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试卷

2024-09-22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试卷(共12篇)

1.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试卷 篇一

XX医院抗菌药临床合理应用自查工作总结

为积极推进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在区卫生行政部门的统一督察下,我院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国国家处方集》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结合“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开展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工作,重点加强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管理。并根据我院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自查工作,现将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自查结果:

1.我院门诊抗菌药物处方与住院抗菌药物使用比例超出了《XX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所规定的范围,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强度也稍有偏高。

2.我院抗菌药物品种(含口服剂型)共计31种,未超出《XX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所规定的抗菌药物品规的范围。

二、已按照相关政策和区卫生局指示精神,制定了相应的院内规章制度。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相关政策以及区卫生局指示精神,我院根据实际情况,先后制定了《XX医院抗菌药物分级原则》,为进一步推进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根据已制定的规章制度,结合医院实际情况,积极推进抗菌药物临床合理用药工作。我院根据已制定的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相关制度,进一步贯彻落实区卫生行政部门关于此项工作的指示精神,结合“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将具体工作深入细致开展到临床实际工作中,已理论为基础,结合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不断自查整改,努力完善相关细节,严格执行分级原则和实施细则,为使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达到实际效果

四、加强合理用药和细菌耐药监测工作。

规范临床合理用药,结合原来我院合理用药相关管理制度,不断改进和完善合理用药工作的实施,并努力做好细菌耐药监测工作,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的数据参考和理论保障。

五、努力提高医务人员合理用药水平。

我院定期组织临床医务人员进行合理用药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及合理用药知识培训,并注重加强对基层医务人员的培训,以切实提高全院医务工作者的合理用药意识和知识水平,努力促进临床规范、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XX医院药剂科

2011-8-15

-本文出自药圈,原文地址:

2.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试卷 篇二

1 我国抗菌药物的应用现状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抗菌药使用率为30%, 在英美等发达国家抗菌药的临床使用仅为22%-25%。我国卫生部要求抗菌药的使用率小于50%, 但实际使用率国内三级医院保守估计达到60%-70%, 二级医院甚至超过80%。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结果也显示, 我国住院患者中, 抗生素的使用率高达70%, 约80%以上属于滥用抗生素, 其中外科患者几乎人人都用抗生素, 比例高达97%。

在我国, 每年约有20万人死于药物不良反应, 其中滥用抗生素造成的死亡占40%。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日前发布的《2012公众安全用药现状调查报告》中显示:近四成居民表示家中常备抗生素类药品, 23.9%的居民感冒后选择使用抗生素, 仅40.1%的居民会在服药前认真阅读药品说明书上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由此可见, 以抗生素为主的抗菌药物滥用问题十分严重。

2 抗菌药物滥用的原因

抗菌药物的滥用, 一方面给患者增加了额外的经济负担, 浪费了有限的医疗资源;更重要的是增加了药品不良反应, 促使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同时也增强了细菌耐药性, 给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在我国, 造成抗菌药物滥用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2.1 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药品管理法》以及在其基础上制定的药品监督管理规章存在严重缺陷, 不利于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监督管理。在《药品管理法》中, 没有对“合理用药”作出具体解释, 因此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没有法律法规约束与保障, 缺乏监督管理程序与手段。《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标准尚不完备, 使得临床医师缺乏合理应用抗菌药的指导, 相关药物信息和药品知识都来自药品生产企业, 无法保证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2.2 医疗机构受利益驱使

由于目前公立医院的补偿机制还不完善, “以药养医”的机制在医院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 部分医院逐渐出现开“大处方”的现象, 抗菌药作为适用面最广的药物首当其冲成为滥用对象。资料显示, 药品费用收入占医院全部收入的53.3%, 而其中抗生素占所有药品费用收入的27.2%, 占住院药品收入的34.9%。

2.3 医务人员不合理用药

医务人员没有意识到抗菌药物滥用的危害, 成为了滥用药物的直接实施者。人类从使用抗生素以来, 医生在面对感染性疾病时已经习惯处方抗菌药, 很多医生在没有了解其药动学、药效学知识以及危害的情况下便凭经验给患者开出抗菌药物。同时, 在多种因素导致患者对抗菌药物敏感性降低后, 医务人员为了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不得不提高抗菌药物使用量和应用强度;还有一部分医生担心医患关系会迎合患者主动要求使用抗菌药的需求, 这些行为都助长了抗菌药的滥用。

2.4 缺乏宣传教育

由于缺乏有效的宣传教育, 许多患者不了解滥用抗菌药的危害, 并且对抗菌药的认识存在误区, 当发生感染时, 盲目地认为一定要使用抗菌药才能治疗好疾病。一些患者当发现自己有感冒或发烧症状后, 甚至会主动要求医生处方抗菌药物或者是自行到药店购买。

2.5 畜牧业中的不合理使用

抗菌药物在畜牧业中的应用也相当普遍。一些养殖单位使用抗菌药是为了抗感染养殖的需要, 还有一些纯粹是为了促进生长, 增加产量。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负责人肖永红教授指出“国内生产抗生素21万吨, 其中9.7万吨用于动物养殖”。这种抗菌药的非人类使用通过食物链的传递加剧了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3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策略

尽管人们已经意识到滥用抗菌药物的危害以及细菌耐药的严重性, 但是在我国, 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仍然普遍存在, 而且在短期内很难得到彻底解决。想要逐渐改善这种现状, 就必须拥有强有力的药事管理、行政干预以及医务人员和患者的通力合作。

3.1 制定有效法律规范

要想从源头抑制抗菌药物的滥用, 政府就必须采取干预措施, 制定有效的法律规范约束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最新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已于2012年8月1日开始起正式施行, 该办法是对10余年来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实践经验的精炼和固化, 被称为是“史上最严的限抗令”, 为逐步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长效机制奠定了基础。《办法》要求实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加强购用管理, 建立遴选和定期评估制度;严格医师和药师资质管理;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监测体系;加大监督管理力度, 严肃查处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情况;明确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

3.2 加强合理用药培训

相关单位要定期对临床医师进行“合理用药”的综合培训, 系统介绍抗菌药物的药效学、药代动力学、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和细菌耐药等方面的知识。结合国内外抗菌药物使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对抗菌药物滥用及其后果以实例进行分析讲解, 引导临床医师自觉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推动其知识更新;对每批新上岗的医师进行岗前培训, 并对临床一线医务人员进行定期考核。

3.3 加大宣传教育

不管是政府部门, 还是医疗机构, 包括新闻媒体, 都要把抗菌药物滥用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问题来对待, 要针对患者以及普通群众, 加大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宣传教育, 可以通过制作公益广告, 发放知识手册等形式, 向群众普及抗菌药物的各类知识, 改变他们对抗菌药物过分依赖的观念, 消除抗生素是万能药等错误的认知。我们都知道《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以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都是用来规范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 相关机构也可以编写一些给社会大众看的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手册, 这种权威的知识普及更容易被群众接受, 一方面患者自身了解了有关抗菌药物的知识, 另一方面在诊疗中也可以影响到医务人员的用药选择。

3.4 规范畜牧业抗菌药的使用

我国卫生部门目前在规范医疗机构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措施越来越明确, 执行力度也越来越大, 但是对于规范畜牧业合理使用抗菌药的力度却不够。所以说, 各部门首先必须意识到畜牧业领域抗菌药滥用带给社会的严重后果, 然后采取相应的积极有效的措施, 促进非人类抗菌药的合理使用。

摘要:抗菌药物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的健康和社会发展, 但是抗菌药的不合理使用却也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安全, 滥用抗菌药已经成为了一个较为严重的公共卫生事件。综述了我国抗菌药物滥用的现状、原因, 并对合理使用抗菌药提出合理的策略。抗菌药的合理使用需要行政部门、医疗机构以及患者的通力协作。

关键词: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策略

参考文献

[1]张迎春, 王自立, 杜萍等.滥用的策略探讨[J].医学与社会, 2012, 25 (3) :59-61.

