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农业项目管理 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2024-11-01

做好农业项目管理 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精选10篇)

1.做好农业项目管理 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篇一

加快农业转型升级 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加快我县农业转型升级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农业工作,不仅对推进浙江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提升我县农业知名度和美誉度至关重要,而且对促进我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经济回升向好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我县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一)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不断优化。近年来,国家对“三农”问题日益重视,对新农村建设投入不断加大,这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我县积极响应中央、省、市的各项涉农政策,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并把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农业招商引资、土地规模流转等工作纳入县对乡镇(街道)的综合考核,增强基层对农业工作的主动性。

(二)现代农业发展的产业基础不断夯实。近年来,我县积极打造“浙江省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从体制、机制、措施上都有新的突破和落实,从农技服务到标准化推广,从质量监管到基地建设,从品牌创新到市场营销都有完整的实践。在现代农业基地规模方面,我县已有杨梅、绿色稻米、绿色蔬菜等十个产业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3.5万亩;在现在农业服务体系方面,我县已建立县乡村户四级农业服务网络和综合农业农技服务中心;在现代农业质量监管方面,我县已建立县级农产品检测中心,初步形成了县企业基地和市场“四位一体”的农产品质量检测网络;在现代农业市场化方面,我县已创办了全省首家绿色农产品专卖市场,创建了仙居鸡、仙居杨梅等区域农业品牌;特色农业有了比较好的发展基础,有了承接项目落户的能力、政策支撑的能力。

(三)现代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不断优越。我县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多样化的农产品品种、便利的交通条件和投资创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这为加快我县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契机。近年来,我县绿色农产品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高,受到各级领导和新闻媒体的高度肯定。去年,我县被农业部、国务院台办列为台湾农民创业园;被农业部列为全国12个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试点县之一,10个农产品质量监管试点县之一;全省“三位一体”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唯一试点县,被省财政厅农业厅列为全省支农资金试点县,支农资金总数在全省农业系统中居第一位。

二、我县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主体少而小。近年来在政府的关注和扶持引导下,全县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力度加大,企业数量逐年增多。但由于行业特点所限,大多农业企业发展的前期投入大、收效慢、效益低和部分人的轻农意识,使得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不快,与实现农业产业化的要求仍有一定差距。特别是农业龙头企业中真正上规模、上档次的较少,不适应现在市场经济发展和农业、农产品竞争日益加剧的需要。在全县57家龙头企业中,年产值上亿的仅有2家,且均为工艺品行业;年产值超过5000万的7家,其中属于工艺品行业的2家;年产值不足1000万元的25家,其中纯农业龙头企业仅占到15家。

(二)农技人员少而低。县乡村三级推广组织虽已基本成形,但乡村两级的组织建设还不够完善,我们的农技推广队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农业科技推广者工资低、待遇差,工作环境条件艰苦,推广经费紧张,造成农技推广队伍不稳定;农业推广人员年龄老化、知识弱化,结构不合理,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基层政府领导重视不够,导致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行政部门政事职能不清,大部分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常年忙于政府的中心工作,自己的本职工作却很少过问。

(三)土地流转贵而难。随着国家对农业实行“一免三补”等惠农政策,有些农民心理上受到鼓励,种粮积极性得到恢复,不想丢田;在外务工农民因收种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不需收种时节两头奔波,不愿丢田;多数农民担心土地流转后,生活失去保障,不肯离田,导致土地流转难度加大、成本提高,成为制约农业规模化发展的突出瓶颈。

(四)农业基础低而薄。虽然国家近年来加大了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地位有了明显改善,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也大大增强,但是由于经济等原因,县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的局面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偏远山区的耕地基本上无电力设施配套,无井灌设施、无渠系,还是靠天种地。农田水利建设比较滞后,自然防涝抗旱能力不高。如全县只有旱涝保收田8万亩左右,占总播面积的37%,许多耕地都是靠天下雨。

三、加快农业转型升级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

(一)突出模式创新,提升基地带动力,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基地化生产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以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为抓手,按照“县有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乡镇有科技示范场、村有科技示范户”思路,推进土地流转,引进产业主体,创新生产模式,提供全程服务,把园区建成新品种新技术的实验区、绿色标准化技术的样板区、农技人员的研发区和农民培训学习的教学区。一是推进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加快成立仙居台湾农民创业园领导小组,下设管委会,同时成立仙居台湾农民创业园融资公司;加快创业园规划制定,科学统筹园区布局;落实规划,推动核心区启动建设;加大宣传,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多渠道开展招商活动,组织参加2010年海峡两岸食品展览会。二是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加快流转步伐,使土地集中到大户、合作社、农业企业的手中,同时,以优惠政策鼓励各类企业和投资者,通过租赁、承包、合股等方式从事农业开发,引导土地规模连片流转。三是园区内实行“七统一”服务,即统一规划、统一优良品种、统一标准技术、统一农业投入品使用、统一疾病防治、统一质量监管、统一品牌的生产管理,对符合绿色标准的农产品,实行统一商标销售,即实现技术集约化,又有效保证了农产品的质量。四是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实施标准化生产,推行新型农作制度,加强统防统治,使我县农业实现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在全省形成较强的影响力。五是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大力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依托我县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杨梅、仙居鸡等特色产业优势,逐步在永安溪沿岸建成一批集科技示范、休闲垂钓、观光采摘、旅游度假于一体的生态休闲观光基地。

(二)突出增收为本,提升市场牵引力,全面搭建现代农业发展营销平台。农业产业化是我县农业实现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是适应市场竞争、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重要途径。进一步培育产业化经营主体,大力扶持产业带动力大、市场竞争力强、科技含量高的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和大户,通过责任农技制度、订单农业、合作化生产,对基地内所有符合标准的农产品实行订单生产与收购,并利用统一平台进行销售,充分体现农产品的优质优价,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一是发展壮大绿色农产品专卖市场,加强与连锁超市、供销社系统、大型集团公司等经营组织的合作发展,引进资金和先进的管理方式,借助连锁超市、供销社系统遍布各地的网点布局、四通八达的配送体系、灵敏的市场触角,把全县绿色农产品以专卖市场名义统一打包销售,全面提升专卖市场的经营水平,逐步使我县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绿色农产品配送中心。二是积极推进绿色品牌整合,建议成立县级品牌管理机构,对全县130多个仙居农产品品牌进行整合,分类进行认证,对重点产业的品牌,争取通过工商、质监等部门的认证;对仙居鸡通过证明商标认证;对仙居稻米、仙居高山蔬菜、仙居花猪、仙居永安溪鱼,通过地理标志认证,争创国家级、省级的区域农产品品牌,全面打响仙居绿色农产品的品牌。三是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工商资本投资农业,是加快我县绿色农业发展的根本,也是我县绿色农业发展上档次、上水平的关键。一方面要积极开展农业大招商,做到每一个生产基地都采用“市场+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进行企业化管理,推动农业每个主导产业形成1-2家产值达5000万元以上的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和年销售额达1000万元以上的合作社;另一方面对引进来的农业项目,各级、各部门大力支持,帮助落实农业种养殖用地和项目加工用地,确保引进工商资本的顺利落户。特别是要做好由国家供销总社与浙江省供销社、台州市供销社、仙居县供销社、台州华联超市五级联动共同投资2亿元的仙居国家级绿色有机农业产业项目。

(三)突出深化改革,提升服务支撑力,全面构建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体系。深化责任农技推广制度、构建“三位一体”农业公共服务体系,是确保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成败的关键。一是深化试点工作,着眼于在全省乃至全国创造先进经验,不断深化财政部、农业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试点县和全省“三位一体”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县工作,进一步健全农技服务网络,创新农技服务模式,发挥农技队伍作用,使农技人员正真成为“农业技术的指导者、农产品质量的监管者、动植物疫病的防控者、产品产业化的引导者”。二是加强农技推广责任考核,建立绩效挂钩制度,完善农技人员联系基地制度,加快标准技术的实施与推广步伐。三是通过双向交流与服务,加强与农业先进地区、科研机构、大中院校合作,积极推进优质良种、生物技术、农作技术等信息源建设,做到一个主导产业,依托一个科研院所,建立一个研发基地。加强对外合作交流,与国外优秀种业公司共同建立跨国新品种示范园区。

(四)突出绿色安全,提升品质竞争力,全面构建农产品质量监管追溯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关系社会的和谐稳定。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加大监管力度,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是我县建设绿色农产品基地的重要保障。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工作,明确责任,建立“县、乡、村、户”四级农产品质量监管责任体系。以县级农产品检测中心和企业、市场、基地定性检测室为主体,全面构建农产品检测网络体系。加强部门协作,整合检测资源,充分发挥县农产品检测中心(室)的作用,完善例行抽检制度,严把市场准入关。在全县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积极实施产地准出管理,农产品质量监管人员根据生产单位的生产档案、现场检查、产品抽检和质量认证情况,签发农产品产地证明。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实现生产记录可存储、产品流向可追踪、储运信息可查询。

2.做好农业项目管理 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篇二

一、现代农业的内涵与特征

现代农业是一个动态的和历史的概念, 它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 而是一个具体的事物, 它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从发达国家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看, 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包括两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和技术的现代化, 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要素装备农业, 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生物化和化学化;二是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 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区域化和企业化。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 增加农民收入, 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 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 在家庭经营基础上, 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 农工贸紧密衔接, 产加销融为一体, 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与传统农业相比, 它具有四大特点:一是突破了传统农业仅仅或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 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 使得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二是突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 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城市中有农业、农村中有工业的协调布局, 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的优势互补, 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三是突破了传统农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性, 实现了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 建立一个全方位的、权责一致、上下贯通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四是突破了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 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 实现了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

二、发展现代农业, 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发展现代农业, 是顺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趋势, 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 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当前, 我国正处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时期。从强化国家经济基础和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客观要求看, 目前我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从我国经济发展状况看, 我国也比以往任何时侯都更加有条件支持建设现代农业, 并通过建设现代农业, 实现农业中单一功能向多功能转变, 实现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生产方式现代化和生产理念现代化。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 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 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 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 用现代理念引领农业, 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 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 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 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 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

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必须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 遵循客观规律, 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推进, 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 要特别注意强化“五大支撑”:一是增加农业投入, 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 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设施支撑;二是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科技创新支撑;三是开发农业多种功能, 建设完备产业体系, 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支撑;四是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主体, 构建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 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市场体系支撑;五是大力培养新型农民, 提高农村劳务者素质, 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人力资源支撑。

三、发展现代农业, 要积极优化现代农业生产力布局

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 是根据资源条件配置农业生产要素的重要措施, 是实施全国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客观要求。加快建设现代农业, 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 必须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通过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农产品区域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 品种结构、品质结构不断优化, 市场竞争能力不断增强。优势区、主产区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但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相比, 农业生产力布局还不够清晰, 主导产业还不够突出, 支持政策还有待强化。

