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铁路发展

2024-07-21

新中国铁路发展(精选8篇)

1.新中国铁路发展 篇一

我国铁路物流中心发展报告

基于铁路货运组织改革的现实需要和社会物流体系的迫切期待,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己成为铁路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而铁路现代物流中心是铁路发展现代物流的重要突破口和基点。系统梳理与回顾铁路物流中心形成与发展历程,不仅有助于发现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而且有助于把握其发展的趋势与特征,从而推动铁路货运的科学发展,促进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的高效运行。

(一)铁路物流中心的含义

铁路现代物流中心是在国内外现代物流业迅猛发展、铁路生产力布局不断调整、运输能力不断释放的情况下产生的,以铁路货运场站等资源为基础,融合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和服务理念,为客户提供以铁路运输为主的全方位、一体化现代物流服务的空间场所,其既可作为铁路自身提供物流服务的场所,同时也可作为公共性物流基地吸引相关物流企业入驻共同开展物流服务的场所。铁路物流中心一般具备适度超前、功能齐全、能力强大、装备先进、辐射广泛等特点,它与传统的铁路货运场站相比,具有多方面的优势.(二)我国铁路物流中心的发展历程

我国铁路物流中心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以传统货运场站发展为主的萌芽起步期,二是以集装箱中心站、大型装卸车点等具有物流发展理念的节点为主的探索发展期,三是铁路物流中心布局规划方案提出标志着进入系统发展期。

1.萌芽起步期(2003年之前)

自建国以来,随着铁路网的逐渐完善,铁路货运场站也随之发展,并逐步形成了覆盖全国的铁路货运场站网络。进入上世纪80年代,公路运输迅速发展,铁路运量出现了下滑态势,铁道部重点进行了零担运输集中化改革,“七五”期间停办了2000多个车站的零担业务,全路大部分区段取消了沿途零担列车;“八五”期间又重点进行了整车集中化运输的理论分析和局部试点工作,整顿了加冰冷藏车办理站和危险货物办理站;在理论研究和部分路局试点的基础上,铁道部从1996年开始在全路推行货运业务集中化,要求停办日均装卸车数在1车以下的565个车站的货运业务,将平均站间距延长到14公里,1997年停办日均装卸车在3车以下的1042个车站的货运业务,到“九五”末封闭日均装卸车数小于5车的车站货运业务,将平均站间距延长到22公里左右,货运营业站保留2500个左右[ ]。

在货运业务集中化办理、关闭小型货运场站的同时,铁路货场自身也在不断加强服务水平的提升,以实现增运增收,更好地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上世纪八十年代,部分铁路局结合多元经营发展实际开始尝试修建用于企业开展铁路延伸服务的经营基地;九十年代后,铁路多元经营系统为有效缓解铁路货场能力不足的问题,开始大规模建设适应经营需要的自有货场,但普遍规模较小、设施简单。与此同时,铁道部推出多份规范性文件,积极鼓励货运场站拓展服务功能,强调车务段和二等以上货运站要以货场中的相关部门为基础,成立货运营销机构[ ];鼓励发展货场办市场,以形成新的物流集散地,盘活存量资产,有效吸引货源[ ]。

上世纪末,“现代物流”一词在中国大陆掀起了一片热潮,2001年原国家经贸委联合铁道部、交通部等六部委下发了《关于加快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铁路系统逐渐认识到物流对于提高运作效率、降低运作成本等方面的巨大作用,这为铁路物流中心的建设与发展奠定了较好的思想基础。

总的来说,这一阶段的发展以传统货运场站为主、多经物流基地为辅,在公路运输迅速崛起的背景下,形成了优化既有货运场站布局、拓展货场服务功能的发展特色,但并未形成自上而下、具有全局指导性的统一布局优化方案,拓展服务功能多从提升自身收益的角度出发,“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尚未形成。

2.探索发展期(2003年~2010年)

200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员联合铁道部研究提出了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并于2004年1月经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2003年3月国家发改委批复“全国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总体规划方案”(计基础[2003]36号),明确了全国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的建设方案,提出规划建设上海、昆明、哈尔滨、广州、兰州、乌鲁木齐、天津、青岛、北京、沈阳、成都、重庆、西安、郑州、武汉、大连、宁波、深圳等18个集装箱中心站,以及40个左右靠近省会城市、大型港口和主要内陆口岸的集装箱专办站。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具有综合物流和多式联运的各项功能,如仓储、拆拼箱、加工、包装、配送、商贸、信息处理等,是以铁路集装箱服务为主导的综合物流基地,是铁路物流中心的重要表现形式。

2003年12月,铁道部正式组建中铁集装箱运输有限责任公司、中铁特货运输有限责任公司、中铁快运股份有限公司,这标志着铁路专业运输管理体制改革开始了新的探索,对于铁路物流中心发展融入现代物流理念,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在此之后,由三大专业运输公司主导,建设了一批具有典型物流运作特色的行包行邮基地、商品车物流作业基地和专办站。

这一阶段,传统货运场站业务集中化工作继续推进。2003年以来,一些运量较小的货运站已经被逐渐整合,努力实现铁路货运“集中受理、优化装车”,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和管理效率。至2006年,5万吨以下的货运站已减少到925个,平均每100公里营业里程上的小型货运站个数由2001年的2.56个下降为1.26个,小型货运站在路网上的密度减少了大约50%,货车周转时间由2001年的5.08天缩减到4.92天,铁路货运效率有了显著提升[ ]。铁路货运场站的布局调整向着集中化、大型化方向发展,此举适应了现代运输物流的基本需求,符合铁路物流中心的总体发展方向,并已取得较为明显的成绩。

2006年全路运输工作会议提出“两整合、一建设”,即整合零担业务、整合运量小的货运站,建设战略装车点(后称为大型装车点),进一步推进货运场站布局优化调整。同年,铁道部发布《关于结合“两整合、一建设”工作大力促进多元经营发展的通知》,开始大力推进以大型装车点为重点的物流节点建设,鼓励开展运贸、代理、仓储、流通加工、配送等物流服务。大型装车点是为保障大宗货物运输、缓解货运场站能力不足而兴起建设的。它以稳定的货源条件为基础,要求大宗物资货源量达到日均1列以上、单一品类年运量达到150万吨以上,并配有智能化的装载系统,具有大容量的仓储能力,以及高效率、规模化的作业方法,成为铁路物流中心的又一重要表现形式。至2010年底,全路已经建成大型装车点近710个,这些装车点的货物发送量约占全路货物发送量的40%以上。

2006年《铁路“十一五”发展规划》指出加快落实“集装箱物流中心”建设规划,这是铁路系统的规范性指导文件中首次出现“物流中心”专业名称,表明铁路系统已正式接受“物流中心”的理念并加以推广。同年,由中铁集装箱运输有限责任公司等五方股东共同组成了中铁联合国际集装箱有限公司,主要负责承担18个铁路集装箱物流中心的建设和运营,现已建成运营9个,分别为上海、昆明、重庆、成都、郑州、大连、青岛、武汉、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初步形成了铁路集装箱运输节点网络。

2006~2008年,铁道部科技司、运输局联合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等单位成立项目组,针对“铁路现代物流中心建设发展规划、发展时机和发展模式”开展了系统研究,提出了铁路现代物流中心功能结构体系、空间布局宏观规划方案、建设发展模式和运营管理模式等系列研究结论与成果,受到了路内外的广泛关注。2007年,铁道部在青藏铁路建成通车的基础上启动了西藏那曲物流中心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工作;2008年厦门前场特大型货场按照现代物流中心的理念开始了前期市场分析和可研设计。自此,不同铁路局针对货运场站转型升级、多经物流基地,专业运输公司针对行邮行包基地、集装箱物流中心、商品车作业基地等各种形态的物流中心展开了较为广泛的探索实践。

在这一阶段中,铁路物流中心的表现形式不断丰富,三大专业运输公司构建了一批具有现代物流发展理念的物流节点,形成了多元化发展的特点。但受经营体制的影响,不同经营主体所规划建设的不同物流节点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合作,重复建设、资源利用不足等现象开始出现,如何规范引导既有节点向着合理化、可持续方向发展成为摆在铁路系统面前的重要问题。

3.系统发展期(2011~)

2011年,铁道部在前期研究与探索的基础上,制定并发布了《铁路“十二五”物流发展规划》(铁运[2011]69号,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提出了我国铁路物流中心布局方案,要求“十二五”期间在规划的全国性42个铁路物流节点城市、区域性98个铁路物流节点城市,建设80个左右一级铁路综合物流中心、160个左右二级铁路综合物流中心、300个左右专业型铁路物流中心。《规划》对于铁路物流中心的发展途径也给予了明确的说明:“新建货运场站和铁路物流企业经营基地均应按照物流中心要求进行规划建设,既有货运场站和铁路物流企业经营基地应逐步向物流中心转型,以推进信息化、改善铁路线路、装卸机械、堆场仓库、场内道路和拓展现代物流服务功能为重点进行改扩建;对于受各方面因素制约、发展空间不大的货场,采取关、停、并、转等措施进行优化整合。”《规划》既指明了铁路货场向现代物流中心转型的发展方向,又为各铁路局开展铁路物流中心选址规划提供了可遵循的宏观布局依据。2012年以来,各铁路局和专业运输公司针对铁路物流中心的设计、建设与运营服务等后续重点工作展开了系统性的实践。

二、我国铁路物流中心的发展现状

近两年,随着我国铁路系统在铁路建设中引入了现代物流理念,逐步建设了一批有别于传统货运场站的物流节点,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铁路物流中心规划建设工作扎实推进

根据《铁路“十二五”物流发展规划》中提出的全国、区域、地区三级物流中心布局方案,各铁路局铁路物流中心选址规划与建设工作稳步推进,铁路物流节点网络进一步完善。目前主要有如下两种做法。

南宁、昆明、兰州等铁路局分别对管内铁路物流中心进行了分级分类规划.铁路物流中心分级分类规划是铁路物流中心规划与建设中的关键环节,对铁路物流中心进一步建设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有利于我国铁路物流中心规划建设及后续运营的快速推进与实施。

(二)铁路物流中心功能和设施设备配置初步规范

为进一步推进铁路货运场站向物流中心转型,适应物流市场的需要,铁道部运输局在上海铁路局、成都铁路局出台的铁路货场、专用线货运设备、设施建设相关指导意见的基础上,联合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典型铁路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资储运协会等有关单位和专家学者,积极推进铁路物流中心功能和设施设备配置等相关指导性文件的起草论证工作。至2013年3月,先后发布了《铁路标准化货场管理办法》、《铁路运输装卸机械发展政策措施》、《关于加强铁路货运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铁路货运标识暂行技术规范》、《关于加强铁路货运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铁路货运标识暂行技术规范》、《铁路货运场站功能和设施设备配置指导意见》等文件,对铁路物流中心设计与建设发展提供了较好的规范指导。

其中,《铁路货运场站功能和设施设备配置的指导意见》明确了铁路物流中心基本功能、增值功能以及辅助功能的具体内容,从选址要求、功能设置、功能区划分与平面布置、货运物流设施设备、信息化等方面对铁路物流中心的平面布局规划与设计建设工作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基于提高货物门到门运输联运中转和全程物流节点服务效率的理念,在有机吸纳铁道部计划司、建设司、工程鉴定中心的意见建议基础上,文件详细制定了铁路物流中心内仓库宽度、面积,站台宽度、高度以及道路硬度等重要设计建设参数。这对铁路系统建设铁路物流中心、推进铁路货运场站转型升级正在发挥着重要指导作用。目前,新的《铁路车站及枢纽设计规范》、《铁路站场客货运设备设计规范规范》正在原铁道部建设司的主持下研究修订。

