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语文下册教学总结

2024-07-16

五年语文下册教学总结(共12篇)

1.五年语文下册教学总结 篇一

五年语文下册《少年闰土》教学设计和反思

洪梅中心小学

黄加福

教材分析:

《少年闰土》这篇课文描写“我”对少年闰土的回忆,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形象。表达了作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因为课文写的是少年时代的事情,学生容易产生共鸣。但由于时代的原因,对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很难理解,教师要注意指导他们走近人物的内心世界,从人物的外貌入手,走近闰土,发现闰土的外貌特点。然后,集中精力品读闰土给我讲述的几件事,让学生深受感物名人笔下的人物。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及文章的思路,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会理解、感悟。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场景描写,体会作者对美好少年时代的回忆。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检测同学们自测情况。

2、激情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了解了闰土与“我”的不同身份,同时我们也知道了闰土给我们讲了许多新鲜的事,以至于多年以后,只要想起闰土,“我”脑海中就会出现那片瓜地。(启发背诵第一自然段)“看瓜刺猹”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间?(晚上);当时是什么样的天空?(深蓝的天空);什么样的圆月?(金黄的圆月);什么样的西瓜地?(碧绿的西瓜地);什么样的少年?

3、我第一次见到的闰土时,他留给我什么样的印象?(引出人物外貌)。(设计意图:通过引出人物的外貌特点,为下一个教学环节埋下伏笔。)

二、教师引导学习“看瓜刺猹”

(一)出示导学提纲

1、闰土心里都有哪些稀奇事呢?默读课文然后用小标题概括。

2、这几件事中你最喜欢哪件事呢?请选择一件你最感兴趣的事好好读一读,想想从这段话中你了解到闰土的什么特点?

3、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在组内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抓住课文描写的几件事中,感受到鲁迅大师的文字功底,从中深受感悟到人物的品格)。

(二)、自学:围绕导学提纲的要求自主学习,可以记录你不懂的地方。

(三)、交流、教师巡视

(四)、学生反馈、畅谈、教师点拨。

【(1)看瓜刺猹。因为这件事是文章中主要描写的一件事,课文中先后出现了两次,写得最详细。(2)学生以前根本没听说过这样的事,听后感到很新鲜,所以印象最深。(3)作者写得生动,特别是你听“月亮地下,啦啦地响了,猹在咬瓜了”给人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突出了闰土勇敢、聪明、能干的特点,所以印象最深。(4)一读到这儿,眼前就浮现出一幅少年闰土在月亮地里勇敢刺猹的画面,所以印象深。(5)这一段不仅给我们的印象深,而且留给作者的印象也很深。课文一开始写作者回忆中的少年闰土的形象,也是看瓜刺猹的画面。这一段最能突出少年闰土动的聪明、能干、勇敢的特点。„„】

适时板书:聪明、能干勇敢

教师小结:好极了,这一段话最能突出少年闰土聪明、能干、勇敢的特点,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就是抓住了这几种不同色彩的景物特征,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神奇般的美妙世界,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此,作者对三十年前的朋友如此记忆犹新,可见看瓜刺猹这件事给他的印象是很深的。现在请同学们把描写少年闰土勇敢刺猹主要动作的词语找出来。

(1)学生找后回答。

(2)教师板书:听、捏、走、看、刺

“看瓜刺猹”动画演示

(1)再次体会感情

三、学生自学“雪天捕鸟、夏日拾贝、潮汛看鱼”三件事

1、说说“看瓜刺猹”这件事我们是如何学习的?(抓住动词体会人物情感。)

2、谁能给大家说说其它三件事,又表现了少年闰土的什么特点?(设计意图:不认真读文本,很容易想当然的认为“我”和闰土到海边看过瓜刺过猹。但细读文本后,却发现“我”从来没有到过海边看瓜刺猹。解决这个问题,既能读透文本,为后面三件事的学习作铺垫。)

3、学生畅谈(先读原文,再谈体会)

4、适时演示“捕鸟”动画,加深理解和体会。

【(1)从捕鸟这件事,也可以看出少年闰土聪明能干的特点。(2)从这件事,还可以看出闰土知识丰富,他能认识好多鸟,我们却不能。(3)从闰土捡贝壳这件事我们也可以看出闰土知识很丰富,他知道好多种贝壳的名字。】

适时板书:见识广

扫、支、撒、拉

师小结:同学们都谈得很好。大家通过对少年闰土看瓜刺猹、捡贝壳、捕鸟等事情的学习讨论,对少年闰土动作上的特点领会得不错,一个海边农村的少年形象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四、引导学生学习体会人物的语言

(一)再现导学提纲:

1、现在同学们想一想,课文中讲了少年闰土的几件事?是采用什么形式讲的?(四件事,对话形式。)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闰土的语言,“我”的语言及作者的插说部分用不同的符号在书中划出来。

(二)、学生自学(学生默读勾划),教师点拨。

1、、谁把闰土的话给大家读读。

2、、在闰土讲的这几段话中,你对哪一段话最感兴趣。请在小组内给同学们讲讲。

(三)、小组讲。

(四)、小组讨论结束,请把你最感兴趣的话给大家说说。

【(1)我觉得闰土讲“看瓜刺猹”这段话最有趣,特别是讲闰土刺猹时的动作,连用了几个动词,讲得那么逼真,把一个海边少年的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2)我觉得闰土捡贝壳那一段讲得好,他不但把海边美丽贝壳的颜色、样子都介绍给我们这些没有见过贝壳的孩子们,而且还使我们爱上了海边的那有趣的生活。(3)我觉得这句话最好:“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因为他俩身份不同,但他很直爽地邀请人家去,说明他天真、淳朴的性格。(4)我觉得看跳鱼儿这段话最好,原来我只知道海洋里有鱼,但不知道还有像青蛙似的长着两只脚的跳鱼儿,从中可以看出闰土知识很丰富。(5)我觉得闰土说的这句话给我的印象最深:“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从中可以看出闰土通情达理、朴素可爱的性格。„„】

刚才从同学们的发言中,我们确实感到闰土所讲的这几件事,都是生长在海滨的农村孩子最熟悉的事,也是少年儿童生活中的乐趣。这几件事,生动地显示出少年闰土确实是一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从小就热爱农村生活和热爱劳动人民 的思想感情。

五、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1、现在集体朗读插叙部分,体会这几段话的意思。

2、“那时候„„只是无端地„„”这一段话插在了“我”与闰土的对话中间有什么作用?“无端”如何讲?两个破折号有什么用?(说明“我‘知识贫乏,什么也不知道。黑暗的封建教育制度脱离实际,脱离生活,并非”我“念书不用功。两个破折号的用法一样,表示注释作用。)

3、读第14、16自然段

(1)闰土的心中有着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闰土知道这么多,那么做为少爷的“我”呢?(什么都不知道)不知道什么呢?师生对答:

闰土知道雪天在沙地上如何捕鸟

而“我”却不知道

闰土知道夏天去海边拾贝壳

而“我”不知道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

闰土有看瓜刺猹的经历

而“我”不知道西瓜还有这样危险的经历

闰土会在潮汛来时去看长着两个脚的跳鱼儿 而“我”听也没听说过还有这样的鱼儿

这许许多多的新鲜事,我从来都不知道。

(2)小组讨论、交流:①“我往常的朋友”是些什么样的人?(富家子弟)②“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是什么意思?(“我”

和其他富家子弟一样都生活在深宅大院,不能广泛地接触社会,接触自然,像井底之蛙,见识很少)③这一自然段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对闰土的佩服,对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的向往和对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的不满。)

板书:羡慕佩服向往

六、学习“分别“部分

过渡:正因为闰土知道得这么多,所以和他在一起的日子“我”很高兴、快乐。可惜,正月很快过去了,闰土要回家了,分别的时刻到了,这时,“我”和闰土的心情怎么样?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出来?

