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生长情况调查报告(共17篇)
1.小麦生长情况调查报告 篇一
小麦播种情况调研报告
一、小麦备播情况
1、早部署,早准备。9月20日市政府召开了全市“三秋”工作会议,及早进行安排部署。同时整顿农资市场,确保秋播期间的种子、肥料等农资供应充足。
2、秋作物播种早,秋收提前,秋播进度快,播期提前。
3、科技推广力度大。组织督导团、讲师团、送科技下乡、赶科技大集、以会代训、电视讲座、发放技术资料、现场技术指导等不同方式,开展麦播技术宣传与推广。
4、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积极稳妥发展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稳步增加。大力推广麦棉、麦烟、麦油、麦椒、麦菜等多种高效间作套种模式。
5、机械作业面积大。农业机械尤其是大型农业机械作业面积不断扩大,并抓住今年土壤墒情好,气温较高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秸秆还田机的作用,做到收获一块,还田一块。今年秋播全市机耕面积x万亩,占犁地面积的x%以上。
二、小麦播种情况。
据市农技部门统计:全市小麦计划播种面积x万亩,比去年x万亩增加x万亩,截止10月16日全市已播种x万亩,占计划播种面积x%。其中已出苗面积为x万亩,占计划播种面积x%,播种出苗2-3叶田面积为x万亩,播种出苗1-2叶田面积为x万亩;播种后未出苗面积为x万亩,占计划播种面积x%。但有望能出苗的为x万亩,不能出苗面积为x万亩,已整地未播种面积为x万亩地,还有x万亩正在整地播种。
三、当前小麦生产特点及问题1、10月8日前播种田块已出苗,叶龄在1-2叶,且缺苗断垅现象普遍。
2、整地后直接播种田,特别是秸秆还田地块保墒效果好,出苗田较均匀整齐,未出苗田,口墒适中,底墒较足,有望出好苗。
3、整地后没有直接播种田,由于晾晒跑墒,造成口墒差,出苗困难。
4、旋耕田耕层虚,由于撵墒、赶墒造成播种过深,在播后无雨的情况下造成弱苗,影响幼苗根系发育,降低小麦苗期抗逆能力。
5、旋耕田耕层浅,限制高产。因此对于连续2-3年旋耕的地块,应用大中型农机具深耕一次,达到上虚下实无坷垃的田园化标准,用旋耕机耕翻的田块要及时镇压,为精量匀播创造较好条件。
四、应对措施
1、针对已经出苗的田块,加强镇压控旺、防冻害及吊死苗现象发生;旱情严重的采取浇水。
2、针对播种未能出苗的田块,浇足濛头水及镇压等辅助管理措施。
3、针对已整地未播种地块,做好播前播后镇压,抗旱播种,浇好濛头水或造墒播种。
4、针对未整地田块,要抓紧整地,抢墒播种,缺墒时浇水造墒播种。
5、针对严重缺墒又无水利条件的地块,应耙实土壤,采取密切注意天气变化,待降雨前抢种或雨后播种。
6、根据品种特性,适期适量播种,确保播种质量。不同品种因种性不同,对播期、播量要求不同,应根据品种种性,适期适量进行播种。尽可能发挥农用机械的作用,扩大机械匀播面积,旋耕机旋耕的田块应先镇压后播种。
7、加强病虫草害预测预报,搞好综合防治。
8、抓住关键环节,加强田间管理。小麦生产周期长,环境变化大,加强各生育阶段针对性管理措施落实。
9、由于今年播种偏早,要宣传好提高作物抗逆能力药剂的应用宣传工作,如抗旱剂、海藻酸精、吨田宝、壮丰安等的推广工作。
2.小麦生长情况调查报告 篇二
2010年10月至2011年2月, 宿迁市泗阳县降雨总量51.8 mm, 比往年同期降雨总量 (154.9 mm) 减少103.1 mm;2010年11月和2011年1月无降雨, 2011年降雨量是历年平均降雨量的33.4%, 减少近7成[1]。
持续干旱使江苏省80万hm2农田受害, 徐州、连云港、宿迁3个市最为严重, 持续干旱严重影响淮北粮食生产区冬小麦的生长。宿迁市泗阳县小麦总面积5.3万hm2, 岗淤土小麦面积1.7万hm2, 砂土地小麦面积3.1万hm2;旱茬面积2.0万hm2, 稻茬面积5.3万hm2。受干旱影响的小麦面积2.7万hm2, 其中重度干旱田块1.2万hm2。为了解受旱情影响条件下冬小麦杂草发生情况, 2010年12月中下旬至2011年2月中旬对泗阳县各类土质、不同茬口的小麦田杂草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
1 调查方法
调查时间为2010年12月和2011年2月17日。随机选取不同土质、不同茬口的小麦田块各40块, 5点取样, 每点为0.11 m2, 记录单子叶杂草和双子叶杂草的数目。以不同类型土质、不同茬口田块样点中的杂草平均数为结果。
2 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见表1、2。与往年一样, 不同土质、不同茬口的田间杂草种类和数量明显不同, 单子叶杂草稻茬重于旱茬, 双子叶杂草旱茬重于稻茬。调查结果显示, 2011年小麦田各类杂草的数量大都明显低于往年平均。
2.1 2010年12月杂草数量
2010年12月, 岗淤土稻茬、旱茬双子叶杂草数目分别为13.6、49.1株/m2, 分别比往年同期减少了83.1%、75.7%;砂土地稻茬、旱茬双子叶杂草数仅比往年减少35.7%、7.4%。岗淤土稻茬、旱茬单子叶杂草数目分别为81.8、39.1株/m2, 均较往年平均减少7成以上;砂土地稻茬、旱茬单子叶杂草数目分别为204.5、151.8株/m2, 分别是往年平均的57.5%、95.4%。
(株/m2)
(株/m2)
2.2 2011年2月杂草数量
岗淤土稻茬、旱茬双子叶杂草分别为22.7、78.2株/hm2, 分别比往年同期减少81.9%、72.4%, 单子叶杂草数目为100.0、46.4株/hm2, 是往年同期的26.1、24.9%, 砂土地稻茬单、双子叶杂草都比往年平均减少约40%, 旱茬双子叶杂草仅减少4.2%, 单子叶杂草却比往年平均上升了10%左右。
3 结论与讨论
2010年9月至2011年2月中旬, 泗阳县同全国大部分地区一样遭受严重干旱影响。但是因土质和耕作方式不同, 表现的旱情不同, 杂草发生情况也不同。砂土地杂草发生情况重于岗淤土;旱茬杂草以双子叶杂草为主, 稻茬杂草主要以单子叶杂草为主。主要原因是岗淤土土壤结构紧密, 土质黏重, 干时坚硬, 容易结成坚实的块状结构, 通气性差[1,2]。土壤表层的杂草因土壤结构紧密坚硬, 难以萌发生根或萌发后因长期缺水干旱而很快枯死, 土壤深处的草种萌发后因土壤结构紧密, 质地坚硬杂草难以生长。因此, 岗淤土2011年草情相对于往年发生较轻。砂土地受干旱影响较轻, 杂草发生较重的原因是砂土干不裂缝, 湿不黏, 适耕期长, 土壤结构疏松, 透气性能好, 植株生长阻力小, 根系易于伸展到更深的土层吸收水分和养分, 土壤深处的杂草种子易生长, 且旱茬小麦播期早, 旱情来临时小麦杂草已经有一定的密度, 杂草生长没有受到严重影响[3,4]。
摘要:2010年9月至2011年2月中旬, 全国大范围地区受干旱影响, 江苏省宿迁地区是受干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为了解干旱对泗阳县不同土质、不同茬口杂草生长的影响, 泗阳县植保站分2次进行了大范围田间调查, 结果表明:岗淤土杂草轻于砂土, 旱茬重于稻茬, 砂土地旱茬以双子叶为主, 稻茬以单子叶杂草为主。
关键词:杂草,干旱,岗淤土,砂土,江苏泗阳
参考文献
[1]王根.稻茬麦生育特点及其杂草化学防除技术[J].农技服务, 2010 (6) :721.
[2]苏宝.江苏省春季小麦、油菜田杂草防除技术[J].农药市场信息, 2011 (8) :29.
[3]杨叶, 王兰英, 胡坚, 等.外来杂草在海南的危害及病害调查[J].杂草科学, 2011, 29 (1) :28-34.
