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诵与教学(精选12篇)
1.吟诵与教学 篇一
《静夜思》、《乞巧》吟诵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中国文字历史悠久,意蕴悠长。这些美丽而富有魅力的文字生来就给使用它的人带来了诗的灵性,在浩瀚的中华文化中,诗词歌赋让我们体会到了汉字的意蕴之美。而当你读起它们,那变幻无穷而又美妙动听的韵律便会从你的唇齿间缓缓流出。今天,就请同学们跟随老师,一起来感受汉字的声音之美。
二、吟诵知识学习
(一)第一步:读出平仄:
1、(课件出示《乞巧》)老师这里有一首诗,哪位同学能用你认为最美的声音来读一下。(点2名展示朗读)。你们读得可真美呀!
2、七夕之夜,当你抬头仰望那浩瀚无垠的青天,点点繁星闪着清丽的光芒,你是否会想起牛郎织女那美妙动人的故事?是否会轻轻地吟起这一首小诗?(师展示吟诵)
3、你们觉得老师读得怎么样?(点名评价)你们发现了老师的读法和我们平时朗读课文不一样。那是因为,这些文字长长短短的读音中藏着许多秘密,而老师这里有一把开启声音秘密的钥匙,想不想要?这把钥匙的名字叫做“平仄”(板书“平——仄”),领读“平”(拖长音)、“仄”(读短)。
4、讲解吟诵规则:
1)平长仄短:刚才老师读诗的方式叫做“吟诵”,就是根据平长仄短的规则来诵的。在普通话中一声、二声为平声,需要读长;那仄声呢?(让学生来说,同时板书)
2)入短韵长:除了平声、仄声,还有非常特别的一类字叫“入声字”,不管它声调是什么都要读短。这叫“入声归仄”。而诗句末尾押韵的字叫“韵”,韵字读得最长。(比如,诗中“霄”“桥”“条”都是韵字,都需长读)
3)吟诵符号:为了方便同学们吟诵,老师用一些吟诵符号为《乞巧》做了标注。(课件出示,同时讲解:横代表平,长横表示长平,韵字的横最长,表示韵字最长,竖代表仄,短竖加点表示入声。指导诵读时配合手势)。
4)吟诵的基本规则就是这样。哪位同学来为大家吟诵一下?(点名读,评价并指导)你读出了诗歌平短仄长的美感。迢迢银河,悠悠情思,牛郎织女终于相见了,人们带着美好的祝福与心愿,共同吟诵起这首诗。(指导配合手势齐诵)
(二)第二步:读出不同的调。
同学们,吟诵就是这么简单,但是,要读出古诗文的韵味,仅仅有“平仄”这把钥匙是远远不够的。老师这里有第二把钥匙“调”。
1、(课件出示:春光 春桃 春水 春树)请跟老师学,示范“春光”三个调。指导学生读出每个词上、中、下三个不同的调。
2、(出示《乞巧》)现在我们以一句为单位,请同学们按照上中中下的调来吟诵这首诗,谁来试一下?(点名诵读,评价)指导男女分读,师生合作读(课件分好)。
(三)第三步:依字行腔,读出韵律美。
同学们高高低低地吟诵中,把留在纸上的文字变成了有着自己独特味道的声音,我们还可以让这首诗变得像歌曲一样美妙。所以,老师这里准备了第三把“钥匙”(课件出示“依字行腔,读出韵律美”)
1、我们汉字的声调就是最美的乐谱,按照平长仄短的规则,随着声调的起伏变化,任何人都可以成为音乐家。(课件出示“春光 春桃 春水 春树”示范依字行腔,点名展示)
2、瞧,每个人都创作出属于自己的音乐了。银河之上,牛郎织女享受着久别重逢的喜悦,碧霄之下,美丽的女孩们对月穿针,丝丝缕缕的红线中是否会传出美妙的歌声。(教师示范吟咏)
3、你听出了什么?(学生谈感受)(课件出示古人行吟图)你们看,我们读到的所有美妙绝伦的诗文,都是古人这样且行且吟创作出来的。所以古诗文不仅仅是纸上的文字,更是声音的文学。同学们想不想学习吟诵有腔有调的吟诵这首《乞巧》?(一句一句地师范学习,教学中可点名让同学展示,也可共同学习)
4、你们吟诵得可真有味道,那让我们一起在音乐中,吟诵起这首充满美好愿望与幸福憧憬的诗歌吧!(配合音乐,设计师生,男女分诵)
三、巩固拓展:
我们用三把神奇的钥匙,开启了汉字声音的秘密之门,推门而入,我们看到了汉字的另一种美,感受着诗文曼妙的韵律,透过声音走近诗歌、走近诗人的心。
2.吟诵与教学 篇二
但是, 自“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 学校不再让学生采用吟诵的方式来读古诗文, 因此, 古诗吟诵教学对于当前的语文教学而言, 已成为一件新鲜的事。 随着国人的“ 文化觉醒”, 现在一些学校正试图恢复这一传统的读诗形式。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与反思之后, 笔者在小学古诗吟诵教学中初步形成了“ 读之—吟之—唱之—舞之”的教学策略, 谨以本文讨教于诸位同仁。
一、读之, 平长仄短, 入声短促
兴趣是推动学生自觉学习、 调动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 学生对吟诵有兴趣, 学习起来就会事半功倍。 因此, 在吟诵教学之初, 笔者先设法激发学生对吟诵的兴趣。 吟诵是按照古诗的格律来发声的, 在节奏上平长仄短, 在音高上平低仄高, 在旋律上平直仄曲。这样的“ 读诗”方式, 能充分展示汉字的声音特点, 充满了音韵美。 但是, 由于学生之前对吟诵知识一无所知, 对吟诵“ 曼声长吟”的语调一时难以接受, 所以, 笔者把吟诵教学的第一阶段目标定位为“ 读”。
在教学的最初阶段, 为了让学生觉得吟诵“ 好玩”, 笔者并没有急于跟学生讲授枯燥乏味的古诗格律, 而是借助我们课题组开发的 《 小学生古诗词吟诵本》 这个载体, 依据该书为每首古诗词所作的吟诵标注符号, 拉长声音读诗给学生听。 由于从来没接触过这种读诗的方式, 所以学生们都感到新奇有趣, 并兴致勃勃地争相仿读起来。 待学生热情高涨起来之后, 笔者趁热打铁, 把古诗上标注的吟诵符号所代表的意思即吟诵规则告诉学生。 学生了解规则后, 便迫不及待地根据标注符号的提示学习起“ 读”诗来。第一节吟诵课后, 学生们兴致勃勃, 充满期待, 不断询问什么时候再上这样的读诗课。
此后, 笔者每周安排一次吟诵教学活动, 在课堂上一首诗一首诗地带着学生拉长声音“ 读” 起来, 并在每节语文课课前和午读时间让学生拿着吟诵本练习这种读诗方式。 就这样, 古诗吟诵慢慢地进入我们的课堂。
二、吟之, 无腔无调, 随意而出
按照唱的韵律, 用读的语调把古诗诵读出来, 即为“ 吟”。吟, 半读半唱, 仄读平唱, 充分表达了古诗特有的音律美。 然而, 吟又不等同于唱, 它讲究“ 无腔无调, 随意而出”。 古人吟诗, 意在感受古诗的情致、精神, 心中复现诗中情景, 领会诗意诗情。 用现代的阅读观点来看, 吟是读者对诗境的个性化解读, 对诗意的个性化表达。 中国古人在读诗时不仅“ 高声朗读, 以昌其气”, 还讲究“ 密咏恬吟, 以玩其味”。 在高声朗诵之后, 古人又通过吟唱的方式, 进一步入诗境、悟诗意、品诗味。因此, 在学生充分“ 读”古诗的基础上, 笔者把吟诵教学的第二阶段目标定位为“ 吟”。
吟咏与朗读是不能严格区分开来的。 经历了吟诵教学的第一阶段, 学生已习惯于拉长声音来读古诗, 在此基础上, 笔者便开始实施第二阶段的教学———吟, 要求学生根据平长仄短, 依字行腔曼声长吟, 注意韵字回环, 入声短促, 感受古诗文的“ 呼吸”与节奏, 并尝试根据古诗的内容来确定每一句、每一词, 甚至每一字的快慢、轻重、 高低, 以表现出古诗的情感, 如轻快、沉重、喜悦、忧伤等。 另外, 为了让学生直观感受吟的“ 形象”和技巧, 教学时, 笔者还播放程滨、徐健顺、陈琴等前辈的吟诵音频给学生听。 学生边听边模仿, 低声跟着音频吟诵, 尽情地感受吟诵大师们的“ 美声”, 品味吟诵这种语言艺术的精妙之处。 学生们听着吟着, 古诗文的精神、意蕴渐渐深入内心, 于是他们在吟诵古诗文时便不自觉地就“ 无腔无调, 随意而出”。 如学习《 泊船瓜洲》 一诗时, 学生的声音时而轻盈, 时而低沉, 时而平缓, 时而激动, 把诗人那浓浓的乡愁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歌之, 天马行空, 弦歌不绝
人们形容儒家的学校, 常说“ 书声琅琅”, 又说“ 弦歌不绝”。 意思是说学校里时时处处都有歌声。 这“ 歌声”其实很大的成分是吟唱诗文之音。 诗与音乐“ 本是同根生”。 古诗对仗工整, 节奏鲜明, 韵律和谐, 抑扬顿挫, 读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 听来悦耳动听、扣人心弦、富有音乐美。 教学中, 在引导学生反复吟诵、 细细品味诗的节奏以及平仄韵律的基础上, 笔者把吟诵教学的第三阶段目标定位为“ 唱”。
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学习, 学生已经掌握了吟诵的一些基本技巧, 可以依据吟诵标注符号自行吟咏。 此时, 笔者又把要求提高了一个层次。《 小学生古诗词吟诵本》 中每首诗的后面都附有一个“ 吟诵例子”———用简谱记录吟诵的调子。 在吟诵课堂上, 笔者开始领着学生唱谱, 唱一句谱, 吟一句诗, 反复练习。 慢慢地, 学生有了“ 唱”的感觉。 因为“ 唱”比“ 吟”更自由, 所以学生们更喜欢“ 唱”。
古诗吟诵的过程应该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创造过程。 由于每个吟诵者的经历不同、 文化素质不同, 因此, 吟诵同一首诗时所使用的腔调也会不同。 在吟诵的过程中, 笔者会留给每个学生自由创作的空间, 让学生在感受古诗的艺术魅力的同时, 点燃创造的火花———让学生自行编曲“ 唱”诗。 说是“ 编曲”, 其实只是依据吟诵的规则“ 自由唱”。只有在学生明显违反吟诵规则时, 笔者才会提出“ 修改”的意见, 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学生“ 自由唱”的积极性。
