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学习型班级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024-09-09

创建学习型班级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精选15篇)

1.创建学习型班级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篇一

学习型组织理论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中应运而生的前沿管理理论。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分别提出了建设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政党的号召。当前,不少机关单位也提出了创建学习型组织的目标。但到底什么是学习型组织、如何创建学习型组织,依然是一个很值得探索的课题。本人在中共云和县委组织部工作期间,组织开展了创建学习型机关的活动,就学习型组织的理

论作了一些学习和思考,在实践中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本文就创建学习型组织的理论与实践谈点个人体会。

一、关于学习型组织的理论思考

(一)学习型组织的概念与缘起

所谓学习型组织,是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组织每一个成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这种组织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具有高于个人绩效总和的综合绩效。

美国戴维a.加尔文在《学习型组织行动纲领》一书中给出了一个定义:学习型组织是指能熟练地创造、获取、解释、转移和保留知识,并根据这些网新的知识和观点,自觉地调整自身行为的组织。

学习型组织最初的构想源自于佛睿斯特在1965年写的一篇文章《一种新型的公司设计》,他运用系统动力学的原理,构想出未来企业的组织形态-----层次扁平化、组织资讯化、系统开放化,逐渐由从属关系转向工作伙伴关系,能通过持续学习不断重新调整组织结构关系。

彼得·圣吉作为佛睿斯特的学生,继续以组织系统动力学为基础来研究如何建立一种更理想的组织。他除了进一步融入更多整体动态搭配的细节性的技术外,还将一些新的创造性管理技术结合起来,发展出一种新型的组织概念。圣吉博士随后将他们的研究成果写成《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物》一书,介绍如何创造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

(二)学习型组织的特点

1、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

在成熟的学习型组织中,学习和工作是融为一体的。传统的组织与学习型组织相比,存在两种分离:从组织角度看,工作与学习的分离;从个人角度看,是工作与知识的分离。前者导致组织绩效中没有因学习而带来的改善,后者则妨碍了个体成长。而整合学习、工作与知识的方法,就是创建学习型组织。

2、共享的组织文化。

学习型组织强调交流共享,知识必须被集体分享,新的创意必须迅速在组织内部传播,最终呈现为政策、程序和行为规范,嵌入组织的“记忆”,确保能长时间保留。肖伯纳曾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一下,各人永远是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我们交换一下,我们至少有两个以上的思想。

3、学习型组织认为,反思是最重要的学习,反思是学习的基础,也是品格表现。

4、组织存在系统的传播机制。少数人的知识必须通过系统的机制为大家共享,转化为组织共有的知识。

5、能不断增强组织自身能力,带来行为或绩效的改善。

6、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强调组织的领导者应用主要精力扮好3个角色:一是优良系统的设计师;二是共同愿景的仆人;三是好教练。

总的来看,学习型组织拥有终生学习的理论和机制;建有多元回馈和开放的学习系统;形成学习共享与互动的组织氛围;具有实现共同愿景的不断增长的学习力;工作学习化使成员活出生命意义;学习工作化使组织不断创新发展。

(三)学习型组织的核心内容

学习型组织的核心是五项修炼。即指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

第一项修炼:自我超越

“自我超越”的修炼能够不断理清个人的真正愿望,集中精力,培养耐心,实现自我超越。它是学习型组织的精神基础。精熟“自我超越”的人,能够不断实现他们内心深处最想实现的愿望,他们对生命的态度就如同艺术家对艺术作品一般全身心投入、不断创造和超越,是一种真正的终身学习。组织整体对于学习的意愿与能力,植根于各成员对于学习的意愿与能力。

第二项修炼:改善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是看待事物形成的特定的思维定势,是根深蒂固于心中,影响我们如何了解这个世界,以及如何采取行动的许多假设、成见,或图像、印象。我们通常不易察觉自己的心智模式以及它对行为的影响。

心智模式有三个特点:一是根深蒂固。特别是成人,有一句话叫“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二是缺陷存在的普遍性。每个人的心智模式都有不同的缺陷,即使伟大人物也不例外。三是不易察觉。往往自我感觉良好,不易发现,很难改善。

第三项修炼:建立共同愿景

“愿景”就是组织中人们所共同持有的一种意象或愿望、理想、远景或目标。共同愿景是组织中全体成员的个人愿景的整合,是组织中成员都真心追求的愿景,是能成为员工愿望的愿景。

共同愿景分三个层次:组织大

愿景,团队小愿景,个人愿景。由三个要素组成:即目标、价值观和使命感。建立共同愿景就要将个人愿景汇集起来,确定组织成员都认可的目标,树立共同的价值观、使命感,使共同愿景获得能量,从而激发团队的创造力。

第四项修炼:团队学习

团队学习是发展成员整体搭配与实现共同目标能力的过程。

在学习型组织中,是团队而不

是个人成为基本的学习单位。团队学习的目的是使团队智商大于个人智商,使团体整体产生出色的成果,同时个人成长速度也比其他的学习方式为快,并且要让学习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团队学习的关键是深度汇谈——即每人全部摊出心中的设想,在无拘无束的探讨中自由交流自己心中的想法,交流经验教训,反思、探询,相互支持与启发,从而得到超过各自的个人认识。团队学习的障碍是自我防卫。这往往根植于团队的互动中,若未察觉,则会妨碍组织学习。如果能以有创造性的方式察觉它,并使其得以解决,学习的速度效率便能大增。团队学习的目标是取得更高层次的共识,即要以大家提出的意见为基础,取其精华,集思广益,使每个人看到原先自己没有看到的更本质、更深远的东西。

第五项修炼:系统思考

系统思考要求人们用系统的观点对待组织的发展。彼得?圣吉认为第五项修炼最重要,一个人或一个组织事业成败都与能否进行系统思考有关。

“蝴蝶效应”是学习型组织中的一个重要理念,也是现代管理中的重要理念。1979年,洛伦斯教授在华盛顿所作的报告中说:他在研究中发现,巴西的一只蝴蝶翅膀挥动一下,会在美国的得克萨斯州形成飓风。这一理论称为“蝴蝶效应”。“蝴蝶效应”说明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必须用系统的观点来观照、思考问题。

(四)五项修炼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

改善心智模式和团队学习这两项修炼是基础;自我超越和建立共同愿景这两项修炼形成向上张力;第五项修炼系统思考是核心。亦即改善心智模式、团队学习、自我超越和建立共同愿景这四项修炼都离不开系统思考;改善心智模式和团队学习若不进行系统思考就不能打好基础;自我超越和建立共同愿景这两项修炼若不放在一个系统中来进行系统思考就不可能产生向上的张力。

二、创建学习型机关的实践探索

为进一步加强组织系统的队伍建设,提高组工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开拓组织工作的新局面,我到组织部工作不久,就组织开展了创建学习型机关的活动。在创建活动中,我们强调树立五种学习理念、遵循四个原则。五种学习理念:即“学习为本”理念、“终身学习”理念、“团队学习”理念、“创新性学习”理念和“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理念。四个原则:即与时俱进,自我超越原则;突出重点、文化优先原则;全员参与,互动学习原则和学以致用,反思学习原则。具体做法如下:

(一)统一认识,营造良好的创建氛围。每个人的行为都是受思想观念支配的,认识问题是一切活动的先导。创建学习型组织首先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干部职工内在的学习动力。为此,成立了由部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在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共云和县委组织部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实施方案》,召开了创建动员会。从创建学习型组织的重要性、要实现的目标,创建具体措施等三个方面对创建工作进行了全面论述和具体部署,统一了干部的思想认识,切实提高部机关上下对创建学习型机关重要性的认识。

(二)建立机制,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人都是有惰性的。在创建活动中,我们既注重激发干部职工的内在动力,也重视制度对人的约束作用。建立了以下制度:一是建立自学制度。要求每人每天至少有1小时以上的自学活动,做到有笔记、有心得体会。同时鼓励干部职工参加学历教育,提高学历层次。二是建立“好书大家读”制度。要求每人每季至少读一本好书,写一篇学习体会文章,并向大家推荐一本(一篇)以上好书或好文章。三是建立课题制度,要求每人每年至少选择一个课题,带问题下去,找答案回来,完成一篇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四是建立“人人上讲台”制度。要求每人每年至少作一次专题讲授,努力营造“人人是学生,个个是老师”的相互学习的良好氛围。五是建立保障激励制度,加强对各成员学习的督促检查,不定期抽查学习情况,年终进行考核评定,评选出若干学习积极分子予以表彰。

(三)创新方法,走有特色的创建新路。在学习型组织的创建中,我们始终注意结合实际,创新学习方法来培养干部的学习兴趣,使干部领悟学习的乐趣和意义,变学习为自觉的行为。我们设立了部内学习会、党课教育、党员电化教育等多种载体,还邀请一些专家、领导举办内容丰富的专题讲座。同时,紧扣学习型组织理论中团队学习的内涵,组织干部职工进行充分的交流和研讨,在好书大家读活动中要求学习成员之间开展读书体会的交流,或在学习日上发言;在“人人上讲台”制度中,要求进行提问与解答的互动式交流等。另外,我们组织“开门”学习活动,适当组织一些外出学习交流、考察活动等。我们还创办了《云和组工通讯》,为干部职工参与学习、思考、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并要求每个干部轮流当一期内部资料的编辑。

(四)丰富内容,扩大学习的知识范围。在具体创建工作中,我们从形势需要什么,工作需要什么,培训对象需要什么等方面拟定学习计划,确定学习项目,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如根据今年是换届年的实际,我们邀请了市委有关专家讲解有关干部考察的专业知识,开展《党章》和《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条例》的业务培训和辅导。再如我们针对创建学习型组织调查表的统计情况,向大家发放了《学哲学用哲学》、《南平寓言》、《40岁登上健康快车》等系列书籍,供大家自学。总之,我们按照以需求为导向、按需施教、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的要求,努力扩大学习知识面。

通过一年的努力,组织部机关创建学习型组织工作成效明显,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学习研究风气初步形成。通过创建,部机关上下提高了对创建学习型组织重要性的认识,明确了创建的目的,从部领导到普通干部,自觉学习、主动研究、学以致用的现象蔚然成风,基本形成了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可喜局面。

二是形成了新的工作机制。通过创建,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工作机制,即由部领导和各科室共同研究问题、寻求对策、解决问题的工作方式,这一工作方式有效地保证了工作决策的科学性,提高了管理能力,有力促进了各项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

三是促进了工作水平的提升。通过创建,加强了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本领的学习,不断加强自身素质建设,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了工作质量,也增强了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四是进一步锻炼了干部。通过创建,让干部在干中学、学中干,以学促干,工学相长,交流并共享学习成果,提高了我们干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干部之间的交流,增进了干部之间的理解。

三、创建学习型机关的体会与思考

通过实践,我进一步体会到了学习对于机关建设的重要意义。学习问题是个总开关,学习事关世界观、人生观的改造,学习事关素质与能力的提高,学习事关工作状态与精神风貌。一句话,学习出境界,学习出状态,学习出思路,学习出能力。通过创建活动,我对学习型组织的内涵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对于学习型机关的建设有了一些切身体会。

(一)创建学习型机关必须准确把握学习型组织的内涵

只有真正理解学习型组织的内涵,才可能创建好学习型机关。那到底什么是学习型组织呢?通过创建活动,我觉得:学习型组织是一个能让全体成员活出生命意义的组织。

对于个体而言,一个人活出价值、活出生命意义,是最高追求。而个人价值的实现,必然依赖于组织,必然依赖于为实现组织目标而进行的奋斗之中。同样,一个组织,只有让全体成员活出生命意义,把所有潜力都发挥出来,这样的组织才有活力,有创造力。所以,学习型组织特别强调“活出生命意义”,创建学习型组织就必须充分让组织成员活出生命价值。

从管理角度来看学习型组织文化的特征之一就是快乐工作文化。要能让组织成员学会享受工作和生活,能做到工作与学习的有机统一。在创建活动中,我们特别强调:要把结果当作目标来追求,把过程当作乐趣来享受。要求同志们在工作中体会成就,体会战胜困难的愉悦,而不把工作看成负担。

