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学德育论文

2024-09-06

全国中学德育论文(精选8篇)

1.全国中学德育论文 篇一

全国德育理论重点课题研讨会综述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德育学科规划组,于1999 年1月13日至15日在东北师范大学召开了全 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德育理论重点课题交流与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德育理论专家、学者共22人参加了 会议。会议就德育的本质内涵、道德教育哲学、市场经济与学校德育、德育模式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 的研讨。

一、关于德育的本质内涵

一种观点认为,从学理上讲,德育即是道德教育。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应该坚持“大德育”的概念,我国 的学校德育即是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等方面的总称。这两种观点反映了两种 不同的思路:一是学理的思路,一是约定俗成的思路。会议争论的焦点在于,能不能把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等当作德育。双方都不反对学校应该开展这些方面的教育,问题是应该用什么来概括。从 学理上看,用德育来概括是不理想的,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混乱。究竟用什么来概括目前学校德育的内容?有的. 学者提出用社会性教育,有的学者提出用价值观教育。会议在这个问题上还没有统一的结论。关于德育的本质 ,从教育哲学的高度来看,主要有两个视角。第一,德育是超越的,还是适应的?第二,德育是工具,还是目 的?

“道德教育是一种超越”曾经被人指责为“理想主义”。对此,有学者指出,“道德教育是一种超越”所 表达的是道德教育“应该”超越,反映的是人类对道德教育“理应如此”的期望,是从“道德教育应该怎样” 来说的。它从教育的本性(超前性)和道德的本质(道德是人类主体精神的自律)中获得理论支持,是对时代 误区(经济至上、物质主义)的超越,是对传统德育指导思想(机械适应论)的超越,它必然要求超越人们习以为常的规范化德育模式。

德育是目的还是工具?一种观点认为,德育是一定社会为教育下一代而进行的活动,它是社会、阶级或集 团实现自己目的的工具。另一种观点认为,德育应该摆脱一时一事的功利限制,坚持以人为本。当前的学校德 育太功利化,以致于失去了自己的目的和价值。有学者在分析中外学校德育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特别强调指出 :学校德育只有建立在个体德性需要的基础上,才能深入人心。在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之间,应该是以个人为 本位。

对德育本质的研究,也涉及到德育功能,对此要与德育功能联系起来考察。德育的根本功能是“育德”, 是传递道德文化,延续人类道德生活。还有学者认为,要进一步研究德育何以可能的问题,即学校德育的条件 性。应该思考这样一些问题:要不要道德?要什么样的道德?道德是否可教以及应该如何教?教道德有哪些途 径?学校德育是不是教道德最有效的途径?最有效的学校德育是怎样的?新时期德育理论的突破,可能就在于 对这些问题的解答之中。

二、关于德育哲学的研究

德育改革需要德育理论思维,这是与会的专家、学者的共识。理论思维的更新,集中体现为构建新的道德 教育哲学,这正是目前德育学科的新的“增长点”,也是“九五”期间德育理

[1] [2] [3]

2.全国中学德育论文 篇二

当前中学的德育工作存在很多困境, “德育孤岛”现象以及德育理论跟教师实际工作需要相距较远, 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两个方面。

(一) “德育孤岛”

根据当前中学德育工作的实际情况, 本研究提出“德育孤岛”概念。它包括两层涵义:外部孤岛和内部孤岛。外部孤岛是指各个学校各自开发案例和开展案例教学, 同行之间缺乏横向交流。内部孤岛是指在同一个机构和单位内部, 教师相互很少在德育工作案例方面进行交流与分享, 各自耕耘各自的一片德育园地, 同事之间缺乏横向交流。

(二) 德育理论跟教师实际工作需要相距较远

灌输很多理论和原理, 在真实工作中却派不上用场, 这是德育师资培养中存在的弊端。德育工作中充满了未知数, 遇到问题时不是简单套用理论就能应付过去的, 没有标准答案, 没有唯一正确的解决办法。对于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来说, 判断力和决策力都显得很弱, 迫切需要了解怎么样像有经验的教师那样去分析和解决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做出专业的判断。

因此, 构建一个管理有序、使用便捷的案例数据库, 开发、搜集相关有教育意义的素材, 实现案例信息服务功能, 为教师德育工作提供有实战价值的参考, 更好地为中学德育工作及德育师资培养服务, 具有实际的社会价值。

二、德育工作案例库前期相关研究梳理

(一) 针对德育工作案例的相关研究

以“德育”、“案例”作为关键词取交集在中国知网 (CNKI) “题名”字段进行检索, 共得到119条结果。经分析, 这些研究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 分别是具体案例分析 (84篇) 、案例教学 (17篇) 、基本理论探讨 (12篇) 、案例撰写 (2篇) 。从分析结果看, 目前针对德育工作案例的相关研究, 大多仍局限于具体案例分析的层面。德育案例教学研究在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德育工作案例库的情况下, 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对德育案例基本理论的探讨大多也仅停留在“德育案例研究的价值”、“网络时代德育案例的特点”等层面;针对案例撰写的研究仅有2篇, 仍有巨大的研究空间。

