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课题的开题报告

2024-07-09

规划课题的开题报告(精选9篇)

1.规划课题的开题报告 篇一

问题一:如何通过制度建设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

问题二:如何通过课例研究丰富教师的教学知识?

问题三:如何阅读丰富教师的学科知识?

基于以上三个问题,我们就可以分别组成三个项目组来开展研究,即“校本教研制度建设项目组”“课例研究项目组”和“专业阅读项目组”。

4 研究目标、内容、方法与步骤、分工与预期成果

4.1 研究目标

1. 通过建立有机适应型组织,提升校本教研质量,增强学校应对变革的效能,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

2. 通过“校本教研管理制度项目组”,开发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校本教研管理制度。

3. 通过组织“课例研究项目组”,丰富实验校教师的学科教学法知识,提高课堂教学能力。

4. 通过组织“学科知识项目组”,丰富实验校教师的学科知识。

4.2 研究内容

1. 有机适应型组织的理论研究。

2. 校本教研管理制度研究。

3. 课例研究。

4. 教师学科知识发展研究。

4.3 研究方法与实施步骤

1.研究方法

用文献研究法分析有关组织理论和校本教研的理论和实践成果,进而提出适合本省课改实际的推进策略;研究人员将运用行动研究法进入学校现场、深度参与到研究中;运用调查法确定学校亟待解决的教学问题;运用多案例研究法分析省级校本教研实验校的结论,体现研究的复现逻辑(replication logic)。

2.实施步骤

(1)2012月至1月:制定研究计划。

(2)202月至年3月:组织课题开题会。明确研究分工;成立三个研究项目组;发布子课题。

(3)2013年2月至2013年6月:各个项目组围绕核心问题展开研究。

(4)2013年7月至11月:第一次校本教研现场会暨阶段性研究总结。

(5)2013年12月至4月:课题中期研究总结。各个项目组总结研究成果。

(6)205月至7月:第二次全省校本教研现场会暨阶段性总结。

(7)年8月至11月:课题总结,完成课题总报告。

(8)2014年12月:申请结题。

4.4 分工与预期成果

1.研究分工。

李海龙为课题总负责人,组织协调各项研究事务。

李海龙、赵阳、陈保新、刘俊凯负责“管理制度项目组”的研究;三次省级交流的会务组织。

杨伟东、申宣成负责子课题管理;市级教研共同体活动的组织管理。

李涵、张琳、杨伟东、杨惠茹负责“课例研究项目组”的研究。

高正起、杨爱珍、申宣成负责“专业阅读项目组”的研究。

杨霞负责英文文献翻译。

2. 预期成果。

课例集两卷(2013年一卷、2014年一卷,必要时结集成书);校本教研管理制度集一卷(必要时结集成书);与课题相关的研究论文若干篇。

4.5 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专业保障。课题组成员自身不但有较高的理论和实践素养,还专就此项研究与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建立了专业合作关系,该所承诺将随时提供他们能够搜集到的关于校本教研的国内外的最新的研究成果,目前课题组已经搜集了200余篇(本)研究文献,并整理出了文献综述。

2. 制度与资金的保障。省基础教研室已经下发了专门的校本教研实验校的管理办法,实现了学科教研员和学校的对接,提供了专项的研究资金,这些都为本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和足够的资金支持。各个实验学校的校长对这一项目也高度认同,承诺在学校内部提供尽可能多的研究便利。因此,开展本研究有足够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保障。

3. 时间保障。本课题组的两位成员都是课题办的专职工作人员,组织实施课题研究就是他们的本职工作。同时,省教研室已经以文件的形式对学科教研员进入实验校的时间做了规定,这些都为本研究的推进提供了时间的保障。

注释:

1.信奉理论是指当事人宣称他/她所遵循的理论,而使用理论则是指那些在实际行动推导出来的理论。参见:Argyris , C.,Schon , D..Theory in Practice : Increasing Professional Effectivenes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1974, p. 19.

2.本尼斯著,姜文波译. 领导的轨迹[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88.

3.梁歆,黄显华著. 学校改进:理论和实证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3.

4.邵水潮,申宣成. 论有机适应型组织对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的促进作用[J], 当代教育科学,2012,,20.

5.富兰著,赵中建等译. 教育变革新意义(第3版)[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08

6.佐藤学著,钟启泉译. 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08-21.

7.金卡梅隆,罗伯特奎因著,组织文化诊断与变革

8.本尼斯著,姜文波译. 领导的轨迹[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90-91.

9.基本研究问题(issue)和具体研究问题(problem)是Stake提出的概念。他认为前者“是指我们面对的问题情境(problematic situation),甚至是在我们头脑中显现出来感觉到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后者则是指“在基本研究问题基础上更进一步的细致的问题,具体问题是直接针对我们的研究目标的”。参见:马云鹏. 课程实施探索:小学数学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83-84.

10. 余文森. 论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J]. 教育研究,2003,4.

11. 余文森. 校本教学研究的实践形式[J]. 教育研究,2005,12.

12.范良火著. 教师教学知识发展研究[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4-15.

2.规划课题的开题报告 篇二

(1) 实施藏区“9+3”免费职业教育, 组织藏区学生到内地免费接受中职教育是省委、省政府推进藏区经济发展, 帮助农牧民脱贫致富, 维护藏区、实现藏区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部署。在2009年, 四川省委、省政府、教育厅多次发文要求各职业学校加强学生感恩励志教育, 要求各职业学校要充分运用党和政府、社会各界对“9+3”学生的期望、关爱及英雄模范事迹, 教育广大学生增强感恩意识, 珍惜学习机遇, 牢固树立勤奋学习、报效祖国、立志成才的远大志向。

(2) 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 (教职成[2000]1号) 、《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立即组织内地中职学校藏区新生开展军训与入学教育的通知》 (川委办发电[2009]37号) 等国家教育教学工作方针与文件精神。

(3) 现在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 富裕起来的人们思想观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急功近利、追求享乐、重利忘义等相继蔓延, 严重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尤其是“90后”的一代, 感恩意识缺失, 对现有的条件不珍惜, 只顾索取, 把一切都看做是理所当然。许多学生体谅不到父母、教师的辛劳, 普遍缺乏爱心和责任感。不知道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不知道感谢教师的教导之恩;更不知道感谢祖国、社会对自己培育之恩。没有“感恩”, 更不要说付出乃至奉献了。总而言之, 现在学生缺乏感恩意识。由于感恩意识缺乏, 不少学生出现厌学、厌世、逆反、抱怨、浮躁、虚荣、无进取心、无同情心、无责任感等问题。因此, 社会各界对感恩的呼声也就越来越高, 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也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4) 职业教育阶段是人生受教育的非常重要的阶段, 学生可塑性大, 一些不良行为习惯也刚养成, 如果不及时纠正将影响着学生的一生。当前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身上, 时常表现出感恩情怀的缺失、不知感恩的情形。这让广大民众意识到培养中职学生的感恩意识意义重大, 加强中职学生的感恩教育更是当务之急。作为中职教育机构、教育者必须教育学生学会感恩, 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 应该大力弘扬感恩文化, 教育学生学会感恩, 培养学生的感恩品质, 这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一项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5) 职业学校开展感恩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新世纪道德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来看, 要充分发挥感恩教育在学校德育中的优势和作用, 加强感恩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以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对道德教育的新要求。

(6)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中指出, 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 要“从他们的具体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 深入浅出”, “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

(7) 党和政府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后, 各级各类教育系统纷纷开展了“创建和谐校园”的活动。

(8) 感恩教育现在虽已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广泛注意, 但现有的研究成果多为感恩教育载体的研究, 如:专题活动、学科渗透、社会实践等, 仍缺乏具体可行的、有普遍意义的研究方案和方法, 相关研究的文章也仅仅是散见于报纸杂志。当前对大学、高中和义务教育阶段的感恩教育的理论研究、探索较多, 实践性经验较少, 特别是“9+3”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尚属空白。

2 课题研究的意义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式与方法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学生实施的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感恩, 能够促进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 有利于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才会对生活、对人生充满希望, 才会理智地面对人生中的一切挫折和不幸, 才能从容地面对一切思想上的是非, 才能带来他人对自己的尊重与感激。课题研究的意义在于以下几点。

