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

2024-09-18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共15篇)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 篇一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

姓名:张良

学院: 生物技术

班级: 生技一班

任课教师:

实事求是,顾名思义,追求事物的真实性客观性,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事物的本身的状态加以雕琢,而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本着这种不张扬不妄想求实严谨的态度,必定会发挥力作能及的作用。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学习,不仅仅是对课本和专业知识的掌握,更是对学生们能力的一种培养以及肯定,日益发展的社会不会等待我们从容的思考,所以学习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必须贯彻我们的生活并且把它们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让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我们共同成长。对于实事求是的基本内容及意义,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这会主义社会的一大法宝”,全党同志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就更应该在生活和成长中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此,我要阐述作为一名大学生所应当理解并且时刻谨记的实事求是内涵。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毛泽东指出,“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更强调,我们在每一个时期,处理各种方针政策问题时,一定要从当前的、现实的、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的实际出发。如果不根据现在的条件思考问题、下决心,很多问题就提不出来、解决不了。江泽民把这个思想概括为“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我们今天讲一切从实际出发,对于国家毋庸置疑是中国目前正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当然对于一名当代的大学生而言,国家的事务还不足以让我们采取政策,但我们也应当对自己所处的位置出发,设身处地的为自己为未来制定一份良好的计划,从当今我们大学生庞大的数量和未来的重要作用上来看,在我们这个群体的身上,将寄托着不仅仅是父母更是社会的未来,时代和社会是不断发展的,为了适应发展的需求,我们就更应该牢记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幻想不假象,未来是自己的,不去奋斗又怎么会获得想要的成就?量力而行,不好高骛远,也不能自卑,更不可骄傲,头脑清醒的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位置,不能妄想打擦边球来蒙混过关。

二:理论联系实际

在理论和实际的关系上,毛泽东一贯倡导理论和实际相联系的思想,他指出:只有善于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一步的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做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才叫做理论和实际相联系”这种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观点同样应该被应用于我们大学生身上,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形势,许多大学生荒废了自己宝贵的青春年华,这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由于人的思想的多元化和大学生思想素质的多层次性,每个人想法不一样,价值观不同,驱使我们做出不同的抉择,这很正常,但我们必须记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会做出最正确最理性的判断,所谓理论与实际,不过是学生们对自身的一种重新的认知以及对事物的一些重新的理解,单方面的认识必定会掺杂一些个人因素,所以要理性的对实际问题加以分析已作出最明确最可行的选择;另一方面,大学生环境复杂化的趋势越来越严重,大学生活的丰富多彩的,与高中完全是两个不同的世界,各种诱惑刺激着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未完全成熟的我们,是我们会迷失方向,忘记了自己曾经慷慨激昂立下的誓言,出现理想信念淡薄,缺乏责任感和荣誉感、心理问题严重荒废学业等一系列问题,这些个种种迎面而来的冲击无疑会使我们在这个纷扰的大学生活中找不清自己的位置更看不清自己未来需要努力的方向,这就需要我们把握好自己,少一些虚荣,多一些务实;少一些妄想,多一些理性,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对自己本身的优缺点有明确的认知,开放视野,联系理论和实际进行全方面的自我革新。

所以说,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密不可分,很多大学生抱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态度对大学甚至对实习以及找工作苛刻至极,我想说对于这些看不清自己的方向只会凭借对事物初始看法的大学生们不注重实际只会着眼于眼前事物是永远不会对自己对他人更不要说对社会有什么大的成就了,也许有人会质疑,任何事物都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会不会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有更为严重的不良影响,对于这种问题当然没有人会给出特别明确以及肯定的答案,但是社会是不断发展的,它绝对不会因为某些人甚至某些事的停滞而停下它前进的脚步,正如时间不会倒转一样,我们还年轻,我们对未来的憧憬对未来的渴望就更不应该随着时间的迁移而慢慢消失,实事求是不过是对我们一路上荆棘的一种磨练一种潜在的鼓励,没有真实事物又何谈对自己的人生有明确的认识?把握好现实存在的一切才有机会才有能力去迎接未知的挑战,被称作象牙塔的大学是学术与知识的象征,我们站在校园与社会的边缘,肩负着繁荣国家,振兴中华民族的重任就应当时刻牢记领导人们的的经验总结,那都是智慧的结晶。

总之,我们如今的生活方式对于整个社会整个国家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求实求发展求进步就应当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必须承担的使命,实事求是,本应当成为我们年轻人奋斗的基本原则,伴随我们一路成长。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 篇二

1 大学生自主独立能力缺失的特征表现

当下的学生,小到平常小事,大到就业、深造等,总是不知道如何去选择去做,在事情来临之时,表现出茫然不知所措。现将主要特征归为以下五个方面:

(1)行为无规划性。当代大学生在行为处事方面呈现出不成熟、薄弱的特点。大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没有明确的目标,终日只跟随着学校的安排和老师的指示做出相应的反应。少有对个人事务的预想与设计,更乏对大学生涯的总体规划。故而,有着“过一天和尚敲一天钟”的倾向。正所谓“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一颗准备好的心,势必不能创造最后的成功。

(2)对外界依赖性强。当下部分大学生不能自主,对外界的依赖性非常强。他们首先是依赖他人,包括老师、父母、同学等。只要碰到问题,他们最先联想到的是问,无论这些问题是否在他们的解决能力范围之内,不主动去观察思考。再者,学生依赖网络,这最典型地体现在学习方面,比如上网下论文、下数据等。过分地依赖外界,将使学生淡化本身的思考、实践能力,失去个人能力的锻炼机会,从而最终导致自主独立能力的完全缺失。

(3)“自我中心”意识强,责任感缺乏。“90后”的学生普遍是独生子女,他们有着强烈的个性,自信并崇尚自由,同时也十分自我和功利。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发达也为他们提供了获取信息的便利渠道,使得学生们对于整个社会有着丰富的知识了解。而泛滥的信息却也掺杂着诸多的负面影响,造成了学生不正确的价值观。他们唯我独尊,不服从学校的规定,稍加束缚便指称是限制自由,带来了学生管理的极大难度。

而这种“自我”并不是独立自主的体现,反倒是个人主义的盛行,是责任感缺乏的体现。他们没有集体责任感,没有社会责任感,只顾个人的利益得失,最终将会导致他们的孤僻,造成情感的淡漠和社会归属感的缺失。这也违背了“自主独立”所追求的为自己负责和个人价值的实现。

(4)积极主动性不足。大学校园是一个开放的校园场所,不同于小学、初中和高中,它更强调学生自己对自己的管理,不仅仅是学业,还有牵涉学生自身的诸多事务都需要他们自理。但是眼下的部分大学生,却对自己的事情不够上心,毫不积极。各类通知需要三令五申才会被意识到存在;学校相关事务的办理从来不会主动地去了解,定要等到辅导员通知;班委为学生们统一办理事项,比如收学生证注册、购买课本等,都要三催四请方能完成,极大地降低了效率,甚至时常因为这种被动对待影响到正常的管理秩序,影响到同学自身的利益。

(5)学习懈怠。学业是大学生最主要的任务,但是现在却存在一部分大学生并不重视自身的课程学业,逃课旷课、迟到早退都成为了校园里的“一道风景线”。课堂上,学生不认真听讲,课后不积极做作业,考试时又存在侥幸心理。不主动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上课不是为真正学到技能和知识,而只是为了应付学分。这种行为带来的消极后果就是不利于个人的长足发展,最后会导致停滞不前。

2 大学生自主独立能力缺失的原因

当前大学生缺乏自主独立能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内外因的共同作用,并不是个体的现象,而是社会群体长期积淀的结果。

2.1 家庭社会影响

教育学上认为,孩子的启蒙教育在于家庭,父母是最早的老师。因而家庭的教育对于孩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90后”的大学生们多为独生子女,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在整个成长过程中,他们没有为自己操过心,一切的事情都由父母代办。于是便自然形成了依赖的性格,于是等到大学需要独立自主的时候,他们也便开始无所适从。

2.2 教育历史渊源

教育权威的影响是导致大学生自主独立能力缺乏的历史根源。从幼儿园教育开始,学生就接受着统一而带有权威性的教育。为便于管理,学生的行为都要受到限制,不可有囿于常规的想法,要按照老师既定的路线走。孩子们天真烂漫的个性和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在幼儿园阶段就可能受到影响。

班级、座位是被安排的,上学时的服装是统一的,所学课程是有标准答案的,这一切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失去了选择的机会。一路按部就班,没有过多的思考,这必然让本该萌芽的自主能力消失殆尽。因而到了大学时期,他们已经没有了怀疑和批判的精神与能力,不积极分析和解决问题,没有自我主见。

2.3 环境因素

大学校园中学生多以宿舍、班级、社团等小群体为单位进行生活学习,开放式的校园管理也让老师无法每时每刻介入到他们的生活中去,因而大学生的行为习惯、思想观念等的形成多会受到群体和其他同学的影响。这个时候,因为同学之情或是群体利益,很容易造成从众效应,即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而怀疑、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等,以和他人保持一致。认为多人的选择行为是合理的,而不具体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去考虑。有时甚至是为了保持自己在群体中的被接纳地位,而不去思考群体行为是否正当。比如:宿舍内部集体玩游戏而荒废学业;联结成的小团体共同作弊等等。

从心理学上来分析,这种从众心理还会直接导致责任感的缺失。当一个人做一件事时,会考虑到种种可能发生的后果,但当群体共同行动时,会自然觉得有人共同分担风险,有巨大的后盾力量在支撑,从而做出一些不合常规的行为来。

3 引导和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性

由以上分析可知,导致当代大学生自主独立能力弱的原因具有综合性和复杂性。因而,这一问题的解决也必定要从多方面着手。本文拟从大学思政辅导员的管理这一层面来探讨如何引导和培养大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

