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实验心得体会

2024-08-12

课改实验心得体会(精选10篇)

1.课改实验心得体会 篇一

新课改实验教材教师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石场乡中心完小:施鹏博

7月15日,我在我市七星关区一中参加了为期一天新课改实验教材教师培训学习,此次培训的指导思想是为了进一步提升我们小学数学教师的课改理念,转变教学方式,加强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掌握新课程的教学要求,提高教师驾驭新教材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经过这次的培训令我感触很大,下面将谈谈我的一些感受:

本次培训由市教研室的主持,由我市教育局请来的专家主讲,上午讲的主要内容是:苏教版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材修订情况介绍与一年级上册教材修订说明。1.课标解读。2.教材解读。下午由讲的“掌握课标 促进教学”。下午主要是进行交流和互动。在他们讲的过程中渗透了他们在教学中的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这大大地开扩自己实视野的眼界。通过此次培训从很大程度上说是更新了自己的教学观念,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自己有很多东西要去学习。怎样才能很好地适应新课改呢?怎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建立平等、民主、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怎样才能引导学生的情感处于积极的、自由的、宽松的心理状态,能自主的参与课堂教学,使课堂气氛活跃?我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自己不断去积累,不断去学习探究。

一、教师在新课改中的作用

因为新课改要培养学生具有以下的能力:

1、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原来的双基变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2、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

3、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我们是新课程的实施主体。新课程最终要落实到教学中来,没有教学,新课程终究只是一个静态的方案,而不会是现实的课程。而我们恰是实施新课程的主体,任何其他人,如专家、各级教育行政人员,等等,不管对新课程有多么热心、有多么关注,都不能代替教师的实践。我们一是要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重任,用自己的创造性实践去实现新课程;二是要对自己的以往的和当下的实践满怀信心,要认真分析以往教学的优点与不足的基础上,借着新课程的契机,发扬光大以往的优点,改造乃至克服以往的不足。那种认为新课程要一切都是新的,以往的做法都是陈旧的、不适应新课程的想法是不正确的,也不利于新课程的开展。

二、新课改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1、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的实践要求教师转变角色观,这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新课程下要求我们和学生是共同的学习者,这应该说是我们与学生的真正平等阶段,在这个阶段里,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和学生是平等的学友关系,只有做到这一点,我们和学生才能做到真正的平等地学习和交流,课堂的气氛也才能真正地开放和活跃起来。其实,师生平等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新课改的要求,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2、教学方法的革新

教育的重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科学课程应当体现这两者的结合,突出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强调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注重“创造力”的培养,主张变革传统的教学,我们的作用不再是单纯的讲授知识,而是鼓励、指导学生去探索和发现,把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教学中,我们不再是命令学生学习,而是传授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不再让学生被动地去学习,而是主动地去探索。

3、教学手段的革新

以多媒体应用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正在迅速地改变着课堂的教学模式,成为促进科学质量的重要突破口。多媒体等计算机应用技术在科学教学是具有挂图、投影片等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优越性。然而,这就要求学科老师,应当尽快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以及教学软件的制作等。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事实上,只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才能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

4、业务素质的提高 我们必须具有系统的完整的科学专业知识,这是从事科学教育所必备的素养。其次,要了解相关学科知识。现代社会正逐渐进入“信息社会”,社会各部门的工作也逐步从大工业时代分工细密的专业化进入信息时代的综合化,学科之间互相渗透。传统学科界限越来越模糊,仅靠上述狭窄的专业知识已很难应付现代教学需要,所以我们要开阔本学科视野,需具备与科学相关的基本知识等,还需了解科学与其他有关学科的横向联系及发展。使社会科学知识、教育科学知识、系统科学知识,有机地结合形成比较完整的基本知识。

诚然,新课程要求我们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反思性实践者以及课程与教学的研究者。长期以来,教师已经习惯于传授式,习惯于按照预设进行教学,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模式和教学习惯,我们要一下子改变这种习惯,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我们可以慢慢地改变,逐渐有意识地改变原来的教学行为和习惯。大家首先在观念上理解、接受了新课程的理念,那么,思想支配行动,我们的教学习惯就会不断改变,逐步达到新课程的要求。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是教育的一部分,这就决定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着眼于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我们需要在新课改过程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探索,不断地积累经验,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养。唯有这样才能满足新形式下社会的需要,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才能更好地完成我们身上肩负使命。

石场乡中心完小:施鹏博

二〇一二年七月二十日

2.课改实验心得体会 篇二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师,学生,角色定位,感悟

近年来, 我区大张旗鼓地推进“高效课堂”活动, 究其实质, 就是要真正落实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人翁地位。课堂这一舞台上, 主角应该是学生,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策划和组织, 尽可能让每一位“演员”展现自己的“才艺”。但长期以来, 很多教师并没有真正将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 经常出现喧宾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因此, 教师要从学生的视角来关注和实施课堂教学, 尽可能选取社会生活中有价值、有意义的教学内容, 拉近课堂与现实的距离, 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应大力提倡与学生共同讨论, 并在适当的情况下, 组织学生走上讲台, 发动学生自主选择和确立教学内容。也就是说, 教师要将书本外、课堂外与学生成长有关的知识引入课堂, 让学生在做中学, 在学中做, 把学生培养成生活的主人、教学的主体。

新课改的理念要求“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办法让学生真正动起为来”, 这事实上和素质教育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教师们肯定都知道“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这一教育学原则, 然而在课堂教学中有很多教师却自觉不自觉地调换角色, 把自己滔滔不绝的讲解摆在了课堂教学的中心位置。我也曾经以口语表达的标准流利, 语调的抑扬顿挫, 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听、说、读、写等等作为一个好英语教师的标准和尺度。于是, 我严格地要求自己, 不断地提高自己“讲”课的能力和水平。久而久之, 课堂就成了我的舞台, 学生成了忠实的观众。三尺讲台, 任我驰骋, 使我的自我感觉越来越好, 但学生的成绩却没怎么见长。我偶尔反思还不得其解, 直到尝试“高效课堂”, 切实还学生以主体地位, 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原来是学生的积极性难以完全调动, 所以考试成绩却难以大幅提高。这个问题的“瓶颈”是师生角色错位, 教师包办代替, 学生被动接受。课堂好比一个舞台, 主角应是学生, 而教师的硬性“灌输”“填充”不管多么生动都是本末倒置或者定位不准。

真正理解了新课改的理念后, 尽管极不情愿但我还是选择了改变。我开始在我的英语课堂上重新进行“角色”定位, 尽可能还学生“主体”地位, 结果出乎我的意料。下面是我一堂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实验课。这节课是陕旅版小学英语第五册中第八课When is your birthday?按以前的教法, 我会用近乎三十分钟的时间向学生介绍重点句型、“四会”词语, 甚至再三地重复, 反复引领诵读, 学生只是机械地“复制”。但这样一来, 学生的主体地位难见踪影, 学生的大脑不去思考, 主动学习当然就成了空话。这次我是这样尝试角色转换的。

首先, 组织团队。我将全体学生分成若干个合作学习小组。为激发学生的兴趣, 我不直接称其为学习小组, 而是让学生给自己的小组命名, 如“女子先锋队”“蓝天雄鹰队”等。每个小组6至8人, 要求他们随时准备接受“演习”任务。另外, 预留2至4名学生作为“评委”和“领导”一起参与考评。这样, 无形中会创设一种竞争气氛, 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其次, 任务驱动。我把教材内容分解并提出三个问题 (任务) , 分配给不同小组, 要求学生在10分钟时间内先自主预习课本内容, 然后各组内相互扮演家庭成员的角色, 进行口语交流, 在基本完成任务的基础上推选代表 (队长) 。任务一, 说出家庭成员的生日, 由第一分队完成;任务二, 调查组类成员的生日, 由第二分队执行;任务三, 当你想知道某人的生日时该怎么用英语问, 又该怎么用英语来回答, 由第三分队去执行。

再次, 效果评价。十分钟后, 部署完毕, “演习”正式开始。在人人进行口语训练的基础上, 第一组综合组员意见, 推选出口语标准、语法准确的“队长”发言:My father’smymother’smy grandpa’smy grandma’smy aunt’smy uncle’s birthday is...教师评价:精炼、准确, 这类问题一定要突出该名词的所有格。第二组发言:Liu Ting’sGao Wenli’s birthday is...这一部分的评价任务交给学生代表完成。评委甲点评:很好, 但必须补充人名的正确书写, 尤其是姓和名的第一个字母大写。评委乙点评:要注意相应的名词所有格。第三组发言:When is yourhisher birthday?MyHisher birthday is in JanuaryFebruaryMarch...评委丙点评:句型语法正确, 单词发音标准。

最后, 效果巩固。学生相互扮演家庭成员的角色, 根据课本内容和课标要求学习知识。教师则筛选问题, 设置“情境”, 引导学生迅速进入“角色”。教师以主持人的角色出现, 要求各组在组内扮演的基础上选派代表上台表演。结果, 各小组都跃跃欲试。这样既巩固了教学效果又给了学生锻炼胆量, 展示才艺的机会。

一堂课在紧张而又愉悦的气氛中很快就结束了。兴奋之余, 我反思这堂课, 感悟颇多。

感悟之一:落实师生角色的准确定位是课堂教学方式转变的出发点和归宿。课堂这一舞台上, 主角应该是学生,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策划和组织, 尽可能让每一位“演员”展现自己的“才艺”, 从而取得总体“舞台”效果。不管是高效课堂还是素质教育, 都要求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只能是“填鸭”“灌输”, 学生难免会成为被动的“容器”。我们课堂教学的出发点是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最终目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因而, 学生主体必然是课堂教学的灵魂。

感悟之二:教师走下讲台并不会失去“颜面”。以前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从自己的感受出发, 感觉讲得越多就越有面子, 讲得越精彩就越有成就感, 而学生的感受往往被忽略。通过切实转换师生角色我才发现,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学会和会学, 教师帮学生学会和会学才是最大的成就。

感悟之三:换一下角色更能展现课堂教学的多维视角。从台上的“主演”到台下的“观众”和“导演”, 没有以往的教师中心, 不是教师想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而教师只是提出问题, 根据学生的学习要求适当引导, 及时点评。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 教师的视角更为宽广, 既省时又高效, 学生明显感兴趣了, 人人都有事可做了。

3.新课改下的物理实验教学一点体会 篇三

【关键词】激发合作探究创新新课程标准下的物理教材;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提供一个多元化的平台。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2-0206-02

