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学科课堂理念

2024-06-11

初中历史学科课堂理念(共11篇)

1.初中历史学科课堂理念 篇一

初中历史学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魏光凤

课堂是基础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就直接影响着基础教育的效果。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日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如何以高质量教学迎接挑战,是当前每一位教师特别是历史教师面临的共同问题。

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从学生的角度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有效的教指的是促进学生学的教,它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直接的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其二是间接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达到了不需要教!直接促进是立竿见影的,能够即时显现的;间接促进是着眼于长远的。相对而言,前者是短效,后者是长效,这两种效果要同时兼顾。无效的教指的是阻碍学生学的教,它也有两种表现:其一是显型的,教师不得要领、冷漠无情、枯燥乏味的教,使学生的学大倒胃口,从而失去学的兴趣和热情;其二是隐型的,教师照本宣科地讲授学生自己通过阅读便能看懂的课本知识,这种教剥夺了学生学(独立学习)的机会,从而阻碍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积极性的发展,阻碍学生学的所谓教是糟糕透顶的误人子弟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学会到会学;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那么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就结合近几年我的教学实践谈谈。

一、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若学生对学习历史有兴趣,喜欢历史学科,会主动学习历史,教师的教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历史新课程改革要求: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通过历史学习,学生能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这一新的要求就要求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改变教学方式,抛弃以往呆板的填鸭式教学,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采取措施,变学生被动接受式学习方法为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方法和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好的关键是好学,因此,历史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对于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只有当学生有了兴趣才能培养其历史能力,促进历史的研究性学习的深入发展。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结合教学实践, 我认为学习历史并不是单纯记住时间、人物和事件经过就可以,必须学会发现现象的本质、由现象而学会归纳历史规律,这才是真正会学历史。人们对同一历史事件的看法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有引导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才能引发其智慧火花,这个目的实现的最佳途径就是发动学生进行讨论。讨论是能非常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形成学生独特见解和观点的方法,如提出“是不是华盛顿拯救了美国?”“你如果是谭嗣同会不会逃走?”等论题,鼓励学生进行讨论的同时,一定要给学生指明学习方式和方法、技巧。

其次以广博学识,旁征博引激发兴趣。要使学生对历史学科感兴趣,必须使学生佩服老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艺术。这就要求教师精通业务、博览群书。教师的知识面要广,以知发趣,采用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把课上得生动活泼。在教学中我常常采用“轻松一刻”、“课堂小辩论”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时在讲课中适当插进一些与历史有关的传说、笑话故事,有时就针对某些历史问题把学生分为正反两方进行课堂小辩论,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而且可以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让他们用更全面的眼光来分析历史问题,并且在小组合作中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和研究性学习能力。

二、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重温历史

我们都明白一个现实:历史是不能重演的,但是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却可以让历史“重演”,那就是创设有效的“历史情境”。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很多,著名学者韦志成先生有如下论述:1.扮演角色体会情境;2.播放音视频渲染情境;3.联系生活展现情境;4.运用实物演示情境;5.借助图画再现情境;6.锤炼语言描绘情境;7.结合实际优化情境等等,我们在教学中不妨加以尝试。

我在讲授“三顾茅庐”时,采用扮演角色体会情境的教学方式。课前找五个同学分别扮演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门童,向五个同学交代演出的内容:刘备如何三次拜访诸葛亮,张飞、关羽如何显得很不耐烦,最后刘备终于请到了诸葛亮并成就了一段佳话等。学生结合平时从广播、电视等平台中获取的相关知识自编台词,我帮助修改,同时进行简单的布景设计,学生边看演出边体会刘备为成就大业而三顾茅庐的辛苦。通过创设教学情境,不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引导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逐渐改变其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

三、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是否动起来,关键取决于问题的设计与生成。问题的设计,首先足以让学生真正开启思维而进行一番苦苦思索的;其次又应当是使学生可以有一定的思维成果,即每一个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品尝到问题解决的喜悦。只有这样的“问题”,才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才能促使他们自觉投入到对有关历史问题的探究中去。这样的问题设计才具有其存在价值,才能作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学习“伏尔泰启蒙思想的意义和影响”时,课本中这样描述:“伏尔泰等人的思想宣传,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贵族提供了有力的支援,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进步;许多启蒙思想家的名著被介绍到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促进了这些国家的思想解放”。此时我就引导学生思考“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贵族提供了有力的支援”“许多启蒙思想家的名著被介绍到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也促进了传播这些思想的国家的思想解放”。有哪些事例可以说明这些?此时课堂气氛达到高潮,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都互相探讨,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使学生的思维达到最大的活跃状态。这样既达到教学目的,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四、贴近学生生活,使课堂教学生活化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约翰•杜威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扼杀历史的活力的隔离现象,就是把历史与当前社会生活的各种方式和事务分离出来。他特别强调:历史关于过去的知识是了解现在的钥匙。很明显,他强调的是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有许多历史事件与现实生活中的热点时事还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将经过筛选过的热点时事运用于历史课堂教学中,可以摆脱教材所限定的时空限制,使学生能穿梭于时空的走廊,古今结合,拓展了历史课堂的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中联系现实,使学生既能在课堂上学到历史知识,也了解了新闻时事,进而帮助学生了解和关心国家大事,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进而增强学生的时代感和历史学习的使命感。

五、用心交流,把爱献给学生,让每个学生充满学习的动力

爱是一种潜在的力量,学生得到老师的爱,就会“亲其师,信其道”。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人的头脑装进另一个人的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师生之间融洽的情感关系一建立,学生喜欢这位老师,他们就会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就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为学习打下了基础。每个孩子都是一座金矿,每个人都希望自身价值被别人发现,然后得以肯定。在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中不妨说一句鼓励的话,它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使他们对学习感兴趣。在教学中我非常注意用鼓励学生的方法使之能产生“罗森塔尔效应”。如找那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谈话时,我常说这样两句话:“过去不代表未来!其实你很聪明,并不比别人笨,只是你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太少了。”这句话就像给他们注入一支兴奋剂,会使他们浑身充满求知的力量,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对学习感兴趣。因此,不少后进生进步很快。而对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我常说:你是老师教过的最出色、最优秀的学生之一,老师以你为荣,希望你在历史学科上能有更出色的表现。这样就能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充满学习的热情。

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门很有研究的教学艺术,我只是从简单的几个角度进行浅层次的分析,还有很多不足和需要补充的地方。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更需要占用教师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付之实践时更需要教师坚持不懈的努力。只要我们有善于发现的眼睛,有善于尝试的胆量,有敢于坚持的勇气,那么我相信一切问题都不成问题,学生也会发挥自己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总之,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去组织教学,加强学习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有效合作,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切实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初中历史学科课堂理念 篇二

关键词:历史,教学,课堂,教师,学派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学科的教学任务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 因此,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是每位教师都关注的问题。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活动, 注重“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那么,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 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把丰富的历史再现在学生面前, 使学生受到感染, 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主题鲜明, 直接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

扎实的基本功、宽阔的历史视野、丰富的历史知识是一名历史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是上好历史课的基础。课堂上, 教师如何充分展示自身的素质, 达到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呢?