(二) 针对中学德育工作案例库的研究

以“德育”、“案例库”作为关键词取交集在中国知网 (CNKI) “题名”字段进行检索, 没有任何返回结果。将两个关键词输入百度搜索引擎, 也没有符合要求的结果, 只返回了“德育案例”、“德育工作”以及其他领域案例库等模糊匹配的结果。再加上“中学”关键词后, 检索结果更不尽如人意。针对德育工作案例研究的分析结果反映出, 德育工作案例研究的理论体系构建较为薄弱, 亟待加强;而针对中学德育工作案例库研究的检索结果则反映出, 严格意义上具有开放性的中学德育工作案例库的建设目前在国内尚属空白, 急需填补。

(三) 针对案例教学法的研究

与德育工作案例研究及中学德育工作案例库研究的情况不同, 我国针对案例教学法的研究却较为充分。

1. 其他领域的案例教学法研究

自1919年哈佛企业管理研究所沿用并创新了案例教学法后, 之后六十多年间, 逐渐从美国推广至英、法、加、德、意、日本等多国, 除了商学、法学、医学教育外, 其他专业教育领域也纷纷提倡案例教学法, 并且建立了案例发展及交流中心, 进入全面推广阶段。

中国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才从国外引进案例教学法的, 在管理院校受到比较多的重视。在全国MBA教指委支持下, 大连理工大学管理案例研究中心出版了16部案例教学指导书籍、《管理案例研究》刊物, 举办了中国企业管理案例研究学术研讨会及40多期案例教学法培训班, 拓展了与国内外知名商学院的合作交流。2007年成立的“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 在开发本土化管理案例、传播案例教学成果、促进案例教学经验交流、MBA院校间案例资源共享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1]

2. 师资教育领域的案例教学法研究

师资教育领域案例教学研究呈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 案例教学法在师资教育中的运用和研究起步较晚,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涌现出一批研究学者, 此后研究力量有明显增长。案例教学法运用及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行政、教育心理学、多元文化教育、教材教法、职前教师实习、专业伦理等方面。第二, 将案例教学法置于师资教育这一新领域, 突破了案例教学在法学、商学、医学的传统运用。第三, 未形成系统的师资教育领域案例法学说, 理论范式并无显著出新。应该说, 师资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是从成熟的领域向另一个领域的成功借鉴和移植。

综合来看, 我国近年来案例教学法研究的兴起正与当前德育工作案例研究的薄弱以及中学德育工作案例库的空白形成鲜明的对比, 侧面反映出加强研究, 构建中学德育工作案例库的必要性。

三、构建中学德育工作案例库, 破解当前德育困境

(一) 有助于在“德育孤岛”间假设桥梁

在德育师资培养中, 经验的学习有重要意义。一些宝贵经验因为没有一种好的形式保存下来而流失, 更多的经验则是分散的、原始的, 潜在的功能未能发挥出来。在某种意义上, 案例就是经验的载体, 是对经验的整合和保存, 可以反复供学习者分析和反思。构建中学德育工作案例库, 一方面可促进单位内部教师分享心得, 另一方面可以为学校间德育经验交流提供平台, 有利于打破“德育孤岛”的孤立性。

(二) 有助于教师了解德育工作实务

对教学工作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案例有较多详细生动的描述, 便于直观地了解教师的教学行为。案例教学较多关注教师工作的复杂性, 揭示比较典型的教学及管理中的问题, 分析教师行为和采取措施的理由。这种方法为教师提供了在真实背景中学习如何开展德育工作, 获得感性认识。

(三) 有助于教师模拟思考

通过案例分析可使缺乏经验的教师思维模式逐渐靠近有经验的教师, 学会像有经验的教师一样去思考。德育实践复杂而充满不确定性, 不可能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则, 但是可以借助案例这种工具, 使教师在真实的、多层次的问题情境中思考, 理解变得更清楚, 认识变得更深刻。案例教学侧重于训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 引导讨论, 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相关专业技能和理论。

四、结论

总之, 从应用层面来看, 对于学校德育工作, 中学德育工作案例库是系统化、有序化的案例来源, 是中学德育工作和德育师资培养必不可少的支持系统;对于在职教师, 案例开发和案例使用的过程有利于促进工作反思, 提高德育工作水平;对于职前教师, 案例教学法运用真实生动的案例, 引导自主学习, 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对接, 有利于高工作水平。从这个意义出发, 本研究与中学德育工作和德育师资培养密切相关, 研究成果直接服务于中学德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从理论层面来看, 中学德育工作案例库的构建过程中提炼出的理论思考将丰富案例教学理论, 检验中学德育工作中的“人本主义”理念, 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从操作层面来看, 数据库技术是一项相对成熟的技术, 而案例库在其他领域也早有应用, 有很多经验可以借鉴, 具有可操作性。

摘要:当前中学德育工作中, 存在“德育孤岛”现象以及理论无法有效指导实践等困境。中学德育工作案例库是系统化、有序化的案例来源, 是中学德育工作和德育师资培养必不可少的支持系统。构建中学德育工作案例库, 有助于在“德育孤岛”间架设桥梁, 帮助教师更快掌握德育工作实务, 破解中学德育工作中的困境。

