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下册 语文第一单元海上日出 教学设计(精选11篇)
1.四年下册 语文第一单元海上日出 教学设计 篇一
这学期我们学校开展了“推门听课”活动。9月9日上午第二节上课时,刘校长、许主任、朱主任及起点语文课题组的所有成员果然来到我们班里,和学生坐在一起。这节课我上的是起点语文阅读课——《海上日出》。
《海上日出》是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绘了作者乘船时看到的海上日出的美丽景色,抒发了作者对海上日出景色的赞美之情。
首先我让学生说自己见过的日出的是什么样的,以联系自己实际生活导入,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因为这篇课文也是四年级下册《起点语文同步阅读》其中的一篇,要求学生读背过,所以对课文内容比较熟悉,因此在学生分自然段读完全篇后,就从作者对日出的总的感受“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入手。引导理解什么是“奇观”?转换句式,从而提出“作者为什么说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这一核心问题,并围绕这一问题重点学习二三自然段。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体会日出前天空的颜色、红霞的变化,自己盼望看到日出的迫切心情,借助插图想象日出时太阳形状的变化、颜色和亮度的变化。“太阳像负者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向上升。”这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日出时的样子,边读边联系生活实际。接着简单学习四、五自然段描绘天空有薄云和有黑云时日出后的景色,感受太阳光的强烈,无力阻挡。
最后总结让学生了解作者是如何细致地观察大自然的,学习作者是怎样有序地描绘海上日出这一伟大奇观的,并将这种写法迁移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描写日落的景象。
为了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我又选取了《起点同步阅读》中的《泰山日出》供学生对比阅读,比较在山上看日出与在海上看日出有什么不同?以达到领悟语言,积累语言,最终能够运用语言的目的。
下课后刘校长耐心地给予我指导,令我很感动,使我深刻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为了赶着完成教学任务,怕耽误时间而忽略了教学中的某个生成,让学生练读得不够多。非常感谢刘校长及课题组的指导,以后我要多学习,少讲多练,向贾志敏老师学习不放过对每一个学生的发言,引导他们说完整的话,说有条理的话。
2.四年下册 语文第一单元海上日出 教学设计 篇二
《海上日出》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二组教材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用生动优美的语言介绍了在天气晴朗的情况下海上日出的壮丽奇特和在有云的情况下海上日出的雄伟壮丽的景象。本课教学,将以读为主,有指名读、范读、配乐读、男女分读、对比读等方式,通过读让学生去品味作者语言的优美,去感受日出的壮观,培养学生热爱美好的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重点句的含义,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日出的全过程;
难点:理解全过程的词句,体会日出过程的变化。
教具准备:
课件1:重点语句的幻灯片。课件2:日出的影像资料。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课文
1.导语: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并且按照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给课文分了段。这节课,我们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随着作家巴金去领略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象。
二、朗读课文,畅谈感受
1.指名朗读课文。讨论:文章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2.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并请学生回答:读了文章后你有什么感受?
3.作者观赏到这样的景色时又是什么感受?(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么)
师:“这”和“奇观”指的是什么?
生:“这”和“奇观”指的都是海上日出的景象。
师:“奇观”是什么意思?(指少见的雄伟美丽的景象)
课件出示:(比较两种表达方法)
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这是很伟大的奇观。读读两句话。思考:这两句话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句子的比较,使学生对反问句有了感性的认识。)
三、品读课文,美读展示
1.为什么称之为“伟大的奇观”?(反顾全文)
2.画画自己喜欢的句子,读读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谈谈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自己理解句意的方法。(小组内汇报)
3.集体交流:
(1)指名朗读课文二、三自然段,想象日出时天空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体会、交流:太阳升起时的动态、颜色、光亮的变化。
随着学生的发言,演示文稿上依次点击出:
浅蓝一道红霞红霞扩大越来越亮
师生接读:
师:看到天空色彩的变化,“我”知道——
生:太阳就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目不转睛地望着那里。
师:作者此时什么心情?(生:急切、盼望……)
接下来,作者又是怎样写出日出过程的?(课文第三自然段)
随着学生的发言,演示文稿依次点击出:(开始)露出半边脸红得很没有亮光
(最后)完全跳出了海面红得可爱发出夺目的亮光
师:这段文字中,哪句写得最精彩?
重点理解:(课件出示)
——太阳使劲向上升。
——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使劲向上升。
——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使劲向上升。
——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向上升。
比较着读一读,谈出自己的感受。
师:你觉得哪句好?(第四句)为什么?
生1:因为从“负着什么重担似的”、“使劲“,我知道了太阳上升时很吃力。
生2:因为从“慢慢儿”,我知道了太阳上升时速度很慢。
生3:“一纵一纵地”把作者在海上观看日出的不同感觉描写出来了。因为作者在船上,船在动,人在动,海水在动,所以会有“一纵一纵地”的感受。
生4:……
3.看录像,谈感受。多媒体的使用,给学生以直观的形象,便于学生对文章所描述的景象了解、把握。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二、三自然段,想象日出时的壮观画面。
5.读出自己的理解。(个人展示)
过渡语:在天气晴朗的情况下海上日出如此壮观奇特,那么在有云的情况下海上日出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小组朗读第四、五自然段。
1.天边有薄云时,太阳升起时是什么景象?
重点理解:“很难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1)这是一种怎样的景象?为什么分辨不出水和天?
(2)你能想象这样的情境吗?
(3)你愿意跟谁比一比读这一句话。(赛读)
2.天边有厚厚的黑云,又会是怎样的景象?
太阳在黑云背后:抓住“放射”、“镶”,体会为什么会出现黑云镶着金边的罕见现象。
太阳透出重围:想象天空、海面、船上所有景物的变化。3.男女生赛读第五自然段。
4.齐读最后一段。思考并回答: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指导朗读:了解了海上日出的壮美与绮丽,想象一下作者看到太阳跃出海面时该是怎样的心情呢?我们该怎样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学生练读。(配乐)读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指名展示,他人评价。
(评读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听读能力。)
四、指导背诵、积累文字
1.说说你经常用什么方法背诵文章?抓重点词语,把要背的内容串连起来;先部分,后整体,一段一段背诵。
2.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背诵自己喜欢的片段。
五、总结全文
我们写文章,总是先有生活,才有感受。作者能写出如此美的文章,是因为作者有多次细致的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想象,恰当地运用了比喻、拟人、反问等多种修辞手法。让我们向巴金爷爷学习,使自己的文章更优美,引人入胜。
六、作业
1.用上“词语采集”中的“目不转睛、夺目、奇观”三个词语,写自己观察的一种自然现象,注意写出其变化的过程和自己的感受。
3.五年级下一单元作文:海上日出 篇三
凌晨4点。妈妈把我从睡梦中唤醒。根据队伍里经验最足的“老驴”的安排,我们大约在4点左右上山看日出。我和妈妈迅速地穿好衣服出了帐篷,我们在饭馆的水龙头前快速地漱漱口,洗了洗脸,顿时感觉清醒了许多。抬头一看,漫天繁星闪烁,像是在一块无边无际的黑蓝色的绸缎上镶嵌了无数块钻石。这样美丽的景色是不可能在视野狭窄的城市里看到的。
我们披着星光,打着手电,沿着蜿蜒的山路朝最佳观测点进军,虽然大地仍然静谧并漆黑一片,但是大家的士气很高。而这时,我们也看到了远方有一片美丽的霞光,于是我们又加快了步伐。
到了观测点,我选了一个舒适,视线又好的位置坐下,翘首东望,晨曦给嵛山岛周围大大小小的岛屿笼上了一层朦胧的面纱,海面在霞光的映照下轻轻荡漾。可惜今日天公不做美,厚厚的云层包裹住了太阳,使我们看到日出的时间又向后推了一步。
5点30分,天的颜色渐渐变成蔚蓝色。突然,从云层的缺口处绽放出无数道万长红光,像一把把利剑刺向大地。“哇!”我情不自禁地喊了出来,“太漂亮了!”太阳冉冉升起,橙黄色的光芒喷薄而出,光照云海,五彩纷披,灿若锦绣。它燃烧着晨雾,终于,太阳冲出了海平面,一刹那间,这个大火球把金色的光芒倾泻在海面上,整个嵛山岛生机盎然,碧蓝色的海面金波闪烁,真是瑰丽!