3.1 培养学生自我管理意识

意识指导实践。只有具备了自主的意识,才能在实践中真正做到自我管理,从而培养个人的自主独立能力。对于大学生自主管理意识的培养工作,必须做到提早、深入、扎实。

首先,在学生入学伊始,就要结合始业教育引导学生学习自我管理。自我管理的中心内容就是围绕学校开展的各类有关学生发展的活动,充分调动自我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创造性,以确保个人综合素质及自主能力的全面提高。要做好对学生自我管理的指导,让学生充分了解学校各个机构和部门的职能,了解学校运作的基本规章制度,并充分了解本专业的培养计划,引导学生在大学初期就要为自己做好四年的学习及工作规划。其次,要将自我管理的教育深化,要贯彻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知识教育的始终。自我管理教育不能如昙花一现,仅停留在入学初的讲座和教育普及,而必须要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每时每刻地体现。要时不时地再次强调,令自主意识深刻地印在学生心中。再者,这一教育也绝不可以流于表面,浮于理论。一定要让自我管理形象化、具体化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辅导员老师要做到言传身教,可通过实际例子与学生沟通,引导学生认同主导的社会价值观,向学生传授自我管理的方法,使其主动去学习如何为人处事。

3.2 扩展学生自我空间,强化责任感

在培养学生自主意识的基础之上,还要进一步采取一系列具体的措施来真正落实学生的自主能力。归结为一点,即是学校学生工作管理者要放开。放开,不是放任不管,而是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自主选择、自主决定。

在课程设置和培养上,要更强调学生的主动思考,转换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主次角色。思政工作者应该从“学生保姆”角色中及时走出来,在充分考虑学生利益的同时,将事务性事情转给学生自己去做,让学生自我承担责任。举个简单例子,选课通知要传达到位给学生,但若还有学生因个人原因而错过,那么就要让学生自己去找相关部门协商解决,而不是代为处理,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挫折中意识到自主性的重要。再如,定好一个交材料或表格的时间,那么就不可以因个别学生的拖拉而改变,“过期不候”不只是口头语言,而要落到实处,让学生体会到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形成自己不重视便会错失的意识。

再者,要给予学生广阔的空间去锻炼个人的社会能力,培养自身责任感。要组建好学生各级组织等等,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其中,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潜在能力。通过在学生组织中的自我管理,形成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培养自主独立性。同时,也要动员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培养他们的社会适应力,也能强化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总而言之,作为思政教师,不可管得过宽过广,不要过多地干涉学生自己的选择,留出更多的空间给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在一次次的选择、成功与失败之后,大学生才能真正学会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3.3 防止极端个人主义

大学生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是给大学学生管理工作中造成极大难度的一个因素。学生往往不理解学校(下转第16页)(上接第5页)设定的规章制度以及对学生的种种要求,甚至有学生以为无论自己表现如何,到最后学校肯定会给予毕业。在笑谈其无知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感叹学生的个人主义思想是何其强烈了。学生的自主独立能力可以帮助学生立足社会,实现个人的价值,但个人主义却会可怕地导致其陷入社会的泥潭。

要防止个人主义的蔓延,就必须要让学生充分了解每一个个体都是社会人。个人的生存及发展依赖于社会,社会又是因个体的存在而存在的。因而,每一个人都必须自觉遵守社会的规定与要求。自由建立在各种规章制度之上,没有所谓绝对的自由。每一个人都不可能成为社会的中心。在大学教育中,一定要对学生的价值观做好引导,让其清晰地明白作为一名学生应尽的义务及应承担的责任,而不仅仅是权利。

只有具备自主能力的人才能成为生活的创造者。从小来说,自主独立能力是大学生步入社会的敲门砖和发展资本;从大处讲,大学生作为重点培养的国家建设人才,其自主独立能力关乎着更是直接决定了我们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因而,当代大学生自主独立能力的培养是现今大学教育的浩大工程,必须慎重待之。

摘要:随着“90后”们开始步入大学,当代大学生的学生管理工作就显现出诸多新特征,而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当代大学生自主独立能力的缺失。学生的被动、自我意识强烈、学习懈怠、功利性强等都为学生工作的管理带来了极大的难度,也直接制约着大学生的个人成才与发展。如何引导并培养大学生的自主独立能力成为了当前大学生管理工作的重点所在。

关键词:大学生,自主独立能力,自主管理

参考文献

[1]阳剑兰,马军.人的现代化与大学生自主意识培育[J].学理论,2009(2):84-85.

[2]万小霞,蔡长安.从毕业设计引发对部分大学生自主能力的思考[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4):941-942.

[3]储汉民.“90后”大学生自主管理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9):142-143.

[4]曹美多,李小明.浅析大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J].科学管理,2011(18):103-104.

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 篇三

[关键词]三个自信;当代大学生;成长

[中图分类号] D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6)04-0033-02

一、“三个自信”教育是当代大学教育的时代需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三个自信”充分体现了对我国国情的深刻把握、对民族命运的理性思考、对人民福祉的责任担当。这种自信是对我们的国家民族的自信、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也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自信。但是,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社会转型时期的国内环境下,随着社会矛盾不断凸显和大量思潮不断涌现,受西方价值观念、中国与西方发展差距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作为文化层次较高的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却不乏政治信仰迷惘、理想信念模糊,认同西方的政治制度,看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等问题。因此,在当代大学生中广泛深入地推进“三个自信”的教育,就显得尤为紧迫。

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三个自信”的教育,不仅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育人树德目标与培养合格接班人的政治需要,也是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促进大学生身心成长的现实需要,更是抵制各种错误的国内外社会思潮和实现意识形态安全的迫切需要。通过开展“三个自信”教育,能促使大学生从中国共产党人身上汲取到为理想而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流血牺牲的革命乐观情怀,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忧患意识、宗旨意识、使命意识,造就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继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提升大学生精神境界,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

二、坚定“三个自信”是当代大学生的历史担当

青年人承载着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纵观历史,古今中外,青年始终代表着民族国家的发展方向,只有强化青年人的思想方向,才能引导民族的发展方向。马克思在17岁的时候就树立了为全人类而工作,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生命的奋斗目标,并在30岁时与恩格斯一起发表了《共产党宣言》,成为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周恩来12岁的时候就确定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21岁领导天津爱国学生运动,29岁领导南昌起义,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不朽功勋。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提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样需要年轻人的不懈努力。我们党的历任领导人都对青年给予厚望,在不同时期的讲话中都提到了青年是国家、民族的未来和希望。1957年,毛泽东在莫斯科接见青年留学生时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2013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接见优秀青年代表时发表讲话指出:“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现在在高校学习的大学生都是20岁左右,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很多人还不到30岁;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时,很多人还不到60岁。也就是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你们和千千万万青年将全过程参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深刻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既是国家、民族的宏伟蓝图,又是每一个普通人的美好愿景。因而,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每个中国人特别是当代大学生的努力奋斗。特别重要的是,实现中国梦需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作为精神支柱。因此,大学生能否坚定“三个自信”直接关系到中国梦的实现。

三、当代大学生坚定“三个自信”的主要路径

(一)必须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理想信念缺失,或者不坚定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人不能仅仅局限于眼前的目标,更要对生活有远景规划。追求的理想越高,信念越坚定,才能发展得越快,对社会也就越有意义。当代大学生作为青年人,一定要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青年人一旦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就会不畏前行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敢于面对困难与挫折,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去克服和战胜困难,就会立足当下、放眼长远,就一定能坚定“三个自信”,将志向与目标变为现实。为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同济大学团委不断创新培养路径,面向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团干部培训学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百名优秀大学生培养工程”等各具特色的教育活动,通过多元化的教育模式,有力地促进了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更加信心满满地坚定“三个自信”。

(二)必须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大学生除了要掌握好专业基础知识外,还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特别是要加强对党史国史的学习,深入了解我国的国情党情。要认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共党史,充分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历史的必然选择,是党和人民选择的适合中国特点的正确道路,要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形成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要正确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社会制度,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合理制度。只有通过学习,我们才能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历程和巨大成就有足够的了解,才能认识到“三个自信”不是虚妄和空洞的乐观,而是中国共产党在对历史发展和时代趋势的准确判断上做出的清醒分析。同济大学将党史国史教育与校史教育相结合,通过开展党、团员意识教育、感恩教育等各类主题活动,以党史党建座谈会、“再现光辉历程”图片展等丰富多样的活动为载体,将同济大学的“矢志不渝的爱国传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同舟共济的和谐理想”办学理念融入到学生的思想中,使学生在参与中思想得到升华,境界得到提高。

(三)必须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启迪,自觉践行“三个自信”。大学生对“三个自信”的认识最初往往是概念性的,必须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不断感知、领悟,才能真正理解其真谛,把握其精髓。同济大学千方百计为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搭建各种平台。近年来,学校已签订卓越人才合作培养协议单位89家,建立校企联合课程62门,组织申报35个教育部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0个上海市产学研践习基地。组建303支实践团队奔赴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100多个城市乡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5000余名师生参与其中,参加志愿活动和社会实践的学生人数不断上升。学校还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挑战杯”、“创青春”等各项创新创业竞赛,以期帮助更多的大学生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获得体验和成功。通过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锻炼了自身的才能,更使大学生切实感受和深刻理解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科学性、合理性及其对社会的巨大推动作用,在实践的体验中实现了对“三个自信”的认识飞跃。

4.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 篇四

解放思想——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我们不仅要关注所学的专业知识,更要开拓视野,解放思想,把目光开拓到专业知识以外,把思想解放到国内国外所发生的重大事件上。解放思想并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关系到我们每个人成长与发展的切实的思想上的重要武器。

说到关注国内国际形势的重要事件,身在祖国南部沿海的经济大省广东,我们很自然的再一次把目光投向相隔不远的宝岛台湾。台湾一直以来都是我们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盘古开天以来,一脉相承,血肉相连。我们的基因,我们的文化,甚至我们最最朴实的信仰,都决定了并昭示着我们无限接近的相似性。目睹着台湾及相应的国际形势的不断复杂的变化,作为新时期社会主人的我们不再是事不关己无所谓的态度,也不是热血青年一心要以暴力解决事情、以武力昭示我们统一信心的鲁莽任性,我们开始更广泛地听取意见,更全面的看待问题。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在统一的前提下,以全国人民、台湾人民的根本利益为考虑。更加和谐的社会、更加繁荣的经济、更加强大的中国才是我们最乐于见到的,也才是最适合个人发展的大环境。