(三)信息化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近年来,铁路货运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货运管理和客户服务水平也相应提升。铁路货运场站陆续应用了视频采集、条码、RFID、手持终端等物流信息技术设备;车站综合管理系统、车号识别系统、列车预确报系统、运输调度信息系统、铁路办公信息系统不断完善,增强了铁路物流在准时性、货物追踪、车辆识别、信息提取和查询等方面的技术保障,为优化作业流程、提高货运与物流作业组织效率和服务及管理水平奠定了基础;铁路口岸站推广应用了口岸信息平台,实现了与海关、质检部门的信息交换。

2012年9月20日,铁路货运电子商务平台在全路范围内投入使用,基本实现了货运需求网上受理,同时为客户提供了业务办理、运力资源公示、信息查询等多样化服务,使铁路运力更加公开、公平地服务于客户。铁路货运电子商务平台的全面推进改变了传统铁路货运场站的生产作业和经营管理方式,实现了铁路货物的装卸、运输组织一体化管理,适应了现代物流的市场需求,有力地推动了铁路传统货运场站向物流中心的转型升级。

(四)营销及全程物流服务理念迅速推广

为适应货运组织改革的需要,实现从以大宗货物为主的货物运输向全方位物流承运转变、从按计划组织运输的生产模式向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生产经营模式转变[ ],各路局积极引入现代营销理念,制定并实施货运营销组织方案。截至2013年5月31日,北京局、上海局、济南局等13个铁路局已经成立铁路货运营销中心,哈尔滨铁路局与广铁集团分别成立了货运营销部和货运营销处。通过简化手续、拓宽渠道、敞开收货,取消了货运计划申报、请求车、承认车等繁杂手续,有力地促进了客户在铁路物流中心中接受到最直接、最简便、最快捷的服务。

同时,铁路系统大力发展全程物流,整合运输与物流服务资源,快速构建“门到门”运输体系,推动铁路物流中心延伸功能,在现有装卸、仓储的基础上,积极拓展上门取货装车、送货到门卸车、短途运输等服务领域,搭建“门到门”接取送达网络,推动铁路货运加快向现代物流转型。

三、我国铁路物流中心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铁路物流中心经过多年的发展,努力转变发展方式、积极转变发展观念,挖掘物流资源、拓展服务功能,逐渐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但面对改革的新形势,还面临着服务功能不完备、营销意识较薄弱、技术装备水平较低等问题。

(一)基础设施能力不足,服务功能有待完善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中心区空间急剧扩张,许多传统铁路货运场站和线路被包围于城市中心,如北京铁路枢纽内的和平里站位于二环路内、广安门站位于二环路和三环路之间,逐渐被居民区、商业区包围,使得货运场站转型升级为铁路物流中心的发展空间严重受限,面临急迫的外迁需要。此外,与当前铁路大规模路网建设相比,铁路物流中心建设速度则相对缓慢,尚未形成良好的铁路点线协调能力,甚至影响了百千战略中准时制列车的开行,急需加快落实《铁路“十二五”物流发展规划》的铁路物流中心布局方案。铁路物流中心的服务功能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当前铁路货运场站的服务功能仍具有明显的传统货运服务特色,依然以货运基本功能为主,缺少仓储、配送、流通加工、包装等多样化的物流增值服务,与现代物流和供应链理念要求的服务功能相比,依然存在较大差距,难以适应当前市场从“少批次、大批量、长周期”向“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及时性”转变的物流服务要求。

(二)经营范围亟待拓展

目前,铁路货场的经营范围受到限制,不能经营仓储、加工、包装等现代物流服务,与“货运向现代物流转型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2003年,铁道部出台的《铁道部关于规范铁路货运营业行为的若干规定》(简称“八不准”),规定了“不准要求货主通过延伸服务或运输代理办理货物运输”等八项禁令。“八不准”的提出杜绝了当时存在的利用铁路运能谋取私利的行为,一些铁路人员间接或直接通过手中紧缺的计划数强制要求货主进行货运延伸服务的手段被禁止。从规范铁路服务行为、树立铁路良好服务形象的角度出发,“八不准”在当时具有较强的必要性和针对性,且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物流市场需求逐渐向包装、加工、“门到门”全程物流等多种延伸服务拓展。同时,随着我国铁路路网的大规模建设,铁路运能得到逐步提升,铁路运输计划的供需状况也将随着运能的提升发生变化,争取更大的服务市场、吸引更多的货源将逐渐成为铁路货运场站经营管理的重要目标,铁路货运场站运营管理的内容也需逐渐向延伸性物流服务发展,而“八不准”的有些内容无疑与此新形势存在一定的不适应性。

另外,我国铁路货运、行包、装卸、货代等部门仍处于分散经营状态,组织机构多、管理层次多,路局、站段各部门实体之间条块分割,致使整个物流供应链中各环节脱节。由此造成运营管理工作中的信息流不畅,整体协作性差,加大了货运作业成本,从而影响了铁路货运与物流集约化经营优势的发挥和铁路物流服务的拓展与运营。

(三)技术装备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铁路物流中心虽然已经装备了相当数量的专业技术装备,但物流技术装备的应用规模和现代化水平仍有待提高。具体表现在技术装备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和配合不力三个方面。

首先,作为现代物流高效搬运和装载工具的托盘没有在铁路物流中心广泛应用和推广,龙门吊、正面吊等大型机械化装卸工具在铁路各物流节点装备的数量也不足,相当数量的货运场站仍以人力装卸为主,不仅装卸效率不高,而且安全保障不足。其次,铁路物流节点内存在很多超期服役、技术状态不良的设备,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先进装备的应用仍然不足[ ]。第三,各种设施设备相互衔接配合不力问题在铁路物流中心中表现明显,例如,由于站台、各类货车车底板高度不尽相同,且缺乏托盘等搬运工具的配合,致使多数叉车作业衔接不畅,影响了效率。

四、我国铁路物流中心的发展趋势

2013年6月15日,中国铁路总公司正式实施货运组织改革,将推动铁路货运全面走向市场,从而实现货运物流一体化发展。在改革货运受理方式、大力发展铁路“门到门”全程物流服务的形势与要求下,铁路物流中心的发展将朝着建设合理化、功能多样化、装备现代化、办理便利化、服务全程化等方向进一步发展。

(一)物流中心建设将向合理化方向发展

为贯彻落实《铁路物流“十二五”发展规划》中铁路物流中心的布局方案,各路局必将加大对既有货运场站的改造提升,以信息化和拓展现代物流服务功能为重点,重新审视、调整铁路货场的定位、布局、分工和功能设置,更新货场设计理念,加快建成一批现代化的铁路物流中心。同时,跨局协调机制的建立又将大力推进全国铁路物流中心的联合发展,提高铁路物流中心综合服务水平,进一步加快铁路物流网络资源集聚,促进铁路物流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为符合综合运输体系建设要求和现代物流发展需要,加快货运组织改革进程,全面提升铁路全程物流服务能力,各铁路局将会加强铁路物流中心与相关基础设施的有效衔接,加快建设联运中转设施,大力发展海铁联运、公铁联运等为主的多式联运,增强各种运输方式物流设施的衔接和配套,促进完善综合运输网络布局,从而提高物流资源使用效率和物流整体运行效率。

(二)服务功能将向多样化方向发展

面对客户全程物流服务需求,铁路物流中心将强化运送、装卸、包装、仓储、配送、信息管理等功能的供应链管理与衔接,并且对物流运输实行功能系统化、组织一体化的综合管理,最大程度地为顾客提供全过程、综合性、高质量的增值服务,从而满足顾客多方面的需求。同时,铁路物流中心将积极拓展新的服务范围和经营项目,不断提高铁路货运经营层次和利润水平,将铁路货运从原来的交通运输节点转变为内涵更广、层次更高的物流网络节点。

按照《铁路货运场站功能和设施设备配置的知道意见》(铁运[2013]57号)的要求,铁路物流中心在巩固完善货物到发、中转、装卸搬运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必将拓展仓储、堆存、配送、联运、包装、流通加工、金融物流等增值功能,积极探索自营、外包、联盟的发展模式,以确保中心所承担的货物交付任务能以最合理的方式、尽可能小的成本来完成;除此之外,完善工商税务、银行、海关等配套功能,以方便物流中心核心功能的实现,以吸引更多的客户,产生经济与物流活动集聚效应。

(三)技术装备将向现代化方向发展

传统货运场站转型升级为铁路物流中心,必将带动铁路传统货运设备的改造升级,陈旧落后、超期服役、技术状态不良的设备将加快淘汰。叉车、龙门吊、正面吊、堆垛起重机、旋转式起重机、超偏载检测装置、动态轨道衡等大型先进机械的投入力度也会不断增强;在拥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铁路物流中心,有望加速建设和改造一批立筒仓、预冷设施和立体仓库等现代物流设施,从而满足客户的多元化需求;电子汽车衡、自动分拣设备、堆垛起重机、叉车、托盘等多种现代物流设备也有望配备齐全;无线射频识别、煤炭专用抑尘设备等低能耗、轻污染的高新技术装备亦将广泛应用。

(四)业务办理将向便利化方向发展

当前中国铁路总公司所实施的货运组织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便是改革货运受理方式,做到“简化手续、拓宽渠道、敞开受理、随到随办”,给客户提供最直接、最方便、最快捷的服务。而传统的铁路货运站基本作业包括受理、验收、制票、承运、装车、整理换装、货票交接、卸车、货物交付和搬出等,托运人要按照铁路规定完成其他多项工作,如进货、取货、货物包装、货车或集装箱的施封及特殊货物作业等。在改革的推动下,铁路物流中心的业务受理必将发生重大变革,从繁琐的现场办理到电子商务下的“我要发货”一键受理,业务受理进一步向便利化方向发展;而铁路物流中心内相关管理系统通过与12306有效连接,可实现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增加客户满意度;同时,作业内容和服务方式将由客户决定,货物发送前由铁路物流中心负责取货、仓储,途中作业由铁路物流中心组织开展以铁路运输为主的多式联运服务,货物到达后由铁路物流中心组织货物的分拣、配送等作业,在整个过程中还需要按照客户要求提供包装、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多种物流增值服务。

(五)全程物流服务能力将会显著提升

全程物流服务需要铁路运输企业深入客户供应链,结合客户产销节奏设计服务内容。按照货运组织改革的要求,全程物流要重点突破“站到门”“门到站”的运输配送阶段,因此,承担末端配送的铁路物流中心将会改变过去基于运力配置运输资源的经营理念,深入分析客户的需求,全面利用运输、仓储以及社会物流资源,为客户提供便利、高效、不易被替代的全程物流服务。同时,铁路物流中心的网络化经营优势将会日益明显,积极对接全国性、网络化的大型制造、商贸等企业,承担其他物流企业难以实现的全程物流业务,展开深入联动,灵活采用整合手段进一步提升铁路物流中心网络的广度和服务能力,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全程物流服务的网络分析、开发等方案解决能力,灵活应对不同客户对全程物流的需求。

发展铁路物流中心是关乎铁路货运生存发展与社会物流服务体系完善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铁路物流中心,推动多式联运,变车流集结为货流集结以提高铁路货运整体服务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将有助于在全国范围内尽快形成物畅其流、快捷准时、经济合理、功能完善、用户满意的社会化、专业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进而推动我国物流园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新中国铁路发展 篇二

