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问题串,优化课堂教学

2024-09-21

创设问题串,优化课堂教学(精选17篇)

1.创设问题串,优化课堂教学 篇一

创设问题情境优化语文导学案

创设问题情境 优化语文导学案

◎董世军

导学案,是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它融合了教师的教案和学生的学案两部分内容,既要体现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主导性意图,也要体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意识。变教案为导学案,在教学一线有着深刻的内涵和革命性的意义,它在显性层面可一改以往教案只注重备教师的教、而忽视备学生的学这一弊病,在隐性层面则暗含着促成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行为的转变。要提高导学案设计的质量,就要注重将导学案所涉及的知识问题化,以问题引导学生,从而激活思维,创新办法,解决问题。从课堂教学环节来讲,要更好地优化语文导学案设计,可注重四类问题的情景化设计。

一、预习问题的情景化设计

导学案导学,有一重要功能,就是要求将学生的学习任务前移,重视课前预习,注重学生对基础性知识的提前消化。要想提高学生的预习质量,就要重视预习环节的问题设计。为导学需要,可以根据文章所陈述的内容和观点,将其分为三种倾向:一是时代性倾向,二是场景性倾向,三是摹物记人性倾向。当然,这三种情况有时并不是完全独立的。

文章内容与时代紧密联系,或为因时伤怀,或为讴歌时代,或为讽世疾俗,或为褒贬时弊;文章内容与场景紧密联系,或为情形所激、有感而发,或为触景生情、因情幻景。针对这两类文章,所设计的预习问题就要以时代背景或即时背景为切入口,引导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从作者所处的特定的历史时段或场景以及持有的观点、立场出发,设身处地地体会作者此时此景要写作的那种冲动,从而领悟作者当时的情感与思想,感慨其作品书于笔端,留于后世的妙处,以此在预习时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的思想情感与结构脉络。如孙犁的《芦花荡》一文,在设计预习问题时,可给学生以文字形式描绘(也可提前用多媒体播放)一段抗战背景下一群怀有不同想法的人面临枪林弹雨、炮火连天这一场景,然后让学生以现场目击者的身份对这群人将做出的反映和选择进行大胆推测,并做好记录,随后读课文、了解时代背景,并与“老头子”形象进行比较。这样,这一问题的情景化创设就更能让学生在比较中把握文章的主旨与思想。

文章内容与摹物记人相联系,或为摹其形体、或为状其灵性,或为感恩戴德、或为情仇爱恨。此类文章所设计的预习问题,就要能让学生从探究作者的爱好和性情出发,设计与学生个体爱物识人相近的情景化问题,在类比中体会作者写作的情趣与意图,从而整体把握文章的脉络和表达的情感。如说明文教学,可提前创设现场,让学生对身边所熟悉的物状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描述,再阅读课文,把握作者的思路、写作方法以及作者对说明对象的情有独钟,这样通过对比,可进一步掌握说明文的特点。

二、交流问题的情景化设计

如果说预习环节有意设计的情景化问题是引导学生个体去试探作者内心世界体悟其喜怒哀乐的成因,初步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和结构脉络的话,那么课堂交流问题的.情景化设计,则是要激发全体学生带着激情与渴望,渐进地、有梯度地去一步步深入挖掘、感悟、交流、探求某一个时代、某一段历史、某一处场景或是生灵万物在作者心灵深处的地位、价值和意义。要通过创设具有生活化、故事化、趣味性、冲突性等等的情境化问题,逐步达到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效教育,以最终达成学习目标。

三、达标问题的情景化设计

达标环节在要求学生强化基础知识的同时,所设计的问题应具综合性与统领性。如何在达标环节设计更有效的情景化问题呢?笔者认为可通过制造场景、还原事实,临时编剧、登台演绎,才艺在线、现场展示,观点多方、针锋相对等形式,以进一步做到对学习目标的强化和内化。如作文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先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再让学生带着激情写作,最后进行展示等等。

四、复习问题的情景化设计

复习问题即课外作业的布置。这一环节的问题设计,既要有灵活性,也要有开放性,在把握学习目标的同时,多可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用自己所学解决一些现实问题,以达到学以致用,进而丰富思想情感,建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如通过课文的学习,去实践尊老爱幼、保护环境、宣传倡议等等。

总之,导学案各环节所设计问题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导学案质量的优劣,问题的设计与运用既要体现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只有将问题设计做到科学合理,问题运用做到适度时效,并加以情景化创设,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活力,从而强化学生的思维意识,拓展学生的思维想象,以最终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和高效化。

(董世军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f口学区教研室 743022)

2.创设问题串,优化课堂教学 篇二

一、关注社会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来源于生活, 化学教材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 关注学生的社会生活世界, 打通学生的书本世界与社会生活世界的界限,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架起学习知识与应用知识的桥梁。

(1)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例如, 在学习铝的性质时, 可探讨如下问题:铝合金门窗长年受到风吹日晒雨淋, 为何没有像铁那样生锈?铝制容器中长时间存放酸性、碱性或咸的食物是否会受到腐蚀?铝制容器长时间使用后表面不再光洁如新, 是否能用硬物如钢丝球来擦洗?

(2) 聚焦社会热点创设问题情境。例如, 在氨气教学中, 播放录像:新华社报道2006年11月1日7时50分, 位于湖北省大悟县城南端的黄麦岭氮肥厂发生液氨泄漏事故……让学生假设自己正处在液氨泄漏的现场, 你将如何去做?你为何这样做?依据是什么?并展开讨论, 归纳学生的处理方法主要有: (1) 报警求助:110、120; (2) 自救、互救逃生:如戴眼罩或防毒面具、低头弯腰向低处跑、披棉被或穿棉衣、捂湿毛巾、喷水、喷一些酸等等, 这样的设计既巩固了氨气的相关知识, 又培养了学生自我保护意识, 提升了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能力, 并感知化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形成合理地使用化学品的意识。

二、利用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教育最本质的特征。化学实验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问题情境, 千变万化的实验现象让学生惊奇、诧异和不解。它会使学生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渴望对新知识的获得和探究。

(1) 利用趣味实验创设问题情境。例如, 在学习氨气的性质时, 我设计了“空瓶生烟”的趣味实验, 随着两个集气瓶冒出大量的白烟, 学生们兴奋不已。这时因势利导来提出与之相关问题:为什么会出现以上的现象呢?这两个集气瓶真的是空的吗?如果不是, 这两个集气瓶中装的究竟是什么呢?“空瓶生烟”的原理又是什么呢?要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去学习相关知识。

(2) 利用改进实验创设问题情境。例如, 在学习钠与水反应时, 将教材中的烧杯用U型管代替, 向U型管注水至液面离管0.5c m~1c m左右, 再滴加几滴酚酞试液。取绿豆粒大小的钠块, 放入一侧管口中, 迅速盖上塞子。设问有何现象?U型管中水溶液为什么会变红?液面为何会下降?如果有气体产生, 是什么气体?展开讨论, 让学生在惊讶中感知其中的奥秘。

三、激发认知矛盾创设问题情境

新、旧知识的矛盾, 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的矛盾, 直觉、常识与客观事实的矛盾等, 都可以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学习愿望, 形成积极的认知氛围和情感氛围, 因而都是用于设置教学情境的好素材。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 积极地进行思维、探究、讨论, 不但可以使他们达到新的认知水平, 而且可以促进他们在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发展。

(1) 巧设知识陷阱创设问题情境。例如, 新课讲完单质钠的化学性质后, 教师让学生写出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方程式。这时学生写出:2Na+CuSO4=Na2SO4+Cu。他们的理论根据是:由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钠排在铜的前面, 认为钠能把铜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来。教师在课堂上当即演示这个实验, 并要求回答观察的现象。然而, 实验事实证明并没有铜的析出, 出乎意料的实验现象与学生原先的回答产生了矛盾。这时学生迫切希望找到问题答案, 思维处于高度集中状态, 产生问题情境。

(2) 利用常识错误创设问题情境。例如, 人们常错误地认为, 饮酒过量的人喝一些食醋能解酒, 其中的原因在于食醋中的乙酸与酒中的乙醇能够发生酯化反应。为此, 在乙酸和乙醇酯化反应的教学中, 先指出上述观点是错误的, 再请同学们观察实验, 并分析以上观点缺乏科学根据的原因, 从而引发学生认知心理上的矛盾与冲突, 产生问题情境。实验结束后, 多数学生能够发现, 食醋不能解酒是缺乏反应条件的缘故。

四、启迪学生思维创设问题情境

良好的思维能力是掌握新知识的必要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思维能力的启迪, 充分发挥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激励他们去思考并解决出现的种种问题

(1) 策划课堂讨论创设问题情境。例如, 关于苯酚的分子结构, 有的同学认为它和苯分子一样也是平面六边形结构, 另有同学认为由于羟基的引入, 导致羟基上的氧原子不与其他碳氢原子共面。究竟哪一种观点正确呢?通过讨论, 学生对有关的分子结构分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 提出假说猜想创设问题情境。例如, 乙醇分子结构的教学,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比较乙醇与乙烷分子组成的不同, 让学生联系已学过的乙烷的分子结构, 推断乙醇可能具有的结构式, 学生经过思考可写出2种不同的结构式。乙醇的分子结构究竟是哪一种呢?二者有什么区别?怎样用实验方法来证明?这时学生的思维便处于“问题情境”中, 在这种状态所带来的内在动力的驱动下, 就会由表及里, 去伪存真, 经过探索, 最终获得正确的结论。

综上所述, 问题情境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 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一项有效的教学策略。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深入地分析教材, 结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 来创设贴近生活的、有趣味的、探究的、开放的问题情境,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 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摘要: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 能够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 优化化学课堂教学。但是现实中, 一些教师陷入了问题情境创设的误区, 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本文结合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 介绍了创设问题情境的几种方法:关注社会生活创设问题情境、利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知矛盾创设问题情境和启迪学生思维创设问题情境, 并通过一定的教学案例, 对每种创设方法进行了辅助说明。

关键词:问题,情境,化学教学

参考文献

[1]王祖浩, 刘知新.简明中学化学学科教育学[M].北京:中国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7.

