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雅舍谈吃》散文集:《关於蘋果》

2024-06-20

梁实秋《雅舍谈吃》散文集:《关於蘋果》(精选4篇)

1.梁实秋《雅舍谈吃》散文集:《关於蘋果》 篇一

梁实秋《雅舍谈吃》散文集:《菠菜》

我们常吃的菠菜,非我土产,唐太宗时来自西域。《唐会要》:“太宗时尼波罗国献波棱菜,类红蓝,火熟之,能益食味。”菠菜不但可口,而且富铁质。

前几年电视曾上映的卡通片“大力水手”,随身法宝便是一罐菠菜。吞下菠菜之后,他的细瘦的两臂立即肌肉突起,力大无穷,所向披靡。为什么形容菠菜有此奇效?原因是,美国的.孩子们吃惯牛奶牛肉糖果,怕吃蔬菜。美国人又不善于烹制蔬菜,他们常吃的菠菜是冰冻的菠菜泥。即使是新鲜菠菜,也要煮得稀巴烂。孩子们视菠菜如畏途。所以才有“大力水手”的出现,意在诱使孩子吃菠菜。我们吃菠菜,无论是煮是炒,都要半生半熟不失其脆。放在火锅里,一汆即可。凡是蔬菜都不宜烧得太熟。

在北方,到了菠菜旺季,家家都大量购买菠菜,往往是一买就是半小车子。吃法很多,凉拌菠菜就很爽口,菠菜微煮,立即取出细切,俟凉浇上三和油,再加芝麻酱(稀释过的)及芥末。再则烩酸菠菜也是家常菜之一,菠菜下锅煮,半熟,投入一些猪肉丝,肉丝一变色就注入芡粉汁使之稠和,再加适量的醋,最后洒上胡椒粉;菠菜的颜色略变,不能保持原有的绿色,但是酸溜溜,辣兮兮,不失为一碗别具风味的汤菜。

顿顿吃菠菜,吃久了也腻。北平俗语,吃菠菜太多会把脑门儿吃绿!吃豆腐太多会把两腿吃软!这当然是笑话。菠菜可以晒干,储留过冬。做干菠菜都是拣大棵的去晒。做馅吃是很有味的,如同干扁豆荚一样。

《雅舍谈吃》:梁实秋“美食经”全记录

【编辑推荐】

◆ 大师的吃货哲学。

◆ 梁实秋先生谈吃散文最全珍藏版,收录作者私藏老照片。

◆ 一个人应当像一朵花,不论男人或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要好的朋友。我的朋友之中,男人中算梁实秋最像一朵花。——冰心

◆ 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一粥一饭,都是乡情。《中庸》曰:“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茶饭不缺,食之有味,足慰平生。火腿烧鸭狮子头,海参鱼翅烤羊肉。满汉细点,黄鱼腊肉,人间有味是清欢。汤包烙饼,酱菜豆汁儿,味至浓时即家乡。

【内容简介】

本书为收录梁实秋美食散文最全的一本,收入了梁实秋先生私藏老照片。梁实秋散文成就最高,旷达幽默,文学造诣极高的他,博古通今,谈起吃来,引经据典,信手拈来。

【精彩书摘】

“烧茄子”是北方很普通的家常菜。茄子不需削皮,切成一寸多长的块块,用刀在无皮处画出纵横的刀痕,像划腰花那样,划得越细越好,入油锅炸。茄子吸油,所以锅里油要多,但是炸到微黄甚至微焦,则油复流出不少。炸好的茄子捞出,然后炒里脊肉丝少许,把茄子投入翻炒,加酱油,急速取出盛盘,上面洒大量的蒜末。味极甜美,送饭最宜。

水晶虾饼是北平锡拉胡同玉华台的杰作。和一般的炸虾球不同。一定要用白虾,通常是青虾比白虾味美,但是做水晶虾饼非白虾不可,为的是做出来颜色纯白。七分虾肉要加三分猪板油,放在一起剁碎,不要碎成泥,加上一点点芡粉,葱汁姜汁,捏成圆球,略按成厚厚的小圆饼状,下油锅炸,要用猪油,用温油。炸出来白如凝脂,温如软玉,入口松而脆。蘸椒盐吃。

把米浆、核桃屑、枣泥和在一起在小薄铫里煮,要守在一旁看着,防溢出。很快的就煮出了一铫子核桃酪。放进一点糖,不要太多。分盛在三四个小碗(莲子碗)里,每人所得不多,但是看那颜色,微呈紫色,枣香、核桃香扑鼻,喝到嘴里粘糊糊的、甜滋滋的,真舍不得一下子咽到喉咙里去。

溜黄菜是用猪油做的,要把鸡蛋黄制成糊状,故曰溜。蛋黄糊里加荸荠丁,表面洒一些清酱肉或火腿屑,用调羹舀来吃,色香味俱佳。家里有时宴客,如果做什么芙蓉干贝之类,专用蛋白,蛋黄留着无用,这时候就可以考虑做一盆溜黄菜了。

