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普京传

2024-10-09

读后感普京传(11篇)

1.读后感普京传 篇一

《强人治国普京传》读后感1

感觉现在很少认真的看书,更看不进书。万千众生,大多都是普通人。然而世界上总有那么一些人,给时代留下烙印,把自己的名字刻在所有人心中。他们被称之为伟人。而普京便是其中之一。

以前也看过其他的人物传记,当时也都是心里感想颇多,但过后就忘了。这本书仔细的看了看,看了这本书的前几章,主要讲的是普京的少年时候、普京和梅德韦杰夫之间的关系。

普京少年时期,让我很崇拜的地方,那就是他从小就练就了一个好身体。他是跆拳道黑带、还会格斗。我觉得身体的强壮也造就了他内心的强硬和刚强,在对待事情上不畏惧、敢往前冲,但不是那种鲁莽,而是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不被别的事情所左右。我觉得自己在这方面很欠缺,遇到事情很犹豫,许多想法都不够成熟。

其实每个人小时候都想有理想,但是年岁递增,生活磨灭了我们的理想与斗志。我们渴望平凡,我们会在遭遇磨难的时候安慰自己。所以一辈子碌碌无为虽有小成就但终究难成大事。古往今来。凡是能在历史上凿刻上自己符号的人,都有一种共同的标准:具有超然的智慧、坚韧的忍耐力与不愿妥协的决心。

普京和梅德韦杰夫之间的关系,给我感觉也很微妙,朋

友、上下级?都不是。他自己的内心有种欲望,明白自己要达到一种么境界,自己需要的是什么,而现在许多人都不知道自己的方向,连眼前的事情都没做好。

感觉自己现在还年轻,许多人也都还年轻,趁着年轻,不该让自己留下遗憾,让自己的遗憾少一些。

2.论“普京总统后”的“普京因素” 篇二

[关键词]普京梅德韦杰夫权力机构政治影响

中图分类号:D75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369(2009)2-0044-07

2008年5月7日,俄罗斯当选总统梅德韦杰夫的宣誓就职,并不意味着“前总统”普京时代的结束,而是标志着“后普京时代”,或更为确切地说是“普京总统后时代”的到来。八年前,当叶利钦嘱托普京“要珍惜俄罗斯”时,俄罗斯还是一个社会秩序动荡、政治危机频发、经济形势险象环生的国家。时隔八年,普京交给梅德韦杰夫的是一个政局稳定、经济发展、重振大国地位的俄罗斯。但是,八年时间对于一个充满雄心的政治人物来说毕竟还是太短了。普京虽然放弃了掌控国家最高权力的机会,并在宪法范围内进行了自我约束,但与叶利钦相比,普京卸任总统后,并没有退出政坛,而出任了国家二号人物——政府总理。自梅普组合执政以来,面对与格鲁吉亚的五日战争、全球金融危机,在对内对外政策上,两人配合默契,各种举措有条不紊。俄罗斯权力机制的运作实践表明,“普京因素”仍在并将继续在俄罗斯政治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有效的制度安排决定了普京将继续拥有广阔的政治权力空间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制度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诞生于国家权力机构或某个组织,因此,是指人们有意识创造出来并通过国家等组织正式确立的成文规则,由行为人所在的组织进行监督和用强制力保证实施,包括宪法、成文法、正式合约等。非正式制度则是指人们在长期的社会交往中自发形成并在潜移默化之中得到社会认可的、尚未法律化的一系列行为规范,包括价值信念、伦理道德、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等,国家统治者和组织机构的领导者在管理行为中以个人魅力和业绩所产生的威信、人气也属非正式制度范畴。

正式制度代表着社会制度的主流,受国家执法机关等国家强制性机构保护,所以它在社会发展中有着非正式制度无可比拟的优势。俄罗斯在整个民族国家的发展进程中所形成的各个时期的正式制度的主要特点是国家对社会和个人的严格控制、统治者的绝对权威。梅德韦杰夫在自己的首次国情咨文中指出:“几个世纪以来,在俄罗斯占统治地位的是对国家的崇拜和意识中对行政机构的顶礼膜拜。”

国家在俄罗斯人意识中的地位和作用是至高无上的,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始终发挥着主导性的强大控制力。俄罗斯的任何政治变革几乎都不得不以自上而下的形式得以实施,国家是社会利益的创造者和庇护者,是正义和公正的化身。俄罗斯人这种特有的心智便形成了民众对国家及其权力机关的“臣属意识”,他们可以忽略个人的权利、自由和利益,而自觉服从集体、国家、政权及其代表者,强大的国家观念根深蒂固。国家在社会发展中的中心作用和强大的官僚体制,造成了与这种状况相适应的社会心理和习惯。民众对沙皇统治和村社制度的服从和归顺,苏联时期民众对各种社会制度的依赖,叶利钦时期在政治改革遇到困难、经济改革受挫时民众对总统和政体的信任依然基本保持,都说明了依附于国家权力机构和官僚体系的正式制度在俄罗斯社会中的至高无上性。因此,普京要使自己的治国思想得以继承和发展,首先必须依靠有效的正式制度安排,否则其宏图大略便会很快被置于官僚群体异口异声的危险之中。

没有坚实可靠的正式制度安排为支柱,政治权力的持久性和稳定性就无法得以保证。“Yo,elRey,这一历史上西班牙君主宣布重要命令的惯用词语,表示即使是最高贵和最绝对的统治也要依赖于对职位的占据”。正式的政治制度可以作为个人权力和自由的法律和行政基础,可伴生出某种制度建构。从俄罗斯的权力更替可以看出,普京不仅具有很强的非正式制度力量(威信、政绩等),还掌握着牢固的正式制度手段。通过正式制度手段来保证普京实际影响力的权力基础就是政府总理职务、国家杜马和议会第一大党——统一俄罗斯党。

在梅德韦杰夫就职后不到一星期,俄罗斯新政府和总统行政机构主要成员就先后到位,权力体系开始进入有效运作状态。两套班子在短时间内得以组建反映了新任总统与总理的高度协调,体现了俄罗斯政局稳定、政权更替及权力移交机制日趋成熟。与八年前普京入主克里姆林宫后立即任用新人不同,梅德韦杰夫基本保留了普京时期的“老班底”。这一人事安排为梅普组合顺利展开工作奠定了基础,也为普京继续发挥个人影响开辟了空间。俄罗斯政治信息中心分析家阿列克谢-穆欣认为:“对梅德韦杰夫来说,可以预料,任命‘普京团队的人是一种生产需要。如果简单地从外围邀请自己的人,那么,整个管理工作就会遭到破坏,等待俄罗斯的将是大批的州长被重新任免和政府行政机构的调整。”在总统和政府机构的人事配备上,梅德韦杰夫大量使用了普京的近臣,即使是大众不熟悉的新面孔,也是在精英小圈子中知名的普京追随者。其实,普京团队中与普京最近、普京最信任的人就是梅德韦杰夫。就政府的重组而言,所有的职务安排都符合俄罗斯现阶段的用人原则。普京政府的主要创新之处,就是改组了部、局、署的三级体系,放弃了在部下面设立能够自主、独立决策和支配经费的自治机构的思想。六个业务署被撤消,其职责分别并入相应的大部(能源署-能源部,卫生署-卫生与社会发展部,工业署-工业与贸易部)。政府机构的变动旨在加强各个部门的可管理性,避免官僚机构之间相互推诿、扯皮,并建立严格的按级负责制。这样一来,部长们获得了直接向其所属局、署下达指令的权力,并有权终止或取消他们的决定。

根据普京的提议,新政府建立了由副总理和主要部门领导组成的政府最高主席团,每周召开一次会议,而内阁全体成员的会议每月也将不少于一次。两级制政府的建立可使普京运用自己的政治分量来解决政治问题:不为日常事务所累,专心致志于战略性的重要任务;置身于执行权力之上,将责任赋予下属层级。通过这一机制安排,总理需要承担的政治风险大大降低,普京将依靠副总理来解决战略性问题,而副手们将对部长们的工作承担责任,梅德韦杰夫则主要依靠普京本人,其政治决策的自由度将明显降低。可以说,这是一种适合梅普组合的新的政治责任模式,将对俄罗斯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积极作用。此外,为避免权力组合体系的稳定性受到威胁,政治责任不宜在总统和总理的组合内直接分配,因此,需要在政府自身系统和垂直体系中寻找出路。2008年4

月,普京在卸任前签署命令,在立法上对涉及各州长工作报告制度的条款进行了修改,今后州长们无需再直接向总统述职,而改为向政府汇报,由总理汇总后统一向总统报告。该制度的建立,扩大了政府的问责权限,并将州长的“前途”纳入了总理的掌控之中。

普京在就任总理后的第一次出访中,谈到自己决定领导政府是“政治历史上令人好奇的事实”。但是,他认为更加重要的是“同时领导了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占主导地位并在议会中拥有稳固多数的党”,而“毫无疑问,这标志着俄罗斯在政治生活中更加注重多党制和议会影响的提高”。2008年6月4日,普京在会见“统一俄罗斯”党领导成员时说,为适应形势的发展,将在全国建立其本人和本党的社会接待网络。为此,“统一俄罗斯”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内设立了公民信访局,接待站不仅在州首府,还在市级机构和市辖区广泛设置,数量将达到2500余处。除此之外,普京并没有把自己只局限于同政权党的特殊关系之中,作为总理,他要维护国家利益的平衡,还要同其他各大党派的领袖定期举行协商会议。可见,巨大的政治资源可以使普京将自己的影响力发展到议会,并利用这样的制度安排,将过去只集中在克里姆林宫的政治治理职能继续保留在自己手中。

政治权力是一种重要的、普遍的、关键的社会现象,在构造和形成社会动员力过程中,是一座不可替代的桥梁。依靠有效的正式制度,普京可采取组织措施来规定政府各部门的权限、人员和设施安排。

值得提出的是,宪法作为一种正式政治制度,为普京提供了广阔的权力空间。俄罗斯宪法规定,总统的作用是总体确定俄罗斯对外和对内政策的基本方向。这一表述非常宽泛,政府总理在实际操作中完全有可能借助非正式的政治潜力而修正总统的实际影响力。当然,这种潜力的演进不会突然达到顶峰,而会在潜移默化中被人们逐渐接受。况且,俄罗斯未来内外政策的基本方向已经由普京制定并将被梅德韦杰夫所继承。梅德韦杰夫在提名普京出任总理的国家杜马会议上特别强调:“所有这些任务都是在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普京的领导下研究制定的,今天已成为俄罗斯2020年前的发展战略。”

