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亮桌面变变变教学设计

2024-12-19

漂亮桌面变变变教学设计(精选13篇)

1.漂亮桌面变变变教学设计 篇一

纸杯变变变

教学目标:

1、认识纸杯小作品的结构特点,通过观察、小组合作能简单地设计、制作纸杯作品并进行评价。

2、在学习活动中增近与他人的合作、交流意识,增强节约自然资源的环保意识。

(点评:目标制定的简洁明了,易操作,符合新课程的要求。)教学重点:掌握作品的制作方法,使作品生动、可爱,富有创意。教学难点:分割、组合等基本的制作方法并有所创新。教学准备:

1、四组材料袋:内装一次性纸杯、剪刀、双面胶、水彩笔、手工纸、皱纸,毛线绳、记录表和一个纸质垃圾袋。

2、课件、展示板。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随时可以见到废弃的纸杯,请看大屏幕(出示废弃纸杯堆积成山的课件)。今天老师也带来了几个使用过的纸杯。如何让它们变废为宝呢?那我们就一起走进“纸杯变变变”看一看吧!

板书课题:纸杯变变变

(过渡:不要小看这纸杯哦,它可有神奇的魔力。来咱们共同喊出口号:“魔力,魔力,随心所欲,纸杯——变、变、变。)

二、大开眼界

1、纸杯大变形。(出示课件:由废纸杯制成的纸杯娃娃、小鱼、熊猫等图片)

2、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用心思考,纸杯是怎么变的?(点评:此环节设计很好,意在引导学生通过认真观察上述作品,认识它的组成及结构特点。但在教学过程中每幅作品给学生观察的时间太短,学生还未看清作品的组成、特点,就一晃而过了,以致学生在进入下面环节——“放飞梦想”、“创意空间”时,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浪费了有效教学时间。)

(过渡:怎么样,纸杯的魔力不小吧。只要我们动动脑,动动手,就会拥有神奇的魔力。)

三、放飞梦想

想一想:一次性纸杯还会做成什么?一个纸杯、两个纸杯„„

(过渡:同学们说的真好,有了梦想,就有了放飞的力量)

四、创意空间

1、温馨提示:(课件展示)

(1)小组先商定设计一种图案,后制作;

(2)组长要合理分配组员的角色。如记录员、材料员、剪纸员、粘贴员;

(3)完成之后,给作品起一个名称,填写记录表;(4)特别提醒大家:操作时一定要注意安全,钻洞时当心别把手弄破;

(5)每组工具袋中有一个废品回收袋,请将不用的材料放进回收袋,保持桌面卫生。

(点评:此时的温馨提示,既提供了作品制作的方法要求,又提出了作品制作的安全要求,还关注了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

2、分组活动:(1)教师一同参与,要注意设计创作慢的组的同学,适当指导,提醒学生要注意多交流,积极尝试,及时鼓励敢于创新的学生,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点评:在此环节,教师未给学生设置任何框框,而是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自行设计创作作品。教学过程中,教师时而引导学生多交流,积极尝试,及时鼓励敢于创新的学生,时而加入小组队伍,和学生一同出主意、想办法,提醒学生要注意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这样一来,弥补了上环节留给学生观察作品时间少之不足,同时又使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得到充分展现。)

(2)老师看到大多同学都已经完成,就进行一次作品展示会吧。

五、成果展示

(过渡:同学们的手真灵巧,都已经做好了。)

1、组织学生评价

我们请每组选派代表上来介绍作品,介绍时要把作品名称和作品特色说清楚。其他同学当评委评一评,比一比。

(点评:学生通过充分想象、小组合作,设计创作出了纸杯娃娃、孔雀、笔筒等不同的作品。)

相机鼓励:不错!你们的作品很有创意!合作得也很好!为自己鼓鼓掌吧!

2、颁奖。(最佳创新奖、最佳组织奖、优秀作品奖、鼓励奖)。

六、魅力无限

1、今天,同学们用废旧纸杯创作出各种各样、造型各异、非常有创意的作品。其实在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废弃物。只要我们开动脑筋,发挥想象,精心制作,就可以变废为宝,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惊奇与色彩。展示教师自制的作品。(过渡:魔力,魔力随心所欲,纸杯变变变——出示展示板,见照片)

(点评:此环节,教师将学生的单个作品引向了多个作品,由简单的小制作引向了可观赏的美术作品,深化了教学主题,拓展了学生视野。)

2、课下,请同学们再展开丰富的想象,再制作一个更精彩的作品。

(简评:从教学目标出发,通过激趣导入、作品引路、展开想象、分组创作、作品展示、拓展提升等环节的精心设计,向我们展示了一节由学生为主体的小组合作学习的生动课例,值得大家学习借鉴。)

2.漂亮桌面变变变教学设计 篇二

本节课是教材修订后新增的内容,教材编排了四个环节:①探索两位数与11相乘的计算规律;②探索十位相同且个位上相加都等于10的两个两位数相乘的计算规律;③探索形如(a-1)(a+1)的乘法算式与形如a×a的乘法算式的关系;④回顾探索活动的过程。

【初稿】按照教材编排按部就班

第一次教学时,笔者在教材设计的教学流程上作了一点细微的调整。

1.师生计算比赛,教师口算,学生笔算

师:我们来一场计算比赛怎么样?就比两位数乘两位数。全体小朋友组成一组,老师一个人一组。只要有一个小朋友比我算得快,而且算对,就算你们赢。

……

2.探索两位数乘11的计算规律

(1)观察24×11,53×11,62×11乘数的特点;

(2)计算得数,比较一个乘数的每个数位上的数和得数的每个数位上的数的关系;

(3)指着竖式说说你的发现,并将发现概括成“两头一拉,中间一加”;

(4)根据发现完成23×11,64×11,59×11,将规律完善成“两头一拉,中间一加,满十进一”,并通过计算进行验证;

(5)速算挑战:21×11,52×11,72×11,67×11;

(6)回顾探索两位数乘11的计算规律的过程。

3.探索“头同尾合十”的计算规律

(1)观察22×28,35×35,56×54的乘数的特点,发现a.两个乘数“十位上”的数相同;b.两个乘数“个位上”的数相加等于10,揭示这类乘法算式有一个名称“头同尾合十”;

(2)计算得数,比较两个乘数和积之间的关系,小组讨论并思考:积的末两位是怎么得来的?末两位前面的数呢?

(3)发现规律,并将规律概括成“末两位个乘个;前面数十乘哥”;

(4)根据发现完成15×15,43×47,69×61,特别提醒最后一题计算时十位上要用0“占位”,并通过计算进行验证;

(5)回顾探索“头同尾合十”的乘法算式的计算规律的过程。

4.探索形如(a-1)(a+1)的乘法算式与形如a×a的乘法算式的关系

直接运用规律写出得数,并比较每组的两道题,说说有什么发现。

(2)仔细观察这些题目,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a.每组第一题两个乘数个位上都是4和6

b.每组第二题两个乘数个位上都是5

c.每组十位上的数相同

d.下面一题的得数比上面一题的得数多1

(3)讨论:为什么两题的得数会相差1?你能用刚才的规律来解释一下吗?

(4)为什么不比前面的过程?

(5)你能根据35×35=1225推算出一个得数比它小的算式吗?你能根据56×54推算出一个比它得数大1的算式吗?

