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2024-11-01

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13篇)

1.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篇一

济南市姚家小学2008级2班

我自信我出色,我努力我成功!人民的选择

——《历史的选择》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名字叫做《历史的选择》,历史的选择读后感:人民的选择。这本书讲述了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经过28年艰苦奋战,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又领导人民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90年以来,中国共产党走过了多少不平凡的旅程呢?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吧。

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于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读后感《历史的选择读后感:人民的选择》。

1924年1月起至1927年7月,国共第一次合作。

1937年至1945年,国共第二次合作击退了日本侵略者。

1949年,解放战争胜利。

1953年7月,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

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是人民的选择,更是历史的选择。

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真正站起来创建了属于自己的新中国。

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又领导人民进行了新的奋斗——建设富强民主的国家。如今,中国在各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想这是与党的领导是分不开的。

生活在新世纪,沐浴在党带给我们灿烂的阳光下,我们这些祖国花朵们更要好好学习,回报我们的党、我们伟大的祖国!

2.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篇二

日前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两会期间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在金融体制改革上要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 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汇率制度的调整变革日益成为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

二月初, 央行行长周小川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强调了在基本面上人民币不具备持续贬值的基础, 央行会在合适的时机和窗口积极推进人民币汇率改革, 并表示“不会让投机力量主导市场情绪”的态度。这表明政府有信心在维护汇率市场稳定和改革汇率形成机制方面寻求平衡。同时, 二月底在上海举行的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 汇率问题也成为一大热点。会议公报承诺:将就外汇市场密切讨论沟通, 将避免竞争性贬值和不以竞争性目的来盯住汇率。这为中国推进汇率改革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人民币汇率改革面临挑战

虽然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内外部条件已经成熟, 但是从近半年来汇率频繁波动的事实可以看出汇改之路任然不平坦。人民币汇率改革始于2005年, 其“以市场供求为基础, 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的改革目标至今未变。然后, 在过去十余年间, 汇改起起伏伏, 时断时续。2015年8月和12月, 在人民币中间价形成机制改革、参考一篮子货币的人民币汇率指数推出前后, 国内金融市场出现两轮剧烈波动, 央行和投资者展开了多轮搏杀, 引发国际市场关注中国汇率改革的前景。可见, 博弈双方在看待人民币汇率走向方面存在分歧, 而争论的焦点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中国贸易顺差是否可持续

从理论上来讲, 汇率是一个资产价格, 是当前经济形势和市场投资者对未来经济预测的信息汇总。如果当前的经济数据比过去的预测要糟糕, 汇率就应该贬值。从外贸数据来看, 2015年, 我国出口同比下降1.8%, 进口同比下降13.2%。从去年7月份至今, 基本上每个月的数据都差过预期, 市场上对于人民币应该贬值促出口的声音此起彼伏。

但从央行数据来看, 尽管外贸进出口数据比较糟糕, 但依然有可取之处。第一, 中国外贸出口份额稳中有升, 出口企业的竞争力有所提高。2015 年1-9月, 美国、欧盟和日本从中国进口占其总进口的比率还在不断上升。其中, 美国从20%升至23%, 日本从24%升至28%。这反映中国出口下降主要原因是海外需求放缓, 而非人民币汇率高估。而且, 中国占主要国家进口份额的上升, 代表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占主要国家进口份额的下降, 如果进一步让人民币汇率贬值, 可能会引发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竞争性贬值。其次, “衰退式顺差”增加了境内的美元供给。由于进口增速比出口增速下降更快, 2015年全年, 我国贸易顺差依然达到5800亿美元。这部分美元流入境内外汇市场可以缓解人民币的贬值压力。进口增速下降主要是缘于大宗商品价格的下降。大宗商品价格下降主要源于全球经济需求不振, 如果未来全球经济复苏在带动了大宗商品价格上升的同时, 也拉动我国出口需求, 两相抵消, 这种全球经济低迷期的“衰退式顺差”还可以维持一段时间。

总体来看, 虽然市场上充斥着以贬值促出口的声音, 但是央行并没有必要在现阶段全球经济前景不明朗的时期利用汇率贬值来促进出口。

(二) 央行能否对外汇市场进行可持续性干预

这一问题的核心在于央行能够有足够的外汇储备对市场进行直接干预, 如果央行外汇储备的弹药过早耗尽, 那人民币汇率毫无疑问会出现大幅度贬值。市场悲观派的论据主要源于中国每年大量的个人海外消费和投资以及“8.11”之后大量企业提前购汇和暂停结汇。但对于央行而言, 利用外汇储备进行直接干预并不是唯一的方式, 宏观审慎政策和资本管制才是更为有效的方法。“8.11”汇改之后, 央行推出了远期结售汇准备金宏观审慎政策, 以及暂停RQDII业务等资本管制政策, 这些政策比用外汇储备干预更有效, 但是对外汇市场的扭曲也会更严重。

央行对于减少外汇储备并不会有太多顾虑。正如外管局局长易纲在两会上指出的, 如果外汇储备下降是缘于境内居民出于增持美元资产的需求, 这属于藏汇于民, 可以减轻政府管理庞大外汇储备的压力。然而, 如果外汇储备下降是缘于央行在离岸市场干预, 被境外套利者赚走了, 那就属于全体民众的福利损失。所以, 我们看到央行在收紧离岸市场人民币流动性, 降低外汇市场直接干预的成本。

可见, 央行干预只是熨平汇率过度波动的工具, 从现阶段来看, 并不会出现不可持续的问题。但是干预本身会扭曲市场结构, 并非长久之计。

(三) 人民币加入SDR后能够持续推进汇率改革

2015年11月30日, 人民币虽然成功进入SDR货币篮子, 但是事实上还有很多金融改革有待推进。IMF在2015年12月2日发布了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的评估报告, 其中特别强调了两点, 其一是人民币的汇率波动率与其他国际货币相比, 依然较低, 其二是人民币在岸汇率和离岸汇率存在较大偏离。

虽然央行行长周小川承诺坚持推进“以市场供求为基础, 参考一篮子货币, 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的人民币汇率改革目标不动摇, 但要解决IMF提出的问题, 使人民币成为公认的的世界货币并非易事。

“ 8 . 1 1 ” 汇改后, 在岸人民币汇率 (CNY) 的隐含波动率从最初的1.5%上升至5%左右, 与同期新兴市场和发达国家接近9%的波动率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境内外汇市场的个人和企业结售汇仍然受到实需原则制约, 每日实际交易量只有300亿美元左右。因此, 央行定好中间价后, CNY不会有太大的波动。虽然离岸人民币市场没有监管限制、交易量较高, 但是受在岸人民币汇率牵制, 离岸人民币汇率的隐含波动率也没有达到新型市场的正常水平。如若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性, 央行需要提高对人民币汇率贬值的容忍度, 这在很大程度上考验央行改革的决心。

另外, IMF对于央行收敛人民币在岸汇率和离岸汇率偏差的改革要求和现阶段的干预政策存在相互矛盾之处。“8.11”汇改之后, CNH和CNY的汇差大致保持在300-600个基点。这已经远远偏离了在岸和离岸汇率正常的收敛区间。为了降低离岸市场卖空的压力, 央行开始限制人民币外流, 不论是人民币国际化还是资本账户开放程度都已经停滞甚至后退。在央行重启金融开放政策之前, 在岸和离岸的汇率还会持续出现较大的偏离。