1. 以市场为导向, 以效益为中心, 做好种植业结构调整, 认真抓好粮食生产。

要突出基础设施建设, 优化品种结构, 大力发展初加工和精深加工, 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按照规模调大、效益调高、优势调强的原则, 以市场为导向, 以效益为中心, 因地制宜, 突出特色, 下大气力抓好一批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 使优势特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按照“稳定面积、更新品种、提高单产、改善品质、增加效益”的思路, 一手抓粮食面积的稳定, 一手抓粮食品质的提高, 抓好粮食生产。

2. 根据市场需求, 大力发展优势农产品。

在确保粮食总产稳定的前提下, 大力发展瓜菜、果品、花卉、中药材、牧草等高效作物, 加快良种更新换代步伐, 进一步优化种植业的作物、品种和质量结构。根据国内外市场的需求, 结合各地的资源优势, 加快培植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 尽快形成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的生产格局, 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和商品率。一是继续加大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调整力度, 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以发挥比较优势为基础, 依靠科技进步, 继续加大对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的调整力度, 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优质专用农产品;二是加快发展畜牧业、水产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工业, 这是合理利用农业资源, 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农业整体效益的重要途径。

3. 加快农业区域布局的结构调整, 发挥地域的比较优势。

根据农业的自然条件、生产和发展方向, 农业生产在一定区域内有一定的相似性和地域间的差异性。因此, 应根据农业生产成本中的物质成本、人力成本、土地机会成本的高低等, 来判断同一产品在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 以此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依据。要因地制宜, 突出特色, 在各个地区着手调整农业区域结构。各地应该选择最具当地优势的农产品加以重点发展, 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扬长避短, 把不具竞争优势的农产品生产减少到最低安全标准, 大力发展具有优势的农产品, 并且扩大优势产品的出口。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 积极推进特色农业的发展。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 提高农业的区域化、专业化和规模化水平。

4.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

选择和培植市场空间大、后备资源丰富、经济效益高的产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点, 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 明确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与农户的利益关系, 通过合同、协议等契约形式规定下来, 使双方成为一定规模的经济利益共同体, 协调衔接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 使之环环相扣, 形成一体化经营。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 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方式, 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 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统一种植、养殖。积极推进农业的规模经营, 大力推进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和经营, 使土地适当向种田能手集中, 加快实现农业的机械化、专业化和现代化, 提高农业的规模和效益。抓好合作经济组织, 搭好桥梁。进一步建立完善“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龙头企业以“订单”的方式与合作社和基地农户建立巩固的产业化协作关系, 实行一体化经营, 大力发展标准化种植、养殖基地。

四、发展现代农业, 要积极完善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大政策

发展现代农业, 首先要靠政策。要善于抓住机遇, 科学设计、精心策划一些重大政策, 增强政策的连续性、协调性和针对性, 不断完善现代农业发展支持保护体系。

1. 必须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继续完善农村改革政策。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机制, 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农业生产特点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 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核心是农村土地承包关系, 《建议》要求, 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长久不变。为此, 要加快做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 加快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提高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

2. 加快农村要素市场建设, 继续完善农产品调控政策。

《建议》要求, 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 促进土地增值收益和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这就对农村土地制度和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要按照节约用地、保障农民权益的要求推进征地制度改革, 以逐步理顺国家对农地征收为建设用地后增值收益的分配关系, 使农民在更大程度上共享工业化、城镇化的成果。另一方面, 要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 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机制, 以努力实现对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征收耕地的占补平衡和严格宅基地管理并依法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同时, 探索建立对依法取得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通过统一有形的土地市场、以公开规范的方式转让土地使用权的制度, 实现集体闲置资产的增值。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 健全农业保险制度, 改善农村金融服务。要继续完善农产品调控政策。推动稳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 探索建立目标价格政策。完善农产品临时收储办法, 健全重要农产品储备制度。完善“菜篮子”产品应急调控预案, 制定鲜活农产品调控办法。完善进出口贸易机制, 保障国内市场稳定。

3. 积极推进农村其他方面的各项改革, 继续完善强农惠农政策。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 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 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统筹城乡发展, 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 加大强农惠农力度。为此, 一是继续增加农业投入。推动继续加大国家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 不断提高财政、基本建设和国债、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的比例。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农业的支持力度, 切实落实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加快发展农业保险, 扩大保险覆盖范围。二是继续增加农民补贴。加大“四补贴”实施力度, 扩大补贴规模, 增加补贴种类, 提高补贴标准, 完善补贴办法, 推动实施农业防灾减灾和稳产增产关键技术与服务补助。三是继续完善农业补偿机制。加大粮食主产区补贴规模, 强化和完善奖励政策, 建立与产量直接挂钩的奖励机制。

摘要: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促进农业现代化, 使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 协调发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 强化政策、科技、装备、人才、体制支持, 推动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转变方式,优化布局,现代农业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3.做好农业项目管理 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篇三

一、新时期宝鸡农业综合开发的特点

(一)实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区的全覆盖。宝鸡有7个县区先后进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占全市县区总数的58%。2009年陕西省设立省级农业综合开发县的政策出台后,宝鸡有两个县区进入农业综合开发县行列,2011年又有3个县区进入省级农业综合开发县行列,实现了全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的全覆盖,为宝鸡发展现代农业创造了条件。

(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类型较为齐全。项目类型涉及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丘陵山区中低产田改造项目、产业化经营财政补助项目、产业化贷款贴息项目、世行农业科技,省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农业、林业、水利部门农发项目等。2011年共实施各类农业综合开发项目37个,其中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32个,包括土地治理项目8 个;产业化经营补助项目4个,贷款贴息项目12个;农业部门项目2个;水利部门水土保持项目4个,水利部门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1个;新型合作示范项目1个。实施省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5个,其中土地治理项目2个,产业化经营补助项目3个。

(三)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大幅度增加。2011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涉及财政资金12451.40万元,较上年9786万元同比增加2665.4万元,增长27.2%。其中,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项拨款11755.4万元,较上年9103万元增加2652.4万元,增长29.1%;市级财政预算安排370万元,较上年增加44万元,增长13.5%。实施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资金总量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开创了宝鸡发展现代农业的新局面。

二、宝鸡农业综合开发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创新点

(一)坚持竞争立项,集中连片开发。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从申报、评估、审批到实施,严格按照竞争立项的原则,从积极性高的乡镇村组中选择,公开竞争,互相比对,择优立项。立项时把集中连片作为首要条件,尽量减少土地插花分散。村组竞争立项的首要工作是调整插花地,通过土地流转等多种措施,调整好农业综合开发地块和作物种植茬口,做到集中连片开发。陈仓区先后在钓渭、天王、八鱼、虢镇、阳平、周原、慕仪、贾村、桥镇、千河、蟠龙等镇实施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农田和产业化项目,累计改造中低产田45.01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5万亩,实施产业化项目18个,累计投资25021.6万元,其中财政资金15844.56万元,银行贷款1161.2万元,群众自筹和投工投劳折资8015.83万元,占总投资的32.03%。项目区大面积集中连片,为发展现代农业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

(二)坚持硬件先行,配套措施跟进。水利、农业、林业等基础设施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硬件工程。宝鸡农业综合开发把硬件设施建设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优先立项,优先设计,优先施工,确保工程质量。通过农、林、水等硬件工程建设,不仅使项目区从整体形象上达到 “渠相连、路相通、林成网、旱能灌、涝能排、结构优、村整洁、户安居”的标准,而且使项目区在资源配置上更加优化。与此同时,与之配套的各项措施紧密跟进,确保硬件工程发挥最大效益。千阳县从2003—2011年,先后在寇家河、草碧、水沟、城关、柿沟、张家塬、南寨镇改造中低产田8.1万亩,新打井114眼,维修机井5眼,衬砌“U”型渠道377.1公里,埋设输水暗管80公里,砂石硬化农田机耕路150.15公里,营造农田防护林8000亩,改良土壤5.5万亩,多项配套措施同时跟进建设,建成田成方、管成网、路相通、工程配套好、综合治理成效大的农业综合开发区,使农业生产条件明显高于非项目区。

(三)坚持“一村一品”,两类项目配合。宝鸡农业综合开发围绕主导产业开发,注意把土地治理项目和产业化项目结合起来,以土地治理项目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以产业化项目促进土地治理项目实施和专业化生产。两类项目的同时实施,加快了一村一品优势产业发展的步伐,提高了拳头农产品的集中度和市场竞争力。岐山县农业综合开发将土地治理优质小麦种植与优质面粉加工、方便面加工、岐山优质挂面加工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扶持岐山秦风挂面厂,以加工厂为龙头,带动一大批加工专业户,年产手工空心优质挂面3300吨,仅此年产值达到2600多万元,安排了3000多名劳动力就业。以华祥和城北方便面等企业为龙头,年加工方便面3500多万箱,年产值达2.5亿元,解决3500多人就业问题,并带动了一大批板纸、纸箱等生产企业。如华祥方便面厂年产碗装方便面5000吨、袋装方便面3.5万吨,年加工转化原粮小麦4.7万吨,带动生产板纸3万吨、纸箱2000万套,年产值1.38亿元,利润676.5万元,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867万元,高出全县水平1600多元。岐山挂面、方便面及岐山臊子已成为岐山县的拳头产品和享誉全国的品牌产品。与此同时,农业综合开发还打造出一批一村一品专业村,先后在农发项目区的故郡、凤鸣、雍川、祝家庄、益店、蒲村等乡镇建立40个塑料大棚瓜菜生产专业村,面积由2000年的10多亩发展到6万亩,年生产反季节优质瓜菜18000万公斤,平均亩纯收入超过6000元,年总纯收入3.6亿元,成为岐山农民种植业收入的支柱产业。

(四)坚持机制创新,推行六项制度。宝鸡农业综合开发从项目管理、资金管理等多项制度的机制创新入手,在前期立项、项目实施、建后管护等多个环节上,大胆创新,勇于探索,先后推行土地治理项目公示制、村组项目竞争立项制、工程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县级财政资金报账制、大宗物资集中采购制等六项制度,使农业综合开发管理机制日臻规范,既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又切实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眉县从1996年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以来,共改造中低产田21.3万亩,总投资达到10277万元。在项目施工中,县上严格按照要求,对节水灌溉中如地埋管、水泵等支出较大的工程项目,实行工程招投标。县财政局采购中心在网上发布招标信息,公布招标内容,并聘请县上有关专家组成评标小组,邀请县内外有资质的工程队参加招标大会。通过招投标,选择出资质较高、价位合理的施工队伍,既保证建设用材质量,又节约开发资金、降低开发成本。