4.四年下册 语文第一单元海上日出 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 、能仔细观察人物,准确捕捉人物形象的外在特点。
2、恰当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写出人物的特点,显示人物的个性。
3 、培养由外部触及人物内心并能把握其性格的能力,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4 、能运用规定的符号自改、互改习作,提高作文质量。
重点难点
人物描写能力的培养
教具学具
教参资料
板书设计
写什么?——熟悉的人
个性特点?——观察回忆
怎么写?——各种描写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一、学习短文
1 、自学“观察人物特点,写出人物个性”。
2 、交流人物
3 、推荐《我的`老师》及《一面》两篇文章,与学生一起分析两文的写作技巧,前者着重借助环境描写及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后者着重通过精心选材、对比反衬等描写人物。
4、小结:
写什么?——熟悉的人
个性特点?——观察回忆
怎么写?——各种描写
二 、当堂练笔:题目“猜猜他是谁”
三 、读练笔交流、评价。
四、学习“他是为性格 的人”写作
1、了解写作提示
2、教师指导
3、学生写作
五、作文评价
1、发放《发展性作文综合评价表》
2、对照表格,宣布修改要求
3、交换作文,返还本人,自我评价
5.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篇五
朗读形式有多样,时间集中在早自习。上《走一步,再走一步》时,先让学生自读两遍,根据注释扫清字词障碍。然后全班齐读,听声音大小,听字词准确与否。这样读了三遍,需要一点趣味,我在文中找了三个部分的对话,一是爬悬崖之前“我”与杰利的对话,二是爬到半路“我”与男孩子的对话,三是“我”与“爸爸”的对话。我让他们小组合作,两个人任选一部分进行分角朗读,准备时间2分钟。2分钟以后,学生纷纷举手,想要表现自己,我选了几组,虽然不太能读出课文的味道,但是他们尽力在模仿,而且各有特,更重要的是激起了他们朗读的兴趣,然后我再加以点拨、带读,同学们朗读语气更有进步。
在读《两小儿辩日》时,也是先自读,然后找人起来朗读,基本流畅。文言文断句很重要,所以我带着他们一句一句地断句,并让他们用斜线划起来,然后齐读。后来我又想了一种方法,让他们把书关上,在ppt上打出原文,去掉全部的标点与断句,一个组读一句,看哪个组最整齐,这样做的目的是检验整个组对课文断句的熟悉程度,如果不整齐说明有人断句没弄清楚。
“六加一”课堂模式的朗读其实是很难进行的,主要是学生自主学习,自学、讨论、展示,基本是思考题目,没有朗读的时间,8―10分钟完成导学案已经很难,再加上朗读,时间远远不够。语文“听说读写”的活动就差了读,而没有读的语文课堂是没有活力的。这是我在下一个环节备课时要思考的问题。古汉语该怎么读背?现代诗歌怎么读?
对于《论语》我准备小组赛读赛背,看哪个组齐背最快最准确。问答读,书本关上,即老师问上句,学生接下句,反复进行,带动学生背诵。
对于现代诗歌,准备在两个班级举行一次诗歌朗诵大赛,以新声音的模式,朗读,导师转身的方式,选择学员,进行指导,然后两两pk,最后是总决赛,总决赛可以选择别的诗歌参赛。
二、关于让学生回归课本的反思
学生本身没有在书中旁批的习惯,再加上有了《导学提纲》,更不愿意回归课本了,完全凭借初读课文的记忆来答题。针对这一现象,有位老师在出《导学提纲》时想了这样一招,赏析句子,题目如下:“请同学们翻到第页,看到第()段,第()句话。从这句话的()可以看出‘我’此时此刻是()的心理状态。”这样的形式给学生提供了答题规范,不仅让学生在展示时语言规范,表达明确,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必须看书,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回归段落、句子、关键词语。这个方法一举两得,很是实用。那么把学生引导回了课文之后怎么办呢?学生依然不会在书中旁批,只会把写到《导学提纲》上。对于初中生,一定要有明确、规范的指导,规范旁批的格式与方式。如:生字难词画方框,关键词句标着重号或三角号,主要观点划横线,锦言佳句划波浪线,一段内的层次划单斜线,句群之间划双斜线,有疑问的地方打上等等。
三、关于作文的反思
6.四年下册 语文第一单元海上日出 教学设计 篇六
1《文言文两则》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文,背诵文。根据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前准备:
.布置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多媒体
教学时间:
2时
教学过程:
第一时(学习《学弈》)
一、读通全文,感悟读法。
.师: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先听老师范读文,再跟老师读文。(范读时做到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领读时有意识地让学生感悟语速和断句方法。)
2.学生自由练读,把不认识的字注上音,并在练习本上写两遍。
3.在学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确读法后,练习熟读。
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弈”是什么意思?“学弈”呢?你怎么知道的呢?
2.学生自读文,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一话,然后说说这篇主要讲什么内容?
3.同桌互讲,相互纠正补充,不懂的记下来。
4.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指名说全文大意。
三、导悟相济,突破难点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
.把你和同学都读不懂的句子提出来。(结合学生提问重点理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这几句话。)
(1)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得出一个什么道理?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2)指名说说“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意思。你从哪个词知道射的是“天鹅”呢?(“之”字。)
(3)指名说说“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意思。这句话中的“之”是指哪个人。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奇怪吗?两个人一起学习,可是学习效果却不相同。用书上的话说说原因。
指名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师范读,让学生体会怎样读听得更清楚,学生指出老师停顿的地方然后试着读读。
(4)”为是其智弗若与?”这句意思是什么?
师:哪个词是第二个人?这句话该怎么读呢?指名读,齐读。
四、流利朗读,积累语言
出示全文及朗读录音,生边看边跟读体会语感,然后练习把全文朗读好,最后师生合作背诵全文。
四、迁移训练、练读古文
拓展读“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鹬蚌相争”等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又为学生熟知的文言成语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时(学习《两小儿辩日》)
一、激趣引入,揭示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吗?你能讲讲他的故事吗?(学生讲述,老师结合学生的讲述补充孔子的生平,介绍他是一个极有名的学问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这么有学问,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你们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难题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两小儿辩日》。
板书题,齐读题,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重点理解“辩”字)
二、初读文,梳理学法
.自由读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文主要讲了一什么事?(考查学生对古文的感悟能力)
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对弈》的?
(一)要理解重点字词;二要读出诗文韵味;三要感悟人文内涵(意境、感情、哲理)。
(二)读熟文,自学理解
.自由读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解决。
2.同桌互相读文,纠正字音。
3.反复读文,把文读熟。
4.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理解文,记下不懂的问题。
.按学习《学弈》的方法自学文,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
三、激励测试,交流感悟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游:
其:
为:
也:
如:
此:
乎:
始出:
小儿:
2.两小儿在辩论什么?(太阳大小?太阳冷热?太阳远近?)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读好两小儿的话,理解句子的意思。
3.朗诵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四、深化感悟,明确寓意。
.各组提出分歧较大的问题以及不懂的问题,同学交流讨论。((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小孩争的是什么问题,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小孩是根据不同的感觉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
2.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下收集资料,将内学习延伸到外。)
3.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
(引导学生肯定两小儿敢于嘲笑孔子,挑战权威;或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练习有感情背诵文。
.以表演的形式复述文内容,看哪组理解得好(稍做表演准备)
6.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2《匆匆》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学会本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2.通过抓住重点句子,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文内容。感悟时光匆匆,要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
3.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并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4.感受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
前准备
.搜集朱自清简介及朱自清作品。
2.搜集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名言、警句。
3.《匆匆》flsh字幕朗读作品,文重点句子的。
时安排:2时
教学过程
第一时
一、名言欣赏,激趣引入
指名背诵前搜集的惜时的诗词、、名言、警句。
师:是啊!时间转眼就流逝了,尽管人们知晓了时间的可贵,可是却无法挽回已逝去的时日了。80年前的一位年轻人也和我们有同样的感觉,这个人就是朱自清。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他的一篇《匆匆》。(板书题)
二、读通文,整体感知
.:播放《匆匆》朗读作品,学生欣赏完后回答,这篇告诉我们什么?
2.自由朗读文,读准生字新词,要读正确读通顺.
3.指名读文,纠正字音和断句不准的地方。
4.自学生字新词,检查学生对下列词语的理解:确乎、涔涔、头脑胀痛、潸潸、凝然、徘徊。
.练习读通文,难读的地方要反复读几遍。
6.练习把文读熟,指名读给大家听。
7.你对题怎么理解的?文先写什么,接着写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提出问题,二、三、四自然段写日子悄然而去,匆匆而逝,我心中充满惆怅和伤感。)
三、自主感悟,初步理解。
.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如轮读、范读、小组读、默读等)读文。画出最能体现时光特点的词语。
2.画出感悟深的句子,在能读懂的句子旁边写写批注。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读书记号。
3.小组之间交流一下读书体会,讨论讨论不懂的问题。
4.组长记录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
第二时
一、问题引入,整体理解
.一种无奈,一声叹息,时光老人总是来去匆匆,朱自清已在文中写到: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板书:一去不复返)
思考: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用书本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各组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选重点记录在黑板上。
二、感悟道理,感受情感
结合学生提出的不懂的问题,师生重点品味以下句子:
◇出示句子:“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
.说感受,从这些句子中读出了什么?