一、中国铁路资金管理体系是外部环境和内部需求共同作用的产物

中国铁路的资金管理起源于五十年代中长铁路局内部银行的运作模式。“七五”以来,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 铁路生产资料价格逐步市场化, 而运输产品定价仍实行计划机制, 使得铁路运输自“八五”以来出现了连续五年的全系统亏损, 资金供需矛盾突出。另一方面, 铁路行业内部存在一个庞大的企业群体和分散的资金运作方式, 再加上国家几十年大规模投入, 资金总量相对充裕。铁路长期以来实行高度集中、大联动机、半军事化管理, 业务联系紧密, 资金往来密切, 路内资金周转规模巨大。全铁路系统60%的资金周转是在路内企业之间进行的。铁路内部不仅有资金运作的强烈需求, 还存在庞大的资金运作基础。在这种情况下, 开展资金管理工作, 将分散、闲置、零星的资金, 会聚成庞大的按照市场规律高效运作的资金, 就成为中国铁路资金管理部门的必然选择。

铁道资金结算中心是铁路外部环境和内部需求共同作用的产物, 在加强铁路行业内部资金管理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方面, 发挥了外部金融机构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现有铁路资金管理模式降低了利用外部金融市场进行交易的成本

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看, 企业的边界取决于管理成本和交易成本差异。如果通过企业内部提供相同水平的服务, 其管理成本小于从外部购入服务所需的交易成本, 那么企业就有将外购服务内部化的强大动力。这是竞争机制和利益机制作用的结果, 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运作的必然选择。科斯提出:“在企业之外, 价格变动指挥生产, 对生产的协调是通过一系列市场交易来实现的。而在企业内部, 这些市场交易不存在了, 与这些交易相联系的复杂的市场结构被企业家这种协调者所取代, 企业家指挥生产。显然, 十分清楚的是以上二者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协调生产的方式。”市场交易内部化是克服市场失效和组织失效的一种选择。从交易成本的角度来看, 现有铁路资金管理模式———铁道资金结算中心的设立, 正是用铁路内部的金融交易替代外部金融市场交易, 以降低交易成本, 提高市场效率。

铁道资金结算中心把原先零散的、蛰伏不动的不生息或基本不生息的资金, 转变成生息的高效运作的资金, 其直接表现就是铁道资金结算中心的收益。现阶段全路铁道资金结算中心在扣除各项费用后, 年均收益约10多亿元, 这就是外部金融服务内部化的收益。

铁道资金结算中心的设立, 是企业金融组织创新, 提高了整个金融体系的效率。如果没有铁道资金结算中心的存在, 银行要面对众多的中小客户, 其运营成本必然提高。而铁路内部的资金管理机构在为铁路企业提供服务方面有独特的优势, 比如对内部客户信用、需求的了解, 运营监控手段的多样化, 服务方式的多样化, 这些都是外部金融机构无法相比的。铁道资金结算中心开发了铁道资金管理信息系统, 通过该系统完成的资金划拨, 同城可以实现即时到帐, 异地可以实现当天到帐。而目前银行尚无法达到这一速度。铁道资金结算中心通过企业内部资金及时划转, 减少了资金的在途损耗, 提高了整个金融系统的运行效率。

铁道资金结算中心不断发展壮大, 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铁道资金结算中心是铁路企业内部的金融创新。这种创新, 必然会推动监管部门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调整, 也必然会给现有的金融系统以压力和冲击, 激发整个系统的活力, 提高整个金融体系的效率。

三、中国铁路现有资金管理模式必须继续进行组织创新

中国铁路资金管理的模式, 是在以银行业为主导的金融结构条件下, 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结合产生的企业金融创新的重要成果。如果铁路行业能够继续进行企业金融组织创新, 就能够在铁路战略性改组中发挥外部金融组织不可替代的作用。

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分离与融合, 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化分工和资本的逐利性共同作用的结果。社会经济的发展, 社会分工的科学化, 决定了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必然是一个分而合、合而分的循环往复、不断发展的过程, 资本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实现保值增值, 实现社会财富的积累、积聚和集中。在不同的经济金融环境条件下, 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结合的具体方式和成效存在很大差异。

在现阶段以银行业为主导的金融结构条件下, 产业资本向金融资本渗透的动力主要表现为摆脱对金融资本的过分依赖, 同时也是为了追逐金融资本的高额垄断利润。而金融资本向产业资本的渗透则表现为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 通过与产业资本的联合来稳定市场份额, 保证长期稳定的利润来源。这一阶段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结合方式, 主要表现为企业金融创新和银行业服务方式的改变, 表现为双方的相互渗透。对于企业来讲, 就是金融服务的内生化, 表现为金融服务业务的内部化和金融机构的内部化。对于银行业来讲, 就是金融服务的客户化, 表现为金融服务更多地深入客户内部以及与客户更为紧密的关系。在以资本关系为主导的社会经济条件下, 经济关系最终还是要表现在资本的联系上。这一阶段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结合, 超出单纯的金融服务的业务关系, 表现为资本渗透、组织结合和人事结合。市场的竞争, 不再是单个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 不再是上下游业务关系的控制与被控制, 而是企业群体间的竞争与合作, 是一种以资本为基本纽带的联合体的竞争与合作。

美国的摩根财团和洛克菲勒财团都是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相互融合而发展起来的。摩根财团起源于JP摩根, 通过包销美国政府债券、吞并大量的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成为美国金融界的霸主。同时, 摩根财团在发展过程中凭借其强大的金融实力, 大规模兼并投资工业企业。在二战前的半个世纪里, 摩根财团不仅在金融、钢铁、铁路、电器、机械、化学、橡胶等传统工业中占有垄断地位, 而且在通讯、电子、汽车、飞机等高科技领域也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美国当代最大的财团洛克菲勒财团也是通过不断兼并金融机构, 进行金融资本的集中才迅速发展起来的。洛克菲勒财团通过把工业生产中积累的资本不断投入银行业, 进而控制大银行;通过大银行, 进而控制大量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大量的工业企业。

在资本市场得到高度发展以后, 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结合呈现出一些新的现象。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结合更多的是依托资本市场来完成, 以满足扩张规模、分散投资、降低风险的需要。由于资本市场的高度流动性, 产业结构的调整得以迅速和有效的进行。产业资本可以更快地形成产业规模, 完成产业转型。日本就是依托资本市场进行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整合的典型。

产融结合不是目的, 而是一种经营管理手段, 随着社会经济环境和企业的具体状况变化而变化。发达国家历史经验表明, 当企业集团产业规模达到一定水平, 客观上要求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相融合。金融资本为产业资本的进一步扩张提供金融服务, 而产业资本又为金融资本的发展提供产业基础。各国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发展有其自身特点。我国现在二元经济结构的特点, 必然造成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结合是一个多层面、多阶段、多形式共存和共同发展的过程。

铁道资金结算中心作为铁路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结合的产物事实上是铁路产业资本向传统金融领域的渗透, 是主动的出击。铁道资金结算中心是铁路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结合的初级形式, 也是在现行政策和监管范围内的有益尝试。随着铁路市场化改革的深入, 金融体制的改革, 铁路还可以尝试在更高平台上的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结合的形式, 建立自己的金融机构, 不仅是传统的商业银行还包括新兴的投资银行。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 中国铁路必然要通过资本市场进行战略性改组, 完成铁路产业的整合,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铁路产业资本依托资本市场, 与金融资本融合发展, 是中国铁路改革的必经之路。

四、铁路资金管理体系与铁路发展的互动效应

独立的资金管理组织模式必然是依托铁路运输主业的金融机构, 在支持和服务铁路主业发展的同时, 逐步健全和完善自身职能, 获得发展机遇。铁路资金管理体系与铁路发展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结合铁路实际情况, 这种作用关系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1. 为铁路建设和发展筹集资金。

从世界铁路发展历程来看, 各国铁路发展过程中都获得了大规模的资金投人。中国铁路面临着的建设资金短缺和债务负担过重的间题, 已成为制约铁路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铁路资金管理机构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以中国铁路产业为依托, 采取多种形式, 向社会、向国内国际资本市场多渠道筹集资金, 解决铁路建设和发展中的长期资金需求问题, 支持铁路实现产业和技术升级, 同时铁路资金管理体系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步积累技能和经验, 赢得发展机遇。

2. 以铁路资金管理体系的经营收入支持铁路发展。

目前中国的金融业仍然是一个垄断行业, 而且今后较长时间内仍然会维持垄断, 获取超额利润。无论是当前还是今后, 中国金融业必然要从中国铁路产业经营中获取相当多的利润。而铁路由于其基础产业的特点, 只能保持微利或者是一般利润水平。如果铁路能够设立自己的金融机构, 就可以在获得优质和专业化金融服务的同时, 用金融机构的经营收人支持铁路经营建设。

3. 完善铁路资本组织架构和治理结构。

货币资金信息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完整、最真实、最有效的信息, 而铁路资金管理体系是铁路行业重要的纽带之一, 可以充分掌握和利用这些信息, 所以在调整铁路系统资源配置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统一的铁路资金管理体系, 以资金为纽带, 可以促进铁路成员单位密切协作, 更好的发挥内部市场机制的激励和约束作用, 共同应对外部竟争压力和环境的变化, 规范铁路企业市场行为, 提高铁路整体运营效率。

五、结语

中国铁路资金管理系统的发展和创新过程, 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在这一过程中, 表现出很强的灵活性、适应性、开拓性和务实性。现阶段的铁道资金结算中心, 是适应铁路行业发展需要, 在现行制度和政策框架内, 建立的铁路行业内部的金融核心。铁道资金结算中心的建立, 使铁路行业摆脱了对外部金融体系的单纯依赖, 提高了铁路行业的资金效率, 有力地支持了铁路的运营和生产建设。从中国铁路战略发展的高度来考虑, 铁道资金结算中心要担负起未来中国铁路在资本市场上改组的任务,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需要铁路行业内部统一认识, 进一步确立自身位置和地位, 需要建立真正服务于自身的金融机构, 处理好与金融同业的关系, 还要逐步争取各级市场主体的认同。

摘要:中国铁路一直都在探索资金管理之路, 积极搭建资金管理的平台, 开拓资金管理的渠道, 寻求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途径, 通过对铁路行业资金管理体系的建立、发展和完善, 促进中国铁路战略性改组和长远发展。

关键词:中国铁路,资金管理,创新

参考文献

[1]R.H.Coase.The nature of the firm.Economics, 1937

[2]姜波:企业集团和企业系列.经济日报, 1993

[3]林晓莺:全面完善预算管理严格依法规范管理为和谐铁路建设提供可靠的资金保障[N].人民铁道, 2007

[4]本报记者刘晓东杜颖梅:江苏铁路建设大提速[N].江苏经济报, 2008

[5]记者古月通讯员叶坚:广铁集团助力海南铁路建设[N].海南日报, 2009

[6]邱耀斌张文艺陈毅聪:漳浦加快厦深铁路建设步伐[N].闽南日报, 2009

[7]记者焦健:湖北铁路建设日均投资过亿元[N].人民铁道, 2009

[8]本报记者:李小鹏到太中银铁路建设工地现场办公[N].山西日报, 2009.

[9]张青记者王蔚蔚:两单位获全省铁路建设先进集体[N].巢湖日报, 2009

[10]记者黄筱棠:泸毕联手推进隆黄铁路建设[N].泸州日报, 2009.

