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管理远程教育

2024-11-08

工程管理远程教育(12篇)

1.工程管理远程教育 篇一

南关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管理与应用情况汇报材料

各位领导、专家:

根据国家及省、市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有关精神,依据上级部门制定的相关要求和制度,我校认真实施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并与近日进行了自查验收,现将我校农远工程实施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占地面积2300平方米,教职工49人,学生数500人,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我校教育保持了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先后获得“德育甲级学校”等称号。近来学校接入互联网,为我校教育教学提供极大方便。我校现有多媒体教室1个,光盘播放室1个。学校每学期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

和多媒体教学课,每学期还认真组织开展校本培训工作。

二、工程管理情况:

我校自08年3月份开始进入农远工程全面安装调试阶段,5月完工。本次工程浩大,设备多,仪器精密,为保证此次农远工程的投入发挥最大效率,管理和应用好这些设备十分重要。对此,学校领导十分重视,召开了农远工程专项会议并成了农远工程领导小组和农远工程教研领导小组。我校在这项工程中具体管理与应用工作已顺利开展,具体情况如下:

1、校领导高度重视,健全各项机构农远工程开始实施后,学校成立了农远工程领导小组和教研领导小组,校长亲自挂帅,领导班分工明确,制度完善。我校农远工程领导小组由校长为组长、副校长刘晓英同志为副组长、一名专职管理员和一名兼职管理员。我校农远工程教研领导小组由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任组长,教导处与各教研组长配合搞好各学科的教学应用,形成“上下合力、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学校制订各项制度,责任到人,分工明确。

2、我校在工程安装期间就已对本项目所有设备资源进行财产登记,分类编号。为明确责任,保证设备良性运转,学校制订了《农远工程设备管理和使用制度》14项。这样制度化管理使全校老师与学生都明白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并做到了“管理制度上墙、师生自觉遵守、严格规范管理”,使管理工作做到了有章可循,职责分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建立各项日志档案。我校在制度化管理的同时,还建立了各项设备使用日志档案,学校制定了农远工程设备和资源的使用、维护登记表24项,记录设备每天使用情况和运用现代化设备的体会,这样可以及时发现设备运转中出现的问题,能让教师在教学中了解学生情况,不断积累经验,提高业务水平,增强技能。

4、学校投入专项经费,保障工程有效运转。经费是农远工程运转的重要保证,我们按照上级的要求,保证经费按时足额到位。

(1)保证配套经费

按规定,我校农远工程的三分之一配套经费由我校负担,我校积极筹措,按时将5万元全部上交。

(2)投入管理经费农远工程的管理经费由学校负担,主要解决辅助配套设施和其它方面的支出,总计投入约5万余元。

(3)预算维护经费

为了用好管好农远设备,我们今后每年拿出专项经费用于维护设备运转。

三、教学应用情况:设备现已全部安装完毕,下一步的问题就是教师如何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为充分发挥农远工程资源的作用,切实为我校教育教学服务、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针对这个问题,学校集思广益,广大教

师积极探索,大胆尝试,工程资源在我校教学应用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多媒体教学走进课堂,各班级各学科均安排有多媒体课,图象、声音、动画等结合在教师的讲课中把学生引入了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他们还怎能讨厌学习呢?

2、搞好校本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学校先派有电脑基础的教师参加骨干教师培训,再以校本培训为基础,向全校教师进行有计划的培训,最终使得所有教师都掌握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3、充分利用教学光盘,组织学生观看光盘教学资料,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并将光盘播放与课堂讲授相结合,实现光盘中的教师、学生与教室中的教师、学生之间的互动式教学。这种模式,使教师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孩子们可以直接看到全国优秀教师讲课,从而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通过卫星接收的电视节目、数字化教学资源,结合学校已有的课程资源,实施多媒体教学。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学生们普遍感到通俗易懂,进一步增强了学习兴趣。

4、各班级开设计算机课,使学生掌握简单的计算机理论和实践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为以后进一步学习计算机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5、实施教学资源整合。电子备课室里组织教师集体备课,教师将从卫星接收到和从互联网搜集到的资源以及教学素材库中的资源进行科学的编排和再加工,建立符合课程需要的教学资源库,为教学设计奠定了基础。

6、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我校将整合后的资源有机融合到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实现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多次组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培训和研讨活动,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7、实施与研究性学习方式的整合。我校积极探索在网络环境下,实现学生、教师、教材、信息技术四要素合理建构及有效互动,通过信息收集整理发布、小组协作学习等方式,开展探究式、合作式学习,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将学生引入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天地。

8、计算机教师还为广大教师提供定时开放,教师可在室内制作课件,查阅资源库,逐步提高业务水平,为教师提供互相交流学习的机会。很多教师把自己制作的优秀课件或教案放到资源库中供别人参考,这样形成一个良好的资源共享,有助于提高我校教师业务水平。

9、努力搞好拓展应用。我校利用自身资源、师资优势,对周边学校实施教师培训和教研指导。我校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硬件建设任务已经完成,今后的工作将重点转到管理和应用上来。虽然我们在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距离国家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今后我们要继续贯彻落实好国家关于远程教育工程的各项要求,认真学习和借鉴兄弟学校的先进经验,进一步提高认识,开拓创新,强化应用,发挥效益,全面推进我校农村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

四、存在的问题1.专用教室数量不足:由于条件限制,多媒体教室、卫星接收室和光盘播放室集中在一间大教室里,这样使管理和使用较为混乱。

2、资源库和电子备课系统的使用次数不多:由于大多数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备课模式,因此对资源库的资源和电子备课系统使用次数不多。

3、校本培训开展形式单一:由于农村教师对电脑知识掌握还不是太熟练,这两年来校本培训一直以教师的电脑基础知识和课件制作为重点,形式较为单一。以上汇报如有不妥之处,请各位领导给予批评指导。谢谢大家!

2.工程管理远程教育 篇二

关键词:工程教育,影响因素,教师培养

工程教育在中国已有百年历史,在国家经济建设的不同阶段,作出了突出贡献。当前中国的高等工程教育包括:工学博士、工学硕士、工程硕士、工学学士的培养。截至2003年,中国设有工科专业的院校达到了1303所,其中工科学生达到369.34万人,根据拟定中的《2020年中国教育发展纲要》,预计到2020年我国工程教育在学人数应该为1000万左右,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工程教育已有了一定的规模,并已成为了工程教育大国[1]。然而,工程教育大国并不等同于工程教育强国,在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研究院(IMD)每年发布的《世界竞争力报告》中,我国2007年劳动力市场可获得合格工程师(qualified engineers available)数量的排名如表1所示,中国在55个国家和地区当中排名53位,可见我国要想从工程教育大国真正走向工程教育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数据来源:瑞士洛桑排名《世界竞争力报告》http://www.worldcompetitiveness.com/OnLine/App/Index.htm

一、影响我国成为工程教育强国的因素

1. 国家对工程教育重视不足。

20世纪,工程教育在我国曾经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但是90年代以来,由于产业结构的变化,文、法、经、管等方面的教育受到国家的重视。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大规模扩招和高校间的合并,原有的工科院校被并入了综合大学,原有的工程教育体系被彻底打乱和削弱,这对中国的工业化水平及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设有十分严重的影响。工程教育是涉及全社会的系统工程,需要国家支持,才能提升我国工程教育质量。

2. 工程教育的影响力不足。

目前工科学生在我国全日制本专科生中占35%以上,远远高于日本、德国、英国和美国,但工程教育对广大民众的吸引力明显不足,我国中学生对工程学科知之甚少。高校缺乏对工科学生职业和人生规划方面的训练,导致学生对作为工程师职业缺乏自豪感,使得大量学生流失到非工程职业领域。工程教育生源减少,进一步影响工程教育质量。

3. 工科教师队伍的非工化、非师范趋向严重,影响工程教育质量。

在我国,文、理各科都有师范大学专门培养教师,甚至高职院校的教师也有专门机构在培养,而工科虽然长期属于规模最为庞大的学科门类,却没有专门的机构为工科教育输送教师,这已成为制约工科教育应对挑战、提高质量的瓶颈。

我国工程教育正处于质量与规模发展不协调阶段,高等学校工程类专业的师资主要由各类学校工程类专业的研究生教育承担,学历虽高,工程实践经验却相当缺乏,难以胜任综合性实践教学的指导工作;长年从事理论教学的老教师与现代工程实践脱节,使得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不足,“非工化”趋向日益突出。工程教育教师,只懂工程,不懂教育,缺少对教育学原理、教育基础知识、教学基本技能方面的了解,“非师范”性日渐显露。

