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思维(17篇)
1.小学二年级数学思维 篇一
二年级数学思维训练题(1)
1.小明今年6岁,小强今年4岁,2年后,小明比小强大几岁?
2.同学们排队做操,小明前面有4个人,后面有4个人,这一队一共有多少人?
3.有一本书,小华第一天看了2页,以后每一天都比前一天多看2页,第4天看了多少页?
4.同学们排队做操,从前面数,小明排第4,从后面数,小明排第5,这一队一共有多少人?
5.刚刚有9本书,爸爸又给他买了5本,小明借去2本,刚刚还有几本书?
6.大华和小刚每人有10张画片,大华给小刚2张后,小刚比大华多几张?
7.猫妈妈给小白5条鱼,给小花4条鱼,小白和小花共吃了6条,它们还有几条?
8.同学们到体育馆借球,一班借了9只,二班借了6只。体育馆的球共减少了几只?
9.明明从布袋里拿出5个白皮球和5个花皮球后,白皮球剩下10个,花皮球剩下5个。布袋里原来有多少个白皮球,多少个花皮球?
10.芳芳做了14朵花,晶晶做了8朵花,芳芳给晶晶几朵花,两人的花就一样多?
11.妈妈买回一些鸭蛋和12个鸡蛋,吃了8个鸡蛋后,剩下的鸡蛋和鸭蛋同样多,问妈妈一共买回几个蛋?
12.草地上有10只羊,跑走了3只白山羊,又来了7只黑山羊,现在共有几只羊?
13.冬冬有5支铅笔,南南有9支铅笔,冬冬再买几支就和南南的一样多?
14.小平家距学校2千米,一次他上学走了1千米,想起忘带铅笔盒,又回家去取。这次他到学校共走了多少千米?
15.第一个盘子里有5个梨,第二个盘子里有4个梨,把第一个盘里拿1个放到第二个盘里,现在一共有多少个梨?
16.3个男同学借走6本书,4个女同学借走7本书,他们一共借走多少本书?
17.王老师有12元钱,正好买一支钢笔和2个笔记本,如果只买一支钢笔,还剩6元钱,你知道一个笔记本多少钱?
18.日落西山晚霞红,我把小鸡赶进笼。一半小鸡进了笼,还有5只在捉虫,另外5只围着我,叽叽喳喳闹哄哄。小朋友们算一算,多少小鸡进了笼?
2.小学二年级数学思维 篇二
一、引导学生让抽象的事物具体化
小学生低年级学生对具体的事物感兴趣, 而对抽象的事物理解困难, 若能根据学生学习兴趣来创设一定的情境, 它将能使学生怀着积极、乐观的态度, 投入认知过程, 使学生获得知识。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发现, 刚入学的小学儿童, 大脑思维方式刚从具体思维进入形象思维时期, 抽象思维才处于萌芽状态。因此, 要让适于具体形象思维的小学儿童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就必须把高度抽象的数学知识, 先用具体形象的方法呈现给学生, 然后让学生通过由“具体———形象———抽象”的思维规律来认识掌握数学知识, 并通过多次的这种思维方法训练, 培养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这就是说, 运用具体形象的方法教学小学数学知识, 即是使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的科学方法;也是培养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必要手段。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 在数学这门学科的学习中, 具有高度的抽象性, 因此课堂中我们尽可能地让课本枯燥的知识与现实情境结合在一起。比如, 在小学一年级进行10以内加减法教学的时候, 通过让学生将数字符号具体化为形同数量的小棒, 以此来帮助理解消化知识, 或者具体化, 2 +5 =? 或者开始有2个粘贴, 后来老师又奖励5个, 一共多少个? 这样通过具体化的认识来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 从一开始就有可能不自觉地把学生引向死记数的组成, 机械地背诵加、减法得数的道路上去。而在一年级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 以后再纠正就非常困难。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习惯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抽象的数学结论, 更应该注意学生的数学思维训练,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讨知识的形成过程, 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 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 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因此, 在小学数学课堂, 尤其是低年级课堂的教学中,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师的教具和学生的学具, 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操作, 让学生在学具操作中发挥潜力,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学具解决问题, 获取知识, 培养思维能力。通过学生动手实践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 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 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全方位发展。动手操作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又一重要方式。例如, 我们在做进位加法的时候, 8 +3 =? 先让学生摆11根小棒, 把8根小棒和3根中的2根凑成10, 3根小棒中又剩多少, 这样学生边动手边思考, 这样,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们的手和脑同时动了起来。在此过程中, 使学生获得了知识的理解和思维的发展。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与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 是思想的直接体现。人的思维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 利用语言来进行的, 小学数学要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是数学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点, 而思维能力的发展是以言语训练基础的。课堂训练学生说话, 不但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 更有助于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更应该培养学生的“说话”的能力。比如, 在做两位数减一位数教学的时候, 我们也可以让学生采用说的方式, 例如:58 -6 =52时, 让孩子这样练习说:58能分成50和8, 先算8- 6 = 2, 再算50 + 2 = 52, 所以58 - 6 = 52。学生在进行说的同时, 也明白了算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但要培养学生理解语言的能力, 而且教师要用规范的语言, 对学生施以良好的影响; 还要持之以恒地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说话习惯。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也是思维的结果。思维的发展与语言的表达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思维的结果, 认识活动的成就都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 反过来, 语言的磨练也将促使思维更加精确、合理。俗话说, 想得清的人才会说得清, 说得清的人必定想得清。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应逐步要求学生用确切的、简练的、清晰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看法。
四、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就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数学计算的方法。还应该在知识的综合运用和知识的融会贯通上对学生加以培训, 即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举一反三、由点及面, 使学生把所学知识变成自身能力。奥苏伯尔认为知识迁移就是, 人们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学习发生影响。由此可见, 认知结构是知识迁移的基础所在, 没有认知, 知识迁移将无从谈起。在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学习发生影响的这一过程中, 关联点是重中之重, 只有找出两者之间的关联点, 学生才能将知识进行迁移。
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 既要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 又要引导学生对过往知识进行总结温习,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可以自觉地建立新旧知识的关联点。因此教学中, 教师采用“以类比促迁移, 抓训练攻难点”的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由此及彼, “以旧学新”, 突破难点, 掌握新知识, 达到知识和方法的迁移, 进而扩展思维。例如, “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是以“一般的笔算方法”和“因数末尾有0的口算乘法”为基础的, 教师在教学时先结合学生复习笔算方法和因数末尾有0的口算方法, 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些方法来自主探究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笔算方法, 实现知识迁移。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而且能使学生利用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理解知识, 培养良好的思维能力。