三、宝鸡农业综合开发助推现代农业发展取得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建设粮食高产示范田,促进全市粮食连续九年大丰收。2011年全市粮食总产达到142.52万吨,实现粮食生产“九连丰”。10个县区去年开展小麦高产创建,建立百亩攻关田17个、万亩示范方21个,2012年夏田水地百亩攻关田平均亩产达到612.9公斤,万亩片平均亩产558.1公斤,分别较上年增产3.03%和3.1%;旱地百亩攻关田平均亩产450.5公斤,万亩片平均亩产379.8公斤,分别较上年增产13.96%和9.93%。项目区5个旱地小麦百亩攻关田和两个万亩示范片刷新了上年全省纪录,其中千阳县南寨镇大寨村旱地百亩攻关田亩产达到491.12公斤,超过上年全省纪录9.5%。

(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提升了全市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和农业科技贡献率。在全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建设农业园区15个,其中省级农业园区5个、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9个、国家级交易中心1个,目前正在申报省级农业园区26个,认定命名10个。这些农业园区围绕畜粮果菜四大主导产业,主推13项农业实用技术和11个农业经营模式,使农业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以上。

(三)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推广适度规模经营,特色产业形成了产业化经营的格局。宝鸡今年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新建千亩以上连片果园示范方26个,面积30210亩;千亩以上连片高山蔬菜示范方3个,面积3700亩;建设百亩以上设施蔬菜示范方24个,面积5600亩;建设千头奶牛场17个,畜牧小区476个,发展规模养殖户8700户。全市奶牛存栏超过20万头,蔬菜种植面积达到82.2万亩,苹果、猕猴桃面积分别突破100万亩和50万亩,渭北塬区百万亩优质苹果、秦岭北麓60万亩优质猕猴桃、川塬城郊百万亩时令瓜菜和千陇及渭河川塬20万头良种奶牛四大产业带基本形成。

(四)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强力推进“一村一品”和专业合作社建设,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全市市级以上的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84户,其中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龙头企业21户。建立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811个,“一乡一业”示范乡镇34个,“一县一业”示范县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362个,其中全国示范社11个、省级百强示范社11个,市级十佳合作社40个,市级优秀合作社40个,会员6万多人,带动农户近20万户。获得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支持的陈仓区绿丰源蔬果专业合作社、眉县齐峰富硒猕猴桃专业合作社荣获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称号。

(作者单位:陕西省宝鸡市财政局农发办)

4.做好农业项目管理 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篇四

现代农业是继原始农业、传统农业之后的一个农业发展新阶段,其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农业产业化经营,不仅是现代农业的根本标志,也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经之路。早在1997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姜春云同志就把乐山市确定为联系点和农业部农业产业化试点市,并多次来乐山指导农业产业化工作

。近年来,乐山市紧紧抓住农业产业化经营这个切入点,以现代农业来指导农业产业化,以农业产业化来推动现代农业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有益的实践概括我市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现代农业建设所做的各项工作,主要采取了以下四个方面的措施。

(一)培育龙头,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龙头企业的发展状况决定了农业产业化的推进速度、推进质量和推进效果,影响着现代农业的建设进程,为此我们狠抓了龙头的建设。一是打破行业、区域界限培育龙头。我们坚持“谁有实力谁当龙头”的原则,多形式创办龙头企业,重点培育一批经济实力雄厚、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装备新、科技水平高、带动能力强和跨县、市、省的高科技型龙头企业。二是围绕主导产业壮大龙头。畜牧、林竹、茶叶、蔬菜、中药材等是我市的优势主导产业,我们围绕这五大产业,发展壮大了永丰纸业、井研食品有限公司、竹叶青公司、哈哥兔业等一批加工型龙头企业,鼓励它们提高加工水平和科技含量,让“田野”变成了“车间”,使农民成为了工人。三是对外招商引进龙头。我市着力拓展投资渠道,加大市场融资力度,引进、嫁接、催生了吉象木业、天成实业等一批龙头。目前,全市共有年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25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龙头企业11家,市级龙头企业32家。实现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达到40家。龙头企业的迅速发展,为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奠定了基础,在推动现代农业建设、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创新机制,激活农业产业化经营。创新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是实行集约化,而实行农业集约化经营又有赖于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我市以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载体,通过创新机制,促进了农民与龙头企业的联结,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创新利益联结机制。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稳定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在产前和产中环节,鼓励龙头企业和农户双方共同投入;在产后的收购、加工、仓储和销售等环节,鼓励农户入股龙头企业,逐步形成了以产权要素联接的紧密型的经济利益共同体。二是创新利益分配机制。,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鼓励龙头企业实行多形式、多环节的分红、让利、返利的分配制度,逐步建立了盈余按农户交易量返还的分配机制。龙头企业将企业加工增值部分对农户进行“二次返利”,让生产环节的农户分享到农产品加工、仓储和销售等环节的利润。同时,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产供销合同、利润返还合同等,以契约或合同的形式,固定双方的责权利,使二次返利规范化、制度化。三是创新风险保障机制。我市通过进一步扩大和规范“订单农业”,采取按保护价收购农产品等办法,降低农户的市场风险,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龙头企业通过建章立制、完善公积金、风险基金等提留积累制度,增强抗风险能力。通过机制创新,培育壮大了一批龙头企业群体,农民专合组织成为农民连接企业、进入市场的桥梁和纽带。目前,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60个,会员总数达到11.45万人,带动农民54.49万人,有力地推进了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

(三)依靠科技,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强大动力。在农业产业化经营各个环节普遍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可以大幅度提高整个农业产业链的科技含量和最终产品质量档次,形成强有力的科技增效机制,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一是以农业园区为载体推广农业科技。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以乐山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载体,采用“一区多园”,一个专业园、一个特色、一个产业,实行“政府引导、业主开发、市场化运用、产业化经营”的运行机制,采取激励政策,鼓励和支持园区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加快技术改造,引进、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积极引导园区企业与中科院系统、四川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省林科院、省畜科院等30多个院校和研究所建立了院企、所企科技合作关系。井研食品公司的出口产品开发,使川农大专家的科技成果转化成为生产力。省畜科院养兔研究所和成都大学与“哈哥兔业”技术合作,使产品迅速走向市场。川农大与“竹叶青”多年的合作,使不同风味的名茶走向了世界市场。二是依靠科技进步实施标准化。我市以现代科技为手段,狠抓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制定并发布了9个农业质量标准体系、51个农业生产技术规程,逐步形成了以国际、国家、行业、地方标准为主,企业标准为辅的种植养殖、生产管理、加工包装的质量标准体系。全市已建立8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17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共计80多万亩,已获得省级以上认证的无公害种植、养殖基地62个,认证面积达44万亩,被认定为省级以上无公害农产品78个、绿色食品10个、有机食品2个。三是加大科技人才引进和科技推广。聘请300多名各类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科技人才来我市讲课、传授技术,培训基层农技干部1300多人,培训示范农民2.62万人次,培养了2537个农民技术员。截至目前,全市共转化应用科技成果156项,科技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

(四)强化服务,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搞好服务,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保障。在实践中,从三个方面着手,引导和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大力实施政策扶持。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牢固确立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就是扶持农民的观念,出台了《关于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加速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关于加大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关于做好信贷支农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制定和落实了国家关于促进龙头企业发展的用地、用电、税费、资金、环境等政策措施,采取多种形式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真正做到“扶强龙、兴小龙、育新龙、引外龙”。2002—2003年,井研食品公司、国强丝绸公司、天成实业、永丰公司、吉象公司、竹叶青公司享受税收优惠达6600多万元,新增贷款达2.8亿元。二是建立健全服务体系。近几年,我市转变政府职能,变管理为服务,为产业发展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大力培育中介服务组织、农民经纪人队伍,建立了良种繁育、技术推广、产品销售等服务网络,既解决企业不能解决、千家万户不能解决,也解决不好的问题,又做长、做宽了产业链条,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还狠抓了法制和社会信用建设,在全市建立了一批信用乡镇和信用村,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健康推进。三是大力开展现代信息服务。充分发挥我市农经网的作用,积极为龙头企业和农民提供市场信息、种植栽培技术等服务。目前,全市农经网已延伸到了乡、村、重点龙头企业和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003年,全市通过农经网销售农产品超过3亿元,占到了四川省网上农产品销售量的五分之一。峨眉山市新坪乡蘑菇协会通过农经网发布销售信息引来外地客商上门收购,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曾庆红的充分肯定。

二、深刻的体会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现代农业的进程中,乐山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体会和深度的思考。

(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十分重视对龙头企业的培育和扶持。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龙头企业是关键环节,没有龙头企业就没有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强弱和牵动能力大小,直接影响产业化经营的规模与成效。当前,扶持龙头企业要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切实采取措施为他们提供贷款、担保服务,增强龙头企业融资能力。在税收、土地、融资、贷款贴息、科技应用和标准化建设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扶持龙头企业发展。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千家万户直接对一个企业和市场,无论从经营管理和对话地位,都难以形成有效的沟通渠道。因此,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必须要在农户和企业及市场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大力培育各类以农民为主体的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从实际出发,采取多种形式,探索建立合同约束、服务合作、利益分配和风险保障等机制。通过推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建立风险基金,实行利润返还等办法,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关系,真正形成利益共同体。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实施农业标准化。农业迫切需要实现从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换,其转换的方向正是现代农业的方向,而这种转换,首要呼唤的就是农业标准化。实施农业标准化,是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基础。农业产业化是实施农业标准化,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的重要手段。在目前的条件下,单纯依靠增加农产品数量或提高农产品价格来增收的余地很小,必须强化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通过实施标准化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培育优质高效名牌农产品,从而不断提高农产品效益和市场占有率。

(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重视发挥政府作用。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农户、龙头企业等都是行为主体,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则是服务主体。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行为主体的主动性、自主性、积极性,另一方面又要发挥好各级政府的宏观决策的指导作用。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运用市场经济的思维和办法,适应发展新要求,创新引导方式,从规划、体制、政策、环境等方面入手,通过环境吸、政策扶、宣传促、金融配等措施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

三、探索的问题立足实践,在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探索与实践中,也面临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并切实加以解决。

(一)龙头企业带动能力问题。我市农业产业化中的龙头企业除永丰、竹叶青、蓝雁三家国家级龙头企业具有一定的带动力和竞争力外,其他龙头企业自身规模小,带动能力比较弱。由此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如资本积累慢、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很难形成产品规模和提高产品质量。因此,各级政府应充分认识龙头企业在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上的重要作用,通过各项政策措施和有效的服务,促进龙头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增强实力和带动力。

