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教学论文

2024-06-16

差异教学论文(14篇)

1.差异教学论文 篇一

语文差异教学初探

——中枢镇桃笑小学教师李兴文

本人多年从事小学低段教学工作,根据自己经验,下面仅谈谈个人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教学目标分层设计

教学要取得好的效果,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在目标制定上,我们不能只照顾学得好、学得快的学生,也不能保护慢者,约束快者。由于学生受遗传因素、学校教育、家庭生活、人际关系以及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使学生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认识特点等存在着客观差异。要求学生在同一时间学习同一内容,达到同一目标显然不切实际。如果采用统一的要求,“一刀切”进行教学,学困生的数量只会有增无减,只会使他们长期处在失败的阴影中,丧失前进信心和动力。新课标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创造条件。课堂上既要为优生搭建舞台,也要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创造机会。灵活安排课堂教学时间,让优生有提高的时间,让一般的学生有理解的时间,让有困难的学生有补缺的时间。为此,教学中我采用分层制定教学目标的方法,既让全体学生都能达到新课程规定的基本目标,又能让基础好的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例如:三年级《小儿垂钓》一诗的教学,要求优等生“掌握生字词,理解诗意,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朗读、背诵、默写古诗,把诗编写成故事。”中等生“掌握生字词,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朗读、背诵、默写古诗。”学困生“掌握生字词,基本了解诗意,朗读、背诵、默写古诗”。只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试一试就会成功的愿望。

二、根据学生差异、设计弹性作业 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要有启发性,分量要适当,不要让学生机械抄写,以利于减轻学生负担。”因此,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要转变观念,不要只将作业作为检验学生语文知识掌握情况的唯一手段,而应该细思量,巧设计,探究内容的开放和整合,强调过程的合作与实践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形式的创新和趣味,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

要设计出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作业,首先要全方位地了解学生在兴趣、学习爱好、学习速度、学习准备、认知能力等方面有什么不同,然后按一定的标准,客观地把学生分层。去年,我接手了三年级(2)班,头一天上课就很费劲,三年级学生不认识自然段,不认识标点符号。在学校要求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压力下,我慌了,怎么办呢?于是我开始了学生学习状态的摸底工作。一个月后,通过分析上学年年末统测成绩表、兴趣调查表和家访等,了解到三②班是一个重新组合的班集体,生源不同,起点不同,基础知识参差不齐,两极分化严重,识字能力差,理解力差,头脑迟钝,书写马虎。对学习语文不感兴趣的同学占了全班32.4%(12人),我把它称为学困生或学习障碍生;思维敏捷,基本功扎实,能自觉主动学习的占27%(10人),我把它称为优等生;另外,还有一批中等生,占了40.5%(15人)。根据这一调查分析,我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设计了不同类型的作业。

1.自选作业。我校农村进城务工子女较多,学生学习资料缺乏,利用唯一的一本《一课一练》,设计了三种不同类型的作业:有便于优等生思维训练的综合题,有便于中等生思维训练的基础题,有便于学困生的基础知识训练题。这些题目由学生自主选择,鼓励学生勇挑难题,尊重学生的选择,还给学生自主的空间。

2.互命题作业。我指定学习小组长,以4人小组为单位,互相命题作业,命题的范围可以是课内学过的知识点,也可以是课外学到的知识。同时评比各小组的作业形式、内容以及作业题的质和量,对优秀小组授予“学习小主人”的称号,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轻松学习的乐趣。

3.小伙伴对学困生命题作业。为照顾学生的差异,帮助困难学生学好知识,应发挥同学间的互相帮助。伙伴教学是帮助同学的有效形式之一。我挑选学习成绩好,工作能力强又有责任心的同学进行培训,让他们以伙伴的身份担任学困生的辅导老师。学生作为辅导老师往往能很好理解被辅导学生在他们面前也能畅所欲言。陶行知先生早就说过:“小孩子最好的先生,不是我,也不是你,是小孩子队伍里最进步的小孩”。根据我们班学困生多这一实际,我挑选了12个能力强又有责任心的优等生,对他们的态度和行为进行培训,对他们的辅导内容和方法进行培训。然后让他们积极投身于对本班12名学困生的辅导,每天抽30分钟的时间辅导自己负责的学困生,包括和他们一起起阅读课外书以及设计一系列适合提高他们学习能力的作业题等。这一做法,使学困生的学习伙伴有了做老师的成功体验,他们往往会更严格要求自己,更努力地学习;被辅导的学困生也从中受益,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经过一学期的尝试,我惊奇地发现12名学困生的学习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这时,我就通过全班民主评选出“优秀的学习伙伴”和“显著进步生”,对他们进行适当奖励。

三、单元测验分层设计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把好单元检测关非常重要。我采用单元检测的理由是:第一,教师可按课程的目标对学生进行检测。第二,可促进学生学会较好分配时间,及时复习。第三,能及时发现学生中学习的缺陷和问题,及时补救,避免影响以后的学习。我根据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差异分层组织检测。对能力强的学生提出难度较高的要求,对能力低的学生提出难度较底的要求。第一单元测验结果出来后,根据学生学习进步情况及时进行小组成员的重新组合,再转入第二单元的学习检测,依此进行类推。这样,定期变换分组的形式,那么学生就会渐渐明白,自己今天所在的小组不一定就是明天所在的小组。因为分组的依据是学生的学习需要是否相同。一学期下来,学困生跑到了中等生组,中等生跑到了优等生组,大家在激烈而紧张的竞争氛围中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监督,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四、测验结果分层评价 在单元测验的基础上对学生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测验结果与学生付出的努力比较一致,就能调动学生继续学习的积极性。儿童心理学认为,小学生学习行为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老师的评价。所以,如果老师用同一标尺去衡量所有学习,不仅会扼杀学困生的积极性,也会挫伤优等生的上进心。每个孩子身上都有“金矿脉”,对不同的层次的学生给以不同起点为标准的相应评价,才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有利于激发其学习积极性,从而保持他们良好的心态和学习自信心。

对于每个单元的测验成绩,我都不作简单的全班性的横向比较,而是采用“同类横比”的方法。即学困生与学困生比较,中等生与中等生比较,优等生与优等生比较。这样在比较时考虑原有基础,有利于激励各类学生进步。每个单元测验结果出来后,对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要评选出前六名进行适当奖励。奖励时,充分利用文具,诸如:作业、笔记本、橡皮等,不断刺激他们的学习竞争意识。下一单元的测验在上一单元测验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优化组合,使学困生往前冲。学期结束一统计,全班37名同学人人都得到过不同程度的奖励,每个孩子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我把这种成功的奖励当成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的起点。在年末统测中,我班的语文成绩上升了15%,及格率100%,是一个可喜的进步。

实践证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目标分层、训练分层、评价分层,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有利于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

2.差异教学论文 篇二

一、个性差异

什么是个性差异? 心理的个别差异是怎样形成的呢? 有的理论认为,这完全由人的遗传决定的; 有的理论认为,这完全是由人的所谓环境决定的。研究表明,学生的遗传因素、天赋素质或生理条件,只是构成学生的个别差异的物质基础,而环境也不是单独并机械地完全决定着人的心理个性差异。学生的心理个性差异,是学生在各自不同的素质基础上,在各自不同的社会物质生活、文化教育环境中,接受不尽相同的影响,从事不尽相同的社会实践活动而形成的。

( 一) 差异无处不在

学生个体之间,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既表现为智商、性格、身体素质和心理等先天素质,又表现为兴趣、爱好、思维方式、学习品质等后天素质,表现在学习需求和能力发展上也不尽一致。如有的学生尽管智力平平,但也有某些方面的特点、优势和爱好。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平衡是绝对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差异是正常的。

( 二) 学生差异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

1. 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差异。表现在学习速度、智力水平、记忆水平、学习毅力等各个方面。

2. 差异具有多元性。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 每个学生都有多种智能,这些智能的发展往往并不平衡,往往就造成了学生差异的存在,但是各种智能本身没有好坏之分。

3. 学生差异具有发展动态性。学生正处于快速成长期,学生的心理素质不高,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来改善与弥补。