本人认为学生能做的演示实验尽可能让给学生来做,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热情,搞好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利用身边的日常物品做实验,丰富实验资源。教材中的物理教学注重科学探究,倡导研究性学习、合作与自主性学习,并明确指出“实验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由此可见: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与比重将大大的提高加强。本人就新课标下的实验教学结合自己教学的经验和体会,浅谈以下几点。

1 学生能做的演示实验让给学生自己来做,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热情

传统的课堂教学,通常演示实验是教师演示学生看,在操作的同时又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思考和分析的一种物理实验教学方式。但是很多实验学生根本看不清。限制和阻碍了学生智能和潜能的发展,直接影响学生实验心理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那么,如果学生能做的演示实验让给学生来做,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具体做法为:将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提前安排给学生,并把事先印制好的实验报告单发给学生,用以填写实验报告。每次课前教师要做好充分的指导工作,确保学生能熟练完成实验。例如在学习导体和绝缘体时,学生用导线将电池(三节)、小灯泡和两个鳄鱼夹组成一个检验物体是否导电的实验组。当鳄鱼夹夹住铅笔芯部分时,小灯泡发光,说明电路连通,碳质导电是导体;当鳄鱼夹夹住铅笔木质部分时,小灯泡不发光,说明干木材不易导电是绝缘体;当用两手各握一个鳄鱼夹时,小灯泡亮了,说明人体导电是导体;当松开一只手时灯泡熄灭,这说明空气不易导电是绝缘体。分组讨论实验结果;上报实验结果,师生共同分析。整个教学过程,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在激发学生探索热情的过程中,使学生在“动中思”“,思中探”,学生的思维潜质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

2 搞好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教材注重科学,倡导研究性学习、合作与自主性学习的学习方式,因此实验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学习探究方法,培养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我们在学生分组实验中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样就具有一定的实效性。例如:在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首先分组讨论,根据日常的生活经验去猜想影响摩擦力的大小都与那些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接下去的环节是验证猜想。由于学生合理猜想有多个,如: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积、接触面材料、接触面湿度等。要逐个进行研究需要时间较长,此时就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有重点的落实以上其中的一个或两个任务,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自己亲自动手实验,学生在实验中获得感知,再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比、概括、小组内或小组之间讨论,最后共同归纳结论。甚至有的组提出改进实验操作方案:在实验操作中(由于运动的相对性)可以将拉动弹簧测力计变为拉动木块下面的长木板。这样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就弥补了拉弹簧测力计不易控制匀速的不足。此时教师应及时给予指导、引导和鼓励,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提出,操作性方面,长木板可以是变速的。误差方面,弹簧测力计处于静止状态,便于读数。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批判性思维,而且实验得到了升华。但应注意以下几点问题:①分组合理、分工明确(可轮换);②组长相当于小老师,一定要培训好;③教师扮好自己的角色──指导者、合作者、促进者;④注重交流评价,给学生以展示的机会和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学生信心与激情。

3 利用身边的日常物品做实验,丰富实验资源

教材指出:“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各种实验,可以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和日常生活的紧密关系。”因此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要大力倡导做简单易行的替代性实验。其实,组织学生共同研究和制作一些简单实用的实验器材,本身就是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方式,学生身边的物品和器具同样是物理资源。例如:在做有关大气压作用的实验时,上课一开始,我用一个空矿泉水瓶,预先用针在空矿泉水瓶底部刺一个很小的孔(学生不知道),然后,用食指堵住小孔,把空矿泉水瓶装满水,在水里倒过来,矿泉水瓶里的水仍然是满的,说明是大气压强的作用.再让学生上讲台演示我做的实验,由于矿泉水瓶的底部有一个很小的孔,这样学生演示的结果跟我完全相反,这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好奇,激发了探究的兴趣.在讲授概念、规律时,让学生分组探究,或在讲授过程中,进行演示实验,穿插随堂小实验. 知识在训练中巩固,能力在实践中提高,思维在训练操作中也得到发展。

4 扩大实验教学的自主性

实验过程要给学生留有较充分的思维空间。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逐步形成独立引出实验步骤,独立选择实验器材,独立进行操作实验,独立设计记录表格,独立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独立地提出问题,尤其是能在别人看来没有问题或不能问题之处提出有些新意或有价值的问题,体现创新能力。

4.课改实验总结 篇四

福州实验小学林玲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时代的呼唤下轰轰烈烈的展开了。在课程专家们的指引下,作为一线的老师也开始行动起来了。而我十分荣幸地加入了这支队伍,成为了课改实验教师队伍中的一员。经过一年时间的学习、实践、探究,有成果、有不足、有疑惑、更多的是思考!下面我就一年多的实验情况作以下的汇报。

一、实验情况介绍

这次实验对象是一年级新生。一年级学生刚从幼儿园升到小学,这一时期是一个十分关键的转型期。在此之前学生没有受到正式的、系统的知识教育。无论是在思维上,还是在行为上都不受限制和约束。因此,从一年级开始进行课改实验有利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也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从而更好的开展课程改革实验。

二、实验成绩

在课改理念指引下,通过一年的实验,数学课堂发生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一)、学生变的爱学了

在新课程教材内容中,知识变得鲜活起来了,让人看得见、摸得着,让学生有亲近感,学生自然而然就喜欢上它了!新课程还特别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求学习方式由单一性转向多样性,让学生在读中学、玩中学、做中学、听中学,在思考中学习、游戏中学习、合作中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学习方式,让身体更多的器官参与学习,从而获得学习中的乐趣与全面和谐的发展。不仅如此,新课程还积极倡导和实践学习方式的个性化,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出发,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我依据多元智慧的理论,在实践中为学生创造了富有个性化、人性化的学习氛围和空间,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学习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以前,我们总是力求整齐划一,把不同的学生培养成为同样的学生,现在则特别珍视学生的个性特征,尊重学生独特的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一个问题,学生们可以有几十种不同的解答思路和观点。而对于学生的评价注重激励性和发展性。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注重、肯定、赞赏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欢乐,在他们心中唤起自豪感和自尊感,这是新课程所倡导和实行的学习评价,实践证明,这种注重激励和发展的评价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保持学习热情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新课程提倡探究学习,鼓励学生在探究发现活动中学习,从而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思考、质疑、批判、发现、求证的过程,学生能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发挥,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得到了培养。现在课堂上经常被学生难住,经常被学生奇思妙想征服,学生真了不起!

(二)课堂变的活起来了

只有课堂活起来了,学生才有可能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新课程的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呈现出了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思维空气浓厚,情理交融,师生互动,兴趣盎然。首先是学生解放了。新课程的课堂中,学生被赋予了更多的自由和权利:独立思考、个性化理解、自由表达的自由和权利;质问、怀

疑、批判教师观点或教材观点及其他权威的自由和权利;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

课堂教学并受到平等对待的自由和权利;因为自己见解的独特性或不完善性乃

至片面性,免于精神或肉体处罚以及不公正评价或对待的自由和权利等等。这

些自由和权利大大地解放了学生的个性和潜能,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也因此变得活灵活现,富有朝气,充满自信。其次是教

材开放了。课程要求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对教材的补充、延伸、拓广、重组,并注重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和融合,同时鼓动学生

对教材的质疑和超越,因此在课堂上经常听到学生质疑教材的声音:我对教材

有个建议; 我对教材有个补充;我对教材有不同看法;我认为教材应……。最

后是“过程”也开放了。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不再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再拘泥

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而是强调预设的教案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

纳入直接经验和弹性灵活的成份,教学目标必须潜在和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体验。因此,很多教案都是在上完课后完成的,而最让老师头疼和为难的是教

学进度不好掌握了,对此,我认为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这个问题,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否并不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

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素质!

(三)、教师变了

首先是观念变了。教师把学生看成是有思想、有情感、有权利、有尊严,正在成长发展中的人,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新课程改变了教师仅把课程当

作教科书或科目的观念,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的可怜的解释者,课程的忠实执

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等一起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在新课程中,教师逐步

形成了“对话”意识,它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即

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

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

同发展。所以,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唱独脚戏的现象少了,而与学生

交流、沟通、合作、互动的现象明显多了。其次教师的角色变了。教师的行为

出现了这样的新变化:知道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

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良好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

己的情感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这样

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从而更好的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三、实验存在的问题

实验课堂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形式主义比如:教师常常为夸奖而夸奖。新

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于是有的教师便不管学生怎样表达、表现,一

味给予表扬。我们认为,正如一味惩罚并不可取,一味地夸奖学生同样弊大于

利。对学生而言,过多的夸奖会导致上瘾,迷恋夸奖对学生发展绝对无益;同

样过多的夸奖也会让学生习以为常,无动于衷,也起不到鼓励的作用。对教师

而言,教学固然要讲求艺术,但最根本的应关注是否有实实在在的教学效果。

素质是“教育”出来的,而不是“鼓励”出来的。尤其是教师不假思索、脱口

而出的随意性夸奖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价值导向,反而可能导致学生浅

尝辄止和随意应付。还比如在课堂教学中常常是合作有形式而无实质,教师片

面追求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

进行认真的设计。只有要疑问,无论难易,甚至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

在小组里讨论。讨论时间又没保证,有时学生还没有进入合作学习的状态,小

组合作学习就在教师的要求下结束了。教师在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不是一个引

导者而是一个仲裁者,教师只是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把学生往事

先设计好的教学框架里赶。这是典的应付式、被动式讨论。而学生方面,缺乏

平等的沟通与交流,尤其是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结果往往是优秀者的意见

和想法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和想法,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成了陪衬,他们

更多时候在做听众,即使他们发表了意见也不会受到重视,在小组汇报时成绩

差些的学生的意见往往被忽视。总之,当前大多数课堂里小组合作学习处于一

种自发阶段和随意状况,不少教师在应用小组合作学习这一组织形式时偏重于

形式,缺乏对其内涵的深刻认识和反思。

当然在实验的过程中问题的存在是必然的!只要我们用正确的态度去看

5.课改实验阶段工作总结 篇五

一、健全制度,人本管理。为确保课改工作能规范运作、良性循环,我校先后制定了四大类,计十项相关制度。这些制度保障了前期课改工作的顺利实施。但毕竟是初次进行课改研究,所以这些规章制度在使用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我们本着人性化管理的理念、求实负责的态度,认真听取了老师们的意见,对制度进行了完善。如:我校《教师课改工作考评方案》于20xx年春出台,经过一年的使用后,老师们感到量化不够细致,操作性不强,我们接受了老师的建议,对量化方案进行了细化,修订方案在上学期使用后,得到了老师们较高的评价。此外,我们根据上学年对学校教研组活动情况的总结,大胆改革了《教研组活动方案》,打破了教研组长从安排到组织一人承包的旧格局,让每位老师参与计划的制定,并承担一次教研活动的组织工作。新方案一经推出,大大提高了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主动性,从上学期的实施情况来看,成效喜人。