关键词:中学,德育,案例库

参考文献

[1]央青.工商管理案例库对国际汉语教学案例库建设的启示[J]民族教育研究.2013 (10)

3.全国中学德育论文 篇三

【关键词】中学德育 环境 优化 效果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是环境的产物,人同时也创造环境。学校德育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德育教学需要良好的教学环境。学生道德素质的发展受学校德育工作,尤其是德育教学的影响,但也受到所处的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中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是我们较为熟悉的。[1、2]

一、中学德育失效和低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笔者根据自己在中学的几年教学实践,认为突出的问题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部分中学生对德育存在着误解,拒绝或排斥接受道德教育

现在许多中学生一提到德育课,头脑里就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认为是空洞的说教。不少学生认为,那些“空对空”、“高对高”的德育理念过于理想化、成人化,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与学生接触到的实际生活存在一定差距,使其难以产生认同感。

(二)德育手段着重“说教”、“灌输”,使德育效果难以持久

现行的以说教和灌输为主忽视教育主体的教育方式,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道德观念,学生对规范的遵守不是出于道德的需要,而是由于外界的压力。以灌输和说教为主的德育方式,未能有效地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品德形成规律,灌输式、说教式的手段和方法让学生被动地接受道德规范和规则,使其在德育过程中缺乏参与的积极性。

(三)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分离,大大降低了德育实效

社会、学校、家庭这三个最重要的德育环境在德育问题上没有形成合力,尚未形成完整的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德育环境,导致的结果就是5+2=0(五天学校教育效果被两天真实世界生话所抵消)。

二、造成中学德育失效和低效的原因分析

(一)传统的重共性轻个性的德育观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习惯于从社会需求出发,比较重视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行为准则和集体意识的关注和培养,忽视了个性品质、独立意识、批判精神在提高人的素质,特别是忽视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方面的意义和作用。

(二)注重封闭式的理论教育,忽视开放式的实践教育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德育实践的具体操作是以说服教育为核心的,其最大的特点是控制性和封闭性,企图通过封闭学校课堂、保留这块“净土”的办法堵塞不良信息,控制学生的行为,对学生进行“理想化”的教育。殊不知,人是具有主体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有自己的思想和信念,特别是在当今开放的信息时代,控制和封闭不仅变得不可能,而且还会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

(三)社会不良环境对中学生的影响

当今中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却令人堪忧、不容乐观,宣传封建迷信及渲染暴力、色情、恐怖的书刊、图片、录相、光盘等,还有那些管理不尽规范的电子游戏厅、电脑网吧,极容易侵蚀青少年身心健康。继网络之后,近几年在,在学生中又出现了一个新宠——手机短信。其中,危害最人的是黄色信息满天飞,以往多在成年人之间流传的“色情笑话”和“荤段子”,通过手机短信已蔓延到了中学生中间。

(四)家庭对中学生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家庭教育对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起着重要作用。虽然家庭教育不如学校教育那样正规和系统,但家庭教育是在朝夕相处的日常生活中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的,因此家庭教育对于孩子个性的影响有时比学校教育更持久和深刻。但由于一些家长没有树立家庭教育的正确观念或在家庭教育中缺乏科学方式,对子女的教育不能与学校德育工作协调一致。

三、优化中学德育环境,提高中学德育实效

(一)转变德育方式

在一切都讲究包装的现代社会里,有时候含蓄比直白更容易深入人心,隐蔽教育意图的潜移默化常常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对特定的德育目标的实现或内容的输出,也要注意强调有一定的具体接受情境或情感氛围,当要求学生完成某一既定的任务时,不仅仅要求学生立即按要求去做,更重要的是创设一定情境或情感氛围,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从事这项任务的必要性,主动、积极地去完成。

(二)优化校园德育环境

首先是优化物质形态的学校环境一一学校硬件建设。物质形态的学校环境是指学校的建筑物、生态环境、班级教室设置等因素构成的校园物质景观。其二是构建亲情德育环境一一精神形态的学校环境(软环境)。其三是构建制度德育环境一一制度形态的学校环境。

(三)优化社会德育环境

社会德育环境可以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两大类,其中经济环境属于硬环境,政治和文化环境属于软环境。在优化经济环境方面,良好的经济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四)优化家庭德育环境

一是坚持德智并举的家庭教育理念。家庭教育观念是指家长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观念。家长树立“德智并举”的素质教育新理念显得尤为重要。

二是探索独具特色的家庭教育内容和科学方法。首先,家长应该以身作则,你希望孩子在品行上成为一个怎么样的人,自己就要以实际行动先争取成为这样的人。其次,应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素质教育,并重视对青少年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

(五)加强家庭、学校、社会的联系,形成德育合力

在我国,家庭、学校、社会有着共同的利益和愿望。家庭德育和学校德育、社会德育有机结合,共同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大环境,既有益又可行,这是大德育的要求和开放性原则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社会科学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吴少东.正确把握“四性”营造高校良好的舆论宣传环境[J].警江职业大学学报,2001(9):75 77.

[3]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张橱军.新时期德育思维的视角转换[N].中国教育报.,2001一10- 03( 3).