俄罗斯宪法虽然赋予政府相当大的实权潜力,但由于总理职位本身的技术性质,这种潜力在往届俄罗斯政府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运用。比如,俄宪法第1章第6节第112款规定,由总理向总统提出包括强力部门在内的所有部长的人选;第1章第6节第114款规定,保障国防、国家安全和落实俄联邦对外政策的诸措施由政府实施。很显然,普京将赋予这些“潜权力”以实实在在的内涵。2008年7月12日,梅德韦杰夫批准签发了新的《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构想》,较之2000年的版本增加了一条新内容,即“落实国家对外政策的各项措施由俄罗斯联邦政府实施”。由此,俄罗斯政府总理的权力资源将大大增强。目前,从普京就任总理以来俄罗斯政治和经济局势的发展来看,政府自主安排的空间明显扩大,政府的地位也在逐步提高。而这一切都是“普京因素”在发挥作用。

民族领袖的形象决定了普京将具有长远的政治影响力

依靠正式制度可以产生“权威”,而真正的威信则来自个人魅力和成功业绩,它不以领导者的个人意志为转移。

权威和威信的结合便形成强权。对强权的崇拜是俄罗斯民众自“基辅罗斯”以来逐渐得以内化的突出心理特征。俄罗斯历史上与内部冲突和外部冲突无关的平静时期极为少见。如果在这样重现的“喘息”期,执政者是一位强有力的、精力充沛的领袖,国家就会在经济、文化和政治上展示出罕见的成就。彼得大帝时代(36年)、叶卡捷琳娜二世时代(34年)和斯大林时代(29年),是俄罗斯发展史上最值得关注的三个时期。三个时代的三位强人向世界充分显示了俄罗斯所特有的铁腕统治,推动了俄罗斯的强大与繁荣,成为俄罗斯人铭刻在心的光荣和梦想。毫无疑问,普京也是这样一位充满魅力的铁腕人物。他执政八年,俄罗斯摆脱危机走向复兴,从动荡走上稳定。美国记者沃伦斯坦2000年在普京就职伊始的一篇评论中说:“人们要求弗拉基米尔·普京就所有四个变化采取一些行动:恢复俄国的国际威望和力量;振兴军队,从而让世界再次刮目相看;找到俄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适当位置并提高生活水平;以及重建国内秩序和相对强大的中央政权国家,任务非常艰巨。”时隔八年,上述四大变化已经在普京的手中奇迹般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普京因素”也因此完成了从形成到稳定的全过程而难以动摇。

应该说梅德韦杰夫也是“普京因素”的直接产物。梅德韦杰夫之所以能够顺利当选为俄罗斯联邦的第三位总统,原因就在于普京选择了他,是普京居高不下的人气指数和由此而铸就的领袖地位将梅德韦杰夫推向了权力顶峰。2007年,俄罗斯民意调查机构“列瓦达中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近40%的俄罗斯人支持普京指定的任何一个继任者,而对于这一人选姓甚名谁则并不特别在意。应当指出,普京的行为中不仅具有极度务实的因素(像任何政治家一样),也体现了他所认定的建立前瞻性远景制度的使命感。

促使普京选择梅德韦杰夫的原因,主要是梅德韦杰夫在作为普京下属时所表现出的忠心耿耿、相互间的层级关系(上下级、上下辈)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相互信任。经过17年的共事,普京确信梅德韦杰夫为人正派、办事坦诚、能力超群。但是,这一选择造成了这样一种局面:现任总统按照宪法掌握着前总统、现任总理、对自己寄予厚望的“恩师”的“生杀大权”,而在现任总理头上则是过去对自己唯命是从、鞍前马后与自己保持步调一致的“老部下”和自己为自己选定的“上司”。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来看,这或许是一个悖论。普京没有利用“普京因素”选择修改宪法、延长任期或谋求第三任期,而是担任了在常人看来经常要承担重大经济和社会责任的总理。这一行动本身表明了普京身体力行尊重宪法的意志,也让人们从中看到了俄罗斯最终将真正走上“以法治国”道路的希望。普京因此也再次大大赢得民意,继续发挥实质性影响的资本自然也再次增加。根据“列瓦达中心”2008年5月16~19日(梅德韦杰夫就任总统后)所作的调查,普京依然是最受俄民众欢迎的政治家,54%的公民表示拥戴新总理,80%的受访者对他在总理岗位上的工作表示满意,而梅德韦杰夫则次之,35%的人对他表示信任,70%的人对其工作感到满意。

八年的总统任期给普京打下了深厚的权力基础,开辟了宽广的权力空间,即使是在新的权力关系中,人们也无法忽视其深远的政治影响力,其地位的独特性在不经意间就会显露出来。俄国家杜马审议批准新总理人选的会议上,梅德韦杰夫亲自作了提名发言,而以往都是由副议长担当此任。发言的基调也与往常大为不同:“我认为,谁也不会怀疑,我们的组合,我们的合作只会加强,并借此保证俄罗斯社会支持的路线既得到必要的继承,同时也得到发扬。”随后的普京讲话中也总

能流露出总统的“痕迹”,他引述了他本人在2008年2月的国务委员会会议上对国家2020年前基本发展方向的描绘,实质上体现了国家的大政方针。俄罗斯宪法规定,国家的对内和对外政策由总统确定。在已经卸任总统的情况下,这样的修辞风格不仅意味着普京坚信梅德韦杰夫会坚定地贯彻和执行自己所制定的发展规划,也证明了普京“强势”地位的存在。事实上,普京选择梅德韦杰夫的原因,就是确信后者能坚定地继续执行自己制定的路线和国家发展战略。

“普京因素”将伴随着梅德韦杰夫的执政过程

与2000年普京就任总统伊始便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不同,梅德韦杰夫的任务是继承并贯彻“普京路线”。梅德韦杰夫在担任总统期间将始终面对普京及其确定的国家发展战略。普京作为总理和占宪法多数的“统一俄罗斯党”主席,加上在国内无人能比的威望,实际上已经成为总统难以罢免的人物。因此,在符合法律并尊重政治事实的基础上产生了梅普组合的运作方式,其核心无疑是普京,是位不是总统的总统——现实总统。但由于“普京因素”的强大影响力,这一组合内的权力分配,无疑将始终伴随着现任总统和总理,除非普京彻底退出权力中心。

普京的政治风格是尽最大可能保持最大的回旋空间,依据事态的发展在最适当的时候做出决策。对于普京在2012年前会有何种打算,俄罗斯国内存在着种种猜测。其中,俄罗斯社会制度研究院副院长德米特里·巴多夫斯基的分析比较具有代表性。他认为,一两年内普京就会通过自己的亲身体会做出更加确定的选择,会出现以下三种情形:第一,普京作为梅德韦杰夫的护卫者发挥保险作用,逐渐使后者进入角色,一步一步地将实权交出,在这种“渐进继承”计划完成后,到2012年梅德韦杰夫再次当选为止,普京轻松而放心地卸任总理职务,但依然会继续担任党魁;第二,如果局势的发展不尽如人意,体制可控性降低的风险急剧加大,而外部的挑战和内部的社会经济威胁已达到紧要关头,那么,总理这一职位就可以成为普京重返总统交椅的绝佳平台;第三,梅普的权力分配机制运行良好,可靠无误,精英内部和社会协调的一致局面得以形成,俄罗斯新的治理模式以修宪的方式固定下来的条件已经成熟,那么,就不是巩固双头政治或者过渡到议会制的问题了,很可能是将类似“法国模式”的管理机制完全制度化。如果出现第二或第三种情况,俄罗斯公民恐怕就要做好准备,进行议会或总统的提前选举了。而英国《泰晤士报》在一篇题为《民族领袖让所有人恐慌》的文章中则说:“在俄罗斯的权力体系中,他(普京)给所有人都安排了位置,安排到了他需要的地方。现在,这些人在恐慌中并不知道他下一步会如何。这种恐惧成分给普京提供了想统治多久就统治多久的可能性。只有他本人准确地知道,‘普京时代会持续多长时间。”

梅德韦杰夫在自己的第一次国情咨文中提议将总统任期延长至六年,俄国内马上就有人猜测是为普京重返总统宝座铺设道路。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使俄罗斯的经济发展遭遇严重挑战,危机时刻呼唤强人政治的心理又被唤醒,有人更大胆地提出,普京将在2009年再次成为总统。所有这些都说明在人们的潜意识中,梅德韦杰夫虽为总统,但实际决定权却掌握在普京手中。无论如何,普京与其前任的所有总理相比,其职权范围明显扩大了,这从俄格战争及其对俄罗斯一系列外交政策的阐释中可以明显看出。

应该说,“普京因素”是梅德韦杰夫能否顺利履行总统职责的关键,必须客观面对。就目前看,梅德韦杰夫没有能力和条件挑战普京的权威,就两人的信任程度,他可能也没有这种愿望。梅德韦杰夫担任总统以来,国家虽然遇到了残酷的经济危机,政府有关部门采取的应对措施有时不力,工作的进展也不尽如人意,但与以往不同的是,总统直接针对总理的指责和批评基本没有,梅德韦杰夫对待普京的分寸把握得相当“得体”。

虽然梅德韦杰夫作为总统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但梅普组合的出现使俄罗斯最高权力体系明显与以往不同。与历任总理相比,普京的政治职能明显加强。这完全取决于特定条件下所形成的特定人物的关系。在不改变宪政的框架内,总统权力在可接受的范围内部分让渡给总理,俄罗斯实际上形成了总统和总理在重大问题上共同决策的权力布局。然而,梅德韦杰夫所呈现的也并不是“弱势总统”的形象,他在处理国内外大事中所表现的独立性和果断性有目共睹,但他不会,也不能(至少目前看来)去谋求相对于普京的政治独立,原因很简单,他本人来自普京团队,并依然是该团队的主力之一,“梅德韦杰夫因素”在“普京因素”的光环下很难成气候。“普京因素”决定梅普组合的成败