5.回顾探索活动的过程,并说说有什么收获

【反思】学生缺乏探究的内驱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数学活动的兴趣是学生有效参与数学学习的前提。探究规律的活动一般都是在反复的计算探究中展开。本节课中,学生的探究兴趣不够持久,一开始教师与学生的比赛形式激发了学生一定的探究欲望,但这种欲望在后面反复的计算、验证中渐渐变得模糊,以至于到了后半部分,学生只是跟着老师的指引按部就班地往前走,这也导致了后面的探究方向不明,探究活动驻足不前。

【一改】改变出场方式,让探究有兴趣

(1)出示口算

(2)出示:先观察前三题,再填出()里的数。

(3)出示:

师:你能直接口算吗?

生:不能。

刘同学:我能。

请刘同学口算,其他同学列竖式计算进行验证。

验证结果:刘同学计算正确。

师:刘同学真的可以口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吗?这次我们直接来比赛好不好?刘同学口算,其他同学列竖式计算,只要有一个小朋友比刘同学算得快,而且算对,就算你们赢。否则就算刘同学赢。怎么样?

生:好。

……

三轮比赛的结果都是刘同学赢。

【反思】为了让学生的探究兴趣保持得更持久,生生比赛的形式更好地为学生营造了认知冲突的氛围:我不能口算的题目,为什么这个小朋友却可以轻松口算,而且又快又准确,他有什么秘诀吗?带着这样的疑问,学生不知不觉间就被引导到了探究规律的大门前。

从第一组可以直接口算的题目,到第二组通过观察简单的规律再填写得数的题目,再到第三组,一下子找不到计算的规律,就在大部分学生认为必须通过竖式计算才能算出得数时,却有一位学生表示:我可以口算。使其他学生对其速算水平产生了无限的崇拜与羡慕之情,想要与他一样成为速算高手的愿望,一下子激发起了他们强烈的探究并掌握规律的欲望,为下面的探索活动做好了心理铺垫。

【二改】改变探究过程,让探究有方向

“探究两位数乘11的计算过程”教学片断:

(1)师:你也想成为刘同学那样的口算高手吗?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琢磨一下他是怎么巧算的吧。先来观察一下这些题目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吧。

生:这些题目都是两位数和11相乘的。

师:是不是任何两位数乘两位数刘同学都是可以口算的?

生:不是的。只能口算两位数乘11。

师:你认为两位数乘11的算式里面———

生:藏着规律。

师:看来,应用规律可以把复杂的计算变得简单,可以提高计算的速度。

(2)师:那就让我们用眼睛认真观察,再用心仔细比较:两位数乘11的积的每一位上的数和原来的两位数比较,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积的百位就是原来的十位。

生:我发现积的个位就是原来的个位。

生:我发现积的十位是加起来的。

……

师:我们不仅发现了两位数乘11的计算规律,还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了,就是“两头一拉,中间一加”。

(3)师:我们发现的这个规律是否一定适用于所有的两位数乘11的算式呢?

生:不一定。

师:我们可以怎样来验证呢?

生:可以举例计算验证。

师:请你们每人举两个两位数乘11的算式,先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得数,再列竖式验证。

生:45×11=495。

师:对吗?

生:对。

师:竖式验证出来得数正确吗?

生:正确。

生:57×11=627。

师:对吗?这个好像不符合“两头一拉,中间一加”的规律啊?

生:这个加起来超过10了。

师:也就是说,“中间一加”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进位。

师:对,满十要怎么办?

生:往百位进一。

师:竖式验证出来得数正确吗?

生:正确。

师:再观察刚才的规律,后面还要加上“满十进一”。

师:有哪个小朋友也是举了这样需要满十进一的例子的吗?你的计算正确吗?

师:有了这个规律是不是就可以快速计算了呢?

……

【反思】“探究规律”课,一方面要使学生能应用发现的规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另一方面,要使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规律的一般过程。无疑,对于“探究规律”的课而言,后者的重要性也是毋庸置疑的。从三年级上册开始,教材就开始有意识地安排一些探究规律的课程,目的就是使学生积累探究规律的经验,经历探究活动,感受探究的过程,培养和发展初步的分析能力和合理推断能力。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注意引导学生探究的方向,没有方向的探究活动就如没有舵的船,必然偏离它的航向。

在本次教学中教师用一句“是不是任何两位数乘两位数刘同学都是可以口算的?”给学生指明了探究的方向。在本次探究活动中,我们要研究的是两位数乘11的算式,而不是所有的两位数乘两位数都可以的。这样,在之后的自主举例中学生也就有了明确的方向。有了方向的探究活动,可以大大提高探究的效率。

【三改】引领自主探究,让探究有方法

“探究头同尾合十的计算过程”教学片断:

(1)师:刚才你们和刘同学进行了一场计算比赛,看得老师也跃跃欲试,我们也来比一比怎么样?老师找一个同学说一个两位数,老师也说一个两位数,老师口算,你们竖式计算,一个小朋友用计算器计算,还是谁先算得又对又快就是谁赢,好吗?

生:我出46。

师:我出44,得数是2024。我算得对吗?

生:对。

生:我出87。

师:我出83,得数是7221。我算得对吗?

生:对。

生:我出37。

师:你们猜猜老师会出什么数?

生:33。

师:你为什么猜33?

生:因为十位是相同的,个位加起来是10。

师:老师和你心有灵犀,我出33,得数是1221。

师:这个同学发现了,老师出的数都是有规律的。

师:观察这3个算式,有这样的规律吗?

生:有的。十位相同,个位加起来是十。

师:像这样的算式我们给它一个名称———“头同尾合十”。

师:这样的算式,你们要列竖式计算,老师只要口算,你们有什么想法?

生:里面有什么规律?

师:回忆一下,刚才我们学习两位数乘11的计算时是怎样研究规律的?

生:先算出得数。

生:再找出规律。

生:再举例验证。

师:请你们先算出得数,再小组讨论一下发现的规律。

生:积的末尾是两个乘数的个位相乘。

师:简单地说就是“末两位个乘个”。

生:末两位前面的数是十位上的数乘比它大1的数。

师:简单地说就是“前面数十乘哥”。

师:他们说的对不对,让我们来看一看。

师:怎样验证?

生:继续举例验证。

学生举例,先用规律计算,再列竖式验证。

展示:

生:43×47=2021

师:符合规律吗?

生:符合的。

生:21×29=69

师:他的计算正确吗?

生:不正确。应该是609。

师:这两个哪个才是正确的?怎样知道?

生:可以估算。20×30=600,得数应该接近600。

师:那竖式计算的结果呢?是609吗?

生:是的。

师: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9乘1的得数是一位数,应该在前面添一个0。

师:这个0的作用是什么?

生:占位。

师:从这一题我们可以发现,“末两位个乘个”,如果乘得的积是一位数,怎么办?

生:用“0”占位。

还有别的同学举了个位上是1和9的例子吗?

