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构建高校开放型公共体育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论文

2024-07-08

试析构建高校开放型公共体育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论文(精选14篇)

1.试析构建高校开放型公共体育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论文 篇一

论文关健词:高等学校 套共体育课 创新教学

论文摘要:“创新教学”是高校公共体育课进行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方向,是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的有效途径。实施创新教学必须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平等、民主、和谐、洽的新型师生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体育教育专业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果。在“面对21世纪的教育”国际研讨会上,专家们普遍认为,未来人才素质的构成应有积极进取的开拓精神,具有更高思想道德品质和对人类的责任感,具有在急剧变化的社会中较强的适应能力,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学习,适应科技领域综合化,具有多样的个性特征和特长,并具有与他人协作及进行国际交往的能力。随着科技飞速发展,体育专业应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对口式”专门人才的培养模式,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适应社会型“复合式”人才的培养模式转变,也就是说,从过窄和过死的专业教育模式向综合素质模式转变。

“创新教育”是对以往的传统教育进行反思后提出来的,是当前推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创新永远是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只有培养出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高校体育教育是以使学生增进健康、增强休质、养成良好生活、锻炼习惯、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为主要目的。但是,进人高校的学生都经过了十多年中、小学“应试教育”的艰苦历程,使得极大多数学生的体育素质处于一个相对低的水平,自我体育锻炼能力和习惯远没形成。进人高校后,每周仅有90分钟的体育课程,教师必须要深思,怎样充分利用这90分钟的课堂时间,来激发大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和积极性。只有把兴趣和积极性调动起来,才能保障高校学生学好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使高校学生会学习,自觉主动地利用大学课外时间来挖掘自身的潜力,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面对90分钟的体育课,依据高校学生的特点,如何实施创新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提高高校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呢?

一、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邓小来同志讲“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因此,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十分迫切。教师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才能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高校教师应具备高尚师德、优良教风和敬业精神,具备严谨科学的治学态度和高度的责任心,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这就不仅要求教师知识宽广厚实,了解知识的发展过程和趋势,深刻地把握其中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而且要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丰富的社会实践能力,并及时了解国内外的最新动态。现代社会和科学技术既分化又综合,各科之间既相互渗透又相互促进,因此,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本专业的技术知识,同时还要对其它学科的技术知识具有广泛的了解,教师只有站在这样的高度才能进行科学的创新教学;教师还要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规律,把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高度完整地统一起来,从而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合格的大学毕业生。目前,体育教师知识结构以专项为主体的多,单一的教练型的多,而知识结构综合型的少,体育文化型学者少。因此,体育教师首先应认真学习现代体育理论,接受现代体育理论的再教育,并不断充实、探索研究新知识新理论。其次,应积极探索研究其他学科的新知识、新理论、新动态。只有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体育科学理论以及相关学科的科学理论,树立全方位、多样化指导高校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和技术锤炼的教育观,才能在课堂教学实际中向学生传授现代体育文化知识,真正为体育教学“素质化”的提高提供有效保障。

二、体育兴趣培养和激发

高校体育教师要从“手把手”的保姆式教学中解脱出来,提高学生的的自主参与意识和能力。培养高校学生的主体意识、主动精神是对体育教师教学的基本要求。当前,高校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上的主体意识、主动精神还比较薄弱,兴趣也相对较低,需要体育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加以教育和培养。

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证实,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对于形成、巩固和发展学生兴趣有着特殊的作用。比如,在体育课“跳高”课堂上,成功过杆的学生,情绪饱满,积极上进,勤学好问,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失败的学生,情绪低落,上进心差,学习兴趣淡漠甚至厌学。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就要善于创造条件,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施展才华和取得成功的机会。教师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因材施教,分组进行,使他们在一次次的成功中获得学到知识、技术的满足感,体验学习知识技术的快乐,不再把学习看成沉重的负担,从而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感官刺激也是培养学生兴趣的有效途径之一,如果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就会对教师传授的知识、技术印象深刻。反之,留下的痕迹就是模糊的;同时,教师还可通过树立学生榜样、开展竞赛等形式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师生关系的调整

在教学过程中,传统的师生交往有三种类型:一是教师中心型,二是学生中心型,三是师生均衡型。这三种类型虽然各有其优点,但是师生交往的松紧度不容易把握。因此,高校教师要树立师生关系三个转向的理念,由教师是主动、学生是被动、教师是支配者、学生是服从者转向平等、民主、和谐、融洽的高校师生关系;由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由被动体育锻炼转向主动体育锻炼。建立多向互动的师生交往系统,在多向的师生互动交往系统中,教师起到发动和帮助学生合理思考的作用,学生有进行随意讨论和锻炼的自由,确保了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学生所应具有的主体性。而创新能力的形成,正是主体性充分发挥的结果。教学要把命令与服从的传统师生关系,转化为平等、民主和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只有师生之间心理和谐、融洽,教与学紧密结合成一个整体,学生群体才能形成“群情激动,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学生的创新欲望和创造行为才能得到激活。联合国教科文编写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发现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这就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育高校学生淡化权威意识,反对“尚书,唯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自由思考,坚持真理,服从真理。

总之,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敢于探索,勇于创新。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适应2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

2.试析构建高校开放型公共体育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论文 篇二

关键词:CDIO高等教育模式,高效公共体育课程,质量评价

一构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质量评价的具体思路

1.以校本课程理论为研究基础

美国高校课程理论专家Good Lad将课程分为五个层次, 分别为观念层次课程、社会层次课程、学校层次课程、教学层次课程与体验层次课程, 对应到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中则表现在如下方面。一方面, 随着人们对体育课程认识的不断深化, “健康第一”的思想已经广泛深入到中国高校体育教材的建设之中, 这便是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观念层次与社会层次。而各类学校依据课堂教学与体育课程标准所开设的体育课程则属于学校层次的课程范畴。另一方面, 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的与学生体验到的体育课程则分别为教学层次与体验层次的体育课程。因此, 以校本课程理论为研究基础, 开展对不同层次的高校体育课程研究工作, 可以为课程质量的评价提供可靠的教学信息。

2.以课程效果为评价重点

由于高校体育课程的评价主要分为课程设计的评价、课程效果的评价和课程建设的评价三方面。而基于目前中国特有的人才培养目标方面的公共体育课程评价体系,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则更应该将评价重点放在学生所反映的课程效果的评价上, 进而深入强调人才对社会发展的效果和作用。

二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方法及评价方案

1.评价体系的构建方法

2.评价方案

根据上述质量评价方法进行计算, 进而得到《高校体育课程质量评价表》, 将课程质量的评价要素划分为A (91~100) 、B (76~90) 、C (60~75) 以及D (60以下) 四个等级, 并利用综合权重分析法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质量进行评价, 其具体步骤为:首先, 由专家、教师与学生共同组成体育课程评价小组, 并将含有评分因素以及要素分数的各指标权重进行计算, 最后结合权重计算出实际的课程效果质量评分, 并将课程质量按照不及格、及格、良好和优秀等四个标准进行划分, 进而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环节的改进提供合理的意见和建议。

三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CDIO高等工程教育模式下构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质量评价的具体思路进行分析, 并结合公共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方法, 对其评价方案展开了具体研究。可见, 未来加强对CDIO高等工程教育模式下构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力度, 对于促进中国大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毕丹.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工作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D]江南大学, 2013

3.试析构建高校开放型公共体育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论文 篇三

[关键词]民办高校 开放式实验教学 化学

一、民办高校开放式化学实验教学的问题

1.开放式化学实验教学内容的选择难度较大

一般情况下,开放式实验教学要求教学的内容要体现一定的趣味性、基础性、应用性、先进性以及综合性。在不同的阶段,这几方面各有侧重,不仅应循序渐进、便于实施,也应为学生提供较大的个性发展空间,逐渐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然而,很多实验项目都受到传统实验教学的影响,难以使学生在开放式化学实验教学中增强主动能动性,也无法在开放式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开放式化学实验教学的教学手段和实验室资源存在局限性

