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东城高三语文期末(共8篇)
1.2017东城高三语文期末 篇一
世界很大,有各种各样美妙的声音,美妙的、柔和的、开心的、难过的,关怀你的声音,充满柔和、慈详的声音,多的数不胜数,常常令我如痴如醉,陶醉在这些最美好的妙音里。
我爱妈妈呼唤我的声音。小时候,我喜欢到处疯跑,每到吃饭时间,奶奶便会站在马路上,拉长音调喊我:“莉莉,吃饭了”奶奶嗓子够大,一叫我便能尽情的闻着奶奶的身上浓浓的家的味道,奶奶会笑着拉起我:“这么大了,昨像个小娃娃呀!”我撇撇嘴,却很满足的说道:“我就爱”!然后抢先奶奶一步奔到家里,奶奶慈详柔和的音调成了我生命的至爱。
我喜欢妈妈温柔的唠叨声。尽管妈妈常年不在身边,但我和她的关系仍旧好的要命,如果妈妈在家里,我的书包都是由她整理,这不是一件容易事,我在学校住宿,一星期才回家一次,要带的物品可想而知多少,妈妈每次都细心的叮嘱我,带上这个,不要忘带那个,我总是应付般的“嗯”一声,并没有付诸行动,每当我到了学校,书包里总能找到我需要的东西,想起妈妈温柔的脸庞,细心的叮嘱,心里温暖极了,我一直明白,妈妈的唠叨声是我最渴望的东西。
我感谢老师,同学的关怀问候声。
学校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老师的谆谆教导,让我看见了老师为我们付出的一份份心血。同学好友的问候声,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做真正的友情,让我的心,一次又一次温暖、明亮起来,还记得那一次,考试的又一次失败让我的内心世界终于崩溃,我害怕自己考不上重点高中,害怕以后不知何去何从,我窝在座位上,无声抽泣,忽然,一只温暖的手触到了我冰凉的手掌,是好友洁,她的眼里充满了关心,我还没有说话,一堆同学围了过来,帮我拍背,擦泪,我忍不住陈述了一切,这时,辰笑着拍拍我的肩,说:“没事,一次考试不是全部,再说,我可以帮你实习理科、”好友们七嘴八舌的安慰我,向我伸出援助之手,我看着熟悉的面孔,感激的话却不知从何说起,只以定定的看着一张张充满温情的脸,我知道,这些声音成了我生活的支柱。
我很喜欢孩子们的嘻闹声,它们带给我重温童年的快乐,我喜欢同学们的说笑声,它让我感受到班级的温暖……它们一直在牵动着我的心灵,在我的梦里出现,让我感觉到生活的快乐,生命的美好!
2.2017东城高三语文期末 篇二
(二)语 文 2018.5
本试卷共10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8题。
材料一
墨作为书写工具,同时也是重要的文化传承载体,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就以石墨、朱砂填色。汉代纸料发明后,出现了一种以漆烟和松煤制成的丸状墨,这是日后用墨的滥觞。.唐代是文化交流最广泛的朝代之一。唐末奚超避乱至歙州,见此地多松且质优,新安江水质极佳,因此留在此地制墨。因墨的主产区为歙州,故得名“歙墨”。其后奚超之子改进捣烟、和胶的方法,制成了“拈来轻、嗅来馨、磨来清”“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的佳墨。制墨工艺的改进,让书写更加流利,也加快了文化的传播速度。
宋室南渡后,宋墨的制作技艺臻于成熟。制墨业的繁荣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油烟墨.的创立,开辟了中国制墨业的新领域。千百年来,制墨主要以松烟为原料,由于长年累月取松烧烟,致使松树被砍伐殆尽,新的制墨原料——桐油烟便应运而生。第二,制墨从业人员..众多,名家辈出。宋代制墨名家见诸史册的多达百余人,他们在选料、配方、烧制、用胶、捣杵等工艺方面,都有独到之处。第三,达官贵人及文人墨客与制墨工匠切磋技艺,促进了制墨技艺的发展。创造“瘦金体”书法的宋徽宗喜欢墨又懂制墨,他亲自实践,推动了制墨业的发展。苏轼、陆游、黄庭坚等文人都有过参与制墨的经历。宣和三年(1121),歙州改成徽州,“徽墨”之名正式诞生,并代代相传,延续至今。
明代徽墨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先进的桐油烟与漆油的制墨方法被广泛应用。徽墨普遍加入麝香、冰片、熊胆等十几种贵重原料,使墨的质地达到新的水平。竞争使徽墨在工艺进步的同时也提升了造型设计能力和墨模的雕刻技术。徽墨呈现出艺术品的潜质,也带动了从事艺术的文化人士投身工艺品创作的潮流。清代徽墨的发展虽不及明代的规模,但陆续出现了曹素功、胡开文等制墨名家。这一时期徽墨出现了集锦种类的墨,墨雕题材也更加丰富。墨雕题材多取自山川、建筑、风光、典籍、典故、儒家、道家、佛家等,少则几锭为一套,多则几十锭为一套,徽墨成为多种文化元素的载体。
由于社会动荡,近代徽墨的发展一度停滞,直至解放后制墨业才重新焕发生机。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保护,徽墨被列入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承载着厚重历史和传统艺术文化的徽墨也注意吸收时代元素,不断开发新的产品。在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徽墨如同由传统文化之根生发的绿叶,它从传统文化中不断获得滋养,同时也以自身的发展扩充着中国文化的根系。
(取材于项颂的文章)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滥觞:“觞”读作“shāng” 意思是“酒杯” .B.臻于:“臻”读作“zhēn” 意思是“达到(美好的境地)” .C.殆尽:“殆”读作“dài” 意思是“危险” .D.应运而生:“应”读作“yìng”
意思是“顺应” .2.下列关于徽墨发展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徽墨的发展经历了石墨、汉代丸状墨、唐代歙墨三个阶段 B.唐墨以桐油烟为主要原料,墨色黑润,坚而有光,馨香浓郁 C.清代徽墨墨雕题材丰富,一块徽墨的装饰图案汇集多种文化元素 D.具有厚重历史文化的徽墨坚持创新,不断充实中国文化的内涵 3.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明代徽墨蓬勃发展原因的一项是(3分)...A.新原料的应用 B.新工艺的使用 C.雕刻技术的进步 D.文化人士的呼吁
材料二
作为传统工艺制品,徽墨因其装饰图案文化内容丰富,兼具实用与欣赏功能。徽学中的新安理学以“经世致用”“知行合一”的实践理性精神成为徽州文化的思想基础,儒家的社会伦理纲常、个人忠孝节义则是徽州人处世安身的精神支柱。徽墨与徽州其他艺术一样具有象征性和教育性,即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对后世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可以说,“崇儒”文化意识是徽墨装饰选择刻画内容的动因所在。【甲】
徽墨装饰在构图、布局上吸收了徽州新安画派的绘画表现手法。新安画派的画家借徽州地缘地貌为蓝本,强调师法自然。徽墨墨面装饰格调与新安画派画风比较接近。
制墨行业以文人为主要消费者,从一定意义上决定徽墨图文装饰必然要迎合文人的喜好。明万历后,徽墨制造商更注重设计的文化与历史内涵,以迎合上层文人的审美趣味。徽墨中对于文人喜好的传统植物文化艺术符号的运用源自儒家的“比德”传统。【乙】
徽州重视教育的风气使徽州人具有较高的学识素养,对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徽俗习惯等能从文化的视角加以审视、了解与研究。制墨者把自己的生活、人生愿望及情感与趣味当作艺术创作的源泉,在制墨过程中遵循自己的内心审美需要,自然把这些化为审美对象灌注到墨面装饰中,在徽墨制品中观照自己,从中获得十分亲切而美好的审美感受。【丙】
(取材于宛俊勇的文章)
4.根据材料二,下列不属于对徽墨装饰题材体现的文化内涵的一项是(3分)...A.儒家伦理观念 B.地域自然山水 C.文人审美趣味 D.创作主体追求
5.请将以下三项分别还原至材料二中的【甲】【乙】【丙】处。(3分)
A.清汪节庵“唤卿呼子谓多事”墨镂雕童叟对话人物风景图,四周辅以荷花、兰花雕刻,以君子植物特殊的生态习性和生命气息为君子个体修养提供启示。
B.《耕织图》墨面图案记录了徽民生活中春耕、播种、浇灌、采收及弹花、纺纱、染练、绩织等生产和加工整个劳动过程,将徽州田野人家劳作等民俗自然情趣与文人大夫的审美情趣有机融合,画面生动,极富乡土气息。
C.《程氏墨苑》记录的圆形墨模《百子图》将民间各类儿童嬉戏的画面完整地整合于一幅图像之中,直接表达人丁兴旺、后继有人的儒家“孝为仁本”思想。【甲】处填 【乙】处填 【丙】处填
材料三
一直以来,我们提起非物质文化遗产,总在感慨它们逐渐衰微甚至消逝。但这往往只是“一厢情愿”的看法。时代场景不同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传统文化精粹的生存空间,但非遗在现代并非全无“用武之地”。
墨的发展其实与社会稳定有关。社会稳定,人民生活追求提高,墨的市场就会扩大,徽墨自然无消失之虞。以前老胡开文墨厂生产的墨大部分出口日本。日本人很重视汉文化,写毛笔字画毛笔画的人多,对墨的要求也高。而如今,墨的内销与出口比重基本持平,说明中国人也在逐渐重视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这样的变化一方面得益于墨厂的不断创新,另一方面得益于生活水平提高,文学素养提升,人们有了更高的精神文化追求。科技的进步也赋予传统工艺不少便利。锅炉、电炉的使用都对改善成品墨的品质帮助不小。
独特的制作方式、百年徽墨的招牌再加上文墨自带的传统文化气息,使得近年来徽墨更多以工艺品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眼前,而在制墨人看来,这是本末倒置的。墨首先是用具,其....次才有工艺品的属性。“让一般人都用得起、用得好,这才是我做墨的‘初心’。”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徽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周美洪这样说。他认为很多民间技艺都“生于民间,死于庙堂”。对于很多地方花巨资建博物馆、收藏馆,周美洪更多的是担忧,因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置于博物馆中很可能会“锁死”它的生命力。“不论是不是出名,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不应该成为少数人欣赏的奢侈品,而要走进千家万户。” ...很多人看到“老胡开文墨厂只有100多个工人”“当前徽墨的原料采购困难”的报道后就自然而然的认同“百年老字号后继无人”的论断。事实上,老厂并非没有能力扩充人手与规模,只是根据市场研判,没有选择这样做而已。与其不顾市场规律盲目扩大生产,不如进一步弘扬国粹,有更多的人沉浸在书山墨海的传统文化中,就将给予徽墨更加广阔的市场和更多发挥想象力的空间,徽墨自然而然会迸发出更大的活力。对于其他非遗传承技艺,也没必要以“悲悯”的视角看待它们的日渐衰微,它们只不过是以最适合当前时代的姿态传承而已。
传承的过程事实上也是一个沉淀的过程,每个时代总会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烙上新的烙印。它们总会以自己的方式展现新的元素,时过境迁,传承人也许会老,但传承不老。
(取材于刘超的文章)
6.对下列词语在材料三中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本末倒置:指有人只重视徽墨的造型,而忽视其文化价值 B.初心:指制墨者制墨最初的目的是为了方便书写者的使用 C.锁死: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在博物馆中会脱离现实生活 D.奢侈品:指专属于部分财富拥有者的独特、稀缺、珍奇的物品
7.根据材料三,下列做法不符合本文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观点的一项是(2分)...A.开设昆曲选修课程,普及昆曲知识 B.参与宣纸文化体验活动,亲手制作宣纸 C.举行节气庆祝活动,了解节气与生活的关系 D.打造极品龙泉青瓷,获得收藏家青睐
8.材料三提到“传承人也许会老,但传承不老”。结合三则材料,概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墨”传承不绝的原因。(6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
(一)尝谓诗有工拙,而无今古。自葛天氏之歌至今日,皆有工有拙,未必古人皆工,今人.皆拙。即《三百篇》中,颇有未工不必学者,不徒汉、晋、唐、宋也。今人诗有极工极宜学者,亦不徒汉、晋、唐、宋也。然格律莫备于古,学者宗师,自有渊源。至于性情遭际,人..人有我在焉,不可貌古人而袭之,畏古人而拘之也。今之莺花,岂古之莺花乎?然而不得谓今无莺花也;今之丝竹,岂古之丝竹乎?然而不得谓今无丝竹也。天籁一日不断,则人籁一.日不绝。孟子曰:“今之乐,犹古之乐。”乐即诗也。唐人学汉、魏变汉、魏,宋学唐变唐。其变也,非有心于变也,乃不得不变也。使不变,则不足以为唐,不足以为宋也。子孙之貌,..莫不本于祖、父,然变而美者有之,变而丑者有之。若必禁其不变,则虽造物有所不能。先生【1】许唐人之变汉、魏,而独不许宋人之变唐,惑也。
【2】且先生亦知唐人之自变其诗,与宋人无与乎?初、盛一变,中、晚再变,至皮、陆..武也;然学尧、舜者,莫善于汤、武,莫不善于燕哙者莫善于宋、元,莫不善于明七子
【4】
【3】二家已浸淫乎宋氏矣。风会所趋,聪明所极,有不期其然而然者。故枚尝谓变尧、舜者,汤、。变唐诗者,宋、元也;然学唐诗
。何也?当变而变,其相传者心也;当变而不变,其拘守者迹也。鹦鹉能言,而不能得所以言,夫非以迹乎哉!