教学中自然的情感流露。历史课的内容丰富多彩, 历史事件有血有肉, 如果仍旧使用老的教学方法----照本宣科, 一只粉笔一本书, 念完了事, 这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各种情感的流露, 当然课堂上教师的语调、节奏、表情都应随教材内容的变化而变化。如在教学《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一节的结尾部分时, 就可以用“我们从郑和、戚继光的身上学到什么”来提问。然后组织小组讨论, 归纳, 发表, 然后评出几个较好的小组答案, 由组长把答案展示在黑板上, 让同学们分享。接着, 教师便可以情并茂地说: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什么“心?”----爱国心!学习他们什么“情?”----爱国情!学习他们什么“行动?”----爱国行动!这样激情高亢的语调一呼一应, 仿佛把学生带到郑和的航船上, 和探索者一起在“西洋”上航行, 共享“东南亚和非洲国家独特风土民情”的喜悦, 这样学生的全部感情和思维就完全集中于教师教学之中了。

教学图片的运用。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理解能力是有限的, 具体的形象比生动的语言更能帮助他们的理解和记忆。因此在课堂上能恰如其分的运用和设计有关图片、图表等, 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 在讲俾斯麦发动的三次对外战争时, 就利用电脑绘制了一张类似红十字会标志的示意图, 讲解时, 边介绍内容边指示, 图表一步一步地展现在学生眼前, 学生在新奇之中, 不仅掌握了历史的基本知识, 还通过这一直观教学, 使教学内容有血有肉, 趣味横生, 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了教学效果。

借助网络多媒体再现历史。教学《新中国的成立》时, 课前准备了七届二中全会、国旗、国徽、国歌、人民英雄纪念碑等的相关资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歌唱祖国》等有声视频媒体资料, 并适时向学生展示, 这种图文并茂、声像齐备的再现历史, 教学效果便可想而知了。

得体的语言, 恰如其分的感情抒发, 辅之以形象的自制图片和多媒体教学,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唤起强烈的求知欲望, 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 新颖的教学方式被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效果。在历史教学中, 新的教学方法是比较多的。

活动体验式。例如, 在讲《佛教的产生》时, 可以从学生所熟悉的本地寺庙导入。在介绍佛教出现的背景、教义、影响后, 设计活动:佛教教人向善, 请举出俗语成语证明--1、放下屠刀, 立地成佛、救人一命, 胜造七级浮屠等。

情景交融式。在中国历史上, 有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讲这一类内容时, 要打破以前的常规思路。例如教学《百家争鸣》时, 由成语接龙导入, 用分组讨论归纳各家学派的观点, 接着进行历史体验:请用百家争鸣时期某一家学派的观点, 就现实生活中乱拉大小便这一令人头疼的环境问题, 谈谈你的看法。小组讨论、发言, 并引导学生归纳:儒家---“不要在这里拉了, 怎么还在这里拉呢?”道家---“拉吧, 这里的环境污染了, 我搬走。”法家---“此地禁止乱拉大小便, 违者重罚!”这样, 不但充分体现了各学派的思想, 喜怒之情跃于言表, 而且声情并茂的对学生进行了品德教育。

自主探究式。探究式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从心理学角度看, 与学生关系比较密切或学生比较关注的事情, 最能引起学生注意和唤起学生的倾向。所以, 在上课时, 努力将课文与学生的生活牵联起来, 以扣住学生的心弦, 吸引学生注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究历史事实, 学习历史知识。例如, 在教学儒家思想的核心“仁”时, 首先引导学生感悟我国政府推行的一系列利国利民的政策---列举出农村已经享受到的实惠等, 学生想到了免费教科书、免交公粮, 义务教育阶段免杂费等, 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归纳儒家思想的核心, 从而拓宽了学生的思路, 培养了学生的兴趣。

角色扮演法。为了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的教学, 角色扮演法值得提倡。如在教《曹操统一北方》时, 就让班上的一名学生扮演曹操, 学着曹操的口吻吟诵相关诗句, 因为绝大多数学生都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 对曹操有所了解, 对相关情景也不生疏, 所以学生一下子就跟了上来, 一起吟诗。课堂气氛活跃了, 学生兴趣也上来了, 为曹操统一北方的教学作了精彩的铺垫。

3.初中历史学科课堂理念 篇三

[关键词]有效教学;创设情境;精心设问;生活化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日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如何以高质量教学迎接挑战,是每一位教师特别是历史教师面临的共同问题。

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余文森教授从专业的角度进行了回答: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学会到会学;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那么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就结合近几年我的教学实践谈谈。

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重温历史

我们都明白一个现实:历史是不能重演的,但是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却可以让历史“重演”,那就是创设有效的“历史情境”。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很多,著名学者韦志成先生有如下论述:1.扮演角色体会情境;2.播放音视频渲染情境;3.联系生活展现情境;4.运用实物演示情境;5.借助图画再现情境;6.锤炼语言描绘情境;7.结合实际优化情境等等,我们在教学中不妨加以尝试。

我在讲授“三顾茅庐”时,采用扮演角色体会情境的教学方式。课前找五个同学分别扮演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门童,向五个同学交代演出的内容:刘备如何三次拜访诸葛亮,张飞、关羽如何显得很不耐烦,最后刘备终于请到了诸葛亮并成就了一段佳话等。学生结合平时从广播、电视等平台中获取的相关知识自编台词,我帮助修改,同时进行简单的布景设计,学生边看演出边体会刘备为成就大业而三顾茅庐的辛苦。通过创设教学情境,不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引导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逐渐改变其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

二、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是否动起来,关键取决于问题的设计与生成。问题的设计,首先足以让学生真正开启思维而进行一番苦苦思索的;其次又应当是使学生可以有一定的思维成果,即每一个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品尝到问题解决的喜悦。只有这样的“问题”,才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才能促使他们自觉投入到对有关历史问题的探究中去。这样的问题设计才具有其存在价值,才能作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学习“伏尔泰启蒙思想的意义和影响”时,课本中这样描述:“伏尔泰等人的思想宣传,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贵族提供了有力的支援,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进步;许多启蒙思想家的名著被介绍到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促进了这些国家的思想解放”。此时我就引导学生思考“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贵族提供了有力的支援”“许多启蒙思想家的名著被介绍到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也促进了传播这些思想的国家的思想解放”。有哪些事例可以说明这些?此时课堂气氛达到高潮,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都互相探讨,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使学生的思维达到最大的活跃状态。这样既达到教学目的,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联系现实(实际),使课堂教学生活化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约翰•杜威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扼杀历史的活力的隔离现象,就是把历史与当前社会生活的各种方式和事务分离出来。他特别强调:历史关于过去的知识是了解现在的钥匙。很明显,他强调的是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有许多历史事件与现实生活中的热点时事还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将经过筛选过的热点时事运用于历史课堂教学中,可以摆脱教材所限定的时空限制,使学生能穿梭于时空的走廊,古今结合,拓展了历史课堂的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中联系现实,使学生既能在课堂上学到历史知识,也了解了新闻时事,进而帮助学生了解和关心国家大事,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进而增强学生的时代感和历史学习的使命感。

4.学科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历史教学 篇四

更新时间:2017-3-21 11:13:00 [摘要]学科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教师要寻找学生最近发展区,选取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提升核心素养;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历史;教学

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等,这是每一位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达到的教学目标。本文试探讨初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求教于方家。

一、寻找学生最近发展区,选取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初中历史课程有着非常明显的学科特征,所以可以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培养学生不同的核心素养。比如初中历史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求学生能够明晰初中历史的时空观念,要求学生将每个时空中的重大事件以特有的方式贯穿起来,放到时空中进行观察分析,让学生懂得在时空中理解历史事件,并将各事件进行关联,体会不同时空中历史变化的延续性,体会历史事件中的局部和整体。这个教学目标,就是对学生时空观念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将这样的教学目标与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起来,与学生最近发展区进行整合,选择最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又比如,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就要选取合适的史料对学生进行训练。比如在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下同)八年级下册《伟大的历史转折》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主要内容、深圳等经济特区腾飞及历史作用,可以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分成学习小组,搜集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前后的面貌、深圳经济特区对外开放前后的面貌等相关的图片、文字、音视频资料,并进行整理。在此基础上,由每个小组展示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从而让学生通过史料进行实证,证明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值得一提的是,学习小组可采用同组异质的原则,每组四至六人,自由组合,不同能力、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在同一小组中交流,既培养了学生史料实证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史论结合进行分析的能力。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提升核心素养

