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生学会学习(共19篇)
1.教学生学会学习 篇一
教学生学会“试探” 论文
心理学告诉我们,解决问题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方案和检验假设方案四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小学生的解题过程,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很相似,又稍有不同:条件、问题是现成的。较多的题可以凭着学过的知识与技能,按教材提供的方法、步骤直接解答出来,由于一举成功,“提出假设方案”与“检验假设方案”两个阶段几乎揉合一块。但也有部分数量关系或空间关系比较复杂、隐蔽的问题,没有现成的解答方案,解这类题,经历“提出假设方案”和“检验假设方案”两个阶段比较明显。这里,预先提出的仅仅是“假设”的方案,不一 定是切实可行的,需要在解题的思考过程中不断地与条件、问题相对照,不断地修正或推翻原假设,提出新的假设,直至问题的解决。也就是说,解这类题往往需要经历“试探碰壁→返回又试→又碰壁→再试……→试探成功”的过程。
笔者调查发现,目前有相当部分的小学高年级学生在解题中还没有学会“试探”。容易的题就凭“经验”一解了之,当解题遇到困难时,或者因为缺乏试探的心理准备,把问题搁置一旁;或者因为缺乏试探的策略,面对问题而百思不解;或者因为缺乏不懈的试探精神,使解题半途而废。
要改变这种状况,关键是:教师做出试探示范,教给具体的试探策略,鼓励学生自行试探。在某些例题的教学中,在某些稍难题的练前指导、练后评讲时,教师可以故意模拟各种发生率高的错误思路、行不通的方法,沿着这种思路、方法试探下去,最终发现此路不通。这时要教育学生不能泄气,应冷静地回过头来,再从整体上审视条件与问题,重组眼前的信息和记忆中存储的信息,挖掘它们之间的潜在关系,调整思路或方法,重新试探。在试探的示范中,特别要针对具体问题,教学生如何发现“此路不通”,如何再进行条件、问题的分析综合,发现它们之间新的联系。
例如除法试商,本来就有个“试”字,试探过程十分明显。在教学试商时,要突出“初商→试不准→调商→定商”的试探过程。新教材就很注重“试”的过程,例题与习题中均出现试不准的情况,启发学生根据初商与除数的`积的情况,逐渐调准。我们应领会新教材的编写意图,通过浅显事例(如137个糖果平均分给16个同学,137÷16),作出试商示范。首先突出两种情况可以判断试的商不准:(1)余数大于除数,说明商大校(如果商6,每人分6个糖果,才分掉96个,还剩41个,每人还可以再分2个,说明商6太校)(2)商与除数的积大于被除数,说明商太大。(如果商9,每人分9个糖果,要分掉144个,而实际只有137个,缺少7个,每人不够分9个,商9太大。)其次,让学生悟出调商的原则:商大了要调小,商小了要调大,调大调小的幅度,要看初商与除数的积同被除数比相差多少(剩下的糖果越多或缺少的糖果越多,调的幅度就越大)。
思考稍难的应用题,经常需要运用分析(从问题推向条件)、综合(从条件推向问题)相结合的策略。要经历“初定‘中间问题’→这个中间问题从条件无法推出或者对求问题无用→更换中间问题→找准中间问题,确定解题分几步,每步求什么”的试探过程。像应用题“一个化肥厂原计划5天完成一项任务,由于每天多生产化肥3.6吨,结果3天就完成任务。原计划每天生产化肥多少吨?”
教师应做出解题的试探示范:先用分析法,要求“原计划每天生产化肥多少吨”,往往习惯于寻找“原计划生产的总吨数”与“原计划生产的天数”这两个“需求”的中间问题;再从条件推向问题,“原计划生产的总吨数”显然是无法预先求出的。于是,条件与问题无法“接轨”。“需求”与“可求”的矛盾,说明刚才的试探是失败的。此时,应该再回到题目的整体,发现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的新的联系:(1)同一项任务,原计划用5天完成,而实际只用3天,少用了(5-3)天;(2)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3.6吨,实际生产的3天里,一共多生产(3.6X3)吨;(3)思索(1)、(2)的因果关系,为什么实际能比原计划少用2天?正因为实际3天里,除了完成原计划里3天的产量外,还多生产了(3.6x3)吨,所以这(3.6x3)吨顶替了原计划里2
[1] [2]
2.教学生学会学习 篇二
关键词:学生,学习,高效课堂
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以传授知识为主,学生以机械记忆和硬性模仿为主。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记一大堆知识,却很难转化为能力,更难以达到创新。出现这一状况,其弊端就在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记一些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应该从教师手里接过一把开启知识大门的万能钥匙,以利他们终身发展。
这把钥匙就是方法。可见,教师应更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方法的改变,也是教育思想观念的改变。教师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充分地相信学生,彻底地放开手脚。具体说来,有这样一些方法可以尝试:
引导学生质疑。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很少提问,教师也不给学生提问的时间和空间。有人把我国学生同美国学生相比,其显著特点就是:基础知识扎实,能力不及别人。究其原因,是教学方法不对。过去,我们常认为成功的教育就是把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没有问题可提,这就是好。美国则恰恰相反,他们是把没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有提不完的问题,才是成功。如今,我国有人提出讨论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合作式教学,这无疑是一种好的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记忆。谈到记忆,有些学生的观念是错误的:一是认为东西多了脑袋壳装不下,二是认为东西装多了会混乱。于是,就不愿主动地去记东西。事实恰恰相反。据科学家考证,人大脑的容量大得惊人,再多的东西也不会装不下。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这样一些方法可以引导他们试试:(1)通过读增强记忆。尤其是英语和语文要多读。(2)通过写增强记忆。写一遍比看一遍印象深刻得多。(3)通过看、读、写结合增强记忆。(4)通过反复增强记忆。(5) 通过比较增强记忆。(6)通过回忆增强记忆。(7)通过培养记东西的习惯增强记忆。此外,还可以通过找规律、列图表、编歌谣等方式加深记忆,也可以收到好的效果。
引导学生实践。有人对记东西这样说:你是听来的,将很快忘记;是看来的,就记住了;动手学的,就能掌握使用它。学生的学习, 应是一种探索的、合作的、动手的学习方式。
除以上方法外,引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预习、复习、总结;训练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分析力;启迪学生思维能力、想象力等, 也是很好的方法。
3.教学生学会学习 篇三
关键词:自主学习 初中数学 阅读能力
《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确立了教育应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战略思想。在深化教育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学生学会学习”已成为当今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口号,并成为教育心理学、学习学和教学论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广大教师围绕如何教学生学会学习作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然而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无疑要先从书本做起,因此,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提高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数学阅读的教学现状和重要性。
学生往往缺乏阅读数学教材的能力与习惯,似乎认为阅读就是文科的事,要研读数学教材也是教师的事。曾经做过一次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91%的学生认为阅读是学习语文或英语的学习方法;75%的学生做数学题不是先仔细阅读题目条件,而是先看题目结果是求什么:85%的学生不读数学课外书。学生读数学,通常是蜻蜓点水式地阅读,草草而过,读不出重点,读不出问题,自然也不可能有自己独到的体会以及创新见解。因此,教学效率低下,素质提升状况令人担忧。这种把数学阅读视为多余的想法和做法,长期以来,成为了数学教学上的一个误区。在这种思想引导下,学生很少得到有关数学阅读方法的指导,他们由于数学阅读能力的长期弱化,头脑中以理解为基础的东西越来越少。因此,数学阅读已成为急需解决和发展的课题。
二、初中学生数学阅读习惯的培养。
阅读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自主学习。在大多数情况下的阅读学习应该是一种自觉行为,并且只有当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其阅读学习能力才能有质的飞跃。首先是自觉阅读习惯的培养,自觉阅读是使主体从无意投入逐渐变为有意投入的过程,它能激发学生对信息获得与理解的积极性,教师对课前预习阅读及课后温习阅读等方面要严格要求,认真指导,让学生逐渐养成习惯。其次是思考阅读习惯的培养,数学的特点是语言简练、叙述严谨、符号化多,对学生来说,比较枯燥,不容易理解。阅读时要让学生对不明确、不理解的地方进行质疑,透过表面的文字、图表等信息深入理解其表达的内涵,通过分析思考,去获得理性的概念和结论。所以,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质疑,养成爱问、好问、会问的好习惯。
三、實施数学阅读教学的具体途径。
