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别了不列颠尼亚》知识点语文版

2024-10-09

八年级语文上册《别了不列颠尼亚》知识点语文版(10篇)

1.八年级语文上册《别了不列颠尼亚》知识点语文版 篇一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体裁和结构,并根据结构筛选相应的信息。

2.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

3.区别消息与新闻特写,理解新闻特写的语言特点,把握文章情感。

4.学会写新闻特写。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在完成教学目标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课堂生成)

教具准备:

印发《导学设计》、多媒体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构想:

本课教学由课内和课外构成,课外主要是预习,完成基础知识的积累、课内所用材料的阅读和课后练习;课内主要解决筛选信息、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理解新闻语言特点,把握文章情感、学习新闻写作等内容。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快速阅读全文,扫清字词障碍,完成基础知识的积累。

2.阅读“助读材料”,了解新闻的体裁和结构。

课堂教学:

一、导入设计:

由视频导入,并引入文体介绍。

二、文体介绍:(自主学习)

新闻(消息):新闻也叫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是一种及时简单地报道新而重要事实的新闻体裁。一般采用客观报道形式,只用叙述手法,有时也适当进行一些描写,以增强具体性和现场感,没有特殊的必要,不应在消息中发表议论和抒情。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新闻评论、报告文学等,是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中常见的报道体裁。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

通讯:通讯是比较详尽、生动地报道新闻事件或人物的一种新闻体裁,是报刊中大量采用的一种文体。与消息相比,通讯的特点是取材范围广,容量比较大,表现手法灵活多样。一般来讲,通讯的内容应当选择那些更具典型意义的需要进一步揭示其本质意义的人或事,选择的材料要全面系统,要富有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通讯与消息虽然都是新闻体,都其不同之处在于:一是外表形式上,消息开头通常注明“本报讯”等消息头之类,通讯则无此标注;二是表现对象上,消息主要写事,通讯则主要些人;三是表现方法上,通讯要求具体形象地,更详尽完整地报道人和事,因此往往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写作手法,人称表达上也很灵活,第一、二、三人称均有使用;四是在篇幅长短上,消息涉及的是事物的概貌或某个侧面,所以篇幅一般短小,通讯要反映的事件过程,人的心理活动及具体情节等,所以篇幅较长。五是时间概念上,消息更偏重于迅速,二通讯则及时就行。(《现代通用写作学》1月第一版,重庆大学出版社)

新闻特写:新闻特写是以描写为主要手段,对能反映人和事的本质、特点的某个细节或片段,作形象化的“放大”和“再现”处理的一种新闻文体。由于新闻特写与通讯颇多相似之处,一般都把他挂靠在通讯名下。新闻特写的基本特点是用形象化的“放大”和“再现”的方式,对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的某一场面和瞬间情景进行集中的描绘处理,再现新闻事实的某一生动场面和鲜明形象,使新闻事实“镜头化”,成为一种“可视形象”,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这种报道的作用,是一般的消息、通讯等新闻体裁所代替不了的。(《现代通用写作学》191月第一版,重庆大学出版社)

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是以综合运用文学的表现技巧为主要手段,通过生动的情节和典型的细节,真实而及时地反映社会事件和人物活动的一种文体。是“报告”与“文学”的结合体,它兼有新闻与文学的特点,是一种文学性很强的新闻体裁,也是报纸上时常能见到的文体。(《现代通用写作学》年1月第一版,重庆大学出版社)

新闻结构:新闻在结构上一般由标题、消息头、导语、主体、结尾、背景等六部分构成。

1.新闻(消息)标题:它是用以揭示新闻内容的一段最简短的文字。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其字号一般大于正文,它通常被用来借代整篇消息。

新闻的标题可分为:主标题、引标题、副标题。

主标题:它说明新闻中最重要或最引人注意的事实和思想,是标题的最主要的部分,主标题在整个标题中所用的字号最大,居于最显著的位置,起到了核心的作用。

引标题:它位于主标题之前,主要作用是引出主标题。文字较短,不超过一行。常见的有三种方式:①说明相关的背景、意义、目的、原因、气氛、方法等引出主题。②直接叙述主干事实的起始部分来引出主标题;③提出疑问和发表议论引出主标题,不写新闻事实。

副标题:它位于主标题之后,主要是用事实对主标题作些补充和解释。解释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主标题不写事实,只提出一种论断或疑问,标题所准备的新闻事实,全部写在副标题中。另一类是,主标题已承担一部分叙事的任务,副标题所作的解释,范围可大可小,比较灵活。补充也有两种:一是补充主标题以外的次要事实;二是对主标题所写事实的续报 。

如图:

2.消息头:指消息开头部分冠以的“本报讯”或“×电”字样。消息头是消息的专有标志。消息头的重要作用在于,一方面是“版权所有”的标志,另一方面表明消息的来源,以利读者判断。消息头的形式主要有“讯”与“电”两大类。“讯”主要指通过邮寄或书面递交的形式向报社传递的消息;“电”主要是指通过电报或电话等形式向报社传递的消息。无论是“电”或“讯”,其性质和作用都是一样的,正规的新闻报道不可忽略消息头的运用。

3.导语:导语就是消息的开头。形式上为消息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 。一般为简明扼要地概括一下新闻事实或点出消息中的新闻事实、目的和结论,引起读者的关注和兴趣,诱导读者进一步看下面的具体内容.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概括性强是其特点。

4.主体:主体是消息的主要部分,是导语的具体化。主体部分围绕所报道的事实展开具体叙述或说明。新闻的主体部分自然要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经过、结果) 、原因五要素。其在事件的叙述中,有时还插入有关的背景材料和其他相关内容。压缩主体时,自然要删去那些插叙、补叙部分的背景材料及其他相关内容。

5.结尾:结尾(有时可无)是整个消息的结束语,一般是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最后一段文字。它用于提示事实的意义,指出事件发展的趋向,或对报道内容作概括小结;也可以用激励启发性的语言给人希望,发人深思,催人振作,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除基本要素“人物” “事件”外,其他要素往往不必出现。

6.背景:背景(有时可无)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其他方面的联系等。其作用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 衬托、深化主题的作用。背景材料可以分为衬托对比性背景材料、注释说明性背景材料、分析解释性背景材料。衬托对比性材料是为了突出一篇新闻的特点和意义,可以写入的有对比意义的材料,与新闻事实的内容材料进行前后,左右、正反的对比,起衬托作用;注释性背景材料是用来点明新闻事实产生的原因、条件和环境,把事情的因果关系交代清楚,进一步突出报道内容的新闻性;分析解释性背景材料使读者弄懂所通报的消息中涉及的比较复杂,难以理解的内容。

三、自主探究

根据上面的资料,要求学生辨别本文的文体,根据文体结构,筛选出相应的主要内容并加以整理。

提示学生在整理过程中必须概括,概括的方法在“助读材料”中。

明确:

结构 相关内容 标题 别了,不列颠尼亚 导语 香港末任港督彭定康和查尔斯王子乘“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英国结束对香港的统治。 主体 6月30日下午4点3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在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4点40分,离开港督府。

下午6时15分,查尔斯王子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统治结束的告别仪式。

7时45分英国海军士兵在军营旁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7月1日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

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结尾 英国结束了对香港的统治 四、发现创新

根据同学们的筛选信息,我将这篇文章进行了改写,请同学们对比分析。

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滚蛋了!

英国彻底结束了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

(新华社香港1997年7月1日电)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4时30分,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降下旗杆。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5年的彭定康登上 “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举行。查尔斯王子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150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7时45分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中国国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此同时,中国国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

0时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一)学法提示:

(一)让学生进行对比,将与原文不符的地方圈画出来。

(二)对圈画的内容进行分析。提示学生可以首先从整体即新闻体裁和新闻结构进行对比梳理,然后从鉴赏的角度去分析,鉴赏包括语言特点、表达技巧、表达效果和情感等内容。

整体:从体裁上看,根据“文体介绍”知道,改文为消息,原文为新闻特写;从结构上来看,二者的结构相同,都有标题、导语、主体和结尾,但是改文多了引题和副标题,原文在内容上多了一些。

局部:从各个部分和鉴赏角度进行分析。

(二)自主探究

1.标题探究

同学们对比两文,标题有何不同,原文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解析:该标题从句式上看,采用的倒装句式,将“别了”置于句首,有突出强调的意味。强调英国在香港统治的结束,突出了香港从此以后脱离异国统治回归祖国这一主题。同时,“别了”用委婉中略含嘲讽的口吻,表明这种统治的结束。从内容上看,一方面是写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的现实之景,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总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历史终告洗涮。再者,语言上庄重严肃,大方得体,即不会伤害英国,又含蓄委婉地表达主观情感。

2.主体探究:

阅读主体部分内容,两篇文章相比,内容有何不同?

解析:原文内容丰富,场面生动,形象鲜明,表达观点,蕴含情感;而改文只是客观记叙,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交代新闻事实。

板书:原文——客观叙述 主观评价

改文——客观叙述

探究一:

作者如何让场面生动、形象鲜明?