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精髓对中国现代化的建设起到了至观重要的作用,是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灯塔。作为未来社会的接班人,当代大学生应该更加去努力研究学习实事求是对我们自身的发展重要性。作为当代大学生一员的我有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面对高速发展的现代化的信息社会。大学生应该做的是什么,我们不是空想家,父母也不会养我们一辈子。他们提供给我们最好的机会,让我们丰满羽翼,让我们能够适应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我们来到这里立足点是学习知识、技能好多同学为什么还是像和尚撞钟那样,在自己最需要补充能力的时候忘记了自己应该是做什么的。他们还在空想一日暴富吗?还是等待父母为他们安排好一切,从小事做起难道不可以吗?好多人认为小事别人做好了,自己做大事。之中思想是不对的。我们要一实事求是为依旧做了就是做了,没做就永远不会做。小事都不会做,何谈大事呢?古人云:“误以恶小而为之,误以善小而不为”着不仅仅是教诲我们做人的原则,也告诉我们不管做大事还是小事,都是水滴石穿,日久天长积累的结果。那有天生下来就是伟人、英雄的。他们都是在不段的在小事中磨练自己意志和追求。从而是自己更加强大,傲视群雄。站的更高才能看的更远,这句话一点也没错,你难道愿意碌碌无谓、平平凡凡当个井底之蛙吗?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理想和追求。脚踏实地是我们做人的根本,脚踏实地也就是以实事为依据,努力一步一步去做你应该做的事。

然而,作为我们学生让我们的身份决定了我们的任务是学习。所以我们要学习更多的知识,一点一滴的去积累。学习当然也包括学习怎么去做人,这是我们最重要的。实事求是的做人是我们大学生的根本。

“实事求是是当代大学生的做人根本”我们要怎么才可以做到呢?

首先:要有一个长远的目标和自己的追求,有自己的计划。将来我们要面对的是社会,去找一个很好的工作,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职业生涯规划要从现在做起。

其次:我们要为了自己的目标理想,在学校德望这段时间里努力是自己知识、能力都有所提高。做一个优秀的大学生。

再次:在大学的这段时间里,努力完成几件让我们一辈子都忘不了的好事。我们所做的还有很多很多,不是泡字虚拟的网络世界,也不是沉迷于校园恋情,大丈夫志在四方,我们要放眼世界,思想开阔,与时局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做好每件小事,才是我们的做人根本。

汇报人:xiexiebang

5.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 篇五

姓名:朱雪

班级:环艺一班

学号:20115000582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

摘要:本文阐述了擦学生做人根本是实事求是,同时分析了大学生在现实中偏离实事求是的几种表现,阐明通过学习“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可以提升大学生素质品质及道德修养,形成严谨治学、脚踏实地、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关键词:实事求是,大学生,思想品德

实事求是的意义是我们办一切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从客观存在着的规律出发。“实事”即生活实践。在马克思看来,实践即是实在,实在便是实践;实践乃是唯一的实在,实践之外别无实在。“是”即真理、客观规律。然而“真理”和“规律”其实是大有区别的:一般认为,前者是认识论范畴,后者是存在论范畴,不能混为一谈;然而同时,它们又都在人的存在论背景上呈现,因而都具有存在论意义。实事求是,“求”是关键。怎样去“求”?对我们大学生来说了解了“事实”与“是”关键就在于“求”了。

面对高速发展的现代化的信息社会。大学生应该做的是什么,应该怎样去“求”呢?我们不是空想家,父母也不会养我们一辈子。他们提供给我们最好的机会,让我们丰满羽翼,让我们能够适应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我们来到这里立足点是学习知识、技能好多同学为什么还是像和尚撞钟那样,在自己最需要补充能力的时候忘记了自己应该是做什么的。他们还在空想一日暴富吗?还是等待父母为他们安排好一切,从小事做起难道不可以吗?好多人认为小事别人做好了,自己做大事。这种思想是不对的。小事都不会做,何谈大事呢?古人云:“误以恶小而为之,误以善小而不为”这不仅仅是教诲我们做人的原则,也告诉我们不管做大事还是小事,都是水滴石穿,日久天长积累的结果。那有天生下来就是伟人、英雄的。他们都是在不段的在小事中磨练自己意志和追求。从而是自己更加强大,傲视群雄。站的更高才能看的更远,这句话一点也没错,你难道愿意碌碌无谓、平平凡凡当个井底之蛙吗?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理想和追求。脚踏实地是我们做人的根本,脚踏实地也就是以实事为依据,努力一步一步去做你应该做的事。

“实事求是是当代大学生的做人根本”那我们要怎么才可以做到呢?

1、通过学习实事求是,避免盲目攀比

当今社会崇尚物质享受,在校大学生也喜欢攀比。我们羡慕成功人士的成就,渴望出人头地、出类拔萃,这本是无可非议的。但有些人在渴望成功的同时,也畏惧摸爬滚打的艰辛,我经常会在同学之间看到他们在看介绍成功之路的书籍,他们热衷于从书本上获得他人的成功之道,而不太重视通过实践来取得一手的经验。在我看来,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虽然必要,但毕竟无法代替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的奋斗。企图通过捷径,随随便便获得成功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也经常有媒体报道大学生求财心切,不知辨别,上当受骗的事例。这都告诫我们: 缺乏尊重实践的科学意识是不可行的。

作为大学生,我们需要明白,成功之路千万条,我们可以借鉴但无法复制。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万事万物都具有独特的规律性。我们要成才要成长必须要实事求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扬长避短,去寻找自己合适的成功路线。

2、通过学习实事求是,避免诚信缺失

在大学校园里,各种诚信缺失的行为屡见不鲜,论文抄袭、考试作弊、学风浮躁的现象十分突出。大学生越来越多的忽略掉了诚信,认为这些小事无关紧要,只要不被抓住就万事大吉。但相对而言,社会上能成功的大企业都是以诚信和优质闻名,当一个企业失掉了诚信,就如三鹿奶粉,它便失掉了客户也最终走向了终结。这也告诫我们:缺乏严谨和诚信的态度是不可行的。

邓小平曾说,“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就是实事求是。可见,实事求是与真诚、踏实、诚信的品质有着内在的统一性,这些优秀品质对我们大学生的成长影响重大。我们要求知求学必须根据实证,求索真相,踏踏实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严谨的治学态度、扎实的学风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而并非应付考试,草草了事。

3、通过学习实事求是,做到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在大学校园里还有一类人,每天对未来抱有幻想,但又只生活在自己幻想的世界里不能自拔。他们并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所处的学校和所学的专业情况,因而会出现好高骛远或妄自菲薄的心理,无法制定切合实际的奋斗目标,导致在学习的过程中显得力不从心或自惭形秽、自轻自贱,学习效果很不明显。还有些人每天读死书,等到毕业走入社会之后才发现其实自己什么都无法实地操作,没有办法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这都是缺乏“实事求是”精神的表现。我们知道“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一切从实际出发,强调想问题、办事情、作决定必须从实际出发,而不能偏离实际。我们应该学会正确定位自己,脚踏实地朝着目标奋斗。“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要求我们重视理论与实际之间的统一,既要重视理论的学习,重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更不能忽略实践对理论的基础作用。毛泽东曾明确指出: “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学阶段是系统学习理论知识的重要阶段,然而理论学习的意义在于它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又指导着实践,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若是偏离了实际,脱离了对现实的关照,就变成了空中楼阁,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因而在大学的学习过程当中,不是要死记硬背理论,而是要在理解和掌握理论的前提下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我们要走到社会上去,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形成服务于社会的优秀品质。

6.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 篇六

新民主主义时期确立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对当代大学生作用巨大,意义深远。

实事求是是说真话,追求真理,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件事。大学的校园里关于学习却呈现着太多让人很不如愿的现象,学与不学明显有两极分化!其实大家都知道,学与多学是一种生活,不学与少学也是一种生活。相比较而言,学与多学更充实些,那为何不选择前者呢?“学而优则仕”,没有一种知识,学了之后会多余,没有一种技能,学了之后,会成累赘。经济高速发展,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可我们的生存却面临越来越多的的压力和竞争,“物竞天择优生劣汰”,这是千古不变的自然法则,茫茫宇宙,没有谁会忘记这条法则。在这个时代,也许我们的生存空间,也只有那一席之地。作为大学生,面对的不仅仅是冰山一角的校园,而是整个社会,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价值,才能拼出一方属于自己的天地,这就对我们的学习提出更高的要求。实事求是,首先要学会自己控制自己,自控能力的强和弱直接可以影响到每个人的成败,态度是自己去控制而不是说端正就能端正的, 没人喜欢枯燥的学习,但真正控制好了我们定能事半功倍。“实事求是”,作为实践范畴的中国式表述,也是人自身的存在论事实。“实事”并不是外在于人的存在,而是人的存在本身;因而“是”也并不是那种与人无关的所谓“客观规律”,而是关于人自己的存在的真理;“求”作为对这种存在论真理的追求,本身也属于人自己的一种存在论事实。理解实事求是的实践意义后,真正的实践过程也必然能成为我们不断长进的过程!