3.简析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原则 篇三

【关键词】抗菌药物;适应症;合理使用

提起抗菌药物,人们并不陌生。抗菌药物(包括抗生素和化学合成抗菌药物)在治疗严重感染性疾病和某些传染病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1]。抗菌药物应用的同时也带来很多不良反应或后果,严重的可以致残或致死。为了更有效地控制感染,尽可能地减少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特别是减少耐药菌产生的机会,合理选择和应用抗菌药物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关键是要掌握用药的指征,即该不该用和该用哪一种抗菌药物必须要有充分的依据,同时要注意用法和剂量的适当。药物的抗菌谱、抗菌作用、药物的体内动态、不良反应、药物的相互作用等特点均是正确选药、给药的基本依据。

1抗菌药物的适应症

抗菌药物主要是针对各种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因此必须首先明确感染的病原和感染的部位。但在临床上常因病情紧急,需要在确定病原和感染部位之前靠经验性判断选用抗菌药物。此时,针对临床感染中毒症状的认识相当重要,这是区分感染和非感染的基本手段。根据感染中毒症状,再结合血常规检查,对感染的病情作出初步判断,依据临床经验应用抗菌药物,同时注意采集有关标本分离的病原菌。以获得的阳性培养结果,对抗菌药物适时进行调整。[2]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适应症有:①急性化脓性中耳炎,表现为外耳道流脓;②鼻窦炎,表现为流脓性鼻涕;③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④细菌性感冒合并高烧(体温超过39.5℃),持续增长1-2天不退或有高热惊厥者;⑤细菌性肺炎;⑥血常规报告白细胞超过12000个/㎜3,嗜中性粒细胞超过80%。一种抗菌药能治好的病就没必要用两种。

2按临床病原学诊断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药物

尽可能地从患者的血液、尿液、胸水、腹水、脑脊液、创面渗出液、痰液、唾液、脓液中分离出病原微生物并鉴定出病原体。常采用革兰染色涂片及培养。分离、鉴定病原体后进行药物敏感度试验,常用纸片法和稀释法,可测定出最低抑菌浓度(MIC)等,从而为选用治疗药物提供参考依据。对不能确诊的病例要依照临床诊断推断出病原体种类的最大可能性,从而抉择适当药物给与治疗。

常见感染性疾病的致病原及选药标准如下:

2.1葡萄球菌属可引起疖、痈、呼吸道感染、败血症、心内膜炎、脑膜炎、伪膜性肠炎、骨髓炎。对不产青霉素酶的菌株首选青霉素;对产青霉素酶的菌株可首选苯唑西林、氯唑西林;对甲氧西林耐药菌株应首选万古霉素。

2.2链球菌属可引起蜂窝组织炎、丹毒、扁桃体炎、猩红热、败血症、中耳炎、呼吸道感染,应首选青霉素。用于肺炎球菌的治疗,溶血性链球菌则可用大环内脂、林可霉素类。草绿色链球菌所引起的心内膜炎可首选青霉素联合庆大霉素或链霉素治疗。

2.3肠球菌属可引起心内膜炎、败血症、尿路感染等,首选氨苄西林,心内膜炎则还应加用庆大霉素。

2.4奈瑟球菌属①脑膜炎球菌可引起流脑和败血症等,应首选青霉素。②淋球菌性淋病及心内膜炎也首选青霉素,可用氧氟沙星、依诺沙星、头孢三嗪;对产酶淋球菌可用氧氟沙星及依诺沙星作首选治疗。

2.5流感杆菌性脑膜炎可首选氨苄西林、氯霉素;流感杆菌性呼吸道感染如肺炎等可首选氨苄西林、氯霉素,替代药物为阿莫西林加棒酸、头孢呋辛、头孢三嗪。

2.6以绿脓杆菌为代表的假单胞菌属可引起尿路感染、败血症、脑膜炎、腹膜炎、肺部感染、烧伤、创面、褥疮感染等,可首选庆大霉素或妥布霉素、头孢他啶、哌拉西林。

2.7以大肠杆菌为代表的埃氏菌属可引起败血症、肠道感染、尿路感染、腹膜炎、脑膜炎、肺炎,应首选庆大霉素、哌拉西林、诺氟沙星,重症者首选头孢拉定、头孢呋辛、头孢他啶等。

2.8厌氧菌中的类杆菌属可致腹部手术、妇产科手术感染、败血症;组织及器官脓肿,且常与需氧菌一起混合感染。脆弱类杆菌感染可首选甲硝唑。治疗产黑素类杆菌感染则首选青霉素或甲硝唑、克林霉素,轻症者可用大环内酯类治疗。

2.9深部真菌感染可首选两性霉素B加氟胞嘧啶。阴道或肠道真菌病可首选制霉菌素。

3根据病人的病情及机体具体状况而用药

新生儿和老年人肾功能与成年人有差别,老年人肾功能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退,血中药物半衰期往往比成年人长,故应注意减少用量,尤其是具有肾毒性的药物(氨基糖甙类),要做血药浓度监测以调整药物剂量。新生儿禁忌使用抗菌药,非用不可时尽量选用抗菌谱较窄的抗菌素。

4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范围

4.1发热原因不明时一般不用抗菌药物。

4.2病毒感染时不用抗菌药物。

4.3尽量避免在皮肤和粘膜等局部应用抗菌药物,以防发生变态反应及耐药菌株的产生。

4.4感冒、腹泻时慎用抗菌药物①抗菌药物治疗感冒后咳嗽大多是无效,不可滥用。医学研究证实,引起感冒后咳嗽持久不愈的病原体90%以上为病毒,如果没有合并细菌感染,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基本无效。[3]②临床观察70%腹泻患者的急性水样便为轮状病毒引起,选用液体疗法,保持电解质平衡,病人就可以治愈。抗菌药物使用不当,会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更容易感染疾病。[4]

4.5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要在证实有效时采用。

参考文献

[1]陈一岳.药物治疗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3.01:441.

[2]霞惠红.以甲状腺切除术抗感染用药为例谈合理应用抗生素[J].医药月刊,2008,(03).

[3]霞惠红.以甲状腺切除术抗感染用药为例谈合理应用抗生素[J].医药月刊,2008,(03).

4.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试卷 篇四

建议整改措施

1、严格掌握用药指征,杜绝指征不明用药。结合临床诊断、检验等生化、影像相关指标,合理选用药物。

2、病程应当详实记录用药情况及用药效果分析。根据诊断、检查指标,合理调整药物治疗方案。

3、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应当严格参照我院分级管理目录、制度及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相关规定执行。

4、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为保护品种。

5、注射用五水头孢唑林钠价格偏高的问题,为考虑患者切身经济利益,建议增加普通注射用五水头孢唑林钠品规。

6、抗菌药物35个品种目录上未标注序号,以分级管理形式按抗菌药物所属品种分类,建议细化分类,明确标注品种数。

7、注射用头孢美唑钠双十统计连续排名靠前的问题。建议组织召开我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会议讨论关于注射用头孢美唑钠等抗菌药物品规调整问题。

5.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试卷 篇五

2.2药物剂量不足或过大;感染尚未控制而过早停药或感染已控制而不及时停药。病原体对抗菌药物耐药后继续使用该药。

2.3发生二重感染时未及时停药或改用其他抗菌药物;发生严重过敏反应或毒性反应时继续用药。

2.4给药途径或间隔时间错误。

2.5错误的联合使用;无指证或指证不强的预防用药。用于无并发细菌感染的病毒感染。

2.6过分依赖抗菌药物而忽略了必要的外科处理和综合治疗。仍有部分普外科医生并没有注意到抗菌药物不能替代严格的消毒灭菌技术和精细的无菌操作,将其视为预防术后感染的有效方法而盲目使用[3]。

3 如何在基层医院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3.1及时确定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诊断,按确定的病原菌及其药敏实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正确的病原学诊断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关键。

3.2熟悉所使用抗菌药物的适应症、抗菌谱、药物动力学和不良反应,不能行病原菌分离及药敏试验时,进行经验性治疗,此时选用抗菌药物应根据其临床适应症、药物动力学、不良反应、药源、价格等因素综合考虑,药敏结果获知后是否调整用药仍以经验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为主要依据。

3.3按照病人的生理、病理、免疫等状态而综合用药:对小儿、老人、孕妇、肝肾功能不全、免疫功能低下者,根据其特殊的要求使用抗菌药物。

3.4选用适当的给药途径、疗程和剂量:应按抗菌药物的半衰期不同,选择每日1-4次的给药方案,其疗程应使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3-4日左右停药,疗程不能太长,也不应太短。临床效果不佳,应分析原因,确因抗菌药物原因,应在使用3-4天及时换药,不主张频繁换药,也不能在无效时坚持使用而不及时更换。抗菌药物的剂量应使用推荐剂量,过大过小均不恰当。

3.5重视综合治疗,避免一味强调抗菌药物的使用: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充分认识到人体免疫功能和全身状态对感染恢复的重要性,过分依赖抗菌药物而忽视人体的内在因素常是抗菌药物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使用抗菌药物的同时,必须强调使用各种治疗措施改善全身状况,如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改善微循环,补充血容量,加强营养支持,处理原发病和局部病灶等。

3.6下列情况尽量避免使用抗菌药物: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联合使用应合理而且有明确指证;除主要供局部使用的抗菌药物外,一般尽量减少全身使用的抗菌药物在局部使用;单纯的病毒感染不应使用抗菌药物。

