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培训心得

2024-07-03

中职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培训心得(共18篇)(共18篇)

1.中职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培训心得 篇一

2022年4月21日,《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正式颁布。作为一线教师,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将“新课标”落实到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去。今天,很荣幸聆听了龚亚夫教授关于2022版小学阶段《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的解读。听了龚亚夫教授的讲座后,我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认识更加深入了。在设计教学目标要融合核心素养目标,创设的语言学习必须是真实的生活情景,以任务型学习作为教育的核心。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获取和加工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取向。作为教师应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在真实的情景中培养他们成为能做事和解决问题,具备人际交往能力和优秀品格的人。另外,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秉承培根铸魂,启智增慧原则,精心设计教学目标,让课程内容与学科素养多维相融,通过多模态的语篇类型,引领学生在综合性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发展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

2.中职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培训心得 篇二

一、实施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平时, 我注重阅读教育教学类书籍, 尤其是中外教育大家的作品, 其中, 孔子、布卢姆、加德纳的教育思想给了我很深的启发, 为我实施分层教学提供了依据。

1.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 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 人人都应该受教育。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要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2.大家都熟悉布卢姆效应: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期待, 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布卢姆整个教学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掌握学习”理论:在所有学生都能学好的思想指导下, 以集体教学为基础, 辅之以经常、及时的反馈, 为学生提供所需的个别化帮助以及所需的额外学习时间, 从而使大多数学生达到课程目标所规定的掌握标准。

3.加德纳认为人的思维和认识世界的方式是多元的, 人类至少拥有7种智能, 分别是语言智能, 逻辑-数学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 后来他又增添了自然存在智能和存在智能。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优势智能, 教师如果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设计多元的学习方式, 发挥各个学生的优势智能, 学生学习将会更轻松。

二、实施分层教学的相关准备

实施分层教学, 不是简单地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就行了。在实施分层教学前, 必须做相关的准备工作。

1.细析学生差异。分层教学的核心思想是将学生间的差异视为教学的重要因素。为了有效地实施分层教学, 教师应对学生的差异进行分析, 准确了解、分析学生的认知背景、情感态度、优势智能。

2.慎选教学内容。为了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达到一定的广度, 教师有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和选择。要强调基础性知识和技能, 这是所有学生都要达到的最低要求;对教学内容涉及到的有关学生智能的训练进行分类, 以便有针对性地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优势智能。

3.巧定教学目标。中职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具体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层面。由于学生的差异性, 对于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 为他们设立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 激励学生努力探索, 使他们不断由现有水平发展到最近发展区, 实现认知水平的重构, 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4.活用教学方法。信息技术课程是既注重理论学习, 又讲究实际操作的课程, 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 达到的信息素养培养目标也不一样, 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如讲授法、讨论法、范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合作学习等方法, 也可以多种教学方法结合使用。

三、实施分层教学的关键之处

在实际教学中, 如果只是想当然地实行目标分层、教学内容分层、作业分层等教学方式, 学生对这种分层会非常敏感, 他们会由此衡量自己在老师心目中的地位, 进而形成固定的自我评价和情感体验。因此, 分层也必须做到“润物细无声”, 不着痕迹, 这也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关键之处。

1.兴趣牵头。以合作学习解决实际问题为基础, 有效发挥学生的优势智能。具体做法是, 教师先进行集体教学, 主要是基础性、引导性的知识点拨, 然后给出不同主题的任务,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优势选择任务组队。教师作必要的调整, 按照逻辑智能、空间智能、人际智能等优势智能将学生进行分类, 再选取各种优势智能的学生组成合作小组, 做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学生完成任务时, 教师给予多方面支持, 如资源、条件、技术等方面的支持。

2.能力为本。以能力为基准的分层方式采用基础目标、变式目标加拓展目标的组织形式。基础目标实际所有学生必须达到的;变式目标是建立在基础目标的基础上, 是基础目标的适当变形;拓展目标是在能较好地完成基础目标的前提下增加的补充学习资料, 是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增设的。学生在异质的班级里学习, 一段时间后进行一次测验, 以了解预定目标的达成情况。然后, 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 在限定的时间里把学生再次分配在3种同质的小组里, 做到组内同质、组间异质, 各组实施不同的学习目标。

3.动态为上。对学生的分层, 不能一劳永逸、一层不变。分层教学的核心是动态分组、适时调整。需要依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的不同, 灵活分层, 可以是以能力为基准而划分的小组, 也可以是以兴趣牵头而组成的小组, 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皮格马利翁效应的消极作用的出现。另外, 实施分层教学, 要注意分与合的有机结合。分是促进学生达到自己最近发展区的手段;合是教学初始阶段主要完成的集体目标, 为分层学习做好准备。

四、实施分层教学的点睛之笔

在实施分层教学时, 教师要做到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 对学生做出准确评价, 此可谓分层教学的点睛之笔, 能为以后动态调整分层教学奠定基础。

教师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 可通过教学监视控制系统对学生进行集体或者个别观察, 也可通过小组汇报、测验、作业等方式获得大面积的学习成果反馈。根据反馈, 教师要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准确地评。在教学中, 灵活采用多种评价工具, 如上机操作、作品展示与分析、访谈等, 根据多元智能提供的不同视角, 多方位地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给每一个学生成功的机会。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 中职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也在随之改变, 逐渐丰富。文章着重介绍了分层教学法, 根据中职学生的知识背景、能力基础、兴趣爱好等特征, 阐述了中职学校信息技术课程实施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相关准备、关键点等。

关键词:中职学校,信息技术课程,分层教学

参考文献

[1]谢卫民.《中职学分制分层选课教学的重构》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5.

3.中职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培训心得 篇三

【关键词】中职数学教学 校本课程 创设 实施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38-02

中职校本课程开发已经成为中职教育突破固定教学内容的一种发展模式,这是基于中职学校自身特点而研发的课程,具有极强的实用性,是依据学校教学的具体情况而“量身定做”的,独具特色。数学课程作为中职教学中重要组成因素,对其实施校本课程开发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对此展开深入讨论,着重阐述中职数学教学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最终提升中职教育整体教学水平。

一、中职教育数学教学校本课程创设意义

从目前情况分析,我国对于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视度不断提升,而中职教育体系中数学可谓是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开发适合中职教育的数学校本课程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在中职教学中数学运用频率相对较高,尤其是在学生的专业课上得到了体现,而统一的数学教材并不适用于所有的专业课,因而中职教育应积极开发适用于本校专业的数学校本课程,使其贴近实际教学需求。现代教学论表明:中职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具有重要意义,而其获取知识主要目的在于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这才是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中职数学校本课程开发更重视数学知识实际应用,学生可以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专业课遇到的实际问题,以此彰显数学的应用性。

二、校本课程开发创设

(一)基本思路与框架

中职数学课程相对中职学生而言难度较大,尤其是对一些数学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来说更是难上加难,而且很多数学知识学生实际运用的机会并不多,特别是在专业课上的运用相对较低,因而中职学校在开展数学校本课程开发时,要将实用性作为教学目标,继而确定基本教学思路,形成整体的教学框架。数学教学校本课程创设还需兼顾时代性与科学性,促使学生能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将数学教学作为一种技能培养,而不是单纯的为了学习数学而学习,最终体现出数学的实用性价值。

以中职机电数学教学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其专业特点与需求,以此开展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在教材内容的筛选上,对于学生必学而没有实用意义的部分适当删减,增加了与专业相关联的数学知识,并且将数学教学内容的顺序进行重新拟定,教材以模块形式呈现,总共可以分为5个模块:立体几何、函数、角、向量以及概率与统计。以立体几何模块为例,教材中安排了以下教学内容:空间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生活中运用较多的几何体的性质,面积以及体积算法;斜二测画法、正等测画法;投影法的相关知识,还有三视图。学生在学习本模块之后,对于与机电相关的数学知识掌握比较透彻,对专业课的学习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数学校本课程除了安排上述5个模块的数学教学内容之外,还开设了节数不等的实践数学课程,用于解决专业课上涉及到的数学知识教学,由此体现了数学校本课程开发服务于实践的功能。

(二)具体创设环节

中职数学校本课程创设是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专业技能,让数学教学更具实用性,因此创设数学校本课程是中职专业教育改革的重点所在。中职数学校本课程创设需要依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首先,要树立基本的设计原则,中职教育数学教学校本课程的创设于学生而言益处多多,因而校本课程的开设意义重大。校本课程的敲定需要基于一定的设计原则。例如:教师可以针对物流专业的仓储管理进行数学校本课程的开发,根据该专业的特点拟定课程开发计划,这样数学校本开发更具实用性,根据仓储管理的环节拟定具体的教学计划。其次,中职教育最终的教学目标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因而数学校本课程创设应以此作为出发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将能力标准实施转化,体现在数学课程教学中,一般情况下,模块化教学是最好的编写模式。课程内容设计需要基于实际情况考虑,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实际需求,将专业课与数学知识紧密相连,以此促进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专业课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以某工职业学校为例,该校主要针对工科方面的教学,它应用数学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专业数学,其二是生活数学。

例如:机械加工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碰到了这样的学习难题,即车工工艺教学中,针对车削圆锥面面,求解圆锥半角,这里面涉及到了三角函数知识;铁板切割和焊接教学时,怎样提高利用率,需要涉及到求解函数最值知识。在上述案例中,数学校本课程开发与机械加工专业很好的进行了结合,充分体现了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真正意义。

三、数学教学校本课程的实施

数学校本课程设计理念

中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一员,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这种职业性是通过学生的课程学习逐步转化成能力,继而成为职业能力系统。中职数学校本课程研发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数学实际应用能力,以此辅助专业课的学习,强化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1.更新课堂组织形式

教育改革在我国教育领域实施已久,并取得了相对较好的教学效果。新的教学理念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以往的填鸭式教学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学需求。因此中职数学教学校本课程的创设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作为切入点,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但是就现状而言,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错误的领会了新的教学思想,增设很多问题环节,并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在课下布置很多作业,导致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教师要从全局角度深刻挖掘新时期数学教学目标,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形式,使学生主导参与课堂教学,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中职数学校本课程创设首先要更新课堂组织形式,课堂教学要务实从简,摒弃以往比较落后的教学形式。

2.更新教学手段。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师教学形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教学方法更为灵活多变,比如:自主型学习、探讨式教学、学生合作学习模式等等。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也使中职教学收益良多,这种教学方式将会是日后教学的主流趋势,教师运用多媒体开展教学活动更为形象具体,且直观易懂,同时学生也很容易接受。教师合理运用多媒体设备将会在很大程度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这是一种相对有效的教学手段。但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依据具体情况,科学选择相对合理的教学形式,做到因材施教,符合学生实际需求,教学模式的选择要基于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这也是教改的真正意图。

四、结语

总体来说,中职教育数学校本课程的创设与实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促使数学知识与专业课知识实现完美融合,有助于提升学生数学实际应用能力,同时对于其专业课的学习帮助极大。文章重点阐述了中职教育数学校本课程创设理念以及具体实施策略,以期进一步提升中职教育整体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梁群.抓住中职数学与专业课程的连接点对中职数学教学改革的作用[J].才智,2012(06).

