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中考复习专题考点

2024-12-19

道中考复习专题考点(10篇)

1.道中考复习专题考点 篇一

2021中考数学复习

考点提分训练——专题十九:实数

一、选择题

1.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B.-9的算术平方根是3

C.27的立方根是

D.正数的算术平方根是

2.若方程的解分别为a,b,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是5的平方根

B.b是5的平方根

C.是5的算术平方根

D.是5的算术平方根

3.下面说法中错误的是()

A.6是36的平方根

B.﹣6是36的平方根

C.36的平方根是±6

D.36的平方根是6

4.下列实数是无理数的是()

A.-2

B.

C.

D.

5.若,则的取值范围()

A.B.C.D.6.在与之间加上如下运算符号,其结果最大的是()

A.+

B.-

C.D.7.对任意实数a,下列等式一定成立的是()

A.B.C.D.8.关于的说法错误的是()

A.是无理数

B.10的平方根表示为

C.的大小介于和之间

D.在数轴上可以找到  的点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25的平方根是5

B.的算术平方根是2

C.0.8的立方根是0.2

D.9是3的一个平方根

10.下列关于的叙述:①它是无理数;②数轴上不存在表示它的点;③与它最接近的整数是3;④它是面积为的正方形的边长,其中正确的说法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③④

11.已知,则≈()

A.﹣17.38

B.﹣0.01738

C.﹣806.7

D.﹣0.08067

12.,-3,-的大小顺序是()

A.B.C.D.13.已知:,,…,若符合前面式子的规律,则的值为()

A.2008

B.1009019

C.2010

D.2011

14.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若,则

B.若,则

C.若,则

D.若,则

15.实数a,b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A.a>b

B.|a|>|b|

C.-a<b

D.a+b>0

二、填空题

1.计算:________.2.的立方根是________.

3.比较大小:________0.5.(填“”,“”或“”)

4.36的平方根是________,-125的立方根是________.

5.利用计算器,比较各组数的大小:________;________.

6.已知,则________.

7.设m是的整数部分,n是的小数部分,则m﹣n=

8.对于实数x,规定[x]表示不大于x的最大整数,如[4]=4,[]=1,如[﹣2.5]=﹣3,现对82进行如下操作:82[]=9[]=3[]=1,这样对82只需进行3次操作后变为1,类似地,按照以上操作,只需进行3次操作后变为2的所有正整数中,最大的正整数是

9.若≈0.716,≈1.542,则≈_________.

10.已知m是的整数部分,n是的小数部分,求m-n的值为_______

三、解答题

1.把下列各数填在相应的表示集合的大括号内:,,,,,…(每两个之间依次多一个)

整数;

正分数;

无 理 数.

2.把下列各数填入相应的集合内:,,,,,,…(相邻两个3之间7的个数逐次加1).

3.在数轴上分别表示下列各数,并比较它们的大小,用“”连接.,,.

4.回答下列问题.在下面的数轴上作出表示的点;

比较

与的大小,并说明理由.5.计算:

(1).

(2).

(3)

6.求下列各式中的x.(1)|x-2|=;

(2)8(x-1)3=-125;

(3)25(x2-1)=24.7.一个正数x的平方根是2a-3与5-a,求a和x的值.8.已知的立方根是3,的算术平方根是4,是的整数部分.

求,的值;

求的平方根.

9.我们用[a]表示不大于a的最大整数,a﹣[a]的值称为数a的小数部分.

如[2.13]=2,2.13的小数部分为2.13﹣[2.13]=0.13.

(1)[]=,[]=,﹣3.2的小数部分=;

(2)设的小数部分为m,则(+[])m=;

(3)设4﹣的小数部分为x,y为有理数,已知计算x2+xy的结果为有理数n,求n的值.

10.类比平方根(二次方根)、立方根(三次方根)的定义可给出四次方根、五次方根的定义:①如果,那么x叫做a的四次方根;②如果,那么x叫做a的五次方根.请根据以上两个定义,解答下列问题:

(1)求81的四次方根;

(2)求-32的五次方根;

(3)解方程:①;②.

2.道中考复习专题考点 篇二

[热点素材】

1.新中国60年政治建设的成就: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党带领人民建立起全新的人民民主制度;发扬民主,健全法制,人民共和国的民主政治建设阔步前进;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相结合,这是中国对世界民主模式的新贡献。

2.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是我们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区别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

[考点链接]

1.政治制度创新

(1)王位世袭制:禹死后,启继承父位,“禅让制”被废除。这是生产力发展、私有制产生、阶级对立形成的必然结果,符合历史发展潮流,促进了社会进步。

(2)分封制:为了巩固统治,周王把土地和人口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以拱卫周王室。其实施的经济基础是井田制,实质上体现的是奴隶主阶级内部的宗法等级关系。它使周朝成为疆域空前辽阔的奴隶制大国,但为后来诸侯争霸和国家分裂埋下了隐患。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①原因:克服封建自然经济分散性的需要(根本原因);巩固封建统治和国家统一的需要;法家中央集权理论的提出;商鞅变法为加强中央集权提供了实践经验。

②演变:战国初始(秦国县制)——秦朝建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汉初反复(郡国制并存)——汉武帝巩固(推恩令、附益法)——隋唐完善(三省六部制)——北宋加强(分化事权和集中军、政、财权)——元朝强化(中书省、行省)——明清极端化(明朝废丞相、三司制、五军都督府、《大明律》、厂卫制度和八股取士;清初军机处、文字狱)。

③评价:它是中国古代封建官僚体制的集中体现,是与封建自然经济相适应的。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但也有消极影响。在封建社会后期,其消极影响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到明清时期,它严重阻碍了社会进步。

(4)与边疆民族相关的重要制度:

①少数民族的制度创新:辽朝蕃汉分治制度、西夏职官系统、金朝猛安谋克制、建州女真八旗制度等,既促进了本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也丰富了中华文明。

②中央政权管辖边疆的特殊制度:汉朝的西域都护府;唐朝的安西、北庭都护府和黑水、忽汗州都督府;元朝的宣政院和土司制度;明朝的僧官制度;清前期的理藩院,册封制、驻藏大臣和金瓶掣签制度,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明清的“改土归流”等。上述制度加强了国家对边疆的管辖和开发,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经济制度的创新

(1)土地制度:

①井田制:其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商朝形成,西周盛行,春秋瓦解,战国废除。井田制下的生产关系是土地归奴隶制国家,奴隶主强迫奴隶集体耕种,奴隶主占有全部劳动成果。“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表明它实际是周王一人的私有土地制。井田制的兴衰反映了奴隶社会的兴衰。

②封建土地所有制:其是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西周后期出现,春秋战国时期逐渐被国家认可和法律确认。它有三种基本形式,即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如均田制)、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主体)和农民小块土地所有制。

③更名田:1669年,清康熙帝宣布原明朝藩王的土地悉归耕种者所有。

(2)赋税制度:西周贡赋解决了周王室的物质需求。春秋后期,齐国“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都承认了私田的合法地位,标志着井田制开始瓦解和土地税的开征。西汉编户制度是一种管理人民和征收赋税一体化的制度,标志着我国封建社会一套完整的赋税徭役制度正式形成。隋唐实行租庸调制,庸制纳绢代役确保了农民的生产时间,体现了统治者对民生的关注。唐后期的两税法,按土地和财产多少征税,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是我国赋税制度的重大变革。王安石变法实行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限制了封建特权,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明朝一条鞭法开创了赋税征银的先例,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趋势。清雍正帝实行摊丁入亩,征收“地丁银”,废除了人头税,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国家在册人口迅速增加。

3.选官制度

商鞅变法实行军功爵制。秦朝时,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均由皇帝直接任免。汉朝创立察举制,包括察举和皇帝征召等内容,东汉时形成乡举里选,东汉末年门第望族成为选官的主要依据,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发展起来。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选官注重门第。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选拔官吏;隋炀帝始创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太宗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科为主;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北宋对科举制进行了多方面的变革和调整;王安石变法进一步改革科举制;明清时实行八股取士,科举制走向极端。