1、自由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加以体会(急、躲、托、送)

2、课件演示第二幅插图,想象“我”和闰土是得怎样告别的,再说一说。

板书:难舍难分

七、小结学习情况

1、想一想,鲁迅先生是如何把闰土这个人物写得这般栩栩如生的呢?

八、布置作业

1、回去后,看鲁迅的《故乡》这本书,想想作者是如何描写中年的闰土?

附: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少年闰土》是一篇老课文,在组织教学设计时,我大胆地将《故乡》中中年闰土的外貌描写引进课堂,让学生通过对比闰土少年时的纯净与天真,中年时的苍老与悲苦,对帮助学生感悟鲁迅写人物的特点,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具体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自己的体会:

1、在课堂上,我从转变自身角色做起,对学生采用“导”而不是“给”: 如教学第一自然段,我不给学生讲闰土的身世和名字的来历,也不讲闰土的外貌特征,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品味,去想象,最后让学生动笔学着写,来实现以读学写,学以致用的目的。

2、我一改往日由老师津津乐道地讲解如何“捕鸟”,如何“看瓜刺猹”,“拾贝壳”,“看跳鱼儿”等故事情节的传统教法,而是尊重学生的意愿和选择,尽量让精采的语言出自学生之口,并且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口吻说:“我知道,有些同学喜欢捕鸟,有些同学对”看瓜刺餷“感兴趣„„那么,你喜欢什么内容,就仔细阅读这一部分,然后把怎样捕鸟,怎样看瓜刺餷的乐趣和拣贝壳,看跳鱼儿的情景说给大家听听,也可以采用”我“和闰土对话的形式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好吗 ”这样一引导,学生立刻活跃起来,有的模仿文中的“我”和闰土个性化的语言分角色朗读起来,有的展示自己收集有关“跳鱼儿”的画片,资料与大家分享,有的津津乐道捕鸟的方法和保护鸟

类的意义„„谁能没有自己的喜爱,谁能没有自己的感受,不同的情节,不同的学生有自己不同的感受,即便是同一情节也是如此。学生的这种感受可能是幼稚的,也可能是令人发笑的,但它却是最真实的,是学生自己的。实践又一次告诉我,这样平等地与学生交流,对话,比老师唱“独角戏”,“孤芳自赏”要好得多。

3、在教学中比较注重为学生发展而服务: 在课堂上学生出现自读不领悟,讨论无结果探究无法深入下去的时候,教师不能观望,更不能等待,而要以一种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讨论,发表自己的个人见解,从而推动合作学习的深入,使学生受到积极情感,审美观念的教育.如在对课文第十六自然段“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事„„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时, 我引导学生先理解第十四自然段“我素不知道天下有着许多新鲜事„„”有了这一个过度句的理解,学生再理解“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就容易多了.当然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教师角色转换时有时做得不够好,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的学习,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2.五年语文下册教学总结 篇二

语文是重要的素质课程和工具课程, 但职业教育很长时间以来更多关注其工具性。甚至有人明确提出, 在职业教育中语文教育应加强应用写作教学, 阅读和一般写作要少学或不学, 并明确否定文言作品的价值, 认为它在现代社会毫无意义, 是在浪费学生的青春。这一点能从各类职业教育的教材、各职业学校授课计划中明显体现出来。笔者曾对多年来所任课程作过调查, 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学习文言作品没有多大用处。在现代社会, 既不用读它, 也不用写它, 并且学起来比现代白话作品困难得多。因此, 学生对文言作品全无兴致。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笔者以下就语文教学, 谈谈自己的认识。

五年制高职语文教育加强文言作品教学的必要性

文言是传统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加强文言作品教学是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需要文言的弊端在于“言文分离”, 这也是文言自“五四”以来饱受诟病的主要原因。但是, 正是这种分离也使得文言具有超越方言、跨越时代的特征。中华民族靠它积累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为今人提供了大量值得欣赏的作品。纵观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 白话作品的兴起还不到一个世纪, 不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来看, 文言作品的价值都不可忽视, 如果我们的语文教育缺乏对文言应有的关注, 那就会逐渐割断了民族文化的血脉。五年制高职教育是职教中层次较高的教育, 其目标是培养合格公民。因此, 对于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来说, 虽然文言作品的学习与现在的专业及将来的职业无关, 但是如果我们的职业教育忽视以文言为载体的传统文化教育, 几代人以后, 还能有多少人读得懂文言作品?所以, 文言作品虽然已经成了一种既往的知识、一种历史的现象, 并失去了普遍应用的价值, 但对于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大国, 它所具有的认识价值是绝对不能忽略的。因此, 五年制高职语文教育应加强文言作品教学。

学习文言是学习汉语的一部分, 加强文言作品学习, 有助于更好地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学习的重要方面是汉语学习, 汉语发展经历了古代汉语、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发展阶段。但这几个阶段并不是孤立的、毫无联系的, 而是紧密相关, 一脉相承的。现代汉语的句式大部分来自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大量使用的成语, 本身就直接来自于古汉语, 如《庖丁解牛》中“游刃有余”、“切中肯綮”、“踌躇满志”、“目无全牛”等成语, 在现代汉语中仍普遍使用。可见, 文言与白话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就决定了不具备一定的古代汉语知识, 也就无法深入、准确地理解现代汉语。此外, 白话和文言又是有区别的, 二者的学习不能互相替代。文言与白话虽有传承关系, 但文言与白话是汉语不同阶段的语言, 学了现代汉语并不等于自然而然地懂了文言。何况文言除了对现代汉语学习有帮助外, 也还具有独立的认识社会的价值。也有人试图用现代汉语来取代古代汉语在文化传承上的作用。例如, 近年出现了大量白话今译的古籍, 但这些都不被认为是最佳的读物。试想, 哪个家长愿意让自己的孩子为提高修养去背诵白话译本的《论语》和《赤壁赋》。至于白话的唐诗宋词, 如果谁把“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译成白话来背, 那就真的让人啼笑皆非了。如果好事者把白居易的《琵琶行》译成现代白话拿来给人欣赏, 无论他译得多么流畅, 恐怕仍有焚琴煮鹤之嫌!因此, 五年制高职语文教育加强文言作品学习, 本身就是汉语学习的需要, 而且学好古代汉语, 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掌握和运用现代汉语。

加强文言作品教学, 对于提高初中程度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有明显的优势五年制高职是初中后教育, 此时学生已具备了基本的语文能力。这种语文能力主要是靠现代白话文读写培养的, 如果继续用这种形式来培养语文能力, 反而使之囿于一个较狭隘的范围之中。不去广泛接触文言作品, 也就拒绝了博大精深的民族历史文化, 语文能力很难有大的提高。因此, 在初中后教育阶段加强文言作品教学不失为一个较好的办法。当然这不是否定白话文学习, 也不能搞“一刀切”, 而是更多地接触文言作品, 从提高素养和能力方面, 培养学生更宽的审美趣味和更高的审美能力。在上世纪初, 很多倡导白话的新文化运动先驱也并不否认文言学习的重要意义, 周作人认为写文章应该:“以口语为基本, 再加上欧化语, 古文, 方言等分子, 杂糅调和, 适宜地或吝啬地安排起来, 有知识与趣味的两重的统治, 才可以造出有雅致的俗语文来。”朱光潜先生也说:“想做好白语文, 读若干上品的文言文或且十分必要。现在白话文作者当推胡适之、吴稚晖、周作人、鲁迅诸先生, 而这几位先生的白话文都有得力于古文的处所 (他们自己也许不承认) 。”在实际教学中, 很多语文教师发现, 喜爱文言的学生往往写作能力强, 语言优美, 行文流畅, 结构严谨。学习文言文正像腿上捆着沙袋行走, 学好了文言文, 再学白话文, 就轻松多了。青年作家韩寒的自传体小说《三重门》的主人公林雨翔“整天在家门口背古文, 小镇上的人都称之为‘才子’。被允许读其他书后, 才子转型读现代小说, 读惯了古文, 小雨翔读起白话小说时畅通顺快得像半夜开车。”这种体验也是真实客观的经验之谈。

