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10篇)
1.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 篇一
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之路
许达哲
2015年7月7日
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国防科工局党组书记、局长许达哲在《求是》2015年第13期发表了题为《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之路》的署名文章。全文如下:
党的十八大作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坚持富国与强军相统一”的战略部署。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把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作为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三大任务之一,把健全国防工业体系作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要内容。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强调,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我们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是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强国必须强国防,强军必须强军工,推进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对于实现强国梦强军梦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深刻认识军民融合发展国家战略的丰富内涵
总书记指出,军民融合发展作为一项国家战略,关乎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既是兴国之举,又是强军之策。当前,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与新军事革命交错推进,海洋、太空、网络空间等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各主要国家展开的科技和军事竞争,实质是对国家安全和发展主导权的争夺,背后是发展理念之间的交锋,是国防科技工业实力乃至整个国家工业基础能力的博弈。实现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将获得更大的支撑力,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将拥有更强的牵引力。
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实质是要更好地统筹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过去提军民结合,现在提军民融合,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反应”,就是要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将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使二者资源共享、协调发展、平衡发展、兼容发展,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和充分利用,达到经济建设国防效益最大化和国防建设经济效益最大化,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
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军民融合发展刚进入从初步融合到深度融合的过渡阶段。加快军民融合进程,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强化大局 意识,全面深化改革,加强协调创新,做好战略规划,完善法治保障,发挥国家主导作用和市场机制作用。只有市场体制不断完善、法治体系不断健全、治理能力不断提升、科学技术不断进步,才能实现从初步融合到深度融合的跨越。
二、准确把握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的重点
国防科技工业作为国家战略性产业,是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的脊梁,既属于国防建设的范畴,又属于经济建设的领域。国防科技工业对军队而言,是“地方”、是“民”;对经济社会领域而言,是“军工”、是“军”。国防科技工业是天然的军民融合载体,是军民融合最重要的领域。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基本实现了由单一军品向军民结合的产业结构转变。新形势下,国防科技工业要坚持寓军于民,植根国家科技和工业基础,融入国家“大安全、大防务”体系之中,融入国民经济体系之中,由军民结合推进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新阶段。
必须始终坚持以国家战略为先导。要把握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两个需求,强化改革和创新两大动力,发挥政府和市场两个作用,抓好法治军工和人才队伍两大支撑,更好地承担起“支撑国防军队建设、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光荣职责,着力实现武器装备发展从跟踪研仿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转变,科研生产体系从传统封闭向全社会优质资源开放融合转变,军工经济发展从增量扩能向产业提质增效升级转变。在政治上,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安全与发展并重,着力建设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为国家安全提供更有效的战略威慑力量;在经济上,着力实现军民资源共享,努力实现国防建设的降本增效,为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发挥更强劲的辐射带动作用;在科技上,着力构建军民科技协同创新体制,为赢得未来竞争优势提供更有力的科学技术支撑;在军事上,着力把作战需求转化为装备需求,并以此为牵引,为“能打仗、打胜仗”提供更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要高度重视海洋、太空、网络空间等领域的军民融合发展,抢占经济、科技、军事竞争的制高点,建设海洋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
必须始终坚持问题牵引。近年来,我国军民融合发展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对国防科技工业而言,主要是顶层统筹不够,法治建设滞后;寓军于民不够,市场开放不足;资源共享不够,效益效率不高,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尚未充分发挥。我们要着眼国家安全与发展的长 远和全局利益,以强烈的责任担当努力推动这些问题的解决,走出一条投入少、效益高的军民融合发展路子。一要以改革为动力,健全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完善中央领导、国家主导、军地协同、市场作用的体制机制;二要以法治为保障,建立国防科技工业法律法规体系,用法律规范国防科研生产管理和武器装备采购;三要以强军为首责,集聚社会各种创新资源和要素,着力解决关键技术和设备受制于人的问题;四要以开放增活力,打破军工行业封闭格局,建立完善“小核心、大协作、专业化、开放型”科研生产体系;五要以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军民融合载体的作用,做好军民两大需求论证与衔接,实现民用高端装备和国防武器装备协调发展,降低国防建设成本,提高资源使用效能,实现军民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三、落实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的对策举措
做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这篇大文章,必须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思考问题,以强烈的责任担当抓好落实,在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率先取得实质性突破。
完善体制机制,加强军地协调和需求对接。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政府在国防科技工业战略规划、改革调整、产业发展政策、军工能力建设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军队在武器装备发展规划、需求研究、装备采购等方面的管理作用,充分发挥涉军企业在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国防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市场主体作用。国防科技工业要围绕“能打仗、打胜仗”的要求,坚持“需求牵引、技术推动”配合军队加强作战需求论证和装备体系论证,着力把作战需求转化为装备需求,把装备需求物化为作战装备,通过研发、设计、试验、生产,推进武器装备体系化、信息化、实战化、自主化发展。坚持依法治理,在法治下完善体制机制,在改革中建设法治军工,健全法律标准规范,加强军品市场监管,着力提高国防科技工业治理水平。
推动军工开放,吸纳全社会优质资源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加快实施军品科研生产能力结构调整,对全社会军品科研生产能力进行分类管理。统筹军工发展,精干军工主体,放宽市场准入,合理界定并逐步减少许可管理范围,除涉及国家安全的战略武器和核心领域外,充分吸纳社会优质资源进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规划涉军企业武器装备动员能力,提高平战转换能力。推动军工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和军工企业改组改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和投资建设。扩大军工企业外部协作,推进军品科研生产有序竞争,推动军工集团不断提高外部配套率和民口配套率。
促进军民科技相互支撑和转化,建立国防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建立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长效机制,围绕国防工业产业链部署国防科技创新链,把国防科技工业打造成国家创新高地。以实施“强基工程”为抓手,完善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体系。健全国防知识产权制度,抓紧制定军工技术解密办法,建立国防科技工业知识产权中心,推进国防科技信息共享,鼓励军工企业采取技术转让、合作开发、二次开发等方式,推进军工高技术向民用领域转移。梳理民口优势领域和能力,跟踪具有潜在军用前景的民用技术发展动态,开展民用技术成熟度评价,鼓励军工采用先进适用的民用技术。制定国防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管理办法,推进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军工重大试验设施等向社会开放服务。加强新建实验室和重大试验设施的军民统筹,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为平台,促进军民技术融合和军地创新合作,把国防特色高等院校、军工科研院所和企业建设成军地装备人才的培养基地。
发展军民融合产业,助力结构优化升级。积极实施“中国制造2025”,大力发展核能、航天、航空等典型军民融合产业,调整优化船舶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种化工、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环保、新材料、新能源等国民经济急需的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大力发展应急安全、反恐维稳、海警边防、城市安防、卫星应用等装备,推动军工为国家“大安全、大防务”服务。充分发挥国家、地方、社会多方积极性,探索建立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更多地利用市场手段促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
发挥军工辐射带动作用,服务国民经济发展。加强国防科技工业发展规划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的衔接,统筹谋划军民融合产业布局与定位。落实国家安全与发展战略,围绕“四大板块”和“三个支撑带”建设,优化军工能力布局。鼓励军工与地方加强战略合作,将自身优势与区域优势结合,通过联合开发、新建企业、专业重组、资本融合等方式,落地一批军民融合重大项目,形成具有特色的军民融合产业基地。
服务国家外交战略,推动国防科技工业“走出去”。深化对外合作,支撑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推动优质产能和中国装备“走出去”,带动国内企业参与国际市场开发和国际产能合作,积极促成高端装备出口和国际工程承包,形成以军带民、以民促军的良好局面,实现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多重效益。
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是形势使然、历史必然。我们要以总书记关于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战略思想为指导,加快建设中国特色 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2.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 篇二
推进中国特色军民融合,是当代高新技术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现代科技特别是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许多军事上至关重要的高新技术,已主要由民用市场推动,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出现了趋同发展趋势。这种趋势不仅有利于减少生产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还可以增强平战转换能力,促进民用经济与军工经济的良性互动,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军事效益和安全效益。特别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领域,军用需求与民用需求难分伯仲,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的结合面越来越广,融合度越来越深。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都是军民两用技术,既可应用于军事装备的科研和生产,也可用于民用装备的科研和生产。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发展上,应建立军民融合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和工业基础体系。面对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只有加快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才能赢得战略优势,为国防和经济建设获取领先时代的强大技术力量。
