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之舞观后感

2024-10-13

大河之舞观后感(11篇)

1.大河之舞观后感 篇一

《大河之舞》

教学目标

1、欣赏乐曲《大河之舞》,了解乐曲的结构;感受乐曲欢快、热情的情绪。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感受《大河之舞》气势宏大的舞蹈场面。

3、培养训练学生的节奏感、运动协调感等方面的能力。

4、通过本课的学习,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丰富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听辨舞步的节奏变化。

2、感受流行音乐中明快的旋律和强烈的节奏感。

3、跟随音乐即兴敲击节奏。

教学难点

1、在欣赏过程中,引导学生从节奏、情绪方面为乐曲分段。

2、学跳踢踏舞的基本步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大河之舞》的视频、录音带、录音机、踢踏舞视频。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二、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走进新的音乐领域。

三、欣赏乐曲

(一)初次完整欣赏乐曲。

师:首先老师请你们听这段音乐,听后,请你说出你对这段音乐的感受,从节奏和情绪的变化上去看,能分出几部分?如果同学们能听出是什么乐器主奏就更好了。听的过程中同学们可以随老师用指尖点节奏感受音乐。

(二)分段欣赏。

师:那么我们通过节奏、情绪上的变化,可以看出,乐曲分为两个部分。

1、欣赏第一部分。师:刚才同学们也听出来了,这首乐曲中还加入了舞蹈者的脚步声。那么乐曲的节奏又是如何跟着舞者的脚步发展变化的呢?

师:我们边听第一部分音乐,边看黑板上老师画的图谱,并随着舞蹈者的脚步声拍手感受一下第一部分的情绪。(老师点击第一主题)师:第一段音乐是怎样的情绪?

2、欣赏第二部分。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第二部分曲谱。

师:第二段的节奏有明显的变化,音乐加入了什么样的节奏类型?

师:对,加入了后十六分音符,我们看着第二部分的曲谱,用手划拍视唱感受一下。师:下面请同学们小声用“哒”随电子琴伴奏哼唱,并随电子琴加入拍击。

师: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首乐曲是谁创作的吗?这首乐曲就是由爱尔兰著名的音乐家比尔•惠南创作的——什么呀?(教师展示幻灯片)师:对。刚才我们听的这首音乐只是《大河之舞》音乐剧其中的一段音乐。

(三)完整欣赏。

师生共同观看《大河之舞》视频。

(四)介绍《大河之舞》的背景。

师:《大河之舞》是什么?它是一部音乐剧。共分四场。这部音乐剧主要表现了爱尔兰古老的历史,由于时间关系,老师就不在这里一一介绍了。刚才我们欣赏的那首乐曲只是《大河之舞》音乐剧其中的一段音乐。老师希望你们能记住《大河之舞》这段音乐。

四、学跳踢踏舞

师:同学们,我们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独树一帜。其实咱们中国也有自己本民族的踢踏舞。有谁知道是哪个民族的? 师:对,是藏族。大家课下可以去网上找一找关于藏族踢踏舞的视频,感兴趣的可以自学。

五、课堂小结

《大河之舞》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受到了热烈欢迎。它印证了这一点:一个被遗忘的舞蹈因为一群热爱它的爱尔兰人,走向了广阔的世界。《大河之舞》不仅是世界舞蹈的瑰宝,也是整个爱尔兰民族的骄傲。

2.大河之舞观后感 篇二

1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

受儒家文化的熏陶, 自春秋战国以来, 大至邦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往来, 小到亲朋好友之间的日常生活交往, 礼都是备受推崇的。人与人、国与国之间对礼的推崇, 使无数文人墨客吟诗作文, 渐渐地使中国成为屹立于世界的礼仪之邦。随着现代文明的到来, “以‘礼’为中心的传统人际交往模式在当代与以法律、契约为主导的现代交往秩序并存发展”[3]。而与之相对的武力, 除了战争年代用来保家卫国之外, 更多的是作为一种体育技能存在, 如相扑、拳击。作者向读者展示的半岛人的世界活生生就是野蛮人的世界, 尚武好斗是他们闻名三河流域的“法宝”“他们的脾气是微波炉, 插上电就热, 火力键一拧, 就成高温。他们的交谈方式, 不是用嘴而是用拳头。”[4]这是他们祖先遗留下来的交谈方式, 代代相传, 生生不息。“尚武好斗”成为半岛人文化的主要基因, 而由这一特点衍生出了“排外, 不侮辱人, 不干苟且之事, 行事光明磊落, 打架不在于谁有理谁无理, 而在于胜负其他的特点”等品质。半岛人的生存交往方式, 即便在战乱纷飞的春秋战国也是罕见的, 更遑论当今的文明社会。作者描述半岛人的世界对大多数读者来说是陌生的, 毕竟在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崇尚武力的民族不多。“刺点, 就是文化‘正常性’的断裂, 就是日常状态的破坏, 刺点就是艺术文本刺激‘读者式’解读, 要求读者介入以求得狂喜的段落。”[5]半岛人尚武好斗的传统这一“刺点”的介入, 拉开了大众接受常规阅读的期待视野。

崇尚武力解决问题的半岛人应是英勇无畏、所向披靡的, 他们的决斗场面也该是惊心动魄、壮观无比的!但出人意料的是, 小说中并没有一场真正的半岛人决斗的场面。小说总共出现过三次“武力”场面。第一次是发生在孩子之间, 罗杰和东娃都是没有任何反抗的机会就被对手打倒, 对手之间无论是实力还是年龄的差距, 都注定了这场角斗的不公平性。第二次是发生在罗疤子与罗建放之间, 两人之间的冲突是由于罗杰与东娃的引起的冲突。第三次则是罗建放带着拿着家伙的村民到回龙中学“收复失地”, 但村民们并没有动手并且在警员到来之前离散而去。这三次冲突, 武力成分一次次减弱。

