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的计划生育问题

2024-12-08

浅析中国的计划生育问题(精选12篇)

1.浅析中国的计划生育问题 篇一

随着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普法教育的不断推进,人口与计划生育行政执法工作近年来得到不断加强和提高。但在基层单位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给人口与计划生育行政执法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也使人口与计划生育行政执法缺乏公平、公正。因此,正视和解决计划生育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是规范人口与计划生育行政执法主体的执法行为,维护法律的严肃性,提高人口与计划生育行政执法者的执法水平,确保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法规正确实施的前提。如何解决所存在的突出问题,笔者谈谈个人的浅见。

一、人口与计划生育行政执法中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

1、部分领导和执法人员依法行政观念比较淡薄。行政管理机关及其人员在其职权所辖范围内,之所以拥有执法权是其法定职位所规定的,因此,其执法行为必须应当依据法律来开展,但是,在部分基层单位,由于领导法制意识不强,对由“人治”向“法治”转变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工作中,往往不是依法,而是依据个人的情感,情绪,以及依据和管理相对人的“关系”等因素开展工作,执法随意性比较明显,因此,也就将法律赋予的“职权”演变为“个人权利”,导致行政侵权,违反程序执法,甚至腐败等一系列现象发生。

2、“乱开口子,乱表态”现象仍有存在。由于受市场经济所引发一些腐朽思想冲击,在村级计生队伍中也有少数人往往因利益的驱动,在隐瞒乡镇的情况下,出现了“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的现象。加之因农村税费改革,“三提五统”的取消,村级经费供给严重不足,个别村“乱开口子,乱表态”现象仍有存在,将政策外超生征收社会抚养费和罚款等等作为给计生机构的日常经费的来源,造成了人口与计划生育行政执法行为与执法目的严重背离。

3、违反程序执法时有发生。法律的执行要求执行者必须严格依据法律所规定的一整套程序和步骤来进行,而在计划生育管理工作中,由于长期以来就存在这样一些认识偏差:计划生育是国策,怎么搞都有理;计生工作任务重,时间紧,若按照法定程序办事,计生对象早逃之夭夭,消弱了工作力度等等,这些错误认识使少数部分计生执法者无视计生法律、法规之规定,或者为了追求工作的效率,不依法定程序,甚至违反程序执法的现象时有发生,虽然未背离执法目的,但程序不到位同样是违法。

4、职权异化。人口与计划生育行政管理人员的执法权是一种职权,但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职权往往被异化为个人权利或者特权。其职权异化的表现有:一是以“人情”作为执法的尺度。由于受历史传统影响,在计生执法工作中,常常出现面对同一性质的违法行为,但执法尺度不相径庭,其执法尺度依据是违法者与自己是否有人情关系,这种关系的亲密度如何;二是滥用权力。以权谋私、武断专横、拖延履行职责、该罚不罚、处罚程序和征收社会抚养费标准随意而定。

5、社会抚养费难以征收到位。近年来,虽然人们的生育观念有了转变,但个别育龄群众受传统的封建思想影响仍未根除,超计划外生育现象时有发生,乡镇人民政府及计生行政管理部门对此依据法律作出征收社会抚养费决定,但很难征收到位,其原因是:一是超计划外生育者经济能力差,交不起。二是个别超生者抵制不交,作为计生部门无法律依据的保障措施及强制措施;三是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而法院不愿受理或强制执行到位率也是很低的,这样给人口与计划生育行政执法带来了很大难度,也给计生工作造成了负面影响。

6、计生执法队伍不稳定、人员错位、素质不高。现在的乡镇计生机构人员受乡镇行政管理,县级以上的人口与计生行政管理部门只负责其业务指导没有人事管理权等。近年来,人口与计生部门对乡镇计生执法人员进行了大量的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并督促其办理了行政执法证件,但乡镇工作头绪多,机构也多,人员极不稳定,有的计生工作人员刚刚熟悉计生工作却又被调入其它单位,而新调入人员又缺乏工作经验和计生法规知识,形成恶性循环,导致人员错位,工作素质不高,这些情况都严重制约着计划生育行政执法的顺利开展。

二、解决人口与计划生育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之对策。

1、加强宣传,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观点、思想、心理和知识的总称,它对法治实践有重大影响。当今社会强调“法律统治”、“以法治国”,崇尚法治,政府同公民一样必须受法律的支配,所有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都必须服从法律规定。因此,要克服人口与计划生育行政执法中的“人治”等问题,必须加强宣传,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尤其是要增强计生干部依法行政、依法执法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从执法主体思想意识层次上杜绝其违反执法、职权异化等现象,改变其淡薄的依法行政观念。

2、切实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行政执法人员依法行政的自觉性

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其中“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是针对执法人员而言的。计生行政执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与未能很好贯彻这一精神有关,比如“乱开口子,乱表态”、违反程序执法就是没有贯彻“有法必依”,而以“人情”为执法的尺度则是对“执法必严”的违背。因此,必须按照“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要求切实加强计生行政执法人员依法行政的自觉性,克服其以“人情”为执法尺度等错误做法。

3、健全和完善计生行政执法的监督机制

虽然我们的行政执法监督体系在不断完善,但监督不力的情况却还存在,不仅其他行政部门如此,人口计生行政部门也是同样存在。要克服计生行政执法中的种种问题,必须健全和完善计生行政执法的监督机制。除了依靠整个国家行政监督机制的完善外,更为重要的是健全和完善计生行政事业自身的监督机制,一是完善人口计生系统内部监督机制,建立以上级部门对下级执法行为进行监督为主的模式,把社会抚养费的征收到位情况列入计划生育目标考核内容,检查下级行政执法在执法程序、法律文书、档案管理是否规范;把社会抚养费上缴国库、“收支两条线”执行情况列入党委政府工作的考核内容。结合进村入户抽查、专题调研、财务检查等,对社会抚养费征收情况进行全面检查。督促解决好社会抚养费征收不到位问题;二是建立、健全、完善系统外部监督机制,通过政务公开,畅通群众信访渠道,增强计生行政执法透明度,同时充分发挥和拓宽村民自治委员会和计生协会在计生行政执法中的民主监督职能。只有真正建立了一套属于群众的监督机制,才能使执法人员不敢不依法,不敢随意执法。

4、协调和发挥相关部门职能作用

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抓住典型,重点突破,选择几起被执行人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强制执行后能产生一定教育意义的案件,依法强制执行,公开曝光,达到执行一案、教育一片的良好效果。相关部门要发挥作用,积极配合,综合施治。公、检、法特别是公安、法院要为计划生育工作保驾护航。对拒绝、阻碍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构成违法行为的,公安部门要加大打击力度;对计划生育行政部门依法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的案件,法院要积极解决“执行难”的问题。各部门要加强协作,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努力形成“党政牵头、部门联动、综合治理、依法征管”的工作格局。这样就形成全社会的齐抓共管局面,促使计生对象不敢不守法,不敢违法。

5、提高计生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

提高计生行政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是保证其依法执法和正确执法的重要基础。一是把好执法人员上岗资格关。二是对在岗执法人员强化法律基础知识,依法行政知识等学习。三是创造条件选送执法人员到法律院校进修,以适应法律知识、法律制度的更新。四是举办执法人员政策、法制理论研讨会,交流执法经验,解决执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只有建设好一支高素质的计生执法队伍,才能真正公正、公平地贯彻执行好计生行政法律、法规。

6、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不可否认计生行政执法中出现的问题,相当一部分是由执法者个人错误的思想意识造成的。因此,有必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应当对计生干部坚持不懈地抓好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搞好党纪政纪、工作纪律、人生理想教育,使执法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依法行政理念,才能将计生行政执法中可能出现的许多问题防范于执法主体之思想意识中。

2.浅析中国的计划生育问题 篇二

(一)金融安全的内涵

以前,人们对于金融安全这个概念还比较模糊,自从亚洲出现金融危机之后,人们才开始关注金融安全,对金融安全才有了一个新的概念。一个国家的金融安全主要指的是这个国家能够抵御内外金融风险的冲击,在出现一些突发的金融事件的时候,具有一个自我稳定的能力、一个自我修复的能力,当出现金融风险的时候,国家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将这些风险进行一定的控制,使它们处在可能会导致金融危机的临界状态之下,最终给本国的金融制度以及金融的体系的运行和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保障。金融安全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在狭义上来说,金融安全主要是针对金融体系说的,它主要指的是金融体系自身的一个安全性;而在广义上来说,金融安全包括的范围就比较广了,它还包括国家经济方面的安全问题。

(二)金融安全的特征

金融安全有四个主要的特征,主要是金融机构经营的一个稳健性,金融运行方面的有序性、有效性以及可持续性四个特征。这四个特征是联系的、密不可分的,它们构成了一个整体。其中,稳健性是一个基础,没有这个基础的保障,金融的运行就无从谈起;而有序性是金融运行的一个状态,它向外界展现出金融发展的一个情况;而有效性则是一个效果,主要体现出金融运行、发展所取得的一些成果;最后,可持续性是发展。一个国家的金融只有同时具备了这四个特征,才可以说这个国家的金融是安全的。

二、威胁我国金融安全的因素

(一)国际金融体系蕴含的系统性风险

国际上的金融体系,会蕴藏着一定的风险,这种系统性的风险可能会使我国的金融风险进一步增大。大家都知道,在金融市场存在着很大的内生波动性,这可能会导致金融市场产生剧烈的波动,进而使得金融资产产生暴涨暴跌的现象。近年来,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因此,在国际上资本的融资量也在不断地增加,占全部金融总量的比重也在攀升。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金融开放起来,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将会改变我国以往的一个相对封闭的金融体系,使我国融入到金融的全球化当中,而国际上的这些金融风险将会对我国的金融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胁。

(二)国内金融体系原有的一些结构性的矛盾

国内的金融体系在结构上面来说,本来就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而这些矛盾中也会潜伏者一些金融风险,这会对我国的金融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胁。一方面,在国内的金融体系上,国有的商业银行存在着数目比较大的不良资产,而且这个不良资产的比例也比较高,还经常因为一些经营不当的企业而积累了很多的不良资产,这就导致隐藏金融风险的可能性大大地升高。另一方面,中国目前的产业结构的调整主要依靠的还是一些提高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中小企业,而这些中小企业在资金上面,又缺乏一些金融的支持。因此,导致整个结构调整的作用变得极其微弱,还有就是目前,在国内也缺乏一些资本的市场去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使得很多的货币都流向于一些大型的国有企业,而国有企业又背负着很大的债务和社会包袱。在这种情况下,大型国有企业用来搞开发的资金就变得非常的有限。与此同时,中小企业又很少能从资本市场上和金融支持上面获得收益,所以使得金融系统的结构得不到有效的调整。

三、维护中国金融安全的对策探讨

(一)建立中国金融安全网,培养公众信心

金融安全网包括的范围也是比较广的,其中存款的保险制度、市场的推出机制以及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的制度等等都是属于金融安全网的。在目前来看,我国的银行系统中有很多的坏账,这些坏账随时都可能带来一定的金融风险。此前国际上遭受金融风险的时候,国际上民众的信心一度受到打击,因此,我国民众一旦受到国际上的这个信心危机的传染,将会有极大的可能对国内的一些金融机构也产生不良影响,从而可能会导致一些挤兑行为的出现与泛滥。因此,对于我国来说,建立一个金融安全网是十分的有必要的,而且这个金融安全网也要与我国的国情相适应,首先,国家可以进一步地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使得金融结构的安全性得到保障和提高。其次,使最后贷款人制度以及存款的制度能够顺利地建立起来,这对公众对国家金融机构信心是一个很大的维护,它可以防止金融在一个大的范围之内发生波动,以此可以预防金融危机的发生。最后,对于国家的金融机构来说,我国还应该建立一个市场的推出机制,将那些资不抵债的金融机构关闭掉,使得金融机构的风险意识得到提高,活力得到增强。

