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作业(9篇)
1.中国古代文学作业 篇一
1.第3题
陶渊明《归田园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您的答案:这是一首叙事诗。作者在晋安帝义熙元年,主动辞去了彭泽县令,决意退隐田园,从此不再出仕。次年写了《归园田居》组诗五首,描写自己离开官场时的愉快心情,赞美躬耕生活和田园风光。本诗是《归园田居》组诗中的第一首,叙述弃官归田的原因、归田之后的村居生活、重返自然的愉快心情。开头四句是诗人弃官归田之时对自己的志趣与仕宦生活的反思,也是对自己弃官归田原因的交代。“①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是说世俗的阿谀奉承诗人一样也没有学会,反而喜欢宁静、淳朴的田园生活,因为他觉得自己的本性是与大自然相通的。这里写的是诗人向来的志趣,也表明他后来的出仕并非本愿。“适俗韵”,是指逢迎世俗的本性与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本领,“丘山”则代表远离官场仕途的田园山林。“适俗韵”前缀加“少无”,“丘山”前饰以“本爱”,表现出诗人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②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是对自己仕宦生活的追悔。说自己进入污浊而又拘束的官场,是“误落”,表明自己是因一时迷了心窍,才不经意间糊里糊涂入仕的,心中有几多懊悔与感慨。说自己离开故园山林入仕竟然那么长时间,真是不可思议。这里面包含了对故园山林的几多眷恋。“三十年”应是“十三年”,指作者出仕为江州祭酒到辞官之后写此诗的这段时间。诗的五、六句借“③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④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比喻自己思恋旧居,不喜在外做官。这是诗人弃官归田之因,表明他厌倦官场旧生活、向往田园新生活。其中“羁鸟”、“池鱼”比喻不自由的仕宦生活,“旧林”、“故渊”比喻田园。诗的七、八句以“开荒”、“守拙”点题,写自己从此真正回归园田,过上村居生活了。其中“守拙”回应“少无适俗韵”,“归园田”回应“⑤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诗人置身“南野际”,平静安祥地过上农家耕种生活,透露出对官场的厌弃与蔑视态度,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一种不妥协的抗争行动。诗的九至十六句借对村居之景的描绘,抒写诗人归田之后的快慰心情。“方宅”四句状写自家庭院的景物,这是近景,静态地描写田地与草屋的数量、堂前檐后的桃李与榆柳的生长情况。“暧暧”四句描写院外村落的景物,这是远景与中景,动态地描写笼罩在炊烟之中的远处村落,以及深巷中的狗吠声与桑树颠的鸡鸣声。这样一幅安宁静谧的田园风光图被诗人描绘得远近错落、动静相宜、有声有色。诗人正是要借恬静优美、清新喜人、富有天然之美的村居环境抒写自己摆脱“樊笼”、“尘网”之后如释重负的轻松与欢欣。这里语言质朴真淳、清新隽永,音节铿锵,极富自然之情趣,引人悠然神往。最后四句写居室之乐,以出樊笼、返自然呼应开头,收束全诗。“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二句,由绘景转入叙事,由状物转入写人,表现出诗人无官一身轻的悠闲自在。“⑥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写诗人一旦冲决罗网、回归自然的无限欣喜之情,道尽归田之乐。“返自然”既指归耕田园,回到大自然的怀抱,又指回到原来的自然本性,过上顺应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这是点题之笔,有力地揭示了诗的主旨。全诗以追悔始,以庆幸终,追悔自己“误落尘网”、“久在樊笼”的压抑与痛苦,庆幸自己终“归园田”、复“返自然”的惬意与欢欣,真切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山林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怡然陶醉。这首诗显现的画面很有层次。近处,宅院、林木,亲切可即;远处量村落、炊烟,给人以悠长的遐思。一近一远,使画面具有纵深感。题目分数:15.0 此题得分:12
2.第7题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您的答案:这是苏词中的名篇,历来被认为是他豪放词的代表作。从词的构思、气象、意境等方面看,确实显得开阔豪迈,但它的基本风格特色却不是豪放,而是飘逸洒脱。词的小序说:“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曲。”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作了这首《水调歌头》。它的特点是咏月而不局限于月,怀人而不露悲伤凄戚的离愁别绪,写出了新的面目,新的格调。全词紧紧扣住明月,上片写对人生的思索,下片写离情。上片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我们从中可以感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于是便产生了下面要飞入月宫去的奇想。“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月色那么美好,自然引发出他飞升上天的幻想;而在他的心中,自己本来就是仙界中人,所以想“乘风归去“。联系到他政治上的遭遇,这里面是隐含着词人的身世感慨的。但苏轼毕竟更热爱人间的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已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这首词从幻想上天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一个“我欲”、一个“又恐”、一个“何似”,这中间的转折开阖,显示了苏轼感情的波澜起伏。在出世与人世的矛盾中,他终于让人世的思想战胜了。下片写对弟弟的怀念。“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着屋里失眠的人。“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诗人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这几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作了高度的概括,很有哲理意味。词的最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正如词前小序所说,这首词表达了对弟弟苏辙(字子由)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对于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是推崇备至。《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认为是写中秋的词里最好的一首,这是一点也不过分的。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它的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我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题目分数:15.0 此题得分:13
3.第4题
陆游《入蜀记》:
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宜为仙真所托。祝史云:“每八月十五夜月明时,有丝竹之音,往来峰顶,山猿皆鸣,达旦方渐止。”庙后,山半有石坛,平旷。传云:“夏禹见神女,授符书于此。”坛上观十二峰,宛如屏障。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祠旧有乌数百,送客迎舟。自唐夔州刺史李贻诗已云“群乌幸胙余”矣。近乾道元年,忽不至。今绝无一乌,不知其故。泊清水洞,洞极深。后门自山后出,但甚黯,水流其中,鲜能入者。岁旱,祈雨颇应。
您的答案:二十三日,过巫山的凝真观,拜谒了妙用真人的祠堂。真人就是大家所说的巫山神女。祠堂正对着巫山,峰峦很高冲入高天,而山脚则直插入江水中,议论的人都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巫山奇特。可是十二峰并不能全看见,能看到的八九个山峰,只有神女峰纤巧修长,陡起而变幻多姿,确实适宜作为神女的化身。祠中主持祭祀者说:“每年的八月十五晚上月亮朗明的时候,就能听到优美的管弦音乐,在峰顶上来回走,能听到山上的猿啼鸣,到天明才渐渐停止。”在庙的后边,半山腰中有个石坛,比较平坦。传说“夏禹遇到神女,神女就是在这个地方把符书送给禹。”在石坛上看十二峰,就像屏障一样。这一天,天空晴朗,看四周围没有丝毫云烟,只有神女峰上有几片白云,就像凤凰、白鹤在那里跳舞、散步,很久也不散去,也是很奇异的一个现象。在唐代夔州刺史李贻诗中就已经说过“群乌幸胙余”。快到乾道元年,乌鸦忽然不来了,现在一只也找不到,不知道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清澈的湖泊上有一个洞,洞很深。洞的后门在山后面,但是光线很暗,洞中有流水,很少有人能进去。干旱的年份,求雨很灵。题目分数:19.0 此题得分:17
4.第8题
苏轼《日喻》: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以为日也。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钟而之龠,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意之,皆求道之过也。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南方多没水,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世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您的答案: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向有眼睛的人问太阳是什么样子。有人告诉他说:“太阳的样子像铜盘。”敲铜盘就听到了它的声音。有一天(他)听到了(有人)敲钟的声音,把发出声音的铜盘当作太阳。有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光像蜡烛。”用手摸蜡烛就晓得了它的形状。有一天,(他)揣摩一支形状像蜡烛的乐器龠(yuè),把它当作太阳。太阳和敲的钟、吹奏的龠(yuè)差别也太远了,但是天生双眼失明的人却不知道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不是因为他不曾亲眼看见而是因为没有向他人求得太阳的知识啊。抽象的“道”(道理、规律等)难认识的情况比太阳难认识的情况严重,而人们不通晓道的情况比生来就认识太阳的瞎子没有什么不同。通晓的人告诉他,即使有巧妙的比喻和很好的启发诱导,也无法使这些比喻或教法比用铜盘和用蜡烛来说明太阳的比喻或教法好。从用铜盘比喻太阳而到把铜钟当作太阳,从把铜钟当作太阳而到把乐器龠yuè当作太阳,像这样辗转连续地推导它,难道还有个完吗?所以人世上的大谈“道”的人,有的就他自己的理解来阐明它,有的没有理解它却主观猜度它,这都是研求道的弊病。既然如此,那么这个“道”最终不可能求得吗?苏先生说:“道能够通过自己的虚心学习,循序渐进使其自然来到,但不能不学而强求它(道)。”什么叫做“致”?孙武说:“会作战的将军能招致敌人,而不被敌人所招致(处于被动的境地)。”子夏说:“各行各业的手艺人坐在店铺作坊里,来完成他们制造和出售产品的业务;有才德的人刻苦学习,来使那道自然到来。”不是强求它而是使它自己到来,这就是“致”啊!南方有很多能潜水的人,天天同水在一起生活,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能浮在水面游泳,十五岁就能潜入水里了。潜水的人能长时间的潜入水里,哪能是马虎草率而能这样的呢?一定是对水的活动规律所领悟的。天天与水生活在一起,那么十五岁就能掌握它的规律。生来不识水性,那么即使到了壮年见了到了船就害怕它。所以北方的勇士,向南方的潜水的人询问来求得他们能潜入水里的技术,按照他们说的技术到河里试验它,没有不淹死的。所以凡是不老老实实地刻苦学习而专力强求道的,都是像北方的学潜水的一类的人。从前以讲究声律的诗赋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合儒家墨家还兼及名家法家而不是立志在求儒家之道;现在以经学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只知道强求义理,而不是专力踏踏实实地学。渤海人吴彦律,是有志对经学作实实在在地学习的人,正要到京城接受由礼部主管的进士考试,我写《日喻》来勉励他。
题目分数:19.0 此题得分:17
5.第1题
辛词的语言有什么艺术特点?