[11]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罗正富.抓住机遇顺势而谋努力加快云南铁路建设步伐[N].云南日报, 2009

3.中国铁路发展迎来黄金机遇期 篇三

“瓶颈”制约仍然存在

党的十六大以来,铁路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大规模铁路建设全面展开,客运专线、城际轨道交通建设和煤运通道建设成绩显著,西部铁路和区际通道建设亮点频现,重要客货运枢纽建设顺利推进;铁路内涵扩大再生产成效显著,经过6次大面积提速,最高时速达到250公里,这是既有线提速的世界先进水平;铁路装备现代化实现新跨越,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关键领域跨越发展,客车、货车和机车设计制造水平大幅度提升,实现了动车组、大功率机车国内设计制造能力,并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突破,部省战略合作又进入新一轮高潮,铁路运输企业股份制改造试点取得重大成果,铁路资本市场融资迈出了重要一步;铁路节能环保作出重要贡献,为实现国家“十一五”节能环保目标发挥了积极作用。

虽然过去五年铁路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铁路运输的“瓶颈”制约仍然存在。随着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进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对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更好体现规划的指导作用,自2006年铁道部会同有关部门结合综合交通网中长期规划的编制开展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研究调整工作。在《中长期综合交通网规划》的框架下,初步提出了调整原则、路网规模、布局方案等。并邀请路内外专家和国家有关部门、各省区市多次组织召开规划方案论证会,对调整方案进行多次修改完善,与国家总体规划和综合交通网规划进行了衔接,形成了规划方案并报国家审批。规划的调整历经两年多的研究、论证、审批过程。

旧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在诸多方面存在不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情况:

一是发展要求不适应。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对交通运输业落实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国人口众多、资源分布不均衡、环境约束日益加剧、能源结构煤多油少、土地资源十分有限,特别需要铁路这种资源节约型和能源适用范围广的运输方式,加快构建以铁路运输为骨干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现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发展速度不适应。2002年以来,国民经济(GDP)以年增超过10%的速度持续增长,超过了原预测的7.5%;铁路换算周转量的年均增速达到8.5%,远超过了原规划预测的运量增长速度4.7%。而原规划铁路营业里程年均增长仅有2.2%。从运输需求上看,需要进一步完善结构,优化布局,增加规模,加快建设步伐。

三是发展规模不适应。原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明确的2020年路网发展目标为10万公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运输需求不断增长、对发展铁路认识的不断提高,铁路“十一五”规划2010年发展目标已超过9万公里,原规划10万公里的发展目标明显不能满足发展需要。地方政府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热切期盼加快本地区及区域间联系通道建设,各地提出铁路建设需求远远超出原规划规模。

四是发展理念不适应。主要繁忙干线运输能力持续全面紧张,限制型运输状况始终没有改变,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快建设客运专线,实现客货分线运输;随着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区际间运输需求增速加快,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区际铁路建设,形成功能强大的区际铁路运输通道;我国城镇化一体化进程加快,迫切需要补充完善大能力、高密度、公交化的城市轨道交通作。当时规划编制时,基于对客货分线运输、城际铁路的认识不足,考虑快速客运网络规模不够、布局不完善;煤炭运输通道缺少煤炭资源地直接连通中南、华东等煤炭主要需求地的大能力通道等。

在这次规划调整中,铁道部坚持了“贯彻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统筹考虑经济布局、人口和资源分布、国土开发、对外开放、国防建设、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要求,并体现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促进区域协调均衡发展的方向”;“根据国家综合交通发展总体要求,线网布局、枢纽建设与其他交通运输方式优化、衔接和协调发展,提高组合效率和整体优势”;“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充分利用既有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三项原则,为合理进行规划网调整提供了保证。

扩大路网规模,打造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调整规划把加大客运专线、区际干线和煤运系统建设规模,以及加快既有铁路技术改造作为调整的重点内容。

扩大快速客运网络。铁路快速客运网由客运专线、城际轨道交通和客货混跑快速线路组成,《调整规划》总规模达5万公里以上,较原规划增加2万公里。原“四纵四横”客运专线基础骨架不变,进一步加大繁忙干线客货分线力度,延伸并扩大客运专线覆盖面,加强客运专线之间相互连通和衔接,发挥整体优势。客运专线及城际铁路建设目标由1.2万公里调整为1.6万公里以上。这一快速客运网,连接所有省会及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覆盖全国90%以上人口,大大缩短城市间时空距离。届时,北京、上海、郑州、武汉、广州、西安、重庆、成都等中心城市,与邻近省会城市将形成一至两小时交通圈、与周边城市形成半小时至一小时交通圈。在建设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城际铁路同时,规划建设长株潭、成渝、中原、武汉、关中、海峡西岸城镇群等经济发达和人口稠密地区城际铁路,覆盖沿线各中心城市和主要城镇,实现小编组、高密度公交化运输,有效满足地区大容量客运需求。

完善路网布局和西部开发性新线。《调整规划》进一步扩大西部路网规模、完善中东部路网结构,将规划建设新线由1.6万公里调整为4.1万公里。新增中俄、中蒙等对外铁路通道,完善东北、西北、西南地区进出境国际铁路通道。规划新增向塘~莆田(福州)、合肥~福州、乐山~贵阳~广州、昆明~南宁~广州、西安~汉中~绵阳、兰新铁路第二双线等,进一步加强区际联系通道。新增喀什~和田、嘉峪关~策克、安康~张家界等铁路,扩大西部地区铁路网规模。新增上海~南通、广州~茂名~湛江、青岛~连云港~盐城等铁路,进一步完善东中部铁路网。结合全国港口发展和功能布局,规划建设沿海港口集疏运铁路支线及物流中心站,形成路港紧密衔接的运输系统,大力发展集装箱运输和多式联运。

构建以煤炭运输为主体的区际大能力通道。围绕十大煤炭外运基地和新疆地区,对煤运通道进行补充完善,加快大秦铁路等既有铁路扩能改造,新增建设“三西”地区煤炭下海和铁路直达中南、华东内陆地区通道,以及新疆地区煤炭外运通道及集疏运系统,煤运通道运输能力达到23亿吨以上。

大规模改造既有铁路。在对既有京哈、京沪、京九、京广、陆桥、沪汉蓉和沪昆等七条主要干线进行复线建设和电气化改造的同时,对“五纵五横”综合运输大通道内既有铁路干线进行复线建设和电气化改造,进一步增强通道内铁路运输能力。《调整规划》将增建二线建设规模由1.3万公里调整到1.9万公里,既有线电气化建设规模由1.6万公里调整为2.5万公里。按照综合交通枢纽布局和城市发展规划,加强主要客货枢纽及集装箱中心站建设,注重与城市轨道交通等公交系统以及公路、民航和港口等其他交通方式衔接,实现旅客运输“零距离换乘”、货物换装“无缝衔接”和交通运输一体化。

3至5年,“一票难求”将极大缓解

按照铁道部的铁路建设计划,今明后几年将有一大批新建客运专线、城际铁路、煤运通道、西部铁路等项目建成投产。随着这些项目的建成投产,我国铁路运输能力紧张状况将会有所缓解,再过3-5年,我国铁路运输中“一票难求、一车难求”的现象将得到极大缓解。

在整个调整规划实施后,我国铁路网规模进一步扩大,路网结构更加合理,运输能力大幅度提高,运输质量迅速提升,可以更好地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在路网规模上。到2020年,全国铁路网覆盖了20万人口以上城市;基本覆盖地级以上行政区,覆盖率达95%以上。快速客运网络连接所有省会和城市人口50万及其以上的大城市,覆盖全国90%以上人口,将基本解决“一票难求”的问题,铁路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

在路网结构上。铁路网技术结构更趋合理,繁忙通道实现客货分线,主要通道基本实现复线大能力化,东北和西北地区主要干线实现复线电气化,东中部和西南地区基本实现电化成网,中国铁路特有的速、密、重运输结构得到协调兼顾。

在运输能力上。煤炭运输能力将达到23亿吨以上,满足煤炭运输需求;南北过江通道货运能力达到6.7亿吨,进出关通道货运能力达到2.5亿吨,西北地区东、南通道货运能力分别达到2.5亿吨和1.2亿吨,西南地区东、南、北通道货运能力分别达到2亿吨、1.7亿吨和1.2亿吨,铁路运输能力总体上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在运输质量上。客运专线网形成规模,城际铁路网基本覆盖,主要枢纽点线协调,城市间时空距离大幅度缩短,省会城市间总旅行时间节省50%以上。铁路与其他运输方式衔接更加紧密,中心城市构建铁路客货运综合交通枢纽,客货集散更加方便、快捷。铁路重载运输、集装箱运输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为此,铁道部出台一系列措施保证调整规划顺利实施。首先,突出规划的指导性,重点有序推进。优先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急需的项目,加快客运专线和区际通道项目建设,尽快实现主要通道客货分线运输,从根本上尽快缓解铁路运输的“瓶颈”制约。

第二,强调综合交通理念,科学和谐推进。按照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发挥综合交通运输系统整体优势,实现综合交通科学可持续发展。

第三,贯彻国家方针政策,依法规范推进。坚持集约节约用地;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政策,依法加快征地拆迁工作,强化铁路节能优势,规范公司制法人治理结构,切实维护出资者的合法权益。

第四,深化投融资改革,全面协调推进。加快合资铁路发展,强化合资建路的氛围和机制;梳理具备经营性的铁路项目对社会推介,吸引战略投资人参与铁路建设;积极推进铁路企业股改上市工作,扩大资本市场融资规模等。

《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8年调整)》是在考虑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着眼国家长远发展大局而制定的一个具有前瞻性、系统性和科学性的路网规划。这次规划的调整必将对推进我国铁路现代化建设、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产生积极的重大影响,也为当前国家要求加快铁路建设,为拉动经济增长做贡献提供了重要依据。

4.中国铁路现状与未来发展展望 篇四

1.中国铁路现状

1.1 概况

从1876年修建第一条铁路到现在,中国铁路已经走过了130年的历史。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铁路的建设规模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一个横贯东西、沟通南北、干支结合的具有相当规模的铁路运输网络已经形成并逐步趋于完善。中国铁路营业里程目前已达 76,580 km,列世界第三(美国、俄罗斯之后),亚洲第一。其中国家铁路63,342km,合资铁路8,462km,地方铁路4,776km。

目前,中国铁路用占世界6%的营业里程完成了占世界24%的换算周转量,换算密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是世界上最繁忙的铁路。中国铁路客货运量在国内运输市场占有份额分别达到35 % 和55 %左右。

近十几年来中国铁路在客运提速、货运重载、铁路信息化和建立行车安全保障体系等方面取得重大发展,线路结构进一步优化。复线里程25,566km,复线率 33.4 %。电气化铁路里程21,604 km,电气化率28.2 %。提速线路里程16,500 km,占营业总里程21.6 %。

1.2 中国铁路设施与装备

1.2.1土建设施

中国铁路在进行新线建设的同时,还对既有线进行了一系列技术改造。

--对主要干线进行复线改造,增建第二线。

--对山区铁路和主要运输通道实行电气化改造。

--延长车站到发线有效长。

--换铺重型钢轨,60kg/m钢轨已成为主要繁忙干线正线的主型钢轨。

--采用全长淬火钢轨,主要繁忙干线正线均已铺设无缝线路。京九铁路从北京至深圳,连接九龙,沿线经过京、冀、鲁、豫、皖、鄂、赣、粤九省市,正线全长2,381km,另加天津至霸州和麻城至黄石两条联络线,总长2,536km。京九铁路是中国铁路建设史上规模最大、投资最多、一次建成线路最长的铁路干线。

中国第一条重载铁路大同至秦皇岛运煤专线全长652km,开行1万t级单元列车,已实施完成开行2万t级单元列车的技术改造,年运量达到2.03亿吨。

已建成通车的秦皇岛至沈阳客运专线设计速度为200 km/h(基础设施250 km/h),试验最高运行速度已达到321.5 km/h,是目前国内速度最快的铁路。该线全长404.65 km,施工中采用了一次性铺设超长无缝线路技术,最长达188 km ;采用了高质量路基填筑技术和桥上无碴轨道技术,有效保证了线路的平顺性;研制铺设了高速大号码道岔,使列车能够安全、快速、平稳地通过。

