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与文明同行征文

2024-07-12

烟台与文明同行征文(精选11篇)

1.烟台与文明同行征文 篇一

关于开展“文明与你我同行”创城征文比赛活动的通知

全镇中小学校:

为进一步加快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弘扬社会公德,营造知荣辱、树新风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开展,充分发挥广大学生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中的生力军作用,加强文明传递,提升全镇广大群众文明素养和文明水平,形成社会关注文明、实践文明、养成文明的浓厚氛围,镇党委政府决定,在全镇中小学校学生中开展“文明与你我同行”创城征文比赛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参加对象

全镇中小学校学生。

二、活动主题

文明与你我同行,文明伴我们成长

三、征文要求

1、围绕提高全区特别是我镇的整体文明程度、广大群众综合素质以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可以写对我镇政务环境、法治环境、市场环境、人文环境、生活环境、生态环境、思想道德、文明素质等的感悟、感想、意见、建议,还可以写

1对全区和我镇文明建设的期望、设想。

2、以“文明与你我同行”为主题,记述同学们“说文明话、办文明事、行文明路、做文明人”的成长经历,表现“家庭多一份温馨,社会多一份安宁”的美好,赞美“片言只语显修养,小事细节彰文明”的行为,抒发“文明八湖人人爱,你我参与更精彩”的创建热情。

3、征文要求主题鲜明,语言流畅,生活性强,内容丰富,真实感人。

4、征文题目自定,文体不限,字数应掌握在500—1500字之间,文章不得抄袭,一经发现取消评选资格,并建议学校通报批评。

四、评选奖励

1、征文分中学组和小学组,分别评奖,在两个组别中分别设学生和指导老师特等奖1名(奖金各200元),一等奖2名(奖金各100元),二等奖5名(奖金各50元),三等奖10名(各奖学习用品一件),并在两个组别中各评选优秀组织奖2个,奖金各200元。评委邀请上级领导及学校骨干教师担任。

2、获奖征文择优在政府网站刊发,并推荐到区级以上媒体刊登。

五、征文报送时间

1、参赛作品分别向中心中学、中心小学报送,经初审后报镇评委会评选。

2、报送截止时间:*年*月*日。***镇委 人民政府 *年*月*日 ****

2.与文明做伴与礼仪同行 篇二

【关键词】陶行知幼儿文明礼仪

陶行知先生说:“教人要从小教起,幼儿好比幼苗,必须培养得宜,方能发荣滋长;否则,幼年受了损伤,即不夭折,也难成材。”幼儿期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性格的关键时期,如何在他们幼小的心中播下真善美的种子,绽放出文明礼仪之花?我们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作指导,让教育回归生活,多渠道开展了文明礼仪教育,为幼儿的生命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 以“生活即教育”为基础,渗透文明礼仪的教育内容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说:生活即教育,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他强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的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的书本”。因此,我们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渗透文明礼仪教育的内容。

(一) 内容“生活化”,处处皆教育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在幼儿的生活中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出现一些教育契机,我们树立“一日活动皆课程”的理念,挖掘每个环节的教育价值,利用儿歌、绘本、游戏等形式,借助各种节日文化,对孩子进行文明礼仪的教育。如教育幼儿学会文明乘车时,我们不仅创设了情景剧,同时还编排了朗朗上口的儿歌,让幼儿传唱和体验游戏中,学会了如何做一名文明有礼的小乘客。

(二) 环境“磁场化”,润物细无声

陶行知先生把教育融入生活,将生活引进教育,认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能使教育丰富多彩,富有生命力。因此,“让环境与幼儿对话”已成为每个老师的共识,创设良好的文明礼仪环境能对幼儿产生一个潜移默化的心理“磁场”,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如在教室走廊里开辟“礼仪之星”每周评选“文明宝宝”并将孩子的照片张贴在墙上,让礼仪文化浸润到孩子们的心田。

