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文化

2024-06-19

护理文化(共14篇)

1.护理文化 篇一

在办公室

基本原则:尊重、端庄、大度、协作。

保持服装整洁规范,仪表端庄大方;

胸怀宽广大度,增强协作精神。其他护士忙时,可以主动帮忙,以解决病人的燃眉之急;

遵守制度,举止礼貌得当。

在日常工作中护士自学地按照协作单位严格要求自己,不但可以塑造良好的形象,同时恰到好处的举止也会赢得病人的赞赏和尊重

在病房

基本原则:礼貌,稳重,细致,耐心。

进病房后应面向病人,初次见面要先问候后自我介绍。

出病房也要面向病人,可配合适当的告别用语、点头或眼神。出病房时有其他护士进入,应先出后入,有“尊者”入应先礼让“尊者”先入。如有其他客人同时出病房,要按照长者、女士、来宾优先的礼仪,为其开门,请客人先走,自己最后走,并随手关门。

2.护理文化 篇二

关键词:护理服务文化,管理措施,护理管理水平

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特指精神财富。护理服务文化是医院护理人员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和社会环境中, 在为人类提供护理、保健服务的实践中所创造的全部物态服务文化和意态服务文化的总和[1]。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服务文化的提升已成为医院竞争的焦点。近年来医疗实践证明, 在同一地区, 特别是规模相同、功能相同、技术水平相近的医院间竞争已相当激烈。服务文化中服务意识、服务态度、服务质量、服务艺术成为竞争的焦点, 为了探讨研究医院护理服务文化, 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现将本院的具体管理措施总结如下。

1 管理措施

1.1 确立护理服务文化建设目标

护理服务理念反映了护理人员对护理服务道德的理性认识。全新的服务理念引导护理人员进行思维方式的变革, 从而促进服务行为的创新[2]。首先重视护理服务理念的灌输, 强调护理服务理念的培训。在护理人员中形成共有的理想情感、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以教育着手, 通过授课、报告会、大型座谈讨论会、演讲、文体活动、护理沙龙等系列活动, 激发护理人员工作热情, 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 使大家统一认识, 使“服务是第一竞争力”的理念深深扎根于每个人的思想深处, 从而树立“患者第一, 质量第一, 服务第一”的服务文化理念。

1.2 创新服务理念

传统的管理工作总是将注意力集中在管理要素的有形方面, 而缺乏对人的因素如价值观念、精神风貌、道德规范等无形管理要素的重视。通过教育培训, 使护士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现代护理观, 积极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 “热心接, 耐心讲, 细心观, 诚心帮, 温馨送, 爱心访”的优质护理服务链, 倡导“一病一品”专科特色的护理内涵, 各病区均设家庭病房, 并配备宾馆式服务, 减少患者因住院而产生的恐惧心理。开展全方位、多层面的护理服务, 提倡微笑服务、礼貌服务、舒适服务、有情服务、超前服务、细微服务, 在操作中注入情感支持, 人性化的服务。保证病房环境安静、舒适、安全, 医疗设施、仪器设备、病房生活设施完好。充分重视患者的精神需求文化氛围, 在病区内提供一定数量的报刊、杂志、宣传资料, 及时了解时事新闻, 增加文化娱乐。采用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方法, 达到普及化、板报化、书面化、辐射化、连续化、扩大化、及时化、灵活化、实用化, 每天对住院患者进行集体或个别健康教育。

1.3 狠抓护理服务质量

正确的质量概念是质量管理成功的保证[3]。护理质量管理应本着“以人为本, 护理质量至上”的原则, 进行质量管理培训, 以护理人员为中心, 关心、信任每一位护理人员, 运用激励理论, 调动每一位护理人员的积极性, 增强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修订护士质量考核标准, 制定各项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强化由护理部、科护士长、护士长共同参与的三级质控体系。护理管理部门与临床科室建立落实基础护理的责任制, 完善临床护理管理, 按层级建立各级护理管理人员和临床护士的质量考核制度, 细化和量化考核指标, 保证护理工作的落实, 将经常性检查和定期考核相结合, 并将检查和考核结果作为护士个人和部门奖惩、评优的依据, 持续改进护理质量。

1.4 提高护理服务效率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支付能力的提升, 人们对医疗的需求出现了多层次化, 根据患者就医需求, 对原有医院服务流程重新设计, 实施新的流程, 减少多次排队;制作图文并茂的“服务指南”和电子查询系统;将挂号、收费功能合并;设立电子叫号系统, 医生可以自己控制诊疗的速度;成立标本采集中心, 所有标本均在门诊标本采集中心完成;建立药物配置中心;重新规范入院、出院流程;消除医疗工作流程中的瓶颈部门等, 真正做到一切医疗活动以患者为中心的宗旨。

1.5 树立护士品牌形象

要塑造和维护共同的价值观, 护士长本身应成为这种价值观的化身, 并通过自己的行动向全体成员灌输护理服务的文化理念观, 树立以德兴护的护理文化理念。护理形象是公众对护理人员的感知印象, 是护理文化的社会表现和社会评价。要求护士衣着整洁、仪表端庄、举止稳重、语言谦逊, 同时, 利用指示牌、宣传卡片、健康教育手册、纪念册等展示良好的护士形象, 使服务品牌形象化、商标化。

1.6 实行人性化护理服务

人性化服务就是用充满人情味的就诊环境和服务举措, 让患者感到人文关怀, 即为患者及家属提供的一切服务以尊重、舒适、简便为原则, 使其有一种温馨感、亲切感和家庭感。人性化服务标志标准统一, 方向明确、整齐划一、美观大方、指示连续、清晰明了的医疗导向, 方便了患者就医检查。门诊设立导诊服务, 备候诊椅、饮用开水、电视、公用电话、轮椅和医疗服务指南等方便患者就医。人性化服务以其闪亮新颖的思想内涵“我为患者做什么”深入护士的内心, 融入护理工作。各种措施虽然普通细小, 但效果却意想不到的好, 让患者在诊治过程中, 处处看到亲和的笑脸, 听到温暖的话语, 得到贴心的服务。促进护理工作更加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 以高品质的服务满足患者的需求, 加强巡回, 力求做到服务于患者开口之前, 让患者称心, 让家属放心, 在微小处, 体现人性化服务对生命健康的关爱。

1.7 规范护理服务行为

本着以人为本, 患者满意的原则, 树立人性化服务态度, 确立人性化沟通行为, 规范人性化服务语言, 提供人性化服务技术, 建立人性化服务规范等。根据科室病房的服务特色制定科管理细则, 护理服务承诺书等一系列制度, 做到患者入院有人接, 住院有专人管, 辅助检查有人陪, 治疗护理有叮嘱, 出院回家有人送, 休养在家有回访的全程服务。使护士既有价值导向, 又有制度化、规范化, 完善了行为规范和服务机制, 强化了服务意识, 激发了每个护士的积极性, 发挥了最大潜能。通过护士为患者提供主动、优质的护理服务, 强化基础护理, 使患者感受到护理服务的改善, 感受到广大护士以爱心、细心、耐心和责任心服务于患者的职业文化, 感受到护理行业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高质量的护理服务。建立人性化服务监督体系: (1) 患者监督, 建立患者意见本, 患者信箱, 向患者发放护理工作评价表, 对护理操作技能, 护理服务态度, 护理质量等进行及时评价。 (2) 行风监督, 医院行风监督部门随时征求患者意见并监督检查。 (3) 社会监督, 通过来电、来信等方式评价护理工作。

2 讨论

2.1 护理服务文化建设, 不但从制度上、纪律上规范护士行为, 更重要的逐渐统一了护士对护理工作的价值观, 它逐渐渗透到护理工作的一切活动中, 激发了护士的智慧、潜能和创新精神, 提高了护士的职业素质。

2.2 转变观念是护理服务文化的关键, 长期以来护理工作处于被动状态, 创新意识薄弱, 强化人性化护理教育后, 护士主动与患者沟通, 增强了服务意识。要求护理人员深入病房, 及时了解患者护理需求、心理需求、健康需求等, 及时发现患者的各种变化, 增强护患之间的联系, 融洽了护患关系, 避免了医疗纠纷和投诉。

2.3 护理服务文化中的人性化护理作为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 不仅为患者提供了最优质的服务, 而且极大地推动了护理事业的发展, 真正把以患者为中心推向了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发展轨道。

2.4 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 人性化服务遵循“病人第一, 质量第一, 服务第一”的理念, 在技术操作、护士行为、护理服务方面进行了全面规范, 大大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

2.5 体现了特色的护理服务文化, 明确临床护理服务内涵, 在提供基础护理和专业技术的同时, 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 并引入患者和社会参与评价的机制, 把患者满意程度作为评价护理质量的标尺, 不断丰富和拓展对患者的护理服务, 在做好常规护理的基础上, 根据患者需求, 提供全程化、无缝隙的专科特色护理, 促进护理工作更加贴近患者, 切实做到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2.6 护理服务文化能更有效地改进服务, 提高绩效, 满足患者的需求就是护理的目标, 而患者的满意是动态的, 是个性化的。由于患者有不同的宗教信仰, 担任不同的社会角色, 对医疗、护理有不同的要求, 文化差别形成了人们在观念和意识上的区别。因此, 在遵循文化和谐护理的原则上, 提供适合患者文化、信仰、生活方式的照护。

参考文献

[1]郭清秀, 朱光明.医院服务文化丛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10.