推进中国特色军民融合,是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必然选择。着眼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客观上要求以国家整体实力支撑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看近年来的几场局部战争,军民分界线日益模糊,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已经成为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必然选择。信息化战争使作战空间日益拓展,同时又广泛实施精确打击,这就使整个国家已无前后方之分。只有把军事科研和生产寓于民用科研和生产之中,做到军民融合,才能适应这一全方位空间作战的特点。还要看到,信息化战争的作战周期短、突发性强、消耗量大,这些新情况对国家工业基础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工业时代以及与其相适应的机械化战争条件下,强调的是分工,主要看重的是在工业时代所处的现实条件下,分工可以起到提高效率的作用,所以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往往分开建设。但在信息时代及与其相适应的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军民分割、自成体系的建设思路越来越不适应现代战争的新特点,作战周期短、战争突发性强和战时消耗量大,客观上要求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走向融合。着眼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客观上要求以国家整体实力支撑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推进中国特色军民融合,是有效履行我军历史使命的必然选择。着眼于我军新的历史使命和多样化的任务,维护国家安全和促进国家发展的责任更加重大,坚定不移地走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发挥人民战争的传统优势,为我军有效履行使命提供了雄厚的力量资源。一是军民融合能够提供坚强的组织领导。按照军民融合式发展要求,把战时需要与平时需要统一起来,把部队作战指挥体制与地方应急管理体制衔接起来,把民兵预备役部队与地方应急专业力量融合起来,能够极大地促进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各项准备。二是军民融合能够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军队人才培养体系,是培养造就大量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重要途径。三是军民融合能够提供可靠的力量保障。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能够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动员全社会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集中力量办大事,将根深深地扎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在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汇聚起强大合力,为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提供强大的力量保证。
推进中国特色军民融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市场经济有一种要求融合的“天性”,即打破各部门、各领域自成体系、自我封闭的发展格局,通过竞争在全社会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以实现社会生产力发展效益的最大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提升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的能力,最经济、最合理、最有效的选择,就是能利用民用资源的就不自己铺摊子,能纳入国家经济科技发展体系的就不另起炉灶,能依托社会保障资源的都实行社会化保障,实现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军队人才培养、军队服务保障、国防动员,以及基础设施、海洋、空天、信息建设等领域的军民融合式发展,从而实现生产力和战斗力的同步提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国防效益同步提升。
推进中国特色军民融合,是学习借鉴外国成功经验的必然选择。军民融合式发展,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一致的政策取向。当今世界主要国家都十分重视军民、军地资源的共享共用,其军民转换的政策性、体制性壁垒较少,国防科技与民用科技的融合度很高,军事资源与民用资源的共享度、流动性都很强,这不仅为他们的国防建设节省了大量资源和建设成本,而且大大提高了国民经济平战转换的能力和效率,提高了国防实力与国防潜力。美国是积极推进军民一体化建设的典型国家。它通过建立跨部门的军政联合协同机构,构建军民结合型企业,制定军民一体化的政策法规,实施各种军民一体化建设的专项计划,逐步形成了“军民融合”的国防建设体系,从而提高了整个国家科技工业基础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增强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俄罗斯对军事工业实行全面改革,大力推进军民结合和发展军民两用技术,建立军民融合的工业体系。日本长期以来走的是一条“寓军于民”的道路,不设立专门的国有军工企业,主要依靠民间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发展武器装备,这实际上就是军民融合的发展模式。印度确立了“国防建设与国民经济并重、优先考虑国防需求”的方针,开始建立和健全军民结合型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国防工业体系。以色列的“以军带民”模式,很大程度上也是军民融合建设模式。政府重视军民结合,鼓励国有军品公司和私营军品公司平等参与国防装备的项目竞争,建立军用技术转民用的机制,用军用技术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纵观世界主要国家的发展趋势,都十分重视军民融合式发展。在推进中国特色军民融合的进程中,学习借鉴外国成功的经验,避免少走弯路,是明智的必然选择。
摘要:推进中国特色军民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既有利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从经济建设中获得更加深厚的物质支撑和发展后劲,也有利于经济建设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中获得更加有力的安全保障和技术支持。
关键词:军民融合,时代选择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R].2013年11月12日.
[2]胡锦涛.走出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推动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良性互动[N].解放军报,2009-7-25.
[3]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7-01.
[4]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12年11月8日.
[5]习近平.在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3-12.
[6]俞正声.完善机制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N].文汇报,2011-1-13.
[7]李炎.军民融合大战略[M].国防大学出版社,2009.
3.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 篇三
【关键词】军民融合;内涵;特征;体系建立
国防和军队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规划、体制机制建设、法规建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改革目标和任务做出了具体的部署。军民融合是我党领导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一贯指导方针。习近平主席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强调,把军民融合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我们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是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坚持发展和安全兼顾、富国和强军统一,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相一致,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强国必须强国防,推进中国特色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对于实现强国梦强军梦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发展的科学内涵
军民融合是指通过打破“军”与“民”相互分割和自成体系的封闭系统,促进“军”和“民”之间全领域、全要素、高效益的物质和信息等的交流与渗透,从而形成一个军民兼容、相互协调和良性互动的开放对流系统,使一次性资源投入获得国防安全利益和经济社会利益双重产出,实现经济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
在十三五期间,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十分重要而紧迫,意义重大而深远。因此,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按照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要求,从中国具体国情和军情出发统筹国防建设与经济社会建设,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提高国家整体建设效益,不断推进国防建设与经济社会建设全面、协调和高效发展,实现富国与强军相统一。
二、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的一般特征
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既是我国主动顺应世界科技革命和世界新军事革命的重大战略抉择,也是走中国特色富国强军之路的必然选择。军民融合是世界发展之潮流,推动军民融合发展是世界主要国家的共同政策取向,其一般特征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军民系统开放互动。国防建设与经济社会建设是国家建设系统的两个子系统。军民融合发展的前提是打破两个子系统相互封闭和自成体系的发展格局,推动“军”与“民”的人才、物质、资本、技术和信息等相互渗透和交融,从而实现两个子系统的相互开放和良性互动。
2.军民市场有效对接。打破国防市场和民用市场这两个细分市场互相分割的局面,实现国防市场与民用市场的有效对接,需充分发挥市场对军民融合发展的牵引作用。国防建设方面,除少数国防专用性和安全保密性较高的领域及产品技术外,需要充分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积极推动国防市场向民用市场开放,通过市场竞争方式让更多的综合实力较强的优势民用企业进入国防建设领域,广泛引入和充分利用社会优势资源参与国防建设;经济社会建设方面,需鼓励民用企业积极参与国防建设,推动民用技术和产品有效满足国防建设需求,支持民用企业采用军转民技术和产品。打破国防产品成本加成的单一定价机制,推动国防产品与民用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有效对接,不断扩大国防产品竞争性价格形成机制范围,扩大国防市场竞争的充分性。
3.军民资源成果共享。打破军民资产分头投资,军民资源、成果各自专用的分割局面,积极推动资源的共享性建设,实现资源共用、成果共享。在产品科研生产方面,都力求在同一工厂、同一车间或同一生产线,采用共同的劳力、技术、工艺、设备、材料和设施等,既生产武器装备等军用产品,又生产相应的民用产品;人才培养方面,都力求依托军地高校等人才培养系统培养军地人才,采用共同的人才培养资源;物流方面,依靠同一物流系统,既满足军队物质保障需求,又满足地方部门和单位物质保障需求;成果产生和应用方面,无论是国防建设领域,还是经济社会建设领域,都力求开发军民两用技术和产品,。扩大通用标准体系的使用范围等,使国防建设和经济社会建设成果,既可用于军用目的,也可用于民用目的。
三、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的体系建立
1.建立军民融合式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建立这一体系是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思想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是提高我军武器装备自主创新能力和生产效益的有效途径。建立军民融合式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应着重在改革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管理体制、优化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结构布局、完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运行机制、消除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行业壁垒等方面下功夫、见成效。2.建立军民融合式军队人才培养体系。人才是治国之本,也是强军之道。党的十八大从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高度,科学阐明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建设重点是人才培养。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进一步完善军民融合、寓军于民的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健全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队人才体制机制,拓宽利用国民资源和国家人才资源渠道,加大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和引进社会专业技术人才工作的力度,吸引社会高层次人才到军队工作,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献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国防和军队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3.完善军民融合式国防动员体系。军民融合式发展是实现富国与强军相统一的必由之路。国防动员是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衔接经济与国防、沟通军队与地方的桥梁和纽带,在推动军民融合式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当前,国家安全与发展的战略环境、社会条件和任务要求继续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着眼全面深化改革,强调要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这既对国防动员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军民融合式发展提供了更大空间。在新的形势下推进国防动员建设,必须进一步凝聚融合共识,完善融合机制,提高融合层次,增强融合实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习合芳,军队人才培养走军民融合式发展之路的对策措施[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NO.5.2013.
[3]于川信,周建平.军民融合式发展理论与实践[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8.3.
[4]宋协鹏,薛宝仪.推进国防动员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对策思考[J],国防科技,2014.6.