和俄罗斯的稳定

“普京因素”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普京本人的政治影响,二是普京的治国思想。梅普组合能否一直表现出珠联璧合、相得益彰,直接决定着梅普组合的成败,甚至关系到俄罗斯的稳定。因为,“普京因素”影响力的消长决定着梅普能在多大程度上以什么样的方式共同运用掌握的权力和潜在的政治资源,决定着普京所制定的国家发展战略是否会得到积极而有效的继承。尽管梅普组合是建立在信任关系基础上的政治关系,但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经受着各种挑拨和各种考验。因此,任何一方对这种信任关系产生动摇,都会导致组合破裂,小则引致最高权力重新布局,大则造成社会动荡。

首先,普京之所以选择梅德韦杰夫,就是要保证国家的政治稳定,防止国家的发展战略随着最高权力的更替而发生改变。当前,基于一致的战略目标,梅普配合默契、步调一致,权力机制运行良好,但也不排除两者不在某个重大问题上意见发生根本性分歧的可能性。

依靠手中掌握的正式制度手段和非正式制度力量,普京一直在以“核心”角色为实现自己的既定目标而努力。但俄罗斯宪法毕竟赋予了总统以极大的权力,政治地位的诉求和个人抱负的实现,为梅普组合产生分歧埋下隐患。因为,如果普京选择梅德韦杰夫的原因主要是后者在作为下属期间所表现出的忠诚坦白、相互间的上下级和上下辈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相互信任,那么,所有这些因素也同时都会成为梅普组合发生裂变的诱因。因此,角色的转变使梅德韦杰夫时刻面临着与普京关系的种种考验。

其次,如果说普京就任总统时人心思定的话,那么,梅德韦杰夫继任后,社会结构中的易动因素似乎受到了刺激,思变的潮流开始暗中涌动。曾备受国内外关注的“尤科斯案件”的当事人霍多尔科夫斯基的提前释放问题又被重提。2008年6月5日,梅德韦杰夫在访问德国期间指出,任何一个被指控犯有这样或那样罪行的公民,包括霍多尔科夫斯基,都可以提出特赦的请求。这样一句普通的套话,虽普京也曾经多次提到,却并未引起舆论特殊的反应。但一经梅德韦杰夫之口说出,却产生了不同的反响,社会舆论将其解读为霍多尔科夫斯基将被释放的直接信号。“别斯兰之声”

组织于2008年6月4日要求俄罗斯总检察院根据俄刑法的11个条款对普京进行刑事立案,指控其涉及谋杀罪、伤害罪和玩忽职守罪。最具爆炸性的是俄罗斯鞑靼斯坦共和国总统沙米耶夫在第五届世界俄语媒体大会上公开对普京的联邦制改革提出了批评,指出联邦总统无权解散地方议会,呼吁恢复地方行政长官的选举,并由此引发了俄罗斯思想界对这一多年以来的“禁忌”话题的讨论。凡此种种,都与俄罗斯历史上形成的最高权力更替后出现“变暖”或“解冻”的期待有关。具体到梅普组合,人们是在观察普京的影响力在卸任总统后到底有多大、梅普的声音是否一致。

再次,与过去不同的是,梅普的默契程度成了俄罗斯国内外对俄罗斯政局评价的首要关注点,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引起种种猜测。2008年以来,不时传出梅普组合分崩离析的传闻。作为“超级总统制”国家的现任总统,梅德韦杰夫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就自己与普京的关系进行解释,这在俄罗斯、甚至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比如,当路透社记者问及普京是否是过渡性总理时,梅德韦杰夫回答:“我认为,我们确实是解决俄罗斯联邦面临的各种最复杂任务的不错的同盟。为达到我国的目标,我们将竭尽全力,自然,是在法律允许的框架内。”所有这些既说明了梅普组合受人关注的程度,也说明了在处理与现任总理的关系上梅德韦杰夫的谨慎态度,从而反映出“普京因素”在梅普组合中的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依据俄罗斯的政治和文化传统以及现行的法律制度,目前俄罗斯主要的决策者从理论上讲是梅德韦杰夫,但由于“普京因素”的存在,事实上是普京起主导作用的梅普组合。而这一组合的成败从某种意义上说更取决于梅德韦杰夫,即取决于他能否在履行总统权力和维持与普京关系之间的尺度把握。只要“普京因素”不被削弱,梅普组合就会正常运转,俄罗斯的社会政治秩序就会保持稳定。从过去的一段时间看,正是由于“普京因素”的决定性作用得到很好的延续,梅德韦杰夫就任总统后,俄国内部分精英阶层和西方期待的自由化转折在俄罗斯并没有发生。从梅德韦杰夫上任以来的各种讲话及其首次国情咨文来看,其路线方针与普京的思想高度吻合,与普京所建立的体系完全协调一致,没有成为俄罗斯政治体系的“新建筑师”。当然,俄罗斯是总统制国家,总统与总理的权限划分不会发生实质性变化,“普京因素”的决定性作用只是特定条件下的特殊情况,只会局限于操作层面。“普京因素”的经久不衰也预示着2012年,甚至更早时候,其本人有可能会重返总统宝座。同时也应该看到,以高度信任关系为基础的梅普组合,由于缺乏坚实可靠的法律支持,其稳定性将不断面对各种考验。而作为世界重要力量中心之一的“普京总统后”的俄罗斯前景值得认真关注。

3.读后感普京传 篇三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贝多芬传读后感500字 名人传贝多芬传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贝多芬传读后感500字 名人传贝多芬传读后感1

《名人传》中共介绍了三位名人——贝多芬、米开朗琪罗、托尔斯泰。贝多芬供给大家的欢乐音乐,是他“痛苦换来的欢乐”;

米开朗琪罗天生忧郁,却用一生的血泪凝聚成伟大的作品;托尔斯泰用他的作品播送爱的种子,用爱去克服个人的痛苦。当我始终更偏爱于贝多芬的故事。

贝多芬的一生是一场凄惨而残酷的战斗。童年对于贝多芬来说是一场恶梦。他的父亲总是让他赚钱,母亲又死了,但他还留有一种温馨而凄凉的回忆。后来又不幸耳聋,健康状况也一天不如一天,总被欺骗又总希望自己可以好转,最终却不得不面对病症。但他在音乐上别有一番成就,他是“现代艺术中最英雄的力量”。

贝多芬眼中的音乐是一种比任何智慧、任何哲理都更高的启示……音乐应该让人们的精神火花迸发出来。当他的手指在琴键上跳动时,载满的`是他满腔的无奈、悲伤和痛苦。他绝对相信人生的变故影响音乐创作,对音乐,他是从来含糊的。

贝多芬的遗嘱是他内心深处的呐喊,他毫无保留地倾诉他心中的无奈与愤怒。他是寂寞的,他渴望与人接触,渴望得到一丝慰藉,可他却又揪心的忧虑,害怕被人发现自己有残疾。他的生命因艺术而延续。终于,在他的等待与托儿挣扎中,平静地迎接死亡……

他们都是被上帝多咬了一口的苹果,因为他们更加芳香可口。庆幸,他们都不负所望。

贝多芬传读后感500字 名人传贝多芬传读后感2

我前几天读完了《名人传记》,其中《贝多芬传》另我深有感触。

贝多芬出生在德国一个贫困的家庭,相貌丑陋。他的父亲一心想成为一个“神童”的父亲,所以在贝多芬四岁的时候,就逼着他练习小提琴,这几乎让他对音乐产生了厌烦。但他还是从此踏上了音乐之路。

11岁,贝多芬加入了乐队,13岁他当上了管风琴乐手。1787年,他最爱的母亲去世了,他也患上了忧郁症。在他25岁的时候,他已经创作了许多歌颂革命的曲目,虽然那时他疾病缠身,但他却立下了“用才华战胜一切”的愿望。

贝多芬的双耳几乎失聪,使他过着凄惨的生活,在这种痛苦下,他创作了《悲怆奏鸣曲》;他那么需要快乐,因此创作出了充满欢乐的《七重奏》,以此来调试痛苦;他坠入爱河,灵感使他创作出了的《月光奏鸣曲》。

他经济上潦倒,双耳失聪,亲人们相续离逝。他的生活如此苦难,却并没有另他屈服,反而以他的创作风格扭转了维也纳当时的轻飘的曲风。

贝多芬享年57岁。他的一生是短暂的,却是不平凡的一生。他留下了不计其数的伟大的作品。他以百折不挠的精神面对病魔,以及无数的苦难,最终成为了一代伟大的音乐大师!

我为贝多芬的伟大震撼、感动,不禁问自己:你也想成功吗?你具有贝多芬的勇气和坚持吗?当苦难降临,你是会勇敢面对还是一味退缩?好好反省一下,我们该跟伟人学习哪些,我们又能做到哪些?

贝多芬传读后感500字 名人传贝多芬传读后感3

“生活是这样美好,活它一千辈子吧。”这是《贝多芬传》中贝多芬说的话。因为妈妈说这是一本非常有意义的书,它能激励我们做生活的强者,不向困难低头。所以,我认真地看了起来。

当读到“他的父亲是一个残暴的酒鬼,他剥夺了小贝多芬学习、休息和娱乐的时间,而只是一味地强迫幼小的儿子没完没了地练习钢琴和小提琴,期望他将来成为自己的摇钱树。”我真气愤,多狠心的父亲,为了钱竟然这样折磨自己的孩子,太可恶了!

“可惜,在维也纳的学习时光很快就中断了,原因是他母亲患重病,并很快地离开了人世,失去了心目中唯一的亲人……”读着读着,我的心情变沉重了,泪水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模糊了我的眼睛,没有父爱已经很惨了,现在连母爱也失去了,多苦命的孩子啊!

后来,命运还不断地作弄他:“经济困窘,亲朋好友一个个死亡离散,耳朵也已全聋,和人们的交流只能在纸上进行。”面对生活苦难,似乎没有什么能使贝多芬屈服,他以自己的创作风格扭转了维也纳当时轻浮的作风。受到了世人瞩目。

4.读后感普京传 篇四

北宋的范仲淹、王安石,两个人都是当时著名的社会改革家,文学大家。范仲淹以他凛然的大义,在十一世纪的官场上树立了一座风范之碑。而王安石则因为变法的失败,成为一个官场上的失意者。原因何在?