四、舞之, 情到之处, 体态相随
古人吟诗, 情到浓时, 常常摇头晃脑, 手舞足蹈, 体态相随。 古人的身体动作体现着吟诵者对声音高低、强弱、疾徐的控制, 如声音大时身体向后, 声音小时向前。 但体态的变化多是柔和的, 以轻摇为主。 笔者认为, 学生在吟诵古诗时, 要真正做到“ 披文以入情”, 需要借助多种手段, 其中, “ 舞”是必不可少的。 故此, 笔者把吟诵教学的第四阶段目标定位为“ 舞”。
在这一阶段的吟诵教学中, 笔者要求学生在吟唱古诗文时要站立起来, 根据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和生活经验, 手舞足蹈, 闻“ 诗”起舞———以各种肢体语言辅助吟诵, 调动多种感官, 促使思维与动作共同协作来吟唱古诗。 这样做, 学生更能入情入境, 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深刻感受诗中所蕴含的意象、情趣之美。 当然, 在刚开始的时候, 有些学生会因为羞涩不敢“ 轻举妄动”, 但是, 只要有人带头起舞, 渐渐地, 就会有很多的追随者。 在这些追随者当中, 不少的人会因为尝到了快乐的滋味而成为下一轮吟诵的“ 领舞人”。
在去年的“ 六一”儿童节文艺表演活动中, 笔者指导学生编排的吟诵节目, 令全校师生为之倾倒。 在节目表演的过程中, 台下不时有人随着台上的人一起读之、吟之、歌之、舞之。
3.小学诗词吟诵教学初探 篇三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诗词吟诵 诗词吟诵教学
引言
诗词学习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小学生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感受我国经典的重要途径。诗词吟诵是我国古代文人对诗词的传统诵读方式,它与朗诵不一样,不仅要讲究平仄、入声和尾韵拖长,还应融入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情体会。
1.在小学诗词吟诵教学中吟诵的重要性
古代读诗讲究“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无腔无调,随意而出”,因此小学生对于诗词的理解、感受是吟诵诗词的灵魂[1]。通过对诗词的反复吟读,自然会做到“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的效果。教师再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指导和点拨,帮助学生掌握吟诵中的平仄、入声和尾韵拖长等要点,自然也就学会了诗词吟诵。
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词的意境与原意,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经典的热爱,传承我国古代经典文化。吟诵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不应再反复讲解诗词的内容,告诉学生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意思,而应更注重带领学生领会诗词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在现有的诗词感受上去体会、去感受、去理解整首诗的情感,如此自然就能诗词吟诵了。
2.小学诗词吟诵教学的教学过程
上课前,教师可以先将《绝句》的内容写在黑板上,由教师带领学生将诗读两遍,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熟悉诗词的内容,并准确的掌握诗词字句的发音。待到学生熟悉诗的内容后,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体会诗词的美感。古诗有三美,即意境美、情感美和吟诵美[2]。意境美主要通过诗歌内容中的风景描写,诗人的情感抒发来表现,因此教师不能一味的追求学生对诗歌内容的了解,对每每一个字、每一句诗进行解释,这样很容易破坏诗词整体营造出的美感。
《绝句》中的意境美体现在风景的描写,“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两句诗立刻在学生面前呈现出一副活泼生动的画卷。不再需要过多的解释与翻译,学生就能领会到诗词中的风景美。而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描绘的是远景。与前两句的“黄”、“翠”、“白”、“青”相比,后两句的诗句所呈现的画面就有些沉闷与幽远。从诗中的颜色、远景、近景的对比,学生可以感受到诗人通过整首诗所表达的意境美。
《绝句》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副春天明秀的秀丽景色,看见这样的景色任何人的心情都会感到温暖,轻松。而后两句将视线转向远山上还未融化的雪,与门外停着的船,整个轻松欢快的情感立刻有了那么一丝愁绪。教师让学生领会诗中的情感,让学生想象一下自己看见这样风景时会有怎样感受,结合自己的理解与体会,学生自然可以把握这首诗在吟诵时应有的感情。
绝句以四句构成,短小精粹,是依照律句的平仄排序,非常讲究粘对和押韵,故而绝句也很容易朗朗上口[3]。在开始学习吟诵时,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去反复吟读诗词,当学生能够将诗句记在心中,读准诗词中的每一个音,每一个字,充分体会诗句中的韵律后,自然能够脱口成诵。在反复吟读的过程中,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也会加深,当学生脱口成诵时,自然会融入自己的理解与感情,如此学生便能够吟诵出自己的感受、韵味与节奏了。
学生在感受诗歌的吟诵美时,教师可以通过领诵、齐诵、接力诵等方式让学生熟记掌握诗词的内容。首先,由教师先进行吟诵示范,让学生跟读。吟诵完两遍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齐诵。当教师认为学生已经完全掌握时,可以让感觉自己能够独自吟诵的学生站起来吟诵,若其他学生觉得自己可以也可以站起来一起吟诵。当全班学生都能够准确完整的诵读出诗词内容,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如何在吟诵过程中,掌握平仄、入声和尾韵长托等吟诵的要点。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不同的平仄和入声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诗词吟诵的方式并不只有一种。在吟诵过程中学生也可以适当的加入一些肢体动作,以加强整首诗词的吟诵美。
3.小学诗词吟诵教学的体会
教师将诗歌的吟诵作为课堂的重点,也最为学习诗词的重点。教师带领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情感美时,就已经为学生的诗词吟诵打下重要的基础,让学生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诗词的吟诵,感受到了诗歌的吟诵美。
整堂课下来,教师真正用于讲解诗词内容的时间没有超过10分钟,但每一位学生都可以说出《绝句》中的诗意,说出诗人想要表达的感情。在课堂上,学生表现出积极的活跃性,尤其是在诗词诵读的环节,所有的学生都积极的参与其中,开口吟诵,有些同学还加入了自己的肢体动作,课堂气氛被推至高潮。
在吟诵教学时,教师要多与学生沟通、互动。教学中,教师一直保持着与学生交流,尤其是在引领他们去发现诗词中的意境美和情感美时。在吟诵开始时,小学生往往没有足够的自信心,不敢独自开口诵读。但当大家都开始吟诵时,小学生也就没有了顾虑,愿意开口,融入其中,逐渐有自信开口领诵或独诵了。教师要善于利用小学生的“从众心理”,从而营造出一个诗词吟诵的良好学习环境。
结论
在小学诗词吟诵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地位,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带领学生体会诗词中的意境美、情感美和吟诵美。让学生主动开口,慢慢学习掌握诗词的吟诵方法与要点。在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小学生的学习特点,运用多样化的吟诵教学方式,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如此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诗词的魅力,才能更好地传承我国古代经典文化。
【参考文献】
[1]李秋新,董倩. 论常州吟诵的保护与传承[J].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4,05:32-36+54.
[2]曲劲竹. 论吟诵对小学生古诗文学习的影响[J].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5,04:108-111.
