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德育

2024-09-09

生物德育(共13篇)

1.生物德育 篇一

罗屯高中生物学科2010-2011学年

德育工作总结

一个学期紧张、充实的教育教学工作,在本人的不懈地努力下,即将画上圆满句号,为了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更好地做好下学期的德育工作,现将本学期德育工作作如下总结:

1、创建和谐、积极向上的学风

班级的学风如何,直接影响着每个班级的各方面工作,影响着学生的品格形成。我深知学风的重要性,所以在开学的第一节课,我就教育学生要爱学校,爱班级。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中,我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每当学生在学习上取得了好成绩,我都要鼓励他们,表扬他们,和他们一起庆贺。当学生犯了错误,我都要和他们一起分析原因,找不足,一起加油,争取下次赶上来。在长期这样的氛围中,学生们有了非常强烈的集体荣誉感,班级整体学风积极向上,充满了活力。

2、尊重、理解、信任学生是消除教育盲点的基础。

尊重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与教师缩小心理距离,学生才会对教师产生依赖感。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与学生象朋友般相处。在长久的这种交往中,孩子们喜欢我,愿意和我说心里话,有了事情会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做事有主见,我觉得这是沟通的基础,也是我成功教育的最大原因。

3、加强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开展诚信从身边做起活动。

俗话说的好:“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奠基石”。只有良好的习惯,才能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而和谐的发展。七年级的学生刚刚升入初中生活,为了让学生尽快适应中学生活和学习,本人及时对学生的学习习惯、遵章守纪习惯、文明礼仪习惯、劳动卫生习惯进行训练和教育。

4、加强后进生管理,做好品德差生的帮教转化工作。

本学期,本人结合各班实际,做好品德差生的帮教转化工作,努力做到用爱心去关怀他们,用耐心去感化他们,尽量把一些苗头性问题消灭于萌芽状态之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对重点的问题学生“一对一”个别谈心,对各班的后进生进行排队摸底,落实结对帮教措施,增强教育转化的责任感。

教育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作为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以完成我们肩负的神圣历史使命

2.生物德育 篇二

一、为人师表是德育阳光之源

一位著名教育家说过, “教师个人的范例, 对于少年儿童心灵的熏陶, 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教师在课堂上和课堂外的生活中的言行, 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言传身教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育资源, 也是教师有效实施教育的一种手段。因此我注重自己的言行示范作用, 力求通过自己的完善, 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奠定基础。李岚清同志曾指出: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不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有的甚至影响学生一辈子。因此, 教师一定要在思想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 自觉率先垂范, 真正为人师表。教师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 自己要率先做到;要求学生不能做的, 自己坚决不能做;要求学生不迟到, 预备铃一响, 教师就提前到教室门口等待等等, 看似区区小事, 实则细微之处见精神、做表率。说来惭愧, 我平时在校园里看到废纸片等垃圾随手拾起, 看到一些学生破坏校园绿化的花草习惯于劝阻, 开始部分师生给以非眼, 没觉得什么。后来我慢慢发现我的学生看到我在捡垃圾时, 也主动跑着捡垃圾。他们说:“老师, 你是言行一致的好老师, 爱护环境教育你做得比你讲得更好。”我高兴地一时无语。可见, 教师的言行将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为人师表对学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 它爆发的内驱力不可估量, 为人师表是最有用的阳光, 它发出光芒照亮黑暗、驱逐愚昧无知。

二、重视对教材的研究, 善于发掘教材中的德育闪光点

挖掘生物新教材中的德育素材, 渗透情感教育, 寓德育于教学活动之中, 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崭新课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同时, 学会增强环保意识。如新课程第一单元《生物和环境》的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第四节生态系统中有资料分析:淡水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为:A微小的水生植物→B剑水蚤→C蜻蜓的幼虫→D小鱼→E大鱼。E大鱼身上的小红点最多, 说明有毒物质在食物链中传递并积累, 受害最严重的是E大鱼, 在这个食物链中如果有人类, 最终受害者是我们人类, 我们该怎样做才不至于受到环境污染的危害!来敲响警钟, 告诫人们应时时保护生态环境。由于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是人类唯一赖以生存的家园, 人们的任何活动都与环境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生产中要注意环保, 否则后果难以控制。如20世纪50年代在欧洲、亚洲以及美洲大陆上经常使用一种DDT的化学药剂喷洒在植物上杀虫, 其中大部分药剂落在地面上和进入空气中, 随着雨水流入海洋, 于是DDT进入食物链中: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鸟、兽体内的积累含量比海水高出百万倍。DDT使鸟的卵壳变软, 孵化时极易压碎, 孵不出小鸟, 鸟的数量不断地在减少;DDT还能引起妇女不孕, DDT不仅危害当地的人及其他生物, 还危机到极地地区的生物, 这就使我们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生态保护人人有责。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 结合本学科特点, 开展一系列实践活动, 以达到实践育人的目的。如在活动“设计校园绿化方案”中, 我让学生分小组仔细调查和勘察整个校园, 绘出校园绿化现状示意图。然后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收集有关园林学和园艺学的资料, 调查周围环境优美的社区和学校等, 吸取其中设计的优点作为参考。最后各个小组都画出自己心中美丽的校园。通过活动学生认识环境需要绿化、地球需要绿化、我们的校园需要绿化, 只有在一个环境优美、生机盎然的环境中, 才能培养青少年学生们丰富的知识和高尚的情操, 增强青少年学生热爱学校的情感。又如在活动“调查学校周围的生态系统”中, 学生通过走访、实地调查, 了解到近年来学校附近的植被减少了, 动物的多样性减少了, 生态平衡受到一定的破坏。通过活动青少年学生领悟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认识到参加植树造林, 保护每一片绿叶, 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 提高了青少年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三、紧扣教材, 点燃德育闪光点

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 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广泛深入开展道德实践活动, 引导青少年学生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大自然中, 通过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 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在讲到“条件反射”一节时, 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个小和尚用冬瓜练习剃头, 每一次练完后, 随手将剃刀插在冬瓜上。老和尚告诫他不要养成这种习惯, 可是小和尚没往心里去。有一次在给老和尚剃头时, 随手将剃刀插在老和尚的头上。听了这段故事, 学生哄堂大笑, 但笑过之后也提醒了学生。“习惯成自然”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但是有些行为习惯是有害他人身体健康或者是危及他人性命的, 是不道德、不规范、不可取的。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就要改掉那些不好的行为习惯。德育教育无小事,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从自我做起, 从一点一滴做起。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社会的赞许。

四、善于联系实际, 点亮德育之光

现实生活中, 学生在校内外时有破坏公物、破坏环境的行为, 也时有“为了网吧”离家出走甚至有了违法犯罪的行为, 不仅给家庭带来了痛苦和创伤, 也给社会、学校带来了很坏的影响, 究其原因, 学生责任感缺乏是最大的原因之一。新教材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的第二、三节人的生殖和发育, 介绍生命的孕育抚养过程, 让学生了解父母抚养孩子的辛苦及父母所具有的爱心和责任心, 从而产生热爱与感激父母的赤子之心。这时再介绍一些动物之间情感美的事例, 如“羊羔跪乳”“乌鸦反哺”等增强学生对长辈的责任感。培养学生团结一致, 分工合作以及对集体的责任感, 可以用蜜蜂、蚂蚁王国和狒狒群体的有关知识感染学生们, 相信在不断的引导中能促使学生们在负起各种责任的同时肩负起社会道德感的重任。

3.农村初中生物教学德育渗透 篇三

[关键词]预防疾病;品质教育;环保教育;合作意识;实事求是;德育实践

一、渗透“预防疾病”教育

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差,预防疾病就是预防传染病、预防寄生虫病、预防艾滋病等。青少年正是长知识、长身体的时期,如果有了好的饮食卫生生活习惯,就能抵御、防止病毒、细菌等病原体的侵入。有了健康强健的身体,才能进行正常的工作、学习、生活。所以,预防是必须的,必不可少的,人人都应该学会的、懂得的。配合调查农村当地的寄生虫病等实践活动,我们进行知识问答竞赛,制作宣传画,学生讲事例、开辩论会,有的学生甚至排节目表演小品、相声等。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学生了解了各种疾病的预防,传染途径等,从而增加了学生的健康卫生素质,养成了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二、渗透“环保”教育