3.昌梨库区杨树淹水生长情况调查 篇三
[关键词] 杨树;淹水;生长
东海县双店镇位于东海县西部,西靠山东郯城,西南依徐州新沂,北临山东临沭,全镇总面积117 km2,耕地面积7.3万亩,4.7万口人。自从1997年以来镇政府十分重视林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本着“谁造林谁所有、谁投入谁受益、谁经营谁获利”的原则,鼓励广大群众承包造林。实现造林与加工业的互利互促良性循环,推动林业的快速发展。到目前为止,全镇杨树面积达到2500hm2,森林覆盖率21.8%,农田林网率90%,成为闻名全市的“意杨之乡”。
东海县昌梨水库位于东海县双店镇境内。该库区滩涂土地资源丰富,土壤肥沃。自2004年以来,随着水库改造和库区蓄水养殖业的发展,部分林地遭到不同程度的积水。为了解杨树在淹水后生长情况,于2008年10月,对库区6年生杨树淹水林分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小结如下。
一、调查地概况
该地属暖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7℃,年平均日照2394h,年平均降水量913㎜,无霜期225d。海拔9.8m,土壤为黑潮土,质地中壤,有机质含量1.53%,速效N,P,K含量分別为86.48×10-6,6.7×10-6,278.6 ×10-6。主要地被植物芦苇和杂草,覆盖度60%。
二、调查方法
在苗木规格、造林时间及方法均相同的杨树林分内,分别对土耳其杨、I—72杨等无性系,按一个生长季内淹水时间的长短设置标准地,以未遭淹水的杨树林分为对照。标准地面积为亩。调查时,对标准地每木检尺,实测树高、胸径等,并计算单株蓄积与每公顷蓄积。共调查了以下3种类型:
(1)淹水深度在50cm以上,淹水时间在180d以上,淹水期一般在6~8个月。
(2)淹水深度在20cm左右,淹水时间在90d以上,淹水期一般在3~5个月。
(3)对照地势较高,常年无积水,地下水位一般在30~50cm。
三、结果与分析
(1)据调查,林分在连续遭受季节性积水的情况下,尚能生长,但其胸径、树高、蓄积的生长量随着积水时间的延长有不同程度地减少(见表1)。
表1 淹水时间对杨树生长的影响
林地为2003年春造林,株行距3m×5m
从表1可以看出,土耳其杨淹水90d,其胸径、树高分别比对照减少33.3%和21.9%,淹水180d以上比对照减少42.2%和35.3%;I—72杨淹水90d,其胸径、树高分别比对照减少23.3%和20.7%,淹水180d以上比对照减少31.1%和29.3%。淹水对杨树的蓄积生长量也有较大的影响。据调查,土耳其杨淹水90d,其蓄积比对照减少64.3%,淹水180d以上比对照减少74.98%;I—72杨淹水90d,其蓄积比对照减少49.1%,淹水180d以上比对照减少61.1%。
在调查中发现,土耳其杨因淹水造成胸径、树高、蓄积量下降幅度高于I—72杨。
(2)淹水影响杨树胸径、树高、蓄积生长量。造成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由于水下土壤条件发生变化所致。在淹水季节,也是树木生长的旺季,土壤变得紧实,因此通气性差,氧气严重不足,使微生物活动和根的呼吸作用受到抑制,这样长时间的淹水易造成根系腐烂,从而造成地上部分林木生长量逐渐变小。但是,杨树对水淹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据调查,淹水深度在50cm以上的I—72杨,在地表以上20cm的范围内能产生气生根30~40条,平均粗度0.8~1.2cm。
四、结束语
(1)淹水会造成杨树生长量大幅度下降。在一个生长季节内,积水时间越长,杨树生长量就越小。
(2)杨树在季节性积水情况下能够生长,并具一定的适应能力,但不同的杨树无性系具有不同的耐淹水能力。
(3)在造林营林中,要做到适地适树,尽可能台田造林避免林地积水,以保证林木的正常生长。
参考文献
[1] 赵天锡,陈章水.中国杨树集约栽培[M].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1994
[2] 姜志林主编.下蜀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论文集.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
4.小麦生长情况调查报告 篇四
关于植物生长调节剂及水溶肥料
检查情况报告
为加强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水溶肥料的管理,规范植物生长调节剂及水溶肥料的合理使用,根据农业部办公厅文件《农业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植物生长调节剂管理的通知》(农办农[2011]61号),广东省农业厅《转发农业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植物生长调节剂管理的通知》粤农办
[2011]184号的文件精神,近期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活动情况报告:
近日重点区域在南屏、前山,并组织属地镇街农业中心配合,共检查农药经营店铺6家,出动检查11人次,检查内容:主要围绕植物生长调节剂是否取得农药登记证、标签与登记标准内容是否相符、产品质量是否合格;检查水溶肥料的标签产品是否办理肥料的标签产品是否办理肥料登记证、标签标注内容是否与登记内容一致、是否有农药功效宣传内容、是否标注含有农药成份添加物等。从这次检查情况,目前在该区域农资产品销售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类品种有常见的生长素类、细胞分裂素类、赤霉素类、脱落酸、乙烯类和生长抑制类几种,所有被检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类药品均取得农药登记证号,大部分产品标签与农药登记核准内容基本 1
相符。但也存在少数产品出现标签与农药登记核准内容不一致的情况,如一种商品名为“混合氨基酸铜”(登记证号:PD20097781)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标签所标注的内容存在夸大宣传功效的成份,经《中国农药信息网》检索系统查询,发现其与农业部核准的标签内容严重不符,已当场对该标签违规的产品予下架暂扣处理,并对该经营店主提出批评教育处理。
水溶肥料类产品存货不多,共检查水溶肥料类产品8个,大部分产品标注内容比较合理,其中发现仅存的一种名为“含氨基酸水溶肥料炭疽疫苗”(登记证号:农肥(2006)临字2563号的产品,经“国家化肥质量检验中心(北京)”网上检索查无此商品(视为假冒伪劣产品),加上标签所标注的内容有农药功效宣传、标注含有农药成分添加物,当即对该产品作封存处理,开具产品暂扣处理决定书,并对店主提出批评教育,责令其日后进货时严把质量关。
今后,需加大培训和指导力度,普及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知识。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针对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的重点区域和主要作物,适时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对特定人群(农药经营店主和种植户主)通过专题培训班、专家讲座、示范现场会、印发明白纸以及田间巡回指导形式,不断提高技术到位率。充分利用多种信息媒介普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安全使用知识,引导农民合理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
瘦肉精检查报告
根据我所派驻市肉联加工厂检疫组2011年的报告,截止今年八月二十日,检疫组共抽检12663份生猪尿液(“瘦肉精”样品),依据国家《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最高残留限量》进行判定,没有阳性样品,生猪检测的合格率为100%。同时针对河南“瘦肉精”事件,为了进一步确保动物及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维护辖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按照上级指示精神,我所于今年三月份部署了辖区专项治理行动:
(一)围绕“春防”开展落实各项措施,组织专项检查引导生产者自律,科学用药,规范使用添加剂,做好安全生产。
(二)加强源头屠宰加工检疫,组织召开企业管理人员、经营户和驻场检疫组人员参加的专题会议,传达上级指导精神,宣传生产安全常识,通报信息动态,明确落实相应责任,做好相关工作。
(三)派发宣传资料和公告专栏画100份,增强养殖者、生猪批发商、屠宰加工企业法律意识和守法自觉性,并选送基层防检疫和机关管理人员参加市组织关于动物防疫与产品质量安全新技术培训,进一步提高防检疫人员知识的更新性,从而能更好地维护动物及动物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5.小麦生长情况调查报告 篇五
各市农业局(农委):
目前,全省小麦已陆续进入扬花灌浆期,正是形成产量的关键时期,搞好这一时期的田间管理对夺取小麦丰收至关重要。据农业部和中国气象局专家会商预测,冬小麦主产区5月气温较常年偏高,容易造成灌浆期缩短,增加“干热风”和“烂场雨”灾害风险。为科学应对异常气候对小麦生长的不利影响,切实搞好以“一喷三防”为重点的小麦后期管理措施落实,现紧急通知如下:
一、搞好宣传,广泛发动
搞好“一喷三防”是小麦后期防病虫、防早衰、防干热风等的关键措施,能够达到改善田间小气候、减少干热风危害、延缓衰老、提高粒重等多重效果。各地要充分利用当地电视、报刊、广播、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一喷三防”对提高小麦产量的重要作用,让广大农民群众明白 “一喷三防”是小麦增产最直接、最有效的关键措施。要层层搞好组织发动,广泛动员农民群众普遍开展小麦“一喷三防”,迅速掀起以“一喷三防”为重点的小麦后期管理新高潮。
二、落实政策,加大投入
针对去冬以来持续低温对小麦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国务院及时研究出台了小麦弱苗施肥补贴政策等措施。结合当前全省小麦生产实际,省里决定将这部分资金重点用于“一喷三防”补贴。近日,补贴资金将下达各市。各市农业部门要积极配合财政部门抓紧研究,及早把补贴资金下达到各县(市、区)。县级农业部门要根据“一喷三防”工作需要,及时与财政部门沟通,及早搞好对尿素、磷酸二氢钾及其它叶面肥和农药等农资的政府集中采购工作。要充分发挥机防队、植保合作服务组织等作用,扩大统防统治面积。现代农业小麦产业项目县核心示范区、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及辐射带动区,要做到实施“一喷三防”全覆盖。有条件的地区,要积极争取地方财政支持,加大投入力度,力争实现所有麦田“一喷三防”全覆盖。高产示范田要每隔5-7天喷施一遍叶面肥,确保在5月20日前喷施2遍叶面肥,月底前喷施3遍以上叶面肥。