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应做到让学生“随时”都能够进入实验室,也就是说做到“全天候”的开放。然而,随着大量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应用和现代制造业的发展,教学设备已出现了老化的现象,同时实验室资源也越来越贫乏,在高校不断扩招的同时,全天开放实验室已成为一个很大的难题,从而对提高教学质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严重制约着实验教学的改革进程。

3.开放式化学实验教学的考核机制不完善

实验考核能够有效地检查学生对相关技能的掌握情况,而客观合理地评定学生的综合能力,会对学生参与实验教学的积极性产生不良影响,同时也影响着实验教学的质量。

4.盲目地选择开放式化学实验项目

现阶段,在实验选课平台中,缺乏必要的实验项目介绍,降低了项目的透明度。只有将实验选课平台、实验教学管理平台和实验教学平台融为一体,才能很好地提升教学质量与管理水平。

二、高校开放式化学实验教学的解决方法

1.开放实验时间

开放实验时间指的是实验教学不应统一来安排实验课表,而应定期将实验的时间、内容、设备与仪器等一些基本情况公布给学生,这样一来,学生就不再受班级与专业的限制,以各自的兴趣、学习进度及要求同实验室联系在一起,并自己决定什么时间完成自己的实验室内容。另外,开放实验时间还应向学生提供足够的自选时间以及实验时间。

2.区分开放式化学实验教学的内容

在内容方面,应将开放式实验教学划分为科研型开放式实验教学和教学型开放式实验教学。其中,教学型开放实验应把现存的实验内容重新组合在一起,增加内容密度,从而消除单一内容与单一实验的弊端,更新传统模式中一种做法、一本教材的现象,并鼓励学生自己选择实验的内容,自己拟定实验的方案,自行组织以及完成实验。实验内容主要包括必做实验、选做实验和综合设计性实验。其中,必做实验指的是全部教学内容中的主要部分,要求学生要按规定完成。学生通过这些实验,能够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一定的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选做实验则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可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有针对性地做实验,从而充分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强化他们的实践能力。

而科研开放型实验则是指为优秀的学生配备导师,并指导他们参与科研工作。通常情况下,老师应在其开展的科研领域内,选出部分小课题让学生自由报名,并参加各个开放性课题。此类实验的重点在于文献调研和实验设计,目标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充分利用现代开放式化学实验教学手段

在实验教学中积极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虚拟实验技术等现代教学手段,可有效地降低实验教学过程中的消耗,使虚拟、仿真实验与实际实验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最大程度地提升实验教学的质量与效果。另外,还应建立化学实验网页,以构建实验选课平台,进行实验项目介绍,提高项目透明度,同时开发实验管理软件,并开通网上实验预约以及网上成绩查询等网络服务功能。

4.加强对实验考核手段的改革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已基本实现了化学实验结果的量化考核,并编制成软件。这样学生在做完实验之后可以及时地将数据录入到计算机中,有效地避免了数据被篡改的可能,从而保证成绩的公平和真实。另外,计算机在计算之后给出成绩,也可以极大地减少教师的工作量,使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改进教学质量中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实行开放式化学实验教学有利于解决传统教学中的一些问题,而且能够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但是,现阶段在开放式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一定的不足,高校应针对自身的不足,采取有效的弥补措施,强化开放式实验教学,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杨毅等.无机合成产物在开放式教学中的综合利用[J].实验室科学,2011(01)

[2]周蓉等.现代工业工程柔性开放式教学实验体系的构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05)

[3]黄晓敏等.实验室开放式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03)

4.试析构建高校开放型公共体育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论文 篇四

论文关键词:合作学习结构模式 实践运用

论文摘要:“合作学习”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通过师生、学生之间的互动,可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个性与创造力得到培养和发展。本文从什么是“合作学习”和其结构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运用的阐述,来探讨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合理运用“合作学习”。

1前言

长期以来,我国的体育课教学分组基本上是建立在班级授课制基础上的班内分组形式,分组形式往往依据教学内容和场地设施的条件,一般采用分组轮换和分组不轮换。这种形式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序性,提高教师的管理效率方面取得了积极作用。同时,我们也看到,这种班内的自然分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差异和个性特点重视不够,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身体状况,限制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是一种无差异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教学分组形式使基础好的学生的发展潜力受到限制,而基础较差的学生的落后状态进一步加重,这种教学分组很难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不利于发展终身体育。对于促进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所起的作用不大。

体育“合作学习”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具体地讲,就是根据每个学生的特长、能力、个性以及认知倾向、思维方式等,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根据教师有计划地指导、调控,小组成员间展开相互配合、相互帮助的合作性学习。

2“合作学习”的结构模式构建

1.明确目标:教师要明确本次课(或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任务。

2.优化组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分组方式。

3.小组设计:小组根据教师制定的总目标来规划本组的子目标,并设计好本组的活动计划。

4.集体呈现:教师通过示范、讲解、练习等手段,进行大容量教学,形成初步的技术概念。

5.小组活动:利用小组成员的各自优势,展开互帮互学、团结合作、共同提高,并引进激励机制。

6.教学评价:先组内进行自评、互评,再开展组与组之间评比,最后教师点评。

3“合作学习”的实践运用

3.1“合作学习小组”的分组

“合作学习”与普通分组学习最大差异是在“合作小组”这个集团中学习,学生除了与教师发生联系外,更重要的是小组内学生之间密切的合作关系,由此可见,“合作学习小组”的分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3.2“合作学习”中的“导”与“练”

“合作学习”就是相信学生,让学生参与学习,充分尊重学生的潜能和主体地位,力求“导”为前提,“练”为主体,互助共进,共同提高。

3.2.1“导”(教师的指导)

“合作学习”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按计划去学习,教师一般是引导学生进人教学情景中,在学生学习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纠正,针对某一问题,给予学生适当的启发引导,最后评价。 3.2.1.1技术技能指导

体育教学是以身体活动为主要形式,学生只有掌握了运动技术和机能,经过反复练习,才能促进身心全面发展,教师通过巡回辅导,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技术和技能中出现的问题,并加以辅导和纠正。

3.2.1.2合作指导

在“合作学习小组”这个相对独立的集体中,每个学生都担任一定的.角色,在教师的指导共同制订学习计划,协作互补,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关系。

3.2.1.3创造性指导

“合作学习”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予学生学习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和完成学习任务,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学生的创造力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得到表现的,当学生受阻于某一问题时,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转移注意力,从不同的途径去解决问题;教师还要尽可能巧妙地利用周围条件与现有的器材,不断地创设情景,让学生积极投人到解决问题的尝试中去。

3.2.2“练”(学生主体发挥)

“合作学习”可以把过去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位置转换成主动去学习的位置,并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3.2.2.1个性发挥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了充足的学习自主权,通过小组内的各种活动,激发学习兴趣,来促进能力的提高,突出个性的培养。

3.2.2.2特长发挥

在众多的体育项目中,学生各有特长,“合作学习”可以对组内有特长的学生委以重任,充当教师角色,来满足学生心理需要,对培养学生有积极作用。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特长,并帮助指导制订个人发展目标,进一步使特长得以发挥。

3.2.2.3情趣发挥

“合作学习”注重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使学生在充满温情和友爱的宽松学习环境中互相交流,协作学习。

4结语

“合作学习”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合作精神,激发学生成功学习和创新意识。建立师生间相互尊重、相互配合、取长补短、互相理解的良好教学氛围,通过教师少而精的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究解决问题,激发学生自主地学习,把时间与空间留给自主学练,相互交流,促进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掌握知识和技能。

5.高校体育体教学模式的构建论文 篇五

【关键词】文化传承;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反思与对策

自进入21世纪以来,培养具有健康体魄、良好素质的人才是高校的义务和责任。体育教学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体育课程的开展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升健康水平,还有助于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实现身心健康发展。然而,在高校的实践教学中,并未发挥我国体育事业应有的文化优势,长久片面地追求体育技能和成绩,使得大学生对体育失去兴趣,甚至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体育事业的发展。我国传统的体育项目通常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这种文化优势和作用并未得到社会和高校的重视,导致体育教育失去应有的光彩,也使其发展遇到瓶颈。将文化传承纳入到体育教育中是体育改革的突破点,不仅能够完善体育结构,还可以增加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有助于推动体育教育向前发展。