据《宋史?范仲淹传》介绍;范仲淹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责任,日夜思虑和策划着怎样实现一个太平的政治局面。每到一处做官,他裁抑侥幸,削减冗滥,调查并审理各路官吏。他待人十分亲热敦厚,并乐于替人家办好事,使民众得到最大的实惠。在当时,即使是乡野和街巷的平民百姓,也都能叫出他的名字。

由此可见,范仲淹属于对人生有着清醒的认识,他处处考虑周全,又有很强的自我约束能力。他是性格虽然刚正不阿,但并不执拗。为了自己认为的正义与理想,他可以不要前途,甚至是生命。特别是主持政务期间,他廉节简约,克己奉公,直言尽职,利则生民。在致力于改革社会的同时,不断地提高自身品格的修养。当时的贤士,很多在他的指导和提拔下成长起来的。他死时,各地的人听到噩耗,都深为叹息;羌族首领数百人聚众举哀,像死去父亲一样痛哭,斋戒三天才散去。

范仲淹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是个开风气的人物。他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砥砺了一代士风。虽说有点庙堂之词之嫌,但是弘扬了华夏古典文明的优秀传统,被后世广为流传。范仲淹晚年时,给兄仲温写过一封信:“千古圣贤,不能免生死,不能管后事,一生从无中来,却归无中去。谁是亲疏?谁是主宰?既然无奈何,即放心逍遥,任委来往。”正因为他在当时和后世,都被奉为天下第一流的楷模,他的`品格和思想,固然不可能不带着时代的烙印,但这并不妨碍他在民间享有极高的声誉。

据《宋史?王安石传》介绍;王安石性格刚愎自用,遇到事情不管对错,都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在议论变法时,他附会儒家经义,提出自己的主张,辩论起来动不动就是好几百字。司马光与王安石一向很有交情,依据朋友之间相互督促行善的道理,司马光三次给他写信,反复进行规劝,王安石很不高兴。

在用人上,王安石多用自己门下轻薄而有点小聪明的年轻人,几乎把朝廷内外老成持重的人罢黜殆尽。像吕公著、韩维这些王安石曾凭借而树立自己声誉的人;像欧阳修、文彦博这些推荐他的人;像富弼、韩琦这些重用他担任皇帝侍从的人;像司马光、范镇这些好朋友,王安石对他们不遗余力地加以排斥,以达到顺利实现变法的目的。

对于王安石来说,他始终相信自己的改革是利国利民的好政策,是能造福子孙后代的。他在基层时曾亲自实施过,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当他把这些政策推广到全国时,问题出现了,他不再是一个具体的操作者,而是一个指挥者,他指挥不了大佬,只能选那些热情的有冲劲的年轻人。但遗憾的是,正直的人无法理解他的思路,理解他思路的人不正直。当他的手下告诉他政策多么的好,推行得多么顺利,国库多么充盈时,他却不知道这些钱是怎样从老百姓的嘴巴里抠出来的。

变法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但从一开始,就遭到主流社会的反对,王安石的理论是,只要方法对头,想要发财,没有不可能。但按司马光的观点,天下钱就那么多,国库充盈了,老百姓的钱就少了,不过取之于民罢了。那些政治大佬们的担心终于出现了:为了逃避保甲法,许多人进行自残;国库充盈的同时,大批中小商贩纷纷破产,市场前所未有的萧条;青苗法让贫苦的农民彻底走上卖房卖地卖儿卖女的境地;灾荒、民变、枯骨……这些都让有良知的官员无法坐视不理。

尽管王安石的变法出发点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但新颁布的法令一实行就开始走样,广大的百姓成了新法的直接受害者。试想,这样的法令能行吗?以至于新法推行不久,受到全国各地的普遍抵制,半途而废。

5.杜甫传读后感 篇五

—读《杜甫》传有感卫俊 看完冯志先生写的《杜甫传》后,我才渐渐看到一个不一样的杜甫一个有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灵魂的的真正的杜甫

或许,杜甫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他也打着自己的算盘,想着自己的利益,长安十年里,尽管他真真切切地羡慕李白的潇洒生活,但是杜甫依旧不肯放弃谋取一官半职的想法;尽管杜甫明白官场的黑暗,甚至亲身经历过中书令李林甫的阴谋,但在所进之赋中仍旧无比夸赞那些势利的权贵们。对于汝阳王李琎和驸马郑潜,杜甫一方面在赠给他们的诗中说他们对待自己“招要恩屡至,崇重力难难”,私下里却说自己“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看到这,我不禁觉得“虚伪”、“趋炎附势”这些词用在此时的杜甫身上也毫不为过,杜甫似乎与小人也差不了多少了。

但是,杜甫终究是杜甫。《杜甫传》向我们刻画了这样一个后来的杜甫,接近晚年的他在孤苦伶仃,穷困潦倒,甚至自己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的情况下,仍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仍为“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而哀叹“天地终无情”,仍为“积木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而 “塌然摧肺肝”。一个自身难保、未老先衰的人却无时无刻不在为百姓着想,无时无刻不在为百姓担忧。这时杜甫已完全融入百姓之中,他已将自己的生命与百姓紧紧相连,这一刻的杜甫,绝不再是虚伪的渴望谋求一官半职的杜甫,也不再是盲目侍奉皇帝、安于享乐的杜甫,这一刻的杜甫,才是我们一直敬仰的伟大的诗圣杜甫!

从平凡甚至庸俗的普通诗人到伟大的圣人,杜甫完成了一次巨大的转变,而在这转变之后,究竟是什么导致的呢?

或许有人会毫不犹豫回答说是经历,是杜甫一生遭遇的无数的坎坷和磨难。对,这个回答自然是正确的。十年长安的仕途之路让杜甫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官场黑暗,四处流浪的痛苦经历让杜甫深深体会到人民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但是仅仅靠此就能造就我们的一代诗圣?试问,难道像杜甫这样仕途不顺的人很少? 难道像杜甫这样被迫流亡的人很少?难道像杜甫这样目睹人民处于水生火热中的人很少?但是,诗圣又有几个?不也仅仅只有杜甫一个。经历固然会对杜甫的转变起一定作用,但是我想,最关键的因素并不是他的经历,而是他自身,而是一颗他一直深深埋在自己内心的种子,一颗叫做“同情百姓”的种子!

假如杜甫没有在内心埋下这颗“关心百姓”的种子,那么无论他经历多么多的人生坎坷,目睹多么多的百姓不幸,也只会变得更加麻木,对自己的人生更加麻木,对百姓的遭遇更加麻木。但是从刚来到长安开始,杜甫除了与别人一样惊叹长安耀眼的事物外,还比别人多一样东西,那便是对百姓痛苦的同情,也就是那颗种子。以后的日子里,无论是当官,或是流浪、逃命,杜甫始终带着这颗同情百姓的种子,尽管有时虚伪,尽管有时趋炎附势,尽管有时自身难保,但那颗种子却一直在他的心中,并悄悄地生根、发芽、生长。而杜甫的自身经历,无论是因被统治者搁置而壮志难酬,还是因四处流亡而目睹百

姓的种种痛苦,全都成为那颗种子的养料。最终,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让那颗种子变成了参天大树,而杜甫,也成为了为百姓的灾难而忧,为百姓的疾苦而吟的诗圣!

6.普京的选择 篇六

外派经历:1985~1991年 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从事克格勃工作

有人说伟大的人物之所以能够成就非凡,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们曾经做出的卓越选择。

从某种意义上说,政坛也是一个特定的职场。外派并不只是商界企业的专利,在世界变得越来越密不可分的今天,政治家也需要深入了解各个国家的国情,因此有了这样的经历,也同样意味着你为拓展政坛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85年,普京从安德罗波夫红旗学院受训后,即由克格勃第一总管理局第四处派遣到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工作。他以这里为基地,以整个中欧的德语地区(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奥地利和瑞士)为舞台,度过了他克格勃生涯中最有成效的六年岁月。

本来普京是可以选择到联邦德国(西德)工作的,西德当时已经是最发达的西方国家之一,生活和工作条件都比较好。但是,如果要去西德,必须先在莫斯科的第一总管理局第四处工作一段时间(一年至三年),而去东德就没有这个要求。普京显然是要到更有挑战的地方去,选择了不需要在机关坐班,立即就可以到第一线工作的方案—东德。

普京在德国多年的工作和生活使他得以观察联邦德国社会和经济的运作。他虽然常驻民主德国,但也经常前往联邦德国、奥地利和瑞士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对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形态有了切身的体验,特别是对市场经济和法律与经济的关系的直观了解。事实证明,有这样的经验是非常重要的。

外派的经历使普京这样的克格勃官员眼界比较开阔,思想比较开放,因而也比较务实。普京在担任俄国总理和代总统之后,曾经多次表示对德国式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好感,特别是对德国总理路德维希·艾哈德推动德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做法,他深表钦佩。而这些经历和观察都或多或少地影响着普京后来的施政纲领。

7.《马云传》读后感 篇七

——读《马云传》有感

当初在书店的书架上无意中瞥见了这本印着马云传三个大字的书,封面还写着马云的一句鼓舞了不少年轻一代的话:“还是要有梦想的,万一哪天实现了呢?”。而正是这十五个字,开启了我走进马云传奇的大门。

《马云传》的前言就很好地概括了马云的传奇事迹,马云的成功离不开他多年打拼累积下的人脉以及独到的商业眼光和用人之术,更离不开他对自己的梦想和创新的追求。《马云传》并没有按照传统的时间先后顺序来一一陈述马云的成功,而是有目的的把与主题相关的创业故事聚在一节,所以有时会让我产生错觉,但这并不影响我对马云的欣赏,反而更加深了我对他的际遇的印象。