(取材于袁枚《答沈大宗伯论诗书》)
(二)乃近代论诗者,则曰:三百篇尚矣;五言必建安、黄初;其馀诸体,必唐之初、盛而后.可。非是者,必斥焉。既不能知诗之源流本末正变盛衰,互为循环;并不能辨古今作者之心.思才力深浅高下长短,孰为沿为革,孰为创为因,孰为流弊而衰,孰为救衰而盛,一一剖析..而缕分之,兼综而条贯之。徒自诩矜张,为郛廓隔膜之谈,以欺人而自欺也。
盖自有天地以来,古今世运气数,递变迁以相禅。古云天道十年而一变此理也亦势也无事无物不然宁独诗之一道胶固而不变乎?
(取材于叶燮《原诗》)
注释:【1】先生:指沈德潜,与袁枚同时的诗人、学者,即题目中的沈大宗伯。【2】皮、陆:指晚唐诗人皮日休、陆龟蒙。【3】燕哙:战国时燕国国君。他把国家托付给子之,自己为臣,结果国家大乱。【4】明七子:明代以李梦阳为代表的前七子和以李攀龙为代表的后七子。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尝谓诗有工拙 工:精巧 .B.至于性情遭际 遭际:相逢 ..C.与宋人无与乎 无与:无关 ..D.孰为流弊而衰 流弊:相沿下来的弊端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则人籁一日不绝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B.非有心于变也 青取之于蓝 ..C.其馀诸体 其孰能讥之乎 ..D.互为循环 君为我呼入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然格律莫备于古
但是诗歌格律没有比古代更齐备的了 B.则虽造物有所不能
那么即使是创造万物的上天也没有办法 C.有不期其然而然者
有原本没有想到这样而变成这样的 D.兼综而条贯之 概括综合使之条理通达
12.用斜线(/)给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5分)古 云 天 道 十 年 而 一 变 此 理 也 亦 势 也 无 事 无 物 不 然 宁 独 诗 之 一 道 胶 固 而 不 变 乎 ?
13.在下面的横线上分别写出一个恰当的属于或成语,用来评价材料
(一)中沈德潜和明七子的诗歌主张。(4分)
① ②
14.叶燮和袁枚分别是清代前、中期杰出的诗论家和诗人,面对当时“尊唐抑宋”“诗必汉唐”的论调,二人提出了相似的主张,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并结合文章内容解说。(6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8题。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5.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诗人隐居山中,在苍茫的暮色中关闭柴门,远望余晖。B.“鹤巢松树遍”写鹤在松林中到处筑巢,表现生机盎然的景象。C.尾联写渡头炊烟升起,人们采菱而归,与颈联形成鲜明对比。D.此诗描绘了诗人在山中惬意的生活,但又透露出落寞的心情。
16.“渡头烟火起”一句中借“烟火”表明有人家在山中生活。下列诗词语句没有运用这种..写法的一项是(3分)
A.几家烟火依村步,何处渔歌似故乡。(司马扎《晓过伊水寄龙门僧》)B.四面云山谁作主,数家烟火自为邻。(朱湾《寻隐者韦九山人于东溪草堂》)C.水曲山隈四五家,夕阳烟火隔芦花。(徐积《渔父乐》)D.更九衢、烟火近元宵,闻嬉笑。(刘仙伦《满江红》)
17.王维与陶渊明都擅长写田园山水,在描写景物上各有特色。请结合本诗和下面诗句加以分析。(6分)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18.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6分)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文的一大特色。如《桃花源记》:“土地平旷,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鸡犬相闻。”再如《兰亭集序》:“此地有 ③,茂林修竹,又有 ④,映带左右。”又如《苏幕遮》:“ ⑤,芳草无情,⑥。”这些景物描写都生动地传达出作者的心情。
四、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9—24题。
冬天和春天
老何和那个八岁的小孩子成了一对儿好朋友。
小孩子背个鼓囊囊的大书包,每天下午五点多钟,都要从这里路过,瞅上老何几眼就匆匆走开了。老何觉得这孩子有意思,这天,他站在路边,两手背在身后,问他,嘿,小家伙,你哪村的呀?小男孩停下来,漆黑的眼珠子忽悠转一下,反问老何,先说你是哪村的吧?老何就故意逗他,我问你哩!
你先说,你是大人!好,我是这村的,你哩?
你说这村的,我怎么没见过?小孩子将一根手指抵住嘴唇,目光盯在老何脸上,盯得很深。老何笑着反问小孩子,说你吧,你哪村的?小孩子说,俺也是这村的!老何又故意沉起脸,说,哦,那你放学为嘛不回家呀,跑这么远?
那孩子嘴角绽出一缕浅笑,踮起脚,伸手朝西一指,说,喏,那是俺家养鸡场。老何朝西边眺望。目光所及,横几排低矮的屋舍,旁边戳几间红砖房,都隐在齐腰高的玉米地里。如今许多人家就在自家大田里建养殖场,养鸡养鸭,养猪,也有盖家具厂、板材厂的,一家子就吃住在厂里。老何喜欢傍晚来村西遛弯,就因为这里还是大片大片的庄稼地,相对清静一些。
自从和小孩子相识后,老何早上也来村西遛弯了。他对老伴说,村西真是个好地方,对了,还有一个小孩子哩,他每天上学都从那儿过,嘿,像咱小孙子。老伴笑话他是想孙子想疯了,见到小孩子就说像你孙子!老何撇撇嘴,想说什么,又把嘴紧紧抿住了。
一个小孩子怎么对他有这么大吸引力呢?老何似明白,又不明白。
晚上,老何接到了儿子进生的电话。天凉快啦,想接他和老伴去城里住几天。他和老伴非常高兴,比什么都高兴。没过几天,老何和老伴就从城里回来了。
一进屋门,老何一甩手,就将那只鼓囊囊的大皮包扔到了沙发上。真不该去!他发狠地说着,一歪屁股坐在另一只沙发上。呸,咱贱——
老伴倚住床沿儿,两手按住胸口张大嘴喘粗气。从村北的公路上走回来,她有些累了。你,你值当发那么大火呀?咱就,就当没这个儿子!又说,都是进生做不了大梅的主儿呗!纯粹一个窝囊废!老何狠狠地骂,又深深地吐出一口气,鼻头涨红得像酒糟鼻子。老伴说,也怪你呗。老何问怎么怪我?老伴说,也许人家大梅不是故意的。老何想不到老伴替儿媳开脱,说,怎么不是故意呢?是呀,怎么就不是故意?大梅明知道他每天早晨起来要上厕所,可她偏要抢先儿,而且进去老半天不出来。连着好几天都这样,还不是故意?
看着太阳西沉,老何背着手,又溜溜达达来到村西。那个孩子又朝他走来。
哈,放学啦!他笑呵呵地朝他招招手。
小孩子问老何,爷爷,城里好不好呀?老何点点头,说好,城里非常好!忽然,孩子仰起头,眨眨眼睛,说爷爷,我要去城里上学呀!
老何一怔,随即就点点头,说,哎呀,好,好哇,城里好。然而,他看到孩子眼里的光又马上熄了,低下头喃喃道,我,我妈和我爸离婚了。我妈要去城里做生意,我们就不回来啦。
老何呆在那儿,怎么回事呀,才十来天。他想问孩子,但又止住了。他不想再往孩子的伤口上撒盐!再说,还用他问呀?村里哪年没有几个离婚的。原因嘛,都大同小异。就扯起脸肌故意笑笑,说,那爷爷再进城的时候,咱们还能见面,是吧?
小孩子一下高兴起来,拉住老何的手,说,爷爷,那我和妈妈一定去看你。又问老何,爷爷,你什么时候去城里?
冬天吧,冬天!老何脱口而出,另一双黑亮的眼睛又开始在他脑海里晃动,像从前小河里的小蝌蚪,又像天上的小星星。他的心又被这双眼睛搅乱了。
爷爷,我问你,为嘛要有冬天和春天呢?小孩子忽然向他提出个问题。
老何没有正面回答,一双大手,将孩子的脑袋几乎整个盖住了,抚摸着说,爷爷先给你打个比方吧。四季就像人,春天就是小孩子,就像你。夏天呢,就是青年人,就像你的大哥哥大姐姐们;秋天就像你爸爸妈妈——
孩子觉得有趣,咧开嘴呵呵地笑起来,又问,爷爷,你还没说呢,冬天是什么? 冬天嘛,冬天就是老年人。就像我!老何伸出一根指头,指指自己肥大的鼻头。孩子晃着脑袋笑,这次是咯咯的大笑,早忘记老何其实还没回答他的问题,大声嚷道,哎呀,冬天就是老爷爷,老爷爷就是冬天。再往后呢,再往后是什么?
再往后又是春天,又是小孩子!老何伸手在空中画个大圆圈,最后手指落在了孩子的鼻尖上,你就是春天,春天就是你!
哎呀,我明白啦,冬天就是迎接我们小孩子的,是不是呀爷爷?为了这个发现,孩子高兴地拍起小巴掌,鼓囊囊的书包也跟着乱晃。
没错,冬天就是迎接春天的,春天就是小孩子!
回到家,老何凑近老伴,眯起一只眼问,老婆子,我来考你,冬天是什么呀? 老伴没好气地翻他一眼说,冬天就是冬天呗。哼,吃饱撑的,问这个!老何哈哈地笑了,用手一指老伴,嘿,错了吧?冬天就是你和我,就是咱俩,老头老太太!
老伴倒觉得有趣了,眨巴眨巴眼睛,问他,春天呢,你说春天是什么? 唔,春天就是春天呗。
老伴嗔道,哼,死老头子!春天到底是个什么?
老何两只大手用力一拍,笑得更响了,但没有回答老伴,故意卖关子,说,冬天就是迎接春天的——
哼,你个死老头子!老伴不明白老何为什么这么开心,和上午哪像一个人?也不再关心春天是什么,认为老何逗她玩呢。然而,脑子里却跳出一双眼睛,那眼睛像天上亮晶晶的星星,又似从前小河里游动的小蝌蚪。耳边呢,也响起那个稚嫩的声音,奶奶,奶奶——
她的心就颤动了一下。于是打定主意,冬天还要和老何去城里住几天,不光是为了看小孙子,她要让大梅轻松几天。两口子都上班,平时忙得要命,她帮他们收拾收拾家务,做做饭,当然,还要给儿子多带点西瓜酱。
(取材于康志刚同名小说)
19.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面对老何的询问,小孩儿的反问表明他对陌生人有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B.小说倒叙老何在城里“一天也待不下去”的情节,交待了儿媳是故意跟老何作对。C.老何和老伴儿都理解了冬天和春天的含义,就开春进城看望儿子一家达成共识。D.文中两次提及像“小蝌蚪”“星星”的眼睛,表现了两位老人对孙子的思念和疼爱。20.下列对这篇小说语言风格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A.自然亲切 B.朴素洗练 C.幽默诙谐 D.丰腴冷峻 21.分析文中画线语段的作用。(4分)
22.作品中小孩提及父母离婚,老何有所触动。这一情节能否删去?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说明。(4分)
23.根据小说内容,概括老何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4分)
24.关于这篇小说的主题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小说展示了农村留守老人孤独的生存境况;有人认为小说展现了现代社会中两种不同生活观念的冲突……你同意哪种说法或者你有其他的看法吗?请结合作品内容谈谈你的认识。(6分)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25.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80字左右。
① 《呐喊》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的中国社会,塑造了革命者、知识分子、农民、帮闲等形形色色的人物,请任选一类人物进行评论。要求:结合作品,观点明确。②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传承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请结合你的阅读经验向同学介绍阅读这本著作的方法。要求:方法具体,有可行性。
③ 《红楼梦》展现出诗意的青春,《边城》营造出唯美的青春、《红岩》歌颂了壮丽的青春,《平凡的世界》表现了奋斗的青春……请写一段抒情文字表达你对青春的理解。要求:情感真挚,语言优美。26.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①“清零”是电子学术语,使用清零指令可以将存储器的状态(数据)变成原始的零状态。假如人生也可以设置清零指令,你是保留过去的成长痕迹?还是有选择地删除记录?或是干脆抛弃过去的自己,从零开始?
请以“清零”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②持续发展的科技正在模糊虚拟与现实的界限,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广告:欢迎进入虚拟的现实世界。先别忙着做美梦,如果虚拟的东西那么真实,那么它与真实的世界到底有什么区别?
