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成本会计岗位职责(精选12篇)
1.研发成本会计岗位职责 篇一
一、相关动态简述
随着国企惩防体系建设的深化, 廉洁风险防控工作取得了以下进展:第一, 突出重点对象。把领导干部特别是掌握人事权、审批权、监督权等权力的领导干部作为重点对象, 同时加强对人、财、物管理等关键岗位的防控, 切实规范领导干部的用权行为。第二, 突出重点领域。抓好工程建设、土地出让、产权交易等腐败现象易发多发领域的廉洁风险防控工作, 以预防腐败工作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第三, 突出重点环节。按照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要求, 探索科学分解和配置权力的有效方法, 加强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比如, 政府投资项目要实行投资、建设、监管、使用分离, 重大、复杂、敏感的行权事项要实行集体决策等。第四, 突出重点任务。权力行使前着重查找廉洁风险点, 制定和落实风险防控措施;权力行使中着重进行实时动态监控, 及时发现各种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权力行使后着重通过警示提醒、诫勉纠错和责令整改等手段, 及时纠正偏差和失误, 避免廉政风险演化为腐败行为。
查找国企运营中的廉洁风险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中国学术期刊网文献显示, 此项工作的主流方法是依据本机构实际出现的腐败事件, 分析、推论哪些业务、哪些环节、哪些岗位容易出错犯错、存在风险。其蕴含假设是, 过去出现的问题还可能再次出现, 如不重视、不控制, 会更严重、更泛滥。该假设存在明显缺陷, 使廉洁风险识别工作出现盲区、死角。因为, 没有出现问题的业务、环节不等于不存在问题, 只是没有暴露或者还不太严重而已;过去没有出问题不等于将来一定不会出问题。还有一种方法是, 从制度规范和岗位设置方面存在的不足或缺失出发, 排查廉洁风险, 其基础是内部控制理论。根据内部控制理论:没有健全的制度、完备的岗位配置, 就会引起不同程度的风险。但从CO-SO《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看, 不存在评价制度健全性、岗位配置完备性的标准。要评估制度是否健全、岗位配置是否完备, 必须结合具体业务特性和实际成效。因此, 查找廉洁风险时, 必须结合国企业务特性及实际数据对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予以细化、深化。
二二、岗位廉洁风险识别的含义解析
廉洁风险是廉政风险的延伸。廉政风险指滥用公权、营私舞弊的可能性, 国企经营管理权也存在被滥用的可能。岗位廉洁风险则是国企职员利用某种职务或非职务权力谋取私利的可能。
根据中央《关于加强廉政风险防控的指导意见》, 识别岗位廉洁风险的基本方法是:重点查找由于权力过于集中、运行程序不规范和自由裁量幅度过大, 可能造成权力滥用的风险;查找由于规章制度不健全、监督制约机制不完善, 可能导致的权力失控的风险, 查找由于理想信念不坚定、工作作风不扎实和职业道德不牢固, 以及外部环境对正确行使权利的影响, 可能诱发行为失范风险。显然, 岗位廉洁风险识别工作包含三类变量:因变量是岗位廉洁风险, 自变量是岗位权力, 参变量是制度健全程度、监督完善程度、教育有效程度以及外部环境的影响力。岗位廉洁风险是上述自变量、参变量的函数。
借鉴社会网络的行动理论, 可将岗位权力定义为处置岗位有关事务的能力, 是职务权力和非职务权力的有机组成。职权通常是显性的、正式授予的、合法的, 包括选择权、评议权、决策权;非职务权力通常是隐性的、社会心理约定的、策略的, 包括有选择地了解情况、报告情况、传递信息、查找问题、落实要求, 有倾向地关切、表态、建议、提要求等。通常情况下, 职权与非职务权力相辅相成:职权高可能扩大非职务权力, 非职务权力强则可能提高职权。但也有例外:身处高位却未能有效处置岗位职责有关事务, 身为下属却能“左右”上级决策, 或者职级不高却能影响很多人。在“职位不高、非职务权力较大”的实例集合中存在一个共性问题:工作在信息链路的“桥接”部位, 能制造和利用信息不对称, 从而影响决策及执行监督。
岗位廉洁风险的四个参变量是与岗位权力密切关联的正式组织因素, 同时与国企业务特性及所处的发展阶段密切关联。一方面, 制度不健全包含岗位职权界定不全、不明、不准的问题, 监督不完善包含岗位权力行使得不到约束、控制的问题, 教育不够有效包含岗位工作者不理解、不尊重制度以及不配合监督、不严格自律的问题;另一方面, 制度建设、监督及教育工作都是基于企业业务特性建立的, 随着企业发展而不断健全、完善的。在创业期, 制度往往是不健全的、监督往往是不完善的、教育往往是缺乏力度的;到了成熟期, 制度经受了检验、修正和完善, 变得比较健全, 能规范权力行使过程、保障工作任务、增加组织价值、伸张公平正义, 监督和教育的资源配置得到改善、能力得到提升, 能把人的欲望转化为创造力、企业的发展动力。另外, 外部环境中的法制因素、文化因素以及社会网络因素对岗位权力影响各有不同。社会转型时期, 法制建设存在滞后性, 价值观出现一定混乱, 社会网络走向多元化, 这些与岗位权力相互作用, 极易引发拜金主义思潮、投机取巧乃至严重的私舞弊行为。历史经验证明, 对权力实现全方位的制约是正确用权、控制欲望膨胀、抵御舞弊腐败风险的关键。
三三、研发岗位廉洁风险识别三层次模型
马萨诸塞大学安姆斯特分校的教授Icek Ajzen经过长期研究和反复验证, 提出了关于人的行为机制的“计划行为理论”。该理论在社会学、管理学领域得到了广泛运用。根据该理论, 本文建立了岗位权力行使模型 (图略) 。
岗位行为发生的直接因素有三:环境触发因素、行为意图、与行为意图并行的控制因素。其中, 行为意图的产生受到行为态度、行为规范的约束。实际行为控制是实际行为发生时对行为力度、进程的实际控制力量, 包含自律意识、感觉到的制度约束、管理者约束及监督工作约束。以最严重的失范行为——受贿为例:某人面对行贿暗示 (触发因素) 时, 难免会产生占有欲 (本能性的态度) , 同时也会评估贿赂价值与自己为行贿人谋得利益是否相称 (内在的利益权衡规则) 、行贿人是否可靠 (利益冲突风险评估规则) 、违纪违规的程度及被发现被举报的可能 (规避风险的规则) , 然后综合自己处理利益冲突的经验、对党纪国法的认识、防范风险的技巧, 形成感觉到的控制风险能力, 最后再决定是否受贿、设计受贿的方式 (意图) 。当行贿行为发生时, 有受贿意图的人会进一步评估贿赂时机、场合、相关人员等因素是否在控制范围内, 然后决定是否继续、终止、暂停。
控制因素包括主观规范、制度规范和内部监督三类。主观规范是自我控制因素, 是 (家庭、学校、岗位) 教育和自身经验基础上生成的。制度规范是组织为保障有效运行而做出的明文规定, 包括治理性制度安排、程序性制度安排以及操作性标准, 界定了权力边界、职责范围、主要过程、行为方式、禁止事项、奖惩依据。广义的内部监督包括上级垂直监督、同事水平监督和内部机构监督, 所有这些监督都受相应的制度、规范约束。
本文在上述分析基础上, 建立了岗位廉洁风险识别模型 (图略) 。本模型有三个层次。核心是谋取私利的可能, 包括为自己及特定关系人谋取非常利益、权力、便利, 或者逃避惩处、规避公民义务等。但是谋取私利是“里”, 他人难以判断岗位任职者是否正在谋私利, 或者已经谋得私利。中间层是可能谋私利的风险行为特征。其一是违规操作, 指没有依规章用权, 包括不遵循规范或无规范可循。其二是信息泄露, 指有意、无意泄露单位及项目的商业及技术信息, 以及没有如实报告工作信息, 使他人或自己增加了寻租机会。其三是滥用职权, 指利用职务权力干扰或影响决策、执行、过程控制等工作, 直接谋取私利, 或为自己、特定关系人谋取私利创造条件。其四失职渎职, 指没有及时履行指导、审核、警示、纠正错误等职责, 以致延误工作、错失时机, 导致成本剧增、损失扩大、他人有机会谋取私利;或者不能审慎用权, 导致预算过松、计划过粗、寻租机会增加。
外层是岗位行为的直接环境因素, 包括治理结构、制度规范、教育与培训、监督工作。这些因素若存在缺失, 就是为岗位任职者谋取私利提供了条件。治理结构缺失一般指决定、执行、监督没有分离。岗位层次上, 主要指没有分设不相容职务, 没有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制度规范缺失一般指岗位职责不明、存在职责真空, 工作流程不健全、环节间存在断点或短板, 作业规范过粗、缺少可追溯性;教育培训缺失主要指管理制度宣贯有疏漏、职业道德教育薄弱、工作检查指导不及时、问题查处不严厉等, 或者说教育培训没有制度化、缺少针对性;上述缺失的存在具有必然性, 只是程度不同。因为研发业务的不确定性, 不可能有始终适宜而有效的制度规范体系;因为资源有限, 很难做到监督、教育、岗位制衡到位。发现、弥补、完善制度、教育、监督等工作, 是研发机构风险管理成熟度不断提高的主要标志。
4.研发岗位廉洁风险识别模型的初步应用
上述三层次模型在研究与发展业务领域得到初步应用和验证。
首先梳理研发项目管理流程, 确定“总体策划、任务确定、项目实施、项目关闭”五个基本环节。其中, 总体策划的主要结果为项目计划, 任务确定的主要结果是项目任务书或合同书, 项目实施的结果是设计、验证、试验报告, 项目关闭的结果是技术设施、资料和知识产权等。
2.企业研发支出会计处理的探讨 篇二
摘 要:在我国经济突飞猛进发展的今天,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日趋重要。研发支出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本文详细分析了各国会计准则对研发支出的规定,以及对研发支出的会计处理。比较研发支出不同会计处理方法的优缺点。重点阐述我国会计准则对研发支出会计处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研发支出;资本化;费用化;有条件地资本化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创新是一个企业生存发展的灵魂,那么企业创新要通过研究与开发这两个阶段来完成。研发支出,是企业开发一项技术或无形资产而发生的支出。目前,各大企业在加大研发资金的投入,以确保企业在市场上有持久的竞争力。那么,研发支出的会计处理很值得我们进行探讨。本文简要从各国对研发支出的相关规定及会计处理方法进行探讨。以下主要阐述我国研发支出会计处理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希望本文的探讨能够对研发支出存在一些问题有所帮助。
一、研发支出的概念