学法提示:根据新闻特写的定义进行探究。

解析:新闻特写是以描写为主要手段,对能反映人和事的本质、特点的某个细节或片段,作形象化的“放大”和“再现”处理的一种新闻文体。

板书:描写

2.语文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篇二

时间过得可真快,从来都不等人,我们的工作又进入新的阶段,为了在工作中有更好的成长,立即行动起来写一份计划吧。想学习拟定计划却不知道该请教谁?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1

一、教材分析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为五个板块六个单元,这是从以往教材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而且新教材所有的教材都采用了这种模式。五个板块分别是阅读、综合性学习、写作、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附录。六个单元是指根据文章的内容或体裁把入选课文分为六个单元。

阅读

本册教材六个单元共有30篇课文,根据内容和体裁分为:第一单元,关于战争题材的文章;第二单元,以“爱”为主题的文章;第三单元,事物说明文;第四单元,事理说明文;第五单元,文言文单元(没有明确的划分标准);第六单元,关于自然景物的文言文单元。共有精读课文16篇,略读课文14篇,由于说明文的阅读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所以三、四单元是教学的重点,而且《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馆》、《大自然的语言》一直都是重点篇目,也是教学的重点。

综合性学习、写作

在每个单元的后面,安排与单元相适应的写作,这种模式贯穿整个新教材的始终。每个单元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其中二、四、六单元除写作之外,还安排了综合性学习,通过练笔来感悟“爱”的世界,走上辩论台,收集资料来撰写小论文。

课外古诗词背诵

课外古诗词背诵也是贯穿整个新教材始终的一个板块,每册教材都有十首古诗词供学生背诵,在背诵中,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诗词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体现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名著导读

名著导读和课外古诗词一样,都是新教材的亮点,是最能体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教学手段。本册的篇目是《朝花夕拾》《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二、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各单元的“单元说明”中都依据这三个方面设计了单元教学目标。本册教材在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并使他们掌握一定的方法方面设计的学习目标如下。

要注意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景和各具特色的语言,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还要努力提高默读的质量和速度。

熟读这些课文,要从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

要注意课文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

要注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能按照要求筛选信息。

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荚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在反复诵读中,了解借景抒情的写法,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做好服务工作,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并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目标(学习目标甚至人生目标),培养良好的习惯,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具体地说就是:

1、指导学生学会有目的的学习、生活,将班级学习目标和自己的学习目标结合起来;

2、教会学生按照课堂教学的目标逐步解决具体的问题,即将大的目标分解为小目标,从而实现大目标的做事方法;

3、继续加强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指导学生学会正确的书写、提高阅读和背诵能力;

4、教会学生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的学习方法,进而根据每位同学的特点,指导其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5、教育学生懂得珍惜时间、珍惜来自父母亲人和师友的关爱,并懂得以实际行动回报,懂得感恩。

6、力争本学期学生语文成绩优秀率15%,合格率98%。

三、学情分析

经过初中一年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基本适应了导学案高效课堂模式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教改实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已初见成效。但是,仍需加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四、教学措施

1、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和社会发展对语文的新要求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知耻、明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2、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本学期的重点放在基础较差学生身上,做好转差促优的工作,提高优等生的水平,带动中等生,鼓励后进生,尽量缩小差距,使其与优秀的距离有所接近。

3、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每堂课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精心备课,尤其要备好学生,改变繁琐的教学方式,突出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把知识系统化,比如古诗词,可按作者、按类别、按主题分别进行分类,形成经纬交织的网络。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4、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语文学习重在积累。因此,平时将定期不定期地向学生推荐一些好的文章、好的诗词等。增加学生的日常积累。同时,要求学生尽可能多接触一些课外读物,多关心一些时事,多看一些报纸杂志、时文,以拓展学生的眼界。

5、强化作业管理,逐步培养学生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力争做到每课过关,单元过关,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

6、坚持晨教“心灵鸡汤”口语表达训练活动(约3分钟),教育学生懂得自尊自强,争取做一个有志青年。踏实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7、做好纠偏工作,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常练习字,养成书写规范、端正、整洁的习惯。

8、优化作业管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加强课代表,小组长的模范带头作用和监督作用,力争做到每课过关,单元过关。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要有所区别,要因人而异,充分照顾到不同学生的特点。

9、鼓励和指导他们利用网络手段学习,将班级博客利用起来,指导学生利用每周的信息技术课写一篇随笔或感言,发表在班级的博客空间,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10、作文教学,贴近生活实际,富有生活气息,灵活命题,形式多样,多写随笔,读书笔记,尝试互批共批,以改促写,有效提高作文水平。

11、利用竞赛,学科活动法等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故事会,朗诵会,演讲会,办手抄文学报,锻炼能力,提高兴趣。

12、教学过程中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让学生树立起学习语文的信心。

13、教师要做到从整体上把握教科书,弄清编辑者的意图及内在联系,从本校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实施集体备课,集思广益,总揽全局,面向全体。做好试卷分析,找出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注重补差补缺,争取教学大面积丰收。

14、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增强学习的后劲,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重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确立语文教学的新理念。

15、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相互渗透,强化综合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努力提高语文素养,实现语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终身受用。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2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深刻认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念,努力培养和提高人的语文素质。积极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培养学生自我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意识。语文不仅要让学生学到了语文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提高思想水平、文化修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为培养适合未来社会所需要的新人而努力奋斗!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安排了七个单元,除了“精读”、“速读”以外,还安排了“口语交际”、“写作”、“综合性学习”等内容。七个单元中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前面五个单元是现代文章,一是后两个单元都是文言文。每个单元都注重了阅读和写作两个方面。

本册入选的课文大多是洋溢时代气息、跃动着生命活力的文质兼美的新课文。只要很好的引导,学生一定会感兴趣。

三、根据课改精神与语文教学的方向的把握,我初步拟定本学期的目标。

1、思想品德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深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2、知识目标:了解文中出现的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了解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的音、形、义。

3、知识能力目标: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培养默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4、人文素质目标:初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交流表达,将文中感受到的有关人文素养活用到生活中,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

四、班情分析:

我担任的173班是同年级中的普通班,学生的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一年的教学中有很大程度的改观,但是还有少数人的学习积极性有待加强,写作文一点也不动手的。

五、具体措施:

1、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2、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和社会发展对语文的新要求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3、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4、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要精心备课,尤其是备学生,改变繁琐的教学方式,突出重点和难点,推广探究性的学习方式,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和练习。

5、作文教学,贴近生活实际,富有生活气息,灵活命题,形式多样,多写随笔,读书笔记,尝试互批共批,以改促写,有效提高作文水平.6、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利用课外实行培优辅差,力争整体提高.7、引导鼓励学生成立课外学习小组,培养合作精神,开展互助互帮,实行一帮一学习语文,帮助中下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成绩.8、优化作业管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加强语文科代表,小组长的模范带头作用和监督作用,力争做到每课过关,单元过关.9、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要有所区别,要因人而异.充分照顾到不同学生的特点.10、利用竞赛,学科活动法等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报告会,故事会,朗诵会,演讲会,办手抄文学报,锻炼能力,提高兴趣.11、课前一分钟演讲,包括自我介绍,新闻消息,小故事,成语解说等,锻炼表达能力.12、组织3-4次辩论,培养思维及口头表达和语文知识的运用.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3

一、班级基本情况分析:

初二【6】班现有在籍学生48人,在实施新课改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了综合实践能力,对教学改革积累了成功的经验。但是,部分学生对新教材新教法仍然不能适应。受应试教育的惯性影响,仍然有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没有进入课改规定的情境,处于无所适从的茫然状态。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是按照《课程标准》编排的新教材,体现了新理念和新目标,致力于构建新的教材系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全书按主题合成单元,每个单元按照主题进行综合训练,努力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综合学科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不断的实践中,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

三、教学的总要求:

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更新教学理念,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造性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进一步提高,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四、教改措施:

1、以深化语文教学改革为契机,加大课堂教学改革力度,积极投身新课改,运用先进教学理念和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激发学生地学习兴趣,唤起问题意识,实施教学民主化,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教师要做到从整体上把握教科书,弄清编辑者的意图及内在联系,从本校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实施集体备课,集思广益,总揽全局,面向全体。做好试卷分析,找出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注重补差补缺,争取教学大面积丰收。

3、认真抓好听说,读写训练,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结合教材中的名著欣赏,诵读欣赏、引导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尤其要注重培养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

4、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增强学习的后劲,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重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确立语文教学的新理念。

5、搞好第二课堂活动,进行网上学习的探索,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的效率,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面,多读文学名著,多读健康有益的课外读物,提高文学修养,陶冶高尚情操,使学生获得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6、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相互渗透,强化综合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努力提高语文素养,实现语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终身受用,为中考和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4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分为阅读和综合性学习两大部分,书后还有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和附录等内容。其中阅读分为以下六个专题,即战争、爱、建筑、科学、古诗文、自然山水;综合性学习也有六个专题,分别是:世界何时铸箭为犁、让世界充满爱、说不尽的桥、走上辩论台、莲文化的魅力、怎样搜集资料等。该教材有以下突出特点:

(1)立足学生实际;

(2)体现现代意识;

(3)弘扬人文精神;

(4)突出开放性;

(5)注重策略引导。

教学目标:

1、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深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这是初中三年的最终目标,本学期要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打下基础。

2、学习目标: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各单元的“单元说明”中都依据这三个方面设计了单元教学目标。本册教材在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并使他们掌握一定的方法方面设计的学习目标如下。

要注意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景和各具特色的语言,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还要努力提高默读的质量和速度。

熟读这些课文,要从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

要注意课文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

要注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能按照要求筛选信息。

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荚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在反复诵读中,了解借景抒情的写法,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

二、学情分析

经过初中一年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基本适应了初中阶段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从整体来看,所任教班级的学生好的习惯(课堂听讲,记笔记,发言提问)正在逐步养成,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也有了明显的转变,语文的综合能力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部分学生对新教材新教法仍然不能适应,还有个别学生,如李景龙、刘杰、王松等同学,仍需加强学习兴趣的培养。

另外,班内两极分化严重,而且尾巴较大,大部分学生学习自觉性不强,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知识难度的增加,加上现在根据课改的精神对教学目标进行的调整,本学科更加注重考察学生理解,运用能力,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个别优秀的学生来说,如齐婷婷、刘晨、刘行、杨琳等同学,是如鱼得水,但对我们这样中学的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并非福音。因此我们的教学必须未雨绸缪,因此,我们在继续以前工作中行之有效的方法手段的同时,还应加强对课改的学习与研究。

