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企业会计制度适用范围

2024-09-28

小企业会计制度适用范围(共18篇)(共18篇)

1.小企业会计制度适用范围 篇一

小企业会计制度—实施范围、时间及新变化

一、发文单位及发布时间

发文单位:财政部。发文时间:2004年5月。

二、实施范围

小企业。

同时具备以下两个标准的为小企业:

(一)不对外筹集资金。即不公开发行股票和债券。

(二)经营规模较小的企业。即按照原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财政部、国家统计局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印发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的通知》(国经贸中小企[2003]143号)文确定的小型企业。划分标准如下表:

中小企业划分标准

行业职工人数销售额资产总额一般标准 中型企业 一般标准 中型企业 一般标准 中型企业

工业<2000人 ≥300人<3亿≥3000万<4亿 ≥4000万

建筑业<3000人 ≥600人<3亿≥3000万<4亿 ≥4000万

批发业<200人 ≥100人<3亿≥3000万

零售业<500人 ≥100人<1.5亿≥1000万

交通运输 <3000人 ≥500人<3亿≥3000万

邮政业<1000人 ≥400人<3亿≥3000万

住宿和餐饮<800人 ≥400人<1.5亿≥3000万

中型企业:同时满足上表三项一般标准和三项中型企业标准的企业;

小型企业:同时满足上表三项一般标准,但不同时满足三项中型企业标准的企业。

相关说明:

1.工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其它行业如房地产业、服务业等的标准另行制定(国家目前尚没制定)。

2.职工人数以现行统计制度中的年末从业人员数代替;工业企业的销售额以现行统计制度中的年产品销售收入代替;建筑业企业的销

售额以现行统计制度中的年工程结算收入代替;批发和零售业以现行统计制度中的年销售额代替;交通运输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企业的销售额以现行统计制度中的年营业收入代替;资产总额以现行统计制度中的资产合计代替。

三、实施要求

1.企业

从2005年1月1日起,结束旧账,建立新账。2004年度的会计报表仍按现行会计制度编制。

2.会计师事务所

以《小企业会计制度》为会计标准对小企业进行审计,出具审计报告。

四、与《企业会计制度》不同之处(新变化)

1.资产减值准备

考虑到长期资产的可收回金额较难确定及计提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过程中需要较多的职业判断等情况,小企业制度中仅要求对短期投资、存货和应收款项计提减值准备,不要求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计提减值准备。

2.长期投资的核算

考虑到小企业投资的情况比较少,完全运用《企业会计制度》中关于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规定可能存在困难,因此,仅要求按照简化的权益法核算。

3.借款费用的核算

要求小企业在固定资产开始建造至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之前所发生的专门借款费用,均可资本化计入固定资产成本,而不必与资产支出数相挂钩。

4.融资租入固定资产

由于在计算最低租赁付款额过程中涉及的职业判断及对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等困难,小企业制度中对于符合融资租赁条件的固定资产,以合同或协议约定应支付的租赁款及使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发生的其他有关必要支出来确定其入账价值。

5.会计报表

从会计报表体系来看,考虑到小企业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仅要求小企业提供资产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两张基本报表。

6.其它

对于《企业会计制度》中提供的一些可供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结合小企业实际,选择了其中比较符合小企业特点的方法,如要求小企业采用应付税款法核算所得税等。

2.小企业会计制度适用范围 篇二

一、原制度适用范围的相关情况

(一) 原制度适应范围规定的背景

原《医院会计制度》是财政部、卫生部根据《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基本要求, 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的运行规律和行业特点于1998年11月17日颁布, 并于1999年1月1日起正式实行的。

当时制度制定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适应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能够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公立医院的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工作。实践也证明, 该制度自颁布实施以来, 在规范会计核算行为、加强财务管理工作以及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该制度第一部分“总说明”的第2条中明确了会计制度的适用范围, 即“本制度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级各类独立核算的公立医疗机构”。这一规定主要是从当时特定历史环境下 (非公立医院几乎没有) 的所有制形式来考虑的, 并没有考虑到非公立医院的制度适用问题。

(二) 原制度适用范围狭窄造成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政策的调整, 尤其是近几年来, 一大批非公立医疗机构应运而生, 而在新医改方案中也明确提出:要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卫生投入机制, 积极稳妥地推进部分公立医院改制, 鼓励、支持和引导国内外自然人、法人, 通过投入资金、技术、管理等不同方式举办非营利性或营利性医疗卫生机构, 参与到公立医院的改革进程中来。这项政策的推进必将加快非公立医院发展的步伐。

按照卫生部、财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国家计委四部门于2000年7月18日联合颁布的《关于印发<关于城镇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卫医发[2000]233号) 规定, 营利性医疗机构应执行企业会计制度。从现实执行效果来看, 目前营利性医疗机构已普遍采用企业会计准则, 但民办非营利性医院执行什么样的会计制度, 国家有关部门尚未给出明确规定。财政部2004年印发的《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 对民间非营利组织的会计核算进行了制度规定, 按说民办非营利性医院可以参照执行, 但由于该制度根本无法体现医院自身的行业特点及其医疗成本特性, 因此实践中基本不被采用, 而由于现行的《医院会计制度》本身的成本意识不强、行政事业色彩过于浓厚等客观原因, 也无法参照执行。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对现行医院会计制度的适用范围单一性提出了挑战。

二、新制度的修订情况

(一) 调整制度适应范围的必要性

新医改提出了公立医院改革和多元化办医的要求, 将社会资本引入医疗卫生事业, 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引入竞争机制, 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层次多样、种类众多的医疗服务, 也为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寻找一个突破口。因此, 在发展非公立医院的政策背景下, 加强对非公立医院的监督管理, 建立健全与之相适应的会计制度和操作规范是医院会计制度改革的应有之义。

(二) 新制度调整适用范围的创新性分析

此次颁布的新制度除适用公立医疗机构之外, 还规定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举办的非营利性医院可参照本制度执行。由于新制度采用权责发生制基础, 科目体系设计上统筹兼顾了不同类型医院特点, 这就为其他非营利性医院的参照执行铺平了道路。

此外, 新制度适用范围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排除在外, 而是专门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制定财务、会计制度, 主要是考虑到新医改意见及具体实施方案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公立医院提出了不同要求, 以及新形势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公立医院在政策和管理上存在的较大差异。

此次新制度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及管理的需要, 对其适应范围进行了必要的调整, 进一步理顺了关系, 提高了医院的横向可比性。但我们应该看到, 并非所有的医院都纳入了新制度的适用范围, 随着社会资本对医疗领域的逐步开放, 盈利性医院或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 如何设计一套体现医疗行业整体特点、横向可比的医院会计制度体系, 会在不久的将来摆在决策者的面前。

参考文献

[1]罗晶晶, 谢小红.新出台的《医院会计制度》亮点纷呈[N].中国会计报, 2011-01-31.

[2]吴积耀.医院会计制度在新医改背景下的改革[J].卫生财会通讯, 2010 (03) .

[3]那丽, 于润吉.《医院会计制度》修订应体现行业特点[J].中国卫生经济, 2010 (08) .

[4]李瑞君.医院会计制度的变革环境与措施分析[J].会计之友, 2009 (06) .

3.小企业会计制度适用范围 篇三

【关键词】企业会计;舞弊行为,法律适用;问题研究

从当前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现状来看,企业会计上市舞弊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社会秩序,给投资者造成了巨大权益损失。积极研究企业会计舞弊不仅可以维持证券市场稳定,也是保证投资者权益的主要方式,必须及时对其进行分析。

一、概述

目前会计舞弊定义还存在很大争议,经过查找并分析相关资料,将企业会计舞弊定义为:会计舞弊是会计行为者为了获得不正当利益,有目的、有针对性、故意的违背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一种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会计舞弊最显著的特征是:第一,会计舞弊行为的发生,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造假行为。第二,使用欺骗手段,违背了真实性原则,进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第三,舞弊的主要目的是获得不正当利益,主要获得政治利益、经济利益等私人利益。第四,会计舞弊是一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方式。

二、分析企业会计舞弊行为产生的原因

第一,经济利益是舞弊的直接原因。经济利益是舞弊者造价的驱动力,舞弊者会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不顾风险进行利益驱逐。相关人员认为,一些公司成长速度缓慢时,就会在压力作用下产生舞弊行为。此外公司财务增长 速度、股价和公司历史都是舞弊产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第二,公司治理机构缺陷是上市公司会计舞弊产生的内在基础。国内外相关均认为,公司治理机构完整性与企业信息真实性具有很大联系,只有在一个管理稳定、治理完善的企业中,才能保证会计行为的稳定运行。此外,企业内外部均可对决策者提供相关信息,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应成为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主要方式。一方面股权结构设置不合理,容易导致会计信息需求不足;另一方面,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中失去了内部监督和制约职能。

第三,独立审计较缺乏。独立性是保证会计审计的灵魂。注册会计师已经成为跨级舞弊治理中不可缺少的建立机制,对会计舞弊治理具有很大作用。虽然会计舞弊与审计意见没有直接对应关系,但舞弊行为保留的审计意见已经成为舞弊发生的必然条件。在实际分析中,可以将审计理解为会计舞弊行为发生的信号。

三、我国会计舞弊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分析

1.公司缺乏健全的治理结构

一方面不能满足中小股东财务监督权。虽然我国实施的《公司法》中规定了股东的权利,但是由于法律规定不详细,不能结合实际对会计账簿的种类、范围和期限进行查阅,不能保护股东的权益,缺少实际操作。而且没有划分清正当和不正当目的的界限,成为了股东实行查账全的借口;另一方面,独立董事会制度不全面。董事会是企业中重要的部分,直接影响公司和股东的利益。目前我国董事会主要存在激励机制不健全,选聘机制不合理等问题;最后一方面,监事会形同虚设,不能充分发挥其的作用。首先,监事会设置的办事机构都是兼职,不符合公司财政会计监督;其次,监事会成员绝大多数都是职工代表,主要为内部员工;最后,监事会任职资格没有详细规定,缺少财务检察权,不能发挥财务监督作用,经常会出现会计舞弊现象。

2.法律责任规定方面存在的问题

首先,处罚力度不够,《会计法》中对违法会计人员、单位责任人和国家工作人员的处罚力度不够,不能充分发挥法律的作用。其次,没有规定详细的民事责任。民事责任主要以救济他人为目的,主要赔偿在社会中损失的利益。目前我国对企业会计舞弊法律监控主要存在重视行政和刑事责任轻视民事责任等问题。在我国发展成熟的市场环境中,不仅要追究刑事责任,还要对监事会、董事会等责任进行追求,保证投资者的权益。