(1) 通过开展具体实在的感恩活动, 逐步培养“9+3”学生的感恩意识。通过研究, 把感恩教育作为“9+3”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点, 找到进行“9+3”学生感恩教育更有效的途径及方法, 从而使其树立起高尚的道德追求, 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感, 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 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并通过恰当的途径把研究成果进行推广, 达到使“9+3”学生都学会感恩的目的。从而使其更加珍惜学习机遇, 勤奋学习, 牢固树立报效祖国、立志成才的远大志向。进而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 牢固的树立扎根藏区并努力工作的思想, 从而促使“9+3”学生形成优良的职业道德。

(2) 通过积极探索“9+3”学生感恩教育的新途径、新手段, 建立新机制、新方法, 拟定以“学感恩、知感恩、会感恩”为主要内容的感恩教育, 让学生学会感恩、懂得感恩和积极感恩。通过对“9+3”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 更有利于“9+3”学生在校养成和增强感恩意识, 知道感恩, 形成感恩行为。

(3) 在对“9+3”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同时, 促成学生感恩行为和习惯的较快养成, 并以此为契机, 促进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的养成和健全的人格素养的形成。

(4) 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 知恩图报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更是当今社会需要大力提倡的道德行为。中国自古以来被世界称为“礼仪之邦”, 感恩教育源远流长。很多古训用精炼的语言告诉了人们怎样去感恩。很多西方国家设立“感恩节”来提醒人们要知恩图报, 不可忘恩负义。正是根据这种指导思想和鉴于当前的现实, 我们提出对本课题的研究, 就是希望能找到感恩教育的一种新模式, 并把这一成果在全校及社会中推广应用, 营造校园感恩文化, 促进新型的社会主义人际关系的形成。通过一些具体的感恩活动的开展, 培植感恩文化并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3 国内同类课题的研究现状

中国的感恩教育源远流长, 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一直以来, 我国青少年德育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但客观也存在着空洞说教、内容抽象、不贴近青少年生活等问题。全国很多省市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开始反思和积极创新德育的新思路。

随着社会对感恩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 很多大学、中小学和幼儿园纷纷把感恩作为德育的切入口, 开展感恩教育的研究和实践,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并涌现出一批优秀单位和先进个人。一些社会机构也自发开展感恩文化的推广, 社会反响强烈。现如今, 国内很多省市、机构和学校在感恩教育研究上作了很多探索, 如:在上海, 学会“感恩”已写入了新版本的上海市《初中生守则》;在黑龙江, 已开始在全省高校中推行包括“感恩”教育内容的“大学生素质教育量化工程”;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国家级重点研究课题“整体构建德育体系”的研究;北京市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研究课题有“尊重基础道德教育研究与实践”, 通过“尊重”找到传统道德和现代道德的结合点;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课题“全国青少年感恩教育研究与实践课题”;河北省“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蓬中学独生子女学生感恩教育研究”;常州市局前街小学的“感激教育”;孝丰镇中心小学的“孝文化教育”;江苏淮阴师范附小的“生活教育”;丹阳师范附小的“情育课程”;江苏海门市开展的“农村初中生感恩现状调查与学校实施感恩教育策略研究”;湖州市德清县英溪小学的“孟郊故里学校‘感恩’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建德市一小学开展了“一所山区希望小学开展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巨化第一小学开展了“在学校集体活动中让学生学会感恩的策略研究”等, 都在感恩教育研究中作了探索。在把“感恩教育”作为德育的切入点的前提下, 通过少先队活动、学科渗透、教职工参与以及家校互动等多种途径, 以班级生活、集体活动为载体, 引导学生在学会感恩过程中, 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以学校、社区、家庭为三大环境背景, 开设相应的探究活动, 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 健全学生的人格。借助校园环境建设和校本课程开发等, 让更多的学生、家长投入到感恩的实践活动中来, 使更多学生感恩的心升起, 让学生明白感恩的重要性, 同时要让教师也深深地体会感恩的必要性, 努力地将社会的爱心转化为丰硕的教育教学成果。对学校感恩教育新模式进行有益的探索, 以求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

在省内, 射洪县职业中学正在开展“感恩教育研究暨孝德文化进校园活动”, 乐至中学曾开展过感恩教育的研究。

以上感恩教育的研究和本课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即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 使学生学会一定的感恩方式, 养成感恩的习惯。这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理论及实践经验。

综观全国各地学校开展的感恩教育, 存在一些遗憾。

(1) 主要是以开展感恩教育的活动为主, 形式和内容比较雷同。喊口号、走过场的现象也比较普遍, 如何把感恩教育深入地、长久地开展下去, 还没有得到有效研究和论证。

(2) 如何搭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三位一体的教育平台, 开展全社会感恩教育也是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

(3) 感恩教育是一种有关心灵、情感和灵魂的教育, 需要培养大量感恩教育种子教师队伍, 但如何培养是过去课题研究中没有引起重视的课题。

(4) 一直以来, 感恩教育主要聚焦于孩子、父母和教师之间的感恩文化研究。但对学校领导和教师之间、家长与教师之间的感恩文化研究却很少有人进行。

(5) 全国开展感恩教育的学校虽然很多, 但缺乏交流平台, 不利于感恩教育的经验总结、成果展示和推广。

(6) 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是我校德育的一个基本目标, 如何通过感恩教育实践, 把感恩教育有机融入学校整体德育体系。

(7) 如何确认感恩教育在德育中的核心价值?如何确立感恩教育在校本德育体系的办学特色化中的价值和作用?如何确立感恩教育在和谐校园建设的价值和作用?这些比较专业的德育课题, 当前还没有系统涉及。

(8) 感恩教育的内化手段研究还是个难点。

(9) 学科教育与感恩教育的整合研究基本上是空白。

经系统地查阅、检索和复习国内外大量的文献, 从21世纪初我国开始出现以开展感恩教育为专题的教育教学研究, 以感恩教育为主题的德育研究正如火如荼、方兴未艾, 在全国范围内较早开展感恩教育的学校主要集中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 如上海、浙江、江苏、福建等。但主要集中在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大学, 在中等职业教育的德育领域中施行感恩教育现处于起始阶段, 从省内外研究感恩教育的情况来看, 研究的报道极少;但以中等职业学生“9+3”学生为研究对象, 开展感恩教育, 在“9+3”学生中尚未见有关感恩教育研究的公开报道。所以本课题的研究将弥补这一缺憾。

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 知恩教育研究。引导“9+3”学生充分认识并感激党和政府、社会的关心和关爱, 感激教师的教诲、父母养育、自然的赐予、同学间的互助等。进而把“感恩”的情感延伸到爱党爱国的崇高境界上, 从为社会多献一份爱心, 为祖国多一份贡献, 延伸到爱班爱校上, 爱教师与广大人民上。

(2) 感恩、施予意识培养和途径研究。引导“9+3”学生做一个知道别人的恩爱并知道感恩的人, 进一步懂得如何去热爱党、祖国和人民, 如何去承担民族未来的责任, 如何去回馈社会、报答父母、敬重教师、敬畏自然。有了感恩之心, 学生自身也会因为这种感恩心理的形成而感到更加愉快、更加健康, 进而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 自立、自尊意识, 形成健全的主体人格。应积极探索、总结感恩、施予途径。

(3) 感恩教育形式的研究和感恩活动的开展。通过感恩故事 (叙事) 、班级感恩活动开展情况 (案例、报告) 、学校感恩活动开展情况 (案例、报告) 、“我所知道的感恩故事” (叙事) 、我是怎样看待感恩的 (论文) 等具体活动的开展, 总结出适合“9+3”学生感恩的方式、方法, 寻找进行感恩教育的创新方法与途径。

(4) 感恩行为的规范和感恩文化的培植研究。积极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和良好的行为对待党和政府、对待社会、对待学习和工作、对待师长、对待父母及亲人、对待自我等。通过以“孝”为先的人伦文化、以“仁爱”为核心的儒学思想、自觉自律意识与奉献精神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宇宙思想研究, 培植感恩文化。

5 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 开发适合“9+3”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资源, 构建具有“9+3”学生感恩教育的目标。

(2) 初步建立起“9+3”学生感恩教育理论, 形成以感恩教育为主题的德育内容体系。

(3) 研究具有操作性、科学性、实践性的“9+3”感恩教育操作方法。

(4) 通过开展具体感恩教育的实践活动, 逐步培养“9+3”学生的感恩思想与意识;促成学生感恩行为和习惯较快的形成。

(5) 探索对“9+3”学生感恩教育的形式和途径, 最终让学生懂得感恩、学会感恩。

(6) 成功的案例, 形成的经验、教育形式、实际的操作方法和途径具有重要的、广泛的推广价值。

6 课题研究采用的方法

本研究以活动为核心, 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 并辅之文献法、调查法、个案法、经验总结法等。