[2]任宝珍.中职机电专业数学校本课程开发初探[J].职业技术,2012(09).

[3]卜玉辉.中职学校工科数学校本课程内容的设计[J].科技创新导报,2014(27).

[4]郭红梅.中职数学关于校本教材的现状分析及思考[J].现代妇女(下旬),2013(12).

4.中职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培训心得 篇四

去年十一月我参加了由省教育学院承担的国培计划培训。下面我把学习收获结合个人体会拿来与大家分享。

一、人文情怀与有效教学如水相融。

教育的最大秘诀是人的真诚,要想收获真诚必先播种真诚,有效教学的最终标准是学生成长、变化与发展,有效教学的真正转型以教师角色的转变为前提。一个人自身如果不想转变,外界给多大的推动力都没有用。人文情怀与有效教学都强调一个“真”。教师真情的流露是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最佳渠道。真情地流露结合教育教学展现的方式有很多:

(1)哭。杨修宝老师就讲每半学期语文教师一定要让学生通过课文学习痛哭一回,大笑一回,感动一回。因为语文就是最能调动人的情感充分得到宣泄与舒展的学科,语文就是最能触及人的心灵产生震撼并与之共鸣的工具。他提到一次公开课自己讲《母爱》,下课学生们做公共汽车回家时一女孩还沉浸在课文的感受中痛哭不已,他就那么幸福地拄着下巴一直看着女孩在哭。

(2)玩。教师忘记自己的年龄与外界的纷扰重新回到童年一般与学生一起玩耍无疑时是与孩子心贴心最快、最直接的办法。杨修宝老师特别喜欢领学生打雪仗,操场上弹卡,玩过之后要写日记或作文,学生自然很喜欢他,也很喜欢写作了。学生多喜欢看到老师天真活泼,生动的一面,教师运

动之后,身心得到舒展,展现给学生的自然也是玲珑亮力的一面。有一次我打乒乓,挥汗如雨之后,全身毛孔都通透般舒畅,一路咧嘴笑着进了教室,学生问我什么我都是点头幸福地笑。还有一次县里羽毛球比赛,参赛前我对学生说:“请大家为我加油吧!”同学们大声说:“老师,加油!”不到一上午功夫我就回班级了,学生们看着我笑的无比幸福与灿烂,开心地问:“老师,你赢了?”我自豪地回答:“没有,输了,但是我虽败尤荣,因为我输给了冠军和亚军。”学生从我这里间接体会到运动的快乐并学到面对失败后的乐观心态。这里提到的是表相的玩,是可以看得到的,还有一种玩,表面看起来是在工作,但教师是以一种玩的心态参与工作中。它的特点是具有玩的随意性、热爱和愉悦感。比如:学生捡到菠萝,我把它分成若干份,谁写字好就分给谁,那天大家写的字又快又好,每人都美滋滋地吃到菠萝,我想这也将是他们小学生活里一段难忘的回忆;有个女生捡到三百元钱,给班级做班费,我们就每半个月小组比一回,奖励方便面、圆葱、鸡蛋、香奇酱、磁盘子,毕业这半学期下来,大家学习积极性异常高涨,这三百元的班费让我们玩的很难忘、很开心。

(3)写。语文教师必要时写些文章给学生做个范文,既能增加学生对自己的信服度又能联系师生的情感。同时教师抓住适时的机会安排学生写点什么,也能为增进师生的情

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给上届毕业生写留言,这次参加培训半个月让班级一年级学生用拼音给自己写封信,都有很好的收获与效果。

(4)说。小孩子的可塑性最强,教师给学生心灵的关爱与智慧的引导非常重要,可以通过鼓励的眼神,可以是抚摩的动作,但更多的是教师给予他公正性的、肯定性的评价。上届的一名男生在其他老师都不大看好他的情况下,我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坚决支持他,给他公正的评价。如今他见我都十分亲切的。

二、师德完善与心理成熟相辅相成。

改变我们思维方式、克服职业倦怠,做个幸福、有智慧的教师是近些年来老师们更加关注的问题。什么是幸福?幸福在于感知幸福的能力!一个没有感知幸福能力的人,即使他得到再多都不会幸福,一个能够感知幸福的人,不论他多么平凡他都是幸福的。

完善师德、提高心理成熟的途径

1、改变思维方式。认知决定情绪,不合理的认知、不正确的思维方式会让人产生不良的情绪,那就要求我们学会多角度去思考问题。为什么总是别人对不起我?为什么总是看别人不对?眼睛除了看世界,更重要的是用来内观的,审视自己的心灵,和自己的心对话,为什么学生总让我生气?因为我要求太高了,因为我有功利心,训斥学生时我有嗔恨

心,嫌他笨,拖班级后腿等等,这样的私心充斥着,会有好情绪吗?会有好的收效吗?可见老师要学会调节自己的不良情绪,学会保护自己心理平衡,改变不合理的认知、改变思维方式,学会尊重他人的个性,认知方式和思维习惯,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学习多角度思维,发散思维、换位思考。

2、享受课堂。好老师讲课进入一种境界,一种自我满足与享受,听好老师讲课自然也是一种享受,一种境界。这是一个双惠双利的过程,更是一项利益久远的工程,你今天一堂好课夯实一块砖,明天一堂好课夯实一块砖,一届学生下来你给国家培养了多么夯实的人才。我看了窦桂梅老师的视频课《秋天的怀念》,网上有评价说:“情绪太过激昂,太造作”。其实讲课真真正正动过情的老师,那怕就有那么一节课让你忘了自己的老师会知道,这完全有可能的。我在领学生读革命的题材文章时,时常读得自己汗毛孔都异常。我们学校我听过两个老师讲课出现过这样情况的,宋秋萍老师讲的《最后时刻》,王平老师讲的《松花江上》、《卖火柴的小女孩》整个人都入境了。年组老师经常合作也很有利于分享课堂的喜悦并互相得到熏染。讲写景课文时那一周我们年组的老师心都活起来了,讲《胡伦贝尔大草原》时老师一起兴奋地计划假期去草原看看,写得太美了,还幻想着有架专机多好,拉着学生到大草原上讲这课,那什么感觉!课堂是

天堂,课堂让人忘我和幸福,在课文中品味人间百态,经历多种人生,在讲解中让自己感悟全然释放。一个人读书史就是他精神发育史,而我们语文教师多幸福,天天在读书。

3、提高情商A、正视自己(需要勇气)。修理别人容易,修理自己会发觉很疼很疼的。B、正视自己,切忌和他人做过分攀比,要做最好的自己。(不能过分苛求自己,你知道大树最高能长多高吗?科学家说,一棵大树再怎么具有生命力,也只能长到122米到130米,不是大地撑不起它,而是它自己撑不起自己。在130米的极限,再长1米,甚至哪怕几厘米,都可能自己压垮自己,轰然倒塌。其实在人生中,读书、工作、理想都是如此,要十分努力,却不可超出自己的能量极限,尤其不能把别人的高度当成自己一定要达到的高度,否则往往逼不出成功,却逼苦了自己);乐善好施、正大光明、诚心诚意、宽容、善良、积极向上、乐观、豁达;B、尝试改变,不要放弃;C、耐得寂寞、体验快乐;(人生不可能总是处于高峰,有高峰就有低谷,这是正常的曲线。当处于低谷时培养自己的坚忍和耐力,总结经验,储存能量,厚积薄发,在精神上历练自己,思维上让自己有新的高度,机会到了退蛹成蝶。心量多大,福气就多大)D、学会选择,学会放弃;(适当搁浅是为了轻载,放弃是种智慧,放下压力、消极、抱怨、自卑、狭隘、压抑、犹豫。)E、培养情趣(德国作家凯斯特纳说:“只有长大成人并保持童心的人,才是真正的人。”);

当然这次培训的内容很广博也很细致,从校本研修到日记、写作、阅读、写字的指导等都有涉猎,但是我想对我们来讲,方向很重要,心态很重要,给自己人生做个规划,在经历当中完善自己,在细微琐碎之处提炼到淡定从容的心态,通透彻悟的智慧,以及顺其自然、无苛无求的美丽,增加自己生命的厚度,提高生命质量。

一个有使命感的教师,作为教育探索者,其成长的最佳途径就是自我反思。从认知和心理层面总结归纳出提升专业成长的教育行为与实践办法。

5.中职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培训心得 篇五

新课程改革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有效整合培训心得体会

新课程改革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有效整合培训心得体会正文:新课程改革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有效整合培训心得体会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与普及,不仅改变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在进入信息时代我们教师正逐步掌握并不断提高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有效整合的能力。我校的几位老师给我们交流了学习的体会,受益匪浅。首先使我们了解到了电子白板在教学上,比较好地实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体现了新旧知识的交互,同时还可以展示同学作品,提高授课效果。学生积极参与教学,通过师生互动将课程变得生动有趣。教师在白板上随意圈点,突出重点,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学生也可以在白板上做连线、选择等题目;利用VCM互动课堂提供的拖放功能,学生在VCM互动式电子白板上可以进行顺序排列;使用特有的.遮屏功能,让学生填词填空,体验获得知识的乐趣与成就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其次是坚持以人为本,在活动主体上,强调参与者是主体;在具体方式上,强调对话分享;在发动方式上,强调内源式发动;在内容选择上,提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自主反思与专业引领结合。新课程改革及新技术运用涉及教师教育教学生活的方方面面,正是新课程改革实践不断向我们提出研修的新问题,如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使学生主动投入学习,形成主动学习的心态和能力?如何处理好电子白板课前预设和课堂交互的关系等,这是我们今后需要探讨的问题。

6.中职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培训心得 篇六

2011年3月4日、5日,我们参加了济南海纳的精益6S实施培训,这次培训是学习精益6S实施与现场改善。通过这次学习,我对“精益6S”有了较深的了解。以前我做生产调度,口上天天在提6S管理,但意识里对6S的认识只是停留在打扫卫生,整理现场。我们中国企业常把6S看作是一种运动;是卫生问题,与生产是两回事,认为6S一种形式化的东西,这就是我们对6S管理认识的误区。课程通过对传统6S理念的升华,提出了精益改善6S管理,使6S不再局限于有些人认为的6S只是在搞形式,不能快速产生效益的误区。在由传统6S向精益改善6S过渡的过程中,企业要使IE、JIT、6S有机地融会贯通,使精益改善6S不脱离传统6S的内涵又高于传统6S的境界。