4.法制建设

夏商周奴隶制法令不断完备。战国商鞅变法实行“严刑峻法”,韩非子主张“以法为本”、“法不阿贵”和“严刑峻法”,打击了拥有特权的奴隶主贵族,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促进了社会转型。秦朝制定秦律,体现了地主阶级的意志,影响了后世律令的制定。汉武帝颁布“附益之法”,限制诸侯王活动,加强了中央集权。明朝《大明律》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强化和封建社会的衰落。

5.监察制度

秦朝中央设御史大夫监察百官。汉朝刺史制度经历了从监察地方诸侯王、高官到监察地方行政和军事再到州牧执掌地方军政大权的演变。隋唐吏部实际上具有监察官吏的职能。北宋各州设通判监督知州。元代御史台是全国最高的监察机关。明朝地方设按察司负责监察。

6.军事和司法

秦朝中央由太尉负责军事、廷尉掌刑法。隋唐由兵部主管军政、刑部主管刑法,先后实行府兵制和募兵制。宋太祖改革首先解决军队割据的隐患。王安石变法推行募役法、保甲法和将兵法。元朝枢密院管理军事。明朝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掌统兵权,而由兵部掌调兵权,互相牵制。

[命题视角】

中国古代的政治文明建设历来是高考命题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在新课程背景下,2010年高考将更多地采用“课程资源”,所引材料也会更加新颖和多样化,突出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在试题设计上,主观题不会局限在古代政治文明建设史上,而是与中国近现代、甚至世界近现代政治文明建设史结合,其基本的命题思路则是先从教材或试题所提供的材料中概括出某一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进而对各项材料进行比较,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最后联系现实进行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或认识。

[思路方法]

首先是全面、准确地掌握重要政治经济制度的基本要素。如制度名称、时间、人物、原因、内容、特点、结果、影响、经验教训等。

其次是重视对制度发展规律与特征的总结。如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演变始终围绕着地方与中央权力的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进行,此消彼长。演变过程既打上了时代烙印,也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兴衰历程。其发展总趋势:一是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特别是逐步削弱相权,强化皇权;二是不断强化中央对地方的管辖;三是日益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又如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规律:收税标准从以人丁为主向以土地为主转变,标志是两税法;由实物税向货币税转变,标志是一条鞭法;赋税种类由繁到简,标志是一条鞭法;征税时间由不定时到基本定时,标志是两税法;农民由必须服役到允许代役,标志是庸制;由向农民征收赋税到官僚、地主也要承担赋税,标志是两税法;商品税日益加重。赋税制度的变革或调整实质上体现了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规律。

再次是运用历史学科理论对古代政治文明建设作出科学评价。如对法制建设的评价:法律是阶级意志的体现,历代统治者重视法制建设,根本目的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奴隶主阶级、封建地主阶级的严苛刑罚,是其暴政的突出体现,摧残了社会生产力,激化了阶级矛盾,最终引发了人民更激烈的反抗;近代资产阶级的法制建设是反封建斗争的重要成果,旨在维护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法制建设史上的重大进步。中国共产党的法制建设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促进了真正的、广泛的民主政治的建立与发展,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是人类历史上最进步的法律制度。又如对监察制度的评价:在封建社会,统治者加强对官吏的监察是必要的,有利于防止腐败,提高官吏素质和办事效率,但应避免走向极端,否则就会失去加强监察的初衷。秦、汉、宋是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监察制度发挥了应有的功能,主要起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而封建社会渐趋衰落的明朝,特务统治表明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和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说明封建制度的灭亡是不可逆转的。

最后要注意“以史为鉴”,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就是“吸取古今之精华,兼收中西之优长”,结合国情并与时俱进地加以创新的结果。历史上法制建设的经验教训,对当前我党推进“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具有借鉴作用,我们必须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兴则国兴,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重视人才培养、人才选拔,真正做到选贤任能。腐败亡国,我们必须坚持反腐败斗争,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强化训练]

1.考古发掘一座先秦墓葬时发现了用九鼎随葬的情况。根据周礼,只有天子可用九鼎,但由同时出土的其他文物断定它绝非周天子的墓葬。对此现象最合理的解释是

A.墓主人篡夺了周天子的王位

B.鼎已不再是权力的象征

C.分封制度正逐渐遭到破坏

D.青铜器铸造技术的提高

2.2007年1月8日,安徽六安一个古墓的墓主身份被确定,墓主为西汉六安国第一代“六安王”刘庆。据文献记载,西汉时六安为六安国封地,汉武帝时封胶东康王少子庆为六安王,历五代,王莽时绝。据此可断定

A.西汉长期实行分封制

B.汉武帝广泛分封同姓王

C.汉武帝赞赏王国制

D.汉武帝施行“推恩令”

3.唐诗《及第谣》写道:“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下列四位同学对材料反映的制度的评述,你不赞同

A.甲同学:“它充实了当时的科研人才队伍”

B.乙同学:“它促成了持久的读书风尚”

C.丙同学:“它体现了相对公平公正的原则”

D.丁同学:“它稳固了专制主义政治体制”

4.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结果造成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现象。我们从中得到的启示是

A.加强中央集权势必增加官职和官员

B.养兵举措可以大大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C.强化国家机器是改革的有力保障

D.改革的关键是提高效率,精兵简政

5.《百家姓》在不同朝代的排序有很大的不同。宋朝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明朝为:朱奉天运、富有万方……这种排序体现的实质现象是

A.皇权的至高无上B.中央集权的强化

C.等级制度的森严D.文化专制的扩展

6.《东阿县志》载:“自……法行,则夏税、秋粮、均徭、带征,确有定额。里胥无由飞洒,奸豪无从规避,简易均平”。这里的“法”是指

A.编户齐民B.两税法

C.方田均税法D.一条鞭法

7.“古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成果对世界其他一些国家的政治制度建设产生过重要影响。”下列不能印证这一结论的是

A.日本大化改新以唐制为蓝本创新制度

B.新罗仿照唐朝的尚书省设立执事省

C.西夏仿效唐宋王朝建立政治制度

D.西欧近代文官制度受隋唐科举制影响

8.下列印章反映的历史现象按类别划分,明显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滇王之印

B.“汉委奴国王”金印

C.禁军官印(铜印)

D.锦衣卫印

9.辽统治者采取蕃汉分治制度,其产生的深远影响是

A.巩固了契丹在中原的统治

B.收揽了汉族人民的民心

C.保护了契丹传统民族文化

D.促进了契丹社会文明进程

10.唐朝和元朝都在中央设有中书省,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是

A.设置目的B.职权范围

C.历史影响D.长官级别

11.我国历史上中央政权对下列地区行使直接管辖权的先后顺序是

①广东②西藏③新疆④黑龙江流域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

C.①③④②D.③①④②

12.清康熙帝统治期间,中央机构形成“三足鼎立”状态。这里的“三足”是指

A.议政处、内阁、六部

B.军机处、议政处、内阁

C.议政处、内阁、南书房

D.军机处、内阁、宣政院

13.下列事件中发生在清朝雍正年间的有

①设置军机处②废除人头税③派驻藏大臣④在西南地区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政策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4.帝王谥号主要是依据其生前行为而定。下列各项中属于谥号的是

A.秦始皇B.汉武帝

D.唐高祖D.康熙帝

15.乾隆年间,在西藏确立金瓶掣签制度的实质是

A.维护西藏宗教领袖的权威

B.加强中央政权的管辖权力

C.尊重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

D.维护汉藏传统友好关系

16.明太祖统治期间制定的《大明律》,对今天我们反腐倡廉具有借鉴意义的是

A.整顿吏治,对贪污贿赂罪严惩不贷

B.主张量刑“重其重罪,轻其轻罪”

C.对危害封建统治的行为,量刑严酷

D.重视对经济活动的立法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自孝公纳商鞅策,富国强兵为务,仕进之途唯辟田与胜敌而已,以至始皇,遂平天下。

——《通典卷第十三》

材料二“元光元年,举贤良,董仲舒对曰……请令诸侯、列卿、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以给宿卫,且以观大臣之能。所贡贤者有赏,不肖者有罚。……无以日月为功,实试贤能为上,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录,谓存视也。则廉耻殊路,贤不肖异处矣。”帝于是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通典卷第十三》

材料三灵、献之世,台阁失选用于上,州郡轻贡举于下。故时人语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抱朴子·审举》

材料四“至调露二年,考功员外郎刘思立始奏二科并加帖经。其后,又加老子、孝经、使兼通之。永隆二年,诏明经帖十得六,进士试文两篇,识文律者,然后试策。”

——《通典卷第十五》

材料五“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

——《明史·志第四十六》

(1)依据材料一回答,秦自商鞅变法以来选官的主要标准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采用这一标准有何积极意义?