[2]史瑞芬.市场经济中的护理服务文化[J].南方护理学报, 2004, 11 (3) :1-3.

3.护理文化 篇三

【关键词】 骨科护理;新方向;多元文化

现代护理模式经历了以疾病为中心,以患者为中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三个阶段的不断发展[1]。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的迅速发展,跨国界、跨区域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交流,出现了多种文化的人共同聚集在一起的社会——多元文化社会体系[2]。于是,传统的生物护理模式很难满足当今骨科患者的需求。这就需要护士更新护理观念,掌握新的文化知识内涵,转换护士的角色向多元化角色发展,以适应不同民族、国家患者的共同需求——健康,从而适应现代骨科护理发展的要求,让骨科患者早日康复。

1 般资料

选择骨科创伤术后患者500例,年龄2~97岁,平均年龄55岁。病种包括:慢性骨髓炎、先天性髋关节脱位、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大面积皮肤脱套伤、胸腰椎等骨折;民族包括:汉族、藏族、哈萨克斯族、蒙古族、彝族、羌族等;国际包括:中国、美籍华人、哈萨克斯坦。

2 多元文化

2.1 多元文化概念 是指不同民族、人类在社会的历史发展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一定历史、地域、经济、社会和政治的综合反映。

2.2 多元文化来源 多元文化护理无论构思多美妙,都要靠护士在工作中的实践来完成。因此,首先要提高护士的多元文化意识,除认真学习本专业的知识外,还应自觉学习大量涉及非专业的不同文化民族的习惯,礼仪修养、法律知识等,提高自身素质,并应用到护理实践中,陶冶情操和规范行为。

3 多元文化在骨科护理中运用

3.1 护士的心理素质 南丁格尔说:“一个护士必须十分清醒,绝对忠诚,有适当信仰,有奉献自己的心愿,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同情心”要成为一名优秀护士,除了具有全面扎实的基础护理理论知识及熟练的临床操作技术外,还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然而由于职业的特点、特殊工作环境压力、长期超负荷的工作、相关社会因素及护士本身内在性格等方面因素,直接影响着护士的身心健康和工作的质量[3]。因此,护士作为一个高应激的职业群体,工作对象是患者,其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工作质量及患者的康复进程有着积极作用[4] 。

3.2 随着现代科学的高度分化和广泛综合,护理学与自然、社会、人文科学等多学科相互渗透,在理论上相互促进,在方法上相互启迪,在技术上相互借用,形成了许多新的综合型、边缘型的交叉学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儒家思想,全方位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定位,它强调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强调宽容博爱、豁达乐观,强调与人为善、诚信待人,强调自强不息、艰苦创业,这些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也是中国走向世界的软实力[5]。

3.3 儒家思想运用于骨科护理 本组500例骨科患者,在护理上除采用现有基础专业知识、骨科专业知识、心理护理外,儒学文化思想也运用于其中。在护理中主要针对以下几种儒家思想:①“仁者爱人”,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就是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于是,对知识缺乏的病人,要做术前、术后访问、耐心倾听他们的主诉、热情回答他们的提问、深入浅出地介绍手术的意义、方法、术后功能锻炼和预后等,建立良好护患关系。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就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护理工作的对象均来自不同国家、民族、他们的文化背景包括:教育程度、人生經历、宗教信仰、价值观、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会导致对健康与生命的不同认识理解,于是要不断学习多元文化,才能满足当今人类的需求。③“默而识之”指在临床工作、生活和现代化信息网络中了解其他种族、民族、人群的文化,且牢记于心,运用其中。

4 结果

骨科护士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知识、习俗、理念、技术以及儒家文化思想相结合,运用于500例骨科手术患者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满意度为98%,护患纠纷下降为0。实践证明,多元文化护理运用于骨科手术前的病人,对手术的安全有信心,对恐惧、应激反应、怕术后疼痛、手术中出血过多发生意外、失眠、血压升高、食欲减退等影响了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及相应的并发症,能降至到最低。术后病人的运用多元文化护理能将疼痛减轻让病人感到舒适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恢复到理想的功能,达到满意的效果,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5 讨论

儒家文化及其多元文化护理是现代护理发展的必然方向,护理学发展的过程也是沿着这一方向去发展。因此,要开展这一更高层次的护理,需要通过在提高自身思想认识,保持良好心理健康状态,确定研究范围,加强全方位教育和护理人员培训等诸多方面作进一步的探讨,以加速现代骨科护理的发展,尽快与国际护理接轨。

参考文献

[1] 杨运秀,从护理学发展谈现代护理道德教育,首席医学网 2007,10,10

[2] 郝玉梅,探索现代护理的新方向―多元文化护理《实用医技杂志》2006,8,5(15)

[3] 王晓艳,浅谈护士职业心理素质《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11,5,6(5)

[4] 范璟瑛,对现代护士心理健康状况的思考《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11,6,19

[5] 方忠敬,弘扬儒家文化 构建和谐社会,中国乡村发现网2011,9,19

作者简介:

练琼芳,女,(1975-),本科,护师,研究方向:骨科护理新方向

4.浅谈如何打造医院护理文化 篇四

【关键词】医院 护理文化护理文化是以尊重人、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文化氛围来激励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同时通过英雄模范人物来强化其行为标准。护理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一旦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内化为所有人的行动指南之 本文《浅谈如何打造医院护理文化》内容是由生活常识网(http://)《医学杂志》频道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和链接。下面就跟着生活小常识网《医学杂志》频道小编一起来阅读《浅谈如何打造医院护理文化》。

【关键词】医院 护理文化

护理文化是以尊重人、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文化氛围来激励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同时通过英雄模范人物来强化其行为标准。护理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一旦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内化为所有人的行动指南之后,这种文化本身就成为一种团体和凝聚全体成员强有力的中介力量。创造护理文化首先要教育全体护士在意识形态上和整个医院价值观的一致性,具体表现如下:

1创建护理文化目标,努力培养现代护理服务理念

加强护士队伍建设,提高护士队伍整体素质,规范护士执业行为,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和专业技术水平,拓展护理服务,加强护理管理,规范护理教育,促进护理事业与社会经济和医学技术的协调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需求。

1.1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以保证患者的安全和诊疗效果为目标,满足患者身心健康需求,已成为临床护理工作发展的方向。

1.2强调个性化:人们对医院的需求由“被动需求“变“主动需求”。

1.3培养服务的团队意识:医院服务面临多个环节,注意服务的整体性和服务的协调性。

1.4重视护理投诉管理:处理投诉要诀,耐心多一点、态度好一点、动作快一点、补偿多一点、层次高一点。

1.5充分的授权与激励:授权让服务更灵活,激励能提高服务的主动性,授权与激励是服务灵活性与主动性的保障。

2开展护理质量精益求精工程

开展护理质量精益求精工程有利于护理工作贴近患者,贴近临床,将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落到实处。有利于建立和谐友好的护患关系,提升护理服务,提高护理质量,保证护理安全,使患者满意是医院护理质量的金标准。

开展护理质量精益求精工程有利于护理工作贴近社会,减少护理投诉,建立和谐的就医环境,赢得社会的关注,达到、社会、护士三满意的效果。实施护理质量精益求精工程是增强患者护理人员责任、服务质量、安全意识,树立护理队伍新形象,缓解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途径。

3创建护理文化,首先要体现一定的人文关怀和服务技巧人文关怀是护理工作护理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1],人文关怀强调护士要用爱心,真情为患者提供满意、感动的服务。

3.1营造人文气氛:医院和病房努力营造一种充满人性、人情味及关心患者、尊重患者,以患者利益和需要为中心的人文环境。从患者入院的健康教育直至患者出院,全程提供温磬服务,让患者感受到家一样的温暖。

3.2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护士端庄的仪表、得体的语言、主动的服务、熟练的业务技能,会使人产生信任感。

3.3规范护理服务,加强护患沟通技巧:注重以人为本,对有特殊要求的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满足不同患者的消费要求,提倡亲情服务,形成有特色的服务模式,提倡人性化服务,尊重人格、尊重隐私、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

3.4开展系统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康复质量:健康教育过程是由护士、患者、教育内容及教育方法构成的一个教育体系,体系中的每个因素都在直接影响着健康教育的效果[2]。通过对患者系统的健康教育,使患者清晰地感受到护士传授的健康知识是针对自己病情的,可提高患者对疾病康复的认知度。使患者情绪稳定,能正视疾病,积极配合冶疗,有利于减轻痛苦,缩短病程,从而取得最佳的康复效果。

4剖析护理文化,强调积极优化服务环境

我们要做到工作场所整洁干净,工作物品有条不紊、工作区域整洁明快、工作道路优美畅通,通过营造温磬、热情的服务环境,激发个人的创造性,促进多元文化发展。增进患者及其亲友和医护人员之间的合作信任。