崇尚武力的民族, 怎能不用武力解决问题了呢?这不仅是我们读者的疑问, 也是半岛上一直想把罗家坝尚武的传统发扬光大的罗建放的疑惑。罗建放对于罗疤子不敢用刀劈自己的行为看不起他, 并指责他不配做半岛人。罗建放带着村民去“收复失地”时, 村民“既没有进厨房帮忙, 也不在外面压阵!”[6]在他看来, “半岛将要毁了, 半岛将不再是半岛人的半岛了!”[7]半岛人不再以武力解决问题, 难道真的如陈副镇长所言, “绝大部分半岛人现在都变成文明, 不愿意再跟着某些人胡闹了!”[8]此时, 读者也会情不自禁去思考:半岛人文明化到底是好是坏?可以说, 从文本看来, 作者似乎并没有给读者一个明确的答案, 反而在论述中时而显现出矛盾的情绪。半岛人排外, 尤其是对于政府。20世纪30年代初半岛人当天拒绝接受政府战争后武力安置难民到半岛, 把政府吓走后又把难民请回去, 好生招待。作者借叙述者之口, 这样评价此举“只是一种无效的挣扎, 也可能是最后的挣扎。”[9]半岛人看似团结有主见的背后, 其实隐藏着渐渐被外界社会瓦解同化的苗头。这种苗头便是通过“半岛中罗姓两个家庭之间的对峙与仇恨”这一“刺点”引发的一系列事件显现的。

2核心刺点的颠覆是通过分刺点进一步离析与瓦解的

正是通过刺点的层层推进, 文本不再是解释和揭示生活的立体结构, 而是在传统与现代文明之中, 立定一种半岛人的生活图景。罗秀疯子被人强奸怀孕是文本中埋下的一个很大的伏笔。罗疤子的女儿罗秀从三岁开始便患了疯病, 不知从哪天起她怀孕了。这样一个只相过一次亲却以失败告终的黄花大闺女怎么可能怀孕?唯一的解释, 就是被人强奸。半岛上的人行事一向光明磊落, 干偷鸡摸狗之事是为人所不耻的。半岛上怎么可能出现这种人?随着故事的展开, 最后真相大白:竟是一向以“真正的半岛人”自居的罗建放对罗秀做出这等半岛人所不耻的事。

在真相水落石出之前, 作者安排罗建放做了许多能够体现他作为半岛人的事情。第一宗便是上面提及的对罗疤子的侮辱。罗建放与罗疤子之间的冲突由来已久, “文革期间”罗疤子带着众人批斗罗建放的父亲, 使得他的父亲遭受众多苦难。罗建放对罗疤子最怀恨的还不是这些, 而是他扇罗建放父亲耳光, “半岛人从不以侮辱的方式对待对手”[10], 这是半岛人崇尚武力之外的另一不可侵犯之处, 侮辱半岛人比杀了他们还更严重。以其人之道反治其人之身。罗建放要与罗疤子决斗, 但罗疤子未从, 罗建放要罗疤子喊出“我是脓包”这样自取取辱的事。第二宗便是上面提到的罗建放带人到回龙中学“收复失地”的事。从这次动员半岛人一同前去发动“武力”之事, 半岛人没有积极响应罗建放的号召, 而是罗建放用肉去请他们才勉强答应了这一要求。在罗建放看来, 这是半岛人的耻辱, 以前遇到捍卫半岛人土地这回事, 无须请求, 云聚响应。在这两件事中, 罗建放的儿子东娃也被作者塑造成英勇无畏、血气方刚的少年。换而言之, 似乎罗建放才是半岛上的希望, 是拯救其他人被外界所同化的最后救命稻草。但出人意料的是, 罗建放这一形象刚刚塑造成形, 作者却把罗秀被强奸的事安排在他身上, “真正半岛人”的形象轰然倒塌。

如果说, 罗建放算不上真正的半岛人, 那巴人的精神与灵魂就无人继承了吗?从作者为我们安排的罗杰后来的成长过程与结局, 却似乎并不如此。那么罗杰俨然是冉冉升起的巴人形象?

文中的罗杰从小不喜欢与半岛其他人接触, 而是整日守护在疯子姐姐罗秀的身边。罗秀难产逝世后, 罗杰就一直保护着姐姐的女儿“巴艳”的坟头。到回龙中学读书时, 行为举止怪诞, 不爱学习, 却喜欢上像自己姐姐的夏老师。夏老师因个人私事问题回到故乡重庆后, 因各种原因辍学的罗杰也开始了自己浪迹天涯的苦累生活。历经千辛万苦、人事沧桑的罗杰风光满面地回到故乡。在罗杰还没有荣归故里的时候, 作者安排了一次考古事件。考古队挖出的M22号墓地墓主背部伤痕累累的白骨与罗杰时不时的背痛不谋而合, 罗杰的父母认为被推测为贵族或首领的墓主就是罗杰。这一前一后的安排, 罗杰似乎就成了半岛上的伟人。此外, 在罗疤子与罗建放父辈两代的较量中, 从结局来看, 是罗疤子家取胜。罗建放被自己的儿子弯刀劈死, 东娃也因杀死父亲被处以死刑, 只留下孤苦伶仃的母亲艰难度日。而罗疤子一家却幸福美满地生活于世, 罗杰的腰囊鼓鼓更是为他们家赢得了骄傲。在物质与精神方面, 罗疤子一家都是幸福无比的。但出人意料的是, 罗杰却不这么认为。罗杰原本以为东娃一死, 他就胜利了。但当东娃死之后, 他却陷入了迷茫。“他们的较量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谁败了?谁胜了?”[11]作者借叙述者之口传递的不仅是罗杰的疑惑, 同样也是的疑惑:真正的半岛人是谁?