三、加强指导,搞好服务
各级农业部门要把“一喷三防”作为当前农业生产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并立即组织县、乡农技人员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面对面指导农民群众按科学要求搞好以“一喷三防”为重点的后期管理工作。要根据当地病虫害发生情况和叶面肥试验示范情况,选择对路的杀菌剂、杀虫剂、叶面肥,并指导农民采用科学配方,确定合理剂量。要搞好分类指导,对小麦灌浆期间墒情不足麦田,要及时浇好扬花灌浆水。
四、加强督导,抓好落实
6.小麦一喷三防情况汇报材料 篇六
情况汇报材料
为切实抓好小麦“万、千、百、十”示范工程的实施,我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真抓实干、早动员、早落实,实行政、技、物、社会化服务“四结合”的措施,强化组织领导,强化工作部署,狠抓小麦田间管理,努力实现“小麦一天不收,田管一刻不丢,力争夏粮丰收,确保今年小麦千斤镇的实现,现就千斤镇高产创建及春季田管具体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领导重视,措施得力
1、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精心组织部署,成立了领导指挥组、技术指导组、督查组、和宣传组等组织;力推小麦高产创建,确保我镇实现千斤镇。
2、党政班子成员划片包干,书记、镇长及分管同志每人2000亩的高产创建示范方,每个班子成员500亩的示范片,镇包村干部和村主要负责人每人100亩的指挥田;百亩以上的高产示范片全部进行统防统治,镇村干部包保到地块,责任到人。
3、财政投入到位:为搞好千亩示范方和百亩示范片的高产创建工作,镇政府在秋种期间购买了50吨有机复合肥,春季田管购买10万元的化除、化控和防病药剂,以领导指挥田带动全镇小麦的高产创建。
4、小麦高产创建,按小麦生长的主要时期进行督查到位;关键时期进行2天一调度,3天一评比。
二、技术指导到位
1、技术人员划片包干,一线指挥,阜蒙河以南9个村以及陈书记、解委员千亩示范方有王琳具体技术指导,北部8个村和马镇长千亩示范方有陆景亮具体技术指导。
2、按季节进行技术指导:主要在播种时期、起身拔节期、孕穗灌浆期的田间管理和病虫害综合防治;主要搞好科学播种、科学施肥、春季田间管理和后期“一喷三防”等关键环节。
3、加强“良种、良法、良制、良田”的综合配套技术,利用多种形式搞好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的宣传和培训。
三、严格奖惩
1、奖励:小麦从种到收采取四次评比,在“居民收入倍增工程”中设15分:分别为秋种6分,春季田管3分,“一喷三防”3分,午收3分;每月一评比,每次评出前五名:分别奖励2000元、1800元、1600元、1400元、1200元,对测产最高的村,镇政府一次性奖励5万元。
2、处罚:行政村负责人对小麦高产创建工作不力,贻误农事,对小麦的产量造成严重影响的,除经济处罚外,对后三位的村,村两委成员作降职或免职处理。
中疃镇人民政府
7.小麦生长情况调查报告 篇七
关键词:猴樟,香樟,苗期生长,差异
猴樟(Cinnamomum bodinieri)为常绿乔木。产于贵州、云南、湖北与湖南西部及四川东部等。树形端直,冠大荫浓,宜作庭荫树与行道树观赏,也是营造珍贵阔叶树速生丰产林的优良树种。猴樟引种到江西尚未见有相关技术报道,开展其栽培技术研究对于猴樟的开发利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是江西省的省树,全省各地均有分布,是常绿乔木,适应性强,生长较快,寿命较长,树冠开展,抗风力强,树形美观,可作绿化行道树,或栽植为园景树,也是全省各地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的首选树种。香樟在全省栽培与利用研究已取得了丰硕成果。
1 试验点概况
试验点设在江西省高安市杨圩镇金盆村志平公司苗木基地,金盆村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常年温暖湿润,年均气温17.7℃,夏季高温可达40℃,冬季低温0℃以下。
育苗基地为坡耕地,土壤为红壤,土层厚度为35~40 cm,坡度小于10°。排水良好,夏季可抽水灌溉。基地交通便利,距杨圩镇3 km,距高安市区24 km,基地内有水泥路直通320国道。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育苗技术
1年生猴樟与香樟的育苗技术基本相同,试验用猴樟种子来自湖南浏阳市,香樟种子采自本地优良母树。育苗地在翻耕时施2 000 kg厩肥,菜饼肥150 kg作基肥,以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3月上旬播种,播前用0.5%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2 h给猴樟和香樟种子杀菌,消毒后用清水冲洗种子。并用45℃温水间歇浸种2~3次催芽。育苗床为高床,床面土壤整细耙平,两个树种均采用条播,床面宽1 m,条距20 cm,播种量猴樟15 kg/667m2,香樟12 kg/667m2。播后用黄心土覆盖,厚度为1.5~2 cm。播后用稻草覆盖苗床,两个树种2/3的种子出苗后即可揭草。猴樟发芽率为70%,香樟为80%。两树种均于4月中旬开始出苗,4月下旬大量出苗,5月上旬基本出齐。两树种苗木生长期间的除草松土、灌水施肥及苗木越冬防寒技术基本相同。
2.2 试验材料提取及测定方法
猴樟与香樟育苗地用样行法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苗高、地径等。在全面调查基础上,求出调查苗木的平均高、平均地径等。然后确定调查分析样株。2012年2月21日在苗床上取样,猴樟和香樟1年生苗各取样株10株,通过各项生长指标比较,分析猴樟与香樟1年生苗的生长状况。
在实验室将整理好的1年生苗进行分析,测定其各项指标,具体的方法为:用2 m的测树钢围尺测出其苗高及主根长度、用游标卡尺测出地径、计算>5 cm的Ⅰ级侧根条数、用分析天平称出鲜重(1年生苗地上部分鲜重和地下部分鲜重)及干重(鲜苗经130℃烘烤3h后称量的地上部分干重和地下部分干重)。
3 结果与分析
3.1 1年生猴樟与香樟苗木不同指标生长量及生物量分析
3.1.1 1年生猴樟与香樟苗木高生长量对比分析
从表1及图1可以看出猴樟苗木高为1.06 m,香樟苗木的高为0.5 m,猴樟苗木的高生长比香樟大0.51m,即香樟苗木的高生长量约为猴樟的47%。猴樟苗木的高生长速度明显快于香樟。
3.1.2 1年生猴樟与香樟苗木地径生长量对比分析
从表1及图2可以看出猴樟苗木的地径为1.01cm,香樟苗木的地径为0.69 cm,猴樟地径比香樟大0.32 cm,即香樟苗木地径生长量约为猴樟的68%。猴樟地径明显大于香樟,猴樟苗木更为粗壮。
3.1.3 1年生猴樟与香樟苗木主根长度分析
从表1及图3可以看出猴樟苗木的主根长度为37.49 cm,香樟苗木的主根长度为43.63 cm,香樟苗木的主根长度比猴樟大6.14 cm。此数据显示,香樟苗木主根比猴樟扎的更深。
3.1.4 1年生猴樟与香樟苗木>5 cmⅠ级侧根条数和枝条数量对比分析
从表1及图4可以看出猴樟﹥5 cmⅠ级侧根条数为6根,枝条为10根;香樟﹥5 cmⅠ级侧根条数为4根,枝条为6根;猴樟侧根条数比香樟多2根,枝条多4根。猴樟侧根条数及枝条数均多于香樟,这是猴樟的高生长、粗生长均优于香樟的主要因素。
3.1.5 1年生猴樟与香樟苗木生物量及其分析
从表2及图5可以看出猴樟苗木的地上鲜重为78.81 g,地下鲜重为40.4 g,地上干重为31.37 g,地下干重为15.04 g,总鲜重为119.21 g,总干重为51.41 g。香樟苗木地上鲜重为14.49 g,地下鲜重为12.85 g,地上干重为4.44 g,地下干重为5.14 g,总鲜重为27.34g,总干重为9.58 g。
猴樟苗木地上部分鲜重比香樟重64.32 g,地下鲜重比香樟重27.55 g。地上干重比香樟重26.93 g,地下干重比香樟重9.9 g。猴樟苗木总鲜重比香樟重91.87g,总干重比香樟重41.83 g。从以上的数据说明猴樟苗木总体的生物量大于香樟,也反映了1年生猴樟苗木的总体生长情况优于香樟。
4 小结
通过对1年生猴樟与香樟苗木各项生长指标及生物量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猴樟苗木的平均高为1.06 m,香樟苗木的平均高为0.5 m,猴樟苗木的生长速度明显快于香樟。
2)猴樟苗木的平均地径为1.01 cm,香樟苗木平均的地径为0.69 cm,猴樟苗木地径的生长大于香樟,猴樟更为粗壮。
3)猴樟苗木的主根长度平均为37.49 cm,香樟苗木的主根长度平均为43.63 cm,香樟苗木主根比猴樟扎的更深。
4)猴樟苗木的侧根条数平均为6根,枝条平均为10根,香樟苗木的侧根条数平均为4根,枝条平均为6根,猴樟苗木的侧根条数及枝条数量均大于香樟。
5)猴樟苗木的总鲜重比香樟重91.87 g,总干重比香樟重41.83 g。猴樟苗木生物量显著大于香樟。
6)从实验结果和以上分析可以看出1年生猴樟苗木各项主要生长指标明显大于香樟。
参考文献
[1]季春峰,钱萍.江西农业大学校园树木图鉴[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2]韦小丽,熊忠华.香樟和猴樟1年生播种苗的生长发育规律[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5(3):205-208.
[3]钟卫,刘济明,蒙朝阳.不同生境猴樟构件生物量研究初探[J].贵州林业科技,2008(2):7-12.
[4]郭兴华.猴樟年生长规律初探[J].贵州林业科技,2000(1):51-53.
[5]韦小丽.不同光环境下香樟、猴樟苗木的生态适应[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3(3):208-213.
[6]谢双喜.不同岩性土体对猴樟生长影响试验初报[J].贵州林业科技,1999(3):19-21.
8.小麦生长情况调查报告 篇八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赤霉菌粗毒素;小麦种子;根长;芽长;抗病性
麦类赤霉病是麦类作物广泛发生的一种全球流行性毁灭性病害[1]。小麦感染赤霉病后,不仅减产严重,品质恶化,种用价值降低,而且由于病菌的代谢产物含有毒素,人畜食用后也会导致中毒。通过抗病品种选育和栽种可有效地防治该病。小麦对赤霉病抗性的田间鉴定难度较大、周期较长,我们通过观察记录室内小麦种子在赤霉菌粗毒素中的萌发情况来进行小麦对赤霉病抗性早期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在对大量小麦品系资源进行赤霉病抗性筛选后,选择抗性表现相对稳定、类型和来源不同的44个小麦品系作为供试材料(小麦品系由四川农业大学生核所提供),把小麦按照不同的种类依次编号,小麦品系从上往下进行编号(表1)。
