只要作者让一个故事的时序是正常的,只要作者对时间有所标记。叙述就会有条不紊,结构就不会是混乱的。序列的发展是合乎逻辑的,使我们不怕被省略序列而看不懂,因为我们的感知会将省略的部分补全:我们也不怕被打碎颠倒的序列,因为我们的感知会重新对混乱的序列进行整合。由于序列是在时间中展开的,是一种横向组合。我们表现和感知序列也必然是一个时间过程,因此我们把对序列的阅读称作为横向阅读。

那么。纵向阅读又是怎么样的呢?罗兰·巴特认为叙事作品的基本单位除了功能这一类单位外,还存在标志单位。标志使人想到所指。标志激发的是我们的联想,并且使我们脱离对现象本身的纯粹感知进而赋予现象以意义。标志散落在叙事作品的任何地方,当它们不断激发我们相同的联想的时候。就会形成一个潜在的结构场。它是我们认识作品结构的另一个方面。由于标志之间的关系不是时间性的,它们诉诸我们的联想,是一种聚合关系。因此我们把对标志的阅读称为纵向阅读。

影片《爱情是狗娘》中包含了三个序列,如片中的标题所示:A奥克塔瓦和苏珊娜B丹尼尔和瓦瑞亚C奇沃和马如。而这三个序列在时间上不是先后相承的,相反它们是同时发生的。另外,三个序列中的人物关系并不集中。而要让观众意识到三个序列是同时发生的。就必然建立一个时间轴。标记出三个故事发生的时间位置。影片运用了一个非常明显的叙述技巧重叠,车祸被重复叙述了三次,每次叙述的角度都不一样。第一次是站在制造车祸的一方:第二次是车祸受害者的一方:第三次是旁观车祸的一方。在影片中,“车祸”就像时间轴上的原点一样具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意义,因为“车祸”是三个序列的交叉点,三个序列在这个时刻相遇,虽然这三个序列在影片中被打乱。前后颠倒,但是在我们的心理结构的整合下,它依然是有序、紧密的,。当然影片中这些设置,不仅仅是造成时间感,同时也是在暗示生活中存在神秘的关联。“车祸”是三个序列的相遇之处,它们之间的对话关系在此处展开。对于A序列来说,车祸这个灾难性结果,是奥克塔瓦唯我主义行为方式的必然结果:对于B序列来说,车祸这个突发的意外事件是丹尼尔和瓦瑞亚痛苦生活的开始:而对于C序列而言,杀手救了斗狗高非,高非却咬死了杀手所有的狗。杀手也因此开始洗心革面,车祸在这里成为杀手生活的转折。因此,“车祸”还唤醒了观众在主题语义上的思考,也就是前面说过的纵向阅读。也就是说“车祸”不但是一个唤醒观众横向阅读时间标记。还是一个唤醒观众纵向阅读的语义标志。

电影在形成过程中一方面从传统文学的小说情节结构中吸收艺术营养,另一方面又从自身的特性出发,开创新的结构形式。电影艺术工作者通过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隐喻蒙太奇、对比蒙太奇和镜头内部蒙太奇等技艺的运用,创立了电影艺术独有的结构范式。影片《广岛之恋》凸现了时空交叉的意识流手法,戈达尔的影片整体上呈现出非理性的拼贴画风格,伯格曼的影片《野草莓》采用了多主题、多线索及多层面的复调结构,美国电影《公民凯恩》新颖之处在于其独具新意的多视角叙事结构,这些作品打破了以情节的因果链和时间轴为主的结构模式,造成了作品的破碎感与断裂性。

在电影叙事的分析研究中,电影学者常引用话语层面理论来说明对电影形式的研究,并将之系统化。所谓叙述话语,就是叙述故事的方式。托多罗夫在《叙事作为话语》中,用叙事时间、叙事体裁、叙事语式三个范畴研究叙事话语。而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叙事的时间存在差异。从某种意义上说,叙事时间是一条线性时间,而故事发生的时间则是立体的。叙述体态涉及到故事中人物和叙述者的关系。叙述语式涉及叙述者向人们传达故事的方式。它由描写和叙述两大语式组成。

热奈特借鉴了托多罗夫的一些理论观点。但是他更注重研究叙述体的整体结构,并不把语言的模式与叙事学的模式作为机械的对应。在他看来,前人说的模仿。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叙述。叙述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描写,纯粹的不动情叙述是不存在的,每对概念的界限是模糊不清的。热奈特在《叙事话语》中将叙事分成三个层次:故事、叙事话语、叙事行为。这也被用做电影叙事分析。在文学中,叙事话语就是指叙事文本,在电影里则是指电影论述。比如说,一部影片的实际镜头范式等等,而叙事时间在电影里,等距的时间关系意味着摄影机忠实地记录发生经过,不做任何时间性的操作。最常见的例子是长镜头拍摄,透过它在时间持续性上的强调,事件的戏剧张力突然而显。通过对热奈特叙事理论的分析,电影叙事理论者认为只有叙事话语可直接拿来作分析,故事则必须靠读者或观众来推断。因为故事并无一实质形式,而是叙述行为的想象性内容。同样叙述行为也惟有经由叙事话语的铺陈进展,才彰显而出。同时,对于电影叙事观点、叙事焦点和叙述者等问题的研究。也使电影叙事理论走向更独特、更具严格定义的学术领域。