青藏铁路全长1,956 km,其中一期工程西宁至格尔木段814 km,二期工程格尔木至拉萨段1,142 km。青藏铁路地处青藏高原腹地,自然条件恶劣,全线海拔高度大于4,000 m以上的地段有965 km,经过连续多年冻土地段550 km,是全球目前穿越高原、高寒、缺氧及连续性永久冻土地区最长的铁 2 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铁路,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难度最大的工程。青藏铁路已于2006年7月1日建成通车。

应用发展大跨度、高强度、新结构桥梁施工技术和长大隧道施工技术,建成了南京长江大桥、九江长江大桥、芜湖长江大桥、南盘江大桥、清水河特大桥、大瑶山隧道、秦岭隧道、乌鞘岭隧道等一大批重大桥梁和隧道工程。

中国铁路营业线路桥梁42,106座,2,459,712延长米,其中全长500 m以上的特大桥462座,全长10,000 m以上的特大桥5座。中国铁路桥梁勘测设计及施工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解决了高强、大跨、深基、新结构等方面的难题,桥梁工程的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中国是世界上第六个能建造主跨超千米大桥的国家。芜湖长江大桥是采用新型钢材和全焊整体节点结构及斜拉索和桁架组合体系建成的,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科技含量最高、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公铁两用桥,其下层铁路桥全长10,527 m,上层公路桥全长5,681 m。青藏铁路清水河特大桥采用“以桥代路”通过多年冻土地区,桥全长11,703.62m,是中国铁路第一长桥。

中国是世界上铁路隧道最多,总延长最长的国家之一。铁路营业线路隧道6,877座,3,667,000延长米,其中长度10,000 m以上的特长隧道5座,长度3,000 m以上至10,000 m的长隧道106座。兰州至武威二线乌鞘岭特长隧道全长20.05 km,是亚洲第一特长铁路隧道。

中国铁路新线建设和既有线改造中,充分满足客货列车提速的需要,客运专线建设全面启动。除已建成通车的秦沈客运专线外,已开工修建的武广、郑西、石太、京津、合肥--南京、合肥--武汉、温福、福厦、甬台温、广珠和广深港等客运专线设计速度均达到200km/h及以上。即将修建的北京至上海客运专线高速铁路设计时速350 km/h,初期运营时速300 km/h。

1.2.2 通信

已建成覆盖全国铁路的长途传输网、交换网、数据网、城域网等基础通信网络。

光缆数字传输通道达到10万km,覆盖全国铁路营业线及重要经济区域。采用2.5〜10G的密集波分复用(DWDM)技术,建成总长5.2万km的五大光缆环网。

数字程控交换机总量已达1,800多万线,实现与国内各电信运营企业的互连互通。

数据网业务端口近30万个,保证铁路各种信息系统信息传递,并支持多种增值业务。

已建成包括数字同步网、№.7信令网和电信管理网(TMN)的通信支撑网。

技术先进、功能齐备的铁路专用通信系统,保证了铁路运输高效运行及站车安全。

运输调度指挥系统、区段、站场通信系统贯通全国铁路,逐步实现数字化。

无线列调系统装备率达到100 %。

GSM-R铁路专用综合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已在大秦、青藏和胶济等线投入使用。

已初步建成运输管理信息系统(TMIS)和客票发售与预订系统(PMIS),实现运输信息化管理和客运联网售票。

大中型客站装备了客运管理信息系统,提高管理与服务水平。

1.2.3 信号

中国铁路信号已形成保证行车安全和提高运输能力的新体系。全路电气集中车站5,600多个,装备率已达到90 %以上。计算机联锁有“双机热备”和“三取二”等多种冗余方式,其装备率达到10 % 以上。

提速线路正线道岔全部采用带外锁闭的大功率转辙机。用于提速道岔的转辙机有S700K型三相交流电动转辙机、ZDJ9型三相交流电动转辙机和ZYJ-7型三相交流电液转辙机。

自动闭塞开通里程25,000km,占总营业里程的1/3,双线区段自动闭塞装备率达到80 %。有微电子交流计数电码自动闭塞、18信息移频自动闭塞和ZPW-2000A型无绝缘移频自动闭塞等多种制式投入使用。

全路运用机车全部安装了机车信号和自动停车装置,通用式和兼容型的机车信号广泛使用。ZLSK型准高速旅客列车速度分级控制系统、LSK型列车速度控制系统和LSK-2000型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等列车超速防护系统已在一些区段投入使用。

由计算机辅助管理的调度集中与调度监督系统的装备率已达到20 %,已初步建成运输调度指挥管理信息系统(DMIS)。中国铁路的运输调度指挥管理系统(DMIS)采用信号、数据通信、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先进技术,实现以运输为中心,车、机、工、电、辆等调度一体化的综合调度指挥管理模式,达到提高运输效率和运输能力的目的。在铁道部和铁路局调度中心,建立大屏幕组合显示墙,提供运输的宏观管理和微观监视有关情况报告。

路网性编组站和区域性编组站已全部实现驼峰自动化和半自动化。全路49个大型编组站,目前已有32个实现了驼峰自动化,装备率已达到65 %。站型为双向纵列式三级六场,上下行编组场设有自动化驼峰的郑州北编组站是亚洲最大的现代化铁路编组站。

1.2.4 电气化铁路

1961年中国建成第一条电气化铁路,中国电气化铁路已走过45年的历史。由于电力牵引具有机车功率大,热效率高,运行速度快,过载能力强,机车结构相对简单因而运行可靠,改善劳动条件,减轻环境污染等优点,因此电气化铁路在中国发展很快。四十多年来,中国陆续建成了数十条电气化铁路,累计营业里程达到21,604 km,占全国铁路总营业里程的28..2 %。

中国电气化铁路的供电方式采用25 kv(工频)单相交流制,有直接供电方式(TR方式)、吸流变压器供电方式(BT方式)、自耦变压器供电方式(AT方式)和带回流线的直接供电方式(DT方式)等四种供电方式供选用。繁忙干线的电气化改造常用带回流线直接供电方式,高速铁路、重载铁路常用自耦变压器供电方式。

全国电气化铁路牵引供电普遍采用具有遥控、遥信、遥测功能的微机化电力监控系统(SCADA)。近年来,在一些新建和改建电气化铁路牵引变电所供电中已推广采用综合自动化的电力监控系统。

“高速接触网性能预测模拟系统”、“接触网四个一次到位”等先进的牵引供电设计、施工技术得到推广和应用。

1.2.5 机车车辆

中国铁路机车拥有量17,473台。其中蒸汽机车不足100台(逐步淘汰),占0.5 %;内燃机车约12,200台,占69.5 %;电力机车约5,200台,占30 %。

全路铁路客车拥有量约42,000辆。其中空调客车约21,000余辆,软卧车约2,800余辆,硬卧车约13,000余辆,软座车约800辆,硬座车约18,000余辆。每万名旅客拥有客车0.42辆,座卧车0.35辆。座卧车座位约230余万个,座卧车卧铺约91余万个。

全路铁路货车拥有量约549,000辆。其中60t及以上货车约450,000余辆,专用货车约85,000余辆(其中集装箱车约11,000辆)。每万t货运量拥有货车3.0辆。

机车乘务制度广泛采用长交路和轮乘制。推广采用专业化和集中修的机车车辆检修体制。

机车检修工艺推广应用多层作业平台。广泛应用机车检测装置、列车运行监控记录装置检测设备、机车状态检测设备、转向架检修升降翻转设备、管道风力输砂设备和段内股道管理自动化系统设备。

机务段办公、统计、物资管理、运转、整备、检修管理等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并与全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TMIS)并网。

正在逐步建成布点合理、纵横交错、点线配套、覆盖全路的车辆安全防范、预警系统(简称“5T”系统)。

--红外线轴温探测系统(THDS)

--货车运行状态地面安全监测系统(TPDS)

--货车滚动轴承早期故障轨边声学诊断系统(TADS)

--货车运行故障动态检测系统(TFDS)

--车辆轮对故障、尺寸动态检测系统(TWDS)

1.3 地铁与轻轨

中国目前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大连、长春、武汉、重庆、深圳、南京等大城市还建有地下铁道和轻轨,共有18条线路总长已达到436 km。

2.2.1 提速改造历程

提速前,中国铁路各种普通旅客列车最高运行速度不超过120 km/h,全路旅客列车平均技术速度不超过60 km/h,旅行速度不超过50 km/h,运输质量和运行速度的低水平与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很不适应。1994年12月,建成开通广州至深圳准高速铁路,为中国铁路提速至160 km/h开创了先河,并为后来既有繁忙干线的提速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1995年6月,铁道部做出关于分步骤立即开始在繁忙干线上提高旅客列车运行速度到140~160 km/h,货物列车也相应提高速度的决定。从此,中国铁路先后实现了五次大面积的提速。

1997年4月1日起,中国铁路第一次大提速。北京至上海、北京至广州和北京至哈尔滨三大铁路干线提速,开行9对快速旅客列车。在1,398 km线路上开行120 km/h以上的旅客列车,其中有588 km线路开行140 km/h快速旅客列车,752 km线路开行160 km/h快速旅客列车。

1998年10月1日第二次大提速。北京至上海、北京至广州和北京至哈尔滨三大铁路干线开行快速旅客列车增加到39对。在6,449 km线路上开行中国铁路提速改造

km/h以上的旅客列车,其中有3,522 km线路开行140 km/h快速旅客列车,1,104 km线路开行160 km/h快速旅客列车。

2000年10月21日第三次大提速,提速范围扩大到了陇海、兰新、京

九、浙赣等繁忙干线,北京至绝大部分省、市、自治区首府所在地开行了特快旅客列车或快速旅客列车。共开行“T”字头特快旅客列车49对,“K”字头快速旅客列车39对,开始了全路全面提速。在9,581 km线路上开行120 km/h以上的旅客列车,其中有6,458 km线路开行140 km/h快速旅客列车,1,104 km线路开行160 km/h以上特快旅客列车。

2001年10月21日第四次大提速,提速范围扩大到了所有繁忙干线。开行“T”字头特快旅客列车和“K”字头快速旅客列车共98对,实现了全路全面提速。开行120 km/h以上旅客列车的提速网络总里程达到13,166 km,其中有9,779 km线路开行140 km/h快速旅客列车,1,104 km线路开行160 km/h以上特快旅客列车。

2004年4月18日第五次大提速。开行“T”字头特快旅客列车和“K”字头快速旅客列车共达到118对,开行“Z”字头跨局一站直达(途中不进行技术作业)特快旅客列车19对。开行120 km/h以上旅客列车的提速网络总里程达到16,500 km,其中有8,800km线路开行140 km/h快速旅客列车,7,700 km线路开行160 km/h以上特快旅客列车。

2006年10月1日中国铁路将实施第六次大面积提速。第六次大提速将首次在既有提速干线开行200 km/h动车组,以及120 km/h、载重5000 t货运重载列车。目前正在抓紧提速基础工程改造和机车车辆准备工作,以及修订完善相关规章制度。

2.2提速改造相关工程

2.2.1 线路平纵断面改造

包括最小曲线半径、园曲线超高、缓和曲线线型、缓和曲线长度、夹直线长度、双线区间正线线间距、站台安全退避距离和限制坡度等的改造与调整。需要根据线路平纵断面实际情况确定提速列车的速度目标值。