一、体育文化传承

1.文化及体育文化

文化是社会演变和发展中的精神、物质、财富和制度的总和,而文化传承即是精神与物质财富经历世代相互承接和传递的过程,它是文化发展的驱动力。与广大文化一样,体育文化是经济和身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体育的精髓和本质。[1]体育文化是由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组成的。精神文化包括体育知识、规则、意志和智慧等精神层面的文化;物质文化包括体质和器材等物质文化,精神和物质文化共同构成了体育文化。

2.体育教学

体育教学是指在教学理论和思想的指导下,确立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和教学内容。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教学体系、教学结构和教学思想。教学结构起着骨架的作用,教学体系起着“肌肉”的作用,而教学思想则是“神经”,连接结构和体系并贯穿其中,使两者得到平衡,协调发展。[2]

二、文化传承与体育教育模式的关系

体育教育和文化传承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

1.文化传承与教育的显隐性关系

体育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即是教育,从显性角度来看,体育技术和技能构成了体育文化的显性部分,思想、审美以及精神则是隐性部分。[3]不论是显性还是隐性,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教学方法和内容。调查表明,我国多数高校在体育教学中仍然采用注重技术和技能的传统的显性教学为主,很少涉及体育思想、精神等隐性内容的教育。

2.两者本质上的分析

体育教育本质上是指以提升人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影响其思想的活动,在文化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体育教育可以使文化得以传承下去,并对文化起着传递和创造的作用。[4]体育教育与文化传承两者相辅相成,辨证存在。

三、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从当前我国体育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这对体育文化的改革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教学过程片面性地追求利益价值

与其他体育项目不同,我国的传统体育应在教学中突出文化的重要性。由《大学生体育条例》和《大学生体育教学的指导纲要》为体育工作的教育指导可知,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升应与文化活动的开展一并作为体育课程理念,切实落实和开展。[5]然而,在实践教学中,我国通常是借鉴西方的教学模式,单纯地开展体育课程,中华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修身、娱乐、和谐的体育精神慢慢被遗忘。

2.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缺少实用性

目前,我国大多数开设的体育课程形式较为单一,除了足球、篮球、健美操等传统的体育项目之外,毽球、武术、柔道和击剑等有着深厚文化传统的体育项目并未得到大力宏扬和开展。此外,我国体育教育的专业能力不强,以具有深厚传统的武术为例,一名专业化的武术教师必须要有十分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专业化的职业素养。然而,据调查,我国的武术教师出自专业武术学校的很少,仅占全部武术教师的12.3%。[6]

3.忽视对学生人文知识的培养

在体育教学上,我国的教学方法过分注重技术教学,忽视了传统文化对体育事业的重要作用。如果我国的体育事业不能意识到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作为文化事业接班人的大学生必然对体育项目背后所蕴含的文化背景不了解,最终必然导致体育教育事业发展片面化,这无疑将是我国体育教学的失败。[7]

4.忽略文化教学的作用,过于关注技术教学

忽略文化教学是我国体育教学上的一个突出问题。如果过分强调技术教学,必然忽略了文化价值的重要性。换个说法,如果不了解体操运动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那么体操运动就变成了单纯的动作,即使做出再复杂的体操动作,也毫无价值和意义可言。

四、反思与发展对策

1.树立文化传承的教育理念,实现传承与创新的共同发展

我国应树立文化传承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渗透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让大学生充分了解体育项目背后所蕴含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此外,还要传授有关民俗、养生的知识,究其根源,让大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2.改变教学模式,协调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在体育事业的开展上,要改变传统模式,开展与体育课程相对应的文化教学。在体育课的教学中可结合起居、饮食等养生文化,提升大学生的养生意识。同时,在教学中可由实际情况安排一些具有民俗形态的传统体育项目课程,让大学生对我国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历史和文化有所了解。

3.改变教学内容,定期开展创新课程

我国应定期开展创新的体育课程,只有不断改良和创新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才能彰显出传统文化的特色和底蕴。此外,体育老师在授课过程中还要结合学生年龄、性别、爱好等,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如网络视频教学等形式,合理设置教学内容,激发大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4.建立科学性的评价体系

我国应针对体育教学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延伸体育教学与教学评价,将有利于正确评估体育教学效果,有助于及时调整和规划教学目标。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评价手段,可以教师评价,也可以学生自评或互评。

5.构建良好的文化环境

体育教学的发展还需要有良好的校园环境,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能力,还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意识。例如,可以将草坪花卉修剪和摆放成精美的体育图案,在运动场上摆放与体育运动相关的标语牌,体育场馆设置体育宣传视频等,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

五、总结

6.试析构建高校开放型公共体育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论文 篇六

1目前高校采用的主要的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

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模式是一种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愉快、自主参与体育锻炼的新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有着明显的区别。它注重体育能力的提高和主动参与体育意识的培养,注重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关系;注重现代体育与体育教育的关系,即强调体育教育应树立现代体育观念。因此,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模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它即将成为21世纪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

1.1课内外一体化模式

以主、副项为切人点,将课程目标、教学内容、课内外教学管理融为一体。课外辅导采用“侧重式”或是布置课外练习的方式进行,它对体育课起到了互补和延伸的作用,使学生在课内学到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得到消化,为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体育能力拓展了空间。对体育能力差的学生采取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做到因人而异,最大限度地满足全体学生的不同需求。

1.2多维目标体育课堂模式

依据传统运动技术为中心的教学体系,根据现代体育理论把课堂教学分为理论知识、游戏、技术教学、能力培养、强化身体素质5个部分。课堂教学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自愿、积极踊跃地回答,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参加体育教学活动。

1.3体育合作模式

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利用动态因素的互动促进学习,以团体成绩为标准,共同完成体育教学的目的。

1.4体育健康课程教学园区模式

以人为本,体现现代体育健康教育的特点,把社会化教育和人文精神教育的内涵,以及个体化等教育的精髓融合在一起。

2俱乐部制教学模式在高校公共体育课中的运用

2.1课程方向

体育教学要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与体育能力。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地投人到学习锻炼中去。

2.2课程目标

形成健康的体育观,掌握专项理论知识、技术、技能,提高学生对体育学科科学规律的认识水平;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2.3课程设置

(1)体育基础课:一年级第1学期为体育基础课,以院系、行政班级为单位统一安排体育课。

(2)专项运动课:第2学期至第4学期专项运动课实行体育俱乐部制,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和兴趣任选自己喜爱的体育俱乐部进行学习。

(3)体育保健课:对部分身体异常、病、残、弱等特殊群体学生,开设以指导康复、保健为主的适应性体育课程。

(4)运动训练课:对体育特长生及校运动队主力队员,开设以各专项运动训练为主的体育课程。

2.4课程结构

(1)为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实行“开放式教学”,学生可自由选择上课时间、自由选择体育俱乐部、自由选择教师。

(2)根据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体育俱乐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不同项目的初级班、提高班,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求。

(3)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运动实践中穿插讲授相关理论知识,运用多种形式和现代化手段,扩大学生的体育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2.5课程内容

教学内容以专项健身理论、锻炼方法、运动技能等相关知识为主,教学组织以集体授课为主,根据项目特点安排专业教师授课,突出专项教师的作用。体育课程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教学内容的基本出发点,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坚持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选择性与实效性相结合、科学性与可接受性相结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

(1)体育基础课的主要教学内容:高等学校体育、体育卫生与保健、主要运动项目介绍、《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评。

(2)技术理论的教学内容:各项目的基本技术、战术、理论、竞赛规则和裁判法,以及基层单项比赛的指导方法和组织方法。

(3)俱乐部开设项目: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贻拳道、形体健美操、体育舞蹈、游泳、田径、武术。

(4)体育保健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养生体育、运动处方、医疗体育、机体康复方法等。

(5)体育训练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各运动队教练员制定的专项训练计划、任务,其主要目的是提高专项运动成绩,参加各类体育竞赛。2.6教学管理

授课方法上,应改变过去的单一形式的教学。在授课过程中将重心转移到重讲解、示范与分析上,在学习中给予学生更多的活动时间与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学习方法上,促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进行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等多种独特的学习方法,自己确定学习目标,自己设置学习计划,提高学习效果和社交能力,培养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让学生进行自我监控与评价,积极主动学习知识。