(二)风险保障机制问题。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由于农业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并存,商业保险机构还未完全介入,绝大多数龙头企业未提取风险保障金,一旦农产品价格、销路或出现如非典、禽流感这样的疫情风险,龙头企业自身无法抵御。虽有部分发展较好、规模较大的龙头企业对农户实行了多形式的分红和返利,但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采取何种分配方式、如何分配,还没有作明确规定。二次返利的比例,一般是龙头企业说了算,没有进行较为科学的成本核算,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同时,龙头企业也认为,目前的二次返利,对农户体现了“利益均沾”,如有风险却是“企业独担”。为此,需要抓紧探索研究怎样在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真正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的问题。

(三)订单农业履约问题。由于目前部分农民法律意识、守信意识还不强,虽然与龙头企业签了订单,但如果出现价格波动,特别是外来收购者扰乱市场,部分农民就只顾眼前利益而毁约,使订单农业的另一方既蒙受过去开展各项服务的损失,又蒙受当前经营利益的损失,使龙头企业经营计划和分配返利计划难以实施。为此,一方面要规范整顿市场,另一方面要规范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龙头企业之间的各类合同,监督合同的执行,提高履约率。

5.论发展现代农业促进新农村建设 篇五

【论文关键词】发展现代农业 科学内涵 重要意义 对策措施

【论文摘要】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当前和以后一定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发展农村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是促进生产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改善生态环境关键措施,是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本文就发展现代农业的科学内涵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意义以及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措施进行了论述。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着力点。发展现代农业为新农村建设夯实产业基础,是当前和以后一定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全会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各项部署,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全局,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保持和扩大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良好态势,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奠定重要基础。

一、科学地认识现代农业的内涵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意义

1.现代农业的科学内涵

人类农业的发展,大体要经历自然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智慧农业四个阶段。现代农业是对传统农业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创建智慧农业的前提和基础。目前比较科学的提法是:现代农业是以现代发展理念为指导,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物质装备为支撑,运用现代经营形式和管理手段,形成贸工农紧密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的多功能、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现代农业就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现代新型农民发展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的发展更加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更加依靠现代生产要素的引进使用,更加依靠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更加依靠多种产业的协调发展,更加依靠劳动者创新,创新将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现代农业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内涵还将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正确理解现代农业的内涵还必须科学地认识其特征。现代农业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生产机械化。充分运用先进设备代替人的手工劳动,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实行机械作业,从而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二是农业技术科学化。是指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以达到提高单产,提升质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逐步提高科技对农业增产的贡献率。三是农业增长方式集约化。农业增长方式要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摒弃传统的粗耕简作,推广现代的精耕细作,农业增产的基点转到以挖掘内部潜力,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档次,提高综合效益,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四是农业经营循环的市场化。市场成为农业经济运行的载体,农业各生产要素的配置都必须通过市场来实现,要面向市场组织生产。五是农业生产组织的社会化。现代农业要求农业生产与流通活动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必须和社会上的有关部门、市场主体有机地联系起来,并要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提高这种依赖程度,以达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提高劳动生产率。现代农业的生产是社会化大生产。它排斥生产的小而全和封闭型经营状态,要求按专业

化分工组织生产,走开放式经营的道路。六是农业生产绩效高优化。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它的高优化,这也是相对于传统农业的优势所在。七是农业劳动力智能化。劳动者是生产力构成中最具基础作用、最有活力的因素。他对农业增产增效的贡献,占有相当的比重。无论是增长方式的转变,还是生产绩效的提高,都依赖于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知识和技能水平,既是现代农业的目标,同时也是要实现目标的可靠保证。八是农业发展产业化。现代农业要求农业发展必须拉长产业链向纵深延伸,不能局限于农业内部要着眼于农业产业的深加工。农业发展要向农业深加工争效益,依托龙头产业实现农业产业化运营。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意义

面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局面,发展现代农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1)发展现代农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关键时期,受到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制约,面临国际和国内市场的双重挑战,必须着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优化结构和布局,集约节约使用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减少面源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农业生产手段、生产方式和生产理念的现代化,把农业和农村的发展真正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步伐,有利于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优化农村经济结构,集约使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业竞争力,实现农业又好又快发展;有利于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引进工业技术成果,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增强城乡之间、工农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发展现代农业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无论是保障粮食安全,还是促进农民增收,无论是应对国际竞争,还是持续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解决农业的深层次问题,都必须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农业是发展农村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是促进生产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改善生态环境关键措施,是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

(3)发展现代农业是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实现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是“三农”工作的根本目标和中心任务。近几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恢复性增长,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但是增粮增收的基础还不稳固。从现在面临的制约因素和未来的发展要求看,只有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才能全面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从根本上夯实增粮增收的基础。发展现代农业,不仅能够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综合效益,直接增加农民收入,而且能够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拓展农民就业空间,实现多环节增收。

二、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建设现代农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同时又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将贯穿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全过程。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我国农村地域辽阔,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因此都要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从最有利于农民、最需要解决、最有条件解决的问题着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推进,防止脱离实际、急于求成,确保现代农业顺利发展。

1.积极探索推进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形式。要针对目前农业经营规模小、经济效益差的实际情况,在坚持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和统分结合的基础上,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突破区域、产业和所有制的界限,引导农户和龙头企业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扩大农业的外部规模,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因地制宜采取有效可行的形式来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继续深化农业结构调整,稳步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在保证粮食稳定发展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一要积极发展优势产品和特色产业。继续

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推进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大力发展优质专用粮食生产;二要大力发展水产业。加强水产良种体系建设,提高品种改良水平和良种覆盖率,推广生态健康养殖理念、养殖方式和管理技术,扩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加强水产养殖品种病害防治;三要着力提高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发展粮油、果蔬、畜产品、水产品等农产品加工业,培育龙头企业,逐步形成一批优势农产品加工产业群,注重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努力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必须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改善农业技术创新的投资环境,完善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和粮食主产区的机械化作业水平。要把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作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措施来抓:一是重视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和队伍建设,适当增加科研经费,充分发挥他们在推广应用农业技术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二是推进和完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使之成为推广应用农业科学技术和优良品种的重要基地。三是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使他们了解和掌握相应的农业实用科技知识。强化农业生产标准化,切实抓好农产品安全生产。一定要逐步增强农产品标准化和安全生产意识,逐步建立健全农产品检测检验机构,严格实施农产品质量标准,加强对农产品的检验和检疫工作,注重农产品安全生产管理,确保农产品能够顺利进入国内外市场。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促进农村人口转移。推进城镇化和农村人口转移是现代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的客观要求。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积极引导,使乡镇企业和农产品交易市场相对集中,逐步扩大城镇规模,把较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加工、流通和服务领域。同时要改革户籍制度,对在城镇有固定住所和稳定生活来源的农村人口应允许就地登记落户,鼓励他们进入城镇从事二、三产业,并在就业、教育等方面享受当地居民待遇,加快农村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从而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6.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连锁经营,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改善农村市场环境,加快生产要素配置,提速农产品流通。

6.做好农业项目管理 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篇六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目前,农业发展现状如何,全面推进现代农业面临什么困难,围绕这些问题,我通过走访、调查、收集相关信息等方法,对这些情况作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农业生产有了新的发展,但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投入不足、农民素质偏低等因素严重制约现代农业发展。正视农业发展现状,全方位推进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当务之急。

一、综合能力显著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的农业生产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农业生产综合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存在问题依然突出

虽然农业生产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总体看,现代农业发展滞后仍是新农村建设亟需解决的最突出的矛盾。

(一)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难以强化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农业生产受水资源短缺、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低、产业化进程慢等因素的制约,其生产仍然没有跳出小规模、低水平、传统粗放经营的怪圈。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低,实际机播、机收、机电灌溉率不高。农民出售农产品多以原粮、活畜为主,农产品深加工少,附价值很低。从调查结果看,认为农业生产“地力差,水资源缺乏”、“农 1

业灌溉条件差、农业生产基本靠天吃饭”和“农业机械化水平低”的农民分别占到了55.3%、36.9%和44.5%。

(二)农民素质低、适应性差,难以承担起发展现代农业的重任。在农村劳动力流动过程中,出现的农民人力资本的“逆向选择”现象:流出就业非农行业的基本是年富力强、受过较多教育的农村“精英”,留下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人力资本含量和劳动技能较低的儿童、妇女和老人,进一步从总体上降低了从事农业生产的留守农民素质。无疑,农民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其素质偏低,难以承担起发展现代农业的重任。

(三)落后的思想观念仍是农户走入市场的最大障碍。农民仍然沿续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习惯,思想观念保守,在寻求项目和资金投入上多希望政府给以扶助,“等、靠、要”思想往往相当的严重。相当的一部分村民固守以农为本的生存观念和温饱型目标,小富即安,脱贫致富的心理预期不高。

(四)受固有观念的制约,资源开发利用和经营模式停留在初级水平。偏远山区人地矛盾相对突出,资源的利用成为加快发展的重要前提。目前,一些干部的视角仍停留在种植业的发展和有限的土地开发上,对广大的山林资源和旅游资源有所忽视,尚未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而对土地资源的深度开发,充分利用尚有所忽视,从而陷入“山区资源缺乏”的怪圈。资源开发视角及经济发展思路的不同,导致山区乡村产业结构不合理,户营经济模式单一。

(五)经济发展中“短视心理”造成集体实力日渐削弱,对户

营经济的扶持存在误区。这里的“短视心理”是指部分村干部群众中存在的重短期利益,轻长远利益,重个人利益,轻群众利益,享乐主义,摆官架子的不利倾向。由于村集体经济底子薄,加之片面地看待户营经济的发展,多数村干部对集体经济发展抱的期望不大,导致近年山区集体经济实力处于缓慢的发展趋势

由此看来,由于经济基础和自然条件因素的存在,要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缩小乡村致富的差距,就应该通过合理的规划,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遏制山区农民致富缓慢的势头。

三、多管齐下全面推进

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是整个经济社会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为此,必须以创新农业发展理念为前提,以提升农业装备水平为基础,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根本,以推广科学技术为支撑,以增加投入为保障,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用先进理念引领农业。发展现代农业,首先要树立新理念。要树立用现代工业推动农业发展的理念。要用办工业的方法办农业,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集约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区域化布局、市场化运作,逐步实现农村工业化、农民工人化、农业现代化。要树立按比较原则参与新一轮市场分工和合作的理念。要通过不断比较、调整、改进、提高,着力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培养具有竞争力的支柱产业,做强做大农业龙头企业,逐步形成农民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龙头”走、“龙头”

跟着市场走的良性发展轨道。要树立抓农业就是引导农民走向市场的理念。要通过解决农民待遇不公、信息不灵、市场把握不准等问题,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改变农民身份,促使农民从产品生产者转变为商品生产者。