5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培养复合型护理人才

转变服务观念要从护理管理者做起,带动护理人员转变观念,将患者有求于我们变为有幸为患者服务的观念,要做到这一点,一是思想转变,树立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思想,二是工作方法的改变,把过去被动执行医嘱变为主动为患者服务,把服务对象当作一个具有生理、心理、精神、文化社会等特征的整体。

加入WTO后护理服务对象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要建立筛选和培养高水平护理管理人才体制,通过专门培训,使管理人员队伍从护理技术人员为主,逐渐过渡到管理人才,培养一支懂经营、会管理,熟悉业务工作的管理人才。以国际化质量标准进行质量管理,随着时代的推进,不懂外语、不懂网络信息技术的经验型管理者已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选拨培养复合型知识型的管理人才势在必行。

如何让患者不断需要你的服务,上海航空服务品牌“吴尔愉服务法”值得学习。微笑服务法、亲情服务法、细腻服务法、延伸服务法、语言技巧法、特情处置法。品牌象征着一定的文化,护理要创自己的品牌,修建自己的码头,码头质量越高,停靠的船只越好,码头规模越大,停靠的船只越多。创建医院护理文化,势在必行,打造好医院护理文化是我们每个护理人员的责任。

5.科技文化节之家庭护理急救通讯稿 篇五

十一月十三日下午两点,护理学院家庭护理急救社在大学生活动中心217室举行第十六届大学生科技文化节之“我学我用生命我行”活动。活动由社长主持,急救社全体成员,以及护理学院10届部分同学及其他学院部分同学参加此次活动。

活动分为四个环节,第一环节便是包扎。看着大屏幕上的介绍,听着主持人的讲解,放知道包扎在生活中是多么重要。包扎一共分为九种,因为时间和设备的关系,所以向同学们展示了四种包扎法。十二位身着蓝衣的天使向我们展示了头部三角巾包扎,六位天使听着广播里放出的一道道包扎口令,双手娴熟地为搭档包扎,在讲究实用的同时亦讲究美观,赢来了同学们阵阵掌声。接她们之后,培训部部长向同学们完美展示了双眼三角巾包扎,肘膝关节三角巾包扎,手足部三角巾包扎三种包扎法。通过PPT同学们了解了其他六中包扎法。第二环节是心肺复苏,总所周知这是急救中非常重要的一项,能决定人的生死。一开始,主持人播放了一段视屏,视屏中对心肺复苏进行了系统的讲解,继而组织部部长做了真实示范。

第三环节是现场互动,主持人请台下有意愿上台同学上台演示所学到的,两位男同学演示了头部包扎,两位女同学演示了心肺复苏,都获得了精美礼物一份。

第四环节是讲述秋冬养生之道。主持人从六个方面位同学们讲解:一,4种秋冬常见病(流感,鼻炎,哮喘,支气管炎)需防范;二,防秋寒,不能着凉;三,补身秋冬为佳;四,秋冬季节饮食调理总原则;五,养身应调肺去秋燥;六,秋冬养生之八宜。

第五环节是急救小常识,这是活动最后也是活动高潮,从本打算采用的有奖问答形式因现场氛围带动演变成为抢答形式,同学们积极参与其中,踊跃作答,一个问题几个人站起来抢答,场面好不热闹,欢声笑语飘逸场中。

6.护理文化 篇六

----西安市第一医院召开2017年上半年护理不良事件讨论会

信息来源:护理部 核稿:杨林元 编辑:杨覃

上传时间:2017年8月18日

为了科学分析护理不良事件,为患者创建安全的治疗护理环境。2017年8月17日下午,护理部在心血管五楼召开2017年1-6月护理不良事件分析讨论会,医院各护理单元护士长及科室安全员参加讨论会。

护理部张娟娟主任主持会议,护理部任燕萍副主任在汇报时分别从不良事件发生频数分布,不良事件分类汇总,不良事件三间分布及不良事件存在问题及持续改进四个方面悉数展开,与以往分析不同的是,本次数据分析结合等级医院评审标准,对比去年不良事件数据进行同比和环比分析,针对Ⅲ级不良事件进行“人间、时间、空间”的分析,给大家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

为了保障下半年护理安全工作的顺利开展,会议的第二阶段,全部参会人员分5个片区讨论,并由每片区派一名安全员代表上台发言,确定各护理片区的护理安全“零容忍事件”,并提出如果发生“零容忍事件”的处理方法,对跌倒事件的预防措施也给予了深层剖析。大家踊跃参与讨论,提出了许多保障安全的可行性预防和监管措施。

7.护理文化 篇七

关键词:优质护理服务,满意度,护理服务文化

护理服务文化是医院护理人员在一定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下, 为人类提供保健、护理服务的实践中所创造的全部意态和物态服务文化的总和[1]。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如何在优质护理服务病房中提升优质的护理服务文化已成为护理人员的当务之急。因此, 为了探讨优质护理服务病房患者的护理服务文化需求, 笔者所在医院于2010年4月至9月, 对骨伤科病室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前的452名住院患者, 及2010年10月至2011年3月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后的556名住院患者分别作了护理服务文化需求的调查, 现总结分析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10年4月至9月骨伤科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前的452名住院患者为对照组, 2010年10月至2011年3月骨伤科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后的556名住院患者为观察组。2组患者均来自农村, 在年龄、性别、文化素质与修养, 生活方式, 疾病的种类上,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在传统的排班模式下按整体护理方法对患者实施护理。

1.2.2 观察组

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并完善护理服务文化。在APN派班结合小组责任包干制的工作模式下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每位责任护士分管一定的患者, 每个患者的治疗、基础护理、生活护理、专科护理、健康教育、出入院护理全部由管床的责任护士或护理组长完成, 护理组长与责任护士一起参与APN轮班, 并且负责对同班的低年资护士的护理业务指导[2]。改善病区环境, 以患者为中心调整晨晚间护理时间;关爱患者、重视、尊重患者的各项权利;重视患者的精神文化需求, 在病区内提供一定数量的宣传资料;护士加强技术训练, 熟练掌握穿刺技术, 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 减轻患者的痛苦。患者在住院治疗的全程中护士加强巡回, 做到主动服务于患者开口之前, 让患者称心, 家属放心。

1.3 评价标准

2组患者均在出院时填写一份医院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 患者无法完成则由家属填写。调查问卷有7个方面内容, 患者作息时间、病区管理、文化氛围、健康教育、护士的工作能力、服务的主动性服、关爱与沟通。由患者或家属对各方面内容进行评判, 选择满意或者不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软件选用spss13.0,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住院需求与护理服务文化满意度比较, 见表1。

3 讨论

3.1 创建优质护理服务病房。优质的护理服务是一种创造性的、个性化的、整体的、有效的护理模式, 是以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人格尊严和个人隐私为核心, 为患者营造一个舒适的就医环境, 使患者在就医过程中感到方便、舒适、满意的一种护理方法[3]。骨伤科病房于2010年10月创建为第一批优质护理示范病房, 改革护理管理与服务模式。为保证病房舒适化, 做到病区环境良好、整洁、安静、舒适, 医院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 如生活用品有序定位放置, 控制陪护, 病房内不准晾衣服等。但由于基层医院患者大都来自农村, 受生活习惯及孝文化的影响, 患者对桌面物品定位放置, 不准留陪护, 大部分患者及家属难以接受, 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后考虑到以上因素, 改良了管理方式, 加大对病房基础护理设施的投入, 由分管的责任护士依据患者不同的自理能力, 通过实施支持教育、部分代偿、完全代偿等方式夯实基础护理, 每间病房每晚允许留一个陪护, 每床轮流陪护。调查证明, 通过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改革病房管理, 大多数患者对病房管理表示赞同, 既规范了病房管理又进一步密切了护患关系。为满足患者需要, 增加夜班护士, 晨间护理在6:30以后进行, 扭转了优质护理实施前由1名护士上夜班, 因完成护理任务而晨间护理越做越早的局面。调查表明, 晨间护理宁晚勿早得到绝大多数患者的赞同, 。

3.2 重视、尊重患者的各项权利, 关爱患者是医院护理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患者不仅需要高超的医术、舒适的环境, 更需要被理解、被关心、被尊重。调查结果显示实施优质护理前尚有41.8.%的患者对自己的化验结果不了解、19.1%的患者没有得到完整的健康教育、23%的患者对检查目的不了解、10%的患者对病情不了解。调查中还有患者要求每天能与护士作几分钟的交谈、沟通, 及时了解病情, 了解病区和医院的情况。可见患者除了关心自己的病情外, 还十分关心医院的整体水平。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后实施了以患者为中心的全程化健康教育模式, 同时将其延伸到院外, 患者对以上项目的知晓率明显提高。