[5]吕彬,肖振华.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2.7
4.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篇四
城市化或城镇化是指第二、第三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不断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城镇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农村扩散、城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向农村普及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城市化或城镇化道路是指实现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原则和方式,所要解决的是怎样实现城市化的问题。包括城市化发展模式的选择、城市化类型的选择、城市化动力和实现机制的选择及城市发展方式的选择。
在2013年11月12日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其中有一条指出了“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现在,城镇化越来越得到大家的重视。所以什么是城镇化?什么是城镇化道路.? 在2001年3月时,“十五计划”第一次提出走符合我国国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镇化道路.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我国的城镇化道路经历了几个阶段。城镇化发展的启动阶段(1949—1957)城镇化发展的波动阶段(1958—1965)城镇化发展的下滑与停滞阶段(1966—1978)城镇化的恢复发展阶段(1979—1992)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1993—至今)2011年底,我国居住在城镇的人口首次超过了农村人口,城镇化率突破50%;2012年底,城镇化进一步推进,城镇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重为52.6%,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中国为什么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从根本上说,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体现。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农业现代化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快速推进。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必要性就愈发的凸显出来,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是经济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的客观需要。是中国国情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要选择。
那么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特征是什么?双重经济转型背景,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紧密相联;双重城镇化方向,东部城市群和大都市圈和中西部农村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双重动力机制,政府推动和市场拉动;双重发展模式,自上而下的城镇化和自下而上的城镇化;双重城镇化推动主体;双重要求,城镇发展方式多样化和科学化的城镇化道路; 双重目标,注重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的协调发展,促进城镇化量的增长和质的提高同步实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发展方向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以大城市为中心、中等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并举,逐渐形成容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立体式的城镇化网络。
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中国梦这个概念,要实现中国梦只有新型城镇化才能更好地实现中
国梦,中国的城镇化既不要片面地发展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也不要片面地发展小城镇或中小城市。也就是说,中国的城镇化道路既不能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道路,也不能同于许多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道路,而是要有“中国特色”。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做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四城”并举。由于中国有着巨大的农村人口,单纯依靠哪种类型的城市或城镇都无法实现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就提出“小城镇,大战略”,并制定出“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市发展方针。此后随着建制镇标准的降低和撤县改市的兴起,小城市和小城镇的数量大幅提高,目前我国有小城镇2万多个。小城镇规模小,不宜发挥聚集效应,工商服务业落后,许多小城镇还保持着农村的面貌,使城镇化进程表现出缺乏工业化和人口支持的过度城镇化倾向。30年来,这个政策的实施,使全国5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在全部城市人口的比重有所降低,中、小城市在全部人口中的比重上升,但平均规模有所下降。为了推动中国富余劳动力的有序流动,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这20字原则来推进中国城镇化进程,必须注意到不同类型的城市具有不同的功能和吸引力。中国的城镇化,必须从我国农村经济相对落后、资源条件相对贫乏的实际出发,以建立科学合理的现代化城镇体系为基本方向,建设以大城市为骨干、中小城市为主体、广大小城镇为基础的城镇群体。
当然,我国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不是否定城镇化道路,而应该是为了提高城镇化质量。这样,我们在充分肯定快速城镇化成效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城镇化出现的问题。如人口城镇化不彻
5.中国军民融合产业基地 篇五
·陕西西安市...................................-2·四川广元......................................-8·四川绵阳科技城...............................-16·湖北襄阳樊城区...............................-23·湖南株洲......................................-29 ·安徽芜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33(装备制造)·哈尔滨经济技术开发区...............-46·河北邯郸经济开发区............................-52·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61·湖南平江工业园区..............................-67·湖南株洲......................................-77
(航空)·陕西汉中航空产业园.....................-81·辽宁铁岭经济开发区............................-91·重庆市璧山工业园..............................-100
·第一批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
陕西西安市
一、基地建设总体情况
军民融合(航天)•陕西西安市,成立于2006年11月,由省政府、市政府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合作共同建设。2010年2月,被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准认定为国内首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军民结合)。2010年2月22日,基地规划区域从23.04平方公里扩展至86.65平方公里,规划区域的扩展为基地建设国际化航天新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基地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基本原则,吸纳国内外资源,加速项目建设,着力构建军民融合产业支撑体系,推进军民融合机制、理念和发展模式创新,推动军民融合产业跨越式发展,正在成为陕西军民结合产业发展的重要承载区。基地成立以来,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30%以上。截至2012年底,基地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7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112亿元,工业增加值30亿元。
二、主导产业发展情况
基地紧紧围绕“航天产业立区、战略产业兴区、数字航天繁区”的
产业定位,大力发展航天运载动力、空间有效载荷和航天微电子为主
联建模式。地方政府与中央企业集团开展战略合作,成立了由主要领导挂帅的战略合作领导小组以及产业基地建设领导小组,研究确定基地建设方向和领域,协调各项重大问题。二是实施“双百工程”。2010年,省政府下发了“实施‘双百工程’推进军民结合产业突破发展的意见”,促进一批军民两用技术成果向基地转移。三是积极开展军工“央企进陕”活动。在省政府与有关军工集团公司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的基础上,围绕重点产业发展,以项目投资、资产重组为主要形式,进一步加强与央企的合作。四是支持军民结合项目建设。陕西省加大对军民融合产业财税支持力度,设立省级军转民专项扶持资金。“十二五”期间,以每年投入不低于1亿元的规模对军民结合项目予以贷款补贴或资金补助。省市发改、工信、科技等部门合力支持基地军民结合项目。“十二五”期间,陕西省政府对航天基地建设,每年给予2000万;西安市政府对航天基地建设,每年给予4000万。五是出台相关优惠政策。中央在陕军工单位实施的军民结合重点项目,视同招商引资项目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对新设立新迁入的军工总部企业建设或者购买自用办公用房给予财政补助,并在享受西部大开发和关中天水经济区税收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实行为期5年的税收增量返退等。
四、基地未来建设规划
面临宏观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基地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定不移的突出航天特色,坚定不移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坚定不移地推进军民融合,以新城建设为主导,以项目攻坚为主线,以产业培育为核心,提高基地的建设和管理水平,推
第二批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
·四川广元
2010年12月2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第二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名单,四川广元被批准认定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军民结合·四川广元)。广元基地不断加快建设,规模持续扩大、主导产业日益突出、军民特色更加显著,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为广元工业经济增速保持全省市州领先,推动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坚持“两化”互动发展,基地建设快速推进
基地重点发展电子机械、有色金属和食品饮料三大主导产业,创新发展以军工技术为支撑的电机、电器和车辆三大民用产业,规划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制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步形成高新技术为主导的军民融合特色示范基地和“两化”互动发展示范区;着力打造产业园区,加快推进示范基地内081工业园、塔山湾军民结合产业园和长虹工业园三大核心载体建设,推动081集团公司所属企业整合入园集中、集聚、集群发展,加快塔山湾军民结合产业园标准化厂房建设进度;积极搭建融资平台,通过银行贷款、招商比选引进外来资金等形式,破解示范基地融资难题;建设了一批信息、物流等公共服务平台。2012年,基地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1.49亿元,新开
9101112******26272829303***
份有限公司、航天长征火箭技术有限公司、中兵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的航空航天产业;以航天万源煤化工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嘉捷恒新能源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北京金骄生物质化工有限公司为龙头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以北京德尔福万源发动机管理系统有限公司、北京航天石化技术装备工程公司、北京长征天民高科技有限公司为龙头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中国火箭股份有限公司总部等一批军民结合类项目正在向基地聚集,产业集约、集聚、循环发展的示范效益显著。
自主创新能力较强。2012年,基地企业研发投入总额超过16.2亿元,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4%,企业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基地内全部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的比重超过50%。基地万人专利申请数超过10件。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超过15%。拥有国家特种泵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5个国家级研发中心,北京航天万源煤化工有限公司技术中心等5家市级技术和研发中心。
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基地建设了集中供暖、集中供水、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2012年,军民结合产业基地生产总值能耗0.33吨标准煤/万元、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9.4立方米/万元,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污水集中处理、工业“三废”集中排放、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企业达标率100%。
土地利用集约高效。按照集约、集聚、循环发展的原则,基地不断提高基地土地使用强度,建成区工业建筑容积率达到1.5,投资强度达到80亿元/平方公里、单位土地产出160亿元/平方公里,土地
民融合、创新驱动、市场导向、开放合作的原则,积极构建军民双向互动、统筹推进、协调发展的工作机制,以军工技术为支撑、军民两用产品为方向,促进国防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步提升,在扩大开放合作中实现互利共赢;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加快推进军事科技、民用科技的双向转移,重点推进航空航天、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应急救援装备等五大军民两用产业发展。
到2015年,基地总收入达到1000亿元,产值达到500亿元,培育5个百亿级军民结合企业集团,10个十亿级军民结合企业。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高技术制造业在全市的优势地位更加巩固,军民融合产业集聚效应充分体现,科技创新能力逐步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化成效明显,成为北京军工经济和首都经济的重要载体。
(装备制造)·哈尔滨经济技术开发区
一、基地建设基本情况