(二)渐进式进行开放,把握好开放次序、重点、时机

中国要进行金融开放,但是这个开放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渐进式的过程,需要逐渐开放起来。同时,对于金融服务开放过程中的次序、重点还有时机一定要把握好,不能颠倒次序、主次不分,也不能错失良机。在开放的次序上面来说,一般是采取“沿海+内地”方式,先对汇率的相关制度进行一个合理的、有效的调整,然后再对货币进行兑换,最后再是资本项目之下的货币兑换。一般是先进行一般业务的开放,然后再对银行、保险以及一些其他的金融业务进行开放,最后才是证券和一些短期的资本市场。在这个逐渐开放的过程中,对于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应该制定出一些优惠政策,而且要使得这些政策与国际的惯例相符合,这样,有利于在中西部引入一些外资的银行。在金融开放的重点上面,以前,人民币还没有成为国际货币或者是一些地方的区域货币的时候,一些短期资本以外的内容是金融开放的一个重点,银行和保险是一个主要的开放领域,如果不属于银行的金融,则不适宜过多地开放,但是人民币成为区域性的国际货币之后,则可以适当地在区域范围之内,对资本市场进行一些有选择、有限制的开放。

(三)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强化市场的约束和引导作用

货币市场体系和资本的市场体系都是属于金融市场体系的一个范畴,在当前来看,我国应该重点建设的是资本的市场,根据我国现在的一个经济制度,还有我国已经出台的一些政策,要想解决中国的资源优化以及配置问题,还有结构方面的调整等等,单单靠我国采取一些财政政策,或者是一些信贷的政策,这些都是远远不够的,是很难真正地使这些问题得到解决的。我国只有走一个市场化的道路,将一些营利性的投资尽可能地做到民营化,才可以使一些实体的经济部门和金融部门之间的矛盾得到缓解,采取一个直接融资的方式,对民营投资的提供一些金融支持。最终使得企业融资的渠道得以拓宽,资本的社会化能够进一步地得到实现。

(四)逐步实现由分业管理到混业经营,提高金融机构力

目前来说,我国正处于一个法定的分业阶段,国家的一些法律对银行、证券以及保险等等都有着一定程度的约束力。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金融市场逐渐地开放起来以后,我国的金融市场逐渐地受到了金融混业的影响,仔细分析一些外资的金融机构,就可以发现他们的经营模式大都是混业经营的模式,而根据我国出台的一些相关的条例,外资银行从事一些外币的投资业务是被允许的。从另一方面来说,中资的一些金融机构的竞争力与实力可能会因为这些事实上面的不平等而被削弱,最终会进一步地将一些国有的商业银行的效益恶化。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分业经营和分业管理进行得越严格,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就会越大,虽然它会给我国的金融业带来一个短期的稳定,但是从长期来看,这种方法是不可行的,是不利于我国金融业的长期稳定发展的。因此,我国应该顺应金融自由化的潮流,再加上一些内外部的推动力,将目前金融分业经营和分业管理慢慢向着混业经营进行过渡,使金融系统内在的稳定性得到提高,尽可能地将金融风险降到最低,资源的利用率达到最高,最终使得我国金融机构在市场的竞争力得到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沈蕾.金融创新背景下中国金融稳定性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2.

[2]崔锦玉.后危机时期中国金融安全的问题和对策[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3]李新安,熊士江.金融全球化对中国金融安全的影响及对策探讨[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3,(1).

[4]何德旭,郑联盛.从美国次贷危机看金融创新与金融安全[J].国外社会科学,2008,(6).

3.浅析农村计划生宣传工作的问题 篇三

【关键词】计划生育;农村;问题;方案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经过广大人民群众几十年努力,人口自然增长率得到有效控制,我国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由于我国传统的人口观念的影响,农村计划生育工作也出现了新的问题,需要认真分析和探究。

1 我国农村计划生育面临新问题

1.1弄虚作假现象严重近年来,农村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也存在欺诈现象欺诈现象在一些农村边远地区现象比较严重。很多农民起假离婚,隐藏新生的孩子。隐藏是从事计划生育工作的人员对新出生人口的主观隐瞒[1]。

1.2 婴儿性别失调严重目前,男女性别比例不平衡问题相当严重。有一个或两个女儿出生的育龄妇女,大多数将会通过怀孕后到医疗机构检测胎儿性别,选择胎儿类别,使男婴比例增加。因此,政府需要加强相关医疗机构监督,对非法从事胎儿性别鉴定的医疗单位严重监管,充分发挥群众监督的作用。

1.3 未婚生育问题突出在政府部门没有登記,其户籍所在地的计划生育管理部门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管理。计划生育管理部门调查证据收集的社会抚养费都存在很大的困难,计划生育部门在当地找不到人,经常是花费了大量的人力,还不得不放弃他们的管理。未婚生育通常可以村民的默许和嫉妒,是导致这种现象越来越多的原因。

1.4 存在多妻生育现象一些私营企业老板为了更多的孩子,通常通过多次妻子的方式达到目的。给妇女和儿童留下足够的财产,定时支付她足够的生活费。一些私营企业老板,采用许多手段拥有更多的妻子和儿子。这类人通常有更多的家庭,他们实际上通过一夫多妻,进而达到超生的目的。

2 问题分析

2.1 传统养儿防老意识农业是古代社会财富的主要来源,城市居民通常有各种各样的医疗保险,医疗费用仍主要由子女负责。妇女的婚姻是一个村庄扫地,失去资格即使人解决通常习惯于力量也出来了。事实上,赡养父母的女儿而更多的女人在村子里或邻居村民的挤兑和欺凌,不得不迁走,或送住在女婿回家。这是现实的概念和仍然很受欢迎的因素[2]。

2.2 基层计生管理部门有意为之现行生育政策,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结果是双方达到自己的目的,完全反对这个计划生育政策和原则。少数民族也要计划生育、具体措施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规则。收集的社会抚养费,是执行器的经济处罚以外的法律依据,但也成为一些计划生育管理谋取私利的借口。但放任这种行为发生,甚至希望更多的育龄妇女所以,直到孕妇七个快速门或追到女性的生殖的一些城镇现在规定。

3 主要解决方案

3.1建立完善考核机制在检查考核的矛盾、方法和手段不断与时俱进。计划生育真正突破而紧迫的问题,随着国家的财政增长、计划生育的方法将优先实现处罚裁决为主转变。目前的情况,因为政策法规难以配套,真抓实干不能到位,上级要求定的太高,整个国家无法达到教育事业。个人和整体。局部和全局的冲突将评估机制可以彻底解决总统计划生育工作的现实。因为只要这些指标控制增长会自然控制。这种做法不符合我们的计划生育工作考核工作项目太多样。现在控制人口的增长属于农村计划生育重符合政策的出生率[4]。

3.2大力推进实行村民自治计划生育在村民自治,通过村民实现自身的订单教计划生育工作。新时期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特性,村民的熟悉主要乡(镇)计划生育工作改善管在村里有责任感、生命关闭的影响、个人行为改变的诞生。可能是因为,人口控制和俱乐部的过程,而不是单单依靠村民自治在未来可能有价值的村民自治。选举委员会选举村庄整个计划生育委员会,建立有效的力量集结支持家庭政策倾斜。

3.3加强计生干部队伍建设调整家族村社干部管理干部,作为特殊群体村干部适度提高家庭工资待遇,。工作主动性发挥,加强家族村社干部。当根据村庄人口规模,进一步加强村委会,甲方计数家庭评估进入村庄工作,使村级组织成员真的会在计划生育工作的责任。实现家庭后,增加现场行业动态,提高服务水平和家庭的村干部工作水平。实行目标任务量化管理,定期检查,严格的奖惩制度,,应当采取排的计划生育政策。以适应发展的需要,生活工作的情况。

3.4建立法举报奖励制度计划生育工作困难的工作奖励制度,有助于进一步权威检测和监管部门。大部分情况下,人员违反法律内幕的报告和纪律,并报告现役人员有限公司大量增加人员也不现实;。部分的管理人员和超生合谋违法,他们也参与了非法活动的学科。报告奖会员管理工作全职家庭仅仅依靠农村干部是不够的,原因一是乡镇专职计划生育管理制度建立后,公共利益压低通常不与对象的阴谋的家庭,,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结论

我国农村计划生育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单靠宣传很难解决。但法律和法规不可能面面俱到,更不是万能的,应该制定一些更加符合现实社会保障机制建设,根本上解决农村广大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才能使他们从重男轻女、传宗接代、多子多福等旧的生育观念中解脱出来,使计划生育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马传松,朱娇.农村计划生育管理中的“补锅匠现象”及其治理[J].红旗文稿, 2004, (19): 25-27.

[2]李长庚,刘世杰.对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的几点思考[J].农村工作通讯, 2004, (7): 40.

[3]江立华,陈雯.人口与计划生育奖励制度的历程回顾[J].人口与发展, 2009, (3): 109-112.

4.浅析中国的计划生育问题 篇四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珍贵的自然资源,是一切劳动过程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和物质基础,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也是工业生产的场所。但在现阶段的中国,长期以来,人们无法合理使用土地,对科学开发和利用土地问题重视不够,乱占滥用等现象很普遍,土地资源遭到破坏,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土地问题的矛盾将日益尖锐。因此我在此结合我在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及查阅的相关资料浅析中国土地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应该及时采取的措施:

(一)土地产权制度残缺 一是土地所有权主体不明晰。①公有制土地是由国务院来行使的,但实行上,国务院本身也没有土地,其使用土地来建办公楼或干别的事情,还必须向地方市政府申请,国有土地是国务院代表国家所有,但国务院并不能实行控制土地,控制权在各级地方政府手中。②集体所有制土地属于集体经济组织。但实际集体经济概念模糊不清,有大的、中的、小的经济组织,属于哪一个呢?还是多个共同所有呢?

二是缺乏对土地产权的明确解释和规定。在中国,土地产权明确定义不够详细,物权法也需要细化。导致:①权利滥用,土地抵押贷款行为多、问题多②权利不用,很多地方不拿土地当回事,送地、低地价现象普遍。

三是集体土地所有权名不副实。集体土地所有权完全处于弱势地位,实际上集体土地并没有“所有权”,有的仅仅是“使用权”。

(二)土地征收权被滥用中国土地征收的有关法律规定缺乏对公共利益要件的定义和实质限制,任由各级行政机关自行解释,自由裁量太大,不仅导致政府滥用征地权,而且容易出现权力腐败。同时,征地程序不透明、不公平,被征地农民的知情权和表达权被剥夺,行政权侵害财产权。

(三)征地安置补偿不合理一是补偿标准太低;二是按三年平均产值的倍数测算不合理不科学,没有综合考虑土地的区位、用途等各种因素;三是土地补偿费和土地收益分配不合,层层克扣、拖欠、截留、挪用严重

(四)土地审批制度明显失效中国土地使用建立了严格的用途计划管制,任何用地行为都要经县级以上政府的批准。因为审批手续繁琐等原因,很多用地者也为了逃避土地税费、节约时间成本,被严格管制者常常大量未批非法使用土地,审批制度大大增加政府的管制成本和被管制者的时间成本、协调成本,助长土地违法行为。

(五)土地执法监察力量软弱一是对党委、政府违法束手无策。往往冠以“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重点工程”,领导定工期,要求国土部门定时交地,难以办到,就未批使用土地。查处起来非常困难,说情风盛,强调土地违法是为地方公共利益,而非谋取私利,难以查处到位。

原因分析

中国市场经济脱胎于计划体制,计划经济思想的烙印在中国土地制度设计的安排中无处不在,根深蒂固,影响深远,由于路径依赖之原因,缺乏改革创新之动力。

一、信息不对称与土地过度管制失效中央无法获取准确可靠信息,执法监察成本高。另外,中国幅员辽阔,人口、民族众多,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实行集中垂直的土地管理,其绩效之差可想而知。

二、计划体制与土地产权缺失中国土地管理一系列问题均与土地法规对土地权利的界定不清有关。应该规定所有权在名义上归谁所有,就拥有专有的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

三、过度管制的交易费用巨大①制订土地计划的费用;②监督土地计划和约定的执行费用;③制订和维护法律法规的费用;④土地审批与寻租的费用;⑤处理土地纠纷和农民上访的费用;