[5]潘宏佳.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环境写照[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5-24(3)

4.全国中学德育论文 篇四

思想报告会》心得体会

2012年12月14--15日,自己有幸参加了在西安举办的《德育先行全国著名教育专家大型思想报告会》,能亲自面对专家教授级的知名人物,聆听他们的成长历程与人生经验,分享到他们的专业成果,感到不虚此行,受益匪浅。现在我把体会总结以下几点:

我认为要提高自身的师德师风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手,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一、爱岗敬业

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要对教育事业尽心尽力。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努力创新。尽心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任务,不求最好,但求更好。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受到老师的影响而努力学习,不断进取。

二、尊重学生

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理解和尊重。我们要把学生当做平等的人看待,不能把学生当下级随便呵斥。只有我们把

学生看重了,学生得到老师的尊重了,他们才会尊重老师,愿意学习这个老师所传授的各种知识。

三、努力进取

作为传道授业的老师,只有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的完善自己,才能教好学生。如果自身散漫,怎能要求学生认真。要提高我们的自身素质,这要求我们年轻教师多听取学生和老教师的各种意见。并且自身不断的学习,积极学习,不断开辟新教法。

四、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师德的人格力量

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学生均喜欢模仿,这将给学生成长带来一生的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时时刻刻为学生做出好的榜样,凡要求学生要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坚持严于律己。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教师是教人怎样做人的人,首先自己要知道怎样做人。教师工作有强烈的典范性,为人师表是教师的美德。教师以身作则,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培养出言行一致的人。

教育是一门科学,育人成才是一种精雕细刻的艺术,在工作中只有讲科学、讲创新、讲艺术,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多学习先进经验,结合自己,不断改进,不断提高,积极探索,善于总结,使自己的工作水平不断提高。

5.全国中学德育论文 篇五

李家鹏

6月19号那天,学术报告厅里笑声、掌声不断,老师们正在全神贯注地听周红五教授关于“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往艺术”的讲座,这次的讲座给了教师们好好的上了一课。

他针对现在学生在学习、人际交往、情绪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老师们进行了互动交流、辅导。周教授学识渊博,语言风趣,他以 “在座的各位老师都把学生当人看吗?”这一提问的方式开始了本次别开生面的讲座。接着,围绕“人”这个话题,周教授主要就三个方面、四个系统加以分析、阐述。即生理的人、社会的人、心理的人,心理与身体的系统,心理与环境系统、心理与心理的系统、心理与活动的系统。周教授特别强调了学生的生理改变对他们性格、行为的影响。因此,教师们要特别注意学生心理方面的引导,要与我们的学生平等交流,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要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要了解我们学生的成长经历。一句话,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本,把学生当“人”看。

整个讲座过程,周教授将专业的理论知识与生动的教学实例相结合,幽默、风趣、生动、精彩的内容赢得教师们一次次热烈的掌声和会心的笑声。虽然讲座从早上到下午7个半小时,但老师们都觉得时间过得很快,都说从来没有听过这么轻松有趣的讲座。

周教授,一位年已花甲的老人,用自信,用幽默,用达观,书写着课堂的精彩,诠释着何谓师者的魅力,何谓生命的常青,何谓人生的快乐。服,彻头彻尾的。

周红五教授说,所有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都必须首先建立在广博的坚实的科学基础之上。

周教授说::“学习心理最主要的目的是认识自己”。

周教授说:“什么叫自由?——自由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不影响别人。”

“你知道你是谁吗?”。人是有思维(能动反应)、有情感、有个性、有社会性(《我们的地球》郑渊洁童话——老鼠是有社会组织性的)的高级动物。

线是点运动的轨迹。

“事件”——生活中的无数个事件形成了你

人——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灵长目、人科、人属、人种

汉族 人种:印欧人种 蒙古种

认识自我三个方面:生理 社会 心理

一、生理

希腊农神庙(4000年前):人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最终目的是认识自己

3岁看到老的4个生物学原理:

1.精子和卵子碰撞一刹那决定遗传信息

自杀倾向——隔代遗传

了解一个人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和他交往

任何人都不可能改变任何人

2.十月怀胎保持良好的心情

3.出生过程对人影响大

二、社会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社会关系:建立在一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人和人的交往

网络是现代生产力交网友(外国)——扩大知识面、连英语

决定社会属性的最重要的因素:家庭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家庭中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模式决定了你的社会属性

确定结婚前:两个人一起单独到外地旅行一次

单亲:父母一方因病因故去世

三、心理

人是心理的人

心理:人对周围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自身的感觉、认知和体验。

(要了解一门学科,得找最新版本的学科辞典)

四个系统:心理与身体系统、心理与环境、心理与心理系统、心理与活动系统——平衡和和谐是相对的心理与身体系统:《黄帝内经》2700年前有自我认识和心理调节内容

人有七情六欲、五经六脉

病由心生、病从心起:喜(心脏)怒(肝)哀(肺)惧(肾-泌尿系统)忧伤脾

周红五说:“在你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除非你想得肝腹水、肝硬化……,一般情况下不要发火。应该嚎啕大哭、泪如泉涌。”

燥:胆囊炎、胆结石

周红五说:心理就是人对周围环境、社会环境和人的自身感觉、认知、体验

1.心理与环境系统:

北方人:傻里傻气

南方人:阴阳怪气

如何认识你的生活经历才可能成为你的经历

2.心理与心理系统:

人的心理是相互影响的。笑一笑~微笑面对人生

周红五说:“人生道路上总有艰难曲折、悲欢离合,无论在任何时候,记住:(1)永远不要伤害自己(2).永远不要伤害他人。”

周红五说:“没有过不去的山、没有过不去的坎,干嘛跟自己过不去。”

周红五说:“世界上没有走不通的路,只有你自己不敢走的路。要勇敢地往前走!”