3.7加强宣教与耐药性监测,指导临床用药:不仅要向医务人员宣教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知识,同时也向广大群众宣传抗菌药物的使用常识,使他们认识到滥用抗菌药物的危害性。医院的药品和感染委员会应加强院内感染和抗菌药物耐药情况的监测,了解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医院抗菌药物的品种,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制定相关制度,限制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

3.8加强药政管理:规定抗菌药物必须凭处方供应,控制新抗菌药物的审批标准,加强抗菌药物的质量监督,经过严格的论证,划分抗菌药物级别后才能应用于临床。细菌耐药性一旦产生后,并非一定稳定,有的抗菌药物在停止使用一段时间后敏感性可能逐渐恢复,因此,根据细菌耐药性的变迁,有计划地抗菌药物分期、分批交替使用,可能对于防止或减少细菌耐药性有一定作用。

6.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试卷 篇六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试题

科室:

姓名:

职称:

得分:

选择题(单选题,每题2.5分)

1、正确的抗菌治疗方案需考虑()

A、患者感染病情 B、感染的病原菌种类 C、抗菌药作用特点 D、以上3项

2、可辅以抗菌药局部应用的情况有()

A、化脓性胸膜炎大量胸腔积液 B、反复发作性尿路感染 C、隐球菌脑膜炎 D、化脓性腹膜炎

3、下列情况有抗菌药联合用药指征()

A、慢支急性发作 B、病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细菌感染 C、急性肾盂肾炎 D、急性细菌性肺炎

4、抗菌药分三类管理是为了()

A、规范抗菌药按一、二、三线使用 B、按感染病情轻重分别用药 C、抗菌药合理使用的管理

5、限制使用类抗菌药是限制()

A、抗菌药应用适应证和适用人群 B、限制抗菌药作二线使用 C、限制抗菌药用于重症感染患者

6、下列情况何种是预防用药的适应()

A、昏迷 B、中毒 C、上呼吸道感染 D、人工关节移植手术

7、预防用药用于何种情况可能有效()

A、用于预防任何细菌感染 B、长期用药预防 C、晚期肿瘤患者 D、风湿热复发

8、外科手术前预防用药应在何时使用()

A、手术开始前24h B、术前30min-2h C、手术开始后2h D、手术结束后2h

9、手术前预防用药目的是预防()

A、切口感染 B、手术深部器官或腔隙的感染

C、肺部感染 D、切口感染和手术深部器官或腔隙感染

10、外科手术预防用药多数不超过()

A、手术后3天 B、术后24小时 C、术后1周 D、用至患者出院

11、按照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规定,将抗菌药物分为三类,除外()A、非限制使用 B、限制使用 C、非特殊使用 D、特殊使用

12、清洁手术的下列哪种情况不考虑预防用药:()

A、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 B、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易造成严重后果者 C、人工关节置换手术 D、术野为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无污染,且不涉及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13、选用的抗菌药物时,下列哪种做法不正确()A、了解所选抗菌药物的通用名及所属类别

B、有病原体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时,要优先使用敏感、窄谱、低毒性、价廉、半衰期长的药物 C、应避免商品名不同但通用名相同的药物联合使用

D、外科手术前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要选择3代、4代头胞菌素等高档抗菌药物

14、抗菌药物的选择及其合理使用是控制和治疗院内感染的关键和重要措施。不符合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则的是:()

A、病毒性感染者不用 B、尽量避免皮肤粘膜局部使用抗生素

C、联合使用必须有严格指征 D、发热原因不明者若无明显感染的征象可少量应用

15、联合使用抗菌药物的指征不包括()A、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混合感染

B、需要较长时间用药,细菌有可能产生耐药性者

C、合并病毒感染者 D、联合用药以减少毒性较大的抗菌药物的剂量

16、氟喹诺酮类药物的经验性治疗不可用于()A、肠道感染 B、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

C、外科手术预防用药 D、社区获得性泌尿系统感染,17、关于老年患者用药,以下说法不准确的是()

A、老年人按一般常用量接受主要经肾排出的抗菌药物时,不容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 B、在接受主要自肾排出的抗菌药物时,应按轻度肾功能减退情况减量给药,可用正常治疗量的2/3~1/2 C、宜选用毒性低并具杀菌作用的抗菌药物,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β内酰胺类为常用药物

D、毒性大的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等药物应尽可能避免应用

18、下列关于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说法正确的是()A、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可以在住院部及门诊使用

B、紧急情况下越级使用是,处方量不得超过1日用量,并做好相关病历记录 C、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处方应由具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医师开具 D、特殊使用类抗菌药使用审批单可以不纳入住院病历保管

19、引起医院内感染的致病菌主要是:()

A、革兰阳性菌 B、革兰阴性菌 C、真菌 D、支原体 20、万古霉素的抗菌特点没有下列哪项:()

A、对耐药金葡菌有效 B、细菌对万古霉素不易产生耐药性 C、与其它抗生素无交叉耐药性 D、对G-杆菌有效

21、治疗厌氧菌感染可以选用()

A、氨基糖甙类 B、头孢唑林 C、环丙沙星 D、甲硝唑

22、无论脑膜有无炎症,不能透入脑脊液的抗菌药物为()

A、氯霉素 B、头孢噻肟 C、青霉素 D、多粘菌素B

23、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具有一定耳肾毒性,适用于()

A、中耳炎 B、中重度G-杆菌感染 C、扁桃体炎 D、小儿尿路感染

24、妊娠期可以选用的抗菌药物有()

A、庆大霉素 B、环丙沙星 C、克拉霉素 D、哌拉西林

25、氨基糖甙类抗生素不宜用于()

A、腹腔感染 B、感染性心内膜炎 C、革兰阴性菌败血症 D、孕妇无症状菌尿

26、医师开具抗菌药物时需要遵循的法规及文件,除了()A、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B、中国国家处方集

C、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卫办医发〔2008〕48号)

D、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 号)

27、肾功能减退的感染患者应用抗菌药物的原则,不正确的是()A、尽量避免使用肾毒性抗菌药物,确有应用指征时,必须调整给药方案 B、如果患者能够进行血液透析治疗,就可以不考虑肾功能减退的因素

C、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病原菌种类及药敏试验结果等选用无肾毒性或肾毒性低的抗菌药物

D、根据患者肾功能减退程度以及抗菌药物在人体内排出途径调整给药剂量及方法

28、肝功能减退时抗菌药物的应用以下情况正确的是()

A、主要由肝脏清除的药物,肝功能减退时清除明显减少,但并无明显毒性反应发生,肝病时仍可正常应用,但需谨慎,必要时减量给药,治疗过程中需严密监测肝功能。B、药物主要经肝脏或有相当量经肝脏清除或代谢,肝功能减退时清除减少,并可导致毒性反应的发生,肝功能减退患者应避免使用此类药物

C、药物经肝、肾两途径清除,肝功能减退者药物清除减少,血药浓度升高,同时有肾功能减退的患者血药浓度升高尤为明显,但药物本身的毒性不大。严重肝病患者,尤其肝、肾功能同时减退的患者在使用此类药物时需减量应用。经肾、肝两途径排出的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均属此种情况。药物主要由肾排泄,肝功能减退者不需调整剂量。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属此类。D、以上都对

29、根据卫生部下发2011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以下对抗菌药物应用管理中错误的是()

A、二级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35种

B、同一通用名称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超过2种

C、三代及四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注射剂型不超过5个品规 D、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和注射剂型各不超过4个品规

30、根据卫生部下发2011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以下错误的是()

A、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 B、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30% C、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力争控制在40DDD D、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

31、根据卫生部下发2011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要求,医疗机构抗菌药物处方进行点评,错误的是()

A、每个月组织对25%的具有抗菌药物处方权医师开具的处方、医嘱进行点评 B、根据点评结果对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前10名的医师在全院进行通报

C、对出现抗菌药物超常处方3次以上且无正当理由的医师提出警告,限制其所有抗菌药物处方权

D、限制处方权后,仍连续出现2次以上超常处方且无正当理由的,取消其抗菌药物处方权

32、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预警机制,以下错误的是()A、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应及时将预警信息进行通报 B、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应慎重经验用药

C、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应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 D、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60%的抗菌药物,应暂停该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

33、对于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以下错误的是()A、颅脑手术: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 B、腹外疝: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

C、胸外科手术(食管、肺):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 D、应用人工植入物的骨科手术: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

34、经培训合格后,关于抗菌药物处方权授予,以下错误的是()A、住院医师可以授予非限制类使用抗菌药物处方权 B、主治医师可以授予限制使用类抗菌药物处方权

C、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医师可以授予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处方权 D、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医师可以授予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处方权

35、外科手术预防用药目的是()A、预防手术后切口感染 B、清洁-污染或污染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