鉴于以上因素,笔者认为在一系列工程教育问题中,最迫切的问题就是工程教育师资问题,需从国家、高校和社会三方构建的机制入手。

二、政府应大力支持工程教育教师培养

工程教育事关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大局,对于工程教育师资的培养,政府始终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政策上引导和规范我国工程教育教师的培养。近年来,教师工作的专业性得到了日益广泛的认可,专业化发展已成为全球教师教育的共同趋势。为了适应这种趋势,更为了解决工程教育质量等诸多现实问题,国际知名工科大学已经推出“成立工程教育委员会”、“设立工程教育系”等举措,探索工程教师培养新模式。

2004年4月9日,美国普度大学(Purdue University)董事会决定创建一个全新的学术部门———工程教育学系(Departmen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这是美国大学中设置的第一个工程教育学系。2004年4月12日,弗吉尼亚理工大学(Virginia Tech)工程基础部(Division of Engineering Fundamentals)也宣布更名为工程教育学系(Department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并公布了包括提供工程教育研究生课程在内的一系列改革措施[3]。而美国其他的大学,如MIT、哈佛都设立了工学院等,也正在研究如何进行改革以应对工程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在法国,工程教育一直由综合性大学和工程师学校承担。工程师学校不仅划归国家,而且隶属于技术性部门,享受政府全额拨款。作为享誉全球的巴黎高科成员,法国国立高等先进技术学校 (ENSTA) 非常重视通识教育,正致力于为学生提供一种“全科工程师教育”课程,而不再是培养传统意义上的单纯的工程师,职业工程师已不是该校的培养目标。

1. 以政府为主导,从宏观政策上支持、引导,积极推进设立“工程教育学”二级学科学位点(硕士、博士)工作,专门致力于培养工科教师。

(1)培训工程院有意留校任教的研究生。这些学生担任助教,必须按规定合格地修完一门教育学类的课程。(这些人的成长,不能仅仅限于目前跟着教研室学或去听专业课的状况,而应组织力量,系统讲授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课程,研究学生心理与教育问题。)

(2)组织力量对工科学生讲授工科平台的专业课,如工程发展史、工程哲学、工程思维、工程方法论等课程。

(3)高校工科专业教师队伍中应该有一定比例的具有丰富经验的高级工程师或工程师。作为工科教师,他们应具有丰富的实践和工程学方面的知识,但作为教师,他们缺乏教育学知识,学校管理者可以按照即将建立的“工程教育学”二级学科的培养目标,对其进行教育学方面的知识的培训,培训内容为: (1) 专业教育课程,主要讲授教育哲学、教育原理、教育心理学等专业理论课,以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 (2) 教学方法课程,主要指导如何实施启发式教学,怎样提高教学艺术等。 (3) 教育硕士和教育博士课程。 (4) 学术课程。培训现代科技和文化发展的新内容[4]。将他们培养成既精通专业知识又能很好把握教学规律和教学技能的教师,使其加入到高等工程教育师资的队伍中来。

2. 充分调动企业参与工程教育的积极性。

工程教育具有明显的社会实践性,政府要提供相关的政策支持、财政资助,加紧制定相关法律政策,鼓励企业和高校合作,如:税收激励政策、财政补贴政策,明确规定为大学工科学生提供工程实践机会的企业拥有的相关权利和义务,在大中型企业建立稳定规范的高校工科专业学生的实践实习基地,使得企业和高校之间形成一种紧密的互动关系。

3. 推进工程教育学系的建设,作为教师教育的必要补充,(补充师范大学在工程教育教师培训方面之不足)大力打造国家基地,鼓励条件成熟的师范高校成立工程教育学系。

工程师范系不同于师范大学(以培养文理学科教师为主),而是师范院校的必要补充,要承担现有师范院校难以承担的职能,其使命与目标主要有:提高工科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以及工程思维、工程方法、工程文化[6]。开展工程教育的研究与普及,强化工程教育的“草根”影响,培养专门研究工程教育发展规律的研究型人才。

三、高校内部对工程教育教师的培养机制

学校担负着工程教育的神圣使命,优秀的工程教育教师是高等工程教育得以实施的重要保障。从高校层面看,建设好高校培养工程教育的新机制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完善工程教育师资管理运行机制。

当前高校的师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仍具有计划经济时代的特点,如:教师难以自由和合理流动,师资管理封闭,使得整个教师队伍缺乏应有的活力,师资优化配置难以实现。应构建高等工程教育师资队伍的社会化管理体制,把师资管理交由学校自主管理和市场“无形的手”进行自我调解。

2. 培养“双师型”的工程教育教师。

“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具有系统的相应专业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同时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4]。首先,应科学制定有利于教师优化并建立“双师型”教师知识结构的评价标准,规范“双师型”教师的认定和选拔工作。其次,要建立有助于教师通过优化知识结构脱颖而出成为“双师型”教师的机制,包括职称评审制度等。在利益分配机制上,应建立对“双师型”教师的奖励机制,在工资待遇等方面向“双师型”教师倾斜。[4]

3. 提高高等工程教育教师的素质,建立高等工程教育教师激励和评价机制。

工程教育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高等工程教育的质量。应建立专业教师定期实践制度,支持教师到企业和其他用人单位进行工作实践,重点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工程教师的教学能力[7]。高等工程教育应该是多层次、多类别的,相应的工程教育教师应是多层次的,评价也应是多层次的,应建立高等工程教育教师激励和评价机制。

总之,要想成为工程教育强国,就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国家、社会及高校三方要从制度上保证工程教育教师培养的专业化,建立工程教育学系。只有全社会都重视工科教师的培养,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我们民族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最终走上高等工程教育强国之路。

参考文献

[1]吴启迪.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已从大国走向强国.光明日报, 2007.10.22.

[2]shttps://www.worldcompetitiveness.com/OnLine/App/Index.htm2007瑞士洛桑《世界竞争力报告》.

[3]涂善东, 潘艺林.时代需要“全面工程教育”.光明日报, 2007.8.14.

[4]潘艺林.呼之欲出的“工程教育学”.

[5]陈彬.普渡大学工程教育学系的建设及对我国的启示.

[6]涂善东.全面工程教育的兴起与实践[R].“新形势下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高层论坛报告集[C].中国上海, 2007-9-24.

[7]孙平.“双师型”工程教育教师的知识结构及发展路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7.5.

[8]李志义.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实践:思与行[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8.2.

3.工程管理远程教育 篇三

关键词:高等工程教育;发展趋势;教育模式;改革进程

一、世界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趋势

伴随着世界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高等工程教育经历了从工程技术型、工程科学型到工程实践型的演变和发展。如今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社会知识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时代,与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的最大区别在于“捷变性”和“复杂性”。具体表现在:科学技术更新周期短,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快,产业结构调整频繁,科技、经济、政治、文化的相互渗透、制约作用不断增强,社会系统的复杂性愈来愈高,知识经济社会化得以凸显。同时,社会对大学在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对高等工程教育从科学型向实践型的转变更加迫切。[1]

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明显看出,随着知识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社会对现代工程师所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工业界和教育界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在高等教育中片面强调科学而忽视技术必然会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他们呼吁高等工程教育要向科学与技术并重的模式改革。麻省理工学院提出了“回归工程”的教育理念,强调工程技术的整体性、综合性和跨学科性。特别是现代人们对工程的认识,已从单一的技术体系发展到由多种技术集成的综合知识经济体系,工程的开发与建设瞄准社会政治、经济、技术的综合目标,反映了科学技术的综合集成性。现代工程越来越朝着集成化、巨型化、经济化方向发展,同时将受到环境生态、人文、政治的大背景因素的制约。在这种环境的推动下,美国人在现代高等工程科学教育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工程观的概念,并发展了与之相应的工程实践教育模式,这种模式除关注高等工程科学教育外,还引入了系统工程学理念,重视生产、设计、环境、经济、工程管理等知识的传授与实践。强调科学知识的综合应用,强调学科的交叉融合,强调集成创新实践的培养。法国人对此也给予了高度重视,提出了通用工程师的教育理念,并进行了大胆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借鉴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外著名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剑桥大学)的高等工程教育经验,现代大学的高等工程教育愈来愈关注培养集科学家的分析洞察能力、工程师的创新实践能力和企业家的经营管理能力为一体的复合型人才。在培养过程中,强调科学与技术并重的教育模式,强调人才的工程实践和集成创新意识,全面推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理念及实践。要求人才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坚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工程经验、先进的技术手段、严谨的工作作风。