实事求是,说到底还得去“求”,就是说要实践。无论对实事的认识多么客观,如果只是坐而论道,纸上谈兵,那么永远也得不出什么结论,永远也做不出什么成绩。因此,实事求是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落到实践上,而实践的结果如何,这要靠科学的理论作指导。所以说,既要敢于实践,更要讲求科学。讲科学,就是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因此,确实要做到实事求是,探得一点真知就要崇尚科学,勇于实践。

7.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 篇七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透视;思考

当代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关注青年学生的成长就是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在新的历史阶段,面对更加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大学生成长的实际需求,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务尤为艰巨。

大学生思想现状的调查

由于各种社会现象及社会思潮影响,在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价值取向呈多元化倾向;扩招使在校生人数剧增,学生的政治素质和学习成绩参差不齐,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为此,我们通过发放问卷,随机对江西四所地方院校4000名大学生和200名教师进行了较广泛深入的调查。经过分析归纳各种数据,认为大学生思想现状可以大致概括为如下三个方面:

1、对国家和个人的前途充满信心,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

在对“您认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的选项中,回答“能够实现”和“基本能够实现”的比例分别占31.7%和49.5%;对“您对中国共产党有能力把自身建设好”的观点,持“认同”和“基本认同”的比例为30.7%和52.3%;对“‘三个代表’是我党的指导思想”的观点持“认同”和“基本认同”的比例分别为42.9%和42.6%;在“您对人生价值的看法”的选项中,回答“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和“人的价值在于奉献与索取的统一”的比例分别为30%和55.6%;在“您对人生幸福的看法”问题的回答中,选“为人民服务、为社会贡献力量”的占32%。

2、大学生的心理比较成熟,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有一定的承受能力。

在回答“您在大学学习期间,压力主要来自”经济、学习、人际关系、就业、恋爱等方面的比例,分别为21.7%、24.6%、17.6%、17.6%、9.6%。可见,地方高校大学生在校期间存在着经济、就业、学习等方面的较大压力。但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大家对各种压力都有一定的承受能力,如回答“克服经济困难的方法”时,答“在校勤工俭学”、“家教”的比例分别为21.6%、20%;回答“克服学习困难的途径”时,答“勤奋学习”的占73.4%;在回答“你对地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看法”时,答“可以理解,也可以承受,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结果”、“用努力学习,完善自我来提高竞争力”的比例分别占33.6%和48%。

3、在行为准则和生活态度上,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

在回答“国家遇到危险和困难时”,表示“尽自己所能给予帮助”和“如果国家需要,可以贡献一切”的比例为52%和31.9%;在回答对“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看法时,表示“完全赞同、比较赞同、基本不赞同、不赞同”的比例分别为11%、38%、32%、14.2%,说明大学生在行为准则上出现多样化趋势,更多的人强调自身利益和集体利益相结合,追求个性的多样化发展;认为大学生可以谈恋爱,可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占58.2%,认为应该谈,可以消除心中孤独与寂寞的占17.2%,认为最好不谈,恋爱弊大于利的占19.6%。

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主流是好的,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其表现在:

1、政治态度方面

部分学生的政治态度比较消极,对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缺乏信心。从问卷调查中了解到,不认同“‘三个代表’是我党的指导思想”的占12.6%;对“中国共产党有能力把自身建设好”持怀疑态度的占17.4%;认为近年来反腐败斗争效果不大或没有效果的占54.4%;对“社会主义终究可以战胜资本主义”表示“现在难以判断”的占30%;认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难以实现”的占18.4%;有的学生入党动机不纯,认为入党“能得到好处”的占26.1%,出于“周围要求入党的人比较多,自己不要求不好”而要求入党的占5.9%。

2、道德品质方面

一是部分学生缺乏诚信的品质。在问卷调查中,有3.9%的学生认为“反正是国家办学,学费能拖则拖”,有4.1%的学生认为“贷款是银行的钱,可以不还”。二是部分学生为人不够诚实。有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用假成绩、假证书骗取用人单位的信任;有的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约后不守信用。问卷调查中了解到,认为毕业生做假证件是“为了找工作,迫不得已,可以理解的”占25.8%;认为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可以随便违约,学校不应限制”的占7.8%。三是部分学生对自己的言行不够检点。有的学生开口就是粗话、脏话,有的学生在校乱拿别人的东西,与其大学生身份极不相称。

3、价值取向方面

一是部分学生上大学后感到茫然,学习生活没有目标。问卷调查中,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及时行乐”的占8%;承认自己“几乎每天上网”和“经常上网”的分别占6.6%和21.1%;出于娱乐目的上网的占34.5%。二是部分学生的价值取向是“以自我为中心,个人奋斗”。这些学生在校不参加集体活动,不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主要任务,不愿接受学校纪律的约束,而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个人奋斗。问卷调查中,认为人生幸福在于“个人的目的和需要得到满足、”“过一种安宁、舒适的生活、获得足够的荣誉、地位和金钱”的分别占21.%、33%和10‰认为大学生应该谈恋爱,谈恋爱可“消除心中-的孤独和寂寞”、“获得心里安慰”的分别占17.2%和30.5%;认为在校外租房住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自由,不受约束”和“谈恋爱方便”的分别占47.3%和16.2%。

4、心理健康方面。

一是少数同学在入校前就有心理障碍,在校的行为有些异常。二是部分同学面对考试失利、恋爱受挫、经济困难等问题,缺乏心理承受能力。有的同学考试失利后,破罐子破摔,失去学习的信心;有的同学失恋后,或设法报复对方,或产生轻生的念头;有的同学因家庭经济条件差、而产生自卑心理。三是部分学生嫉妒心理严重。如有的学生看到别人考试偷看,自己不偷看就感到难过,生怕自己考试吃亏;有的同学总是怀疑评上“三好学生”的同学不是凭自己的真本事获得荣誉的。问卷调查中,认为自己心理“不健康”、“很不健康”的分别占7%和4.9%;认为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很差”的分别占43.2%和8.5%。

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思考

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仍然存在许许多多的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情况的出现?我们应该做出什么样的努力,才能真正扭转思想教育工作被动的局面?为此我们得出的启示:

1、抓好大学生的思想教育,首先要重视中小学的思想教

育工作

一个人思想意识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每个阶段对学生的成长都十分重要。目前我国中小学思想教育工作十分薄弱,过分强调升学率使得中小学的思想教育课程形同虚设,思想教育的各种活动也越来越少。大学是一个人进入社会前的最后一个阶段,把思想教育的任务完全压在大学阶段是不合理的,把大学生思想意识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归罪于高校更是不公平的,应把中小学的思想教育工作和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作为一个系统工程,通盘加以考虑。

2、加强调查研究工作,正确认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当今社会正在发生剧烈变化;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也愈益活跃。对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作出正确的判断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前提,也促使我们自己真正深入下去,了解当代大学生,总结和反省自己所做的工作,这对今后我们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很有帮助。

3、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至关重要的一点是加强“两课”改革的力度

“两课”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这些年来,高校“两课”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应该说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目前“两课”存在不少问题。我们认为,一般意义上的改革改变不了“两课”在高校的现状,要真正发挥“两课”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就必须真正与时俱进,对“两课”动大手术,比如,改变“两课”课程设置,强化“两课”教材建设,从战略高度强化“两课”师资队伍建设等等。

4、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必须抢占网络阵地

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交流和学习的一个重要方式,许多大学生热衷于网上聊天交友和网上游戏这种虚拟生活,据问卷调查统计,有6.6%的学生几乎每天都上网,多达21.1%的学生经常上网,宣称偶尔上网的有51.6%。互联网的多边平等性缩短了人们之间的物理距离和心理距离,人们的政治信仰、价值观念、道德伦理、文化传统和生活观念正以空前的规模发生碰撞和融合。互联网本身所具有的互动特点、丰富的内容,更容易打动追求时尚、好奇心强的青年学生,为我们提供了更好的了解和引导学生的捷径。

5、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心理疏导

8.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 篇八

在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衡量标准,不仅要看其智力因素即知识水平,更要看德育的种种表现。“德”的标准是很宽泛而实在的。但真正佩称为人才的,至少首先是一个合格的公民,必须遵守国家法律,履行基本的社会道德。一个人道德品质不好,与社会格格不入,他的智商再高,也很难对社会做出贡献。

一、当代大学生要有崇高的使命感;

二、成功的机遇要靠自己去把握;

三、做人比做官和赚钱更重要;

四、关键是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

五、把理想和行动有机统一起来。

先讲第一个问题:当代大学生要有崇高的使命感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一百多年前,忧国忧民的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里发出了让人振聋发馈的呐喊。这里所说的少年,也包含了青年,包含了今天在座的每一位青年大学生。纵观历史,从五四运动以来,中国青年的前途命运从来都是同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代一代中国人矢志不移的奋斗目标,现在,这一伟大任务已经历史地落到我们这一代青年身上。2007年底,中国将取代德国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强国(仅次于美国和日本),进出口贸易排全球第三,外汇储备排全球第一。中国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为世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本世纪头20年,对于我们国家来说,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既是黄金机遇期,又是矛盾凸现期。一方面,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始终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在民族复兴的进程中不断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胜利,努力实现和平崛起。另一方面,面对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和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我们又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加快发展中高度重视民生问题,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有无理想信念,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决定了人生是高尚充实,还是庸俗空虚。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就事业、创造生活、开创未来的精神支柱和前进动力。

1、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

在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的目标中,有理想放在突出的位置,做什么人,是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面对的人生课题,只有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才能解答好这一重要的人生课题。

2、指引大学生走什么路

大学时期,同学们普遍面临一系列人生的课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总的原则和目标,这就要确立科学崇高的理想和信念。

3、激励大学生为什么学

对当代大学生而言,为什么学习的问题,是与走什么路、做什么人的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同学们要把个人的奋斗志向同祖国和民族的命运相联系,使理想信念之花结出丰硕的成才之果。

理想信念是人们心灵世界的深层核心。有无理想信念,就像一道分水岭,既把人与动物区别

9.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与对策 篇九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道德教育 现状 对策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及成因

从总体来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是健康的,情绪也是乐观积极向上的。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也接受了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优良传统的教育。大学生在自我认识、自我评价上趋于客观,自我意识和成才意识日益强烈,在成才过程中的矛盾和困惑也在增加。

