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孝道心得体会(精选11篇)
1.中华孝道心得体会 篇一
古人云:“尊老敬贤代代相传,尊老敬老为人之本”。真是一点没错。今天,我读了《中华孝道故事》,觉得就是这个道理。
这本书里,记载着从古代到近代的一些故事每一篇都特别感人,特别是“闵子骞劝父谅后母”,讲的是:子骞亲生母亲去世后,父亲给他娶了一位后母,后母心狠手辣,把子骞看成眼中钉,可子骞不介意,冬天,后母让子骞穿芦花做的“棉衣”让亲生女儿吃饱穿暖,这事让子骞的爸爸知道后,要赶走后母,子骞给后母求情。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那些不孝之子太可恨了。敬老、爱老、助老是中华民族的由来已久的人伦道德的基础。乌鸦尚反哺,羔羊犹跪足。人不孝其亲,不如禽与兽。
2.中华孝道故事 篇二
后来在父亲的辅助下,葛书思在任上勤勉供职,不久调任开封府封丘县主簿,又升任和州防御推官等,最后官至朝奉郎。同时,葛书思勤奋致学,著作颇丰,留下《安遇集》十卷等。
葛书思父亲去世后,他又回老家居丧守墓,盛夏不脱粗麻制的丧服,守丧三年期间,从没离开过墓舍。尽了一个臣子和孝子的职责。这正是:富贵不忘父母,确实孝心感人。而今老有所养,不必辞官奉亲。
[感言]
葛书思弃官归养父亲,父亲又陪伴儿子去外地任职,父慈子孝颇为感人。人到中年,大多一边是工作,一边是父母,两副重担压在肩头。虽不主张扔下工作专一去孝养父母,但在做好工作之余为自己的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总是人子应尽的职责吧?
3.中华孝道的作文 篇三
自古以来,“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为有这样的传统而感到自豪和骄傲。作为一个学生,我们应该继续发扬这一传统美德。一直以来,有许许多多尊老爱幼的实例,如春风一样,感染着我们,打动我们纯洁而幼小的心灵。记得我国开国元勋——陈毅元帅,即使自己做了元帅,可还是亲自为自己体弱多病的母亲洗衣洗裤,从来不要自己的下属去做,难道他不是尊老爱幼的楷模吗?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要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朴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
子路,春秋末期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着称。尤其以勇敢为名。但子路小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亲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几十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上鹿皮进入深山,转进鹿群取鹿乳。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要射杀一只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详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老菜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战乱,回到家乡。他孝敬父母,尽拣美食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玩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摔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了地上学习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我们身为跨世纪的接班人,必须从现在开始,孝敬父母,热爱祖国。从小树立发扬传统美德的信念,寄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愿望。
4.中华孝道园游记叙事作文 篇四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祖先传承下来的精神财富。这个假期,我和爸爸妈妈来到了“孝文化”的圣地——中华孝道园游玩,一起去感受博大精深的孝道文化。
早晨,温暖的阳光驱走了冬日的寒意。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到达了目的地。走进景区大门,首先印入眼帘的是一条绿树环绕的石廊,顺着石阶而上,我们就来到了思恩广场。只见广场中央矗立着一个巨大的洁白玉瓶,玉瓶周围还有一圈喷泉,几道水柱高高跃起,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这水又叫报恩甘露,我想是有“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意思吧!
走出思恩广场,沿途经过一条长长的孝道长廊,这里记载着很多我读过的孝心故事:“黄香温席”、“孔融让梨”……也有很多我没读过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非常感动,早在几千年前古人就把孝亲敬老看作最崇高的美德,今天我们也要把这种精神继续传承下去。继续向前,我们游览了先祖庙堂、正法明大殿、江南石窟等景点,每个景点都有着非凡的意义和特色。
5.中华孝道与和谐社会 篇五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十六届六中全会又做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谐”这两个字,成为了近些年各种媒体和人们日常交往中出现频率相当高的一个词。这说明,中央提出“和谐”的问题,是深得民心的。
我觉得,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有一个问题不容忽视,就是代际和谐和家庭和谐,也就是如何对待老年人的问题。这个问题如果解决得不好,就会影响构建和谐社会任务的完成。而要解决这个问题,离不开一个“孝”字。我认为,“孝”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伦道德的基石,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它始终闪耀着不灭的光芒。围绕着“孝”,我讲三个问题。一,“孝”是人与生俱来的美好情感。
普天之下,古往今来,人人都是父母所生,父母所养。父母对儿女,出于本能,有一种无与伦比的慈爱。为了儿女,他们甘受千辛万苦,以至献出自己的生命。《诗经》上说:父母生我、养我、出入抱我并且照顾我,长大又教育我,父母的恩德无以言表。山东曲阜孔庙有一篇《劝孝良言》,把父母对儿女的爱描写得生动感人。在这里我节录了一部分,读给同学们听:“十月怀胎娘遭难,坐不稳来睡不安。儿在娘腹未分娩,肚内疼痛实可怜。一时临盆将儿产,娘命如到鬼门关。儿落地时娘落胆,好似钢刀刺心肝。把屎把尿勤洗换,脚不停来手不闲。每夜五更难合眼,娘睡湿处儿睡干。倘若疾病请医看,情愿替儿把病担。三年乳哺苦受遍,又愁疾病痘麻关。七岁八岁送学馆,教儿发奋读圣贤。衣袜鞋帽父母办,冬穿棉衣夏穿单。倘若逃学不发奋,先生打儿娘心酸。十七八岁订亲眷,四处挑选结姻缘。养儿养女一样看,女儿出嫁要庄奁。为儿为女把账欠,力出尽来汗流干。倘若出门娘挂念,梦魂都在儿身边。千辛万苦都受遍,你看养儿难不难!”同学们,你看山东曲阜孔庙这个《劝孝良言》,写得多么好啊!