3.独立审计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独立审计是一种防弊机制,注册跨级人员承担着会计信息风险、降低会计信息成本、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等责任,但是由于我国审计制度具有较强的行政色彩,导致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个人行为短期化发展。经过分析可知,独立审计法律规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现行注册的会计师聘任制度影响了独立审计独立性。很多会计事务所为了获得较多的业务,不得不根据政府官员指示形式一些业务,而且注册会计事务所数量较多、规模较小;第二,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监督管理不到位。目前我国证券市场主要存在监督管理手段低下、监管人员缺乏等问题,财政监管流于形式,影响了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第三,行业门槛较低,法律责任较轻。我国会计事务所主要实施有限责任制和合伙制,影响了会计行为的发挥。

四、完善我国控制会计舞弊会计法律制度的建议

1.完善企业内部监督

第一,完善监事会监督财务的制度。首先要及时完善监事会人资格规定,保证监事会的设定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财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监事会必须具备财务、审计、法律等管理的水平,监事会内部员工必修有注册会计师职业证书和会计资格证书,并具有从业经验。其次,划分清监事会财务职权,规定好监事的监督 权利、监督方式和首先,保证监事会检查权利的程序化进展。监事会可以对财会计报表、中期报告和年度报告等财务状况、资金流量和编制方法等进行分析,保证董事会制定的会计报道不能违反法律法规或公司规定,提出书面审核报告。

第二,建立健全审计委员会制度。首先,在审计委员会中选择独立董事。在实际操作中必须遵循:(1)选择候选人时,要求董事回避选择,避应利益问题造成财务问题;(2)对候选人独立任职做出明确规定。独立董事会任职不能超过3年,一般超过三年后留任董事会失去董事资格;(3)薪资问题给董事独立性造成了很大影响,可以利用独立董事会激励机制实现董事会和股东利益的统一。

2.完善注册会计师制度

建立健全注册会计师制度。首先,完善注册会计师监管制度。充分考虑我国国情,在实际操作中,政府监管机构和自律监管机构必修寻找积极的切合点,可以设置主公司机构,使用整卷市场实现各方面信息分析,让财政部、证券机构和行业协会等形成监管合力。其次,发挥审计的独立性。积极改变跨级事务所和审计单位的雇佣关系。积极改变会计事务所和设计单位的经济关系,保证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隔断注册会计师和被审计单位的关系,让注册会计师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

3.完善法律责任规定

一方面积极建设并完善民事赔偿制度,保证违法行为责任人必须承担异性的民事赔偿责任。同时还要完善并修订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投资者的影响程度,确定出刑事责任、民事责任;另一方面,及时对违法乱纪的责任人实施“市场禁入”。另外,还要在民事责任方面,扩大会计舞弊遭受损失的组织和个人,主要为供应商、市场监督部门。

4.使用合理的审计技术和审计程序

只有应用合理的审计技术和程序,才能有效的实施审计程序控制。第一,加强实地观察和监测,在很多舞弊事件发生中,都可以利用观察和监测发现问题,所以必须加强观察;第二,加强复核性程序审查。审计人员不能及时发现舞弊行为的主要原因是仅仅关注当期会计数据,与之前数据发生了分离,所以必须强化程序审核,促进审计程序的进展。

五、结束语

本文主要对企业会计舞弊行为法律使用问题进行分析,阐述了舞弊产生的原因和我国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我国企业会计针对性提出一些措施,希望可以及时解决企业会计行为法律使用问题,促进企业会计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岳殿民.中国上市公司会计舞弊模式特征及识别研究[J].天津财经大学,2010,(04).

[2]龙凤.企业财务舞弊特征与审计方法研究[J].西南财经大学,2012.,(01).

[3]曲丰敏.会计舞弊的外部防范与治理问题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2014,(02).

[4]凌薇.论会计舞弊法律规制的缺陷与改进[J].湖南师范大学,2015,(11).

4.《小企业会计制度》试题 篇四

一、填空。

1、“不对外筹集资金”指的是()。2、经营规模较小的界定主要是从()、()和()三个方面确定的。

3、小企业的短期投资在期末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量时,成本与市价的比较一般只采用()。

4、购货方享受的现金折扣,销货方应该计入()帐户的借方。5、存货的可变现净值=()。

6、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应借记()帐户,贷记存货跌价准备。

7、如果企业因为经营规模的变化,导致连续()年不符合小企业标准的,应当转为执行〈〈企业会计制度〉〉。

8、小企业内部各部门周转使用的备用金可以增设()科目。

9、某资产科目的帐面价值指的是该科目的()减去()后的金额。

10、小企业预收帐款业务较多时,可以增设()总帐科目。

二、单项选择

1、下列企业应该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的有()

A、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B、个人独资企业

C、合伙企业D、年销售额为600万元的从事机械加工有限责任公司

2、《小企业会计制度》中所称“不对外筹集资金”指的是()。

A、不接受投资

B、不向银行或其他单位借款

C、不发行股票或债券

D、不公开发行股票或债券

3、集团公司内部母子公司分属不同规模的情况下,集团内的小企业应执行()。

A、《企业会计制度》

B、《小企业会计制度》

C、《分行业会计制度》

D、《小企业会计制度》或《企业会计制度》

4、对于职工()人以下、年销售额3000万元以下、资产总额4000万元以下的工业企业可确定为小企业。

A、300

B、100

C、400

D、2005、《小企业会计制度》中对各种外币账户的期末余额按期末汇率折合成记账本位币金额与原账面本位币之间的差额作为汇兑损益,分三种情况进行处理,并分别计入长期待摊费用、()和当期财务费用。

A、管理费用

B、所购建固定资产成本

C、营业费用

D、递延资产

6、对短期投资持有期间收到的现金股利、利息,《小企业会计制度》按()处理。

A、不确认投资收益,作为冲减投资成本

B、确认投资收益,不作为冲减投资成本

C、不确认投资收益,不冲减投资成本,备查账作记录

D、不确认投资收益,不冲减投资成本,备查账也不作记录

7、《小企业会计制度》中对低值易耗品可以采用一次摊销法和()核算。

A、五五摊销法

B、加速分摊法

C、分次摊销法

D、净额摊销法

8、对于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小企业会计制度》规定按确定的入账价值,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科目。

A、“资本公积”

B、“待转资产价值”

C、“递延资产”

D、“盈余公积”

9、关于开办费的摊销,《小企业会计制度》变更为在筹建期间发生的各种费用,应在()计入管理费用。

A、生产经营的当月起一次

B、生产经营的当月起一年内

C、生产经营的当月起三年内

D、生产经营的当月起五年内

10、批发和零售业属于小企业规模的指标是()。

A、职工100人以下或销售额在1000万元以下

B、职工500人以下或销售额在3000万元以下

C、职工 400人以下或销售额在3000万元以下

D、职工 600人以下或销售额在3000万元以下

三、多项选择

1、下列各项业务,不会引起现金流量变动的有()。

A、到期末能收回的应收票据转为应收帐款

B、出售固定资产取得价款

C、赊购商品

D、用银行存款偿还短期借款

E、计提固定资产折旧

2、企业在进行利润分配时,可供分配的来源有()

A、本年净利润B、年初未分配利润C、盈余公积转入D、资本公积

3、现金流量表中“支付的各项税费”项目包括的税费有()

A、土地增值税B、耕地占用税C、教育费附加D、矿产资源补偿费

4、当存在以下情况时,应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A、市价持续下跌,预计未来无回升希望

B、霉烂变质的存货

C、生产中不需要且无转让价值的存货

D、原材料不适应新产品需要,市价低于帐面成本

5、资产负债表中“存货”项目包括的内容有()

A、物资采购B、存货跌价准备C、材料成本差异D、生产成本

6、投资者投入的资本,除下列情况外,不得随意变动:()

A、符合增资条件,并经有关部门批准增资

B、按法定程序报经批准,减少注册资本

C、投资者想抽回出资

D、主管部门想抽回出资

7、小企业销售商品的收入,应当在下列条件同时满足时予以确认:()

A、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

B、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控制

C、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

D、相关的收入和成本能够可靠的计量

8、不同时具备下列条件的工业企业应为小型企业()

A、职工人数300人及以上B、销售额3000万元及以上

C、资产总额4000万元及以上D、职工人数600人及以上

9、在对固定资产发生可资本化的后续支出时,小企业应将该固定资产的()转销,将固定资产的帐面价值转入在建工程。

A、原价B、累计折旧C、固定资产减值准备D、固定资产处置收入

10、小企业“资本公积”科目应当设置以下哪些明细科目()

A、资本溢价B、外币资本折算差额C、接受现金捐赠D、接受捐赠非现金资产准备

四、判断

1、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的企业,如果需要公开发行股票或债券等,应转为执行《企业会计制度》()

2、小企业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帐簿、管理会计档案等,不应执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以及《会计档案管理办法》。()

3、小企业为购建固定资产而发生的专门借款,在满足借款费用开始资本化的条件时至购建的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发生的借款费用,应计入固定资产成本。()

4、根据《小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不对外筹集资金,是指不公开发行股票或

债券。()

5、小企业可以根据有关会计法律的规定,在不违反本制度规定的前提下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企业的具体会计核算办法。()

6、与固定资产有关的后续支出,如果使可能流入小企业的经济利益超过了原先的估计,如延长了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使生产的产品质量实质性提高或是生产产品的成本实质性降低,应将发生的支出计入固定资产价值。()

7、小企业如有确实无法支付的应付帐款或是被其他单位承担的应付款项,应转入“营业外收入”科目。()

8、企业发生的销售退回,只要购货方提供退货的适当证明,可冲减退货当期的销售收入。()

9、企业人员及时申报扣除财产损失,需要相关税务机关审核的,应及时报核,不得在不同纳税人为调剂。()

10、小企业根据财务会计制度等规定提取的任何形式的准备金不得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五、简答

1、小企业在资产计提减值准备的核算方面有什么特点?

2、坏帐损失的估算方法有哪些?

3、小企业“利润分配”的明细科目有哪些?