(二)创建学习型机关必须以提升组织的学习力为核心

我们通常说,现代社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但是学习型组织理论告诉我们,当今社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学习力的竞争。一个人学习力比较强,那么几年以后,不是人才的会变成人才,是人才的会变成高级人才。如果学习力不强,今天的人才就会变成明天的包袱。人才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必须要看到学习力的竞争。学习力,是最可贵的生命力,也是最活跃的创造力,还是最本质的竞争力。

学习型组织所说的组织学习力是一个组织在知识经济时代拥有的比自己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的自创未来的能力。组织学习力不是组织中个人学习能力的总和,而是立足于整个组织甚至包括组织所处环境在内的全局层面,考察整个组织对各种信息的敏锐度、悟性、认知的全面与统一程度以及应变协调能力。

创建学习型机关必须以提升组织的学习能力为核心。提升组织的学习力,一是要转变学习观念,充分激发团队成员内在的学习动力。二是促进团队成员改善心智模式,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三是要开展团队学习,培育团队成员集体思考的能力。四是要坚持系统思考,学会用辩证法去看待、分析问题。五是要与时俱进,创新学习、管理机制。

(三)创建学习型机关必须强调团队创造力的培育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建学习型机关的目的不是为学习而学习,其根本目标在于提升组织的创造力。学习型组织特别强调将学习转化为创造能量,对个人来说超越自我,对组织来说是扩展创造未来的组织能量。

培育团队的创造力,要紧紧围绕加强团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来进行。首先,要努力营建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组织文化。要通过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激发团队的创造意识及动机。其次,要充分挖掘机关的知识资源,构建开放的、网络性的知识共享平台。要通过团队成员相互间的知识交流实现知识的共享,从而在低成本的条件下实现知识的增加和整体创造力的提升,为团队的创造力培育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第三,要注重个体创造力的培养。要有意识地培养和开发团队成员的多方位、多层次的创造能力。第四,要注重培育团队的共同愿景。要通过系统思考来考察团队的外部环境,分析团队存在的问题和中心任务,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团队的共同愿景, 以共同愿景来激发团队的创造力。

(四)创建学习型机关贵在坚持,重在创新

学习型组织的创建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学习型组织的创建贵在坚持。只有在长期不懈的创建过程中才能见到实效。十年树木,百年育人,任何试图毕其功于一役、立竿见影的想法都是不可取的,不能急功近利赶时髦。必须在长期的坚持中,逐步将正确的观念、思维模式、行为方式以习惯的形式固化在组织的文化中。

创新是发展的基础,没有创新就会失去发展的动力。学习贵在创新,创新是学习思考的实践升华和价值体现,也是取得工作成就的动力之源和所在。创建学习型组织要不断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寻求新思路、创建新机制、增长新本领,通过创新发挥出干部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实现干部的观念更新、知识更新。

2.创建学习型班级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篇二

一、创建特色学校应具备的条件

在特色学校建设中,常规管理要到位,教学质量要稳定,这是前提条件。除此之外,至少还应具备以下一些条件:

1.领导要有较高的理论修养。独特的办学主见,严谨的治校策略,良好的个性化作风。校长要有独特的办学思想,没有特色的校长,很难办出特色的学校。

2.要有爱岗敬业的教师群体。教师是学校各项工作的具体操作者,是学校的生命和活力所在,精神和力量所依。特色学校建设要靠教师来实现。

3.要有切实有效的教育科研。教育工作既要有规律性,也要有创造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往往能通向特色之路。

4.要有正常稳定的教育秩序。学生素质的提高必须依赖于学科课程的优化,活动课程的强化以及环境课程的开发。

5.要有健全可靠的保障体系。文明的校园环境,必备的教育设施,周到的后勤服务等,都是学校各项工作正常运行的基础,是培养特色的外因。

在创建特色学校的过程中,小学办学特点有如下模式:培养目标特色,教育途径特点,教学内容特色,教学方法和手段特色,教学评价特色,学校管理特色等。

二、创建特色学校的有效途径

(一)创建学校的教学特色

在进行特色学校建设过程中应充分重视教学特色建设。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 建立与特色建设相适应的新的课程体系。

我们要打破以课堂为唯一形式,以传授书本知识为唯一内容的单一课程结构体系,从本校实际出发,充分挖掘,利用校内外有用的资源,把培养学生个性特长发展,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习能力的提高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价值取向。

2. 开展学科特色建设。

如果一所学校大多数学科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学校教育就会形成特色各异,争奇斗艳的可观局面。

(二)创建教研、教改新模式,打造特色名师

一所学校想持续健康蓬勃发展,就必须不遗余力地推进教研建设。我们熟知的诸如尝试教学法、五步教学法,杜朗口中学的“三三六”课堂自主学习模式,即三大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三大模块(预习、展示、反馈),六个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示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试),以及详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学法,都是教研教改的成功范例。另外,像太原十中的“五让”教学法,他们把教学孩子总结为“五让”,即“书本让学生读,见解让学生讲,三点(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总结让学生写”。还有现今流行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以及“研究型学习”等都是代表教研教改前沿阵地的最新成果。

“名校需要名师,名师成就名校”,实施名师兴校战备是时下许多学校的共同选择。然而,名师从哪里来?学校的发展需要土生土长的名师(引进的有水土不服症)。为此,学校必须创新校本培训工作,建立自己的教师专业培养方案,自己培养名师,自己打造名师。

(三)创建特色的校园文化

学校文化是由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创造的物质和精神的成果,其核心是校园内师生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与精神面貌,独特的学校文化是特色学校最本质的标志。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曾经说过:“学校是文化的园地,办学最根本的一条,就是铸造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因此,要创建特色学校,必须注重学校文化建设。

1. 构建和谐发展的育人环境。

教育群体和谐共处,愉快生活,才能使他们的内动力和合作精神充分发挥。我们坚持从凝聚学校精神入手,修炼教师形象,精炼教师生活,锤炼教师专业,塑造教师灵魂,满足教师的精神需求,提升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幸福感,精心打造和谐育人的团队,实现情感管理和制度管理的最佳结合。

2. 重构师生关系。

坚持民主、平等、和谐的原则,努力构建一种合作伙伴式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树立“三心”(爱心、耐心、信心),做到“三不”(不埋怨、不嫌弃、不放弃),“三个一样”(对待工作像对待自己的家事一样,对待学生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同事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努力扮演好“四角色”(做学生行为的榜样者,生活的激励者,学习的促进者,心理的疏导者),以平等、尊重、理解、宽容的姿态去建设心灵的世界,用健康的心理打造心灵的和谐,构建和谐学校人际关系。

3. 重建校园生活。

坚持从教师发展,学生成长的角度去构建校园生活。通过校园文化节、读书节、艺术节等,将学校原有的体育文艺、科技等团体活动与第二课堂有机组合起来,打造了新的校园载体,形成了教学相长、共建共亨的生活新秩序。

参考文献

[1]赵元政.区域推进特色学校建设的系统思考[J];人民教育;2009年Z1期。

3.略论高校班级文化的创建与实践 篇三

关键词 班级文化 创建 实践

所谓班级文化,是指班级成员在班主任的组织引导下,朝着班级目标迈进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班级文化是班级的一种风尚、一种文化传统、一种行为方式,它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一定形式融合到班集体同学的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行为。良好的班级文化犹如春风化雨,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能力,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还能够使班级成员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因此,积极创建良好的班级文化,并加以实践和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班级文化的功能

(一)教育功能。教育功能是班级文化区别于其它组织文化的最主要特征。班级文化作为一种特有的教育力量,渗透于一切活动之中,它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引导、平衡、充实和提高的作用。班级文化是以班风、学风、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和舆论等方式表现出来的观念文化和与之相应的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对每个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二)制约导向功能。班级文化所形成的规范体系,规范着班级学生的观念和行为。这种规范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种强大的力量,使班级成员都能自觉地约束自己,让自己的行为符合班级规范。

(三)凝聚功能。班级文化能把班级成员的个人利益与班级命运和前途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使个人与班级“同甘共苦”。班级文化是班级成员共同创造的群体文化,寄托着他们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体现着他们共同的心理意识、价值观念和文化习性。这种共同的心理意识、价值观念和文化习性会激发成员对班级目标、准则的认同感和作为班级一员的使命感、自豪感和归属感,从而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

(四)激励功能。班级文化的激励功能主要表现为,班级文化能为每个班级成员提供文化享受和文化创造的空间,提供文化活动的背景以及必要的活动设施、模式与规范。

二、班级文化的创建

(一)倡导先进的班级理念。思想理念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源泉,也是指导人们行为的深层驱动力。要做好班级文化建设,首先要倡导独立自主、平等协作、积极主动的思想理念。

(二)全方位推进班级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建设需要从物质、制度、精神等三个层面来进行全方位推进。首先是物质文化建设。班级物质文化建设属于班级文化的硬件,包含教师的环境布置及师生的仪表,是班级文化的基础及其水平的外显标志,具有隐性教育功能和教育效果。其次是制度文化建设。班级制度文化是指建立科学、民主的班级管理制度,这是形成良好班风的基础,可以使班级工作有“法”可依,从而实现依“法”治班,避免了工作的随意性。建立良好的班级制度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良好的班级制度文化,必须抓好制度的制定、完善与实施。第三是精神文化建设。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内容,指的是在实践过程中被班级大多数成员所认可的共同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生活信念等意识形态。班级文化建设就是要建设一种有助于班主任教书育人目标实现的班风,而班级精神则是其核心。班级精神是整个班级文化的基因,一切班级文化的要素都是由其衍生出来的,判断某种班级文化是否成熟的标志就是看它是否有一种比较明确的班级精神。

三、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

班级文化的构建是启智明理、统一思想的过程。构建班级文化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实践。必须通过组织和开展多种活动,努力践行班级文化,才能实现理论与实际结合,真正做到用班级文化指引班级和班级成员的发展。

(一)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主动性、创造性。班级文化融入学生的心灵,要经历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要以学生为主题,开展各种形式的班级文化活动,如成立专业知识学习小组、桥牌兴趣小组等,活跃班级气氛,促进学生努力学习,全面健康发展。还可以订阅一些报刊杂志,让学生博采众长,既关心国家大事,又培养了学生的素质。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各种科技展览,领略科学艺术的魅力。还可以评选出班级文化建设的“领头羊”,强化奉献精神,充分发挥他们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带头作用。

(二)以制度为规范,引导班级文化健康发展。以制度为规范就是通过建立一套班级规章制度来规范、示范班级文化,并对班级成员进行正向引导和约束。面对市场经济,学生的思想行为也会产生变化,他们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等也呈现多元化、多方位化的趋势,因而需要以科学的态度、严格的规范去引导、调控班级文化,以制度规范班级文化,防止和杜绝不健康的班级文化产生。在具体的工作中,可以通过制定如班级手册、班级行为规范等文件和相关制度,来明确班级文化,并通过全员学习,以求学生达成认识并实施,形成班级文化的基础。也可以班级文化的主题内容为核心,让所有的班级成员参与制定班级文化实施细则,一经通过,即严于实施。严格做好舆论宣传、正面教育、发挥骨干作用、启发主动意识、从点滴入手等方面的工作,从而确保班级文化积极健康发展。

4.创建学习型班级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篇四

论文摘要: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加强“家庭美德”和“家庭责任”建设,倡导建立“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的社会风尚。这是新时期我党重视家庭建设的集中体现。事实上,创建和谐家庭也正是在新时期崇尚科学发展观和积极创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将和谐理念与和谐精神寓于各类家庭创建活动中的重要成果和体现。创建和谐家庭,既是一个崭新的理论命题,也是一个重大的实践课题。这其中还有许多关键性认识尚未完全理清,本文将着力于解决这些认识问题。

