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教学设计(共15篇)
1.童年教学设计 篇一
课外阅读指导课——《童年》
导入: 中外名著灿若星河,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阅读名著如同与名人对话,与大师交心,与圣贤论道;阅读名著可以增长我们的见识,启迪我们的智慧,提高我们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
方法指导:名著该读些什么? 1.文学常识积累
这类积累题可以给出作品中的人物,问这个人物出自哪部作品,还可以考作品的作者,是哪个朝代、哪个国家的,该作者还有哪些著作等。2.名著人物及故事情节
做此类试题要求我们要熟记名著中相对著名的人物和与之对应的主要故事,以及通过这个情节表现的人物性格特点。这是备考的重点。命题者看中的故事情节往往是相对精彩的部分,这部分也是我们印象最深的。
3、体验评价
这类试题综合性比较高,它重点考查我们对名著的作品内容、主题思想、写作手法、人物形象、语言特色的感悟。这就要求我们平时要有目的读好名著,并且能走进名著,走进作品中去,与作品主人公一起喜怒哀乐,从而获得自己的体验、启示,作出自己的评价。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聆听大师的心声。走进《童年》
一、阅读目标
1.熟悉《童年》的相关故事情节。2.透过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3.阅读作品的启示、收获。
课前准备:师生共读的一本书《童年》缩写文。
二、走近作者(《童年》的地位影响)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作者及主要作品。
三、走近《童年》
(一)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品味《童年》、分析人物 1.讲讲阿廖沙经历了哪些苦难?
2.在如此艰难困苦、令人窒息的环境中,阿廖沙为什么没有被压垮,反而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善良的人?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3.阿廖沙、外祖母和外祖父分别是什么样的人?请用这样的格式说一说:从哪个情节中,看出他(她)是什么样的人。
(二)展示交流、学生质疑
四、对比阅读、感悟生活
看完这本书后,你觉的阿廖沙的童年是怎样的呢?把你的童年与阿廖沙的童年比一比,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想对自己或者大家说的话?
五、作业:
1、仔细观察你身边的老师或同学,抓住他的外貌或语言特点加以描写,写出人物特点,表达出你对这个人的感情。
2、结合课本244页精彩片段分析人物形象。结束语:
送给同学们一句话:别让童年的欢乐就这样默默地走掉,让我们一起用心捧起童年的雨滴,一起用双手挽留童年的风,珍惜生活!
2.童年教学设计 篇二
1.创设诗意的情境, 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 在交流中感受童年的美好, 激发他们对童年的热爱之情。
2.运用范文, 指导学生把事情过程中最有情趣的地方写细致、具体;努力让学生在评讲中享受习作成功的喜悦, 激励他们的习作热情。
教学流程
一、开启
(播放音乐《捉泥鳅》, 出示几张充满童趣的图片)
师:这样的音乐, 这样的图片, 让你想起了什么?
生:想起了我的童年。
师:是啊!童年就像这歌声, 像这图片一样, 优美、令人回味。你能说说你心目中的童年是怎样的吗?
出示:童年是一个梦, 一个多姿多彩的梦;
童年是一首歌, 一首色彩斑斓的歌;
师:你心中的童年是个什么样?能像这样说说吗?
生:童年是一道彩虹, 一道色彩绚丽的彩虹。
生:童年是一幅画, 一幅涂满色彩的画。
生:童年是一张照片, 一张记载着快乐的照片。
生:童年是一朵浪花, 一朵欢快跳跃的浪花。
……
二、激活
师:同学们说得真美!这如诗的语言让你回忆起童年哪些有意思的事?想一想, 再讲给你的同桌听。
(学生先分组交流, 再选取代表交流)
生:我小的时候到奶奶家的菜园子里玩, 第一次看见了西瓜虫……
生:我小的时候跟着爸爸到农村鱼塘去用铲子铲鱼, 一不小心掉进了塘里……
师:你们的童年是那么多姿多彩。童年是什么?现在, 你是不是觉得清晰了许多?
出示:童年是小朋友间无忧无虑的嬉戏, 软软的泥巴甩了一脸。
童年是小的时候妈妈拿着剪刀, 追着我剪发的身影。
童年是墙上褪色的风筝, 还有我追着风筝奔跑的脚步。
童年是……
师:现在, 你能用这样的句子写一写你童年的那些事情吗?
(学生自由书写, 交流)
生:童年是我被妹妹欺负, 却舍不得揍她, 回家后生气地哭。
生:童年是我的手破了, 嚷着要吃红米饭、红苋菜的声音。
……
师:同学们眼里的童年真是丰富多彩, 都是那样美好!
三、感悟
师:在作家琦君的眼里, 童年就是那一阵一阵的桂花雨, 伴着桂花的幽香, 在作者童年的记忆深处弥散……
出示:《桂花雨》课文片段, 学生自由朗读。
“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
师:这是我们曾经学过的课文, 你们还记得吗?这一段课文描写给你什么感受呢?
生:我觉得作者是那样盼望着摇“桂花”。
师:是啊, 在作者的眼里, 摇桂花是一件多么有趣的事情啊!你从哪些具体描写中能看出这件事的有趣?
生:从“老是缠着母亲问”看出作者小时候对摇桂花的盼望。
生:从父亲的诗句中能看出他们一家人很亲密。
师:那么, 你从这一段课文的字里行间读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呢?
生;对家乡的怀念。
生;还有对家人的怀念。
师:是啊!正如母亲所说:“外地桂花再香, 也比不过家乡的桂花的香啊。”这样, 作者就把童年摇桂花的事情写得有情而又有趣。
(板书:有情%有趣)
四、倾诉
师:读了《桂花雨》课文片段, 你是不是对自己童年中那些有情有趣的事情更清晰了?好, 让我们用自己准确、生动、优美的语言, 把这些有情有趣的事情写出来吧!
(学生完成草稿)
五、评讲
1. 指名读自己的习作, 讨论:你觉得他的这篇习作哪里写得最有趣?
2. 把你觉得故事中最重要、最有情趣的一个小镜头再仔细地改一改。
(再次指名读自己的习作, 师生共同评议)
师:今天, 我们一起回望童年, 再次感受到童年的快乐, 还用笔把童年的故事化作了一篇篇精彩的习作。
童年是一首永远也唱不完的歌, 我们所写下的这些童年故事, 也将成为埋藏在我们心中的永久的记忆……
【教学评析】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于:第一, 如何引领学生思考童年, 在回顾和思考中提高审美情趣。第二, 如何引导学生真实具体地写出事情中最富有情趣的地方。
1.诗意引领, 格调清新。
基于上述考虑, 这节课便在音乐、图片中开始, 目的是渲染情境, 开启学生的思维。接着, 以诗歌一样的语言———“童年是……”引导学生描述童年的感受。此时的学生, 已经从感情上被打动, 产生对童年的美好向往, 并有了表达的欲望。在此基础上, 再以诗句“童年是……”引领学生把头脑中的表象进行梳理, 实际上也达到概括事情的能力训练。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思维已被激活, 心中积蓄的感情已经充盈。所谓“情动而辞发”, 跃跃欲试的学生需要的是写作方法上的明确而又具体的引导, 也需要对习作素材进一步思考和提升。教师适时地出示例文《桂花雨》片段, 帮助学生体会文章表达的童趣和深情, 感悟文章的写法。《桂花雨》语句优美, 有情有趣, 细节描写生动活泼, 贴近儿童的生活。引导学生评赏精彩段落, 能使学生获得写作方法上的启示———怎样写出事情过程中的情趣。同时, 学生在品赏过程中也更深入地感受到了童年的美好, 为下面的习作进一步积淀感情。
2.例文引领, 语言提升。
诗意的语言, 既能帮助学生积淀情感, 激发表达欲望, 同时也指向学生的语言, 为他们更生动、准确地表达提供感情基调和语言范式。学生在一次次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同时, 追求规范准确的语言, 并在语言的迁移应用中, 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
3.“多彩童年”整体教学设计 篇三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共有4篇课文。其中《我们的民族小学》《金色的草地》《爬天都峰》是精读课文,《槐乡的孩子》是略读课文。四篇课文从多个侧面反映了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有的描写了小学生欢乐幸福的学校生活,体现了我国各族儿童之间的友爱和团结;有的讲述了儿童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自由自在、快乐地成长以及他们是如何用儿童的眼光和心灵去观察和感受大自然的;有的通过记叙儿童攀登黄山天都峰,反映了儿童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有的赞美了乡村儿童纯朴、勤俭、热爱劳动的好品质。课文的内容丰富多彩,充满了童真、童趣,学生们学起来定会感到十分亲切。
【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中要加强单元主题整合意识,注重整合学习资源,整合学习方法,使本单元教学形成一个有效整体。通过整合教学资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能够将学习中获得的学习方法或经验应用于以后的学习中,逐步学会学习。本单元教学预设四个环节。
1.课前预习。教师引导学生预习字词,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理解文章内容,整体感受多彩童年。教学时以课文《金色的草地》《我们的民族小学》为主,附带课文《爬天都峰》《槐乡的孩子》,并拓展阅读与单元主题相关的文章。
3.积累语言,提高写作水平。让学生们通过阅读把文章中描写多彩生活的词语、句子进行归类整理。
4.拓展延伸。通过口语交际、习作等方式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利于主题学习的成果落实到写作中。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一、二年级学习的识字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合作学习生字。学会本单元49个生字,逐步养成独立学习认字的能力。
2.能够读出书中不同语段的情感,如自豪、快乐等。
3.理解文章主要内容,感受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
4.积累语言,拓展习作。运用从文章中积累到的词句、情感或方法写一写课余生活。
【课前准备】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师生搜集与主题相关的文章、图片等资料。
【课时安排】
课前预习:2课时
课内学习:4课时
拓展阅读与实践:2课时
习作:2课时
第1、2课时:指导预习
一、熟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不认识的字通过查课后生字表、查字典、请教老师或同学来认识。
2.组内交流。小组内说一说你最喜欢哪篇课文,为什么?