研发支出,顾名思义,就是研究与开发阶段所发生的一切费用的支出。从企业的角度来说,就是企业内部研究开发各种项目的所发生的支出。研发支出是指企业在研究与开发过程中所发生的人员的工资及福利费,以及开发过程中发生的材料及物料费等研发支出的构成包括研究开发阶段中所发生的一切其相关的费用,即直接在研究开发活动中发生的费用和以合理的方法分配转入的费用。
二、我国会计准则对研发支出的会计处理
2006年2月25日,我国颁布了新的《企业第六号--无形资产》第七,第八,第九条准则。在这些会计准则中,对研发支出的会计处理进行了相关的规定。企业的研发支出,应分为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支出,应当在会计计量中均确认为当期利润和事件的损失;但是如果开发支出满足一定的条件,那么就需要进行资本化处理,在会计确认时确认为无形资产。
1、无形资产确认的条件。开发阶段,可将有关的资本化计入无形资产的成本,但必须要满足下列条件。这5个条件,是被确认为无形资产的标准:第一,完成该无形资产是其有能力使用或者是,出售该技术所存在的可行性;第二,已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且用于使用,或者是用于出售;第三,那些可以产生经济效益的无形资产;第四,有足够资源支持,以完成无形资产开发,并且可以使用,或者是可以被出售;第五,那些无形资产的支出阶段可以被可靠的计量。
2、研发支出的账务处理。研发支出在研究阶段的支出全部费用化处理,计入当期的管理费用,而在开发阶段的支出,分两种会计处理。符合资本化的,计入“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计入“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
3、无形资产的后续计量。研发过程所实现的无形资产形成,需要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无形资产摊销和减值拨备,以及进行相关的披露。具体来说,就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来说,对一些无形资产应当确定为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这些无形资产包括应该估算使用,但是不能确定的无形资产。对于这些无形资产,不需要进行摊销。而对于那些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来说,则需要进行摊销。
三、我国研发支出会计处理的局限性
尽管我国研发支出采用有条件资本化的处理方法有着很多有利方面的因素,但在具体会计处理操作中仍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不易划分。从会计准则的规定来看,没有一项具体的规定将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明确地予以划分。无形资产会计准则中列举了研究活动与开发活动,但这些例子并不能包含所有研发活动,会计准则对研发支出的划分标准也不明确,导致其在实际操作中很难把握标准。
(2)開发阶段资本化条件难以判定。在会计准则尚未制定出更加明确的客观可行性标准前,各企业在对资本化条件的判断过程中难免一致,尤其是企业管理者按照自己认为的条件进行资本化的会计处理其正确性有待考察。而现行的会计准则及其指南很难对企业的利润调节行为进行约束,使得企业操纵业绩,实现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3)研发支出难以具体的对象化。在实际操作中,多个研发项目,也可以从一个研究的结果中受益,或出现过彼此的利益。如果你不能找到一个明确的科学系统的分配成本的研究和发展,不能正确地反映每一个开发项目的实际成本。
(4)研究阶段全部费用化会减少会计利润。研究阶段的一个重大特性就是高风险性,高失败率,同时由于研究费用较高,失败后研究阶段全部费用直接入当期利润,在无未来经济利益流入时,会对当期会计利润产生重大影响。企业可能在未来几年内都处于亏损状态。而企业管理者看到这种情况,可能就不会再加强研发支出的投入,从而使得研发支出的活动受到不重视。
四、我国研发支出会计处理的相关建议
(1)加强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的划分以及资本化划分。首先,企业应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通过比较好的知识来判定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的划分。其次,我国的会计准则应该出具更明确的划分标准,在这一方面应该加强,这样可以明确划分标准,也使得会计人员的工作更加方便快捷。最后,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应该有足够的重视,时时加强会计人员的培训工作。
(2)会计人员应当了解企业研发活动。加强研究与开发活动具体包括哪些内容,会计准则应该颁布更加详细的细则,这样企业才能够更好的将研发支出对象化。会计人员应当实地了解企业研发活动。
(3)应以项目管理的方式来开展研发活动。所谓项目管理,意指管理者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之下,按照一定的要求,对项目中的一系列内容进行管理,从而实现预期目标。在企业的研发活动中运用项目管理,也就是对整个研发活动的论证,申报,批准,运作和产出进行全方位的管理,确保支出的合理性,并实现会计计量。
(4)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活动失败情况下的会计处理为了应对企业研发失败的风险,建议企业设立研究开发失败储备,其目的是在研究和开发,以提高企业的积极性,如同企业应收账款的坏账准备一样,根据最终评估损失的大小来确定每个失败储量。财政部门并未明确该研发准备金的具体核算要求,但财政部发行的相关规定,企业可以制定计划和资金需求,预先安排的资金储备体系建设研究,以确保研发的需求研发经费。
五、结语
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研发支出在企业资产中正变得越来越重要,企业管理者正意识到企业的一项无形资产是一项巨大的财富,而对研发费用的资本化计量越来越成为对研发支出计量的趋势。这种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实现研发支出的资本化计量,使得我国的会计准则得以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也更加适合我国的现在的企业。若根据企的特点采取不同的会计处理,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我相信我国的研发支出的会计处理会更加合理并且在实际操作中更有可行性。我国的研发支出通过改革,制定出更好的会计处理方法,使得我国的研发支出的会计处理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9-30
[2] 颜延.中国会计国际化的路径选择财[J].经研究,2004.12:78~89
[3]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8[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9-30
[4] Aboody ,D.and B.KM information Asymmetry,R&D,and Insider Gains .The Journal of Finance ,2000,55(6):2747-2766
3.研发部研发项目经理岗位职责范本 篇三
2、负责组织技术方案或技术设计评审;
3、负责制定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应用计划;
4、负责外购原材料、外协件及设备的技术论证与鉴定;
5、负责组织及督促项目计划中的技术方案的实施;
6、负责项目中产品技术条件工艺文件等的初审;
7、负责组织项目小试各项准备工作及小试计划的实施;
8、负责项目小试工作的总结及组织小试评审;
9、负责确定项目中试计划;
10、负责组织中试生产的各项准备工作及中试实施;
4.研发中心岗位职责 篇四
1.参与新产品开发,负责产品研发设计;
2.主持成本定额的制定和修订,标准工时的制定和修订,标准用料的制定和修订; 3.现有产品在设计上的研究与改良; 4.订单标准用量的制定和修订; 5.参与产品推广方案的制定; 6.会同财务部实施定额考核;
7.依据集团企划部制定的市场开发计划,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和项目初步论证,提交可研报告,为公司的市场开发提供准确的信息与数据。8.制定项目前期开发方案,组织协调监控项目前期开发过程,确保项目开发的准确高效开展。与公司各部门配合,制定并实施项目公司市场推广方案。9.联系设计单位,组织制定产品设计方案。10.其他相关职责。
研发部经理岗位职责
1.负责公司新产品、新技术的调研、论证、开发、设计工作。2.负责新产品研发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3.负责安排和计划新产品的研发和设计工作,管理和调配整个公司的研发技术
4.编制设计部各项规章制度、工作程序、工作要求及实施细则,上报总经理审批。5.严格贯彻执行各项制度、工作流程及操作规范,并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6.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负责组织修订、完善部门制度、工作流程等,并发布实施。7.组织、监督工艺方案、工艺流程的设计工作,审核工艺设计方案。8.组织、指导设计新产品图纸并进行交底工作。
9.负责设计的变更、评审及修改工作,及时满足生产的需要。
10.人员和模拟绩效考核,订单评审,全面主导公司的产品研发方案和成本控制。11.负责设计部各职位工作的分配、指导、监督与考核工作。
12.按工作程序做好与市场部、技术部、生产部等相关部门的横向沟通,及时解决部门之间的争议。
13.负责跟踪和掌握国外、国内同类技术发展趋势,组织研发部内部技术论证会。14.组织企业内部与外部的技术协作和技术交流活动。15.编制设计费用预算,控制各项设计费用支出。16.接受领导布置的专项任务和临时性任务。
17.保持与公司最高层沟通,密切关注决策层意愿和企业发展战略目标。
结构工程师岗位职责