3.3 在医院护理服务文化中, 充分重视患者的精神文化需求, 骨科病房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后设立展板架, 免费提供多种形式及内容的健康教育小册以供患者根据自己需要随时取阅。每月对住院患者开展一次护患沟通会, 征求住院患者的意见及建议并加以改进。制定了一套规范的幻灯讲稿进行健康知识及住院须知讲座, 不定期制作并免费发放健康报, 为广大住院患者提供多种资讯。护士在病区建立了护理文化园地, 设立“护患心桥”、“意外危险因素提示”、“营养饮食指导”等栏目, 使护患沟通得到进一步加强,

3.4 护士专业技术水平直接影响优质护理服务的质量。在调查中, 患者对护士静脉注射技术的评价中要求护士一次穿刺成功率达95%。在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前医院组织了护理操作技能培训, 开展了静脉穿刺比武并成立了穿刺小组, 以解决高难度患者的穿刺, 减轻患者的痛苦与低年资护士的工作压力。

4 小结

患者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对所接受的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是患者满意度真实客观地反应, 同时也能真实的再现护理质量水平。邵国琼等研究发现[4], 通过反馈患者对护理满意度调查的信息, 可用于医院护理质量的改进, 产生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在对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过程中, 由于我们牢固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意识, 采取“人性化护理”为基础的优质护理, 取得了显著的护理效果。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七项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 (P<0.05) , 与刘学英等研究结果基本一致[5]。笔者认为, 由于优质护理服务采用了优化工作流程, 加强专科培训, 规范操作技术, 夯实基础护理, 优化健康教育模式, 创建温馨和平安的病房等一系列措施, 遵循了全面化、特异化及首抓安全的原则[6], 优质护理服务是一种优秀的护理文化, 可有效满足病房患者的需求,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邹海花, 陈伟菊, 黄洁微.以床边工作制为抓手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1, 17 (10) :1259-1261.

[2]洪艳, 周文胜.APN派班结合小组责任包干制在优质护理示范病房中的实践与体会[J].当代护士 (学术版) , 2011 (11) :180.

[3]翁丽, 冯丽嫦, 康淑泉, 等.优质服务病房在妇科病区的应用效果[J].当代护士 (学术版) , 2011 (11) :181.

[4]邵国琼, 刘碧辉.温情之花在这里绽放幸福指数在这里攀升一益阳市中心医院创建“优质服务示范病区”和“省级优质护理服务病区”纪实[J].当代护士, 2010 (11) :9-10.

[5]刘学英, 胡鸽.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的效果观察[J].现代临床护理, 2010, 9 (8) :60.

8.护理文化 篇八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跨文化护理;综述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8-0082-02

一、国外研究现状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主要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所发生的相互作用。[1]跨文化交际学是一门研究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学科。

跨文化交际学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末的美国。1959年,爱德华·霍尔(Edward T.Hall)出版的《无声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被学术界认为是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之作。60年代,相关跨文化著作陆续出版,如R.T.Oliver的《文化与交际》(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I.Parryd的《人类交际心理》(The Psychology of Human Communication)等。70年代,跨文化教育训练与研究会正式成立。这时期影响较大的著作有David Hoopes主编出版的 《跨文化交际学读本》(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 Reader)等。此后,美国很多大学开设了跨文化交际课程。70年代跨文化交际研究主要成果是对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的定义进行深入的讨论,并理顺三者之间的关系。80年代跨文化交际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全面展开,对外语教学和翻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90年代美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从国内问题转向了国际问题,加强了对美国人、东亚人,特别是中国人的研究。21世纪以来,萨莫瓦尔(Samovar)、波特(Porter)、霍夫斯塔德(Hofstede)等学者进一步发展了跨文化交际理论,跨文化交际学逐渐形成为一门成熟完整的科学体系,涉及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民族学、宗教学、美学等诸多领域。

随着学科的发展,跨文化交际研究拓展到了护理领域。跨文化护理理论,也称多元文化护理,是由美国护理理论家马德莱娜·莱宁格(Madeleine Leininger)提出的。跨文化护理是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的一个重要内容。该理论是指护士根据服务对象的社会环境与文化背景,了解服务对象的生活方式、道德、信仰、价值取向等信息,向其提供多层次、多系统、高水平、全方位的护理。[3]20世纪中期,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开始研究跨文化护理教育。21世纪以来,随着医学教育的全球化和跨国界的医疗文化交流越来越广泛,跨文化护理教育引起了各国护理教育学者的广泛重视,培养护理专业学生具备跨文化护理交际能力已经成为护理学科发展的趋势,许多国家的护理大学教育中加入了跨文化护理内容。

二、国内研究现状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学者开始研究跨文化交际学。1982年,许国璋在《现代外语》发表了《Culturally-loaded Words and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文化内涵与英语教学)一文,标志着跨文化交际学在中国的诞生。[2]1983年,何道宽向国内读者介绍了跨文化交际学,出版著作有《介绍一门新兴学科——跨文化的交际》和《比较文化之我见》。20世纪90年代,有关跨文化交际学研究的学术专著影响较大的有:胡文仲的《文化与交际》与《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王宏印《跨文化传通》、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胡文仲与高一虹的《外语教学与文化》、顾嘉祖《跨文化交际——外国语言文学中的隐蔽文化》等。著作的出版,进一步推动了我国跨文化交际学的发展。1995年,我国召开了第一届跨文化交际研讨会,首次将跨文化交际作为主要议题,并成立了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21世纪以来,我国学者又推出许多有关跨文化交际的研究成果,如:2006年出版的许力生《语言研究的跨文化视野》与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2009年出版的陈国明《跨文化交际学》、毕继万《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2011年出版的李建军《跨文化交际》等。针对我国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许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高一虹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越”与“超越”》中提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层面,即对目的语文化的理解,并获得文化意识、反思与宽容的态度。[4]刘学惠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其培养:一种建构主义的观点》一文中,分析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即知识成分、思维能力、行为能力等。[5]高永晨在《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中,揭示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问题,指出应重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6]代礼胜在《论外语专业学生多元文化认知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认为,教师应培养学生多元文化意识与语境的认知能力,构建的跨文化交际模式应该是动态的、相互适应的。[7]钟华在《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自测量表构建的先导研究》一文中,初步构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自测量表,给外语教育领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评提供了一种思路和方法。[8]

近几年来,在国际跨文化护理研究的影响下,我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范围也逐渐发展到了护理专业领域。石红妮、邱春英等在《护士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中提出护士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意义与交际失败的危害,具体阐明了护士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方法。[9]刘伟荣、王俊林等在《浅谈护理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中指出,目前许多医学院校忽视了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强调跨文化交际的重要作用。[10]林锋在《浅谈护生跨文化护理能力培养》中提出,护理教师应首先树立跨文化的护理理念,制订适合本国文化与国情的培养方案,加强学生跨文化护理理念、跨文化实践能力。[11]兰英、刘岚等在《涉外护理专业人才跨文化护理能力的培养》中认为,涉外护理工作的基本素养之一是具备跨文化护理能力,医学院校应改革教学内容、加强护理临床实践、强化教师专业意识等,逐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护理能力。[12]周俊海在《护理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认为,国际护理人才在发达国家严重短缺,而加强护理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符合发展的趋势。[13]随着跨文化护理教育开始列入护理教育课程,我国护理教育工作者对跨文化护理教育的研究,不但丰富了护理教育内容,而且为普及推广跨文化教育与跨文化护理教育做出了贡献。

三、文献评析

综上所述,多年来跨文化交际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仍有不少问题需要改进:例如研究缺乏广度和深度,只局限在语言文化层面的研究,观点过于宏观、针对性不强;理论研究成果较少,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实证研究很少;把跨文化交际学与临床护理学以及相关学科结合的跨学科研究不够系统等。目前对中国-东盟的背景下广西等多民族聚居地区的现状研究很少,均未涉及如何向外籍患者介绍、推广民族中医的理论、方法、药材等内容,对如何培养涉外型中医护理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缺乏理论探讨和实证性的研究。因此,有必要针对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在继承和总结既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研究。建议应进一步加强各学科间的联系,并不断地拓宽研究领域范围;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解决护理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实际性问题。

[ 参 考 文 献 ]

[1]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

[2] 李炯英.中国跨文化交际学研究20年述评[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6).

[3] 顾炜编.多元文化与护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4] 高一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越”与“超越”[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

[5] 刘学惠.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其培养:一种建构主义的观点[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

[6] 高永晨.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1).

[7] 代礼胜.2009.论外语专业学生多元文化认知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J].外国语文(10).

[8] 钟华.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自测量表构建的先导研究[J].外语界,2013(6).

[9] 石红妮,邱春英等.护士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护理学报,2007(14).

[10] 刘伟荣.浅谈护理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2009(4).

[11] 林锋.浅谈护生跨文化护理能力培养[J].卫生职业教育,2011(6).

[12] 兰英,刘岚等.涉外护理专业人才跨文化护理能力的培养[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

[13] 周俊海.护理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J].华夏医学,2014(2).