(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选官制度?这一制度选官的标准是什么?材料三反映的现象说明什么?

(3)材料四反映的是什么选官制度?这种制度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4)依据材料五,概括材料四中的选官制度到明朝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这一变化的主要危害是什么?

(5)明清时期科举制的僵化,引起了进步知识分子的强烈不满,试以明末清初相关史例证之。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派针对科举制的弊端又提出了怎样的改革主张?

18.国务院发表的《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指出: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史说明,世界并不存在唯一的、普遍使用的和绝对的民主模式。其实自古以来,各国政治发展史中都出现过各具特色的政治模式。

读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唐朝三省六部的运行机制怎样?三省六部制度具有什么特点?其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办法上较之过去有何新发展?

(2)上右图表明美国联邦政府机构的运行机制遵循什么原则。

(3)中国古代和美国近代历史上的这两种政治模式在形式上有何共性?在本质又有什么区别?造成这种区别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1.C 2.D 3.A 4.D 5.A 6.D 7.C 8.B9.D 10.B 11.C 12.C 13.D 14.B 15.B16.A

17.(1)标准:开垦土地;建立军功。意义:废除奴隶主贵族世袭特权,促进封建经济发展,增强秦国军事实力,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2)察举制。标准:才、德。说明:东汉末年,察举的标准演变为完全依据门第,选拔的人才往往名不副实。(3)科举制。原因:封建经济发展,中小地主经济和小农经济实力壮大;隋唐时期,士族门阀衰落,庶族地主兴起并要求冲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参与政权;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实行;为加强中央集权,需要扩大统治的阶级基础,需要把选官的权力从地方豪强地主手里集中到中央。(4)变化:只在四书五经中命题;答题必须遵循宋朝朱熹《四书集注》的观点,不能发挥个人见解;文体必须是八股文。实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危害:禁锢人们的思想,扼杀知识分子的聪明才智和创新精神,销蚀个性,阻碍社会进步。(5)史证: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清朝吴敬梓的小说《儒林外史》以揭露科举制度腐败为主。主张:废除八股,改试策论;设立经济特科。

18.(1)运行机制: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由门下省负责审核,通过后则交给尚书省,其负责执行,而六部中的各部则协助尚书省具体实施相关政令。特点: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三省互相牵制和监督,也有合作。新发展:由用集权的方式解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到用分权的办法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补充了以前中央集权制关于君权方面的不足。

(2)原则:分权制衡。

3.中考专题复习 篇三

一、例题回放,明确题型

首先,回顾柳州市近五年句子赏析专题试题,由感性认识进入到理性认识。

例1:

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段与《年年依旧的菜园》(5)(6)段,请从语言、写作手法角度分析其中你喜欢的一个选段。(4分)(2010年柳州市中考《年年依旧的菜园》)

例2:

文中第(9)段的景物描写很精彩,与下面文段有异曲同工之妙。请从表现手法及其作用来比较它们的共同特点。(3分)(2011年柳州市中考《品味时尚》)

例3:

第(7)段中“他冷冷地看了我一眼,转过身,歪歪跌跌的走了”一句,用了哪种人物描写方法?表现了李想怎样的心理?(3分)(2012年柳州市中考《一滴泪掉下来要多久》)

例4:

找出一处父子俩感动“我”的细节,抄出句子,并做简要赏析。(4分)2013年柳州市中考《雨中》)

例5:

请任选一个角度(如修辞手法、词语运用、描写方法、描写角度)赏析文章第④段中划波浪线的句子。(3分)(2014年柳州市中考《父亲的雨》)

从这些题型当中,大致可概括出考查方向有以下几种,修辞手法、词语运用、人物描写、描写方法、描写角度以及其他表现手法,归纳图表如下:

二、回顾课本,方法探究

例题1请赏析: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安静不动的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选自七(上)老舍《济南的冬天》

解答;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小山比作小摇篮,生动形象地写出山景小巧秀丽,表现了济南温暖、舒适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的喜爱之情。

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用“放”、“安静不动”、“低声说”将小山拟人化,赋予小山慈母之情,生动形象地写出小山像慈母般的温存、体贴、慈祥,表现了济南温暖、舒适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的喜爱之情。

修辞手法的考查,是句子赏析题最重要的考点,能分辨修辞手法并熟练掌握修辞手法的作用,常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也归纳如下:

例题2:

请赏析: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选自八(上)朱自清《背影》

解题:

动作描写,描写了父亲穿过铁道的情况和爬上月台的艰难情形,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父亲年老体衰、动作迟缓、步履艰难的特点,表达了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外貌描写,描写了父亲暗淡朴素的穿着,呼应了上文的惨淡家境,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无私伟大的爱。

人物描写及其作用的考查也是学生在赏析句子时的重要考点,人物描写的方法及其作用,也归纳如下:

(1)外貌描写:揭示人物人份、地位、境遇,表现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2)语言描写: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

(3)动作描写:通过对人物个性化动作的描写,表现人物的心理和性格品质;

(4)神态描写:反映人物心理变化,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5)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心理特点,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例题3:

请赏析: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选自九(上)鲁迅《故乡》

解题:

环境描写,描写了萧瑟、凋敝的故乡景象,渲染了抑郁深沉的气氛,烘托了我悲凉的心情,为下文写故乡人、事的改变作铺垫。

环境描写作用通常是: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社会习俗、时代特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等;②渲染XX气氛;③烘托人物的XX心情;④表现人物XX性格;⑤揭示了文章XX主题;⑥为下文XX情节作铺垫;⑦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例题4:

请赏析: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选自七(上)朱自清《春》

解题:

运用了生动的动词,“钻”字写出了青草冲破土层的挤劲,表现了春草旺盛的生命力,表现了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

运用了准确的形容词,“偷偷的”是“悄悄的、不知不觉的”意思,表现了春草旺盛的生命力;“嫩嫩的”写质地,“绿绿的”写颜色,准确形象的写出了春天“新”的特点,表现了春天的旺盛生命力。

词语赏析通常抓住关键动词、形容词、副词、拟声词、叠词等。

例题5:

请赏析: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选自七(下)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都通过百草园有趣的美景的描写来衬托(烘托、映衬)自己欢快、自在(高兴、惬意、舒畅等)的情感。

动静结合,“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是静态;“蝉在树叶里长吟、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是动态,动静结合,有张有弛,描绘了一个有声有色有趣的儿童乐园。

写作手法及其作用,是不少学生复习的盲点,下面归纳如下:

(1)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2)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3)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衬托,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相反事物衬托是“反衬”;以次衬主。

(4)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5)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6)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例题6:

请赏析: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选自七(上)朱自清《春》

侧面描写,描写“花下”蜂闹蝶舞,侧面表现了花儿的繁荣、鲜艳和香甜,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从视觉角度描写了春花鲜艳的颜色,从嗅觉角度描写了春花香甜的味道,从听觉角度描写了蜜蜂喧闹的声音,表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描写角度可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还包括人的感官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三、方法总结

通过以上例题的分析,结合相应考点的作用,我们就能更全面的答题,总结答题方法如下:

(1)句子赏析考查角度:①修辞手法。②人物描写。③景物描写。④词语运用。⑤表现手法。⑥描写角度。

(2)解题思路:找准角度→结合文本→分析效果。

(3)答题格式:方法、角度(修辞、描写手法等)+内容(写了什么具体内容)+作用(现人、物、景的特点和主旨、感情等)。

四、结语

4.中考历史总复习考点 篇四

1、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是?建立者?继承者是谁?

夏朝 禹 禹的儿子启

2、新的王位传递制度?夏朝的亡国之君是谁?

世袭制 桀

3、商朝的建立者?商朝中期的迁都事件?暴君是谁?

汤 盘庚迁殷 商纣王

4、西周朝的建立者?时间?都城?通过哪次战役?