4.小学一年级吟诵教学初探 篇四
吟诵是传统诗词文赋的诵读方式,不仅如此,它还是创作方式、教育方式、修身方式、养生方式,是汉文化的意义承载方式和传承方式,它是中国式读书法。吟诵是吟和诵的组合词,语境不同而含义不同。“吟”有两个意思:一是声调抑扬地念,一是指作诗、写诗及推敲字句,均为引申义;“诵”是指背诵和朗读,为本义。因此,“吟诵”不单指声调抑扬顿挫地诵。而吟诵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对汉诗文的诵读方式,自先秦开始,口传心授、代代相传,流传至今。吟诵是吟咏和诵读的合称。吟咏是有曲调的,它和唱的区别在于,唱的目的在曲,吟的目的在词。诵读是没有曲调的。除此之外,两者的规则是完全一样的。
当我第一次接到吟诵教学活动时,感觉好奇怪的,第一次听吟诵怎么听都觉得难听。心中时常质疑古人是这么吟诵古诗的吗?为什么我一直以来没听说过这样读古诗?吟诵是真的吗?心中的一连串疑问,在张老师的耐心指导下,我上网听了徐建顺老师的视频讲座之后迎刃而解。当我了解了吟诵的前世今生,学习了吟诵的理论与方法后,我惊讶地发现自己渐渐爱上了吟诵,感受到了吟诵之美。
经过一年来的实践与摸索,我对低年级的吟诵教学有了一点点思考和做法,我的教育对象是一年级学生,学生识字量不多,理解能力有限,因此在教学吟诵古诗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朗读古诗
吟诵教学的第一步是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它是学习吟诵的前提。孩子们在学完汉语拼音后,就可以独自朗读古诗了,在《我爱吟 诵》这本教材中,孩子开始接触的都是近体的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古诗内容简单,合撤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有些古诗都是孩子在幼儿园时就会背诵,所以读准古诗并不难,读上四五遍就可以读正确、流利了。孩子们在读古诗时会遇到文读语音的字,比如《山行》中的“远上寒山石径斜”,“斜”不读“Xīé”,读“Xīá”,可让孩子知道主要是为了古诗的押韵。教学古诗文,重点是让学生诵读,并同时在诵读中感悟古诗文的精粹,在感悟中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诵读在古诗文教学中十分重要,可指导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二、积极营造一种吟诵的氛围。
利用早读20分钟,是固定的读诗时间。学生随身携带《千字文、三字经》日日诵读。课前一首歌,一首诗做到位。在教学方法上提倡“不求甚解”,重读不重懂,意在让学生在积累中感悟,在积累中培养语感。课外,开展形式多样的古诗词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有意无意间,直接接触和感受中华诗词的魅力,感悟做人的道理,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积极性,拓展诗词学习的视野。
三、诵读古诗
吟诵教学的第二步是诵读古诗。针对孩子年龄小的特点,在小学一年级吟诵教学中,应该重视“诵”,以“诵”为主。孩子们掌握了一些诵的基本知识后,拿到一首古诗就会情不自禁地诵起来。关于诵的基本知识也不要讲得太多太深,太多会显得枯燥,太深难以理解,要结合教学慢慢的渗透。在日常的吟诵教学中,我主要向学生介绍以下吟诵方法:
1、平长仄短
这是吟诵时音长方面的规则,而且仅限于吟诵格律诗文。格律诗文是平仄相间的,平就是现在汉语的一声、二声;仄就是现在汉语的三声、四声。但是一声、二声在古代都读阴平,也就是都读一声,所以平和仄就是平和不平的关系,因此古代的诗平仄相间,读起来是一动一静的。教学时,可简单的说就是一二声拉长,三四声短,平声用“—”符号表示,仄声用“︱”符号表示。吟诵时,诗文中的第二、四、六等偶位字,是平声字,则是长音,是仄声字,则是短音,句尾是韵字时拖音。
2、押韵
押韵是在诗文中,把同韵字放在不同句子的相同位置,一般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句子押韵,不仅便于吟诵和记忆,更使作品具有节奏、声调协和之美。近体诗押韵有较严格的规定,首句可押可不押,下句必押平声韵。在教学时,可让孩子先找一找诗中押韵的字,把其圈出来,吟诵时可以拖音。
3、入声字
普通话中所有的字音长短一样的,或者无所谓长短。古代是有长、中、短音的。吟诵的时候,韵字和偶位的平声字是长音,入声字是短音,其余的字是中音。入声字有顿挫之感,常用来表达痛苦、决绝、强调等意义。体会入声字在诗中是怎样运用的,对于体会诗歌的涵义 非常重要。在吟诵入声字时,如果把仄声看作音乐节奏一拍,那么入声字就是半拍。
3、依字行腔
是旋律的生成规则。声调向上就往上引,声调下降就往下吟,这就是依字行腔。简单说就是不倒字,即不能把字的声调读错了。吟和唱的区别有很多,比如“吟”是依字行腔,绝不会倒字的。“唱”是可以不管的。像谷建芬老师作曲的《春晓》,“闻啼鸟”唱成了“问替niāo”。因为她是用西方作曲法作的曲,结尾要用对称的音,根本不管词。“吟”就不同了,任何地方的“吟”,都是不倒字的。
4、开闭口音
是开口音还是闭口音可看韵腹和韵尾,开口音是a、o为韵腹的音,闭口音是i、u、ü为韵腹的音,开口音的情绪明朗,闭口音的情绪低回,根据诗中的开闭口音可以来判断整首诗的基调。举个例子,《咏鹅》是赞美鹅戏水时动态美,富有生活情趣。表达了鹅的美,这就是朗读的结果。因为朗诵,每个字都很短不超过一秒钟。这个韵有的字:“白毛”对“红掌”、“浮”对“拨”、“绿水”对“清波”一旦使用这个韵,情感很悠长,一般很美。这首诗也用了很多开口的音,在孩子还不能理解文字背后的意义时,我们同样可以从声韵上来感受整首诗的韵律美,是朗读时达到的效果。
三、吟诵古诗
吟诵教学的第三步是吟诵古诗。吟诵古诗是对学生最高的要求,它是学生掌握了吟诵方法后和对古诗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感受,在诵读 的基础上进行创调,最终形成自己的调子。针对低年级孩子来说,他们的理解能力有限,知识积累不够,所以我是先带领学生听光盘,以模仿为主。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知识的不断积累,他们逐渐就会创造出自己的吟诵调。
5.吟诵与教学 篇五
塞下曲
湖南鼎城聂枫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把握将军的形象。
3、通过吟诵,字义与音义结合,与意象系统结合,深入浅出地理解诗歌涵义。过程与方法:
1、通过拼读、书写练习、口头组词掌握本课生字与新词;
2、通过多种形式诵读、吟诵,达到背诵古诗的目的;
3、通过对古诗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通过诵读、吟诵古诗,积累古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古诗的教学,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感情,把握将军的形象。
教学难点:想像诗句所描绘的画面,能吟诵和背诵诗歌。
教学过程:
一、激情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中国古代有许多位著名的将军,他们都凭着自己的军事才能和高超武艺,建立了丰功伟绩。今天,聂老师想给大家介绍一位著名的将军,他就是西汉名将李广。李广驻守边疆的时候,让敌人闻风丧胆,号称飞将军。这节课,我们就可以从唐代诗人卢纶笔下的《塞下曲》来领略这位飞将军的风采!(教师随机板书《塞下曲》)不过在学习古诗之前,大家回忆一下,以前我们学古诗用过怎样的学习方法?(生:查字典、看图、查资料)今天聂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学习古诗的四步法,好不好?(指名读一读)
1、学古诗,知作者;
2、解题意,会质疑;
3、抓字眼,明诗意;
4、多吟诵,悟诗情。
二、初读古诗,识字正音。
1、学古诗,知作者。
师:首先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塞下曲》的作者——卢纶。卢纶(739-799),唐代诗人。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人。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唐代宗大历年间10位诗人所代表的一个诗歌流派,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偏重诗歌形式技巧,但这10人中的生卒年皆不详)曾在河中任元帅府判官。善于写景抒情,艺术成就较高。他从军多年,所作边塞诗富有战斗生活气息,雄壮感人。
2、解题意,会质疑。师:我们认识了作者,还要了解这首诗的体裁。
《塞下曲》为汉乐府旧题(一般使用和汉乐府一样的题目,表达的内容也和汉乐府类似。这样的诗,因为使用了汉乐府的题目,所以叫做旧题),属《横吹曲辞》,即从西域和北方传入的少数民族音乐,多用于军旅征伐和田猎、出巡。由此可见,《塞下曲》是指古代边塞地区的一种军歌,内容多写边塞征战。卢纶的《塞下曲》一共六首,今天学习的是第二首。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古诗,要求读通顺,注意读出节奏。然后指名读一读,做出评价(主要把字音读准)。
检查学生的读诗情况后,出示本首古诗的生字,并熟悉多音字。
三、理解诗句,体会诗境。
1、抓字眼,明诗意。(小组汇报、同学互动交流,教师适时指导。)师:同学们,我们知道古诗语言凝练,每一个字都会有涵义,这首《塞下曲》总共20个字,具体写了飞将军李广的什么故事呢?请同学们6人1小组,用“抓字眼、明诗意”的方法理解和翻译诗句的意思。(先分组讨论,再出示诗句集体分析)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第一二句的字眼:林暗、惊、引弓。一二句的意思是:在昏暗的树林里,突然刮起一阵狂风,野草受惊似的摆动起来。正在夜间巡逻的将军以为是老虎来袭,立即拉弓射箭。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第三四句的字眼:平明、白羽、没、石棱。三四句的意思是:第二天早上去寻找昨晚射出的白羽箭,那箭竟然深深的嵌进巨石的棱角之中。
2、联想:如果射中的真是老虎将会射成什么样子?如果在战场上射击敌军兵马呢?你认为将军是个怎样的人?
勇敢机智武艺高强神勇无比力大无穷
四、指导品读,情感体验。(多吟诵,悟诗情。)
《塞下曲》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勇敢机智、武艺高强、具有神力的边塞将军的威武形象,我们想表达对飞将军李广的赞叹和敬佩,就要好好的品读这首诗,对吗?
1、诵读《塞下曲》,读出韵律。指名读(没有节奏符号的诵读)
师:读诗要读得专心,投入,谁想读一读这首诗?(预设:你读得既正确又响亮,字音很准确!
你读得字正腔圆,真好!
你读得很流畅,字字有交代,满分!)
师:孩子们,读古诗,我们不但要读的准确,还要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课件节奏)
师生合作读。(节奏点拉长)
先跟老师读一遍,然后合作读。老师读第一句,学生读第二句,然后换过来,学生读第一句,老师读第二句,依此类推!嗯,节奏很鲜明,诗的味道出来了。齐读。我们把诗句连起来,全班齐读,注意节奏点。(齐读)大家读得真好,声音清亮,韵律十足,诗的味道更浓了。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韵味,更要读出自己独特的感觉。
2、吟诵《塞下曲》,情通古今。教师示范吟诵。
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一遍,感受一下,老师读诗的方式与你们有什么不同。(师吟诵)。请睁开眼睛,说说你的感受,可以用上像唱歌、有高低、有长短、有旋律等词语。(预设:对,你听得很仔细!
你说得很正确!你很会感受!)