论文关键词:家庭责任 和谐社会 科学发展观 家庭美德 男女平等 尊老爱幼 社会风尚

一、从和谐思想的由来看,和谐家庭是创建和谐社会在家庭领域的集中体现

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社会,“和谐”自古以来就一直是人类智慧所关心的重要话题。如中国古代贾谊在《新书·道术》中说“刚柔得道谓之和”,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循天之道》中说“夫德莫大于和,而道莫正于中„„能以中和理天下者,其德大盛”,戴震在《原善下》中说“中和,道义由之出”等。又如西方古代赫拉克利特说“自然也追求对立的东西。它是从对立的东西产生和谐,而不是从相同的东西产生和谐”;毕达哥拉斯说“一切都是和谐;和谐是普遍的、一般的、必然的和绝对的”等。归纳起来,古人的“和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1)“和谐”通常是指事物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社会和谐就是社会各个方面、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2)“和谐”本身并不排斥差异与对立。只有事物内在的差异即事物本质的差异才是和谐的前提,没有差异、没有不同,也就没有和谐。(3)“和谐”不仅仅指一种状态,更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矛盾乃至冲突不断产生又不断解决的过程。(4)“和谐”具有广泛的外延,不仅仅指社会中人与人的和谐,还包括人与自身的和谐、民族国家之间的和谐乃至人类与自然的和谐。

当代的“和谐社会”概念是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完整提出的。后经过了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十七大的完善,已成为一套指导当前社会建设的重要理论体系。其中,“和谐家庭”可以说是创建和谐社会在家庭领域的集中体现。从和谐家庭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密切关系来看,首先,“和谐家庭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构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家庭是否和谐及其和谐的程度,乃是衡量社会是否和谐及其和谐程度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维度。没有家庭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就是片面的、不完善的。其次,“和谐家庭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和基础”。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础,其面貌、家庭关系的状况等都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的面貌。再次,“家庭和谐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重要内容”。家庭和谐可以化解家庭内部的矛盾,避免将家庭的矛盾推向社会以进一步激化矛盾,从而避免因此产生的不稳定。和谐的家庭还可以为家庭成员提供一个舒缓紧张压力、疏导社会矛盾的空间。

从概念上讲,和谐家庭是个内涵非常丰富的社会范畴,包括经济、政治、法律、伦理、心理等众多领域。从本质上来讲,建设和谐家庭就是要以家庭成员的全面发展为基础,以积极向上的家庭价值取向、平等和谐的家庭关系、民主协商的家庭氛围为主要内容,构建家庭成员之间、家庭与社会之间、家庭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新型文明家庭新模式,是新时期“五好文明家庭”等家庭创建活动的延续和深化,并以家庭的和谐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类似“和谐家庭”的提法还有“幸福家庭”等。相比之下,“幸福家庭”更多强调的是主体对家庭生活的舒畅和愉快感受。两者的内在联系在于:“和谐是幸福家庭的精神要素”,家庭成员和睦相处历来是家庭兴旺发达、生活幸福美满的重要条件。换言之,只有生活在和谐家庭中的人才是幸福的、快乐的,家庭和谐为家庭幸福提供了可能性。

二、从系统的角度看,和谐家庭是家庭系统内各要素间高度耦合的均衡稳定状态

首先,家庭是一个由一系列要素或子系统构成的系统。一般系统理论认为,系统是由一系列要素组成的,每个系统的构成要素都具有相互依赖性,每一个要素都以某种方式及影响着其他部分,又影响着整体。家庭也是“一个由几个子系统组成的系统,每个子系统间既有联系又有制约,形成家庭系统有序的运转,以此来实现家庭的功能。”家庭系统存在如下基本特征:(1)“家庭是一个有边界的系统。”这种边界是指将系统、子系统或个人与外界环境分离的一道隐而不见的界限。它“可以适应家庭成员的变化,促进家庭成员的成长,同时为了让家庭正常运转,家庭成员应该共同努力实现家庭功能”。同时,“家庭的边界必须是半渗透的,以确保它的生存和对社会的适应”。家庭必须适应因其成员的成长或其他事件的发生而产生各种变化,否则就必然会产生各种不和谐的状况。(2)家庭系统具有一定的规则(明文的或潜在的)。“家庭规则决定了人类行为的模式,提供互动模式,是建构和维持家庭成员关系的公式”。这些规则包括明文的,如我国提出的“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家庭美德规范;也有各种潜在的、不成文的规则,如大人对小孩的权威。“家庭规则可帮助家庭形成次序和稳定,同时允许家中成员在变动的环境中改变,从而维持家庭系统的均衡和稳定”。(3)家庭系统具有一定的恒定作用,或者说家庭是“一个可调节的自稳态系统”。这是指家庭内部协助其内在平衡的持续和动力过程,即不管外在环境如何改变,家庭总是会趋向于维持一个稳定平衡的状态。“当家庭内部的一部分要素发生改变时,另一部分也发生相应的改变,两者共同作用使家庭恢复稳定。这一过程叫做负反馈,通过负反馈使家庭系统功能稳定和自适应”。当然,这种恒定作用具有一定的限定范围;当改变太突然,或超过了系统所能忍受的极限时,就会产生具有对抗性的反应,家庭系统也就无法维持其稳定状态。

其次,家庭系统是一个可以在心理上、生理上满足其成员的需求、可以维护现存的社会结构。从结构功能主义的观点来看,“家庭的中心特点也是均衡,家庭结构的稳定性是不言而喻的,其主要功能是重新确立被外界打乱了的和谐均衡状态”。针对工业社会带来的变化,也有一些学者提出家庭功能缩小论、解体论的观点。如日本学者富永健一就认为,家庭的功能,包括经济功能、教育功能和宗教功能以及亲属相互扶助的功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被众多社会功能执行主体大幅度取代,按照产业化社会“基础社会衰耗法则”,家庭、亲属的结合功能处于解体和缩小的过程中。但即使如此,当前社会的家庭所承担的功能依然是多方面的、是不可替代的,尤其是对于自古以来极为重视“家”的我国而言更是如此。总体而言,我国的家庭目前依然承担着一定的生产功能、消费功能、生育功能、教化和教育的功能、抚养和赡养的类社会保障功能、闲暇生活和情感满足的功能以及其他功能;而且,家庭所承担的许多功能对于个人而言仍然是不可替代的。

再次,子系统之间耦合度越高,家庭系统就越稳定与和谐。当这个条件得不到满足,即系统内部的各个子系统或各个要素之间不能有效配合、相互协调时,系统的均衡就会受到破坏,个体的生存和发展自然随之出现问题。所以,如果家庭出现不和谐的现象,就需要加强社会干预以帮助其恢复各个子系统或要素之间的均衡关系,使之重新有效配合、相互协调。“针对家庭问题产生的原因,采取有效的社会手段,能够消除或减少对家庭成员和家庭整体所构成的威胁和伤害,最大限度地保持家庭的稳定,满足家庭成员的利益需要”。夫妻、亲子、兄弟姐妹都是家庭系统中最为重要的子系统,也是家庭不和谐现象的主要来源。其中,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主轴;在家庭的发展过程当中,夫妻关系不但距离最近,而且也是最重要的子系统。亲子、兄弟姐妹子系统也对整个家庭的稳定与和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创建和谐家庭,首先就必须处理好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只有家庭成员之间关系融洽,家庭的和谐才会成为可能。

最后,协助家庭成员发掘家庭的社会支持或社会资源,乃是协助家庭或家庭成员解决问题、度过困难和危机的重要手段,也是构建和谐家庭的重要策略。社会支持理论认为,家庭对于其成员而言始终都是一个生活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的增加,会使人们的生理及心理健康显着提高”;“支持适时介入到有压力的环境中可以预防或减少危机的发生”;“适当的支持可以介入压力的处理,解决问题,减少压力所造成的影响”。“从家庭的角度来看,社会支持或家庭资源主要包括个人资源(如个人教育程度、学识、技巧、素质、心理健康、自主能力等)、家庭资源(指家庭的凝聚力、适应力、组织、沟通技巧、婚姻关系、家庭功能等)、社区资源(指来自家庭外部的个人、团体、机构组织的资源)”。所以,一旦家庭系统发生不和谐的现象,协助其家庭成员去发掘家庭的社会支持或社会资源将会至关重要。

三、从发展的眼光看,和谐家庭是一种动态的和谐,是在互动、冲突、发展中形成的。

把家庭视为一个系统,容易让人误以为“和谐家庭即永恒均衡与稳定的状态”。但其实不然,均衡和稳定的状态只是从一个侧面阐释了和谐家庭的本质。而从发展的眼光看,和谐家庭是一种动态的和谐,是在互动、冲突中形成的。

首先,家庭关系是在互动过程中形成的,且家庭生活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冲突。互动即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活动或人们对他人的行动和反应过程,是一种最基本、最普遍的日常生活现象。互动首先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由自我互动、人际互动和社会互动三个阶段组成的过程。家庭成员通过互动建立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以及兄弟姐妹关系等。因此,家庭关系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此外,家庭不仅承担着满足其成员需要和维持自身稳定的功能,而且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冲突。每个家庭成员都会依其个人的目标和兴趣行动,包括需要、价值观、目标及资源,因此在其日常生活与家人互动中会尽力去满足自己的欲求、利益及追求;但由于资源(爱、注意、权力、金钱等)往往都是有限的,也就难免会出现家庭成员之间的冲突现象。和谐家庭是斗争和妥协互动的结果;家庭成员要在合理的“度”之内分享各种资源,才有可能实现家庭的和谐共生。除了因资源有限而产生的家庭内部矛盾与冲突,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家庭内部冲突,如因观点不合而产生的争执、因期望与现实差距而产生的抱怨等等。总之,家庭内的冲突会始终存在、不可回避。

其次,对于家庭而言,冲突并不一定是坏事,冲突也有其正面的社会功能。它可以起到类似于“安全阀”的功能,就像锅炉里的过量蒸汽通过安全阀适时排除而不会导致爆炸一样,从而有利于家庭结构的维持。冲突对于家庭之安全阀的功能在于:在不破坏家庭结构的前提下使家庭成员之间的紧张情绪得以释放出来。具体而言,家庭冲突这种“安全阀”功能主要体现在:(1)“大量的低激烈程度的小型家庭冲突可以释放紧张能量,避免激烈程度高的、破坏力强的冲突的发生,从而对家庭关系起到长期的维持作用”;(2)“家庭冲突可以使冲突各方以最直接、最快捷的方式了解彼此的立场、观点、情感和行为模式,从而加速彼此适应的过程,促进家庭走向和谐”;(3)“家庭冲突可以尽快暴露家庭关系中存在的不合理成分,从而避免这些不合理成分沉淀下来最终导致家庭的完全破裂。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冲突的刺激,可以促进家庭成员尽快改善、修正不合理因素,而使得家庭关系得到调整和改进”。当然,也不能对冲突放任自流甚至故意多制造冲突。要积极冷静地处理家庭中的冲突,重要的不是要完全消除家庭冲突(而且这本身就是不可能的),而是要把冲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和程度,使它不至于成为伤害家人和分裂家庭的力量。

再次,有效的互动和沟通有助于家庭减少不稳定性与不和谐的发生。一般而言,越是开放的家庭系统,可以更多地容许信息的自由进出,能够在适应外界的同时发展和愿意改变自己;而封闭的系统不允许信息的进出,则会面对适应不良,功能失调等问题。最重要的信息交换方式就是各种形式的沟通。除了语言,表情、动作、声调,甚至文字交流、符号暗示等都是信息交换的重要方式。因此,保持沟通渠道的畅通性和多样性至关重要。从家庭内部看,沟通有利于感受彼此的心意,寻求冲突或紧张的合理有效的解决办法,从而把冲突和不和谐的消极功能降到最低程度;沟通有利于家庭成员化解家庭冲突和紧张,促进家庭成员角色的实施和家庭功能的正常运转。比如,“夫妻之间通过沟通,能够彼此了解对方情感和意向,消除误会;良好的沟通还可以缓解紧张烦躁的压力,从中获得无穷无尽的乐趣,使家庭成为快乐的天地,养精蓄锐迎接工作的挑战”。而与孩子有良好的沟通可以避免或缩小“代沟”,往往与较高的家庭满意度和较少的家庭冲突正相关。从家庭之间以及家庭与外在系统看,有效的沟通可以化解紧张与矛盾,为家庭的发展创造一个和谐的外在环境,这同样会有利于家庭本身的和谐。以邻里关系为例,虽然现代城市的邻里关系已趋于淡化,但是依然无法否认邻里对家庭稳定与和谐的重要作用。俗语说,“安居才能乐业”。要做到“安居”,除居家平安之外,邻里也要和谐平安。如果邻里不和,即使不是“后院起火”,而是“大院起火”,会使人心情不快,难以“乐业”。如果不能“安居”“乐业”,家庭的和谐自然也就无从谈起。

