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待遇(精选12篇)
1.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待遇 篇一
前不久,某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下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指导意见》(以下称《意见》)。根据《意见》,今后,在同一所学校工作满6年的正、副校长和教师,原则上要进行交流轮岗。据悉,此举系为了进一步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推进当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同时也是为了细化和落实教育部、财政部、人社部此前联合印发的《推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
公办学校校长教师轮岗交流,的确是促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公办教育作为重要的公共产品,均衡发展应该是最基本的要求。否则,牛校和薄弱校天差地别,何谈基本的教育公平?事实上这些年以来,当地一直在通过不同形式推进校长教师交流,这对于促进教育均衡和公平,确实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而且我本人目前就属于通过名校办分校外派干部的方式,被交流在新校工作。个人觉得,在促进当地教育均衡方面,我们这个群体多少还是作出了一点贡献的。
而在各地,这样的群体应该不小。
尽管认同且正在践行这一制度,然而,细看这次各大媒体报道的当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意见》精神,对于这次按比例、“动真格”的轮岗交流,仍然有一些感觉是否操之过急的杞人之忧。
一个制度初衷再好,如果没有经过审慎的研究论证,不但可能欲速不达,甚至可能带来倒退。因此,为了让校长教师真正更好更有序地流动而不是政策流产,就必须有足够的智慧来思考并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如何尊重学校的办学主体地位?
《教育法》赋予学校专有的权利,作为办学主体,按照章程自主管理、聘任教师和其他教职工,这些都是学校自主办学权的基本内容。如果说目前一定数量教师的外派交流可以看作是学校自主聘用安排的话,将来任职满6年必须要轮岗交流,甚至由“学校人”变成“系统人”,那么,学校人员聘用的自主权实际上就被大大削弱,学校的法律主体地位怎样体现?——这是否与当前《教育法》的规定相抵触?
2.是否会助长人浮于事的短期行为?
校长教师的6年一轮岗,会很大程度上影响领导和教职工对一所学校的忠诚度、归属感,短期任职很有可能带来短期行为。就像原来农村承包土地每5年重新调整,农民就会缺乏保护土地的积极性。教育是百年大计,如何保障一所学校能够长远发展?如何保障校长办学能有前瞻性和长远设计?如何保障校长教师能踏实下来,为学校和学生负责?这些问题需要思考,难题需要破解。否则,难免人浮于事,影响职业状态。
3.教育均衡是否会沦为平庸的均衡?
教育均衡要追求的是优质均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在优质资源的增量上做文章,而不是削峰填谷,搞平均主义。通过名校办分校、集团化办学等方式带来的局部人员流动,可以在不影响母体的情况下,实现优质资源的辐射。但6年一轮岗这种大范围流动的举措,会否伤及一所学校的根基?会否因拉低优质学校的办学品质而沦为平庸均衡而非优质均衡?种下了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
4.名校和和教育家如何生长?
教育即生长,名校和教育家也是慢慢生长出来的。先来看看国内外教育家如何生长。
苏霍姆林斯基是伟大的教育家,他从1948年开始担任帕夫雷什农村中学校长,到1970年去世,23年没换地方,所以他成就了帕夫雷什中学,也成就了自己;人大附中刘彭芝校长从1974年调入人大附中工作至今,40多年没轮岗,当副校长、校长也近30年;北京实验二小刚刚卸任的李烈校长,担任二小校长也将近;北京史家胡同小学前校长卓立,1962年到校工作直到退休,半个世纪、一生之功,成就了这所学校……
数一数国内外名校和名校长,几乎莫不如此。如果6年一轮,世间还会有这样一些名校和名校长的传奇吗?
当然,提了那么多问题,不是否认这一制度的积极意义,逆向思考只是为了检视这一制度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从而防患于未然,使制度更加严谨、可操作,最终更好地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我以为在以下方面,值得关注:
首先,工资待遇均衡化必然带来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在公办学校工资待遇均衡之后,在哪个学校工作挣的钱都差不多,这必然会促使教师就近求职,减少上下班的时间和其他成本,也能对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作出点贡献。
其次,名校办分校、集团化办学可以促进人员的流动和优质资源的辐射。这种内部的流动,相对灵活、有序。而且轮岗流动的人员不完全脱离母体,没有身份认同的混乱,往往带着名校的文化基因、背负着使命。当地近几年在这些方面的尝试卓有成效,值得巩固和推进。
最后,学区化改革也具有可以探索的大量空间。比如学区内部的人员流动,学区内部的资源共享,甚至学生在学区内的跨校选课等等,都可以很好地促进教育公平与均衡。
如果有以上这些,我们是否还需要划定比例、6年一轮?有时候,做事情用力过猛,容易伤身。
(作者为中学校长李建文)
2.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待遇 篇二
一、小学教职员的待遇规定
国民政府统一后,教育部于1933年3月颁布了《教育部公布修正小学章程》,其中有以下规定。
第十七条,小学经常费支配应以如左之百分比为原则:教职员俸金约百分之七十。
第七十一条,小学教职员之俸给,应根据其学历经验而为差别,但至少应以学校所在地个人生活费之两倍为标准。
第七十二条,小学教职员俸金以月计者,每年作十二个月计算。
第七十六条,小学教职员之俸给等级表年功加俸办法,由省级教育行政机关规定呈请教育部备案施行。
第七十七条,小学教职员养老金及恤金办法,依照国民政府公布之学校教职员养老金及恤金条例办理。
从上文中可知,国民政府时期小学教师待遇制度已经基本成形,且相对稳定。最低限度之薪水原则、等级工资原则贯穿始终。那么小学教员的最低工资应该为多少呢?
民国十七年,李楚材先生曾做一个如下调查。
(A)个人每月的费用。
(1)膳食:在各物质昂贵的现在,每月膳费至少五元。
(2)书籍费:小学教师倘然不吸收些新知识,一定会做个时代的落伍者;而且墨守成法,对于他的事业,决不会继续增高的。所以每月的书籍费,最低要二元。
(3)衣服:不要说披锦穿绸,服饰华丽,只要穿几件干干净净的衣服,平均每月也非三元不办。
(4)应酬:人与人总有交际,免不了要应酬。小学教员对于什么人都要有些关系,应酬费平均每月要三元。
(5)零用:洗澡、理发、医药,购置零星东西,每月也要二元。
(B)家庭每月用费。假定一个极简单的小家庭,有一妻一子一女,家里不用仆人,自行操作,一月的用费如下。
(1)膳食:三人的膳食,平均每人四元,每月要十二元。
(2)衣服:三个人的衣服,平均每人需二元,每月共六元。
(3)用具:每月添置用具,平均总要二元。
(4)房租:房租每月三元。
(5)应酬:亲戚的来往,友朋的欢叙,家庭内也要二元一月的应酬费。
(6)零用:医药、购置零星东西和儿童用具,每月要三元。(倘子女在校读书,那么书籍费和学费,这些就不够了。)
我们在这里得到了一个约略的准则。“就是民国十七年的生活状况之下,小学教师的薪俸至少每月要四十三元。”
二、小学教师待遇的实况
国民政府统一全国后,为提高教育水平,促进国民素质的提高,制定各种法规旨在提高小学教职员的待遇问题,小学教师的待遇与之前相比有明显提高。但是这一时期小学教师待遇的实际情形又如何呢?则须进一步考察分析。
1. 城乡差别
小学教师总体上待遇很低,然其内部分三六九等。由于学校的类别、所处区域不同,导致了不同学校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的小学教师待遇存在显著的差异。下面我们看看济南市第三实验小学和章丘龙溪小学的教师待遇情况。
教职员工的工资,多数月薪40元,只一人30元,校长70元,教务主任兼课60元,训育主任兼课55元,其余尚有50元、45元和35元的。
1931年,章丘县教育局将龙溪小学序列为章丘县第一学区区立第七小学,教员薪水每人每月17元,教育局15元,不足之数由村杂税补齐。
一般而言,小学教师待遇是国立优于省立,而省立又优于市、县立,乡村小学和大部分私立小学教师待遇很低。这里很明显,乡村小学教师和城市小学教师的工资差别很大。国联教育考察团1931年来华实地考察后,谈及城乡小学教师待遇:“中国一乡村初级小学教师有时固有每月得华币30~40元者,但一般而论,每月仅得华币10~15元。薪水较高者实非常之例外。至若城市初级小学教师通常每月可得华币20~30元,罕有超过此数者。”同为小学教员,薪金居然差距如此之大!在民国时期小学教师的待遇普遍较低的情况下,可以想见生活在贫困、落后的乡村地区的小学教师生活会更加艰难。
2. 社会各阶层差别
小学教师的工资在当时各阶层中居于什么地位呢?以济南乡村教师薪金为例:章丘的小学教师的薪金是17元,那么当时济南的处于最底层工人的工资如何呢?