(三) 榜样“示范化”,身教重言行

陶行知曾说:“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教师和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给孩子一个榜样。如:要让孩子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家长应该首先做到无论是工作还是休息日都应该按时就寝、起床;要让孩子讲卫生、爱整洁,父母首先要讲卫生,保持家中的整洁等等。如每天教师主动与幼儿和家长问好,当孩子帮老师做事情或关心老师后,老师主动说:“谢谢”等,久而久之,榜样的无穷力量会内化为幼儿的实际行动。教师以身作则的表率作用,将是幼儿最好的榜样和楷模。

(四) 评价“激励化”,赏识促成长

陶行知先生“四块糖”的故事,让我们发现赏识在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罗丹说过:“生活中缺少的不是美,而是缺少发现。”任何人都有缺点,但任何人也有其优点,人人都有自尊心,都喜欢被人欣赏、称赞。我们要发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孩子,正确地评价幼儿的行为,催绽他们心灵深处的文明之花,礼仪之蕾。如午餐时孩子们帮助生活老师分发碗筷、擦桌子,安静地进餐等,教师在班上表扬他们,孩子们脸上洋溢着幸福,体验着帮助他人和文明用餐的快乐。

二、 以“教学做合一”为核心,促进教育方法的改革创新

“教学做合一”理论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又一精髓。陶行知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其中做是教和学的中心,也便是教育的中心,我们处处均应以作为立足点,以做来解决人生中的实际问题。但不是只剩下一个做字,把教学做合一理解为只有实践是一种曲解,教学做合一的实质就是教学和生活实践相结合。”因此,让儿童在操作中进行学习,教师在儿童活动过程中进行教育教学。

(一) “行是知之始”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体验活动。如游戏是孩子最喜欢的活动,为孩子提供了很多与同伴交流的机会,教师充分发挥游戏的这一有点,让幼儿在游戏体验中培养良好的与人交往的文明礼仪,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友谊观和合作观,帮助幼儿客服自私自利的不良意识和习惯,在游戏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在角色游戏小猴请客中,孩子们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知道了做客和做主人应有的礼仪,从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二) “知是行之成”

以行求知,手脑并用,活动中的新发现,必将产生新价值。我们常常带领孩子一起阅读绘本故事,通过阅读让孩子了解多方面的知识,产生思维的碰撞和丰富的想法。幼儿在这样的学习中,不仅积极地动手动脑,探索问题,还且还能在学习过程中更多地变现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从而获得更多方面的学习经验和发展。

三、 以“社会即学校”为指导,发挥社区潜在的教育功能

陶行知先生认为:“社会即学校,必须以大自然为您的生物园,才能有丰富的收获,真教育是在大自然和大社会里办。”意思是说,学校要和社会密切联系,扩大社会对学校的影响。因此,在文明礼仪教育活动中,利用周围一切可利用的资源,让幼儿充分和环境中的人、事、物产生有意义的互动,从不同的资源中获得有益的信息。

(一) 大自然、大社会

社会资源的利用,可以弥补幼儿园科学教育设备和资料的不足,使幼儿在社会大环境中亲自感受体验,获得广泛的感性经验。如我们带领幼儿走出校园参观、春游、走进敬老院等活动,让幼儿接触外面的世界,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他们会给老人捶背、唱歌、跳舞,孤寡老人看到孩子们很开心,孩子们也学会了关爱老人。他们发现每一片树叶都有不同,每一朵花儿都绚丽,从而激发幼儿热爱生命的情感。

(二) 家园互动新途径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和基本单位,是孩子们出生后接触的第一个社会环境,家长常常是幼儿园利用最多的人力资源。他们中有的是专家,有的是职业人士,但所有的家长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就是协助幼儿园对幼儿进行教育,因此文明礼仪教育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在实施文明礼仪教育之前,部分家长并不重视自己的言行举止,有的衣衫不整,有的说话不文明等,针对这一现象,我们通过家长会、班级群、问卷调查、宣传栏等形式,向家长宣传文明礼仪的重要性。定期开展文明礼仪课,请家长来观摩、交流。现在家长的文明素养提高了很多,而且还能教育孩子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如:家长带孩子一起去旅游之前,会带孩子去超市购物,并教育孩子遇到熟人要主动打招呼,在超市里不大声喧哗,东西买了好要排队等待,旅行时要做文明小旅客、好吃的与朋友一起分享、保护好环境等,让孩子学会了如何与他人交往、分享自己的体验感受,从小爱护环境等。