2.指导朗读。能不能用你们自己的方式把这些句子蕴含的情感读出来。
(重点引导学生读好几个问句)
3.师:作者用排比的方法突出了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用一连串的追问表达时光逝去而无法留它的无奈和对逝去日子的深深留恋。请你反复读两遍,细细品味作者的情感。
4.有感情齐读本段。
◇出示句子:“在默默里算着,……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读句子,思考:为什么会“头涔涔,泪潸潸”?我算着“八千多个日子”从我的手中溜走会想些什么?这个词隐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溜”字你体会到什么?
3.作者把什么比作“针尖上一滴水”?
4.指导朗读:过去的日子无声无息地走了,作者有着无限感慨之情。让我们读出这种感慨和留恋。把重点的词读慢一点,重一点。
◇出示句子“于是──洗手的时候……这又算溜走了一日。”
.读句子,说说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匆匆的?
2.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日子”是怎样在自己毫不注意时消逝的?
3.有感情地读这段话,体会作者对时光的留恋和光阴消逝时的伤感。
4.你能仿照这样的写法,再写上几句吗?(在 时候,时光又
溜走了。)
◇出示句子“过去的日子如轻烟,……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指名读句子,体会作者感情,谈谈自己的感受。
2.写话练习:
在逝去如飞的日子里,我能做____________,我能做______________,我还能做_____________。
过去的日子如___________,被__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被__________。
3.这一段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师:作者再次用轻烟,薄雾的比喻,让我们感受到作者一种淡淡的郁闷和伤感。反复吟读第三四自然段。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体会,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在时光面前的困惑、难过,无奈与最后在时光不复返中的觉醒。除了刚才我们体会的句子以外,这篇还有许多的妙处呢?我们再来朗读全文,再仔细品味一下作者对匆匆而逝的时光而发出的感叹!
三、读书体会,感悟写法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笔下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了。也体会到作者感觉时间流逝而自己没有作为的伤心,还有作者想珍惜时间的情感。
那作者为什么表达得如此细腻呢?(体会作者排比、比喻、拟人等写法的精妙)
2.有感情朗读交流,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四、拓宽学习,加深感受
.推荐阅读:朱自清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朱自清散文选》中还有《踪迹》,《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等都很值得我们去读。
2.同学们,时光匆匆而逝,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未来的时日,我们该如何珍惜呢?让我们来感悟一下吧,出示: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人应当赶紧地,充分地生活,因为意外的疾病或悲惨的事故随时都可以突然结束他的生命。
(选自保尔•柯察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五、外作业,内化感受
写一篇读后感,下与同学交流。
3《桃花心木》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学会本6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下面词语“插秧、枯萎、锻炼、勃勃生机、莫名其妙。”
2.有感情地朗读文,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通过对含义深刻语句的理解,体会种树人的用心,理解作者从中领悟的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从而感受育人、做人的真谛。
前准备:
.搜集有关桃花心木的资料和图片,了解桃花心木这种植物。
2.搜集林清玄的作品,读一读,体会一下他的作品风格。
时安排:2时
教学过程:
第一时
一、交流资料,导入新
.出示桃花心木的有关图片,这是什么植物?学生交流搜集的关于桃花心木的资料,加强对桃花心木的了解。(桃花心木常绿乔木。树皮淡红色。鳞片状剥落。羽状复叶,小叶4—6对,卵形或卵状披针形,两侧不等。春夏开花,圆锥花序,花白色。蒴果大,卵形,木质,五瓣裂。原产南美洲,中国南部有栽培。木材色泽美丽,能抗虫蚀,适于制作车船、家具等,为世界名贵木材之一。)
2.你了解本文作者林清玄吗?学生交流前搜集的资料。(林清玄193年生。笔名秦情、林漓、林大悲,台湾高雄人,毕业于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曾任台湾《中国时报》海外版记者、《工商时报》经济记者、《时报杂志》主编等职。1973年开始散文创作。他认为所有的艺术文化都应该和生活结合才有真正的意义。他的散文文笔流畅清新,表现了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作品有散文集《莲花开落》《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酒》《鸳鸯香炉》《金色印象》《白雪少年》等。)
师:的确,林清玄的散文总是让人在平凡的小事之中悟出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蕴含深刻道理的。(板书:桃花心木)
3.作者以“桃花心木”为题,你们猜他会写些什么?
二、读熟文,学习生字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文,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个别不理解的新词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
2.检查读文情况,同学互相正音。
3.自学生字新词,同学之间交流不理解的词意。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记忆本的生字的。(喜欢做的同学可以在练习本上给下列字组词,出示)
萎()秧()番()锻()勃()
委()殃()翻()段()脖()
4.练习把文读熟。
三、整体感知,初步感悟
.读文,想想文写了一什么事?
2.边读文边思考,不懂的词语和句子做上标记。
3.小组交流反馈自学成果,合作解答疑难问题。
第二时
一、自主品读,理解文
.读文,画出你不理解的地方,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2.请你来做一回种树人,回答同学们这些问题。(尽量用书上的话)
二、引领研读,感悟道理
◇出示:树苗种下以后,他总是隔几天才来浇水。奇怪的是,他来的天数并没有规律,有时三天,有时五天,有时十几天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的少。
种苗人偶尔会来家里喝茶,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
更奇怪的是,桃花心木苗有时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
.指名用疑惑的语气朗读育苗人奇怪的举动。
2.看到育苗人有这样奇怪的举动,作者猜想到了什么?你心里又有哪些猜想呢?你想问育苗人什么?
3.指导用疑惑不解的语气朗读:“我忍不住问他,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如果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苗该不会这么容易枯萎吧?”
◇种树人是怎么说的呢?他的话又是什么意思呢?
.指名读书中句子,然后请大家谈谈自己的理解。
2.他的笑是什么意思呢?读一读种树人的话,体会体会读出种树人当时的心情。
3.“语重心长”的意思明白吗?语重心长地对同学们说说种树人的话。
◇出示: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演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成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这里的“不确定”与前面的“不确定”有什么不同?(树木的“不确定”指上文“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人的“不确定”生活指生活的变化无常,会经受困难或遭遇不幸等。)
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为什么生活在艰苦环境的人往往会“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3.有感情地朗读文最后两个自然段,读出自己不同的感受。(赞美、感激、欣慰、骄傲--)
三、拓展延伸,感悟表达
.作者林清玄只是在写桃花心木这种植物吗?
2.我们以前学过哪借物寓人的吗?
3.有感情地朗读文,体会这种写法,并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4.读了《高原红柳》,你想到了什么?
红柳是高原上最普通、最常见的一种植物。她遍地生根、开花、结果,从不向人们、向大自然索取什么,只是默默地奉献。
在气候恶劣的青藏高原,大风暴的确太可怕了!狂风肆虐,石走沙飞,直刮得遮天蔽日,天昏地暗。枯草吹走了,牛羊刮散了,帐篷撕裂了,风魔和沙怪露出狰狞的面孔,发出一阵阵狂笑。
沙丘下的红柳,却没有被风暴吓倒。她们把根扎得更深,把触须伸得更长,最深、最长的可达三十多米,以汲取水分。她们把被流沙掩埋的枝干变成根须,再从沙层的表面冒出来,伸出一丛丛细枝,去接受阳光雨露的滋润。她们顽强地开出淡红色的小花,向着太阳微笑。大风暴一次又一次地袭击,红柳的根却越扎越深,花儿也开得一次比一次更鲜艳、美丽!倔强的红柳,决不让沙丘向草原移动半步!
春天来了,红柳火红色的老枝上,发出了鹅黄的嫩芽,接着长出一片片绿叶。高寒的自然气候,使高原人很容易患风湿病,红柳春天的嫩枝和绿叶是治疗这种顽症的良药,使多少人摆脱了病痛的折磨,让他们重新过上幸福的生活。因此,藏族老百姓亲切地称她为“观音柳”和“菩萨树”。
孔繁森同志喜爱红柳。凡是他走过的雪域高原上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他栽植的红柳。他常说:“红柳是青藏高原的生命树!”
记得是藏历雪顿节的一天,天空湛蓝如洗,这是高原最美好的节日。孔繁森同志领我们来到拉萨河畔的红柳树下。柳林里不时传出人们的欢歌笑语,随处可闻到青稞酒和酥油茶的芳香。孔繁森同志站起身来,从柳枝上采下几朵浅红色的红柳花,放入杯内的青稞酒中,对我们几个援藏的同志说:“人的一生,不一定非要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业不可,只要能像高原上的红柳一样,甘于吃苦,乐于奉献,就会得到社会的尊重,生命就会变得充实而有意义。”他喝了一口青稞酒,笑着对大家说:“你看那红柳,论资格可谓是老x藏了,恐怕是和文成公主一同来x藏札根的。可她从不炫耀,从不骄傲,柳梢总是低垂着,多么谦虚啊!”接着他又满怀信心地对大家讲:“我们援藏干部要和藏汉群众一道,像红柳那样,发扬老x藏精神,团结起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建设一个美丽富饶的新x藏!”