一是要让学生了解我们周围的环境,了解周围的动植物资源、人口问题、环境状况、土地资源等一系列情况,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在《调查校园或家乡的主要植物》等实践活动中,让学生看报纸,找资料,了解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以及土地减少情况,二让学生对周围环境进行考察,观察生物种类的多少、养狗问题、汽车废气排放问题、垃圾问题等。通过这些活动及触目惊心的数据,学生感到问题的严重性,从而增强“环保”意识,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解决环保问题应该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例如在生物与环境关系的教学中,突出讲授生物不仅能适应一定的环境,环境也能反作用于生物。人类活动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使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直接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存。随着人口的恶性膨胀,自然资源被大量破坏。由于滥捕乱杀,我国的有些野生动植物资源已经灭绝或濒于灭绝。可以结合和教学内容有联系的国家的某些法律条文,如《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和《森林法》,进行法制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野生动物、爱护花草树木、保护大自然的情操。树立遵纪守法的法制观念,维护社会公德。

三、渗透生物科技成果及展望未来教育

当今世界正兴起一场广泛而深刻的新科技革命浪潮,国际间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基因工程、克隆动物等等。目前许多生物科技成果已应用于生产实践,并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教育,能使他们对生物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他们中的一些人能在未来生物科学的舞台上唱主角。

利用学校信息技术课,开展了调查<本年度生物领域的新成果>等实践活动,还建议学生每周读一则有关生物科学领域的科技动态、生物技术的成果或21世纪生物科学展望的科普文章。并做一些摘抄,鼓励学生看科技影视,并在适当时候进行交流。在课堂中教师也经常结合课本内容讲有关科学家故事和生物科技发展的新成就,建立生物园地,让学生自己找资料,出板报。

四、渗透合作意识

探究实验往往需要小组成员密切配合、相互合作才能成功,恰恰是这种无意识的合作,培养了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合作能力。可谓是“润物细无声”。

五、渗透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利用实验课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实验课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亲自动手操作、观察、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科学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表现出的优秀品格,如敢于怀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严谨的方法,奇妙的灵感等。

六、渗透德育实践

利用生物课的实践性进行德育教育。生物教学中的德育要有趣味性、要适应学生的特点,才能吸引学生。而生物课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就要多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受到教育。新教材中设置了多种实践活动,调查活动:如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调查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等;课外实践:饲养家兔等;制作活动:制作甜酒等;另外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植树、护树、爱鸟、环境保护等的实际活动和宣传活动等。在这些众多的实践活动中、德育内容渗透其中,是进行德育的极好时机和途径。特别是外出的实践活动,同学间的互相帮助,各种知识信息的获得,都会在无形中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德育效应。

七、渗透养成行为教育

从呼吸、神经、循环系统的构造和发育特点,讲述青少年抽烟、酗酒对身体的危害;从皮肤的构造特点,说明过多的涂脂抹粉的害处。除此之外,还可利用显微镜进行玻片示范展览、观察细菌,说明为什么不能随地吐痰等等。使学生逐步确定优良的道德思想和行为准则,增强对是非、善恶、荣辱的辩证能力,进而形成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4.生物学科渗透德育工作总结 篇四

三、不断引导学生阅读新教材中的“课外读”,渗透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教育

青年学生的大脑易接受非现实的东西,加之学习上竞争的压力,往往就可能使缺乏价值判断标准的青年出现精神空虚而走入歧途甚至误入邪教。因此,在教学时不可忽视学生积极的精神需求,教育学生要崇尚科学、反对迷信。课外读是生物新教材的一大特色,它增加了教材知识的延展性和可读性,为学生开拓视野提供了素材。应充分引导学生对其进行阅读、分析并加以理解,同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挖掘其内涵,渗透德育教育。如“探索大脑的奥秘”分析了人类大脑左右半球的功能及科学家对大脑研究的成果的展望。这些素材不仅拓展了知识、增强了可读性而且体现了科学性,教学中对学生要加以正确的引导,促使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分析问题、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防止误入歧途,毁了自己的美好前程和理想。

四、能比较合理运用新教材相关知识,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是新教材中的观念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是生物学科教学的重要环节。生物体本身以及生物体与环境之间就存在着辨证唯物性。只要在教学时合理运用这些知识就容易帮助学生形成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如,“生物的遗传与变异之间的关系”、“生物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等内容,都充分体现了对立与统一的关系,教学中只要合理运用、因势利导就能帮助学生树立对立统一的观点。党中央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强调德育应被重视,但实际操作中仍不能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值得学科教学的教师注意,学科的教育教学不能重智轻德,总之,通过对生物课堂的德育渗透,我努力使课堂丰富有趣。在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的过程中,师生进行感情沟通,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中长期创设情境随机渗透德育教育,能陶冶和熏陶学生,使其通文悟道,深刻理解和掌握知识,准确表达和灵活运用

知识并发展智能,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和道德,促进学生学习动力的形成,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5.高中生物德育渗透点的实施 篇五

----论高中生物德育渗透点实施的潜移默化

宜昌市葛洲坝中学 罗静

摘要:德育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活动,是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同,除了依赖于品德课和班会课,我们认为更重要的是学科教学中必修体现德育渗透,而课堂是学生学校活动的中心环节,可以使德育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生物学是系统性很强的科学,生物学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生物学是与实践紧密联系的,在学习生物学中对生命进行思考,对美学进行研究,可以很好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关键词:学科魅力 系统性 德育 渗透点

2005年6月,我高考结束了,我选择了师范专业中的生物学科,源于我对生命科学的憧憬和热爱,我想这很大的原因在于高中阶段的生物老师给我的启迪,课堂总是将亲身经历与枯燥的理论知识结合起来,使生物学变得生动起来,我们总是在向往中学习着,在期待中上课,其实想想这就是在课堂上实现了德育渗透,以至于一颗种子已经在我心中萌芽。在课堂上对学生能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很重要的内容,作为教师我们要抓准德育渗透点,联系生物学独特的学科魅力,从以下德育渗透点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让生物课增添几分色彩。

一、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渗透

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难免碰到这样那样的挫折和失败。我们可以结合课本知识帮助学生正确面对挫折,走出失败阴影。从身边小小的豌豆研究,遗传学之父孟德尔面对艰苦的条件,繁琐的数据并没有放弃试验,而是运用数学统计学的方法,对巨大的数据不厌其烦的进行统计,前后花了整整8年时间才得出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成为遗传学的奠基人;从那不起眼随处可见的小小果蝇,科学家摩尔根和他的学生们潜心研究通过整整五年时间才培养出一只变异的白眼果蝇最终得出交叉互换定律;从人们视若无睹的植物向光弯曲生长这一特性,科学家达尔文设计巧妙实验开始探索出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奥秘;从圣诞节给母亲送袜子这么一件平凡小事情,科学家道尔顿发现了色盲这一种遗传病并勇于承认自己是红绿色盲这一事实,写下《论色盲》,开启伴性遗传的研究;从专修神学到自己航海发现物种是在不断进化的达尔文果断摈弃了旧思想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选择学说……许多科学史事,每一位科学家都是学习的典范:科学发现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过相当长时间并且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和汗水,克服重重困难才能实现的!以此让学生坚信一个道理:“逆境不是苦难而是一笔财富,正视它,超越它,定能打造出一片灿烂天地。”