欧洲汇率目标区制的借鉴意义

从整个金融市场改革的方向来看, 央行不会把汇率改革和促进出口联系起来, 也不会有缺乏干预能力的担忧, 更不会死守某一个点位。但是也要看到汇率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 对于下一步汇改的方向各方都有不同的看法。此时, 回顾一下在“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后欧洲汇率目标区制的形成过程我们可以得到一些非常值得借鉴的经验。

(一) 欧洲汇率目标区制的发展过程

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后, 为了对抗美元不负责任的“过度特权”, 同时为欧洲贸易提供稳定的货币环境, 欧共体开始尝试建立欧洲货币体系。欧洲货币体系是非常典型的汇率目标区制度。欧共体不再以美元为汇率目标, 而是盯住“欧洲货币单位 (ECU) ”。“欧洲货币单位”是欧共体创造的一个货币篮子, 由12个欧洲国家的货币加权而成, 在汇率机制中充当“偏离度”指标的角色。当某一成员国兑欧洲货币单位的市场汇率偏离至阈值时, 该国货币管理当局需要采取相应干预措施使汇率重新回到界限以内。

欧洲货币体系主要通过两种汇率干预体系实现汇率稳定机制。一是平价网体系 (grid parity system) , 二是“欧洲货币单位”体系。

平价网体系首先要求成员国货币之间彼此确定中心汇率 (中心汇率的调整由相关国家政策当局共同协定) , 各成员国相互之间的汇率只能在中心汇率±2.25%之间浮动。如果任何一国的货币波幅超过容许的幅度, 该国中央银行就有义务采取行动干预外汇市场, 使汇率恢复到区间内。

在双边汇率超过边界时, 需要用“欧洲货币单位”体系来确定由哪个国家入市干预。欧洲货币单位类似于SDR, 包含12个欧洲国家的货币权重。各成员国两两之间的中心汇率可以换算成对欧洲货币单位的中心汇率, 欧洲货币体系规定每种货币对这一中心汇率所容许的最大偏离幅度是2.25%* (1-货币比重) 。欧洲货币体系采用了早期报警系统, 也就是规定“偏离临界点”, 它等于0.75*2.25%* (1-货币比重) 。一旦某一国货币触及“偏离临界点”, 就需要入市干预。

(二) 欧洲汇率目标区制对汇改的借鉴意义

如果重新审视欧元货币体系代表的汇率目标区制, 可以发现汇率目标区制的本质是介于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制度之间, 在欧洲共同体范围内多种货币之间寻求均衡汇率。虽然这同我国要建立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 参考一篮子货币, 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有所不同, 但是对于现阶段人民币剧烈波动的局面下保持汇率改革平稳推进, 引导市场预期具有借鉴意义。

第一, 只要政府承诺是可靠的, 汇率在触及目标区边界之前即会向中心汇率回归。影响汇率的变量主要包括基本面因素和投资者预期。政府需要根据基本面因素随时调整中心汇率, 而投资者预期则根据政府承诺的可靠性调整投机策略。在大多数时候, 汇率会向中心汇率收敛。只有在基本面出现较大波动, 而中心汇率没有及时调整时, 投机者才会质疑政府承诺。

第二, 中心汇率的调整和汇率的弹性很重要。汇率目标区的波幅越大, 政府货币政策独立性越强, 承诺也越可信。1992年, 欧洲货币体系崩溃的重要原因, 是欧洲货币体系已经从汇率目标区制度变为固定汇率制度。在1987年之前, 汇率的调整尽管幅度较小, 但是频率较高, 这可以较好地化解内部不平衡, 降低对投机者的吸引力。在1987年后, 欧洲汇率机制出现了本质变化, 主要成员国开始避免任何形式的中心汇率调整, 导致其最终成为固定汇率制度。僵化的汇率机制使各国经济的不平衡迅速积累, 投机者预期中心汇率下一次调整将会超过波幅的概率日益增加。

第三, 是否存在资本管制, 会让汇率目标区的效果完全不同。欧洲货币体系实施的汇率目标区的目的, 是让欧元区各国经济变量逐步收敛, 慢慢符合最优货币区的条件。各国之间并不存在资本管制, 所以通胀率、利率等货币变量都会向“货币锚”德国收敛。假如中国对美元实施汇率目标区制度, 如果让资本自由流动, 那么汇率在短期内将会由利差决定, 长期内经济变量也会向“货币锚”美国收敛。这显然不是可行的途径。如果实施资本管制, 那么央行可以维持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同时实施较大幅度的目标区增强政府承诺的可信度, 保证投机者相信政府承诺。

人民币汇率改革可行性路径

无论是人民币加入SDR后技术层面的需要, 还是考虑中长期人民币资产对海外投资者的吸引力, 人民币汇率的深层次改革已经是箭在弦上, 不得不发。虽然从中长期看, 央行应退出对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常态化市场干预, 实现“清洁浮动”, 但是短期来看汇改需要扎实推进、稳步前行。央行一方面可以大胆放开汇率波幅, 政府承诺在汇率边界处入市干预;另一方面, 可以加强资本流动的管理, 防止资本流动大进大出。汇率目标区+资本流动管理的政策组合, 在保证汇率波动率上升的同时, 还可以避免人民币汇率出现坠崖式下降, 防止触发金融危机。

3.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篇三

一、贯彻新课改教学理念

本节课坚持以“学生为本,教师为导”的新课改理念。注重过程性,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探究;注重实践性,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平等的交流中完成教学目标;注重开放性,给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发展提供一个更开阔的空间和视野,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索、思考,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验探究的乐趣,增长学习能力。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理解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在历史进程中,由我国人民作出的郑重选择,也是由其性质和宗旨决定的;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明确党的执政方式。

(二)能力目标:引导学生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比较、鉴别能力;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历史知识,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建新中国的光辉历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使学生对党的认识升华,更加信赖和热爱中国共产党,努力学习,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三、教材处理和思路设计

【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MTV《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学生看图听歌,感受党夺取政权的不易。教师引导(看着一幅幅激动难忘的图片,听着一曲熟悉雄壮的旋律,眼前晃动着无数革命先烈的英姿,我们仿佛又回到了六十多年前那腥风血雨、波澜壮阔的激动岁月……)设问:为什么说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是怎样确立的?

【新课学习与探究】

第一环节:自主学习

1.展示学习目标:(幻灯片展示) 2.教师指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内容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探究一:有人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是自封的。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

让我们重温中国近代史,看看谁能带领中国人民找到一条真正的强国之路?

学生活动:分三组扮演不同的社会力量,阐述各自的救国举措及结果。通过体验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相继失败得出历史结论:农民阶级、资产阶级都不能担负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要使命,所以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来承担此重任。

老师点拨学生回忆党史。中国共产党1921年诞生以后,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相继出现了三种建国方案,摆在人民面前,人民究竟该选择谁来领导呢?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63页的材料,完成表格(幻灯片展示)。从中得出一个结论:

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是中国人民经历长期的实践郑重作出的历史性选择。

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不仅是中国人民历史的选择,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呢?我们找出来一起读。

学生答: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教师总结:中国共产党一登上历史舞台,就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历史和人民就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来执掌政权,从而维护了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党的性质和宗旨也决定了党不仅能够救中国,还能够发展中国。

探究二:有人说:搞革命要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现在,搞现代化建设不一定要由中国共产党领导。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执政六十多年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成就辉煌。出示数据──数字中国及图片。(幻灯片展示)

学生思考:1.这些数字图片说明我国现代化取得了那些成就?2.这些成就又能证明什么?