周武王 公元前1046年 镐京(今西安) 牧野之战

5、西周开创了什么制度?分封的对象?

分封制 宗亲和功臣

分封制的目的?

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为了巩固统治)

诸侯的权力?诸侯的义务?

权力:周天子授予诸侯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允许建立诸侯国。

义务: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分封制的四个等级分别是?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分封制的作用?

①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②消极诸侯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强大后会威胁周天子的统治地位。

6、夏商西周散朝灭亡的共同原因?

都出现了暴君,残暴的统治激起了人民的反抗

夏商西周的灭亡给我们什么启示?

暴政可以亡国;只有施行仁政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得民心者的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1、商朝时期青铜器的功能发生了什么变化?

由食器发展为礼器

2、商朝以后青铜器的制作方法?代表作品?

泥范制作法 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3、甲骨文的含义?最早出现于哪个朝?发掘的地点?

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商朝 河南安阳殷墟

甲骨文发现的意义?(①②)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

4、甲骨文的造字特点?(①②③④)各举一例?

象形(日、田、人)

指事(上、下、本、末)

会意(明、从、休)

形声(河、饭、露)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1、春秋时期农业发生了什么变化?

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

2、诸侯崛起的表现有哪些?(①②不再……)

①一些诸侯国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管理,职位也不再世袭,分封制逐步瓦解。

②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直接管理的地区仅在王畿一带,诸侯不再定期向周天子纳贡,致使财政上陷于困境。

3、春秋时期的主要霸主有哪几个?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

4、春秋争霸战争的影响?(利①②弊①②)

利:①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②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弊:①给社会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②破坏植被和自然环境。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1、战国七雄都是哪几个?(对应地理位置)

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

2、列举三个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及对应的成语?

桂陵之战(围魏救赵)、马陵之战(减灶计)、长平之战(纸上谈兵)

3、商鞅变法的背景/原因?(①②)目的?

背景:①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②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目的:富国强兵

4、商鞅变法的内容?(政治①②③④ 经济①②③ 军事①)

政治:①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②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③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④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①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②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③统一度量衡。

军事: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5、商鞅变法的影响/作用?(①②)

使秦国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大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6、都江堰修建的时间、人物、地点、作用、影响?

战国公元前256年 李冰 秦国蜀郡(今四川成都) 防洪灌溉水运

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22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7、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①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②改革措施符合秦国国情,顺应民意;

③秦孝公支持;

④变法措施执行的非常坚决。

商鞅变法留给后世改革什么启示?

①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总是曲折而艰辛;②要坚定改革的目标不动摇。

8、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但是新法没有被废止,这说明了什么?

①说明商鞅变法使成功的。

②因为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大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③所以说商鞅虽死,变法犹存。

如何评价历史上的变法?

①要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评价;

②看变法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社会的发展

第8课 百家争鸣

1、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著作?思想主张?①②③

老子 《道德经》

①顺应自然;

②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双方可以相互啊转化;

③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2、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思想核心?著作?政治主张?教育思想?①②③

孔子 仁 《论语 以德治国

①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②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

③ 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3、战国时,墨家的代表人物?思想主张?①

墨子 兼爱非攻

4、战国时,儒家的代表人物?思想主张?①②③

孟子

①仁政②民贵君轻③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5、战国时,道家的代表人物?思想主张?①

庄子 顺应自然和民心

6、法家的代表人物?思想主张?①②

韩非子

①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

5.中考生物必考考点复习资料 篇五

常见藻类植物:水绵、海带、衣藻、紫菜。

2. 苔藓植物:大都生活在潮湿的陆地环境中,有茎、叶,根为假根,叶只有一层细胞,没有输导组织的分化,可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3. 蕨类植物:大都生活在潮湿环境中,具有根、茎、叶,有输导组织。

常见蕨类植物:卷柏、满江红、肾蕨。

4. 种子植物:以种子繁殖后代,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5. 裸子植物:种子是裸露的,外面没有果皮包被。(如:松、杉、柏、银杏、苏铁等)

6. 被子植物: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如:桃、大豆、水稻、玫瑰等)

7. 种子萌发的条件:

①自身条件:种子必需是完整的,胚必需是活的、不在休眠期。

②外界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

8. 种子萌发的过程:先吸收水分(运输营养物质的需要),胚根突破种皮,形成根,胚轴伸长,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9. 种子的发芽率

种子发芽率=发芽种子数/待检测种子×100%

10. 植株的生长:

①幼根的生长:分生区细胞的分裂增加数量和伸长区细胞的长大增大体积。

②枝条:由芽发育成。

③植株发育所需营养:水、无机盐和有机物。

含氮无机盐:促进枝叶的生长。

含磷无机盐:促进果实的生长。

含钾无机盐:促进茎的生长。

11. 花的主要结构是雄蕊和雌蕊。雄蕊花药里有花粉,雌蕊下部的子房里有胚珠。

传粉:花粉从花药中散放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分为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

受精:胚珠内的卵细胞与来自花粉管中的精子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

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花瓣、花蕊、柱头和花柱 凋落

子房 果实;子房壁 果皮;胚珠 种子

珠被 种皮;受精卵 胚;受精极核 胚乳

12. 根适于吸水的特点:根吸水的部位主要是根尖的成熟区。成熟区生有大量的根毛。

13. 导管的功能:运输水分和无机盐。水是由导管从下往上运输,营养物质由筛管从上往下运输。

14. 蒸腾作用: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以水蒸气的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

蒸腾作用主要通过叶片进行。

15. 气孔:是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门户,是气体交换的窗口。

气孔由一对保卫细胞组成。

16. 蒸腾作用的意义:

①促进植物体对水分的吸收;

②促进植物体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③降温。

17. 光合作用:

①概念: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过程。

②条件:光能、叶绿体

6.道中考复习专题考点 篇六

赏复习

诗歌是语言的精华,古诗词更是文学艺术的魁宝。好的诗词意境深远,幽香怡人,阅读古诗词让我们体会到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更用以陶冶情操,提高审美的能力和文化修养。《语文课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也是近年来古代诗词鉴赏题在各地中考试卷中以不同形式纷纷出现,并奉行不衰的原因。古诗词赏析是个极其广泛的话题,中考诗词复习第二课应该依据各地中考古诗词鉴赏试题类型确定为景物描绘、意境体验、作者情感三个方面,以景物描绘作为重点,以意境体验作为难点,采用以重点突破难点的方式进行。

中国诗学一向重视“情”和“景”的关系,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表达,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并且初中阶段所选89首课内外古诗词绝大部分选取自然景物,借以寄托作者的情思。因此,复习重点放在了“景物的描绘与概括”上,也尝试通过景物的分析寻找一条行之有效的诗歌鉴赏之路,以“景物分析”为重点带动难点——“意境体验”的突破。在整节复习课的过程中依照的宗旨是“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强调共性。

以“如何欣赏一幅画”带动学生欣赏古诗词。学生第一遍阅读诗词,很少去直接的感受诗中具体景物特征和诗人的思想情感,却可以直接感受到诗人用文字描绘的景物的冷暖色调。因此,复习中把冷暖两色调作为大背景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这也是简化诗歌鉴赏的第一步。

冷暖色调的界定取决于诗人所选取的借以抒发情怀的景物及其特征,也是我们鉴赏古诗的重要环节。带领学生由初步感知进入诗中更深一步。其中,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景物画面是近年来中考试题中出题频率较高的题型,其分值与20xx年热点题型“给定语句自选角度欣赏”分值相当。复习中,列举到王维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作范例,意在让学生抓个体景物掌握形容词在描绘画面中的使用,列举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意在让学生在描绘画面时注意季节词,色彩词及填加动态词的适用,再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作巩固训练。

中考试题中除对景物描绘的考查外,还涉及到画面特点的概括能力的考查,这一环节的训练仍建立在冷暖色调前提下进行规律性的归纳,尤其让学生注意的是群体景物组成的画面特点。例如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特点概括: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就是格外醒目,因此称之为“孤烟”,它写出了景物的单调,而一个“直”又体现出它的劲拔和坚毅之美。“落日”给人以伤感,一个“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苍茫的感受。整个画面给人雄伟之感,诗中景物画面特点即可概括为“雄浑壮阔的大漠黄昏落日图”。教师给学生分析后,尤其让学生注意的是概括画面特点的语句的构成特点,辅之以其他诗词的训练,争取让学生充分掌握这种结构的语句概括形式。