1.协助技术研发经理制定本部门发展规划和工作规划。2.组织编制结构设计文件、图纸。3.编写设计和目录。
4.组织收集结构设计资料,拟订结构设计计划。5.主持结构设计的交底工作。
6.承担设计方案中的结构设计工作。7.与生产部门沟通,做设计回访指导。8.向销售部门提供说明,编制培训教材。9.负责模具试模的跟踪。10.对原有产品和新开发产品建立完整的工业设计技术文档。
11.负责跟踪前期生产,指导监督全部生产过程,及时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
12.产品完全成熟后,移交整套工艺性文件,指导、帮助生产系统人员进行生产,向市场部提供有关加工能力及价格的信息。13.完成领导临时交办的其他任务。
硬件工程师岗位职责
1.协助技术研发经理制定本部门发展规划和工作规划。
2.按照研发流程完成驱动电路设计的输入、样机开发、试制试产、放产、量产等工作; 3.协助研发经理完成电路计算分析,电子电路维修与优化,嵌入式软件的开发; 4.电子元器件的品质标准及检验标准的建立;
5.指导编制产品使用说明书、作业指导书、产品安装、维修手册等技术文件资料; 6.新产品开发项目的配合跟进;
7.指导生产部门技术操作协助解决生产过程中的产品机械技术问题;
软件工程师岗位职责
1.根据项目具体要求,承担开发任务,按计划完成任务目标;
2.根据用户需求按时完成软件开发进度,并分析开发的功能是否能达到客户的要求,以及 保证软件到用户处的稳定性;
3.负责工程中主要功能的代码实现,软件交付后,还要参与软件的维护工作,及时解决客户使用中遇到的问题。
4.负责编制与项目相关的技术文档; 5.协助用户完成软件系统及模块的测试;
6.负责产品设计、新产品的试制、标准化技术规程;
7.负责制订和修改技术规程、编制产品的使用、维修和技术安全等有关的技术规定; 8.负责公司新技术引进和产品开发工作的计划、实施,确保产品开发工作按时完成。确保产品技术的先进、稳定;
9.合理编制技术文件,改进和规范软件流程;
10.研究和摸索科学的流水作业规律,认真做好各类技术信息和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研究汇总、归档保管工作,为新产品的开发提供可靠的指导依据;
11.负责参与制定公司软件的企业统一标准,实现软件的规范化管理;
12.认真做好技术图张、技术数据的归档工作,严格按照规章制度交接技术数据; 13.及时指导、处理、协调和解决产品出现的技术问题,确保经营工作的正常进行; 14.及时搜集整理国内外产品软件信息,及时把握软件行业发展趋势; 15.月工作计划和总结的按时提交。16.完成领导临时交办的其他工作。
5.研发总监岗位职责 篇五
2.带领团队完成公司要求的研发任务:
a)高通量测序平台的实验研发,包括组织、cfDNA样本的提取、建库、捕获等,确定最优方案和条件并转产;
b)高通量测序平台的工艺优化,包括Illumina和MGISeq平台,改善成本、周期、质量及其他性能指标;
c)其他检测平台的引进和开发,包括ddPCR、qPCR、FISH、IHC等;
3.带领团队完成实验质量体系实施:
a)制定、回顾和优化质量控制标准;
b)建立和完善室内质控、室间质评等质量体系实施方案
c)协助分析、解决质量事件及疑难问题
d)协助完成质量相关认证申报;
4.其他相关工作:
a)把握行业发展方向,为新产品开发提供实验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
6.小议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 篇六
关键词:研发费用,无形资产,新准则
一、新旧会计准则的差异分析比较
按照我国2001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制度》及《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的规定, 企业自行开发并按法律程序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 只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聘请律师费等费用作为无形资产的成本, 而对在研究与开发过程中发生的材料费用、直接参与开发人员的工资及福利费、开发过程中发生的租金及借款费用等, 则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新准则充分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无形资产》, 将企业内部研发活动划分为两个阶段——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 对应两个阶段的支出分别为研究阶段支出和开发阶段支出, 并对会计处理做出如下规定:研究阶段的支出, 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开发阶段的支出, 同时满足下列五项条件的, 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其一, 完成该无形资产以使其能够使用或出售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其二, 具有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图;其三, 无形资产产生经济利益的方式, 包括能够证明运用该无形资产生产的产品存在市场或无形资产自身存在市场, 无形资产将在内部使用的, 应当证明其有用性;其四, 有足够的技术、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支持, 以完成该无形资产的开发, 并有能力使用或出售该无形资产;其五, 归属于该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可靠地计量。显然新准则和国际准则都是采用了一定条件下资本化的做法, 而旧准则采用的是全部费用化的方法。美国财务会计准则规定 (财务会计准则第2号公告——研究与开发费用) :当期发生的研发费用应全部作为费用处理, 计入当期损益, 研发活动结束后, 不论成功与否, 均不确认为无形资产。但值得说明的是, 就计算机软件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如何进行处理, 美国公认会计原则做出过特别规定, 即FASB指出:对出售、出租或以其他方式发生的计算机软件开发成本, 一旦技术可行性得以确认, 就应该确认为资产。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是认为研究开发涉及太多不确定性因素, 一项支出与未来利益之间的因果关系难以确定。可见, 我国在新会计准则出台以前, 对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采用与美国相同的方法, 即将其全部计入当期损益。研发费用在发生当期直接予以费用化, 等到研发成功后按法律程序申请取得无形资产, 再依法将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聘请律师费等中介费用资本化, 并在一定期限内进行摊销。这种处理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遵循了谨慎性原则。但是同时也存在严重的不足。而新准则较原来对研发费用的处理更加科学严谨, 一方面这更符合资产的定义: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规定, 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 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研发活动是一种投资行为, 因此他也具备投资行为的一个显著特征——风险, 在研究阶段, 由于这种风险的存在研发能否取得预期的成果, 其成果能否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都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因此不完全具备资产的定义。而到了开发阶段, 企业会基于可行性测试的结果决定下一步的措施, 这样一来其为企业带来未来收益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因此, 若开发阶段支出满足相关标准, 就表明这些支出在未来很可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它们理应被确认为资产。
另一方面研发费用的资本化也能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在我国现阶段, 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每年的研究与开发费用都较高。如果采用全部费用化的观点, 不但低估了国有大中型企业当期的盈利能力, 造成许多国有企业亏损的局面, 而且研究与开发成功后由于转为无形资产的金额相对较少, 损害了企业的财务状况和长期赢利能力。企业的收入与产出, 投资与回报等信息无法在财务报表中得以体现, 大量资产不能入账, 有条件的资本化处理研究与开发支出能够使企业管理层向投资者传递有关项目开发进程和成功可能性的前瞻性信息, 以满足投资决策的需要。
除此之外, 新准则还可以使国家税收优惠政策落到实处。我国目前对研发费用逐年递增的企业实行加计扣除的税收优惠政策, 但若按照原会计准则的规定, 将内部研发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则在企业营业收入相对比较稳定的情况下, 因研发费用增长过快, 利润常常会出现负值, 企业难以享受税收的优惠。新准则将企业研发费用支出中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开发阶段支出予以资本化, 使当期的期间费用相应减少, 利润相应增加。这样, 企业能在盈利的情况下得到节税的好处, 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也才真正发挥激励作用。
二、新准则关于研发费用处理存在的内在问题
1. 可操作性差