孩子们,老师这种读诗的方法叫做“吟诵”。是古人的一种读诗方法。(板书:吟诵)吟诵的韵律不但可以听得到,还可以触摸得到。大家仔细观察,诗中有颜色的字。(粉色为节奏点红色为韵字蓝色为入声字)
初识平仄规律
a、这里的粉色的字,代表的是平声。仔细看看,它们都标在什么声调的上面?(生答:一声和二声。)对,古人的平声就是我们平时说的一声和二声。声音可稍微拉长。我们可以用画平线的手势,来触摸声音的节奏。跟老师读:惊、军、明、棱。
b、这些红色的字是韵字(风、弓、中),韵字也是平声字,吟诵时是诗句中声音最长的字。c、这些蓝色的字是入声字。吟诵时声音短促有力。声音一出口,马上就又收回来。“白”“没”“石”。男生跟老师读: “白”“没”“石”;女生: “白”“没”“石”。
d、再听老师完整的吟诵一遍,让自己的心安静下来,让耳朵开始聆听。
e、好,跟着老师,我们一起吟诵,让我们触摸古诗的韵律,细细体会诗中的情感。(带领学生吟诵,逐句教,讲讲节奏点和韵字拖长的含义)、创设情境,吟诵诗情。
此时此刻大家就是飞将军李广,你来吟诵!男生吟诵!女生吟诵!集体吟诵!听着你们的吟诵,我仿佛看见了勇敢机智、武艺高强、具有神力的将军形象。
五、拓展延伸,套调吟诵《塞下曲》第三首。
同学们,诗人卢纶笔下的《塞下曲》可并不只是这一首,一共是6首。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第二首。在剩下的5首古诗中,第3首“月黑雁飞高”十分有名(PPT演示),鼓励学生套调吟诵《塞下曲》(第三首)。另外,像著名的大诗人李白、王昌龄,也都创作过《塞下曲》(PPT播放)。那么,课后我们也可以搜集这些古诗,摘抄下来读一读。
五、板书。
塞下曲
“飞将军”李广
勇敢机智
武艺高强
神勇无比
6.吟诵与教学 篇六
四五年级组:古诗吟诵、寓言故事启示、经典名句运用,培情养趣;懂得欣赏与感悟,六七年级组:古诗理解、文言文释义、寓言故事启示、经典名句运用,提高阅读理解,七八年级组:古诗运用、文言文释义、论语启示、经典名句运用,提升写作水平,课程标准》中提出积累优秀诗文的要求,并分学段提出积累优秀诗文的量化标准9年共240篇(段),小学阶段不少于160篇(段),并分学段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具体到我校的语文教育,小学生不仅仅要学完《课程标准》规定的篇目,每学年还要诵读16首课外经典古诗词。从这学期起, 学校安安排每天晨会课为学生诵读古诗的时间,另外学校组织了古诗诵读兴趣小组,每学期举行一次经典古诗文诵读展示活动。应该说,古诗文的学习,我们的社会环境是相当不错的,不仅有教育上的支持,而且有学习的氛围。可是,实际情况看来,我们学生的古诗学习并不能和我们的学习条件成正比。很多老师,只是把古诗画在黑板上,也不讲解就让学生回家去背,甚至于临考试的时候抱佛脚,没有方式方法,也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古诗文诵读展示也只是选几个背的很好的孩子去参加,有的老师干脆每天让学生默写、默写、再默写。因此,我们学生的古诗文学习往往事倍功半,不知对孩子的人生究竟有多少影响。今年,是我踏上工作岗位的第六年,在过去的六年中我有幸在古诗文教学方面得到了很多前辈的指导,积累了一些不成熟的经验。下面是关于小学生学习古诗文我的一点想法。
一.诵读。中国人学诗向来注重背诵。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课程标准》各学段古诗文阅读的教学目标中也都强调了“诵读”二字。诵读是一种传统的阅读方法,通过反复朗读达到熟练的程度,注意眼到、口到、心到。诵读有助于从作品的声律气韵入手,逐步加深理解和体验,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熟读而成诵,也有利于记忆、积累和培养语感。二.分析。我国古代私塾学习诗歌三步走:诵读--讲解--背诵。诵读只是学诗的第一步,单是诵读是没有用的,还需要对诗歌有个简单的分析,即使是刚入学的一年级小学生做到这点也是很有必要的。一般对于我们中年级的学生,我要求学生从这几个方面去分析诗: 诗人――诗题--诗意-―诗情。诗人,就是了解诗人生活的时代,诗人的一些事迹。诗题,古诗的题目有的很难懂,但有的题目就包含了诗歌的内容,比如说: 《山行》的意思是山中行走;《早发白帝城》的意思是早上从白帝城出发。诗意,小学生诗歌学习掌握诗意是一个重要的方面,理解诗意也是学好古诗的关键。诗情,诗歌都是抒发感情的,了解诗歌蕴涵的感情也就初步了解了这首诗。小学生每学期学习的古诗文比较多,也没有什么专门的课来学习,所以这些分析我一般是事先布置给学生自己课下查资料分析的。现在的家长自身的文化素质都比较好,加之现代化的发展,查资料已经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了,这些分析对学生来说并不是很难。有了这些基本的知识做铺垫,老师上课的时候轻松了很多,学生因为自己有了很多资料上课的兴趣也浓厚了很多。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学习古诗文方法就是在平时的学习中点点滴滴的积累学习,而不是囫囵吞枣,临时抱佛脚死记硬背。过去的一年中我在班级进行了一项教学尝试――每周利用一节晨会课让学生自己讲解古诗文。开始的时候学生无从下手,我会在前几次给学生做个指导。起初的几个月,学生基本是照本宣科,很少有脱离稿件自己阐述的。慢慢的学生开始能自由发挥了,过了一年,在课堂上我惊喜的发现学生居然能做比较赏析了。记忆比较深刻的是学生讲解王维的《秋词》,当时学生就这首诗写秋天与其他写秋天的诗做比较,重点谈了悲秋意识,我相当的意外。因此,我常常在想,作为老师我们千万不要小看了这些毛孩子,他们的知识是丰富的,他们的接受能力也是非常强的。四.举一反三,类比学习。我国古典古诗文灿若繁星,数不胜数,如果一首一首的慢慢学习,这样耗费的精力太多,而且不利于记忆。其实,我们可以把描写同种题材、表达同样情感或使用相同表达方式的诗歌放到一起来学习,这样不仅可以加深我们的记忆,还可以在比较中更好的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比如说:李煜的《虞美人》中“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水来比喻忧愁的名句。
小学经典古诗文诵读计划
一、主要任务:
1、规定的古诗词篇目。
2、经典古文名篇
《百家姓》、《千字文》
《弟子规》、《孝经》
《论语》
《孟子》
《老子》
二、具体要求:
1、落实晨读计划,保证每天20分钟的古诗文诵读时间。
2、落实阅读指导,保证每周一节古诗文诵读课。
三、检查督促:
1、开展古诗文诵读比赛。
2、评选诵读系列明星。
四、诵读方案:
年级诵读目录备注
一年级《百家姓》
《千字文》
要求背诵的篇目
二年级《弟子规》
《孝经》
要求背诵的篇目
三年级《论语》
要求背诵的篇目
四年级《孟子》
要求背诵的篇目
五年级《老子》
要求背诵的篇目
一年级第一学期古诗文诵读计划安排
周次内容作者 备注
2咏鹅
骆 宾 王 [唐]
3鹿柴王 维[唐]
4静夜思李 白 [唐]
5江雪
柳 宗 元[唐]
6机动
7塞下曲
卢 轮
[唐]
8池上
白 居 易 [唐]
11悯农
(一)李 绅
[唐]
12乐游原
李 商 隐
[唐]
13夏日绝句
李 清 照
[宋]
14江南
汉乐府
15游子吟
孟郊
[唐 ]
16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 居 易
[唐]
一年级第二学期古诗文诵读计划安排
周次内容作者 备注 风
李 峤
[唐]
3登鹳雀楼王 之 涣
[唐]
4登鹳雀楼王 之 涣[唐]
5春晓
孟
浩
然
[唐]
6古朗月行(节选)李 白
[唐]
7古朗月行(节选)李 白
[唐]
8绝句
杜 甫
[唐]
11悯农
(二)李 绅
[唐]
12寻隐者不遇
贾 岛
[唐]
13江上渔者
范
仲
淹
[宋]
14所见
袁 枚
[清]
15敕勒歌
北朝民歌
16春夜喜雨
杜 甫
[唐]
17忆江南
白 居 易 [唐]
二年级第一学期古诗文诵读计划安排
周次内容作者 备注
2凉州词
王翰
[唐]
3出塞 王昌龄
[唐]
4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唐]
5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唐]
6机动
7望庐山瀑布
李白 [唐]
8别董大
高适
[唐]
11枫桥夜泊
张 继
[唐]
12望洞庭
刘禹锡
[唐]
13小儿垂钓
胡令能
[唐]
14山行
杜牧
[唐]
15示儿
陆游
[南宋]
16四时田园杂兴 范成大
[南宋]
二年级第二学期古诗文诵读计划安排
周次内容作者 备注 咏柳
贺知章
[唐]
3凉州词
王之涣
[唐]
4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唐]
5赠 汪 伦
李 白
[唐]
6绝
句 杜 甫
[唐]
7渔
歌
子张志和
[唐]
8清
明
杜牧
[唐]
11机动
12元日
王安石 [宋]
13书湖阴先生壁王安石 [宋]
14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宋]
15春 日
朱熹
[宋]
16蜂
罗隐
[唐]
三年级第一学期古诗文诵读计划安排
周次内容作者 备注
2早发白帝城
李白
[唐]
3望 天 门 山 李白
[唐]
4浪 淘 沙
刘禹锡
[唐]
5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苏轼[宋]
6机动
7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游 [宋]
8小 池
杨万里 [宋]
11墨 梅
王冕
[元]
12石 灰 吟
于谦 [明]
13竹 石
郑燮
[清]
14己 亥 杂 诗 龚自珍 [清]
15回 乡 偶 书 贺知章
[唐]
16题 西 林 壁
苏轼
[宋]
三年级第二学期古诗文诵读计划安排
周次内容作者 备注
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唐]
3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唐]
4江南春
杜 牧
[唐]
5泊船瓜洲
王安石 [宋]
6机动
7四时田园杂兴
范成大
[宋]
8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南宋]
11题临安邸
林升 [南宋]
12游园不值
叶绍翁
[宋]
13乡村四月
翁卷 [南宋]
14村居
高鼎
[清]
15宿新市徐公店
杨万里
[南宋]
16惠崇春江晓景
苏轼[宋]
四年级第一学期古诗文诵读计划安排