3.创设“问题串”,提高有效性 篇三

关键词:创设 问题串有效性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数学的灵魂,问题是学生思维的中心,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设置有价值的问题,可以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已的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寻找问题的答案,从而培养学生质疑、探索的习惯,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近几年对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有效问题串,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做了一些研究,现从以下三个方面谈一些感想。

一、设计精细化的“问题串”,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

问题串的设计应体现过度性,备课时要在精细化上下功夫,要根据教学目标,把教学内容编设成一组组、一个个彼此关联的问题,使前一个问题作为后一个问题的前提,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继续或结论,这样每一个问题都会成为学生思维的阶梯,使学生在问题串的引导下,通过自身积极主动的探索,实现了由未知向已知的转变。

案例1:在学完七年级(下)第1章节《三角形的初步知识》后,为了让学生掌握有关三角形的角平分线相交所成角问题,我设计了以下问题:

问题1:已知△ABC中(如图1)P点是∠ABC和∠ACB的角平分线交点。若∠ABC=50°,∠ACB=80°,则∠P=

问题2:已知△ABC中(如图1)P点是∠ABC和∠ACB的角平分线交点。若∠A=60°,则∠P=

问题3:已知△ABC中(如图1)P点是∠ABC和∠ACB的角平分线交点。若∠A= ,则∠P=

问题4:已知△ABC中(如 图2),若P点是∠ABC和外角∠ACE的平分线交点,若∠A= ,

则∠P=

问题5:已知△ABC中(如图3),若P点是外角∠CBF和∠BCE的角平分线交点,若∠A= ,

则∠P=

通过上述问题串,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系统地掌握了两条内角平分线、两条外角平分线、一条内角平分线与一条外角平分线之间的交角的度数与角∠A的数量关系。从而巩固并深化了知识系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二、设计梯度化的“问题串”,引导学生攻坚克难

如何突破“重点和难点”是教师在备课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教师应该精心设计问题,通过一个个问题的教学,使学生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中不知不觉地顺利渡过“难关”。

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难点知识,比较抽象,学生的知识准备少,迁移能力欠缺,没有感性认识,教师直白地讲解,学生不容易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很难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但是如果创设与之相应的有梯度的问题串,将难点知识分解为许多小问题,引导学生从基础题出发层层深入,步步逼近,则会另有一番课堂景象。

案例2:如何“引导”与“激发”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我认为,其核心在于问题的设计。一个恰当的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层层浪花。

在一次数学兴趣小组活动课上,我给学生们讲了下面一道题:

若 ,求 的值。

在讲解那个题目之前,我预先设计了下面几个小问题:

问题1:若实数 是方程 的两个根,则式子 的值是 。

问题2:.若 , ,且 ,则式子 的值是 。

问题3: 若 , ,则式子 的值是。

问题4:若 , ,且 ,则式子 的值是 。

问题5:若 , ,且 ,则式子 的值是 。

通过铺设这些小问题,让学生们由浅入深地逐步掌握了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积极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顺理成章地解决了开始提出的问题,效果很好。创设有效问题串是突破“重难点”的有效措施。

三、设计开放化的“问题串”,诱发学生创新思维

反思以往的课堂教学“重讲解、重记忆、重模仿、轻思维。”如通过“旧题新问、不拘泥于教材、条件不确定、答案不唯一”等设计开放性的问题,作为任务驱动学生去进行自主学习、主动探究,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可以把一节课再次推向高潮,对教学的有效性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

案例3:我在上《一次函数复习课》时,为了让学生掌握图象信息题,我以下面这道题为题材,进行了问题串设计。

题目:九年级同学到市府广场去春游,一部分同学步行,另一部分同学骑自行车沿相同路线前往。步行的同学先出发,如图是步行和骑自行车的同学前往目的地所走的路程y(千米)与所用的时间t(分钟)之间的函数图象,请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 步行的同学比骑车的同学早出发几分钟?

问题2:谁先到达终点?比另一队早几分钟?

问题3: 骑车的同学在出发后多长时间追上步行的同学?

问题4: 你根据函数图象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在让学生进行充分讨论之后,请同学说出自己所获得的信息, “他们的出发地相同” “骑车的同学追上步行的同学时离开出发地有多远?”有三组同学提出了这个问题,回答的三个同学用了三种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经过多组同学的相互补充,共从图上罗列了近20条信息。

这种做法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变成了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种开放性的问题设计为学生搭建了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平台,为学生提供了自己进行思考,并用他们自己的数学观来表达的机会,表达他们对问题的多层次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从图象中读取信息的能力。

当然课堂上的设计开放性问题要讲究一个“度”字,对开放性问题的教学选择,必须适应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备课时要对全体学生的思维过程作大致估计,选择那些接近于学生学习“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所包含的事件应为学生所熟悉,是通过学生的现有知识能解决的可行的问题.为使学生能获得各种水平程度解答,而最有效、最经济的途经之一便是与课本内容相匹配,将典型的例题及习题进行适当的改编就可以获得.

总之,数学课堂,无论课型如何,教学内容是什么,无论采用何种教学媒体,要使课堂生动,关键是看教师如何设计课堂问题并正确运用。可以说,设置有价值的问题串是一堂课的“灵魂”,有效问题串的设计和运用决定着教学的方向,关系到学生思维活动开展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实效,只要我们加强研究,以“问题串”来梳理教学的脉络,在这个平台上,就一定会拓展教师和学生发展的空间,使我们的课堂永远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吕维《创设有效问题串以提高课堂效率》教育科研2008,12

(2) 钟旭天 陈士军.初中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3.

4.创设问题串,优化课堂教学 篇四

——2013初中数学骨干教师培训心得

几个月的国培学习已结束,在2013国培学习、交流中曾听到了这么一个故事,说,“旧上海不识字的黄包车夫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家庭主妇在超市购物时算帐都很准确,但他们在学校用纸和笔算同样的问题却十分糟糕。”这个故事反映了什么问题呢,说明知识若脱离了实际情境,学习就是一个抽象的游戏,数学知识中的许多概念及法则必须透过实际的经验来揣摩,在实际行动中才能理解其真正的含义。因此教学情境创设就成为“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课改的一个基本和初始环节。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以境生情”,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可以说,良好的教学情境的创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前,在我们的课改实验中,都很注重课堂气氛,因此都很热闹,很花哨,但热热闹闹一节课下来,效果不一定那么好。现在提倡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的学习情境。听课中发现,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为了创设情境可谓是“冥思苦想”,但其结果就是导致所创设情境脱离生活,脱离实际,脱离教材,最终在教学效果中成了事倍功半。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直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活动成为学

生自主进行的、快乐的事情。我认为,首先,教师对教材内容要熟练掌握,融会贯通。“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没有深厚扎实的教学功底,没有对教材的深度吃透和把握,如何结合教材创设情境?其次,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恰当地创设课堂情境,使学生获得继续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最后,教师要在课堂上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形成信任合作的人际关系,这些非智力因素在课堂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提供各种条件和情境,把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表现出来,让他们在实践中去发现,去探索,才能充分调动他们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

5.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案例 篇五

梁柳清

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进行问题情境创设是一个有效的教学手段之一。但问题情境创设我同意以下原则:

1.针对性:数学情境具有针对性,才能满足学生的听课需要。

2.启发性:数学情境具有启发性,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新颖性:数学情境具有新颖性,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

4.趣味性:数学情境具有趣味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互动性:数学情境具有互动性,才有学生的一直参与,而不是等待问题的出现。

6.简洁性:数学情境具有简洁性,能够节约学生的听课时间。

6.化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篇六

毕华林 亓英丽(山东师范大学化学系)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种思维活动,思维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始终。离开了思维活动,任何能力都难以形成和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思维主体———人的内部条件中“问题情境”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思维总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思维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更是思维的动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什么是问题情境,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本文将对此做一探讨。1.问题情境的构成要素

所谓的问题情境是指个人自己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不知如何达到”的心理困境。问题情境就是一种心理状态,一种当学生接触到的学习内容与其原有认知水平不和谐、不平衡时,学生对疑难问题急需通达解决的心理状态。它与问题不同,问题指的是个人不能理解、确定的客观世界中的矛盾。所以问题情境与问题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同时它又有联系,问题情境的产生必须依赖于问题,没有了问题,学生也就不会产生心理困境。

从问题情境的定义去分析,我们认为问题情境应该具备3个要素:即未知的事物(目的),思维动机(如何达到),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觉察到问题)。

问题情境的核心要素是新的、未知的东西。为了在教学中设置问题情境,必须要求学生完成任务,把需要掌握的知识放在未知事物的地位上。未知的事物反映了思维的对象———内容方面。

问题情境的第二个构成要素是思维动机,即对未知事物的需要。在问题情境中,对于未知的事物,学生借助于已有的知识经验难以去理解和认识。正是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与新知识或新问题的这一矛盾冲突,激发起学生对新知识的需要、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探索愿望。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有填补认知空缺、解决认知失衡、认知困惑和冲突的本能。学生内心具有了学习新知识的渴望,就能促使他去思考、去行动。所以说,对未知事物的需要是产生问题情境的基本条件。