9.护理文化 篇九

今天,我方的观点是文化自信才能文化自觉。

我方认为文化自信的确需要有一定基础,但这个基础不是文化自觉,而是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社会群体/对文化的认可状态,是文化被认识,被接受的过程。而文化自觉是在文化上的/觉醒和觉悟,两者相去甚远。对方的定义显然扭曲了文化自觉的定义。

费孝通先生率先提出了“文化自觉”这一概念。之后,在中共中央机关/理论刊物《红旗文稿》中对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定义,即:文化自觉是一个民族、一个政党、一个国家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包括对历史进步中/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充分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心。

我方坚定认为文化自信才能文化自觉,理由如下:

第一,从文化的发展角度来说,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的先决条件。文化自觉的前提是文化得到传承,而文化得以传承必定需要/文化自信。在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过程中,坚定文化自信,才能使我们勇于发现/并剔除自身的文化糟粕,敢于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如若不然,文化何以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一潭死水,怎能不腐!文化尚且不知能否延续,何谈发展,更遑论/文化自觉? 第二,从心理学/认知角度来说,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的/直接推动力。社会认知心理学的罗森塔尔效应,表明学习目标价值的内部期望/会对社会学习产生强大的推动力。也就是说,文化自信作为一种内部期望,直接推动/文化自觉。一方面,只有充分肯定自身文化价值,才有可能对文化倾注极大的热情与精力,进而深刻认识文化在/历史进步中的/地位作用,充分把握文化的发展规律。另一方面,在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困难,只有对自身文化生命力有坚定信心,才能主动担当/发展文化的历史责任。正是基于以上两方面,才能通过文化自信做到文化自觉,最终达到/文化自强。

第三,从哲学/认识规律来看,文化自信到文化自觉,是感性认识经实践,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实践过程/的把握和再总结,再提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社会群体而言,没有充分的文化自信,缺乏主动性的文化实践,是没有生命力的,也是不可能推行的。只有不断的文化实践,才能发现自身文化的偏差,最终对自身文化有理性认识,充分把握文化的发展规律,主动担当历史责任,实现文化自觉。

10.文化强国和文化文化软实力 篇十

一、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意义 一有利于增强我国的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民族凝聚力是一个民族发展壮大都需要的重要因素。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密切相关。民族凝聚力可以体现一个国家的价值观有利于民族融合有利于国家统一。在当前我国的文化建设和经济增长没有达到同步增长。外来文化的冲击一些人缺乏民族自信力对民族优秀文化认识不够崇洋媚外。创造力是人类区别于动物最显著的特征。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创造力的推动。文化的发展使人类的认知能力提高增强了人类创造新事物和提高新生活的能力。因此文化是前人智慧的载体为人类的学习和创新发挥着重要作用。正是如此文化能够使民族的文明素质和智力水平从根本上得到提高。我们想让国家不断进步就要提高中华民族的文明素质和创造力。而保证中华民族升级和活力就是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二有利于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主动的迫切需要

在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文化产品和服务现在成为了独立的贸易形态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方面。目前西方国家借着经济科技等优势不断向其他国家进行思想文化的扩张和渗透。因此想要更好的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那么就要努力占据文化的制高点。

三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之所以作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一历史性的重要决定。那是因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需要富足的物质生活还需要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们不仅要提高经济、科技等“硬实力”我们还要不断提高文化、道德、意识形态等软实力

二、我们文化软实力发展的现在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充分利用文化资源 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也拥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但是由于人们对文化资源重视不够。国家优先发展经济的时候人们对文化发展的关注比较少。许多文化产品在运行的过程中被注入其他因素比如过于商业化从而使得自身的质量降低不利于市场的销售。同时文化市场的不规范化使得文化盗版产品较多低俗产品也层出不穷。因此规范文化市场很有必要。一些西方国家利用了中国文化元素拍成的电影如《功夫熊猫》在中国大受欢迎。中国本土很受欢迎的电影在国外不是好评如潮。中国的深厚文化存在着很多优秀的文化艺术作品。由于不同的传统的文化背景和不同的民族文化让我们对外文化的交流和竞争中造成了巨大的问题我们的文化没有占据有利条件。二文化人才缺失比较严重竞争力不强 在对外交流的过程中专业文化人才的缺失是我国面临的一个巨大问题。我们缺少一批了解中华文化了解国外观众的需求和国际文化需求善于利用国际经验和国际文化的文化经纪人。我国形成文化软实力的文化资源丰富但是没有很好的文化经纪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也将受到严重制约。因此大力培养专业性文化人才是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

三、如何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 一大力加强先进价值观和制度文明建设为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把握方向提供坚实的基础 先进的价值观是领导一个国家、民族和组织与发展的精神旗帜和精神力量。建构先进的价值观我们要有深邃的历史视野善于从我国的文化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本国民族拥有民族认同。同时也要开拓视野懂得从国外的优秀文化和制度中学习。制度是依靠深厚的文化基础作为支撑的。制度也是文化的重

要载体。如果制度能够有效实施那么将会促进文化的传播。大力加强先进价值观和制度文明建设能够统一人民的思想增强各民族的凝聚力。因此我们可以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文化建设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荣誉文化建设各方面并引领社会思潮。发展文化软实力大力加强不同的主体层面的先进价值观和制度文明建设才可以让文化软实力具有深层的价值基础才能够让其具有突出的外部反应。二推进文化创新提高文化创造力 我们要推进文化创新就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能墨守成规。在文化观念上我们要正确认识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雅俗文化的关系以创新的观念去看问题解决问题。在文化内容上我们要大胆创新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满足人民群众多样性多层次的精神文化的需求创造出更多优秀的文化作品为社会提供更好的精神基础。同时我们要不断完善和创新文化市场体系建立一个统一开发竞争有序的仙督文化市场体系。运用新科学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加快构建文化传传播面广传播速度快的文化传播体制。三大力发展人才教育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发展基础教育事业提高国民文化水平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为了得到更多在文化软实力中发挥作用的人才需要加强在文化艺术方面的教育。目前我国从初级教育到高等教育都开设了关于文化艺术领域的相关课程还成立了专门的学校培养专业文艺人才。在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的生活内容也多了文化艺术。这些都为我们文化软实力的提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四开展文化外交 中国的文化软实力要想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可不能固步自封闭门造车。适当的文化外交很重要。历史以来中国的文化外交也很多有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下西洋等。现在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建立了交流合作平台。比如东盟博览会世博会。中国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保持着不同形式的文化交往。在文化交往的时候我们的优秀文化可以传播出去同时也可以吸收外来的文化的优秀的地方从而促进我们文化的发展。

五弘扬我们优秀文化打造民族品牌 目前国外文化具有强大的攻势。因此我们打造自己的民族品牌、国家品牌很重要。我们可以通过大力挖掘文化里面的优秀成分利用自身的丰富的资源优势利用成熟的产业发展模式推出成功的民族品牌。这样才可以扭转文化逆差现在真正实现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不利局面的改变。

11.护理实训室文化建设机制研究 篇十一

护理实训室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护理实训室文化机制建设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为护生提供浓厚的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鼓励护生勤于思索与勇于创新,营造出了一种和谐、文雅的护理实训室文化环境。护理实训室文化机制的建设理论上包括三个方面:

1.物质文化建设,是护理实训室建设的外在形象,是护理实训室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的基石。

2.制度文化建设,是护理实训室整体文化建设的支柱,是进行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的根本依据。

3.精神文化建设,是护理实训室整体文化建设的灵魂方面,是护理人道主义精神和生命价值观的呈现。精神文化的建设是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的核心。

一、护理实训室物质文化建设

1.物质文化是一种以显性为主的文化。物质文化的特点就是能够用眼睛看得到、用手摸得着,用身体的各种感官能感觉到的一种表面的现象。现如今,高校护理实训室物质建设的重要特点就是实训环境具有客观的真实性,实训条件具有循环使用的可重复性。

2.实训环境具有客观真实性。设想护理实训室的整体环境参照医院的真实工作环境建造,改进学校教师的授课方式,实训时按照医院上班的模式进行授课,那么,在学生进行实训时,就会有一种很轻松、愉悦的感觉,并能在毕业时有效地缩短其进入临床工作后的身心适应期。

3.护理实训室应该具备一些现代的先进的仪器设备。仪器设备的完整齐全是推进实训教学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学校综合实力的表现。教师在实践中,应用直观的模型及现代化多媒体设备,使护理操作更容易被学生理解,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运用的能力。

二、护理实训室制度文化建设

1.建立建全实训室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实训室的管理制度,有助于营造一个激发护生的工作热情、思想智力和创造性的环境。实训室要根据专业基础和行业发展的规律,制定一套实际有效的管理制度;如实训室日常卫生管理、财产管理、耗材管理、实训教师管理制度等,使实训室在管理上有规可循、有据可依,保证实训室各项工作正常运转。同时,根据护理实训室的教学功能制定一套严格的操作流程,使实训教学、仪器物资等各项管理条理化、规范化、便捷化,最终保证人财物各有所管。在以上制度制定后,各项措施要落实到位,执行力度要恰到好处,在实现实训教学工作能够正常开展的基础上,能对实训室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实现资源共享,充分提高实训设备的使用率,从而提高实训教学效率。