7 课题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 (2009年10月~2010年3月) :组织课题论证、申报准备阶段。

成立课题组, 进行课题申报;邀请专家、组织课题组成员对课题实施方案进行可行性论证并向上级科研主管部门申报。

第二阶段 (2010年4月~2012年1月) :课题研究、实践阶段。

确定具体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 按照研究计划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课内外社会实践活动, 聘请省、市的科研专家定期对课题运作进行指导, 总结相应研究成果:感恩叙事、典型案例、感恩教育活动课设计方案、开展的相关活动文字、图片与录像等实录、论文等。

第三阶段 (2012年2月~2012年6月) :课题结题阶段。

在第二阶段实验、总结的基础上, 进一步充实课题研究成果、总结经验, 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举办论文集、故事集、案例集、教学设计汇编、感恩活动开展情况实录等研究成果展示, 邀请上级主管部门进行结题验收, 总结推广。

8 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课题研究工作, 对课题研究在人力、财力、物力上都给予了大力支持。

(2) 本课题由赵斌副校长负责领导, 教育研究室负责业务指导, 由学生科、“9+3”管理办公室负责具体实施。赵斌同志曾从事多年学生管理、教学管理, 现任我校副校长, 具体分管学生科、团委工作, 能很好的抓住学生的心理, 在开展感恩教育等德育工作中具有丰富的经验。

(3) 本课题研究人员的研究能力强、水平高, 特别是前3位主研人员都曾参加过多个课题的研究, 具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和实际研究能力。邹世凌同志曾主持研究并完成的《中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七年制中西医结合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实践研究》分别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和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赵斌同志、贺生同志曾主研完成《目标管理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课题, 该课题获四川省第二届教学成果三等奖, 同时还参与学校其他6个课题的研究。

(4) 本课题由专职教育研究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学生科“9+3”管理办公和班主任4部分人员组成, 使本课题的研究具有严密的组织结构、坚强的领导核心、丰富的理论作为支撑。本课题负责人和主要研究成员具有较丰富的理论知识及学校管理、班级管理、教育教学等方面的实践经验, 有助于本课题的具体实施。

(5) 本课题的研究有四川省卫生学校学生科“9+3”管理办公室这一平台, 每年均招收100多名“9+3”的学生, 利于开展各种感恩教育实践活动。

(6)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对构建和谐社会、加强感恩教育都非常重视, 全国上下的普遍关注和认同为本课题研究的开展提供了极好的外部环境。

9 课题研究的人员分工

(1) 负责人:赵斌、邹世凌。负责领导、指导、协调整个课题的各项工作, 研究全过程的质量控制等工作。

(2) 主要研究成员。

(1) 贺生:负责课题研究设计, 撰写各种研究报告等工作。协助问卷设计和调查、具体实践活动方案的设计和开展。

(2) 刘薇:负责设计所有调查问卷、预调查和调查, 收集相关资料, 撰写调查报告;协助团队、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等工作。

(3) 黄萍:负责设计课外、团队实践活动方案并具体实施相应的活动, 收集相应资料、撰写相应的实践活动报告, 协助调查等工作。

(4) 王建鹏:负责购买、查阅、收集相关资料, 设计课内实践活动方案并具体实施相应的活动, 收集相应资料、撰写相应的实践活动报告, 协助团队、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及调查等工作。

(3) 其他研究人员:王莉、刘峰、任振薿、刘琴蓉及“9+3”学生所在班级的班主任, 协助本课题具体实践活动的开展及调查等工作。

1 0 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及提供的形式

(1) 研究报告:包括调查报告、实践报告、个案研究报告等。

(2) 实践方案:包括学校实施感恩教育的各种方案等。

(3) 反应实施感恩教育的光盘、软件、课件以及录音、录像、教具、学具等。

3.规划课题的开题报告 篇三

常言道:“越是民族的,越具有世界性。”中国画作为美术学科中独具表现形式的民族绘画,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艺术瑰宝,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诗、书、画、印相结合的文人画,是中国文化、哲学、审美情趣、智慧的大综合,区别西方概念的纯绘画。那中国画继承状况如何呢?一个中国学生去国外学习美术,但外国人告诉他,真正的艺术在中国。然而现在确实学习外国的美术教育多于中国画,高考的科目全是西洋画、艺术院校的国画专业课程有的结合西方课程失去了国画特有的特点,更可怕的是有的艺术院校因国画专业就业率很低,取消了国画专业,这样大部分老师对国画不够了解。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国画教学是不少美术教师感到为难的课题,原因有以下几点:(1)国画教学的过程比较繁琐,一节课40分钟需要解决的问题太多(工具准备、知识传授、技能学习、乐趣的培养、体验实践、卫生……)。(2)小学生对毛笔的控制能力较弱,对笔力、意境等一些抽象的名词不易理解,教学上颇有难度。(3)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不够扎实,对国画的教学心有余而力不足。(4)教材中对于国画课课程安排偏少、不集中,开展国画教学有一定的难度。

二、小学阶段的国画课程及分析

人民美术出版社小学阶段的国画课程有:《彩墨游戏一》(三年级上册)、《彩墨游戏二》(三年级下册)、《用彩墨画鸟》(四年级上册)、《用彩墨画鱼》(四年级上册)、《娇艳的花》(四年级上册)、《动物的脸》(四年级下册)、《山水画》(五年级上册)、《有趣的汉字》(五年级上册)、《花鸟画》(五年级上册)、《有特点的人脸》(六年级上册)、《戏曲人物》(六年级上册)、《画故事》(六年级下册)共十二课。三年级是尝试用毛笔、水性颜料、墨和宣纸等工具、材料,运用点线面来体验趣味性。四五年级是尝试用中国画的表现方法、技法,表现自己对花、鸟、鱼、虫的认识与理解,体验笔墨趣味。六年级运用笔情墨趣来创作生活。

三、选择国画为课题的理由

1.中国画具有广阔的胸怀,能容纳百川。

2.字如其人,我认为画也如其人,画品即人品,其人不正,其行不远,能对孩子的人格品行进行教育。

3.符合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强调愉悦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自由抒发情感,表达个性和创意,增强自信心,养成健康人格。

4.让国画成为大众教育,“从娃娃抓起”,学校教育是很重要的途径,增强学生的民族感。国画的延续往往是通过一代代地传授学习得以实现的而中小学学生又是接受这种传授的主要对象。我们沿着历史发展的规律,今天做好国画教育,明天后继有人继续做国画教育工作,相信,国画艺术会在中国民族文化发展轨迹上开出继续传承、更加绚丽的花朵。

5.我校要营造书香氛围,学生对诗歌理解水平较高。

6.教师虽然不是国画专业毕业,但认真学习、钻研、请教,相信能胜任教学。我校专任教学副校长王立峰书法、篆刻都很在行,可以随时请教。

四、我校的现状和实施途径

东方实验小学是新建5年的学校,低年级学生多,高年级学生少,而且半路转来的多,大部分学生是外来务工子弟,基础相对弱,美术教师有4位(王锐、乌丽雅斯、孙海珍、金萍)。

具体措施如下:

1.先从每个班级选出约2名基础相对好的学生,在每个星期二到五第七节课进行培训,最后成为班里的“领头羊”。课程不脱离课本的意图。低年级1~2年级主要以彩墨游戏的方式接触中国画、熟悉中国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孩子在刚开始接触中国画时能感受到乐趣,对学习充满了期待,在每个阶段的学习中保持愉悦的心情。主要参考对象为吴冠中的作品。3年级从儿童喜欢的简笔画入手,以简单的线条画出有趣的图像和表情,同时贯穿并应用简单的国画理论(墨色、用笔、干湿)。4~5年级以具象的为主,鸟、鱼、花、动物为主。6年级根据生活创作,可以画人与人的组合、人和环境的组合故事。

2.每个学期定期开展国画讲座(可以由优秀的学生担任,也可以聘请知名学者)。

3.多让孩子参观画展,多利用多媒体教学,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利用网络提高自己,为国画作品多又质量好的学生举办个人画展,邀请全校师生及家长参观,增强学生创作的动力。

五、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教师根据实验研究中总结的经验,编写专著、培训、撰写论文,成果展示,并将有价值的经验在全区推广。

结题时间:2017年9月至2017年11月

1.提交科研论文、撰写研究实验总结报告。

2.提交研究实践中相关的电子成果资料,集册和个册成果展示等。

3.出版专著地方特色初中校本课程《校园国画》及国画欣赏读本。

4.通过活动课、课堂教学、公开课等形式,开展国画教学实践,形成较为完整的教学设计体系并积累优秀活动案例。整理、汇编活动案例、优秀教案及孩子的感想体会,随时随地了解各大杂志的国画比赛信息,交流、展示本校的阶段成果,为交流、提升搭建平台。

5.收集校外美术培训班的国画作品,交流学习技法,提高思想认识,鼓励学生当小老师,增强学生自信心的同时,其他学生也学到了新知识。

6.整理各种活动照片,编辑国画课题等活动影像资料。

参考文献:

[1]谢文兰.粤北仁化中学国化教学实施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2016.