摘要: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是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的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 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因此, 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 培养思维能力比知识的教学更重要, 老师运用灵活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让学生在良好的数学思维的引导下获取更多的知识, 促进其全面发展。
3.小学低年级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初探 篇三
关键词:思维能力 情景氛围 思考 疑问
在数学教学中,如能有效发挥学生的良好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而且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甚至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数学新课标明确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由此可见,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训过程,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更需要教师有意识、有针对性地结合数学教学内容对其进行培养和训练。下面本人结合自己的多年数学教育教学工作,谈几点如何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的体会。
一、夯实学生基础知识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基础
所谓的基础知识是指数学教学中的一系列概念和原理等,因为小学数学的组成主要是由相关的很多原理公式和概念定义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类系统性、严密性和逻辑性很强的知识结构。所以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尤其是小学生学习数学时,他们如果能将这些概念、原理、定义、公式等牢记并能灵活且熟练地应用,举一反三,日后学生才会有较深或更深的造诣。反之,如果学生基础不扎实,对概念原理之类的基础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只知其一,不求甚解。那么只是被动式的教学和填鸭式的学习。这必然会影响和延缓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和发展。所以要想夯实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首当其冲的是要使学生把最基本的概念、公式原理、定义等基础知识铭记于心并使其系统化和体系化。作为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想方设法诱导、引导学生学会比较辨别这一概念与其他相关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让学生形成较强的知识和体系,具备丰富的解题方法。如,减法就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就是乘法的逆运算。让学生明白加减乘除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而让学生形成必要的、扎实的知识基础。
二、营造充分的情境氛围,激发学生思维驱动需求
心理学角度上说:“动机是人们‘因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映,它是人们行为活动的内动力。”所以教师要想培养学生思维的能力,激发学生思维动机是最关键的因素。教师如何才能行之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创新动机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开动脑筋,根据学生年龄和心理特证,深刻挖掘有限的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自身生活需要,使其明确知识学习掌握的必要性和意义,从而激发其产生学习且学好它的思维动机。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比例分配”这一内容时,首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这一知识的原因:如在日常很多情况下会出现平均分配不合理的现象,那怎么分配呢?为了根据个人付出等因素,就产生了按比例分配这种新的分配方法。教学时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一个车床厂要把生产10000个螺母的任务分别交给了张师傅和李师傅,完成任务后要把5000元的加工费分给他们。结果张师傅加工了6500个零件,李师傅加工了3500个零件。这时把5000元的加工费平均分给他们合理吗?显然谁都认为不合理,从而引发出学生探求合理的分配方法的思维动机。这样的教学设计,这样的情景氛围,既渗透了“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数学理念,同时又使学生在学习探索中意识到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自然而然,学生明白学以致用的道理,学生的学习动机很容易被激发出来。由此可知,为学生创设思维情境,是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的前提,更是对其进行思维训练的重要环节。
三、“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培养学生思考疑问能力
古人曾说过:“疑是思之识,学之端。”明代大学家朱熹曾曰:“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可见思考和疑问在治学中何等重要。那么这种“思”和“疑”落实的教学中,就是要求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不但要有目的和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能力,而且在讲课时还要给学生独立思考、各抒己见的机会,防止学生形成被动接受学习和依赖教师的不良习惯。教师要通过讲解和示范,使学生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和步骤,教会学生如何独立思维,指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先要明确问题的性质目的,抓住关键所在,然后进行有根据的、严密的、合乎逻辑的推理、判断,克服盲目的尝试和猜测。同时还要运用多种方法,开拓学生的思路,鼓励学生多思,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让学生对同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方面去思考和分析,对同一问题寻找多种途径和方法解决,使学生的思维广阔、灵活。
教学过程既是一个可控的信息流通过程,又是完成数学教学任务的主要途径。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小学生智力和聪慧度的集中表现,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从具体两个方面努力着手。第一个方面,即要为学生创设必要的思维情境和空间,从而激发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探索新知的欲望和能力。第二个方面,就是要加强有针对性的训练,而且要反复训练。从而优化学生思维品质。其实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方法很多,可以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国著名的平民教育宗师——陶行知先生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这显然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展开思维,坚持训练学生独立地依靠已有的知识去探索新知,还应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学生的心理特征、学校的具体条件,选择最佳方法,优化课堂结构,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小学二年级上学期数学新思维 篇四
找规律数图形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和我们一起上这节课。它就是来自科技王国的“吉米”。
在吉米的身上,你们都发现了哪些图形?(角、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
单一的图形,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就已经会数了。那么像吉米身上由多个的三角形,多个的长方形……拼在一起的组合图形,我们要想每次都能既快又准确地数出来,其实并不简单。因为各种图形千变万化。因此要想准确地数出组合图形中所包含的图形个数,关键是仔细观察、分析比较,有条理、有次序地把图形数出来,并在数的过程中找到数图形的好方法。
今天,我们就让我们走进“图形王国”来数一数角、三角形、正方形和长方形。
【例1】数一数,每幅图中各有多少个角?
解:(1)1+2=3(2)1+2+3=6(3)1+2+3+4=10
【例2】数一数,每幅图中各有多少个三角形?
解:(1)1+2=3(2)1+2+3=6
【例3】数一数,每幅图中各有多少个三角形?
提出问题:例3与例2有什么不同?(底边多了,增长成为2层或2层以上的三角形)。
又有什么相同?(每层的个数、排列都是一样的。)解:(1)(1+2)×2=6(2)(1+2+3)×2=12(3)(1+2)×3=9
小结 :可以在例2数法的基础之上,有几层就乘几。
【例4】数一数,下图中各有多少个正方形?
解:(1)2×2+1=5(个)
(2)5×2+4×1=14(个)
【例5】数一数,下图中有多少个长方形?
解:1+2+3=6(个)
例6.数一数,下图中有多少个长方形?
5.小学三年级数学思维训练题 篇五
星星不留神把成绩单上数学和语文的分数弄脏了,两科的分数中各有一个数字看不清(见下表)。你能知道星星数学和语文的成绩各是几分吗?