对策

目前,中国土地形势非常严峻,土地制度创新迫在眉睫,改革方向是以市场为指导,明晰产权,行政分权,放松管制,维护公平。

一 完善土地产权制度。明确国务院和各级政府所拥有的土地,对于地方政府使用土地,一要规划和指标限制,完全放松审批;二是

征地高额的耕地占用税,实行土地收益各级分享,分摊组织成本、监管成本和交易费用,分摊责任和目标。

二 要进行征地制度改革,公益性目的是土地征收的唯一正当理由,其他用地必须采取征购方式取得,采取市场价格,与农民协调商讨。

三 是完善集体土地使用制度。允许除房地产以外的建设项目直接使用集体建设用地,允许集体建设用地依法流转,逐步实现农民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同地、同价、同权”。

四 是成立土地征收补偿争议仲裁机构,即土地法庭。

五 建立土地收益基金,主要用反哺给农民、农村和农业,带动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5.中国房地产问题浅析 篇五

几点着手:

1、改变经济发展思路,中国经济应“去GDP”,代之以藏富于民,扩大内部需求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在对产业的定位与扶持力度上,要将能够给国家创造财富的基础产业,和能提升各尖端行业国际竞争力的技术研发作为支柱予以大力支持,而不是将一个本身就不健康并且制造了诸多社会问题的房地产行业作为支柱产业并大力扶植。近十年来,我们已经潜意识的把保证GDP不低于7%作为目标,也作为衡量政府工作标准的主要尺度,但是我们的GDP构成中,“由钢筋水泥所搭建的GDP”,也就是常说的投资占了70%左右的比重,而钢筋水泥的投资并不具有可持续性,除非今年建成明年拆除,或者建了六环建七环,直至N环,或者建了高速公路,再建高速铁路,但问题是土地终究是有限的,建这么多的路和桥梁使用率和投资回报率究竟有多高?是否能收回成本?现实的问题是实体经济已经被依靠钢筋水泥的GDP压得奄奄一息,当国人沉浸在“炒”的热潮中时候,粮油米棉等真正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领域已经被新帝国主义垄断资本大量吞噬,请不要再饮鸠止渴,不要过度透支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我们的GDP可以不保八,甚至短时间内可以为0,只要我们的实体经济坚挺不倒,只要我们的CPI不像房价一样迅猛增长,只要我们的子孙后代不要再过100多年前中国人过的那种日子,GDP究竟有什么大不了的?唯一的问题只能是部分依靠GDP获益的群体的垂死挣扎。

2、改变对地方官员的考核及问责模式。在改变经济科学发展观提出来已经很多年了,可是依靠GDP的高低来决定官员升迁的官场潜规则却丝毫没有改变。可能有无数的地方官员认识到单纯GDP经济导致资源贱卖,导致重复建设的诸多弊端,可能有无数的银行领导认识到开发商拿着银行的钱盖房子,投机客拿着银行的钱钞房子,银行的钱很不安全,但是不会有一个官员会拿着自己的政治前途去和GDP叫板,没有一个银行的领导会错失房地产这一国家大力扶持项目的优质贷款。为官一方,只管一时,不管一世,“今日官不管昨日事,昨日官更不管昨日事的”的问责模式不改变,国有资产流失,百姓生活疾苦这些问题即使是一杯毒酒,对所有官员来说却是甘甜无比的佳饮。我们现在大力提倡和谐社会,这从一侧面说明现实中有很多不和谐的因素,我想对官员的政绩考核能不能用一个包括经济结构与速度、安全事故发生数量、贪污腐败的发现与惩治率、民生与群众满意度、环境与资源的改善与保有量等内容的“和谐指数”来取代GDP的单一考核?能不能创造出一个对前任官员在离任后一定年限内(3-5年)进行一个在任期贡献与损失比,或者创造的财富与制造的麻烦比来制约目前这种为官一任内短视的发展行为?

3、在宏观调控上要推行围绕房地产市场所开展的“大调控”。首先,政府要将解决低收入群体的居住问题作为首先目标,要着眼于长远,重新调整经济适用房、限价房,廉租房、商品房所占的比例,解决小产权房等历史遗留问题,根据城镇人口的实际收入、流动定居情况,实现“居者有所住”。重点是抑制商品房在整个房地产投入中所占的比例。因为,现实的问题是,有钱的,有权的早已经解决了住房问题,房价的涨与跌对他们而言,基本上都是旱涝保收;而低收入群体,我说的是一线城市中月收入在6000-10000元左右,二线城市中月收入在5000-6000元左右的白领阶层,不包括农民工和毕业后参加工作不久者,别说房价继续涨,即使在现在的基础上再降30%,我想10年内对他们来说,买商品房仍只是个梦想。另外,先不说商品房价格能否降下来,即使房价大跌,穷人仍然买是不起房的,因为房地产在开发时,是被开发商垄断的,但在销售领域却是市场化运作的,这就给人一种供不应求的感觉,如果房间降了,即使政府再调控,仍然很难禁止有钱人囤积房产后再待价而沽;另外,如果房价降了,从房地产市场退出来的钱,必将冲向消费品领域,这势必会推高通货膨胀,穷人还是腾不出钱买商品房。所以,政府在通过货币政策调控的同时,重点是做好城乡建设的规划与布局,允许一定范围内(如城乡结合部,乡镇等地)自建房,同时,在城市大力发

展限价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抑制商品房,同时,通过象征性收取一定费用,将一定面积和户型范围内的小产权房合法化,才是解决房地产问题的釜底抽薪之计。在房地产货币政策上坚持全面宏观调控,通过加息、从紧货币政策紧缩银根,从而切断炒作房地产市场的资金链;在中央与地方财税关系上,如果大幅度降低开发商品房的比例能够实现的话,完全可以将土地拍卖所得转为国家财政收入,地方财政代之以来源稳定,且增长平缓的物业税上,这样对地方热衷于征地卖地也是一个釜底抽薪之策。当然,一旦这样做的话,GDP很可能马上缩水,但GDP本来就是吹出来的,如今为了持续发展,将它请下神坛有何不可?

4、重拳惩治房地产市场的腐败和黑恶势力,不铁拳治吏,不扫黑除恶,一切举措的执行力势必大打折扣。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并不健康,但却能越来越火爆,究其根源,应该在于从征地拆迁,到拍卖建筑,整个开发过程中有一根巨大的利益链条。这几个主要环节滋生出了官、商、暴力集团几何式增长的经济利益。前面说了,国家在是否通过强势的调控政策把房价降下来的问题上,一直面临着两难选择。中国房价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晴雨表,一旦房价降了,经济势必受影响,而且,国有商业银行必将产生大批呆坏账,从而导致资产缩水,维持房价吧,美国、日本的昨天很可能就是中国的明天。如果通过惩治腐败,将国有商业银行在房地产市场损失的钱从腐败官员和房地产商那里拿回来,这既是一种弥补,也是国家下定决心调控的动力所在。另外,腐败与打黑给人们对于房产未来的预期不亚于宏观调控。或许,有人会说,我这是痴人说梦,发腐打黑谈何容易,况且这些钱简直就是杯水车薪。首先,什么事情都容易的话那世界上就没有事情可做了,其次,看看现在已经被法律制裁的官员的贪污受贿金额,就知道这些钱究竟有多少了。当然,这样做在技术上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一旦治吏,必定会引发财产向国外的大量转移,反而帮了外国人忙的难题。但是,技术上的问题总是有解决办法的,比如,法律的手段而且是惯用的手段,以追缴赃款数额决定刑罚,行政的手段是限制公务员亲属在外置业等,总之不能因为技术上的问题而放任贪腐的蔓延。

5、重建社会秩序。做好以上几点的同时,必须从思想文化,运行秩序上进行配套治理,让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而非既得利益集团的歪理邪说来引领社会潮流,让社会各阶层的人们能够通过自身的勤奋努力而不是通过世袭官僚资本来获得社会地位和财富。孙立平曾说过:“制度的失败,往往不是制度本身的原因,如果制度赖以运行的基本秩序遭到破坏,制度的失败是注定的。”近期,国家和地方政府明文鼓励通过发展限价房解决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但是,山西、深圳等地马上爆出“限价房成为公务员福利房”、“家住高档住宅甚至别墅的海关人员申领限价房”的丑闻,这是我们的公务员队伍的丑闻;而普通民众为了多分一套房子,政策一出,突击性的假结婚、假离婚,类似新闻俯拾皆是。诚然,房子是压在人们头上的一座大山,但为什么有房子甚至有豪宅的人,仍然还要挤占本该属于弱势群体的,狭小的居息之所?为什么弱势群体为了多获一套房子,全然置自己的信誉于不顾?这就是我们一部分学者一直以来以“西方月亮比中国圆”的思维模式所鼓吹的自由主义,个人主义酿成的祸根。从公务员到老百姓,从有钱人到穷人,人的信用和尊严已经被利益吞噬殆尽,这比没有房子住更可怕。

就个人而言,关于中国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问题和难题,能写得也就这么多。我想,能认识到这些问题的,甚至认识更加深刻的人因该是不计其数,认识问题虽然重要,但仅仅是个开始,或者只能是纸上谈兵,问题能不能解决,中国房地产市场究竟会何去何从,所有的预言只能是预言者的大胆猜测。如果有人问我,房价究竟能不能降下来,何时买房为最佳时机,我只能说,如果你现在还没有房子住或者想更好改善居住条件,那么只要你手里的钱能够买得起房子,那你直接买房就行了,不要听信任何人的预测,因为买贵了,是自己住,买便宜了,还是自己住,房子的价值正是满足你居住的需求,与其买前犹豫不决,买后患得患失,还不如买时果断出手,买完后把时间和精力省下来好好赚钱;如果你想买套房子用于投资或

6.浅析中国的计划生育问题 篇六

2009-07-05 22:46:45|分类: 默认分类 |字号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的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发展过程中给传统文化所带来的巨大冲击,这也是当前城市史这门新学科所研究的重要方面之一。但是我们不难看出,对于当前城市史的研究,着重还是研究其理论、方法,怎样进行城市化?怎样使得中国近代城市化更彻底?而在城市化过程中对于如何保护传统文化这样艰巨的任务并不是建设城市中的重要议题,更多注重的是利润,给人的形象;尤其是曾经让我们骄傲的那些古建筑,会被冠以丑陋的形象而被遭以拆除代之以现代化的外观展现在我们面前。因此,本文最主要的是浅谈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保护城市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关键词】城市现状问题改革开放

前言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一直在进行工业化、城市化这样一场伟大的革命,可以说,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变化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因此,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行,城市史的研究成果不断推陈出新,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与西方国

家相比,我们缺乏更多的研究理论和方法的借鉴,因此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较多的失策,以至城市发展更多是在破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中国的城市建设并不同于西方,与西方相比,中国封建社会城市的形成基础不同,特色也不同,形成了独特的体系。特别是秦汉以后,在中国封建集权的体制下,从都城到地方州县以及集镇等,有着较为严整的体系。①中国的历史有着较好的传承性,因此在进行城市化的过程中也应该有独特的发展模式,然而,我们的城市化更多的是效仿西方,在摧毁旧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协调或不协调的所谓现代化的都市,我们在欢呼我们也是现代化之下的城市人的时候,也发现了我们连一处净化我们的心灵,休憩的场所都没有了,让我们为之骄傲的传统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在我们的眼皮底下消失殆尽。在我们的眼前,到处是一片高楼林立,千篇一律的“现代化都市”,这些超现代化的,千篇一律的大小都市呈现出耀眼的光芒,世界上大小国家著名的城市,景区哑然都集中到中国,每个大都市里的那些大小洋楼,花园如曼哈顿,加州,巴黎······显得格外耀眼,而中国本身的城市遗产被冠以不安全的,丑陋的矗立在不该存在的地方,尤其是在城区,生怕被外国人瞧见而被说成是太古板,太封建,不管怎么样,建筑师也得想办法或