问题情境的第三个构成要素是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学生的可能性,包括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学生已达到的知识水平。所提出的问题必须能让学生在已达到的知识水平上能察觉得到,这是思维的开端,然后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能力才能使思维得以进行下去。学生具有的可能性越大,也就是他们的知识能力水平越高,未知的事物与学生知能的差距就越小,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完成的掌握过程的步子就越大。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是进行思维的重要保证。

2.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

思维的本源在于问题情境,那么应该提出怎样的问题才能创设出恰当的问题情境,进而引起学生积极思考呢?我们认为,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创设问题情境应遵循以下原则: 2-1诱发性原则

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保证所设情境能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学习是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的积极反应,不应是被动行为,有效的学习应该是在激发学生认知需要的情境中进行的。因而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求其能引起学生认知结构上的“不平衡”,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悬念,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起学习的兴趣,把学生带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使他们产生积极思考的欲望。

研究表明,那些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有一定的联系,学生知道一些,但是凭已有的知识又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说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产生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最具有启发性,驱使学生有目的地积极探索。因此,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基于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教材内容的全面、科学的分析,这样才能找到“结合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2-2适度性原则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必须根据特定知识内容以及教学目标,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将要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在此基础上设置问题。问题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过于复杂。过易和过难的问题都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不能构成问题情境。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果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不需要思考就能得到答案,这样容易使学生形成一种不爱深入思考问题和不爱从复杂的联系中思考问题的不良思维习惯;问题过于深奥,在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上不能解决,这样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不利的。只有那些难易适度,有助于学生形成“心求通而未得”的认知冲突的问题,才是构成问题情境的最佳素材。

什么样的问题才是“难易适度”的呢?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那些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密切联系,具有一定的思维容量和思维强度,需要学生经过努力思考才能解决的问题,是创设问题情境的最适度的问题。2-3层次性原则 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活动必然遵循这一规律。在教学中,对于那些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内容,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尽可能设计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考虑好问题的衔接和过渡,用组合、铺垫或设台阶等方法来提高问题的整体效益。用问题组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从而深刻理解有关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要避免将问题设计得非常具体、琐碎,把系统内容分解得支离破碎。这既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独立性,也不利于学生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思路和掌握知识的整体结构。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出科学的、有层次的问题组,并且及时引导学生把问题讨论的结果进行有机整合,形成系统的认知结构。2-4共振性原则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但是,如果只是教师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得出既定的答案,即常说的“以教师的思路来引导学生的思路”,这实质上是将学生的思维限制在教师思维的框架之中,学生仍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和创造。因此,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好途径,也是学生主体性的最充分发挥。学生提的问题越多,说明其思维越活跃,学习积极性越高。教师通过学生所提的问题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动态,在和学生相互的交流和讨论中,二者的思维相互碰撞,相互启发,相互引导,最终达到和谐共振。这应是教学艺术的最高境界。3.创设问题情境的途径 3-1运用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精心设计的化学实验在带给学生惊奇、不解和矛盾的同时,更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在由实验产生的问题情境中,形成对新的未知知识的需要和探索。

例如在讲氯气的化学性质时,教师可先演示2组实验:(1)氯气通过干燥的有色布条;(2)氯气通过湿润的有色布条。通过2组实验现象的比较,学生会产生疑问:为什么氯气对干燥的有色布条无影响,却使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呢?通过思考会想到:这一定是氯气和水作用的结果。那么氯气和水发生了什么反应呢?由此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究氯气的化学性质。3-2通过精心设计的启发性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某些内容直接地设疑提问,能启发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来思考新的问题,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是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方法。

例如在“苯酚”的教学中,教师可直接向学生提出问题:苯酚和苯是否具有相同的分子结构,苯酚分子是否具有极性?学生自然就会联系有关苯的结构知识,思考分析羟基的引入对分子极性及结构有着怎样的影响。3-3通过学生意想不到的错误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做练习或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往往受原有的知识经验或思维定势的影响,对遇到的新问题“想当然”地进行分析,从而导致错误结果的产生。在教学中,教师可有意识地设计依靠学生已有知识难以正确完成的作业,让学生在发现自己的错误中,感到惊讶,激化矛盾,产生问题情境。

例如,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钠排在铜的前面,所以教师若要求学生写出钠和铜盐反应的方程式,学生大都认为钠把铜置换出来。而实验事实证明,钠和铜盐溶液反应并无红色的铜生成,而是生成了蓝色沉淀,并放出大量气体。“出乎意料”的实验现象与学生的回答发生了矛盾,学生感到无比惊讶,他们迫切地希望找到问题的答案,思维处于高度集中状态。3-4通过化学史实、现象的叙述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家在科学发现的过程中所运用的研究方法以及遇到的系列问题,对学生的学习有着巨大的激励作用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教学提供了生动的素材,是创设问题情境的一种有效途径。

例如,学习苯的分子结构时,可以给学生讲述德国化学家凯库勒“梦境”中发现苯分子结构的故事,既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的曲折和艰辛,又激发了学生积极探究的欲望,加深了学生对有关知识的理解。

3-5通过精心策划的课堂讨论创设问题情境

讨论对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是一种最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对某一问题的不同看法所引起的矛盾冲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从而创设问题情境。由于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希望被认可的愿望非常强烈,教师在鼓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同时,要适时引导他们冷静分析,从不同的侧面去认识问题。

例如关于苯酚的分子结构,有的同学认为它和苯分子一样也是平面六边形结构,另有同学认为由于羟基的引入,导致羟基上的氧原子不与其他碳氢原子共面。究竟哪一种观点正确呢?通过讨论,学生对有关的分子结构分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3-5利用提出假说、验证假说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

对于一部分化学知识,可以让学生联系原有的知识经验提出假说,然后再通过实验或者推理来验证假说。学生在推论、验证各自的假说过程中,原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产生矛盾,这些矛盾导致问题情境的产生。例如,乙醇分子结构的教学,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比较乙醇与乙烷分子组成的不同,让学生联系已学过的乙烷的分子结构,推断乙醇可能具有的结构式,学生经过思考可写出下面的2个式子:

乙醇的分子结构究竟是前者还是后者?二者有什么区别?怎样用实验方法来证明?这时学生的思维便处于“问题情境”中,在这种状态所带来的内在动力的驱动下,就会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经过探索,最终获得正确的结论。

7.创设情境优化教学 篇七

关键词:情境教学,问题探究,创新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 让课堂充满生机, 让化学趣味无穷。情境教学究竟在化学教学中有什么功能?在创设课堂教学情境中需要注意些什么?如何在化学教学中进行情境教学呢?下面我们就来共同了解一下情境教学。

一、“情境教学”的含义

从概念上来讲, 所谓情境教学,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 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 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其核心是激发学生的情感, 使他们在愉悦的情境中逐渐养成勤学、好学的习惯, 并掌握学习方法,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

二、教师怎样创设教学情境

1. 联系生活创设教学情境

真实的情境是最接近学生的生活体验, 最易调动学生的全部感受力和经验的情境。生活中到处都存在着化学情境, 学生在进入化学学习之前, 对这些情境就已经有了一定的感知, 为化学学习提供了一定的感性材料, 对新知识的理解和体会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例如讲授“钢铁腐蚀”一课时, 在引入时可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家里炒菜的锅, 如果没有洗干净放置一段时间就会很容易生锈, 是什么原因呢?这样的情境, 在生活中经常发生, 学生也有此类的经验, 却可能没有考虑过其中的原因。教师的引导使学生产生了一个“为什么”的好奇心, 满足了他们试图解决问题的欲望。同时, 这样的引入, 将钢铁腐蚀的原理融入日常生活中, 简单直观, 为知识创造了良好的认知起点。在此基础上, 可以进一步创设一些生活情境, 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半独立地学习如何运用知识进行探究, 使学生逐渐能够学以致用, 最终能够独立地应用学到的理论知识解释日常生活现象, 解决化学问题。

2. 通过化学实验创设教学情境

在情境教学创设中, 利用恰当的实验创设情境, 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 学生的动手实验, 使学生参与到化学现象探究的过程中,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究精神及科学态度。例如, 在指导学生做Na与H2O反应这个实验时, 可利用这个实验的新奇有趣, 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对实验现象的极大关注, 由此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因为这些新的刺激搅乱了学生原有的认识, 使他们感到困惑不解: (1) 金属Na的新切面为什么与它的表面色泽不同? (2) 金属Na为什么浮在水面溶成小球状? (3) 钠球为什么会在水面不停地游动且发出嗤嗤的响声? (4) 滴了酚酞的水溶液为什么会变红?学生通过观察到的现象, 便会积极思考, 找出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在情境教学创设中, 对于教材所涉及到的每一个演示实验, 教师都应在课前作充分的准备, 并在课堂上能成功地演示给学生。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 在掌握知识、增加学习化学的兴趣的同时, 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3. 使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化学里有很多抽象的化学模型、平面示意图等, 教师在讲解这些化学过程及模型时, 很难让学生形象地感悟到这种模型, 这样学生在理解上就会出现问题。如果情境教学创设中能够利用电化教学、微机等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境, 通过动态的画面将一些看不见、摸不着、课堂教学中不便演示的实验现象、化学图景、化学过程展示出来, 就能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如在选修3的“晶体”教学中, 学生往往困惑于其中的空间结构, 书本只提供了晶体的静态示意图, 若单纯借助传统模型, 虽然直观但微粒密集、大小有限, 学生较难看清, 若是运用计算机的三维动画技术对晶体形成进行扩大处理, 将离子小球等组成立体图, 并使之旋转, 学生就能全方位地观察到晶体立体图。用电脑模拟再现化学情境, 可将化学教学中许多“死”的、抽象的、微观的, 再现为“活”的、形象的、宏观的化学情境, 使得学生一看就能知其然, 知其所以然。