军民结合(装备制造)·哈尔滨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哈尔滨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哈尔滨市南部哈南工业新城,开发区总规划面积为30.82平方公里,其中已建成面积为7.59平方公里,正在建设面积为9.93平方公里。新规划面积为13.3平方公里,按项目类别分两个区域集中建设,分三期组织实施,一期工程5.4平方公里,项目前期工作已全面展开。二期工程重点做好物流服务区和省工业设计研发中心及融资服务和配套服务区。三期工程为军民两用成果双向移区,重点满足军工及民口配套单位持续发展需求。开发区的建设工作由黑龙江省工信委和哈尔滨市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共同成立的哈尔滨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具体负责指导开发区规划建设、政策资金扶持决策、重大项目引进等工作。哈尔滨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黑龙江省工信委,成员由省工信委、哈经开区管委会有关人员组成,负责落实建设规划、制定推进计划、组织引进项目、管理建设资金、协调相关问题等。
2012年,示范基地实现工业总产值410亿元,工业增加值82亿元,主营业务收入452亿元。
二、主导产业情况
(一)哈飞空客复合材料、Y12F飞机研制项目、Z15直升机研制项目
中航工业哈飞集团哈飞空客复合材料、Z15直升机研制项目总投
品,最终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有系列型谱的燃气轮机产品体系。
(五)VVT小排量汽车发动机开发及产业化项目
哈尔滨东安汽车动力股份有限公司VVT小排量汽车发动机开发及产业化项目为技术改造项目,项目的建设目标为年产自主研发VVT小排量汽车发动机10万台。项目分两期建设,项目达产为2013年,达产年份预计实现销售收入93240万元,利润总额9063万元,销售税金3969万元。
(六)LNG汽化器项目
航天科工哈尔滨风华有限公司液化天然气汽化器研发制造项目,预计每年可向中海油公司提供4台套,可实现销售收入14000万元。石油天然气液化装备,可实现销售收入16000万元。
(七)建设航天产业园项目
结合黑龙江省的区域优势和航天三院的产业发展方向,充分利用国家及地方发展政策,整合航天三院的地方资源,依托航天三院哈尔滨风华有限公司和哈尔滨风华股份公司在开发区内打造一个具有航天特色的百亿园区。
(八)核技术应用产业基地项目
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合作建设核技术应用产业基地项目,包括两室(应用研究实验室、离辐射实验室)两中心(技术培训中心和分析测试中心)、一个基地(中试和产业化基地),核技术应用产业基地项目总投资为2.64亿元人民币,其中一期投资为1.44亿元。
到“十二五”期末,开发区可实现销售总收入1000亿元,占黑龙
2.土地政策方面。①对入驻的军工及民口配套企业,按现行土地价格招拍挂后,对土地出让金按优惠土地价格以投资补助的形式给予返还,价格随国家土地优惠政策进行调整。②新建的国防工业与民品结合产业高精尖项目,按现行土地价格招拍挂后,对项目土地出让金以投资补助的形式给予全额返还。③新建的国家重大专项工程项目。按照“一事一议”的原则,在土地出让金零地价基础上,对项目建设给予资金支持。④项目建成投产后三年内,民品产值当年达到50亿元以上的项目,对企业实际缴纳的土地出让金给予返还。⑤依据项目建设投资强度,建设项目每投资10亿元,按投资额度返还实际缴纳土地出让金的10%。
3.税收政策方面。新建军民结合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和国防高精尖技术项目以及国家重大专项工程项目,在项目投产后,对企业给予“两免两减半”政策扶持,税收较大的企业给予“三免三减半” 政策扶持。
4.开发区建设方面。①对于新进入的企业和项目,开发区以10%比例提取区级财政在土地收益上的收入,在每年区级财政税收收入中,以20%比例资金,作为专项资金,用于开发区项目贷款贴息、研发和投资补助。②引入市场化运作模式,吸收社会资本,参与建设。以股权投资形式建立投资公司,运营产业发展。③在规划建设区,省工信委和哈经开区管委会共同支持建设综合服务区,对综合服务区用地地价可按相关优惠政策执行。
四、未来发展规划
未来开发区建设将紧紧抓住军工企事单位“退城进郊”搬迁改造,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以科学发展为指导,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发展战略,以开发区现有产业为基础,充分利用航空工业产业园优势,以自主创新为动力,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转变发展方式为手段,以产品研发、项目建设和技术改造为牵引,引导企业技术、装备、人才、科研资源整合,搭建信息、服务、融资、物流服务平台,建设高效、优化、先进的军民融合共同发展的新体系,实现军工经济与地方经济融合,良性互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目标。
·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一、基地建设总体情况
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合肥高新区”),1991年正式成立,是国务院首批批准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12年2月,被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准认定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军民结合·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近年来,合肥高新区着力整合优势资源,创新体制机制,集聚产业人才,在军民结合产业发展上抢占先机、领先一步,已初步形成军民结合产业链条和特色的军民结合产业集群,目前军民结合产业迅速发展壮大,已经初具规模。2012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120亿元,工业增加值239亿元。
二、主导产业发展情况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合肥高新区在军民结合产业的基础建设、招商引资、经济发展、营造环境、孵化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鼓励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等方面取得了较为瞩目的成就。主导产业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总量和出口持续增加
随着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和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试验区建设的深入推进,合肥高新区发展亦呈蓬勃态势。2011年高新区中的军民结合产业基地共实现工业总产值370亿元。
(二)重点企业快速发展,产业优势逐步突显
近年来,合肥军民结合产业基地高速发展,特别是重点骨干企业快速发展,优势明显。其中2011年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38研究所实现产值大幅增长;合肥美亚光电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在国内色选
机市场份额突破60%以上;安徽中科大讯飞信息股份科技有限公司在中文语音合成市场突破70%以上份额。
(三)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品牌建设成效显著
合肥军民结合产业基地一直坚持“以技术创新促进自主品牌发展”的战略。目前科大讯飞在中文语音合成、语音识别、口语评测等多项技术上拥有国际领先的成果;科大立安公司研发的LA100型火灾安全监控系统,被公安部消防局专家鉴定为“整体水平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三、支持基地发展的政策措施
安徽省研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军民结合产业基地发展,主要措施包括:
(一)完善创新服务体系
一是提升孵化能力,加快发展科技企业孵化器,高新区现有国家级孵化器5家,省级孵化器5家。二是充分利用大企业技术力量,成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为区内企业进行产品研发、工艺设计提供技术服务。三是实施创新人才发展战略,引进高端人才,为有发展前景的海内外创业团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解决企业创业初期的困难。
(二)扩大对外开放
投资总额过亿元或经济带动力强、科技含量高的新建军民结合产业项目,以及跨国、跨省、跨市军民结合产业企业将总部、生产基地及研发中心入驻基地内的项目,可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给予政策支持。境外投资者投资新建一定规模的军民结合产业项目,所得税除享受国家减免优惠政策外,在减半征税期间,企业缴纳的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奖励给企业。
(三)创新投融资方式
一是建立和完善以政府资金引导为主、多渠道筹资、市场化运作的军民结合产业投融资体制,成立安徽省军民结合产业基金,加强与各类金融机构的合作,为企业融资开辟更多的“绿色金融通道”。二是大力推进企业直接上市融资,加快完善信用担保、风险投资体系,探索开展知识产权抵押试点。三是完善产权和股权交易平台,促进军民结合企业产权和股权交易,积极争取非上市股份公司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试点。四是推动信用中介机构、担保机构和商业银行的“信、保、贷”联动业务,建立以企业信用为基础的中小企业流动资金贷款机制。
(四)优化发展环境
一是改善投资环境,在市场准入、税收优惠等方面为社会资本进入军民结合产业领域创造便利条件,促进军民结合产业快速健康发展。二是建立完善军民结合信息发展信息网络系统,为社会提供全面、及时、透明的信息服务。三是加快组建军民结合产业行业协会,积极承办军民结合专业展会,扩大军民结合产业在全国的影响力和品牌知名度。
(五)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集中力量攻克长期困扰军民结合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提升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加强产学研结合,为企业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
四、基地未来建设规划
6.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 篇六
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也处于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时期。当前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很多情况和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客观反映。党的十七大强调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是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长期实践得出的重要结论,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会,是根据现阶段我国发展的客观实际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的正确方向。必须深刻认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好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大战略意义和紧迫现实意义,扎扎实实地把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这项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任务落到实处。在工作中,要突出把握好几个重大问题:必须坚持创新驱动,为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有力和持久的技术支撑,加快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历史进程;必须坚持城乡统筹,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格局,努力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必须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把推进现代化与建设生态文明有机统一起来,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必须坚持内外协调,统筹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努力促进我国发展和各国共同发展的良性互动;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转变经济发展,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强调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更加突显出来,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综合判断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我们必须见事早、行动快、积极应对,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增添推动力。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适应全球需求结构重大变化、增强我国经济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是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国民收入分配合理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是适应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我们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才能实现我们党对全国各族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全党全国必须增强主动性、紧迫感、责任感,深化认识,统一思想,加强规划引导,突出战略重点,明确主要任务,兼顾当前和长远,处理好速度和效益、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胡锦涛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要在“加快”上下功夫、见实效。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必须通过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来推动。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改革的新突破,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安排,推动全国上下齐心协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他就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重点工作提出八个加快:①经济结构②产业结构③自主创新④文化产业⑤生态文明⑥农业发展⑦经济社会⑧对外发展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以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是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中心的工业化,是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的工业化,是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就在于它同信息化等现代高科技发展紧密结合;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从中国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情况出发,既遵循工业化客观规律,又体现时代特点的工业化道路。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我国经济已经融人世界经济,成为国际分工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卜,我们已不可能关起门来先搞工业化,再搞信息化,而是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要紧紧抓住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条主线,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十七大报告针对我国经济结构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作出了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部署,为我们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指明了方向。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要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要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产业;要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要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7.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 篇七