通过这两个问题的探究讨论,既让学生感受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又能印证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智慧和能力,从而得出一个深刻的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探究三:有人说中国共产党具有执政资格,但缺乏长期执政的能力?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教师谈话:1945年在延安,毛泽东与著名爱国人士黄炎培的“窑洞对”。(黄炎培向毛泽东提出了一个问题:“综观中国的历史,历朝历代‘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我希望中共诸君能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面对黄炎培的疑问,毛泽东已准备好了方案:“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提出我党应具有与时俱进执政能力的原因:1.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2.人心的向背历来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存亡的根本因素。

虽然党的领导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我国仍是发展中国,西方发达国家不断施压,国内天灾人祸频频发生。新时期下,国内外这些复杂情况都对党的领导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党要居安思危,不断提高执政能力,经受住各种考验。为此,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了“三种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三)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阅读书本64页相关内容,了解这三种执政方式的含义,地位,思考三者的相互关系。

1.三种执政方式内涵:

科学执政:遵循规律,实现决策科学化(怎样执政?)

民主执政:人民、两个坚持(为谁执政?)

依法执政:根本依据是宪法和法律(靠什么执政?)

2.三种执政方式的相互关系:科学执政是前提,民主执政是本质所在,依法执政是基本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又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依法执政保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本课小结】

我们看到,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牢记居安要思危,不断保持自身的先进性,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人民服务,使人民过上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中国各族人民才会始终拥护中国共产党,听党话,跟党走,共同开创全面小康新社会。

第三环节:练习巩固

4.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篇四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为了实现国家的富强,多少仁人志士曾经上下求索,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和道路,但都失败了。自从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中国旧貌换新颜。无数事实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中国共产党是灯塔,照耀着中国革命前进的道路。每当中国革命和建设出现挫折和迷茫时,都是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在最关键的时刻,力挽狂澜,拨开迷雾,照亮中华民族前进的方向,指引着中国人民从黑暗走向光明,走向胜利。如果没有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我们的国家将依然在黑暗中徘徊,我们的人民还可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中国共产党是旗帜,引导着中国前进发展的方向。中国共产党的旗帜是鲜红的,它是千千万万革命先烈和无数仁人志士用鲜血染红的。97年来,多少人面对鲜红的党旗,举起右手,向党庄严宣誓,倾吐了自己对党的无比信赖的心声,表达了自己永远跟党走的坚定决心。多少人在鲜红的党旗的指引下,继承先烈遗志,前仆后继,奋勇向前。如今,我们的党的队伍在不断壮大,为中国的建设储备了雄厚的后备力量。

中国共产党是力量,凝聚着全国人民战胜敌人,战胜困难的不懈斗争精神,党的力量是全体共产党员集体的智慧,是团结战斗的集结里。每到困难时期,危机关头,都是我们党挺身而出,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形成强大的力量,向困难挑战,与死神搏斗。人民群众有了党做主心骨。顷刻增添了无穷的力量,以无所畏惧的战斗精神一往直前。

5.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篇五

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学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党的性质、宗旨;

2、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

3、联系历史和现实分析说明中共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的选择。

(二)能力目标

1、让学生尝试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

2、领会创新精神对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知识,深入学习本课。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展示中共领导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使学生对党的认识升华,进而更加信赖和热爱中国共产党,努力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教学重点党的性质、宗旨

教学难点中共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的选择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课前预习(阅读梳理)--认真阅读教材内容,梳理领会政治观点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是怎样确立的?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不是________的,是中国人民经历长期的实践郑重作出的_________。

(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是由它的性质和________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________________先锋队,同时是________和的________先锋队。________是它的宗旨。

(3)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由我国的____________的国家性质决定的。

(4)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也是实践给出的答案。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成就辉煌,经济社会出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___________的智慧和能力。

(5)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________的。

★2.中国共产党的地位是什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____________。

(2)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始终坚持_____________________,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______________,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____________;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_____________目标。

★3.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社会生活的领导和执政方式是什么?

(1)中国共产党不仅具有________赋予的执政资格,也具有________的执政能力。

(2)执政方式:中国共产党坚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执政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领导核心作用。

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64年前,在中国革命取得重大胜利的关键时刻,毛泽东在《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写下了“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的豪迈诗句,表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到底的决心,极大地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斗志!上述材料能够印证的结论是

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②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由它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③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④民主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2、建国近6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各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一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

A.能够全面履行政府的各项职能

B.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C.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

D.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由历史条件决定的3、下列关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说法正确的是

①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②世界无产阶级的先锋队

③中国人民的先锋队④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4、(2009年安徽卷)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下列能直接体现这一基本方式的是()

①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②党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 ③党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能④党领导政协发挥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作用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5、某县委要求全县领导干部一心一意谋发展,“不为失败找借口,只为成功找办法”。这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

A.发扬民主,不断完善党的执政方式B.与时俱进,保持党的先进性

C.紧紧抓住了党政兴国的第一要务D.履行组织经济建设的职能

6、(2010•北京卷•30)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下列选项能够体现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的是

A.坚持民主集中制,发展党内民主

B.加强党员干部教育,提高执政能力

C.在平等的基本上,开展与国外政党的交流

D.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

7、《走进新时代》唱到“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上述歌词反映的事实表明了

①党的领导是关系我国前途和命运的根本问题

②党具有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国家职能

③党的领导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

④党带领我们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8、1978年的农村改革,风雨兼程30多载。中央先后制定出台了12个“一号文件”顺应和指导了农村改革,给我国农村带来了巨大变化。从“皇粮国税”、“三提五统”到免征持续了2600多年的农业税,再到给予农民补贴;从城乡分割到统筹城乡,进而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给中国农民留下了一串温暖的记忆。

6.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篇六

江苏省扬中高级中学 陆燕

一、教学理念

本课在设计教学时,以问题探究活动为主要突破口,同时也贯穿本课。教学中,从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入手,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是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的选择,也是由其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2)理解依法执政是党的基本执政方式

2、能力目标:

尝试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目标:

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人民创建新中国的光辉历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培养学生热爱党,长大后愿意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来。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2.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四、教学方法:

体验式教学法、讨论探究法、自学阅读法、讲授法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电脑

六、教学过程

【设置情境 导入新课】 教科书P62材料导入 [多媒体课件展示] 1 1.当时中国的哪三种基本政治力量的情况? 2.这三种基本政治力量的实力如何?