三、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措施和方法

1、做好开头的扭转工作,扭转以往不良的学习习惯。

2、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勤于反思,积累教学经验。

3、严慈并济,对学生提高要求,把工作落到实处。

4、端正学生写字态度,改变格式不规范,字迹潦草等不良习惯,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5、优化作业管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加强课代表,小组长的模范带头作用和监督作用,力争做到每课过关,单元过关。

6、多读多写,提高写作水平。鼓励学生写生活日记,引导他们观察生活、感悟生活,记录平时的思想火花,积累写作素材,拓宽写作视界,加强生生间的讨论交流体验,让学生将写作当做自己倾吐心声的园地,写出真情实感带有生活气息的作文。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阅读是以感悟为基础,有助于加深记忆、促进写作材料的积累、理解和运用。积极引导学生每个月起码要看完一本文学著作,并完成一篇六百字左右的读后感,培养学生“阅读——分析——体会——表达——修改——反思”的阅读习惯,“让阅读留下痕迹,让写作发生奇迹”,丰富学生的语言仓库。在写作上创设一个较轻松的愉快氛围,不要求学生作文字数一定要达到多少,允许能力稍差的学生晚交,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希望学生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放松心情写出好文章。加强写作技巧和理论的指导。如:主题和题材的关系;构思与选材;表达方式的多种运用和主题的关系等。

7、对学生作文的新颖性从几个方面来作辅导。

第一选材应当与时俱进,要学生平时每天关注社会热点,关心国家大事,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事情折射时代的变迁。

第二把陈旧的东西改过来,延伸拓展,逆向解读,转换视角,从切入角度上创新。

第三鼓励学生要敢于穿越时空隧道,请出历的人物,请出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让他们登台,这也是一种创新。

8、提高课堂效率。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利用课外实行培优辅差,力争整体提高。

9、引导鼓励学生成立课外学习小组,培养合作精神,开展互助互帮,实行一帮一学习语文,帮助中下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成绩。

10、教学过程中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让学生树立起学习语文的信心。

11、利用竞赛,学科活动法等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报告会,故事会,朗诵会,演讲会,办手抄文学报,锻炼能力,提高兴趣。

12、课前一分钟演讲,包括自我介绍,新闻消息,小故事,成语解说等,锻炼表达能力。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5

一、指导思想

执行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深刻认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念,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让学生学到了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运用能力,提高思想水平、文化修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安排了七个单元,除了“讲读”、“自读”以外,还安排了“口语交际”、“写作”、“综合性学习”等内容。七个单元中分为两大部分,前面五个单元是现代文章,后两个单元都是文言文。每个单元都注重了阅读和写作两个方面。本册入选的课文大多是洋溢时代气息、跃动着生命活力的文质兼美的新课文。只要很好的引导,学生一定会感兴趣。

三、班情分析

我担任的八年级__班,学生的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一年的教学中有很大程度的改观,但是还有少数人的学习积极性有待加强,如班上的xx同学,写作文不知如何动手。本期必须花较大的力气对这类学生进行强化训练。

四、教学目标

1、思想品德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的优良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

2、知识目标:了解文中出现的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了解描写方法、修辞手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的音、形、义。

3、知识能力目标: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培养默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4、人文素质目标:初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交流表达,将文中感受到的有关人文素养活用到生活中,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

五、具体措施

1、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2、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和社会发展对语文的新要求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3、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4、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精心备课,尤其是备学生,改变繁琐的教学方式,突出重点和难点,推广探究性的学习方式,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和练习。

5、作文教学,贴近生活实际富有生活气息,灵活命题,形式多样,多写随笔,读书笔记,尝试互批共批,以改促写,有效提高作文水平。

6、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利用课外实行培优辅差,力争整体提高。

7、引导鼓励学生成立课外学习小组,培养合作精神,开展互助互帮,实行一帮一学习语文,帮助中下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成绩。

8、优化作业管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加强语文科代表,小组长的模范带头作用和监督作用,力争做到每课过关,单元过关。

9、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要有所区别,要因人而异。充分照顾到不同学生的特点。

10、利用竞赛,学科活动法等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报告会,故事会,朗诵会,演讲会,办手抄文学报,锻炼能力,提高兴趣。

11、做好开头的扭转工作,扭转以往不良的学习习惯。

12、教学过程中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让学生树立起学习语文的信心。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6

一、学生基本情况

本人任教初二(x)班语文教学工作。本班有学生45人,男25人,女20人。经过一个学年的学习,我发现本班的学生在语文学习能力方面参差不齐,整体上没有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语文基础明显薄弱。经过一学年的学习,多数学生的学学习惯渐渐养成,但有部分后进生问题仍很严重。特别是阅读和写作方面,学生只会理解简单的文章,较长的文章就无从下手,写作能力也较薄弱,以后教学中有待加强。

二、本期目标

1、月教学质量检测年组成绩前十名保“二争三”。

2、提高优秀率和及格率。

3、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4、重点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三、工作措施

1、钻研教材,详写教案,备好每节课。加强集体备课,尽量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测试、统一作业。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利用集体的力量。

2、及时写好教学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得失。主要从学生角度、从发展角度、从个性角度思考题,以利于今后的教学工作。

3、多听课,吸收好的教学经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邀请老教师听课,虚心接受老教师的意见,及时加以改正。

4、精心设计作业,力求紧扣教材,训练目标明确,并及时做好检查、批改等落实工作。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要有所区别,要因人而异,充分照顾到不同学生的特点。

5、继续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工作。基础知识做到逐个过关,每课过关,单元过关。特别是中下游的学生,要加大对他们的检查力度,一定要保证他们的基础知识能牢固掌握。

6、设立班级作文角,每次批改完作文后,除了表扬一批写的好的作文并作讲评以外,并从中选取两篇以上的最有文采的作文张贴在班级的作文角上,供同学交流学习。

7、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内容加强引导学生分析品位文章语言,教授学生分析文章语言的角度和方法,训练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培养学生领悟文章中心的能力,提高语文自主学习的能力。

8、养成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不但老师要备课,学生也要“备课”,让学生做好每节课的预习工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节约课堂上的宝贵时间。

9、重视书写,规范书写。我要求学生利用好中午的练字时间,每天坚持练30字。每周评选写得的几位同学的作品进行展示。

10、从基础抓起,加强积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写作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任务,要先从基础学起,教会学生遣词造句,积累词句,并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去留意身边的事物,发现良好的素材并积累下来,为写作打下基础。坚持阅读,每天都要做积累,字数不限,有时间百八十个字,时间少二三十个字都可以。每周要有一篇完整的周记,字数六百字左右。并且所有的积累以及周记都要写上日期。隔周的星期五组织一堂语文阅读课,可以互相交流自己的文学积累。

11、充分利用好各种语文报、辅导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2、面向全体学生,实行培优辅差。培优重在拔尖,辅差重在提高。课堂上有意识给他们制造机会,让优生和差生都能得到锻炼。发挥优生的优势,指名让他带一名差生,介绍方法让差生懂得怎样学,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要鼓励优生在阅读和写作方面多下功夫。

13、开展小组学习竞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14、教学过程中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让学生树立起学习语文的信心。

3.八年级语文上册《别了不列颠尼亚》知识点语文版 篇三

(90分钟,100分)

一、积累和运用(18分)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3分)分泌()灼伤()花蕊()栖息()灰烬().....海藻().答案:mì zhuó ruǐ qī jìn zǎo 2.判断下列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4分)(1)再如大丽花,原产墨西哥,只有八片红色花瓣。人工栽培的历史仅二三百年,却已有上千种形状、颜色不同的品种。()

(2)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150万种不同物种的生物,其中一半是昆虫。然而昆虫共有1000万种乃至一亿种,而且大部分在热带雨林生活。()

(3)一些海洋学家指出:仅仅是位于近海水域的自然生长的海藻,每年的生长量就已相当于目前世界小麦年产量的15倍。()答案:举例子、列数字 列数字 作比较 3.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2分)()

A.红紫烂漫 万紫千红 传粉授精 B.刀耕火种 滥砍滥伐 意未深长 C.资源短缺 生态平衡 开发利用 D.层出不穷 蓬勃发展 挑战权威 答案:B 未一味 4.填空,简答

(1)常见的说明顺序有三种,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分)(2)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哪些?请举出至少4种。(2分)(3)说明事物必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答案:时间 空间 逻辑 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作诠释抓住被说明事物的特点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括号中的关联词语,恰当的一项是()(2分)

()虚心的承认错误、缺点,()决心改正这些错误、缺点,从缺点、错误中学会新的知识、本领,()使认识不断深化,()逐步掌握规律,取得胜利。A.如果 而且 因此 并且 B.只有 并且 因而 才能 C.如果 就 才能 从而 D.只有 而且 才能 从而 答案:B

二、阅读题(16分+16分)

(一)水下机器人

利用水下机器人可以长时间地在水下侦察敌方潜艇、舰船的活动情况,也可以在水下对船只进行检修。目前美国、俄罗斯及英国等国已经研制出可以载弹进行水下攻击的“攻击型水下机器人”,它们能够悄无声息地接近敌方的舰艇,对敌人进行出其不意的打击。水下机器人实际是一种遥控潜水器,它可分为有缆和无缆两种。有缆是通过电缆及通信光缆为潜水器提供动力并对它进行控制。

有缆遥控潜水器由德国STNAtlas电子公司研制出“企鹅”B3型遥控潜水器,经装有两台变速推进发动机和一台垂直发动机,速度为6节,载重225千克,光缆长1000米,下潜深度为200米,流速较小时,行程达900米,它装备在MF332扫雷舰上。