自主探究是新课改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做课堂的主人。初中历史教学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就是要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如在七年级上册《南方经济的发展》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研究中,真正去探索南方经济的发展。首先,教师要向学生展示研究目标,组织学生成立学习小组,让学习小组搜集相关资料并进行处理。其次,让学生在小组内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交流学习心得。再次,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地理图表,让学生通过阅读图表,指出南北地理分界线,区分南方、江南的地理范围,找出南北方的两条大河。学生在小组内部的交流过程,就是历史理解这个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通过交流,学生真正理解了北方人口南迁的原因、过程,理解了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最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研究成果,并进行全班交流。这样,学生在多环节学习中通过主动参与探究,逐步形成了历史观念和历史价值观,切实提升了核心素养。

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精讲多练,使学生在能力训练中提升核心素养。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仅凭一张嘴一支粉笔就完成了整节课的教学,但在新课改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所以,教师要调动学生参与历史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如九年级《“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一课,在导读中提出了让学生思考“巴黎公社”这个政权有什么特点,又是怎样失败的。教师就可以针对这个导读引导学生在课前自主思考这个问题,要求学生通过课本上展示的史实进行论证,引导学生在课前查阅相关资料,多角度、多层面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比如课本上为学生展示了拿破仑三世被俘的过程,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资料,对这个问题进行佐证,从而让学生了解拿破仑三世被俘前后的历史。在这个基础上,再让学生查找巴黎公社形成的特点以及“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的条件,并在课堂上进行小组研讨及全班展示交流、辩论。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不断学会如何主动进行历史的学习,这对其历史时空观念、历史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总之,基于核心素養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教师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选择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开展教学。

[参考文献]

5.初中历史学科课堂理念 篇五

摘 要:历史学科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历史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它包含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方面。时空观念是研究历史的基本要素,把空间排在第一位是因为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

关键词:初中历史;学科素养;时空观念;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21-0110-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21.070

在经历了两年多的教学实践和两次?x江市级公开课的备课与开课体会,下面结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的相关课例就时空观念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谈谈看法。

一、会用历史地图,让历史由死变活

初一的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仅停留在表象,而历史地图是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历史的工具。有效地利用历史地图可以让学生独立地发现和解决问题,培养自主思维能力。但现实的教学中往往只重视历史事件的具体时间,而忽略了他们在时间上的联系,没有真正地把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历史时间和空间的环境下付出审视。许多老师在遇到历史地图时,简单一句话就一笔带过,不进行深入分析。甚至有些老师连配备的地图册,一学期了都没让学生用过。这样对于培养学生时空观是非常不利的。

(一)由抽象到具体,加深学生理解

如第9课《秦统一中国》,通过展示动态地图《秦灭六国示意图》,让学生从时间和空间上直观感受秦灭六国的史实。再将此图与书本P43《秦朝形势图》对比,注意引导学生历史地图的图例的正确使用,从图中能获取的历史信息:A.秦都;B.秦疆域四至;C.郡县制;D.水利工程灵渠;E.秦长城的起止地点。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下列问题:1.公元前221年后秦朝征服了本原由少数民族统治的地区,有利于理解秦统一后的民族融合的问题。2.公元前221年后秦朝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和管理,感受秦朝在疆域上的统一,认识到自古以来南海和东海就是中国的领土,从而加深理解秦统一的历史意义和秦始皇的最大功绩。

(二)丰富教材内容,拓展学生思维

用好历史地图,可提高课堂效率,拓展教材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在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中的《丝绸之路路线图》的运用就十分重要。由于本课用的地理知识较多,教师可让学生指图说出西域的地理概念,并能标出陆上丝绸之路所经过的地区,从而从空间上强化学生对丝绸之路的掌握,也可把丝绸之路作个简单的图示:长安――河西走廊――敦煌――今新疆地区――西亚――欧洲(大秦);帮助学生准确找出陆上“丝绸之路”的路线,途经地区的古今地名的对比,来建立清晰的空间观念,简介途经地区的地形地貌感受商旅的艰险,以及在丝绸之路上东去和西来的物品与来认识丝绸之路是沟通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桥梁的作用。

(三)系统教材内容,提高学生思维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和第7课《战国时期社会的变化》中,出示《春秋争霸形势图》《战国形势图》,让学生观察诸侯的形势发生了什么变化?春秋时的晋国哪去了?韩赵魏三国是怎么来的?从而引出三家分晋的史实;七雄的地理位置在哪?都城在哪?辅以顺口溜: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来识读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借助地图动态演示和教师讲授了解战国时期政治外交策略与史实,提升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巧用时间轴、大事年表,把历史知识时序化

每节课都有教学主题,这是每课的灵魂,而围绕这个主题都有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如果能将这条线索时空化,将十分有利于我们的教学。此法适用于重大历史事件的时序判断问题,直观有效。如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先在时间轴中标记本课重大历史事件,然后再标出时间,来推算公元纪年、从而判断时代归属、发生的先后、计算时间差等等。对于公元纪年法的应用应注意:公元前与公元后的初年和末年是相反的,如公元前1300年是公元前14世纪末,公元1300年就是公元14世纪初。如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中关于汉初的几位皇帝可用时间轴引出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及他们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使汉初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也为汉武帝的大一统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样既复习了旧知,也为探寻新知作了铺垫,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对于朝代更迭顺序,可用历史大事年表来解决。例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学生在自主学习三国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出示一个提前制作好的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朝代更迭简表,一些朝代留空,让学生填空。通过这种方式来检验学生自主学习效果,也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三、妙用情境教学,让历史味充满课堂

如第10课《秦末农民起义》一文中提到秦朝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的关系时,创设情境:假如你是生活在秦末的一名农民,面对秦朝的残暴统治,你会怎么做?有的同学回答自杀,更多同学的回答都是反抗或起义。这样就更好使学生理解秦的暴政是导致秦末农民战争爆发,而陈胜吴广起义就是对秦朝施政的反抗。在讲到陈胜吴广起义爆发的原因时,创设情境:假如没有这场大雨,就不会爆发这场起义,这种观点对吗?通过创设,让学生明白,遇雨误期只是一个导火线,真正的原因在于秦朝的暴政。通过历史现象来深入历史本质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对于现在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中,可从多方面去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时空观。作为初中历史教学,渗透“时空观念”对于提高历史学科知识的综合能力,拓展学生视野,构建历史框架、应对中考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

参考文献:

6.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学科的整合 篇六

那么,怎么实现信息技术和历史学科课程整合呢?