二、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渗透

“人文关怀”是近几年比较流行的一个词汇,简单的说就是对人生存状态的关怀,即关心、爱护、尊重其他人,它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从生物学角度来理解这一词汇也许会更深刻:物种内部关系即种内关系,通常包括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在理解种内互助这一概念时我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森林里着了大火,蚂蚁是怎么逃生的呢?成千上万只蚂蚁会抱成一团裹成一个大圆球,由高处朝低处滚动,在滚动的过程中最外围一层的蚂蚁被大火烧死,内层的同伴却迅速滚出火灾现场,少数蚂蚁的牺牲换来整个种群的保存,蝼蚁尚且如此,何况人乎?教育学生在生活中对周围的人少一分挑剔,多一分欣赏;对弱势人群少一分鄙视,多一分尊重;对陌生人少一分冷漠,多一分关怀 ……人与人之间只有建立了这样一种关系,小到一个班级,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才是一个有凝聚力有战斗力的和谐整体。

三、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的渗透

生物学科中蕴含着许多对对学生生命教育的渗透。原因有两个:一是生物科学本身就是研究生命的科学。热爱自然、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是我们学完生物学课程,在态度、情感价值观修养方面应该达到的最高培养目标之一。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认领植物,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使学校的每棵树每棵花草都做到有人管理、有人爱护、而且认领班级还有专门的学生负责观察记录所认领植物在每一年中的变化。学生查询了植物分类专业书,将所认领植物的科名、种名、拉丁文、认领班级都制作成卡片挂在植物上。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每一个生命都有自己的发生、发展、成熟、衰老和死亡的生命周期,每一个生命都是独特的。我们没有理由不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生物学就是研究生命的科学。所以在生物学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认识生命的伟大。

我们要珍爱生命,具体课堂上的措施是在学习必修二减数分裂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精子和卵细胞形成的过程,通过受精作用过程使学生了解受精卵的形成过程。强调父亲众多精子中只有一个精子与卵细胞结合,产生了你,可见你是多么的幸运;学习选修三胚胎发育过程时,让学生了解早期胚胎在母体中形成婴儿的过程,感受母亲十月怀胎的艰辛;学习必修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这一章时;通过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过程的学习,知道虽然内环境能对外界变化起调节作用,但调节具有一定的限度通过衰老和凋亡这节课学习,明确这是生命的正常现象是每个人必经之路;在讲到“人类遗传病”这章时,通过对一个患有家族遗传病的满族歌手杨学峰不仅逃脱了活不成20岁的命运,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完成自己梦想的事例,让学生意识到拥有健康的身体是件多么幸运的事情。

四、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渗透

人口增长这么快,耕地面积在缩小,农村城市化,再加上土地沙漠化,粮食就不足了,能源也短缺,尤其是那些不再生的化石燃料,用一天少一点,有一天会用完的。我们要不断地开辟新能源,比如海流发电、地热发电、水力发电、核能发电,还要开辟比如生物能源,人多了,生产生活活动排出的废渣、废气、废水严重污染环境,环境问题也来了。人多了,森林资源、草原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也遭受到严重的破坏,自然资源的破坏也很严重。所以,全球面临着人口问题、粮食问题、能源问题、环境污染问题、自然资源破坏问题,这五大全球问题如果不解决,人类休想在地球上继续繁衍生息。地球是目前人类居住的唯一家园,怎么保护好生物圈。加强环境保护教育、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和环境污染的防治,已成为人类的共同任务,寻求持续发展战略,是摆在全世界人民面前的共同问题。也是激励学生学生物的奋斗目标,要努力保护好自己的家园。

五、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索精神及良好习惯的培养的渗透 科学态度是“面对实际问题,能够遵循事物本身的脉络,实事求是,做出正确反应的倾向”。科学态度利于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养成和不断进取的科学精神的发展。科学态度的培养应贯穿于科学研究过程的每一环节及每一教育活动之中。一个生物科学发现史就是一个好的德育素材,高中生物教材中有关生物科学发现史一共有四处即酶的发现、光合作用的发现、生长素的发现及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它包含了科学家的思维、分析、假设和判断等全过程,是科学家的严谨作风、勇于探索的结果。在高中生物教材中还有很多关于生物实验的教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德育素材,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不怕挫折、困难的探索精神,同学间互助友爱的协作精神,以及养成爱护实验器材的良好习惯。

6.生物德育 篇六

渔峡口中心学校 黄长汉 陈开喜

我们学校坚持“立德树人,以学生为本,即生本德育,德育是最大也是最重要的智育”的德育理念,培养学生具有“正直、儒雅、自信、感恩”的意识。为此,我们在生物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科内容、紧紧围绕学校的德育理念,结合生物学教学实际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达到共同培养学生的德育目标。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我们适时把握时机,开动脑筋,切实抓好德育工作,使学生健康发展。我校地处鄂西南的大山的面长阳渔峡口镇,学校周边有山有水,生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这里的学生与大自然有着亲密的接触,对大自然的动植物有着比较多的了解,很多学生还有种养的经验,因此开展生物教学活动有其天然的资源优势。多年的初中生物教学工作使我充分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生物教学与实际的联系,提高生物课堂的趣味性,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性。这样,学生既掌握生物知识技能,又接受了必要的德育教育。如何结合生物学科特点,将生物教学与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是生物教师的义不容辞的职责,现总结如下:

一、学校成立了专门在教研机构。

从2013年秋接受课题起学校就成立教育科研领导小组。由秦贵平校长任组长,向玉华副校长、教科室主任为成员,全面负责我校生物课题的领导及管理工作。在此基础上成立了由所有生物老师参加的科研课题实验小组。根据课题的要求,组织专人对这个课题进行实验研究学习。任务到人,职责明确。实验工作都要通过课题实验小组去完成。我们在教研组、年级组开展备课教研的基础上,根据年段特点,安排相关实验内容,让实验教师承担相应的课题的任务。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教师掌握新课改下生物教学德育渗透的内容、方法、途径,依据课程标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

(二)探究德育渗透对生物创新教学及教师教学能力研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师生和谐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对课程标准规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一步升华,发挥生物课堂德育渗透功能,提高学生德育水平和创新精神,发扬学生个性。

三、生物教学德育渗透内容、方法和途径研究

(一)生物教学德育渗透内容

1、生物学基本观点的德育渗透教育

生物学基本观点包括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物进化和生态学观点等,这些观点与物理和化学等自然科学的基本观点相融合,构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与人文社会学科的基本观点及个人社会经验相结合,才能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因此,生物学基本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础。而生物学科又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最先接触到的自然科学,因此对学生进行生物学的基本观点教育是生物德育教育的首要目标。

2、对学生进行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教育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与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通过学习能使学生正确认识生物和人体的生命现象及其活动规律,更好地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并逐渐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3、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爱的情操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国家的生物资源状况和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振兴祖国和改变祖国面貌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4、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及良好习惯

科学精神是指在认识一切客观存在时,对人对己能善于辩误识伪,勇于祛伪存真,执着的求真、求实、求事实的精神。

科学态度是“面对实际问题,能够遵循事物本身的脉络,实事求是,做出正确反应的倾向”。科学态度有利于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养成和不断进取的科学精神发展。科学态度的培养应贯穿于科学研究过程的每一环节及每一教育活动之中。

5、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关注生物科学技术的新进展,进行生物学价值观教育

生物学作为一门基础理论学科,除与农、林、医药卫生等事业的发展密切相关之外,其应用范围已扩展到酿造工业、食品工业等领域。生物科学研究成果更加迅速地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显现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正在越来越多地影响到每个公民的生活和发展。引导学生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在环境保护上,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程度的发展,环境污染已构成对人类生活的威胁。在治理与保护环境方面,生物学能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6、规范行为准则,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一个人要有良好的身体、健康的心理,良好的道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状态才能在社会中健康地学习、生活与工作。学生在学习相关生物学知识的过程中逐步领悟、逐步规范个人行为,能够辩别是非,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使每一个学生都学会健康地生活。

(二)途径和方法

(1)转变教育观念,实施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树立面向全体学生,对全体学生负责的观念,用知识、师爱、尊重、理解、关心等一切方法去叩开学生的心扉,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用我们的热情智慧和心血启迪诱导学生,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但愿个个成人,要求人人成才。