做粗活的非学徒童工,工资为每月2元,技术工人每月20元。一名体格健壮的做粗活的工人,每月平均工资为7元五角。
从在济南做的少量研究看,我们的结论是:大概一单身工人的生活费为7元5角,一个五口之家为十五元。以我们目前了解的情况,七万九千名未婚青少年,大部分挣的钱稍高于他们的生活费用。做粗活的有二至三口之家的已婚男人,必须在某种程度上依靠家庭其他成员的收入维持生计。
通过上述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小学教师的工资是工人的平均工资的两倍,工人处于社会的底层,生活状况不容乐观,而小学教师的收入不比他们优越多少,要达到比较优厚的生活显然是不可能的。
3. 各类学校教师薪金差距
如果将小学教师的薪金与同时期的大学、中学教师薪金作一下比较,就可以清楚地了解小学教师在教育系统中的经济地位了。1927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公布《大学教员薪俸表》,规定大学教员薪俸分四等12级。
从上表可以看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小学教师的教薪远低于大学教师。大学教师最高可领到600元,将此时期小学教师的月俸与之相比,就可发现,大学教师的月薪几乎是小学教师十倍甚至更多。国联考察团来华考察后曾指出:“按照欧洲小学教师与大学教授薪水之差,未超过1∶3或1∶4者,而中国则较大若十倍且超过此数。”
民国时期小学教师与大学教师薪俸差距之大,在某种意义上正是这个时期中国初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发展速度悬殊的表征。高等教育受到政府的重视,经费投入多,教师薪水高,总体发展迅速;而初等教育不受政府重视,经费投入少,教师薪水过低,总体发展迟缓。
4. 职位不稳定
民国时期教员实行聘任制。每到寒暑假,继续留用的,校长发给聘书;不宜留用的,不发聘书,即为解聘。
据《中国教育行政》载:“任期一满,设不再接到聘书,则教员之服务将由此终了。故一般教员于任期终了之前数月,大抵惶惶不知究竟。于是黠者遂有结党钻营之举,不肖者亦相率阿谀盲从;学校教员变为市侩,清高人格因以堕落;自好之士愤迁移之无常,稍有凭借,每相率改业,良可叹也。”
另外,由此可知,职位的不稳固,使小学教师生活无终身保障,进而影响到教学质量。
三、小学教师待遇不优厚的原因
民国时期小学教师待遇不优厚,原因十分复杂。民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灾荒连连,国穷民困;地方军阀划区而治,各自为政,军费开支无常。这些都是影响小学教师待遇的大背景。
1. 教育高定位脱离经济发展承受力,是民国教育的一大隐患
民国时期全国的经济基本上是农业为主,在这一时期虽然出现了一些近代工业,但整个社会生产力仍处于极其低下的水平,政府的各项收入也相当微薄。教育发展要求政府高额投资,但是社会整体经济水平低下在客观上限制了民国政府拿出充足的经费来办教育。教育发展和经费支出的尖锐矛盾,迫使许多学校减少、拖欠教师薪金,进而影响整体教育的发展。
2. 军费开支巨大,教育经费侵吞挪用屡有发生
国民政府成立初期国民贫困,政府岁入不丰,但是民国政府微薄的收入大部分被用作了军费。虽经教育部门力争教育经费独立,巨额的军费开支致使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教育事业也难以稳定发展。
据统计,1929年至1937年教育经费在国家总预算中的比例,一直徘徊在较低水平线上,最低年份仅1.46%(1930年),最高也不过4.80%(1935年)。可见,民国中央政府历年用于教育上之经费比例太小。各省地方政府对教育也大抵如此,教育发展举步维艰。
3. 普通民众对教师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对于教师的重要性,一般人还没有充分地了解,因此没有把教师的薪金落到实处,严重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人不穷,不当小学教员”、“最倒霉是小学教员”、“整脚没路走,才当小学教员”。这几句话,写尽小学教员连天叫苦的情态。微薄的待遇致使不少人为了糊口不得不四处兼课,疲于奔命。卑微的社会地位使小学教师职业对青年失去了吸引力。
4. 各级教育经费分配不合理
民国时期各级学校教育经费来源各不相同,简言之,高等教育经费主要靠国家拨款,中等教育经费由省拨款,而初等教育则靠县、乡镇自筹。教育经费不合理之一是,过分偏重大学、中学,而忽视了小学。1931年,国际联盟考察团专家批评中国政府“对于为大众而设之初等学校,较之中等学校,尤其较之高等学校,实异常忽视”,并提出中央政府和省政府必须分担初等教育经费。民国时期小学教师与大学教师薪俸差距之大,在某种意义上正是这个时期中国初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发展速度悬殊的反映。
综上所述,抗战前民国小学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小学教师的待遇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从实际情况看,小学教师的生活没有根本改变,小学教师的待遇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教师待遇的高低对教师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工资水平太低,会使教师认为工作没有价值和意义,感到前途暗淡毫无希望,造成教师流失严重。许多教师转入政界或军界,使教育界本就缺乏的师资更加缺乏。所以,工资水平与教师的职业稳定性是直接挂钩的。这一时期大中学教师职业稳定性较高,乡村学校尤其是乡村小学教师却流失严重。既然从事教育事业难以自食其力,就不得不另谋出路,很多人迫于生计而弃教。
薪金多寡也直接影响教师的素质水平和学识发展。“既愿马儿跑得好,又想马儿不吃草”是不可能实现的,薪水不高则无力投资于书籍,易造成教师孤陋寡闻,对于新生事物乃至社会都一知半解,教授起学生自然也是非常困难,这些都不利于教师的职业发展。
为生活所迫,小学教师曾无数次地向政府提要求、请愿、罢课索薪,要求教育经费独立。
我们还以山东为例,面对当时小学教员要求提高待遇的呼声越发高涨,1931年山东省省立学校行政会议曾提出报告,要求提高小学教员的地位和待遇,并提出小学教员的薪俸应“以各该地生活程度每人每月生活需要之数之五倍为最低标准”。但这只不过是一纸空文,小学教员的生活境遇并未见改善。由此推知,国民政府尽管制定了诸多关于小学教师待遇的教育法令,但许多并未真正付诸实施,收效甚微。小学教师的实际收入低于纸面上的待遇标准。教师待遇的改善,不单是教育制度本身的问题,更涉及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我们无法想象教师在“衣食无着,生活不保”的情况下热爱教育事业。只有切实提高教师的物质待遇,使教师生活无忧,才能促进国民教育事业的根本发展。
参考文献
[1]贾书修.回忆抗战前济南市立第三实验小学.载济南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20世纪济南文史资料文库(教育卷).济南:黄河出版社,2004.
[2]国联教育考察团著.中国教育之改进.国立编译馆译.台北:国立编译馆,1932.
[3]A·G·帕克指导.齐鲁大学社会学系调查编著.郭大松译.济南社会一瞥(下).民国档案,1993(3).
[4]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史志编纂办公室.潍坊市教育志(1840~1985).潍坊,1988.