最后,从家庭自身的发展来看,家庭的生命周期及其各阶段的发展任务会影响家庭和谐程度。家庭生命周期是研究家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概念源自发展学理论。家庭本无生命,组织家庭的成员赋予它生命。在家庭中,家人的关系是互动的动态系统,不是固定不变,它随时都在改变与调整。“家庭也像个人一样,具有发展性,个人的一生自出生到死亡,大多经过了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少年期、壮年期及老年期等阶段,而形成一个生命周期。家庭发展也有其周期性的历程,从两人结婚共组家庭开始,到夫妻离异或一方死亡而结束,经历各个不同阶段,构成一个家庭生命周期”。换言之,“家庭生命周期的概念,表示的就是家庭从成立开始,经历发展的各个阶段,最终归于消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一般而言,处于相同阶段的家庭,大多历经相似的时间安排或阶段连续性,因而有着相似的情况、待克服的困难及需要完成的阶段任务与特质。家庭生命周期的阶段不同,便有不同的发展任务与特质。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每一阶段任务的完成对家庭的发展是相当具影响力的。当家庭无法因应当前阶段的特殊需求;或是无法达成此一阶段的任务需求,进而忽略问题而直接跃入下一阶段时,就可能导致家庭停滞不前或延缓下一阶段的成长,严重者可能造成家庭的不和谐甚至瓦解。家庭生命周期理论从时间和发展的纬度为构建和谐家庭提供了重要启示:(1)家庭生活各阶段是前后延续的,其间有一种转折和衔接,后面阶段将受到前面阶段的影响。(2]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特别的发展任务,若重点的发展任务不能得到很好地执行,或者家庭不能根据阶段之间的转折而相应做出调整,不仅容易遭遇家庭关系的紧张和不和谐,而且会影响到下一阶段的家庭生活。f3)阶段之间的转折过渡时期是最容易导致家庭关系不和谐、家庭成员焦虑的时期,也是需要家庭成员加倍投入精力,努力做出适应和调整的关键时期。

四、从外延来看,和谐家庭是家庭同心圆结构的和谐。

对于和谐家庭,人们往往仅限于从家庭内部来理解,似乎夫妻关系与代际关系良好就是家庭的和谐,其实这是片面的。从家庭生态理论来看,家庭作为一个生态系统,不仅涉及到家庭本身、人类制造的环境(包括道路、开发之土地、都市建筑、人工物质、被污染的水、空气等)、社会一文化环境(包括人类方面即邻里社区,文化方面即语言、法律、规范、文化价值观、模式,社会经济方面等),还包括了自然物理一生物环境(包括气温、气候、水、泥土、矿物质、植物、动物等)。因此,要创建真正意义上的和谐家庭,不仅仅是指家庭本身(家庭内部)的和谐,而是一个家庭“同心圆结构”的和谐。这个同心圆结构,包括家庭成员个体的和谐、家庭系统内部的和谐、家庭与社会环境的和谐以及家庭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四个层次。

首先,家庭成员个体的和谐是家庭和谐的内核和基础。家庭中的“成员个体”作为家庭这一系统的要素,其本身是否和谐决定了家庭在整体上能否和谐。在家庭中,如果一个家庭成员出现自身不和谐的状况,将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那么整个家庭的平静、和谐就会遭到破坏。个体身心和谐,既取决于社会成员个人因素,也取决于各方面的社会因素。在个人因素很多,包括精神追求、需要层次、思维方式、个性特点和行为方式等。在社会因素方面,也是涉及到方方面面,如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睦的家庭关系、公平公正的制度安排等。总体而言,要创建和谐家庭,必然要求每一个家庭成员都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正确认识自我、客观评价自我,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成败得失,用积极的态度化解矛盾,用平和的心态接受差异,从而实现个人的“身心和谐、内外和谐”。

其次,家庭系统内部的和谐是家庭和谐的主要内涵和关键所在。这种家庭系统内部的和谐不仅指家庭成员的关系亲密融洽,还包括健康的生活方式、家庭成员对家庭的责任与忠诚等内涵。美国家庭科学博士约翰·迪凡教授通过对包括中国在内的27个国家的2.1万多个家庭的调查,总结出了家庭幸福和谐的六大要素,即共享美好时光、彼此欣赏与关爱、积极沟通、共同承担家庭义务、培养共同的爱好和成功处理家庭危机,这对我们理解家庭内部的和谐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大致而言,在家庭系统内部,和谐家庭体现为以情爱为连接纽带、以家庭成员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营造共同拥有的健康积极向上的家庭价值取向,民主平等、团结友善的家庭人际关系,勤奋好学、艰苦奋斗的家庭创业氛围,遵纪守法、明礼诚信的家庭行为规范,科学文明、绿色节俭的家庭生活方式等。简言之,情爱、平等、民主、自由、责任、宽容、进取、科学,是和谐家庭的八大要素,也是每个人需要不断提升的获得幸福的能力和生活品质。在家庭系统内部,夫妻子系统的和谐稳定是最为重要的。夫妻关系是维持家庭的第一纽带,是家庭中最基本的关系,在家庭关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夫妻关系和谐的基础主要包括“专一的爱情关系”、“相互的责任关系”与“和谐的性关系”;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和互相体贴乃是夫妻关系和谐的关键。再者是亲子关系,要改变纯粹以家长或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地位状况;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加强亲子间的互动交流与沟通;学会批评,更要会激励和赏识。

再次,家庭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和谐是家庭和谐的重要内涵和保障。一方面,把“家”的概念放大到社会的范畴,整个社会就是一个大“家”。所以,家庭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和谐是社会这一大“家”和谐的重要内涵。另一方面,从具体的“家”的角度来看,家庭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和谐为家庭的稳定与和谐发展也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以邻里为例,如果一个家庭和邻里的关系处理不好,那么也就无法对家庭提供一个稳定和健康的发展环境,进而必然会影响家庭成员自身的和谐以及家庭内部的和谐。所以,家庭成员要在实现自我和谐、家庭和谐的基础上,以德为邻、以情睦邻、以理服邻、以诚助邻,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相互谦让,共同创建相识相知、互帮互助、团结友善的邻里关系。要注意经常串门走访,做到互通信息,互相帮助,有困难互相关心,有病痛凶灾互相看望慰问;在经济上有借有还,讲诚实、信誉;邻里间发生矛盾时,先正己后正人,把矛盾化解到最小程度,达到迎刃而解的目的;对待邻居的老、弱、残、妇、幼,应一视同仁,不歧视,要关心爱护,达到团结、和睦的目的;邻里间忌闲言杂语,互挑毛病;忌指桑骂槐、含沙射影,处事公开、公平、公道。

最后,家庭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也是家庭和谐的重要内涵和物质基础。如果进一步把“家”的概念从社会扩展至自然界,把自然环境当作我们大家庭的一部分,那么家庭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也是家庭和谐的重要内涵。此外,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生命维系”。人是生命的存在体,自然生态也是作为“生命存在体”而存在的;人类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或“统治者”,而是大自然家庭中的一员。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创建和谐家庭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物质基础。从这个角度来看,创建和谐家庭还必须具有环保意识,爱护自然,保护生态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要注意树立科学理财、理性消费的家庭观念;在家庭中普及环保理念和节约意识,形成人人参与环保、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的良好习惯;积极参加节能、节水、节材、资源回收、生活垃圾分装和废物回收活动;引导家庭成员积极参与种绿、养绿、护绿活动等。

五、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和谐家庭的创建是要多元化的、多管齐下的。

从创建和谐家庭的实践来看,需要警惕如下几个误区:(1)全盘否定和颠覆过去的家庭形态。比如,传统家庭中的“男权主义”、“父权主义”以及“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已经遭到了激烈的批判,现在的一种倾向就是通过彻底地颠覆这些传统来实现和谐家庭的创建。这种颠覆的作用不可置疑,但是需要避免绝对化(如“女权主义”),不值得全面推广,否则将会适得其反。(2)过于理想化的倾向。比如,要求家庭成员没有吵架现象等。这种理想化的标准纯属“为创建而创建”,严重过于脱离实际,也就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3)标准的单一化。当前我国家庭呈现一种从传统到现代(乃至所谓“后现代”)的连续统状态,在西方社会处于不同时空阶段的家庭形态现在同一时空呈现出来。单身家庭、丁克家庭、核心家庭、单亲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和隔代家庭等多种类型的家庭在全社会各占一定的比例。在这样的背景下,要在全国范围内构建和谐家庭,强行推行单一模式显然是不能完全适用的。正是基于这些考虑,在创建和谐家庭的实践中,要注意从现实出发、接纳多元、兼容并陈。

5.创建学习型班级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篇五

北京化工大学材料学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是一门研究生的必修课程,学习这门课程是所有研究生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了解我国国情的良好途径。本课程由八位老师轮班教学和学生研讨组成,八位老师分别讲解了教材的八讲内容,教学模式新颖,使原本枯燥的政治课变得生动有趣,极大的改善了同学们的听课效率,也使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八位老师讲课的方式各具特色,蔡永海老师,岳云强老师,张丽荣老师,王武生老师等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蔡老师主要讲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主要结合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的部分的内容,并与具体实际相结合,对我们身边的环境问题例如雾霾进行了剖析,他讲课方式活泼,语言诙谐幽默,使同学们很轻松的理解这一部分内容。岳云强老师结合自己的留学经历,对研究生的生活学习中提出了很多建议和自己独到的见解,强调了生命的重要性,告诫大家珍爱生命,另外,他也列出很多优秀的书籍鼓励我们在研究生阶段去品读。张丽荣老师讲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课堂上还播放了关于苏联解体的纪录片,并通过这个例子介绍了文化对于一个国家以及这个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性,这对快速发展的中国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的政策让不同的文化很快进入中国,如何在众多文化中,使我们中国的文化发扬光大是一个重大的课题,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说,尤其如此,在某种程度上,文化关乎一个国家的命运。王武生老师讲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一堂课并不能掌握很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王老师通过很多实例深入浅出的给我们介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内容,重点介绍了市场经济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由于篇幅限制,在这里就不一一介绍其他老师的课程内容,通过老师们各具特色的讲解,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变得更加深刻,历史的事实证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使中国更好更快的发展。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使中国的经济迅猛发展,已跃居世界经济总量的第二位,这种发展速度在世界发展的历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但是我们也要清楚的认识到,我国有13亿人口之多,我国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还有更多新的社会问题在逐渐显现出来,比如越来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住房问题,医疗问题,贪污腐败问题等,这是对我党执政能力的考验,更是对社会发展的考验。面对这些问题,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四大考验即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和外部环境考验。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政府领导班子给全社会带来了一股新风,不仅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6.小学班级管理理论与实践心得体会 篇六

一、讲究民主作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新时期,中小学生的社会意识、独立自主的个性意识大大增强,他们都过早地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而这些观点、思想都还是幼稚的,偏激片面的,需班主任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引导,班主任在工作过程更要顾及学生的个性心理,维护其自尊,讲究民主作风。当然,尊重学生并不是一味地放任学生,讲究民主作风,老师应首先转变绝对权威的观点。其次,班主任应该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甚至向老师说“不”,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方能“亲其师,信其道”。

二、在民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自强自律、自尊自爱和团结协作精神,建立同学之间和谐的、融洽的心理气氛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带动、鼓励学生大胆地参加集体活动和各项文体活动,引导并逐步放权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班主任只扮演朋友的角色,有困难给予帮助解决,让学生从生活、学习的实践中去认识、体会人际关系,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理解和宽容。同学之间形成了融洽的心理气氛,他们学习的内驱力才能真正调动起来,这样,就为建立良好的班风,学风打下最为坚实的基础。