真正的半岛人是否存在令人疑惑, 而真正的半岛文化是否遗存也引人深思。摆手舞是半岛人的特权, 几千年来已经沉淀为他们的民族文化。“在文化的不同领域中, 文化的‘自我交际’ (autoeorn-munieation) 与‘身份自我追寻’ (identiysearch) 使得文化语言产生了特殊性”。[12]摆手舞这种肢体语言是半岛人交际交往的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模式, 是他们作为半岛人的“文化身份认证”。围绕着摆手舞作者设置了罗秀疯子被强奸、罗建放请大家跳摆手舞、巴艳跳摆手舞三个事件。这三个事件, 让人看到的是曾经作为巴人祖先传下来的艺术也不再是那么纯净了, 而是掺杂着各种复杂人事。罗秀就是在跳舞的当晚被罗建放奸污的, 罗建放请大家跳摆手舞也是为了侮辱罗疤子。罗建放请了所有的人去跳摆手舞, 除了罗疤子之外。“你不来, 并不能证明你有脸面, 恰恰说明你没有脸面, 因为祖先传下来的舞蹈你都不敢跳。”[13]而巴艳以非半岛人身份出现跳摆手舞这事, 罗建放一声不吭。“按照罗建放的原则, 绝不允许一个与半岛不想干的会跳把手舞。”[14]原因在于:罗建放早从巴艳的长相中, 看出她就就是自己强奸罗秀所得的亲生女儿。亲情的力量使罗建放这个一向以真正半岛人自称的硬汉形象放弃了矢志不渝的坚守。罗建放乱伦罗秀之事败露后, 从罗建放的话语中, 读者能够明白:罗建放对罗疤子所做的一切侮辱性事件都是希望罗疤子能够赐自己一死, 赎当年那个晚上奸污罗秀的罪。他以各种方式来证明半岛人的英勇, 却无济于事。“罗疤子几人, 是明明白白地坏规矩, 罗建放却做得偷偷摸摸。”[15]

半岛人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生活方式与优良品质的渐趋消失, 除了半岛人自我内部原因外, 也与外部因素的渗透密不可分。外部因素中我们看到“半岛人供他们吃, 供他们住, 贵客一样招待, 直到万源大山平静下来, 难民放心大胆地返乡为止。”[16]半岛人是排外的, 此举为何?这决不是他们的善良本性使然, 而是对当权者的惧怕。“文革”期间, 罗疤子批斗罗建放父亲, 是受当时“牛鬼蛇神”的摆布。这外面来的“牛鬼蛇神”破坏了半岛内部的团结。罗建放以“真正的半岛人”自居, 按理外面的想法对他应是刀枪不入的。但从罗建放对父亲头上的“地主”帽子耿耿于怀, 而当父亲的帽子被摘后, 他请半岛人喝酒跳舞庆祝这一前一后的反应来看, 并非如此。正如罗疤子所说, “我需要半岛外面的想法, 未必罗建放就不需要, 为啥外面摘掉了他爹头上那顶早就无关紧要的帽子, 他就高兴成那样了!”[17]罗传明是半岛上第一个不靠武力走出半岛的知识分子, 是半岛上的第一个“叛徒”, 他不仅接受来了外面的知识, 也接受了外面人的处事方式。“在他眼里, 半岛是血肉之躯, 有呼吸, 有体温, 也有感情, 总之不是由‘传统’留下的遗物, 而是鲜活的生命, 比遗物更珍贵, 也更令人痛惜的生命。每个生命都是唯一, 这是半岛的全部价值。”[18]罗传明却从不承认这欲加之罪, 自己虽不推崇武力, 但想法仍是半岛人的想法。而从去恩人罗建放父亲摘“地主”帽子后上坟的方式由以前的偷偷摸摸到现在大白天去的变化, 也使罗传明承认自己是被“外面的想法”所控制和摆布的人。罗杰作为半岛上的第一个走出半岛的人, 不仅走南闯北的去外面的世界赚过钱, 还帮助政府动员半岛人迁出半岛。半岛上的年轻人, 他们更是走出半岛, 被外面的世界所淹没。“这些年轻人, 离开古老的骄傲, 跟三河流域的年轻人一样, 去了外面的世界。”[19]

尚武、排外、跳摆手舞等半岛人的一些习惯及习俗都渐渐地远去, 伴之而去的是半岛人内部的团结, 淳朴的民风。但半岛人也获得了知识, 获得了与外面世界的接触, 而不是处于与世隔绝的荒芜之地。外面的世界对半岛人的影响是积极还是消极, 引人深思。

总之, 《大河之舞》意味深长, 这离不开罗伟章在小说中核心刺点与分刺点的恰当设置。小说正是通过刺点的不断“节外生枝”, 推动故事意义的发展, 在意义的探寻下, 反思现代文明的价值景观。从而使小说的主题意蕴得以深化, 彰显出作家讲故事的艺术宗旨, 拓展了文本叙事的内在张力。

摘要:“刺点”是符号学中的一个概念。在艺术文本中, “刺点”不仅能够增添文本的艺术魅力, 还能刺激读者的阅读欲望、发人深省。罗伟章的长篇小说《大河之舞》围绕“半岛人尚武、排外”这一核心刺点, 又制造了“半岛中两个家庭之间的对峙与仇恨”这一“刺点”, 并且通过一系列事件与这两个“刺点”搭配和组合, 从而拓展了文本的张力, 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关键词:刺点,符号学,《大河之舞》

参考文献

[1]赵毅衡.符号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2:169.