周次内容作者 备注
2相思
王维 [唐]
3夜宿山寺
李白
[唐]
4鸟鸣涧
王维
[唐]
5马诗
李贺 [唐]
6赠花卿
杜甫
[唐]
7陶者
梅尧臣 [唐]
8月儿弯弯照九州
民歌 [南宋]
11沧浪歌
民歌
12终南望余雪
祖咏 [唐]
13题西施石
王轩
[唐]
14牧竖
崔道融
[唐]
15长相思
白居易
[唐]
16杂诗
王维
[唐]
17军城早秋
严武
[唐]
18竹枝词
刘禹锡 [唐]
四年级第二学期古诗文诵读计划安排
周次内容作者 备注
2伤田家
聂夷中
3秋 浦 歌
李白 [唐朝]
4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唐朝]
5早
春
韩愈 [唐朝]
6春
宵
苏轼 [北宋]
7滁州西涧
韦应物 [唐朝]
8画
无名氏
11卜算子·咏梅
陆游[南宋]
12易水歌
荆轲
[先秦]
13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唐朝]
14南
池
李郢 [唐朝]
15晓
日
韩 [唐朝]
16长相思
无名氏
17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唐朝]
18送唐环归敷水庄 贾岛
[唐朝]
五年级第一学期古诗文诵读计划安排
周次内容作者 备注
2蚕妇
张俞 [宋]
3寻胡隐君
高启 [明]
4三衢道中
曾几
[宋]
5赤日炎炎似火烧
民歌 [元]
6望江南
李煜 [唐]
7人日思归
薛道衡 [隋]
8山中留客
张旭[唐]
11过故人庄
孟浩然 [唐]
12蝉
虞世南 [唐]
13雪
罗隐 [唐]
14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唐]
15离思
元稹 [唐]
16寒食
韩?? [唐]
17前出塞
杜甫 [唐]
18登高
杜甫 [唐]
五年级第二学期古诗文诵读计划安排
周次内容作者 备注 晓行
孔平仲
[宋]
3舟夜书所见
查慎行
[清]
4观书有感
朱熹 [宋]
5冬夜读书示子聿
陆游 [宋]
6天净沙·秋
白朴 [元]
7归园田居
陶渊明 [晋]
8白云泉
白居易 [唐]
11人日立春
卢仝 [唐]
12边词
张敬忠
[唐]
13暮江吟
白居易
[唐]
14花影
苏轼 [宋]
15云
来鹄 [唐]
16题都城南庄
崔护
[唐]
17登岳阳楼
杜甫 [唐]
18过零丁洋
文天祥 [南宋]
六年级第一学期古诗文诵读计划安排
周次内容作者 备注
2春望
杜甫 [唐]
3明日歌
文嘉 [明]
4长歌行
[乐府]
5无题
李商隐
[唐]
6归雁
钱起 [唐]
7金陵图
韦庄 [唐]
8夜宿山寺 李白
[唐]
11剑客
贾岛
[唐]
12对雪
高骈
[唐]
13易水送别
骆宾王[唐]
14山居秋暝 王维 [唐]
15菊花
元稹
[唐]
16送友人
李白 [唐]
17送人赴安西
岑参
[唐]
18塞鸿秋·山行警
无名氏
六年级第二学期古诗文诵读计划安排
周次内容作者 备注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元]
3春行寄兴
李华
[唐]
4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唐]
5照镜见白发
张九龄
[唐]
6乌衣巷
刘禹锡
[唐]
7咏月
李建枢
[唐]
8画眉鸟
欧阳修 [宋]
11过华清宫
杜牧 [唐]
12兰溪棹歌
戴叔伦 [唐]
13柏林寺南望
郎士元
[唐]
14塞下曲
卢纶
[唐]
15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唐]
16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唐]
17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唐]
18题李凝幽居
7.让吟诵走进语文教学 篇七
而要感受我国古代诗、词、散文的魅力, 不吟诵是无法感受它的美的。因为古诗文毕竟是语言艺术, 汉语言是优美的, 古诗文的语言更优美。很多古诗文节奏感强, 言简意赅, 又具有极强的音乐性, 甚至可以配乐吟唱, 让人百读不厌, 耐人回味。而对于高中生来说, 吟诵既能把他们引入想象空间的美好意境, 使他们在鉴赏时更充分地领略作品的意境美, 也可以通过吟诵创设音乐情境, 启迪他们欣赏古诗文中的语言美, 还能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使他们更好地体会作品的情感美。
一.吟诵能把学生引入想象空间, 使学生在鉴赏时更充分地领略作品的意境美
古典文学作品, 尤其是古诗词, 之所以久为传诵, 主要就是因为这些作品用美的语言创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能把读者引入想象空间的美好意境。所以在吟诵的实践活动中, 只有将感觉、情感、思维一起投入, 展开积极而协调的心理活动, 才能充分感受作品所描绘的艺术形象, 深入理解作品的内在意蕴, 创造性地再现作品的艺术境界。
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 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 惊涛裂岸, 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在吟诵时, 先发音高亢, 于是这首词上片的开头两句所展现的“滚滚东流的长江与千古风流人物”一起呈现在眼前, 词人的豪情壮志就显而易见了;接着音调渐降, 因为这两句是交代此地是三国时著名的古战场;下面“乱石”三句又应高声入云, 让人想象出一幅惊心动魄又意气满怀的奇险壮丽的境界;上片最后两句音调稍有下降, 让人不禁赞叹江山之美和三国英雄之多。下片前三句吟诵的音调稍低, 后两句变高亢激越, 不禁让人想见周瑜当年的勃勃英姿和他指挥赤壁大战的非凡气概。从“故国神游”开始, 音调开始下降, 从中我们可以感悟到词人对现实和人生际遇的感慨, 情绪变得低沉。
吟诵柳永的《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 晓风残月”时, 可在“杨柳岸”、“晓风”、“残月”后面各作一顿挫, 这样, 可让听众细细玩味一下由杨柳依依, 晓风习习、残月如钩这三组意象所构成的凄清的意境, 同时, 也能引起他们去想象岸边舟中的词人酒醒后无法摆脱离愁别恨的痛苦情状。
培养中学生对经典诗文的审美情趣, 在于通过吟诵, 巧妙点拨, 调动学生联想力, 激励学生敢于根据诗象描写的特征指向, 去顿悟诗象的“韵外之致”。这样既避免了要领化剖析的单调乏味, 又培养了学生审美情趣, 事半功倍, 何乐而不为?
二.吟诵可以创设音乐情境, 启迪学生欣赏古诗文中的语言美
古典诗文中的用词造句往往都是经过斟酌又斟酌、修改又修改的, 一字一句都不肯随便。古人称“作诗”为“吟诗”, 因为只有放声“吟诵”, 才能体现出诗歌的节奏、音律、神韵来;“吟安一个字, 捻断数茎须”, “吟成五字句, 用破一生心”, 说的就是“吟诗”之苦———古人作“诗”是按照诗的格律反复“吟诵”而成的;古人作“词”, 也是按有腔有调的词谱来“填”的, 就连散文也十分讲求行文的节奏和声韵, 还要“吟哦”再三。古诗文“掷地作金石声”、“琅琅上口”, 正是源于此。
所以学生在放声诵读这些作品的过程中, 也就是在涵泳体味古人苦心孤诣地创造出的诗词的音乐美。如, 学习王维的《山居秋暝》时, 学生可以以这样的节奏来吟诵: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此诗为平起仄收式, 节奏明显, 形成二、二、一和二、一、二这样的“停顿”, 上下句和谐、整齐, 节奏长短搭配, 抑扬顿挫, 而且上下两联各自形成对仗, 给人一种和谐、整一的音乐美。学生在吟诵的过程中, 不但能感受到诗歌的鲜明的意象, 而且能感悟到和谐的韵律之美。
不仅古典诗词在语音上严格用韵, 讲究平仄, 而且古典散文也在形式上或对称平衡, 或参差错落, 读来节奏明快, 听来耳中清亮, 给人以美感。
如杜牧的《阿房宫赋》, 妙语迭出, 珠圆玉润, 优美铿锵。“六王毕, 四海一, 蜀山兀, 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 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 直走咸阳。二川溶溶, 流入宫墙”。文章开头分别由三、四、六、七字句组成, 长短相间, 参差成趣。
因为古诗文的词句有的讲究对称, 有的讲究平仄, 有的讲究压韵, 所以, 吟诵的时候也应有轻重, 有快慢, 有起伏。每首诗词都有各自不同的节奏停顿和不同的韵律。韵律是由节奏规律变化而产生的一种情调, 是一种富有情感的节奏。这种抑扬顿挫的节奏和节奏的和谐流动所传达出来的诗的情感韵味, 只有通过吟诵, 才能感受出来。正如杜甫所说:“晚节渐于诗律细, 新诗改罢自长吟。”因此, 在古诗教学过程中, 必须注重反复吟诵, 才能让学生充分感受诗歌的美的韵律, 才能充分领略诗的情致和韵味。
三.吟诵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使学生更好地体会作品的情感美
诗歌, 无论古今中外, 其主要功能都在于抒情。在我国的古诗文中, 有对爱情执着的追求, 有对故乡、对亲友刻骨的思念, 也有对自然的赞美、对祖国的忠诚。吟诵古诗文, 体味诗人或欣喜愉悦、或凄婉缠绵、或抑郁苦闷的情感, 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所以, 诗歌教学, 说到底就是情感的教育, 更是美的教育。
吟诵王维的《山居秋暝》, 我们应徐气吐声, 从而体会作者悠闲自适的心情和温和仁厚的性格。
吟诵晏几道的《临江仙》 (梦后楼台高锁) , 我们应细气柔声, 从而体会出主人公对心上人深深爱恋和温柔的性格。
吟诵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 飞星传恨, 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 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 佳期如梦, 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开头三句写织女牛郎带着长时间的相思而不得相见的离愁别恨, 在低沉的吟诵中可见两人在七夕夜的银河之畔相会时的低沉心情;上阕的后两句在上扬的声音中, 我们体会到的是作者认为这一年一次的相会, 要胜过人间普通夫妇的无数次相会的情感;下阕开头三句又转为低沉, 因为两人刚相会又很快要离别了, 于是陷入极度的痛苦;最后在高扬的声音中, 写两人心绪忽然振起, 互相勉励对方。在声音的高低起伏变化中, 我们体会到的是情感的起伏变化。