3.“与经典同行”征文 篇三

闲暇之余,再次品读了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的“学校无分数教育”三部曲之一的《孩子们,你们好!》,作者以一个教师在9月1日前夜的思考开始,最后以他对一年级学生的明天的畅想告终,主要描述了小学一年级的教学和教育工作。虽然作者整本书主要谈的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但对于中学生的教学仍有借鉴之处。而关于本书中的一些观点和看法,我结合在学校教学中的实际情况,主要谈以下感受:

一、解开镣铐,让学生独立行走

作者描述了很多学生谈论自己小时候的趣事,孩子们喜欢说“我在小孩子的时候”或是“在我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每每读到这类语言,我总是会忽视他们的年龄,他们还是一年级的学生啊,严格来说是一年级预备班的孩子,他们却喜欢说“我在小孩子的时候”,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都认为自己不是小孩子了,为何处于初高中阶段的老师们却要把学生当做“孩子”?我经常思考这个问题,却也经常犯类似的错误,因为在我的课堂上,我仍然把他们当做了“孩子”,担心他们思考问题不周全,所以每当学生起来发言时我总是小心翼翼地“引导”,生怕他们犯错。其实这既是对学生能力的否认,也是对自己教学能力的不自信。

在作者的课堂上,师生关系是融洽和谐、平等互惠的。他总是在和孩子们的对话中收获许多启发,从而悟得教学真谛。而这恰恰是我需要学习的地方。很多时候让学生独立、自主思考和探究或许教学效果会更好,老师却往往担心这样会影响教学进度或是导致教学效果参差不齐,从而采用了“一言堂”的做法。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解开学生身上的“镣铐”,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机会,让他们在自主、合作学习的基础上找寻学习兴趣的源泉。

二、展开思路,创趣味课堂 作者说到,“以极严格、极认真的态度,即以所谓的纯教学的精神出发给孩子们布置作业,他们很快就会厌倦学习”。他在书中还原了许多课堂情境,不难发现,给孩子们创设的课堂是丰富且有趣的,首先做的就是采用各种方法来引起学生想要学习知识、想要去了解这个事物的兴趣,这样一来在课堂上学生就非常主动、积极,教学效果很快就能达到。但在我们的学校教学中,有的老师为了“赶进度”或是“把基础弄扎实一点”,忽视了课堂的趣味性,学生不再具有主动积极性,从“我要学”变成了“让我学”,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学习效果当然不好。可任何人都不能否认的是,学生身上具有“玩性”,他们都是爱玩的,他们的内心都是害怕困难和枯燥的。所以,是否可以反思一下,是不是需要把课堂设置得有趣一些呢?让他们在课堂上不要显得那样“累”呢?

我认为趣味课堂是十分必要的,我也曾尝试过同一节课在两个班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设置,忽视掉学情的差异,两个班的学生对于课堂的反应截然不同。值得重视的是,设置活动探究更多的那个班级,课堂氛围更活跃,生动形象的案例让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三、敞开心扉,做“可爱老师”

特别赞同作者在书里提到的一种观点,“但愿教师时时刻刻都急着要走到儿童们中间去,为与他们每一次见面而感到喜悦。这样,儿童们就会每天急着要到学校里来,为与自己老师的每一次见面而感到由衷的喜悦”,作者称之为——相互律。何尝不是呢?无论什么东西,它的作用都是相互的;而爱,也是相互的。试想一下,如果学生很喜欢一位老师,而这位老师对待学生却总是敷衍了事或心不在焉,那学生还会喜欢这位老师吗?要想让学生喜爱老师、喜爱学习、喜爱学校,那老师是不是也应做到喜爱学生、喜