您的答案: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1)以苍凉,雄奇,沉郁为主导风格,但不拘一格.(2)意境开阔,气势飞动.(3)多用比兴,博征典故,语言繁富.辛弃疾词最显著的艺术成就在于充实、巩固、发展了苏轼所开创的豪放词风。辛弃疾创作了大量的“英雄语”、“豪杰词”,至此豪放风格才蔚为大国,正式成派,辛弃疾的创作也成为这一派的代表。为了创建豪放词风,辛弃疾使用了一系列相应的艺术手段。他善于塑造鲜明、生动、虎虎有生气的艺术形象。他笔下的人物常是慷慨悲歌、雄姿英发的形象。他善于运用跳跃、顿挫之法,增强时空的跨度和感情的起伏,尤善于将最凝重的感情熔铸于开头、结尾之中。辛词的豪放风格往往是通过各种形式加以表现的,它“正而能变,变而能化,化而不失本调,不失本调而兼得众调”。辛词还善于寓悲愤于闲适之中。这类词以淡笔写浓愁,轻笔写重压,闲笔写大志。题目分数:8.0 此题得分:6 批注:
6.第2题
为什么说《窦娥冤》是优秀的悲剧作品?
您的答案:《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悲剧的代表作。它的故事渊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但关汉卿并没有局限在这个传统故事里,去歌颂为东海孝妇平反冤狱的于公的阴德;而是紧紧扣住当时的社会现实,用这段故事,真实而深刻的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它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题目分数:8.0 此题得分:7 批注:
7.第5题
举例说明《诗经》的文学成就。
您的答案:(1)抒情与写实的统一。真实率直的抒情和情感化的叙事,是《诗经》艺术表现的重要特点。作者从自己视觉出发,感受生活,表达爱憎。“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有感而发,不平则鸣,“我口唱我心”,绝无矫情造作,十分坦率真实,如《伐檀》、《硕鼠》、《蒹葭》、《七月》等。(2)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方法。三种方法或铺陈写物,或以物喻物,或情物交融,其表现手法的多样性更细腻、生动地揭示了作者的思想情感,体现了诗歌作者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性。赋之手法如《七月》,比之手法如《硕鼠》,兴之手法如《蒹葭》,精彩纷呈,各具魅力。(3)重章复沓的结构形式是《诗经》的又一大特色。所谓重章,并不是重复一遍,而是改变或替换一些字词后的复唱,这一类词义复沓的表现形式,回环往复的咏唱,既可以加强淋漓尽致的抒情效果,也使诗章之间有了层递关系,如《关睢》、《式微》、《伐檀》等。(4)《诗经》中双声叠韵的联绵词和叠字的大量运用,构成了《诗经》语言上的一大特色,如“窈窕”、“参差”、“辗转”及“关关”、“呦呦”、“煌煌”等,使诗歌增加了韵律美,也细腻地传达了诗人曲折细微的情感和物象的活泼生动。题目分数:8.0 此题得分:6 批注:
8.第6题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成就有哪些? 您的答案:通过朴素自然的田园风光的描写,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朴素的语言,不加雕饰,把生活的情景和作者对 生活的感受原原本本地描述出来.这就形成了一种清新自然的特点。诗歌的语言在朴素中又体现出十分精粹的含义,这朴素中含有淡淡的韵味,这种韵味主要是讲究对形象 的刻画,对词语的运用.陶渊明的田园诗往往造出一种特殊的艺术境界,达到了情和景的交融.陶渊明的田园诗除了一些议论的 句子外,大多是客观朴实的描写,包涵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浓厚情趣,这种情趣,经过一种朴实平常的景物描写, 意向描写加以表现构成了一种淳厚的意境。题目分数:8.0 此题得分:6
2.中国古代文学作业 篇二
一、“美、善”学说和古代文学功利观
《论语·八佾》中曾道:“子谓《韶》, 尽美矣, 又尽善也。谓《武》, 尽美矣, 未尽善也。”汉朝郑玄注:“《韶》, 舜乐也。美舜自以德禅于尧, 又尽善美, 谓太平也。《武》, 周武王乐, 美武王以此定功天下。未尽善, 谓未致太平也。”学者认为, 其中“美”指的是乐曲声音婉转, “善”指代音乐内在完善。但事实上, 从郑玄所注可看出, “美”与“善”都是其音乐语言的特质。而“美”指的是歌者的赞美, “善”指代被赞者之良善。也可以说, “美”是艺术, “善”是生活。[1]如孔子所说, 《韶》尽善又尽美, 是因为“舜自以德禅于尧”, 天下统一, 歌舞升平, 对乐曲的赞美就如同对舜功绩的景仰。但“武”尽美却不尽善, 是因为武王伐纣, 虽属正义之举, 但仍然掀起了腥风血雨, 人民难逃战火之殇。孔子学说的中心是“仁”, 即“爱人”, 看重人的地位和作用, 反对奴隶社会将平民看做受贵族随意支配的私人财产。因此, 孔子的“美、善”说反映了他“仁”和“为政在人”的思想, 同时也带有功利色彩。
孔子的“美、善”说对我国文学史造成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继孔子之后, 许多儒学大师都推广并发展了“美、善”说, 包括孟子的“以意逆志”, 荀子的“明道”主张等。大汉王朝“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把孔子思想推到了封建王朝统一思想的地位上, 使其替政治教育服务。这一文学功利观, 在魏晋时曾遭到玄学挑战, 到了南北朝和唐朝时期又被唯美主义齐梁风冲击, 然而仍旧保持着主流思想的地位, 引导着我国古文学发展。但“美、善”说有其片面性, 单独强调文学的外在功能而忽视了对其内在规律的探索, 因此对我国古文学发展也有消极影响, 使古代文学前进的步伐相较于西方文学而言要缓慢得多。
二、“文、质”学说和古代文学创作模式
《论语·雍也》中提到:“子曰, 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孔子这一言论的含义是, 人的质朴如果大大超过文才, 那就如同缺乏气质和修养的山林野人;而如果文才大大超过质朴, 那就如同华而不实的史官。而谦谦君子, 必定是二者平衡, 集文和质于一身。“质”指代人内部的品格, “文”指代外部仪态。孔子学说认为, 君子要“文质彬彬”, 也就是说不但要有质朴的内在品格, 还要有斯文的外在仪态, 两者兼备, 就形成了孔子的“文、质”说。[2]虽然孔子认为“文”与“质”要相辅相成, 但二者并非单纯的组合, 而要求人们从辩证的角度看待这两者的关系。质超过文的时候, 要突出“文”的必要性, 文超过质时, 就要强调“质”的作用。“质”要符合仁爱的要求, “文”要体现礼仪的规范, 文质一体, 完美融合, 才构成孔子所说的“文质彬彬”。但孔子这一思想也具有理想化性质, 因为实际生活里, “文”和“质”常常因人而变, 因环境而变, 很难达到现实意义上的均衡。
从实际看来, 孔子“文、质”学说并不是在探讨文学理论, 而是在讲君子修身之事。而最终把“文、质”说应用于文学中的, 其实是两汉时期的儒家学派。汉朝统治者推崇经学, 改造了先秦儒学, 使其成为新儒家思想, 并渗透到社会各大阶层。文学在汉朝也逐步发展, 经学与文学相碰撞, 就导致了儒学开始倾向于文学, “文、质”说也随之发生了转变。董仲舒曾道:“《诗》道志, 故长于质;《礼》制节, 故长于文……《春秋》正是非, 故长于治。”其中“质”和“文”都是文学性的评论。汉朝学者以“文、质”说进行文学评判时, 通常以“质”指代文学内涵, 以“文”指代文学形式。从此, “文、质”说对传统文学创作开始产生影响。
三、“无邪”“中”学说和古代文学审美取向
子曰:“《诗三百》, 一言以蔽之, 曰:思无邪。”其中“思”为语气助词, 无实义。而“无邪”, 何晏解释为“归于正”, 孔颖达则将其阐述为“诗之为体, 论功颂德, 止僻防邪, 大抵皆归正”。用孔子的话说, “正”就是“过犹不及”。而孔国安道:“言俱不得中也。”那“中”就在“过”与“不及”之间, 也正是孔子所言的“正”和“无邪”。孔子的“中庸”思想认为, “中”即不偏不斜, “庸”则经久不变。《论语·雍也》认为“中庸”乃至高道德标准, 而“无邪”则是“中”延伸的行为规范。[3]“中”这一思想在哲学领域又带有审美色彩, 在《诗三百》中以“无邪”的形式展现出来, 之后就成为了文学审美的指导思想。
战国末期, 荀子在对诗歌和乐曲的评论中就运用了“中”的思想。他提出, “中”是符合礼义的, “礼”即礼法, “义”即仁义。该思想比起孔子以“无邪”诠释“中”, 表达得更加直观具体。后来荀子说:“诗者, 中声之所止”, 也正是说诗歌须用“中声”控制, 不要完全为诗情左右, 超过了应有的度。而“乐之中和”, 强调诗歌乐曲须让听者得到“中”之感悟与“乐”之美好, 从而化为“无邪”。这里是强调诗乐对人的中和教化。
四、“兴、观、群、怨”学说和古代文学接受思想
《论语·阳货》中曾道:“诗可以兴, 可以观, 可以群, 可以怨。”这句话本着“诗教”的目标, 介绍了传统文学作品的美感用途、教化用途、政治教育用途、抒发感情用途和学习用途, 是我国传统文学评论历史上使用最为广泛的文学解释之一, 传达了儒家的文学接受思想, 为之后的文学接受理论发展扎下了根基。“兴”就是“引譬连类”的意思, 朱熹也将其称作“感发志意”。“引譬连类”的意思是“诗”能够让读者由此及彼, 联系起许多事物;“感发志意”的意思是“诗”能够感染读者情绪与心智, 举一反三。两者虽表达不同, 但实际意义相同, 总的来说, 就是“诗”能够启发读者。包咸道:“兴, 起也。”孔子道:“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而“观”, 则是“观风俗盛衰”, 即观察民情。[4]“群”乃“群居相切磋”, 意思是互相切磋, 研究诗词含义。“怨”是“怨刺上政”, 即“诗”可以用于了解人民的“怨情”, 知道他们痛恨什么, 想要什么。[5]