4.中学物理规划课题开题报告 篇四

寻找适合我校学情的教学方法和探索提高我校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质量的策略和可行措施,通过研究和实践,积累、分析教学一线的实践经验和教训,构建有一定普遍性和实效性的合作学习模式,既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又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交往、学会学习,激发学生 “学、说、做”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2研究内容:

我校合作学习已进入试行阶段,基础模式已趋成型,我们课题组主要侧重于运用心理学理论与高中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的实践研究与思考,主要从以下几个子课题进行研究:小组合作主要问题的归因分析及对策、小组合作中学生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与调整策略、物理学科特征下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策略、学生对小组合作的心理适应性研究、小组合作中学生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与调整策略、合作学习与小组建设的有效策略研究、差异共享对小组合作效果的促进作用研究、学生个体行为对小组合作学习影响的心理机制研究、物理学习小组的合作效度研究以及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评价研究。简单说来就是从师生行为心理视角去研究课前教学设计中学生主体性的体现、课上学生合作学习如何实现高效、如何通过评价来衡量、检测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和促进合作学习的高效进行。

3、研究重、难点:

3.1研究重点:

本课题重点从师生行为视角对物理教学过程中小组合作的方案设计、到活动的展开、以及随后的评价等部分进行研究、反思及总结。探究高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真正发挥小组群体的主体功能、互动功能,培养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竞争等现代意识,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物理学习能力,从而在交往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3.2研究难点:

①成员的心理学理论水平相对较低,还有待在研究过程中快速学习提高。

②小组合作学习很难能建构出固定的模式,只能在小组成员的实践中进行样本总结,得出有代表性的共性规律,这就需要偶然误差的影响,为课题研究增加的难度。

③我们摒弃了一般地现象归纳,而是从师生的行为心理入手探究小组合作中的深层动因和机制,这对课题组成员来说是一个挑战。

4、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状况:

19世纪早期,美国的一些学者开始研究合作学习并运用于实践,杜威创办的芝加哥实验学校就运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柏克赫斯特实施的道尔顿计划的三个原则之一便是合作。到了20世纪70~80年代,合作学习在美国的研究和应用已相当广泛。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学习方式,于80年代被介绍到了我国。如山东省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重点课题“合作教学研究与实验”、江苏省的“合作教学操作初探”、杜朗口教学模式等,现在,小组合作学习已在我国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

5、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5.1理论意义:

新课程教育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主体性教育,新一轮教育课程改革也为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我们必须创造一种适合学生主体主动发展的、健康的教育环境和科学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自主决策、自主思考、自主讨论、自主地去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让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于是,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应运而生。《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物理的重要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当前课堂改革的必由之路。

5.2实践意义:

(1)我校当前正处于快速提升的关键时期,本课题的研究对引导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增强学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情快速提高整体教学成绩,具有明显的现实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本课题的研究:①有利于使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开发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教学效率。②更适宜于让学生获得从事物理研究的体验和技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更为突出。③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合作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④关注学生的差异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机会,促进了教育公平。

(2)并通过本课题“基于师生行为视角下物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研究”引导师生共同进入实践的新天地,塑造学校文化,提高学校品位,让每一位施教者都学会激励学生,激励学生保持进取的动力,不断地为他们加油,最终把他们送上成功的轨道。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老师的激励中健康成长,让学生在老师的激励中完善自我,走向成熟、成功。

(3)为学校决策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及我校下一步的工作提供有益的启示。并对周边学校产生辐射式影响。

6、创新点:

本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五个创新点:

新理念: 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发展服务,让优秀者更优秀,让平凡者不平凡。

新构想: 变教室为学室,变教师为导师,变有效为高效。

新关系:小组合作学习建立的课堂教学“三要素”的新关系是: “学生→教师→教材”;传统教学中的“三要素”可概括为: “教师→教材→学生”。

新方法:“先学后教、合作探究、当堂达标” ,充分发挥“导学案”和“展示区”的指导、呈现和启思作用。

新模式: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即:确立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帮学、展示评价、当堂巩固),真正做到学进去、说出来。

7、课题的研究方法:

7.1研究思路与过程:

计划先从理论层面对师生的已有观念与课改模式的心理共识偏差、小组组合作心理适应性及归因分析以及教师、学生个体行为对小组合作学习影响的心理机制分析及对策研究,形成阶段性的结论,上报于学校,再通过实践调查、案例剖析、论证,最终得本课题研究结论。

具体操作思路如下:

7.1.1 认真学习领会我校物理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精神及操作方法,学习新课程教学理念,从师生行为的心理视角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角度重新审视影响小组合作学习效率的根本原因和调整方法。

7.1.2 通过课题组成员广泛调查、座谈了解、听课取样、分析总结我校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研究分析其产生低效行为的根源,探索有助于我校发展的小组合作模式的操作方法,促进我校教育教学的提高和师生发展。

7.1.3 子课题研究:

(1)小组合作主要问题的归因分析及对策

(2)师生心理共识偏差对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效能影响的研究

(3)小组合作中学生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与调整策略

(4)学生对小组合作的心理适应性研究

(5)合作学习与小组建设的有效策略研究

(6)差异共享对小组合作效果的促进作用研究

(7)师生个体行为对小组合作学习影响的心理机制研究

(8)物理学习小组的合作效度研究

(9)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的高效模式构建研究

(10)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评价研究

7.1.4 综合论证,完成结题报告:基于师生行为视角下物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研究

5.2.课题研究的方法:

理论分析法、经验总结法、实践个案探究法、问卷调查法、文献查询法、行动研究法。借鉴与实践革新相结合,辅之以调查了解、课堂观察、经验总结等,通过定点试验完成课题研究。

6、课题研究的步骤和计划:

(一)研究阶段及内容

第一阶段(准备起动阶段):月――202月:

1.前期准备,整理课题申报相关资料,撰写课题方案。协调、组织成立研究小组,包括对整体计划实施的具体安排及模式实施阻力的分类调查,座谈取证等操作。子课题负责人撰写研究方案,完成课题申报,立项。

2. 收集国内外教学模式研究的理论文献和有关资料。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年3月----2月)

分段一:2014年3月――2014年6月

1.继续收集和整理有关资料,撰写论文初稿.

2.完成第一阶段研究报告的撰写。即:从心理层面和理论高度分析师生心理共识偏差对模式推行影响的研究报告。提出解决教师已有教育观念与考试制度及教学资源对模式实施阻力的初步建议,定期交流研讨,做好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子课题负责人负责开展子课题的研究。

3.在争得学校支持的情况下,改进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方案,及教师的理论学习安排等等,再次对实施过程进行探究,以论证研究方向、方法的合理程度,及时调整,再次投入研究。完成阶段性报告。

分段二:2014年7月――202月

实施并完成前期子课题的研究,撰写子课题结题报告。完成中期成果报告,积累课题研究过程资料。逐步完成相关论文并公开发表.