——用现代装备带动农业。改善农业设施装备,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要以“发展农田水利和加强旱作农业相结合”为突破口,着力推进农田水利建设,逐步改变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要实施沃土工程,以鼓励农民发展绿肥、秸秆还田和施用农家肥为突破口,加快农业综合开发步伐,切实提高耕地质量。——用新型农民发展农业。农业生产的主体是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不是政府单纯资金的投入,也不是社会精英的道德呼吁,而是农民主体地位的确立尤其是具有专业化、知识化、市场化和组织化特征的新型农民的培育和成长,这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真正动力。要培养和塑造“专业化”的农民。要通过加快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民非农化步伐;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逐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推进“留守”农民“专业化”进程。要培养“知识化”的农民。

——根据村的实际,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的农业,实现农业的现代化,科技兴农,这样才能强乡富民。政府要不断的引进高素质的人才,搞好基础设施的建设。吸引外资,发展第二三产业,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培养社会化的服务组织。利用好便利的交通条件以及旅游业的优势,转变政府的职能,提高干部的工作效率,不

断的提高干部的素质。

7.做好农业项目管理 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篇七

一、推进农业标准化是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必然选择

标准化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 而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而当前特色农业发展中普遍存在盲从发展的问题, 在一些地方, 一旦某种农产品受到市场欢迎, 其它种植户就会迅速跟进, 周边地区也会一哄而上, 盲目发展, 导致在短期内造成该农产品泛滥, 品质良莠不齐, 种植收益急速下降。甚至一些地方政府也未能发挥对产业调整的正确引领作用, 反而是对其推波助澜, 造成了特色农业发展的无序局面。要发展好现代特色农业, 就必须通过推进农业标准化, 坚持产业统筹规划, 克服市场经济中的短期逐利行为, 确保农产品质量, 通过提高农产品的品牌信誉度和市场竞争力, 来实现优质特色农产品的种植效益。

二、标准化在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中的具体作用

1. 建设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基地需要推进农业标准化

现代特色农业是通过利用区域内独特的农业资源, 开发出区域内特有的名优产品, 并转化为特色商品的现代农业。发展现代特色农业, 就必须结合农产品市场需求, 对现有农业资源进行科学地分配, 制定出合理的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通过制定严格的特色农产品产业基地标准, 坚持以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来指导和促进特色农业产业基地的发展, 以政策、资金等引导特色农产品向优势区域转移布局, 为特色农产品产业基地发展壮大提供良好的环境。

2. 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需要推进农业标准化

农业标准化是提高农产品质量的保证。而随着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生产者来说, 实施农业标准化, 通过在农产品生产、加工等环节引入质量控制手段, 才能确保产品质量目标的实现。事实表明, 农业标准的贯彻, 对提高农产品质量作用显著。而在市场执法检查中, 只有有了农产品生产技术及产品质量标准, 检测时才有依据可循, 才能有效地打击假冒伪劣产品。

3. 提高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需要推进农业标准化

农业标准化是实现农产品品牌效益的关键。现代市场竞争必须保证产品优质优价, 而品牌化经营是变农产品质量优势为竞争优势的有效手段。实施品牌战略就应当在农产品生产、加工的各个环节上实施标准化, 依靠产品质量和特点开发特色产品, 将产品质量融入品牌价值。没有严格的质量标准体系, 就形不成内在高质量的过硬品牌, 在市场上就不可能享受到与质量相符的价格和取得高效益。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经济就必须依靠农业标准化和农业产业化, 通过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制定严格的产品质量分级标准, 通过检测为不同质量的产品提供身份标识, 为消费者提供直观的产品质量信息, 从而进一步扩大特色农产品的地域优势, 创出独特的农产品品牌和效益。

4. 农业标准化是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手段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 农业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 规模越来越大, 技术要求越来越复杂, 分工越来越细, 协作越来越广泛。这就必须通过制定和使用标准, 来保证各生产部门的活动, 在技术上保持高度的统一和协调, 以使生产正常进行。通过实施农业标准化, 以市场为导向, 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 才能保证现代农业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标准化为组织现代化生产创造了前提条件, 用标准化推进农业产业化是一种必然。

三、当前农业标准化工作中的薄弱环节

1. 农业标准化意识有待提高

在农业还处在转型时期的今天, 对农业标准化的重视远远不够。事实表明, 淡薄的农业标准化意识, 对标准化生产的监管缺位, 是导致农产品质量不高而效益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一些无公害生产基地内, 个别成员不按规程生产的个体随意行为对整个基地产品形象造成不良影响甚至严重损失的现象屡见不鲜。

2. 农业标准体系还需完善

农业标准化是一项系统工程, 除农业生产技术标准和农产品质量标准外, 还涉及农业的基础标准、环境标准、检测标准、管理标准, 这一系列的标准必须涵盖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 并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农业标准化的效用。

3. 农业标准的质量还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农业生产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不可控制的自然因素, 生产条件可谓千差万别;另一方面农业的生产方式、组织形式、生产技术、管理模式差异也很大。而标准作为对重复性事物所作的统一规定, 需要把新成果、新技术等按照简化、统一、协调、选优的原则, 把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全过程用一种规范的形式加以规定。要在差异很大的农业生产方式中精简提炼出生产上普遍适用的标准, 其难度可想而知。农业标准的实施主体是农民, 农业标准还要让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浅显明了, 新制定的农业标准普遍还需要在生产实践中反复进行检验和提炼。

4. 农业标准实施的监督力量有待加

强目前, 在农业生产当中普遍存在重标准制定、轻标准实施的现象, 一些标准的制定仅仅用于基地、企业的各项检查验收, 甚至是为制定标准而制定标准, 制定出来后就束之高阁, 在实际生产上是否严格按标准实施却无人过问。

5. 传统农业生产的大环境还未得到改变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大趋势。而目前我国农业的产业化程度还很低, 要把传统分散的、自给式的家庭生产经营模式, 按统一的技术标准把从事生产、加工的农户组织起来进行标准化生产、加工、销售, 其难度还很大。

四、全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 加快现代特色农业发展

农业标准化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 而其最核心的内容是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管理标准化。在发展现代特色农业过程中, 必须紧紧围绕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和产品质量管理, 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

1. 切实推进农业标准体系的完善

要充分重视标准的制定工作, 把标准的制定作为现代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标准制定工作中坚持先易后难, 宁缺勿滥的原则。既要让标准要求高于一般生产实际水平, 以发挥标准对生产的促进和监管作用;又不能让标准脱离生产实际, 成为无法达到的目标。

2. 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

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生产操作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 为农业标准化生产提供符合实际的技术保障。把基地、龙头企业、专合组织作为重点, 以产品质量标准为纽带, 加强行政引导、监管, 促使其把安全和经济的生产、加工、储藏、保鲜、运输技术规程全面应用到农业生产上, 为农业标准化的全面实施铺平道路。

3. 加强质量评价监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 在重点农业产业基地建立产品质量检

测站点, 为生产提供检测服务, 帮助生产者创建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在农产品生产基地实行标准化管理, 着力加强对基地生产档案记录、投入品使用、化学物质残留速测、产品品牌建设等环节的监督管理, 进一步健全完善质量追溯体系, 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市场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力度, 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农产品, 建立起一个全社会重视农产品质量的大环境。广泛开展农产品质量等级评定检测工作, 使优质农产品真正实现优质优价。

4. 推进农业生产的专业化

要进一步促进现代农业生产的分工与合作, 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依据, 以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目标, 综合生产相关要素进行系统优化和协调处理, 从而实现农业生产各要素的有机组合。通过推进农业生产专业化, 为农业标准化生产提供更大空间, 在更大范围内发挥标准化生产的效用。

5. 发挥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的示范带动作用

扶持一批具有辐射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 创出一批对市场颇具吸引力的名牌农产品, 发挥其在农业标准化进程中的示范带动作用, 一方面有利于迅速扩大农业生产规模, 另一方面有利于大品牌争大市场格局的形成。同时也为标准化生产、加工、储藏、销售、管理的广泛深入实施创造条件。这是适合当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种切实有效的组织形式, 也是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关键。

6. 不断完善各项农业标准化政策

加强宣传, 争取全社会关心支持农业标准化工作。不断完善农业标准化投入政策, 为农业标准制定、宣传、实施提供经费保障。建立起农业标准化实施的奖惩机制, 对标准的制定者、实施者按照其在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中做出的成绩给予奖励和财政扶持。

8.以农业信息化促进农业现代化 篇八

【关键词】 农业信息化;概念;内涵;建议

信息技术是当今发展最快的高新技术,但就信息技术本身来讲,它只是一种工具,并不能替代其他产业,只有和其他产业结合,才能真正成为传统产业发展的倍增器。

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时期。要在人均0.092公顷的耕地上解决13亿人口的吃穿问题,出路在于以科学技术、信息服务和生产资料来武装农业,使之在有限的土地上大幅度地提高生产率,所以发展农业信息将给我国农业带来难得的机遇。

一、农业信息化的概念

农业信息化是一个内涵深刻、外延广泛的概念。关于农业信息化的理解,我国现在还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尽管人们对农业信息化的理解不尽相同,但其基本涵义不外乎是指信息及知识越来越成为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资源和发展动力,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业越来越成为整个农业结构的基础产业之一,以及信息和智力活动对农业的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加大的过程。它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应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遥感技术等多项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应用,其目标都是为实现农业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因此,农业信息化可理解为在农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通过普遍采用信息技术和电子信息装备,更有效、更合理地开发利用各种农业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才资源和其它信息资源等,提高农业产业的现代化水平,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动态演进过程。

二、农业信息化的内涵

农业信息化的内涵丰富,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包括农田基本建设、农作物栽培管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畜禽饲养管理等。目的是及时收集信息,帮助农户解决生产管理问题。

2.农业经营管理信息化。及时准确地向广大农民提供与农业经营有关的经济形势、固定资产投资、物价变动、资金流向等各种信息,指导他们的生产经营活动。

3.农业科学技术信息化。收集并传递与农业生产、加工等领域有关的技术信息,包括农业栽培技术、畜禽养殖技术、农副产品加工技术以及农业科研动态。

4.农业市场流通信息化。提供农业生产资料供求信息和农副产品流通、收益成本等方面信息。有利于政府转变职能,有利于减少农产品市场波动,提高农业市场流通效率。

5.农业资源环境信息化。发布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资源和环境信息,如耕地、水资源和生态环境、气象环境等信息。

6.农村生活消费信息化。向广大农民提供生活消费方面的信息服务,介绍主要消费品的性能、价格和供求趋势等。

三、加强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根据上述农业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提高政府对农业信息化的认识,加强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投资额较大、建设周期长、受益面广的工程。政府需重视此项工作并建立强有力的领导体系,确定各部门的职责并分工协作。政府应注重多渠道增加农业信息化的投入,建立多元化投资体系。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团体、个人、外商投资农业信息化的建设;组织协调涉农相关部门和企业制定信息设备投入、信息资源开发等规则,建立健全农业信息管理服务系统和服务机构,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减少重复和浪费,实现农业信息的共享。