生:91×99=9009

……

【反思】近年来,我们的数学课堂开始追求“开放”,倡导能让学生动手的教师不代办,具体实施时这个“度”的把握就变得至关重要。如果让放手变成放任,就会导致学生活动的低效甚至是无效。因此,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同时,也要适时指引学生运用适当的探究方法,有了科学的方法,学生才能开展有效的探究活动,快速发现规律,培养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时提升数学活动的经验。

本次教学中,探究“头同尾合十”的计算规律前,先用“回忆一下,刚才我们学习两位数乘11的计算时是怎样研究规律的?”这个问题,帮助学生回忆了“两位数乘11”的探究经验,同时也为接下来的探究点明了具体的探究方法,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做到“有的放矢”。在探究“头同尾合十”的计算规律时,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空间,不同的学生能有不同的发现,符合课标中“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基本理念。并且,学生再次经历了列式计算、观察两个乘数和积之间的关系、发现积的规律、举例验证、通过验证归纳出具有一定科学性的规律的过程。在这个探索过程中,人人都能有发现,采用的小组合作形式可以让学生团结合作,在思维的碰撞中擦出新的火花。在后面的反馈过程中,每个小组都能说出前面的两个发现,有两个小组在深度探究后有了第三个发现:末两位前面的数等于两个乘数十位上的数乘比它大1的数。学生不仅获得了规律,更获得了探索规律的方法。

【四改】引导观察比较,让课后有思考

“探索形如(a-1)(a+1)的乘法算式与形如a×a的乘法算式的关系”教学片断:

(1)你能应用刚才发现的规律快速计算吗?

学生快速计算,校对得数。

师:你有什么发现吗?

学生快速计算,校对得数。

师:现在能说说你的发现了吗?

a.每组第一题两个乘数个位上都是4和6。

b.每组第二题两个乘数个位上都是5。

c.每组十位上的数相同。

d.下面一题的得数比上面一题的得数多1。

师:你能应用规律快速写出得数吗?

学生快速计算,校对得数。

师:你能自己创造一组这样的算式吗?

生:34×36=1224,35×35=1225。

师:为什么两题的得数会相差1?

生:4×6=24,5×5=25,25-24=1。

师:为什么不比前面的部分?

生:因为十位都是相同的,所以末两位前面的数肯定是相同的。

(2)下面哪些题目可以用今天学习的规律进行计算?

生:(1)(4)(6)是“头同尾合十”的题目可以用规律计算。

生:(3)(7)是两位数乘11的题目可以用规律计算。

师:剩下的②⑤⑧呢?

生:不是今天学习的规律。

师:这些是“尾同头合十”的题目,你们可以在课后运用今天学习的探索规律的方法来探索一下其中隐藏的规律。

【反思】学习数学最好的方法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让学生自己把要学的数学知识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课堂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完整地经历提出猜想、验证猜想、表达规律和应用规律的过程。

课尾,依次出示三组“头同尾合十”的算式,让学生再次经历了自主探索并描述规律的过程。教师充分放手,鼓励学生自主观察、计算和比较,在明确这类算式共同特点的基础上,主动发现其中的规律,进一步积累探索规律的学习经验,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最后出示的“下面哪些题目可以用今天学习的规律进行计算”的分类题目,不仅让学生再一次明晰了今天学习的两种规律的特征,还给学生留下了课后的思考:“与‘头同尾合十’的外部特征相当类似的‘尾同头合十’的题目中究竟蕴藏着怎样的计算规律呢?”

“好课不厌百回磨”,这堂课还可以继续磨下去。值得思考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探究“两位数乘11”的计算规律时,能不能请刘同学当小老师,介绍他发现的规律。数学的魅力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上学生学习到的知识,还应该包括学生积累的数学活动经验,以及从数学学习中感受到的趣味性和挑战性;数学的学习也不应局限于课堂上,还可以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数学课上做到“带着问题来,带着问题走。”

摘要:“有趣的乘法计算”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安排的“探索规律”的活动。其目标一是进一步加深对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过程和方法的理解,二是使学生在观察、比较、归纳、类推等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探索和发现规律的一般过程,发展合情推理的能力。教师首先围绕教材按部就班进行教学,发现了学生缺乏探究内驱力的问题。因此,在接下来的磨课过程中,教师围绕“改变出场方式,让探究有兴趣”“改变探究过程,让探究有方向”“引领自主探究,让探究有方法”“引导观察比较,让课后有思考”四个方面进行了尝试和探索。

3.拼音教学之快乐变变变 篇三

关键字:拼音教;快乐

G623.21

拼音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枯燥乏味的课程之一。拼音的教学对象是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这就使得本就不吸引人的拼音教学难上加难。如何通过适当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手段有组织,有层次地将枯燥的教学法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圆满地解决好这个难题,首先就要从了解一年级新生的认知特点入手。

从儿童的心理上看,一年级新生正处于从幼儿向儿童的时期过渡。处于这一时期的儿童理解能力差,记忆全靠死记硬背,他们擅长于记忆形象、具体的材料。另外,一年级新生的记忆效果与他们的情绪有着极大的关系,即在高兴时记忆效果好,反之较差。

众所周知,拼音教学是一个基础,拼音的质量直接到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虽然其内容枯燥乏味,但书是死的,人是活的,只要能积极合理地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弥补内容的缺陷,同样能让枯燥乏味的拼音教学成为欢乐的海洋。

一、表象导入,直观感知

由于低年级学生具有自制能力差,思维形象具体化,无意注意又占据优势的特点。只有注重教学内容的具体性和直观性,才能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

(一)情境图示法 :

实验教材拼音部分充分体现了这一特色,画面出现了优美的乡村河畔晨景图,我们要选择接近生活、寓于情趣的插图,利用插图表音、表形的特点,启发学生掌握字母。比如:女孩唱歌a a a ,公鸡啼叫 o o o,鹅在水中倒影 e e e。

(二)实物演示法:

用直观的办法来帮助学生准确发音,记住字形。教学声母f和t时,我拿一把拐杖做教具进行直观演示。拐杖朝下“tt”, 拐杖朝上“f f”。然后在问答中揭示f和t的读音及写法,再通过实物演示来检验发音的方法是否正确。在区分b和p,d和t,g k和h发音是否送气,我拿一张薄纸放在嘴边,有意识地发出不同的音,让学生直观地观察送气的情况。

二、倩境导学,激发兴趣 。

(一)利用表演活动.

在活动中掌握所学内容。 学习声母j、q、x与ü相拼时,可采用制做头饰、教儿歌、组织学生表演等形式进行。儿歌:“j、q、x好朋友,一块出去玩,路上碰见小ü。小ü小ü有礼貌,脱下帽子问声好”。

(二)编说童话故事。

声调教学中,应主要讲清声调符号的形状和四声的读法。可将“四声” 的学习内容编成故事,以故事的形式来学习。例如:森林里只有小熊开了家商店,东西非常好卖,这不,小熊今天又该去城里进货了。开车行驶在平坦的大道上,想着商店红火的生意,小熊高兴地唱起了歌:“āāā”。不一会,前方出现了一个斜坡,为了爬上这道坡,小熊加大了油门,汽车在坡上吃力地行驶着,小熊嘴里哼的歌也变成了“ááá”。好不容易爬完了这道斜坡,低头一看,眼前的路又让小熊吃了一惊:路面凹凸不平,坑坑洼洼。唉,又是一段难走的路!小熊是乐观的,尽管眼前的路不好走,汽车上下颠簸着前进,但它仍然没有忘记唱歌,不过此时的歌已变成了“ǎǎǎ”。走完了这段难走的路后,前方又出现了一大段向下的斜坡,站在坡顶,已能看见城里了。小熊高兴得不得了,大声叫着“ààà,进城啦!”汽车飞快地下了坡,小熊为森林里的小动物们又进了很多货物。 同学们在听上述故事的同时也学会了“a”的四个声调的读法及四种声调符号。