[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 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 中国国民党 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经过多年发展壮大已经在当时处于有利地位

(教学意图:直接运用教科书创设情境,从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生活入手,关注学科间知识背景,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同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教师总结,引入新课] 师: 刚才同学回答得很好,新中国成立前夕各政治力量之间的较量,特别是1948年的三种基本政治力量,中国共产党在当时社会中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在战争中明显处于优势地位,那么中国共产党在即将成立的新中国成为执政党,它的领导和执政地位是不是自封的?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今天我们就围绕这样的问题来学习本课。【新课学习与探究】

(历史回顾)一部中国近代史,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苦难史;也是无数仁人志士苦苦探求救亡图强之路的历史。在这一过程中,有过许多尝试,如: 农民战争: 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运动: 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1)请同学们对三种尝试分别列举一个具体事例;(2)这三种尝试成功了吗?请你简要说说理由。[学生同桌讨论,然后回答]

(教学意图:通过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为背景,理解在中国的近代,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家的独立与富强进行了不同途径的探索,尝试不同的走法,经过反复的实践,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所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多媒体课件展示] 2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一张1949年的开国大典毛主席的图片)

师: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领导人民完成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的深刻的变革,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得出结论:中国共产党的地位不是自封的,是中国人民经历长期实践的历史选择。

(教学意图:通过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不同时期,都是我国的领导者和执政党,是历史的选择。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这一核心的价值观点,准备一段视频,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播放四分三十秒的视频:历史的选择 [多媒体课件展示] 中国共产党的地位不是自封的,是中国人民经历长期实践的历史选择。是因为()

A.农民革命不可能获得民主革命的胜利

B.中国资产阶级担负不起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重任 C.不触动封建根基上午自强运动和改良运动不会成功 D.中国共产党担负起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重任

(教学意图:加深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地位不是自封的,是中国人民经历长期实践的历史选择这一观点的理解。)

师: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之所以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主要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地位的确立是由它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生: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师: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为人民的解放和幸福,民族的独立和复兴,国家的繁荣和富强,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百折不挠地奋斗。

(教学意图:从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的执政党的内外因进行有机整合,说明中国共产党执政是历史必然的选择,否则就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多媒体课件展示]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为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环境;才能调动一切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要给学生强调以上三个核心观点,实际上就是具体分析“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教学意图:通过视频让学生直接感受到改革开放以来,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现代化的建设成就。使得说理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

① “依法治国”方略

②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③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④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

⑤颁布实施《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

⑥颁布实施《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

7.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篇七

一、汇率制度概述

汇率制度, 是指一国货币当局对本国汇率水平的确定、汇率变动方式等问题所作的一系列安排或规定。不同的汇率制度意味着政府在实现内外均衡目标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不同的规则, 同时, 汇率的特定水平及其调整对本国的经济也有着重大影响。

传统上, 汇率制度被分为两大类型: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固定汇率制度是指:各国货币保持固定比价, 比价的波动被限制在一定的幅度之内, 且政府有义务采取措施来维持所规定的波幅的一种制度。浮动汇率制度是指:现实汇率没有固定比价, 不再限制浮动范围, 政府也不予以干预, 完全依据市场供求状况而波动的汇率制度。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 选择具有更加灵活性的汇率制度的国家或地区不断增加, 国际汇率制度出现了多样化的局面, 许多介于二者之间的汇率制度形式应运而生, 其中包括固定盯住制、爬行盯住制、汇率目标区、有管理的浮动制等。从表面上看, 这些中间汇率制度安排似乎结合了完全固定汇率制和完全自由浮动汇率制的优点, 但在实践中, 中间汇率制度安排的结果往往使汇率制度集中了两者的缺陷。随着20世纪70、80年代以来国际投机资金大量的出现和货币危机、金融危机的频繁发生, 表明了中间制度并不能有效地防范危机的发生, 甚至可以说货币危机的发生国多为采用中间汇率制的国家。于是, 以巴里·埃肯格林为首的部分学者提出了“中间制度消亡论”, 他们的出发点是:任何中间形式的汇率制度安排只会更容易受到投机攻击, 只有完全固定汇率制和完全自由浮动汇率制才可以免受投机攻击。因此, 这些中间汇率制只适合作为过渡制度, 各国的汇率安排最终还应回归完全固定汇率制或完全自由浮动汇率制。

二、我国现行汇率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汇率制度几经变动, 汇率弹性和灵活性不断增加, 但是受到经济、体制等多方面因素制约, 目前我国的汇率制度还只是一种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并且汇率制度中政府干预成分仍然较多, 汇率形成机制仍较为刚性。这种汇率制度安排对调节国际收支、引导结构调整、提升经济平衡增长能力及抑制物价上涨等曾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是随着金融全球化和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 特别是在应对此次金融危机时, 现行汇率制度在运行中突显出诸多矛盾和问题:

(一) 汇率制度管理过于严格, 无法体现市场的供求关系

在我国金融市场开放和深化程度不够的情况下, 由于不能向企业和银行提供有效的避险工具, 中央银行对国内外汇的干预是必需也是相当有效的。但是, 在日益开放的经济环境下, 汇率已不再是单纯反映贸易收支的变量, 它也是影响我国宏观经济、国际收支平衡、国内物价水平和就业的重要变量。因此, 即使国家进行相应的管理, 也应体现出货币的真正市场需求。以往很长一段时间人民币兑换外币的汇率都是基本稳定的, 不随着市场的需求而产生明显变化, 都在小幅度范围内波动, 形成了只见“管理”不见“浮动”的局面, 即便是浮动, 更多的也是单方面的浮动。显然这种稳定是人为的稳定, 并不能真正体现出市场的供求关系。

(二) 外汇市场不健全

我国外汇市场主体主要由中央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经批准的外资金融机构、少量资信较高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等构成, 许多中介机构没有外币兑换的资格, 使得我国外汇市场交易主体狭窄, 交易品种稀少, 交易方式单调。在应对本次金融危机时更是暴露出诸多不足:银行与客户间的部分交易行为仍受到一定的限制, 投融资和风险规避功能受到限制, 资源配置有效性受到影响, 外汇市场的投资和规避风险作用有限。因此, 我国外汇市场无论是在市场主体、市场结构还是在汇率形成机制上都存在严重缺陷。

(三) 为投机者提供了无风险套利机会

由于人民币汇率过于稳定, 汇率风险较小, 即便是升值也只是单边升值, 这也就导致了单边套利机会的出现。如自2005年汇率改革以来, 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以每年6%或更多的速度升值, 导致大量的热钱涌入, 而热钱的涌入又强化了人民币单边升值的预期, 直至2008年三季度末人民币汇率再次进入稳定区。随后, 由于金融危机的不断深化, 大量热钱出逃中国。但由于人民币面临着巨大的升值压力以及稳定外贸的需要, 人民币汇率并未出现相应的贬值, 这为热钱提供了难得的无风险套利机会, 也增加了资本项目外汇管理的难度。

(四) 现行政策制约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根据保罗·克鲁格曼的“三元悖论”, 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同时实现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和资本的自由流动, 三个目标只能“三者取其二”, 而被迫放弃另一个。回顾历年来人民币汇率政策的实践, 其实就是在稳定汇率的既定目标下, 在资本自由流动和独立的货币政策之间做出选择, 特别是在2006年至2008年, 中央银行为了控制国内过渡泛滥的流动性, 实行了紧缩的货币政策, 然而持续的外贸顺差和热钱的流入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紧缩的效果, 导致资产价格泡沫迅速膨胀, 货币政策独立性丧失。可见, 在资本管制的情况下, 现行的汇率政策必将干扰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使央行的调控政策受制于外汇市场。然而, 鉴于中国的国情, 中国不可能长期放弃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三、我国汇率制度改革的现实选择