2.2.2 轨道结构改造

包括钢轨、轨枕、钢轨扣件、道岔的更换以及道床面碴厚度、垫碴厚度、道床肩宽改造等。

2.2.3 桥梁改造

包括混凝土梁、钢梁、支座、墩台和基础加固改造等。

2.2.4 机车车辆改型

包括客运机车、货运机车、客车、货车改型及其制动系统和转向架改造等。

2.2.5 牵引供电系统改造

包括改善供电方案和供电方式,牵引变电所增容、接触网改造、完善检修设备等。

2.2.6 信号设备改造

包括自动闭塞、机车信号和列车安全防护系统以及道口信号设备改造,改用外锁闭装置及大功率转辙机,完善信号标志和信号维修检测设备等。

2.3 提速改造取得的技术经济和社会效益

中国铁路的五次大提速,依靠科技进步,充分利用铁路既有资源,因地制宜,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提高列车运行速度。通过列车提速,加快了旅客列车的周转速度,缩短了周转时间,在完成相同旅客运量情况下所花费的时间及投入的人力和物力降低,提高了乘务人员和运输设备的生产效率,在总体上降低了运输成本。在中长距离上组织开行“夕发朝至”和 “朝发夕归”旅客列车,在旅游热线上组织开行快速假日列车、旅游列车,大大提高了铁路旅客运输的竞争能力,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中国铁路前两次提速只用两年时间就实现了扭亏为盈的目标。

由于列车提速,旅客途中付出的精力和体力减少,旅行时间得到了节省,乘客一般不需要再花费更多的时间进行身体方面的调整而直接可以投入工作,节省的旅行时间可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提速吸引了大量的客流,特别是来自于航空和公路的转移客流。铁路是一种运输消耗相对较少,成本相对较低的运输方式,这部分客流改乘提速列车后,旅客运输成本得到了降低,从而使整个交通系统的单位运输成本降低。

铁路提速适应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趋势,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城际间经济活动越来越频繁,城际间客流量迅速增加。提速列车成了城际间旅客运输的主力军,铁路以提速为龙头,大力提高自身的技术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

3.3.1 整体能力

中国铁路已形成时速120km/h、160km/h、200km/h及以上多种体系铁路建设的综合能力,从规划、研究、设计、制造到施工安装、运营管理,已系统配套。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每年可修建新线铁路3,000 〜 4,000 km,既有线增建二线1,500 〜 2,000 km,既有线电气化改造2,000 〜 3,000 km。

当前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3 ~ 4年就可建成一条 20 km 的地铁和轻轨线路。

时速120 km/h及以下铁路机电设备基本上实现了国产化。客运专线铁路、高速铁路机电设备国产化率70 %左右。城市轨道交通机电设备国产化率达到70 %以上。

除国内工程外,中国公司走向国际市场,先后在坦桑尼亚、赞比亚、朝鲜、伊朗、尼日利亚、越南、菲律宾、土耳其、委内瑞拉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承建铁路工程,中国铁路机电设备和器材远销五大洲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3.2 工程勘察设计

目前中国具有铁路工程勘察设计资质的单位共有30余家。其中实力雄厚的特大型综合性勘察设计单位有铁道第一至第五勘察设计院和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等6家,在国内铁路专项工程具有领先地位的专业勘察设计单位主要有5家。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专门承担铁路大桥、设计施工和生产制造能力

特大桥的勘察设计。北京中铁工建筑工程设计院专门承担各种铁路工厂的勘察设计。中铁电气化勘测设计研究院专门承担新建和改建长大干线电气化铁路的勘察设计和科研开发工作。中铁隧道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专门承担新建和改建铁路长隧道、特长隧道以及地下工程的勘察设计。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公司研究设计院专门承担重大铁路工程通信信号系统的勘察设计和科研开发工作,是全路通信信号制式标准化和标准设计归口单位。

全国铁路勘察设计从业人员约25,000人,工程技术人员17,000人,其中高级工程技术人员5,000余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10人。

全国铁路各勘察设计院广泛应用技术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工程图文档案计算机管理系统、勘察设计一体化集成系统和自动化办公系统,广泛应用全球卫星定位技术、航空摄影测量技术、光电测距技术、物理勘探技术、原位测试技术、岩土实验技术以及无线电电子技术等高科技勘察设计手段。

3.3 施工企业

目前中国具有铁路工程承包资质的施工企业共有30余家,分别隶属于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和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公司。

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下属施工企业:

中铁1 〜 10局集团有限公司,是特大型综合性铁路建筑施工企业,主要承包新建和改建铁路土建施工及配套设备安装工程;

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是特大型专业性铁路建筑施工企业,专门承包新建和改建铁路大桥、特大桥工程;

中铁隧道局集团有限公司,是特大型专业性铁路建筑施工企业,专门 13 承包新建和改建铁路长隧道、特长隧道以及大型地下工程;

中铁建工集团有限公司,是特大型专业性铁路建筑施工企业,专门承包各种铁路工厂建筑安装工程和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

中铁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是特大型专业性铁路建筑施工企业,专门承包新建和改建长大干线电气化铁路工程。

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下属施工企业:

中铁11 〜 25局集团有限公司,是特大型综合性铁路建筑施工企业,主要承包新建和改建铁路土建施工及配套设备安装工程;

中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是特大型专业性铁路建筑施工企业,专门承包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

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公司下属施工企业:

中铁通信信号上海、天津、济南、北京工程公司,均是大型专业性铁路建筑安装企业,专门承包重大铁路工程通信、信号、电力设备安装工程。

全国铁路施工企业从业人员约530,000人,工程技术人员约180,000人,其中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6,000余人。装备施工机械设备共计约80,000台(套),施工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 %以上。

3.4 铁路工业 3.4.1机车车辆工业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铁路机车车辆工业基本形成了门类齐全、以自主研发为主的生产体系。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中国铁路机车车辆工业的制造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掌握了时速160 km/h机车车辆成套 14 技术,具备了年产电力机车900台、内燃机车1,000台、客车和动车组3,200辆、城市轨道车辆2,000辆、货车42,000辆的制造能力。

中国自己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原之星”号动力分散型交流传动电动车组和“奥星”号交流传动客运电力机车,实现了铁路牵引动力由交直传动向交流传动的转型。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华之星”交流传动电动车组,构造速度270 km/h,试验运行速度最高达到321.5 km/h。DF11G、SS7E、SS9型等提速机车和25T型提速客车在提速改造中投入使用。

按照“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的总体要求,成功引进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时速200公里及以上动车组技术,大功率电力、内燃机车技术。2005年,第一批时速200公里动车组技术项目转入国产化设计联络并开始生产。

具备生产大功率柴油机、大功率牵引电机的制造能力,货运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最大功率达到6,400kw。有包括空调客车、双层客车等15种车型、70个车种的各型客车,以及包括单元重载敞车、25t轴重低动力作用货车、机械保温车和集装箱专用车等50种货车的客货车新产品投入使用。

中国铁路有一大批机、客、货车制造骨干企业,它们分别隶属于中国铁路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和中国铁路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从业人员20余万人。

隶属于中国铁路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的企业主要有: 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 是国内最大的铁路客车、动车组和城市轨道车辆的研发、制造和出口基地。

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主要制造东风系列内燃机车、韶山系列电力机车、动车组和城市轨道车辆。

唐山机车车辆厂--主要制造铁路客车、动车组和城市轨道车辆。齐齐哈尔车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要制造各种铁路货车和起重机。

北京二七机车厂--主要制造内燃机车。

大同电力机车有限责任公司--主要制造干线电力机车。

隶属于中国铁路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的企业主要有: 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是国内最大的电力机车、电动车组和城市轨道车辆的研发、制造和出口基地。

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重要的内燃机车、铁路客车、动车组和城市轨道车辆的研发、制造和出口基地。

资阳机车厂--主要制造内燃机车。

戚墅堰机车车辆厂--主要制造内燃机车和铁路货车。南京浦镇车辆厂--主要制造铁路客车和城市轨道车辆。株洲车辆厂--主要制造各种铁路货车。眉山车辆厂--主要制造各种铁路货车。北京二七车辆厂--主要制造各种铁路货车。

机车车辆国产化率动车组达到75%以上、大功率电力机车达到70%以上、大功率内燃机车达到85%以上。

3.4.2 通信信号制造业

中国铁路通信信号制造业主要集中于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公司所属各工厂企业,包括10家国内定点生产通信、信号、电力器材的大中型制造企业和10 余家技术领先的中外合资企业。另外还有10余家不属于该集团公司的地区性通信信号制造企业。从业人员共计约15,000余人,其中高级技术人员600余人。

中国铁路自主开发百余项通信、信号、驼峰、计算机联锁、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系统集成先进技术和WG--21A、ZPW--2000A型无绝缘移频轨道电路及自动闭塞、地铁--列车通信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生产了百余种先进的通信信号产品和设备。

通信信号制造企业主要有:

沈阳铁路信号工厂 – 主要生产铁路信号继电器、铁路车站和区间成套控制器材、机车速度信号控制器材、铁路道旁器材、铁路雷电防护器材、通信设备监测系统、城市轨道交通控制器材等。

北京铁路信号工厂--主要生产无绝缘移频轨道电路及自动闭塞设备、数字通用式机车信号和主体化机车信号设备等。

天津铁路信号工厂--主要生产各种电动转辙机、通信信号电源屏和驼峰车辆减速器等。

西安铁路信号工厂--主要生产各型电动转辙机、信号继电器、控制台、轨道电路器材、计轴装置、地铁信号器材、驼峰和区间信号器材等。

上海铁路通信工厂--主要生产有线传输设备、GSM-R机车综合无线通信设备、铁路列车无线调度系统、站场调车无线通信系统、多信息移频自动闭塞、通用式机车信号、计算机联锁、城市轨道交通ATC列车自动控制系统和无线集群通信传输系统、通信信号电源系统设备等。

北京二七通信工厂--主要生产数字通信系统、铁路调度系统、程控区段设备、会议电话设备、列车及车站广播、列车无线调度系统、中间配线机柜设备、程控配线架系列、通信电源及各类配套电源等设备。

焦作铁路电缆工厂--主要生产铁路信号电缆、电力电缆、控制电缆、通信光缆、铁路用长途对称通信电缆、漏泄同轴电缆和射频电缆等系列电缆产品。

天水铁路电缆工厂--主要生产铁路信号电缆、通信电缆、光缆、辐照交联电力电缆、架空电缆、低烟无卤阻燃电缆、耐火电缆,以及各种铜、铝绞线,电线等电线电缆产品。

3.4.3 钢轨与道岔制造业

目前,中国国内生产钢轨的主要厂家有鞍山钢铁集团公司、包头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攀枝花钢铁(集团)公司三家,此外武汉钢铁(集团)公司也生产一定数量的钢轨。钢轨年总产量可达到150万t。钢轨产品出口朝鲜、泰国、伊朗、巴基斯坦、博茨瓦纳、印度等国家和地区。

生产道岔的厂家有中铁山桥集团有限公司和中铁宝桥股份有限公司。上述生产厂家均可生产UIC标准系列钢轨和道岔产品。4.4.1 中国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

中国于2004年制定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其发展目标为: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00,000km,主要繁忙干线实现客货分线,复线中国铁路的跨越式发展

率和电化率均达到50%,运输能力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主要技术装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规划要求2020年前建设客运专线12,000 km以上,客车速度目标值达到200 km/h及以上。将修建北京~上海、北京~武汉~广州~深圳、北京~沈阳~哈尔滨(大连)和杭州~宁波~福州~深圳“四纵”客运专线,修建徐州~郑州~兰州、杭州~南昌~长沙、青岛~石家庄~太原和南京~武汉~重庆~成都“四横”客运专线,以及修建覆盖环渤海、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区域内主要城镇的三个城际客运系统。