1.2 方法
1.2.1 小麦赤霉病菌菌种的培养
禾谷镰刀菌菌株首先在PDA培养基上活化后,再接种到小麦培养基上培养。
赤霉菌产毒培养基有很多,陆鸣等[2]以小麦、大麦、玉米、稻米、黄豆为培养基进行产毒培养,结果表明禾谷镰刀菌毒素的主要组分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3]的含量以小麦培养基最高。所以小麦赤霉菌菌种经PDA培养基活化以后,在28℃的条件下接入小麦培养基中进行培养。
1.2.2 小麦赤霉菌粗毒素的制备
本次试验采用刘思衡等[4](1989)用28℃培养30d的感病麦粒,经烘干粉碎后,100g干物加85%乙醇500ml浸泡24h,浸提2次,合并两次浸出液,过滤,滤液在60℃的水浴中蒸发收缩即得粗毒素。
1.2.3 配制25%的粗毒素原液
将提取出来的粗毒素作为浓度为100%的原液,用蒸馏水稀释成25%的粗毒素原液。
1.2.4 各个小麦品系的处理
将选取的小麦种子先放入0.1%的升汞中浸泡1~2min进行消毒处理,然后用蒸馏水将种子冲洗3~4遍,放入铺有无菌滤纸的无菌培养皿中,在25℃±2℃的培养箱中发芽。
1.2.5 粗毒素处理
根据具体试验的要求,此次试验设置了处理组和对照组两个部分,每个小麦品系处理组做3个培养皿,对照组做3个培养皿,每个培养皿中放置5粒种子。然后在处理组每个培养皿中加10ml 25%的小麦赤霉病粗毒素,对照组以10ml蒸馏水处理,同时在25℃下进行培养48h,以待观察、测定。
2.6 数据测定
将小麦种子在恒温箱中培养48h后,分别对小麦的根和芽的长度进行测定并做记录,其中每粒种子中选择3根最长的根来测量,若无芽或无根的种子,数据记为零。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后,求出各個小麦品系根和芽的平均生长长度。
2.7 抑制百分率的计算以及显著性检验
在对小麦品系根和芽的平均生长长度数据处理的基础上通过以下公式得到小麦赤霉病粗毒素对小麦芽和根的生长抑制率:
芽的生长抑制率=[1-(处理组芽的平均生长长度÷对照组芽的平均生长长度(CK)]×100%根的生长抑制率=[1-(处理组根的平均生长长度÷对照组根的平均生长长度(CK)]×100%
2 结果与分析
由表2可以看出不同的小麦品系的芽和根都不同程度地受到25%小麦赤霉病粗毒素的严重影响,但是因为品系不同,所以受其影响程度不同,其中对芽的影响小于等于50%的有3个品系,大于等于80%的有25个品系;25%小麦赤霉病粗毒素对根的影响小于等于50%的有2个品系,大于等于80%的有20个品系。从以上结果表明小麦的不同品系对DON的敏感程度不一,并且普遍对芽的抑制作用大于对根的抑制。
根据小麦芽和根的生长抑制率的处理结果,用SPSS软件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经过SPSS软件处理后,结果如下所示:由表4中处理得数据,可以看出,各小麦品种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3.1 本方法可以用于小麦抗赤霉病性的早期鉴定
通过以上数据表明:试验中不同抗性的小麦品种的种子对赤霉粗毒素的敏感程度差异性明显。赤霉菌粗毒素能抑制小麦胚芽鞘的伸长[5],增加组织细胞的渗透性,引起质膜受伤害[6],从而抑制了小麦种子的萌发生长。抗病品种耐毒性强,种子的根和芽受粗毒素抑制弱,感病品种耐毒性差,种子的根和芽受毒素抑制强。研究表明,赤霉菌的某些代谢物具有植物毒性,同该菌本身的致病性和品种的抗赤霉病性相联系,这些影响的大小可以作为小麦品种抗赤霉病性的生理指标,并建立相应的抗赤霉病性生物测定法,或用赤霉粗毒素作为选择压筛选抗赤霉病细胞突变体[7] 。该方法可用于小麦抗赤霉病性的早期鉴定。
3.2 小麦种子的抗性检测与田间抗性检测
对小麦抗病品种的研究,早在多年前Schroeder和Christensen就将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分为抗初侵染(resistance to initial infection type I)和抗扩展(resistance to spread type II)两种类型[8]。后来又发现了另外3种抗病类型[9],即抗毒素累积(resistance to toxin accumulation)、种子抗性 (resistance to kernel infection)、耐病型tolerance。种子抗性是在植株的发病率和病小穗率较高的情况下,感病籽粒数较少。由于种子抗性和耐病(注:耐病类型是指:在相同环境下,与非耐病的材料相比,最初的病症没有显著差异,但是最后的产量有显著的差别)。两种抗性类型的划分在理论上以及鉴定操作上的合理性上不同,因此还存在一定的争议[9]。小麦种子抗性在小麦的抗性研究中只代表其中的一部分:即抗初侵染或者种子抗性。王裕中等[10]认为在生育期相似的品种间病穗率的差异显示了小麦品种对赤霉病有不同程度的抗侵染力,而品种间对病害反应级大小则显示了品种对病原菌抗扩展能力的强弱。所以种子抗性的检测和田间抗性的检测是针对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对小麦抗性的研究,所反映出来的状况也不相同,因此,对种子抗性的检测不能替换田间抗性的检测。
参考文献
[1]Wang JZ. Epide miology and management of wheat scabin China[A].In: Dubin H J, GilchristL,Reevesj,et al(eds).Fusarium Head scab:globas tatus and future prospects[M].Mexico:CIMMYT,1996:97~105.
[2]陆鸣,王裕中,陈怀谷等.禾谷镰刀菌产毒素培养条件及粗毒素提取法[J].江苏农业学报,1992,8(1):30-40.
[3]陆维忠,程顺和,王裕中.小麦赤霉病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6.
[4]刘思衡,廖海林,潘祥华.应用赤霉病粗毒素测定小麦品种抗赤霉病的初步研究[J].福建农学院学报,1990,19(3):300-304.
[5]王裕中,Miller JD.小麦品种对禾谷镰刀苗毒素的抗性研究.植物病理学报,1989,19(2):105~108.
[6]薛国兴,张匀华等.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与抗病害扩展力的研究.植物病理学报,1988,10(2):113~118.
[7]张炎,张翠兰,昊郁文.细胞培养筛选小麦抗赤霉病突变体.科学通报,1991(3):6~219.
[8]姚金保,陆维忠.中国小麦抗赤霉病育种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学报,2000,16(4):242-248.
[9] Miller JD, Young JC and Sampson . Deoxynivalenol and FHB resistance in spring cereals[]].Phytopathol, 1985(113):359-367.
[10]王裕中等.小麦赤霉病鉴定技术的改进及其抗原的开拓[J].中国农业科学,1982,4:26-29.
作者简介:
9.小麦生长情况调查报告 篇九
2008-2009年河南省冬小麦干旱影响综合评估 2008-2009年我省秋冬连旱,冬小麦干旱面积不断扩大,遥感监测干旱比例最高达60%以上;拔节-抽穗期,豫北和豫西局部等地旱象有所抬头;4月中旬和5月上旬部分地区旱情较重。但由于抗旱及时或大范围降水,土壤墒情转化较快,对最终产量影响不大。各阶段干旱均可能对小麦产量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根据计算分析,若不采取任何抗旱措施,秋冬连旱及拔节抽穗期中~重旱,可累积减产22.12亿斤,合19.24亿元,有灌溉条件的旱区越冬期较常年多灌溉一次,累计成本约5.77亿元,抗旱实际减损13.97亿元,为粮食安全、高产稳产奠定了基础。
一、旱情演变
2008年10月上旬-2009年5月下旬,全省降水量在118~499mm
降水量偏多2~4成外,大部分地区
接近常年或偏少2~4成,全生育期
中旱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沿岸、豫
中和豫东局部及豫南大部。冬小麦
生长季内,干旱主要集中在以下几
个阶段:
(一)前期
2008年麦播至2009年2月上旬,全省平均降水量仅42.6mm,降
水严重偏少。按降水距平划分的干旱等级,除豫南和豫西局部外,全省大部达到中~重旱。
由0~20cm实测土壤墒情变化图(图1)可见,2008年麦播至11月中旬我省大部土壤墒
情较适宜,从11月下旬开始,干旱测点百分率由16.9%逐渐增大到1月下旬的44.9%,遥感监测的干旱面积达全省麦播面积的60%以上。由于各地积极抗旱保苗,有条件的地区及时灌溉,同时2月7~8日,人工增雨和大范围的自然降水的共同作用,全省旱情缓解或解除。
图1 冬小麦生长前期0-20cm土壤干旱测点百分率变化情况
(二)中期
秋冬连旱缓解后,2月中旬至4月上旬全省降水在11~156mm之间,但降水空间分布不均,豫西大部、豫中、豫北和豫东局部较常年偏少3成以上。
虽然2月中下旬全省墒情较适宜,但进入3月以后,冬小麦逐渐开始拔节抽穗,需水量增加,局部地区旱象又有抬头,0~50cm干旱测点百分率不断增加(图2),到4月上旬增至42.9%,比2月下旬时高出39.5%。中~重旱主要集中在豫北、豫西及豫东局部的内黄、灵宝、新安、宜阳、开封等测站。
图2 冬小麦生长中期0-50cm土壤干旱测点百分率变化
(三)后期
4月中旬以后,冬小麦陆续进入开花灌浆期,进入全生育期第二个需水高峰。4月中旬全省旱情仍在进一步发展,0~50cm干旱测点比
图3冬小麦生长后期0-50cm土壤干旱测点百分率变化
例高达56.8%(图3),但旬末全省出现了7~85mm的降水,4月下旬
测墒结果显示:豫北、豫西及豫东局部的旱情明显缓解;由于作物耗水量大且气温偏高,到5月上旬干旱比例又有所增加,但大范围强降水过程较多,土壤墒情转化较快,对最终产量影响不大。
二、小麦干旱影响评估
(一)利弊条件分析
2月上旬全省出现了一次降水过程,加上灌溉和人工增雨的作用,小麦返青期前后全省土壤墒情适宜比例在80%左右。4月中旬全省出现了一次较大范围的降水过程,有效缓解了拔节-抽穗期的旱情。
然而冬小麦苗期持续干旱地区部分田块出现枯黄死亡,且因长期缺水导致抗逆能力下降;3月中旬起到4月上旬冬小麦处于拔节-抽穗期,耗水量陆续增大,豫北、豫西北等地的部分测站连续2旬以上出现中~重旱,若旱情不及时缓解减产量将有所增加。
(二)评估结论
据干旱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研究、田间试验结果及干旱评估模型运算,预计前期干旱可能造成我省小麦产量比上年减少3%左右,约18.36亿斤,以每斤0.87元计,预计损失15.97亿元;拔节-抽穗期豫北、豫西北的濮阳、内黄、三门峡、宜阳、开封等8个县(市)旱情较重,连续2旬以上中~旱麦区达531万亩左右,约损失3.76亿斤,合3.27亿元。若不采取任何抗旱措施,预计全省小麦累积损失19.24亿元。