请以“欢迎进入虚拟的现实世界”为题,展开想象,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想象合理,有叙述,有描写。
北京市东城区2017—2018学第二学期高三综合练习
(二)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018.5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
1.(2分)C 2.(3分)D 3.(3分)D 4.(3分)B 5.(3分)
【甲】处填C;【乙】处填A;【丙】处填B; 6.(2分)A 7.(2分)D 8.(6分)
答案要点:
(1)徽墨制作工艺水平高;(2)徽墨不断创新,适应时代发展;(3)徽墨具实用价值;
(4)徽墨文化内涵丰富,有欣赏价值;
(5)社会稳定,人们有更高的精神文化追求,品位提升。(一点1分,答出五点得6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9.(3分)B 10.(3分)A 11.(3分)C 12.(5分)
古云/天道十年而一变/此理也/亦势也/无事无物不然/宁独诗之一道胶固而不变乎?(一处1分)13.(4分)
答案示例:
①墨守成规(因循守旧)②鹦鹉学舌(邯郸学步)14.(6分)
答案示例:
二人都反对盲目崇古,主张在继承的基础上变化革新。叶燮提出“源、流、正、变”为核心的发展观,提出“变”即发展,变革、创新,但也要沿袭、继承。袁枚也不完全否定学习古人的格律,但认为“性情遭际,人人有我在焉”,如果袭古人之貌,拘古人之变,就会湮没性灵,扼杀个性,成为“能言,而不能得所以言”的鹦鹉。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15.(3分)C 16.(3分)D 17.(6分)
答案要点:
陶诗采用白描手法,描写景物远近结合。
王诗采用对比手法,色彩鲜明;描写景物有全景有特写。18.(6分)
①屋舍俨然 ②阡陌交通 ③崇山峻岭 ④清流激湍 ⑤山映斜阳天接水 ⑥更在斜阳外
四、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19.(3分)D 20.(3分)A 21.(4分)
答案要点:
(1)描写了乡村清静的自然环境;(2)暗示了农村社会生活的变化;(3)表现了老何对乡村生活的喜爱;
(4)表现老何对城市生活的不适应,为后文埋下伏笔。(一点1分)22.(4分)
答案示例:
不能删。这个情节反映农村中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表现老何对小孩的同情,展现老何的善良;暗示出后文老何的想法会发生转变。(如果答可以删,言之成理即可。)23.(4分)
答案要点:
(1)善良、有同情心;
(2)喜爱乡村生活,对城市生活不适应;(3)急躁、执拗;(4)有较强的传统观念。(一点1分)24.(6分)
结合作品情节、人物等解说主题,言之成理即可。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25.(10分)略 26.(50分)略 【文言文参考译文】
我曾说过诗有好坏之分,但没有古今之分。从葛天氏的歌谣到今天,都有好有坏,不见得古人的都好,今人的都坏。即使《诗经》中间,也很有些写得不好而不必学的,不仅是汉代、晋代、唐代、宋代如此。今人的诗也有很好很适宜于学的,同样也不仅是汉、晋、唐、宋才有这种好诗。但是诗歌格律没有比古代更齐备的了,学习的人以古代为师,自有他们的源流。至于个人的性情遭遇,人人都有自己独有的特点,不能描摹古人而照抄,因为敬畏古人而受古人束缚。今天的莺花,难道是古代的莺花吗?但是不能说今天就没有莺花;今天的音乐,难道是古代的音乐吗?但是不能说今天就没有音乐。大自然的声音一天不断,那么人类的声音也就一天不会断绝。孟子说:“今天的音乐,就像古代的音乐。”音乐就是诗歌。唐代人学习汉、魏诗歌就变化汉、魏的诗歌风格,宋代人学唐诗就变化唐诗的风格。这种变化,不是有意要变,而是不得不变。假如不变,那么就不足以成为唐诗,不足以成为宋诗了。子孙的面貌,无不来自于祖父、父亲,但是有变得漂亮的,也有变得丑陋的,如果一定要禁止让他们不变,那么即使是创造万物的上天也没有办法。先生允许唐代人变化汉、魏风格,而独独不允许宋代人变化唐代风格,真令人不解。
而且先生也知道唐代人自己也变化诗的风格,这和宋代人无关吧?初唐、盛唐风格一变,中唐、晚唐风格再一变,到皮日休、陆龟蒙两人,已几乎变得接近宋人风格了。时代风格发展的趋势,诗人聪明才智的发挥,有原本并不希望它这样而自然变成这样的。所以我常说改变唐尧、虞舜的,是成汤、武王,最善于学习尧、舜的也是汤、武,最不善于学习尧、舜的是燕王哙;改变唐诗风格的是宋代、元代,最善于学习唐诗的也是宋代、元代,最不善于学习唐诗的是明代七子。为什么呢?应当变化就变化,其传授是靠心的领会;应当变化却不变化,墨守的只是外部的形式。鹦鹉能说话,却得不到真正会自己讲话的本领,这不是因为光学表面的形式吗?
至于近代论诗的人,则说:三百篇高明;五言诗一定首推建安、黄初体诗歌;其他诗歌,一定首推初唐盛唐的诗体。不是这样,一定排斥。既不能了解诗歌的源与流、本与末、正与变、盛与衰,都是相互循环的;并且也不能分辨古今作者的心思和才力的深浅、高下与长短,谁是沿袭谁是变革,谁是创新谁是继承,谁是沿袭弊端而衰落,谁是挽救衰落而兴盛,一一剖析而条分缕析,概括综合使之条理通达。只知道自夸矜持张扬,作浮浅空洞隔靴搔痒的言论,用来欺骗别人,自己也被欺骗了。
3.2017东城高三语文期末 篇三
原编者按:此篇是北京东城区高三期末语文考试的应试作文。话题作文,给出材料的大概是:“中共十七大在北京召开,其间,有代表提出设立一个国家阅读日,提议受到不少作家的赞同,与此同时,也有人持反对意见。试问考生。该文在东城区统一判卷中得到了56分(满分60)。
曾有人说过决定一个民族影响力的最重要因素并不是它的经济实力,而是它的文化影响力。而国民阅读状况是衡量一个民族文化氛围的首要标准。对此中国人既自豪又有些恐惧,因为中国有上下五千年的绚烂文明,可这文明的余韵在现在日趋商业化的中国却又似乎在消散,国民阅读率持续下降。于是设立“国家阅读日”的提议被提出并立刻得到不少人的认同。
是啊,在商业帝国崛起的今天,阅读的地位日趋沦落为一片可有可无的羽毛,一张若轻似无的纸。持续下降的国民阅读率似乎在昭示着我们设立国民阅读日的必要性。
阅读首先承受的是来自市场的压力。要知道在市场经济、金钱开道的今天,阅读因为不能直接创造利润而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抛弃。在时间以秒来计价,“基金”、“外汇”漫天飞的时代,安安静静地坐下来,品一杯清茶诵几句古诗,体味个中滋味的行为显得那么奢侈甚至另类。当每个人都在奔腾年代奋斗迈向所谓的“成功”时,阅读时间被挤成了一块或有或无的鸡肋。
不仅如此,阅读还需忍受着来自网络等亚文化的冲击。不断加快的生活速度挑战着人们疲惫的神经,而追求刺激的网络文化正好迎合了人们的需求。与之相比,阅读的地位就更岌岌可危了。在这种时刻设立“国家阅读日”无疑是迫在眉睫。“国家阅读日”的设立首先会使全社会疯狂的车轮转慢一天,留个机会给阅读。阅读是个白衣书生,在强手如林的江湖拼不过金钱,这时政府的关注无疑是一个机会,使人们有哪怕一天的时间令书走进自己的精神世界。
“国家阅读日”更会是一个信号,每年至这一天会准时拉起,像防空警报般提醒人们对读书对文化多一点关注,对灵魂多一点抚慰,提醒人们不要在烟尘迷漫的早晨、在追逐利润的道路上迷失了自己。
也许一个“国家阅读日”的设立并不能真正把中国从一些人不读书追着经济转的怪圈中拉出来,但这至少给了人们一个明确的导向,一个警示,提醒人们该读书了,提醒人们放下手边的电机,拔掉网线把自己抛入那温暖的安放精神的窝,提升自己的修养,修复自己的精神。只有这样整个中华民族才能在这种修复中完善和发展自己的文化,增强文化的影响力,让中国人找到在经济中找不到的精神归属感和凝聚力。
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中国是那个锦心绣口描绘过的“且放白鹿青崖间”的李白的中国。
九百多年前的中国是那个磊落文章歌咏过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辛弃疾的中国。
二百多年前的中国是那个梅边柳边微露风情的“山一程,水一程,便向榆关那畔行”的纳兰性德的中国。
作为文化,阅读从未流失和断裂过。明天的中国是什么样?这取决于我们现在对阅读的态度,取决于“国家阅读日”的设立。
4.2017东城高三语文期末 篇四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
1.D(A项“场(chǎng)院”应为“场(cháng)院”,“联篇”应为“联翩”B项亘(gèng)应为(ɡèn),“漂洒”应为“飘洒”,C项“扎(zā)心”应为“扎(zhā)心”,“喧泄”应为“宣泄”)
2.C(应当为“毕竟”。“ 究竟”表示追根究底,用于疑问句,语气不肯定;也可兼作名词,表示原因和结果。“毕竟”表示追根究底所得的结论,有加强语气的作用)3.B(第一处分号改冒号,后面是提示内容)
4.C(A项搭配不当,“体现”与“机遇”不搭配,可以把“机遇”改成“意识”。B项成分残缺,“公布”后面宾语残缺,在“调查”后补上“结果”。D项中途易辙,“多特蒙德在主场经过90分钟的激烈拼搏”后没有相应谓语成分)
5.(4分)答案示例:您好!校团委定于11月26日15时在学校报告厅举办以“校园使用手机的利多与弊多”为辩题的辩论赛,特邀请您担任评委,敬请您届时参加。(敬语1分,时间地点1分,辩题1分,邀请目的1分)
6.(5分)答案示例:雨后的天,微微地透着点蓝,远处仍朦朦胧胧的。他凝望着眼前的青青草地,嗅着雨后温润的空气和泥土混杂的味道。身旁的风徐徐地吹着,吹过香草,吹过败叶,也吹过天边的浮云,一丝丝、一缕缕,如烟似幻的浮云。他的心亦随风飘远,飘远……
(人称1分,描写内容与诗歌意境切合2分,语言生动,修辞运用恰当2分。不足字数酌情扣分)7.C(A项,不是所有文学批评都如此,仅限西方文学批评。B项为强加因果关系。D项原文“批评家很快把目光转向了作家”“作家是核心”)8.A(A项原文“相当多的时候,批评家试图用理论的语言将这些隐藏的意义转述或者翻译出来。”)9.(4分)社会历史:祥林嫂是旧中国封建社会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其一生坎坷悲惨,她不仅受到封建主义政治上、经济上的压迫,更遭受封建礼教与神权迷信的残酷精神虐杀(或为受“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的压迫);生活在旧社会最底层的她,几经抗争非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最终被吞噬。作家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洞察了主人公悲剧命运的社会文化本质,她的悲剧是历史的必然。(从人物与历史文化关系和作家对社会的认识两方面作答,每个方面2分,其他言之成理者也可酌情给分。)
精神分析:祥林嫂对于封建礼教给她的迫害与摧残进行的抗争,恰恰是对封建礼教和迷信的无意识认同,这是导致她死亡的重要原因。处世过于被动和自身的无知使她失去了生的意志和本能。(可从人物的心理认同和没有认识到造成她悲剧命运的根源两方面作答,每个方面2分,其他关涉内心的答案如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在“社会历史”“精神分析”中选一个角度作答即可)
10.(4分)(1)父亲强撑着站起来希望保持自己的尊严,表现父亲的倔强。(2)父亲无时无刻不在回忆当年的热闹,衬托出父亲如今的孤独。(结合语境释义并说明所表现的情感,每小题2分)
11.(4分)(1)内容上,突出老墙的古老,暗示其衰老的必然命运;(2)结构上,为下文表现父亲的衰老、揭示“时间与岁月的本质就是在不断地改变事物”的道理作铺垫。(每点2分)12.(6分)(1)将老墙拟人化,化身成一个生命体,在与父亲的对视和凝望中共同品味孤独,使“衰老”“孤独”更具有普遍的意义。(2)将抽象的孤独具象化为丝丝缕缕的“棉线”,可以丈 量心与时间的距离,更能引发人的共鸣与深思。(3)“一丝丝一缕缕”反复,突出了孤独的绵长与难以逃脱。(每点2分)
13.(6分)(1)“我懂得父亲”,因为“我”理解他深深的孤独和对衰老的无奈,以及在衰老面前的倔强与抗争。(对父亲心理的概括,包括“孤独”“无奈”“倔强与抗争”等,每方面1分,共3分)(2)“我似乎并不懂得”,一方面是因为“我”长期不在父亲膝下,对父亲产生了一种“无从说起”的陌生感;另一方面,“我”虽然也开始体会衰老的感觉,但是毕竟没有像父亲那样衰老,我还无法全部理解父亲内心的寒凉、生命况味以及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能写到“因不在父亲身边”空间距离产生的隔膜1分,写到年龄距离产生的隔膜1分,写到“思想观念”的隔膜1分)
14.B(应为“楷模”)
15.B(A项,前者为转折连词“但是”;后者为假设连词“如果”。B项均为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前者为介词“因为”;后者为介词“凭借”。D项前者为连词“并且”;后者为连词“尚且”)
16.A(“二者在警世劝诫上的作用完全不同”错,二者的作用应该是相近)
17.(3分)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 / 虽或并世而有 / 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 / 其传之难如此 / 其遇之难又如此 / 若先生之道德文章 / 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断对两处给1分,断对四处给2分,断对六处给3分;断错两处扣1分,扣完为止。)
18.(1)如果请托的人不得当,那么他写的铭文必定会不公正,不正确,就不能流行于世,传之后代。(“托之非人”“公与是”“行世”“传后”各1分。)(2)当父亲、祖父的,谁不想教育好自己的子孙?做子孙的,谁不想使自己的父祖荣耀显扬?(“为人”、“父祖”、“教”、“宠荣其父祖”等各1分。)
19.(2分)抒发了作者与仕途诀别、归隐田园的思想感情。(答“对现实的不满、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也可以,每点1分)
20.(6分)(1)景中寓情。作者以乐观豪情去写秋景的生机,“堪题”“偏宜”,赞美之情溢于言表。(2)色彩鲜明,用词准确。如用“红”“黄”写叶、菊的不同颜色;用“满”“绕”准确生动写出了叶的数量、菊的形态。(3)景致描绘由远及近,有层次感。
一、二句写全景,是远景;
三、四句写局部,是近景。(每点2分,要结合词句分析,意思对即可)21.(2分)坚韧,对“圣”“仁”理想的坚定。(各1分)
22.(4分)(1)要有实践“仁”的正确方法,即“近取譬”,首先是拿自己打比方,自己想站得住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行得通也使别人行得通,这样“仁”变得切实可行。(2)要有实践“仁”的正确态度,即“不厌倦”,持之以恒,就可以慢慢接近“仁”。(能结合两则材料中关于实践“仁”的方法、态度的句子并作适当阐释,意思对即可,每小点2分)
23.(6分)(1)谨而信 泛爱众而亲仁(2)穷岛屿之萦回 列冈峦之体势(3)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4)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5)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24.(60分)参考立意:可以赞同名言观点,也可以不赞同,同时还需要辩证地看待。参考立意方向:①一个人成熟的标志;②英勇的死和卑贱的活的辩证;③成熟观和生死观;④辩证看待卑贱。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曾巩叩头两次拜上,舍人先生:
去年秋天,我派去的人回来,承蒙您赐予书信及为先祖父撰写墓碑铭。我反复读诵,真是感愧交并。
说到铭志之所以能够著称后世,是因为它的意义与史传相接近,但也有与史传不相同的地方。因为史传对人的善恶都一一加以记载,而碑铭呢,大概是古代功德卓著、才能操行出众,志气道义高尚的人,怕后世人不知道,所以一定要立碑刻铭来显扬自己,有的置于家庙里,有的放置在墓穴中,其用意是一样的。如果那是个恶人,那么有什么好铭刻的呢?这就是碑铭与史传不同的地方。铭文的撰写,为的是使死者没有什么可遗憾,生者借此能表达自己的尊敬之情。行善之人喜欢自己的善行善言流传后世,就积极建立功业;恶人没有什么可记,就会感到惭愧和恐惧。至于博学多才、见识通达的人,忠义英烈、节操高尚之士,他们的美善言行,都能一一表现在碑铭里,这就足以成为后人的楷模。铭文警世劝戒的作用,不与史传相近,那么又与什么相近呢!