语文素养是一个人的基本素养, 经典文言作品的集中、简约和严谨是一种浓缩的语文范例, 多读文言作品, 对于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益处。并不是说现代白话作品不具备这种功能, 而是对于初中后的语文教育, 文言作品更具有这种优势。

五年制高职教育语文教学加强文言作品教学的几点建议

克服师生片面的功利意识, 正确对待文言作品忽视文言作品教学的根源在于社会的功利意识, 这种意识对于职业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的作用更明显。近年, 职业学校对于文化基础课本身就缺乏重视, 不断削减其课时, 语文教学的要求不断降低, 甚至有的学校只要求学生学学怎么写应用文就行了, 更不用说文言作品的学习了。但职业教育不是技能培训。尤其是五年制高职教育, 对于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的初中毕业生, 不去提高他们的基础文化水平, 要达到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要求, 只是美好的愿望罢了。因此, 这就要求从事职教语文教学的教师, 要从提高读写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功利性与文化传承责任的非功利性两方面引导学生, 只有克服目光短浅的片面功利意识, 从思想上重视起来, 才能切实加强文言作品的教学, 取得良好的效果。

淡化文言与白话分界, 注重思想文化的传承有人主张把文言作为一个独立的语文系统来学习, 其实文言和白话都是汉语的一部分, 文言和白话自古就没有严格地分离过, 也没有严格的界限。文言是书面语, 白话是口语, 二者互相影响, 口语影响文言表达, 白话也带有文言的痕迹。很多近代白话作品像《红楼梦》、《三国演义》、《古今小说》在我们今人看来, 跟文言也很接近。唐代人所谓的“古体”与“今体”诗的区别, 在我们现代人来看, 也是很接近的。而传统的语文教育都是习惯于把文言作品和白话作品分开编排单元, 以至于泾渭分明, 相互割裂。这就加深了语文教学对文言作品的误解, 误以为文言是一种与现代白话泾渭分明的语言。实际上, 文言作品与白话作品的区分是在语言形式上, 不是在思想内容上。因此, 不管文言作品的教学还是现代白话作品的教学, 在提高语文能力、传承思想文化方面的目的是统一的。因此, 五年制高职语文教育要淡化文言与白话的界限, 不要过分注重作品的表达形式, 要向学生传达一种文言和白话两者统一、殊途同归的理念。

文言作品学习要联系现实, 结合生活, 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文言作品的学习, 除语言本身的障碍外, 最大的问题就是它所述的内容距离现实社会较远, 学生缺乏体验和了解, 自然很难有兴趣可言。而教学中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配合, 单凭教师讲授, 教学效果是不能保证的。要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必须缩短这种距离, 也就是让文言作品与学生的知识阅历和内在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这一点是唤起学生兴趣的关键。这种联系可以是多方位的, 比如地域、背景、情感、相类现象等等, 这就需要教师花心思去寻找这种联系的契合点。例如, 笔者讲授苏轼的《留侯论》, 就从多角度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本土文化, 以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留侯的“留”, 就在徐州沛县东南, 徐州有子房 (张良字) 山, 徐州睢宁古邳镇有张良得黄石兵书的“圯桥”, 徐州云龙山上有东坡石床、放鹤亭, 学校附近有苏轼祈雨的“霖雨山庄”等等, 很多学生从课文中找了现实生活的影子。讲到“匹夫见辱, 拔剑而起, 挺身而斗, 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 卒然临之而不惊, 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 而其志甚远也。”组织学生讨论苏轼这段话的涵义, 并联系学生生活中一些“激情犯规”事件, 对比张良和韩信的行为, 促使学生思考, 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多读略讲, 适量背诵, 扩大文言作品教学容量语文教学需要精读, 但并不是只有精读一种方式, 陶渊明就主张读书“不求甚解”。职业学校语文教学没有统考应试的羁绊, 完全可以以一种常态阅读的方式来进行语文阅读教学。读是为了接受文章传达的信息, 是为了“读懂”。这种“懂”更多的是懂大意, 而不是去研究。读书的常态就是如此, 有些问题不必寻根究底。所以对文言作品, 可以安排多读略讲, 适当点出语言现象, 设计问题, 让学生用原文回答, 以此提高阅读的效率。文言作品当然也不排斥精讲, 但这种精讲不能精于点而疏于面, 逐句翻译也不一定是好办法。语言学习需要多读, 但语文思维能力的提高, 不在于语法知识和语言现象的记忆, 而在于思想和智慧的启迪。当然, 学习古诗文重要的方法就是积累, 诵读是最基本的方式, 适当让学生背诵一些经典的诗文, 就是很有效的途径。

摘要:本文针对五年制高职教育语文教学中偏重于应用而忽视文言作品教学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提出加强文言作品教学的必要性, 并对五年制高职语文教育加强文言作品教学提出了几点参考建议。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语文,文言作品,教学

参考文献

[1]张中行.文言与白话[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97.

[2]陈平原.当代中国的文言和白话[J].中山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2, (3) .

3.五年制高职语文教学浅谈 篇三

一、五年制高职教学对象的特点

1.学生年龄小

五年制高职的招收对象多为应届初中毕业生,他们的年龄大多在十六岁左右,相对于大学生进校年龄要小很多。他们能够较早地接受大学文化的熏陶,享受高等教育的教育资源,专业定向早,专业学习时间长,容易形成基础扎实、专业适应能力强的特点,真正做到“学有所长”,在将来的就业竞争中将处于优势地位。与此同时,这些孩子也同样面临生活无法完全自理、自控能力较弱、缺乏学习意识、适应力较差等问题,稍有不慎容易误入歧途。

2.学习动力弱

五年制高职是初中毕业生上大学的“直通车”,这就是说他们在这五年的学习期间不需要再参加高考就可以取得国家承认的全日制大专学历和国家颁发的相关专业职业资格证书。经过高考的学生都知道高考作为改变人生、命运的一个重要途径对每个学生而言都至关重要,是学生阶段最重要的“试金石”。但是五年制高职学生却可以免除高考,他们在校的五年期间,不淘汰,无应试,减轻了学习、心理和精神压力,但是没有了高考这个压在心头的石块,学生的学习动力自然会削弱不少。高考作为一次试练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避免懒散,提醒自己要向着目标一步一步的靠近,同时也可以让学习变得更有满足感,能给予学生更多的创造力。没有了高考,五年制学生普遍存在一种“学与不学一个样,考好考坏一个样”的心理,学习上进心极度缺乏。

3.在校时间短

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中专、技校三年毕业的学生,再考上大学专科三年毕业,共需要六年时间。而“五年制高职”大专教育是连续在校内学习五年,而且在他们的课程设置上有近三分之二的时间用于专业技术教育,在校第五年也一般都安排他们在校外的相关企事业单位顶岗实习,当然这可以使他们具备更宽广的相关专业知识、更强的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这样一来,他们所接受的基础课程的教学学时也就相应的需要压缩,给教学工作带来了难度。

二、五年制高职语文的教学特点

1.教学内容不宜过深

由于五年制高职的教学对象多为初中毕业生,这些学生并非都是在校内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多为“问题学生”,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很多学生连简单的字词都未能掌握好,往往存在错字、别字,一篇作文写得辞不达意。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就不能拿正常大专所编写的《大学语文》课本来给五年制学生上课,有些学校直接拿三年制大专学生的《大学语文》课本给五年制学生上课,像白居易的《与元九书》这样比较难懂、难译的课文并不适合给五年制学生讲授。当然在他们在校第三年或者第四年加入这样的课文是可行的,但是由于要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所以大多数院校无法在那时给他们再开设语文这样的基础类课程。