无缆遥控潜水器是真正意义上的自治水下机器人,其自治能力强、航程长、机动性好。母舰将它放入水中,经过几小时后,它可在一个预定地点与母舰会合,由母舰回收。无人无缆潜水器还可由潜艇发射,这样比由水面舰艇发射更加隐蔽。可在水面舰艇达到某一战区之

用心

爱心

专心 前由潜艇发射它,对该水域的水雷进行侦察。

微型鱼雷为了提高扫雷的可靠性,人们研制出一种一次性使用的扫雷武器——微型鱼雷。这种鱼雷一般长1米,直径0.4米,重80 100千克。微型鱼雷不需要用遥控潜水器运往目标,而是由扫雷舰把它直接放到水中,然后它自动导向目标,利用自身的传感器确认并对水雷定位,引爆后摧毁水雷。挪威海军的“水雷狙击手”就是第一个这样的微型鱼雷。它采用锥孔装药,虽然体积与北约标准的装药相同,但装药量少得多,重量又轻,在舰上搬运非常安全。它特别适合由小型舰只投放,据称,它可有效地对付沉底雷和锚雷。

由我国研制出的CR-01无缆自治水下机器人的体长4.3740.8米,高0.93米,最大潜深6000米,最大水下航速2节,续航能力10小时,定位精度10-15米,是一套能按预定航线航行的无人无缆水下机器人系统。可以进行6000米水下摄像、拍照、海底地势与剖面测量、水文物理测量和海底多金属结核丰度测量,并能自动记录各种数据及其相应的坐标位置。

6.水下机器人有哪些作用?(4分)答案:侦察,检修,攻击。

7.我国研制出了CR-01无缆自治水下机器人,结合文段,说说这里的“自治”是什么意思。(4分)

答案:自动控制。

8.从文中看,无缆遥控潜水器有哪些发射方式?(4分)答案:水面舰艇发射和潜艇发射。

9.军事上,除了水下机器人,当然还会有地面机器人,甚至空中机器人。请你根据自己的见闻或发挥想象,说出两种军用地面机器人及它的作用。(4分)答案:如侦察地面机器人,爆破地面机器人,排雷地面机器人等

(二)光 脑

对于电脑,大家已经比较熟识,而谈到光脑,也许大家就感到陌生了。其实,制造光脑的尝试,科技界早在20 世纪50年代便开始了。直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世界上第一台光脑才由欧洲共同体的英国、法国、比利时、德国、意大利等国的70多名科学家研制成功。

光脑具有超高速运算速度。我们知道:电子的传播速度为593千米/秒,而光子的速度为30万千米/秒。同时,超高速电脑只能在低温状态下工作。而光脑在室温下即可展开工作;和电脑相比较,光脑的信息存储量更大。

对于电脑来说,电子是信息的载体,它只能通过一些相互绝缘的导线来传导。光子不需要导线,即使在光线相交的情况下,它们之间也丝毫不会产生相互影响。与电脑相比,光脑的“无导线计算机”传递信息的平行通道其密度实际上是无限的。一枚直径为5分硬币大小的棱镜,它的通过能力超出全世界现有电话电缆的若干倍。

目前,科学家正试验将传统的电子转换器和光子结合起来,制造一种“杂交”的计算机。这种计算机能更快地处理信息,而又克服了目前巨型机的一大痼疾——内部过热。一台光脑只需要一台电脑所需要能量的一小部分即可驱动,从而大大减少机器产生的热量。光脑的许多关键技术,如光存储技术、光互联技术及光电子集成电路等都已获得突破。现在,科技工作者所面临的迫切任务是最大幅度地增加光计算机的运算能力,即光开关的数量。10.第一段文字主要介绍了有关光脑研制的哪几个方面情况?(4分)答案:(1)研制光脑所经历的时间(2)研制光脑的有关国家和人员(3)研制光脑的结果 11.细读第二、三两段,说说光脑有哪些方面优越于电脑。(4分)答案:(1)运算速度快(2)在室温下即可展开工作(3)信息存储量更大(4)不需要导线传导(5)传递信息的平行通道其密度是无限的

用心

爱心

专心 12.划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具体说明了光脑“无导线计算机”平行通道密度大。13.什么是“杂交”计算机?它最突出的优点是什么?(4分)答案:将传统的电子转换器和光子结合起来的一种计算机 能更快地处理信息,克服内部过热问题

三、作文(50分)

14.从下面两道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A.因为有爱,所以感动;因为感动,懂得了感恩。亲爱的同学,你生活中曾有过这样的感动吗?如果你曾感动于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声祝福、一句劝勉,如果你曾经感动于一抹曙光、一片绿叶、一颗露珠、一泓清泉,如果你曾感动于羔羊跪乳、乌鸟反哺、落红护花、落叶归根,那么请拿起你的笔,去记录你的情感历程,用你的智慧,去品味多彩的生活,用一颖感恩的心,去感谢生活中的美。

请以“感恩”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要求:(1)我手写我心,言之有物,有真情实感。(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题目自拟。(3)文中不得出现自己学校、老师和本人的真实名字。B.请以《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要求:(1)我手写我心,言之有物,有真情实感。(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题目自拟。(3)文中不得出现自己学校、老师和本人的真实名字。答案:略

用心

爱心

4.八年级语文上册《别了不列颠尼亚》知识点语文版 篇四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整体设计

一、学情分析

本单元所选课文,除最后一课是五首诗词,其余四篇均为古代游记。学生已掌握了一些阅读游记类文章的一般方法,但面对古代游记,在文言知识的掌握、作者思想的体会、表现手法的赏析等方面,会有一定困难。教学时,应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收集背景资料,初步建构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意识。

二、单元设计思路

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古代歌咏自然山水寄寓人生体悟的优美篇章。教学时应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吟诵感受其语言美;通过想象欣赏其文意美,从而欣赏祖国美丽山河;通过阅读比较了解古代游记灵活多样的表现手法;通过读写拓展提高文言阅读的兴趣和意识,并在“知人论世”的阅读法指导下,广泛收集背景资料,体会作者透过文字传达出来的思想内涵。

三、单元教学目标

1.在诵读中培养语感,欣赏文言文的节奏韵律。

2.引导学生运用资料、工具书读懂并掌握课文的内容。

3.在比较拓展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并进而把握作品的人文内涵。

4.在讨论中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

四、课时分配

建议《记承天寺夜游》1课时,《小石潭记》《游恒山记》《满井游记》各2课时,《诗词五首》3课时。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地位。他借被遗弃于荒远之地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情感。教学时可反复诵读,引导学生了解“写景抒情”的游记风格,并教以“知人论世”的赏析手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二、教学目标

1.学习对自然景物入微观察、细致描摹的手法。

2.整体感知并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境。

3.通过对精彩语段的品读,感受自然之美,提升对美的鉴赏能力。

4.培养学生的记诵积累能力。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大自然鬼斧神工,游人悲喜不同,因而山水也有了个性,有了思想。第一单元我们从游记中领略了祖国壮丽山河,读出了现代人的心境,今天让我们从古代游记中看看古人的心境、情思。

2.整体把握

(1)从游记的一般写作手法——“移步换景”切入。

步骤1:复习游记组织景物画面的一般手法——“移步换景”。

步骤2:结合练习一,说说课文描绘了哪些美丽的画面。学生自由发言,描绘自己所发现的画面。

步骤3:本文按游览观察的顺序写景,非常自然:循声而入发现小石潭—环顾小石潭的全貌和周围环境—观察了小石潭里的游鱼—远望了小石潭的水源—最后写离开小石潭的情景。

(2)从写景的“多角度”手法切入(练习二)(画面赏析)。

步骤1:与学生一起探讨画面赏析的一些主要角度。如:感官角度组合;动静结合;正侧结合;虚实相映;色彩搭配;意象组合;情景交融。

步骤2:小组合作,任选角度任选画面,进行画面赏析。

(3)从朗诵角度切入。

学生阅读课文,思考朗诵的语音、语调、语速乃至情感、表情等。然后学生个别朗诵,集体点评,在点评中探讨画面内容及作者寄寓在语句中的情感,从而把握文本的内容与思想情感。

3.重难点突破

(1)从品味语言的矛盾突破

步骤1:找出文中可以表现作者心情的词句。(“心乐之”——“悄怆幽邃”)

步骤2:指出两词之间的矛盾,引导学生从矛盾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此处需介绍背景,教以“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

(2)从比较中突破

比较1:你游小石潭会有什么感受?柳宗元游小石潭有什么感受?为什么会有不同?

比较2:若当时柳宗元是一位刚得到重任的官员,他眼中的景物会如何?

(3)从读写结合中突破

①对对联

上联:桃花源宁静和平;下联:

(根据课文内容书写,旨在把握景物特点。)

②一句话点评文章(角度:语言、构思、情感、内容、手法)。

③根据课文内容为小石潭写一则广告语。

四、拓展练习

1.观察周围某一处景物,写一篇200—300字的短文,注意写出景物的特征和自己的感受。

2.根据《小石潭记》中的句子,想象并描绘画面。

3.选读《永州八记》。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仅84个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出作者微妙复杂的心境。教法上可以吟诵为主,借助对作者生平的了解,通过对画面的品味体会作者情感,并进一步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二、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诵课文,读出韵味,增强文言语感。

2.积累文言词语,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体会叙事写景中蕴涵的情思:发现生活中的美;在逆境中学会豁达乐观;善于发现自我、肯定自我。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属“唐宋八大家”。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种心境。本文就是如此,阅读时要细细体味。

2.整体把握

(1)从去标点诵读切入。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将文言文还原为它的无标点原生态,激发学生的兴趣。断句,除语感外,尚需调动所有文言知识,还需了解文本的大致意思。

(2)从背诵积累切入。

要求学生当堂背诵。文本仅84个字,且写作思路比较清晰。学生在背诵时必然会思考背诵思路、想象文本画面,从而把握文本的大意。

(3)用标题补充标题疑问切入。

让学生根据标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有所发现。如:和谁一起游玩?为何夜里游玩?看到了什么景物?心情如何?