3.心理与活动系统:

战争、自然灾害对人影响最大

和平时代:

1)职业活动(与个性相配,不要太绝对)

2)体育活动(每天20~30分钟)

体能下降-情绪下降-思维活动下降-课堂学习效能下降(恶性循环)

游泳见周红五博客中《游泳的故事》

3)旅游背上背包,见山过山,见水过水

4)读书三个层次:

一、为了生存而读书

二、为了丰富你的人生、你的生活而读书如食谱

三、为了改变自己的世界观(看待世界的观点和看法)而读书(40岁之前)

六种:①哲学(专著——1.史2.鼻祖的书)

②美学(实用美学、理论美学、抽象美学、艺术美学、绘画美学……)

③伦理学(道德伦理……)

④心理学(原著)他写的:《心理援助:应对校园心理危机》

⑤宗教学(Bible、可兰经、佛经)

他读过英文版的《资本论》、《自然辩证法》

⑥历史学(科学史、时间史、世界史、中国史、美国史、经济学史……)

发展自我:

四个性:①拼搏性

②坚韧性(认定目标,坚持走下去)

③科学性

④灵活性(世界上没有走不通的路,退一步海阔天空)

周红五说:“人之初,性本懒,每个人都是能懒则懒。人生道路上最艰难、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和自己的懒惰拼刺刀。如果你能不断地和自己的懒惰拼刺刀,那么你就能最终获得成功!” 周红五说:“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宽容别人。”

定计划:第一栏把自己能支配的时间分成15~20分钟;第二栏计划越详细、越具体越好,如看书从第几页到第几页;第三栏为完成情况,如完成可以奖励自己巧克力豆哦

——安排有序、精打细算(建造楼房还有工程图纸、工程进度呢)

周教授将专业的理论知识与生动的教学实例相结合,幽默、风趣、生动,精彩的内容赢得教师们一次次热烈的掌声,这次讲座给每一位教师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自己也在不断的反思自己在平时的工作生活,发现自己在平时一直有很多的方式方法是不那么恰当的,通过这次讲座,让我们很好的认识到了这一点,也让我们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能够不再重蹈覆辙,真正的把学生当人看。

6.全国中学德育论文 篇六

21世纪是信息时代,互联网迅猛发展并深刻影响着学校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网络的自由、开放和虚拟性对中学德育的开展既带来了良好的机遇,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生活在网络时代的学生既感受到网络给现实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也体验到网络对个性的负面影响。生活中,网络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也屡见报端,甚至许多中学生误入网游泥潭而不能自拔,沦为“网”中生物,成为网络的奴隶,迷失于网络虚拟世界之中,游荡于惊险刺激的网游之间,逃学退学者有之,违法犯罪者有之。如何在新时期有效开展中学德育,清除网络对中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负面影响,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少年,是当前中学德育的重点、热点和难点。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获得了控制超越自身的空前能力,九天揽月、五洋捉鳖已成为现实。另一方面,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性探索,凸显人类过于强调物欲而忽视人的内在精神需求,迷失在“去道德化”的状态之中。学校德育也陷入了这个时代的困境之中,陷入功利主义和知性灌输的泥潭不能自拔。具体表现为:德育的核心地位被边缘化,德育过程被形式化,德育内容被政治化,德育课程被知识化,德育主体单一化,德育途径狭窄化,德育评价被考试化等现象,中学德育亟待需要变革创新。增强中学德育有效性,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切实巩固德育在教学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首要任务。因此,德育始终处在教育体系的核心地位。德育为先不能只停留在文件上、宣传口号上,而应该落实在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学校德育要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之中,落实有效的课堂教学与实践之中。现实中,中学德育的地位着实令人堪忧,信息时代中学德育面临的挑战更多更艰巨。学校的各项工作围绕着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考试的各项指标,而德育则成了一个软尺子。“评价一个老师,一所学校的标准不是看德育工作好不好,而只是看学生的考试成绩,升学率成为评价学校、老师的唯一指标。在这样的评价机制下,德育在学校教育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只能是处于边缘化的状态。

我们强调德育的核心地位,就是要突出德育工作在教育教学中的统帅地位和有效性。我们在传授知识同时,一定要把关注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生命成长的教育放在德育的突出位置,应从关怀学生生命成长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把学生始终作为一个理性的智慧的存在,引导学生走向善的人生。人性向善,不仅个体发展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导向,因此学校德育的一切出发点和目的就是引导学生积极向善,”与人为善“,这是”人“之为”人“的终极选择。