(1)预习的阅读指导。预习阅读有提高学生听课的效率,有利于他们更好地做课堂笔记等作用。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认为没必要预习或部分教师忽略了预习过程的现象时有发生,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那么,怎样指导学生预习呢?可按如下的步骤进行:选择好预习的时间,指导学生先通读即将学习的教材,然后让他们带着问题详细阅读第二遍,并在阅读过程中做好预习笔记,以便于接下来学生有目的地听课。
(2)数学教材的阅读指导。一是阅读概念。学生在阅读概念时,人们所希望达到的指导效果是能够正确理解概念中的字词句,能正确进行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的互译,并弄清数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能联系实际找出正反例子或实物。还应告诉学生对于教材中加方框或加彩字的内容,应理会其具体意图,因为这些一般都是重点,具有提示或强调的作用,能帮助理解、深化和拓展知识。二是阅读例题。首先,要让学生认真审题,分析解题过程的关键所在,尝试解题。其次,要注意例题的表达格式。最后,要引导学生总结解题规律,并尝试探求新的解题方法。三是阅读公式。不要让学生去死记硬背公式,关键是要让他们看清教材是怎样把公式一步一步推导出来的,要提醒学生注意认真阅读公式的推导过程。四是应用题的阅读。应用题是初中数学的重点和难点,新课程背景下的应用题呈现出更加贴近社会生产、生活实际的趋势,呈现形式也更多样化,除文字叙述外,还可以用表格、图画、对话等方式,增加了开放性,目的是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尝试改变亲自读题目的习惯,让学生齐读或一名学生读其他学生听,并运用简短的词语表达复杂而抽象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找出题目中的关键词,养成认真细心的阅读习惯。五是阅读材料的阅读。阅读材料是教材正文的补充和延伸,教师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来处理这些材料,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
(3)数学课外阅读指导。近年来的应用题的考试情况告诉人们,数学阅读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教师应向学生推荐适宜的课外阅读材料,让学生对当今社会实践中出现的名词有所了解,如利息税、打折、保险费、利润率等,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适用于生活”,也可选择一些有关数学家的故事、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材料、数学名题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丰富学生知识。另外,教师可指导学生开展阅读创作活动,如数学作文、数学日记等创作、比赛交流活动,联合开展数学阅读与其他学科阅读的交叉活动等。
实践表明,构成一些学生学习数学感到困难的因素之一是他们的阅读能力差。因此,要想使数学素质教育的目标得到落实,就必须重视数学阅读教学,加强指导学生认真阅读,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能力,即终身学习的能力,这将在整个初中数学教学中形成一种以培养自学能力为目的教学风气。同时有利于转变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拓展教师的视野与知识结构。
4.教学生学会学习 篇四
学习要讲究方法,学习数学更是这样。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就会使学生学得快,学得好,而且会终身受益。
什么是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就是学习过程中所采取的手段、措施,或者说是为完成学习任务而采取的手段、措施。
学习方法按其功能大体可分五种类型。
一、总结的方法
向别人学习,听了别人是怎么学习的,看了别人是用什么方法学会的;向自己学习,想想自己的经验教训,总结出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都是获取学习方法的方法。不把这看作学习方法是错误的,这是学会学习的方法,由它才可以不断地产生出其它的学习方法。这个学习方法似乎不值得一提,可是一些后进生往往不会听,不会看,不会研究总结,因而造成学习差。非教他们不可,只有引起他们的注意,他们才能自觉地去研究,去探讨学习方法。
二、分析处理信息的方法
主要的方法有: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比较。辅助性的措施有,操作、画线段图和摘录。摘录是指摘录整理应用题已知条件和问题的方法。当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复杂,叙述方式和顺序不利于理解题意时,用这种方法可以帮助理解。如:缝纫组运来两种布,第一种有8匹,每匹长30米;第二种有10匹,每匹长32米。如果做一套衣服用5米,这些布可以做多少套衣服?
摘录如下:
每匹30米 8匹
每套用5米 共做?套
每匹32米 10匹
经这样摘录整理之后,就很容易看出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
三、调控措施
调控措施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对注意、情感、意志、思维、记忆、学习程序等各方面进行调控的措施。如,要留心;要排除不良情绪对学习的干扰,专心致志地学习,要持之以恒,勤学苦练;要有意义学习;要认真思考;要理解的.记忆,不要机械的记忆;要循序渐进;要趁热打铁,反复练习;要举一反三;要联系实际学数学;不同的知识要采取不同的学法;要先浏览再细学;要创造性地学习等等。没有这些正确的行之有效的措施对情感、意志、思维、记忆以及学习程序等方面的调控,是学不好的。这方面的东西很多,要教给并鼓励学生多积累。
四、加工整理信息的方法
这是指在基本理解所学知识的基础上,为了便于掌握和记忆而对知识进行加工与整理的方法。如;找规律、编提纲、编歌诀、顺口溜、编知识网、归类、筛选、作记号、眉批等等。
五、规律性措施
所谓规律性措施,是指在对某一知识理解,熟知之后,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利用这些规律性的东西,不用深思维就能快捷识别和掌握做此类题的方法即所谓熟能生巧的那些巧方法。例如:学习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时,需要确定单位“1”,而“是”“占”相当于“比”等字后面的事物通常都是单位“1”,那么利用“是”“占”“比”等字寻找单位“1”就比较快捷。此类应用题还有一个规律,即单位“1”是已知的就是乘法题,单位“1”是未知的就是除法题,利用寻找单位“1”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来确定乘除法也比较简便快捷。教给学生这类方法,不仅对学习知识有好处,反过来又使学生今后会找规律。
5.教学生学会学习 篇五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和“乐”就是“喜欢”和“乐意”学。同时,实践也告诉我们,任何学习愿望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只有产生问题情境,才会有对学生产生较强的吸引力,才会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反之,学生不喜欢学习,往往就会把学习当成一个沉重的包袱,甚至会出现厌学、逃学等现象。要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首先,老师要主动亲近学生,与他们谈论学习和一些他们兴趣的话题,与他们交朋友,消除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的隔阂,使他们觉得老师平易近人,进而由喜欢老师过渡到喜欢老师所教的学科。其次,我们还要把一些抽象的学习概念具体化。如学习“身临其境”这一个词语,对于小学生来说,“身临其境”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即使按照词典上的文字解释背诵下来,也是很抽象的。教师可以把“身临其境”分解,使之具体化,如“亲身参加庆祝元旦的活动。”“自己独立思考,不是随意抄袭别人的作文。”“亲自到过泉州开元寺。”尤其是在教学作文时,我觉得这一点更加重要,如教学作文《××,我想对你说》时可以这样分解:“我”和“你”所指的人物是谁,想说什么,为什么想说,要怎样说。这样,把抽象的一篇作文分解成几个小问题后再启再发,作文给学生带来的难度也就减小多了。再次,教师要尊重学生,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教师应满腔热情地去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激起他们的求和欲,变“逼我学”为“我要学。”还有,教师应积极尝试“愉快教学”的教学模式实验。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接受新知识,从而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当然的,还有其它的途径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设疑激趣、以奇激趣、情境激趣、竞赛激趣,游戏激趣以及故事激趣等。教师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使课堂变得引人入胜,多彩多姿,达到最佳效果。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在教学中常常发现学生一接到老师批改的作业,最心急的是自己作业的打钩有几题,至于自己哪些题目做错了,错在哪里,为什么会出错,很多学生没有深入地去思考、分析。教师批改后的试卷发到手,学生最关心的是自己的分数或评定等级。成绩高,心里暗自高兴,甚至会骄傲起来;见到“挂红灯”,便把试卷揉一揉,塞进抽屉里。试想一下,如果学生都养成这样不良习惯,老师的批改还有什么意义呢?学生的学习还会进步吗?为此,我对全班学生统一要求,今后无论分发哪一个科目的作业、试卷,都要认真地用眼看、用脑想、用嘴议、用笔改,千万不要只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尤其是在作文方面,我让学生把老师批改后的作文再次认真修改后又重新写下来,让学生自觉养成勤于修改作文的习惯。当然,其它诸多方面的学习习惯也要加以注意培养,如课前自觉预习的习惯,上课举手发言的习惯,课后巩固复习的习惯,还有细致观察的习惯,认真思考的习惯。一句话,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了,对学生来说是终身受益,对老师的教学来说是事半功倍,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有了良好的基础。