新准则从表面上看已经较为完善, 但在实际操作中, 新准则的相关规定会变得难以把握。在实际操作中, 由于无形资产研发业务复杂、风险大, 很难清楚地把企业的研发活动划分为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 尤其是对于科学技术并不精通的会计人员来说, 这项工作更是困难。此外, 在新准则中, 只有在同时满足五个条件的情况下, 对开发阶段的支出才能确定为无形资产, 但在实际操作中对这五个条件很难做出客观合理的判断。这同时也给企业利用研发费用资本化进行营利操纵提供了可乘之机。
2. 对于研发费用的特性认识不足
(1) 风险性。虽然风险性是企业在进行投资和经营活动的一般特性, 但是与一般的活动不同, 研发活动是建立在对于未知的, 至少是崭新的领域的探索开发, 而且只有在这种探索开发成功地被发展为产品并投向市场以后才会给企业带来实际的利益。首先, 由于各行各业中已经存在行业壁垒和技术垄断, 研发成果不不确定性非常之大, 其次, 在当今高度发达的信息和商业社会中, 任何尚在开发之中的新技术都有可能被抢先上市的其他技术所取代, 技术骨干的离去, 商业秘密的泄漏甚至是主要股东的更迭都有可能对资金持续需求巨大的研发活动产生致命的影响。此外, 社会意识形态, 国家政策, 重大政治事件等, 如果影响到经营战略尚可调整, 可一旦影响到研发活动, 由于其已完成的部分的不可逆性, 将会使先期的投入付之东流。
(2) 逐利性。随着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 高新技术已经成为企业之间较量的制高点。企业的竞争优势将从原来的对资源的占有、生产经验、技术和经营规模等方面转变为对知识、科学技术、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无形资产以及有形资产的占有和开发。新产品的开发能力和相应的生产技术开发能力是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因此, 企业从事研发活动, 无疑是为了提高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 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 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会计处理上, 研发费用是一种有弹性的应计费用, 该费用一经提取, 即全部进入当期损益, 减少当期利润。由于研发费用具有计量困难的特性, 对其确认和计量比对其他应计费用的确认和计量具有更大的随意性, 因此研发费用便顺理成章地成为企业管理当局调节当期利润的工具。企业管理者为了达到预期利润目标, 将刻意多提或者少提当期的研发费用。
由以上两个特性可知, 研发费用的成果相比于企业其他投资的成果更加不易于预测和控制, 且企业对于研发费用有更大的操纵动机和可能, 这就给外部审计师和政府审计部门的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对于新准则的一些建议
1. 加强监管, 保证企业研发费用有条件资本化符合重要性原则
新准则不能被机械的执行, 而应该根据不同企业的生产规模, 特征和地位进行具体的分析执行。例如, 在高科技企业中规定每年研发费用必须占总营业收入的20%以上才能予以资本化, 而在一些常规的企业里则可确定比较小的比例。
2. 鼓励企业建立良好的外部和内部监督机制
公司的研发投资是价值相关的, 但研发支出不会自动带来公司价值的增加, 它依赖于对支出使用的效率和对收益的预期, 当缺乏有效监管时, 公司管理层也许会做出不恰当的投资决策, 以最大化自己的效用。实证研究发现, 研发支出的产出预期与分析师关注程度和董事会中外部董事比例均为正相关, 而与机构持股比例无关。因此, 无效的激励机制和低监管将导致研发决策无效。建立好的内外部监督机制有利于企业做出最合理的决策, 从而减少因研发支出不当而造成的损失, 从另一个侧面减少企业利用研发支出会计处理进行财务舞弊的动机。
3. 在中小股民中宣传研发支出对于上市企业的重大意义
由于我国多年以来不甚合理的研发支出会计处理方法和企业长期对于其披露的虚与委蛇, 当今在中国A股市场上, 高科技上市公司披露的研发费用基本不为市场所关注, 也没有证据表明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受它们所披露的研发费用的影响。此外, 在少数的关注研发费用的人中, 由于市场上普遍认为研发支出会对企业的长远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在自主创新的思想指导下, 这部分人倾向于认为研发投资越多越好, 尤其是在与发达国家相比较后, 发现我国研发投入力度之不足。但资源的稀缺性要求我们不仅要重视研发投资的量, 更应关注投资的质。因此, 在我国目前的制度背景下, 企业研发支出究竟是增加未来收益的有效投资, 还是更多程度上沦为内部人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呢?这一点尚待证明。综上, 要减少研发支出对于中国股市的影响, 有关部门就必须加大宣传力度, 利用公益讲座、报刊杂志等方式向股民教授对于研发费用的正确认识和甄别相关报表项目的知识, 消除以上两种普遍存在错误认识。唯有如此才能未雨绸缪, 同时也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起到了更好的监督作用。
四、小结
新准则的实施, 对于无形资产支出较大的企业, 特别是高科技企业, 虽然企业在税收方面, 因为对研发的支出费用化金额减少, 企业利润会在一定程度上会有暂时上升的趋势, 因此导致近期企业所得税的缴纳增加。但是整体税负总额并没有增加, 与准则变化之前相比只是相当于提前纳税。从另一方面看, 费用化的结果可能扭曲公司的决策, 导致错误的收益衡量。部分研发支出的资本化能增加企业的资产, 企业财务状况也会一定的程度有所好转。对于试图进行外部融资的企业来说, 这无疑能降低负债比率, 增加企业的融资信心, 提高企业的商业信用, 帮助其扩大融资渠道。而且, 从长期来看, 加大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和开发支出必然能让企业在以后的长期内受益。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 2006.
[2]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无形资产, 1999.
7.研发成本会计岗位职责 篇七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和发展,企业间的竞争变得日益激烈。为了更好的生存和发展,企业必须加强自己的创新能力,《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也提到,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因而作为与企业自主创新相关联的研究与开发(费用)也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
一、新会计准则对研究开发费用处理的规定
我国以前的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自行开发并依法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其入账价值应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费用确定;依法申请取得前发生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应于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而我国新出台的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但是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开发阶段的支出,同时满足一定条件的,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
新准则对研究开发费用的“费用化”进行了修订,研究费用依然是费用化处理,进入开发程序后,对开发过程中的费用如果符合相关条件,才可以资本化。即:
(一)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二)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证明下列各项时,应当确认为无形资产
1.从技术上来讲,完成该无形资产以使其能够使用或出售具有可行性;2.具有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图;3.无形资产产生未来经济利益的方式,包括能够证明运用该无形资产生产的产品存在市场或无形资产自身存在市场;无形资产将在内部使用时,应当证明其有用性;4.有足够的技术、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支持,以完成该无形资产的开发,并有能力使用或出售该无形资产;5.归属于该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可靠计量等。
国际会计准则亦规定:1.研究费用应在其发生的当期确认为费用,并且在随后的会计期间也不能确认为资产;2.一个项目的开发费用,如果满足一定标准时,才应确认为资产。
可见,我国的新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对于研究与开发费用的处理方式是相同的,而与原准则的处理方式不同。国际会计准则和我国新准则认为研究费用应在其发生期间确认为费用,并且不应在其以后的期间确认为资产,开发费用只有在符合一定条件下才确认为资产,否则确认为费用,最初已确认为费用的开发费用,不应在其后的期间确认为资产。显然新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采用的是一定条件下的资本化,即部分费用化,而原准则采用的是全部费用化的做法。
二 、现行会计处理方法的分析
全部费用化,虽然遵循了谨慎性原则,但是其缺点很明显,就是影响企业当期利润,低估企业的总资产和净资产,研发成功之后的受益期间成本摊销不符合配比原则等等。但是是否我国现行的一定条件下的资本化就是一种比较完美的方法呢?笔者认为不然。
(一)我国仍将研究与开发费用分离进行处理
虽然我们在会计实务中,是待研究取证完毕后,由一定的评估部门进行评估,进而决定是否对该项目进行开发,即:研究费用与开发费用可以完全分离,但是笔者认为这种分离的意义不大,而且若该项目开发成功,那么我们为什么不把与之直接相关的研究费用计入成本当中呢?这是否仍然违背我们会计中的配比原则呢?