二、学校德育要注重生命化

德育是直面鲜活生命、塑造高尚人格、提升生命品质的有意识有组织的教育活动。以生命化推动德育实践、延伸德育过程、有效提升德育实效,是当前学校德育变革的必然选择。在德育过程中,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德育实施的关键,老师的幸福生命体验对学生生命的发展至关重要,没有师者的积极生命意义的提升,谈何学生受教育的效果。只有充满生命关怀和主观幸福感的老师才能用自己的生命体验启迪和引导学生积极追求生命的意义,走向幸福的人生。因此学校德育要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关注教师的幸福人生和专业成长,在此基础上,时刻关注学生主体的生命状态,关切学生的生命发展需求,让学生在体验、感知、理解、反思中,启迪智慧,纯化心灵,升华境界,实现德育目标。

三、德育内容要融入生命教育

信息时代学校德育的内容要及时调整和充实,以满足学生生命成长的知识、素养和能力发展的需要。生命的成长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面对诱惑和抵御诱惑,这就需要学校德育教学中,应及时充实对网络、对生命的认识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和生命观,让学生认识到网络的工具性作用,引导学生学会控制网络,避免沉迷网游与网络依赖,注重突出生命价值观的引导,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公民,以抵御网络上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与影响;立足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开展”文化教育“,培养学生具有中华民族精神,塑造”既有民族意识,又有国际视野和开放胸怀“的现代公民;开展网络行为的规范性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明确是非界限,遵守规则,这就是对生命的最好呵护。

四、选择适应生命成长需要的德育方法

德育有效性的载体是适合学生生命成长需要的德育方法。中学德育传统方法就是采取班级集体谈话法,一对一或一对多的面谈法,典型案例法等。新时期中学德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巨大,需要采取有别于传统德育方法。生命的成长需要自由的空间和独立的思考。网络环境下的学校德育可以充分借助网络的特性,让学生在无限网络空间自主接受教育,彰显生命的需求。可以通过匿名交流,在网络空间上尽情畅谈生命成长体验,教师可以从一个同伴的角度帮助学生在思想困惑和生命的困顿,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科学合理的符合时代特点的、适应学生成长需要的教育形式是保证学校德育有效性的重要基础和保证。

五、突破校园范围,拓展有效的教育途径。

传统学校德育一直囿于校园环境之内,教育途径主要是召开主题班会、升旗仪式、家长会、政教团委定期开展各种主题教育和学科渗透等。网络条件下,中学德育要做出变革,从传统的途径走向网络化平台,构建网络德育的新途径:可以建立班级QQ群,设计班级主页,打造班级飞信平台等,建立学校、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及家长之间的网络交流空间平台,时刻关注学生成长中关注的热点话题,及时解疑答惑,在潜移默化的网络熏陶中,有效渗透德育意图,积极引导学生的道德塑造,切实提升学校德育的有效性。

六、教育主体要实现多元化

传统学校德育主体基本上是学生所在班级的班主任,任课教师或其他教育工作者都游离在教育主体阵营之外,信息时代中学德育面临的问题决定了单一教育主体已经难以满足时代对德育的要求,迫切需要充实和扩大教育主体。

网络环境下,学校德育主体需要多元化,全员化,校长及其他教育工作者,任课教师,学生家长,社区等都和班主任一样是德育主体。

要明确各主体的德育职责。校长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负有规划、指导和监督之责,学校其他领导和职能科室要定期研究德育问题并及时落实整改措施,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和执行者,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负有直接的教育引导之责,任课教师不仅传授学科知识也要充分体现育人之责,德育的学科渗透要落实在教学之中。网络背景下,中学德育更需要家庭和家长的配合。家、校没有一致性的教育目标就没有一致性的教育效果。现实生活中,由于家长的疏忽、漠视而导致子女陷入网络泥潭不能自拔,由于家长不能给予子女做出好的榜样效应而致使子女道德品质低下,严重损害了学生身心健康和人格的健康发展。家庭、学校双方都要及时相互联系沟通,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发挥作用。

教育主体多元化时代对学校德育提出的必然要求。实际上,社区和同伴在学生品德形成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七、建立健全校内外德教育联动机制

家校互动和学校与社区联动是促进学校德育有效性的社会机制。学校是德育的核心阵地但不是全部,家庭、社区也承担着德育的重要任务,学校要加强与家庭、社区的联系,主动沟通。明确家庭在青少年德育中的责任与义务,积极倡导和主动吸引社区力量加入学校德育中来,准确把握学生人格发展的方向,共同塑造对社会有益的人才。

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联动可以通过网络建立家长与老师的沟通平台,共同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学校与社区的联动体现在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社区文化环境的建设和社区人员进校园活动等。学校周边的黑网吧,电子游戏机随时都在诱惑着未成年的学生,学校要积极联系公安、文化等执法部门,加强对网吧的治理,还学生一个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学校要争取公安机关定期开展法制教育,宣讲法律知识,认识当前治安形势及如何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帮助学生树立法律意识,引导学生的生命成长。