三、编创游戏,愉快教学

低年级儿童天真活泼、喜唱好跳,根据这一特性,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利用儿童智力发展的最佳期,克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积极挖掘教材本身所蕴含的快乐因素,把欢乐引进课堂。如教学声母n,教师范读并讲解了发音方法后,指导学生读时,可采用开火车的游戏教学。学生依次站起来发音。火车可以顺着开,也可以倒着开,此游戏法既使课堂教学动静结合、活泼有趣,又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

(一)摘苹果游戏

一棵苹果树上结满了红红的大苹果,苹果上面写着音节,谁拼出音节,这个苹果就送给他。当时,全班小朋友都跑上来摘。苹果有限,摘到的学生开心,没有摘到的学生叹气。于是,我对摘到苹果的小朋友说:“让我们把苹果给没有摘到的小朋友尝一口,好不好?”这时,学生前后、左右争相递苹果,边传边拼读音节。刚才的沮丧转变为快活,个个脸上洋溢着笑。人人参与,个个有机会,既巩固了音节,也体现了同学间的友情,效果自然也达到了。

(二)问答法。

采用“师问生答”“生问师答” 的方法。 例如,在教学“d”“b”“q”“b”“m”“m”等形近拼音字母时,可采用以下问答的形式进行。 (1)师:左下半圆是什么?右下半圆是什么? 生:左下半圆d、d、d,右下半圆b、b、b。 (2)师:左上半圆是什么?右下半圆是什么? 生:左上半圆q、q、q,右上半圆p、p、p。 (3)生:一个门洞是什么?两个门洞是什么? 师:一个门洞n、n、n,两个门洞m、m、m。 通过以上一问一答,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又使学生掌握了这些易混淆的拼音字母的“音”和“形”。

(三)打“拼音牌”。

这种牌可以四个人打,也可以两个人打。将“牌”分发到每个参与者手中后,一方先出一张“牌”,口里还要念“我出……(如我出‘b)”,然后该对方出牌,所出的“牌”要能与对方的“牌”相拼,(如出“a”,出牌者还要念“我出a,b—a——ba,尾巴的巴”),拼对了对方的牌就被你贏过来了,最后看谁赢的牌多。在开心的玩耍中,不知不觉地还复习了字母,训练了拼读,学生们玩得可开心了!

4.瓶子变变变教案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内容:教材第34-35页的瓶子变变变(二)

教学目的:认知领域:学生在动物制作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到团队合作的精神,感受和了解制作材料的形、色、质、量,有针对性地、合理地选择某种适宜的材料,瓶子变变变并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加工制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瓶子变变变

操作能力:了解“物以致用的思想,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启发学生利用各种材料表现具体和抽象物体的造型,做出富有创意的作品。

情感领域: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了和交流从学生喜爱的童话、神话故事着手,让学生了解各国、各民族的文化感受艺术与人生活的联系,尝试多元的`艺术创作,增进对文化的理解。

教学重点:根据制作要求选取瓶子,并对瓶子及其装饰材料进行充分、有效的利用和合理的搭配,并加入自己的奇思妙想来完成作品。 瓶子变变变

教学难点:把握故事人物、物品的特征,合理选择材料,使材料特征在作品上能充分表现。制作过程中的细节处理。

教学过程:

一、首先通过问答的方式导入新课,并引出主题——《白雪公主》,由学生讲述这个故事,并说说其中的人物形象。讨论后播放《白雪公主》的碟片。接着启发学生分小组思考并讨论:怎样才能体现故事中的人物和形象和情节。讨论结束后,由学生介绍自己这个组的构思。学生进行制作,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自评、互评。并在过程中进行相互欣赏并评价,教师小结。

二、教学中通过制作前的讨论,看VCD等方式加深学生对人物形象的了解,把握人物的特征,再要求学生对瓶子本身并结合所准备的材料进行讨论分析,让它们完美地组合。制作时,通过学生自评、互评解决制作的难点。 瓶子变变变

三、收集瓶子等废旧物品时要洗干净后再带来;在制作时,要注意工具的使用安全。

四、让学生自己独做和同桌互相合作,完成一幅作品。

五、展示作品。

5.《毛毛虫变变变》教学反思 篇五

这也是让我们老师为难的地方,孩子说多了不好,同样孩子不会说也不好,这样课堂气氛就不活跃。如果孩子前期没有经验,那从“卵——毛毛虫——茧——蝴蝶”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毕竟他们没有相关的生活经验。

这也是我们老师值得思考的地方:到底前期准备工作应该做到什么程度?如何掌握这个度?既要让孩子有话说,也让让教师提问变得更有成效。

6.美术课《蔬果变变变》教学反思 篇六

首先,学习生活中的美术是新课标的重要精神,结合生活实际设计活动,使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紧密相联,更好的体验生活。

其次,“在人的发展中,最核心的东西是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在教学中既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7.漂亮桌面变变变教学设计 篇七

设计意图

螺旋形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形状, 孩子们常常在游戏时接触到。为了让孩子们更生动具体地认识螺旋形, 我决定组织一次有关螺旋形的活动。

案例描述

第一次试教

活动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 对生活中的螺旋形有进一步的认识。

2.能积极动手动脑参加探索活动。

活动准备

1.人手一根湿的毛线、一块泥工板、一把剪刀, 圆形纸片若干。

2.螺旋形实物若干, 螺旋形画一幅 (用毛线绕成) 。

简单过程

1.出示毛线, 引导幼儿用一根毛线大胆造型, 了解螺旋形。

2.蚊香变魔术, 认识立体螺旋形。

3.小组合作, 引导幼儿结合生活实际寻找螺旋形。

4.纸片变变变, 引导幼儿剪出螺旋形。

5.延伸活动:引导幼儿变长长的螺旋形。

活动反思:这一次试教, 幼儿都愿意参加探索活动, 但是我自己觉得很累, 感觉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的“教”太多了, 违背了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索, 幼儿并没有成为活动的真正主人。而且活动环节的设置、把握也存在问题。如:我没有深入地思索“玩毛线”环节的目的是什么;区分平面和立体螺旋形对幼儿的影响不是很大;找“螺旋形”环节中, 我提供的材料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很多孩子都没有交流的机会。

结合项目组教师的意见和我对第一次试教的反思, 我对活动过程进行了修改, 删除了不必要的环节, 提供足够的材料放手让幼儿大胆进行探索。最终把活动过程调整为:自由探索圆纸片变螺旋形的剪法—总结—再剪一次—变长长的螺旋形—用其他形状的纸片剪出螺旋形—延伸到在生活中寻找螺旋形物品。

第二次试教

片断一:

师:这张圆纸片想变一变, 变成长条, 小朋友能不能想个办法帮它?怎么变?

幼:变成绳子、像蛇一样长……

片断二:

师:圆纸片剪完后, 你觉得变成了什么?你是怎么把圆纸片变成螺旋形的?

幼:变成了蜗牛、棒棒糖……

幼:我在圆纸片上一直剪一直剪就剪成了螺旋形 (幼儿知道怎么变但是不能用科学的语言表述出来) 。

教师总结。

片断三:

师:这些纸片变成立体螺旋形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用一样大的纸片剪出的螺旋形长短却不一样呢?