到了世风衰微的时候,为人子孙的,一味地只要褒扬他们死去的亲人而不顾事理。所以即使是恶人,都一定要立碑刻铭,用来向后人夸耀。撰写铭文的人既不能推辞不作,又因为死者子孙的一再请托,如果直书死者的恶行,就人情上过不去,这样铭文就开始出现不实之辞。后代要想给死者作碑铭者,应当观察一下作者的为人。如果请托的人不得当,那么他写的铭文必定会不公正,不正确,就不能流行于世,传之后代。所以千百年来,尽管上自公卿大夫下至里巷小民死后都有碑铭,但流传于世的很少。这里没有别的原因,正是请托了不适当的人,撰写的铭文不公正、不正确的缘故。
照这样说来,怎样的人才能做到完全公正与正确呢?我说不是道德高尚文章高明的人是做不到的。因为道德高尚的人对于恶人是不会接受请托而撰写铭文的,对于一般的人也能加以辨别。而人们的品行,有内心善良而事迹不见得好的,有内心奸恶而外表良善的,有善行恶行相差悬殊而很难确指的,有实际大于名望的,有名过其实的。好比用人,如果不是道德高尚的人怎么能辨别清楚而不被迷惑,怎么能议论公允而不徇私情?能不受迷惑,不徇私情,就是公正和实事求是了。但是如果铭文的辞藻不精美,那么依然不能流传于世,因此就要求他的文章也好。所以说不是道德高尚而又工于文章的人是不能写碑志铭文的,难道不是如此吗?
但是道德高尚而又善作文章的人,虽然有时会同时出现,但也许有时几十年甚至一二百年才有一个。因此铭文的流传是如此之难;而遇上理想的作者更是加倍的困难。像先生的道德文章,真正算得上是几百年中才有的。我先祖的言行高尚,有幸遇上先生为其撰写公正而又正确的碑铭,它将流传当代和后世是毫无疑问的。世上的学者,每每阅读传记所载古人事迹的时候,看到感人之处,就常常激动得不知不觉地流下了眼泪,何况是死者的子孙呢?又何况是我曾巩呢?我追怀先祖的德行而想到碑铭所以能传之后世的原因,就知道先生惠赐一篇碑铭将会恩泽及于我家祖孙三代。这感激与报答之情,我应该怎样来表示呢?
5.2014东城高三一模语文 篇五
(一)2014.4
一、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15 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江淹,字文通,南朝著名的文学家,与他有关的妇孺皆知的成语典故有两个:“梦笔生 花”与“江郎才尽”。据说,“梦笔生花”的故事发生在他年轻时被权贵贬黜到浦城之际,“江
郎才尽”的故事发生在他中年官运亨通之时。所以,有人认为江淹是“穷则逞文,达则辍笔”。江淹年轻时就有倚马可待的文才。相传,一群文友在江边漫游,遇见一蚕妇,当时有一 位颇负胜名的文人即兴出联曰“蚕为天下虫”,将“蚕”字拆为“天”和“虫”,别出心裁。正巧一群鸿雁飞落江边,江淹顿时灵感触发,对曰“鸿是江边鸟”,将“鸿”字拆为“江” 和“鸟”,与将“蚕”字拆为“天”和“虫”有异曲同工之妙,众人为之叹服。
1)文中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辍笔(chuò)倚.(yǐ)马可待即兴.(xīng)
B.辍笔(zhuì)倚.(yí)马可待即兴.(xìng)
C.辍.笔(chuò)倚.(yǐ)马可待即兴.(xìng)
D.辍.笔(zhuì)倚.(yí)马可待即兴.(xìng)
(2)文中画线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 分)
A.颇负胜名B.别出心裁C.异曲同工
(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2 分)
A.古人的“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成年后才加取的。在古代的人际交往中,“字” 一般用于谦称。
B.成语典故有很多比喻引申意义被广泛引用,如“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说话和行动的 真实意图别有所指。
C.鸿雁是一种“春天北返,秋日南回”的候鸟,它作为古代诗文中常见的意象,经常被用来 表达羁旅思乡之意。
D.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拆字联”运用汉字的这种特点,显示了中华民族文化独特 又妙趣横生的一面。
2、下列语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3 分)
A.舌尖上的中国展示了中国各地美食文化的特点,介绍了各种美食的制作过程,让观众了解 了中华饮食文化的丰富多样。
B.中小学可以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民族体育活动,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在参与活 动中振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C.民间工艺品蕴含着独特而丰富的文化韵味,他们开始走出乡村、走进城市,甚至走向世界,成为代表国家民族文化的名片。
D.为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环境保护部正在修订《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3.一词填入文字横线处的成语或俗语,恰当的一项是(3 分)
我们经常在生活或学习中,用俗语和成语表达相同或相近的意思,如:“前怕狼后怕虎” 和“瞻前顾后”,“①”和“欲盖弥彰”,“后长的牛角,比先长的耳朵长”和“②”,“③”和“信口开河”等。
A.①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②后来居上③空口说白话
B.①此地无银三百两②后来居上③满嘴跑火车
C.①此地无银三百两②后继有人③空口说白话
D.①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②后继有人③满嘴跑火车
4.下面句子中,语言表述得体的一项是(3 分)
A.某电视台就家风的话题进行采访。一位年轻人对记者说:“我家家风很严,令尊常告诫我们,做人要诚实。”
B.中文系的学生小周被一句古诗难住了,他对王教授说:“我找不到满意的解释,只好不耻
下问,向您请教。”
C.公交车进站时,售票员提醒道:“各位乘客请注意,由于雪天路滑,请您下车时一定要注
意脚下安全。”
D.某同学的请假条中这样写道:“因昨天风大,我外出时穿少了,今早你咳嗽不止,请您务
必准我一天假。”
二、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24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9 题。
李谔,字士恢,赵郡人也。好学,解属文。谔又以属文之家,体尚轻薄,递相师效,流宕忘反,于是 上书曰:
“臣闻古先哲王之化民也,必变其视听,防其嗜欲,塞其邪放之心,示以淳和之路。故能家复孝慈,人知礼让,正俗调风,莫大于此。江左齐、梁,其弊弥甚,贵贱贤愚,唯务
.
吟咏。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
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世俗以此相高,朝廷据兹擢士。禄利之路既开,爱尚之情愈笃。于是闾里童昏,贵游总丱,未窥六甲①,先制五言。以傲诞为清虚,以缘情为勋绩,指儒素为古拙,用词赋为君子。
故文笔日繁,其政日乱,良由弃大圣之轨模,构无用以为用也。损本逐末,流遍华壤,递相师祖,久而愈扇。及大隋受命,圣道聿兴,屏黜轻浮,遏止华伪,自非怀经抱质,志道依仁,不得引预搢绅。开皇四年,普诏天下,公私之翰,并宜实录。其年九月,泗州刺史司马幼之文表华艳,付所司治罪。自是公卿大臣,咸知正路,莫不钻仰坟集,弃绝华绮,择先王之令典,行大道于兹世。
闻外州远县,仍钟敝风,选吏举人,未遵典则,至有宗党称孝,乡曲归仁,学必典谟②,交不苟合,则.摈落私门,不加收齿;其学不稽古,逐俗随时,作轻薄之篇章,结朋党而求誉,则选充吏职,举送天朝。
盖由县令、刺史未行风教,犹挟私情,不存公道。臣既忝宪司,职当纠察。若闻风即劾,恐挂网者多,请勒诸司,普加搜访,有如此者,具状送台。”上以谔前后所奏颁示天下,四海靡然向风,深革其弊。谔在职数年,务存大体,不尚严猛,由是无刚謇之誉,而潜有匡正多矣。以年老,出拜通州刺史,甚有惠政,民夷悦服。后三岁,卒官。
(取材于《隋书卷六十六·李谔传》)
注:①六甲:这里指古代儿童入学首先要学习的内容。②典谟:经典
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贵贱贤愚,唯务吟咏务:致力
B.自非怀经抱质质:质疑
C.则摈落私门则:却
D.以年老,出拜通州刺史以:因为
6.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臣闻古先哲王之化民也,必变其视听
我听说古代圣王教化百姓,一定改变他们的听闻
B.良由弃大圣之轨模,构无用以为用也
确实是由于放弃了胜任的法则,把无用的东西看做有用的东西
C.择先王之令典,行大道于兹世
选择先王的完美典籍,在当今之世倡行大道
D.上以谔前后所奏颁示天下,四海靡然向风
皇上把李谔的奏章颁布传示天下,四海之内一起响应
7.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李谔认为江左齐、梁时期,竞相追逐丽文华章之风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B.公文奏表写的浮华艳丽的刺史被有关部门问罪,引起官员极大的震动
C.边缘的州县因为县令,刺史没有推行风俗教化,依然沿袭不良之风
D.李谔在职数年,不崇尚严厉威猛,很少有刚强正直的美誉和匡正之功。
8.隋朝统治者具体做了哪些改变文风的事情?请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3 分)
9.列认为冲上对其辞藻、浮华艳丽的文风,是“损本逐末”的行为,会形成不良的社会风气。你认同他的观点么?请结合阅读积累或生活现象谈谈自己的看法。(不少于 150 字)(12 分)
三、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24 分。
10.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5 分)
盖天生之材,或相千万,要于成器以适世用而已。材之小者视尤小者则优矣苟尤小者琢之
成器而小者不利于用则君子取其尤小者焉材之大者则细矣苟尤大者不利于用而大者琢之成器则君子取其大者焉天赋大始人作成物。不极扩充追琢之能,虽有周公之材,终弃而已矣。(取材于曾国潘《送郭筠仙南归序》)
11.阅读下面杜甫的两首诗,完成 1-3 题。(11 分)
秦州杂诗①·其五
西使宜天马,由来万匹强。
浮云②连阵没,秋草遍山长。
闻说真龙种,仍残③老驌驦。
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
白马④
白马东北来,空鞍贯双箭。
可怜马上郎,意气今谁见。
近时主将戮,中夜商於战。
丧乱死多门⑤,呜呼泪如霰。
注释:①此诗作于诗人弃官西行,驻留于秦州期间。秦州:今甘肃天水②浮云:指良马。诗
句中的“龙种”“驌驦”也是指良马。③残:剩余。④此诗作于潭州发生军事叛乱期间。此
时,杜甫漂泊于鄂、湘一带。⑤死多门:死于多种灾难。
①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______。千古绝唱“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
长江滚滚来”出自其诗作______。(2 分)
②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马”是诗人表情达意的主要意象,两首诗都借助咏马抒发了自己的感情。
B.《秦州杂诗》的首联,写出了马的出产地,为后文描写马及抒发情感做铺垫。
C.《白马》诗的首联,写了一匹从东北方向奔来的白马,鞍上无人,身受箭伤。
D.“秋草遍山长”侧面描写战马战死; “意气今谁见”用反问句写出骑者战亡。
③清代著名学者仇兆鳖在《杜诗祥注》中说《秦州杂诗·其五》是“借天马以喻意”,认为
《白马》诗“‘丧乱死多门’一语,极惨!”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
句做简要分析。(6 分)
12.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其中 4 道题)。(8 分)
①《曹刿论战》记载,齐鲁长勺之战中当鲁庄公急于追击溃逃的齐军时,曹刿却说不可以,观察之后才下令追击。战后他解说道:“,故逐之。”
②作为高远志向、豪放气概象征的大鹏,早在战国时就被庄子在《逍遥游》中进行了一番奇 妙的描绘,“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③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描绘了滁州西南琅琊山中迷人的景致,其中“野芳发而幽
香,,水落而石出”表现了山中春夏秋冬四季之美。
④王安石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抒发人们耽于享乐,不能借鉴前朝教训的感慨时写道“至
今 商 女,时 时 犹 唱,《 后 庭 》 遗 曲。” 这 是 化 用 了 杜 牧 《 泊 秦 淮 》 中 的 诗 句
“。”
⑤陆游在《诉衷情》中感叹自己壮志未酬但已年华流逝时说“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这与《书愤》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相近。
四、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12 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3—15 题。