3.全班交流展示。
二、归类识字
1.自由认读。
2.小组内合作交流。解决存在困难的生字。
3.小组长检查每一名组员的认读情况。
4.教师抽查认读情况。
5.小组合作,将生字归类。
6.展示归类卡片。
三、指导书写
1.把生字按结构分类。
左右结构的字:坪、坝、招、蝶,孔、铜、粗、劲、绒、朝、钓、拢、峰等。
上下结构的字:耍、装、些、苍、奋、勇、雀、舞、察等。
半包围结构的字:戴、尾、趣、居等。
2.根据结构分类,用钢笔书写生字。注意顿笔,书写工整,文面干净。
3.教师重点指导书写的字:绒、假、雀、舞等。
四、了解课文内容
1.正确流利地读课文并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语句分享给大家,比一比,赛一赛。
2.小组内交流四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每组选出4人全班交流汇报,每人一课。
五、预习检测
1.小组内,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小组长采用多种形式逐一对字词和朗读过关检测并做好记录和评价,使组内每个学生都能做到正确认读生字词,流利读课文。
2.小组长汇报小组过关情况和检测中遇到的问题。
六、教师抽查总结
教师根据组长汇报的情况,作出评价,重点指导过关检测中遇到的问题。
第3、4课时:整体感知,细读品悟
一、出示蒲公英图片。谈对蒲公英的认识
二、学习(《金色的草地》,读课文,谈乐趣
1.读课文。边听边在文中画出你觉得最有趣的句子。
2.谈乐趣。把画出的句子读给组员听,并说一说有趣在哪里。
3.展示交流。每组选出一两名同学将画出的有趣的句子读给全班同学听,并说一说有趣在哪里。教师指导两处。
4.小组内提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交流。
5.全班交流,解决有疑惑的问题。教师适时点拨指导。
6.谈收获,从情感或写作方法等方面展开。
三、像学习《金色的草地》一样,自学《我们的民族小学》
自学提示:
1.用心读课文,画出喜欢的句子,声情并茂地读一读。
2.多种形式朗读,评出组内“小小诵读者”。
3.再次感受这篇课文。自由读。
4.组内提出问题,交流。
5.全班交流汇报。
6.谈收获。
四、回顾
再次感受两篇课文中美好、快乐的情感及生活。
五、举一反三,放手让学生自学《爬天都峰》《槐乡的孩子》
第5、6课时:语言积累,升华情感
一、感悟好词佳句
1.学生们将课文中学到的好词佳句找出来。
2.自由读一读。
二、写出好词佳句
1.将画出的好词佳句认真抄写在摘抄本上。
2.小组交流读书笔记,读一读,比一比,看谁写得好。
3.全班展示读书笔记。每组选出一名同学,读给全班同学听。全班同学共同评一评,哪个同学写得好,好在哪儿。自己改正不足之处。
第7、8课时:拓展阅读与实践
一、主题阅读
1.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
推荐阅读丛书《五彩的童年》中“童年故事~记忆中的童年”两组中的29篇文章,自己选择其中的5篇文章重点阅读,完成阅读卡,能有自己的阅读收获。其余篇章可以略读。
2.阅读汇报。
要求:能讲书中的一个故事或能结合所读内容谈自己的读书收获。
二、主题活动
围绕本单元,做一张手抄报或开展一次课外活动。
第9、10课时:快乐习作
一、师生互动,交流内容
经常参加的活动有哪些?在课余,还发生了哪些事情,给你印象最深的事情是哪件事?那一次,你感到特别的是什么?
二、示范文,谈写法
1.欣赏范文,说说什么地方写得好。
2.课余生活中发生的事很多,抓住其中印象最深的一次写。
3.人物多,事情中有自己也有他人,应抓住突出的人物写,写出他们的语言、动作、神态、内心等特点。突出的人物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他人。
4.内容多,要按一定顺序写。
5.写活动首先要叙述完整。可简要交代活动时间、地点、人物及活动内容。其次要突出重点,把过程写具体。
6.写好自己,写出感受,能让人分享快乐。
三、快速写作,展示风采(略)
4.《童年乐趣》教学设计 篇四
《童年乐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克利斯朵夫童年喜爱音乐的故事,认识这个音乐天才的性格特点,进一步感知作者叙述故事、刻画人物的方法。
2.引导学生认识“嗡、勉”2个生字;积累“毫不厌倦、一本正经、专心致志”等词语。
教学重点
了解克利斯朵夫童年喜爱音乐的故事,认识这个音乐天才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进一步感知作者叙述故事、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
查阅搜集关于本文作者及《约翰·克利斯朵夫》这部作品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入题
在世界文学上,有一位名叫罗曼·罗兰的法国作家,花了二十多年时间精心构思、奋力写成了一部十卷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作品描写了一个德国音乐家坎坷的一生。今天,同学们要读的课文就节选自这部作品,讲述的是音乐家克利斯朵夫童年的一段生活。(板书:童年)
二、学习生字新词
1.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展示并交流课前学生主动积累词句等情况。
请同学们浏览课文,回忆你在预习时自学到了哪些字词,待会儿选择一个你最想让大家积累的介绍给我们。
3.学生浏览过课文后,师:我们在向大家介绍时要注意什么?(要讲清楚、讲正确;还要讲清自己积累的方法和为什么要积累。)
4.交流:
5.小结:看来同学们不仅在预习时自学词句,还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积累,明白自己为什么要积累,真会学习。
三、初读感知
1.一边默读,一边思考:课文写了克利斯朵夫童年的哪些事情?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叙述故事的?
四、再读感悟
1.一边默读,一边勾划:六岁的克利斯朵夫的乐趣是什么?(板书:乐趣)
2.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注意分别用不同符号勾划出刻画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的有 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 第30课
关语句来)。
五、朗读表达
分角色朗读描述祖父告诉克利斯朵夫那乐谱是他的“第一号作品”这部分内容的段落。重点指导学生读好如下语句:
○老人喜气洋洋地把这份乐谱解释给他听:„„
○克利斯朵夫简直愣往了。„„他只能结结巴巴地接着说„„
○老人把他拉到身边。克利斯朵夫扑在老人的膝上,把头钻在他怀里,快活得脸红了。(注意带点词语所表达的情感)
六、交流感受
1.小克利斯朵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想和文章中的人物说点什么?
以上两个内容可以任选一个,先跟同学谈一谈,再动笔用三言两语写一写。3.交流。
七、布置作业
1.扩展阅读。
5.童年作文教学设计 篇五
1、回忆童年感受童年的快乐。
2、了解记叙文选材要注意材料的典型性。
3、告别童年,迎接成长。
教学重点: 选材典型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和步骤: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一组童年的漫画,同时播放歌曲《童年》)
教师语:童年是长鸣的知了,吟唱着不老的歌谣;童年是飘舞的风筝,牵引着美丽的梦想;童年是摇曳的秋千,荡漾着欢快的笑声……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回味童年,再次感受童年的温馨与美好。(展示课题)
二、赞美童年调动情感
1、调动积累
童年的生活和感受是深藏在人们心中无尽的宝藏,也是流淌在生命长河中不竭的源泉。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童年比喻成美丽的金色花;冰心忆起童年说 “童年,是真中的梦,梦中的真,回忆时含泪的微笑。”(展示冰心语)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赞美童年,描述童年的美词佳句?
2、赞美童年
我们刚才再别人描述中再次体味到童年的美丽与芬芳。同学们能不能自己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童年。
可用这样的句式“童年是_______,_________。”或“童年就像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来说
示例:
1、童年如画,定格无数精彩的瞬间;童年如船,装载着欢乐的时刻;童年如文,记录了无忧无虑的欢乐时光 。
2、童年却象山坡上盛开的野花,满山遍野;姿彩万千.童年也象夏日河边的石子,浑圆光亮,五颜六色;童年还象秋天打谷场上的苞米,金黄璀璨,充实饱满
3、童年是一首歌,歌中有我幸福的记忆,在歌声中我走过了童年,在歌声中我渐渐长大 。
三、回忆童年 感受美好
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首歌,歌里有我们的幸福与欢乐;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同学们,打开记忆的闸门,静静地回忆一下,童年的歌声还在你们的耳边吟唱,童年的照片中的美好画面还在你们的眼前浮现吗?
请同学们互相采访说说你有过哪些童年趣事?(老师采访两个同学)
采访问题设计参考:1、你养过小动物吗? 2、你种过植物花草吗? 3、你玩过什么玩具? 4、你喜欢玩什么游戏? 5、你学过游泳吗? 6、你捉过昆虫吗? 7、你爱吃什么风味小吃? 8、你钓过鱼虾吗? 9、你还做过别的有趣的事吗?