2.梁实秋《雅舍谈吃》散文集:《关於蘋果》 篇二

面条,谁没吃过?但是其中大有学问。

北方人吃面讲究吃抻面。抻(音chen),用手拉的意思,所以又称为拉面。用机器轧切的面曰切面,那是比较晚近的产品,虽然产制方便,味道不大对劲。

我小时候在北平,家里常吃面,一顿饭一顿面是常事,面又常常是面条。一家十几口,面条由一位厨子供应,他的本事不小。在夏天,他总是打赤膊,拿大块和好了的面团,揉成一长条,提起来拧成麻花形,滴溜溜地转,然后执其两端,上上下下地抖,越抖越长,两臂伸展到无可再伸,就把长长的面条折成双股,双股再拉,拉成四股,四股变成八股,一直拉下去,拉到粗细适度为止。在拉的过程中不时地在撤了干面粉的案子上重重地摔,使粘上干面,免得粘了起来。这样地拉一把面,可供十碗八碗。一把面抻好投在沸滚的锅里,马上抻第二把面,如是抻上两三把,差不多就够吃的了,可是厨子累得一头大汗。我常站在厨房门口,参观厨子表演抻面,越夸奖他,他越抖神,眉飞色舞,如表演体操。面和得不软不硬,像牛筋似的,两胳膊若没有一把子力气,怎行?

面可以抻得很细。隆福寺街灶温,是小规模的二荤铺,他家的拉面真是一绝。拉得像是挂面那样细,而吃在嘴里利利落落。在福全馆吃烧鸭,鸭家妆打卤,在对门灶温叫几碗一窝丝,真是再好没有的打卤面。自己家里抻的面,虽然难以和灶温的比,也可以抻得相当标准。也有人喜欢吃粗面条,可以粗到像是小指头,筷子夹起来卜愣卜愣的像是鲤鱼打挺。本来抻面的妙处就是在于那一口咬劲儿,多少有些韧性,不像切面那样的糟,其原因是抻得久,把面的韧性给抻出来了。要吃过水面,把煮熟的面条在冷水或温水里涮一下;要吃锅里挑,就不过水,稍微粘一点,各有风味。面条宁长勿短,如嫌太长可以拦腰切一两刀再下锅。寿面当然是越长越好。曾见有人用切面做寿面,也许是面搁久了,也许是煮过火了。上桌之后,当众用筷子一挑,肝肠寸断,窘得下不了台!

其实面条本身无味,全凭调配得宜。我见识简陋,记得在抗战初年,长沙尚未经过那次大火,在天心阉吃过一碗鸡火面,印象甚深。首先是那碗,大而且深,比别处所谓二海容量还要大些,先声夺人。那碗汤清可鉴底,表面上没有油星,一抹面条排列整齐,像是美人头上才梳拢好的发蓬,一根不扰。大大的几片火腿鸡脯摆在上面。看这模样就觉得可人,味还差得了?再就是离成都不远的牌坊面,远近驰名,别看那小小一撮面,七八样作料加上去,硬是要得,来往过客就是不饿也能连罄五七碗。我在北碚的时候,有一阵子诗人尹石公做过雅舍的房客,石老是扬州人,也颇喜欢吃面,有一天他对我说:“李笠翁《闲情偶寄》有一段话提到汤面深获我心,他说味在汤里而面索然寡味,应该是汤在面里然后面才有味。我照此原则试验已得初步成功,明日再试敬请品尝。”第二天他果然市得小小蹄膀,细火焖烂,用那半锅稠汤下面,把汤耗干为度,蹄膀的精华乃全在面里。

我是从小吃炸酱面长大的。面自一定是抻的,从来不用切面。后来离多外出,没有厨子抻面,退而求其次,家人自抻小条面,供三四人食用没有问题。用切面吃炸酱面,没听说过。四色面码,一样也少不得,掐菜、黄瓜丝、萝卜缨、芹菜末,二荤铺里所谓“小碗干炸儿”,并不佳,酱太多肉太少。我们家里曾得高人指点,酱炸到八成之后加茄子丁,或是最后加切成块的摊鸡蛋,其妙处在于尽量在面上浇酱而不虞太咸。这是馋人想出来的法子。北平人没有不爱吃炸酱面的。有一时期我家隔壁是左二区,午间隔墙我们可以听到“呼噜——噜”的声音,那是一群警察先生在吃炸酱面,“咔嚓”一声,那是啃大蒜!我有一个妹妹小时患伤寒,中医认为已无可救药,吩咐随她爱吃什么都可以,不必再有禁忌,我母亲问她想吃什么,她气若游丝地说想吃炸酱面,于是立即做了一小碗给她,吃过之后立刻睁开眼睛坐了起来,过一两天病霍然而愈。炸酱面有超死回生之效!

我久已吃不到够标准的炸酱面,酱不对,面不对,面码不对,甚至于醋也不对。有些馆子里的伙计,或是烹饪专家,把阳平的“炸”念做去音炸弹的“炸”,听了就倒胃口,甭说吃了。当然面有许多做法,只要做得好,怎样都行。

面条饮食文化

在中国,最初所有面食统称为饼,其中在汤中煮熟的叫“汤饼”,即最早的`面条。汉刘熙《释名·释饮食》中有索饼;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记有“水引饼”,是一种一尺一断,薄如“韭叶”的水煮食品;唐朝又有称为冷淘的过水凉面;宋朝饮食市场上的面条品种达10种之多,丰富多彩,有插肉面、浇头面等;元朝出现了可以久存的挂面;明朝有制作技术高超的拉面,还有山西等地制作特殊的刀削面;清朝乾隆年间又有经过煮、炸后,再加入菜肴烧焖而熟的伊府面,这些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面条制品。