六、业务题

1、某企业按年末应收帐款余额的5%计提坏帐准备,该企业“坏帐准备”帐户2005年初贷方余额为50000元;2005年末,“应收帐款”总帐年末余额为80万元(借方),其明细帐余额如下:应收帐款——东方公司120万元(借方),应收帐款——南方公司40万元(贷方),预收帐款总帐年末余额为50万元(贷方),其名细帐余额如下:预收帐款——西方公司90万元(贷方),预收帐款——北方公司40万元(借方)。根据上述资料,编制1999该企业的会计分录。

5.小企业会计制度适用范围 篇五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第三条第一款的规定: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合并方以支付现金、转让非现金资产或承担债务方式作为合并对价, 应当在合并日按照取得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与支付的现金、转让的非现金资产以及所承担债务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 应当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 调整留存收益。合并方以发行权益性证券作为合并对价的, 应当在合并日按照取得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按照发行股份的面值总额作为股本, 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与所发行股份面值总额之间的差额, 应当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 调整留存收益。

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在与国际会计准则 (IAS) 趋同的大趋势下, 对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适用权益结合法进行会计处理, 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适用购买法进行会计处理。《企业会计准则》认为属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并不会产生新的资产或负债, 且通常不具备经济实质, 对价通常是不公允的, 若继续适用购买法, 则有失公允还可能在合并报表中产生巨额商誉的问题。由于准则制定者认为同一企业集团的内部的企业合并支付对价通常被认为是不公允的, 若按照购买法中的规定按照对价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 可能会造成合并方长期股权投资成本的虚高或虚低。

下面通过实例来比较在不同情况下的会计处理:

【例1】A公司为一仓储公司, 2013年5月1日A公司的账面价值为1000万元 (实收资本500万元, 资本公积300万元, 未分配利润200万元) , 由于A公司拥有一块市中心的土地使用权, 价值较高, 经评估截止2013年5月1日A公司的公允价值为2000万元。B公司为一投资公司, B公司希望通过合并A公司后对该地块进行商业开发, B公司与A公司同属于ABC集团, B公司根据A公司2013年5月1日的评估价值, 于2013年5月1日向A公司的股东支付了2000万元对价, 购买A公司100%股权。

B公司的会计处理如下 (单位:万元) :

(1) 合并当日

2013年12月31日在编制B公司合并报表时, 抵消长期股权投资及A公司所有者权益。假设A公司2013年5月2日-2013年12月31日净利润为0。

(2)

(3) 2014年3月1日向集团外单位处置该项目长期股权投资时, 评估值仍为2000万元。

在【例1】中我们看到, 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长期股权投资》和《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对上述业务进行处理, 是合理且没有矛盾的。唯一的问题只是合并方在处置该项股权投资时会产生投资收益, 但实际上B公司并没有通过买卖A公司的股权赚取任何利润。这会带来一个利润表的失真的问题。但如果情况继续变化, A公司的净资产为负, 而公允价值确为正, 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更多。下面通过【例2】来说明:

【例2】A公司为一仓储公司, 2013年5月1日A公司的账面价值为-1000万元 (实收资本500万元, 未分配利润-1500万元) , 其他条件同【例1】。

(1) 合并当日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第三条第一款的规定, 长期股权投资成本为A公司账面净资产的股权购买份额, 即A公司长期股权投资成本=-1000*100%=-1000万元。但根据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常识, 参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第十一条的相关规定, 长期股权投资的账目价值减记至零为限。

(2) 2013年12月31日在编制B公司合并报表时, 抵消长期股权投资及A公司所有者权益。假设A公司2013年5月2日-2013年12月31日净利润为0。

对于A公司权益的抵消, 通常的做法是用B公司对A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余额与A公司的权益进行抵消, 在【例1】的时候这样是没有问题的, 但在此例中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存在失真的问题, B公司记录的账面余额既不是购买该股权真实支付的对价, 又不是该股权所对应的公允价值。且“长期股权投资-A公司”余额已经为0, 无法继续进行抵消。这时只能寻找某一个替代科目, 笔者认为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用“资本公积”。使用资本公积也就是对于B公司来说在处置该项股权以前, 只承认A公司的账面价值, 而不考虑其公允价值。

(3) 2014年3月1日向集团外单位处置该项目长期股权投资时, 评估值仍为2000万元。

方法一:根据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的核算原则, 以初始确认的成本为历史成本, 处置时按处置份额的账面价值计入贷方, 差额部分计入投资收益。

方法二:由于该项长期股权投资购入时的真实成本为2000万元, 若只按处置时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0来记账, 将导致B公司利润表中利润的虚增。先恢复长期股权投资真实成本, 再处置。

由于《企业会计准则》中未对同一控制下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处置做明确规定, 因此, 无论是方法一选择忠实于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的核算原则, 还是方法二选择忠实于利润表的真实性, 都各有道理。

在【例2】中我们例举了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特殊情况的会计处理, 这样的会计处理虽然合乎准则, 但留给我们的思考依然很多。若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处理方法, 必然会导致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核算失真的问题, 而这个问题还会继续发酵, 进而影响合并报表及股权处置的会计处理。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 《企业会计准则》之所以需要将企业合并人为的划分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准则制定者认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往往不具有经济实质, 从而不能肯定在合并过程中支付的对价是否公允。但若是被合并方经过独立第三方的资产评估, 则被合并方的评估价值理应视为公允, 若双方以评估值作为对价, 则无论是否属于同一控制, 都可以适用购买法, 即适用《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的非同一控制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方法。若【例2】中的B公司可以选择购买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 在此种特殊情况下, 也不会出现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核算失真的问题, 而之后的合并报表抵消的问题、处置时初始投资成本难以确定的问题也都可以迎刃而解。

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在某些特殊情况下, 若继续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长期股权投资》和《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的相关规定将给合并方带来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核算失真的问题进而导致在后续的合并报表抵消以及股权处置时产生合并方利润表失真等一系列后续问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并不是所有的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对价都是非公允的, 笔者认为若能将准则再细化, 将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分为对价公允和对价非公允两种情况分别适用不同的会计处理原则, 允许对价公允的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适用购买法, 可以提高合并方的会计信息质量, 解决由于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核算失真导致的后续会计处理存在潜在冲突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M]人民出版社, 2010.

[4]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0.

[5]IASB.国际会计准则.[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3.

[6]IASB.国际财务报告准则.[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5.

[7]石本仁.高级财务会计.[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6.小企业会计制度适用范围 篇六

一、影响《小企业会计制度》有效实施的因素

1.小企业对自身的定位认识不足。《小企业会计制度》规定,本制度只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设立的不对外筹集资金、经营规模较小的企业。但制度中对小企业的界定标准并不十分明确,这导致一些企业搞不清自身是否属于小企业的范畴。根据小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可将小企业分为两类:一是成长期小企业,即处于成长期、有可能迅速扩张为大中型企业的;二是处于初创期、需要两年或多年时间才能成为中型企业的。考虑到制度转换成本的因素,前者不适宜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部分小企业不能明确自身属于前者或后者,因此不执行该制度。

2.小企业内部会计人员素质相对较低,对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优势认识不够。最近几年会计方面的制度变化较快,一些小企业的会计人员本身业务素质不高,不参加培训或者参加培训也是走形式,根本没搞清小企业会计核算与大中型企业的区别,不懂得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的有利之处。

3.小企业进行会计制度转换的外在动力不足。小企业的会计信息外部使用不广和监督弱化。对于不公开对外筹集资金的小企业而言,对外提供财务报告主要是针对债权人和税务等部门。小企业最主要的债权人有两个,一是业主的亲友和企业员工,二是金融机构。但这二者对小企业会计信息的关注程度都不是十分强烈。当前,大多数小企业已民营化,关心其会计信息的主要是税务、工商、物价和统计等部门。事实上,这种政府各部门既共同管理,又各司其职的局面,最终形成了小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监督管理上的盲区,导致小型民营企业财务信息在这些部门并没有真正有效的需求。没有对企业全面财务会计信息的需求,也缺乏有力的监督,小企业没有了进行会计制度转换的外在压力,必然会对新制度的执行持等待观望态度。

4.有关部门重视不够,措施不得力。在《小企业会计制度》中,有这样的描述:“符合本制度规定的小企业可以按照本制度进行核算,也可以选择执行《企业会计制度》”。既然小企业有两种会计制度可供选择,那么企业必然会进行一番比较,选择成本较低者。而继续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对企业来说,可减少对会计人员培训的费用,无制度转换成本,其成本较低。

二、《小企业会计制度》执行的有效途径

1.加强对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优势的宣传,推进《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实施。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的有利之处在于:一是会计核算强度变小。这表现为《小企业会计制度》的会计科目比《企业会计制度》少23个,分别是资产类减少14个,负债类减少6个,所有者权益类的“已归还投资”科目;成本类的“劳务成本”科目;损益类的“补贴收入”科目。会计科目的减少也导致减少了许多会计事项的核算,比如,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小企业只要求对流动资产即短期投资、应收账款、存货计提减值准备,少了对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的减值准备的计提。二是会计核算难度降低。《小企业会计制度》中的一些会计科目虽然名字没变化,但核算内容较简单。比如,对短期投资的期末核算,虽然都要求成本与市价孰低法,但二者比较的方法局限为最简单的总体比较法。三是将给企业带来有利的经济后果。如将借款费用资本化范围扩大,造成当期费用降低,利润增加,固定资产价值增大。因此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将使企业增加利润,增加资产总额,从而增强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

2.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会计人员的素质主要就是指会计人员理解现代会计的基本精神、基本精髓的程度,并利用这些基本精神,基本精髓进行估计或判断。颁布的《小企业会计制度》执行中将会遇到比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大得多的困难。因此应对在职会计人员提供后续教育的机会,通过培训、宣传、竞赛、考试等多种形式,提高在职会计人员的水平;同时与各高校加强联系,是在校的后备会计人员及时掌握最新的会计信息,这样,当他们一旦走上工作岗位,必然会更有效地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

3.健全企业会计组织结构。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规模、资金、政府的支持程度等在竞争中处于弱势,相形之下形成了巨大的生存压力。中小企业为了在市场竞争中获得利益,更容易受到一些外在因素的影响,进行违规经营。另外许多小企业采取家族式经营方式,内部机构不健全,职责模糊不清,有的根本不设置会计机构,需要报表或纳税时,突击编写,临时应付,有的虽然设置会计机构,但会计人员兼职较多分工不明确,并以主要领导人为核心,实际也无法控制,造成财务管理混乱,会计信息失真。这种中小企业存在财务机构设置不合理,没有健全的会计组织结构和会计核算系统以及内部控制系统状况,使会计基础工作极为薄弱,并且短时间内不会有很大改变,从而给新制度的顺利实施造成了巨大阻碍。要逐步改善这种情况一要国家要加大处罚力度,提高会计失信成本,遏制会计造假屡禁不止。二要合理实施内部约束和牵制制度。三要根据各企业的不同情况,制定适宜本企业特点的内部核算管理办法,如存货管理、投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等。四要建立详细的内部分析报告制度,为企业管理提供详实的分析材料和改进建议,为《小企业会计制度》顺利实施提供重要动力。

4.财政部门等有关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实施。一是帮助小企业的负责人转变思想,树立规范管理、科学理财的观念,重视企业会计制度转换工作。二是帮助小企业认真做好制度转换工作。一方面帮助小企业的会计工作者认真学习、领会《小企业会计制度》精神、方法,另一方面要帮助小企业抓紧制定适宜本企业特点的内部核算办法,为《小企业会计制度》的有效实施作好准备。