一、军民通信融合式发展的实践
1.1革命战争年代以军为主合建军民通信
革命战争时期, 武装斗争的性质, 决定了通信建设必然是以军队为主。抗日战争时期, 军委三局负责保障党中央、边区政府和中央军委党政军各系统的通信联络任务。在通信建设上, 根据不同的需要, 分别组建了8个无线电网和延安电信局, 延安电信局主要负责建设和管理边区政府部门的通信。从此, 民用通信开始与军事通信系统分离并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通信系统。解放战争时期, 军委三局适应新形势下的作战要求, 建立了中央战略通信、战区通信和地方通信组织, 统一负责党中央、中央军委和根据地政府的通信保障, 为新中国政权的创建建立了功勋。
1.2建国初期军民通信在协调中快速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 为保障党中央对全国的领导, 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生活的需要, 中央决定党政军通信分系统建设, 分别成立国家邮电部和军委通信部, 国家通信网由一个公用电信网 (即国家电信网) 和两个专用电信网 (即军队和铁路通信网) 组成。在有线电通信建设上, 军队规定, 凡是邮电系统已建架空明线而又有空线位的, 一律租杆挂线不再新立杆路, 只有那些军队需要而邮电部又无既设线路的地方则军队自行建设。根据这一规定, 1950年, 军队通过在邮电部北京至南京、上海、满洲里、广州的长途干线上加挂铁线或自建的方式, 建立起军事长途干线网。为加强对入朝志愿军的指挥, 军委总部和邮电部于1953年4月20日提前架通入朝通信线路, 保障了国内对前线的作战指挥。在无线电台通信网建设上, 规定了总部领导机关和各级无线电台配置的程式和数量, 确定了海、空军根据各自的通信特点, 分别建立专用短波无线电通信系统。50年代中期, 为加强战备, 党中央、中央军委决定, 由军队负责建设和管理以军用为主兼顾党政机关的地下指挥所, 与其配套的短波无线电收发信台也随之建设。至此, 军用无线电通信网形成初具规模的独立系统。这样, 在建国初期百废待兴的艰苦条件下, 依靠军民结合的威力, 迅速建立起各战略方向、各大中城市、各边防哨卡的通信网络, 保障了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指挥, 对于完成当时的剿匪、卫边任务和夺取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提供了顺畅的通信保障, 作出了重要贡献[1]。
1.3改革开放时期, 军民通信合建硕果累累
改革开放以来, 全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国家邮电通信被确定为重点建设的信息基础产业。在政策指导下, 采取国家投资、地方集资、企业融资等方式, 短时间内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线路光缆化、交换程控化、技术数字化、管理智能化;交换技术、传输方式、终端设备、服务质量、业务种类、运营模式等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 军地通信的反差越来越大。1991年军委江主席“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指示, 为军事通信指明了方向, 军民通信再度合建。首先是1994年军民合建光缆干线工程正式启动, 在5年多时间里, 全军先后投入建设的兵力多达100余万人次, 用自己的双手构架起贯通大江南北、连接欧亚大陆的光缆干线网。国家光缆干线网的建成, 一举改变了国家和军队信息基础设施长期落后的局面, 沿线部队搭线进入国家通信网, 一步跨入光电时代。其次是开展了军民联合科研攻关, 积极吸收和引用先进的民用通信技术和通信设备, 避免了重复开发和科研。军民通信发展呈现出干线合建、科研合作、设备合维、保障共施、人才合育的良好局面。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 党中央站在国家安全和战略全局的高度, 提出了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战略思想。根据军事斗争准备的需要, 抓住国家提升通信领域基础设施水平的机遇, 军事通信建设在军民融合中不断提升。地方各级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贯彻军事需求给予有力支持, 完成了一批民用通信基础设施附带军事通信设施项目建设。其中依托联通公众网建设军队CDMA移动通信系统是继军民合建光缆网后, 又一次军民结合的典型, 探索了“民建民用民管、军用可控可管”发展军事通信的新模式。
二、当前军民通信融合式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 我国通信产业迅猛发展, 国家和地方通信基础设施不断完备, 产生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世界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 积蓄了相当数量的军民通用通信技术、通信人才和通信设施, 为军事通信建设充分利用国家通信资源创造了良好条件。然而由于种种原因, 目前我军军事通信发展滞后于民用通信, 在推进军民通信融合式发展方面, 尽管取得了较大成绩, 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点。
2.1军民分离的管理体制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受计划经济的长期影响, 我国在管理体制上形成了军民分离的结构, 军民之间缺乏沟通, 致使科研项目重复立项, 造成国家资源的浪费。一方面, 管理机制军民分离。尽管我国民用项目和军事项目都有各自的综合计划管理部门, 但部门之间相对独立, 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同时, 军用技术的应用转化受到限制, 影响到国防生产潜力的发挥。另一方面, 军工行业垄断。军工行业厂商对军工产业实行垄断、封闭, 不仅是军民之间分割, 而且在同行业部门之间、集团之间由于利益原因也有很强的隔离倾向。这种垄断和封闭造成大量的国家投入而不计产出, 效率低下, 跟不上日新月异的通信技术发展, 没有继续进行技术革新的动力, 军工企业缺乏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2]。在军民融合模式下, 军事通信和民用通信在规划、建设、维护等多方面应该相互渗透、互相促进, 形成一个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良性互动的整体, 而我国军民分离的管理体制是军民通信融合式发展的最大障碍。
2.2缺乏军民通信融合式发展的统筹规划
军民通信融合式发展是一项战略性和全局性很强的工程, 必须由高层权威机构进行决策, 统一制定发展战略, 依靠各级政府和军队管理部门合力推进。规划是预先设计和行动指南, 关系到军民通信融合式发展的战略全局, 而目前我国已有的军民融合式通信共建项目多为局部性和临时性协调结果, 缺乏长远规划[3]。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一是军民融合式发展的组织、协调等制度不健全, 二是军民通信发展的不平衡[4]。
2.3军民通信融合式发展的法规政策有待完善
一方面, 军民融合的政策有待健全。主要有军品市场的准入与退出制度不完善、军民两用技术标准不配套、信息资源共享和数据互通不顺畅、投资和税收优惠政策不完备等。另一方面, 法律法规有待完善。近年来, 国家出台了《国防动员法》、《国防教育法》等一批有关军民融合的法律、规章、政策性文件等, 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法律环境不断改善。在军民通信融合领域, 就军事通信规划、建设以及网络运行管理等方面也已出台不少相关的条令、条例和规章制度。但是, 这些法规多数层次较低, 存在盲点、空白点甚至相互冲突的矛盾, 有些法规内容已不适应时代要求, 法律保障的体系尚未建立。
三、推进军民通信融合式发展的对策
军民通信融合式发展, 涉及军队和地方两个体系、军事和经济两个领域、战时和平时多个方面, 是一项战略性和全局性很强的系统工程, 需要建立健全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的军地领导和协调体制机制, 加强战略决策和统筹规划, 构建科学完备的政策和法规体系, 确保融合式发展的顺利推进。
3.1建立科学高效的领导和协调体制
实现军民通信融合式发展, 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破除现行军民分割、自成体系、封闭运行的体制束缚, 建立国家全方位推进军民通信融合的领导和协调体制。首先应建立国家层面上的领导和协调体制, 加强融合式发展的总体规划和综合协调, 设立统管军民通信融合式发展的专门机构。其次要完善地方各级政府领导军民通信融合的管理体制。统筹在高层, 落实在基层, 地方各级政府的实体机构, 可以统一组织其管辖范围内的军民通信融合工作。通过建立全国统一的军民融合领导和协调体制, 设立权威的军民高层领导协调机构, 同时加快完善地方各级政府军民融合的实体机构设置, 明确各自职责, 保证军民通信融合式发展始终处于科学的决策和领导之下。
3.2统筹规划, 搞好顶层设计
推动军民通信融合式发展, 是一项全局性任务, 需要立足现有实际, 着眼长远发展, 统筹兼顾, 整体规划, 将军事通信建设规划融入国家和地方的总体发展规划之中, 以实现军民通信的同步建设、整体推进和融合发展。一是军事机关要发挥好主导作用, 主动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接轨, 把军队通信建设纳入国家和地方通信基本建设规划体系中去。二是地方党委、政府要发挥好主体作用, 把通信建设融合问题纳入党政领导职责, 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加大组织领导, 尤其要对涉及通信业务的工业和信息化部门、通信管理局、长途传输局和通信运营商提出明确要求, 检查落实情况。三是国防科技部门要加强调查研究, 综合了解部队通信需求和地方通信建设实力, 提出适应军事需求的建议, 增强军民融合的针对性、有效性。
3.3完善政策法规, 将军民通信融合式发展纳入法制化、正规化轨道
军民融合式发展涉及领域广、部门多、要求高, 应发挥政策的导向调控作用和法规的规范、约束作用, 使军民通信融合式发展走上规范化、法制化道路。在政策方面, 一是制定适应军民通信融合式发展的投资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 吸引更多的民营企业参与通信建设, 壮大军民通信发展的参与实体;二是实施国家标准化战略, 及时修订和完善军用标准和规范, 实现军民通信技术标准的统一, 加快建立国家标准、军用标准、行业标准协调互补的标准体系[5];三是健全和完善招投标和资质认证、保密管理、专家评审、审计验收等制度, 建立军民通信融合式发展市场化运作的良好秩序。在法规方面, 一是尽快出台军民通信融合式发展的基础性法律规范, 划清军地双方在融合式发展方面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二是完善和配套军民通信融合式发展的法律体系, 可将近年来军民通信融合式发展形成的成功经验、做法固化为可执行性的法规制度, 为军民通信融合式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在推进军民通信融合式发展中, 还应把握好以下两个问题:一是要把握好融合的度。在融合过程中对军事特色鲜明的核心能力必须采取有效的政策和措施, 以确保军事技术优势, 而不是把军事通信发展全部推向社会。二是要实现安全保密。在将先进民用通信技术融入军队时, 必须把好安全保密关, 制定安全措施, 实施安全管理, 防止军事信息外泄, 确保军事通信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摘要:军民融合是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的重大战略思想, 军民通信融合作为军民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实质是要打破信息资源的利用界限, 实现军民通信良性互动, 双向共赢。该文回顾了我国军民通信融合式发展的历程, 指出当前军民通信融合式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军民通信融合,发展回顾,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曾昭兴, 曾占平.军民合建军事通信探索[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 2000:119-124
[2]王艳, 楚娜.军民融合发展中的国际比较及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 (23) :131-135
[3]王永波, 宋康, 李广海.推进军民融合式通信建设三策[J].通信指挥学院学报, 2011, (3) :38
[4]李庆俊.军民融合科学发展把军队信息化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J].数字国防, 2010, (2) :3-4
8.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 篇八
军民融合的使命意义
从古至今,富国强军一直是各国一致追求的目标。中国历史上的“五大盛世”以及世界历史上强国的兴起,无一不是通过富国强军来实现的。冷战结束后,无论强国弱国,都纷纷打破军民分割、自成体系的格局,越来越多地利用国家资源和整体力量来实现防务能力的整体跃升。美国实行军民一体化战略,每隔10年左右就推出一个军民两用技术发展计划,其高新技术产业相继涌现,始终保持超前于世界其他国家一至两代的领先地位。普京上任后针对前苏联留下的“军民分离”局面,对军事工业实行全面改革,大力推进军民结合和发展军民两用技术,取得显著成效。坚持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这一战略举措,是总结我国长期以来推进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历史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新中国初始毛泽东主席就明确提出了“军民结合、平战结合、以军为主、寓军于民”的重要思想,使国防建设在取得骄人成绩的同时,经济建设也取得重大发展。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前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重要思想,国防和军队建设改革在取得突破性成绩的同时,为支持经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针对国际国内出现的新情况和新特点,提出了“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大力协同、自主创新”的重要思想,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作用更加显著。进入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主席把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特定阶段联系起来,提出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的重要思想。今年3月,习近平主席提出要进一步做好军民融合这篇大文章,坚持需求牵引,国家主导,努力形成基础设施和重要领域军民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建国64年的发展,从“军民结合”到“寓军于民”,从“军民融合”再到“军民深度融合”,这些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充分体现了党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具有重要的使命意义。
军区修理工厂走军民融合式发展之路的现实性
军队装备修理工厂,是国家投资军队管理,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其主要承担着军队装备的维修保障重任。由于对象特殊,军品任务的计划性、指令性、有限性,是随军队面临的政治、军事环境和军队发展需求变化而变化的。通常情况下,军品任务的波动幅度比较大,有的修理工厂年军品产值忽高忽低,效益反差较大,尤其各军区所管辖的装备修理工厂,规模相对较小、且比较零散,其军品生产任务随军区战备需要的指令性所限,往往处在被动地位,如沈阳军区7440工厂担负东北战区某型车辆维修保障任务,但在和平时期,军队的作战演习任务相对减少,有限的军车维修任务很难行成饱和产值。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走军民融合之路,必须积极面对市场,开发市场,否则职工的收入、工厂的发展就要滞困,甚至难以为继。同样是军车维修,沈阳军区大连汽车维修中心也面临生产任务不足,但他们不等不靠,以现有资源向社会提供有偿服务,依托军队列装车辆型号果断与长春一汽、南京依维克、北京汽车制造厂等合作建立起汽车维修、配件保障平台,相融并济,互惠互利,不但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更对以民养军起到了有益的补充。
实践证明,要使军区修理工厂保持平稳、健康、持续的发展,就必须把军民融合作为重中之重的发展战略,否则就容易大起大落,就容易导致生产任务上的“剪刀差”而形成病态,甚至导致工厂效益下滑,设备闲置,职工待岗,人才流失,产生严重的债务链等问题,直接影响的是军队装备保障能力的下降。“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保留部分军队修理工厂的目的就是为更好地保障部队装备战斗力。从实践看,军队装备保障工厂民品发展比较好的,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就强,其共同特点是敢于面向市场,强化市场意识,成本意识,竞争意识,品牌意识,企业领导、研发、生产、销售、市场开发等团队,直接面向市场环境科学决策,在不断的实践锻炼中使其民品经营团队的综合能力得以全方位提高,自然能够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军队装备的保障也就自然得到了有力的保证和提高。
军区修理工厂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对策