( 三) 从积极的角度看待学生个性差异问题

影响学生成绩有内在的因素,也有外在的因素。其中,智力水平、人格特质和原有习得素质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的内部因素,它们的综合作用就基本决定了学生的学业成绩。如性格外向者对学习新的难度较大的教材感兴趣,能迅速举手回答教师的课堂提问,但课后不爱认真复习,作业马虎; 性格内向者在课堂上反应缓慢,课后常花时间复习,作业认真,遵守纪律,等等。因此,素质教育应充分考虑学生上述三种素质的个体差异,教师要善于观察、分析,发现这些优势,使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天赋才能得到承认,把他们的智慧潜能充分地开发和利用起来。

二、差异教学

立足于学生个性的差异,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以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这就是差异教学。差异教学必须以受教育者的个性差异为依据展开,使每个有差别的学生在其原有基础上纠正偏差的个性,培养良好的个性,找到自己才能发展的独特领域,最终达到个性的和谐发展。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学生的个性、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为了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尊重学生个性是很有必要的。尊重学生个性,就是要以学生主动发展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充分认识个体价值,树立自信心。

三、教师要及时转变角色,转变态度,转变方式,关注学生个性差异

教师过去总是被许多美丽光环包围着,如“红烛”“园丁”“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等等。戴着这些光环,教师的地位崇高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被淡化了,他们不敢冒犯教师,不敢越雷池半步。在这种气氛里,学生思维的火花被压制了,想象的翅膀被折断了,特长得不到发挥,个性得不到张扬,这是多么悲哀的事情。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做到及时转变自己的角色,并随时注意摒弃陈规陋习,解除学生的束缚,与学生积极互动,以平等的身份面对所有的学生,以对话的形式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自觉尊重学生的人格,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体验性、探究性不断发展和提升。

四、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施以恰当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老师要尽可能做到教给学生深化知识、夯实基础的方法,使其变浅学为深学; 对学习勤奋、成绩优异的学生,则教给他们博学多思、扩大知识面的方法,使其变学滿为学而知不足,对基础薄弱、自卑感强的学生,老师尤其注意要引导他们自己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教给他们制定目标、改进策略的方法,使他们能变厌学为愿学。

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都有一条合适的学习路径,不致于使低层学生因台阶过陡而滋生惧怕心理甚至失去学习信心,也不致于使高层学生因学习台阶过缓而滋生骄傲情绪甚至丧失学习兴趣,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都乐于学习,勤于钻研。

总而言之,素质教育是人人成功、个个发展的教育,教师必须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差异教学,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使每个学生适应其能力水平、社会需求,实现其最大限度的发展。教师要永远走在教学的前面,研究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尽最大努力去唤醒和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引导和促进学生去发现知识,发展能力,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的最佳结合。

摘要: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的个性差异要进行全面具体的分析,从积极的角度看待学生个性差异问题,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施以恰当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乐于学习,勤于钻研。教师要永远走在教学的前面,研究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尽最大努力去唤醒和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的最佳结合。

3.差异教学论文 篇三

一、指导学生分层探索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命个体,每个生命之间就一定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无视这些生命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就等于无视这些生命的存在。在传统教学中,有一个最大的缺憾就是教师盲目地用统一标准要求所有的学生,让教学过程尽显机械性,课堂缺乏灵动性。譬如在六年级“比例的基本性质”一课中,在讲解一道题时,某教师能够合理深掘,引导学生多向探索,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合理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索方式。

例如,题目:8∶24=( )∶12(填空题)。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时提出如下分层探索活动单。

A.你能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求出括号里应该填几吗?

B.除了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你还能利用我们已学过的知识解答这道题目吗?

学生小组内探索之后,所有的学生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都学会了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求出括号里的数,同时班级中大部分学生在活动B中利用比例的意义发现等号前面的比值等于1/3,所以等号后面的比值也应该等于1/3,从而得出括号里应该填4的结论;还有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发现24缩小一半得到12,所以8缩小一半后应该等于4。

以上分层探索活动的安排,合理地挖掘教材有用资源,让学生在各个层面上进行适合自己的探索过程,同时有效地沟通教材知识间的关系,为学生揭示了知识链,让学生对新知理解更深入。

二、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传统教学中,很多教师总把学生当做一个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喜欢进行反复的模仿训练并让学生机械地接受,这些举措严重压抑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反复的训练还在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而在实践中我发现每个学生都有主动探究知识的欲望,所以在课堂教学中笔者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鼓励每一个学生去自主探究,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发现知识、寻找规律、概括结论等,彻底打破传统教学中被动接受的压抑局面,此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高涨,数学课堂也充满了活力。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的“奇妙的图形密铺”一课时,笔者分了三个层次来安排教学,第一层次是用课件呈现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图形密铺的画面,让学生在感受“密铺”的同时也产生一种尝试“密铺”的冲动;第二层次安排的是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探究,这一环节中笔者出示了平行四边形、等边三角形、圆形等基本图形,告诉学生现在有这些形状的地砖,如果让你选择其中的一种来装扮你的卧室,你想选择哪个形状。等学生自由选择后让学生猜想哪种形状的地砖可以密铺。在不确定答案的情况下,笔者发给学生一些纸片,让学生分小组用纸片代替地砖进行密铺,验证猜想。在拼一拼的过程中,全体学生一起动手,学生在动脑、实践、再动脑、再实践的过程中,既体会了图形密铺的特点,又进一步理解了密铺的意义,学生的空间观念、自主探究水平都得到了发展和提高;第三层次是让学生尝试选用七巧板中的两种不同图形进行密铺,并试着设计更美观的密铺作品,这一层次使得每个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培养,同时还培养了学生欣赏数学美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个体技能

传统教学比较注重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掌握,但笔者觉得过分地追求双基的落实只会加重学生负担,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没有太多的帮助。如今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小学数学教学要把“培养学生的个体技能”作为课堂教学的至高目标,所以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既注重知识的积累与技能的掌握,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发现探究、交流合作等一系列与学生个性发展息息相关的品质,让学生终身受益。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其中有一个环节就是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笔者没有告知学生,而是出示一个屋顶的房架图,然后问学生:“同学们,这个屋顶的房架是三角形的,我们能把它设计成其他的多边形吗?”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在学生争论不休时,笔者卖起了关子,故作神秘地问:“想不想自己去发现这个秘密?为什么会设计成三角形呢?”于是笔者引导学生用课前就准备好的木条、螺丝等材料开始搭建三角形,在搭建三角形的过程中学生轻松体会到了三角形不易变形的特性。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发现了知识,更加重要的是学生的分工协作、实践研究、探究发现等的意识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为学生体的终身发展夯实了基础。

“承认差异,利用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我们教师的一大责任。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关注好个体差异,最终可以使素质教育在数学教学中落到实处。

4.读《差异教学论》有感 篇四

从9月2日参加省“领雁”工程培训以来,我利用课余时间,认真拜读了华国栋撰写的《差异教学论》,感受颇多,体会很深。

以前我对差异这个概念的理解是粗浅的,什么是差异,差异的类型,我都不太清楚。从书中,我了解到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可分为几种:性格的差异、兴趣的差异、能力的差异,而学生认知风格的差异,对学习影响最大,值得我们予以重点研究。

我以前一直将学习成绩的优劣归结为是学生的智力差异造成的。读了这本书后,我才知道:iq不是影响学习的唯一因素,学生的认知结构、学习动机、认知发展水平、教师教学态度与水平、师生关系、课程安排、教学进度、环境、家庭教育等都对学习成绩有相当影响。也就是说,教师在其间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面对差异,我们要找寻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途径,在教学中满足不同学生在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速度、学习方法的不同需求,使教与学更好地结合起来,使教更好地为每个学生的学服务,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最大的发展,促进自我教育。只有在教学中照顾差异,才能真正体现面向全体学生。

这里,我想谈谈我对其中两点的粗浅认识:

一、恰当运用直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要能做到“恰当”,这是有难度的。这点我有体会。因为学生较小,所以对直观的东西很感兴趣,运用直观教学,确能提高教学效率。但有时滥用教学手段,反而会分散学生对主要的本质的内容的注意。一般老师在有同行听课时,都会想自己的课令人耳目一新。所以设计课时,有时会抓不住主体,只追求形式,搞得热热闹闹,却不知所云。有一次,我听高年级一位老师上语文课,他煞费苦心地做了许多课件,什么智力冲浪啦、胜利闯关啦,冲淡了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听完这节课,让人不知主要解决了什么。而我们在平时上课时,有时会嫌直观教学麻烦,只用语言教学了事,这样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而且影响教学效果,耗费教学时间。这两种倾向都是不好的。教师应选择那些最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在使用上又不太费时的教学手段和材料,并要注意与语言教学的结合运用,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同时注意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二、精心设问,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提问是师生在课堂交往中的一种重要形式,用提问来指导学生学习,这是当前课堂教学比较流行的一种方法。不论教师使用怎样的教学方法,采用怎样的教学策略,教师总是无法避免要使用提问的途径来完成教学。相信这点老师都有体会,有时我们备课仓促,提问时问题不明确,或深或浅,就会造成学生难以作答,牵扯时间过长。有时我们在教课时,看起来问题提得非常准确生动,把握了教学的重难点,但实际上禁锢了学生的思想,学生只是被动地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走,他们的主观意识,个性的张扬,创新能力都没能得到体现。有时我们的提问没有层次性,如向优秀的学生提出难度大的问题,向学困生提出稍微简单的问题,这些都是很少能见到的。学生不过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了一篇文章的内容而已,至于自身的能力,根本未得到提高。所以,我们上课前要认真备课,照顾差异,设计有层次的问题。上课时,应认真选择提问的方式,问题要提得明确,有启发性,有次序地教学生回答比随机提问更有助于学生学习的进步。要引导学生纠正同学答案中不确切的地方。可把答案制成提示卡片,这样能节省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差异教学论》像一盏明灯,给我们照亮了前进的道路,指明了方向,使我们认识到人与人之间在具备某些共性的基础上存在着各种差异。我们在遵循教育教学基本规律的前提下,应注意到这种差异,积极地看待这个问题,并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更好地实施个性化教育。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从而达到培养多方面人才的目的。以后,我要更细致专心地阅读《差异教学论》,认真琢磨消化,把学习体会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5.《差异教学策略》读后感 篇五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差异教学策略》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诗富于启发而又历久弥新,意境深远,以源头活水比喻为读书学习,告诫我们:要不断吸取新知识,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为更好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提高自身素质,我拜读了 王金霞博士的《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这本书打造了有效课堂的新视角,以精辟的见解,生动鲜活的例子,带着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体验了“有效”的含义。顿觉茅塞顿开、受益匪浅。

本书中,我最感兴趣的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多维度备课的环节,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过去自己写教案,一般就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准备和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去撰写,备课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对新课程理念认识还不够深刻,面对新教材、新课堂、新学生感到彷徨;教学信息资源有限,备课视野狭窄;课时多,备课时间有限,备课不够深入。而细读了《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后,结合《隆化县中小学教学常规》却发现这样的备课,这样的设计只是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中的多维度备课的一个方面。多维度备课包括备学生、备课程、备情景、备自己、备设计。

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没有学不会的孩子,只有教不好的教师。”在新课程理念下,让学生学有所获,在学习中享受到乐趣,这就要我们在备课中下功夫,尽心备好每一节课。

首先是备学生, 了解学生的.内在特点、年龄特点、生理特点、心理特点,充分备学生实际需要,尊重差异,了解学生的外在因素,包括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环境并充分估计。从备课理念上要打破传统教学的“一刀切”教学观的束缚,为实施“分层教学”、“分类施教”、“个性化教学”做好准备。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和学习动力,把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在备课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双基水平,用新课程理念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切合学生实际水平和需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来实行分层教学。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能动性;要客观地分析、研究学生,相信学生的能力,用激励性评价来激发学生树立自信。

备自己就是备课时自我反思、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一个过程,说具体点就是备自己的教学策略,升华教学,追求美的境界。备自己的教学风格:弘扬个性,培养机智,塑造特色。备弱点: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备自己就是认识自我,长善救失。还要备期望:关注差异,全面发展。备自己的形象:有效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转变观念,认真对待,在教学意识上高度重视三个问题:穿什么衣服贴近新课程的意义?理什么发型更能体现教师的个性?课堂形象是否符合教师行为规范?当然行动上更要精心准备。更重要的一点是还要备自己的课堂话语,包括语言风格、话语技巧等。

6.学生差异有效教学论文 篇六

摘要: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基本理念就是为了保证每一位孩子的发展,学校要以学生为本,寻求基于学生的个体差异的有效教学方式方法。所谓有效教学是指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教师帮助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学生获得了预期的进步和发展,包括兴趣、知识、智力、情感、创造力、思维与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有效性教学既关注学生当下的发展状况又面向学生的长远发展。无论课程改革走到哪一阶段,重视教学的有效性是所有教师的共同追求。本文就是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探讨针对小学生差异的有效教学研究问题。

关键词:

7.差异教学论文 篇七

一、分层制订教学目标,体现学生个性差异

有效的教学目标应该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因为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学习只有通过学生自己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建构,才能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与能力素养。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学的起点与归宿,整齐划一的目标必定不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差异,只有明确的、恰当的、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才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首要条件。以同一目标水平去要求客观上存在差异的学生,必然造成一部分学生“吃不了”,还有一部分学生“吃不饱”。

我们在制订教学目标的时候,要统筹考虑,从学段目标、教材特点、学生情况三个方面考虑。既要把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有效地落实到具体教学内容中,又要根据教学内容特点确定核心目标;既要考虑全班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又要考虑各个层面学生的情况,这样确定教学目标才能把握到位。具体来说,我们可以将教学目标分为基础目标、发展目标和提高目标。基础目标就是紧扣课程标准与教材内容的最基本要求,是需要全班学生都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如读了一篇课文,生字新词是必须掌握的,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必须把握的,课文的背诵积累是必须达成的等等。发展目标是大部分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进一步提升的目标要求。如就生字新词来说,不仅能正确识记、书写生字,而且书写工整美观;对于词语来说,不仅能够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而且还能体会词语在文中的表达效果;就课文的主要内容来说,不仅能够把握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而且能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大意。提高目标是关注班级中优秀的学生,在确定目标时,为这部分学生设计更富有挑战性的要求。如让学生对文章语言表达进行鉴赏,对人物性格特点进行评析,对文本内容进行再度加工创作,对文本情节进行表演等等。

三层目标之间存在着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递进关系,后一层次包含着前一层次的要求,是基于前一层次而确定的。这样的差异目标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对各层次的学生起到了定位、导向、激励的作用。基础目标是完成教学的起码要求,让学习能力相对弱的学生“吃得了”。而发展目标、提高目标弹性大,适合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空间大,让基础扎实、理解能力强的学生“吃得饱”。只有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

二、弹性开展学习实践,关注学生个性差异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一个学生的智力都各具特点,并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学习方法。”我们组织课堂教学,面对的是个性各异、发展水平不一的学生,若开展整齐划一的语文课堂教学,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弹性开展学生学习实践的活动,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方式。

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个体差异,让学生有选择地完成课前预习作业。我们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有区别地设计预习任务单,有差异地进行课前准备,这将成为“差异教学”一个新的“增长点”。如在教学低年级《小松鼠找花生》这课时,我们就给学生呈现了这样一份选择性课前预习任务单:第一台阶——把课文读通顺,并给课后生字注上拼音;第二台阶——了解花生是长在哪儿的,并找到相应的图片,试着向家人介绍;第三台阶——圈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尝试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请教他人等方式理解词语与句子。第一台阶的任务主要是针对那些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他们在朗读时有一定障碍,如朗读不流畅,多字漏字现象比较严重等;在默读时,只能逐字逐字读,有个别学生甚至还用手指头指着读。针对这部分学生,预习的关键是把课文读通读顺,提升学习起点。第二台阶的任务主要是针对那些知识比较扎实、阅读能力较强、学习自觉性较好的学生,鼓励他们阅读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背景知识。第三台阶的任务主要是针对那些语文素养较高、主动学习的学生,这类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主动探究意识。基于学生差异的课前准备与铺垫,让学生在课前有所知道、有所准备、有所酝酿,能让他们在课堂上得以更好地理解和发挥,让有差异的学生都能提升能力、增强信心。