我省冬小麦生长季内多年平均降水量呈“南多北少”的空间分布特点,一般年份豫北需在冬前、拔节期和灌浆期进行三次灌溉,豫
中、豫东等地区多在拔节期和灌浆期各灌水一次,而豫西南、豫南地区降水基本能够满足小麦生长需要,不需灌溉。与正常年份相比,2008-2009年特殊的气候背景,使豫中、豫东及豫西南局等地约3197万亩麦区越冬期多灌水一次,比常年多增加投入5.77亿元。由于抗旱及时,冬小麦实现减损13.97亿元,为粮食安全、高产稳产奠定了基础。
三、启示
(1)我省是国家冬小麦的重要生产基地,干旱是我省小麦生长季内最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干旱发生。各地应切实重视抗旱工作,因地制宜,防患于未然。豫北、豫东北等干旱风险大的地区应注意选择抗旱能力较强的品种,并做到趁墒播种;豫东北部、豫西等抗旱能力较弱的地区应加强抗旱设施的基础建设。
(2)冬小麦不同生长阶段干旱的影响不同,开展干旱动态评估工作,发布干旱风险预估和评估信息,及时为决策管理部门提供指挥生产的科学依据、为广大农民提供生产参考,实现干旱风险的动态管理势在必行。
(3)民以食为天,农业稳产高产与减灾防灾是社会稳定的根本,需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农业气象灾害发生时需社会各界与广大农民上下联动,积极采取措施,将灾害损失减到最小。
10.小麦春管工作总结报告 篇十
由于去年特殊的气候因素,造成全县小麦返青晚、群体小、个体弱。为进一步促进小麦丰产丰收,根据省、市电视电话会议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现就做好小麦春管特作如下通知:
一、提高认识
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把小麦春季田间管理作为当前的一件急事、大事来抓,全面安排部署,要立足于“抢、早、快”细化部署,扎实做好小麦田间管理工作。要加强宣传工作,县电视台要开辟专题节目,大力宣传小麦春管的.技术措施,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
二、迅速行动
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立即组织开展查苗情、查墒情、查病虫情“三查”活动,调查摸底,掌握情况,做到情况明、底数清,为科学决策、科学管理提供可靠依据。
三、科学管理
农业技术部门要根据我县的苗情,科学提出技术指导意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搞好培训。农业技术人员要全部投入到生产第一线,指导农民早浇水、速追肥。特别是死苗明显、受害面积大的乡镇要采取综合措施,力争抗灾夺丰收。
四、加强服务
11.小麦生长情况调查报告 篇十一
[关键词] 小麦 灾害发生 预防补救
淮北麦区地处淮河及苏北灌既总渠以北,北至陇海线一带,这里是全国重要的中、强筋小麦生产基地,本区地处暖温带南部,属季风型气候,东部沿海一带还受到海洋性气候的影响。本区气候年际变化大,气象灾害频繁,尤其是春夏之交,地处南北过渡地带淮北麦区常出现强对流天气,最典型的两种现象是大风暴雨和冰雹,常常导致倒伏的发生。
一、倒伏的发生和影响
小麦因茎秆发育不良和受风、雨影响,发生大于45℃的倾斜现象称倒伏。小麦倒伏后,功能叶相互重叠,有效光合面积下降,灌浆时间缩短。生产上以抽穗后倒伏较为常见,影响小花发育和千粒重,灌浆速度降低,粒重减少,常造成10%~30%以上的减产,倒伏越早,对产量影响越大。
二、倒伏的症状
根据小麦茎秆倾斜的角度不同,通常将倒伏分成斜(植株倾斜的角度小于15°)、倒(植株倾斜的角度大于15°而小于45°)、伏(植株倾斜的角度大于45°)三级,依次对产量严重影响。根据倒伏发生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茎倒伏和根倒伏,通常以前者比较普遍。
三、倒伏的原因
倒伏的外因即直接原因是大风暴雨,但其内因是小麦群个体发展失调的结果。小麦茎倒伏主要是由于茎基部的机械组织不发达,一般表现为基部第一、二节间过长,茎秆细软而缺乏韧性。当群体过大时,上部重量难以负荷,特别是在遇大风雨时,茎的下部极易弯曲或折断而形成倒伏。一般基部第一节间长度超过8~10cm、第二节间长度超过12~15cm,或者基地节间每厘米长度的干重低于8mg,就极易发生倒伏。氮肥施用过多、追肥时间不当或密度过大、通风透光不良、纹枯病发生过重等,均易导致茎倒伏。小麦根倒伏是由于根系发育不良,扎根不深,次生根少而细弱,支持不了地上部植株的重量而发生的,一般在孕穗期以后,特别是在风雨交加、麦田泥烂的情况下最易发生。
四、预防措施
一是选用高产抗倒抗病品种,要求茎秆粗壮、植株较矮、叶片挺立;二是扩行精播,建立合理群体结构,防止群体过大,协调群、个体矛盾;三是配方施肥,有机、无机相结合,氮、磷、钾、微量元素肥料平衡施用,科学运筹,采取“前促、中控、后攻”的策略,以防止群体过大和基部节间过长;四是注意运用传统的防倒措施如开挖好麦田一套沟、除湿降渍、秸秆覆盖、冬前或冬季镇压,中耕松土、综合防治好纹枯病等,对防倒均有十分显著的作用;五是大力推广化控防倒技术,一般在播种前每千克麦种用1g左右15%的多效唑可湿性粉剂伴种。提倡推广应用矮苗壮、壮丰胺、矮壮素、助壮素等效果好、更安全的产品拌种或拔节前喷药。
五、补救措施
高产小麦的倒伏普遍发生在抽穗以后,但小麦能依靠茎秆居间分生组织的活动而自行进行背地性曲折恢复。应切忌扶麦和捆麦,以免破坏搅乱其“倒向”使小麦节间本身背地性曲折特性无法发挥,并折断茎秆,加速衰亡。虽然小麦倒伏后茎叶重叠,通风透光不良,但功能叶片和其他绿色器官仍能进行光合作用,积累光合产物,因此倒伏麦田要加强白粉病和纹枯病的防治,同时应及时进行根外喷肥,特别是补喷强力增产素、丰产灵、惠满丰液肥、活力素等生长调节调理剂,可达到保绿防衰、增粒增重、大幅增产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马祖华.农业气象知识,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12.小麦生长情况调查报告 篇十二
1 试验地概况
朝阳县地处辽宁省西部,地理坐标东经119°52′~120°47′,北纬40°55′~41°54′,气候干旱少雨多风,年平均降雨量450毫米,年平均气温8.4℃、≥10℃积温3250~3550℃,年平均蒸发量2119.7毫米,是降雨量的4.5倍,林木生长活跃期175天,全年日照时数2861.7小时,辐射总量140.4千卡/平方厘米,山地植被稀疏,土质瘠薄,地下水位较高。
2 试验内容与调查方法
2.1 试验内容
试验地选择在朝阳县王营子乡八家子村。A试验区为2005年春季栽植的107速生杨,土层厚度0.8米,地下水位在3.5米,酸碱度为7.1,试验区面积12.7公顷;B试验区2005年春季栽植的108速生杨,土层厚度0.8米,地下水位在3.1米,酸碱度为7.1,试验区面积18.1公顷。
2.2 调查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设置标准地,在A试验区设置2个固定标准地,在B试验区设置2个固定标准地,试验地为20米×50米矩形标准地。试验时间为2006~2010年的雨季。
3 调查结果
据调查,截至目前朝阳县栽植面积已达6717.7公顷,现在有绝大部分生长不良。A试验区内107速生杨有94.3%受冻害,死亡率达到80.9%;B试验区内108速生杨有90.2%受冻害,死亡率达到75.1%。详见表1~表3。
107、108速生杨在朝阳县生长发育差的主要原因是立地条件和树种生物学特性差距太大。(1)气温。朝阳县年平均气温8.4℃,而107、108速生杨在年平均温度不小于9.5℃条件下生长良好;在最低气温-30℃地区可安全过冬,而朝阳县最低气温达到-33℃,日最大温差达到±21℃。(2)物候学特性。朝阳县林木生长期为175天,而107、108速生杨整个生长期为250天。(3)地下水位。朝阳县地下水位平均为3.5米,而107、108速生杨在地下水位1.5~2米之间最好。(4)土壤。朝阳县河滩地多为沙土和草甸土,大部分土壤有效土层为10~30厘米,而107、108杨树在土壤有效土层在40~100厘米条件下生长良好。
4 结论
13.气象条件对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篇十三
关键词:水分,温度,光照,气象灾害与产量
1 水分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水分是生长发育的重要环境因子。小麦在整个生长发育阶段对水分的要求不同, 其中拔节期和抽穗开花期对水分要求高, 是重要需水期。
1.1 出苗
出苗期最适土壤含水率为16%~18%, 相对于田间持水量的60%~70%, 当土壤含水量在15%以下时, 出苗就参差不齐, 当土壤含水率在12%以下时, 小麦几乎不能出苗。
1.2 分蘖—拔节
分蘖期最适宜土壤相对湿度是60%~75%。如果降水少, 土壤水分不足, 分蘖显著下降或不分蘖。拔节期是小麦作物的需水关键期, 需要充足的水分。如果缺少水分则会造成穗长变小, 结实粒数降低, 增加不孕小花率, 影响小麦产量。
1.3 抽穗开花期
此阶段是小麦作物需水临界期, 需要充足的水分。降水少出现干旱则直接影响小麦幼穗分化, 湿度过大或开花期连日阴雨, 则花粉粒吸水膨胀、破裂而影响受精。
1.4 灌浆成熟期
此时段如果遇到干旱则小麦灌浆期缩短。如果出现强降雨、大风则容易倒伏, 影响后期生长, 造成籽粒数下降, 影响正常收割。如在收割前遭遇连阴雨天气, 则造成小麦穗发芽, 会严重影响单产。
2 温度
热量是农作物生存的重要因子。作物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只有在适宜温度条件才可正常进行, 温度过低或者过高作物生长都会受到抑制。
2.1 出苗
种子发芽最低温度1~2℃, 最适宜温度15~20℃, 最高35~40℃, 温度过低, 发芽缓慢且不整齐, 过高则呼吸强度大, 发芽受抑制。
2.2 分蘖—拔节
分蘖数量的多少初步决定了小麦成穗率。分蘖最低温度2~4℃, 最适宜温度12~16℃, 随着温度升高, 则分蘖增强, 但高于18℃, 则分蘖受抑制, 如果温度再高则分蘖开始减弱。拔节期在10℃以上开始伸长, 并随着温度的升高增长速度逐渐增大, 而在12~16℃最有利于小麦形成矮、短、粗壮的茎秆。
2.3 抽穗开花期
此时期最低温度为9~11℃, 最适宜18~20℃, 最高30℃。开花有两个高峰期, 分别在上午9:00~11:00, 下午15:00~18:00。夜间温度低开花少, 中午温度太高相对湿度低, 开花受到抑制。
2.4 灌浆成熟期
此时段最适宜温度20~22℃, 如遇到高温天气, 则会造成小麦灌浆期缩短, 干粒重下降, 不完善粒数增加, 影响小麦籽粒饱满和小麦品质。
3 日照
3.1 分蘖—拔节
日照时间短, 则延长穗分化时间, 有利于形成大穗, 反之日照时间长, 幼穗分化速度加快, 时间缩短形成的小穗数和小花数较少。