2.实施农业信息化人才战略。要强化农业信息化培训,农业及有关部门应建立规范可行的培训制度,结合实际编写通俗易懂的信息化培训教材,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在农村培养信息化专业人才以适应农业信息化建设需要。采用脱产与在职相结合、长期与短期相结合、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的办法发展农业信息教育。不仅要加大对从事信息技术开发应用的高校、研究所的投入,建立一批信息技术开发基地,而且要重视农业信息工作人员的岗前培训和再教育。完善农业信息化人才管理机制,一方面加大对现行体制的改革力度,建立人才流动机制、竞争机制、利益分享机制、风险吸纳和分担机制,促进人才的合理使用与流动。另一方面通过住房、薪酬、职务等条件吸引一批能力强、素质高的优秀信息科技人才从事信息工作,打造一支高水平的信息专家队伍,使其更好地为“三农”服务。

3.完善农业信息网络。

完善农业信息网络,应采用先进技术,建立集多个农业信息子网络于一身的宽带高速、遍通全国的农业信息广域网络,同时对现有网络资源进行整合,使农业信息通过网络进行传播,以提高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的科学性、实用性,满足农业信息化的要求。要加大对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农业信息服务质量。

4.把农业信息当作产业来发展。

推进农业信息化,必须把农业信息、当作一项产业来发展。众所周知,信息产业已经成为世界发展最迅速、科技含量最高、利润率最高的产业之一。发达国家50%以上产值来源于信息业,信息产业在农业上应用,一方面可以使农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农业信息本身也可以被当作产业来发展。所以农业信息化建设决不仅限于信息网建设,它还可以带动农业信息硬件、软件建设,还可以拉动农业信息服务、农业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分析以及农业信息中介、网上农科教育、网上农产品交易、网上结算、定单农业、物流配送等一系列农业生产、流通活动,既可以创造一大批就业机会,又可真正通过信息化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业整体效益。

参考文献

1 冯蕾:新疆农业信息化建设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6

2 崔岩:农业信息化组织体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

3 陶伟:关于新时期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8.24

4 傅洪勋: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2.11

5 杨成洲余璇何树燕:对加快我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思考[J].农业经济,2009.3

6 王振张越杰:关于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经济纵横,2009.5

9.做好农业项目管理 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篇九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制定如下政策:

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1.设立“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资金”,列入财政支农资金范围,实行总量控制,预算管理。

2.在本市区域内注册、生产的农业企业、单位和个人,不分所有制及隶属关系,均属专项资金支持范围。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3.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中央、省、市、县区按5:3:1:1比例筹集建设资金。列入全国专项规划建设的小型水库,中央、省、市、县区按3:4:1.5:1.5比例筹集建设资金;列入省级计划建设的小型水库,按省与市(含县区)1:1比例承担建设资金。

4.加强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村村通水泥路建设项目,市级按每公里8万元标准给予补助。列入省计划的新建农村客运站项目,市财政按省补标准1:1配套,累计补贴最高不超过本项目决算金额。

5.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市政府批准实施的土地整治项目,宅基地整理部分新增耕地面积,市财政每亩给予5万元补助;其他土地整理新增耕地面积,省市财政按照项目区建设标准给予补助。

6.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经国家、省批准立项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市财政按照规定安排足额配套资金,农民筹资部分,由市县财政代筹。

7.整合巢湖湿地保护、粮食大县、油料大县和生猪大县奖励等项目和资金,加大农田基本设施建设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三、推进农业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提高农业竞争力

(一)农业产业化

8.建立《合肥市农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库》,凡符合我市农业发展政策和投资导向目录,属国家鼓励、省861计划、市1346行动计划和市重点的农业项目,可直接进入《合肥市农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库》。列入《合肥市农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库》的项目,均可申请项目补助。

9.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在500万元以上(含500万元)的新、扩建农副产品加工和林木花卉生产项目,在项目建设期内,按申报期新增固定资产实际投资额的5%一次性给予补助,每个项目补助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固定资产投资补助范围为项目土地使用权、厂房、设备、辅助设施等。

10.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在1亿元以上(含1亿元)的新建农副产品加工项目,国际、国内知名的跨国、跨省、跨市农业企业公司总部、生产基地及研发中心入驻我市的,可采取“一事一议”给予政策支持。

实行“一事一议”的境内外企业、项目,不重复享受固定资产投资奖补扶持政策。

11.新认定为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分别给予10万元、5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12.新获得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的农业企业及其他组织,一次性奖励50万元;新获得省级名牌或省级著名商标称号的,一次性奖励10万元。

13.新通过认证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给予一次性认证认定费用补助。

14.新确认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的,分别给予5万元、3万元、2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15.新通过部级、省级、市级质监部门发布的农业生产操作技术规程,每项分别给予8000元、5000元和3000元的一次性奖励。

16.年销售收入达到1亿元以上且当年盈利的农业企业,其销售收入较上年每增长5000万元,奖励企业1万元;当年销售收入达到30亿、50亿元以上的企业,分别给予“一企一策”特殊奖励。

17.当年实现农副产品加工产值超50亿元的县区,奖励县区领导班子20万元。以后每增加10亿元产值,奖励5万元,累计奖励不超过100万元。

18.新认定为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专业分中心的企业,市财政一次性奖励50万元;新认定为省级技术研发中心的企业,市财政一次性奖励20万元。

19.新取得国家级、省级“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乡镇)项目,按照国家和省奖补标准,市财政给予1:1配套奖励。

20.对依法登记、有效运转一年以上、社员数200户以上、运作规范、服务优质、带动效果明显的市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每家补助8万元;对依法登记、有效运转一年以上、会员数100户以上、运作规范、服务优质、带动效果明显的市级示范农民专业协会,每家补助4万元;对新设立并规范起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协会,每家分别一次性补助1万元和0.5万元;对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成立的专业合作社,入股农户达到100户以上且入股土地面积300亩以上的,每家一次性补助3万元。同时符合上述两项条件的,按其中最高金额进行补助。新获得国家级、省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农民专业协会项目的,按照国家和省奖补标准,市财政按照1:1比例给予配套补助。

21.参加市政府和省有关部门组织的各类农业展销会的企业和单位,一次性据实补助展位费和参展产品运输费50%。

(二)现代养殖业

22.新建并从国外引进原种猪300头以上的原种猪场,每场一次性补助200万元;新建并存栏600头以上纯种能繁母猪,以生产二元杂交母猪为主的祖代种猪场,每场一次性补助100万元;新建并存栏2000头以上的能繁母猪父母代种猪场,每场一次性补助100万元;新建并存栏3000头以上的能繁母猪父母代种猪场,每场一次性补助150万元。

23.新建年出栏商品猪5000头(猪舍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以上的规模养殖场(小区),每场一次性补助25万元;新建的年出栏商品猪10000头(猪舍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以上的规模养猪场(小区),每场一次性补助50万元。

24.存栏能力150头以上的新建奶牛场,300头以上的新建标准化饲养小区、托牛所,从省外购进或迁入符合标准的奶牛且集中饲养30头以上的,从国外引进的高产奶牛通过省验收并获得奖补的,市财政按省补助标准给予1:1配套补助。

25.新建年出栏100万只、200万只、300万只以上的规模肉禽场,每场分别给予10万元、20万元、30万元的一次性补助。

26.新建存栏10万套、20万套以上父母代种鸡场,每场分别给予一次性补助30万元、50万元。新建存栏3万套、5万套以上肉种鸭场,每场分别给予一次性补助20万元、30万元。

27.家禽良种企业培育的家禽新品种、配套系,新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或者鉴定,并由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公告的,每个品种一次性补助10万元。

28.新开发龙虾苗种繁育基地,集中连片300亩以上且年繁育虾苗2000万尾以上的,一次性补助10万元。新开发龙虾集中连片养殖基地,池塘养殖300亩以上或稻田养殖400亩以上的,一次性补助5万元;1000亩以上的,一次性补助10万元。新开发鳜鱼繁育基地,连片100亩以上且繁育规格3cm以上、苗种200万尾以上的,一次性补助10万元。新开发河蟹池塘养殖基地,集中连片300亩以上的,一次性补助5万元。

29.新开发黄鳝网箱养殖连片300亩以上,网箱个数达1000箱且带动农户100户以上的,一次性补助5万元;500亩以上,网箱个数达2000箱且带动农户150户以上的,一次性补助10万元;1000亩以上,网箱个数达4000箱且带动农户200户以上的,一次性补助20万元。

30.新认定为国家级、省级水产良种场的,按照国家和省奖补标准,市财政给予1:1配套奖励。

(三)特色种植业

31.承担国家和省级水稻产业提升、小麦高产攻关、玉米振兴计划和油菜高产创建示范项目,分别给予3万元和2万元的奖励。

32.鼓励种植大户发展粮油生产,认真落实国家各项种粮补贴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对当年单个连片种植粮油500亩以上的粮油种植大户,每户奖励1万元。

33.从事研发的种业企业,在我市范围内建立制种基地连片面积1000亩以上的,每年每亩给予20元补助;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研发品种新获得国家和省审定的,每个品种一次性分别奖励2万元和1万元。

34.新建无公害蔬菜设施栽培(含食用菌、草莓)小区和新建设施栽培花卉基地,分类型按面积予以补助。具体标准为:日光温室大棚,集中连片40亩以上的,每亩补助4000元。钢架大棚,集中连片70-150亩的,每亩补助2500元;151-300亩的,每亩补助3500元;300亩以上的,每亩补助4000元。

35.新建露地蔬菜,集中连片500亩以上的,每亩补助200元;501-1000亩的,每亩补助300元;1000亩以上的,每亩补助400元。对伏缺期间利用遮阳网、防虫网、杀虫灯等设施新建伏缺蔬菜生产基地,集中连片达到100亩的,每亩补助1000元。

36.新开发水生蔬菜,集中连片300-1000亩的,每亩补助200元;1001-5000亩的,每亩补助300元;5000亩以上的,每亩补助400元。

37.蔬菜瓜果花卉工厂化育苗中心新建连栋温控大棚面积2000平方米以上,年育苗能力达到200万株以上,且辅助设施齐全的,一次性奖补30万元。

(四)林木花卉业

38.新增营造连片面积50亩以上的生态林,包括水源生态林、湿地绿化、荒山荒地绿化等,每亩补助200元。当年新开发成片造林500亩以上,每个工程一次性补助10万元。