二、重抓培训,提升品位。课程改革提出,教师要成为一个终生学习者,学校应建设成学习型组织;而也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促使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才能提高学校的办学品位。因此,我们在课改实施过程中,重点抓好校本培训,力求在学校“营造学习的氛围,建立学习的机制”;让教师“养成学习的习惯,形成学习的风气”。其中,我们重点突出了以下几种培训:

1、岗前培训,即以年级为单位,对各年级即将进行课改实验的教师分批开展的为期一周的集中培训,学习后进行理论及实践考试,考试合格者方可上岗。

2、常规校本培训,即每周一次的全校性集中培训。

3、学科带头人教师培训,即间周对部分校级骨干教师展开的培训。

4、新上岗教师培训,即不定时地对部分业务上还不够熟练的教师展开的培训。在这些培训中,我们力求做到四个结合:

1、理论与教学实际相结合。经过几轮通识性培训后,老师们对课改的基本理念都能基本掌握,但在实践中却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毕竟,要想让理论与和实践较好统一,需要一个过程,这当中离不开指导。因此,我们在今年提出了“1 1”的常规培训方案,即按一次骨干教师示范可加一次专题讲座的方式来进行培训。专题讲座紧扣示范课上或平时老师们在教学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加以分析、指导,把原本枯燥难捱的理论学习时间成功转化为老师解疑答惑的互动时间。如:马明花老师上了一堂历史活动课,兰正勇老师就做了关于《如何上好活动课》的讲座;十月份教研室对我校开学工作督导检查时提出了由老师评讲试卷的教法不当后,马长水老师就作了《如何评讲试卷》的讲座。这些培训针对性、实效性强,切实提高了培训的质量。

2、岗前与岗中培训相结合。“学习是一场持续的革命”,只有连续的学习才会更有助于教师的提高。我校不仅大胆创新,在全区范围内首先开展了上岗前的短期培训,还建立了上岗后按期培训的长效机制,把老师们置于一个持续稳定的“培训场”中,有效地保障了培训的时间。

3、部分与整体培训相结合。在培训中,我们有层次、分梯度,培训思路清晰,目标明确。除了展开的全员培训外,重点突出了新上岗教师与学科带头人的培训。对新上岗教师,我们扶一把,助其成长为合格教师;对学科带头人,我们推一把,促其发展为骨干教师。因为我们深知,打造出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力军的队伍,是学校发展的根基,也是培训的重要目的。

4、“他培”与“培他”相结合。这是我们在积极开发校本培训资源过程中,摸索出的新举措。一方面,部分骨干教师有机会参加更多的高一级培训,渴望与老师们共享信息;另一方面,普通老师缺乏培训机会,希望得到更多的指导。我们根据这种现状,建立了“专家骨干教师普通老师”的三级培训模式,将这两种教师的实际情况与需求进行了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现有的培训资源,并形成了以骨干教师为核心的培训办法,两年多来,我们初步培养了一批校本培训的“本土人才”,为我校校本培训机制的长效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6.小学数学学科课改实验方案 篇六

根据课改工作会议精神,遵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我校所选用的西师版编写的数学新教材的特点,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统筹规划我校数学课改实验和推广工作,制定本实施方案草案。

一、工作的指导思想

我校的数学课改实验工作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精神,遵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提出的改革目标、任务和要求,通过国家新课程改革实验,更新广大教师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二、实验工作的主要任务

1、新数学课程标准的验证性实验。试用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数学新教材。为验证、完善新数学课程标准提供依据,为后续的数学新课程的推广积累经验。探索适合我区实际情况的新数学教材使用的新路。

2、试用数学新教材的试验。以新课标的教育教学理念理解新教材、研究教材,注意比较研究新、旧教材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注意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认真检验新教材的科学性和适用性,积极探索使用新数学教材的方法,为提高我区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改进、完善数学新教材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3、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研究。研究符合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探索适合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教学新途径,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4、教学评价制度的研究。改革学生的考试方法,加强学生学习过程的日常考察,注意评价方法的多样化,注意用多种评价方式衡量不同的学生在不同阶段、不同方面的数学学习,注意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注意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使评价是促避每一个学生

发展,收集教学信息、研究教改方向、促进教师发展的手段。

5、教师培训模式的研究。改进继续教育的培训方式、方法,加强以校本培训为主的培训试验,建设一支具有课程研究与开发能力的课改教师队伍。构建具有组织管理、学术支撑、自觉实施的新课程实验组织体系,不断提高全区的教育教学的学术水平。

6、加强对实验的研究、指导、服务工作,有计划有组织地做好实验的前期准备工作,以便顺利进入实验实施。总结表彰一批课改实验做得较好的数学科组,发挥其示范和辐射作用,建立几所区级新课程改革实验基地校,培养一批课改实验先进的数学科组、备课组和学科带头人,总结推广一批优秀课改成果。

三、实验工作的指导与管理

为使课程实验工作顺利进行,在国家、省、市、区课改实验领导小组的领导和专家组的指导下,严格按照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有组织、有汁划地推边新数学课程实验工作。并争取在经费等方面得以保障和支持。

(一)建立健全实验的组织机构

1、拟成立课程改革实验专家工作组。由教育行政部门、教研中心、教研员等组成。课程改革实验专家工作组的职责是:研究、制定课程改革的计划、方案,提出课程改革的具体思路和指导性意见;承担培训工作进行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的指导,提供课程改革的技术与信息咨询服务;促进科研和课程改革的有机互动和有效推广;总结、推广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

2、成立小学数学科课程实验指导小组。由学校领导、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数学科组长、教研员等组成。学科课程改革指导小组的职责是:具体组织对本学科课程标准的学习、研讨和执行,进行教材研究;制定本学科实验计划,组织本学科教师培训、集体备课、教法研究、课堂实践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及时发现和反映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组织本学科课改经验交流和阶段性总结。

3、成立实验课题研究小组。成员由教研学校校长、教研员、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数学科组长组成。各研究课题组成员负

责各单位相应课题的实验工作,制定计课题的实验工作规划和具体工作计划,并落实实施;不定期地向区课程改革实验领导工作小组汇报工作,及时总结、积累经验,推广实验成果,加强与其它学校的交流。

4、成立学校学科课改实验指导小组。学校选出或指定本校数学学科课改实验的负责人(一般选数学科组长或年级数学备课组长),其职责是:负责本校数学学科课改实验工作的组织、管理、实施和教研,定期向上级领导组织汇报实验工作进展情况;及时测评和总结实验效果,并积极与其他实验学校交流经验。数学科组长应把课改工作做为本科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二)经费、物资及政策保障

1、经费:在课程改革专项经费中,争取一部分专用款,专用于实验期间开展有关培训学习、科研、编印资料等所需的资金,以确保实验工作的正常开展。

2、建立激励机制,推动实验工作的全面开展。建议将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做为一个重要指标纳入全区名师工程的数学名师评选中;每年度评选课程改革实验示范科组和先进个人。

四、实验计划和步骤

1、实验计划:2012年秋季开始实施,全校从小学的起始年段开始进入实验,并逐年推进。

2、实验步骤:实验过程包括准备、实施、总结三阶段。

(1)准备阶段

A、开展数学新课程的动员。

B、成立学科课程实验研究指导小组和培训小组等组织机构。

C、组织实验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及新教材,举办新教材教学研讨活动。

D、拟由实验课程专家组和课程指导小组根据实验目标和任务确定区级科研课题。

E、各数学科组围绕全区的实验方案制定实验计划,选择研究课题,确定自已的研究重点。

(2)实施阶段

A、对教学现状和学生基础进行摸底调查,以作为课程实验工作的基础资料。控制实验条件,以提高实验的效度和信度,确保实验的科学性,包括:保证实验教师实验过程中的相对稳定;保证不同属次实验班级的基本稳定,以获得连续的实验过程性资料;控制教学用书以及学生配套练习;控制考试次数。

B、各学校要将课程改革作为本校的中心工作扎实抓好,包括:规范学科教研组、年级各课组的教研职能,完善讲求实效的集体备课和教研探讨机制;以教学研究为主线,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立足课堂教学改革,强化对新教材教法及学法的改革性、实验性研究,探讨提高课堂教学的可操作性,捉高学科教研的科研含量;充分发挥我区示范课、公开课、研究课、评优课、学术讲座等教研形式的作用;加强课改实验的研究和指导,及时发现、总结、推广课改实验中涌现出来的创新点和好经验,积极推选网络条件下的教学、教研模式,在资源共享中共同提高。

C、与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建立密切的工作联系。邀请---流的课程专家,针对新课程和新教材试验进行系列专题讲座和针对性的指导。

D、专家组、课改实验指导小组将不定期到学校指导工作,主要通过随堂听课评课和参加教师的教研活动,对实验进行具体的指导;对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会诊”,共同研究解决的办法。

E、教研员将每月组织一次由学科带头人和实验骨干参加的研讨会,针对试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研究、探讨,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同时,每学期组织两次针对性的调研活动。

F、强化过程管理。各实验学校数学科组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课程改革实验规划和年度实验计划,每个学校都要确立一个实验课题,课题经教科研部门论证后付诸实施,学校紧紧围绕实验课题开展实验;实验学校的数学科组要及时收集新课程实验过程中的各种数据、资料,每学期要总结出阶段性实验成果。

G、建立数学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研究、交流制度。学校实行科组长负责制,落实实验教研活动;学科实行教研员负责制,落实培训计划,建立教研员调研制度,教研员定期到校听课,了解课程改革进展情况和对课程教材的意见,收集分析各方面的资料,总结实验经验教训。

(3)实验测评及总结推广阶段

A、对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三年试验结果迎行终结性测评,写出验证分析报告和建议,完善、发展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

B、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构建具有我区特色的数学新课程使用方案及其教研的研究成果和使用数学新课程对学生素质发展状况进行总结分析,撰写实验研究报告。

C、总结三年实验过程中我区各实验校及教师的各项科研成果,各实验科研课题,写出课题报告,评选区级优秀科研课题,汇编成我区数学课程改革试验研究成果集。

D、对在实验中有突出贡献的单位、个人、获优秀科研成果者给予表彰。

E、由专家和课程指导小组选择部分有推广价值的研究成果,在全区予以推广。

五、实验教师的培训

在课程改革中,教师片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新课程培训要贯穿于实验工作的始终,为了贯彻实施新的课程理念并推动课程改革的持续发展,必须培养一支具备实施新课程能力,具有一定的课程研究和开发能力的教师队伍,构建新的教师培训模式。