2.教学设计应以兴趣为前提

前面谈到五年制学生不需要参加高考,他们在校的五年期间不淘汰,也没有重大应试,这就大大削弱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因为没有压力也就没有了动力,他们往往对学习容易产生没意思、没意义的想法,而兴趣教学就是最好的化解这个问题的办法。

教师不要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畏难感、恐惧感,原本语文就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是我们每天每时每刻都无法离开的,而且语文又是我们的母语,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五年制语文的教学活动不一定非要局限在课堂,教学的依据也应该全以课本为主。现在有很多的初高中学校的语文教学活动就经常在课堂外展开,让学生在户外采风。这样的教学实践活动对吸引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感受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教学内容应选择经典作品

五年制学生在校时间短、基础课程学时有限,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教材的选择上要突出重点,选择一些适合学生的经典作品深入解读,而不能泛泛学习。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悠久文化,语文课程的教学除了教给学生基本的课本知识之外,更肩负着培养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使命,选择经过时间历练的经典作品进行讲授,这对吸引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进一步阅读有着重要的意义。

五年制高职学生入学年龄小,可塑性强,是接受技能训练的最佳年龄段,再加上有较高的求知欲,只要引导正确,很容易形成健康的人生观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而语文课在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他对于增强高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提高高职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生品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语文教师更应该利用语文的课程优势和特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助力学生在将来的人生道路上走向成功。

4.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总结 篇四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一个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经结束了,回顾这一学期以来,学生的点滴进步让我无比欣慰,但还存在着问题,今后还需努力解决,现对自己这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分组管理。

我班有39名学生,成绩参差不齐,尤其是后进生长期缺乏学习的激情,以致学习行为的退化。为了更好地缩小差距,实现全班每个人的成长,我把全班分成8个小组,每组设组长一名,小组长将对本组组员的学习负责,提供不同形式的多方面的帮助,降低后进生的畏难情绪,也增进同学之间的友爱和形成互助的风气。有了更细化的管理,作业的查收、上交有了明显的好转。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小组间的竞赛、评优、奖惩没有落实到位。

二、课堂管理。

本学期,我有意识地把调皮捣蛋的孩子安排到前座,这样在老师的眼皮底下,方便提醒和督促。女同学大都能集中精力听讲,个别男同学自制力差,好动好说。一开始,我在上课的过程中留心每个同学的听课状况,如发现有同学走神,我会在黑板上作记号,有时还会以组的形式来呈现,已引起大家都注意。倘若哪组同学犯规的人多,那组同学必须会更加小心。这样的做法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长时间地不变招数,也会麻木的。我觉得自己没有把它做得完备,倘若每节课的结果都能一一如实记录下来,期中、期末不同节点给予反馈会更好,而且这对良好的课堂常规的养成是一个促进。

三、作业管理。

本学期的时间短,难度较大,题型也较为灵活,一开始学生们做起来感到很吃力,也很受挫。一般采取“做——改——评讲——再修改”的顺序进行,一次作业反反复复地好几次,学生做得累,老师改的也累。这样的作业只能让师生感到倍受折磨和打击,毫无成功和幸福感。于是,我改变了战术,做前让他们认真审题,圈画题目关键字眼,做中限定时间,专心做题,做完仔细检查。做多一题加一颗星,这样通过细化评估,可以提高学生的信心,而且可以清晰地辨别出那些是自己的优势,那些是自己的劣势。另外,我把语文的各项作业,对每个学生的评优情况都做个统计整理,一杯学期末讲评。

四、素质管理。

学好语文,无非要搞好写字、阅读和作文。本学期的20分钟写字,一直落实到位。从基本笔画到偏旁部首,再到间架结构,亦步亦趋,教会学生学会观帖,再临帖书写。一开始,起步难,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大家都没有完全进入写字的状态。渐渐地,随着次数的增加,加上外在动机的激励,写字的能力与信心大增。课内阅读中,我重视对学生朗读、默读、浏览、概括、复述、背诵能力的培养,同时关注他们倾听、思考、想像、表达等能力的培养,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一问题和任务为核心,采用多种教学方法,配合多种教育资源,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争取全班学生的积极参与配合,获得进步和成长。

作文方面,本学期的作文类型多,我侧重写法的指导,基础好、领悟力强的学生能写出符合要求的作文,反之,则不理想。究其原因,其一缺少平日的观察与素材的积累。由于作业多,加上时间紧赶进度,日记也不间断地写,但总体次数不多,反馈不够及时有效。

五、拓展知识视野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积累运用,只有学生对知识有了一定积累之后才能运用,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我开展了一系列的语文活动。

1、优秀文段朗读。通过学生自主搜寻优秀文段,使学生主动进行课外阅读,使学生的阅读量增加的同时,学生必然收获了许多东西。

2、好词佳句的收集。在不断收集整理的过程中,学生的词语积累有了明显的增多。

3、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辩论、演讲、出手抄报等等。学生的活动中增长了知识,训练了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在这个学期中,学生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这和经常开展语文活动是分不开的。

六、存在问题与不足。

1、同学们的作业,个别书写质量太差,作业本保护的不够好,个别同学对字的笔顺、笔画掌握的不好,错别字比较多,还没有养成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2、在教学过程中,对新教材理解、运用不够深刻。对教材内容把握不够,教学方法不够灵活,没能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教学中,有时候没有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

4、个别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不高,还没有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5、学生学习情况两极分化严重,有少数学生还没有掌握写作文的方法,学生的整体写作水平较差。

七、今后努力的方向和设想。

1、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要努力开发、充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3、多组织一些班级活动,如:朗读比赛、说话比赛、讲故事比赛等等,使那些思想落后,集体荣誉感差的同学受到启发教育,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表扬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5.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总结 篇五

周 宏

又一学期就要结束了,我担任的一年级语文教学工作也基本接近尾声。现在我把这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简单总结一下。

一、汉语拼音

1、通过今学期的进一步学习,全班学生都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学说普通话。

2、全班学生都能按顺序熟练背诵汉语拼音字母表,认识并初步掌握大写字母。

3、大多数学会了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

二、识字与写字

1、通过一学期的师生共同努力,学生认识了常用汉字500个左右,会写其中的250个字。

2、全班学生都掌握了汉字的基本笔画,都能按顺序规则写字。

3、初步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4、引导学生发现汉字的构字规律,部分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识字方法。

三、阅读

1、我通过课文的教学,课外搜集的故事读给学生听,指导阅读《少年月刊》等方式,让学生喜欢上了阅读,同学们已经能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部分课文。

3、学生学会了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并对读物中感兴趣的内容乐于与他人交流、分享。

4、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但教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四、口语交际

1、学生已经在学说普通话。

2、多数学生能认真听别人说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学生都能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4、多数学生积极参与口语交际,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

忙碌了一学期,尽管我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也不乏存在问题。如:对规范写字方面我要求不够严,使得个别学生的书写不够规范;在学生语言训练方面我也没有做好,还有一部分同学发言不够积极;在作业方面还有个别同学存在拖拉现象等。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准备今后在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加强工作:

1、加强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特别是重视识字和写字的训练,严格要求学生规范写字,力争让每位同学都写一手好字。

2、我今后要努力在教学过程中实践,总结经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性;同时,通过观察、调查、谈话等方式进一步了解学生,力争照顾到全班每一个同学。让人人都得到语言方面的锻炼。

3、我今后要多找作业有拖拉的学生谈心,发现其优点,及时表扬鼓励,找到作业拖拉的原因,帮他们改正,并养成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6.五年语文下册教学总结 篇六

作总结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工作总结

嘉积一小 梁榆翎

每到学期总结时,都会觉得时间飞逝,叶落纷纷,时光豪不留情的越出手指的缝隙。回顾本学期的工作,我能根据学校的语文教学工作计划,以新课程实验改革为契机,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基点,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直接领导下,在各科任教师和家长的积极配合和耐心帮助下,圆满地完成了教育教