在这里,我再给同学们讲一个小故事,名字叫《母亲是钟》。是一个成年人为纪念去世的母亲而写的文章。他小时候家里比较穷,没有钟表,上学时不知道时间,所以要经常跑到隔壁的店铺里面看时间。看来看去,店老板烦了,说要看表就自己买一个去,老跑到我这里看什么!他听见了,很委屈地回去和妈妈说。妈妈说:“孩子,我们人穷志不穷,人家不让看就算了,以后上学妈妈给你当钟表,告诉你时间。”到他上中学时,有早自习,妈妈为了不耽误他上早自习,夜里怎么也不敢睡踏实,要看看星星走到什么地方了,鸡叫了几遍,然后让自己的孩子起来上早自习。总的来说,母亲的估计是八九不离十。但是有一个冬天,天阴云密布,看不到星星,也没有听见鸡叫,母亲沉不住气了,就把孩子叫起来吃点东西去上学了。可到了学校一看,大门紧闭,传达室里的钟显示,刚刚凌晨两点。回家吧,山路崎岖不好走,可在这里吧,穷人的孩子穿得单薄。所以,他在校门口一直跑步,跑到五点多校门开了才进了学校。回家后,他给妈妈讲这个事情,妈妈非常难受,抱着他流了泪。第二天他放学回家,看见桌子上放着一个崭新的小闹钟,母亲脸色苍白躺在床上。小妹妹说:“母亲卖了血,买了这个小钟。”
什么叫母爱?这就是母爱。母亲的伟大在于母爱,母爱的伟大在于无私、对儿女的无私奉献。正因为父母对儿女这般牵肠挂肚的爱,所以儿女从小就对父母有一种依赖的情感;长大懂事以后,就想如何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这种知恩、感恩、报恩的情感,就是“孝”。“孝”是人与生俱来的美好情感。这个字最早见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上面是一个“老”字,下面是一个“子”字,在书写的过程中,把“老”字的下部省略了,上面是“老”字的头,下面是儿子的“子”,老子在上,儿子在下,这就是现在的“孝”。《说文解字》说:“孝”即善事父母者。那么,我对“孝”也有自己的解释:在孩子小时候,“父”在上面呵护着他;孩子长大了,父母也衰老了,孩子在下面背着父母,这就是“孝”。“孝”字的构成,体现了父慈子孝,充满了深深的爱,也体现了和谐。
把人们这种亲情回报的纯朴情感,提升到理论即孝道的高度,是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先圣孔子和孟子的功劳。孔夫子论孝,一个是讲“孝”的意义,他认为,孝为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他认为“孝”是天经地义的事。再者,是讲“孝”的内容,重点是三条。第一,是“养”;第二,是“敬”;第三,是“谏诤”。“养”就是让父母吃饱穿暖,生活无忧;“敬”就是在人格上要尊重父母。在《孝经》第十五章,曾子问孔子,唯父之命是从,就是孝吗?孔子说,这是什么话?从前天子有谏诤之臣,虽然无道,也不会失去天下;父亲有了谏诤之子,就不会陷自己于不义。所以,只要有不义之事,就应该谏诤,唯父之命是从怎么能说是孝呢?