三、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是素质教育走进课堂的重要措施之一,学生的能力提高了,学习方法掌握了,小学生就能运用自己已掌握的知识去学习新知识,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如自学能力的培养,从四年级开始,语文科教材课首都编排了预习提示,编者的意图就是教师应利用提示的内容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如《三味书屋》一课,预习提示要求学生“先看看图画,再读读课文,在头脑中浮现三味书屋的画面,并想想每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学生在预习课文中,遇到不理解的内容,教师要善于鼓励同学提出问题,讨论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有,想象能力的培养可以增强认识事物的能力和对语言文字的欣赏能力,还可以使学生的写作内容丰富生动形象,思想感想真切动人,如教材中安排了不少看图学文,看图说话和写话的训练,这些都是学习作文,培养想象能力的好形式。高尔基说过:“想象可以补充事实链条中不足的和还没有发现的环节。”教学时,除了要教给学生看图方法,弄清图画内容外,还应根据图中人物的年龄、职业、爱好等不同特点,设身处地的展开想象,具体真实地想象出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及心理活动。还有,诸如阅读能力的培养能帮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文章审美能力的培养可以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总之,为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学会学习,做学习的主人,我们应根据各个班级学生的特点,结合教材内容,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的素质得以全面提高。
6.我学会了区分生熟鸡蛋 篇六
这种骗小孩的把戏,怎能蒙得了我?我不小了,还玩这个……
我拉着箱子,快步走了。
父亲穿着厚睡衣,站在不远处,双手背在后面,没有看我,而是看天。
我继续往向前走。
父亲在后面跟着,步子迈得很慢。
这时,我发现父亲老了,虽然我知道他可以走得更快些,但是此时,跟着儿子的他的确老了。
父亲在后面跟着。不能太近,太近会伤害我的自尊;不能太远,太远就看不到了。就这样,一个中年男子和一个中学生在忙碌的大街上走走停停……忽然,我扭过头,却没看见父亲的身影。我有些慌了,用双眼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寻找父亲的身影。好久,似乎好久。
终于,我又望见父亲那肥胖的身影。我赶紧扭过头去,要走,想哭。
我也放慢了步子,希望父亲能跟上我。不能太慢,太慢会失掉自尊,不能太快,太快就看不到父亲了。
父亲在后面跟着我,却又像是我在跟着父亲。
我们两都跟随着自己的目标。
跟着爱。
走。
7.教学生学会积累“我的活素材” 篇七
十几年前, 一位同学就问过我这样的问题。今天, 还不时有学生会问这样的问题, 尤其是高一年级的。记得当时我并没有急于回答这个问题, 而是给那位同学讲了《曾子杀猪》的故事:
从前, 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 她的儿子哭着要跟着去。她对儿子说:“你回家, 等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刚从集市上回来, 看见曾子正准备捉猪来杀。他的妻子阻止他说:“不过是和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 等着父母去教他, 听从父母亲的教导。现在你欺骗孩子, 就是在教他欺骗别人。母亲欺骗了孩子, 孩子就不会相信他的母亲, 这不是用来教育孩子成为正人君子的方法。”于是 (曾子) 就杀猪煮肉 (给孩子吃) 。
讲完故事, 我问那位同学:“你从这个故事里读出来什么?”他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母亲欺骗孩子, 孩子也会从他们那里学会去欺骗别人。”我再问:“还有吗?”他摇头。我接着说:“如果你只停留于‘正人先正己’之类立意的作文时才会用到这个故事, 那不是太浪费素材了吗?”
接着, 我又启发他:要跳出“欺骗”, 从“父亲坚持杀猪”、“儿子的希望”、“社会评价”等维度来思辨。结果, 真的是令我喜出望外:那位同学想到了“父母和孩子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尽管小孩子尚不明事理, 母亲也要尊重他, 要讲诚信, 要兑现承诺”;“儿子希望母亲回来能真给他杀猪, 这是经母亲允诺的合理诉求, 作为与父母在人格上平等的儿子, 他有权得到满足”;“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也是孩子学习做人的榜样, 有做好孩子人生榜样的义务, 不可不谨言慎行”等。火候已到, 我趁热引导:“故事的浅层寓意是人人可见的。如果仅仅停留在此就去死记硬背, 就是背出几座山似的素材也还都不是你自己的。但是, 假如你真的用心去深入感受了, 用大脑去深入、多维地思辨了, 你就会更深入、多维、独到地把握住素材。这才叫深深打上了你自己生命烙印, 成了‘我的活素材’”。
一般语文教师的失误就在于, 动辄逼着学生背名言警句和写作素材, 岂不知学生哪里尽是“巧妇”。他们往往绝非透彻、多维的理解和消化, 而只是被动地死记硬背, 在一堆一堆地形式上占有, 也就往往用不上或不好用。那么, 究竟该怎样做好呢?
第一步, 课文教学过程中引发学生自主思辨。比如, 教学《渔父》。课文的主旨内涵是:屈原为守住自己的高洁之志,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不惜用死来表达自己的高洁与忠烈, 死得其所。学生写相类主题的作文时就运用这个素材。其实, 教师完全可以引发学生进行发散性思辨和探究:屈原到底应不应该选择死?让学生自主思辨、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 只要他们讲的都在理, 就给予鼓励。此外, 像引发学生对屈原和司马迁的人生选择进行对比性思辩 (屈原宁死不肯同流合污, 司马迁为理想隐忍苟活, 谁的做法更可取?) , 对老庄的“无为无功”思想进行引申性思辨 (老庄的无为无功思想对当今社会的人们有什么价值?) , 等等, 都是很有益的做法。课内引发学生自主思辨, 初步学习自主积累“我的或素材”, 这是在教学生“打样”, 更有意义的是自然地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指导学生踏实走好第二步和第三步。
第二步, 指导学生在课外美读中自主积累“我的活素材”。课内打好样, 学到了方法和门道, 课外阅读美文时, 教师要指导学生也像课内学课文那样自主且自觉地运用发散、引申、逆向等多种思维方式, 对所阅读的美文的主旨内涵进行多维、深入的思辨和探究, 进而生命化、个性化地积累打上了自己生命烙印的活素材。尤其是各种考试题上的美文, 教师更要用心指导学生进行多维、深入的思辨和探究, 直至他们养成这样的自觉和惯习, 在这种被动的考练中主动思辨和提升。我的教学经验证明, 这样做更符合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 也更有利于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步, 引导并督检学生在课外见闻中主动积累“我的活素材”。现实生活中, 每天都会发生一些故事、事件等, 尤其是那些引起社会关注和热议的, 教师都应该引导学生去主动接触、思辨和体悟。不仅要养成多维、深入思辨和探究的自觉, 还要督检学生写好思辨性随笔, 养成良好习惯。这样一来, 生活化、人格化、个性化, 多维化的活素材积累也就不难做到了。长期坚持这样做, 就是想让学生再那样去简单化、接收式地死积累恐怕也做不到了。
8.教学生学会做事 篇八
关键词:做事;方法;做好
现在的高中生中独生子女已经占相当大的比重,从小家庭的过度呵护,使他们的做事能力较差。教学生会做事不仅有利于他们在校学习,对他们今后的工作和家庭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典型案例适时对学生进行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
金秋十月,学校举办秋季运动会。在全体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报名、训练、比赛等各项工作开展的有条不紊。运动会的第一天,我们班就取得两项第一,四项第二的好成绩,我心中暗自窃喜。第二天早上,我到运动场布置完工作后,回到办公室处理一些事情。这时我接到校保卫科的电话,说我们班有个学生,违反学校的纪律,翻墙头被逮住了,让我到保卫科去一下。
带着不安和气愤,我匆匆赶到保卫科。一进门就看见我们班的王磊同学站在那里。又是他,这个不省心的学生!我心里想。王磊入学分數不高,第一次见到他,留着长长的、像鸟窝一样的头发,桀骜不驯的样子,我就知道这是个“刺头”。
保卫科长见到我,简单介绍了情况,要班主任协助教育。我强按住心中的怒火,想“他为什么要翻墙头?”这个孩子虽然平时比较随意,好做些出格的事情,但是并不是那种没头脑的,这样做肯定有原因。再说学校的墙头有三米多高,翻越这么高的墙头,有没有伤着?于是,我首先关心他有没有受伤。他本来以为我要批评他,听到我的话,很吃惊。诺诺地回答“跳下来的时候,脚扭着了。”我将他带到校医室,检查后发现轻微扭伤,问题不大。学校校医室没有冰块,我又派同学去买冰块给他脚踝冷敷,减轻疼痛。
看他情绪稳定下来,我问他:“为什么要翻围墙?”他说:“因为看其他班级买葡萄糖给运动员增加体力,我也想去买。但学校规定运动会期间,学生不许随便外出,必须有班主任批的条子才能出校门。我找不到你,一时心急,就采取了翻墙的下策,没想到被保卫科发现了。”于是我没有过多的批评他,还肯定了他为集体荣誉愿意做事的行为。
利用这件事我专门召开一次主题班会,教学生应该如何做事。我把这件事向同学们做了介绍,然后问大家:“做事反映了一个人的办事能力,做事要考虑用什么方法做和做什么样的事。王磊同学为了班集体,主动去买营养品,是去做正确的事。老师不在,怎样做方法才是正确呢?”