——1—— 爱教学、喜爱学校。老师是什么?是能决定众多学生命运的,最可爱、也最可怕的人,他们的一句话、一个批注,甚至一个眼神,都可以让学生“死亡”或“重获新生”。我希望成为那个让学生“重获新生”的可爱的老师,所以我期待和学生的每一次见面,即便是他们在课上的打闹或是走神,都让我觉得那是一群多么青春多么美好的生命。因此我对自己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即以最真诚的心对待学生,以最热爱的心对待教学,以最敬畏的心对待学校。

对教育教学的探索仍在路上,且任重而道远,而学习各大名家的教学资源、教育资源、人生资源是我远离陋习、远离缺憾、远离愚昧的一剂良方和一帖奇药。无论前方艰难险阻或是荆棘万从,我也毫不畏惧,因为初衷在心,终得始终。

4.与经典同行读书征文 篇四

“与经典同行”-------我的读书心得

二、征文时间

xx年10月23日—xx年11月31日

三、参赛对象

全校学生

四、组织单位

策划主办:校团委、校图书馆 协办:各系团总支

五、征文主题范围

参赛学生要紧紧围绕“与经典同行”-------我的读书心得这一主题,在此主题框架下自拟题目。参赛作品为读者对某本(部)书或某一篇文章读书的心得和感悟,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及成长经历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阐发读书对自身成长的意义与影响。参赛选手也可写出在您生活中,哪本书、哪篇文章、哪位作家给您留下深刻印象或者写下您的读后感。

六、征文要求

1. 原创文章,真情实感,文责自负。严禁剽窃,一经发现,取消其参赛资格。

2. 每篇作品需为单一作者,不接受联名投稿。

3. 要求征文紧扣主题,主旨突出,真情实感。

4. 文体自选(诗歌除外),字数不少于800字。

七、参与方式

1. 凡本校学生均可参加投稿,同一个人投稿数量不超过两篇。

2. 投稿地址和方式:

采用网上投稿方式,各系参赛作者将作品及作者真实姓名、所在院系、年级及联系方式发送至各系团总支,由各系团总支组织初选,将入围作品(文后附各系入围作品最少篇数)集中发送至:。邮件主题请注明:“与经典同行”征文,稿件须word格式,以附件形式发送。

八、奖项设置

12月初,图书馆将邀请有关专家组成评选委员会,根据思想性、文学性、创新性、整体性、可读性在参赛作品中评选,分别评选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若干名。

优秀稿件将推荐到图书馆网站及图书馆宣传栏展出作品。对获奖个人和集体将颁发证书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入围和获奖作者还可获得本学期社会实践成绩奖励(奖励办法:入围 0.5分,优秀奖 0.8分,三等奖1分,二等奖加1.2分、一等奖 1.5分)。

九、颁奖仪式(待定)

1. 时间:xx年12月

2. 地点:图书馆四楼报告厅

3. 颁奖人员安排:图书馆、校团委领导

4. 横幅 :“与经典同行”-------“xx图书馆杯”读书心得征文比赛颁奖仪式

5. 部分获奖选手获奖感言

6. 流通部主任总结发言

图书馆 校团委

5.阅读与经典同行征文 篇五

第二篇是《曾子避席》,我的感受是求学的态度要端正,像茶杯一样,只有自己的位置低,茶壶才能给你倒满水。

第三篇是《孟尝君请学》,我明白了对老师要尊敬,这是一个学生对待给自己传授知识和道理的老师的最基本的尊重。

第四篇是《隔篱偷学》,我懂得了不能因为经济困难就放弃求学,要像贾逵一样,求知若渴,才能成为一个博学的人。

6.阅读与经典同行征文 篇六

何为经典:

需要具备三个因素

说起阅读经典,首先就会碰到哪些作品可以成为经典这个问题。其实,所谓“经典”并没有定论。

六十多年前,朱自清写成《经典常谈》,他所说的经典,相对于儒学的“经”而言,是广义的:包括群经、先秦诸子、几种史书、一些集部;要读懂这些书,特别是经、子,得懂“小学”,就是文字学,所以《说文解字》等书也是经典的一部分。