思想道德教育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活动,目前高校主要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两课”为主。从大学生主体的现实需要角度来看,思想道德教育就是要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不断适应大学生活、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形成积极健康心理和培养社会责任感,促进全面发展的实践功能。目前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脱节在大学生中存在着知行不一的现象,拥有道德知识,却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向往和谐规范社会道德秩序,却又不愿受规章制度的约束;遇到挫折和不如意的事情,却又牢骚满腹,经不起挫折。

当前大学生所处的校园,已不是独立于社会之外的象牙塔,因而必然会受到社会变革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成因既有来自社会、家庭、学校客观方面,又有其自身主观方面的。社会的发展,激发了大学生的积极进取精神,这有助于弘扬人们的主体意识,有利于实现人们的自我价值。价值观念、法制观念注入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体系的同时,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当前高校都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力度,从课堂内教学延伸至课外活动,学校会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而当代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其依赖性强、挫折经受能力差、吃苦精神欠缺,这些都是导致大学生意志薄弱、道德理想缺失的重要因素。

二、改善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对策

(一)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提高政治思想觉悟,切实增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全面贯彻落实16号文件精神,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努力做到思想落实、措施到位,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任务真正落实处。当前,有的大学生对政治不关心,觉得认为只要自己没走出校园,就没有任何责任感可言,也有的认为只要人际关系好,就可以进入好的公司,谋一份好的工作,就不需要什么理想、目标。这种功利性思想占据了多数大学生头脑。因此高校因以加强“两课”建设的教育,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课要切实进课堂,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培养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另一方面,以思想政治课为基础,增开相关的选修课,把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实践教学。《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现在和今后一二十年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技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能否坚持这一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也指出:“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培养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这些论述都深刻阐明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地位作用,尤其是在办学多元化下的各级各类高校务求实效的长期任务。

有针对性的进行主题教育,帮助大学生认识和理解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环境,使大学生在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中健康成长。社会实践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帮助学生走近社会,引导他们正确全面地认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要转变教育观念,加强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学校应经常组织大学生参与社会调查,科技活动,通过亲自接触社会、了解社情和民情,以科学的态度,使自己的身心在实践的磨炼中健康成长。

(二)全面深入,创造性的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及教材和教师队伍的建设。思想政治教育课要科学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要求。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把课堂教学与其它文化课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并大力宣传先进典型人物和学校中的模范事迹,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在生活、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师生互动教学的模式,在学习科学文化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道德觉悟。

充分发挥课外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增强社会责任感;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教育及娱乐活动,做到寓教育乐于文化活动之中。大学生心理品质发展趋于成熟,但人际交往的复杂、就业的压力、物质的诱惑等因素都会影响到大学生健康心态的树立,所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尤为重要。教师要发挥其专业优势,帮助大学生化解思想矛盾和心理障碍,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使他们能以一种健康的、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主体是学校党、团员干部和班级辅导员及学科教师。学校要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选拔、培养和作风要求,着力培养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专职教师队伍。所有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都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一定要用深厚的感情、满腔的热忱来关心大学生们的成长,积极主动地承担德育工作。

当代大学生肩负着跨世纪的历史使命,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是下世纪中国发展、民族振兴的关健。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抓好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对新一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只有通过各方面的加强引导,才能把当代大学生塑造成人格健全、灵魂高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2]田维义.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实践与探索[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3]丁钢.大学文化与内涵[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10.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与分析 篇十

追求实效性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永恒主题。文章着重从价值观、学习观、校园文化活动、人际交往、就业观、消费观和恋爱观七个方面对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分析,并结合我校教育教学的实际,提出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措施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对我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基本分析

人生观、价值观主流趋向健康向上、求实进取,爱国主义情感强烈

调查显示,有90%以上的学生能够关心国际事物、国内新闻和身边同学。说明我校大部分同学对国内外事物,特别是我国的发展情况给予了很大的关注,充分体现了我校大学生所具有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价值观。随着我国大众化教育的不断深入,同学们已经冷静地面对自身在社会中的定位,有65.32%的同学对个人发展机会感觉一般,只有19.3%的同学感觉到满意,说明同学们已经树立了把自己置身于普通社会一员的“平民意识”。面对竞争、生存的残酷现实,同学们认为目前最需要的东西是“能展现自己、锻炼能力的机会”占到了首位(30.57%)。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并不是单纯地把当前的学习过程当作知识积累的过程。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能力的培养已被摆在首位。学生学习强度两极分化明显,缺乏学习责任感

从调查数据来看,有34.5%的学生在周末自主安排学习的时间不超过2个小时,或者说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周末基本上就不学习。当然我们也欣喜的看到有9.79%的学生在周末的学习时间超过了6个小时。这说明我校学生在学习强度上两极分化非常明显。调查中还发现有42.56%人认为自己逃课的原因是“上课没有什么收获”,问题在于学校与老师;可是在“您认为身边很多人学习成绩总是上不去的原因”中却有36.51%的学生认为别人逃课的原因是“贪玩”,其次是31.04%的学生选择“没有毅力”,也就是说有67%以上的学生在从答题上反映的是学生自身的原因,没办法坚持或者说抵制不住外界的诱惑,无法实现自己的期望。归根结底,学生缺少一个良好的学习责任感。

部分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少,沉迷于网络游戏

通过本次调查,可以看出我校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是比较丰富的,大家能够比较合理的安排课余时间,从事健康有益的活动。但调查中也发现,课余时间,有24.7%的同学选择上网,而这些同学中的23%是选择网游戏,说明我校大部分学生的上网活动是健康向上的,但少数学生迷恋网络游戏也是客观存在的。

师生关系疏远,学生心理辅导需加强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我校的师生关系不是很密切,师生之间的交往并不深入,有52.69%的学生对和老师的关系感觉一般,有5.59%的同学表示不满意。师生关系的疏密,还可以从“当你遇到人际关系问题时最可能的咨询对象是谁?”的结果来加以判断,当同学们遇到人际关系问题时,在最可能咨询的对象中,朋友占到了41%的比重,同学次之。也就是说,当同学们遇到人际问题时更愿意找自己的同龄人进行倾诉和帮忙,很少的一部分人愿意找辅导员、班导师求解。说明辅导员、班导师还没有完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特别在学生心理辅导这片领域,工作效果可见一斑。学生就业选择讲究实际,期望值过高

在“您会选择去哪个地区就业发展”的调查结果中显示,准备到沿海开放城市、省会城市发展的人数占到了67.63%。在回答“将来您的工作单位每月支付您多少报酬,您会觉得满意”时,学生的期望值明显过高,问题中只有6.06%的学生选择1000-2000,而且希望月薪5000以上的达到了23.27%。对于目前我校毕业生的情况而言,应届毕业生就业时的平均月薪也就是人民币2000元左右,正是因为学生对企业的要求过高,从而相对的找一个理想的工作变的很困难。学生消费缺乏理性

根据“您的日常消费除伙食外主要是什么”的统计结果看,基本生活消费、学习消费比较正常,然而有35.56%的学生除日常伙食费,选择将钱花在休闲娱乐上更多一些,娱乐消遣消费已经成为重头开销。面对学习竞争的压力,部分学生选择娱乐消遣作为自己的放松方式无可厚非,但我们也必须清醒的看到,也有少部分学生贪图享乐,因为追求快乐的生活,耽误了本职学习。

大学生情感体验存在误区

“您认为大学里谈恋爱的最重要原因”的调查结果显示,有35.11%的同学选择了“孤单,希望找一个人来陪”这个原因。说明他们恋爱的动机往往并不是出于爱情本身,而是为了弥补内心的空虚,寻找精神寄托。有17.85%的同学认为是生理的需要。有14.02%的学生认为“时尚,大家都这么做”,只有33.02%的人认为“被对方真正的吸引,准备厮守一生”。以上数据说明大部分学生都进入了谈恋爱的误区,当他们看到大家都有男女朋友觉得自己没面子才开始谈恋爱的,是一种赶潮流现象,与从众心理有关。

二、加强思想教育工作的建议和措施

(一)坚持多种形式的思想教育,积极探索新时期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

为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我们对青年学生要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坚持通过宣传教育,灌输正确的思想;要坚持对他们进行多种形式的正面教育,除了发挥“两课”教育作用外,还要对青年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革命传统教育,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中国近代史、现代史教育以及民主法制教育,通过这些教育促进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同时,我们要积极探索新时期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我们既应强调外部教育也要注重自我教育;为使教育收到良好效果,还应针对青年喜欢参与性、竞争性活动的特点,采取参观访问、形势报告、收看影像、参观改革开放成就展览、征文大赛、讲演比赛、辩论大赛、主题班会、社团活动等方式,教育、启发、引导青年学生;除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外,还要加强对学生的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通过种种方式,争取社会和家长的支持,使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紧密结合,优化育人环境;此外,还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以良好的社会环境影响、熏陶大学生,从而促进当代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追求,为振兴中华贡献自己的青春。

(二)引导学生正确处理恋爱、学业、事业三者之间的关系

恋爱是未来寻找志同道合、白头偕老的终身伴侣,而不是为了安慰解闷,寻找刺激,更不是单纯为了性的满足。恋爱对象的选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能忽视了经济、政治、文化、个性等因素,但是共同的理想的指向、共同的品德和情操是最根本的。恋爱动机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恋爱的成功与否。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栋梁,其恋爱观应该是理想、道德、事业和性爱的有机结合。

大学生应该以学业为重,主动抵制来自不同方面的诱惑,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社会责任感。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要帮助学生确定发展方向,并根据目标设计长期的、短期的、有实行可能的计划,同时督促学生把计划分成几个阶段,分步骤切实执行。

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而在实践岗位的经验积累,是更为有效的学习途径。所以,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要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意识,打破传统的“一业定终身”的理念,就业、再就业是大趋势。切忌不要受个人利益的驱动,好高骛远,挑三拣四,有业不就。在学生奔赴工作岗位前,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理想与道德教育, 有利于他们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 更好地履行职责, 做好本职工作。