现阶段我们公司在如火如荼推行精益生产,也应该由传统的6S向精益改善6S转变。6S管理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当一种追求卓越、追求细节、追求改善的企业文化成功塑造了,必然使精益生产的推行获得巨大成功。下面我就这两天学到的知识简单对传统6S与精益改善6S 进行对比说明。

一、传统意义的6S的整理是区分“要用”与“不用”的东西;精益改善型6S的整理是指人、机、物、地的合理化,即:JIT场地合理化。强调依据JIT原则,现场只留下需要的时间、需要的物品、需要的数量,用布局法对现场搬运量大、空间不够、折返与交叉、物流与人流的出入口几个着眼点进行改善。这就是所谓的场地一变,流程就变,流程一变,周期就变。

二、传统型6S的整顿就是将“要用的物品放置好并做好标示”;而精益改善型6S的整顿就是流程的合理化,强调的是在定时间、定标识、定位置、定数量、定品名(5定)的基础上,运用“流程法、人机法、防呆法”等改善方法,对瓶颈点、浪费、耗时多、紧急状况四个着眼点进行改善。

三、传统意义6S的清扫就是将不需要的东西彻底清扫干净;而精益改善6S的清扫是点检中发现异常。设备40%的故障来自于清扫与紧固,这就是要求员工在点检中发现设备的问题,从事后型6S到预防型6S转变,提高设备利用率,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四、传统意义6S的清洁就是保持美观整洁;精益改善6S的清洁是彻底解决问题。

五、传统意义6S的安全就是严格要求员工按安全标准作业;精益改善6S的安全是危险预知与预防,安全管理首先要解决物的问题。现场安全管理的五个步骤:

1、识别现场的安全隐患;

2、对隐患进行警告标示;

3、岗位危险的预知训练;

4、实施安全检查制度,5、班组安全纠错与防呆。对于我们机械制造行业,现场安全管理是第一位的。

六、传统意义6S的素养是使员工养成良好习惯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精益改善6S的素养持续的教育训练。素养的形成是从无意识习惯行为到有意识不习惯行为再到有意识习惯最后是无意识习惯行为,这要靠一系列的培训、有效的稽查、完善的考核、适度的奖惩(奖为主,罚为辅)来“强迫”员工这种优良习惯的养成,并通过强有力的制度保障6S的长期维持和持续改进。

在公司大力推行精益生产的大环境下,精益改善6S 管理活动要改变管理层和员工的观念,明确每个阶段的实施重点和实施目标,发动全员参与,使精益6S管理在维持中改善,在改善中提高,使精益改善6S达到“6S有限,改善无限”的高境界。

7.中职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培训心得 篇七

一、分层教学概述

分层教学法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按照一定的标准,如学生的特点、学习水平等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分层,并在此基础上,按照学生学习层次的划分,将教师自身的备课、授课、作业的布置、课堂提问等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也进行相应的分层设计,从而使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学习到与自己学习能力、学习基础以及学习兴趣相适应的Office办公自动知识内容,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学习课程基础的前提下,不断发散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如何使用分层教学优化中职计算机专业Office办公自动化课程的教学

在了解了分层教学法的含义、内容后,教师就要重点探究如何使用分层教学法以及怎样在Office办公自动化课程的教学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

(一)按照学生的学习基础进行分层

使用分层教学法,首先,可以按照学生的学习基础进行分层,即按照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知识、Office办公自动化课程理论方面以及实际操作方面的知识基础和技能基础进行分层。按照学生的学习基础进行分层,是最基础的分层教学方式,这样的分层有利于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知识的难易程度来适当安排不同层次的学习实践,有利于学生在Office办公自动化课程方面知识能力的丰富和提升。

例如,在Office办公软件Word软件应用这部分教学内容中,在讲解到公文制作部分的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Word软件的掌握程度,学生对字符格式的认识、对段落格式的了解和操作能力等进行分层。教师根据学生在Word软件方面的学习基础设定教师自身的教学内容。对理论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在教学中更加强调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教学重点就要放在加强学生在计算机软件方面的操作教学上,而对于理论和操作的基础都较差的学生,教师就要注重在教学中将理论和实操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理论和操作方面都有所提升。

(二)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分层

学生的学习能力,主要指学生接收教师教授内容的能力,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学生理解和消化教师授课内容的能力、学生转化和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等。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有着一定程度的差别,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对学生进行分层,促进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能够在教师的教学中齐头并进,有所收获。

例如,在进行Excel部分内容的教学时,学生对于表格处理中的各项函数的具体运用方法接受程度和接收速度各不相同,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根据不同接收能力层次的学生的特点布置学习任务以及课下练习。对于掌握速度、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教师就可以适当扩宽对这部分学生的教学,课下练习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自我探索能力,让学生不断探索和预习新的函数运用方式,而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的学习任务布置的重点就要集中于让这部分学生多练习,通过高频率的练习来提高学生对Excel中函数的应用能力。

(三)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分层

教师的教学,除了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以外,教师还要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学生的学习兴趣点。因此,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分层,把相同或相似学习兴趣的学生放在一层中,让这些学生通过不断的探究来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以及在兴趣方向上的专业能力。

例如,在进行Power Point软件应用教学中,有些学生的兴趣点在于如何设计背景,有些学生的兴趣点在于如何设计艺术字,还有一些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于每页幻灯片之间的切换方式等,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将学生进行分层,让相同或相似兴趣的学生进行探讨,提高学生在PPT设计、切换、展示等方面的应用技能。

综上所述,在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中,教师要更加注重对学生未来就业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在开展Office办公自动化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以及学习兴趣进行分层。分层教学不仅指对学生进行分层,还包括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内容、教学实践、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设计等方面的分层。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开展最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教学方式方法,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优化教师的教学实践。

摘要:Office办公自动化课程是中职计算机专业较为基础性的课程,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的各个特点因材施教。对分层教学进行了概述,在此基础上,重点论述了如何使用分层教学来优化中职计算机专业Office办公自动化课程的教学实践,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分层教学,中职计算机专业,Office办公自动化课程

参考文献

8.中职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培训心得 篇八

关键词:中职教学 会计专业 工作过程导向 成本核算

一、现状分析

《成本核算岗位实务》是中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基础课,是一门集知识、技能、技巧为一体的专业课程。通过该课程的教学,学生能较系统全面地理解和掌握成本核算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但该课程理论性强,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要求高,教学难度大,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吸收理论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容易导致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在工作中出现不同程度“学做不对接”的现象,加剧社会供求矛盾,不利于培养新时代会计技能型人才。

许多急需会计人才的企业苦于招不到人,大量中职毕业生亟待就业却找不到合适的成本核算工作。这是因为中职学生仅具备成本核算的基础理论知识,而没有真正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基本能力和技能,不能更好地适应实际工作岗位需要。因此,设计与实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新型成本核算岗位实务课程很有必要。

二、现有成本核算相关课程教学存在的若干问题

1.课程教学导向偏移

当前,中职院校会计专业教育的导向逐渐有向应试教育倾斜的趋势,现阶段与中职学生密切相关的会计专业考试主要是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和初级会计职称考试。而在这两项考试中成本核算内容所占的分值都较低,且覆盖的知识点比较集中,这导致部分中职院校在修订培养方案时都对成本核算岗位实务课程的学时进行压缩,有些院校甚至不设成本核算相关课程。

2.忽视实践教学环节

中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大部分以理论课为主。教师按照教材内容讲授理论知识,强调会计核算知识的系统性、全面性和连贯性,实践课被当成理论课的附庸。实践课的重心不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而是加深有关理论课的理解和掌握。期末沿用闭卷纸质考试的传统形式,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把握程度,容易导致学生以考试及格、拿到中职毕业证为最终目的,只关注和掌握理论学习,忽视实践操作,从而影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提高。

3.教学手段单一滞后

会计专业课程教学任务的设计和完成基本依靠课堂教学来实现,而在课堂教学的实施中又主要以教师主导性讲授、知识单向性传递为主,教学手段大多停留在PPT多媒体教学及黑板板书的形式上。传统单一的教学手段,容易陷入教师注入式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的极端,给学生“照本宣科”的感觉,抑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效果不佳,影响教学质量。

三、新型成本核算岗位实务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1.完善基础硬件,成立成本核算实训室

根据企业实际工作环境要求,建立会计电算化数据库系统(包括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应用程序),仿真财务部位置布局、岗位设置、岗位职责与权限、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使学生明确各业务处理内容与流程、岗位职责与权限,正确认识业务与岗位之间相互牵制的原理及成本核算的操作要求。

2.“教、学、做”一体化,任务教学法

成本核算理论课程教学与岗位实践有机结合,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手段融合进行,将《成本核算岗位实务》划分为七大教学模块,分别是总论、成本核算基础、费用的归集和分配、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归集和分配、产成品成本计算的基本方法、产成品成本计算的辅助方法、成本报表的编制与分析。

理论教学环节,教师详细介绍技能方法,可引入案例分析法、讨论法,创造良好的自由讨论的氛围和环境,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组织和统筹,注重实践性和实用性。通过理论教学和直观演示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成本核算岗位实务配套练习》,进行任务实训。

例如,在费用的归集和分配模块,设计“生产工人工资的结算和分配”任务,任务下设置四个岗位进行分项技能实训:计算生产工人应发工资和实发工资、审核并填制工资结算汇总表、填制并审核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将学生融入到成本核算的场景中,引导学生动手进行相关费用的归集与分配,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激发学生学习成本核算岗位实务课程的兴趣,为实践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3.以能力为本位,项目教学法

教师在完成任务教学的基础上,采取项目教学法,开展成本核算综合模拟实训,完整展现仿真企业成本核算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过程。每个项目包括各种要素费用的归集和分配、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的归集和成本计算、编制与分析成本报表等。

操作程序涉及手工账和会计电算化,主要包括审核并填制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成本报表、成本分析等。教学过程中注重动态的双向交流,增强师生的互动性,以学生能力为本位,让学生直接跟踪项目的全过程,培养独立完成项目所有环节的工作能力。

例如,在产成品成本计算的基本方法模块,产品成本计算方法有品种法、分步法、分批法三种,不同的成本核算方法即使对同一企业的成本计算也会产生不同的结果。通过对同一企业分别运用三种产品成本计算方法进行成本归集和分配,既可以让学生体验产品成本计算方法的差别,又可以帮助学生在掌握成本核算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实际核算能力。如以某电梯中山扶梯厂某月的成本核算资料为内容,要求学生分别采用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来对扶梯产品进行计算和核算。

4.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加强校企联合

在组织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校外企业实训资源,实现从教学课堂到工作岗位的转换,使技能学习与岗位工作“零距离”对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技能的适应性。通过在真实工作岗位的训练,推进学生掌握实际工作中熟悉存货计量制度、审核仓管资料、存货清查盘点、月末记账结账等成本核算能力。

会计专业由于受企业财务部门工作环境的限制、商业机密的要求、财务工作的系统性与连续性特点等因素制约,校外实训企业一般不愿接收会计专业学生,或者即使接收也只是安排学生做一些象征性的简单会计工作,往往达不到提升技能的目的。因此,选择代理记账公司及会计师事务所是不错的切入点。这两类企业的准入门槛较低,且每年年底对于代理记账公司以及每年1~6月对于会计师事务所来说都属于忙季,工作量大,对财务人员的需求大。

进行校企合作一方面可以缓解两类企业的用人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直接接触不同企业类型真实完整的全盘账务,满足学生对实践性学习的需要。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无论是对中职院校,还是对企业来说都是双赢的选择。

四、小结

综上所述,面对逐渐趋向多元化和复杂化的成本核算实务工作要求,设计新型的成本核算岗位实务课程势在必行。然而,新型课程的开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师的培养、教材的编制、经费的筹集、岗位实训室的设立与完善、目标实训企业的选定与合作,环环相扣。这要求中职院校必须从整体出发,着眼于学生会计技能的培养,突出成本核算岗位实务课程的实践性、实用性,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中职会计学生培养成具有“双证”的优秀会计中职生。

参考文献:

[1]石磊.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2(1).