(一)参加人员

参加培训的人员:教研员、学科带头人、主管数学教学行政和全区参加小学数学教材试验的教师等。

(二)培训时间与步骤

1、教研员、学科带头人及部分中青年骨干教师参加省级培训。

2、全校小学数学教师培训。

3、暑期(8月23—25日):进入实验的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师培训。

4、暑期分别培训该年进入实验的任教的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师。

(三)培训内容

1、通识培训

通识培训内容分6部分,包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新课程理念与创新、新课程下的学与教、新课程与学生发展、新课程与教师教育、新课程与教学评价。实验数学教师、教研员分别要接受不同学时的培训。

2、学科培训:安排“课程标准解读”、“教学法新探”、“教材研究”和新课程教学案例学习与研讨。

(四)培训方式

以集中听讲座、看录像和参与式、体验式学习相结合。学校是教师活动的主要场所,教学是教师成长的主要方式之一,本次课改要加强校本培训的研究与实践。

1、讲座:主要辅导学习《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国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国家义务教育阶段1-6年级数学新教材》,主要教研员、部分参加省级培训的骨干教师主讲,同时邀请有关专家主讲,着重于使培训对象明确课程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新课程体系的基本内容,学习和掌握科学的基本教学理念,动员广大教师关心、参与新课程的改革实验研究。

2、参与式、体验式学习。围绕主题内容,主要由教研员、学科带头人和部分参加省级培训的骨干教师主讲,同时邀请国家级实验区深圳市南市区的有关专家、教师主讲,由培训者任主持人,通过创设情境、设置具体的重点问题、引导培训对象在主体活动中展示自己的理念和经验,以便大家取长补短,群策群力,共同提高。

7.新课改下的物理实验教学 篇七

一、转变教师角色.更新教学观念

学校教育单纯追求知识的传递, 教师把知识输人到学生的头脑中, 以便获得高效的产品.学生被看作是需要被加工成标准化产品的原材料, 学生的学习过程即是不断的接受、记忆、重复的过程.教师的教学过程即是灌输和训练的过程.传统的课堂教学出现了我讲, 你听;我问, 你答;我写, 你抄;我给, 你收的局面.教师和学生陷人了被知识奴役的处境, 结果是学生记住了一堆干巴巴的文字符号, 却丧失了鉴赏知识、发现知识的信心、勇气和资格.

20世纪末随着建构主义知识观和认识论的兴起, 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原则.学习作为建构新知识的方法, 一方面应成为学生“不断质疑、不断探索、不断表达个人见解”的过程, 另一方面还应超越原有的个人化行为, 成为群体合作行动, 成为团队精神和群体意识发展的契机.在上述历史背景下, 作为物理教师我们要及时转变观念和角色, 改进教学方式.不能再让物理实验成为教师表演的工具, 让学生成为实验的旁观者.教师应多给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的机会.在课堂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操作, 分析讨论并形成总结报告.遇到问题时, 教师也不要大包大揽, 帮助操作, 而是要组织讨论, 分析原因, 尽量让学生自己找到解决办法.

二、激发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参与

素质教育“所关心的是整个的人, 而不是作为产品的人, 是富有创造性的生活, 而不只是物质生产生活”.因此, 物理实验教学不应是教条的、死板的、严肃的演示和模仿的过程.教师应积极与学生探索正在经历的一切.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思考, 用自己的眼睛看, 用自己的耳朵听, 用自己的嘴巴说话, 用自己的手去操作.通过学生的亲身经历使学生理解和消化知识, 随着学生知识的积累, 学生对物理的兴趣会不断的提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驱动力.

当然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要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体, 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在物理实验教学中, 教师并非要紧跟教材, 一步一步严密的演示每一个教学实验.过于单一、机械的实验演示, 教室仍然是教师一人在唱独角戏, 学生仍然是寂寞的观众.长此以往, 必然导致学生兴趣索然.物理实验教学不应是封闭的系统, 不应拘泥于预先设计的目标和不变的模式.比如, 部分演示实验可以改成学生预习, 然后由学生上台演示.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对部分实验进行改进, 不一定要照搬课本上的实验方法和实验器材.鼓励学生的参与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技能, 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三、创设问题情景, 培养科学能力

学习知识的根本目的在于运用知识, 即提高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在陌生的新情况下运用和掌握科学知识的能力因此,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 我们应把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和物理知识结合起来, 紧密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 利用学生身边的各种问题设计实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生产、生活中的用具代替实验器材做实验.如测量苹果密度, 自制密度计, 安装楼梯电灯开关, 研究影响滑动摩擦的因素等.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物理现象.如油膜对光的反射.在实验中教师应尽量启发学生引导学生作出猜想和假设, 并设计探究方案.让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

总之,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种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 学生成了罐装知识的容器, 而不是富有个性的生命主体.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 作为物理老师一定要转变教学观念, 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习惯, 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从而真正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余文森.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观念[J].教育研究, 2002 (4) .

8.来自非课改实验区的问话 篇八

一、备课方面

通常教师是主导者,要教啥就教啥。现在则不然,学生要学啥教师就得教啥。一切从学生出发,以人为本嘛。教师失去了对教学内容的权威垄断。教学生所需,答学生所问,解学生所想。那么备课教师应采取什么方法?教案该怎样设计呢?

二、课堂教学方面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过去课堂教学基本是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如今学习方式多样化,这样教师的角色就发生了变化,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指导者。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主动发展,那么教师该如何面对课堂上突如其来的各种各样学生的发问呢?在众多的纷议中,又如何把知识进行归类、定论、提存呢?

2.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想改变被动的局面,教师应怎样做,才能使学生“动”起来,“活”起来?

3.在语文分析课中,提倡读中悟理,读中悟情,读中悟法。凡问都让学生读中悟。如果学生悟不出来,教师怎么办?诸如:时代背景的介绍、中心思想的概括、写作特点的归纳、各种修辞手法运用的总结等等。怎样在授课中体现?要求整体感知,那么细节的问题怎么办?是否还需组织学生分段、分层、抓重点词句进行分析呢?难点怎样突破,重点如何突出?

4.教什么知识,原来都由教师定格。现在新课改提倡参与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实践性学习、合作性学习,这些理念怎样在教学过程中体现?知识和技能如何做到同步发展?如何做才能既完成教学任务,又体现新课改精神呢?

(作者单位:肇东市明久第一中学)

9.中学语文学科课改实验汇报材料 篇九

——中学语文学科课改实验初探

从年7月开始到现在,我区八所中学的53名语文教师、106个教学班、6000余名学生参加了新课程的改革实验。一年来,在上级省市有关领导的大力关心与支持下,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扎扎实实地开展了各项实验研究工作,新课程改革在我区蓬勃地开展起来。作为课改的实验区,我们在课改的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在探索中总结经验和不足。今天在此和大家一起研讨,敬请各位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因此,“使语文课成为最富个性、最富魅力的精神创造,成为最自由、最愉悦、最美好的心灵之旅”,便成了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为了这个目标的实现,我们具体采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努力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让教师以新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呈现“活”的局面。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常常过分偏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能力的培养;偏重于思想观念的灌输,而忽略了价值判断的个性养成。要顺利进行语文教学改革,首先不是方法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理念问题。因此,针对课改,我们组织老师参加了一系列的培训、学习与研讨,并聘请专家介绍其它地区的课改情况,聆听他们对课程改革的建议和看法,等等。通过学习,各校领导和教师在新旧观念的碰撞中强烈地感受到了新课程的魅力,树立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课程改革的实验工作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教师在教学中认真研读新课标,深入领悟其精神内涵,依据课标,钻研教材,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备课时以课标为依据,以学生为主体,备学生,备“可能”,并在教案中留给学生发展的空间,从而在教学中真正做到:“脑中有课标,胸中有教材,目中有学生,心中有方法,手中有教案。”每位教师以新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使语文课堂一改过去的陈旧模式,异彩纷呈,焕发出勃勃生机,出现了几个明显的变化。

1 第一个变化是设置“文化快餐”。在每一节课开始时,拿出三至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口语表达的训练。表达的内容可以是成语故事、寓言故事,可以是自由演讲,还可以推荐一篇文章、介绍一首诗,等等。内容丰富多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扩大了视野。学生在此项活动中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第二个变化是重视课堂导语、结束语的设计。如果把教学比作一曲乐章,我们追求“起调”扣人心弦、“主旋律”引人入胜和“终曲”余味无穷。像介绍一个故事、一副对联,欣赏一幅插图,设置一个悬念……好的导语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激发求知欲。例如齐礼闫一中的王培军老师在讲授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时,开始师生一起唱歌曲《让世界充满爱》:“轻轻的捧着你的脸,为你把眼泪擦干……”,优美的歌声创设了一个情境氛围,学生在情境中进入了本单元及以及本课 “爱”的主题。“ 起如爆竹,结如鸣钟。”在课文结束时,教师以激励学生、点评课文、续补后篇、排演课本剧等方法结课,收效良好。比如王慧敏老师在指导学生阅读了流沙河的《理想》之后,将苏格拉底的一句话送给学生:“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唤发了学生潜在的为理想而奋斗的决心。点评课文,就是指导学生在充分品读作品的基础上,以片言只语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可以只谈文中的某个细节、某件道具,但要从较新的角度切入,用语简洁优美。这一训练既活跃课堂气氛,又可带动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提高鉴赏能力,从而获得兴味盎然的学习效果。

第三个显著的变化就是使学生从“被追问”状态中解放出来。“问答式”教学表面看去,学生似乎是在主动学习,但其实质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仍然处于被动的地位,他们始终处于“被追问”的状态中。可以说,“问答式”教学只为学生打开了主动学习的半扇窗户,并没有为学生真正打开主动学习的大门。现代教学理念要求我们不仅要使学生脱离“被灌输”的状态,而且还要让他们从“被追问”的状态中解放出来,进一步释放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潜能,进一步保护学生思维的火花,发展他们的思维成果。因此,老师在组织教学时,要让学生与课文直接对话,甚至事先不限定什么目标或目的,完全让学生无功利地接近文本,充分自由的去接近作者的心灵,去触摸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世界。有一位教师在教学《散步》这一篇课文时,让学生在预

读之后,谈谈对这篇文章的初步感受。立即就有很多学生发言,而且他们的回答涉及到了多方面的内容。

生1:这篇文章表现了他们一家人之间的浓浓亲情。

生2:文中的“我”既爱他的母亲,又爱他的孩子。一家人在一起,关系非常亲密和谐。

生3:文中的景物描写非常美,不但写出了春天的特点,而且表现出了一家人散步时的和谐环境。

生4:文章中的母亲也很疼爱孙子,虽然小道不好走,但她还是按孙子的愿望去走小道了。

生5:这篇文章仅仅写了一件散步的小事,但一家人的亲情正是通过这一件小事表现出来的。(可以说已经抓住了本文的写作特点)