一、营造历史氛围,激发学生情感体验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好不好,开头是关键。怎样使学生尽快产生学习的欲望,尽早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这就得看教师在“导入”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讲授《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时,以电影中火烧圆明园一场戏开始:从富丽堂皇的“万园之园”到大火烧的遗迹。人类文明的伟大结晶在冲天火光中化为残垣断壁……这是怎么了?又是为什么?教师在短短的两分钟里,营造历史氛围,激发学生情感体验。圆明园,是被雨果称为“人类史无前例的惊人杰作”,中国所谓“康乾盛世”的能工巧匠几代人的成果,这使学生感到喜。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清之精华在圆明园”,看到中国的圆明园被毁,这使学生感到悲。然而圆明园被谁毁?英法联军。这使学生感到怒。圆明园为什么被毁?英法联军的借口是因为双方换约过程的冲突,而圆明园是皇家园林,他们要惩罚的是咸丰皇帝。这使学生感到哀。像圆明园这样的世界奇迹应该是全人类共同的财产。毁灭圆明园就是在毁灭世界文明!但其背后的原因呢?邓小平说过:落后就要挨打。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就是老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的开场白。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眼光,“吊足了胃口”,使学生欲罢不能。这为本课内容的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然后老师可以层层剥笋,润物无声中达到教学目标。

二、创设问题情境,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发明千千问,起点在一问。”教育心理学也告诉我们: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教师就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敢问,想问,善问,拓展学生思维空间。要使学生敢问,就是要有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要使学生想问,就是要教师善于启发,循循善诱。学习应该是学生的主动行为。要使学生善问,就是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创新精神,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跳一跳,摘到桃”。例如在讲授《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时,关于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教师展示大清全盛时和今天中国地图FLASH比较。为什么我国的形状从“秋海棠叶”会逐渐变成“公鸡”?学生就会产生疑问:我们到底失去了哪些领土?什么时候失去的?通过什么不平等条约失去的?为什么会失去了?图表直观,简明扼要,这使学生轻而易举掌握了学习重点。

三、崇尚合作交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

“终身学习是21世纪人的通行证”,而终身学习特指“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可见,现代社会非常重视合作。合作交流实际上也是人的基本技能,也是人之所以成为人———人的社会性的标志。在“太平军抗击洋枪队”中,鼓励学生思考:什么是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军怎样抗击洋枪队?为什么说太平天国运动是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的呢?等。其中网页课件的参考资料有太平天国运动史。学生可以了解晚清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近代名人。例如曾国藩,有争议的大名人。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教师指导,可以形成自己的看法,甚至“成一家之言”。实现“教师学习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群体合作学习”三要素动态优化组合,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交流、多边协作、有效互动的课堂教学格局。“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在合作学习中,师生共同提高,实在可以教学相长。

7.初中历史学科课堂理念 篇七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现代教育手段

1 新课程理念概述

新课程理念打破原有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的教学模式取而代之。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更加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注重某一方面的进步。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重视所有的学生,分析每一个学生,掌握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制定出符合学情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案,努力把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和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2 新课程标准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的缺陷

传统的教学方法,大多偏向于只重视传输知识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过于死板,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发挥,而新课程理念教学,改变了这一种现状,使得学习的过程不再仅仅是单一输入文化知识的过程,反而是一种通过交流和互动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然而许多历史教师在历史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让人尴尬的教育情况。这是因为有些教师对于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不客观、不准确,这往往会导致授课过程中既不能像从前那样踏实的传递基础知识,也不能真正的贯彻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有些教师欲速则不达,在教学过程中过分的追求新意,偏离了新课改理念的目标,反而效果甚微。

3 新课程标准下改进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方法

3.1 深入了解新课程理念的标准和要求

初中历史教师要加强对新课程标准的研究和理解,因为只有在真正的领悟到新课程理念的真谛之后,才能准确的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性质、要求、计划等制定出符合新课程要求的、符合学情的教学设计;只有在真正的掌握了这些基础之后,才能更深层次的把握课本知识,正确的运用新课程理念引导学生进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3.2 对传统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观念上,有些教师仍然信奉着以讲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这使得历史课堂变得枯燥乏味,失去了原有的生命力,而过度的讲解也消磨了学生追求历史知识的积极性,变得被动。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就要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进行改革,与学生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自由、充满活力的学习气氛。这就要求教师结合学生心理,从学生的身心发展、思维方式、兴趣爱好等多方面入手安排历史课堂进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自主思考。让学生由被动接受变成主动求知,让学生人人动脑,个个参与,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學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效率。

3.3 利用现代教育手段让学生切身感受历史的魅力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形势下,教师在授课时要尽量避免简单的照本宣科,可以在书本的基础上结合图文并茂的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让学生更直观更深入地感受到历史文化的魅力。比如在讲解鸦片战争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呈现于鸦片战争有关的影视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这样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课堂知识,还能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从而给学生形成深刻的知识印象。

3.4 在历史课堂上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之间的关系

新课程改革强调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倡导自主、合作、有探讨性的学习。在课堂之上,学生通过互相交流,交换想法和思想,碰撞思想的火花,进而引发更深层次的学习和更深入的研讨。通过团体合作,不仅可以解决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能培养、锻炼学生交流能力和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然而团体合作虽然有助于学生拓展思维,但是在小组研讨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以下状况: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往往是教师刚布置下来练习任务,学生们便立即开展讨论,看上去讨论十分激烈,但实际上讨论仅仅停留在问题的表面,这是因为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时间,对问题的理解过于肤浅。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上,要处理好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之间的关系,合作学习要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才能收获最好的效果,才能避免出现瞎讨论,乱讨论的现象出现。

结束语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于教师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贯彻新课程理念,不断探索教学规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完善自己。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课堂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善于学习,除了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也是历史教学的另一更为广义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鸿琴.论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历史教学[J].新课程(下),2012,(6):36.

[2]张理余.探讨用新课程理念引领初中历史课堂教学[J].新课程学习(下),2013,(5):9.

[3]李弘.用新课程理念引领初中历史课堂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7):127.

[4]胡顺元.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J].文学教育(中),2014,(5):121-122.

8.初中历史学科课堂理念 篇八

--以醴陵市贺架家桥中学为例

调查目的:通过对贺家桥中学师生对历史学科认知的调查,了解普通农村初中历史学科的教学的现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找出问题症结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促进农村中学历史学科教学的发展。

调查时间:2014年2月27日到2014年5月1日

调查对象:贺家桥中学初中三个年级9个班的学生以及在校的部分教师

调查方法:实地访问、问卷调查、上网搜集资料等等。

长期以来,在农村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只重视对历史知识的教授,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和价值观的形成关注不够,忽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对于历史学科也存在偏见,将其归于“副科”,不予以重视。而历史学科的真正意义,确是博大精深的,随着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宏伟目标的的提出,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的重要作用。而历史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在培养学生的人精神和健全的人格方面和现代公民意识方面以及学生的创新思维等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新一轮的课程课改,以前所未有广度和深度在全国范围为内迅速展开,使我基础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历史学科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改中也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但是农村地区,课程改革却没有完全深入,仍旧存在不少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的调查,了解其现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以促进其更好的发展。

一、师生对历史学科的基本认识。

主要以贺家桥中学为例,贺家桥中学是醴陵市的一所普通的农村初中,不管是在师资力量,还是学生整体素质等各方面都具有代表性。以下是对其三个年级学生的调查结果。

1、问卷发放和收集情况。

初一

初二

初三

总计

发放问卷数

120

120

350

有效问卷数

5100

115

3202、问卷反映的部分基本情况。

你喜欢历史学科吗

初一

初二

初三

喜欢

40%

35%

36%

不喜欢

19%

47%

30%

一般

41%

18%

34%

你所接受的历史课的教学方法

初一

初二

初三

讲述式

50%

70%

20%

划重点、背诵式

50%

30%

80%

师生互动型

历史课重要吗?