在纪念孔繁森的日子里,我们这些和他同期援藏的战友们,情不自禁地想起了他的音容笑貌,想起了那历经风霜雨雪却永远挺立的高原红柳。
4《顶碗少年》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座无虚席、惊羡、歉疚、惊心动魄、陶醉”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文。
3.体会蕴含的哲理,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4.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前准备:
.前选读哲理小故事,试着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
2.文最后一段的。
时安排:1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杂技表演吗?谈谈你的感受。
是的,杂技是一项很复杂的表演,有时一个节目经过几年的训练,可以说是台上3分钟,台下十年功。但是你想过没有,当一个杂技演员在表演时两次出现了失误,他还有信心表演下去吗?今天我们就来读读顶碗少年的故事,你或许你会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来。(板题:顶碗少年)
二、初读文,了解大意
.自由读文,读准字音。
2.同桌互相听读,纠正字音后练习读熟。
3.默读文分段,看看文是分几部分写的,每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1──7自然段写顶碗少年不怕两次失败,第三次终于稳住了头顶的那一叠瓷碗,赢得了所有观众的热烈掌声。第二部分:8自然段写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三、自学感悟,理解文
出示自学思考题,学生小组自学讨论
.默读文,找一找画一画:“一摞金边红花大瓷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每一次的出现你都有什么感受?
2.自由读文第二部分,理解所要表达的含义。
四、汇报交流,朗读体会
.指名交流讨论结果。
2.结合汇报让学生朗读相应的部分,朗读第一部分让学生充分地在读中去体会少年的心理变化及观众的心情。
3.白发老者会对少年说些什么呢?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4.反复读,反复品味“在以后的岁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那一次的演出,每每想起,我总会有一阵微微的激动……”从文中的省略号你读出了什么?
.有感情朗读全文
五、畅谈感受,明确哲理
学习文后你有什么感受?
总结: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刻刻都会遇到失败的考验,但是,只有敢于拼搏的人,才是胜利者。在山穷水尽和绝境里,如果我们再搏一下,也许就能看到柳暗花明;在冰天雪地的严寒,再搏一下,可能会迎来温暖的春风;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上,再拼搏一下,就会到达大海的彼岸;在一眼望不到顶的山脚下,再拼搏一下,就一定会登上世界最高峰……文学完了,但是让我们永远记住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六、拓展延伸,启迪思维
文中作者只用了很少的笔墨写白发老者,但正是这位老者的出现,使故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他给少年的仅仅是几句话,但他给少年的也许是能启迪少年一生的哲理,请你按提示改写文:
在以后的岁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会想起那位矮小结实的白发老者,想起……
《手指》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了解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
3.有感情的朗读文,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
前准备:
.前选读关于手指的寓言小故事,试着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
2.自学题的。
时安排:1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
同学们,请把你们的手伸开,看看你们的手指形状,你们说,哪根最好看,哪根最有用?同学们的说法各一,我们今天来读读文《手指》,看作者写了什么。板题:手指
二、初读文,理解大意
.自已读一遍文,读不准的字问问周围的同学,把字音读准。
2.边读边想,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自学感悟,读文明理
出示自学讨论题,先自学再和小组同学交流
.自读文,填表格。
手指名称
大拇指
食指
中指
无名指
小指
优点
缺点
2.理解句子:“手指的全体,同人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3、通过以上的对比分析,你有什么想法吗?
4.有感情地把文朗读两遍。
.小组内分角色扮演五个手指,赋予手指生命和情感,根据你要表达的意图,编个本剧表演一下。
四、检查自学,深化理解
.学生汇报对自学题中前三题的理解。
2.指几个小组到前面表演本剧,其他同学评价表演,教师根据表演情况点拨,指导重点是学生剧本中蕴含的道理是否正确。
五、拓展延伸,启迪思维
.学习本单元文时,我们基本悟到了读文明理的方法,下面有一篇短文,请你读一读,想想短文蕴含一个什么道理?
五个手指的故事
“唉!又忙碌了一天,简直把我累死了!”大拇指伸了个懒腰,有气无力地说。
“难道我就不累吗?”大拇指的这句话被不服气的食指给听到了,“我的腰都累弯了。”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这是在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小主人玲灵的手指在谈话!
它们的对话,被高个儿的中指,纤细的无名指和瘦弱的小拇指听到了,于是五兄弟开始窃窃私语起来……
“唉!”大拇指又叹了一口气,说道,“要数最累的,那这冠军肯定就是我和食指老弟了。小主人上了高中后,学习压力大,作业繁多,每次小主人写作业,我俩都要用力地捏住笔头,跟着小主人不同的作业和要求旋转,有时是中文汉字,有时是英文字母,有时是数学符号,有时是美术风景……把我们俩转得头晕目眩,一工作就是好几个小时。瞧,我俩原先圆凸凸的表面,都被压扁了。”
“还不止呢,小主人的握姿又不够正确,总喜欢把你压在我的脸上,害得我都快喘不过气了。”食指气愤地补充道。
“咳!大拇指食指老兄,小主人写字,我必须弓着腰同你们二人合作,用脖子去支撑笔杆,看,这儿都磨掉了一大块肉。还不止呢,我还要经常忍受着烧伤的痛苦。”中指禁不住叫了一声,“有一次,要将燃烧过的试管中的溶液除去,但必须等到试管不烫后才能用水清洗,否则会使试管破裂,但主人总是迫不及待地就习惯性地伸出最长的我去触碰那试管壁,在碰到的一刹那,我的整个身体都像被烙铁烙了一样,有一种很疼痛的烧灼感!现在想起来还觉得非常可怕呢!”说着,中指竟呜呜地哭了起来。无名指坐了起来,帮食指擦干眼泪,接着说道:“咱们都是同病相怜啊!”
“嘿,无名指小哥,你脖子上挂的是什么啊,还挺耀眼的。”小拇指看着无名指上的圆圈问。
“唉,别提了,它可差点要了我的命。您大概有所不知,情人节那天,小主人的男友硬要把这个戒指送给她。小主人戴上它后,视它如珍宝,每天抚摸着这个戒指,然后就是一阵幸福地发呆。可是这个戒指,从此以后,像个铁环一样套着我,让我动弹不得,呼吸也变得很困难。这枚戒指对我来说并不是很合身,戴上它时,我有些上气不接下气,可是昨天,小主人为了清洗它,不顾我的感受,硬是把它从我身上扯出。你看,我身上竟留下了一段深深的勒痕……”还未说完,无名指哽咽了。
“咱们的命真是太苦了!”大家纷纷说。“可是不管怎么说你们都有显示自己身手的机会,可我呢,主人看不起我,从来不用我,我觉得自己好没用啊。”小指伤心地说。
四兄弟安慰它:“你别这样想,平日里似乎没有你独挡一面的时候,但我们帮助小主人搬东西,提书包,拧毛巾,少了你,那可费力极了!况且如果少了你,人们只有4个手指,那是多么别扭、多么难看呀!”小拇指没有回答,似乎陷入了沉思。
屋子里一下变得寂静了。朦胧的月光透过窗子,怜悯地轻抚着五兄弟的脸,兄弟人伸展着疲惫的身躯,慢慢地进入了梦乡。
2、我们每人都有五官,有一个相声曾经讲了五官争功的故事。你有兴趣写写它的故事吗?请你以《五官的──》为题,编一则寓言故事。
《口语交际•习作一》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围绕“难忘的‘第一次’”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能抓住重点,内容要真实,叙事要具体,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要适当;听他人说话时要认真耐心、尊重对方,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2.根据习作提示,从三个内容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习作,能围绕所选内容的写作要点分段表达,内容要具体,感情要真实。
前准备:和家人交流自己曾经第一次做过的事情,注意把事情经过叙述清楚,最好能谈谈自己的想法或得到的启示。
时安排:3时
教学过程:
第一时口语交际
一、激趣引入
同学们,在我们成长的经历中,是不是有很多难忘的“第一次”,不同的第一次常常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有成功,有失败;有欢笑,有泪水;有满足,也有遗憾……但无论怎样,都是令我们难忘的第一次。你经历过的这些“第一次”哪些最令你难忘呢?就请你把它从记忆的深处挖掘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好吗?