四、阅读思考 合作探究
(过渡语)童年,可真是一串快乐的珍珠:跳皮筋、踢键子、爬树、捉知了、捉迷藏……样样都是那么有趣,该写哪一件事呢?让我们来回顾几篇文章,或许能找到答案。
1、课文举隅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童趣》一文中,作者叙述了童年时的哪几件事表现物外之趣,我为什么能感受到这些物外之趣?
2、课外拓展
(印发阅读材料)
●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片段:
思考讨论:
①文中叙写了在百草园生活的哪些儿时趣事?
②这些事情表现了孩子怎样的特点?
●阅读《童年》
①两则材料分别叙述了“我”童年时的哪些趣事?
②从作者所叙述的事情中你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3、探询方法
这几篇文章在选材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同学们想到了吗?
明确:所选材料鲜明地突出了人物的特点,表现了童年的乐趣。这类材料称为典型材料
小结:“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见金”,同学们写作文也要筛选出典性材料,千万不要把沙子当成金子用。
五、动手练笔 写作实践
1、叙写童年
童年的生活绚丽多姿,多少次我们数着星星、看着月亮;多少次我们的风筝在空中飞舞;多少次我们顶着烈日去抓知了……虽然这一切都已离我们而去,但那渗透着童心童趣的童年往事如一朵朵美丽的花,将永远绽放在我们的记忆里。同学们能不能采撷其中最亮丽的一朵,把它写出来?请以“童年” 为话题写一个作文片断。
2、展示童年
童年像一叶美丽的小舟,顺着小河流走了,留给我们的是两岸美丽的风景和无尽的遐想与回忆。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童年,每个童年有着各自不同的故事,或一件趣事,或一回经历,或一次“历险”……。同学们能不能你的童年趣事说出来,让我们一同去体味你那独特的童趣;共同去分享你那愉悦的童真。
3、课堂小结
童年是美好的,如果说人生犹如一条缀满珠宝的项链,那么童年就是其中一颗最璀璨的宝石;如果说记忆如同汪洋,那么童年是其中一朵最动人的浪花;如果说生命犹如一棵大树,那么童年是其中一片最美丽的绿叶。
然而,童年像断了线的风筝,已经越飞越远,让我们把童年珍藏在记忆的深处。愿同学们永远保有一颗纯洁的童心,快乐地迎接成长。
4、布置作业
对已写的作文或修改或补充或扩写,以“童年”为话题,写成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6.童年教学设计 篇六
《月光启蒙》是一篇淳朴优美、感情真挚的散文,选自苏教版第十册。文章生动地讲述了作者回忆自己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亲唱民谣、童谣和讲神话故事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作者孙友田是一位知名的当代诗人,他的诗歌充满了诗情画意,充满了奇特的想象。
二、设计思想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亲情。在教学时,教师借助民歌童谣和课文插图,通过朗读,让学生走进文本,感悟作者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体会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因此,教学设计围绕“一条主线,三种体验”展开。以母亲对作者的启蒙为主线,一读感悟月色朦胧,二读感悟母爱亲情,三读怀念感恩。在读的指导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三、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词句在文中的意思和用法。
3.精读课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文题的深刻含义。
四、教学重点
1.形象再现歌谣意境,感受民谣、童谣明快、流畅、含蓄的风格。
2.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文题的深刻含义。
五、教学难点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作者童年夏夜的美妙,感悟作者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体会作者对母亲深深怀念之情。
六、教学准备
1.知识储备:学生已初步理解文中出现的民谣、童谣。
2.课件准备:教师制作了Flash、PPT等课件,以电子白板为载体加以播放。
七、教学过程
(一)从学生入手,体会韵律美、意境美
1.师:请大家打开书选择你喜欢的一段歌谣,告诉我你为什么喜欢它?
生:我喜欢《小红孩》这首童谣,因为它读起来琅琅上口。
生:我喜欢《月儿弯弯像小船》这首民谣,因为它表达了母亲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感。
师:那我们就一边打节奏一边来读,好不好。
话音未落,学生们已经和着童谣的节奏边击掌边摇头晃脑地诵读起来。
2.师:“童年的夏夜是美妙的。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在电子白板上出示此画面——在清幽的月光下,母亲搂着孩子唱歌谣,再配以淡淡的音乐。
师:让我们在清幽的月光下,和着淡淡的音乐再来读读这些歌谣吧。
(效果:学生在信息技术营造的氛围中朗读,增添了一种深情,一种柔和,一种悠扬的韵律感。)
(二)从母亲启蒙入手,体会亲情美
1.师:从母亲嘴里吟唱出来的歌谣另有一番滋味。读读第4自然段,听着母亲的歌声,你有什么感受?
2.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第4自然段,细细品味。
“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①抓住“深情”一词,帮助学生感受母亲对我、对家乡、对生活的爱。
师:从“深情”这个词中你体会到什么?
生:“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还不忘“搂着我”,“深情地”为我吟唱,我体会出母亲是如此的爱我。
生:母亲深情地唱着这些歌谣,从她的歌谣声中,我感受到了母亲对故乡的爱。
师:是啊,虽然“那时,我们日子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黄河岸边淳朴的民风孕育了那里淳朴的人们,淳朴的人民用最质朴的民谣来表达自己的心声。母亲通过歌谣传递的不仅仅是对我的爱,同时也把她对故乡的爱,对生活的爱传递给了我。
学生朗读这一自然段,感受母亲的歌声中浸润着浓浓爱意。学生读得委婉动情。
②理解“吟唱”,感受月夜的宁静与清幽。
师:知道“吟唱”的意思吗?听着母亲的歌声有什么感受?
生:“吟唱”就是轻轻地唱的意思。
生:在宁静的夜里,沐浴着清幽的月光,更觉得母亲歌声的悠扬。
第二次朗读这一段落,较第一次朗读多了一份宁静深远的意境。
③体会“芳香的音韵”,引导学生感受母亲歌声的甜美。
师:芳香是鼻子闻到的,音韵是耳朵听到的,文中为什么说是“芳香的音韵”呢?
生:“芳香的音韵”意思是说听到妈妈甜甜的歌声,就仿佛闻到了芬芳的花香。
教师运用电子白板的链接功能,播放了母亲悠扬的歌声。
(效果:教室里异常安静,每一个学生都在静静地欣赏,似乎已经走进了那个清幽的月夜。在美丽的歌声中学生进行了第三次的阅读,他们陶醉了,陷入了深深的情感河流。)
(三)从体会作者感受入手,感悟作者的感激、怀念之情
1.师:作者的成长离不开母亲当年的启蒙,母亲给了我哪些启蒙?读读第七自然段。
生:母亲给“我”唱民谣、童谣和讲神话故事。
生:母亲用她甜甜的嗓音唱着民歌民谣,启发了“我”的想象,让“我”对民间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生:母亲也给了我爱的启蒙:爱故乡、爱亲人、爱生活、爱大自然、爱一切美好的事物。
2.师:是母亲给了我启蒙?但为什么课题是“月光启蒙”?
生:“我”的母亲是在月光下给予“我“启蒙的。
生:如水的月色,神秘的夜空,给“我”美的陶醉,无穷的幻想。
师:是的,诗人的诗情,是与儿时的潜移默化分不开的,课题“月光”不能少,因为“我”的童年就是在明月星光的陪伴下度过的。
3.师:然而,时间的车轮无情地碾碎了母亲的青春。我个子高了,母亲的脊背却弯了;我长大了,母亲却老了;当我成为了一名颇有声望的诗人时,而我那亲爱的母亲呢……这时,教师读原文:“母亲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在凄婉的音乐声中,教师利用电子白板展示了母亲老年的画面,通过教师引读的方式让学生再次朗读文章的重点语句,体会作者怀念、感激、心酸、悲伤的复杂感情。
(效果:此时学生的朗读情绪不再是单纯地陶醉,而是略带着悲伤与感怀,一种复杂的情感融于朗读中。)
4.通过电子白板,教师播放了Flash,向学生再次展现文中所描绘的那个温馨的画面:母亲在皎洁的月光下搂着孩子唱歌谣。引导学生进行“小练笔”:母亲啊,感谢您——
生:母亲啊,感谢您,是您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
生:母亲啊,感谢您,是您让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为我开启诗歌的大门。
生:每一个孩子都是妈妈的天使,母亲啊,感谢您,是您让我懂得了爱的意义。我真想您,您再抱我一次吧。
孩子流泪了,我也流泪了。
这不就是一首诗,一首动人的诗歌么!