幼:因为我剪了很久很久 (所以剪得很长) ……

活动反思:第二次试教后, 我感觉有许多细节上的问题, 与听课的专家、老师们再次进行了交流与讨论, 困惑和问题又一次解开:

一是活动目标的制定过于笼统, 所以我把目标的表述作了以下修改:

1.认识螺旋形, 发现粗细会影响纸条长短的变化。

2.养成做事细致的好习惯, 体验成功的快乐。

二是教学环节过多过细, 如幼儿剪的次数就有四次, 到最后孩子都喊剪得手酸了, 须对教学过程进行整合与简化。经过重新调整, 整个教学过程最终整合成两大环节:第一环节认识螺旋形, 第二个环节是变长长的螺旋形。

三是活动中教师知识储备不足、敏锐性不够, 不善于抓住幼儿对话中有价值的内容, 从而失去使活动深入的机会。如片断一, 有的幼儿回答“像蛇一样长”, 我只要及时抓住并提出问题“长长的蛇喜欢怎样”, 孩子就能很快地理解并把圆纸片剪出像蛇盘旋在一起的螺旋形, 也不至于在这个环节上浪费过多的时间。片断二, 我在总结螺旋形这个概念时不够科学, 让幼儿误会说所有的棒棒糖都是螺旋形的。片断三, 幼儿在介绍自己的螺旋形是怎么变长时说“因为我剪了很久很久”, 我没有能够听出幼儿的话外音“我剪得很细所以剪了很久”, 因为剪得细自然就剪出长长的螺旋形, 从而失去一次对幼儿进行“做事细致”教育的机会。

第三次展示课

片断一 (认识螺旋形后)

师:我们刚刚认识了螺旋形, 那我们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和螺旋形差不多的形状?

幼:蜗牛、海螺……

(幼儿全部往贝壳类说, 我立刻拿出其他的实物)

师:这些东西什么地方和螺旋形差不多的?

幼:电话线、螺丝玩具……

师:还有吗?

幼:滑滑梯有一个滑道是螺旋形的。

幼:风扇转的时候也好像螺旋形。

……

片断二 (剪长长的螺旋形时, 教师进行指导)

师:请你再变一次, 比一比谁的螺旋形最长!

师:××小朋友剪好了, 我帮他贴在黑板上, 还有谁也剪好了, 赶快拿上来和他剪的比一比。

师:现在××剪的最长, 还有谁剪的比他长?快拿上来比一比。

师:比他剪的长我才帮你贴到黑板上, 没有他剪的长我就不贴了。

师:想想, 还能更长吗?再剪一张吧, 你来挑战冠军。

师:你很认真, 要是剪时再细致一点, 说不定冠军就是你的了。

活动反思:整个活动如预想的一样, 内容紧紧围绕教学目标, 层层递进, 一气呵成, 孩子始终保持浓厚的探索欲望, 积极动手操作。第一次操作时, 我不强调操作结果, 让幼儿通过主动尝试认识螺旋形, 知道螺旋形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孩子有了第一次成功的喜悦, 对第二次的尝试学习就更加振奋期待, 所以第二次操作就以比赛的形式进行。这时教师注意观察, 把握教育时机, 适时引导。观察的着眼点放在幼儿是否大胆操作, 乐于比赛, 对于不愿参与的幼儿, 我马上用肯定的语言来激励他们“还有谁也剪好了, 赶快拿上来和他剪的比一比”“不要认输, 你再剪一张, 说不定冠军就是你的了”“你再细致一点, 就能剪出很长的螺旋形”“你有进步了, 剪得比刚才长了, 你还能剪出更长的”……对于接受能力差的幼儿, 我耐心启发, 循循诱导, 用“你再想想”“你再来试试”等亲切自然的话语, 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喜欢科学活动。

一次次试教、讨论、反思、调整、再试教、再调整的过程, 是一次不断成长的过程。在这个思考与实践的过程中, 我提高了对教材的认识和把握, 提高了课堂的组织能力, 有效地实现了“以人发展为本”的理念, 让幼儿的学习变得更有意义。

附修改后的教学设计:

中班科学活动“纸片变变变”

活动目标

1.认识螺旋形, 发现粗细会影响纸条长短的变化。

2.养成做事细致的好习惯, 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1.一人一把剪刀, 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纸片。

2.螺旋形实物若干。

活动过程

一、第一次操作:认识螺旋形

1.出示圆形纸片, 请幼儿帮圆纸片变成长条形。

2.引导幼儿自由探索操作方法:顺着圆形一直往下剪。

3.展示幼儿的作品, 引导幼儿认识螺旋形。

(1) 圆纸片变好了, 你觉得圆形变成了什么? (蜗牛壳、棒棒糖)

小结:对了, 这个和小朋友说的蜗牛壳差不多, 它从中间往外, 一圈一圈, 越变越大, 就变成了螺旋形。

(2) 谁来介绍一下你的圆纸片是怎么变成螺旋形的?

小结:顺着圆的形状从外往里一直剪, 剪的时候一边转纸片一边剪, 就能剪出螺旋形。

(3) 我们刚刚认识了螺旋形, 那我们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和螺旋形差不多的形状? (螺丝玩具、螺丝钉、电话线、电灯)

二、第二次操作:变长长的螺旋形

1.观察并讨论如何变出长长的螺旋形。

2.提出比赛要求, 幼儿再次操作。

3.引导幼儿观察黑板上的螺旋形, 评出冠军。

总结:原来, 在同样大的纸片上, 小朋友在剪的时候, 剪得越细, 螺旋形就会变得越长。

8.中班活动设计小手变变变范文 篇八

马辛庄幼儿园 王凤玲

活动名称:小手变变变

活动目标:

1、通过描画、添画等活动,启发幼儿采用多种方法作画。

2、培养幼儿动手、动脑的能力,掌握描、画、涂等技能技巧。活动准备:课件、彩笔、画纸、油画棒等 活动时间:25分钟 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

小朋友们好,今天我给小朋友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曲,想不想听一下?

播放课件中的歌曲《喜羊羊与灰太狼》(适时停止)师:小朋友们对喜羊羊都非常熟悉也非常喜欢,喜羊羊也很喜欢你们,今天喜羊羊还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好玩的游戏呢,名字就叫《巧手来闯关》,如果小朋友够认真、够仔细,那就能帮助喜羊羊成功闯关,用什么来帮他闯关呢?就用我们的小手。

二、小手小手做游戏

好!准备好你的小手现在开始第一关(看课件第一关): 《小手小手做游戏》:

1根手指头,变变变,变成毛毛虫,爬爬爬; 2根手指头,变变变,变成小白兔,跳跳跳; 3根手指头,变变变,变成小花猫,喵喵喵; 4根手指头,变变变,变成小螃蟹,走走走; 5根手指头,变变变,变成大老虎,啊呜啊呜啊呜!小朋友们学得这么认真,看看能不能帮喜羊羊成功过关?哇!恭喜闯关成功!(看课件)

我们很轻松就帮喜羊羊闯过了第一关,接着进入第二关。

三、小手小手会说话

1、我们的小手不但会做游戏,还会说话,瞧: 我们说“再见”用小手怎么做?(幼儿做)我们说“你很棒”用小手怎么做? 我们说“好了ok”用小手怎么做? 我们闯关成功很高兴用小手怎么做?