孔子“兴、观、群、怨”说强调对受众的引导, 对传统文学接受思想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而这一学说的意义并不均衡, “兴、群”侧重于修善自身, 其影响力较小;而“观、怨”强调了解社会, 产生的影响较大。
五、“诗论”和古代“诗教”解《诗》
关于李学勤对《诗论》的探究, 其中共有十二卷, 原简达二十三卷。孔子《诗论》中对《诗》的评论包括以下三方面。第一是综述:“孔子曰, 《诗》亡隐志, 乐亡隐情, 文亡隐言。”第二是分类解说:“《颂》, 平德也, 多言后, 其乐安而迟, 其歌引而渺, 其思深而远, 至矣。”三是揭露具体诗歌的主题, 《诗论》中所有诗都引用自孔子语录。孔子对汉朝儒学诗歌教育起到的最为深远的影响, 是将诗歌真正变成了政治教育的手段。所以, 孔子的《诗论》是汉朝儒学诗歌教学思想的起源, 也是其核心与理论根基。
六、结语
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历史上许多学者都着重探究他的政治哲学理论, 而对其文学方面的学说却有所忽视。事实上,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有名的文学理论家, 他的文学思想为我国古典文学论打下了扎实的根基, 对后世的影响也极为深远。因此, 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离不开孔子学说。虽然孔子的文学观具有一定功利性, 使文学在一段时期内成了政治的工具, 但总的来看, 其功仍然远超于过。
参考文献
[1]段玮婷.试论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儒家思想[J].牡丹, 2015 (14) :12-13.
[2]张树弘.孔子文学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研究[J].芒种, 2013 (11) :103-104.
[3]于新秋.关于孔子文学思想的几点思考[J].今日科苑, 2010 (04) :142.
[4]赵玉敏.乐亡隐情:孔子乐论思想的文学意义[J].北方论丛, 2011 (04) :6-10.
3.中国古代文学的线性空间 篇三
“线”性特征越明显。但是,在文学的发展过程中,与绘画、雕塑等艺术样式一样,西方文学逐渐将“线”演变成团块结构,而中国古代文学则沿着原始叙事文学原初的“线”路,发展并凝固成“线”性结构。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认识。其一,“线”性叙事;其二,白描出神。
1、“线”性叙事
文学的叙事方式,大略地划分,有两种类型,线型和非线型。中国古代文学的叙事方式属于前一种。
中国古代文学的叙事方式主要是线性叙事。中国文学从原始劳动歌谣、远古神话到《诗经》中的叙事作品,从标志着中国小说成熟的唐传奇、变文,直到宋元话本、元代杂剧、明清长篇小说,在叙述事件时,通常采用时间顺序方式,有头有尾,强调情节单一和完整性。体现出鲜明的“线”性特征。如《吴越春秋》所载的一首《弹歌》:
断竹,续竹,
飞土,逐宍。
四句八言,描写了砍竹、接竹、制造出狩猎工具,然后用弹丸去追捕猎物的整个劳动过程。再如见于《山海经·海外北经》的神话《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这是一个悲壮的英雄故事,从中可以看出对事件过程的单向的时间描述。又如《诗经·采薇》篇前三叠: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奠止。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盛,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这三章分别以“采薇采薇,薇亦作止”、“采薇采薇,薇亦柔止”、“采薇采薇,薇亦刚止”开头,从薇之“作”(萌芽)到薇之“柔”(幼苗鲜嫩状)到薇之“刚”(长成坚硬的茎),依时间顺序描述薇的生长过程。又由“岁亦暮止”到“岁亦阳止”,即从岁暮年终到夏历十月,这样便将戍边生活置于一个绵延连续的时间段中,由薇的生长周期与寒来暑往的时节转换来暗示戍边生活的长久。再如《涛经·卫风·氓》篇,这是一首弃妇诗。全诗以这不幸女子的口吻叙述了她与氓从求爱,定婚。结婚到受虐待,遭遗弃的全过程,是一种典型的单向性时间叙述过程。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也是一个悲剧的爱情故事,全诗叙述了刘兰芝与焦仲卿从美好婚姻走向悲剧结局的线性过程,自始自终,首尾连贯。《陌上桑》中“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完全是顺序展开。《木兰辞》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面面俱到,务求完整。这类例子不胜枚举。
当然,最能体现中国古代文学“线”性结构的还是小说。小说作为一种最典型的叙事文学体裁,包括情节、环境、人物三个最基本的要素。中国古代小说最重视的还是情节,最看重历时性的生活流程,当然也有环境的描写和人物的刻画,但环境是作为情节展开的氛围而出现的,而人物则是以情节——事件的开始、发展、高潮、结局的参与者,执行者和完成者而出现的。相对于情节而言,环境和人物已退居次要地位,环境和人物从来不会冲淡情节之“线”的绵延,相反。环境和人物都被纳入、融合于情节之中,共同推动情节的发展。在情节结构中,中国古代小说大都遵循自然时空顺序,“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安排结构,虽然其中也有插叙、倒叙,但插叙、倒叙都不影响情节的线性发展,所以作品呈现出一种线式结构形式。在这种结构形式中,时间总是朝着一个方向。即‘始是向着‘终行进的,空间总是有其连续性,作家依循着时间的一维性和空间的连续性来结构小说。”如白行简的传奇小说《李娃传》,写贵族公子荥阳生赴京应考,与妓女李娃相识相爱;当资财荡尽后,李娃遵照鸨母旨意,设计弃逐荥阳生,致使荥阳生由一个世家公子沦落为挽歌郎;继之在京遭父鞭挞,沦为乞丐;后与李娃邂逅重逢。李娃悔悟,遂救荥阳生于危难,并助其应考得官,成就功名,最后二人结为夫妻。作者将荥阳生和李娃由相爱到终结连理这一复杂的过程一步步展现出来,曲折有致地描绘其所遭遇的磨难和坎坷,线索清晰,时空顺序连接有序。再如《柳毅传》作者通过神奇而优美的想象,精心结撰了书生柳毅传书龙女,并与龙女化身分氏结为夫妻,最后变成神仙的故事。《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描写的是一个悲剧爱情故事。主人公白娘子是蟒蛇精,出于对人间爱情生活的向往,遂化为美丽多情的少女与许仙结为夫妻。但她的举动冒犯了天条,为了她所追求的爱情理想,决不逆来顺受,而是起来抗争,她盗官银、财物、戏弄道土、惊吓心怀不轨的李将仕,驱逐蛇先生,最后勇斗法海,直到被镇于雷峰塔下。无论是大团圆式的浪漫爱情。还是棒打鸳鸯式的悲剧爱情,作者都是按时间的自然顺序,有头有尾,自始至终地展示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过程,这一过程就是一条“线”,读者可以循着这条“线”去寻绎爱的美丽与凄婉。
当然,中国古典小说并非都是如上所举的单一的线型故事,还有复线型故事、环线型故事等等。
复线型故事,即大故事中套小故事,就每个故事而言,采用的仍然是“线”性描述。在古典小说中,诸如“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至于……按下不表”、“且说”、“却说”、“再说”等转承语比比皆是。无论套了多少小故事,整个情节(大故事)中仍有一条贯串始终的依时间顺序展开的主线,决没有西方小说的倒叙、断开、闪回等叙述方式。如《水浒传》的结构,“英雄排座次”以前是若干个英雄人物的传记故事,一环紧扣一环地先后连接。就每个传记故事来看都相当完整,自成段落,情节为单线发展。就整部《水浒传》来说,从“逼上梁山”到轰轰烈烈的英雄伟业,最后接受招安,英雄末路,主线明晰,仍然只有一个叙事方向。再如《三国演义》,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小说,它的出现,标志着章回体长篇小说的初步定型,尽管卷帙繁浩,但“演义”的整体线索是相当清晰的。从群雄逐鹿到三足鼎立;从蜀、魏、吴三国之间征战到三国的渐次消亡,这是一个风云变幻、峰峦叠起的“过程”,对这一“过程”曲尽其致的叙述,形成了《三国演义》的线性结构。另一方面,每章每回的情节展开都是一段相对完整的时间之“线”。整部小说的“线”就是由这一段一段
的“线”连接而成的。
环线型故事,不像单线型故事和复线型故事那样具有贯串始终的主线,而由许多小故事连缀成篇。这些小故事或是上下钩连的连环式结构,即由一个故事引出另一个故事;或是独立的平行的故事,前者可以《官场现形记》为代表,后者可以《聊斋志异》为代表。
关于《官场现形记》的连环结构,可参考胡亚敏教授在她的《叙事学》中所引述的西方学者唐纳德·霍洛齐的分析:
《官场现形记》是由彼此相关的十个环形构成的,每个环形包括四到九个事件,限于某一群人物或某一地域,当出现一个新主人公或一个新的环境时,就标志着一个环形转向另一个环形。比如第一个环形是对官场内部关系的介绍,第二个环形是官场对外关系问题,第三至第八个环形依次具体展示了官场活动的各个层次和各个方面,第九、十个环形则是一种结论性的总结,指出了官场的腐败与奴性。这样,小说的焦点不断地从一个环形移向另一个环形,中国晚清官场内幕也一次一个方面地逐步得以揭示。这种环形式情节类型的统一原则在于事件的语义安排。
《聊斋志异》则不同,功名失意的蒲松龄“于耳目所者者见记,里巷所流传,同人之籍录,又随笔撰次而为此书。”(蒲立德《聊斋志异》跋)其故事来源驳杂,体裁不一,主题多样,人物各异。如果说。从《官场现形记》和《儒林外史》中我们看到的“线”是上下钩连,左右绾结的网络式的“线”,那么。从《聊斋志异》中我们看到的则是一束自由律动、平行发展的“线”。
2、白描出神
中国古代文学在某种程度上借鉴了绘画中的“白描”手法,在描写景物、刻画人物时,用粗线条勾勒的方式略貌取神,或营造意境或表现人物的典型性格。如《世说新语》写阮籍与晋文王同坐,坐席间严肃庄重。唯阮籍“箕踞啸歌,酣放自若”,只用了八个字就勾勒出阮籍不拘札法,任达简傲的性格。再如,司马迁《史记》就用极其简练的笔墨,一两句话甚至几个字就能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情态或心理。如写荆轲刺秦王失败反被秦王所击,“断其左股”、“被八创”而荆轲却“倚柱而笑,箕倨以骂”,仅八个字就活脱脱地展示了一个侠义之士威武不屈、视死如归的气概。其他如《三国演义》写关羽温酒斩华雄,着墨极少,关羽勇猛善战形象便跃然纸上。《水浒》中鲁提辖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一段,“打”的过程极为简练,鲁智深的勇武便活灵活现地展示出来了。《红楼梦》第33回宝玉挨打后宝钗来探望,说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有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一个“也”字包含有爱怜、矜持、羞涩、圆通,取得了以少胜多的效果。黛玉来时只说了一句话:“你可都改了罢!”语短情长,表面上是责备,心底却是说不尽的痛楚和珍惜,比起宝钗,则显得更为知已,更为贴心。再如第74回抄检大观园时,晴雯:“挽着头发闯进来。‘啷一声,将箱子掀开,两手提着底子,往地下一倒,将所有之物尽都倒出来。”探春:“一语未了,只听‘拍的一声,王家的脸上早着了探春一巴掌。”寥寥数字的动作描写,就将晴雯的不甘屈服和探春的凛然不可侵犯的性格特征展现出来了。
古代诗词多以冷静客观的笔触图山范水,轻描淡写。简约入神,不施粉黛,自得风流。如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由远及近,如同素描,极形象地表现了田园生活的恬静、优美。再如,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寥寥几笔就勾勒了一个画面,表达了一个意境。“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则近于水墨画,以粗线条把握整体印象。气势雄豪,令人称奇。
在表现情感和哲理方面,古代诗词亦多用简笔。柳永《八声甘州》中“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一句道出了“妆楼颙望”的佳人执著深沉的思念和无奈、惆怅、失望、寂寥的心境。李清照《声声慢》中开头的一组叠字将孤苦无依,清凄哀怨、沉痛悲凉的境遇和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具有一唱三叹,荡气回肠的抒情效果。辛弃疾《摸鱼儿》中“闲愁最苦”四字传达的是请缨无路,报国无门的幽怨和愤懑,摧刚为柔,潜气内转。晏殊《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联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一切美好事物都可能与时俱逝,这是极其自然的,也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生总是交织着成功与失败、得意与失意,往往是得中有失,失中有得;既如此,我们就不必为一时的失意而自暴自弃,也不必为一时的成功而趾高气扬。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高处不胜寒”、“何处低头不见我,四方同此水中天”、朱熹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等等,都通向哲学和理趣,言简意赅,给人们以多方位的深层启迪。
4.中国古代文学作业 篇四
3.下列既能体现李白傲岸不羁的风采,又透现盛唐豪放、进取的时代特色的诗作是(A.《蜀道难》 B.《梦游天姥吟留别》 C.《与韩荆州书》 D.《送孟浩然之广陵》 4.“神韵”说的倡导者是()A.)李渔 B.王士祯 C.龚自珍 D.魏源
5.谁的“五言诗天下称其尽美”()A.王维 B.李白 C.杜甫 D.孟浩然
6.建安时期创造出“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独特风格的作家是(A.曹植 B.曹操 C.曹丕 D.曹彰
7.盛唐边塞诗人的代表人物是()A.高适和岑参 B.孟浩然和陶渊明 C.)王昌龄和高适 D.高适和王翰
8.李商隐诗歌的风格是()A.峭健俊爽 B.沉博绝丽 C.清奇僻苦 D.正大高华
9.陆海潘江指的是()A.陆机和潘岳 B.陆云和潘尼 C.陆游和潘安 D.陆游和潘岳
10.韩愈在《调张籍》中高度赞誉李白、杜甫的名句是“李杜文章在,A.光焰似歌长 B.哀怨似歌长 C.光焰万丈长 D.流传千万年
11.陶渊明成就最高的诗作是()
()。” A.咏怀诗
B.山水诗
C.边疆诗
D.田园诗
12.张若虚的(),被前人评为“以孤篇压全唐”。
A.《春江花月夜》 B.《秦中吟》 C.《琵琶记》 D.《琵琶行》
13.太康时期最杰出诗人是()
A.左思 B.曹植 C.曹丕 D.陶潜
14.元杂剧中悲剧的典范是()
A.《西厢记》 B.《望江亭》 C.《窦娥冤》 D.《梧桐雨》
15.以赋体撰写的文艺理论文章是()
A.《文赋》 B.《咏怀》 C.《闲居赋》 D.《三都赋》
16.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是()
A.阮籍和嵇康 B.杜康和阮籍 C.阮咸 D.嵇康
17.与白居易并称“元白”的诗人是()
A.元稹 B.元好问 C.元结 D.元宏
18.《五柳先生传》是()的作品。
A.阮籍 B.江淹 C.左思 D.陶渊明
19.王安石认为下列那部作品胜过欧阳修《醉翁亭记》(A.《黄州新建小竹楼记》 B.《蜀道难》 C.《饮酒》 D.《将进酒》
20.宋嘉祐二年,欧阳修知贡举时痛抑的是()
A.西昆体 B.太学体 C.古文 D.散文
21.代表了宋诗最高成就的是()
A.苏轼)B.苏洵 C.苏辙 D.王安石
22.下了文人雅号中属于苏轼的是()
A.东坡居士 B.六一居士 C.淮海居士 D.后山居士
23.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的名句,“无意苦争春,(A.一任群芳妒 B.只有香如故 C.更著风和雨 D.他在从中笑
24.李渔的戏曲理论,见于所著()
A.《词综》 B.《闲情偶寄》 C.)。” 《剧说》 D.《花部农谈》
25.大小晏是()
A.晏殊;晏几道 B.晏几道;晏殊 C.晏子;晏殊 D.晏子;晏几道
26.下列作品与作者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光祖——《倩女离魂》 B.高明——《琵琶记》 C.关汉卿——《窦娥冤》 D.白朴——《西厢记》
27.标志着南戏在艺术水平上已经超越元杂剧的作品是()
A.《琵琶行》 B.《琵琶记》 C.《燕歌行》 D.《倩女幽魂》
28.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的文学群体是()。A.初唐四杰
B.前七子
C.后七子
D.竟陵派
29.关汉卿代表作是()
A.《窦娥冤》 B.《望江亭》 C.《西厢记》 D.《梧桐雨》
30.提出“以适用为本”的文学主张,诗文创作具有浓厚政治色彩的文学家是()
A.苏舜钦 B.王安石 C.苏洵 D.苏轼
31.明朝晚期的两大文学流派是()
A.公安派与竟陵派 B.浙西词派与阳羡词派
C.阳湖派和湘乡派 D.桐城派与古文派
32.与唐诗、宋词并称的元曲,包含()
A.杂剧和散曲 B.杂诗和南戏 C.戏曲和杂剧 D.散曲和戏曲
33.公安派诗歌理论核心口号的提出者是()。A.袁宏道 B.袁枚 C.袁宗道 D.袁中道
34.最早从理论和创作上为“诗界革命”开辟道路的是(A.梁启超 B.黄遵宪 C.吴伟业)
D.陈三立
35.下列为白朴代表作品是()
A.《墙头马上》 B.《汉宫秋》 C.《青衫泪》 D.《西厢记》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3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有一项或多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代表白居易最高成就的诗歌是()A.《长恨歌》 B.《琵琶行》 C.《秦中吟》 D.《新乐府》 E.2.《长恨歌传》
冯梦龙编著的“三言”指()A.《喻世明言》 B.《警世通言》 C.《醒世恒言》 D.《喻示恒言》
E.3.《警世明言》
鲁迅将清代小说概括为那几大大主流()
A.拟古派 B.人情派 C.讽刺派 D.侠义派 E.神鬼派
4.被称为初唐“四杰”的诗人是()
A.王勃 B.卢照邻 C.骆宾王 D.杨炯 E.贺知章