(四)布置作业:收集家乡的歌谣
设计思路
7.童年学戏老年教学 篇七
光阴似箭,一晃赶上大唱样板戏的年代,我的这把小京胡大有用武之地,参加宣传队,上山下乡慰问部队到处演出。后来,我虽然改行到机关工作了,但是童年学的东西永远记在心中。10年前有个学校的校长请我教孩子们拉琴唱戏,我因此走上了讲台,教孩子们拉京胡唱京剧。
京剧艺术博大精深,表现的是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繁复的唱腔、深奥的戏词,孩子们如何懂得?于是,我先从讲故事做起。我把京剧《岳母刺字》、《赤桑镇》、《借东风》、《文昭关》等改编成故事并结合戏词儿讲给孩子们听,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极大地激发了学习京剧的热情。接着我就趁热打铁教孩子们唱腔。我小时候学戏曾走过弯路,如今我吸取教训,把戏词和唱腔让孩子们完全弄明白,学习时以表扬鼓励为主。我让孩子们听录音看录像,一段唱腔学会了之后,开展分组比赛,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再教孩子们拉胡琴。第一步拉京剧曲牌《小开门》,我对孩子们说:“当你们会演奏了这个曲牌之后,京剧艺术殿堂为你们打开了扇小门儿。你们会看到京剧原来是那么博大精深。”现在的孩子们极聪明,当他们真的喜欢做一件事,他们的进步是惊人的。我从小学三年级学生教起,学习两年之后,他们可以很熟练地演奏或演唱学会的京剧唱段了,每次参加地区或全市文艺比赛都能获奖,还代表全市少年赴香港演出,我的心里别提多荣耀了。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教育部决定在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中增加京剧内容,并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向全国推广。同学们从小学习京剧,在愉快的说唱与演奏中,同学们不仅可以记住各朝代中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还能增长中国历史文化知识,提高文化修养,对学习起到了促进作用。参加过京剧学习班的同学们都深有体会,有的同学上了高中还回来找我,想继续学京剧拉京胡,他们说舍不得丢下这门终身受益的艺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是华夏子孙的根底,看到孩子们的进步,我打心眼里高兴啊!
现在我已经有了自己的京剧票房,不仅参加全国京剧票友联谊活动,还到山西、内蒙古、河南、河北等各地教学演出(前排中为作者)。我把十多年前的往事写成文字,是想让更多的孩子喜欢京剧、促进学习。
8.冬阳童年教学设计 篇八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营造氛围
1.教师:学习课文之前,咱们先一起来唱一支歌,认真体会歌词。(播放音乐)谁能说说歌词都写了什么?
时光悄悄流逝,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藏在我们每个人的记忆深处。你还记得小时候哪些有趣的事呢?
幸福的童年真是各有各的幸福。这节课,我们再一起走进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童年。(出示课题,生齐读课题。)
冬阳,童年,骆驼队,三个词组成了文章的题目。从这三个词语当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借这三个意象鲜明的词语,学生联想到冬日的暖阳,一队队的骆驼,清脆的驼铃,好奇的孩子……虽说与真正理解课文还有一定的差距,但为下面的深入学习作出了铺垫。] 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忆他那充满稚气的童年往事吧。
二、交流信息,了解作者与背景
1.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2.结合“资料袋”,总结出示。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借助文中注音和工具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思考: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断,分别在课文的哪些自然段? 2.汇报、交流(教师及时板书)(1)注意“嚼”字的读音和写法。
(2)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这四个片断。
四、品读课文,体会童年趣事 刚才我们一起说了作者童年的往事,是不是觉得很有意思?那就拿起笔来,把你觉得最有趣的一件事用笔划一划,然后在旁边用简单的一两句话或一个词写下你的感受。(1)再读课文,边读边划,体会感悟。(2)汇报、交流 A.“学骆驼咀嚼”
①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从骆驼咀嚼的样子中体会作者观察仔细、描述生动。)
②“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想到这时候我龇牙咧嘴的样子,怪怪的、傻傻的,体会我看得很投入。)③教师范读,学生想象。
④生交流:想象到的“我”学骆驼咀嚼的画面。⑤带着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B.“想象驼铃用处”
①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总会到的;慢慢地嚼,总会吃饱的。
②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为什么要系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体会“我”对骆驼的关注。)
③“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从“想象铃铛用处”体会“我”大胆丰富的想象力及童心的天真、幼稚。)④爸爸想了想,笑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在这里,爸爸会想些什么?笑的是什么?
[女儿的话可能也勾起了父亲的童年回忆,天真、可爱的想法可能也令他似曾相识。所以,从他的话中体现出对女儿的宽容、呵护。] ⑤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不是的……”(想一想:“我”为什么会有和大人不同的想法。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多角度地去理解,如:不希望骆驼遇到危险;不希望骆驼旅程太孤单;希望铃铛可以给骆驼和拉骆驼的人增加情趣等等,进一步说明了“我”对骆驼的喜爱。同时,也令人深切感受到了“我”的天真、可爱。] ⑥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五、总结学法,布置作业
学生归纳,教师总结:反复品读→画词句、谈感受→感情朗读。2.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写写自己观察小动物的一个场面。
第二课时
一、回顾学法,复习导入
回忆本课主要内容,复习学习方法。
二、迁移学法,回忆童年 A.“想替骆驼剪毛”
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暧和……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读读这段话,从这段话里又看出了什么?(1)看出“我”很爱整洁,想把骆驼弄干净一点。(2)从这个片断中体会作者叙述的真实,描写的逼真。(3)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B.“追问骆驼去处”
(1)自由朗读这个片段。
(2)从“总是问,总是问”联系全文内容,想想,“我”可能还会问些什么?(3)从“追问骆驼去处”这个片段体会到“我”的好奇心和对骆驼的喜爱。(4)分角色感情朗读。
三、继续品读,怀念童年
这么多的为什么,长大后的“我”还会再问吗?“学骆驼咀嚼”、“想替骆驼剪毛”这些事还会再做吗?请找出文中相应的自然段。(1)自由朗读,体会情感。(2)全班交流:
A.“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①时光匆匆,一去不复返,每个人都得长大,童年也就一去不还了。
②童年可以有漫无边际的想法,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长大后却离我们渐行渐远。③那些童年往事仅管傻,仅管幼稚,却都是我们最美好的回忆。
B.“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当“我”又看到冬阳下的骆驼队,触景生情,就又想起了那段难忘的童年生活。)
C.细细品读这两个句子,体会作者情感。D.带着感悟有感情地朗读.四、总结全文,珍惜童年
正是和这篇课文一样,《城南旧事》写出了我们每个人的共同感受,所以才能深深地打动读者。后来,它被拍成了电影,又深受观众的喜爱。(再次响起《送别》)让我们伴着深情的音乐,再来读读课文的最后两段话。
[照应开头,再次深化本课主旨。在配乐朗读中,共同把情感推向了高潮。]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2.写一段自己的童年中最有情趣的事情。3.推荐阅读小说《城南旧事》。板书:
冬阳童年骆驼队 看骆驼咀嚼
9.《童年的影子》教学设计 篇九
教学目标:
1、通过照片欣赏,感悟童年生活的美。
2、认识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体会不同表现形式带给人的不同美感。
3、学习摄影的构图和光的练习,感受作品的思想内涵。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认识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体会不同表现形式带给人的不同美感 教学重点:学习摄影的构图和光的练习。课前准备:
教师:优秀摄影图片。
学生:有条件的可以带手机、平板、相机等摄影器材。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珍藏着许多童年的美好往事。如果我们把这些童年故事用画笔或者是雕刻刀描绘塑造成动人的图画或雕塑,那么就会如同由一股泉水流淌出的一片浩渺的湖泊,而摄影技术给了我们更好的记录,让精彩的瞬间得以永恒!
二、学习摄影构图
1、基本构图,就是将拍摄对象以最恰当的比例安排在画面中,一般人在拍摄风光照片时,经常会拍出没有平衡感的画面,其实摄影构图要优先考虑安定的平衡感,能够让作品表现出一种均衡又不突兀的感觉,拍摄风光照片时尤其如此。
2、斜线构图会给人两种不同的感觉,从左往右上升的线条给人的感觉是上升,从右往左上升的线条给人的感觉是下降,上升意味着成长、前进或是光明、希望,而下降则有赋归、暮霭或是沉重之意,构图时不得不小心。
3、三角构图也有几种不同的解读意义,正向三角给人的感觉是希望或是目标,倒三角给人的感觉是朝气或是焕发,而交叉三角给人的感觉是满足或是成功。
4、十字形构图,十字形是一条竖线与一条水平横线的垂直交叉。它给人以平稳、庄重、严肃感,表现成熟而神秘,健康而向上。因为十字最能使人联想到
1/3
教会的十字架,医疗部门的红十字等,从而产生神秘感。
三、优秀摄影作品欣赏
1、教师大屏出示图片。
2、鼓励学生分析照片的构图。
3、说说自己喜欢的构图形式。第二课时:
一、优秀作品欣赏
1、学生欣赏作品。
2、提问:不同的光源给人不同的感受,哪种光源最强烈,哪种光源显平和呢?