三足褐红彩虹陶钵
三足红陶钵是华北新石器早期遗址的常见之器。华北新石器早期遗址分布相当广,河北、河南、陕西、甘肃都有。其文化面貌稍有不同,分别名之为磁山、裴李岗、李家村、大地湾 文化。这些遗址的共同点是:遗址面积普遍不大,文化层较薄,陶器制作较原始,早期陶器 以氧化焰烧成,使用的陶土含有相当分量的铁元素,烧制时火候低,约 700~930,陶质疏 松,器形简单,三足钵、圈底钵、圈足碗为其共同特征。
陶钵本用以称呼无足的器型,有脚的就叫鼎。但是三足褐红彩红陶钵(图示)的支脚短
而细,也没有烧烤过的痕迹,显然不作烧煮食物之用,故称之为钵。此钵形制平常,腹部用 绳子压印以为装饰也是常见的,但是在器口外沿所彩绘的一圈红宽带,却可以称得上是中国 最早的陶器彩绘实例。美化是脑力劳动的具体表现。越文明的社会越讲究生活的美化与舒适。人因实用的目的而开始烧造陶器,但随着生产技术的提升,人们不但改良材料的质量、生产 的方式、器用的形状,也开始尝试美化器具的外貌。自然界存在有颜色的矿物,人们发现某 些有颜色的矿物磨碎成粉而加水后,可以持续黏附在器物上一段时间,增加视觉的愉悦,由 此产生了涂绘的手法。早期直接在器表涂绘,但是陶器的表面粗糙,甚至有小孔洞,会影响 图画的品质,于是有人想到用白色的细泥涂在器表,即所谓的白表,这样一来,表面就非常 光滑,彩绘起来比较顺畅,而白色与红或黑色图文的对比更鲜明,效果更好,因此大量使用。后来也有加了彩绘后才烧烤,因可得到不易脱彩的更好效果,而成为早期陶器加彩的唯一方 式,到了商代上釉的方法才出现。
(编自《文物小讲》)
【相关链接】:
在陶器烧造过程中,空气比例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它能影响到陶坯颜色的变化。如果窑内空 气很多,火焰中氧充足,火焰即为“氧化焰”。烧烤时,陶土中的铁会和空气中的氧化合成氧化铁,氧化铁的呈色是红的。如果窑内空气稍稍不足,火焰中含有不多的一氧化碳,火焰 即为“还原焰”。如果是在燃烧的后期让陶窑产生缺氧的情况,譬如说关闭窑顶,并用水渗
入,就会把陶器中氧化铁的氧抽出来燃烧,陶器就会变成灰色。还原焰的烧制技术较进步,烧出的陶器硬度较高,较耐用,故越晚的遗址红陶的比例越少而灰陶越多。
(撰编自《中国古窑的故事》)
13.根据上述材料,下列不属于“美化”器具做法的一项是(3 分)
A.在钵腹部用绳子压印,器口外沿彩绘一圈红宽带。
B.将有颜色的矿物磨碎成粉,加水后黏附在器物上。
C.用白色的细泥涂在器表,使器表光滑,彩绘顺畅。
D.把陶器中氧化铁的氧抽出燃烧,陶器会变成灰色。
14.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恰当的两项是(4 分)
A.“红陶”陶质疏松,“灰陶”硬度高、耐用。
B.有脚的器型都称为鼎,无足的器型则叫做钵。
C.涂绘是用白色的细泥涂在器表再加彩的方法。
D.给陶器“上釉”是早期陶器加彩的唯一方式。
E.烧造陶器时,空气比例会影响陶坯颜色变化。
15.请根据上述材料,解说三足褐红彩红陶钵的红色时如何形成的。(5 分)
五、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15 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6-18 题。
莫奈的颜色怎么了
莫奈是我很早听说过的艺术家之一,我在一些文字里提到少年时的读书和听音乐什么的,但很少提及我对画家的“接触”,这里我所谓的接触,是翻看残存在我家中的他们的印刷品,或听父亲和他的朋友们的闲聊,在他们谈论的画家中,有一位便是莫奈,而他们谈的最多的 是他绘画的颜色。当时我对此并不在意,莫奈的颜色远不如那些情节性绘画对我的吸引力大。成年后我问父亲:“你能不能用最简单明了的话告诉我,莫奈的颜色怎么了?为什么成 为你们常谈不衰的话题?”父亲说:“这样说吧,莫奈发现了颜色的规律,就像巴斯德发现 微生物的存在一样重要。在此之前,颜色和微生物都是人类看不到和不在意的东西。微生物 的被发现,使人类找到了自身与微生物的矛盾和统一的关系,使人自身和自然界的关系明晰 起来。颜色的被发现,同样也使自然界明晰起来,因此画家们的画亮了。在此之前人们对颜 色的认识是理性的,认为草永远是绿的,天永远是蓝的,土永远是黄的。莫奈通过自己的眼 睛观察后告诉人们这不对,随着光线的变化,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世间万物的颜色也在不 停的变化。为此,莫奈以他超常的眼睛作了大量的观察,又使看似纷杂的颜色条理了起来,从而找到了颜色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对比的关系,艺术家把它叫做‘颜色关系’。”
莫奈观察最多的主题就是草和水。当四十岁开外的莫奈移居吉维尼村之后,他对颜色研 究的成熟阶段开始了。吉维尼位于法国南部平原,哪里有一望无际的麦田,麦收过后堆起的 麦秸堆,一年四季矗立在田野上,莫奈对此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他运用他的颜色理论开 始了对麦秸堆的不倦描绘:一年四季从冬到夏,一天之间从早到晚,直至他什么也看不见。他跟着季节走,跟着阳光走,画出了难以计数的麦秸垛系列。对麦秸垛的连续描写,使莫奈 的艺术呈现出一片灿烂和辉煌。美国人首先发现他的这批“宝贝”,波士顿人,芝加哥人差 不多“买断”了他这一时期的作品。
我第一次看见《麦秸垛》的原作就是在芝加哥艺术中心。在他的法国印象派馆里,莫奈 的草垛占据了整整一面展壁,大约有物流幅吧(据说还有馆藏未展的)。只有这时,当我站 在莫奈的《麦秸垛》原作跟前时,我好想才彻底弄懂了莫奈所发现的颜色的真正意义。那时 我并不觉得自己是在读画,我是通过这些孤寂的草垛和吉维尼的土地,在尽情的呼吸,呼吸 吉维尼,呼吸上帝赐予人类的空气和阳光。这种神秘的感觉是从来没有过的,原来颜色也可 以和人类发生这样具体的交流,这使的颜色如同交响乐里的音符一样奇妙,面对其他一些大 家,你可以为他们过人的才华而震惊,你可以为他们造型手段高明而叹服,你也可以为他们 设置主题的角度大感出其不意,面对他们的绘画,你唯独不会想要多做的是几次深呼吸。就 在这时你也会突然觉得,那些草垛已经不是草垛,在晨雾中,在晚霞里,他们正作看幻化,这幻化最终调动起你无限亲近大自然的情致。虽然,那不过就是几堆被莫奈反复描绘过无数 遍的草。
我写中篇小说《麦秸垛》时,刚刚见过了莫奈《麦秸垛》的原作。其中平原上的农民堆 积麦秸垛的方式和法国人略有不同。但我闻过麦秸垛的气味,我也从早到晚目睹过太阳、风 雨对麦秸垛的照耀和吹拂。我围绕麦秸垛编织的故事是麦秸和人之间那悲喜交加的关系,那 关乎生计的,关乎爱和死的难解难分的纠缠。当我想到莫奈的麦秸垛时,也许我曾经希望用 文字、用我的叙述让读者在我的《麦秸垛》跟前也多做几次深呼吸,但我发现我没有这种能 力。这是因为我没有研究过阳光照耀下的麦秸垛那颜色的奥妙么?
我不能不感叹在作家笔下无法发生的事,在好的画家笔下,什么都有可能发生。
后来父亲从法国回来,我问他巴黎的奥赛博物馆内,一定有莫奈更多的《麦秸垛》吧? 父亲说,不多,大概不如美国多,据说法国人至今一直对此抱有难以言说的遗憾之情。(取材于铁凝的同名散文)
1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 分)
A.第一段,铁凝写父亲与他的朋友们谈论莫奈绘画的颜色,意在点题,引出下文。
B.父亲运用类比的方法,深奥却明了地解释了莫奈发现颜色的规律的重要意义。
C.莫奈认为人们对颜色的理性认识是错误的,如草永远是绿的,天永远是蓝的。
D.未研究阳光照耀下的麦秸垛颜色的奥妙,使读者在铁凝的作品前不愿深呼吸。E.第五段,铁凝表达了莫奈《麦秸垛》中的颜色对她小说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
17.阅读文章,回答下面问题。(7 分)
1、莫奈发现的“颜色的规律”指的是什么?(2 分)
2、如何理解“画家们的画亮了”?(5 分)
18.请分析 段画线的语句在文章中的作用。(4 分)
六、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60 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微写作。(10 分)
瑞士作家凯勒说“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 洋。”的确,我们每个人生活的空间时有限的,而书中的空间则是无限的。
请你写一段文字,想你的朋友推介一本好书。要求:
1、写清书名,作者或编者等信息;
2、理由充分;
3、语言流畅;
4、字数 200 字左右。
20、作文。(50 分)
6.2022东城一模作文语文高三 篇六
天机星智多星吴用聪明绝顶;
天英星小李广花荣武艺非凡;
天杀星黑旋风李逵鲁莽性急;
我把书翻到《吴用智赚玉麒麟》一章,边看边啧啧不绝,不住赞叹。吴用打扮成算命先生,利用卢俊义(玉麒麟)正为躲避“血光之灾”的恐慌心理,口占四句卦歌,可卢俊义哪里有心细察这四句卦歌中所隐藏的“卢俊义反”四个字呢?果然,这四句诗写出后,被官府拿到了证据,大兴问师之罪,到处捉拿卢俊义,终于把他逼上梁山。吴用的这招“借刀杀人”如此英明,自己不费吹灰力气,就将卢俊义赚到手。吴用,你真不愧为智多星,我为你点赞。
“哗——”书又被翻到《花荣大闹清风寨》一章,我越看眼睛越亮,不禁被花荣的武艺折服。花荣得知宋江被刘高捉去,立马披挂整齐,带好武器,率领三五十名军士气势汹汹地直奔刘高寨。救回宋江后,刘高率两个新教头带二百多人前去夺人。花荣独自一人坐在大门正厅之上,说要射掉左门神的骨朵头,要射到右门神的朱缨上。果然不出所料,两支箭不偏不移,正中点上,吓得刘高众人一哄而散,纷纷逃跑。花荣,你武功盖世却一身正气,行侠仗义,我为你点赞。
翻呀翻,又翻到了《李逵沂岭杀四虎》一章,我津津有味地看着,心中不住夸赞李逵。李逵背着他娘到沂岭,娘觉得口渴了,他就将娘放在大青石上歇息,但等他辛辛苦苦找回水后,却发现他心爱的娘不见了。他急得满岭找,最后终于在虎穴里找到娘的尸骨。他勃然大怒,用拳奋力打死两只小虎,又用刀使尽浑身气力捅死雌虎,杀死雄虎。李逵不怕危险,不顾后果,勇于与四虎奋力搏杀,他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报杀母之仇,平时看起来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黑旋风李逵尽有如此孝顺的一面。李逵,我为你点赞。
……
7.2017东城高三语文期末 篇七
语文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选项,填入划横线地方最恰当的一句是
()据史料介绍,唐武宗跟前的名相李德裕,著有《柳次旧闻》《会昌一品集》等,但对他的一句颇富哲理的名言“正人如松柏,特立不倚,邪人如藤萝,非附他物不能自起”却早有所闻。
A.他不仅有文才,而且政声很好,我迄今未曾涉猎他的这些书 B.他不仅政声很好,而且有文才,我迄今未曾涉猎他的这些书 C.他不仅政声好,而且有文才,对于他的这些书我迄今未曾涉猎 D.他不仅有文才,而且政声很好,对于他的这些书我迄今未曾涉猎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人造黄油、植物奶油等人造反式脂肪会对人体造成多种危害,尤其是显著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
B.电视剧《芈月传》自开播以来,众多粉丝每天除了关注剧情的发展,茶余饭后,也在热烈地讨论着剧中人物的悲欢离合。
C.在日前亚冠半决赛刚刚结束之时,恒大主帅斯科拉里便表示,球队接下来的目标就是为了要在主场夺冠。
D.各级纪委要全面履行党章赋予的职责,把维护党章和其他党内法规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对遵守党章、党纪情况的监督检查。
3.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清人项鸿祚说:“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这似乎是有意要对庄子所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唱一点反调,:,。在我迄今为止的“有涯之生”里,所干的“无益之事”只是读书;东翻西看了些年以后,我想定我这一辈子至少也要仔仔细细地读一本书。应该是那样的一本书,它由得我不计光阴地反复体味,而其价值或魅力不在这一过程中有所减损,也就是说,这件“无益之事”真的能够成为我“有涯之生”的对应物;我选定的是《庄子》。
①不过一个是从生命的终点往回看
②如果不做这些事情则一生根本无法度过 ③觉得所做过的事情都是没有意义的 ④而在我看来他们说的原本是一回事 ⑤一个是从生命的起点往前看
A.①⑤③②④ B.①②⑤③④ C.④①③⑤② D.④⑤①②③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作家冯唐称,在自己最烦躁的时候是文艺救了他,那段时间他正是为了防止不患上精神病,才再次把文艺拾起来,写完了《万物生长》。
B.“拯救不开心”是电影《煎饼侠》的宣传口号,截至7月27日,该电影的票房收益至少达8.53以上,如此高的票房逐渐想要被“拯救”的人群庞大。
C.2015年7月15日,第26届香港书展循例在香港会展中心开幕,通往湾仔的地铁人潮汹涌,不少人甚至拖着拉杆箱来买书。D.英国伯明翰大学近日发现了一批《古兰经》的零碎手稿。距今至少有1370多年的历史。这些手稿可能是现存最古老的《古兰经》。
5.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慈善事业向前发展的大环境下,会有更多的或好或坏的事情出现,泥沙俱下,政府应维护公信力底线,维护慈善事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B.有的人没有远大理想,不去努力经营自己的人生,只是盯着眼前的一点利益,贪图一时的享乐,这种朝不虑夕的人,与庄子笔下的学鸠和斥安鸟有什么不同?