分析与解 为了算出星星语文和数学两科的分数,我们把两科分数中不清楚的数字,分别用A、B两个字母表示,即语文是8A分,数学是B6分。
我们知道星星三科成绩的平均分是86分,那么三科成绩的总分是86×3=258分。从总分中减去外语科的.成绩75分后,就是语文、数学两科分数的和。258-75=183分,也就是8A+B6=183。写成竖式是:
先看个位上的A+6=3是不可能的,和肯定是向十位进1了。也就是A+6=13,这样就求出了A=7。
星星的语文成绩是87,数学成绩是183-87=96分。
还可以这样想:
从成绩单上的分数可以看出,星星外语科得75分。要达到平均86分,那么语文和数学两科就要给外语补上11分。星星的数学科的得分只有两种可能:86分或96分。如果星星数学科的得分是86分,那么,即使星星的语文得89分,也不可能使三科的平均分是86分,因此,断定星星的数学分数一定是96分。这样,数学科给外语科补上10分,还差1分;语文要达到平均分就该是86分,可是还要给外语补上1分,因此星星的语文成绩应该是87分。
6.小学二年级数学思维 篇六
一、进行类比迁移,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达到较高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表现在善于深入地思考问题,从纷繁到复杂的现象中,发现事物的本质规律。小学生的认知结构往往缺损,他们不善于将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因而考虑问题缺乏深度,因此,在教学中应抓以下两点:
1.培养学生对数的概括能力。数的分解能力是数的概括的核心。如教20以内的加法,利用直观教具,让学生了解某数是由几个部分组成和如何组成的,引导他们将20以内的数比较实际意义,认识大小,顺序进行组合与分解练习。
2.让儿童逐步掌握简单的推理方法。根据教材的内在联系,引导儿童进行类比推理。
二、进行合理联想,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敏捷性是指一个人在进行思维活动时,具有当机立断地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在运算过程的正确迅速,观察问题的避繁就简,思维过程的简洁敏捷。因此,我在计算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为目的,要求学生有正确迅速的计算能力。办法有以下两点:
1.计算教学中,要求学生在正确的基础上,始终有速度。对于低年级的儿童,应注意抓好学生计算的正确率的同时,狠抓速度训练,每天用一定时间进行一次速算练习。老师说前半句乘法口诀,全班同学回答下半句乘法口诀,让全体学生的思维都处于积极状态,进行速算比赛。
2.计算过程中传授一些速算方法。例如:在学习掌握“凑十法”的基础上,借鉴珠算的长处,教给学生“互补法”使学生知道1和9,2和8,3和7,4和6等互为补数。如计算9+2时,因为9和1互为补数,就能见9想1 0,得1 1。通过反复训练,引导学生合理联想,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是训练学生思维敏捷有效的途径。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必须依赖于直观材料,使他们所学知识产生鲜明的表象。
总之,低年级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是我们当今数学教学中必然趋向。让我们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给他们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乐学、好学,让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摘要: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性和规律的一种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过程。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措施。
7.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思维培养探微 篇七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 数学思维 培养
教育家赞可夫指出:“在各科教学中要始终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数学课程标准》把发展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能力放在首位。心理学研究表明:5-6岁是儿童思维发展的第三个飞跃期。如果抓住此期进行训练,将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如何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长期培养与训练?使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展。以下是我在这方面的一些做法与体会。
一、注重激发兴趣,促进思维发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兴趣是主动学习的动力,是思维的动力。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可见兴趣对智力的开发是重中之重。低年级学生刚入学,对什么都感到新鲜。教师要抓住这一点,深挖教材,活用教材,积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思维的发展。
1.创设情境激趣,发展形象思维
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故事、游戏、现实生活场景都是他们最容易接受的学习方式。通过有趣的喜聞乐见的场景引入课题,可以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仿佛自己进入了故事情景中,不由自主地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给往后的思维以强动力。如教学“用8的乘法口诀求商”这节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多媒体展示)在愉快的音乐声中,快乐的动物旅游团一行32个人来到了森林饭店。森林饭店的主人猫咪笑呵呵地告诉导游:“我们饭店里还有5张空桌子,请随便坐。”导游猴儿一听急了:“才5张桌子,我们这么多人坐得下吗?”猫咪一听也不知该怎么办好了,它转向屏幕,向小朋友求救:“聪明的小朋友,我这里每张桌子坐8个人,他们32个人能不能坐得下呢?你能帮我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展开讨论,教师巡视指导。然后交流解题思路,最后指出:可以先算一算32人要坐几张桌子?算式是:32÷8。这节课,通过有趣的卡通故事引入课题,很好的吸引了学生兴趣。在讨论中学生初步地感受到了要解决的问题。这个学生暂时还不能马上解决的问题给学生设置了一道障碍,在求知心理与问题之间制造了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思维的源泉被打开,滚滚的泉水尽情地流淌。
2.联系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把教学内容附着在现实的背景中生活化呈现,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尝试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同时增强其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发展思维能力。如教《钟表的认识》一节,用课件创设情境:画面1:电影院门口《小鬼当家》的海报场景。画外音:星期天晚上7点整,电影院播放《小鬼当家》。小明可高兴了,因为今天晚上他要和妈妈一起去看电影了。画面2:小明在家的情景,客厅墙上的时间指向了6时57分。师:小明看了看时间,会对妈妈说什么呢?生1:妈妈快点吧,电影就要开始了。生2:妈妈快点吧,来不及了!生3:妈妈,快到七点了!画面3:到了电影院门口,小明抬头看了看钟楼(钟面显示7时零3分)。师:小明又会对妈妈说什么呢?生4:妈妈,电影已经开始了。生5:都过了七点了,都怪您做事慢慢吞吞的。生6:妈妈我们迟到,不能进场了……教师解释说:“还能进场,只是开头精彩的部分已经看不到了”。教师适时对学生进行做事情要遵守时间的教育。接着教师再引导学生观察这三个钟面时针和分针的位置,得出:“快到7时”和“刚过7时”可以说成“大约7时”。这个生活化的情境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共鸣。这里教师既没有“告诉”也没有引导,学生已经自觉地对时针和分针的位置进行观察,认识到“大约7时”就是很接近7时,知识不知不觉地在学生的体验性学习中生成。学生处于“我要学”的积极的心理状态。
正如卢梭所说;“你要记住的是,不能由你告诉他应当学什么东西,要由他自己希望学什么东西和研究什么东西;而你呢,则设法使他了解那些东西,巧妙地使他产生学习的愿望,向他提供满足他的愿望的办法。”
二、注重动手操作,促进思维发展
“手是脑的老师。”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与具体实践活动分不开的。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途径之一。新教材特点之一是重视直观教学,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动手操作内容。为此,操作活动成了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低年级教学更是如此,在操作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是每节课的核心。如教数的组成时,我让学生先摆小棒。“8根小棒分成两堆,该怎么分呢?小组合作,看哪个小组分法多,哪个小组夺走红旗。”同学们个个兴趣盎然,动作很快。边摆边说边记,有的还在争吵,都想说服对方。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发展,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自己通过努力得到了知识很是高兴。再如教“9加几”时,我先让同桌两人摆小棒,边摆边说自己是怎么算的。然后,指名要其说出想法,全班交流。有的说一个一个数出来;有的说9不数,从9开始往后数几;有的说从另外一堆里拿1个给9就变成十了,十再加旁边的几;还有的说从9里拿出几个给旁边的一堆组成十,再加9剩下的几就是十几。老师把他们的想法板书在黑板上。组织讨论,看哪一种方法最简便,算得快,从而得出凑十法最好的结论。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为思维的工具和镜子。”通过学生亲自操作,不仅能使学生获得知识更容易,记得更牢,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注重知情交融,促进思维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的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心灵的接触。师生间情感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效率,教学是在知识线和情感线相互作用下完成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的氛围、良好的心境可以使联想活跃、思维敏捷,可以激发创新意识,热情是进行创造活动的心理动力,能充分调动和有效地组织智力因素。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努力营造自主学习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用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如教“小明前边站有五人,后面站有三人。一共有几人站队?”这道思考题时。一上课,我假扮冥思苦想的样子,不做声。学生摸不着头脑,觉得很奇怪,问:“老师,你怎么了?”我赶忙说:“同学们,你们能和老师一起帮小明算出这道难题吗?”老师请同学们一起算题,学生感到很亲密。于是学生个个兴趣高昂,给老师出注意,想办法,互相讨论起来,发表各自的想法。老师参与其中,适时点拨。至此知识的学习和师生间的友爱之情相互交融,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思维的发展。