我国会计准则将“研究”定义为:为了获得新科学或技术知识而进行的独创性的、有计划的调查分析活动;同时将“开发”定义为:为了创新新的或有实质性改进的产品、材料、设备和工艺等,而在开始商业活动使用前所从事的将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付诸应用的一系列活动。从定义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实际上研究是开发的基础,二者是有着必然的因果联系的,因此我们不需要把二者强硬的拆分开来。
(二)研究开发费用的处理还与我国的企业行政机制有关
对于研究开发费用的资金来源,我们可以概括为:国家资助、国家以外的其他组织或个人的赞助、企业自筹资金。
对于工业企业没有取得国家资助、国家以外的其他组织或个人的赞助时,笔者认为即使是新准则的这种处理方法也不会促使企业加大自主创新。因为我国的企业行政机制是年段制,即领导的任职具有一定的任期(一般是3—5年),特别是国有企业更加明显,而项目的研究与开发阶段往往比较长,这样不但较大的费用开支会影响领导在任期间的当期利润,而且该领导也从中得不到任何实惠,因为项目研究开发阶段不会给企业带来任何现金流入。我们从《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中也可以看出,国家在对企业的绩效进行评价时还是以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资本保值增长率等这些当期静态指标为主。因此,在这种体制的影响下,领导往往会比较注重企业的短期目标而忽略企业的长期发展。
三、研究开发费用会计处理的新思路
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认为,评价内部产生的无形资产是否符合确认资格有时是困难的。因为企业难于确定是否存在以及何时存在将产生可能未来经济利益的可辨认资产,以及难以可靠地确定该资产的成本。鉴于这一困难,对自行研发的无形资产进行计量时除了要遵循无形资产确认和初始计量的一般要求外,国际会计准则还根据企业无形资产研发过程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将自行开发过程划分为研究和开发两个阶段,并据以规范不同阶段研发费用的处理。
通过国际会计准则和对我国研究开发费用处理的分析,并结合我国的工业企业行政机制,笔者认为以下的处理方法比较合理。
当企业得到国家或国家以外的其他组织或个人赞助时,作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
贷:研究开发费用基金——国家资助或国家以外的其他组织或个人赞助
这种基金是企业的一种负债式基金(外部仅提供资金在一定期限内的使用权,列于资产负债表的负债类)或企业的一种营业外收入基金(外部提供资金,列于资产负债表的所有者权益类)。
但是不论企业是否取得国家资助、国家以外的其他组织或个人赞助,企业在期末都需要从税后未分配利润中进行预提(不妨暂定1%)研究开发费用基金,会计分录为:
借:未分配利润
贷:研究开发费用基金——企业预提
实际上这种预提是作为企业内部留存收益的一部分而存在,处理上类同企业的营业外收入基金,亦反映在资产负债表的所有者权益类中。
若研究开发失败,则将研究开发费用转入“营业外支出”,因为此时该项费用支出不属于企业的生产经营费用,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没有直接的关系。 同时这样处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企业乱用该基金进行研究开发,因为企业的“营业外支出”是由于企业正常营业外的其他原因引起的,若是金额过大,必然会引起检查评审部门的注意。
若研究开发成功,则需要对该研究开发费用进行资本化:
借:无形资产
贷:银行存款
借:研究开发费用基金
贷:研究开发资本
以上这种处理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领导者由于考虑到其任期内的业绩而放弃研究开发的问题,因为该基金的设立不会影响企业的当期利润,是税后预提,而且对何种情况下研究开发费用进行资本化也做出了很好的定位。当然我们还可以继续完善,比如说当这种基金达到多少比例时,可以停止预提等。
四、结束语
8.研发成本会计岗位职责 篇八
【关键词】企业 研发费用 会计处理方法 选择
一、前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宣告了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部门主导科技创新时代的终结,企业逐渐发展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但在企业加大科研力度的同时,也必然导致企业各项投入的增加。近年来,企业用于研究和开发的费用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使企业的财务管理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因此,选择科学合理的企业研发费用会计处理方法已经迫在眉睫。
二、企业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及特点
企业的研发费用是指企业在进行产品的技术革新以及工艺、材料、标准的研究和开发过程中产生的所有耗费的总和。目前,国际上使用的企业研发费用会计處理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费用化会计处理
费用化会计处理,即不论费用是在研究阶段产生还是在开发阶段产生,都全部计入企业的当期损益中。研究开发的成果具有未知性,加大了研究开发费用的不确定性。费用化会计处理将研究开发产生的费用全部计入当期损益,不仅可以将会计工作简单化、便捷化,还可以减少人为因素对企业经济效益造成的影响,属于比较谨慎的会计处理方法。但与此同时,费用化会计处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费用化会计处理难以进行科研费用的调整和费用分摊,不能体现研究项目的经济效益与研究项目的研究费用支出情况的配比,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会对企业当前的经济效益造成一定的影响[1]。
(二)资本化会计处理
资本化会计处理,即将企业在创新研发的过程中产生的一切耗费归集统计,等到研究与开发成果取得成功,真正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时,再将企业的研究与开发费用进行摊销。资本化会计处理有利于减少企业的短期战略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有利于企业实现研究项目的研究费用与研究项目的经济效益的合理配置。但企业研发费用资本化处理也存在着一些缺点,首先,基于研究成果的未知性和研发项目经济效益的不确定性,资本化会计处理将研发费用作为企业的资本性支出,若项目研发失败,则会给企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2]。其次,资本化会计处理的资产总额和利润总额较费用化会计处理的高,常常会诱发企业研究与开发的冲动,不利于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因此,使用资本化会计处理研发费用,会给企业的运转带来一定的风险。
(三)有条件的资本化会计处理
有条件的资本化会计处理,即将企业在创新研发过程中产生的所有研发耗费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统计,将研究阶段产生的研发费用计入企业的当期损益做费用化处理,开发阶段产生的研发费用若符合资本化条件则将其列入无形资产中做资本化处理。有条件的资本化会计处理方法有利于提高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为企业投资者制定投资方案提供可靠性依据,而且有条件的资本化会计处理方法可以有效地缓解短期行为对企业造成的影响,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但是,有条件的资本化会计处理方法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首先,资本化条件缺乏明显的界线,在判断时加入了人为因素,增大了会计处理的操作难度。其次,新准则没有明确规定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导致一些企业擅自调整利润,造成企业会计信息失真。
二、企业研发费用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
综上所述,费用化会计处理、资本化会计处理和有条件的资本化会计处理都各有优缺点,因此,学习和借鉴国际上关于企业研发费用处理的具体办法和操作经验,结合我国企业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合我国企业发展的企业研发费用会计处理方法。按照科技创新的类型可将我国企业分为以下三种:研发项目较少的企业、一般高新技术企业和以科技创新为主的企业。应根据企业的特点,选用相应的会计处理方法处理企业的研发费用。
(一)研发项目较少的企业采用全部费用化处理法
研发项目较少的企业,用于研发的经费占企业总支出的比重较小,研发费用对企业的发展无决定性作用。此时应将项目研究和开发的一切支出都计入企业的当期损益,采用全部费用化处理研发费用,降低企业研发造成的经济风险,有助于实现企业投资费用的尽早回收,减少人为操控因素对企业经济造成的影响[3]。
(二)一般高新技术企业采用有条件的资本化处理法
首先,高新技术企业在科研创新中处于较为活跃的状态,其长期从事科研创新项目研究,具有较强的综合实力,其研发技术较研发项目较少的企业强,研发产品一般能满足市场需求。其次,一般高新技术企业由于长期活跃于科研创新中,科研创新产生的费用一般较多,科研项目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企业经济效益,关系着企业的运转和经营。再次,一般高新技术企业的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都较高,其判断资本化条件、资本化后摊销年限的能力较强。因此,将一般高新技术企业的在研究阶段产生的全部费用归入企业当期损益,实行费用化会计处理;将开发阶段产生的费用中符合资本化条件的部分费用采用资本化会计处理方法处理,其他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开发阶段费用采用费用化会计处理,计入企业当期损益[4]。采用有条件的资本化会计处理法处理一般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费用,可以减少企业研发失败对企业造成的经济损害,降低企业运行风险。
(三)以科技创新为主的企业采用全部资本化处理法
以科技创新为主的企业主要活动于科学技术和科学发明的新领域,长期进行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的转化工作,具有企业规模大、研究开发项目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强等特点。首先,科研项目产生的经济利益就是以科技创新为主的企业实现正常运转的根本经济来源,科研项目在以科技创新为主的企业中所起的作用,跟生产材料在制造企业中所起的作用是一样的,科研项目的支出就是以科技创新为主的企业生产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以科技创新为主的企业具有较强的科技研发能力,其研发产品具有较强的市场适应性,大部分研发产品都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润,这类企业一般有足够的技术、经济实力和其他资源支持研发项目。因此,以科技创新为主的企业进行项目研发时产生的所有研发费用全部资本化处理[5]。采用全部资本化会计处理法处理以科技创新为主的企业的研发费用,不仅可以合理地控制企业研发支出与研发项目经济效益的配比,还可以有效地降低企业的短期行为对企业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激发企业研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企业科研项目的成功率,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结束语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要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必须加大科研力度,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和经济效益。同时,企业在进行科研项目的投资决策时,要充分考虑科研项目周期长、投资大、经济效益不确定等特点,并结合企业自身发展情况,选择适合的研发费用会计处理方法。科学合理的研发费用会计处理方法,有利于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与科研投入的合理配置,对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江桂林.浅议企业研发费用会计处理的改进[J].财经界(学术版),2011,3(03):102-103.