5.规划课题的开题报告 篇五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和条件全面质量管理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最初应用于工业,后来从工业部门扩展到建筑业、交通邮电业、商业、服务业等众多领域,并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和运用,在日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全面质量管理是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以最经济的方式让顾客、社会和组织所有成员持续满意的一种质量管理模式。它认为,质量是一个全面的、综合的概念,质量管理的内容不仅是最终产品本身的质量,还包括与产品质量有关的工序质量和工作质量,要综合考虑质量、价格、交货期和服务等等;质量有一个产生、形成和实现的过程,是整个组织活动的成果,质量管理必须对质量形成的每一个环节都加强管理,以预防为主,通过各个环节的作用,使质量螺旋上升。这种模式的特点表现为全面、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全员、全组织的质量管理,使质量管理成为全体成员的内在需求——以人文为本的自主管理;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进行管理,强调以最小成本投入获得最优化的效益和效率。全面质量管理的精髓就在于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全面质量管理的观念和思路,符合教育规划课题质量管理要求。教育规划课题质量同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一样,也有一个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从课题研究方向的确定,到课题的申报评审、开题、中期检查、结题鉴定、成果评奖、成果推广这些环节构成了一个系统,课题质量就是在这个系统中逐步形成的。这个过程是以与课题相关的重要因素——人的素质为中心,随着过程的不断发展,课题质量也在不断适应、不断改进的过程中得到提升。作为一个质量系统,其目标实现取决于各个环节的质量保证和各环节之间的协调,无论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最终的质量。因此,必须将质量形成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纳入质量管理体系中,实行全过程的管理。而要实施全过程质量管理,必须重视人的因素。在研究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要靠课题组成员去实施,都要课题所在单位和有关管理部门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并通过有效的手段加强对课题的管理。因此,课题研究过程比其它任何行业的生产服务过程都更加强调人的作用。所以,我们可以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的观念建立以全面、全过程、全员为基本特征的教育规划课题质量管理体系。本课题试图以系统科学作理论支撑,以现代质量管理理论(iso9000质量管理系统和ipmp项目管理系统理论)为具体指导,以我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具体实践过程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索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现代管理的规律,建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体系,并在其试行过程中不断地调整和改进,提高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管理水平和效益,从而推动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现代化、规范化、标准化。探索省级教育科研课题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不仅对我省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质量与管理水平的提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还可以为我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改革与发展提供新思路。我们将当代最新的管理科学——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引入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结合教育科学规划管理活动的特殊性,在引入、消化、应用这一管理理论的过程中,无疑也会发展和丰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具备了较好的基础。一是课题由省教育科学规划办牵头,研究内容与承担的工作要求相一致,具有联系紧密的特点,因而有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内在动力,研究条件和研究时间均有足够的保证。二是本课题得到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和有关专家的重视和支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金宝成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熊川武教授,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副组长申纪云、王健、张作功副厅长、张学军院长是本课题组顾问。主持课题的是教科院分管科研课题工作的副院长,能有效地保证课题研究的协调、实施;三是参与研究的人员有中小学、职业学校、大学的教师、校长,有省、市、县教研管理机构的研究人员、领导,有网络计算机专家,研究力量雄厚,大家都曾在不同层面上主持和参加过国家级

此文共有4

6.如何省级教育规划课题的开题论证 篇六

从课题管理的角度,研究规范省级教育规划课题的开题论证,至少如下好处:

一是让课题管理者和主持人了解课题开题论证的功能。二是让课题管理者和主持人明确课题开题论证的目的。三是让课题管理者和主持人把握课题开题论证的重点。四是让课题管理者和主持人晓得课题开题论证的形式。五是让课题管理者和主持人知道课题开题论证书格式。六是让课题管理者和主持人做好课题开题论证会前准备。

一、省级教育规划课题开题论证的三大功能

课题开题论证是课题管理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这一环节的好坏,关系到课题研究能否顺利进行,关系到课题研究质量,关系到整个课题研究的成败。开题论证有三大功能:

(一)有利于规范课题管理、保证课题研究质量。

“九五”期间湖南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很不规范,由于教育部门课题管理政出多门,多头立项,重立项、轻管理;重部署、轻指导;重评奖、轻推广的“三重三轻”的现象比较普遍。“十五” 以后,湖南成立了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实行教育科学省级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有很大改变,但课题规范管理还很不理想。客观上,由于管理的

时间不长,管理经验不足,“三重三轻”问题还有一定的惯性,加上申报课题的新手不少,课题管理规范任务繁重;主观上,由于开题论证宣传发动不够,组织指导力度不够,课题主持人责任不明,履行义务条款不清,课题不能如期结题,研究质量马虎,成果推广、转化的价值不高等现象仍然存在。抓好课题开题论证既可以通过这一形式进行宣传发动,使课题单位、课题主持人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职责;又可以通过同行专家面对面进行指导、课题组成员相互研讨交流,了解把握课题不能按期结题和研究成果质量不高的原因以及如何改进的办法措施。这样,不仅达到开题论证的目的,也可以使规范管理落实到课题管理的每个环节,从而确保课题研究质量。

(二)有利于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课题开题论证应像新建一座大楼前的论证一样,课题实施计划好比施工图,课题组成员就是施工员,施工员一般是照“图”施工,省级教育科研管理部门在结题鉴定时按“施工图”验收。一个好的课题,关键在有一个好的研究思路和科学的设计实施方案,一个开题好的课题,关键在于它研究细节的周密,“细节决定成败”。

开题可以进一步完善课题设计实施计划,使课题研究更科学。开题要向大家报告你的课题设计实施计划。你就必须进一步学习相关文献,再次认识你要研究的问题,研究它的背景,找出理论依据,明确研究目标和内容,论证具体作法的可行性。同时,通过开题讨论,听取每个课题组成员对课题研究的意见,进一步理顺思路,统一做法、明确要求。因此,开题本身就是一次研究性学习。湖南省教育厅王健

副厅长说过,做课题是一种最好的学习方式。而且,大多数课题还可以得到同行专家的精心指导,同行专家通过咨询、论证,提出修改意见,在研究方向、研究方式、研究方略上确保“研究有方”。在研究目标的确定,研究任务的分解和研究活动的安排等方面能提出切实可行措施,甚至提供案例与研究背景等材料供参考。通过论证,课题组成员可以开拓思路、扩大眼界,从感性的热情转入理性的思考。事实说明,通过论证、修改、完善且详细周密的开题报告又几乎是课题研究最后形成的研究报告“前身”。

(三)有利于课题顺利结题和克服以往开题论证的不足。课题开题论证书是省级教育规划课题包括专项课题结题的主要依据,这是我们管理两个五年计划的课题,实施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一条很重要的经验。比如,课题结题时,科研主管部门要检查你是否写出研究报告、成果公报、有公开发表的论文、出版的专著或教育主管部门认可的其他成果,是否完成了你自己设计的研究任务和最终成果,实现了研究目标,方能结题。研究水平则由鉴定专家鉴定。检查不是以课题申报表为依据,而是以开题论证书为依据。有些课题在申报前,虽然选题好,但由于准备匆忙,论证不足,很多研究的细节设计不科学。开题论证是一次极好的修改完善研究方案的机会。

但是,以往的课题开题,不少课题并没有珍惜这个机会。认为开题论证是一种形式,抱着“应付”的态度,结果是形式上热热闹闹实际并没有解决问题。如开题没有抓住主要矛盾,重点不突出,论证不实在。有些课题思路不清,概念不明,措施不力,分工不落实。可是

课题组既不认真自我论证,又不请同行专家进行指导,有的甚至不开题,这些课题轻者研究走弯路,拖延结题时间;重者调整研究目标、大砍研究内容,甚至改变研究方向,不能结题。这几年尽管这些问题有些改变,但由于每个五年计划的课题研究的主持人是不断更换的,新手不断增多,旧的问题解决,新的问题又会出现,在一定时期内问题就会反复存在。因此,只有不断总结课题开题论证的经验,针对新一轮的问题,持续改进开题论证的办法措施,认真组织每一轮课题的开题论证,这些问题才可以得到有效克服,才可以达到“一切以预防为主”的目的。

所以,课题开题论证工作不仅仅是一种形式,而是一项实质性的研究工作。只有明确开题论证的目的意义,了解课题开题论证要求,抓住要解决主要矛盾,科学地把开题论证工作做好,才能提高课题的研究质量。

二、省级教育规划课题开题论证的目的

开题论证核心是完善课题研究方案,落实研究的条件,明确课题的研究思路、目标、内容及研究方法,分解研究任务,贯彻落实课题全面质量管理以“预防为主”的方针,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其目的主要在四个方面:

一是让课题组全体成员全面了解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研究背景、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措施。通过主持人的开题报告,介绍课题主要研究什么问题,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怎么样去研究这个问题。通过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研究意义、研究述评、理论

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步骤等文字表述,使大家明白课题研究总的指导思想和大体思路。