3、小组分别按光源不同来讨论:逆光、顺光、顶光、侧光。
4、教师小结。
二、学习光源知识
1、顺光即是光线向人物的正面投射的光线形式,这种光线让人物的大部分形体都得到足够的光照,而且强度比较平均,所以不会在人物的脸上形成明暗的对比,曝光比较好控制。顺光拍摄的缺点是光线太平,从而不能突出重点,所以在写真类的人像中使用得很少。但是顺光比较适合拍摄特写和近景这样的小景别,因为它可以具体地表现人物的每个细节和层次。有时这种最直接、最直白的描述效果往往比那些故意做出来的好很多。使用顺光拍摄时曝光不可过度,一般使用平均测光就可以获得理想的效果。
2、逆光是指光源在人物的后方光线形式,这种光线使人物的正面不能得到正常德曝光,从而失去了人物的细节层次。但是这种光线形式勾勒出人物的轮廓,对于体现动作和形体极为有利。当然运用逆光也不一定要拍摄出剪影的效果,如果控制好曝光,也能够得到人物的一些细节。在使用逆光拍摄剪影的时候,测光点选在哪里关系到拍出的剪影效果。要得到纯剪影效果,测光点可以选在人物身体的边缘,因为那里的光线是整个画面中最亮的部分。而那些并非是纯剪影的逆光效果,测光点可以选择在被光线照亮的头发或者是人物的面部。这种逆光效果在写真类人像中式比较常见的。
3、顶光一般不用于人像拍摄,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合理利用这种光线从上面
2/3
洒下来的感觉也是不错的。
4、侧光纯粹的侧光通常光源从侧面投射,使人物面部一半发光,一半处于阴影中,产生的效果被人们称之为“阴阳脸”。但是在写真类人像的拍摄中,这种光线形式的运用已经不是很新鲜,往往能够更强烈地体现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三、课后作业:尝试在不同方向的光源下捕捉有趣的光影效果,选择合适的主题,创作一幅生动的摄影作品。
10.童年教学设计 篇十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才叫做热情教学呢?下面我以高尔基的《童年的朋友》为例来展现我的语文课堂教学。
一、课堂导入,生动形象
在任何一堂课的开始,我们都有需要设计一个好的课堂导入,课堂导入对语文课来说也是比较重要的,如果老师设计的课堂导入比较符合学生的胃口,那么,我想这堂课基本上也能吸引学生的眼光了。所以,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我们得设计一个生动形象的课堂导入,让学生对课堂产生兴趣。
关于《童年的朋友》的课堂导入的设计,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将罗大佑的《童年》这首歌放给大家听,让歌声将学生们带回到童年。歌声的力量是强大的,当学生受到这首歌的感染时,他们总会想起童年的那些事和那些人。那么,此时,老师则可以说一段自己的童年故事以及和自己度过童年的好伙伴,老师这样做的目的同样是为了让学生进入到课堂角色。那么,当老师叙述完自己的童年时,接下来则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的童年好伙伴。
通过这样的方式,老师可以将学生快速带入到课堂气氛,而且同时也能将学生们童年的好伙伴与高尔基的童年朋友进行一定的对比,让学生对本篇课文产生一定的好奇心。
二、作者介绍,了解课文背景
学习一篇课文时,我们总是需要了解这篇课文的作者和写作背景,这样我们在理解这篇课文时才会更加容易。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在进行教学时应该紧密结合课文的作者与写作背景,让学生清楚明白地学习课文。
关于高尔基,很多学生都听过他,而且也学习过他的文章和名言。那么,在教学时,教师则可以让学生回忆一下有关高尔基的作品,待学生说完以后,此时教师则可以将高尔基的基本资料分发给他们,让学生对高尔基有个基本的了解。介绍完高尔基的基本资料后,教师则可以将本篇课文的写作背景介绍给学生们,如“童年的高尔基生活在充满仇恨的小家庭中,他的童年充满了痛苦,人与人之间总是有那么多的仇恨,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高尔基的生活变得如铅一样沉重,但是,他的周围也有很多正直善良的人,他的外祖母就是其中的一个,外祖母的形象是值得大家关注的,所以,高尔基童年的朋友则是他的外祖母”。通过以上的背景介绍,学生们对文章的背景也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此时,教师则可以进行下一步的课堂讲解。
总之,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在必要的时候也需要对作者和课文背景进行一定的讲解,这样整个课堂才不会容易脱节。
三、阅读文本,合作探究
在学习语文时,阅读文本是必不可少的,同时这也是整个语文教学的重点。所以,在这个阶段,学生们应该从文本出发,合作探究,从而解决课文中出现的问题。
关于文本阅读,我在这里分为三步:
第一步:初读课文,合作探究
在这一步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听课文录音,让学生通过课文录音来感受作者的感情,在学生在听课文录音时,教师也需要提醒学生,让学生认真听课文内容,然后再让他们以小组的形式完成简单的任务,如:
1.文中的“童年的朋友”指的是谁?为什么称他为“童年的朋友”?
2.通过课文录音,你们知道外祖母的形象是怎么样的?
总之,教师在第一步问题的提出时,可以选择最直接最简单的,这样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才不会感到困难,而且这样也便于下一步阅读的进行。
第二步:大声朗读课文,筛选课文信息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大声地朗读课文,这样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才会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当学生朗读完课文时,教师可以进一步提出一些问题,如:
1.找出作者对外祖母语言、动作、外貌描写的词语或句子。
2.找出文章中的细节描写的部分。
第三步:深度阅读,提炼精华
在阅读的第三步,则需要学生认真仔细地阅读文本,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到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外祖母的形象。当学生阅读完文本后,那么,此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完成问题,如:
1.外祖母与“我”的关系已经超出了一般的血缘关系,那么他们又是怎样的一种感情呢?
2.文章中对外祖母的神态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3.通过对文章的理解,你认为外祖母是一个怎样的人?
4.本文表达了作者对外祖母怎样的感情,其中心思想是什么?
总之,在进行这一部分的教学时,教师需要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问题,这样学生才会知道怎样学习。当然,在学生自主学习的时候,教师则需要在其中起到引导总结课题的作用,这样学生在学习课文的时候才不会对课文的理解产生偏差。在这一部分,教师则需要将课文的主体知识讲解给大家听,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也能对课文知识有一个系统的了解,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11.童年教学设计 篇十一
2012年教师节前夕, 任教50年的钱理群表达了“告别”教育的意图, 他为之痛苦的是:“一切不能为应试教育服务的教育根本无立足之地。”
钱理群曾给高中学生开设“鲁迅作品选读”选修课。让他始料未及的是, 开始时学生把教室堵得水泄不通, 到最后只剩二三十个学生坚持。一位学生在写给他的信里说了老实话:“钱教授, 我们不是不喜欢听你的课, 而是因为你的课与高考无关。”
个体的遭遇折射出时代的困境。
当教育均衡和新一轮课改走过10年光阴的时候, 我们面临着新的重要命题:下一步改革的动力在哪里?
有用的模式, 只能从学校内部、从教师身上“生长”起来
比起文学来, 现实有时更为吊诡与讽刺。
2012年高考前, 湖北某市第一高级中学惊现“吊瓶高考预备班”。图片上, 教室灯火通明, 每张课桌上都堆满了书, 教室半空拉上了铁丝, 挂着很多吊瓶, 不少学生正一边学习一边打吊瓶。图片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 带有深刻的隐喻意味:是学生生病了吗?不是!是中国教育生病了!病在哪里?
不久前, 某地推出了一个教学模式, 盛邀记者采访。在当地, 记者看到, 该地所有学校都采用同一个由教育局推广的教学模式。走进教室, 学生们分组而坐, 进行导学案的自学。记者仔细看了看学生的导学案, 发现上面的题目多是从教材上直接迁移过来的。“什么样的学案是好的学案?这样的学案真正是基于学习、为了学习吗?”记者心里充满疑虑。再走进另一间教室, 学生分组站立, 几乎是表演式地头碰头、肩挨肩地大声讨论着。教室里一片沸腾, 记者只听到一片噪声。在这样的环境里, 学生要想思考是根本不可能的。
当地教育者告诉我, 他们的教学模式得到了省里的认可, 有望在全省推广开来。
如今对模式的推崇, 已达到了一个极端:很多教育局、学校都在寻求一个模式, 期望能用它去解决教改中遇到的种种问题。然而, 一个模式真的可以包打天下吗?
美国著名教育史家和教育政策分析家戴安娜·拉维奇说:“在教育中没有捷径, 没有乌托邦, 没有毕其功于一役的终极武器, 没有神话也没有童话。学校的成功很难像生产线一样移植。”
与戴安娜·拉维奇的话相对应的是, 新中国成立以来, 教育界涌现出了那么多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 有几个一直持续到现在并影响到整个教育界呢?
教育是一个“不确定系统”, 它的改革没有单一答案;教育模式带有个体经验的色彩, 其复制往往难以实现。
有用的模式, 只会而且只能从学校内部、从教师身上“生长”起来
在山东省临沂第二十中学, 校长姜怀顺鼓励每一位教师去探索符合自身特色的教学模式。于是, 这所学校有的教师重组教材, 有的教师让学生大量阅读, 有的教师以动手探究为主……
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一位普通的语文老师。她工作仅5年, 喜爱文学, 写得一手漂亮文章, 但语言表达能力很弱。于是, 这位老师根据自身特点, 和学生一道在课堂上默读世界经典, 如有感触, 学生就随手写下, 不论长短, 只需真挚。而她与学生的对话, 常常发生在她对学生心得体会的批注里。这样的课堂, 没有导学案, 没有小组合作, 没有一切可称之为“模式”的东西。这样的课堂, 当然也无法去参加优质课评选。然而, 这却是最符合这位教师的教学方法。她所教的班级, 连续两届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学校要给教师绝对的自由。”校长姜怀顺把“自由”分解成教师拥有的几个权利, 分别是教师有改变教学进度的权利, 有删减整合教材的权利, 有建设自己知识产权的案例集和教辅资料的权利, 有在适当的教育时机选择自己教育空间的权利, 还有在必要的保障之下选择让学校服务的权利。“自由”, 意味着把改革的主动权还给校长和老师, 让改革的重心下沉。改革需要多元主体参与、多层次改革同步推进, 需要调动每一位基层教育工作者内在的积极性。
“自由”, 意味着对单一模式的反抗。单一模式的可怕之处在于变成“机械化教程”, 划一的模式让教师的独立思考都没有了, 又怎么会培养出个性独特的学生?“自由”, 更是对“方法的专制”的反对。方法要为研究目的服务, 也就是说, 问题的性质决定教育教学的方法。这不是什么了不起的见解, 而是基本常识。问题是, 当基本常识遭遇权力的傲慢时, 却常常不战而退。
如今在基础教育界, 出现了用‘文革’的语言搞教改, 用炒作的方式捧典型”的现象, 一方面原因在于改革权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另一个原因也在于我们对教育改革本身的误解。
改革本是一个手段, 我们却把它当成了内容和目的本身;改革的动力本是排解旧障碍, 现在却是为了贯彻新路线;改革的目的本是为了完善, 现在却是为了标新立异, 脱颖而出。“在教育发展过程中, 教育改革不仅成为教育发展的主旋律与核心路径, 甚至成为教育存在的形式与内容。急风暴雨般的教育改革运动高潮迭起, 此起彼伏, 使学校教育始终处于改革状态。”
换一任校长换一个办学理念, 换一届领导换一个教育模式, 急于求成, 朝令夕改, 便是这种“改革焦虑综合症”的表现之一。然而, 教育发展改革自有其内在逻辑, 并不会因外在因素的影响而彻底改变。
如果我们把眼光放长远点, 可以发现, 近年来为什么教育界会出现一股“民国热”?