当代学者龚鹏程在《经学概说》一文中,讨论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时说:一方面是经典本身的原因,因为它具有真理,足以启发后人,故为人所尊崇,视为恒经,乃不刊之理论。另一方面,它也形成于圣典崇拜之中。在经典化及其竞争关系里,某些书虽然也很重要,但未被经典化;某些书,原亦平常,却在某一历史条件下经典化了。

先贤时哲所言,予人颇多启迪。

我们常说的经典,是指那些具有重要影响的、经久不衰的著作,其内容或被大众普遍接受,或在某专业领域具有典范性与权威性。

如果我们不讨论专业经典,仅就一般意义而言,那么经典具有三重特性或三要素:

影响力:

影响力体现了作品内容的吸引力。那些成为经典的作品,无不在一定区域具有重要影响力,如《周易》、《孙子兵法》等。当然,影响力分积极的与消极的,也有长期的与短暂的。那些“影响一时”的作品可称之为名著。而影响力,应当说并不完全出自作品的自身,或者说绝对自然发生的影响力是不存在的。我们每个人的阅读都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政治形态、家庭、个人的素质和兴趣、老师与同学、环境以及广告等等。

时间性:

一部作品,或许影响一时,或许在某一特定的时期被人顶礼膜拜,但时过境迁,很快就被人们遗忘或抛弃。经典,需经得起时间的检验,需经久而不衰。也就是说,一切著作,若要成为经典,我想它必须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广泛性:

我所理解的经典(非专业领域的经典),必须是广泛的,即它所讨论的问题是人们所普遍关心的,是大家普遍接受的。比如《诗经》、《论语》、《史记》、《三国演义》等等,它们的内容是广泛的。《诗经》三四千年以来,它讨论的话题我们今天仍然关心,有不少诗在今天还成为流行歌曲,像邓丽君唱过的《在水一方》等。

我想说,这三点,也就是影响力、历史性和广泛性,大概就是经典所需要具备的因素。

阅读哪些经典:

时间检验出古老文化的精髓

不少读书人都认为:图书典籍浩如烟海,在阅读时会遇到图书的选择与鉴别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们往往通过书目,来了解图书典籍的状况,明晓读书的门径。书目,特别是那些指导阅读性的推荐书目,在我们购书、藏书和读书时可提供重要帮助。

然而,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推荐书目的推荐性往往并不十分公允、准确与客观。

首先是时间方面的因素。读书是时代需求的一种反映,不同时代的读者对读物的选择是不同的。1前,张之洞编的《书目答问》面世,很受当时学子的欢迎,100多年过去了,今天的一般读者,不会再依据《书目答问》去读书了。而在1924年,章太炎开列的《中学国文书目》,今天也不适合中学生了。书目中开列的《二程遗书》、《十驾斋养新录》、《申鉴》等书,恐怕学文科的大学生也没有读过。因而,一部好的推荐书目,要能满足时代读者的需要。

其次,推荐书目受推荐者的知识与兴趣的影响。1923年,清华一批要出国留学的学生,为了短期得到国学常识,请胡适拟定了一个有关国学的书目。胡适开列了《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选书较多,偏重哲学史、文学史方面,史部书一概摒绝,有如《资治通鉴》这样的书亦未入选,当时梁启超就认为胡适这个书目“文不对题”。30年后的1953年,北京图书馆开列了一个《中国古代重要著作选目》,选书20种。这个书目是经过郭沫若、俞平伯、何其芳等人审订过的。既然称为“古代重要著作”,那么如《周易》、《论语》等哲学、思想方面的著作一本未选,这是很令人困惑不解的。

再次,推荐书目的推荐者受偏见或意识形态方面的影响。1945年,英国作家奚普选出十本“震撼世界的书”,这里没有中国人的书。1985年,美国《生活》杂志在数以百万计的读者中,开展评选《人类有史以来的二十本最佳书》,这里也没有中国人的书。美国图书馆学家唐斯曾写过一本《改变世界的书》,书中选择了从文艺复兴到20世纪中叶出版的16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书籍,其后他又写了一本《自1492年以来塑造现代文明的111种杰出名著提要》。这两本书都没有收录中国人的著作。在后一本书的《导言》里,作者虽然承认东方的经典,“其中有许多书同样对西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这些书还是被“略去了”。另一位美国专栏作家费迪曼曾出版《一生的读书计划》,向18岁到80岁的读书人推荐了100部名著,这100部名著也都是欧美人的著作。中国典籍被上述推荐者所忽略,这确实是“世界观的限制所致”。也就是说,这些推荐者是深受“欧美中心论”的影响的。