中国古典诗词不仅仅是为歌唱而写, 更是为抒情或言志或说理而写。所以, 在教师在教学生赏析古诗词时, 要通过对古诗文的吟诵, 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写作意图, 体会诗人的情感、志向和理趣。如此学诗, 学生的心灵便能受到真善美的熏陶, 同时, 也会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就得到了提高。
8.华锺彦与古诗词吟诵 篇八
华锺彦(1906-1988),原名连圃,字锺彦,辽宁省沈阳人。华锺彦先生是河南大学教授、古诗文词曲专家。著作有《戏曲丛谭》《花间集注》《诗经会通》《诗经十论》《中国文学通论》等书。通过华锺彦先生的论著,我们亦能看出他的成就,除了博通精深的文学理论的论著之外,相当多地集中在诗词曲律方面。他既有研究的专著,又有自己专精的创作实践。他曾授戏曲课,为深入体会戏曲情韵,曾请教员到家教授昆曲唱法,甚至修习过昆曲的舞台动作,后著《戏曲丛谭》一书,深有影响。他自幼喜诗,亦转易多师,学习诗词创作,至后能精通曲律与音韵,自由出入于诗词曲律各种诗体的创作及乐谱的谱写,而成为诗家、词人。有诗词作品集《华锺彦诗词选》及《华锺彦诗词选补编》刊行。他的诗作不吟风弄月,关心现实,率性本色,为接近青年,特使语言浅切,雅俗共赏。他的课堂正是因为有吟诵,所以声情并茂,深受学生的欢迎。
正是因为华锺彦先生自己有着丰富而切实的创作经验与创作体会,所以,他才真正懂得吟诵对于诗词的基础性意义。在传统教育中,吟诵,是诗词的基本存在方式;吟诵,是学诗的入门,是品诗的方法,是作诗的门径。离开了吟诵,诗词就成了离开了水而干死的鱼。对于现在以西式解析的方式学习诗词的人来说,可能不觉得吟诵有什么特别的意义,但对于一个精于以传统方法创作传统诗词的诗家、词人来讲,那就是无之不可的了。所以,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他感于吟诵被作为旧文化而废弃,就多次发文,委婉曲折地提倡吟诵。最早的一篇文章是《从旧体诗的光辉传统展望其未来》,这篇文章是在“文革”尚有余威的时期发表的,其情可见。他巧借领袖、鲁迅等名人亦从事古代诗词的写作之名,大力提倡古诗词的研究与写作,智慧地绕过了被批倒批臭的无人敢碰的这根“复古主义”政治红线。继之又有《发扬古典诗歌传统拯救古典诗歌危机》《发扬鲁迅旧体诗的革命传统》《唐诗吟咏的研究》等文章的发表。在那样一个批判乃至否定传统文化的时代,华老先生敢于逆流而上,足见其唯恐斯文绝灭的危机感所激发出来的捍卫传统的巨大勇气与丰富智慧。
除了自己大力写文章提倡之外,他还借助学术会议,大声疾呼。1982年的西安唐代文学会议,是促成华锺彦先生发展吟诵的一个更大契机。在这次会上,他呼吁唐诗写作与吟咏的重要性,并当场吟诵,使许多年轻的学者第一次知道了诗是可以“唱”的,非常好奇。这件事足见,我们民族的古诗词断根到何种程度,连专门研究古诗词的学界的年轻专家们,都已经不知道这个传统社会的读书人人人皆能的吟诵为何物了。
他的呼吁引起了老一代学者的强烈共鸣。老一代的学者们都是旧学出身的知识分子,他们都知道吟诵古法对于古典诗文的重要性,亦都觉悟到了吟诵古法行将断绝的危机,所以,会后基于华锺彦先生的成就,会议委托他组织了“唐诗吟诵小组”,以继承发展古法吟 看,这是中国最早的专门研究吟诵的学术小组。研究亦取得了可贵的成绩。
总体上,华锺彦先生面对古诗吟诵待灭之危机,努力周旋,想尽办法,使这一线之脉不至中绝。可是先生过世后,20多年过去了,其间学界不知道什么原因,吟诵一事几乎无人再接续。先生当时的巨大努力,就像在一个死气沉沉的泥塘里扔了一个石块,只荡起了几圈涟漪,就又恢复了平静。
随着近些年来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的极大提高,文化的发展成为迫切需要,政府要负载起复兴中华文化的使命,人们已经普遍地认识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中国文化已经自觉。近些年来,吟诵一脉即乘其契机,渐渐风起。于此,我们更不能忘记那些在充满危险的艰难时代为我们保护优秀文化慧命的前贤。华锺彦先生吟诵调的传承溯源
我的业师华锋先生是华锺彦先生的儿子。华锋先生从小耳提面命,聆受庭训,幼承家学,精通吟诵,也是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虽然他的吟诵传承有自,但遗憾的是当年没有问清楚父亲吟诵曲调的来历。当年华锺彦先生受教多方,转易多师,就吟诵这一学业来讲,究竟传承于哪位先生,成了一个谜。这对于研究吟诵学来讲,是十分不利的。实际上,没有弄清楚传承,作为研究材料的吟诵曲调的可靠性及合法性就是被打折扣的。这一问题几年来一直没有解决,实际上也是一个学术悬案。前段时间与老师聊天,才知道这一问题。
一个偶然的契机使问题的解决发生了转机。师弟朱金发从网上偶然找到了一个1982年西安唐诗会议上众学者诗词吟诵的音频,有金启华先生、霍松林先生、舒芜先生、华锺彦先生等的原声诗词吟诵录音。华老师发给了我。我认真地听了后,感觉到舒芜先生吟诵的杜甫的《登高》一诗,其曲调与华锺彦先生的吟诵曲调很相似,感觉他们应该有一个共同的出处。后来,华老师说舒芜是安徽桐城人。我私下推测华锤彦先生的吟诵曲调可能承传自桐城派。但当时只是推测,没有确切的根据。
又过了几天后,与华老师谈话,老师又说华锺彦老先生曾师事高步瀛先生,让我翻老先生的自传。果然,老先生在他的自传里面,详细说明了其学的各方来历:
从高亨先生学习诸子之学与文
字学;
与曾广源先生学习音韵学、文
选学、诗经、唐诗;
与张旭先生学习楚辞学;
与林损、俞平伯、许之衡学习
诗词曲的精湛分析。
最后,介绍了他经曾广源先生推荐,到了高步瀛先生门下,做了入室弟子,“专学唐诗宋词,相从年余,时相唱和”。另外,他在《华锺彦诗词选·前言》中也说:“我十岁始入私塾,读经之外,尤喜学诗。由于衷心爱好,遂得积长增高。后入师范,人大学,颇得良师亲切指导,而以江陵曾浩然先生、瑞安林公铎先生、霸县高阆仙先生等教益为多。”
曾浩然就是曾广源,林公铎就是林损,高阆仙就是高步瀛。前面已说向曾、林所学学科是诗词的精湛分析,显然,唯独诗词创作得益于高步瀛先生。因为旧体的诗词不是“创作”出来的,而是“吟”出来的,那么,可以断定华锺彦先生的吟诵曲调来自河北霸县的高步瀛先生。
再查高步瀛先生的学术渊源,原来,高步瀛先生是安徽桐城派后期大家吴汝纶先生的高足。
虽然弄清了高步瀛先生的学术渊源来自吴汝纶,但高步瀛先生肯定也不只吴汝纶一位老师,那么,我们就不能肯定高步瀛先生的吟诵是从吴汝纶先生而来。必得弄清楚高步瀛先生究竟从吴汝纶先生那里承传了什么,才能做出确切的判断。而所找到的材料,证明了高先生的吟诵确实来自吴汝纶。证据来自姚渔湘的《高步瀛的思想与著作》一文,其中说道:“步瀛受知于吴汝纶,尽通其学,长于文诗。北游京师,更肆力于清儒考据之学,佐以辞章、义理,故著作皆精博可读,因是遂为北方大师。”这里说明了高步瀛向吴汝纶学习的是全部的学问,但诗文学得最好,即是说他的诗文创作从吴氏而来。自然,他吟诵的曲调亦是来自安徽桐城吴汝纶先生。
桐城派诗文,曾被近代激进的反传统派骂为“桐城谬种”“选学妖孽”云云而彻底否定,今天看来,这种激进的传统否定派所表现出来的历史虚无主义,实际上也是对中国文化的极端不负责任。文化的发展只有在原有的基础上才能生长,基础都刨掉了,新的文化从哪里立足?土壤都不存在了,新的文化从哪里扎根?从传统文化需要很好的继承上看,桐城诗文确实在当时中国是最有影响力的诗文主流,是中国诗文的正统正宗,所以才遭到了新文化运动的连根掘刨。
于此,我们证明了开始的猜测,华锺彦先生的吟诵曲调确实与舒芜有着同一渊源,他们都是来自桐城派。这是中国正宗正统的吟诵曲调。华锺彦先生的吟诵曲调,完全可以作为古代吟诵曲调研究的可靠材料。
目前,虽然老先生的原声录音保存下来的十分有限,但华锋先生的吟诵却继承得原汁原味。华锋先生严守家法,不在原生态的吟诵上面附加任何东西,严格区别现在对古诗词随便谱曲的公演式的、娱人的“唱法”与自乐式的、传统的“吟法”,本色地保持着老先生吟诵的原貌。所以,这是难得的吟诵材料。
9.诗风雅韵 吟诵经典 篇九
吟诵经典
——二中第八届中华经典诗词朗诵大赛
金秋十月,正值校第二十七届校运会开幕之际,高一师生精心筹备,为全校师生送上一场吟诵经典的饕餮盛宴,博得了阵阵喝彩。
此次活动的主题为“诗风雅韵,吟诵经典”,活动在高一年级开展。比赛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班级组织开展的初赛,班里同学轮流上台,自选诗篇朗诵,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参与。在此基础上,各班推选两位优秀选手参加决赛。
在本次活动的现场,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选手们的朗诵,更多看到的是他们诗歌的理解与展现。决赛中《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再别康桥》《中国梦,我的梦》《将进酒》等一首首古代或是近现代经典诗词被选手演绎的淋漓尽致,打动了在坐的所有评委与观众。最终洪遥凯、童洪磊、郑旭凯、方颖等同学脱颖而出。
中华经典诗词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诵读它,可以修养身心,增加智慧,开启成功之门;诵读它,可以让人认识美、领略美、欣赏美,享受快乐人生。“道德”、“情操”、“品性”、“气质”等人文素养,很难“教成”,靠的是陶冶、熏习、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培养出来的。因此,我校已经连续八年在高一的同学中开展中华经典诗词朗诵比赛,让学生熟颂于口,濡染于心,使“润物无声”的经典诵读成为提升学生品性和修养的有效途径。活动既是对课堂的延伸和拓展,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的瑰宝,很多同学也从这个舞台走向了更大的舞台,取得了更加全面的发展。
10.吟诵之美作文 篇十
在我们刚接触吟诵的时候,很少有同学会跟着老师认认真真地学,基本我们全班同学听到老师吟诵就哄堂大笑,有时候老师也忍不住微微地笑了。
即使我们是这样,可老师还是不辞辛苦地教我们。
转眼间一个学期结束了,我到了四年级下册,为了让我们更好地学习吟诵,让更多的孩子接触吟诵,于是老师不辞辛苦地开设了吟诵社团。
自从有了吟诵社团后,我才明白了,老师对我们的苦口婆心,她不光要给我们教课,还要给我们教吟诵,就这样,老师因为疲劳过度,受过几次折磨,可仍然给我们代课,教吟诵。
就这样,老师一直不辞辛苦地教我们,我们也开始认认真真地学习吟诵了。
当我每一次想起过去的学习吟诵经历时,我就情不自禁地说:“这真的很不容易啊!”