军区装备修理工厂与空军、海军等装备修理工厂的属性一致,都是为保障部队装备服务的,但因其相对零散和军品任务的不固定性以及量的不饱合性,多数军区工厂都有“饥饿”感,要打破这种被动局面真正走出一条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成功之路,必须在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
解放思想,观念就是力量。“心开则明,心涸则滞。”思路决定出路,出路决定变化,观念决定眼界。开明的思想和全新的观念就是效益,就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尤其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社会信息化的知识经济时代里,紧紧站立前沿,不落伍,不悲观,积极谋划,勇于介入,充分发挥军队装备修理工厂在政策、管理、技术、加工等方面的优势,切实找准民品发展的突破口,科学审慎,胆大精细,在比较中选择。沈阳军区7814工厂前些年在保证军品建造和维修的基础上,不满足有限的军品产值,工厂积极开展港口码头装卸海洋货物业务,取得了不俗的经济效益,甚至一度成为企业经济的“半壁江山”,但是,随着国际海洋运输业的高速发展,大连港口迅速增多,竞争越发激烈,使其工厂港口码头的经济效益每况愈下。工厂经过认真对比,抓住海上平台建造这一契机,忍痛割爱,果断撤销港务公司,利用港口码头的水陆空间承接海上平台的建造任务,一举打开了民品海上大型平台建造市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2703工厂同样不满足于有限的军品任务,利用军船建造技术,主动走出去到抚远、黑河、呼玛、讷河、桦南等地承揽民品建造,不但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其优秀的质量和售后服务更为军队工厂赢得了良好的信誉。打开思路,出路即现,更新觀念,市场就在眼前,尤其军区修理工厂没有任何“等、靠、要”的资格和理由。
nlc202309041321
能力致胜,人才就是力量。人是一切动力之源。如果把人的能力开发出来,万事可求全胜。一是选配好厂长。厂长是工厂的领军人,更是工厂的旗帜,一厂之长的政治素质、意志、品质、尤其是市场决策能力和突破能力决定着班子的能力和企业的发展动力。这就要求上级主管部门一定要独具慧眼,科学准确的配备,尤其在工厂处于困境,亏损严重时期,能否为工厂选配一个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充满智慧,富有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厂长是决工厂命运的关键。远在黑龙江佳木斯的2703工厂在1993年之前是个军品民品都空无的企业,地区经济落后,工厂亏损严重,职工开支困难,人才大量流失,上级主管部门经考查调研,把德才兼备的王明昌(现任党委书记)提拨到厂长位置,他披肝沥胆率领全厂职工以置于死地而后生的拼搏精神,在努力争取军品的同时,大力开发民品市场,仅两年时间就趟开了军民结合的新路,使企业的综合能力逐步提高,不但重新赢得了军方的信任,更在民船建造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产品还打入俄罗斯;二是培育精干的技术队伍。一支技术能力突出的职工团队在开发民品市场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为了打破军队工厂“重生产轻设计”这一作坊式运作,7814工厂采取各种手段培养自己的技术人才,开发设计出多款豪华型玻璃钢游艇,在中国游艇市场挣得了一度之地。2703厂培养自己的技术人才不但设计出多种型号民船,还为俄罗斯设计建造出多款型号的船舶,为国家挣得了荣誉。实践证明,有了过硬的厂长和强势的人才队伍,企业就有了冲击市场的底气,人才在摔打中锻炼成长,市场在角逐中占领掌控,企业在不断的竞争中自然能成熟壮大人才队伍。
信息先导,合作就是力量。军民融合,合作是关键。而决定合作的前提是对信息的积极攫取和科学把握。信息时代,谁最先最准确地掌握了信息,谁就把握了取胜的先机和制控权。2002年,针对中国旅游市场尚无豪华游艇这一现实,7814工厂经多种渠道获取了当时世界十大著名豪华游艇公司之一的加拿大斯莱泊蒂游艇公司欲在中国市场寻求销售商这一信息,工厂紧紧抓住这一契机,经过多次商谈,终于与该公司达成合作开发意向。工厂依靠多年生产玻璃钢巡逻艇的优势,成为国内第一家引进加拿大豪华游艇先进模具和工艺的企业。在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借助市场资源壮大豪华游艇项目,工厂成立全军第一家豪华游艇股份制有限公司,实现了产业化和市场化经营,很快就开发出具有中国军工品质的“松辽·斯莱泊蒂”系列产品,自主研发出的39英尺、43英尺、65英尺豪华游艇和25英尺、32尺钓鱼船等新船型,不但行销国内外市场,其中两型还配备为部队装备。成为国内知名品牌十佳企业,还相继成立游艇驾校、游艇设计中心和装修装饰中心,建立了游艇码头和游艇大厦,依靠产业集团化经营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工厂借此提高了在行业内的知名度,成为了中国船舶行业协会理事,在业务活动中得到了更多帮助和政府职能部门的支持。这一事例证明,信息无时不有,机遇稍纵即失,重要的要有捕捉和将信息变成生产力的能力。
优化模式,创新就是力量。军队工厂固定资产为军队所有,虽说经营模式受到一定的限制,但是在自主经营上完全可以根椐内容不断优化,在创新中寻求突破。2703工厂在保证军品建造和维修的基础上,走出去采取多种形式积极与地方多家航运公司联合,把相关专家请进来进行技术指导,利用军工技术承揽民船建造和维修业务,灵活运用各种经营模式,先后建造出黑龙江省内尺度最大,综合性能最为优越的抚远外事工作船、佳木斯环保监测船、200吨级渔政船、45米级海事巡逻船等大型内河船舶,还承造了40多艘中俄跨江浮桥,并成为俄罗斯某航运公司在中国指定的建造厂家。旺盛的民品开发,使工厂民品生产任务比十几年前提升了数十倍,有力地形成了“军品创优质,民船大发展,维修上档次”的发展格局。7814工厂以精强联合,搭船出海的战略,在船舶建造薄板焊接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实力,与世界造船排名第四的大连船舶重工集团建立了15年战略合作协议,为其生产万吨轮上层建筑总组工程,成为大连船舶重工集团上层建筑建造基地,年创产值8000多万元。这种模式的优势首先是只为大船配套中间产品,不用直接面对高端市场的竞争,直接参与高科技船和出口大型船的建造,实现了与世界造船的接轨;其次是周期任务稳定,易形成规模效益;三是在合作中与大企业在设备、技术、人力等方面资源共享,有利于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四是积累了建造大型船和高科技船的经验,为提高在军船市场上的竞争力打下坚实基础。
军民融合式发展是一条强军富国之路。沈阳军区7814工厂和2703工厂在军民融合式发展中取得的突出成绩和经验带给我们的启示十分深刻。实践证明,军区级装备修理工厂要以真正的实力保障军队装备实现战斗力,必须在军民融合這条路上扎扎实实走下去,唯此可壮强军之梦、强国之梦。
9.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 篇九
——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共中央党校、人民日报社、求是杂志社联合召开理论与实践研讨会部分发言摘编
编者按 在中国工会十五大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同志代表党中央致祝词,强调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要求全面把握这条道路的精神实质,努力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这对于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开创工会工作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共中央党校、人民日报社、求是杂志社日前在北京联合召开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地方党委政府领导就学习贯彻中央领导同志重要讲话精神,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精神实质,更好地发挥工人阶级和工会组织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的重要作用等方面进行深入研讨,充分展示新时期工运理论研究取得的丰硕成果。以下是座谈会发言摘要。
发挥工会组织作用 推进和谐劳动关系
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 尹蔚民
工会是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是职工群众合法权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会经过不断地探索实践,已经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方面,工会组织通过协商、签订集体合同等形式,把职工的意愿和工会的主张变成各方的广泛共识,密切了政府与职工群众的联系,维护了职工的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践证明,中国工会已经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需要不断加强各种利益协调机制和对话机制建设,工会在国家民主政治和经济社会建设中必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既是各级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的重要职责,也是各级工会组织的重要任务,是工会发挥作用的重要体现。从根本上讲,我们与工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一致的,都是致力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我们将按照习近平同志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上重要讲话要求,把更多资源和手段赋予工会组织,为工会履行职责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使工会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发挥应有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各级工会组织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领域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一是积极参与和支持促进就业工作,参与劳动就业法规政策制定,推动建立企业裁员预警机制,共同组织开展民营企业招聘、培训技术工人、实施困难人员就业援助等,有力地维护职工的劳动就业权益。二是积极参与和支持维护职工劳动收入和社会保障权益工作,共同开展全面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实施三年行动计划,积极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监督企业按时支付职工工资并为职工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有力地维护了职工的合法权益。三是积极参与和支持劳动争议处理工作,共同推进和指导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办案工作,大力支持劳动争议调解和仲裁员队伍建设,工会系统的兼职仲裁员达到1万多名,有力地促进了劳动争议调处机制建设。四是积极参与 和支持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工作,积极对用人单位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情况进行监督,积极参与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突出问题的专项检查和治理整顿工作,推动了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工作的顺利开展。五是积极推进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建设,由原劳动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企业联合会创立的国家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制度,在我国劳动关系领域建立了一个全新的社会对话渠道和协调机制,并通过开展创建和谐劳动关系企业与工业园区活动,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引导作用,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劳动关系的总体和谐稳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提高职工队伍素质 发挥职工创造活力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 李荣融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是党执政的重要基础。国有企业职工队伍,接受党的教育最多、政治觉悟最高、组织纪律性最强,是我国工人阶级的核心力量,是我们党保持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的重要根基。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充分发挥广大职工的创造活力,对于搞好国有企业,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培养造就高素质的劳动者队伍,关系到职工全面发展,是保持和发展工人阶级先进性的关键所在,也是发挥职工创造活力的重要基础。多年来,我们始终把加强职工队伍建设,造就一支爱岗敬业、技术精湛、作风过硬的高素质队伍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
中央企业普遍开展了以“报效祖国、振兴企业”为内容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向国家负责、向社会负责、向企业负责”的职业道德教育,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广大职工。深入开展“„十一五‟建功立业杯”、“创先争优”、技术革新、科技攻关、节能减排等多种形式的劳动竞赛,引导广大职工始终站在国家改革发展的前列。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广泛开展了“降本增效”劳动竞赛活动,动员和组织广大职工与企业共克时艰,迎难而上,化“危”为“机”,推动中央企业持续稳定发展。
培育高技能人才,是培养一流职工队伍的重要抓手,也是职工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我们组织开展职工技能竞赛、岗位练兵活动,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五年来,举办了26个工种的决赛,120万名员工参加了各个层面的技术竞赛,有56702人晋升职业资格,220人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技师、高级技师占技能人才比例由2003年的3.07%提升到2008年的5.41%,高出全国水平1.4%。
坚持实行职工民主管理制度,是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重要体现,也是发挥广大职工创造活力的重要平台。我们高度重视企业职工民主管理工作,不断探索现代企业制度条件下职工民主管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我们始终把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作为中央企业改革发展的基本要求,积极推进以完善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为主体的职工合法权益维护体系,在发展企业的同时,使广大职工充分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
目前,中央企业劳动关系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应签劳动合同职工的合同签订率接近100%,“五大类基本保险”基本实现了全员覆盖,并能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在企业发展、经济效益提高的基础上,职工收入稳步提高,2003年到2007年,中央企业职工人均年收入年均增长15.8%。在推进中央企业改制、资产重组和整体上市的过程中,我们提出:企业的组织形式发生了变化,但国有控股企业的性质不变;企业的股权结构发生了变化,但广大职工的主体地位不变;企业的治理结构发生了变化,但推行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的原则不变;企业的经营机制发生了变化,但是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的目标不变。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我们明确要求中央企业要做到“歇岗不失业,减薪不裁员”,最大限度地减轻金融危机对广大职工生产生活产生的负面影响,有力地维护了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和切身利益。
继续探索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