学任务,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是一门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充满思想的学科,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讨论、探究、交流的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的主流。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争让学生鲜活起来,让学生学得兴味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快乐,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一年级语文教学总结

新课导入力求新颖、有创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而又不知不觉地学语文。我们要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可以用画面让学生进入情景;也可用讲述故事激发兴趣;设计悬念……引发设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

性,开启学生学习。

培养创新能力,发展求异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智者见智,大胆,各抒已见。在思考辩论中,教师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认识了自然,懂得了知识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

因此,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练习中也采用变形题,采用不同方式解决问题。启发学生创新,求异。

二、注重朗读指导,熏陶语文情感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

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我领读或放多媒体带读。让学生感受语言美。在课外阅读中,也提倡学生读出完整的故事。

三、注重课内外结合

美国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课堂的外延与课外的外延相等。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我们已把语文教学引入了广阔的天地,让学生阅读课外书《童话故事》《昆虫记》等,通过这些收集与阅读,为学生积累奠定基础。

其次,重视丰富多彩的语文践活动。如:学习《春雨的色彩》后,我组织学生去校园找春天;学习《小蝌蚪找妈妈》,引导学生观察、收集有关小动物的成长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现象,领略大自然的风采,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此外,注意学科间的整合,如给话配画,给画配话,把诗变成歌曲,让学生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途径获得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一年级语文教学总结

四、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对学困生的关注不够。班上几名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这还需要在下学期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与帮助。

2、培优工作不到位。本学期我的教学定位在中等生,期末复习有部分内容对于优生来说是“炒剩饭”,反复多次,实在乏味,也没有再去帮他们精选练习题,出现了“优生不优”的停滞状态。

3、学生作业书写不理想。下学期将作为重点,狠抓作业的规范书写。

总之,本学期学生有了很大进步,很多学生已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理解能力逐渐增强,并积累了很多语文知识,每个的学生的语文成绩都有了不同

7.五年语文下册教学总结 篇七

关键词:五年一贯制,公共语文,问题,对策

五年一贯制是指招收参加中考的初中毕业生, 达到录取成绩后, 直接进入高等职业技术院校, 进行两年中专和三年大专一贯制培养的高等职业教育形式, 也是我国现行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公共课, 是每一所大学里每一个学生必修的科目, 五年一贯制的学生这一群体由于年龄、阅历的不同, 其思维认知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特殊性。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 一直是各个等级教育的重要科目。因此, 加强五年一贯制公共语文课教学的研究, 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已经成为目前这一领域中的重要课题。从教师、学生和环境这三个方面来分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 教师方面

1.教学重点不明确

五年一贯制的学生都是初中毕业生, 其基础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等方面都有待提升。而从初中直接升入高职院校, 没有了高中的学习压力和高考的压力, 许多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等都有所下降。相反, 他们和其他职院毕业生一样, 更加偏向于知识实用性的学习。而有些教师也不能适应五年制的教学要求, 一味地强调知识的灌输, 如字词的发音、书写和背诵, 而忽略了知识的实际应用, 如应用文写作、语言表达能力等。

2.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由于教学重点的偏差, 教师急于把课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很容易导致大部分学生一时很难吸收, 从而导致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变得尴尬, 很多时间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无法回答。有时候教师认为“大学生”学习语文应该注重思维模式的培养, 而学生还停留在等教师讲解答案的阶段。结果, 学生觉得自己没有很好地理解教师的要求, 学习效果不好, 自信心受挫;教师也觉得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降低了教学的兴趣。

3.知识结构较单一, 缺少“双师型”教师

如今, 随着高职院校的发展和我国人才培养水平的不断提升, 越来越多的高职教师学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是, 我们也应当注意到可能存在的问题, 那就是部分高职院校缺少同时具备教师资格和职业资格的“双师型”教师。很多教师在学生期间从事文字、语言学等学术型研究这类理论性较强的工作, 对现实社会接触较少, 从而缺乏社会实际的锻炼和经验。这就导致在教学过程中, 很多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却难以达到想象的教学效果。

(二) 学生方面

1.学生基础薄弱

由于五年一贯制的学生是直接从初中升入高职院校, 虽然一开始会进行基础高中语文内容的补充学习, 但是这些学生的基础普遍还是比经过三年高中学习的学生薄弱, 自主思考能力有所欠缺, 再加上突然没有了升学考试的压力, 学生放松学习的态度, 基础知识水平提升较慢。这就很容易造成学生学习效果不佳, 学习动力不强。

2.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

五年一贯制这一新型制度虽然推行了很长一段时间, 但学生对其还不是特别了解。很多学生报考五年一贯制被录取后, 从初中来到高职院校, 他们认为自己与其他大学生不同, 本来应该上高中的却上了大学, 好像马上面临着就业。他们突然觉得对未来很迷茫, 不知道是为了学业还是就业, 从而不能正确自我定位。有些学生甚至觉得自己就是为了学一技之长, 忽略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尤其是语文, 从小学一直学到大学, 认为自己没有什么问题, 学不学都一样。所以干脆放弃了语文学习。

3.学习方法不科学

五年一贯制的学生, 一直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学习, 已经习惯了被动学习, 缺乏主动性。进入大学以后, 没有了教师的督促和家长的监督, 没有了早读和晚修, 没有了必须要完成的课外作业, 突然就感到无所适从, 一时间很难找到一种合适的学习方法。

(三) 环境方面

1.教学环境

一是教师教学任务繁重, 工作压力大。作为一所学校公共语文课的教师, 每一位教师都承担着不同专业的公共教学工作。除此之外, 教师还要担任本专业的专业课程, 比如大学语文、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等等, 还有些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 由此一来教学任务繁重, 备课量大, 精力不完全集中, 这些问题对教学也会产生一定影响。

2.家庭环境

许多就读于职业院校的学生, 在中学阶段学习成绩不是特别理想。原因可能是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一直不抱有太高的期望, 甚至认为只要有书读有人管就可以了;也可能是家长自身文化水平不高, 在孩子学习方面不能给予很好的帮助;也有部分家长认为语文就是日常生活中用的话语和文字, 不认为有多大的重要性, 孩子都没有问题;还有部分家长自己可能在外地工作, 跟孩子沟通较少, 这也间接影响了孩子的教育。因此, 学生放学离开学校以后, 没有一个良好的课外学习环境。

3.社会环境

我们知道, 这是一个知识竞争的社会, 文凭和学历是就业的关键, 很多单位用其来选拔人才, 这本身无可厚非。但社会在不断发展,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 很多实际技能在职业院校中有更好的学习途径。语文学习也是一样, 语文可以应用于播音主持、记者采编或者公司文员等各个行业。而当今社会对职业院校的学生, 特别是对五年一贯制的学生的认识还不太明确, 还是重学历轻能力。这就让很多学生对职业教育失去信心, 从而对学习失去兴趣。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 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要结合职业院校的教学实际, 不但要加强语文教师队伍的建设, 还应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鼓励教师在教学之余参加职业资格的考试, 增强自身的技能, 丰富自己的阅历, 从而将其传授给学生, 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就业。比如, 作为一名大学语文教师, 可以取得心理学方面的资格证书, 在心理方面辅导学生, 帮助其成长。

(二) 明确教学重点, 创新教学模式

一是不但要教授学生书本上的知识, 也要培养学生实际生存的能力。比如, 语文教学中, 在让学生巩固知识的基础上, 多让学生参加朗诵比赛、演讲比赛、作文比赛等, 培养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对其日后找工作会有很大的帮助。二是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渐渐地把传统“枯燥”的语文课变得生动有趣, 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把部分课堂时间交给学生, 树立学习语文的信心。

(三) 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五年一贯制的学生和三年制的学生学习历程不同, 一时间从心理上较难转变, 而他们的就业也是一个需要面临的问题。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很好地适应、转变, 这需要教师、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努力。让学生知道五年一贯制的就业前景, 要树立家长对孩子的信心、对教育的信心, 要让社会为这一类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比如, 部分职业院校会为学校签订教育实习基地, 面向所有三年制或五年制的学生。

三、结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 我们发现五年一贯制公共语文课教学中仍然存在着关于教师、学生等方面的一些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 才能真正帮助学生更好地成人成才, 才能使五年一贯制教育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强.职业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2]祖玉宝.关于五年制高职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J].职教通讯, 2013 (21) .