3.重难点突破

(1)从品味关键词“闲人”突破

“闲人”应该是指什么样的人?课文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2)从文本空白的补充想象突破

①文言文语言凝练,内涵丰富,再加上古人创作讲究留白艺术,因而文本留有较大的想象空间。试思考:文中有何处表达含蓄,可让我们想象创造?

可能出现的留白问题如——

A.为何见十二日的冬月也欣然?如何欣然?

B.一代文豪为何“无与为乐者”?

C.苏轼为何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的原因是什么?

D.苏轼与张怀民会谈些什么,因何发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的感叹?

②小组合作,试选择其中一处空白加以想象创作。要求:语言凝练,与上下文衔接自然;说出想象的根据。

③交流对空白的想象创作,谈谈自己创作的理由。

(3)从问题探讨突破

①在想象环节的对话中,师生已经对课文的内涵进行了初步的体悟。在此基础上,完成探究——从《记承天寺夜游》中,我看到了一个的苏轼。

参考:善于发现生活美;在逆境中豁达开朗;带着忧愁;乐观向上;能不断发现自我……

②再读课文,写一句阅读小结(启示或收获):“读《记承天寺夜游》,我懂得了。”

参考: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逆境是埋葬弱者的地狱,也是造就强者的天堂。重要的不是别人是否理解自己,重要的是自己要肯定自己、发现自己。

四、拓展练习

1.课外阅读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

2.课外拓展推荐: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

《游恒山记》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游恒山记》是地理学家的踏勘记录,也是文学家的游记。课文一步一景,移步换形,各种景物以及地名、距离都记录得极为准确、细致,表现了古代学者的实践精神。教学时主要采用读写结合、与同类文章比较、语言品味赏析等方法。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词语意思,在反复朗读中把握课文的内容。

2.通过读和说,借助对语言的品味,引导学生欣赏美的景物,体会美的情感。

3.通过比较研读,体会课文“科学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特色。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在我们的文学史上,有几部比较特殊的著作。《史记》既是一部史学巨著,同时也是一部文学巨著,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徐霞客游记》则既是一部地理学巨著,也是一部文学珍品,被清人推崇为“当为古今游记之最”,是“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2.整体把握

(1)从语文实践活动设计切入

活动:现在要举行一次“跟着徐霞客游恒山”活动,请你担任导游,用简洁的文字向你的游客介绍旅游的大致路线、沿途的景点及景物概况。

(2)从赏析语句切入。

反复朗读,读出课文描绘的情景。然后用规定的句式说说自己的发现。句式如:“___________”句的描绘,让我看到了“___________”的画面,我感受到了“___________”。

3.重难点突破

(1)从比较中突破

将《游恒山记》与《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等相比较,分析它们的异同。

(2)从关键语句品味中突破

第二节中如“余时欲跻危崖……余益鼓勇上,久之棘尽,始登其顶”一类记叙性的语句能否删去?(或:根据这些句子想象徐霞客登山的动作、神态等,写一段描绘性文字。)

(3)在实践写作中突破

老师课前收集一些《游恒山记》中涉及的景点图片或多媒体音像资料。在教学前,要求学生观察并描绘,写作后再与课文相应部分进行比较,从而领略课文的语言特色和写景特点。

四、拓展练习

1.选择课文涉及的某个景点,寻找相关的图片、传说、诗文等资料,再配以自己的描写,组织一个“恒山景点图文展”。

2.根据文中句子想象徐霞客登山的动作、神态等,写一段描绘性文字。

3.选读《徐霞客游记》的部分作品。(可选择与自己所在地区有关的篇章,突出乡土性。)

《满井游记》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这是一篇优美动人的写景抒情小品。描绘了满井一带美丽的早春景色,曲折地表现了作者厌弃官场而寄情自然的情怀。篇幅短,文辞清丽自然,教法应以诵读、赏析、品味、比较为主。

二、教学目标

1.品味课文清新自然的语言,体会作者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游览时的欢愉心情。

2.学习细致观察生活,准确生动描写景物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语文活动:诗句知多少——让学生说说以“春”为题材的古诗文。而后引导学生领会课文同一事物不同景观、同一题材不同写法的特点。

2.整体探究

(1)从画面赏析切入

与其他写春的诗文比较,本课呈现的春有什么特色?

(2)从语言品味切入

①白描的笔法;

②拟人的写法;

③比喻的妙用。

3.重难点突破

(1)从关键句突破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一句,是本文的画龙点睛之笔。这句话看似作者不经意之谈,实则大有深意。袁宏道25岁中进士,不为官,与兄宗道、弟中道遍游楚中,纵情山水,可见他追求自由的天性。他的游记散文,也充满了疏放不羁的精神,是对大自然的热爱,是对官场的厌倦,是个性的张扬和抒发。他是一个漫步郊原的孤独者,“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在与自然风物的对话中,感受自由的可贵。

(2)从比较中突破

袁宏道的山水游记注重对大自然的客观描写,揭示出人们游山玩水的愉悦心情,这与唐宋时代的游记重寄托重理念的写法完全不同。可将本文与本单元前几篇课文进行比较,体会它们的不同特点。

四、拓展练习

1.袁宏道的游记散文现存90多篇,成就很大。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选本作扩展阅读。

2.组织一次春游,仿照本文的风格写一篇游记,要求语言简练,写出独特的感受。

《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本文所选的五首诗词,语言或洗练或优美,意境或雄浑或平和,情感深沉,哲思深邃。教学时可以采用诵读、研读、译读、评读等方式。

二、教学目标

1.反复阅读,背诵诗词。培养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鉴赏分析,理解意境。体悟诗词的表现手法。

3.研读体悟,领会作者的意志和情趣。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文言诗词,在古代文学长廊中,是一颗璀璨明珠,光彩夺目;优秀诗人,胸襟豁达,深受我们喜爱,如杜甫、孟浩然、陆游、范仲淹、苏轼等。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们的诗词。

2.整体探究

(1)从朗读背诵切入

①朗读: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初读诗词的感受,设计朗读的节奏、停顿、语速、语调、情感等。由朗读的学生自诉理由,师生共同探究。与录音磁带比较。

②背诵:引导学生从把握诗歌的内容、情感脉络入手背诵诗词。

(2)从诗歌体例切入

①从“田园诗”的称呼切入。(如《过故人庄》《游山西村》,问:这首诗能算田园诗吗?说说理由。)

②从“律诗”的角度切入。(律诗的一般结构:起、承、转、合。可以这样问:如何起?以什么承接?由什么转到什么?如何合?)

③从“词”的格式切入。

(3)从翻译切入

3.重难点突破

(1)从语境型填空突破

①可以找一些有关这些诗词名句的情境型填空题帮助学生理解。

②可以要求学生选择诗词中重要的句子自己设计情境型题目。

(2)从想象型翻译入手

即把诗意扩展开来,在原诗句的基础上增加自己描写的内容,然后对诗人说。如:“开轩面场圃”——他们在打开窗户说话的时候,打谷场上堆着金色的谷子,大公鸡在喔喔地叫,鸭子也在嘎嘎地叫,还有花香从窗户飘进来……这就要有丰富的想像。

(3)从诗歌赏析评论突破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比较评论诗词,或者谈谈自己学后的感受。

四、拓展练习

1.比较《过故人庄》和《游山西村》这两首田园诗的异同。

2.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5.八年级语文上册《别了不列颠尼亚》知识点语文版 篇五

F.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小题2】根据课本,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六题只选四题作答)(4分)①陟罚臧否。(诸葛亮《出师表》)②过尽千帆皆不是。(温庭筠《望江南》)③__________,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④__________,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⑤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李清照《醉花阴》)⑥__________,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 秋思》)【小题3】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古诗词名句。

[说明:①题为必答题,2分。②题为加分题,2分。加分后第7小题不超过10分。]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现自己无意于功名利禄的名句是__________。

②苏轼一生仕途坎坷,但他总能保持积极向上、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在《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中,他抒发了“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老当益壮情怀;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他也以不服老的豪迈,自信地感叹:“。__________,!”

2.古诗文名句默写。(8分)【小题1】子在川上曰:“___________,不舍昼夜。”(《论语子罕》)【小题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_________________,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小题3】_______________,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小题4】_______________,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小题5】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_____。(晏殊《浣溪沙》)【小题6】问渠那得清如许?________________(朱熹《观书有感》)【小题7】李白《闻王昌龄左迁标遥有此寄》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对远方朋友的思念。

3.古诗文名句填空积累(8分)

【小题1】春潮带雨晚来急,________________。【小题2】______________,崔九堂前几度闻。【小题3】当窗理云鬓,__________________。【小题4】________________,各领风骚数百年。【小题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逢入京使》中的这两句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离开家乡时对亲人的难舍之情。【小题6】朋友对你的进步表现出吃惊的神情,你可以用《孙权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回应他。

1.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神奇的丝瓜

①今年春天,孩子们在房前空地上,斩草挖土,开辟出来了一个一丈见方的小花园。周围用竹竿扎了一个篱笆,移来了一棵玉兰花树,栽上了几株月季花,又在竹篱下面随意种上了几颗扁豆和两颗丝瓜。土壤并不肥沃,虽然也铺上了一层河泥,但估计不会起很大的作用,大家不过是玩玩而已。