3.2 灌浆成熟期
此时段需要充足的日照, 如果多雨寡照, 光合作用供应不足影响粒重的提高, 造成小麦瘪粒数增加, 百粒重减小。
4 影响小麦产量的主要气象灾害
4.1 干旱
干旱是指长期无降水或降水显著偏少, 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 从而使作物体内水分亏缺, 正常生长受到抑制。
农业中确定旱涝的重要指标是看土壤相对湿度, 土壤相对湿度<40%为重旱, 40%≤土壤相对湿度<60%为轻到中度干旱, 60%≤土壤相对湿度<90%为适宜, 土壤相对湿度≥90%为过大 (见表1) 。
通过以表1可以看出干旱对产量的影响极大。干旱时间持续越长, 土壤相对湿度越小, 危害越大, 产量越低。但不同发育期需水不同, 例如2005年乳熟—成熟期过后干旱, 持续时间长达24d, 此时作物对需水量要求不高, 需要充足的日照和高温, 所以产量较历年相比不是减少很多。而2003年和2008年干旱时段处于拔节期前后, 是小麦作物的需水关键期, 需要充足的水分。此时缺少水分则会造成穗长变小, 结实粒数降低, 增加不孕小花率, 所以产量较历年相比减少很多, 产量较低。而2012年则土壤湿度适宜, 产量高为丰产年。
4.2 洪涝
洪涝是由于大雨、暴雨引起河流泛滥、山洪暴发淹没农田, 毁坏农业设施或因雨量过于集中, 农田积水造成的洪灾和涝灾。
4.3 风灾
风灾是由于大风对作物造成机械性损伤和生理危害、土壤风蚀沙化, 损害农业生产设施等。呼玛县主要是大风造成小麦作物倒伏, 造成收割困难而产量降低。
4.4 雹灾
冰雹给农业生产造成直接或间接危害。机械破坏作物使作物叶片、茎秆、籽粒遭受损伤。此外, 冰雹的机械损伤引起作物各种生理障碍等间接危害。短时段雹灾对呼玛县小麦作物的危害不大。
5 结语
14.小麦生长情况调查报告 篇十四
关键词:小麦秸秆;玉米;生长;影响
中图分类号 S14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06-53-02
1 小麦秸秆还田对玉米出苗的影响
阜阳市颖州区程集镇小麦秸秆还田的方式有3种:第1种方式是秸秆粉碎后旋耕还田;第2种方式是秸秆粉碎后均匀地撒在地面上还田;第3种方式是麦秸不粉碎留在玉米背行。玉米播种的方式有4种:第1种方式是秸秆粉碎后旋耕机播,使用旋耕播种一体机作业,行距60cm,株距25~28cm,每667m2种植4 000~4 500株;第2种方式是秸秆粉碎覆盖地面机械直播,行距60cm,株距25~28cm,每667m2种植4 000~4 500株;使用2腿或3腿播种机播种;第3种方式是小麦秸秆不粉碎留在背行,玉米使用2腿播种机宽窄行机械直播,宽行80~90cm,窄行40cm,株距23~25cm;第4种方式是麦秸机械打捆或人工清理出田后板茬机械直播, 行距60cm,株距25~28cm,每667m2种植4 000~4 500株。
6月14日颖州区降了一场中雨,雨量分布达到28mm,玉米播种期墒情充足,但由于小麦秸秆粉碎还田的影响,造成出苗率有所下降。6月26日,对上述玉米4种播种方式进行了出苗情况调查,每种播种类型调查3块玉米田,每块玉米田调查5点,每点调查双行20株,共100株,调查结果如表1。从表1可以看出,不还田板茬机械直播的玉米田块出苗率达到98%,出苗很齐;秸秆粉不粉碎留在背行机械直播的田块出苗率达到97.66%,出苗较齐,与不还田板茬机械直播的玉米田块出苗率相差很小,仅为0.34个百分点;秸秆粉碎灭茬后机械直播的田块出苗率也达到了97%,出苗也较齐,与不还田板茬机械直播的玉米田块出苗率相差也很小,仅为1个百分点,但个别种子被秸秆包围,没有充分同土壤接触,没有发芽出苗;而秸秆粉碎后旋耕机播的田块出苗率仅有91%,比板茬机械直播的田块低了7个百分点,出苗不齐,由于秸秆吸收部分水分,加上粉碎秸秆造成土壤悬空,一些种子不能同土壤充分接触,土壤易跑墒,出苗不齐。
2 小麦秸秆还田对土壤墒情的影响
在6月18日播种期、7月20日拔节期和8月5日授粉期,分别对玉米4种播种方式的田块挖取土样,送到区土肥站进行烘干进行土壤墒情调查,每种播种类型调查3块地,共调查12块玉米田,调查结果如表2。从表2可以看出,小麦秸秆不粉碎覆盖玉米背行具有明显的保墒作用,在播种期、拔节期和授粉期的相对含水量比粉碎旋耕的分别高7.3、10.09和4.71个百分点,比不还田板茬机械直播分别高1.64、6.21和2.3个百分点;小麦秸秆粉碎覆盖地面机械直播的田块也有较好的保墒作用,在播种期、拔节期和授粉期的相对含水量比粉碎旋耕的分别高6.29、7.76和3.76个百分点,比不还田板茬机械直播的田块分别高0.63、3.88和1.35个百分点;而小麦秸秆粉碎旋耕机播的田块跑墒明显,土壤含水量最低。
3 小麦秸秆还田对玉米病虫草害的影响
在6月30日、7月10日、9月6日,分别对玉米4种播种方式田块的杂草、玉米螟、大斑病、小斑病进行了调查,每种播种类型调查3块地,共调查12块玉米田,调查结果如表3。从表3可以看出,小麦秸秆还田的玉米田块的杂草发生量普遍低于不还田板茬机械直播的田块,尤其以不粉碎留背行机械直播田块的杂草发生率最低,仅为12株/m2,比不还田板茬机械直播的田块低24株,粉碎覆盖地面机械直播和粉碎旋耕机械播种的田块分别为28株/m2和32株/m2,分别比不还田板茬机械直播的田块低8株/m2和4株/m2;小麦秸秆还田的玉米田块的玉米螟、大斑病、小斑病的危害株率普遍高于不还田板茬机械直播的田块,尤其以不粉碎留背行机械直播的田块玉米螟、大斑病、小斑病的发生最重,分别为4.6%、5.8%和7.2%,分别比不还田板茬机械直播的田块高2.3、3.6和4.1个百分点;粉碎覆盖地面机械直播的田块玉米螟、大斑病、小斑病的发生也较重,分别比不还田板茬机械直播的田块高1.4、3.1和3.4个百分点;粉碎旋耕机械直播的田块玉米螟、大斑病、小斑病的发生比不还田板茬机械直播的田块也有所加重,分别高0.3、0.8和0.5个百分点。
4 结论
(1)小麦秸秆粉碎后旋耕还田的玉米田块,出苗率明显降低,而小麦秸秆粉碎后均匀覆盖地面机械直播和小麦秸秆不粉碎留在背行宽窄行机械直播的玉米田块的出苗率略有降低。
(2)小麦秸秆粉碎后旋耕还田的玉米田块土壤含水量明显降低,而小麦秸秆粉碎后均匀覆盖地面机械直播和小麦秸秆不粉碎留在背行宽窄行机械直播的玉米田块的土壤含水量则明显提高。
(3)小麦秸秆还田的玉米田块的杂草发生量明显降低,而玉米螟、大斑病、小斑病的发生量则明显提高。
15.关注幼儿生长情况,促进健康成长 篇十五
——宁围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儿童体检工作
4月22日—5月17日,宁围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一年一度的幼托机构儿童“六一”体检工作。
根据宁围镇实际情况,中心组建了由临床医生、儿保医生、检验人员等十余名医务人员组成的体检工作团队,每天7人组前去各幼托机构进行健康体检;并将体检计划安排以文件形式发送至宁围镇辅导学校和各幼托机构,使体检工作有序化、规范化;同时,中心购置了电子立柱秤、血红蛋白测定仪,以电子表格统计取代原先的纸质手工统计,操作更便捷,准确度更高,反馈更及时。
本次体检,共惠及23个幼儿园,体检儿童5816人次,实际体检率达97%,发现贫血儿童242人,隐睾儿童2名。体检组长及时向幼儿园反馈体检结果,要求幼儿园将体检异常结果告知家长,针对贫血儿童,特别提出要增加含铁辅食,平衡膳食。
16.小麦生长情况调查报告 篇十六
关键词:干旱,小麦,影响,对策,四川仁寿
小麦、油菜是四川省大部分地方主要的小春粮食作物, 而小麦在粮食作物中占有较重的比例[1,2]。近年来, 由于栽培措施、病虫害和不良气候环境如冬干、春旱导致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3]给小麦优质、高产和稳产带来了严重影响。尤其是干旱已成为制约我国小麦生产发展的主要环境因素之一。
仁寿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部的浅丘地区, 地处东经104°0′~104°30′, 北纬29°40′~30°16′。仁寿县冷热四季分明, 干湿两季明显,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由于季风作用, 加之大气在运行过程中产生降水的随机性、偶然性, 造成降水量无论在月、季、年的变化均差异大, 因此干旱是仁寿县农业气象灾害之首。干旱常以冬干、春旱、夏旱、伏旱等类型交替出现。整个春季, 常因热带、副热带暖湿气团尚未入侵或入侵季节偏迟, 原南下控制仁寿县的干冷气团, 由于季节转换, 太阳辐射能量大增而剧烈增温, 形成仁寿县初春气温回升快、空气干燥、降水少、日照多、蒸发大等春旱显著的气候特点。
1 前期气象条件概述
2012年10月至2013年3月仁寿县呈现降雨持续偏少, 气温偏高的气候特征 (图1) 。仁寿县在10月12日出现1次14.1 mm的中雨天气过程后, 到2013年3月全县总降水总量仅为18.6 mm, 期间以无雨或微量降水为主要天气气候特征。值得一提的是, 2013年1月6日至2月6日仁寿县以晴好天气为主, 连续31 d无降水, 是有气象资料记录以来冬季出现的最长连续无降雨日数。
2012年12月至2013年2月仁寿县气温较历史同期偏高1℃左右, 进入3月仁寿县气温加速飙升, 上、中旬平均温度与历年同期相比分别偏高了5.7、5.9℃, 同时蒸发速度加快, 降水偏少, 月降水量仅为2.0 mm, 比常年偏少93%, 创历史同期最少记录 (图2) 。
据四川省气候标准规定:四川盆地3—4月连续30 d降水总量<20 mm视为春旱, 同时把春旱分为一般春旱和严重春旱, 一般春旱指干旱连续天数<40 d, 严重干旱指干旱连续天数≥40 d。结合前期冬干天气和3月降雨量来看, 截至2013年3月底, 仁寿县干旱连续天数达119 d, 符合严重春旱气候标准。
眉山市辖1个区5个县, 由于地理环境和土壤状况不同, 冬干、春旱双重干旱导致的农业干旱在全市差异较大, 利用GIS手段作出了眉山市干旱区划图 (图3) , 从图3可以看出, 仁寿县旱情较为突出。
2 事证列举
2012年冬季至2013年春季, 仁寿县冬水田在长时间无有效降水、高温强光照影响下, 水分亏损加剧, 田间普遍出现无蓄水状况, 大部田块土壤板结, 结构恶劣, 干涸开裂, 增加了小春作物后期产量形成难度。从仁寿县气象局农气中心土壤湿度监测数据显示, 2012年11月28日10 cm土壤湿度仅为58%, 出现了2 cm干土层 (图4) 。同时据有关部门统计, 2013年仁寿县冬水田有水面积仅为133.33 hm2, 比2012年减少100 hm2, 比常年减少133.33 hm2。
3 干旱天气对小麦生产的影响
小麦生长环境复杂, 其生长和产量形成受气候、水资源等诸多因素影响, 在这些因素中, 水成为制约小麦生长和产量形成的关键因素。我国是一个淡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国家, 人均淡水资源有效占有量2 310 m3, 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 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近年来, 田块超限度开垦, 地下水资源日趋匮乏。加上生态系统的破坏, 气候变暖, 气温升高, 降雨严重分配不均, 冬干、春旱发生频繁, 严重制约了小麦生产。