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个体差异,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因各人知识水平不一,学生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表现为不同的个性需求。我们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课堂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说“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选择你感兴趣的自然段,圈画出你喜欢的词句,写一写你的感受”……这就体现了学生学习的选择性。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和学习基础,自主选择阅读内容,产生阅读兴趣,体验阅读快乐,形成独到见解,提高阅读水平。如在教学《烟台的海》这一课时,课文描写了一年四季烟台海的景色,教师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某一季节的内容来理解感悟、习得语言,把长课文压缩成短课文,学生更容易阅读与理解,学得深入到位。

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个体差异,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学习方式。如在学习《三亚落日》一课时,学生选择品读“夕阳滑落时的景象”这几个自然段,老师问:“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领略三亚落日的美呢?”学生提出很多学习的方式:有抓住重点同句欣赏,有读文看图欣赏,有联系作者表达方式欣赏语言文字的美……然后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去欣赏三亚落日的美。这样,老师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学习效率也高了。陶行知先生说过:“小孩子最好的先生,不是我,也不是你,是小孩队伍里最进步的小孩。”在教学方法设计上,尽可能设计几个合作交流的环节,发挥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作用,让学困生在小组交流中获得锻炼的机会,鼓励他们代表小组发表意见,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在组织对话和操练时,小组长要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谁先谁后、谁问谁答,充分考虑对话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水平,这样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动态实施课堂教学,尊重学生个性差异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实施差异教学方法,创设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有效激发不同层次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不同层次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挖掘。

课堂交流,尊重学生个性差异。课堂是师生进行交流和思维碰撞的场所,教师好比节目主持人,学生就是参与节目的嘉宾和观众,主持人面对不同的嘉宾和观众,在进行课堂交流时,要善于掌控课堂情况,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想方设法让每一个嘉宾和观众都能参与进来。有些学生虽获得了发言的机会,但语言组织得不够规范;没有发言的学生,不是心不在焉地忙着自己的事或随意地插上几句话,就是没等发言的学生讲完就急着举手。从学生的个性表达特征来看,一部分属于自我封闭型,不主动或不愿意参与表达;另一部分属于开放型,表达的意愿很强烈。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的课堂提问要进行分层设计。依据学生的实际,既要照顾差生的接受能力,注意学生起点,设计一些层次较低的问题,又要为基础较好的学生设计一些层次较高的问题。对于急于抢着回答的学生,教师要及时“降温”,培养他们学会倾听,尊重发言的同学,做到边听边想,学会抓中心、抓要点,倾听关键的内容,并将有用的信息储存起来,以便参加交流与讨论。

拓展练习,尊重学生个性差异。面对无限的潜在资料,一定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拓展的形式可根据学生的特点、课型的特点和拓展的目的,或看,或说,或练,或演。针对学生语文能力差异的客观事实,拓展练习的难度也应分层。例如,我们把拓展练习设计成“快餐”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能力去选择。如A套餐的题型灵活多样,偏重于理解、想象、运用;B套餐的题型再低一层次;而C套餐多为比较简单的巩固性练习。这样的练习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让学生自己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另外,在练习形式上实行了多样化,使作业从“写”的单一形式中走出来,听、说、读、写全面发展,将听、说、读、写与演、唱、画、游戏、参观、访问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巧妙结合,让拓展练习富有趣味性,具有吸引力。

8.尊重差异 等级教学 篇八

【关键词】目标 差异 等级 策略 练习

以班级为单位的学校教育,虽然学生同处于一个教室内,但是受家庭条件的制约与自身素养的限制,他们在学习上不可能处于同一水平,这一现象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尤为突出。有的学生家中有电脑,并且联上了网,所以每天都有接触电脑的机会,他们的信息技术水平也比较高;而有的学生家庭条件一般,或者在校外从来没有机会接触过电脑,这一类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相对来说就比较低。如果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学把他们放在同一起跑线上,仍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来教学,那么就会造成有的学生不够学,而有的学生却学不好。所以,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学要在尊重学生这些差异基础上实行等级教学,从而促进他们信息技术素养不断得到提升。下面,笔者就结合人教版初中信息技术教材七年级上册《制作电子表格》一课的教学,谈一谈如何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落实等级教学。

一、目标分等,逐步递进

实行等级教学,首先要把学习目标分等,在《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总目标的基础上,合理制定不同的目标让不同的学生完成。简单来说,就是把教学目标分为基础性目标、能力性目标与拓展性目标。基础性目标是要求所有学生都要完成的,而能力性目标与拓展性目标是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选择性地学习,以满足不同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需求。而教师要做的就是厘清哪些学生可以完成哪一等级的目标,也可以在教学设计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明确一个学习目标,以便学生围绕着目标展开学习。这也防止了部分学生因为信息技术不是考试科目而放弃向更高的目标奋进。这样,通过层层递进的目标引领,就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信息技术学习当中来。

比如在教学中,我也把目标分为三个层次。基础性目标是让学生知道如何启动与退出EXCEL,会简单地进行数据输入与修改,学会简单的工作表的编辑与美化,会使用求和等简单的函数,学会按一定的条件来排序;而能力性目标就是要求学生能够自定义EXCEL窗口界面,可以在多个工作表中进行数据编辑、单元格的属性操作,能够用平均数、函数;拓展性目标是如何自定义菜单选项,会自动套用格式以及一些复杂的函数操作,比如COUNT,MAX,MIN等,并能够直接在公式选项板中输入函数进行计算,学会各种筛选的方法等一些复杂菜单键的使用技巧。这样,学生就可以在确保完成第一层次的教学目标基础上,如果还有能力或者有兴趣的话,再向第二层目标进军,让学生的学习有目标、有盼头,并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有选择地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

二、策略分等,指导到位

在教学时,我们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来教学。因为学生的基础不一样,他们所需要的教学方法也不一样,如果对所有学生都用同一种教学策略来教学,那么就会让有的学生没兴趣,甚至不能够做到认真听讲,而有的学生由于自己的基础过差,却不一定能够适应这些教学策略。比如自主学习。对于信息技术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完全可以让他们自主去探索学习,而对于没有基础的学生,我们就要通过示范、讲解来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所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分等级的方法展开信息技术教学,就要把教学策略也分等,以便更好地指导好后进生,让他们能够跟得上全班的学习进度。

在教学中,我先对学生掌握电子表格操作技能情况作了一个调查,然后在学习之前把学生分成三个等级。对于已经对制作电子表格非常熟悉,经常使用电子表格处理一些文档的学生,我就只给他们一个学习目标,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索与交流来完成这些学习目标;对于使用过却不太熟悉的学生,我就让他们也自己探索,如果实在完成不了教学目标,我再前去帮忙;而对于从来没有用过电子表格的学生,我会来到他们面前,从如何打开与关闭开始,一点点地手把手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还可以让已经掌握了电子表格使用技能的学生来帮助其他没有掌握的学生。这样一来,通过不同层次的教学策略,就可以让所有学生都能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

三、练习分等,享受成功

让不同的学生完成不同程度的信息技术作业,可以让学生享受到作业带给自己的快乐。如果让不同的学生完成相同的作业,那么就会让一部分学生感觉到太简单而产生马虎的心理,而另外一部分信息技术能力比较差的学生,还会因为不会做而在那抓耳挠腮,不知所措。所以,在等级教学中,我们的作业也要分等,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水平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让所有学生都可以“跳一跳摘到桃子吃”,都能够享受到成功带给自己的喜悦。

比如在教学函数时,针对不同的学生,我安排他们练习不同的函数应用,从SUM函数开始,到AVERAGE,再到COUNT、MAX、MIN……让学生一个一个练习,前面没练习熟练的,就不练习后面的函数,最基本的就是把最前面的求和与求平均数两个函数给练熟了,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分别探讨后面的函数计算方法。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有信心尽可能地多学习一些函数的使用方法,还感觉不到任务的压力。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在尊重学生实际信息技术水平差异的基础上采用分等级的教学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促进所有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都能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较好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黄堂红.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2]雷体南,叶良明.信息技术教学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9.《差异教学策略》读后感 篇九