8.小学二年级数学思维 篇八
【关键词】思维 小学数学 培养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2.169
“地球上最美的花朵”是恩格斯对思维的最高赞誉,小学数学教学主要应该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不是仅仅为了获得书面高分。当低年级的小朋友在面对几何和空间知识的时候往往感到迷茫和不知所措,而逐渐降低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充分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运用新课程改革理念倡导下的新型教学方法,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最重要的是在学生幼小的心灵种下思维的种子,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批判、敢于创新的勇气和精神。
一、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思维培养的重要意义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和语文、英语、科学等科目具有明显的区别,主要是以数字、空间图形为主,如果学生仅仅试图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则无法真正学好数学。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是要求教师从不同方面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考,使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去寻找答案,同时要求学生在质疑批判的基础上进行数学创新。因此,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首要意义就是加强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比如在学习小学人教版数学“简便运算”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运算,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最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二)改变学生学习的态度
当下的小学生多是独生子女,由于家长的宠爱,学生往往会形成依赖心理,“以自我为中心”是小学低年级学生所存在的普遍现象,这类孩子往往缺乏正确的学习态度,对大人讲述的问题往往采取不理睬的态度,这就造成了在课堂学习中教师说教师的,学生做学生的,很难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因此,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中,可以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教师从多个角度启发学生进行数学创造,在学科教学中有意无意的渗透学习观,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品格。
二、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思维的有效策略
(一)运用游戏教学法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由于生理发展的特点,往往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走神、易被干扰等特点,如果数学教师仅仅单纯的讲授课本知识则无法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针对这种情况,为了更好的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利用新课程改革理念倡导下的“游戏教学法”。游戏教学法主要是指教师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在课堂中引入游戏,但是游戏的设置是与课程知识密切相关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快乐。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1-5的认识》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进行简单的游戏串接,第一步:让学生提前在家长的帮助下准备五支铅笔,然后老师说数字几,学生就能拿出几支铅笔,看谁的速度最快同时准确率最高。在该游戏下,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同时能够快速的认识数字1到5;第二步:让学生拿出五个学习卡片,每个学习卡片上都有一个数字,然后小组比赛,一个同学说数字,一个同学拿出相应的数字卡片,看哪个队说得对而且拿的对。通过以上两个游戏教学,学生能够较快的分清每个数字所具备的含义,同时能够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
(二)善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小学数学是一门充满趣味性的学科,小学数学的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逻辑思维能力,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下进行学习,从而降低学生的心理学习压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众所周知,低年级学生存在胆小、不爱发言的特点,他们往往自尊心极强,害怕自己的发言会引得老师的批评和同学们的嘲笑,往往会在课堂上躲避老师的提问。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应该注重对课堂氛围的营造。教师应该树立“对人不对事”的原则,课堂中学生不回答或者不愿意回答教师的提问往往是由于内心的害怕和强烈的自尊心,教师在课堂中应该鼓励学生积极的发言,即使回答错误了也没有关系,同时给学生灌输思想:“大家都是同班同学,我们要相互尊重,对站起来发言的同学我们要积极学习他敢于回答的勇气,即使其他同学回答错误了,我们也不应该嘲笑,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寻找正确答案”。在该思想的引导下,学生往往会降低心理压力。
比如在一次教学过程中我问一位同学总共有九个桃子,要平均分给4只猴子,可以分的过来吗?学生一时语塞,紧张的小脸通红,这个时候有的同学开始发出轻蔑的嘲笑声,我及时进行课堂教育“我相信这个同学是可以回答出来的,我们每个人都会犯错误,如果当你犯错误的时候,大家嘲笑你你会怎么想”,这个时候班上的同学开始安静下来,我将回答问题的同学请上讲台,然后让他自己用粉笔在台上演算,引导他如何才能平均分,最后学生得出每个猴子分两个桃子,最后还多出一个桃子。于是我带头给予这个学生掌声,学生们也积极响应。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要对每个学生都一视同仁,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心和鼓励,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而不是将大多数的精力放在优等生身上,教师应该给予那些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更多的关爱,同时加强课后辅导,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解题方法,即使错误了也没有关系。
三、结束语
9.小学二年级数学思维 篇九
课堂教学需要和谐。教学时通过科学的、艺术的、能够抓住学生心灵的教学方法, 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去构建和谐的小学数学课堂。和谐的课堂教学应体现在以下方面:
1. 把微笑和鼓励带进课堂
很多实践表明, 课堂上, 很多学生往往是喜欢某一位教师而喜欢他的课。上课时, 多给孩子一点微笑, 多给孩子一些关爱, 让每个孩子都感到教师喜欢自己, 要学好这位教师所教的课。教师要创造一个充满活跃、快乐的教学氛围, 让学生将情感融入数学的学习活动中。
同时, 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离不开学生的积极投入, 而学生的积极投入又离不开老师的鼓励。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
2. 把民主带进课堂
学生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习, 才会心情舒畅, 才能敢想、敢说、敢问、敢做、敢于创新、敢于创造, 在课堂上, 只有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还民主于学生, 杜绝“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法, 才能激活课堂气氛, 才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互动学习”的课堂, 实施“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教学。在课堂上, 实现与学生的沟通, 展现给学生一个真实的“我”。积极地给学生创造交流与合作的机会, 使孩子们学会人与人的交往, 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计算69÷3, 有6捆零9根, 也先分整捆的, 每份有2捆, 再分单根的, 每份有3根, 这样每一份里都有2捆和3根, 就是23根。最后说明69÷3的口算过程, 先把69分成6个十和9个一, 6个十平均分成3份, 每份是2个十, 9个一平均分成3份, 每份是3个一, 把2个十和3个一合起来是23, 就是所求的商。
这样教学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 通过操作给儿童建立表象和激发学生思考, 促进他们对法则的理解。学生们包括中差生掌握口算方法的效果相当好。学生在操作中通过动眼、动手、动口、动脑, 使外部的操作活动与内部的智力活动紧密结合, 有力地推动了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完小%%古诗词自身的特点是语言精炼和谐、感情深沉丰富。由于诗歌语言暗示性、跳跃性、多义性、隐喻性的特点, 加之学生受生活阅历和知识水平的限制, 在鉴赏诗歌时往往出现“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的情形, 即对诗歌的理解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 不能清晰明白地表达感受、阐明思想, 在诗歌阅读教学中,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力求将诗歌鉴赏落到实处。
一、读标题
诗歌语言凝练, 它通过高度概括的语言, 把丰富的内容蕴蓄到最典型而又最精约的形象中来。诗歌的标题也不例外, 它往往可以给我们不少提示。如《山居秋暝》, 从标题可知, 诗歌写的是深山秋天之景, “暝”点明了时间“落日黄昏”;《归园田居》的标题则表明诗人回归农村的田园生活;《孤独的收割人》的标题则点明了抒情对象———收割女孤独的神情。
二、联作者
缘愁似个长。” (《秋浦歌》)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 会须一饮三百杯。” (《将进酒》) “天台一万八千丈, 对此欲倒东南倾。” (《梦游天姥吟留别》)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登庐山瀑布》) 如此奇特的想象, 富于创造性的夸张, 豪迈奔放的气势非“诗仙”莫能为之。