(2)变封闭式教育为开放式教育。

研究分析中学生德育工作现状,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适应中学生思想观念的变化,以新课改为契机,变封闭式教育为开放式教育,在生物教学中,迎着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了解社会,观察社会,提高学生的德育思维能力,促进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

(3)坚持生物教学德育渗透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生物教学中,有序地坚持立意高、起点低,能做到原则,到“激励、成功希望”原则,要科学合理安排各年级德育的重点,主题要循序渐进,相互衔接,促进学生德育水平的提高。(4)虚之实做,化虚为实。

在生物教学中,充分挖掘每课内容的德育点,重点利用好活动课程,通过编话剧、讲生物学故事、搜集生物图片、播放生物录像片,让学生个人感悟和感受。(5)优化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

在和平利用课的教学中,不能完全靠教师的单兵作战,要主动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聘请老干部、村干部、农民为同学做报告,拓展学生的生物知识层面,通过多渠道,多途径地完善生物教学,并充分发挥其德育教育功能。

(6)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困难学生。

四、在生物教学渗透德育教育促进了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增强了学生的生命意识

生物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当前学校安全工作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安危、家庭的幸福、社会的稳定。生命安全是安全工作中的重中这重。当今社会青少年中自杀现象严重,很多事实都反映了一些学生对生命愈来愈冷漠,甚至冷酷的现实。古训告诫我们“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就要求我们既要热爱生命,爱护身体,又要知恩图报,学会感恩。另外人类的生存环境被严重破坏,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为了眼前的利益,往往不尊重和关爱植物、动物的生命。因此在生物教育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的教育是非常迫切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是伟大的,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的意识。我在教《生物的起源和生物进化》一节时,运用多媒体展示生命起源的过程和生命进化的主要历程。生物教材中还有许多内容阐述了生命的神奇,如人类的起源、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人,阐述了生物生命的形成艰难曲折,每一个生物能来到这个世界,都是经过激烈的竞争才有这个机会的。通过这一系列的教育让学生树立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识。

(二)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污染现象也层出不穷。为了让学生们具有环保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本人在课堂中注重结合教材内容及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教育。如:在学习食物链的有关知识时,针对学生对有毒物质会随着食物链富不断积累的道理不容易理解,我补充了这样的内容:“在人迹罕见的南极洲从未使用过DDT,那里的企鹅一生也从未离开过南极洲,但人们竟在南极洲的一种企鹅体内发现了高浓度的DDT,其含量比海水中高出百万倍,结果导致当地食物链被严重破坏的例子。”还联系当地实际,举了我地磨市水泥厂(现已被环保部门关停)污染环境的个案让学生分组讨论。我提出了以下问题:水泥厂把工业污水排到清江河里,会有什么后果?工业污水会影响到人吗?学生们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后得出了一些结论,统一了认识:工业污水排到灌溉渠里,农作物的生长用水受到了污染;工业污水使江河里鱼类受到了污染;工业污水会渗透到居民的饮用水源中,导致人慢性中毒,身体受损。学生明白了工业污水危害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工业污水中的有毒物质→浮游生物→鱼、虾→人;二是工业污水中的有毒物质→植物→人。这样,通过运用生物知识和生态学观点,使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增强了环保意识后,本人顺势切入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话题,让学生理解“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道理,树立和增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和谐发展理念,帮助学生渐渐建立科学的发展观。

(三)健全了学生的人格

生物学上对健康是这样这阐述的,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而不仅仅是身体没有疾病或者不虚弱身。当今社会由于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身体越来越健康,但许多青少年心理上的问题越来越多、社会适应能力也越来越弱。具体的表现有情绪方面的极不稳定,喜怒无常;青春期综合症;意志方面一般为忧柔寡断、虎头蛇尾,自制力差等等,家长难管,老师难教。在《青春期》的学习中,通过PPT图片展示让学生认识到人的成长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都是正常的,但也要正确应对成长过程中身体变化、生理变化和心理变化,在《了解自己,增进健康》的教学中,让学生认识到保持愉快的心情是心理健康的核心,了解保持愉快的心情的方法。通过学习《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让学生认识到生活方式病对人类身体健康的危害越来越大,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利于人们一辈子的幸福因,要求学生从现在起就要克服一些不良的的生活习惯,坚持体育锻炼;按时作息;控制上网时间,远离烟酒、毒品等等,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生物学的健康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把德育教育适时、时时的贯穿渗透于平时的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断对学生进行德育的熏陶和激励,完善他们健全的人格,实现“德智并育”的目标。这对培养学生进行健全的人格是非常及时的。

(四)教学质量有一定提高近几年来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在2013—2014学,我们学校七年级四个班在学年统测中,人均分达到了得80分,八年级五个班在八年级生物结业考试中,平均分达到了80分,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7.初中生物教学与德育的有效整合 篇七

初中生物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有效整合,就是遵循生物学科的特点,把初中生物教学和德育教育相互交叉、渗透、融合而形成一个整体,实现德育与智育的统一,达到三维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笔者结合初中生物教学,从目标范畴、基本原则、主要策略三个方面,初步探讨了实现初中生物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有效整合的策略。

一、初中生物教学中德育教育的目标范畴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要使学生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要的基础;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和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形成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振兴祖国和改变祖国面貌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关注与生物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由此可见,初中生物教学中德育教育的范畴包括:生物学基本观点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科学素养教育、生物学价值观教育、公民社会责任教育、生命教育等七个方面。

二、初中生物教学与德育教育有效整合的基本原则

实施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进行渗透,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实现初中生物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有效整合,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一)渗透性原则

生物学科的德育教育,是与生物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紧密结合、相互渗透的,它是一项长期积累、潜移默化的系统工程。教师要在教学中实现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政治导向、情感陶冶、意志培养、道德规范等教育。

(二)针对性原则

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要掌握好针对性原则。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认知水平,提供生动的、典型的、有意义的素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教育。

(三)适度性原则

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的德育知识不宜过多,多了反而会使学生反感,而且知识点的渗透程度也要深浅适当。在教学方法上要使科学性和思想性相互融合,使学生在主动学习过程中,在情感上与教师产生思想共鸣,愉悦地认同接受。

(四)因材施教的原则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德育要素的个性化特点,找准德育目标的切入点,结合学校、教师、学生及社区资源,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及途径,因材施教。

三、初中生物教学与德育教育有效整合的主要策略

(一)发挥师表的熏陶作用

学生往往是“度德而师之”,德育渗透的过程是一个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所以,教师在思想品德和作风上必须成为学生的表率。生物学科德育落实的关键在教师,发挥师表的熏陶作用,才能使言传与身教合一,实现初中生物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有效整合。

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榜样作用能影响学生、感动学生,教师的世界观、价值观、情感、品行及教态,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这样点点滴滴、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熏陶,使学生在认知活动中自然地获得内心的体验和心灵的感受,发展自己对个人价值、社会价值、科学价值的认识,在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逐步完善和健全自己的人格。

(二)找准有效的结合点

单纯的知识教学,忽视生物课的德育功能,教训是很沉重的,“制毒专家”樊可同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但是,脱离知识,“穿靴戴帽”式的德育教育,学生往往难以接受,甚至适得其反。只有建立在生物学知识、技能基础上的世界观、价值观,才是科学的、稳固的。所以,初中生物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有效整合,关键是找准知识传授、技能训练与德育教育的有效结合点。

例如:在结合“小肠的结构和功能”、“根尖的结构和功能”、“鱼鳃的结构和功能”等教学内容,多次渗透“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教育后,学生逐步建立起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只有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与人文社会学科的基本观点及个人社会经验相结合,才能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在生物学科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德育目标切入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教育、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生物学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及良好习惯、规范行为准则等。

(三)抓住有利的整合契机

结合社会热点、新闻焦点,如:“H7N9型禽流感”、“镉大米”等,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进行生物教学,能有效落实生物学科德育教育。利用“植树节”、“世界环境日”、“节水节”、“艾滋病日”等纪念节日,举办手抄报评比、黑板报评比、演讲比赛等活动,通过学校各种文艺活动如相声、小品、歌舞等形式宣传,让学生在看、听、读、写的活动中接受教育,可以增强德育渗透效果。