4. 结合教材创设教学情境

在化学中, 每一种元素的发现, 每一种物质的得到及推广应用, 都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其中都蕴藏着丰富的生动感人的故事。结合教材, 讲述一些生动有趣的化学史、化学家逸事, 能引人入胜, 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思维的情境中, 增强学生的理解效果和记忆效果。如在讲解氯气的实验室制法时, 课本上有一段化学史话:1774年, 瑞典化学家舍勒在研究软锰矿时, 把浓盐酸与软锰矿混合在一起加热, 意外地发现生成了一种黄绿色气体———氯。这样, 学生对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就会记忆深刻。

总之, 创设情境的方法、技巧很多, 不论哪一种方法, 都是让学生在情境中获得一种全新的、多样化的学习内容。因此, 教师要尽量创设一个好的教学情境, 只有这样, 才能让课堂效果显著, 才能受到学生的欢迎。

8.创设问题情境,优化物理课堂教学 篇八

关键词:初中物理;问题情境;优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12-0069-02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有效串联教材文本内容,创设良好学习探研气氛。教师根据教材文本内容和学生学习实际设计思考问题,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有效启动学生多向思维,通过师生互动分析问题探究解题思路,可以极大丰富学生认知积累体系,形成学习能力。

一、导入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程导入时,需要具备创设问题情境的意识,促使学生在面对问题时,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探究动机。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需要教师引导,而问题导入,特别是带有悬念问题的设置,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如果学生兴趣被点燃,就会主动进入自主学习状态。因此,教师要在预设时,充分考虑课堂教学的不同因素,设置更多高含金量的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度探研。教师要对课堂有精细把握,还需要对学生心理需求、探知水平等因素有清晰认知。这样才能设计出适合度更高思考问题,用问题引领教学逐渐进入学习佳境。

学习苏科版初中八年级上册《速度》时,教师先给学生播放一段“动物世界”中猎豹追逐羚羊的视频片段,又让学生看一段蜗牛爬行的视频。教师让学生说说两种动物运动速度的快慢。学生都笑了,认为老师提出这样的问题太没有含金量。教师抛出问题:大家对猎豹和蜗牛运动速度比较,的确会感觉没有什么悬念,但速度究竟和什么因素有关呢?你能够计算出猎豹比蜗牛快多少吗?听教师这样一说,学生感觉有些迷茫,不知该从何下手了。从学生渴求的目光中可以断定,学生的求知欲被点燃了,都想知道速度究竟与什么因素有关,也想知道如何运用速度的计算方法,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二、展示问题,激活学生多向思维

物理学科教学有自身特点,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活学生多向思维,为打造高效课堂创造有利条件。教师在问题投放时,要注意问题设置维度,让问题成为学生思维的启动器。教师在学生开展思维活动时,还要注意巧妙点拨和引导,掌握学生思维方向,引领学生进入问题核心。教师可以设置阶梯式问题,这对培养学生思维条理性有一定帮助;也可以设置辐射式问题,这对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有重要作用。不管采用哪一种形式展示问题,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思维发展方向,及时出手矫正。这样,学生思维得以全面启动,学习进入探索佳境,学习效果才能有根本保证。

学习《压强》时,学生对马德堡半球实验非常感兴趣,教师专门设置了这个操作实验。教师现场请了两个学生拉金属球,结果没有拉开。教师展示问题:关于压强实验,在公元1654年的最初实验时,两个半球合在一起,抽空里面的空气,外面空气压强将两个半球紧紧合拢到一起。不管人有多大力气都难以将两个半球拉开,后来用十六匹马才拉开,这就是有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既然大气压强这样大,为什么我们却感受不到压强的存在呢?我们知道太空中空气稀薄,如果没有保护装置,人到太空中会发生什么状况呢?学生开始议论纷纷,对问题的探究热情很高。教师用实验拉开问题展示序幕,将学生顺利导入问题之中,学习呈现积极状态。

三、分析问题,提升师生互动指数

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要引入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物理课堂教学也是如此。教师要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也要搞好合作学习。特别是师生互动合作学习,这是整个教学环节中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师生互动并非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要体现现代教学的新理念,关键是教师身份的成功转型,为现代课堂教学带来全新面貌。教师与学生打成一片,为课堂师生高效互动创造条件。新课改后,教师由原来课堂主宰者,变成现代课堂教学的引领者、服务者。为突出学生学习主体,教师要放低姿态,与学生展开平等讨论,要尊重学生话语权,自觉将学生视为伙伴、同志。师生互动越是充分,课堂教学效果就会越显著;如果师生互动带有表演性质,课堂教学就会陷入被动,问题得不到有效落实,师生心灵交流难以达成共识共鸣,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浮力”实验时,第一步:塑料袋装满水放在弹簧测力计下方,记下测力计标示刻度。第二步:将装满水塑料袋浸没在溢水杯中,接住溢水杯流出的水,记下测力计数值。第三步:将溢水杯流出的水进行测量。教师提出问题:装满水的塑料袋浸没在水中时,测力计的示数为零,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开始七嘴八舌地议论,教师并没有急于揭示答案,而是和学生一起回顾实验过程,对每一步相关数据进行推敲。最后,由学生解开问题谜底。在这个问题分析探索中,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讨论,学生能够感受到老师的亲切感,互动自然会更充分,学习效果自然良好。

四、解决问题,构建学生认知体系

课堂教学创设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在师生共同努力下,所有教学问题都要获得圆满解决,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高效的。教师在问题设置分析过程中,发挥导游导演的作用,将学生思维激活,让学生在具体操作实践中建立物理感知,对丰富学生认知体系有积极促进作用。教师负责提出问题,学生负责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遇到困难是正常的,教师一路扶持,协同学生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要给自己以准确定位,任何时候都不能代替学生学习。

学习《重力》一节内容时,教师特别设计了一道动手操作题目:利用手边的工具,你可以用多少种方法来检验我们的桌面是否水平?听教师这样一问,学生都积极行动起来,找手边的工具进行检验。成果展示时,教师让学生实际操作给大家看,学生都显得非常兴奋。有利用水杯水平移动的,有利用课本竖立的,有利用鞋带吊橡皮垂线的……学生展示过程中,还配上解释,大家看得清楚,听得明白。遇到巧妙的方法,其他学生还报以掌声。课堂学习气氛极浓,学生认知体系构建完备。

9.数学课堂有效创设问题情境的反思 篇九

在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逐渐成为教师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因此,我在以往的教学中注重的是怎样创设数学教学情境,在每一节课伊始,我总会创设一个情境,其目的主要是引入新课。或者说,我习惯于在引入新课时创设教学情境,情境的创设目的单一,一般只是在于新课引入。比如在学习《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中,我会创设一个简单的教学情境,里面涉及到平行线,再直接引入新课。这种创设教学情境是形而上的,片面的,或者说是形式上的情境创设,这样的情境对教学没有太大帮助。

在这一次的研修学习中,我对《探索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这一课例研究中的“合理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这一方面学到很多。在这一方面的研究学习中,我对创设问题情境有了新的认识:

合理设置问题情境,通过问题驱动,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能有效或高效的进行课堂活动。在这一环节,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贯穿课堂活动的整个过程,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在教学中,合理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在提出问题时要注意学生提出问题时的语言组织,以及问题的广阔性、深刻性、创造性。在学生提出问题时要注意提出问题的深刻性,问题太简单,不利于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问题太难,使得学生“跳跳脚够不到苹果”,问题在最近发展区以外,容易挫伤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10.创设问题串,优化课堂教学 篇十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在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而在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使认知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在自觉、主动、深层次的参与过程中,实现发现、理解、创造与应用,在学习中学会学习。问题是数学的核心,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学习中学生总是以“问题中心”的心理参与探究的过程。

二、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的实施,能使学习内容变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学得轻松。

2、、通过课题的实施,能充分发挥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的相互作用,使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通过课题的实施,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创设的问题情境,要有趣味性,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对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保证所设情境能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悬念,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习兴趣,把学生带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进行有效的学习。也就是说教师可根据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采用猜谜、讲故事、竞赛等形式,创设一个个富有儿童情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学习。

(二)创设的问题情境,要体现层次性,满足每位学生。

实践表明,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他们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根据特定的知识内容和教学目标,将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与将要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设置难易适度、科学的、有梯度的、有层次的问题链,考虑好问题的衔接和过渡,用组合、铺垫或设台阶等方法提高问题的整体效益。

(三)创设的问题情境,要具有探究性,发展学生思维。

体验数学的应用思维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思维的发展是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活动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具有自主探究的感性材料,创设有助于学生形成“心求通而未得”的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这样的问题既构建着当前教学应当解决的问题,又蕴含着与当前问题有关但要让学生自己回味、思考的问题,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索,只有主动探索才会有创造。这样的问题情境营造出了一种完而未完、意味无穷的境界,让学生迫不及待而又兴趣盎然地去学习。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循着教师讲课的线索自己去思考问题、进行猜想、验证,甚至进行自主、独立、系统地自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创设的问题情境,要实现创造性,体验“再发现”。

中科院心理所的张梅玲教授曾说过:“再完美的模仿毕竟是模仿,有缺损的创造毕竟是创造,要创造要发展不能一次求完美,但毕竟是在前进在发展,路是人走出来的”。张教授的话非常有哲理,学生只有亲手“做数学”,才能亲身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首先要利于学生独立探究,要给学生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其次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最后还要给学生以思考性的指导,特别是当学生的见解出现错误或偏颇时,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将机会留给学生,不要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

四、课题研究的对象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全校全体学生。

(二)研究方法:调查法、实验研究法。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2010.9~2010.10)制定课题方案,论证、学习有关文献资料,进行调查。