生6:本文中的“妻子”也表现得非常好,她虽然没有说话,但可以看得出来她不仅是一个贤妻良母,而且还是一个很好的儿媳妇。

……

通过以上学生的回答,我们可以知道,学生的阅读初感是多么逼近了文章的主题和表现方法!学生的阅读初感不仅说明了他们已经知道了什么,而且显示出教师既定的教学目标和学生已经知道了的东西应该怎样连接起来。让学生和文本直接对话,就可以避免课堂上简单的问答仪式,使教学进入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发现。

但是让学生从“被追问”中解放出来,并不是说不让提出问题,而是提倡由学生代替老师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袁振国教授最近提出:“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是问题教学的精髓。”这可以说是研究性学习中较为先进的教学理念。因此,根据教学目标,在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中,除了对文本的直接感受外,也需要解决一系列的问题。老师在课堂上可以先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对不明白的问题进行讨论,教师以“伙伴”的身份随机参与一个小组的交流与讨论。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问题征答,在此环节中,教师要注意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对各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筛选,同时也可作为参与者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或看法提出质疑,进一步与学生进行思维上的碰撞,从而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这样语文教师就点燃了学生思考的火花,使语文课堂成为了学生思

考的王国。青少年的生活是斑斓的,青少年的心灵也是色彩斑斓的,处处可见学生思考碰撞的火花。如在分析《世说新语·咏雪》一文时,虽然说古往今来人们一直看好“柳絮因风起”这个比喻,但有些同学却坚持认为雪可以形成雪粒、雪片,用空中撒盐来比喻雪粒哗哗下是很恰当的,仔细品味也不无道理。再如在朱自清先生的美文《春》中,描写春花时写到了春风,一般人分析为“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一句,但有学生却认为是“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一句,初一听不知所然,再一听解释:蜜蜂如此喧闹,翅下定扇出阵阵香风。仔细捉摸,确也有理……这富有幻想、童心未泯的答语不禁让人顿觉语文课文的魅力无穷了。

需要注意的是,不是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都能在课堂上得到解决,也不必要都在课堂上解决。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教师对通过讨论仍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设置适当的方式加以指导和点拨,还可以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提供查阅资料的途径,以供课后继续与学生探讨。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更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查找资料(包括网上查找)的能力。

第四个变化是在课堂上对学生多使用富有激励性的语言。在课堂活动中每一个学生都有他们的闪光点,作为老师就是要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进行鼓励。像一些日常评价:“你真聪明,回答问题非常准确。”“你回答得很深刻,思考问题很全面,将来一定会有创新能力的”,“你板书的字很漂亮,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个书法家的。” 等等,这些激励性的语言对老师来说没什么,但对学生来说,却是极高的奖赏。

第五个变化是在课堂的教学方式及活动方式上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来丰富课堂教学。过去教师独占讲台,过于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而现在,教师走下讲台与学生融为一体,成为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从而使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起来,课堂气氛热烈起来。例如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分角色饰演课文中的情景,可以让学生互相提问,也可以学生向老师提问,有时学生还让听课的领导和老师参与到他们的节目中,等等。于是学生们在轻松、愉快、和谐、平等的气氛中学到了新的知识。不仅如此,教师还充分利用家庭教育的力量,与家庭结合,形成教育的合力。如二十二中的顾巧玲老师在处理《羚羊木雕》这一课时,大胆采用新的教学模式,请家长走进课堂,充

分发挥学生的能力,自己则充当节目主持人,采用实话实说的方式,让家长和学生分别根据文中的内容,调动亲身体验,诉说真情。课堂上家长、师生平等互动,情绪饱满,兴致盎然。并且在教学过程中,顾老师总是用平等商讨的语气与学生沟通交流,使在场的家长受到了很深的启发。相信通过这节课,家长在以后的家庭教育中也会采用平等的方式与自己的孩子进行交流与沟通。再例如在处理《散步》这一课时,老师借鉴别人的经验,在预习中布置了一道作业题让家长完成,题目设计如下:尊敬的家长,您好。为使教学效果更佳,我真诚邀请您加入到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来。请您在饭后品茶的时候,读一读这篇课文,并写下您真挚的见解与感受。中年人读这篇文章最能引起共鸣。在完成了教学环节之后,老师在课堂上读了家长的作品,这个环节非常成功,成了课堂上的一个高潮。通过家长的参与,拓宽了合作学习的领域,并达到了家长、学生、老师三者之间的有效沟通,使这篇文章的学习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第二,课外语文作业以及语文活动发生了变化

变化之一就是学生在课外的语文作业不再仅仅是抄抄写写,而是教师鼓励学生多阅读,多背诵,写读书笔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毕业后的教育主要是自我教育。只有当一个人在上学时代里就爱上书籍,学会从书籍里认识周围世界和认识自己的时候,他在毕业后的自我教育才有可能。”曾详芹说过:“语文能力‘读’占鳌头。阅读教学是语文教育的中心。”可见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只有阅读能力提高了,才真正提高了语文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学会读书,重视对阅读的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精读、略读、快读三大技能。而日常的课堂教学主要是对教材中课文的精读,这些阅读量是非常有限的。于是教师在课堂上的精读之后,让学生在课外时间进行大量的阅读。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后面,教材编者推荐了冰心的《繁星》、《春水》,《爱的教育》、《伊索寓言》三本名著以供学生进行阅读。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外,将此书推荐给学生及家长,由学生自己进行三人小组的自由结合,每人一本,三人结合进行交换阅读。在学期开始之初,让每位学生列出阅读计划,并对学生的阅读做出具体要求,要求每人每周最少交两篇阅读笔记,写下自己在阅读中对文章的理解与感受,也可以摘抄优美的句子加以欣赏,还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教师则根据

学生的阅读情况及笔记情况加以指导。像侯寨一中语文教研组全体老师在副校长罗木林的带领下,一起收集资料共同编写了《阅读》,书中的内容按照故事类、科普类、现代诗歌类、散文类等题材分别选编优秀的文章,既有陶冶情操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的文章,例如《伊索寓言》选文、毕淑敏的《孩子,我为什么打你》等;也有感悟人生、感悟时间的,例如朱自清的《匆匆》等;还有对自然对宇宙的认识的,例如《月球是怎样形成的》、《植物也有喜怒哀乐》等等。这些文章,是教材内容的进一步延伸,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更加扩大了学生阅读的视野。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前面也如教材一样写了“写在前面”这样一段话。在后面还附上了《阅读方法荟萃》,用来指导学生进行阅读。除此之外,教师还给学生推荐一些优秀作品及优秀杂志,学生在完成以上阅读要求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阅读材料。在每周开设的阅读课上,学生可以自由阅读,教师可以把优美的文章范读给大家,学生也可以把自己读到的好文章介绍给其他同学,达到共同欣赏的目的。一学期下来,学生的读书笔记积了厚厚一叠,摘抄了大量的优美文章,而且有些同学对文章的见解评价非常独特,显示出他们自身的可贵的思想火花。比如二十二中的孙亚楠老师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有的学生积累下来竟达到了近十万字。这不仅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面,扩大了视野,而且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做到了“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做到了“四到”,即“眼到、嘴到、手到、心到”。同时广泛的阅读也为学生的写作积累了大量的素材,提高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不仅指导学生阅读,写读书笔记,同时也下大力气指导学生进行钢笔书法的练习。我们常说“文如其人”,“字如其人”,对于学生来说,写好钢笔字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作业及试卷卷面的整洁,更重要的是修身养性,代表了一个人的形象问题。因此我区各学校的老师根据本校的不同情况,因人而异,指导学生进行书法练习。并且以半个月或一个月为阶段,将学生前后的作业放在一起加以比较,使学生看到自己在练字上的进步,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练字的兴趣。有的学校如二十二中、侯寨一中等学校,不仅仅指导学生练习钢笔书法,而且每周专门开设一节书法课,进行毛笔书法的练习。要想通过这一节课来提高学生的毛笔字,显然是不可能的。但是它却让学生感受到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毛笔书法的魅力,激发起他们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6

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练习的热情。这每周一节的书法课,以及上面所提到的文学阅读课,成了很受学生欢迎的课,每一节他们都是兴致盎然。

第三,在学生的日常学习评价及期末成绩评价上进行探索改革

在学生日常作业的评价上,每位教师都从易于被学生接受,易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取心出发,努力挖掘新的评价方式。例如一位教师有感于传统的作业评价中甲、乙、丙、丁,优、良、中、差的等级过于呆板,于是便改变评价方法,将简笔画运用到了评价中。对于优秀的作业,她在学生的作业下面画了一张灿烂的笑脸;对于普通的作业,就画了一张面无表情的脸;对于不合格的作业,则画上了一张苦瓜脸;而对于最差的作业,则不仅仅是画上了一张苦瓜脸,还在上面加上了几滴眼泪,表示对他的同情,并提醒其改正。以前作业本发下来以后,同学们翻开作业看一眼自己的等级,便面无表情地将作业扔到了一边,更有同学甚至连看都不看一眼便放到了桌斗里。这样一改评价方式,再看学生,则不再是一脸的漠然了,大家都争着互相看对方的作业画了一张什么样的面孔。得到笑脸的同学在同学们的羡慕声中是满面的兴奋,而得到苦瓜脸的同学则是一脸的惆怅,有的是不服气,自言自语说下次一定要得到一张笑脸。果真,通过努力,在下次的作业中,他就得到了灿烂的笑脸。如此一来,学生奋发向上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可爱的学生为了得到一张笑脸,作业写得非常认真非常仔细。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在学生的作业本上就很少看到有苦瓜脸了。

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方式的变化,带来了整个语文学习的变化。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了乐趣,学习兴趣提高了,尤其表现在合作学习时,学生讨论发言的气氛比较热烈,既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又解决了疑难问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得到了提高。在语文科目的期末成绩评价上,我们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期末不再是由一张试卷定成绩,而是将学生学习的过程也作为了成绩评定的标准。每个学校根据本校教学过程中的不同情况,将语文学习的日常行为按照不同的比例纳入到期末成绩中。例如二十二中语文教师设计了有针对性的过程评价表,对学生进行较为全面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在日常评价中,设置了语文“五卡”制,既写字卡(针对书法)、背诵卡(课内外的诗词背诵)、阅读卡(记录课外读书笔记的篇数)、积累卡(积累的名人名言,优美词语等,由班委打分)、表达卡(课前三分钟