[2]赵毅衡.符号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2:169.

[3]赵星植.论礼物的普遍分类:一个符号学分析[J].符号与传媒, 2014 (1) .

[5]赵毅衡.符号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2.p.169.

[12]马西莫.莱昂著, 钱亚旭译.从理论到分析:对文化符号学的反思[J].符号与传媒, 2013 (2) .[4]

3.大河之舞观后感 篇三

12月11日,作为世界最顶级的演出之一,《大河之舞》在山东省会大剧院上演。作为爱尔兰有史以来最成功的文化作品,它所呈现的不只是高超技艺和丰富的艺术感知,也是“村民舞蹈”的当代化演绎和一个民族的哲学思考。

《大河之舞》济南首秀

不到现场,你感受不到,也想象不到《大河之舞》的震撼。

舞台简洁大气,舞美却磅礴华丽。一支干净流畅的爱尔兰踢踏舞将你带入史诗般的意境中。风笛悠扬,背景广袤,考究的服装,变幻的舞步,音乐与节拍中,演员舞步愈加缭乱,你情绪潮涌如水。上半场最后一幕《大河之舞》是全剧经典,年轻的舞王舞后率领20名舞者一字排开,舞步整齐。舞鞋击打着地板,似乎是惊涛拍岸,又如大河奔流,气势磅礴。当铿锵的舞步戛然而止,所有舞者瞬间傲然站立。舞蹈戛然而止,却仍余音袅袅。

《大河之舞》并不呆板,更不说教。下半场的《新世界的劳工》篇章中,两位黑人演员在街头随性舞蹈,踢踏舞步潇洒不羁。倒是有几位爱尔兰舞者“不服”来战。他们身量修长,目不斜视,上身挺拔,舞步却毫不凌乱。两边厢各有看家本领,你傲慢如太阳,我闪耀似繁星;你有每秒快达35次敲击的“无影脚”,我有MJ的经典太空步:几个回合下来,双方各领风骚,但台下观众则领略到不同的踢踏风格。

《大河之舞》不拖沓,不端架子,客场演出也不卑不亢。演出中不只有爱尔兰民族风情,还包括西班牙弗拉明戈、俄罗斯舞、古典芭蕾与现代舞的精髓,舞蹈语言颇为丰富。现场乐队由四位凯尔特女子组成,将凯尔特女人的优雅,恩雅的神秘,神秘园的悠扬融为一炉。

早前媒体已经提前剧透,中国音乐将出现在演出中。但《大河之舞》的音乐制作人把这两首曲子的“出场”隐藏得太巧妙,当全场观众都沉浸在爱尔兰异域风情的音乐声中时,《康定情歌》和《我的祖国》天衣无缝地绕梁而来,赢得掌声之余,仍收获会心微笑。

据山东省会大剧院总经理助理鲍晓庆介绍,此次《大河之舞》的济南站演出,门票销售情况非常好,基本上达到90%。开票第一天,截至当天下班时,销售额达到10万元,创下大剧院门票销售的历史纪录。

“爱尔兰国礼”的中国之旅

1994年4月30日,一个改变爱尔兰舞蹈乃至整部文化史的日子。《欧洲电视网歌唱比赛》的中场演出播出了一段7分钟的踢踏舞表演,这段富有节奏感与视觉冲击力的表演,让整个欧洲印象深刻,传统踢踏舞几乎被颠覆,从都是单人舞的踢踏舞形式变为气势宏大的群舞,从表情呆板、上身纹丝不动的沉闷、只能在单曲循环的重复单一动作变成手舞足蹈情绪充沛,从软底鞋到硬底鞋的爱尔兰踢踏舞仿佛在这7分钟中获得了新生!

面对好评,制作人莫亚·多赫蒂与团队将这7分钟的表演扩充为长达两小时的舞剧,并将其打造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踢踏舞表演,更能涵盖整个爱尔兰文化的前世今生。

1995年《大河之舞》在都柏林的波音剧院首演一举成功,不仅年轻观众开始纷纷效仿,《大河之舞》选段风靡一时,就连此前对这一舞剧创作异常苛刻和质疑的媒体也纷纷打出五星好评,认为“爱尔兰终于出现了一个真正的文化符号!”

时至今日,《大河之舞》独霸21年全球票房冠军,亲临现场的世界级明星超过1000位,不乏迈克尔杰克逊、lady gaga、麦当娜、贝克汉姆夫妇等,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舞剧经典之冠。同时,《大河之舞》也造就了“爱尔兰国礼”地位,不仅伴随爱尔兰国家领导人出访国外,也成为每一位出访爱尔兰的他国领袖必看剧目。

“引进之初我们也很犹豫。中国演出市场刚有起色,一部完全没有台词的舞剧,还是大家都不熟的踢踏舞,讲的是比较冷门的爱尔兰文化和凯尔特精神,到底中国观众能不能接受?”《大河之舞》中国发行人九维文化董事长张力刚回忆说,“但是后来我们决定必须要做这部舞剧,中国的观众应该看到这样的作品,这是中国对外输出文化价值应该学习的榜样,而我们也应该由此创造中国文化进军世界的大河之舞。”