在冬干、春旱双重气象干旱共同影响下, 仁寿县旱地水分亏缺严重, 土壤墒情持续偏低, 从每旬土壤湿度监测数据可以看出, 2012年11月上旬开始仁寿县土壤湿度就一直维持在70%以下。通过实地调查可以看出, 大部坡台土小麦田块土壤板结, 耕层通透性差, 氧气不足, 不能很好满足小麦苗生长所需, 导致小麦苗架长势差, 植株高度偏低, 较历年同期偏矮10 cm左右, 根系短小, 分蘖少, 密度小。小麦根系越深, 抗旱能力越强[1], 同时根的主要作用是吸收水分和养分, 并将吸收到的水分和养分运送到茎叶中, 进行体内有机物质的合成和转化, 源源不断地供给小麦生长所需。而根的生长主要在苗期, 此时缺水, 根系短小, 不能为小麦后期生长储存、提供充足的水分和养分。而在仁寿县小麦出苗普遍期正好在11月中旬左右, 从土壤湿度监测数据可以看出, 11月中旬仁寿县部分土层已经出现了干土层, 小麦根系吸收不到足够水分来满足幼苗生长。
2013年1月中旬至3月底小麦正处于拔节至抽穗期, 这是小麦需水临界期, 小麦耗水量会急剧上升, 从图1、图2可以看出, 此段时间仁寿县处于气温加速上升、蒸发加快、降水严重不足时期, 此时缺水不利于小麦穗形成, 会造成小麦后期严重减产[2]。
4 对策
4.1 播种要选好底墒, 足墒下种
水分是种子发芽、出苗的必要条件, 而小麦种子必须吸收相当于本身重量45%的水分才能发芽, 水分不足, 往往成为影响出苗和提高小麦产量的主要限制因素, 因此足墒下种是确保苗全苗壮的重要措施[1]。对于浇不上底墒水的麦田, 应抢墒适期早播, 以免因土壤缺墒, 造成缺苗断垄[3,4]。
4.2 适时冬灌, 保苗安全越冬
小麦越冬前适时冬灌是保苗安全越冬、早春防旱的重要措施, 冬灌后土壤水分充足, 可以缓和地温的剧烈变化, 防止发生冻害, 造成死苗, 并为翌年返青期保蓄水分, 做到冬水春用[5,6]。
4.3 做好水分管理
小麦进入生育后期需要大量的水分, 为保证小麦正常结实灌浆, 在抽穗后有条件的地方应本着“地皮见湿不见干”的原则, 连续浇好抽穗、扬花水、灌浆水, 以满足该阶段小麦对水分的需求, 特别保证在灌浆期的水分, 可增加小麦的千粒重。
4.4 密切关注天气变化
抓住有利天气过程, 适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 在减轻春旱影响的同时积极做好塘、库、水、堰的蓄水工作, 为小麦后期生长用水做好准备[7]。
参考文献
[1]单长卷, 田雪亮, 吴雪平.小麦根系抗旱适应性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 2006 (3) :83-85.
[2]吴寅, 贺德先.秋冬春连续干旱对冬小麦生育前期根系发育与生理活性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 2010 (4) :34-37.
[3]唐蓉.我国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及灾害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29) :57-59.
[4]方文松, 朱自玺, 刘荣花, 等.河南省冬小麦干旱动态评估指标初探[C]//2007年年会生态气象业务建设与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分会场论文集.广州:中国气象学会, 2007:201-205.
[5]周苏玫, 马元喜, 王晨阳.干旱胁迫对冬小麦根系生长及营养代谢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 2000 (2) :84-87.
[6]徐玉花, 吴俊祥, 范志军, 等.秋冬至初春连旱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14) :97-100.
17.小麦生长情况调查报告 篇十七
关键词:夜间增温;免耕;氮转运;磷积累
中图分类号: S512.1+10.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9-0111-04
气候变暖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之一,温室气体排放加快了全球变暖趋势。与工业革命前相比,全球地表平均气温已经升高0.4~0.8 ℃[1]。2100年,全球地表温度可能再升高1.4~5.8 ℃。全球变暖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即北半球夜间最低气温增幅明显高于白天最高气温增幅,冬春季增温大于夏秋季,北方寒带增温幅度大于南方温热带。我国气候变暖特征与全球基本一致,冬春季增温显著,夏季增温最弱,且高于全球同期平均增温幅度,预计到2050年再升温12~2.0 ℃,2100年增幅将达到2.2~4.2 ℃[2-3]。温度是作物生长发育的必要气象要素之一,夜间温度升高极可能对作物生长发育、产量产生潜在影响。已有研究报道,夜间气温升高(日较差减少)导致玉米、水稻产量增加[4]。田云录等也发现,夜间增温处理下冬小麦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了18%[5]。Sandvik等研究表明,温度升高能促进植物生长[6]。Kudo等认为,夜间增温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并不显著[7]。夜间增温对不同地区植物生长影响各异,探明其内在机制对分析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免耕是保护性耕作方式之一,可以减少生产中劳动力、机械投入,提高产投比。研究表明,免耕播种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增加土壤水分含量[8]。也有学者认为,免耕种植与传统耕作相比,作物产量差异不显著[9]。探讨免耕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对制定耕作措施意义重大。有关夜间增温对我国农作物生产影响的研究已有一些报道,将夜间增温与耕作措施结合起来探索未来气候变暖背景下农作物对保护性耕作措施的响应研究尚未见报道。小麦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本研究以冬小麦为研究对象,采用增温与免耕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夜间增温及免耕对小麦产量构成要素(穗数、单株粒数、千粒质量等)和生长发育过程中营养元素(氮、磷)吸收利用的影响,揭示夜间增温及免耕对冬小麦产量影响的机制,旨在为研究气候变化、耕作方式对我国小麦生产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概况
试验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农业气象试验站(32.16°N,118.86°E) 进行。该试验站属于亚热带温润气候,年平均温度为15.6 ℃,年平均降水量为1 100 mm,年平均日照时数超过1 900 h。供试土壤耕层质地为壤质黏土。种植小麦前采集0~20 cm的土层土壤进行土壤理化性质分析,土壤理化性质见表1。
1.2试验设计
试验小麦品种为庆丰188,为当地广泛栽种品种。按照
当地常规栽培技术规程种植。种前施用135 kg/hm2尿素、50 kg/hm2 过磷酸钙、50 kg/hm2氯化钾作为底肥。2012年10月31日播种小麦,采用条播方式,种植密度为 300 kg/hm2。小麦生育期雨量充沛,达到作物用水需求,故本试验未进行人工灌溉补水。参照田云录等的被动式夜间增温方法[10]进行增温,即采用红外线反射膜将地面发射出的长波辐射反射回地面,从而减少热量损失,以提高农作物冠层及地表的夜间温度。采用铝箔玻纤布作为增温材料,用铁支架支撑铝箔玻纤布,在整个生育期内使其与小麦冠层始终保持 20 cm。设4个处理:常温+翻耕(CK)、夜间增温+翻耕(W)、常温+免耕(NT)、夜间增温+免耕(WNT)。每个处理重复3次,共12个小区,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进行排列。每个小区面积为3 m×4 m,其中有效增温面积为2 m×3 m。冬小麦整个生育期(播种至收获期)每天下午19:00覆盖反光膜进行增温处理,次日06:00揭开反光膜。为了消除增温系统的遮光干扰,常温处理小区也安装增温系统支架,但无反光膜。为保持降水量的一致性,雨雪天气不覆盖反光膜进行增温处理,大风天气也不覆盖以避免增温设施被破坏。使用ZDR-41型温度数据记录仪(杭州泽大仪器有限公司),在田间实时监测5 cm土层温度。本试验采用的增温系统可使该层地温的季节平均夜温升高1.2 ℃。
1.3植株生理特性分析
分别在小麦各个关键生育期进行采样,测定株高、顶叶SPAD值、总叶面积。将每株植物分成茎、叶、穗、籽粒,分别杀青后70 ℃烘干至恒质量,测定植株各部位的干质量。每个小区预留1 m×1 m测产区,用于成熟期收获后,测定籽粒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等。
叶面积=叶片长×叶片宽×0.83。
烘干部分植物样品,粉碎后测定植物各器官的氮、磷含量。采用半微量凯氏法测定植物全氮含量。采用钼黄比色法测定植物全磷含量。植物氮(磷)累积量为各器官氮(磷)素含量与其干物质量乘积之和。
在营养生长阶段,植物从土壤中吸收营养元素累积到营养器官中,之后这些营养元素向生殖器官(主要是籽粒)运转。植株营养器官氮(磷)元素转运量指植株生殖生长阶段,从植株营养器官中转移出的元素总量。植株营养器官氮(磷)元素转运量、营养器官氮(磷)素转运率计算公式如下:
植株营养器官氮(磷)元素转运量=开花期植株地上部各营养器官中氮(磷)积累总量-成熟期植株地上部各营养器官中氮(磷)积累总量;
营养器官氮(磷)素转运率=开花期氮(磷)素的转运量/营养器官中元素累积总量×100%。
1.4数据处理
用Excel 2003软件处理数据,用SPSS 11.5 软件对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
2结果与分析
2.1增温及免耕对小麦生物量的影响
由图1可以看出,与对照区(CK)相比,夜间增温处理(W)下植株生物量显著增加。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灌浆期、成熟期植株生物量分别比对照增加18%、6%、11%、9%、11%。免耕处理(NT)与对照区(CK)相比,植株生物量在整个生育期下降2%~6%,差异不显著。增温叠加免耕处理(WNT)下,整个生育期植株生物量与对照相比增加了7%~24%,显著高于对照。可见,夜间增温促进了小麦生物量的累积,免耕则对小麦生物量无明显影响,两者叠加处理对小麦整个生育期的生物量表现出明显的促进作用。
2.2增温及免耕对小麦叶面积、SPAD值的影响