规划要求完善路网布局和西部开发性新线,修建新线约16,000 km。新建中吉乌、中老、中缅和改建中越国际铁路通道。新建太原~中卫(银川)线、临河~哈密线,形成西北至华北新通道。新建兰州~重庆线,形成西北至西南新通道。新建库尔勒~格尔木线、龙岗~敦煌~格尔木线,形成新疆至青海、西藏的便捷通道。新建精河~伊宁、奎屯~阿勒泰、林芝~拉萨~日喀则、大理~香格里拉、永州~玉林和茂名、合浦~河唇、西安~平凉、柳州~肇庆、桑根达来~张家口、准格尔~呼和浩特、集宁~张家口等西部区内铁路,完善西部地区铁路网络。新建铜陵~九江、九江~景德镇~衢州、赣州~韶关、龙岩~厦门、湖州~嘉兴~乍浦、金华~台州及东北东边道等铁路,完善东中部铁路网络。

规划要求提升既有能力,既有线增建二线13,000 km,既有线电气化16,000 km。在建设客运专线的基础上,对既有线进行扩能改造,优先考虑大秦、北同蒲、石太线扩能和黄骅~大家洼铁路建设,实现客货分运,加大煤炭外运能力。结合客运专线的建设,对既有京哈、京沪、京

九、京广、陆桥、沪汉蓉和沪昆等七条主要干线进行复线建设和电气化改造。以北京、上海、19 广州、武汉、成都、西安枢纽为重点,调整编组站,改造客运站,建设机车车辆检修基地,完善枢纽结构,使铁路点线能力协调发展。建设集装箱中心站,改造集装箱运输集中的线路,开行双层集装箱列车。

规划要求推进技术创新。《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提出,要把提高装备国产化水平作为“十一五”和今后铁路建设一项重要内容来抓。以客运高速和货运重载为重点,坚持引进先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快速提升铁路装备水平,早日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200 km/h以上的机车车辆及动车组,充分整合国内资源,采取国际合作,科研攻关等措施尽快实现国产化。重载货运机车、车辆系统引进关键技术,提升设计制造水平。适应客运高速、快速和货运重载的要求,提高线桥隧涵、牵引供电、通信信号技术水平。广泛应用信息网络技术,实现铁路信息化。装备水平的提升要与铁路体制的改革相结合,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使用效率和运输效益。

4.2 中国铁路“十一五”规划

以《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为蓝图,并根据国家“十一五”规划,未来五年中国铁路将要实现六大目标。

发达铁路网初具规模。“十一五”期间,铁路建设新线19,800 km,其中,客运专线9,800 km;既有线增建二线8,000 km,既有线电气化改造15,000 km。201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95,000 km,复线和电气化比例分别达到45%以上。“十一五”期间,铁路快速客运专线网络和各大区域之间大能力货运通道网络初步形成,快速货运网络初步建成,东部铁路基本实现现代化。

基本实现技术装备现代化。“十一五”期间,时速200 km/h及以上动车组实现国产化,提速客车比“十五”末增长7倍以上。

运输效率和经营效益跃上新台阶。2010年,铁路客运量预计达到15亿人,货运量预计达到35亿吨,与2005年相比两项指标都增长30%。

运输服务质量达到新的水平。铁路将加快新客站建设和既有客站改造,改善旅客乘车环境。

铁路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取得重大进展。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大的突破,形成铁路建设多元化投资、多渠道融资的新格局,铁路建设资金中路外投资的比重不断加大。

职工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大的改善。职工工资收入稳步增长,沿线职工生产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

5.中国铁路机车发展概论结课论文 篇五

铁路是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国家的大动脉、大众化交通工具。在综合交通体系中处于骨干地位,没有铁路的现代化就难以实现国家的现代化。中国幅员辽阔、内陆深广、人口众多,资源分布及工业布局不平衡,铁路运输在各种运输方式中占有的优势更加突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目前中国大量的长距离物资运输和中长途旅客运输主要由铁路承担,每年完成的旅客周转量约占全社会旅客周转量1/3多,完成货物周转量约占全社会货物周转量的55%。铁路的优势显而易见,下面就列举几条:

其一:铁路物流成本远低于公路,铁路的能耗也较低,对节能减排有很大作用。据有关部门的统计,铁路消耗1/5的资源,承担起了全国1/2的运营力;其二:铁路的覆盖面广,简单方便,准点率高。其三:铁路进入货物快运业务,加入当前的物流竞争,能够提升物流行业的管理水平,更多的让利于消费者。

可见铁路对国家、对社会的影响是何其重大!火车,人类的交通工具、铁路事业的核心设备。自从1804年,由英国的矿山技师德里维斯克利用瓦特的蒸汽机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车,再到1879年,德国西门子电气公司研制了第一台电力机车。至今火车已经走过了两个多世纪。

作为铁道大学电气学院二年级的学生,因此下面我将结合专业知识深入论述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电力机车。电力机车是指从外界撷取电力作为能源驱动的铁路机车,电源包括架空电缆、第三轨、电池等。因为电力机车所需电能由电气化铁路供电系统的接触网或第三轨供给,所以是一种非自带能源的机车。电力机车具有功率大、过载能力强、牵引力大、速度快、整备作业时间短、维修量少、运营费用低、便于实现多机牵引、能采用再生制动以及节约能量等优点。使用电力机车牵引车列,可以提高列车运行速度和承载重量,从而大幅度地提高铁路的运输能力和通过能力。

中国作为铁路大国采用电力机车投入运营也已将近百年,中国从本世纪30年代开始引进电力机车。1958年,中国研制出第一台电力机车。1961年,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凤线建成通车。

中国电力机车发展过程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1)中国铁道部(现中国铁路总公司)既是铁路经营主体,又是铁路修建、机车车辆制造主体,还主办铁路科研和国家有关铁路的中、高等教育。(2)电力机车产品开发,以工厂和研究所联合开发研制为主。(3)中国电力机车研制历程是仿制-独立自主设计制造-消化吸收引进技术自主设计制造。

当今世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会有难题等待攻克。我国在电力机车发展过程中也没少走弯路。像90年代以前开发的产品,系列化、标准化、简统化差,各型机车的主要零部件不通用,几乎一个型号一个样子,特别是牵引电动机电压不统一,有低、中、高压三种模式。使设计制造、运用维修很不方便,经济效益差。直至1990年铁道部开始电力机车的简统化、系列化工作。诸如主电路标准化设计,整流采用两段桥或不对称三段桥,牵引电动机电压统一为1000v,机车车体采用统一结构等等。

历年来许多优秀的车辆、机械工程师已经在机车材料、车架结构、车身性能上做足了功夫,只为了让中国机车的发展更上一层。电动机是电力机车的心脏,是判断一个国家装备制造业的重要依据。交流传动机车作为世界各国争相发展的机车,是当今世界机车技术的发展趋势。

交流电动机固有的优点是:结构简单,造价低,坚固耐用,事故率低,容易维护;但它的最大缺点在于调速困难,简单调速方案的性能指标不佳,这只能够依靠交流调速理论的突破和调速装置的完善来解决。交流传动系统之所以发展得如此迅速,和一些关键性技术的突破性进展有关。它们是功率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技术、基于电力电子电路的电力变换技术、交流电动机控制技术以及微型计算机和大规模集成电路为基础的全数字化控制技术。为了进一步提高交流传动系统的性能,国内外有关研究工作正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采用新型功率半导体器件和脉宽调制(PWM)技术2应用矢量控制技术、直接转矩控制技术及现代控制理论3广泛应用微电子技术4开发新型电动机和无机械传感器技术。以中国南车株机公司、中国南车戚机公司、中国北车连车公司、中国北车同车公司为代表的四家中国电力机车制造企业,在铁道部总体部署下,锁定世界铁路最先进技术,分别与德国西门子公司、美国GE公司、美国EMD公司、法国阿尔斯通公司、日本东芝公司进行技术合作,通过技术转让,联合设计等方式先后研制成功了HXD系、HXN系等和谐系列交流传动机车。

由于国家的大力支持,中国电力机车实现了跨越发展。中国制造的电力机车自1958年第一台电力机车诞生到2010年的52年发展历程中,经历了由韶山型系列直流传动电力机车到和谐型系列交流传动电力机车的发展,经历了由技术引进到消化吸收到自主创新的历程,走出了具有中国铁路特色的技术创新道路。2003年以来,为适应中国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中国铁路制造业在 “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基本原则指导下,坚持“先进、成熟、经济、适用、可靠”的技术方针,遵循“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技术路线,卓有成效地实施了铁路技术装备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

6.新中国铁路发展 篇六

四2014-2016年经营状况 五2017-2022年发展规划 第八节、铁路安检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优势分析 三产品/服务特色

四2014-2016年经营状况 五2017-2022年发展规划 第九节、铁路安检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优势分析 三产品/服务特色

四2014-2016年经营状况 五2017-2022年发展规划 第十节、铁路安检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优势分析 三产品/服务特色

四2014-2016年经营状况 五2017-2022年发展规划

7.中国铁路改革路径之探讨 篇七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公路、民航等交通运输方式的迅猛发展,运输市场上形成了激烈的竞争局面,给铁路运输造成了较大的压力,市场份额明显减少。据统计数据显示,在旅客周转量占全社会旅客周转量的比重上,铁路由1985年的54.1%下降到1995年的39.4%,下降14.7%;公路由38.9%上升到51.1%,上升12.2%;民航由2.6%上升到17.6%,上升15%。而在货运周转量占全社会货运周转量的比重上,铁路由44.2%下降到36.4%,下降7.8%;公路由10.4%上升到13.8%,上升3.4%。1996年在全社会客运量增长的情况下,铁路的旅客发送量比1995年又减少了12.3%。市场竞争的残酷给铁路带来了巨大的震动,为抢夺市场份额,铁路运输管理层加快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推动铁路运输走向市场。

一、中国铁路改革的历程

中国的铁路主要经历以下几次的改革实践探索。

2001年,全国铁路系统通过铁路局或铁路总公司的资产剥离和重组,在各地相继成立了一批铁路客运公司和货运公司,实现了“客货分离”。同时,将铁路路网剥离出来成立一家全国性的路网公司,负责路网的建设、保养和铁路调度,实现了“网运分离”。但由于原有利益格局的打破,各个部门之间出现了扯皮和掣肘,加上运力不足的客观现实,铁路运营出现了混乱,这一改革最终于2003年被决策层搁置。

2003年,参考了美国与加拿大的铁路运营和管理体制,铁道部推出了“网运合一、区域竞争”的方案,由于此方案不能解决市场垄断的问题而未获批准。下半年,铁道部推出了主辅分离的措施,扫清了铁路改革的外围障碍。

2005年,撤销了铁路分局这一层级,减少了管理链,提升了运营效率。

综观中国铁路的改革历程,可以发现,改革始终在铁道部的内部进行,更多的是通过提升自身的运营效率来面对外部的竞争,争夺市场。无论是“网运分离”,还是“区域竞争”,铁路的所有者始终是国资,导入的竞争主要是国资间的竞争。本文认为,由于铁路长期是由铁道部拥有经营,从铁道部到地方铁路局,已经形成了一个大的利益集团,当铁路进行改革,没有外部利益集团的制约时,改革将由铁路内部的利益集团来引导,而本应作为改革一极的政府和消费者由于不完全信息等原因,无法对其进行必要的制衡。铁路内部推出的方案必将实现内部的利益最大化,而不是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二、中国铁路运输市场的特点