为了保持原汁原味的最高品质,九维文化坚持连地板、钉子都从爱尔兰漂洋过海搬运回国,即便观众并无要求也绝不动摇;为了城市之间迅速转场,装台拆台都像军事行动一样井然有序,又像一场没有观众的演出,雅致诗意的完成所有本该慌乱嘈杂的装拆工作,留下一尘不染的舞台;为了舞台设备全国大规模运输的安全性,每一个灯光、音响、舞美设备哪怕是一小盒工具栏,都有自己指定的专属位置,7车40尺集装箱装的严丝合缝,在任何的长途跋涉中绝无闪失。

从2003年在中国市场惊鸿一瞥的《大河之舞》,在2008年重新回到中国,再到2016年的第十次中国站巡演,《大河之舞》在中国走遍了30个城市60多家剧场,吸引和培养了一大批踢踏舞的粉丝与舞迷,也成为在中国演出市场中最成功的舞剧,“没有之一”。

在“随意”中闪烁光焱

英国哲学家赫夫洛克·埃里斯曾经说过:“如果我们漠视舞蹈艺术,我们不仅对肉体生命的最高表现未能理解,而且对精神生命的最高象征也一样无知”(转引自沃特·泰勒所著《美国舞蹈》)。

“大河之舞”的震撼力,凸显出一个“真”字:真实激情的迸发,精湛绝伦的真功夫。尤其可贵的是群体水平的高超,需要极其“残酷”的训练并坚持不懈。据了解,能够成为《大河之舞》的演员已经成为爱尔兰人、特别是爱尔兰舞者的荣耀,舞团中九成以上团员都曾获得过国际级舞蹈比赛的冠军。由于演出强度极大,每场演出结束后,演员要迅速跳入35公斤的冰桶中10分钟,以免受伤。。

同时,创作团队的艺术品位与创造才华,使其实现了“村民舞蹈”的当代化演绎并注入了一个民族的哲学思考。这种思考不是“玩儿深沉”,不是用舞蹈“翻译”文学主旨,而是真正以舞蹈语言呈现蕴积内心的思想与爱。它很单纯亲切,又很流畅……天籁之声的歌、乐与舞蹈浑然一体,在“随意”中闪烁着耀眼的光焱。

《大河之舞》的舞蹈并不缺乏高超的技艺,但却摆脱了完全炫耀技巧的浅白,融入了爱尔兰厚重的文化之中。它也是舞蹈在欣赏中被感知认识的又一次升华。在这样单纯的舞蹈和节奏中,你会突然像一个返璞归真的孩童,迷失在一种原始而真实的初始情感中。它带来的是长期保留下来的意念:我们是我们的过去,我们是我们的现在。

4.大河之舞 教学设计 篇四

一、课前游戏 模仿节奏的游戏。

设计思路:通过模仿节奏的游戏,拉进师生之间的距离,并将新授的部分节奏作了一个有效的渗透.二、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三、听辨导入

播放踢踏舞录音,学生猜声音。

设计思路:用猜声音的方式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强化学生对新知识的需求

四、简介踢踏舞的发展,出示课题

1.踢踏舞起源于18世纪,是当时的美国黑人在闲暇时做的一种脚下的游戏。2.这种游戏被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所喜欢,到了19世纪,踢踏舞被正式搬上了舞台。

播放美式踢踏舞视频,学生谈感受。

播放杨丽萍的《雀之灵》,学生观察并谈出两种舞蹈的区别。

3.目前,踢踏舞已经风靡全球,它影响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舞蹈,但最为著名的就是爱尔兰的《大河之舞》。

【设计思路:首先,让学生知道踢踏舞最初是玩出来的,这使孩子们更乐于接受这种艺术形式,并使他们情绪放松,为后面的即兴创编做好铺垫。其次,通过观察美式踢踏,并与《雀之灵》相比较,引导学生谈出美式踢踏是自由、随意的风格;踢踏舞非常注重脚下的节奏变化;踢踏舞演员不仅仅是舞蹈的表演者,同时也是舞蹈音乐的演奏者。】

《大河之舞》的大河指的是爱尔兰的里菲河。里菲河是爱尔兰民族的母亲河,就像我们中华民族的黄河一样。

【设计思路:介绍里菲河,通过音乐让学生了解相关文化。】

五、欣赏《大河之舞》经典片断

1.感受舞蹈内容(1)整体感受

播放《大河之舞》。学生思考并谈论这段爱尔兰踢踏带来的感受,及与美式踢踏的区别。(2)感受旋律

a.老师用小提琴演奏主旋律;

b.学生跟随琴声哼唱旋律;

【设计思路:课堂上,学生只要能够跟随教师的琴声把这段旋律用“la”音模唱下来就可以了,不需要演唱乐谱。选用小提琴作为课堂乐器,是出于两点考虑:1.这段旋律本身就是弦乐演奏的;2.小提琴很便捷,可以走到学生中间演奏,更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c.听音乐,找出主旋律在舞曲中一共出现了几次?(六次)

2.表现踢踏舞的节奏

(1)旋律在不断重复着,但每一次音乐的出现,舞蹈演员都采用了不同的步伐,因此也让我们产生了不同的感受。

听辨旋律出现的前四次,舞蹈演员分别踏出了哪些节奏。

设计思路:课件中的图谱很形象地展示了旋律出现的前四次舞步的变化,通过图谱可以很直观地看出,节奏越来越丰富,速度越来越快。】

(2)按照旋律的节奏用接龙的方式敲击第五次和第六次出现的主旋律。第五次:每小组敲击两个小节,四个小组循环一次; 第六次:每小组敲击一个小节,四个小组循环两次。教师一边拉小提琴,一边引导学生敲击旋律的节奏。