三、明背景
诗歌总是诗人精神世界的袒露, 即使是对客观生活的描写, 也是经过诗人主观感情的淘洗、升华, 使之充满感情力量, 在鉴赏时, 要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 就必须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王维的一生, 除了开元十五年秋天出使塞上以外, 长期在京中做官。因而大多数诗为描写自己幽栖生活和自然景物的山水田园诗, 他沉溺于内心生活、寄情山水、陶醉自然, 正体现了他安适自得、追求清静、爱好孤独甚至参禅信佛的心境。
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一句中, 充分地表现了诗人追求个性自由、蔑视权贵的精神。即使像《离骚》这样的长诗,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诗句仍能集中反映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炽热的爱国情怀。
五、记术语
学生在分析鉴赏诗歌时, 往往不能准确表达思想, 出现词不达意的情况, 要解决这一问题, 有必要归纳一些诗歌分析中的常用术语, 让学生熟记。这样, 学生不仅能读懂诗歌, 而且能将自己的理解准确规范、简明扼要地表达出来。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术语:
1. 表现手法:常见的如托物言志、情景交融、联想、小中见大、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烘托、渲染等。
2. 表达方式:常见的如以物托情、借景抒情、借事抒情、寓情于景等。
3. 整体风格:
如清新飘逸、沉郁顿挫、质
诗歌教学如何化“虚”为“实”
李爱玲
二、学具的辅助作用有利于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数学思维
1.使用学具, 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思维处于具体形象为主的发展阶段, 小学生具有爱玩、爱动的思维特点, 创设合理的、适时的动手操作活动, 给学生提供机会, 会使学习变得自然、轻松、高效。例如把三根长短不等的小棒围捆成不同类型的三角形, 并在摆弄过程中, 很自然地知道三角形是由三个角、三条边和三个顶点组成的。然后, 可让学生来回拉动三角形学具, 从“手感”的比较中发现三角形有固定不变的特点, 这样, 使教学活动在动态中进行, 使儿童把外显的动作与内隐思维活动和谐地结合在一起。
2.利用学具的直观性, 加深理解, 发展学生思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些联系起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 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 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 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这样的论述, 阐明了操作与思维之间的辩证关系, 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的, 对于他们来说, 思维离不开形象和动作。
例如:教学口算除法69÷3时, 让学生摆出6捆 (每捆10根) 和一堆9根小棒, 把它平均分成3份, 边分教师边提示:先把什么平均分成3份, 再把什么平均分成3份, 合起来是多少?分完后让学生说说分的过程, 教师示范。在此基础上教师小结:刚才计算60÷3时先把60根小棒看作6捆, 平均分成3份, 每份有2捆, 就是20根。现在
摘要:素质教育的今天, 低年级数学教学的重要培养任务之一是训练思维, 只有有目的地挖掘教材中的思维因素, 同时积极构建和谐的小学数学课堂, 引导学生积极地开展数学思维活动, 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果,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使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发展。
10.小学数学二年级教研小结 篇十
这是一支团结奋进的骨干教师队伍。她们有湖北省教育学会的会员柯春华老师:曾荣获湖北省、武汉市中青年教师优质课一等奖、全国小学数学优质课奖;经验丰富的马大庆老师:2006年所带学生一名考取武汉外国语学校、一名学生获得全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奖、三名学生获得全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铜奖;年轻肯干的陈萍组长:2006年获青山区小学优质课比赛二等奖、2007年撰写案例《集合问题》获武汉市三等奖、2008年所撰写案例获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
全组教师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和各种政策法规,恪守师德规范,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团结协作,坚持师德为先、教学为主、育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建立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每学期开学初,各备课组根据自己组的教学内容,制定备课组计划。并根据教研组每学年制定的总课题,制定备课组的子课题,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深化自己组的子课题。旨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展示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个性,着力解决三方面的问题:
在集体备课方面:要求做到备课组间周集体备课一次,研究
教材,讨论教法,尊重学生对学习方式的选择。
11.小学二年级数学学科计划 篇十一
一、基本情况分析
学生刚刚从一年级上来,部分学生已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部分学生由于智力障碍、学习习惯等因素的影响,跟不上同龄学生,成绩不理想,这些都有待于老师的耐心辅导,争取有所提高。
四、具体措施
1、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不断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2、认真学习数学教学大纲及新课标,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差生,切实做好教师七认真工作。
3、有效地组织练习和复习。
4、充分利用已有的教学设备,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力争学生对概念、法则、公式的正确理解。
5、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交给方法,养成自觉学习的好习惯。
6、注意效果检查,加强差生的辅导,开展互帮互助活动。
三、教材分析
(一)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有:
一、乘法的初步认识;
二、表内乘法
(一);
三、角的初步认识;
四、表内乘法
(二);
五、除法的初步认识;
六、方向与位置;
七、表内除法;
八、有余数的除法;
九、统计与可能性;
十、混合运算;
十一、总复习。
(二)教学重点
1.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体会乘法的意义从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学生经历2——5和6——9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形成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初步的推理能力,能正确运用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3.学生通过大量的“分一分”活动,经历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体会除法的意义,从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体会乘法与除法的互逆关系。
(三)教学难点:理解乘除法的意义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四、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两个班学生共100人,每位学生都很天真活泼,他们在学习上是充满无限乐趣的,在学习的探究上也是无止境的,因此基于他们无限的求知欲望,在教学时应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好数学。
对数学的学习需要有一定的生活基础和生活经验的,因此在教学时注重培养他们对生活的密切接触,培养其联系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对课堂教学常规还有待于尽早进行规范,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年级两个班有学生100人,其中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好,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动脑,能认真完成作业,对于他们来说,学习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也有一些学生上课纪律欠缺,他们上课不愿意动脑,不举手发言,作业质量也不尽如人意,成为班级中的后进生,对于这些学生,改正他们的学习习惯是关键。
学生对于上学期的知识掌握尚可,同时也存在着个别人计算不过关、走进生活题说理不清、变化题不懂思考方法等问题。通过本册知识的学习,锻炼他们的思维、口头叙述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是一个重要的时刻。
五、教学措施:
1、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不光凭经验,过去怎样提,现在也怎样提;也不能搬课本,凡是课本上的有的内容,都作统一的教学要求,而应该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要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2、要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在学习中,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要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
3、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4、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还诮鼓励学生动用所学的知识解答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5、要注意适当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某些数学内容的理解。
6、要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课本中的一些例题和习题的编排,突出了思考过程,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7、要精心设计教案,注重多媒体的应用,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觉得扎实。