8.五年语文下册教学总结 篇八

【关键词】高职语文;素质教育;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高职语文”,顾名思义,就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语文课,它主要是针对接受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初中生,这类学生不同于高中生,也不同于普通职高生、中专生,他们往往语文基础薄弱,与高职语文教学目标存在差距。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怎样才能提高高职生的语文能力,体现高职教育特色,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职学生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夯实基础,培养良好的“听”话能力

听话能力是语文能力的基础,高职学生往往不大会听课,抓不住重点句,听不出话中话,找不到“话眼”,认不得“话骨”,直接表现是言而无序、词不达意,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图。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采取了“意境导入法”“背景再现法”等教学模式。

(一)意境导入法

意境导入法是老师用优美、形象、生动的语言把课文意境讲得有声有色,引起学生的听课兴趣,让他们有一种继续听下去的欲望,引领学生走向文章的深处。比如在学习《天山景物记》这篇文章时,我就用这种方法:“同学们,你们去过天山吗?谁能给我介绍一下天山的景物呢?在同学们介绍过后,我再继续引入,我给你们介绍一下天山吧,那里有连绵的雪山,美丽的高峰,还有丰饶的物产……”这种情境再现的导入法往往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学生都爱听,不走神。

(二)背景再现法

这种方法就是把文章形成的社会背景、人物关系、当时形势等方面给学习详细介绍,犹如讲述一个历史故事一样,让孩子们了解背景,从而有助于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抓住重点,锤炼超强的阅读能力

(一)引导阅读正能量的作品

在现实教学中发现,许多孩子阅读言情、武打、卡通等通俗读物,对优秀文学作品读得不多,对著名作家和作品的了解只限于课本中的知识。我们要通过一些活动引导学生,好读书,读好书。通过给学生布置作业、电影赏析、列必读书目等方式推荐优秀文学作品,并增强对所布置的作品的指导和练习,让学生体会到经典作品的魅力,逐步回归经典文学作品。

(二)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由于高职学生的课业负担较重,只有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报纸杂志、参考书等。比如,精读法,适用于教材中的精美篇章,对文章的语言和内容都要经过细细品味,细致钻研;而对于教材中的自选课文,就要用到略读法来掌握文章大意,抓住要领。还有框架式读书法、博览式读书法、综合性阅读法等许多阅读方法等。要培训学生对阅读方法的掌握、运用,逐步培养起学生的读书能力。

三、标本兼顾,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高职学生在校学习、求职应聘中的协调、沟通能力以及生活中的交往等都需要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存在口语训练课少、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口语能力差等问题,口语教学亟须加强和提高。

(一)灵活口语教学方式

教师可以通过“课前十分钟介绍”“课堂讨论发言”“自我介绍和评价”等方式提高学生口语能力。还要通过组织课外活动,要求同学们积极参加社团组织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二)创造口语教学语境

对于语文教学来说,不论是课堂还是课外,语境教学十分重要。比如,教师节到了,老师可以让孩子们上台发言,说出最想对老师说的话;国庆节到了,组织演讲比赛,让学生抒发爱国之情,在这种特殊的节日中,让学生结合语境练习表达能力,学生能很快进入角色,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知识技能的掌握,也有利于身心健康。

(三)力促口语教学学以致用

口语教学是一种实践性,参与性很高的课程,要力求形式新颖,贴近学生学习生活,能够让学生学得会,用得上。教师教授口语表达的基本理论、技艺方法后,就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通过系列教学活动,使学生进行有组织的口语训练。训练可以由浅到深,由简到繁,把自我介绍、课堂讨论、演讲比赛、辩论赛、谈心活动等作为训练重点,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四、鼓励创新,培养良好的写作能力

在五年制高职语文教学中,写作占了很大比重,尤其是应用文的比重逐年增加。然而,部分高职学生的写作水平不容乐观,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高职学生底子薄的原因,也与他们阅读少,视野窄有关,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要注重几点:

(一)命题要引起学生兴趣

为了能让学生“想写”“能写”,命题就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的身份和角度命题,或者让学生自己命题,或者出多个题目让学生选择,做到命题开放、内容开放、评价开放,在开放中拓宽个性作文空间,培养学生的判断、应变、创造、想象和组织能力。

(二)写作要切实可用

张志松先生说:“我认为写作教学的当务之急,是应该多练一些实际有用的文章,在学校不指导,将来用着了再去探索,是一个很大的浪费。”据以往毕业生反映,他们在实际工作中最常用的是应用文和公文。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可以这些文体为教学重点,采取示范法、比较法、归谬法等方法,让学生能写会写,为顺利参加工作奠定基础。

(三)鼓励学生勤练笔

俗话说“熟能生巧”,写作能力是练出来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写,写日记、写读书笔记、写日记、写见闻等,不放过锻炼文字能力的机会。如学完《天山景物记》《雨中登泰山》后,可以要求学生仿写一篇游记。学完《时文三弊》后,可以让学生谈谈现代文的弊病,还可以让学生续写《项链》等。实践证明,这些续写、改写、仿写都能打开学生思路,提高写作能力。

五、结语

总之,高职语文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从整体出发,又要抓住重点,要以学生的实际状况为基础,以语文能力培养为主线,确定培养目标,实施能力训练,培养出能德才兼备的高职人才,为教育事业添彩!

9.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总结 篇九

四年级(1)班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姚 红 本学期的各项工作将画上句号。为了能从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也为了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有所提高,特将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班级学生情况。

本班共34个学生,经过一年的接触,我与学生之间都比较熟悉,学生语文基础较突出的同学有,但同时也有不少学习基础差,学习习惯较差的同学,因此总体语文学习水平不高,成绩不够稳定。

二、具体工作

(一)、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

正确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利于教学的实施,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重点培养的学习习惯包括以下几方面:

1、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每天放学时都为学生布置具体预习任务,并适时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新课授完,必要求复习。用小组长检查,教师抽捡的方法进行督促。通过一段时间,一部分学生知道该如何预习了,也能自觉复习啦。

2、正确的上课方法。“该说时就说,该听时就听,该写时就写”,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学会听课,学会做笔记。要求孩子们认真有效的利用课堂40分钟时间,对于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同学,教师及时提醒,提问,并以眼神给与暗示,尽量不在课堂上批评孩子,多鼓励,赞美。

3、写工整字,做规范作业。强调文字书写的重要性,并适时进行写字训练与指导。统一规范作业格式。合理有效的利用随堂写字书本,每节课后,安排习字时间和具体任务,大多数学生的写字习惯和作业习惯有了很大进步。

4、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对于作业,要求学生尽量自己独立思考,没必要抄袭他人作业,遇见难题,可以虚心的向他人请教;课堂上积极和同学交流心得、感悟。

5、细心观察,认真感受。针对学生怕写习作的问题,在习作教学时,选取例文,师生共同研读,找出精美语句,分析写作方法,最重要的是鼓励他们,拿起笔写下自己最想说的话;结合生活实际,抓典型材料,及时安排学生写出自己的所见、所想。

合理安排早读时间,保证他们的阅读时间及阅读量,指导积累、运用。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定期评选习班上习作之星,范读优秀习作,及时给与表扬,打消他们心头的恐惧感,使他们不再害怕写作文。

(二)、针对本校学生普遍存在的语文方面的弱点重点突破。

1、汉语拼音。利用早读,教学生字时等一切可用的时间,进行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对于像丁富凯等几位对拼音掌握不熟的同学,安排小老师,教他们拼读,课堂上,随机抽查,指名认读。