[2]肖岚.《成本会计岗位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0).

[3]曾馨瑢,段雪梅,邓劼.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9(5).

9.压力与情绪管理课程培训心得 篇九

压力有一些来自外界,有一些来自自己的内心。来自外面世界的压力对我们的影响多半取决我们的内心。如果管理好了我们自己的情绪,整理好压力的来源和对应的办法,我们的生活和学习都会显得很有活力,很轻松。压力就好像是一把双刃剑,没有压力的生活也不是我们能接受的;压力太大的生活我们也难以承受。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人们所面临的工作、家庭、社会交往等各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长期压力和不良情绪的积累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由于不适当的工作、生活、学习等压力不仅损害个体,而且也破坏组织内健康。为了缓解这种压力,学校组织教师进行了《压力与情绪管理》的培训,我有幸参加了此次《压力与情绪管理》课程的学习,使我收获颇多,受益匪浅。

这门课给我对压力与情绪管理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有耳目一新的感触,通过学习认识到作为出色的领导者的成功往往不是因为拥有高智商而获得成功的论证,明白了他们成功的秘决是“情感智慧”的道理。从而正确调整自己的情绪,让自己在负面情绪的影响值降至自我控制的最低极限,时刻保持“积极的心态”认真对待每一天。

自然,不同的人由于性格的差异,面对压力的反应肯定不尽相同,对压力的管理每个人也有不一样的心得和体会。我个人的想法就是尽量的把压力转会会自己进步的动力吧。情绪也是一个很影响生活质量的因素。就连植物都能感受到人的情绪,并对快乐,赞美的情绪作 1

出好的反应,而对悲伤,厌恶等负面情绪作出不好的反应,更何况是人呢。快乐阳光的人总是受到欢迎的。情绪是很容易传染的。

适度的压力能使人挑战自我,挖掘潜力,富有效率,激起创造性,而不良的压力,不管其来源是什么,都会给个人和组织造成不好的影响。如何才能缓解来自环境或个人因素的工作压力呢?通过学习,我有一点小体会:

1、更有效的组织好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建立良好的时间观念,管理好自己的时间。不要给自己制定过高的目标或者计划,生活有规律。

2、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同学朋友融洽相处,多和老师沟通交流。遇到不能独立解决或者难以解决的问题的时候多向别人求助。学会合作,和朋友和同学分享自己的快乐,或者烦恼。

3、学会总结和计划:每隔一段时间对自己的生活状态做一个总结。找出其中的问题,并加以分析。制定合适的计划。不用太细,让自己有放松的时间和空间。

4、学会合理宣泄: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压方式,看一场电影,一次酣畅淋漓的运动。

每个人都应当找到适合自己的减压方式,当然减压的同时不要给别人增加压力。合理的控制自己的情绪,有压抑的事情尽量学会放松,音乐,电影,或者游戏。学会降低自己对琐事的关注度,多和朋友相处。多交流,整理出一套属于自己的幸福方法,最重要的是切实的用到在自己的生活和心念中。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能很好的管理压力的 2

时候,你的生命就会变的非常的不一样。

10.中职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培训心得 篇十

为了更好的充实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以便更好地、更有针对性的实施此次小课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这一段时间,在工作之余,我一直在阅读由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的《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这本书,觉得很有意义。

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要求,因此,如何加深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是使教师尽快走进新课程的关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这场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每一位教师都将在这场变革面前掂出自己的分量,找到自己的位置,做出自己的回答。

课程改革所产生的深刻的变化,主要反映在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的改变上。那么,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哪些改变 ?

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尊重学生意味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据专家分析,在未来的课堂上,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使教师长期以来高高在上“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变化,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我们知道,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是不能被淘汰的,但与以前不同的是,它不再是教师惟一的角色。

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新的教育形式,对于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教师应该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来帮助学生解惑、答疑,而且在这个储备里知识还应该有一个不断更新的过程。这说明教师要不断的学习。“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也要有“水源”。《新课程》要求我们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教师只有再度成为学生,才能不断以全新的观点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移植的过程。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识得者。作为一名教师,要拥有足够的知识,但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好的学习方式,《走进新课程》中指出:“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在这里,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合作和探究方面的基本特点。传统的学习,学生以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为主,缺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其他生动活泼的学习方式;教师以讲授为主,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发展能力。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社会发展的迅速以及知识获得途径的增多迫使我们不得不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现代教师最重要的不是教给学生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因此课堂中的学习方式也必然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中,放在揭示知识如何形成的规律上,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进程中思维得到训练,既长了知识,又增了才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以探究、研讨为主的综合交流方式,师生共同讨论、研究,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勇于创新,形成教学特色。

11.中职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培训心得 篇十一

“JTC”(Job To Course岗位—课程对接)教学模式,“J—Job,工作,指必须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所从事的岗位或职业工作”;“C—Course,课程,指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实训场地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开展,使学生完成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T—To,就是密切结合、对应的意思。“JTC”教学模式的课程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开展、职业素质培养、评价模式都与职业岗位工作相结合,工作决定课程,课程为了工作,工作中学习的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二、JTC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1.教育部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现代职业教育要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依据,要与经济社会实现“五个对接”,“JTC”教学模式正体现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从培养学生具备上述工作时所需的职业素质入手,工作过程所需专业知识和技能与职业标准对接,结合教学活动开展、多元评价的实施,使学生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2.祝智庭教授从教育哲学的角度来研究信息化教学模式,提出了一个教学模式分类框架,分为:①个体主义-客观主义;②个体主义-建构主义;③集体主义-客观主义;④集体主义-建构主义。眼视光与配镜专业的“JTC”教学模式,其岗位工作的团队合作性、科学严谨性和工作对象及成果的稳定性,归类为③集体主义-客观主义。

三、JTC教学模式的实施效益和成果

1.实施效益

(1)对专业素质的培养,与岗位群对接的团队合作、科学严谨的思维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才能充分得到体现。

(2)自身视觉体验让学生通过感知进入学习,更加符合学习规律,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检查的技能。

(3)代表性的情境设置和案例讨论方式的学习,起到模拟积累工作经验的作用,让学生较快地学习到知识和技能的原则性和规律性,就能进一步提高工作能力,使学习效率得到了提高。

(4)《眼镜定配》课程模拟工作流程的活动式教学,为了提高工作速度降低成本,在评价中,将互评模式结合模拟商品成本盈亏的竞争机制进行最终成绩的评定,把工作中成本的控制转换成教学高分数的体现,促进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自觉地养成谨慎仔细的工作习惯。

2. 表一 实施JTC教学模式的成果一览表

四、JTC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JTC”教学模式,从教学目标设定、学习任务的布置和教学活动的设计和项目的开展、职业素质培养、评价模式改革各方面都与职业岗位工作相结合。下面列举《验光技术》课程与《眼镜定配》课程的“JTC”教学模式实施范例,分别详述。

1.《验光技术》服务类课程的“JTC”

2.《眼镜定配》类课程的“JTC”

3.“JTC”教学模式实施的教学条件

(1)实训条件要求

要有符合岗位工作要求的环境配置。上文提到了体验式、案例和模拟工作等模式都需要实训室能全面保障活动开展时说涉及的所有实训仪器、设备和相关物件工具等。

目前,我校建成校内眼视光与配镜实验实训中心。该中心包括检影及插片验光实训室、综合验光仪实训室、隐形眼镜与眼镜光学检测实训室、视功能实训室、手工定配实训室、自动定配实训室等,实验实训配有综合验光仪、电脑焦度计、电脑验光仪、角膜曲率仪、裂隙灯显微镜和磨边机等200多套现代化的教学仪器实训设备。仪器设备与眼镜企业所用对接,能达到更好的真实职业情景设置,还建成校内眼镜模拟综合店铺。可满足本专业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需要。此外,我校还与广州乃至广东地区的知名眼镜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完善和提升实训环境。

(2)学材条件要求

模拟工作、案例模式都需要有丰富的学材为学生提供资料检索、查阅和使用,需要在实训室中设立资料查询角提供相关资料、书籍;还有建立学生使用的商品仓库以实现模拟工作;模拟和互评所需的单据、文件、评价表、说明资料等都需要课前综合考虑准备好。

五、JTC教学模式改革的体会和思考

1.课程进行了典型工作任务引领的课程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

以开发学习情境进行工作过程为核心的教学改革,以学生为中心,将工学结合的一体化课程内容融于教学过程,设计真实对外的服务项目,让学生在工作中学习,同时以技能竞赛和期末考核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推动学生开展真实的校内专业服务。与往届通过传统教学模式的学生相比,实施教改的应届学生在知识技能的掌握,职业素养的养成,和学习的主动性和反思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课程改革过程编写了学习任务书、仪器说明书、实训工作页、实训评价表等学材,任务下达采取课下课上结合,小组合作学习方式,PPT汇报、实物讲解、操作演示逐步过渡,从仪器设备结构用途的认识、规范操作完成工作到理解原理灵活运用,形象的表现能力到抽象的思维能力,也是通过每一次的学习任务引导下培养和锻炼。