[2]闵代军.企业研发费用会计处理的方法探究——以煤炭企业为例[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5(05):81-82.
[3]孔庆林,朱琳.研发费用会计处理国际比较下的优化方法浅析[J].商业会计,2012,12(02):69-70.
[4]刘洪磊.新准则下研究与开发费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及优缺点探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0,8(03):51-42.
[5]于强.无形资产管理引发的服务外包企业财务风险研究——基于后金融危机时代的视角[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11(07):95-96.
9.研发支出会计处理不足与改进 篇九
2006年我国颁布了新的无形资产会计准则, 将企业内部研发支出的会计处理由过去的费用化改为有条件的资本化。并为此将企业内部研发活动划分为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 规定研究阶段的支出应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管理费用) , 即借记“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 贷记“原材料、应付职工薪酬”等科目;期末再借记“管理费用”, 贷记“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开发阶段的支出, 如果同时满足五项条件 (此处略) , 可资本化为无形资产, 即在支出发生时, 先借记“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 贷记“原材料、应付职工薪酬”等科目, 待研发项目达到预定用途后再借记“无形资产——××”, 贷记“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
鉴于现代企业研发投入的重要性不亚于固定资产的投资, 因此将研发支出有条件资本化的做法, 从理论上说显然要比全部费用化更为合理, 亦更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以及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趋势。但由于准则的制定过于理想化, 导致这一方法在会计实务中的可操作性不强, 要使其得到正确执行, 需要会计人员具备较高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 否则, 很可能成为人为操控会计报表的一种手段。具体来说, 主要存在以下几个不足之处:
(1) 会计实务中很难正确区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因为研究开发项目很可能是一个反复进行的过程, 甚至是交叉同时进行的。而且这一判断能力对于许多会计人员来说是不具备的, 需要相关技术人员的配合, 这样不仅增加了会计职业判断的复杂性, 亦为人为操控会计报表留下了可乘之机。
(2) 开发阶段允许资本化的五项条件虽然是基于资产的定义和特征而提出的, 理论上没有问题, 但实务中是否符合这些条件的判断却存在相当大的主观性, 一般的会计人员很难做出客观合理的判断。
(3) 对于研发支出的会计核算范围没有给出详细的具体规定。如同产品生产一样, 围绕研发活动常常会发生大量的各类支出, 而核算范围决定了哪些支出应该计入研发支出, 或者说研发支出应该包括哪些支出?由于这一规定的欠缺, 使得企业会计操作的空间进一步扩大。
此外新准则对研发支出会计信息的披露也没有给出详细的具体规定, 导致很多企业不披露或者披露不规范, 大大降低了研发支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二、研发支出会计处理的改进
基于以上分析, 笔者对研发支出的会计处理提出如下几点改进意见:
(一) 重新划分研发支出会计核算的阶段
企业的研发活动通常都要经历调研、立项和实施等步骤。其中最关键的是立项环节。一般来说, 立项后的研发项目, 其成功的概率大大提高。因此, 笔者建议将研发过程重新划分为立项前和立项后两个阶段。对于立项前发生的研发支出由于其不确定性较高, 应采用费用化的方法处理, 即于支出发生时直接记入当期损益 (管理费用) ;对于立项后发生的研发支出由于其不确定性大大降低, 可先记入“研发成本”科目进行归集, 待最终研发成功后再资本化为无形资产, 若最终研发失败, 则转入当期损益或长期待摊费用。如此改进的好处是大大降低了会计职业判断的言性。
(二) 明确研发支出会计处理的范围
立项后的研发活动类似于固定资产的构建和产品的生产活动, 其支出范围亦可划分为“料、工、费”三个部分。具体包括以下几个主要项目: (1) 研发过程中所耗费的各种材料、燃料和动力费用。 (2) 为研发项目购置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 如果没有其他用途, 应全部计入研发成本;如果有其他用途, 应先资本化, 再进行折旧或摊销, 将折旧费或摊销费计入研发成本。 (3) 研发过程中发生的研发人员薪酬以及其他类似的人工成本。 (4) 委托其他单位或个人承担部分研发工作所支付的费用。 (5) 研发过程中发生的间接成本 (如研发部门管理人员的薪酬等人工费以及研发部门的管理费用等) 。
(三) 重新设置研发支出会计核算的总账和明细科目
笔者建议参照成本会计核算的方法, 设置“研发成本”总账科目, 用于核算企业立项后正在实施的所有研发项目 (包括自主、委托和合作研发) 的总成本, 按照具体的研发项目设置二级科目, 用于核算某一研发项目的成本, 在二级科目内分别设置“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研发费用”三个成本项目, 用于反映研发成本的构成情况。同时设置“研发费用”总账科目, 用于归集会计期间内为所有研发项目发生的共同费用, 该科目期末余额应按一定标准 (如各项目的直接人工比例或各项目的预算比例等) 分配转入“研发成本——××项目”中的“研发费用”成本项目内。这种以具体的研发项目作为成本计算对象的核算过程, 有利于监督和评价各研发成本项目的实际支出情况, 从而为加强研发项目的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四) 全面披露研发支出的相关信息
现行无形资产准则中对企业研发支出的披露要求太过简单, 远远不能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因此笔者建议参照固定资产的披露要求, 提高研发支出的披露要求。不仅要在资产负债表中披露本期新增的无形资产和正在实施的研发项目, 还应在利润表中披露本期计入管理费用中的研发支出, 此外, 还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 详细列示各个研发项目的成本和进展等情况。
[例]某公司设有一个研发部门, 该研发部门本期发生如下研发业务:
(1) 针对A、B、C三个研发项目开展市场调研与可行性分析, 共发生研发支出30000元, 均以银行存款支付。
(2) 经过可行性分析, 确定A、B项目正式立项, C项目放弃。A、B项目立项后, 分别发生材料费20000元和30000元, 人工费40000元和50000元。另发生共同性间接费用90000元。
(3) A项目顺利完成结项, 并以银行存款10000元申请专利成功。
报表附注:本期共开展A、B、C三个研发项目, 前期 (立项前) 支出30000元, 后期 (立项后) 共支出240000万元, 其中A项目于本期完成结项并申请专利, 成本110000元, B项目仍在进行中, 已完成预算的60%, C项目因不具备可行性而放弃。
参考文献
10.研发总监岗位职责表述 篇十
1、根据公司发展需要,研究市场和用户的潜在要求,参与公司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开发战略制定及中、长期规划及资金预算,提出产品和技术规划的建议;
2、及时提出研究开发方向和研究课题,并负责对提出的研究开发方向或课题组织评审,保证课题具有前瞻性、可操作性和现实性;
3、按照公司产品和技术研发规划的要求,制定产品线规划方案;
二、研发管理体系建设:
1、产品开发流程的梳理,组织编制研发管理的规章制度、控制流程;
2、产品开发过程中控制点定义及监控;
3、协助提出公司研发团队激励机制和技术人员职业规划路径;
4、对研发管理制度、流程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5、组织研发中心向相关部门提供各类产品、新物料的技术规格书及检验标准;
三、项目监控
1、负责项目分配及协调安排、项目进展的跟踪,与各部门协调沟通,确保项目运作的效率和成本控制;
2、负责重点项目的突破和把关,并给与各项目成员及时的技术,协调多方面的支持;
3、对于技术开发及业务外包等模式进行分析,与公司领导就项目进展及时汇报及沟通交流。
四、项目申报及知识产权管理
1、产业化项目、专项资金项目的材料组织及申报;
2、国家(省、市、区级)研发中心的申报及管理;
3、产品及技术知识产权(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专利、软件著作权、产品鉴定及查新等)的保护、规划及管理;
五、研发中心部门管理及团队建设
1、研发中心及下属各部门工作计划制定及检查;
2、研发中心团队建设,下属二级部门负责人的招聘、培养和考核等工作;研发人员(高、中、初级)梯队建设;
3、研发中心固定资产及研发费用管控;