[5]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教育(一).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6]邰爽秋.小学教员的生计.载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从书(文教事业卷).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
3.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待遇 篇三
近年来,关于城乡应做到“教育公平”的呼声越来越高。其实,教育公平并非仅仅针对学生而言,教师也需要同享教育公平所带来的福利。乡村教师,一个尴尬而又艰苦的职业,面对的是简陋的教学环境、较低的薪资待遇与一群眼神中充满期望的莘莘学子。近年来,有许多热爱教育事业的大学生、教师积极投身农村教育事业,他们选择艰苦的地区,用自己的青春与精力,努力提高乡村教育的水平。虽然他们的形象一直处于“道德高地”,但是生活却处在“待遇洼地”,个人的生活待遇得不到有效保障。而要把乡村教育搞好,关键是要有一支强大的乡村教师和校长队伍。在广大乡村,教师不只是扮演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更是乡村学生认知世界的窗口与照亮前程的希望。
乡村教师待遇低下,其原因并非是浅层次的工资低、环境差,而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二元结构的固化,都是导致目前乡村教育事业发展之路崎岖不平的诱因。乡村教师的生活保障制度不健全则是导致教师资源流失的“罪魁祸首”。因此,破解乡村教育瓶颈,关键在于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进一步提高乡村教师待遇,让乡村教师“安下心”、“留下来”、“教下去”,是做好乡村教育的重中之重。而要进一步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首先就应该让乡村教师享受更多“教育公平”带来的福利。一方面,要让乡村教师过上更有尊严的生活,在工资福利、奖励扶持等方面提高乡村教师的生活待遇。另一方面,要不断拓宽乡村教师的专业成长渠道。具体而言,要健全乡村教师待遇保障机制,为其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促进城乡教师交流机制,全方位地提高乡村教师待遇。
建立健全乡村教师待遇保障机制是关键。近年来,大批大学生、青年教师满腔热血地投身乡村教育事业,但在面对农村落后的教育环境、家庭的阻碍,以及结婚生子等个人生活问题时,不少人开始退缩或止步不前,使乡村教育面临发展瓶颈。要破解这一困局,就必须建立乡村教师待遇保障机制,从制度上为乡村教师的发展保驾护航。一是确立专项经费使用办法,专款专用,改善乡村教师的住宿条件,提高工资待遇,解决好乡村教师的个人生活问题。二是制定差别化的补助政策,依法为乡村教师缴纳“五险一金”,做好重大疾病救助工作,为乡村教师解决后顾之忧。三是畅通高校毕业生、城镇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的通道,逐步形成“越往基层、越是艰苦,地位待遇越高”的激励机制,以及充满活力的乡村教师使用机制。
制定合理的乡村教师职业规划是有效手段。深入艰苦的农村一线教学,环境的艰苦是一大困难,乡村教师职业生涯的上升渠道闭塞则是另一阻碍优秀教育资源向农村流动的因素。农村教师,身兼数职,兢兢业业,却得不到事业上的进步的空间,难免心生抱怨。制定合理的乡村教师职业规划,为乡村教师事业的进步勾画出美丽的蓝图,让乡村教师看到职称与待遇晋升的希望,必能留住那颗毕生奉献教育事业的心。
建立城乡教师交流机制是重要推手。乡村教师常年工作、生活在落后的农村地区,很难获得第一手的先进教学经验,长此以往,必然导致乡村教育质量下降。定期选派优秀城市教师到乡村支教,同时安排乡村教师到市区学校学习,将先进的教学经验与做法带到农村教育中去,必将有效提升乡村学校的教育质量,开拓乡村教师的眼界与思路。通过城乡学校结对子、对口支援、学区一体化管理、跨校竞聘等形式,拓宽城乡学校交流渠道,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此外,还可以制度形式规定某一行政区划内城乡教师互换轮岗,全面提升乡村教师的教学水平。
4.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待遇 篇四
策
是最新发布的《两会关于教师工资待遇调整,2018年全国两会关于教师工资待遇改革政策》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觉得有用就收藏了,这里给大家转摘到。两会关于教师工资待遇调整,2016年全国两会关于教师工资待遇改革政策 3月3日,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全国两会也将就此拉开帷幕。2015年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无疑将是“策马扬鞭”的追梦之年。
面对涉及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举措,以及食品安全、环境污染、就业、医疗、教育等社会热点话
题,广大青年朋友也将目光聚焦在“两会”时刻。
下面,请各位跟随中国青年网记者来听听社会各界青年对两会的热切期盼和热烈讨论吧。两会教师工资改革范文节选!
教师是一个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都要关心的职业。山东省潍坊市一中的青年教师丁燕近期常通过电视或网络来了解两会的相关报道。“说到两会,我最关注的还是教育改革。像教育部规定的划片区就近入学政策和开放异地高考,都是为了进一步解决升学难问题,使更多学生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丁老师说,“但是,就我切身体会而言,政策落实的现状与理想之间还是有差距的,需要多方长期配合才能看到成效。”
丁老师还建议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一线教师办课外辅导班为什么屡禁不止?如果能有充裕的物质保障,老师们都很渴望利用业余时间来充实完善自己,而不是办班赚钱。”
对青年教师普遍关注的教育改革问题,最全面的范文参考写作网站浙江某中学的高老师表示,“小班化教学方式利于将关怀传递给每一个学生,不过目前只有几个大城市在推广,而真正有条件实施的学校还在少数,如果国家能在政策和财政上予以支持,那么中小学的教学质量和成效将会得到显著提高。”
关注教育改革的不仅是教育届,毕业于中央美院的青年艺术家孙亮也有话要说。“大范围的扩招使原来一对五的精英教育变成一个老师带几十个学生甚至更多的普及式教育,教学质量可想而知。这也和目前的社会普遍只注重高学历,不注重人才的综合素养有关。用人单位盲目要求高学历,使很多人为了求职谋学历。也有很多高学历的人有知识没文化,只有单一专业知识,生存所需的其他技能缺失、心理发展不平衡、不能妥善处人际关系、道德底线模糊等等。”
“教育要不仅教知识,还要教文化的传承,我看最近提倡的”家风“很好,这是一种家庭教育和文化传承。但是现在孩子的假期被各种才艺班填满,和家人相处的时间都少了,如何才能使家庭教育和课外教育、学校教育相辅相成?我很关注今年的教育改革会有哪些相关举措。”青年策展人江晶洋说道。
“区县教师一个月工资1800元,可是进县城坐趟公交车来回都要6块,吃碗小面至少7块。”22日,一位重庆网友通过人民网“两会来了,我托书记省长捎句话”活动提建言。范文内容地图他认为,部分地区教师工资低,而物价又比较高,希望能够提高基层教师工资待遇。
一名湖北网友也提到,教师工资较低,尤其是乡村教师工资特别低。河南一位教师晒出自己工资,“我是虞城县的一位农村初中教师,参加工作15年,每月领到的工资还不到1500元。
还有网友关注教师调动问题,甘肃一名教师称,他在农村从教十年,身边不少同事都调进了城里,而自己却没有机会。他希望能建立公平、公正、阳光 的选调机制。一名山东教师也谈到,他工作的地方和家人不在一个城市,两地分居带来很多不便。
此外,还有网友关注民办教师问题。一名陕西网友说;“民办教师队伍为人民教育事业辛辛苦苦十几二十载,因其它原因未能转正,如今他们的生活很艰辛,只好靠重体力劳动维持生计。不知可否切实解决下他们的现实境况?”
5.教师工资待遇制度 篇五
教职员工结构工资由基础工资、职务工资、工龄津贴和绩效工资四个部分组成。小学教师同时实行教龄津贴。
1.基础工资,是结构工资中固定不变的部分,用以维持教师的最低生活,我国所有教职人员,均享有同样的基础工资,又称“保证工资”。
2.职务工资,是结构工资的主要组成部分�即按教师职务的高低、责任的大小、工作的繁简和业务水平而定。每一职务又设若干等级的工资标准,同一职务的教师可根据工作表现等因素进行升级。
3.工龄津贴,又称“年功工资”,按工作年限计算,它是逐年增长的。以上三项构成教师基本工资,教师基本工资是确定退休金、抚恤金等的主要依据,具有相对稳定性,并由国家统一确定。
6.世界各国教师待遇 篇六
当今世界多数国家的教师平均工资,都高于类似的或同等资格的其他职业的平均工资,如日本的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比同期毕业的其他行业世界各国一般都实行教师工资加各种津贴及附加待遇职员平均工资高16%左右;英国中小学教师的平均工资比一般职员的平均工资高35%;法国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比高级熟练工平均工资高出近一倍;美国中小学教师的工资一般高于普通企业职员工资额的25%-35%,也高于政府工作人员平均年薪,在全国13大行业中排名第六位。此外,各个国家在不同时期强调的重点也会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有所不同。如法国、意大利就是根据“一般公务员工资指数”来确定教师工资并与物价指数挂钩。日本、古巴则规定,教师的工资待遇应高于国家公务员。而亚洲的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及西亚一些石油出口国的教师工资水平均高于一般公务员工资的水平。
瑞典
瑞典教师的工资收入在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标准。斯德哥尔摩地区属偏高的,一个刚从学校毕业的新手,头一年每月能拿1.5万瑞典克朗,第二年以后可增加到1.7万克朗,以后逐年加薪,一般月工资在1.7万至2.5万克朗之间,其中男教师比女教师工资高,教热门课(如电脑、科技、心理课)的比教基础课的收入高,在郊区任教比在市区任教收入高。校长们的收入比较可观,月工资平均在3.5万克朗左右。每个老师每周工作时间为45小时,其中35小时必须在学校,不管有没有课。其余10小时可以在家改作业等。