二、世界高等工程教育的模式与类型

从世界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来看,未来的高等工程教育模式可归纳为“一元、二面、多层次”结构。

“一元”指的是各国高等工程教育的目的,必须为国家发展战略需求服务。就我国而言,高等工程教育必须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在培养过程中,特别重视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积极的创新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二面”指的是高等工程教育的科学型和工程型,总体上体现基础化、综合化、国际化和实践性的特点。“多层次”既体现教育程度的不同,即博士、硕士、学士,还体现具有高等工程教育特色的不同类型,即工程技术型、工程科学型、工程实践型等。

高等工程教育分为科学型、专业技术型、工程复合型等。其中,科学型——也称为理论型,以美国、德国的理工科大学为代表——信奉精英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基础和科学研究方法;无行业的限制,但受到学科的制约;旨在培养未来的科学家和学术大师。法国的巴黎综合理工学校、北航的高等工程学院等均属于这类性质的院校。

专业技术型——也称为应用型,以各国的工程应用技术大学为代表——信奉高等工程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技术实践能力;受到行业和学科的限制;旨在培养未来不同行业的工程技术专家,这也是我国各工科大学的按专业院系划分的培养模式。随着科技、经济、政治、文化的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不断增强,该模式更加注重探究式学习、合作经验和跨学科培养,更加注重教学、研究和实践相结合。其特点是:坚持以专业知识教育为核心,重视工程系统教育,加强集成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工程复合型——也称为工程实践型,以法国的里昂中央理工大学为代表——信奉系统工程理念(法国的通用工程师概念),重视生产、设计、环境、经济、工程管理等知识的传授与实践,强调科学知识的综合应用、学科的交叉融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不受行业和学科的限制;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背景的工程师,并使之成为企业经理和跨国公司总经理[2]。北航的中法工程师学院属于这一类型,其特点是:打破传统学科和课程之间的壁垒,在课程设置方面充分体现综合性、多元化、灵活性、整合性与集成性相统一;强化通识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建立系统工程理念,注重工程实践能力和多学科知识的培养。

三、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模式改革进程

随着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从重技术、重科学,逐步发展为重工程实践。在1895年至1952年期间,我国的有识之士在科学技术救国思想的推动下,移植英美国家的办学模式,创办了21所现代大学,设理科、工科和法科等,并在此基础上突出工科,服务国防和工业建设。在1952年至1978年期间,我国处于以农业为主导的工业建设时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急需工程技术型人才,所以,当时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模式主要学习前苏联根据学科专业分类,培养专业技术型人才。在1978年至2008年,也就是改革开放的30年期间,我国处于以农业为主向工业为主的转型期,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受到科学技术对生产、生活及思维方式的影响,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模式由工程技术型转向工程科学型,各大学按学科分类办学,其特点是知识结构单一,突出对基础科学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从2008年至今,我国进入以信息化引领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期,国家对人才的需求由工程科学型转向工程实践型,高等工程教育模式在重视基础科学、宽口径、学科交叉融合的基础上,突出集成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同时,在培养过程中,遵循工程教育要服务国家发展的战略,重视与工业界的密切合作,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提升,重视对工程人才国际视野的培养。在此培养理念之下,高等工程教育强调以从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使学生能以实践的、主动的、在课程之间构建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其中特别强调对学生在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 团队协作能力和工程系统集成能力等方面的培养[3]。特别是现代工程的复杂性要求在高等工程教育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树立未来工程师的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加强对未来工程师的非技术教育,使他们具备必要的社会、经济和人文地理知识。要建立科学技术、系统工程、人文社会的综合教育体系,使学生掌握全方位、立体化的知识,接受多样性、多元化训练,提高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和素质。

参考文献:

[1][3]刘沛清.漫谈现代大学之内涵[J].世界教育信息,2011(6):28,29.

[2]顾建民.大学职能的分析及其结构意义[J].全球教育展望,2001(8):69.

4.工程管理远程教育 篇四

我学区根据大理白族自治州教育局文件、县教育局教研室、中心校的通知精神,根据我学区的实际对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管理应用作如下总结。

一、维护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器材

我校一直以来领导十分重视,直到现在器材无丢失现象,购置各种耗材(打印纸、色带等),服务于教育教学。但现在同州接收卡因原来的学校漏雨,导致接收卡损坏,无法接收。

二、整理好前期现代远程资源,并建立使用登记制度。前期接收的教育资源做到按时接收,按时整理,并刻录成光盘进行存放,做好使用登记制度,充分利用好优秀的课程资源。

三、做好校本培训及其它培训。

首先,利用这次转星机会,组织学校教师进行卫星网络站点系统安装调试,数据接收技能。其次,组织教师学习office2003的运用,现如今,3人能用office2003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文字编辑、简单的幻灯片制作。

四、存在的困难

1、经费问题:

因我学区较小,公用经费相对不足,紧紧只能添制一些纸张、色带的小件耗材(相对来说此套设备的耗材比较低)以及电费支出。

2、人员编制不足:

面对大量的信息资料源源不断的传来,而学校又无专人负责接收、整理,因没有专职的编制,一线教师不可能将所有的信息资料进行系统化的整理,刻录出光盘。他还要进行和其它教师一样的教育教学工作,而他自己看到的接收到的信息也不可能全部展示给学生(没有专用的光盘播放室),只有通过另一种方式用于教育教学。

3、一线教师的技术有限。

一线教师虽然进行了一些培训,但只是一些简单的接收信息的知识,而这些知识怎样整理,怎样刻录出有效的教学光盘,只有一线教师自己探索进行。很多时候面对大量的信息资源无法进行整理,新的信息不断传来,硬盘上的信息又将满,没法不能整理的信息只能忍痛删掉。

乐秋乡麻栗小学

5.远程教育工程考核方案 篇五

教师应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考核方案

现代远程教育是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组织实施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贫困地区农村基础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探索和实现农村义务教育信息化,解决农村基础教育资源匮乏,城乡教育发展失衡等问题,对于巩固和提高“两基”成果,大面积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总则:

教师应自觉应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进行教学,熟练掌握现代远程教育设备及资源的使用,将此作为考察教师的工作能力、业务水平的一个制度,并将教师使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进行教学情况纳入考核内容,单独赋分,同时作为教师职务评聘、晋职晋级、评优的条件之一。

二、实施办法:

1.建立规范科学的培训制度,学校选派2—3名远程教育骨干教师参加县或市级以上教育部门组织的各种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观摩、研讨活动。由骨干教师再对本校教师组织培训,积极组织教师参加信息技术业务技能,课程改革等校本部培训学习,对无故不参加培训、培训不合格者,不得从事教学一线工作,经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每学期有计划的组织教师收看CETV和IP数据广播节目40学时以上,各任课教师每学期上网观摩优质课教学10节以上。每学期各学科有针对性地通过下载学习有关资料或组织收看网上优质课堂教学,开展学科研究4次以上。

2.教研及评价制度:各学科教研组要积极开展远程教育课题研

究,将其纳入教研工作内容,探索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学科教学整合,小组成员积极、主动参与教研活动,做到有课题、有活动、有总结。积极开展学科教学竞赛,竞赛中应能熟练掌握使用远程教育资源,并对资源能进行而次加工,开发利用,学校将对各教研组在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开展教研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予以表彰,对考核不合格的,不能评为优秀教研组。

3.管理制度:学校制定《远程教育设备使用制度》、《管理维护制度》、《教师使用登记制度》、远程教育设备损坏赔偿制度》,规范师生行为,明确责任和义务,对因个人操作不当造成的损失,责令当事人赔偿,并扣除年终量化积分1—2分。

4.教师使用远程教育资源教学的考核办法:

⑴任课教师主动参与远程教育资源教学,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教学课时数应达到总课时的50%以上,掌握并应用远程教育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⑵教师的教案及教学活动中,应能体现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加工、创新,并有记录可查。

⑶远程教育资源列入课表,进入课堂,面向全体学生,服务教育教学,覆盖面要达到100%。

⑷教师参加远程教育资源教学进行赛教评优,撰写远教科研成果(论文、课题、多媒体课件等),及时总结教育教学中的典型经验、心得体会。

⑸教师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选拨并培养有特长的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实践,进行创新、发明、制作等。