5.江西诗派中的“一祖三宗”分别是指(A.)杜甫 B.黄庭坚 C.陈师道 D.陈与义 E.陈一辰
6.南唐词的成就比花间派更高,其代表作者有(A.冯延巳 B.李璟 C.李煜 D.温庭筠 E.韦庄
7.清代凌濛初创作的“二拍”是指()A.《初刻拍案惊奇》 B.《二刻拍案惊奇》 C.《一刻拍案惊奇》 D.《两刻拍案惊奇》 E.)8.《壹刻拍案惊奇》
太康时期的主要作家有()
A.潘岳 B.陆机 C.陆云 D.张载、张协、张云 E.9.潘尼、左思 骈文的特征有()A.骈偶 B.用典 C.敷藻 D.调声 E.音律
10.元末四大南戏指()
A.《荆钗记》 B.《杀狗记》 C.《拜月亭》 D.《白兔记》
5.中国古代文学作业 篇五
一、单选题(共 25 道试题,共 100 分。
1.现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诗是下面的哪一首诗作?.《短歌行》.《登池上楼》.《燕歌行》.《白马篇》 正确答案: 2.“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是下面哪位诗人的诗句?.曹操.阮籍.曹植.谢脁 正确答案: 3.陶渊明的《饮酒》其五有一句很有名的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么它后面的诗句应该是什么?.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正确答案: 4.“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是下列哪位诗人的诗句?.曹植.谢灵运.鲍照.曹操 正确答案: 5.“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是陶渊明哪篇作品中的文句?.《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自祭文》 正确答案: 6.《桃花源记》的作者是谁?.谢灵运.陶渊明.庾信.谢脁
正确答案: 7.关于李密的《陈情表》的论述不正确的是哪一项?.是他写给晋武帝司马炎推辞征召的一封书信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中期功是指血缘关系较为疏远的亲戚.孝廉是汉代以来推举人才的一种科目,每年由郡国向朝廷举荐孝敬父母、品行廉洁的人出仕
.“死当结草”用了《左传》里魏颗恩德得以回报的故事。正确答案: 8.“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是哪位诗人的诗句?.谢灵运.曹植.庾信.左思 正确答案: 9.“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这两句话出自哪里?.《登楼赋》.《陈情表》.《出师表》
.《兰亭集序》 正确答案: 10.庾信《拟咏怀》中有“眼前一杯酒,谁论身后名”,这里的用典出自下面的哪部书?.《左传》
.《世说新语》.《战国策》.《晋书》 正确答案: 11.在三曹之中被称为“魏武帝”的是哪个人?.曹操.曹丕.曹植.曹睿 正确答案: 12.下面的哪句诗不是鲍照《拟行路难》中的诗句?.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啼枯湘水竹,哭坏杞梁城.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丈夫生世会几世,安能蹀躞垂羽翼
正确答案: 13.南朝乐府中最长的一首艳情诗是什么?.《西洲曲》.《子夜歌》.《子夜四时歌》.《读曲歌》 正确答案: 14.“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是哪位诗人的诗句?.谢灵运.曹植.庾信.谢脁 正确答案: 15.“绿草蔓如丝,杂树红英发。无论君不归,君归芳已歇”是下面哪位诗人的作品?.曹植.谢灵运.谢脁.曹操 正确答案:
16.谢灵运的《登池上楼》是一首很有名的诗作,下面对它的鉴赏不正确的是哪一项?.“初景革绪风”中的初景是指初春的阳光
.“萋萋感楚吟”化用了《诗经》中的“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诗句.“祁祁伤豳歌”化用了《诗经》中“春日迟迟,采繁祁祁”诗句
.“无闷征在今”化用了《周易》中“龙德而隐者,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
正确答案: 17.阮籍《咏怀诗》其三云:“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这句诗化用了我们常听说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那么这句话出自下面的哪部书?.《史记》.《汉书》.《左传》.《诗经》 正确答案: 18.“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是下面哪位诗人的诗句?.谢灵运.曹植.庾信.左思
正确答案: 19.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第一首中有“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那么它下面的诗句应该是什么?.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正确答案: 20.王羲之《兰亭集序》里有这样一句话: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那么这里的“死生亦大矣”出自下面的哪部书?.《庄子》.《老子》.《周易》.《论语》 正确答案: 21.南朝乐府民歌《子夜四时歌》: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我心如松柏,君情复何似?下面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是哪一项?.这是从《子夜歌》变化出来的一种歌唱四时的曲调.这首诗是17首冬歌中的一首
.将自己的情感比作凌寒的松柏,无论气候怎么样恶劣,都不会变化
.这首诗对”好男儿志在四方”表达了赞美。正确答案: 22.曹操《短歌行》里有”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一句,那么这句话出自下列哪部书?.《左传》.《礼记》.《尚书》.《诗经》 正确答案: 23.《玉台新咏》收集了很多乐府诗,它的作者是谁?.郭茂倩.释智匠.徐陵.刘勰 正确答案: 24.下列对于诸葛亮《出师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哪一项?.表现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格品质
.是蜀后主建兴五年(227诸葛亮准备北伐前给后主刘禅的表文.“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中“卑鄙”是谦虚说自己的品质低下.文中的“先汉”是指西汉,“后汉”是指东汉
正确答案: 25.《陇头歌辞》其一:陇头流水,流离山下。念吾一身,飘然旷野。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正确的是哪一项?.流离是描述诗人飘泊天涯,四海为家.陇头即陇山,在今陕西陇县西北.陇西多悲苦思乡之诗
6.中国古代文学作业 篇六
所谓“先秦文学”是指()。
A.从上古至秦统一前的文学 B.从上古到秦朝灭亡前的文学 C.先于秦国建国时期的文学
D.指秦统一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学。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2.第2题
开东汉后期抒情小赋先河的是()。
A.王粲的《登楼赋》 B.张衡的《归田赋》
C.赵壹的《刺世疾邪赋》 D.蔡邕的《述行赋》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3.第3题
《诗经》作品的创作时期是()。
A.春秋战国时期
B.西周初至春秋中叶 C.上古至春秋中叶 D.西周初至战国时期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4.第4题
提出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观点的文论作品是___________。A.《与杨德祖书》 B.《典论·论文》 C.《诗品》
D.《文心雕龙》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5.第5题
骚体赋向散体大赋转化的标志是___________。A.枚乘《七发》
B.贾谊《吊屈原赋》 C.班固《西都赋》
D.司马相如《子虚赋》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6.第6题
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把汉至唐的乐府诗搜集在一起,共分为()。
A.10类 B.16类 C.12类 D.14类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7.第7题
李斯《谏逐客书》写作时间是____________.。A.战国末年