是掩盖或是拆除,同时也还可以得到利益上的享受。因此,中国本身的城市文化真正属于中国的城市已经被铲除而只有当人们发现我们传统文化的价值时才重新复制出已不再是我们为之骄傲的城市文化,当欧美国家旧城保护范围可以达到80%乃至100%的时候,中国有资格完整城史申报《世界遗产名录》的,在整个神州大地上竟然只有丽江和平遥。(《绝版中国:受伤的城市和它们的文化孤本》)

一、城市史的研究现状

城市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延伸,城市容纳了几乎人类文明的全部。

因此,城市史作为一门新学科在上世纪就已经在西方开始研究,但是在中国的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引进有关西方学术界对中国城市史研究的论著。不过也是从此时起中国才真正进行“城市化”。但是,对于中国本身的历史来说,进行城市史的研究缺乏更多理论和方法的借鉴,大多是借鉴西方有关中国城市史的研究成果;而我们知道,每个国家的历史事实是不一样的,西方研究者是站在他们的立场来研究中国的历史,是按照他们的研究方法来研究中国的,当然不可能客观的看待中国的现状,即使有某部分研究者尽量试图站在中国的立场上来研究,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他们难于想像的,因此要找到适合中国城市史发展的规律是不可能的。而且同时,此时的中国正面临需大力发展经济,改变贫困状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也相应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而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较多的问题,如城市的规划,环境的变化,人口流量的增大,交通问题等等以前所没有出现或很少出现的问题都不断一一的凸显出来,此间由于思想的不断进步,在加上国家对外持开放政策,大量的社会学,人类学,人口学,政治学,生态学,统计学等等新学科的引入了优秀的研究成果,因此,城市史的研究显得更有必要。

由于以上原因,城市史在中国一开始就更多注重经济方面的研究,而思想史,文化史,环境史,交通史等等与之有紧密联系的学科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使得城市史的研究方法较为单一,这就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不可计量的损失。尤其是我开篇就提到的传统文化的保护问题,在经过了三十年的大发展之后,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没有的得到好的保护,大部分文化遗产被经意或不经意的摧毁。

如今虽然随着城市史的研究不断深入,在研究方法上不断呈现出多样性,目前已有学者提出应综合研究区域城市史,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多角度揭示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的联系形式和联系内容,(何一民、曾进:《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的进展、存在问题与展望》)即是力求运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但是现在中国的城市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之后,要

想恢复其原貌已是不可能的了,尽管人们不断的试图恢复我们的集体记忆。

二、研究城市出现的问题

建筑是城市的风貌,是城市的外观,是城市文化的容器,也是城市物质文化的集中体现。城市的物质文化可以是点,也可以是线,还可以是面。许多历史文化名城由于其文物古迹、历史文化街区的真实性、完整性和相关历史环境风貌的关联性而魅力永久。然而,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中国的城市正在策动一次集体反攻,以大拆大建的姿态,把一座座历史建筑、一个个历史记忆毁为永远难以复原的瓦砾,城市中的文化遗产日渐被推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历史难以保留绝版,传统已经成为绝唱。(倪邦文:《城市化与受伤的城市文化》)

以上的描述 并不夸张,我们逐渐丧失我们的历史记忆,在当前的城市化过程中,以“大拆大建,小拆小建,不拆不建”“旧城改造”的标语,使得曾经遭受到战争自然的袭击而不倒的大型古代城市遗址顷刻间就被推到,就连残砖碎瓦也不留下一点。看看曾经我们引以为傲的北京城吧!美国建筑学家贝肯在《城市建设》中称:

“在地球表面上,人类最伟大的单项工程可能就是北京城了。这个中国城市是作为封建帝王的住所而设计的,企图表示这里乃是宇宙的设计中心。整个城市深深浸沉在礼仪规范和宗教仪式之中······它的(平面)设计是如此之杰出,这就为今天的城市(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宝库。”

丹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家罗斯穆森(S.E.Rasmussen)在《城镇与建筑》中称: “整个北京城(平面设计)匀称而明朗,是世界奇观之一,是一个卓越的建筑物,是一

个伟大的文明的顶峰。”

马可·波罗面对八百年钱初建的北京城叹道:“它的设计精巧美观,实非语言所能描述······它的建筑艺术巧夺天工,可以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但是,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北京古城已显苍老破败不堪,也是被“城市化”的对象。城墙被拆了,四合院被拆了,胡同被毁了。北京古城没有了,我们曾经的记忆还会停留吗?能代表我们传统文化的建筑就这样永远的离开了我们,只能成为历史的记忆让人们无限的去构想它曾经的光辉,传统不再,经典难求,我们只能依靠仅有的丽江古城、平遥古城追寻些许的记忆。

而今,商业街+饮食街+仿古一条街+美国小镇+英国乡村+德国庄园的城市格局到处充斥在每一个大大小小的城市;高楼林立,道路宽敞,巨大的广场,草坪,城市不受限制的扩张。没有了足够的空间就从地下发展,地下隧道,广场,大小商业广场的“地下城市”,不过也足够显示出当今科技的发达。无怪乎芒福德形容为“这种强加于人的要求,无异是对这些人未死先埋,或者至少是准备在胶囊中生存”②。

传统文化没有了,留下的是千城一面的闹市。

三、结论

几千年来的文化传统,在遭受到西方文明的腐蚀下就被这样愿意或者不愿意的城市化了;我们历史的连续性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摧残。改革开放固然提高了我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但也有其反作用,即是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带来的张力,从这

一系列的变化看出我们走的还是西方的老路,还是没有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适合我们自己的道路。原因是什么呢?难道我们的民族不自信了吗?为什么就不能在保护我们历史名城的前提下进行呢?

7.浅析中国家族企业的问题与对策 篇七

一、中国家族企业盛行的原因

家族企业与普通企业相比, 最大的优势在于管理成本方面。创业初期, 家族企业能以较低的成本迅速集聚人员, 团结奋斗, 甚至可以不计报酬, 在很短的一个时期内获得竞争优势, 较快地完成原始资本的积累;同时家族整体利益的一致性使得各成员对外部环境变化具有天然的敏感性, 外部尤其是市场变化的信息能很快传递至企业的每位成员, 从而在执行上, 成员之间更容易达成共识。此外, 家族成员的心理契约成本低, 成员彼此间的信任及了解的程度远高于其他非家族企业的成员, 从而使家族企业具有强烈的凝聚力。归纳起来, 家族企业的优势有几点:集权决策效率高;亲情内聚力强;反应迅速执行力强;心理契约成本低;恩威并用效果好;“家长”示范效应强;经营文化继承性;具有家族发展观。

有鉴于此, 中国大多中小企业采用家族企业模式, 而且焕发出很强的生命能力。家族企业制度的推崇者浙江方太董事长茅理翔提出:“民营企业在创业初期一定要依靠家族制;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 一定要淡化家族制”。即提倡家族制, 但推行非家族化管理。而深圳太太药业集团董事长朱保国认为:家族企业不会形成股东之间的矛盾, 因为特定的血缘关系, 大家相互了解, 很难起纠纷, 不像很多企业, 股东之间动不动就闹起来。正由于这种特殊的优势, 使相当一部分家族企业发展很快, 甚至影响和控制了整个行业, 因此可以说, 家族企业并不是落伍的代名词。所以我们认为, 家族制企业作为一种企业组织制度, 有它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不能一概否定, 它更适合市场经济的初创阶段或企业的创业阶段, 而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一定规模或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 这种企业制度的弊端就会凸现, 制约家族企业的发展。

二、家族企业的存在的问题

首先, 家族企业优秀人才缺失。因为单纯在家族成员中选择人才的结果, 就是选择面会变的越来越窄, 可用的人会越来越少;而长期的家长制管理以及创业取得的成就, 会让领导者变得自满自大, 这恰恰排斥了社会上更优秀的人才的加盟;另外, 基于家族关系建立起来的内部信任, 会自然对没有类似关系的员工产生不信任感。因此, 家族企业的劣势首先表现在深知自己的企业因缺乏人才而长不大, 却又很难创建获得和留住人才的环境。

其次, 不利于员工积极性的充分发挥。家族成员在企业股份中占主体地位, 核心管理层基本上来自同一家族, 这是家族企业最直接的外部特征。但家族企业不可能所有员工都来自同一家族。事实上, 绝大多数家族企业的一线员工还是来自于家族之外, 而直接创造企业财富的正是一线员工。但在家族企业的同一工作层面上, 来自于家族的员工往往有一种优越感, 即使他们与家族之外的员工相比, 对企业的贡献不多一些甚至还少一些, 但却能较家族之外的员工更容易被赏识和信任。而这种赏识和信任来自企业的决策层, 外来员工无法评说。这种不公平待遇必然导致外来员工心理平衡失调, 影响其工作热情, 难以发挥该部分员工的个人潜能。

最后, 决策的失误率较高。决策的独断和高效, 是许多家族企业初期成功的重要保证。许多家族企业在成长过程中靠的就是决策的果敢和善断, 抓住了一两次稍纵即逝的机会而成功的。但随着企业的发展, 内外部环境的变迁, 这种个人化的经验开始失效。企业规模越来越大, 经济活动的量也越来越大, 从而使投资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如果出现决策失误, 对企业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有时可能会导致企业破产。

三、家族企业管理改革的思路与对策

中国的家族企业要走向专业化、国际化和现代化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经营战略策略的调整, 它是家企变革的第一步, 也是很多家企迈向成功的第一步。家族企业只有打破家族垄断, 推进“社会化”进程, 不断地吸纳社会资本和知本, 才能实现永续经营和持续发展。

1、公司治理结构与管理制度创新

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家族企业制度创新主要包括资本社会化、管理专业化、公司治理结构规范化。公司治理结构包括以下内容:如何配置和行使控制权;如何监督和评价董事会、经理人员和职工;如何设计和实施激励机制。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能够利用制度安排的互补性质, 并选择一种结构来降低代理成本, 控制代理风险。这样既能保证作为经营专家的高层管理拥有足够的经营权, 以使企业在瞬息万变的市场活动中及时把握商机, 又不致使出资人失去对其财产的最终控制, 双方各得其所, 但关键是如何在出资人和经理人之间寻找一种平衡。

家族企业要克服其家长制弊端, 从人格化社会网络交易转向非人格化的制度性交易, 就要加大产权制度改革力度, 有效地融合社会资本, 实现资本社会化;要借鉴国际化大企业的管理经验, 实行专业化管理, 正确对待职业经理人, 激励和发挥他们的才干;要积极规范治理结构, 引进现代管理理念和专业管理技术。此外, 家族企业治理结构与现代市场经济运行具有尖锐矛盾。家族企业治理结构不是建立在商业原则基础上, 其组织行为不是依据市场原则, 而是依据伦理规范, 维系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不是利益关系, 而是所谓个人之间的情感和信任关系。在这种治理结构下, 就容易形成家族业主实际管理素质与现代管理者角色需求的矛盾, 家族企业治理结构与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矛盾。家族企业要在坚持现代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前提下, 结合家族企业实际发展情况, 引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建立现代规范化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此乃家族企业管理创新的核心内容。

2、职业化管理与引进职业经理人

家族制管理方式是制约家族企业做大做强的“瓶颈”。传统的家族制管理方式在创业初期和进行资本原始积累这一特殊阶段是较为有效和实用的管理模式。但在企业具备一定规模寻求扩大发展时, 在企业向现代化、国际化和集团化发展过程中, 家长制管理模式越来越暴露出它的局限和不足, 这时的家族企业必须引进职业经理人, 推行职业化管理, 将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度分离, 赋予经理人一定的经营权, 并建立相应的经理人激励机制, 这是家族企业转型的必要手段, 也只有这样, 才有可能把家族企业带向更高的发展水平。