②过了不久,丝瓜竟然长了出来,而且日益茁壮、长大。这当然增加了我们的兴趣。但是我们也并没有过高的期望。我自己每天早晨工作疲倦了,常到屋旁的小土山上走一走,站一站。看看墙外马路上的车水马龙和亚运会招展的彩旗,顾而乐之,只不过顺便看一看丝瓜罢了。③丝瓜是普通的植物,我也并没想到会有什么神奇之处。可是忽然有一天,我发现丝瓜秧爬出了篱笆,爬上了楼墙。以后,每天看丝瓜,总比前一天向楼上爬了一大段;最后竟从一楼爬上了二楼,又从二楼爬上了三楼。说它每天长出半尺,决非夸大之词。丝瓜的秧不过像细绳一般粗,如不注意,连它的根在什么地方,都找不到。这样细的一根秧竟能在一夜之间输送这样多的水分和养料,供应前方,使得上面的叶子长得又肥又绿,爬在灰白的墙上,一片浓绿,给土墙增添无穷活力与生机。

④这当然让我感到很惊奇,我的兴趣随之大大的提高。每天早晨看丝瓜成了我的主要任务,爬小山反而成为次要的了。我往往注视着细细的瓜秧和浓绿的瓜叶,陷入沉思,想得很远、很远„„

⑤又过了几天,丝瓜开出了黄花。再过几天,有的黄花就变成了小小的绿色的瓜。瓜越长越长,越长越长,重量当然也越来越增加,最初长出的那一个小瓜竟把瓜秧坠下来了一点,直挺挺的悬垂在空中,随风摇摆。我真替它担心,生怕它经不住这一份重量,会整个地从楼上坠下来落到地上。

⑥然而不久就证明了,我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最初长出来的瓜不再长大,仿佛得到命令停止了生长。在上面,在三楼一位一百零二岁的老太太的窗外窗台上,却长出来两个瓜。这两个瓜后来居上,发疯似地猛长,不久就长成了小孩胳膊一般粗了。这两个瓜加起来恐怕有五六斤重,那一根细秧怎么能承担得住呢?我又担心起来。没过几天,事实又证明了我是杞人忧天。两个瓜不知从什么时候忽然弯了起来,把躯体放在老太太的窗台上,从下面看上去,活像两个粗大弯曲的绿色牛角。

⑦不知道从哪一天起,我忽然又发现,在两个大瓜的下面,在二三楼之间,在一根细秧的顶端,又长出来了一个瓜,垂直地悬在那里。我又犯了担心病:这个瓜上面够不到窗台,下面也是空空的;总有一天,它越长越大,会把上面的两个瓜也坠了下来,一起坠到地上,落叶归根,同它的根部聚合在一起。

⑧然而今天早晨,我却看到了奇迹。同往日一样,我习惯地抬头看瓜:下面最小的那一个早已停止生长,孤零零地悬在空中,似乎一点份量都没有;上面老太太窗台上那两个大的似乎长得更大了,威武雄壮地压在窗台上;中间的那一个却不见了。我看看地上,没有看到掉下来的瓜。等我再退几步抬头看时,却看到那一个我认为失踪了的瓜,平着躺在抗震加固时筑上的紧靠楼墙凸出的一个台子上。这真让我大吃一惊。这样一个原来垂直悬在空中的瓜怎么忽然平身躺在那里了呢?这个凸出的台子无论是从上面还是从下面都是无法上去的,决不会有人把瓜摆平的。

⑨我百思不得其解,徘徊在丝瓜下面,像达摩老祖一样,面壁参禅,我仿佛觉得这颗瓜有了思想。它能考虑问题,而且还有行动,它能让无法承担重量的瓜停止生长;它能给处在有利地形的大瓜找到承担重量的地方,给这样的瓜特殊待遇,让它们疯狂地长;它能让悬垂的瓜平身躺下。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无论如何也无法解释我上面谈到的现象。但是,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又实在令人难以置信,丝瓜用什么来思想呢?丝瓜靠什么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呢?上下数千年,纵横几万里,从来也没有人说过,丝瓜会有思想。我左考虑,右考虑;越考虑越糊涂。我无法同丝瓜对话。这是一个沉默的奇迹。瓜秧仿佛成了一根神秘的绳子,绿叶上照样浓翠扑人眉宇。我站在丝瓜下面,陷入梦幻。而丝瓜则似乎心中有数,无言静观,它怡然泰然悠然坦然,仿佛含笑面对秋阳。

【小题1】在丝瓜的成长过程中,哪些神奇现象引起了作者的深思?请简要概括。【小题2】 品味下面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作用。

两个瓜不知从什么时候忽然弯了起来,把躯体放在老太太的窗台上,从下面看上去,活像两个粗大弯曲的绿色牛角。

【小题3】品读文本,说说作者看待事物的方式给了你什么启迪。

1.《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A.朝服衣冠(早晨)B.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没有)C.今齐地方千里(方圆)D.时时而间进(偶尔)【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吾与徐公孰美孰视之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门庭若市C.皆以美于徐公皆朝于齐D.臣之妻私臣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邹忌成功说服齐王纳谏的方式,启示我们:在劝说他人时力求语言委婉,用语得体,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得启发、明白道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B.本文先写邹忌在与徐公比美的过程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接着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最后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C.邹忌敢于直言进谏,这是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根本原因。D.妻、妾、客的回答虽然都认为邹忌比徐公美,但三人的语气有所不同。

2.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题。(6分)贫而有志

披裘公者,吴人也。延陵季子出游,见路有遗金。时夏五月,有披裘而薪①者,季子呼薪者曰:“取彼地金来!”薪者投镰于地,瞋目②拂手而言曰:“子何居之高而视③之下,貌之君子④而言之野也。吾五月披裘而负薪,岂取遗金者?”季子谢之,请问姓字。薪者曰:“子皮相之士⑤也,何足语姓字!”遂去不顾。

【注释】①薪:砍柴。裘:羊皮袄。②瞋目:眯着眼。③视:眼光。④貌之君子:外貌高雅。⑤皮相之士:看重外表的人。

【小题1】下列划线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3分)A.子皮相之士也 当余之从师也B.遂去不顾元方入门不顾C.经纶世务者 有披裘而薪①者D.何足语姓字!不足为外人道也【小题2】下列各句划线的“而”字与“貌之君子而言之野也”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有披裘而薪者B.瞋目拂手而言曰C.足肤皲裂而不知D.或置酒而招之 1.暮春归故山草堂(4分)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①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②待我归。注释:①辛夷:木兰树的花,一称木笔花,比杏花开得早。②清阴:清凉的树阴。

【小题1】诗歌前两句中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两种现象最能体现故山草堂暮春时的景象。(2分)

【小题2】本诗运用对比的手法,表达了对幽竹的丰富情感。请结合诗歌后两句,具体说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2.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小题(4分)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小题1】上阕写了当年和现今两个场景,各表现了词人的、的心情。(2分)【小题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当年万里”是作者对往日军旅生活的回忆。B.“泪空流”写出了对自己功名未成的不满与失望。C.“心在天山”和“身老沧洲”构成强烈对比。D.这首词悲壮处见沉郁,愤懑却不悲沉,感人至深。

3.阅读下面小诗,说说你的理解(提示:指出修辞,解说句子含义)(4分)母亲呵,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他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修辞简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意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一)命题作文:生活中的美景无处不在,只要你具有一双慧眼,就能发现身边的美:有大自然五彩缤纷的美,有人与自然的和谐美,有家庭温馨甜蜜美,有社会的关爱帮助美„„ 请你以“生活中的美景”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6.八年级语文上册《别了不列颠尼亚》知识点语文版 篇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

2、掌握人物通讯的特点,了解通讯与消息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

1、理解典型事例对于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2、理解细节描写和运用数据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袁隆平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熟悉并掌握略读的方法。

2、难点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和追求真理的科学观,用科学的态度亲近自然、理解社会。【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人物及文体知识:

(一)人物简介:

袁隆平,1930年9月出生于北京,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后,一直从事农业教育及水稻研究。袁隆平是世界著名的杂交水稻专家,是我国杂交水稻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为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科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主要成就表现在杂交水稻的研究、应用与推广方面。

(二)文体知识:

通讯是一种经常被使用的新闻文体,但比消息长,内容更为丰富。可用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人物和事件。通讯一般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和风貌通讯。

所谓“人物通讯”,是用来报道特定人物的一种新闻体裁,它以写人为主,专门介绍人物的典型事迹、成长过程和精神面貌,可以写人物的一生,也可以写人物生活中的片段,可以写一个人,也可以在统一的主题下写一组人。

三、预习检测:

1、字词正音。

籼()型

祖籍()

黔()阳

大相径()庭

丰硕()

鉴()于

矢()志不移

兵不解()甲

钵钵()

雌蕊()

夜不能寐()

劫()后余生

2、词语解惑。

鉴于: 大相径庭: 矢志不移: 劫后余生: 功成名就: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袁隆平为什么要进行杂交水稻的研究? 答:身为教农作物栽培学的袁隆平,看见农民向福财为了换水稻良种来回走了四十公里,他心里难受,觉得是自己的失职.2、在研究中袁隆平遇到了哪些困难?他又是怎样解决的? 答:①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对其进行异花授粉十分不易。

解决方法:研究出“三系”培育发。

②文化大革命袁隆平培育出来的秧苗被破坏了。

解决方法:抢救仅存的几棵秧苗。

3、袁隆平做出了哪些惊人的成绩?

答:培育出水稻品种五百多个;1976年~1989年杂交水稻种植增到两亿亩;十三年杂交水稻增产粮食约一千亿公斤,增收近三百亿元;全国水稻平均亩产三百五十七公斤,而杂交水稻是四百一十公斤,每亩增产八十四公斤;1987年,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在巴黎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颁发给了袁隆平„„

二,从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袁隆平具有怎样的品质呢?