二、充分准备
想:1.回忆自己印象中最深刻的“第一次”,想想事情的经过。
2.想想这事发生时的真实感受,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说:1.练习把事情的经过说得完整有条理。
2.练习把自己的感受、感悟说得简单、精炼。
3.练习有感情地叙述“难忘的第一次”
三、小组演练
.在小组中练习叙述“难忘的第一次”,请小组同学就表达内容、语言、语气、表情等方面提出意见,叙述者要和提意见的同学有交流。
2.吸纳同学们的意见,重新组织说话内容和语言。
四、班内交流
.每组抽签确定一名讲述者轮流到前面讲述。
2.全班同学参与评价内容、情感、表达,纠正语病,也可以向发言的同学提出问题。
3.讲述者要及时、得体地应对同学们的意见、建议和提问。
五、总结点拨
.小组讨论:要把“难忘的第一次”说好,该注意些什么。
2.教师点拨性小结(针对同学们的表现肯定好的见解,补充没提到的方面,提出建议。)
3.学生结合本次交流所得重新组合发言内容,练习表述清楚。
第二、三时
(习作)
一、明确要求、自读本次习作要求,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2、指名说说自己选定的内容及选定的理由。
3、大家交流本次习作的具体要求,在交流中自然总结出本次习作的训练重点。
二、习作指导
.回想我们学过的、读过的含义深刻的,作者是怎样把其中的道理讲清楚的。(可翻阅手头资料)
2.同桌交流:准备用哪种表达方法叙述清楚要表达的内容及想法、感悟。
3.指名简要谈谈自己的习作设想或习作结构,教师和同学着情评议,让其他同学得到借鉴。(习作指导自然化)
三、自主成文
学生书写习作草稿,教师巡回提示、指导。
四、习作欣赏
.自主到前面朗读自己的作文,并试着说出自己习作的优点,大家参与评议。
2.教师推荐巡回检查时发现的精彩语段,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3.学生自愿组合,互相寻找作文中的精彩之处。
五、习作修改
.出示一段习作内容,集体修改。
2.回忆常规修改内容,根据同学和老师的建议在草稿上完成习作修改,要注意到错别字、不合适的标点、不通顺的语句等。
3.改完后誊抄到习作本上。
《回顾•拓展一》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交流对学过的文的理解和感受,说说自己的见解是怎样获得的,是如何加深的;也可以交流学习了本组文,在写作表达方面有哪些收获。
2.熟读并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
3.读懂成语故事《邯郸学步》,理解成语的寓意。
前准备
.重新阅读本组几篇文。
2.查阅、搜集资料,了解“日积月累”中六句名言的出处、作者和含义。
3.阅读成语故事书。
教学过程
交流平台
一、谈话导入。阅读同一篇,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那么这些理解和感受是怎样获得的,是如何加深的。
二、体会范例。结合《桃花心木》,理解如何才能读懂文,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
三、迁移练习。各自找一找本组文或以前学过的文,与同学和老师交流对学过的某篇文的理解和感受,说说自己的见解是怎么获得的,是如何加深的。
四、拓展练习。结合自己读过的,想一想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是怎样获得的,是怎样加深的;在写作中尝试运用本组文在表达感悟方面的写作方法。
日积月累
一、各自读一读,想一想这些名言的意思。
二、小组内互相说说这些名言的意思。
三、全班交流,对这6句名言含义的理解;理解不清楚的地方,教师及时讲解。
四、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背诵名言。
五、当堂检查背诵情况
六、拓展。你还知道哪些文言文中名言警句。
成语故事
一、读故事,讲讲故事的内容。
二、悟寓意,说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三、想生活,谈谈现实生活、学习中有没有邯郸学步的人和事。
7.四年下册 语文第一单元海上日出 教学设计 篇七
1、古诗两首之《村居》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3.知道春天美好,要珍惜春光。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幻灯片、课件或古筝曲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趣、导入课题
春天到了,你们喜欢干些什么?清朝诗人高鼎居住在乡下时就亲眼目睹了儿童放学归来,三五成群,迎着春风,放飞风筝的情景,于是他便为后人留下了一首较为明快的诗篇──《村居》。(板题,生齐读课题并识记“村、居”)
二、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认真听不认识的字或不熟悉的字的读音。
三、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利用拼音自读古诗,边圈画生字,要求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连贯。
2.小组合作,交流识字方法。
四、理解诗句、感悟欣赏
1.指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你是怎么记住“醉、烟、童、散、忙”的? 点拨:(1)“醉”是平舌音。(2)“烟”韵母是前鼻韵母。
(3)“童”可以用熟字相加的方法认记(立+里)。(4)“散”是平舌音;偏旁是反文旁,不是折文旁。(5)“忙”书空;扩词;用“急忙”说话。
3.自读古诗,然后谈一谈你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一句,为什么? 点拨:(1)纸鸢:风筝。
(2)拂堤杨柳醉春烟:杨柳在微微春风中摇摇摆摆,陶醉在这美丽的春光中。(演示课件或出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4.让我们闭上眼睛,伴着美妙的音乐听xx同学朗诵这首诗,然后谈谈你的感受。(指名配乐朗诵)
5.交流听读后的感受。
6.请你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你的感受。(配乐练读、指名读、评价读)
7.练习背诵课文。
五、再现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醉、烟、童、散、忙”。2.连词认读生字。
3.观察“忙”的结构特点,说说这个字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4.指导、示范书写“忙”字。5.学生描红、临摹。
六、交流资料、扩展朗读
自古以来,人们都喜欢春天,珍惜春光。古代诗人除了《春晓》《村居》以外,还写了很多咏春的诗句,把你积累的诗句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交流。(也可以出示教师摘抄的诗句,让学生读一读。如: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徐俯《春游湖》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苏轼《春宵》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韩愈《晚春》)
1、古诗两首之《咏柳》
教学目的:
1、通过理解诗歌的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诗句;
3、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4、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
5、训练学生自学,互助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自学能力,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具:
1、《咏柳》插图;
2、诗人概况(生平、诗作);
3、学习目的条目。
4、古筝磁带,录音机;
5、诗歌正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复习所学;
师:同学们已经学过许多古诗了,你们能背几首给老师听听吗?
生背古诗。
2、引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是第九课古诗二首中的《咏柳》。(板书课题)请自由读一下这首诗,把不认识的字,词勾下来(生朗诵古诗)
3、认读生字
师:有哪些字不认识可以提出来,我们大家一起解决。(注音生字)好,请大家一起朗诵这首诗。
4、指导朗诵;
师:朗诵的真好,可如果能注意停顿的话,我觉得你们能读得更好。读古诗是很讲究的,一般是按照什么原则来读。现在请大家听老师朗诵一遍,并在停顿的地方划上“/”。(师范读,配乐)听了老师的朗诵,你们想不想再来朗诵一次?(个别读,配乐)。
二、讲解
1、明确学习目的;
师:今天我们这节课需要大家掌握的是以下几个方面(出示学习要求:
1、了解诗人;
2、理解诗题;
3、能解释重点词“碧玉”“妆”“一”“万条”“丝绦”;
4、能解释诗句的意思;
5、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6、体会诗的意境;
7、背诵古诗)
2、组织自学;
师:这既是学习的要求,也是学习古诗的步骤。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前四项学习要求。如有问题可向大家求助。
生自学
教师投影诗人情况并作巡视。(预计出现问题:
1、不能理解“一”,解决方法:出示装满水的水杯,引导学生理解“一”在这里是满的意思;
2、不知“碧玉”在诗中的意思,解决方法:出示插图,提问,碧玉是什么颜色,与柳树那一部分的颜色相似?
3、不能理解“丝绦”的意思,解决方法:查字典解释“绦”,再次出示插图,提问:柳树的哪一部分像丝带一样柔软。)
3、师生交流;
师:现在谁能给我们介绍一下诗人,师:这首诗的题目“咏柳”是什么意思,4、分析全诗;
师:请思考一下,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柳树,这个季节的柳树有什么特点?请自由读全诗,边读边想。
5、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感情;
师:整首诗既描写了柳树,又提到了春天。现在谁能告诉我,诗人在写这首诗时是一种什么心情?提示:请大家把自己想象成诗人,跟随老师去郊外走一走,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你到郊外去游玩,当时许多植物还没有发芽,加上还有些寒意的风,使人觉得现在仍然是冬天,正在这时,一棵高大的柳树吸引了你的注意力,因为它已经长出了新叶。嫩绿细长的叶子长满了整棵柳树,远远望去柳树就象是用碧玉装扮起来一样,而那长满了柳叶的柳枝柔柔地倒垂下来,随着春风摆动,就象是一条条的绿丝带。正是有了这棵柳树,才使人感到春天到了,想到寒冷的冬天终于走了,充满生机的春天来临了,过不了多久,万物都将复苏,五彩缤纷的颜色将重新装扮整个世界。想到这里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为什么感到高兴,诗人因为春天来了而感到高兴,说明他对春天怎样?(板书:诗人的喜春之情)我们已经理解了诗人写诗时的思想感情,请大家再来朗诵一遍这首诗,注意要体现出诗人喜春赞春的感情。同时要一边朗诵一边想象诗人描写的景色(配乐,生朗诵)我觉得大家还可以再投入一些,跟着老师再来朗诵一遍。(教师朗诵诗注意姿势)我感觉下面坐了一群了不起的诗人,你们读得太好了。
6、背诵全诗;
师:现在请大家用1分钟的时间背下这首诗。
(生背诵)请这位同学背一下。好,请各位一起来背这首诗,注意要把自己当诗人。(生齐背)
7、体会意境
师:诗人为我们描绘了春天中柳树的美妙姿态,春天里除了柳树外还有其他美丽的景色,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春天的景色。我看看谁的想象力最好。(配乐)
请同学们说说你想到了哪些美丽的景色?