39.在铁路、高速公路、国省道、县道两侧新建绿色长廊林带3公里以上、大中型河渠两侧新建绿色长廊林带10公里以上,单行林带每公里补助2000元;林带每侧宽度达到3米且3行以上的,每公里补助5000元;林带每侧宽度达到10米的,每公里补助1万元。在乡村道路两侧新建绿色长廊林带2公里以上,林带每侧宽度达到3米或苗木干径4cm以上的高标准单行林带,每公里补助3000元。当年新开发绿色长廊路段长度30公里以上,每个工程一次性奖励10万元。市级出资建设部分,不再进行奖励。

40.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范围内新建农田林网,庇护面积500亩以上且网格面积小于200亩的,每亩一次性补助20元;新建环村林带长度1公里以上、宽度10米以上的,每处补助1万元;规划居民点绿化覆盖率达到35%的,每处一次性补助5万元。

41.新开发苗木生产基地200亩以上且投资额在50万元以上的,建设花卉生产设施控温温室1000平方米以上,日光温室面积3000平方米以上,钢架大棚10000平方米以上,新增鲜切花生产面积50亩以上的,每处一次性补助5万元。

42.新开发经济果木林基地成片100亩以上的桃、枣等品种,每个基地一次性补助5万元。外环生态绿色长廊范围内连片发展经果林(桃、李、杏、枣等)50亩以上的,市财政按每亩200元标准予以补助,一补五年。

(五)其它类

43.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从2009年起,单个业主受让流转土地在1000亩以上,租金在500元/亩以上,且流转期满3年的,给予一次性奖励。其中,集中连片规模经营在1000-2000亩的,每亩奖励100元;2001-3000亩的,每亩奖励150元;3001亩以上的,每亩奖励200元。县(区)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达到规定建设标准并实现2万亩以上土地流转规模的,市财政一次性补助2万元;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建设资金由县(区)、乡(镇)承担。

44.农村能源。养殖企业新建50—100立方米单体沼气发酵池沼气工程,每立方米补助300元。企业、乡村或个人新建30—50立方米厌氧池、好氧池污水净化沼气工程,每立方米补助500元。种养基地新建300立方米以上大中型沼气工程,按“一事一议”给予补助。

当年获得国家、省扶持的新建乡村农村能源项目,按国家、省奖励资金给予1:1配套。

45.农业机械化。当年新购置的农业机械,经农机管理部门审定,给予购置费10%-30%的补贴。重点鼓励水稻插秧机械、油菜收割机械、植保机械和大棚微型机械发展。

46.增加农业服务体系建设财政投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公共植保体系、农技推广体系和农村能源体系建设。

47.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将动物防疫和无规定动物疫病省级示范区建设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强制免疫疫苗配套经费由各级财政按照规定比例承担,免费发放农户使用。

48.支持农业保险。政策性农业保险按照市农险办《关于印发〈合肥市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合农险组〔2008〕1号)和省、市有关规定执行。

四、附则

49.本政策与其他政策交叉的,不重复奖补。具体实施细则由市农业相关部门会同市财政局另行制定。

10.做好农业项目管理 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篇十

实施细则》的通知

合财农[2010]137号

各县(区)财政局、农委、畜牧水产局、林业局、水务局:

现将《合肥市承接产业转移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若干政策实施细则》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合肥市财政局 合肥市农业委员会 合肥市畜牧水产局

合肥市林业和园林局

合肥市水务局

二○一○年五月十一日

合肥市承接产业转移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若干政策实

施细则

根据《合肥市承接产业转移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若干政策(试行)》(合政〔2010〕27号),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实施原则和方式

(一)实施原则。窗口受理、部门验收、财政审核、结果公示、按期兑现。

(二)实施方式。按照非验收类、验收类和其它类进行实施。

1、非验收类项目:指不需经过实地验收,按照细则规定的申报程序提供申报资料,经审核确认后即可兑付的项目。

2、验收类项目:指按照细则规定的申报程序提供申报资料,经过实地验收合格后方可兑付的项目。

3、其它类项目:指根据国家、省、市有关政策和实施方案执行的项目。

二、申报条件和资料要求

农村基础设施部分:

(一)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村村通水泥路和农村客运站、农村土地和宅基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其它类)

按照国家、省、市有关政策规定的要求进行申报。

农业产业化部分:

(二)固定资产投资奖补(验收类)

1、申报条件

(1)凡注册、生产在本市区域内的直接以农林牧副渔等农产物料为原料进行农副产品加工和林木花卉生产项目,与当地农户有利益联接的,且投资项目列入《合肥市农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库》的农业企业均可申报。

(2)实行“一企一议”、“一事一议”的项目,需获得市政府的批准。

2、申报资料

按季度申报。提供申请表,营业执照复印件,税务登记证复印件,财务报表,固定资产明细账,与当地农户有利益联接的证明材料。同时,基建类需提供项目立项批复,工业用地合同及缴纳土地出让金凭证,建设施工发票及支付凭证,项目竣工决算报告;设备类需提供设备购置正规发票及支付凭证。

(三)龙头企业、品牌和技术研发中心奖励(非验收类)

1、申报条件

(1)新认定为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2)新获得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省级名牌产品和省著名商标称号的。

(3)新认定为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专业分中心、省级技术研发中心的。

2、申报资料

随时申报。提供申请报告,营业执照原件和复印件,获奖文件或批准文件、证书的原件和复印件。

(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认证补助(非验收类)

1、申报条件

本新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产地认定、产品认证的产品认证检测费、产地环境检测费、产品检测费、标志认证费。

2、申报资料

随时申报。提供农业部质量安全中心、有机产品认证机构、省农委批准认定、认证证书和相关批文原件及复印件,认定认证机构相关费用发票原件和复印件。

(五)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奖励

国家级、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奖励(非验收类)

1、申报条件

本新确认为国家级、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先后获得国家、省、市奖励的按最高标准奖励。

2、申报资料

随时申报。提供申请报告,国家标准委、农业部、省农口部门、省质监局相关批文原件和复印件。

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奖励(验收类)

1、申报条件

基地生产规模、组织管理、标准体系建立、“三品”认证、技术培训、生产管理、农业品投入等方面达到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要求。

2、申报资料

按申报。提供申请报告、项目申报书、产品生产技术规程、“三品”认证证书等相关材料。

(六)农业生产操作技术规程奖励(非验收类)

1、申报条件

本新制定并通过部级、省级、市级质监部门发布的农业生产技术规程。先后获得国家、省、市奖励的按最高标准奖励。

2、申报资料

随时申报。提供申请报告,农业部、林业主管部门、国家质监总局、国家标准委、省质监局、市质监局批准文件原件和复印件。

(七)企业上台阶奖励(验收类)

1、申报条件

年销售收入达到1亿元以上且当年盈利、销售收入较上年增长5000万元以上的农业企业。

2、申报资料

按申报。提供申请报告,营业执照复印件,企业所在县(区)统计部门出具的证明材料。

(八)县区奖补(验收类)

1、申报条件

当年实现农副产品加工产值超50亿元的县区。

2、申报资料

按申报。提供申请报告,本辖区内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目录,市统计局确认的本辖区上和本农副产品加工产值统计证明等相关证明材料。

(九)国家级、省级“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配套奖励(非验收类)

1、申报条件

当年新确认(命名)为国家级、省级“一村一品”的专业示范村(乡镇)。先后获得国家和省奖励的按最高标准配套奖励。

2、申报资料

随时申报。提供申请报告,国家、省相关“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乡镇)批文原件和复印件,国家、省本奖励资金相关文件、证明材料原件和复印件。

(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奖补(验收类)

1、申报条件

(1)申报市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农民专业协会,须依法登记、有效运转一年以上、社员数200户以上或会员数100户以上、运作规范、服务优质、带动效果明显,符合市农委《关于创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百家示范工程的实施意见》(合农〔2008〕31号)提出的“四有八规范”标准和《合肥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管理示范制度(试行)》(合农[2009]190号)。

(2)申报规范起步的合作经济组织补助,须新设立登记,运行较规范,机制较合理,能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开展服务等。新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须建立成员的个人帐户。

(3)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合作社,须在工商部门登记,入股农户100户以上,入股土地面积300亩以上。

(4)对同时符合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全部奖补条件的按最高奖补标准奖励。对已获得市级奖补,因合并、改组、更名及新设分支机构的合作组织和协会不再奖补。

2、申报资料

按申报。提供申请报告,民政部门备案或工商部门注册登记证书复印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奖补资金项目申报书》,营业执照复印件,上一资产负债表,收益分配表,各项管理制度,近年来获奖情况,成员花名册及联系方式等相关材料。申报国家和省级示范奖补配套的农民合作社,需提供申报表、国家或省奖补的有关文件原件和复印件。

(十一)农业展销会费用补助(非验收类)

1、申报条件

企业经批准参加市政府、省有关部门组织的农业展销会。

2、申报资料

随时申报。提供申请报告,市政府、省有关部门批准文件原件和复印件,实际发生的参展展位费、展品运输费正规发票原件和复印件,市有关部门审核意见。

现代养殖业部分:

(十二)新建种猪场补助(验收类)

1、申报条件

种猪场选址、建设、规模、存栏等要求符合市畜牧水产局规定。

2、申报资料

按季度申报。提供建设申请表和验收表,土地流转合同,购买种猪合同、发票和检疫合格证明。同时,原种场需提供引种场资质证明复印件,农业部引种批复文件,入境报关单;祖代种猪需提供原种场生产经营许可证复印件;父母代种猪场需提供祖代场或一级扩繁场生产经营许可证复印件。

(十三)新建商品猪养殖场(小区)补助(验收类)

1、申报条件

养殖场(小区)选址、建设、规模、存栏等要求符合市畜牧水产局规定。

2、申报资料

按季度申报。提供建设申请表和验收表,土地流转合同,购猪发票(自繁自养的提供自繁场的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和调拨单)和种猪检疫合格证明。

(十四)奶牛补助(验收类)

1、申报条件

已通过省验收并获得奖补。

2、申报资料

按申报。提供申请报告和省级资金补助文件。

(十五)新建规模肉禽场补助(验收类)

1、申报条件

禽场选址、建设、规模、存栏等要求符合市畜牧水产局规定。

2、申报资料

按季度申报。提供建设申请表和验收表,土地流转合同,购买商品苗禽发票(自繁自养的提供自繁场的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和调拨单)和检疫合格证明。

(十六)新建种鸡场和肉种鸭场补助(验收类)

1、申报条件

种鸡场和肉种鸭场选址、建设、规模、存栏等要求符合市畜牧水产局规定。

2、申报资料

按季度申报。提供建设申请表和验收表,土地流转合同,所引种祖代场生产经营许可证复印件,购买种禽合同、发票和种禽检疫合格证明。

(十七)培育家禽新品种、配套系补助(非验收类)

1、申报条件

当年新通过国家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或鉴定并经国务院畜牧行政主管部门公告的品种和配套系。

2、申报资料

随时申报。提供申请报告,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或者鉴定结论,以及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公告证明等。