由于上述诸多矛盾和问题, 现行的汇率制度无法解决在当前金融危机下我国汇率所面临的僵局, 也正制约我国在国际社会上发挥应有的影响力。目前我国已经实现了经常项目下的人民币自由兑换, 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是必然趋势, 在资本项目完全开放后, 作为一个经济大国, 为了维护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浮动汇率制也就成了必然选择。但在全球金融危机下, 我国还不具备施行浮动汇率制的条件:金融体系不健全, 相关法律不完善, 金融监管能力弱。汇率一旦放开, 会对我国的经济和金融体系造成巨大的冲击。因此汇率改革应采取渐进式, 逐步放开, 坚持通过汇率机制的完善逐步加大市场供求决定汇率水平的作用, 并在这一过程中实施一系列配套改革, 为汇率的平稳过渡创造条件。

(一) 逐步增加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

人民币实现浮动汇率是一个过程, 短期内由于金融危机带来的不确定性, 人民币汇率不应大幅波动, 以维护经济的平稳过渡。但从中长期来看, 伴随着资本项目的开放, 应增加汇率的弹性, 扩大汇率的浮动空间, 减少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的直接干预, 逐步过渡到人民币汇率的独立浮动。

1. 建立人民币汇率目标区。

根据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实际情况和宏观经济形势, 设置目标区的上下限, 保持人民币长期调节的灵活性及短期汇率的稳定性, 使中央银行有更大的汇率干预空间。

2. 扩大各银行零售业务的汇率浮动幅度。

放松对外汇率浮动幅度的限制, 为银行营造一个市场化程度更高的竞争环境, 促进人民币汇率的生成更加科学化、理性化。

3. 改进和完善中央银行的干预机制。

目前, 央行入市干预的频率依然较高, 可以说主导了市场汇率的形成。扩大汇率波动区间后, 中央银行应减少市场干预频率, 这样有利于货币政策操作实现内部平衡目标, 有利于积极发挥市场的价格信号作用, 有利于对外经济贸易竞争和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

(二) 建立健全外汇市场

健全的外汇市场是汇率形成的基础, 也是汇率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我国汇率变动更多的是体现央行的意志, 而不能反映市场的供求, 因此我国外汇市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 增加外汇市场交易品种。

外汇市场的发展和完善需要为企业和银行提供全方位的服务。目前中国外汇市场交易币种较少, 与国际规范的外汇市场还相差很远。为更好地发挥外汇市场的服务作用, 应逐步完善和扩大银行间外汇拆借市场, 增加外币与外币之间的交易、外币期货和外币期权等交易。完善外币交易体制, 使我国货币不再单纯的盯住美元、欧元等集中单一的货币。

2. 改变商业银行在外汇市场中的定位。

改革目前银行间市场撮合交易的外汇买卖方式, 使商业银行从目前的交易中介变为真正的做市商, 活跃外汇市场, 并使汇率真正反应市场参与者的预期, 强化汇率的价格信号作用, 从而让商业银行在外汇市场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即作为外汇市场中的直接参与者, 而不是作为央行对于外汇政策的反应者。

3. 改进中央银行市场的调控方式。

主要是要改变中央银行过去过于频繁干预外汇市场的模式, 确定中央银行需要盯住的合理的人民币汇率目标波动区域, 建立一套标准的干预模式, 给市场一个比较明确的干预信号, 减少干预成本。使央行在必要的时候才采取干预的措施, 让汇率能够准确的反应市场的需求度。

(三) 夯实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基础

目前外汇市场的供求主要来自经常项目外汇收支, 随着改革的进行, 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基础将会由经常项目外汇收支逐步过渡到经常项目为主兼顾其他因素, 特别是资本流动。鉴于此, 比较可行的办法是放弃事实上的钉住美元的汇率政策, 改为真正钉住美元、欧元、日元为货币篮子的一揽子货币汇率定价, 扩大欧元、日元等其他货币的权重, 当世界主要货币间的汇率发生波动时, 盯住一篮子货币的人民币汇率会根据所盯住的不同货币的权数做出调整, 而不是完全根据美元的单边变动而变动, 这样既有利于人民币汇率长期动态的稳定, 又有利于中国的外汇市场早日与国际外汇市场接轨。

四、汇率制度改革的相关配套保障措施

汇率改革需要一定的措施和方案, 但是也离不开相应的保障机制, 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只有有了相应的保障机制, 加上良好的改革方案, 再结合我国的国情, 才能使得我国的汇率制度更加适用, 更能符合市场的需求。所以, 在汇率改革的同时, 应制定如下措施以保证汇率改革能够稳步进行。

(一) 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

自著名经济学家麦金农提出利率市场化应当先于汇率市场化后, 该论断受到了市场的普遍认同。这是因为, 汇率和利率从来都是金融机构套利投机的基准, 在固定汇率制度下, 套利资金的流动导致汇率的超调机制, 而减少汇率调整中可能出现的这种震荡、防止投机资金引起的汇率错位, 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有效途径。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实际上是市场化取向的改革, 这一改革过程必然与整个金融体系的市场化改革、特别是与利率市场化改革紧密相关。因此, 完善人民币汇率制度, 利率市场化是基本前提。

(二) 建立汇率监测机制

建立人民币汇率的监测机制, 一方面可以了解一个时期汇率水平对宏观经济各项指标的影响, 预测下一时期外汇供求情况和市场汇率走向,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了解企业对汇率的预期从而对外汇供需的可能变化进行预测, 从而监测人民币汇率水平是否偏离了实际, 偏离的程度有多大, 是否符合国家的中长期政策目标, 然后为制定和调整汇率政策提供现实依据。

(三) 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关于外汇的法律法规正逐渐增多, 但多是应急之作, 不成体系, 也不具备前瞻性。汇率制度管理放宽后, 为了市场能够保持相应的稳定性, 为了维护金融安全, 必须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 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来曾强对短期流动资金的监管, 防止国际游资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冲击。

(四) 建立外汇平准基金

自国际上实施浮动汇率体制以来, 运用外汇平准基金平抑汇率, 已经成为西方一些国家中央银行缓解外汇储备迅速增长、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的主要手段。目前人民币尚未实现自由兑换, 为了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 为了使汇率制度能平稳过渡, 外汇市场必须具备强有力的干预手段。建立外汇平准基金, 当外汇市场上汇率供求失去平衡、市场汇率出现大幅波动时, 外汇平准基金可在市场上吞吐外汇, 从而保持汇率基本的稳定。

参考文献

【1】朱鮀华人民币汇率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8

【2】李婧中国资本账户自由化与汇率制度选择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08

【3】王曼怡国际金融学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7

8.贬值不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选择 篇八

最近,无论是中国政府还是中国央行,都一直在强调不需要通过人民币贬值来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前段时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专访时指出,目前人民币总体上处于基本稳定的均衡水平,不希望看到人民币继续贬值,因为中国不能靠人民币贬值来刺激出口。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近日也表示,没有必要靠人民币贬值应对经济下滑。

也就是说,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尽管人民币汇价会有所波动,但大幅贬值的概率会十分小。中国政府及央行为何一再强调不会通过人民币贬值来救经济呢?是不是人民币汇率的有效市场化机制已经形成,或人民币汇率真的趋向于均衡水平?