8、自查知识掌握情况;
师:请大家对照学习要求自己检查一下是不是都已经达到了。(出示学习要求)(板书:你已经知道的;你还不大清楚的;你还想知道的)
练习(根据时间安排)
三、结束
1、学法总结;
我们在学习这首古诗时是按什么顺序。你是怎样学懂这首诗的。(板书学法)
2、作业布置
春天是美丽的,正因为如此古今中外有无数的人描写春天,赞美春天。这些人中有画家,音乐家,诗人等。大家回到家后收集一下有关的资料,当然也可以把你对春天的看法收集进去。明天我们来开展一次“春天”展示会。
2、《找春天》
教材简介
课文语言优美,充满儿童情趣和文学色彩。作者把春天比作一个小姑娘,她害羞,所以遮遮掩掩,躲躲藏藏;她美丽,有着嫩绿的秀眉和色彩斑斓的眼睛;她活泼,娴熟地弹奏着动人的音符,快乐地荡着秋千,兴奋地叫着、笑着„„
教学本课要引导学生看着画面背诵,不但背下语言,还“背”下画面,“背”下丰富的情感。
学习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春天的美景,体验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中去的情趣。
3、热爱春天,愿意去观察、发现。教学重点、难点:
2、3
教学准备:演示文稿
布置学生课前在校园或其他地方寻找春天。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在你的印象中春天是什么样子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找一找春天好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了解预习情况
师:课前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在预习中你都解决了什么问题?(指名回答)
2、检查生字读音。
(1)出示带本课词语的句子。
◆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 ◆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 ◆我们触到了它。她在柳枝上荡秋千。◆她在喜鹊、杜鹃嘴里叫。
①学生自由读。②指名读句子。(一个学生读一句,读完把生词读两遍。在读的过程中正音)
(2)出示生词。(采取各种形式读)
(3)出示生字。(采取各种形式读,并扩词【结合课后找找说说】,引导学生说记字的方法。)
三、答疑、点拨。
(一)自读质疑
师:来,看一看我们的学习要求。(出示:
1、自由地读课文,想一想自己能从课文中知道些什么?
2、认真思考,提出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问题。)
1、生自读。
2、小组交流收获。
3、指名交流。(师根据学生回答把有价值的问题板书或打在屏幕上。)
问题预设:
1、为什么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
2、为什么要仔细地找啊找?
3、(有关比喻句的可能学生会不明白)
4、为什么小朋友们是冲出家门„„
(二)答疑
1、学习1、2自然段
自读,从中能体会到什么?(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到孩子们的兴奋,从而理解“冲”“奔”)
2、交流一下课前寻找春天的情况。(指名交流)【分析:刚入春不久的春天是不太容易发现的,根据学生的交流入手理解为什么说是遮遮掩掩躲躲藏藏?为什么害羞?为什么要仔细地找„„】
3、他们找到春天了吗?都找到了什么?(1)自读课文找出有关段落。(反复读4——7自然段,体会句子的优美从而理解句子。)
(2)试背。
4、出示最后一自然段
(1)自读,找出表动作的词语,指导朗读体会句子的写法。)(2)仿照最后一自然段写句子。
四、达成
通过这节课你们都有哪些收获呢?(指名交流)师:同学们的收获可真多!让我们课后继续寻找春天。
五、课后布置:背诵课文。
板书: 找春天
留心观察
高兴:冲出
奔向
害羞:仔细找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学写本课生字。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找春天》这一课,谁愿意来背一背这篇课文?(指名背诵)
二、指导写字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写本课的生字。(出示生字)
师:这些字你觉得那些字最难写呢?还有哪些字需要提醒大家要注意一些问题?(对于难写的字教师边讲解边范写。)
三、学生组词并书写。
四、展示。(共同分析优缺点)
3、开满鲜花的小路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故事内容,理解寓意。
二、教学重点:
理解故事所蕴含的深刻寓意。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柳枝吐出了新绿,花儿绽开了苏醒的笑颜,世间充满了勃勃的生机。有这么一条小路,它的一边开满了五颜六色的鲜花,让踏上小路的人们满怀欣喜地感受到了这扑面而来的一路花香。
这节课,我们将学习第三课《开满鲜花的小路》
2、请同学们打开书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一想在这条芳香四溢的小路上曾发生过一件什么事?
(二)细读课文,体会角色
1、从刚才同学们的回答中,我们知道了课文中出现了三个角色,他们分别是——(师生齐说,师相机贴板书)。那你最喜欢谁呢?(学生跃跃欲试)。
2、老师先不着急让你们回答这个问题,请大家在书上圈划出你最喜欢的角色的有关语句,并且好好地读一读。
3、生划、读。
4、都找到了吗?都会说吗?现在请大家四人一小组交流一下,说说你最喜欢谁?为什么?(请结合具体的语言文字说说)。另外,老师在这里也要提一个小小的要求:在交流时要学会倾听,你的回答将是刚才同学的纠正或补充)。
5、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6、看来同学们合作得不错,那谁先来说一说呢?
A、我喜欢完好的水罐,因为他总能把水满满地运到主人家,多了不起!
B、我喜欢破水罐,因为他善良,能为跳水工着想,想到他花了力气,却得不到满满的一罐水。
我也喜欢破水罐,因为他可以一物三用,既可以罐水,又能浇灌一路花香,还能给主人带来花香,真是一举多得!评价语:你说的真有道理!你真会欣赏!你说得太好了!C、我喜欢跳水工,因为他聪明、善良,在破水罐经过的地方撒下花种,利用破水罐渗出的水浇灌它们。
(三)聚焦人物,发现感悟
1、同学们都看到了这三个角色的闪光点,如果你就是那只完好的水罐,看到自己的优点,你心里会怎么想?(我请喜欢好水罐的同学来说说)
是啊,你们走进了它的心里,完好的水罐也不禁为自己的成就感到骄傲。
2、如果你是那只破水罐,心里又是怎么想的?
3、可是破水罐却对跳水工说“我想向你道歉”,这是为什么呢? 细细品读§2,你从哪里知道的?
4、指名读该句后问:“这里的你指谁”(跳水工)。“应有的回报”是什么?(满满的一罐水)这是谁的想法?从这一想法中你体会到什么?
5、是啊,破水罐是如此的自卑,那谁来读好这些话呢?(指名读、评价、齐读)
6、他惭愧极了,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也感受到了破水罐自卑的心理,他觉得没有很好地回报跳水工。那你认为他的想法对不对呢?(不对)。不对在哪里?
7、跳水工也这样安慰他。出示一句话,女生读。为什么要注意小路旁那些美丽的花儿?
8、引读。于是跳水工就对他说——是啊,当他们上山时——但到了小路的尽头——()
没想到,他竟然再一次向跳水工道歉了,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破水罐还是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他还是很自责、惭愧、极度的自卑)。是啊,他只看到了自己的缺点,却没看到自己的优点。
9、如果此时你也在这条小路上,你会怎么来安慰破水罐呢?同学们,你们真会安慰人!你们说的话也正是跳水工想要表达的意思。请大家好好地品读跳水工说的话,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A、其实跳水工早就发现了破水罐渗水的特点。
B、跳水工并不责怪破水罐,而是巧妙地利用了他的缺点,充分发挥了破水罐的作用。
C、跳水工其实很感谢破水罐,感谢他给主人带来了花香。D、跳水工觉得破水罐很好地回报了他,因为他创造了一路花香的奇迹。
E、跳水工很会讲道理,他并没有直接劝说破水罐不要难过、伤心,而是通过事实,让破水罐认识到自己也有存在的价值。
10、同学们真会读书!从跳水工的话中竟读出这么多的内涵,那谁来读好跳水工的话呢?(指名读、评价、齐读)
11、破水罐听了跳水工的这番话后,你想他会对跳水工说些什么呢?
A、谢谢你,跳水工!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作用。评价语:你说出了破水罐的心声。B、跳水工,我以后不会在自责了„„ 评价语:你说出了破水罐的内心独白。
C、我会一如既往地浇灌那些花,好让主人每天都能欣赏到美丽的花。
12、过渡:跳水工很会讲道理,他并没有直接劝说破水罐不要难过、伤心,而是通过事实让破水罐认识到自己也有存在的价值。再次齐读跳水工的话。
(四)总结升华,齐读全文
1、今天的破水罐、完好的水罐、跳水工一定给了同学们不少的启发,那你能谈一谈自己的感受或是收获吗?