三、明确目标,激励斗志

7.创建学习型班级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篇七

一、改变陈旧观念, 转换自身角色

语文教育家吕叔湘曾说过:“要想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根本问题是语文老师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 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由此可见, 进行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教师, 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就应把“研究性学习”运用到语文教学中来。然而, 剖析语文教学的现状, 可以发现, 长期以来, 我们的语文教学都是处于一种“接受性学习”的状态。即在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无须动手研究, 就可直接接受和消化答案,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殊不知, 如此学习方式的长期运用, 使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 抺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从而使语文教学成为最没有灵性的课堂。因此, 在新课程的背景之下,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切实改变以往陈旧的教学理念, 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积极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转换自身的角色:要从学生知识的传授者转换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组织者, 从知识的权威者转换为学生研究的参与者。从而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二、联系教学实际, 科学筛选课题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科学思想的焦点, 科学家的任务就是用已有的知识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学实践表明, 加大对现实事物的观察和思考, 加大对大量资料的搜集和占有, 是发现和提出问题的基本途径和基本方法。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发现问题, 并运用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 更为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特观察、独到见解的合逻辑的思想、实践能力, 它不同于只重视结果的“标准答案”式学习。因此,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 我们应立足于实际, 做到从纷繁复杂的“问题”中科学、合理地筛选课题。

具体要求:

(1) 筛选“课题”应符合实际需要的原则。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项重要任务是通过某一问题的研究探寻, 掌握具体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有效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意识。因此, 对于语文学习中研究课题的确定应从实际需要出发, 重在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可能出发去选择“课题”, 所选的课题要符合初中学生年龄的特点, 符合他们的思维发展和认识能力的水平。

(2) 筛选“课题”应符合价值性的原则。教学实践表明, 并非所有的课题都适合于做研究性学习的开发课题, 因为学生毕竟是学习者, 而非研究者。然而, 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 有些老师在这方面的考虑有欠周详, 选题的时候随意性较大, 所确立的课题显得过大、过空, 以至于学生在研究性的学习过程中没有掌握到教学内容, 没有学到新知识, 没能用所学的知识促进自己身心的发展, 从而导致预定的研究性教学目标未能实现。由此看来, 确立有价值的课题进行研究显得非常重要, 反之则会适得其反。

案例列举:

教学小说《孔乙己》时, 笔者设置了四个研究专题。专题一:结合人物描写的方法尝试着分析孔乙己的性格;专题二:从社会环境的角度分析孔乙己悲剧产生的原因;专题三:结合孔乙己的悲惨遭遇尝试分析小说的深刻主题及其在今天的教育意义;专题四:设想一下孔乙己的最后结局。再如, 教学《中国石拱桥》一文时, 一位老师筛选并确立了如下问题, 供学生研究。问题一:中国石拱桥为什么能体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问题二:中国石拱桥与四大发明有何相通的意义。

三、具体探索研讨, 总结形成论文

在具体的语文研究性学习中, 可指导学生针对问题, 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计划, 让学生按照计划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研究的过程包括文献资料查找、网络资源查询、社会实践调查等。学生将收集、整理得到的有关资料, 结合亲身实践对得到的实验现象、数据, 进行分析、推理、判断, 从而形成初步结论。

在这一基础之上, 教师再引导学生针对自身所形成的初步结论, 进行相互交流、补充和完善, 进一步总结出较为严谨、正确的专题报告, 从而为学生尝试写小论文提供铺垫。需要指出的是, 指导学生写好小论文, 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教师要着力指导学生掌握撰写小论文的基本方法, 要将具体小论文撰写的基本形式告诉学生, 从而让学生懂得怎样进行论文入题, 怎样展开论述, 怎样进行结论归纳。学生在写好小论文后, 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反复修改。对于特别好的小论文, 教者还可让其在课堂上进行宣读, 供同学们批评指正。从而进一步提升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成果。

摘要:所谓“研究性学习”, 就是教者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创设一种与科学研究情景类似的途径, 让学生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 从而让学生学会收集信息资料, 不断增强分析、判断的思考力和创造力。本文针对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问题, 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思考:一、改变陈旧观念, 转换自身角色;二、联系教学实际, 科学筛选课题;三、具体探索研讨, 总结形成论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理论与实践

参考文献

[1]袁维新;论研究性学习活动方式的特征[J];浙江教育科学;2001 (2)

[2]刘卫峰;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思考[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1 (12)

[3]乔晖;研究性学习对语文教师的技能要求[J];岱宗学刊;2002 (4)

8.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 篇八

【关键词】高中地理 研究性学习 理论与实践

引言

对于高中地理的研究性学习,我们首先要明确它是一种学习,是一种综合性学习。基础教育开展研究性学习己是大势所趋。由于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和区域性特点,所以地理教育教学在研究性学习方面有着丰富的课题来源和探究空间。

一、研究性学习理论基础——新课标学习理论

在知识创新的时代下,应新课标的理论要求,对于学生提出素质教育,要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在之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方式严重脱离学生生活,教学过程中课堂气氛较为低沉,只注重科学文化知识的讲授,实际操作能力得不到锻炼,缺乏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些问题有待解决,贯彻全面实行课程改革。

课改下的高中地理课程突出了学生学习中探索、发现知识的过程和体验;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教师意识到教学除了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以外,更重要的是学生丰富的情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

二、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

对于身处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相比传统、陈旧的学习方式,更具生机活力的研究性学习更适合他们的年纪,在轻松的学习过程中培养观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以及进行信息搜集、交流合作以及获取答案的能力,求真务实的完成课堂教学,达到高中课程改革的要球。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讲授知识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与此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加入了研究性学习的因素,这样学生就不单单是科学文化知识聆听者,还是研究课题的探究者,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研究性学习的实践

1.自读课本,掌握知识结构

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初期,教师不能盲目的传授知识或者进行课题的深入探究,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给学生们布置任务,首先对课本内容有大概的了解,掌握相应的理论基本框架。课程的开始,进行新课的导入,对于教师新课导入的问题,有很多种方式可以运用,例如,可通过提问题的方式,引出一个重点需要掌握的内容。在课程的最后,教师引领学生整理概括本节课重点知识点,了解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实践能力以及这节研究性学习课程中的不足之处。

2.引导学生探究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正确的引导,激发学生们对课题研究的兴趣,这是进行课题研究的第一步。通过课堂的研究性学习使学生拥有善于发现问题的眼光,并且尝试着合理的解决问题,对学生独立钻研的能力予以肯定,着重的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实践能力。

引导探究对于高中地理课程教学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探究过程也相当漫长。首先,教师在课前给学生们布置任务,搜集与课题相资料,以便课堂上使用。其次,对于本节课要学习的重点知识点,教师要进行启行巧妙精心的设计,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们对其感兴趣,乐于探究这个课题,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之后将重点知识点概括,激活学生的思维技能。最后,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说,思维不同,其研究的方向及方法也大不相同,对此,教师要因材施教,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并引导对问题的改正,总结概括本节课的应该掌握的内容以及课程进行过程中的不足之处,通过新途径、新方法加以改正并不断完善。

3.优化小结

研究性学习的尾声阶段,教师应当进行归纳总结,并且概括应当掌握的知识点,毕竟有的学生掌握的不是很清晰,对此,教师要详细的重申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合理的进行总结。通过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总结

研究性学习贯彻了新课改的要求,重视提倡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要通过自主探究、亲身实践的过程养成勤于探索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9.研究型单位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实践 篇九

研究型单位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实践

武钢经济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经研中心)是武钢综合性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机构,主要为武钢各级领导提供决策咨询服务.经过多年的.发展,经研中心已成为一家在冶金行业有一定影响的软科学研究机构.

作 者:魏建新 WEI Jian-xin  作者单位: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战略研究室,湖北武汉,430080 刊 名:冶金经济与管理 英文刊名:METALLURGIC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年,卷(期):2006 “”(3) 分类号:F4 关键词: 

10.创建学习型班级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篇十

“生本高效语文课堂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研讨会学习体会

2014年5月10日-12日,我有幸去东庭参加了z省“生本高效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展示研讨会。会上聆听了省语文教研员李家栋老师做的理论讲座。接着便是z省特级教师薛法根的精彩课堂展示以及薛老师与观众的现场互动。随后,是来自全省的五所实验区学校的推出的7节生本高效课堂展示。时间虽短,收获颇丰。现将自己的点滴体会梳理如下:

李家栋老师先介绍了生本高效语文课堂存在的问题和研究成果,这让我

对今后的语文教学有了明晰的方向感。

现阶段的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一是学生有效的自主学习活动少,教师无效的教学组织活动多;二是课堂预设的教学活动多,生成的教学活动少;三是教师组织检查的活动多,有价值的引导活动少;四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活动少,丧失学生学习兴趣的活动多;五是单一的教学资源多,丰富的有文化含量的教学资源少

生本高效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研究目前取得的成果:

1、明确了其内涵。生本高效语文课堂是以促进学生生命发展为本,关注了学生生活经验,尊重的学生生长需要,遵循了语文学习与语文教育的规律,师生共建的、生态的、在一定时间内实现教学效益最大化的语文课堂。

2、形成了若干理念。如全面了解学生,充分尊重学生、学课文是为了学语文,教学内容=预设内容+生成资源。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等。

3、课堂是生命课堂、生活课堂、生活课堂、生成课堂、学生学习语文是自自主实践,主动预习、主动读书、主动记忆、主动思考、主动表达、主动合作、主动延伸的课堂。教师在课堂中是少教中的教,只叫学生不会的。

4、基本要素已经明确。李家栋老师引领大家研讨并确定了“生本高效”课堂教学的结构,即尝试自学、合作交流、探究解疑、拓展补充、评价反馈五步,统一建立《自主学习记录本》。

薛法根老师的《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更让人领略到了大师的风范。薛老师打破了我们以往的教学思路,展现了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通过让学生反复质疑,引导学生概括出议论文的写法。我相信,学生上完这堂课弄明白的不仅是议论文的结构和写作方法,更重要的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

通过这几天的观摩学习,我发现这7节展示课都体现了“生本高效”。比如说,在田晓玲老师的《凡卡》一课上面,学生就表现的很好。田老师在带领学生理解“和爷爷一起砍圣诞树”来反衬凡卡悲惨的命运一段时,反复指导学生填空:“多么 的日子啊!”让学生自读自悟,使得感情与主人公共鸣。尤其是田老师自创了一段文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朗读时,学生精彩的表现赢得了阵阵掌声。此时,教学难点巧妙的被解决了。再比如说,在王璇老师执教的《穷人》一课,老师通过引导学生通过环境描写、心理描写体会内容和表达方法,学生创造性的理解了课文。

11.自主学习教学体系理论与实践研究 篇十一

【关键词】自主学习 实际行动 理论实践

现代教育遵循“以人为本”的基本方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从人文的角度去教育人,同样在人们日常的生活中,以人为本已经成为我们新的基本理念与价值观念。所以,无论是教育还是各行各业的发展都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念。

自己曾经主持过国家级科研课题《自主发展教学体系的实践与研究》,此课题正是以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主体性为主要特征的“主体教育”。研究目的是研究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何树立和逐步完善不依赖他人,靠自己努力去战胜困难的意识和能力,为自我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课题的确立符合以人为本的教学观,但结题过后的今天,在实践的过程中,对照“以人为本”的教育观,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又有了新的顿悟。

一、自主学习方式作为一种教学方式,不仅有特定的形式,而且蕴涵着代表其特质的教学精神。然而,我们研究的现状只能说是注意了表现形式,而无实质的精神。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症因:

(一)有完整的自主学习教学程序,却没能关注学生完整生命的成长。教师为了让学生尽快学到知识,每个环节仅仅匆匆带过。自主学习是在尊重每个学生的基础上实施的,是通过对他们内在的认可而形成的,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给予的不仅仅使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人文精神的传播。所以作为教学人员应该更加注重的是学生本质的东西,而不仅仅是对知识的关注。

(二)在学生自主学习的时候,应该充分利用他们是自身的特点,不能死板的框定架构,要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给他们足够的空间思考、想象。现实中我们往往是让学生按教师的意图探究老师提出的问题,得出老师想要的结论。这样的教学并没有让学生自主探索,没有唤起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如果我们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权,自主学习就只剩下苍白的形式了。