2、我们的小手还会说什么?(幼儿自由发言)

3、我们的小手会说这么多的话,看能不能帮喜羊羊成功过第二关?哇!恭喜闯关成功!高兴吗?用你们的小手告诉我。

四、小手小手会创作

1、现在我们来看(课件)第三关《小手小手会创作》。看我的小手张开像什么?(孔雀、小花等)边讲边示范,我将手放在纸上,用彩笔画出手型,添画上眼睛腿等就变成了孔雀,在下面画上叶子就变成了小花。

2、竖起食指和中指,看这像什么?(小兔)边讲边示范。

3、你还能用小手创作出什么?(幼儿自由发言)

4、我们看一下图片上用小手创作出了什么?(展示图片)

5、欣赏完了轮到我们用小手来创作了。组织幼儿进行作画,教师巡视指导。同时播放音乐。

6、总结讲评,请幼儿欣赏同伴的作品。

9.漂亮桌面变变变教学设计 篇九

活动目标:

1、愿意和老师亲近。

2、能体验活动的乐趣。

3、通过活动幼儿学会游戏,感受游戏的乐趣。

4、遵守游戏规则,体验与同伴合作游戏及控制性活动带来的快乐。

5、愿意与同伴、老师互动,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

环境创设:

一个大口袋,一些响声小玩具,和小零食。

活动过程:

一、引起幼儿兴趣

1、宝宝们做好了吗?

2、(我捏响口袋里的一个响声玩具)是什么声音啊?哪里发出来的?(出示大口袋)你们知道这个口袋里有什么吗?(我在捏一下响声玩具)?

二、幼儿与教师间的互动

1、沈老师请一个宝宝来摸摸,口袋里装了什么东西呢?

2、这个宝宝真棒,老师来抱抱。

3、还有哪个宝宝也来摸摸呀?

4、现在老师要变魔术了,请宝宝说出沈老师变出来的是什么?

5、变变变,看这个是什么?

6、宝宝们,你们也来变变看,你会变出什么东西来?(请幼儿说出变出来的物品名称。)

7、这些都能吃吗?哪些可以吃的,哪些不能吃的啊?

幼儿把物品分类摆放后,请幼儿品尝小零食,在请幼儿一起来玩玩具。

教学反思: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但是对于小班来说,既要让他们记住活动内容又要保证安全还要活动的井井有条是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在设计本次活动时我始终都以语言来提示幼儿注意安全。

10.漂亮桌面变变变教学设计 篇十

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能发现不同颜色在混合后发生的变化,培养感知颜色的能力。

2、体验红黄蓝三种颜色,在相互手拉手后变出的颜色进行作画,并感受其中的乐趣。

3、培养幼儿的欣赏能力。

4、体验运用不同方式与同伴合作作画的乐趣。

教学准备:

红黄蓝三种颜料,棉签,调色盘,空白水果图,PPT幻灯片,水果屋

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操作发现两种颜色混合后能出现新的颜色。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示范法、操作法、观察法、角色演示法、幻灯片展示法

用变魔术开场,用圣诞老爷爷穿插演角色。

教学过程:

一、用魔术的方法把大树变绿,激发幼儿的乐趣,幼儿仔细观察颜色的变化。

秋天到了,大树的树叶都变成了黄色(边说边喷上黄色),春天又来了,树叶变成了绿色(请幼儿睁大眼睛观看,边说边喷上蓝色),但是结果却变成了绿色。

1、提问:一开始大树是什么颜色?(黄色)

2、后来我喷的是什么颜色,却会变成绿色的。原来两种颜色加在一起会变成另外一种颜色,老师这还有红色,我们来试一试把红色和黄色放在一起,看一看有什么变化?(变成了橙色)我们再来试一试红色和蓝色放在一起,看一看有什么变化?(变成了紫色)

3、教师出示PPT进行小结:

红色+黄色=橘色

红色+蓝色=紫色

黄色+蓝色=绿色

二、幼儿动手操作

1、现在小朋友的面前也放了红黄蓝三种颜料,等会你们也来试着做一回魔术师刘谦,把两种不同的颜色放在一起,变成另外一种漂亮的颜色。

2、在幼儿操作之前,教师要强调几点:

(1)红黄蓝三种颜料里面各有三个棉签,如果要取颜料,必须用各自杯子里的棉签,否则颜料会弄脏,变出来的颜色就不好看了。

(2)两种颜色相互混合,取出的量一定要一样多。

(3)量弄得不要太多,避免弄到桌子和椅子上,特别是小朋友的衣服上,因为颜料不容易洗掉。

(4)记住自己把什么颜料和什么颜料放在了一起,变出了另一种什么颜色。

3、幼儿在操作时,教师要来回的巡视,及时的指导,幼儿完成后,教师把幼儿的作品进行展示,并让幼儿说出使用什么颜料加什么颜料变成的。

三、让幼儿欣赏图片并作画。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橙色,紫色和绿色的水果蔬菜,观看PPT。

橙色的有:橙子、南瓜、胡萝卜等

紫色的有:紫包菜、茄子、葡萄等

绿色的有:黄瓜、西瓜、苹果等

情景介入:圣诞老人要求帮忙

教师扮演圣诞老人:小朋友们你们好,圣诞节还没有到,我闲的很无聊,最近仅开了一个水果店,可是没有经验,进的水果都不漂亮,卖不出去啊,请小朋友们帮帮忙,用你们调出的颜色,给我的水果都穿上好看的衣服吧。

幼儿开始作画,在这之前教师提要:

1、给水果图上合适的颜色。

2、作画时不要弄到其他小朋友的身上。

3、注意自己的坐姿。

教师在幼儿作画时,来回的巡视,给与相应的指导。

把幼儿的作品贴到水果屋上,展示出来。

圣诞老爷爷感谢幼儿的帮忙,说完就去卖水果了。(结束)

教学设计:

一般我们上过的《颜色变变变》多数是科学课,但是这次给的课题是一节美术课,那就要以美术为主,也要涵盖部分的科学领域,颜色混合的秘密,对于中班的孩子还是比较新奇的,我在设计的时候就要想,怎么样才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和兴趣,最后我以魔术师变颜色为主线,设置悬念吸引幼儿。我为什么选择用魔术作为开场白呢,近几年的魔术比较流行,儿童的好奇心计较的强,魔术能够引起幼儿的兴趣。

整个活动,我让幼儿通过看、听、讲、操作等多种渠道,激发幼儿的操作兴趣。在幼儿动手操作之前,我先示范,激起幼儿的兴趣。让孩子带着好奇心动手操作,怎么把两种颜色和起来会变成另外一种颜色?