可见,孔子并不赞成愚忠愚孝。孟子在孔子提出的“养”“敬”和“谏诤”的基础上,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把人们对父母之爱延伸到其他的老年人,这是了不起的发展。孔孟这些对于“孝”的精彩论述,成为高悬古今、照耀世界的真理。我认为,孔孟这些关于“孝”的精辟论述,不仅两千多年前是正确的,现在是正确的,就是到了共产主义,也是正确的!孔孟关于发掘总结人性的真善美并以之教导于民众的伟大行为,使他们成为人间圣贤。综上所述,“孝”是人世间一种美好的情感,它的本质是爱,有爱就有孝;它的表达方式是亲情回报,是感恩;它的作用是完善人的品格,提升人的思想境界,在家庭和社会中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孝”是一颗永远闪耀着人伦之光的璀璨明珠,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汉代以后,董仲舒把“孝”提到了不适当的高度,要“以孝治天下”。同学们,光靠“孝”是治不了天下的。以法治国,以德治国,加起来才能把天下治好。文化大革命中,把“孝”踩入地下,大批孔孟之道、孝子贤孙。我认为,把“孝”捧到天上也好,踩入地下也好,都不过是加到纯真的“孝”上的历史的尘埃,丝毫也不能掩盖“孝”这一颗明珠的光芒。因此我认为,“孝”的本意是好的,是纯净的,是人与生俱来美好的品德。应该正本清源,还“孝”以本来面目,理直气壮地加以提倡。
为什么说“孝”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呢?第一,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孔夫子,就把“孝”这种情感提升到理论的高度;第二,我们的法律是双向的,父母必须抚养子女,子女必须赡养父母,而西方的法律是单向的,只规定父母对子女的义务,所以,“孝”也是我们中国的特色。我们的温家宝总理带着一批部长到澳大利亚作访问时,给澳大利亚的华侨介绍中国经济发展情况。当时有不少白头发的老年人没有位子,温总理说:“请六十五岁以上的老年人举手。”然后,温总理要求坐着的部长为这些老人让座。这件事在国际上传为美谈。中国的总理是敬老的。但是我认为,我们做得还不够,我们和周围的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在对孝道的认识和实践中,是有差距的。
二,当今时代需要“孝”。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人们惊奇地发现,我们对“孝”的需求是那样迫切。我们的老年人需要“孝”。我国已进入老龄社会,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达1.59亿,占人口总数的12%。中国的老年人是全世界的五分之一,是亚洲的二分之一。从总体上讲,他们是社会的弱势群体,而且,中国的老龄化以每年3.3%的速度在增长。目前,我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教育水平越来越高,医疗条件也有改善,但一些人认为,人老了,不中用了,是包袱累赘,因而对老年人冷漠歧视。联合国世界老年人大会要求人们公平友善地对待老年人。2004年3月,预防年长者自杀亚太地区会议在香港召开,根据保守的估计,一年有25万人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其中55岁以上的老年人和准老年人占了20%,特别是农村的老年人自杀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5倍。在我国老年人自杀原因中,家庭原因是引起自杀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农村的老年人,不懂得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自杀成为他们最后的也是无奈的抗争。所以说,老年人需要“孝”。我们的青年人和儿童也需要“孝”。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应当精心培养,但是现在的问题是由于我国不得不长期实行计划生育的国策,家里形成“四个老人,一对夫妇,一个孩子”的“四二一”的家庭结构,人们由于爱幼的本能而且隔代更甚的规律,我们的儿童往往被娇惯溺爱,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很容易成为以我为中心、淡化亲情回报、缺少社会责任感和对他人冷漠的人。这对孩子们形成健全的人格是很不利的。因而,我认为应当以
孝道为切入点,加强儿童的思想教育,让他们从小就懂得孝敬父母,做一个有良心的人。
对同学们讲孝道教育,不必讲什么大道理,古代孝老敬老的故事就是好教材。不知道大家注意没有,教育的“教”字,左边是个“孝”,右边是个反文,先学孝道,再学文化,这就是教育。在《孝经》里面也能找到根据。孔夫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古今中外,所有的教育,首先是德育,其次才是智育。我认为,青年人进行孝道方面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我们的同学们,个个都要当孝敬父母的好青年。应该是“爱与知识同在”。学生应该讲“三心”:第一是感恩之心,二是危惧之心,三是要有进取之心。有感恩之心,才有道德良心;有危惧之心,才不敢胡作非为;有进取之心,才能奋发图强,有所作为。“三心”之中,感恩之心是基础。我们国家要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千千万万的社会工作人才,所以我希望同学们要从爱自己的父母做起,懂得感恩,感恩父母,感恩我们的党,感恩社会,感恩大自然,然后,我们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
我们的社会需要“孝”。我们正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需要诚信法则。但目前情况是,市场上假冒伪劣的东西仍然猖獗,诚信成为亟需解决的大问题。对此,一方面要依法惩治,另一方面要加强诚信教育。我认为,诚信和孝道是相通的。诚信要求在市场交换中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孝道讲求对父母养育之恩的真诚回报。一个孝敬父母的人在市场经济中一般是不会作假的。因此,在国民中进行诚信教育,对于形成健康的市场氛围,是有重要意义的。我们的国家也需要“孝”。要把国家治理好,不仅需要法制,还需要德治。德治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在家庭美德方面,第一条就是孝敬父母。我认为,关心下一代“有过之而无不及”,关心上一代则苍白无力。古往今来,无数事实证明,孝子不一定都是国之栋梁,但国之栋梁必定都是孝子。
三,弘扬孝道需要广做宣传。
大家知道苏州有个寒山寺,寒山寺建寺三百年,一直无声无息。但到唐朝有个叫张继的人,写了一首《枫桥夜泊》的诗,这首诗把寒山寺的夜晚描述得美妙
绝伦,这样,寒山寺从此才闻名遐迩。所以说,宣传的作用是很大的。那么我们搞孝亲敬老,也需要宣传。所以,我们总结了十条
第一条,孝亲敬老,是人的高尚品德的一面镜子;
第二条,关爱今天的老年人,就是关爱明天的自己;
第三条,只有孝敬自己的父母,才能得到子女的孝敬;
第四条,怎样关爱自己的儿女,就应该怎样关爱自己的父母;
第五条,只有像关爱自己的父母一样关爱公婆,才有可能使自己的父母得
到同样的关爱;
第六条,第六,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爱无言,父母的大爱常在无言之
中,做儿女的应该细心体会才是;
第七条,中华传统,尊师如父;
第八条,家家有老人,人人有老时,我今不敬老,我老谁敬我?