二是让课题组全体成员明确各自的研究任务和具体做法。课题总目标任务必须分解到各个具体的研究内容,而且靠团队协作,分工合作,集体攻关。这就要求主持人通过开题报告让每个课题组成员明确各自的研究任务和具体做法,明白自己做什么,怎么去做,怎么合作,何时要完成什么阶段性成果。使每个课题组成员都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研究中去。

三是请专家咨询指导。同行专家和主管领导对课题研究和课题管理有非常丰富的经验,通过咨询,他们不仅可以看出课题研究中的问题,还对被论证的课题提出修改建议,甚至还可以提供案例与研究背景供参考。因此,聘请专家咨询指导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论证,在研究方向、研究方式、研究方略上确保“研究有方”。对研究目标的长度、宽度、深度的调整,对研究任务的分解和子课题的分工、对研究活动的安排等方面进行具体指导,甚至提供近似方向的研究进展与研究背景等材料。使课题主持人从感性的热情转入理性的思考,课题研究少走弯路。同时对端正研究态度与学术作风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是会后课题组参考专家论证意见,修改完善课题设计实施计划,有利于课题研究的实施。

三、省级教育规划课题开题论证的重点和具体内容-----开题论证的重点是“三个论证”。

一是研究目标的“长、宽、高”的论证。因为科研无止境,课题有时限,实际运作时间一至五年,长度(研究时间的跨度)、宽度(研究范围的幅度)、高度(研究目标的程度)都要适度,不能过度。研究范围问题,在部分课题研究“新手”中特别突出:要么“贪大”,想一个课题解决学校所有的问题;要么“不全”,研究内容缺这缺那,形不成系统。

因此,研究范围要根据课题目标的需要以及课题组内、外部条件来确定。长度、宽度、高度要统筹兼顾,不能厚此薄彼、扬此抑彼,甚至顾此失彼。否则,就会导致研究时间过长,或者研究范围过宽,或者研究水平的期望值过高。

如《新时期师德建设与教师精神培育研究》课题,是湖南某县一个镇中学校长的课题。这个课题“长、宽、高”都值得研究。

首先,研究的范围过宽。从选题来看,题目是《课题申报指南》中的一个研究方向,主持人既想研究“师德建设”,又想“教师精神”,且课题没有界定是那一类教师的“师德”和“精神”;

从研究目标看,想解决四个问题(原文)“(1)改善目前师德建设方面的不适应和薄弱环节。(2)探讨师德建设的有效途径,提高教育、教学水平。(3)学习领会新时期师德建设和教育精神培育现有的理论,在实践中检验其现实意义。(4)探讨适应新时期的师德建设和教师精神培育方法、理论”,目标太宽;

从研究内容看,想研究五个问题(原文)“(1)师德是教师素质之魂,是教师做人从教的基础;(2)师德在教育教学中的体现是全方

位的,对教育教学的影响也是无处不在的;(3)新时期下要求师德在传统的理想师德基础上进一步升华,教师的意识和行为都应适应新时期新课程的方向;(4)教师精神的构成;(5)培育和建构现代教师精神既包括批判、宏扬、发展、创新之多重蕴含,还包括学校培育和实践凝练的双重建构过程”,内容太泛,且表述不明白。

其次,研究水平要求过高。(原文)“学习领会新时期师德建设和教育精神培育现有的理论,在实践中检验其现实意义”,“ 探讨适应新时期的师德建设和教师精神培育方法、理论”,最终成果为“专著”、论文和研究报告。

再次,研究时间过紧。一年半时间,完成这些研究内容和成果,没有留余地。所以我觉得这个课题的“长、宽、高”一定要认真论证,研究思路要进一步理请,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须进行调整。

二是研究目标落实的论证。研究目标的落实,主要看研究内容。第一,研究内容是否紧扣课题研究目标,不让课题研究内容偏离研究目标;第二,每项研究内容十分表述清楚,不含糊其辞或模棱两可;第三,研究内容是否整体完备,不出现重大缺漏;第四,每项研究内容是否有相对独立性,不要近似甚至雷同;第五,每项研究内容的难易度是否均衡,不使各子课题的研究任务悬殊。《新时期师德建设与教师精神培育研究》课题由于目标太大,太高,研究内容就无法紧扣,研究目标就很难实现。

三是研究步骤实现的论证。步骤实现要做到“三防”、“三落实”。“三防”是一防“超载”,每一步的活动量不能超过课题组成员力所

能及的工作量;二防“撞车”,每一步重大活动安排要与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重大活动安排不相矛盾;三防“误点”,课题设计有自己的时间规定。什么时候开题,什么时候要完成什么任务,什么时候结题,课题组都要增强时间观念,保证“正点运行”。这里特别强调的是一个课题研究任务的完成与否,靠的是团队的力量(个别课题除外)。因此,要把研究任务分解作为开题论证的重要任务,讲清任务要求,并加强督促,确保子课题研究任务的完成。

“三落实”就是把人、财、物落实好。落实“人”,不仅仅是参加课题组的人,还要有主管人和策划人。主管人是课题级主持人所在单位的领导人,“没有领导的研究是白研究” 是有一定道理的。这是一个学校重视科研的重要因素。领导可以高度重视、宏观决策,统筹“人、财、物”,这是做好课题的有力保证。策划人是高职称、高学位、高水平的专家学者,如果课题组实力较弱,可以借助外力增强内力,通过开放促进开发,聘请专家学者担任学术顾问,为课题研究出谋划策;落实“财”,就要多方争取资助,尽力广辟财源。开源节流,力求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对各项活动的经费开支搞好预算,严格审批,留有余地;落实“物”,主要靠课题组成员单位责任共担,物质共享,提高科研设备的综合利用率。

-----开题论证的具体内容是“八要素”。

一是课题名称问题。课题名称是否主题确切,切口适宜,言之有物,特色鲜明。这是开题论证必须进一步明确的问题。一个要研究的课题,主题不明,没有主线、没有特色,空洞无物,肯定是没有研究

质量的,也是研究工作不能顺利开展、甚至研究不下去的。课题名称的修改确定,是课题研究核心概念的确定,是保证课题研究顺利和研究质量的前提。

课题开题时可否修改申报题目,原则上不能轻易变动。但是,有的课题确实有问题,专家论证认为需要调整的,应该做出调整。比如,个别课题名称对研究对象或内容有较多限定使课题名称冗长,或言不简意不明的,应该修改标题,如,《农村中小学课堂教学方法与问题的研究——民族落后地区农村中学化学教学方法的探究》、《校园文化与中小学教师品位提高研究——高中语文活动课与教师品位的研究》、就可将标题言简意明地将研究概括为一句话,有些内容可以在课题界定中注释。还有的课题名称不像研究课题,如《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联片研训》,《优化保障支撑体系,促进课堂教学信息化》。还有题目研究范围太宽,不界定研究内容,很难做好,如《整体构建农村中学德育体系的研究》。还有题目像自然科学的软科学课题,如《信息技术教师教育与教学能力培训系统研制》,不休改题目,不知道它怎么作教育科学课题研究。

但是修改标题,不可以改变研究方向。因为课题管理办法都有明确规定:凡变更课题负责人、改变研究方向、对研究内容作重大调整、改变成果形式、变更课题管理单位、课题完成延期一年以上等,须由课题负责人提出书面请求,经所在单位同意,报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审批。对未经批准,擅自进行上述变更的课题,将不予结题。调整的内容要在《开题论证书》重要变更中加以说明。

二是研究现状问题。对国内研究现状是否进一步了解,并找到研究真正的突破口(或切入点)。(因没有标书不好举例)这里指的研究现状不是事件现状。这是很多初学做课题的人最容易忽视的问题。我们说,没有研究综述、没有理论依据、没有参考文献的开题报告是“三无”产品,“三无”产品是谈不上质量的。了解前人研究情况,把握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提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如何创新研究,才不会“低水平重复”、“自娱自乐”。教育科研课题和教改课题的要求是不同的,它研究的性质、范围、过程、思维方式、研究成果、应用范围都有不同要求,因此,要严格按教育科研的规律办事。(黄龙威、崔得明、留守儿童课题研究综述)如,《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刊登了王秋湘、李传熹老师的《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综述》,该文参考了30多篇相关文献,写了1.4万字的研究综述,从留守儿童的概念、问题形成的原因、留守儿童监护类型、社会化问题以及对策建议主张和研究存在的问题述评得非常清楚,为继续研究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打下好的基础。很有参考价值。