2.6.1俱乐部制的教学管理体系

(1)选课程序

一年级第1学期由学生所在院系按行政班集体上课,其余学期全部由学生自由选课。学生在校期间必须选择2个以上的不同项目、不同层次的体育俱乐部学习与训练。学生每学期根据公体部公布的学习与i)}}练项目、时间、地点,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体育俱乐部,所选时间不得与其它课程发生冲突。第2学期至第8学期,学生可在校园网上选择体育俱乐部学习与训练。

(2)课堂管理

教学管理的改革在内容、方法、手段上,要真正做到为提高学生素质、提升学生能力为宗旨,强化体育专业素质能力的提高,从而创建和谐、高效、务实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自由选择上课时间、自由选择体育俱乐部、自由选择教师。体育课合计6学分,学生在校4年必须修满6个学期6个学分。原则上要求第1至第4学期修4个学分,第5至第8学期可机动任修2个学分,每学期只能修1个学分。学生若未取得每学期规定的体育类课程学分,则不具备评选三好学生、获得奖学金的资格。学生只有获得体育课程全部学分,毕业时才能视为体育合格,否则不能毕业。

2.6.2考核

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手段,实行定性与定量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评定。在层次教学方法中,课堂上教师应针对不同学生的运动水平、运动能力进行单元阶段检测。在教学检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引导学生,以发挥出每个人的最大潜能,做到以人为本,真正达到教学面对全体学生的目的。

3结论与建议

(1)教学改革实践证明,实施俱乐部制体育课教学模式,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一种大胆的尝试和创新,符合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方向。

(2)俱乐部制体育课教学模式改变了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角色,学生体育锻炼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积极的意义,使体育课的功能得到了强化。

(3)俱乐部制体育课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拓宽了知识面,促进了个性化发展和实践体育能力的提高,养成了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了基础。

7.试析构建高校开放型公共体育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论文 篇七

关键词:体育思想,公共体育,教学模式,有效措施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事业也随之蒸蒸日上,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和效果,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但即便如此,随着时间的推移,教育事业在获得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在新时期下,我国一直致力于加快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模式的转型,不断地创新教育体制,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以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使之达到国际化水平。鉴于这种情况,近年来各大高校纷纷响应素质教育改革的号召,遵循新教育体制的要求,创新教学模式,以满足现代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是高校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模式的建立成为教育学者们的重点研究内容,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不容忽视。传统的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代的发展要求,为此必须以现代体育思想为基础,来完善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以保障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1 现代体育思想的相关内容

体育思想表现出的是人们对体育运动的理解和认识,从体育运动的本质内容、特点和功能价值等来研究体育运动的发展,发现体育运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加以解决。传统的体育思想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发展要求,必须树立现代化的体育思想,与整体社会环境相符合。现代体育思想要求教师们坚持以人为本的观点,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进行,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让学生能够保持乐观积极的状态,以突出体育运动的精神。

2 树立正确的现代体育思想与建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之间的关系

树立正确的现代体育思想是现阶段建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的基础。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需要方向和思路,而现代体育思想的内涵则为其指明了方向,能够促进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使其符合现代化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发展的要求。现代体育思想是当下社会对体育运动的一种理解和认识,是其对体育教学的一种要求,正是如此在建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的时候,应当将现代体育思想的要求作为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的主要目标,并且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采用相适应的教学手段,以形成全新的,具有时代性的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另外,创新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是现代体育思想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要求,其能够实现高效公共教学的多元化,而且能够充分体现出现代体育思想的内容。新时期下的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应当以学生的身体健康为第一,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以此来推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稳定发展,为学生的体育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处理好现代体育思想和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改革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丰富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形式,使其变得多样化,能够予以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机会,为学生提供发展空间。各大高校应当根据自己学校本身的特点,基于现代体育思想,建立更为完善而科学的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3 现阶段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其问题主要在于:首先,现如今所实行的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过于落后,不符合现代体育运动发展的要求,而且其所坚持的体育思想理念,并不适应于新时期下社会对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所提出的要求。如此一来,导致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学生对体育学习缺乏兴趣;其次,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教师没有将学生的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忽视了对学生终身体育理念的培养,未能满足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以至于学生在公共体育教学过程中过于被动,不具备主动性,并未明确开展体育运动的重要性;最后,当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缺乏与之相应的、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教师没有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致使学生的体育水平得不到提高,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

4 在现代体育思想下创新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的有效措施

4.1 以保障学生的健康为主要思想,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念为目标

在现代体育思想下创新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的时候,教师要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将健康放在第一位。教师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走可持续发展观,要能够实现高校公共体育的和谐发展。要根据每个地区不同的状况和高校的发展理念,来实施相应的教学模式,平衡学生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而且教师应当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要兼顾到每一个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来改善体育教学环境,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拓展学生的体育学习面,从而建立能够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新的教学模式。除此之外,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应当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念为教学目标,突出学生在公共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以提升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水平,从而为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稳定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4.2 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完善高校公共体育评价体系

在现代体育思想的影响下,我国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也有所改变。充分引用了现代教育技术,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来建立公共体育学习平台,以此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信息。除此之外,在创新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的同时,还应当建立健全的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以适应新时期下的高校公共体育发展模式。在公共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对学生最终学习成绩的评价,还应当注重过程性评价。要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以确保公共体育评价的客观性,从各方面来提高学生的体育水平,使其能够树立体育意识,明确参与体育运动的重要性。

4.3 实行公共体育俱乐部制教学

在现代体育思想的形成下,我校开始实施公共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获得了不小的成效。公共体育俱乐部制指的是通过对俱乐部的形式来实施有效的体育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自主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项目和所喜欢的教师。而且在这种俱乐部制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对自己进行评价,转变学生过去在体育学习中的被动状态。

在我校,根据体育运动项目和类别来分层教学,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报相关专业,比如说武术、健美操、篮球、足球、户外运动等等。以俱乐部形式开展的公共体育教学十分新颖,并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其主要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进行辅导,让学生能够自己练习和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任务,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实施不同的、具有层次性的教学,以提高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质量。除此之外,俱乐部制教学模式,能够真正让学生掌握一项运动技巧,使学生的运动水准得到提高。

5 结语

体育教育其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还有利于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为此许多高校都开始重视对公共体育教学的改革。在现代体育思想的基础下实施全新的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符合新课改的要求,能够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对公共体育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可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应树立正确的现代体育思想与建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之间的关系,清楚认识到现阶段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形成正确教育思想及教学目标、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完善高校公共体育评价体系、积极引入公共体育俱乐部制教学等方面入手,重新构建高校体育教学新模式,实现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东锋,杨宋华,陶漪.现代体育思想与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改革[J].体育科技,2013(2):122-124.

[2]王步.基于共生理论的高校运动队与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共同发展模式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 3(4):102-105.

[3]谢燕歌,洪浩.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指导思想探索与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1):94-99.

[4]江文奇,李勋,刘广路.学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解释力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2):88-92,96.

[5]杨洪波.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思想探析[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123-124.