差异是永恒的,无法消除的,人没有了差异就成了“机器人”,即使是“机器人”也是有差异的。世界上不存在一模一样的人,也正是这样才有丰富多彩的世界。在书中,作者肯定了每个学生个体的差异,由于学生心理特点上的差异,如性格、兴趣或能力等方面所存在的差异,确实,就如同世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每个学生在学习中表现也或多或少有着差异。

教师是适应学生是教学过程的核心,因此我们要兼顾不同学生的需要进行教学。首先在各个教学环节兼顾不同学生的需要。课堂上要特别强调在教学关键环节的兼顾,学生这时的特殊需要得到满足,学习的效果也就有了基本保证。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将上课提问划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针对班级大部分水平较接近的学生,另一部分针对班上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如有学习困难或超常的学生。在每个教学环节都考虑针对不同学生需要的教学措施,然后将它们有机结合起来。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要兼顾学生的不同需要,教学方法手段要多样而灵活。为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教学方法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生的知识基础,以及各学科的特点、教师特点和教学时间多少,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不断改变学习活动,并运用行为改变技术,提供成功感教学。

同时,合作学习也是很重要的。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其他同学的帮助作用。教师应鼓励同学间交往,提倡合作式学习,如同学间合作,小组合作等等。在口语交际中,我常常运用这种方式,让同桌之间互相合作,上台来表演对话。对于这种方式,学生都很乐于接受。

施差异教学,首先需要一颗宽容的心。承认差异不难,可当面对差异时,要正视它却不容易。有了这颗宽容的心,就能包容学生的差异,才能真正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让“人人有才,人人成才”。为了在教学中能照顾学生的差异,有针对地教学,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也要照顾到这一点。我们不能要求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所有的学习要求,因此在作业的布置上也要体现这个差异。

其实,差异教学的出发点是为了让每个学生更好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照顾学生之间的差异。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好好地运用差异教学这一教学理论,让它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

另外,教师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身上的差异特征。教师决非事事万能,正确地认识了学生的差异,还要学会通过分析自己的长短优劣来采取一种适合师生双方的教育方法。同时我们教师还必须做到学会反思。

第一,经常进行自我评价。而评价来自于对学生的行为观察,标准则是根据学生的表现了解程度来度量的。

第二,注意自己情绪状态对学生的影响,主动地从学生的反馈中获得线索来调节自己的情绪状态,朝着自己的目标奋斗,从而获得成就感。

第三,成为学习型教师。经常阅读教育理论,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能。

10.关注学生差异 适时调整教学策略 篇十

适时调整教学策略

无论是优秀的,还是一般的班级,班级中总会有若干个突出的、落后的学生。学生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一定要考虑到全体学生的发展水平,使每一位学生得以在原有基础上有进一步提升,让教育的效果达到最大化。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深入把握新课程教学理念,把学生的差异存在当作教学的起点。只有承认了学生的差异,教师才会想方设法地进行教学策略的调整,让教学策略适合学生发展的需要,同时又兼顾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让每一位学生快乐地学习、积极地学习、主动地学习,授之以渔,教为不教,才是我们要达到的教学境界。

(二)进行弹性的课堂设计,为学生的差异留下发挥各自特长的空间: 1.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层是实现差异性教学的先决条件;教师首先要足够地了解学生,客观地评价学生,学生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客观地判断自己。当学生能客观看待自己在班级中的水平和能力时,学生能会有积极向上的欲望,同时才能配合老师的教育教学。

2.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设计,教学目标不仅要根据课标教材,更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来确定;对于不同的学生,分层设计时的难度和坡度也不尽相同的。对于优秀的学生,可以多发挥他们的优势,让他们多充当教师引导的角色,一方面减轻教师的关注力,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优秀生的互助力,增强班级凝聚力。

3.训练分层,教师有意识地按不同层次来训练学生,使学生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得到提高、巩固、进步。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对于一般的、基础的题型设计时题量可以适当增加,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题型适当减少。让题目的设计量与难度成反比,以适应大部分学生的需要,同时也能兼顾优等生的发展需要。

(三)根据学生差异进行发展性评估,创设适合个体的独特的学习模式。发展性评价要依据学生的不同背景和特点,试图正确地判断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及其发展潜力,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学生的优势和不足给予学生激励或具体的、发展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用统一的一根尺去衡量所有学生,不能以一个完整无缺的解答作为评价学习成果的唯一标准。这样的教学评价,忽视了学生个别差异性,忽视学生情感体验。在衡量学生学习水平同时,挫伤了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发这些学生的学习挫折感。这种消极情感阻碍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更谈不上主动学习了。

因此,学生主动学习,不仅需要外在的动,还需要内在的动。教学中有时很需要“静思”。教师要尽量创设情境,使学生外在的动与内在的动高度融洽,让学生在心理上都感到有充足的思维,达到有目的性的实质“动”,取得学习成功。

11.开放过程,实施差异教学 篇十一

一、制定差异探究目标

调查表明,每个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存在着客观、明显的差异。首先,不同年段的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存在着明显差异;其次,同一年段不同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存在着一定差异;再次,同一学生科学探究的不同要素也可能呈现出不同的水平。这就决定了我们在探究教学中不仅要充分明确每一个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和总体目标,而且要结合探究活动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差异探究目标,以使每一个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例如,在《阿基米德原理》一节中,教材安排了“探究浮力的大小”的探究活动,试图使学生在探究浮力大小与排开水重的关系的基础上,了解阿基米德原理,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增进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正处于初二阶段),同时结合教学内容,我们确定了该活动的总体能力目标:重点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和实验及设计能力,适当兼顾培养学生的检验与评价及表达与交流能力;同时,对于重点培养的实验设计能力和猜想能力,我们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了差异探究目标。比如,对于猜想能力,我们要求大部分学生(中等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水重有关”的猜想,小部分学生(学困生)能在教师的帮助下提出“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水的多少有关”的猜想,而另一小部分学生(尖子生)则要求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建立“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水受到的重力”的假设。又如,对于实验设计能力,我们要求大部分中等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设计出一种验证“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水受到的重力”的假设的实验方案,小部分学困生能在教师的帮助下设计出一种实验方案,而另一小部分学有余力的尖子生则要求他们能自主设计出至少一种合理的实验方案。这样,通过制定差异探究目标,使全体师生明确个体在该探究活动中的努力方向。

二、设计差异探究活动

教师设计差异探究活动时,首先应有明确的设计意图和较强的针对性,能根据教学内容的具体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其次,应能为不同的学生呈现可供选择的探究内容,以基本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再次,要改革探究活动结构,实施分层分类探究模式,以适应各个层次的学生,为他们创设不同的探究空间。

例如,《阿基米德原理》一节中“探究浮力的大小”的探究活动,教材是这样编排的:在提出问题“浸入水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后,直接提供了实验步骤,要求学生测出浸没在水中的金属块所受浮力的大小和排开的水重,并进行比较,从而得到结论。我们认为这么安排虽然也能使学生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但不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训练学生的科学探究思维。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首先在充分了解该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并考虑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进行了如下设计。

其次,为了尽可能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要,我们分别在“建立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分组实验”“评价与反思”等环节为学生呈现可供选择的探究内容。比如在“建立猜想与假设”这一环节,我们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实验器材,鼓励、引导不同的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方法提出不同但合理的猜想,建立假设。如有的学生将空矿泉水瓶慢慢压入水中,通过把手的感觉(越来越吃力,即浮力越来越大)和观察到的现象(水面跟着上升,即排开的水增加)两者联系起来,提出了“浮力大小可能与物体排开水的多少有关,浮力越大排开的水越多”的猜想;也有的学生在弹簧秤下挂一铝块,慢慢地把它浸入盛有水的长塑料杯中,通过反复实验、观察,比较弹簧秤示数的变化和其他量的改变,提出了“浮力大小可能等于物体排开的水受到的重力”的猜想,等等,不一而足。