按照常规训练,景物及其特征分析结束后应为作者情感的分析,借于上一复习环节中群体景物特征的概括与意境的体验有密切的关系,而且学生在冷暖色调的分析中已有揣摩作者情感的潜在意识在感受着画面,所以在设想中将“意境体验”作为第三个复习环节。意境是诗歌赏析中最难以把握的,在以往中,往往将诗词作以内容上的细致划分之后,再给学生传授分析意境的方法,意境体验上花费的时间多,学生对此理解却如同雾里看花。在本节复习中,此环节仍是难点,但不作为详细部分,只需给学生一个深刻的印象,即画面概括的群体景物特征即可作为意境去理解,等于给学生体验意境的一个清晰的框架、概括的程式,加之以具体的诗词作口头练习即可。

7.浅谈中考物理计算专题的有效复习 篇七

要做好计算题, 第一是要熟悉所有公式, 第二是要知道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含义及对应单位, 第三是要提高数学运算的能力, 第四是要严格按照计算题的格式书写, 避免不必要的失分。因此基础知识的回归, 问题的分析, 解题技巧的运用、解题习惯的培养同等的重要, 针对以上的要求, 我以“热学计算专题”为例介绍我在复习中采用的复习模式流程: (一) 公式回顾; (二) 基础例题讲评; (三) 相关中考题的训练; (四) 解题方法方法的总结; (五) 巩固练习。

复习操作过程:

(一) 、公式回顾:1.物体升降温:Q=cmΔt

2.燃料燃烧放热:Q放=m·q

3.放热被吸收效率:Q吸=Q放·η

以上复习总结的公式, 我写黑板的左上角, 条理清晰、明了, 在讲例题和做练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可以找到解题的依据。

(二) 、例题:

例1. (09天津) 炎热夏天, 小丽将装有0.6kg水的塑料瓶放入电冰箱冷藏室, 待水降温后饮用。水由35℃降至5℃过程中放出的热量为多少?

例2. (09兰州) 汽油的热值是4.6×107 J/kg, 完全燃烧210g汽油能放出多少热量?若这些热量全部被水吸收, 可使多少kg水从20℃升高到43℃?

例1告诉学生, 只要你熟悉计算公式, 明确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 以及要求要我们求的物理量, 代进公式就能解出结果来, 我们都能拿到该题的分, 鼓励一些基础较差的同学认真对待, 这样不但所有的同学都复习掌握理解了该基础的计算公式, 还给很多同学找到做计算题的信心和勇气, 符合中考说明的要求。例题2则是两个公式的同时应用, 解题中运用了一个等量的关系Q吸=Q放同时要求同学们注意化单位。过关了这两道题, 本节的基础计算一关同学们就过, 然后我再引出例题3。

例题3.质量为0.5kg的铝壶里装着5kg温度为20℃的水。将铝壶放在煤炉上加热, 炉子的效率为20%, 问燃烧多少kg的无烟煤才能将水烧开?

给出该例题, 我先不要同学们急着马上动笔去完成, 先提出问题让同学们去思考, 我问同学们:“该题跟前面例题1例题2对比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而最重要的区别在哪里?”提出这样的问题, 激发了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欲望, 锻炼学生分析问题, 发现问题的能力, 培养了学生解题的思维能力。给他们足够时间思考后, 他们发现了问题, 该题综合利用了例题1例题2的解题公式, 不同的是 (1) 水和铝壶同时要吸热, (2) 无烟煤放出的热量没有被水和壶完全吸收, 涉及到效率问题。因此, 总能量用燃料燃烧放热公式计算, 有用能量用水吸热公式计算。通过练习, 学生掌握了热学基本题型的解题技巧, 通过问题的分析, 解题能力得到了升华, 通过题目的讲解, 解题的格式和要求得到了规范。

二、计算专题复习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1.把握重点, 提高复习的针对性

计算题中的考点比较集中, 分布在密度、质量、重力、机械功和机械功率、压力、压强、电流、电压、电阻、电功、电功率等概念和规律中, 计算题的重点应放在有关密度的计算、固体和液体的压力压强计算, 效率的计算, 以及两个用电器的串联或并联电路应用欧姆定律的计算。

2.分析学生, 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中考前进行了三次模拟考试, 认真总结, 反思学生计算题中的得失, 要求基础较好的考生要重视读题、审题, 克服粗心的缺点, 力争计算题得满分。要求基础中等或较差的学生经过反思发现自己的薄弱之处, 是题意不清、概念不清, 还是表达不清导致失分。

3.明确计算题答题的一般要求和格式

计算题答题要求明确写出应用的公式, 代入数值时, 必须既有数据又有单位, 计算正确。解答过程中要注意统一物理量的单位 (一般用国际单位) , 注意物理量中上下标的使用, 必要的文字说明等。

4.让学生主动暴露出存在的问题, 及时解决

让学生向错误学习, 可以大胆的在练习完之后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黑板上展示自己的答案, 同时让学生去点评, 这样能真实反应出学生存在的问题, 也能让学生印象更加深刻。同时要求学生总结题目考查了哪些知识点, 每个知识点是从哪个角度考查的, 本题有哪几种解题方法, 要学会善于总结, 敢于面对自己没有过关的问题。

摘要:计算题在近年各地物理中考中所占分值较大, 如果再加上选择或填空中涉及的计算题, 则所占的分数就更多了。本地区2007年共占15分, 2008年共占17分, 2009年共占22分, 这种题型是用物理公式作桥梁, 把题目已知的物理量和要求解的物理量联系起来。计算题在于考查同学们的分析能力, 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高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技巧。计算题在每年中考中如此的重要, 下面我谈谈如何在第二轮复习中进行计算专题的有效复习。

8.道中考复习专题考点 篇八

第二单元:自尊自强

考点5.了解生命的独特性,理解生命的可贵,能够珍爱自己的生命。人的生命的独特性表现在哪里?

答:人的生命的独特性突出表现在人类的生命具有智慧;更多地表现在人的个性品质、人生道路、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和途径的多样性。

为什么说是可贵的?

答:(1)生命是地球上最珍贵的财富,世界因生命而精彩;(2)生命是顽强的,也是脆弱的;(3)每种生命都有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各种生命息息相关需要相互尊重、相互关爱。怎样珍爱自己的生命?

答:珍爱生命要:(1)无论遇到多大的挫折永不放弃生的希望;(2)肯定、尊重、悦纳生命;(4)创造、延伸生命的价值。

考点6:理解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懂得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创造生命的价值。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在哪里?

答: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价值的。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内涵,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怎样创造生命的价值?

答: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劳动)为社会作贡献来创造生命的价值。

考点7:能分辨自尊和知耻,了解自尊是获得尊重的前提,不做有损人格的事。

(1)自尊即自我尊重,指既不向别人卑躬屈漆,也不允许别人歧视、侮辱自己。自尊的表现:①知耻;②最看重自己的人格;③不做有损人格的事;④尊重他人。

(2)知耻是自尊的重要表现,是一个人对自己不恰当的行为感到羞耻的心理;

(3)虚荣心是一种追求表面上的荣耀的心理,是扭曲的“自尊心”。

考点8:懂得管理和安排自己的生活,逐步培养自立能力,准备过独立的生活。什么是自信?为什么要培养自信心?

答:(1)自信是人对自身力量的确信,深信自己一定能做成某件事,实现所追求的目标。

(2)①自信为我们搭起一个人生的平台,使我们积极、主动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并使我们保持心情平静,从容地享受生活乐趣。②自信是成功的基石。

什么是自立?为什么要培养自立能力?怎样培养自立能力?

答:(!)自立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不依赖他人。

(2)人生需要自立:①自立的过程也是我们锻炼生活能力、心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②唯有自立才能成为自己、他人、社会负责的人,才能在社会中立足。

(3)培养自立能力要:①在思想上,告别依赖,树立自立意识;②在行动上,最基本的就是要立足于自己当前生活、学习中的问题,从小事做起;③大胆地投身社会实践。考点9:知道对待生活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要在实践中努力培养自强精神 自强的含义是什么?