但从一见钟情到互相猜疑, 再到不欢而散, 似乎已成为国内职业经理人必须面对的三步曲。曾有人用“相互戒备, 同床异梦, 不断博弈, 信用脆弱”这十六个字, 来形容出资人和职业经理人的关系, 虽然有尖刻之嫌, 但的确恰如其分。经济学家钟朋荣有过“父母阿姨论”, 即如果把企业比做自己的小孩, 把职业经理人比作阿姨, 自己的小孩自己照顾是最放心的, 小孩能得到更好的关怀和呵护, 而不用担心他出事, 以此来论证家族企业制度是目前可供民营企业选择的最优制度。这道出了不少民营企业家的心声, 以职业经理人这个“阿姨”代替“父母”去管教企业这个“孩子”是靠不住的, 自己的企业由自己经营应该是最放心的。

话虽如此, 但有时候是必须要请“阿姨”来带“孩子”的。解决之道是中国要形成职业经理人阶层, 他们不仅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管理经验, 更重要的是他们要有敬业精神, 要有忠诚心, 具有让人信赖的职业操守。因而, 职业经理人应该提升自己的成熟度, 除了加强自身的专业修养外, 在目前我国的道德环境尚不成熟的情况下, 尤其要严格遵守契约规则, 不能在利益的驱动下失去心态平衡, 进而出现经济学所讲的“败德行为”, 侵犯出资人或其他人的利益。中国的企业能不能长大, 中国的民营企业能不能发展,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职业经理人的道德和业务水平。

更重要的是, 社会和企业应该联手完善职业经理人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从我国目前企业的现状来看, 激励和约束都不足。在1999年曾因“两权分离”执掌广东华帝集团而名噪一时的职业经理人姚吉庆, 对此深有感触“如果一个企业不能彻底解决治理结构和激励机制的话, 职业经理人的生存空间始终有限, 也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价值”。按照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的解释, 职业经理人应属于人力资本范畴, 出资人应正确看待财务资本和人力资本的价值, 尤其不能低估人力资本的价值。同时, 根据需求层次理论, 职业经理人对于需求属于要求较高人群, 他们很看重个人获得的尊重与权力。所以, 为了谋求企业的长远发展, 通过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 充分承认职业经理人的社会地位, 满足他们自我实现的需求。这就要求在激励机制上不仅要用薪金、奖金等方式, 更重要的是用股票期权制, 将职业经理人的命运与企业联系在一起。当然, 同时要从经济利益、法律责任等多方面出发, 用综合性的约束机制, 规范职业经理人的行为, 保护出资人的利益, 这就需要解决家企与职业经理人之间如何双赢的问题, 包括家族企业怎样用好职业经理人和职业经理人如何适应家族企业环境的问题。

3、家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产权是企业经营的基础, 产权制度是企业制度的要件, 对当事人来说更是一种激励杠杆。产权不清, 即所有权模糊, 意味着工作目标不明, 工作动力欠缺。家族企业初创时期大多产权不清, 做大以后产权分割就成为很困难的问题, 不少家企因此闹纠纷, 产生冲突、结怨甚至对簿公堂, 严重者造成企业分崩离析, 甚至瓦解。因此, 产权制度改革是家族企业转型和制度创新的根本内容和关键环节。产权是企业的命根子, 是最敏感最要害的东西, 它决定着企业的组织形式和企业与外部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 也关系到投资者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和控制关系, 由此, 产权改革也最艰难。现实中, 血缘使家族企业“家企不分”、亲缘使家族企业“族企不分”, 地缘使家族企业“地企不分”, “三缘”的产权界定具有天然封闭性, 是阻碍治理结构合理化的重要因素, 是阻碍家族企业融资的重要障碍。家族企业产权制度适应了创业初期企业发展的需要, 但这种制度安排方式却无法实现现代产权制度安排中存在的诸多潜在利润。要获取潜在利润, 促进家族企业成长, 必须使存在于现存制度安排结构外的利润内部化, 而要使外部利润内部化, 就亟须产权制度的重新安排。所以, 家企只有克服血缘亲缘障碍, 明晰产权归属, 才有可能实现家族企业规范化运行和社会化经营, 同时也只有将产权作为一种最有力的激励方式, 才有可能吸纳社会上的优质知本和人才, 带领企业迈向更高的台阶。

4、家族企业代际传承的问题

代际传承问题是家族企业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问题, 对于任何企业来说它都是一次重大考验。家族企业能否被下一代所延续并保持繁荣,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成功地解决传承问题。俗话说:“富不过三代”, 其中蕴涵着代际成功传承之不易和艰难, 显示出家族企业传承问题背景之尖锐与负责。根据家族企业史学家的研究, 在所有把财富转移给下一代的家族企业当中, 至少有80%的家族业务在第二代手中完结, 只有13%的家族生意成功地被第三代传承。所以, 家企的传承关系企业未来发展, 所有者必须未雨绸缪, 做十年树人的打算, 切不可等闲视之。家族企业传承面临着父子冲突、子辈冲突、所有权与经营权两权矛盾的风险, 深受传统文化、家庭环境、业主心理、子女素质和企业相关者的影响。从现实看, “子承父业”是众多家族企业普遍采取的方式, 浙江方太、万象集团、格兰仕、美的等中国一批成功的家族企业都是采用的这种模式, 都已顺利完成交接或正在进行交接。这种模式符合中国现阶段的国情和中国文化特点, 所以, 相当长的时期内这种模式仍然是中国家企传承的主流模式。因为中国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国民心理开放程度离外族传承还相距甚远。当然, 父辈特殊亲情也会导致“逆向选择”接班人的现象发生, 但从理性的角度, 为了企业的永续经营, 我们应该尽量避免此种现象的发生。

一般来讲, 家企传承大体有三种代表模式:子承父业模式 (专指民营企业) 、内部提升模式、外部进入模式 (即“空降兵”) 三种模式, 虽然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好坏之分, 但是在具体的维度上还是可以有优劣之分。家族企业可以根据“忠诚度”和“能力”这两个重要的维度进行分析, 进行因地制宜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刘培峰:私营企业主——财富积累的轨迹[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2]刘仲康:企业经营战略概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3.

[3]刘亚萍、魏亚平:家族企业用人机制的创新[J].企业改革与创新, 2004 (11) .

8.浅析中国足球现存的问题及对策 篇八

摘 要 足球作为世界第一运动受到全世界人们的喜爱,但是我国足球的发展却始终未能达到让国人满意的水平。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对我国足球运动现存的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思考和分析,以期对中国足球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帮组。

关键词 中国足球 问题 对策

近些年,我国正在竭尽全力谋求足球运动的发展,但是我国的足球运动并没有强大起来,近两年,国青队无缘墨西哥世青赛、国奥无缘伦敦奥运会、国足无缘巴西世界杯,曾经我们引以为豪的女足先后痛失世界杯、奥运会资格。我们发现中国足球正在一步步的倒退,不禁要问中国足球到底怎么了?本文从这个角度出发,对中国足球的现存问题进行了思考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中国足球现存问题的分析

(一)体制与管理的因素

中国足球目前遇到的不良状况,作为管理和决策部门的足协有一定的责任。中国足球的管理层和决策层的功利主义思想太严重,误以为夺取一次比赛的胜利,获得出线就意味取得全部成功。因此各级国字号球队频繁的换帅是习以为常的事情,特别是国家队主帅卡马乔执过国足教鞭之时,距20强赛仅剩下不到两星期时间,最后仍被淘汰出局。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中国足球的管理层和决策层所存在的问题。另外假球黑哨的问题也从侧面反映出管理层内部的混乱。

(二)足球社会氛围不佳

良好的足球社会氛围对足球运动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我国的社会足球氛围不但没有推动足球的进步,反而制约了足球运动的发展。例如2011年全国女足锦标赛在成都温江足球基地悄然打响,但是没有观众,没有赞助商。我们不禁感叹社会足球的氛围冷漠。另外社会媒体的舆论作用对足球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任何一支球队都有比赛失利的时候,当我们的球队失利时,这时后我们应该看到的是包容和鼓励而不是一味的冷嘲热讽。

(三)足球后备人才匮乏

中国足协做的中国足球问卷调查数据显示,中国足球目前的注册球员仅有8000人,甚至不到越南5万人的两成,与日本的注册球员达到50万人相差甚远。在16岁这个年龄上女足注册球员中国的注册人数不到1000人,不及日本的八分之一。由此也不难得出为什么我国足球运动举步维艰。

(四)足球理论和科研水平的落后

先进的足球理论和科研水平是推动足球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足球理论和科研水平严重落后于足球发达国家的水平,阻碍了中国足球的进步。先进的科研水平是保证球队成绩的必要因素,先进的科研系统应包括球队队员的训练、比赛、调整以及受伤后的恢复。我国目前的科研水平还没有达到这一层次。

(五)球员生活保障系统不完善

没有物质基础就没有精神上的上层建筑。试想一下当球员被薪水问题纠缠的焦头烂额时时在球场上怎能会发挥出应有的技战术水平。近几年在中超赛场上球员讨薪的事时有发生,孙吉讨薪案、深圳球员边讨薪边比赛、南京有球员讨薪。通过上述事件可以看出我国球员物质保障系统严重不完善,存在着很大的缺陷,严重阻碍了球员的发展和中国足球的进步。

(六)基层足球设施数量少

业余足球对推动全民足球运动的开展和对青少年儿童参与足球运动的潜移默化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南美国家许多球星成名前的少年时期都在业余足球环境中成长,如贝利、马拉多纳、罗马里奥等。目前我国农村里没有适合踢球的场地,在城市的小区里也很少看见有足球场。足球基层设施的不完善导致了足球运动本身吸引力的降低,进而引起一系列的后备人才匮乏、球队成绩不好、中国足球的退步。

二、中国足球现存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监督和优化管理

应加强对足协的监督。足协在进行重大赛事及政策决策时,应多听一下来之各方面的意见,如球队、赞助商、球迷等。社会各界应积极的对足协进行监督,“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作为每一个喜欢足球的人都应该积极的去监督。另外足协内部应优化管理程序,做到管理透明化,各部门间配合得当。

(二)净化足球环境营 营造社会足球气氛

近年来我国的足球环境一直是和一些负面的东西相联系,由此引起整个社会对足球的冷漠。因此净化足球环境首先要完善法制,要将打击足球领域违法犯罪落到实处,还球场一片净土,其次另一方面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完善公平竞争的职业足球制度,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最后在全社会对足球运动进行宣传和推广,媒体应起到积极的作用,以便营造良好的足球气氛。

(三)加强青少年球员的培养工作

我们与近邻韩日足球相比已经输在了起点上,韩国全国共有注册的球队653支,其中65支女子球队,593支男子球队,在男子球队中,小学球队有256支,这也是韩国足球金字塔的最底层。反观我们的校园足球则是雷声大雨点小,中国足球任重而道远,要想进步必须大力发展青少年足球,培养后备人才形成完整的梯队系统。

(四)引进先进的足球理念和科研水平

先进的理念和科研水平是球队取得好成绩的坚实保障。在我们自己科研的同时可以借鉴足球发达国家的先进足球理念和科研水平,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为我所用来帮助中国足球进步。

(五)完善球员生活保障系统

球员在球场上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胜利,当球员边踢球边想着自己的薪水问题的时候怎么能踢好球呢?所以完善球员生活保障系统很有必要,对于拖欠球员工资的俱乐部要严惩,杜绝球员讨薪事件的发生,同时对于球员退役后的生活问题也要给予关注和照顾。

(六)大力完善基层足球设施

完善基层足球设施是推动足球发展的基本因素。完善基层足球设施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足球运动中。有了场地设施就可以大力发展业余足球比赛,各级足协要主动联系和团结业余主球团体,建立良好的联络关系。这样一来足球的社会大环境变好了,显露出的足球人才也变多了,就能为俱乐部和国家队输送更多的人才。

三、结束语

我国是足球运动的发源地。改革开放30多年来社会发展取得巨大进步,体育事业蒸蒸日上,但是足球运动的发展还不能让人满意。面对我国足球现存的问题我们相信只要能加强监督管理、净化社会足球环境、大力培养青少年人才、引进先进的足球理念和科研水平、完善球员生活保障系统和足球基层设施,我国的足球运动便会取得不断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曲晓光.现代足球训练理念诠释与应用[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2] 颜中杰,等.足球强国后备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7.8.