2、字词记忆。

从开学起,坚持对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进行读写、听写。对于课文中重点字,将音形义三者结合,利用字理,加深印象。教学形近字,鼓励学生举一反三,分析字形、字义。

3、课文朗读。

课堂上用了大量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与指导。争取将课文读流利、通顺,并试着读出一定的感情。安排班上蒋臻玥、苏雨、郭翠兰等几位朗读能力较高的同学示范、领读,带动其他学生,提高班级朗读能力。

4、阅读。

从平时上课到考试,刻意让学生进行阅读的训练,多思考,多解决 问题,提高阅读水平。

5、积累

引导孩子积累语言材料,开辟“日积月累”用来抄写成语,小组合 作自主完成诗句名言,并进行听写巩固。

(三)、做好教学常规工作,积极反思改进

认真做好备课,批改作业。根据不同的课文类型,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程度,安排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指导学生改正。

对于几个学困生,争取抽空余时间给与辅导。并经常鼓励他们,分层次布置作业,循序渐进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自己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语文听评课活动,认真学习上课教师的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针对自己进行深刻地反思,反思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琢磨如何改进教学方法。

通过一学期师生的共同努力,完成了教学任务和目标。学生的朗读水平、习作能力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有了提高。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全面,多层次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工作,对优生潜能激发不够,教师没能充分“备懂”学生,所教内容、所运用方法不能广泛引起学生共鸣,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10.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总结 篇十

六年级(5)班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六年级第二学期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学期,也是小学生学习道路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为了使本班学生能顺利完成小学阶段学习任务,确保毕业考试的全面丰收,我向课堂四十分钟要效率,努力把本学期的每项工作抓紧、抓严、抓实。

回顾这一学期以来,在学生的认真学习和刻苦努力下,在家长的积极配合和耐心帮助下,我圆满地完成了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现将具体工作(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一、做好学习方法的指导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最重要的学习莫过于方法的学习。搞好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对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是有很大的好处的。首先,我认为成功的教学方法除了抓好课堂教学、课后反馈和复习以外,课前的预习也是很重要的。它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提高听课效率的关键。因此,我强调学生的预习习惯的养成。本学期,学校实行教学改革,我认真贯彻学校的要求。首先,我作为六年级的备课组长,严格审核教师设计的预习学案。然后,要求学生按照学案的要求认真预习,常抓不懈。其次,我强调上课专心听讲,每人必须准备一本课堂笔记本,课堂上做好笔记,及时对知识进行巩固,然后还要及时复习。再者,重视指导学生一天学习的回顾。如睡前回顾当天所学,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方法多,但要适用,易行,便于操作,还要督促学生坚持,因此,我要求小组长每天检查同学的上述“工作”情况。

二、重视朗读品评感悟,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而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课文中的精彩之处没有可能引导学生一一感悟。为了使这些精彩给学生留下整体印象,我们可以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反复诵读,以悟出语言丰富的形象内涵,意义内涵,情感内涵。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居高临下地对课文进行品评,在品评中深化理解,升华认识,填补空白。引导学生选择自己阅读感悟的精华,进行具体表述,让他们在各自品评中进一步升华认识。

三、注重课内外结合。

美国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课堂的外延与课外的外延相等。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另外,我校正轰轰烈烈的开展着书香校园建设,因而,我在教学实践中,很重视把语文教学的触角伸向了广阔阅读实践的天地。比如说当我们学完《鲁滨孙漂流记》一文后,我就要求学生读读原著,了解了解文中的人物形象,再举行一次这样的故事会。通过这些收集与阅读,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学生读书的效果也就达成了。语文整体水平的提高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四、重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丰富语文知识积累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积累运用,只有学生对知识有了一定积累之后才能运用。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我开展了一系列的语文活动。

1、优秀文段朗读。通过学生自主搜寻优秀文段,使学生主动进行课外阅读,学生的阅读量增加的同时,学生必然收获了许多东西。

2、好词佳句的收集。在不断收集整理的过程中,学生的词汇积累有了明显的增多。

3、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辩论、演讲、出手抄报等等。

4.课前的古诗词背诵,歇后语 格言警句背诵.学生在活动中增长了知识,训练了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在这个学期中,学生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这和经常开展语文活动是分不开的。

五、突出所学章节过关、注重知识版块特点学习。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分为六个单元。在每个单元的教学任务完成之后,我都进行检测,针对学生存在的知识点问题,及时解决。对确实困难的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个别指导,使之掌握,并能运用。由于抓好了所学章节过关,本学期学生对学习更加重视了、尤其对学习成绩看的更重要了,学习成绩普遍有了提高。

六、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

“教学质量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夯实基础,学生的语文成绩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虽然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了,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依旧不能忽视。这个学期,我要求学生从把字写认真、清楚开始做起,明确了学生学习目的,端正了学习态度,平时加强了生字和新词的默写,从源头上堵住了出错的概率。其次,分阶段、分内容注重了对语文基础知识的回顾和复习,如:结构相同找词语,修辞手法、改病句、缩句的操练,名言警句的积累、重点句的理解、把握课内外阅读、加强了写日记和听记作文等。此外,对于语文的作业,要求上课专心,不懂多问,力求掌握于课内。在充分了解、分析学生的基础上,因材施教,精讲精练,不断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七、注意知识归类复习。

新课结束后,我对知识进行了归类、系统的复习。如:拼音、词语、句型转换、关联词、修改病句等,为使复习尽量做到全面、有条理。我按《语文课程》的要求,将知识进行了归类,哪些知识主要属于背诵、记忆,哪些知识主要指导练习等我都做了细致的安排。属于背诵记忆的知识我主要安排在早自习背诵,并且布置为家庭作业抄写强化记忆。对于指导练习的内容主要在课堂上讲解,对于这样的知识我也不是平均分配时间及气力,而是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及学生掌握的情况进行复习。对于复习题,我根据学生掌握情况精心设计,尽量做到典型、有效。在复习偏于能力方面的题型时,我尽量鼓励学生自己动脑思考,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启学生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八、加强对学生阅读及写作能力的训练。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学生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是字、词、句、段、篇的综合训练。因此,阅读写作是学生的弱项,很多学生对此都大伤脑筋。通过一期的教学,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也影响了他们的阅读活动。掌握了自学能力后,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博览群书,并用自己学会的“读—想—批—划—品—析—评”的方法,通过细读、精读进行分析、阅读,从而达到对文章的理解。广泛地阅读大量的文章,大量的积累是写

作的源泉。从古人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可以看出阅读和写作是一对孪生姐妹,阅读是理解,写作是运用,运用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写作也要以阅读为基础,读和写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读”是基础。在读的基础上,学生自读、自思、自悟,不仅自己解决了疑难问题,还积累了大量的词汇,汲取了作者的各种写作方法,因此,下笔的时候也就“如有神”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普遍提高。在作文中还出现了“佳词妙句”,写作时也能够多角度地选材,有的甚至颇有新意。苏睿芸、杨杨、韩雯等同学的习作很有灵性。

九、对后进生进行耐心辅导。

对于后进生,我将严格与慈爱相结合,我对他们严格要求,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多鼓励他们,扬起他们自信的风帆。对后进生,我除了在课堂上多让他们发言,还在课外进行辅导,强化他们的学习意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十、取得的成绩

在本次毕业测试中其中90分以上的有22人,80分以上的有16人,平均分为85.9分,优秀率为84.4%,及格率为100%。平均分,及格率都超额完成了学校下达的指标。

在本学期的教学中,学生的语文兴趣得到了激发,语文基础知识得到了提高,语文能力得到了增强,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了基础。在做好教育教学工作之时,我也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不断探究教育规律、方法,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和成长。今后我将继续加倍地努力工作,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而努力奋斗!