⑹根据以上几项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年终量

化考核挂钩,对不使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进行教学的教师延缓职务评聘,晋职晋级,不得评优,不得评为骨干教师。

6.远程教育站点管理制度 篇六

一、站点由站点管理员负责管理,管理员必须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不断钻研远程教育专业技术,提高从事远程教育工作水平。

二、站点内设备严禁无关人员随意操作、挪动或挪做他用;不得在计算机上安装与办公和教学无关的软件。

三、管理员应定期检查和维护站点内各种设备,做好设备保养和系统维护工作,确保设备完好,运行正常。负责节目内容选择,认真组织党员干部群众按时收看节目内容。

四、管理员应按规定程序安全操作设备,不准随意改变设备的配置。如遇特殊情况需更改,须经上级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意,并严格按技术要求进行。

五、定期检查站点设备安全情况,杜绝一切事故隐患。站点内严禁带入易燃、易爆和带有腐蚀性的物品,离开时做好整理工作,切断设备电源。

六、有完善的设备安全防范措施,做好安全供电及设备防火、防盗、防尘、防雷、防潮、防破坏等工作。

七、严禁访问非法网站,严防非法信号攻击。遇到非法信号干扰或攻击,要立即清除,防止传播扩散并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八、做好信息的收集和反馈工作,认真填写《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学习管理手册》。

远程教育节目收看学习制度

一、围绕中心工作,结合当地党员干部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合理选择节目内容,每月集中学习收看不少于3次。

二、结合农时季节、产业结构、人员状况和节目内容等因素,采取集中收看和个别学习、实时收看和非实时收看、定时开机和随时开机相结合的办法,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和方式。

三、做好节目内容的宣传。远程教育管理员要根据远程教育节目预告,结合当地实际,以节目预告单、宣传栏、黑板报、广播、农民信箱、短信等形式,做好节目宣传,让大家了解节目内容、节目播出时间,以便选择节目内容,确定收看时间。

四、党员骨干带头收看。站点所在党组织要组织党员干部和致富典型示范户等带头收看远程教育节目,发挥好骨干作用。对临时性安排的重要节目,党员骨干尤其要发挥带头作用,认真组织好收看。

五、做好收看考勤登记。远程教育管理员要对收看情况进行详细登记,记录好收看时间、内容、参加人员、座谈交流、信息反馈及设备使用情况等。

远程教育设备管理与使用制度

一、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设备,是现代远程教育的专用设备,由专人负责保管使用,人员变动时应及时办理移交手续。

二、终端接收站点应在《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学习管理手册》中详细记录设备的名称、型号、性能、数量、启用时间等。对本站点的设备每半年清查核对一次,如有遗缺、损坏、报废等,及时向上级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并办理相关手续。

三、保持站点内的整齐、清洁。及时记录设备运行情况。认真填写《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学习管理手册》。

四、严格按照规范要求操作。站点内的所有设备以及设备上的按键、开关等,不得随意调整,严防错误操作,设备的各种连线不准随意改动。因违反操作规程造成损坏的,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五、有完善的设备安全防范措施,做好安全供电及设备防火、防盗、防尘、防雷、防潮、防破坏等工作。

六、站点管理员要认真分析和准确判断设备故障原因,及时排除故障。站点设备维修过程要进行详细记录和分析,并写出设备维修报告。修复好的设备要进行严格检查,技术指标符合要求后再连入系统。

七、严防非法信号攻击,一旦遇到非法信号干扰、攻击,立即清除非法画面和非法声音,向有关部门报告,不能传播、不能扩散。

远程教育管理员工作守则

一、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不断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

二、刻苦学习现代远程教育专业技术,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圆满完成上级党组织交给的远程教育工作任务。

三、勤奋敬业,求真务实,严谨细致,无私奉献,创造性地做好远程教育工作。

四、组织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按时收看节目,提高收看率。工作期间坚守工作岗位,随时检查设备运行情况,保证节目播放质量。

五、做好设备的管理维护工作,保证正常运行。自觉爱护设备,不得私自挪用和擅自将设备交给他人看管、操作。

六、严格执行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自觉遵守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制度。非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系统发布的内容,未经审查,一律不准组织收看。

七、及时了解站点党员干部对远程教育的意见、建议以及对课件的需求情况,做好收集、汇总和上报工作。

远程教育信息反馈制度

每月向上级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反馈一次信息,有重要情况随时反馈。反馈的主要内容是:

一、组织收看情况。包括组织收看的时间、片目、场次、人数、范围、主要做法、主要收获、收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等。

二、学习需求情况。针对产业结构和党员干部群众的自身特点,及时了解掌握党员干部群众所需求的致富信息、农业实用技术、时事政策、法律法规、文化娱乐等方面教学课目等。

三、观看反映情况。反映受到当地党员干部群众欢迎的节目;符合当地农村实际情况的教学内容以及更有利于学习的教学方式等。

四、学用结合情况。结合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应用的情况;在应用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实际应用效果如何等。

7.工程管理远程教育 篇七

一、农村远程工程的建立

2003年,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共同启动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下简称为“农远工程”)试点工作。目前,农远工程已在全国大面积展开,在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升农村师生信息技术素养、提高农村中小学办学质量和水平等方面均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河北省截止到2007年12月,农远工程已经顺利完成。河北省11个市172个县(市、区)的19317所农村中小学和教学点装备了现代远程教育设备,其中教学光盘播放点5372个、卫星教学收视点10273个、计算机教室3672个,该工程的实施标志着河北农远工程基本覆盖了全省农村中小学,使全省680万农村中小学生都享受到了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也使河北省农村教育有了一个新的发展平台。[1]

我市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也不例外,2008年12月23日至26日按《衡水市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管理应用考核标准》,考核管理和应用情况,了解全市各项目学校在组织管理、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教师培训、设备的运行和维护等方面的工作现状,以便总结经验,找出问题,改进工作,进一步推进我市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应用工作的开展,推动我市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应用工作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3]在这次考核中,有18所学校被评为衡水市2008年远程教育工程应用先进学校。这标志着我市教育信息化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并会带动我市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二、问题

1. 硬件设施。

目前,农远工程的硬件设施已经到位,但利用情况却很不理想。学校教师电脑配备情况:1人1台15.4%,2-3人1台16.5%,4-5人1台11.5%,6人以上1台14.3%,没有42.3%;学校机房的开放情况随时开放(正常工作时间)20.9%,经常开放31.3%,很少开放23.6%,不开放24.2%;学校使用最多的教学光盘播放室10.4%,多媒体教室67.1%,计算机教室22.5%。目前农村教师一人一台电脑的比例只有15.4%,4人以上一台电脑或没有电脑的比例竟达68.1%;学校机房很少开放或不开放的比例达到47.8%,这说明现在的城乡差距确实很大,也是制约农远工程资源有效利用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给项目学校配置的教学光盘播放室、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多媒体教室,占67.1%,说明多数农村教师具有基本的信息技术素养,能自己制作简单的课件,并将其运用到教学中;计算机教室的利用率不高,占22.5%,这和部分学校目前还没有联网或上网费用太高有关;DVD播放机操作简单、投资少、见效快,是比较适合农村学校使用的一种媒体,但目前的利用率只有10.4%,这说明视频资源开发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不方便教师使用。

2. 软件资源。

河北省为每一所项目学校都配置了必要的教学资源,如为模式一项目学校配备了600元以上的教学光盘;为模式二项目学校配备了40G以上的教育教学资源;为模式三项目学校配备了80G以上的教育教学资源。虽然给项目学校配备了一定的资源,每天也都可以从卫星上下载大量的资源,但还是有65.4%的教师认为现在农远工程资源一般,说明还不能适应教学所需。

3. 教师培训。

农远工程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全体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而学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提高培训质量。目前在大多数的农村中小学开展的培训,无论从培训力度还是培训广度都是远远不够的,统一的培训课程忽视了学科教师的学习需求,使得学科教师只能被动接受,没有主动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培训过程中忽略了各个学科教师自身的学习特点,只是一味的“满堂灌”,缺乏一定的互动性与交流性,单调枯燥的培训课程不能够调动学科教师的学习积极性。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农远工程的实施有抵触心理,不愿意使用农远工程为学校配置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资源。