7.农村中学和谐德育的构建 篇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 但我们有多少校长在理论上都明白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怎样培养人, 也都把办学理念写得漂漂亮亮, 办学口号叫得响响亮亮, 实际工作中德育却成了“说起来重要, 做起来次要, 忙起来不要”。尤其在农村中学, 出现了“德育绕着智育这个中心转、德育活动没有时间开展、学校是学生德育的独木桥”等诸多不和谐的现象。这些不和谐的现象严重阻碍了农村中学德育的发展。扫除农村中学德育发展障碍的主抓手在校长, 校长对德育重不重视, 直接影响到学校对德育工作重不重视;校长抓德育力度大不大, 直接影响到学校德育工作力度大不大;校长对德育研究深不深, 直接影响到学校德育工作内涵深不深。只有校长用心构建和谐德育, 德育才能和谐、有效, 学校才能和谐发展。

什么是和谐德育

和谐德育是德育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受教育者个体发展需要的统一为出发点, 在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 调控构成德育体系诸要素之间的关系, 使之发生和谐共振效应, 从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和谐发展的一种德育模式。和谐德育将“知、情、意、行”和谐地整合在一起, 以传授道德知识作基础, 以涵养道德情感为关键, 以培养道德意志作保证, 以养成道德行为习惯为归结, 这样才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德育实效。

当前农村中学德育的不和谐现象

1. 校园德育文化不和谐。

(1) 德育、智育的关系不和谐。在应试教育下, 德育的位置没有摆正, 受“高考”“中考”指挥棒的影响, 德育丧失了核心地位。校长牢牢抓住“升学率”这根生命线, 功利性办学, “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现象依然严重, 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不到和谐发展。 (2) 德育工作不和谐。德育工作不能有序和谐地开展, 德育工作者如同消防队员, 仅仅停留在解决事务性的工作, 活动开展往往只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 传统活动也只单纯追求表面的热热闹闹。德育形同虚设, 走过场, 没有内涵, 没有外延。德育的内容脱离实际、脱离生活、脱离学生, 德育的效率低下。德育的方法普遍传统、简单、粗暴, 注重灌输式的说教。 (3) 师生关系不和谐。对外来学生不能平等对待, 对后进生不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而是挖苦讽刺、谩骂、侮辱人格, 严重影响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的形成, 师生关系僵化, 甚至互为对立。部分农村教师素质较低下, 忽视了自己“榜样育人”的职责, 在校园里抽烟、讲粗话、乱吐痰, 在办公室上网聊QQ、玩游戏、买股票。 (4) 校园文化氛围不和谐。农村学生的行为习惯不好, 自制力差, 早恋、网瘾、机瘾 (手机发短信、玩游戏成瘾) 已成为农村中学德育的“三大流行病”。校园德育文化不和谐已使德育无法发挥灵魂的统帅作用。

2. 家庭环境不和谐。

(1) 独生子女由于家长的溺爱导致孩子自私、缺乏责任感、自主能力差。 (2) 留守孩子由于隔代教育导致孩子缺乏家庭约束力。 (3) 单亲子女由于不完整的家庭教育导致孩子缺乏完整的爱, 冷漠、偏激、孤僻, 心理问题较为普遍。 (4) 外来子女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差导致孩子的习惯养成不好。 (5) 农村家长素质较低, 自己的一些不良思想道德, 如赌博、打牌、玩麻将、买六合彩、出口成脏、不守信用等行为, 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环境不和谐已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障碍。

3.社会环境不和谐。

(1) 不良的文化环境, 如影视文化中色情、暴力、赌博等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 直接影响辨别是非能力不强的、极富有好奇心的学生。 (2) 校外网吧、游戏机室、歌舞厅等营业性场所对学生的诱惑, 导致学生不上学、不爱学, 为学生偷、赌等不良行为提供滋生土壤。 (3) 社会上吃喝玩乐、以权谋私、买官卖官等不正之风, 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造成学生上进心不强、劳动观念淡薄、腐败作风等不良品性的滋长。社会环境不和谐已成为学生品德败坏的滋生土壤。

如何构建和谐德育

1.树立和谐德育观。

校长的德育观是校长德育领导力的基础, 农村中学教师队伍整体水平较低, 家长文化水平较低, 校长的德育观直接影响学校德育的实效。素质教育办得好不好核心在德育, 德育办得好不好, 关键在校长。校长自身要树立和谐的德育观, 建立和谐的德育目标, 让学生综合素质和谐发展, 让师生关系和谐发展, 让学校、家庭、社会和谐育人。

2. 构建和谐德育关系。

和谐德育关系包括和谐的领导班子、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教师队伍。其中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和谐德育的重要内容。 (1)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校长要营造民主、平等、融洽、和谐的师生氛围, 倡导以爱育爱, 倡导教师是教育主体, 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师生双主体互动论”。让教师的主体性表现在活动的策划、设计和指导上, 而教师的教育理念、师德风范和人格魅力则蕴含于其中;让学生的主体性则体现在活动的“主角”地位上,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在活动中认知, 在活动中体验, 在活动中锻炼, 在活动中自我评价, 使学生在自主参与的德育活动中体验生活、感悟道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 打造和谐的教师队伍。和谐的教师队伍要求有高尚的师德和够硬的专业素养。农村中学的教师一部分本身接受的也是农村教育, 或者长期生活在农村受农村落后思想的影响较深, 他们思想封闭、理念陈旧、专业素质差。面对这样的特殊队伍, 校长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 不断提供各种平台, 鼓励教师“走出去、引进来”, 不断“自我超越”;鼓励教师多读书、读好书, 不断更新理念。打造积极向上、团结互助、具有创造性的德育队伍。