初一

初二

初三

重要

15%

20%

77%

对历史是否课前预习、课后复习

初一

初二

初三

22%

10%

12%

78%

90%

88%

学生认为学好历史学科最有效的方法有如下:

(1)多听历史故事

(2)多看历史剧

(3)考前老师挑出重点,多背诵

(4)考前做好和记好练习册

(5)认真听课

总之、通过问卷分析以及实地与老师和学生交流,发现历史学科在农村中学是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误解,在很多老师、学生看来“历史课不用认真上,也不用认真学,应付考试关键在于背诵”,真正喜欢历史学科,认真学习历史学科的学生是非常的少,认真上好历史课的老师也不多。具体来说,关于历史学科的教学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对于历史这门学科的认识不够全面

在和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我问的第一个问题是“你认为历史学科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对于这个问题,很多同学觉得比较难回答,答案大多集中在“讲故事的学科”,“研究过去的一门学科”……在我所交流的学生当中,他们对历史学科的认识都不够全面,只是认识到了其中的一个方面或者两个方面。也许和他们现在所学的知识相关,关于历史学科的社会价值,对于我们个人价值情感的熏陶、提升我们到的修养境界这些方面他们很少认识到。现任历史学科的部分教师对于这门学科的认识也停留在表面,在交流中,关于怎样上好历史课,他们大多认为“历史学科是一门以老师精彩讲述为主的学科”。我们不难发现老师们,在很大程度也没有发现历史学科的价值,历史学科也可以从个方面来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也可以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他们对于历史这门课程还没形成全面的系统的认识、由于认识不够全面,所以就直接导致了老师和学生对历史的误解,如问卷中反映的不喜欢历史学科;部分认为历史学科应该以讲述式为主、以背诵记忆力取胜;同时认为学好历史学科在于多听历史故事、多看历史剧、考前老师挑出重点,多背诵等等。

2、对于历史学科的重视度不够

对于历史学科重视不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因为历史学科本身的特殊性,他是一门记忆性较强的学科。首先、很多学生认为历史学科学的好与坏,对他影响不大,因为他们认为其不能体现一个人智力,就算学的很好也只是说明他的记忆力很好,不会像数、理、化一样因学得好而誉为“天才”值得骄傲与炫耀,历史学科学的好,在现实当中也很少会受到老师、同学、家长的特别表扬;其次,在部分学生和老师看来,学好历史学科关键是为了升学,提高成绩关键在于初三这一年,只要后面这一年多花时间多记、多背,之前学的好与差都没什么关系,因此我们在问卷中也发现,初三学生对历史学科认知也与初一初二有所不同。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想法,绝大多数同学尤其是初

一、初二在历史课上经常不听讲,做其他科目的习题或者作业,态度上极不端正,学习积极性也很低,更谈不上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了。

二、多方面因素影响农村历史学科教学。

通过对问卷的统计与分析、以及实地访问,以烟洲镇中学为例,笔者认为普通农村初中历史学科教学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如下:

1、没有真正落实新课程改革。

部分农村地区,由于缺乏各种硬件和软件设施,新课程改革根本无法落到实处。以常宁市烟洲镇中学为例,在新课程改革的驱动下,烟洲镇中学在2011年也展开了“五环渐进式”试点教学,但是为期只有短短的一个学期。由于导学案设计的巨额印刷费、教师工作量的几急剧加大、教师必须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学生必须具备较好的基本素质等都对其开展带来了巨大的阻力。再加上,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面对升学的压力,学校被迫中止实施。由于这些客观的因素使部分农村地区新课改只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贯彻落实,因而对于历史学科,根本没有唤醒大家对其的重视,历史学科的社会作用,育人功能,也未被发觉,部分学校历史课,也仍旧为传统的教学模式。

[L]

2、应试教育的“毒瘤”。[/L]

[L]“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应试教育下升学率视为学校的中心工作,以它压倒一切,代替一切。随之而来的是种种错误做法:擅自削减或占用历史课时,使历史教学的时间得不到保证等等做法都曾经风靡一时,虽然现在在如火如荼的进行新课程改革,各个地区的教学思维观念都在转变,但是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应试教育的“毒瘤”不管在学校领导、老师还是家长、学生的的意识里还是仍有地位,例如学校不重视历史学科,把历史学科当“副科”,关于历史学科的教学用具缺乏如学校没有历史教学参考书、历史挂图等;历史课教师因为所教学科不受重视,也不认真对待;学生,由于历史课本身的特点--记忆性比较强的学科,也从不把历史学科学的好当做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上述做法都使历史学科教学无法正常有序的进行。[/L]

[L]

3、师资力量的缺乏。[/L]

[L]长期以来,由于各项待遇的差异,高校历史专业的毕业生大多在城镇学校,农村初中的专职教师却寥寥无几,造成了农村初中历史教育十分薄弱的局面。农村兼职历史教师约占整个历史教师队伍的80 % 以上,他们的主要精力集中于主科,无力他顾,对历史课往往采取敷衍搪塞,完成任务的态度。再加上兼职教师大多年年变动,使他们无心去熟悉教材,钻研教法和自学深造,所以很难上出优秀的高质量的历史,长期使用的讲述式法,和重点知识背诵法,“一讲到底” 以读代讲,这种把教学看成单纯的知识灌输或流于形式的应付,大大削弱历史知识的教育作用。这种令人索然无味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信锐减,也就导致学生们长期以来误解历史,认为历史考试就是死记硬背、历史课就是讲故事,也根本不需要预习、复习。[/L]

三、建议与对策

通过分析其现状和产生的原因,为了促进农村中学历史学科教学的近一步发展,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提高历史教师的整体素质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转变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关键在于教师。因此,农村历史教学能否积极有效的开展,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尤为重要。

(1)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热爱历史教学。

无论社会上如何看轻历史,无论人们觉得历史课多么无关紧要,无论评价机制多么不利于自己,我们历史教师一定要从知识分子的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出发,兢兢业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教好历史课。使学生通过学习历史,不但获得丰富的历史知识,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能力,完善学生的人格,为他们的终身成长打下人素养方面的基础。

(2)改进教学方法,遵重学生主体地位。

A、注重课堂形式的多样化,教师要尽可能改变“一支粉笔一张嘴”的落后模式。历史课不应只用讲述法、谈话法、讲解法,而应依照学生能力水平,教学内容、教学任务等实际情况,选择使用更多方法。如“讲读议练教学方法”、“发现教学法”等。改变“课课一个样,常常一个腔”的教学模式,吸引学生饶有兴趣地学习历史。

B、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现行的初中历史教材,每册都有两三节活动课,组织学生做好活动准备,并且搞好活动评议,这样既可以调到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组织七年级下册的学生编辑《历史手抄报》,这样做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历史老师要注意对学生的榜样示范和人格感化作用

“亲其师而信其道”,作为老师要为人师表,给学生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且不断进行知识更新,能与时具进,把历史感和现实感融为一体,注重调整自己的情绪,让自己在精神饱满,情绪振奋的状态下教学。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年轻人的心灵来讲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作为历史教育功能和目标实现的主要实践者,历史教师的人格魅力,道德情感会对学生产生感染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历史教师要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以自身的人格感化学生。

2、充分发挥政府职能、推动农村历史教育发展。

重视历史教育,强化政府行为,为历史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2003年,胡锦涛同志又强调: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要更加重视学习历史知识,善于从中外历史上的成功失败、经验教训中进一步认识和把握历史和社会的进步规律,认识和把握时代发展大势,提高治国理政的才干,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为此,各级政府要把对历史教育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上升到治国战略高度加以重视,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

(1)加大对历史教育的资金投入的力度保障历史教育经费。

资金不足是影响历史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贫困地区经济不发达,老百姓生活苦难,财政捉襟见肘,学校根本无法筹集到足够的教育基金,要办好平困地区教育,就不必须依靠国家财政拨款。第一保证教师基本工资,及各种补贴,缩小地区间差异,这样才能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吸引更多优秀老师深入农村。

(2)、积极组织历史教育资源下乡活动。例如常宁市每个学期都开展了“送课下乡活动”,请优秀教师送优质课到农村课,将优秀的教学方法,传送到农村,给农村教育注入新的血液。但是这些活动的开展主要针对于语、数、外、化学、物理等,历史学科基本被忽视。相关教育部门应该予以重视,不能将历史学科至于一个黑暗的角落,要充分挖掘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应该多组织历史学科的教育活动。将更多的历史教育资源引入到农村,积极组织历史教育资源下乡活动,从而唤醒农村对历史教育的重视。