《荆楚岁时记》说:“六月伏日进汤饼,名为避恶。”恶,疾病和污秽也。伏天苍蝇细菌多,饮食不洁,易患肠道疾病,而“汤饼”用开水沸煮,趁热吃,这可能是古代伏天污染最少的食品,会大大减少疾病的发生。病人抵抗力差,当然要吃最洁净的食品。这也就是为什么千百年来,侍候病人的饭食,多用面条。

今人考证,汤饼实际是一种面片汤,将和好的面团托在手里撕成面片,下锅煮成。如果将“撕”改成“刀削”,就成了至今仍在山西一带广为流传的刀削面。后来制面工艺改为:先揉搓到像筷子那样粗细,一尺一断,盘中盛水浸。“宜以手临铛上,挼令薄如韭叶,逐沸煮”(《齐民要术》),这时面的样子类似宽面条。到晋时,又成细条状。傅玄《七谟》道,“乃有三牲之和羹,蕤宾之时面,忽游水而长引,进飞羽之薄衍,细如蜀茧之绪,靡如鲁缟之线”,这几乎可以和厉恩海的手艺相媲美了。

面条的形状最后定格为长条。到宋代,汤饼也改称为面条(唐时叫“不托”)。面条的这种样子,使人的联想“因势赋形”,把面与生日、寿诞联系起来。按风俗礼仪,过生日贺诞辰吃长寿面。为什么过生日要吃面?宋人马永卿在《懒真子》中说:“必食汤饼者,则世欲所谓‘长寿’面也。”为什么面条能作为人长命百岁的象征?因为面的形状“长瘦”,谐音“长寿”。面条也就成为讨口彩的最佳食品。还有一种说法是:汉武帝时,人们认为寿命长短与人中长短有关,人中长短取决于面孔长短,而面条正暗合“面长”,长寿面由此而来。

面条历史

面条是一种非常古老的食物,它起源于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在中国东汉年间已存记载,至今超过一千九百年。最早的实物面条是由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科学家发现的,他们在10月14日在黄河上游、青海省民和县喇家村进行地质考察时,在一处河漫滩沉积物地下3米处,发现了一个倒扣的碗。碗中装有黄色的面条,最长的有50厘米。研究人员通过分析该物质的成分,发现这碗面条已经有约40历史,使面条的历史大大提前。面条最初只称为“饼”,“水溲饼”、“煮饼”便是中国面条先河—— “饼,并也,溲面使合并也”(引:刘熙《释名》),其意指用水将面粉和在一起所做出的食品均称之为“饼”;以水煮的面条或面块亦全作“饼”称。

在不同朝代均有对面条之记载。由初期的东汉、魏晋南北朝、到后期唐宋元明清都有史料纪录。但起初对面条之名称却不统一,除普遍水溲面、煮饼、汤饼外,亦有称水引饼、不托、馎饦等。“面条”一词直到宋朝才正式通用;“面条”为长条形,花样却多不胜数,什么冷淘、温淘、素面、煎面……皆属“面条”;制面方法之多亦令人叹为观止,可擀、可削、可拨、可抿、可擦、可压、可搓、可漏、可拉……中华面条既属经济饱肚的主食,还可作登大雅之堂的上佳美食。据史录,很多达官贵人均喜吃面,并会以面食招待贵宾。

中国全盛时期–唐朝,便有提到当时宫廷要求冬天要做“汤饼”;夏天则做“冷淘”(冷陶即现今之冷面/过水凉面)。元代出现了可以长期保存的“挂面”;明代又出现了技艺高超的“抻面”。这些制面技艺的出现都为面条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清代最有意义的是“五香面”和“八珍面”的出现,而且在乾隆年间又出现了方便面的前身:耐保存的油炸的“伊府面”。其实中华面食在清朝发展巳相当成熟且穏定,甚至各个地区均有其独特风味,如中国五大名面:四川担担面、两广伊府面、北方炸酱面、山西刀削面及武汉热干面。加上中外文化交流与发展,更令中华面条、面食之文化于全世界大放异彩。

中华面驰名中外,对世界之面食文化亦有深远影响。现今的日本拉面实于一九一二年由中国引入传统拉面制作技巧到横滨。

面条文化

面条主要用麦子面粉制作,于面出现之前,饭、粥为普遍中国人的主食,但当面出现后,面条地位即跟米食平起平坐–北方人主以面食为主粮;南方人虽倚重吃米饭,但面食亦成为重要小吃。

南北两地之面条实有着天壤之别。南方的“面”指以面粉制成的面条,以蛋面为主,用的并非鸡蛋而是鸭蛋黄,面身幼、面质爽口弹牙。其中生面、干面皆有之。广受欢迎的有细条干面及虾子面;北方的“面”则指以小麦磨成的粉,面条多不用蛋,用之以碱水,加入碱水能令面条变得容易消化,故面条成为北方人主要食粮之故。跟南方的相比,北方面条面较粗,面质软滑柔韧。如果在北方如果说“要面”,老板只会给予面粉;而在南方,卖的则会是巳加工好的面条。

北方人以面为主食,因而面食较重其质和量。北方人做面常加时令叶类鲜熟,佐以生葱、生蒜、香菜等调味,味重油多,配料及汤相对较咸,主要是驱寒,饭量大的也可配馒头、烧饼。南方反之,因南方人以米饭作主食,面条为小吃或招待、迎合北方人口味,因小巧习惯喜以小碗盛放,但不放葱姜、叶菜,喜欢放酱油、榨菜、明菜油,一般是挂面,外观和口味对嗜好面条一族来说差强人意。