抓住上述有利契机,有利于逐步培养学生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关注生物科学技术的新进展,树立科学的生物学价值观,实现生物学价值观教育、公民社会责任教育、生命教育等德育教育与生物教学的有效整合。

(四)巧用各种的课程资源

为了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应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教师不仅要利用学校现有的实验室、图书馆、生物园等课程资源,还要善于利用社区课程资源。

社区是学生的生活环境,也是学生的学习环境。社区中存

提高动手实践能力,优化生物高效课堂

南海霞

(定西市安定区中华路中学,甘肃定西

摘要:要打造高效生物课堂,教师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了运用多种教学辅助手段外,还应适当开展实践活动,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促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高效课堂动手实践

2001年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以课程标准为标志的生物学新课程全面推广实施,这是中学生物响应素质教育的一大举措。对乡镇中学生的调查显示,教材的改革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对生物学习产生兴趣,这为提高生物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但主动学习生物的人少之又少。[1]生物教师如何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促进其学习角色的转变,是我一直认真研究的问题。我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认为让学生动手实践是一个有效的解决策略,难度虽然不小,但对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并对优化中学生物课堂有很大的作用。

一、学生动手实践的重要性

1. 形成师生互动,提高学习效率。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主渠道是课堂教学。只有在真正有效的交往与互动中,学生才能获得知识、能力、情感的全面发展。[2]课堂不单是教师或学生的课堂,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密切配合,有效互动,才能使双方有所收获、共同进步。

2. 增强学生体验,开发学生潜能。

教育学博士肖川说:“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投入,学习过程就有内在动力支持,就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丰富多彩的自然界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直观有趣的材料,精心设计,就会使生物学习的内容趣味无穷。[3]生物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在教学中加入学生体验过程,可以加深学生学习印象,同时让学生在实践中激发自身创造力。

3. 引导学生自学,授之以渔。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为打造高效课堂提供重要保障。要鼓励学生动手实践,提出疑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寻找解决方法,而不只是帮学生解决问题。

二、设计学生动手探究活动的方法

1.有效利用当地教学资源,因地制宜。

乡镇学生可以较多地接触农田果树等,因此,教师可以设计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引导学生以生活中的生物为探究材料,在着很多生物学课程资源,如社区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动植物标本馆、动物园、植物园、少年官、科技馆、高等学校、科研机构、良种站、养殖场等。

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多样化的学习活动,逐步达到课程规定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深化生物学科教学与科学素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生物学价值观教育、公民社会责任教育等德育教育的有效整合。

总之,初中生物学科有得天独厚的德育教育资源,在生物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思想的渗透熏陶,学生更易于接受。教师要重视德育教育资源的发掘和利用,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将学科德育有机地融入教学目标的制定、教育内容的实施

进行小课题探究活动。如:让学生观察有树荫遮挡的农田作物与无树荫遮挡的农田作物的生长状态的差别,认识光照对生物生长的影响。

2.充分联系生活需要,学以致用。

如在学习七年级第七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后,动员学生对当地退耕还林后气候变化和生物种类变化等方面进行调查,利用所学生物知识为当地农民讲解退耕还林的优点。

3.利用废旧物品制作模型,环保创新。

我尝试让学生利用废旧物品在课前动手制作教具,不仅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还提高了学习效率,增强了环保意识。如:在学习“泌尿系统”时,学生利用废纸废铁丝等制作肾小球模型,在制作中发现很多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课前讨论交流,课堂学习效果非常好。

4. 建立学习共同体,合作探究。

鼓励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建立学习共同体。比如:在讲解“昆虫的生长发育”之前,先组织学生分组,然后发放蚕卵,小组内学生分工合作,在学优生的带领下,仔细观察并记录每个阶段蚕形态的变化特点。最后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表演话剧,讲述观察结果与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教师认真分析并指导解答问题。

三、学生动手实践应注意的问题

1.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防止“自由无序”。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以学生为本,这使部分老师在课堂中淡化了自己的作用,完全由学生掌控课堂,结果课堂变得“热闹”了,学生却收获极少。学生的展示不能代替老师的讲解,教师在学生展示时要认真倾听、及时纠错、引导和精讲点拨,发挥主导作用。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关系要协调好,才能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才能提高学习效率。[4]

2.合理安排时间,防止“片面无用”。

课上学生动手实践会占用大量的课堂学习时间,教师应该依据实际情况,合理设计活动,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活动。活动不能过多,应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避免学生因负担过重而产生负面情绪。合理分配讲授与活动的时间,才能事半功倍。

3.明确设计目的,防止“为动手而动手”。

让学生动手实践是一种教学策略,教师应该明确设计活动的目的,不能盲目地在每节课中加入实践活动。应以教学目标为核心,在准确分析教材的基础上,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活动,使学生在民主、宽松的实践氛围中掌握重教学评价等各个环节,更好地实现初中生物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有效整合。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大庆市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生物学科德育指导纲要[S].大庆.

8.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 篇八

关键词:如何 初中 生物 教学 渗透 德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會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根据这一要求的提出,在对学生进行智育教育的同时,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加强道德教育在新课程学科中的渗透,有利于”整体育人”,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那么,作为我们初中生物教师,如何较好的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挖掘教材实施德育

德育以知识为载体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够给予学生深刻的影响,形成强大的内化力量,而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目的对学习的积极性起着决定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引导他们把个人的学习与祖国的前途联系起来,培养他们爱祖国的品德和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就能给学生以巨大的学习动力,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所以我在准备生物教材和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着力于寻找教材内容与德育工作相渗透的最佳结合点,在备课的同时备德育工作,尽力做到德育与学科教育水乳交融,使德育工作附着有物(或知识点或训练点),尽可能触动学生的思维意识。如:我在准备第一堂教学内容‘致同学—走进生命科学’的时候,大量的查阅并运用了以前积累的一些有关生物科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等多方面的例子,涉及到农业、工业、军事、生活等各个方面,还例举了我国关于生物方面的灿烂的科技文明史,我国历代生物科学家热爱祖国和创造发明的事迹,解放后我国在这些领域所取得的科技成就等,并且把这些资料串联起来制作成比较有趣且能吸引学生眼球的课件。在上课时可以提出一些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然后组与组之间再交流、补充,这样能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在这一过程中不但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较好的完成了德育渗透。

因此作为教师,应该多钻研教材内容,努力创新,找到教材中德育的较好切入点,同时,平时也应该注意多从杂志、网络等渠道收集、积累一些资料,以备在需要时用。

二、研究学生渗透德育

德育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有采取灌输的方式,也有采取渗透的方式。德育的渗透也要讲究方法:

教师应该针对初中学生自身的特点,结合每一节课的具体内容,制定出不同的适合他们的方案,自然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千万不可以牵强附会,生搬硬套的硬性渗透。有效的教育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我们应该因势利导,淡化德育痕迹,使学生在接受学科知识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潜移默化。如:在学到“生物生存的家园—生物圈”这一节内容的时候,一开始,我在一(2)班上的时候我按照课本上的内容给他们上了一课,在上课的过程中,不断的给他们灌输‘我们应该如何保护环境,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带动我们身边的人一起来共同爱护我们可爱的家园’,一堂课下来,我发现效果并不太理想。于是,我进行了教学反思,后来我针对初一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他们的认知特点,给他们准备了《快乐的大脚》这一影象资料。在另外三个班我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手段:我先给他们播放了这一资料,然后用了较短的时间把教材内容梳理了一下,大部分时间留给他们自由讨论,让他们在讨论交流中自我感受,自我体会。我发现效果真的截然不同:其它三个班的学生在看了这一资料后,讨论非常积极,一个个都发表了自己保护环境、保护人类共同家园的决心。在这一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对这一资料片的观看,很自然的渗透了德育。

由此可以看出,我们不要因为强调把德育放在首位,就非得在每一节课都戴上一顶德育“帽子”,我们要针对学生年龄段的特点,讲究课堂教学手段的多变应用以及课堂教学方法的多变实施,注意创造良好气氛,让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自然而然的接受德育教育。