该课程经过两年的建设也通过了广州市精品课程建设的验收,成为其他专业课程实施改革的典范。

2.教学条件还没有达到一体化课程实施的要求

在《验光技术》课程中,教学改革强调工作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就要求实训室如验光诊室,在小组工位中,应该配备好验光工作所涉及完整流程的各种设备和工具,而针对不同的实训任务,学生必须先具备能自主选择实训工具,并正确使用与管理。在这方面的实训室设备的布置由于实际课程实施的局限性,不能完全仿照真实的工作岗位要求,只有通过实施课程的服务项目实训时,才能做到完整的工作环境布置,需要以后以更多的服务项目实施进一步优化实训环境使其与教学改革更加吻合。

目前,《眼镜定配》课程尚未能完全实施多元评价,课堂的互评交流开展不足,例如让技术较好的学生介绍经验,让作业差的学生提出问题,这些尝试在定配过程中都可以替代原有的一味埋头自己练习的方式,更综合性地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水平。

12.中职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培训心得 篇十二

关键词:中职,专业课程,赏识激励,教学实践,学习兴趣,心得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 的颁布以及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的出台体现了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 推动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决定》和《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推动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更好地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要”。这无疑对中职专业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职教师须对中职学生进行深刻地分析, 对教材和社会技术需求的分析要高屋建瓴, 并做到与时俱进。尽管一系列有利政策的出台意味着中等职业教育已经步入了发展的快轨道, 但并不意味着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道路上没有绊脚石。中职教育仍面临着职教的社会背景复杂和学生层次差异性较大等困难。

近年来, 受“普高热”的影响, 中职教育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生源数量上的减少, 还有生源质量的良莠不齐。中职学生德育弱化现象很严重。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 失败的应试教育经历, 以及社会、家长甚至某些教师关于职校学生不如普高学生的错误认识, 迫使中职学生承认自己比别人差, 进而产生自卑心理和自暴自弃心理。他们从心理上排斥教育, 对学习失去信心。在家长的高压甚至恐吓、毒打下, 他们慢慢地失去自我, 自控能力很差。久而久之, 在他们身上体现出生活习惯差、学习习惯差、基础薄弱和集体观念薄弱等现象, 这些都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如何才能使学生从根本上接受职业教育并认真学习专业技能, 如何解除学生的自卑心理并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进而培养出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符合《决定》和《意见》所提出的明确要求, 这不仅仅是职校德育教师或心理教师的工作, 也是专业教师面临的首要问题。结合教学实践, 笔者提出在职业教育中应实施赏识激励教学法, 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和融洽的师生关系, 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重塑学生的自尊和自信, 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素养。

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人性中最本质的东西是被人赏识的渴望。”中职学生在初中阶段较少被赏识和表扬, 被赏识的渴望很少得到满足。他们犹如背阴的禾苗得不到阳光的普照, 变得异常脆弱。赏识激励教育是洒向学生心灵的爱的阳光。赏识激励教育是建立在“人人都是可造之才”这一现代教育理念和“爱的需要是人的第一需要”这一现代心理学理论基础之上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充分地肯定学生, 挖掘其闪光点, 努力满足学生被赏识的渴望, 帮助学生逐步克服缺点, 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 增强上进心, 不断提高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赏识激励教育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一贯使用的教学方法, 其教学方式多样, 可操作性强,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教学实践, 我不仅仅把赏识激励教学法用于课堂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中, 还时刻贯穿于与学生交流接触的各个方面, 例如用在作业的评语批注、现代发达的讯息工具的使用中。我坚信教育不仅仅存在于课堂上的有限时间, 还贯穿于师生的整个生活。

首先, 要想使学生专心地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 教师必须逐步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莎士比亚说:“赞美是照在人心灵上的一缕阳光”。赏识激励教育也就成为消除学生消极学习心理的首选方法。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集体教育和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第一课堂。抓好课堂教学直接关系着职业教育的成败。对中职学生而言, 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本身是很乏味的, 如果课堂教学死板, 也就为学生精力分散, 小动作、玩手机和睡觉甚至逃课提供了温床。如果教师在这种情境下对学生进行批评, 更会引起他们的反感, 从而使教育进入恶性循环。在每学期伊始, 我都会认真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专业课情况、学生所学专业情况, 同时学习教育部颁布的《决定》文件。在我的课堂上, 我杜绝死板, 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和赞赏, 使学生快乐地学习。例如, 在授课过程中, 我会适时地提问当堂刚刚讲过的知识, 对学生的认真听课和认真回答给予恰当的鼓励。有时, 我会带头对学生的良好表现鼓掌表扬, 进而带动全班学生对该生进行鼓励。有时, 我会竖起大拇指赞赏地对学生说“你真行, 太棒了”。让学生切身感到“我认真听课也可以做到, 我也行”, 以及“我通过认真学习可以得到大家的认可”等自信心理。这样, 我高效地驾驭课堂的教学活动, 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的课堂氛围使得学生乐意主动学习, 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课堂所传授的内容上。这样, 学生会更积极地学习专业知识, 听取教师授课, 而不会在课堂上东张西望。并且, 还出现了课后学生也会拿出专业课本来学习、来问教师问题的好现象。通过这种赏识激励教学, 一方面, 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信和自尊, 另一方面, 可以活跃课堂氛围以及师生之间的融洽关系。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 这恰恰符合了《决定》和《意见》所提倡的“质量教育, 德育先行”。只有具有良好品德的人, 才有可能成为高素质的技能型劳动者。在带领学生实训过程中, 我不仅仅关注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也关注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 注重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融洽协作能力。

其次, 批改学生作业时应重视批注的作用。批注和对学生近段时间表现的反馈不仅仅是班主任 (辅导员) 的责任, 也是每一位教师的份内之事。作业本上的批注是学生和任课教师交流的很好平台, 批注语言流露出的对学生的关爱和鼓励能促使学生自检。因此, 我在给学生的作业批注中, 不仅仅指出学生解答某一习题的对错, 还不时地对学生近段时间内完成作业的认真程度和学习表现做出评论, 提醒学生认真地完成作业, 并对他们的良好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给予肯定和表扬, 如图1所示。这种表扬, 体现在字面上, 能对学生起到长效鞭笞作用。在他们做作业时或不经意间看到教师的表扬, 在某种程度上会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有一名学生对我说“老师, 每次看到你的批注和你的希望, 我都有意识地要求自己做得更好”。另外, 在批注中, 我也很注重措辞, 对学生尽量及时鼓励和关爱。例如, 我班某学生生病了, 我在批注中提到对他的问候和对他的期望, 如图2所示。使学生感到:“老师在时刻地关心着我, 我一定要做得更好。”另外, 应把作业本看作是学生和教师进行友好交流的一个平台。我允许学生在作业本上把他们这段时间的表现反映给我, 也允许学生把对课堂的认识、对学习的要求以及对我的要求一并写在作业本上反馈给我。我和学生多了批注这个很好的交流平台, 使他们觉得:“我也可以向老师提出建议和要求, 我的要求也会得到老师的关注甚至采纳”,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最后, 我始终秉持这一理念:教师的教育作用不仅仅在课堂和学校, 而是无处不在。因此, 我会通过现代发达的即时通讯工具, 如QQ、QQ空间和电子邮件与学生交流和沟通。学生有什么问题可以方便地与我沟通, 我也能实时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和心理动态。我会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进行鼓励和关心, 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在QQ空间里, 我会写出我的教学感言, 言语中包含我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学生的关爱和鼓励。学生给我的留言, 我都会在第一时间给他们回复, 从不吝啬我对学生的关爱和鼓励。这样, 让学生在充满爱和呵护的环境中学习成长, 给予他们阳光和知识的养分, 他们才能成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通过我的教学实践, 学生的生活状态和学习状态都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学生们的朝气蓬勃、乐观自信以及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动手能力的提高, 使我看到了赏识激励教育的魅力。心中有对学生的关爱, 是职校教师能顺利开展赏识激励教育的基础;对学生的关爱之永恒, 是职校教师能顺利开展赏识激励教育的保证。对已毕业参加工作的学生, 我也时刻关心他们, 利用互联网讯息工具与他们交流和沟通, 使教育工作一直延续到他们的生活工作中, 努力使得他们保持良好的素质, 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孙云祥, 骆文贤.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J].中国建设教育, 2006, (3) :23-27.

[2]陈娟.我国职业教育的反思与展望[J].继续教育研究, 2009, (9) :87-88.

13.中职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培训心得 篇十三

7月28日,我有幸参加了昆明举行的美术义务教育2011版新课程标准培训。这次培训由云南美术教育专家张明主持,由开福区科培中心艺术教研员罗炜主讲,主要介绍2011版新课标修订及教材改编,我经过这次培训,受益匪浅、深有体会。现将这次培训的内容与体会和老师们共同进行交流与探讨。

一、本次美术新课程标准修订的原则(1)总原则

不“伤筋动骨”,而着力于使之更科学、更完善、更可行、更适应中国的文化教育传统和中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学实际。

(2)具体的原则

①保持原有的基本理念和学习领域,以调整、充实和完善为主,不进行大的改动。②以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教学实际作为修订工作的起点。③追求国际水平与体现中国特色相结合。④力争美术本体与教育功能相平衡。⑤以理性的态度进行文本表述。⑥追求文本的精致,突出可理解性。

二、本次美术新课程标准修订的内容与特点(1)突出美术学科特点

确定课程的性质是个具有导向性的问题,性质一旦被确定将会导致后面的教学内容和行为发生相应的变化。定性为人文性质,就会使美术课程更加强调用人文精神熏陶学生,培养他们的人文情怀;定性为工具性质,则会使美术课程更加强调基本的技能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美术技能这一“工具”,以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其实,美术课程应该兼备人文性和工具性,但由于所谓工具性学科在基础教育体系中被先入为主地认定为语文、数学和外语,导致美术课程无法“挤入”,因此原来的美术课程的性质只能被定为人文性。然而,这种定性容易给人以忽略美术基本知识和技能的错觉,而且在调查中也被批评为不属于美术独有的定性,思品、语文、历史、社会、音乐同样可以共享这一定性。《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为《课标》)中将美术课程的性质表述为:“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本次修订新增加的,一方面这一限定为美术课程所独有的,另一方面也突出了美术学科的特征,有利于引导教师围绕“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开展美术教学。同时,修订后的《课标》将美术课程性质具体定性为“视觉性”“实践性”“人文性”“愉悦性”,更加突出了美术学科的特点。

(2)采用理性与平和的表达方式

课程改革是一种需要激情的行为,尤其是课程改革之初更是如此,但只有强烈的激情或情绪,容易造成矫枉过正的结果。因此,在课程改革进行到第十个年头,我们需要降低情绪性,增加理性精神,以平和的态度看待课程改革中的诸种问题。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在《课标》中,删除了原来的一些比较情绪化的表述,如“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还有许多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地方,如课程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可以使得文本的表述更加平和,让更多的人能够从情感上和理智上平静地接受此次课程改革。