3、即兴创造节奏。听音乐,学生即兴敲击,全班形成多声部节奏的演奏。【设计思路:创设平台让学生自由、大胆地创编节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获得快乐和成就感。】

4、成品展示

跟随《大河之舞》视频,全班共同表演。(拍手一跺脚—跳简单舞步一拍桌子)【设计思路:拍手一跺脚一跳简单舞步一拍桌子这一连串越来越激烈的表达方式,使学生体会到观众的情绪随着踢踏节奏的变化,越来越兴奋,越来越激动。】

向学生介绍这部大型舞剧还融合了许多其他的艺术元素,如歌剧、音乐、弗拉明戈舞、芭蕾以及现代舞的精华,鼓励学生课后到网上下载完整的视频进行观看。

六、拓展内容

播放西藏踢踏舞《扎西德勒》。学生一边谈感受,一边随音乐拍击节奏。【设计思路:一段藏族踢踏舞不单单是让学生产生一种民族自豪感,更是让他们知道有关踢踏舞还有许许多多的知识等待着我们去探究。】

七、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共同感受了踢踏舞带给我们的热情与快乐。

为学生提供“踏破铁鞋”网站网址:http:///

【设计思路:网址的提供,使学生在课后可以继续浏览观看有关踢踏舞的更多的知识和最新的发展动态,有效地将课堂内容延伸至课堂以外。】

学生踏着踢踏舞的节奏走出教室

板书设计:

点评:

这节课首先树立了“踢踏舞是舞者在奏乐”的观点。老师根据小学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避开踢踏舞的舞蹈学习这一难度较大的知识点,根据学生的兴趣点以及踢踏舞所特有的节奏特点,本着由浅入深的原则,把节奏作为本节课学习的切入点,以节奏为主线,围绕孩子对踢踏舞节奏的感受和体验、模仿参与、团结协作和创造拓展进行教学设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只是让学生感受了节奏、表现了节奏、创造了节奏、组合了节奏,而且是通过节奏的学习聆听了音乐、学习了音乐、了解了音乐。课堂环节清晰,设计合理,教具运用准确,真正做到了在教师和学生共同的、不断的修正中,达到教学目标。

教师善于等待学生,等着学生发现问题,然后带领学生一起去解决问题。教师整节课都能够及时关注到学生的表现和感受。教学设计符合音乐的特点,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始终在浓厚的音乐氛围中有序地进行着音乐的活动、音乐的创造,是音乐在引领着老师和学生。新的课程教学理念已经转化成教师的教学行为。在这种教学行为中,我们可以看到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体验着、创造着快乐,这种快乐在孩子们走到台下的时候还在延续着。

教师以小提琴演奏、伴奏和学生敲击节奏的方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和体验了节奏在音乐中的重要作用。教师高超的小提琴演奏和与学生近距离的情感交流,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参与性和能动性得到极大增强。用手替代脚,由不会到会,很快准确地敲打出《大河之舞》的强烈节奏,深深地感受到音乐艺术的强大魅力。这节课小提琴作为课堂教学乐器的选用,既尊重了由弦乐演奏的原曲,又利用了它操作灵活的特点,在师生之间架起了一道音乐沟通的桥梁,使教学目标一步步实现,取得了近乎完美的效果。

5.大江大河观后感 篇五

故事的起点是1978年,高考恢复之后的第二年,正是高考,挽救了一个家庭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宋运辉本书的主角,初中毕业下乡为了考高中,特殊历史时期没能上高中,在下乡期间自学高中知识,待命运大门打开之时,把握住机会一举成功。

本书讲的内容特别多,通过不同阶层角色人物,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乡村、民营企业、国营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到大而无当必须摸索改革的故事,后半部分中国制造业在低端市场的挣扎无出路惨淡经营,到为寻求发展走自主研发的道路,包括金融方面融资市场早期的资本运作,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的角色等等,形形色色不一而足,但是给我形象最深刻的还是宋运辉这个人。

参考他的人生,投射自我经历,我还有很多路要走,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在无线的生活过程中一直不间断的学习,一直不停的努力,是主动去改变的,而非被动强迫的,想我自上学以来历经波折,都是在父亲强力督导下才完成的学业,真是汗颜惭愧,越发砥砺自己要发奋图强。

今年形势特别不好,整好可以让我停下来想想总结总结今后的路该怎么走,是这样一直在一家小企业舒适的环境中泯然不知过往,还是走出舒适区追求不一样的生活扩展不一样的人生,就是我经常说的拓展人生的宽度。不管怎么样,我都要做好准备,从宋运辉身上我学到了对学习上进这件事情的坚持,对处事讲方法找规律不同角度转换的思辨,对为人在不同阶段的独自思考为人与善的考量,时至今日我终于知道了父亲的苦心尝到了因学历所限而不能更进一步的苦恼,但是我不会放弃,我相信机会会青睐时刻准备着的人,今年下半年把以前未进行完的自考,一建,还有本年的函授考试都考了。

6.大河之舞观后感 篇六

当时担任汤普森上司的席尔瓦极力促成,先征得公牛老板兰斯多夫及总教练杰克森同意后,席尔瓦亲自找乔丹恳谈,保证让乔丹掌握完整控制权,就算整季拍完,只要乔丹不同意,这支纪录片就永远无法问世。乔丹最后同意让汤普森整季跟拍,让公牛第2次三连霸、乔丹夺冠退休的历史留下珍贵纪录,但接下来的,汤普森拍摄超过500小时的影片全被尘封,汤普森虽与乔丹成为朋友,但汤普森只能等待、等待乔丹准备好的那一天。