3. 构建和谐德育体系。

(1) 以社团为单位, 构建和谐德育机构。成立各种各样的社团, 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 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 满足学生不同个性的成长;成立自主管理委员会, 给学生足够的成长自由空间, 变他律为自律, 达到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超越, 最终实现自我发展。 (2) 以活动为载体, 构建和谐德育课程。将主题教育、重大社会实践、班级社会实践活动、特色夏令营、志愿者服务、重大节庆纪念日活动、校本节日仪式 (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 、常规教育活动、校班会等各项德育系列活动, 与道德意识、责任意识、审美意识、环保意识、生命意识、国家意识、人类意识的培养与教育相结合, 使之上升为适合本校又具有农村中学特色的德育课程, 融入学校的课程体系之中。 (3) 以综合素质评价为基础, 构建多元德育评价体系。学生是多元的个体, 不能给学生统一的德育标签, 因此德育的评价就要多元化, 评价内容要多元化, 评价主体要多元化, 评价方式要多元化。建议以《厦门市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 (以下简称《标准》) 为基础, 将《标准》细化到学生平时的德育管理过程中, 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相结合, 注重过程性评价, 鼓励个体差异发展, 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和谐发展。

4.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育人网。

(1) 成立家长学校, 加强对农村家长的培训, 提高家庭育人的实效性。通过家长学校加强家校联系, 交流家教经验, 开展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 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 开展“家长教育讲座”, 帮助家长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 同时提高家长自身的素质。 (2) 呼吁社会各力量, 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共同育人。如充分发挥关工委、共青团、妇联的思想道德教育职能, 充分发挥广播影视、报纸杂志、各类网站等媒体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 使之合而不同、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形成合力, 推动学校、家庭、社会德育目标趋同, 德育理念融通, 德育过程协调, 德育方法互补, 德育资源共享, 德育评价一致。

8.中学德育工作初探 篇八

最佳的德育效果。

一、德育常规的建立

1.确定目标。 每学期开学前,德育处都要依据《德育大纲》的规定及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学期德育目标。

2.制定计划。 每学期初,德育处都要依据德育目标制定出工作计划,并指导年级组、班级逐级分层次地制定德育管理工作计划,将德育目标分解并落到实处,只有有了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计划,才能使德育管理工作有的放矢地开展。

3完善制度。 为使学生的素质不断提高,每学期,应对原有规章制度中的某些内容作必要的完善修改,同时还要有针对性地出台一些新的相应的制度、规定,有助于形成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和校风,从而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

4.组织实施。 目标、计划确定之后,德育处及时将总的目标分解为各班级及每个班主任、管理人员的分目标,使每个人明确自己的职责,并提出完成计划和任务的具体要求。

5.检查评价。 德育处依据班级、年级组的德育工作计划,定期进行检查、监督,定期总结经验,肯定成绩,发现问题,及时予以纠正。同时,定期对班主任的教育管理情况通过量化评比的形式进行评价,对学生每学期进行一次综合评定,并及时公布评定结果。

二、德育常规的管理

不断加强和完善常规管理,是贯彻行为规范,强化行为习惯不可替代的重要途径。在这项工作中,我们坚持“三结合”的原则,即强制与引导相结合,集中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日常教育管理与专项教育管理相结合。

每学期,我们都要针对学生的实际,通过开大会的方式对学生集中进行教育,同时,加大对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力度,建立后进生档案,确定帮教教师,明确责任,齐抓共管。另外,对一些特殊学生,德育处专门建立档案和跟踪记录,每学期,德育处要找这样的学生单独谈话百人次以上,以确保无严重违纪事件的发生。

在做好日常管理、检查考评工作的同时,德育处还要经常结合学生的思想、行为现状进行专项教育治理活动,并出台一些符合实际的专项规定,努力变被动管理为积极主动的管理,尽量将违纪事件控制在萌芽之中。

三、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

1.建立值周制度。 通过值周活动,让教师、学生参与德育考评管理。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形式强化学生遵守《中学生行为规范》和校规校纪的自觉性,使其逐步内化为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使学生成为学校生活的主人。

2.定期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 了解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及时改进工作。

3.充分发挥学生会的桥梁纽带作用。 积极指导学生会成员大胆开展工作,各部在德育处的指导下,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增长才干,得到锻炼,增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

在贯彻以德育为首的工作中,我们还十分重视师德建设,树立“学校无小事,事事皆育人”的思想,要求教师重视自身政治觉悟的不断提高,重视道德品质的修养,在教学和生活中,时刻以自己高尚的师德做学生的模范,在现实生活中不断潜移默化地感染、熏陶学生。

作者单位 河北省唐山市第二中学

上一篇:歌曲比赛串词下一篇:商务培训学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