袁隆平具有坚强的毅力,执着的精神,勇于实践,勇于创新,在杂交水稻的研究道路上,不畏任何困难,具有失志不移为科学献身的崇高精神和不息的奋斗精神。

4、本文属于一篇什么通讯? 明确:本文属于人物通讯

本文的主要特点:

1、运用典型事例来写人。

2、生动的细节描写。

3、用数字说话。

五、合作探究:

1、“听了向福财的话,袁隆平心情很沉重。”袁隆平为什么心情沉重?

2、培育杂交水稻最主要的困难是什么?袁隆平是怎样解决的?

3、概括一下,课文中选取了哪些典型事例来展现人物形象的? 六精读品析:

1、全文有多处细节描写,加强了这 篇人物通讯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为文章增色不少。(请在文中找出一二,并加以分析。)

2、文中在说明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对中国和世界的贡献时,就多处运用了数字。(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来,想一想:这些数字究竟对表现人物有怎样的作用呢?)

七、拓展迁移:

1、本文是一篇通讯。那么通讯与消息有什么异同呢?

2、读过课文后,你认为袁隆平的哪些精神值得你学习?请用“我从袁隆平身上学到了„„„„”这种句式来表述。

板书设计:

8、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大科学家

追求农业高产

改良水稻品种

7.教案:别了不列颠尼亚 篇七

1、知识目标:

了解新闻的特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分析特写场景

思考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2、能力目标:

培养快速阅读能力。(《新大纲》要求:一分钟阅读600个字。)

学习新闻写作。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

1、欣赏特写新闻的语言,品味文中蕴含的丰富感情。

2、学习特写新闻的表达技巧,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讲解、品读、感悟、小组学习、对比阅读。

【媒体选用】多媒体展示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有一首歌这样唱: “小河弯弯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东方之珠,我的爱人,你的风采是否浪漫依然?”大家知道这歌里唱的“东方之珠”是什么 地方吗?(“东方之珠”——香港!)

二.分析标题 :别了,“不列颠尼亚”、旧题新用

意味深长。

活用毛泽东 《别了 , 司徒雷登》 的题目。

本文活用此标题,以英国皇家游轮 “不

列颠尼亚”

号象征英国在香港的殖民统治。“别了”

委婉的口气中略带一丝嘲讽,借以表达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句式倒装,重在突出、强调。主谓倒装,更能表达情感。、寓虚境于实境,匠心独运;

虚实结合“实”指“不列颠尼亚”号游轮离开香港。“虚”指英国结束在香港 的殖民统治。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 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不列颠尼亚”号在中国人的目光中

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

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国历史上屈辱的一段终被洗雪。标题

一语双关传递出中华民族在这种特定历史时刻的自豪感,同时,此刻所传递的情

绪又是复杂和深沉的。标题寓虚境于实境,独具匠心又了无痕迹。

这个标题不仅揭示了事件的主题,而且新颖别致,寓意深刻。

2015年研究生考试大纲解读 备考攻略

2015考研政治 2015考研英语 2015考研数学 2015考研专业 考研报名指导

三、回顾历史

在学习文章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香港是如何被英国侵占的原因、经过以及回归 的历程。让学生根据根据历史知识和课前收集的资料,请同学来介绍一下。(同

学介绍后,教师视情况作一总结

。)

历史反思、不忘国耻

香港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自秦代至清代道光年间,中国政府始终对香港行 使主权。

从18世纪末起,英国把大量鸦片走私输入中国。1840年,由于清政府

下令查禁鸦片,英国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1841年1月26日,英国未经

中国政府同意,即派军武装占领了香港岛。1842年同中国签订了不平等的 《南

京条约》,割占了香港岛。

1856年,英国又联合法国向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3

月,英军以“找寻住宿地”为借口,进驻九龙半岛尖沙咀一带。同年10月,英 国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北京条约》,割占了九龙半岛尖端。

1898年英国又趁西方列强竞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之机,借口说俄国的

势力要南下,以抵制俄国势力南下为借口,强迫清政府签订

《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九龙半岛北部大片土地及附近200多个岛屿(后来统称为新界),租

期99年,到1997年6月30日期满。

上述三个不平等条约,自从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后,历届中国政府都不承认。

但在旧中国,国力衰微,无力解决香港问题。.

《七子之歌·香港》

香港被占领后,很多有识之士感到痛心,其中还有一些人写下了纪念的诗篇,例

如闻一多于 925年写的《七子之歌·香港》

我好比凤阁阶前守夜的黄豹,母亲啊,我身份虽微,地位险要。

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啖着我的骨肉,咽着我的脂膏;

母亲啊,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

母亲啊,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闻一多的《七子之歌》是一组诗,“七子”指当时被外国侵占的澳门、香

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大连。).

香港回归谈判

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经过:

1979年,香港总督麦里浩访问北京,商谈1997年7月1日以后的香

港问题,邓小平没有明确表态,只说到时候会提出解决办法。此后,经过研究,提出了“一国两制”的基本思路。

198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问北京,主要还是商谈香港问题。撒切 尔夫人首先提出延长99年的租借期,邓小平坚决地说,主权问题不能讨论,1

997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还包括香港岛和九龙。撒切尔夫人又提出主 权归还中国,但由英国继续管理香港,小平同志又说,收回香港不是讨论的问题,现在要讨论的是用什么方式收回香港; 如果谈判,必须在1984年9月之前完 成。并正式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1984年9月,中英草签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同年12

月正式签署,确定了解决香港问题的方案。从此,香港进入了回归的过渡期。

在香港回归局势明朗之后,开始组织起草 《香港基本法》,1990年4月,正式通过《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1995年12月,组织了香港特别行政 区筹备委员会,1996年1月筹备委员会开始工作。1996年12月,董建

华被推选和任命为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任行政长官。

4.写作背景

1997 年 7 月 1 日,香港回归祖国,新华社记者周树春等四人由此写了这篇 《别

了,不列颠尼亚》,报道了查尔斯王子代表英国参加中英交接仪式并与末代港督 彭定康离开香港的具体情况。

这篇新闻特写,通过对告别仪式的现场描述和 156 年的沧桑回顾,体现出香港

回归的划时代的重大历史意义。

四.复习新闻知识.什么是特写新闻?

明确: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特写新闻,也称新闻

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来反映事实,是作者深 入新闻事件现场,采写制作的一种新闻价值高、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精粹的消

息文体。特写新闻侧重于“再现”,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 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 现在读者面前。

.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

五个“W”和一个“H”即:

when :何时。⑵

where :何地。⑶

who :何人。

what :何事。⑸

why :何因。⑹

how :何果。.新闻的特点:针对性、及时性和真实性

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可分为引题、主题和副题。

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依托新闻事实的精 辟议论组成。

是新闻的主干、核心。要求围绕导语具体介绍新闻事实。

对新闻事实进行解释的事实材料 结

用来小结、展望、评价、激励等。

五.快速阅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掌握新闻的结构特征,理清思路:

学生思考讨论后明确:

(一)分析课文结构.导语:(第 段)

:“不列颠尼亚”号离开,英国对香港统治的结束。

它告诉我们,香港末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离港,这标志着长达15 6年的英国统治的结束。导语部分有三个重点,一个是点题,点明了英国国旗降

落后,查尔斯王子和港督彭定康将乘坐“不列颠尼亚”号回国,“不列颠尼亚”

号将最后完成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撤离的使命,这样就赋予了 “不列颠尼亚” 号

以象征意义;

二是揭示全文主旨,在香港飘扬了156年的英国米字旗即将下降,香港即将回归;

三是导语突出时间概念,为新闻主体部分按时序顺序组织材料奠 定了基础。.主体:(第 2 - 11 段)

:以时间为序,具体记叙告别仪式。.背景:港督府变迁。7段、11段介绍了一些背景材料,这样一来,就像电 影中的闪回一样,将历史与现实用镜头方式交错出现,不仅画面很强,且突出了

英国对香港156年统治的终结。历史的回顾更强化了用不再来的意味。.结尾: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小结:

主体部分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将事件的始末说清楚,通过对四个特定的 场景的描述,这篇新闻真实地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这一历史时刻。几个特定

场景中着重描述了3次降旗与1次升旗。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与标志,英国米

字旗的降下象征着英国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的结束,五星红旗的升起则标志着中

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主体部分共有10个自然段,其中有8个自

然段,都是作者在新闻发生的现场,以眼睛为“摄像机”,以耳朵为“录音机”,简笔勾勒出的清晰可视的一个个场景、一幅幅画面,这些仪式的叙述都很简洁,但都有着历史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介绍了每一种仪式之后,作者总要引用一些背

景材料,突出仪式本身的涵义。另外还有两段,一个是第4段,交代有关港督府 的一些背景材料,一个是最后一段,作者又一次把历史的今昔放在一起相互对照,深化了主题。

作者郑重地记录下这一历史时刻,含蓄地表达了一种祖国恢复对香 港行使主权时的庄严与喜悦的心情。

(二)构思创意 :

描述现实场景时,兼顾历史的回顾,增加作品的厚重感。

借鉴价值:极强的实录性

清晰的可视性

第一层(第2~3段):

场景一港督降旗

彭定康离开港都府

下午 4 ∶ 分,港督府告别仪式(第一次降旗)。

港督府告别仪式是英国告别仪式的序幕。地点: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时间: 4 ∶ 30 分,降旗。4 ∶

分,港督彭定康离开港督府。

第二层(第4~7段):

场景二添马舰东面的告别仪式

晚6时15分,添马舰东广场告别仪式(第二次降旗)。

添马舰东面广场的告别仪式,象征着英国长达156年统治的结束。时

间:晚6时15分,仪式开始。7时45分,降旗。

第三层(第8~9段):

场景三“威尔士军营”降旗,交接仪式上的易 帜

子夜时分,交接仪式(降旗与升旗)。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是整个仪式的高潮。地点:

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时间:

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和7月1日的第一分钟。

米字旗在香港最后

一次降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与此同时,添马舰东广场升起五星红旗,中国人 民解放军接管香港防务。

第四层(第10~11段):

场景四“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零点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时间: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总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 号离港。

象征意义

: 英国殖民主义者结束在香港的

统治权,中国恢复香港主权

实录性新闻突出表现在“目击”和“视觉”中,它必须写出特定的现场氛围。这就要求记者(通讯员)

应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在采访现场要善于捕捉精彩的

镜头、典型的场面,并给予形象的再现,如文中写的: “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 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 25 任港督的庭院”,“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 在

„日落余音‟ 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 „不列颠尼亚‟

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

„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 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

„不列颠尼亚‟ 号

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等等,这些简洁的笔法,为读者勾勒出一个个场景,一幅幅画面,使新闻具有清晰的可视性,自然流于记者笔端的这些文字,似乎有

着色彩浓烈的油画效果,让读者读后犹如醇厚的美酒,回味无穷,并加深了对香

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性事件意义的理解。

生动的可听性(环境描写烘托气氛)旗落

雨声

讲话声

乐曲声

8.《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反思 篇八

元善中学

叶健强

通过对课程的学习,我对新闻类教学有了一点深切的体会,改变了以往浅尝辄止的教学方法,我是这样安排的:

1.以“别了,司徒雷登”这一题目导入。2.了解并掌握新闻的一些相关知识

3.从课文中印证新闻的相关知识。(导语,历史背景,新闻事实)4.总结回顾

我们与实用类文章打交道的机会要远远大于与其它类文体打交道的机会,因为在教学中,不但不应忽视,反而应有所侧重和。要做的首先就是争取通过“别了,不列颠尼亚”,让学生真正了解新闻体裁的作用和价值。其次是,了解它的独特之处:一是修饰性的语言;二是以时间顺序来架构整个篇目;三是对四个场景的侧重。

教学中遇到的难题就是学生对此类文章不感兴趣,我采取的措施就是明确告诉他们能够迅速准确的获取信息就一件对未来生活多么重要的事情,以此来激励学习兴趣,效果不错,学生跃跃欲试。

但教学过程中,还是有所遗憾的,就是学生不太理解为什么要介绍历史背景,对我所做出的可以增强报道的广度和深度的说法不是很理解,如果再上这堂课的话,我会用红花和绿叶来做比喻,再罗列几

9.八年级语文上册《别了不列颠尼亚》知识点语文版 篇九

新闻性文章的阅读,我认为主要培养的是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把握关键问题的能力所以本文的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的引导为辅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闻特点,掌握特写性消息的写作特点

过程与方法:

品味语言,体会对比的作用,感受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新闻知识的掌握

2、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自主? 合作? 交流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图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英国米字旗、香港行政区区旗

1841年鸦片战争这个以后,英国强占香港岛;1842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197月1日香港回到祖**亲的怀抱。

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因为这一天全世界都在向东方聆听一个声音,它响彻寰宇,向世界宣告: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一个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作为中华民族儿女,我们应该铭记这一时刻,历史记载了这一时刻,我们也深深地记住了1997年7月1日。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新闻特写《别了,不列颠尼亚》。

2.本文选自新华社出版版《通讯名作100篇》,署名为周婷、杨兴,实际作者为四人:周树春、杨国强、徐兴堂、胥晓婷。

二、明确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闻特点,掌握特写性消息的写作特点

2.过程与方法:

品味语言,体会对比的作用,感受作者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思想感情

三、预习检测文体常识

1.什么是新闻

2.新闻的分类

3.新闻的主要特征

4.新闻的结构

四、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0.八年级语文上册《别了不列颠尼亚》知识点语文版 篇十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⑴了解新闻的特点。

⑵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⑶了解文章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⑷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2、过程和方法:

让学生自主寻找香港回归与纳粹罪恶的史料,充分利用学生的课程资源生成新的课程资源;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来理解记者在新闻事件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祖国献身的精神,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⑵使学生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使学生能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教学重点】

⑴欣赏文学作品语言,品味文中蕴涵的丰富感情。

⑵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审美情趣。【教学难点】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品读、感悟、教师点拨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香港回归的资料图片等。【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⑴教师用多媒体播放香港回归时的影音资料。大家谈观看影音资料的感受------激动,感慨.是啊,此刻我们心潮澎湃,激情万丈,那么,假如我们是记者,目击了这一历史场景, 怎样将我们的所见所闻传递给更多的人呢?小组讨论,形成一篇新闻稿。⑵讨论前明确:学生对“新闻”一词自己提出问题 ①什么是新闻?②新闻的特点 ③新闻的结构 ④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

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可以互相帮助解决问题。①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②新闻的特点是用事实说话。

③新闻的结构:有五个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④五个“W”和一个“H”

when何时 where何地 what 何事 who何人 why何因 how何果

⑶从结构出发完成新闻稿的标题和导语------小组讨论成稿,基本掌握新闻的知识。⑷大家交流新闻稿

⑸对于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不仅仅是华夏儿女关心,世界各大媒体齐聚香港,截至 1997年5月8日,就有778家传媒,8423人登记对交接仪式进行采访,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的新华社不辱使命,不负众望,高人一筹,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正是这篇《别了,“不列颠尼亚”》

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在有关香港回归的大量报道中,本文是唯一一篇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稿件,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及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

本文是一篇通讯,广义上是新闻的一种,也是报刊常采用的基本体裁之一,最常见的是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通讯除具有新闻性之外,还具有形象性。它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绘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本文也可以说是一篇特写,特写也称新闻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的“特写镜头”的手法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新闻和通讯的主要区别是:

①新闻中的事实一般是概括性的;通讯则要求同过具体的人物和事件反映现实生活。②新闻叙述要简洁、明快,篇幅短小;通讯则要有较细致的描写,往往还含有作者的议论,一般篇幅比较长。

③新闻的时效性比通讯更强。

2、自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⑴给下列生字注音

颠 瞩 凝 督 荆 舰 ⑵解释下列生词

掩映:彼此遮掩而互相衬托。陈迹:过去的事情。瞩目:注目。

3、探究课文

⑴说说你如何理解标题?

①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写过 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本文活用此题。②以英国皇家油轮“不列颠尼亚”号象征英国在香港的统治。③“别了”,用委婉中略含嘲讽的口气,表明这之中统治的结束。

⑵将文中表示时间的句子画出来,看看这篇通讯是从什么角度,按什么顺序把“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记录下来的。

时间 地点 主要事件

1997年6月30日 下午4点30分 港督府 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降下旗杆 1997年6月30日 下午4点40分 港督府 彭定康乘车最后一次离开港督府

1997年6月30日 下午6点15分 距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的广场 举行“告别仪式”,查尔斯宣读女王赠言

1997年6月30日 下午7点45分 “威尔士亲王”军营旁 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1997年6月30日 最后一分钟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现场 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 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现场 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

1997年零点40分 中国南海 查尔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不列颠尼亚”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⑶ 文章按时间顺序特写了哪几个场景?

场景一:下午4点30分,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场景二:下午6点15分 在添马舰 军营东面的广场 举行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

场景三:子夜时分举行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中国国旗升起; 场景四:零点40分查尔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离开香港;

⑷这篇特写在报道新闻的事实时,还适当地运用了一些背景材料。请找出来并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 第7、11段介绍了一些背景材料,这样一来,就像电影中的闪回一样,将历史与现实用镜头方式交错出现,不仅画面很强,且突出了英国对香港156年统治的终结。历史的回顾更强化了用不再来的意味。

⑸把这篇通讯改写成一篇新闻,你省略了哪些语言?体会一下这些语言的好处。“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广场上灯光渐暗”“‘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等描述性的语言使描述对象生动、形象、可感。

“末任港督官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代表女王统治5年的彭定康登上了带有皇家标致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港督府”,“将于1997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交待告别的细节,事情的因果、始末交待的具体清楚。

“蒙蒙细雨中”,“雨越下越大”是天气状况的实写,但两处用笔,写出过程,对仪式的气氛 起到了烘托的作用;“面色凝重”,是对港督彭定康表情的描写,但在这里交代,对“告别”的仪式的氛围起了点染的作用。

⑹在改写过程中你是否发现本文时间的表述非常精确,但表述形式不一致,为什么? ⑺ 这篇别具特色的报道体现出较高的政策把握水平和驾驭文字的能力。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可以说英方撤离报道的难度最大。既不能只写中方,又要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情况;既不能对英方讽刺挖苦,又要突出殖民统治结束的象征意义。你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体会作者的苦心?

如课文中“最后”一次的多次出现,强调英国对香港长达150多年的统治终于结束了,中华民族百手来的耻辱被洗雪,中国人民终于可以在自己的国土上行使主权,扬眉吐气了。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日落仪式”的背景一是“泊在港湾中的‘不列颠尼亚’号,一是‘紫荆花图案’作为英国告别仪式的背景,标志着英国对中港150年来的殖民统治结束和香港自治的新的历史阶段的开始。

全文最后一句语言庄重而含蓄,有深刻含义。“从海上来”指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殖民统治。“从海上去”指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

4、小结本文主题和结构:

⑴本篇题为《别了,“不列颠尼亚”》,从客观的角度叙述了英皇家油轮“不列颠尼亚” 号离去的过程,表明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

⑵题目 “别了,‘不列颠尼亚’”表面的意思是告别了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实际的意思是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了,香港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中。⑶课文的结构:分为主体和导语两部分。

第一部分:(1)概述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一刻是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降落,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的游轮离开香港。

第二部分:(2至结束段)集中描写英国撤离香港那天的四个场景及有关背景资料。

5、结束语:

上一篇:解剖第一章知识点总结下一篇:如何正确看待考试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