3、转变学校历史教学观念

学校作为一个育人机构,要时刻铭记我们新时期的教学理念。我们要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新时期我们是素质教育,我们不能一切以分数来评价学生,要注重学生的整体素质,这就要求我们要注重学科的社会价值,对于历史学科,我们要予以重视,充分发挥他的社会功效,不能停留在死记硬背层面上。作为学校要注重优秀历史教师的培养,多开展形式多样历史教育、教研活动。例如、请外校历史教师上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使本校老师能够开拓视野,取众人之所长,补己之不足。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开辟历史课第二课堂,用故事会、历史专题讲座、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活动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历史教育中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丰富他们的心理活动,把他们培养成为开拓型的建设人才。

[L] [/L]

四、小结

新课程改革既给农村初中历史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让农村历史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进一步暴露,又给农村历史教学注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唤醒了他的危机意识,同时也为农村历史教学从根本上摆脱困境指明了方向。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广大从事历史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抓住时机,转变观念,不失时机的为农村历史教育工作作出贡献,如果我们同心同德,共同努力,相信我们的农村历史教育必将会迎来灿烂的春天。

附录、初中学生历史学习调查问卷

调查对象:初()()班 性别:男()女()(请在括号里打勾)

为了了解大家学习历史的基本情况,更好的指导大家学习历史。我们特意的进行了此次问卷调查,本问卷不涉及对学生个人、具体学校的评价,只是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情况、发现问题,以期为同学们学习历史提供帮助。

以下问卷内容,希望您能认真填写。卷问的设计采用选择题和问答题的形(请在相应的序号上画“√”)以及相应位置简答。

我们尊重和保护你的回答,并对你积极而真诚的配合致以衷心的感谢!

杨芳

2014年3月5日

一、选择题

1、你认为历史课重要吗?

□重要 □不重要

2、你是否喜欢学习历史课程

□很喜欢 □喜欢 □一般 □不喜欢

3、你喜欢学习历史课程是因为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与世界 □自己本身就对历史感兴趣 □为了鉴往知今,认识现实,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 □为了获得家长和老师的赞扬□为了应付考试 □老师讲的非常精彩。

4、不喜欢学习历史课是因为

□历史本身就枯燥无味 □表示不喜欢历史教师讲的课

□学生认为历史课程要记忆的东西太多 □其他

5、当你看到听到感兴趣的历史故事或影片时,你会去寻找资料,追踪分析或与他人进行讨论吗?

□是 □说不准 □不

6、你喜欢通过下列哪一种途径了解你感兴趣的事?

□主要从教师处获得 □主要由自己查资料获得 □其他

7、你所在班级的历史课的教学方法。

□ 以老师讲为主 □ 划重点、背诵的方式。

□ 老师引导、学生成立小组进行小组探究式学习的师生互动型

8、你希望历史课的教学内容是

□补充教科书之外的历史知识 □重点传授学习方法 □划出重点,便于考试

9、你对你的历史学习状况满意么?

□很满意 □ 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

10、历史成绩不好的原因是

□对该课程不感兴趣 □没有认真学 □ 认真学了,学不会

11、你学习历史是否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呢 ?

□ 是 □ 否

12、在历史学习中,你以什么方式记忆最有效?

□理清线索 □ 死记硬背 □ 理解记忆 □ 反复看书□ 其他方式

13、认为学习历史对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必需的 □有作用,但不是必需的 □无关重要 □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

二 简答

9.初中历史学科课堂理念 篇九

一、研究的背景

长期以来,初中的历史课不为学生所重视。其素质教育的功能一直不能有效地体现出来,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传统历史教学中存在着许多的弊端:教学目标不当;教学结构呆板;教学方法僵化;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气氛沉闷。学生主体地位无从体现,具体表现为:传统的教师对学生灌输型的“一言堂”,脱离了学生的学情,忽视学生的疑问,束缚了学生的手脚,漠视学生的情感,忽视学生的协作,误导学生的学法,轻视学生的互评,扼杀了学生的创新力。所有这些都是对学生个性张扬的压抑,妨碍了学生禀赋和潜能的开发,影响他们全面素质的形成和提高。

新的世纪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着力培养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是素质教育最显著最根本的特征。这就要求我们把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努力使学生成为发现者和探索者,充分发掘自己的最大潜力。为此,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尝试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倡导建构性学习,学生永远是学习的主人,我们应该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分依赖课本、被动学习、死 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观念。

二、研究目标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来组织历史课堂教学活动,旨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塑造和建构历史教学中的学生主体。具体是指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独立获取历史知识的能力,让学生通过探索和在发现过程中对各种各样成功或失败的体验,更好地理解知识,获得知识,并逐步形成一定的操作能力。如通过多种渠道收集、处理、运用社会信息和历史材料的方法、技能,运用比较分析、比较、综合等方法解释历史问题和社会现象的能力,并能独立地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

2.通过自主学习的历史课堂教学,使学生注重社会社会实践,增强历史意识,形成自尊、自信、尊重他人、合作、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学会在合作中学习,培育集体主义意识和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从而做到自觉调整自己的观念和行为。

3.通过自主学习的历史课堂教学,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关注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学习的能力、态度,激发其内在的发展动力,减轻学生压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学生发展。

三、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必须主动“投入学习”。死记硬背的知识是“无用知识”。学生必须在情境脉络下与问题互动才能真正理解。学生必须积极建构意义,通过内在对话与思考过程,与他人互动,来理解脉络与解决问题。布鲁克斯(J.G.Brooks,M. G. Brooks)提出的建构主义课堂教学原则是:(1)课程应当采取整体到部分的转化,亦即着重核心的概念,并且使用第一手材料与亲手处理之材料的课程;(2)学生角色转变为思考者;(3)教师角色是学习环境的营造者、学生的问题及见解的传递者与调停者;(4)评价是基于教师对于学习状况的观察,与学生作品的展现。

四、研究内容及方法

1.变学生的“要我学”。初中历史课程一直处在“副科”的地位,属于考查科目而已。学生的思想很是“实用主义”,加上中考科目学习任务重,压力大,因此,他们根本不重视历史课,去花一些他们认为“不值得”的时间与精力。我们曾经在54名学生中作过问卷调查。有75.9%的学生(41人)过去“课余时间基本上不看历史课本”。问卷的大部分学生均表示对历史缺乏兴趣,拿着历史课本就头晕,其中还有三位自述“历史课上不是做其他作业就是打瞌睡。对考查成绩的态度有34位表示“背及格就行了,反正不计入中考”,还有一些学生的态度是“无所谓”。这种状况表明,历史课堂教学本身存在着问题。在这种状况下,历史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反思,想依靠改变历史课考查科目的地位来引起学生的“重视”是不现实的,只有抓住课堂这块“宝地”,最大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学习历史就不是“无所谓”的了,也不会成为“额外的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兴趣成为学习的原动力。有兴趣的学习将会事半功倍。为此,我们在教学中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努力设计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的序列性问题,以问题来引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与行为,并注意面向全体学生。例如,在学习初三《世界历史》中《美国独立战争》一课时,正是美国发生举世震惊的“9.11事件”之后不久,我们备课组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先是“9.11” 图片、影像资料及国际相关舆论报道的展示,就大家关注的话题展开讨论,以问激趣,学生兴致极高,以此为契机,教师很快将话题转到美国的历史,并指出,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有其历史渊源,美国的“9.11事件”同样也不例外。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被转移到历史学习的课堂里;在介绍美国的西进运动时,让学生与我国的西部大开发作比较,同样采用了多媒体手段,通过大量直观形象的图片资料的展示,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临其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教师设计的问题也紧扣学生关注的焦点:“美国西进运动中做了哪些事,我国西部开发将如何进行?”,我们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头寻找相关资料。这样,学习已经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课本延伸到了图书馆、因特网„„兴趣和好奇心在驱动着学生的求知欲,无形之中,学习成了主动的行为。