直到才出现转机,知名制片托林在2月找上乔丹最信任的两位生意合伙人,提出以6或8集的方式制作纪录片,经历数个月对谈,在詹姆斯于骑士三连霸游行当天,托林终于能与乔丹亲自会面。托林回忆,当时已经53岁、得戴上老花眼镜才能阅读的乔丹,在资料上看到托林是艾佛森(Allen Iverson)纪录片的制作人,拿下眼镜抬头对他说:「这部我看了3遍、它让我哭了,我很爱这小家伙。」乔丹随后在桌边来回踱步,同意让托林开工制片,由导演Jason Hehir执导完成《最后之舞》。

7.长沙大河西展览观后感 篇七

第一部分为马王堆文物展览,在这里我们见到了几千年前汉代保存完好的文物,这都是马王堆出土的珍贵物件,其中有我们以前在历史课本中看到的素纱单衣,以及一些保存完好的汉代漆器和汉代的一些药方和药物丝绸等等,由此可见汉代工匠的工艺水平到现在都令人叹为观止.这也让我们见识到了我们祖先的智慧,在讲解员的讲解之下,我们明白了马王堆汉墓的一些历史以及几千年前长沙国的一些概况,让我门也充分的了解到长沙悠久历史的由来,令我们大开眼界,特别是几千年前至今都保存完好的辛追夫人的遗体,更是成为了一个历史的未解之谜。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汉代就有了博具,即是中国象棋的前身,这对于热衷于象棋的我更深的了解的中国象棋源远流长的历史。在马王堆文物参观之后,在为古人高超的技艺感到惊叹的同时,我也深刻的认识到了我们历史文化素养的浅薄,见识短浅!尽管是一个文科生,我自认为历史学得不错,历史水平也有个一般,在马王堆参观过后,我才明白,我过去所了解的历史都只是一些皮毛,因此,在参观过后,我觉得很有必要提升自己的历史文化修养,增强自己的见识,开阔自己的视野。

第二部分是长沙地区的发展规划,以3D图像全方位的展示了长沙的经济的发展和对未来的规划,让我们看到了美丽星城发展的广阔

8.大河儿女观后感心得体会 篇八

秦怡,被周恩来总理称为“中国最美女性”的她,为中国的电影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先后出演100多部电影。九十高龄的她,每天在女儿的陪伴下,早上6点起床,晚上11点就寝,日复一日地活跃在公益慈善事业、电影拍摄战线。然这样一位女性,早年患肠癌,现在中午基本不吃东西,到了确实需要充饥时,只好吃上几块饼干;丈夫早早离开人世后,为了给患大病的儿子筹钱节衣缩食,在照顾42年的儿子去逝后,将积攒下来为儿子治病的二十万元无偿捐献给了灾区;儿子画作竞拍,被美国斯瓦辛格购买,所获款项2.5万美元如数捐赠;玉树地震再次捐款3万元。就是这样一位女性,面对逆境,镇定自若,坦然担当;就是这样一位女性,慈善事业,来者不拒,公益事业,身先士卒。她的无私奉献精神感染着无数党员。她用常人难以付诸行动的不争事实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的美丽人生。

赵世术,重庆市巫溪县田坝镇中鹿小学教师。1977年师范毕业,到偏僻乡村小学任教。为了减少家长对孩子上放学需过河的担心,主动承担每天接送学生过河上学、回家的任务。五年时间,每天三个小时,雷打不动,直到修上吊桥为止。不到三十岁,就患上风湿性关节炎。从最初的拄着拐杖到校上课到后来的妻子背着到校上课。到了手指不听使唤时,只好用绳子将手指与粉笔捆住板书。他用自己毕生的心血铸成了“大山的火把”,照亮了一双双希望的眼睛;温暖了一代代渴求的心房。

9.观看《大江大河》电视剧的观后感 篇九

那个时代能上大学的人很少,而且剧中的年代是当时国家放开高考的第一年,所以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说,无论年纪多大,只要能考上大学,那就是改变命运的事情。哪怕是放在今天,高考依然是农村孩子改变命运的,为数不多的,最便捷的途径之一。

有的人会说,高考制度不公平,凭一张试卷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太不公平。可是同时高考也是所有不公平中最公平的方式了。对于少数人来说或许的确有不公之处,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它是公平的。它为国家的发展,输送了一批批人才,如果没有高考,国家的各项发展便不会这样迅猛。

宋运辉的爸爸在新中国没有成立时,被国名党捉住,虽然只有短短两个月时间,却在村里成了成分不好的人,平时受到村里人的冷嘲热讽,百般刁难,更进一步影响到他们读大学,他们送去的材料被压下来没有送到县里进一步审核。

宋运辉是个固执的人,上大学的念头在他心里生根发芽,原本他是个胆小谦逊的人,为了能上大学,直接跑去找负责送材料的主任,背诵关于高考的相关文件,背了二百遍后,最终主任将他们的材料送到县里审核。结果是他们家姐弟两个人只有一个名额,在宋运辉不知道的情况下,姐姐宋运萍把仅有的名额给了弟弟宋运辉。

家里有个人考上大学,代表全家人有了希望。考上大学,意味着将来能有好的工作,好的发展,能脱离贫穷,成为人人羡慕的人上人。

只有读书这一条路可以改变他们的命运。

宋运辉凭借好的天赋和勤奋考了县里第一,同时因为自己的执着争取到上大学的机会,同时因为有个疼爱自己的姐姐让出来的名额。他身上还背负着让全家人脱离成分不好,以及让他们过上好日子的责任,所以他渴望读大学。那里才有他施展抱负和才华的地方,才有更广阔的天空,所以他渴望读大学。