2.完善实训规章制度。根据护理实训室的教学特点,结合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制订出实训室规章制度。学生是实训教学的主体,因此对每一个进入实训室的护生都要学习《学生实训守则》,主要内容有:(1)护生进入护理实训室前必须穿好工作服、戴好帽子,更换护士鞋,然后提前7~10分钟进入实训室。(2)进入实训室时更要做到“四轻”“十不”。“四轻”即行走轻、讲话轻、动作轻、开启门窗轻;“十不”即不擅自离岗,不违反护士仪表条例,不带私人物品进入,不在实验室内乱吃食物,不做与实训无关的任何事情,不打瞌睡,不玩手机,不闲谈,不大声喧哗,不损坏所用物品。(3)实验结束后整理实验用品,分组轮流打扫卫生,让护生养成自觉接受制度的监督和制约的习惯。

3.注重实训教师的行为规范。护生教师为人师表、上课前应率先着护士装,起到带头作用。此外,还应以一个具有良好职业纪律、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意志、职业风险意识的正规职业护士形象出现在广大护生面前,给护生以良好的表率作用。

4.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将护理的职业道德思想及行业行为规范教育贯穿于护理教学及技能培训中,培养护生热爱护理专业、献身护理事业,养成谨慎细致的良好职业习惯。如在护理实训室内放置穿衣镜,方便护生进入实训室和实训前检查自己的着装是否得体,安排值日生检查护生的仪表是否整洁大方,从而培养护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性和行为规范,做到文明科学护理。

5.安全制度文化建设。实训室安全制度文化建设是实训室制度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实训室安全文化建设主要从实训室中各类安全标识、安全设施中体现出来。比如,在实训室中张贴各类安全标识,包括安全用电及用水标识,禁止烟火标识,等等;同时在安全设施方面,实训室应及时配备急救药箱、应急安全帽等物品。对一些安全系数要求特别高的实训室,实训前一定要对学生进行不少于两个课时的安全教育,并對学生所学的内容进行检测,检测合格后方可进行实训。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安全第一和以人为本的理念,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养,培养护生对生命的珍爱和敬重感。

三、护理实训室精神文化建设

1.精神文化建设是护理实训室文化建设中的核心部分,也是护理实训室文化建设所要营造的高级目标。精神文化建设包括价值取向、思想动态、道德标准等。通过学习教育、营造氛围、促使护生养成热爱护理工作、乐于钻研的精神;通过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健康有益的课外文化活动,丰富护生的思想文艺生活。

2.清雅的实训室环境,可以使学生身心得到放松,精神舒畅。对于不同类别的实训室应该张贴不同内容的文化图片,主要突出各实训室的功能和专业特色。实训室在进行精神文化建设时要坚持以人为本、温馨自然的原则,比如,实训室的窗帘可以采用淡淡的蓝色,墙壁上可以张贴一些诸如生活小贴士、健康必知、美丽生活等文摘、期刊,在微小的细节方面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心,从而建设一个良好的精神文化氛围。

3.护理实训室的精神文化建设是师生在实训室工作、学习和生活过程中所展现出的精神状态,它是一种以隐性为主的文化,不仅要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而且还要发挥课外辅助教学的功能,如定期举行与护理相关的讲座、进行护理知识的竞赛等一系列文化活动。这些活动都体现着师生崇尚科学、热爱学习的美好精神。

四、结语

护理实训室文化建设为护生创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提高实训效率,最终有利于提高护生的操作能力和整体素质。护理实训室文化建设是当前转变护理理念、重塑护理品牌的一项重要工作。护理实训室文化建设将无形的文化内涵和临床护理实际操作结合在一起,是新时期护理工作的新要求,也是对新时期护理人才提出的新挑战。

参考文献:

[1]刘小玲.以学生督导的方式加强对开放式实验室的管理[J].中华护理教育,2008,(1):78-79.

[2]赵巧红.浅谈护理实训基地的文化建设[J].卫生职业教育,2007,(15):45-47.

[3]陆秀花.护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案的开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87-89.

[4]唐永云,颜琬华,乔昌秀,王庆华.校园护理文化建设的思路与实践[J].中华护理教育,2008,(1):56-58.

12.多元文化护理的应用初探 篇十二

关键词:多元文化,护理应用

多元文化护理是指护士按照不同护理对象的世界观、价值观、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等采取不同的护理方式,满足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健康护理需求[1]。护士具有多元文化护理的能力,要求具备多元文化理论知识,才能针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患者提供个性化护理;具备英语口语交流能力和礼仪规范,才能为护患沟通扫清障碍;具备熟练的护理操作技能,才能获得患者的信任。因此,要提高护士多元文化护理的能力,需要对以上各方面进行培训以提高护理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09级护理专业在职继教学员40人,均为女性,年龄25~35岁,平均年龄为30岁,学历均为大专,英语水平均为四级,均来自三甲医院临床护理工作一线,工作年限2~15年。

1.2 方法

1.2.1 培训方法

1.2.1. 1 理论学习

组织学员学习《护理学导论》教材中“多元文化护理”章节理论知识,按课时计划分步骤完成教学,同时开展护理人文知识讲座,广泛学习异国历史与文化知识,拓展学员知识面。课程结束时以理论考试的形式进行评分,形成测评量化表。

1.2.1. 2 引导护士广泛接触异域文化材料,提高人文素养

开放图书馆并充实人文图书报刊杂志等,让学员在理论课程之外,广泛接触异域文化材料;提供关于不同国家、地区的人文地理知识的光盘,一旦收治来自这些国家、地区的患者,护士可立即查阅到相应的风俗、礼仪。通过深入研究不同民族地区的习俗、人文地理等来缩短相互的差距,了解他们的需要,促进有效沟通[2]。每周举办一次文化专题讲座,介绍有特色的中外文化,会后展开讨论。

1.2.1. 3 英语口语培训

进行为期半年的英语口语培训,将英语学习和临床实践相结合。请校园外籍教师带教,在外籍患者的床旁交接班时要求必须使用英语;开展英语护理个案查房;并将常用的护理用语放在科室计算机桌面上,便于随时查询、取用;用餐时间在学工餐厅播放英语新闻和英文电影、电视剧等,展开角色扮演法,由学员互相模拟外籍患者和护士,进行英语交流并总结互评。

1.2.1. 4 礼仪与沟通技巧培训

由我校专业礼仪教师对学员进行短期培训,内容包括基本礼仪、服务礼仪、外交礼仪和民族交往礼仪等。通过示教,回示等方法进行学习,要求学员达到礼仪老师的教学目标。

1.2.1. 5 培训学员的护理操作技能

由护理专业教师带教,包括常规护理操作技术、急救护理操作技术和专科护理操作技术。先由老师示教护理操作流程,然后由学员回示,并要求学员边操作边与模拟病人进行语言或非语言沟通,杜绝“哑巴操作”,体现人文关怀。

1.2.1. 6 组织学员参会学习交流

集体组织学员参加外省或异国同行兄弟医院的学术交流和实地参观,培养学员与人沟通的能力,学习其他地方的先进技术,尤其是多元文化护理的临床应用实践,加强经验交流。

1.2.2 培训时间一年。

1.2.3 评价方法

在多元文化护理系统培训前(2009年)、培训后(2010年),分别从3个方面进行效果评价:(1)对多元文化护理的认知水平:采用自行设计的试卷,内容包括多元文化的基本理论和英语口语运用能力,满分100分。(2)护理操作技能考核:内容包括常规护理操作技术、急救护理操作技术和专科护理操作技术,由各专业护理教师评分,满分100分。(3)患者满意度:采用自行设计问卷,由专家评测,认为达到调查问卷标准。其内容包括服务态度、操作熟练度、健康教育、交流能力和责任心5项,共有20个题目,满分100分。培训前后分别调查100例患者,均为随机抽取,回收问卷100份,有效回收率100%。

2 结果

培训前即2009年,40名学员的综合评分为72~85分不等,平均76.9分。培训后即2010年,40名学员的综合评分为81~98分不等,平均分为93.6分。二者具有显著差异。

3 讨论

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国际交流不断加强,对多元医疗服务需求的不断增加,更对涉外医疗机构提出了全方面的高标准和严要求。有些涉外医院的患者来自不同的地区和国家,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伦理道德标准,在对疾病认识和护理关怀上存在不同的理解和要求[3]。护理对象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名族,他们的文化背景、教育程度、人生经历、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生活习惯都是不同的,因此,多元文化护理应受到广泛重视。将多元文化护理应用到临床一线,具有深远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彭幼清.护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1-129.

[2]孙全冬.浅谈多元文化护理[J].护理学杂志,1998,13(3):183-184.