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注重了学生学习责任感的引导。在历史自主学习中,学生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责任,学习影响着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要做的是努力创设一种历史情境,将学生置于这种情境之中,去体验,去感悟,去领会,真正懂得学习的责任。例如,中国古代史《张骞出使西域》这一段历史,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张骞出使西域遇到了许多困难,如果你是张骞,你会怎么办?这种问题在课堂里经常出现,把学生不知不觉地推进了历史之中,在潜意识中承担起一份责任,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责任感的培养。另外,历史课本剧的表演、情境模拟等也是常用的激发学生兴趣和培养学习责任的有效手段。例如,《活字印刷术》一课,教师让学生动手操作,尝试活字的制作,体验发明过程中的成与败,享受动手的乐趣,超越古人的智慧。这种体验,是获取直接知识、形成学习能力、唤起学习潜能的基本途径;也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实践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有效手段。

2.变学生的“我不行”为“我能学”。如果说学习的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那么,独立性则表现为“我能学”。一般说来,每个学生都有相当强的潜在的和显在的独立学习能力。不仅如此,每个学生同时具有一种独立的要求,都有一种表现自己独立学习能力的愿望,他们的整个学习过程也就是一个争取独立和日益独立的过程。因此,在历史教学的自主学习的模式下,我们历史教师都能充分尊重尊重学生的独立性,鼓励他们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从而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例如,有的学生在观看了一些历史题材的的影视作品后,对其中一些历史情节产生了疑问,对此,我们首先肯定和表扬他们的质疑精神和批判精神,然后教会他们正确认识文艺作品与史实的区别,鼓励他们搜集相关的资料来判断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我们让每个学生准备了一个“资料本”,通过剪、贴、摘录等方法收集历史材料,定期展览、评比,采用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的方式。教师的评价是学生赖以感受成长的喜悦、烦恼或挫折的主要参照物,教师的积极评价会有效地改变学生自我认知的倾向性,自主行为的调控力。学生是主动的自我评价者——通过主动参与评价活动,随时对照目标,发现和认识自己的进步和不足。通过互评,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准确评价别人,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不断提高他们的自我反思能力。使他们在感受到自身学习的价值、享受到成功喜悦的同时,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健康地发展。评价成为学生自我教育和促进自我发展的有效方式。

3.变学生的“怎么学”为“我会学”。古人云“授之以鱼莫如授之以渔”。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对为什么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与反应,它突出表现在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自我强化上。即在学习活动前学生能够自己确定学习的目标,制订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作好学习准备。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无法重演,但历史课堂里历史小品的表演、历史剧的展播、历史故事的阅读欣赏等在引人入胜的同时,也会留下一些悬疑,而后,“且待下回分解”。在这种情形中,学生的好奇心转化为求知欲。学生自己通过预习,确定目标自我指导,有时还会为之充分发挥其“资料本”的功用,自觉地搜集相关资料,为下一课的学习作好准备。在学习活动中,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状态、学习行为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审视、自我调节。课堂中大家的交流讨论,使他们一方面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学习准备,另一方面,也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取长补短。有一位学生这样说:“我原以为这段历史就是书本上所写的那样,查了资料,和大家交流后才明白原来这个问题到现在史学界还存在争议,书本上的只是其中一种说法,我觉得其他说法也是很有道理的„„”这正是他们在学习中逐渐自主、逐渐独立的表现。在这样的交流中,历史学习有时象一种学术色彩极浓的讨论,有时则是激烈的辩论,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例如,学习世界历史《金字塔的国度》一课时,为使学生对古埃及的奴隶制及文明成就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更客观的评价,我们给学生布置了一项作业:“假设现在这里就是古埃及,你们是古埃及的工程师,请你设计一座金字塔吧!”这个作业让学生既惊奇又兴奋。因为金字塔目前在科学界尚有许多猜测和探索,许多的难解之谜让人更觉金字塔的神秘;在建筑领域也是一种奇迹。但他们敢于尝试,也乐于挑战。于是经过讨论,以小组为单位,他们利用双休日和课余时间上网下载有关资料,到图书馆查找资料,阅读《世界五千年》等相关的一些课外读物,进行资料的汇总整理。然后,组内分工,设计绘制图纸的,负责进行材料预算、劳动力预算、辅助工具预算及工期预算等等,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最后,各组将金字塔的设计方案在班内展览交流,并作出设计说明。他们的作品也许是稚嫩的,甚至是是不合理的,但他们的大胆设想和创造能力却是令人钦佩和感动的。这样的历史学习,学生们走出了课本,走出了课堂,走进了积极的探索中,走进了合作的劳动里。全班学生几乎全部参与,在经历了动手、动脑、动口等方式的学习后,既有了学习的辛苦体验,也有了作品展出的成功体验,更有了合作学习的快乐体验。同时,在交流中不断接受新知识,小组间互相竞争,也互相置疑,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他们的好奇心、探究心、求知欲被激发出来,在参与中、设计中、创新中、争论中获得了学习的乐趣。在这里,最重要的已不是“金字塔”的设计,而是学会了分工与合作,学会了许多历史知识以外的东西,人人都有了成功的机会和快乐。学生们成了历史学习的体验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作为学习环境的营造者、学生的问题及见解的传递者与调停者,我们也相信所有学生都能学习,都会学习,我们为他们明确学习的目标,并创设良好的环境,引导学生在合作与竞争中体验成功。

五、研究成果

1.学生方面:历史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从原先那种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从对历史知识的死记硬背转变为形象记忆和体验理解;从认为历史课“无所谓”转变为意识到历史课是一门影响自己成长的课程;学生养成了收集、整理、运用资料辅助历史学习的习惯,动手能力得到提高;学会了用批判性思维学习历史„„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2.教师方面:

10.初中历史学科如何实现有效教学 篇十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历史兴趣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之母,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动机。因此,培养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是历史教学过程 中的重要一环,可采取的方法有:

1、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探索多种教育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一堂课要有引人入胜的导入、丰富多彩的内容、留有韵味的回味。教学时要史论结合,注重教学情景的创设,丰富学生学习和成长的体验,如利用精彩的故事、电影、谜语、典故……;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趣闻轶事、哲理故事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还要锤炼教学语言,做到科学性与知识性相统一,趣味性与幽默性相并存,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深奥的问题具体化,从而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加强学法指导。陶行知先生说:“与其把学生当作天津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的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的宝藏。”因此学习方法得当,可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并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产生愉快的情感,学习兴趣会更加浓厚;反之则产生内疚、痛苦、厌学等消极的情感,随即降低或失去学习兴趣。因此老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指导,注重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在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充分发掘课程内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熏陶,如历史知识的记忆方法;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历史经验和教训的总结与吸取,教科书的阅读、解题答题的方法等,都应进行科学的指导。

二、重视过程与情感和知识目标的统一

历史新课程从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的特点出发,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基本的历史知识包含重要的历史史实和基本历史线索两部分。一些老师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达成的过程中,更多地关注了后两者。对历史教学任务的理解从课堂设计和教学过程上看,有一些教师忽略对具体知识的传授,表现为在课堂上少讲或不讲新知识,或是上课一开始就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这样一来,学生缺乏对历史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缺乏对历史的具体感受,因而很难积极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甚至很难展开讨论。教师这样安排,可能是认为应当让学生来建构新知识,或是认为讲多了就会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但实际情况是,由于学生缺少必要的背景知识,教学的活动难以深入,使得学生和教师都处于尴尬的被动状态。我们知道,历史教学的任务包括很多方面,在新的课程标准中表述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历史教学的目标无论怎样划分,都是整体目标的具体体现,都不应该忽视某一个方面。而且,正是由于历史本身所包含的丰富内涵,才使得历史教育具有感染力和生命力。知识是基础,是依托,是载体,是学生发展的双翅,学生只有在掌握基本的历史线索和具体的历史知识的同时,才能形成历史学习的初步能力,才能真正学会学习,才会产生爱国主义情感、正义感、社会责任感以及正确的生活态度、做人态度和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学生不掌握必要的历史知识,一切活动都难以展开,一切能力也都难以形成,思想、品德、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生成也会成为空泛之谈。所以,现在要注意避免对教学目标整体把握上的失缺,要全面和正确地理解历史教学的任务。