9.浅析朝核问题及中国应对对策 篇九

浅析朝核问题及中国应对对策

摘要:美朝双方在安全与战略利益以及目标诉求上存在的尖锐矛盾,最终使朝鲜走上了发展核武器之路。20世纪90年代初,朝鲜半岛核危机爆发。自此,朝鲜核问题就一直萦绕在朝鲜半岛,对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发展形成了严重的冲击;同时朝核严重影响着中国的安全与稳定,中国有必要采取应对对策。本文就从朝核问题的原由、核问题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在朝核问题方面的对策几个方面进行了一些浅析。

关键词:朝核问题 中国安全 应对对策

正文

朝鲜半岛作为中国东北的天然屏障和战略缓冲地带,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历史上这里爆发的战争已数度将我国卷入。朝鲜半岛近在咫尺的军事对峙是我国不管愿意与否都无法绕开的问题,久拖不决的朝核问题又恶化了我国周边的安全形势,对我国国家安全造成严重影响。

一、朝核问题的原由

自2002年10月朝核危机浮出水面以来,一直沸沸扬扬。在地缘上,朝鲜所处的东北亚地区位置独特,居于中、美、俄、日四国战略利益的交汇点。同时,该地区还处于从中东、中亚到南亚再到东北亚的“动荡弧线”的延伸地带。由此可见,朝鲜半岛形势的发展变化直接关系到东北亚地区乃至整个亚太地区和平与发展的大局。危机演变至今,仍得不到妥善解决,朝核问题已超出核不扩散问题本身,成为多个国家的利益博弈。

二、朝核问题对中国安全的影响

朝核问题事关多国复杂的利益,对中国国家安全具有重大影响。

(一)中朝唇齿相依,有共同的安全利益。中国与朝鲜山水相连,拥有1300多公里共同边界,与中国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属于同一类型,自古以来双方就保持着密切而稳定的联系,且有一种唇齿相依的战略关系。近代以来,朝鲜半岛多次成为列强入侵或觊觎中国的战略通道,其局势对于我国东北以及首都北京乃至整个北部沿海地区的防卫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美国颠覆并占领朝鲜,将使中国丧失400千米的安全防线,美日联盟军事也会推进鸭绿江。届时,中国东北地区将面临空前的安全威胁,需要加强东北地区的军事力量以防美日的攻击,军事压力随之加重,不利于为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安全稳定的环境。因此,和平解决朝核问题,维护朝鲜半岛的稳定,对中国的安全与稳定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朝核问题可能引发新一轮的军备竞赛,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朝鲜研发核武器势必会引发周边国家研制核武器等一系列连锁反应。特别是日本和韩国很可能以此为契机跟进核武器的研发,而且以日本与韩国的经济与政治力量在研发核武器方面更具有优势,这样中国将会受到多方的核威胁,周边不安全因素随之增多,会严重损害中国安全。再者由于朝鲜与美国在朝核问题上的矛盾,美国肯定会加强对朝鲜半岛的控制,进一步加强美日、美韩同盟的关系,对于与美国关系一直不稳定的中国来说这无疑是一大威胁。

(三)朝鲜半岛关系到中国融入东北亚经济发展圈的进程。亚太地区的俄罗斯、日本、韩国、美国都是中国的重要经济贸易伙伴,在“图们江三角洲地区开发计划”中,中国必须依托朝鲜半岛这个中介,才能更好地将中、朝、俄的资源、能源、劳动力整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引进韩国、日本的资金和技术,使其成为“延吉—清津—海参崴”金三角。另外,中国和朝鲜有着密切的贸易关系,中国在朝投资项目广泛,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量,而且中国需要有效开发和利用朝鲜的自然资源。因此,维护朝鲜半岛的稳定对我国对外经济环境有重大影响,其稳定有利于我国融入东北亚经济发展圈,扩大经济利益。

(四)中国东北是朝进行核实验是直接受害者 核武器具有严重的危害。核爆炸时的冲击波有极强的高压杀伤破坏力,能摧毁周边一切它可以推到的东西。同时它还会释放具有高温杀伤力的光辐射以及放射性污染,对人类生存环境以及自身健康造成巨大的伤害。而邻近朝鲜的中国东北,就成为这些危害的直接受害者。并且朝核实验引起的“难民潮”涌入东北,会严重影响中国东北的和平与发展,甚至破坏东北民族自治地区的稳定。

三、中国解决朝核问题的对策

中国在朝核问题上的立场十分明确,不管局势如何变化,始终坚持半岛无核化,坚持维护半岛和平与稳定。为使朝核问题和平解决,中国做出了巨大的努力,积极促成朝、韩、美、日、俄参加六方会谈,并确立了通过谈判和平解决朝核问题的原则。但朝核问题十分复杂,六方会谈不可能一劳永逸彻底解决问题,需要进一步明晰对朝核危机的策略。

(一)加强合作与协商

朝鲜和美国是朝核问题的主要涉及方,双方的态度和政策对朝核问题的发展有决定性的影响。中国一方面要在中朝友好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各种途径加强队朝鲜政权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发展中美关系,在现有“六方会谈”的平台上与美沟通协商,争取和平解决朝核问题。

(二)协调美国对朝政策

个人认为解决朝核问题,最重要的是美国的态度。如果美不在朝鲜半岛施加强大的军事压力,联合日韩挤兑朝鲜,那么朝鲜就不会面临巨大的安全威胁,在这种安全暂时能够得到保证的条件下,朝鲜也就不会耗费如此多的精力去开展核武器,可能更多的是将主要力量放在发展经济上。朝鲜本来就是一个小国,它没有称霸世界的妄想,只要能平稳生存才是它最大的愿望,如果国际社会给予它一个安全的发展环境,它又何必研发核武器引起公愤呢?因此,在中美坚持朝鲜半岛无核化的共同立场下,中国需要积极促成美朝达成统一协定,缓和朝鲜半岛上的矛盾,维护其和平与稳定。

(三)对朝施加压力,劝阻朝放弃核武器

中国坚持朝鲜半岛无核化的立场不会变,如果朝鲜坚持进行核试验,中国有必要对朝鲜施加压力,严厉阻止朝鲜开发核武器,这是维护我国周边环境安全以及国际环境安全的正义之措。当然,在施加压力的同时我们采取的主要方式还是协商合作,有效利用中朝传统友谊,互利合作,在不损坏中朝双方利益的条件下,促进朝美关系正常化,实现东北亚的和平与稳定。

四、结语

10.浅析中国的计划生育问题 篇十

浅析“三农”问题与中国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摘 要:中国“三农”问题长期存在,最近几年,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中国的三农问题会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发展。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得中国沿海地区的加工制造企业遭受严重损失,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 关键词:三农问题;中国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中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且不论的提升,仅从量上考察,中国的重大经济问题,都依赖于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突破。 一、“三农”问题与扩大内需 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大出路是刺激国内需求,即拉动内需。而当前有效需求不足依然是制约中国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有效需求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居民消费需求下降,一太面城市居民消费趋于饱和,另一方面是农村消费市场长期启而不动,潜在消费需求不能转化为现实购买行为。因此,采取措施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已成为当前实现扩大内需的关键一环。要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必须解决“三农”问题,因为“三农”问题是阻碍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的主要原因。 (一)收入是制约农民消费的首要因素 中国农村还处于消费水平与收人水平基本同步变化的阶段,还没有进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阶段。因此,对低收人阶层的农民来说,其收人增加,消费支出也会相应增加,收入增长的预期提高,消费倾向也随之提高。 农民纯收人增长缓慢导致购买力严重下降,并直接影响到农民消费需求的增长。提高农民收人已成为启动农村消费市场的重要前提。为此,必须多渠道、多途经提高农民收人,包括增加农产品供给和减少农业人数双管齐下;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繁荣小企业和小城镇,扩大9亿农民的就业空间和收人来源等等。 (二)农民负担过重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农民的支付能力,从而影响了其消费水平的提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农村改革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但是农民收人逐渐增加的同时,其负担也与日俱增,一些地方的乱收费、乱罚款、乱集资和各种摊派现象十分突出,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和消费增长。因此,必须大力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和农村行政机构改革,从治本上杜绝各种增加农民负担的源头,扩大农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从而提高农民的购买力,增加农民的消费热情,扩大农村需求。 (三)消费环境不佳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民消费能力的 实现 国家正在努力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为农民消费水平的提升创造条件。一方面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投人;另一方面,建立农户自我资金积累的投资机制。通过改善农村交通、通信条件,既可使农产品及时转化为商品,增加农民收人,又使得所需的工业品能够及时组织进来,解决农民卖难买难的.问题。针对目前农村消费的热点是家用电产品,应加快农村电网、电视转播站等基础设施建设。 二、“三农”问题与国民经济结构调整 (一)入世使解决“三农”问题显得更为迫切 入世对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从农业方面看,加人WTO有利于中国优势农产品的出口和农民部分消费品支出的减少(由于部分进口消费品价格低于国内同类消费品价格),相应增加可支配收人,也有利于有效解决贸易争端。但同时也在农业经营和非农产业等方面给农民收人带来挑战。因此,农民期望像过去那样通过农业经营增收将很困难。从非农业收入方面分析,目前中国乡镇企业的增长速度开始回落,经济效益下滑,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下降,农民从乡镇企业获得的收人递减。而另一方面一些发展较快的新兴产业面对激烈的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变得更困难。应对入世后带来的上述种种问题,根本的途径是实行战略性的结构调整。 (二)解决“三农”问题与整个国民经济结构调整本质上是一致的 2001年初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战略性结构调整,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是导致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增多。在目前这个阶段如何将这部分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需要研究许多新的课题.要有新思路,要深化改革。 (1)要坚持所有制的多样化,实行多种经营; (2)要坚持技术手段的多层次,不同技术层面的行业可吸纳不同素质的劳动力; (3)要大力促进服务业的发展。 由此可见,农业的战略性结构调整,不仅是农业的内部问题,而且牵涉到整个国民经济的结构调整。也就说,现阶段“三农”问题不过是整个国民经济结构不合理的一个缩影,“三农”问题的解决必须通过调整整个国民经济产业结构来实现。 在中国目前的国民经济结构中,无论产出结构,还是就业结构都不尽合理,而且就业结构转换的速度也滞后于产出结构转换的速度。在这十年里,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依然占很大比重,第二产业吸收的就业人数变化不大,而第三产业却有很大的增长。不难看出,上述关于三次产业的产出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数字存在着某种不相一致的问题。中国国民经济结构不尽合理,急需进行调整和优化,尤其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条件,以实现农民增收的目的.最终解决“三农”问题。 三、“三农”问魔与中国城市化、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 (一)解决“三农”问题将为加速中国城市化进程创造条件 根据国际经验,工业化与城市化是同步推进的,而中国城市化水平却严重滞后于工业化水平,也滞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对中国的发展很不利。中国城市化滞后的原因主要是: (1)建国初实行以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将城市定位为生产城市,制约了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人口的增加,阻碍了城市化的进程; (2)是长期以来的城乡分割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3)是农村特殊的工业化道路,即发展乡镇企业“务工不进城”对城市化进程会发生一定的阻潜作用; (4)是对城市化认识上的偏差。比如认为工业化可以不走城市化的道路,城市化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等,无形中也成为中国城市化的侄桔。 解决“三农”间题和解决中国城市化间题有着高度的相关性。不论是近期还是长远,解决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人的根本出路在于增加非农就业,而增加非农就业的主要途径是加快城市化进程,把更多的农民变为非农民。 (二)解决“三农”问题的过程也是实现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过程。 长期以来,中国实行城市搞工业、农村搞农业这样一种单一的经济发展政策,其效果很不理想。一方面,工业化不可能单靠少数城市人来推动;另一方面,农业是个弱产业,面临三大风险―自然风险、市场风险(产品卖难)、技术风险(农业技术投资回报率不稳定),入世后,三大风险尤为严峻。因此,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单靠农业自身的力量是不行的,必须走农村经济工业化的道路,使供应、生产、加工、销售形成一体化经营,农村工业化同时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首先,农村工业化是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吸收器。农村工业企业一开始就抓住中国城市工业中相对薄弱的环节和方面,立足于门槛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有较大的劳动力吸纳能力;其次,从长远看,农村工业化是增加农民收人,缩小城乡差别的根本途径。农民增收缓慢,城乡居民收人差距大,固然有牺牲农民利益来换取城市工业发展的历史原因,更重要的是由于工业部门劳动生产率比农业部门高,从而导致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存在。劳动生产率提高是促进农民增收,使农民由贫变富的关键。而农村工业化正是提高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最佳选择。再次,农村工业化是实现乡村城镇化的基础。我们所说的农村工业化主要就是指小城镇日益工业化,这样,可为乡村城镇化提供基础和依托。归根到底,农村工业化有利于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制约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农民的素质低;二是资金缺乏。而农村工业化将可以解除这两个制约因素,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和集约化经营,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从而实现农业现代化。 四、“三农”问题解决与西部大开发及中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关系重大 (一)“三农”问题的解决与否还会牵涉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成败。西部大开发首先是西部广大农村的大开发,而不能只是几个城市的大开发。东西部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农村,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应当把解决西部地区“三农”问题作为大开发的战略重点之一。 (二)解决“三农”问题对中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有观点认为,“三农”问题主要来自农业外部,涉及中国深层的政治经济体制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毕其工于一役。追根索源,“三农”问题的解决,农民增收、减负的根本保障在于中国经济、社会、政治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三农”问题是一个急需解决又需通盘考虑、审慎解决的问题。 综上所述,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无论对农业本身发展,还是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无论对目前的经济结构调整、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应对入世带来的挑战,还是对关系中国长远发展的城市化、现代化进程及西部大开发战略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1.浅析中国的计划生育问题 篇十一