虽然叙事学家对“故事”和“话语”这两个层面各有侧重研究,自罗兰·巴特起,叙事学家开始对这两个层面进行“融合性”研究。在罗兰·巴特的权威之作《S/Z》一书中,“故事”和“话语”两种研究方法得到完美结合,并且被建构起一种分析模型。罗兰·巴特通过这个模型,充分证明文化意义之普遍语意体系及主导功能情节的因果逻辑——即叙事形式生成刺激的两种讯息——如何互动及互相支持对方。罗兰·巴特的分析方程式并没有被直接引用到电影研究领域,但其提示的精确文本做法仍是弥足珍贵的。

让·米特里和大卫·波德威尔为代表的具有综合色彩的电影叙事理论可以看作是故事和话语融合的一种叙事派别,“融合”后的叙事学研究范畴和方式上出现了明显的变化。首生是从“静态”走向“动态”,开始关注故事中各因素的动态配置规律:其次是从“规则”走向“话语”,叙事学界更倾向于将叙事看成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产品,更注重叙事形式与叙事阐释语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第三是从“作者”走向“读者”。“融合”之研究模式将研究叙事的形式放在读者的阅读语境中,叙事形式的意义只有在读者的阐释框架中才能体现意义。

14.同学的叙事作文 篇十四

我们班的徐折可是出了名的“暴力”,还自诩武林高手,可怜他挑战的对手一个个泪流满面、哭爹喊娘的,现在练他的“佛山无影脚”,撂倒了高山,高山正躺在地上哭。“老师来了!”徐折傻了,被老师结结实实训了一顿,他也就是蔫了两分钟,又开始生龙活虎了!说实话,我对他是敬而远之。

徐折的暴力全校都知道。有一次他和同学一起去打热水,结果有人插队,他冲上去就把那人揍了一顿。那位同学大嚎,可徐折却若无其事地拍拍手,显示出一副该出手时就出手的英雄豪杰之气。因为在热水房,很危险。所以他有了一次全校露脸的机会——全校师生大会上享受通报批评的待遇。

直到有一天,我看见了徐折用他那布满“暴力”的手温柔地抚摸一只小狗时,并温柔地说“好了好了,周五我就回家了!乖哦……”我惊呆了。这是那个我们心目当中一直暴力的“坏蛋”么?此刻的他,说不尽的柔情。我不禁微笑了,我觉得我们只看到了徐折的表面,而没有关注过他的内心。现在想想,他的每次出手都不是欺负弱小。我们怎么没感受到他那颗善良真诚的心呢?

在教室,我来到他身旁,说:“嗨,交个朋友吧!”

作者:崔泽瑞

15.同学的叙事作文 篇十五

那天课间休息有二十分钟,同学们在走廊上玩捉人,我坐在椅子上呆呆地看着。我觉得捉人很无聊,他们玩了十分钟了,我觉得过了半个世纪。

正在这时,突然有人叫我:一起来捉人吗?我犹豫了一会儿,捉人总比呆呆看着别人玩要好多了。我慢慢向他们那里走去,等我到了后他们并不差人。

那位同学还跟我说:“喂,你怎么这么慢呀,我们都等了很久了,还以为你不会来了。我们石头、剪刀、布,决定谁来当猫。”后面是我当了猫,我数了十秒去捉,飞快地捉到一个人。他说不公平,他没有说完。我就说是你跑得太慢了。

16.同学的优点 篇十六

星期四的品德课上,吴老师让我们说说同学的优点,大家想了一会儿,都纷纷举起了手,说起了各自的优点:史梦丽和章欣妤画画画得好,江南岸英语说得棒,牟梦佳、求沛栋等同学写得一手好字,同学说我的日记写得顶呱呱,金子荀课文读得有声有色,竺科迪、钱宇森跑步像一阵风,叶柳潇作业做得很认真……

同学们听着别人眼中的自己,心里感到既紧张,又开心,同时似乎又有那么点小小的不好意思呢!大部分同学都被说到了,还有几个人没有被说到。吴老师对我们说:“没被说到的同学他们也有优点呢!看谁的眼睛亮,能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哦!”细心的魏和发现了新转来的阮易晨的优点:阮易晨下课的时候很安静,不像有些男生,打打闹闹、追来追去的。章欣妤也发现了另一个新转入同学的优点,急忙说:“周馨婷的优点是上课纪律非常好,而且很爱动脑筋。”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发现了越来越多同学的优点,我们还没来得及把所有同学的优点都说完就下课了。

晚上睡觉的时候,我想到了俞伟博和毛天怡的优点,他们的成绩虽然不怎么样,但他们是我们生活中的“开心果”,你不高兴的时候他们经常会逗你笑。我真想大声地说出他们的优点,并想对他们说,我们的生活同样少不了你们!

浙江省嵊州市爱德外国语学校三(4)班

上一篇:三会一课会议记录全年下一篇:清明节和“清明”节气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