在看《马云传》之前,我对马云的印象仅停留在电商巨头,他一手带大了阿里巴巴,淘宝,天猫,支付宝和余额宝等。可是,我却不知道,在创造出阿里巴巴之前,他经历过3次高考,凭借优秀的英语水平从专科生一跃成为本科专业的尖子生;我不知道他曾是一名留校5年的英语老师,年轻的他不甘平庸,开始向商海迈入了自己的微小一步,他召集几个同事一起开了一家英语翻译社,海博;我不知道,他为了经营好自己的小小翻译社,做起了花市生意,医药代表,四处碰壁,却还是辛勤地奔波,过着窘迫的生活;我不知道,他也会上当受骗,在美国度过了艰难的被“囚禁”的一个月;我不知道,他和一群同样怀揣着梦想的伙伴窝在他只有150平米的房子里长达几个月,日复一日吃着4元的盒饭,工作累了就倒地大睡,生活拮据到不行,只为努力实现他们的诺言,创建出中国第一个B2B平台——阿里巴巴。但与此同时,我也不知道,他很喜欢读金庸的小说,从小就爱行侠仗义,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思想已经在他的心里深深扎根;我也不知道,在大学里,他居然追到了校花张瑛,并且两人在毕业后就结了婚,在马云拼搏的一路上,妻子不离不弃,与之共度难关;我也不知道,在美国被骗的马云攥着从赌场赢来的600美元投奔了他的第一个恩人,在那儿,他与互联网邂逅,也正是那时候,创建中国黄页的念头开始在马云脑海里萌芽;我也不知道,马云能够遇上那么多志同道合、在患难时也能和他一起并肩作战的兄弟们。

梦想是要有的,马云的梦想就是让大多数老百姓们享受到更多的福利,让他的员工们更多地受益。阿里旗下的每一个产品的开发,都是秉承着为大多数人服务的理念。阿里巴巴每位员工都持有公司的股份,马云这么做就是为了与员工一起分享,让员工真正成为公司的主人。与其他互联网企业如腾讯,新浪,搜狐等相比,马云是占公司股份最少的一个董事了。随着阿里巴巴先后几年在香港、美国上市,马云的梦想终于得到了实现,那些一直跟着阿里巴巴打拼、经历了起起落落和大风大浪的员工们得到了回报,阿里巴巴在美国上市后股价一路升到40.39元每股,成为了纳斯达克的宠儿,阿里巴巴人人都成了小富豪。是的,马云做到了这一切。

现在,马云已经不再是阿里巴巴的董事,但他和阿里巴巴的传奇却一直为世人所惊叹。他伟大梦想一直支撑着他,越过荆棘,涉过险滩,爬出低谷,攀上高峰,如今的马云,已经是世界瞩目的一个焦点。还是那句话,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8.《柏杨传》读后感 篇八

《柏杨传》是我最爱看的书,这本书是我们一家人最好的读物,也是作者韩斌老师送给我们最好的礼物。这本书深深地震撼了我,大家想知道我看后的几点感受吗?一起来看看吧。

一、悲惨的童年

柏杨(郭衣洞是他的学名,“柏杨”是笔名)是河南人。他的母亲生下他不久就去世了。柏杨的父亲(郭学忠)很尽力的做一个父亲。有一天,郭学忠发现自己没有时间和精力,于是,他为儿子(柏杨)找了一个后妈(祁氏)。而父亲找的这个后妈,正是柏杨童年阴影的开始。祁氏没有一天是不虐待柏杨的,除了父亲郭学忠回家,她才对柏杨好。

柏杨当时能活下来,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了。那个时候,虽然柏杨家里有吃有喝,但是他的继母从来都无视柏杨。每天早上,保姆会做好一人一份的煎蛋和牛奶。这个时候,柏杨只能“望梅止渴”,因为谁都不理他,每当弟妹吃腻了这份早餐,柏杨总会渴望保姆让他吃,但保姆却自个把这份早餐一扫而光。除了郭学忠回来,继母才给柏杨一点点,至少,不会把他饿死。

继母时常往死里打柏杨,甚至有一次,拿着西瓜刀追砍柏杨,还好他死里逃生。从那次起,柏杨才知道自己是一个没亲娘的孩子。

二、父亲继母双双吸毒

这件事是在柏杨上百泉中学时发生的。那个的后妈来到了陌生的地方,对柏杨好得不得了。柏杨被学校开除时,他选择了回家(注:柏杨那个时候在亲戚家上百泉中学)后,天天都在家玩。他的亲戚很不解,但也没问太多。后来,柏杨发现,父亲和继母都染上了鸦片,成为了瘾君子。之前,是继母带头吸起鸦片的,糟糕的是,郭学忠也“奋勇”跟进。随着两夫妻吸毒的开销,原本很大的祖屋,就只剩下一间小房子。郭学忠这才戒毒,祁氏却一直寻找毒资,或者把自己的嫁妆卖掉,以此换钱来买毒品。

三、婚姻危机

柏杨一共娶过5位妻子,婚姻危机是同第4位妻子身上发生的。那个时候,柏杨因为经常写杂文批评政府,1968年由于“大力水手”的讽刺漫画而被捕坐牢。当他1977年出狱时,他的女儿(佳佳)已经是一位18岁的少女,倪明华(柏杨的第4位妻子)已经嫁人,还把柏杨租的房子和买的车拿走了,柏杨想见他一面,她拒绝了柏杨的请求。而且柏杨最钟爱的佳佳也对柏杨视而不理,因为柏杨出狱时,佳佳要求柏杨买手表。柏杨身上没什么钱,拒绝了佳佳的要求。从此,佳佳再也没有理过柏杨。那次婚姻是柏杨心理上的伤痕。

四、柏杨的晚年

柏杨出狱后,他的行动和言论仍是处处受到国民党特务当局的控制。但是,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他在台湾岛的演讲每次都无疾而终,比如演讲过程不许录音等。但是他到了国外演讲,不仅有录音保存,而且极受欢迎,引发震撼。因为他救国的精神,感动了华人同胞。后来,大家也渐渐接受柏杨的看法,理解他的观点。

1998年的时候,柏杨筹建的人权纪念碑落成,柏杨为纪念碑题词。这是亚洲第一座人权纪念碑,象征意义重大。人们更加崇拜他了。

五、柏杨的名望

柏杨在晚年时,过上了不错的生活,他在第5位妻子张香华的陪伴下度过祥和的晚年。柏杨是在88岁时去世的,当时台湾的现任和候任领导人都去吊唁和慰问。在他生前,就出版了《柏杨全集》和《柏杨版资治通鉴》,加起来大约有2000万字,在中国现代文学馆还设有柏杨研究中心,请了很多专家学者来研究他的思想。

9.又是为了普京? 篇九

11月5日,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首次发表国情咨文,就“炮制”出一条令人愕然的“修宪”新闻:建议延长总统任期,由现行的四年改为六年,并将国家杜马议员任期由四年改为五年,同时希望增强议会权力,要求内阁成员定期向议会提交报告。这意味着俄罗斯宪法自1993年实施以来面临第一次修宪。

只是修正宪法

梅德韦杰夫提出延长总统任期的理由是:“需要彻底改革政治和经济体系”,以应对金融和经济危机的冲击。他强调,他并不是要进行宪法改革,而只是修正宪法。他认为,如果总统和议员拥有足够的权限和时间,以实施自己的计划并将成果展现给人民,那么俄罗斯迈向自由和民主的过程将更为顺利。

延长总统任期的呼声在普京执政时期就不断出现。当梅德韦杰夫提出这一修正案后立即引起俄罗斯国内外的热议和猜测,大多都集中在普京是否重返总统宝座这样的问题上。

俄罗斯《导报》援引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克里姆林宫的官员”说,梅德韦杰夫延长总统任期的提议早在去年普京担任总统期间就已谋划好,梅德韦杰夫可能在2009年以修宪为由提出辞职,随后普京将代表执政的统一俄罗斯党参加总统选举,如果取胜,将重返总统宝座,并可能连任两个任期。事实上,统一俄罗斯党是俄罗斯第一大党,它在国家和地方议会都占大多数,目前还没有反对党能撼动它,所以,如果俄罗斯重新进行总统选举,作为统一俄罗斯党领导人的普京继续担任俄罗斯的合法领导人,不会遇到什么挑战。

梅德韦杰夫的修宪主张涉及宪法的第81条、96条和103条。这三条均不属于特别保护条款,因此修宪法律程序相对简单,无需全民公投,只需经议会两院2/3多数通过,然后在各联邦主体议会获得2/3票数支持便可生效。11月14日,俄罗斯国家杜马一读通过了梅德韦杰夫总统提交的这一宪法修正案。

俄政坛又将有变化?

普京曾经说过一句经典的话:“有些人对烟上瘾,有些人对毒品上瘾,有些人对钱上瘾。他们说,最不好的就是权力瘾。我从未对任何东西上瘾过。”他在两届任期内不止一次说过,他从未想过再次连任总统,因为这违背俄宪法。

但是,普京的这一论调在2007年发生了变化。他在接受G8成员国媒体采访时表示,总统连任期限为两届是对的,但是,对于俄罗斯来说,四年的总统任期实在是太短了。普京说:“总统任期一届四年是学习美国的做法……也许应该是五年或七年。”

梅德韦杰夫提出修宪提议后,普京表示,他本人支持梅德韦杰夫关于延长总统和议员任期的建议。他还为修宪一事提供了很多佐证:“据我所知,芬兰总统每六年一选,法国总统任期曾在数十年间是七年,这样说来,梅德韦杰夫先生没提出任何不寻常提议”。但他同时指出,目前谈论谁将竞选下一任俄罗斯总统为时尚早。

全俄民意研究中心近日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80%的受访者认为,普京是100年来俄罗斯最佳政治领袖。既然民众有此呼声,普京的态度又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看来,俄罗斯政坛的变化似乎是大势所趋。

抛出试探气球

普京执政的八年让俄罗斯进入世界经济八强之列,化解了国家所面临的系统性危机。可以说,这八年可以与建立苏维埃政权后的最初十年相媲美,同样战胜了经济崩溃,同样重视国家教育发展。此外,普京执政八年的一个显著成就是实现了社会稳定。

普京任总统期间,俄罗斯呈现出一种强总统弱总理的格局。普京自己也曾说过,一位强势总统在许多年内对于俄罗斯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俄罗斯还没有发展出足够强大的政党。但是,普京当总理这半年来,俄罗斯的政坛格局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似乎走上了强势总理之路。普京增加了副总理的人数,通过这些副总理加强对社会、经济等领域以及权力部门的控制。普京为他的总理工作定下的目标是:“我希望未来的政府要像瑞士表一样精确。”