传统面条当然以人手巧制,由和粉、打面、拉面或切面全用人手,不过南方及北方做面亦有所不同,各具特色。北方出名拉面,固名思义用手拉制而成,拉面要做得软滑但有韧性,绝非易事,需膂力过人,对力度控制要得宜,刚中带柔,才能做出佳品。反观南方面条,却重柔中带刚,爽而不脆,关键亦在做面时的力度,面团和好后,利用人体的弹跳力以大竹压之,面团压簿,最后切成幼条。

要数特色的中华面,首推伊府面,简称“伊面”,既可以汤煮,亦可作干炒,由清乾隆进士伊秉绶家厨所创。伊府面中国南北两方皆有制作,尤以闽、赣最出色。伊府面之特色在于它不用水和面,改用鸡蛋液;经沸水煮后用冷水冲凉、烘干,再用油炸,令其变半成品。因制法独特,可适合不同煮法,所以伊府面确是面中上品及筵席上的特面点。

另一闻名中外的担担面,于一八四一年出产于四川。意思简单之极–挑担叫卖的面;当时民生苦困,一位名叫陈包包的小贩为求生计,挑起担子沿街卖面。虽说面食于古时算为上品,达官贵人均喜爱之;但担担面并不只专卖给有钱人吃,其对象反着眼在平民大众。担担面起初只在横街窄巷摆卖,面质相当粗糙,仅用滚水渌熟,汤底则用辣椒油、豉油,再加少许炸菜,味道辛辣,以作果腹。要到后期才进入了大饭店、宾馆,再与其他小吃登上酒席桌。

在香港极受欢迎的云吞面,面底是生面。生面早时产于广东,以鸡蛋或鸭蛋做面,鸡蛋令面身变得爽口;鸭蛋则令生面增添蛋香。好的生面称为银丝幼面,面要幼,煮后呈黄色,当然要爽口弹牙,不能太硬亦不能太软,而最重要的是,生面煮后不可带碱水味。

面条故事

中华面条除了南北文化各异,其实很多面款亦含不同意义或有其背后独特故事。

传统中华面条——长寿面。中国人每逢生辰设于宴会最后必吃食品,因面条长长的,寓意长命百岁。古时吃长寿面象征祝福新生男婴长命百岁,此世俗一直沿袭下来。吃面时要将一整条面一次过吞下,既不可以筷子夹断,亦不可以口咬断之。吃长寿面除寓意长寿外,也代表敬老。有传黄帝于冬至当日得道成仙,自此以后的每一个冬至都以吃长寿面代表敬老,所以长寿面又称“冬至面”。其实有关“长寿面”的意义众说纷纭,以上仅属其中。

寿辰时吃的面线亦会称为“寿面”。面线以福州最出名,有多种叫法:结婚时送予女方的会叫“喜面”;孕妇于产期吃的称“福面”;以面线相赠亲友的则是“太平面” ;老弱及病者吃的,属健康食品的,面线会被称为“健康面”。民间有传面线乃九天玄女为母亲王母娘娘祝寿而费煞思量所准备之贺礼。因而做面线的人家中都会供奉九天玄女的神像。福州面线的品种繁多,有鸡蛋面线、龙须面线、银丝面线等。(引:《中国名食掌故》)

又例如先前曾提过的“冷淘”,原由当今中国唯一女皇帝——武则天所创。据说武媚娘年轻时天姿国色,十四岁巳被选入宫当才人。因要与青梅竹马的爱人常剑峰分开,临进宫前他俩到一面店吃面。有见当日天气炎热,媚娘灵机一动,与老板研制出柔软可口的“冷淘”。巧遇当天是媚娘生日,为了怀念当年情境,致以后每逢武则天寿辰之日心命御厨烹煮冷淘,直到寿终正寝此习都并未曾变改。(引:《中国名食掌故》)

陕西岐山面又有着另一故事,岐山面又称“和气面”。话说西周时,殷纣王妒忌周文王姬昌功绩,将他囚禁在羑里的城堡。后来周文王回到家乡,乡亲见他因受苦而变得消瘦,都带来大量食物予之补身。周文王为答谢大家对他的爱护,便亲自做面、并以大家带来的食物煮面招呼。当面吃完,大家将剩下的汤倒回,再滔面。这种只吃面、不喝汤的吃法被称为“和气面”。(引自《名食故事》)

另:“面条”为经典黑帮史诗电影《美国往事》的主人公。

相关文献

《夜航船》:“魏作汤饼,晋作不托。”

《释名疏证补》:“索饼疑即水引饼。”

《齐民要术》记有“水引饼”的做法:“细绢筛面,以成调肉〔月霍〕汁,持冷溲之。水引,按如著大,一尺一断,盘中盛水浸。宜以手临铛上,揉搓令薄如韭叶,逐沸煮。”

束皙的《饼赋》说,冬日宜吃汤饼:“玄冬猛寒,清晨之会,涕冻鼻中,霜成口外。充虚解战,汤饼为最。”

后庚阐《恶饼赋》有“王孙骇叹于曳绪,束子赋弱于春绵。”

傅玄《七谟》有“乃有三牲之和羹,蕤宾之时面。”

刘禹锡有诗《赠进士张盥》:“忆尔悬孤日,余为座上宾。举箸食汤饼,祝辞添麒麟。”