C、清洁-污染或污染手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 D、以上都是

36、根据卫生部下发2011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卫生行政部门或医疗机构将对存在抗菌药物临床不合理应用的医师视情形予以()A、警告、限期整改 B、暂停处方权、取消处方权 C、降级使用、吊销医师执业证书 D、以上均可

37、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预防感染、治疗轻度或局部感染应首先选用非限制使用类抗菌药物

B、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者合并感染或病原菌只对限制使用类抗菌药物敏感时,可选用限制使用类抗菌药物

C、一旦有感染出现,可视患者身体、经济状况选择使用限制使用类或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

D、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的选用应从严控制

38、根据卫生部下发2011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要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医疗机构负责人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第一责任人 B、明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组织机构,层层落实责任制

C、医疗机构负责人应与临床科室负责人分别签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责任书,明确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控制指标 D、以上均正确

39、针对抗菌药物使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要求医师需要学习的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有()

A、《药品管理法》、《执业医师法》 B、《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处方管理办法》 C、《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中国国家处方集》 D、以上均需要

40、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是否正确、合理,基于以下几方面:①患者经济状况是否允许;②有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③选用的品种及给药方案是否正确、合理。正确的是()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参考答案:

1、D

2、A

3、B

4、C

5、A

6、D

7、D

8、B

9、D

10、B

11、C

12、D

13、D

14、D

15、C

16、C

17、A

18、B

19、B 20、D

21、D

22、D

23、B

24、D

25、D

26、C

27、B

28、D

29、C 30、B

31、C

32、D

33、B

34、C

35、D

36、D

37、C

38、D

7.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篇七

资料与方法

根据原卫生部 《关于做好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 要求, 对本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进行整改, 实行分级责任制管理, 明确各部门职责, 细化科室指标, 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制度, 加强医师和药师的抗菌药物知识培训与考核, 每月统计各临床科室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等, 将2011年上半年 (管理前) 与2012-2014年每上半年 (管理后) 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6.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2011 年上半年 (管理前) 与2012 年上半年 (管理后) 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由13.6%降至9.1%, 抗菌药物使用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但2013 年、2014 年上半年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明显上升, 高于2011 年上半年, 各年抗菌药物使用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门诊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控制效果不好。住院患者2011 年上半年抗菌药物使用率高于2012-2014 年, 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012 年-2014 年每上半年各年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控制效果稳定。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见表1。

讨论

通过4 年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干预, 本人就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总结, 认为有以下几点。

医疗机构内部因素:①医生的因素: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自查摸底, 发现临床存在以下问题:医师对药物抗菌谱及作用机制了解不全面, 预防用药、联合用药或使用抗菌药物级别过高, 用药时机、时间不适宜和频数不合理, Ⅰ类切口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率过高[1];微生物标本检测率低;临床医师对细菌培养结果解读知识欠缺, 不能有效利用细菌培养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品种;门诊用药指征不明确, 凭经验判断是否使用抗菌药物;3代头孢菌素使用量过多, 可以口服治疗的选择静脉输液, 抗菌药物使用未考虑个体差异因素, 致剂量不足或用量过大。针对问题, 制定本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定, 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制度, 如抗菌药物管理工作制度, 微生物标本检测和细菌耐药监测制度, 处方点评制度,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培训、考核办法等[2,3]。强化医师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意识, 2012年上半年各项观察指标均好于2011年上半年。但此后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高于管理前, 未超过国家标准, 说明门诊抗菌药物管理还有管理空间, 应进一步加强管理。②药师的因素:管理前, 药师对发现的抗菌药物用法、用量错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没有及时告知医生纠正错误, 简单地按处方发药, 没有真正起到审核、复核作用。管理后, 要求药师发现异常处方, 及时反馈给临床医师, 及时改正。住院病区选用抗菌药物, 要求临床医师参考临床药师的意见[4], 同时, 临床药师深入病区, 指导临床用药。但门诊量大, 及时干预容易造成纠纷, 药师不能起到很好的监督作用。③微生物检测:管理前, 检验技师对细菌培养标本采集要求不高, 细菌培养阳性率低, 没有定期进行主要细菌耐药分析, 对临床用药干预不够。管理后, 要求提高微生物检测质量, 不合格标本退回重采, 提高细菌培养阳性率, 同时, 检验技师加强与临床医师和护士的沟通, 定期培训相关知识, 帮助医师正确解读微生物检测结果, 对临床合理用药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5]。④医院的管理水平:管理前医院抗菌药物品种没有限制, 医院按照临床需求通过一般购药程序进行购药, 具有随意性。管理后品种受限, 但品种的选择是医院行为, 体现医院的管理水平, 合理选择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及时调整品种, 也能减少细菌耐药的发生。同时, 抗菌药物合理临床应用有赖于医院信息化建设程度, 如果医院信息化程度高, 充分利用电子处方点评系统,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日常管理由计算机来完成, 可以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⑤卫生行政机构的重视程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方案》的实施有赖于上级卫生行政机构的重视, 通过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 明确各自职责, 有力促进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各项制度的落实。

医疗机构外因素:①患者的因素:管理前, 患者习惯性地认为抗菌药物可以有效治疗各种炎症, 包括无菌性炎症或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 主动向医师索要抗菌药物, 医师也会迎合患者的需求[6]。管理后, 通过多种方式加大对滥用抗菌药物危害的宣传教育, 如电视、杂志、报纸等的宣传和医师耐心的说服教育, 让患者增加抗菌药物相关知识, 明白抗菌药物的作用和危害, 理解不能盲目服用抗菌药物。②抗菌药物生产企业的影响:管理前, 抗菌药物生产企业不受限制地推销其产品, 是抗菌药物滥用的推手[7]。管理后, 对抗菌药物使用量、使用金额进行排名, 约谈生产企业代表, 规范了企业销售行为, 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摘要:目的:分析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影响因素。方法:根据原卫生部要求, 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进行整改, 将2011年上半年 (管理前) 与2012-2014年每上半年 (管理后) 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011年上半年与2012年上半年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由13.6%降至9.1%, 但2013年、2014年上半年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明显上升, 高于2011年上半年, 每年之间抗菌药物使用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住院患者2011年上半年抗菌药物使用率高于2012-2014年, 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门诊抗菌药物使用较难管理, 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规范。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受多因素影响, 综合整治、建立长效机制方可有效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

关键词: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卫生部.2011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Z].卫办医政发[2011]56号, 2011.

[2]卫生部.2012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Z].卫办医政发[2012]32号, 2012.

[3]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4号.

[4]李兴华, 周国民, 曾永兰.骨科Ⅰ类切口感染患者抗菌药物应用分析[J].中国药房, 2009, 19 (21) :575-577.

[5]朱德妹, 汪复, 胡付品, 等, 2010年中国CHINET细菌耐药性监测.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J], 2011, (11) :321-329.

[6]王颖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合理性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 2009, 13 (4) :122-124.

8.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试卷 篇八

【关键词】药剂科管理;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R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594-01

抗菌药物是指由细菌、真菌或其他微生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他活性的一类物质[1];是指能抑制或杀灭细菌,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性感染的药物[2]。抗菌药物的使用,使许多细菌性感染得到有效控制,但是随着抗菌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出现了严重的不合理应用现象,从而使耐药菌不断增加, 细菌耐药率不断上升[3]、药物不良反应等问题日趋严重。抗菌药物都有毒性反应, 能对肝、肾、血液、神经系统等造成轻重不等的损伤。不正确应用抗菌药, 可使某些细菌产生耐药性,还有一种不良后果是产生“二重感染”[4],继而使新的感染、耐药菌感染、难治性感染越来越常见。因此加强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 促进其安全、合理使用成为医务人员工作的难点和重点[5]。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原则是抗菌药物对引起感染的病原菌敏感,在感染部位有足够浓度以及对机体的干扰尽可能少。要做到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应首先了解病人情况、抗菌药物特性以及感染的特点。目前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的表现为:(1)无指征滥用抗生素,非感染性患者病毒性感染使用抗菌药物;(2)选择不当,根据病情选用抗菌药物治疗的同时,应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3)用药不当,用药量偏高或偏低,用药时间过长,给药方法和时间不当;(4)不合理配伍;(5)溶媒选择不当;(6)因理化性质改变引起的配伍不当;(7)个体给药化问题。