7.小企业会计制度适用范围 篇七

现阶段企业都执行哪些会计制度?这些会计制度都是哪年颁布实施的?答:

1、《企业会计准则》(2006)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会计准则》、《财政部关于印发〈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等38项具体会计准则的通知》(财会[2006]3号)于2006年2月25日颁布,2007年1月1日起执行。

2、《小企业会计制度》

《财政部关于印发〈小企业会计制度〉的通知》(财会[2004]2号)于2004年4月27日颁布,2004年1月1日起执行。

3、《企业会计制度》及《企业会计准则》

《财政部关于印发〈企业会计制度〉的通知》(财会[2000]25号)于2000年2月29日颁布,2001年1月1日起执行。

旧《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及16项具体准则不是在同一年发布的,由财政部分别发布。如《企业会计准则——投资》于1998年6月24日发布,自1999年1月1日起施行;《企业会计准则——存货》于2001年11月9日公布,2002年1月1日起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租赁》于2001年1月18日公布,自2001年1月1日起执行。

8.小企业会计制度适用范围 篇八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执行和适用情况

检查评估报告

编写人:林华

审核人:罗亚林

批准人: 苏明中

批准日期:.2012-12-

1我公司作为建筑施工总承包单位,主要从事房屋建筑施工、装饰装修、线路管道安装、土石方、地基基础等土木工程,是必须执行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的高危行业,作业场所、工作岗位存在的主要危险因素有:高空坠落、触电、车辆伤害、起重伤害、机械伤害、火灾等。

主要职业危害因素有:高温、粉尘、有毒气体和人员素质导致的安全意识薄弱。

针对这些危险有害因素,我公司制定了相应的防范措施,并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落实,有效地防止了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

一、检查和评估目的为了解一年来安全法律、法规和规程的执行情况和适用性,不断改进管理方式,完善管理制度,做到持续改进,实现源头防范的目的。

二、检查评估依据

1、GB/T28001-2001、公司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程序文件—《合规性评价管理程序》。

2、适用的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安全管理情况、监视与测量记录等。

三、评价范围

1、报告涉及的主要安全法律、制度规程标准。

2、报告涉及以上所列的危险危害因素。

2、报告涉及的场所:体系内各单位产生设施、设备。

3、报告涉及安全的法律、法规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

四、评价机构:四川省渠江建筑总公司安全法律制度执行和适用情况检查评估领导小组

组长:苏明中(总经理)

副组长:罗亚林(副经理、安全科长)

成员:杜佺踊(技术负责人)、魏嗣鹏、罗茂恒

五、安全法律、制度规程执行及适用情况调查

(1)安全法律、制度规程获取情况

通过政府职能部门、网络、书店、相关政府主管部门发文等获取收集涉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并识别出我公司适用的安全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识别出国家法律31部,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97部,地方法规163部,标准规范163部,国际公约8部。

引用公司各种管理制度53项。

我公司目前执行的安全管理制度规程有6项,安全操作规程20项。

(2)安全法律、制度规程执行情况调查

通过查阅各种资料、记录和现场查看,对安全法律法规和安全制度规程的执行情况良好,主要体现在:

 工程处、项目部建立健全了安全管理机构和管理网络,设立了安全科和专职安全管理人员。

●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制定了安全生产责任制、岗位安全操作规程等,建立了安全、环保、消防、员工职业健康等4门23类档案资料,完善、规范基础管理工作。

复审。

 对压力容器、压力管道、起重设施、车辆、电焊装置、爆破装置和消防按标准发放了劳保护品,保障员工作业过程中的安全防护。工程处、项目部定期开展安全检查,及时整改隐患。按期组织职工参加职业健康体检。各种职业卫生设施正常运行。制定了各种事故应急救援措施,各种应急物资配备充足到位,定期开展对新进员工进行三级安全教育,并开展全员安全上岗培训,经常开展各特种作业经过培训并取得特种作业证,持证上岗率100%,并按时进行应急培训和演练。种形式的安全活动。设施等都进行了定期检验,各种安全保护设施完好有效。

 劳动防护用品、防暑降温药品按规定发放,现场清凉饮料供应充足,职安全管理绩效良好,一年来没有发生工伤、火灾、重大设备、交通、生工劳保用品穿戴情况良好。产等事故,生产现场尘毒浓度在国家标准范围内,没有出现职业病倒,实现了安全生产目标。

六、安全制度规程适用情况调查

1、安全制度规程充分性检查

目前公司的各种安全环保管理文件有83项,基本覆盖安全生产管理各个方面,但按最新的《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和《危险化学品安全使用许可证实施办法》的要求,正在对相关制度补充修订。

根据我公司的生产特点,随着公司运营转型及的将来施工经营调整,相关安全管理制度也将持续改进。

2、安全制度规程适用性检查

检查组对安全管理和安全规程内容进行了全面检查,基本上内容符合实际情况,可继续使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安全操作规程基本满足生产实际需要,但由于随着工艺的变化,设备、设施也作相应的增加或减少,安全操作规程也作相应的增减。

由于人员、工艺、设备及设施的变化危险有害因素也相应发生变化,故也对危险点源如期进行识别。

应急救援措施方案方面,对较大危险源已制定相应的应急措施,根据公司《安全预案》要求,部分应急措施格式要有关规定有偏差,事故预防预警方面内容不足,对4个应急救援措施进行了修改。

9.企业集团会计委派制度探析 篇九

【关键词】 会计委派制;实现形式;优劣比较;问题 

中图分类号: F230

会计委派制度是西方公司治理结构中所有者约束和监督经营者行为的一种制度,在西方国家公司的内部管理中应用普遍,是资本所有者保护自身利益的一种有效方式。在我国的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业引入这一制度是1998年的事。它是指政府机关或企业的上级主管部门对其下属的分支机构或公司委派会计人员,并授权委派会计人员监督所派单位会计行为和其它经营活动的一种制度。

1 会计委派制度的实现形式 

会计委派制度有几种实现形式,包括财务负责人委派制、总会计师委派制和财务总监委派制。财务负责人和总会计师在我国会计法律法规中有明确的规定,财务总监则是舶来品,相当于国外的CFO (首席财务官),最早于1994年由深圳市政府借鉴港澳和国外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在政府管理的国有企业中引进和推出。财务总监委派制的实施,开创了我国企业财务监督的新模式。 

2 实施会计委派制度需要明确的几个重要问题 

企业集团实行会计委派制度,主要是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维护所有者的利益。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则需要着重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

2.1 实施会计委派制度的着眼点

一般认为,企业集团实施会计委派制度是为了加强对控股公司的财务监督,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维护所有者的利益。笔者认为,将其目的定位在维护所有者利益的基础上促进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更为确切,着眼点在于强化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和贯彻落实。按照我国《公司法》的要求,各公司都成立了相应的公司治理机构,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上市公司更是引入了独立董事。这么多的机构和人员相互监督、相互制约,不能说该治理结构不完善。实际效果如何呢?公司治理结构混乱、提供虚假会计信息,侵害所有者(上市公司主要是中小股东)利益的现象比比皆是。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关键是各机构没有真正发挥其作用。按照《公司法》要求设立的公司内部监督机构都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会计委派制度委派的外部人员就能解决吗?肯定解决不了。委派人员虽然有所有者赋予的上方宝剑,但经营者也是所有者聘任的,他们可以通过控制公司组织体系来应付委派人员的监督,尽量为其实现自身目标服务。外部监督是不能取代内部监督的,只能对内部监督起到促进作用,关键还在企业内部。 

2.2 委派人员的定位

鉴于会计委派制度的目的主要在于促进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和维护所有者利益,那么委派人员主要应发挥监督与服务的作用,而不应干涉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在企业经营管理和决策活动中起风险提示和建议修正的作用。对通过职业判断企业经营者明显不该为而作为的事项拥有否决权,对经营者不采纳其合理化建议的事项和行为及时按程序上报集团公司。委派人员对企业经营管理信息的获取程度直接决定和制约着财务监督的效果,如果不解决委派人员在企业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其监督和服务的职能就难以发挥。因此,除委派财务负责人以外,其他委派人员应定位在企业行政副职的职位,以保证委派人员及时、全面获取发挥其职能所必需的企业经营管理信息。 

2.3 委派人员的管理

主要包括委派人员管理机构的设置、工作制度、薪酬及人事关系的管理和考核奖惩等。必须设置独立的机构来负责管理委派人员。委派人员的管理应脱离于各职能部门,由集团公司财经委员会(或类似机构)办公室负责管理,直接对财经委员会负责。 

对委派人员的工作实行定期报告和重大事项及时报告相结台的工作制度。委派人员每月或每季度向集团书面报告其近期工作状况,对工作中发现企业运作不规范的地方提出整改建议,报集团同意后要求企业整改;在实施财务监督的过程中,对经营者违反有关规章制度、存在重大经营风险等事项及时向集团报告,维护集团利益。委派人员应加强对企业经营情况的分析,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提升企业经营状况而发挥服务作用。 

委派人员的薪酬及人事关系以及考核与奖惩应由集团负责。为了调动委派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实现责权利相结台,委派人员的薪酬应与企业经营业绩挂钩。但委派人员又不同于企业经营者,其主要職责是提示和控制企业经营过程中经自身职业判断应发现的风险,因此对企业风险的提示报告应作为考核委派人员工作效果的重要依据。聘请专业中介机构对企业资产状况和经营情况进行风险性评价,结合委派人员日常上报的工作报告,来考核其工作业绩,以此来确定委派人员的薪酬和进行奖惩。

2.4 会计委派制度的作用原理及实施要件

委派会计制度是透过派出单位对受派人的完全控制而实现对受派单位的约束和监督的。因此,一个有效的会计委派制度必须很好地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委派会计的素质要专业化;二是委派会计的职责要明确化;三是委派会计的利益要独立化(即不能与所派单位有利益上的联系)。从任职条件来看,一个合格的委派会计应该具有正直的人品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委派会计的职责是按委派主体要求,对受派单位执行会计法、财经纪律和信贷制度实施会计监督;及时准确全面地向委派单位报告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信息质量;对受派单位会计工作的合法合规性、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性负监督、管理责任;帮助受派单位完善内控机制,实现依法稳健经营;对受派单位的各项财务、信贷收支实施实时和事后监督。为了使委派会计尽心尽责地为委派单位工作,必须使委派会计利益与受派单位脱钩。

 参考文献:

黄桂苗.对企业集团推行会计委派制的几点思考,《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2009年2期.

谌嘉席.企业集团财务总监委派制度,《国际商务财会》2009年6期.

郭纬业.集团企业会计管理制度的再探索,《经济师》2009年3期.

齐志刚.会计委派制在民营企业集团中的应用,《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年2期.