8.试析构建高校开放型公共体育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论文 篇八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文化的不断繁荣及《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全民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日渐高涨,对运动场所的需求不断增加。相对庞大的人口数量,呈现出了体育场馆资源匮乏的现状。科学合理的开放模式是社区与学校长期、稳定、持久地进行资源共享的保证,是解决目前场馆设施不足的有效途径。

一、构建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资源共享的组织管理机构

切实可行的组织机构为社区体育委员会,挂靠社区居委会,并以社区居委会为龙头,其范围内的学校体育负责人、居民代表三方构成。组织管理机构由活动组、负责组、管理组组成,其中活动组负责各种体育活动中的指导人员配备、举办各类辅导班、组织社区内的体育活动以及产生的纠纷处理等相关事务;负责组主要负责制定各项活动计划、各种相关的规章制度、大型体育活动的策划及体育的宣传教育活动等;管理组的主要事务为场地设施的管理(包括场馆的使用、分配等)、器材设备保养与维修及活动资金的筹措与支配。

二、确定适合资源共享的开放原则

可行性原则 主要根据社区体育委员会的职能及学校体育资源的现状,做到最大限度地实现学校与社区的资源共享,发挥其连锁效应。针对性原则 针对不同社区的不同地域、锻炼者、体育文化传统等特点,开展相应的体育活动形式、制定可行的体育计划与发展规划。低偿和无偿服务原则 坚持以低偿和无偿的体育活动形式,以社会效益为重,社区体育委员会尽可能改善设施条件,提高服务质量,参加者在享受服务的同时,支付适当费用。自我管理原则 除场地设备由专人管理及制定相关体育计划等管理工作外,可由居民自发组织体育活动,锻炼过程中的安全等问题由居民自我管理。科学性原则场地设施开放要科学合理;锻炼的标准、组织活动的形式及运动处方的制定上力求其科学性;指导人员的配备、年龄构成、培训等方面应尽量做到科学合理。

三、确定适合资源共享的开放时间

对于市中心的繁华地带及近郊区的社区而言,无论从锻炼的人数上,还是其居民的健身意识上都较强,应保证早晚向附近居民开放,时间为早晨 5:30-7:00,晚上为 17:00-19:00,主要针对早睡早起的老年人,利用课前场地的闲置来满足其健身需求。具体来说节假日开放有两种形式:一是以自由活动为主,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最大限度地开放其体育场馆,居民可以根据个人的爱好进行自由锻炼。二是以社区或学校组织的体育活动为主,比如组织比赛等活动。通过这两种最为普及、为居民所接受的方式,丰富节假日及双休日的活动内容,提高了居民的体育素质和文化素质,满足了居民体育生活的需求。

四、建立社区与学校共建的体育活动组织

社区体育俱乐部 综合型体育俱乐部及“专项”体育俱乐部,综合型包括的项目较多,主要针对中老年人;“专项”型主要面对青少年,各俱乐部可通过举办青少年体育培训班和开展小型多样的课余体育活动来引导和组织好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时还可以培养一些体育人才。对成绩好的学生,可以向体校等专业队推荐。

业余体育学校 由社区街道体育协与辖区学校一起创办,作为社区体育和教育的一个阵地,拓展社区教育的功能。社区青少年业余体校可利用周六和周日及其它课余时间举办体育培训班。

社区体育培训中心 成立这个组织的主要目的在于“请进来”,对于中壮年人来说,走出校门后的体育学习机会相对较少,加上处于创业阶段,所以很少有时间进行体育技能的学习,为满足这一部分人的体育需求,成立的体育培训中心,传授体育保健知识、技能、技术,同时也为老年人在健身中的难题给予解答,可满足居民体育文化的需求。

五、经费来源及体育指导教师的聘用问题

由社区、学校体育负责人、居民代表组成的社区体育委员会,其经费来源以政府拨款为辅,以社区内企事业单位的赞助及收取的会员费为主,作为委员会的活动基金。利用社区内学校体育教师的闲暇时间,由委员会进行组织参加社区体育指导员的工作,对于教师的指导工作,社区体育委员会将给予一定的补助,如学校条件许可,也可以适当地提供一定的补贴。

六、场地设施开放的管理办法

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要通过行政立法的形式来解决,建议的管理办法,在征求社区体育管理部门意见后,制定实施,要合理调配和使用,尽量减少场地资源的闲置和浪费现象。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将以无偿或低偿的形式向所在社区开放,对周边地区晨晚练居民、学生、对社区街道居委会组织的体育活动、对共建单位举办的活动等耗损不大的尽量等以无偿的形式开放;对有较大损耗的体育活动或有收益的各种体育培训班、体育组织则以低偿的形式开放;对于一些利用学校体育设施成立的体育俱乐部以收取会员费的形式收费。所有场地开放的所得资金,一方面用于体育场地的保养和维修上,以保持场地设施的完好。另一方面,为体育指导人员、工作人员提供少量的补助。对于场地设施的使用情况,制定相应的法规,加强对体育设施的保护与维持,如有损坏公共体育设施者则应以重金罚之。

[1]沈建华等.社区体育发展新模式—学区体育[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9(4).

[2]张晓飞.我国社区体育组织管理服务体系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1).

9.试析构建高校开放型公共体育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论文 篇九

2.1为受训教学创设最佳的培训环境

融教学实践体育教师技能培训属于边教边练的过程,在该教学实践中,受训教职工根据制定的教学计划、课外辅导、课堂教学等进行系统训练和培训,促使无经验或经验不足的老师在原有技能基础上,掌握并提升体育教学能力。

2.2提升培训教学效果

体育教师技能培训依据能力本位教育理论与方法,把体育教师应该具备的教学技能实施分解,确保培训目标更加全面、实际,具有较强的可实践性。融教学实践的教学技能培训模式是指受训老师在日常教学中,严格根据培训目标、教学技能模块进行自我培训。因此,接受培训的老师无需参与校内、校外脱职、集中等方式的培训。这种培训模式,不仅能提升教师培训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教育教学成本。

2.3推行全新的技能培训原理和方法

现阶段,我国体育教师培养过程中具有以教养为主的教学倾向,对教师各项教学技能的培养缺乏针对性对策,主要表现为缺少有计划、系统的培训内容,缺少提升自身教学技能的相关手段。

3制定融教学实践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培训目标及任务

3.1制定教学技能培训目标

制定融教学实践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模式目标如下:组成一个以教学实践为基础,以CBE教育理论为指导,具有可操作性、连续性的教学技能培训目标,促使教学人员在整个教育生涯中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能。为确保接受培训的体育教师掌握与教学实践紧密相连的教学技能,达到培训目标的各项要求。根据培训模式的主要框架和过程中,构建融教学实践教师教学技能培训层序,其主要由探究层、实践层、反馈层等部分组成.

3.2构建教学技能培训模式

3.2.1明确构建模式的框架为充分发挥该培训模式的功能,保障层次目标之间达到最佳的衔接效果,最终完成总的目标。必须沿着以下线索构建融教学实践的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模式。首先,以能力本位教育为依据,设定整个培训的最终目标及各阶段目标。借鉴国内外以能力为本的教育理念,设计展现教学技能培训融入教学时间的培训模式,其框架如图2。同时,在能力本位教育理念的引导下,把教学过程设计、选用的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相互统合,组成高效、最有效力的培训模式。根据教学技能能力图表,依据接受培训教师的知识、技能编写相应的培训纲要。严格按照直观、具体、迁移的原则,运用功能块的形式编写所需教材。教师教学能力主要由组织教材能力、教法能力、管理能力和教学评价等构成,因此,该培训模式为受训教师制定合理的技能培训技术,主要培训其课堂教学能力、教学评价能力、跨学科学习等内容。

3.2.3改革传统评价考核模式体育教学工作是一项系统、连贯的工程,且培训对象为边教边练的任课老师,在自我培训中将每一个模块有序地安排到教授教学进度各个环节,方便受训老师在每节课针对性地训练各项技能,促使受训老师把每个技能模块串联起来,形成综合的教学能力。评价主要由接受培训的老师自评和专家评价两方面组成,评价内容为职业能力分析表中分解的各个技能模式,以及体育老师教授课程每次课或每个环节中某个技能模块,评价标准有利于达成整体的培训目标。专家组和受训老师在每次实践后和训练每个技能模块后进行阶段性评价,也要在每周培训结束后进行评述,依据各层次评述和总结提出新的要求和培训重点。

3.3融教学时间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模式的效果

随着教育改革浪潮的深入发展,教学已经迈入新纪元,此时,现代教师不但要掌握教学原则,更要灵活使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器材,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在上述培训模式下对教师教学技能进行培训,是我国实践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和主要措施。分析部分学校体育教育老师的教学能力、创新能力等情况来看,这种培训模式在人才培养方面获得显著效果。通过学习,这些老师已掌握规范、扎实的教学技能,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基本功能明显提高。学生、院校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越来越好。值得高兴的是,高校多数学生课余通过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介入早期科学研究,积极主动协助老师从事教育科学研究,这些学生毕业后部分选择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这些学生的成绩离不开优秀教师对其教学的引导,最终确保体育专业学生具有专业化、实用性技能。

4结论

总之,融教学实践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模式是现代教育改革的新创举,这种培训模式不仅将教师教学技能进行分解和细化,组成巨阵型模式,也能加强教师教学经验之间的交流,提高教学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因此,高校体育教师采用这种模式培养技能,非但可以针对性地明确受训教师需要培训的内容,从而为受训老师提供边教边练的良机,是教师终身职业教育最有效、完整地实施方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欧孔群.创新培训模式确保培训实效[J].广西教育(教育时政),,12(4):1.