医疗机构要做到抗菌药物合理应用需要临床科室、药剂科、检验科、感染科等密切配合互相协作再加上医务科严格监督管理。下面我从药剂科管理方面阐述几点建议。

1 抗菌药物的采购管理

药剂科负责全院药品的采购工作,抗菌药物首当其冲,制定严格的采购程序是实现合理应用的第一步。抗菌药物要按要求严格控制购用的品规数量,三级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50种,二级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35种,同一通用名称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超过2种,处方组成类同的复方制剂1-2种;三代及四代头孢菌素(含复方制剂)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不超过5个品规,注射剂型不超过8个品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注射剂型不超过3个品规,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和注射剂型各不超过4个品规,深部抗真菌类抗菌药物不超过5个品规。根据药品安全性、疗效、性价比以及医疗机构自身情况等制定合理的抗菌药物目录并定期评估,有效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2 细致临床药师工作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日前,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总后勤部卫生部联合发布《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要求医疗机构药学专业技术人员不得少于本机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8%。鼓励发挥临床药师的专业作用,要求医院应当根据本机构性质、任务、规模配备适当数量临床药师,三级医院临床药师不少于5名,二级医院临床药师不少于3名,配备感染专业专职临床药师。并且,临床药师应当具有高等学校临床药学专业或者药学专业本科毕业以上学历;应当全职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工作,对患者进行用药教育,指导患者安全用药。

2.1 临床药师查房:临床药师定期(每周2次)参加日常性医疗查房和会诊,了解药物应用情况,直接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工作,审核用药医嘱或处方,与临床医师共同进行药物治疗方案设计、实施与监护;参加危重患者的救治和病案讨论。临床药师利用自己扎实的药学知识和丰富的药学信息协助临床医师做好药物鉴别遴选工作;在用药实践中及时发现潜在的或实际存在的不合用藥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促进合理用药,尤其是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2.2 不良反应:药物安全是临床药师最密切关注的问题。临床药师在每日的查房过程中,不仅可观察到患者用药后的疗效,也能了解到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对药品不良反应的表现及发生率, 以及对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和治疗有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临床药师及时对药物不良反应资料进行收集整理、上报,通过药讯让各临床科室对药物的不良反应有所认识,引起注意。对抗菌药物更要严密观察,防止不合理应用。

2.3 抗菌药物处方、医嘱点评及使用监控:处方点评是药师对医师处方开具的规范性及用药合理性进行评价和督查。严格把《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做依据,每月对25%的具有抗菌药物处方权意识所开具的处方、医嘱进行点评,每名医师不少于50份处方、医嘱,重点抽查感染科、外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等临床科室以及一类切口手术和介入治疗病例,根据点评结果,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前10名和不合理使用前10名,在全院公示、通报。

2.4 开展药物咨询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宣传:临床药师通过多种形式开展药物信息咨询和抗菌药物合理用药宣传;收集整理药学信息相关资料,向医护人员、药学技术人员尤其是患者提供有关药品信息;提供合理用药相关书面资料,如《临床常用注射剂可配伍输液与配伍禁忌参考表》、《临床需要做皮试的药物和青霉素、头孢菌素类皮试及使用注意事项》等;举办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知识讲座;编撰药讯,报道医院药事讯息、有关药事法规及宣传合理用药方面知识,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3 药师资质管理

对药师进行抗菌药物相关专业知识和规范化管理培训,考核合格后授予调剂资格,方可进行药房调剂工作。

4 结论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一方面可治疗疾病、预防伤口感染,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另一方面可缩短用药时间,减少毒副反应的发生,确保用药安全,并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而目前,临床上抗菌药物应用过多和滥用现象相当普遍,造成资源上的浪费和许多不良后果,因此,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势在必行。医院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需要医务科、药剂科、检验科、感染科等密切合作加强监督。药剂科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加强药剂科的管理,细致深入药剂科的工作,能够有效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参考文献:

[1] 石海鸥,王力红,张京利等. 抗菌药物应用合理性干预前后对比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4):428-430

[2] 杨宝峰.药理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87

[3] 肖永红,王进,朱燕等.Mohnarin2008 年度全国细菌耐药监测[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6):2377-2383

[4] 杨淑茵.抗生素临床应用中的误区[J].中国医疗前沿,2007,2 (14):91-92

9.医院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整改措施 篇九

1、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管理。将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纳入卫生院医疗质量管理,加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监察、处方审核、分级管理及医生使用权限;尽可能确立病原学诊断,正确选用抗菌药物;熟悉选用药物的适应证、抗菌活性、药动学和不良反应等。

2、借用支援医生的知识切实加强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宣传教育与知识培训,让医师掌握抗菌药物抗菌谱、适应证、禁忌证、联合使用及预防使用的指征、细菌学、药效学、药动学、药物经济学等相关知识;

3、加大宣传力度,让全民意识到滥用抗生素的危害,切实做到抗生素合理应用。

4、结合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和新农合切实加强合理用药的考核工作。

对抗菌药物的使用采取分级制度。将抗菌药物分为一般使用、限制使用、特殊使用几个等级。一线抗菌药物门诊所有医师均可使用;对第3代头孢菌素、第3代氟喹诺酮类药物等二线用药副主任医师职称以上才能使用;对头孢吡肟、万古霉素、加替沙星、亚胺培南等作用强大的药物主任医师才有权使用。

因医师在临床合理用药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所以对医务人员加强常见感染的正确判断和处理的培训,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学习,使其严格掌握各类抗菌药物的临床适应证、用药剂量、用药途径、药物相互作用及易引起的不良反应,根据

感染部位和性质选用有效的药物。

由专职的临床药师进入临床,及时与医师探讨有关问题,提高药物的合理应用。加强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建立临床用药信息网,对抗菌药物应用的流行病学和耐药性进行监测,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加大对合理应用抗生素的宣传力度,及时对患者和公众进行合理用药的教育,制作宣传栏,让公众真正明白滥用抗菌药物可能导致的细菌耐药性的严重后果,使其懂得感冒、喉痛、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多为病毒感染,这类病应用抗菌药物治疗不仅无效,反而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机会增加,以减少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

二、合理应用抗菌药原则及对策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指在明确指征下选用适宜的抗菌药物,并采用适当的剂量和疗程,以达到杀灭致病微生物或控制感染的目的;同时采用各种相应措施以增强患者的免疫力和防止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1 严格掌握适应症。制订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指南、规范临床用药。加强医院中抗菌药的管理和使用。在治疗中遵守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制度。尽早确立感染病学诊断,常规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中、重度感染住院病人入院第一天或开始发生感染时(使用抗生素前)即应作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轻度感染住院病人、门诊病人可酌情选择进行。取材及送检方法要正确规范。加强对医药人员的培训。应使各级临床医师和药剂科工作人员了解各种抗菌药物的抗菌谱、作用特点、体内过程(人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适应证、不良反应等, 以便根

据上述特点, 结合患者临床特点(感染部位、病原菌种类、临床表现等)正确选用抗菌药物。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出来之前,可在临床诊断基础上预测病原体种类,进行经验治疗;试验结果报告后应认真参考试验结果选用药物。抗生素治疗2~3 天后如未见效再更换其它药物。做好病情及用药记录。使用抗生素时应在病历上记录患者感染的临床情况及抗生素应用的情况,包括用药原因、疗效、不良反应、耐药情况等。掌握预防用药的适应症和用药时间。明确预防用药的用药时间及疗程。手术预防用药一般用至术后24 小时,最迟不超过72 小时(有污染的大手术可至7 天)。治疗感染用药通常用药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2~3 天。掌握联合用药的指征和原则。二联用药的指征是:单一药物不能控制的和(或)混合感染;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 需长期用药,为避免单一用药而致细菌耐药、二重感染或毒性者。三联或四联用药的指征是:经二联用药疗效不明显的严重或混合感染;大型或污染手术。结核等特殊疾病的联合用药按相应疾病的治疗方案进行。尽量避免在皮肤、粘膜等局部应用抗菌药物,因易引起耐药菌产生或变态反应。宜多用主要供局部应用的抗菌药物如莫匹罗星等。密切监测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用药前应详细询问患者过敏史,对必须做过敏试验的药物要严格按规定进行,熟练掌握急性过敏反应的抢救措施,慎用有较明显毒副反应抗菌药物,执行医院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制度。注意特殊生理、病理状态下的用药。儿童、老人、孕妇、肝肾功能减退者应慎用药物,尽量避免使用毒副作用较大的品种,如氨基糖甙类、氯霉素、四环素等。并根据临床情况调整用药方案,如剂量、间隔时间、疗程等。

10.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责任书 篇十

责 任 书

根据卫生部和卫生厅《2012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的精神,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医院负责人为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与各临床科室(病区)主任签订抗菌药物临床合理用药责任书,各临床科室(病区)负责人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直接责任人,须认真执行并落实各项制度和规定。

一、具体责任

(一)将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纳入对科室和个人的绩效考核,承担对全科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监管责任,促进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水平提高。

(二)负责本科室(病区)医护人员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及管理相关知识和规定培训工作,指导和培养医务人员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能力,提高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水平,规范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有效遏制细菌耐药,保障患者合法权益和用药安全。

(三)严格落实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严格医师抗菌药物处方权限和执行医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对医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承担监管责任。

(四)认真完成省卫生厅和医院下达的各项用药指标:

1、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2、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20%,3、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力争控制在40DDD以下,4、I类切口和介入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5、住院患者外科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控制在术前30分钟至2小时,特殊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不超过24小时,6、对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得低于30%,7、严格抗菌药物分级管理。

每月底将上述相关指标执行情况统计并上报医院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

(五)认真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严格指征使用抗菌药物,定期组织开展本病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与评估,掌握本科室(病区)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和使用情况,评估抗菌药物使用适宜性,指导抗菌药物临床应用。

(六)加强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与检测,根据临床微生物标本检测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七)及时、准确地按照规定向医院填报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中的相关数据信息。

(八)认真配合医院对以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异常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医院并根据不同情况作出处理:①使用量异常增长的抗菌药物;②半年内使用量始终居于前列的抗菌药物;③经常超适应症、超剂量使用的抗菌药物;④企业违规销售的抗菌药物;⑤频繁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

二、惩处办法

(一)负责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排名、公示和诫勉谈话制度。对临床科室或医疗组及医务人员抗菌药物使用量、使用率和使用强度等情况进行排名,对排名情况予以公示;对排名后位或者发现严重问题的三级医生和责任医师进行诫勉谈话,情况严重的予以通报等处理。

(二)医院负责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以相应罚款:①科室未按规定监管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情况,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混乱的;②未按规定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医师抗菌药物处方权限管理的;③发现在抗菌药物购销、临床应用中牟取不正当利益的;④违反抗菌药物管理办法相关规定造成严重后果的。

(三)医院对出现抗菌药物超常处方3 次以上且无正当理由的医师提出警告,限制其特殊使用级和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限制处方权后,仍连续出现2 次以上超常处方且无正当理由的,取消其抗菌药物处方权等相关处罚。

(四)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纳入科室负责人任用考核指标;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作为科室评价重要指标。考核不合格的,视情况对科室作出评价不合格处理,撤销科主任或三级医生任职资格。

(五)医师出现以下情形之一的,按照《 执业医师法》 第三十七条的规定给予警告或者责令暂停六个月以上一年以下执业活动;情节严重的,吊销其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①未取得抗菌药物处方权或者被取消抗菌药物处方权后仍开具抗菌药物处方的;②未按照规定开具抗菌药物处方造成严重后果的;③使用未经批准抗菌药物的;④索取、收受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财物或者通过开具抗菌药物牟取不正当利益的;⑤违反《 药品管理法》其他规定的。

(六)药师出现以下情形之一的,按照《 药品管理法》 有关规定,给予警告或者责令暂停六个月以上一年以下执业活动;情节严重的,依法给子降级、撤职、开除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①违反《 药品管理法》 第二十六条、三十四条的规定,违法购入未经批准抗菌药物的;②违反《 药品管理法》 第二十七条的规定,未调剂审核处方、医嘱,造成患者严重损害的;③未按照规定,私自增加抗菌药物品种和规格的;④违反《 药品管理法》 第九十条的规定,在药品购销、临床应用中牟取不正当利益的;⑤违反《 药品管理法》其他规定的。

三、本责任书一式两份,签字生效。本责任书如与国家法律法规不一致的,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

本责任书签订之日起生效。若遇责任人岗位变动,须重新签订此责任书。

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组组长签名:

责任科室(病区):

科主任签名:

11.浅谈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篇十一

【关键词】抗菌药;不合理应用;合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666-02

抗菌藥物是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性感染的一类药物,分为人工合成抗菌药(喹诺酮类等)和抗生素。其中抗生素是由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微生物产生的代谢产物。抗菌药物在临床上被广泛用于细菌感染的治疗,我院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合理,但仍存在不合理性和盲目性,部分品种的应用缺乏合理性,应严格掌握适应证,科学合理用药。

1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现象

1.1 合理用药 本人在锦林医院的门诊中经常看到,在临床治疗和预防的过程中,用药者未合并细菌感染,无应用抗菌药物的必要,如普通感冒、麻疹、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性肝炎等疾病发病系病毒感染所致,并未合并细菌感染,无应用抗菌药的必要症候。盲目使用抗菌药物非但不能控制病毒感染,反而会影响或加重某些病症患者的病情,如使病毒性肝炎患者增加肝脏负担,不利于肝功能恢复。另外,很多疾病如昏迷、休克、中毒、心力衰竭等未合并感染的情况下,预防用药可能引起耐药菌感染和不良反应。

1.2 用药不合理 特殊人群用药不合理,比如给老年人、小儿、孕妇、哺乳期妇女用抗生素品种、剂量不准确。

1.3 用药起点高 频繁更换抗生素,不断升级,能用第一或第二代抗生素的,用第三代甚至第四代抗生素,发现疗效不明显很快更换级别高的抗生素。

1.4 联合用药不当 抑菌剂如红霉素和杀菌剂头孢霉素联合应用。

2 合理应用抗生素

2.1 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每一种感染性疾病可能由不同致病菌引起,所以应根据具体的疾病,取血、尿、痰、脓液、脑脊液等检查病原菌并做药敏测定,每一种细菌对不同的抗菌药物敏感性是不一样的,如在对18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药敏试验中,万古霉素100%敏感,未发现耐药;其中耐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对青霉素、苯唑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噻肟均100%耐药。在临床中如不能及时检出病原菌和进行药敏试验的,也可以根据临床用药经验和感染部位先选用抗菌药物,对严重或混合感染应首选广谱杀菌类抗菌药物进行治疗,然后再根据疗效、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2 根据抗菌药物的抗菌谱选择药物 耐酶青霉素类如苯唑西林、氯唑西林等可用于耐青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广谱青霉素类如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美洛西林、哌拉西林等对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均有抗菌作用,但对革兰阳性菌的作用不及青霉素,而氨苄西林对肠球菌的作用则比青霉素强。再如头孢菌素,第1代头孢菌素由于对革兰阴性杆菌作用差,一般不作为革兰阴性菌感染的经验用药:第1代和第2代头孢菌素对革兰阳性菌作用优于第3代头孢菌素,但对革兰阴性杆菌的作用不及第3代头孢菌素。第2代头孢菌素对铜绿假单胞菌无效,而第3代头孢菌素则对铜绿假单胞菌有效,在第3代头孢菌素中又以头孢他啶对铜绿假单胞菌的作用最强。第4代头孢菌素对绝大多数的革兰阳性菌及革兰阴性菌均有很强的杀菌作用,包括产β一内酰胺酶耐药菌株及铜绿假单胞菌。

2.3 根据抗菌药物的体内分布特点选择抗菌药 在血液供应丰富的组织,抗菌药物一般浓度较高.这些组织的感染一般较易控制:而在血供差的组织如骨、前列腺和脑脊液中则较低,不易达到杀菌或抑菌浓度。因此在选用的抗菌药物对病原菌敏感的前提下,应结合抗菌药物在体内的分布特点选择药物,如克林霉素、林可霉素、环丙沙星及左氧氟沙星等在骨骼组织中可达较高浓度。故在治疗骨感染时可根据病原菌的敏感情况,选用上述在骨中浓度高的抗菌药物;氟喹诺酮类、红霉素及四环素等在前列腺中可达较高浓度,故细菌性前列腺炎可根据病原菌选用上述药物;氯霉素、磺胺类药物、利福平、异烟肼、甲硝唑、替硝唑、氟康唑、氟胞嘧啶等较易透过正常血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中,在脑炎发生时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曲松、青霉素等也可透过血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在脑脊液中达到有效浓度,因此上述药物可作为颅内感染的选用药物。

2.4 根据药物的代谢特点合理给药 为了保证抗菌药物给药期间在体内保持有效血药浓度.发挥最大的抗菌效果,减少耐药菌的产生,应根据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给药间隔。对时间依赖性抗生素,如β一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克林霉素等应一日内多次给药;对浓度依赖性抗生素。如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等多为一日剂量一次给药;对时间依赖性弱且半衰期较长或抗菌活性持续时间较长的药物,如头孢曲松、头孢尼西钠和阿奇霉素等可选择一日一次给药。

2.5 外科手术预防用药 正确的预防用药可防止术后感染的发生,还可避免术后长期应用抗菌药物可能发生的一些不良反应和二重感染 需要预防用药的手术包括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手术涉及到重要脏器、异物植入术、高龄或免疫缺陷等高危人群者。不合理的手术预防用药主要表现在手术前后长时间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不符合《抗生素应用指南》的“分类选用,短程用药”原则。一般情况下,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适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手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要预防用药,手术后无需长期用药。

2.6特殊情况应用抗菌药物注意事项

2.6.1肾功能减退患者应用抗菌药物注意事项 肾功能减退患者选择抗菌药物时,除考虑抗感染治疗的一般原则外,还应考虑患者肾功能损害程度、抗菌药物对肾脏毒性的大小,肾功能损害对抗菌药物动力学的影响,血液透析、血液滤过及腹膜透析对药物清除的影响等。