答:自强就是对未来充满希望,永远向上,奋发进取。

为什么要培养自强不息的精神?

答:(1)自强是一个人活出尊严、活出个性、实现人生价值的必备品质;是我们健康成长、搞好学习、将来成就事业的强大动力;(2)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怎样培养自强不息的精神?

答:(1)首先要树立坚定的理想(理想是自强的航标);(2)战胜自我,是自强的关键;(3)扬长避短是自强的捷径;(4)要有坚强的意志,敢于面对困难。

考点10:知道责任感的含义,懂得人在少年阶段的基本责任

责任的含义是什么?

答:责任是一个人应当做的事情和不应当做某些事情。

青少年的基本责任是什么?

答:①对自己负责;②对他人负责;③对集体负责;④对国家负责;⑤对社会负责。怎样做一个负责作的公民?

答:(1)我们的责任包括:①对自己负责(信守承诺;勇担过错)。②对他人负责;③对集体负责(关爱集体);④对国家负责;⑤对社会负责(热心公益,服务社会)。

(2)①对可以选择的责任,要对承担责任的代价与回报进行正确评估和选择,一旦作出选择,就要义无反顾地担当起我们应负的责任;②有些该做的事情,并不是我们自愿选择的,但也要全身心地投入。总之要自觉、主动承担责任,享受承担责任的快乐。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当代青少年的历史使命;奉献精神是社会责任感的集中表现。考点11:知道正确的是非善恶是做人的基本品质,懂得如何铸造判断是非善恶的良知的标尺。

正确的是非善恶观是做人的基本品质,是人的良知;具体的是非善恶的标尺是:道德、法律、好榜样。

如何铸造判断是非善恶的良知标尺?

答:①懂道德,学法律;②选择好的榜样;③学会理性分析;④树立美好理想。

考点12:知道社会的复杂性,能够正确对待长辈亲朋、传播媒体、社会流行等不同的社会影响,在生活的道路上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

面对诱惑,怎样做出正确的选择?

答:(1)对成功和荣誉,必须通过正当途径和刻苦努力来获得。(2)对待金钱,一定要取之有道,通过合法劳动和正当途径获得。(3)对电子游戏决不能沉迷。(4)对黄赌毒和邪教要认清危害,坚决抵制。

怎样抵制不良诱惑?

9.道中考复习专题考点 篇九

21《桃花源记》

1、理解性默写

①写桃花林美景的句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②写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③文中与陆游“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豁然开朗。

④突出村人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句子: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 自乐。

⑤写桃花源人淳朴、热情好客的句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⑥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原因是: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出自本文的成语有:

世外桃源、黄发垂髫、豁然开朗、怡然自乐、无人问津。

3、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行踪为线索,从发现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表现了作者反对战乱,追求和平、幸福、自由生活的政治理想。

4、研读第二段,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 答:①活动:往来种作 ②穿戴: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③精神状态: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说了些什么?为什么皆叹惋? 答:渔人说的是秦末以来的历史。

桃源中人叹惋的是: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黑暗而贪玩,为桃花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

6、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示例: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桃源”即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文中的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源并不存在,这样的理想无法实现。

7、本文的寓言简洁而含蕴丰富,试举一例进行说明。示例:在叙述渔人与村人相互问话时的语言就是一个证明,作者不正面叙述,而用“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来概括。显得非常简洁,但一切问话的内容尽在其中,又见其丰富。

8、“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 答:渔人见太守的目的是告诉他武陵郡中有此“绝境”,希望他派人去探个究竟,因此他一定会谈到自己发现桃源村的生活情状,还会谈到他归途中做标记的事。

9、“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语,试说说渔人是怎样回答的? 答:这可见作者的剪裁功夫。

村人问“今是何世”,渔人当答以“今是晋”; 村人会接着问“秦之后即晋乎”,渔人再答曰:“否,秦之后尚有汉魏,魏之后方为晋。”

作者不正面地详细叙述这一对话过程,却用总叙的方式把它浓缩在“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里。这种省略方式最能反映出陶渊明的语言风格。

10、作者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得以实现?试作评价。

答:①社会理想: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和平恬静的社会。

②不能实现。因为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在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需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11、你怎样评价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这一理想社会?

答:作者描绘了一个没有战争、没有剥削、没有贫穷、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这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剥削、渴望和平安定的愿望。但这个和平安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只能是不可实现的空想,同时它有一定的复古倾向。

12、渔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写渔人有怎样的作用? 答:①渔人是一个背信弃义、不守承诺的人。

②写渔人的作用:一方面与桃花源中的淳朴好客形成鲜明对比,加深人们对桃花源外社会的认识,突出了桃花源是理想的社会。另一方面,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渔人是组织材料的需要。《爱莲说》

1、理解性默写

①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③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④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爱莲说》以花喻人,托物言志。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表现莲花的纯洁质朴,喻君子的洁身自好;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呈现莲花的体态正直,喻君子的行为方正;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反映莲花的端庄美好,喻君子的志洁行廉。

3、《爱莲说》写“莲”,为什么还写了菊和牡丹?作者对这三种花各持什么态度?

答:写菊和牡丹用于衬托“莲”之高洁(用菊正衬莲,用牡丹反衬莲)。作者认为,牡丹虽艳丽富贵,但同于流俗,品格最下;菊花虽清逸脱俗,但隐逸避世,不值得效仿;莲花处于污浊环境,却洁身自好,难能可贵。

4、说说“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这句感叹表达作者怎么样的感情? 答: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社会风气的鄙弃。

5、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怎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①牡丹---“ 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②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③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鄙弃也表明了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6、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莲“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不可亵玩”的特征所代表的可贵品质。

答:莲花代表的品质是:质朴、高洁,胸怀豁达,品行无邪;不拘繁文苟礼,美德广布四方,独立自主,威严不可亵渎。

7、莲花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古人有许多咏莲的诗句,你能默写几句吗? 答:①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②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③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核舟记》

1、本文介绍核舟的形状、构造、舟上的人物等,写得简明,细致,有条不紊,想想它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

答:全文先总说,后分说,最后再总说。

中间的分说部分以空间为顺序,先写船的正面,再写船背,核舟的正面,依次写船舱、船头、船尾,中部船舱,以船顶的箬蓬写到两旁的小窗,船头的三人,先总写三人的位置,再写苏、黄,后写佛印,舟尾两名舟子,先写居右者,后写居左者,船背部分,先说题款,再说印章。内容的安排尽然有序,层次分明。

2、哪句话能概括全文的中心意思? 答:嘻,技艺灵怪矣哉

3、写舟的正面却不是按照“船头——中间——船尾”这样的顺序写,而是将船头和中间部分的顺序加以颠倒。为什么要这样写?

答:两个原因:①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竟然可以关闭,由此说起能够引发读者的兴趣;②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象感知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

这后一个原因尤为重要,如果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图画的话,那么,苏、黄、佛印三位泛舟者所在的船头是画的主体部分,而船舱就是背景部分了;先出背景,不仅可以引人入胜,还可以使读者初步领略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如果按正常顺序先写船头次写船舱,就不会产生这样的艺术效果。至于最后写船尾,这用不着细说,那两个舟子显然是用来烘托船头的三位游者的。

4,、文中交代舟上人游览的地点以及周围的景物环境的句子是什么? 答: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5、“核舟”的精湛技艺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用料体积小极小,所刻事物繁多,刻物情态必备。6你对文中所描绘的哪个人物印象最深?试简要说明。

答:佛印,从衣着、外貌、姿态等方面着笔,表现出放旷不拘的性格描写精细入微、神韵毕具。《大道之行也》

1、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

答:①人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2、“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答:两者都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阶级压迫、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的境界显然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

3、试分析《大道之行也》与《桃花源记》在内容、写法和语言上的异同。

答:内容上两文的思想内涵式一致的,都构想了一个理想的世界。陶渊明虚构的“世外桃源”实际上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具体的生活风貌。写法上,前者论说,言简意赅地阐明时效性,后者记述,具体详尽地描写事情的经过。语言上,前者简洁质朴,直截了当;后者描述具体、形象生动。

4、课文中所提到的“大道”“大同”各指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认识?