时间在慢慢地流逝,不知不觉中,也到了五年级,也就是说任务整体加重了,可老师仍不放弃的教我们。
11.吟诵与教学 篇十一
中华经典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史哲知识,其精华部分更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生活方式、道德规范、审美情操的集中反映。通过诵读、理解经典作品,我们能深深体会到古代先贤数千年传承下来的人生态度、自然观念、政治理想、生活原则和道德理念。怎样继承这份文化遗产,中国人在历代的传统教育中积累了很多有效的方法,吟诵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和写作方法。吟诵这件事情是贯彻落实习“关于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举措。吟诵是当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我们不仅要及时抢救发掘、整理研究传统吟诵,同时也要在社会和学校中积极推广普及。推广吟诵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复古,而是要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培养孩子的爱国之心、浩然正气。
一、什么是吟诵
吟诵,是介于念读与歌唱之间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一种口头表现方式,是吟诵者通过声音来表达自己所感悟的诗文内容与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我国诵读古典文学作品的特有的传统方式,是作者创作、推敲诗文的重要手段,也是读者学习、欣赏诗词文赋的最佳途径。它既遵循语言的特点,又根据个人的理解,依循作品的平仄音韵,把作品中的喜怒哀乐、感情的起伏变化,通过自己抑扬顿挫的声调表现出来,突出其中的逻辑关系、思想情感,比普通朗诵要深入、充分得多,是一种细读的、创造性的、回味式的读书方法和表达方式,是文学、音乐、语言的综合体,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在中小学校推广吟诵的目的
(一)吟诵是引导学生读中华经典的重要手段
推广吟诵,表面上看是学习诗词文赋,或者说是在“唱”诗词文赋,但在“唱”的同时,就把那些经典的“歌词”记在了脑海深处。通过这种读书方法读了、背了(就像唱歌一样唱出来了)我国五千年积累的经典之作,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就是我在校园中践行吟诵的初衷。
(二)吟诵有助于记忆
通过“吟”“唱”的形式记住那些“具有种子能量”的“歌词”,当然是一举两得的事情。南怀瑾先生也不止一次袒露自己的心得:“我们以前读书是这样读的,会背来的……不要讲理由,老师说读啊,我们就开始吟唱了……这样读书有一个好处,心里会记住,一辈子都忘不了。”注意,南先生所说的这句话,有“读”“背”“吟唱”,其实就是以我们现代人所说的“吟诵”,吟诵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唱,所以说是“唱”着把书读了,背了。他还说,现在小学读过的,中学忘记了;中学读过了,大学忘记了;大学读过了,出国留学时,统统忘记了……我们小时候,读书是读到肠子里去,肠子里去的,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这些都告诉我们,通过吟诵的方法读书,有助于记忆,因为,唱的比念的记得牢。我自己也是一个受益者,自从学习了吟诵,记住了很多以前不熟悉的经典诗篇。
叶圣陶先生也说:“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吟诵的时候……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这是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言,必须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
(三)吟诵是进德修身的重要方法
第三届中华吟诵周开幕式重要讲话中还提到:吟诵,让心理喧嚣和社会浮躁静下来。我们用它来构筑中国人的精神高度,提升中国人的灵魂。
在吟诵里面,无处不渗透着中国文化对世界和人生的理解。让学生吟诵经典的传世佳作,就是为了补上人文文化教育这一课,使学生在吟诵中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构建起新的人文精神支柱。只有通过学习吟诵才能体会古代诗词文赋的精神内涵和审美意蕴。“读书的目的是育人,不是背诵、也不是理解,而是体会圣人。”
三、吟诵教学实践
(一)实践学校的选择
叶嘉莹曾说:想要真正重振中国吟诵之传统,私意以为最好的方法就是付诸实践,也就是从童幼年开始就以吟唱的方式诱导孩子们养成吟诵的爱好和习惯。丽水经济开发区第一中(小)学是丽水学院合作学校,又是丽水学院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双方联系紧密。所以就选了这所学校作为实践点。并且本人在2014年9月提交了2份两校合作研究课题:一是“经典进课堂”德育课程实践教学研究;二是回到母语习得的原点:“诵读经典”在丽水经济开发区第一中(小)学的实践研究,并亲自参与授课实践。
(二)实践班级及课程安排
一年级安排的是111班,二年级安排的是211班,每个班每周上课两次。上课时间安排在一个早自修和一节思修课。111班学生共44人,学生都是刚入学儿童,认字数几乎为零。选这个班级是因为其班主任魏炜老师是该校“经典诵读社”的指导老师,对经典存有温情和敬意。211班学生共61人,学生在校学习已经一年,懂得学校常规,识字数大约500个。
一、二年级各安排一个班,目的就是比较在学经典之前,学生的识字数对其记读文本的影响。
(三)吟诵文本的选择
1.传统蒙学教程介绍
传统启蒙教材,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弟子规》《声律启蒙》等。传统蒙学教育最值得赞美的,就是把做人的道理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善意美感播种到人心里去,求其日后发芽。这个播种过程的关键,决定其日后能否发芽的正是“吟诵”。
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
《百家姓》体现了中华民族一家的精神,让孩子既记得自己的祖先,又胸怀天下。
《千字文》是我国最优秀的一篇启蒙教材。它用一千个不同的汉字勾勒出完整的中国文化史的基本轮廓,代表了中国传统教育启蒙阶段的最高水平。
《千家诗》是明清两朝流传极广、影响深远的儿童普及读物。它是我国旧时带有启蒙性质的诗歌选本。
《弟子规》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2.一学期吟诵过的文本
教材选择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经典素读本(一)》,一本书就包含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声律启蒙》5本传统蒙学教材,并且所有汉字全部大字注音。顺便提一下,现在中华书局又出版了《中华经典素读范本》,1~12册,内含光碟,文本内容全部有声音录音,有吟诵、也有念诵,更适合作为小学生学习中华经典的教材。
吟诵教学实践一学期来,蒙学方面111班主要学习《三字经》,共1068字。211班主要学习《弟子规》,共1080字。
除蒙学教材外,我们还吟诵了《诗经》《千家诗》《声律启蒙》现代诗及国外著名诗篇。
《诗经》:《木瓜》《螽斯》《鹿鸣》等。
《千家诗》:《枫桥夜泊》《清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秋浦歌》等。
《声律启蒙》:《一冬韵》《二东韵》等。
古诗:《敕勒歌》《登金陵凤凰台》《望岳》等。
现代诗:林徽因的《你是人间四月天》、席慕容的《出塞曲》、徐志摩的《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等。
国外诗篇:俄国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美国狄金森的《神奇的书》和《如果我能让一颗心免于破碎》等
以上所列是一、二年级学生在一学期中用每周70分钟时间所掌握的内容。孩子们的接受能力超乎预料,比想象得要好。这也给以后的教学增添了信心和勇气。每次上课以蒙学教材为主、穿插不同文本,这样多种文本的混搭,加上教师的调动力,孩子们就会在“读本超市”中饶有兴趣地读呀、背呀、说呀、思辨呀,特别适合记忆、背诵的心理。
(四)吟诵教学方式
1.教师示范,激发兴趣
吟诵是一种读书方法,千百年口口相传。如今《吟诵式》微,每一个留下来的调子都是那么不容易,所以先要洗耳恭听教师的示范。我们刚开始学吟诵时,孩子觉得很好笑,怎么是以这样“唱”的方式读诗呢?
2.带领学生吟诵,掌握技巧方法
教师带领学生吟诵原文,让充满律动的读书声滋润孩子稚嫩的心灵。吟诵教学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刚开始教学时内容不可太深。只让学生开口吟就是,理论的内容可以往后延。
3.学生自主吟诵,巩固提高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多次反复吟诵,既能把吟诵调熟记于心,更重要的是把经典记在了脑子里。学多了以后,孩子们觉得吟诵很好听。在熟练的基础上,达到声我两忘的境界,自然会发现声音和经典内容意境的相符之处。吟诵的规则也在循序渐进中慢慢渗透,一开始孩子是不知道吟诵规则的,但慢慢就会知道平仄、知道入声字、知道平长仄短的规则等。
(五)教学实际成效
1.学生的识字量明显增加
例如111班刚入学的儿童,在学《三字经》之前,识字量几乎为零。学完《三字经》,识字量达到一千多,即便有些不熟悉,但比没有学《三字经》的同学识字量明显增加。
2.学生学习中华经典兴趣提高
吉姆·崔利斯的《朗读手册》说:“很少有孩子会主动喜欢上阅读,通常都必须有某个人引领他们进入书中奇妙的世界。”我自己本人受惠于陈琴老师的引领,同时,也很乐意带领孩子进入书中的奇妙世界。每每听到学生甜甜地称呼我“三字经老师”,或送我一个发箍,或分我一份糖果时,我就知道他们喜欢上《三字经》的课。有些学生带来父母买的《千家诗》读本,自己选读没有教的内容。还有些学生在课余时间自个读起了《百家姓》,并且兴趣浓厚、兴致盎然。看到这些,我由衷地感到高兴。
3.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了学习效率
吟诵是古人读诗词文的一种读书方法,现代人感觉像是在“唱歌”。“唱”当然比“念”记得牢。比如《诗经·小雅·鹿鸣之什·鹿鸣》共103字,通过吟诵学习,一节课时间学生不仅认识了文本中的汉字,还能背诵全文,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平常吟诵教学一节课学习100字左右的文本,日积月累,记住多了,经典名句常常会脱口而出。
4.学习经典作品,影响了学生的思想、情感、行为和习惯
用诗一样的语言跟孩子交流,是每一个老师发展的目标。学习了《弟子规》或《三字经》后,我们可以让孩子们对照所学,发现自己的不当之处。很多孩子走楼梯或拐弯时,可能会碰撞,《弟子规》告诉我们“宽转弯,勿触棱”;有些孩子字写得不端正,《弟子规》告诉我们“字不敬,心先病”;孩子们拉窗帘时用力过猛,《弟子规》又告诫我们“缓揭帘,勿有声”。古人的蒙学读本既可以当做识字本,又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教给孩子礼仪规范、人情世故等常识性的知识。培养具有君子和淑女气质的学生是学校教育努力的方向。
5.学习经典作品,营造了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
学习经典,一定伴有历史故事、民俗传说等。我就根据孩子的状况、节气时令、文本内容等,讲解一些历史故事,让文字、训诫、忠告、历史、民俗和孩子的生活直接连接在一起,营造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
6.对改进语文教师教学方式的启发
吟诵教学实践一年多来,孩子们无穷的模仿能力、创造力和记忆力都展示出来了!他们心中的宝藏,被吟诵开启了!他们心中的那盏灯,被吟诵点燃了!孩子们对吟诵的反应证明,吟诵是用声音在描绘着那诗词中一幅幅动人的图画,古人的诗词忽然变得不再古老,诗情画意的生活好像随着吟诵又回到了现实!课间休息时间,学生也常常哼着刚学的吟诵调。
四、吟诵实践反思及建议
吟诵是中国式的读书法,是华夏文明得以传承至今的重要手段,教与学都可以在非常快乐的方式下进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几千年来,中国大量的典籍都是通过中国式的读书法——吟诵装进了学生的肚子里,被吸收消化才产生了一代又一代杰出的人才。现在能留存下来的文字典籍,大多束之高阁,无人问津。口传心授的部分大多已被西学的巨浪冲走了。在经济开发区第一中(小)学实践期间,该校有老师来听我的吟诵课,老师们感叹:吟诵经典是有益处,但从没有接触过,不知道怎么教啊。自1902年蔡元培宣布“废除读经”已百年,可以说四五代的人没有经典吟诵学习的经历。现在的老师自是很难拿起,既不知道教什么,也不知道从何而教,我们如何传承呢?就我本人接触吟诵2年多来,通过各种渠道学习吟诵,听讲座、观视频、反复聆听吟诵音频、亲临吟诵专家课堂、接触中华吟诵学会会员等,在如何传承这份遗产上提一点建议:
1.丽水市教育局是否可以邀请中华吟诵学会仁人到丽水作讲座。
2.丽水市教育局是否可以邀请中华吟诵学会仁人培训全区中小学老师。
3.老师自己可以通过网络、光盘、录像等各种方式学习吟诵。
这只是开始,我们一起来吧,做一些有益于传播国学、传播经典的事情,看一看孩子们的眼神,看一看孩子们那开心的笑脸,我们可以这样的亲近我们的母语,让那些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吧!