[2]马元华.微格教学在学科教师培训中的应用[J].作文成功之路(中旬),,10(3):9.

[3]李学杰.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模式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13,15(7):69-73.

[4]王凤玲.高校“校本”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支持系统的构建[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7(6):27-30.

[5]武云霞,孙树青.高校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学周刊B版,2014,11(2):12.

[6]陈嫒琳,沈召前.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培训需求状况调查研究[J].价值工程,,41(34):169-170,171.

[7]林娜,胡雪慧,张美霞等.观摩“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后对护理临床技能培训的思考[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33(26):3208-3209.

10.试析构建高校开放型公共体育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论文 篇十

关键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特征

一、前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复合型人才的历史使命。高素质的人才不仅要有聪慧的头脑,同样需要强健的体魄。身体素质是一切素质的根基,而高校体育作为学生接受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是提高学生运动能力和培养终身体育习惯的最重要环节,将对学生今后从事终身体育锻炼产生重要影响。

然而,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目前的教学现状并不容乐观,“以竞技技术为中心”的教学观念还普遍存在,传统的技能掌握式教学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致使大学生体育兴趣弱化现象逐年加重,身体素质近20年持续下降。因此,本课题通过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进行深入探索,结合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的文件精神和时代背景,提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方向、论证其应体现的主要特征,以期为我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二、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方向

(一)指导思想

21世纪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主体性、创新性、发展性教育,也就是促进人的素质现代化。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应以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指导纲要》为指导,全面贯彻“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高校体育教学理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传授学生健康知识、体育技能,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形成个人体育专长,培养学生自主锻炼的习惯和体育欣赏的能力,树立终身体育思想。

(二)培养目标

课程的培养目标对课程内容的选择、教学任务的确定以及课程的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指导纲要》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提出以下基本培养目标。

运动参与目标: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并基本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够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掌握体育竞赛的欣赏方法,能够欣赏和评论体育比赛。

运动技能目标: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

身体健康目标:能测试和评价体质健康状况,掌握有效提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体能的知识与方法;能合理选择人体需要的健康营养食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健康的体魄。

心理健康目标:根据自己的能力设置体育学习目标;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运用适宜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在运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

社会适应目标: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三、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排球课程体系的主要特征

(一)教育观念的更新化

更新教育观念是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先行环节,对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随着素质教育的展开和高校人才培养的进一步更新,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如何去适应时代的要求,改变过去单一以技能掌握为主的教育观念,是成功构建新的课程体系的关键。在更新教育观念的过程中,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一定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树立全方位的教育观念和终身体育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因材施教,注意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和特长,全面提高学生的运动知识技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全面复合型人才。

(二)项目设置的多元化

近年来,高校公共体育课程逐渐由传统的固定班级制改变为选项课制,在项目设置上有了进一步增加,但是增加的幅度不够,一些被大学生喜欢而又实用的休闲运动项目并没有在高校中全面开设(如表1)。

表1大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开设情况统计表

运动乒乓 羽毛 网球 轮滑 篮球 体育 游泳 足球 跆拳 健美 排球 健美 艺术 武术 形体……

项目球 球舞蹈 道 操 体操训练

n=500 396380366332329315298282251236220209198196185 ……

排序 12345678910 11 12 13 14 15

n=2018 12 128 207 14 206 1620 15 620 10

开设率 90% 60%60%40% 100%35% 70% 100% 30%80% 100%75% 30%100% 50%

通过表1可以看出,调查的20所高校全部开设了篮球、足球、排球和武术传统运动项目,而开设轮滑、体育舞蹈、跆拳道、艺术体操、形体训练等休闲运动项目的高校不到50%,羽毛球和网球的开设率也仅为60%,说明目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还是以开设传统运动项目为主,休闲运动项目只是有选择地开设。而从500名大学生的调查情况来看,小球项目和休闲运动项目还是非常受欢迎的,所以高校公共体育的项目设置应拓宽口径,坚持传统运动项目和休闲运动项目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体现多元化的特点,以满足大学生的选项要求和学习兴趣,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大纲的规范化

要实现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基本任务和教学目标,就必须规定好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指导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基本文件,是编写体育教材、考核体育教学质量的依据,也是高校进行体育课程建设和评价的依据。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一定要严格遵循《指导纲要》的具体要求,明确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制定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课程评价,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指明方向。同时,教学大纲还要对学生应掌握的运动知识、技能、身体素质和能力的指标范围及所要达到的标准进行详细的说明,从而为高校体育教师进行教学提供有利依据。

(四)教材内容的适用化

课程体系改革与教材建设有着紧密的联系,教材作为教学系统的信息传播媒体,不仅指导着教师的“教”,而且对学生的“学”发挥着重要作用。教材内容能否适应学生的需要,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关键,直接影响着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当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教材,大多以介绍各体育专项的技战术为主,由于教材的竞技性内容繁多,使用的语言文字较专业化,所以使大学生在体育教材使用效果上并不理想(如表2)。

表2大学生对体育教材态度情况统计表

调查内容学生态度%(n=500)

课余时间阅读教材情况经常阅读(6%) 有时阅读(31%) 很少阅读(49%)不阅读(14%)

自学教材的难易程度非常容易(7%) 比较容易(29%)一般(49%) 不容易(15%)

教材对掌握运动技战术的作用非常大(12%) 比较大(48%)一般(36%)没有作用(4%)

教材对提高基本身体素质的作用非常大(11%) 比较大(18%)一般(62%)没有作用(9%)

教材对掌握健身知识的作用非常大(8%)比较大(22%)一般(52%)没有作用(18%)

所以,高校公共体育教材的建设应该从学生的社会适用性出发,紧密围绕新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改革的需求,尽量减少竞技性过高的教材,适当增加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健身知识内容,提高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和健身能力。除此之外,还应考虑从各地区、各院校的具体教学情况出发,编写适应各地高校自身特点的校本教材。

(五)教学方法的科学化

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曾经指出:教学方法的最优化程序中一个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问题就是合理地去选择各种教学方法并使之达到最好地教学效果。所以高校公共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依据体育教学的特点,广泛研究各式教学方法为自身教学服务。不仅要掌握传统的语言法、直观示范法、完整与分解法、预防与纠错法、游戏法、比赛法;还要掌握现代化的程序教学法、发现教学法、表象教学法、领会教学法、掌握教学法等。通过自己坚实的知识储备,合理有效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进行多边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作意识,发展学生个性、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并要做到因材施教。

(六)考核评价的灵活化

贯彻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考核内容和方法应该灵活而富有弹性。不应以一次技术考试就判定学生的成绩,应采用主观评定与客观评定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形式。改变传统的(达标+技评)固定模式,增加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评定,考核学生健身、实践及创新能力的内容。在技术考核中对竞技性要求过高的内容应适当降低标准。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全面评定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情感、态度进行评定。

四、结束语

新时期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在保持原有课程优势基础上的理性改革,并不是盲目的、随意的、胡乱的变革。构建新的课程体系,首先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尊重历史、面对现实、展望未来。同时,必须要处理好两个重要问题:其一,课程理念和课程体系构建如何以人为本;其二,课程体系如何通过改革实现整体优化。两个问题之所以重要,因为前者关系课程体系改革以什么为目标和如何达到目标的问题,而后者则关乎课程体系改革的方向和成效。

★基金项目: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第二轮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立项课题(YBT102007)。

参考文献:

[1]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M].北京:国家教育部与国家体育总局.2002.

[2] 陈小蓉,顾渊彦.大学体育课程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 毛振明,赖天德.解读中国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4] 季克异.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新思路[J].中国学校体育.2002(6):1-2.

[5] 张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应重视终身体育教育[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2(3):72.