第九条,当官不敬老,不是好领导,当官又敬老,人人都说好;
第十条,忠和孝都是人爱心的表现,孝是小家之爱,忠是大家之爱,孝是
忠的基础,忠是孝的升华,当忠孝不能两全时,为国尽忠,也就内
涵了为父母尽孝之德。
6.中华孝道心得体会 篇六
计志宏
(云南曲靖师范学院政法学院 云南 曲靖 655011)摘要:中华传统孝道内容十分广泛,但家庭伦理是其主要方面,其内涵包括善事父母,使父母衣食无忧;敬亲爱亲,使父母身心愉悦;传宗接代,使家庭后继有人;建功立业,使家族荣耀得以彰显等。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孝道伦理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凝聚成以“爱”为核心的家庭伦理精神、以“忠”为核心的政治伦理精神和以“和”为中心的社会伦理精神。在历史发展中发挥着道德教化、家风建设和家庭养老等功能。
关键词:中华孝道;伦理精神;社会功能
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视孝道的国家,孝道伦理是中国传统伦理的核心,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根本和伦理体系的基础。在传统社会中,孝道通过历代统治阶级的推崇和知识分子的理论化而不断完善,又通过道德教育深深扎根于百姓心中,成为凝聚中华传统伦理精神的诸德之首,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和谐和家庭伦理道德的形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传统孝道的内涵特征
“孝”原本是人们内心所固有的一种情感,将这种情感付之于实践就是“孝道”,孝道就是关于孝的伦理道德观念,规范以及孝的行为方式的总称。在中国古代社会,孝道不仅是家庭伦理道德,还与专制制度和宗法制社会相结合,形成一种社会伦理规范和政治伦理规范。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华传统孝道一般指封建社会的孝道。为了区别,把社会主义的孝道称之为新型孝道。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中国传统孝道成为了一个庞大的体系,内容非常宽泛。
1孝道既是父子间爱与敬的基本情感,也是一个人应该需要具备的基本品德。孝道既可以协调家庭成员间的内部关系,又可以协调整个社会的君臣之间的关系。但从总体上看,其家庭伦理精神仍然是其主要方面。1 本文是2014年度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立项项目“中华民族孝道传承与家庭养老问题研究”(YB2014007);曲靖师范学院精品课程“中国文化概论”(JPKC20140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第一、善事父母,使父母衣食无忧。也就是说子女无论在如何时候,都要怀着爱心赡养和侍候父母。从“孝”的造字结构来看,它由“老”和“子”构成,老在上,子在下,意指子女要背负、照顾年老的父母。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1],并且“事父母,能竭其力”。荀子也说:“能以事亲谓之孝。”因此,竭尽全力奉养自己的父母,满足父母的生活需要,就是孝。为了保证奉养父母的物质条件,孔子提出“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2]孟子的方法是:“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鸡,二母魔,无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所谓西伯善养老者,制其田里,教之树畜,导其妻子使养其老。”[3]因此,赡养父母,侍奉双亲,使父母衣食无忧,是中华孝道最原始的最基本的含义,也是子女的最基本的道德义务。
第二、敬亲爱亲,使父母身心愉悦。侍奉双亲,这是孝的第一步,而真正的孝,还在于对父母的尊重和敬爱。孔子教育自己的弟子:“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爱有养;不敬,何以别乎?”[4]认为,仅仅做到物质上养活父母,还不是孝顺,而是对父母的不尊敬态度。因为,单纯养活父母和养犬马没有什么分别。孔子云:“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5]仅仅替父母做事,让父母吃好穿好,有美酒菜肴,这也不难做到,最难的是要关心父母的精神生活,多跟父母交流,对父母和颜悦色,使父母身心愉悦,这才是孝道的体现。要怎样才能做到养孝、敬孝和善事父母,儒家提出了许多具体可行的孝道要求。如:“父母唯其疾之忧。”“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等。《孝经》对此做了专门的总结,提出孝敬父母的五点标准:“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可见,只有把对父母物质上的赡养和精神情感上的敬重相结合,从养到敬,“养”“敬”结合,这才是真正的孝道。
第三、传宗接代,使家庭后继有人。在中华孝道中,无论是养亲还是敬亲,前提是要后继有人。因而,生儿育女,传宗接代,使家庭及宗族能够延续传承,使先祖得于祭祀,这是中华孝道另外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易经》云:“天地之大德口生”,生命的延续是最重要的,如果不能传宗接代,使父母后继无人,即使父母照顾得再好,父母也死不瞑目。“三千之罪,莫大不孝,不孝之大,莫过于绝祀。”(《魏书•李孝伯传》)生儿育女是孝行之首,最大的不孝就是没有子嗣。没有子嗣就不能敬养父母,传宗接代,扬名显亲。因此,传宗接代是子女报答、安慰长辈最好的方式,也是孝道的重要表现。第四、建功立业,使家族荣耀得以彰显。《孝经》开宗明义道:“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服侍父母,让父母衣食之忧,并且从内心发出真挚爱敬使父母心情欢畅,此乃孝最起码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德业有成,在服务于国家社稷,最终建功立业流芳百世,这才是孝道的最终目的。传统孝道关于家庭伦理精神中的最高层次,就是继承祖先遗址,建功立业,成就事业,从而光宗耀祖、显扬父母。中国传统社会中,家族宗法制一直影响深远,门第观念根深蒂固。家族的门第,父母的权势是庇护子女不可或缺的重要砝码。因此,家庭中最为荣耀的事情,莫过于子女在社会上有所作为,建功立业,求得功名,从而振兴家门,显扬门第。“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大丈夫必须从小要自强卓立于世,行正道立德、立功、立言,为后世所称誉,流芳千古,使父母的声名得于彰显,家族得于荣耀,使社会受益,这才是孝道的最高境界和最高要求。