了解变化后的颜色,由于活动中幼儿的自主性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所以孩子们大胆操作、思维积极,主动大胆地与同伴、老师交流着,分享着……整个活动过程不仅发展了幼儿的审美情趣,还激发了幼儿对颜色的喜爱,同时幼儿的观察力、创造力、操作能力都有了促进和提高。使用PPT演示把刚才知识点进一步加深,认识橙色、绿色、紫色的水果图片,使幼儿了解不同水果的颜色,最后一个环节圣诞老爷爷出场,引起幼儿的兴趣,为什么是选圣诞老爷爷呢,因为最近还没有到圣诞节,圣诞老爷爷对开水果店没有经验,导致他的水果店进来的水果不好,所以生意很差,请幼儿用自己刚才调成的漂亮颜色,帮忙画出漂亮的水果,幼儿很乐意帮忙。

这节活动既给幼儿提供了自由表现的机会,又鼓励了幼儿用不同形式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了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同时还能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和能力。

一般以前我们上过的《颜色变变变》多数是科学课,但是这次给的课题是一节美术课,那就要以美术为主,也要涵盖部分的科学领域----颜色混合的秘密,对于中班的孩子还是比较新奇的,我在设计的时候就要想,怎么样才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和兴趣,最后我以魔术师变颜色为主线,设置悬念吸引幼儿。我为什么选择用魔术作为开场白呢,近几年的魔术比较流行,儿童的好奇心计较的强,魔术能够引起幼儿的兴趣。

整个活动,我让幼儿通过看、听、讲、操作等多种渠道,激发幼儿的操作兴趣。在幼儿动手操作之前,我先示范,激起幼儿的兴趣。让孩子带着好奇心动手操作,怎么把两种颜色和起来会变成另外一种颜色?

了解变化后的颜色,由于活动中幼儿的自主性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所以孩子们大胆操作、思维积极,主动大胆地与同伴、老师交流着,分享着……整个活动过程不仅发展了幼儿的审美情趣,还激发了幼儿对颜色的喜爱,同时幼儿的观察力、创造力、操作能力都有了促进和提高。使用PPT演示把刚才知识点进一步加深,认识橙色、绿色、紫色的水果图片,使幼儿了解不同水果的颜色,最后一个环节圣诞老爷爷出场,引起幼儿的兴趣,为什么是选圣诞老爷爷呢,因为最近还没有到圣诞节,圣诞老爷爷对开水果店没有经验,导致他的水果店进来的水果不好,所以生意很差,请幼儿用自己刚才调成的漂亮颜色,帮忙画出漂亮的水果,幼儿很乐意帮忙。

这节活动既给幼儿提供了自由表现的机会,又鼓励了幼儿用不同形式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了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同时还能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和能力。

论文:

摘要:传统的教学倡导以教师为中心,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和主体作用。很难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才干。这对于幼儿美术这样比较特殊的学科来说,尤其如此。因此,教师更应该更新教学观念,明确教学目标及其内容,开放教学形式,让课堂教学更加科学、和谐、开放,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显著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还应该注重教具的选择和重视学生的欣赏能力培养,以期准确、生动、迅速地传授知识,激发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

关键词:美术课;颜色;变变变

3--6岁的幼儿常常是凭借事物的形状、颜色、声音和动作来思维的,他们对自己的感觉器官能接触到的物质材料充满了好奇心,这就为向他们进行美术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天地。美术具有丰富多姿的色彩、形状、结构和材料,幼儿通过美术活动可以随心所欲地运用多种多样的材料来充分表现他们对周围生活的感受和认识,因而特易为幼儿所喜爱和接受。幼儿天性喜欢美术,但要上好一堂美术课却非易事。

一、教学方式要灵活、开放,让学生学得活泼、积极、主动。

美术课要有教学程序的变化,教学内容要易于为学生接受,并能够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学得活泼、积极、主动,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达到教学目标,既教会学生知识,又教会学生系统的知识和规律,并学会运用知识的方法,教学过程要有准确性和计划性,讲授、练习、演示、示范、板书、板画都应安排妥当,使整个教学过程有条不紊、环环相扣。

中班美术《颜色变变变》课,那就要以美术为主,也要涵盖部分的科学领域----颜色混合的秘密,对于中班的孩子还是比较新奇的,我在设计的时候就要想,怎么样才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和兴趣,最后我以魔术师变颜色为主线,设置悬念吸引幼儿。我为什么选择用魔术作为开场白呢,近几年的魔术比较流行,儿童的好奇心计较的强,魔术能够引起幼儿的兴趣。

整个活动,我让幼儿通过看、听、讲、操作等多种渠道,激发幼儿的操作兴趣。在幼儿动手操作之前,我先示范,激起幼儿的兴趣。让孩子带着好奇心动手操作,怎么把两种颜色和起来会变成另外一种颜色?

了解变化后的颜色,由于活动中幼儿的自主性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所以孩子们大胆操作、思维积极,主动大胆地与同伴、老师交流着,分享着……整个活动过程不仅发展了幼儿的审美情趣,还激发了幼儿对颜色的喜爱,同时幼儿的观察力、创造力、操作能力都有了促进和提高。使用PPT演示把刚才知识点进一步加深,认识橙色、绿色、紫色的水果图片,使幼儿了解不同水果的颜色,最后一个环节圣诞老爷爷出场,引起幼儿的兴趣,为什么是选圣诞老爷爷呢,因为最近还没有到圣诞节,圣诞老爷爷对开水果店没有经验,导致他的水果店进来的水果不好,所以生意很差,请幼儿用自己刚才调成的漂亮颜色,帮忙画出漂亮的水果,幼儿很乐意帮忙。

这节活动既给幼儿提供了自由表现的机会,又鼓励了幼儿用不同形式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了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同时还能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和能力。

二 适时给予点拨。

幼儿画画时没有任何的矫揉造作,没有任何的画画模式。当然,给学生自由,并不是让他们放任自流,如果这样则维持不了多长时间,画画的质量也无法提高。

从生活中丰富内容。生活是画画的源泉。小朋友跟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较多,在奥妙无穷的大自然中,教导学生做有心人,肯定会有所收获。生活中有许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鲜活素材,只要你细心观察与发现,就能画出一幅幅有生命力、理想的画。

在这节课中,我决定用PPT幻灯片展示各种颜色的水果和蔬菜,以让幼儿更加深入的了解水果蔬菜的颜色,为他们下面的涂色做好铺垫。

三 展示作品并且评价。

作品画好了,如果不展示就显得毫无意义。小朋友可以在交流展示时互相交流、互相借鉴、互相激励。让他们从内心深处感到自己是成功者。“赞美是照在心灵的阳光。没有阳光,我们就不能生长”,而交流的形式有很多种,如上台展示、贴在水果屋上,并且对幼儿的作品进行评价,最后我设计了圣诞老爷爷上场对幼儿的作品进行肯定。

教学反思:

幼儿美术活动,是一种需要他们手、眼、脑并用,并需要把自己的想象和从外界感受到的信息转化成自己的心理意象,再用一定的美术媒介把它表现出来的操作活动。

11.漂亮桌面变变变教学设计 篇十一

活动目标:

1.尝试用蜡笔和水粉笔组合进行美术创作,体验“变鱼”过程带来的快乐。

2.养成良好的作画常规。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4.大胆尝试绘画,并用对称的方法进行装饰。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活动准备:

1.水桶、毛巾、水粉笔、桌布、蜡笔等。

2.画有海底水草的背景图一张、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1.指导语:今天让我们坐上潜水艇去海底探险吧!来,准备好了吗?出发吧!(幼儿跟着老师听音乐做相应的动作进场,坐成半圆形)来到范画前,引导幼儿猜测

师:海底到了,咦,海底的鱼都去哪儿了?出示魔术笔。

这是一只魔术笔,它一定知道鱼躲在哪里?

魔术笔粘上颜料涂在纸上,鱼就出来了。

师:真神奇,我们也来试试好吗?(请个别幼儿上来涂颜料)

师:好玩吗?你们想不想要变这样的魔术啊?