的讲故事、即兴演讲、口头小作文等)。在以上评价的基础上,把本学期的综合评价分数按照背诵5﹪、默写5﹪、朗读5﹪、单元测试(综合测试)10﹪、书写练习(每周规定页数)5﹪、读书笔记10﹪、综合实践活动10﹪、期末统考成绩50﹪折合后填写在中学生手册和学籍表上,作为学生本学期的学习成绩。这样的成绩既注重了学生语文基础知识技能的考察,又注重了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考察,从而改变了以前的仅由试卷分数定成绩的局面,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参与语文活动的积极性。值得一提的是,二十二中的语文教师在孙天章老师的指导下,早在课改前几年,已经在期末评价这方面开始了改革实验,将学生的日常朗读、背诵、写字纳入到了期末评价中。当时有很多老师不理解,因为学校、社会、家长评价教师,包括升学考试,都是以一张试卷来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的,即使现在也有很多老师有这方面的矛盾心理。如今看来,这些担心是完全多余的。随着课改的深入,评价改革也开始展开,以后的升学考试制度也必然会随之课改进行大的改革。因此可以说晚改不如早改,改得越早,向前迈进的步伐也就越大。

第四,在实验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本地本校实际情况开设语文校本课程。

语文校本课程是在语文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本地本校实际情况而编写的课程。比如我们地处中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河南,是我国光辉灿烂文化的发祥地。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中原大地人杰地灵,英才辈出。仅从文学来说,就有老子、庄子、韩非子、李斯、贾谊、张衡、蔡文姬、范晔、杜甫、白居易、韩愈、刘禹锡、李贺、李商隐、范仲淹、陆游等几十位著名文学家、诗人,或生于河南,或长眠豫土,他们的遗迹遍布中原大地。他们的作品,是中华子孙璀璨的文化明珠,更是河南儿女的骄傲。因此有的学校在教材基础上,又开设了《中原古代诗词鉴赏》,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选编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河南籍文学家的代表作品,让学生通过对它的阅读,从一个侧面了解河南的传统文化,领略中原文化的悠久与浩瀚,从而提高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更加热爱祖国,热爱河南,为中华的腾飞和河南的振兴而努力,同时开拓视野,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观,提高语文能力和文学素养。比如杜甫、白居易,分别出生于河南的巩义、新郑,作为他们的家乡人,学习

他们的一些较容易的诗歌,像杜甫的《春夜喜雨》、《春望》,白居易的《忆江南》、《观刈麦》等,之后让学生查找有关的资料,进一步了解他们的生平经历、思想观念,以及其他的作品等。另外像侯寨乡中学,根据本地大量种植樱桃、葡萄,并举办樱桃节、葡萄节等地方特色,和生物学科的有关老师一起编写了《侯寨乡常见种子植物分类》,在介绍植物的同时,又介绍了举办樱桃节、葡萄节等活动的文化意义,融进了地方特色,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第五,提倡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反思,并加强合作交流

新课程的实施需要反思精神。在学习中反思,在实践中反思,在交流中反思,以达到在反思中不断提高的目的。在教学中,我们提倡教师写教学日记、教学案例、教学小结,在备课中提倡教师写教学反馈,在不断的实践、反思、再实践中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同时,不定时组织课改课堂教学的观摩研讨活动、课改实验教师座谈会、课改经验交流会,提问题、摆困难、谈感受、讲经验,互相启发,互相促进。如二十二中教务处给每位教师发了一个课改实验专用记录本,要求每位实验教师及时记录自己在教学中的感受,并在每周三下午进行一次座谈会,互相交流自己在教学中取得的好的经验以及遇到的问题,每次校领导都要亲自参会并进行指导,及时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另外,为了更好地促进课改教师之间的交流,认真组织课改教师举行说课活动以及公开课观摩研讨活动。首先是区里在经过层层选拔后,由22中孙亚楠老师和齐礼闫一中刘妍老师面向全区语文教师作了课改实验研讨公开课,然后各学区、各学校也都开展了一人一节课的展示课活动,加强教师间的研讨交流,达到了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

新课改给语文课堂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语文教学成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新局面。我区在课改的探索中,有一些改革方法取得了成功,但也存在着很多的失误。在此我想和各位老师一起探讨,以促进以后的教学。

第一是仍然有一些教师穿新鞋走老路,虽然参加了新课改,但由于受过去的“教学大纲”的影响,仍只注重学科知识的教学而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因此在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上,仍然需要下很大的功夫。对教师的9

指导,不仅仅是在教材教法上,更重要的是在观念更新上的指导。

第二,课堂讨论可以说是课改后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最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但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有些教师在运用课堂讨论这一种形式时,却不知道该如何把握尺度,以致出现了一种现象,表面上学生争论的是热火朝天,但实际上有些同学是跟在别人后面人云亦云,更甚至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谈论的话题根本就和该课无关,结果就造成了课堂上的混乱局面,并没有取得课堂讨论的真正效果,学生虽然“活”了,但是也“乱”了。因此,教师如何让课堂教学“活”而不乱、“活”而有序,仍然是我们以及一部分老师需要努力探索的问题。

第三是还有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也真正体现了课改的新理念,但在整体上却呈现出一种“浅、淡”的倾向,对教材重难点的把握不够,使教学失之于肤浅。而且有些教师也走向另一个极端,不再注重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把握。课程改革是为了改变过去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不是不注重知识传授。在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纬度中,知识能力仍然是放在第一位的。因此,应让教师充分认识到,新课改并不是要淡化知识教学,而恰恰是为了能更好地促进知识教学和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中养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四是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上还需要进一步挖掘,从而将本地区的教育资源充分利用。我区去年在语文课程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上相对于其他科目来说,比较薄弱。现在有些还只是处于探索阶段,以后需要进一步努力。

总之,新的课改给语文课堂带来了一片艳阳天,学生在课堂上,可以使自己的思想在想象的空间任意驰骋,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语文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逐渐提高,并真正焕发了它原有的鲜活的生命力。我区在这短短的一学年里紧紧围绕着课改的新理念在各方面进行了探索,但“路漫漫其修远兮”,要使课改的新理念真正的深入到每一位教师、学生、家长的心中,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由放飞心灵、陶冶情操的场所,还需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要彻底改变过去的观念,洗净脑子,接受新的理念。现在全市已全面推行课程改革,我们将和各位同仁一起,为推动课改的顺利实施而努力,共创素质教育的美好明天。

10.学校课改实验工作总结2 篇十

2006-06-27 08:53, 罗刚朝, 13534 字, 0/663, 原创 | 引用

经过四年来的课改实验,我们感到:老师们的教育理念在发生变化,教育教学评价在发生变化,教师“教”的行为在变化,学生“学”的方式也在变化。现把我校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总结如下:

学校课改实验工作总结 教科室

新课程洋溢着时代的气息,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令人耳目一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改革课程管理体制和考试评价制度等方面,都取得突破性进展。几年来,课程改革实验给我校的教育事业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我校的教育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课堂教学面貌焕然一新。扎实的培训、考察学习,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了新课程;优秀观摩课展示、论文评比、专题研讨,为我们搭建了交流的平台;成长记录、教学反思,引导教师走上一条研究之路。课改实验,带动了教科研工作的开展,使我校教师具有了研究意识,养成了课后反思的习惯,不仅重视授课前的设计,而且重视课后的总结和反思。研究方式的改变带动了我们工作方式的改变,走出封闭的教室,打破学科壁垒,与其他学科教师相互沟通学习,共同研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教师之间更加紧密地合作。

经过四年来的课改实验,我们感到:老师们的教育理念在发生变化,教育教学评价在发生变化,教师“教”的行为在变化,学生“学”的方式也在变化。现把我校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强化制度管理。

开展课程改革实验,首先要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增强课改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在转变教育观念上下功夫,取得实效。课改之初,我们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各学科的《课程标准》,明确了“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课程改革核心的观念。结合学校工作实际,确立了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学习观,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渗透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之中。并结合实际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讨论,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决定》和《纲要》上来。定期召开家长会、学生座谈会,有计划地、不断地向社会、家长宣传,使其理解、参与并支持学校的课改工作。为加强领导和组织协调,强化课程改革管理,学校成立了相应的各种组织。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教学校长任副组长的课改领导小组。课程改革实施组由教学校长任组长,主任为副组长,成员是课改年级所有任课教师。教学校长、教科室主任、教导主任、骨干教师、年级组长成立了课程改革培训组。做到组织机构健全,人员结构合理,并且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在挑选课改年级任课教师上,学校也是谨慎行事,选派的是工作热情高、有教研和科研能力、肯于吃苦、敢于创新、有奉献精神的各级骨干教师为实验教师。为保证课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学校还健全了各项制度。首先制定了例会制度,除了在组内及时交流外,我们每月还安排课改年级的交流活动,监督新课程实施情况,解决存在的问题。同时,学校还制定了实施新课程学习制度、奖惩制度。明确规定了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有突出成绩的给予奖励,对违反各项制度的,视情节给予不同程度的处罚。在完善组织机构、健全各项制度的基础上,又组织教师学习《决定》、《纲要》,熟悉新课程的内容框架,明确改革的目标,制定出本校的《新课程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二、立足校本,潜心实验,落实课改精神。

师资培训工作是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成败的关键。我校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将课程改革的内容纳入到教师继续教育的核心内容。使全校教师尽快了解并认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及基本理念,充分认识并掌握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功能、结构、内容及评价等重大变革,改进传统的教学行为,增强课程改革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主人翁的心态投入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

1、加强通识培训,做好师资准备。课程改革,“成也教师,败也教师。”我校的新课程师资培训以“校本培训”、“研训一体”的组织模式为主,在“自修——反思”培训方式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亲验式、强调案例分析、强调参与——分享、强调合作交流,使教师在“做中学”,在教学实践中领悟。在课改初期,学校派出领导、骨干教师、一年级教师参加了上级组织的新课程培训。开学后,学校就利用业务学习时间加强培训,由教学校长主持讲座、辅导,学习新课程的指导思想、教育观念以及相关的政策措施,各学科的课程标准、解读等,使教师深入了解各学科改革的突破点,对教学的实施建议等,引导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深入地讨论,全身心参与到培训中来,推动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质量和效益的不断提高。