4. 技术支持。

目前在农远工程项目学校中大多数管理人员是跨学科、跨专业的兼职教师,经过短期培训就匆匆走上管理岗位,对设备的维护运用能力和新技术的学习能力普遍较差,信息技术技能不够全面,缺乏专业化管理和应用能力,不少农村中小学由于受管理人员数量和能力水平等的限制,不能有效地调整管理机构,完善管理制度,影响了农远工程设备的正常使用。另外,在很多学校中,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量大,分工不明确,甚至“身兼数职” (除了讲授信息技术课程,还要负责学校机房的设备维护、局域网组建以及多媒体教室中的设备调试、学生考试成绩的录入及统计分析甚至学校文件的打印等) ,这些繁琐的工作使得信息技术教师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专业技能知识的学习中,进而无法向其他学科教师提供技术上的答疑,最终将影响到整个学校的信息技术整体水平的提高。

5. 管理层面。

农远工程的实施和管理是21世纪的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关键,在农远工程的实施过程中,领导的重视,技术人员的精心管理和维护是服务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其主要工作是将学校教学信息化落到实处,为学校教学提供有力的支持和高效的服务。教师是否利用农远工程资源,与农远工程的成败息息相关。有的项目学校领导不重视,没有对教师给予积极的引导,部分学校设备损坏,得不到及时维修,给教师的正常使用造成了障碍。

综上所述,在农远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应加强多方合作交流,大力开展校本培训,既可以解决经费不足、学工矛盾等弊端,又可以加快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发挥地方、高校和学校三级力量,切实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推进教育信息化持续不断深入。

三、提高农村远程工程资源应用效益的途径

针对农远工程资源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求提高农远工程资源应用效益的途径。

1. 采取多种措施。

激发教师使用农远工程资源的热情和动力。教师使用农远工程资源的热情和动力很大程度上源于领导的观念和态度,领导要对有使用农远工程资源需求的教师给以各方面的支持和鼓励,如设备的优先使用,技术人员的帮助等,并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将其与教师职称评定、年终考核及晋职等联系起来,引导教师积极使用农远工程资源。其次,学校要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出农远工程实施的氛围,让所有的老师都能感受到农远工程实施的效果,以及使用农远工程资源给教学带来的变化。再者可以树立典型,发挥榜样的作用,通过对优秀教师的宣传,带动其他教师参与到利用农远工程资源进行教育教学的活动中来。

2. 以受训教师为本,制定培训方案。

了解教师最需要哪方面的培训,另外,一般老师对技术从了解到应用自如有四个阶段:[2]

挣扎阶段,教师心理上抵制技术,在技术面前挣扎,被各种技术问题所困扰;

掌握阶段,教师学会了应付的策略,提高了技术,对新的课堂结构和新的交互形式有了经验和信心;冲击阶段,不再对技术心存畏惧了,出现了新的教学关系和结构;创新阶段,技术整合到学习活动中,由此,课程和学习活动被重新组织,学习环境也被改变了。

能针对教师的个体差异制定不同的培训方案,以使每个受训教师在原有水平上都有一个新的提升,在时间安排上以受训教师为本,采取不同时间段集中学习与零散时间全程辅导的办法。对教师进行培训不会发生因为培训而影响正常工作,或因为怕耽误工作而消极对待培训的现象,教师学习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

3. 注重培训效果,学以致用。

农远工程项目培训的目标就是要让农远工程项目学校的教师学会农远软硬件资源的使用,因此在内容上与其他信息技术培训有所不同,笔者将其分为理论模块、硬件操作模块、软件使用模块和实战演练模块,要求受训教师在培训结束后,能了解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以及实施农远工程的意义、学会与电视机的配接的播放与音视频的调整、学会如何正确操作多媒体控制设备、学会计算机基本操作及常用软件的使用、学会如何快速查找所需资源的技巧和方法、学会利用相关工具对农远工程资源进行二次开发和整合、学会如何有效利用农远工程资源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等,让受训教师接受培训后就能学以致用。

4. 建立长效培训机制,探索培训新模式。

教育技术是一个进行时,它会随着技术的发展不断发展,因此培训工作应常抓不懈,为了使农村教师及时掌握新技术、新观念、新方法、新模式,各地区可因地制宜。通过多种途径建立长效培训机制,如与高校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通过扶持样板学校,定期召开现场会的方式,展开相互观摩和交流,建立以教师培训为主题内容的教育网站进行网络远程培训,开发农村教师培训类卫星教育电视节目供老师免费下载学习等,积极探索农远工程资源利用培训新模式,使教师农远工程资源利用的理念、技术和水平得到不断更新和提高。

5. 政府应继续加大对农村中小学的投入力度,也可把城市学校更新换代下来的电脑无偿捐献给农村学校,可借“电子产品下乡”之机为农村学校投入,解决硬件短缺现象。

总之,农远工程资源应用工作任重道远,应时刻考虑如何将农远工程资源用出特色,用出水平,发挥地方、高校和学校三级力量,切实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不断深入。从而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升农村师生信息技术素养,推动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持续不断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润兰, 贾莲芝, 杨彦锡.河北省农远工程资源利用情况探查[J].中国电化教育, 2009, (1) :60-63.

[2]张晓红, 张军征.农村远程教育条件下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的探讨现代教育技术, 2009, (10) :62-65.

8.论教育管理与创新教育 篇八

关键词:教学管理;创新;教育

教学管理是为了完成教学工作目标,达到最佳功效,而按照教学自身的发展规律、特点以及与教学相关的各种因素,对教学过程各种要素的运行与配置进行科学的决策、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的复杂活动过程。同时,创新是现代学校管理发展的动力,是学校生存的源泉,对学校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所以,教学管理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一、创新表现为教育管理的核心

管理的创新是指管理的改革和创造,是新的构想、新的观念的产生到应用的整个过程,它包括:观念的创新、制度的创新、实践的创新和业绩的创新。与创新相对应的是“维持”,两者是对立统一关系,有效的管理在于适度维持和适度创新的结合。但是,仅有维持的“有序”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一旦系统封闭起来,只能自发地走向无序。因此,把创新列入一切管理活动是取得成功的第一素。“缺乏创新是现有机构衰败的最大单个原因”。现代学校管理在管理职能方面有自己独有的表现形式。计划职能通过确定目标、制定战略以及开发规划、方案等形式表现;组织职能通过组织结构设计和人员配备表现;领导职能通过领导者指导和激励被领导者以及解决冲突来表现:控制职能通过对活动过程进行监控以确保其按计划完成。然而社会与环境的改革是管理的现实,应对改革是每个管理工作者日常工作不可分割的部分,在管理活动的每个环节和每一项职能中,事事处处皆应创新。

二、教育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

从教育管理过程和要素看,现代学校管理的创新内容主要包括管理目标创新、结构创新、教育技术创新和管理人员创新。从客观上看,包括学校的办学思想、学校教育体制、学校育人观念;主观上包括学校的课程结构、教育手段、教学方法、管理评价机制;微观上包括教师个体的教育观念、教育技术及师生、生生和干生间等三个层面诸因素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所构成的动力系统。

学校管理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学校管理中要充分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即每一个人,从学生、教职工到学校管理者都是具有个人尊严与价值的独立个体,都享有受尊重,拥有实现自身价值的空间。要使广大师生感受到在工作、学习中自由创造的意义和乐趣,应具有“人人有事干、处处有舞台、时时有进步”的管理思路,在学校现代管理中营造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互动效应的学校教育环境,从优化德育环境,优化教学环境,优化活动体系,优化评价机制及他们的互动效应来创设、探索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学校教育创新体系。在学校工作中,教师是学生的教育者、组织者、领导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在对学生教育过程中,教师始终起着主导作用。

三、制度的创新

要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就必须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使之适应学校的自主办学、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实施校长负责制、全员聘用制,把竞争机制融于学校管理之中,使校长的负责意识,依靠教职工办好学校的民主意识,班子其他成员的助手意识,都得到创新。不断完善人事分配制度,努力做到按劳取酬,优质优酬,打破平均分配,打破铁饭碗,不断提高教师待遇,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特别是实施课程改革,要从以制度为主,以规范师生的教学与学习行为为主,以划一的考试成绩管理激励管理为主的刚性管理,转变为以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相结合,以激发激励师生的创造性教与学相结合,以多样化的评价、动态性评价为主。

四、结构的创新

结构的创新是指现代学校管理体制改革与运行机制的变革,核心是机构与组织的创新,其目的在于优化人力资源配置,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学校机关不能变成按部就班地履行日常管理职能的“政府”,更何况政府也在变革,校领导与重要部门负责人,至少应是半个教育家。