B.秦王朝已建立 C.秦王朝将亡之时 D.春秋未期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8.第8题
先秦时代两位最具浪漫精神的作家是()。
A.庄周与屈原 B.庄子与列子 C.孟轲与韩非子 D.屈原与孟轲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9.第9题
()写有《悼亡诗》三首,叙丧妻之悲。
A.张华 B.陆机 C.潘岳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10.第10题
谢朓诗作的特点是()。
A.清新明丽,流转圆美 B.发唱惊挺,操调险急 C.经营惨谈,刻意雕饰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11.第11题
《吕氏春秋》是一部()学派代表作。
A.儒家 B.道家 C.杂家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12.第12题 《阮步兵集》的作者是()。
A.阮籍 B.阮元 C.阮瑀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13.第13题
《史记》一书最有文学价值的部分是()。
A.传 B.纪 C.表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14.第14题
《尚书》书名的意思是()。
A.高尚的书 B.上古之书
C.时尚之书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15.第15题
标志着五言诗艺术上成熟的作品是()。
A.《孔雀东南飞》 B.《陌上桑》
C.《古诗十九首》 D.《行行重行行》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16.第16题
北朝散文的代表作不包括()。
A.《水经注》 B.《文心雕龙》 C.《洛阳伽蓝记》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17.第17题
曾在当时引起轰动,以至产生“洛阳纸贵”说法的文学作品是()。
A.左思《三都赋》
B.张衡《两京赋》
C.司马相如《子虚赋》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18.第18题
郭璞的代表作是()十九首。
A.《咏怀诗》 B.《咏史诗》 C.《游仙诗》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19.第19题
纯记人物轶事的小说,最早的是()。
A.西京杂记》 B.《世说新语》 C.《语林》 D.《小说》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20.第20题
下列属于庾信的作品的有().。
A.《枯树赋》 B.《拟咏怀》 C.《北山移文》 D.《答谢中书书》 E.《别赋》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21.第21题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出自曹操的诗()。
A.《短歌行》 B.《篱里行》 C.《龟虽寿》 D.《观沧海》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22.第22题
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总集有________。A.《乐府诗集》 B.《文选》
C.《世说新语》 D.《玉台新咏》
E.《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您的答案:B,D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23.第23题 属于西晋时期的作家有________。A.张协 B.潘岳 C.刘桢 D.陈琳 E.刘琨
您的答案:A,B,E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24.第24题
汉赋全盛期的代表作家有________。
A.枚乘
B.司马相如? C.王褒
D.扬雄 E.班固
您的答案:A,B,D,E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25.第25题
下列属于国别体的著作有()。
A.《国语》 B.《春秋》 C.《左传》 D.《论语》 E.《战国策》
您的答案:A,E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26.第26题
汉代乐府机关收集民歌的主要目的有()。
A.观民风
B.定郊祀之礼 C.搜寻人才 D.供帝王娱乐 E.丰富乐府乐章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0.0
27.第27题
下列描写爱情和婚姻问题的诗篇的有(?????)。A.《周南·关雎》 B.《邶风·静女》 C.《卫风·氓》 D.《周南·芣苢》 E.《秦风·无衣》
您的答案:A,B,C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28.第28题
陶渊明的辞赋《归去来兮辞》_________。A.反映了作者的归隐生活 B.文中多用骈偶
C.写出了躬耕的体验
D.赞美了农村的自然景物与劳动生活
E.表达了作者与仕宦生活彻底决裂的感情
您的答案:B,D,E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29.第29题
下面作品中属于《古诗十九首》的有()。
A.《十五从军行》 B.《去者日已疏》 C.《明月何皎皎》 D.《步出夏门行》 E.《迢迢牵牛星》
您的答案:A,B,D,E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30.第30题
《汉书》中由班昭、马续参与续写的部分是()。
A.纪 B.表 C.志 D.传 E.书
您的答案:B,C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31.第31题
以下对《庄子》的说法正确的有()。
A.语汇丰富多彩,形象生动,而且尖锐泼辣,每多幽默讽谏意味。
B.语言佶屈聱牙,晦涩难懂。C.善于叙写战争。
D.行文汪洋恣肆,变化万端,而且自然流畅。
E.其文大都通过神话寓言和各种比喻说理,寓道理于形象之中,想象丰富,具有的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您的答案:A,D,E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32.第32题
《文选》的编者解释说:“《七发》者,说七事以起发太子也。”
您的答案:正确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33.第33题
《离骚》篇题,王逸认为是遭受忧患之意。
您的答案:错误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34.第34题
文学史上所称建安文学,指的是曹魏(220-265)后期的文学现象。
您的答案:错误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35.第35题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是谢灵运诗的名句。
您的答案:错误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36.第36题
西曲歌产生于以南朝的都城建业为中心的长江中下游地区。
您的答案:错误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37.第37题
《太平御览》载:“黄帝与炎帝战于涿鹿之野。”
您的答案:错误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38.第38题
鲍照诗歌的艺术风格俊逸豪放,奇矫凌厉,但在当时却被目为“俗”。
您的答案:正确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39.第39题
《诗经》中的“大雅”和“颂”是宫廷祭祀时演奏的乐曲。
您的答案:错误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40.第40题
言意之辩讨论的内容是关于语言和意旨之间的关系。
您的答案:正确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41.第41题
《陌上桑》的女主角罗敷对于太守的逼婚以死相抗。
您的答案:错误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42.第42题
《九歌》中写山神之恋的作品是《山鬼》。()
您的答案:正确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43.第43题
《汉书》的写作力图做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您的答案:错误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44.第44题
《吊屈原赋》是东汉末年抒情小赋的代表之作。