也许,任何一部推荐书目都不可避免地带有推荐者的主观性和偶然性。然而,对于读者来说,准确、客观地去了解、选择、阅读真正的世界名著,往往是十分必要的。

7.阅读与经典同行征文 篇七

历史的长河孕育了一个又一个的炫丽文化,培育了一个又一个的经典。读经典,使人反思;读经典,使人教育;读经典,使人明智。读经典更是精神的净化,灵魂的升华。

看了【花木兰】,她那种孝顺的行为,自我牺牲的精神令我为之动容。她那种敢于冲破封建世俗的勇气也令我欣赏。看过【水浒传】,感知到里面108名好汉的正直、不畏惧恶势力的精神、报效祖国的忠诚令我敬佩。欣赏【西游记】,里面把唐僧的善良的心,对取经的百折不屈的意志描述得淋漓尽致。跟把孙悟空那嫉恶如仇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从这里我觉得我们要有宽厚的心去善待别人、坚强的意志去学习,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练让自己更好的健康成长......这些经典里所描述的东西不都值得我们学习吗?

经典带给我们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在浩瀚无边的书海中,鱼龙混杂,我们必须要择书而读:且要读经典、读益书。要取其精髓,去其糟粕。

“读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出自于高尔基之口。我们人类为什么能进化得这么快?并拥有这么高度文明呢?因为我们在读经典书同时不断的升华自己的灵魂与思想,所以我们人类才会进步。

在这大千世界里,我们需要经典,需要它引领我们;需要从古人的训言中吸取经验。

【阅读与经典同行_范文2】

儿时,母亲让我阅读经典;上幼儿园时,老师让我背诵经典;上小学了,老师让我学习经典。经典就像我的一个好朋友,从小就陪伴我长大。它让我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它让我知道要珍惜宝贵的时间,要热爱我们的祖国;它使我明白怎样做人,怎样办事。经典总是不停的提醒我、教育我,也一直陪伴我同行在成长的道路上。

经典就像一幅变化莫测的风水画,带我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使我的眼前立刻耸立了绿绿的、高高的庐山,美丽极了。经典还像一本历史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我的眼前又出现了这样的情景:李白站在长江的岸边,依依不舍地望着已经远去的小舟。

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这个答案在厦门大学的教授易中天的话里就能找到:“归根到底,就是因为能从经典中读人、读智慧、读社会。于己于国,大有裨益!”让我们亲近经典书籍,与经典为友,与经典一起同行在成长的`道路上吧!

【阅读与经典同行_范文3】

经典古诗文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深深、地吸引着我,走近它,我看见美如画卷的山河,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走近它,就充满无限乐趣。使我懂得许多道理。就像沙滩上捡不完的贝壳,让我捡一个大的贝壳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读了三字经中的“融四岁,能让梨”书中对孔融赞不绝口,我被孔融的行为打动了。孔融还教会我在那天作了件好事。

8.阅读与经典同行优秀征文 篇八

我不是一个安静的女孩,唯独书,让我沉浸在那个静静享受的境界里。

曾几何时,陪伴我的是纯净的童话,它就像一杯清澈的水,飞入我心灵的殿堂。美丽的白雪公主,可爱的丑小鸭,善良的灰姑娘……看着看着,就觉得仿佛会身临其境。看到白雪公主被恶毒的王后欺骗,我很想悄悄地告诉她真相;看到丑小鸭被抛弃,我会为它默默地伤心流泪;看到灰姑娘与王子一起跳舞,我会开心地微笑。这些美丽的童话,成为了我人生最初的启蒙老师,让我认识了这个美好的世界,也带给我一个快乐的童年。