2、同学们,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身存在的价值,只要善于发现,不断改善,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那我们的人生之路必定也是一路花香。
最后让我们再来回味一下这一篇内涵深刻的文章。(齐读全文)
3、(升华)同学们,愿这“一路花香”带给我们的启示永远留在你、我的心中„„
4、邓小平爷爷植树
【教材分析】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从那时起,祖国迈开了改革开放的步伐,展开了现代化建设的新画卷,走进了万象更新的春天。这位老人的“春天的故事”,传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
在北京天坛公园,邓小平爷爷亲手栽种的松柏,带着老人的希冀和心愿茁壮成长。“小平树”已成了天坛公园的一道风景。
在深圳仙湖植物园,邓小平爷爷亲手种下的高山榕,迎着南国的风,唱着春天的歌,长得枝繁叶茂。它向每一个驻足观看和拍照留念的游人,展示着春天的图画,诉说着春天的故事。
春天,是植树的季节;3月12日,是植树的好日子。当又一个春天到来的时候,当又一个植树节到来的时候,我们不要忘了邓小平爷爷说过的那句话:“植树绿化要世世代代传下去!”
读着课文,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邓小平爷爷用行动实践着他的话。你看,81岁高龄的他,“额头已经布满汗珠,仍不肯休息”;他“挑选了一棵茁壮的柏树苗,小心地移入树坑,又挥锹填了几锹土”;„„那份认真,那份执着,让人感到他不仅仅是在栽树,而且是在播下一个心愿,在精心地描绘美好的未来。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行动来描绘我们的未来呢? 学习目标
1.认识“邓、植”等13个生字。会写“爷、节”等6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邓小平爷爷植树的认真态度和他的心愿。
3.初步了解植树的意义,有植树绿化和保护环境的意识。【教法学法】 略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1.分别出示邓小平画像和植树图。提问:
(1)这位爷爷谁认识?(他叫邓小平,是我们国家的老一辈领导人。为我们国家的繁荣富强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2)再看着张图,邓小平爷爷在干什么?(植树)这是邓爷爷1985年3月12日植树节亲手栽种一棵小柏树时的照片。想知道邓爷爷是怎样种树的吗?好!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2.出示课题学生读好课题。
二、合作学习完成预习
1.小组成员轮流分段读课文段,其他同学在听时把自己不认识的字画下来。
2.互帮互学。向同组同学请教,读会所有不认识的字,再试着读读课文。
3.小组边读课文边思考下列问题:(1)爷爷植树时多大年龄了?
(2)树栽好了邓爷爷满意吗?从哪里能看出来? 学习方法:在段中逐句找在画上记号。
三、反馈、质疑、自悟 1.全班器读课文
2.说说通过自己读书你知道了什么? 3.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四、朗读、感悟、体会
1.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并告诉大家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老师相机指导朗读。
2.指名读第3自然段其他同学按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做做动作。3.讨论交流:邓爷爷那么大年龄了,工作又非常忙还亲自参加植树活动我们同学该怎么样做?
五、学习积累词语
8.四年下册 语文第一单元海上日出 教学设计 篇八
“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多么优美的文字,多么生动的描述,在我摇头晃脑地为学生朗读《燕子》一课时,却发现学生们并没有被我的激情、被书中的文字所感染。为什么呢?燕子可是学生们经常见到的,而文中又描写得这么形象、这么可爱,怎么会引不起学生的共鸣呢?就在我产生疑问时,我发现班里多半学生的目光都瞅向窗外。原来,窗外正有几只燕子在叽叽喳喳,我突然意识到,该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去把书中的语言文字和自己的观察体验相结合。让学生学会看风景、学会做文章。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儿时的歌谣被孩子们快乐地哼唱着,在阳光下,在校园里,学生们尽情地寻找着燕子的足迹,品味着字里行间的描述和自己眼中看到的风景的异同。“老师,你看,小燕子真长着剪刀似的尾巴。”“老师,你瞧,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飞过,跟书中写的一样。”看着孩子们因为兴奋而涨得通红的小脸,我的心情豁然开朗。
第二天上课,我惊喜地发现,所有的孩子竟然都能把课文非常有感情地背诵了。看着他们摇头晃脑、怡然自得的神情,我有了深深的领悟──课堂教学是一个用生活验证和丰富知识的过程,语文教学更是一个诗意的旅程,教师应是一个称职的导游,而真正看风景的人是学生。记得有一首歌唱到:“风景这边独好,祖国分外妖娆。”而我想说的是: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去看风景,风景哪边都好,生活无限美妙!
《2.古诗两首》教学后记
本课教学采用了“合──分──合”的方式,将两首古诗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共同突显“春”这一主题。开课伊始,便将两首古诗和盘托出,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发现两首诗之间的共同点──都描写了春天,都写到了春风这一事物──从而引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以此导入对《咏柳》一诗的教学。又以“二月春风裁出了……裁出了……裁出了一个万紫千红的春天(出示:万紫千红
总是春)”过渡到《春日》一诗。两首古诗的分开教学看似独立,其中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始至终不离“春”这一主题,为二次整合铺垫基础。
课末,将两首古诗再次整和,进行对比参读。使学生领会到:《咏柳》如细笔勾勒,由一柳而见出整个春天;《春日》则如泼墨挥毫,渲染出春天的“无边光景”,“万紫千红”。然而此处对比的实质并非为求异,而为探求两首古诗内在精神之一致,即对春天的赞美和热爱。至此,学生对春的感悟和热情得以升华,此时,让他们写下心中对春的感受便如水到渠成,一蹴而就。课堂氛围达到高潮。
除了两首古诗之间的整合,本课教学还巧妙地引入朱自清的散文《春》,使古今诗文得以整合。课始,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导入新课,揭示了整节课的主题,奠定了课堂的情感基调。课末,以《春》的结尾三段丰富了春的内涵,提升了学生的情感。在这儿,诗、文各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个性,又具有相同的精神内涵。“诗”是“文”的浓缩,“文”是“诗”的诠释,其有效结合,使学生置身于更广阔的语文空间,营造了课堂的浓浓春意。另外,新旧知识的整合在本堂课中也有体现。课前谈话让学生背诵已学的描写春天的古诗,照顾到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课终鼓励学生阅读和摘录有关春天的美诗文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拓展。
《3.荷花》教学反思
自提倡素质教育到全面贯彻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阅读教学中我们欣喜的看到,课堂活起来了,个性突出来了,创新多起来了,这是新课标倡导“以人为本”的教学观的体现。但纵观目前的阅读教学案例不难发现人们对“课改”环境下教学还存在着一些误区。前不久在我集团总部任教研究主任的全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来我校送课,教学了三年级的《荷花》。教学中体现的深刻的教学思想,精湛的教学艺术给我们的阅读教学留下了宝贵的启示。
一、重基础,“写字教学”贯穿始终
目前阅读教学追求“个性”“创新”成了一股时髦的风,“写字教学”常常被人们忽视,平时的教学中尚能在课尾提一提并布置学抄写默写,但在“课改”研讨课之类的阅读教学中越来越成了麟毛凤角了,生怕学生的“创新”的热情,弘扬的个性受到它的破坏。在于老师的课上“写字教学”不仅受到了重视,而且贯穿在整 个教学过程中。
如于老师在导入新课后即板书课题,他是这样教学的,“请同学们一起看一下„荷花‟怎么写的”。随即在黑板上书写,“„荷‟字上面是草字头,下面是„何‟字”。“现在我一起读题目。”这样的写字教学一点不刻板又起到了识字的效果,做到“润物细无声”,教学过程中的也是这样。
于老师让学生把课文中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划下来,然后指名学生把自己划的词语写在黑板上。一个学生写了“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中的“冒”字。于老师相机进行写字指导。“这位同学„冒‟字写得很好,很正确。对学生的好的写字习惯给予表扬,激励和引导学生注重写字“„冒‟字的上部的两横不封口的不要写成„曰‟字,随后又书写„帽‟字”,“这个字很形象,你看眼睛上(书写„目‟)戴着一顶帽子(画个半圆,再画两横作帽沿),帽口是不能封死的,又因为帽子是布做的要加个„巾‟字 旁,这就成了一个„帽‟了”。形象的“字理教学法”即教会了学生识字,更教给了学生识字的方法,是真正的“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课程最后于老师和学生一起把文中的生字书写了一遍,提出了一些注意点,并让学生认真描红才结束此课。
二、读书要读出“味”来
以前的阅读教学往往以“讲解”为主,而剥夺了学生“品读”“体味”的权利,现在的一些阅读教学则因追求“创新”和“个性”而剥夺了学生“品读”“体味”的机会。《荷花》的教学为“呼唤回归阅读权”的阅读教学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教学中于老师介绍了叶圣陶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他的散文语言清淅流畅,平实淡雅,写景状物细致优美,耐人寻味。然后说:“《荷花》就是一篇描景的„美文‟,我们要能读出他的„美味‟来”。这给阅读教学下了一个总的要求,然后又介绍方法说:“古人把读书叫估„煮书‟(板书),书越„煮‟才越有„味‟”。在“煮书”过程中,于老师分三步走进行教学。首先是熟读课文。“现在请大家认真读课文,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把课文读熟(板:熟读)。”在读书过程中于老师边巡视边指导让学生读进去,然后指名几位同学读文。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于老师要求学生再品读课文。
“同学们,请你们细细品味文中的语句(板:“品读”),把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或语句划出来。”“同学们读得很仔细划得认真,再请你把自己体会的内容批注在旁边。”这里于老师提出更高要求,继续“煮书”,深入“体味”。在“品读“的过程中于老师让学把一些好的词语写在黑板上。当“品读”告一段落后,让学生共同交流从划出的词语中“体味”到了什么,并让学生练习如何把体会到的东西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品读”逐渐进入了高潮,“煮”出的味道越来越美了。如:
一个同学在课文第一部分划出了“赶紧“这个词,并说到:
“我体会到了,„我‟迫切的心情,巴不得一下子跑到,同时也好像„闻‟到了塘里的荷花的淡淡清香,荷花一定美极了。”(赢得了同学们一阵掌声)。于老师继续引导,“你能把迫切又美的感受读出来吗?”他试着读到:“赶──紧──”(“赶”字读得很急切,“紧”字则舒缓,赞美的读出)。
于老师这时竖起了大姆指,然后又带领大家读了两遍。此外于老师还引导学生“品读”了“挨挨挤挤”、“冒”、“饱胀”、“翩翩起舞”等关键词语及第四自然段中的优美语句。在细细“品读”读出“味”之后,于老师再让学生美美地读课文读出“美味”来。(板“美读”)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于老师给予指导,并
范读,如第四自然段要轻声读,用气读,带着想象读。通过于老师的引导学生不仅自己陶 醉在优美的文中,听者也被深深的吸引了。
三、适当的“创新”
适当的“创新”或说“创新”要适当。“创新”是好事,是课改倡导的核心,但在一些课堂上,常常一“创”不可收拾,沾边的不沾边,恰当不恰当的统统称之为“张扬的个性”,有“创新”。归究其原因,这是没有在扎实的基础上追求“创新”,没围绕文章或字、词句、段的中心意思去“创新”。前面叙述中我们已经感觉到了在于老师教学中,学生通过“熟读”“品读”“美读”课文,与“文本”进行了扎实充分的对话,创新思维非常活跃,产生的创新成果也与“文本”相贴切。
再如,在教学到“有的还是花骨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一句时,于老师播放课件让学生说说“花骨朵”是怎样的,有的学生说:“含苞未放”、“含苞欲放”,还有的学生道:“含苞羞放”,这时于老师又竖起了大拇指夸她想得好,既贴切,又运用了拟人的方法使“花骨朵”羞答答的形象栩栩如生。像这样“创新的火花”,在教学过程中还有多处,每一处都让我感觉到“油然而生”,“水到渠成”。这才是课改体现的“创新教学”。
以上三点是笔者听课后油然而生的自我反思,于老师的课展示了教学艺术的无穷的魅力,表达他对阅读教学的深邃的思想值得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去探究体会。
《4.珍珠泉》教学反思
《珍珠泉》这篇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写了珍珠泉水又绿又清,水泡既美丽又有趣,表达了作者对珍珠泉、对家乡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通过对这篇课文的研读,我设计了了解美景中悟情的教学思路:
1、泉水的特点。特点:绿、深、清。
我让学生充分的想象:那样清,清得能倒映出()。水是那样清,清得就像()。从而让学生感受泉水的美,为进一步的朗读做基础。具体感受完三个特点后,我创设了让学生给老师们介绍珍珠泉的水有多美,为学生感情朗读提供了语言环境。
2、有趣的水泡。
课文从水泡的形、动、色三方面介绍了水泡的有趣。在学习水泡的形时,我采用了评读的方式,让学生在相互的朗读之中感受重点。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又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接着我借助学生的表演,让学生感受到了水泡的形成过程的有趣。在这我为学生表达的训练创设了一个情景:“小水泡们,你扑哧一笑想说什么?”为学生的朗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学习水泡的颜色时,我让学生自己去找读懂了什么?但我发现平时教学中多次强调的标点的问题学生病没有真正得到重视,所以耽误了时间。设计时可以改为找了两个同学读,在第二个同学读时我告诉了它读的技巧,一方面是为引起其他同学的重视,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水泡的五颜六色。
3、通过以上的学习,学生已深深的感受到作者是多么喜欢珍珠泉,同时我也感受到学生也已经深深的爱上了这眼清泉,在他们心中有了一种表达需要。
9.四年下册 语文第一单元海上日出 教学设计 篇九
教材分析 在祖国西部广袤的土地上,历史上曾经有过鼎盛辉煌,也曾有过闭塞落后。今天,西部历史又掀开了崭新的一页,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已经吹响,那些前赴后继的建设者们,挥洒着青春和汗水,为西部的再度辉煌,奉献着智慧和才干。西部又一次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本组教材就是围绕“走进西部”这一专题编写的。
老舍的《草原》描绘了内蒙古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俗民情,表达了蒙汉民族间的深情厚谊。《白杨》通过父子两代人的交谈,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热情讴歌了一代又一代献身边疆的建设者们。
教学目标编排这组课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和搜集资料了解西部,激发热爱西部的情感;二是引导学生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三是引导学生了解文章一些比较简单的、适于他们接受的写作方法,并试着将这些写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教学建议 在本组的导语中,提出了“走进西部”。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
引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通过网络、影视、报刊等资源更多地了解西部,认识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意义。
10.四年下册 语文第一单元海上日出 教学设计 篇十
【识记积累】
1.茅盾原名是什么?他著名的代表作品有哪些?
2.解释词语。(1)妙手偶得:(2)坦荡如砥:(3)伟岸:(4)纵横决荡:(5)秀颀:(6)礼赞:
3.“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这一段话使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把这一段话改为陈述句怎么改?
【理解欣赏】
4.本文以什么为线索来“礼赞”白杨树的?
5.本文勾勒出了几幅图?反映了什么?
6.作者是怎样以审美眼光来观察并表现“美”的?
7.本文是怎样巧妙的运用对比烘托的?
阅读《白杨礼赞》选段,完成下面题目。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8.文中“坦荡如砥”形容的对象是高原的___________________(空旷、辽阔、平坦)。9.第二段描写高原的景色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10.文中第二段的第一个和第三段破折号的用法有什么不同?
11.你怎样理解第三段?“普通”和“不平凡”这两者在文中是怎样统一起来的?
11.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篇十一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五篇文章都是叙事性作品,它们或追叙作者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展现名人、伟人的一个侧面,揭示人生意义,使学生受到正确的人生态度、情感价值观教育。《藤野先生》——鲁迅回忆自己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文章重点叙述了自己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追述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洋溢着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我的母亲》——作者叙述了母亲对自己人生的深远影响,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一位既普通又伟大的母亲的形象。《我的第一本书》——是作者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第一本书”折射出的是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人间温情和生活乐趣。《列夫•托尔斯泰》——作者不仅为我们展现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揭示出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再塑生命》——表现了一位富有爱心的教师形象以及她那高超的教育艺术,同时也展示了一个盲聋哑女孩的精神追求。
二、单元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了解作者及相关的写作背景。
2、积累本单元中的重点字词。
3、学习细腻描写人物言行的方法并应用。
(二)过程和方法
1、理解课文的主旨,体会作者的感情。
2、学习传记和回忆录的写作方法,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细心揣摩其叙事风格、描述手法和情感表达。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联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进而了解社会人生,体会人生奋斗的意义,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思考、感悟社会人生。
2、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揣摩文章的叙事风格、描述手法和浓郁的感情色彩等。
四、教学设想(措施和方案)
1、本单元的文章具有浓厚丰富的人文内涵,涉及深广的社会背景,引导学生自主地查阅搜集资料,培养他们筛选整理信息的能力。
2、教学时引导学生质疑,在探讨交流中加深文意理解,领会文章艺术表达的特色。
3、叙事性作品比较适合朗读,在反复朗读中引导学生揣摩玩味作品的叙事风格、描述手法和其中的感情。
4、品味名家的人生历程,诱发学生的人生体验,感悟社会人生哲理。
五、教学课时安排
《藤野先生》2课时《我的母亲》3课时《我的第一本书》1课时
《列夫•托尔斯泰》2课时《再塑生命》1课时综合性学习2课时
【四年下册 语文第一单元海上日出 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四年级下册《海上日出》教案09-17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作文08-08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预习题07-04
语文 -海上日出10-15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复习资料06-21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三维目标教案09-09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模拟试卷09-11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人教版)07-15
小学语文五年下册第一单元作文范文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