8、要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⒈学期一开始就严格要求,加强学生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⒉利用直观教具进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分析,从而轻松掌握所学知识。
⒊加强补差工作,让每个学生都不落人后。
⒋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感觉学习不再枯燥无味。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 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二年级(1)和(2)班的数学课, 在经过了一个学期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但是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虽然在上学期期末测试中孩子的成绩都不错,但是成绩不能代表他学习数学的所有情况,只有课堂和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才能充分的体现一个孩子学习的真实状况。因此对学生,我们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并逐步引导的学会数学思考,学会解决问题。
二、教材目标:
(一)、教材分析: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二)知识目标: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能力目标:
加强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本学期结合教材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多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如:培养分析、比较和综合能力,抽象概括的能力,判断推理的能力,迁移类推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人类的联系,了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2)了解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三、在教学中采取的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3、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作业分层设计。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5、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6、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7、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8、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9、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学生课堂发言的“奇思妙语录”等。
10、每月进行作业评比活动一次,比一比看谁学习进步快。
12.小学二年级数学思维 篇十二
一、从摸仿中奠定学生创新思维的心理基础
在教学“加减法简单应用题”时, 通过“示范—摸仿”的方式让学生学会了编应用题,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1、出示挂图定向。教师根据出示的挂图, 适当地引导, 问图上画了什么?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观察、思考, 经过认真的观察学生回答出:“篮子里有5个苹果, 篮子外面有4个苹果。”这样就完成了篇应用题的第一步, 挂图定向 (学生说出图意) 。2、让学生摸仿课本例题编出完整的应用题。经过摸仿、比较、想象学生用口头语很快表述出了两种应用题: (1) “篮子里有5个苹果, 篮子外有4个苹果, 一共有多少个苹果?” (2) “篮子外有4个苹果, 篮子里有5个苹果, 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学生仿例口编应用题目的过程相当于同化过程, 也是一个以仿带创, 创中有仿的过程。3、指导学生创造性编题, 为了使学生尽快从看图画编应用题过渡到看算式编题, 打破学生的同化平衡开始创造性想象, 将摸仿的东西进行“内化”, 以适应其个人心理特点的方式充分运用想象表达出来, 在学生仿例口编应用题的基础上, 出示“9·5”的算式让学生根据算式编一道减法应用题。通过引导、激发学生很快编出了多种减法应用题。如 (1) 妈妈买了9个萝卜, 吃了5个萝卜, 还剩几个萝卜? (2) 红花、黄花共9朵, 红花有5朵, 黄花有多少朵? (3) 教室里有9个同学, 女同学有4个, 男同学有几个?等。学生的创造性编题将整堂课的内容得以深化和升华, 把教学过程推向了高潮。
二、从质疑中挖掘学生创新思维的源泉
儿童对身边的事物充满了好奇与幻想, 他们爱提很多的问题, 解释他们看到的一切, 而这些心理素质正是培养儿童创造力的“契机”。
在教学20以内进位加法时, 例题“9+2=11”的算法思路是:9加1再加1得11, 可是不少学生提问:“老师, 9+2=11, 还可以这样算, 2加8, 再加1得11”多么可贵的智慧小火花呀!老师应给予充分肯定。在此又出一道题“9+4”请学生讨论, 还用哪几种算法, 讨论中学生不断开拓自己的思路, 旁征博引提出超乎寻常的独特见解, 在较短的时间内准确、迅速地表达出两种算法。 (1) 9加1再加3得13。 (2) 4加6再加3得13。学生的这种思考过程也正是产生新思想的过程, 其过程锻炼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 逐步使学生学会质疑的本领, 进而形成解疑的能力。
三、从操作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13.浅议小学二年级数学兴趣的培养 篇十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探索真理的一种精神力量。学生对数学的钟情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由兴趣到探求,由探求到成功,在成功的喜悦中产生新的兴趣,如此往复循环,推动数学学习的不断前进。首先、巧设导语,引发学习的兴趣;其次,动手实践操作;第三、组织游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第四、教学生活化提升学习兴趣;第五、多样练习也起到延伸学习兴趣的作用
关键词:教育;喜学;实践操作;生活化;多样练习
中图分类号:G42
二年级第一学期是属于教育的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里面,我认为应该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尤为重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探索真理的一种精神力量。学生对数学的钟情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由兴趣到探求,由探求到成功,在成功的喜悦中产生新的兴趣,如此往复循环,推动数学学习的不断前进。但由于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严密逻辑性和应用广泛性的学科,学生在理解、掌握、应用知识的过程中,总会感到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由厌学、苦学变为喜学、乐学,这必然激活和加速学生的认知活动。下面就是自己对此谈的一些见解:
巧设导语,引发学习的兴趣
人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开头如同一副“兴奋剂”他能使学生精神饱满、情绪高涨、注意力集中、求知欲强。为此,要经常了解学生流行什么,然后设置好导语。如:在认识厘米和米里面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讲“机器猫”的故事,有一天,大雄和机器猫都说自己比较高,他们用尺子量了一下自己,结果,大雄145厘米,机器猫135厘米,同学们,你说他们谁高?你们有他们高吗?他们是多少米高呢?这时候,同学们急不可待的想知道答案,还有自己有没有他们高,就集中注意力听老师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证明新课导入的成功,确有事半功倍之效。
二、动手实践操作。
小学生一般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好动,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若让学生干巴巴地坐着听课,就会出现注意力分散、开小差,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我针对学生实际,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有的放矢的引导,启发,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探索学习。如:在认识对称图形时,我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剪出来,然后看这些图形的边有什么特点。同学们个个思维活跃,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此时,我抓住“火候”继续启发、引导、设问,让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动脑想一想,动口说一说,它们的角有什么特点,践证明,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学生省时、省力、轻松、愉快地获得知识。
三、组织游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低年级学生生性好动,游戏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学生。若把知识融入游戏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数学教学中,创设和设计了许多有趣的游戏。如:“找朋友,对口令、出示手指、帮小动物找家等等”。把枯燥乏味的计算变成丰富多彩的游戏。学生的兴趣浓了,情绪高了,思维活了,反应快了,学生在玩耍中,轻松愉快中获取知识,提高了能力。如:我在教二年级数学中乘法口诀时,问:“同学们,你们喜欢交朋友吗?”“喜欢,”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好!今天我们做找朋友的游戏,好吗?“好”!接着我给学生发了些“数字卡片与算式卡片”让拿数字卡片的同学边跳边说:“72、72我的朋友在哪里。”拿“9x8算式卡片”的同学也边跳边说:“72、72你的朋友在这里。”然后这两个同学一齐问:“我算的对吗?”全班同学回答:“对!对!对!”最后全班同学鼓励。活跃了学生的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喜悦中获取知识。
四、教学生活化提升学习兴趣