法国
法国作为世界闻名的文化大国,对教育自然是很重视的.教师们的薪金等待遇及社会地位都是不错的。单就薪金而言,小学教师月薪一般都能在1万法郎左右(远高于政府规定的6000多法郎的最低工资标准,100瑞士法郎=616.64元人民币);中学教师月薪在1.5万法郎上下;大学教师月薪大约2万至3万法郎。自然,小学、中学、大学有公立私立之分,名校普校之别,上下可以相差许多,这个数额也只是个大概。
日本
教师工资制度是教育财政制度中最重要的部分。在教育财政预算中,教师工资所占的比例最大,目前大约占到80%。在日本,教师为公务员,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员的工资必须高于普通公务员的工资标准。
韩国
在韩国,教师受到了全社会的普遍尊重。韩国教师的工资最高可到四百万韩币以上,根据韩元兑换人民币汇率(汇率现在大概130—150韩元换1人民币),新教师每月收入一万人民币,以后每年涨一次工资,由汉城教育厅直接打到个人的工资卡上。那么,这些教师的收入在汉城是个什么水平呢?在汉城的一个四口之家,每月生活费只要八十万到一百万韩元就够了,一人做了教师之后,一家人一辈子衣食无忧。而且,教师可以有两个孩子免费上高中,教师的孩子上大学可以申请无息贷款。也就是说,在韩国做教师,自己子女的教育费用也基本解决了。韩国的教师工作虽然紧张,但是取得职位以后,基本上没有竞争,终生都有工作可做,一辈子的生活都有保证。而且,处处受人尊重,实在是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业。
日本的教师待遇在全国任何学校都是一样的。城市与农村,最南与最北都没有差别。而且所有的教师都是政府公务员待遇。中小学教师不评职称。一经当上教师,就是终身制。享受公务员待遇,而且是公务员身份。教师之间工资的差别,只存在于工作年限之间,既不存在不同地区,也不存在不同学校,更不存在所谓的先进与落后教师之间。日本中小学教师没有级别,只有资格新老之别。日本的教师与学生都不评任何先进与等级。大家从学生到教师都是一视同仁。
法国
法国早在120年前即1889年就通过立法确定小学教师为国家公务员,其工资由国家财政负担。
法国在19世纪末以前,其小学教师的状况与我国目前的农村教师的处境相似:由市镇政府雇佣,社会地位不高,工资待遇低下,市镇之间差别很大,而且常常得不到保障。法国小学教师国家公务员身份的确立,有效地保障了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各种合法待遇,对教师队伍的稳定和质量的提高发挥了明显的作用。
世界很多国家都将教师列为公务员,比如韩国就有《教育公务员法》,公立学校的教师属于教育公务员,而比较体现教育资源合理分配的轮换制来自于日本。但中国的国情和日韩有很大区别,我国要实现教师待遇提高以及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体现教育公平,要解决的问题很多,除了重视并严格更遵守《教师法》,还必须解决广大“代课教师”等非正规编制教师的待遇问题,只有先行解决了教师队伍内部待遇差距过大的问题,教师变身公务员才不至于让“代课教师”更受伤,才不会加重阶层分化。
7.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待遇 篇七
学校要维持生存,要提高办学效益,就需要有一支训练有素的教职工队伍,他们是教育教学的主要力量。没有他们,学校的一切活动就无从谈起。学校领导唯有想方设法地使教师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以及教育改革中去,学校才能得到发展并走向成功。
一、制定目标
为促进教师队伍的发展,学校首先应制定教师整体建设目标,特别是青年教师队伍的培养目标。学校每个青年教师自己应设计今后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学校也要向他们提出要求并提供帮助。学校对那些素质好、敬业精神强、教学潜力大的中青年教师要重点培养,为他们创造学习的条件,让他们挑重担,尽快使他们成为特殊教育骨干。
二、优化教师成长的环境
环境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以及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它对人的发展至关重要。
1、营造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它不仅是教育学生的重要资源,同时也是影响教师思想、态度和行为的重要力量。学校应营造一种进取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对教师提出较高的要求促使教师在原有的知识及素质基础上再提高。
2、创设宽松民主的学术氛围。
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面对的是一群身心有残疾的孩子,经常会有各方面的压力,一个宽松、和谐、民主、活跃的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学校应通过各种渠道为教师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和工作环境,鼓励教师对学术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争论不休,形成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学校对教学过程不横加干涉,不强求一致,鼓励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鼓励冒尖。学校一方面帮助教师实现其成就需要,另一方面又不用行政手段强行规定教育科研指标,不强人所难。对青年教师,学校坚持必要的教学常规要求和检查,但并不人为地用强制的行政指标。对他们取得的成绩则及时肯定与表扬。这样一种氛围实际是为教师的个性成长和专长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3、倡导互帮互学的良好气氛。
在学校内部人与人的关系,尤其是教师与教师的关系上,学校积极倡导大家互帮互助,克服“文人相轻”的恶习,使每个人都感到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大家的帮助,从而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教师之间互相帮助的良好风气。号召老教师帮助青年教师,不保守,不留一手,向青年教师提供各种资料,介绍各种经验、方法和绝招。青年教师应虚心向老教师学习、请教。
三、关心激励每一位教师
学校应关心每一位教师的成长,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在教学、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采取各种措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1、物质上的帮助。
为使教师没有后顾之忧地开展工作,学校认真抓好各种设施、设备的硬件建设,努力为教师配备各种必要的办公设备、实验仪器、图书资料、现代化的教学工具等。对教师提出的符合教学发展规律的要求尽力帮助。在教师生活方面,应根据大多数教师的实际情况,主要抓好改善教师居住条件等问题,同时也应考虑考教职工的福利问题。
2、精神上的关心。
目前, 特殊教育学校物质条件相对匮乏, 教育与教学硬件比较落后的情况下, 学校领导在精神上更应关心教师。经常了解他们的思想, 与他们进行经常性的谈心活动, 鼓励他们取得每一点成绩, 让他们能在平和的心态下开展教学与研究活动, 使他们尽可能地减少压抑感, 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 在工作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3、激励与协调。
学校领导在日常管理中经常运用奖励、表扬、晋升、进修、学习等机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对重点培养的教师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注意恰当地运用政策,尊重知识分子的心里特点,不伤害其自尊心,以增加在这些措施的下,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减少负面影响。
4、制度管理。
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中,学校必须重视健全各种管理制度,实行科学民主的管理方法。如教师职称评定制度,在具体执行中严格标准,规范条件,在评定过程中,通过严格程序,将那些师风好、教学能力强、教学效果好、教学贡献大的中青年教师晋升或破格晋升为高一级教师。这是对中青年教师的一种积极引导,同时也是对其他教师的促进和鞭策。
四、进修提高
8.应大幅度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 篇八
这次调查发现一个突出的问题是,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人口不断地外流,留在农村的孩子减少,学校的规模随之骤降。许多学校缺少教师,一个教师负责几门学科,教学质量有待提高,有些村小仅有的几名教师都不懂英文,于是英语这门课就开不了。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待遇太低,吸引不来人才。有的地方规定,从镇上到村里教书的教师每个月都有补贴。但经询问后发现,该地的教师并没有拿到过这些补贴,也就是说,这些政策并没有最终落实。
农村教师的待遇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我认为,不是给农村教师一点津贴就够了,而应该成倍地提高他们的工资待遇,要让农村教师成为一个让人羡慕的职业,这样大学毕业生才能真正抢着去。
从事教育工作,需要献身精神和信仰,国家应该下大决心,大幅度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让更多的优秀人才去农村任教,切实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有一点必须考虑:即使农村教师比城区或镇上的教师多拿一倍的工资,但生活质量不能保证完全一样,而且还要面临与家人分离的情况,这个用什么来补偿?