11.试析构建高校开放型公共体育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论文 篇十一

一、加强体育课程的合理 设置

( 1)确定体育课的层次性。对于大学生而言,其基本上都具有非常强的自主性与分析性,并且还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与文化知识,所以,要想有效提升公共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就要加强对大学生个性特点的了解与掌握。在设置体育课程的时候,一定要按照相应的层次展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加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大学生越来越关注体育赛事,并且对自身的健康要求也在逐渐提高,这也成为了学习理论知识的动机。与此同时,大学生还可以利用自身现有的知识结构与智能水平, 在理论学习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加深相应的理解与掌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一定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与启发,促进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且达到相互转化的目的。

( 2)有效结合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在公共体育课教学中,为了达到终身体育这一教学目标,一定要加强对课外体育教育的开发,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不仅可以达到教学的目的,还可以活跃教学氛围。与此同时,通过开展相关的课外体育活动,学生可以更加放松,进而树立学习的信心,培养一定的交际能力,提高群体意识,进一步提高素质教育。在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时候,教师一定要适当地给予指导,这样才可以更加巩固教学质量。

二、扩展体育教学的内容

( 1)扩展教学科目。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其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从而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加强体育教学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因此,与之相适应的也就是要扩展体育教学的内容。在公共体育课教学科目中,一定要加强身体锻炼、生活常识、娱乐等方面的涉略,这样才可以满足现代学生的实际需求。随着体育教学科目的不断完善,其教学质量也在逐渐提高,并且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也学习到了相关知识,增加了体育课程的趣味性,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还实现了终身体育这一目的的达成。在选择体育科目的时候,一定要坚持与时俱进与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公共体育课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积极引进一些时尚、受欢迎的体育项目,促进学生的学习。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以及地域特色等情况进行设置,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体育项目中。

( 2)加强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在选择教学方法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要求,同时在学生个体差异以及主体地位认知的过程中进行灵活展现。在公共体育课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体育基础都是各不相同的,单一的教学方法根本无法满足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要想提升教学质量,就要加强落实因材施教。除此之外,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选择教学方法的时候, 尊重其学习意见,甚至可以让学生参与到相关的教学组织当中,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获取一定的成就感,进而促使学生实现终身体育的这一教学目标。

三、提高师资队伍的水平

( 1)深化知识结构。在公共体育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具备非常深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水平,并且随着学生诉求的多样化发展。教师还应当具有一定的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 以此来促进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只有加强对学生学习特点以及背景的了解与掌握,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与能力水平,结合自身知识结构体系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与组织,这样才可以有效达到教学目标。

( 2)加强能力培养。在教师具备的教学素质能力中,科研能力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素质。体育教学的特点就是在教学与训练实践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总结教学规律,积极开展相关的科研项目,在提高教师自身能力的同时,也加强了教学实践的反思,促进了公共体育课的全面开展。

总之,体育教学活动具有非常独特的内容与形式,在教学方法方面也蕴涵着一定的个性发展。结合公共体育课教学的相关情况,阐述提升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的途径,有利于促进公共体育课教学内容的全面展开,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逐渐深入,人们越来越重视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同时也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与模式,积极采用科学手段,促进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的提升。本文主要对促进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提升的途径进行了分析。

12.试析构建高校开放型公共体育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论文 篇十二

1 阳光体育实施的背景分析

如今,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问题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阳光体育已经成为一项全球性的活动,而高校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阳光体育活动开展的需求,高校必须不断地创新体育教学模式,以适应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阳光体育实际上就是开展室外体育教学活动,让体育教学更加贴近自然,让学生在阳光下感受体育活动带来的快乐,提高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进而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基于阳光体育,高校必须明确体育教学目标,完善教学体系,丰富教学手段,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到阳光体育活动中,实现体育教学的多样化,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高校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体育教学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导,教师可以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注重学生的情感变化,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和锻炼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目标意识不强

如今,很多高校目标意识比较单薄。在新形势下,高校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也必须认识到学生身体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培养的意识。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很多高校缺乏完善的体育教学体系,很多大学生都未真正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如果不受教师的监督,很难自觉去参加体育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就会有所下降。如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要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生存发展就必须提高身体素质。

2.2 高校缺乏体育设施

如今,很多高校都未真正认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为了节约教学成本,很多高校减少了购买体育教学设施方面的资金投入,而教学设施是高校开展体育教学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体育活动开展的物质保障。但是,很多高校缺乏专业的体育教学设施,教学场地面积较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和锻炼需求。除此之外,阳光体育对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但是从高校现有体育教师结构来看,高校缺乏专业的体育教师,很多体育教师都是非专业教师,缺乏体育教学实践经验,而且部分教师的年龄比较大,接受新知识和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差,对于创新体育教学模式是十分不利的。部分高校的体育教师工作压力比较大,为了尽快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忽略了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性,而且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过于陈旧。

2.3 体育教学模式相对落后

在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下,高校教师过于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而忽略了体育技能教学的重要性,也未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不仅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甚至会阻碍学生的发展。如今,很多高校把体育教学的目标定的过高,在制定教学目标之前并未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导致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制定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情况,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很多高校学生认为体育课程的学习也是为了应付考试,并未真正从体育课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除此之外,很多高校体育教师还在采用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教学手段比较单一,而且教师未把课内教学和学生的课外锻炼结合在一起,导致很多学生未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在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下,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被动的学习,教师的讲解占用了课堂大部分时间,学生练习的时间非常少,学生无法真正掌握体育技能。

3 面向阳光体育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创新体系构建对策

3.1 转变体育教学观念

人的行为会受到思想的控制,落后的高校体育教学观念必定会阻碍体育事业的发展。面向阳光体育,高校管理人员首先要认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转变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情感变化,充分发挥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性,体育教师不仅要把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传授给学生,还需要把体育运动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高校教师可以在体育教学中加入游戏环节,这样就可以让学生都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3.2 丰富教学内容

面对阳光体育,高校必须认识到体育教学资源开发的重要性,不断地丰富教学内容,完善教学体系。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文化形式,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各个地区的文化资源,在传统体育运动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让学生认识到体育运动的重要性。除此之外,高校体育教师还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在体育教学中引入当下比较流行的健身休闲运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3 加强课外运动的开展

面对阳光体育,高校必须把体育课内教学和学生的课外运动结合在一起,高校可以定期在校内举办体育比赛,比如:足球赛、篮球赛等等,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到体育运动当中。高校体育教师要在课外运动中起到指导作用,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并做好保护措施,避免学生在运动中受到伤害。

3.4 加强体育教师培训

基于阳光体育,高校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对体育教学模式创新成效有很大影响。因此,高校必须认识到加强体育教师培训的重要性,由学校出资定期派遣体育教师外出参加专业化培训,丰富教师的知识储备,积累教学经验,提高自身接受新知识和新事物的能力。除此之外,高校还必须完善体育教师的奖励机制,提高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

4 结语

阳光体育实际上就是开展室外体育教学活动,让体育教学更加贴近自然,让学生在阳光下感受体育活动带来的快乐,提高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很多高校缺乏完善的体育教学体系,很多大学生都未真正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除此之外,高校缺乏专业的体育教师,很多体育教师都是非专业教师,缺乏体育教学实践经验。面向阳光体育,高校管理人员要认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转变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高校还要丰富体育教学形式,高校体育教师还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在体育教学中引入当下比较流行的健身休闲运动。高校还可以定期在校内举办体育比赛,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增加,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体育是高校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课程,对学生的成长和日后就业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但是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会阻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基于阳光体育,高校必须创新体育教学模式,丰富体育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关键词:面向阳光体育,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创新

参考文献

[1]王满.面向阳光体育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创新体系构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9):185-188.

[2]王明立.“阳光体育运动”实施与普通高校体育新课程创新教学模式构建[J].体育与科学,2013(5):93-97.

[3]刘银蕊.阳光体育运动视阈下高等院校体育教育和谐环境构建[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2):79-80.