3.梁实秋《雅舍谈吃》散文集:《关於蘋果》 篇三

韭菜是蔬菜中最贱者之一,一年四季到处有之,有一股强烈浓浊的味道,所以恶之者谓之臭,喜之者谓之香。道家列入五荤一类,与葱蒜同科。但是事实上喜欢吃韭菜的人多,而且雅俗共赏。

有一年我在青岛寓所后山坡闲步,看见一伙石匠在凿石头打地基。将近歇晌的时候,有人担了两大笼屉的韭菜馅发面饺子来,揭开笼屉盖热气腾腾,每人伸手拿起一只就咬。一阵风吹来一股韭菜味,香极了。我不由得停步,看他们狼吞虎咽,大约每个人吃两只就够了,因为每只长约半尺。随后又担来两桶开水,大家就用瓢舀着吃。像是《水浒传》中人一般地豪爽。我从未见过像这一群山东大汉之吃得那样淋漓尽致。

我们这里街头巷尾也常有人制卖韭菜盒子,大概都是山东老乡。所谓韭菜盒子是油煎的,其实标准的韭菜盒子是干烙的,不是油煎的。不过油煎得黄澄澄的也很好,可是通常馅子不大考究,粗老的韭菜叶子没有细切,而且羼进粉丝或是豆腐渣什么的,味精少不少。中山北路有一家北方馆(天兴楼?)卖过一阵子比较像样的韭菜盒子,干烙无油,可是不久就关张了。天厨点心部的韭菜盒子是出名的,小小圆圆,而不是一般半月形,做法精细,材料考究,也是油煎的。

以上所说都是以韭菜馅为标榜的点心。现在要说东兴楼的韭菜篓。事实上是韭菜包子,而名曰篓,当然有其特点。面发得好,洁白无疵,没有斑点油皮。而且捏法特佳,细褶匀称,捏合处没有面疙瘩。最特别的是蒸出来盛在盘里一个个地高壮耸立,不像一般软趴趴的扁包子,底直径一寸许,高几达二寸,像是竹篓似的骨立挺拔,看上去就很美观。我疑心是利用筒做的模型。馅子也讲究,粗大的韭菜叶一概舍去,专选细嫩部分细切,然后拌上切碎了的生板油丁。蒸好之后,脂油半融半呈晶莹的碎渣,使得韭菜变得软润合度。像这样的韭菜篓端上一盘,你纵然已有饱意,也不能不取食一两个。

普通人家都会做韭菜篓,只是韭菜馅包子而已。真正够标准的韭菜篓,要让东兴楼独步。

青岛何以成为梁实秋“传道的圣境”

“圣境”在乎山海旖旎、民风淳朴

青岛自1891年建置起就是名人荟萃之地,到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特别是随着国立青岛大学的建立,更是有一大批文人名士云集于此,成为一道奇特的历史文化景观。其中,梁实秋算得上是对青岛感触至深、热爱至切的一位了。

梁实秋在青岛虽然只居住了四年,但这四年留下的美好印象,却成为他一生中最惬意、最心仪、最难忘的感受。这可能缘于梁实秋先生淡远而优雅的性情,才会对清新隽秀、人文敦厚的青岛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亲近感。据统计,自梁实秋1930年到青岛至1987年在台湾去世,竟有60多篇文章写到青岛。上世纪八十年代,客居台湾已耄耋之年的梁老先生,在《忆青岛》一文中仍以充满激情的语言描述青岛的美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天堂我尚未去过。”但看到《启示录》所描写的天堂“珠光宝气,未能免俗。真不想去。”已是没有“当年的旖旎风光”的“苏杭对我也没有多少号召力。”“我虽然足迹不广,但北自辽东,南至百粤,也走过了十几省,窃以为真正令人流连不忍离去的地方应推青岛。”梁实秋称之所以做了这番推敲研究,是因为“我曾梦想,有朝一日,可以安然退休,总要找一个比较舒适安逸的地点去居住。”于是,山美、水美、食美、人更美的青岛,终成其“悬想可以久居之地”。

晚年的梁实秋回想起当年与青岛的不期而遇,颇有几分命中有缘的自得。1930年,正在筹建青岛大学的杨振声来到上海,邀请梁实秋和闻一多去青大工作。“上海不是居住的地方,讲风景环境,青岛是全国第一,二位不妨前去游览一次。如果中意,就留在那里执教,如不满意,决不勉强。”学养深厚、坦率正直、性格豪爽的杨振声以其真诚打动了他们。梁实秋十分欣赏这种“先尝后买”的办法,于是在1930年夏天与闻一多来到青岛考察,进行了“半日游览”和“一席饮宴”,结果是立即“接受了青岛大学的聘书”。梁实秋在《谈闻一多》一文中这样追述初到青岛的印象:“我们雇了两辆马车,观光全市,看了海滨公园、汇泉浴场、炮台湾、湛山、第一公园、总督府,到处都是红瓦的楼房点缀在葱茏的绿树中间,而且三面临海,形势天成。我们不禁感叹,我们中国的大好河山真是令人玩赏不尽……”

在青岛居住越久,梁实秋对这方土地的喜爱越加强烈和深刻。他在回忆中兴致盎然地写道:“有时候我们坐车到栈桥,走上伸到海中的长长的栈道,到尽端的亭子里乘凉。海滨公园也是我们爱去的地方,因为可以在乱石的缝里寻到很多的小蟹和水母,同时这里还有一个水族馆。第一公园有老虎和其他的兽栏,到了春季樱花盛开可真是蔚为大观,季淑叹为奇景,一去则留恋不忍走。后来她说美国西雅图或华盛顿的樱花品种不同,虽然也颇可观,但究比青岛逊色。我有同感。”