10.小企业会计制度适用范围 篇十

为了更好地适应我国市场经济以及国内企业变革发展的要求, 国家对企业会计制度变革和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 就拿国内医院来说, 近些年来医疗体制的改革也加快了医院进行会计理念发展以及会计制度建设的进程, 且当前也已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医院会计制度的变革与其他类型的企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 但是一些优秀的改革经验仍然值得学习和借鉴。医院的会计工作必须建立在相当完善的会计理念基础上, 结合我国医院会计工作的现状, 以保证计算的准确以及分析的合理科学。医院资金的使用情况必须做到透明公开, 我们从会计制度的变革看会计理念的发展主要是更进一步提高医院资金的使用效率, 加强会计的监督和管理, 从财务管理的方面去提升医院的档次和水平。

二、医院会计制度变革的方向

1.增设相关会计科目

一般的公立医院除了正常的盈利之外, 更多是发挥它的公益性以及服务性价值。这就要求一些公立医院在进行会计业务核算时, 必须牢牢体现出这一点来。与一般私立医院不同, 公益性和服务型也许正是其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增设公益性以及服务性的会计核算科目, 这就成了今后医院会计制度变革要着重注意的一个方面。伴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 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在增强其核心竞争力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有关调研以及科研建设方面的费用支出在总体支出中所占比重更大。综合以上两点, 在医院支出方面, 就要相应地开设“服务性支出”以及“科研建设支出”等会计科目, 以保证会计核算的完整性以及高效性。

2.加强内部财务管理, 提高财务人员整体素质

医院内部的财务管理不仅仅包括会计的核算以及监督工作, 从整个医院建设的层面来说, 在加强会计制度建设的过程中, 我们要逐步实现整个管理流程的透明化和财务执行的公开化。在相当长一段时期的探索和建设中, 我们知道会计的核算离不开先进的核算软件, 在会计电算化的今天, 包括医院在内的所有企业都要不断提高会计电算化的质量, 减少会计失真现象, 建立健全一系列的会计管理制度, 对收支情况进行合理的预算, 在具体的实际中严格控制成本支出, 在提高会计建设的基础上去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当然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对会计制度的改革也会起到建设性的作用, 一方面企业要加强会计工作人员职业技能的训练, 丰富他们的专业知识, 另一方面更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在守法的前提下认真执行和贯彻公司制定的管理制度, 约束自身行为, 工作认真仔细, 作为财务工作人员更是要通过自身能力的培养来配合企业会计制度的建设以及会计理念的发展。

3.改革会计核算方法, 完善会计核算和监督制度

在总结多类型医院和企业优秀的核算和管理经验的基础上, 不同的医院要立足于自身发展现状和原有会计核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适度的调整, 此外, 不同种类的科目有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 无论是公允价值的确定还是固定资产的折旧, 不同的方法所计算的数值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在改革会计核算方法的时候, 我们不能单一地评价哪种方法的好坏, 不同的医院和企业在日常会计核算方法运用的过程中, 要尽量确保前后会计核算方法的一致。在医院会计制度的改革中, 除了要改革会计核算方法之外, 更要不断完善会计核算和监督制度。提高对会计监督的重视程度, 以最大程度地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准确, 推动医院财务建设的公开合理。无论是现金流量表还是资产负债表, 在仔细核算以及反复检查的基础上加强对整个操作流程的监督。

三、医院会计理念的新发展

1.发展绿色会计, 注重成本管理

注重发展绿色会计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企业会计理念发展的新方向了, 绿色会计简单地说就是指企业在核算内部会计成本时要考虑到环境以及社会资源一类的成本, 新的会计成本理念就是要求我们对社会资源一类的成本用权责发生制的方法进行货币计量, 真实地反映企业的成本支出情况。医院要注重成本的管理, 对成本进行分类、分科目的核算, 在信息系统建设完善的基础上对成本进行分析和管理, 最大程度地减少可以避免和节约的成本, 以提高医院资产管理的质量和水平。

2.注重会计的信息化建设

由于医院每天的业务量以及涉及到的资金额都比较大, 在今后会计理念的发展中我们更要注重会计信息化进程的建设, 明确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随着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出现和更新, 会计核算很多流程都由电子计算机取代, 会计工作的复杂性大大降低。在医院今后的会计报表处理中, 更要注重现代化电子信息技术的运用, 做好报表的核算和分析。当然信息化的建设不仅体现在操作软件的应用上, 网络通信设备以及数字库技术更是加快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给今后我国医院会计制度的建设指明了新的方向。

四、结束语

综上我们以医院为例, 详细分析了医院会计制度建设今后的方向, 并从会计制度建设这一点出发, 不断推动我国会计理念的新发展。加强医院会计核算以及财务监管力度, 推动医院的财务信息化建设, 在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下, 带动医院会计制度变革朝着更深层次以及更久远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袁玉昀.从医院会计制度变革探讨医院会计理念发展[J].现代经济信息, 2014, 13:272-273.

[2]张先治, 于悦.会计准则变革、企业财务行为与经济发展的传导效应和循环机理[J].会计研究, 2013, 10:3-12+96.

11.小企业会计制度适用范围 篇十一

(2012.6.13)

《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两者均属于行政规范性文件,均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披露或报告等作出规定,均由财政部制定并公布,均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均属于国家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的组成部分。但会计制度是以特定行业的企业或所有的企业为对象,着重对会计科目的设置、使用和会计报表的格式及其编制加以详细规范;会计准则是以特定的经济业务(交易或事项)或特定的报表项目为对象,它详细分析各项业务或项目的特点,规定所引用概念的定义,然后以确认与计量为中心并兼顾披露,对围绕该业务或项目有可能发生的各种问题做出处理的规范。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在于:

第一、适用范围不同。具体会计准则大多只适用于股份有限公司,有些也适用于其他企业。而《企业会计制度》适用于所有符合条件的大、中型企业。

第二、规范目标不同。具体会计准则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披露或报告方面作了原则性的规范。侧重于确认和计量,重点规范会计决策过程。而会计制度则侧重于对会计要素的记录和报告作可操作性规范,确认和计量的内容只是有机地体现在会计科目及使用说明中。即会计制度重点规范会计的行为与结果。

第三、结构体系不同。统一的会计制度自成体系:《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保险企业会计制度》(2011.2.21废止)、《小企业会计制度》(2013.1.1废止,废止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新的《小企业会计准则》)。而各具体准则之间相互独立,分别就企业的某项业务或某一方面核算内容

作出规定。

第四、规范形式不同。会计准则的规范形式、语言表述比较符合国际通用形式,并已构成国际通用会计惯例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会计制度的科目、报表式的规范形式则符合我国广大会计人员长期形成的思维方式和习惯,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

12.制度·市场·企业·会计 篇十二

制度·市场·企业·会计

作者:葛家澍

来源:《财会通讯》2006年第03期

13.小企业会计制度适用范围 篇十三

关键词:中小企业,会计核算,《小企业会计制度》

一、中小企业会计核算在履行《小企业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1、会计核算主体界限不清

企业产权与个人财产界限不清, 中小企业的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远不如大企业那么明显, 尤其中小企业中的民营企业, 投资者就是经营者, 企业财产与个人家庭财产经常发生相互占用的情况给会计核算工作带来困难。

2、会计机构与会计人员不符合会计规范

在企业会计机构设置上, 有的中小企业干脆不设置会计机构, 有的企业即使设置会计机构一般也是层次不清、分工不明, 不符合内控要求。为节约费用减少支出, 在会计人员任用上, 中小企业最常见的做法是任用自己的亲属当出纳, 外聘“高手”作兼职会计。

3、建账不规范或不依法建账, 会计核算常有违规操作

中小企业有些根本不设账, 以票代账, 或者虽设账, 但账目混乱。还有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设两套账或多套账, 需要用哪套账就用哪套, 向不同的部门报送不同的报表等。在会计核算方面, 待摊费用预提费用不按规定摊提, 人为操纵利润等等, 有些会计人员知识结构的老化与专业知识水平较低, 使得许多理论上完善的会计方法与复杂的会计技术无法实施, 或在实施时大打折扣。

4、利用混乱的成本核算达到偷税的目的

中小企业利用混乱的成本核算随意调节支出, 达到少缴所得税的目的。近年来, 一些中小企业不仅通过隐匿收入以达到偷税的目的, 而且通过多列支出、虚增成本进行偷税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 偷税数额呈逐年上升趋势。有的中小企业甚至将隐匿收入的相应产品成本也在当期结转, 严重违反了收入与费用相配比的原则, 混乱的成本核算为实现偷税之目的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二、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会计科目的核算内容与税法不同之处

1、会计科目使用说明中未考虑到增值税进项税额的抵扣时限

制度忽略了增值税进项税额的抵扣时限。例如, 根据制度关于“其他货币资金”科目的使用规定, 收到采购员交来供应单位发票账单等报销凭证时, 应借记“在途物资”、“材料”、“库存商品”、“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 (进项税额) ”等科目, 贷记“其他货币资金”科目。而按照增值税税法规定, 工业企业购进的货物或应税劳务应在验收入库后, 商业企业购进的货物或应税劳务应在付款后, 才能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显然, 制度没有考虑到所购物资是否已入库或已付款的情形, 这会导致增值税进项税额的违规抵扣, 为小企业会计人员增添了额外的负担和麻烦。

2、会计科目使用说明中对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的账务处理的规定不明确

税法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与小规模纳税人的要求是不同的, 小规模纳税人以应税销售额全额计税, 不得抵扣进项税额, 也不区分增值税销项税额。而制度草案对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的账务处理规定较为模糊。例如, 根据应收票据及应收款项的账务处理规定, 收到应收商业票据或发生应收款项时, 按相应的金额, 借记“应收票据”或“应收款项”科目, 按实现的销售收入, 贷记“营业收入”等科目, 属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小企业, 按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额, 贷记“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 ”科目;收回应收款项时, 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贷记“应收票据”或“应收款项”科目。制度明显对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怎样进行账务处理没有做出明确规定。

3、会计科目使用说明中规定的管理费用的范围与所得税法不一致

《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第十五条规定的可在税前列支的管理费用的涵盖范围比制度草案大。可在税前列支的管理费用包括了开办费摊销、消防、绿化、外事费等, 而制度规定的营业及管理费用就不含上述四项费用。

4、会计科目使用说明中对借款费用的处理忽略了所得税法的要求

制度规定, 固定资产交付使用后所发生的借款费用以及按税法规定不能予以资本化的借款费用, 应借记“财务费用”科目, 贷记“长期借款”科目, 这一处理忽略了所得税法对于不得扣除的借款费用的规定。例如, 根据所得税法, 纳税人从关联方取得的借款金额超过其注册资本5 0%的, 超过部分的利息支出, 不得在税前扣除, 制度的这项规定显然违背了制度的出发点和处理原则。