再次,为了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他们创设不同的探究空间,我们还实施了分层分类探究模式,该活动的分层分类探究模式如下:提出问题(合);建立猜想与假设(分—合);设计实验方案(分—合);进行实验(分);分析论证(分—合);评价与反思(分—合);归纳总结(合)。比如在“建立猜想与假设”这一环节,我们在提出“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的问题后,首先要求学生分组讨论,猜想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在这个阶段,正如上面所述,不同的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试着提出不同但合理的猜想,但是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的要求是不同的:对于一小部分学有余力的尖子生,要求他们能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或通过相互交流,提出合理的猜想或假设;对于大部分中等生,允许他们借助于教师的一些“提示”,发挥小组合作的力量等,提出自己的猜想;而对于小部分学困生,则由教师直接参与其中,通过耐心地辅导启发,帮助他们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第二个阶段,在全体学生提出猜想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大家通过分析、比较、联想,建立“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水受到的重力”的假设。

三、进行差异探究指导

差异探究活动的进行,首先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实际,灵活选用教学策略、方法,进行差异性的探究过程指导;其次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的差异,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力量,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次要求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关注个别辅导,从而在推进探究活动的同时,充分兼顾不同层次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

例如,上述“探究浮力的大小”的探究活动中,在建立“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水受到的重力”的假设后,就要求学生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假设,而对绝大多数初二学生来说,“实验方案的设计”这一步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毫无疑问,它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因而也是一个极富魅力的环节。那么,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方法,如何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力量,引导学生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方案?如何在保证探究活动顺利进行的同时兼顾不同层次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呢?实践中,我们首先要求学生分组讨论,通过相互启发、相互评价、相互补充,设计出较完善的实验方案。值得强调的是,在分组讨论阶段,能力较弱的学生有权利向同组或不同小组的同学请教,也可以请教教师或参考教师的“提示”,能力较强的学生有义务为其他同学答疑解惑。对此,我们针对不同的学生运用了下列不同的教学策略。第一,我们运用“增加实践体验,提供探究支撑”策略,鼓励全体学生运用教师提供的器材进行尝试、设计实验;第二,对于大部分学生,我们运用“设置探究阶梯,降低探究难度”策略,把较难的实验设计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如何把被物体排开的那一部分水取出来?第二步,如何测出这部分水的重力并与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相比较?这样就有效降低了难度;第三,在第一步的教学中,对于部分实在有困难的学生,我们又运用“适时启发点拨,引导有效探究”策略,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实验观察、分析比较,使他们认识到“物体浸入水中后上升了的水就是物体排开的水,只要取出物体浸入水中后上升了的水就能方便地测出物体排开的水重”,从而使他们豁然开朗,顺理成章地想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具体探究过程如下图所示)。而分层分类探究模式的实施,无疑为我们进行差异探究指导提供了空间上的保障。

四、实施差异探究评价

尊重学生差异也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学生要采取差异化的教学评价。差异探究评价除了要求实施多元评价(即开放评价权限、评价内容和评价过程)外,还需要有更为契合的评价方式。比如反馈强项的自选化,即允许学生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完成探究任务,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又如评价方式的自省化,即在探究活动告一段落后,鼓励学生通过反思的方式,评价探究结果以及自己在整个探究活动中的表现,从而促进每一个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例如,在师生共同归纳出“浸在水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水受到的重力(即F浮=G排)”之后,教师通过追问“实验的结论是否具有广泛性呢”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如果浸入的液体不同,能否得出类似的结论?浸入的类型不同,能否得出类似的结论?被浸的物体不同,能否得出类似的结论?并鼓励学生用实验进行探究:换不同的液体重做实验,如把水换成酒精等,看能否得出类似的结论;改物体全部浸入为部分浸入重做实验,看能否得出类似的结论;换不同材料或形状的物体重做实验,看能否得出类似的结论。在总结得出阿基米德原理之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反思自己在该活动中的表现:提出的猜想是否合理;设计的实验方案是否可行,有没有可改进的地方;搜集得到的数据是否正确,造成误差的原因可能有哪些,有没有改进的办法;得到的结论是否科学、合理,结论还有没有其他的表达方式;参加探究活动是否积极;在探究活动中,自己与他人的合作如何,等等。这样,通过“自省化”的评价,使每一个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和提高。

参考文献

[1]毛国永等.情景·联想·探究·体验——浮力教学札记[J].物理教师,2006(12).

[2]毛国永.实施多元评价促进差异发展[J].中学教学参考(中旬),2014(1).

12.立足差异,实施有效教学 篇十二

作为新教师或年轻教师都处于不断学习、积累经验的阶段,而有一点教学经验但是还未成熟的教师则想让自己尽早成熟完善起来,因此向他人学习经验则显得尤为必要。区里和市里的赛课、学校内部的交流课、师徒结对的互助课、名师的录像课等则成了大家学习提高的必要途径。很多年轻教师在准备教案时反复看录像带模仿名师、借鉴优秀案例等做法非常普及,由此也产生了“画虎不成反类犬”这一现象:同样的教案、同样的教学流程为什么上出来的效果却大大不同?别人看似游刃有余的教学过程为何自己实施起来却漏洞百出?在此试着分析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

一、造成教学效果不良的原因

(一)教师差异造成课堂效果不一

华国栋教授很早就提出过差异教学论,认为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学生之间各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不仅是学生,对于教师同样如此,一千个教师就有一千种教法,教师的能力很大程度决定着课堂的教学效果。

记得有一节新教师汇报课,新老两位教师共同研究、交流制定了一份《赶花会》的教案,新教师上完后完全达不到当初教案所设定的各种目标和要求,丝毫没有显现出这节课的设计理念和思路。于是老教师亲自用同一份教案将这节课上了一次,结果亮点很多,无论是歌曲教唱目的的达成、学生深切的体验感受、课堂结构的严谨、教学过程的流畅都得到了大家的赞赏。

例如,导入时问题设计为“你喜欢什么花”,学生说出了各种花名,新教师只是“嗯”“好”或重复一遍花名来进入下一个环节,而老教师则用非常精炼的语言来评价:“你喜欢郁金香缤纷的色彩。”“梅花傲立霜中的品质打动了你。”“兰花君子之态值得我们学习。”……学生有了教师的提示会立刻觉得自己的答案很美,也会寻找更加优美的语言来回答,拓宽了思路,使原本看似简单的答案变得丰富多彩起来,为引入歌曲《对鲜花》做好了铺垫。

除了嘴巴说出的语言,其实各种体态暗示对于课堂也是很有帮助的。在欣赏《赶花会》时,新教师要求学生来听辨第一段中有几个相同的乐句。学生都能听出当中有相同的旋律,但就是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因为学生不知道第一段到底有几个乐句,也确实比较难以区分开来。因此新教师提出问题听赏后学生根本回答不出,最后教师只有自己说出答案。而老教师则是用简单的动作语言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在听第一段音乐时,老教师在乐句变换处用表情和前倾的一些动作提示学生乐句的变换,重复一遍时她又轻轻地用手指来提示有三个乐句,并提醒大家注意是否有相同的乐句。学生的注意力瞬间就被教师抓住了,丝毫不觉得这个问题有什么难处,不仅准确地说出了答案,而且还增强了对乐曲旋律的理解。

由此可见,教师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思维能力、临时变通能力是多么的重要、作用是多么的明显。教师能力的形成与先天有关,与后天的努力也是分不开的,要细心去体会、观察、创新才会有收获。

(二)教学目标设立不同造成效果不一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教学活动的灵魂。围绕不同的教学目标就会有不同的教学效果。所谓纲举则目张,教学目标就是“纲”,抓住它,才能带动其他环节的实施,才能使课堂更有张力、鲜活起来。然而很多教师意识不到目标的重要性,总是先想着有什么花哨的教学设计,而忽略了一课之本。