(3)明确应知应会的知识与技能

对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关注是中国教育的特色,所以本次修订适当地增强了对知识与技能的规定性,但又避免回到原《美术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对知识与技能表述的严格性,尽可能在两者之间保持了一种平衡。在具体的结构上,将原《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评价建议”改为“评价要点”,尽可能运用量化和具有量化意味的限定词,如“通过造型表现活动,大胆、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想象,创作若干件能反映自己学习水平的作品。”“辨别12种

2、在改革以学科为中心组织学习内容方面有所突破;

3、在目标层次和课程多样化方面有所突破;

4、在评价方法上有所突破;

为此,在美术学科中,选择对学生发展有用的、感兴趣的,学生能够学会的知识与技能,再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让他们愉快地学习、合作地学习、探究性地学习、综合地学习。改变只注重知识传授和训练学生绘画能力的传统教学方式,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二)新课程标准具有导向性、选择性

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美术课程是一门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的课程。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目前人们对美术课程的重视还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认清这一点,有助于我们学习和研究美术课程标准。理想的美术课程应该尽量使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美术学习,并且促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而不是制定一个所有学生必须达到的硬性发展标准。并用一种统一的尺度来衡量学生的发展水平。美术“在所有的学科当中是最难以量化的。一味地去量化是没有实在意义的。”正是基于这一认识,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导向性和选择性。

美术课程标准没有采取列出具体的知识点(大纲列出具体的知识点)的方式,而是提出具有一定概括性和导向性的内容标准,并提供指向这些标准的教学活动方式建议。这些教学活动方式建议也是选择性的。例如1-2年级的“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内容标准是:

观赏自然和各类美术作品的形与色,能用简短的话语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上述内容标准非常概括,体现大的导向性,为了指向上述标准,有如下的教学活动建议供教师选择:

教学活动建议:

走出教室,观赏校园和所在地区的景色。

欣赏自己和同学创作的美术作品。

了解、欣赏我国民间美术作品,感受造型和色彩的特点。

通过观摩录像、画册,对中外优秀的卡通艺术形象进行欣赏和讨论。

欣赏描绘不同季节的中外美术作品。

到阅览室翻阅画册、学生读物或观看学生美术作品,找出最喜爱的一件作品,并说明理由。

欣赏民间玩具的造型与色彩,展示自己收集的民间玩具。

欣赏木偶戏和皮影戏的人物造型,通过录像或实地观看木偶或皮影戏的表演片段。

欣赏中外画家描绘儿童生活的美术作品。

欣赏大自然美丽的山川、动植物图片。

既然标明是“建议”,就不具备强制性,编写教材或教师教学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加以选择。这样,“课标”就具有了弹性,给予课本的编写(特别是校本课程)和教师的教学更大地发挥空间。

新课标与教学大纲相比较,“大纲”刚性太强,基本上是以开列知识点的方式构筑教学内容体系,而且知识点的规定比较具体、严格、具有较强的限制性。

(三)以美术学习方式划分学习领域,强调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究性。

课程改革是要改变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想和方法,将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转变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结合美术学科的特点来划分学习领域。

美术学习方式依其特点,大致可分为创作与欣赏两类由于学习美术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所以创作活动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为了便于学习,课标中的创作活动又具体划分为“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两个学习领域。“造型•表现”是美术学习的基拙,这一学习领域的活动方式强调自由表现,要求学生大胆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认识。“设计•应用”,这一学习领域强调创意的形成,又注意活动的功能目的。因此,以外化性行为为主,是创作活动中划分的两个学习领域的相同点。主要区别则是造型•表现注重自由性,设计,应用注重功能性。

“欣赏•评述”这一学习领域则注重通过欣赏作品的感受、领悟、理解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综合性学习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也是课程改革突破的一个难点。

【一】树立新的理念

“树立新的理念”并非一句空头口号,它必须付诸行动,具体一点说,就是要从传统的学习方式,转向现代学习方式。

传统学习方式就是接受式,这种学习方式所学的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这种学习方式延用了多年,肯定有其存在和使用的价值,但这种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上,容易造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现代学习方式称为发现式,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的理论,它强调自主、探索、发现,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自主性不断生长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学习方式并不是学习方法或教学法,学习方式是更为上位的东西,前后两者类似战略和战术的关系,学习方式相对稳定,学习方法相对灵活,有较大的可选择性学习方式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而且还涉及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所以,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促进学习的发展更具有战略意义。在过去的美术课教学中,很长一段时间所采用的多是接受式的学习方法,无论是教材的编写,教师的教法都受着这种单一学习模式的牵制,素描知识、色彩知识、工艺知识和绘画步骤都是以一种定论形式呈现的,虽然教师在教学中也采用了不少多变的教学方法,但“传授和接受”的阴影,始终笼罩在学生的头上

【二】现代学习方式的特征(一)主动性。

那么,要转变学习方式,首先应对现代学习方式的特征有所了解,新的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是主动性。主动性是对应学生接受学习的被动性而言的,被动式学习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要我学”,这是一种基于外部因素的诱引和强制,因此,就学生而言,缺乏兴趣和主动性。

而主动性则是“我要学”,它体现了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它的优点在于学生对学习有了直接兴趣,不把它视为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产生的效果肯定是事半功倍。主动性的学习还体现在学习的责任上,学习是谁的事,学生既然是学习的主体,就应该明确自己的责任,如果学生意识不到这一点,不能把学习和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以及发展联系起来,这种学习就谈不上主动性。

(二)独立性

这也是一个核心特征。如果说主动学习被视为“我要学”,那么独立性学习就体现了“我能学”。

认真思考和观察一下,我们就会发现,儿童独立性的欲望是很早就萌芽的,大人给他喂饭,他即使有时往鼻子里送,也还是喜欢自己来。当然,值得强调的是基拙教育阶段,对于学生的独立性和独立学习,还应该有一种动态发展观点,从教与学的关系来看,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也即从依赖到独立转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由教师的作用逐步转化为学生的独立能力,两方面的着力大小在不断转化,最后是学生基本或完全独立。

如果不在动态中去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只是用单一的接受模式培养学生,即使学生成为教师心目中的“一件件精美工艺品”,其结果都是千人一面,即同一模式

(三)独特性

姑且把它称之为个性.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都有其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因此,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有其个性的体现,适合个性的学习方式,才是真正有效的。(四)体验性

本次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参与,即有活动、操作、实践、调查、经历和探究,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不但应该动脑子想,而且还要眼睛看,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用手画、做,体现出身体的参与,达到亲身体验,心灵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五)问题性

14.中职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培训心得 篇十四

通过这两天的培训学习,特别是听了文老师的《新课程的有效教学》后,使我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进一步提升了自身的理论知识素养。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自己在教学上有许许多多的不足之处,而网络研修则为我提供了一个学习先进教学方法的平台,通过这次的培训让我受益匪浅。以下是我通过本次培训获得的些许体会:

第一,对课程有了新的认识。

在以往的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往往过于注重政治课的政治性,而忽视了政治课的人文性与知识性,政治课给人们一种只能讲政治的感觉,使初中政治课在教学过程中缺少了人情味,枯燥乏味,学生提不起兴趣,严重地影响了初中政治课的教学效果。新课程标准强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导,更加开阔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进行了新的定位,在继承和发扬旧课程标准强调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思想性特征之外,增强了人文性。强调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要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这明确告诉我们,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用中华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让学生在鲜活的中学生活中感受、体验、理解国家和社会对中学生的思想品德要求,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和习惯,使初中思想品德课更贴近中学生的生活,使之成为一门受学生欢迎的课程。让学生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

第二、新课程注重利用好社会大课堂,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品课的一大特色,特别要注重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思品教材知识是生硬乏味的,如何把乏味的知识变得让学生容易接受,是初中思想政治课的一大难题。思品课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社会上的知识来理解和领悟教材知识,这才是思品课的主要目的,从而推动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第三、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

15.中职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培训心得 篇十五

一、观念问题

不得不承认, 原来的意识中,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作为三级课程仿佛是一个比较清晰的阶梯形构架, 彼此之间有着相对清晰的界定。从某种意义上说, 地方课程是国家课程的补充, 以弥补国家课程未能兼顾地方之间的差异;而校本课程很大程度上是学校特色办学的体现, 可能是国家课程的特色化, 也可能是地方课程的品牌化, 或者就是学校某一方面的特质的具体展现。

然而在培训中, 授课的多位老师都谈到一个问题, 即“校本课程”究竟是什么?比较一致的观点是:校本课程就是一所学校所实践的课程的具体体现。多位老师都鼓励大家以“校本课程”整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 以少数几个乃至一个主题内容涵盖所有学科的课程目标, 从而达成一种合作、探究、体验的教学方式, 继而转变教学模式, 提升学生的学习力。为什么说是“达成”?内容决定形式, 即以教学内容的改革来促成教学模式的转变。

可以说, 这一观念颠覆了笔者原有的对“校本课程”的理解。于是笔者也反思自己原先的观念是如何形成和构建的?首先, 来自理念的传播途径。至少笔者所参与的为数不多的培训活动中一直以来是这么传递的。可能是活动的层级有限制, 理念的传递并不完全准确。其次, 来自自身实践经验。我们在做校本课程的过程中, 就非常刻意地回避与“国家课程”的勾连, 毕竟国家课程还是需要经过“量化”的检测和考察的, 背后牵扯到诸多一线教师无法回避又难以撼动的关系, 不能因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而影响国家课程的实施“质量”;我们甚至也回避“地方课程”, 地方教育部门组织人员编写地方教材, 也就圈定了一定的“势力范围”;于是, 我们就在“学校”内部发掘潜力而已。我想, 这也许不是一个地方的问题。

事实上, 在校本课程的实践过程中, 笔者也一再怀疑如此故步自封的所谓课程是否哪里出了问题?毕竟戴着镣铐的起舞总是处处受到掣肘。但一直没有得到有益的解答和解决。

也有另外一种观念:“校本课程”作为三种课程并列体系的“之一”是其发展的最初阶段, 是发展的必由之路, 而发展的最终目标是由校本课程“反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 终于达成一个圆满的课程体系。不知道这样的理解是不是有问题?如果成立, 那么目前在实践中遇到的所有问题都不是“问题”, 而是必须要经历的“过程”。

二、内容问题

此次培训的一大特点是所有校本课程建设的案例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载体, 这自然是与培训的基础, 即第二届浙江省校本课程精品项目的评比有联系。而这也给予我们很多启发, 无论是校本课程的内容选择, 还是校本课程的实践模式, 抑或是校本课程的评价考量。

就以上校本课程研发内容而言, 基本上以文化为核心, 以某种文化遗产作为载体。中国历史悠久, 地域广阔, 这样的载体几乎随处都有。但就一个县域而言, 其实数量并不多, 而一个县域内学校众多, 小学、中学往往都有好几所, 乃至数十所。比如在培训中就有不同县市的不同学校不约而同地开展“剪纸”艺术的开发。当然, 你可以说它们之间存在着地域风格、艺术内容和表现手法等的差别。但毕竟是一种艺术, 其最本质的内涵还是相似的乃至相同的。实际上在一定区域内开发相同课程并不鲜见, 这是否意味着会有重复开发的问题?是不是可以由一定区域内几所学校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合作开发和实践?这在理论上应该是可行的吧?但在操作层面上并没有类似的尝试。这是不是以后发展的一种可能?