C.日本右翼势力对“疆独台独藏独”暗送秋波,企图借助分裂分子,达到反华和对抗中国的目的,理所当然地遭到了中国政府和民众的强烈抨击。
D.他大概有四十岁了,身材魁梧,举止威严,一望而知是颐指气使惯了的“大亨”。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梅贻琦:一个时代的斯文
谈起清华,人们自然会想起大师云集和英才辈出,自由思想和独立精神,这是百年清华留给中华民族的文化财富。在创造和积累这笔财富的众多杰出清华人中,梅贻琦先生堪称贡献最大。在成千上万人的心目中(尤其是清华校友),梅贻琦就是清华,清华就是梅贻琦。
梅贻琦先生所处的时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艰难的阶段,早期军阀割据,内乱不已;中期日寇进犯,民族危亡;后期国共对峙,战火纷飞。就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梅贻琦先生却做出在今看来堪称奇迹的教育成就来,他的纯粹、执著、坚定、智慧,奠定了清华校格--自由思想和独立精神。
1944年,国民党政府当局曾暗示西南联大解聘闻一多等数名进步教授,梅贻琦根本不予理睬。虽然梅对闻的一些做法并不认同,但在国民党当局尤其是最高层面前,却表现出不同常人的爱才惜才之大胸怀。在蒋介石约见与他谈大学复校问题时,梅梅贻琦主动提到清华教授中有少数言论行动实有不当,但多数同人深不以为然,将来由同人自相规劝纠正,谅不致有多大影响。此数人之如此或尚有一原因,即其家属众多或时有病人,生活特困难,又不欲效他人所为在外兼事,于是愁闷积于胸中,一旦发泄火气更大。梅先生这一番入情入理的分析,蒋介石频频点头说。随后,梅贻琦向蒋提出提高教授待遇,改善生活水平的建议。原本要追究进步教授的质疑,却变成为教授争取待遇的由头,这让人不得不佩服梅先生的处事智慧。
西南联大是一所大师云集、人才辈出的世界级学府。梅贻琦治校期间,用人不拘一格,唯贤是举。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回忆,他刚入学那年,学校来了三位年轻老师,钱钟书、华罗庚,许宝騄。都是28岁,都是正教授。许宝騄考取了赴英留学,并于1938年哲学博士学位;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并没有在海外取得博士头衔;数学天才华罗庚以初中学历迈进清华,先当助教,后被清华送往英国留学。
这种不唯学历,不唯资历,只凭真才实学,照样可以当教授的用人理念,在梅先生看来是正常不过的事。梅校长曾经谦虚地说,他的工作只是帮人搬搬凳子而已。清华或者西南联大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与梅校长不惜代价诚聘国内外一流的师资是分不开的。
1935年底,日寇压境,华北危急,以抗日救亡为主题的“一二•九”运动大幕。学生运动引起了当局的紧张,他们想方设法阻挠运动,迫害学生。一天,冀察政委会委员长宋哲元派了军队到清华清查,一时学生情绪激愤,护校的组织应运而生,俨然以清华园为堡垒,大有长久对抗的意思。想不到当天晚上,竟有一师军力的步队,荷枪实弹,并附有大刀队,进入校园,同学中负责人早已溜了。梅校长便去各宿舍遍找同学不着,最后还是去新体育馆中,找到近千避难的同学。当时同学们手拉着手,以示团结,但是敌不过大刀的威力,还是分散了个别地接受“访问”。结果二十名左右的同学被捕了,大都是无辜的。
随后,梅校长以极沉痛的心情而低沉幽默的口气告诫同学:“青年人做事要有正确的判断和考虑,„„徒凭血气之勇,是不能担当大任的。你们领头的人不听学校的劝告,出了事情可以规避,我做校长的不能退避的。„„你们还逞强称英雄的话,我很难了。不过今后如果你们能信任学校的措施与领导,我当然负责保释所有被捕的同学,维护学术上的独立。
梅贻琦生性不爱说话,被称为“寡言君子”。他的座右铭之一是:“为政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他平时少讲话甚或不讲话,但却绝不是无话可讲,更不是思想贫乏的表现,而是“嘴里不说,骨子里自有分寸”。梅贻琦讲话,往往“妙语如虹”,甚多魅力和哲理。“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便其一例。所以陈寅恪先生说:“假使一个政府的法令,可以和梅先生说话那样严谨,那样少,那个政府就是最理想的”。
梅贻琦的寡言还表现在他为人低调和处事不张扬上。无论他主持学校或台湾“教育部”时,公文函札都是他亲自审阅,常通篇改写,尤其是出任“教育部长”后,每日带重要公文晚间批阅,常到深夜。
(摘编自黄延复、钟秀斌《梅贻琦:一个时代的斯文》)
【注】西南联大: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临时组成。
相关链接
①梅贻琦(1889——1962),字月涵,为梅曾臣长子。自1914年由美国吴士脱大学学成归国,即到清华担任教学和教务长等多种职务。1931年,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自此后一直到他在台湾去世,一直服务于清华,因此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
②梅贻琦领导的清华为世界贡献了李政道、杨振宇、李远哲三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为新中国培养了14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据统计,1955——1980年遴选出的中国科学院470多位学部委员中,有41%是梅贻琦时代的清华校友。
6.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材料中“一个时代”暗示了梅贻琦所处的特殊的历史时期,“斯文”既暗示了传主梅贻琦一校之长的特殊身份,又表现了传主的性格特征和处事风范。
B.当一师的部队进入校园时学生跑到体育馆中避难,虽然梅贻琦对学生胆小怕事的做法不满,但还是承诺尽力保释一些被捕的学生,以维护清华学术上的独立。
C.梅贻琦认为学生没有坏的,他还认为校长不应该自视过高,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做一个踏踏实实为教师服务的人,梅贻琦的这些做法深得陈寅恪先生的赞赏。
D.梅贻琦生性不爱说话,被称为“寡言君子”,一是表现在他平日少讲话或不讲话,二是表现在他为人低调,处事不张扬上。
E.梅贻琦堪称教育大师,其作为“一个时代”的大学校长的风采和思想,不仅在当时有着积极的影响,而且在现在依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7.梅贻琦是如何应对国民党政府当局追究进步教授的质疑的?请简要分析。8.梅贻琦的“办学理念”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说明。
9.作为清华大学的校长,梅贻琦深受国人的尊敬,有“梅贻琦就是清华,清华就是梅贻琦”之说,其中必有原因。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中国古代星宿
当远古的人们第一次仰望星空时,就对这个世界的存在发出了疑问。渐渐的,各个民族都形成了自己对星空的认识。如今的我们似乎很习惯用西方的星座解读生活,却忽略了我们中华自己的智慧,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对我们头顶的星空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与探索。
我们中国古代的对星空的认识是在天上重新塑造了一个社会,地面上所有的东西能都在天上对应的找到,那里有皇帝,有皇后,有军队,还有房屋、马车„„在天上形成了一个与地面上类似的人间体系。由于种类繁多,所以中国的古代星宿比较复杂,零乱。但它是对纷扰世界的反映。
古人通常把天上的恒星几个几个地组合在一起,每个组合给一个名称。这样的恒星组合称为星官。各个星官所包含的星数多寡不等,少到一个,多到几十个。所占的天区范围也各不相同。在众多的星官中,三垣二十八宿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样把所有的星星都划分到不同的星宿里,这不仅方便观测和测量这些恒星并且古人还有更重要的用途。中国古代天文最重要的特点是经世致用,就是每一种星宿划分方法都有一定的用途。通过对星空的观测,我们发展出了精确的历法。还有占星术,它专以战争胜负、年承丰歉、王朝盛衰、帝王安危等军国大事为占测对象,在古代拥有强大的政治功能、军事功能和文化功能,并且由于与皇权的这种特殊关系,决定了它在政治运作中可能扮演重要的角色。大体上我们把星空划分成了“三垣”和“四象”。“三垣”是北天以北极星为中心的一大片星区,“垣”就是城墙的意思,三垣分别是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而“四象”是黄道以及黄道附近围绕天区一周的星宿体系,分别是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而进一步把每一象在划分成七宿,于是又形成了二十八星宿。
此外,古代的占星家为了用天象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分别将天上的星星与地面上的国州相对应,称为分野,具体就是将某个星宿作为某个州的分野,例如,王勃的《滕王阁序》中写道“星分翼轸,地接衡庐”中的翼轸就是说江西的南昌地处翼轸的分野之内。
在中国传统上,北极星有非比寻常的意义,例如公元前1097年周公时代称北极星“微帝”等。这是由于它看起来在天空中固定不动,被众星拥护,故被视为群星之主。《论语·为政》记载“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而北斗七星是我们最熟悉的星宿之一,由于它醒目的形状和它重要的位置,所以它在中国古人的心目中的地位及其重要,它就像一个巨大的勺子悬挂在北方的天空。随着历史的发展,北斗七星的地位一天比一天高起来,后来成了掌管人们生死的星宿,在道教中,北斗七星被称为七君,居北斗星宫,根据人的出生时刻,人的生命可以被七个星君分管。根据这个原理,我们就可以找到自己的主管星。
10.下列关于星宿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代星宿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们的祖先对现实社会的认识。B.由于强调星空和人间的对应,中国古代的星宿划分比较复杂。C.三垣是以北极星为中心的星区,在二十八宿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D.星宿的划分方便对星空的观测,对制定精确的历法有很大意义。1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各个民族都有对星空不同的认识,今天我们似乎很熟悉西方星座,却忽略了中国古代对星空更为深刻的思考。
B.把星星都划分到不同的星宿,每一种划分方法都有重要的用途,这体现出中国古代天文学经世致用的特点。
C.中国古代的占星术的占测对象都是军国大事,并且与皇权关系密切,对政治、军事活动能有很大的影响。
D.古代的占星家将星宿和国州对应,认为通过对天上的星星的观测,能预测出它所对应的地面区域吉凶祸福。
1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四象”是将黄道及其附近围绕天区一周的星空,按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划分星宿体系。
B.北极星因为在天空中特殊的位置,往往被古人视作统治者的象征,地位自然非比寻常。
C.北斗七星像一个巨大勺子的形状十分醒目,地位十分重要,也是我们最熟悉的星宿之一。
D.道教将北斗七星称为七元解厄星君,认为是掌管生死的星宿,所以其地位越来越高。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
凌策字子奇,宣州泾人。世给事州县。策幼孤,独厉志好学,宗族初不加礼,因决意渡江,与姚铉同学于庐州。雍熙二年举进士,起家广安军判官。改西川节度推官,以强干闻。淳化三年,就命为签书两使判官。后拜定州通判。李顺之乱,川陕选官多惮行,策自陈三莅蜀境,谙其民俗,即命知蜀州。还朝,命为广南西路转运使。又入为户部判官。先是岭南输香药以邮置卒万人分铺二百负檐抵京师且以烦役为患诏策规制之策请陆运至南安泛舟而北止役卒八百大省转送之费。卢之翰任广州,无廉称,以策有干名,命代之,赐金紫。广、英路自吉河趣板步二百里,当盛夏时瘴起,行旅死者十八九。策请由英州大源洞伐山开道,直抵曲江,人以为便。
后知青州。东封,以供亿之勤,入判三司三勾院,出知扬州。属江、淮岁俭,颇有盗贼,以策领淮南东路安抚使。进秩司封。时洪州水,知州李玄病,上与宰相历选朝士,将徙策代之。上曰:“南昌水潦艰殆,长吏当便宜从事,不必禀于外计也。”王旦言:“策莅事和平,可寄方面,望即以江南转运使授之。”饶州产金,尝禁商市鬻,或有论告,逮系满狱。策请纵民贩市,官责其算,人甚便之。
五年,召拜右谏议大夫、知益州。初,策登第,梦人以六印加剑上遗之,其后往剑外凡六任,时以为异。策勤吏职,处事精审,所至有治迹。九年,自蜀代还。真宗尝对王旦言:“策有才用,治蜀敏而有断。”旦曰:“策性淳质和,临事强济。”上深然之。是秋,拜给事中、权御史中丞。时榷茶之法弊甚,诏与翰林学士李迪、知杂御史吕夷简同议经制,稍宽其旧。明年疾甚,不能朝谒,累遣中使挟医存问,赐名药。天禧二年卒,年六十二。
(节选自《宋史》,有删节)注:榷茶之法:茶叶专卖法。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先是岭南输香药以邮/置卒万人/分铺二百/负檐抵京师/以烦役为患/诏策规制之/策请陆运至南安/泛舟而北/止役卒八百/大省转送之费
B.先是岭南输香药/以邮置卒万人分铺/二百负檐抵京师/以烦役为患/诏策规制之/策请陆运/至南安泛舟而北/止役卒八百/大省转送之费
C.先是/岭南输香药/以邮置卒万人/分铺二百/负檐抵京师/以烦役为患/诏策规制之/策请陆运至南安/泛舟而北/止役卒八百/大省转送之费
D.先是/岭南输香药以邮/置卒万人/分铺二百/负檐抵京师/以烦役为患/诏策规制之/策请陆运/至南安泛舟而北/止役卒八百/大省转送之费
14.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金紫,指“金印紫绶”,即黄金印章和系印的紫色绶带,借指高官显爵。唐宋后指金鱼袋及紫衣,唐宋的配饰和官服,因亦用以指代贵官。
B.东封,是“泰山封禅”意。汉司马相如曾请武帝东幸封泰山以彰功业,相如卒后,武帝如其言,东至泰山行封禅事,昭告天下太平。
C.“领”在古代表示“任命”。另外还有很多表示官职的任免调动等的词,如“改”表示“改任”,“拜”表示“授予官职”,“权”“假”表示“代理暂任”等。
D.庙号是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商朝,文中“真宗”就是庙号,另外如“太祖”“高祖”也是庙号。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凌策临危受命,胆气过人,李顺作乱时,选派到川陕的官员大多害怕到任,凌策却表示曾三莅蜀境,堪当此任。
B.凌策很有治才,颇受朝廷器重,曾因有强干的美名接任广州任上的卢之翰;凌策病重期间皇帝还多次派朝中贵官携带药物前去探望。
C.凌策莅事和平,精明干练,洪州发生水灾时,皇上将调凌策接任,并认为地方长官不必事事向上级禀报,宰相王旦认为凌策堪任江南转运使。
D.凌策行事多变通不拘泥成规,饶州产金,曾有令禁止私人买卖,凌策却请求允许自由买卖,由官府索取利税,人们感到很方便。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广、英路自吉河趣板步二百里,当盛夏时瘴起,行旅死者十八九。②初,策登第,梦人以六印加剑上遗之,其后往剑外凡六任,时以为异。
四、默写 17.古诗填空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告诫后人只是感叹是没有用的,如果不能够吸取教训,终将重蹈覆辙。
(2)出师未捷身先死。(《蜀相》杜甫)(3)问君能有几多愁。(《虞美人》李煜)(4)安得广厦千万间。(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5)子曰:三人行。(《论语》)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次韵柳通叟寄王文通 黄庭坚
故人昔有凌云赋,何意陆沉黄绶①间? 头白眼花行作吏,儿婚女嫁望还山。心犹未死杯中物,春不能朱镜里颜。寄语诸公肯湔祓②,割鸡令得近乡关。
注:①黄绶:黄色的印绶,低级官吏的标志。②湔祓:即荐拔。
18.这首诗用了那些手法?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19.诗歌借故人这一形象,表现了诗人什么情感?