(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远离网络游戏

为让大学生在网络时代健康成长,就要充分发挥网络的育人优势,学校要注意改变思维方式,不能总以固有的传统思维定式来消极地应对出现的新动向,要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变堵为疏,积极参与,正确引导。老师要加强进行课程设计和组织网络教学的能力,并能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优势,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培养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在丰富的网络社会中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组织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以转移上网成瘾者的注意力,让他们在文化活动中锻炼自我、展示自我,从而远离网络游戏。

(四)要规范辅导员队伍建设,逐步使学生辅导员、班导师向职业化迈进

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思想建设真正落到实处,实现专职辅导员总体上按与学生人数1:200的比例配备,扭转辅导员整日忙碌于事务性工作的怪圈,让每位辅导员老师真正深入到同学中去,及时了解同学们的思想动态,密切关注那些生活上有困难、思想上有偏差的同学,与同学打成一片,做学生的“贴心人”、“关怀者”。为了应对越来越多来自社会的诱惑和冲击,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内容要逐渐拓展到学生的学业辅导(包括学习心理和学习态度)、职业生涯辅导、生活指导、心理辅导等等。换言之,高校辅导员承担着学生由“准社会人”转变为“社会人”这一全过程的辅导、见证的角色。适应新时期大学生成长的需要,必须推动辅导员工作的职业化。

(五)正确引导高消费学生群体,密切关注贫困及特困学生群体

大学生作为一个新兴的消费群体,已引起商家的重视,而高消费也已悄悄进入大学生的生活中,对大学生这种高消费的趋势,应该给以正确的引导,加强艰苦朴素精神的教育,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如组织学生到艰苦、落后地区开展社会调查、访贫问苦、科技文化服务等活动,培养这部分学生科学的、合理的、健康的消费观,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大学生的成长。

与此同时,更要密切关注贫困及特困学生群体。首先,加强银行与学校合作,推进助学贷款。助学贷款是高校帮助困难学生的根本之计,国家相继出台有关助学贷款方面的政策也体现了国家对贫困生工作的重视。这也必将有益于学生、学校、银行乃至国家。其次,完善奖学金评定办法,设立贫困生奖学金,让奖学金不仅可以给那些衣食无忧成绩好的学生“锦上添花”,更可以为贫困生“雪中送炭”,以此激励贫困生通过努力来获得经济上的资助。再次,拓宽勤工助学渠道,加强勤工助学管理。勤工助学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来获得生活资助,可以抑制其不劳而获思想和依赖心理,培养艰苦奋斗、自强自立精神,并为其全面发展,锻炼能力,增长阅历提供机遇。

参考文献:

[1]丁艳红,韩怀礼.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择业观念[J].求实,2004,(6).

[2]王兆珍,赵希波,孙国翠.当前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研究与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7,(8).

1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 篇十一

山东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 田建国

回顾改革开放二十年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历程,主要有四 条基 本经验:

(一)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要为培养人才提供有 力的思想 保证和育人环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强大的精神动 力和舆论氛围。如果说,育人是学校的“骨”和“筋”,那么学 生思想道德教育就是 “气”和“神”。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为学

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二)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必须虚事实抓,虚功实做,软件硬抓,软硬兼 施,才能发挥最大效益。高校学 生思想道德教育二十年的实践证明,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必须把目 标、内容、政策和载体由虚变实,体制、机制、队伍和投入由软 变硬,才能真正做到软任务硬化,软意识强化,软指标量化,把 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三)高校学 生思想道德 教育的核心是思想政治建设。在思想建设上,要始终坚持 马克思 列宁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道德建设上,要始终 坚 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在文化建设上,要始终突出思 想 教育的功能。

(四)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要树立大局意识,提高 宏观含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必须置身于日益丰富和快速 变化的社会 生活,放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背景下考察,社会急 剧变革的大环境 中分析,世界新科技革命大格局里研究。拓宽视 野,开阔思路。不能 以自我为中心,不能自我封闭,不能自我循 环。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心态环境集中表现在以下方面:一个中心:以自我成材为中心,学生中出现了考研热、实用 知识 热、晚自习率高、去图书馆人多的现象。但深入分析部分学 生的成材 动机与国家的振兴、社会的发展联系不多,主导思想是 自我价值与自 我奋斗,与党的培养目标,与“四有”人才的标准 有较大差距。

两个矛盾:学生自我期望值高与教育教学改革的矛盾,要求 改革 呼声很高,但一旦改革伤害切身利益,往往表现出不满情绪 ;学生日 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与落后的文化娱乐设施的矛盾,由于教育投入 不足,文化娱乐手段落后,许多学校周边文化是社 会低俗文化(影视 厅、歌舞厅),不能满足学生高品位的文化需 求。

三个压力:学习、经济、就业压力。学习压力,就业市场的 竞争,使学生更加注重自我完善,求知欲旺盛,对市场经济急需 的新知识、新技能反映敏感。经济压力,由于招生收费并轨,学

校出现了部分经 济困难学生,约占学生总数的20%,其中特困生 占5%。经济困难学生 是指家庭人均收入800元以下的;特困生是 指每月伙食支出80元以下的。家庭经济能力脆弱,难以支撑学生 完成学业。就业压力,人才招录和 使用上某些不公平竞争,担心 自身才能和发展前程会被无规则的选人 用人机制断送。

四个转变:由关心西方思潮(包括政治思潮和文化思潮),转变 到关心中国的国情,从80年代的“西方热”转向90年代的东 方文化热; 由不着边际的高谈阔论,转变到比较求真务实;由关 心国家、关心社 会,逐渐转变到关心个人发展机遇,过分关注眼 前的机会和发展;由 一味地追求出国留学,转变到国内寻求用才 之地。

五个更多:大学生在观察问题处理问题上往往表现出五个更 多。更多地采用生产力的标准,而不是意识形成的标准;更多地 采用市场 经济标准,而不是传统道德标准;更多地采用批判的标 准,而不是建 设的标准;更多地采用“与国际接轨”的标准,而 不是“中国特色” 的标准;更多地采用具体利益的标准,而不是 抽象的政治标准。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大学 生的 价值取向发生深刻变化。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变化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结构的变化密切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学生价 值取向的变化 反映了整个社会价值取向演变的趋势。对大学生价 值取向演变的评价,应着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着眼于2 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和“四 有”新人的培养。当代大学生价值取 向的主流呈健康向上的趋势,自 立、竞争、公平、效率时代意识 明显增强。从整体看,多种取向并存; 从个体看,多数学生尚未 形成完整的、稳定的人生价值观念,在一些 问题上常常表现出矛 盾或多变状态。就发展趋势而言,由于利益主体 的多元化,人们 对利益追求的强化,社会对个人正当利益的肯定,大 学生价值取 向中消极因素呈增长趋势,如不加强教育引导,势必走偏 方向,酿成严重后果。通过调查分析,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的变化有以 下 特点:

兼容性。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 立,社会政策对个人利益的承认和肯定,青年学生开始追求进取 务实,协 调并重的价值选择,表现出明显的兼容性。

主体性。不少青年学生在人生价值观上崇尚自我,以个人为 主体,注重个人奋斗,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部分学生过份注重 个人奋斗、个人发展,集体和协作观念,服务和奉献精神以及艰 苦奋斗的作风不 足。在社会活动中愿当主角,而不愿当配角,不 愿做重复性、输出性 工作,总担心自己被耽误、被埋没、被大材

小用。

多样性。价值取向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群体取向的多样性。青年 学生对成材的设计是多视角、多方位的。(1)以学业为目 标;(2)以从事社会活动为目标;(3)以出国、经商、赚钱为 目标;(4)对 人生未来的发展没有正确目标。

时代性。青年学生的价值取向体现了公平、效率、竞争、自 立的 时代特征。

不稳定性。青年学生的人生价值的选择和判断极易受外界环 境的 影响。处于不稳定状态。部分学生对同一问题的判断,会因 为听了一 场英模报告或遇到一件不顺心的事情得出截然相反的结 论,这说明青 年学生的道德教育有很强的可塑性。

矛盾性。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群体利益分配的差别和价 值观 念的多元化,大学生在价值观念上的困惑和矛盾明显增多。一方面感 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另一方面看到拜金主义、极端 个人主义倾向 产生疑虑;一方面在学校接受许多正面观点教育,另一方面看到某些 消极腐败现象又感到无所适从。在价值判断与 选择上存有“关心与冷 漠相容,希望与困惑并存,进取与彷徨相 伴,认同与失落交错”的心 态。

在改革深化、开放扩大的社会环境里,确立大学生坚定正确 的政 治方向,树立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 的道德品质,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这 是高校思想道 德建设需要解决的新课题。我们要抓住世纪之交的 历史机遇,以高度 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时代紧迫感,注视新变 化,研究新矛盾,解决 新问题,探索新思路。

就教育对象讲,首要的是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用邓小平理 论构 筑当代大学生精神支柱。用邓小平理论武装青年学生,关系 到党和国 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到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 败,关系到坚 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高校必须把此项工 作作为培养跨世纪 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础工程、重 点工作和希望工程,作 为坚持正确办学方向的根本任务,作为高 校德育工作的灵魂与核心。不是一般任务,而是根本任务,不是 武装一批大学生,而武装一代大 学生。邓小平理论教育的真谛,是给予学生一种正确观察问题,分析 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大局意识和世界眼光,用战略思维去 分析和看待国际国内大 环境。理论的魅力在于认识现实,理论的生命 力在指导实践。理 论学习能否深入,关键在于是否与实际相结合。邓 小平理论学习要贴近学生思想实际,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回答学生 最关心的 问题。

其次,注重敬业精神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坚 持无 私奉献,为人民服务是大学生的人生追求,也是实现人生价 值的动力 源泉和精神支柱。我们要从人生理想、人生价值、人生 坐标、人生境 界、人生道路这五个层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 界观、人生观和价 值观。

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是价值观教育的切入点和落脚点。最近,刚 刚结束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发表的《世界21世纪高等教育宣 言》指出,能否进入大学应取决于本人的品行而不是优越的社会 地位。联合国教 科文组织提交21世纪教育报告强调,21世纪的教 育,不仅要使学生有 知识,会做事,更重要的是会做人。我们要 把学生培养成有社会责任 感和事业心的人,有科学文化知识和开 拓能力的人,有志有为德才兼 备的人。