第五、移孝为忠,使个人得以青史留名。中国封建社会,“君”和“父”经常联系在一起,君臣关系往往被比喻成父子关系。“为民父母,使民盻盻然” 《孟子·滕文公上》,“先王之爱民,不过父母之爱子” 韩非五蠹,“贤君之治国,犹慈父之治家”等都是把君比作父,臣民比作子,其目的就是要天下的臣民把君主当做自己的父母一样敬爱。子孙对父母的敬爱是孝,臣民对君主的敬爱是忠。臣民以对待父母之孝心去忠于君主。这就是移孝为忠。“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
总之,传统孝道从亲子关系出发,其内容从家庭走向家族,再到国家、社会,逐次延伸,形成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广阔的伦理道德体系,渗透于中国传统社会的方方面面,奠定了中国传统道德的基础,并由此形成中国传统社会特有的伦理精神,为中国传统社会的稳定和延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传统孝道的伦理精神
中华孝道观念是伴随人类社会的产生就有的,但最初的孝观念只是一种自然敬亲、爱亲的感情.这种原始、朴实的孝道意识随着西周的建立,被纳入到宗法制度之中,成为宗法制度的重要内容,孝从家庭伦理扩大到宗族伦理。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开始对孝道进行新的改造,将孝和仁、悌相结合,强调孝的教化功能,并“移孝为忠”,将孝道伦理扩大到政治领域,使孝道伦理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和中华民族的意识之中,并凝聚了从家庭、社会到国家等各方面的传统伦理精神,成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和基础。
第一、以“爱”为核心的家庭伦理精神。中国传统社会是建立在家族宗法制的基础之上,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伦理是一切伦理关系的基础,而在家庭伦理中,父子、夫妇、兄弟关系是最基本关系,而贯穿在三者之间的基本精神是爱。爱是一切伦理关系产生的感情基础,它体现为人与人之间的需要、关爱等。而这种爱的情感,正是中国传统孝道所蕴含的基本伦理精神。孝道是中国文化中最早出现的伦理观念,作为一种情感,缘于人类的自然本性,产生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相互交往而产生的热烈的爱,这种爱是自然产生的,是天性。正如诗经所云“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诗经·小雅·蓼莪》)父母生育子女,并把他们抚养成人,和子女血脉相通,子女从小对父母产生依恋的感情,长大以后反哺父母,这就是孝,也是世界上最真诚、最自然、最强烈的爱的体现。同样,父母结合才有子女,父母的结合,就是夫妇关系,而兄弟的生命,皆有父母所给,对父母之爱必然扩展到夫妇和兄弟之间,并延伸到整个家庭和家族。广义的孝还被提升到对动物、植物,对所有生灵的爱,北宋时张载提出的“民胞物与”就是对父母的爱惠及到天下万物。传统孝道中所蕴含的以爱为核心的伦理精神,正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基础。
第二、以“忠”为核心的政治伦理精神。忠,是中国传统政治伦理的基本价值要求,也是中华孝道中蕴含的政治伦理精神。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体制是建立在是家族血缘的基础上,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这种家国一体的政治格局导致家庭伦理与政治伦理的直接同一,国家的政治原理和家庭的伦理精神是一致的,政治建立在家庭伦理的基础之上,家庭伦理直接上升到国家政治伦理,形成伦理政治。而这种伦理政治的基本精神也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之上的。易经强调有父子然后才有君臣。君为国之父,子女对父母的孝必然延伸为对国家的忠,在家孝敬父母,在国忠于君主和人民,家国同构完成了孝道由家庭伦理走向政治伦理、社会伦理的转换和过度,这便是所谓的“移孝为忠”。一切道德要求从孝道开始,只有孝敬自己的父母,才可能忠于国家和人民,才能有益于他人和社会。孔子的弟子有子曾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孝由最初
[6]的父子、夫妇、兄弟关系引申出君臣关系,由最初的个人意识的家庭伦理规范转化成国家的统治意志和社会普遍的行为规范,并成为中华孝道中的政治伦理精神。
第三、以“和”为中心的社会伦理精神。和是中国传统社会伦理所努力随求的价值目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视天人和谐、社会和谐和人的心灵和谐,而在这三者之中,社会和谐即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最为重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家和万事兴”讲的就是这一道理。因为,中国传统伦理的出发点是从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而展开的,追求的价值目标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在家庭。社会是由一个个家庭组成的,家庭内部存在着父母与子女、丈夫和妻子、兄长与弟弟之间的关系。家庭外部还有邻里、乡党、亲戚等关系。社会的稳定、家庭的和谐都需要调整好彼此之间的关系。孝道从和的基本伦理精神出发,确定了一系列调节彼此关系的伦理原则,成为协调个人、家庭、国家、社会关系的粘结剂,从而为整个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传统孝道的社会功能