4.教师示范。(同时出示各种小鱼的图片。)

提出操作要求

(1)在变鱼前先要用淡色的蜡笔画出自己喜欢的鱼和水草,鱼要画得多些,画的重些。

(2)画好鱼和水草后,再用魔术笔涂上颜料就可以了。

(3)在涂色时魔术笔的颜料不要太多,不然颜料会流出来。

5.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6.评价作品。

7.结束部分。

教师带领幼儿跟随鱼游的音乐做小鱼游上、游下、吐泡泡的模仿动作。

教学反思:

鱼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动物,对于鱼的外型特征幼儿已相当的了解和熟悉,所以要从中班幼儿的认知特点和绘画发展水平出发,以幼儿发展为本,充分体现以幼儿为主体的活动设计,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充分调动幼儿的绘画热情和兴趣,变“被动”为“主动”,通过创设“小鱼不见了”的问题情境勾起幼儿强烈的好奇心,激发幼儿探索及创作的欲望。(本文.来源:快思.教案网)并运用多种绘画材料、工具,通过用蜡笔和水粉间的常用又独特的组合方式进行美术创作,引导幼儿自主创造,表达自己的意图及对美术作品的感受,让幼儿尽情地表现,画出自己喜欢的、富有创造性、个性的鱼,从而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

12.漂亮桌面变变变教学设计 篇十二

【活动目标】

1、简单了解绿豆发芽的生长过程。

2、培养孩子们探索科学自然现象的浓厚兴趣。

3、初步体验劳动的乐趣和不易,教育幼儿要学会爱惜我们的食物。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准备】

绿豆种子,绿豆芽,自带的可口可乐或雪碧空瓶子,纸杯,干净吸水的小毛巾、温水、小剪刀、双面胶、中性笔。

活动一:浸泡绿豆

【活动过程】

1、认识绿豆种子和绿豆芽。

(1)教师出示绿豆种子和绿豆芽,让幼儿识别并说出名称、形状、颜色。

(2)教师引导幼儿,说说绿豆芽是怎么长出来的?

教师提问:你们吃过绿豆芽吗?好吃吗?你知道一颗小小的绿豆是怎样变成绿豆芽的?

教师提问: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发好多脆脆的绿豆芽让妈妈炒着给一家人吃啊?(激起孩子的表现欲)

2、让幼儿把绿豆种子装入纸杯(绿豆约占三分之二),倒入温水淹没绿豆。

3、在教师辅导下把饮料瓶子底下用小剪刀钻4个比绿豆小的眼(以保证每天浇的水不积在瓶子里,积水会让绿豆烂掉),把瓶口锥形部分剪掉(便于通风和生长)。

4、在双面胶上写上自己的名字,然后贴在瓶子上。

5、把纸杯里泡好的绿豆放入饮料瓶内,并在绿豆上面盖上干净吸水的毛巾(主要是保湿),开始第一次浇清水,多余的水会通过瓶底小眼排出。

活动二:观察生长过程

【活动过程】

1、幼儿每天观察绿豆发芽的情况,并由老师带领进行两次浇水管理(每天上午和下午浇水,绿豆芽一个星期即可长成食用)。

2、引导幼儿观察生长情况。教师提问举例:今天你看到了什么?和昨天比有什么变化?回答:绿豆皮裂开了,有个白色小芽钻出来了!……白白的身子上还有两片小叶子……

活动三:实验总结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知晓绿豆种子发芽也像小朋友一样需要呼吸,需要喝水。

2、实验总结:空气和水是绿豆种子发芽不可缺少的条件。

3、让幼儿体验收获是需要等待的,也是要付出劳动的。

4、实验总结:我们所吃的食物是来之不易的,要学会珍惜。

【活动延伸】

1.让幼儿将发好的绿豆芽带回家,让妈妈给全家炒一盘香喷喷的绿豆芽菜,2、当一回小老师,把发绿豆芽全过程教给爸爸妈妈,让他们也学会在家里发不同种类的豆芽菜。

3、让幼儿家长给教师手写一封短信,介绍一下绿豆芽菜的口感和自己的孩子“授课”的全过程,发表一下感想,然后教师在全班一一念出。

【设计评析】

通过实际教学,我所开展的这一“小绿豆变变变”的实验活动,虽然持续时间较长,但让孩子们实际观察到了实验的全过程,初步懂得豆芽生长必需的条件,孩子们每天都有新发现,每天都有惊喜,都颇具成就感。既培养了孩子们探索未知领域的浓厚兴趣,也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孩子们通过做实验学会了豆芽生长全过程,让自己在爸爸妈妈面前当了一回小老师,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在家长写来的短信中,其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对孩子的赞美和喜爱,增进了家长和孩子间的亲情关系。

【活动反思】

在这次历时多天的活动中,幼儿之间的语言交流、互相合作比平常多得多,他们兴致盎然,主动参与意识很强,活动中所体验到的惊奇和乐趣让他们记忆深刻。小绿豆变变变的活动使我感到:只有精心地为幼儿创设探索未知领域的条件,用心选好题材,才能让孩子们在愉悦的探究活动中积累更多的知识与体验。

【不足与改进】

在这次活动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以下是我反思后需要调整的:如对于绿豆种子发芽也像小朋友一样需要呼吸、喝水这一知识点的解说不够详尽明朗;对为什么要先用温水泡绿豆种子、豆芽生长过程中的浇水和排水问题没有详细解说等等,如果在这些方面备足了功课可能会让孩子们理解得更明白一些。

13.幼儿园中班图形变变变教学设计。 篇十三

活动目标:

1、学习在正方形上添画线条和图案。

2、学习用几种深浅不同的颜色给作品涂色。

3、培养幼儿发散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图形变变变的范画3幅,盖布、黑板一块。

2、每个幼儿《我爱画图画》第16页、油画棒1套,一个魔法棒。

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

今天慈老师变身小魔仙(手拿魔法棒),我们一起玩个图形变变变的游戏好吗?小魔仙会变哦,你要瞪大眼睛看哦!

二、发散引导

老师在纸上画一个正方形。

师:请问小朋友这个是什么形状啊? 幼:正方形。

师:对了,你们真聪明!

师:注意了,现在老师问的是你觉得老师画的是什么? 幼:正方形。

师:刚才是什么形状?是正方形。现在的问题是你觉得老师画的是什么?(你想让它变成什么呢?)幼:包包。

师:哇,你太聪明了!你猜对了!

小魔仙要变了哦。请小朋友一起说:巴拉巴拉小魔仙,正方形包包变变变!师:演示、介绍正方形包包的绘画方法。

师:再画一个正方形,这次你觉得老师画的是什么? 幼:饼干

师:太棒了,你太有想象力了!你猜对了!请小朋友一起说:巴拉巴拉小魔仙,正方形饼干变变变!

师:示范、介绍正方形饼干的绘画、涂色方法。

师:再画一个正方形,这次你觉得老师画的是什么? 幼:电话

师:太棒了,你太有想象力了!你猜对了!请小朋友一起说:巴拉巴拉小魔仙,正方形电话变变变!

师:示范、介绍正方形电话的绘画、涂色方法。

三、幼儿绘画操作。现在我请小朋友做巴拉巴拉小魔仙,把你手中的正方形变变变,变成你想要、你喜欢的东西。

上一篇:纵观历年国家公务员面试真题下一篇:企业积极进取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