前段时间在区里听了两节优秀教师的示范课,令我获益良多。一位教师课中让学生走圆场这一环节得到了赞扬,因为这一环节的设置使课堂变得更加有趣生动,气氛也活跃起来。我校一位教师在交流课时立刻把它现学现用,用于自己的拓展环节中,结果却成为了课堂的败笔。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别?就是因为新教师没有准确把握好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示范课为《梨园英秀》,其教学目标为:学生学会演唱具有戏曲音乐风格的歌曲《梨园英秀》,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欢腾、热烈的情绪,并用肢体动作来体会京剧的蕴味。因此执教教师设计让学生在锣鼓声前奏中走圆场,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京剧演员上场的氛围,身临其境地体味作为京剧演员的感觉,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而模仿的那位教师课题为《对鲜花》,整个课堂是由对唱这一演唱形式贯穿其中,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运用快乐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了解并会运用对唱这一演唱形式。在拓展欣赏黄梅戏《对花》时让学生走圆场当然显得不合时宜,若改成用对唱的形式来表演歌曲则会更加合适,课堂气氛一样会变得活跃生动。

二、提高教学效果的建议

(一)要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在将别人的优点转化为自己的东西时,要追根溯源,不能学习表面功夫,而是要深入透彻地理解教材,对别人课程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学语言的应用、教学环节为什么这样设计等有所研究。首先,要了解本课的内容,不能一知半解,甚至连歌曲都不熟悉。其次,还要结合单元主题,对单元教材的构架了然于心,这样才能够有的放矢,学习别人教学模式或教学设计的时候不至于张冠李戴。

(二)要发挥自身优势,量体裁衣

作为音乐教师需要具备演唱、舞蹈、器乐等各项音乐才能、一定的文化基础和扎实的教育能力,想要成为全面的音乐教师并非一日之功。有些教师只是侧重于当中一些方面的学习,想要在平时的教学中能将自己的能力充分发挥并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就要学会扬长避短。

在区赛课获一等奖的课中,有位教师的欣赏课《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令我记忆深刻:紧密的结构、多层次音乐的体味感受、充满浓郁的西北风情的情景体验得到听课教师的一致赞赏,而执教教师的一段小提琴演奏更是将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课后大家才得知,原来执教教师不太擅长钢琴演奏,所以选择了欣赏课,在分析教学目标后,有目的地将自己所长融入到了教学中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音响体验,成为课堂中的点睛之笔。

反观另一位教师,自己本身不擅长舞蹈,却由于教案设计非常好而舍不得放弃或修改,硬着头皮在课堂上大量律动,结果可想而知:毫无美感,乱成一团。后经过其他教师建议,她修改了教学过程,变换了重点,将自己擅长的唱加以展现,效果截然不同。

当然,在平时日常教学中,演唱、律动、弹奏都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要练好吹、拉、弹、唱、跳舞、创编、组织等各项能力,但是我们还要能够机智地去运用,学会发挥自己的长处,将优点糅合到自身的教学中,这样才会提高音乐的教育效果。

(三)移步不变型

中国戏曲有句格言:移步不变型。这个“型”可以指他人优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做法,而“移”就是怎么去发展。别人的精华我们要怎么去加以吸收并变成自己的风格,这是我们每个教师需要不断努力达成的,只有一边学习别人的经验,一边通过自己扎扎实实的实践,在摸索中去解决、去总结、去创新、去发展,才能提高自己的素质,获得更大的收获。

就像走圆场的那个过程,用在对唱教学中显然不合适,如果在教授《京剧脸谱》这一欣赏内容时倒是可以借鉴,加以改善,为自己所用。还可以将其变化,欣赏江南音乐时改编成柔美风格的简单舞步给大家美的享受。我们要吸收的是这种音乐感受的形式,而不是学习走圆场本身。

13.文化差异与英语词汇教学 篇十三

词是语句的基本单位,通常所说的话都是由一个个词构成(陆国强,1983年)。在某些人看来,学语言,如英语,就是把一个个的词、词组、短句学好,掌握其读音、拼写及意思,同时掌握一些基本语法,知道如何把一个个的词、词组及短语连接起来。掌握了这些,英语就学得差不多了。其实不然,如果我们只是把单位按字母意义串起来,而丝毫不懂有关文化背景知识,在实际运用中是行不通的。例如:(1),英语中 green with envy 是什么意思?人们忌妒或羡慕时脸色真的变绿或发青吗?(2),英语中说 paul was in blue mood;paul (保尔)是什么情绪?高兴、激动、悲哀,还是什么?

在上列两句中, green (绿)和 blue (兰)都不是指颜色,两个词都有别的意思一某种文化方面的联想--从字面上看这种意思不明显。在词典上, green 这个词有“(脸色)变绿”的意思,但 green with envy 是个固定词组,不过表示“十分妒忌”而已。 blue 这个词与 mood 之类的词连用估现某种情绪时,表示“沮丧的”、“忧郁的”,例2之意保尔情绪低落。以上两个例子就涉及到词的字面意义和联想内涵意义,这就是语言文化差异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许多学生在理解目的语(target language)时,遇到的障碍并非语言知识造成的,而是由文化差异导致的。由此可见,在词汇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化因素的对比显的尤为重要。

二,语言与文化

学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流。毫无疑问,词汇教学也要为这一目的服务。人类的交际不单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跨文化现象。在教学中,要对两种交际文化进行对比,我们首先从文化谈起。文化 culture 一词是一个含义极度其广泛的词语。它狭义指文学,音乐、美术等,而广义讲是一个社会学术语,按照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对“文化”所下的定义,我们所说的“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邓炎昌,刘润清 1989年)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冠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三,中学英语词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4.差异教学论文 篇十四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堂教学既要发挥语文交际工具这一功能,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又要充分挖掘课文的人文因素,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受到熏陶。但目前我们距这一目标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国目前小学普遍采用的还是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依据是同一年龄阶段的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大体相同。但由于性格、兴趣、智力、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学生不可能都一个样,即使同一学生也不可能一成不变,所以忽视学生差异的教学模式不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

著名教育专家顾明远教授说,我们现在提倡优质教育与教育均衡发展,但教育均衡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发展优质教育不能只是一种模式。在讲教育均衡发展的时候,不能忘记差异。教育公平指的是入学机会的公平,教育过程的公平,而不是教育的一个模式。一个目标,一个模式,一个规格,培养不出拔尖人才。人是有差异的,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多样的,因此一定不能忘记差异性教育。要为不同学生提供最适合他们的教育,才是最大的公平。

二.核心概念

对于差异教学的定义,我国华国栋教授认为“差异教学是指在班集体教学中立足学生差异,满足学生个别的需要,以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差异教学实质诌议》中指出“差异教学”是在班集体教学中,利用和照顾学生个体差异,建立在教育测查和诊断基础上、“保底不封顶”,促进学生最大发展为教学目标,多元化弹性组织管理的教学。

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学生的智力因素,认知方式,学习能力和知识基础存在着客观差异。如果按照统一标准、统一要求进行教学,不利于学生在不同层次上得到发展。因此,教学中,应“正视差异、利用差异、消除差异”,使每个学生得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这种根据差异而进行的教学不是让学生各行其是,任意而为,而是针对学生遇到的不同问题而教学,是学习问题的差异教学而不是学习内容的差异教学。针对问题而教学正是差异教学的真谛所在。

三.研究基础

素质教育是一种使全体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获得个性发展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就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就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努力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李岚清在1999年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只有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学生,使他们的基本素质都得到普遍提高,使他们的特长和潜能都得到发展,使他们都能有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方式,才是符合21世纪要求的高质量和高水平的教育,才能达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目的。”

过去的教育主要重视所谓的优等生,而忽略了“成绩不良者”的某些方面的发展,不能面向全体学生。差异教学会根据学生的需要、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为他们安排灵活的基础,为不同的学生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体现学生为中心或者说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只有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才是21世纪要求的高质量、高水平的教育,才能达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目的。

四.研究视角

差异教学对全体学生的关注,基于以人为本的思想,表现为教育民主化。教育民主化问题的核心内容是“教育机会均等”的问题。在传统平等观的影响下,我国的中小学教学长期以来追求统一目标、统一课程、统一考核,这种“一刀切”的做法影响学生多元化的发展,造成全体学生的片面发展。教师为班内所有的学生提供形式和内容完全相同的教学,这似乎实现了平等。其实,这种平等只是一种机械的平等、形式上的平等,不可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平等机会的。