当然,农村义务教育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待遇、师资、政策等都在发生作用。我认为,国家应公布、确立义务教育的标准,全国各地要限期达到。这个标准要很细致,包括教师的待遇,多少个学生配一个教师,学校活动场地必须多大,多少人必须配备餐厅,等等。我们要看到这个问题的紧迫性,要集全国之力把农村教育办好。
去年,我在政协联组讨论时就谈过,我们的义务教育完全能够办到世界一流,为什么不去做呢?如果说大学要办到世界一流,也许还有一段距离,但是按照我们国家现有的能力,把义务教育办成世界一流,还是可以做得到。
9.教师福利待遇提升请示 篇九
我市农村落实生产责任制以来,农村中小学民办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待遇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应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发〔1980〕84号),稳定农村中小学民办教师队伍,提高教育质量,结合我市情况,提出关于解决民办教师生活待遇的意见如下:
一、关于民办教师补助费问题。按国发(1981)144号文件和中发(1980)84号文件精神执行。我市民办教师补助标准:郊区(含塘、汉、大港的农村部分)的中学教师全年补360元,小学教师全年补336元(超过国务院规定补助标准),仍维持原标准不变;五县的中学教师全年补240元,小学教师全年补210元,尚未达到国务院规定的补助标准,中学教师应增补到260元,小学教师应增补到220元。郊区、县教育局可从上述标准中提取百分之五到十五集中掌握,用以解决民办教师的特殊困难和其它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余部分必须直接发给教师本人,专款专用,不得挪用。
二、对民办教师的补助,要认真贯彻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男女同工同酬的原则。严格执行中央关于按全劳力给他们记工分的规定,保证他们的全年收入不低于中上等劳力的经济收入水平。民办教师要享受与社员同样的一切福利待遇。
三、民办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学,实行各种形式生产责任制的生产队一般除分给口粮田外,不要给民办教师本人再分包产田、责任田,不要向他们派其它生产任务;国家规定的节假日、寒暑假、脱产进修期间,民办教师应享受的待遇要照发;民办教师的口粮由大队和生产队筹集,保证口粮标准不低于当地社员水平。辞退的民办教师回队参加生产时,社、队要给他们安排包产田、责任田、口粮田等。
四、不采用工分制的社队,民办教师的计酬形式可实行工资制。工资来源除国家规定的民办教师补助费外,由社队集体统筹解决。集体提筹的标准和办法可参照当地大队干部和社队企业用工的办法和标准,小学民办教师一般每月35-45元,中学民办教师一般每月40-50元。生产搞得好、收入比较高的大队,民办教师的工资可相应提高。
各郊、县人民政府,可依据上述意见,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具体办法,并付诸实施。
教育办
10.毛中特论文——教师待遇 篇十
1.所述案例事例要完整清楚;
2.分析讨论形成观点要有论有据;
3.要充分结合概论课相关理论内容;
4.字数控制在2000字以内;
5.自己原创,不可抄袭他人文章或网文。
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要想形成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生动局面,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因此深化教育领域改革,加快健全与我国发展需求相适应的教育制度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教育改革的重点工作。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众多,农村发展落后,农业现代化程度低。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经济,稳定农业增长,需要良性发展的农村教育。
李克强总理曾说过“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教育是今天的事业、明天的希望”。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农村教师是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待遇问题直接影响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
调查显示,当前我过对于农村教师的薪酬标准尚无明确规定,收入较低、分配机制欠妥、构成缺乏科学性的现象大量存在。尤其是农村教学点代课教师,各地发放工资标准不一,随意性大,有的甚至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对农村教师倾斜的分配导向并没有落到实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分配没能体现对农村教师的补偿与激励,因此,农村教师总是千方百计想调入城市,而年轻的又不远到农村任教,长此下去,农村教师队伍后继乏人,质量难以保证。
近日,一个致力于改变乡村教育生态的“烛光行动——乡村资教计划”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据了解,该项目倡导“资教”,“烛光行动”招聘当地教师教当地孩子,并用待遇留人,情感留人,发展留人的方式保证教师队伍的稳定和教学水平,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农村教育的作用不可小觑,但需要政府的正确引导和财政支撑,教育的公益事业,是政府之职责所在。
对于上述情况,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力提高农村教师待遇: 一是,从国家制度层面对义务教育阶段农村教师工资、津贴待遇等作出统一规定,规定农村教师最低工资标准,并建立问责机制。
二是,明确由财政单列支出农村教师津补贴。进一步明确津补贴政策的实施范围、实施对象、发放标准、类别与分档、经费来源与保障等实施细则,形成农村教师津补贴政策的实施细则和相关配套措施,切实解决农村艰苦地区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的问题。
三是,大幅度增加农村教师岗位津贴。增加农村教师任教津贴,可将农村教师任教津贴提高到工薪总额的20%-30%。发放依据应考虑距离和职称两个维度。按任教学校至县城距离远近和任教教师职称高低依次递增设定,然后依7:3比例加权核定。距离权重为70%,表示农村教师任教学校的地域差异;职称权重为30%,表示农村任教人员间的差异。对退休教师按其在农村任教教龄10年、20年、30年计算,分别享受额度的15%、30%、50%。
四是,增加农村教师交通补贴。尽快设立农村教师交通津贴制度。以距离县城远近公里数的班车费用为依据,制定统一的发放额度。以每学年实际在校任教月数为依据,按每月往返4次,统一包干一次性发放。
五是,增加农村教师周转房和公寓房。鼓励发展多元化的农村教师住房供给体系。一方面,主要由政府建设具有宿舍(公寓)性质的教师住校周转房和公寓房,教师工作调动随即搬离。结合当地城镇建设规划,在县城或交通便捷的重点镇集中建设教师住宅区。免收土地、建设等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押金,对工程质量监督等服务性收费给予减收;无偿提供或低价划拨乡村教职工住房建设用地。为农村教师建设一定数量的经济适用房、廉租房、限价房和集资房;同时,鼓励单位或个人投资在校园内和校园附近建房向教师出租,由财政给予教师一定的住房补贴。
六是,加强督查。我国早在1994年1月1日实施的教师法第二十五条就明确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2012年发布的《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再次要求“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因此,建议定期或不定期加强对相关政策执行情况的督查。
敏洪
改革开放以来,民办高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教育部统计显示,截至2013年底,我国民办高校718所(含独立学院292所),民办高校在校生557.52万人,占所有高校在校生的22.5%。民办高校在增强国家教育能力,增加教育品种,扩大教育资源,满足多样化教育需求,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形成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我们国家教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与民办教育所做出的重要贡献极不协调的,却是民办教育从业者的尴尬处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民办学校的教师、受教育者与公办学校的教师、受教育者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民办学校教职工在业务培训、职务聘任、教龄和工龄计算、表彰奖励、社会活动等方面依法享有与公办学校教职工同等权利。但在现实中,民办高校的教职员工在工资补贴、社会保障、退休待遇、职称评定、评先选优、子女上学等方面的政策与公办高校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首先,民办与公办高校教师的不平等,突出表现在社会保障及退休后的待遇上。一直以来,民办高校绝大多数是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我国公办高校执行的是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尽管国务院已出台关于将企事业单位社保实现并轨的政策,但到目前为止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教师的社保政策并未完全接轨。民办高校与教师要共同缴纳社会保险,例如教师应发工资为5000元,学校要向社保部门缴纳的社会保险占工资的32.8%,人力成本增加了1640元;教师个人则要扣除工资10.5%的社会保险,即525元,教师拿到手的工资为4475元。与公办学校相比,民办学校付出了更多的人力成本,教师个人也减少了当期收入,但民办高校教师退休时的退休待遇与公办学校同比却低了很多。按照目前的办法,以月收入4000元工资标准,民办教师达到退休年龄后每月最高也就能拿到1000-1500多元的养老金;而公办学校教职工达到退休年龄后每月可拿到5000-6000多元的退休金,两者最高差距竟然达到5倍之多。
其次,民办与公办高校教师的不平等,突出表现在民办高校教师评职称通道不顺畅。与同类、同级别的公办高校不同,大多数民办高校没有自己的职称评定委员会,教师的职称评定要么是委托公办高校的评审委员会,要么由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一个专门针对民办高校的职称评定委员会来评审。由于民办高校教师在职称评定上被区别对待,名额有限,与公办高校相比,职称评定通道极不通畅,困难重重。
第三,民办与公办高校教师的不平等,突出表现在民办高校教师的工资、补贴普遍较低。这与民办高校办学经费不足,资金来源单一有关。民办高校经费来源主要依靠学费积累,基本没有国家财政的支持和社会捐助。由于近年来民办高校普遍生源不足,导致收入下降,不少生源一般、效益一般的学校,用于教师的薪酬都难以保障。
由于对民办高校的区别对待,导致民办高校教师待遇低、保障低、地位低,教师队伍极不稳定,流失严重,已经成为制约民办高校发展的最大瓶颈。为确保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的稳定,保障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特建议:
1.政府有关部门要制定具体时间表,尽快清理并纠正对民办高校的各类歧视政策,落实民办高校教师待遇,让民办高校教师在资格认定、职称评审、进修培训、课题申请、评先选优、国际交流等方面与公办学校教师享受同等待遇,在户籍迁移、住房、子女就学等方面享受与当地同级同类公办学校教师同等的人才引进政策。2.教育部门要打破体制壁垒,在工龄、社会保障、退休待遇等方面实现公办与民办高校的并轨;主管部门要制定相应支撑机制和评价体系,鼓励优秀教师在公立大学与民办大学之间的无障碍流动。
3.政府应加大对民办高校的政策支持与财政补贴,加强对民办高校的监管,提高民办高校教师待遇,确保民办高校在岗教职工的实际收入、社保、退休后待遇和本地区公办高校同层级的教职工等同。
4.相关部门应限期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进入教育领域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文件中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各项政策,创造公立大学和民办大学公平竞争的环境,保证民办大学与公立大学真正享有同等待遇和权利
李克强总理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教育是今天的事业、明天的希望。”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农村教师是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待遇问题直接影响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全国政协委员、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副主席姚爱兴建议,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规定农村教师最低工资标准,并建立问责机制。
据了解,国务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以来,农村中小学在公用经费、免除杂费、免课本费以寄宿生补助费、建立危房改造长效机制等方面,都建立起了责任明确的“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而对于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只是笼统地提到:“中央继续按照现行体制,对中西部及东部部分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经费给予支持。省级人民政府要加大对本行政区域内财力薄弱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确保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按照国家标准按时足额发放。”由于省级政府对于财力薄弱的地区如何进行财政转移支付、按照什么项目、什么标准保障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并没有建立起明确的责任分担机制,以至于到了各地,特别是各县(市区)能发多少就发多少,致使各地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保障水平、保障力度差距很大。
调查显示,目前全国一些地区农村教师工薪收入较低、分配机制欠妥、构成缺乏科学性的现象大量存在。尤其是农村教学点代课教师,各地发放工资标准不一,随意性大,有的甚至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姚爱兴委员在调查中发现,由于国家对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总体水平及其基本标准没有明确规定,在“以县为主”的经费投入及保障机制下,各地差别很大。而财政支付能力不足的县,农村教师的津补贴从绩效工资当中出,对农村教师倾斜的分配导向并没有落到实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分配没能体现对农村教师的补偿与激励,因此,农村教师总是千方百计想调入城市,而年轻的又不远到农村任教,长此下去,农村教师队伍后继乏人,质量难以保证。
为此,姚爱兴委员提出六点建议:
一是,从国家制度层面对义务教育阶段农村教师工资、津贴待遇等作出统一规定,规定农村教师最低工资标准,并建立问责机制。
二是,明确由财政单列支出农村教师津补贴。进一步明确津补贴政策的实施范围、实施对象、发放标准、类别与分档、经费来源与保障等实施细则,形成农村教师津补贴政策的实施细则和相关配套措施,切实解决农村艰苦地区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的问题。
三是,大幅度增加农村教师岗位津贴。增加农村教师任教津贴,可将农村教师任教津贴提高到工薪总额的20%-30%。发放依据应考虑距离和职称两个维度。按任教学校至县城距离远近和任教教师职称高低依次递增设定,然后依7:3比例加权核定。距离权重为70%,表示农村教师任教学校的地域差异;职称权重为30%,表示农村任教人员间的差异。对退休教师按其在农村任教教龄10年、20年、30年计算,分别享受额度的15%、30%、50%。
四是,增加农村教师交通补贴。尽快设立农村教师交通津贴制度。以距离县城远近公里数的班车费用为依据,制定统一的发放额度。以每学年实际在校任教月数为依据,按每月往返4次,统一包干一次性发放。
五是,增加农村教师周转房和公寓房。鼓励发展多元化的农村教师住房供给体系。一方面,主要由政府建设具有宿舍(公寓)性质的教师住校周转房和公寓房,教师工作调动随即搬离。结合当地城镇建设规划,在县城或交通便捷的重点镇集中建设教师住宅区。免收土地、建设等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押金,对工程质量监督等服务性收费给予减收;无偿提供或低价划拨乡村教职工住房建设用地。为农村教师建设一定数量的经济适用房、廉租房、限价房和集资房;同时,鼓励单位或个人投资在校园内和校园附近建房向教师出租,由财政给予教师一定的住房补贴。
六是,加强督查。我国早在1994年1月1日实施的教师法第二十五条就明确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2012年发布的《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再次要求“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因此,建议定期或不定期加强对相关政策执行情况的督查。
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往城里跑„„”,这是著名教育陶行知先生1926《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的一句话,但如今近九十年过去了,但是“乡村教育怎么走”的问题却仍然没有得到解决。
近日,一个致力于改变乡村教育生态的“烛光行动——乡村资教计划”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据了解,该项目倡导“资教”,“烛光行动”招聘当地教师教当地孩子,并用待遇留人,情感留人,发展留人的方式保证教师队伍的稳定和教学水平,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那么,造成乡村教育问题的根源何在?公益又能为乡村教育的改变带来什么?带着这些问题,《善达网》采访了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教授。
老师待遇低是核心问题
善达网:目前,如何发展乡村教育是当前中国教育最主要的问题之一,您如何看待乡村教育的现状?
熊丙奇:农村目前采取四级学校体系,中心小学统管完全小学、非完全小学、教学点,办学局面非常困难,师资流失现象非常严重。非完全小学、教学点更存在一个空虚化的问题,办学条件也很困难,面临“被自然消亡”的现象。
善达网:师资匮乏是目前乡村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
熊丙奇:乡村教育的师资力量是非常薄弱的,很多乡村学校的师资大多是聘请的临时代课教师,而且待遇很低,根本留不住人。还有很多课程开不起来,比如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基本上是没有专业教师教,或者由其他非专业老师代课。
再者,地方政府在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时,还存在重硬件轻软件的问题,比如说,很多学校虽然虽然都建有宏伟的教学楼,以及多媒体教室、电脑房等教育教学设施,但利用效率很低,根本没有教师来辅导。硬件条件上去了,但是最大的“软件”——教师问题却没有解决,教师是教育的灵魂,讲台上没有了教师,乡村教育能有什么改变?
善达网:您认为问题的根源在哪儿?
熊丙奇: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教师待遇问题,在发达国家,诸如美国和日本,在乡村学校任教的老师收入要高于城市学校教师,其道理很简单,乡村教师的待遇高于城市地区,由于待遇高、乡村生活成本低,教师才愿意到乡村任教。我国却完全颠倒,越是没人愿意去的地区,工资待遇越低。
教师待遇的背后其实是现在的教育体制问题。现在来说,各地老师的待遇保障还是以县乡财政为主,这就导致一个问题,那些经济条件差的县乡,由于财政较弱,别说提高收入了,教师的基本待遇都很难得到保障。还有,通过县的统筹,经费发到中心学校,再由中心学校统筹到乡村小学或教学点,层层盘剥后,乡村学校教师工资根本难以保障,导致教学质量越来越差,学生流失严重。
地方政府更乐于锦上添花
善达网:对于这种情况,教育部其实也曾反复强调教育投入要向不发达地区、薄弱地区倾斜,并给予乡村老师一定的补贴。
熊丙奇:话是喊了很多年,但现实却很不乐观,地方政府还是乐于做锦上添花的事儿,对他们来说,最能展示其政绩的可能是要办出一两所示范性的好学校,而不是在薄弱的乡村学校上费什么力。
善达网:那您认为问题应该怎么解决?
熊丙奇:首先要解决理念问题,即乡村教师的待遇要高于城市地区,向国际接轨。其次,要解决经费从哪里来的问题,我认为这需要全面改革教育拨款体系,由现在的县级财政为主保障基础教育经费转向省级财政统筹,对于不发达地区,更要强化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而且,还应该调整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模式,不能再按现在的层层拨付方式拨款,而应该实行直接把拨款打进学校、教师和要补助的学生的账号上的方式,这可防止转移支付被挤占、挪用,比如,本应该给乡村教师的钱,被政府部门用于其他地方,发给了城市地区教师。
善达网:为了解决乡村教育凋敝状态,发展贫困地区教育,很多人建议要发挥社会机构的力量。您认为这对于乡村教育的改观有什么意义?
熊丙奇:我不认为这能起到多大效果。因为保障义务教育,是政府的首要职责,不能由社会捐赠替代。比如现在有些机构关注留守儿童,关注农村教育,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辅导,但是教师的待遇问题、课程制度问题、整体办学条件问题如何解决?这都要由政府起主导作用的。这个主体问题不解决,依靠社会机构只能是杯水车薪。
要改变乡村教育,更重要的还是要靠国家调整教育投入价值取向,应从保障公共教育、保障公平出发进行教育拨款,为此,我建议可开放高等教育吸引更多民间资金进入高等教育领域,由此减少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转而投向基础教育,尤其是不发达的基础教育。
政府才是教育改革的主导力量
善达网:由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父母心公益基金发起的“烛光行动——乡村资教计划”为乡村学校配备专业教师(体育、音乐、美术、计算机、幼教),教师招聘立足于当地,以应届及往届的教育专业毕业生为主体,在提供优厚的薪资待遇的同时,提供山村教师发展的进修机会。同时,项目还在学校设立“烛光奖金”,奖励包括公办教师在内的优秀教师。
熊丙奇:这当然是一种不错的模式,但关键是能持续多久。有多少地方政府积极响应上级布置的计划,把计划引来的人才当人才使用,又有多少计划中的人才,有扎根乡村教育的长远规划?比如政府推出的农村特岗教师计划,虽然有中央财政支持,但学校在拿了这笔钱后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本校其他老师待遇低,凭什么你高?二是你来了之后几年后可能走掉,凭什么好好用你?