按照易纲的话,无论是一季度外汇占款减少,还是跨境资金流出比以往多,这些都是跨境资金流动的正常状态,是国内居民、企业及金融机构针对美元强调回归的预期,是他们调整和优化自己的资产负债表,愿意持有更多的美元资产,从而造成国际收支上的资金流出。但是,从中国的进出口贸易的关系来看,中国的顺差仍然很大,因此,中国政府根本不会也不需要由于经济增长下行的压力大,而让人民币贬值。也就是说,当前国内居民、企业及金融机构的金融意识与以往完全不同了,他们会通过汇率变化来调整及优化自己的资产负债表,这将是当前及未来国际跨境资金流动变化的重要因素。不过,这只是一般性的解读。

人民币已成全球第五大支付货币

其实,中国一再强调人民币不贬值,最为重要的是人民币的国际化问题。人民币国际化作为一项国家发展战略,逐步地向前推进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因此,如何保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是逐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前提。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4月,全球前四大支付货币依次为美元、欧元、英镑、日元,第五位则为人民币,市场占有率升至2.07%,略高于3月份的2.03%。在2012年4月至2015年4月的3年间,亚太地区与中国内地及中国香港之间使用人民币的支付量共增加了3.27倍,人民币在区内作为支付货币的排名由原本的第五位升至首位。可见,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在加快,保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一般来说,在当前以信用货币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下,要想找到一种货币对另一种货币的均衡价格是相当困难的,更何况人民币还不是可自由兑换的货币,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还有很长路要走。在这种情况下,要找到人民币的均衡价格很难。而以出口为依赖的经济增长方式正在调整与变化,通过人民币汇率贬值来刺激出口已经不是政府所关注的重点。政府更为关注的应该是人民币贬值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

人民币的国际化得靠强势的人民币来支撑。如果人民币快速贬值,即使是对非美元货币贬值,也会严重影响人民币的国际化,甚至可能导致人民币的国际化突然终止。因为没有一个国家或企业愿意接受将贬值的货币。如果人民币贬值阻碍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这是中国政府不愿意看到的。特别是当前中国政府要实现宏大的“一带一路”战略,更是需要强势的人民币来支撑。在中国对“一带一路”周边国家的贸易、信贷、投资合作中,会有一部分以人民币运作,沿线国家很有可能形成一个人民币货币区。而贬值的人民币很难达到此目标。

同时,人民币的贬值会严重影响中国在国际上的经济地位。我们应该可以看到,中国之所以能够短时间内成为经济强国大国,既与国内经济快速增长、出口旺盛、总体实力经济提升等方面的因素有关,更是与2005年人民币汇改以来快速升值有关。2005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或人民币的名义汇率升值达35%以上,而实际有效汇率则升值达50%以上。因此,为了保持中国经济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进一步展现中国经济在国际上的实力,政府也是不希望人民币贬值的。

国际化过程中要防控风险

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如果人民币的贬值特别是人民币大幅度贬值,就可能导致市场的恐慌而引发国内资金大量流出。从最近的情况来看,今年一季度中国不仅外汇储备减少1000多亿美元(这里可能是持有的非美元货币汇率变化贬值的因素,也可能是国内居民增加持有美元资产并用于海外投资),而且一季度的外汇占款同比少增1.04万亿元,这可能是国内资金流出中国或企业持有外币不结售汇的结果。如果大量的资金流出中国,不仅会影响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也会影响国内外对中国经济的信心及导致市场恐慌。

另外,人民币不贬值也与中国希望人民币纳入特別提款权(SDR)有关,而人民币纳入SDR同样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内容。最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正在就纳入SDR货币篮子进行程序性的技术测算。2010年IMF评估人民币是否可纳入SDR时,按照IMF四个量化指标,即全球各国官方外汇储备所占的比重、全球国际贸易结算中所占的比重、全球国际债券市场所占的比重、全球外汇交易市场所占的比重。由于不满足后两项指标,人民币无法纳入SDR的货币篮子。如果人民币贬值,可能会更无法满足这四项指标。

还应该看到,人民币国际化过程增加了中国在国际社会的责任,因为只有保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才能保证持有人民币国家的基本利益;同时,人民币的国际化过程也是中国风险向世界展露的过程。因此,这就要求人民币国际化首先就得把中国国内自己本身的经济问题处理好、平衡好,否则在人民币的国际化过程中,不仅容易把这些风险暴露于外,也会由于风险暴露而让国内经济受到外部因素的严重冲击。

9.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篇九

国民党搞了二十几年,中国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是不能成功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的毛泽东思想,走自己的道路,也就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把中国革命搞成功了。”这一表述,充分说明了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走什么样的道路就已经成为先进的中国人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他们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试图按图索骥,依照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来改造中国,把中国富强的希望寄托于实行和发展资本主义。从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到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戊戌变法,以至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最后都以失败告终。国民党也曾在大陆搞资本主义,最后留下的是一个四分五裂、千疮百孔的烂摊子,使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中国的出路究竟在哪里?正当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而感困惑的时候,十月革命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的先进分子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看到了中国新的出路不是资本主义而是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为中国人民选择了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这一历史性的选择,是中国人民历尽千辛万苦才找到的,是中国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国获得了自近代以来从未有过的长期快速稳定发展,经济保持了年均9.8%的快速增长,远高于世界经济年均3.3%的增速,国民生产总值超过30万亿,一大批重要工农业产品产量跃居世界首位,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日益繁荣,科学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深刻变化;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法治建设不断加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切实贯彻;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4007万,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并正在逐步解决。三峡大坝、青藏铁路、南水北调、航空航天等重大工程捷报频传,机场、港口、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神州大地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特别是2008年,我们成功战胜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等自然灾害,成功平息**集团和西方敌对势力制造的分裂破坏活动,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圆满完成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沉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实力和凝聚力。

10.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篇十

1.历史和实践证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当代中国取得一切发展成就的成功经验,也是我们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可动摇的根基和原则。这说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②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幸福所系 ③要把依法执政作为基本的执政方式 ④显示了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的智慧

A.③④ C.②③

B.①④ D.①②

解析:D 材料揭示了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性,①②符合题意。③④与题意无关。2.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奋力拼搏,战胜各种艰难险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的重大成就。从党的性质看,这是因为()A.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B.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C.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D.中国共产党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解析:C 本题根据关键信息“党的性质”可选出C项。A项为党的地位;B项为党的宗旨;D项为党的作用。

3.中共中央就大政方针等问题举行民主协商会,向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通报情况并听取意见,已形成制度。中国共产党坚持民主执政方式的目的是()A.使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 B.保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 C.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D.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答案:D 4.从“八项规定”到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从“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到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从聚焦“四风”到大胆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有力武器,这表明中国共产党()①发挥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坚持群众路线 ②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加强作风建设 ③赢得人民群众拥护,赋予党执政地位 ④履行加强社会建设职能,为科学发展提供保证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A 材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表明中国共产党发挥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坚持群众路线,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加强作风建设,故①②符合题意;③错误,党的执政地位早已确立;④错误,中国共产党不是国家机关,不具体履行加强社会建设职能。1 故A项正确。