学生熟悉的内容在情感上越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我细心挖掘教材中一切与生活有联系的内容,充分发掘数学中的生活内涵,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价值,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引导学生自己去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领悟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与价值,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数学”。在教学这“认识厘米和米”时,还会问到,现实中什么东西要用米表示,什么要用厘米表示,为什么要这样表示。接着要学生说一下平时家里人什么时候会说一下关于长度的东西等等。平时讲其他的内容时,也要多联系生活上的东西,例如:买东西时、跑步计时、骑自行车等都会用上数学,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
这样,通过教学知识在日常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情况,如知识用在日常的什么地方、什么时间、用于什么问题等,使知识的学习密切地学生的现实生活及已有经验联系起来,使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知识的现实意义,既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的用途,也增强了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使他们深深地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与现实生活是紧密相联系的,离开数学将寸步难行。
五、多样练习也起到延伸学习兴趣的作用
练习是学生学习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必要途径,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要使课堂练习达到“高效”“低耗”,使学生保持愉快的心情、振奋的精神,那么练习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心理,应采用灵活多样的练习形式。如:师生间经常组织讨论、争论,开展学习质量自我评估(自编评估题,同学间互测、互批),加强直观演示及学具的使用,一式多变,一题多变、多问、多解猜一猜、算一算等形式,让学生通过练习,在解决知识的新旧矛盾沖突中,提高对学习的兴趣,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认识数学知识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价值和作用,进而,提高他们的对数学的兴趣,以及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14.小学二年级数学论文 篇十四
好奇是儿童的天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学习兴趣是学生积极学习数学知识和创新探索新知的心理倾向,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让学生在温故而知新的过程中掌握新知识,既可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又可提高小学生的自信心。学生对数 学的钟情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由兴趣到探求,由探求到成功,在成功的喜悦中产生新的兴趣,如此往复循环,推动数学学习的不断前进。足见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是多么的重要,值得我们探讨。以下是学习的一些经验方法:
一、巧设导语,引发学习的兴趣
人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此,要经常了解学生流行什么,然后设置好导语。如:在认识厘米和米里面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讲“机器猫”的故事,有一天,大雄和机器猫都说自己比较高,他们用尺子量了一下自己,结果,大雄145厘米,机器猫135厘米,同学们,你说他们谁高?你们有他们高吗?他们是多少米高呢?这时候,同学们急不可待的想知道答案,还有自己有没有他们高,就集中注意力听老师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证明新课导入的成功,确有事半功倍之效。
二、动手实践操作。
小学生一般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好动,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若让学生干巴巴地坐着听课,就会出现注意力分散、开小差,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我针对学生实际,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有的放矢的引导,启发,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探索学习。如:在认识对称图形时,我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剪出来,然后看这些图形的边有什么特点。同学们个个思维活跃,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此时,我抓住“火候”继续启发、引导、设问,让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动脑想一想,动口说一说,实践证明,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学生省时、省力、轻松、愉快地获得知识。
三、组织游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低年级学生生性好动,游戏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学生。若把知识融入游戏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数学教学中,创设和设计了许多有趣的游戏。如:“找朋友,对口令、出示手指、帮小动物找家等等”。把枯燥乏味的计算变成丰富多彩的游戏。学生的兴趣浓了,情绪高了,思维活了,反应快了,学生在玩耍中,轻松愉快中获取知识,提高了能力。如:我在教二年级数学用乘法口诀求商时,为了让学生更加熟悉乘法口诀,我设计了一个“逢七必过”的游戏:以开火车的形式每人按顺序报一个数,从1开始,不能报跟7有关的数,如果轮到你报这些数时自己双手击掌一下就通过,说错的要惩罚(说一个数字开头四字成语过关)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很投入,而且还收获了语文知识,效果很好。
四、教学生活化提升学习兴趣
学生熟悉的内容在情感上越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我细心挖掘教材中一切与生活有联系的内容,充分发掘数学中的生活内涵,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价值,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引导学生自己去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领悟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与价值,使他们认识到 “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数学”。在教学这“认识厘米和米”时,还会问到,现实中什么东西要用米表示,什么要用厘米表示,为什么要这样表示。接着要学生说一下平时家里人什么时候会说一下关于长度的东西等等。平时讲其他的内容时,也要多联系生活上的东西,例如:买东西时、跑步计时、骑自行车等都会用上数学,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
这样,通过教学知识在日常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情况,如知识用在日常的什么地方、什么时间、用于什么问题等,使知识的学习密切地学生的现实生活及已有经验联系起来,使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知识的现实意义,既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的用途,也增强了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使他们深深地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与现实生活是紧密相联系的。
五、多样练习也起到延伸学习兴趣的作用
练习是学生学习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必要途径,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要使课堂练习达到“高效”,使学生保持愉快的心情、振奋的精神,那么练习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心理,应采用灵活多样的练习形式。如:师生间经常组织讨论、争论,出示一些错题并在全班对其进行质疑,一式多变,一题多变、多问、多解猜一猜、算一算等形式,让学生通过练习,提高对学习的兴趣,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15.小学二年级数学日记 篇十五
都是镜子惹的祸
早上起床洗漱时,我看见镜中的我还没睡醒。我伸了个懒腰,镜中的我也伸了个懒腰;我伸左手,镜中的我则伸右手;我伸右脚,镜中的我则伸左脚;我朝它扮鬼脸,它竟然也朝我扮鬼脸,真讨厌!
突然我发现镜中的时钟才显示5点,哎!我怎么这么早就起床了?于是我又跑回房间继续睡大觉。这时,妈妈走过来着急地大叫:“还不起床呀,要迟到了!”我不耐烦地说:“急什么呀,才5点呢!”妈妈说:“你看看钟究竟几点了?”我一看傻眼了,怎么回事,原来已经是7点了!我急忙从床上跳起来,慌忙穿上衣服。
哎,都是镜子惹的祸
倍的认识
什么是倍?
字典是这样解释的:跟原数相同的数,某数的几倍就是用几乘某数。例如:5的4倍是20。
什么是倍数?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这个数就是另一个数的倍数。例如:20能被4或5整除,因此,20是4或5的倍数。
生活中出现倍的关系有;筷子一双、鞋子一双、袜子一双、手套一双、汽车的四个车轮、马路两旁的路灯;桌、椅、床的四条腿、羽毛球拍一对、还有些科属的树叶也是对生生长的……
词汇中也有表示倍的.意思的词:出双入对、成双成对、比翼双飞等等;还有红红火火、高高低低、蹦蹦跳跳等这样重叠的词。
倍对于我们计算一些生活中数据非常有用,我要好好学习并理解倍的解释,学会运用它。
镜面对称
今天,我们来学镜面对称。
镜面对称是什么呢?我们得出的结论是:照镜子时,物体的形状大小不变,上下前后也不变,左右却变反了。你伸出左手时,镜子里的你却伸出了右手。
你懂了吗?比如:2,在镜子里变成了“S”。
镜面对称真奇妙!
观察物体
数学课上,老师教了我们通过镜子观察物体。
回到,我向妈妈要了一面大镜子,对着镜子观察我发现:我举起我的右手,镜子里的我正好对称,也在右边举起来;我向镜子走进一步,镜子里的我也向前走一步;我又拿闹钟对着镜子观察,时间正好对称,例如:闹钟上是5点对着镜子看就是7点,但是6点和12点对着镜子看时间是不变的;闹钟上面1-12的数字,在镜子里是一一对应着的。
以后,我要善于观察生活中的事物。
数学日记---镜子(对称)
我们学了用镜子来观察物体,我发现了有意思的现象。比如说数字“7”会变成“<”,有趣吧!比如说有对称图形,把镜子放在对称轴上会出现另一半的图形。用镜子还可照时间、数字......
16.小学二年级数学思维 篇十六
片段一:请你提出问题
(出示第9页的情景图。)
师: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情景图, 从这幅图画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1:树上有6只小鸟, 飞走4只小鸟, 又飞来3只小鸟。
生2:有一些小蜜蜂在花丛中采花蜜。
生3:还有许多漂亮的喇叭花。
生4:太阳公公露出了笑脸。
师:看着图中呈现的信息,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图上一共有多少只小鸟?