5、会计科目使用说明中未规定税收直接减免、即征即退、先征后退的处理

制度只是对先征后返的所得税、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等税项的会计处理进行了明确规定, 而关于直接减免、即征即退、先征后退等税项的会计处理, 制度中并未规定。

6、制度中关于利润表的规定未考虑到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的要求

制度中规定的利润表仍然采用通用的会计报表格式和内容, 对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所要求提供的数据很少涉及。中小企业会计报表的编制要考虑到报表主要使用对象为税务部门的要求;中小企业会计报表可以专用报表形式编制。将小企业的会计报表特别是利润表以专用报表形式——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的格式和要求来编制是较为恰当的选择。这样做不仅符合小企业会计制度设计的出发点和处理原则, 而且也减少了企业会计人员的重复劳动, 提高了会计税务处理的效率, 体现了成本效益原则, 还增强了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性。

三、中小企业会计核算在履行《小企业会计制度》措施

1、对《小企业会计制度》应有正确认识

这是保证《小企业会计制度》顺利实施的前提。虽然《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基本特征是简化小企业的会计核算, 但应避免这样的错误认识:认为《小企业会计制度》对会计质量的要求低, 对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少, 对财务报告的要求简单。《小企业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在实质上有着相同的会计目标——为会计报表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 因此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以及确认、计量、编制报表的原则不会因企业的经营规模、组织结构不同而发生根本改变。只有对《小企业会计制度》有正确的认识, 我们才能对贯彻执行该制度加以重视。

2、在实施小企业会计制度中需要职业判断

企业所处经济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日趋增多, 而《小企业会计制度》相对简单, 这需要小企业财会人员运用更多的职业判断, 以便更准确地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真实情况, 职业判断体现在会计处理的各个环节, 渗透在各会计核算原则、会计政策中。在会计实务中, 对于应收账款计提坏账的方法及计提比例, 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使用年限及净残值的确定, 各类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 存货可变现净值的估计、无形资产的摊销期限、收入的确定等都需要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3、依据企业发展不同时期进行会计核算方法选择

从企业成长角度, 详细分析不同的会计方法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影响, 并为适应小企业会计制度而改进相应的财务管理工作, 如加强预算管理、应收账款管理、存货管理和投资管理等。

4、建立详细的内部分析报告制度

小企业会计制度主要还是针对企业对外报告而进行的制度简化。但报告的简化, 有可能对企业内部管理产生负面影响。因此除了按照制度要求编写小企业财务报告外, 小企业最好建立比较详细的内部分析报告制度, 为企业管理提供翔实的分析材料和改进建议。制定符合本企业特点的内部核算办法, 为小企业会计制度的有效实施做好准备。

5、多方位的加强财务监督, 整体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一是、根据国有大中型企业会计工作经验, 定期的执行情况监督检查对法规、制度的落实、实施起到有力的促进、保障作用。对财经法规、财经纪律执行情况的检查会促进企业管理层从思想上重视财务工作, 在行动上支持并配合财务工作, 保证财经法规的贯彻实施;促进企业财务工作人员加强业务学习, 提高会计工作水平;促进员工遵守财经法规纪律, 配合财务工作。二是、利用社会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等的审计鉴证监督, 提高企业的会计核算水平, 保证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三是、提高专业代理记账公司的准入门槛, 禁止个人到企业承担代理记账业务。总之, 对中小企业进行有效的监督检查, 有利于法规、制度的贯彻执行, 促进中小企业财务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因此, 实施《小企业会计制度》, 并要达到预期效果, 则必须做好定期监督检查工作。

参考文献

[1]、吴穷, 《加快实施《小企业会计制度》步伐促进小企业健康有序成长》, 商场现代化, 2008 (15)

[2]、张会芹、宗芹正, 《确认识和理解现行各会计核算制度实施》, 当代经济, 2008 (4)

[3]、许飞月, 《浅议《小企业会计制度》》, 福建建材, 2009 (2)

14.小企业会计制度适用范围 篇十四

摘 要 企业会计制度改革后的新会计制度的变化较大,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重大影响,文章主要对新企业会计制度体系进行分析,探讨了新企业会计制度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包括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最后肯定了新准则总体来说有利于会计信息价值的提高。

关键词 企业会计 会计制度 会计信息

一、引言

新会计准则是在综合考虑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后做出的一次重大改革,顺应了当前宏观经济环境的结果,标志着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并与国际惯例趨同的中国会计准则体系已正式建立。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实施,并积极鼓励其他企业执行。新会计准则的变化较大,将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重大影响,因此研究新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及如何保证新会计准则的有效执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基于此背景分析了新企业会计制度的改革对于会计信息价值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的影响。

二、新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价值的积极影响

1.新会计准则更加重视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与相关性

可靠性和相关性是会计信息的关键质量特征。其中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是指信息真实反映了它意在反映的东西的质量,并被验证且不具偏向性。而相关性,是指会计信息要与决策相关。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要能够对决策有用,那么自然要求这种信息与该决策相关。不相关的信息是谈不上对决策有用的。

新旧会计准则相比,新会计准则更加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在39个会计准则中86次出现“可靠”二字,表明新准则对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倚重,力图将企业操纵利润的可能空间压缩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这有利于逐步改变过去准则制定过于偏重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而忽视资本市场其他投资者利益的思路,从倚重国家信誉来获得社会公众信赖,转变到依靠理论依据、技术性与公允性来赢得社会各界的支持,从而保证会计信息更具可靠性。

新准则规定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它突出了报告对决策的有用性,彰显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

2.新会计准则遏制通过关联交易进行利润操纵

新准则加大了对关联交易的披露。企业在利润操纵中往往倾向于利用缺乏公允性的关联交易,将利润从一方转移到另一方,从而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根据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新准则对关联方的定义做出了明确的扩展,包括了一系列对企业具有控制、共同控制和重大影响的三大类。且无论是否发生关联方交易,存在控制关系的关联方企业都应当在报表附注中披露母子公司的关系,属多层投资控制的,关联关系及交易应披露到最底级企业。此外,关联方发生交易,取消金额或比例的披露选择,要求企业必须披露交易金额,重大交易须同时披露交易金额和交易额占该类总交易额的比例;对未结算项目要求披露详细信息及金额;强调只有在提供充分证据的情况下,企业才能披露关联方交易采用了与公平交易相同的条款。新准则一方面加大了关联交易披露的范围和内容;另一方面将以往较为概括的要求明确化和具体化,增强了关联交易的透明度。

三、新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价值的消极影响

1.新准则在内容上不是很完善

新准则强调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预测。确定了主要的会计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以及公允价值,比较全面的在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中导入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由于对是否认可公允价值、全面收益及资产负债表观,准则未能就这三个理念做出明确的回应,准则实施者会利用不同准则规定,创造条件迎合自己中意的规定,需要公允价值计量时创造条件符合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准则,需要历史成本时又将之操纵为另一经济行为。

2.新准则的实施难度较大

与旧会计准则相比,新会计准则填补了不少会计规范的空白,如企业合并、股份支付、政府补助、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石油天然气、金融工具、保险合同等。新会计准则的出台弥补了这些会计漏洞,为中国会计实务规范做出重大贡献。但与此同时,新会计准则的出台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其中一个重大的挑战就是新准则的技术难度系数加大,从而导致实施难度加大,如购买法、计税基础、资产组等,除了计税基础外,大部分是与公允价值有关。与其他计量属性相比,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和负债的价值变动难以确认。

此外,公允价值能够真实地反映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能够更好的反映企业的实际价值,但存在主观判断性很强的缺陷,弱化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它的应用有可能成为新的操纵利润的工具,由此可能引发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15.企业会计制度 篇十五

关键词:广播电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转变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财会制度的不断改革,越来越多的事业单位都在该方面进行相关改制,有效加强了与市场之间的密切关系,提升了综合竞争能力。广播电视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向企业会计制度转变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部分同类行业会计改革实践也证明其更适用于改制后的《企业财务通则》进行会计核算。进而,广播电视行业事业单位应对传统会计管理制度及模式进行重新分析认识,不断完善和创新财务会计管理内容,实现向企业会计制度重要转变。

一、广播电视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存在的弊端分析

(1)会计核算主体不清晰

广播电视行业事业单位存在多个会计核算主体,除了广播电视集团之外,还下设电视台、电台、中心等多个会计主体。在传统广播电视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中,对于会计科目的设置过于单一,只是单纯的套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而忽略了自收自支和以经营性业务为主的行业特殊性,没能及时有效地对节目的编录经费、劳务成本及管理费用等进行科目设置,不能明确划分会计核算工作的各项科目。

(2)成本核算模式方面

广播电视行业事业单位的经营性业务主要包括广告播出和专项活动两种运行模式。多年来一直按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采取收付实现制的收支核算方法,无法准确反映业务发生的真实情况。对于电台、电视台自办的专项活动业务,不计入成本,通过应收应付科目核算,收入扣除上交税费和相应支出后结余经费自用。不仅难以对实际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准确的绩效评价与考核,也容易造成专项活动结束后结余开支的盲目使用,在资金的合理优化上很难达到理想效果。

(3)财会风险管理方面

无论哪个领域的企事业单位,在其正常的生产、经营及运行之中都存在一定的风险。广播电视行业事业单位的财会风险可分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支付风险、核算风险及道德风险等,种种风险的预防及应对对于事业单位的财会工作稳健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现阶段很多广播电视行业事业单位财会管理人员风险意识淡薄,缺乏风险预防及控制能力,认为风险管理只是相关管理人员的任务,忽视了员工的参与性,同时内控制度不健全,在风险管理上没能有效结合自身特点而制定风险计划。

(4)会计人员职能方面

在传统的广播电视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中,相关会计核算人员缺乏一定的核算意识,工作量与企业单位比较相对轻松,数据核算量较小。会计工作仍只停留在对单位财款、账目账单、经费收付等方面,未表现出向管理型会计的转变倾向,如通过财会预算实现成本核算管理。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的转变是现阶段会计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可有效促进会计工作的良好落实,切实提升综合竞争力。

二、广播电视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向企业会计制度转变策略

(1)会计报表科目的转变及调整

广播电视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向企业会计制度转变过程中,需根据之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进行核算的会计结果转变成根据《企业会计制度》进行核算的会计结果。首先,根据《企业所属事业单位财务报表项目转换参考格式》对广播电视行业事业单位的会计报表及科目同企业会计报表及科目进行对应转变;其次,由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企业单位会计制度在项目报表及科目核算的方法和基础不同,在转表后会出现内容及数量上的差异,需针对科目对应转换原则上对差异进行调整分录编制,同时根据重要性原则对差异进行追溯调整;最后,做好转变前后的衔接工作,制定并妥善保管相关会计档案。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一个实例,在应收账科目下增加已开票和未开票两个明细科目,既可以按照权责发生制将当月广告实际播量作为核算收入的基础,又解决了和税法关于开票时做收入规定的冲突问题。