同学们思考了一会回答:可以打老师的手机,及时和老师取得联系(在开学的第一天,我就将自己手机号码告诉全体同学);也可以说明情况,请其他班主任代写;不能出去,可以请其他班同学代买等等。也就是说这件事是可以用正确的方法来做的。但是采用翻墙头的办法出去,显然是用错误的方法去做正确的事情。
我再启发大家:“王磊同学如果决定采用翻墙头的方法出去,就翻墙头这件事,怎样做才是正确的呢?”
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挑墙头不高、脚能蹬住、容易的地方翻;要看看墙体是否结实,注意个人安全;还要看看有没有人,不要被发现……而王磊同学不仅违反了学校纪律,自己还受了伤,可以说是用错误的方法做错误的事情。
9.“自主学习、生生互助”教学漫天 篇九
---龙成根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科学技术的进步离不开教育,在社会生产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中,在新形势下的教育改革浪潮中,教育事业对每一位教师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能将“授人以鱼”转变为“授人以渔”,能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本身的认知能力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谨此,笔者初探“自主学习、生生互助”的教学方式。
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教育的培养目标
德国教育家第多斯卡曾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鼓励。”传统的教学方式突出接受与掌握,强调知识与技能,冷落了发现与探究,忽视了情感与体验,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和技能准确讲清楚,学生只要全神贯注地听、练,考试时用固定的方法把知识表现出来,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这样的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的被侵蚀。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
二、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自主性
“自主学习即自主式学习”,它并不是指学生自学,而是指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文本材料、在教师的帮助和支持下,自主寻求或自主建构答案、意义、理解或信息的活动或过程。
如何激发学生自主式的学习呢?
首先,给学生创设自主式学习的环境。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充当的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而学生是既定的接受者和吸收者。学生的任务只是被动地容纳和接受。这样的师生关系相当于“学生是储蓄所,教师是储蓄者”。课程运行的效果取决于教师在学生那里储蓄的知识量,而学生则不断接受所谓的“博学者”的知识赠品,其客体地位及依附于权威的心理变得根深蒂固,批判意识及能力也就会随之丧失。这种模式下培养的出来的学生只能是按照从老师那里获得的既定的思维模式无分析问题或是对所记忆知识进行重现,缺乏对事物的探究能力和自我分析辨别能力。教师本身也已习惯了按照早已熟悉的教案进行教学而使自身的思维方式程序化。倘若我们忽视了这些就会丧失了教育本身对被教育者其创造了和自我构建知识能力进行培养的最终目标。
在创设学习环境中,首先我加强在课堂教学中的双边关系,重视教,也重视学生的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列如:我在化学演示实验课程中,不仅注重学生的观察现象,还注重学生的实操体念。师生一起进行操作,破除学生“无知者”的主观假设,不再把他们看作是不成熟的,不能承担发现知识和创新知识的重托的个体。我们之间都已平等的朋友的身份进行教育教学活动,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仅仅充当的只是引导者和研究伙伴,尊重他们、鼓励他们的进步,发现他们的成功。在尊重、信任理解下,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树立他们的自尊、自信、自强。通过创设一个民主、平等、互相尊重、充满合作的学习环境和过程,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角色,学习的自主性得到不断地提高。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况做出正确的评价,对自己的学习成败作出正确的归因,引导学生自我总结,自我评价,自我纠正,班上多数学生已走上了自主学习的道路。
在我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虽有自主性学习,但我还是深深的感到当前教学在某种程度上仍是师生自身内外部之间,师生之间单向信息传递的活动,从而导致了教学的低效性。我认为加强教学主体互动是解决教学低效性的最佳途径,一是师生互动,二是生生互助,三是师生内外知识之间互动。为此,我试初探“生生互助”
三、“生生互助” 一条崭新的路
“生生互助” 初始阶段,我为之感到痛苦和烦恼,同时更带给我更大快乐和骄傲。痛苦、烦恼的是课堂一但动起来,课堂上就容易产生“一发而不可收”的场面;快乐和骄傲的是学生摆脱了“各自为战”的学习方式,并且我看到了学生在互动中所蕴含的巨大的潜力。每一位学生都是一匹千里马,等待着伯乐的出现;每一位同学都蕴着巨大的潜能,犹如一座金矿,等待开采。在烦恼和快乐中摸索,在痛苦和骄傲总结,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我通常采用以下做法:
1、建立学习小组、分配合作性学习任务
在现行大班教学体制下,教师要想以一人之力达到对全班学生关照似乎不大可能,但让学生之间互相关注,互相监督不失为一种优化教学策略。这种做法不仅可以使后进生得到同学的帮助,同时还可以使优秀生得到极大发展,也使全体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具体做法我把学生从学习能力、学习成绩上平均分为几个小组,每组组长都由成绩较好的学生担任(组长竞争上岗)。组长的任务是:(1)辅助教师检查本组作业完成情况,组长作业提前由教师检查反馈。(2)某一教学目标完成后,组长协调组内学生通过互助尽可能地掌握教学目标并及时检测,将检测结果汇报给教师。在规定时间内不能达标的学生则由组内已掌握的学生课上或课下进行辅导。使学生间尽可能多地产生互动与互助。
(2)档案跟踪
为学生建立档案,可使课堂中不彻底的分材教学真正走向彻底。因为每个学生都有学习进步档案,记载是各自的问题,然后要求学生针对自己的问题学习,做到因材施教。促使课堂有效性得到提高。
10.我学会了区分生熟鸡蛋作文 篇十
今天,我们上作文课时,老师拿出两个鸡蛋,说道:“今天,我们要做个实验:就是怎样区分生熟鸡蛋。”
同学们听了这句话,一个接着一个说:“老师,生熟鸡蛋怎么区分?”“老师,我为什么要区分鸡蛋……”“好了,好了。”老师打断了我们的讨论,说道:“有没有哪位同学知道怎样区分辨生熟鸡蛋?”有的同学说敲开、打破。有的同学说晃动鸡蛋……真是太多方法了。老师选了其中两种方法,准备试验给我们看看。我们先来第一种方法――旋转鸡蛋。老师拿起一个鸡蛋,一转,鸡蛋转得特别快。老师又拿起第二个鸡蛋,一转,同学们都睁大了眼睛,这个鸡蛋怎么转的那么慢?像喝醉了酒似的。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来:“我觉得转得快的是生的,第二个转得慢的是熟的。”大家大多数也都这样认为。但老神神秘秘说道:“我们再试试第二种方法,你们再下结论也不迟。”第二种方法是“光照”。老师拿出两个手机,把手电筒模式打开,把两个鸡蛋放到上面。我们一看,一个鸡蛋是红的,一个还是原来的样子。同学们又开始议论纷纷,听着同学们激烈的争论,老师揭晓了答案:红色的、转得慢的是生的鸡蛋。不变化、转得快的是熟的。我们都觉得今天的实验真有趣。
今天我真开心,因为我又学会了一个新的技能:就是区分生熟鸡蛋。
11.课堂上如何教学生学会做人 篇十一
一、在课前准备中渗透
针对学生“对他人有很强的依赖,不能也不想自己做事情”,我决定从小事做起,从课前准备开始渗透。
我从正面引导,教学生怎么做并做示范。开学第一天就我跟学生讲清楚应该怎么做好课前准备,如:怎么摆好课本、笔记本、堂听本、教辅材料、草稿本;笔盒怎么放;在预备铃响起开始到正式上课这段时间怎么进行课前读。
刚开始时每一节我都检查学生的课前准备,直到他们慢慢形成习惯。当然,小学生情况反复,总会有忘记没做好的时候。记得有一次,预备铃响了,学生们都迅速回到座位准备好并进行课前读,而有一个学生却慢慢吞吞回到座位,桌面上所需的学习用品也没有准备好。我知道习惯是慢慢养成的,所以我没有生气,但也没打算放过这一教育契机。等正式铃响起,所以学生准备上课时,我就对大家说:“聪明的同学会在下课时准备好学习用品再去玩,这样他就可以节省课堂的时间用于学习更多的知识。真聪明!不过还有几个同学还没准备好,可能是忘了,但是我相信他们很快就改过来……”还没说完,那位学生已经快速地拿出本子和笔盒。
通过这小小的课前准备,让学生慢慢形成动手收拾、自已事情自己做的小习惯。
二、在聆听中体验
现在的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他们自我意识强,课堂上只顾自己发言,不管别人是不是在回答问题。学会做人首先要学会尊重别人、学会聆听。在课堂上,我和学生定了发言规则:想发言请举手;别人在发表意见时,安静端坐,如果有不同看法,等同学说完再举手。如若违反,当节课举手不请他发言。