认真梳理, 目前教育改革中提及的自主管理、做中学、让教育回归生活等都可以在民国教育的改革实验中找到源头或影子, 从内在逻辑来说, 当下的改革即是把断掉的东西连接起来的一种努力。所以, 才会有人说, 许多改革虽然“新”字带头, 但与其说是创新, 不如说是回归, 不如说是坚守。学会了站在历史长河中来看当下的改革, 也许我们会多一些沉着, 少一些浮躁, 不会以为改革就是打倒一个旧世界建设一个新世界那般简单和决绝。
面对改革, 有两个关键词一定不能放弃:“自由”和“坚守”。前者是对一线改革主体的尊重和激发, 后者是对教育规律和教育本质的把握与遵循。从二者中生长出来的“教育内部的力量”, 将是推动改革前进的不可忽视的动力之源。
一节课只讲了三道题, 是低效吗?
近年来, “有效教学”、“高效教学”被许多改革者奉为圭臬, 是否有效、是否高效成为衡量一节课是否优质的标准之一。然而, 山东省优秀初中数学教师刘建宇的做法, 给了记者很大的触动。在他的一节课上, 刘建宇只讲了三道题, 分别是有理数加减、整式加减和简单方程。
为什么三道题花了整整一节课呢?
原来, 对于第三道方程题, 有两名学生一直弄不明白。通常, 为了不影响教学进度, 教师会对两名学生进行课外辅导。但刘建宇不这样, 他先请几位学生当“小老师”, 却没讲明白;于是他又亲自讲解。光这道题, 就花掉了大半节课的时间。
课后, 刘建宇解释说:“这堂课的定位是让学生明白数、式和方程之间的联系, 即数是为式服务的, 式是为方程服务的, 而方程是为解决现实问题服务的。”“看似已掌握了知识的‘小老师’, 一讲解, 就暴露出思维的深层次问题。他们之所以讲不明白, 是因为只理解了式与方程之间的联系, 而没有把数、式、方程打通来思考;不懂的学生听不明白, 是因为他们只理解数, 不理解式。我最后的讲解, 让已经会了的学生对问题理解更进一步, 明白了式和数的关系;而后进的学生则知道了如何移项。”刘建宇在一道题上磨叽了大半天, 他不急。可是, 听课的老师着急啊:“要是换我来讲, 十道题也讲完了。像这样的效率, 可了得啊?教学进度还要不要?我当时听课, 听出了一身的汗!”是啊, 像这样的课堂, 是高效还是低效呢?
还是在刘建宇老师的数学课上, 因为学生课间操跑步时, 嘻笑打闹, 缩手缩脚, 他决定拿出一整节的数学课, 带领学生去跑操。跑了几圈, 学生们累得不行, 想停下来, 刘建宇大吼一声:“跑!我都能坚持, 你们坚持不下来吗?”那节数学课, 学生跑得大汗淋漓, 跑得整齐有序。从那以后, 班级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可是, 这是一节数学课啊, 45分钟都在跑步, 是有效还是无效?刘建宇老师被当地同行称为“神人”。他所教的班级, 初一时全年级倒数第一, 初三毕业时全区第一;他所教的班级, 整个初中三年都没有家庭作业, 学生负担极轻;他所教的班级, 仅用40节课时间, 就能学习完初中三年的教材。与刘建宇老师的交流, 一直在启发记者思考:
首先, 有效的标准是什么?应该是思维的发展而不仅仅是具体知识的获得。优秀的课堂, 其结构逻辑建立在学生的思维逻辑之上;优秀的教师, 可以透过知识的表层看到学生思维发展的路径。真正有效的课堂, 不在于用多快的速度把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呈现给学生, 而在于是否教给了学生思维方法、基本原理和核心概念, 在于是否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 在他们思维的节点上进行了放大。这是因为, 一个学科的思维方法、基本原理和核心概念是该学科的根源, 涉及某一类问题的根本。而大部分的具体知识, 不过是从这根上衍生出来的枝叶。千枝万叶, 根茎只有一个。离开根茎, 其他枝叶也就无所依附。而我们现在很多所谓的有效课堂、高效课堂, 只是着眼于如何快速有效地让学生把握住具体知识, 于是学生们知道了知识, 却不知晓知识间的意义和联系;掌握了解题方法, 却不能理解背后的原因和道理;他们手里握住了大量的“枝叶”, 却放弃了最为重要的“根茎”。这样的课堂, 单独一节来看, 是高效的;但从学生的整体发展来看, 无疑是低效的。其次, 用什么样的时间段来衡量教学是否有效?一节课、一学期还是三年、六年?
如果用一节课为单位, 刘建宇老师后面的一节课是无效的, 因为任何数学知识都没有涉及。但如果以初中三年为单位, 这节课又是高效的, 因为它改变了学生的精气神, 调动了学生认真学习的动力。
眼下我们提倡的有效教学, 恨不得课堂上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直指教学目标的达成, 恨不得老师说的每一句话都能产生相应的教学效果。
殊不知, 教育教学里存在大量混沌的、灰色的地带, 在这些地带, 并不是所有的教育教学手段都能产生相应的教育教学效果。这是因为, 教育教学所作用的人, 其生命成长本身就具有致密、混沌、繁杂、非匀速的特征。所以, 老师会发现, 同样一个教学环节, 对部分学生是高效的, 对有些学生是低效的, 而对个别学生可能是无效的, 甚至是反效的。那种试图设计出让每个人在一堂课上都获得充分高效发展的方案的想法, 不过是一种科学主义的迷信罢了。这种有效观, 把师生的生命都机械化了, 使他们成为快速运转的教学机器上的一个个齿轮, 再也感受不到生命成长的喜悦, 从而呈现出短期有效、长期无效的结果。
所以, 衡量一位教师的教学是否有效, 应该将时间适当拉长, 至少在三年的时间段里来衡量, 给学生以足够的安静生长的时间, 也给教师从容施教的空间;而且, “有效教学”的提法也值得商榷, 因为教学一旦离开育人, 就难以谈到“有效”二字。看看古人的智慧, 为何把“教”与“育”相连?那是因为真正有效的教学, 一定是和育人离不开的。所以, 与其提倡有效教学, 不如大力提倡“有效教育”。有效教育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一方面, 教师必须要有深刻的专业学识。刘建宇告诉记者, 他进行教学设计时, 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态度、思维方式、知识在整个数学体系中的位置以及知识的价值等都在考虑之中。为了备好一节课, 这位教龄已10多年的教师, 仍然需要花三四天的时间, 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以至于一学期下来, 刘建宇足足瘦掉了10多斤!
刘建宇的付出, 换来的是学生学得轻松, 学得快乐。在这里, 优秀教师的专业学识不在于会做题、会讲课, 而在于他能够系统地把握学科知识, 知晓任何知识的来龙去脉, 对知识和教育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和视角, 他能够让课堂呈现出一种阔大的气象和格局来, 从而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的快乐。像鲁迅曾在北大开设“中国小说史略”课程, 吸引了一大批青年, 其中很多不是中文系的, 甚至不是北大的学生。当初一位听过鲁迅讲课的人后来回忆道:“听鲁迅先生讲课就像听一部人类文明史。”试问, 如今有多少课堂能让人产生这样的感慨呢?