传统孝道在传承发展中,历经封建思想的改造和污染,其精神已发生蜕变,产生了许多封建因素,但是不可否认,孝道传承了中华民族很多优秀伦理思想观念,蕴涵了许多超越时空的普世伦理精神,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延续和发展发挥了重要功能。
第一、道德教化功能。“孝,从其产生之初,本身就具有教化意义。”[7]在传统社会中,孝道是一切道德的根本和出发点,是每个人道德教化和修养的基础。儒家认为,一切道德和善都源于对他人的关切和爱戴,而这一切都是从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和子女对父母的孝敬开始。子女是父母孕育而生,天性使然,父母对子女付出了所有的爱,抚养子女成人;而子女生下来后,首先感受到的是父母之爱,也必然会产生对父母的爱和敬。这种爱敬父母的情感,这就是一切道德教化的开始和基础。同时,儒家把传统孝道和仁爱联系起来,认为孝是仁的起点,人们从爱自己的父母亲人出发,进而爱他人,爱自然万物,从而培养出自己的仁爱之心,以此为核心规范自己的行为,形成道德教化。这样,孝道就由最初的个人孝敬父母的行为,升华为儒家人生道德的最高原理的“仁”的层面,并成为“仁”之本。传统孝道不仅注重对人民进行思想教化,更注重对人们道德实践的培养。父母生我养我,自己成年以后就要从行动上对父母施爱、施敬。由此启蒙,陶冶情操,加强道德实践,从而把自己培养成忠于国家、爱戴他人的道德高尚之人。因此,孔子坚决主张:“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 学而篇 第六条)在传统社会,孝道成为人们强化道德认识,践行道德实践的强大精神动力。
第二、家风建设功能。“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长期以来形成的能影响家庭成员精神、品德及行为的一种传统风尚和德行传承”(杨树桐《家风漫谈》)。家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细胞,家风建设不仅关系到家庭和家族的兴衰,也关系到国家的安宁和社会的稳定。良好的家风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引领家庭成员健康成长。因此古人十分重视家风建设,如儒家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把“齐家”看作是“治国”和“平天下”的根基,而“齐家”就是指家风建设。良好的家风建设就是从孝道开始的,“百行孝为先,百善孝作首。”“正家风,首在行孝道”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无论从孝道观念,孝道内容以及孝道教育的途径上都对家风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家风建设的宗旨上,孝道作为立身之本,在家风建设中处于根本的地位,强调“立身以孝悌为本”,“一孝立,万善从,是为孝子,是为完人”(明·姚舜牧《药言》);在家风建设的内容上,古人把孝道的爱亲、敬亲以及建功显亲等内涵作为家风建设的主要思想,培养家庭成员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在家风建设的途径方法上,也借鉴传统孝道教化中以身立教、注重践履等做法,要求父母和长辈加强自身孝德修养,以身示范,为为家庭成员树立孝德规范榜样。此外。传统家训十分注重在生活实践中从小事着手,一点一滴培养孩子的孝德品质。
第三、家庭养老功能。养老实质上就是谁为老人提供生活条件和生活资源。在中国传统社会,养老的基本形式是家庭养老,而孝道思想始终是家庭养***俗的基础,在家庭养老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养老问题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逐渐变化的,在原始社会,氏族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也是家庭的呈现形式,氏族内部的养老是通过氏族成员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形成的相互扶持、相互关心朴素的氏族心里和自发形成的反哺意识来维系,这也是孝道中养亲、敬亲的萌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个体家庭经济在家庭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这样就为家庭养老提供了基本的物质条件,但在宗法制度的社会环境中,宗族中的养老制度和养老思想便渗透在家庭之中,并建立一套完整的孝道道德体系,使家庭养老不仅是一种家庭道德,更成为一种社会上人人所必须遵守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受到家庭和生活观念的双重制约。到了汉唐时期,由于国家的介入和文人的推崇,把孝养父母的家庭道德上升为法律道德规范,国家出台法律维护孝道观念,并强烈推行家庭养老。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家庭养老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通过宪法和法律,剔除了传统孝道中的封建糟粕,建立了家庭平等的新型代际关系。同时又保留了孝道中的家庭养老的功能,使家庭养老呈现出新的面貌。
参考文献:
[1][4][5][6] 李学勤.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p17,p17,p17,p3.[2]李学勤.十三经注疏.孝经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p16.[3]李学勤.十三经注疏.孟子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p10.[7]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p195.作者简介:计志宏,曲靖师范学院政法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历史文化研究。
The ethical spirit and social function of Chinese filial piety
Ji Zhihong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of Qu Jing Normal University