2.6.2肾功能减退患者抗菌药物给药 尽量避免使用肾毒性抗菌药物,确有应用指征时,必须调整给药方案。

2.6.3肝功能不全患者应用抗菌药物注意事项 肝功能不全患者选用抗菌药物时,除考虑抗感染治疗的一般原则外,还应考虑肝功能不全患者使用此类抗菌药物发生毒性反应的可能性,肝功能不全对该类药物动力学的影响等,尽量选用主要经肾脏排泄且毒性低的品种。

2.6.4新生儿患者应用抗菌药物注意事项 新生儿患者選用抗菌药物时,除考虑抗感染治疗的一般原则外,还应考虑新生儿迅速变化的病理生理状态、新生儿抗菌药物动力学特点如肝脏代谢功能、肾脏排泄功能尚未发育完全、药物表观分布容积与成人的差异,以及抗菌药物对新生儿生长发育的影响等,一般应选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避免使用或慎用氯霉素、磺胺药等抗菌药物。

2.6.5妊娠期妇女应用抗菌药物注意事项 妊娠期患者选用抗菌药物时,除考虑抗感染治疗的一般原则外,还应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妊娠期妇女药物动力学变化等因素,避免不必要的用药。在必须用药时,应选择风险/效果之比最小的药物,并告知患者药物对继续妊娠可能引起的风险。

2.6.6哺乳期妇女应用抗菌药物注意事项 必须应用抗菌药物时应选择安全、在乳汁中浓度低的药物,如青霉素类与头孢菌素类。注意调整用药与哺乳时间,如哺乳结束后立即用药,或在婴儿较长睡眠前用药,可使婴儿可能接触药物的量降至最低。

2.6.7老年患者应用抗菌药物注意事项 老年患者选用抗菌药物时应根据感染程度、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以及药品不良反应等具体情况,结合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合理使用,尽量使用不良反应小的杀菌剂,并依据肾功能指标(内生肌酐清除率)调整用药方案,以达到安全、有效目的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不仅可以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还可以提高患者的治愈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就需要我们不断加强对相关医务人员的业务培训,并完善各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规章制度,从而减少耐药菌的产生,为人类的健康提供保障。

总而言之,合理使用抗生素是目前无论医院管理者还是临床医务人员都要认真面对的问题,它关系到人类是否会回到“无抗生素时代”,关系到我们每个人身心健康是否有保障的问题。追其过度使用的原因很多,我们应尽反思,积极参与到“合理使用抗生素管理”这项具有深远影响意义的工程中。减少因不规范的使用或滥用而产生的不良反应,更好的发挥每一种抗生素的作用,保证每个感染患者的救治疗效。

参考文献

[1]唐荣福.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需要考虑的几个问题[J].医药导报,2006, 25 (1):76-78.

[2]孙捷文, 陈丽平. 临床应用抗生素的误区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9,4,(18):158-159.

[3]谷君英.浅谈如何使用抗菌药[J].医药世界,2006,8;10.

12.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试卷 篇十二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查询余杭区第一人民医院2007年末到2008年初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住院病例总共140份。

1.2 方法

调查每位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制定出他们的抗菌药物事业调查表, 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出入院时间、住院天数、出院诊断、白细胞计数、体温、培养与药敏、所使用的抗菌药物 (包括药物名称、剂量、联合用药情况、用药方法) , 根据以上参数对调查表进行统计分析。结合WHO推荐的限定日剂量 (defined daily dose, DDD) 和药物利用指数 (drug utilization index, DUI) , 大多数抗菌药物的DDD值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的配套书《临床用药须知》和《实用抗感染药物手册》, 采用主要适应症剂量, 其它抗菌药物的DDDs值结合临床习惯、用药手册或药品说明书而定, 然后用其计算DDDs值 (DDDs=总用药量/该药的DDD值) , 并进行排序;DUI=DDDs/实际用药总天数。然后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对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作一个合理性的评价。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在抽查的140份病例中, 男性75例, 女性65例;平均年龄68.67岁, 最大的为98岁, 最小的为16岁;平均住院时间为14.02天;西药费用平均8736.08元, 住院总费用平均12704.07元, 药品费用比例为68.77%, 治愈率为70.00%。

2.2 同时患有疾病

140例患者中单纯诊断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有39例, 占总人数的27.86%, 同时存在其它基础疾病的有101例, 占总人数72.14%, 其中心血管类37例占总人数的26.43%, 其它呼吸病33例, 占总人数的23.57%, 内分泌疾病28例, 占总人数的20%, 消化系统疾病7例, 占总人数的5%, 神经系统疾病2例, 占总人数的1.43%, 其它疾病12例, 占总人数的8.57%。

2.3 白细胞数

140位病人入院时血常规检查的有133人, 占95%。通过对血常规检查过的病人的统计, 计算出了各白细胞值段病例数 (见表1) 。表1显示, 大部分患者白细胞正常;白细胞高于正常值者所占比例也较大。另外, 小部分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数偏低。

2.4 体温

140例患者入院时都作了体温测量, 并且每天都坚持测量, 体温变化也是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一个重要指标, 可以反映出患者的身体状况, 将140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入院时体温进行统计, 见表2。

2.5 培养+药敏

从相关文献上了解到,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标本采集方法[2]:急性期留取呼吸道分泌物标本 (痰或咽拭子) 、血标本、尿标本;2~4周 (恢复期) 后再次采集标本, 就是本文所查的培养+药敏实验。140个病例中有3例没有进行病原性检查, 检查率达到97.86%, 其中阴性的有99例, 占检查总数的72.26%, 阳性的有38例, 占检查的27.74%, 共发现白色念珠菌31例, 光滑念珠菌3例, 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和克柔 (热带) 含珠菌各1例。从DDDs上看, 对白色念珠菌引起的CAP使用最多的是依替米星, 达到了873。治愈白色念珠菌感染的抗菌药物选择要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按照抗菌药物作用特点及体内过程制订合理治疗方案。以避免和减少新的耐药菌出现及白色念珠菌感染的加重[3]。

2.6 听诊罗音

听诊落音大致分为干罗音、湿罗音和捻发音, 在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症状中多见为干罗音和湿罗音。在这次调查的140份病例中, 74例查有罗音并好转出院, 为52.86%;7例未愈出院, 占总数的5%;另有59例没有做该项检查, 为总数的42.14%。

2.7 胸痛、咳嗽、呼吸困难

CAP患者可有发热、咳嗽、喘憋、呼吸增快、呼吸困难、胸壁吸气性凹陷、屏气、胸痛、头痛或腹痛等症状。但这些病症不是判断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必要条件, 所以在我所调查的140份病例中, 未发现该现象的病人有15例, 好转并治愈的有125例。

2.8 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

2.8.1 抗菌药物用药频度及药物利用指数

本次调查显示, 所有该疾病的患者都使用了抗菌药物, 使用率为100%。共涉及31个品种, 其中β-内酰胺类20种 (头孢菌素类11种, 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与β-内酰胺类药物组成的复方制剂6种, 碳青霉烯类3种) , 喹诺酮类4种, 氨基糖苷类2种,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肽类抗生素各1种, 其他抗菌药物2种。用药频度最高的前5位药品是依替米星 (氨基糖苷类) 共44次、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β-内酰胺类) 共42次、哌拉西林/舒巴坦钠 (β-内酰胺类) 共38次、环丙沙星 (喹诺酮类) 共26次、左氧氟沙星 (喹诺酮类) 共25次。其中DUI值最高的是依替米星 (5.47) , DUI值最低的是美洛西林 (0.25) 。具体见表3和表4。

由以上各表可知, 抗菌药物消耗DDDs分类排序:依次为氨基苷类 (43.26%) , β一内酰胺类及其酶抑制药复合制剂 (23.61%) , 喹诺酮类 (22.98%) , 头孢菌素类 (6.1%) , 碳青酶烯类 (1.7%) , 抗真菌类 (0.299%) , 大环内酯类 (0.26%) , 林可霉素类 (0.12%) , 肽类 (0.036%) 。

抗菌药物的种类与比例:头孢菌素类36.67% , B-内酰胺类及其酶抑制药复合制剂20%, 喹诺酮类13.33%, 氨基苷类、抗真菌类和碳青酶烯类各6.67% , 大环内酯类、肽类、林可霉素类各3.33%。

抗菌药物单品种用药比例:以DDDs为计算单位, 前5位分别是莫西沙星 (40.86%) , 哌拉西林/舒巴坦 (25.26%) ,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18.45%) , 头孢哌酮/舒巴坦 (5.2%) , 头孢米诺 (4.46%) 。