就以上课程的实践模式而言, 一般来说, 最初都仅仅是一个特色项目, 是类似于兴趣活动、文化社团范畴以内的。接下来才逐步发展为一个“校本课程”, 尤其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载体的课程, 基本上与地方课程产生了交集乃至重叠, 或者是地方课程某一主题的具体化、深入化———这也印证了“发展阶段说”的假想。作为一种课程, 基本上也需要有课程目标、教材以及必要的教学器材、固定的授课时间和授课教师等。在培训中特别关注了各校的课程目标和教材。不得不说, 其目标也仅仅关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特点, 并没有涉及或者涵盖国家课程中各个学科的要素。自然, 这是“发展阶段说”的必然局面, 毕竟还没有达成最终的愿景。那么反过来说, 这些案例其实也还是处在“发展过程”中, 而不能成为校本课程理想化、终极性的样板!而其教材在具有明显局限性的目标指引下, 也显现出了各式各样的缺憾。

再者就是校本课程的评价考量。这里有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是校本课程自身的研发和设计, 如何考量其优劣?仅仅是以学生是不是有兴趣学习, 仿佛并不能证明。第二是如何考量教师?绝大部分教师还是校本课程具体的研发者和实践者, 又该如何自处?第三即学生, 有没有兴趣是一方面, 但有兴趣并不意味着有成效。况且学习的有效性原本就是后置的———目前传统的评价方式就为此而饱受非议———就校本课程而言, 其考量的又是什么?这些问题, 在培训中展示的案例并没有太多的介绍和展现———当然, 以个体的获奖、发表和交流什么的作为衡量一个校本课程的成效, 显然是难以说明问题的。

三、形式问题

中国目前的班级授课制基本是模仿苏联模式, 一个班有四五十个学生, 即便小班, 也有三十个左右的学生。而就培训中传递的校本课程的理念, 更多取道欧美模式, 班额显然更小。不清楚这样的情况, 是不是意味着在苏联教育模式上“嫁接”欧美模式, 从而“走出”“中国特色的教学模式”?

当然, 只能承认这是一个不够冷的冷笑话而已, 不是回避或者拒绝课程校本化的理由。但是不得不说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其一, 显然, 课程校本化意味着将打破以年龄来组合学生组织的现状, 而要以能力作为衡量标准。如此庞大的学校规模和学生数量, 可行性究竟有多大?在无法撬动国家课程的前提下, 学校不得不同时采用两种编班模式, 即便包括我校在内的许多学校施行的“走班制”, 也已经造成了巨大的混乱。或者仅仅停留在文化社团的基础上, 校本课程的意义也就无从体现了。

其二, 学科化的教师培养体系显然有悖这一改革方向。课程校本化意味着全科导师制, 而不是学科任教制, 必须要打破学科壁垒, 以主题内容涵盖各学科知识技能, 我们的教师能胜任吗?我们的培训体系有针对性吗?

这样的问题不用多罗列, 到了一线就能随处遇到。笔者的问题是, 在各种条件并没有达成的情况下, 大规模地、行政化地推行校本课程, 而具体实践又因地制宜地乔装打扮, 最终损害的是校本课程的本质追求———如误读、误解何谓“校本课程”, 同时也损害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 毕竟我们在完成国家课程的基础上, 很难保证有足够的热情和智慧来设计、实施校本课程。

16.中职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培训心得 篇十六

一、学习内容的分析

学习内容的分析是为了明确学习内容的范围、深度和揭示学习内容各组成部分的联系。学习内容分析既与“学什么”有关,又与“如何学”有关。如:海报设计是平面设计中既传统又时尚的一个项目,也是平面设计中的基本实践项目之一,是在壁纸设计、图像处理、文本工具的使用等项目的基础上所实施的综合类项目。本项目教学内容以环境保护公益海报设计与制作为载体,要求学生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来完成自己的创意,从而进一步了解平面设计的工作流程,实现工作与学习的无缝对接。

二、学习者的特征分析

学习者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其具有的社会认知、个人情感等特征都将对学习过程产生影响。因此,要取得教学设计的成功,必须重视对学习者的分析。学习者分析主要包括学习者初始能力分析、学习者的一般特征分析和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分析三个部分。如:本节课面向的是平面设计专业的二年级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的软件使用技能,并且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这都有利于开展信息化教学。

三、教学目标的分析

教学目标应依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来设计,参照行业资格标准,从学习能力、专业能力、社会能力等多个方面,明确对学生的具体要求。教学目标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个维度进行设计。以“公益海报的设计与制作”教学项目为例,制定三维教学目标如下:通过设计海报,掌握平面设计的创意方法,使学生熟悉平面广告设计的一般工作流程,增强对PS软件的应用能力;通过具体的情景模拟,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学习交流平台,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通过自己设计与制作的过程和组内合作学习及组间的交流学习,使学生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多种评价方式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学生学习成就感的形成,从而快乐地进行学习。

四、学习情境设计

学习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更好地把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道德情操的陶冶有机结合起来,进而促进学生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以“公益海报的设计与制作”教学项目的实施为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创设教学情境,以促进教学项目的顺利实施。

1.模拟真实工作室情境

参考广告公司工作室布局,模拟布置教学环境,张贴企业现代管理标准、各个工作组的组名、成员构成以及工作理念或口号等,使学生仿佛置身于设计工作室,在学习的同时体验企业的实际工作情景。

2.任务与问题情境

通过图片、视频或实际广告作品展示,使学生对“公益海报的设计与制作”有直观的了解,这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如在“公益海报的设计与制作”教学项目中,通过PPT演示一组南方持续干旱,田地干涸龟裂,农民仰望苍天求雨的图片。接下来再选取一组让人“心痛”的熟悉场景:污水的恣意排放、洗车时水花四溅……。让学生看到我们的水资源就这样被污染、被浪费了,他们的创作热情被激发起来,教师此时可自然引入项目和任务。在任务实施过程中,通过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可让学生思考和讨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做中教,做中学。

3.小组合作学习情境

教师可兼顾各个学生的能力基础和特长,将他们分成若干学习合作小组。划分小组,既便于组内交流和学习,也便于教师将学生的优秀作品汇总,实现信息化教学反馈。合作学习小组组长的选择十分重要。通常组织能力较强、操作能力较强的学生会被推选出来担任学习小组的组长。组长应发挥其在老师和学生间的纽带作用,接受老师布置的各项任务和要求,并组织带动组员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各项任务。

五、学习环境选择与学习资源设计

1.学习环境选择

本次教学设计要求学生在因特网、网络学习平台、QQ、博客等构成的信息化环境下利用信息资源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在网络环境中查找相关知识,是获取信息资源的主要途径。网络学习平台方便教师学习任务的发布和学生学习作品的展示、进行在线测试等。运用电子邮箱、QQ、博客可以进行师生间、生生间交流沟通、进行作业的提交等。

2.学习资源设计

就平面设计课程而言,作品任务的完成需要大量的信息资源。这就需要学生自主从网络上搜集所需素材。教师也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学习资源丰富的网站,同时根据教学需要查阅相关资料并制作成PPT演示文稿,引导学生学习。

六、任务驱动下的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应把教学项目分解为具体的工作任务,学生在完成具体工作任务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与技能,体验学习的快乐和工作的艰辛,找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以“公益海报的设计与制作”为例:

首先,依据客户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拟定设计方案。教师在这一环节着重引导学生讲述设计时遇到的问题,并引导他们解决问题,完善设计方案,理清思路。然后,要求学生回顾项目任务的基本要求,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PS技法表现设计方案,同时要符合设计的基本要求。接着,让学生通过自主操作和小组合作来完成作品的制作。再次,各组推荐展示优秀作品(一般每组一幅作品),班级再选出最佳作品。教师仅需通过控制台将被推荐学生的学生机上的内容切换到教师机上,大屏幕上就能清晰呈现学生的作品了。学生在欣赏优秀作品时,会与自己的作品进行比较,思考如何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作品,教师也可进行适时评价、指导,真正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最后,教师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公益海报的设计与制作可分三步:制作背景、绘制添加图片、美化修饰,也就是先前的“三个任务”,这也是本课的重难点所在。笔者结合校园活动,设计了课后作业:学校将开展为西南灾区学校献爱心活动,请以这一主题制作一幅宣传海报,用于班级和学校的宣传活动。 要求:写出设计思路;画出设计草图;写出创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七、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评价方法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评价需选择合适的多样化评价方法,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至关重要。过程性评价主要安排在学生按计划完成每个项目任务时进行,据教学目标对完成的项目任务进行评价。方法通常是先分组讲解、展示作品效果,再由学生评价和老师评价。总结性评价包括思路总结和技巧总结两个部分。思路总结可以帮助学生明晰项目完成的最佳方法,找到自己理论上的不足。技巧总结中,要将各个项目任务完成中遇到的难题和学生的解决方法进行总结。这样,学生才能学到更多的操作技巧,全面吸收整个教学项目活动的精髓。在平面设计课程教学的评价中,本人将学生学习的态度、遇到困难时的表现、参与情境模拟和课堂讨论等的表现、收集整理信息的表现等内容设计成表,定性和定量相互结合,使评价表能够更好地反应学生的学习情况。

绝大部分学生对信息化学习环境很感兴趣,积极摸索学习平台的功能,并能根据学习平台的活动设计进行学习,能够充分利用教师提供的信息资源,并对信息资源做分析、处理并获取知识。根据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可看出,几乎所有的学生能利用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较好;绝大多数学生能自选主题进行探索性学习;只有少部分学生较难控制自己的学习进度,协作学习的意识也不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利用虚拟学习环境,摆脱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束缚。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学生一直觉得有东西可学,学习的成就感较高,从而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真正做到“做中学”“学中做”,为将来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做好了准备。

17.中职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培训心得 篇十七

首先教师要更新理念,明确新课程下的新要求。包括教育观念、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学习方法、评价观念等。其次教师要明确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教学也是一种预设的生成。教学内容的设计要注意过程性及功能性;教学策略设计要体现灵活性。教学评价要创新。