11.企业研发成本预测研究文献述评 篇十一
关键词:研发成本,成本预测,研发成本预测
研发活动对企业生存和整体竞争能力提升起着关键作用。目前, 很多企业管理层对研发成本管理工作不够重视, 加之研发成本预测的实施难度也较大,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快速发展。在理论界, 学者们对企业研发成本预测的研究相对也比较少。
一、成本预测国外研究现状
在成本管理理论发展过程中, 在科学管理阶段, 成本预测发展成为一种科学的方法。二战后, 企业的战略从生产主导型向需求主导型转变, 成本预测理论受行为管理理论和目标管理理论的影响, 在提高企业生产效率、达成企业规划目标方面, 起到了日益重要的作用。20世纪七八十年代, 受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影响, 成本预测的准确性和有用性有所提高;90年代后期, 学者们将战略成本管理和生命周期等理论引入到成本预测理论中, 进一步拓展了成本预测理论的应用范围, 使成本预测理论更能够适应不同阶段及不同前景导向的企业;进入21世纪, 学者们逐渐将研究重点放在了成本预测方法上。
关于成本预测, 国外学者多是分行业对成本预测进行评价的, 如建筑行业、通信及电子行业等;在研究方法上, 国外学者多采用实证方法与案例研究, 并且比国内更多地使用时间序列数据和宏观经济学模型, 突出发展变化轨迹。对于研发成本预测的研究文献则较少。
1982年, 美国的Boothroyd和Dewhurst创建了BDI公司, 该公司开发出一款成本估算系统软件, 利用行业的平均成本水平作为基础来进行成本估算, 虽然这个软件可以根据公司的特点来进行个性化设计, 但是BDI公司发现几乎很少客户这么做。
1999年, 美国Mark.valeton.Martin提出产品的成本预测工作在进行产品设计和产品规划时就应该考虑, 并且还要把产品的使用成本计算在内, 即必须考虑产品的使用寿命周期成本。
2000年, 美国经济学家查尔斯·霍恩格伦在《成本会计:以管理为重心》一书中提到, 可以利用历史成本会计统计资料以及成本与影响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计算未来成本的可能结果。书中研究了三种基于定量分析法的成本预测数学模型:因果关系成本预测模型、时间关系成本预测模型和结构关系成本预测模型。
2002年, 美国Jalinski和seitol从战略角度进行研究发现, 战略成本管理的关键切入点就是精确的成本预测。战略管理是面向未来的, 成本预测自然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2005年, 美国的Robert L.Peurifoy与Garold D.Oberlender在著作《施工费用估算》中提到, 为保证成本预测精确, 预测人员必须对所要完成的工程进行仔细和彻底的分析。
2008年, 英国的Rolls Royce进行研究表明, 设计阶段是成本预测的起点。85%的产品成本都是在设计阶段 (前期规划阶段) 己经确定下来了, 成本预测对产品成本的影响至关重要。
2009年, 土耳其的Tugba Efendigil, Senmih Ount, Cengiz Kahraman指出, 在变动的商业环境中, 需要依据需求信息来提高竞争优势, 对不确定顾客需求的多层供应链结构的预测方法是很重要。
综上所述, 国外学者关于成本预测研究, 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产品的设计阶段对成本预测十分重要;二是成本预测的准确性将会影响产品成本。
关于研发成本预测, 国外研究成果比较少。20世纪中, 美国学者曾对B-52飞机成本费用进行分析, 发现各个阶段成本费用比例依次是:研制阶段前85%, 研制阶段10%, 生产阶段4%, 使用阶段1%。1989年, 爱立信的研发管理团队按照PROPS (The Project for Project Steering) 模型把研发项目划分成四个阶段:预研究阶段、可行性研究阶段、执行阶段、收尾阶段。其中, 在项目的预研究阶段采取成本预测模型。2002年, chan, Josef Lakoniskok和sougiannis针对企业的研发投入与企业市值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 美国高科技上市企业的股票收益要大于非高科技上市企业的股票收益, 原因在于高科技企业通常都会有大量的研发投入活动, 企业的研发强度与回报呈正相关关系。
二、成本预测国内研究概况
改革开放以前, 我国企业采用的是前苏联的成本管理模式, 由于受到经济体制的影响, 成本预测方法及划分简单;改革开放以后, 企业纷纷学习吸收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成本预测模式, 并在借鉴国外成本预测理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提出了自己的成本预测理论。目前, 关于成本预测的理论研究, 大多学者研究重点是成本预测要根据实际变化的情况, 制定适合企业的成本预测方法。
2004年, 吴彦龙指出, 影响成本预测的因素有很多而且具有不确定性, 因此, 成本预测必须按照成本的变化规律进行。2005年, 周仁强等学者对成本测定的指数采集、要求和编制方法以及对编制的工程成本指数的预测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田春华 (2007) 和陈桢剑 (2008) 认为, 成本预测是根据生产成本的变化与技术经济因素的相互关系, 结合市场及企业的发展前景和采取的各种措施, 利用现有数据并采用科学的方法, 对未来趋势做出的科学推测。2008年, 杨兴荣等提出, 面对施工企业成本测定的难题, 要充分基于网络平台, 辅助于商业化的运作手段, 生成动态的、个性化模式, 是企业解决成本预测问题的新思路。
三、研发成本预测国内研究现状
关于企业研发成本预测, 国内学者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的。
1. 部分学者认为企业的研发特性影响研发成本预测的准确性。
2005年, 梁莱歆、熊艳对研发成本披露问题进行了研究, 建议在披露研发成本数据的同时应该重视未来预测信息的提供。2007年, 李平、周春阳认为, 大量的企业虽然开展了成本预测的工作, 并运用了数学工具, 但所开展的工作大多在企业内部进行, 成本预测的结果很难适应激烈的市场环境。2010年, 宋雪莲认为, 大部分企业虽然能够认识到研发项目高风险的特点, 却并未建立有效的研发成本控制预警机制, 缺乏对研发风险的实时监测和科学预警, 难以及早采取规避风险的应对措施。2010年, 梁莱歆、熊艳通过对5省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内230家企业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 发现研发成本具有不可控性, 研发活动的这一客观特性确实加大了企业研发成本管理的难度。企业虽然对研发成本进行了预测, 但是效果不理想。2010年, 钟娜认为, 由于研发成本的随机性比较大, 长期以来研发人员凭直觉和经验对产品项目进行决策, 缺乏对成本项目成功率的判断。同时, 受到市场份额、产品价格、消费者喜好转变、不同领域的技术进步的影响及受法律、外界相关事件等突发因素的影响。所以, 对企业研发成本的准确预测是非常的困难。
2. 另外一些学者从企业现有研发成本预测的过程入手, 发现研发过程中的问题, 提出了新的研发成本预测思路。
2006年, 李占国认为, 成本预测是成本管理的起点, 也是成本事前控制成败与否的关键。2006年, 李平、顾新一针对研发多项目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了联合风险优化模型, 并采用遗传算法对风险、费用和进度进行管理, 通过在新产品开发中综合基于参数拟合的成本预测和基于作业的成本预测。2008年, 孙慧萍认为, 产品研发阶段成本管理分为成本预测、成本分析和成本优化决策。在产品开发循环的每一个阶段, 成本预测为成本分析提供成本信息, 将整个生命周期的成本考虑进来进行成本预测和估算, 才能真正做到对产品的成本效益进行有效地分析。2010年, 官小春认为, 高科技企业研发预测管理主要是针对研发活动的特点, 将预测方法和手段以及一整套流程创造性地运用于研发管理活动中, 以实现研发战略目标, 促进研发过程中的资源优化配置, 研发人员积极性提高, 研发绩效得到持续改善。2010年, 宋雪莲、张德洲认为, 企业研发成本存在的问题之一是缺乏研发成本的预测, 对研发的投入及成本的战略规划不够, 导致研发成本控制目标和方向不够明确, 研发成本控制的效果欠佳。
综上所述, 国内学者关于研发成本预测研究, 研究成果主要包括:成本预测的准确性将影响产品的成本;企业研发成本的诸多因素会影响成本预测的准确性;企业研发成本的特性会导致企业研发成本预测准确性比较低。
研发成本预测涉及因素众多, 影响了预测的准确性, 也给学者的研发成本预测研究带来了很大困难。关于研发成本预测的信息大多涉及到企业的机密, 对外披露不多, 这也导致有关研发成本预测的理论研究受限;此外, 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企业, 其研发成本预测方法也不尽相同, 寻找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研发成本预测方法, 提高研发成本预测准确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R&D成本效益评价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7.