由图2可以看出,与对照区(CK)相比,夜间增温处理(W)在抽穗期、开花期显著提高了植株叶面积,增加了2%~7%。免耕处理(NT)下植株叶面积在整个生育期均未受到明显影响。增温叠加免耕处理(WNT)下单株叶面积在抽穗期、开花期显著高于对照区(CK)。可见,夜间增温处理(W)与增温叠加免耕处理(WNT)均促进了植株叶片生长,免耕处理(NT)则对植株叶片生长无明显影响,这与植株的干质量结果一致,说明不同处理间叶片生长差异是导致植株干质量产生显著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植物叶片SPAD值与叶绿素含量有很强的相关性。由图3可以看出,与对照组(CK)相比,增温处理(W)下,开花后0~9 d内叶片SPAD值均有所增加,比对照提高6%~7%,花后9~15 d SPAD值下降,比对照降低1%~15%,说明在作物灌浆初期,增温能够促进旗叶叶绿素含量增加,在灌浆中期增温促进旗叶衰老,导致叶片SPAD值迅速降低。免耕处理(NT)与对照CK 相比,SPAD值增加幅度较小,对小麦旗叶SPAD值影响不大。增温叠加免耕(WNT)处理下,小麦生长前期SPAD值有所提高,比对照提高6%~8%;花后9~15 d显著降低,降幅约70%;花后15~21 d,旗叶SPAD值均低于对照区(CK)和免耕处理(NT),差异不显著。可见,小麦旗叶SPAD值在灌浆前期相对较稳定,中期则迅速下降,增温处理(W)与增温叠加免耕(WNT)处理均提高了灌浆初期旗叶SPAD值,对小麦籽粒生长具有重要意义。
2.3增温、免耕对小麦氮、磷吸收和转运的影响
由图4可知,小麦植株地上部氮素累积总量随小麦生育期的推进而增加。与对照组(CK)相比,增温(W)处理下小麦氮素累积量在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灌浆期、成熟期各个时期分别上升了2%、4%、9%、17%、14%、8%,由此看出,增温处理对小麦氮素累积起促进作用。免耕处理(NT)下,与对照相比,小麦氮素累积量减少了2%~6%,差异不显著。增温叠加免耕处理(WNT)下,与对照相比,小麦氮素累积量明显提高,在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灌浆期、成熟期各个时期分别升高11%、7%、12%、12%、12%、13%。由此可知,增温处理(W)、增温免耕处理(WNT)对小麦氮素吸收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免耕处理则对植物氮素累积无明显影响,这与不同处理间小麦干物质累积量结果一致,说明干物质累积差异可能是氮素累积产生差异的重要原因。植物磷素累积量也随着小麦生长而逐渐增加,表现与氮素累积量相似的递增规律。与对照组(CK)相比,增温(W)处理下植物磷素累积量在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灌浆期、成熟期各个时期分别上升了8%、18%、10%、10%、8%、22%。由此可知,增温处理对小麦磷素累积有促进作用,尤其在孕穗期、成熟期对小麦磷素累积影响较大。免耕处理(NT)下小麦磷素累积量与对照相比在整个生育期内减少2%~5%。增温叠加免耕处理(WNT)下,磷素累积量在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灌浆期、成熟期各个时期分别增加了10%、21%、6%、11%、6%、14%。可见,免耕对小麦磷素累积量无明显影响,夜间增温(W)、增温叠加免耕处理(WNT)对磷素累积有促进作用,尤其在成熟期更为明显。说明在本试验处理条件下,W、WNT处理对小麦氮元素、磷元素吸收累积的影响效果是一致的。
由表2可见,夜间增温处理下(W)小麦营养器官的氮、磷转运量均极显著高于对照(CK),比CK分别提高了28%、22%,两者转运率也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免耕处理(NT)下小麦营养器官中氮转运量稍有下降,磷素的转运量、转运率分别比对照略有降低。夜间增温叠加免耕处理(WNT)下小麦营养器官的氮素、磷素转运量均极显著高于对照,氮素、磷素转运率均高于对照(CK)。可见,增温处理(W)提高了小麦N、P转运量,而对N、P转运率无明显影响。夜间增温叠加免耕处理(WNT)对小麦N、P转运量、转运率均有促进作用。免耕处理对小麦营养元素吸收利用情况影响不明显。
2.4增温、免耕对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由表3可见,与CK相比,增温处理(W)下小麦每穗穗数、单株粒数均减小,分别比对照少6%、9%;空粒数、千粒质量均有一定程度增加。由于单位面积穗数降低,导致最终产量也显著低于对照。免耕处理(NT)下小麦单株粒数稍有减少,但不明显;每穗粒数、千粒质量、单位面积穗数均有一定程度增加,导致小麦产量提高,但与对照差异不显著。与对照相比,增温叠加免耕(WNT)处理下小麦单株粒数、单位面积穗数下降,最终产量也下降;千粒质量、空粒数均有所增加。由此可知,夜间增温对小麦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有抑制作用,免耕处理对小麦产量、籽粒质量均无明显影响,夜间增温叠加免耕处理会影响小麦的籽粒产量、产量构成,与单独增温处理影响效应相同。
3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夜间增温(W、WNT处理)促进了小麦叶片生长、叶面积增加,同时地上生物量也显著提高,而籽粒产量却降低,显著低于对照,这与之前的研究结果[9]一致。也有学者发现,夜间增温提高了小麦株高、叶面积,平均产量也提高了18.3%[10],本试验结果与之相反。这可能是由于小麦品种不同或生育期内水肥条件差异造成的。本试验中,夜间增温(W、WNT处理)显著提高了小麦抽穗期至开花期植株表3不同处理下小麦籽粒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叶面积,而在灌浆中后期叶片SPAD值却迅速降低,显著低于对照,说明增温处理虽然促进了小麦叶面积的增加,但其造成叶片早衰不利于光合产物累积,这可能是导致籽粒产量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夜间增温(W、WNT)处理下,小麦氮、磷营养元素的转运量显著增加,但是转运率无明显差异,这可能是因为冬小麦在夜间增温条件下促进了植物地上部生物量的累积,后期增温影响小麦的开花及有效分蘖,使得有效穗数降低,因此转运率并无明显变化。增温处理导致小麦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及产量均显著下降,这与房世波等的研究结果[11]相同。另外,气候变暖容易造成小麦冬前迅速生长,不利于过冬返青,花后气温太高,甚至出现高温胁迫,会降低冬小麦生物量、产量[12]。本研究发现,夜间增温使小麦生物量增加,但有效穗数减少,这可能是由于前期有效分蘖率降低,最终导致作物产量降低。此外,本试验增温处理时间为每天19:00至次日06:00。由于增温反光膜不透光,因此在12月底和1月初白昼最短之时进行盖膜增温,可能减短了增温时间,对农作物后期生长产生潜在不利影响。本研究结果表明,免耕处理(NT)对小麦株高、叶面积、生物量无明显影响,对小麦籽粒产量及其构成也无显著影响,说明本试验中温度效应比耕作效应对小麦生长的影响更大。前人研究结果表明,免耕措施在冬前和春季具有“降温效应”,延迟了冬小麦出苗、返青,使得分蘖率降低,不利于作物生长发育[13]。也有学者认为,半干旱地区的少免耕技术使小麦出苗率增加,且叶面积系数、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均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Ding Y,Griggs D J,Noguer M,et al.Climate change 2001:the scientific basis[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2]任国玉,徐铭志,初子莹,等. 近54年中国地面气温变化[J]. 气候与环境研究,2005,10(4):717-727.
[3]秦大河. 气候变化与干旱[J]. 科技导报,2009(11):3.
[4]Lobell D B.Changes in diurnal temperature range and national cereal yields[J].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2007,145(3/4):229-238.
[5]田云录,陈金,邓艾兴,等. 开放式增温下非对称性增温对冬小麦生长特征及产量构成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2011,22(3):681-686.
[6]Sandvik S M,Heegaard E,Elven R,et al.Responses of alpine snowbed vegetation to long-term experimental warming[J]. Ecoscience,2004,11(2):150-159.
[7]Kudo G,Suzuki S.Warming effects on growth,production,and vegetation structure of alpine shrubs:a five-year experiment in northern Japan[J]. Oecologia,2003,135(2):280-287.
[8]王法宏,冯波,王旭清. 国内外免耕技术应用概况[J]. 山东农业科学,2003(6):49-53.
[9]孙广建,邓旭先,刘素爱,等. 免耕对小麦产量的影响[J]. 河南农业科学,2006(7):37-39.
[10]田云录,陈金,董文军,等. 非对称性增温对冬小麦强势粒和弱势粒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的影响[J]. 作物学报,2011,37(6):1031-1038.
[11]房世波,谭凯炎,任三学. 夜间增温对冬小麦生长和产量影响的实验研究[J]. 中国农业科学,2010,43(15):3251-3258.
[12]Liu H J,Kang Y H.Regulating field microclimate using sprinkler misting under hot-dry windy conditions[J]. Biosystems Engineering,2006,95(3):349-358.
【小麦生长情况调查报告】推荐阅读:
小麦病虫害发生情况及原因分析09-02
小麦生产技术总结10-10
新型小麦收割机论文08-15
冬小麦种植技术教案doc07-05
蒜苗生长日记08-03
黑豆生长观察日记07-07
观察日记植物生长过程06-12
植物生长观察作文范文07-03
不负春光野蛮生长作文08-25
【精华】植物生长观察日记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