关键词:中国数字电影;发展;数字技术;人才;问题;对策

1数字电影的概念

狭义上的数字电影概念,是以计算机数字技术为依托,改变原有的传统电影运作模式,将电影的制作、发行、放映有机的融为一个系统,可以说,是数字技术催生了数字电影。广义上的数字电影概念,是指“以数字技术和设备摄制、制作、存储的故事片、纪录片、美术片、专题片以及体育、文艺节目和广告等,通过卫星、光纤、磁盘、光盘等物理媒体传送,将符合技术要求的数字信号还原成影像与声音,放映在银幕上的影视作品。”[1]本文笔者把数字电影的概念定义为:由数字技术贯穿创作、编辑及放映全过程,并且场景设置、主要人物的表现和故事的叙述都是由数字技术参与完成的电影。

2中国数字电影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电影数字技术落后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数字技术在国外的电影制作中慢慢发展,目前已经运用的很成熟,特别是美国电影界,在长期的探索和实践中,与地方科研优势的结合,美国电影表现出的先进数字技术水平及完整、独特的制作模式,已拥有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领跑全球数字电影的发展。我国电影制作在运用数字技术的方面算是刚刚起步,到目前为止只有短短的十几年时间,数字电影特效的生产技术以及摄像技术仍处于起步阶段,与欧洲和美等国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电影的生产,后期制作在中国只能进行一些基本的、经济效率及生产水平较低的项目,如改变背景等。较高水平的数字技术制作还要依托给国外优秀的制作公司。数字影视制作近年来在我国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一些从事电影制作的工作人员也在不断的探索与尝试制作数字电影,这在某种意义上也在推动我国数字技术在影视制作技术方面的不断发展。

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童刚在谈到中国电影发展时谈到,“中国电影能在几十年中取得这样的进步离不开电影技术的推动作用,离不开所有电影技术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是他们让我们真切地看到了电影产业发展的前景,让我们对电影业未来的发展充满了期望。”[2]童刚局长关于电影科技推动电影发展的观点对目前中国电影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也不难看出,中国电影业真正想提高票房收入,就必须紧紧依靠科技的进步,恰当的运用数字技术。近年来,我国影视数字技术与国外水平越来越接近,但是还需要将其积极的运用到影视艺术的创作中。我国的影视艺术创作的落后某种程度并不是技术上的不足,而是我们在新技术环境中落后的影视制作观念的问题。所以我们不能只将影视创作的重点放在数字技术领域,要在全球的影视发展中不断学习,不断更新创作观念。

2.2数字特技制作资金投入少

数字特技效果制作应用在影视艺术制作中的成本费用是相当昂贵的,好莱坞大片都是大制作的电影,是很具代表性的例子。然而大制作、高投入又是确保影片最终视觉效果与张力的保证。刘言韬说:“在国外没有一部特技含量较多的影片在特技上的花费在100万到200万以下的。我们用不到二十分之一的经费想达到相同的视觉效果,客观上讲是不可能的。”这就足以证明,我国在数字电影制作中缺乏相对的信心,无论是电影的制作者还是电影的投资者,资金投入不足将会是长期困扰我国数字电影发展的严峻问题。参与我国影视制作人员对数字技术在影片制作中的运用没有足够的重视,加之资金上的缺乏,我国数字电影的发展将会是坎坷的

2.3数字特技观念滞后

2010年6月13日,在“中国电影与好莱坞合作新疆域”论坛上,冯小刚直言,“中国电影的水平很像中国足球,從技术的角度来讲与世界上发达国家的水平差距还很大。中国电影过去既缺技术也缺钱,现在虽然不缺钱了,但还缺少高新技术。”[3]他指出,目前的国内电影数字技术和美国好莱坞的水平还相差十几年的时间。虽然数字技术在影视艺术制作中的应用虽然屡见不鲜,但是对于数字技术在影视艺术中的作用却还有大批的影视工作者并不了解。加之缺乏水平较高的技术人员,数字技术在我国影视制作领域的推广还有一定的难度,对数字技术在电影制作中的不明确认识是目前阻碍我国数字电影迅速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国内外大片已经显示出数字制作技术在影片中的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及几乎完美叙事能力,但仍然有一批电影编导对数字特技的制作认识不够,并没有从根本上了解数字特技在电影制作过程中的强大魅力。甚至有些影视艺术工作者仅仅将数字技术作为节约影片制作成本的工具,不重视前期影视制作的品质,只将希望寄托在后期的数字技术上,没有真正的考虑到怎样才能达到最好的视觉效果,只是一味的考虑降低影片制作的投入成本。众多影视制作中不正确的观念,使数字技术在影视作品拍摄之初就没有被重视和较好的利用,现代的技术不仅没有使电影得到更好的制作效果,反而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浪费。

3中国数字电影面临的挑战

3.1国际数字电影市场的强力输出

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成功以后,为国外尤其是欧美各国优秀的电影作品进入中国电影市场提供了制度化、合法化的保护。这就导致国内本就落后的电影业承受巨大的市场压力。然而,国外各种优秀的影视作品也不知不觉的影响着我国影视行业的变革与发展。尤其是好莱坞大制作的影片,受到国人的热捧,这无疑对国内的一些小制作的电影有致命性的打击。在这种现状下,我国影视艺术制作领域也在迅速的发展,由于我国电影行业的特殊性,虽不能够快速的与国际接轨,从而也进一步的加快了交流影视艺术与数字技术结合共同发展的进程。总之,好莱坞等国外电影产业在策划、制作、技术、营销等上的优势,给中国数字电影艺术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榜样的同时也带来了空前的压力。

3.2国内电影生态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措施欠缺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地大物博,这些都为我们创造影视作品提供了較为丰富的素材以及创作元素,奠定了较好的创作基础,但是我们的影视创作人员并没有好好利用这些祖先们留下的财富。美国将“花木兰”拍成动画片、借用中国国宝熊猫的形象创作的电影《功夫熊猫》等等案例,在全球范围内成功的征服了的很多观众,甚至较多的观众早已把“花木兰”这位传统中国女性的印象定格在美国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上了,这就要求我国影视制作人才,能够更好地把握本土的元素,发挥更好的创作力。

3.3数字技术人才短缺

目前,我国电影事业缺乏大批的高端、复合型技术人才。虽然我国大量引进了国际上先进的数字电影设备,但优秀的创意、技术和艺术是金钱买不到的。数字技术作为一门崭新的技术应用在电影领域,既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也没用成功的模式可以推崇,这就需要我们自己培养此类专业的技术人才,以便更好地促进我国数字电影的迅速发展。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即使拥有最先进的技术设备,没有人能够全力的投入,一切也将没有意义。据统计,与日益发展的电影技术和电影艺术相比,我国的电影人才存在严重不足。数字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对我们的电影艺术创作者的要求更加高,不仅仅要拥有较高制作技术水平,更重要的是电影艺术工作者应该拥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及灵活的创作思维。无论对人、事或物都能够拥有时空任意转换,场景随意搭建,甚至可以创造出来的不明物,在现代数字技术下,这是对电影创作人员想象力的巨大挑战。尽管我国部分的电影创作人员已将数字技术作为提升我国数字电影创作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强有力的制作团队还没有真正的形成,不但缺少技术背景,更关键的是团队的创作水平。比如,我国目前还没有以数字化制作为背景的导演群体,我国的导演群体对数字化技术了解甚少,还不具备创作数字电影的思维能力与创作水平,自然也就没有表现出非凡的想象力及运用现代数字技术带给我们视觉冲击力及感染力。

从数字技术发展以来,我们的电影艺术与数字技术就缺乏沟通,电影创作人员对数字技术并不了解,而技术人员同样缺乏一定的艺术修养,数字技术发展以来,两者并没能得到较好的创新与发展。数字技术能否为影视艺术的发展恰当而充分的服务,关键在人。从艺术和技术两个角度来培养未来的影视高科技的人才。因此,在未来影视人才的教育上坚决不能忽视科技知识和意识的培养。

4中国数字电影发展的对策

4.1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电影发展道路

中国影视数字技术与国外差距到底有多大,仅就软硬件设备来说,我们与国外差距并不大。好莱坞有的,我们也差不多都有了,只不过是数量上无法相比。制约中国电影技术发展的绝大部分因素是电影经济运行体制的老化和电影人的陈旧观念,而并不是表面上看到的数字技术和设备与国外的差距。

今天,观众对电影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同人群的观影需求各不相同,随着技术的运用,观众对银幕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攀升。数字电影无疑会在这种观影需求的潮流中脱颖而出。自2006年IMAX公司大举进攻中国市场以来,数字电影已对中国电影的发展以及人们的观影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的数字电影在国际上的发展速度较快,随着一部部好莱坞大制作电影在中国登陆,中国影视人员也看到了数字电影的商机,电影院也在中国逐渐蔓延开来。同时中国影视制作人也在越来越多的尝试开始拍摄和制作属于自己的数字电影。中国数字电影之路还很长,好莱坞对于我们而言领先的不仅仅是技术,还有人才、观念,及态度。面对国内外电影市场的激烈竞争,电影工作者们必须怀揣希望,大胆创新,向着目标前进,开创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电影发展之路。

4.2建立现代电影产业

不能简单的将电影市场好与否简单的归结为国内观众不爱国产片,偏爱好莱坞的进口大片,电影市场的疲软完全是电影经济体制长期不改革造成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电影行业的体制改革是电影自救的必由之路。改变经营策略、参与投资拍片、扩大服务领域、拓展海外市场、加大人才投入比例、建立以人为本的公司体制,加快资本运作,避免公司财务危机,建立起现代电影产业。

首先,电影艺术家要更新观念,为技术发展提供动力。其次,要打破长期以来存在艺术与技术的界限,让数字技术更好地为艺术家们服务,成为电影艺术家的新画笔。数字技术发展的今天,已成为电影艺术创新的基础。作为数字技术人员应该调整知识结构,保证电影艺术健康发展,在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牢牢的把握技术的发展方向的同时,也不能丢掉传统的电影技术。好莱坞大片的成功之道告诉我们,一部电影作品的成功绝非仅仅源于数字技术制作带给观众的视听盛宴,而是怎样利用数字技术更好地为深化故事情节,更加完美、逼真地体现电影作品的主题,当我们被众多优秀的电影作品所征服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反思,我们自己的作品缺少了什么!完美的故事情节、人物鲜明个性的塑造仍是铁的定律。一部电影作品仅仅依靠数字技术而没有想象力、创造力,缺乏思考,注定只是个运用了现代数字技术的冷冰冰的躯壳,将不会打动观众,也不会成功。