六、语言表达
20.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于2016年9月4日至5日在我国杭州举办,这次峰会以“构建创新、活动、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为主题。下图是这次峰会的标识,请根据构图特点,用简洁的语言说明该标识的构图要素及其内涵,不少于70个字。
七、作文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郭川,“中国职业帆船第一人”。这位31岁时已任大型国企副总的青岛男子,在42岁时却毅然选择成为职业竞技帆船赛手,不停刷新自己和中国的帆船运动记录。他说帆船运动让他找到了“生命中注定属于他的东西”,“回归了真实的自我。”2016年10月郭川在单人不间断跨太平洋创纪录航行时在夏威夷附近海域失联。
有评论认为,郭川不甘于平庸,追求有生命厚度的生活方式凸显了人的主动性和求索精神;当芸芸众生沉湎于对“已知”进行享乐性消费的时候,他却在勇敢地挑战“未知”。也有评论认为这种个人用帆船航海所面临的巨大生命危险的行为,是否值得?他的离开,是否对亲人构成一种不负责任和伤害?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C 2.D 3.C 4.C 5.B 6.ED 7.①先主动提出进步教授的言论实有不当之处,但大多数人对此深不以为然,不会造成的大的影响;②接着指出进步教授在学术上颇有成就,其言行是一时冲动所致,规劝后自有觉悟;③最后指出因家境贫寒,待遇又低,导致内心愁闷也是进步教授行为冲动的重要原因,暗示当局改善教师待遇。(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8.①自由思想和独立精神的培育:不干涉学生活动,对于闻一多的“过激”言论,虽有微词,但对当局解聘闻一多等数名进步教授的暗示不予理睬,并在约谈中极力保护。②不拘一格,唯才是举的用人制度:用人不唯年龄,不唯资历,只凭真才实学。③关爱学生,启蒙后生的教育情怀:在学生与有一师军力的部队冲突时,不退避,设法保护学生,维护学生独立;事后教育学生,做事要有正确的判断和考虑。(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9.①在中国近代史上最艰难的时代,奠定了一个时代的品格——自由思想和独立精神;②热爱教育,热爱清华,心系清华,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③在清华大学短短的十几年时间里,取得巨大成绩,取得了堪称教育奇迹的教育成就;④为新中国培养和储备了大量奠基性的建设人才;⑤丰富的教育思想,是中国教育的重要财富。(每点2分,答出4点,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
10.C 11.A 12.D 13.C 14.C 15.B 16.①广州、英州地区从吉河到板步二百里,每年盛夏瘴气四起,来往过客中因此而死的有十分之八九。②起初,凌策刚刚考中进士时,梦见有人把六枚印放在剑上送给他,他后来到剑外任职总共六次,当时的人们都感到惊奇。
17.(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2)长使英雄泪满襟(3)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4)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5)必有我师焉 18.用典,“故人昔有凌云赋”一句,借司马相如的故事来写老友的才华横溢(或者“割鸡”用作治理一县的代称,语出《论语•阳货》。对比,首联一是“凌云”,一是“陆沉”,将高才与不遇相对比。
19.(1)怀才不遇。从首联虽然才华横溢,有凌云之气,但如此才士,为何沉沦下僚呢?这一句以疑问形式出之,更能表现愤懑之情。(2)贫贱自守,不慕名利。“头白眼花”本应是儿孙绕膝、安度余年的时候,此时却还要奔走仕途。待到“儿婚女嫁”之后,才可望挂冠归去,终老家山。“儿婚女嫁”用《后汉书•逸民列传》中向子平的典故,写友人的为官,实是迫于生计,非其本愿,见出他不慕荣利的品格。
20.(构图要素:标识用波浪形的线条描绘出桥形轮廓,辅以“G20.2016.CHINA”和篆刻隶书“中国”印章。
内涵:①桥形轮廓能让人联想到杭州的“西湖断桥”,代表举办地的地域特点;②也寓意着G20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之桥、国际社会合作之桥、面向未来的共赢之桥;③图案中G20的“〇”体现了各国团结协作精神;④中文印章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与英文CHINA相呼应。(评分细则:“构图要素”2分,“内涵”答出任意2点即可得
21.拒绝平庸
郭川不甘于平庸,追求有生命厚度的生活方式凸显了人的主动性和求索精神;当芸芸众生沉湎于对“已知”进行享乐性消费的时候,他却在勇敢地挑战“未知”。他用生命告诉我们 “拒绝平庸!”
郭川,“中国职业帆船第一人”。这位31岁时已任大型国企副总的青岛男子,在42岁时却毅然选择成为职业竞技帆船赛手,不停刷新自己和中国的帆船运动记录。他说帆船运动让他找到了“生命中注定属于他的东西”,“回归了真实的自我。”
他拒绝平庸!也许郭川不是最优秀的,但他是最独特的。他仿佛是龙身上的一片逆鳞,闪烁着独一无二的光芒。他以最不循规蹈矩的精灵,在艺术的殿堂自由舒展,发挥自己无与伦比的激情。
拒绝平庸需要足够的勇气。
也许有人挣扎过拒绝平庸,却最终被流言或因内心不够强大而屈服于平庸。这时候,坚守住内心高地而带来的强大魅力熠熠闪光。
拒绝平庸需要一定的才情。
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轻易地说出“拒绝平庸”,因为拒绝就表明你决定为这个世界带来不一样的色彩。郭川做到了,当芸芸众生沉湎于对“已知”进行享乐性消费的时候,他却在勇敢地挑战“未知”。
拒绝平庸带给我们多少摄人心魄的震撼。
有些人,让世界为之惊艳。不会因为时间流逝而永被湮没,而真正与平庸斗争的战士却已消失在这个世界上,只立于历史的另一边,颔首微笑。
8.2017东城高三语文期末 篇八
《一股液体流经西海固》结尾写道:“他们应该和我一样不甘心。”面对人生中形形色色的难题,人有时会有这样或那样“不甘心”的举动。请从《红岩》中的江姐、《老人与海》中的桑地亚哥和《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中任选一人,叙述能体现其“不甘心”的情节,并作简要点评。要求:符合原著内容,条理清楚。【评分标准】
根据完成题目要求的质量,以5分为基准分,上下浮动。【评分细则】
要记叙不甘心的情节,要有点评,表达层次要清楚。【微写作① 标杆示例】(10分)
《老人与海》的桑地亚哥在84天都没有捕到鱼的情况下仍坚持出海,是因为他不甘心。他不甘心就这样放弃:在捕捉大马林鱼时“刀子折了用桨,船桨断了用舵,舵不行了就用手„„”一系列地动作体现出桑地亚哥的坚著与不甘,他不甘就这样轻言放弃,他不甘就这样被困难打败。他这种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人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桑地亚哥通过自己的行为将这句话展现的淋漓尽致,尽管他最后没能带回大马林鱼,但他仍是这场战役的胜者。
(9分)
《老人与海》的桑地亚哥有着“不甘心”的举动。在他84天没有捕到鱼时,“不甘心”让他再一次出海;在他决斗大马林鱼时,充满勒痕的手掌,结有盐粒的脖子,是“不甘心”让他继续抓住线,一步步击溃它;在他与鲨鱼群生死搏斗时,是燃烧的不甘心啊!促使他抓紧匕首,打败鲨鱼群。他的不甘心造就了“硬汉”的形象,他的不甘心让他知道,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他只是海明威笔下的人物,但他也是现实的榜样。不甘心克服了难题,达到了成功!
(8分)
《老人与海》的桑地亚哥,在捕到大马林鱼后,与鲨鱼斗争了几天几夜。他先是用鱼叉,然后是小刀,刀子折断了又用船桨来抵抗它们的进攻。他还说道:“我要与它们斗,斗到底。”桑地亚哥的“不甘心”,不只是对84天没捕到鱼的坏运气的不甘,更是对命运的不甘,是对自我极限的一次挑战。“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是不能被打败。”在一场必败的战斗中仍一直坚持到底,永不放弃。因此,桑地亚哥的不甘,我们是有目共睹的。
(7分)
在《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不甘心像哥哥一样在家里干事业,他对外面世界的向往以及他自身拥有的知识使他走出了农村。几经周折,他终于在矿山留了下来,他每天吃苦耐劳,不怕脏不怕累,正是因为他不甘心在家里,他出去了。遇到了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真正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正是因为他的不甘心,他才可以有勇气闯出来,才可以供妹妹上学,帮扶家里父母的生活,所以我认为少平不甘心留在家里是好的,年轻人就该多出去闯荡。
(6分)
江姐,身为一名纪律严明的共产党员。你的不甘心使我印象深刻。在看到丈夫亦是战友的头颅被高挂在城墙上,你的心怎能不痛?但你不甘心,不甘心自己的丈夫白白牺牲,因此你并没有选择伤心,只有完成党的任务才是对丈夫最好的慰藉;当被捕后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竹签子钉入手指,怎能不疼?但你不甘心,不甘心任敌人污辱,发出了身为党员的最强音“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做的!”你的不甘心使我敬佩万分。
(5分)
江姐看到城门上战友的头时,她并没有甘心离去,而是冒着被特务发现的风险,走到城墙边记下牺牲战友的名字。当她发现是自己的丈夫的时候,她强忍着悲痛和心中的不甘走向汇合点时的样子均能表现出江姐得知自己丈夫牺牲时的不甘。同时不甘心于被特务们就此击败的心理,她强忍悲痛,佯装无事,向革命据点走去时的坚定步伐表现出了她革命意志的坚定以及决绝和不甘心放弃的心。
(4分)
《红岩》中的江姐,身为一名优秀的红军战士。面对敌人的威胁与迫害,坚守自己的信仰。为中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之中,她其实并不甘心就这样牺牲了。她不甘心,她希望国人都可以团结一心,为了共同的信仰击败侵略者;她不甘心,她希望那些叛徒能接受社会的审判;她不甘心,她希望看到中国真正富兴,人们和谐的场景。而她都已经没机会看到了。而现在的中国,我们都应该向江姐等先辈致敬,若没有他们的奉献,就没有祖国的繁荣。
(3分)
江姐听到敌人叫她准备离开,她没有一丝慌乱,而是细细地化了妆,选了一件美丽的旗袍穿上,又拥抱了沉睡中的“监狱之花”,与战友们一一告别,这才离开了监狱,踏上了刑场。此时新中国已建立,江姐也希望看到未来的美好生活。她离开前的举动体现了她对新生活的向往,也表现出了对一切的不舍。虽然共产党员早已做好牺牲的准备,但面对光明的未来时,又有谁不愿看到与参与呢?