中共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 李景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总道路和具体道路之分。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由诸多具体道路构成的我国发展的总道路”,“这些具体道路,都需要我们在新的实践中继续探索和发展,从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我国发展的总道路”。胡锦涛总书记的这段话,为我们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道路、探索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道路,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道路规定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大方向和基本路径,具有决定全局的指导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道路是具体目标、具体方向和具体路径。一方面,我们一定要科学认识,全面把握和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道路,在坚持总道路问题上要“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决不能离开总道路去探索、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另一方面,我们要通过积极探索和创新来丰富具体道路的内涵和形式,从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我国发展的总道路,自觉地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做出自己的新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道路中的具体道路。它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之路,需要在新的实践中不断地深化和拓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是经过长期探索,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创的我国工会发展的唯一正确的道路。民主革命时期,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工会开辟了中国特色工会的革命发展道路,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进入社会主义时期以后,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工会又开始对自身建设和发展道路进行探索,尽管走过弯路,但也取得了重要成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党的领导下,在新的实践和认识的基础上,我国工会又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强有力地推动了新时期工会事业的新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是马克思主义工会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工会理论与中国工会运动相结合,领导我国工人阶级坚定不移地走出一条适应时代要求、符合中国国情、体现工会性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回答了新时期建设什么样的工会、怎样建设工会的基本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几届党中央领导集体都非常重视新时期的工会建设和发展,有一系列重要指示。各级工会组织和广大工会干部在实践中不断解放思想、开拓探索,在工会建设方面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成果。2005年7月全总十四届六次主席团会议通过的《关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决议》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指导思想、政治保证、根本任务、职能作用、组织体制、对外交往、内在动力等作出全面概括,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工会和怎样建设工会等一系列基本问题。
历史的必然 时代的要求
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 欧阳淞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对工会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经济关系和劳动关系日趋复杂,职工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这对工会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工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牢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当代中国工运的主题,准确分析和判断中国工人阶级和工会所处的历史方位,深入研究和探索新形势下工会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和工作创新,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工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接受党的领导,使工会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发展;自觉围绕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着力提高工人阶级整体素质,发挥了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壮大了工人阶级队伍;提出并认真贯彻“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工作方针,坚持以职工为本、主动依法科学维权,不断扩大工会工作覆盖面,有力地维护了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广大职工权益和职工队伍的稳定,推动了科学发展,促进了社会和谐;坚持维护工人阶级团结和工会组织统一,不断增强工会组织凝聚力,坚持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会对外交往,扩大了中国工会的国际影响;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不断加强工会组织自身建设,推动了工会工作开创新局面。
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领会胡锦涛总书记这一重要论断,我理解,这首先是由工人阶级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决定的。工人阶级是我国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是我们党最坚实最可靠的阶级基础,是我们国家当之无愧的领导阶级,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其次是由中国工人运动事业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决定的。党领导的工运事业始终同党的事业紧密相关,中国工运的主题始终与党的历史使命高度一致。在新世纪新阶段,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们党崇高的历史使命,也必然是中国工人运动的主题,反映了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事关党的事业发展全局,事关工人阶级根本利益,事关中国工会前途命运。第三,是由中国工会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决定的。中国工会作为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是我们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我国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是职工合法权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社会力量。胡锦涛总书记这一重要论断,充分肯定了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地位和重要意义,鲜明地回答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走什么样的工会发展道路、建设什么样的工会”的重大课题,为工会事业发展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必定越走越宽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事业必定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
动员组织职工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中共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朱之鑫
中国工会作为党领导下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组织、引导、服务职工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作用,为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工会通过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活动和技术技能培训活动,激发广大职工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职工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充分发挥了工人阶级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工会积极参与劳动立法和政策制定,建立健全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有力地维护了职工合法权益,促进了劳动关系的总体协调,为经济发展创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发挥工会作用,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企业裁员和职工待岗歇业现象增多,欠薪、断保等问题不断发生,职工合法权益受到严重影响。对此,各级工会组织以保增长、促发展,保民生、促就业,保稳定、促和谐为总体目标,积极推进“共同约定行动”,加强宣传引导、坚定职工信心,坚持依法推进、互利共赢、共同协商、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应对危机和维护大局稳定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面对新形势,我们应准确把握经济关系、劳动关系和职工队伍发展变化的特点,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会工作的规律,更好地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一是团结动员广大职工,充分调动劳动与创造的积极性。深入开展“同舟共济保增长、建功立业促发展”劳动竞赛活动,动员广大职工迎难而上、扎实工作,为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建功立业。二是强化工会教育职能,提高劳动者素质。进一步发挥工会“大学校”的作用,把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抓紧抓好,着力造就一大批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的高素质职工。三是发展和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切实保证职工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推进厂务公开,丰富职工民主参与形式,畅通职工民主参与渠道。四是切实维护劳动者权益,改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推动企业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提高职工收入,促进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改善。五是加强工会组织建设,提升工会的社会影响力。以吸纳农民工入会和以非公有制企业为重点推进组建工作,创新组织形式,扩大覆盖面,增强凝聚力。六是发挥工会独特优势,促进我国经济尽快走出国际金融危机的阴霾。坚持以职工为本,密切关注和解决金融危机给职工生产生活带来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发挥工会在参与涉及职工权益、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等重大决策中的作用。
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人民日报社社长 张研农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各级党委要牢牢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尊重职工首创精神,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 这里的“坚持”、“尊重”、“充分发挥”,鲜明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主要依靠对象 6 和怎么依靠等基本问题,并对全党同志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我们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道路,就是在深入具体地宣传科学发展观,就是在深入具体地宣传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就是在深入具体地宣传党的阶级基础和依靠对象,就是在深入具体地宣传工人阶级为领导阶级的我国社会主义制度。
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给我们的工会宣传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视角。与过去相比,我国工人阶级的队伍有了很大变化,工会工作的内容有了极大丰富。特别是从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来观察、来统筹,中国工会既有独特的优势,也面临严峻的挑战;既有广阔的前景,也存在现实的忧患。在当前的新闻宣传中,要旗帜鲜明地宣传党对工会领导的基本原则,令人信服地宣传工人阶级主力军的伟大作用,理直气壮地宣传工会主动依法科学维权,积极主动地宣传我国工会的对外方针,毫不动摇地宣传工会的团结和统一。
宣传报道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我们已经积累了许多好经验、好做法。然而,形势在变化,时代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这又为我们的新闻宣传注入了新的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工会宣传工作需要继承和发展。我们要在宣传中学习,在学习中宣传,不断探索创新,力求走出一条新形势下宣传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新路子。要创新表现形式,既唱响工人阶级的正气歌,也防止老一套的不合时宜的表达;既讴歌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也加强对工会维权职能的宣传;既明确清楚地表明我们的立场,也通过润物无声的方式使之深入人心;既抓住重要时间节点集中宣传,在重要时刻发挥重要作用,也做到“长流水、不断线”,渗透到日常的新闻报道中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内容丰富,前途光明。抓住了特色,也就抓住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关键;宣传了特色,也就宣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精髓;传播了特色,也就传播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价值。在当前的新闻宣传中,要旗帜鲜明地宣传党对工会领导的基本原则,令人信服地宣传工人阶级主力军的伟大作用,理直气壮地宣传工会主动依法科学维权,积极主动地宣传我国工会的对外方针,毫不动摇地宣传工会的团结和统一。我们要在宣传中学习,在学习中宣传,不断探索创新,力求走出一条新形势下宣传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新路子。要创新表现形式,既唱响工人阶级的正气歌,也防止老一套的不合时宜的表达;既讴歌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也加强对工会维权职能的宣传;既明确清楚地表明我们的立场,也通过润物无声的方式使之深入人心;既抓住重要时间节点集中宣传,在重要时刻发挥重要作用,也做到“长流水、不断线”,渗透到日常的新闻报道中去。
自觉接受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核心
求是杂志社社长 李宝善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的命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条道路有着丰富的内涵,其核心就是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精神实质,最重要的就是把握这个核心。