五、管理人员的创新

管理人员的创新是指学校的管理者不仅应对自己的工作积极地有意识地进行创新,而且更主要是组织下级和广大教师创新;不仅是按计划安排某人在某时去从事某项创新活动,更重要的是为他们的创新创造环境,提供条件。管理者往往是保守的,他们常认为优秀管理体制的象征是维持组织的运行,并对创新尝试中的失败吹毛求疵。管理者需要进行角色转变,自觉带头创新,并积极鼓励、支持、引导他们进行创新,努力创造促进创新的文化氛围,去探索新的方法和找出新的程度,而非简单的重复。领导在正确地对待创新中的失败,包括允许失败甚至鼓励失败,建立合理的评价和奖励制度,包括奖励没有获得成功的创新者,并赋予创新能手以相当大的决策自主权,以合理的激励保证管理不断创新。

学校作为社会系统的一部分,其生命力取决于社会对学校的需要程度及学校本身对社会的贡献能力,而后者又取决于现代学校从社会中获取资源的能力、组织利用资源的能力以及对社会需要的认识能力。现代学校管理如果不能适应以新的方式提供新的贡献,则无法应对新的挑战,有可能被淘汰或为内部要素所冲击。正因为如此,现代学校教育管理观念的定位直接决定于质量意识、经营意识、竞争意识的引入和强化,从而促进了学校核心竞争能力的提高,这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一次革命和突破。

9.村级远程教育管理制度 篇九

1、负责维护村级远程教育点的远程教育网络线路,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2、负责网络安全,定期进行系统数据备份和病毒清除;

3、负责定期向乡镇远程教育站汇报设备的使用、管理和维护情况;

4、负责做好网络设备使用情况的记载;

5、负责利用视频会议的现场直播和远程教育网上的教育资源特别是视频点播的内容组织集中学习;

6、负责组织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村级远程教育点设备安全管理制度

1、实行轮流值班制度,保证24小时专人管护网络设备;

2、有防火、防雷、防磁、防潮、防盗和防尘设施,建立防火墙系统和用户权限访问系统;

3、保持室内清洁,温度适宜,通风良好,禁止他人随意进入和非法操作,禁止安装与网络传输内容无关的软、硬件;

4、严格遵守知识产权的有关法律法规,严禁单位和个人浏览、下载和通过网络传播非法的信息;

5、其他工作人员需要使用网络设备,管理人员必须到场进行指导使用;

6、非正常操作,或违反本规定及国家法规造成损失的,按价赔偿,并追究当事人责任。

村级远程教育点学习制度

1、由村级党组织负责制定学习计划,组织本村党员、村组干部、入党积极分子、村级后备干部、种养大户和经商能手参加学习活动;

2、每月1日、15日为远程教育学习日,其他学习时间由村管理人员临时通知;

3、学习内容主要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建理论、法律、行政管理和财务管理知识及农村科技、适用技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知识等;

4、学习资源包括县远程教育网站及相关链接的省市及全国各地远程教育网站的信息、专用频道电视节目、电教片和教学课件等;

5、要按照党员干部、种养大户和经商能手,进行分期分批分类培训,并结合示范基地以及身边的人和事进行现场引导式学习;

6、要及时组织讨论交流,作好讨论记录,填写好《村级远程教育点工作手册》,并建立学习档案。

镇远程教育站管理人员工作职责

1、维护和管理视频会议分会场的网络线路,保持设备的完好和正常运行;

2、负责网络安全,定期进行系统数据备份和病毒清除,防止黑客攻击等;

3、负责视频会议的系统管理,做好视频会议系统使用及使用情况的记载;

4、负责定期向县委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中心汇报乡镇远程教育站、村级远程教育点设备的使用、管理和维护情况;

5、负责利用视频会议的现场直播和远程教育网上的教育资源特别是视频点播的内容组织学习;

6、负责组织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镇远程教育站设备安全管理制度

1、实行24小时工作管理,保证专人管护网络设备;

2、有防火、防雷、防磁、防潮、防盗和防尘设施,建立防火墙系统和用户权限访问系统;

3、保持室内清洁,温度适宜,通风良好,禁止他人随意进入和非法操作,禁止安装与网络传输内容无关的软、硬件;

4、严格遵守知识产权的有关法律法规,严禁单位和个人浏览、下载和通过网络传播非法的信息;

5、其他工作人员需要使用网络设备,管理人员必须到场进行指导使用;

6、非正常操作,或违反本规定及国家法规造成损失的,按价赔偿,并追究当事人责任。

镇远程教育站学习制度

1、镇远程教育站负责制定学习计划,组织机关干部、站(所)干部职工参加学习活动;

2、学习时间为每月的1日、15日下午,其他学习时间由远程教育站临时通知;

3、学习内容主要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建理论、法律、行政管理和财务管理知识及农村科技、适用技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知识等;

4、学习资源包括县远程教育网站及相关链接的省市及全国各地远程教育网站的信息、专用频道电视节目、电教片和教学课件等;

5、及时组织讨论交流,作好讨论记录,并建立学习档案。

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设备操作规程

一、每次收转、播放远程教育节目时,提前三十分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二、打开电源总开关,启动稳压电源设备,检查输入和输出电压是否正常。如不正常,要查明原因,待正常后再启动其它设备的电源开关。

三、依次打开卫星接收机、UPS(不间断电源)、计算机和电视机等设备的电源开关,同时注意观察各设备显示的工作状态是否正常。如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关闭其电源,查明原因。

四、卫星数据接收机接通电源后,会自动搜索接收专用频道电视节目,电视机同时显示节目内容。如没有接收到电视信号,应检查天线、电缆是否完好、连接是否正常,卫星接收机参数设置是否正确。

五、进入IP数据节目接收管理系统,接收、播放、存储和回放IP数据节目。

六、点击Internet Explorer(互联网浏览器),进入互联网,在网络地址栏键入网址即可。

七、严格按照卫星数字接收机、计算机、调制解调器和电视机等设备的说明书操作使用。

八、使用结束后,先关计算机、电视机、卫星接收机、UPS(不间断电源)和稳压电源等设备电源开关,再关电源总开关。

10.工程管理远程教育 篇十

白璧镇中心学校远程教育工程建设和

管理应用工作汇报

自2005年远程教育设备安装以来,特别2010年镇中心校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以来,我镇中心校将实施远教工程作为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大举措。在县教体局、县电教中心具体指导下,我们以“规范管理、抓好应用、更新充实、服务教育教学”为工程建设和管理应用的指导思想,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我镇远教工程概况,以及工程建设和管理应用情况,扼要总结一下,希望上级领导和兄弟乡校领导和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一、基本概况

全镇设初中4所,小学23所(其中教学点1个)。现有初中学生2000人,小学生6539人。全镇模式三学校4所,其中PC类3所,NC类1所。模式二学校23所。

二、工程建设和管理应用

(一)投入资金,加快建设步伐

按照县电教中心“不把远教设备中的计算机用作办公,不在校长办公室存放远教设备”,以及安县教【2010】10号文件等要求,镇中心校号召全镇中小学挤出资金,在原有远教设备的基础上,均购置了办公用计算机,白璧镇一中、五中、白璧集中心小学等校还购置电子白板,白璧集中心小学为教师每人配置一台笔记本电脑,为南教学楼每个教室安装了电视机,购买了DVD。

(二)加强管理,以管促用

除了层层建立领导组织对远教工作进行领导和管理外,镇中心校在管理上还有以下做法:

1)、每学期开学前3天,组织中小学校长全员参与,对全镇中小学远教设备状况和开学筹备等工作,进行现场录像检查、评比。1

2)、镇中心校定期、不定期印发《白璧镇中小学远教设备运行状况统计表》,由各校校长、资源教师签字后镇中心校核查、备案。

3)、组织中小学教师开展远教设备应用竞赛,镇中心校举行中小学教师点将赛,每次比赛,都由镇中心校柳爱民校长亲自从全镇50岁以下中小学教师花名册中点名参赛,很好地起到了以赛促用的作用。

4)、将教师应用远教设备上课纳入教学常规工作检查范围。镇中心校制定教学常规工作“五表”,对教师应用远教设备备课、上课纳入常规工作检查、评估之中,评估积分与教师绩效工资挂钩。

5)、节假日设备安全督查。每逢节假日放假前,镇中心校都对远教设备的假日防盗、防雨水等工作提出指导意见,并且于假期开展抽查落实。

三、存在的问题:

1、由于学校校舍紧张,北白璧、东柴村、杜固、袁小屯、等小学,还没有专用的计算机教室和光盘播放教室,不能承担全校教师教学需求。

2、有的小学教师年龄偏大,项目管理员(资源教师)业务水平不高,不能保证设备天天正常运转。

3、少数教师对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认识不高,或者嫌费事费力,不能坚持按要求备课、上课。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正在研究和思考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同时欢迎各位领导、老师给我们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

白璧镇中心学校

11.工程管理远程教育 篇十一

一、农村远程教育管理意义分析

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的核心是应用,保证“设备天天用、教师人人会、学生个个学”,实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的关键所在。远程教育要把远程教育的应用作为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突破口,与农村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以及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有重点地解决问题。但是受教学手段和教育资源的制约,大都存在着以下不足:学校硬件设施的多样性和不平衡造成研究成果的局限性;研究往往侧重于某一个环节或学科,系统性不强,尤其缺乏稳定的教育资源的全面支持;教学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困难大,不能很好地发挥科研成果的理论指导价值和实践应用价值。

二、农村远程教育实践应用的背景分析

近年来,全县教师又进行了全员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初级培训,80%的教师达到计算机初级操作水平,并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为契机,各位教师也以此契机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校本研究活动。但是,目前,我县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尚在初始阶段,远程教育设备还没有成为学生学习认知工具的一部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没有得到加强,这也与农村中小学生信息技能缺乏系统培养有关,同时也反映出学校教育教学资源的匮乏,教师利用网络资源的水平和条件环境尚不具备

三、远程教育管理的目标

1、探索远程教育环境下教学管理与评价模式。

2、探索代远程教育设备、技术及资源为依托转变教师观念、开展业务培训、提高信息素养的途径和方法。

3、探索远程教育资源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点,建立师生和谐互动的课堂创新氛围。

4、探索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和开发,提高学生信息的获取、处理及应用能力,在发现问题、发表见解的过程中创新精神能力得以培养。

5、探索视听技术、卫星传播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在课堂教学的熟练、合理应用,为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注入活力,从而带动农村教育面貌的深刻变化。

四、远程教育实践应用教学优化

1、远程教育与课堂教学——构建网络环境下主体式创新教学模式,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優化

在中小学多学科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和播放光盘,构建多媒体电子备课流程,创造交互式的网络课堂环境,促进课堂教学多维关系生成,争取师生花费最少必要时间,取得最大可能的教学效果。

2、远程教育与学习方式——构建以“IT”作为认知工具的学习模式,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适应和活动能力

信息社会化的发展促使我们培养的学生要具有信息适应能力,信息活用能力,这就必须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初步具有信息判断、选择、整理、处理、创造、传递的能力。

3、远程教育与课程资源整合——构建信息化的资源整合模式

通过开发多媒体课件,编辑多媒体教学模块,创建具有图文、音频、影像、动画、虚拟现实等功能的学科多媒体教材、校本网络专题课程和各类学习网站,促进教育时空的多维组合,使学生能在网上自主探究学习和互动交流。

4、远程教育与校本资源开发——构建交替共享的资源开发模式

与校本研究、校本课程、新课程实验紧密结合,汇集整理教师原创论文、课件和课堂录像,学生实践活动、电脑制作等创新素材,创建远程教育资源与校本研发资源交替共享的网络平台。

五、农村远程教育管理与实践应用方法

1、建立规范的电子备课操作规则

由各实验校课题组负责人主持,提前一周备课,研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难点、易混点和教法、学法、信息技术组合设计及练习设计;各备课组成员分章节,负责设计电子教案,充分利用卫星教学收视点提供的教育资源、素材资源或多媒体课件资源,借助电脑和语音教室的电教平台,实现超文本链接或下载加工,编辑成为课堂教学共享课件;各备课组成员下载、修改、补充、完善,最后形成个性化电子教案。

2、综合运用模式,整合优化过程

形成在网络环境下突出学生主体性、差异性、创造性为基本特征的所谓互动课堂教学模式.

3、活动项目与定量评估的结合

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每学期拟好一份电教计划,写好一份电教教案,上好一节电教课,制好一个课件,撰写一篇电教论文;组织开展电教优秀论文、课题研究、教学设计方案、教师个人主页、多媒体教学课件、学校网站、电子办公评选活动,分级评比、量化积分。

12.工程管理远程教育 篇十二

在这样一个特殊的阶段里, 基础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基本上都是深层次的发展问题, 呈现出深刻性、广泛性、长远性和多难性等特征。

在这样一个阶段中解决一些深层次发展的问题, 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创造新的服务机制和行事方式, 即——从教育管理走向教育治理。

一、政府职责

任何国家和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 政府主要责任都集中在四个方面, 即:市场监管、经济调节、公共服务、社会管理。政府发展基础教育事业的责任, 重点在于后两个方面——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

1. 公共服务

对于公共服务的概念, 专家、学者的定义不尽相同, 诸如“通过融资、提供或管理有利于健康和教育结果的公共服务。” (世界银行, 《2004年世界发展报告:让服务惠及穷人》) “公共服务通常指在一定社会共识基础上, 一国全体公民不论其种族、收入和地位差异如何, 都应公平、普遍享有的服务。” (陈昌盛, 蔡跃洲, 《中国公共服务发展报告2006》) “公共服务指政府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提供的产品与服务的总称。” (李军鹏, 《公共服务学——政府公共服务的理论与实践》) 等等。

显然, 公共服务实质为对公共需求的供给, 是公共资源投入与配置的产出, 享有的对象是所有老百姓。所以, 公共服务即指通过政府的公共支出使得所有老百姓都公平享有的服务。政府在社会事业中的公共服务, 最重要的领域是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卫生保障、养老等。

公共服务的重要特征:一是非竞争性, 不通过竞争手段而获得;二是平等性, 覆盖所有老百姓, 不论民族、种族、性别和贫富。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公共资源与公共需求不断发展, 公共服务的外延和内涵也在不断拓展和充实。比如, 原来义务教育是政府法定的公共服务, 而幼儿教育并不属于义务教育范围, 政府服务可以是有限的法律责任。但现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政府有财政供给能力并且老百姓对学前教育需求旺盛的地区, 政府提供幼儿教育成本的可能性迅速提高, 已经开始逐步提高其中政府服务的比例, 所以幼儿教育发展到某种程度后也成为一种准公共服务或者进步到完全的公共服务。

高中教育同样如此。以往政策设计中个人负担高中教育成本比例呈现上升态势, 现在一些普及程度高、质量相对稳定地区, 政府也在逐步提高财政负担的比例, 出现了高中实际上成本在提高, 而学费却没有同比例提高的良好发展态势。

职业教育领域内, 根据国务院文件精神, 上海进一步加强了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资助力度。预计每年市区县两级财政将投入3.2亿, 使100%就读全日制中职校 (含民办中职学校) 的学生 (含非上海户籍) 得到补助, 且帮困助学对象从城乡低保家庭扩大至所有来自农村和海岛的学生。实际上, 这也是公共服务。

当然, 目前阶段学前教育、高中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 更需要通过自己优质的服务来争取政府的公共服务, 其办学机会则按照一定规则的竞争来得到, 因为公共服务并不完全排斥竞争, 公共服务也存在着一定的市场法则。

2. 社会管理

20世纪以来, 世界范围内的非政府组织逐渐发展与培育, 许多公共事务逐渐由社会承担。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与完善的过程中, 吸取了发达国家的一些有益经验, 日益重视非政府的管理。

在政府公共管理中, 对市场需要监管, 对社会则要引导, 政府、市场和社会三方面的力量都要发挥, 其中必然包括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管理上的合力, 才能使社会健康发展。

现代政府的公共管理, 很多情况下是运用经济调节来加大对社会的间接管理, 如通过国民经济第二次分配中政府获得的财政从而转变为公共服务, 但这种服务是把财政间接转化为效益, 转化的过程必须有专业管理, 这种专业管理需要一些非政府非营利的第三方介入, 并且承担许多社会专业管理的职责。

社会管理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社会自治, 即许多老百姓自己的事情, 通过一定的民主程序自行解决。比如:报刊曾经报道, 有人在一个住宅小区绿地湖泊边唱歌, 居民觉得太吵, 从而发生吵架的事。物业公司则让每家每户代表讨论, 投票决定是否允许, 结果57%的居民同意唱歌, 43%则不同意唱歌, 后者服从前者。物业公司协调时提出, 允许唱歌, 但是不要超过晚上九点, 伴奏的音乐要轻一点。此事通过民主程序, 加上专业的管理得到了圆满解决。