再次课堂教学基本技能的学习要扎实。包括教学语言与教态变化技能、情境创设技能的训练。

最后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及时关注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的处理,以及教学中运用教材的方法,实行有效导入,还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加强教学中的日常评价的方法学习。

在一些教师眼里存在着一些误区:

一、“灌”得越多越有效

不少教师认为:只要多给学生“灌”一点,“喂”烂一点,就可以帮助其减轻学习负担,就可提高其学习效果。这样即使学生没有学好,也自感问心无愧。这种教学,由于把学生当成了存储知识的容器,尽管教师煞费苦心,但往往向学生:“灌”得越多,他们就越不愿意动脑筋,效果常常适得其反。

二、“秀”得越多越有效

在当前教学改革中,一些教师只重形似不重神似,常常搞一些非驴非马的“伪创新”比如,为追求师生互动,用“满堂问”来代替“满堂灌”。为追求课堂气氛,用“牧牛式”教学取代“填鸭式”教学。这种作秀式的课堂教学,实际上把学生当成了演戏的道具和观众,其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三、“磨”的越多越有效

加班加点,是当前不少中小学教师提高教学成绩的“法宝”。实践证明:苦教苦学苦考确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考分。但考试分数并不能等全于教学质量。因为教学质量不仅包括学生的分数和升学率等“硬性指标”更包括能使学生受益终身的自学能力、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健全的人格等“软性指标”。教师为社会培养的不是“考生”而应是可持续发展的人才。那种靠“磨”出来的学生,即使一时能获得较高的考分,但往往学习无后劲,日后也很难有作为。

那么如何进行有效教学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强化教学必须追求有效的意识

一个教师绝不能凭感觉、凭经验、凭苦干去搞教学,不能让学生只停留在机械性记忆、浅层次理解和简单运用上。要深深懂得课堂上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课堂上的无效是最大的无效。要经常思考自己到底应该给学生一些什么东西,怎样教学才是最有效,要时时提醒自己不当那种一心只顾加班加点、两眼只盯着分数教学的教师。

2、反复尝试如何使教学更有效

要力使课堂教学有效,一是在课堂教学的理念上,应明确树立为只能而教、围绕问题而教,而不是单纯为知识而教、为考试而教。要相信学生,不仅要关心学生的行为投入,还要关心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投入。只有这样,才不会上“糊涂课”。二是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师生应善于分别学会选择到最适合自己的教法或学法,只有引导学生实现由“学会”到“会学”,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才有可能得到张扬、主题精神得到凸现,其灵活性、天性和“野性”得到保护。三是要自觉加大课堂教学“打假”力度,最大限度的减少各种虚拟教学行为和“正确的废话”,不乱抢占本该属于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时间和思维空间,让课堂教学更加和谐有效,使师生的教与学能最佳的呈现互动、互助、互进的效果。

3、注重总结进行有效教学的经验

一个教师要想搞好有效教学,除了要加强自身的努力实践总结外还要善于结合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借鉴好别人的成功经验。比如,江苏洋思中学提出的“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的教学经验,斯霞老师总结的“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教学经验。同时,还要学会反思自己和别人开展有效教学的经验,经常反思自己的各种“教学定势”和日常教学行为。

18.中职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培训心得 篇十八

主讲:李富清

? 培训目的:

为贯彻、落实国家《GB/T19025质量管理培训指南》(ISO10015)标准,针对集团化企业的特点和培训活动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结合培训管理工作的实际,突破企业培训发展过程中的瓶径,促进企业培训管理工作的流程化、规范化、简约化和实用性,不断提升企业教育培训的质量与效果,保障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 培训对象

培训项目负责人,培训班主任,企业基层培训员等。

? 培训目标

1.能较好的组织与管理培训项目的实施与运作;

2.能把握好培训活动中的重要环节与重点工作;?

3.能较好实现目标,满足要求,达到预期效果;?

4.能较好地完成培训项目的实施与运作的任务。

? 培训方式:

培训的教学方式是采用以专题讲座为主的多媒体教学,主体内容以集团化企业培训管理工作的实际问题而展开为重点,整个教学过程将采用互动式教学、案例对比教学、演练辅导教学、游戏辅助教学、考试检验教学等形式。教学主体力求“新、实、精”,注重易学、易懂、易操作、易掌握,教学效果实际、实用、实效,确保参培者“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学有所用,用以见效”。教学将提供与教师讲义相匹配的PPT填空式的培训资料。培训后,还将无偿提供企业培训管理工作的支持性、技术性、工具类等文件70多个。确保此类培训项目的质量与

效果在全国范围内处于领先水平。

? 课程提纲(1-2天)

一、培训项目负责人的职业定位与素质要求

1.培训项目负责人的职业定位;?

2.项目组织与管理的工作依据;?

3.培训项目负责人的素质要求;?

4.培训项目负责人的岗位职责。

二、培训项目实施的组织与管理和内容方法

1.项目管理主要框架;

2.培训班的学员管理;?

3.培训班的讲师管理;?

4.培训班的质量管理;?

5.培训班的资料管理;

6.培训班的课堂管理;?

7.培训班的时间管理;

8.培训班的信息管理;?

9.培训班的问题管理;

10.培训班的监察管理;?

11.培训班的评估管理。?

三、培训项目实施的组织与管理的工作文件

1.外聘讲师教学备忘录;?

2.内聘讲师教学备忘录;

3.参培员工入学通知书;

4.参培员工入学登记表;

5.学员出勤签到表;

6.培训班学员须知;?

7.培训班日程表;

8.学员花名册;

9.班主任工作物品自查表;?

10.讲师基本情况介绍;

11.学员基本情况介绍;?

12.服务项目清单;?

13.培训讲师教学质量评估问卷调查表。?

14.培训讲师教学质量评估问卷汇总表。

15.培训班管理质量评估问卷调查表。?

16.培训班管理质量评估问卷汇总表。

17.学员参培信息反馈表。?

18.培训总结报告编写提纲。?

19.建立项目培训档案细目。?

20.培训项目负责人工作流程示意图。

四、座谈、交流、咨询、答疑

1.课程总结;

2.咨询答疑;?

3.座谈交流。

? 授课讲师简介:

培训管理专家——李富清

原中华职业教育社(1917年成立)培训部部长、现任中国继续教育联合学院教授、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主讲教师、中国注册人力资源管理师认证项目

特聘讲师、国际经理人协会常务理事、全球人力资源类十强华人培训师、改革开放30年中国企业教育培训五十强培训师、香港国际商学院教授、国际职业鉴定委员会高级培训师、国际培训师协会IPTS授权讲师、美国ICQAC认证高级职业培训师、北大、清华等高校特聘讲师

李富清老师是我国企业培训管理领域中最具其影响力的讲师之一,他首先在国内倡导了企业培训质量的流程化管理。李富清老师自1988年起致力于培训企业培训管理人员和企业培训师达20多年。曾多次策划、开发、组织过一系列有重大影响的全国性的高端培训咨询活动。李老师尤其见长于职工教育与职工培训、干部培训与继续教育、职业教育的法律与法规、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实施、国际先进培训方法和国内先进经验推广等领域的培训。李富清以其组织的培训内容丰富,教学风格独特,培训形式新颖,服务质量优良而享誉全国职工教育管理界和企业培训界。

李富清培训教学方式

?专题讲座式多媒体教学?师德展现式的示范教学

?课堂互动式的交流教学?问题案例式的对比教学

?自身演练式的体验教学?影片欣赏式的观摩教学

?情景模拟式的感悟教学?游戏匹配式的辅助教学

?成果转化式的考核教学?支持服务性的延伸教学

李富清老师授课风格

教学主体内容力求“新、实、精”,注重易学、易懂、易操作、易掌握,注重教学效果的实际、实用、实效性,确保参培者“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学有所用,用以见效”。

李富清将提供与教师讲义相匹配的PPT填空式的培训资料。

李富清老师的核心竞争力(选择李富清老师的理由):

? 李富清老师的“出身”好——李老师是中华职业教育社原培训部部长。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于1917年,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改革的先行者,开创了中国近、现代的职业教育(含企业职工教育与职业培训)。

? 李富清老师的从业时间长——李老师自1988年11月份开始从事对全国各类企业职工教育管理干部、企业培训师的培训至今,连续且专职。

? 李富清老师的专业性极强——培训管理是李富清老师研究、教学、实践的唯一专业,企业培训管理者和企业培训师是李富清老师的主要培训对象。

? 李富清老师对标准研究早——李老师自2001年就开始了对《ISO10015质量管理培训指南》的研究、实践、培训、教学、咨询的工作。

? 李富清老师的理念很实用——李老师在国内首先提出了:“企业培训质量的流程化管理”理念。堪称中国企业培训质量流程管理第一人。

? 李富清老师的延伸服务多——李老师的培训教学是咨询式的,注重对参培者学习成果的转化。训后对企业培训管理者将无偿提供70个指南性、途径性、技术性、工具类和参考性文件;对企业培训师将无偿提供40个支持性文件。

? 李富清老师的职业道德好——李富清老师一直坚持并发扬那种“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的奉献精神,及学员之所及,想学员之所想,送学员之所需。

李富清老师服务过的行业有:

?供电企业?发电企业?制造企业?烟草工业?煤炭企业?冶金企业

?电信企业?移动企业?联通企业?汽车生产?重工业?铁路系统

?石油企业?石化行业?国防系统?金融企业?家电制造?家电销售

?化工企业?邮政企业?彩票行业?航空工业?机场运输?生物制药

?纺织服装?政府机关?高等院校?卫生医疗?市政公路?房产建筑

?农林牧渔 ?轻工制造 ?食品行业 ?职业教育 ?科研机构 ?军工企业

李富清老师服务过的单位有:

李老师常年为上千家各行业、各系统的各类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机关、高等院校等单位授课,不论是公开课还是内训课,课程受到客户的欢迎与称赞,满意率85%以上。部分客户代表如下(统计截止期为2010年6月):

全国政协教科文卫委员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3次)、国家邮政局(3次)、国家电网公司(11次)、国家烟草专卖局(9次)、中国南方电网公司(2次)、中华医学会(2次)、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4次)、中国科协继续教育中心、中华职业教育社培训部(38次)、中华职业培训中心(45次)、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中国福利彩票发行管理中心(10次)、中国继续教育网(2次)、中国造币总公司、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中国公共关系协会(2次)、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培训中心(4次)、中国职工教育与职业培训协会(3次)、中国继续教育联合学院(42次)、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

上一篇:口腔医院运营管理诊断下一篇:2023年石河子大学博士招生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