梁实秋喜爱青岛的环境,可以说达到了如醉如痴的程度,这种喜欢中又以对大海的喜爱为最盛。用他的话说,青岛之美不在山而在水。宽广而水浅的汇泉海滩,细软如金沙的海水浴场,乃至峻峥又巉险的海滨崂山,山麓泻溪流的群峰九水,都是梁实秋携妻伴友、恣意山水、流连忘返的去处。

梁实秋对青岛市容洁净和气候适宜的印象也十分深刻。“青岛的整齐清洁的市容一直维持了下来,我想在全国各都市里,青岛是最干净的一个。”“青岛的天气属于大陆气候,但是有海湾的潮流调剂,四季的变化相当温和。称得上是‘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的好地方。冬天也有过雪,但是很少见,屋里面无需生火不会结冰。夏天的凉风习习,秋季的天高气爽,都是令人喜的,而春天的百花齐放,更是美不胜收。”这些溢美之词,是一位走遍南北西东、也到过许多名城的大文人的所情所感,没有一丝矫揉造作,却是带有一些童趣质朴的恳切和真诚。

齐鲁文化养育的青岛民众的“君子之风”,是对梁实秋产生强烈吸引力的又一大亮点。他以一位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的独到和细腻的目光观察到:“青岛民风淳朴,每于细民中见之。我初到青岛,看到人力车夫从不计较车资,乘客下车一律付与一角,路程远则付二角,无争论者。这是全国没有的现象……虽然小事一端,代表意义很大。无怪乎有人感叹,齐鲁本是圣人之邦,青岛焉能不绍其余绪?”梁实秋虽然是中国现代集中西文化大成的文学大家,但他的骨子里或者说其母体文化仍是儒家思想的根基。在青岛这样一个深受欧洲风气影响的美丽城市里,竟然邂逅到如此纯正的中华传统民风世俗,他的欣喜之情可想而知。

还有两个细节,梁实秋感触深刻,一再提及。一是对青岛人力车夫的评价,“山东大汉,彬彬有礼”。他说,闻一多来自武汉,武汉的脚行车夫之类的那股气焰他是深知的。我在上海住了三年,上海的脚行车夫之类的那个风度我也是领教够了的。如今来到孔孟之邦,居然市井斗筲之民也能知礼,令人惊异。而马车车夫也然。有一次他乘马车在坡头行走,山上居民接水的橡皮管横亘路上,四顾无人,马车轧过去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车夫却停车,下车,把水管高高举起,把马车赶过去,再把水管放下来,一路上如是折腾者有三数次,车夫不以为烦。二是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房东。“胡适之先生早就有意约我到北京大学去教书,几经磋商,遂于1934年7月结束了我们的四年青岛之旅。临去时房屋租约未满,尚有三个月的期间,季淑认为应该如约照付这三个月的租金,房东王先生坚不肯收,争执甚久。我在旁边呵呵大笑:‘此君子国也!’房东拗不过去,勉强收下,买了一份重礼亲到车站送行。”可以想见,对于梁实秋来说,如此圣人遗风、圣良之地,怎能不是“圣境”也。

“圣境”在乎驰骋文坛、恣意挥洒

1930年的青岛,是梁实秋走出上海人性论争尴尬处境的庇护所。来青之前,梁实秋在上海的生活极不轻松。1926年,他的一篇《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激起千层浪。在“国破山河在”的危急时刻,左翼文化力量正致力于救国救民的历史使命,而梁实秋却抱着艺术至上、文艺自由的观念,宣扬文艺的自由独立性,这无疑与时代的要求相悖。因此,他无意中被卷入了那场分不清是政治还是学术的激烈争斗,深以孤立无援为苦。种种让人意想不到的打击和困扰,使他筋疲力尽、心力交瘁。梁园虽好,然非久居之地,厌倦了文坛争斗的梁实秋渐萌退志。恰于此时,杨振声向他发出了邀请,于是他带着一身的疲惫和失落,也带着对新生活的希冀和憧憬,开始了在青岛大学的生活。

梁实秋在青岛的四年,人生事业和学术成就斐然。鲁迅说青岛是梁实秋布道的天下,于是便不肯来,足见梁实秋当年在青岛的影响力。梁实秋“布道”,布的是古典主义文学观及其背后蕴涵的新人文主义思想。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一渊源,新月派诗人杨振声在担任国立青岛大学校长后,才力邀梁实秋前来任教。梁实秋的到来又吸引了众多新月派名士,那时云集国立青岛大学的除杨振声外,还有闻一多、沈从文、孙大雨和女诗人方令孺等,一时间新月派成为青岛的文化符号,处于各种文学与历史目光的交汇点上。