(三)教师主张学生自主学习,要公平公正。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往往会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认识,老师应当适用的给予肯定和鼓励、而不是一概而论,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学习的热情,就要求老师必须给予每个学生信赖、关怀与期待,使自主学习取得更好的效果。

在学习中进步,在挫折中成功。自主学习本身就是自我探索的一个过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该从旁指导,在学生遇到困难、挫折和失败的同时要给予鼓励,这样学生才会更有信心、更有勇气,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更有探索的欲望,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探索能力。

二、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

(一)从学生自身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把对人文的培养放在首位个。(二)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提高素质的培养。(三)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从多个个方面看待问题。

在教学的而同时也会出现其他的一些问题,如:观念的转变、理解的误区、教学素质的欠缺、评价机制滞后、制度支持乏力、相关培训失效。

三、有了科学的分析,我们可以采取科学的措施:

(一)建立完备的研究机制

1.成立课题研究组织机构。2.建立教科研制度。3.课题研究直接纳入年终考核

(二)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

1.要求教师做到:

(1)尊重、热爱、信任每位学生,让每位学生都感受到自己是被重视和关注的,充分发挥教学民主,以平等和蔼的态度对待学生,特别是较差学生,更应多一份关怀。(2)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3)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学习全过程。凡学生能解决的,坚决让学生解决,凡学生能独立发现的,绝不暗示。(4)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即指导学生怎样当学习的主人。

2.建议学生:

(1)成立学习互帮小组。(2)评选自主学习标兵。(3)学期初能结合教材以及自己学习现状拟订学习目标和实施计划,期末由学生负责进行达标验收。(4)自主参与学习管理。

(三)加大专题理论学习的力度

1.倡导自学,尤其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现代心理学理论。2.组织进修。3.请进来,走出去。

(四)把课堂作为课题研究的主阵地

1.课堂教学。“立足课堂搞研究,搞好研究为课堂”。做到”心中有课题。课课有研究”。2.相互听课。要做到“三及时”即听前及时熟悉教材,听时及时记笔记和点评,听后与任课教师及时交流心得。3教研活动。保证每周的教研时间,每周一次的反思交流,每月一次的年组研究课。

(五)定标准促研究

确立了课题研究评价标准。如:自主学习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自主学习型学生课堂学习水平评价标准,自主学习型教师素质标准,自主学习型学生素质评价标准。有了标准,教师研究就有的放矢了。按照标准来开展科研活动,以此来促使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课堂教学的生产力。

(六)树立四种理念

理念之一:让学生自主探究并非否定教师的教。而是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能更巧妙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理念之二:让学生自主探究并非是放任自流地学,而是有目的、有意义的学习。

理念之三:在文本的重点处,中心处确定主题,围绕主题是提高探究质量的保证。

理念之四:学生可以在确定的主题下自由选择感兴趣的主题。

做到六点关注

12.创建学习型班级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篇十二

关键词:特色学校,艺术特色教育,内涵发展

一、创建特色学校的理论依据

2010—202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论及教育内容和目标等规划要点时指出:教育必须坚持以育人为本,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关心每个学生, 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该规划纲要在对高中教育的阐述中更是明确提出: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 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 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 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 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这些论述充分说明, 要想使中学教育得到突破性的发展, 就必须创新办学思路, 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 走出学校内涵发展的道路。为此, 我们必须积极探索适合本校实际的办学模式, 以便寻求中学教育多样化发展的途径, 办出自身特色, 为社会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 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二、创建特色学校的实施背景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 提高素养, 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 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表明加强美育是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的要求, 也是把教育办成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而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最重要内容和主要途径。因此, 加快艺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规划纲要把“以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这些认识越来越成为当代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也预示了当代和未来中国教育发展的方向。同时, “以人为本”的理念呼唤着教育真正地回到“人”, 回到“真实的人”, 这就不仅切合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而且是对教育本质的真正回归。

教育发展的现实状况和社会要求决定了我们必须“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改革高中办学模式, 创办和发展多种形式的高中阶段教育, 给高中阶段的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势在必行。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 我们认识到:首先, 实施教育必须认识和分析学生的特点和能力——优势何在, 特长何在;适合做什么, 不适合做什么。其次, 在施教过程中努力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最后, 只有建立健全有利于专门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 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才能够使教育真正地走向“以人为本”的良性发展道路。基于此, 普通中学要把加强艺术教育、创建特色学校确定为学校发展的终极目标。

三、艺术特色教育的主体构架

1. 创建特色学校的基本思路

在创建特色学校的过程中, 要强化学生艺术能力的养成, 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在全面普及艺术教育的基础上, 从中选拔、培养艺术特长学生。并加强专业知识教学和技能培养, 使他们彰显出个性精神和风采, 培养出既具有艺术特长又兼备全面素质的合格人才, 以此形成学校艺术教育特色。

2. 培养目标预设

我们将特色学校高中艺术班的培养目标设定为:通过高中阶段三年系统的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 向高等院校音、体、美相关专业输送合格的艺术特长生, 使艺术教育的高考升学率稳定在80%以上并保持逐年有所增长的态势。

3. 艺术班班级设置及文化课教学

创建艺术特色学校的关键在于加强艺术教育。同时, 文化课的学习也不可偏废。因此, 学校高中艺术班可按两种体制进行班级设置:一是音乐、美术学生独立或组合编班, 以有利于专业课的教学设置和实施;二是体育特长生分散编入同年级普通班中, 以普通班学生的文化课学习影响和促进体育特长生学业水平的提升。

四、实施措施

1. 实施灵活的办学机制

在特色学校创建的过程中, 努力争取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政策性支持, 为学校艺术教育实现突破性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机遇。在此前提下, 实施校际联合办学的实践:由学校提供优越的条件邀请和吸引兄弟学校专业教师前来学校办班、讲学, 以此辐射和带动整个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和鲜明特色的形成、完善。同时, 校内艺术班在课程设置、时间安排、教学人员安排等方面采取与以前大不相同的灵活的办学机制。

2. 执行新型的艺体教育课程体系

艺体教育由艺体特色班、艺体必修课、艺体选修课程、学科课程的艺体渗透及艺体课外活动五个方面构成。这五个方面共同推进、相互影响, 多角度、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艺体素养的渗透, 以期产生持久的教育效应。

3. 完善艺体特色教育考核评价体系

学校要建立健全相应的艺体教育考核评价机制, 将艺体特色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年度评价目标进行考核, 采用多种方法和方式对教学过程及行为进行严格管理, 以此规范艺体特色教育。

4. 继续加强艺体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办学有特色, 师资是关键。在已有分配、招聘、选调等渠道吸纳责任性较强、专业水平较高的艺体教师的基础上, 学校可通过校本教研、培训等方式, 进一步提升艺体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技能。

5. 深入开展艺体教育的教学研究

努力倡导和鼓励艺体教师积极投入特色学校建设研究的各个领域之中, 规范艺体教师教学和教研行为, 促使艺体教师朝专业化发展。

6. 进一步加强与高校及兄弟学校的合作办学

要加大与高校及兄弟学校的合作力度, 争取与更多的艺体院校进行合作。

五、实施步骤

1.初步建立健全艺术特长生招生机制, 拓展招生范围, 适度扩大艺术生招生规模, 并按计划进行艺术特长生的培养与普通班学生培养结合的探索实践。同时, 尝试引进合作院校前来学校办班授课, 以此形成学校艺术教育的鲜明特色, 开创学校艺术教育的新局面。

2.进一步合理安排艺体教育场所, 通过建设标准音乐教室、专业美术教室、舞蹈教室, 增设教师画室、美术作品展室等增添音、体、美教学的基本设施, 为艺体特色教育进一步规范化创造优良的条件。

3.加强艺体特色教师队伍的在职培训和进修学习, 提高专业教师的学历达标率及专业技能, 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申请配备特长教育中的紧缺教师。有计划地向中央音乐学院、西北师大等合作院校选送业务能力强、具有可塑性的中青年艺体教师进行深造, 以期打造优良的专业教师队伍, 促进艺体教师队伍建设。

随着教育改进的不断推进和深入, 全国范围内创建特色学校、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这也为我们创建特色学校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上的依据和支持。我们将励志进取、知难而进, 努力创造具有自身特色的艺术教育学校。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13.创建学习型班级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篇十三

---开题报告

各位领导、老师们:

我校于2013年11月申报的课题《创建特色学校中的班主任与班级管理创新研究》已被批准为中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经过紧张的筹备,今天正式开题了。现在,我代表课题组向在会的领导、教师做开题报告,请领导老师们多提宝贵意见。课题研究的意义:

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班级管理中,对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障的作用。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四有”新人,我校坚持以追求优良的育人效果为目标,以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优化为宗旨,以德立校,育人为本,认真创新德育建设工程,不断探索德育的新路子,以长远发展的眼光,加快教育现代化的建设步伐。而要完成这一神圣使命,固然要依靠我们广大的教师,但更重要的还是要依靠我们广大的班主任。这是因为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管理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排头兵”,是学校教育管理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班主任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学校工作的成效,直接关系到能否更多更好地培养出新时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此课题的研究,旨在提高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水平,使学校的每一个教学班形成团结向上的良好班风,使每位班主任的班级管理逐渐自动化,从而使班主任繁琐的班务工作有条不紊,更能使学生的管理能力、学习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等都得到提升,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研究目的:

我们都知道,优秀的班级可以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甚至影响良好的校风的形成。所以,通过我们的研究,想促使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水平逐渐上升,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促使他们的班级向以下方面发展:首先班级的凝聚力要强。作为班集体的一员,每一个同学都应该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都应该有一种“我能为班集体做些什么”的思想。无论是在何时整个班级都应该像拧成的一股绳。其次,班级要呈现活而不乱的局面。作为一个优秀班级,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平时的活动中,都应该是积极活跃的,但又是井然有序的。最后,班级中的学生应该全面发展。要让每一个学生明白,一个优秀学生不仅仅是成绩好就可以了,而是要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同样一个优秀的班级也不仅限于成绩好就可以了,在其他方面我们也都要求是优秀的,真正建立一个健康向上的优秀班级!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职能提高,最受益的是学生,是家长,是学校,是我们的教育。——这就是我们课题研究的目的。

对课题实施和完成条件的论证

1、本课题研究目标明确,可操作性较强,阶段实施过程与目标都很明确,完成课题的可行性有充分保障。

2、班主任是德育工作的主体,抓好班主任队伍建设是搞好学校德育工作的关键。学校十分重视班主任队伍建设,把业务工作好,管理能力强的教师调整充实到班主任队伍中来,我校有一支业务过硬的班主任队伍,为了加强德育教育,班主任都能积极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每位班主任都承担一个校级课题,有的承担市级、省级、乃至国家级的课题研究。

3、主题班队会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每学期开始,德育处根据学校实情和学生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班队会安全内容。班主任利用每周一的主题班队会时间认真开展教育活动。现在,主题班队会已成为我校德育工作的一道亮丽的风景,曾先后两次为市、县内涵发展现场会的重点参观内容,受到与会人员的一致好评。

4、现在,我校先后有五名教师获县“德育标兵”,2名教师获“市优秀辅导员”,四名教师获县级“十佳班主任”,21名教师获县级“模范班主任”,2名教师获省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先进个人”二十多名学生分别获县、市“红花少年”。

5、本课题组成员有多年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乐于和善于进行理论总结,曾有论文和研究成果,近几年又多次参加省、市教育管理培训,有能力协同课题组成员完成本课题的研究。

6、主持人为此专题以潜心研究了近很长时间,积累了大量有关材料,能够比较准确地、全方位地把握该课题的研究方向。

7、课题是在充分研究文献、了解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的,对于课题研究的初步方案向有关教科研部门的专家提请咨询与论证,因此本课题符合当前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改革的方向,具有现实针对性,理论依据充分、科学。具体措施:

1、成立课题组,制订课题研究方案,定期开展活动。由于课题组成员都是懂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工作的好老师,因此各课题组成员能根据课题要求积极承办各类活动。

2、规范课题组成员开展应用研究活动程序,每次活动由课题组成员申请承办,课题组进行讨论。

3、努力提高课题研究活动的质量,提高课题研究活动的有效性、实用性、研究性。

4.重视课题研究活动的资料收集、积累与展示。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3年 11月—2013年12月)