1、市场潜在需求大

中国幅员辽阔,具有长距离、大运量优势的铁路,在货运方面将有稳定的增长。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人口流动较大,铁路客运的需求比较大,这就决定了未来我国铁路的发展既要满足客运需求,又要满足货运需求。据“十一五”规划,在发展铁路运输方面,将重点建设客运专线、城际轨道交通、煤运通道,初步形成快速客运和煤炭运输网络。扩展西部地区路网,强化中部地区路网,完善东部地区路网。加强集装箱运输系统和主要客货枢纽建设。建设铁路新线1.7万公里,其中客运专线7000公里。据铁道部的投资数据显示,近几年的投资额呈现上升趋势,也表明了铁路在运输市场规模上具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2、市场需求的地域不平衡

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在铁路的运输上也表现为不均衡的形态,目前我国的运输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塘地区为中心,三个中心连成一线,东部沿海地区的铁路运输量占了铁路总运输量的较大份额。在高速公路发达、航空线路较为密集的东部地区,铁路运输拥有如此大的市场,表明这一地区的市场需求较大。同时,经济的发展也将提升这一地区的市场需求,“十一五”规划的重点也在这一地区,进一步从经营者的角度得到了佐证。而市场规模的扩大,给潜在竞争者的进入提供了可能。

三、对策与建议

中国的幅员辽阔,与美国的地理特点相似,其铁路的市场化成功运作对我国的借鉴意义比较大。“平行线”竞争在我国经济发展较快,大规模投资兴建铁路的背景下,成为铁路改革中引进竞争的一个选择。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启动,成渝特区的建立,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将呈现扬升的趋势,客运与货运市场规模也就随之上升,市场需求的扩大给新竞争者的引入提供了契机。政府应在有条件竞争的区域首先引入竞争,成立民营铁路公司。随着业务的扩大,允许其进行线路收购和企业间的兼并。同时,应抑制铁道部的投资冲动,将新的市场让给民间资本。

“平行线”竞争给西部地区引入竞争提供了借鉴,我国朔黄铁路的成功运作也给东部地区导入竞争的改革以启示。朔黄铁路是由神华集团独资修建的一条铁路,主要经营集团的煤炭运输业务,由于运输业务饱和,其不必与全国铁路网对接,从而避免了铁道部对于铁路运营的干扰。由于我国铁路运输的不均衡,三大经济中心内的运输量相对饱和,政府可以通过将一些城际线路分离出来,以实现局部竞争。

根据我国自身运输市场的特点,借鉴美国的经验,本文认为,铁路运输的改革,可以采取以下的策略。

1、在运输密度高的三大经济区域,借鉴美国的经验,实行平行竞争,鼓励民间资本建设区域性铁路。在这三大区域,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间的融合将进一步提升,城市定位的协调发展,将导致人口流动和货物流动的增长。市场规模的扩大,使得新的竞争者的进入成为可能。当区域性的运输量足以支撑新竞争者的运营,这一支线就可以不并入干线,免受铁道部的统一协调,投资者自身的利益可以得到保障。新的竞争者的出现,也将有助于促使国营铁路提升自身的运营效率,而国有铁路的存在,也限制了民营铁路获取暴利。

2、东西部发展的不平衡,引致人口流动特别大,导致了现有铁路区域间的运输压力较大,但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2007年6月,国家发改委批准成立了成都、重庆特区,成渝这一地区向东部地区的人口流动将会逐步减少,而这一区域内的人口与货物流动将会逐步提升。当市场需求量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将会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对于区域性的新市场的出现,应抑制铁道部的投资冲动,鼓励民间资本成立新的铁路公司,自主运营。

3、以各个中心城市间的铁路改革为引,逐步的将干线与支线分离出来。当市场运营成熟后,可以将国有经营的支线转让,让铁路实行完全的市场化。至于干线,可以由国有经营,通过上市的方式,引入民营资本,以改善治理,提高运营效率,提升公众的满意度。

4、改革的最终成功,离不开体制的改革。目前铁道部作为一个全国性运输企业,也肩负铁路行业的监管职责。在铁路民营化的过程中,民营铁路进入区域间的竞争,面对的是铁道部经营的国有铁路,不公平竞争的风险较大,使得投资者产生顾虑,不愿进入这一市场。为扫清市场化的障碍,铁道部应尽早实现它的职能转变,由实行部门管理转向行业管理,将其职能分解转移,其行政职能转移到综合经济部门,国有资产经营职能转移到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行业管理的协调、服务与监督等功能转移到行业协会,实现政资分开和政企分开。

参考文献

[1]、荣朝和.从网络经济看铁路改革与行业监管[J].中国铁路,2002,(3):22-25

[2]、张利,汪贵浦.铁路改革模式的国际比较及借鉴[J].经济师,2003,(9):69-70

8.新中国铁路发展 篇八

关键词:优化运输组织 铁路运输改革 铁路可持续发展

我国采用的是组织型运输组织模式,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对运输的方便性、安全性、时效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的运输组织模式已经严重的影响到了我国铁路的发展,因此,改革传统的运输组织模式,建立重量、速度、效率、密度兼顾,综合运输能力强,质量优、效率高、成本低、效益好、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铁路运输体系,使运输发展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它不断提高的要求的同时,综合考虑并保证其自身发展及社会复杂系统发展的可持续性要求,以期达到一种运输系统内部及其与外部环境之间的长期的动态协调的运输,已是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

1 中国铁路运输组织模式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铁路运输以实现运输效率和运输总量最大化为核心,而非以市场需求为中心,日常运作主要通过部、局、站段三级调度及相关人员制定和执行日(班)计划来完成,而计划的制定缺少高效、准确的数据和信息支持,科学性和准确性不高导致生产运输缺乏足够的灵活性。另一方面计划的执行情况不可能实时掌握,无法根据现实情况对计划进行及时的跟踪和调整。在日常生产过程中,各业务部门、作业单位间缺少有效的沟通和联系,有时造成作业过程存在扯皮、推托的现象。由于职工素质参差不齐,管理方式、管理理念存在差异,造成运输组织管理不够统一,生产过程不够严密。

1.1 中国铁路运输组织模式现状铁路运输组织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目前的运输组织仍然是粗放的计划模式,即组织型狭义的“按图行车”,运输生产以货物编组计划为基础、运输组织效率为核心,按日班计划组织运输工作,靠一系列的计划和制定来完成。将运输全过程划分为若干个列车运行区段,按编组计划规定的列车种类组织满轴编组,选择列车运行图相应的运行线组织列车运行、货物输送。尽管在日班计划中已经根据列车基本运行图确定了列车的出发时刻,由于在满轴集结方式中,列车重量或换长的要求是绝对的,时间的要求是相对的,常常会造成因某一去向的车流集结辆数到列车编组前达不到运行图所规定的长度或重量,从而导致列车不能正点出发,货车在不同列车运行区段的不同列车间车流接续不可避免地缺乏统一的安排。货车在发到站间输送全过程选择的编挂车次、在技术站的车流衔接都是随机的,亦即反映为铁路货物运输全过程组织的计划性差。这种计划性差将导致货主托运时无法具体掌握货物运到时限,也使得铁路企业没有条件向货主承诺货物运输时间,而且会进一步影响技术站的作业效率和列车在区间的运行秩序[1]。

1.2 中国铁路运输组织模式存在问题在运输组织过程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 没有统一的部门对运输过程进行全程管理。在运输过程中,铁路相关部门不能对某一批或某个货主的货物进行全程的管理和控制、监控和跟踪,各级部门只负责整个过程中的某个侧面或单个环节,协调联动能力欠缺,责任分工不突出,条块分割明显,从而制约了运输系统的合力的发挥。

1.2.2 运输需求和现实能力的矛盾。由于路网结构和干线能力之间的不平衡,运力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和在市场经济运作的大环境下,运输需求和现实能力之间产生了矛盾。表现为列车到发的不平衡程度加剧,检修、施工、维护作业的增多和现有设备的不足[2]。

2 中国铁路运输组织模式如何改革

铁路运输组织模式改革的总目标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对货运产品时效性、经济性、安全性等因素的不同侧重,针对不同的地区、客户、品类等多样化运输需求,开发以重载运输、快捷运输、多式联运产品为核心的运输组织模式。

铁路货物运输组织模式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①货源、货流的集中化管理。针对客货运站数量众多,货源分散,空车、重车来源去向分散,运量小的货运站大量存在,通过对货源、货流的结构和分布进行科学评估,对重点物资、时效性要求较强的货物及其他一般物资采取科学、合理的组织方式。全面掌握货流的流向,有效的提高货运的规模效益和经济效率,改进运输组织。“大站做强做大,小站逐步萎缩”,逐步关闭货运量小的小型货运站,大站根据地理位置、吸引地区的经济环境和已经形成的运输生产联系,实现资源的合理整合和运输作业组织的变革。通过这一改革实现铁路货运集中化,体现铁路货运组织管理模式的发展方向。②建立完善铁路信息管理系统。铁路货运首先要对自身的生产能力进行精确的评估,实时掌握车辆、机车、线路、设备状态、设备性能、作业人员的状态等信息;其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生产计划;再次,对生产过程进行全方面的跟踪,实时、准确的了解生产过程,并对突发事件进行及时的调整,改进生产方式,创新生产方式,优化作业过程。③运输计划的编制方法。货物列车编组计划是车流组织的具体体现,列车运行图是铁路运输企业实现列车安全、正点运行和经济有效地组织铁路运输工作的列车运行生产计划,同时又是铁路运输企业向社会提供服务的一种承诺。列车编组计划是运输计划和列车运行图之间的重要联系环节,是编制列车运行图的基础。

因此,在列车编组计划和运行图编制过程中必须注意二者的合理匹配,加强流线结合,以提高编组计划和运行图的编制质量,实现运输生产过程组织管理的整体优

化[1]。

3 运输组织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运输组织模式的可持续发展包含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3]:①运输系统的供给能力首先要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这也应该是可持续运输发展的最基本目标。现代运输的发展不仅直接参与了对现代经济增长的贡献活动,更是始终伴随着现代经济发展而不断发展与完善;②运输发展要充分体现可持续性,实现运输系统自身在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方面的可持续性及其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推动作用;③可持续运输的目标在于使运输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运输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实现长期的动态的协调。

3.1 可持续运输的基本内涵[3]可持续运输发展的焦

点就在于,如何按照可持续性的基本要求实现运输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以及运输组织模式自身的发展。由此,我们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可持续运输的基本内容:①运输的经济可持续性。它又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从运输与国民经济关系的角度,要求运输应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运输资源的需求,即运输体系要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协调;二是从运输系统内部角度,要求遵循运输资产保值增值的原则,追求运输经济效益,实现运输资产的良性循环。②运输的环境与生态可持续性。即要求运输与环境、生态保持协调与相容的关系,运输发展对环境与生态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对人类生活与健康的负面影响要满足最小化原则。③运输的社会可持续性。即要充分运用运输对消除贫困以及对落后地区的拉动等功能,充分发挥运输对社会公平的调节与改善作用,同时,运输发展所带来的利益应在社会的所有成员间公平分享。

3.2 可持续运输与运输组织的模式的关系可持续运输包括运输的经济可持续性、环境与生态可持续性以及社会可持续性,而运输组织模式的变革要和可持续运输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应综合把握俩者的关系。其中,运输的经济可持续性在运输组织的模式的变革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着关键作用,它是运输体系得以持续存在和发展并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为运输组织变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长远看来,运输的环境与生态可持续性以及社会可持续性又是实现运输组织变革的有力保证。可见,运输组织变革就是既要使运输体系在动态上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又要使运输体系自身满足可持续性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持续发展的中国交通——2005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论文集(上册)[C];2005年.

[2]曾明毅.优化铁路编组站运输组织工作的探讨[J];中国铁路; 2009年12期.

[3]铁道部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运输与可持续发展—国外交通运输发展的经验与教训》,铁道部科学研究院研究报告,1999年.

上一篇:世界贸易组织的职能下一篇:《做家务》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