[2]张海燕.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的绩效分析[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8.
[3]张丽.爱立信研发成本管理案例分析[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 2011.
[4]陈力.TE中国公司精益研发管理体系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 2011.
12.研发成本会计岗位职责 篇十二
【关键词】会计准则;模具费;固定资产;资本化;低值易耗品
我国小家电生产的普遍现象是:技术起点低、市场竟争激烈、产品升级换代快。为了争夺市场,厂家不得不在产品的外观设计上下功夫,以不断创新的外形式样来吸引客户,提高订货量。为此,企业每年需投入大量资金研发新产品,其中模具费支出占了较大比重。但由于市场变化、产品适销性等因素,模具的使用寿命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目前小家电企业在模具费会计处理上,由于认识不一,又没有明确的依据可遵循,都在各行其是。本文针对小家电企业在模具费处理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对模具的资产属性及会计处理作一些探讨。
一、模具的特殊性使之对其资产属性难下定论
模具是小家电企业的重要生产资料,一套模具的成本在10~15万元之间,占开发阶段支出的比例达到70%以上。模具的设计寿命一般为30万模左右,经过维修、保养,实际使用寿命可达100万模以上,正常使用情况下,其物理寿命在3年以上。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给出的定义是:固定资产,是指同时具有下列特征的有形资产:(1)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2)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对照准则定义,模具似应确认为一项固定资产。但对模具资产定性时,不得不同时考虑以下这些实际情况:一是国内小家电产品的生产现状是进入门槛低,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制作工艺较为简单,没有可依托的高端技术,产品外观设计成为企业的主要竞争手段。迫于市场销售压力,企业几乎每年都要推出多款型号的新产品来争夺市场,产品更新速度比较快。模具不同于机械设备,可以适应多型号、多品种产品的生产,成型后只能专一生产某种型号的产品,如果这款产品退出了市场,生产这款产品的模具也就因此失去使用价值而寿终正寝,大部份模具都是因为产品失去市场而被提前淘汰。因此,模具的实际使用寿命远低于其设计寿命。二是小家电生产企业一般规模不大,资金积累不足,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小家电产品外观式样仅是企业争夺市场的主要竞争手段,又由于生产工艺相对简单,易被业内仿冒。企业出于自我保护,会提前淘汰市场关注度下降或被仿冒的老产品,推出新的产品来吸引眼球,同时给仿制者增加困难和成本。三是模具开发中会遭遇潜在的市场风险。由于小家电产品价值相对低廉,企业不可能花较大的成本作前期的市场调研和预测,开发新产品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如果耗费了较大的人力、物力推出的一款新产品不能被市场认同,就意味着为研制开发这款产品所做的一切都付诸东流。综上所述,由于模具使用年限及未来经济效益的不确定,根据谨慎性原则,模具不宜单独确认为一项固定资产。
二、模具费用资本化的不合理性
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对无形资产的定义是: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等。就小家电企业而言,新的模具研发大都是外观形态的改变,罕有功能、技术上的突破,能取得的专利也仅限于外观设计专利。这种外观专利,仿制者稍加改变就能逃避追责;即使被侵权,维权成本也很大。所以企业一般在申请专利成功后不再续费而放弃专利保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外观专利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根据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外观设计专利不应资本化。其次,模具费资本化带来税负的压力,压制企业新产品研发的积极性。根据准则规定,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在使用寿命内系统合理摊销(税法规定无形资产的最低摊销年限为10年);使用寿命不能确定的无形资产不应摊销。由于模具对企业的效益贡献缺少明确的证据支持,无论选择那一种,都可能给企业带来虚增利润、多交企业所得税的后果,从而挫伤企业研发新产品的积极性。最后,企业不断研制、更新模具,推出新产品的目的,主要是迎合消费者的求新心理,以新颖的外观争取客户,抢占市场;同时,这也是企业的一种营销策略,即企业不完全着眼于对新产品的研发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而是通过不断推出新产品对消费群体形成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吸引市场的持续关注,以求扩大影响力。因其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具有不确定性,不符合无形资产的确认条件。
三、模具费计入当期损益缺乏依据
把模具费资本化不尽合理,但计入当期损益也缺乏足够的依据。持模具费应全部计入当期损益的观点的依据是国税发〔2008〕116号《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试行)》:企业从事《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等部门公布的《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2007年度)》规定项目的研究开发活动,其在一个纳税年度中实际发生的“专门用于中间试验和产品试制的模具、工艺装备开发及制造费”允许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规定实行加计扣除。该“办法”的适用对象为高新技术领域,显然,小家电产品不在高新技术领域之内,即不能享受加计扣除的优惠政策,但据实扣除也缺乏明显的依据,如果贸然打擦边球,可能引起较大的涉税风险。模具虽不适合归为固定资产,也不符合无形资产的确认条件,但企业需要为之作较大投入,是企业重要的生产资料,实质上已经形成了一项单独的资产,可能在未来一定期间内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在发生当时一次性计入费用不符合配比原则;一套模具的成本在10~15万元之间,发生额较大,一次性计入费用过于谨慎,也容易引起损益的波动,不利于会计信息的真实反映。
四、模具宜作为低值易耗品管理
从模具的实物形态及其价值在生产过程中的转移特点来考察,模具资产符合周转材料的特性。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应用指南:周转材料是指企业能多次使用、逐渐转移其价值但仍保持原有形态不确认为固定资产的材料,如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指南中列举的周转材料包括:企业(建造承包)的钢模板、木模板、脚手架和其他周转材料等。小家电企业的模具虽然没有被列举,但其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可多次使用仍保持原有形态,其价值也是一个逐渐转移的过程,符合周转材料的特性,因此在不被认定为固定资产时宜确认为低值易耗品。模具作为低值易耗品管理,相比于作为固定资产管理或一次计入当期费用具有以下两方面优势:(1)按所得税实施条例
规定的固定资产最低折旧年限,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器具、工具、家具等最低折旧年限为5年。模具的实际使用寿命很难达到5年,如果作为固定资产管理,一旦产品被市场淘汰,就需按规定办理固定资产提前报废手续。作为低值易耗品管理后,可以不受税法规定的最低折旧年限的限制,从而避免因模具不足最低折旧年限报废带来工作上的被动。(2)按会计准则规定低值易耗品可以采用五五摊销法,一半在投入使用时摊销,另一半在报废时摊销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这样既可避免因一次计入费用引起的损益波动,也便于模具资产的日常管理。由于模具的特殊性,把模具作为固定资产管理不尽合理,一次性计入当期损益也缺乏依据。把模具作为低值易耗品管理,对模具费用实行五五摊销,不失为一个比较合理可行的办法。
参 考 文 献
[1]刘玉晗.研发费用中外之比较[J].财会月刊.2006(12)
【研发成本会计岗位职责】推荐阅读:
研发测试岗位职责07-15
软件研发经理岗位职责07-30
香精、香料研发员岗位职责08-30
研发中心部门职责09-05
研发部设计员岗位职责11-12
技术研发部的职责范围08-27
研发中心部岗位与薪酬管理办法(试行)10-22
研发类简历07-01
研发范文11-06
工业成本会计的岗位职责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