(2)成本核算模式的转变

针对广播电视行业事业单位会计成本核算模式的转变,首先是对会计核算基础的转变。实现传统广播电视行业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收付实现制向企业会计的权责发生制进行转变。同时,建立科学的固定资产核算方式。广播电视行业事业单位根据企业会计制度建立固定资产核算方式,对固定资产的构建、使用及处置等项目进行设置,通过适当的固定资产折旧办法,增设“累计折旧”科目,从而更加真实地反映固定资产的价值消耗。此外,对于专项活动收支不再只通过应收应付款核算,应将其对应专项收入专项成本进行配比,结余转入利润。通过成本核算模式上的转变,有利于加强成本控制,良好地体现出广播电视行业事业单位业务经营活动的效果,实现对企业计划、预算、控制和报告的一体化。

(3)财会风险管理的转变

针对传统广播电视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工作风险意识淡薄现象,在向企业会计制度转变过程中,需从思想意识和制度建设两方面入手,一方面着重加强提高财会风险管理意识,以企业财会风险管理体系及模式对自身事业单位所存在的财会风险进行分析,及时做好财会风险预防工作。同时,对财会工作的未知风险进行预测,不断完善及创新风险应对措施,对于广播电视行业中风险的特殊性进行针对性的规划设计,加强风险管理的全员参与,根据企业实际情况严格落实内控制度。另外还需严格会计管理制度,制定相应的会计工作奖惩机制,保证转变过程的有效落实。

(4)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的转变

由于广播电视行业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和企业会计存在一定差距,应不断提升会计人员专业技术培训,定期组织各项考核。转变会计人员的思想及价值观念,在完成核算工作同时,提升自身会计管理意识,不断完善自身管理经验,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日趋复杂的会计工作。将会计职能在简单核算的基础上,扩展为事前的预算规划、事中的财务决策和控制,事后的业绩评价和考核三方面,实现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的转变。总的来说,广播电视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向企业会计制度的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可有效提高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及管理的有效落实,提升会计人员专业能力及个人素质,加强事业单位的综合竞争能力,以适应现阶段日趋多样化的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向企业会计的成功转型。

参考文献

1.张帆,张耀华.经营性事业单位改制转企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农村经济与科技,20xx,16(3).

2.苏善江,何跃群,税雪.浅析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变化与企业会计准则的关联性.商业会计,20xx(11).

16.小企业会计制度适用范围 篇十六

两个会计制度从本质上讲是一致的,《小企业会计制度》是《企业会计制度》的一种简化,二者的适用范围是根据企业规模来确定的,由于企业规模的不同,对企业财务核算及财务报告的要求也不同,如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企业对外要求报送的会计报表除传统的两表外,还包括现金流量表等,而对小企业只要求报送资产负债表及利润表,对现金流量表不作强制性规定。

(一)适用范围不同 《小企业会计制度》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不对外筹集资金、经营规模较小的企业(不包括以个人独资及合伙形式设立的小企业)。符合《小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的小企业,按照制度规定可以选择执行《企业会计制度》。若选择执行了《企业会计制度》,就不能同时选择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而《企业会计制度》的适用范围,按照《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除不对外筹集资金、经营规模较小的企业,以及金融保险企业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企业(含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制度》。从《小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看,符合《小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的小企业也可执行《企业会计制度》。

(二)会计科目设置不同 《小企业会计制度》比《企业会计制度》少设了25个一级科目。原因主要有如下两个方面:第一,小企业经济业务相对简单,因此可将《企业会计制度》中的部分科目进行归并,如应收股利和应收利息合为应收股息科目,原材料和包装物归并为材料科目等。第二,小企业会计核算简化或者没有某科目所要反映的经济业务,从而可少设。如资产科目少设了自制半成品、分期收款发出商品、各项长期资产的减值准备、未确认融资费用和待处理财产损溢;负债科目少设了应付股利、预计负债、应付债券;所有者权益科目少设了已归还投资;损益类科目少设了补贴收入、以前损益调整。

(三)账务处理不同 1.资产清查的处理不同。《小企业会计制度》中没有设置“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小企业在财产清查中发生资产的盘盈或盘亏时直接进行处理。笔者认为这种处理方法简明扼要,与资产负债表中所反映的内容相符。而《企业会计制度》中的资产负债表中已取消了资产待处理项目,企业在编报前必须将待处理的资产进行处理,因此财产清查还要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核算,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多余。

2.不计提长期资产减值准备。长期资产的可收回金额较难确定,计提减值准备时需要进行较多的职业判断,而小企业会计人员少,高素质的会计人员更少,所以《小企业会计制度》仅要求对短期投资、存货和应收款项计提跌价或坏账准备,不要求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计提减值准备。

3.简化长期投资的核算。小企业投资的业务比较少,按重要性原则对长期股权投资采用简化了的成本法或简化的权益法核算。

按《小企业会计制度》中成本法的规定,股权持有期间内,企业应于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现金股利或利润时确认投资收益。按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现金股利或利润中属于应由本企业享有的部分,借记“应收股息”科目,贷记“投资收益”科目。制度中不要求严格区分投资前被投资企业实现的利润的分配还是投资后被投资企业实现的利润的分配,但如果在投资

当年取得被投资单位分派的属于以前实现的利润,则应冲减投资成本。《小企业会计制度》权益法简化核算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取得投资时不单独核算股权投资差额。《小企业会计制度》权益法的规定,以现金取得长期股权投资时,按实际支付的全部价款(扣除已宣告但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入账,不单独核算股权投资差额,不对该差额进行摊销。

第二,不对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外的其他所有者权益变动进行处理。《小企业会计制度》中权益法规定:“采用权益法核算的小企业,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余额应根据小企业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变动,对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余额进行调整。”但在长期股权投资科目的具体解释中只要求在被投资企业实现利润或发生亏损时,小企业按应享有的份额或应分担的份额增加或减少长期股权投资,同时增加或减少投资收益,而没有规定对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外的其他所有者权益变动进行处理。由于《小企业会计制度》的长期股权投资科目没有设三级科目,也无法反映是否要对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外的其他所有者权益变动进行处理。笔者的理解是为了简化核算,不对其进行处理。

4.简化了专门借款费用的核算。《小企业会计制度》对于借款费用的核算,要求企业在固定资产开始建造至达到预计可使用状态之前发生的专门借款费用,均可资本化计入固定资产成本,而不必与资产支出数挂钩。这简化了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计算手续,但可能会导致资本化金额夸大,进而多计固定资产价值,少计本期利润,但长远看又会使未来时期的折旧费用予以抵销。

5.简化了融资租赁固定资产的计量。《小企业会计制度》规定,融资租入固定资产以合同或协议约定应支付的价款和使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发生的其他有关必要支出,作为其入账价值,这避免了计算最低租赁付款额过程中涉及的职业判断及对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等较为繁琐的计算。

6.简化了所得税的账务处理。《小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小企业计算出当期应交的所得税,借记“所得税”科目,贷记“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科目。可见,所得税的账务处理采用了本期所得税费用按照本期应税所得与适用的所得税税率计算的应付税款法,即本期所得税费用等于本期应交的所得税费用,时间性差异影响所得税的金额均在本期确认所得税费用或在本期抵减所得税费用,而不作为资产负债表中的一项负债或一项资产加以反映。这简化了时间性差异的核算。

7.其他资产核算方法的简化。《小企业会计制度》还简化了一些资产的转移价值核算方法。如低值易耗品的价值摊销要求采用一次摊销或分次摊销法,没有要求按五五摊销法;短期投资期末按总成本与总市价孰低计量,不需要分项比较计量,在短期投资转让时可不结转其已提的跌价准备。

8.待转资产价值核算不同。《企业会计制度》中的待转资产价值科目核算内容是外商投资企业待转的接受非现金资产捐赠的价值。外商投资企业接受非现金资产捐赠时,按确定的实际成本,借记非现金资产类科目,贷记“待转资产价值”科目;年终企业按“待转资产价值”科目的账面余额,借记“待转资产价值”科目,贷记 “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科目和“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财政部在《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及相关会计准则问题解答

(三)》中将“待转资产价值”科目的运用扩展为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所有企业。

而《小企业会计制度》中的待转资产价值科目核算内容是小企业接受捐赠待转的资产价值,其核算内容不仅包括了小企业接受的非现金资产捐赠,还包括了接受现金资产的捐赠。其账务处理为:小企业接受货币性资产捐赠时,借记“现金”或“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待转资产价值”;接受非现金资产捐赠时,按确定的实际成本,借记非现金资产类科目,贷记“待转资产价值”科目;期末如果接受捐赠待转的资产价值全部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按“待转资产价值”科目的账面余额,借记“待转资产价值”科目,贷记“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科目和“资本公积”,期末如果接受捐赠的非现金资产金额较大,经批准可以在规定期限内分期平均计入各应纳所得额,分期进行上述转账处理。这使小企业的“待转资产价值”科目核算内容更全面,核算也更趋于合理。增加了以应收债权融资或出售应收债权的会计处理。根据财政部2003年5月15日发布的关于企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从事应收债权融资等有关业务会计处理的暂行规定,《小企业会计制度》及时地增加了以应收债权融资或出售应收债权的会计处理,用以规范企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从事的融资业务的会计核算。

(四)财务报告方面的不同

《小企业会计制度》只要求小企业提供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两张基本报表,而且报表的内容比较简单。如根据小企业业务比较简单,有些业务发生的可能性很少的情况,删除了若干项目。象资产负债表中资产项目中减少了预付账款、应收补贴款、递延税款借项等项目,负债中减少了预收账款、应付股利、专项应付款、递延税款贷项等项目,所有者权益中减少了已归还投资项目。利润表中减少了补贴收入项目等。

新旧小企业会计制度差异

1.“现金”科目变为“库存现金”科目。

2.新准则取消了“短期投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科目,设置了“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科目,并在“交易性金融资产”科目下设置“成本”、“公允价值变动”两个二级科目。

3.新准则取消了“应收补贴款”科目,并入“其他应收款”科目核算。

4.“物资采购”科目变为“材料采购”科目。

5.“包装物”科目和“低值易耗品”合并为“周转材料”科目。

6.新准则取消了“长期债权投资”科目,而重分类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科目。(教材第六章金融资产)

7.新准则增设了“投资性房地产”科目,核算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教材第五章投资性房地产)

8.新准则设置了“长期应收款”和“未实现融资收益”科目。企业采用递延方式分期收款、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经营活动,已满足收入确认条件的,应按应收合同或协议余款借记“长期应收款”科目,按其公允价值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等科目,按差额贷记“未实现融资收益”科目。