2.8.2 联合用药

根据抽查的140份病例, 将近3个月社区获得性肺炎病人的联合用药情况见表5。2007年年末到2008年年初抗菌药物联用频率最高的前五位药品及其联用情况见表6。在所有140份病例中, 有5人采用了序贯治疗[4], 18人采用了替代治疗。

3 讨论

3.1 患者住院前的基本情况

根据以上的统计我们可以看到, 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入院的男女比例并无明显差异。在中老年人中发病率较高, 并且从统计上还可以看出年龄越大住院的时间也就越长, 使用的药物品种也多。

根据《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5]中将WBC>10×10^9/L或<4×10^9/L作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诊断依据, 体温升高、发热、白细胞数增多, 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是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常见临床症状。因此, 血常规和体温检查都作为患者入院前必须检查的项目。

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最重要最根本的是要知道病原体是什么!从章节2.5看培养+药敏的检查率还是比较高的, 达到了97.86%。在阳性检查结果中, 绝大多数都是白念珠菌占81.58%, 光滑念珠菌占7.89%, 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和克柔 (热带) 含珠菌各1例, 各占3.23%。针对大多数患者的阳性结果是因为白念珠菌引起的, 抗菌药物选择上应该做到 (1) 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2) 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体内过程特点选择抗菌药物。 (3) 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 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定。 (4) 抗真菌药物的选用应考虑患者的基础疾病, 避免对患者的肝、肾等造成损害, 应定期查验肝功、肾功等。另一方面, 白色念珠菌感染是“菌群失调”、“二重感染”的结果, 只要我们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去使用抗菌药物.就可以预防和减少该病的发生及细菌耐药的增多。此外, 有77.86%的患者并未检测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细菌, 或者未检测到任何致病菌, 其可能性的原因估计是与细菌生长条件有关, 体外培养困难或者与标本留样前的抗生素使用史有关[6], 也有可能其他人为因素。针对这部分病例, 临床医师只能结合杭州地区的社区获得性肺炎致病菌的流行病学特征以及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经验治疗。

3.2 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

3.2.1 给药剂量

目前在国际上许多学者已认同将新氟喹喏酮类作为经验性治疗CAP的一线药物[7]。新喹诺酮类单药应用的疗效理论上可达到B内酰胺类与大环内酯类联合应用的效果, 而患者依从性更高, 药物经济学方面可能也更有优势[8]。莫西沙星是第四代超广谱喹诺酮类药物, 其组织穿透力强、肺组织浓度高, 而且过敏反应少见、半衰期长、口服生物利用度高, 临床应用方便。

从表2-5我们可以看出, 药物联用次数最多的是以下三种药: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 这也是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最常使用的三种药物。

依据DUI理论评价余杭区第一人民医院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状况不容乐观, 所使用的30种抗菌药物有12种药物的DUI>l, 这说明医生在使用剂量上偏大, 尤其是依替米星更是达到了4.38, 到了滥用的地步, 当然不排除药商推销药品的因素。140例患者中以中老年人居多, 较为科学合理的用药应该是根据培养+药敏实验测得的最低抑菌浓度和药动学及其在支气管-肺组织中的分布, 实行个体化给药, 在剂量、药品价格、不良反应和治疗效果是取得一个平衡点, 以求获得最好的结果。

3.2.2 联合用药

CAP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应有一定指征[9]:① 病原不明的重病;②单一用药未能控制的重症;③CAP免疫功能低下合并重症CAP;④多菌混合感染。联合用药的目的旨在增加抗菌覆盖面, 提高抗菌疗效, 降低毒副反应, 如β一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联合用药原则上限于2种药物联用, 统计的140例病例中, 采用二联以上联合用药的有109例, 占77.86%, 占了很大一部分, 但统计发现有三联 (8例) 、四联 (1例) 的情况, 而三联和四联用药的现象出现一般都是不合理用药的表现。从表6还发现联用药物中出现了一些不合理的现象, 如B一内酰胺类和喹诺酮类属于繁殖期杀菌药, 二者联用可产生拮抗作用。另外, 繁殖期抑菌剂 (哌拉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与速效抑菌药 (阿齐霉素) 合用, 而这两类药物合用将产生拮抗作用, 对治疗效果将大打折扣[10]。头孢西丁与多数头孢均有拮抗, 也不宜联用。不当的联合应用不仅不可以增加疗效, 反而易产生新的耐药菌株, 多重抗药性, 交叉耐药性, 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而氟康唑的用量增加也从侧面证明了继发二重感染有所增加。

3.2.3 用药方法

由于病人在治疗初期无法确定病原菌, 以致不知道确切的致病原因, 因此对CAP的初期治疗大多数采用经验治疗法, 除少数病原体明确患者即给予敏感药物治疗外, 大部分采用抗菌药物的降阶梯治疗方法, 即初期经验治疗选择的药物要求抗菌谱广, 能抑制所有可能感染的病原体。当病原体明确后, 根据临床情况和培养+药敏结果, 改用针对性强的甚至是窄谱的抗菌药物。经验治疗一般选用1种β-内酰胺类或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药或1种喹诺酮类。在调查中大部分医生根据培养+药敏阳性结果做出用药调整, 但也有部分没有做出应有的调整, 使用无适应证的药物。

根据统计, 在140例病例中有8例采用了序贯治疗15例替代治疗, 都比前几年有了明显的增加:05年为2例, 06年为3例, 07年3例。因为CAP的序贯治疗可以在不中断抗生素治疗的同时缩短住院或留观时间、减少静脉用药时间、降低医疗费用, 这样既减轻了病人的痛苦, 也相应降低了经输液途径所引起的交叉感染机会和并发症, 提早让患者回归社会, 因而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这说明临床医师在抗菌药物的使用上越来越合理和科学。可见, 在以后对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治疗将更多地采取序贯治疗和替代治疗。

4 结论

通过对余杭区第一人民医院2007年年末到2008年年初140份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的住院病例进行了统计和调查分析后, 大致了解了抗菌药物的使用现状, 发现了本该医院在这方面存在问题和不足之处, 为临床合理抗菌药物提供一些参考和数据。在该院抗菌药物的使用不合理的现象有, 如部分患者用药剂量过大, 用药时间过长, 给药途径单一, 不按标准进行联合用药;在操作上也存在许多漏洞:部分患者在住院前, 没有进行必要的身体检查 (血常规、听诊罗音、微生物 检查) 等等。临床医师应严格按照《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并结合《临床药物须知》和《实用抗感染药物手册》等相关章程和规章, 结合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实际情况, 科学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应加强对专业知识的更新和学习, 采用最适当最新的用药方法;此外, 还应加强对药品不良反应的学习、认识和监测, 避免加重患者的痛苦和住院费用;最后, 还需要加强医师职业道德的培养, 避免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 增加患者的医药费用, 抵制药商的恶性推销。

摘要:目的:通过对余杭区第一人民医院140例的社区获得性肺炎住院病人的病案分析, 了解抗菌药物在临床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探讨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策略。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从本院抽出近3个月的社区获得性肺炎住院病人的病案140例, 从限定日剂量 (DDD) 、药品利用指数 (DUI) 、住院天数、药品费用等方面分析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结果:2007年年底到2008年年初, 社区获得性肺炎病人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为100%, 有12种40%的药品的DUI>1, 联合用药比例较高, 但总体情况控制较好。常用抗菌药物前三位为氨基糖苷类、β一内酰胺类及其酶抑制药复合制剂和喹诺酮类。结论:抗菌药物的使用在用药剂量、联合用药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 医院在对病人的治疗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不规范之处。因此, 要加强临床医师和药师在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上的指导, 以提高临床用药水平。

关键词:社区获得性肺炎,抗菌药物,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周淑新, 杨爱芳.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全科医学, 2006, 9 (9) :725-727.

[2]麦伟忠.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学诊断的临床特点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6, 5 (7) :909.

[3]郑晓萍.白色念珠菌感染者的抗菌药物耐药情况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06, 11 (3) :145.

[4]周志坚, 陈敏.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抗生素序贯治疗的临床评价[J].基层医学论坛, 2006, 10 (4) :329-330.

[5]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6, 29 (10) :651-655.

[6]陆文婷.我国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致病原的构成、耐药特点及治疗策略[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06, 18 (2) :159.

[7]王火.社区获得性肺炎抗微生物药物的合理应用[J].武警医学院学报, 2004, 13 (6) :429-431.

[8]林萍, 赵力波, 贾霜.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因及治疗原则[J].中国药业, 2006, 15 (6) :63-64.

[9]李亚芳, 张晓华.2004~2005年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J].医学研究杂志, 2007, 36 (4) :76.

上一篇:五一劳动节小学生作文征文下一篇:预防传染病国旗下讲话稿:关注食品安全,加强疾病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