三、走出课堂加强德育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以学科知识为基础的,是知、情、意行的统一发展过程。其中“知”是指对思想、道德的认识,是一个学习掌握基本道德概念、原理的认识过程。因为课堂教学是完成智能的主要途径,因此也是向学生进行德育的主要途径,但是,课堂教学并不是德育渗透的唯一途径。我们应该在日常性活动中充分挖掘德育素材,加强随机引导,强调思想升华。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会在潜移默化中学到一些做人的道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

而对于我们初中生物教学来说,进行德育教学时,除了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以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学生分组、合作进行外出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使得德育得到有效延伸。这样能够更灵活,更贴切地实施德育,让学生自主地我学我育、学用结合,有利于”整体育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对于我们生物教学来说,教学对象是活的,教学内容也是活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更是活的,教师应该注意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心理状态,从实际出发,充分准备,寻找彼此沟通的接触点,无论课内、课外都要自然一点,幽默一点,热情一点才能增强德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生物》(课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版。

9.生物德育 篇九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今的高中生不仅肩负着民族的希望,还对建设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培养高中生的能力和道德素养十分重要。目前,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强调的不再是考试成绩,而是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因为将道德素质教育渗透到生物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一方面能体现生物学科的性质;另一方面还能帮助学生学习生物,提高其道德修养。为了提高高中生物德育教育的教学效率,本文就怎样渗透该教育方式提出了借助爱国教育,渗透德育教育;借助生命教育,渗透德育教育;利用相关生物知识,渗透良好道德品质;树立正确自然观和科学观这四种方法,以期能促进我国高中生物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高中 生物教学 德育教育 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217-02

德育教育是现今备受高中生物教师青睐的教育方式。因为,生物新课改理念选择了德育教育。所以高中教师才会选择德育教育,它主要是指教师有目的性地提高学生道德修养的教学活动。随着新课改的推进,生物新课改的主要要求有如下三点。第一,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珍爱生命教育。第二,借助生物学科特点,有意识的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第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以及科学观和自然观。相信只要高中生物教师运用恰当的方法,就能将德育教育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一、借助爱国教育,渗透德育教育

不仅仅在类似地理、语文等文科学科中才涉及到爱国教育。其实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也会涉及这方面内容,教师更应抓住这些点,进行适当的德育教育。例如,在进行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先调动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再借助多媒体播放生态系统被破坏的视频,来充分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最后在进行关于生态系统及其保护等相关内容的讲解,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学的开展,同时还能进行爱国教育。教师还可以用发达国家先进的生物教学方法和研究成果与我国的生物教学现状进行对比,从而突出我国的弱势,然后教师再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这样就能彻底唤起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渗透德育教育。

二、借助生命教育,渗透德育教育

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以及生命的发生、发展规律,也是涉及生物与周围环境间关系的科学。也正因为生物学重视生命的起源、发展、发生等,所以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就需借助生命教育。其中,教师在讲解受精作用、克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时,就应该收集部分有关生命教育的素材,比如,观看电影《逃离克隆岛》,以此让学生对生命产生敬畏,对生物教学产生兴趣。进行生命教育还有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和家庭关系。因为,学生若是不珍惜和保护自己的生命,抽烟、吸毒、酗酒,那么不仅会破坏家庭的和睦,还会使生命遭受到威胁。在开展生命教育前,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现状,切忌举出的案例就是学生正在遭遇或是曾经遭遇过的,以免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的积极性,所以这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

三、利用相关生物知识,渗透良好道德品质

高中生物学涉及到的内容多、范围广。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在教学中提取相应的素材,加强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教师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所以教师就应该利用过硬的专业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例如,在进行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讲解时,教师可以从德尔豌豆实验入手,通过讲述详细的实验过程,传达孟德尔不畏艰辛、持之以恒的精神,来帮助学生了解孟德尔总结出这两大定律的艰辛,而且,还可以帮助塑造学生坚毅的性格,提高其道德修养。

四、树立正确自然观和科学观

学习生物学不仅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基本的生物常识,还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和科学观,以此帮助学生提高其道德修养。因为,正确的自然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帮助学生分析、解决问题。正确的科学观有利于学生开展相应的社会实践、进行科技研究。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或者利用多媒体播放美国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气源于水的实验过程,来印证正确的科学观的重要性。如果鲁宾和卡门不具备良好的科学精神,那么他们的变量就不会控制得如此精准,实验也不会成功。所以,教师可以借助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和科学观,来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喜爱,渗透德育教育。

在现代社会,教师不单单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还是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道德品性的育人者。其实,只有将教学与育人相结合,才能真正体现出教育的本质,反应出教育的意义。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高自身专业技能,从自身教学经历中总结教学方法,担任好育人者的重要角色,以此为培养全方位人才打下坚实基础。然而,提升高中生物教学效率、提高学生道德修养,不仅需要教师付出努力,学生也应该在最大程度上配合教师的教学,家长也要重视孩子的性格培养,社会更要对此给予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范玉英.高中生物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教育教学论坛2010.25

[2]李小娜.生物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德育教育.考试周刊.2011.27

10.生物德育 篇十

德育教育在药学微生物实验教学中的渗透

[关键词] 药学微生物实验教学;德育教育;职业道德;实训教学

自古以来医药学家都非常重视医药道德修养,从最古朴的神农氏的为民解除痛苦甘愿“一日而遇七十毒”,到清代著名医学家秦伯雄的“扪心自问”、“将心比心”,再到同仁堂堂训“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这一切都是我国已有的药业职业道德典范。

医药高职院校注重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培养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对不断提高药学领域从业人员思想道德素质和技术业务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药学微生物是药物制剂工艺、化学制剂工艺、药物分析检验、中药制药工艺、医药商品经营等许多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教师在演示实验、讲解实验原理以及指导实验教学过程中,在言谈举止中渗透育人的内容,都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世界观和道德观的形成。如何在实验教学中有机渗透德育内容,使学生既掌握实验技能又提高思想水平,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研究学生心理,根据学科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力求衔接自然。笔者认为药学微生物实验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渗透。

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和劳动教育

药学微生物实验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有菌”意识。带菌的载玻片、沾过菌的废弃材料、被污染的菌种以及在实验操作中不小心弄碎的载玻片、盖玻片,必须先在高压灭菌锅内彻底灭菌后方可清洗或扔掉,不能因为自己的疏忽而对他人造成伤害。让学生意识到这不单单是一个习惯,更是一种道德意识,是关系到人格的问题,从而强化学生的责任心[1]。

药学微生物实验从准备、操作到结束整个过程面临着大量的清洗整理工作。教师以身作则,与学生一起打扫实验室,清洗灭菌之后的实验器材,带领同学们在劳动中掌握技术,同时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学生“理必求真、事必求实、言必守信、行必踏实”的科研作风

药学微生物实验中诸如细菌的革兰氏染色等实验有一定难度,有些同学因实验的结果不标准而抄袭其他同学的报告。针对此问题告诫学生,科学可以大胆质疑,提出新见解,但要讲真实,来不得半点虚假,要求学生分析失败原因重新操作直至得到正确结论。热爱实验室集体财产就是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意识教育

药学微生物室有许多仪器,如恒温箱、电热烘烤箱、超净

实验室的每一件仪器,让学生意识到爱护实验室器材就是爱国的具体体现,将爱国教育落到实处。培养学生服务社会、合作协助的精神

药学微生物实验涉及一些大型集体性实验,如培养基的制作,既要合作又要做到分工明确,有时甚至会出现药品、仪器紧缺现象。教师帮助学生协调安排,使学生在实验中学会合作,养成“利居众后,责在人先”的高尚情操,达到真正的职业教育的目的。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教育

药学微生物实验强调无菌操作,既不能让环境中的杂菌污染实验菌种,也不能让实验菌种污染环境,通过无菌操作使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耐挫力