当然,人们也注意到,虽然普京刻意减少了出镜率,为名人授勋颁奖这些事情都由新总统梅德韦杰夫出面,但普京仍在国内享有很高的威望,在公民中的信任度依旧位居首位。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普京还身兼执政党——统一俄罗斯党的领袖一职。统一俄罗斯党控制着杜马2/3以上席位,可以轻易修改宪法和启动弹劾总统的程序。虽然俄宪法规定,总统有权罢免总理,但是必须获得国家杜马批准。普京任总统时,经常发生罢免总理事件,而现在,普京成为统一俄罗斯党主席后,实际上成为“金不换”总理。

10.巨人传读后感 篇十

巨人传读后感1

以思想和力量来胜过别人的人,我并不称他们为英雄,只有以心灵使自己更伟大的人们,我才称之为英雄。

―――题记(选自法 罗曼·罗兰《贝多芬转》)

巨人三传,是由《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组成。被称为世界“三英雄传”!作者是法国的青年作家罗曼·罗兰所创作,其内容曲折动人,拨人心弦。

贝多芬,是大家都很熟悉,也是我个人很敬佩的一位音乐家。他虽双面失明,两耳失聪,却从不放弃生的希望和对音乐的追求。身体上的残缺,并不影响他对梦想的不断奋斗和努力。这让常人无法忍受的残缺和无法被理解的强大的坚实不移的决心,使贝多芬注定走向成功。“扼住命运的咽喉”,是贝多芬的精神上的巨大支柱。他,伟大的贝多芬,给后世们留下的不仅仅是以反抗苦难作为其生存方式的“贝多芬精神”,更重要的,他教给我们,生命不会永远风平浪静,一帆风顺的,那掀起的巨浪和狂风暴雨也是必须经历的,挫折和忧患,是需要我们坚强面对的“人生课题”。

《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是三传中的另外两个传记。这两位伟人虽职业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但他们都拥有了同样的优良品质―――寻求正义和光明。虽然他们的表现方式各不相同,但都将他们的正义与真理抒发的淋漓尽致。他们告诉我们,人生的征途中,所以必须具有的坚忍不拔。

正如题记写的一样,英雄的定义,在我们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发现,我身边的许多的平凡的英雄,没有名气,但,他们都像三英雄那样,平凡而伟大。

巨人传读后感2

坐在窗前,闻着花香,感受书本。巨人三传?刚刚听到这个书名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本书讲的是三个巨人的故事吗?于是我带着这个疑问,走进书本。慢慢的,才了解到这本书,它是由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组成的,的确,它讲述了三个“巨人”。

书中写了三个世界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分别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意大利的天才雕刻家:米开朗基罗,俄罗斯名作家:托尔斯泰。其中,贝多芬这个巨人,立在了我的心中。贝多芬,一个神圣的名字。早在贝多芬的幼年时期,他的父亲就使用暴力迫使贝多芬练习钢琴。在贝多芬十七岁时,遭遇人生的一次大打击,他的母亲去世了。1787年,贝多芬到维也纳结识了莫扎特和海顿并发表了全部九首交响乐,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不幸的是贝多芬在二十八时听力逐渐衰减,晚年完全失聪。这对于一个热爱音乐的人该是多么大的打击啊!但是他没有放弃,通过咬着一根小木棍,继续创作,并创作出了不朽名作《命运交响曲》。“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成功了!他虽然失去了一切快乐,但却给别人留下无限欢乐。贝多芬以一个失去快乐的身份告诉我们:上帝不一定能创造我们的命运,但我们却可以创造自己的命运!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面对困难,不要去抱怨上帝的不公平,因为上帝是在给机会我们,让我们去创造自己的命运。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制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予他欢乐,他却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给予世界快乐。他用苦难来铸造快乐,就好像用他的那句名句来说,那可以总结他的一生,可以成为英勇一切心灵的名句:“用痛苦换来的欢乐。”合上书本,闭上眼睛,闻着花香,对啊,快乐,要用痛苦交换。

巨人传读后感3

法国作家拉伯雷的《巨人传》是法国文艺复兴时代反封建神权统治的思想解放运动的代表作,是一本“充满巨人精神的奇书”。小说刚问世便在法国引起轰动,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同时也引起法国统治集团和教会的恐慌和仇恨。拉伯雷自己用化名发表虽逃脱了劫难,但他的出版商却被教会活活烧死。

这本书不长,我不到一个星期就看完了。我原以为这本书是讲述名人事迹的,看完后才知道《巨人传》原来是一本有着童话色彩的小说。这本书主要讲了巨人国国王格朗古杰、高康大和庞大固埃祖孙三代巨人的活动史。在前三部中分别讲述了高康大不同凡响的出生,庞大固埃在巴黎求学的奇遇,以及高康大和庞大固埃父子对婚姻问题的探讨;后两部则集中记录了庞大固埃及其朋友巴纽朱和修士远渡重洋,寻访智慧神瓶的种种奇特经历。

因为拉伯雷认为“笑是人的本质”,所以,这本书中还有很多笑话,令人捧腹大笑。在这本书中也能读到作者的思想,拉伯雷把对封建神权的严厉批判和对人文主义理想的追求全部都融入到此书的各个情节之中,非常精彩。

这本书是值得一读的。格朗古杰,高康大,庞大固埃这祖孙三代巨人的品德都十分高尚,为人宽厚,将敌人化为朋友,善于与人交往。而且他们都见识丰厚,有勇有谋。这些优秀的品德值得我们学习。

我喜欢这本书,并想多阅读此类书籍。

巨人传读后感4

昨日,我去书店买了《巨人三传》和《汤姆·索亚历险记》。回到家,我便先看起了《巨人三传》……很快,《贝多芬传》看完了。我心中对贝多芬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贝多芬1970年12月16日出生在莱茵河畔科隆附近、波恩一所破房子里。父亲是男高音歌手,嗜酒成性,一无是处。而母亲是厨师的女儿,一家人生活得十分艰苦。贝多芬从小就被强迫练琴,但他却出乎人意料地从没有憎恨音乐,反而对此十分热爱。17岁时,母亲离开了贝多芬,他担负起养活全家人的重任。童年悲惨的贝多芬只身来到音乐之都——维也纳,开始他的新生活。

但事与愿违。尽管贝多芬创作了许多经典乐曲,回报却少得可怜。他依旧过着清贫的日子。

灾难来临了!26岁时,贝多芬的耳朵渐渐失去听力。他失聪了!这对一位音乐家来说是致命的。试想一下,失去听力的音乐家如何创作,如何生活?但贝多芬没有气馁,没有抱怨,继续他的音乐创作。之后,他创作了《月光曲》、《第五交响曲》、《欢乐颂》……

从《欢乐颂》这首脍炙人口的乐曲当中,不难看出贝多芬心中的快乐。面对困境贝多芬没有怨天尤人,反而坚强乐观,步步走向人生与事业的顶峰。

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向贝多芬学习。面对困难和挫折,不该轻易放弃,应要无所畏惧,乐观向上,勇往直前,克服困难与挫折,闯出自己的一番天地。

看到贝多芬,我不由得想起另一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他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坚强地写下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讲的就是如何在逆境下生存。

“通过痛苦,得到欢乐”贝多芬的这句话就是他的人生写照。这句话永远镌刻在我们心中,如他的歌声永远在我们耳边回荡。

巨人传读后感5

我曾经以为《巨人传》是一本讲述名人事迹的文章,但自从前几天在图书馆借了这本书以来,我的观念就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原来《巨人传》是一本有着童话色彩的小说。这本 书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作家拉伯雷的杰作,并取材于法国民间传说故事,主要些巨人国国王格朗古杰,卡冈都亚和庞大固埃父子三代巨人的活动史。

这本书一共 分五部,但都不长,我不到一个星期就看完了。在前三部中分别讲述了卡冈都亚不同凡响的出生,庞大固埃在巴黎求学的奇遇,以及卡冈都亚和庞大固埃父子对婚姻问题的探讨 ;后两部则集中记录了庞大固埃及其朋友帕努日和修士让远渡重洋,寻访智慧神瓶的种种奇特经历。 这本书里边包含了许多东西,天文,地理,气象,航海等等,简直史气象 万千。另外,因为拉伯雷认为“笑是人的本质”,所以,这本书中还有很多笑话,还真让人令人捧腹不止。 在这本书中也能读到作者的思想,拉伯雷把对封建神权的严厉批判 和对人文主义理想的追求全部都融入到此书的各个情节之中,可以说是精彩至极了。 我想说,这本书真是值得一读的。里面有很多优秀的品格值得我们学习,格朗古杰,卡冈都亚,庞大固埃这父子三代巨人的品德都十分高尚,为人宽厚,将敌人化为朋友,善 于与人交往。而且他们都见识丰厚,并有勇有谋。

我觉得这本书的特色是其荒诞不经得夸张描写中所透显出来的绝妙的讽刺、幽默和极为丰富的想象力。这一特色来源于拉伯雷对民间文学传统的出色继承和改造。在当代文学研究中。这部作品正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引起了越来越大的重视。

巨人传读后感6

读完《巨人传》这本书,我感到名人的精神是震撼人们的心灵的。这本书里的英雄,不是走遍天下无敌手的江湖豪杰,也不是功盖千秋的大伟人,这里面的英雄具有一种内在的强大的生命力,使他们勇敢地与困难作斗争。

贝多芬出身贫寒,他很小就辍学。他的一生坎坷不平,他勇敢的与命运作斗争。他孤独的活着,他惟一的亲人辜负了他,他内心受到沉重的打击,可他还坚强活下来。他没有一个朋友,他就像与世隔绝……虽然这位伟大的音乐家一直痛苦的活着却创作了不朽的传世之作,大部分都是他耳聋后创作的。他最后终于战胜命运,战胜疾病,战胜痛苦,战胜听众的平庸,战胜困难和障碍,攀上生命的巅峰。贝多芬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不肯屈服于命运,他改变了命运,他的精神震惊全世界。

米开朗琪罗出生在佛罗伦萨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他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艺术功底。他的祖国多灾多难,他眼看外族入侵,人民受到奴役,自己的作品毁于战乱,他受到别人的折磨,他的家族向他索要钱。他一生依附教皇,为教皇做事。教皇为自己树立碑立传,使米开朗琪罗达不到自己的理想。他一生遇到许多困难。他坚持,为了自己的理想,他活到了70多岁。