梁实秋在青岛大学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在教书和图书馆建设方面都有卓越贡献。当年梁实秋教授只有28岁,他的学生王昭建回忆,梁先生相貌堂堂、举止温文,衣着淡雅不俗。他主讲《欧洲文学史》《莎士比亚》《戏剧入门》等课程,由于他学问渊博、思维敏捷、语言生动,而且授课时间观念极强、讲课紧凑而从容、语言精炼形象,擅长深入浅出、使人喜听易懂,所以教得游刃有余、有声有色,深得学生欢迎。他十分注重图书馆建设,不仅对工作认真负责、科学运筹、严格管理,而且主持成立了图书委员会,创办了《图书馆专刊》,使图书馆建设出现了崭新局面。在他的.领导下,图书馆不只是采藏书籍和负责学生的借阅,而是把目光放在了指导学生读什么样的书和应该怎样读书上。作为学贯中西的大家和莎士比亚研究的专家,梁实秋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在大量采购中外图书和中文线装古籍的同时,重点采购各种版本的莎士比亚著作。很快,莎士比亚作品的数量多、版本全,成为青岛大学图书馆的一大特色。到了1931年4月,青大图书馆中就有中文图书三万余册,外文图书八千余册。

梁实秋在青岛最重要的作为是启动了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工作。1930年,应胡适之约,他平生最为人所钦仰也是规模最为浩大的“工程”--翻译莎士比亚全集正式展开。这一几乎耗费了他大半生岁月的纪念碑式的事业,正是在青岛举行的奠基礼。还是在他到达青岛不到半年的时候,任事于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翻译委员会的胡适,雄心勃勃地制订了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计划。为实施这个计划,物色了闻一多、徐志摩、陈西滢、叶公超和梁实秋五人。对这一庞大计划,梁实秋从一开始就十分积极,从此他个人的命运就注定和伟大的莎士比亚的英名联系在一起,伴他走完漫长的人生旅途。他没有愧对朋友的期望,以难以置信的毅力和耐性年复一年地工作着。特别当闻一多、徐志摩等小试身手便纷纷放弃了翻译计划后,他独任艰巨,一个人默默地把全部任务承担了起来。他的翻译坚持忠于原文,尽可能逐句翻译,绝不删略原文,信实而不失典雅流畅,还尽可能保留莎剧的标点。莎士比亚的翻译是梁实秋文学事业的辉煌成就之一,为我国引进世界文学艺术珍品做出了非凡贡献。

在青岛四年中,梁实秋除了翻译莎士比亚著作,还抽空译了《织工马南传》《西塞罗文录》,并且主编天津《益世报》的一个文艺周刊。另外,研读杜甫也是梁实秋的爱好。钟情于杜甫,梁实秋的理由是“喝茶要喝好茶,饮酒要饮好酒,为什么读书不读第一流的作品呢?”他依据“试金石学说”拟定了一个判断作品优劣的标准:“以五十年为期,经过五十年时间淘汰而仍不失其阅读价值者斯为佳作。”照他看来,杜诗的“价值”绝不是“五十年”的问题了。在青岛,他用两年多的时间苦心搜集到六十多种版本的杜诗。从此,一部仇兆鳌的《杜诗译注》一直跟了他五十年,都被“翻烂了”。全部1349篇杜诗,他全部“圈点了一遍”。举凡仇注、钱注、朱注、九家注、千家注等等,他莫不耳熟能详,且能洞烛其利弊。对于梁实秋这位现代文学大家而言,青岛不仅是他由衷喜爱的风水宝地,更是他人生际遇由衰转兴,人生事业进入高潮、走向巅峰的龙兴福地,如此“圣境”实属难求!

“圣境”在乎高朋满座、意气风发

在青岛,梁实秋工作和创作风生水起,生活品质也极高。梁实秋极重友情,用他的话说,“朋友居五伦之末,其实朋友是极重要的一伦。……如果以友谊作基础,则其他的各种关系如父子夫妇兄弟之类均可圆满地建立起来。”他本人就是这样一位可以心心相印的良朋佳侣,好友之间不管是谑浪笑傲,还是静室晤对,都能营造出浓厚的生活乐趣和体现出沁人心脾的情致。他在青岛来往最多、关系也最亲密的,自然还要首推闻一多。那时候,闻一多正醉心于中国古籍的整理与研究。梁实秋常去找他聊天。在闻一多的宿舍里,梁实秋坐着一把“老树根雕刻成的太师椅”,与老朋友平静地谈道论文。他们友情笃厚、经历相似、水平相当,纵论芸芸大千世界的人生众相、浩繁精神世界的曲折波澜,永远有着说不完、谈不尽的话题。

离开了新月社的老朋友,喜结“良缘”的梁实秋在青岛大学与善饮酒的教授又形成了一个新圈子,号称“酒中八仙”。其中,他与杨振声、闻一多、赵太侔和女诗人方令儒等都是这圈子里的铁杆成员。梁实秋记述:“呼朋聚欢,三日一小饮,五日一大宴,豁拳行令,三十斤花雕一坛,一夕而罄。七名酒徒加上一位女史,正好八仙之数,乃自命为酒中八仙。”自结八仙善缘之后,梁实秋与他的酒友们的生活骤然增添了无限风光。每到周六开完校务会议,就互相吆喝着一齐来到学校附近的一家顺兴楼酒馆,当场打开三十斤一坛的绍兴老酒,“品尝之后,不甜不酸,然后开怀畅饮。”常常是要喝到夜深人静,玉山倾颓,兴尽乃止。其中,校长杨振声禀性豪爽,不但酒量如海,而且擅长“拇战”。每喝到兴起时,即挽袖挥拳,呼五喝六地划起拳来。更有趣的是,“酒中八仙”在青岛嫌地方偏狭,有时还结队远征,近则济南,远至南京、北京,放出话来:“酒压胶济一带,拳打南北二京”。“高自期许,俨然豪气干云的样子”。有一次,年届四旬的胡适路过青岛应邀赴宴。席间,他看到八仙猜拳豪饮盛况大吃一惊,吓得把太太给他的刻有“戒酒”二字的金戒指戴上,郑重宣告:“此乃内子所赐,胡某素有惧内美名,从不敢犯戒,敬请诸位鉴谅。”八仙们见胡教授如此认真,也就不再勉强。