当然,每个学期还会举行讲故事或者新闻分享等活动。每节课请一位学生讲故事或分享新闻。要求其他同学安静认真聆听,如果违反下节课请他讲故事或分享新闻。
通过这样的规定和活动,让学生体验怎么虚心聆听,尊重他人。
三、在合作交流中成长
我们学做人首先就是学做社会的人,社会不单一个个体,她是由一个个个体组成的群体。我们身处其中,不得不和别人打交道,而我们学生的独特生活背景却让多数学生都比较自我,不善于与人交往。所以在课堂上我们要注意创造机会让学生彼此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从中学会与人交往的能力。
在课堂上,我常会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小组交流、合作的环节。例如:课堂练习独立思考完后小组交流各自的想法,取长补短完善问题解决的方法。又如:开展阅读手抄报制作时,小组合作,分工完成……
这些微小的课堂细节看起来很普通,可是日积月累下来,学生慢慢学会如何和别人相处。
四、在活动中领悟
真正的德育观念只能由个体在自我发展、自我建构的过程中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是自我教育。那就是要求孩子们从心灵深处、从日常生活中懂得和理解道德,而不是要求孩子们去死记硬背道德准则。组织学生讨论学校或者社会上发生的事情,让孩子们发表看法,共同讨论,自己去领悟和判断对错与是非,这比单纯说教要有利得多。比如,我在上德育活动课《祝你生日快乐》时遇到“真情回报”这个活动环节,我问孩子们:“爸爸妈妈在我们成长过程中付出了那么多的辛劳,我们能为他们做什么呢?”有的孩子说:“妈妈上班很辛苦,我为妈妈到杯茶。”有的说:“早晨自己按时起床,不要妈妈来喊我。”还有的说:“我想替爸爸捶捶背。”有一个叫宋文的孩子说:“明天我要自己做早饭,让妈妈多睡一会儿。”当时老师想孩子们能想到这些已经不容易了,就都给予了表扬。可是却有一位同学将手高高举起反驳说:“老师,宋文吹牛,他真的会做饭吗?”一石激起千石浪,学生们都跟着讨论开了,有的说我们要说能做到的事,做不到的事还说就是骗人,有的说:“他在说谎,说不定自己吃饭还要妈妈盛呢!”还有的说:“我们现在连锅台还够不到呢,怎么做饭?”……宋文听了同学们的批评都要哭了。我摸摸宋文的头对着大家说:“这个孩子没想说谎,他的确是想为妈妈做早饭,可是做饭对我们一年级小朋友来说有点难,现在还做不到,等我们长大点就可以做了,我们现在能为父母想到这些就已经是个好孩子了,希望同学们长大后按照自己现在说的去做,一定是个好孩子!”孩子们都点点头,向宋文投以微笑。面向生活的德育课程需要我们教育者精心设计,精心又不经意,自然又不刻意,对孩子的教育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2.教学生学会学习 篇十二
一、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学习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师“教”, 学生“听”为主, 这种简单的单向灌输方式不利于学生主体学习作用的发挥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所以逐渐被“素质教育”所淘汰.而现代教学理念, 主张以学生为中心, 倡导“先学后教”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由传统的“灌输知识”逐渐向“引导学生发现知识”转变, 这样的教学模式, 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在不断的实践与探索中积极构建系统而合理的知识体系, 有利于学生全方位能力与素质的提高.
以“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为例, 这节课的知识点并不多, 且不存在什么难点.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点,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将课堂交给学生.首先可以事前布置相关的调查任务, 比如, 生活中的物品、食品、药品等的标签, 了解各自含有的元素及其效用后, 在课堂上让学生以组为单位, 联系对生活实际的调查结果, 讨论各种各样的化学元素的存在和作用.也可以经过事前的作业准备, 了解人体中含有的化学元素, 以及这些元素的含量过多或过少所导致的人体疾病或病症.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 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再次确认, 对表现比较突出的小组进行表扬.这样的教学方法,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 发挥学生的“主人”地位,
二、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指出, 教育是为了人类的幸福而准备和服务的, 其未来发展的四大支柱使学生学会认知、做事、生活与生存.教育的终身理念并不是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知识, 而是让其能够掌握正确的学习途径与方法, 引导学习者逐渐进入“会学”的境界, 最终学会学习.化学课堂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阵地, 教师应立足于课堂教学, 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如, 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思维、逻辑思维、逆向思维等多种方法对化学知识与问题等进行思考, 关注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培养与发展;另一方面, 还可以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 如, 批注、札记、摘录、圈点等, 以培养学生爱看书、会看书和及时复习总结的好习惯.
如, 当今社会得胃病的人很多, 胃酸、胃胀等都是比较常见的疾病, 对于这些胃病的的治疗药物, 学生可充分激发其发散性思维, 探究治疗这些胃病的常用胃药, 如, 斯达舒的主要成分, 通过实际的操作与实验, 再加上与所学化学知识的充分联系与利用, 最后得知:斯达舒等胃药能够治疗胃酸、胃胀的主要原因是含有氢氧化铝, 而这一元素能和胃酸等进行中和的化学反应, 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善于发现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化学问题, 有针对性的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 解决这些问题, 有利于学生化学知识的进一步提升.
三、及时复习、巩固, 培养学生“善于学习”的能力
复习实际上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提升与概括的过程, 教师应有计划、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指导, 将所学的化学知识进行更好的概况、总结与实践, 在良好掌握知识的同时, 将其充分利用于现实生活, 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教师可以以设疑的方式对每一节课所要复习的内容进行布置, 同时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将所学知识进一步深化与升华.
如, 在“燃烧和灭火”的教学中, 教师在与学生的互动式学习之中, 在逐渐的了解和掌握了燃烧的条件, 灭火的原理与方法等知识后,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性的复习活动———将灭火的原理和灭火器相联系, 并学会灭火器的选择与使用, 同时利用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去解释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一些现象并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比如, 平常生活中炒菜时油锅不慎起火, 应该采用怎样的方式进行处理?森林火灾发生后, 避免大伙蔓延的途径是将其线路前的一片树木砍掉么?比如, “釜底抽薪”这个成语怎样解释, 存在怎样的化学原理呢?这些都可以通过总结性的学习来完成, 在完善所学化学知识的基础上, 将其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联, 同时, 将这些知识反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所碰到的问题, 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化与升华.
总而言之, 初中化学的新课程标准倡导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引导学生能够主动学习, 学会学习, 并总结所学, 在对知识良好掌握的同时将其更好的应用于生活实际之中.而教师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 要发挥其辅助作用, 致力于一个互动性的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参考文献
[1]王勇.“构建高效课堂, 实施有效教学”的探索[J].理化生教学与研究, 2012:59-60.