曾几何时,陪伴我的是经典的名着,它就像一杯浓郁的咖啡,带我进入了那一个个扣人心弦的故事。机智的孙悟空,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多愁善感的林黛玉……看到唐僧师徒历尽九九八十一难,终取得真经,我也好像和他们一起与妖怪斗智斗勇过;看到诸葛亮用自己的机智成功向曹操“借箭”,我不禁感到钦佩,希望自己也能像他那样神机妙算;看到黛玉与宝玉一起作诗,我不禁拍手叫好。这些名着,让我的生活变得富有情趣,让我了解了历史知识,也带给我一个丰富多彩童年。

曾几何时,陪伴我的是颇有韵律的诗词,它就像一壶醇香的老酒,让我总会情不自禁地不时摇头晃脑地吟上几句。浪漫主义的李白,现实主义的杜甫,诗魔白居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让我仿佛看到了壮观的瀑布似乎从天而降,感受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让我仿看到了诗人望着月亮轻轻哀叹,感受到了诗人苦苦的思乡之情;“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我仿佛看到了诗人回忆中那美丽的江南水乡,感受到了他对江南美景的喜爱与留恋。这些诗词,让我的思想更有深度,了解了诗词的文化,也带给我一个诗情画意的童年。

9.教师阅读与经典同行征文 篇九

“国学”是中华民族的“经典”,作为中华子孙不仅要知道,更要深入地了解。为此,爸爸给我买了几本书:少年版的《红楼梦》、《三国演义》、《三十六计》、《唐诗宋词元曲》等,作业做完了看一看,睡觉前读一读,还真的有些爱不释手呢!

跟爸爸聊天的时候爸爸就说过:儿童诵读经典可以快速地增加识字量;帮助我们提高记忆的广度和理解力;还有助于我们人格的成长。

的确是这样,读这些经典书籍使我的词汇量增加了许多,明白了好多做人的道理,以至于在讲话的时候还能经常冒出一些古人的名言。读这些书的时候仿佛能聆听古代圣贤的声音。犹如和古人对话,好似春风化雨,潜自有润。

在我们北苑小区的围墙上,书画家们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三字经》刻画在上面。走在围墙边,古人的音容笑貌,跃然在眼前,圣贤就像朋友一样用简洁的.语言,对我们谆谆教诲,教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处世。

虽然对《三字经》和《论语》的一些话还不能理解,但我相信长大后会慢慢地理解的,读读背背,还是朗朗上口,虽不甚解,但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经典文化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生理想还是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的。

以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四书》、《五经》、先秦散文、唐诗宋词,处处闪耀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虽然我还小,读的少,但我还是有机会读一读;虽然其中有一些思想被批判,但绝大多数还是被现代人批判地吸收。经典是处世哲学,是伦理道德的指向标,更是人生前进的明灯。

10.学习雷锋征文与节约一路同行 篇十

固镇三中八(2)班陈乐乐

有一滴水,把自己融入了江河,汇聚成了汪洋大海;有一朵花,把自己奉献给了春天,装扮出了万紫千红;有一束光,把自己悬挂高空,照亮了每一个角落;有一种精神,已过去了四十多年,却一直夺夺生辉;有一个人,把奉献塑成丰碑,把平凡演绎成伟大。他,就是时代英雄——雷锋。

雷锋,一个普通的农家孩子,在党和人民的培养下,用他短暂的22年的生命,留下了许多发人深省的感人故事,谱写了一部雄伟壮丽的人生诗篇,竖起了一座令人景仰的精神丰碑,是我们的学习榜样。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谓勤劳,指的是人们对待劳动的态度与品格,要求我们热爱劳动,积极参加劳动,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自己的生活。所谓节俭,指的是人们对待个人生活欲望的态度,要求我们节制自己的生活欲望,约束自己的消费行为。自古以来,勤俭节约的例子很多,其中,唯有雷锋叔叔的例子至今让我难忘。

雷锋叔叔出身贫苦,深知生活的艰辛,所以平常处处节俭。在炎炎夏日,别人都去买汽水喝,唯有他买白开水。别人问他,他的回答令我惊诧:“喝白开水也一样解渴。”可是,如果发生在我们这个社会,有谁会舍弃酸酸甜甜的汽水去喝毫无味道的白开水呢?想必,应该没人会这样做吧!