①学习课题相关资料,深入领会课题内容;做好课题申报和方案设计工作。

②因地制宜,组织参加本课题的成员进行讨论本方案,以便对它修改、补充、进一步完善实验方案,让方案具有科学性、可行性、可操作性。

③确定研究对象:选定各年级的实验班级和对照班级,以便跟踪记录成绩变化。

④开展研究人员的培训活动。通过网上资料查寻和学习、请专家讲课以及参加课题组学习活动等方式进行。

2、实施阶段:(2014年1月—2014 年12 月)①将研究内容进行分工,并落实到每位参与班主任与班级中; ②写出本课题的实施计划。

③按本课题研究方案的要求有序地开展研究;

④在研究中注意资料、数据多方收集和整理,每次研究活动均有详细的记载;

⑤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及时开展各种形式的研讨会、经验总结会,获取一手的以论文为主的研究资料。这样,及时总结,每次活动都有效地为下一步工作进行正确地决策打好实践和理论基础。

3、自我评估阶段(2014 年12 月-2015 年7月)。

在完成实施阶段各项任务的基础上,所有参加研究的老师对课题研究进行全面系统的自我总结与评估,提炼形成研究成果。反思研究的有效性、成果的针对性。学校召开总结交流大会,总结疏理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做到及时补缺补差。

4、结题阶段:(2015年 7月—2015 年11 月)①课题组对材料进行总结,整理分析,撰写研究报告,做好结题工作。

②课题成果展示。研究内容:

1、健全的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与实施的创新研究。要想建立一个积极向上、团结奋进的班级,健全的制度是保障。所以我们把制度的建立作为我们研究的首选内容。

2、怎样让班干部成为班主任的得力助手。班主任的管理职能主要从班干部的管理能力上得以体现。因此,如何培养班干部是我们提高班主任管理职能的重要策略之一。

3、关于班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创新研究。学生课堂上的表现对于提高课堂效率至关重要,使孩子从小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们以后的发展也有很大的作用。所以,我们要关注孩子们课堂上的表现。我们的做法是:从学校的少先队了解学生在课间的不良行为习惯,从属科课堂中了解学生的不良学习风气。老师进行“关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的相关理论学习。之后班主任反思自己平时的做法,并展开经验交流,取长补短。

4、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在活动中育人。

5、班级文化建设与班级管理的创新研究。各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建设,从而彰显班主任班级管理的新理念,并召开有关班级文化建设与班级管理的专题交流。

6、教室环境的精细化管理研究。从教室的物品摆放可以看出一个班主任对班级管理的细心程度。课题研究的目的也是为了解决平时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实际问题。针对我校近期在班级管理中存在的较大问题:教室物品摆放与管理不当,导致凌乱不堪。进行调查,找出存在问题,展开交流。找出教室管理优秀的班级进行个案分析,优秀班主任进行相关陈述,其他班主任进行学习,展开交流。

7、班级的自主教育。每个月让班主任对本阶段的工作进行小结,探寻出班级管理的线索,制定出班级自主教育的培养目标。

8、精心设计好每次的主题教育班会课。预期成果

1、探索班级“自主化管理”

2、“立德树人”的教育新方法

3、发展个性的兴趣小组

4、“小学班会课设计校本教材开发的研究”校级课题研究 最终研究成果

1、有关课题的论文集

2、主题班会的校本教材

3、有关课题的教学案例等

14.特色学校创建的理论和实践 篇十四

中学要坚持特色办学理念、走特色办学之路是学校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学校的现实生存的迫切需要,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有效途径。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逐步加快、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的个性化和办学的特色化已成为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特色学校是学校的个性在办学过程中的体现。所谓特色学校,我们首先强调的就是,它要有一般学校所共有的特征。同时,还必须在“特色”上下功夫,形成不同于其他学校的个性特征。即“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独特性,这是特色学校的主要特征。没有特色的教育,就没有特色的学校。

一、特色学校创建,要有先进的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是纲,是指针,更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它决定着一所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品位和办学层次。

特色学校的建设必须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农村小学除设备、师资、生源等比不上城市学校外,还有一个突出问题是信息相对闭塞、观念相对落后。因此,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及时吸收现代教育理念,要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根据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转变思维方式,以新的视野和新的角度进行新的谋划,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确定办学目标。

二、特色学校创建,要有正确的发展方向。

特色学校的建设是一个复杂长期的过程,确定学校特色建设的方向是其中的一个关键性环节。

(1)师资因素。特色学校需要有优质的教师,优质教师是实施特色教育的重要条件。

(3)狠抓德育工作,彰显人文关怀。

我校把德育工作与学校其他工作紧密结合、强化渗透,密切联系社会、家庭,加强德育队伍建设,不断开拓德育新思路,以德为先,办服务型教育,以人为本,育服务型人才。形成了全员育人的“大德育”体系,学校不但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而且还配套组建了德育科研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等多个工作小组。把校级领导、中层干部、党团负责人、教研组长、班主任、政治教师等力量整合于领导小组中,并明确内部成员分工,使他们人人有事、有权、有责。讨论制定了《党原中学德育工作实施纲要》,《中学生礼仪常规》等各项德育工作制度及规范共180多条。现在,我校德育工作在网络构建上已经基本形成了“两轨并行”、“三方参与”的格局。“两轨并行”指的是“校长—教导处--班主任--学生--家长”的管理链和“党支部--工会----团支部--社会德育基地”的教育链的有机配合;“三方参与”指的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的齐抓共管。学校每年还根据新的情况适度调整领导小组的成员并予以公示,使他们在接受工作考验时又接受全体师生的监督,从而使整个小组的领导力和战斗力得到了不断增强。

2.一是坚持办好每年一届的学校读书节。根据学校实际,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图书交易、美文诵读、书香班级、书香家庭、读书小明星评比等活动。由于活动形式多样,参与的老师、学生、家长较多,对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二是制定年级课外阅读活动计划,分类进行课外阅读交流活动。每个学期,学校都要制定学科活动计划,其中课外阅读活动内容丰富,有读书小报的制作活动,有课外阅读知识的竞答,有讲故事比赛,有美文诵读,有演讲比赛等,通过这些活动平台,达到促进学生阅读,锻炼综合素质提高的目的。三是做好班级学期阅读计划,保障阅读活动有序进行。我校在做好学

校整体阅读活动规划的同时,我们还组织各个班级制定切合班级实际的活动规划。学期初,学校下发班级课外阅读活动计划表,由各班自行设计,作为全学期班级活动指南。学校根据班级活动计划,参与活动,并将活动情况作为考核书香班级的条件。四是建好班级图书角,开展班级阅读互助活动。建设班级图书角是我校各个班级的常规工作,各个班级都能围绕本班的实际,发动学生带来自己的书籍,和同学进行交流,制定班级图书借阅制度,指定专人负责,围绕班级图书开展阅读活动。五是组织专题竞赛活动。学校通过诗歌朗诵、手抄报、征文比赛等专题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学生阅读兴趣,提高了参与读书的热情。

3..、加强硬件建设,改善办学条件。、立足班子队伍的锻造,提高班子成员的领导力。

在鲁校长的总体要求和言传身教下,每个班子成员都以“政治坚定、思想过硬、知识渊博、品德高尚、精于教书、勤于育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率先垂范的精神,严于律己的态度,跻身群众的作风不断审视自己。我校深入实施领导班子成员的德育“六大工程”,要求每位班子成员树立一种意识,实施“两名”工程,彰显“三新”特色,确立“四实”态度,发扬“五要”精神,提倡“六多”作风。做到“四个心中有数”:对学生的发展状况心中有数,对课改纲要课程标准心中有数,对学校每个阶段的教学重点工作心中有数,对学科组建设和教师的真实教学状况心中有数。自觉摆正位置,做到思想同心、目标同向、工作同力,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集中精力抓发展,一心一意谋事业。加强了协调配合,经常交换意见和建议,形成有提醒无提防,有主见无成见,有共识无埋怨的良好氛围,真正做到了分工不分家,分职不分责,不断提高了班子整体的理

性思维能力、科学决策能力、统筹协调能力和创新发展能力,不断提升了班子成员的领导力。

(四、推进教研教改,提升办学质量

“课程改革,成也教师,败也教师”。新课程改革给教育教育者提出了严峻挑战。鲁校长于2008年4月1日至10日在县教育局统一组织下参加了赴江苏东庐中学、后六中学、洋思中学、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进行的学习考察。通过学习,鲁校长深刻认识到,洋思精神将成为我校今后发展汲取不尽的精神源泉,要使教育这支奇葩永远飘香,必须经历一番寒彻苦,即学校要发展,必须要有一批敬业奉献、勇于吃苦、开拓创新的教师群体。为此,结合洋思经验和我校教育教学实际,从该变评课方式入手,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做了大量的探索和改进,确立了“以点带面”的发展思路,即抓住教师专业成长这个点,带动学校教育质量持续发展这个面,使我校的学校管理尽快走入新课改的轨道。

1.。

如何“长其善而救其失”,关键就是要实施赏识教育。我们要求教师从生活、思想、学习上关心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坚持“锈铁练成钢”的精神,着眼于“变”,立足于“争”,着手于“拉”,像在沙里淘金一样寻找他们心灵的闪光点,并创造机会,使之发扬光大。经常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把“师道尊严”的架子放下来,和学生平等对话。我校坚持“让优等生拔尖,让中等生优秀,让困难生合格,让每一位学生都发展”的办学理念,是学洋思经验的具体体现,也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2我们因该借鉴“洋思经验”,注重校本开发,从改革评课方式入手,进行“头脑风暴”式的通识培训,给广大教师的思想、观念、行为以强烈的震撼与洗礼。以“互动式”培训,引导教师在活动中交流、反思、实现自我提高;用分组参与式的学科培训,让教师互相探讨教材及教学中的问题,令观念在参与中转变,认识在讨论中升华,教学策略在交流中产生,教学方式在实践中体验。

3、设立开放课堂,加强定期督导。

为了进一步深入教师课堂,了解教学实际,加强教学管理,积累教学资料,也为了科任教师有机会、有重点、有效果地、深入他人课堂,学习他人之长,剖析自己不足,开展教学研究。鲁校长率全体班子成员每周督导一个教研组的教学工作,开展说课、听课、评课工作,检查教案、作业及新课改研讨手册等教学资料。

15.创建学习型班级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篇十五

1 温州民营企业创建学习型企业的必要性

1.1 创建学习型企业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自然选择

企业竞争优势是指企业在竞争中相对于对手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优势,可以使企业获得超过本行业正常收益率的回报。企业竞争优势是产业界和理论界都普遍关注的问题。早期的研究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主要是由企业外部的某些变量所决定的,即企业竞争优势外生论,代表观点为“S-C-P梅森-贝恩范式”和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20世纪80年代之后,研究者们将着眼点转移到了企业内部层面上,逐步形成了企业竞争优势内生论,代表观点包括资源基础论、能力基础论、核心能力论等。进入21世纪,研究者们进一步认识到,企业的资源和能力效用的大小取决于使用它们的人,企业是知识的集合体。正如彼得·德鲁克所说,“企业所拥有的且唯一独特的资源就是知识”。因此,探究企业竞争优势根源的理论经历了“外生论→内生论→企业知识”的过程。企业知识论被普遍认可,使得企业中的个人学习与组织学习变得尤为重要,创建学习型企业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自然选择。

1.2 内忧外患,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

温州民营企业规模小,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主要集中于服装、皮革、塑料化工、机械、轻工工艺、家居、五金、印刷和打火机等进入壁垒低的行业。近年来,温州企业仍然未能有效突破产业层次低、小、散的困境,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相当一部分企业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越发不确定,消费者偏好趋向多元化,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企业间竞争加剧;而企业内部管理尚需完善,员工素质有待提高,产品同质化严重……所有这一切使得温州企业要生存,必须具备不断寻求新的战略对策以及迅速变革和创新的能力。现代管理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开发人的创造能力,以企业所拥有的学习能力来保证企业的竞争优势。从这层意义上说,创建学习型企业显得既重要又迫切。