[2]陈国君.初中化学教学方法的思考[J].教学法研究, 2012 (4) :29.
13.教学生学会学习 篇十三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会学,乐学,善于发展性的学习。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可以优化体育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自主学习真正的实现了由“教师的教”为中心向“学生的学”为中心的巨大转变,为了全面而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体育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才能实现学生学习思想的转变,实现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由“学会”向“会用”的重大转变。学生“愿意学”、“乐于学”才是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思想感情基础,也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动力之源。
其次,教师要转变以往传统的体育教学思想,彻底改变以往“灌输式”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同时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体育教师要多角度,全方位的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最后,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使学生体验到获得成功的快乐。体育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探究,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肯定。
以《立定跳远》的教学为例,因为小学生对漫画之类的图书十分感兴趣,第一步,采用出示青蛙跳荷叶的漫画挂图,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模仿青蛙跳的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练习。第二步,教师进行生动的讲解和多面的示范,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之上发展和深化,并激励学生积极的展示所学,反馈学习心得和遇到的疑惑,师生之间、组与组之间,学生之间以及学生自身进行多项反馈,积极互动评价。第三步,将立定跳远的教学内容融入到游戏中,进行巩固和提高的练习,即调高了学生的学习和练习兴趣,又使学生掌握了立定跳远的动作方法和技术要领。在生动、活泼、快乐的体育课堂教学氛围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有效的发展了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为教师指明教学方向的同时,也没孩子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14.教学生学会学习 篇十四
众所周知,正确的学习方法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只有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才能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才能有目的、有计划、灵活有效地学习好新知识,良好的学习方法,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应特别注重教给学生一些语文学习的好方法。几年的语文教学我总结如下:对已养成了一定学习习惯的中学生来说,应该掌握以下4个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1、预习课文的方法。预习课文是学生语文学习中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它是指学生在学习新课前的初步自学,即在教师讲授之前,按照一定要求独立自学新课内容,做好上新课的准备。在预习过程中,我们采取由整体到局部的学习方法。每学期之初,我们都要求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的编写说明,让他们明白编书的的指导思想、编排思路和学习任务,指导学生根据教材目录自己编写本册教材的“知识结构图”,以达到了解语文学科总体结构的目的。在每上一个单元前,要求学生根据单元提示了解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和学习要求,从而明确单元内每篇课文的学习重点,克服学习的盲目性。在学习每篇课文之前,我们都根据不同文体、不同写法,指导学生有重点、有步骤地预习课文,教给学生预习课文的正确方法。预习一篇课文的步骤主要包括:精读题目、通读课文、阅读注释、完成预习题、尝试作好学习笔记等。预习结束后,要求学生将自己的疑问记下来,以备课堂上重点解决。
2、正确的阅读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正确的阅读方法对学生理解课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首先教学生根据文体、课型的不同明确阅读的目的和阅读任务(主要环节包括掌握基础知识、了解课文内容、归纳文章主题、分析写作特点等)。然后教给学生阅读一篇文章的大致步骤和具体方法(如速读并了解大意、跳读并理清结构层次、细读并理解重点句段含义和归纳中心意思、精读并分析写作特点等)。为了避免阅读的盲目性,教师要注意让学生带着疑问进行阅读,布置好阅读作业。要教学生在阅读中运用多种感官边读边想边写,以提高阅读效果。
3、记好课堂笔记的方法。记好课堂学习笔记,一方面有助于把握每堂课的学习重点,另一方面有助于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十分强调学生记好笔记。从升入初中的第一节课开始,教师就要注意告诉学生:记好笔记的重要意义、记笔记的方法等,并选一至几课为例,让学生明白记什么、怎样记。在此基础上教给学生记好笔记的正确方法。只
要教师督促学生坚持不懈地记下去,就一定能培养学生手脑并用、读写结合的良好学习习惯,并能促进学生良好自学习惯的养成。
4、进行总结与复习的方法。学会总结和进行复习也是学生十分重要的学习方法。在指导学生进行总结与复习时,我们主要以单元为基本单位,根据该单元的文体特点,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共性,探索每篇课文的个性,使学生从各个方面、从对事物的对比辨析中认识事物的特征,提高学生思维能力。通过对比求异,学生掌握了一些规律性知识后,再辅以练习进行“反三”地实践,这样应用知识的能力就会大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也相应随之提高。在总结和复习过程中,教师也要在教给正确方法的基础上,教会学生进行自我检测的方法,以牢固地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
15.化学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学会学习 篇十五
心理学认为:学习兴趣是学生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 是人的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 它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培养兴趣就是培养一种积极的学习情感, 兴趣愈浓, 追求得也就愈执著, 学习效率也就愈显著。化学学科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可利用化学实验来激发兴趣。在教学中要创造一切可创造的条件做好每一个实验, 教师可以边讲边实验, 可以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例如:做钠与水的反应实验, 可这样安排:首先启发学生思考, 根据实验现象说明了钠具有哪些性质?接着对于生成的气体让学生讨论:根据氧化还原反应规律这种气体应是什么气体?然后再做实验验证。当学生经过这样探讨和验证, 学生的探究动机就油然而生, 实验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兴趣也得到了激发。
二、自学能力是学会学习的条件
高中学生完全具备自学的心理条件, 因为他们具有内在的学习动机, 具有一定的学习策略。心智发展也逐渐走向成熟, 特别是他们自我意识逐渐增强, 自我控制能力加强, 自我评价渐趋成熟, 都为自学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培养自学能力, 我们教师要筛选可以自学的内容, 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学生的自学。像过于抽象的内容和需要实验验证的内容应该是不适宜的, 而那些知识内在的逻辑性强, 教材对内容的处理详实等内容, 如元素周期律、环境保护、物质用途、碳族元素、煤和石油的综合利用等内容都是自学的好素材。在指导学生自学时, 应该编写自学提纲, 例如《环境保护》一节, 可以“酸雨”为主线, 设计下面五个问题作为自学提纲: (1) 什么是酸雨?它是怎样形成的? (2) 举例说明酸雨有什么危害? (3) 酸雨在我国分布的情况是怎样的? (4) 如何防治酸雨? (5) 写一篇小文章:“我能为防治酸雨做什么?”
三、学习方法是学会学习的需要
开展学法指导, 让学生学会学习, 是实现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 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实现学生自学的需要, 是建立现代素质教学模式的需要。
1. 指导学生掌握和运用科学的学习模式:科学的学
习模式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高效率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 使学生高质量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从而全面开拓学生的智能,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过程一般包括:准备学习——课前预习———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改正错误———系统小结———课外学习。要让学生掌握这个方法, 必须对这几个环节进行具体指导。要让学生正确认识各个环节的作用, 明确要求, 突出重点, 使学生积极、主动、有效地学习。上课是学习的中心环节, 要提高学习效果, 必须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集中注意力, 积极思维, 敢于争辩, 给自己确立一定的学习目标, 以实现课堂教学目的。在听课方面教师要指导学生处理好听课、观察、思维和笔记之间的关系。听课和观察是直接用感官接受知识, 观察是指要观察仪器及装配;观察实验时药品的状态、颜色、气味等的变化及变化过程中各种实现现象。而听课是指听重点、难点、疑点;听结构怎样决定性质, 性质又怎样决定用途和制法;同时还要听好每一节课的小结。
2.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渗透学法, 展示学法, 化教法为学法。
学法指导要针对我们化学科特点进行:问题———实验———结论, 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要有机地渗透学法。展示学法还要坚持“练中导”, 让全体学生参与全过程的操作, 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在运用中加深理解。
四、学习意识是学会学习的保证
学习意识的培养首先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所谓习惯, 就是经过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 例如人们长期养成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工作习惯等。常言道:“习惯养得好, 终身受其益。”其次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应变能力。应试教育, 只能培养出唯命是从、循规蹈矩的“人才”;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就是教会学生独立思考, 善于应变。再次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如今知识爆炸不再是一种预言, 而是已经和正在成为一种现实。知识空前增加, 而学习时间并未增加。面临着知识经济时代的“人生有限而知识无穷”的矛盾, 教师要认识到“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 通过教育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
摘要:本文结合化学课堂教学就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阐述了作者的观点和看法。
16.教学生学会学习 篇十六
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通过广泛的阅读来获取知识,是学习的重要途径。较强的阅读能力不仅有助于人们学好科学文化知识,而且更好地使学生适应将来科技事业飞速发展的需要。那么,语文课上怎样才能注意到教学生“学会读书”呢?