三、在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贯彻整体知识结构的教学方面,教师应注意从总体上把握教材的基本结构和发展脉络,尤其还要对内容的深广度作出恰如其分的规定,便于有的放矢地教学。重视学生知识结构的转化,即将教材的基本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和学习能力。在学生的智能培养方面,要想使智能培养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应从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入手,具体说:一是教师应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并进行思辨的讨论;二是教师讲授的侧重点应从历史過程为中心转向历史发展的逻辑联系为中心;三是历史教学要联系实际,要谈古论今,发挥历史的明理、鉴今、育人的作用。第三,在思想教育方面,总体看在历史课堂上落实不够是个普遍现象,当然学科的思想教育的阵地作用也就远未得到充分发挥。思想教育的内容笼统地讲,在中国史教学中要着重突出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自尊心及民族自豪感的培养;在世界史教学中主要是审美观、世界观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教育。

11.初中历史学科课堂理念 篇十一

充分体现新的课程理念, 以“学生发展为本”。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 较为准确地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在教学重、难点的设计和突破上, 既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特点, 又考虑高中学生的实际;在教学手段采用上注重适当和便于操作的原则;在教学流程的设计上注重灵活性。通过一定的对话交往形式, 如知识竞赛、讨论与问答, 交流与沟通, 合作与分享等, 在交互作用中促进学生主动地发展。

二、教学活动简介

1. 知识与技能

(1) 使学生掌握同盟会的建立、性质及纲领。三民主义。革命派和保皇派论战的内容和作用。萍浏醴起义, 黄花岗起义。

(2) 培养学生概括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应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感受用竞赛激励法、文献法、讨论法等方法进行分析、研讨、交流的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认识到三民主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2) 革命派倡导的民族民主革命是顺应历史潮流, 符合民族利益的。

(3) 对历史及现实社会的深刻理解及责任意识。

(4) 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及执著追求, 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同盟会的建立及其政纲。

【教学难点】同盟会政纲与三民主义的关系。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文献法、讨论法、对话、比赛。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出示秋瑾和孙中山的照片, 提问学生从中可得到什么信息。

制造情景, 渲染气氛, 使学生产生了解两人的愿望。

生答。

教师点拨:秋瑾, 文武双全, 是女生的榜样。孙中山, 男生的楷模;然后直奔主题,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俩在民主革命前期所做的贡献。从人物入手引出课题:同盟会的成立。

【学习指南】很多人觉得历史一学就会, 一考就糟, 为什么?就是没有深入理解历史, 掌握学历史的方法。那方法是什么?简言之就是:了解———理解———见解三部曲。了解历史要准, 理解要深, 见解要新。今天我们就按这个方法来学习, 看看历史是难学还是有趣?

此环节设计意图:应试教育强调一定要在课堂上落实多少知识点, 而新课改教学不强调这些, 而是注重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使学生离开课堂后仍能保持继续学习的热情与能力。

第一步:了解历史——掌握知识点———准

开动脑筋, 学思结合:快速阅读课文, 掌握大屏幕上的知识点, 3分钟后进行男生、女生知识大比拼。

先在屏幕上出示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 然后讲明比赛规则。

(1) 分两大阵营:快乐男生和超级女生。

(2) 比赛规则:对一问加10分, 见解新加10分。

(3) 选出记分员和监督员。

(4) 比赛分两个回合, 第一回合时间6分钟。

此环节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也是课堂的主人, 教师组织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 为学生搞好学习提供有计划的服务。提出具体要求后, 让同学们以比赛的形式落实教学目标, 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提炼和表达能力。

3分钟后, 教师提问, 学生回答。问题如下:

(1) 同盟会成立的思想条件是什么?

(2) 同盟会成立的阶级条件是什么?

(3) 同盟会的纲领是什么?

(4) 黄兴担任什么职务?

(5) 同盟会在国外有几个分会?

(6) 同盟会在我们广西有分会吗?

(7) 三民主义包含哪三大主义?

(8) 保皇派与革命派论点的焦点是什么?

(9) 革命派与保皇派哪个更顺应历史潮流, 符合民族利益的?

教师针对学生的答案及时给予点拨, 然后记分员公布第一轮比赛的成绩, 教师对胜方给予掌声鼓励, 同时鼓励落后的一方不要泄气, 继续努力, 争取在下一回合的比赛中胜出。

第二步:理解历史、探究历史———深

重点探究:三民主义。

展示图片:孙中山亲笔书写的十六字纲领。

展示材料:“我们革命的目的, 是为了中国谋幸福, 因不愿少数人满族人专制, 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 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 故要社会革命。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过渡:这节课我们重点要搞清楚的就是三民主义是什么?三民主义与十六字纲领的关系?三民主义与三大革命的关系?三民主义有哪些局限性?在屏幕上打出:三民主义———是什么———为什么———缺什么?

学生看书, 自主学习探究, 可以讨论。3分钟后先是教师提问。学生可以集体回答, 也可个别回答。然后是学生相互提问, 教师针对学生的答案及时点拨并引伸、拓展, 最后在大屏幕上依次打出下列提纲:

(1) 是什么?

(2) 为什么?阅读材料回答为什么要进行三大革命?

(3) 缺什么?分析三民主义的局限性?其根源是什么?

(4) 评价三民主义。

此环节设计意图:以探究式学习为主, 学———思———议相结合。教师设问与学生自主提问相结合,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教师的收获不在于教给了学生多少现成的结论, 而在于使学生思考了多少有收获的问题。通过设计三民主义是什么, 为什么, 缺什么三个环节, 将中外对比、历史与现实融会贯通, 意在培养学生的历史迁移能力。

第二回合比赛, 有问必答: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环节。

提问范围:第三子目内容。

比赛规则:提一问加10分, 回答对加10分, 回答有创意再加10分 (男生问女生、女生问男生、教师问学生、学生问教师, 老师提问和回答不计分) 。

比赛双方:快乐男生和超级女生。

比赛时间:5分钟。

公布比赛最后结果。

此环节设计意图:学生的发展只有在社会性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这种“社会性的交互作用”主要是指教师和学生在一种有目的的课堂学习活动中, 通过一定的交往形式, 如讨论与问答, 交流与沟通, 合作与分享等, 产生相互促进和相互影响。在学生获取新知识的同时, 注重能力的培养。课堂上学生始终是主体、是主角, 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 导演、配合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 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第三步:见解历史、感悟历史

出示五张图片 (陈天华、秋瑾、徐锡麟、黄兴、孙中山的照片) 请说出他们是谁?在民主革命时期有过什么贡献?然后每位同学从中选出你最欣赏的一位“我想对你说———”。

此环节设计意图: (1) 通过学生自己归纳革命家在民主革命时期有过什么贡献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 同时通过人物也把本节课作了一个小结。 (2) 把学生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主体, 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通过处理信息, 阐述个人观点, 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对历史及现实社会的深刻理解及责任意识, 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为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设计后记

新的课程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探究合作, 课前充分准备, 课中动手动脑, 课后加深巩固, 能够用所学知识, 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学生获取新知识的同时, 注重能力的培养。

上一篇:商务文秘专业大学生自荐信下一篇:文广局文印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