其实,我国近年来在改善农村教育现状方面,没有少花功夫,包括推出农村特岗教师计划、免费师范生计划、支教计划等,但这些计划对乡村教育的局面,尤其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并未带来多大的改观。就像前面我讲的,乡村教育的改变不是一两家公益机构就能解决的,最后还得要靠政府,政府才是教育改革的主导力量。或者说,不从根本体制上解决问题,而只是在现行体制之外进行修补,难以解决乡村教育的根本问题,善达网:还有个需要注意的问题是我们的“城市取向”教育,很多农村的学生,其父母、老师、朋友都在告诉他们要好好学习,去城市里生活。
熊炳奇:这还是教育体制问题。我们的教育体制非常急功近利,比如实施的“985”、“211”工程等,把学校分成三六九等,催生了基础教育的“名校情结”和大学生就业中的学历歧视。这导致所有的学生都想进重点大学,进重点才有出路。“985”、“211”工程当初是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而设立的,但纵观世界发达国家,所有世界一流大学,都不是“计划”出来的,而是靠自由竞争办出来。
现在社会上都在批判乡村学校的超级中心,但根源恰恰在这些超级大学,大学分三六九等,高中、初中和小学当然要分三六九等,乡村教育最为薄弱,当然要出问题了。现在是整个教育体制有问题,教育模式没有改,农村教育办得越好,农村的孩子却越少。
精英教育是一种反教育模式
善达网:不久前,教育部2015年工作要点公布,要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这是否会促进乡村教育的改变?
熊炳奇:根本上是要权力下放。“985”、“211”学校是另一种“既得利益者”,此前,我国在推进中央向地方放权,地方向学校放权过程中,如果能取消存在多年的“985”、“211”工程,会很大程度改变我国高等教育的生态。多年来,我们实行的都是精英教育模式,即不断把乡村教育的优秀人才选拔上去,最后忽视了其他的成长。这种教育模式本身是一种反教育的做法。
其实,为促进教育公平,我国多年来在贫困地区教育上投入不菲,每年的投入达到上千亿元。这当然是应该的。但我们更要意识到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公平,从深层次的教育公平出发,我国要认识到发展乡村教师队伍的重要性,要让农村孩子享有教育的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都必须提高乡村教师质量。
善达网:基于现在的教育现状,近年来很多人开始推崇民国教育,称那时虽有战乱,但教育质量很高,出现了很多大师。
熊炳奇:关键是办学的制度问题。现在的基础教育完全是一种工具化和应试化模式,中国当前的大多学校都存在功利办学的问题,而家长也在择校、送孩子上培训班时多有盲目,但这不是教育严重应试化的根本原因,而是应试教育体系的结果,结果教育被竞技化和功利化,这完全是一种混乱的教育逻辑。
教育的本质应该是让每个人生活更加美好,让每个人都成为优秀人才,政府强调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才是核心。而现在恰恰相反,我们强调的是高等教育,实施的是重点学校制度。这些体制不改,乡村教育很难有出路。
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要想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因此深化教育领域改革,加快健全与我国发展需求相适应的教育制度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工作,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众多,农村发展落后,农业现代化程度低。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稳定农业增长,需要良心发展的农村教育。
李克强总理曾说“促进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教育是今天的事业,明天的希望”。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展的重中之重农村教师是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喝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待遇问题直接影响到教师队伍的稳定。调查显示,当前我国对于农村教师薪酬尚无明确标准,收入较低、分配制度不完善,收入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大量存在。尤其是农村代课老师,其工资主要来源于县乡财政划拨,由于各地财力不同,教师的待遇差距大,有的甚至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各地对于农村教师的倾斜政策落实不到位,偏远地区的教师津贴未能体现出其补偿和激励作用。因此,农村教师千方百计的想调入城市,年轻的教师又不想投入农村教育事业,长此以往形成了农村教育后继无人的窘境,断层状况严重。
近日,一个致力于改变农村教育生态的“烛光行动—乡村资教计划”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据了解该项目倡导资教,其行动主要是通过招聘当地教师教育当地乡村学生,用待遇留人,用感情留人,用发展留人,以期达到保证乡村教师队伍稳定、教育质量稳步提升的目标。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教育的作用不可小觑,但政府不可因此懈怠,正确引导乡村教育的健康发展、加大对乡村教育事业的投入是政府之职责所在。
结合上述原因分析,我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的着力发展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
一、从国家制度层面对义务教育阶段的乡村教师待遇做出明确的统一规定,设置最低薪酬标准,并形成长效监督机制,落实主体责任,确保工资发放准确、及时、到位。
二、明确由财政单列支出农村教师津贴补助。进一步完善和明确补贴政策的实施范围、实施对象、发放标准、分类分档、经费来源、发放细则等。制定并完善预支相配套的实施规定的有力措施,切实解决农村教师待遇低,帮助乡村偏远地区留住优秀教师,提高乡村教育水平。
三、大幅增加农村教师岗位津贴。增加农村教师任教津贴,提高农村教师津贴占工资的比例。发放一句可从以下两方面考虑:距县城距离、教师职称。对于农村教师的退休待遇应予适当提高,以期吸引优秀教师到乡村任教。
四、引导乡村学生回乡参与教育事业建设。农村学生在城市中接受高等教育后,引导其回乡建设家乡是一件利于自身、利于家乡的好事。在乡村教育中要注意树立学生的家乡认同感,归属感,荣耀感。对于回乡参加教育事业的大学生要予以政策倾斜、经济帮扶。
五、增加对乡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乡村教师匮乏的主要原因有乡村的居住环境差,公共资源匮乏、文体设施落后,医疗水平低等。加大对乡村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居住环境,提高农村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差距,加快新农村建设是为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助力的重要举措。
六、增加农村教师交通补贴。尽快建立农村教师交通补贴制度,以学校距城区的班车费用为依据,制定统一的交通补贴额度。缓解教师的交通费用压力,是教师更好的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
七、加快农村教师周转房和公寓房建设。鼓励发展多元化农村教师住房供给体系。一方面由政府划拨土地进行集资房或公租房建设,另一方面鼓励农村教师在外租房并由政府出资负担一定的租金。
八、加强对农村教育事业财政资金的监督,确保资金的合理运用。2012年发布的《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要求“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因此建议形成长效监督机制,强化主体责任,确保财政投入落实到位,真正实现为农村教育事业发展提供财力支撑的目的。
11.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待遇 篇十一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办公厅三局局长、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白煜章,就关于教育事业发展的相关问题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
记者:一个时期以来,社会上对教育界遇到的困难和出现的个别问题颇有议论,一些人感到忧虑。请问您对中国教育的总体形势怎么看?
白煜章:首先感谢你们对人民政协工作的支持。两会期间,我参加了全国政协委员对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和贾主席政协工作报告的讨论会。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同志带领六位司长认真听取委员建议,介绍了我国教育事业的新进展,并与政协委员就又好又快发展教育事业的几个重要问题进行了诚挚对话,我对袁部长尊重委员的好作风和对教育发展充满信心的表现留下了良好印象。关于对教育总体形势的看法,让我概括起来用委员在讨论中的发言说话:
—我国中小学教育、幼儿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基本做到了适龄儿童人人有学上,九年义务教育成效显著。
—大学扩招,使更多的高中毕业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教育经费不断增加,达到了占GDP4%的国际水平。
—职业教育蓬勃发展,各类专业技术学校遍布城乡,为扩大就业提供了重要支持。
—民营教育发展势头良好,数量增加,质量提高。
—培养了大批高端战略人才。博士生、硕士生成为社会各领域的主力军。在我国实现以“天宫”系列及战略核武器、航空母舰为标志的航空航天航海事业跨越式发展中,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基础性贡献最大。
—国际教育交流事业发展迅猛,且派到发达国家的留学生在学成后归国服务已成为主流趋势。
记者:近年来,广大政协委员为发展我国教育事业积极建言献策。您怎样看待我国教育事业“十二五”预期目标乃至长远规划的实现?
白煜章:教育是全民族的根本事业,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全国政协自本届以来,进一步加强视察调研力度,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刚,多次对政协委员有关教育工作的建议做出重要批示,贾主席亲自就解决圆珠笔质量问题的调研做出部署,王刚副主席亲自就委员关于提高教师工资待遇、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建议与政府负责同志协商。如果客观准确地判断我国教育形势,可以说,我们已经建成了世界级的教育大国,在某些学科还进入了教育强国行列。
教育在“十二五”期间乃至新的战略机遇期内,其规划指标是科学的,是切实可行的,目标可期。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的要求,并明确了“按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编制预算,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安排,确保实现这一目标。”这就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从未有过的坚实物质基础,同时也会有力地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
教育部袁贵仁部长两会期间在列席政协小组讨论会时表示:“我们国家发展到了现在这个阶段,我们有条件、有能力办好中国的教育。中央科教兴国的大政方针已经确定,关键就要抓好贯彻落实。”“我们会进一步努力做好工作,让人民满意,让中央放心。”
大力营造支持教育事业的良好氛围,这是我们的共同责任,也是全社会的共同义务。关注教育,就是关注中华民族的未来。让我们全社会都来关注教育,关心教育,更要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我们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前途,充满坚定信心。
记者:您对当前的教育事业发展有哪些思考?