参考文献:
[1]南环瑾.南怀瑾讲演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叶圣陶,朱自清.精读指导举隅·前言[M].北京:中华书局,2013.
[3]陈向春.吟诵与诗教[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61,67.
[4]叶嘉莹.我爱吟诵·序言[M].南宁:接力出版社,2012.
[5]吉姆·崔利斯.朗读手册[M].海口:南海出版社,2009.
12.学生古诗词吟诵的现状调查与实践 篇十二
一、我的调查
这一新的举措给学生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如何?怎样更好地为学生进行古诗词的吟诵、积累提供方法、创造条件呢?为了解当今小学生古诗词吟诵的阅读现状,我选取了本校四 (385人)、五 (384人)、六 (384人) 三个年段的1153名学生进行了调查:
问卷1:你最喜欢读哪方面的书?
问卷2:你能背出几首古诗词?
问卷3:你为什么读古诗词?
根据以上调查,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存在以下问题:
1.缺少诵读兴趣:目前小学生的阅读兴趣还是停留在漫画书上,其次是儿童文学和科普类,喜欢读古诗词的同学只占到6.6%。在古诗词的积累中,大多数的同学都是被动记忆,为完成老师的作业,应付考试的占到84.5%,自觉主动背诵的只有4.9%。许多同学有要求的时候会背,没要求就不背诵了。说明学生对古诗词还缺少诵读的兴趣,教师还没能让古诗词焕发足够的魅力来吸引小学生。
2.缺乏数量累积:学生熟记的古诗词数量和要求的相差很大。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背诵古诗文的要求是160篇 (段),单就《小学生必背古诗75首》来讲,五、六年级学生大部分就应该在50首以上。可根据调查,能背诵50首以上的同学只占到13.3%,而21.8%的同学熟记的古诗词不到10首。不管对六年级的学生还是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讲都是不应该的,古诗词积累的现状很不乐观。究其原因,小学生背得快,遗忘得也快;他们只会机械地背诵,缺少理解,没有领悟,囫囵吞枣,瞬时记忆后就忘了。
3.阅读动力不足:古诗词意蕴深远,或启迪心智,或催人奋发,或陶冶心性,或开阔见解。可孩子们的积累却少得可怜,没有量的积累谈不上语言的感悟。对古诗词缺少理解,缺少体验,缺少对其内在魅力的鉴赏,没有内在的吸引力,死记硬背就枯燥无味,这应该引起我们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视。
二、我的思考
古代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是艺术审美的金字塔的顶端,既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也展示了人类心灵的美。多读多记,可使学生在吟诵中体验情感,在吟诵中感受魅力,在吟诵中陶冶性灵,在吟诵中提升境界,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1.古诗词吟诵有助于发展个性品质。中国古诗词感情色彩强烈,内涵丰富,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小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他们对古诗词有独特感受和体验。通过古诗词教学加强情感体验,对培养学生形成良好个性、激活创造力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2.古诗词吟诵有助于提高审美情趣。古诗词富有形象性和音乐性,诵读多了,灵巧的词采、流畅的文句、铿锵的声律会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感悟,受到艺术感染和美的熏陶。古诗词展现的自然之美、意境之美、人情之美、哲理之美……交相辉映,令人流连忘返,陶醉其中,吟诵也成了一种艺术享受。
3.古诗词吟诵有助于树立人生理想。“诗言志”,古诗词中展现出来的爱国情怀、进取精神和坚强意志打动着一代又一代国人的心灵。“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展示的强大生命力;“欲穷千里目,一览众山小”流露的豪迈气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抒发的雄心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的伟大胸襟。在吟诵中体会感悟,形成一种境界。叶圣陶说过:“吟诵的时候,对于学习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是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就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
三、我的实践
诗歌是精妙语言的艺术,要品味深藏其中的韵味,感受其韵律美,就要通过熟记词章入手,由文句而意境,由意境而思想,而情感。积累得多,理解得透,感悟才深。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实践。
1.诵读品味法。对于学生而言,吟诵古诗词能带来最直接、最独特的情感体验。诵读有感觉了,对诗意的了解也有眉目了。古诗词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它特有的音韵,洋溢着一种音乐美。充分运用读的形式,借助诗词本身的“节奏”和“韵律”来读,学生边诵读,边享受节奏带来乐趣,感到吟诵是一种快乐,还能消除疲劳。另外,男女生分开朗诵、齐诵、领诵,变换方式,孩子们觉得读古诗是一种快乐的享受,在愉悦的环境中一首诗就琅琅上口了。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领悟,在读中接受熏陶,在读中享受快乐,在充满激情的学习环境中,让学生和诗词进行深刻的对话。如课前,固定的读诗两分钟; 《小学生必背古诗75首》学生常随身边,日日诵读;语文课堂上,教师专门腾出时间,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学习《小学生必背古诗75首》;课外,开展形式多样的古诗词学习活动:教室、走廊的诗词壁挂,让学生在有意无意间,直接接触和感受中华诗词的魅力,感悟做人的道理;定期开展各种古诗词朗诵比赛,如赛诗会,诗句接龙游戏等,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积极性,拓展诗词学习的视野。课内外诗词大环境的营造,形成一种学习诗词的氛围,让学生不知不觉地投入到诗词学习中去。
2.释义感悟法。要记忆一首诗,要理解这首诗的内容,了解它的思想内涵。诗词都有一定的逻辑性,只要你将它的意思理解了,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记忆和理解会相互促进。理解得越深,记忆越容易;而记得越熟,又能加强理解。背诵一首古诗,先要读通,领悟其含义,然后了解其写作背景,把握语言特点,体会表达的思想,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记得深,记得牢。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之作,是作者跟随康熙御驾出巡山海关外,在途中写下的词作。其上阕写看到的,强调了“身”,一路跋山涉水,车马劳顿。“山一程,水一程”说明了离故乡之远,行军之艰难。“夜深千帐灯”点明了军帐之多,队伍之庞大。下阕写听到的,强调了“心”,在这样恶劣的坏境中,连做一个梦都不成。“风一更,雪一更”夜的静谧更显出风雪声音的聒耳,梦被打断,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故园无此声”几字把将士的内心世界袒露无遗,思乡之情自然洋溢。翻过一座座山,越过一道道水,千军万马,浩浩荡荡向山海关进发。天黑了,营帐中燃起一盏盏灯。夜深了,不知什么时候,帐外风雪交加,搅得人无法睡眠。同样的寒夜,温暖、宁静的故乡可没有这种声音啊。理解了诗句的含义,和作者感同身受,记忆怎会不深?
3.情景创设法。古诗词言简意远,非想象不能领其意、悟其趣。运用现代媒体,重现画面,配上音乐,营造一个形象、浓烈的氛围,让学生直观地感知,感悟诗意、诗情。这种模式多运用于一些形象生动,意境清新的诗词。学习“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一“绿”,一“闹”境界全出。我们教师要引领学生去想象,去再现。用视屏在学生眼前呈现出这样的画面:春江碧水盈盈,岸边柳绿桃红;杏花丛中蜂游蝶舞,莺歌鸟鸣。配上轻松、舒缓的音乐,让学生沉浸在美的熏陶中,在愉悦的环境中感受着诗意的美,熟记成诵还需要督促吗?具体我们可以按以下步骤来做:
⑴创设情景,理解诗题,简介诗人,带入诗境。
⑵创造直观,渲染气氛,理解诗意,初悟诗情。
⑶反复吟诵,想象漫游,品味词句,领悟诗情。
又如学习《江雪》,在向学生介绍了柳宗元后,出示课件,配乐欣赏:“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让学生放眼广袤的天地,走进雪花纷飞,千山一色的茫茫世界。一种空旷、寂寥的心境油然而生。一叶孤舟,一竿垂钓,一顶斗笠,一袭蓑衣,一个老头出现在这样的环境中最恰当不过了。在联想中,在音乐营造的氛围中,学生一边吟诵,一边和人物进行了千年对话,感悟了诗意,体验了情感,学习了一种把握古诗词的技巧。
指导小学生欣赏、吟诵古诗词的方法还有很多,如关键词记忆法、绘画法、表演法、歌唱法等等,无论用什么方法,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吟诵古诗词的兴趣,逐步提高鉴赏能力。
【吟诵与教学】推荐阅读:
吟诵与吟诵教学培训学习心得体会06-27
吟诵让古典诗歌生命延续10-22
中和反应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08-09
《化石吟》教学设想与教学设计09-06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设计与教学的教学案例10-16
掌声教学与08-08
专题七 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07-16
洋务运动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10-29
作文教学与思考07-05
与复习教学反思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