工人阶级是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肩负着消灭剥削、推翻阶级压迫制度、在解放全人类的同时解放自己的历史使命。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由工人阶级中最觉悟、最活跃、最积极的先进分子所组成。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特点,就在于它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始终坚持符合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纲领和路线,代表着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历史经验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政党,才能够把工人阶级组织起来,领导工人群众作为一个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并自觉地行动;只有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坚强领导下,工人运动才有光明前途,才能最终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
10.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 篇十
问: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包含哪些内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政治道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
经济道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文化道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
2011年10月18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总结了十六大以来文化改革发展的实践经验,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第一框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1.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3.怎样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4.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必要性、含义表现、要求? 知识回顾
1.近代中华文化衰微的原因
内因:封建专制制度日渐没落。外因: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2.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全盘西化”论
代表人物:胡适
文化复古主义 代表:康有为(守旧主义封闭主义)(一)中国文化复兴的必然选择
1、中国先进文化的求索
结论1:在文化建设中,必须处理好继承、借鉴与发展的关系。奉行“全盘西化”论和“文化复古主义”都不能解决中华文化向何处去的问题,无法使中华文化走上复兴之路。
从中国近、现代史看,是哪次运动实现了中华文化的历史转折,使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复兴?为什么这么说?
李大钊在《新青年》发表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陈独秀和青年毛泽东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结论:
2、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是中华文化走向重振的转折点 2.马克思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有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而民族复兴必然伴随着文化复兴。在实现中华文化复兴的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实现强国梦的必由之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含义:在当代中国,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意义: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把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吸收人类文化优秀成果结合起来,使悠久的中华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实现文化强国的梦想。
(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系是什么?
(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路在何方)(2)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途径和目标的关系。2.为什么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这个目标,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相衔接,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确立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的中国特色和战略
意义:
“相适应”——文化建设是五位一体布局之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
“相衔接”、“相匹配”
论断:
经过近百年的探索,我们已经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3、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1)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决定的(党的视角)党中央三次召开全会专题研究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工作 :
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
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从十六大明确提出“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到十七大将“文化软实力”写入报告;从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从完整意义上制定“文化强国战略”,到十八大报告再度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我们清晰地看到,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规律把握越来越全面,认识越来越深刻,措施越来越得力,文化建设在国家建设中的地位越来越凸显。
(2)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要求决定的(历史视角)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
丘吉尔说: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肯失去一个莎士比亚。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3)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的(国内视角)
• 每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都有其自身的特性。
•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4)是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的(国际视角)
“软实力”概念最先是由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教授约瑟夫.奈提出的。它包括价值体系、文化形态、社会制度、国民素质等等。
文化软实力特征:内容上的原创性;对外有话语权和影响力;
对内有凝聚力;
表现方式上的亲和力。
“四个决定”———阐述了之所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理由。
也就是说:这条文化发展道路,是我们党长期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集中体现,是对我国文化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符合我国基本国情,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反映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
4.怎样走(拓展)P97专家点评 六个坚持:
既概括了我国文化建设与改革必须坚持的重要方针,又表达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基本要求。
上海世博会是全球性展示国家实力的文化盛会,遍览世博会各个国家展馆,在感受文化差异性的同时,也明显感觉到各国家之间的文化差距。一流的文化强国展示的是国家精神和国家意志;二流强国借助现代高科技讲述了一个动听的故事;三流国家大多炫耀的是传统文化符号;四流国家大多贩卖的是旅游产品和各种纪念品。撒切尔夫人曾说,中国现在还称不上一个强国,因为中国的文化还不具有影响其它国家的力量,中国只出口电视机,而不是电视节目和思想观念。美中两国文化发展主要数据比较
(三)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前进,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力。为此,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提出“文化自觉”概念的社会学家费孝通
• 费孝通在他80岁生日那天,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来概括文化自觉的历程。
• 他认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发展的趋向,由此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时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在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定自己的位置。
1、必要性
2、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含义表现(1)含义:
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它是人们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以及对文化的地位、作用、发展规律和建设使命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
文化自信,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要求我们理性审视历史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当代中国文化,积极借鉴和包容世界历史文化、异域民族文化、各国文明成果。)
(2)表现:这种文化自觉和自信,表现为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
3、二者关系:
(1)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基础,只有高度的文化自觉才有坚定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的表现。
(2)只有建立在高度文化自觉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才具有坚定的文化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才能遵循和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坚定地推进文化发展及文化指导下的人类社会能动的发展。(3)因此,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4、怎样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要求)
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于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重要作用。)为什么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凝结了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2)它科学回答了当今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3)它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4)它集中体现了广大人..总结:
1、什么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这是一条建设先进文化之路 这是一条科学发展之路 这是一条強基固本之路 这是一条以人为本之路 这是一条改革创新之路
2、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1)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中华文化复新的必然选择;
(2)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①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决定的; ②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要求决定的; ③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的; ④是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的 ;
(3)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中华文化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3、怎样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1)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①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②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方向;③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④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 ;⑤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⑥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
(2)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前进,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力。为此,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3)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要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4)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不断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推荐阅读:
大学生党员如何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08-20
走中国特色乡村振兴之路07-01
发展中国特色幼儿教育07-23
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08-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教案08-0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科学发展观06-12
新型城镇化: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新要求10-12
习近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10-20