一次,雷锋路过某工地时,看到车子上常洒落一些水泥,觉得很可惜,便把水泥积攒起来。不到两个月,就攒了很多,又都给了工地。

捡没用的牙膏皮,把它们积攒起来卖钱,然后用这钱买了一打笔记本,亲自送给了小学的少先队员们。平常穿的衣服,破了个口或撕了一条长缝,就用针缝起来再穿。这样,洗了又洗,补了又补,都舍不得扔。

这种细微的小事,雷锋做得到。可在当今社会,很多人不但没做到,甚至出现了浪费这一严重的现象。

在学校里,粉笔是不能缺少的。可是,近几天,我们班出现了乱扔粉笔头的现象。班主任发现后,狠狠地把我们训斥了一番。虽然有了这次的教训,可有些人仍屡教不改。不经意间,我看到地上那清晰的白色的痕迹,我突然想起了教育家徐特立写的《粉笔诗》:“半截粉笔犹爱惜,公家物件总宜珍。诸生不解余衷曲,反为余是算细人。”我们总觉得这样的东西很多,浪费一点没多大关系。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如果每人都能节约一点的话,我们一个小镇就可以节约多少资源,再乘以13亿,那将是多么大的一个数字啊!还有一次,那是一个周末,我帮奶奶摘好菜后,觉得手很脏,就去卫生间洗手,水哗哗流淌的声音将好奇的奶奶引了过来,看见我拧开水龙头一直冲洗的铺张浪费,便训斥了我一顿。顿时,我才发觉水的重要性,水是生命之源啊!

因此,勤俭节约就如同我们的传家宝,这个传家宝可不能丢啊!勤俭节约是一种精神状态,对我们起着重要作用,是凝聚人心,战胜困难的强大力量。即使在物质生活日益丰腴的今天,勤俭节约也不是一种选择,一种应付,而是文明的体现,前进的脚步。

司马光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是啊,连古人都在警告

我们。所以,我们青少年应该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要像雷锋那样,以艰苦奋斗为荣,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评语:“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在雷锋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全文以当今的浪费与雷锋的节约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强调了节约的重要作用。开头的一组排比和结尾的引用是文章的亮点,同时又点明了中心。

11.青春与法治同行征文 篇十一

当我们发出来到这世界的第一声“哇哇”啼哭时,法律天使便来到我们的身边告诉我们:“你是中国的公民,你平等地享有法律赋予的各项权利:生命权、健康权……”从此,我们幼小的天空撑起了一柄法律的保护伞。

有了父母的关爱,《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呵护,我们才能安全、快乐的成长。到了上学年龄时,《义务教育法》又告诉我们:接受教育既是你的权利,也是你必须履行的义务。我们坐进了宽敞明亮的教室,老师循循善诱,我们如饥似渴的允吸着知识的甘霖,为将来成为一个有用的人积蓄能量。

离开学校,来到社会,我们就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劳动者。作为一名劳动者,《劳动法》赋予我们各种各样的劳动保障。如果你是一位科学家,你享有发明权、专利权;如果你是一位作家,你享有著作权……法律是我们强而有力的后盾,让我们大展拳脚,把梦想一个个变成现实。

然而,生活中也有很多因为不懂法律而酿成的惨祸。一个17岁的孩子因为怀疑同学在背后说自己的坏话,竟拿刀戳死了那位同学。一个16岁的孩子,受到父亲的影响,他养成了一个坏习惯,经常把别人的东西“拣”回家,然后胆子越来越大,两年就偷到了价值二万七千多元。阿城市的一个盗窃犯罪团伙,这4个“飞檐走壁的江洋大盗”竟是几个未成年的毛孩子!最大的才十二岁,最小的只有八岁,连续五次作案,盗窃钱物价值6000多元。这一桩桩、一件件,无一不让人触目惊心。

上一篇:我们要做雷锋式的好少年朗诵词下一篇:培养学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