学生做人的最重要基础是敬业精神。敬业精神是一种基于责 任心 对工作、对事业的全身心投入。中华民族有着“仁义济世”、“敬业 乐群”、“忠于职守”、“庄诚恭敬”的优良传统。然

而,市场经济 条件下,敬业精神正在失落。80年代末,联合国教 科文组织举行21世 纪人才素质研讨会,会议认为,21世纪人才要 通过三级证书,学术性、职业性、事业心证书,提出没有事业心 证书,学术性证书、职业性证 书的潜能就难以发挥,没有任何实 际意义。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总干事马约尔博士在“市场 经济与教育改革”国际研讨会上指出,西方国家包括西方发达的 国家搞市场经济也不是无限制扩大个人自由,相反,加大个人对 社会的责任。美国把进行责任意识教育作为21世纪 道德教育的首 位目标。国际上许多教育专家认为,现代教育思想核心,七十年 代是学会生存,九十年代乃至21世纪初,不但要学会生存,而 且 还要学会关心,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社会,关心人类。价 值 观教育思想内涵包括;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学会关心,学会 合作,学会共事,学会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学会正确辨别各种是 非,明确历 史使命,坚定理想信念,以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构筑 精神支柱。

就教育工作讲,首先,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视角,加强 德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理念上一次深刻革命。推进素 质教育,首 先要把握住这个核心和灵魂,在教育观念上改变重知 识技能,轻做人 根本;重功利,轻情感理想的倾向。从传统的知 识、技能教育伸展到 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多地注重理想信息;道 德人格和思维方式的教育,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其次,健全 完善工作体制。坚持党委领导下 的校长负责制。在这个问题上,不能争论,不能动摇。继续完善校长 及行政为主实施的德育工作 体制,校长及行政系统要具体落实德育计 划,制定规章制度,提 供物质保证。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德育 格局。建立健全德 育工作机制,主要包括党政主要领导负责的稳定工 作机制,党政

工团齐抓共管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思想政治工作经费 投入的保 障机制。

1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 篇十二

关键词 SPSS 网络微博 调查分析 T检验

一、引言

微博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近年,微博正被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所认识并使用,但我们对微博的使用给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尤其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却并不清楚。综合各种因素,本文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当前大学生对微博的心态进行研究,极探索基于微博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

二、调查数据

本次调查发出问卷100份,回收10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00份,回收率为100%。本次调查采用的是网上发放问卷,回收的原始数据是Excel文档,经过处理后,由SPSS软件读取后变为SPSS数据文档。大一的占10%(10人),大二占27%(27人),大三占61%(61人),大四占2%(2人)。

三、分析步骤及结果

(一)大学生注册微博的频数分析

用SPSS软件的频数分析来显示大学生注册微博的比率数据显示,大学生基本上都有注册微博。说明微博在当今大学生中流行开来,成为大学生不可缺少的一项工具。

(二)大学生每天平均花费多少时间在微薄上频率分析

经过SPSS的频数分析,大学生每天花费在微博的时间是比较多的,可能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三)大学生访问微博的频率与大学生每天平均花费在微薄上的时间的相关分析

大学生访问微博的频率与大学生每天平均花费在微博上的时间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正相关。说明大学生访问微博的频率越高,则每天平均花费在微博上的时间就越多。

(四)微博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分析

大部分大学生认为微博可以“增加好友之间的感情,认识新朋友”,接近一半认为“基本没有影响”,微博作为新兴的网络媒体,可以增加彼此之间的感情,认识新朋友,帮助扩展人脉关系。

四、结论

1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 篇十三

就业的关系

摘要:作为当事者的我们应该积极主动自觉地提高自身的科学知识水平和社会施实战技能,积极主动自觉地转变我们的就业指导思想,提高我们的心理素质,做到自立,自强,自信,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并身体力行实践。关键词:实事求是大学生就业成功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事物,“求”就是探求,“是”就是真理。实事求是即指从客观存在着的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认识事物的本质。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它贯穿于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在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种不断发展和丰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也是贯彻这一思想路线的结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能够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要求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人民群众才是社会实践的主体,社会实践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体现和基本要求。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判断改革和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时指,马克思主义本身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证明它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由此出发,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采取的态度是:①坚持基本原理; ②反对教条主义;

③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去不断指导我们的新的实践。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与时俱进就是要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这是毛邓书中对实事求是的一个解释和定义。

这几年有个热词“90后”,90后通常都带着与众不同,别树一帜的意思。今年90后踏足大学校园,面临就业的问题,又繁衍出新的问题。我们的知识的广泛,思想的先进,兴趣的广泛是前所未有的。身为新新人类却要背负祖国复兴的历史重任,需要更新一下观念,端正态度。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当今社会我们大学生庞大的数量和未来的重要作用上看,在我们身上,寄托着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而时代和社会是不断发展着的,为了适应发展的需要,我们更应该时刻牢记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自卑,更不能骄傲,头脑清醒的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弄清楚自己的位置,不能妄想打擦边球来蒙混过关。

实事求是对大学生成长的意义,与大学生的成长密切相关。实践证明,大到国家建设,小到个人的事业,想要取得成功,实事求是都是我们须臾不可缺失的法宝。可以说,它是一种素质,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品质,需要年轻的大学生自觉的培养。

(一)认识世界离不开实事求是的思维方式

(二)成功就业要求大学生具备实事求是的素质

(三)成才之路要靠实事求是来铺就

大学生就业

就我而言,现在作为一名大二的学生,我现在的任务不是享受人生,更不是构想如何报答祖国。我现在所力所能及的就是好好学习,掌握以后工作所需要的专业技能;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从思想上提高素质,学习党的先进性,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认清就业情况,分析现在的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想想如何能在未来更好地为祖国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14.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 篇十四

遵义会议作为我们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极为重要的精神财富和宝贵的历史经验。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这是遵义会议给我们留下的最根本的经验,后来成为我党一以贯之的思想路线。

按我们今日的通俗说法就是:“实事求是”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实事”指客观存在的现实,“求”就是努力去寻找,“是”就是正确的结论和方法。

“实事求是”是一个经学和考据学的命题,也是中国古代学者治学治史的座右铭。倡导“实事求是”的学风,原本指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方法。“实事求是”一词,源于1900多年前东汉史学家班固撰写的《汉书·河间献王传》,文中对西汉景帝第三子河间献王刘德写道:“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唐朝颜师古注解说:“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务得事实”,指务必得到客观事物的事实情况,“每求真是”,指不断追求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特点。明朝王阳明在宋代朱熹“格物便是致知”、“理在事中”的基础上,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因此,在中国古代,实事求是本意是指严谨好学、务求真谛的一种认真的治学态度。

“实事求是”这一用语,并不是中国哲学的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概念。“实事求是”作为一个哲学命题,是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毛泽东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上,在总结我党历史经验的过程中,批判地吸收和继承了我国前人的优秀思想成果,对“实事求是”赋予了它新的涵义。1941年5月,他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就是理论联系实际,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出发,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从现实事物本身引出固有的而不是主观臆造的规律性,作为人们行动的向导。这样,毛泽东使“实事求是”上升为一个普遍的哲学命题,并亲自为中央党校题写“实事求是”校训,后来被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概括表述。直到现在,全国各级党校甚至一些高等学校都以此作为校训。

毛泽东崇尚实事求是,是有其历史渊源的,毛泽东的家乡湖南,是楚湘文化的发生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重视经世致用的楚湘文化,表现在思想方法上,就是实事求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其讲堂正门就挂有“实事求是”四个字的横匾。毛泽东曾就读于湖南长沙第一师范学校,经他的伦理学老师杨昌济介绍,毛泽东曾利用假期入岳麓书院寄读。这块匾额自然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① ①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75.

湖南一师规定的《教养学生之要旨》有:“国民教育趋重实际,宜使学生明现今之大事,察社会之情状”这么一条。清代唯物主义思想家顾炎武、王夫之、颜元等人的学说,都影响着毛泽东。毛泽东本身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很深的造诣,再加上又处于这样一种教育环境之中,耳濡目染,手写心记,强化了毛泽东对社会实际的重要性的认识,养成了注重实际的思想方法。他在《讲堂录》里记下不少这方面的言语,如:“实意做事,真心求学”;“古者为学,重在行事”;“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他常对同学们讲,不仅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这无字之书,就是实际的社会实践。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时起,根据中国国情这个“实事”,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成功地组织了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中国封建势力和军阀的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成功地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党的六大以后,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取得了很大胜利。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之后,鉴于攻打大城市没有成功,说明苏联的模式不适合中国国情。毛泽东等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带领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中国革命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这条实事求是的正确路线,曾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得到了模范的执行,形成了提倡调查研究、反对本本主义、洗刷唯心精神等宝贵思想,连蒋介石也承认“燎原之火,有不可收拾之势”。这些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和革命战争的具体情况相结合的结晶。

但是,在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下,党中央的领导连续出现“左”倾错误。尤其是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冒险主义,摒弃了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根本无视中国国情这个“实事”,完全照搬共产国际和苏共经验的教条。他们把以民族资产阶级为代表的中间势力视为最危险的敌人,把反对民族资产阶级同反帝反封建并列,从而失去了广大的同盟军,孤立了自己。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则实行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等土地政策,要在肉体上消灭地主,经济上消灭富农,严重破坏了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衰退。在军事指挥上,消极防御,被动应付,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央红军不得不退出苦心经营六七年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实行转移。就是说遵义会议之前,背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党和红军面临灭顶之灾。遵义会议,就是在血的代价面前推倒了教条主义的错误路线,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重新承认过去路线的正确性。

遵义会议在这一紧要关头召开,其最本质的特征和最显著的标志,就是提倡和坚持实事求是。以下几个事例可以说明:

第一.遵义会议的召开是实事求是的反映

遵义会议不是红军长征之初或中间计划中的会议,而是湘江之战红军遭受重大损失之后,根据局势相继通过湖南通道召开的军委扩大会议、贵州黎平召开的政治局会议和贵州瓮安县猴场的政治局会议才决定的:通道会议暂时否定了李德北出湘西的行军路线,勉强采纳了毛泽东的西入贵州的“转兵”建议、黎平会议正式作出了“转兵”决定,但最初设想在川黔边以遵义为中心创建新根据地、猴场会议重申了黎平会

议的决定,并决定适时召开政治局会议商讨进军路线,同时把李德、博古军事指挥权收回中央政治局。这就为遵义会议召开作了理论上、思想上、政治上、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准备。这说明,遵义会议的召开本身就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举动。

第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同“左”倾教条主义错误路线的较量贯穿于遵义会议

首先,遵义会议之前的通道、黎平和猴场会议,就关于行军路线问题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李德、博古坚持要去湘西会合二、六军团,通道会议上,毛泽东提出改变行军路线,是他经过详细的调查和缜密的思考之后得出的结论,也是实事求是的佐证之一:毛泽东从国民党的报纸上看到:“民国二十三年十一月的《中央日报》有一则消息:‘赣匪窜扰湘西,黔省一片惊恐,黔省主席、国民革命军二十五军军长王家烈氏四处求援’、‘共匪一旦犯黔,黔军毫无抵抗能力必将弃城失隘。恳请政府速遴派国军大员入黔剿匪’”,而这两则新闻与红军总司令部二局侦察的情报有些默契。毛泽东在路上遇见军委总司令部二局的侦察参谋,曾经详细地询问过湘、黔、川、桂诸省敌军的兵力、部署以及目前的态势等情况。他了解到的情况是:贵州较之川、湘、桂诸省,防御力量差,兵单力薄。结合敌人的消息报道,毛泽东坚定了他的主张:坚决不能北上会合二、六军团,日前,刻不容缓的战略方针是改变进军方向,西入贵州,这样,野战军才有一条生路。”说明毛泽东是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梳理出有用的信息作为建议的依据。

其次,在遵义会议上当博古在“主报告”中过分强调客观困难,为“左”倾军事错误路线辩解时,周恩来在副报告中,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就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进行了自我批评,主动承担了责任;张闻天按照会前与毛泽东、王稼祥经过较长时间酝酿和磋商的“反报告”,系统批判了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毛泽东一个多小时的长篇发言,从分析中国革命战争特点和规律出发,以井冈山斗争时期正反两方面的事实为依据,高屋建瓴地阐释中国革命战争的经验教训,一针见血地指出“三人团”在军事上的错误,激烈地批评了博古、李德极端恶劣的领导方法。“毛泽东根据他在一年来搜集到的每个战役的‘战斗详报’上刊登的材料,结合上午博古与周恩来的报告,又参照了洛甫的讲话,一针见血地指出:‘博古同志在上午的报告里,对反五次‘围剿’的失败,总结出的那些原因,我认为不能成立,因而,这个总结报告不是实事求是的,是在替自己的错误作辩护。我以为‘三人团’在指挥红军对付敌人的第五次进攻时,不客气地说,犯了军事路线的错误。这个错误,在整个战争中,归纳起来表现为三个阶段,其第—阶段是进攻中的冒险主义,第二阶段是防御中的保守主义,第三个阶段则为退却中的逃跑主义。大家看看,是不是这样?’”这种用“数据与事实”说话的方式,因为摆事实、讲道理,很有说服力,为与会人员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武器,才博得与会大多数同志的支持,形成了大多数人要求纠正错误的意见和正确及时的决议。①①②

石永言.遵义会议纪实[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1:23-24.

石永言.遵义会议纪实[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1:95. ②

以上事例说明,实事求是是遵义会议战胜“左”倾错误最锐利的思想武器。第三.遵义会议的直接成果,处处体现实事求是的原则

首先,在军事路线上,遵义会议鉴于当时的形势,放弃黎平会议以黔北为中心来创造苏区根据地的决议,决定红军向西北转移,渡过长江在成都之西南或西北建立苏区根据地。这又是根据实际情况,对通道、黎平和猴场会议决定的改变,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军事路线。

其次,在组织决定上:“毛泽东同志选为常委;取消三人团,仍由最高军事首长朱周为军事指挥者,而恩来同志是党内委托的对于指挥军事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无疑也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态度:毛泽东成功领导前几次反“围剿”和遵义会议上他根据事实慷慨陈词,体现了毛泽东的能力,他进入常委,意味着进入了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层,保证了中央领导集体的整体能力得以提升,也为确立毛泽东同志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奠定了组织基础;取消三人团,就是解除了博古、李德的决策权,避免了他们继续给红军造成损失。

还有,在遵义会议后的苟坝会议上,鉴于每一次的军事行动,都要召集20多人开会,极不利于战争环境中的红军指挥、作战这样一种实际情况。采用了毛泽东建议,决定成立由毛泽东、周忍来、王稼祥组成的3人小组,代表中央政治局常委指挥红军军事行动,也是实事求是之举。

再次,在会议《决议》上,遵义会议最后指派张闻天根据会议决定的、与会多数人特别是毛泽东发言的内容起草后并于2月8日在扎西会议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实事求是地总结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经验,客观而系统地阐述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批判了“左”倾教条主义在军事领导和指挥上的错误,表明马列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始成为党中央和红军工作的指导思想。

最后,遵义会议实事求是的成果还表现在:没有共产国际干预,中国共产党能独立自主地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自主解决问题,首次表明党完全具备自己决定重大问题的能力。这正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结果,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处理政党间和国家间关系的重要表现。后来的历史表明,我们党在遵义会议上作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是完全正确的。这是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标志。

所以,可以说,遵义会议最本质的特征是实事求是,遵义会议是实事求是的光辉典范,也为今后明确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过遵义会议,党的路线回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正确轨道上来,使中国革命在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正确路线指引下,一步一步地走向胜利。

① ①

15.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 篇十五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道德观

一、当代大学生道德观的现状和重要性分析

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观主要是指通过道德认知、情感、行为表现来的对自身、他人和社会所处关系的系统的认识和观点,它作为一种特殊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道德修养的根本所在。一个人如果没有正确的道德观,就不能找到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而一个社会如果离开积极向上的道德观,就容易导致混乱,因而无法引领社会的繁荣和进步。当前大学生道德观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但也有些学生道德意志不坚定,呈现出一些独特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个人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强调个性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往往有较高的道德愿望,并以较高的标准要求别人,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自己却不能一一做到,传统的道德观也日益被现代化精神所占据。

在新时期,应该按照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在准确把握大学生的道德观状况的基础上,开展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加强大学生的道德观教育不仅影响着大学生个人的顺利成长和成才,更是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公民文明意识的重要内容,要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人才都离不开道德教育。因而,教育和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道德观,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也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作内容。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职能

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政治思想教育为核心和重点,结合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的综合教育实践,它致力于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品德和人格,提高人们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觉悟,使得受教育者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和社会主义的完善人格,即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培养社会主义的思想品德、塑造社会主义的理想人格和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积极的行为为目标。

根据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层次性,我们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分为两大类,一种是根本性社会职能,另一种是具体性社会职能。从根本性社会职能角度来说,它包括为政治斗争服务、为生产斗争服务和为塑造人格服务。这是从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联系起来的角度来考察的,政治斗争和生产斗争属于社会的发展任务,而人格塑造则强调人的发展的任务。另一种具体性社会职能,它倾向于一般性的具体任务,包括灌输、转变、调节和激励这几种具体职能。

三、思想政治教育对当代大学生道德观教育的影响

大学生是国家的人才资源,新一代的大学生能否具有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不仅决定着他们个人的顺利成长和成才,其发挥的巨大示范作用更影响着我国社会的整体精神面貌。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道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和任务之一,加强大学生道德观教育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道德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职能之一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道德教育是一个重要的内容。道德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人们依靠内心的信念、传统习惯和社会舆论调节人们之间的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道德教育的过程就是将外在的规范内化成人们内心的的道德观念、情感和信念,进而外化为一定的道德行为,使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道德人格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的思想品德和理想人格以及引导人们产生积极的行为,都离不开道德观教育,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外化为具体的道德行为,这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新时代的道德教育要加强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观教育,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观念和行为,按照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认识和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间的关系,注重保护个人利益,同时反对个人主义,教育人们以无产阶级道德规范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在道德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两课”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育人作用,结合专家讲座、社会公益服务等实践环节,宣传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关心和相互帮助,形成平等友爱、互助融洽的新型人际关系。道德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之一,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也就是道德观教育的过程。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对道德观教育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是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和依据,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如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等,也是树立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重要指导理论。

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为核心,全面进行人格素质教育,努力培育“四有”公民,只有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各学科的知识借鉴,如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美学、行为科学等,对道德观做出较系统的理论阐述,进而明确当代大学生道德观教育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在综合分析和说明的基础上,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因而,要树立大学身马克思主义的科学道德观,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指导。

(三)加强思想政教教育的德育环境建设

环境对人的道德品质和道德人格的形成影响重大,人的思想意识和心理品德时时受着环境的熏陶和磨砺。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建设是一个重要的任务,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成功的不可缺少的条件,要想取得教育成功,必须建设和完善教育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通常分为四种,即社会环境、学校或工作环境、家庭环境、社交环境。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德育环境建设,要与整体影响与社会的主文化方向基本一致,同时使德育环境与教育目标保持一致,最后社会的大环境和校园的小环境在方向上也要大致保持一致。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还是道德观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都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校园的文化、宣传、和人际关系环境,校园的风气、教风和学风都是健康德育环境建设的重点。

参考文献:

[1]韩俊彦.新时期大学生道德观教育的若干思考.学术探索.2003(5).

[2]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

[3]刘登学,王广云.谈大学生道德观教育.山东电大学报.2000(2).

上一篇:信息服务规划方法学的重要性下一篇:VFP课外实践报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