(十八)新开发龙虾苗种、鳜鱼繁育基地,新开发黄鳝网箱养殖项目及龙虾集中连片养殖基地、河蟹池塘养殖基地补助(验收类)

1、申报条件

选址、建设、规模等要求符合市畜牧水产局的规定。

2、申报资料

按季度申报。提供申请表和验收表,县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养殖证或苗种生产许可证复印件,土地流转合同,生产记录和带动农户资料。

(十九)新认定为国家级、省级水产良种场奖励。(非验收类)

1、申报条件

本新认定为国家级、省级水产良种场的。

2、申报资料

随时申报。提供申请报告,营业执照原件和复印件,国家、省批准文件、证书及上级奖励资金文件的原件和复印件。

特色种植业部分:

(二十)承担国家和省级粮油高产创建示范奖励(非验收类)

1、申报条件

本承担国家、省水稻产业提升、小麦高产攻关、玉米振兴计划、油菜高产创建的项目实施完毕且通过国家或省验收。

2、申报资料

随时申报。提供申请报告,示范项目立项批文原件和复印件,国家、省级验收证明材料原件和复印件。

(二十一)种植大户奖励(验收类)

1、申报条件

种植面积指单季种植(不包括复种和套种)达500亩以上(含500亩)。粮油品种包括水稻、小麦、大麦、玉米、豆类、薯类等粮食作物及花生、油菜、芝麻等油料作物。

2、申报资料

按申报。提供申请验收表,土地流转合同,本人身份证复印件。

(二十二)制种补助

制种基地补助(验收类)

1、申报条件

在本市注册、生产并从事研发的种业企业,单个企业单一品种单季集中连片制种育种规模达1000亩以上,且每个基地不超过两片,片间距不超过100米。

2、申报资料

按申报。提供申请报告,基地土地流转合同(或制种农户花名册),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基地所在乡镇、行政村证明材料,《农业财政项目资金标准文本》,县(区)在作物生长季节的验收合格资料,主要农作物种子生产许可证。

自主研发新品种奖励(非验收类)

1、申报条件

在本市注册、生产,自主研发农作物新品种,本新获得国家和安徽省审定的种业企业。

2、申报资料

随时申报。提供申请报告,企业营业执照及国家或安徽省审定的批文原件和复印件。

(二十三)新建无公害蔬菜设施栽培小区和设施栽培花卉基地补助(验收类)

1、申报条件

(1)无公害蔬菜设施栽培小区建设符合市农业委员会设施大棚建设标准、小区片数、片间距、无公害标准生产及基础设施配套等规定要求。

(2)设施栽培花卉基地建设符合市林业和园林局规定要求。

2、申报资料 半年申报一次。提供申请报告,土地流转合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证明,种植户分户造册生产明细表,基地大棚设施采购合同文本,付款凭证原件和复印件等,《农业财政项目资金标准文本》,市级立项批复,县(区)初验合格资料。

本项目奖补资金当年兑付50%,剩余的50%资金待次年复验合格后再兑付。

(二十四)新建露地蔬菜、伏缺菜补助(验收类)

1、申报条件

(1)符合市农业委员会无公害标准生产、小区片数、片间距及基础设施配套等规定要求,伏缺菜要同时符合伏缺菜基地生产管理要求。

(2)伏缺菜生产基地在三县四区范围内利用现有的钢架大棚实施。

2、申报资料

半年申报一次。提供申请报告,土地流转合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证明,种植户分户造册生产明细表,《农业财政项目资金标准文本》,市级立项批复,露地蔬菜工程实施完工作物播种县(区)初验合格资料。

伏缺菜补助6月份申报,7-8月份检查,9月中旬验收。

新建露地蔬菜基地项目奖补资金当年兑付50%,剩余的50%资金待次年复验合格后再兑付。

(二十五)新开发水生蔬菜补助(验收类)

1、申报条件

符合市农业委员会无公害标准生产、小区片数、片间距及基础设施配套等规定要求。

2、申报资料

按申报。提供申请报告,土地流转合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证明,种植户分户造册生产明细表,《农业财政项目资金标准文本》,市级立项批复,县(区)初验合格资料。

本项目奖补资金当年兑付50%,剩余的50%资金待次年复验合格后再兑付。

(二十六)新建蔬菜瓜果花卉工厂化育苗中心奖补(验收类)

1、申报条件

新建连栋温控大棚,棚内净面积达2000平方米以上,棚檐净高度达3米以上,配备穴盘育苗、微喷滴灌设施等附属设施。育苗中心从事蔬菜瓜果花卉育苗,且年育苗能力达200万株以上,拥有中级职称以上专业技术人员3人以上。

2、申报资料

按申报。提供申请报告,《农业财政项目资金标准文本》,自有土地承包经营证书或土地流转合同,市级立项批复,县(区)初验合格资料、育苗中心固定资产投资相关费用发票及支付凭证,苗种销售台账。

林木花卉业部分:

(二十七)新造生态林、新建绿色长廊、新建农田林网、新开发苗木花卉基地、新开发经济果木林基地补助(验收类)

1、申报条件

符合市林业和园林局造林绿化、苗木花卉生产的质量标准要求等有关规定。

2、申报资料

(1)成片造林项目每年4月和9月申报,其他林木花卉项目每年4月或9月申报。

(2)成片造林(包括经济果木林)项目:提供申请表,县(区)检查验收材料,造林小班统计表,验收地形图。连片面积500亩以上的需同时提供造林作业设计书。

(3)绿色长廊项目:提供申请表和县(区)自查验收登记表。实施的绿色长廊路段长度超过30公里的需同时提供作业设计书。

(4)农田林网、环村林带、规划居民点绿化项目:提供申请表、县(区)登记表和自查验收地形图。

(5)苗木花卉生产基地项目:提供申请表、县(区)分品种登记表和自查验收地形图。苗木花卉设施栽培项目:提供申请表和县(区)自查验收登记表。

其他类部分:

(二十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补助(验收类)

1、申报条件

本项目实行建档申报制,流转期内相关资料报市级备案。

2、申报资料

随时申报。提供档案文本,县(区)农业部门对申报业主和土地流转的农户三年生产经营情况的跟踪审查报告,县(区)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设备购置正规发票、流转记录、合同等相关资料。

(二十九)农村沼气工程建设补助(验收类)

1、申报条件

本项目实行备案制,须是列入市级农村沼气建设项目库的项目。

2、申报资料

随时申报。提供项目实施方案(企业发展现状、项目建设内容、资金投入概算及筹措方案、组织保障和项目预期效益),施工合同,项目设计、施工图纸,工程决算,县级初验合格资料。

(三十)农村能源奖补(非验收类)

1、申报条件

当年获得国家、省农业部门批文且通过省级验收的新建乡村能源项目。

2、申报资料

随时申报。提供农业部、省农委的批准文件原件、复印件和省级验收报告。

(三十一)农业机械购置补贴(验收类)

1、申报条件

在本市范围内从事农业生产的农牧渔民(含农场职工)、直接从事农机作业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当年新购置的水稻插秧机、油菜收获机、微型耕作和植保机械,分别按购机款的10%、20%、30%和30%补贴。对已获得省级以上补贴的,市级不重复补贴。

2、申报资料

按季度申报。提供购机人身份证,购机发票等原件及复印件,到乡镇农办(农机站)登记后上报县(区)农机局(农委)审核。

(三十二)农业服务体系、动物防疫体系、农业保险类项目(其他类)

按照项目的实施进度和国家、省、市有关政策的规定申报。

三、申报程序

1、县(区)初审。项目申报资料由县(区)初审汇总后在规定时间内报送市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受理部门。

2、窗口受理。市行政服务中心窗口统一受理项目申报,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申报资料的核验并移交市农业相关部门。

3、部门验收。市农业相关部门负责项目的验收组织。非验收类项目要在5个工作日内提出项目补助资金意见的报告送市财政局审核;验收类项目要在15个工作日内完成检查、验收工作,并提出项目补助资金意见的报告和项目申报、核查验收材料送市财政局审核。

4、财政审核。市财政局在收到市农业相关部门核查验收材料和项目补助资金意见的报告后,非验收类项目在5个工作日内,验收类项目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工作,并提出项目资金审核意见反馈市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受理部门。

5、结果公示。市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受理部门负责在3个工作日内将拟兑现的项目情况在合肥晚报、市行政服务中心大厅及本部门外网网站进行公示。公示期不得少于5天。

6、按期兑现。对于公示期满无异议的项目,市财政局负责提出资金安排意见,履行相关报批手续。

四、实施责任

1、立项备案制。凡验收类项目一律实行立项备案制。市、县(区)农业相关部门要建立现代农业发展项目库,增强计划性和目的性。项目单位在项目实施前向县(区)农业部门提交书面建设申请,经县(区)农业、财政部门审核同意并报市农业、财政部门立项备案。凡未予立项备案的项目,市、县(区)两级不予验收和奖补。

2、申报负责制。企业(单位)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负责,弄虚作假、套取资金的,一经发现,予以通报批评,追回资金,五年内取消申报市级财政补助和奖励资格,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3、初审责任制。县(区)农业相关部门、财政局负责项目的初审,并对项目情况的真实性负责。经初审合格的项目方可向市级申报。凡工作不负责任,将初审不合格的项目向市级申报,单个项目误差在10%以上的,责成县(区)对该类项目全部重新验收;单个项目误差在30%以上的,取消该类项目全年申报资格,对符合条件的项目由县(区)按同等标准兑现奖补;单个项目误差在50%以上的,取消该县(区)全年项目申报资格和参加市有关部门评先评优资格,通报全市批评,并追究有关人员责任,对符合条件的项目由县(区)按同等标准兑现奖补。

4、受理责任制。市行政服务中心市窗口受理部门负责对县(区)申报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核验,及时移交申报资料。凡因申报资料不全影响项目验收审核或资金兑现的,将追究有关责任。

5、验收责任制。市农业相关部门负责组织相关项目的检查验收,提出项目资金兑付报告。验收人员要深入实地对照标准检查验收,验收人员不得接受验收对象的请吃、馈赠,验收人员要对验收结果负责,对因工作不负责任造成验收结果明显严重失真的,取消该验收人员项目验收资格,并实行责任追究。

6、项目抽查和效益评估制度。市财政局对市有关部门核查验收提出的奖补项目进行复核和监督审查,并按项目一定的比例开展绩效考评。根据复核和监督审查的情况,提出奖补资金的拨付意见。对复核和监督审查中发现的问题,要求有关部门做出书面说明并进行整改。

五、附则

1、本细则由市财政局会同市农业相关部门负责解释。

2、市农业相关部门会同市财政局制订有关操作技术规程。

上一篇:冬季奥运会闭幕式下一篇:金融监管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