2、实施阶段(2010.11~2010.5)实施课题研究实验,开展实验研究课的教学设计,调整实验方案,进行阶段小结。

11.创设情境,优化教学 篇十一

一、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使用情境教学法的意义

1.情境教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可运用不同的方法和形式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有生疑的动机,发展创造性思维。所以教师应在上课前精心设计,巧布场地,把体育器材合理地布置在显眼的位置,加上老师的语言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

2.情境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生理、年龄特点,教学的组织形式、场景设置应以游戏、竞赛为主,使学生学得轻松,并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增进健康。以音乐、舞蹈等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乐意按要求去完成一些项目或动作技术。

3.情境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体育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一种,也是一个审美的过程。一般的体育教学活动,至今仍然未能很好地解决这一点。而情境教学做到了,其独到之处,就在于它对“美的规律”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特殊性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例如《跳箱》课中,大部分学生一看到箱就害怕,教师可以在上课前,让学生欣赏中国体操运动健儿在赛场上的精彩镜头,顽强的精神、娴熟的动作、优美的身姿,通过美的形象和语言触及儿童的情感,把他们带人情境,对看似困难的动作有了更深的认识,使他们不仅能从体育的角度更能从艺术的角度去理解,努力去掌握。做到寓美于教,寓教于乐,使知识的传授与情感的滋润浑然一体,提高教学效果。

二、如何将情境教学法应用到体育教学中

1.创设音乐情境

体育毕竟是一项需要学生反复练习、颇為耗费体力的活动,学生在教学中容易感到疲劳和枯燥,此时,教师可以采用创设音乐情境来实施教学的方法,用舒缓的音乐放松学生的身心,让学生感受到体育运动的美好,且节奏感强的音乐能够振奋学生的精神,鼓舞学生的士气。比如,在体育课刚开始的时候,教师可以播放像“西班牙斗牛曲”或者“健康歌”之类铿锵有力、振奋人心的乐曲,以鲜明强劲的节奏充分调动学生的运动细胞,使学生产生一种跃跃欲试、激情澎湃的感觉,一旦学生以这种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中,教学效果不言而喻。当学生练习得比较累、心情烦躁的时候,教师可以播放一些轻松舒缓的音乐,用优美舒缓的音乐引导学生进入美妙的遐想中,放松身心,愉悦精神。

2.创建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教学法是情境教学的重要的组成部门,对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有重要的影响。问题情境教学法要求老师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利用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开拓学生视野,促进学生对体育知识、技巧的掌握。在小学体育技能训练中学到“仰卧起坐”,老师在教学中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学生进行训练后,对学生提出问题,“小朋友们,谁能告诉老师,在仰卧起坐过程中什么样的姿势是最正确的,什么样的动作是最规范的?”让学生带着问题选择最佳的姿势,在训练中努力学习正确的姿势,学生在训练中带着问题边想边练,提升教学效率。

3.创设故事情境

教师可以抓住小学生喜欢听故事、好玩的特点,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和感兴趣的话题人手导入新课,聚合学生的注意力。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故事性的导入能够为整节课奠定良好的开端,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领学生在故事情景中进行体育锻炼,比如,教学二年级学生“单、双脚跳”的动作时,教师可以抓住小学生喜欢模仿的心理,用故事“小青蛙与小白兔”展开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模仿喜爱动物的过程中进行练习,这样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充满笑声的氛围中完成教学要求,又有助于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4.创建信息情境

例如在指导小学生学习体操,老师在进行体操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直观了解体操动作,可以将体操动作进行整合,体操动作有很多类型,主要包括:跳马、高低杠、自由体操、平衡木。老师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体操类型,提升自身知识掌握能力,可以将上述几类动作进行整合,让学生了解基本体操动作要领。比如在进行自由体操教学中,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放映交换腿跳慢动作,将每个关键动作清晰地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更直观地学习自由体操的动作。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小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注意教学内容的针对性,结合学生当前学习能力,在视频中插入图片、文字对重点内容加以解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体育知识。

12.创设情境,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篇十二

一、联系学生生活,展现情境

陶行知先生说:“脱离生活的教育是鸟笼的教育。”学生虽然年幼,生活阅历不丰富,但他们对生活充满了热望,同时在学校、社会、家庭等方面积累了这样或那样的经验。联系生活展现情境, 就是把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生活通过情境沟通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他们的体验,增进对文章的理解。例如:教学《新型玻璃》一课时,我改变过去逐段讲解后填表总结的传统教学模式,放手让学生自学课文后举行“产品发布会”:学生选出一种自己喜欢的玻璃,假设自己是该玻璃厂的厂长,现在如何把自己的产品推销出去? 同时让一些同学充当记者、经销商和客户,就自己想知道的问题进行发问。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记者身份出现,将同学们没有想到的问题加以提问。引导学生围绕玻璃的特点、作用进行发问、讲解,展望发展前景,最后完成课后思考练习。整堂课学生学得其乐融融,有效避免了说明文教学枯燥无味的毛病,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促进了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二、运用美的语言,描绘情境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语言的运用、情感的传送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要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教师要以丰富的情感与学生展开情感交流。当教师运用教学语言把某种情形、某种情境表现出来时,就会勾起学生类似的情感体验,使学生身临其境。在《荷花》一课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共生、交融,使学生深刻领会作者把自己想象为荷花的情不自禁,有位教师通过这样的语言描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这荷花真香啊! 它香气幽雅、沁人心脾,怎能不深深地吸引‘我’前去观赏呢?这荷花真美啊! 它婀娜多姿、亭亭玉立,怎能不让‘我’深深陶醉呢 ? 这清清的水、绿绿的叶、洁白的花 ,又怎能不使‘我’如痴如醉呢? 此时此刻,‘我’仿佛变成了一朵荷花。假如我们也在那儿,我们一定会变成一朵朵荷花。”这样抒情的语言把学生引入各具姿态、色彩明艳的荷花世界,让学生情不自禁地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我’,进而幻化成水池中翩翩起舞的荷花。这些言辞语句恰如春风化雨,润泽学生的心田;这浅声吟诵宛若无形的手,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由景生情、由情入境。这就是教学语言的魅力。

课堂教学中,教学语言能够起到“善于激趣、巧于启发、深于传情、工于表达”的作用,发挥教学语言灵活运用的极致作用,唤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展开合理想象,体会情境

法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卢梭说:“儿童有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给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让其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如教学《秋姑娘的信》一文快结束时,我在学生扎实的读读写写、说说练练的基础上,利用文中的“空白”处,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如秋姑娘还给谁写了信,说了什么? 如果你是秋姑娘的好朋友,读了她的信,你会怎么做? 孩子们有的说,给可爱的狗熊,要保护好身体,别着凉生病 ;有的说给 小朋友 ,别贪玩 ,要好好学 习……接着我对小朋友们说:“其实秋姑娘还有更高兴的事呢! 你看,她收到了好多回信,其中有四封是大雁、青蛙、松鼠和山村小朋友的,他们在信上会写什么,你愿意猜猜吗……”以此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体会当时情景,培养想象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想像世界、情感世界融汇起来,从而使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

四、巧用多媒体课件,再现情境

创设语文情境,运用多媒体播放课件渲染情境是一种重要手段。语文教学中,用富有感染性的乐曲为学生创设情感画面,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融入角色,找到情感的共鸣点,从而理解教学内容,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借助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在运用多媒体课件再现情境时, 教师要加以指点和启发,以引导学生认识的方向性;同时要有感情地讲述,便于学生充分感受形象,进入情境。在音乐的渲染中,在动画的表演中,在角色的 互动中 ,在语言的 描绘中 ,让学生潜 入文本 ,去关注、品味、思考,去发现、辨析、表达,以个性化的理解解读文本的意义与价值。

如教学《春》一文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精心设计了一个课前导入和朗读环节:在讲授新课前,先投影春、夏、秋、冬四幅风景图,让学生观察指出哪幅是春景图,口头简要描述画面,并背出表现春天的诗句,然后在声画背景下播放全文的朗读录像。那美不胜收的佳景和配音员丝丝入扣的朗读,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之中感受到大地回春, 万物复苏, 生机勃发,花草树木竞相争荣的景象和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从而达到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目的,使后面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索溪峪的“野”》一文描绘的美丽景色与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 文中描绘山峰不同形态的词语学生也不易理解。教学时,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一段山景录像,随着画面的移动,我不失时机地解说:“这就是‘旁逸斜出’,这就是‘绵亘蜿蜒’……”学生惊喜地接上来:“哇,‘窈窕淑女’,看,‘横拦绿水’……”当文中的词语不足以形容湖光山色时,学生开始用自己的储备词汇描述景物,再与文中描写对比朗读。在这样“声”与“形”的情景中,学生感受了美,发现了美,表达了美,达到了最佳教学效果。

13.创设问题串,优化课堂教学 篇十三

序言

有效的教学需要创设一种良好的教学情境,因为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促进学生主动学习,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中学化学教学模式也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创新,它要求学生由原来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探究式学习”,而“探究式学习”总是围绕着具体的问题而展开的,这就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用已有的经验去发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教学手段。

1.问题情境的涵义

问题情境是指一个人自己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不知如何达到的心理困境,它是一种心理状态,一种学生接触到的学习内容与原有的认知水平不和谐、不平衡时,学生对疑难问题急需解决的心理状态【1】。.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教师恰到好处地提出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引起学生内心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已有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诱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的思考,从而将思路引向深处的一种优化方式。从学生解答问题的质量、速度等指标上可以清楚地“诊断”学生实际掌握水平【2】。故创设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是化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2.问题情境创设的原则

问题情境的典型表现就是提问,但又与一般的提问有所不同,提问重“问”的形式,要求创设较高的价值,帮助学生从困惑、不解和探索中走出成功之路。因此,它也具有自己独特的原则。2.1真实性