另一方面, 老师一定要把育人与教书巧妙地融合起来。课堂是一个载体, 它承担着为“培养人”服务的重任, 而不仅仅是传递知识的场所。所以, 优秀的教师眼里看到的不是学生, 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 他的情感与学生交织, 他的心脏与学生一起跳动。刘建宇就曾真挚地说:“我怀着对民族和国家的责任感来培养人。”毕业多年, 许多学生仍然记得这位普通的数学老师。一次教师节前夕, 一位学生给刘建宇发来短信:“前几天我做了一个梦, 梦见您不教书了。我就一直跪在您面前, 哭着哭着就醒了, 老师, 想您, 太想您了。”
这就是优秀教师的力量, 他把学生的人生态度、情感和志趣看得远远大于知识的传输, 而这些, 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烙印。“优秀的教师等于优质的教育”。教育改革走到今天, 对优秀教师的呼唤愈加紧迫。减负也好, 提高教育质量也好, 都系于教师一身。如何培养出大批的优秀教师, 如何在体制上给教师提供自由思考、自主教改的空间和土壤, 将是下一步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从自然善好之本走向社会善好之质
我们该如何看待童年的价值?新一轮课程改革推开以后, 人们似乎陷入了一种迷茫之中:理论上儿童是美好的, 现实中儿童却是顽劣的;理论上儿童是天真、真实的, 现实却是“如今少年已成精”;理论上儿童是教育教学当之无愧的主体, 传统的教化仿佛弃如敝屣, 现实中教化却无处不在, 如影随形。
理论与现实的对抗, 源于我们对童年的不同理解。理论赞美的是童年的自然之质, 现实面对的却是童年的消逝和儿童的社会化。然而, 正如学者刘铁芳所说:“人性自然之质并不都是善好的, 而且, 自然善好的人性也并不总是可靠的。一个成熟的个人走进社会, 是不能单纯靠自然人性的美好的, 这意味着教化的必要性。”也就是说, 童年的价值在于自由生长, 教育的价值在于引领和促进生长, 在于带领孩子从自然善好之本走向社会善好之质。但当下的教育却往往以“呵护儿童”、“保护童年”之名, 抹杀了童年自由生长的价值。
在广州市华阳小学, 学校的滑梯很受孩子们欢迎。玩耍中, 磕着、碰伤、摔跤的事情时有发生, 偶尔还要面临家长的投诉。于是有老师建议:“把滑梯拆了吧, 免得学生受伤, 发生安全事故。”校长王建辉不同意, 她说:“滑滑梯可以培养孩子敢于冒险的精神, 让他们学会保护自己。滑滑梯的过程中, 孩子们常常摔倒, 但摔倒、爬起、再摔倒、再爬起不正是孩子们成长的常态吗?”“我们不让孩子现在冒险, 将来就会有更大的冒险!”
儿童生长需要空间。空间越大, 成长的可能性才会越多, 对世俗化力量过早入侵童年的抵抗力也才会更强。一位12岁的中国女孩在俄罗斯就读时, 参加学校的“夏令营”。那里没有严明的规矩、紧凑的安排, 而是由孩子们自由选择, 甚至可以不参加任何活动, 待在宿舍里看书, 乃至睡大觉!她还参加了漂流兴趣小组, 和同学划着皮艇漂流到了白海。14天后, 她晒得黑黑的回来了, 特别兴奋, 说自己看见了棕熊……孩子的监护人很感慨:这样的经历将使孩子“终生受益”。开阔的教育空间, 让儿童体会到“脚踏大地, 仰望星空”的生存状态, 也让他们感受到一种生命的自由感, 这是学科知识代替不了的促进儿童生长的“营养素”。与“过度保护”相伴的, 是功利主义对学校童年的全面入侵。如今, 教育的弊病是一重视什么, 就给什么打分、计分。像2011年要求在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 即让每个学生掌握两项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 还要组织对抗赛、会演。对此,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石定果发出疑问:为什么要把孩子的综合素质能力打分?
功利主义使素质教育简化成了“证书”和“特长”, 它们是学生进入高一级学校的“敲门砖”。于是, 学生不管学习什么, 不再是发于喜爱的初心, 而是因为外在的“有用”。与中国教育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国外名校没有“艺术特长生”等说法。美国哈佛大学鳄鱼合唱团的一位成员说, 再好的歌喉, 也唱不开哈佛的大门。学生们参加合唱团, 完全是出于纯粹的喜爱。
有一项调查表明, 中国学生的学习大多出于社会动机, 功利性、目的性都非常强, 而不是出于认识动机, 强调对事物本身感兴趣。大家常常感叹中国出不了“杰出人才”, 恐怕与此有很大的关系。很多事实证明, 认识动机一旦调动, 产生的效果将是极其巨大的。美国科学家雷蒙德·戴维斯, 从20多岁开始研究中微子, 直到88岁才得到认可, 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奖。他在简陋的实验室里花费了一生的心血, 支撑他走过来的, 不过是“预测宇宙未来”这一心中的梦想。
而曾是世界首富的比尔·盖茨赚取亿万财富又毫不犹豫捐出去的动力是:每天早晨醒来, 一想到要做的事情将会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和变化, 就会无比兴奋和激动。
对于当下教育来说, 如何培养、保护学生的“认识动机”, 而不要人为地放大“社会动机”将是教育者必须关注的问题。
社会动机加剧了功利主义的力量, 扭曲了童年的价值, 绑架教育走上了轰轰作响的战车, 以至于许多人把渡河的舟楫当作了彼岸, 也让师生背负了沉重的负担。大约20多年前, 美国面向小学生征集最聪明的一句话。其中有一句是这样的:“我的手很小, 请不要往上放太多东西。”
这句话, 值得我们三思。
12.《童年的泥巴》教学设计 篇十二
1,出示本课字卡,认读生字
2,教师交代本课形声字较多。形旁表示字的意义,声旁表示字的读音。
3,引导学生发现特点,提高识字效率。
学生认读生字
找出形声字
学生汇报记字方法
互相借鉴,拓宽思路
二,写字教学
1.引导学生发现田字格里多数生字的构字规律和构字特点。
把要求会写的生字按结构分类
左右结构:娘 踩 胖 猪 饿
付 烤 狼
上下结构:梦 盐
独体字:丫 匀
2,教师示范书写
指导(注意事项)
盐:上下结构,下面是皿,不是血。
烤:左右结构,右面不要多一横。
3,表扬写字好的
学生讨论分类
学生仔细观察,练习书写
学生展示写字,共同欣赏
掌握字的结构
激发学生写字兴趣
大家互评,互相促进
三,总结 提出希望
13.《童年的朋友》教学设计 篇十三
3、有人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写人最好是写眼睛。课文中三次写了外祖母的眼神,把有关的句子画出来。体会这些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内心世界。
明确:(黑眼珠儿闪耀着气愤的光芒。)
(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芒。
但通过她的眼睛,从她内心却射出一种永不熄灭的、快乐的、温暖的光芒。
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充满活力、愉快、温暖。)
4、外婆在孩子的眼里是长辈,可作者在文章中说外婆是他的“朋友”,而且是“最知心”“最珍贵”的“终身朋友”。为什么?
明确:(因为她不仅善良,有爱心。还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给了我关怀,给了我生活的勇气和力量。)
5、放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把喜欢的原因和同桌交流。(同桌交流后。再找部分学生在全班交流。)
6、重点研讨第6自然段。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出示幻灯片4。)
①本部分运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②本部分刻画人物时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③从这部分中可以看出外祖母是一个怎样的人?