生2:图上一共有多少只小蜜蜂?生3:图上一共有多少朵喇叭花?师:现在咱们就分组讨论提出的问题, 想一想怎样运用今天所学的乘、加或乘、减的知识解决这三个问题。
教学思考:情景图为学生提供了鲜活的学习素材, 使学生从具体的生活素材中获取信息, 发现问题, 进而提出问题。这样可以让学生逐步养成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的习惯,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片段二:请你解决问题
师:刚才, 同学们分组讨论得很热烈, 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了吗?谁先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1:我们小组讨论的问题是:“一共有多少只小鸟?”我们把飞来的
3 只小鸟看成1组, 把树上的6只小鸟分成2组 (每组3只鸟) , 把飞走的4只分为1组多1只, 这样就有4个3和1个1。列式为:3×4=12 (只) , 12+1=13 (只)
生2:还可以列综合算式:3×4+1=13 (只)
生3:我们小组也是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把飞走的4只小鸟看成1组, 把飞来的3只和树上的6只合起来分成2组多1只, 这样就有3个4和1个1。列式为:4×3+1=13 (只)
(教师把这两种方法都板书在黑板上, 让学生比较这两种算法有什么不同。)
生4:听了两位同学的算法, 我受到启发, 又想出一种解法。我把树上的6只小鸟看作1组, 把飞走的小鸟和飞来的小鸟合并起来是7只, 看成1组多1只。列式为:6×2+1=13 (只)
师:请小朋友们继续动脑筋想一想下一个问题怎么解?
生5:对于一共有多少只蜜蜂这个问题, 我是这样想的, 因为树丛中有4只蜜蜂, 左、右两边的喇叭花上分别有3只和4只蜜蜂, 把每4只蜜蜂分为1组, 这样就把蜜蜂分成2组多3只。算式4×2+3=11 (只)
生6:我把蜜蜂按3只分为1组, 可以分成3组多2只。列式为:3×3+2=11 (只)
老师表扬学生, 小朋友们个个兴致勃勃, 表现出了极大的学习兴趣。这时有一位男生站起来说:“老师, 我还有一种解法, 不知对不对?”老师用鼓励的眼光看着他, 和蔼可亲地说:“别怕, 把你的想法说给老师和同学听一听。”
该生说道:“我是把3组小蜜蜂都看成4只, 就有了3个4, 因为有1组实际只有3只, 所以算出来后从总数里减去1, 列式为:4×3-1=11 (只)
师:前面几位小朋友都是用乘、加的方法来算, 其实也可以用乘、减的方法来做。乘、加和乘、减都是解决这类数学问题的方法, 做题的时候, 你认为哪种方法简便, 就用那种方法算。
教学思考:在学生提出问题后, 我让学生先独立思考, 再通过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目的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表意见, 以说促思、以思促学, 多角度, 多侧面提出合理、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片段三:请你展示算法
我把“一共有多少朵喇叭花”这个问题留给学生独立解决。鼓励他们上台展示算法, 并解释为什么这样做。
学生的算法有:5×2+1=11 (朵) ;4×2+3=11 (朵) ;2×5+1=11 (朵) ;4×3-1=11 (朵) ……
师:在实际生活中, 解决一个数学问题的方法常常有很多种, 你们可以选择自己觉得简单、容易理解的方法做。
17.小学二年级数学思维 篇十七
关键词:有序思维;培养;兴趣
有序思维是指思考和解决问题时应遵循一定的顺序,按照特定的线索和步骤去探索的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发展学生的智能,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是小学生认识数学、掌握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一种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我们农村学校低年级的数学课堂中,大部分学生的思维活动杂乱无序,主要表现在:对于要解答的问题,不知从何下手,看到哪里想到哪里,主观随意地为问题“作答案”;回答问题时,颠三倒四,抓不住问题的实质,结结巴巴说不清问题的来龙去脉。
通过观察、思考、分析,我认为上述现状主要是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
(1)学前教育良莠不齐,大大制约了课堂的有效生成。表现在学生对于一道数学题的思考差距太大,快的太快,慢的太慢,使一部分学生没有足够充分的时间完成思维活动。
(2)数学能力和水平不强。农村小学地处偏僻山区,掌握的各种信息单一,接受新事物的速度较慢,在课堂中學习有一定难度和深度的数学知识时,会在掌握和理解方面出现困难。
(3)口头表达能力较弱。农村小学生掌握的词汇较少,且平时交谈大多用的是方言,在课堂中不但羞于表达,而且表达得不准确、不完整,大大束缚了学生思维生成的展示,制约了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有序思维能力尤为重要,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可见兴趣是主动学习的动力,是思维的动力。低年级学生的学习还处在启蒙阶段,完全靠模仿与兴趣,他们对身边的事物充满兴趣,感觉一切都很新鲜。教师只要紧紧抓住和利用这一点,积极开导并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便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说”、敢“说”。教师应注意采用多种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启发,学生自然就有说的欲望,课堂氛围就显得民主、和谐,学生在思想上变得轻松,也愿意提出问题和发表意见。比如: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中“1元=10角”这个知识点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在咱们班有一对双胞胎姐妹陈青青和陈苗苗,今天早上两个人闹别扭了。为什么呢?因为妈妈给她们俩一人一个信封,青青打开一看,一张1元的人民币(教师课件演示),苗苗打开一看,厚厚的十张1角的人民币(教师课件演示),这下青青不高兴了,撅起了小嘴(呈现青青撅嘴的图片,引得大家会心一笑)。请小朋友想一想,怎样使她们都开心呢?以这样一个生活中的矛盾将学生引入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既使学生思维的源泉被打开,让学生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又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二、训练思维语言,理清思维过程
在教学中,语言是纽带,是师生间交流的主要工具。教师通过语言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借助语言思考问题,表达思想,对事物进行抽象的概括。所以教师的语言要规范,应该是学生的表率,要力求简明扼要、条理清楚、逻辑性强,才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促使思维更加完善、精确。低年级学生的数学语言还没有形成,往往根据经验习惯,用生活语言表达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所以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给学生正确的数学语言引导,对学生进行规范化训练。例如:在教学中计算28+4时,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全班交流,学生根据自己的计算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我是这样想的:先算8+4=12,再算20+12=32。”“我是这样想的:先算28+2=30,再算30+2=32。”“我是列竖式计算的:先算个位上的8+4=12,满十进一,在个位上写2,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2加进位的1得3,在十位上写3,所以28+4=32。”这样长时间训练学生的说理表达,不但提高了学生计算的正确率,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如:在应用题教学中,坚持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用数学语言说清题意,表述数量关系、解题思路,按运算意义口述列式根据、解题程序和解题方法。这样通过探究、发现再到表达,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三、建构开放练习,综合思维训练
强化思维训练,启发学生按照逻辑顺序去思考问题,有助于迅速提高抽象思维能力。任何发现和发明,首先建立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没有发散,就无所谓“创新”。课堂教学中,学生常常以固定的思维去思考问题,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养成多角度认识事物、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如在教学中让学生说出不同的想法和算法,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又如将有联系的内容、易混淆的、有互逆关系的题目放在一起成组地出现,让学生区别、辨认,可以迅速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新的教学理念和儿童心理活动发展的规律,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的教学活动,使儿童的思维活动逐步从无序走向有序,为学生的持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窦盼英.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法的研究与实施.国防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10.
【小学二年级数学思维】推荐阅读:
小学二年级逻辑思维戏07-18
小学数学教案二年级06-30
小学二年级数学试卷10-10
小学数学三年级二单元10-25
小学二年级数学应用题09-02
小学二年级数学集体备课计划12-04
小学二年级数学第二单元《认数》教案06-23
小学二年级数学寒假作业参考试题07-17
小学数学二年级知识点总结09-28
小学二年级数学优秀教案参考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