2 温州民营企业创建学习型企业的实践

2.1 决策层高度重视学习型企业的创建

在创建学习型企业的过程中,企业高层领导的重视至关重要。为保证创建学习型企业的学习方案顺利实施,温州许多知名企业的高层领导带头开展学习活动。如,康奈集团董事长虽然工作繁忙,还挤出时间学习MBA课程和专业管理书籍,出国考察回来都会撰写一份考察体会和企业各项工作的整改意见,并下发给中层干部讨论实施。高层领导的率先示范对员工起到了极大的鼓舞作用。而且,温州民营企业还专门设立了“创建学习型企业办公室”,定期召开会议,对创建学习型企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实施方案、激励机制、总结考核等进行具体部署。“创建学习型企业办公室”的成员一般由党委、行政和工会共同组成,直接向董事长负责。企业还投入专项活动资金创新载体,搭建平台,整合资源,使创建活动长期化、规范化、制度化。

2.2 激活员工学习细胞,树立先进的学习理念

创建学习型企业仅仅表现为管理层重视是不够的,必须让员工自己觉得有收获、有提高,乐意自觉地参与到创建活动中去。企业需要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学习理念,设法激活员工的学习细胞。一是通过推行“岗位证准入制度”“学历提升以及创新奖励”的激励政策,使员工认识到个人学习的重要性,树立“学习为本”“终身学习”的理念;二是通过竞争上岗、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使员工认识到学习与工作密不可分,树立“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理念;三是通过经验交流、团队拓展等方式使员工认识支持他人与吸引他人支持的必要性,树立“团队学习”的理念;四是通过奖励工作业绩的方式使员工感受到产生实效的必要性,树立“学以致用”“创造性学习”的理念。

2.3 以员工培训为着力点,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

员工素质不高是温州民营企业的现实情况,从学历来看,即使是中高层管理人员,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占3.5%,大学大专学历的占60%,高中学历的(中专)占25.5%,高中(中专)以下学历的占11%。基于这种状况,以培训为着力点,打造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成为温州民营企业创建学习型企业的重要内容,主要表现在努力造就“四支队伍”。一是造就一支能统揽全局、驾驭市场经济规律、懂科学决策、善配置资源、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和敬业奉献精神的企业家队伍;二是造就一支具有现代经营理念、精通科学管理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三是造就一支高水平、创新型的、掌握高新技术、能开发高新产品的技术人才队伍;四是造就一支素质较高、有一定文化知识、熟练掌握一项或几项生产技能而又敬业爱岗的工人队伍。培训主要采取以下方式:一是上下结合、内外结合分层次进行技能培训;二是有条件的企业建立企业大学或网络学院,如奥康集团建立了奥康大学,正泰集团建立了网络学院,而其他大企业一般都建立了辅导员制度使员工能够获得“一对一”的“传、帮、带”;三是校企挂钩进行进阶学习,如温州知名的民营企业基本上都与国内知名大学联合培训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并努力打造公司内部培训师队伍;四是推行“岗位证准入”制度;五是开展“四个一”(即“精通一个岗位、熟知一项工艺、练就一手绝活、再学一种技能”)基本功训练;六是举办岗位练兵和技能大比武活动;七是广泛开展群众性“创业创新大赛”;八是开展读书自学活动。培训按照“公司到部门、部门到班组、班组到个人”的方式落实,并积极向一线倾斜,重视学以致用。培训资金充裕,各企业投入的培训资金比例约为工资总额的1.5%,数额从200万元至500万元不等,有些企业甚至投入5 000多万元建设知识资源管理系统。

2.4 搭建丰富多彩的活动载体,激发员工的参与积极性

温州民营企业通过搭建丰富多彩的活动载体来保障学习组织的成功创建。一是以强化员工素质为龙头,以员工个人自主学习为基础,以车间班组为支撑,以信息网络系统为中枢,形成了由研发、科研、生产人员组成的学习型创新团队,由党群、人力资源、行政、财务及其他管理人员组成的学习型智囊团队,由营销、采购、售后服务人员组成的学习型拓展团队。二是努力完善个人学习和团队学习的反馈、反思和共享系统,借助内部会议、高层论坛、顾问委员会的理论优势,吸纳先进管理经验。三是积极培育企业内部社团,如青年科技爱好者协会、企业文工团、合唱团、读书俱乐部、体育俱乐部、职工之家活动中心等,促进员工的学习交流。四是利用信息网络,搭建宣传平台,如建设企业信息网、协同网、学习网、图书馆、阅览室、文化走廊、宣传栏、论坛、文化沙龙等。五是打造企业品牌活动,如开展班前会、技能比武、合理化建议、员工联谊会、夏令营、趣味运动会、文艺汇演等活动。

2.5 健全创建机制

创建学习型企业的根本在于机制建设,其建设内容包括推进机制、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在推进机制建设方面,温州民营企业大多专门设立了直接向总裁负责的“创建学习型企业办公室”,成员来自党委、行政和工会。在“创建学习型企业办公室”的带领下,企业经过严肃认真讨论,拟定“创建学习型企业实施方案和衡量标准”,建立实体性、程序性、规章性3个层次的文件,设立示范点和团队,形成实施有方案、运作有措施、评估有标准、验收有结果的推进机制。在竞争机制建设方面,加大干部竞争上岗的推行力度,健全用人机制,完善以业绩为杠杆、“公开赛马”的业绩考评体系。在激励机制建设方面,一是实施完善“人才开发、教育培训、绩效考核、薪酬认可”制度;二是对不同类型的员工进行有针对性的激励,如普通员工激励、管理人员激励、经营者激励、团队激励等;三是对员工的成长与发展进行激励,如辅导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提升员工终身就业的能力等。

3 温州民营企业创建学习型企业的阻碍因素和困难

3.1 温州民营企业创建学习型企业的现实困扰

一是尽管热情高涨,但温州民营企业在创建学习型企业的过程中却存在不少的现实困扰,如员工素质不高、管理基础薄弱、科层组织结构及信息建设落后等。员工素质不高是温州民营企业难以回避的现实。二是温州中小企业众多,大部分企业的管理尚处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的过渡之中,缺乏踏实的管理基础,而创建学习型企业是一种组织变革,只有企业的管理较为科学化、规范化,才能有效地推进这种变革。三是温州民营企业传统的“金字塔式”组织结构的缺陷日益严重,按照职能划分部门在某种程度上违背了系统思考的原则,成为妨碍创建学习型企业的内在原因。四是创建学习型企业需要强大的硬件设施保障,即功能强大、分布普遍的内网资源,专业专职的组织及人员保障等。而大多数温州民营企业在硬件资源、信息化建设方面有所欠缺,所以在创建学习型企业过程中,组织学习的有效性受到一定的制约。

3.2 领导小组的结构有待完善,意识有待转变

首先,温州民营企业对创建学习型企业的重视毋庸置疑,然而此小组大多由党委、行政和工会组成的结构却有待完善。中小企业创建学习型企业到底由谁来领导?对此,学习型组织理论提出了“领导群”的理念,即由3种领导人组成:企业中的最高决策层、负责技术业务的专家领导、负责知识传递的网络领导。按照此标准,温州民营企业在创建学习型企业的过程中,尽管领导小组是企业的最高决策层,但是却缺乏技术专家和网络领导,这很有可能弱化企业内部知识的传递和共享的重要性。其次,领导小组应具备3种意识:一是必须认识到现代企业间的竞争“是一场新的竞赛”,许多自己信得过的传统技巧和经验可能是事业发展的重大障碍。二是必须认识到最高领导的工作重点在设计,企业领导主要是当好3个角色,即优良系统的设计师、共同愿景的仆人和教练。三是必须认识到创建学习型企业的工作不能单枪匹马地干,高层领导如果成为离群索居的英雄,将得不到有利于改革的支持和帮助。这些对于以家族企业为主的温州民营企业来说,极具挑战性。

3.3 重视培训,疏漏了知识的流动与共享

大多数温州民营企业将学习型企业的“学习”定位于组织培训,因此在创建学习型企业时,主要以创建和完善企业培训体系为着重点,围绕培训的有效开展来推进学习型企业的创建工程。这样做符合温州的实际情况,并且短期内就可以改善员工个人的能力、业绩,从而迅速提高组织绩效。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样做却难免疏漏了知识的流动与共享,以及将知识与特定过程和未知单元进行动态匹配,从而使企业获得可持续增长的长期效果。国外企业创建学习型企业的重心在于知识共享,通过知识共享,提高企业运作效率,而且伴随知识共享的过程,提高各团队、各组织之间的协作,在协作中达成对知识及企业战略的共识,进而促进知识实现更加顺利的共享。整个过程将效率、市场、企业目标、企业经营理念等紧密结合,并在技术上提供强大的保障。国外企业的这种做法当然有其前提条件,但对温州民营企业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4 温州民营企业创建学习型企业的对策和建议

(1)创建学习型企业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在创建学习型组织的过程中需要平衡好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实实在在的短期成绩和效果,能使企业感受到持续创建的价值,能激起员工继续努力的热情,避免因看不到希望而半途而废。但是,更重要的是看到“创建”的长远价值。对于创建过程中的妨碍因素、短板、瓶颈等,要有整体的规划,有计划地清除,稳打稳扎、步步为营,决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创建学习型企业是一个不断展开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自己的过程,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正如彼得·圣吉所言,“永远不能说‘我们已经是一个学习型组织’,因为学得越多,越会觉察到自己的无知。因此,一家公司不可能达到永恒的卓越,它必须不断学习,以求进取”。

(2)建立共同愿景。令人欣喜的是,不少温州知名的企业在创建学习型企业时,已经意识到建立共同愿景的重要性并付诸实施。企业的价值,应以其中每个人的价值实现为基础,从而无形地汇聚成企业的价值实现。只有建立共同愿景,才能使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所有员工都对企业作出心理承诺,才能使员工焕发出更大的工作热情,才能创造性地学习。值得注意的是,企业的共同愿景必须是由员工的个人愿景汇聚而来,是大家真心倾诉和相互交流得出的,不能是上级强加的,更不能是高层的个人专断。共同愿景一旦形成,企业里的每一个人都会对整体分担责任。企业的领导者更应把共同愿景的建立和实现当作创建学习型组织的一个重点,持之以恒地关注和实践它。

(3)政府加强引导和支持。温州的现状具有“大企业、小政府”的特点,政府尽量解放企业自身的力量,实践已经证明这种做法具有十分积极的效果。在创建学习型企业方面,温州政府也牵头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笔者认为政府仍需加强引导和支持。一是搭建平台,使企业之间可以顺畅地交流。一方面是仔细讨论对学习型企业的认识,包括“创建”的前提条件、必要性、阶段性、应该是什么样等;另一方面是交流企业各自的“创建”心得和经验,介绍其他地区企业先进的理念和做法。二是政府可以积极地参与,营造良好的“创建”氛围,帮助企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联系老师、提供资金支持和奖励等。三是政府有必要征集“中小企业如何创建学习型企业”的方法和建议。中小企业不像大企业那样注重长远利益,更多的是以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为重,因而较为重视短期收益。而创建学习型组织必然会耗用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短期效果却未必立竿见影。总之,中小企业可能缺乏创建学习型企业的意识、资源、资金、方式、决心等,它们常常处在一种进退维谷、犹豫不决的状态。政府如何加强对它们的引导和支持,也是一个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摘要: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市场竞争加剧,学习型组织必然成为未来组织的主要模式之一,因此研究如何创建学习型组织对企业具有重大意义。文章介绍了温州民营企业创建学习型企业的实践经验,概括了创建过程中的阻碍因素和困难,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温州民营企业,学习型企业

参考文献

[1][美]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2]沃特金斯·马席克.21世纪学习型组织[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00.

[3]余先胜.企业竞争优势根源的理论演进[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2(10).

[4]张军.国内外企业创建学习型组织实践状况比较分析[J].技术经济,2004(10).

[5]汤宇娜.我国企业创建学习型组织思考[J].中小企业科技,2007 (10).

上一篇:《列那狐的故事》读后感100字一年级作文下一篇:5.13岗位员工安全管理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