三是课题研究核心概念问题。研究核心概念是否明确具体。核心概念就是要把你研究的对象、内容、范围进行界定。这与研究的主题,要解决的问题息息相关。核心概念不明确,解决的问题也就不明确,研究就会走很多弯路。如,《高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与优质教学策略研究》课题就要界定什么是课堂教学有效性?什么是优质教学?研究结论最终必须回答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解决优质教学策略问题。

如《教师阅读与专业化成长研究》课题。“教师”,专指城区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一、二年级)教师。“阅读”既包括专业书的阅读,也包括非专业书的阅读;既包括纸制品的阅读,也包括非纸制品的阅读;既包括个体阅读,也包括之外的集体阅读和分享阅读。“专业发展”包括: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责任和使命感;教师改变学生所进行的优质教学;教师与学生的亲密、信赖关系。

四是研究预期目标定位问题。预期目标定位是否定位准确。研究目标指本课题研究要达到的具体目标。研究目标要定位要准确,言简意明。可以把条理化或高度概括,揭示其内在联系,突出重点,一目了然,“长、宽、高”要适度。如《省级教育规划课题成果推广研究与实践》的研究目标:“研究分析课题成果推广的特征规律,探究课题优质成果推广的方法、途径、对策,构建并试行课题成果推广的“五步双元”模式(即:双面兼顾,精选优质成果;双向选择,制订推广方案;双轨并行,组织推广培训;双方互助,实施成果推广;双手齐抓,总结评价)。增强参研人员的三种能力即:成果推广能力、自主应用能力、持续创新能力;克服“四无”思想,即:科研无必要,课题无实惠,单位无条件,个人无能力的思想;形成“四有”体系,即:有推广意向、有实施条件、有运行机制、有创新能力的体系;努力实现课题成果推广“四效”,即:有效率、有效果、有效益、有效能。“双赢”,即:促进成果单位,推广单位教育改革发展”。

五是研究内容问题。研究内容或子课题内容具体并紧扣主题。指围绕研究目标要研究的具体内容。研究内容是否紧扣主题,是否符合

“五要五不要”。

如《省级教育规划课题成果推广研究与实践》的研究内容包括十个方面:

(一)推广教育规划课题优质成果对茬研究。包括教育规划课题和教育规划课题成果的内涵,条件,评优而未推广的归因分析,推广成果的对策措施等。

(二)推广教育规划课题成果的理论价值研究。包括教育学价值、心理场的心理学价值、交往圈的社会学价值、有效性的管理学价值等。

(三)推广教育规划课题成果的实践功能研究。包括促进教育科研的功能、深化教育改革的功能、提高教育质量的功能、扩大社会服务的功能。

(四)推广教育规划课题成果的基本原则研究。包括领导与群众相结合、学习与研究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五)推广教育规划课题成果的重大建设研究。包括推广过程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等。

(六)推广教育规划课题成果的能力要素研究。包括参与人员的成果推广能力、自主应用能力、持续创新能力等。

(七)推广教育规划课题成果的运行机制研究。包括导向机制和激励机制、竞争机制和合作机制、反馈机制和调控机制等。

(八)推广教育规划课题成果的操作模式研究。包括双面兼顾式精选课题成果,双向选择式制定推广方案,双轨并行式培训参与人员,双方互动式实施推广方案,双手齐抓式监测及反思。

(九)推广教育规划课题成果的常用方法研究。包括纵向推广、横向推广、定向推广、多向推广成果的方法。

(十)教育规划课题成果推广工作的评价研究。包括评价的主体、内容、程序、方法、指标体系完善。

六是研究方法问题。关键是科学,符合教育科学规律。研究方法的正确与否,关系到研究结果的正确与否。教育科学研究有很多种方法,如文献法、历史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比较法、个案法、预测法、统计法、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叙事研究法等。每种方法是什么概念、内涵,怎么去运用,一定要弄清楚,研究方法和研究途径有区别,研究与研究方法不同。比喻,实证研究不等于实证研究法。开题论证的时候再不能讲“外行话”。研究方法要用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而且要注重用什么方法去怎样研究问题,使研究数据真实、可信、管用。

七是研究的实施步骤、措施问题。核心是可操作。开题论证实施措施要坚决克服剪贴申报书内容的错误做法,强调实施措施的可操作性。研究内容(或子课题)要责任到人,而且提供“一条龙服务”。包括负责研究这方面的内容,调查分析这方面数据,整理这方面的结论,发表这方面的论文,收集这方面效果反响,提交这方面的子课题研究报告,撰写这方面的章节(如果出专著)等,而且有时间、质量要求。

八是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和最终成果明确并得到落实。研究最终成

果完成课题研究任务,能否结题的重要依据,一定要明确具体。比如,研究报告、系列论文、专著以及应用性课题经过实践检验或上级认可的改革方案、发展建议、评价标准、教学大纲计划、软件开发等成果。这些成果什么时候出台,什么时候发表,采取什么措施落实,应分工明确,落实到人。

四、省级规划课题开题论证书的基本格式 开题报告的基本格式可以采取文字表述也可以采取填报《开题论证书》的形式。《开题论证书》的格式比较规范,是课题主管部门按开题论证的规律设计的,开题情况一目了然,课题主持人按要求填报即可。

《开题论证书》分几大部分,一是基本数据,包括课题类别、学科分类、课题批准号、课题名称、课题主持人、主持人所在单位、开题日期、开题形式以及论证后修改的基本数据。

二是开题报告,包括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意义、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实施步骤、成员分工、经费管理、组织保障、目前行动情况等。

三是专家评议要点,侧重于对课题研究方案逐项可行性评估并提出建议。

四是重要变更,侧重对照课题申报评审书,根据研究意见所作的调整。

五是开题论证专家签名,可以掌握到会开题论证专家情况。无论是文字形式的开题报告还是表格式的开题论证书实际都是原课题设计的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报送到省教育科研管理部门存档的

《开题论证书》应该是通过论证并修改后的定稿。它是省教育科研管理部门作为结题鉴定的重要依据。

五、省级规划课题开题论证的主要形式 一是“专家指导型”。这一类型的主要作法是课题主持人将课题设计实施方案(或开题论证书)提前送交开题论证专家审读,并在开题会上,将课题设计实施方案的具体内容向专家、领导和课题组成员一一介绍,参加开题论证的专家在充分肯定课题组研究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帮助和指导课题组把握研究重点,明确主攻方向,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确定预期成果。专家论证指导意见,主要供课题主持人研究时参考,课题组要将专家论证意见如实记录,最终是否采纳,由课题主持人决定。通过专家指导和大家讨论,课题组成员进一步明确了研究思路、具体做法,既知道该课题研究主要解决什么问题,又明白了怎么去研究,自己该做什么,什么时候出什么成果,效果很好。这一类型的开题会,一定要请本单位领导参加,主持人要敢于善于提出研究的困难和问题,课题主管单位领导将和本单位领导协商解决具体困难。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把开题会变成科研培训,邀请其他希望做课题的人参加会议,使他们在开题论证中提高科研水平。

二是“自我论证型”。这种形式主要是课题主持人自己非常有把握能做好,不需要请专家指导,他们或曾主持省级课题、或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就可以“自我论证”。开题会上,主持人认真介绍课题研究的内容、做法,课题组成员充分酝酿讨论,达成一致意见,各成员对自己的任务很明确,开题的重点放在成员的分工上。

三是“会议交流型”。部分市州和学校,将本地或本校立项的几个课题一并开题,有的也请专家指导。通过开题,各课题组成员之间既交流课题研究的经验,又节约开题的开支。但这个问题要引起注意:两、三个准备充分的课题同时开题,应该是可以的。如果课题太多,效果就很不理想,容易流于形式。因为由于时间紧,课题组报告受到限制,指导和讨论不充分,专家点评不能到位,最后任务还是不能落实。所以,开题论证会不提倡太多课题同时论证。若多课题同时论证,那就一定要延长会议时间,会后课题组根据专家意见再讨论落实。

四是“专家授课指导型”。也有一些单位请有关专家给该单位课题研究的相关人员先讲课,就课题的开题论证、研究方法等问题进行专题讲座,再进行专家指导式开题,这样,既可以提高全体参研教师的研究水平,又能解决课题开题论证的问题。

重点资助课题的开题,各课题组须事先报告科研主管部门,一般课题开题单位科研主管部门和主持人商定。但不管是什么课题,都必须进行开题论证,并将开题论证书报省教育规划办和本单位科研主管部门存档备案。