您的答案:错误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45.第45题
南朝民歌的形式特点是体制小巧,大多为五言四句的绝句。()
您的答案:正确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46.第46题
《左传》以编年记事的形式来记录历史史实,被称为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
您的答案:错误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47.第47题
《诗经·小雅》的作者都是上层贵族。()
您的答案:错误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48.第48题
鲁迅曾把《世说新语》的艺术特色概括为“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
您的答案:正确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49.第49题
《陌上桑》的男女主角焦仲卿和刘兰芝是一对恩爱夫妻。()
您的答案:错误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50.第50题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谢朓《登池上楼》诗中的句子。()
您的答案:错误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7.中国古代传记文学的发展轨迹 篇七
关键词:传记文学,文学史,发展轨迹
一、传记文学的概念
叙事文学的一种, 它以文学的形象化手法记叙人物的事迹、品德及经历, 既属文学范畴, 但同时又是历史著作。 (《新编文史地辞典》) 。关于中国传记文学史, 可以分为这几个阶段, 先秦是传记文学的萌芽时期;两汉是传记学的辉煌时期;魏晋南北朝是各种体裁各种样式的史籍杂传、蜂出并见的时代;唐宋是各体传记文学的普遍发展时期;元明是旧式散传的继进与文学传记的新扬的时期;清代是文学传记的兴盛时期。从这些不同时期的传记文学中我们可以看到传承演变历史, 还能作了全面的研究, 并且读者能清晰地看到古代传记文学的发展轨迹。
在中国古代传记文学的发展过程中, 班固的《汉书》, 范晔的《后汉书》, 陈寿的《三国志》, 欧阳修的《新唐书》、李延寿的《南史》、《北史》、沈约的《宋书》等优秀作品以及韩愈、柳宗元、苏轼、宋派、李开先、归有光等一大批优秀的著名作家在传记文学史上有较大的突破。
司马迁是一位杰出的史传作家其著作《史记》中包含“本纪”、“世家”、“列传”, 不仅仅都包含了传记文学作品, 而且一些历史人物传记给读者带来了强大的艺术魅力和熏陶。以人物描写为中心的“纪传体”是司马迁开创的, 并且成为了以后历代正史的标准文体。自《史记》后, 还出现了《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和《新五代史》等一大批传记的发展。《史记》中的许多纪传, 极富文学色彩, 是优秀的史传文学。从传记文学的角度研究司马迁及其《史记》, 有李少雍的著作《司马迁传记文学论稿》。
古代传记文学发展的历程上, 西汉和东汉是我国古代传记文学巅峰繁荣时期。从魏晋开始, 不同种类的传记作品如雨后春笋渐渐发展兴盛传承起来了。
二、古代传记文学的发展
1、先秦传记文学的产生和发展,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出现了传记文学的萌芽。
《孟子》、《庄子》中也有人物事迹的记叙, 《左传》、《战国策》已出现传记雏形。
2、两汉史传的辉煌和魏晋南北朝杂传的兴起, 西汉司马迁的
《史记》和东汉班固的《汉书》人物传记标志着汉代史传的辉煌。
3、唐代史传、碑志的繁荣和宋代传记的演变, 而《陈书》、
《北齐书》、《晋书》、《梁书》等八部作品被称为唐初八史, 占了中国古代所谓正史二十四史的三分之一, 其比例是相当大的, 可以推想在历史上的地位。
4、明代市民传记的兴起和清代传记的停滞, 明代一些著名的
散文家都写过不少颂扬节妇、烈女、孝子的传记作品, 李梦阳、李开先, 晚明公安派袁氏三兄弟, 以及张岱, 他们写出了一批包括商人在内的以市民阶层为传主的作品, 其内容和形式出现了世俗化倾向。清代出现了顾炎武的《书吴、潘二子事》, 黄宗羲《刘宗周传》, 桐城派作家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三、中国古代传记文学的分类
中国古代传记文学突出的特点概括起来有以下五种:第一是文字凝炼, 语言精美;第二是篇幅短小, 易于诵读;第三是有鲜明的人物性格和生动的故事情节;第四是有强烈的抒情色彩;第五是有明确的功利性。
根据传记文体的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可把它们分四类:分别为“史传”、“杂传”、“散传”和“专传”。
1、史传, “史传”最早出现于刘勰《文心雕龙·史传》篇。
当初主要指纪传体正史中的人物传记, 它最初没有确定的书名, 有人称其“太史公书”、也有人称“太史公传”, 更有人称“太史公”。“史记”一开始是古代史书的通称, 从三国时期开始, 逐渐演变成“太史公书”的专称。在我国文学史上有“前四史”的说法, 它们就是《史记》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
2、杂传, 起于汉代, 兴于魏晋南朝杂传因作者率尔而作, 不在正史, 离史独立, 其传主形象反较真实。
它对传记作为一种文学样式独立地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例如, 刘向的《列女传》, 南朝梁代慧皎的《高僧传》, 是纪传体正史中列传的一小类, 还有史部起居注和杂传类。
3、散传, 古代传记文学创作的主要体裁, 以单篇流传, 或散见于各家文集中的个人传记, 特点是一人一传, 不单独成书。
关于这类传记, 自唐宋后历代文人都有大批的创作。明朝中期李开先的《亡妻张宜人散传》中最早出现“散传”二字, 单篇个人传记的名称因此流传下来。散传, 不仅有自序 (自传) 、行状、也有墓志铭等。归有光的《先妣事略》就是古代散传。
4、专传, 专传一词是梁启超在 (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 最先提出的, 指一人一传, 单独成书的中篇以上单人传记。
专传作品目前有《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全书共十卷。唐慧立原本, 彦悰撰定。记载了玄奘西行前情况和西行十九年的经历, 以及回到长安后到逝世在佛学上所作的贡献。也有资料说是最早最详细的记录玄奘一生事迹的作品。
四、传记文学的基本特征
第一, 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必须符合史实, 不允许虚构, 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是其描写对象。传记文学必须是真实的, 这是传记作者、传记学者和传记读者的基本共识。一方面, 要有历史的真实。另一方面, 体现在真实的广度和深度。
第二, 运用想象或夸张在局部细节和次要人物上, 然后作一定的艺术加工, 当然这种加工也必须符合生活的特定逻辑和人物性格。
第三, 它区别于普通的人物传, 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因为必须写出较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情节, 运用恰当的语言。
第四, 传记文学有的和小说接近, 一般采用散文的形式和手法。传记文学作家创作时, 不是被动的受传主材料的限制, 而是重在发挥主观能动性而渐进入传主的角色之中, 深入到传主的丰富复杂情感世界中去。传记文学是历史的科学性和文学的形象性的结合, 也是历史的真和文学的美的结合。《史记》体现了从传记文学的角度看, 即具有历史和文学的双重性。
托马斯·卡莱尔说:“历史是无数传记的结晶。”诗人叶芝给了更高的评论:“一切知识皆传记”。由此可见, 传记文学在文学和历史上的非凡意义。梁启超提倡读传记, 曾表示:“读名人传记, 最能激发人志气, 且于应事接物之智慧增长不少, 古人所以贵读史者以此。”这是他在《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一文中谈到“二十四史”读法时提到的。传记文学是文学史上一种特殊的体裁, 是一种精神上和艺术的遗产, 记载了许许多多历史上优秀人物, 让后人知道他们的业绩, 向他们学习, 以便发扬他们的光荣精神。鲁迅曾称这些人为“中国的脊梁”。重重困难始终没有打倒他们, 因为他们有一股韧劲, 他们坚强不屈, 因此我们要抓住这些本质特征, 仔细研究传记给我们带来的益处。通过对传主身上所体现的热爱祖国, 追求真理、崇高气节、美好品德, 坚忍不拔等精神来发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参考文献
[1]郭双成.史记人物传记论稿[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85.
[2]韩兆琦.中国古代传记文学略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7 (4) .
[3]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182.