这里侧重解决三个问题:

1.差异教学从学生个性的差异出发,在教学中面向全体、照顾差异,为他们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2.充分估计到学生的学习潜力,平等地对待学生,允许他们异步学习,使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能力、学习动力等都达到较高水平;3.使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促进教育的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平等。

五.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理清学生学习差异的形成原因,确定挑战性的教学目标。

2.通过实验研究和一定数量有代表性的个案研究,设置不同需要的教学过程,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促进学生有差异的发展。3.更新教师教学理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六.研究假设

质量。

1、在班集体教学中,实施差异教学策略,将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和个别辅导有机结合,能够提高学科整体教学

2、实施学科差异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个体的学习需要,能够促进学生个体有差异的发展。

七.研究具体内容

差异教学认为,有效照顾学生的差异,要从教学的整体上来构建教学策略体系,应分别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全方位地适应学生的差异性需要。

1、确立挑战性的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主体预先确定的,在具体课堂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利用现有技术手段可以测度的教学效果。我们的语文教学,一般是根据班上的平均水平制定全班统一的教学目标。课堂上的教学目标,一般先由教师制定。教师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制定目标,然后再揭示目标,让学生人人明白。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从中挑选自己最有把握的学习目标。学生的有了明确的目标,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设置不同需要的教学过程

“教师适应学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统一。”在班集体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兼顾不同学生的需要,设置不同需要的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是教学过程展开和发展的基本程序,教师应在各个教学环节中都兼顾学生的不同需要。假如只是在一节课即将结束,学生完成作业时才来兼顾,假如仅靠最后几分钟才来开始个别辅导,那么,教育是难以奏效的。

兼顾并不占用多少课堂时间,譬如教师演示时,对学习有困难学生,可以多向他们做些演示,在集体动手操作时可以让困难学生同桌间相互帮助。要能在课堂教学中兼顾不同学生的需要,关键在于教师课前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在教学中教师将各种程度的问题有机地穿插,分别提问不同程度的学生,通过这些问题使全班学生比较完整地了解课本内容,特别是让那些理解有困难的学生,借助于其它同学的回答加深理解。

3、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动作体系,在课堂中要兼顾学生的不同需要,教学方法手段要多样而灵活。不同学生往往对不同教学方法的适应程度各有差异,有的学生通过听觉学习效果好一些,有的学生通过视觉接受能力强一些,还有的学生通过触摸、动手能形成最有效的学习通道,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方式也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理解学生的基础上,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兼顾学生的不同特点,采用多样、灵活的教学方法,实施差异教学。

4、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传统的课堂教学仅仅是从传授知识技能的角度来组织。但实际上,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不仅仅是通过听讲和思考,还要通过经验和情感来获得知识,获得态度和价值的。课堂上如果缺少温暖和谐的师生关系,缺少多向沟通,如果教师不具备移情,积极关注和真诚等,就难以引导学生真正有效地学习。

良好的课堂氛围与问题设置密切相关,问题不宜过难或过易。问题太难,学生无从下手,可望而不可及,长此以往学生容易丧失信心和兴趣,影响课堂效率;问题过易,学生不用思考便能回答,不具挑战性,即使答对也无成功感,同样也会影响课堂效率。所以教师了解了学生差异后再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八.研究基本过程

本研究分三个阶段完成,时间跨度为2010年3月——2012年12月,研究的具体步骤如下:

(一)准备阶段(2010年3月)

1、确定学校研究课题以及各年级子课题。

2、撰写课题研究计划。

教研组长负责撰写本组课题研究计划。每个实验教师根据课题组的要求初步确定研究的具体问题。

3、撰写课题实施方案。

确定中心课题组成员,明确实验人员分工。撰写课题实施方案,完成课题申报,成立子课题研究小组并撰写子课题实施方案。

4、整个语文教研组参与,学习《差异教学论》的相关章节,解读课题方案。

(二)实施阶段(2010年4月——2011年1月)

第一阶段(2010年4月—8月)

重点研究:

按照《差异教学论》中介绍的科学的调查方法进行调查和分析。

1、分年级调查目前学生能力差异。采用口试、笔试、问卷等形式调查(注意保存好原始资料)。

2、学生现有差异的成因分析。针对以上调查情况,着眼差异,进行现状分析和成因研究,形成全面而详细的分析报告。

3、每位教师根据调查结果,明确自己研究的具体问题。

活动安排: 1、2010年4月,开展“同课异构”课堂教学专题研讨:教研组内人人参与的观摩课。2、2010年5月,开展“差异教学”课堂教学专题评比与研讨:在教研组观摩课基础上,按学科组织课题研究课。3、2010年7、8月,每位教师将初步成功的课例整理成文本案例,同时根据自己研究的具体问题,收集资料,系统学习相关理论和经验。

第二阶段(2010年9月—12月)

重点研究:

1、各实验成员按照实验计划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研究自己已经确定的具体问题。

2、选择个案研究对象,建立档案,进行个案跟踪研究。

3、各年级研究面向全班的“差异教学”测查量表。

4、课题组成员总结实验经验,积累典型的研究案例。

活动安排:

1、2010年9 月,各年级完成实验前测。2、2010年9、10月,开展“同课异构”教学设计竞赛与观摩活动。(分教研组进行)3、2010年11月,分年级开展研究交流活动:体现“差异教学策略”的研究课展示,研究方法交流。4、2010年12月,开展课题研究推进活动:各子课题组展示一节体现“差异教学策略”的研究课,研究方法和测查量表交流。(课题组集中进行)5、2010年12月底,学校举行课题研究案例分析评比

(一)。

第三阶段(2011年1月—7月)

重点研究:

1、继续深入研究自己已经确定的具体问题。

2、深入进行个案动态研究。

3、各年级继续研究面向全班的“差异教学”测查量表。

4、课题组成员总结实验经验,提炼相应的教学策略;各年级形成“策略包”,并撰写阶段实验报告。

活动安排: 1、2011年4月,各子课题组研究成果交流。2、2011年4月,课题组推出2~3节高质量的实验汇报课。

3、2011年5月,举行各学科研究中期汇报活动。4、2012年6月,举行课题研究案例分析评比

(二)。5、2012年6 月,各学科完成实验中期教学质量测试,并进行归因分析,完成实验检测报告。

第四阶段(2011年8月—2012年6月)

重点研究:

1、课题组成员将总结的教学策略运用于教学实践,进行验证、调整。

2、各组对子课题研究进行归纳与总结,汇报研究成果。

活动安排: 1、2011年10月,各年级开展“同课异构”课堂教学竞赛。

2、2011年11月,课题研究案例交流活动。3、2011年12月,举行研究论文和案例评比。

4、2012年3月,课题研究论文交流活动。5、2012年4月,开展课题研究交流活动:各年级展示一节体现“差异教学策略”的研究课。

6、2012年5月,举行研究论文和案例评比。7、2012年6 月,各学科完成实验后测,并进行分析,完成实验检测报告。

(三)总结阶段(2012年7月——12月)

重点研究:

1、做好课题所有资料的搜集和整理,选编论文集、教学案例集。

2、分学科编印、汇总各教研组研究成果,教师对丰富的、个性化的研究案例进行理性思考,形成研究论文。

3、各教研组完成研究报告与工作报告,各子课题组完成研究报告与工作报告。

4、完成课题研究报告,为课题鉴定做好充分的准备。

活动安排: 1、2012年10月,举办研究成果推介会。

2、2012年12月,举行课题鉴定会。

九.最终成果形式

1. 课题研究报告

2. 《语文课堂差异教学策略案例集》

十.成果应用前景

1.教师在语文课堂运用差异策略实施教学的能力不断提升。

2.逐步构建和谐的、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为全体学生提供优质的差异教育。

参考文献

1、华国栋《差异教学论》 2001.4

2、周一贯《语文教研案例论》 2004.7

3、卢敏玲主编《课堂学习研究——如何照顾学生个别差异》 2006.10

4、倪文锦主编《小学语文新课程案例与评析》 2003.11

5、查有良主编《小学语文教学建模》 2003.5

上一篇:做人民好公仆教育活动下一篇:幼儿园党建工作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