聘请有关教研部门的专业理论研究教师和学科专家,做专题讲座,与教师对话交流,提升研训规格,我们多次请宁煤第一教育中心教研室主任高士文以及石嘴山市教研室主任李元功、王少元和支爱玲、马秀珍等老师来我校讲座,和老师们互动交流。高仕文主任先后为教师们做了“如何开展校本课程研究”专题讲座,李元功主任为教师做了“如何写教学案例”专题讲座,李主任举了很多鲜活的案例,如《圆锥的体积》、《分数的认识》,给老师留下了回味无穷的联想,使老师们基本掌握了行动研究、个案研究的方法。支爱玲老师多次来我校,引导教师在课堂上怎样让学生自主建构数学知识作以指导,起到点石化金的作用。并于2004年5月20日到我校查看课题研究记录资料,于课题组成员、参研教师进行了一次深层次的对话,用科学的理论和经验指导教师进行课题研究,提高了我校教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充分发挥教研组这个教学研究、教学培训的主阵地作用,通过教研活动时间,利用学校的文本资料,音像资料,有计划、有针对性的组织教师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以提升教师知识水平,我们先后组织学习了《多元智能理论与建构主义理论》《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新课程教学设计》等著作,对教师进行了课题研究方法的培训,开展了课题研究讲座《如何创设学习情境》、《学习方式的转变靠什么》等,为课题的研究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教师的集中学习时间有限,最主要的还是靠教师自学。每位教师都订购了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新课程师资培训资源包》。根据所学内容,对重点章节,教师都要做好学习笔记,要求保质保量,学校定期检查。对重点内容,学校还通过试卷的形式,检测教师的学习情况。对教师的心得、案例分析、教学反思、论文等成果,我们编纂成册,作为学校新课程师资培训的校本教材。

建立“校本教研”制度,促进专业发展。⑴是在开展课堂教学研究和课程改革的行动中,建立“校本教研”制度,努力把学校改造成为学习型组织;⑵确立教师专业化发展目标,让年青教师根据专业等级目标确定自己达到的标准和时间;⑶加大对骨干教师的使用力度,加快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育理论修养。

通过学习,我们感到,教师们的各项业务作业不再是应付了事,而是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的行为、决策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在不断改进教育教学行为的过程中,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提升到新的高度。学校有目的组织教师外出学习、观摩、培训,增长见识,开阔视野。组织全校教师去灵武课改实验区听课学习,安排部分教师到银川,内蒙的乌海,北京,大连和成都去学习接受最新的课程理念指导学校的教学工作。要求教师利用网络,围绕自身的问题,搜索、查询文献资料,积累有效信息,倡导同伴互助,相互学习,相互切磋的学习方式,鼓励教师与骨干教师,校内名师结对子,实现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研究,在实践学习和研究中不断提升,形成学校校本研究的风格,同时加强对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培训的安排,学校教科室及时按照上级学习的要求对教师进行三级培训,多年来我校的继续教育培训率,及格率均达到100%。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课程改革中最前卫的教学组织,教育思想,以更新教师观念,使教师教学行为转变到走适应二十一世纪学生要求上来

为了推进课改工作的扎实进行,加大课改的宣传力度,积累信息材料,教师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制作了《教师成长集》,设计了“走进新课程”、“探索园地”、“教学设计”、“教师论坛”、“案例与反思”等栏目,每位教师写的都是自己的实例,并把课改方面的信息采编过来。在互相借阅、学习,取长补短中,共同进步,使课改工作越来越明朗。为普及计算机的应用技术,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为新课程的实施提供必备的课程资源,学校购置了现代化教育媒体,我校还多次利用校本学习时间,组织全校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由两位微机教师分别辅导。现在,全校教师都能自制课件,40岁以下青年教师都学会了动画制作技术。每学期学校要求教师至少在多媒体教室上一节课,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到目前为止,除几名教师外,我校大部分教师都已取得了计算机各级合格证书,参加了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2005年十一月我校教科室在中国教育网上建立了“成长历程

小学天地”的博客,发表教师的随笔、教学案例、反思、论文和学校的计划、总结等,短短数月时间就有一万六千多人次访问浏览,扩大了我校的影响。

2、强化教研培训,确保实验效果。

课程改革能否成功,关键是教师,最终看教学。我们加强了课堂教学质量工程的落实工作,坚持“五项标准”认真进行教学研讨,落实课改精神,向课堂要质量。学校的全体领导重点深入到课改年级,组织并参加集体备课。备课时,共同研究教学目标的三维统一,确定教学重、难点,研讨教学方式等。教师们各抒已见,在意见和想法不同时,大家再分析,试想哪种方法更好,最后找出适合自己、适合本班学生的最佳方法。对于一年级教师,领导跟踪指导做到了经常化,点滴细节都进行指导。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实施新课程,对一年级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兴趣是每位教师应考虑的首要问题。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引导学生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的学习品质,将这一目标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

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方式,尤其是一年级的教材,设计了大量的情境图,教师在课上的创设情境就显得尤为重要。做为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学习

情境,设计富有情趣的教学活动,鼓励每个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童话、故事、卡通等形式,丰富学生的感性积累。领导重点听一年级课,而且教者互相听课,下午放学后就研讨,找毛病,说建议,领导、骨干教师示范、重新设计,就这样,一点一点地,教者就能很自然地创设情境,运用起来得心应手,尤其是很枯燥的拼音教学,也变得有趣而生动了。在学习方式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不仅参与学,也参与教,还参与课程的创生,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观念,它 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能够激发创造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有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增进认识和理解,促使学生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推动学生互动,提高学生参与水平,解决复杂问题,并促进差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对于差生更有价值。起初,对于一年级的学生实行小组合作学习,我们都有些抱怀疑的态度,怕出现“热热闹闹走过场”的现象,使优生更优,差生更差。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感觉效果非常好,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能突破教师教授、学生自学的一些局限,学习方式、学习方法不尽相同,而且有分工,有合作,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小组长还特别负责任,对本组差生从不放过,挖掘了他们的潜能,这样全班同学的学习水平都能稳步提高。

课堂上我们努力让学生感受到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让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努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所以在课堂上学生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组间交流,或挑战权威。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比如,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学习方式还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在学习中让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使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实现互动式、交流式的合作学习,课堂中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在探究性学习中,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教室中再没有阴暗冰冷的“死角”,课堂上充满着流动的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学生思维活跃,闪光点频频,他们已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一节课40分钟,往往觉得太短了,下课后还围着教师讨论问题。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还注意解放学生的头脑、手脚,开放课堂、教材,教学向课外延伸,向社会延伸,向各传媒、电子网络延伸,使之与社会发展、知识巨增相适应。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要求教师互相听课,尤其是新一任领导班子成立后开展的组内研究课,同学科教师听完当天就进行评议、研讨。评出优点,鼓励教师充满自信,继续发扬;议出不足,使教者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马上就改进,研讨出更好的方法。这样一天改一点,提高一步。我们的教研记录本上,记载了一页又一页,仿佛那是教者成长的脚印。到现在为止,教师教学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现在他们都充满自信,要使尽浑身解数,把学习新教材的学生教个明白、教得灵活。使学生学得痛快,真正得到发展。在教学上,我们要求教师记反思和写案例。这种反思不再是以前的那种只流于形式的课后记。要求教者及时、认真回想整节课上成功的关键所在,作为以后同类课型的借鉴;记学生中好的思维方法,用于再教时启迪学生的思维;反思教学中的明显不足,认真总结,确定弥补的有效途径;反思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典型错例,用于以错为戒,以错促思,增强再教时的针对性,提高教学效率。这样的课后反思,教者们先是觉得有些麻烦,经过一段时间后,认识到反思的作用非同寻常,便很积极地进行反思,使自己不断进步,教学能力再登一个台阶。

3、重视科学研究,以课题牵动课改。课程实验是一个改革创新的过程。我们坚持以科研为先导,以科学研究的态度认识和解决在实验中遇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我校的自治区级课题是《小学生在多元互动中自主建构数学知识的研究》,教科室的《小学生成长记录袋的研究》课题,以及教师个人的校本研究课题。通过对学生的调查问卷,以及教师论坛,掌握了原始材料,有的放矢,加强过程管理,注重研究实效。本学期根据各年级的实际,我们在对教师进行培训的基础上,要求以年级组为单位实施课题研究,我们的原则是从实际出发,坚持课题牵动,以研促教,以研促改,研改教一体,形成人人有课题,人人都参与的教科研氛围,促进课程改革健康有序地发展。

4、完善评价体系,发挥评价功能。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是课改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学生的评价,我们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通过教师评价、自我评价、互相评价等多种形式的评价,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对待学生侧重赏识性的评价,找寻学生的闪光之处,优势所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对学生的评价中,课改年级各班还为每位学生建立了成长记录袋,记录袋里已经装有学生基本情况记录表,从思维特点、态度与习惯、知识与技能三方面记录学生的基本情况。还装有学生最满意的拼音、口算、绘画、朗读等一些作品,学生的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家长评价、教师评价等,学生、家长定期浏览。通过这些材料,反映学生某方面的进步、成就及其问题,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反省的能力。对教师评价的目的不仅在于确认教师是否“达标”,重要的是帮助教师改革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要发挥评价的正确导向,使评价有利于促进教师转变教育教学思想,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课程改革,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校结合实际,通过认真组织的研究“工程”评价标准,⑴先后编制了“二期”质量工程教师等级评价表,随堂听课课堂教学评价表以及“二期”质量工程达标等级统计表,教研人员对“评价标准”进行解读,使教师的教学以评价标准为依据,达到转变教学行为,关注学生学习活动过程的目的。⑵是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以自学为主,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和家长评价为辅,突出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的反思,使评价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形成宽松、民主、开放的评价氛围。⑶对新调入我校“一期”工程未取得达标证书的教师进行评定,对已达标的教师进行复评,上学期学校在自愿申请的原则下对37人进行了复评,均达到了“标准”要求。⑷利用教研活动对穿新鞋走老路的教师的课,进行诊断、研究,帮助他们转变观念,提高教学质量。⑸创新评价,我校在实践中,以学生的发展为准,进行了语文评价改革,先后制定了“新课程学生发展性评价方案”、“语文学科评价表”、“口语交际评价表”、“朗读、背诵评价表”和“识字和写字评价表”,并在自治区进行了成果展示、交流。

在对教师一节课的评价上,更多的关注的是教学的组织形式、课堂环境、学习方式、三维目标的达成情况等,而不是凭借学生的一纸试卷评价教师。

三、开展课改实验、走进新课改

课改实验四年多来,我们真切地感到新课改的春风已吹进了校园,吹进了课堂。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数学教学采取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实验教学法。特别是在练习的环节上,我们采取了“兵练兵”的训练方法,好带差,学生之间互相训练,在三年级中开展了写数学日记活动,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学习成绩明显提高。作文采取了尝试“三步”教学法,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动手写作要学习的课文内容,然后进入课文的学习(带着自己碰到的问题),最后可模仿借鉴所学课文内容修改自己的习作。同时增加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绘画文学》的开发与学习,丰富了语文的知识。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英语课教学,为了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我们每周四利用广播在早晨进行全校性的语感教育,安排英语教师走入早读课堂进行口语训练,在今年举办的“希望之星”英语大赛上我校80%多的参赛选手进入了市上的复赛。其他学科,根据学科特点,采取自主、合作、交流、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谁走进学校都会感到,领导研究课改、教师谈论课改、学生参与课改、家长支持课改的浓厚氛围。传统的教师泛泛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已被生动活泼的讨论式,合作学习的方式所代替,教师的关注由单一的学习效果转为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具体做法是:

1、确立一个思想,即“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做准备”的思想。学生的发展,我们主要强调应该是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应该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重智力轻其他;应该是个性发展而不是同一模式,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限于当前的发展,教师的每节课必须从这点做起,这是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2、落实两个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当一个人他要把想到的事情准备付诸行动时,他才有动力,有激情,而当他想到的事情准备付诸行动时,那就激活他创新,所以在课改中我们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去想,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去做。我校教师能走出课堂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观察秋天的景色,冬天的雪景、带领学生亲自放风筝、安排社会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以眼观之、以耳闻之、以鼻嗅之、以身触之、更要以心思之,产生联想,增加学生的社会体验。数学课,老师在教学《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时,把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棱柱、三棱锥等实物摆到学生面前,让学生观察它们的特点,总结出概念,再让学生到前面闭上眼睛用手摸之,通过感觉说出是哪一种立方体,最后让学生不看实物画出立方体,再组合成美丽的图案。这样学生对这节课的知识掌握就非常好了。

3、进行三个转变(1)、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个性发展的引导者、思想品德的塑造者。(2)、学生地位的转变,学生由知识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3)、教学手段的转变,由一支粉笔、一本教材转变为学生利用学习工具自己学习,多媒体教学走入新课堂。

4、采取四种方法(1)、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助于挖掘他们的自身的潜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教学中我们的老师不断总结经验,做到以美引趣、以奇诱趣、设疑激趣、以动唤趣、练中增趣,从不同角度,多层次去思考、去学习。随着课改的深入,学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全面发展,在获得知识、增加技能的同时,思维活跃了,学习兴趣浓了,学习信心增加了,情感态度、健康个性、创造精神、实践能力、道德情操、人生价值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2)、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自主性。

在教学中每位教师都要知道“授之以鱼,只借一餐,教人以渔终生受益”的道理,要研究学法,加强学法指导,要从以教为中心转移到以学为中心,教会学生会学习、会求知,这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基础。(3)、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开发创造力,培养创造型人才,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需要,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都有好奇心喜欢提出各种问题,只要我们教师注意尊重他们的个性,研究他们的心理需求鼓励他们想象,创新的潜能就能被开发出来。由于我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发展能力,2004年在韩国多国中小学生机器人大赛中我校学生在多个级别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荣获小学组第一名,为学校赢得了荣誉。(4)、面向全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我校由于规模较大,学生数多,特别是近几年外来人口转入我校的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针对这种状况,我们要求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教学中教师们要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多参与、勤动手、合作交流,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从思想上引导,方法上指导,知识上辅导,对学习有余的学生,给他们创造条件,让他们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例如在作业设计上教师就设计了“作业超市”,不同水平的学生自己根据自己的水平、能力选择不同的作业,这样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5、制订五种评价办法。(1)、注意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对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由过去重结果轻过程转为结果过程并重。建立“小学生成长记录袋”,在学生之间进行评比交流,家长和学校进行评估,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带领学生以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体现新课改的精神。例如我校从上学期开展的年级组评价课活动,采用当面评价,各学科教师都参与,家长参与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很受学生和家长的好评。(2)、把评课的重心放在关注学生发展上。

课上的好坏由过去只听教师讲,忽视学生的发展,转为注重学生的发展,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价值观的形成,创新精神的培养。(3)、注重开放性评价

学校定期召开学生家长座谈会,教学开放日,倾听社会各界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意见评价。(4)、提倡自我评价,学期结束要求每位教师对自己工作、表现做出书面形式的评价,自我反思、自我教育、激发他们自我完善、自我提高。(5)、领导评价:根据每位教师学期的工作,表现过程、考核结果、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促进他们发展。面对新教材的新内容、新要求,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看到自己存在的缺漏和差距,在吃透课程标准,精研教材的同时,花大力气,下大功夫,深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把握专业领域发展的前沿动态,及时吸收专业推出的新成果;与此同时,一方面还进一步学习掌握相关学科的新知识,借鉴教育同行在教学中总结出来的新经验,另一方面还要加强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以此从全方位、多角度来使自己的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性知识不断充实,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以形成能适应新教材教学要求的过硬的业务功底。

四、多渠道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开发、设立校本课程。

备课时,我们鼓励教师有效地利用各种书刊文献资料,学校为教师提供大量的教辅用书,学校的图书馆全天为教师开放,每周为各班学生开放一次。教学所需电教设备,也基本齐全,实现了资源共享。校园网、电子备课室的建立,为每位教师提供了最快捷的方式查找资料,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令孩子们感到新奇、有趣,令家长们感到满意、放心。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是把理论上属于课程资源的资源要素发掘出来,真正为学校教育服务。但一提到资源、开发,往往会感到与教师很遥远,可望而不可及,那是专家的事。我们通过学习,对课程资源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认识到课程资源包括的范围很广,包括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学生工具书、学具、课件、标本、照片、图片、网络资源等,只要充分地挖掘和利用,就能够优化课堂教学,取得很好的效果。不但是课改年级,其他年级我们也都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发挥其潜力。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课程管理的组成部分,我校根据本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2004年自行编写了《绘画文学》这套校本教程。该教材共六册,适应于全校各阶段学生,本书注重把学生从各学科学来的理论和学生所面临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使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各学科知识和生活实际。充分体现了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综合素质的要求,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尽最大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课堂教学从教学延伸到家庭、社会,体现课前、课上、课后、学校内外连续完整的活动过程,不但给学生的学习、思考留下很大的空间,也给教师的探索操作带来一定的灵活性。从日常的养成教育到美的熏陶,从自然风景到人文景观,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在各个方面得到发展,启发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反思和整理,提升真实自我,启迪智慧,丰富道德情感,升华文学、绘画修养。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采取分段试验,边完善边修改,探索教学思路,广泛征集班主任、学生对实施情况的意见和反馈以确保课程不流于形式真正受到学生欢迎,为发展他们的个性起到积极的作用。经过近一年的试点,教材逐步得到改进,并完善了校本课的评价标准,实施纲要,2005年3月正式试行,编入课表,正式在课堂教学中贯彻。一年多来,学生、老师收益非浅,成功作品300多幅,艺术节上组织全校学生进行观看,受到了各级领导、家长、社会的好评,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开设《绘画文学》的同时,我校还确定2004年的四年级(现在的六年级)为实验年级,开设了以“书法”、“形体”、“编织”等辅助的校本实验课进行实施,其中的花卉种植、编织、朗读与欣赏、变废为宝、少儿形体健美等教学内容,既涉及学校、家庭、自然、社会各个领域,又与学生的学习生活需求息息相关;学校打破班级界限,根据学生的喜好编班上课,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参与的热情空前高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校本课程点燃了学生心中炽热的火花,促进了学生个性全面发展,挖掘了创新潜能,实践能力得到普遍提高,自课程开设以来,学生的动手操作成果达100多件。我们为全校每班都设立一节读书课,以丰富学生知识,开阔视野,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读书量。根据学校特色,我们在全校还成立了艺术类,学科类,器乐,乒乓球,篮球,足球等兴趣班,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潜能,受到学生和家长的好评。我们感到,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对于教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大有裨益。经过四年的实验,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在自治区教育厅组织的检查活动中,我校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受到了领导的好评,被评为“质量工程”先进单位。青年教师王秀珍和吕英杰的录象课先后获得全国大奖,艾影老师获得市级教改能手称号并代表我市在全区数学优质课评比中荣获二等奖,蔡永霞老师的课被自治区教研室刻录成光盘成为教师培训教材。体育教师赵建彬多次在全区和石嘴山市做观摩示范课,以其灵活、开放的教学方式赢得了各级领导、老师和学生们的好评。几年来我校教师先后在《宁夏教育》上发表论文4篇,在《宁夏教科研》上发表论文5篇,《大武口教育通讯》上发表3篇,获得国家级,省市级论文评比奖励名次上百篇,去年我校美术和音乐教师在市技能大赛上均获得第一名,荣获自治区音乐和美术“十佳教师”的称号。赵建斌老师成为自治区骨干教师,雍翠琴等六名教师成为自治区骨干教师培养对象,邸彦秀等四名教师成为市级骨干教师。由于学校课改工作开展的扎实有效,2003年银川教育局组织银川几所学校到我校听课、参观,大武口地区多所学校先后到我校参观学习。扩大了十六小学在本地区的影响。

五、新课程给我们带来的思考

1、教师的教育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教师认识到教材只是教学的载体,教师不再是只受教材的框框限制,而是千方百计地利用教材启发拓展。课堂教学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能把平时积累的知识有机地融进课堂,重视研究性学习。

2、教师意识到课改形势逼人,教师自身知识水平,业务能力的提高,掌握必要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等已迫在眉睫。

所以教师的自我学习提高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教师们都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在职进修,业务培训或加强教师基本功的自我训练。教师们能积极地开动脑筋,进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如自制课件,集体备课等,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探索、研究热情。

3、课堂教学氛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更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教师从重知识的掌握转变到更注重学习方法、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

4、学校、教师们更注重了通过开展校内外、课内外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来获得知识,培养能力。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

5、强调在课堂教学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在系统教材体系下落实“双基”的主导性作用。

六、几点体会

1、教师培训是关键。教师的才能和智慧决定着课改的质量和深度;

2、教育理念是基础。教师的观念决定着课改的方向和性质;

3、方法改革是重点。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学定教。

4、评价改革是动力。评价不是为了排队,而是为了促进发展。

七、存在的问题与困惑

1、学生的思维发展了,表现欲强了,但学习不扎实,跳跃性大。在学生个性得到发展的同时需要进一步夯实双基教学。

2、教育的起点是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教育的终点是让孩子各尽其能,但学生中两级分化严重。

3、存在课堂教学形式化倾向。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流于形式。小组合作学习有一定的难度,制约了师生交流互动。

4、如何缩小由于新课程的开放性和弹性而造成的教师之间的差异?如何加强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人格、专业才能的专业化发展?

上一篇:旅游景区传播形象策略下一篇:2、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健康教育宣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