答:文中“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大同”指理想社会。“大道”和“大同”都是当时当时人们头脑中的理想境界,两个词中带有明显的理想色彩,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5、怎样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理想?

答:“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会源自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

6、请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大同”社会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答:“大同”社会将是全社会的人都亲如一家,人人都能收到社会的关爱,老人有赡养,孩子快乐地成长,青年人、中年人为社会尽力工作,生活上又困难的人享受应有的保障,每个人都能安居乐业,男的有稳定的职业,女的有美满的家庭。人们珍惜劳动产品,货尽其用;在劳动中人们都会尽全力去工作,毫无自私自利之心。这样人们就能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三峡》

1、理解性默写

(1)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2)写山高俊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3)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4)写夏水的句子:

①写水势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②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5)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6)表现秋季凄清萧瑟的句子: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7)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答: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3、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体会它们的语言特点。

答:春冬之景:“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秋景:“每至睛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素”、“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4、阅读下面这首诗,你能说出它和本文之间的某些联系吗?

《早发白帝城(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答:文章的第二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文章第四段与诗的第三句相对应,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啼;文章第一段则和诗中的“万重山”相应。

5、请用一句话概括作者笔下三峡景色的特色。答:雄奇险拔、清幽秀丽。

6、文中第4段写出了三峡秋景怎样的特点?其中重点写了什么事物?为什么重点写它? 答:写出了三峡秋景凄清肃杀而又奇异的特点。重点写了猿鸣。因为猿的鸣声凄异,它渲染了三峡秋天的萧瑟气氛。

7、作者是如何从不同的季节景象来描写江水的特点的?

答:夏天,写了因水大而形成的险阻和江流的迅急,突出江水凶险和疾速的特点;春冬之时,水退潭清,白色的急流回映着清光,绿色的水潭倒映着景物的影子,突出了三峡春冬景色的清丽的奇秀;秋季的景色清冷寂静,水枯气寒冷,已无江水喧腾,而是以高猿哀鸣衬托深秋的凄清,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8、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到两个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

答:理由1:水流急(或速度快/水势迅猛/水流湍急等)

原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或: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理由2:落差大。

原句: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9、古诗文中描写三峡的名句还有哪些? ①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 ②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 ③夜夜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

10、文章结尾引用了渔者的歌词,有什么作用?

答:进一步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了三峡秋季肃杀、凄凉气氛。

11、文章为何先写夏而后写春冬、秋,春冬为何放在一起写?

答:作为三峡景色中最具有特色的是“山和水”,而其中最具魅力的三峡夏天迅猛凶险的江水,所以先写夏天景色,后写春冬的明丽多姿,最后写秋天的悲凉之景。这也符合读者情感认知的顺序。可见写景顺序的选择,是根据内容和读者认识而定的。

27短文两篇

1、《答谢中书书》

1、理解性默写

①统领全文的句子: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②主旨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③视听结合,由静入动,充满生机的句子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④色彩搭配,表现四季之美的句子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2、分析本文美在何处。

⑴意境美。①山水相映之美②色彩配合之美③晨昏变化之美④动静相衬之美

(此点也是山川之美美在何处的答案)

⑵结构美: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以点明全文中心,中间部分叙写山川之美,最后总括全文首尾呼应,写景部分,仰视再俯瞰,复平视,最后又分“夕”“晓”写。次序井然。

⑶语言美。多用四字句,修饰词生动。2.赏析句子:

(1)“猿鸟乱鸣”中“乱”字分析:

它写出鸣的状态,写出晨昏的热烈欢跃的气氛。(2)“沉鳞竞跃”“竞”的分析:

它写出“跃”的状态,静中有动,写出热闹的气氛。3.本文表达的感情?

答:表达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记承天寺夜游》

1、理解性默写

①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②表达作者复杂微妙情感的句子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文章层次分析。

(一)(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叙述)

(二)(4句)观月赏景。(描写)

(三)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议论)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句写出月光的什么特点?点染一个什么样美妙的境界?

答:用比喻手法,写出月光的澄澈透明,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句写法妙在何处?

答: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描写了月光的澄澈透明,又通过写竹柏的影子,间接写出月光的明亮。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表达作者哪些微妙的感情?

答: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的感情尽在其中。

6、如何理解“闲人”一词?

答:指有闲情雅趣的人,也表达出他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7、指出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并略加分析。(1)遂至承天寺。

可见: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2)怀民亦未寝

可见;他们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

(3)相与步于中庭。

可见:他们关系密切。

(4)但少闲人如吾令人者耳。可见:他们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

8、此文为作者遭贬谪之后所作,作者的心情应是抑郁的,可他描写了月景,还自诩为“闲人”,你如何看待? 答:作者苦中为乐,用娱情于景来排遣抑郁,这种做法值得称赞,因为人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多么抑郁,都应学会苦中作乐,找到生活的希望和乐趣,尽可能给自己一个快乐的心情,因为即使痛苦也是于事无补。《观潮》

1、水军演戏的精彩场面

①写参演战船之多的句子:艨艟数百分列两岸; ②写阵势变化多端的句子: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③写水兵在船上演练技艺之娴熟的句子:如履平地; ④写双方习战之激烈的句子: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⑤写声势之大的句子: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2、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是从哪几方面进行正面描绘的?请各举一个相应的例子。答:形:仅如银线;色:玉城雪岭;声:大声如雷霆;势:际天而来

3、作者引用杨诚斋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答:这两句诗从侧面对潮水的形象做了补充,同时也与段首“天下之伟观”照应,以此加强了读者对海潮之雄伟壮观的强烈印象,并为下文作铺垫。《湖心亭看雪》

1、作者所描写的西湖雪景,透露出了怎样的精神?在文字上有什么特色? 答:透露出了悠远脱俗的精神。其文字简练自然,不事雕琢。

2、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体味本文所用的白描手法 答:文中的白描能够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颇有韵味。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3、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哪些?

答: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答:显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濛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

5、文中在叙写湖心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答: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的喜悦之情,特别是“强饮”表现了作者的豪迈之情。

6、写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 答:怀念故国的深情。

7、结尾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

答:引用舟子的话包含对“痴”字的欣赏,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情。

8、“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为下文埋下伏笔。

9、“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答:写出了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此句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10、第一段“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栾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采用何种手法描绘一个清新淡雅意境的艺术画面?请简析这一意境。答:采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绘出人与自然共同构成的画面,画面透露出了悠远脱俗的精神,而这正是一作者的人格品质的体现。这一境体现了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

11、舟子说作者“痴”,那么,你对这个“痴”字作何理解?

答:作者醉心于自然美景,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他有一般“俗人”所不能理解的清高超俗的情怀,这个“痴”字,对于舟子来说,体现了俗人之见,对于作者来说,是一种赞赏。

12、“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一种生活情操?是否与舟中人两三粒“相矛盾?

答:“独”字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与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10.道中考复习专题考点 篇十

一、最早类

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粟的国家(半坡原始居民)。2.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河姆渡原始居民)。3.商朝的司(后)母戊鼎是现今世界上发现的最大青铜器。4.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西汉早期)之一。5.东汉华佗在世界上最早采用全身麻醉方法(麻沸散)。

6.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最早、最完整的农书(北魏时期)。7.隋朝李春设计、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8.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9.唐朝印刷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10.唐朝文化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

11.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12.北宋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约400年。13.泉州是元朝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

14.郑和下西洋比欧洲航海家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

15.明朝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是当时世界上内容最丰富、考订最详细的药物学著作。

二、“开始”类

1.北京人已经开始使用天然火,还会保存火种。2.我国在春秋时期已经开始使用牛耕。

3.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开端(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4.西域都护的设置是今新疆地区正式隶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开始(公元前60年)。5.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宋元时期,火药在军事上得到广泛使用。6.北宋时,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南宋时,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事业。7.元朝时,回族开始形成。

8.元朝设立宣政院管理西藏事务,西藏开始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的一个行政区域。9.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三、“第一”类

1.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

2.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3.秦末农民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战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4.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时期)。