六、省级规划课题开题论证会前后的工作

课题开题论证会是一次实质性的研究活动。因此会前一定要做好准备。

一是准备学习文献资料。文献学习是课题研究的前提,先学后研,以学导研,借学促研是非专职科研人员从事课题研究的有效形式。为此,课题组要将与本题研究相关的文献整理成册或综合成比较详细的

研究综述,发给课题组人员人手一份,供学习研究参考。

二是主持人提前将修改好的开题论证书定稿交开题论证的专家和课题组成员学习审读,以便开题论证讨论时充分发表意见。

三是会后根据专家和课题组成员讨论意见修改开题论证书,以备上报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市州(高校)科研主管部门存档备案和研究时使用。

7.规划课题的开题报告 篇七

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数字校园专项基金科研办公室执行主任刘兴元先生介绍了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数字校园专项基金科研办公室就“十三五”全国重点课题申报审批情况,由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申报的全国重点课题《中华国学融入学科创新教学的实验研究》获得批准,宣读了批复文件,为该课题组组长靳新国、副组长王红研、李爱娣颂发了证书。为研究院颁发了课题证书和铜牌。

中央财经大学新闻系主任、教授、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谭云明院长做了指导性讲话。

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华文教网、科技信息报今口文教主编、《中华国学融入学科创新教学的实验研究》课题组组长靳新国为就课题《中华国学融入学科创新教学的实验研究》的规划论证做了汇报。

8.课题开题报告的撰写方法 篇八

一、课题开题报告的含义与作用

开题报告,就是当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上级批准的选题计划。它主要说明这个课题应该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以及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也可以说是对课题的论证和设计。开题报告是提高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和研究方案相比,在包含内容上有很大的相似性,但更注重研究阶段的具体日程和活动安排

二、写好开题报告应做的基础性工作

写好开题报告一方面要了解它们的基本结构与写法,但“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写好开题报告和研究方案重要还是要做好很多基础性工作。首先,我们要了解别人在这一领域研究的基本情况,研究工作最根本的特点就是要有创造性,熟悉了别人在这方面的研究情况,我们才不会在别人已经研究很多、很成熟的情况下,重复别人走过的路,而会站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事更高层次、更有价值的东西去研究;其次,我们要掌握与我们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理论基础扎实,研究工作才能有一个坚实的基础,否则,没有理论基础,你就很难研究深入进去,很难有真正的创造。因此,我们进行科学研究,一定要多方面地收集资料,要加强理论学习,这样我们写报告的时候,才能更有把握一些,制定出的报告和方案才能更科学、更完善。

三、开题报告的结构与写法

(一)开题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课题名称

2、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3、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4、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5、课题主要研究内容、方法

6、研究工作的步骤

7、课题参加人员的组成和专长

8、现有基础

9、经费估算

(二)写法

课题开题报告各部分内容的写法是:

1、课题名称

课题名称如果不准确、不恰当,会影响整个课题的形象与质量。这就是平常人们所说的“只会生孩子,不会起名字”。那么,给课题起名称要注意:(1)名称要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课题的名称要把课题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比如有一个课题名称叫“宁波市教育现代化进程研究”,这里面研究对象就是宁波市,研究的问题就是教育现代化问题。有时候还要把研究方法写出来,比如“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这里面研究的对象是小学生,而不是中学生或者大学生,研究的问题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实验研究,这就说的很清楚,别人一看就知道这个课题是研究

什么。总之,课题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规范就是所用的词语、句型要规范、科学,似是而非的词不能用,口号式、结论式的句型不要用。因为我们是在进行科学研究,要用科学的、规范的语言去表述我们的思想和观点。有个课题名称叫“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个题目如果是一篇经验性论文,或者是一个研究报告,我觉得不错,但作为课题的名称,我认为不是很好,因为课题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正在探讨,正开始研究,不能有结论性的口气。(2)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不管是论文或者课题,名称都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研究的目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课题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课题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不要都写成是坚持党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一般性的口号。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就是本课题有没有人研究,研究达到什么水平、存在什么不足以及正在向什么方向发展等。开题报告写这些内容一方面可以论证本课题研究的地位和价值,另一方面也说明课题研究人员对本课题研究是

否有较好的把握。我们进行任何科学研究,必须对该问题的研究现状有清醒的了解,这在第一部分已经谈到。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我们现在进行的课题基本上都是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这就要求 我们的研究必须有一些基本的理论依据来保证研究的科学性。比如我们要进行活动课实验研究,我们就必须以课程理论、学习心理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为研究试验的理论依据。我们进行教学模式创新实验,就必须以教学理论、教育实验理论等为理论依据。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我们有了课题的研究目标,就要根据目标来确定我们这个课题具体要研究的内容,相对研究目标来说,研究内容要更具体、明确。并且一个目标可能要通过几方面的研究内容来实现,他们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大家在确定研究内容的时候,往往考虑的不是很具体,写出来的研究内容特别笼统、模糊,把研究的目的、意义当作研究内容,这对我们整个课题研究十分不利。因此,我们要学会把课题进行分解,一点一点地去做。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课题研究的步骤,也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研究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

七、课题参加人员的组成和专长

主要看参加人员的整体素质与水平,尤其是课题负责人的水平怎么样。如果参加人员和负责人既没有理论又没有实践经验,这个课题主无法很好地完成,也就无法批准立项。

(八)现有基础

主要是人员基础和物质基础。每个课题对人员和设备方面都有不尽相同的要求,要讲清开展本项研究已经具备的基本研究条件。

(九)经费估算(一般可略)

9.幼儿园课题的开题报告 篇九

幼儿园教育环境:幼儿园教育赖以进行的一切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环境与心理环境两部分。物质环境指幼儿园内教室、寝室、活动室等场所的教学设施、用具的布置(如何进行空间布置与材料的提供)及幼儿园外的家庭、社会、自然的大环境;心理环境指幼儿园的人际关系及一般的心理气氛等。具体体现在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教师与教师间的相互作用、交往方式等方面。(我们课题研究仅涉及教室环境与幼儿园文化环境与幼儿互动的研究)“互动”是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完全不同的全新教学模式,它积极提倡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双向沟通,鼓励被教育者积极参与,反应和创造。幼儿与环境的互动,幼儿不仅仅是在环境中成长,也是在环境里探索和学习。因此也可将“环境视为幼儿的老师”,互动式的教育环境可让幼儿体会到自己是环境的主人,有利于萌发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研究背景:“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新《纲要》强调给幼儿创设一个丰富多彩、多层次,具有选择性和自由度的,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接触到的环境,使孩子通过自己的方式在与环境主动积极地相互作用中获得发展,将环境的教育价值摆在了整个教育的重要位置。但从现状看却存在许多要解决的问题:环境创设内容上追求精致美观,缺乏教育性;布置的形式上单调,缺乏多样化;布置方法上,主要以教师的设想、愿望出发,没有考虑到幼儿的兴趣,需要和现有发展水平,失去了影响和促进幼儿发展的教育价值。因此,我们应创设与幼儿互动的环境,让幼儿用环境记录、描述自己一日生活,使环境成为“会说话”的环境,成为幼儿展示自己的舞台,从而发挥其教育作用,体现环境的价值。

研究的意义:通过幼儿园教育环境与幼儿互动的研究,改变教师观念,不包办代替:尊重幼儿的兴趣、需要和现有发展水平,以主人的身份参与到环境创设中来;探索创设平等、宽松、和谐的环境,为幼儿提供适宜、适度的各类材料;提供足够的、开放的时间、空间,以支持和引导幼儿积极的与环境互动。促进幼儿感知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个性的和谐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

目标:

1、改变教师观念,尊重幼儿的兴趣,需要和现有发展水平,引导教师提供适宜、适度的各类材料;提供足够的、开放的时间、空间,支持、引发幼儿主动参与环境创设,建构创设意识的内容、途径、指导策略,利用环境来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探索过程;积极创设平等、宽松、和谐的幼儿互动环境。以促进教师与幼儿的互动、幼儿与环境、材料的互动,萌发幼儿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2、通过课题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在教育实践中提升教育理念,改善教育行为,吸收先进教育经验:在不断地反思教学中提高教师经验总结与分析能力。

内容:

本课题分为两个子课题:第一、幼儿园文化环境与幼儿的互动研究;

上一篇:基于体验的初中物理教学情境设计申洁讲座下一篇:谈话场所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