在不失科学性的前提下,问题情境越真实,学习主题建构的知识越可靠,越 1 容易在现实情境中运用,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课堂中创设的情境越真实,越接近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经验,就越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旧知识的迁移和对新知识的建构与内化。通过课程的学习应该让学生切实感受化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认识化学在促进人类健康、提供生活材料和保护环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且能够用所学的知识对生活中的有关问题做出判断和解释,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我们可以了解一些与生活相关的化学基础知识,主要包括:金属腐蚀的化学原理和金属防护的常用方法;污水处理和减少大气污染的化学方法及原理等。对于那些脱离了真实情境的知识,学生往往只能达到刻板的、不完整的、肤浅的理解。2.1全面性

现代化学教育是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基本特征的,实施素质教育的化学教育必然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的化学教育(4)。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不仅应该包含着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知识内容,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而且应该根据化学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品质。因为非智力因素在人的发展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研究指出:一个人的事业成功,只有20%的成分取决于其智力因素,80%的成分取决于其非智力和其他因素。并且化学研究的是物质的变化、性质以及新物质的发现和制造,在这里有许多激动人心的制造和发现新物质成功的喜悦,也有许多能引起人们极大兴趣的物质变化和现象。这些都能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去学习、去探究。所以,在化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也有着无比优越的条件。2.3启发诱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学习是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的积极反应,不应是被动行为(5)有效的教学应该是在激发学生认知需要的情境中进行的,因而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求其能引起学生认知结构上的不平衡,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悬念,造就一种“愤悱”情境,从而唤醒学生的求知欲,并能从具体示例中概括出普遍原则,再以普遍原则类推同类事物,而扩大认识范围。2.4量力性原则

根据学生的潜在水平和表现水平之间的最近发展区所设计的问题才是推动教学和学生心理发展的强大动力。换言之,教师的设疑必须把握恰当的难度,过 易或过难的问题都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有价值的设疑往往是学生的积极探索和教师的适当引导两方面的努力,最终获得圆满解决的,鉴于学生基础知识和能力发展的不平衡,在充分考虑学生整体水平设疑的同时,应当适当兼顾两极学生的需要,由易到难设计问题的台阶,逐步引导他们独立地解决较复杂的化学问题。2.5发展性

问题情境的设计不仅要针对学生发展的现有水平,更重要的是还要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既便于提出当前教学要解决得到问题,形成新的情境,利于学生自己去回味、思考、发散,积极主动地继续学习,达到新的水平。(6)设置得当的教学情境应该不但有利于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利于学习成果的巩固和发展,还应该有利于学生发展个性和特长,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

2.情境创设的策略研究

有价值的化学教学问题情境不仅在于可以激发和促进学生的情感活动,还促进学生的认知活动和实践活动。能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有效地改善教学。它能对教学过程起到引导、定向、调节和控制的作用,研究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可以丰富和发展教学理论,而且有益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因此,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情境是中学化学改革的重要追求。2.1利用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学科本身就与生活、生产有着最紧密的联系,这就要求我们教学中应注重创设真实具体的情境,有具体情境向抽象情境过渡,在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尽可能多地看到事物,利用生活、生产和自然现象,然后通过自己的思考来获得真实的知识,其目的是学生先获得感性认识,然后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介绍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化学现象。煤气泄露引起的火灾,水质污染,冰箱除臭,热水瓶除垢,识别真假羊毛等。既能增强学生的环境和安全意识,又能让学生感到化学离生活很近,学习化学很有用。

【问题情境一】:铁生锈

中国网报道:2009年经过WCO各成员的讨论并一致通过了在世界范围内确立每年的4月24日作为“世界腐蚀日(Worldwide Corrosion Day)”,其宗旨是唤醒政府、工业界以及我们每个人认识到腐蚀的存在,认识到每年由于腐蚀引起的经济损失在各国的GDP中平均超过3%;同时向人们指出控制和减缓腐蚀的方法。

据2003年出版的《中国腐蚀调查报告》中的统计,我国每年因腐蚀造成的损失(因腐蚀和防腐蚀所付出的代价)高达5000亿元,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腐蚀带来灾难性事故,耗竭宝贵的资源和能源,污染环境,危害地球。因此,腐蚀不仅影响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严重威胁人类家园的幸福生活和安全。

老师:金属腐蚀离我们的生活是非常近的,比如我们每天早晨起床后会发现家里的铁锅生锈了,还有一些不常用的铁制品一段时间后也会变得锈迹斑斑。大家想一下,铁为什么会生锈呢?

学生分析出三种情况:(1)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了反应;(2)铁与空气中的水发生了反应;

(3)铁与空气中的水合氧气一起发生了反应。老师:大家能否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假设呢? 学生思考并动手实验验证假设,并得出结论。

老师:根据实验结论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防止生锈呢? „„„

3.2利用化学与社会生产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

现代社会离不开化学。化学与社会紧密相连,它跟社会生产以及生命、环境、能源等现代科学前沿问题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如海水制盐,电解食盐水 【问题情境二】:电解食盐水

视频:工业上用离子交换膜法电解饱和食盐水

【解说原理】:在这种电解槽中,用离子交换膜把阳极室和阴极室隔开。阳离子交换膜跟石棉绒膜不同,它具有选择透过性。它只让Na 带着少量水分子透过,其它离子难以透过。电解时从电解槽的下部往阳极室注入经过严格精制的 NaCl溶液,往阴极室注入水。在阳极室中cl放电,生C12,从电解槽顶部放出,同时 Na 带着少量水分子透过阳离子交换膜流向阴极室。在阴极室H+放电,生成H2,也从电解槽顶部放出。但是剩余的 OH 由于受阳离子交换膜的阻隔,不能移向阳极室,这样就在阴极室里逐渐富集,形成了 NaOH溶液。随着电解的进行,不断往阳极室里注入精制食盐水,以补充NaCl的消耗;不断往阴极室里注入水,以补充水的消耗和调节产品NaOH的浓度。所得的碱液从阴极室上部导出。因为阳离子交换膜能阻止Cl通过,所以阴极室生成的 NaOH溶液中含NaCl杂质很少。用这种方法制得的产品浓度大,纯度高,而且能耗也低,所以它是目前最先进的生产氯碱的工艺。(7百度)

--+

-+【老师】:结合以前的知识大家思考一下几个问题:

(1)饱和食盐水通电后,两极上都有气泡产生,你认为可能是什么物质?(2)用什么方法证明它们的存在?

(3)假如溶液中Cl-全部转化为Cl2,逸出,此时溶液中大量存在的微粒是什么?(是否只有Na+?怎样证明溶液中存在NaOH ?)

(4)用什么实验可以证明电解液的碱性是电解产生的,还是原溶液具有的?(5)根据氯碱厂原料和产品的性质,你认为在生产过程中和贮运是应注意哪些问题?氯碱厂的厂址应如何选择?

学生分组讨论,一步步解决问题,随着问题的解决逐步了解电解的过程。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设计教学,符合学生的实际规律,通过师生共同观察和讨论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实验的有关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氯碱厂地厂址选择,不但培养了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8)

3.3利用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是一门一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以其合理的设计方案、验证性和探索性相结合的实验过程,直观明显的实验现象和作为制造新物质、进行化学创造活动的主要手段,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创造能力方面,起着其它教学过程和手段无法代替的作用。通过学生亲自进行的化学实验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其教学效果要比单纯的教师讲授有效的多。【问题情境三】:盐跟某些金属的反应 【明确问题】盐能跟金属发生反应吗? 【收集事实】:

实验1:在两只盛有氯化铜溶液的试管里,分别浸入一段洁净的铁丝和铂丝,过一会,取出,观察有什么变化?

实验2:将两根铜丝分别浸入盛有硝酸汞溶液和硫酸锌溶液的试管里,过一会,取出,观察有什么变化?(9)

讨论:这两组实验分为两类,一类发生了反应即一三组;另一类没发生反应,即二四组

结论:在金属活动形顺序里,只有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从它们的盐溶液里置换 出来。

交流与应用:能否用铁桶装硫酸铜溶液?(10)3.4利用化学史创设问题情境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如果能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地用化学史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占时少,而且效益高。不仅可以是教学不再局限于现成的知识本身的静态效果,而且可以追溯到它的来源和动态演变过程。

【问题情境四】:德国化学家李比希的“错误之柜”

1826年8月14日,法国科学院审查了巴拉尔的新发现,一种在室温下呈液态的元素,将其命名为Brmine(中文译名为溴),但在巴拉尔之前,同样的机会曾出现在化学大师李比希面前,但却被他轻易的放过了。当时,德国一家化工厂将一瓶液体送给李比希,请他分析液体的组成,李比希没有进行详细的分析,便断定瓶里的液体是氯化碘。当李比希听到巴拉尔发现溴的消息时,马上意识到他以前对那瓶液体的判断是不妥的,后经重新化验,证实其中确实含有溴。本来李比希可以早几年就发现溴的,但他的疏忽使他没能抓住机会。为了警戒自己,李比希把那个瓶子放在一只被他称为“错误之柜”的箱子里,永远作为一种教训。

老师:(1)溴有哪些化学和物理性质呢?

(2)作为和氯同族的元素,它们之间有哪些相似性呢?(3)溴该如何保存呢?