梁实秋本来就好酒,在青岛时正是三十岁上下的年纪,可谓是正得其时的英雄有了用武之地,堪称“酒中八仙”之骨干力量。在纵情畅饮中,他的文学天赋不仅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而且还对饮酒的妙处作了深入的总结和概括。他说:“酒能消弱人的自制力,所以有人酒后狂笑不止,也有人痛哭不已,更有人口吐洋语滔滔不绝,也许会把平夙不敢告人之事吐露一二,甚至把别人的隐私也当众抖露出来。最令人难堪的是强人饮酒,或单挑,或围剿,或投下井之石,千方百计要把别人灌醉。有人诉诸武力,捏着人家的鼻子灌酒,这也许是人类长久压抑下的一部分兽性之发泄,企图获取胜利的满足,比拿起石棒给人迎头一击要文明一些而已。那咄咄逼人的声嘶力竭的豁拳,在赢拳的时候,那一声拖长了的绝叫,也是表示内心的一种满足。在别处得不到满足,就让他们在聚饮的时候如愿以偿吧!”尽管梁实秋也再三强调喝酒应以“花着半开,酒饮微醺”为最佳,但仍是感酒酣耳赤种种状态有着令人惬意的情趣。自古文人多豪饮,人生难得几回醉。这也算得上是平日里文质彬彬、咬文嚼字的文人之间,可以袒露胸怀、赤诚以见、不拘小节、放浪形骸的一次次展示吧。

好酒之人不能忘情口腹之欲。青岛好吃的东西很多,最为梁实秋津津乐道的还是青岛的海鲜,他在《忆青岛》和《雅舍谈吃》的多篇文章如《西施舌》《烤羊肉》《乌鱼钱》《韭菜篓》《饺子》中回味不止。“青岛的海鲜也很齐备。像蚶、蛤、牡蛎、虾、蟹以及各种鱼类应有尽有。西施舌不但味鲜,名字也起得妙,不过一定要不惜工本,除去不大雅观的地方,专取其洁白细嫩的一块肉,加以烹制,才无负于其美名,否则就近于唐突西施了。以清汤氽煮为上,不宜油煎爆炒。顺兴楼最善烹制此味,远在闽浙一带的餐馆以上。在青岛顺兴楼宴会,最后上了一钵水饺,饺子奇小,长仅寸许,馅子却是黄鱼韭黄,汤是清澈而浓的鸡汤,表面上还漂着少许鸡油。大家已经酒足菜饱,还是给吃的精光,连连叫好。”呼朋聚饮,推杯换盏,猜拳行令,薄暮入席,夜深始散。或论道谈艺、或仗策漫游、或饮酒作乐。有了这么多亲朋好友相伴而欢,梁实秋在青岛度过了他一生中少有的快乐时光。“酒中八仙”的怡悦往事,带给梁实秋的是无尽的美好回忆。

4.梁实秋《雅舍谈吃》散文集:《关於蘋果》 篇四

对虾:虾营养丰富,且肉质松软,易消化,对身体虚弱以及病后需要调养的人是极好的食物;虾中含有丰富的镁,能很好的保护心血管系统,它可减少血液中胆固醇含量,防止动脉硬化,同时还能扩张冠状动脉,有利于预防高血压及心肌梗死;虾肉还有补肾壮阳,通乳抗毒、养血固精、化瘀解毒、益气滋阳、通络止痛、开胃化痰等功效。 肥膘肉:肥膘肉中含有多种脂肪酸,能提供极高的热量,并且含有蛋白质、B族维生素、维生素E、维生素A、钙、铁、磷、硒等营养元素;但肥猪肉中胆固醇、脂肪含量都很高,故不宜多食,而肥胖人群及血脂较高者则不宜食用。

荸荠:荸荠中含的磷是根茎类蔬菜中最高的,能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维持生理功能的需要,对牙齿骨骼的发育有很大好处,同时可促进体内的糖、脂肪、蛋白质三大物质的代谢,调节酸碱平衡。因此荸荠适于儿童食用。荸荠有一定的抑制细菌作用,对降低血压、防治癌肿也有一定效果。荸荠含有粗蛋白、淀粉,能促进大肠蠕动。荸荠所含的粗脂肪有滑肠通便作用,可用来治疗便秘。荸荠质嫩多津,可治疗热病津伤口渴之症,对糖尿病尿多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荸荠水煎汤汁能利尿排淋,对于小便淋沥涩通者有一定治疗作用,可作为尿路感染患者的食疗佳品。荸荠还含有一种抗病毒物质可抑制流脑,流感病毒,能用于预防流脑及流感的传播。

鸡蛋清:鸡蛋清富含蛋白质和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和少量醋酸,可以增强皮肤的润滑作用,保护皮肤的微酸性,以防细菌感染;此外,鸡蛋清还具有清热解毒作用;我国中医还认为,鸡蛋清性微寒而气清,能易经补气,润肺利咽,清热解毒,有助于延缓衰老。

上一篇:食品安全知识在线模拟考核系统下一篇:安防行业电子简历模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