有些难度较大的实验会因为时间控制不好而导致实验结果不明显,有些学生实验失败后垂头丧气。教师及时帮助学生分析原因重新实验直至得出正确结果。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懂得应该如何克服和战胜挫折,以健康的心态迎接挑战和竞争。教育学生学法、知法、护法、守法

保证药品质量第一原则是药业道德的传统精神和集中

20世纪50年代我国制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用以控制、监督药品质量;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以法制手段监管药品质量,于1984年制定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保证了改革开放初期药品质量的提高;1998年国务院成立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其主要职责是依法行使对药品质量的行政监督和技术监督;2001年全国人大修订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进一步明确了“保证药品质量”的法律准则。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依法制定了“药物非临床质量管理规范”(简称GLP),“药品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简称GC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简称GMP)和《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简称GSP)等一系列保证药品质量的法律法规和具体措施。通过药品检验这一实训项目,使学生了解药检的重要性,学法、知法、护法、守法,是德育教育的范畴。

总之,课堂教学中不能一味地向学生灌输职业道德理论,而应该强调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性。药学微生物实验课就是实践的具体场所,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必然会遇到如专业思想、劳动态度、安全问题、同学关系等许多问题,在具体的实验环境中,通过耳濡目染,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11.生物德育 篇十一

一、生物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意义

1.实现人文关怀的重要方式

生物课程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生物基础知识,还应该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开展德育工作,从而实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2.提高学生道德水平的重要途径

新课标要求在生物课程教学中开展德育工作,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让学生感悟其中的内涵和意义,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课本知识,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3.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果的辅助手段

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不仅有利于教师把握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还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从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对生物课程教学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生物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1.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教学因素

生物教材中有丰富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要注重挖掘,努力探索教材与德育工作的最佳结合点,使这些德育因素能够在课堂上再现。例如,酸雨对小麦种子的影响,让学生能够认识到酸雨的危害;学习关于花卉、树木等植物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绿化环保意识以及爱护周围环境的情感;模拟血型鉴定,理解血型与输血的关系,提倡义务献血;探究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关注人口过快增长可能带来的不利后果。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挖掘和学习,让学生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能够提高德育水平。

2.转变教学方式,将德育渗透到教学中

改变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倡导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运用情境教学法,在学习“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的时候,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展示出来,让学生有更为直观形象的了解,给学生以心灵上的震撼,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又如,开展小组学习和主题讨论活动,围绕某个话题让小组成员进行讨论,并将学习成果作为行动规范,指导小组成员的日常行为,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注重问题探究,增加学生的自身体验

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主动展开探究,增强自身体验,从而更好地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在学习“水污染”的时候,针对含磷洗衣粉可能会造成环境污染的问题,老师在讲解相关内容的时候,要让学生查找资料,通过亲自调查研究认识其危害性,认识到保护环境的意义,并指导自己的行动,在社会实践中增强自身的环保意识。

4.重视课外实践活动,增强德育教学效果

在生物课程教学中,课外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手段,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具体情况开展相应的活动。例如,利用地球日、国际湿地日、植树节、爱鸟周等节日,开展相应的宣传活动,设立生态环保宣传栏,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从而更好地指导自己的行为规范;将校园的花草绿化带划分成片,在适当的位置树立警示语,并交给学生管理,从而培养学生对花草树木的情感,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等。

总而言之,在生物课程教学中,开展德育工作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今后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策略,同时还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生物任课老师的综合素质,从而使德育在生物课程教学中得到更好地运用,以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和人文素养。■

12.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篇十二

一、认真钻研教材,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子, 积极进行德育渗透

德育以知识为载体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能够给学生带来深刻的影响。因此, 生物教师应寻找教材内容与德育工作相渗透的最佳结合点, 尽力做到德育与生物知识点教育水乳交融。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中有许多案例, 如通过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爱护动物的情感;通过探究“酸雨”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 认识酸雨的危害;通过校园绿化设计, 学习有关常见花卉、树木等植物的知识, 提高审美情趣, 增强爱学校的情感;模拟“血型鉴定”, 理解血型与输血的关系, 提倡义务献血;探究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 关注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和可能产生的后果, 等等。这些探究性的案例使学生理解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 提高了环境保护的意识。

在教学目标确定中, 要考虑三维目标如何确定和实现, 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要准确有效确定, 要相互渗透, 相互关联, 尤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确立是教学内容的升华, 是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深化, 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归宿, 也是对学生德育的实现。

二、打破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 水到渠成地进行德育渗透

初中生物教师应针对初中学生自身的特点, 结合每一节课的具体内容, 制定出不同的适合他们的方案, 自然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 千万不可牵强附会, 生搬硬套, 硬性渗透。比如在讲“传染病及其预防”一课时, 我通过大量举例艾滋病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危害、防治的艰难程度和预防途径方面加强与学生的互动, 让学生听、讲、感受 (受害者的情景) 艾滋病给人们带来的生活上的艰难和心理上的负担。艾滋病传播途径有血液传播, 包括不正规的献血和输血, 吸毒者用同一针相互注射毒品;性传播, 就是不良性行为的发生;母婴传播, 父母是艾滋病病毒的携带者, 生下的孩子也会携带艾滋病病毒。在这过程中, 让学生说自己的看法和讲自己的感受, 说说自己怎样认识和预防艾滋病, 又怎样对待艾滋病病人, 利用自己所学的植物病毒的知识来解释一些艾滋病的症状和预防理念, 引起学生心灵上的震撼。艾滋病的传播的途径比较多, 但与人正常交往, 比如握手和互用餐具, 是不会传染的;而性行为放荡者是最危险的人群。因此, 我们应学会关爱艾滋病人, 不歧视他们。同时加强自身休养和防范, 加强明辨社会不良事物的能力, 提高自控能力, 不要贪图小便宜, 或轻信他人美言, 而上当受骗, 给自己带来严重后果。一旦怀疑自己携带艾滋病病毒, 尽快到正规能够检测的医疗机构诊断, 正确对待, 善待生命。所有学生听了这一介绍后, 讨论非常积极, 个个都发表了自己的想法。这样一来, 德育渗透水到渠成。

通过这一节课, 我让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的课堂氛围中自然而然地接受道德教育。有效的教育应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 教师应因势利导, 淡化德育痕迹, 使学生在接受学科知识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 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

三、实施多变的教学方法渗透德育教育

课外活动是生动活泼地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兴趣志愿选择参加, 不受教学计划的限制。教师可组织学生参与如下活动:对校园植物挂牌, 说明其名称、产地及多种价值, 增强学生对自然价值观的认识;利用“地球日”、“国际湿地日”等世界性纪念日及我国的“植树节”、“爱鸟周”等一系列科普宣传节日, 办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栏, 增强学生保护环境、保护动物的行为意识;将校园的花、草划分成片, 交给学生管理, 培养学生对植物的情感, 在禁止他人违规行为中约束自己一些不良的生态道德行为。

开主题班会。班集体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 它能向其他成员提出要求, 指明努力的方向, 通过班集体制定的纪律、开展的活动、舆论等培养其成员的道德方向。在班级活动中, 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积累生活经验, 掌握道德规范。另外还可以开展专题讲座、社会实践, 等等。

总之, 生物教师所面对的是正在生长发育的青少年, 他们活泼好动, 自制力差, 可塑性强。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时, 教师如能注意上述方法, 从实际出发, 以教学内容为载体, 以教学过程为渠道, 选择恰当的教育方式, 利用生物知识中蕴含的德育教育素材,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就一定会使德育教育在生物教学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家瑜.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思考.时代教育, 2010.11:133.

[2]生物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5.

[3]杨梅祯.浅谈初中生物教学的德育渗透.中学教学参考 (中旬) , 2010.12, (71) .