托尔斯泰出生于富贵家庭。他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他有很高的文学天赋。他曾经获得成功,但他蔑视自己拥有的一切。他不肯享受生活,不肯虚度年华,他想要通过照福人类来体现自己生命的价值。

作者告诉我们要勇敢的与命运作斗争,只要你不屈服于命运,总有一天你会改变命运。人生就是奋斗,幸福就产生在奋斗之中,命运是自己掌握的。

巨人传读后感7

若不是开篇便通读了作者写在题前的话,我会认为这是一本并无更多可读之处的嬉笑文章,只能在恶俗的趣味当中去找些引人发笑的点子。可拉伯雷告诉我要在笑过后找找他所想要表达的深层含义,当然,他确定这本书的价值所在。

笑吧,因为世界生物里,只有人类才会笑。

人名不多,每一个都是由古老的神话改编而成,巨婴的成长史,便是一个打破了规则与界定的创世纪史。

人们心中有想过,但因为戒律规章的牵绊而不得不埋藏于心中的私欲,在巨婴宝贝的生活中却是乱作一团。他可以吃下几万头牛的母乳,人们说他是大胃王,却不得不发自肺腑的佩服他的食量;他闻到酒味便会高兴的手舞足蹈,一顿饭下来要喝几十坛子的葡萄佳酿,人们笑讽他是酒鬼,可心里却想的是“如果我是他该多好”。

这是一个会隐身的时代,极度的欲望被强制性压抑在心底。人们像等候光明一般期待着这个巨人的出现,或许他只是一个会制造笑料的、能吃能喝的傻瓜,但或许现实又根本不是这么一回事。

他很聪明,擅长逻辑思维;他很开放,行为不守旧却有时候那么不合时宜;他爱好钻研,却始终心里住着伟大的个人主义;他有些矛盾,可通体生命看来却又是这么顺畅。

他是巨人,他是身高、食量、酒量的巨人;

他是巨人,他又是思想、精神、灵魂的巨人。

在所有人都拘泥于心中破败陈旧的规则时,他成为了第一个不按所谓“逻辑”做事的坏蛋;在所有人都暗自想要成为他这样的人时,不得不说他也有善良、可爱的一面。

将思想与灵魂高度统一,他便是精神的巨人。

巨人传读后感8

20世纪初,有感于欧洲资产阶级日趋颓靡,法国青年作家罗曼。罗兰一度希望借助“英雄”人物来感召人们变革现实,先后创作了多部名人传记,其中《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被称为世界“三大英雄传”,又称“巨人三传”或《名人传》。

无论是音乐大家贝多芬,伟大的雕塑家米开朗基罗,还是文坛泰斗托尔斯泰,在那闪耀着灼人光芒的背后,却是一个个的孤独者,精神上的孤独者,像是在茫茫无际的沙漠上徒步的行人,他们在不断地探索。

这是一种伟大的悲哀。精神上的痛苦让他们变得决绝,思想上的那种既受压抑又想冲破束缚追求自由的矛盾的内在爆发力,成就了他们无与伦比的艺术才华。

如果没有这种精神上的绝对的孤独,伟大的艺术作品该如何产生。音乐、雕塑、文学领域将平庸无奇,所谓的艺术再也不能称之为艺术。

贝多芬的孤独让人感动,他在孤旅中努力地寻找一个个突破口,希望能凿开一个小孔,他用音乐与外界的人沟通。

米开朗基罗,他的脚步是如此的匆忙,他的手永远是不停息地在抚摸着那一块块光洁的大理石,然后,在狂热的目光的注视下将这些冷冰冰的大理石一击一凿雕刻成一尊尊美丽的塑像。

托尔斯泰他拥有显赫的地位,多情的家人,可是他确确实实是一个孤独者,在精神的沙漠中为了创造一片片绿洲而努力开垦的行人。他永远渴望着人与人之间的爱,退让、宽刷微笑、质朴、明净,这是一种柏拉图式的美丽。

古人云:“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印证了三位巨人孤寂的人生旅程,然而,他们却创造了人类艺术的辉煌,他们的作品流传千古。

巨人传读后感9

一段紧张的期末考试结束了,寒假开始了,我们梦寐以求的大阅读也开始了,一本《巨人三传》摆在了我的面前,翻开并欣赏着这部伟大的传记。

作者讲述了贝多芬、米开朗琪罗、托尔斯泰三个人,他们一个是音乐人,一个是雕塑家,一个是小说家,面对苦难他们不曾放弃,他们相信-----坚持就是胜利!

贝多芬是一个伟大的.音乐家,他一生创作了很多优美的音乐,却不幸双耳失聪,他的耳朵日夜作响,内脏也受着剧烈的痛苦折磨,听觉是越来越衰弱,在好几年中,他隐瞒着家人,连他最心爱的朋友也没说,他避免与人见面,使他的残废不至于被他人发现,他独自守着这可怕的秘密。

在戏院里,他得坐在接近乐队的地方,才能听懂演员的说话,他听不见乐器和歌唱的高音。

假如他的座位稍远一些,人家柔和的说话声能勉强听到一些,人家大声叫喊时,他简直痛苦难忍,这种悲剧是个愁苦。

在他的一部分作品中,能表现出来奇怪的是并非所有的作品都带有忧郁的情绪,还有许多乐曲反映了青年人的天真,贝多芬在悲伤中创造的乐曲是美的,也正是这些乐曲给他带来了希望,对生活充满了信心,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优美的乐章。

托尔斯泰是个著名的法国作家,在他的小说里描述了渺小与伟大,描述了他的痛苦和他在痛苦中得来的和谐,他的----《战争与和平》中的皮埃尔与安德烈是精神的解脱,他令人感到生命的结束与开始全在骚乱中,托尔斯泰如他在开始时一样,停留在一波未平一波即起的阶段中。

罗曼罗兰的《巨人三传》反映了在腐朽的社会中有敢于实现理想的人的悲惨,他们在努力中得到成功,给他们带来希望,使他们继续奋斗!

合上《巨人三传》,心中不禁为为人赞叹,也许是坚持才让他们成功的吧!

巨人传读后感10

一直很想了解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现在终于有机会拜读法国文学大师罗曼.罗兰《巨人三传》中的《贝多芬传》,从中不仅看到了贝多芬坎坷的生活和艰辛的创作历程,同时看到了这位艺术大师伟大的心灵。 首先真的要感谢罗兰大师为我们创造了这部享誉文坛的巨作,他用生动而又通俗的语言以及丰富的材料向人们道出:任何伟人的天才必定要经过一个与同他对立的社会激烈斗争的过程,才能完全展现他们的天才,完成他们的创作。欣赏《贝多芬传》时,与其把它当作是一部人物传记,不如把它当成是文学作品来欣赏,因为它既有大量翔实的史料,又有通俗生动的文学语言,既有传记的真实性,又有文学作品的审美观。罗兰的《贝多芬传》在揭示贝多芬面对各种困难——爱情的破灭、贫困的侵扰、致命的耳聋——但在精神上依旧坚贞不屈,而且最终在欢乐的凯歌中完成了举世闻名的第九交响曲乐章,从中投射出了罗兰对伟人强烈的敬仰之情。 这部作品的一大特点是抒情贯穿始终。贝多芬是一个音乐伟人,于是罗兰在诠释他的人生时,又犹如诠释他的交响乐一般,这可能就是为什么我在欣赏这篇传记时觉得它也像贝多芬的交响乐一样激昂的原因吧。这篇作品的抒情格调,就犹如贝多芬的交响乐一样抑扬顿挫,其中,罗兰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满怀激情的将贝多芬的《第九交响乐》中充满欢乐的情调描绘出来,并且将这种格调贯穿了全篇作品,于是《贝多芬传》自然而然地也成了一部激昂的交响曲。 虽然《贝多芬传》充斥了抒情的格调,但在谋局布篇上,罗兰还是忠于传记的写法,以贝多芬的生平事迹为主线展现主人公的顽强意志。首先,罗

巨人传读后感11

最近,我阅读了一本名著——《巨人传》。这本书是由有“伟大的笑匠”之称的法国人,托伯雷所著。

全书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巨人家族,他们的祖先叫高朗古杰。一家三代分别为高朗古杰、高康达、庞大古埃。主要讲了高康达的出生与一生的传奇以及庞大古埃的历险。

高康达在他年青力盛时参加了军队,跟父亲一起去讨伐野蛮的大野王。高康达英勇善战,用了不出一周的功夫就击倒了大野王,收复了属于自己的土地。之后,他的儿子庞大古埃出世了,庞大古埃比高康达更为高大。高康达希望他的成就能高过自己,于是把他送去学习军事知识,果然庞大古埃不负众望,学得了一身好本领,庞大古埃不满足于这一些知识了,他决定出外旅游,见识见识这个美好的世界。说走就走,庞大古埃带着他的伙伴开始周游世界。在路上,他又认识了新的伙伴——巴奴日。接着,他们在一个奇怪的岛击败了与教主为敌的香肠人。还给巴奴日找了一门亲事。之后他们来到了由邪恶的组织“穿皮袍的猫”统治的机舍关。最后在灯笼岛结束了这段旅程。

书中有一些话深深讽刺了当时的法国政府,因此,这位“伟大的笑匠”处处被人排挤,一直被政府仇视,直到今天,这本书才从X书表中被人取出。整本书非常的诙谐幽默,如果有机会,你一定要去看看!