5.中俄《尼布楚条约》是中俄双方正式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1689年,康熙)。6.鸦片战争是近代西方列强第一次大规模侵略中国的战争(1840—1842年)。7.中英《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1842年)。8.林则徐是我国近代史上“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9.第一次攻占北京的西方列强是英法联军(1860年)。

10.曾国藩开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军事工业(1861年)。11.李鸿章开办的上海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民用企业(1872年)。12.洋务派创办的京师同文馆是我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1862年)。13.孙中山创立的兴中会是中国资产阶级第一个革命团体(1894年)。14.中国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1905年)。15.孙中山是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16.李大钊是中国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人(1918年)。

17.中共“一大”的胜利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1921年)。18.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1927年)。19.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1927年)。20.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支坚强的革命队伍(1928年)。

21.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问题的会议(1935年)。

22.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1937—1945年)。23.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1909年)。24.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是中国近代第一所由国家建立的高等学府(1898年)。25.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奠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初步基础(1953—1957年)。26.《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954年)。27.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1955年)。28.尼克松是历史上第一位访问中国的美国总统(1972年)。29.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

30.东方红一号是我国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70年)。

四、“标志”类

1.中国近代史开端的标志:1840年鸦片战争。

2.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进一步加深的标志:第二次鸦片战争。

3.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的标志: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

4.中国社会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标志: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5.中国近代化开始的标志:洋务运动。

6.洋务运动破产的标志: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7.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标志:1895年“公车上书”。8.辛亥革命开始的标志:1911年的武昌起义。

9.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杂志。10.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1919年在北京爆发的五四爱国运动。11.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的标志: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

12.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开始的标志:1927年南昌起义。

13.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1935年遵义会议上确立了以毛泽东思想为核心的正确领导。

14.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15.中国十四年抗战开始的标志: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爆发。16.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标志: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17.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和中国全面抗战开始的标志:1937年“七七”事变的爆发。18.抗日战争结束的标志: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19.全面内战爆发和人民解放战争开始的标志:1946年,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原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

20.揭开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序幕的标志: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21.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的标志: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

22.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或中国历史新纪元的开始)的标志: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

23.中国现代史开端的标志: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4.彻底废除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的标志:1952年底,土地改革的完成。25.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的标志:1956年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26.“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1976年,粉碎了“四人帮”。

27.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28.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标志: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五、人物类(一)民族英雄类

1.抗击倭寇:戚继光。2.收复台湾:郑成功。3.抗击沙俄:康熙帝。4.虎门销烟:林则徐。5.黄海海战:邓世昌。(二)代表、领导类

1.洋务派:①中央代表:奕;②地方代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2.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3.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

4.新文化运动的代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5.中共“一大”的代表: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李达等13位。

6.黄埔军校的领导:蒋介石(校长)、周恩来(政治部主任)。7.南昌起义的领导: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8.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领导:朱德(军长)、毛泽东(党代表)。

9.西安事变的领导:张学良、杨虎城。

10.辽沈战役的前线指挥:林彪、罗荣桓等。

11.淮海战役的前线指挥: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12.中国近代科技专家:詹天佑。

13.文学艺术巨匠:鲁迅、徐悲鸿、聂耳、冼星海。

14.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先进人物代表:石油工人——王进喜(铁人);党的好干部——焦裕禄;两弹元勋——邓稼先。15.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16.“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六、转折类

1.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2.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战争的转折点。

3.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中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七、中共会议类

1.中共一大:1921年7月,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2.遵义会议:1935年1月,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新中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4.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八、事变类 1.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日本进攻东北军,占领东三省,是中国十四年抗战的开始。

2.西安事变/双十二事变(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逼蒋抗日。

3.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

九、口号类

1.《海国图志》编写的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2.洋务运动旗号: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企业;以“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企业。

3.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民主”“科学”。

4.五四运动的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反对在对德“和约” 上签字、惩办卖国贼曹汝霖等人。

十、战争类(一)侵华战争类

1.1840—1842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2.1856—1860年,英国和法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3.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4.1900—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5.1931—1945年,日本侵华战争。

(二)战役类

1.抗日战争的著名战役:台儿庄大捷——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重大胜利;百团大战——抗战时期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战役。2.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开始: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3.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4.解放南京战役:渡江战役。

十一、数字类

1.中国古代史经历的三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2.三国鼎立:魏、蜀、吴。

3.中国古代四次大分裂之后的统一:秦的统一、西晋的统一、隋的统一、元的统一。4.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5.中国近代史上三大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6.解放战争战略反攻阶段国共决战的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7.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年,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底完成。

8.近现代史上中国社会性质的三次变化: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9.20世纪中国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变: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10.20世纪站在时代前列改变中国命运的三位伟人: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实践: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2.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史上的三件大事: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中日建交(1972年)、中美建交(1979年)。

世界历史

一、“第一”类

1.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是现存的古代世界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2.美利坚合众国(简称“美国”)是美洲第一个独立的国家(1776年7月4日)。3.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世界上第一艘蒸汽轮船(1807年)。4.英国工程师史蒂芬孙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车(1814年)。5.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从英国的棉纺织业开始。

6.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1871年)。7.德国人卡尔·本茨制造了世界上第一辆汽车(1885年)。

8.美国的莱特兄弟制造了世界上第一架成功试飞的飞机(1903年)。

9.俄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1917年11月)。

二、“最大”类

欧洲联盟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三、“标志”类

1.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大化改新(646年)。

2.英国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统治建立的标志:《权利法案》的颁布(1689年)。3.北美独立战争开始的标志:来克星顿的枪声(1775年4月)。

4.法国大革命开始的标志: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1789年7月14日)。5.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珍妮”纺纱机的发明。6.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的标志:瓦特改进蒸汽机的出现。7.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蒸汽机的广泛运用。8.贝多芬在思想上和艺术上成熟的标志:《英雄交响曲》。9.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1848年2月)。10.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标志:电力的广泛运用。

11.世界现代史开始的标志: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1917年)。

12.斯大林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或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标志:苏联新宪法的制定(1936年)。

13.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标志:1939年9月,德军“闪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14.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达到最大规模)的标志:太平洋战争爆发(1941年12月8日)。15.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的标志:《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1942年1月1日)。16.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结束的标志:德国正式签署投降书(1945年5月8日)。17.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标志: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1945年9月2日)。18.“冷战”开始的标志:杜鲁门主义的出台(1947年3月)。

19.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20.“冷战”结束的标志:苏联解体(1991年)。

21.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标志: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四、数字类

1.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2.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颁布的三部重要文献:《权利法案》《人权宣言》《独立宣言》。3.三国同盟:德、意、奥;三国协约:英、法、俄。4.巴黎和会三巨头: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美国总统威尔逊。

5.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三大特点:波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比较长、破坏性特别大。

6.三个法西斯国家:意大利、德国、日本。

7.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逐渐形成的三足鼎立的局面:欧共体、日本、美国。

8.美国冷战政策三个方面的表现:政治上“杜鲁门主义。出台、经济上推行马歇尔计划、军事上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9.20世纪国际格局的三次变动:20世纪20年代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0世纪50年代形成的两极格局;20世纪90年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

五、转折类

1.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萨拉托加大捷(1776年)。

2.美国南北战争(或美国内战)的转折点:《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颁布,成为北方扭转战局并迅速获胜的关键。

3.俄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或俄国1861年改革)。4.日本由封建社会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是日本近代史上一个重大转折点: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

5.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为强盛的工业国:第一、二个五年计划(1928—1937年)的完成。6.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斯大林格勒战役。

六、战争类(一)重大战争类

1.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空前规模的战争。2.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反法西斯国家与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战争。

(二)战役类

1.萨拉托加大捷(1776年):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2.凡尔登战役(1916年):德军由进攻转为防御。

3.斯大林格勒战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

七、法律纲领类

1.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英国确立起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2.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北美脱离英国而独立,成立美利坚合众国。

3.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美国三权分立的联邦制国家。4.法国《人权宣言》:保障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本质。5.《拿破仑法典》:将法国大革命成果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成为资产阶级国家的立法典范。

6.《共产党宣言》(1848年):国际无产阶级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纲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八、国际组织类

1.联合国:1945年10月成立,二战的产物。

上一篇:现代教育技术15在线作业下一篇:办理《留学回国人员证明》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