4.3投资和培养专业人才

观众对好莱坞大片的青睐,足以体现出传统的国产电影在制作上的吸引力不够。广大观众沉醉于国外大片带来的超级享受,大呼过瘾之余,电影界的有心人不禁发问,我们自己的电影该如何走出低谷,重新获得观众的青睐。争取更大的市场的关键在哪?资金、技术,然而这些都不是困扰我们的最大问题,困扰我们的最紧迫的问题无疑是培养优秀的复合型影视人才。人的因素在哪里,能够系统的掌握数字化设备的技术和使用它们制作作品的人才在哪里?没有人,单单拥有机器又有什么意义。要改变人才缺乏的现状,一方面要确立改革教学的新思路。有计划的培养有关数字技术在电影艺术创作中的应用的相关课题,以便培养出适合当今数字技术背景下的电影艺术创作人才;另一方面要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积极的培养拥有较高艺术素质且愿意学习新技术的学生们。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加紧培养自己的数字电影制作人才,并积极开发适合国内使用的数字电影制作软件和硬件。

总之,我国的数字电影产业虽然还停留在初级阶段,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手段的飞速进步和电影行业内外相关人士的努力探索,我们有理由相信,作为未来电影业发展的主流趋势,中国数字电影的发展会由初步阶段逐步向高级阶段发展,中国数字电影制片的数量和质量将进一步提高,并成为支撑我国电影票房的主力军。

参考文献:

[1]朱虹.中国数字电影的现状及发展战略[J].现代传播,2010(11):1-7.

[2]童刚.中国电影技术的发展方向[DB/OL].科讯网,2009-03-18.

12.浅析中国的计划生育问题 篇十二

企业并购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 决策者很难把所有问题都看的很透彻, 导致了对目标企业的评价不准确, 并购采取的融资方式不恰当, 在财务方面出现很多问题,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财务调查工作范围模糊, 调查人员不熟悉企业的行业惯例及特有情况。

企业在进行财务调查时, 对一些具有兼容性的调查工作, 由于范围模糊而无人过问或者产生磨擦;调查人员由于对行业惯例、市场情况等不了解以及职业操守的影响, 无法掌握被调查企业运作中的某些特有情况, 对一些事情不能做出合理的判断。例如, 对购货合同的真实性由谁负责向第三方核实存在争议;财务人员对涉及自己不敏感的法律问题, 不能主动寻求律师的帮助, 使临界工作无人问及。

2. 对目标企业或有事项关注不够。

企业在并购中审阅、分析目标企业财务报表时, 对目标企业报表未披露或未充分披露的信息关注不够, 对并购的投入产出价值调查分析不准, 过分关注目标企业报表中资产、负债的一些显性问题, 而忽视了一些诸如未决诉讼、债务担保、辞退福利等或有事项隐性问题;只看表中资产、负债的数据, 而没有分析其真正的现金获利能力、应收账款成为呆账的概率以及无形资产未来可使用价值和是否存在产权纠葛等问题, 忽视报表中未披露或未充分披露的信息和外部因素的干扰, 造成对目标企业的财力分析不足, 价值评估不准。

3. 对并购的交易成本预计不足。

企业并购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人力来完成, 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的费用和成本。比如, 为企业并购发生的律师费、审计费和为并购方勤勉工作的管理人员、投资银行家们的费用等直接成本;因并购进行评估、谈判所花费的时间以及由于并购而失去关键管理人才和雇员等的间接成本;合并时进行调查和可行性分析时不可不考虑的磨合成本。这些成本若考虑不周将导致并购财务问题不断出现, 并购成本很难估计准确, 使并购失败率增高。

4. 财务整合难以形成协同与合力。

并购后的整合被认为是并购中最难的部分, 很多失败的并购案例最终都是因为整合问题。在整合中最难的是财务整合, 财务整合是整合过程的核心, 是发挥两家企业的财务优势, 实现企业财富最大化的协同效应。企业的财务整合不仅要将并购企业与目标企业的财务体系进行整合, 而且还要将不同的财务控制系统进行连接;不仅要将双方的账务、报表、财产进行简单合并, 而且还要对不同体制、管理风格、企业文化下的财务、会计、管理人才调整合并。对这些整合中的财务问题若处理不当, 就可能不会产生并购的“财务协同效应”, 甚至会出现财务负效应。

二、中国企业并购产生财务问题的原因

1. 决策层和财务调查人员业务素质低, 不能做到尽职和审慎调查。

任何操作的运行都离不开人, 人是企业非常重要的资源, 高素质的理财人员, 更是企业不可多得的财富。就目前情况来看, 中国企业的理财人员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和专业教育程度的限制, 其综合素质和业务素质普遍较低, 他们的理财观念和方法, 以及职业道德和判断能力, 在很大程度上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要求。特别像企业并购这一需要全方位人才的新兴经济事物, 由于在中国起步晚, 并购的实践经验不足, 不能像西方那样, 由具有专业理财人员组成的投资银行介入或充当财务顾问, 只有少数的企业, 让具有较高水平的中介组织介入, 而多数企业则由决策层及财务人员组成, 使得企业并购中调查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难以应对并购中一些复杂隐蔽的问题;加之一些调查人员职业道德水准低, 责任心不强, 对涉及到自己不明白或不敏感的问题, 不善于主动寻求他方协助;对目标企业的会计报表、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没有谨慎审查;使得调查人浮于事, 难以做到谨慎和尽职。

2. 并购双方信息不对称。中国企业并购中, 并购方与目标

企业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是造成企业并购决策失败的主要因素。不对称的财务信息, 使并购方对目标公司的认知或真实情况永远少于被收购方对自身的认知或真实情况的了解。一方面, 并购方很难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对目标企业负债多少、财务报表是否真实、资产有无抵押担保等情况, 全面了解、逐一辨别真伪;另一方面, 被并购方有可能为了自己的利益, 隐瞒损失信息, 夸大了收益信息, 并按有利于自身的利益, 对信息进行了“包装处理”。信息披露不充分、失真, 造成了并购双方在并购过程中信息地位不对称, 使并购方的决策层基于错误的信息而做出错误的决策, 给并购后的企业带来着巨大的潜在风险。

3. 进入低成本扩张的误区。

企业在并购中总想以较低的成本实现其最大的扩张, 但实际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并购成本居高不下, 代价越来越大以至企业掉进低成本陷阱, 甚至被拖垮。究其原因主要是: (1) 忽略并购前期的调研、谈判成本, 没有考虑合同签订与执行的过程中付出的各种人力与财务代价。 (2) 企业向被并购企业派驻管理人员, 调整管理机构, 实施业务重组, 进行技术改造等需要投入财力, 这部分间接成本未被计入并购成本。 (3) 只计算并购的会计成本, 而没有考虑因从事该项并购而放弃其他机会收益的机会成本。

4. 经营过分多元化。

纵观近年中国的并购, 相当一部分企业并购后经营业绩并未得到显著提升, 资产规模却在不断扩张。其原因是: (1) 企业盲目追求多元化经营, 通过并购快速进入了非关联业务领域, 结果招致财务多元化, 形成财务整合的不协同效应; (2) 无关联多元化并购使企业决策者和高层经理进入全新的业务领域, 对并购对象所处的行业不甚了解, 难以进行明智的决策; (3) 多元化并购增多了跨行业的分支机构, 使并购方管理人员无法在短期熟悉有关的专门知识和经验, 无法恰当评价经营单位的业绩和建议, 以致并购后的企业经营管理效率降低。

三、解决中国企业并购财务问题的对策

1. 聘请经验丰富各种专业人才组成并购小组, 尽量做到并购中审慎和尽职调查。

并购中的审慎和尽职调查是成功并购的开始。为了做到调查的审慎和尽职, 避免更多财务问题出现, 企业应聘请知识层次高、经验丰富的各种专业人才组成调查小组, 通过审阅、分析目标企业财务报表及其他财务资料, 发现关键及异常财务问题, 对并购日前存在的或有事项和未披露的事项, 经调查无法核实的, 要求其出具承诺和保证;分析目标企业的经营管理现状, 关注其关联方交易的内容、金额及操作是否客观公正, 有无非正常性交易, 以了解其管理团队能力;通过访谈与企业内部各层级人员、中介机构及小组调查人员相互沟通和协助, 以最大程度的降低并购中的操作风险, 取得更好调查效果。

2. 改善信息不对称状况, 合理确定并构成本, 以降低目标企业价值风险。

在并购中, 信息是非常重要的, 真实、准确、及时的信息可以大大提高企业并购的成功率。为了改变中国资本市场不完善造成的信息不对称给并购行动带来的困难, 并购企业应尽量避免恶意收购, 聘请投资银行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对目标企业的产业环境、财务状况和经营能力进行全面分析;聘请经纪人、会计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 扩大调查取证的范围以证实信息, 改善信息不对称状况。合理预计并购成本, 应特别关注企业为并购的协同效应而发生的隐性成本, 包括律师费、审计费和为收购方勤勉工作的投资银行家及中介机构人员费等直接成本;评估目标企业和进一步谈判所花费的时间, 由于并购而失去关键管理人员和雇员等间接成本;以及因并购而放弃其他投资机收益的机会成本。

3. 建立健全财务运作管理体系, 提高财务整合中的财务协同效应。

并购中的财务整合是整合过程的核心。企业应建立一套高效健全的财务运作管理体系, 对并购双方的财务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以达到并购的财务协同效应。企业在建立财务运作管理体系时, 应结合企业自身经营过程、业务量对财务机构、会计人员、财务制度进行整合, 使各部门的责权分工明确, 并能相互制约;使会计人员更适应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其规模;使财务制度和政策, 更以并购后企业的利益和目标为基点来选择和制定, 而不只从单个企业角度出发。在此基础之上, 再对并购企业自身资源和管理能力以及目标企业的审查, 发现其财务上的问题, 以使整合做到有的放矢;并对双方税法、会计处理惯例等内在规定进行分析, 使其产生的资本性收益, 在并购双方间的低成本有效再配置更具有提高财务能力的功能, 来实现合理避税、股东财富最大的财务协同效应。

4. 寻求法律保护, 避免财务问题出现。

企业的并购活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的法律法规很多, 要想减少财务问题的出现, 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 熟知相关的法律制度, 签订相关的法律协议是必要的。因为财务调查不可能深入到每个细节, 所以在签订法律协议时, 应该将相关的文件、义务、治理、陈述、保证和赔偿等内容逐一写明。为了避免出现财务问题, 首先尽可能采用协议并购, 通过双方的协商沟通, 可以达到信息交流、相互理解的目的, 以此降低并购交易的其他风险;其次优化并购交易程序, 借助于律师事务所和会计师事务所的专业服务, 依法进行并购, 并对被并购方刻意隐瞒或不主动披露相关信息依法充分披露, 以减小交易风险。最后要求企业在实际操作中应充分遵循现有法律, 稳健、审慎操作, 用准确的财务数据、完备的财务运作和细致的产业判断, 来成功地降低并购过程中的财务问题。

参考文献

[1]迈克尔·A.希特, R.杜安·爱尔兰, 罗伯特·E.霍斯基森.战略管理[G]//吕巍, 等, 译.竞争与全球化.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258-281.

[2]费雄文, 吴庆念.论企业并购中的财务调查问题及对策[J].时代经贸, 2007, (82) :157-158.

[3]鲍莉华.谈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及防范[J].商业时代, 2008, (25) .

[4]贺龙梅.浅谈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及规避[J].会计之友, 2007, (14) .

[5]林娜.企业并购的财务整合问题探讨[J].时代金融, 2006, (11) .

上一篇:福建高考文学名著简述题整理下一篇:税务稽查内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