QujingCity, Yunnan province, 655011
Abstract: The Chinese filial piety has substantial content.But the family ethics is its main aspects, including make good treat parents, set parents up for life, make parents happy by love and respect, having successors by procreating kind, Highlight family glory by making contributions to success, etc.Filial piety ethics has gone through great changes for thousands of years.It penetrated into every aspect of social life.It converted into “love” centered family ethic spirit, converted into “sincerity” centered political ethics spirit and “peace” centered social ethical spirit.It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moral education, household construction and family supporting, etc.Keywords: Chinese filial piety;Ethical spirit;Social function
7.中华孝道心得体会 篇七
孝道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在坚持科学发展观、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 尤其是在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形势下, 继承和弘扬孝亲的传统美德, 赋予孝道文化以时代精神,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华民族历来把孝作为重要的道德规范, 在世界各民族中, 是率先垂范的民族。中华民族被称为“ 礼仪之邦” 主要是指孝亲等伦理方面,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 尤其是在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的历史条件下, 继承和弘扬孝亲的传统美德,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 孝的道德规范是我国法制的要求这条宪法规定及《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规定正是对中华民族传统“ 孝道” 的改造、继承和弘扬,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趋加重, 老年人“ 空巢家庭” 大量增加, 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维护老 年人合法权益, 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主要是赡养纠纷、婚姻纠纷和继承纠纷等。如子女拒不履行赡养义务, 甚至打骂、虐待, 使老人丧失必要的生活保障;如子女干涉老年人的婚姻自由等。在古代, 这可以说都是“ 大不孝” , 会受到社会的谴责和严惩!今天在社会上用“ 孝”的文化和道德规范来教育说教侵害老年人的违法犯罪, 还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 毕竟是现代社会, 我们已经有很多法规条例来保护老年人, 尤其是还有专门的老年人权益法。因此, 要坚持依法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原则, 严厉打击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犯罪, 切实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增强全社会依法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自觉性, 提高广大老年人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同时, 要开展老年人权益保障政策法规的宣传教育, 努力营造全社会尊老爱老的浓厚氛围。要大力宣传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先进事例, 及时协调解决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尽力化解矛盾, 努力为老年人安度晚年创造一个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
其次, 孝道文化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要。从孝亲的道德功能上看, 对协调家庭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培养人们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的义务感、责任心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资料摘自: 2009 年1 月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5卷 第1 期
8.孝道心得体会 篇八
中华民族具有许多优良的传统美德。例如,宽容,诚实守信……而我却推崇——“孝”。
俗话说:“百行之首,以孝为先。”孝敬父母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是我们义不容辞的法律义务。虽然我们是未成年人,还不需要养父母,但是决不能对父母不敬。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孝敬父母呢?