(2分)太阳高悬,你站在那条小小的木船上,你的周围是几条张着血盆大口闪烁着贪婪目光的鲨鱼,你们对峙着。终于,鲨鱼动了,想要去咬那条你费尽功夫捕到的马林鱼。尽管你已经没有武器,你用拳头打着它们,想要守护马林鱼,你的伤口还在流着血。终于,你输了,鲨鱼们抢走了大鱼,你无奈地瘫坐着。啊,桑迪亚哥,在捕鱼中,你是多么勇敢。在没有武器时,你是那么地不甘心。一个人可以被打倒,却无法被打败。
【微写作①优秀范例】(9分)
对于长达84天毫无收获的桑地亚哥来说,这条经过三天两夜捕到的大马林鱼弥足珍贵。可是命运是不公的!经过与一波又一波的鲨鱼群对抗,那条鱼剩下的鱼肉越来越少。老渔夫不甘心啊!他怎能接受这种结局?面对最后一波鱼群以及可能不保的鱼肉,老人依旧勇敢迎战,举起仅剩的一支破船桨,奋力拼搏,直至杀死最后一个敌人。虽然鱼肉还是没有剩下,可老人的不甘心使他一次次地战胜强大的敌人,成就海上的奇迹,造就硬汉的伟大形象。
(8分)
《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身处在一个“烂包”的家庭环境中,家中用尽全力供他读完高中,希望他回家务农。可是他并不甘心,不甘心什么都没有见识过,就要回到那个小山村中。他从家乡双水村,来到了煤矿大牙湾。希望可以走出自己的天地。他努力工作,而那份不甘心成为他努力的动力。在这股动力的推动下,他比别人多付出了不知多少倍的努力,而这些努力与不甘心也成就了他,成就了这个有坚定信念并走出农村的人。
选②描写名著人物特定时刻的内心感受 【试题】
某些特定的时刻对于小说中的人物而言可能是刻骨铭心的。请从《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白光》中的陈士成、《边城》中的傩送中任选一人,描写其在下列特定时刻的内心感受。要求:符合原著内容,有感染力。①林黛玉——葬花时 ②陈士成——看榜时
③傩送——月夜为翠翠唱歌时 【评分标准】
根据完成题目要求的质量,以5分为基准分,上下浮动。【评分细则】
符合心里描写的特点,注意“时刻“,有感染力。【微写作②标杆示例】(9分)“花谢花飞花满天,红销香断有谁怜?”黛玉将花瓣葬于土中,心下不禁戚戚然,这花儿可怜,花期短暂,虽美丽但终会凋谢,而她又何尝不可怜呢?孤苦无依,寄人篱下,花一样的年纪,却要小心谨慎地活着。本以为宝玉是自己的知己和依靠,却不想在他那里连门都不肯开了。泪划过黛玉的脸颊,她将花瓣放进坑中,再捧起一把泥土将它埋葬,每葬下一次,黛玉心中的凄苦就又增添一分。她暗暗想着,我来怜惜这些花,又有谁来怜惜我呢?
(8分)
看着地上那些零落残败的花瓣,黛玉心里苦涩又悲伤。那些花瓣孤单的躺在地上,没有了枝叶的陪伴和保护,正如她一样。寄人篱下在贾家,虽然是顶了一个外孙女的名号,可又有几人是真正尊敬她呢。想起寄人篱下的小心翼翼与迫不得已的笑脸相迎,黛玉心里委屈又凄凉。眼眶里的泪怎么也含不住了,一颗颗急速坠落。花残败的样子仿佛她的身体,虚弱而凋残。缓缓把土盖上,希望来年不要再凋零,也希望黛玉不再虚弱凄伤。
(7分)林黛玉葬花时,她感到悲伤。心想着开着好看的花,大家都来观赏,人人称赞美丽,但花凋零以后,花瓣落在土地上,无人理会,任凭它们悄悄死去。人们在乎的只是好看的、有观赏价值的花,这让林黛玉联想到自己,人也是如此啊。活着自有精彩的人生,美丽的容颜。是否老去以后,独自卧在病床上等待死亡,无人问津呢?这让她感到悲伤,人亦如花。总有孤独凋零的一天,希望到那时,也能如自己葬花一样,有人珍惜她的生命。
(7分)
月夜里,傩送来到翠翠家附近,找了个隐蔽处开始为她唱歌。他清清嗓子,开始唱起。唱着歌,他不禁想到,翠翠,你知道我对你的喜爱吗?翠翠,我想娶你!但,大哥也喜欢你,我该怎么办?此时,傩送声音忽地一颤,他理了理心绪,继续唱歌。月光映着他俊美的脸,可他的心中却无比痛苦——一个是亲人,一个是爱人,这可难坏了我啊。傩送一遍遍唱着歌,心中忽得高兴又转向忧愁。月光,仿佛暗了些。
(6分)
那晚,傩送与天保比赛唱歌来争得翠翠的芳心。傩送尽着自己的全力唱出最动听的歌曲,他想要与翠翠在一起,他爱翠翠。他知道自己的歌技完全可以比过哥哥天保,但正因如此,他又心怀愧疚,因为那是哥哥啊,那是亲人啊,他在与哥哥争夺一个女子的爱。然而他的心又告诉自己,这次他不能认输,没有什么可以阻挡自己追寻那心上人,即使对不起哥哥。只要他幸福了,哥哥也会开心的吧。一定要胜利啊,翠翠,你也一定要等我啊。
(5分)这是个美好而寂静的月夜,翠翠不知在做些什么。我要用歌声让她知道,我是如此地思念她。我要用歌声让她知道,我是多么的爱慕她。我希望在大老和我之间,翠翠可以选择我,我希望我的全部热忱都可以化作飘扬在山谷中的音律,传递到翠翠的耳边,她听得到吗?这一秒的我正在想着她,她听得到吗?我在呼唤着她,她一定会听到的,她一定会知道我对她的爱的,她一定会在这寂寞而美好的夜晚中,随着我的歌声,走入深沉甜美的梦中的„„
(4分)
傩送伴着纯洁无瑕的月光,怀揣着纯真美好的爱情向往,站在山丘之顶,敞开了他那粗犷的歌喉。这歌将他那豪放、正直的性格完美呈现,透着茶峒人特有的淳朴。这歌将他几年如一日的向往与期待一并体现,透着年轻人那股执着与专一。这歌出自他心底的话语,来自他最真切的问候,伴着凉爽的空气与翠翠梦中的童话,像一杯暖茶一样涌入他心上人的怀中,也让他备感欢悦与满足。傩送为了那一晚,早已等了好久,这次他终于品尝到了追求爱情的那份别样的快乐与兴奋。
(3分)
傩送在月夜为翠翠唱歌时内心应该很悲凉。两个人互相喜欢却又不能在一起,因为各自的含蓄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傩送唱歌时在心里一定想着,我为什么不能和翠翠在一起,为什么我没有把我自己的真实想法说出来,翠翠也没有告诉她爷爷她喜欢的是傩送。所以傩送在唱歌的时候应该是最伤心的,也是最不能释怀的。
【微写作②优秀范例】(9分)
黛玉轻解花囊,置于花冢之中,方起身时,忽而一阵清风吹散枝头桃花,于是花瓣侧身飞过黛玉,缤纷而下,美而凄凉。黛玉痴痴看着,忽想起自己父母双亡,寄人篱下,不能自主,无依无靠,便觉胸口气血涌起,愁思吞咽不下,苦涩异常。这贾府仅有一个宝玉与我说得上话„„她忽又想起昨晚的事,便又想:这个短命的„„她慌忙捂嘴,短命又岂能乱说?徒添伤感,长叹一声,黛玉不禁想着,葬花葬花,又何尝不是葬人呢„„红销香断,如我一般,无人可怜„„终是垂头呜咽。
(9分)
黛玉踏着落花缓缓而来,立于林中,望向随流水飘走的落花,心中泛起一丝苦涩。今天正是迎花神的日子,姐妹们都一同和气的玩耍,她却想起去世的母亲。自进贾府以来,她日日谨言慎行,生怕被人笑话。贾府表面上和和美美,暗地里却波涛汹涌。她被“风刀霜剑严相逼”,每日忧愁。再想起宝玉,她不禁流下一滴泪,宝玉又如何能依靠呢?没有人懂她的心思,她就像这落花一样凄惨,开时娇艳,明日落时便无人知晓。
(8分)
唉,瞧瞧你们,个个都还粉嫩芬芳,却已花落枝头,免不了化作一抔黄土的命运了,个个都逃不过命运的捉弄的。我又如何呢?瞧这多愁多病的身子,还能挨到几时呢?今日尚有我为你们掘这一冢,为你们留得一身清白;他日我死时,又有谁能埋葬我呢?唉,我们的命运都是如此,寄人篱下的可怜人罢了。他宝玉想我时尚且待我好,那宝钗一来,便也闭门不见我了。我一个孤苦伶仃的,又无人可依靠,当真也要像你们一般,尚在最美的时节兀自凋亡了罢。
选③据《论语》选文写“高三的学习”寄语 【试题】
班里要设计一期以“高三的学习”为话题的板报。请结合同学们的学习情况,从下面的《论语》选文中任选一句,并据此写一段寄语与大家共勉。要求:正确理解所选句子的意思,内容有针对性,能自圆其说。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②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③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⑤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⑥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评分标准】
根据完成题目要求的质量,以5分为基准分,上下浮动。【评分细则】
理解句子,自圆其说。有情境,有针对性,体现学生的学习情况。【微写作③标杆示例】(9分)
同学们,孔子曾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了解一件事物的人不如喜好它的人,喜好它的人不如以之为乐的人,学习亦是如此。高三过半,面对弱势科目,我们不但要在学习基础上掌握其学科知识,更要在了解的基础上发现它的学科魅力,培养喜好它的兴趣;最后再注重研究新思路,在不断提升答题技巧,思考答题方法中获得快乐与成就感,激发以它为乐的主观能动性。长此以往,相信你的弱势科目也会扭转成你得心应手的科目!
(8分)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学们,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应把我们平时所学的知识,在生活实践中加以运用。作为一个文科班,我们不能每天一味背书,应把每日所学的知识融入生活实际加以思考,这样才能让我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不迷茫。同时,我们在平日的生活中也不能一味的抛开书本,探求生活中那些高深的哲学问题,应用书本中通俗的语言加以思考。做到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实践与认识相结合。
(7分)
我选第3句“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这与我们高三的学习密切相关,学习知识,应该要稳扎稳打,落实每一个基础知识点。这样的学习,见效果需要时间的积累。假若想追求速度,投机取巧,在某些地方可能会有效果,可是整体并没有明白,最后可能也是无功而返。现在愈发的关键,学习应要注重稳重,不求速度,这样学习成效虽慢,可效果显著,能给自己的高三生活画上一个美丽的惊叹号!
(6分)
高三紧张的学习生活已经开始,许多同学疲于艰苦的学习任务中,精神状态每况愈下。因为我们把学习看作任务去完成。如果我们能以学习为乐,沉浸在读书学习的乐趣中,不仅能改善我们的精神状态,更能提高效率。正如孔子所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同学们,让我们发现学习的乐趣并沉浸在学习的乐趣中,一定会比机械地学习更有效率,更容易坚持到终点。让我们快乐地谈论学习,一起度过高三这个共同拼搏的一年。
(5分)
《论语》中有句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使我们看到了一位两千多年前的智者对学习与思考的感悟、理解。字面意思是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枉费精力,只思考不学习就会停滞不前。它教育我们应该学思并行,在我们繁忙的高三学习过程中更应如此。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希望大家都能做到这点,使我们的学习更上一层楼。
(4分)
同学们,在高三冲刺的急迫时间中,我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送给大家。正如句中所言,我们学习不能只局限于知道了解,而更应该熟练地运用知识,而如今考试的变化,使题型变幻莫测,我们对知识更要灵活运用,用心去体会,在文字公式中找到共鸣,这样学会怎么“乐”待知识,才能在如海洋的题目中做一名合格的舵手!在困难面前,用笑容去面对,大家一起努力!迎接美好明天!
(3分)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顾名思义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不加思索,同时也不能只思考,不付出行动。高三这一年是人生中重要的一年,面对繁重的学业,我们应勤思考多做事。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功”说的也是要用自己的智慧去迎接困难。当然光磨刀自然也是不够的,柴也是要砍的,希望同学们将思考与行动有机地结合。最后祝大家在高三这一年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2分)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这句话告诉我们,不提高速度就获得不到小的利益。但速度加快了,却达不到我们想要的效果。获得小的利益是做不成大事的。所以,我们平常干什么都不能太追求速度,一定要慢慢来,才能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
【微写作③优秀范例】(9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不思考,那么便会迷茫;只思考,不学习,那么便会毁灭。同学们,我们现在正值高三,在最近的一段学习过程中,大家都很努力,花时间学习,可是成绩却没有提高。究其原因,我认为是因为我们只学习而不思考,这样做只是徒劳。我们要像孔子所说,做一个“学而思”的人,不能只“知其然”,还是要“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让我们学中有思,学有所成,取得好成绩。
(9分)
我选择“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由此我编写的寄语为“学且思终可成”。《论语》中这句话是说学习和思考是要兼备的,缺一不可。我认为这句话正适用于高三的学习中,以往的学习注重的是你是否学到了知识,而高三是以复习这些年所学为主,更加重视思与学两者的融合。有些同学知识已经都学到了但成绩并不出彩,正是由于他们不会思索到知识深层的含义,而并非他们不努力,所以学习之后,花时间探索其内涵,能举一反三,在考试面前就可以临危不惧,百战不殆了。
(9分)
【2017东城高三语文期末】推荐阅读:
河北省唐山市2017—2018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07-16
美丽东城07-13
东城店开业方案07-19
关于做好数字东城08-06
东城区作文10-14
东城区小学排名09-09
东城二模政治10-15
高三语文老师期末教学工作总结06-10
2018东城二模及答案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