13.护理管理护理教学总结 篇十三

1 病房护士长的职责:

① 汉高祖刘邦在谈及夺取天下的原因时,曾云:“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人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得天下者”。汉高祖的这些话同时也告诉我,整个团队的成功,不是因为管理者法力无边,而是管理者能够充分利用科室人员的优势,将他们放在正确的位置,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优势,以取得最大效果,此为护士长的首要职责。

②我院实行的是护理部主任,科护士长,护士长三级管理,故需护士长在护理部主任,科护士长和科主任业务指导下开展工作,护士长与主治医师共同配合负责病房全面管理工作

③负责检查了解病房的护理工作,督促护理人员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有计划地检查医嘱的执行情况,加强医护配合,严防护理差错及医疗事故的发生。 ④我科为门急诊科,接收的病人为患急症的患者,大部分的病人进入病区就需要抢救,抢救仪器的质量关系到病人的安危,故各种仪器的检查也成为门急诊的一项重要检查工作,我科规定每周一进行仪器的全面检查,护士长此时不仅起监督作用,还需参与其中。

⑤参与晨会交班及与医师的床旁交班,熟悉科室病人情况,以了解病人情况,从而帮助患者解决问题。

⑥做好协调工作,协调是做好管理工作的核心,也是护理管理者执行领导职能的关键,协调的作用在于求同存异,通权达变,减少矛盾,提高管理工作效率。急诊科是一个人多繁杂的科室,每天都有可能出现不同的纠纷。这时就需要护士长以一个领导者的身份出面解决。但护士长协调的不仅仅是医疗上的一些纠纷,它还包括协调本人和上级,下级,同事,患者之间的关系,协调好本部门和其它部门的关系(如病床的使用,病人的接收问题)。

⑦负责新职工的培训计划,新职工虽然经过了临床的实习,有一定的临床技能,但对于科室工作中的整个流程还不是很熟悉,故需要花专门的时间培训。

⑧随着技术的发展,各种知识的更新,需要我们护士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此时护士长还要根据各种知识的更新背景,组织科室的业务学习。

⑨护士长还负责科室人员的排班问题。此时护士长会根据护理部的排班要求给科室护理人员排班,但排班的过程中护士长会根据各人情况给予相应调整。(如科室解三老师的妻子生孩子,护士长会按照人性化的标准给护士们排休),对于需要临时调配的员工,护士长也需要及时协调其他人员上岗。

⑩对科室的情况及时做总结,并定时召集护理人员共商科室的一些新政策。

2 护理人员管理

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护理人才队伍 是组织护理工作不断发展,提高组织人才竞争力的关键,管理者如何使每个人发挥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对于医院生存发展至关重要。优秀的护理管理者应该学会充分应用管理艺术来保证护理管理活动的高效率。在运用管理理论进行护理管理实践时,要善于用简练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图:善于做思想工作,理解护理人员的心理,调动人员工作积极性;管理者要具有敏捷的思维和准确的判断能力,及时发现问题,做出正确的决策;通过全体组织成员共同努力实现组织目标

3 护理质量管理

①质量是组织生存发展的基础,是医院管理的核心工作,随着医疗管理制度的逐步完善,社会人群健康需求日益提高,质量管理更成为衡量管理水平的关键指标,护理质量是医院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证医疗护理服务效果中占有重要地位。

②护理质量管理是指按照护理质量形成的过程和规律,对构成护理质量的各要素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以保证护理服务达到规定的标准,满足和超越服务对象需要的活动过程。

③护理质量是在护理服务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要使护理服务过程中影响质量的因素都处于受控状态,必须建立完善的护理质量管理体系,明确规定每一个护理人员在质量工作中的具体任务,职责和权限。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实施护理管理活动,保证服务质量不断提高。

④护理质量管理要求以病人为中心,病人是医疗医院护理服务的中心,是医院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为此。护理管理者必须时刻关注病人存在的和潜在的需求,以及对现有服务的满意程度,以此持续改进护理质量,最终达到满足并超越病人的期望,取得病人的信任,进而提升医院整体竞争实力

4 护理业务技术管理

护理业务技术管理就是对护理工作的技术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使这些技术能准确,及时,安全,有效地应用于临床,以达到高质量,高效率目标的管理工作。医院护理业务技术管理的研究对象是医院基础护理工作和各不同专业护理工作的工作任务,工作特点,主要内容,技术要求和组织实施方法。护理工作的服务对象是病人,除了有良好的服务态度,主要靠护理技术,这就要求护理技术服务有别于其他生产技术工作,除了要先进高效外,还要及时,安全,可靠,要协调性和 连续性好。随着护理科学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广泛应用于护理工作领域,护理工作的科学技术性要求越来越高。这就不仅要求护理人员本身要不断提高技术水平,而且也要求护理业务技术管理提高水平。护理技术水平在某种意义上讲对提高护理质量有决定性的作用,护理技术水平的提高必须靠技术管理,只有对护理工作实行科学的组织管理。才能调动和发挥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合理使用技术力量密切协同配合,以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和效率。有效的,高水平的护理技术管理是实现帮助病人获得最佳健康水平这一护理工作基本任务的重要保证,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保证。

5 护理工作程序

14.护理文化 篇十四

一、文化自觉本质上是对文化价值的觉悟觉醒,提升文化自觉需要我们有对文化意义、文化地位、文化作用的深度认同,对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进步的责任担当

从远古的结绳记事、图腾崇拜、神话传说到当代的广播电视、互联网络、移动传播,人类一直保持着对文明进步的向往和追求。完全可以说,人类社会发展史实际就是人类文化进步史,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每一步前进都以相应的文化觉醒为前提为基础。中国共产党在90年的艰辛探索和建设实践中,每一次跨越式前进也都源自于深刻的理论觉醒和高度的文化自觉。现在已进入知识经济社会和信息化时代,文化自觉的不断提升,对我们来说仍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正如《文化“三自”》指出的:是否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不仅关系到文化自身的振兴和繁荣,而且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前途命运。这种文化自觉的进一步提升主要包括这样两个方面:一是对文化意义、文化地位、文化作用的深度认同,二是对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进步的责任担当。

第一,要始终保持对文化意义、文化作用、文化地位的深度认同。文化是人类基于自觉意识的灵感迸发、情感表达、观念创新,人类生存的世界处处都烙上了文化的印记,文化也成为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志。文化始终以一种无形的力量深刻地影响着有形的存在,它滋养人类、涵养社会、促进经济发展,其意义和作用是那样永恒。社会发展进步到现阶段,文化对人类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广泛而深刻,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那种认为文化不过是说说唱唱、敲敲打打、写写画画,却看不见文化对人的感化陶冶、激励鼓舞、团结凝聚之重要意义,是肤浅的;那种认为文化不过是形而上、虚而玄、泛而空,却认不清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导航、引领、推动之重要作用,是片面的;那种认为文化不过是经济的附属、产业的点缀、甚至是财政的包袱,却看不到文化能够自主发展、形成产业、创造财富之重要地位,则是短视的。我们应当认识到:文化不仅具备震撼心灵、满足需求之精神力量,而且具备引领社会健康发展、激发民族创造活力之物质力量;一个国家的兴盛强大离不开文化,一个民族的传承延续离不开文化,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文化。还应当认识到: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当今世界,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企图用西方思想文化“一统天下”的背景下,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和十三亿人口的东方大国,如果不能坚守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不能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的当代先进文化,不能形成以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为基础的文化软实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只能成为一句空话。这样的认识,对每个人都应当是一种“自意识”而不是“被认同”,并且是对文化本真意义和内在涵义的深刻认识、深度认同,这才是我们所讲的高度文化自觉。

第二,要牢固树立对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进步的责任担当。文化自觉不只是内在意识上的自觉醒悟,还应当是实际行动上的责任担当。因为,文化是在长期的延绵不断 的建设中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无论是整个人类的文化,还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一个点滴积累、长期积淀的过程。所以,我们对文化的责任担当理所当然要包括对文化建设的参与,对文化发展的推动,对文化进步的引领。如果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看作是一座巍然屹立的高楼大厦,那么它必然是一砖一瓦、一层一级建造起来的。文化大厦建造的主体,是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伟大人民。文化大厦建造的过程,是一代人一代人地永续传承、接力推进。因此,每一个人都应当成为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文化的建设者、创造者、传承者。其中那些思想觉悟深、创新能力强、文化造诣高的人,就成为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文化代表人物和文化大师、文化大家。诚然,文化发展的历程,又不是一个简单的直线向前的过程,而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过程,有曲折、有断层甚至有毁灭的可能。文化发展进程中的这种复杂性和多变性,决定了文化进步推动者责任担当的艰巨和使命履行的艰难。在中国历史上,中华文化走过了五千年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有多少人奉献了青春激情,有多少人饱受了屈辱艰辛,有多少人甚至牺牲了宝贵生命。在当代中国,中华文化传承发展和繁荣兴盛的历史重任,已经庄严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人肩上。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思想文化的新解放新创造,为中国历史发展、社会进步注入了强大动力,不仅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生存境遇,也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文化面貌,重塑了中国人在世界上的文化形象。中国共产党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责任担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无疑要表现为更高层面的文化自觉。这种责任担当,应该是一种用先进文化引领社会进步的责任担当,是一种永续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责任担当,是一种让全体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责任担当,是一种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条件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责任担当。

二、文化自信本质上是对文化生命力的信念信心,增强文化自信需要我们有对历史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当代中国文化的理性审视,对世界历史文化、异域民族文化、现代文明成果的包容借鉴