记得小时候我们村里有一户人家。爸爸是木匠,妈妈就是农村种地的普通妇女。他们有两个儿子,在村里好学是出了名的。

由于家里实在太穷,供养不起两个孩子读书。当老大读到高中时,父母只好让他放弃学业。他为此和父母吵闹过,心里对父母怨恨。但是没有办法,他还是退学了。他的弟弟在城里的一所高中读书时,冬天穿着布鞋,老师看不下去了,问他为何还穿着布鞋,他说家里穷,买不起。老师掏钱亲自给他买了一双。

他们兄弟,我接触老大的机会多一些。那个时候我还小,并不懂读书的好处,接近他们只是为了满足好奇心。因为村里的孩子大多是不爱学习的,他们经常不写作业,星期天一直在玩。而他们兄弟呢?每天早早起来就开始看书,背单词,几乎不和任何人玩。我爸经常经过他们家那儿,听到他们背单词的声音,说像是和尚念经。因为他一点都听不懂。父母还拿他们以此为榜样,激励我们姐妹几个好好读书。只要我们努力读书,无论需要花多少钱他都会想办法让我们去念。所以我很好奇,他们为何那么热爱读书学习。但是很遗憾,接触过一段时间后我并没有感染到他们身上的精神。

记忆中老大很温和,总是一副笑眯眯的样子。他从学校辍学以后并没有放弃学业,而是开始自学,他修了大专之后自学了本科,接着考到了律师资格证,如今他三十多岁了,从事着律师的工作,每月收入不菲,成功从农村出来的穷小子,逆袭成了成功人士。而他的弟弟呢?考上了徐州师范大学,分配到了镇上的一所高中教书。如今怎样我不太清楚,不过以他的勤奋程度,不会待在那个地方太久。

曾经读书无用论具有压倒性的势头,于是我们这些没有考上大学的人,心安理得的说,那些上了大学的人又怎样?很多人出来混的还没有我们好。不上大学不代表能力就弱等等。后来成年了,在社会上经历过坎坷,尝遍酸甜苦辣后,终于体会到自身的无知。

那些成功的,身居要职的并不都是学识好,文凭高的人,但大学生的整体机会要比没读大学的人高得多。

10.大河之舞观后感 篇十

融入时代的“大江大河”,需要有顺流而下的眼界和勇气。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革有其一定的规律,作为普通人只有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才能与时代同行。在剧中,当恢复高考的机会来临,宋运辉和他的家人历尽艰辛实现了上大学的梦想,也从此改变了自身的命运。当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东风吹来,雷东宝作为小雷家的书记第一时间响应发动,开始了农村改革实践的步伐。他们看到了时代变革所带来的前所未有机遇,解放思想,实践发展,赶潮而上,顺势而下,最终成为了引领发展的先锋。历史的事实一再告诉我们,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只有沿着改革开放的这条道路满怀信心、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才能真正顺应时代,融入时代,勇立潮头。

融入时代的“大江大河”,需要有顶风冒雨的韧劲和冲劲。改革开放40年来,一代代的中国人摸石探路,淌水过河,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走出了适应中国实际的发展模式。可是改革发展的道路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会有礁石阻路,会有狂风肆虐,会有暴雨滂沱,会面临这样那样的风险挑战,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就像雷东宝运营的乡镇企业会遇到各种各样经营的困难,杨巡的个体经营会被扣上投机倒把的帽子,会遇到假货伤本的困境。越是面对困难,越要有顶风冒雨,百折不挠的韧劲,在攻坚克难中找寻出路,在阵痛过后实现涅槃,只要道路是正确的,方向是正确的,绝不因暂时困难而丧失前进的信心和勇气。

融入时代的“大江大河”,需要有长期跋涉的耐力和干劲。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千山万水,但吾辈仍需跋山涉水,前面的道路更加曲折,任务更加艰巨,挑战更加严峻,还没有到可以歇歇脚、喘口气的时候。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改革发展永远在路上。所以这场时代发展的接力跑,需要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一代接着一代跑下去,跑出小溪小河,跑向大江大河。

11.大江大河观后感 篇十一

当一个人的命运由出生就决定,当社会底层没有了上升的通道,有的人无需努力就拥有一切,有的人无论如何努力也没有机会,那么,这个社会必然糜烂、颓废。世间有公道,付出有回报,才会有积极向上的社会价值观,推动世界不断前行。知识改变命运,高考改变人生,终于深刻认识到这句话的分量。这些离90后很遥远的词汇,也在大江大河里有了具体的影像。不是书本上一掠而过的名词,真实感受到这些词的重量,和每个人命运的羁绊。

正午阳光制作的品质,一如既往的好。随着故事的展开,更多的历史如画卷般,在观众眼前展开,引领观众走入那些过往,感受中华民族如何胼手胝足,才换来了今日的强盛。不尽狂澜走沧海,一拳天予压潮头。这句话不仅是宋运辉这一代人的写照,也可以送给每一个时代的弄潮儿,每一个勇敢的逐梦人,在滚滚长流中不忘初心,在荆棘之路上砥砺前行,我不想辜负这个时代!每一个演员都很贴切,演技舒服自然,配角都不会出戏。宋运辉有乡村少年的倔强和迷茫,宋运萍有姐姐的温婉和善良,雷东宝有退伍军人的火气。

上一篇:软件工程导论教学下一篇:青春的作文500字:努力,只为青春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