巨人传读后感12

我曾经以为《巨人传》是一本讲述名人事迹的文章,但自从前几天在图书馆借了这本书以来,我的观念就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原来《巨人传》是一本有着童话色彩的小说。这本书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作家拉伯雷的杰作,并取材于法国民间传说故事,主要些巨人国国王格朗古杰,卡冈都亚和庞大固埃父子三代巨人的活动史。

这本书一共分五部,但都不长,我不到一个星期就看完了。在前三部中分别讲述了卡冈都亚不同凡响的出生,庞大固埃在巴黎求学的奇遇,以及卡冈都亚和庞大固埃父子对婚姻问题的探讨;后两部则集中记录了庞大固埃及其朋友帕努日和修士让远渡重洋,寻访智慧神瓶的种种奇特经历。这本书里边包含了许多东西,天文,地理,气象,航海等等,简直史气象万千。另外,因为拉伯雷认为“笑是人的本质”,所以,这本书中还有很多笑话,还真让人令人捧腹不止。在这本书中也能读到作者的思想,拉伯雷把对封建神权的严厉批判和对人文主义理想的追求全部都融入到此书的各个情节之中,可以说是精彩至极了。

我想说,这本书真是值得一读的。里面有很多优秀的品格值得我们学习,格朗古杰,卡冈都亚,庞大固埃这父子三代巨人的品德都十分高尚,为人宽厚,将敌人化为朋友,善于与人交往。而且他们都见识丰厚,并有勇有谋。

我觉得这本书的特色是其荒诞不经得夸张描写中所透显出来的绝妙的讽刺、幽默和极为丰富的想象力。这一特色来源于拉伯雷对民间文学传统的出色继承和改造。在当代文学研究中。这部作品正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引起了越来越大的重视。

巨人传读后感13

其实世界上根本没有上帝,虽然这只是一种信仰,但是只有拥有顽强的意志和不会因为恐惧而失足的原因,掉入命运的浊流中,任其游荡。

而巨人三传那三个人物,追求着理想,追求着成功的人,是最让我钦佩的人。他们正直勇敢,无畏正义,三位伟大艺术家不平凡的一生。德国作曲家贝多芬,意大利雕刻家米开朗基罗,还有俄罗斯作家托尔斯泰。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贝多芬的故事,早在贝多芬年幼时,他的父亲就经常用打骂的方式来让贝多芬学习,在他十七岁时创造了一首交响乐,取得了成功,但不幸的是,贝多芬在二十几岁时听力逐渐消失,晚年双耳失聪,他也呐喊过,为什么老天对他这么不公平?要知道耳朵对于一个音乐者的重要性,就像第二生命,但是他没有放弃,他暗下决心,就算是没有耳朵我也要做谱,我要做命运的主宰者,没错,他重新谱写了属于他自己的乐谱,有着坚定毅力的他成功了,他成为了著名的音乐家。

当他登上奖台的时候,他成为了世界的焦点,万众瞩目的对象,但是谁知道那成功之花的背后,它的芽儿沾满了牺牲的血雨,我们不正是需要像他们一样的精神吗?只有这样,希望的曙光才会照射在你的身上,飞天的翅膀才会在你的身上展开,总而言之,毅力是通往成功路上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创造命运的不是上帝,而是自己,很多时候我们必须迎接很多的挑战,我们并不需要感叹上帝对我们的不公,我们才是创造命运的上帝。

如果命运是一块铁,毅力就像一把锤子,将铁打造成一柄神器,如果命运是一个嫩芽,那么毅力就是一阵阵雨,滋润着芽儿长成大树,所以朋友,让我们心中充满梦想,造就美好的明天。

巨人传读后感14

音乐家、雕塑家、小说家的伟大在罗曼·罗兰笔下,像金子般闪闪发光。他们的真、善、美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

在人生的道路上难免有灾难,寻求真理和正义是我们身上难有的精神。

罗曼·罗兰,并没有在贝多芬传上,花费很多笔墨,但这小小的传记,却记录着贝多芬的一生。“竭力为善,爱自由甚于一切,即使为了王座,也永勿欺妄真理。——贝多芬”

贝多芬,是一位音乐家,他在钢琴方面,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我也弹过钢琴,他的九部交响曲体现了他走向成熟的成长过程,是他革命精神的体现,激动人心的曲调,让他的曲子成为当时最为流行的钢琴曲。在书中多次展现出交响曲的乐谱,他很认真的对待他的每一首曲子,对战争的不满,对英雄的尊敬。

米开朗琪罗,一位雕塑家兼画家,他的作品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他的《复活》与《最后之审判》让我感触较深,那个面目狰狞的脸,那个蜷缩在一起的shenti,他的身下,好似有着无数的人,在把他向上送,却不知要送到哪里,那个受罚的灵魂啊,这是你最后的审判!

托尔斯泰,是罗曼·罗兰花费笔墨最多的,他的一生特别坎坷,所有著作都围绕战争来写,阅读《托尔斯泰传》我会拥有一种特殊的感觉,也许是学过他写的课文吧,他的真理与正义或许是里面三个人最大的,他的爱情来得较晚,这也使他在自己的书中,增加一些爱的火光,一生的坎坷,使他更加亲近自然,与农民,一起在田间干活,是他的兴趣,浓浓的乡土情,使他更加喜爱自然。

寻求真理与正义,是每个人都该有的品质,真善美是每个人身上,都该闪闪发光的德行!

巨人传读后感15

我曾经以为《巨人传》是一本讲述名人事迹的文章,但自从前几天在图书馆借了这本书以来,我的观念就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原来《巨人传》是一本有着童话色彩的小说。这本 书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作家拉伯雷的杰作,并取材于法国民间传说故事,主要些巨人国国王格朗古杰,卡冈都亚和庞大固埃父子三代巨人的活动史。

这本书一共 分五部,但都不长,我不到一个星期就看完了。在前三部中分别讲述了卡冈都亚不同凡响的出生,庞大固埃在巴黎求学的奇遇,以及卡冈都亚和庞大固埃父子对婚姻问题的探讨 ;后两部则集中记录了庞大固埃及其朋友帕努日和修士让远渡重洋,寻访智慧神瓶的种种奇特经历。 这本书里边包含了许多东西,天文,地理,气象,航海等等,简直史气象 万千。另外,因为拉伯雷认为“笑是人的本质”,所以,这本书中还有很多笑话,还真让人令人捧腹不止。 在这本书中也能读到作者的思想,拉伯雷把对封建神权的严厉批判 和对人文主义理想的追求全部都融入到此书的各个情节之中,可以说是精彩至极了。 我想说,这本书真是值得一读的。里面有很多优秀的品格值得我们学习,格朗古杰,卡冈都亚,庞大固埃这父子三代巨人的品德都十分高尚,为人宽厚,将敌人化为朋友,善 于与人交往。而且他们都见识丰厚,并有勇有谋。

11.名人传读后感 篇十一

黄昏,漫步在林荫小径。眺望天际,夕阳泼洒着温暖的余晖浸染着天边的云朵。霞光万道,西下的太阳竭力放射出最后的光芒渲染着天地间的万物。不由想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使干”的执着信念和不懈努力。顷刻,云彩转瞬散开,犹如漩涡般仿佛在缓缓转动,让人思绪飘飞„„

时间是一条滚滚向前流淌的河流,不停亦不休。历史便由它推动不断前进„„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是啊,多少人事在春秋岁月中被时间的河流淹没,不留丝毫的痕迹。但同样的,大浪淘沙始见金;一颗又一颗闪耀的星升起又陨落,激荡风云。他们被世人所铭记,因为他们以自己的躯体为引用思想闪射出真理的光芒照亮人们前进的道路„„

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思想家,文学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罗曼.罗兰为我们带来了“英雄的气息”,一部《名人传》尽情地谱写着一首波澜壮阔的英雄赞歌!几段心路,无不与命运抗争;真正的英雄是那些以执着的信念和坚韧的意志战胜自己并超越自己的人们。那是永不屈服的灵魂,坚忍不拔的心灵。

18世纪末,出身贫困的贝多芬,仅仅依托着对音乐的梦想只身来到音乐之都维也纳寻梦。正如他自己所说:“我愿证明,谁若行为高尚、善良,必同样能承受苦难。”他历经磨难在维也纳初显锋芒,迎来了人生中的光辉时刻,此时他的听力日渐衰退,听觉上的隐忧日趋明显;但同样的,他走向了自己的极盛时期,对一切都无所顾虑。他受到了世人瞩目,与光荣接踵而来的是最悲惨的时期:经济困窘,亲朋好友一个个死亡离散,耳朵也已全聋,和人们的交流只能在纸上进行。面对生活苦难,似乎没有什么能使贝多芬屈服,他曾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他以自己的创作风格扭转了维也纳当时轻浮的风气。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在风雪交加的日子里咽下了最后一口气。他用这样一句话总结了自己“在伤心隐忍中找栖身”的一生:“惟其痛苦,才有欢乐。”

15世纪末,13岁的米开朗基罗进入多梅尼科·吉兰达约的画室学画。那是他首次踏入艺术的殿堂,从此沉浸其中。此时的他初现光华,1年后他做出了令他的老师都嫉妒的成绩;此后他转入一所雕塑学校学习,但不久后因为信仰不同离去。以后他周游了威尼斯、罗马等等名城,对于雕塑的技艺不断提升;同时,也慢慢步入了他的辉煌时期。直到而立之年被人鼓动为教皇所差遣,虽然此时的米开朗基罗创作了“西斯廷教堂天顶画”等名作,可是他自己却十分痛苦地绘制着这些他并不满意的作品。终其一身,他都在躲避教皇的追捕,直至1564年2月18日下午5时,这位“愈受苦愈使我喜欢”的杰出雕塑家兼画家永远地离开了人间!似乎正应了他的那句“„„归宿,即死亡„„”,这或许正是他的归宿„„

19世纪初,2岁丧母9岁丧父的托尔斯泰青少年时代不仅常为思想苦恼,还为自己丑陋的相貌感到绝望。他充实而快乐的中年时代在部队服役参加卫国战争,他曾力图改善农民生活却因不得农民支持而以失败告终。34岁他结婚了,幸福的生活让他有精力创作出了震动19世纪整个小说界的巨著:《战争与和平》与《安娜·卡列尼娜》。但是,托尔斯泰是苦恼的:他本人拥有地位和财富,但他时常为自己的富裕的生活感到羞愧难安;他同情下层民众,又对他们缺乏信心。因此,他厌倦自己的生活,决心和自己的社会决裂,他又得不到人们的支持。在精神上,他一直是孤独的。八十二岁的时候,“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的他选择了出走,并病死于一个小火车站上。

罗兰为让世人“呼吸英雄的气息”,替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英雄树碑立传;三位英雄不同的人生向我们揭示了在人生忧患困顿的征途上,为寻求真理和正义,为创造能表现真、善、美的不朽杰作,献出了毕生精力。他们坚信只要自己的灵魂能够坚忍果敢,不因悲苦与劫难而一味地沉沦,那么就定能冲破肉身的束缚,奔向人生的崇高境界的献身精神和挑战精神。

上一篇:结亲户思想沟通计划下一篇:吊装作业常见危险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