8.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对话艺术 篇八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 教学 对话艺术
课堂是语言的艺术,大学课堂的教学主要依赖语言这一传播媒介得以实现。但由于授课内容庞大繁杂与教学课时有限的巨大矛盾,传统的古代文学授课往往以讲授为主,不可能进行专门的或大量的讨论,(即使是这样,要完成学期计划有时也要赶进度或者让学生自学一些非重点的内容以给重要内容挤出更多的时间)这就使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交流受限,师生之间基于课程的思维交流处于不对等的地位。传统的“满堂灌”方式使学生缺乏主动性而师生之间也缺少应有的和谐,对此,学生很无助,老师很无奈。为改变这种状态,笔者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十分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对话艺术,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这里把一些心得略作总结,以期交流,并祈批评。
本文所强调的“课中的教学对话”,主要是指在自由开放、活泼灵动的课堂气氛中师生之间在教学过程中基于对教学文本的开放性进行的互动交流,重在授课过程中文学情景的营造和对作品的感知与阐发(感发联想),策略地利用交叉学科艺术如绘画、吟唱、方言、表演等艺术形式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开拓思维、培养创造理解能力,达到师生思想的互启,教学情感的一致。
首先,如绘画艺术在作品理解中的使用。古代文学教学中,“上古神话”这一节内容由于其蕴含“诗性智慧”的独特文化特性,学习理解起来具有很大的难度,为营造一种更亲近深入的理解情境,笔者在讲授《山海经·刑天与帝争神》时,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描绘自己心中的刑天形象。这里并不着重强调专业的绘画技能,而重在“形”与“意”的把握。从“形”上必须紧扣神话文本中的要点:断首、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有的学生在描绘的过程中虽然把握了上述的诸要素,却没有体现出“操干戚以舞”所体现出来的“猛志固常在”的坚毅品格和不屈的斗争精神。通过比较、启发以及相互点评,大家不仅对作品有了深入的理解,而且对这种新的教学形态报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度也相应高。几分钟的时间,就凝聚了学生的注意力和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效果超过预期。又如在学习《登幽州台歌》后,要求大家根据自己的理解用画的方法表现此歌的内容。与画刑天相比,画子昂困难了许多,因为诗歌本身没有任何涉及到具体环境和外在情态的句子,学生必须根据自己的理解想象完成,这样就会有很大的差异性。结果,学生基本上能呈现那种登台望远的情景,但在具体的表现上,有的同学画出了城墙,配有大河,甚至有人画出了宋人的官帽,就有些背离了。笔者又结合陈子昂的《燕昭王》诗以启发,更深刻理解其中的历史感、渺小感、压抑感、孤独感,于是有同学设计构图人处中远景,以示人之微茫渺小,用远处丘陵乔木以示天地空阔,用乌云压境示压抑,用雁阵夕阳以示孤独。大家又竞相补充,不断完善,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学达到一个小高潮。在教学中,笔者一直鼓励学生用思想作画,只求意到,不强求技术,这样大大激发了学习的兴致,陆续出现了诸多关于神话、诗、词等作品意境的理解作品。
其次,古代文学里的很多文学形式都和音乐相关,可以统称为音乐文学,比如诗词曲,包括小说里的韵文部分等。而不同的地域又有独特的音乐风格,这样就使古代文学教学中的音乐手段介入成为可能。和绘画一样,音乐的吟唱,一样可以实现课堂对话的有效增值。音乐的吟唱有两种情形,一种是有据可循的唱,就是本来就有曲谱并流传下来,或者已经被改编为流行风并流传广远的。前者如姜夔《暗香》、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后者如《阳关三叠》、李煜《虞美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关雎》、据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改编的《月满西楼》、《越人歌》等。另一种是无据可循的,根据自己的理解率性而发的唱。在具体学习到这些内容时,适时的引入音乐,不论是示范、播放还是学生自己演唱,都会给学生在感官和情感上意想不到的惊喜,趣味性有了,学习的专注力、热情和主动性自然得到了提升,对作品的理解也就强化了,小环节往往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两种吟唱形式都能有效调动学生融入课堂的教学情境之中,相对而言,后一种更具有挑战性。和绘画一样,不必强求技术相关的基础,重点在于理解性的尝试。比如讲授“原始歌谣”部分,讲到南音之始的《候人歌》,笔者就拿出几分钟的时间和大家探讨,这简约而不简单的一句“候人兮猗”该如何唱好,或者怎样改编演唱更好,并给学生示范《渭城曲》的演唱和元代散曲对《渭城曲》的改编,对学生以启发。文学中的《关雎》《陌上桑》等诗,都可以让学生大胆尝试,勇于探索着去吟唱,学生对此类教学环节感到新奇,在大家的积极参与下,课堂的气氛很热烈。
再则,课堂对话艺术的另外一种表现就是适时引入方言。古代文学具有很强的地域特性,而不同的地域总有独特的语言声调和语言表达习惯,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适度引入方言,更有利于课堂对话,提高授课效果。虽然经过了千百年的发展,语言的发音及语言的表达都会出现很大的变化,但语言的延续性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保留。古代文学教学过程中方言的使用,并不是苛求还原古人的语言和语调,而是让学生更直接地感受不同语言表达的差异和特点,体会其风味,从而进一步理解语言表达习惯和情感表现的内在关联。比如讲授《楚辞》后,笔者就要求来自荆州江陵的学生用楚语颂《离骚》;学习《诗经》,让河南的学生用河南梆子读《诗经·郑风》里的诗,让山西的学生用山西梆子读《诗经·魏风》里的诗,让陕西的学生吼《秦风》等等。笔者也尝试过让不同方言区的学生用他们本地区的语言唱诵《登幽州台歌》,大家可以通过现代方言的表现,直观感受不同的语言表达呈现出的文化气场,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增进学生了对作品本身的理解。
最后,改编表演也是一种课堂对话的有效途径。具体做法是立足于学习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改编成可操作的微剧本演出,这种改编可以是即时的也可以是预先布置有备而来的。如在上完《楚辞》后,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微话剧《屈原》,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知识,进一步加深了对屈原及其作品的理解,又深入地了解了楚国的文化和政治,学习以点带面,由浅入深,学生的各种潜力得以广泛的发掘和淋漓尽致的表现。而在讲授《诗经·伐檀》后,为加强学生对民歌中的劳动歌曲了解,采取全班分组分角色齐声朗读,如:一群人唱“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另一群人唱“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然后是合诵“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这样处理让学生更能进入到作品情境中,玄想其事,遥体其情,对作品的情感把握就会更透彻。诸如此类的安排可以有很多,顺时而为又不走偏锋,学生都对这类教学环节表示欢迎。
课堂教学的对话交流,其形式可以有很多种,但任何形式只是提高课堂效率和效果的手段,使用必须合理,且须严格把控好节奏,切不能“喧宾夺主”,如果把文学课上成了娱乐课,则又过犹不及了!
上文论及的课堂对话的几个方面,基本上都是从微观着眼,重在对作家作品的拓展式理解和深刻把握。对文学史的发展规律、文体研究等宏观性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采用问课式的对话交流,条件允许的还可以进行师生角色互换,有选择的让学生讲授、大家质疑的更高层次的交流对话。只要每一个古代文学的教育者对待课堂都认真负责,用心思虑,或对职业充满敬畏,不管外在环境如何变迁,我们的课堂都会富有无尽魅力!
(本文为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研究项目《当今时代背景下古代文学教师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2261。)
9.论中国古代文学的意境空白文学 篇九
钟嵘在《诗品·序》中认为:“故诗有三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1 无极之所已非字面所在,有余之意常蕴空白之中,诗的最高境界在于无极之味。刘勰认为:“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2 ,“夫隐之为体,义主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譬爻象之变互体,川渎之韫珠玉也。”3 他强调了中国古代诗歌深文隐蔚,余味曲包的含蓄深刻的美。司空图《与极浦书》引戴叙伦语:“诗家之最,如蓝天日暖,良玉生烟,可望不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4 。又称“近而不俗,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5 。司空图上承庄子,提出“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诗歌理论,推崇“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以“味外之旨”为“全美”:
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江岭之南,凡足资以适口者,若醯,非不酸也,止于酸而已;若鹾,非不咸也,止于咸而已。华之人以充饥而遽辍者,知其咸酸之外,醇美者有所乏耳。……噫!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6
【中国古代文学作业】推荐阅读:
川大《中国古代文学(上)》第一次作业06-21
中国古代文学参考答案08-15
中国古代文学考研分类09-08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11-02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试题08-01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背诵篇目08-17
中国古代文学A期末复习指导07-17
中国古代文学史硕士考试大纲08-10
中国古代文学史简答题及答案12-03
《中国古代文学》B1相关教学重点及辅导四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