我们现在应该从小事做起,从周围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现在在家中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善事父母日孝。”如果我们现在不知道孝敬父母,长大了可能会在遗弃老人的跑道上出现“大名”,走上被告席。
9.孝道心得体会 篇九
王冕出生在一个穷苦的家庭,儿时只读过三年书就开始到隔壁秦家放牛补贴家用。遇上秦家给他腊肉吃,他却不舍得吃,用荷叶包好,带回家孝敬母亲。后来,他卖画挣钱,买更多的好东西孝敬母亲。
读着读着,我眼睛湿润了,我一方面被王冕的孝心所感动,另一方面怨恨自己对母亲太不孝敬了。王冕他只读了三年书,就因家境贫寒而退了学,但是他毫无怨言,也没有怪母亲耽误自己的生活与学习,而是为隔壁秦家放牛,补贴家用,再买许许多多的好东西孝敬母亲。
比起王冕,我可不如他……
有一次,是星期六,小闹钟“铃铃”地叫了起来,由于晚上没有怎么睡好,所以我按掉了闹铃。又过了10分钟,妈妈发现我还没起来,又叫了一次,我这才慢慢地起来了,一看闹钟,已经7:30了,我8点还要上兴趣班呢!我马上从床上爬了起来,穿好衣服以后,草草地扒了几口早饭,就跑到门口准备走。因为爸爸不在家,只得让妈妈送我了,妈妈是很守交通法规的,开车比较慢。我此情景,一次一次地催促妈妈开快一点。到了8:15分,我才到了兴趣小组,老师批评了我,我很生气,心里在想:“明明是妈妈开车慢所以才晚来了吗,凭什么批评我。”
下课了,我上了妈妈的车,忍无可忍,大声地埋怨,而妈妈却没有作声。到了家以后,我跑进了自己的房间,锁好门失声痛哭,怨恨自己当时到妈妈态度太不好了,本是我睡懒觉引起的迟到,而要推到妈妈身上真不应该。
读了这一篇课文后,我感到非常羞愧,妈妈每天买菜烧饭给我吃,而且还天天变花样,今天吃鱼、明天吃鸡……而且她起早贪黑,辛勤工作挣钱,她挣的许多工资都是给我用的.,比如给我买衣服、零食、玩具……而好久才给自己添一件衣服。再想想我,只是对妈妈铁板着脸,学习成绩又不是非常好。一点儿也不像王冕那样孝敬母亲。
我现在的心愿就是要亲自给妈妈做一顿晚饭,体验妈妈的艰辛,我还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以好的成绩报答妈妈。
10.孝道心得体会 篇十
世界上最精彩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而我们的生命就是父母赋予我们的。“殚竭力尽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可想而知,从我们出生到现在父母又在我们身上顾注了多少心血?试着抑心自问,父母给我们的爱是不是比天还阔,比海还深呢?在我们承载了这比天还阔比海还深的受罪后,是不是该懂得感恩呢?
我相信在众多人的潜意识里都有着“自善孝为先”的观念。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传承角度来讲,我们这一代青年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前人所留下的美德——孝。从我们自身来讲,看着父母为我们付出的一切一切,我们也会萌动孝心。那我们怎样孝敬父母呢?《弟子规》教了我们很多。
我们应尊重父母。“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面对父母的叮嘱,教导,我们应虚心听取接受。或者有些青少年认为,父母的恩想观念已过时,自己的所作所为不用听取父母的。但是,很多时候我们总会犯错误,父母几十年的经验难道不比我们强吗?因此,我们要尊重父母对我们的教导。
我们要为父母做些我们能做的事。“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我们不要把父母为我们做的事当作是理当然。这之间无必然联系。回忆父母为我们做的点点滴滴,我们要学会感恩。我们为父母做的不一定要轰轰烈烈的大事。比如平时为父母分担一些家务;父母下班后问候一下或送上一杯清水;节日时,送上自己的祝福和问候,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感恩之心。我想,反这些小事父母也会感到很欣慰,他们在百忙之间也会笑一笑吧……
我重整思绪,我想:以后,我会更加珍惜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孝敬父母,努力学习,不幸负他们对我的期望……
11.中华孝道心得体会 篇十一
什么时候意识到自己长大了呢?当走在爸爸身后看到稍稍弯曲的后背时;当坐上家里的“老爷车”感到鞋子与地面的磨擦时;当听到洗澡后妈妈帮我梳特不好梳的头发叫我蹲下的声音时……这所有的一切都在提醒我:当我在成长的时候,我最爱的人在变老。这本身就是对生命的消耗,意识到这一点,我相信所有人都会第一时间想:以后该怎么办?然后开始想象自己想要的生活,但是很遗憾,许多人都觉得太不现实,然而,有一项,肯定所有人都能做到,那便是孝!
古语云:“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一个人呱呱坠地起,便与一个家庭联系在一起也因此有了最浓厚的一份亲情。从个人角度而言,孝道是道德的要求,从国家角度而言,孝道不仅仅是道德的要求,更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体现。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辉煌历史的国家,做为中华儿女,我们应该把这属于炎黄子孙的传统美德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这正是我们代代相传的传统使命。
我国自古就有著名的二十四孝的故事,其中有一篇讲的是孝子王祥卧冰求鲤的故事:王祥的亲生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而他的继母并不喜欢他,好几次去王祥的父亲那里告状,可王祥很听继母的话,继母让他做的事,他都会尽力把它做好。一天,后母生病了,想要吃活鱼,可外面风呼呼地吹,天空中飘着大雪,河面都结了厚厚的冰,怎么可能捉得到鱼呢?这时,王祥灵机一动,他想:我可以用自己的体温使这河面的冰熔化。于是,他就脱掉了衣服,趴在寒冷的冰面上,他冷得直打哆嗦,但为了继母,他一直忍着。突然,他身下的冰面裂开了,两条鲤鱼蹦了出来,他高兴极了,提着两条鱼就回家给继母煮汤喝了。其实读完这个故事后,我也深有感触,想着自己也要像王祥一样,为父母做一些事。但是因为太懒了,所以做的很少。
写此文时,因为没有构思,本想胡诌几句,草草了事。而静下心后,却觉得难,太难!是因为父母为我做的太多了,说不尽。也源于这些年对父母极少关心,且前日在书上看到一句话:子欲养而亲不待,所以心里感到愧怍,不愿写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