5.中共中央宣传部要求,广大新闻工作者要在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自觉站稳群众立场、增进群众感情、强化群众视角、运用群众语言、回应群众关切,不断提高新闻宣传质量水平。中共中央宣传部引导新闻战线开展“走转改”活动()A.是党的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的重要体现 B.有利于提高中国共产党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C.说明民主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D.是中国共产党履行文化职能的表现

解析:A B项不选,依法行政的主体是政府;C项错误,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D项错误,中国共产党不属于行政机关,不能履行政府的职能;A项正确且符合题意。

6.总书记在同中外记者见面时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表明()A.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B.中国共产党以实现社会主义为最高理想 C.共产党员不应追求个人利益 D.每个党员都是大公无私的

解析:A 党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故B项错误;C、D两项表述显然错误。7.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重点解决教育、就业、居民收入、社会保障、健康等与人民群众关系最直接、最密切的现实问题。这表明中国共产党()A.履行组织社会建设的职责

B.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 C.把人民群众关注的现实问题作为施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D.领导和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解析:B 共产党是领导核心,国家机关履行社会建设职责,故排除A项。党把人民最根本利益作为施政出发点和落脚点,排除C项。D项与题意无关。

8.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六中全会号召全党同志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不移维护党中央权威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继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继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①有利于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②能够维护党的纪律,提高社会管理水平③需要健全问责机制,推进党风廉洁建设 ④有利于完善法律体系,贯彻依法治国方略

A.①④ C.②③ 答案:D

B.②④ D.①③ 9.2016年12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党政主要负责人是本地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这()①坚持了党对安全生产的政治领导 ②是党和政府履行政治职能的表现 ③说明党和政府是我国的执政党 ④体现了党和政府的性质和宗旨

A.①② C.②③

B.③④ D.①④

解析:D ②错误,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核心,但不能代替政府履行职能;③错误,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而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我国的行政机关。

10.2017年2月13日,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严肃认真开展党内政治生活。面对新的时代环境,讲政治()①就要维护党中央权威,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

②就要强化执政意识,履行国家管理职能 ③就要坚持群众观点,充分扩大公民的政治权利 ④就要求领导干部严格自律,担负起管党治党的政治责任

A.①② C.①④

B.②③ D.③④

解析:C 中国共产党不是国家机关,不履行国家职能,②错误;扩大公民政治权利的说法错误,③不选。

11.法制新常态,是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习近平同志对《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所作的说明在谈到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时强调:“对这一点要理直气壮讲、大张旗鼓讲。要向干部群众讲清楚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特征,做到正本清源、以正视听。”

11.时代的选择 历史的悲剧 篇十一

材料一 1932年,“一五”计划完成,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1937年,“二五”计划完成,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材料二

苏联工业化资金主要来自于农业。……全盘集体化带有很大的强制性,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材料三(苏联)从工业化开始的1926年到战前的1940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则为1.5%……而皮鞋产量仅为163.6(百万)双,全国平均每人不到一双皮鞋。到斯大林逝世的时候,人均粮食产量、人均肉类产量还没有达到沙皇时代的水平。

在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总结如下:“斯大林模式”的成就(积极作用):迅速实现了工业化;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消极作用):经济发展不均衡;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长期执行指令性计划严重削弱了企业的生产自主权,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没有进行有效的调整,为以后的解体埋下了隐患。这节课的板书并没有什么不妥之处,但是教师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却出现了两个误区。

误区一:教师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过于侧重否定与批评,听课师生都觉得“斯大林模式”是弊大于利。

评价“斯大林模式”的关键在于比较斯大林接任和去世时苏联的状况。在斯大林接任时,苏联总体比较落后,而在斯大林去世时,苏联已是一个强大到足以与美国抗衡的“巨人”。从这个角度来看,“斯大林模式”是积极的。当然,“斯大林模式”的作用不局限于此。战后的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几乎都采用了“斯大林模式”,而且也都实现了短期内的经济增长。不得不承认“斯大林模式”不仅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而且也为解决经济难题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借鉴。可以说,从20世纪30年代到战后苏联经济恢复时期,“斯大林模式”带来的好处远远超过了它的弊端。

但在这节公开课上,教师隐隐透露出“斯大林模式”弊大于利的导向,这显然是不科学的。教师仅出示一段关于“斯大林模式”有利作用的材料,过于片面单一,并不能全面反映历史事实。列宁曾经说过:社会生活现象是极其复杂的,随时都可以找到任何数量的例子或个别的材料来证实任何一个论点。这说明。列举个别事例并不能正确反映问题,关键是要全面地衡量,把反映事物本质的综合性材料作为依据。

误区二:在教师的引导和归纳下,学生形成了一个错误的观念,即“斯大林模式”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存在许多显而易见且难以解决的问题。

在这种误导下,有的学生谴责计划经济是杀死苏联的“凶手”;有的学生则指责斯大林没有为苏联的可持续发展考虑。但这就带来了一系列疑问:“斯大林模式”是否是一个错误?如果是个错误,为何苏联能成为一个大国,并影响后来的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如今看来,“斯大林模式”的确是留下了严重的问题,这也是评价“斯大林模式”不能回避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与弊端是否在当时就表现得极为明显呢?本人认为,打击农民积极性、忽视农业与轻工业等问题在当时都被掩盖在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建设下,而选择优先发展重工业是斯大林根据国内外形势不得不作出的正确决策。

出现上述误区,主要是因为教师没有站在时代的、历史的角度评价“斯大林模式”。也就是说,教师要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制度、政策、方针放到当时的国际国内大环境中进行考察。斯大林接任之际,正是苏联内忧外患之时。斯大林说过:没有重工业的苏联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这么看来,苏联不得不集中全国之力,甚至牺牲农民的利益,尽快建设一个工业强国。所以。“斯大林模式”与当时的苏联国情、生产力发展水平是相契合的。正因为“斯大林模式”适应了当时的时代要求,所以苏联才能逐渐成为世界强国。

12.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历史发展 篇十二

建国初期, 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在这种体制下, 企业不存在会计政策选择的必要和可能。表现在: (1) 计划经济体制限制了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首先, 单一的公有制使企业失去微观经济主体的地位, 成为国家政府管理部门的附属物, 盈利全部上交, 亏损则由国家弥补, 企业根本没有独立的经济利益, 企业会计只负责记账工作。其次, 在指令性计划管理模式下, 企业与政府之间是一种纵向隶属关系, 企业行为必须与政府行为保持高度一致。 (2) 完全统一的会计制度没有为会计政策选择提供可能的空间。与计划经济体制相对应, 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统一的会计管理体制:由国家财政决定企业的财务, 由财务决定会计, 会计制度由国家统一制定;会计核算的管理权限高度集中, 从会计科目的设置、运用到会计报表的种类、格式、项目以及内容等都必须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严格执行。所有这些, 都使得企业根本没有自主选择的余地。 (3) 理论研究滞后于实务, 无法形成会计政策选择的理论支持和文化氛围。建国后, 由于经济环境的影响, 我国会计理论采用苏联模式, 与西方国家新的会计思想与方法严重脱节, 造成理论滞后于世界潮流, 未能开展涉及政策选择的会计行为文化方面的研究。同时, 实务界受计划体制的束缚, 习惯于按统一制度办事, 缺乏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这一切都没能为会计政策选择提供应有的理论支持和必要的文化氛围。