9.新准则设置了“长期股权投资”科目,但其核算内容和核算方法与原制度相比有所变化。

10.新准则增设了“累计摊销”科目。用来核算无形资产的摊销额。

11.新准则增设了“商誉”科目,从“无形资产”科目分离出来,产生于非同一控制下企业

合并。

12.原制度要求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进行所得税会计处理的企业设置“递延税款”科目,而新准则设置了“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科目,其核算方法与原制度相比有所变化。(教材第五章所得税)

递延所得税资产=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税率

递延所得税负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税率

13.新准则取消了“应付短期债券”科目,而设置了“交易性金融负债”科目。核算直接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

14.“应付工资”和“应付福利费”科目合并为“应付职工薪酬”科目。

15.“应交税金”和“其他应交款”合并为“应交税费”科目。

16.新准则中设置的“预计负债”科目,其核算内容与原制度相比有所变化。

17.“盈余公积”科目取消了法定公益金有关的核算。

18.新准则增设了“库存股”科目,核算企业收购、转让或注销本公司股份金额。

19.新准则增设了“研发支出”科目,核算企业进行研究和开发无形资产过程中发生的各项支出。

20.新准则增设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核算企业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负债,以及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等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应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或损失。

21.“其他业务支出”科目变为“其他业务成本”科目。

22.“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科目变为“营业税金及附加”科目。

23.“营业费用”科目变为“销售费用”科目。

24.新准则增设了“资产减值损失”科目,25.“所得税”科目变为“所得税费用”科目。

17.小企业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十七

一、中小企业会计制度的问题

制度的设计不合理。企业会计制度设计是一项涉及面广、技术性强的复杂工作, 必须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统一会计制度, 在满足企业业务发展和经营管理需要的基础上进行。首先, 许多中小企业在会计制度设计的过程中过分追求一些外在的东西, 忽视自身的实际情况。其次, 中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内部设计不合理, 诸如人员的配置以及具体的工作程序等。第三就是设计缺乏科学的规划, 缺乏包容性和前瞻性。

许多会计制度执行不到位。中小企业在会计制度的执行方面面对许多内部或是外部的阻碍。内部的阻碍主要是管理者的不重视、监督机制不健全以及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差等;外部的阻碍主要包括企业生存压力以及外界的不良影响等因素。具体来讲执行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会计核算主体界限不清;许多会计制度缺失;建账以及许多操作不规范;内部的机构设置不合理等。

财务会计基础工作薄弱。许多中小企业不重视企业会计制度的建设, 一方面专业人员缺乏, 机构的设置不够合理完善。一些企业根本不设会计机构, 有的企业虽然设有会计机构, 但岗位责任不分, 会计人员无证上岗现象严重, 甚至会计主管人员不具备专业技术资格。财会制度不健全, 缺少内部牵制、稽查等必要的财务管理制度。总之, 整个公司的会计制度缺乏必要的支撑。

会计核算手段落后。现代技术的发展为中小企业会计核算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和条件, 但是许多企业并没有重视这一情况。突出表现就是有许多中小企业依旧采取人工记账的手段, 这样一方面加重了工作人员的负担, 另一方面也导致企业运营成本的增加。会计电算化没有得到推行, 企业的核算手段十分落后。

二、完善中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对策

从上层加强会计制度的设计。会计制度的设计要根据自身企业的实际情况, 加强制度的建设。立足企业实际, 结合最新的会计管理理论, 对自己企业的会计制度作一个科学的设置。同时, 加强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 完善人员的配备以及相关的程序, 确保各个管理过程的规范进行。同时, 对会计制度的建设要坚持科学的规划原则, 既要体现企业的实际情况, 又要体现发展性原则。

加强会计制度的执行。会计制度的设计是基础, 如果执行不到位, 也会导致许多规定流于形式。首先, 企业管理者要重视会计制度的执行工作, 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督机制, 同时提高相关人员的责任意识。从外部方面, 要加强各种执行制度的建设, 完善相应的执行程序, 健全执行机构的设置等。

加强财务会计的基础建设, 为企业会计制度的完善提供良好的条件。配备专业的财务人员, 加强专业技能以及职业道德的培训;完善机构的设置, 确保各项制度的执行都有人负责, 为企业财务管理的完善奠定良好的组织基础。

充分利用现代技术的发展完善会计核算手段。许多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发展的限制, 会计核算手段还比较落后, 这直接导致核算手段的低效率以及会计管理手段的落后。企业应该根据信息技术的发展, 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武装企业的核算手段, 这样既可以提高核算的效率, 还可以从根本上提升企业会计的管理水平。

总之, 中小企业在会计制度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 诸如核算手段落后、相关制度的建设以及执行存在很大的问题等。要想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会计管理水平, 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结合最新的理论以及实践做法, 从人员的配备、机构的设置以及制度的建设等许多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会计管理水平, 为企业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条件。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我国中小企业不管在数量上还是纳税上都占据着绝对的优势的地位, 对吸收就业人口和国家的经济发展作用十分突出。会计制度是一个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衡量着一个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发展的健康程度, 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但是在实际过程中我国许多中小企业在会计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 这极大地制约了企业的健康发展。本文对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并且明确了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 最后针对这些情况提出了应对的策略, 以期对完善我国中小企业的会计制度有所裨益。

关键词:中小企业,会计制度,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王庆保, 张爱想.谈《小企业会计制度》的贯彻与实施[J].中国农业会计, 2004 (07) .

[2]本刊编辑部.学习贯彻好《小企业会计制度》[J].中国农业会计, 2004 (06) .

[3]吴明.《小企业会计制度》明年起将全面实施[J].中国注册会计师, 2004 (09) .

[4]何宜军.《小企业会计制度》的新变化[J].会计之友, 2004 (11) .

18.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 篇十八

关键词:内部控制制度;内部审计;监督;激励机制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会计内控制度的重要性是非常明显的,完善的内控制度能有效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降低企业运行中的风险。但是在企业实际的运行中,很多企业的领导对会计内控制度不重视,内控制度的建设不完善,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缺乏等,这些因素的存在严重影响到企业会计内控制度的实施效率,对企业会计水平的提高产生较大的阻碍。

一、完善企业会计内控制度的必要性

企业会计内控制度是企业为了落实自己的经营理念,保证自己资产安全、提高会计信息之质量、实现企业预期经营成果而进行的一系列规划、控制以及调整的手段、措施和方法的总称。企业会计内控制度实施的目标就是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企业会计内控制度的重心有了相应的转变,完善企业会计内控制度显得非常必要

1、规范会计工作秩序的需要

企业会计内控制度是企业在运行过程必须进行的,是企业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为企业会计工作关系到企业财务管理,与市场投资主体利益关系密切,要保证他们的利益就需要建立完善的会计工作秩序,而企业会计内控制度能自发加强对企业会计的内部管理和控制,对企业会计行为进行监督和规范,从而保证能准确客观对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帮助市场建立健康的会计工作秩序。

2、加强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

企业经营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较高的经济效益。而会计内控制度对企业的经营管理的推动和保障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完善会计内控制度能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准确的会计数据,从而制定企业科学的发展决策,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另外,完善的企业会计内控制度能帮助企业面对各项资产的完整性和安全性有全面的了解,保证企业各方面信息的真实性,所以在目前的社会经济环境中完善企业会计内控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3、提高企业竞争实力的需要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环境中,企业面对的竞争压力不断增加,尤其是在国家化的市场中,在管理中我国企业与国外企业的差距是比较明显的,我国企业要想占据有利的地位,必须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而会计工作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会计工作与企业其他方面的联系也比较紧密,所以企业要通过提高会计管理水平来实现企业竞争力的增强,而企业会计管理则需要会计内控制度作保障。

二、如何完善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

1、建立健全会计内控制度

企业会计内控制度是实现企业会计规范化进行的有效保障,要完善企业会计内控首先要建立适应企业发展的会计内控制度。首先,企业要对自身的发展情况有全面的了解,尤其是对企业会计业务特点深入了解,对于以往企业会计工作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有针对性的进行具体制度的制定。其次,企业在制定会计内控制度的时候对于企业会计人员的职责进行明确,结合企业内外环境,将资金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外汇管理制度等进行完善,实现规范化的会计内部控制。

2、重视会计内控执行人员的培养

完善企业会计内控制度不仅需要制定相应的规范,最重要的是要将制定的规范、条例等展开有效的实施,而在实施的过程中就需要相关人员的介入,所以要注重选择内控制度执行人员。企业在选拔的时候应该进行理论知识、实践能力以及职业道德的全面考核,选择一些责任心强、理论知识扎实的人员作为会计内控制度的执行人员。另外,在会计内控制度的运行中,企业还应该根据把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对这些人员进行培训,深化他们的知识,同时采取实时监督的策略,实现对他们的监督和激励,促使他们能更加有效的贯彻会计内控制度。

3、加强内部审计

要保障会计内控制度的顺利实施,需要企业加强自身的监督体系建设,对会计内控制度的监督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企业的外部监督,一个是企业内部审计,而企业内部审计发挥的作用是最明显的。首先,企业要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保证内部审计机构在内部控制中的地位。其次,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应该实现对企业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审计监督,将审计的结果及时进行反馈。只有加强了对会计内控的监督,才能更加及时的发现会计内控制度中存在的漏洞和不足之处,从而保证会计内控制度的有效性。

4、建立激励机制

企业的会计内控制度在目前存在的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执行力较弱的问题,要有效解决这个问题企业应该建立相对完善和科学的激励机制。根据相应的内容制定激励措施,将企业的会计内控制度作为一项硬性的规定,让企业的所有员工都需要遵守,同时针对执行办法制定绩效考核管理办法,对员工进行公正的评价,定期对员工执行会计内控制度的情况进行考核,对员工的行为做出公正的评价,然后按照相应的激励制度给予员工相应的激励。激励机制的执行有效的保证了企业会计内控制度的执行效率。

5、提高企业高层对会计内控制度的重视

企业会计内控制度能否发挥效率与企业高层的重视程度有关。就目前而言,很多企业的领导者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没有清楚的认识,企业管理思想比落后,给企业会计水平的提高带来一定的麻烦。企业要保证会计内控制度发挥出应有的效益就应该提高领导者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在人力物力等方面给予支持,在内控制度的执行中要以身作则,减少干预,加强自身素质建设,为会计内控制度的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论:

企业会计内控制度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针对企业会计内控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企业领导要加强重视,以实际情况为依据进行会计内控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改进,通过培训,加强企业会计人员素质。另外,企业会计内控制度实施中还应该完善企业的治理机构,从而保证会计内控制度能发挥出应有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平 浅谈如何完善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J] 才智,2011(12)

上一篇:个人简易仓库租赁合同下一篇:新概念2 Lesson 21教案(第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