13.试析构建高校开放型公共体育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论文 篇十三

论文关键词:高校 体育学分制 课程设置

论文摘要:以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我省20所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及实施体育学分制情况等8项内容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反映了目前我省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不尽合理、选项课可选性一般、与体育学分制的实施联系并不密切,致使体育学分制的实施流于形式而无内实质等状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校体育课程可开设多方位、多层次体育课目,以便于为体育学分制的实施斌予实质性内涵等初步建议。

1问题提出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人,为了充分发挥高校学科门类齐全、教学资源丰富的优势,以及培养“宽口径,实基础,重个性,善创新”人才模式的需要,同一学科中的不同课目之间,同一课目中的不同层面之间、跨校区、跨学科乃至跨学校选课是开放式教育等现代教育形式发展的必然。在选科制、选课制的基础上,学分制是目前国内外高校较为普遍采用的、相对科学合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也将成为高校教学管理的主导模式。高校体育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也是贯彻高等教育思想和实施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高校学分制的进一步推广实施,高校实行体育学分制也将成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目前我省高校实施体育学分制的状况如何,体育课程设置、场地物质条件、师资力量等是否与高校体育学分制的实施相协调,是否有利于高校实施学分制改革,己成为高校有关部门巫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以问卷调查法、座谈访问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我省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及实施体育学分制状况进行分析研究,旨在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和实施学分制的进一步深化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我省20所普通高校为调查对象,对涉及学校性质、类型、规模及隶属关系等指标体系进行全面调查,本研究指标设计均有一定的覆盖面和代表性,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2.2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座谈访问法、逻辑推理及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高校体育课程设置、选项课选项方式与可选择性、选项课编班方式、是否采用体育学分制以及采用体育学分制的类型、计量评质方式、实施背景等八项指标进行研究,数理统计运用SPSS(6.0)统计软件包完成。

3结果与分析

3.1我省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及实施体育学分制等内容的基本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我省高校体育课程泛置以一年级基础课、二年级选项课的模式为主,占52.6%,主要课目有篮球、足球、健美操、排球、武才、网球和体操;选项课选课方式主要通过体育行政岁在任课单元内选择,占57.9%;有77.8%的体育人师认为学生在体育选项课方面的可选择性一般有80%的高校实施了体育学分制,学年学分制占73.3%,完全学分制占13.3%;在实施体育学分制户:高校中有40%实施了绩点制。

3.2影响我省高校实施体育学分制的王要因素

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影响我省高校一施体育学分制的.主要因素依次是体育场地设施、师资能力、体育课程设置及教学时间的安排。

3.3不同学校对体育课程设置及实施一育学分制等因素的影响

重点大学与非重点大学在体育学分,实施的背景方面存在极显著性差异,综合性大学与非综合性大学在编班方式、学分制类型及实施背,上有显著性差异,而学校规模与体育课程设置及毛用体育学分制方面没有差异(见表1)。进一步分行表明,不同性质、类型、规模的高校在是否采用体」;学分制上也不存在差异。

3.4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及实施体育学分制情况等因素间的关系分析

体育课程设置与学校学分制的实施有密切关系,而与选课方式、编班方式、关系不密切,反映了目前我省高校体育课程体系建设尚缺乏必要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不同的选课方式对编班方式、课目的可选择性有直接影响作用,课目的可选丁:二性与学分制的类型关系非常密切,完全学分制可上性更强。其调研结果见表2。

4建议

4.1目前我省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大多采用一年级基础课、二年级选项课的模式,在此基础上绝大多数高校多实施了体育学分制,以学年学分制为主。

4.2进一步分析表明,目前我省高校存在体育课程设置、选课方式等和体育学分制改革不相适应的矛盾,反映了我省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不尽合理、选项课可选择性一般以及学分制管理只流于形式的现状。

4.3高校体育实施学分制管理,有赖于相对健全合理的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及其建设。体育课程的全方位多层次开设,为选课制创造了条件,体育学分制的实施又有利于选课制方式下的教学管理。

14.试析构建高校开放型公共体育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论文 篇十四

1 探究式教学模式内涵和特点

探究式教学指教师通过创设必要的条件和氛围, 引导学生运用探究方法进行学习, 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是一种在教学中主张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模式教学,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其特点表现在课程内容的开放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习方式的探究性、实践性。

2 实施探究式教学应具备的条件

2.1 探究学习中学生应具备的素质

学生是探究式学习的主体, 实施探究式教学时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以下基本素质: (1) 自主进行体育学习的能力和意识。在探究活动的各个阶段都要充分发挥其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 (2) 能独立进行思考。 (3) 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

2.2 探究式学习中教师应具备素质

(1) 教师应明确自身职责。为保证体育课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顺利开展, 体育教师必须在对探究式学习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确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观, 明确自身的职责。主要体现在: (1) 尊重并鼓励学生: (2) 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和环境: (3) 创设问题情景: (4) 采取有效的体育教学策略[1]。

(2) 教师应不断提高教学和科研能力。一位合格的体育教师除了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外, 还必须具有比较渊博的知识及较强的教学和科研能力。为此, 体育教师应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及时吸取先进的理论观点, 掌握科学领域前沿的新知识[2]。

2.3 学校应营造探究式体育教学的软硬件条件

高校应为探究式体育教学实施提供基本条件, 如电教、图书、实验、网络、经费、人员等, 并向体育教师提供相关的教育资源等。同时, 教学管理人员也应理解探究式体育教学, 为探究式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培植自由、开放、宽容、友好的服务软环境。

3 探究式教学在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中实施程序

3.1 创设情境, 提出探究问题

探究式教学实施的关键在于课题选题, 即探究的问题。选题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实施效果。好的选题会激发学生们探索体育知识的积极性, 提高对体育学习的兴趣, 对今后的学习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否则, 适得其反。因此, 教学中, 教师在对学生实际知识、技能水平充分了解的基础上, 要善于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 鼓励学生发问, 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如, 在篮球投篮教学中, 教师可设计这样的问题:低手打板上篮与高手打板投篮相比, 哪个速度更快?为什么?通过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 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的各方面的基础知识来探究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提问、思索, 激发进一步探究的热情。

3.2 搜集资料

教师在教学中依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技术、技能水平、认知水平等创设出多种教学情境, 并制定出适宜教学目标, 激发不同层次学生强烈探究热情、求知欲望, 从而使学生自主的运用访谈、上网、查阅书刊报纸、问卷等方法搜集资料, 获取相应信息。学生在对获取的相应信息整理归纳、分析过程中, 巩固已学知识, 掌握了相应原理, 了解边缘学科知识。学生对授课知识的掌握效果远比传统的教师灌输式教学好的多。另外, 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时, 为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教师应与学生经常沟通, 随时了解他们遇到的困难, 及时提供符合探究性学习需要的资料和信息。

3.3 引出假设或各种可能解决的方案、途径, 引导探究

在探究式教学中, 体育教师应引导学生们根据自己现有知识和经验积极思维和讨论, 自我提出假设, 或在教师引导下提出假设猜想, 设计出检验或推理方案。学生们围绕探究问题或独立、或协作、或小组讨论方式进行探索, 最终探寻到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进而得出肯定假设或否定假设的结论, 或提出各种可能解决的方案或途径。

4 结语

在实验探究、验证、论证假设猜想过程中, 学生通过搜集资料、实验观察等过程, 发现规律, 得出结论。并用体育专业术语、图表等系统、简明、概念化形式加以归纳总结。这有利于学生整合知识、反思探究过程和方法:有利于学习保持和迁移: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整体性、概括性和结构性水平的提高[3]。最后, 体育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前面实践体验、探究的基础上, 进一步展开相互交流和补充, 整合和归纳总结, 使学生对自己提出的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正确与否有进一步的认识, 从而得出一个科学合理的结论, 并让学生进行实践体验、验证和交流, 从而使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都得到全面提高。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地深化, 广大的体育教育教学工作者不断地对传统的“讲解—练习”的授课模式弊端进行反思, 并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尝试探究式教学,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索学习。这对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创新意识、终身体育意识,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公共体育,素质教育,探究式教学

参考文献

[1]张振明, 陈晓鸣.探究学习在高校体育理论课程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7, 24 (6) :110~112.

[2]单小东.论体育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会科学版) , 2005, 27 (3) :151~152.

上一篇:苏家桥社区志愿者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总结下一篇:茶中杂咏?茶坞,茶中杂咏?茶坞皮日休,茶中杂咏?茶坞的意思,茶中杂咏?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