13.生物德育 篇十三

当前,德育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德育目标大而无当、德育体系层次不清、德育内容脱离实际,以致于德育低效甚至无效。我们有必要以新的思维方式重新审视我们的德育内容体系,个体的生活与成长轨迹为我们思考这个问题提供了新的路径。

一、我国传统德育内容体系存在的问题

1.德育目标大而无当,远离生活实践

一方面,我们向学生灌输的道德规范远离了日常的生活实践,只是一种远、大、空的抽象的行为规范。我们所确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理想大而无当,不重视小处之大德,因而显得虚无缥缈;我们所确立的教育目标是培养道德“圣人”和道德“神人”,因而学生会觉得高不可攀,望而生畏。另一方面,现行德育内容几乎涵盖一切社会的道德规范与要求,如包括道德教育、法律教育、职业教育、纪律教育、心理教育等,我们实际上是在以一种“完人”的标准来要求学生。

2.德育体系层次不清,缺乏清晰脉络

传统的德育体系缺乏清晰的逻辑关系和层次结构,缺乏贯穿始终的脉络。虽然有些学者的研究也注意到小学、中学和大学的内容区别,但从总体上看,体现层次性、序列性还不够清晰。有的德育内容出现设置混乱,以致于小学讲的是共产主义教育,中学讲的是社会主义教育,大学讲的是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3.德育内容脱离实际,忽视学生需求

传统德育内容常常与受教育者的生活实际相隔离,而远离实际生活的德育很难收到良好的效果。德育内容要贴近生活,要尽可能关注受教育者的实际需求,引导受教育者从生活中的实事做起,从平常生活中选取那些真实的故事对其进行教育,才能触动心灵,拨动心弦,形成情感共鸣,达到预期效果。而目前德育内容的选择更多地受我国社会价值取向的影响,在照顾了道德体系规范、完整和社会发展所期望的完美人格的同时,却忽略了学生的年龄、心理实际,脱离了学生的知识、思维和意识的发展水平,偏离了学生的生活与成长轨迹,这使得我们的德育内容很难为学生所认同和接收,更难以激发其强烈的道德情感和道德需要,有时甚至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产生负效应。

二、生活与成长轨迹:重构德育内容体系的新路径

德育目标的确定,不仅要考虑社会的要求,更要重视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而德育内容的安排不仅要依据社会规范,更要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和道德形成发展规律。

学生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能力的养成是动态性、生成性的过程。学生不仅是德育的对象,更是德育的主体,确立德育内容应以个人一生道德发展完善的纵向、横向活动空间范围为标准。而个体的生命活动从横向空间来考察就是人的平常生活活动,从纵向时间来考察就是人的成长轨迹。学生生活与成长轨迹为德育内容提供了一个现实而清晰的路径。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德育内容与个体的生活实践密切相关,而个体的生活实践是一个动态的、生成的、成长的过程,是个体与他人、社会生活实践相统一的过程。德育只有与受教育者的生活成长过程结合起来,才能使受教育者在实践中得到具体丰富的道德训练,才能使受教育者在感受生活、融入成长的过程中更好地发展道德和培养品质。因此,德育内容要植根于个体的生活与成长的世界,这样才具有深厚的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而德育内容体系的构建更要遵循个体的生活与成长轨迹,这样的德育体系才具有深厚的人本基础和清晰的脉络路径。

三、依据生活与成长轨迹科学构建现代德育内容体系

本文认为,应以个人一生道德发展的横向活动(生活活动)和纵向活动(成长轨迹)来构建德育内容体系。

沿着个体的生活与成长轨迹,依据人的生活与成长的道德需求可把德育内容分为六个部分:家庭活动德育内容、社会活动德育内容、学习活动德育内容、职业活动德育内容、生态科技德育内容、自我发展完善德育内容。

1.家庭活动德育内容

家庭是人的德性和德育的历史始点,家庭活动是个体道德发展的基础,也是个体道德生长的摇篮,其中“母爱”是家庭道德的核心要素。家庭活动德育内容主要表现为家庭美德,家庭美德在维系和谐家庭关系中具有十分重要和独特的作用。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家庭伦理”始终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核心,这一伦理的基本内容就是“忠、孝、仁、义、礼、智、信”。在当前,家庭伦理主要涵盖了长幼、夫妻、邻里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为: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等。

2.社会活动德育内容

“走出”家庭,进入社会,要讲社会公德。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社会活动是人的主要活动内容之一,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的不懈追求。和谐社会要求正

确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层面上,主要体现为:举止文明、尊重他人、助人为乐、尊老爱幼、谦和好礼、群体和谐、尊敬师长、团结友爱、严己宽人、宽容理解、平等竞争等;在人与社会关系层面上,主要体现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爱护公物、遵纪守法、遵守公共秩序、讲究公共卫生等;在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层面上,主要体现为:热爱自然、保护环境、节约能源、低碳生活等。

3.学习活动德育内容

进入学习领域,要讲学习道德。学习道德是关于“怎样学习是善”的一个概念。它规定学习者在学习中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规定哪些学习意识是善的,哪些学习意识是恶的。它是学习领域的善恶评价标准,能调节学习者的学习,指导学习者的自我学习实践。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孔子的“学而优则仕”是主要的学习道德,主宰了我国几千年的学习活动,也是应试教育的元祖。在当今社会,这一观点已不被采纳。现在的学习道德主要有:热爱学习、刻苦钻研、严谨求实、精益求精、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尊敬老师、关心同学、遵章守纪、诚实守信等。

4.职业活动德育内容

走出校门,涉足职业领域,就涉及到职业道德,因此要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是为了调节和约束从业人员的职业活动而形成和制定的行为规范。主要包括:爱岗敬业、忠于职守、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热爱劳动、廉洁奉公、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从领导、团结同事、积极进取、勇于创业、开拓创新、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

5.生态科技德育内容

关注地球生态,关心人类生存,维护持久发展,涉及到生态科技伦理。20世纪以来,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出现了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科技伦理问题,涉及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身心环境等领域。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力,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物质生活条件。然而,它在推动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快速向前发展的同时,也使人类社会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生态失衡、人口剧增、环境污染、臭氧空洞、能源危机、价值扭曲、道德滑坡、精神滑落等。所以,科技越发展,人类社会就越迫切地需要高瞻远瞩地指导科学技术的应用,并使之合乎人道,合乎理想的思想精神、道德规范和价值标准。我们提倡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我们提倡有人文精神的科学精神与有科学精神的人文精神,这两者的结合,将孕育出充满人文关怀的科学技术和富于科学精神的人类道德。

6.自我发展完善德育内容

实现人生价值,完善自我发展,涉及到自我发展完善的德育内容。其主要包括个体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包括道德思维、道德评价、道德判断和道德抉择能力,最高境界是慎独。

有学者指出,从道德意义上说,做人大致有这样几个层次:最起码的要求是做个清白的人,不做坏事,不当坏人;其次是做个合格公民,正确地行使权利,自觉地履行义务;再次是做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在工作上有所成就,对国家有所贡献;最高要求是做个先锋战士,能站在时代前列,开拓进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做个道德模范。德育就是要使个体内化道德规范,树立崇高道德理想,践行道德行为,争取做一个道德模范。

德育内容的设计要体现出现代化的内容要求:诸如科学价值观和科学道德的要求,生态伦理与经济伦理道德的要求,信息伦理道德与心理素质的要求,新时代的民族精神与合作精神的要求等等。上述六部分内容只是作为德育内容体系的一个探讨,它们虽好,并未穷尽德育的内容。要使上述六方面的内容收到好的德育效果,还需变革德育方法。

参考文献

[1] 廖小平.对我国公民道德教育的哲学随想.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3).

[2] 陈晏君.对当前德育内容体系重构的思考.湖南社会科学,2008(1).

[3] 俞立军.社会转型期高校主体性德育内容体系建构.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2).

[4] 刘新芬.大学生德育发展的若干新路径.江苏高教,2008(2).

[5] 张忠华.科学构建德育内容体系的系统研究.思想理论教育,2006(10).

[6] 张祖华.德育生活化和大学德育模块化教学.教育探索,2010(4).

[7] 刘铁芳.从苏格拉底到杜威:教育的生活转向与现代教育的完成.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2).

上一篇:大学生家教项目创业策划书下一篇:惠州化验员培训考试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