如果说文化自觉是一种意识、责任,那么文化自信就是一种信念、信心。对文化的认识、态度是否正确、科学,不仅关系着文化的现实发展状态,而且决定着文化的未来发展走向。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开放包容、继承创新,既不搞全盘西化,也不搞文化复古,而是以改革创新精神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容而坚定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之路。但在当前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深刻纠结、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强烈碰撞的背景下,各种形态的文化交流交融交锋远远超过以往,这就要求我们以更加理性、科学的态度认清文化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趋势,正确看待过去的文化和现在的文化,正确看待自己的文化和别人的文化,树立应有的文化自信。《文化“三自”》指出:文化自信,关键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着眼将来。保持这样的文化自信,要求我们理性审视历史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当代中国文化,积极借鉴和包容世界历史文化、异域民族文化、各国文明成果。

第一,要有对历史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当代中国文化的理性审视。我们所讲的文化自信,首先是正确地对待自己的文化,也就是对自己国家和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有应有的礼敬和自豪,对自身文化生命力量和文化发展前景有坚定执着的信念。对传统文化的合理因素和内在价值有科学的判断,简单明了地讲就是三句话:一是看得起,二是不自大,三是善梳理。对待自己的文化,那种蔑视传统的看法,那种数典忘祖的做法,实在是要不得的。特别是一个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大国,在文化上尤其不能忘了自己的根、忘了自己的本。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现在讲中国传统文化,一些人只讲孔孟,或者大多讲到两汉唐宋明清文化,而对近现代历史文化、对红色革命文化,却视而不见或少有提及。其实,十九世纪尤其是二十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浴血奋战的革命斗争中、在艰苦创业的建设实践中、在波澜壮阔的改革进程中,形成了优秀的文化传统,锻造了独特的文化精神,创作了不朽的文化精品,同样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宝贵财富,同样不能忘记也不应忘记。那种消解红色经典、颠覆英雄人物、亵渎革命传统的现象,其实是一种反文化行为;那种看不上当代中国制度文化、看不见中国非凡发展成就、看不到中国文化空前繁荣,其实是一种没有文化自信的表现。当然,看得起自己的文化,又不能自高自大、更不能固步自封,必须进行理性的审视和科学的分析。正确对待自己的文化,重要的是在认真梳理的基础之上,摒弃糟粕、保留要义、革故鼎新,不断开掘出文化新义、创造出文化新品。

第二,要有对世界历史文化、异域民族文化、各国文明成果的包容借鉴。对外来文化采取包容、借鉴、吸收的态度,是对自身文化充满自信的另层表达。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绵延不衰,固然是其内在本质和生命力决定的,但一个重要方面在于它有海纳百川的胸襟、有兼收并蓄的传统,这实质上就是其特有的自信气度。当然中华文化历史长河确有过封闭保守的年代,也有过闭关锁国的教训,但开放包容始终是主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对外来文化的学习了解、包容吸纳达到了一个新阶段,远胜于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傲慢甚至敌视态度。在这个世界日益成为地球村的新时代,中华文化包容外来文化的气度和胸怀不会收缩、只会更大。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开放包容,要有更广阔的视野;坚持文化开放,又不能丢掉自己的根本;文化的包容借鉴,还必须是吸纳基础之上的创新再造。曾经有一种倾向,吸收借鉴外来文化,似乎主要是对西方文化或者欧美文化。其实,人类文明多种多样,世界文化多姿多彩。除西方文化、欧美文化外,诸如曾是古代文明发祥地的中东文化、南亚文化,创造过玛雅文明的拉美文化,还有被古人类学家称为人类起源地的非洲文化,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对外来文化关注的视野越广阔,对中华文化补充的养分就越丰厚。全会《决定》强调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就是一种坚定的文化自信,也是一种长远的文化发展战略。在推进文化开放过程中,应当始终坚守中华民族文化立场,按照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要求,吸纳世界各国文明之优长,采撷异域民族文化之精华。在此基础之上,经过转化再造、创新创造,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具备中华文化特有的品格和气质,这才是在文化开放中发展中华文化的根本之道。

三、文化自强本质上是对文化强国的向往追求,实现文化自强需要我们有对文化道路、文化方向、文化灵魂的正确把握,对文化创造、文化传播、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人才队伍培养的协同推进

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目的是要实现文化自强。《文化“三自”》对“文化自强”的阐述深刻而又透彻:文化自强的“自”,就是立足自己的实际、依靠自己的力量、突出自己的特色,走自己的文化发展道路,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文化自强的“强”,就是要使我们的文化具有强大吸引力影响力、强大活力创造力、强大实力竞争力,把我国建设成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长期以来都称我国是文明古国、文化大国,《文化“三自”》率先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体现的是一种具有历史感和时代性的远见卓识。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把我国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定位于“文化强国”,在中央正式文件中是第一次。这是党中央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深刻总结文化建设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着眼推动我国文化长远发展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其基础就是我们党拥有的高度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也是全体人民共同期盼的文化自强的合理表达。如何实现这样的文化自强,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重要的是需要我们对文化道路、文化方向、文化灵魂有正确的把握,对文化创造、文化传播、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人才队伍培养有全面协调的整体推进。

第一,要有对文化道路、文化方向、文化灵魂的正确把握。路径关系全局,方向决定成败。选择什么样的文化发展道路,就能培育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和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这一文化发展道路是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逐步开辟的,也是对五千多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好继承与弘扬。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一条不断孕育先进思想文化的正确道路,是一条实现文化科学发展的正确道路。沿着这样一条道路建设发展的文化,必然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即是反映先进生产力要求、代表历史前进方向、体现人民根本利益的文化,符合当今时代潮流、引领社会发展进步的文化,具有强大凝聚力、创造力、生命力的文化。坚持文化发展的正确道路和方向,关键是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灵魂和精髓。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魂聚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根本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应有之义。实现文化自强、建设文化强国,必须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根本任务,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各方面。实践证明,文化之于民众的凝聚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渗透其中的核心价值体系的感召力;文化之于国家的软实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代表的核心价值体系的竞争力。只有坚持不懈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我们的文化建设,才能形成巩固团结奋斗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的文化凝聚力,形成展示当代中国形象的文化软实力。

第二,要有对文化创造、文化传播、文化事业产业发展、文化人才队伍培养的协同推 4 进。文化建设,内容为王。促进文化繁荣兴盛,文化创造是第一要务。这里讲的文化创造,既包括文学艺术创作,还包括新闻写作、图书出版、理论创新与阐释等多个方面。我国当下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其数量和规模可谓历史空前,关键是如何提高质量和水平。应当看到,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开放的时代,新的社会实践为文化创造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新思想、新题材、新土壤。我们的文化工作者应当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秉持正确的文化理想和价值追求,在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的基础上,潜心创作、细心推敲、精心打磨,以更多高质量的、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精品力作,来讴歌伟大时代、来激励广大人民。新形势下,文化的影响力既取决于其内容的独特魅力,也取决于其是否具有高效的传播能力。简单地说就是:传播力决定影响力。推进文化建设过程中,应注重搭建更广阔的传播平台,建立更通畅的传播渠道,采用更丰富的传播手段,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得更远更广,对受众的影响更深刻更有效。这当中,还有一个借助科技和市场提升文化传播力的问题。要大力倡导利用科技创新成果进一步增强文化传播的效果,大力推动利用市场机制和产品营销进一步提高文化传播的效率。文化创造也好、文化传播也好,都必须以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为基础。无论实现文化自强,还是建设文化强国,都离不开文化事业的强盛,离不开文化产业的强壮。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优先安排与群众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文化项目,深入实施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形成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坚持以市场为主导,大力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实行大战略引领、大项目带动,以大企业为骨干,走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之路,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石、人才是保障。各领域文化拔尖人才,是文化建设的领军人物,是文化强国的重要标志,在一定程度上是国家的文化代言人。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紧培养一大批善于开拓文化新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一大批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培养一大批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一大批适应文化走出去需要的国际化人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推动文化创造、文化传播,促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加快文化人才队伍培养,还有一个体制机制、动力源泉的问题。好的体制机制来自改革,文化发展动力源于改革。党的十六大以来,是改革给文化发展带来好的体制环境,是改革给文化建设增添了新的动力活力,这已经得到宣传文化界和社会各方面的普遍认同。现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文化体制改革正处于攻坚克难、深入推进的新阶段。要按照“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巩固提高、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总思路,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着力破解改革中遇到的关键难题,着力破除文化发展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包括文化创造和文化传播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文化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使文化建设始终保持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总之,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 强国目标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全党全社会都应当在全会《决定》精神指引下不断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上建设文化强国、实现文化自强。我们有理由相信也应该相信,中华文化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我们必须牢记也应该牢记,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任重道远,需要全体中华儿女坚持不懈地开拓前进、砥砺前行

文化自信不是文化自大,不是要排斥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强调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机制。这是我们在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时需要着力把握

上一篇: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学习部工作计划下一篇:参观纪律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