在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双轨制”期间,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行为取向单一, 并存在一定程度的扭曲。这一时期的企业, 经济利益相对独立, 经营管理权限部分独立, 但仍没有建立起有效的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行为机制。特别是国有企业大力推行的承包经营责任制所带来的短期行为, 使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短期化现象十分严重。另外, 会计工作中的矛盾作法时有发生, 比如为完成承包指标而虚增利润, 而为扩大职工福利却又让工资挤占利润, 使得会计政策选择行为呈现一定程度的扭曲。

值得庆幸的是, 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原则, 从而为我国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准备了制度条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真正意义上的企业会计政策选择被提上议事日程。第一,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将确立以法人财产权为核心的独立主体利益。与此相关联, 企业不仅具有独立的行为能力, 而且具有进行行为优化的动因。通过优化会计行为, 选择适当的会计政策, 以促进“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 成为企业在追求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一环。第二, 面对风险丛生、瞬息万变的竞争性经营环境, 要求企业会计系统具有高度的灵敏性和适应性, 以应对不断变化的新情况和出现的新问题, 从而使得自主选择会计政策成为必然。第三, 随着企业产权日趋多元化, 财务报告面对的是日益复杂的利益关系集团, 他们对信息的偏好与侧重不同, 如何选用会计政策以恰当表述并有效传递会计信息给不同的利益相关方, 也成为企业会计工作中不可回避的课题。第四, 以构建会计准则体系为核心的会计改革赋予企业选择的自主权和一定的选择空间。

二、会计政策的产生原因

(一) 利益的共享性

企业的财务会计应向其相关的利益各方 (包括政府、现有的股东、潜在的股东、债权人、供应商、顾客等) 充分披露其会计信息。这些利益相关方与企业之间彼此有着各自独立的利益, 且利益不完全一致。政府作为宏观调控者, 为了平衡各相关方的利益并使其制定的准则、制度能使各方早日顺利接受, 从而降低制定后的执行成本, 政府会适当放宽准则中对一些经济业务事项的会计处理限制, 让企业拥有部分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权。其他利益各方出于各自利益的考虑, 也会有选择性地使用会计信息及相关的会计政策, 作出与会计信息披露者进行合作的价值取向。

(二) 企业会计实务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由于企业所处的环境千差万别, 企业的经营规模、经营状况各不相同, 为了使企业会计信息的披露能够从其所处的特定经营环境和经营状况出发, 最恰当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情况, 准则、制度就有必要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 允许企业在对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处理时拥有一定的自由, 依靠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选择最切合实际的会计处理方法。

(三) 会计计量与报告中的主观性

会计计量与报告过程是人们以货币计量为手段, 采用一些特定的专门方法, 对会计对象加以反映以提供相关可靠的会计信息的过程。因此, 会计核算过程中必然掺杂了人的主观判断, 这表现为人们对同一经济业务事项具有不同的看法, 并提出不同的处理意见, 最后形成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

三、会计政策选择的客观必然性

(一) 企业治理结构

美国布鲁金斯研究中心的高级成员玛格利特·M·布莱尔认为:“视企业为属于股东的资产的联合体侵害了其他参与者对其投资也应得到保障的期望……公司并非简单的实物资产的集合, 而是一种法律框架结构, 其作用在于治理所有在企业财富创造活动中作出特殊投资的主体间的相互关系。当然, 其中包括股东, 并且, 权益资本是总体投资人组合中极为重要的构成部分之一。但投入并不限于股东, 供应者、债权人、顾客、雇员都做出了特殊投资”。企业财务会计应向这些利益相关方提供信息, 由于不同关系群体的利益存在差别, 企业管理当局为了平衡各方利益并从中获取自己的利益, 就有进行会计政策选择的动机。而现代企业中, 管理当局取得了实际上的控制权, 他们完全控制了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 这为其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提供了可能。可见, 企业治理结构是产生会计政策选择的前提。

(二) 会计准则的不完全性

企业的会计政策受会计准则的约束, 但会计准则的制定不是纯技术性的, 而是各利益相关方相互间多次博弈的结果。从经济学的角度看, 任何事物、行为或制度都不是绝对的, 它是不同事物、不同行为或不同制度间的均衡, 会计准则也是如此。在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 各利益相关方都根据自己的特殊利益, 提出各自的要求──每个人都希望准则对自己更有利。而准则制定机构本身也是这一博弈活动的主要参与者, 它也是有自己效用函数的“经济人”, 其效用主要表现在准则制定上的垄断权与权威性。因此, 准则制定机构也为了自己效用函数的最大化, 为了在利益相关方之间求得平衡 (缓解各方对准则制定机构的抵制力, 以保证各方都能接受博弈的结果) 和使交易费用 (包括准则的制定费用、执行费用和摩擦成本) 最小化, 就必须以放宽准则中对一些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的选择空间为代价, 即赋予企业一定的会计政策选择权。然而, 会计准则的制定毕竟只能以大多数人的意愿为出发点, 无法涵盖所有人的要求, 从而显示出其不完全性。但是, 这并不影响人们对会计准则的使用。而且, 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 我们相信准则制定机构会对会计准则进一步修改、充实与完善。

(三) 会计信息市场的不完全竞争。

13.历史的选择 篇十三

——读《历史的选择》有感

就没有新中国……”听到这首歌,我自然而然想起了这几天读的《历史的选择》这一本书,抚今追昔,我不禁感慨万分。

我敬佩!读着《历史的选择》,我眼前浮现出许许多多革命英雄的事迹:董存瑞舍身炸碉堡,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江姐面对刑具毫无惧色„„读了这些故事,我非常感动。他们这种爱国精神太值得我们学习了!如果我生活在那个年代,遇上了和他们类似的事情,我也会像他们那样为正义而战。

我欣喜!雄鸡一唱天下白,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时间锁定在1964年10月16日北京时间下午2时59分40秒,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到来了。你看!一朵巨大的蘑菇云翻滚而起,直冲蓝天,我们向着世界说:“我们成功了!”党带领我们中华民族勇攀科技高峰„„

我幸福!一条条公路宽又平,一栋栋高楼披彩虹;一排排路灯亮又明,一个个农村换新衣„„幸福的我们在花园式的校园里快乐地学习,尽情吮吸着知识的甜美、芬芳的乳汁!

啊!鸟儿选择了天空,那是因为它有一双能够凌空飞翔的翅膀;鱼儿选择了海洋,那是因为它有一条能够游水的尾巴;历史选择了中国,那是因为它的民族拥有团结的力量!——一个原本曾被称为“东亚病夫”的国家,一个原本曾被列强侵略的国家,一个原本曾饱经风霜的国家,但它并不懦弱!它选择了“千锤万凿出深山”,选择了“千磨万击还坚劲”„„正是这些精神,让历史选择了它——东方一只永恒的雄鸡!

上一篇:科普宣传工作总结下一篇:客运班车进站营运协议书2016(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