(2)小组代表发言交流。
明确:
(①比喻、对比、排比。
②肖像描写、动作描写。
③可以看出外祖母是一个善良、充满活力、愉快的人。)
五、梳理巩固
学生谈本堂课的收获。
(不必只局限于一个方面,也不必面面俱到,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即可。)
六、拓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的话,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如无时间可不进行。)
《新课标作业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二部分。
七、布置作业
14.童年教学设计 篇十四
一、童年生活的特征是怎样的
童年生活的最大特征是“游戏”, 散发着“游戏精神”。
在现实中, 只要稍作留意, 就不难发现儿童在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里是处于游戏的活动情景之中的, 或者说儿童大部分活动是以游戏的形式进行的。无论儿童身处何时何地, 游戏总是如影相随。可以说, 儿童是游戏着的儿童, 游戏也就是儿童的游戏。
游戏为什么会成为儿童的一种基本生活方式?因为游戏体现着游戏的精神, 最契合儿童的天性。皮亚杰曾说:“任何形式的心理活动最初总是在游戏中进行的。”儿童自我中心化的本能、冲动、需要、欲望、意识、灵感以及好奇、好动、好幻想、情绪多变的精神因素及特点也都在直观可见的游戏活动中显现无余。这样, 游戏就必然地成为映照儿童精神的一面“镜子”, 成为儿童标识自我的一种“语言”, 成为人们了解儿童心灵世界的一洞“门窗”。透过这面“镜子”和“门窗”, 我们就可以看到儿童生活“游戏精神”的特质:“游戏精神”是一种自由自主、自愿自觉的精神, 是一种超越功利、愉悦快乐的精神, 是一种感受体验、想象创造的精神, 是一种平等参与、合作互动的精神。这种精神具有以下特征: (1) 自主自愿, 自由自在; (2) 超越功利, 率性而为; (3) 专注愉悦, 幸福快乐; (4) 驰骋想象, 挑战创造; (5) 平等参与, 合作互动。其最终指向是过上既有意思又有意义的幸福的当下生活, 换句话说就是“童年的价值就在于幸福”。
二、童年生活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童年的这种精神和指向正是语文教学所必需的, 给语文教学的启示是:
(1) 语文教学应是愉悦的:幸福的要义就是精神的愉悦。愉悦感首先来源于精神的自由。这告诉我们语文教学也应该是精神自由的:没有人拥有绝对的真理, 但每个人都有权要求被理解;没有统一的答案, 但能达成临时性的共识;没有谁必须服从谁, 但能自愿地分享收获。
(2) 语文教学应是活力的:学生喜欢的生活是富有挑战的, 需要智慧参与的, 这样的生活是富有生命活力的。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应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学生的自我意识被唤醒, 思维被激活, 个性被张扬, 智慧的火花不断生成;教师的生命激情也被点燃, 与学生展开平等的对话、合作, 一起完成着精神成长。
(3) 语文教学应是情感的:真情的投入是幸福的源泉。学生的生活是最纯真的, 喜怒哀乐写在脸上, 敢爱、敢恨, 天真淳朴。语文教学中也应充满着浓浓的情意, 充满着以情激情、以情唤情, 体验着关爱与被爱, 始终被暖暖的情所包围。
(4) 语文教学应是充实的:幸福感是建立在殷实的精神或物质的收获基础上的。虽然童年的生活不是为了收获, 是一种自在目的性的生活。但童年的生活一定是有收获的, 不过这是一种隐性的、自然而然的收获。因此, 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是有实实在在收获的。当然, 这种收获不是物质的, 收获着的是知识、能力、方法、习惯, 提升着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语文教学寻回生活意义的可能性
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找寻回失落的童年生活意义。那么我们还必须追问, 有这个可能吗?回答是肯定的, 因为:
(1) 语文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生活。课本即生活的记录, 教学即生活的阐释, 阅读即生活的体验, 作文即生活的再现。所以, 语文与生活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语文生活化教学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2) 学生丰富的生活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厚的课程资源。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校内生活中同学与同学交往中的喜怒哀乐、嬉戏玩耍、活动比赛, 校外生活中与父母姐妹的情感交流、兴趣爱好、游山玩水等。这些经历和体验无不可以作为语文学习的有力支撑, 为语文的学习提供着活水的源头。
张光鉴教授的“相似论”原理告诉我们:人们大脑的思维依赖于其在学习与实践活动中积累起来而贮存在大脑中的知识单元———相似块, 人们的学习其实就是学习内容与贮存在大脑中的相似块的相似匹配、相似运动。如此看来, 语文的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应该是最具有相似性的, 最能快速地进行相似匹配。
这就为生活化教学提供了可能性。因此, 杨再隋教授在解读《语文课程标准》时, 这样写道:“要建构一种新型的教学生活, 把教学过程还原为生活过程, 把教学情景还原为生活情景, 把教学活动还原为儿童的生命活动。”
四、契合儿童生活的语文教学追求
基于对儿童生活的观照及其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基于语文教学回归童年可能性的分析, 我认为我们必须用童年生活的精神烛照语文教学, 让语文教学融为生活的一部分。因此, 我在语文教学中不断探索, 追寻“悦、活、情、实”的教学风格。
(1) “悦”:让课堂成为精神愉悦的家园。从教师教的角度讲, 就是教学活动充满吸引力, 教学语言充满磁力, 教学评价充满鼓动性, 吸引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对话中来, 满怀信心地与文本、与作者、与老师、与同学对话, 获得阅读的意义, 获得语文素养的提升, 获得润泽丰盈的心灵。从学生学的角度讲, 就是学生精神自由, 没有霸权, 没有压抑:当悦纳自己时感到一份满意, 当悦纳他人时感到一份快意;当灵感乍现一吐为快时, 心底深处泛出一种惬意;当获得成功时, 油然而生一种得意。
(2) “活”:让课堂爆发智慧的活力。从教师教的角度讲, 一方面是教学设计活, 在深入解读文本后充分预设, 但又有开放性, 变“单线结构”为“框架结构”, 为教学实践中的生成留下足够的空间;另一方面是教学过程活, 教师用自己的智慧火种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以智启智, 以思启思, 善于把握学生智慧的火花, 灵动地生成。从学生学的角度讲, 是学生的思维被激活, 愤悱状态不断出现, 生命能量不断爆发。
(3) “情”:让课堂洋溢着浓浓的情意。教师和学生一起真情投入课堂, 教师以情激情, 学生披文入情, 与作者同喜同忧, 共同演奏出一首感情的奏鸣曲:庄严处, 肃然起敬;豪壮处, 热血沸腾;义愤处, 横眉立目;欢快处, 笑意盈盈;激动处, 一吐为快。教师用欣赏的目光关爱学生, 学生用敬佩的眼神滋润教师, 构建成和谐情浓的课堂。
(4) “实”: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发展。具体而言, 就是:目标实在, 指向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过程扎实, 要有扎实的训练、扎实的体验、扎实的感悟;方法实用, 优化组合, 取长补短;活动实效, 紧盯目标, 扎根文本, 有灵性;结果实惠, 学生得到实实在在的收获, 收获着知识、能力、方法、习惯, 提升着情感、态度、价值观。
15.创业精神:始于童年,不仅童年 篇十五
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以“每个挑战都是一次机会”为座右铭;创建了玫琳凯的玫琳凯·艾施,则喜欢说“你能做到!”;一手创办了维珍集团的理查德·布兰森,就更是野心与信心皆具,他曾打过一个比方:“生意就好像公共汽车,总会有下一班车过来。”
——这些赫赫有名的商界大佬所崇尚的和擅长的,看似拳路不同、毫无关联,其实核心并无二致。
那就是:创业精神。
从熊彼特到杜拉克,以及中国近20年来汹涌不歇的创业潮中不断涌现的创业者们,“创业精神”四字始终葆有令人着迷的气息。据说,仅在亚马逊网上书店中,就有2400册图书是以创业精神为主题的。就连现任丰田汽车社长的丰田章男——说起来,在近年的商业领域,谁会比这位新掌门人对压力和挑战的体会更深刻?先是召回门,再遇大地震——但就在4月19日,丰田章男现身2011年上海车展时表示:“遇到困难的时候,一直支撑我的就是丰田的创业精神。”
创业精神是个过程
只有经历过真实征战的企业掌舵者才能体会,创业精神并非仅仅是一种斗志,也并非企业家的个人特征,而更是一个组织的性格和行为。
对机会的把握、创新,以及对增长的追求,构成了创业精神的重要主题。一个具有创业精神的企业总是能率先注意到尚未被发现的趋势,并毫不犹豫地迅速抓住它;而无论在商业模式,还是具体的管理方法,亦或技术上,它也一定是拥抱变革、不断创新的。正是这种对新趋势的敏感体察和把握,以及通过持续创新调度和有效利用资源,才会使得企业和它的掌舵者规避“只是发明者,并非创新者;只是投资者,而非企业家”,“从赤贫到巨富,然后复归赤贫”(现代管理之父彼得·杜拉克语)的窘境,不断成长。
可以说,一个组织的创业精神,其实是一个不断突破现有有限资源限制,来追求无限理想的过程。企业在创立之初显然是相对容易保有创业精神的,但创业精神却并不囿于新兴企业或者小型企业。对大规模的大型跨国企业而言,创业精神同样不可或缺。诚如杜拉克所阐述的那样,创业精神所关注的在于“是否创造新的价值”,而不在于设立新公司。从这个意义上说,创业精神伴随优秀企业的全程。
吻合的创业&童心
无疑,这需要梦想、激情,更要有学习探索和冒险的劲头儿,乃至广泛的协作。
——正如一个孩子:敢于做梦、好奇、不知疲倦,喜欢结伴玩耍。一个孩子的童年特征,其实恰恰与一个组织的创业精神特征完美契合——就像刚刚走过20年征程的东软集团。
1991年起步于3位青年教师、3万元科研经费、3台286电脑的东软集团,如今已成为无可争议的中国最大软件企业——员工数量正向2万人逼近,年营收达50亿元,研发、销售和服务网络更是铺设到了美国、日本、瑞士、芬兰、德国、罗马尼亚、阿联酋、越南等国家。
古人云:二十弱冠。但东软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刘积仁,却更愿意将20年表述为“童年”。
“我们本身是一个好像处于童年期的创业型企业,过去并不成熟。”刘积仁对《中外管理》说,“但童年有童年最宝贵的东西,童真,充满了梦想,有着不知疲倦的激情,你把所有的事情当成一种游戏玩儿,有好奇心和学习的渴望。这些成为东软20年持续发展的关键,而且也为我们未来奔向更大的世界打下基础。”
20年,东软创造了中国软件产业诸多的第一:第一个计算机软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第一个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第一个上市的软件公司……童年东软形成了自身的独特基因:闻风而动、学习创新、克服挑战,种种均与创业精神相吻合。从某种意义上说,东软,或可成为展现企业创业精神的样板。
当然,创业精神不应止步于童年。
今年7月8日,东软在北京举办“东软产业化二十周年回顾”年会,集团总裁王勇峰在致辞中表示:未来东软将面临规模化、全球化带来的新机遇与挑战,保持清零的心态和创业者的精神,努力成长为一家以创新与服务驱动成长的公司,从一家中国本土企业向一家成熟的新兴跨国公司转变。显然,东软打算把这种创业精神继续保持下去。
那么,在长达20年的童年期里,东软是怎样种植下创业基因的,这些基因又如何在20年中发挥影响,使之持续保持了创业精神,不断成长?
——我们尝试将东软的童年特征与创业精神特征一一进行对应,以期找到其创业精神的源泉,为那些尚处在“童年”的企业,寻求某种借鉴。
【童年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美术《童年》教学设计11-13
《童年的影子》教学设计09-20
小学童年的作文:童年趣事07-13
“童年童年”主题有奖征文大赛启事07-03
关于童年的优美文章:童年趣事09-10
童年的作文600字 我的童年07-09
四年级童年生活的作文 童年的味道11-23
童年的那些盼望 我的童年愿望作文600字06-18
中学生童年趣事作文:童年趣事三部曲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