3.5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问题情境

现代教学媒体经过精心设计与制作,可以提高单位实践内的教学信息量,它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让学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接收到以多种形式传递过来的教学信息,色彩鲜艳的画面,优美动听的音乐将知识栩栩如生地展现在 学生面前,为知识的传递增加了许多乐趣,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10

14.创设问题串,优化课堂教学 篇十四

沙洋县拾回桥小学

解辉

[摘 要]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在新课改深入发展的今天,创设什么样的数学问题情境,才能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有效引导学生在有实效的问题情境中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这引起了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并进行深入地探索。

[关键词] 问题情境 创设 概念 意义 原则 方法

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心脏,数学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了问题,学生的学习活动才有动力,学生的思维才有方向。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积极创设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活动的整个过程,亲身体验数学的情趣与活力,并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积极的、快乐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让他们主动的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让学生更加喜欢数学。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有一句名言:世界上任何一个人能学会的东西,几乎所有人都能学会——只要给他提供适当的前提和学习条件。也就是说,任何知识都可以以合适的方式教给任何年龄段的儿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是完成数学教学过程的有效方式,因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思维发展的方向和动力。

在新课改深入发展的今天,创设什么样的数学问题情境,才能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有效引导学生在有实效的问题情境中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这引起了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并进行深入地探索。

“古人曾明确指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疑问,有疑才有问,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但是,并非所有的问题都会引发学生积极思维,那些浅显粗俗的表面问题,学生会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而那些过于艰深又脱离学生年龄生活实际的问题,也会阻塞学生思维的绿色通道,扼杀学生的兴趣。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才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使他们在探求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增长知识,又增长智慧呢?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有关文献资料,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问题情景”的概念

问题情境是指教师有目的的、有意识地创设的各种情境,以促使学生去质疑问难探索求解。因此,数学教学要以问题为载体,这样才能抓住课堂教学中思维这个“魂”,也就抓住课堂教学的根本。问题情境是一种“气氛”——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由地去想象、思考、探索,去解决问题或发现规律,并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诸如对于知识的渴求,对于客观世界的探索欲望和激情,发现规律的兴奋以及对教师的热受。问题情境也是数学概念赖以产生的现实背景.这个“背景”可以是学生的日常生活,也可以是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总之是产生某一数学概念的源头。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创设问题情境的意义

(一)问题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情境教学一开始就提出了起关键作用的、学生自己能够解决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并以积极的态度去解决所提出的问题。

(二)问题情境教学促进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有了问题才会去思考,对学生来说提出一些他们想解决而未解决的、富有挑战性、趣味性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向心力,促使他们积极思考。

(三)问题情境教学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的学习,始终贯穿着学生的自主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去探索、去发现、去获取。教师积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独立分析、解决问题,鼓励学生之间互相研讨问题,大胆向教师提问题或提出创见性的观点,根据学生出现的一些问题,有针对性地组织讨论、辨析,并在关键处予以点拨。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互作用,实现教学相长。

(四)问题情境教学重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为学生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在学习中最活跃的成份是兴趣,而情境教学恰好提供了培养兴趣的基地。当学生解决了他们想解决而未解决的问题时,教师及时的鼓励与表扬会使其产生一种愉悦的心境,享受成功带来的快乐,这对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三、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

创设情境的关键是选准新旧知识的切入点,去构造悬念。创设问题情境应遵循的原则:①语言明确具体:设计的问题要具体,避免空洞,语言要准确,不能含糊不清。②针对性强:问题情境应根据教学内容,紧扣教材中心及重点、难点。③启发性:应联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提出问题应达到诱导思维的目的。④新颖有趣:奇特而有趣的问题易引起学生注意。⑤富有挑战性:提出的问题要难度适中。

四、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就是说,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根据数学概念产生的方式及数学思维的一般方法,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可用下列几种方法来创设问题情境。

(一)利用认知冲突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的产生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基于自己原有知识结构产生的困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的学习任务间形成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比如在上三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这一节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出示情境图:45个编成号码的彩球,按红、黄、蓝的顺序排列,师:同学们,屏幕上有很多彩球,每个球上都有一个号码。老师不看屏幕,只要告诉我球的号码,我马上就能说出它的颜色,信不信?谁来考考老师?(学生出题,教师回答)教师能根据排列的序号准确报出彩球的颜色,学生一定会觉得很奇怪。于是教师告诉学生因为自己掌握了其中的秘密,只要同学们认真学习,很快也能掌握这一秘密。这样,学生就会产生获取新知识的强烈渴求,很有兴趣地参与学习活动,教学效果自然会提高。

(二)借助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爱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很容易进入故事营造的生动情境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需要,借助儿童喜爱的故事来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加深儿童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数学审美能力。比如,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可设计这样的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过了火焰山后来到一个村庄。村中田里种植了一大片西瓜,好客的农夫给他们送来一个大西瓜,八戒见到西瓜馋得口水直流。悟空要求公平地分给每人1/4。八戒听了不高兴地说:“瓜是俺老猪化来的,俺肚子大,要吃1/6,至少也要1/5。忠厚的沙僧给八戒切了1/6,正当大家开心地吃着西瓜时,贪吃的八戒却在一旁直拍脑袋:怎么自己的这份反而比他们的少呢?带着这个问题,学生学得更加主动、深刻。

(三)借助游戏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生好动,喜欢做游戏。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在玩乐中认识事物,吸取数学知识和经验,并应用于实际生活。比如,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教师可拿出标有价格的钢笔、文具盒、玩具飞机、排球等物品,让学生模拟生活情境,扮演营业员、顾客进行买卖,在游戏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知,体验成功的快乐。需注意的是,游戏形式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活动的安排都应该充分考虑到趣味性和学生的生活背景,尽可能为学生创设一些具体、有趣并富有一定启发性的问题情景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经历一个艰难、无奈、成功、喜悦的心理历程,感悟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感兴趣的事情,从而愿意接近数学。例如,在教学可能性(概率)这一节知识点时,可以这样设计。教师引导:“你们喜欢做游戏吗?(生:“喜欢!”)现在请同学们先以小组为单位做一个游戏,好不?”同学们异口同声的说:“好!”师:“这里每个袋子里各装了2个球,有的袋子里放的2个全是红的或2个全是绿的,有的袋子放的是一个红的和一个绿的。每个同学一次只能摸一个球,看看是什么颜色,摸好后继续把球放进袋子里,另一个同学继续摸,每组推选一人做记录。”学生感到新奇,便产生了兴趣。活动结束后,每一个小组汇报摸球结果,教师很自然地引出“可能、不可能、一定”等概念。把单调、重复、类同的数学知识游戏化了,这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好方法。

(四)结合实践活动创设问题情境。

操作实践是手、眼与脑的密切协作活动,是对客观事物的动态感知过程,是把外部动作思维转化为内部语言形态的智力内化过程。在操作实践活动中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质疑,促进自主学习的重要形式。比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可让学生量一量课前用硬纸做成的大小不同的若干圆的周长和直径,学生发现了“圆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在此基础上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就能掌握圆的周长计算方法。这样的实践操作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而且让学生从多角度提出问题,培养和增强了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

(五)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创设富有生活情趣的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熟悉感、亲切感。比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可创设这样的情境:有一天,小明不小心把小芳的作业本带回了家,而小芳急着要用,那么小芳怎样才能拿到自己的作业本?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形成了三种方案:小明送到小芳家;小芳到小明家拿;两人电话约定沿同一条路相向而行,小明送,小芳接。接下来,教师又指导学生比较三种方案的基本数量关系、优劣等问题。学生学得有滋有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学生们一起探求知识的奥秘,一同体验数学的价值。

问题情境的创设是贯穿于小学数学整个教学过程的,其方法与途径也是多样的。良好的问题情境能引发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并在丰富的问题情境中高效地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掌握数学。总之,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老师选择不同的表现手段和方式,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实践证明,教师若能根据教与学的实际需求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并对其进行优化组合,就能取得教与学的最佳效果了。

参考文献:

15.创设问题串,优化课堂教学 篇十五

关键词:情感,态度,优化课堂教学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 其学习方式同其他语言学习一样, 是一个长期的不断积累的过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作为学习主场所的课堂, 其教学过程如何实现最优化, 才能使我们的语言学习更轻松、愉快呢?我们认为, 教学过程是由教学的双方 (教师方和学生方) 各要素共同参与来完成的。因此, 要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首先必须保证教学双方活动要素的最优化, 从而建立起教与学两系统间相互协调、彼此适应的同步联系。要达到优化课堂的目标有很多的因素, 下面笔者就从可课堂情感的创设方面来谈谈, 如何优化英语课堂。

情感态度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语言来表达和传递。沟通情感和解决情感问题也需要使用语言。恰当的合理地使用语言, 有助于沟通情感, 增进友谊和相互尊重, 改善人际关系。积极向上的情感、活泼开朗的个性有助于学生积极参加学习活动, 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强烈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大胆的实践的精神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坚强的意志和较强的自信心有助于学生克服外语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相反, 很多消极的情感态度则影响语言学习。比如, 过度的焦虑和胆怯心理不利于学生大胆的外语表达, 展现自己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因此, 创造情感教学, 才能优化英语课堂。

一、情感教学的重要性

1. 情感的飞扬, 知识的渴望。

学生有了内在的学习需要, 要使其变为有效的动力, 还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激发。通过激活学生的情感, 向学生显示需要对象和学习活动间的联系, 直接唤醒学生对活动本身的好奇心和认知的渴望, 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和求知欲。导入新课时, 通过创设情境, 可将要学习的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 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这种接近生活的导入, 能激发学生的道德感和美感。道德感和美感同属情感因素, 是由道德生活的需要和审美的需要与观念是否满足而产生的内心体验。实践证明, 学习新内容时, 对情感有效的激发能使学生增强探究问题的动力, 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提高学习效率。