社会管理的另一方面则是政府承担的事务。大量的管理经验已经告诉政府, 政府在繁荣的市场体系中不可能包办一切, 包办一切的过程是是低效的, 结果往往是无效的。因此政府在越来越多的公共事务管理中购买服务, 主要职责在于监管评估, 而管理的实施则由非政府的、专业的机构承担, 更多地采用“契约”方式进行。

二、从管理到治理:政府履行职责方式的转向

教育是政府公共管理中极为重要的一块, 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利益, 教育的公共服务水平一定程度上也是社会的稳定所在;教育的改革又极为复杂, 市场规律与教育规律、人发展不平衡与教育公平原则以及教育和经济、社会、人口等领域关系之间的复杂性, 都决定了政府所负有的教育管理责任和履行的职责方式必须转向。

政府要更好履行职责, 成为服务型政府, 必须从大包大揽的单向度管理转向政府、社会与公众等多元主体的共同治理。从管理走向治理, 政府要按社会发展的要求调整自己的角色, 对教育发展要有敏锐的判断。

因此, 当前积极培育教育专业中介机构, 建立健全家校合作协商机制, 对于管理转向治理显得越来越重要。

1. 让专业性社会机构提供专业性事务

政府职责是不可推卸的, 但是履行职责的方式可以是多元化的:可以直接提供, 也可以间接提供, 运用公共支出向社会专业机构购买专业性的服务, 就是一种间接提供。

专业性的事务由专业机构来承担, 其越来越明显的优势不仅体现在教育服务的质量上, 也体现在教育服务的效益上。委托给专业机构比政府自己去做要专业得多, 但并不是说教育专家就能成为行政管理人员。政府层面的教育管理者专业是教育公共服务, 是在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背景下履行好教育服务职责。学校管理不是教育行政人员的专业, 熟悉学校管理的人员未必是个很好的教育行政人员, 两者各有管理不同的侧重点。

上海实施的“以委托管理推进郊区义务教育学校内涵发展”项目, 其重要出发点就是为了通过发挥优质教育资源机构的服务潜能, 促进郊区薄弱学校的内涵发展, 并从中培育出服务质量高的专业性社会中介机构。这一项目, 不仅以新的方式去提高学校的发展, 同时在探索政府走向教育治理的路上迈出积极的一步。

2. 让家长参与学校教育

老百姓对教育的满意率, 是考评政府服务效能的重要标准。什么是老百姓对教育的满意率?根据以往的认识和经验判断, 市中心城区应该比郊区高, 城市比农村高。但事实并非完全如此。在一些区县, 农村教育水平明显没有城市高, 但农村居民对教育满意率比城市高近20个百分点, 原因在于老百姓对教育的满意率与多方面的因素有关。一是期望值不同, 原来农村教育基础比较差, 一段时间里通过推进城乡一体的标准化改造办学条件, 以及农村教师加工资等倾斜政策, 农村教育虽然质量变化不大, 但这些变化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村老百姓对教育的期望。二是参与度不同, 这个因素的作用不可忽视。父母辛苦操劳家务, 子女还是不满意, 因为他们没有参与。所以要办让老百姓满意的教育, 一定要让老百姓参与, 否则永远不满意。

教育服务提供者和服务接受者之间要建立协商关系、利益诉求机制和利益协商机制, 要有根据家长意见改进学校工作的决策机制, 只有这样, 许多矛盾才容易解决。建立家长委员会的意义也就在于此。

不过, 建立家长委员会并发挥好作用并非易事。报上曾经有文章说家长委员会有时候与学校不一致:校长不准补课、家长委员会决定可以补课;校长不准收费, 家长委员会决定可以收费。其实产生不同意见都是正常的, 如果事事都一致反而不正常。有不同意见就需要协商, 建立家校协商机制, 首先要承认家长是利益主体之一, 家长不是学校的代言人。学校也是利益主体, 两者之间要有利益诉求, 多元社会要有利益协调, 然后经过协商, 如果意见达不成一致, 要有决策的民主程序。然后, 由一定程序决定的事情, 大家要有民主的素养, 要自觉接受。这种经过民主协商以及走过大家都认同的程序所形成的决定, 就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对于推动学校发展是有利的。

三、从管理转向治理:在深层次上思考体制机制改革

经验表明, 许多教育问题不是教育界本身就能够解决的。教育从管理转向治理, 要求政府深入洞察社会的发展, 在社会演进的过程中寻找政策以及政策的切入口。但是现在教育界还有很多同志不太关注社会的变化, 因循守旧, 或者对社会的洞察能力比较弱, 缺少审时度势的把握。比如总认为只要政府给钱就能解决所有问题, 其实并非如此, 体制和机制是决定行政效率的重要因素, 不从体制机制上考虑, 难以在根本上彻底解决问题。

1.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制度分析

政府高度关心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现在社会上有各种不同的声音, 有人认为, 由于外来农民工子女占用了本地的教育资源, 所以流出地应该把学生的经费转移到流入地来, 这在逻辑上是有问题的。因为公共服务成本应该是公共财政提供的, 而公共财政依靠税收所得。今天农民工进城务工, 所产生的企业税收都形成了当地的地方财政, 地方财政应该向所有创造和提供纳税的人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在公共服务中, 一个重要的变化是按照公共财政概念来落实老百姓的权利, 与原来政府按照户籍服务的方式相比更先进。

另外一种看法是, 在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基石的前提下, 目前所有农民工子女应该得到同本地老百姓子女完全同等的教育, 这是我们追求目标但与现实还有一定的距离。现实是:中国存在着经济发展上的两元结构, 两元结构中城乡差别是客观存在, 要逐步解决城乡差别必须从保障制度着手。在现有保障体制中, 农民最大的保障由土地来实现, 即使农民工进入城市, 土地的保障依然还在, 只是土地的价格有高低而已。城市居民虽然生活水平高于农民, 而且发达地区与困难地区的差距也越来越大, 但城市居民没有土地的根本保障, 需要有其他的保障。所以政府在制定各种政策若不从这些深层次问题上以及社会发展未来趋势去思考, 就难以把握全局了。

显然,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产生, 归根结底还在于现有教育制度是架构在户籍制度上的原因。由于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矛盾, 就户籍制度而言已经作了许多修补, 但居住证制度还不可能立刻取代户籍制度。教育与人口关系中比较合理的设计是把教育制度架构到税收为核心的公共财政制度上, 但当前这个制度还不健全。所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 我们的教育制度还会有矛盾, 会产生新的问题。

上海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一是确定目标, 继续挖掘现有公办学校就读比例, 提高到60%, 实现农民工子女以公办学校就读为主;二是积极解决农民工子女“学校”问题, 纳入民办学校管理范围, 成为独立法人。同时定出一定的办学标准, 当然标准可以放低一点, 如此政府对其财务、教师资格、教师加四金等问题都可以监管起来, 从而提供必要的支持, 推动学校的有序发展。

2. 民办教育制度设计的思考

同样, 促进民办教育发展也需要从制度层面上思考。当前, 民办学校发展遇到许多问题, 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在于钱多少, 而在于设计合理可行的制度。在体制和机制的高度上, 反思民办教育发展的经验, 寻找民办教育发展的路径, 这是民办教育发展到关键时期最应该做的事。

从公共服务的角度讲, 政府增加基础教育的投入, 改善公办学校的办学条件, 提高公办学校的教师待遇, 这是政府履行教育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不可否认, 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原来民办学校在硬件和师资上的优势。但同样从公共服务的角度看, 政府履行教育公共服务职能不一定直接办教育, 而可以拿出钱来让社会来办教育, 然后政府购买社会的服务。按照这样的思路, 民办学校的发展就有很大的空间。

当前, 民办教育制度设计的核心问题是非盈利财务制度的建立。只有建立起非盈利财务制度, 民办学校才具有长远发展的保障, 政府才能提供公共财政资金和监管公共资金的使用。否则, 如果政府向民办学校提供了公共资金, 却缺少公共资金足够的监管, 一旦资金使用产生严重问题, 就会直接影响政府的政策执行效果。政策一旦不稳定, 左右摇摆, 前后不连贯, 肯定不利于民办教育健康发展。所以, 我们不能只关注民办教育领域的人力资源和财政资源影响力, 而忽视制度的资源价值。

上一篇:微笑范文1000字下一篇:革命先烈爱国主义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