白煜章:在当前和新的战略机遇期,关注教育有很多工作要做,至少有这么几条至关重要:
第一,进一步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主要是坚持我们党多年形成的对教育事业的领导体制、管理模式,坚持党的领导地位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不动摇;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亿万青少年的头脑的坚定政治方向不动摇。
第二,进一步加强学校管理队伍建设。把一部分优秀人才输送到各级学校的领导班子中来,在人才资源配置的全过程中,组织人事部门应该把德才兼备的人才安排到学校和系(学院)的领导岗位上。特别是要选好书记、校长,从体制上确保校长行使教学管理权。
第三,进一步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并大幅度提高教师待遇。应扩大师范教育,不断提升师范教育规模和水平,以满足我国城乡师资需求。采取强力措施,尤其要全面地系统地解决广大农村、老少边穷地区的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农村人口基数大,农村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直接影响我国建设世界教育强国的进度。关于大幅度提高教师工资、住房、交通、医保等待遇问题,中央领导同志高度重视,我们已经有条件逐步加快全面提高教师的待遇水平。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作“苦了谁,也不能苦了孩子”。我认为还应该叫响另一句口号,叫作“宁肯我们多吃苦,也让老师少受苦”。
第四,既要关注培养高、精、尖人才的重点院校,又要切实巩固加强基础教育,要培养学生发明创新的兴趣,世界上很多著名的发明大多是学生创造出来的。要培养造就一批又一批钱学森、袁隆平式的大科学家。中国科协原党组书记邓楠同志说,要鼓励学生在校期间的小发明小创造,积极为他们成才创造必要条件。我们认为,学校必须承担起培养造就千千万万掌握高科技知识的新一代创新型人才的历史重任,这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技基础。
第五,要进一步减轻学生负担。学生负担太重,让亿万家长苦不堪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健康发展。由于学生负担太重,直接影响了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目前我国学生负担太重主要是中小学生负担过重,已经对两亿多青少年健康成长造成很大影响。要坚决取缔奥数班、精英班,取缔校外校,坚决取缔名目繁多的所谓应试补习班等。解决学生负担过重问题,首先要改革教材,改革教学方式,还要大胆地探索缩短学制改革,普通教学能否将从小学到大学十二年,缩短为九至十年。这样的教学结构将更加合理,更加以人为本。互联网时代和不久将来的物联网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已经具备了缩短教育学年的客观条件。
第六,要支持学校全面开展课余读好书活动,以带动加强社会主义公德教育。现在人们都意识到,我们的物质相对丰富了,但精神食粮却明显不足。比如,假冒伪劣产品,危害人体健康的食品、药品泛滥都与社会公德有关。我不反对出台法规对这类现象施以重典。重典在一定时期是必须的,该出手时就出手。但是,从当前看,学校最缺乏的是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高尚道德情操教育,加强这些方面教育才是治本之策。我认为,培养良好社会公德,最关键的就是要形成全社会首先是学校读书学习蔚然成风的新局面。知识就是力量,读书对办好中国所有的事情来说,都具有极其重要的长远的战略意义。如果我们经过五年、十年的努力,中华大地到处都是琅琅读书声,我们的伟大国家该是多么美好的盛景啊。我建议,全社会都要积极支持学校开展课余读书活动,读书之声鹊起之时,就是社会公德根本好转之日。
12.对学校教师教育工作的探索 篇十二
关键词:教师,教育工作,探索
作为学校或者教育管理部门, 应该给学生创造参与竞争的机会, 比如各种非营利性的大赛等。目前全国自下而上的中小学生各类比赛就是最好的参与机会。对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大有好处。
自信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可、肯定和接受的态度, 包含自我感受、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 是对自己以及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正确性的深信无疑。有言道:信念是前进的动力, 理想是精神的支柱。自信心是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内驱力, 自信心强的人总认为自己的能力无穷, 相信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坚信自己的事业一定成功。
素质教育要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而这种素质中一个相当重要的内容就是健全的人格。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 竞争日趋激烈。生活中不难发现, 人愈是自信, 愈会成功, 愈成功则愈自信。因此, 从小事做起,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是一个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
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说过, 在人的所有情绪中, 最强烈的莫过于渴望被人重视。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使他们刻苦顽强地用功学习的最大力量, 是其对自己的信任和尊重。”研究表明, 认可学生是促进学生自信心产生的催化剂。唯有信任, 才能驱使学生付出巨大的精力和劳动去争取成功。学生因受教师的感染而相应地产生对自身力量的信心, 会因教师的激励而迸发出积极的力量。相反, 在学习上, 老师们也会发现:唯分数论会伤害分数较低的学生的自信心。他们或者萎靡不振, 或者自暴自弃, 与老师、同学、班级格格不入, 负面影响随之而来。因此, 教师要用真情实意尊重学生的人格, 在班级创设一个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获得知识, 提高能力, 陶冶情操。
一个适当的机遇可以成为一个转折点, 使人从此踏上成功之路。爱国斯是由于叔叔发现其数学天才, 加以悉心培养而成为伟大科学家的;被学校称为"不爱学习"的瓦特, 因在父亲店铺里得到的实践机会, 使其创造天才得以发挥, 从而获得了伟大的成功。可见, 成才的突破口在人的身上往往呈多角度, 需细心寻找, 而这种突破口一般就是一个人的特长、优势和潜能所在, 一旦发现, 就要创造条件, 施以良性刺激, 积极扶植。对于学生, 也是这样。
自信心的形成离不开对自身能力的自我评价。青少年学生总是渴求从别人的评价中来判定自己的价值, 因此在学生心目中有威望的教师、家长的鼓励和评价会强烈地支配学生对自己品质和能力的估价, 影响学生自我评价的发展。学生在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发展过程中, 如果经常得到别人的评价和鼓励, 他们就容易从这些信息中发现自己的价值, 不断取得成绩和进步, 也就不断体验到“成功感”, 从而逐步形成比较稳固的性格特点一一自信心。因此, 在教育过程中, 教师、家长对于学生的成绩和进步都应当及时肯定和充分鼓励, 对暂时后进的学生要看到他们的闪光点, 他们有一分的优点, 就应热情地给予三分的肯定, 并经常地给学生一种心理暗示:“你有能力做好这件事”、“你也有才”。
只有参与竞争, 才有可能获得成功。但是现实有其残酷性, 人不可能事事都成功。只有踏着失败的阶梯, 才能登上成功的高峰。但是, 不少学生胜则骄, 败则馁。一遇失败, 就一蹶不振。此时, 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自我, 使其增强认识自我, 了解自我的能力, 相信“失败是成功之母”, 懂得成功之路有坎坷, 应该把失败看做是新起点。这样就可能获得下一次的成功。
诸葛亮在他的《诫子书》里说道:“夫君子之行,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 须静也;才, 须学也。”意思是说“对于那些有才能的人来说, 平和的心提高了他们好的修养, 俭朴的生活培养了他们好的品德。人只有把什么都看得很淡, 才能使志向远大, 也只有保持了宁静的心境才能思考问题更深刻。学习必须心静, 知识的获得离不开学习。”可见。静心对于学习是重要的。本人在管理班级时发现, 对于那些顽皮好动的学生, 如果鼓励他看自己喜欢的正当的书籍, 可以有效地使其在不长的时间内静下心来, 会使其性情有所变化, 之后再将其向课程学习方面引导, 其学习成绩会有提高。这对于稳定班级秩序, 不能不是一个可行之策。
“人贵有志, 学贵有恒。”“立志而无恒, 终身事无成。”荀子说:“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锲而舍之, 朽木不折”。荀子还说:“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读书应该有“滴水穿石”的恒心。不要虎头蛇尾,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东一榔头西一棒棒。成功的大门靠勤奋的钥匙去开启, 阅读的旋律要矢志不渝的追求去奏响, 常言道:“恒心搭起冲天路, 毅力冲开智慧门”。这就是读书的制胜术。读书人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三分钟热度”、“一曝十寒”, 缺乏绳锯木断, 水滴石穿的韧劲。我们的学生更是如此。因此, 培养学生的恒心应该是工作的重要一环。
本文谈到的六颗“心”——“责任之心、是非之心、自尊之心、自强之心、自信之心、静心”, 其培养过程是本人和同仁们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获得的体会。虽肤浅, 却有效。从教育的责任来说, 作为教育工作者, 我们任重道远。
【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待遇】推荐阅读:
榆林市特殊教育学校首届教师手语技能大赛11-19
特殊教育学校11-28
特殊教育学校学生问卷08-29
青岛公立特殊教育学校10-14
特殊教育学校培智音乐12-15
特殊教育学校总务计划12-20
特殊教育学校关爱教育研究论文08-22
特殊教育学校挂职锻炼心得体会07-05
县特殊教育学校德育工作总结11-25
北京特殊教育学校挂职锻炼心得体会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