二、如何创造情感教学, 建动感英语课堂

1. 教师要有健康的心理是情感教学的先决条件。

教师要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 对心育有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动机, 有正确的教育观, 人才观, 心理观, 才有可能在学科教学的同时对学生施以正确的情感教育。教师应该用爱心真诚接纳, 关爱每一位学生, 同时要善于与学生建立起平等、宽容、和谐、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 还要懂得良好的自我调适, 能经常保持一种稳定、积极的情绪。

2. 充分挖掘教材是情感健康教育的关键。

课文是英语学科进行心理健康辅导的载体。高中英语教材的改编给我们广大的英语教师提供了在英语学科教学中渗透集体心理辅导的契机。新教材内容贴近现代生活, 富有时代气息,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许多课文渗透着思想感情的教育, 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会产生较强的感染作用, 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素质, 扩大他们的国际视野, 增强爱国情怀, 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新教材的选材和教学活动的设计充分考虑到学生年龄特征和他们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需要, 教材中许多鲜活的人与事能够引起学生思想感情的共鸣。若英语教师能巧用心思挖掘教材中的心理素材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加以引导, 那学生在获得认知上的教育的同时还能维护心理健康, 使两者得到协调发展。

3. 不断变换操练方法, 使课堂充满灵活多变。

无论何种教学手段, 如果只是千篇一律地重复, 学生也会厌烦。只有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听说读写活动, 才能长久地吸引学生。诸如两人操练、多人表演、小游戏、猜谜、唱歌等多种活动, 都能产生这种效果。有些简单的句型, 可以布置学生下去备课, 让他们来讲, 老师适当给予帮助, 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会相当高, 十分投入, 学生们会争着跟老师预定要讲下一课。有时还可采用形式多样的变式训练, 如在初三UNIT4 SELF CHECK的阅读训练中, 让学生跟录音读之后, 时而领读, 时而全班齐读, 一会儿变成分行读, 换个读, 两人对读 (对话) , 学生口语交流和训练的机会就会达到很高的频率。这时, 幻灯机又可投影出课文中的范句, 领学生熟读、精读之后, 瞬间又可变成填空题。在把这篇题为CAN YOU HELP的短文改为完形填空并核对答案后, 再让学生参考短文write a reply, 达到一文多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随时锻练学生的应变能力, 使学生一直处在积极的亢奋状态中。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研制组.英语课程标准解读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曹云, 吕昌聚.情感教育‘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J].山东教育, 2002.

16.创设教学情境 优化课堂教学 篇十六

关键词:创设情境;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

一、创设教学情境的必要性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场景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柳斌先生也曾说:“情境教育是对素质教育的重要探索,教育应当是有情的,离开了情感的教育只能走入单纯传播知识的误区、枯燥的死胡同。”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和发展的。教学情境的合理创设,可以架起现实生活与学习内容之间、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联系的桥梁,它有利于学生自主能动地探索、激发学习兴趣,挖掘学习潜能;创设与课堂教学内容相适应情境,是顺应新课改,优化课堂教学,推动学生可持续发展,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教学方式,是让课堂回归生活的必然要求;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从而健全学生的心理品质;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感受社会生活的复杂多变与丰富多彩;同时创设教学情境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的机会,促进知识、技能与体验、实践的链接,促进课堂知识的迁移与内化。

二、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形式

1.用典故、事例创设情境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最忌照本宣科。巧用典故事例,把书本上的知识同学生关心的熟悉的趣闻轶事结合起来,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感悟故事中所蕴含的哲理,有助于学生消化理解学习的内容。比如,在讲授“维护国家主权”时,列举了我国在涉及国家主权等事件上所采取的态度及对策,以此引发学生讨论和发表自己的看法。这种事例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能让学生知道得更多、思考得更有深度和广度,真正体现学以致用的精神。

2.用视频音像创设情境

思想品德学科理论性较强,这对于善于形象思维而不善于抽象思维的初中生来说,既难产生兴趣,又不易理解掌握。因此有必要创设形象的、具体的教学情境变抽象为形象,以此来吸引学生的眼球。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为我们创设形象教学情境提供了有效的载体。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穿插视频图像资料(比如,音乐、图片、视频短片等),既活跃了课堂,又有利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理解,提高了课堂实效。比如,在讲授“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义务”时,适时插播《常回家看看》歌曲,在讲授“拒绝不良诱惑”时展示现实生活中多种多样的不良诱惑的图片;在讲授“消费者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时,播放有关侵权行为的视频短片等,都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用小品剧创设情境

小品剧是初中生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比如,在“学会交往”的教学中,课前师生搜集一些典型的交往模式,课堂中让学生用小品剧的方式展现给大家,学生在观赏小品剧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思考,很快就理解了课本的知识点,而且在实现三维目标上取到了很好的效果。这种形式能把课本内容变抽象为具体、变理论为实践,不仅教给了学生知识,更能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4.用艺术语言创设情境

比如,在讲授“爱的冲突”时适时地引入古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在讲授“自尊自信”时出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等格言。总之,精美的艺术语言感染力强,既能提升课堂的艺术品位,又有利于化解思想品德课堂的沉闷氛围。

三、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情境创设要求

1.贴近学习生活实际

学习生活是学生整个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涉及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学校管理及生生、师生关系等方面。而初中学生对此感受多、体会深、认识真。

2.贴近日常生活实际

学生来自不同的社会层次,生活在不同的家庭社会环境中,接触不同的人物,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入手,选择合适的素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分析、去思考、去探索。

3.贴近社会生活实际

社会生活包罗万象,生活在这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里,学生耳闻目睹了社会上的真、善、美与假、丑、恶,有他们的认识,有他们的思想,有他们的评价,为此教师应循循善诱,正确引导,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贴近热点问题

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根据教学的需要,结合热点问题创设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设疑、质疑、解疑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关心时政热点的好习惯,也有利于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5.贴近时代主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地深入,科技、理论、体制的不断创新,以及世界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要求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必须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与时俱进。创设贴近时代主题的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充满生机活力的客观要求,也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必然要求。

总之,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恰当地、巧妙地创设情境,能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变外部说教为内在需求,化枯燥为生动,变沉闷为轻松,化抽象为具体,变平谈为神奇,从而收到事半功倍、出奇制胜的效果,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17.创设问题串,优化课堂教学 篇十七

创设英语教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论文

姚芳蕾 吉林油田实验中学吉林松原(138000)

“情景教学法”为学生创设一种学习英语的环境,使英语课堂教学形象化、趣味化、交际化。创设有效的英语教学环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英语教学课标对英语课堂教学提出的要求之一,也是我们努力追求的目标之一。创设问题情境要求教师首先要有熟练地驾驭教材的能力和较高的专业素质,其次要全面了解学生并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同时合理创设问题情境。

只有在“趣”字上下功夫,挖掘教材,灵活运用,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课堂实践中关于问题情境创设我进行了如下尝试:

1音乐渲染,点燃探究热情

在课前播放优美动听的经典英文歌曲或熟悉的音乐,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安静下来,起到心理放松作用;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导入新课。通过播放视频向学生提问歌曲中涉及的内容,引出本节重点句型,调动学习积极性。

如教《新目标Go for it!》九年级上Unit7 Where would you like to visit?我播放一段世界名景欣赏并用《Yesterday Once More》为音乐背景,在学生被迷人的景色优美的音乐深深吸引的同时,导入新课目标句型Where would you like to visit?。引入入胜的景色令人神驰向往,学生跃跃欲试要进行句型操练。

2将教学内容编成chant、song创设情境

在教学中我经常把教学内容编成chant、song等形式,让学生掌握知识。学生喜欢读节奏感强的chant,更喜欢唱好听的歌曲,因此对chant、song的`内容记忆力特别牢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将知识内容自编自读自唱,选择小组合作或双人合作,单独创作等不同的方式进行创造性学习,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就掌握了所学知识。

在《新目标Go for it!》七下Unit7 What does he look like?第一课时总结中,我选择了《两只老虎》这一学生熟悉的旋律,将歌词改编成本节重点句型“What does he look like?What does he look like?He is tall.He has short hair.What does she look like?What does she look like?She is heavy.She is beautiful.”学生一听到音乐,不由自主看着句型就跟着唱了起来,有的学生甚至下课了嘴里还哼唱本节内容。

3聆听声音,创造情境

如《新目标Go for it!》七下Unit3,要学tiger.elephant.koalas.dolphin等动物名称,我先让学生分别听动物的叫声,猜是哪一种动物,大家纷纷举手,猜对后再引出一个个新单词,学生们对此感到特别兴奋,学生的兴趣达到了高潮,人人都争先恐后地回答。整堂课气氛活跃,学生在轻松的语境中掌握了知识。这种聆听声音,创造情境的方法也可以用在学习交通工具上,如:car,bus,train,ship,plane等,把它们的声音录制下来,听了以后猜是哪种交通工具,再引出要教的内容,这样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4运用体态语言,创造形象的体态情景

体态语言能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使陌生的字母组合与活生生的事物联系起来,便于学生理解记忆。生动活泼甚至夸张的手势、表情、动作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引起学生注意,促使交际愉快地顺利进行。教学单词fat、thin、tall、short等词时时,教师可以利用夸张的手势形态表达,同时让学生参与表演表达单词,乐于加入表演的行列。同时由于学生在课内一边看教师做动作,一边自己模仿学习,并动脑思维,因而大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自始至终处于积极学习状态中,从而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5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学生创设逼真语言环境

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色彩鲜艳的幻灯片和声画的结合,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能够专注地学习,而且还为他们提供了语言情境。通过问题的创设,使学生置于语言情境中,产生一种真实的运用语言的激请,让学生由被动地接受信息,转化为积极主动参与语言交流,从而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把学生的口语表达活动从以形式为中心逐步过度到以内容为中心。进而使外语教学形象化、具体化、情境化。

上一篇:社区技能培训介绍下一篇:公务员迟到检讨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