王美蓉

11.五年语文下册教学总结 篇十一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想给语文课堂注入永久的活力, 关键是使学生对所学的东西产生浓厚的兴趣, 激发其求知欲、上进心, 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一、把语文课堂变为学生“走秀”的舞台

在以往将近十年的学习生活中, 部分学生形成了上课搞小动作的坏毛病, 注意力涣散, 听课效率极其低下。仅仅苦口婆心地进行教育收效甚微, 常常是“按下葫芦起了瓢”。怎样才能把语文课堂变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呢?十七八岁正是活泼好动的年龄, 有很强的自我表现欲;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堂不应该仅仅是传授知识的阵地, 还可以成为对学生的精神产生深远影响的舞台。

钱理群先生说过:语文就是要给学生打下一辈子精神的底子。把优秀的文学作品中的正能量内化为学生的精神, 成为学生精神上的滋养, 单单依靠教师的讲授远远不够, 这需要学生本人的积极参与, 因此, 在语文课堂上, 我大胆地放手, 开展各种与语文教学有关的活动, 让学生“动”起来。如经常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排演课本剧, 举行诗歌朗诵会、演讲比赛等。为了让学生由被动地接受转变为主动地吸纳, 我还经常筛选出适宜的篇目, 由学生讲解, 我甘心做一名倾听者, 并向主讲人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学习程度好一些的学生进入状态很快, 程度差的学生看着有些干着急, 针对这些情况, 我专门为这些落后的学生设定适合他们的目标, 从一字一词一句开始, 给他们创造“走秀”的机会, 通过让他们“秀”出来, 增强自信心, 培养成就感, 诱导他们进入良性循环。

二、有效地进行“嫁接”

一般说来, 人们对于与己无关的事情往往缺乏足够的兴趣, 青少年活泼好动, 追求时尚, 而一些经典课文由于写作年代比较早, 距离学生们的生活很遥远,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打折扣。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我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有效的“嫁接”, 使学生的生活与文本产生积极的联系。比如在学习夏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时, 我从当年“十一”黄金周中央台搞的一个问题调查“你幸福吗”切入, 让学生切实感受自己今天的幸福生活, 然后话锋一转:“你们可曾知道?在七十多年前有那么一群与大家基本同龄的女孩子, 她们背井离乡来到大都市上海, 走进东洋纱厂, 在这里她们姓甚名谁已无关紧要, 因为她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包身工’。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 回到1935年的上海纱厂, 去看一看包身工的生活吧!”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被激活了, 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达到了。这种“嫁接”有时仅仅表现在某个词语上。如《雨巷》中有一个算不上生僻的词语“彷徨”, 学生对这个词的意思“走来走去, 犹豫不决”能掌握, 但对“彷徨”缺乏体验, 而这直接关系到对整首诗的理解。于是, 我反弹琵琶, 帮助学生回忆、复原在风雨交加、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的生活经历, 感受有明确的目的地和没有目的地的差异, 深切体验感受诗人“彷徨”的心情, 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三、进行高屋建瓴式的教学设计

随着年级的升高, 课文的篇幅越来越长。由于基础较差, 部分学生连读课文都觉得吃力, 对课文的深入理解更是困难。这时, 教师在教学思路上的高屋建瓴就变得格外重要。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节选) 是一篇情深意切的散文, 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很高, 但有些不得要领。为此, 我提出问题:我与地坛的关系是怎样的?围绕着这个问题, 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 一步步接近文本的深层意蕴:“我”在双腿瘫痪、濒临崩溃的情况下, 常常到地坛去, 是地坛给了“我”生命的启示;母爱的苦难、深沉、伟大也是通过“地坛”才彰显出来的:母亲无言地送“我”到地坛去、无尽地忧在地坛、无声地到地坛找“我”。《林黛玉进贾府》是《红楼梦》序幕部分很重要的一回, 对贾府的众多人物做了基本的介绍, 为后面故事情节的展开做了准备。在教学中, 我引导学生以林黛玉的身份进入贾府, 感受贾府的氛围, 结识贾府的人们, 取得很好的效果。

四、比较之中悟真味

创设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需要教师不断地发掘课文中的矿藏, 引领学生一起开采。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了比较阅读。比较是多个方面的, 有的是局限于文本内部的, 如带领学生把《林黛玉进贾府》中贾母、王夫人、邢夫人三人的住处进行比较、把《孔雀东南飞》中焦母和刘母进行比较;更多的是跨文本的比较阅读, 如将“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与毛泽东笔下的“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湘江秋景进行比较, 将老葛朗台与夏洛克进行比较。

五、“我发现, 我快乐”

发起集体“寻宝”活动, 调动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在一篇课文的学习接近尾声的时候, 学生们最容易志得意满、意兴阑珊, 课堂节奏也有些趋于平缓。为了能使学生们再次释放学习的热情, 我常常发动学生“寻宝”, 发现还有疑问的地方。艾青的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倒数第二诗节为什么说“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被休回家了, 为什么县令、太守先后派媒人来提亲?祥林嫂的悲惨境遇为什么未在刘兰芝身上上演?《阿Q正传》中阿Q被当做抢劫赵太爷家的罪魁砍头了, 为什么鲁迅还把这一段故事命名为“大团圆”?一个又一个富有价值的问题被发现、被探讨、被解决, 课堂教学始终沐浴在青春的激情当中。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

[2]王应麟主编.四书.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3.1.

12.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总结 篇十二

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科任教师:高雪

一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已顺利结束,为使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能继续总结好的经验,不断改正教学中的不足,带领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不断提高教教育教学质量,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本班共有学生66名,其中男生36名,女生30名。实考63人,总分分,均分分,及格人人,及格率%,优秀人人,优秀率%。

二、具体措施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讨论、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的主流。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 学习的乐趣,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1、注意新课导入新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导入新课,让学生一上课就能臵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而又不知不觉地学语文。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的画面让学生进入情景;也可用讲述故事的方式导入,采用激发兴趣、设计悬念……引发设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2、培养积极探究习惯,发展求异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各抒己见。在思考辩论中,教师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自然,懂得了知识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自我价值。

(二)、重视朗读品评感悟,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而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课文中的精彩之处没有可能引导学生一一感悟。为了使这些精彩给学生留下整体印象,我们可以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反复诵读,以悟出语言丰富的形象内涵,意义内涵,情感内涵。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居高临下地对课文进行品评,在品评中深化理解,升华认识,填补空白。

三、写字教学是一年级语文教学工作的难点。

能让每一个学生写一手好字,是我最大的心愿。学生的字写得好坏美丑,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他的语文水平,也可以体现其文化素养。所以,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特别注意对学生写字的要求。首先,要让学生写好字,作为他们的语文老师,我更注重自己在课堂板书、给学生的留言等方面给学生做一个很好的示范。其次,我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写字教程,引导学生学会读帖、描红,临写.既从技能方面要求学生,又从习惯方面要求学生。特别是习惯方面的要求,如怎样握笔,保持怎样的写字姿势,这些往往容易忽略,而恰恰正是这影响了学生的写字质量的提高,甚至影响到用眼卫生和骨胳发育。因此,在抓好学生写好字的同时,我更注重学生有良好的写字习惯。

四、注重课内外结合。

美国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课堂的外延与课外的外延相等。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我们已把语文教学的触角伸向了广阔的天地。让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小学生古诗词必背70首》《十万个为什么》等课外书;通过这些收集与阅读,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其次,重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此外,注意学科间的整合。让学生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途径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五、存在的不足

1、没重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应该多加以引导。

2、教学方法不够新颖,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这还需要我不断地努力,掌握更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实践,多向其他老师学习。

3、培养学生语言条理性、完整性,也是一年级教学的重点。但我在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的能力方面还不够重视,没有安排一定的课时去完成,下学期一定注意。

上一篇:2016高二数学必修二教学计划下一篇:科技与企业融合发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