一、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社会习惯。而良好的习惯,对一个人的科学文化素质有着深远的影响。教师在对学生学习方法进行指导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即养成读书时“动眼、动口、动脑、动手”习惯;学会使用工具书,熟练翻检工具书的习惯;养成先预习,后听讲的习惯。
二、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
教与学是教学活动中的两个方面,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教师在教给学生好的学习习惯的同时,还要努力创造条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实践活动中学会读书,从而锻炼、培养、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1.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体验去发现文章的妙处
学生要想把文章读出味道,要靠平时的知识积累,才能读得正确、流畅。教师还要适当加以节奏、语调的指导,才能让学生读得抑扬顿挫,沉浸其中。在教读《鼎湖山听泉》一文,关于听泉一段的描写,我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让他们描述曾经见到过的泉水流淌的美景。经过多遍的朗读,结合自己的体验,学生的感受立体起来。有一个学生说:“我仿佛随着作者一起欣赏了富有层次的泉水之声,我在充满乐感的泉声中陶醉。”
2.要善于在书中寻找问题,在书外寻找答案
书中寻找问题即书中写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的问题,即把这些问题解决,学生就会有所“得”。对于这些问题,教师不能越俎代庖,而是要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积累,通过文中和文外的相互结合,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去寻找答案。我在教学中首先是让学生自己采用标记圈点评注法来发现问题,然后要求学生可以自己独立思考,或者以小组形式来寻找答案。这种方法对初中学生读书能力的提升很有效果。纵观全文,朗读文章标出文中的佳词妙语,总结表现的艺术手段以及语言的特色,也就弄清楚了“怎样写”的问题。
3.鼓励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回答教师问题
有的学生读书时往往提不出问题,但是提不出问题并不意味着就没有问题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在评价学生学习效果时,设立一个特殊的“评价项目”,即:一堂课学生学得好不好,首先,要看学生在课堂上是否向教师提出问题,以此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实践说明,读书时经常提问的学生,他的收获也是很多的,因为他能读中悟、悟中读、读后思,把感悟、理解、欣赏统一起来。读书有所得,还要有所悟,情感在“悟”中得到升华,在“悟”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论学生的答案正确与否,教师都不宜急于下结论,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不同意见没关系,越是有不同意见,就越精彩,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在学习《囚绿记》一文中,关于文章中的主旨,学生就有好多答案。有的认为作者是在赞颂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也有认为这是对民族精神的颂扬,还有的认为是对生命的讴歌等。学生的回答,闪烁着他们智慧的火花,我对他们的回答给予肯定,并进一步归引到正确的答案上来。这样让学生很容易地接受教师所讲的内容,也大大激发了他们的读书热情。
4.让学生学会总结
一个单元的课文学习结束以后,不能学完就弃之一边,而是要引导学生进行小结,帮助消化、吸收所学的内容。比如:苏教版初中语文每单元都是按主题编写的,学生通过单元学习,可以就思想内容、表现手法等方面进一步理清思路,把单元内每篇课文相同的地方列举出来,再把不同的地方列举出来。通过比较,加深理解,进一步提高概括、阅读和写作这类题材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所学内容的基础上有新的发现。
读书习惯和能力的培养,绝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教师要通过合理、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来强化,并要适时检验其效果。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逐渐地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语文实践能力,从而全面提高整体语文素养。
17.教学生学会学习 篇十七
段性教学反思
池西一小
宿春杰
我们四、五年级承担的研究课题是《提高“潜能生”学习成绩的策略研究》我们课题研究小组经过几个月的研究工作以取得初步研究效果。为更好的总结经验,把这项研究工作做得更好,现将开题以来教育教学做一阶段反思。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及实施经过
新课程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新课程要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关心和尊重每一个学生,重视学生各方面的成长,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以学生为本,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个体差异,既要认清学生实际发展的潜能,又要正视学生现实存在的某些缺陷和成长中不可避免的失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以乐观公正的态度善待每一个学生,鼓舞每一个学生,并能根据不同的学生个体确定不同的培养方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健康发展。使他们具有健全的人格和品质,使之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因此,开学以来,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始终贯穿着“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特别关注我们的研究对象,从学习生活上都对他们特别关注,使他们时刻感受到温暖。如我们第一单元学习的是“大数的认识”我们对学困生降低学习要求,让他们从基本的“数位顺序表”入手,通过扎实地掌握数位顺序表,从而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他们不仅读数、写数能力提高了,就是解决稍复杂的问题也敢于去尝试了。在第一次月考中他们的学习成绩普遍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学习第三单元“角的度量”特别注重对他们实践操作教学锻炼,通过让他们亲身实践和动手操作,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操作能力,如画线段、直线、射线,量角、画角„„通过让他们参与实践活动,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极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经过潜心研究学困生转化策略,我们还发现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因素对儿童学习的影响作用,我们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教育不当而产生的学习困难学生,我们非常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对教育教学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提高对小学数学学困生的现实理解,把握学困生的认知特点及规律寻求有效的教学对策,丰富当前教学理论。针对学困生的认知特点,转化已存在的学困生,减少新的学困生的出现,最大程度地提高及格率,从而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
1、从每个学困生问卷调查表明,造成学习困难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智力因素(基础知识薄弱)占60%;(2)学习技能占20%(3)环境影响占20% 从这点来看,主要在课堂上要提高学困生的听课效率。
2、从学困生转化调查表看:
我们做到了对每一个学困生作总体情况分析(分析学习成绩水平、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学习兴趣、背景、纪律等),然后再对相应学困生采取具体辅导措施。真正对学困生有了进一步了解。
3、为每个学困生制定目标表:
在我们的帮助下,每个学困生制定自己合理的成绩目标。并在目标驱动下,能勇于接受挑战,争取更好的成绩。
4、积极召开“关爱学困生”主题班队会:
每个数学课题研究教师都召开了以 “关爱学困生”为主题的班队会。班队会使学困生树立了学习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全体学生达成共识:不能鄙视学困生、要鼓励和帮助学困生、努力提高他们的成绩。
5、展开对学困生阶段成绩跟踪:
每名学困生都有一张阶段跟踪表,我们对学生的每次成绩(单元)测试都进行跟踪并进行分析(进步或落后的原因、养成习惯的培养)。分析后,对学生能够查找到学习薄弱的环节,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好的转化学困生。
6、创新了工作方法,提高了教师帮困能力。
为加大教育转化学困生的力度,除了以上所采取的方法外,我们创新工作方法,还向数学教师提出了学困生转化“六个一”的要求:每周教师找学困生谈一次心;数学教师给学困生提供一次表现机会;每周发现并表扬学困生的一个优点;几乎每天都与学困生家长联系一次(现在微信群的现代化通讯大大方便了我们与家长、学生的教学沟通),通报学困生进步情况;每月教会学困生一个具体可行的学习方法;我们还利用“数算盒子”坚持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提高他们的计算速度和计算准确率。
7、提高了自身的课题研究水平
通过积极努力,我和课题组的五位教师提高了课题研究的本领,提高了课堂教学水平。近几个月时间里,几位教师承担了部分公开课任务,均获得了好评。
三、问题思考
1、学困生转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做好工作。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深切体会到:通过努力,我们可以形成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合力,但我们无法左右社会对学困生的影响。从目前看来,家庭、社会对学困生的负面影响作用是非常明显的,有的家长对孩子听之任之,完全放手扔给学习不管,有的家长把孩子放到学校只是让我为其看护,学习完全不在意;对于这些我们也是非常无奈的。如何让家庭、社会发挥其应有的正面教育作用,这是一个值得长期研究的课题。
18.我学会了区分生熟鸡蛋 篇十八
童年的记忆像一个美丽的木匣,打开它,里面有许多美丽的珍珠,有难忘的、快乐的、难过的……有一颗饱满光亮的里面,装着我童年时最有趣的一件事。
我才上幼儿园的时候,妈妈给我买了两只小鸡,毛茸茸的,可好玩啦!天真的我就问妈妈:“小鸡是从哪里来的呢?”妈妈说:“小鸡当然是从鸡蛋里孵出来的啊!”我想:如果我把小鸡从鸡蛋里孵出来了,不就不用妈妈买小鸡了?我偷偷跑到厨房,拿了两个鸡蛋,跑回卧室,把鸡蛋放在被子里,学着母鸡的模样坐了上去,心里想着小鸡叫我爸爸,就偷偷地笑出了声。妈妈走过来,看见我的样子,哭笑不得,问我:“你在干什么呢?”我一本正经地说:“我自己能孵小鸡了!”我掀开被子,不好了,鸡蛋被我坐碎了,蛋黄流了出来,妈妈见状,连忙帮我把被单收拾起来,我在一旁不知如何是好。
虽然这件童年时期的趣事已经过去很久了,但它一直留在我脑海深处,让我永生不忘。现在每每想起这件事,我都会情不自禁的嘲笑自己当初的天真幼稚。
19.教学生学会学习 篇十九
一、提高学生的认识, 树立作文的信心。
总会听到一些学生埋怨:“我每天就是家里、学校两点一线, 生活单调枯燥、平淡无奇, 没有什么值得一写的东西。”单调平淡的生活就真的没有值得一写的东西吗?是学生缺乏对生活的关注与思考吗?为了让学生认识这个问题, 我首先让学生朗读著名作家刘墉的一篇短文《打与骂》[2]:
我家的水龙头漏水, 请工人来修。原来是因为里面的橡皮磨损, 造成无法旋紧。
工人把新的橡皮装入, 并重新拧上水龙头, 对我说:“以后关水不要拧得太紧, 水正好止住就可以了!”
“拧紧一点不是更好吗?”我问。
“不!拧得太紧只会使橡皮磨损和弹性疲劳, 反而容易造成漏水。”
从此, 每次我管教孩子, 都会想到水电工的那句话。过严的管教, 只可能造成孩子的习以为常、阳奉阴违, 当孩子把打骂都看成家常便饭时, 问题反而更多了!
学生朗读后, 我跟学生说:“这篇短文写的就是生活中一件非常平常的小事, 从这件小事, 作者悟出了管教子女不能过严的道理。记录平常的生活小事, 发现深刻的道理, 这就是作者对生活关注与思考的结果。同学们是不是也有经历过类似拧水龙头的小事情呢?”学生听了都表示赞同。
于是, 我继续引导学生, 从水电工的话中提炼出其他的话题, 如“压力”、“压力就是动力”、“压力不一定是动力”、“适度”等。与这些话题有关的生活小事, 其实在我们周围随处可见。在我的点拨下, 学生说出了如挤牙膏、吹气球、拉弹簧、放风筝、做运动等因用力不同而造成不同结果的生活经历及感悟。在这个引导的过程中, 我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只要有一双关注的眼睛和一个思考的脑袋, 再平淡无奇的生活, 也有值得一写的东西, 而且同一件事物中还有可能隐含不同的道理, 从而让学生跨越“无米之炊”的心理障碍, 树立起作文的信心。
二、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发现作文素材
法国著名雕塑大师罗丹说:“生活中不是没有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学生抱怨生活单调枯燥, 没什么东西可写, 并不是真的没什么可写, 而是不善于去观察生活。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学会去观察身边的人、事、景、物等。引导学生写自己的事———过去自己的经历, 现在自己的生活学习故事, 自己对将来的构想憧憬;也可以写身边熟悉的人的事———家人、老师、同学的言谈举止、衣着打扮、为人处世、道德品质, 家人、邻里、师生、同学各自融洽或紧张的关系;也可以写见过的自然景物———日出日落、阴晴圆缺、蓝天白云、山川湖泊、花鸟虫鱼等。一花一世界, 一叶一菩提, 只要处处留心, 时时在意, 就可获取丰富的直接生活经验, 不愁笔下无“物”。
当然, “生活”并不单指学生直接的生活经验, 还包括学生间接获得的生活经验, 如阅读书籍报刊、观看电视新闻等。间接的生活经验, 能开阔学生的精神生活世界, 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库。
三、培养学生养成深入思考, 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习惯。
学生有了丰富的直接与间接的生活经验, 为作文奠定了厚实的“物质”基础。但是中职生由于作文能力比较低, 作文时往往只停留在经历了什么而写什么的层面上, 缺乏深入思考, 不善于从中发现事情的本质, 提炼观点。因而, 作文如记流水账, 因为没有深度而缺乏感染力。因此, 教师要培养学生深入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习惯。
首先我让学生再次朗读前文所举的例子《打与骂》, 引导学生认识作者的写作“套路”———先记录事情的经过, 然后揭示了自己的“发现”。
其次让学生学习“大作家” (刘墉) , 用“小作文”的形式记录自己的一次经历及感悟。下文是一个学生所写作文的片段:
前几天我到某银行汇款, 柜台的窗口前各站着一个人在办理业务, 而有些人坐在大厅的椅子上。我直接走到其中一个人的后面站着, 心里正在庆幸不用排队很久, 突然就感觉后面有只手在碰我的肩膀, 我心头一怔, 猛地转身, 一个身穿保安服的大叔说:“要排队!”我一急, 没好气地反问:“我不是在排队吗?”“拿号了没有?按号办理, 不用站在这里等。”我还是一头雾水, 没好气地问:“拿什么号?”保安大叔继续给我解释, 让我明白了已经改变了排队的方式。但我还嘴嘟囔着:“上个月我来这里, 也是直接到窗口前排队的。”好像是要为自己刚才的“无知”找回点面子一样。
我按保安大叔的指点拿了号, 谢了大叔, 坐在大厅的椅子上等待, 但心里觉得不是滋味, 为刚才对保安大叔的无礼貌。保安大叔的提醒本是好意, 就因为让我吓了一跳, 就被我嚷嚷, 真的是好人难当啊!
在这个生活小片段中, 作者记录了事情的经过, 然后检讨了自己的无礼貌, 又发出“好人难当”的感悟。有叙有议, 使所记的事情因有一定的“深度”而显更得有意义。
要注意的是, 这里的“套路”, 只不过是给学生提供的一个学习的例子而已, 并不是让学生一定按照“套路”一成不变地去作文, 否则, 作文会被“套死”。
四、鼓励学生坚持记录生活, 积累作文素材。
人对经历过的事情, 随着时间的推移, 往往记忆会越来越模糊, 甚至遗忘。学生要从生活中积累更多的作文素材, 最好用笔把它记录下来, 以便随时翻阅。正如俗话说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光凭记忆不如用笔写下来牢靠。因此, 教师要鼓励学生坚持记录, 在记录的过程中积累丰富的作文素材, 锻炼良好的表达能力。
教师布置学生对生活进行记录时, 一开始要适当降低要求, 由短到长, 由易到难, 有话则多, 无话则少, 循序渐进;而且形式要灵活多样, 如周记、日记、时评、影视文章的观 (读) 后感等。总之, 允许“百花齐放”, 让学生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乐写、能写。在学生写后, 教师还要尽可能及时地批阅评价。评价时既要正视学生的无知与浅陋, 又要谅解学生的不会与错误, 以表扬激励为主, 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扬起自信的风帆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文章例话》中说:“生活犹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水, 泉源丰盈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也就活泼地流个不歇。”[3]学生要学会从生活中积累作文素材, 生活才能真正成为学生作文的源头活水。
摘要:中职生的作文能力普遍偏低, 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没有可写的材料。为了帮助学生解决“无米之炊”的难题,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活生生的生活, 去关注生活、思考生活、记录生活, 学会从生活中积累丰富的作文素材, 提高作文能力。
关键词:中职生,作文素材,积累方法
参考文献
[1]王一川.文学概论[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5.
[2][美]刘墉.萤窗小语[M].桂林:漓江出版社出版, 2006.
[3]叶圣陶.过去随谈[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 2000.
[4]熊淑萍.慧心掘“源”, 让作文水到渠成[J].教师博览 (科研版) , 2011, (2) :30.
【教学生学会学习】推荐阅读:
教学生学会做人是教育科研的重要任务10-04
学习的中心是学会学习语文教学反思11-21
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学会体现自己11-11
学会学习09-07
学习雷锋,学会感恩10-08
怎样帮孩子学会学习09-15
学会合作学习导学案07-24
学会感恩学会爱小学生读后感07-22
学会倾听学生心声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